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课程管理办法

2024-06-08

公共体育课程管理办法(共10篇)

公共体育课程管理办法 篇1

西南科技大学公共体育课程学分制管理

实施细则(试行)

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和西南科技大学有关文件精神,特制定本实施细则,从二〇〇四级学生开始实施,由体育学科部负责解释。

一、公共体育课不得免修。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成绩由体育课成绩、《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规定的项目和早操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在校各类本科专科学生在前四学期均安排每周2学时(共112学时)的体育课程教学。通过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学生在校期间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数,积极参加早操和课外体育锻炼,每学年通过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二、素质类体育选修课每学期安排32学时的体育课程教学。

三、学生必须按规定参加考试,不得无故缺考。成绩合格,通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早操合格即获得相应的学分。

1、一年级、二年级均开设体育课,每学期1学分。在此期间必须修满4个学分。

2、三年级、四年级应通过教育部颁布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早操合格即获得相应的学分(每学期0.5学分)。共2个学分。

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以上规定的学分,否则将不能毕业。

3、素质类体育选修课合格即获得相应的选修学分。

四、学生在一学年内,因旷课达年教学时数1/10以上或因病、事假达年教学时数1/3以上者,其成绩记为不及格,该学年成绩最高记为59分。

五、体育成绩不及格者,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六、体育成绩在76分及以上者才能参加校级以上各类评“优”或“奖学金”的评定。

七、体育考试严禁作弊或无故缺考。违者按以下办法处理:

1、在体育课内考试及体育理论考试作弊或无故缺考均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2、学生在《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作弊或无故缺考,视其认识态度,可给予一次重测机会。但须由本人提出申请,体育学科部领导同意后到教学办、财务处、教务处等部门办理重修手续后,另行安排考试,计算成绩。(按项目多少办理,每一项办理一次)但如再犯,则按学校有关规定处理。

3、学生在早操中作弊一次,扣除五次出勤成绩,且当次成绩无效。

八、对于因病、因伤或因事不能按时参加考试者,应在考试前经本人申请,学校医院(因伤、病)或考生所在学院教学办(因事)证明,体育学科部领导批准可以缓考。缓考一年内有效。

九、对于因病、残,但尚未达到休、退学规定的学生及大龄学生(35岁以上),经本人申请,学校医院证明,体育学科部领导批准,报学院教学办备案并进行公布,可编入保健体育班学习,所填表格存入学生档案。

十、对校体育代表队队员,因参加市级以上的体育竞赛,与有关课程考试发生冲突,由体育学科部出据证明到教务处办理缓考手续,不缴纳费用。所参加训练、比赛可计算体育课时。

十一、对校体育代表队主力队员,在市级以上重要比赛中,为学校争得荣誉者,涉及学业预警处理时,可视其夺标等级与次数酌情考虑补救性解决办法。

十二、体育考试

1、学生在校期间,一、二年级进行体育综合考试;

三、四年级进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早操合格。

2、体育课内每学期考试1—2个项目,考试项目按《体育教学大纲》的规定安排,按国家和学校制定的评分标准评分。

3、《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为: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1000米(男)、800米(女)、握力。

4、早操成绩以本学期应出勤天数除以早操总分再乘以个人实际出勤天数计算。(百分制)

5、上课迟到或早退,每次扣一分(以整队集合好后才到为迟到;老师未宣布下课而提前离开为早退。迟到或早退超过15分钟按旷课处理),旷课一次扣2分。病假须有学校医院证明,事假须有辅导员证明,女生特殊情况须到课堂见习,否则按旷课处理。(经任课教师批准后除外)

6、奖励分数的办法

在校期间,属下列情况之一者,奖励5分,不同项可累计加分:

(1)、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锻炼出勤率达到98%以上,并认真锻炼者;(2)、获等级运动员称号者;

(3)、参加校运动会及以上体育比赛获名次者;

(4)学生体育干部在组织各项体育活动中,工作认真负责者。

十三、参照执行的国家文件:

1、国家教委第七号令《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1990年。

2、国家教委第八号令、国家体委第十一号令《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0年3月12日。

3、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教体艺[2002]12号。

4、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2年8月12日教体艺(2002)13号。

公共体育课程管理办法 篇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牡丹江医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部分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国内外有关定向运动的书籍和资料,为研究分析高校开设体育保健学课程的可行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分别随机抽取2所高校本科生各100名,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共计200份,实际回收196份(回收率98%),符合统计学要求。

1.2.3 专家访谈法

向专家、学者就有关大学生保健知识的掌握和体育保健学开展的可行性进行了咨询,以确保本文研究的科学性。

1.2.4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13.0软件系统对所测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对学生的调查问卷进行常规数理统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大学生体育保健知识来源和需求情况

大学生体育保健知识的来源途径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学校、书刊杂志、电视、网络、家庭教育。他们依次所占的比例为学校85.7%、书刊报纸52.5%、电视49.5%、网络58.6%、家庭38.8%,其中学生已知的体育保健知识来源于学校的最多,其次是网络、电视、书刊和家庭,说明学生体育保健知识大多数来源于学校,学校在学生体育保健知识传授中起到重要作用。对体育知识的需求调查发现,体育保健相关知识需求最多,说明学生对体育保健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体育保健课在高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提高大学生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合理的体育锻炼极为重要,保健知识的获得,预防保健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项任务[2]。

2.2 大学生体育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

大部分的学生仅对于肌肉痉挛、中暑和运动中腹痛等小部分的简单的体育保健知识掌握程度较好,而对于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制定运动处方、包扎和止血方法、常见病的运动疗法等知识则相对缺乏,对身体锻炼时所出现的一些生理反应,受伤后的应急处理、二次损伤的防护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掌握非常少,而对学生体育保健知识测试中,发现学生体育保健知识试卷满分率为0%,及格率为56.1%,大学生这些都说明了大学生掌握体育保健知识的程度还是停留在一个较低的层次,还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

2.3 大学生体育锻炼中发生的运动损伤情况

调查显示:196人中发生过皮肤表面擦伤的人数最多占64.3%,其次是肌肉拉伤和软组织损伤人占总人数的47%。同时调查还发现:由于学生不懂保健知识所以更加不懂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发生二次损伤的现象也很多。特别在课外体育活动中,由于没有教师的监督指导,学生自我保健意识又很差,运动过程中经常会发生一些无法预料的情况,尤其是在较强对抗性运动中不可避免的身体碰撞都可能引起不同程度的拉伤和扭伤等。因此,向学生传授体育保健知识,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合理的体育锻炼极为重要。保健知识的获得,预防保健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体育教学的一项任务。

3 讨论

1. 学校是进行健康教育,传授体育保健知识的主要场所。学生的体育保健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对选择学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发现:71.35%的学生体育保健知识来源于大学体育理论课的讲授,他们在学校里掌握体育保健知识主要是通过大学生体育理论教程中涉及的相关内容,但教学课时少,每学期只有4学时,而且实际授课情况不容乐观。28%的学生体育保健知识来自体育实践课中教师的传授,这种方式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大多是在运动损伤发生后教师才提醒同学们注意的。还有0.75%的同学体育保健知识来自体育保健课,这是高校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这部分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缺乏系统性,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而定,教学内容随意,方法简单[2]。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应重视把医学知识和体育锻炼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体育保健的能力,培养学生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全民健康意识,使学生在学校期同能够自觉积极地学习和掌握体育保健知识,掌握体育锻炼的能力,逐步形成健身的习惯。以至走向社会后能够坚持终生自我健身锻炼,从而提高全民族的健康水平[3]。

2.大学生体育保健知识匮乏,自我监督能力差,开设体育保健学课程,增加体育保健知识势在必行。调查发现体育保健测试的满分率为0%,及格率为56.7%,掌握体育保健知识对于指导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预防运动损伤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2005年发生在江西某大学的一件运动损伤致残事件,即一名大学生高位截瘫事件,这名学生进行跆拳道对练时发生颈骨扭、挫伤,因为没有及时就医,最终伤及神经,导致高位截瘫。如果这位学生和他的同学有一些体育保健知识、技能的话,早发现就不会导致如此可悲结果。有关专家指出.外伤所致截瘫中有约20%是由二次损伤所至,即应急处理不当造成的[4]。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体育保健知识,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保健和保护意识及防伤观念,还能将体育保健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提高锻炼效果。

3.学生的自我保健和保护意识与防伤观念有待加强。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体育锻炼时不穿运动服和运动鞋,不进行必要的准备活动,运动损伤频繁发生。学校应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并精通体育保健知识,合理安排运动量和强度的关系,防止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同时还必须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只有让学生了解人体生理变化规律,掌握扎实的体育保健知识并指导日常体育文化娱乐活动,才能使学生的体育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论

在高校中开设体育保健学课程不仅是大多数大学生迫切需要的,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当前以人为本的时代,教育应不断改革,课程的开设应该更多地取决于学生的需要,还应该看社会及市场的需要。体育保健学虽然在我国刚刚起步,但却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关注,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健康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题。体育保健知识的普及和运用,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使更多的人自觉投入到体育运动的行列中来,而且通过教育培养,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和具有终身体育意识能力的体育健身参与者,以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

参考文献

[1]肖文,余静.对大学生掌握体育保健知识、技能情况的研究[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6):125-127.

[2]由娟,某高校2006级新生卫生保健与健康状况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8,(8):1493-1494.

[3]于从茂.徐景文,普通高校开设体育保健学的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2,(1):80-81

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研究 篇3

大学体育 普修课程 选修课程

中国高等教育明确:大学体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课程目标以体育文化与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品德素养多元整体发展。从而表明了大学体育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价值取向。然而,课程目标多元整体发展战略的教学实施和人才培养的价值形成,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设完善的课程校本管理体系,实施大学体育普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校本管理操作,因此实现体育课程的教育目标。课题以文献研究、问卷调研和实证研究进行综合分析,针对当前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整体目标,实施体育普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校本管理操作。操作方法如下:

1.大学体育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非体育专业学生,教学目的和任务《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课程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大学体育的基本任务是通过理论与实践课教学,使学生了解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文化内涵,系统地掌握身体锻炼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1.1、教学基本要求

1.1.2、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为体育选修课程打下基础。

1.1.3、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科学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合理地运用科学的手段来进行锻炼。

1.1.4、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2、普修课程

《大学体育》普修课课说明:一、根据上面1的精神 教学基本要求:

2.1、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提高身体素质,为体育选修课程打下基础。

2.2、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科学锻炼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合理地运用科学的手段来进行锻炼。

2.3、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锻炼的理念,引导学生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大学体育课程是高等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加强体育课程建设,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根据党中央、国务院 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指导,结合我校教改精神和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实际,根据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编写的《大学体育》普修课程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的要求。遵循“身体健康、运动参与、运动能力、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大体育课程目标;强调大学体育“以人为本”“健康体育”“终身体育”三大基本理念;在体育课程内容选择上,注重健身性、教育性、针对性、延伸性、娱乐性、前瞻性;教学模式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应培养个性、满足个体运动负荷 、兴趣之,做到“汗、会、乐”。大纲以健康教育为主、体现体育文明、智商、情商培养。大纲与考试大纲是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须执行的指导性文件。希望大学体育任课教师认真领悟大纲精神、要求,规范课堂教学上好每一节课,组织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我校大学体育教学质量。让学生通过大学两年的体育课程学习,能够形成比较稳定的终身锻炼身体的行为动机,以此养成锻炼的习惯,并在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会诸多锻炼身体的方法,以此获得1—2种锻炼身体的能力去终身

3.选修课程操作步骤:第一次课:课堂常规引导课及选修班报名

课的任务:

3.1、知识传授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任务和我校的体育教学基本情况,明确学习目的,搞好选修班选项。

3.2、能力培养目标: 教育学生掌握1至2项终生体育项目,提高中国全民身体素质。

3.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行为习惯。教学方法:讲授法,宣布XXX年课堂常规

选修班报名 时间90分钟

高校体育教学任务是中国国家教育局、国家体育局1990年联合颁布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学校体育的任务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培养体育运动能力和习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培养体育后备人才;进行品德教育,增强纪律性,培养勇敢、顽强、进取精神。

3.4选修班教学模式 课内和课外结合模式。思路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身体状况,每学期选一运动项目,每周业余时间增两个课时辅导,使学生在该项目上加深知识深度、知识面,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运动能力,运作方法是:开学第一周,自愿选修一个运动项目。可不选,不选编在普修班。根据选报项目重新分班。第二周按选修和普修班进行教与学。

3.5选修班和普修班之区别

3.5.1、教学内容不同:专选班的教学内容是与该项目有关的知识,如篮球专选班的教学内容是篮球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篮球的技、战术、裁判法等,普修班则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内容进行教学。

3.5.2、教学时间不同:选修班每周除了国家规定的正常教学的两个课时外,在业余时间再增加两个课时,普修班按国家的教学大纲周两个课时。

3.5.3、考核内容不同:选修班的考核内容是与该项目的知识,普修班则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进行考核

4、学生在校期间体育须达到的要求:

体育课成绩必合格,取得必修学分。《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测试评定合格。体育课成绩为每学期一个学分,要修四个学期,《国家体质健康测试标准》测试每学年一次,共四次测试。测试的项目包括生理指标和身体素质指标两个方面,生理指标测试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的(接上页)是50米跑、1000米(男生)、800米(女生)、握力。

4.1选修班报名注意事项

选修班报名坚持自愿原则,任何人不得逼迫学生选报项目。

4.1.1、专选班的报名工作由各班班长负责,按照学校的要求统一填写报名表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上报学校体育部。

4.1.2、任课教师必须向学生详细讲解开设专选班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教学运作方法,使学生了解其目的、意义和作用。

4.1.3、学生在选报项目有何疑问,有权向体育部咨询,体育部教师须及时给予解答。

4.14、完成选修班的报名工作 由各班班长负责,严格按照学校要求进行。

5、结论:通过大学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理论与实践之研究,从体育课程前期、中期、后期进行全过程的民主管理,处处实行人性化管理,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教学为本,发现教师与学生的资源优势和闪光点,同时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到实处,取得了以下成绩,开课须对学生有:A课程说明B教学大纲C考试大纲D考试方案E教学日历F教学进度G教案H听课笔记I考勤本J记分册K师生民主评定成绩,控制偏差,使评定呈正态分布,教师学期工作总结。体育课程校本管理的实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认可,但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还需进一步努力之!

参考文献

[1]刘黎明:新时期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实践与思考,体育学刊,2005.5

[2]吴志超等: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

公共体育课程管理办法 篇4

一、前言

笔者查阅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至今关于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现状类文章;通过本市独立学院的网站,收集了本市独立学院体育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方面的相关资料;与泰州市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设置的主要负责人进行座谈,并和相关体育教师深入研讨,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分别对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考核机制、课外体育以及教材和教学文件五个方面进行了整理归纳。

二、课程设置

泰州市的独立学院的公共体育课程模式分别是选项课、俱乐部制以及基础课程结合选项轮换。面向一、二年级开设体育必修课程,三年级以上学生仅仅开设部分选修课,甚至不开设任何课程。实际教学中几乎不涉及保健生的课程。课堂教学安排都是每周一次,每次课程时间为80分钟至100分钟之间,每学期32至36学时,每一节课学生人数在30至45人之间。

三、课程内容

泰州市的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大约分为,三大球:篮球、足球、排球;三小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体艺类:健美操、体育舞蹈;传统项目:武术、太极拳;时尚类:女子防身术、跆拳道、瑜伽、定向越野、体育游戏等。内容相对还是很丰富的,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四、考核机制

主要分技术考核和平时表现两部分。从调查结果看,专项技术成绩占40%至60%,平时成绩占10%,理论成绩占10%(通过作业或测验的形式),体能素质占20%至50%,有独立学院将课外锻炼的考勤也计入考核范围,每学期考核1至2次。评价内容基本仍旧是以老师考评为主,虽然在过程性上有所加强,力求淡化结果性考核,但是“以人为本”的学生的主体性没能体现出来。

五、课外体育

根据《全民健身计划工程211》的要求,各类别各层次学校应当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活动。但从本调查来看,泰州市的独立学院都没有很好的实施,仅仅存在于纲领性文件中,流于形式。相对于课外体育的组织,运动竞赛方面,各个学院开展的尚可,但没有常年运动队伍,课余体育锻炼与训练基本无计划,大多是在赛前1个月至3个月左右,挑选运动员组织集训。调查得知,目前泰州市独立学院无常设高水平运动队,有一般运动队,但是训练计划文件不详细或者没有。

六、教材和教学文件

泰州市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选用的几乎都是自编教材。在教案编写与完善方面,独立学院的体育教师都能够做到认真编写教案,但是修订与完善方面,基本属于滞后状态,或者为了应对职称评审、教学检查等情况,突击修正。不能做到教案与课程实施计划一致,不能及时完善。很少有老师能做到持教案上课,授课计划与教案、大纲完全保持一致的很少。

七、结论

综上所述,泰州市独立学院公共体育课程的现状,问题重重。

1、课程模式大同小异,未达到根本性的改革效果。

2、课程考核评价方面,依旧体现不了学生的“本体性”。

3、一线教学岗位的教师不能够踏实教学,潜心研究,几乎做不到“以生为本”。

4、多数高等院校对公共体育课程不够重视,很多工作的开展得不到支持。

八、建议

1、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独立学院学校体育的宏观管理。

2、完善体育课程的管理制度,改进学生学习评价方式。

3、完善和落实独立学院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计划,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公共体育课程管理办法 篇5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是在全国第二次教育工作会议后启动的,在这次会议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成为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健康第一”成为学校工作和体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上述的理念和思想势必会对体育课程改革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对原有的一些理论进行反思,对一些与体育课程改革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1课程名称

与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一样,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指导纲要》也把体育课程改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很明显,这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后提出的一个新举措。那么,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为什么要改名为“体育与健康课”?有没有必要把它改名为“体育与健康课”?

在国外,确有改变体育课程名称的做法,如日本,把体育课改为“保健体育”课。实质上是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两门学科交叉开设。这种安排确保了学生学习体育技艺与从事身体练习的时间。也有把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其目的并不是把两门课交叉开设,而是要用健康的目标来指导体育课,并且在理论课中增加一些与体育有关的知识。而这里的健康教育仅是体育的关联课程,并不足两者交叉。我国提出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就是依据这种设想。作为交叉课程中的健康教育,包括的内容有二个方面:①安全、健康地从事体育运动;②安全、健康地生存与生活。但作为和体育关联的健康教育就仅有一个内容,即安全、健康地从事体育运动。如果我们硬把环境、营养、疾病预防、性教育等列入体育课程之中,势必冲淡体育技艺性的学科特征,减少学生身体练习的时间,另外,和健康关联的课程难道只有体育课程吗?开设“体育与健康”课能解决健康教育的各种课题吗?看来是不可能的。即没有必要把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

2学科性质

在分析高校体育课程的学科性质之前,必须把体育专业教育的学科性质和高校公共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性质区分开来。体育专业教育是为培养体育专业人才而建立的一个完整的体育学科体系,这个学科体系的学科性质是指体育这一学科群的学科性质。而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则是针对非体育专业学生,通过有效的身体练习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上述两类高校体育课程虽密切联系,但具有不同的学科性质。

20世纪80年代由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高师体育本科教材《体育理论》中,对体育的性质作如下阐述:体育的研究对象是体育中的社会现象和从事体育的人,从体育是研究社会中的体育现象来看,体育是一种文化教育活动,是社会精神文明的一部分,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从体育的对象是从事体育的人来看,人是直接的自然存在物体,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这使以完善人为目标的体育具备了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性质,体育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已被人们所广泛接受,体育是一门综合学科也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这是指体育这一学科的总体性质,也是体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学科性质,这与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实践类课程的学科性质不是一回事。

高校体育的学科性质能用自然性和社会性包容吗?特别是高等学校的公共体育实践类课程,按其学科的分类体系来分析,把它作为自然类学科不妥,把它作为人文社会类学科也不妥,把它作为人文与社会的综合类学科更不妥。因为,体育最重要的特征是从事身体练习并承担一定负荷,体育的学习是一种技能的学习,因此,它的技艺性是体育实践类学科的重要特征。此外,体育实践过程中角色扮演多样,人际关系密切,情感体验丰富,除了认知过程的发展外,非智力因素的提高是任何理论课程无法比拟的。因此,高校体育实践类课程和中小学的体育课程一样,学科性质必然是“技艺性”。但是,该课程同时又必须遵循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必须提高课程的人文精神,并重视该课程在发展非智力因素中的积极作用,因此,其“自然性”、“社会性”、“情意性”兼备。由此可见,高校公共体育实践课程的学科性质是以“技艺性”为主,“自然性”、“社会性”、“情意性”四性兼备的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课程。

3运动技术的地位

“淡化竞技运动,树立健康第一”或“淡化运动技术,促进身心协调发展”成为改革的时尚口号,但仔细分析,这种判断是不严密的、不科学的,它会造成种种误导。首先两者是不对应的,竞技运动是体育的重要内容,而健康第一是一种理念,是一种价值判断。没有理由说淡化了竞技就能实现健康第一;其次,何谓竞技,高水平选手的竞技是竞技体育,作为娱乐和健身的大众竞技就不是竞技了吗?作为高水平选手的竞技,它正向高难度、高精度、高强度的方向发展,它的目标只是为了取胜。而离开了竞技发展初期的娱乐性、趣味性和健身性,它和学校体育的目的正发生抵触。但是,作为大众竞技,它保持着竞争性和娱乐性的特征,从来就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课程理论方面,我们反对“学科中心论”,提倡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力求从知识技能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理念的轨道上来。但是,这是一种价值判断,而不是指体育这门学科的学科性质,更不是指体育这门学科的内容体系。

可以明确地指出,运动技术和身心协调发展也是不相对应的,前者表现了体育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征,同时他又是体育学科实现身心协调发展的一种手段、一种载体。

4课程类型

2O世纪9O年代,国家教委曾颁布过《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指导纲要》,曾经出现过种种高校体育课程类型,如普通体育课、选项体育课、专项提高课和保健体育课。一股兄是,大学一年级学习普通体育课,大学二年级学习选项体育课,学生在全面发展身体的基础上,掌握一至两项专项技术,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对运动成绩较好的学生,则可学习专项提高课,其目的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争取比赛胜利。对体残病弱的学生则可以学习保健体育课,以利于个别学生进行康复保健教育。

2O世纪9O年代的最后几年,我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多种体育课程模式的探索,在原来四种课程类型的基础上,出现了多种课程模式。第一种称为三段式,即一年级上普通体育课,二年级上选项体育课,三年级以上可上任选体育课;第二种称为双轨并行制,是在大学学习的两年内,同时开设普通体育课与选项体育课。让不同条件和志愿的学生分别学习不同的课程;第三种称为一体化模式,是课内和课外相结合,即要求开设普通体育课、选项体育课、专项提高课和保健体育课,同时,又在课外广泛开展俱乐部活动,有的学校对参加俱乐部活动也规定了学分要求;也有的学校把参加俱乐部活动出勤率作为评定体育课成绩考核之一;第四种是俱乐部模式,学生参加各种俱乐部活动,教师按专项分工负责,并对学生进行辅导与考核。

公共体育课程管理办法 篇6

论文关健词:高校体育 选项课 体育教学

论文摘要:普修与选修是高校体育教学中普遮采用的教学模式。随着高校的扩招,导致教学设施的产重不足。以合作师专为例,学生对普修课的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原有的普修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体育教学的要求,为了有效地处理好教与学中存在的矛质,结合(纲要)与学校实际,应在一、二年级开设选项课,三年级开设选修课,培养大学生终奇体育的意识与健奇习惯。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体育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这个主体的学习和发展服务的。因此,应该“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来设计和实施体育课程,即重新构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人,一切教育影响都要通过学生自身的努力才能达到目的,学生学习能力能不能得到提高,锻炼方法是否得当,能否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取决于教育思想的指导,这就决定了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重要性。依据这一教育理念,对我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开设进行深人探索研究,旨在为我校整体体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目前我校体育课程的现状与存在的问翅

学校体育的目的最终要实现人的健康发展,即让每一个人根据自身的基础和条件,通过有效的体育学习和锻炼,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高校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体育教育和科学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高校体育课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集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川。

1.我校体育课程开设现状

一年级普修课教学内容与小学、中学教学内容有90%以上的重复。现阶段,我校体育课程一年级为普修课,二年级为选修课,三年级未开设体育课。一年级普修课的内容包括田径、体操、武术、气功和民族传统体育等。其中田径项目包括中长跑、短跑、背跃式跳高、跳远、推铅球、掷铁饼和掷标枪;体操项目包括技巧、单杠、双杠和支撑跳跃,这些内容大多都是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主要内容。同时又受到教学时数的限制,根本无法讲授完如此之多的.运动项目,更谈不上深度。如果继续开设这些对学生已失去了吸引力的课程,这种重复的教学内容将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很难达到体育教学的真正目的。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制要求学生学习诸如礴踞式起跑规则、标准投掷标枪的技术,并不一定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相反这些内容要求教师把大部分精力投人到动作基本要领的讲解示范中来,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与公共体育课所确定的教学效果有一定的距离。

2.由于扩招,教学班人数剧增,平均在50人以上,对组织教学增加难度。

普修课在授课过程中一般以教学班为单位,有时也根据性别合班进行。由于扩招,原有的班级人数增加,在进行合班授课时,学生人数很难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这样的教学形式就给课堂教学的组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学生的爱好兴趣不尽相同,运动技术水平也有较大差距,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教学进度很难控制,无法保障教学质量。

3.生源的不平衡性,造成学生知识、技能、健身、兴趣爱好等有极大的差异性。

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相对而言,这些地方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在教育教学中特别是体育教育的投人相对不足,因此中学体育课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各个地方的教学情况差别较大,学生进校后体育基础参差不齐。但有一现象值得我们注意,据调查,现代农村学校对有些运动项目开展得比较好。如来自临夏、张川等地区的学生普遍篮球技术水平较好;而来自甘南藏族的学生喜欢足球等;不同的民族对本民族的舞蹈都非常喜欢。这些现象为我们开设选项课程提供理论依据。

4.教学设备投人的滞后性.冶成教学条件无法满足教学需求。

由于我校地处西部少数民族边远地区,经济、教育、科技、文化、价值观念等相对比较落后,加之近年来高校的扩招,体育活动场所、器材相对短缺,使得体育课的授课难度加大。

二、全面开设体育选项课程的可行分析

1.政策法规依据:2002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为全面开设选项课提供了政策依据。《纲要》第八条指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要求。不能强制性的要求学生该干什么,该学什么,所以普修课的教学内容已经不适应体育教学的要求。第九条中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这不仅是对体育课改革的理论指导,更是对高等学校体育课教学在新的形式下的定位。全面开设选项课的方案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小学、中学与大学体育课教学内容的衔接性: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高中阶段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需要,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一两种运动项目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发展运动能力。当他们进人大学之后,由于学生所学习专业的不同、身体素质的增强、对体育的领悟能力、体育欣赏能力以及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爱好有着强烈的倾向性;而大学体育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即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具体讲就是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纲要》明确指出,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川因此,为了与高中阶段体育教学内容相衔接和大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养成,在大学一年级就应开设体育选项课程。

3.对我校学生的体育项目进行问卷调查后发现应在大学一年级开设选项课程:通过问卷调查和学生上课表现,发现学生非常喜欢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体育舞蹈、乒乓球、羽毛球、武术、街舞、民族舞蹈、体操等运动项目。而这种选择也符合大学生的专业性质、兴趣爱好与想要独立的性格等,表现在体育上,他们具有强烈的运动项目倾向性。因此,我们要为他们这种需求提供发展平台。

三、我校全面开设体育选项课的措施

1.课程设置:根据《纲要》和体育选项课程开设的可行分析,在一年级开设选项基础课,二年级开设选项提高课,三年级开设专项选修课,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根据师资力量、场地器材、教学条件等实际情况确定课程内容、授课时间、任课教师和教学时数。由学生自主选择上课,系部等教学单位可根据学生报名的情况将学生编成30人左右的班,打破原有的班级与系别限制重新组班,可以一学期一选,也可以一学年一选,但必须规定在大学期间每人要选修两门以上。制定合理的考核标准,完善评价体系,并修够一定的学分才能完成学业,这是开设选项课的基本要求和根本保证。选项课还适用于身体有异常如残、弱及个别高龄学生,他们通过选修气功、保键与康复等适合自己身体条件的项目,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

2.师资与教学条件:我校在篮球、足球、排球、健美操、体育舞蹈、乒乓球、羽毛球、武术、街舞、民族舞蹈、体操等运动项目上具有较强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合理,专业知识结构、教育科学与教育能力、科研能力在我校已形成自己的特色;有完善的体育馆以及充足的室外场地与教学设施;尤其在民族舞蹈方面有较强教学实力。

这种开设方式能有效地整合人力资源,充分实现师资优势互补,使每位教师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全体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进度和授课教师。开设选项课对教师的要求是提高而不是降低,因为选项课的学生水平相对较高,对技术的需求与探索精神也高,教师要解决的问题也多,所以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养。体育教师通过各种途径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有目的有计划地定期接受教育培训,系统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个人认知能力和体育欣赏能力。

公共体育课程管理办法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面向21世纪构建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体系是当今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应当在明确教育目标的基础上, 追求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提高学生体育素养、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和发扬学生个性。着重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与习惯, 树立终身体育观念, 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一) 教学观念狭隘、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仍是增强体质、传授三基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体育课程并没有跟上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 学生毕业后, 更多是在生产第一线工作, 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特定的职业身体素质。而很多的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并没有体现出这一点, 完全脱离了高职院校学生未来职业的需求。

(二) 教学内容不够人性化, 课程结构传统。

学生在校期间开设三学期的体育课, 有些学校仅仅开设一学年的体育课。第一学期开设普修课及一项田径项目;第二、三学期班级轮换开设专项课, 多数学校只能开设田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传统项目, 难以满足男生、女生的不同需求以及体能、兴趣爱好不同学生的需求。

(三) 课程教学程式化, 课程缺乏创新性。

教学方式形变质不变, 缺乏层次性、启发式、探究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的施行。实际教学中受场地、器材、班级人数、男女合班上课等因素的限制, 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 导致课程教学程式化, 教学方法呆板。多年来体育课一直按照讲解、示范、练习、防止与纠正错误、巩固与提高的模式进行。

(四) 偏重技术教学, 忽视非智力因素的教学。

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沿袭着重机械重复, 轻方法指导。体育教学中仍然是偏重应试, 轻视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发展。重视少数体育尖子的发展, 忽视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要求。尤其是女生, 因身体和心理等方面原因, 易对体育运动存在排斥心理, 使其成为了体育教学中的一大主要问题。

(五) 教学场地设施难以满足高职体育教学要求。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 学校的体育场所建设跟不上步伐, 形成了较为突出的场地器材不足、设施不完备的问题, 经费的有限也使得体育教学设备不能及时得到更新和改善, 严重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 有时甚至会对体育教师和学生造成一定的人身安全隐患。

(六) 学生锻炼效果的评价缺乏真实、实效性。

目前,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对学生锻炼效果的评价仍采用传统的评价方法, 即通过对学生运动能力的测验来进行评定。这种方法只能掌握每个学生的运动技术和技能水平。而难以真实地反映出学生锻炼的实际效果。另外对学生锻炼效果的评价采用技评和达标方法, 不看过程只重结果的考核方式, 势必会挫伤一些技术基础较差、体能较弱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最终使他们逐渐远离体育, 从而使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落空。

二、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思路

(一) 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 把握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

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明确了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 把身体练习作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 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 全面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二)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表现在体育教师重视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注重教法创新, 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注重让学生在学习和锻炼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强调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运用, 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三) 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表现在教师发扬教学民主, 关心学生体验;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帮互学、教学相长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和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 重视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主动开发健身性、趣味性较强、特色突出的教学内容。在体育器材开发方面, 也不断地涌现出安全、实用、新颖的自制体育器材。

(五) 对多元化的体育学习评价进行探索性的尝试。

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知识技能评价、运动参与评价、学习态度评价、合作精神评价、情意表现评价等均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尝试和运用。

三、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 确立学生健康发展培养模式。

体育课程改革实现三个转变:一是体育课程设置从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中心转变为以体育能力培养为中心;二是体育教学过程从强调运动技能提高转变为注重身心健康发展;三是教学效果评价从运动标准转变为健康标准。

(二) 改革体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

改革后体育课程类型设置如下:普修课 (新生进校第一学期) ;专项提高课 (一、二年级学生自由选课) ;保健课 (病弱残学生) ;运动训练课 (运动队训练) 。对体育课程内容实施“三维”决策;建立体育课程内容“双向定位”机制;实施“教师挂牌, 学生选课”机制。

(三) 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形成导学导练与自学自练 (简称“双学双练”) 和教与学双方互动为特色的体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手段上以现代技术教学手段, 辅以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平台和传统教学手段;教与学互动即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的双向问答模式。

(四) 改革体育考核内容和评价方法。

调整体育考核内容, 加大体育理论知识和健身方法内容的考核比重;把体育能力纳入考核范围, 提高体育能力考核的可操作性。改革体育考试形式, 将课内实务和课外作业结合起来, 将封闭性测试和开放性面试结合起来。

(五) 强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监控。

具体措施有:同行评估;负责人评估;学生评教;自我评估。并将评价结果与同行评价、负责人评价和学生评教结果进行对, 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有利于教师个人素质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四、结语

在以“健康第一”为口号的素质教育下,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任务正面临着由“体质教育”向“健康教育”的转变。一是树立起体育教学要有娱乐性、实用性、健康性、身心双重性服务的观念。二是在课程设置上应以健身性项目和技能性项目为主, 多种类型的课程并存。建立“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三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向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过渡, 向多媒体、网络化、社会体育活动等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过渡, 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四是重过程轻结果, 重质量轻评价。强化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 注重参与过程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谢静月.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创新[J].体育学刊, 2002

[2] .李养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9

[3] .曲宗湖.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

浅议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篇8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程;课程改革;发展趋势;高校

全面实施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推动教育和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校办学目标的具体需求,更是确保每个学生都保持健康身心,和谐心灵的需求。高校应本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在促使学生知识增长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更注重锻炼和发展身体的体质。

一、体育课程设置的背景

《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与健康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升学、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与健康选修课。”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是由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体育的任务决定的,学校培养目标和体育任务的不同,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也应该是不同的。

二、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分析及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

体育课程设置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依据,是高校体育工作的核心部分,但目前在高校体育课程有很多不合理。首先,在课堂类型,只有少数高校建立高校体育选项课和体育健康课,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设置都是根据期末考核的课程设计,剩余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自由活动。其次,学生的体育教育课时有限。很少高校开设四学期的体育课,大多数学校仅有三个学期的体育课。再结合天气,节假日,个人问题等因素导致学生课堂练习时间是非常有限的。照此态发展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是较难实现。

(二)课程内容设置滞后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材仍以竞技体育教材为主,竞技体育的内容在学校体育的教学中占了太大的比例,不但反复重复中学所学内容和运动项目,从小学到中学所学的课程可以说是每个学期都在变,惟独体育课没有变,学的是这些内容,练的是这些内容,考的也是这些内容。好多内容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学了好几遍,考了好几遍。导致学生不感兴趣,如果此时强迫学生学习的方式也使学生产生极大反感,不能给学生以愉悦舒畅的感觉,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体育特长和体育潜能以及学生的积极性,更没有注意以个性培养为主的教学体系。自然难以取得好的效果。

三.改革的重要意义

学校体育改革虽然在体育指导思想、师资力量的培养、教学改革举措及场地设施的建设上都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更应找出不足,探讨高校体育教育的未来发展,推动高校体育课程设置的改革,促使高校体育学校体育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增强学生体育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点,加强体育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有持久力,未来将成为真正的体育锻炼者。新颖和有趣的体育教学模式,才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学习。首先要激发学生体育实践的积极性,当学生在学校体育实践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学生可以产生一种成就感,教师必须让每一级的学生可以获得一些成功经验,学生的兴趣自然会提高。其次要创新,注重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创新,使学生从分体验体育运动的千变万化及乐趣,并让学生参与进来,培养创新和自主锻炼的能力,体育教学中不断发现新奇的有乐趣的体育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像好多高校模仿《奔跑吧,兄弟》就是很好的试点。提高运动过程中的自信心和人际交往能力。再次,应减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始终快乐学习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得到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丰富高校体育活动形式

高校体育教学模式重视向学生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在通常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虽可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但也有很大的缺陷。首先,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运动能力培养,无法实现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第二,对学生的培养水平的层次上也具有一定的缺陷。因此,丰富高校体育活动形式已经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高校体育活动形式不仅要把早操,课外活动和体育课程的教学有机结合,更要尝试增加新兴形式,如将俱乐部和社团的形式融入进来,不断扩张体育运动的能量来体现了体育教学的完整性。从有利于学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培养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完善体育教学

在现代高校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深入认知体育课程改革的科学认知实践发展观,不断创新体育教学模式,创造高校体育教育的良好氛围,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出发,不断完善体育课程的设置,与时俱进,丰富与完善体育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多元化教学的趋势,使体育教学具有实效性。

四.总结

新时期的人才培养,将会注意素质发展和全面教育。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也应得到很好的保证。体育教学不但能是一个能够锻炼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还能够使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培养团队精神,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因此,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是培养综合性素质后备人才的需要。而实施创新性教学,完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将会对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及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治平.探析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J].商.2014(11)

[2]林立吴燕丹.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趋势探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01)

乡镇关于公共体育设施管理的办法 篇9

为了促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加强对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和保护,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功能,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满足人民群众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基本需求,结合__实际制定本办法。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http:///)一、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充分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传播有益于提高民族素质、有益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开展文明、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利用公共文化体育设施从事危害公共利益的活动。

二、__镇文体站负责全镇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维修、管理资金,应当列入镇政府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和财政预算。

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优化配置,并符合国家关于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

四、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当根据其功能、特点向公众开放,开放时间应当与当地公众的工作时间、学习时间适当错开。学校寒暑假期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增设适合学生特点的文化体育活动。

五、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依法配备安全保护设施、人员,保证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完好,确保公众安全。

六、对设有公共体育活动场所的村委会及行政村必须有专职人员管理,对管理员进行年终考核。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向公众公示其服务内容和开放时间。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因维修等原因需要暂时停止开放的,应当提前7日向公众公示。

公共体育课程管理办法 篇10

[摘要]公共体育场馆是实现全民健身计划和奥运争光计划的主要物质保障,是实现基本公共社会服务均等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具有公益性和产业性双重属性。为此,本研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实地调查法,对贵阳市主城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发现,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经营和管理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场馆经营项目呈多元化,结构不断完善。

[关键词]公共体育场馆 经营和管理现状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3-0144-01

面对城市公共体育场馆近年来的发展轨迹,认真总结发展中的经验教训,深入研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探讨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发展时期。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商业化经营和管理活动进一步拓展的途径与措施,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也能为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一、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现状

(一)建设成本

(二)收支情况

所调查的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2012年收入合计4626.8万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收入来源于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及上级补助,而经营收入1439.5万元,仅占全部收入的31%。

(三)经营方式

政府对公共体育场馆进行补贴,其补贴方式主要有财政核补和财政核拨两种形式,各场馆还要通过经营创收分担财政经费的不足。其经营方式较单一,主要是场地出租、门票收入及各种培训收入。

(四)经营内容

开展体育项目经营内容主要领域是群众健身、体育竞赛、各种体育培训班等本体服务,开展非体育项目经营内容则为文艺表演、出租房屋和举办展销会等。

二、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现状

在群众体育中使用率最高的是六广门的贵阳市人民体育场、贵阳市体育训练馆、贵州省全民健身综合馆、火车站附近的贵州省体育馆。

全国第五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显示:贵州省全省共有标准体育场地10746个,全天开放的只占35%,部分开放的占17%,完全不开放的占47%;全省共有非标准体育场地10785个,全天开放的占38.5%,部分开放的占16.3%,完全不开放的占45%;全省标准和非标准体育场地共21531个,全天开放的有7960个,占36.9%,部分开放的3605个,占16.7%,完全不开放的9966个,占46.28%。从统计的数字分析来看,我省体育场地开放的总体程度较低。

三、影响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与管理的制约因素

场馆建设的现实条件、外部条件因素和自身经营因素,共同制约和影响着贵阳市公共体育场馆商业化经营与管理的效果。这一研究结果表明:要提高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的经济效益,不仅要规范公共体育场馆市场的运作,而且还要不断提高广大市民的体育健身消费意识及体育健身消费能力。

四、结论

1.城市公共体育场馆数量近年来尽管明显增加,但仍不能满足城市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新建场馆利用率不高。

2.城市公共体育场馆大部分为有偿向所有人开放,开放时间大部分为全年开放。

3.经营内容为体育项目经营和非体育项目经营两种形式并存。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一年级计划美术 Microsoft Word 文档下一篇:伍美珍的巧克力味的暑假读后感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