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体育教学类

2024-11-21

公共体育教学类(共12篇)

公共体育教学类 篇1

经济的日益发达, 人民物质水平的日益提高, 促使人类不仅满足于衣食住行这些基本的生活要求,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精神层面的修养, 因此人们会理所当然地寻求教育这条通往精神修养最近的途径。全民对于教育的重视, 使得日益剧增的高考毕业生全都往升学这条路上挤。无论是出国留学, 国内一本院校, 还是二本三本院校, 考生们都向着更高的学府冲刺。进入大学的校门以后, 只有少部分学生选择了外语专业, 另外的大部分学生选择的都是非外语专业。在这些非外语专业的学生中, 只有少部分选择了师范院校, 所以师范类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只在全部学生中占很小比例。对于这个“小比例”群体来说, 外语的学习是否重要呢?

一、师范类公共外语学习的态度

对于这个问题, 学生和老师的意见有很大不同。首先, 大多数师范类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或出于对英语的排斥没有选择外语系; 或出于对自己英语成绩和学习能力的不自信而讨厌外语学习。在他们眼中, 外语是没有用的学科, 是最浪费时间和精力的学科, 是和自己所学专业毫无关系的学科。只有少部分师范类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对英语不排斥, 甚至有个别学生认为学习外语是有一定用处的。但是, 这部分学生碍于所能获得的师资力量、外语学习资源、语言使用环境的不足, 逐渐降低了对外语学习的积极性, 出现了吃“高中老本”的现象。其次, 对于教授非英语专业的老师来说, 学生语言基础的薄弱, 对外语学习的排斥, 对非专业学科的不重视, 使得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得不到足够的回应与互动, 从而出现敷衍教学的恶性循环现象。

二、师范类公共外语学习的重要性

1.适应时代的要求

现代化的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的, 这个全方位不仅体现在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上, 更多体现在对于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上。其中, 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众多的企业, 从之前的外企到现如今的国企和私企, 都很重视雇员的外语水平。尽管在校学生认为英语的学习对于专业水平的提高没有什么直接帮助, 但是随着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密度越来越大, 英语无论是在专业知识的获取上, 还是在公司或部门之间的交流上, 都将起到无法估量的作用。要想做一个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英语的学习必须从学生阶段抓起。

2.适应教学的要求

师范类院校与其他普通或综合型院校有所不同, 其培养的是教学类的专业型人才。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大多在毕业后将走上教学工作岗位, 担任教书育人的重任。教育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现今新课程体系下对于教师的要求也不再只是专注于本学科, 而是要求教师对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 立体性、综合性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分析。就单一学科来说, 专业性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讲可能会枯燥一些, 但是如果老师能够从各科的角度将其联系起来, 综合性地分析现象、问题, 学生的理解会提升一个高度。比如, 如果初中政治老师在讲解经济全球化时, 举例“可口可乐公司”是一家跨国的大公司, 全世界每一个国家都引进了这个公司的产品, 并且每个人都听得懂“cocacola”的含义, 那么学生在听到政治老师能准确、清晰地读出“cocacola”这个单词的时候, 一定会佩服老师的综合素质。

3.院校综合素质的体现

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素质是整个学院综合素质的体现方式之一。近年来, 众多大学生口语大赛、外语风采大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各种比赛的获奖者中不乏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这是对于学生所在院校外语教学水平的一种肯定和赞扬, 会对学院将来的招生以至于发展产生良好影响。

三、师范类公共外语学习的现状和水平

1.现状研究调查

基于师范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态度, 现将调查结果显示如下:a.学生的外语学习积极性不高, 对于大纲所选的材料兴趣不高, 对于大纲外的知识, 如新闻、娱乐信息较感兴趣, 尤其喜欢老师上课时播放的外国电影。b.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较差, 其中尤其以音体美三个专业为甚。这三个专业由于艺考的特殊性, 学生的文化功底较弱, 对教材的依赖和教师的服从性不高, 经常要求老师讲讲课外知识, 或讲解最简单的句子结构和语法知识。例如, 美术系大一的新生要求老师放弃讲解课本, 建议老师从26个字母讲起。音乐系学生要求老师带着大家读读单词部分就足够。而体育系学生则大多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 索性逃课或打游戏。这些造成了英语教学在非英语专业中不好推广和难以取得相应的效果。

2.外语学习水平分析

师范类非外语系学生作为一个广大存在的群体, 其外语学习的水平很有代表性。成绩优异的学生表现为阅读能力较强和写作水平稳定, 即在做传统的阅读理解题型时, 能较为准确地寻得答案的出处;在命题写作时, 能进行框架式或填空式的发挥。但是由于语言学习环境的限制, 其听力和口语能力较弱, 发音不太准确, 写作水平不能自由发挥, 仅能按照所给的模板进行背诵及框架式写作。成绩中等的学生则仅仅能在阅读上得到一定分数, 在写作上勉强完成, 如果遇到听力题, 则全军覆没, 口语是哑巴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无论是听说读写都存在很大问题, 其与优等学生的差距也相当大。在做这个课题调查时, 曾研究取样我校计算机系和园林系两个同年级的英语期末成绩, 两个班的授课老师、教学进度、期末试题均完全一样, 但是成绩出现了巨大差异。园林系的学生期末均分在90分以上, 而计算机系的学生期末均分在40分以下。据代课老师反映, 园林系的学生入校成绩高, 上课状态好, 作业完成情况佳, 课上的单词听写成绩也均在90以上, 学习劲头足, 呈现了比学赶超的状况。而计算机系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情况, 是由于学生入学成绩差, 对英语学习排斥, 上课状态不佳, 众多学生在上课时不听讲或走神, 不完成作业, 上课的单词听写经常不交卷, 恶性循环导致几乎全班学生都放弃了英语的学习。

综上所述, 师范类公共外语教学不仅受现代化形式的制约, 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学习态度、英语基础水平等多方面的影响, 提高公共外语教学质量任重而道远。这不仅需要学校的努力, 还需要家庭、社会、政府乃至舆论等的支持。

公共体育教学类 篇2

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公共管理能力的有效手段,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当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着培养目标模糊、体系不完整、手段方法陈旧、师资力量薄弱、组织实施难度大等问题。可以从认识实践体系、实验教学体系、社会调查体系和毕业实习实践体系四个方面重构完善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实践教学;公共管理;体系

公共管理类专业所要研究的是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门为实现公共利益,针对公共事务而开展的管理活动,公共管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本身就是一种实践。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通过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学生公共管理专业技能,培养和锻炼学生公共管理能力。近年来,公共管理类专业发展很快,但是,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普遍较为薄弱,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探索建立完善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践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模糊,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随着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社会管理任务日趋繁重,对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即从学术型(理论型)转变为应用型(务实型)。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公共管理类人才时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但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过分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错误地将实践教学看作理论教学的一部分,认为其可有可无。这种观点直接导致高校培养的公共管理人才综合实践能力薄弱,难以满足社会需要。

2.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缺乏系统性

目前部分院校虽然开设了有关实践教学课程,尽量为学生提供各种实践机会,但并没有围绕应用型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何遵循实践教学的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计划,如何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建立计划实施的保障机制和管理机制等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在现实中实践教学的教学计划、硬件设施、理论指导、评估机制等方面均不够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各个实践教学的模块之间也缺少协调性和衔接性。

3.实践教学手段方法陈旧,形式单一

目前国内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传统陈旧,缺乏创新性。一方面,学校在教学方面一直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导,只注重基础知识传授和灌输,因此缺少对实践教学的深入研究和系统规划。学校采用的实践教学方法依然是业已形成的传统方式,缺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效果很差,难以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另一方面,目前高校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基本都是以教师为主导,教师讲的多、布置多、规定多,而学生只是模仿、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进行学习。由于在学习中学生不能独立进行“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因此难以有效学习和掌握工作过程中的经验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4.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素质不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和大众化,高学历人才已经成高校教师队伍的主力,高校教师队伍明显地呈现出年轻化、专业化和知识化的趋势。但年轻教师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教学经验严重不足,也没有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工作经历,这直接导致他们在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时力不从心,底气不足。许多高校并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专业教师因为科研和教学压力比较大,很难有充足的精力去开展实践教学工作。而且随着高校扩招,学生数量急剧扩张,实验教师更难以满足需求。

5.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难度大,管理混乱

与理论教学组织相比,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难度更大。如在案例教学和校内实践教学的组织中,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准备相关的公共管理案例资料、应用软件,表格数据资料、文件模板等。其次还要扮演导演、教练、演员等多重角色,既要介绍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及实训的各个环节,启发学生思维,提升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理念。这些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高度配合及学校的支持,组织实施的难度很大。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系统性、完整性的技能和管理培训,许多实践教学管理人员还停留旧有的水平上,缺乏创新性和积极性。实践教学管理涉及学院、人事、教务、设备、总务等单位,各部门管理职责不清晰,增加了部门或岗位之间的摩擦、推诿、扯皮。

二、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

1.认知实践体系构建

认知实践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依托,通过传授和习得来增加知识,对学科(专业)形成初步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方式有认知实习、课堂讨论、讲座、实验等。认知实习阶段应安排在1-4学期。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集理论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充分准备,熟谙材料和案例的内容,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和讨论。其次,学校可以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其所在市(区)行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参观和见习。可以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相关单位的概貌,包括公共管理组织的实际运作情况、特定政策的演变过程等。

2.实验教学体系构建

实验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所学基本理论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通过模拟政务、在线业务处理等活动,提高学生实施公共管理基本方法和策略的技巧,培养学生处理政府事务的实际动手能力。首先,建立先进的电子政务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具有实际操作、互动体验、学以致用等特点,对提高学生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处理政府事务的能力起着关键性作用。其次,情景模拟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围绕相关管理课题,结合管理实践、案例和材料,将管理实践活动搬进课堂,让学生扮演其中的各种角色,从而提高学生的管理素质。可以采用模拟公共决策、公务员面试、政务会议、行政听证、行政诉讼等形式,使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并通过自己组织活动提高自身的交流、沟通、协调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3.社会调查实践体系

社会实践调查是已经被国内高校广泛采用的较为成熟的实践教学方法,但是关于社会调查的组织实施还有诸多需要改善之处。首先,在开展社会调查之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关注的.问题,据此设置相关调查课题(就公共管理学而言,一般围绕国家近期发生的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民生问题等)供学生选择。并且根据需要选择相关的调查区域,尽可能地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其次,在开展社会调查的过程中,由社会学专业老师进行全程安排和指导,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保证社会调查的顺利开展。最后,在社会调查结束后,学生要根据调查所得到的结果撰写调研报告。将社会调查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对表现优秀者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通过社会调查,使学生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转变,切实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4.毕业实习实践体系

毕业实习是实践教学活动中较为集中地参与到工作岗位中的实践形式,对于提高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借鉴国外本科实践教学经验,应加强产学研合作办学,拓宽实习渠道,依靠企事业单位,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校外实习基地,形成有效运作机制,逐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多功能综合性教育实习基地。其次,由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以后的就业倾向,并据此安排学生到政府或企事业单位实习。为避免学生的实习流于形式、走马观花,要尽可能安排学生到真正的工作岗位上实践,并且联系所在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指导和监督学生。学校教师也要定期与实习单位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以便指导和规范学生的工作。最后,加强对毕业实习的监督考核。学生要在实习结束后将自己的工作经历和所得以实习报告的形式汇报给指导老师。

三、结语

加强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工作,首先要转变教育理念,彻底改变传统教育模式下实践教学处于从属地位的状况,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意义,从政府、社会和学校三个层面共同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耿永志.公共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7).

公共决策需避免四类误区 篇3

领导者的职能很多,但其中最基本的职能还是进行决策。不论领导者的层级高低、所属系统或行业的差异,其本质都是不同层次或范围的决策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或执行着各种决策。决策代表方向,关乎和影响着未来的走势与公众的福祉。公共决策在形成过程中,受制于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往往容易在实践中陷入不同程度的决策误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孤立主义

孤立主义思维在决策过程中通常表现为决策者只考虑单一影响因素和单一目标,缺乏系统意识和整体思维。如过于重视决策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决策应有的社会效益,只考虑局部利益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平衡,只看到决策所产生的短期积极效益而轻视决策会衍生的长远次生影响,片面强调决策对既得利益群体的好处而忽视对决策利益受损群体的综合补偿,只注重出台决策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而忽视做好相关配套政策的必要性,只考虑现行决策的科学性而忽视与以往决策以及更高层级决策的衔接性和相容性,只关注决策的主要目标而忽略决策实施所产生的次要目标,只考虑决策制定过程的可行性而忽视决策实施过程是否可行,过于重视决策方案的可行性论证而忽视不可行性的反向论证等等。

现代决策所面临的决策环境和决策对象均日益复杂化并且多变,通常需要综合考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重影响因素,决策过程具有不可估量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决策者树立系统思维和整体性治理理念。充分考虑决策过程中主要目标与次要目标的关系,不同利益群体间以及不同地区间的利益平衡,决策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文化效益的平衡,局部决策效益与整体决策效益的平衡,更为关注决策方案的反向论证,对不确定性因素予以充分考量。同时做好相关政策措施的配套工作,充分考虑到与以往和现行其他决策的衔接与相容。

封闭主义

封闭主义思维在决策过程中的典型表现是关起门来决策,如决策前过于关注摸清部门主要领导和上级领导对决策问题的基本态度和倾向,不愿意深入基层和决策的利益相关方当中了解并掌握一线信息;决策过程往往不重视畅通利益表达机制和渠道,决策过程不公开不透明,决策利益相关方不了解决策信息也缺乏有效的决策参与途径;在决策方案制定上,往往图省事,机械教条地照办国外以及其他地区的过往做法而忽视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状况;在决策方案选择上,往往怕麻烦,选择容易执行的、短期效益明显的、主要领导偏爱的决策方案而不是充分考虑决策环境和决策对象的实际进行综合权衡的结果;在决策方案实施过程中,遇到执行阻力大、决策效果不明显甚至偏离既定决策目标时,往往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决策方案不能得到及时修正和更新。

随着社会组织的日益壮大以及社会公众法治、权利、参与意识的苏醒,决策过程越来越需要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任何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在决策前,都要对它的导向性、可能带来的结果、实施效果和公平性广泛地征询意见和充分评估。决策前需要做好相关决策事项和范围的信息公开,充分利用深入走访、问卷调查、座谈会、听证会、网络参政等多元方式进行民意征集,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决策中需健全多元的公众参与机制,可以采用人大、政协代表列席决策会议、决策相关利益方代表参与决策过程、市民视频连线参会、决策过程视频直播等多种方式实现决策过程的参与、互动和透明。在决策方案实施环节,需不断完善信息反馈机制,根据执行情况对决策方案进行及时调整完善,从而使整个决策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回路”。

主观主义

主观主义误区在决策过程中不仅表现为长官意志和经验取向,决策上更突出体现在决策信息收集方面。信息是决策的基础,信息占有是否及时全面准确,会直接影响决策的最终质量,可以说信息是合理决策的生命线。决策过程中的常见信息搜集误区主要有:偏重领导意图,忽视决策对象的意见;图现成,将手头已有的有限信息作为决策方案制定的主要依据;选择性接受,对有利于决策方案通过的信息就采纳,反之则反;自我中心,排除异己,在信息搜集中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无法做到价值中立,偏爱与自我价值判断相符的信息;信息搜集渠道单一,过于依赖官方信息渠道,对决策利益相关方、民间智库、网络媒体以及境外研究机构等其他信息渠道重视不够;信息吸收不分清虚实,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统统为我所用,缺乏加工和甄别,致使信息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大打折扣 等等。

优化决策过程的信息收集要坚持目的明确,材料可靠,态度务实,视野开阔,方法科学的总体原则。决策者在信息搜集过程中需重心下移,深入基层一线,广接地气,充分了解和把握决策不同利益相关方的正反意见。同时,对相关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选取决策真正需要的信息。在收集信息时,对决策对象和决策环境发展变化的一系列动态状况和变化特征,要进行系统动态地收集。同时,健全信息搜集渠道和方式方法,综合利用官方组织、民间机构、决策对象、境外机构、舆情社论等多元信息渠道,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断开拓信息收集的领域,保证原始信息收集的全面性。

绝对主义

现代决策问题的复杂性往往会表现为决策方案的多元性,方案之间的取舍与抉择成为领导者绕不开的难题。很多领导者在方案抉择上往往存在一种绝对主义的思维误区,片面地认为存在一种绝对的是非、真伪和优劣的判断标准。坚持绝对最优化的选择原则在实践中往往沦为简单化的“一刀切”标准,偏重经济效益、政治效益或执行成本最小化等某个方面,很难形成辩证的、立体化的判断标准。殊不知,任何决策方案的优劣都是相对的,需要在特定的边界和范围内才会成立。决策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渐进过程,决策方案的选择只能遵循相对最优、相对满意而不是绝对最优和满意的标准。

综合来看,决策方案的抉择需要在坚持公共利益导向的前提下,兼顾方案合法性、合理性和可行性三者的有机统一。公共利益导向保证了方案的抉择能代表和维护绝大多数群体的利益而不沦为少数强势利益群体谋求私利的工具。合法性不仅体现在决策内容和精神要符合既定的法律法规规定,同时,决策流程也要符合决策产生的法定程序。完整的决策程序应包括提出问题、确定目标、价值准则、征集方案、分析评估、选择方案、实验检验、推行实施等一系列流程从而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决策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标准有共性的地方,强调决策方案要合乎情理,能赢得决策目标群体的认同和接受,同时,在人、财、物等层面具有可支撑性,执行成本相对可控。决策方案的抉择是一个不断扬弃的过程,是动态而非静止的,需要根据决策实施中的反馈信息不断修正和更新,因地制宜地采取判断标准。

公共决策是一项复杂和系统的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协同配合,对领导者的自身能力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名优秀的决策者应当具备理性的公共精神、开放的决策理念、系统的决策思维、科学的决策方式、灵活的方案抉择等方面的综合素养。

公共体育教学类 篇4

根据英国著名的郎曼出版社《郎曼应用语言辞典》给出的定义, “双语教学” (bilingual education) 指将学生的外语或第二语言通过教学和环境, 经过若干阶段的训练, 使之能代替或接近母语的表达水平。双语教学这个概念一经提出, 就一直是国际教育界的重要研究课题。因各地区、各国家的文化不同, 双语教学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例如, 在加拿大的法语区, 双语教学一般指法语和英语一起进行的教学活动;在澳大利亚的意大利区, 则是意大利语和英语相互协调;在我国, 双语教学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用汉语和英语进行课堂学习的交流和互动, 通过非语言类学科知识的学习来学习外语和专业基本知识[1]。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 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1 管理类公共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大专院校的管理类课程的教育模式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普通教育, 而忽视了对如何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能力的全面培养, 侧重于以传统的理论教材为主导, 注重课堂知识的灌输。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放课件, 学生看”, 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受知识, 思维跟不上教师的进度, 学生实际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很少, 同时, 教师也不能及时从学生那里得到对知识的反馈。因此,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了学生专业知识思维能力的培养, 更忽视了对涉外专业英语的训练[2]。

2 推动管理类公共课程双语教学的条件

2.1 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

双语教学提高了对教师综合能力的要求, 既要求教师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 又要有很强的英语思维能力, 能熟练地运用英语来讲述专业课程。因为教师是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 教师的专业水准、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人格魅力, 对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因此作为教师, 首先专业知识要过关, 具有熟练的英语会话能力, 能够从专业角度耐心的为学生答疑解惑,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英语的思维去考虑问题, 而不是简单的翻译过程, 将中文译成英文的过程[3]。在双语教学中, 教师要提前了解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领悟水平和英语会话能力, 避免语速过快或者使用一些难度较高、偏僻的生词, 教师要想出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对双语学习的积极性。

作为校方, 本着提高教学水平的考量, 应定期组织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 全面提高其英语教学能力, 增强办学实力。出国进修可以让教师直接感受当地的生活习惯、会话习惯, 能够将从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融入教学理论中, 这对双语教学是一个很大的促进。

2.2 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和口语水平

管理类的公共课程双语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从某种程度来讲, 课堂授课质量决定教育教学质量。课堂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 学生只有积极配合教师的授课进度才可能提升教学水平, 因此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 使学生对双语课程产生兴趣。目前学生听力和口语的能力离双语教学还有一段距离, 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因此加强学生听力和口语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5]。鼓励学生多看英文电影和书籍, 培养他们的语感, 在娱乐中学习最地道的英文表达。

因为英语原版电影画面精美, 故事情节吸引人, 可以带给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 很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寓教于乐, 从而逐渐形成英语思维, 提高听力和口语水平。

2.3 建立良好的双语教学的语言环境

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别较大, 对双语教学的接受能力也不一样, 因此, 为了更好的开展双语教学, 学校和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适合的语言环境, 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 调动其积极性, 使其自主学习。课堂教学可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创设一个双语教学环境, 加深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印象。除此之外, 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室、学生宿舍、图书馆、阅览室等场地设施营造双语学习氛围, 不断完善图书和电子信息资源库, 提高学习资源的可选性, 以满足不同梯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 还可以鼓励学生在校园内、教室内和宿舍内都尽可能多的讲英文。使学生在面对每一件事物的时候, 都会很自然的用英语去思考。听到英语, 第一反应是用英语去应答和交流。

3 管理类公共课程双语教学的方法

3.1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以《经济学原理》这门课程为例, 笔者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程序做了合理规划, 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给学生讲解国内外最热点的经济问题, 如欧盟各国的主权信用评级被下调给这些国家带来了哪些影响, 泰国百年不遇的水灾为什么会使得全球的电脑和移动硬盘价格升高, 以及中国多年的贸易顺差带来了哪些好处等, 学生明白了这些热点经济问题背后的原因, 自然对这门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4]。然后重点对目录进行讲解, 使学生对课程的知识架构有全面的了解, 学到的不是单一的知识点, 而是要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 遇到实际问题能用多个知识点全面的解释表达出来。在每一章结束的时候都会对本章进行小结, 通过简明扼要的总结, 强化学生记忆, 重点掌握重点难点, 同时给出全英文的课件, 让学生进行课下学习, 进一步强化并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3.2 多采用国外的英文案例, 熟练的运用多媒体教学

制作生动的双语教学多媒体课件。借助多媒体手段, 将丰富的知识, 形象的图片以及英文注释融入到课件中, 能更为直观的将知识展现给学生, 同时提高学生的兴趣[6]。笔者在《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教学, 使教学内容更加的生动形象, 经常给学生播放一些国内外经济学专家的演说, 一方面更直接的讲解书中的理论知识, 使学生进一步接触前沿的经济学言论, 另一面国外专家的视频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英语听力能力。另外, 在举例教学的过程中, 会侧重在国外的新闻网站多找一些国外的原版案例, 这样学生在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还锻炼了英语的阅读能力, 同时开阔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增强了他们对双语教学的兴趣。

3.3 培养学生自主意识, 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育学家霍姆伯格在他的理论中充分肯定了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在双语教学环境中, 学生更容易坚定学习意愿, 能够深刻理解学习目的, 进而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钻研, 这样便能大幅提升学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感受程度应该是内外兼通的双向反应, 而非由外向内的单向反应。学生的学习意愿、所掌握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习性往往决定了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因此, 学生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 确定自己在口语和听力训练过程中的目标, 选择和使用正确的学习策略, 从而更好的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

4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反馈和评价

笔者于上学期讲授了《经济学原理》的双语课程, 在课程结束后, 就整个学校的双语课程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接受双语课程的所有学生, 共发放问卷870份, 收回845份。

4.1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知

对于学校开展双语教学, 60.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 且53.8%认为应该从大一就开始接受双语教学。说明学生们已基本认识到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并且认同学校开设的双语类课程。学生们普遍反映是想通过双语课程能学到前沿的专业知识, 同时提高外语应用能力, 但同时也表达了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不甘心自己落后在起跑线上。但仍有32.5%的同学认为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外语水平和能力, 没有弄明白双语教学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4.2 关于双语教学模式

对双语授课的教师, 35.6%学生希望是外国人, 32.3%选择有留学背景的中国人, 27.8%选择外籍华人, 只有4.3%学生选择没有留学背景的中国人。这些数据说明学生对授课教师的外语水平有比较高的要求。

针对使用的教材、课时和授课方式, 学生们给出了如下的数据:56.2%的学生选择英文教材且中英文交叉授课;58%的学生认为双语授课的课时应比中文授课的课时多;67.9%的学生觉得应逐步推行国外的授课方式, 在课堂上, 老师和学生都鼓励用英语交流讨论;43%的学生希望作业和考试都是采用英文命题和英文作答的方式进行。

并且学生们也对双语教学提出了好的建议和意见, 学生们希望学校加大公共英语课程中听说能力训练的比重;多安排专业教师进行课后咨询和辅导;对一些相对难理解的课程内容, 教师可以用汉语进行适当的讲解;在上课的过程中, 尽量留多一些的时间让学生整理笔记和思路等。

总之, 双语教学不但能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掌握前沿专业动向和增强英语交流的广阔平台。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 也强化了英语知识的应用, 开阔了自己的国际化视野[7]。同时, 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和英语水平, 丰富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当今科技迅猛发展, 知识更新加快, 信息容量增大,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及时的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 拓宽知识面, 否则难以胜任信息时代的大学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贤纯, 陈平, 王迎等.浅议我国高等教育中双语教学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31) :93-95.

[2]庞思勤.对课堂教学问题的若干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6, 8 (4) :107-109.

[3]王擎.多维互动式:研究生金融双语教学模式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6 (07) .

[4]王秀村, 李军.研究生市场营销课程双语教学的实证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0 (05) .

[5]钱大胜.高校管理学精品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10 (22) .

[6]周仁, 周洋.论会计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J].教育与职业, 2010 (36) .

公共体育教学类 篇5

摘 要 论文从高校教学工作实际出发,分析了高校公共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教学改革,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及教学投入等方面提出了推广和优化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方法的建议。

关键词 案例教学 教学理念 案例制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公共管理学科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也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和完善,在公共管理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开始引入和推广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理念的重要方式,在国外大学的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广泛使用,尤以哈佛大学负有盛名。①案例教学以教学案例和课堂讨论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生达到特定学习目的,②具有真实性、 参与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教学特点。相比国外成熟的案例教学模式,国内公共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开展时间较短,在教学理念、教学课堂、案例选编和建设投入等方面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1 对案例教学的理念认识差异

教育理念既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反映,也是教育实践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③案例教学侧重于对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特定场景问题的学习讨论,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案例教学主要是对过去或现在正在发生的公共管理问题进行判定和分析、分析的研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实际管理问题,从而增强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公共管理类课程来说,案例教学是促进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手段。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须以对相关的理论获得更好的理解为根本目的。不少老师依然秉承传统授课模式,认为公共管理理论作为由概念、原理和方法组成的严密的体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需要有对知识和理论体系的系统掌握,传统的教师上课、学生听讲记笔记的方式依然有效。也有老师认为,相比案例教学的个案性和典型性,理论教学更具有抽象性、客观性和基础性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完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而案例教学削弱了对学生整体知识结构教育的完备性要求,容易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思维上只是将案例教学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技术方法,没有认识到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2 案例教学课堂准备不充分

案例教学是师生间教授和学习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准备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包括案例的选择和制作、案例材料阅读、课堂发表见解、提出完整解决方案等,是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从教师制作案例开始,到组织案例课堂讨论、提交案例解决方案等,都需要进行案例教学前的详细认真准备。但不少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理解局限在举例、习题、发言上,在教学实践中将案例教学法混同于举例教学法,认为在教学理论、知识点的过程中穿插着举例子就是案例教学,没有认真准备案例课堂教学。举例并不是案例教学中学习和讨论的主要内容。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对学习过程是一种启蒙和引领作用,课堂教学是开放的、互动的,而不是依赖于教师个人对教学例子的单向讲授和评论。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导和控制着从案例背景介绍到提出问题、展开分析、得出结论等案例讨论的各个环节,学生只在有限的范围内被动而不是主动地参与案例讨论。还有些教师因为班里的学生多,不重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信息的`整理,没有认真总结案例讨论,未能引导学生展开对案例问题的深入思考,影响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效果。

3 案例编写滞后于教学需要

公共管理课程选用的案例需要符合教学目的,充分考虑到案例与公共理论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使学生从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高度来准确地把握现实,而不是抛开理论体系的纯粹案例分析。同时,还要考虑到案例的代表性、典型性,所选案例要尽可能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因为学生对这一类问题的关心度比较高,容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反馈。案例选择还要有普遍意义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感到对案例的研究和讨论能够对已经从事或未来从事的工作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从而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案例教学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依托现实公共管理实践,精心制作公共管理教学案例。而从目前高校的教学实际来看,绝大多数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高校没有自己的案例库,自己制作案例的少,使用别人案例的多;结合地方公共管理实践的案例少,改编国外的案例多;使用过去的旧案例多,新编更新的案例少,不能有效反映公共管理的现实变化。与国外相比,教学中能够反映我国当代公共管理代表性、实务性、针对性的案例缺少,案例更新的速度慢,学生对高质量公共管理案例的期望和需求强烈,也对案例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获得源自管理实践并反映公共管理学科前沿发展的本地化案例,是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一大难点。公共管理教学案例资源的不足,既有对案例制作的不重视,也有案例制作的经费投入和师资不足等原因。

4 案例教学激励机制缺乏

案例教学在引入公共管理学科的过程中,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但由于在教学中缺乏相应的制度激励与安排,教师投入案例教学的热情并不高。高校愈来愈重视科研,虽然需要付出巨大精力和财力来编写案例和准备教学,但丝毫不涉及科研产出,算不上科研成果。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上课质量的提高很难与高校教师工作考核挂钩,在一些高校教师荣誉评比方面,如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和教学大赛获奖上,参考标准多注重科研成果,获奖者也多是凭借传统的教学方法,依靠案例教学获得教学荣誉的教师很少。制作好的公共管理教学案例还需要教师付出和承担一定的经济成本,都削弱了对教师投入案例教学的激励。从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参与而言,目前一般没有明确要求公共管理课程考试内容和考试成绩要紧密联系案例教学,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参与意识也不强,都影响了案例教学中师生的激励和互动。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逐步深化案例教学,完善案例教学过程衔接,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逐步发展出适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在当前公共管理学科的案例教学中,还应从完善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重视案例教学。公共管理作为综合性管理学科,具有鲜明的理论指向性,实践性强,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公共管理实践的认知。在公共管理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对公共行政管理中真实管理细节的描述分析,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管理环境之中,对现实管理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判断和讨论,从中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运用所学理论和工具方法来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途径,以实现巩固理论原理、深化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的目的。作为在国外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借鉴案例教学的成功之处,对于从应试教育背景下考入大学的学生而言,案例教学尤其有积极的一面。在案例教学中,学习者是这一过程的核心和主角,教学关注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个人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基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式,让学生直接运用公共管理理论知识来分析、研究、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教师更多地是作为辅助者和引导者,这与传统教学模式是截然不同的。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转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述学生记忆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参与,提升能力训练。

其次,要精心准备、认真组织案例教学过程。提高案例教学的成效,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从老师的角度讲,要明确教学目的,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分析、解决实际公共管理中出现问题的能力。根据所要讲授的公共管理理论或实践层面知识,选择相应的管理案例。案例应能够贴近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现实,在课前或教学中通过印发案例文本材料、电子文档、多媒体手段展现等发放或展示给学生,把案例相关的背景材料提前发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的准备工作。学生要全面阅读案例资料,积极进行案例讨论发言的准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活跃课堂气氛,鼓励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参加对话和交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公共管理领域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⑤在案例讨论之后,让学生提交书面讨论发言材料,探讨自己从案例分析中的收获与疑问。

再者,应逐步丰富更新公共管理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认真组织和编写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基础。完整的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包括:案例内容、教学理论基础及目的、案例带来的开放性问题、教师对案例的总述与点评、案例涉及的文献目录等。要更好地在公共管理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就要有丰富的、鲜活的、高质量的案例来满足教学需要。案例要具备时代性,与时代发展保持同步,以新鲜的时代气息增加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讨论主题,结合学生知识储备,促进教学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教师可以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自己动手收集新的案例,根据课程特点,有准备地为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收集资料,如注意平面媒体和网络新闻,获取一手的公共管理实践资料,积累案例资料素材。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关注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反映我国行政管理实践层面的基础性和探索性的事例加以收集整理,编写具有典型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的公共管理案例。

最后,应从制度安排上建立案例教学的激励机制。建立对案例教学成果的师资评价。案例教学老师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难以用传统的课时计算。在现行的教学考核制度下,案例教学工作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但工作绩效结果却并不一定好。要建立科学的教学成果评价制度,提高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加大案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案例教学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由于高校扩招,很多高校的教学班中学生人数很多,在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或是缺乏适合讨论对话的教室环境,或是因人数多而难以顾及每一位同学发言,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因此要加大对案例教学专用场所的投入,设立案例教学专用室,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选择有效的解决途径。

注释

① 张晓燕.哈佛案例教学的魅力和启示[J].学习时报,(9).

② 周金堂.哈佛公共行政管理案例教学的特点与启示[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7).

③ 李运庆.论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

④ 宁骚.公共管理类学科的案例研究、案例教学与案例写作[J].新视野,2006(1).

公共体育教学类 篇6

燃煤、土壤尘、二次无机气溶胶、工业污染、汽车尾气、垃圾焚烧与生物质燃烧,这不过是雾霾的大面积持续发生的具体的物理原因,真正的终极原因,是因为我们社会治理体系中“否决”类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

燃煤形成的污染,建筑制造的土壤尘,汽车尾气,垃圾焚烧及生物质燃烧造成的污染,等等,都会加剧雾霾的损害,但你却不必为此支付成本。正因如此,就需要另一种力量来制定标准,主持公道。这种职能,通常就由政府或第三方组织来承担,以便随时阻止或叫停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

这种叫停或纠正行为,本身是政府的职能,是一种公共产品和服务。如果政府的这一职能缺位就意味着政府失职,意味着政府本应提供的“否决”类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而要保证政府履行这种职责,必要的惩戒机制必须健全,即有力有效的监督问责机制——“否决”机制不可或缺。

对于雾霾制造者的行为,政府负有第一责任,一旦政府失职,不作为或者乱作为,甚至纵容,就应該有一种“否决”的力量对其进行惩戒。遗憾的是,当下中国最紧缺的就是此类制度性公共产品的供给。

要彻底根治雾霾,减少其存量,遏制其增量,唯有优化问责机制,在加强否决类公共产品供给方面下功夫或可有效。

公共体育教学类 篇7

2004 年10 月14 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最近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曾指出: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 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思政公共课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与此同时, 思想政治专业以其独有的学科特点,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特殊作用, 帮助学生提升思想觉悟, 可以说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然而, 当今社会诸多非主流思想不断碰撞, 古今结合甚至中西结合的思想不断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更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院校思政类公共课教学存在问题及成因

虽然总体而言, 高职院校已经对思政公共课教学予以高度的重视, 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仍然要面对许多困境且存在一系列问题, 概括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 高校思政课教学力度的离散程度较高。随着高职教育日趋专业化, 国家对高职院校学科建设更加重视, 但由于自身发展状况不同, 自身条件较好的院校可能已经有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且自身学科建设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力求创新已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基础较为薄弱的院校, 还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思政课教学模式。综合来看, 目前在教学力度上所出现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某些院校为了更好的开展专业课教学压缩, 甚至删减思政类公共课教学目标, 对教学成果采集分析不足, 忽视学生内在修养的培养。这也直接导致了, 在一些高职院校思政教学“边缘化”的状况。

第二, 思政类公共课改革力度较大, 但收效甚微。近些年, 业内教育教学专家针对我国思政课发展的总体情况设计了许多教学模式, 目前已经在做推广的包括实践课、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等一系列新型教学模式。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思政类课程学习, 但由于模式更新推广速度过快加之门类繁多, 在革新教学方案时耗费了教研室大量的时间, 即便是学校为思政课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人力, 但由于种种原因, 课程改革的实际收益未能达到理想效果。

第三, 思政课教师专业程度不够且人数不足。这一问题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乃至全国高校思政类公共课教学的“顽疾”。一些高职院校设有自考本科班, 原有思政课教师在完成既定普专班培养任务的同时, 还要辅导学生参加自学考试, 且自考科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中国近现代史刚要都与原有教学科目有所区别, 导致自身科研和发展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从长远角度看, 也影响了教学队伍的稳定性。

第四, 学生对于思政类公共课的要求越来越多且实际需求越来越大。一方面,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各种思潮不断碰撞的“信息大爆炸”时代, 在教学中如果仍然采用照本宣科的方法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故, 一个正确的思想导向以及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直接决定了教学的成功与否; 另一方面, 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希望通过考试继续学习深造,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传统课堂理论教学不可忽视, 如何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要求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究的课题。

三、相应的问题解决策略

首先, 高职院校在响应国家号召的同时, 可以形成相关的考核制度, 确保思政类公共课教学的有序进行。结合高校辅导员日常管理工作, 出台针对思政教学的且有切实执行可能的量化标准, 使思政类课程教学结果直观化, 并且及时反馈讨论, 通过相关制度的建立亦可扭转思政学科“边缘化”的趋势。

其次, 高职院校可根据自身情况, 以精品课优先, 逐步试点推行, 不过分追求教学改革力度, 重视教学改革过程。对新教学模式的推广, 应有校级行政机构负责, 与教研室共同分析试点教学结果, 重视学生实际反馈, 不断调整教学方式, 提升教育时效性与针对性。

最后, 拓宽教师培训渠道, 重视思政类公共课教师职业发展, 在保障新进教师业务水准的同时, 不放松对原有教师队伍的培养, 为思政类公共课教师提供稳定的教学保障以及合理的发展规划, 致力于提升从业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相信通过国家、地方、高职院校各层次的共同努力, 思政类公共课教学工作必将取得更大的成效, 希望本文可以有抛砖引玉之功效, 引起各界对高职院校思政类公共课教学的广泛关注, 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整体发展!

摘要: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综合目标是面先社会需求造就适用性强、技能娴熟、服务意识好的专门型人才。思政类公共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传统课程, 但新教学环境的变化加之新的教学要求, 使思政课教学面临着诸多调整且自身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主要结合目前高职院校思政教学实际情况, 探讨思政类公共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公共课教学

参考文献

[1]韩俊香.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 2010 (12) .

公共体育教学类 篇8

当代社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公共关系,医药企业作为社会营利性组织与公众健康事业关系密切,更是无法回避公共关系。随着人们对公共关系所具有的信息搜集、决策咨询、沟通协调、形象传播、教育引导等职能认识的逐步深入,公关已从简单的化解危机进入全面的组织战略管理的范畴。虽然国内医药企业对公共关系的态度冷热不均,但是,近年来频发的医药行业危机事件表明,我国大多数医药企业公共关系素质欠缺,公共关系意识淡薄,培养专业化的应用型医药公共关系人才已刻不容缓。作为应用型人才培育基地的医药类高职院校,进行医药类公共关系教学是满足这一社会需要的必然选择。

医药类公关教学的特殊性

公共关系课程是高职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专业课。通常公共关系教学主要是讲授公共关系的基本原理和常用公关技能,医药类高职院校同样也开设了公共关系课程。如何在医药类高职院校开展公关教学?如何使医药类高职的公关教学能够更好地满足医药行业和社会的需要?笔者认为,医药类高职院校的公共关系教学内容除了讲授普适的公共关系基本原理和基本公关技能外,还应当进行具有医药行业特性的公共关系教学,即结合医药行业的特点,突出医药企业的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医药公关教育,形成医药公关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规范性,构建系统、独立的医药公关教学体系。医药类公共关系教学的这种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医药公关教学的起点是责任公关教育

医药类高职院校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大都面向医药行业,从事人类健康事业,关爱生命,济世救人,为公众的健康负责是其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因此,面对医药类高职学生,公共关系教学的起点应当是公关责任教育,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引入医药公关教学,使其成为医药企业公关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融入医药公共关系的基本准则中,构筑起医药公关教学的基点。医药公关教学不同于普通公关教学之处,就在于必须树立并强化医药公关人才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确医药公共关系的一切理念和活动都是在对公众健康负责任、对社会负责任的框架下展开的,只有在这样的框架下的公共关系,才是社会必需的。

(二)医药公共关系的教学内容应服务于医药企业和医药行业

医药类高职学生的公共关系教学目标应当具有鲜明的服务行业特色,即要培养合格的医药公共关系人才。基于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医药类高职公共关系教学应当使学生获得解决各类医药组织公共关系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应当包括:医药行业的信息搜集和分析能力,医药企业内部公关能力、医药企业外部公关能力、医药公关活动的策划和组织能力、与公众的协调沟通能力,同时,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和写作能力等。围绕以上目标,医药公共关系的教学内容便与普通公关教学的内容有所不同,这种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强调公关主体的特殊性医药公共关系的主体是各类医药企业,公共关系主体的构成具有差异性和共性。目前,我国医药企业主要是指专门从事药品的研究、生产、流通活动和提供相关服务的营利性的、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组织。按照医药企业的职能划分,医药企业整体上可分为医药生产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两大类。医药生产企业又可分为药品生产企业、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卫生材料及医药包材生产企业等。医药流通企业又可分为医药批发企业和医药零售企业。由此可见,医药公共关系主体的构成是多元化的,各类不同的企业由于其性能和职能的不同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公共关系的需求也是不同的。但它们又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医药企业都具有非常强的行业性和专业性,医药企业的产品直接与生命安全相关,医药企业既要实现商业利润,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比商业利润更重要。医药公共关系主体构成的这种特殊性是其他组织所不具备的,也是公共关系教学中“医药公共关系构成要素”这一节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医药公关主体构成差异性与共性的分析,可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医药公关主体的特性,从而使其具备制定既符合医药企业共性,又满足医药企业差异性需求的公关策略的能力。

突出公关客体构成的特殊性虽然普通公关主体的公众分类原则同样适用于医药企业的公众分类,但是医药企业的服务对象即消费者群体是与众不同的,它构成了医药公共关系客体的特殊性———多层重叠。医药企业终端服务对象是病人、患者,但是由于医药产品的专业性及高风险性,病人和患者通常需要依赖医生的处方或者依据医生等专业人士的建议,才能选择和购买医药产品(药品和医疗器械),因此,在医药企业产品的流通过程中诞生了所谓第二终端和第三终端:医药批发企业、医院(医生)、药房(药店)被人们称为第二终端;患者、病人被称为第三终端。对于医药企业而言,由于其职能不同,一些医药企业只需面对第二终端或第三终端,而一些医药企业则要同时面对第二、第三终端服务对象。每一类终端服务对象都有其自身不同的利益需求。例如,第二终端主要是基于利益合作、品牌共享的服务公众,而第三终端服务对象则需要提供放心安全的医药产品和教育服务。此外,其他外部公众如政府公众和媒体公众对医药企业也都具有特殊的要求。例如,媒体公众对医药企业的高关注性、政府公众对医药企业的直接监管性,都构成了医药企业外部公众群体特殊性的内涵。

立足于医药健康教育与社会公益———医药公共关系传播内容的特殊性由于国家法律明文规定,医药产品的信息传播在很多方面受到限制,一般公众特别是终端服务对象———患者对医药知识的普遍缺乏、对安全健康用药知识教育的迫切需求,就构成了医药企业公共关系公关传播的两个特殊维度:一个维度确立了公关传播不能操作的边界,即直接的产品传播或以疗效为主要传播内容的公关传播是行不通的;另一个维度则向我们展示了公关传播应当言说的内容,即立足于公众健康教育及科学用药知识的普及、服务于公众的社会公益,这才是医药公关传播的主要路径。要将企业与公众的沟通建立在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目的的公关主题活动和企业信息的传播活动中,从而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塑造企业良好的形象,完成企业公共关系管理目标。同时,由于医药产品的专业性以及医药企业要面对特殊的公众群体,例如,第二终端的医院、批发商等,医药企业公关活动也具有特殊的方式,例如,与第二终端进行专业沟通的药品学术会议、学术论坛,与原料供应商、产销合作者的联谊活动等,这些活动带有一定的专业特色,构成了医药企业公关传播的多样性内容。

医药企业公共关系目标的特殊性——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同步由于医药产品直接与人们的生命安全相关,公众凭借对医药企业的信任度选择医药产品,因此,医药企业组织形象传播的目标应当注重培养公众对医药企业的信任度,医药企业只有积极、主动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表现出对消费者负责、对员工负责、对合作者负责、对社区环境负责的高度真诚,才能够从根本上赢得社会公众的信赖。在医药公共关系教学中,应明确医药企业公共关系目标与公众信任度之间的必然联系,突出公共关系目标、公众信任度与企业社会责任之间的逻辑关系,强调医药企业品牌建设要具有公共关系战略眼光,而公共关系战略目标的制定应以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为核心内容。

(三)教学方式上的特殊性——立足于培养学生实际公关能力

高职医药类公关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对公共关系基本原理和技能的运用能力,侧重培养学生解决医药企业在组织形象传播、与公众沟通、构建企业内外和谐环境中所面临问题的实际公关能力。因此,在高职医药公关教学中,教学方式也有别于普通公关教学,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一方面,要围绕医药行业特点,针对医药企业现状,通过典型医药企业的公关案例和其他经典公关案例教学,使学生掌握医药公关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另一方面,要依托校企联合资源,对医药企业进行调研、访谈,将当前医药企业信息和企业常见公关问题设计成工作项目植入教学过程中,创设模拟公关情境,通过分组讨论后,让学生组建模拟公共关系工作室,制定出公关方案,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锻炼实际的公关工作技能。由于高职医药公关教学更强调实践性和活动性,因此,高职医药公关教学的模式可设计为“三步曲”:医药企业案例教学——讲授公关基本理论和原则;医药企业问题教学和项目教学———明确医药公共关系面对的核心问题;小组讨论教学——在教师指导下,实践公关知识,演练公关技能。

综上所述,医药类高职公关教学应当面向社会、面向医药行业和医药企业,关注医药行业的发展和热点事件,并以此为教学素材,建构自身的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医药行业和医药企业需要的公共关系专门人才,真正完成医药高职公关教学的目标和使命。

参考文献

[1]薛玉华.浅析“讨论式”教学方法在公共关系学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5).

[2]刘柯,乔海燕.关于高职公共关系案例教学的思考[J].河南农业,2008,(24).

[3]刘冬枝.高校“公共关系学”教学方法改革探析[J].魅力中国,2009,(10).

公共体育教学类 篇9

关键词:卫生类,高职英语,教学体系,重构,实践

1 背景及意义

从人才培养国际化视角看, 国际化人才是参与国际竞争的最核心竞争力。然而有海外留学背景或掌握一门外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人才, 人才国际化应从个人发展需求和国际社会发展需求出发, 重在职业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国际化。根据世界500强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及各级政府、人力资源研究者揭示的国际化人才通用素质特征表明:人才国际化应涵盖本土文化、国际视野、职业技能、道德规范及专门领域的国际认证等指标, 并非仅仅是掌握外语语言本身。

从人才培养社会化视角看, 卫生类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体系的重构首先应以提升人才就业竞争力为导向, 以该行业素质教育为特色, 以人才社会服务能力为核心, 来定位教学目标, 创新教学体系, 突出实践教学,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体系。

由此, 如何重构卫生类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体系, 寻求创新突破口已成为院校、企业及课堂教学共同的责任, 且体现了切实而重大的意义:

1) 理论意义:以卫生健康服务业为依托, 科学合理定位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国际型人才、职业群新的内涵, 转变传统的、狭义的人才角色, 为完善卫生类医疗服务体系, 创造良好的涉外医疗服务资源, 建立健全涉外医疗服务市场及卫生类高职教育理论研究提供智力支撑。

2) 实践意义:打破职业教育中人才培养以授课为主的陈旧模式, 着力探索应对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行业导向、就业导向、职业导向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立体构建, 寻求卫生健康服务领域的国际化人才培育与高职公共英语社会化的切合点, 完善该领域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 最终为该行业参与国际竞争、交流与合作充实个案研究成果, 也为卫生类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借鉴。

2. 问题及目标

2.1 拟解决高职生语言基础与CET差距悬殊的问题, 以提升就业竞争力

改革卫生类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目标设置, 解决卫生类高职生语言基础与CET-3要求错位问题, 以期待对接CET-3就业准入制需求, 以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2.2 拟解决课堂教学内容与英语职场需求错位的问题, 以提升岗位胜任力

扫除盲点, 卫生类高职公共英语的教学理据、课程资质、教材建设盲点众多, 注重课堂教学的社会效果及人才对社会的实用价值, 真正以职场需求为导向, 提升英语语言岗位胜任力。

2.3 拟解决课堂实践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局限的问题, 以提升职业人文观

开拓创新, 实施“语言基础知识与能力+职业语言拓展知识与能力+职业语言国际化人文素养”的新教学体系, 即实施课堂实践教学的创新, 实现外语教学实践的多维无缝接驳, 突破传统课堂的课时限制, 无缝对接“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与“学”的时限, 从而形成动态、多样的英语语言学习平台, 拓展课堂教学视野, 提升学生职业人文观。

2.4 拟解决课堂多边互动及学习模式单调的问题, 以提升语言沟通力

传统课堂学习模式侧重“教”轻“学”的现状, 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与语言课堂的实践导向错位。学生受限于静态的单一课堂教学, 学习个体无法转变为有效的沟通与交际主体。注重教学策略创新, 倡导自助式、合作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 使学生从静态的单一课堂受众, 通过教师可控管理下的“自我调整”与“自我组织”, 形成动态、多样的学习群体, 以期待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形成翻转式过程性学习 (Flipped Learning Process) 的氛围, 从被动的“要我学”到主动的“我要学”, 积极提升学生语言沟通力。

2.5 拟解决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欠完善的问题, 以提升语言竞技力

传统课堂主体以“教学以期末应付考试为导向”, 其评估形式单调、过程评估欠缺、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充分暴露出传统课堂的语言评价体系重形式、轻能力, 对语言实践竞技力的评估局限较大。创立多样化、渐进式、动态样语言评价方式, 以激发学生课堂内外语言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提升学生竞技能力。

3 重构及实践

下文以浙江宁波一所卫生类高职院校16个专业为实践对象提出公共英语教学体系的重构。

3.1 教学目标重构与实践

确立总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创新三维度的子目标——学历目标、就业目标、职场目标。在充分调研、探讨基础上, 制定出各教学目标的量化指标, 且纳入课程教学考核标准。量化指标如图1所示:

图1课堂教学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总目标前提下, 以创新三维度的子目标:学历目标、就业目标、职场目标为引领, 进一步探寻各专业与英语教学实践之间的切合点, 完成卫生类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内涵建设。设想的“就业目标”表示学生外语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横向拓宽, 以增强毕业生对社会就业的适应性;“职场目标”表示职业能力培养的纵向深化, 且特别强调语言的实践能力, 加强毕业生就业的岗位针对性, 同时也较好地遵循了按需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3.2 教学内容重构与实践

以CET-3语言基础、人文教育、通识教育为导向, 逐渐拓展到职业阅读、职业术语和涉外交流, 且特别强调语言教学的临岗实践。开发了服务于学生职业语言核心能力培养的ESP行业英语教学, 且在涉外护理、幼儿保育、涉外家政、口腔医学技术、医疗美容、言听康复等16个专业实证教学。样本案例如表1所示。

表1以医疗美容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依据, ESP教学内容涉及中医美容、营养学、美容化妆、美容外科等方面。不仅平行对接医疗美容专业大一第二学期的核心课程, 并为大二的专业方向选择——生活美容、医疗美容, 做良好铺垫。此外, 基于医疗美容行业对于英语口语能力的需要, 教学中提高口语的要求, 并融入职场实践, 为就业注入另一核心竞争力。

3.3 课堂教学重构与实践

倡导自助式、合作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策略, 形成动态、多样的学习群体, 形成翻转式过程性学习 (Flipped Learning Process) 的课堂氛围。同时以BBS课程网络平台、英语社团、模拟职场为载体, 无缝对接“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与“学”的时限, 形成动态、多样的英语语言学习平台, 覆盖全校16个专业。尤其是基于BBS课程网络平台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式”新型教学实践能非常直观地反映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活跃度, 正如图2所示:

3.4 教学评价重构与实践

创立多样化、渐进式、动态样语言评价体系, 覆盖全院16个专业。重点探究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的合理性, 注重过程性评价、职场化评价、个性化评价。在终结性评价基础上, 重点对过程性评价进行改革, 如采用开放型考核形式, 包括课程学情、人物访谈、自我超越、团队合作、职场实践、竞赛能力等环节考查。课程教学实行个性化多元评价, 且多元评价分值拓展到50%。

4 成效与思考

以上阐述的卫生类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体系的四大重构与实践已在该校推行了两学年, 且以各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标准、师生教学策略、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人才国际化应涵盖本土文化、国际视野、职业技能、道德规范及专门领域的国际认证等素质要求和应对职场的一般涉外活动, 如面试、迎送、就诊、处理电子邮件、简历、常用药物说明等涉外医护人才最基本的职业要求。其效应覆盖了该校护理、涉外护理、口腔、营养、美容、康复、助产、检验等16个专业, 每学年2500多名学生受益。其次, 全面提升了各专业学生的考证率及竞争力。例如, 历年近20人次荣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涉外护理专业技能英语大赛、浙江省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浙江省高职高专英语实用口语大赛特等奖、一等奖等多项硕果。再次, 实现教学多元评价后, 全面提升了课程合格率。对英语学习缺乏自信心的学生, 通过这种个性化、多元化、职场化的评价, 克服了英语学习上的情感障碍, 挑战自我, 超越自我, 勇于实践, 从而全面提升课程合格率 (98%以上) 。

综上所述, 卫生类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体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重构与实践, 其成效显著, 但该体系在具体实践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探索, 有待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 同时也期待更多同类院校在现实教学中共同来思考和破解下列之困惑:1) 职业英语岗位胜任力缺乏权威评价;2) ESP教学前vs ESP教学后语言能力缺乏多维度反馈;3) 任课教师的行业化程度不够;4) 美容、家政、营养、言听、幼保及口腔等专业的多元化ESP教材有待进一步开发。

图4呈现了2013届各专业学生在参与教学实践前后对课程的难易性、相关性、启发性和多样性的预期和实际评价。

参考文献

[1]龚晓斌.客观需求观照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定位[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9 (8) :16-18.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S].2010.

公共体育教学类 篇10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问题,对策

高校公共选修课程是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工类高校开设公共选修课是拓宽学生知识面, 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对于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创新精神、思辨能力, 促进不同学科交叉渗透, 引导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和新成果、新趋势、新信息,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部分理工类高校在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 只有规范并加强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 才能确保课程的教学质量, 进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一、理工类院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公共艺术选修课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是理工类院校学生专业学习的有益补充。目前, 理工类院校公共选修课在教学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 课程开设门类狭窄、课程数量少, 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选课需求。

随着近年来高校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 大部分高校在校生人数均达万人以上, 学生选课需求增多, 但现阶段综合性大学要开设门类齐全的课程尚有难度, 理工类院校因为其学科门类特有的局限性, 以及对人文素质类课程重视不够, 师资力量薄弱等原因, 要在规定时间内开设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的公共选修课更是难上加难。

有的理工类院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几乎校内的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 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和艺术类的课程很少, 甚至没有。课程开设门类狭窄, 课程数量少, 不但限制学生的选课空间, 减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极大影响了理工类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 教师和学生认识存在不足, 教与学缺乏积极性, 严重影响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理工类院校部分老师认为公共选修课是大学生课程中的“副科”, 误把公共选修课当作教学计划之外的课程, 公共选修课的开设往往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研究方向。大多数二级教学单位对于公共选修课缺乏系统的调研和严格的审核, 只要教师提出申请, 一般都会批准;学校方面没有相对规范的制度, 公共选修课开设管理较为松散。另外, 有的教师认为选修课学习状况的优劣并不反映学生的成绩, 对学生今后的择业、工作等无关紧要, 在教学过程中敷衍了事, 甚至有的教师没有规范的授课计划, 不认真备课, 不认真考核, 导致课程教学随意性很大。

学生对公共选修课的态度不端正, 很多学生本着混学分的想法, 在选课时一窝蜂挑选相对容易的科目, 上课时不认真听课, 要么以种种借口逃避上课, 要么在课堂上做与选修课无关的事, 严重影响授课教师的讲课情绪和其他学生的学习效果, 致使课程教学质量降低。

(三) 教学资源有限, 对公共选修课建设支持、投入不足, 影响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由于师资和场地等教学资源条件限制, 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受到极大影响。选修课的教学时间一般安排在晚上和周末, 这与学生的部分必修课程以及一些课外活动、社团活动可能会有冲突, 影响公共选修课的出勤率。选课人数过多, 教室小、基础设施缺乏, 造成学生满满一堂、噪杂一片, 影响整体教学效果。有时本应该小班授课的课程, 由于学生选课热情过高, 缺少师资, 变为大班授课, 师生不能进行良好的互动, 应有的教学效果也无法达到。

学校管理者对于公共选修课认识上还存在误区, 把它们当作边缘课程, 在课程建设方面给予的支持和投入不足, 在计算工作量、评优考核等方面另眼相待, 在政策上给予扶持不够, 从而导致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缺乏进一步进行课程教学改革的动力, 影响了公共选修课教学和建设的质量。

二、规范理工类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的措施

理工类高校在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 为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确保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力措施, 对存在的问题有针对地进行解决。

(一) 丰富课程开设门类, 挖掘潜力、引进校外师资, 鼓励有能力的教师开课, 满足学生选课需求。

理工类高校在开设公共选修课时, 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和文化品味, 开阔学术和社会人生视野为目的, 除开设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选修课以外, 应增设人文社科类、经济管理类和艺术类课程, 鼓励学生在不同类别中自主选修课程。这样, 学生不仅可以根据培养计划修满规定的公共选修课程学分, 而且可以建立相对传统知识结构更为宽厚、合理的知识结构, 提高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另外, 理工类高校要挖掘校内教师潜力, 鼓励校内知识结构丰富、教学经验充足、教学方法得力的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在校内师资不足的前提下, 可以采取优惠政策, 引进校外师资来本校开设公共选修课。为丰富课源, 我校在兄弟院校和其他单位聘请了多位知名教师前来开设公共选修课, 既满足了学生的选课需求, 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 严格审核开课申请, 加强学生选课管理, 在公共选修课教学中建立质量监控机制, 确保教学质量。

在我校申请开设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原则上是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或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 并对其开设课程有较深的研究, 或在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的学术成果。在进行申请时, 要求开课教师有端正的教学态度和完备的课程教学大纲、教案、教学日历及参考书目。

在对学生选课方面进行严格管理, 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选课指南》自行安排选修计划, 每学期不得超过两门课程;对选修后放弃修读或不参加考试的学生, 在下一次选修该类课程时, 其他同学优先;由授课教师加强课堂考勤管理, 凡查出三次未到 (已经准假者除外) , 取消考试资格。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告诫学生珍惜教育资源, 督促其认真学习公共选修课。

理工类院校在公共选修课教学中还应建立质量监控机制。由学校制定公共选修课的评价方法, 在开课之前要经教学督导员的严格审核, 试讲不合格、不具备开课能力的教师, 一律不准予开课。在开课期间, 对公共选修课进行定期评估, 对教学质量高, 学生欢迎的课程给予奖励;对教学质量差, 学生不欢迎的课程限期整改或者停开。

(三) 端正认识, 加大对公共选修课建设的支持与投入, 鼓励公共选修课教师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在理工类院校中, 无论是管理者还是教学工作者, 都应该端正自己对公共选修课的认识, 单一性的专业知识培养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公共选修课对于学生拓宽专业知识, 提高竞争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有必要在公共选修课建设中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

学校在改善基础教学设施的同时, 对于公共选修课教师可以在工作量和考核评优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以激发教师开课积极性。公共选修课在高校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功不可没, 他们也应该在高校课程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课程评优时, 对于教学效果好、影响力深远的课程可以评为精品课程, 进行更高层次的建设和推广。

公共选修课程教学重在启发思想、传授科学方法, 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校应该鼓励任课教师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在教学环节和考试环节探索更为灵活多样的方法, 使用先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四) 严格公共选修课的考核制度, 实行教考分离, 做到活而不乱, 检验课程教学质量。

公共选修课不能引起部分师生的重视, 和它松散的考试制度有一定关系。在教学管理中必须严格公共选修课的考核制度, 实行教考分离。在公共选修课开课前由任课教师提出考核方式, 二级教学单位审核同意后报教务处, 备选命题、评分细则等统一交教务处, 由教务处抽取命题, 统一安排考核。

公共选修课的开设, 是基于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旨在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养成和提高, 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设置公共选修课, 除了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外,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近几年来, 很多理工类高校对公共选修课的教学管理进行了积极探索, 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要真正使公共选修课发挥其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扩大知识面的作用, 各学校还应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有效措施, 确保进一步提高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邓责梦.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 2009, (1) .

[2]黄伟力.国内外高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建设的启示[J].高教探索, 2007, (4) .

[3]朱琼.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 2007, (33) .

公共体育教学类 篇11

摘要:本文以民族类高校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其防控为研究内容,梳理了高校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定义及类型,在此基础上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研究了民族类高校在面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针对学生易出现的心理问题采取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民族类高校: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心理危机:防控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1.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据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的统计,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总数为126583人,其中汉族11594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91.59%,少数民族1064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8.41%。尽管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到10%,但分布却十分广泛,少数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但受制于较差的自然环境以及各种历史原因,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人民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口素质不高。但在面临高校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由于民族类高校学生多来自于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以及民族差异、宗教信仰的原因,他们往往缺乏危机知识,不能正确的评估风险信息,难以保护与调适自己的心理,危机事件对他们的生理与心理系统造成的伤害将长期影响着他们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2.高校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定义及类型

2.1高校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定义

高校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从高校管理的角度分析,应当是与高校成员有关的或发生在高校校园内的,突然发生的,有可能会伤害到高校成员,破坏到高校的基础设施,影响到高校的形象并且严重威胁高校正常教育秩序的这样一种类型的公共事件。

2.2高校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类型

第一类是社会安全类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涉及到学校内外师生员工可能会参与的各种示威、游行、请愿、非法集会及聚众闹事、上访、罢餐及罢课等群体性事件;各种类型的政治性活动、非法传教活动;针对师生员工的各种袭击恐怖事件;员工师生的非正常失踪及死亡等影响社会和学校稳定的事件。

第二类是灾难事故类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涉及到学校建筑物倒塌、学校馆舍楼堂等发生火灾、校内的交通事故、集体活动事故、校园水面溺水事故、造成重大影响和损失的后勤保障事故、集体活动灾难性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以及危害到学校稳定安全的其它突发事故灾难等。

第三类是公共卫生类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涉及到传染性疾病、群发性疾病、集体食物中毒以及可能造成的损害员工师生安全健康的校内公共卫生安全事件,当地发生的有可能会危机学校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第四类是自然灾害类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涉及到洪水、气象、森林、地质等自然灾害以及由此导致的各种衍生及次生性的灾害。

第五类是信息与网络安全类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涉及到利用校园网络发送色情、迷信、反动等有害信息,宣传不良思想,窃取国家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涉密信息,并导致严重后果的事件,以及各种危害校园网络安全的事件等等。

第六类是考试安全类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涉及到教育局统一组织的学校考试制卷、命题、保管及运送等环节出现的泄密事件,在监考及阅卷过程中可能发生的违纪违规事件等。

3.民族类高校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心理应激防控措施--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

3.1组织机构方面

校学生工作委员会负责全面规划和领导全校学生危机干预工作,督促有关部门或单位认真履行危机干预工作的职责,为重大危机事件的处理作出决策,学生工作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各项日常工作的开展。

3.2工作制度方面

首先,建立学生心理危机汇报制度;其次,建立学生心理危机评估及鉴定制度。对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及时召集心理危机鉴定与干预专家组进行危机风险评估,不确定或评估困难的,邀请省内心理危机专业机构、专家进行评估。学生因心理危机问题需要退学、休学、转学、复学的,其病情经心理危机鉴定与干预专家组鉴定,或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指定的县级以上专业精神卫生机构进行鉴定;第三,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备案制度;第四,建立学生心理危机保密制度,参与危机干预工作的人员会对工作中所涉及干预对象的各种信息严格保密。

3.3责任追究方面

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对因违反工作原则、延误时间、知情不报等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责任追究。面对如下情况会追究单位或个人责任:(1)危机事件处理过程中需要某些单位协助而单位负责人不服从统一安排的。(2)参与危机干预事故处理的部门,在接到学生心理危机事故报案后,拖延时间不能及时赶到现场,或在现场不配合、不服从统一指挥而延误时机的。(3)相关部门对学生心理危机不闻不问,或知情不报,或不及时上报,或执行学校危机干预办法不力的。[5]

4.民族类高校突发公共危机事件学生心理应激防控路径

4.1政府层面:加强相关立法

目前,我国对于高校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管理的机制没有相应的立法,处理危机及危机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心理问题时只能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如《刑法》、《民法通则》、《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国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所以,加快针对高校以及民族类高校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立法是我国政府目前解决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学生会出现的心理危机的当务之急。

4.2学校层面:完善相关规章制定

民族类高校针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有可能出现的各项问题及学生会出现的心理问题,应当加强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增强相关制度的供给。拥有一个良好的组织体系并不能完全将事态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必须在相关的管理规章、政策方面予以强化,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办法予以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才能在问题真正出现时立刻解决,将不良影响控制在最小的程度。

4.3 学生层面:培养危机防范意识

面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中有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应激,民族类高校大学生应当加强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对于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危机情况,增强危机防范意识。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各种相关书籍加以学习,做到在面对突发公共危机事件时临危不乱,能够很好的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参考文献:

[1]张胜强,我国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管理研究[D].南昌大學出版社,2010:10-11.

[2]邹赐岚,心理干预在高校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中的应用研究[J].思想纵横:75-77.

[3]封贵平.转型社会的大学生危机事件管理与应对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8(8):226-228.

[4]李建科.高校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D].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28-29.

公共体育教学类 篇12

1 双语教学中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创新

“一带一路”战略对语言的要求源于其战略版图的宏大和涉及国家民族的众多。理论上认为:“‘一带’, 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 是在陆地。它有三个走向, 从中国出发, 一是经中亚、俄罗斯到达欧洲;二是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三是中国到东南亚、南亚、印度洋。‘一路’, 指的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重点方向是两条, 一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 延伸至欧洲;二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从“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来看, 不难发现, “一带一路”战略版图十分宏大, 横跨欧亚大陆, 沿线途径64个国家和众多民族。现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与其中, 我国已同30多个国家签订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 联合国等国际组织也态度积极。英国著名教育社会学家阿什比认为:“教育是环境的产物。”[1]由于“一带一路”涉及国家、地区和民族众多, 这就使得“一带一路”必然内含对英语和各国家民族语言的要求。换句话说, 要实现习近平主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强调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 必须首先实现语言相通以及文化相通。需要强调的是, “一带一路”需要的是具有语言能力的专业人才而不仅仅是外国语专业的翻译人才, 这是因为“一带一路”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领域的互通融合, 各领域有着自身的专业学术语言及其内涵, 因此, 要深入进行交流和融合, 就需要专业人才掌握语言能力, 而不能要求外国语专业人才去重新学习专业知识。例如:亚当·斯密提出的“守夜人”, 曾被翻译为“守业人”, 这就是缺乏专业知识背景的障碍和困境。公共管理专业领域中也大量存在如政策之窗、精英俘获、逆向选择、用脚投票和二律背反等专业用词, 这些词内含深刻的专业内涵和寓意, 并且在不同环境下具有不同意义, 仅仅依靠字面翻译难以表达其内在丰富涵义和背景, 这就要求表达和翻译必须具备专业背景, 才能够清晰、有效表达。“一带一路”战略对语言, 特别是专业语言表达、翻译和沟通的多元化、精准化要求, 形成了对高校专业人才语言能力及其培养模式的问题倒逼。从当前高校的双语教学模式来看, 显然难以适应“一带一路”战略对语言能力的要求, 其表现为:首先, 以中文和英语为组合的双语教学, 未能实现“和”的关系, 即将知识和语言两者相互作用进而协同发展的关系有效掌握和运用。而更多表现为“或”的关系, 即以对专业知识的识记替代语言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其次, 缺乏多国语言和中国相结合的双语教学模式。当前我国各大高校的双语教学多为“1+1”模式, 即中文+英文, 这与“一带一路”战略对双语教学“N+1”, 即沿线各国语言+中文的综合性要求相差甚远, 其结果是语言障碍将直接导致沟通、认知、融入和合作等过程障碍, 并进而间接导致多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维度的共识形成和合作障碍。因此, 应结合当前“一带一路”战略要求创新高校双语教学模式, 一方面, 应在双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这里的语言能力不仅强调能有效的表达和交流, 更强调对专业领域词汇、理论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另一方面, 应结合各高校特点和优势, 试点增开“N+1”的双语教学模式, 将“一带一路”沿线多国的语言和中文相融合, 形成有针对性和特色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 学生可凭兴趣自由选择。这不仅将使各高校语言教学优势得以体现和发展, 也深刻契合了“一带一路”对多元语言和多门专业融合的要求, 这种要求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广和实施而日益多元和迫切。

2 双语教学对专业知识的体系重建

长期以来, 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双语教学模式遵循以西方原著为基础结合中文教材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在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 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进而激发学生对专业理论和英语进一步深化学习的积极性;问题在于教学内容受制于课本, 与公共管理的现实和前沿理论脱节, 并且由于教学时间有限, 教师往往面临教授专业知识和培养英语能力的两难选择。“一般来讲, 双语教育系统中的教师不仅需要有专业教学的知识与技能, 还必须对他们用来教学的那种语言具有很高的熟练程度, 并能熟练地以另一种语言进行交际。”但在双语教学实践中, 一些教师由于自身英文水平制约, 往往选择专业知识, 全程用单一的中文授课, 较少使用英语, 导致双语课程未能通过双语教学实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另一些教师则选择全英文授课, 导致双语教学演变为另一种单语, 也未能达到双语教学原本以专业知识为主, 以英文作为辅助工具支持和优化专业教学的目的, 甚至会导致英语知识替代专业知识的“本末倒置”现象。另外, 当前公共管理学科双语教学最为突出的问题是未能结合知识结构和专业特点形成教学体系, 并进而形成知识体系、能力体系和思维体系。双语教学大多停留在单一课程的英语授课层面, 形成了教学质量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的突出矛盾。以公共管理学科为例, 公共管理起源于西方, 大量经典文献和前沿知识都以英文教材呈现, 经典译著虽不断出版, 但想要获取前沿信息和知识却只能依靠收看英文新闻或阅读英文网站获取, 或在springer和elsevier等引擎上搜索最新文献。当前, “一带一路”战略正在如火如荼的实施和推广中, 作为公共管理的专业人才在“五通”的建设过程中大有作为, 扮演着“一带一路”开拓者和实践者的角色, 应积极融入和投身于“一带一路”建设中。公共管理人才的战略融入以系统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政治性质、政策法律、公共管理现状、社会情况、舆论情况和公民特质等为前提, 应以系统分析和对比各国公共管理经验教训为前提和基础, 才能真正在“五通”建设中发挥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特长和作用, 而这就对公共管理课程的双语教学提出了系统化和动态化要求。公共管理双语教学的课程应分为三类: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前沿理论。基础理论双语课程主要涉及公共管理学科大类的基础课程, 包括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分析、政治学、社会学等课程的双语教学, 该类课程的双语教学目的是为了为公共管理学科大类的学生奠定良好的科学理论基础, 了解学科经发展脉络及核心观点, 掌握学科经典原著及其观点启示。专业理论双语课程主要包括公共管理学科下设各二级学科的专业课程, 如公共行政学、社会保障学、公共事业管理学和教育学等的双语授课, 这类双语教学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各专业核心知识和技能的同时, 了解该专业领域的英文原著、重要英文政府和学术网站、核心英文文章和著名国外学者, 使学生形成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资源体系和能力体系。前沿理论双语课程主要包括公共管理前沿知识的介绍, 特别是应对“一带一路”相关理论和信息进行介绍。例如应在双语课程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公共管理的现状进行介绍, 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对该战略如何响应以及世界各国学者对“一带一路”观点和建议;应对各国公共管理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对比分析, 应结合我国公共管理的经验 (扶贫、教育、城市治理等) , 对我国经验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推广进行介绍, 当然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大量介绍相关国家的英文政府网站、公共管理的英文学术网站、智库网站、高校网站和NGO网站等, 这对教师教学准备的要求较高, 但对学生信息的获取、方法的掌握和创新意识的启发助益颇多。

3 双语教学对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播普及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30多年中国以积极‘引进来’的方式深入参与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那么共建‘一带一路’则标志着以中国‘走出去’为鲜明特征的全球化新阶段的到来。”“一带一路”战略的沿线之长, 横跨地域之广, 涉及国家和民族之多, 堪称多元融合的典范, 即使是在中国境内“一带一路”建设也涉及到18个省区、30多个跨境民族。“一带一路”战略内含的多元合作、自由流动、深度融合的目标要求在客观上提出了对沿路国家、地区、民族及其历史文化深入了解和交流的现实需要, 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各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才能真正融入该地区, 从而实现广泛深度地交流与合作。教育学家麦凯认为:“双语教育系统要满足社会和文化要求, 帮助解决相关问题。”[3]当前“一带一路”战略对历史文化知识的内在需要对当前高校的双语教学中历史文化知识的教学提出了系统要求, 同时也使得高校双语教育系统中的问题和弊端充分暴露, 其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考核三个方面。在教学内容上, 当前双语教学内容集中于专业知识点的讲授和识记要求, 对于专业知识的产生背景及其这些理论方法在世界各国, 特别是“一带一路”各国各地区的实践状况较少提及, 这导致理论与现实脱节, 也是当前专业人才在毕业后无法迅速胜任工作岗位的重要原因, 因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只理解what即是什么的问题, 而并不知道why即为什么?和how怎么来的, 怎么做的问题。因此, 在双语教学中应基于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大背景下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应积极将“一带一路”沿线多国多地区多民族公共管理的历史文化结合课程内容有机融合, 使学生通过双语教学不仅掌握专业知识和地区语言, 还能够熟知各地区的历史文化等知识, 这对于公共管理的有效开展极其重要, 只有了解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文化才能够避免误解与冲突, 实现共识与合作。正如亨廷顿所说:“在这个新的世界里, 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的、富人和穷人之间的、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 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4]“在未来的岁月里, 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 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那些最大的文明也拥有世界上的主要权力。”[5]在教学方式上, 受传统历史文化影响, 我国的教学方式大多采用是针对应试而设计的。教师经常会强调所谓的重点, 学生经常会问考不考?并且在教学方式多为灌输式, 即教师根据每章节的重点进行授课, 学生的任务多为听课和记笔记, 较少有交流、讨论甚至辩论的机会。这样的教学方式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战略的要求相距甚远。学生识记的知识很机械且易忘, 长期缺乏交流讨论的氛围和环境, 也将导致学生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他们只知道公共管理的定义、特点和性质, 但却不知道公共管理的现实表现和问题。例如学生通常不知道公共管理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成效与问题, 也不知道自己能为“一带一路”做些什么, 或应该思考和创新什么。因此, 应改变传统双语教学方式, 在教学中结合“一带一路”的多元双语案例, 对公共管理的知识进行双语讲授、双语交流和双语讨论, 这种转变不仅将丰富活跃课堂, 也将使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 了解公共管理实际, 通过思考和创新获得新知和能力。在教学考核方面, 传统考核方式多以笔试为主, 考核的内容多为识记客观题, 这样的考核方式极易导致高分低能的结果。因此, 应转变考核方式, 在笔试中应扩大主观题比例, 并且强调双语的运用和案例的分析, 着重考核学生语言能力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试点采取面试的考核方式, 即通过问与答、反问与辩论的形式, 考核学生对语言、相关知识及其实践的掌握情况, 这对于公共管理人才在今后迅速胜任工作岗位为国家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为“一带一路”战略推广做出应有贡献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双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 而是通过语言实现专业理论和实践活动结合, 实现不同历史文化融合, 实现知识与能力协同发展的系统化教学。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与推广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一新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一带一路”战略对掌握多国语言和专业知识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要求创新双语教学中专业人才语言能力的培养模式;二是“一带一路”战略对多元知识的系统化、综合化需要, 要求重建双语教学中专业知识体系;三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文化融合的内涵, 要求双语教学中历史文化的普及和强调。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双语教学,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英]E·阿什比.科技发达时代的大学教育[M].滕大春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3.

[2][3][加拿大]M·F·麦凯.[西班牙]M·西格恩.双语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9.140-141, 158.

上一篇:英语阅读技巧与方法下一篇:金标免疫层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