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服务概念

2024-09-03

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共8篇)

公共体育服务概念 篇1

公共体育服务论文

公共体育服务论文

一、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现实

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是公共体育服务事业重要内容。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报道已经多次见于报端,其结论是“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呈下降趋势,要求学校与社会从各方面进行基础性建设、教育工作”。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组成部分,是保障、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所以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也制约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在1995年,国家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面向全体公民,重点是青少年与儿童。尽管这样,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现状仍是很不乐观,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在指出:“从1985年至今,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普查,普查显示:近中国青少年的体质持续下降。”其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导致普通青少年的体力劳动、活动减少[2];二是目前教育体制、就业观念、就业压力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缺少体育活动时间。同时,各大、中、小学为了防范安全事故,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内的体育锻炼时间、空间、强度等,这些过度的保护与限制行为直接造成了广大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下降。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公共体育服务改革的进展,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体育权利。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应将课内、校外、假期、家庭、社区、社会体育活动连接起来的交点,构建符合国情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这样才能保障青少年成为公共体育服务制度的受益者。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公共体育服务构建是,满足民生需求的表现,是国家综实力提高到一定阶段的具体表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项基础性工程。

二、公共体育服务与学校体育互动的必然性

在现阶段,我国的基础公共体育设施主要都是由国家投入资金,各级学校建设并使用。随着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系统的完善,劳动、生活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全民健身队伍中,致使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凸显出来。

(一)除学校以外的公共体育资源相对匮乏,严重制约着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相对丰富,但是,学校相关管理人员担心因群众在校内进行体育活动,而发生意外情况,所以大都回避此类校园开放。学校设施作为国有资产,应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保证学校正常教学、训练等活动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体育设施资源的优势,向社会开放体育资源,既满足群众的基本体育需求,又避免因资源闲置产生的资源浪费,通过实实在在的公共体育服务基础工作,为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做出贡献。

(二)通过学校体育资源把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整合

以学校体育资源为基础、家庭为单位、社会为组织,把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社区体育依托学校体育资源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可以为促进全民体育健身起到重要意义[3]。第一,学校与社区相互协调、整合、发展,形成了公共体育服务最基础和广泛的发展模型。第二,丰富公共体育服务内容、形式、渠道。学校体育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兴趣活动等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社区主要是通过社区文体活动,小型竞赛等进行公共体育服务活动,如果将学校的体育场馆等硬件资源,体育教师等软件资源与社区的群众资源、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势必可以增加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形式、渠道。只要学校与社区之间相互支持、互动发展,必将构成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一元化供给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体育服务的蓬勃发展,因此,应丰富供给多元化格局,挖掘培养可承担公共体育服务的非营利组织,如学校中的学校体育,学校有着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健全的管理结构,在此基础上发展有偿或低偿服务,开拓公共体育服务新渠道、模式。学校还可配合体育俱乐部、企事业单位承办多种健身活动和体育赛事。所以,各级各类学校具有稳定、庞大的教学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是支持公共体育服务走出困境的重要渠道。

(三)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存在共同的交集

在校学生作为学校体育工作与公共体育服务的交集,所以,两者应该进行有效的合作、互动,是完成各自工作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校体育对公共体育服务的依赖性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学校体育工作者忽视了社区、家庭体育教育,特别是学生在校外体育活动,这严重影响了体育教育的延续性,也影响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实施。学校体育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学生的体育教育工作不是仅凭学生在校的“每天一小时”,几节体育课就可以满足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要在公共体育的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完善。

(一)公共体育服务便于学生校外体育活动得到延续

公共体育服务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社会体育中,这与学校的体育活动有着明显的差异,学校体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更加注意过程中的安全性、激烈性、原则性等,公共体育在这些方面是相比逊色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各个时间,接纳各种社会人群,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所以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会具有一定的.灵活应变,同时在竞赛的过程中由于竞技水平参差不齐,激烈程度、安全风险有时会超出管理者的预想,不如学校体育教育执行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整体竞技水平的了解,便于管控[4]。公共体育服务是在依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前提下,丰富学生的体育学习内容、活动空间,充分利用各方面体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社会性、开放性、实战性的体育教育、教学。

(二)将公共体育服务引入监督机制,构建合理的育人环境

在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对其进行相关培训,深入了解体育教育的本质,了解学生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生活、学习、参与等情况,把体育教育落实到每个家庭中,同时家长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教育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并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家庭是社会的单元,家庭教育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公共体育,形成家庭与学校间的互动,将构成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和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互动构建

(一)基本原则

1.公益性原则。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都属于公益事业,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全民健身”五大公共事业的目标。这是满足、提高国民生活需求,满足国民基本体育权利的表现。公共体育服务是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促进身体健康、共同享有国家发展成果为目的,和学校体育同属于非营利性行为,在服务收费上保证免费或是低廉的费用。

2.公平性原则。公共体育服务的目的是要将基础体育资源平均分配,是国民都能够享受到同样服务,公平性原则应包括三方面因素:一是公共体育服务受益者的机会均等、利益均等;二是享有基础性公共体育服务大致相当;三是提供公共体育的服务标准大致相同,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支出相对平衡。

3.以人为本原则。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目的是以保障国民生活,满足国民需求为根本目的,在现代社会以民主、法制、人文等价值为基础,通过社会监督有效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供优质、高效、公平、合理的服务为目标的公共服务。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公共体育服务与学校体育的要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文明程度的体现,还是国民健康水平的体现。

4.功能对接原则。公共体育服务的优势在于组织活动、提供体育设施、检测体质健康等功能;学校体育的优势在于参与人力资源丰富,具有一定数量师资。将两者的优势项目对接,可以促进两者的良好发展,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二)互动模式构建

通过以下两种模式分析,公共体育服务可以将具体性的公共管理交与学校体育完成,这样既减轻了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压力,也使学校获得发展空间,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的良性互促发展。

1.合作模式。合作模式是指通过公共体育与学校体育协商,将部分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由学校体育来承担。这样既可以使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各自发挥优势,又通过密切的合作,提高两者的管理和服务的效率以及相互的协作能力。例如:政府向学校提供资金及相关支持;然后,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检查、监督、评估;最后,根据学校与社会的反馈信息进行相关工作调整。两者合作的前提保障是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以法规、条文的形式规划出两者在合作过程中的权责,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互相推卸责任等现象的发生。

2.授权模式。授权是指公共体育管理机构以授权的形式,将部分具体职能转交于学校体育负责。例如:首先,学校参与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依照各项法规、制度开展相关活动;其次,学校接受政府的财政补贴及相关支持,也可向社会募集赞助,补充资金不足;再次,学校接受政府管理,相关机构、社会的监督;最后,学校要与政府、社会保持信息交流,接受监督,改进具体工作。

(三)互动协作中存在的问题

1.场馆设施开放有限。首先,部分体育场馆的管理者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将国家投入财力兴建,为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场馆,进行其他的商业运营,这与国家的初衷明显背道而驰;其次,部分体育场馆的管理者由于其工作重心在其他方面,体育场馆仅仅作为其主要业务的配套设施,主管领导为了避免因群众在体育馆进行活动过程中,发生管理问题、意外伤害等,严格控制外部人员进入锻炼,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

2.专业人员不足。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国民进行体育锻炼,享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服务、指导服务、科普宣传服务的前提。专业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校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机构较少,青少年远比成人更加需要专业匹配的服务指导人员。现在,主要承担青少年体育锻炼指导任务的是社区有锻炼经验的居民、离退休人员,其次才是聘请专业院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各级学校的体育教师,其中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体育教师比例不足10%,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5]。

3.互动环境受限。公共体育服务的管理机构是各级体育局,学校体育的主管是各级教育局。所以两者在合作过程中缺少共同的协调、监督、管理机构,出现了权力分散、管理混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利用主管权力,追求利润最大化,致使部分体育服务错位;二是缺少监督制度,滋生Fu败现象;三是公共体育服务与学校体育在互动过程中权责不清,容易产生推诿或矛盾。

五、结论与建议

(一)制定完善可行性的公共体育决策执行体系

政府作为维护公共利益的最高权力机关,必须通过公共决策体系制定关于公共体育服务受益者利益均分的制度。确保在决定过程中,保证社会各阶层充分发表意见,最大限度地满足全部人群的需要,均等化享有国家福利。但部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需要依靠公共体育服务的个人或组织,与公共体育服务提供者进行协调和沟通来保证消费者利益的公共体育服务政策[6]。

(二)加强培养公共服务专业人才

对基层公共体育需要的专业公共体育人才,可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吸收满足青少年校外体育锻炼需要[7],同时要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管理、使用,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评价机制、奖励机制,加强上岗后针对实际工作要求的专业技能培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宣传工作、吸引更多人投入社会体育指导员行列[8]。

(三)体育场馆的布局、开发、建设、改建

首先,体育场馆是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政府在设计规划阶段要着重考虑学生体育锻炼需要,需要利用家庭、学校、社区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其次,开放所有体育场馆,以免费或低廉费用供给学生或学生社团的体育活动,增加学生的活动空间;最后,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改建、扩建体育场馆,为学生提高便捷、满意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四)提高家长参与意识

建立家长委员会,培养和提高家长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锻炼方法。通过家长的言传身教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终身体育意识,依托家长委员会发挥家长的各自优势,保证为学生提供体育活动支持、体育资源支持。

参考文献

[1]卫生部规划财务司组织编写.医院财务与会计实务[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

公共体育服务概念 篇2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文化建设

中共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了中国未来的社会发展, 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 政府职能也会相应地发生改变。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起来, 需要政策和财政的支撑, 还要发挥社会力量, 将政府主导, 社会多元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建立起来。

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定义及范畴

在政府公共服务中, 公共文化服务是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所提供的文化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中的重要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是对社会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权利予以保障, 且相应地制定文化服务制度, 所囊括的内容包括文化服务资源、各种文化服务设施以及政策、资金、技术等。

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所需解决的问题

(一) 观念需要转变

具体实施中, 依然以原有的“办文化”为主, 政府直接参与办文化, 使大量的社会公共资源被占用, 导致财政支出过多。政府过多地参与“办文化”, 而没有将职能过渡到“管文化”, 使公共文化活动难以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政府办文化难以建立市场竞争机制, 导致公共服务社会化发展遭遇瓶颈。

(二) 政策法规尚不健全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 一些政府部门虽然在角色和管理职能上有所改变, 但是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会化发展和社会力量参与到文化服务建设两方面还有所欠缺。由于政府没有建立相应的配套政策, 使得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服务存在着投入不足的问题。

(三) 没有形成稳定的多元投入机制

近些年来, 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中, 多以捐赠、赞助的形式展开, 但是, 并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多元投入机制。多数的社会力量参与都具有广告倾向, 以打造企业品牌为重点, 而没有从公众的角度真正意义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 使公共服务社会化体系没有形成。

(四) 缺少提供文化服务的社会组织

文化服务需要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出发开展起来, 以激活文化产业市场。从目前的文化服务社会组织的运行状态来看, 虽然文化项目以多种形式展开, 但是由于存在着空间的不连续性, 加之时间的局限性, 导致文化服务活动处于非常态运行, 不利于文化产业市场竞争。以政府为主导的文化服务, 由于服务运行模式几乎不会涉及到文化项目的运行, 特别是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社会环境下, 大量的资金都无法按照正确的轨道投入到文化服务当中, 导致文化服务过于强调公益性, 而与现行的运行体制无法对接。文化服务的社会组织由于没有畅通的渠道, 使文化服务社会化难以顺利展开。

三、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措施

(一) 创新制度, 构建社会参与机制

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就是要实现制度创新, 通过制定相关政策, 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对于一些公共文化场所, 诸如体育馆、各级别的图书馆、历史博物馆以及各种文化艺术场所等等的筹资兴建, 都可以吸引社会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项目, 还要对于开展各种文化活动给予相应的资金补助以及免税奖励, 以保证文化服务质量。通过对公共文化服务以引导, 并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 以制度作为保障。比如, 建立民办博物馆, 政府对于按照公益类用地价格优先供给, 用地上给予保障的同时, 还出台专项政策以及综合扶持措施, 以降低民办博物馆的成本。包括民办博物馆场地建、临时展馆、监督考核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等等, 政府都可以出面予以扶持。还可以将民办博物馆作为国办博物馆的补充, 形成博物馆集聚效应。

(二) 创新形式, 提高公众参与度

构建社会参与机制, 就需要将社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渠道扩宽, 形成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多元文化环境。通过公众参与形式的创新, 在社会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 还要鼓励多元化公众参与方式, 且实施规范化管理, 以使社会参与机制稳定运行,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发挥其社会价值。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基金, 可以以社会力量捐赠、公共财政以及文化产业所获得的收益吸纳为基金, 可以使公共文化服务运行中的资金短缺问题有所缓解。同时, 还可以鼓励社会捐赠, 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当中。政府需要做的就是从制度上放宽相关政策, 并通过出台各项制度予以支持和鼓励。诸如, 捐赠的程序、操作手续、文化慈善组织的注册、各种设施的使用等等。为了鼓励民间文化机构发挥应有的作用, 政府需要强化扶持政策, 组织培训, 为文化机构提供生存空间。在政府的引导下, 民间文化资源得以整合, 并提高了文化活动能力。

(三) 以社区为载体, 壮大公共服务队伍

中国进入进一步深化改革发展时期, 以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发展, 文化载体所发挥的功能是不容忽视的。社会作为政府机构的基层单位, 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的一些社区正在积极地开展社区文化活动, 以活跃社区文化生活, 提高社区居民的文化素质。开展公共文化服务, 社区有着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响应政府号召, 创建文化型社会, 通过开展学习园地、制作板报等等, 以发挥社区文体宣传作用。比如, 在重大节日开展文化体育活动, 鼓励社区的居民参加, 在社区居民热情参与的同时, 还为构建和谐社区发挥作用。以社区为公共文化服务载体, 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到文化服务行列中, 在放大公共文化服务社会效应的同时, 还促使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其中, 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 需要政府主导, 社会力量参与, 将文化服务由政府办转向政府管理, 最终形成政府支持下, 个人、非盈利组织、社区等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以充分满足群众公共文化需求。虽然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已经付诸实施, 但是在具体运行中, 由于多种因素的限制使得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难以全面展开, 这就需要创新制度、创新形式, 以社会为载体, 壮大公共服务队伍, 以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 加大社会影响力, 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崔永江.公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及措施[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6) .

[2]荆晓燕, 赵立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5 (05) .

[3]江苏省文化厅.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中的多元化投入探讨[A].文化部公共文化司.2013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C].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4]张永新, 孙晶莹.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的实践探索——以长春市绿园区为例[J].资政研究, 2015 (02) .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研究 篇3

摘 要: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有利于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对体育管理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促进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有利于满足社会公共多元化和异质性的体育锻炼需求。以上海市体育局购买市民体育大联赛承办单位服务为个案,分析个案的模式、特征以及意义,总结个案的基本经验,以期对二三线城市开展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群众体育赛事;上海

中图分类号:G80-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5)05-0004-05

Abstract:Government purchase of public service of sport is helpful for government and sport administration to transform management mode,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s of social sports and meeting the diversity and heterogeneity needs of people for sport activities.By taking Shanghai Sports Bureau purchasing service from social organizations for Shanghai mass sport events as a cas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urchase patterns,characteristics and significance and summed up the basic experienc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econd- and third-tier cities to carry out government purchasing public sports services.

Key words: public service of sport;government purchase of public service of sport;mass sport events;Shanghai

1 问题的提出

政府购买服务起源于西方国家福利制度改革,反映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中角色和地位的变化。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在近半个世纪的实践中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我国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才有部分发达省市开始试点这种模式[1],但近年来在政府深化机构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推动下,这种模式在国内二三线城市逐步得到推广。特别是201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组织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的出台,要求各级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要更多地利用社会力量,加大购买公共服务力度,到2020年全国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制度[2]。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各级地方政府开始积极推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由于实践时间较晚,发展历程较短,大部分二三线城市缺乏购买服务实操经验,在实践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

上海市作为最早开展政府购买服务的城市之一,经过十余载的探索,购买服务的范围从刚开始的养老服务逐步拓展到慈善教育、就业扶助、司法矫正和问题青少年教育等诸多领域,并且也延伸到公共体育服务领域。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相当多的宝贵经验,对正在实践和将要试点的其他二三线城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上海市体育局购买市民体育大联赛承办单位服务为个案,总结上海市在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优秀经验,以期对全国二三线城市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提供经验和指导。

2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理论阐释

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是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向公共体育服务领域的成功延伸,两者有机结合源于这种模式的活力和优势,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提出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论思考:

第一,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思考。西方政治经济学自由主义学派认为,市场是最优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自身调节功能够实现对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诚然,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市场呈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市场解决不了社会公平问题。履行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从政府的立场来看,除了要考虑资源配置的效率还要关注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仅凭市场机制难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目标。因此,在市场出现资源配置失灵时,就需要政府站出来进行干预。然而政府在克服市场失灵过程中有时候发挥不了预期的调节作用。原因可能在于,首先政府克服市场失灵的首要前提政府是“道德人”[3],政府是大公无私的,但事实上政府存在自身利益诉求,有与民争利的风险。其次,政府一方面不能准确洞悉公众的真实需求,存在供给与需求契合度风险,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单一供给主体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个性化、异质性需求。最后,缺乏竞争和成本控制手段也都会造成政府失灵。因此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既不能放手市场去办也不能让政府一家去独揽。考虑到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风险的存在,新公共管理理论给出了答案,其认为政府可以转变单一供给主体的思路,引入市场和社会共同提供,通过丰富供给主体,充分利用市场和社会的优势,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形成政府、市场、社会三者合作联动机制,克服各自缺陷,放大各自优势,在供给服务过程中便可以形成合力和提高效率。

第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思考。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职责,但政府作为生产主体直接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存在较多的弊端,最为明显的问题就是政府作为单一生产主体,公共服务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供给主体和生产主体相分离无疑是一个较好的治理举措。从经济学角度出发,是否应该将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和生产主体相分离,原则上取决于成本收益分析。引入市场手段和社会力量生产公共服务,发挥竞争机制诚然能够提高公共服务生产的经济效益,然而完全依赖市场和社会力量生产公共服务又会产生资源配置不公平问题,但是政府通过向市场和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既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生产的经济效益,又能够保障公共服务配置的均等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结合无疑是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主要诉求之一。

第三,社会福利多元化的思考。自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出现福利国家危机,西方发达国家都在收缩福利规模,大多数国家没有能力完全承担社会福利,各国政府都在寻求多方提供社会福利。福利多元主义认为,国家作为社会福利供给的重要主体,但绝不是对福利的垄断。社会总福利应该由公共部门、非盈利性组织、盈利性组织、家庭、社区共同提供,让政府独自承担社会福利是完全错误的做法。政府应该成为福利服务标准和规范的制定者、社会福利的购买者以及对其他从事提供社会福利服务的监督者,非盈利性组织和盈利性组织应该成为社会福利的主要生产者,家庭和社区应该成为社会福利配置过程中的协调者。只有各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做到不错位、不缺位,才能实现社会福利有效生产和优化配置。

为了全面提升上海市市民身体素质和幸福感指数,上海市体育局从2013年起每年举办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截至2015年8月,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已经成功举办了两届,第三届联赛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同时,上海市体育局为了提升全市社会体育组织适应市场竞争及规范化运作的能力,以市民体育大联赛为平台,2014年和2015年连续两年引入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模式,把市民体育大联赛的承办服务转交给社会体育组织,以此培育和扶持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

在2014年上海市民体育大联赛承办过程中,上海市体育局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向全市社会体育组织购买市民体育大联赛承办单位服务,参与投标的36家社会体育组织,有30家社会体育组织中标,并与上海市体育局签订了购买服务合同[4]。在2015年市民体育大联赛承办过程中,全市87家社会体育组织,其中55家社会体育组织参与投标,最终51家单位中标[5]。

在整个购买过程中,上海市体育局作为市民体育大联赛的购买方,中标社会体育组织作为承办单位的供给方,购买内容为市民体育大联赛承办运作管理。招标采取第三方委托代理的模式,上海申权招标咨询有限公司作为上海市体育局招标委托代理方,招标采取“单一来源采购”和“竞争性谈判”两种方式。为了确保整个招投标过程公平、公正和透明,上海市体育局不仅在相关网站公示了应标和中标的单位,而且允许媒体全程介入到招投标工作中,不仅邀请媒体代表参与评标,而且向各大媒体开放招投标现场。

4 个案审视

4.1 个案的模式与特征

关于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研究,当前较为主流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王名提出的依赖关系非竞争性购买模式、独立关系非竞争性购买模式和独立关系竞争性购买模式[6],另一种是韩俊魁提出的竞争性购买和非竞争性购买模式[7]。尽管在划分形式上两位学者对政府购买服务模式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实际上他们对划分所依据的标准是趋于一致的,从划分标准来看,他们的焦点都聚集在社会组织与政府两者之间的独立性程度以及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之间的竞争性程度两个方面。

因此,可以从购买服务“买卖双方”独立性程度和“卖方”间的竞争性程度两个维度去考察上海市体育局购买市民体育大联赛承办单位服务的模式。在个案中,从“买卖双方”独立性程度来看,作为买方的上海市体育局与卖方的社会体育组织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关系,上海市体育局是政府部门,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是社团性质的民间社会体育组织,双方是不同的法人代表,“买方”和“卖方”是建立在不同主体契约关系基础上达成的购买协议。从“卖方”间的竞争性程度来看,上海市体育局采取“竞争性谈判”和“单一来源采购”两种招投标方式来选择购买服务的承接方,也就是一部分项目供给主体具有竞争性,另一部分项目供给主体具有非竞争性。所以,基于“买卖双方”相互独立程度和“卖方”间的竞争性程度可以将上海市体育局购买市民体育大联赛承办单位服务的购买模式界定为独立关系竞争性购买和独立关系非竞争性购买的混合模式。

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制度设计层面来看,上海市体育局购买市民体育大联赛承办单位服务具有鲜明的规范性特点:

第一,竞争性购买和非竞争性购买。西方学者认为存在供给主体竞争市场是购买服务三大基本条件之一[8]。我国也有学者提出类似的观点,认为政府购买服务首要前提就是市场存在大量的服务供给主体[9]。国内外学者一致认同竞争市场在政府购买服务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因为良性竞争机制可以降低服务生产成本,确保和提高服务质量。在上海市体育局购买市民体育大联赛承办单位过程中,既存在竞争性购买也存在非竞争性购买。上海市体育局考虑到各项目供给主体竞争环境的实情,对多数具有供给主体竞争市场的项目,通过招投标“竞争性谈判”的方式从众多竞标社会体育组织筛选出最佳的承办单位,对于缺乏供给主体竞争市场的项目采取“单一来源采购”指定具有承接能力的社会体育组织作为承办单位。

第二,体制外购买。体制外购买是指购买服务建立在不同主体契约关系上。在个案中,上海市体育局在2014年和2015年与多家中标社会体育组织签订了购买服务协议,中标的体会社团和体育协会都是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具有独立法人的社会体育组织,社会体育组织和上海市体育局是相互独立的关系。体制内购买是指政府出于单位编制有限,通过出资建立民办非企业单位,招聘社会工作人员来承担公共服务事务,如上海市杨浦区延吉街道政府购买社区体育赛事服务就属于体制内购买这种情况[10]。

第三,购买过程公开透明。上海市体育局购买市民体育大联赛承办单位服务从发布招投标信息到最终确定承办单位,整个过程具有公开透明性。首先,在相关网站发布招投标的信息,组建包括政府、媒体等多方评标机构。其次,在网站公示应标单位让群众参与监督和审查,并且在竞标过程中邀请媒体全程报道,最后,对中标单位在网上进行公示。

第四,第三方代理招投标。购买市民大联赛承办单位服务过程中,为了避嫌,做到公正和权威,上海市体育局没有亲力亲为招投标工作,而是采取第三方代理招投标的方式,委托上海申权招标咨询有限公司作为上海市体育局招标代理方。

4.2 个案的意义

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模式中,政府、社会体育组织和社会公众是三个最为重要的核心要素,在理论设计上,这种模式对三个核心要素的作用体现在“一石三鸟”方面。因此,本文从三个核心要素方面考察个案的意义。

4.2.1 政府层面

第一,有利于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对体育管理方式的转变。一直以来,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偏向于政府主导型,“官办”体育色彩较浓,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在体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家长”的角色,包办了体育发展的方方面面。诚然,这种体制的优越性给我国体育发展带来的巨大成功,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但我们也不能忽略这种体制的不足,一方面使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容易陷入微观管理事务当中,另一方面抑制了社会办体育的空间。而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这种模式有利于弥补政府主导型体育管理体制的短板,能够实现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对体育的管办分离,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同治理的格局。在个案中,上海市体育局一方面把“办”的职能分离给社会体育组织,将市民体育大联赛的直接承办过程转交给体育协会和体育社团等社会体育组织机构,另一方面把“管”的职能延伸到协同治理,充分发挥政府的决策、购买、监督和评价职能,积极调动社会体育组织的专业化承办能力。因此,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可以有效实现政府和体育行政部门对体育的管理由微观管理到宏观治理的转变。

第二,有利于降低政府提供公共体育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益。传统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是政府作为直接生产者向社会大众提供,但是这种模式存在两个弊端。首先表现在供给成本方面,大部分公共体育服务的生产过程具有专业化,需要在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管理人员的配合下才能顺利产出,但实情是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的生产过程中不占据专业优势,倘若政府要直接生产公共体育服务就需要投入足够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提高生产专业化程度,但同时这也让政府生产公共体育服务的成本高出于市场的平均水平。其次表现在服务效益方面,政府直接生产服务实则是政府对公共体育服务生产的直接垄断,竞争机制的缺失,容易造成政府机械的重复生产一种公共体育服务,满足不了公众多样性和异质化的需求,而在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模式中,通过将公共体育服务的生产工作转交给具有专业化优势的社会体育组织,就可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较高的效率和效益。

4.2.2 社会体育组织层面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组织采取“分级登记,两头管理”的登记制度,即凡是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包括社会体育组织)需要有相关的主管机构。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政府监管,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方面社会组织受到民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双重领导,导致自我独立发展能力较差。另一方面登记注册需要有相关的主管机构导致大多数社会组织寻找行政庇护,对政府依附性较强,致使职能和定位不清晰,使得社会组织发展缓慢,活力较低[11]。但从国际发展经验来看,采取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提高社会体育组织的活力,改善政府与社会体育组织之间的关系,为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提供动力[11]。就个案具体而言,实施购买服务这种机制至少在两个方面有助于提升社会体育组织的活力,首先表现在拓宽筹资渠道和增加收入方面,社会体育组织在完成承办市民体育大联赛工作后,上海市体育局需要按照合同规定向社会体育组织支付承办服务费用,这便可以增加社会体育组织的收入,保障这些社会体育组织的良性发展。其次体现在专业化承接服务能力提升方面,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实则是一种契约式购买,社会体育组织需要按照合同内容按质按量完成承办工作,如果上海市体育局认定承办单位承办工作服务不合格就会终止购买合作,不予以资金回报,这就迫使社会体育组织主动改善管理,提高专业技能,进而提升各自的专业化服务能力。总体而言,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可以改变以往社会体育组织“等靠要”的发展模式,提高自身的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

4.2.3 社会公众层面

社会公众作为公共体育服务的受益者,不论是传统模式下的政府直接供给方式又或是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模式下的多元供给模式,对于社会公众而言,他们关注的焦点是由“旧模式”到“新模式”的转变是否迎合了他们在体育锻炼方面的诉求。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社会公众对公共体育服务业的需求一方面体现在规模化层面,另一方面体现在异质性层面。而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模式使大量且多样的社会体育组织参与到公共体育服务生产与供给中,一方面解决了政府直接供给在数量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弥补了政府供给内容单一的短板。在上海市体育局购买市民体育大联赛承办服务过程中,上海市市民毋庸置疑是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改革红利的最大受益者。通过竞争性购买模式,上海市体育局挑选出服务最佳、专业性最强的社会体育组织来承办市民体育大联赛,从而整体上提升了市民体育大联赛的含金量,市民通过参与市民体育大联赛获得最佳的公共体育活动服务。

4.3 个案的基本经验

4.3.1 结合实际采取竞争性和非竞争性两种购买机制

在个案中上海市体育局采取竞争性购买和非竞争性购买两种机制向多家社会体育组织购买市民体育大联赛承办主体服务,采取竞争性购买方式主要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大部分项目存在承办竞争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引入竞争性购买机制可以挑选到“价廉物美”的承办主体,“价廉物美”顾名思义就是较低的承办成本和较高的承办服务质量。由于承办竞争市场的存在,上海市体育局就有可能在众多的竞争供给主体中通过比较挑选出承办成本低且服务质量好的承办方:而采取非竞争性购买方式主要鉴于少数项目缺乏承办竞争市场,上海市体育局承办这部分赛事又不占有专业优势,直接承办势必需要支出较高的成本来弥补自身的专业短板,但是让具有专业优势的社会体育组织去承办这部分赛事便可以降低承办成本。因此,从承办成本来看,对于缺乏承办竞争市场的项目采取表面看似是折中办法的非竞争性购买方式,也不失为一种较佳的选择。

4.3.2 采用公开招投标方式

为了确保招投标工作的科学规范和公平公正,在购买服务中,上海市体育局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开展招投标工作。现行招标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公开招标,另一种是邀请招标。公开招标是指招标单位通过公共媒体向不特定的组织或法人发布招标项目信息内容,并在符合要求的多数投标人中选择出最佳的一个。而邀请招标是招标人根据承包商的资信和业绩,首先挑选一定数量的组织(不低于3家),然后邀请他们参与投标[12]。这两种招标方式主要区别在于:第一,发布信息方式不同。前者采用公告的形式,而后者采取的是投标邀请书。第二,投标人选择范围不同。前者采取公告的形式,面向的投标人是市场上所有对招标项目感兴趣的组织,并且不清楚潜在投标人的数量;后者招标对象是“知根知底”的组织,并且事先已经知道投标人的数量。第三,竞争范围不同。前者面向的是符合条件的所有组织,但凡符合要求的组织都可以参加投标,因此竞争范围较大;而后者因为投标人数量有限,因此竞争范围也较小。第四,透明程度不同。在公开招标中所有活动都要按照既定并为大家熟知的程序和标准对外公开,因此公开透明程度较高;而邀请招标透明程度相对较低,易产生作弊行为。通过以上对两种招标方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公开招标具有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公开招标可选择的投标人数量较多,可以通过竞争机制甄选出最佳的投标人;二是公开招标的透明程度较高,降低作弊风险。因此,在个案中上海市体育局采取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向全市所有具有资质的社会体育组织购买市民体育大联赛承办服务有利于在最大限度内选择承办方,一方面兼顾了公平公正,另一方面也确保了效率。

4.3.3 积极引入第三方监督机制

第三方监督机制是区别于政府部门自身监督的外部监督形式,是监督主体多元化的体现,一方面可以提高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外部制衡机制,可以有效弥补政府内部监督的缺陷。在上海市体育局购买市民体育大联赛承办服务过程中,上海市体育局就充分利用第三方的独立主体的特点,积极引入了第三方监督机制开展购买服务工作。在整个购买服务过程中,第三方监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招投标方面采取第三方委托代理的方式进行招投标,委托上海申权招标咨询有限公司作为上海市体育局招标代理方开展和监督招投标工作。第二,全程邀请媒体代表介入监督。全程介入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邀请媒体代表参与评标工作,其次整个评标过程对所有媒体开放,再次将评标结果在媒体上公布。

5 结语

与传统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相比较而言,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在理论设计上,一方面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实现政府对体育微观管理到宏观治理的转变,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社会体育组织的发展,增强社会体育组织的活力,再一方面有利于满足社会公共多元化和异质性的体育服务需求。但从这种新型模式在各地方的具体实践来看,政府购买体育服务实操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领域有待深入,购买程序有待规范,社会体育组织承接服务能力有待加强。因此,二三线城市在准备开展政府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前,有必要向已取得成效的一线城市借鉴经验,如上海和广州。“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积极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可以避免走弯路,走错路。

参考文献:

[1]胡科,虞重干.政府购买体育服务的个案考察与思考——以长沙市政府购买游泳服务为个案[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2,46(1):44-51.

[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zwgk/2013-09/30/content_2498186.htm,2013-09-30.

[3]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4]大联办宣传信息部.管办分离、简政放权,市体育局与30家社会体育组织签约购买服务[EB/OL].http://www.shsports.gov.cn/ShSportsWeb/HTML/shsports/qtxx/2014-03-25/Detail_105547.htm,2014-03-25.

[5]秦东颖.2015年市民体育大联赛招投标谈判结束 50个项目2月底出炉[N].解放日报,2015-02-13.

[6]王名,乐园.中国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购买的模式分析[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8(4):5-13.

[7]韩俊魁.当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比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6):128-134.

[8]Kevin lavery.Smart contracting for Local Govermengt Services[C].Praeger Publishers,1999:11-13.

[9]冯俏彬,郭佩霞.我国政府购买服务的理论基础与操作要领初探[J].中国政府采购,2010(7):70-73.

[10]郭修金,戴健.政府购买体育社会组织公共体育服务的实践、问题与措施——以上海市、广东省为例[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3):7-12.

[11]秦小平,陈云龙,王健,胡庆山.我国社会体育组织发展路径——基于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视角[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5):1-4.

公共体育服务示范区建设方案 篇4

一、创建目标

以第一批创成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为目标,积极开展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以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为根本任务,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责,在基本建立功能明确、网络健全、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努力做到便利化服务、制度化安排、长效化推进,更好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

二、组织机构

县政府成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政府办副主任、文体广新局局长为副组长,县编办、统计局、工商局、人社局、民政局、卫生局、房管局、住建局、财政局、教育局、残联、广电总台、新闻信息中心分管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文体广新局,文体广新局分管负责人任办公室主任。

三、工作分工

(一)县级示范区创建工作由县文体广新局牵头,各相关部门配合。创建指标共有60条,其中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根据我县实际,现就各部门、单位整理、提供材料工作分工如下:

县政府办:县示范区建设工作机构成立的文件;政府出台的示范区建设《实施意见》文件。

县编办:体育系统行政管理部门和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人数统计和证明材料。

县统计局:全县常住人口数;县行政村(社区)总数和最新名录;县乡镇总数和最新名录;20全县体育产业增加值数据;年全县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及其在体育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2014年全县体育产业营业收入统计数据;2014年全县体育产业营业收入增长率数据。

县工商局:全县参与公共体育服务的企业数量及证明材料。

县人社局:全县参与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事业单位数量和证明材料。

县民政局:全县参与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体育社会组织的数量和证明材料;全县2A级及以上体育社团数量、名录及证明文件;全县体育社团总数、名录及证明文件。

县卫生局:全县登记注册的采用运动疗法进行康复治疗的运动康复机构数量及名录;2014年接受医院运动治疗的就诊人次统计数据。

县规划局、县房管局、县住建局:新建小区健身场地面积建设标准与办法等文件;健身步道资料:提供大道、北河公园、运河路运河绿化带、画川路河边绿化带、花庄小区健身主题公园的设计方案、公里数证明材料。

县财政局:县2014年财政总预算额和证明材料。

县教育局:全县学校总数和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学校数,及相关证明资料;全县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及以上标准的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比例。

县残联:20开展县级及以上特殊人群体育活动的通知、秩序册;全县登记注册的采用运动疗法进行康复治疗的运动康复机构数量及名录;2014年全县接受运动疗法的特殊人群人次统计数据。

县广电总台、新闻信息中心:刊播本县公共体育服务宣传专栏资料证明,与体育部门的合作协议。

县文体广新局:健身步道图片;“新四个一工程”设计方案、竣工验收证明材料;具有“三室一场一路径”体育中心的乡镇名录和总数。名录中标明拥有场地类型;具有“两室一场一路径”的行政村(社区)名录和总数。名录中标明拥有场地类型;2014年承办省级及以上竞技体育赛事的.秩序册;2014年承办省级及以上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通知、秩序册;2014年开展的500人以上规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通知、秩序册;2014年度开展市级及以上特殊人群体育活动的通知、秩序册;晨晚练健身站点数量及名录。名录包括站点名称、活动地点、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站点人数;2014年接受体质测定并上传体质测试数据的人数。(体质测试数据管理网站数据上传截图);当地公共体育服务网站域名统计表、网站维护经费下拨凭据和网站管理人员劳动合同、缴纳五险一金证明;开发的公共体育信息服务应用软件证明材料;2014年规模超百人的健身讲座和培训的通知、方案和参加人员名单;2014年、20用于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资金预算文件和2014年公共体育服务经费决算数据;2014年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入公共体育服务的资金总量和证明材料;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企业单位数量及证明材料;负责县级体育类指标值的测算、数据整理和所有指标申报材料的汇总。

四、时间安排

1月10日-1月31日,相关部门按照创建任务分工,收集、提供相关证明材料,1月31日前报县文体广新局群体科。

1月24日,召开创建工作推进会。

2月3日,将县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材料报市体育局,市体育局进行审核。

2月10日,市体育局向省体育局申报创建市级和县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并报送相关材料。

3月,省命名第一批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

4月,参加市总结第一批创建成功县(市、区)工作经验交流会,开展总结表彰工作。按照市体育局创建要求和步骤未创建成功的县(市、区)进行拾遗补缺,准备开展第二次创建工作。

五、其他事项

公共体育服务概念 篇5

摘要:残疾人作为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残疾人体育活动应该纳入到社会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内,这是保障残疾人生命健康权利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公共供求理论作为研究切入点,分析了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完善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关键字:残疾人 公共供求 体育 措施

1、前言

残疾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份子,理应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这是现代文明社会必须具备的人文关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涵盖的领域。残疾人体育是现代人类社会体育活动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提高残疾人身体素质,体现对残疾人关怀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和支持,近年来我国残疾人体育的发展展现出了积极的一面,也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成绩。我国的残疾人运动健儿不断在残奥会和亚残会等国际大赛上斩金夺银,屡获佳绩,在给祖国带来巨大荣耀的同时,也让人们更加认可和重视残疾人体育事业。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的顶级残疾人运动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当前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存在很大的落差,这种落差是短期内无法弥补的,需要我们付出长期和艰巨的努力。目前,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没有形成统一的合力,全国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发展经费不足,专业的场馆设施比较缺乏。我国残疾人体育的实际需求与当前的供给能力之间存在着比较突出的矛盾,从公共供求的视角下,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与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服务保障和服务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概念与理论依据

体育公共服务在我国是一个新颖的研究领域,其概念、具体结构以及实施方法等都存在较大的争议。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国内逐渐形成一股研究体育公共服务的热潮,学者们对此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推动了这个领域的向前发展。本文研究的前提必须先明确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在综合分析比较国内学者提出的概念后,最终决定采用樊炳有教授提出的理念,即体育公共服务不仅包含了体育公共产品的供给行为,也涵盖了相关的公共服务行为,具体来说,囊括了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公共信息的搜集与传递、体育公共事业的推进与发展。

公共供求理论是本文采取的研究理论,其以公共供求关系为基础,揭示了公共需要与公共供给之间的关系与基本规律。在研究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引入公共供求理论,可以从一种比较新的视角上去揭示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矛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根据这种理论,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的内容应该充分参照和考虑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实际发展需求,体育公共服务物体系发展和优化的主要推动力来源于体育公共服务的实际需求。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成果与实际取得的服务水平,主要取决于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主体具备的服务素质与条件。

3、我国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由于国家和社会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也获得了一定的扶持,取得了一些不错的成绩。我国的残疾人运动健儿不断在残奥会和亚残会等国际大赛上斩金夺银,屡获佳绩,在给祖国带来巨大荣耀的同时,也让人们更加认可和重视残疾人体育事业。我国残疾人开始越来越多地参加到体育活动中,他们越来越认可体育活动带给他们生活的积极变化,这对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更严格的要求。目前,我国开展了多种类别不同层级残疾人体育展示活动,并且不断投入资金建设新的残疾人体育运动设施,升级原有的设施。总体来说,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相比于以前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这点是无法否认的,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硬件和软件环境都获得了一定的进步与改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虽然我国培养了一大批的顶级残疾人运动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事实上,我国在该领域的发展现状还是比较令人担忧的。因此,其体育事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仍然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还不能满足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实际需求,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更明显。

当前,我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4个:缺乏经费、规范不统一、宣传力度不够、缺乏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的优惠政策。这几个主要问题严重影响了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能力水平比较低下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4类:保障制度与体系不完善,领导层对残疾人体育事业缺乏足够的重视与深刻的认识,社会资源不足,信息传递不畅通。总体来说,我国还需要继续完善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推进无障碍环境的建设。

4、完善我国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分析

残疾人体育事业是残疾人社会权益的重要体现,其体育事业不仅仅只是残疾人参加高水平的运动会获得优异的成绩,不仅仅在于培养一批优秀的残疾人运动员,更重要的是要开展群众性的由广大残疾人参与的体育活动。这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必须坚持长效机制,不能片面化、功利化,下面从公共供求理论的角度,提出一些促进残疾人体育事业坚持长效机制建设的具体措施与方法。

4.1、提高公共服务的思想意识

目前,正是由于人们的意识差,导致残疾人事业受到的关注度与重视程度不足。因此,我们首先应该逐步加强人们对于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关注程度,消除人们对残疾人体育事业的误解与错误认识。具体来说,使人们意识到社会主义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对残疾人事业的持续关注与投入,残疾人享有和正常人一样的发展体育事业的权利;残疾人体育事业是残疾人社会权益的重要体现,其体育事业不仅仅只是参加高水平的运动会,更重要的是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发展残疾人体育事业要坚持长效机制,不能片面化、功利化,只注重短期成绩的提升,而忽视长期运行机制的建设。

4.2、落实政府部门责任制

“十二五”期间,我国加大了残疾人社会保障的力度,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保障残疾人社会生活权益的政策规定,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两个体系”的实施,即全力加强残疾人社会服务与保障体系的建设,这对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但是,尽管宏观调控政策是好的,但是其只能起到一定的规范与制约作用,将这两个体系的建设落到实处,仍然需要开展大量的具体工作,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坚定不移地执行。具体来说,应该明确具体的职能部门,进行责任划分,落实监督与问责机制。如何将政策落到实处,全力推进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我们统筹规划和考虑,消除对残疾人的歧视与误解,使其享有与普通人一样的社会权利,必要时还可以考虑给予政策照顾,加快残疾人体育的社会融合速度。

4.3、加大资金投入

当前,困扰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缺乏充足的资金投入,资金投入是建设相关服务体系的重要的物质基础。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建设资金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筹集: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资金投入的保障机制,明确政府在残疾人体育事业建设的具体责任,包括事权和财权责任;增加残疾人彩票公益金和就业保障金的支付比例;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按照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吸引社会资本。对资金的使用应该公开透明,确保资金使用合理和落到实处,这也是持续吸引资本流入到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必须采取的手段。

4.4、完善管理制度

完善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制度,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引入到体系的建设中,必定会极大地促进服务体系的完善。完善管理制度应该加强该领域法律法规的建设,为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确立法律依据,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快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促进和规范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发展,建立起具有保障性的公共财政制度,按照残疾人体育事业的实际需求确保体育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此外,政府还应该引导和加强残疾人体育组织的建设与管理,如建立起社区性质的残疾人体育俱乐部以及更大范围的残疾人体育社团,充分吸纳残疾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

4.5、开发残疾人体育专用的器材与设施

开发残疾人专用体育器材与设施是体现对残疾人人文关怀的重要方式,残疾人因为身体功能不健全,很多情况下无法使用普通人正常使用的体育设施与器材。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残疾人的身体素质特征研发适合于他们使用的体育设施与器材,从器械的安全性、种类、颜色、尺寸大小、结构和功能等进行设计,以适应残疾人群的不同需求。比如,可以为腿部残疾的残疾人开发加长型的羽毛球拍;为盲人自行车爱好者开发可以自动识别方向的两轮自行车。在选择盲人健身器材的具体配置时,应该考虑多样性和功能性的共同要求,如可以在拉力器下面设置可活动的座位,这样,残疾人在进行力量训练时,可以将座位移开,然后将轮椅安置在器械下面。盲人在参加足球活动时,由于视力差的原因,我们可以在足球的内部设置响铃。总体来说,残疾人健身器材的设计与生产应该充分人性化,体现出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在材料、功能和工艺上做足功夫。

4.6、加大残疾人体育人才队伍的建设力度

首先,政府应该重视和抓紧培育特殊体育指导员,建立长效机制,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重点抓好他们的管理能力和业务素质的培养;其次,对现有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特殊体育的培训工作,将他们充实到特殊体育指导员的队伍中,这是一种比较快捷的方式;再次,改革现有体制,聘任优秀的体育专业学生,根据他们的特长分配到社区或者农村,从事残疾人体育的培训、组织、管理与宣传等活动。通过这几种具体方式,加强特殊体育指导人员的培养,扩大其人才队伍。

5、结束语

残疾人作为社会成员的一份子,理应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这是现代文明社会必须具备的人文关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涵盖的领域。本文从公共供求关系的理论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残疾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现状,并就其具体的改进方法和完善措施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6、参考文献

公共体育服务概念 篇6

针对农村居民对于社会体育的认识并不全面,许多居民还存在一些旧思想老观念,为了更好的建设农村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做好宣传工作,提升农村居民对社会体育的认识,了解农村社会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思想上重视。通过新闻媒体、宣传资料、专家下乡宣讲等形式积极宣传政府有关政策文件,提升农村居民认识。组织村民骨干进行农村社会体育的实践和宣传,通过实践效果吸引更多的人加入进来。

2. 2针对不同人群需要,多样性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活动

根据各年龄段人群的不同需求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体育活动,鼓励村落以及各类体育组织举办运动会,在举办竞技类运动会的同时也要注意开展心理趣味运动会,增加更具娱乐性以及体现团队协作的项目,并在比赛中互相学习与交流;可举办篮球等体育项目的联赛,通过村镇组织比赛选拨出优胜队伍,进行决赛,利用常态化的赛事举行促进社会体育持续有效发展;各村镇适时举行以家庭为单位的体育活动,增进家庭内部交流以及增进邻里间互相了解。

2. 3加大资金投入,重视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有关部门要从统筹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大局出发,加大农村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的资金投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加快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烟台市农村居民提供必要的器材和场地设施。针对农村社会体育公共服务的场馆建设不足现象,在村落聚集地建设基本体育场馆,为各个村镇配备基本的健身路径以及篮球场地。根据各个地区较为聚集的体育活动配置相应的器材工具。

2. 4健全农村体育组织服务体系,加强政府主导作用,建立长效机制

目前烟台市的社会体育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健身俱乐部以及各类体育组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农村社会体育的建设还存在很大的不足,缺少针对农村的体育组织服务,大多的体育活动还是靠政府组织,缺少灵活性。应该加大民间体育组织的建设,通过民间体育团体组织村民开展定期的体育健身活动,并通过开展各类体育赛事加强村民以及组织之间的交流学习。

2. 5加强农村社会体育人才培养,提升服务水平和宣传力度

针对农村社会体育人才的数量不足、专业素养不全面完善等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农村社会体育人才队伍,根据各村镇农村居民人数配置相应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强社会体育人才的培养力度,依托体育学院、业余体校、俱乐部等部门进行专业培训,利用专业人才进行县市区的全覆盖,定期进行审查考核,对达到要求的进行级别提升,对未达标的进行相应处理;加大对社会体育建设作用以及意义的宣传力度,提升居民体育锻炼意识,对居民进行定期的健康知识讲座,创立专门的服务网站进行健康知识更新以及疑难问题的解答;对于社会体育活动开展卓有成效的村庄和城乡进行表彰,对突出个人进行嘉奖,将社会体育开展状况列人当地政府官员政绩的考核范畴;鼓励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健康人社区”,活动,针对不同人群印制健康指导资料,对于不科学的健身习惯应该及时制止并纠正。

3总结

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互动研究 篇7

一、青少年身体素质下降的现实

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是公共体育服务事业重要内容。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的报道已经多次见于报端,其结论是“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呈下降趋势,要求学校与社会从各方面进行基础性建设、教育工作”。

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基本组成部分,是保障、提高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手段,所以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也制约着社会的和谐发展。在1995 年,国家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面向全体公民,重点是青少年与儿童。尽管这样,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现状仍是很不乐观,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在2006 年指出: “从1985 年至今,进行了四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普查,普查显示: 近20 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持续下降。”其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导致普通青少年的体力劳动、活动减少[2];二是目前教育体制、就业观念、就业压力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缺少体育活动时间。同时,各大、中、小学为了防范安全事故,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内的体育锻炼时间、空间、强度等,这些过度的保护与限制行为直接造成了广大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下降。

青少年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已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公共体育服务改革的进展,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体育权利。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应将课内、校外、假期、家庭、社区、社会体育活动连接起来的交点,构建符合国情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这样才能保障青少年成为公共体育服务制度的受益者。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公共体育服务构建是,满足民生需求的表现,是国家综实力提高到一定阶段的具体表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项基础性工程。

二、公共体育服务与学校体育互动的必然性

在现阶段,我国的基础公共体育设施主要都是由国家投入资金,各级学校建设并使用。随着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公共服务系统的完善,劳动、生活自动化程度的提高,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不断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全民健身队伍中,致使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凸显出来。

( 一) 除学校以外的公共体育资源相对匮乏,严重制约着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和完善

学校体育设施资源相对丰富,但是,学校相关管理人员担心因群众在校内进行体育活动,而发生意外情况,所以大都回避此类校园开放。学校设施作为国有资产,应在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保证学校正常教学、训练等活动前提下,充分发挥其体育设施资源的优势,向社会开放体育资源,既满足群众的基本体育需求,又避免因资源闲置产生的资源浪费,通过实实在在的公共体育服务基础工作,为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做出贡献。

( 二) 通过学校体育资源把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整合

以学校体育资源为基础、家庭为单位、社会为组织,把学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活动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社区体育依托学校体育资源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可以为促进全民体育健身起到重要意义[3]。第一,学校与社区相互协调、整合、发展,形成了公共体育服务最基础和广泛的发展模型。第二,丰富公共体育服务内容、形式、渠道。学校体育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兴趣活动等进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 社区主要是通过社区文体活动,小型竞赛等进行公共体育服务活动,如果将学校的体育场馆等硬件资源,体育教师等软件资源与社区的群众资源、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势必可以增加公共体育服务的内容、形式、渠道。只要学校与社区之间相互支持、互动发展,必将构成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我国的公共体育服务一元化供给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共体育服务的蓬勃发展,因此,应丰富供给多元化格局,挖掘培养可承担公共体育服务的非营利组织,如学校中的学校体育,学校有着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健全的管理结构,在此基础上发展有偿或低偿服务,开拓公共体育服务新渠道、模式。学校还可配合体育俱乐部、企事业单位承办多种健身活动和体育赛事。所以,各级各类学校具有稳定、庞大的教学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是支持公共体育服务走出困境的重要渠道。

( 三) 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存在共同的交集

在校学生作为学校体育工作与公共体育服务的交集,所以,两者应该进行有效的合作、互动,是完成各自工作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学校体育对公共体育服务的依赖性

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学校体育工作者忽视了社区、家庭体育教育,特别是学生在校外体育活动,这严重影响了体育教育的延续性,也影响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贯彻、实施。学校体育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学生的体育教育工作不是仅凭学生在校的“每天一小时”,几节体育课就可以满足的,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要在公共体育的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完善。

( 一) 公共体育服务便于学生校外体育活动得到延续

公共体育服务将学生带入真实的社会体育中,这与学校的体育活动有着明显的差异,学校体育教育在实施过程中更加注意过程中的安全性、激烈性、原则性等,公共体育在这些方面是相比逊色的;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在各个时间,接纳各种社会人群,进行各项体育活动,所以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会具有一定的灵活应变,同时在竞赛的过程中由于竞技水平参差不齐,激烈程度、安全风险有时会超出管理者的预想,不如学校体育教育执行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整体竞技水平的了解,便于管控[4]。公共体育服务是在依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前提下,丰富学生的体育学习内容、活动空间,充分利用各方面体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社会性、开放性、实战性的体育教育、教学。

( 二) 将公共体育服务引入监督机制,构建合理的育人环境

在公共体育服务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对其进行相关培训,深入了解体育教育的本质,了解学生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的生活、学习、参与等情况,把体育教育落实到每个家庭中,同时家长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教育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并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家庭是社会的单元,家庭教育对学生体育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公共体育,形成家庭与学校间的互动,将构成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和公共体育服务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四、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互动构建

( 一) 基本原则

1. 公益性原则。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服务都属于公益事业,在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完善“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全民健身”五大公共事业的目标。这是满足、提高国民生活需求,满足国民基本体育权利的表现。公共体育服务是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促进身体健康、共同享有国家发展成果为目的,和学校体育同属于非营利性行为,在服务收费上保证免费或是低廉的费用。

2. 公平性原则。公共体育服务的目的是要将基础体育资源平均分配,是国民都能够享受到同样服务,公平性原则应包括三方面因素: 一是公共体育服务受益者的机会均等、利益均等; 二是享有基础性公共体育服务大致相当三是提供公共体育的服务标准大致相同,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支出相对平衡。

3. 以人为本原则。国家发展、进步的根本目的是以保障国民生活,满足国民需求为根本目的,在现代社会以民主、法制、人文等价值为基础,通过社会监督有效地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提供优质、高效、公平、合理的服务为目标的公共服务。以人为本的原则是公共体育服务与学校体育的要求,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文明程度的体现,还是国民健康水平的体现。

4. 功能对接原则。公共体育服务的优势在于组织活动、提供体育设施、检测体质健康等功能; 学校体育的优势在于参与人力资源丰富,具有一定数量师资。将两者的优势项目对接,可以促进两者的良好发展,更好地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 二) 互动模式构建

通过以下两种模式分析,公共体育服务可以将具体性的公共管理交与学校体育完成,这样既减轻了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压力,也使学校获得发展空间,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更好地实现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的良性互促发展。

1. 合作模式。合作模式是指通过公共体育与学校体育协商,将部分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由学校体育来承担。这样既可以使学校体育与公共体育各自发挥优势,又通过密切的合作,提高两者的管理和服务的效率以及相互的协作能力。例如: 政府向学校提供资金及相关支持; 然后,对学校体育工作进行检查、监督、评估; 最后,根据学校与社会的反馈信息进行相关工作调整。两者合作的前提保障是明确各自的权利与义务,以法规、条文的形式规划出两者在合作过程中的权责,可以最大限度避免互相推卸责任等现象的发生。

2. 授权模式。授权是指公共体育管理机构以授权的形式,将部分具体职能转交于学校体育负责。例如: 首先,学校参与政府相关政策的制定,依照各项法规、制度开展相关活动; 其次,学校接受政府的财政补贴及相关支持,也可向社会募集赞助,补充资金不足; 再次,学校接受政府管理,相关机构、社会的监督; 最后,学校要与政府、社会保持信息交流,接受监督,改进具体工作。

( 三) 互动协作中存在的问题

1. 场馆设施开放有限。首先,部分体育场馆的管理者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将国家投入财力兴建,为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场馆,进行其他的商业运营,这与国家的初衷明显背道而驰; 其次,部分体育场馆的管理者由于其工作重心在其他方面,体育场馆仅仅作为其主要业务的配套设施,主管领导为了避免因群众在体育馆进行活动过程中,发生管理问题、意外伤害等,严格控制外部人员进入锻炼,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

2. 专业人员不足。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构建是国民进行体育锻炼,享用公共体育场馆设施服务、指导服务、科普宣传服务的前提。专业指导组织学生进行校外体育活动的组织机构较少,青少年远比成人更加需要专业匹配的服务指导人员。现在,主要承担青少年体育锻炼指导任务的是社区有锻炼经验的居民、离退休人员,其次才是聘请专业院校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各级学校的体育教师,其中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与体育教师比例不足10% ,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5]。

3. 互动环境受限。公共体育服务的管理机构是各级体育局,学校体育的主管是各级教育局。所以两者在合作过程中缺少共同的协调、监督、管理机构,出现了权力分散、管理混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 一是利用主管权力,追求利润最大化,致使部分体育服务错位; 二是缺少监督制度,滋生腐败现象; 三是公共体育服务与学校体育在互动过程中权责不清,容易产生推诿或矛盾。

五、结论与建议

( 一) 制定完善可行性的公共体育决策执行体系

政府作为维护公共利益的最高权力机关,必须通过公共决策体系制定关于公共体育服务受益者利益均分的制度。确保在决定过程中,保证社会各阶层充分发表意见,最大限度地满足全部人群的需要,均等化享有国家福利。但部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还需要依靠公共体育服务的个人或组织,与公共体育服务提供者进行协调和沟通来保证消费者利益的公共体育服务政策[6]。

( 二) 加强培养公共服务专业人才

对基层公共体育需要的专业公共体育人才,可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吸收满足青少年校外体育锻炼需要[7],同时要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管理、使用,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的评价机制、奖励机制,加强上岗后针对实际工作要求的专业技能培训。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宣传工作、吸引更多人投入社会体育指导员行列[8]。

( 三) 体育场馆的布局、开发、建设、改建

首先,体育场馆是体育锻炼的主要场所,政府在设计规划阶段要着重考虑学生体育锻炼需要,需要利用家庭、学校、社区的人文环境、地理环境,建设完善配套设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求; 其次,开放所有体育场馆,以免费或低廉费用供给学生或学生社团的体育活动,增加学生的活动空间; 最后,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改建、扩建体育场馆,为学生提高便捷、满意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 四) 提高家长参与意识

公共体育服务概念 篇8

关键词:公共体育; 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1-167-001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实现计划经济时期管制型政府向市场化背景下服务型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建立一个以人为本、民主、公正、法制、透明、责任、廉洁、高效、便民的服务型政府,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在体育领域同样如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研究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然而,如何提升和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如何界定公共服务的概念和范围,如何在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原则下提供公共服务,如何衡量公共服務的绩效,都是当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体育服务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样需要对其服务质量进行监督和管理,没有绩效评估的公共体育服务是没有依据的公共体育服务,没有了绩效评价,整个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运作就会陷入混乱。本课题将研究视野集中在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上,旨在为政府考核、评价我国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能力以及受众的满意程度提供具体的评价指标和方法,以加强政府对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水平和效果的了解程度,促进政府有效地监督和管理,对保证群众真正获得有效的公共体育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形成服务型政府,提高体育部门的服务职能,促进体育行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系统评价理论是绩效评价指标确定的理论支撑

系统评价理论(System Evaluation Theory)是把评价对象看成一个系统,评价指标、评价权重、评价方法均应按系统最优的方法进行运作。系统论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系统,大系统由许多子系统组成,而每个子系统则由更小的子系统组成。

三、体育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内容

(见下表)

四、小结

公共体育服务是为公民提供运动设施和锻炼机会的公共服务,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素质和民族昌盛。公共组织为满足公共体育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公民享受体育服务的质量,应通过绩效评价体系对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组织进行考核与评价,从而实现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将为体育部门考核评价自身服务质量,更好地履行体育行政职能提供有效的手段与方法。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将有效地评价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关系,促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完善与发展。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应着重考虑对三个方面的评价:体育公共服务投入、公共体育服务功能的落实和公共体育服务产出和绩效。

注:河北师范大学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助,课题编号:W2008Y20

参考文献:

[1]苏海军,姚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绩效评价指标框架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10年11月,74-75

[2]王才兴.构建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J].体育科研2008年第29卷第2期,1-13

上一篇:温庭筠《过分水岭》赏析下一篇:托班小鱼音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