公共体育

2024-08-23

公共体育(共10篇)

公共体育 篇1

体育学院公共体育教学改革方案

体育课程教学是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课程之一,是高校体育的中心环节和主要形式。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依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及国家教育部2002年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在总结西华师范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根据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要求和我院师资、场馆、地域、学生特点等实际情况对公共体育教学进行改革和完善,旨在使每位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里既能锻炼身体,保持较好身体素质,又能愉悦身心、增长体育知识与技能,同时又能掌握几项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并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为此,特制订本方案。

一、基本目标

1、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同时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熟练掌握一至两项健身运动基本技、战术、理论、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基层单项比赛的指导方法和组织方法。了解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关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培养良好的体育习惯,具备健康的体质和心理素质。

二、体育课类型

大学第一学期为身体素质提高期,第二、第三、第四学期采用体育俱乐部制教学,每一学期1个学分;

三、四年级为体育选修课,修完一学期获得1个选修学分。

三、体育课基本内容

(一)学生分班原则 根据进校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分为体育保健班和体育班;对于身体有残疾及有心脏病、哮喘或动过大型手术等不适合进行剧烈运动的学生将之统一编入体育保健班学习和锻炼,并采取与体育班不同的考试办法进行考核。身体健康的学生则统一进行体育班。对体育班学生根据其运动素质情况分为基础班和提高班,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一般的学生进入基础班学习、锻炼和考核,身体素质较好、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进入提高班学习、训练和考核。

(二)课程设置及结构

1、体育班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4个学期共计179学时(含8课时体质测试)的体育课程。第一学期为13周,每周2学时,第二、第三、第四学期均为17周,每周3学时;学生达到大纲规定的出勤次数、通过体育素质考试标准及技术考试合格即可获得该学年体育学分。

2、体育保健班开设太极拳或瑜伽等健身项目,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4个学期共计128学时的体育课程。第一、学期分别为13周,每周2学时;第二、第三、第四学期均为17周,每周2学时;学生保持每学期无故旷课三次以下的出勤率并通过保健班相应的考核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3、在教学内容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多种教学形式和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和辅导锻炼,同时安排10%的理论知识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

(三)体育俱乐部管理及实施办法

1、一年级第—学期由学生所在院系按行政班(30人左右一个班)男女生分班上课,进行身体素质为主,男生武术,女生舞蹈为辅的教学形式;第二、第三、第四学期全部由学生自由选项课。学生在此阶段必须选择一至二个以上不同项目,不同层次的体育俱乐部学习和锻炼。

2、第二至第四学期,每周一至周四下午各分三个教学单元(14:30—15:30,15:40—16:40,16:50—17:50注:夏时制顺延。),周五下午两个教学单元(14:30—15:30,15:40—16:40),每个单元均开设不同项目的俱乐部,学生根据每学期公体部公布的体育项目、时间、地点及自身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体育俱乐部,按照每学期平均每周参加两次俱乐部的学习和锻炼要求,共完成48学时的学习和锻炼;各单元的学习及锻炼指导由体育学院指定的负责人安排相关专业老师组织进行。

3、学生若未取得每学期规定的体育类课程学分,不具备评选三好学生、奖学金及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4、学生获得体育课程全部学分毕业时视为体育合格,否则不能毕业。

5、学生在开学两周之内可以申请调转项目,经任课教师同意后可转入所选项目班 上课,学期中途不再办理转班手续。

(四)考核办法及组织

1、第一学期进行12分钟耐力素质测试及所学项目技术考试;耐力测试经体育学院与其他学院协商确定测试时间后在规定的统一时间里,由所有担任该学院体育教学教师及校医院相关同志共同完成测试工作;技术考试由任课教师组织考试评分。

2、俱乐部考试由该项目所有任课教师组织进行技术、专项素质及相应专项理论(作业或小论文)考试。

3、学生大学四年每一学年进行一次《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4、体育保健班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所学教材的考试及评分,成绩评定在成绩后注明“保健”字样。5.学生获得体育课程全部学分毕业时视为体育合格,否则不能毕业。同时,学生若未取得每学期规定的体育类课程学分,不具备评选三好学生、奖学金及推荐免试研究生资格。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体育教学改革顺利实施需要学校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教务处从宏观上指导,体育学院负责体育教学组织和管理,各学院协调安排好体育教学时间表,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做好监管和协助工作。

(二)师资保障。体育学院应确保各项目均有充足的专业教师,确保改革成效。

(三)修订体育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组织教学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根据课程改革措施及要求,编制适合的教学大纲,制订统一的教学计划。

(四)技术支持

教务处负责公共体育课选课工作。体育学院负责项目设置、班级划分等工作。

六、本方案自2012年9月开始实施。

注:本方案要涉及教学课时的增加: 以下以一个教学班为基数即(30人)

具体是:一学期教学内容变,学时不变。即13*2=26学时(教学班)二、三、四学期教学内容与学时数有变化。具体是: 以前的学时数为:18周*2学时*3学期=108学时(教学班)现在的学时数为:16周*3学时*3学期=144学时(教学班)总的情况是:

以前的总学时为:108+26=134学时(教学班)现在的学时数为:144+26=170学时(教学班)

教学学时之差:170-134=36学时,增加的比例为26.7%。请教务处定夺!

公共体育 篇2

关键词: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一专一辅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韶关学院2011级、2012级公共体育选项课学生。

2. 研究方法

(1) 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专业论文、书籍、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文献资料, 了解本课题研究发展阶段和前沿动态。

(2) 教学试验法。2011、2012级学生共4个教学班级进行实验教学。

(3) 问卷调查法。2011、2012级教学改革实验班中的学生卷200份, 回收了195份, 回收率为97.5%, 其中有效问卷195份。

(4) 对比分析法。实验前后教学效果调查比较分析。

二、结果分析

1.“一专一辅”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存在的优势

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主要培养学生拼搏向上的精神、身体运动的能力、技能的掌握, 主要以身体练习为重点;而“一专一辅”教学模式是通过专门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辅助项目, 其设置主要以身体活动为导引、以心理挑战为重点、以人格完善为目的, 通过设置典型的场景和活动方式, 让学生和班集体通过一系列的检验, 磨炼克服困难的毅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强化集体团队合作意识, 完善人格, 提高素质。有机地把专项与辅项结合起来, 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趣味性更加浓厚、挑战性更强、竞争性更激烈。其教学模式的目标与任务主线是提升学生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等身体素质;辅线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 增强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 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勤奋刻苦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勇于拼搏、敢于竞争的意志,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体育意识, 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素质,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提高当代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一专一辅”教学模式课程目标是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上更加突出多元化和学生的心理训练、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体育意识形态的形成;教学理念在注重学生基本技术、战术、技能、素质的基础之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教学指导思想在学科基础之上更加贴近生活, 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 为现代化生活服务。

2.“一专一辅”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专一辅”教学能够有效地减缓大学生心理紧张, 调节情绪反应强度,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 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培养学生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一专”是指以基本动作技术的学习为主, 如走跑跳投、球类、民族体育等运动项目的基本动作要领、战术的学习, 是运动能力培养的一个过程;“一辅”是指借助一些体育游戏拓展到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这部分主要由学生自己分享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所感受到的东西。专辅结合教学使学生的心理朝着一个良性状态发展, 从而减少大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通过对专辅教学实验前后学生心理状态自我评价的调查结果统计后, 发现学生在实验后的心理健康指标有较大的改善。表2是韶关学院体育学院公共体育选项课学生“一专一辅”教学前后的心理状态自我评价对比表。

3.“一专一辅”课程有助于改善情绪状态

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 某些人经常会产生忧愁、紧张和压抑等不良情绪反应, “一专一辅”教学旨在通过体育运动及心理辅导解决学生不良的意识和情绪。通过表2可以看出, 实验后学生在孤独感等方面有明显的减少, 可见通过参加“一专一辅”训练, 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正确对待和处理所遇困难的态度与能力, 使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4.“一专一辅”课程有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通过对实验班前后进行调查发现在人际关系上有明显的改善, 人际交往是指在社会活动中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的联系过程。人际交往能力强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一专一辅”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专一辅”教学加强了分享、沟通、交流的空间, 大大增加了学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的机会。以下是调查韶关学院公共体育学生“一专一辅”课程训练前后的人际交往自我评价表 (表3) 。

通过表3可以发现, “一专一辅”教学在同学关系、朋友关系、社会交往以及集体活动的参与方面有明显提高。

5.“一专一辅”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和独立自主等精神。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教学活动过程中, 需要不断克服各种客观困难 (活动难度、强度加大, 运动损伤等) 和主观困难 (惰性、胆怯、畏惧、疲劳等) 。所以野外生存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并能够迁移到学习、生活、工作中去。

6.“一专一辅”课程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学多年来的应试教育, 使学生对身体素质的认知限于表面, 而“一专一辅”教学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拓展的一个新型的教学方法, 学生不是被动而是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 教师也改变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 在师生互动配合中, 经过实践体验分享完成整个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原有的教学资源, 使学生在学习掌握基本体育技能同时, 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表4) 。

通过表4对韶关学院公共体育“一专一辅”教学实验班前后所得出几项数值的比值可以看出有明显的变化, 学生体能状况的绝大多数指标均有明显地提高。反映腹部肌群力量水平的仰卧起坐与反映有氧耐力水平的1000m和800m跑和实验前相比明显提升;在上下肢快速力量和全身连续协调用力能力的立定跳远和引体向上数据上, 与实验前相比有明显提升, 肺活量的测试结果有明显提高。通过表4可以分析出实验班学生身体机能有明显提高, 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一专一辅”教学模式能够全面、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

“一专一辅”教学模式的研究实践证明, 其能有效地减缓大学生心理紧张情绪, 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 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一专一辅”教学模式体现了《纲要》的指导思想, 符合高校体育教学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一专一辅”教学模式在教学旧模式的基础之上, 摒弃了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突出了社会适应性, 显示了时代性, 并发挥了体育教学育人的综合功能, 形成了身体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竞技体育、生活教育于一体的综合优化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伍波, 王桂忠.高校公共体育“一专一辅”教学模式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 2012 (10) :109—112.

郑勇.“体育教学俱乐部”与云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J].当代教育, 2010 (2) .

浅谈公共体育课 篇3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改革;对策

教育部等部门在江苏扬州联合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扬州会议”,随后教育部颁布试行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由此拉开了高校体育改革的序幕。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的成效是显著的,其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改革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改革的进程明显滞后于高等教育改革,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公共体育课的课程设置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要求。

一、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各高校对一、二年级学生的体育课程设置作了比较大的改革。一般都有普通课、基础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专项提高课、体育理论课等多种类型,应该能全面满足学生的需要了,但在具体实践中却不尽如人意。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目前高校公共体育课课程设置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不明确

高校公共体育课作为一个学科群,应该充分发挥其综合的教育功能,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但目前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方面,还不够明确,没有真正把“健康第一”作为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

(二)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不强,学生的选择余地小

目前各高校有的在一年级开设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基础课和普修课,二年级开设选项课、综合课、保健课;也有的是在一年级就开设选项课,二年级开设专项提高课,三年级开设选修课。由于现在的高校扩招,教学资源紧张,所谓的选项课一般没能打破原教学班级,大都是“平移式”地进行,因此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有的选项班因人数不够停开而让这部分学生的选择落空;二是选项班内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给教师组织教学带来很大困难,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

二、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体育教学内容多样性的改革,增加体育选修课的种类

高校体育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而大学生充满活力和可塑性,是有着不同个性的群体,因而高校体育在教学内容上必然要向多样性方面发展。男生和女生,低年级学生和高年级学生,来自农村的学生和来自城市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体育兴趣、习惯和要求,因而体育教学内容必须要有多样性。体育课的选修内容每年都要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选修课的增多,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充分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有利于学生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

同时要设置社会开始流行且易满足学生好奇心的项目。高年级学生可以选修国外的体育项目,起到传播中西方文化。高校体育可分为大一体育必修课,大二、大三、大四选修课和课外活动三种课程设置。无论是哪一种课程,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和自身条件选修。选修课可提高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兴趣,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加强体魄,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意识。

(二)体育场所设施的改革,实施体育锻炼小发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围着操场跑是经济实用也是最为枯燥的增强人体心肺功能的手段

为达到督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发明体能锻炼走廊。设有各种障碍,学生需要攀越檑木屏障、组合双杠、连跳障碍、V型坡沟、组合云梯、梅花独木、翻越板墙等人为障碍设置,在一个全封闭的空间内单方向前进,一方面方便老师对学生锻炼过程的监控,另一方面增添“跑”中的难度与乐趣。集结较为优秀的多元化的体育教练,多元化的教练组合必然会融合多种先进的技术、战术思想和理念。

(三)体育教师个性教学、教学方式改革,避免教学简单化

我国体育学科课程体系主要表现为:课程学分较少,设置单一,教学形式较为单调如果沿袭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常常照本宣科,不深入了解学生的要求和现状,使得教与学脱节;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教学艺术,在课堂中即使有所发挥,也只是以一些题外趣闻使学生一笑了之,有时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详尽解说,学生却置之不理。另外,传统的以期末考试定分数的制度,使学生的学习丧失了主动性、积极性,学生各种能力得不到发展。教学实践表明,体育教师在课堂中的表现--语音语调、举止言行、仪表风度、教学艺术与教学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语音、眼神、动作、服饰、表情的运用,通过自己的行为,把热情洋溢、乐观进取的精神传授给学生,更好地做到“教书育人”,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四)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的科学性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的一个重大转变,是从专业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体育教学工作也应服务于这一转变。学生体育学习的好坏,不能主要用运动成绩来衡量,而应将评价标准向社会标准与个人综合标准结合起来的方向发展。考核次数、项目应适当减少,不同对象应有不同考核标准,考核目的在于促进全面素质发展。对主观因素较高的评分项目.实行多名体育教师评分,任课教师给定平时成绩,对学生的体育成绩进行综合评价。不同体育水平人进行不同评分标准。建立相对个人成绩的评分规则。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动态的和相对的。应强调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重新构建体育学习的评价体系。

三、结束语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分析 篇4

体育作为公共事业的一部分在国家发展和人民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公共体育服务就是公共组织为满足人民群众公共体育需求而提供的公共物品和混合物品,这也正是体育行政部门的职能所在。人民群众的体育需求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根据功能性质的不同和服务种类的区别,一般被分为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商业体育,而群众体育作为公共需求的主要形式,也是公共体育服务的主体;公共产品(Public good)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公共产品的重要特点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公共产品在某种情况下,会出现一定竞争性或排他性,此类被称为混合物品。从政府干预体育的特点来看,体育类的公共物品主要包括全民健身、全民健康,以及公共体育设施、体育技术标准、体育知识传播等等。

社区体育是指(王凯珍),社区体育是群众体育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承担着政府的各项体育职能,呈现着群众体育各项公共服务功能,保障着社区成员各项体育需求。根据以上分析得出,在社区范围内,公共体育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社区居民健身、社区体育组织的指导与活动开展、社区体育场地和设施的提供和社区居民体质健康监测等,几乎涵盖社区体育的全部内容,也就是说社区体育的服务内容就是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内容。近一段时间,国家将工作的重点和核心内容逐渐转移到社会管理和民生服务方面,社区建设和服务已经成分社会工作的重点。社区居民健康的保持与提高是社区服务的重点内容之一,全民健身意识的普及与提高是社区体育的重要任务,社区居民体育生活化是社区体育的更高要求和目标。社区体育既切合国家和政府的工作要求,又满足社区居民的自身健康需求与生活需要,功能强大,作用明显,意义深远。

一、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

社区公共服务主要满足社区成员生存的各项需求,提供生活的物质精神保障,从而真正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属于社区公共服务的一部分,充分发挥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各项功能,不仅能有效满足社区公共服务的多样要求,也能弥补公共服务的不足,更能提高公共服务的服务质量。切实了解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的现状特点,真正掌握社区公共体育发展方向和重点,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的范围和标准,是广大群众真正受益。

1、社区公共体育服务范围不断扩展,服务项目层出不穷

后奥运时代是群众体育加快发展的良好时机,在良好人文环境和社会舆论的推动下,近年来,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得到显著增强。儿童身心教育、老年人健康需求和居民情感交流等方面的现实需求,要求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发挥自身优势特点,扩展服务范围,提供多样服务。在全民健身思潮的引领下,为了满足群众多样的体育需求,社区各种组织或个人因地制宜,根据各社区自身特点,不断开展各式各样的群众体育活动或竞赛,繁荣社区文化,(北京体育活动数量情况);不同地区社区在体育健身场地、器材的布置方面,大胆创新,力求实效,如(健身路径)等;在体育健身指导方面,个别地区推陈出新,推行(吉林)模式,有效拓展了服务范围。

2、服务理念不断增强,质量不断提升

2、内容解释

2、特点分析

3、作用意义

4、现状(服务范围、服务质量、服务效果)

5、公共体育服务主体需求明显、要求紧迫

二、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现状原因

1、政府公共体育服务内容混杂、界限不清

公共体育服务资金项目独立性不显著、透明度不高、执行力不强、2、社区公共体育服务缺乏职业岗位对接

3、社区公共体育服务工作内容不明确、工作任务不具体、工作目标不确定

4、社区公共体育服务人才流失

试析体育公共关系意识 篇5

摘要:公共关系意识是基于公共关系行为实践的一种经验概括和升华,本质上来讲属于自觉公共关系理念的范畴。作为公共关系中人的思维反映,其以观念、文化形式表现为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准则。该文主要对体育组织的体育公共关系意识及其培养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谈一下个人的观点和认识,以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公共关系意识;体育组织;研究

体育公共关系,以促进组织与公众间的双向沟通与协作为手段,其目的在于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他是体育组织利用合理的方式和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协调内外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来树立形象,从而实现团结、发展之目标。

公共体育课程构建与实践论文 篇6

一、引言

传统的教学环境下,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再加上学生自身的主动性比较差,进而使得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只有理论,却没有实践技能的培养和提升。而我们都知道,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主要目的还是实现户外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而实现学生理论与实践双培养和提升,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却发现,部分学校是只开展课内课程,部分学校只开展课外课程,没有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开展和执行,进而使得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倘若这一问题不能够被很好地改善和解决,将严重影响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质量。由此可见,探讨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的重要意义。

二、公共体育课程开展现状分析

几乎每一所学校都会设立公共体育课程,但是不同的学校针对于该课程的开展情况却是各不相同的,大部分学校的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都是以理论教学的方式为主,也有部分学校会开展实践教学,但是却并没有很好地实现理论课程与实践教学的良好结合,进而使得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同时,也因为教师对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模式存在一定的问题,进而使得很多学生针对于公共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都不是很高,参与性也不高。新课改以来,对于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并且要实现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升,进而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提升。这就要求教师要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而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和执行。

三、在公共体育课程教学中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方法与措施

(一)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之所以很多学校都缺乏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建立,是因为学校的课程体系的建设不够合理,大部分的.学校针对于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都缺乏相关的要求,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理念的渗透,进而使得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和开展存在很多的问题。为了实现这一问题的改善和提升,学校应该实现合理的课程体系的设置,要求针对于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要实现半理论半实践的方式,上半节课主要讲解理论知识,下半节课为实践课程,且理论课程所要讲解的内容和实践课程的内容一定要一致,进而实现理论与实践双结合,促进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和执行。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建立体育俱乐部。为了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建立,除了要做到以上几点之外,还要建立体育俱乐部。学校可以建立体育俱乐部,设置各种各样的体育设施,并为其搭配对应的体育器材,学生除了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完成相关的体育活动以外,也可以在课外的时间去体育俱乐部参加体育活动,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由此可见,除了可以通过改善课程体系的方式来实现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的建立以外,也可以通过建立体育俱乐部的方式来实现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建立,进而促进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目前针对于公共体育教学,很多学校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结合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在公共体育课程中开展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方法和措施,希望在本文相关的一系列的建议和措施的帮助下,可以促进我国公共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威.大学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才智,(13):172+174.

公共体育 篇7

要想在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灌输终身体育观念, 体现人文关怀, 就应该在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节奏合拍的同时, 深化高校公共体育课改革, 让体育与人文精神挂钩、与国际趋势接轨。

一、人文体育观的阐释

人文精神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希腊, 当时文史哲学的兴起, 在包括体育的全面教育中, 强调那些属于人和人的领域, 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的重视和关怀。因此, 以人为本来创造和表达人性化的自由生活理想和价值理想, 就是“人文精神”[1] 。

人文体育观有两重含义: 一方面, 要在对体育的认识中倾注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另一方面, 突出文化的特色, 通过开展多方面的文化教育活动, 让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相结合, 达到用优秀的文化改造、教化人的目的[2] 。

1.民族认同观念

在弘扬民族精神过程中现代体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体育凸显出一种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精神, 震撼了亿万人民的心灵, 最终成为社会共鸣的震点。体育顽强拼搏后的获胜培养人们坚持不懈的毅力, 现代体育是激发民族意识的重要文化手段。激发民族意识可以强化人类的社会责任感, 从而树立民族在自己观念中的形象。民族的意识加强了, 个体对社会的和集体的负责态度也随之加深。在鸦片战争以后, 民族心理歪曲, 民族精神低迷, 像一片浓云笼罩在人们的心头。而现代体育体现的民族精神使人们的心灵得到了震撼, 使人们在阴霾中重新振作。无论在奥运会还是世锦赛上取得金牌, 人们都在国旗升起的时候享受到巨大的荣誉感, 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竞争进取观念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民主、自由、竞争、拼搏、开拓、进取和尊重科学。兴起于欧洲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 其价值观念和活动方式大多与西方文化一脉相承。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口号的背后体现的是进入工业文明后西方民族勇于竞争、注重人的自立和身体能力的文化主旨。体育的进取精神来自于竞争意识的培养。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就是“恭谦退让”, 而淡化了竞争, 昔日的“东亚病夫”不只是肉体上的虚弱, 而且包含着满于现状的、麻木不仁的小农意识。落后就要挨打, 民族的兴亡匹夫有责。忧患意识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唤醒了一批有识之士, 为了解除禁锢在人们身上的枷锁, 他们抛头颅, 洒热血, 重新唤醒了人们的竞争意识。体育提倡竞争的观念不仅具有振奋民族精神的现实价值, 而且富有深远意义。

3.公平规则观念

竞技体育是参赛各方必须共同遵守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的一种活动。这些原则必须在参与者共同认可的情况下才可以进行。在运动场上, 人人平等, 不存在领导和下级、开后门、走关系等情况, 一切都公平竞争,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任何的比赛都必须崇尚公正, 不能因为各种外来因素影响比赛结果。1949年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让中国走向世界, 让世界了解中国”, “让小球撬动大球”, 到现在中国的运动员开始进入世界最高水平的足球、篮球俱乐部效力等等无不说明中国体育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高。这得益于中国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按照共同遵守的规则办事。这是当今社会生存的根本。体育公平竞争、共同遵守规则的精神倡导着人类心灵的健康, 把体育精神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出深层次的贡献。

4.团队协作观念

现代体育注重培养体育团队意识, 强调团队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协调性和整合性。他们必须形成一种整体行为。成员与成员之间的吸引力和成就感, 最终会产生归属感。中国足球“冲出亚洲, 走向世界”, 是每一位中国人的梦想, 在2002年世界杯提前出线实现了这一愿望。这所有的一切离不开团队协作精神:每一位运动员、教练员、队医及后勤保障人员乃至球迷都为此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一个凝聚力极强的团体, 基于共同目标而产生了合作, 这一行为是在愉快情感下的合作, 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很多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现代体育具有增强体育团队凝聚力的作用, 协调好团队内外的关系, 这样必然会具有团结性和整合性, 为团队更上一层楼产生无穷的动力。

二、人文体育观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路径

1.体育课程项目设置多样化与个性化相结合

大学教育是学生即将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驿站, 必须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 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育习惯, 最终使学生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体育课程项目设置需要考虑到学生个性发展、适应未来的生活。体育项目如果符合学生的兴趣, 这样就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反之不然。所以学校在体育学习项目的设置、安排上应充分考虑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需要。这样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来选择学习内容, 学生的价值观就会有更好体现。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一些受大学生欢迎、新颖的, 融健身、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新兴体育项目, 例如定向越野、轮滑、街舞、攀岩、跆拳道等, 在开设的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层次、水平开设初级班、提高班, 满足不同学生需求。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身体情况, 自主选修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和学习班级。这将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

2.体育教学目标做到全面化的覆盖

体育课程主要体现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这五个领域的目标。课程教学目标的设置就应该按照这一目标来制定。体育课程不仅仅在课上, 课外体育活动及运动训练都应纳入学生的考核当中。公共体育课程目标规定了学生必修的正规课程, 通常指拿学分的。但是还有一些非正规课程也可以纳入学生的学分当中, 如参加各种体育节、体育运动竞赛、大型体育活动、体育协会等, 获得出色的成果, 在本课程学分管理上可以适当放宽。这样就会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方面得到充分发挥, 使他们更加愿意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的目标应将课内外全面覆盖起来, 实现课内外一体化。这就要求学校对具体发展目标结合公共体育课程目标进行整理设计。

3.开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小型化、专题化课程

所谓的课程小型化、专题化是指运动项目具有较完整的主题, 而且在教学过程中的课时数较少。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使课程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如开设一些具有学校特色的锻炼类课程, 在柔韧、力量、有氧耐力等方面根据运动原理制定出相应的课程, 介绍推广学校可以实施的新型项目和拓展类项目, 如攀岩、滑板、野外生存等。学校在开设这些课程的同时, 教材、教学大纲及考核的要求都要让学生在选课之前知晓。这可以通过校园网使学生准确地了解自己所要上的课程, 还能及时查阅自己的成绩。开设这些针对性较强的课题化、小型化课程, 范围较广, 自由度较大, 课程数量较多, 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4.加强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

体育社团是公民合法人以从事和发展体育事业为目的, 自愿结成的群众性组织。大学生体育社团主要是由大学生组织的大学生体育协会以及下属的各单项体育协会。高校体育社团能带动同学们进行体育锻炼, 促进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及对体育运动的热爱。现在的大学生好多生活方式都不健康, 缺乏体育锻炼, 而大学生体育社团等可给予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动力。由于体育社团不存在强制性, 加上没有感兴趣的社团和在非正规课程中不占有重要地位, 因而以往很多大学生常不参加。所以有必要强化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 发展多样性的体育社团, 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其中, 使社团活动成为学校公共体育课的延伸和补充, 给学生提供更广阔和自由发展的空间, 满足学生的运动兴趣, 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人文体育观包括民族认同观、竞争进取观、公平规则观、团队协作观等。人文体育观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 将有助于人才形成终身教育的理念, 有助于良好体育精神的发扬光大。人文体育观融入公共体育课的路径有:课程设置多样化与个性化相结合, 教学目标做到全覆盖, 开设小型化、专题化课程, 加强体育社团建设。

关键词:人文体育观,高校公共体育课,路径

参考文献

[1]李德顺.价值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5:848.

浅谈公共体育服务管理监督 篇8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政府职能;体育场地设施;体育协会;体育信息;体育赛事活动

公共体育服务的管理和监督涉及: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和监督、体育协会的管理和监督、体育信息的管理和监督、体育赛事活动的管理和监督以及体育产业中有关公共体育服务业的市场管理和监督。其中,体育产业中有关公共体育服务业的市场组织与管理更多的地是工商行政部门、国税地税税务部门、质量技术监督局等政府行政机关进行相关的监管。所以,政府体育职能部门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管理和监督体系主要包括前面四方面。在公共体育服务管理和监督体系中,管理模式和监督机制是核心与关键。要创新管理模式与加强监督机制。

一、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监督

公共体育服务的场地和设施(如全民健身中心、区县体育馆、区县体育场、区县游泳馆等)通常是由政府体育职能部门即市、区县体育局直接管理,属于自主运营管理运营模式。但某些体育场地设施政府职能部门会交由其他社会组织(如体育协会)或企业机关但闻具有运营管理资质的单位进行合作运营或委托管理。无论是采取怎样的管理运营模式,政府体育职能部门都有权利对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的日常维护、使用合法性与合理性以及广大群众正当使用公共场地的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监管,以杜绝场地设施的非正常损坏和废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挪为他用等现象。

二、体育协会的管理监督

政府体育职能部门对于各类体育协会和社团的管理贯穿协会整个生命周期发展过程。协会社团的申请、管理工作的范畴界定、体育活动的开展、工作计划和开展情况等各个方面的工作都应当接受合理的监管。随着,国家46号文件及其后续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为减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职能行政效率,放开体育市场,政府体育职能部门对于体育协会的活动审批的行政环节进行权利下放和减少审批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各类体育社团组织活动的合理的监管,以确保政府行使职能的有效性和体育市场秩序的规范性。

三、体育信息的管理监督

随着多媒体技术、新传媒、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广大群众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信息平台任发布与传播信息,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随之伴生出一些问题。发布虚假信息歪曲事实的案例不再少数,体育信息捏造也不例外。“2015年6月1日,《足球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总局批复足协机构改革方案》(记者贾蕾仕)的报道。在此前4月30日,《足球报》刊登了《“中国足球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任组长、蔡振华任办公室主任》(记者贾蕾仕)的报道。两篇报道中涉及多处足球改革的机构名称、人员任职、部署及改革的具体措施。经中国足球协会向国务院足球改革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国家体育总局等相关单位求证核实并同意,证实《足球报》刊登的上述两篇报道系严重失实,属误导公众的虚假新闻。我们对这种行为表示谴责,并保留通过法律等必要手段对相关媒体和个人进行责任追究的权利”。政府体育职能部门和国家网络信息办公室等政府行政机构在对于体育信息采编、处理、传播与接收过程中信息的真实性和客观性需予以动态监管,及时辟谣不实体育信息,对不实报道的个人和单位机构予以严厉惩处。

四、体育赛事活动的管理监督

体育赛事活动是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对于赛事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流程操作,对于参与赛事活动的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以及观众都要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杜绝运动员在赛场上使用兴奋剂的行为,杜绝教练员和裁判员违规操作和暗箱操作,杜绝球迷的非法违规的行为(足球流氓),以保证体育赛事的公平、公正、透明和公开。对于体育商业赛事活动,政府体育职能部门要对票务的销售进行有效监管,防止黄牛倒卖兜售赛事门票的现象。

五、结语

政府职能部门应让社会和市场通过合理的模式和方式承担更多的公共体育服务的社会责任,适当放开和减低市场门槛,在发展体育产业市场的同时兼顾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做好公共体育服务中对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日常维护和使用权的监管,对体育协会的权利使用与活动举办的监管;对体育信息的正确编写、传播、接受和宣传整个过程的适时监管,对体育赛事活动的公平公开公正举行以及赛事商业活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管。外松内紧,开放市场,监管到位,为更好地做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公共体育服务,满足群众在日常生活中体育健身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新浪体育. 足协发声明谴责失实报道 称属舞蹈公众的虚假新闻[EB/OL]. 新浪体育,2015-06-02.

作者简介: 王威茗(1989—),男,湖南郴州人,重庆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体育学。

公共体育 篇9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体育理论

1、目前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1)体育理论课时数少。

目前,各院校体育理论基本上是执行1991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征求意见稿(后称(纲要)〕为标准,<纲要》规定体育理论课不得少于总学时的这项规定看上去好象比979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后称(大纲))中规定的每学期体育理论教学为2学时多3倍的时数。我们认为(纲要)中规定的体育理论课时数与技术课教学时数还是相差甚大。要使学生首先了解高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以及实施目的、任务的基本要求,然后要学生学习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手段,加上各种项目简单的规则和技术原理,如此分配下来,1296总学时的理论课,就难以应付,然而1296总学时的理论课对有系统教学的选项或选修班来说就更不能满足。

(2)高校体育理论尚无统一教材。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载体,一本好教材能使师生之间的教和学相得益彰。我国现阶段的高校体育尚无统一教材,各院校自行规定教材内容,不够统一,一方面会造成授课内容不一致,院校与院校之间不能及时联系,相互间的交流亦有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很难保证教材内容和中学知识相衔接,使教师难教学生难学。

(3)技术与理论相脱离。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从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堂方案,都突出了技术教学,相应的体育理论教学被忽视,甚至出现技术教学与理论相脱离。分析其原因有:

一是教师本身思想上对体育理论教学重视不够。

二是有教师认为体育理论课时有限,很难给学生讲清什么问题,理论课教学只是一种形式。

三是有的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教学中难以做到使技术教学与理论教学很好匹配。四是体育成绩的考核往往与体育理论无关。

(4)教学计划不落实在。

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学计划不落实的现象时有发生,最突出的表现在雨雪夭,由于相当多的院校无室内场馆,即使有室内场馆,也因数量少,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无法进行体育实践课的教学,有些教师不注意利用因雨雪天不能上实践课之机来进行体育理论知识教学,而是通知学生自习或自由活动。就连计划内的理论教学,也由于不考核,不检查而放任自流。

2、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是一个多学科的知识体系。

人是生物的,又是社会的。体育是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对体育不能用单纯的自然科学来解释,也下能用单纯的社会科学来解释,就这一点决定了体育的理论课教学的内容是一卜多学科的知识体系。

(1}体育教学必须按教育理论的要求,确立其教学的目的、任务、阶段性目标1本系和教学内容,通过合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和树立起“终生体育”观念。

(2)体育教学必须以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来揭示说明体育的本质和体育的社会功能二体育的价值以及1本育的效应。通过教学。使学生获得对体育的深层次认识和建立起良好的体育意识。

(3)体育教学必须贯彻马列注意毛泽东东思想来教育学生,使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质和逐步树立共产主义的道德理想。本育教学须以仪本解剖学和运劝生理学的知识来让学生了解自身的生理结构,机能和体育运动与入本各器官的发育和生理功能变的关系。

(5)体育教学必须教给学生一定的体育保健卫生和我国优秀的传统养生学知识、促使学}i学全科学锻炼身体和文明的生活习惯。

(6)体育教学必须以心理学知识来解释心理素质与体育运动间的关系,使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磨炼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稳定的情感和良好的个性。

3、关于加强高校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建议。

(1)建立体育理论教学管理系统。

现今,我国高等院校休育的行政系统就是体育部(教研室夕,而体育部(室)的主要任务是完成体育教学,目前,在全国高等院校中的体育部〔室夕没有专门管理理论教学的系统。多教师认为理论所占学时比较少,用不着搞专门管理工作。大学生已经接受过十几年中小学体育教育,可以说他们在运动技术技能上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理论知识却异常贫乏。体育不仅肩负着身体锻炼的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促进大学生的身心的健康发展。体育围绕运动实践产生了大量的人体运动规律,而这些规律正是指导身体发展的理论依据。因此体育部〔室夕应专门成立理论教研室,教研部室夕主任应重视管理工作,加强理论教材与教具的建设,并合理地调配理论教学人员,抓好管理工作。

(2)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时数和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相关的学科是众多的,要求掌握的知识量也是很大的。

所以我们认为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应胆地进行改革,突破《纲要)的框框,增加理论课时数,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兴趣,强化作为一个社会成员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根据国外很多国家(如日本、美国、英国)的经验,笔作提出建议:体育理论课时数应占体育课的25%为好。

(3)统一体育理论课教材。

在我国,高校体育是必修课,高校体育理论是大学生体育课程的高级内容,应当使所有的大学生都能较系统地掌握有关体育的产生、发展、原理、作用、价值以及它的运用。为此,国家应编写统一的教材来规范教学内容。教材的选编原则要科学,即由浅入深,自成体系,道理详实丰富,条理清晰,科学合理。

(4)加强体育理论知识对运动技术、技能学习的指导作用。

身体的运动是体育的主要特证,所以高校体育教学中,技术技能的教学要占重要的地位和很大比重。高校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校接受教育的最高阶段,所以此段技术技能教学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这个深度和难度不应体现在让他获得多么高的技术、技能水平上,应体现在让他们具备一定的生物力学知识来理解运动技术技能形成的原理和让他们具备一定的运动生理学知识来懂得运动技术、技能的形成过程对人体的发育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学会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怎样对自身进行测定和评价来获得科学锻炼身体的能力上。总之高校体育教学要充分运用体育理论知识对体育实践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技术技能的学习过程中,真正达到“知其所以然。”

人文精神在公共体育的作用论文 篇10

摘要:本文对人文精神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渗透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然后分析了人文精神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最后从在教学思想上进行渗透,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重视对学生进行适应的思维训练、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人文修养、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在教学评价当中加入人文评价等方面对人文精神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渗透的途径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促进人文精神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渗透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人文精神;渗透

通过参加体育运动锻炼,除了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之外,它所具有的修身养性的功能也逐渐被人们所认可。当前,在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已开始越来越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要做到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指导之下进行教学,因此越来越突出人文精神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虽然近些年来,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当中,开始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其渗透力度还不够,效果不够明显。总体来讲,人文精神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渗透还是过于片面化以及表面化。因此,加大人文精神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极具意义。

1人文精神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渗透的内涵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之下,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是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必须重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所具有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既包括人道主义、以人为本等思想,也要求做到充分尊重人、关注人。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之下,人文精神更加强调尊重人们的个性发展,要让人们在情感、意志等各方面都能够自由发展,以塑造出新世纪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将人文精神的内涵渗透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当中去,就是要让人们从人文精神的角度去审视高校体育教学,这就要求人们从人的发展的角度去理解体育教学所蕴含的意义,强调的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服务于学生,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的,这样才能够使高校体育教学更好地发挥出其应有的功效,才能够凸显出体育人文教育所蕴含的意义。

2人文精神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1)从社会发展的层面上来看,21世纪所需要的人才,应该是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既需要拥有健康的体魄,要有理想、有道德,又需要懂得学习,要具有创新思维,还需要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当前,在各学科融合发展的背景之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已成为一门集运动医学、运动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项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在体育教学当中渗透人文精神,已越来越凸显了其价值,它对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品质,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实践动手能力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2)从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以及发展的层面上来看,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更加强调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当中,是否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

3人文精神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渗透的途径

3.1在教学思想上进行渗透。评判一个教师的教学是否成功,应该从学生是否对这门课堂感兴趣来进行评判,而不能只看到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正所谓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假如学生对这门课堂感兴趣,自然而然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钻研当中去。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该要学习最新的教学思想,要融入人文主义教学思想,做到以人为本,在制订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的时候都必须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根本,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还应该多运用开放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以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3.2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通过高校体育教学,不但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以及心理素质水平的提高,还有助于学生社会适应力的提升。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文化类课程的教学,它主要是在室外环境下进行的,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相对于文化课程来讲更多,这就有助于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而且针对一些集体类运动项目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责任感。通过组织体育竞赛活动,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竞争观、胜负观,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能够以一种正确的心态来面对成功与失败,这样一种社会适应力的培养对于他们今后融入社会极具意义。

3.3重视对学生进行适应的思维训练。虽然说每个人的思维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成功的科学家,他们的成功通常依靠的都是大致相同的思维方式,如抽象思维、辩证思维、个人直觉以及灵感之类的。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体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不仅要教授学生一些运动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应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发现问题,然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学生进行一种思维训练。因此,教师应该要在实践教学的过程当中,指导并且帮助学生有效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

3.4借助榜样的力量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对于大学生来讲,由于他们所处年龄特征的特殊性,他们追逐时尚。对于爱好体育运动的学生来讲,体育明星对他们的影响力以及感召力是十分巨大的。他们为了一张球星的签名可以熬夜排队,他们可以省下一个月的零花钱就为看一场比赛。还有学生往往会因为受到体育明星的影响而投身体育事业。因此,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为学生列举一些体育明星的故事,让他们明白没有人的成功是不劳而获的,他们的成功都是在自己的努力之下,在克服重重困难,挥洒了汗水与泪水才实现的。通过这些案例故事能够起到一个激励作用,以激发他们的运动热情,让他们能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克服运动过程当中的困难以及艰苦,让他们能够更深层次地体会到运动的“美”,以实现体育教学当中人文精神的渗透。

3.5运用教学相长,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教学形式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过程当中,体育教师必须摆正自身的位置,不可以单纯地以传授者自居,要将自己摆在一个高于学生的地位之上,还应该将整个教学过程当作是同学生一起发展、探索、学习的过程。高校体育教师应该以一种研究、学习的态度进行教学,通过课堂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以及技能水平。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积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要能够积极踊跃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自由辩论,要敢于坚持自己合理的观点。在此过程当中,就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主义精神。

3.6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人文修养。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对于教学效果的实现起到了关键作用。要想通过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来传统人文精神,无可厚非,首先就需要有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体育教师,只有教师的言传身授,才能够时刻影响着学生,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这一影响可分为有形的影响与无形的影响两种。体育教师在课堂上直接向学生灌输的人文主义精神,这属于有形的影响。但是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当中由内而外而散发出来的人文素养,能够对学生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无形影响,这种无形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

3.7努力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将人文精神融入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当中去,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便是努力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人文氛围。毋庸置疑,学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校园文化氛围的影响,因此,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人文氛围,对于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学校可大力开展一些以人文精神为主题的文化活动,或者通过校广播站、通过制定一些宣传标语以及海报,通过邀请名人进行讲座等形式,来推广人文精神,来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践行人文精神。总而言之,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影响力来推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3.8在教学评价中加入人文评价。近些年来,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发展人文体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操作当中却没有得到有效实施。而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便在于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评价当中没有依照人文体育而做出相应的改变。所以,要真正实现人文精神在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当中的渗透,就必须要在体育教学成果评价当中有所体现,要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评价标准之一,这样不但能够激发学生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而且也能够让体育教师更注重人文体育的教育以及实践,让人文精神能够真正渗透到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当中去。

4结语

将人文精神渗透到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当中去,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主要方向之一,同时也是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的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当前人文精神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渗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改革还不够全面,也不够深入。怎样做好这一改革工作,必须要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齐用力,全方面地营造出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从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人文教学体系。除此之外,为了更好地规范人文教育的实施,相关管理部门还应该制定出一些制度规范以及检测标准。总而言之,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当中,人文精神要做到有效渗透,需要进行一套自上而下的深入改革,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以推动改革活动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赵蓉.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体育人文精神的价值及途径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10):52-53.

[2]徐鹏.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加强人文精神培养[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125-127.

[3]孙国宝.论人文精神在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的融合[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3):133-134.

[4]刘健,李勇.高校体育教学融入人文精神的思考与探索[J].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92-94.

上一篇:建造师初始注册的条件下一篇:一张寻人启事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