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管理国内外现状(通用8篇)
项目管理国内外现状 篇1
国内外项目管理承包现状
工程项目管理学科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在工程项目管理方面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科学体系。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建设部与国家计委、经贸委意欲尽快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行工程总承包与工程项目管理的指导意见》和((工程项目管理(服务)办法,以制定工程总承包与项目管理(服务)的实施细则,规范其基本做法,进一步促进其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从而指导我国工程总承包与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与国际惯例接轨。项目经理(PM)在我国已成为新世纪黄金职业,项目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已开始试点。作为当今时代商海先锋,掌握着我国经济腾飞脉动的特殊群体,项目管理知识的学习迫在眉睫。今天,我国的项目经理角色群体的服务目标已经被赋予全球视角。
为实现21世纪我国的新发展,强化我国的产业竞争力,就必须分析和研究当前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科学体系发展的现状,尤其是近年来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工程公司,为了适应项目建设大型化、一体化以及项目大规模融资和分散项目风险的需要,推出了一些成熟的项目管理方式。研究这些管理方式,了解和掌握国际通行的模式、程序和标准,取长补短,参考借鉴,以人为本,与时俱进。这对于探索符合我国基本建设客观规律的管理体制,有效地实施建设项目的进度、费用和质量三大控制,获得最佳的投资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我国企业尤其是我石化企业正进行的结构调整、改制分流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项目管理承包(PMC)
国外目前的现状对美国、加拿大的柏克德(BECHTEL)、凯洛格(KBR)、福斯特威勒(ROsTERWHEELER)、鲁姆斯(ABBLUMMUS)、浮卢(FLOUR)、兰万灵(SNCLAVALIN)等六家国际大型工程公司的工程项目管理进行考察,这些国外企业的比较先进的工程项目管理形式主要是项目管理承包。此外,还有项目管理组(PMT)和施工管理(CM)等。PMC是指项目管理承包商代表业主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项目管理,包括进行工程的整体规划、项目定义、工程招标、选择E、P、C承包商,并对设计、采毋≈、施工过程进行全面管理,一般不直接参与项目的设计、采购、施工和试运行等阶段的具体工作。PMC的费用一般按“工时费用+利润+奖励”的方式计取。PMC是业主机构的延伸,就从定义阶段到投产全过程的总体规划和计划的执行,对业主负责,与业主的目标和利益保持一致。
对大型项目而言,由于项目组织比较复杂,技术、管理难度比较大,需要整体协调的工作比较多,业主往往都选择PMC承包商进行项目管理承包。作为PMC承包商,一般更注重根据自身经验,以系统与组织运作的手段,即业主首先委托一家有相当实力的国际工程公司对项目进行全面的管理承包。其次,把项目分成两个阶段来进行,第一阶段为项目定义阶段,第二阶段为项目执行阶段。在项目定义阶段,PMC的任务是代表业主对项目的前期阶段进行管理,即对项目进行多方面的计划管理(PROGRAMMANAGEMENT)。比如,有效地完成项目前期(FEL)阶段的准备工作;协助业主获得项目融资;对技术来源方进行管理,对各装置间的技术进行统一和整合;对参与项目的众多承包商和供应商进行管理(尤其是界面协调和管理),确保各工程承包之间的一致性和互动性在执行阶段,由总承包商负责执行详细设计、采购和建设工作。PMC在这个阶段里,代表业主负责全部项目的管理协调和监理作用,直到项目完成。在两个阶段中,PMC都及时向业主报告工作,业主则派出少量人员对PMC的工作进行监督和检查。总之,力求项目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总成本最低。
PMC可分为三种类型:
(1)代表业主管理项目,同时还承担一些界外及公用设施的EPC工作。(EPC,即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是英文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的缩写)。这种方式对PMC来说,风险高,而相应的利润、回报也较高。
(2)代表业主管理项目,同时完成项目定义阶段的所有工作,包括基础工程设计、±10%的费用估算、进行工程招标选择EPC承包商和主要设备供应商等。
(3)作为业主管理队伍的延伸,负责管理EPC承包商而不承担任何EPC工作,这种方式的风险和回报都比较小。
为了使公司组织机构更有效地为项目服务,大多数工程公司都是采用以项目管理为核心的矩阵型的项目管理机制,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即以永久的专业机构设置为依托,按项目组织临时的、综合严密的项目管理组织,具体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公司常设专业职能部门负责向项目组派出合格的人员,并对其派往项目组的人员给予业务上的指导和帮助,但不干预项目组的工作,项目组人员应同时向项目经理和各自部门汇报工作。采用矩阵型的项目管理模式,不仅便于专业人员的培养,有利于专业水平的提高,而且便于专业人员的调配,保证专业人员的工时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将多专业人员调配到某一项目上,便于协同工作和对专业人员业绩和能力的全面考核。
大型的工程公司不仅有良好的项目管理体制和机制,还都有先进的项目管理技术和手段作支撑。
2、实行PMc模式应当具有的条件任何一种项目管理方式都有其特定的使用条件和存在理由,PMC也不例外。PMC通常用于具有这样特点的国际性大型项目中:一是项目融资超过l0亿美元,并且有大量复杂的技术含量;二是业主方面包括许多公司,甚至有政府部门介人三是需要得到商业银行或出口信贷机构的国际信贷;四是业主不以原有资产进行担保五是业主想完成这个项目,但是由于内部资源短缺而难于实现。在国内,在没有政府担保的情况下,国际银行的贷款从未超过l0亿美元,因此采用PMC项目管理方式有利于增强项目融资能力,增强向国际信贷金融机构融资的项目可信性。但是,PMC管理方式在报酬系统设计、项目VIP(VALUEIMPROVINGPROCESS)、项目融资、项目风险分散等方面有许多好的做法,适应了目前大型国际工程多项目、高融资、低风险要求。
3、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及主要差距
目前,我国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建设企业,尤其中国石化企业工程项目管理的开展与国外相比,差距是多方面的,根据考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多数石化企业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企业没有建立与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相对应的组织机构和项目管理体系。除极少数设计单位改造为国际型工程公司外,多数开展工程总承包业务的设计单位没有设立项目控制部、采购部、施工管理部、试运行(开车)部等组织机构,只是设立了一个二级机构工程总承包部,在服务功能、组织体系、„技术管理体系、人才结构等方面不能满足工程总承包的要求。监理企业一般把服务领域局限在专业工程的施工阶段监理上,组织结构、技术标准体系和人才结构都不能满足全过程、全方位项目管理服务的功能。
(2)多数石化企业设计、施工、监理没有建立系统的项目管理工作手册和工作程序,项目管理方法和手段较落后,缺乏先进的工程项目计算机管理系统。设计体制、程序、方法等也与国际通行模式不接轨。而国外一般都具有高水平的信息管理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工程项目实施和管理有强大的基础数据库作支撑,高水平的CAD辅助设计系统和集成化的项目管理系统得到普遍采用,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3)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不注重技术开发与科研成果的应用。企业普遍缺乏国际先进水平的工艺技术和工程技术,没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独立进行工艺设计和基础设计的能力也有待加强。而国外的却非常重视技术开发,尤其善于与研究机构合作,将专利技术转化为工艺设计和基础设计,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
(4)企业高素质人才严重不足,专业技术带头人、项目负责人以及有技术、懂法律、会经营、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高素质、能按照国际通行项目管理模式、程序、标准进行项目管理的人才,缺乏熟悉项目管理软件,能进行进度、质量、费用、材料、安全五大控制的复合型的高级项目管理人才。
(5)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工程公司数量太少,目前只有化工、石化等行业有少数国际工程公司,并且业务范围较窄,国际承包市场的占有份额较小。如美国的柏克德公司每年总营业额为l30亿美元,而我国在2001年对外工程的总营业额仅为89亿美元,还不及美国一个工程公司。这些外国公司业务领域宽,涉及多个行业而且都是跨国公司,国外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的50%左右,有的甚至更高,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其中EPC总承包占业务总量的60%~85%,并具有很强的融资能力,在市场上竞争力很强。6)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除了1984年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发的((工程承包公司暂行办法》外,目前还没有制定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有关法规。
(7)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的市场发育不健全,多数国有投资为主体的项目业主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不愿采用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方式组织项目建设等。
4、国内工程公司应如何有效实施PMC模式
4.1正确处理PMC管理方式和其他项目管理形式的关系项目前期工作、项目EPC服务或者EPC,仍是国内工程公司工作的主要内容,是PMC管理的组成部分,其管理的基本原则、方法并没有改变。在管理方式上,只是根据项目投资大小、风险分担方式、业主项目管理人员多少,决定最优的项目执行模式,如南海乙烯、扬巴和漕泾乙烯。并不是PMC来了,项目管理的其他形式就过时了、落后了。因此,就国内工程公司的任务来说,继续提高项目水平,培养项目管理人才,仍旧是主要任务。另一方面,由于目前国内大型合资项目普遍采用PMC项目管理方式,尤其是利用国际信贷资金项目,这是国内工程公司认识掌握PMC的良机。因此,在加强项目管理的同时,要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特别是国内第一流的大型工程公司,应该积极行动,不能认为国内EPC还没有被认识,PMC还很遥远,放弃发展机会。从政府角度看,也应该支持国内大型工程公司向PMC方向发展,这不仅是提高国内工程公司项目管理水平的问题,同时也是走向国际大市场的需要;是带动我国工程建设业走向国际市场的需要。
4.2积极学习项目融资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大量资金寻求投资机会和投资回报是必然的。在现阶段由于国内资金还比较有限,同时由于中国股市不规范,因此国内各种基金的成立虽然不少,但主要集中在操作股市上,这种现象是不会长久的。随着中国国内股市的规范和资金的增加,成立各种投资性基金的趋势不可避免。今后十年或二十年的时间,必然是国内资本市场兴起、规范和大发展时期,能否把握这种机遇,对工程公司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目前项目融资已经作为一种融资方式而存在,其核心是筹划融资结构,避免融资风险。世界发展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发展银行以及比较大的投资机构,对项目融资都有比较繁杂而严谨的操作规程,需要认识它,熟悉它。搞PMC而没有项目融资,没有项目风险管理,不是完整意义上的PMC.4.3正确认识项目管理集成化、基准化特点,提高项目管理水平项目管理集成化是指利用项目管理的系统方法,对项目相关资源进行系统整合,合理使用项目管理技术和应用工具,实现项目管理效益的最大化的过程。项目集成化管理包括了两个层次的集成,其一是以工程数据库和管理数据库为基础,完成设计、采购、施工业务流程的集成;其二是以工程数据库和管理数据库为基础,围绕进度、费用、资源、质量管理的集成。项目管理集成化对提高项目管理公司或项目承包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5、探讨与建议
5.1促进项目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建立科学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作业过程,工作建设实施过程中需要快速处理大量的数据,及时显示当前工程项目实施效果(进度、费用、质量等)有无偏差,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和指导下步工作,这样庞大的工作量只有领先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这个现代化工具和手段才能完成。因此,管理软件的应用是实施工程总承包和项目管理、实现与国际管理模式接轨的重要手段和标志之一。推广应用管理软件,必将使我国项目管理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由于工程总承包与项目管理是以系统工程学、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采用赢得值原理、信息集成技术和矩阵式管理结构,以高度专业化、科学化、市场化的手段,对项目实施的进度、费用、质量、资源、财务、风险、安全等建设全过程实行动态、量化管理和有效控制,以达到最佳的投资效益。目前工业发达国家的工程公司和项目管理公司,都建立了本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体系。因此,建议组织各方面专家深入研究项目管理体系,以指导工程总承包企业和项目管理企业建立和完善其项目管理体系。同时,建立对企业项目管理体系的考核制度,以促进项目管理整体水平的提高。
5.2要重视为工程项目管理进行风险补课如何进行风险分析是目前国内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项目管理研究的工作者普遍关心的问题。我国在这方面刚刚处在起步阶段,对风险分析与评价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缺乏系统化和科学化,工程项目风险分析的研究领域几乎还处在空白状态,大部分工程项目的风险分析还处于定性阶段,缺乏系统性定量的分析方法。风险管理仍然是个新鲜事物。美国企业对于风险管理的态度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风险管理已渗透到企业中,所有的大型公司中都任命了一名负责风险管理的副总载和一名资深风险管理人员。形成和接受了一种“风险文化”并被视为经营企业的过程中一部分很重要的成本。这种做法及其运作模式很值得我们借鉴。
国际清算银行拟定的巴塞尔新协议要求,各国从事国际业务的银行要对债务和业务风险进行管理。这意味着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会从银行系统推广到私有和公有行业。在通过制度的方法将风险减低到可以接受的地步方面,我国落后于西方。例如在财务计划方面就急需完善石化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这已经引起国际专家的提示。因此,要进行文化上的转变——工程项目管理体制要积极地承担风险和进行风险管理,而不要依据传统的方法如规避风险以及其他被动防御的策略。将风险管理系统仅仅只是嫁接到现有的体制上,其程度是很肤浅的。这种做法也是很危险的。因此必须要重视进行风险补课,尤其要重视工程项目管理风险补课。
5.3我国石化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急需完善近年来,随着石化施工企业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加强施工项目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已经成为施工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它是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先进管理方法。石化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的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建立一个体系,落实五项制度,实现两个挂钩。①建立一个体系,即建立项目成本责任控制体系。②落实五项制度,即施工方案的逐级优化制度、工程数量的逐级控制制度、责任预算的动态调整制度、“零利润”集体承包制度、项目经理基金调控制度。③实现两个挂钩,即工程公司向项目部收取企业费用同责任预算编制挂钩,项目部职工工资收入同责任预算执行情况挂钩。
工程项目责任成本预控机制的实施步骤和具体做法有:
(1)规范操作流程。具体为制定相关办法;做好开工前的准备工作编制项目责任预算,确定项目上交款指标,公司总经理与项目负责人签订责任预算承包合同;建立项目内部责任体系;分解责任预算;进行责任成本核算;绩效评价。
(2)处理好三个层次的经济关系。具体为处理好公司与项目部的经济利益关系;处理好项目部与各责任中心的经济利益关系;处理好责任中心与作业职工之间的关系。
(3)完善相关配套措施。具体为建立公司、项目部两级成本管理及相应的两级责任成本管理机制,明确职责和权限;建立责任成本督察制度;建立责任成本绩效考评制度。
总之,成本控制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效益,工程产品的价格一旦确定,成本便是最终效益的决定因素,只有控制住成本,利润空间才能打开,而又因为工程产品的一次性,其成本控制没有现成的依据可循,更需要因项目而异,因时间而异。
5.4改造和培育一批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在市场准入政策上予以扶持
(1)鼓励有条件的大型工程设计、施工企业可以通过改造和重组,调整结构,完善功能,充实人力资源,尽快成为具有设计、采购、施工(施工管理)、开车功能的国际型工程公司。故对具备施工管理能力的大型设计企业,在转为工程公司时在申请相应的施工承包资质时应给予政策支持。对具备设计能力的大型施工企业,在申请相应的设计资质时予以政策支持。
(2)改造和培育一批工程项目管理企业。有条件的工程咨询、设计、施工、监理、招标代
理和造价咨询企业,可以通过充实相应的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人员,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完善项目管理体系,成为专业化的工程项目管理(服务)企业。故对工程项目管理企业在申请咨询、设计、监理、招标代理和造价咨询资质时应给予适当政策支持。
(3)建议权威部门从现有条件较好、实力较强的大型设计、施工、监理企业或企业集团中,确定一批重点扶持企业,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外经贸部等部门关于大力发展对外承包工程意见通知(国办发[2000]32号)中提出的七项扶持政策。
项目管理国内外现状 篇2
一、国外质量管理研究现状
目前, 国际公认的质量管理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产品检验阶段, 检验单个产品是否符合标准样件;第二阶段为统计检验阶段, 由于机械化、大批量生产模式出现, 利用统计抽样方法检验产品成为必然要求;第三阶段为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调动企业各部门以及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以最经济的方式, 在保证用户充分满意的条件下, 实现企业经营质量不断提高;第四阶段为现代质量管理阶段, 以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为平台, 充分利用现代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作为补充, 使企业经营走向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伴随着质量管理的发展, 国外的一些质量管理学者提出了新的质量管理理念。
1. 品牌战略
进入20世纪以来, 品牌化的发展有如核裂变, 时至今日, 品牌标记已经无处不在, 由此引发的品牌效应和品牌竞争愈演愈烈。纵观当今世界, 质量的竞争乃至品牌的竞争已经成为经济竞争的焦点之一, 创造自己的品牌, 已经成为企业界和全社会的共识。由此, 国外的学者提出, 企业要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除了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外, 关键在于经营自己的品牌。
2. 适度质量
适度质量关注的是产品质量生产的经济性问题。随着人们对资源不可再生性的认识, 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被广泛接受认同, 企业与消费者对质量的要求也由原来的尽可能完美发展到适度质量要求。过高的质量水平将人为地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而过低则达不到全面质量满意。
3. 顾客满意
顾客是质量的鉴定人。顾客满意与不满意的信息对企业非常重要, 因为理解这些信息有助于组织质量改进和提高。满意的顾客会以他们的忠诚和积极推介等各种方式回报企业。随着质量管理环境和内容的变化, 顾客成为企业的核心与决定因素。追求顾客满意和忠诚, 是世界顶尖企业创造“世界级质量”和创新市场的永恒力量, 是推动质量管理新的重大课题。
4. 质量文化
质量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培育形成的, 并遵循最高质量目标、核心价值标准的质量观念的行为规范。质量文化从微观角度看, 是一种管理文化、经济文化, 也是一种组织文化, 它致力于提高企业全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技法, 已达到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目的。如今, 质量文化的研究和实践领域不断拓宽, 在世界范围内正进行广义质量文化的研究。
二、国内质量管理的研究现状
在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70年代末, 我国质量管理基本上是处于质量检验阶段, 沿用的是前苏联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使用的百分比抽样方法。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 我国技术抽样检查标准制定贯彻后, 才逐步跨入第三个质量管理阶段———统计质量管理阶段。1985年, 随着原国家经委颁布了《工业企业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全面质量管理在全国被普遍推广。虽然我国对质量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 但很多学者对一些具体的质量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苏方新认为在技术管理比较落后的企业, 特别是一些典型的国有企业适合采用BPR模式, 引进新设备或改造旧设备, 裁减人员, 建立新的管理制度等;在人员素质较低, 管理落后, 但是技术差距不太大的企业, 比较适合采用ISO 9000模式, ISO 9000采用标准条款, 便于强制执行, 即使人员素质较低, 也能够实施;而对于员工素质较高的企业, 可以实施TQM, 鼓励员工积极参与, 严格遵守程序的同时, 积极发现改进机会;对于那些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的企业可以采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改进以巩固和增强市场竞争力。
姚玉玲等认为ISO 9000创建了最基本的质量管理架构与外部认同效应;六西格玛则体现实实在在的内外部改进绩效。在ISO 9000基础上实施与六西格玛的整合, 将成为我国企业一种较好的质量管理模式。
虞立箴指出,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提供了组织追求卓越的经营管理模式, 它兼容了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 组织在贯彻管理体系标准或取得管理体系认证的基础上, 深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 整合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的要求来提高自己的整体绩效和能力, 从而使组织持续获得成功。
三、我国企业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在质量管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在实践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 我国众多的企业其产品质量、服务质量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
(1) 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 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影响了消费者的利益, 损害了国家及企业的形象。
(2) 产品及服务质量差, 损失浪费严重。多数企业的质量标准低, 无标生产的现象严重。目前多数商业服务企业都没有贯彻实施ISO 9000系列标准, 管理方法上一般凭经验, 管理水平较低。顾客是上帝的理念在许多企业的实践中难以落实。
(3) 企业员工的质量意识淡薄, 对质量问题不重视, 没有高度的责任感与危机感。
(4) 贯彻ISO 9000系列标准不扎实, 甚至流于形式。ISO 9000系列标准要求企业建立能控制生产经营服务的管理系统———质量体系;努力通过权威认证机构的ISO 9001的质量体系认证。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并通过认证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然而, 我国目前有相当部分的企业还不了解ISO 9000标准, 不知道什么是质量体系;有的企业建立了质量体系却不愿意认证;有的企业为了认证而认证, 不注重基础工作。
上述的种种质量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解决我国质量管理问题的有关对策
要全面提升企业质量, 国家和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不断努力。
1. 实施品牌战略, 创造名牌产品
品牌不是产品和服务本身, 而是它留给人们的想象和感觉。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中, 产品的差异越来越小, 企业间技术上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单纯依靠产品差异已经很难形成产品竞争的资本, 因此产品品牌的差异就显得尤为重要, 品牌价值已经成为企业追逐的目标, 品牌资产已经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做好品牌, 让价格来体现价值, 就是当今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创造名牌产品, 企业需要以质量为核心, 设计出质量优良的产品;以顾客为导向, 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坚持科技领先和科学管理, 为社会提供技术含量高的产品。
2. 建设质量文化, 培养质量意识
质量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企业长期发展的环境和手段, 着重提倡现代质量管理的思想和方法, 以达到保证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目的。质量管理只有上升到文化层面才会不可战胜。但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 质量文化依然处于低层次, 主要表现为:管理层盲目以利润为中心, 严重缺乏对员工的教育培训, 导致员工整体质量意识和敬业精神淡薄。因此, 企业家在企业中要作为质量文化的创造者, 积极建设质量文化, 培养员工的质量战略意识、质量竞争意识和质量参与意识。
3. 转变观念, 树立顾客满意为宗旨的质量理念
这里的顾客包括企业内部顾客与外部顾客, 企业不仅要通过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使外部顾客满意, 同时在企业内部应把企业内部的员工作为顾客, 建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企业内部的每一个岗位, 都要明确其顾客对象, 并建立基于顾客满意的质量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 由此形成顾客驱动的质量管理体系。
4. 加强质量经济效益分析, 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质量问题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密切相关。质量问题从本质上应理解为商品产生之初到消亡的全过程对社会和消费者所造成的损失, 而计量损失的大小, 这是个经济的问题。因此, 解决企业的质量问题无论如何不能忽视经济效益这一质量的根本特性, 用经济效益去驱动质量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加强企业质量管理可以通过对质量经济效益的分析, 使提高产品质量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达到最完美结合, 确定出质量形成各个环节中最经济的或最适合的质量水平, 并用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从而可以保证提高产品质量与提高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这种最佳结合既可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质量标准, 又可使企业和社会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外质量管理的最新研究状况, 剖析了我国当前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最后借鉴国外质量管理经验提出了解决我国质量管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品牌,适度质量,顾客满意,质量文化,质量经济
参考文献
[1]刘广第.质量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2]苏秦.现代质量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5.
[3]苏方新.中国质量管理模式选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J].中国质量, 2000 (9) .
[4]姚玉玲, 张君, 郭宇红.我国企业质量管理模式研究[J].商场现代化:下旬刊, 2006 (2) .
项目管理国内外现状 篇3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国际国内;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94-2
0 引言
在现代工程管理工作中,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各个企业和部门一定要重视起这方面的工作,并加大工程项目管理的研究力度,只有科学合理地运用项目管理,才能够让企业的工作变得更加科学合理,综合提升员工们的工作效率,最终增加企业的盈利,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工程项目管理是十分复杂的一项事物,也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我们需要对财务、市场、员工、行政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提升各方面工作的质量。在我国目前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为此,我们需要汲取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自身的工作水平。
1 国内工程项目管理现状
1.1 国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在我国目前的工程管理工作中,主要是存在着以下几种管理模式:①业主自行管理模式。这是一种十分基本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在这个模式之中,施工方会直接进行合同的签订工作,从而提高了项目开展的效率,业主则是会联合起来共同组成相应的机构,从而直接进行项目的管理工作,这种管理模式的诞生是比较早的,也是我国广泛使用的建设模式。②业主委托承包商建设模式。这是最为基本的几种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之一,在这项建设模式中,总承包商应当按照合同的约定对项目进行一系列的管理工作,这对工程公司的实力要求和经验要求是比较高的。③PMC管理模式,所谓PMC,主要就是指production material control , 是企业对于生产计划和生产进度的控制,并做到对于生产所需物料的跟踪、运输和使用工作等等。这种管理模式比较适用于大型的复杂的工程管理项目,承包商会代表业主进行各项工作的开展,从而让各项工作变得更加清晰化和合理化,工程项目能够得到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最终实现项目成本的最低化。
1.2 国内工程项目管理特点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工作人员们对于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并让工程项目管理的质量实现了很大的进步,在目前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有以下一些特点:①工程项目管理思路和管理方式正在不断革新。近些年来,通过对于各大企业的研究和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工程项目管理和工程建设管理正在不断结合,而且其中的各项工作都把工程项目的有效开展作为出发点,从而不断促进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②工程项目管理和建筑市场进行了深度融合。企业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获得更多的利益,就必须要立足于消费者的需要,关注市场行情,并对市场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因此,工程项目管理正在和建筑市场进行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合。③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界正在逐渐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项目管理体系,从而指导着各大企业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开展,这也让这个行业变得更加规范化和科学化。
1.3 国内工程项目发展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和工程管理人员的不断探索,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也仍然存在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是体现在以下几个地方:①工程项目管理相关的制度不够健全、不够完善。虽然我们已经有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这项规范能够为相关的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但是这些规范并没有把所有的工作都覆盖过来,还存在着一些工作方面的漏洞和缺陷。除此之外,目前市面上的很多工程项目管理都照搬了国外的模式,而国外的模式在国外适用,在国内却不一定适用,因而就造成了一些麻烦。②工程项目管理专业化人员不足。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要想完成好这项工作,我们就必须要建设出一支优秀的员工队伍,工作人员们不但需要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而且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但是从我国目前的行业行情看来,大部分工作者们并不能很好的满足素质要求。
2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现状
2.1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在当前国际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中,主要是存在着以下几种类型:①设计-招标-建造模式,这是最早出现的一种管理模式,也是最为传统的管理模式,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②建设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中,我们寻找到合适的建设单位进行工程项目建设和工程监督管理,并把各项工作进行阶段的划分,从而一步步完成工作,对项目进行科学高效地管理。③设计-建造管理模式。④设计-采购-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
2.2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特点
近些年来,全球的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跨国公司也大量涌现,这些都有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在这种经济背景之下,国际工程项目管理也呈现出了与以往大为不同的特点:①项目管理变得更加合作化和全球化,国际间的合作也大量增多。②项目管理变得更加科学化和规范化,而且相关的科学概念也已经深入到了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③项目管理工作变得更加专业化,工作人员对于工程项目管理的研究愈加深入。
3 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比较
3.1 工程项目管理体系
工程项目管理是很早就出现的一门学问,被广泛应用到了建筑、国防和工业建设等部门,并对这些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起步比国外要晚,因而发展程度不如国外成熟。在许多西方国家之中,行业工作者们都已经建立起了非常完善和健全的项目管理机构和项目管理组织,与之相比,国内的工作则是显得有些单薄,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没有制定出统一的规范,而且也不科学不完整,除此之外,总承包市场也不健全,因此,我们要走的路还有很长,为此,必须要综合考虑项目的各方面影响因素,确保工程项目做到科学化和合理化。
3.2 工程项目管理程序和机制
在国外的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所涉及到的管理程序是比较完善的,包含有项目准备、项目投招标管理、项目工程施工和项目监督等等,并且严格按照管理规范对这些阶段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除此之外,国外的很多建筑企业都充分利用起了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从而让管理工作变得更加高效和清晰,管理质量也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中,相关的管理机制并不完善,很多大公司都缺乏最基本的管理制度,因而技术优势并不明显,这就阻碍了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
3.3 工程项目管理行业准则和人才队伍的建设
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中,为了保障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工作人员们制定了相当严格的行业准则,因而有效知道了各项工作,也保证了工作的高效性。然而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行业准则,因而就造成了各项工作的不规范,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除此之外,在企业的内部监控方面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从而造成了业务约束的缺失,甚至会造成财务系统的混乱,最终会导致企业的崩溃。在人才管理方面,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也存在着欠缺的地方,当前的许多从业者们并没有进行过系统化的学习和培养,而且还有很多从业者们没有丰富的工作经验,这就为各项工作的开展带来了难度。因此,我们应当加强人才建设,在人才录用方面要任人唯贤,必须要加强对于工作人员们的技术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通过这一系列的培养,工作人员们不但需要具备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而且需要有处理问题的决心和魄力,能够审时度势,及时作出最优的决定。另外,工作人员们也必须要充分了解市场行情,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从而处理好各种关系。
总而言之,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的起步是比较晚的,发展也并不是很成熟,因此,我们应当及时借鉴国外工程项目管理的经验和理论,为提升国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而不断努力。
参 考 文 献
[1] 余建.国内外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0.
[2] 刘祉妤.国内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3.
人力资源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篇4
1.1 关于人力资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关于人力资源的国内研究现状
近些年,一些较大的企业经常自行开发人力资源管理软件,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如成本低廉,上级单位一次开发,基层单位可以重复利用,而且一定程度上能满足个性化需求。但是实践证明,这种开放方式一般难以成功。一方面,企业内部开发人员往往缺乏项目经验,导致与最终用户的需求相悖;另一方面,这种形式的软件开发不参与市场竞争,仅仅是供给内部使用,有可能导致开发人员敷衍了事,开发的系统不能真正起到作用。
项目管理国内外现状 篇5
一、中国太阳能发电市场背景
过去三年是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强势发展的三年,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天然优势:与传统的火力发电相比,太阳能发电利用的是清洁的太阳光能,对环境的影响几乎是零;与另一种可再生能源核电相比,其安全性优势明显;与水力发电和风力发电相比,又对地理环境的依赖程度更低。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均出台多轮促进太阳能发电项目开发建设的法规和政策,宏观层面有包括太阳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长期发展的战略规划,微观层面,则从项目审批、项目用地、电价补贴和税收优惠等各方面提供政策性支持,尽力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鼓励境内外资本进入光伏产业。
我们认为上述鼓励政策已初见成效,这可以从两个方面直观感受到,一是中国太阳能发电市场在国际太阳能发电市场所占比重的变化,二是太阳能发电在全国电力工业装机容量占比及增速的变化。
首先是装机容量。2015年4月发布的《全球新能源发展报告2015》显示,2014年全球光伏市场新增装机容量达到47GW,其中中国新增装机容量位列全球第一,为13GW,占27.7%。截至2014年底,中国太阳能光伏装机总量超过30GW,成为世界第二大光伏应用大国。其次是多晶硅产能。多晶硅作为太阳能电池板的核心原材料,其制造业呈现明显的垄断格局,中国多晶硅产能占全球总产能的45%,与美国和欧洲的产能之和基本相当。最后是产业融资额度。在2014年度中国太阳能产业融资额为380.4亿美元,占全球融资总额的28.2%,位居全球首位。
在国内电力市场,太阳能发电项目在全国电力业务构成中的比重也持续增加,且增速大大超过其他类型发电项目。根据2015年1月国家能源局发布的2014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显示,并网太阳能发电增长率达67%,增速远超其他发电类型,具体见下表:
2014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信息来自国家能源局)指标名称
全口径发电设备容量 水电 火电
计算单位 万千瓦 万千瓦 万千瓦
全年绝对量 136019 30183 91569
8.7 7.9 5.9
全年增长率(%)核电 并网风电
并网太阳能发电[1]
万千瓦 万千瓦 万千瓦
1988 9581 2652
36.1 25.6 67.0 太阳能发电项目在中国具有巨大的投资开发潜能,市场前景广大。对于有意向的投资者而言,首先需要了解中国在宏观层面上对太阳能发电市场的鼓励性政策。
二、光伏发电鼓励政策梳理
中国对太阳能发电项目投资开发所依据的主要法律是2009年修订的《可再生能源法》。该法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可再生能源并网发电,并明确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此后,国务院于2013年出台《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24号)(以下简称“国务院24号文”),该文将太阳能光伏产业描述为“是全球能源科技和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照样产业”,并将其定位为“中国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明确了太阳能光伏产业在中国产业发展序列中的战略性地位。此外,国务院24号文还从市场开拓、产业结构调整、规范产业发展秩序、支持政策的出台等方面对太阳能光伏领域做了宏观层面的规划。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24号文还强调除了推进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之外,还要大力开拓分布式光伏发电市场,提出了建设分布式发电示范区的规划[2]。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将“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列入未来五年的战略计划中,并提出到2020年光伏装机容量达1亿千瓦的目标。
紧随国务院24号文之后,国家能源局先后出台《光伏电站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能新能[2013]329号)(以下简称“《项目管理办法》”)和《光伏发电运营监管暂行办法》(国能监管[2013]459号)(以下简称“《运营监管办法》”),前者专门对集中式太阳能光伏电站的规模管理、项目备案、电网接入做了具体规定;后者则强调太阳能发电项目(无论是集中式光伏电站还是分布式光伏发电[3])作为电力业务的一种,其自身的运营要纳入到电力业务监管体系之中,予以规范。结合两办法的主要规定,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在投资开发太阳能光伏电站须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规模指标管理
《项目管理办法》明确了中国太阳能光伏电站建设每年度是有规模控制的,即每一年度建设的装机容量不得超过当年所规划确定的指标额度。各省级地方政府要在此基础上出台本辖区的太阳能电站建设年度实施方案。具体规模指标出台办法是:国家能源局编制全国太阳能发电发展规划,确定全国光伏电站建设规模和各省年度开发规模。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根据本地区年度指导性规模指标,编制本地区年度实施方案建议,报国家能源局审定。各省级政府按照国家能源局下达的年度指导性规模指标,扣除上年度已办理手续但未投产结转项目的规模后,作为本地区年度新增备案项目的规模上限。年度实施方案的完成情况,是国家能源局确定下一年度该地区指导性规模指标的重要依据。
根据国家能源下发的《2015年光伏发电建设实施方案》,2015年全国新增光伏电站建设规模指标为17800MW。在各省级地方年度新增规模指标中,根据各地方太阳能资丰富程度而新增规模指标各有不同,其中新增额超过1000MW的省份有新疆(1300MW,若包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则为1800MW)、河北(1200MW)、江苏、浙江、安徽、青海和宁夏(均为1000MW)。新增额最小的是海南和贵州,均只有200MW。
对投资者而言,应注意在投资国内太阳能电站时,上述规模管理制度对投资建设可能产生的两个影响:
第一,应关注所投资建设的省份每年新增指标是多少兆瓦,尤其是该省份上一年度已取得项目开发权但未建成投产项目所占今年新增指标的额度。拟投资的太阳能电站装机容量在当年度确定建设规模范围内时,才可能取得项目开发权,这对投资者而言实际上是一道隐形门槛,可能影响到投资者的投资战略和布局。
第二,应关注拟投资省份是否存在普遍的限电情况。《项目管理办法》明确了对已发生明显弃光限电问题且未能及时解决的地区,停止下达该地区年度新增指导性规模指标,对建设实施情况差的地区,相应核减下年度该地区指导性规模指标。如果拟投资地区在上一年度限电严重,很可能在下一年度新增规模指标被下调甚至取消,这会对投资者的投资计划造成严重影响。
(二)项目备案管理
《项目管理办法》确定了中国太阳能发电项目的许可制度采用备案制而非核准制,备案主管部门为省级能源主管部门。但是,根据我们以往的项目经验,部分省级地方政府已通过颁布地方规章或地方规范性文件的方式将该备案权限下放至市一级能源主管部门,如内蒙古自治区[4]。
除对太阳能发电项目采取备案制之外,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光伏电站建设与运行管理工作的通知》(国能新能[2014]445号)(以下简称“光伏电站通知”)进一步要求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明确光伏电站项目备案条件及流程,并“尽可能减少项目备案前置条件”。根据以往项目经验,我们发现很多地方的项目备案文件的确不再要求取得环评批复、用地预审、规划选址、节能评估等前置性许可文件。但是,我们理解,此处的前置性文件提供义务的豁免仅限于地方能源主管部门项目备案这一环节,并不当然意味着投资者不需要向环境、国土、规划等主管部门申请获得相关许可。在进行具体项目投资开发之前,建议投资者就具体的备案文件提供要求向当地能源主管部门进行详细咨询。
对于非新建而是收购已建成投产或已拿到项目备案文件的太阳能电站项目,投资者须关注国家对投资主体变更时的管理要求。《光伏电站通知》明令禁止买卖项目备案文件及相关权益,已办理备案的项目如果投资主体发生重大变化,应当重新备案。《项目管理办法》也要求项目单位不得自行变更光伏电站备案文件的重要事项,包括项目投资主体、项目场址、建设规模等主要边界条件。针对实践中频繁出现的倒卖光伏电站备案文件的乱象,国家能源局于2014年底出台了专门规范性文件《关于规范光伏电站投资开发秩序的通知》(国能新能[2014]477号)(以下简称“《规范通知》”)。《规范通知》并未一刀切地规定只要涉及投资主体变更均须重新办理备案手续,而是将项目以“投产之日”为界限划分进而区别对待:如果电站已经投产,则投资主体变更无须重新办理备案;但若项目已取得备案文件但尚处于建设期而未投产的,则须向能源主管机关申请重新办理备案。
我们在项目实践中曾经遇到过两个问题:
一是部分省市的能源主管机关对项目投产之前对因投资主体变更申请重办备案的处理方式不同;二是其对“投产之日”的理解存在差异。第一种情形主要体现在有些能源主管机关并非重新出具备案文件,而代之以同意函的形式承认新投资者为项目投资主体,甚至存在答复称不需要重新办理备案或取得任何同意文件的情况。针对各地区具体操作方式的不同情况,建议投资者要求转让方事先获得当地能源主管部门的批准或明确答复。对于第二种情形,对投产之日的理解是电站已完成全部竣工验收之日,还是实际并网发电之日(即试运行开始之日)?抑或是试运行期满后的正式商业运营之日?根据从国家能源局获得的咨询答复,对此应理解为光伏电站开始实际并网发电之日。
(三)电网接入与运行管理
太阳能光伏电站建成后需接入国家或地方电网,远距离输送所发电力。因此,此类项目不仅要符合太阳能光伏产业政策,还要符合国家对电力行业的一般性监管要求,同时要注意对太阳能电站电网接入的一些特别规定。
1、并网验收及其他验收
包括太阳能发电项目在内的任何电站在实际并网前均须通过当地电网公司组织的并网验收以及其他各项验收,如环保验收等。通过并网验收不仅是电站具备实际并网发电能力的证明,同时并网验收文件也是申请办理电力业务许可证的必备申请文件之一。实践中并网验收文件主要包括建筑工程质量监督报告、电力质量监督报告、并网前安全性评价报告、并网前技术监督报告等,最终以电网公司出具的内部各业务部门审核通过的并网验收意见会签单的形式作为电站完成并通过并网验收的证明文件。
除此之外,太阳能电站还须通过环保部门的环保竣工验收、公安消防部门的消防验收、安监部门的水土保持验收等项目相关验收。在上述验收均通过之后,电站方可进入与电网公司签署配套协议和取得相关许可的阶段。
2、取得电力业务许可证与签订并网协议和购售电合同
“一证两合同”是适用于所有类型电站项目的一般性要求。《运营监管办法》明确规定太阳能发电项目应当遵守电力业务许可制度。《电力业务许可证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电力许可证规定》”)也规定并网运行的电厂应当申请获得发电类电力业务许可证。对于太阳能电站而言,如未取得电力业务许可证就并网发电,则要面临没收违法发电所得且处以所得5倍以下罚款的处罚。根据《电力许可证规定》,申请电力业务许可证之前须取得项目备案文件、环评批复、发电设施具备发电能力的证明文件和竣工验收文件。需注意的是,根据国家能源局出台的政策,并非所有太阳能电站项目均须办理电力业务许可证[5]。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和装机容量小于6MW的太阳能电站均免除该项要求,项目运营主体可直接与电网公司办理并网手续。
购售电合同与并网调度协议的签署是在取得电力业务许可证之前。实践中,为及时并网发电,新能源发电项目运营主体往往先申请电力业务预许可证,该预许可有效期限往往为一年。电站运营主体在取得预许可之后与当地电网公司签署并网协议和购售电合同,电站进入试运行阶段,在预许可过期之前申请办理正式的电力业务许可证。根据有关并网制度的法规,这两份合同是电站并网运行的前提条件[6]。
3、电站场内线路建设与升压站共用问题
《项目管理办法》明确了太阳能电站项目的场址内集电线路和升压站工程的投资建设由项目单位负责,送出线路的建设由电网公司负责。但在实践中,部分电站项目的送出线路也由项目单位负责建设。此时应注意虽然太阳能电站项目本身已由《项目管理办法》确定为备案制从而不属于政府核准项目的范围,但电站场址内的送出线路属于电网工程,根据国务院于2014年最新修订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电网工程属于政府核准的范围。据此,太阳能电站项目除了应具有项目备案文件之外,还应就场址内送出线路建设单独获得地方发改委的项目核准文件,这是投资者在并购尽职调查中应予以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般而言,作为太阳能电站项目的关键设施之一,升压站应由项目单位自行建设并运营维护。但在以往项目经验中,也遇到过部分太阳能电站共用同一园区内其他在先建成投产电站的升压站,与对方签订升压站协议并按约定支付使用费。我们理解,《项目管理办法》并未明文禁止升压站必须由项目单位自行建设并使用,如果升压站设计容量足够,应可以与其它电站共用升压站,并约定具体使用方式和使用费的支付。
(四)税收方面优惠政策
国家对太阳能电站在税收方面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根据《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电力项目属于国家重点扶持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可享受“三免三减半”的税收优待,即在原有企业所得税税率基础上,电站投资经营所得自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述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是中国西部地区是太阳能资源的富集地带,且太阳能发电属于国家鼓励类产业,因此在西部地区投资开发太阳能电站项目还可享受到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7]。根据以往项目我们从当地税务机关获得的答复,该项税收优惠可以与“三免三减半”优惠政策叠加适用。
举例而言,一般企业所得税税率是25%,一个在西部省份建成投产的太阳能电站项目,自取得发电收益起的当年开始,前三年的实际税率是0%,自第四年开始,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税率为15%,但在此基础上又根据“三免三减半”政策而减半,故实际税率是7.5%,税收优惠力度很大。
三是享受中央财政补贴的太阳能电站项目,对取得的补贴收入不属于增值税应税收入,不缴纳增值税。为鼓励太阳能发电产业发展,国家专门出台了补贴办法,这部分内容将在下篇着重阐述。
[1]需注意的是,这一数据还不包括自发自用的离网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2]基于篇幅所限,本文主要探讨集中式光伏电站的相关法律问题。
[3]国家能源局并未对集中式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发电给出定义,市场通常对二者的理解是:集中式光伏电站指充分利用广大未利用土地和相对稳定的太阳能资源构建大型光伏电站,接入高压输电系统供给远距离负荷;分布式光伏发电是指光伏组件主要基于建筑物表面,就近解决用户的用电问题,通过并网实现供电差额的补偿和外送。二者的主要区别:(1)装机容量以6MW为分界点,高于此标准就属于集中式。(2)集中式光伏电站必然并网,远距离送电;分布式光伏则可能离网,即自发自用,即使并网也是近距离送电至终端用户。
[4]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我区太阳能发电项目实行盟市备案管理的通知》,“自本文下发之日起,太阳能发电项目由盟市能源主管部门实行备案管理”。
[5]《国家能源局关于明确电力业务许可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能资质[2014]151号)。
[6]根据《发电厂并网运行管理规定》第16条,并网发电厂与电网企业应及时签订并网调度协议和购售电合同,不得无协议并网运行。
[7]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11]58号),自2011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设在西部地区的鼓励类产业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太阳能电站项目电价及财政补贴制度
(一)光伏项目的电价构成简单来说,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的电价构成如下:
光伏上网电价=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中央财政补贴额度
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以下简称“燃煤标杆电价”)就是传统火力发电项目的上网价格,燃煤电站所发电力以该价格为基础结算,这也是所有能源类型的电站的基础上网电价。国家会对燃煤标杆电价适时调整。由于燃煤电站对环境污染巨大,国家不鼓励此类火力发电项目的建设,因此总的调价趋势是逐渐降低燃煤标杆电价。最近一次调价是2015年12月,国家发改委出台《关于降低燃煤发电上网电价和一般工商业用电价格的通知》(发改价格[2015]3105号)(以下简称“3105号文”),对各省燃煤标杆电价均予以不同程度的调低。
中国对太阳能电站项目上网电价采取有区别的政府定价制度。国家发改委于2015年12月发布《关于完善陆上风电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的通知》(发改价格[2015]3044号)(以下简称“《价格通知》”)按照太阳能资源分布程度将全国分为三类资源区,对每个资源区采用不同的光伏电站标杆上网电价(以下简称“光伏电价”)。按照太阳能资源丰富程度从高到低(I类资源区到III类资源区),光伏电价从低到高定价(I类区0.8元/度,II类区0.88元/度,III类区0.98元/度),这种定价方式旨在促进光照资源相对并不丰富的地区也发展太阳能发电项目,如江苏、浙江等省份,虽然光照强度不及西北各省,但由于光伏电价很高,因而也存在很多太阳能发电项目。此外,在三类资源区之外,西藏自治区适用单独的光伏电价,为1.15元/度。
由于各省燃煤标杆电价不同,且由于在不同类资源区导致光伏电价也不同,故而两者之间的差额也就是国家对光伏项目实际补贴额度也会有所区别。比较北京市和江苏省举例说明:北京市的燃煤标杆电价是0.3515元/度,其被列为II类资源区,适用0.88元/度的光伏电价,因此国家对北京市光伏发电项目的实际补贴额度就是0.5285元/度;江苏省的燃煤标杆电价是0.3780元/度,其被列为III类资源区,适用0.98元/度的光伏电价,因此国家对江苏省光伏发电项目的实际补贴额度就是0.6020元/度。
另外需注意的是,很多省份对本省内光伏电站项目都已出台省级补贴政策,即在国家补贴额度基础之上,对国家确定的光伏电价再增加一部分地方补贴。以往项目中,我们遇到过项目获得的当地价格主管部门出具的电价批复文件载明的上网电价高于国家确定的当地光伏电价,其原因一般就是该省对光伏项目另有补贴。
(二)专项财政补贴的申请与发放
1.电价批复与专项财政补贴的关系
实践中除少数省份外,大部分省份的价格主管部门都会针对具体光伏电站项目出具电价批复文件(少数省份直接以《价格通知》为适用依据,不再单独出具电价批复文件,如西藏自治区),性质上属于行政许可,即允许发电企业与当地电网公司以批复价格结算并网发电电量。一般而言,电价批复确定的上网电价就是国家对该省的光伏电价(也有可能因有省级补贴而比光伏电价略高),即该批复价格已包含了国家对该省光伏项目的专项财政补贴额度,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光伏电站实际就以所批复的光伏电价进行结算,实践中很多光伏电站仍以燃煤标杆电价结算,原因就在于国家对光伏发电项目补贴资金的发放和相关流程具有专门要求。因此,投资者在收购境内光伏电站项目时,即便看到项目已有有权价格主管部门出具的电价批复文件,但仍可能实际中该电站还是以燃煤标杆电价结算。
2.专项财政补贴政策
《价格通知》中确定了国家对光伏发电项目补贴政策的两个重要方面,一是补贴期限原则上为20年,二是在此期间国家会随着太阳能产业的发展,结合相关因素,会逐步调减光伏电价(实质上就是调减财政补贴额度)。这意味着从长远来看国家对太阳能发电产业的扶持力度会呈逐渐减小的趋势。目前以划分三类资源区确定光伏电价的政策实际上是经历了两次调减后的结果,此前国家最早对全国范围内的太阳能电站光伏电价是划分为1元/度和1.15元/度两档,要比现行光伏电价高。
(1)专项财政补贴发放要求和流程
国家对包括太阳能发电在内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的专项补贴被称为可再
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以下简称“光伏补贴”),该项资金来自可再生
能源发电项目的销售电量收入。换句话说,就是从下游终端用户处收取的 电费中拿出一部分用来补贴上游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财政部、国家发
改委、国家能源局针对光伏补贴的申报、审核与拨付出台了详细的规范性
文件《关于印发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
建[2012]102号)(以下简称“《补助办法》”),根据该文,对光伏补贴的申请、审批和发放流程如下:
(2)申请条件
主要有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是以可再生能源作为发电来源,太阳能电站自然属于该范畴;二是电站必须已拿到项目备案文件;三是必须已经从价格主管部门取得电价批复文件。
(3)提出申请
符合申请条件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单位,同时向省级财政、价格、能源主管部门按照《补助办法》规定的格式要求提出补助申请,由后者初审后联合上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
(4)审核申请
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对各省上报项目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条件的项目,列入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资金补助目录(以下简称“《补贴目录》”)。
(5)补贴发放
光伏补贴原则上实行按季预拨、年终清算。各省级电网公司在每季度第三个月提交补助资金申请表至省级财政、价格、能源主管部门,后者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根据申请情况,将光伏补贴拨付到省级财政部门,省级财政部门按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及时拨付资金。省级电网公司拿到光伏补贴后,按光伏电价和实际上网电量,按月与太阳能电站结算电费。
从《补助办法》规定的光伏补贴审批流程可以看到,对一个太阳能电站项目是否给予光伏补贴的关键依据就是看其是否进入补贴目录。从《补助办法》的规定来看,补贴目录似乎应是一年一发布,但截至目前,财政部公布了五批补贴目录,最近一次公布是在2014年9月,再前一次公布是2013年2月,而第六批补贴目录截至本文出具之日仍尚未公布。由此可见补贴目录并非是在每年度的固定时间发布,这就为太阳能电站及时享受光伏补贴带来了不确定性。
此外,即使最终进入了《补贴目录》,也不能确保太阳能电站按月拿到光伏补贴。仔细研读《补贴目录》对补贴资金拨付环节的行文,会发现其对财政部拨付光伏补贴到省级财政部门的具体时间未做要求,同时省级财政部门对电网公司的拨付也仅是要“及时”而已,并未规定明确时间节点。这就给光伏补贴的实际到位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实践中也确实如此。网络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15年上半年,光伏补贴拖欠时间已长达两年多之久,部分光伏电站补贴拖欠时间更是长达3年。补贴拖欠总金额高达约人民币200亿元[1]。这导致原本就融资困难的许多太阳能电站项目都面临资金链紧张甚至濒临断裂的局面。
四、太阳能电站项目土地使用常见问题
太阳能项目作为国家扶持的能源类基础设施项目,其项目用地首先要符合国家土地使用权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总体而言,现有的三种土地使用权获取方式(有偿出让、无偿划拨、租赁)均可适用于太阳能电站项目。国家也未禁止项目以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形式占用农用地,但更鼓励占用未利用地。针对太阳能电站项目自身的开发特点,我们认为太阳能发电项目在某些用地方面具有特殊性。
根据有关土地管理的相关法规,无论是国家所有或集体所有的农用地,如建设项目需要占用的,均须将农用地按照法定程序和要求转为建设用地后,方能予以开发利用。换言之,不得以租赁农用地的形式改变其用途用于开发建设项目。国家在这方面即使对太阳能电站这类新能源项目也并未有任何放开。国土资源部联合其他五个部委于2015年发布的《关于支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用地的意见》(国土资规[2015]5号)(以下简称“《创新用地意见》”)再次明确“对建设占用农用地的,所有用地部分均应按建设用地管理”。
但在以往几年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开发浪潮中,出现了一种特别的太阳能发电类型,即光农互补项目,如渔光互补、光伏农业大棚等。此类项目在用地上的特别之处在于,除项目永久性用地是建设用地以外,太阳能电池板矩阵架设在农田、草场、鱼塘或温室大棚之上,如此一来太阳能发电项目实际并不占用农用地,也不会改变该地块原有的农业用途。在前述情形下,太阳能电站是否还属于“占用”了农用地?是否还必须按照土地管理法规的要求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并支付土地使用金后才能进行开发建设?在未有明确法规或政策出台之前,实践当中各地此类太阳能发电项目均是以租赁农用地的形式获得土地使用权。
《创新用地意见》并未回答上述问题,仅明确太阳能项目在使用未利用地时,“对不占压土地、不改变地表形态的用地部分,可按原地类认定,不改变土地用途,在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时作出标注,用地允许以租赁方式取得”。从行文来看,该内容适用范围应仅限于未利用地,对农用地并不适用。综上,我们认为,即便光农互补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并未实质占用农用地地表,但至少占用了农用地地表之上的上层空间,对此是否认定为“占用农用地”是值得商榷的,实践中该等项目在合规性上存在一定瑕疵。
此外,投资者应注意如太阳能电站项目占用农用地中的耕地,根据《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须按照当地人均占有耕地面积缴纳每平方米5元至50元不等的耕地占用税。如占用基本农田,则在当地适用税额的基础上再提高50%。
五、投资者应关注问题总结
基于本文上述对太阳能电站项目的现行政策的梳理,并结合目前太阳能光伏行业发展现状,对于投资境内太阳能发电项目,我们总结了几点对投资者而言应当重点关注并谨慎评估的事项,以供投资决策参考。
第一,投资具体省份和地区时,应关注该省投资规模指标是否充足。这主要从三个层面考察:第一个层面是看国家对该省下发的当年度规模指标总量,这是最直观的体现;第二个层面是了解该省去年已立项但尚未建成项目的规模,这部分是要从该省当年规模指标中予以扣除的,这是对拟投资规模的隐形限制;第三个层面,了解该省在下一年度被调减规模指标的可能性。这主要是依据该省已有项目建设完工情况和该省限电是否普遍来考察。
第二,部分地区限电严重,影响电站开发投资价值。由于国家财政补贴等支持性政策的出台,过去几年太阳能发电站装机容量增速和总规模均呈几何级数增长。截至2016年1月,光伏装机总容量规模均已成为全世界第一[2]。但是,随着行业的发展却出现了电站限电严重甚至部分电站自试运行之后在商业运行期长期关闸停运的现象。据网上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上半年,全国光伏发电弃光限电量约18亿千瓦时,弃光率为10%,其中尤以甘肃、新疆两地最为严重。甘肃省弃光率高达31%,新疆地区为26%,而在2015年12月的统计中,两地单月弃光率更是分别高达39%和59%。[3]
根据我们在项目中了解到的情况,造成限电现象如此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区域性产能过剩。中国西北地区属于太阳能的富集地区,非常适合开发建设光伏发电项目,但是由于当地工业发展和经济生活水平所限,没有东部地区那样大量的用电需求,电站所发电力就地消纳的能力有限。同时,跨省输送电力需要建设特高压电网,技术和资金要求很高,而目前中国电力外输通道建设跟不上,因而出现所谓的“窝电”问题。二是光伏上网电价高于传统燃煤电站,导致电网公司收购太阳能电站所发电力的成本要远高于燃煤电站。在电量消纳有限的情况下,电网公司更倾向于对太阳能电站予以限电,这实质上是新能源与传统能源发电的利益之争[4]。
第三,融资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无法保证项目具有长期稳定的现金流。中国太阳能发电项目普遍存在融资困难的情况,该类电站项目的购售电合同大多为一年一签,这意味着项目的长期稳定发电收益无法通过合同约定予以保证,故银行发放贷款时审查通过难度较高。尽管在鼓励太阳能发电的政策性文件中多次提出以项目发电收益权作为质押实现融资,但实践中银行对以短期购售电合同下的发电收益作担保的贷款持谨慎态度。另外,虽然在2015年国内发行了首单光伏发电收益资产证券化项目,引发对太阳能发电资产证券化这一新融资模式的关注,但同样由于上述限电、补贴拖欠和短期购电合同等原因,导致以太阳能电站收益作为基础资产不够稳定、可靠,对此类融资方式今后能否普遍适用于光伏行业,尚待进一步观察。
国内外现状[定稿] 篇6
羽毛球是一项非常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运动项目,而且作为我国传统优势项目,在世界大赛中屡夺冠军。它以自身的特色:运动员负荷容易调节以及只需少数人参与的优越性,同时具有自娱性、观赏性,锻炼性;不受年龄、性别限制,上手快,安全性高,活动时间灵活,健身效果明显等特点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也正是以自身特有的优势吸引了各阶层的人群,由于羽毛球运动它不仅能较大的调动广大学生加强身体锻炼的积极性,有效的提高身体素质,而且通过多种形式的组织与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也因此深受学生喜爱。目前,全国正在提倡全民健身活动,无论在社会,机关单位,还是在学校甚至农村都可以看到许多体育锻炼者。
3.2国外对本课题涉及问题的研究现状
羽毛球运动起源于欧洲,其初衷是为了游戏和娱乐,随着羽毛球运动的发展,竞技羽毛球和大众健身羽毛球成为羽毛球运动的两大表现形式。现羽毛球水平较高的国家除中国外还有丹麦、英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在世界体坛,国际性的羽毛球大赛有全英羽毛球锦标赛、“汤姆斯杯”、“尤伯杯”、世锦赛、世界杯、奥运会等,另外还有一些大奖赛,比赛地点遍及世界。世界赛事不断增加,使得羽毛球运动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同时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项运动中。
羽毛球运动起源于欧洲,其初衷是为了游戏和娱乐,随着羽毛球运动的发展,竞技羽毛球和大众健身羽毛球成为羽毛球运动的两大表现形式。现羽毛球水平较高的国家除中国外还有丹麦、英国、马来西亚、印尼等。德国学者认为,经常参加羽毛球运动,在短期内可以提高睡眠质量。荷兰著名运动心理学家发表研究报告认为,经常参加 羽毛球运动可以放松心情。1988年,美国运动医学专家发表论文认为,经常参加羽毛球运动对健康的作用在于可以提高肺活量和跑跳能力。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世界卫生组织促进羽毛球运动刚要》指出羽毛球运动的益处:1)短期内的益处——使人赢得自信心;2)长期益处——促进团结、建立友谊、促进交往。目前,我国正在提倡全民健身活动,无论在社会,机关单位,还是在学校甚至农村都可以看到许多体育锻炼者。傅小惠等学者的《我国群众性羽毛球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对群众对羽毛球的喜爱程度进行了深入调查,调查研究显示:非常喜爱、较喜爱的占大多数,达81.8%。羽毛球教练员对于羽毛球受群众喜爱的认同度更高,认为非常喜爱、较喜爱的共占87.5%。但是羽毛球运动的开展状况仍有许多弊端,比如:参与人群年龄段相对集中;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参与人数相对较多;受场馆设施影响比较大等。夏萍学者在2009年发表的论文《辽宁省群众性羽毛球运动开展现状的调查分析》一文中,主要针对羽毛球运动人口特征做了详细的调查,调查显示,(1)辽宁省群众性羽毛球运动的开展状况与城市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建设规模密切相关。(2)辽宁省羽毛球爱好者以31--50岁的中、壮年男性为主体,这部分人正处于工作和事业的顶峰, 因健康的需要, 他们比其他群体更需要体育锻炼。(3)从职业分布特征来看,辽宁省羽毛球爱好者有近六成的人来自于国家各类工作人员及机关干部。这部分人主观上爱好体育、需要健康、经济上有保障,客观上时间相对宽松,羽毛球的运动形式、运动量和运动环境适合这些人。(4)目前,辽宁省各家羽毛球场馆的经营形式,均是以个人承包公家的场馆并向社会有偿开放的个体化经营。
项目管理国内外现状 篇7
随着国际石油市场的开放, 中国石油不断涌进, 石油企业的职业健康工作逐渐趋向从简单的职业医学的领域慢慢转变成与满足外向型企业的经济需求、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生产安全的相结合模式。本文主要是解析国内外石油企业的职业病的危害特征以及其国内外职业健康的管理现行状况, 探讨了国外的相关成功经验。
2 国内外石油作业的特点及危害
2.1 石油企业工作的特征
石油的开采主要有勘测、钻井、修井、测井以及采油、建设油田、输送油气等工作。修井、采油、钻井等工作实务要接触到原油、许多有害气体与有害化学剂, 同时还有噪声和振动等有害因素的暴露;在测井时经常使用有放射性的放射源, 像中子源的其它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等物质。工作的地点大多是位于沙漠、草原、盐碱地、沼泽以及人口比较稀少的山区等偏远地区, 工作有员经常是暴露在紫外线强烈、高温、风沙等恶劣的气候条件, 经常会碰到毒蛇、山洪、地震、暴风雨等等自然灾难的发生。
2.2 石油企业和员工对职业病的认识明显不足
因为职业病的发展都比较缓慢, 其对身体的影响在短时间里难以发现, 因此企业人员不清楚本职业的工作性质会导致什么疼痛, 哪些是自然生成的疾病, 哪些又是由职业工作导致的都缺乏基本的认识, 而且患了职业病后也没有正确的评估, 各种需要的措施都没有采取, 企业的教育不到位, 组织预防严重匮乏。
3 国外石油企业职业健康管理现状
(1) 在职业健康管理上, 国外的石油企业非常重视职业健康管理, 一直将此作为主要事务, 并投入了足够的物力和人力, 还运用研讨、论坛的方式来加强管理人员的相关意识, 在国外的石油企业已经将此信条作为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 列入到核心价值观体系中。
(2) 在组织结构上。国外石油企业不断的根据需要调整职业健康管理的模式, 从而满足商业的重组和组织机构的要求, 总体上, 国外的石油企业管理组织小, 但人员精, 要求每位管理者都是HSE的负责领导人, 并主管所在单位业务的HSE业务, 具体设置了HSE的审计管理部、安全管理部、应急响应的管理部、环境管理部。
(3) 在职工的承诺上。国外石油企业要求以人为本, 注重职工的主动性以及培养职工的意识, 因此国外石油企业中各职工执行HSE的理念意识比较强, 公司要求职工注意关注和报告身边的潜在危险事项, 并要求每位职工在一定的时期内报告一定数量的潜在危险事故。在这报告过程中公司采用奖励的方式来提高职工参与的积极性。
(4) 在环境的保护上。国外石油企业强调环境管理问题, 其所关注的环境领域从最初的工业污染治理转变到工业的生态学和环境可持续发展领域, 比如一些石油企业就制定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措施。同时, 国外石油企业将环境保护中的法律作为前提, 必须以守法为前提。
(5) 在实施运行上。针对相应的业务过程中, 国外石油企业大多数制定了详细又系统的HSE程序和使用指南, 这些过程都是很有效的管理措施, 比如化学药物的使用管理、有害物质的管理、排放物的管理和事故管理等程序都有准确规定。国外石油企业将HSE体系考虑的十分紧密, 完善了自场内到场外的扩展, 公司投入了许多资源到HS E系统中, 并设立评估和奖金制度。
4 国内石油企业职业健康管理现状
(1) 在职业健康管理上。国内石油企业虽然有职工健康管理的承诺, 但是形式化的现状导致企业缺少兑现承诺的意识和态度。石油企业的最高管理人是该体系的责任负责人, 要通过企业领导的挂点承包制度来组织生产的安全化, 并将环境保护责任落实检查, 但是国内相关业务部门在这模块上意识薄弱, HSE和业务的结合也处理不好, 并且大多职工管理人员将HSE视为附带的责任。
(2) 在组织结构上。HSE的具体设置在国内是十分受重视的, 一般是按级设置对应的机构, 职工人数较多, 含有HSE的专业管理机构以及监督机构。像逐级设立了HSE委员会来担任处理单位模块的HSE决策的问题以及对应的策划。
(3) 在职工的承诺上。国内石油企业常常要求职工严格按照标准去执行, 实施的方式是采用从上到下的模式工, 这样就导致职工的意识相对比较低。虽然企业也强调说员工积极参与HSE的管理过程中, 比如月度的HSE活动开展班的前后班会等, 但是职工对此的参与度并不高。国内石油企业也给予了职工的入职HSE培训, 但是在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效果上还需要改进, 国内石油企业一般是采用职工健康管理风险抵押金, 并依据职工的表现分发奖励。
(4) 在环境保护上。目前国内石油企业一直在积极寻找石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课堂领域, 但是许多石油企业只是为了满足政府的要求和法规的限制作为基准, 将防治污染工作作为重点。
(5) 在实施运行上。国内石油企业基本建立起了文件化的工作程序与工作指南, 对于工作指南上的一些具体方面, 职工健康管理是偏于考虑场内, 而对于场外的HSE问题的关注度还是远远不够的。一般企业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企业管理体系与制度, 但是大多管理体制的HSE是在其原来的基础是引进的, 因此与对应业务的结合度不是很好, 从而出现了通常所说的“两张皮”现象。投入的方式是采用设立安措费、安保基金和环措费等。
5 结语
国内外石油企业的勘探、钻井、管道、钻井等基本是野外的露天作业, 工作地也经常搬迁, 职工的变动也较频繁, 又加上第三产业的高速发展和其各阶段性发展的特点, 其中为获得各项职工卫生的数据是比较困难的。在不断深化企业卫生改革进程中, 根据国内外石油企业生产的不同特点, 大力进行技术指导和卫生技术培训, 对于职业病的预防体制不能只片面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实施短期行为, 应当协助石油企业加强治理职业健康危害, 消除职业病, 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石油企业的生产工作条件。
摘要:为了探究石油企业的职业健康工作经验, 作好职业健康的工作, 通过了解职业健康的工作现状与分析这方面存在的问题, 由其是国内外企业的内部职业健康的工作现在情况, 从而提出了要不断加强企业的领导意识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本文通过探析了国内外石油企业对于职业健康现状旨在引进国外企业的职业健康管理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石油企业,职业健康,管理现状,国内外比较
参考文献
[1]廉小芳.石油企业职业病的防治及职业健康管理[J].2011, (05) [1]廉小芳.石油企业职业病的防治及职业健康管理[J].2011, (05)
[2]王国彬.基层职业卫生管理模式的探讨[J].职业与健康, 2005, 7[2]王国彬.基层职业卫生管理模式的探讨[J].职业与健康, 2005, 7
项目管理国内外现状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
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指由于债务人或交易对手违约而形成损失的可能性。此风险又称交易对手风险,是指合同的一方不履行义务的可能性,包括贷款、拆借、贴现及结算等过程中交易对手违约所带来损失的风险。外汇中间业务的信用风险分散于各种不同种类的外汇中间业务中,具体表现在:信用证承兑及各种承诺业务产生连带责任而形成的信用风险;贸易融通业务如融资租赁、出口押汇等业务的违约风险;金融交易类中间业务如各种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由于对手违约或拒付产生的信用风险等等。
一、国内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现状
尽管国内商业银行在信用衍生品,资产证券化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与国际大型商业银行相比,还需要更加系统的,有层次的推进和完善整体的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机制:
(1)策略上,国内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应由保守型向进取型转变,由单纯控制信用风险转变为灵活运用信用风险。越来越多的银行界人士认识到,信用风险是与商业银行贷款及各种投资业务、表外业务共存的金融风险,商业银行无法回避。放弃风险同时也意味着放弃可能获得的收益,意味着拱手让出市场份额,给竞争对手创造提高声誉的机会。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范围逐渐拓展,其面临的信用风险广度和深度均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的、复杂的信用风险,国际商业银行已经很少单纯采用保守的回避或分散策略,而是采取更积极的、富有进取性的管理手段来管理信用风险,以在可接受的信用风险敞口水平下,实现风险调整收益率最大化。从长期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重视信用风险管理的商业银行将在长期内获得越来越多的收益。
(2)内容上,国内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应适当从内控向外部交易发展。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主要通过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信用风险管理:首先,设立两个层面的组织架构,一方面总行内控部门建立对相关业务部门的内控体系,建立有效的监督方式,另一方面,部门内部建立专门的内控组织,负责对具体流程稽核。其次,根据业务特点制定内控的手段和方法。包括对每一项业务,业务模块做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风险评估应当区分哪些风险是银行可以控制的,哪些是银行不能控制的,并做不同的处理。最后,建立集中信息系统并有有效沟通渠道。通过这个系统,所有相关人员都能够得到所需要的信息,使所有员工充分了解与他们履行职责有关的政策和程序。这样决策层能够及时获得有关业务财务,经营状况的综合性信息,以及与决策有关的外部市场信息。
但是随着国际大型商业银行有关信用风险管理观念的转变,信用风险管理手段和工具也发生了变化。除了采用传统的内部控制措施进行信用风险管理外,商业银行还通过与各种交易对手进行交易来实现对信用风险的管理。例如现在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信用衍生工具等新方法来管理信用风险。而与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工具不同,这些创新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具有风险拆分功能,能够把原来商业银行资产所存在的风险进行“解捆”,将各种风险分离开来,然后根据需要重新将一些风险捆绑在一起,形成不同特点的新产品来吸引不同的投资者。从发展趋势看,它们将逐渐取代传统方式而成为国际大型商业银行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
(3)方式上,国内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应从单一资产的信用风险管理向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管理发展。这一转变主要来自于要减少集中风险、衡量整体信用风险和确定经济资本等三方面的要求。传统上,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对象是基于单个业务的信用风险,而非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银行注重的是将每一笔业务的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但是现在看来,这种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有效的控制信用风险了,业务过于集中是造成银行问题的重要原因,商业银行越来越倾向于对整个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进行管理。在追求市场份额和股本收益率等目标以及银行监管机构对资本要求等因素的驱使下,商业银行倾向于更多的通过交易对手安排来交易各自的资产,从而达到转移信用风险并最终降低总风险的目的。此外,通过资产组合的信用风险管理,还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决定相对于资产组合的资本分配,确定最优经济资本,即缓冲交易对手的全部风险造成的预期外损失所需要的总资本水平。
(4)框架上,国内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应加快从单纯的信用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变的步伐。由于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各种金融创新的出现,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不再表现为单一的、独立的金融风险,而是日益与市场风险相互交织在一起,信用风险敞口和交易对手的违约都会受到市场风险的深刻影响,商业银行的很多损失是信用风险与市场风险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和市场风险管理日益结合。为此,商业银行应更加重视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的综合模型,努力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及其他各种风险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根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立足于全行的层次,全面监控整体风险。
二、国内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度量和管理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开始由过去单凭主观经验的管理模式向数量化的管理模式转变,如银行内部已经建立起了企业信用评级制度,部分银行开发出风险的评估方法等。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信用风险评估和管理水平相比,我们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加强工商银行外汇中间业务的信用风险管理是十分迫切的。
(1)建立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机制
一是应建立健全业务操作规程,在操作规程中注意加强有关风险防范方面的内容。商业银行应按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进行内部控制组织结构的设置。决策者不能违反或超越决策程序;执行者应在其职责和权限内行使职权;内部监督系统应建立各项业务风险评价、内部控制状况的检查评价与对违规违章行为的处罚制度。建立合理的授权分责制度、科學的业务制约和监督制度以及规范的岗位管理制度,构建形成银行矩阵型的信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
二是通过制度建设,建立起相互监督制约机制。内控制度的全面性、可操作性、权威性、监督独立性是指,商业银行的制度控制面应覆盖业务的全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各种控制制度和奖罚办法要公开、透明,并能够在总行和各分行、支行之间实施,商业银行各单位和个人要做到有章必循、违章必究、不徇私情、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商业银行应以制度保证检查监督机构、稽核部门的权威性与独立性,稽核部门独立行使综合性内部监督职能,且只对一级法人负责。商业银行应当在内部完善外汇中间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针对具体的外汇中间业务制定具体的规范、指导方法,制定出详细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和限制,对容易出现风险点的环节重点防范,从基本制度上保证中间业务经营活动的安全性。
(2)增强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管理人员素质
首先,应形成统一的风险观念。信用风险管理要能够有效的被执行,除了制定适当的信用风险管理的政策与适时监督银行整体的风险外,更为积极的一种方法就是促使信用风险管理的理念深植于商业银行的组织文化中,也就是让银行这个组织中充满着重视风险管理的文化。
其次,应加强对决策及高层管理人员和业务的控制。商业银行的董事、监事、行长及其他高层管理人员的能力、品行及体现其经验丰富程度的资历,关系到银行的安全与发展,关系到存款人利益的保护及银行体系的稳定,因此有必要建立银行内部高层决策及管理人员的控制机制,建立高层人员信息档案,并进行动态监控。
最后,建立素质较高的风险超前防范工作队伍。为使超前防范能不断扩大覆盖面,必要条件是要配备一支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监控队伍。对此,很有必要加强监控人员的政治和业务学习培训,培养出多面手,不仅要使其熟练掌握国家金融方针、政策和制度,熟悉商业银行的各项外汇中间业务知识,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还需具备一定的组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完善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外部监管
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这些风险可能不被预测到而且常常无法阻止,监管当局在估计这些事件对银行系统和市场情况及环境的影响时就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动员其他权力机构有效的处理特定事件的后果,并且最终监督破产机构有序的退出。只有通过加强信用宏观环境和信用微观基础等多方面的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水平。因此,除了商业银行自身需加强外汇中间业务信用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水平外,政府也需要积极发挥作用。通过监管当局逐步强化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建立有效的银行监管系统。
(4)建立外汇中间业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
国内商业银行要建立起既便于与国际商业银行接轨,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外汇中间业务风险防范和监控体系。信用风险管理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内容。要适应国内与国际监管的要求,通过进一步完善管理组织体系,拓展管理范围,优化管理流程,切实提高全行风险管理水平。根据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战略要求,按照决策系统、管理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建立健全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
不同类别外汇中间业务不仅风险程度差别很大,而且所面对的风险种类也各有侧重,因此在制定外汇中间业务发展策略时,必须认真分析各类业务不同的风险特征,建立相应的业务管理层级结构,确定风险防范重点。全面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业务多元化的客观要求,要将公司业务、机构业务、零售业务等不同客户种类,表内、外不同业务产品的风险,都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體系的管理范围。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统领,实现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在内的全面风险管理。
另外国内商业银行应该要跟随市场经济迈进的步伐不断改革与完善。对于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既要借鉴国际商业银行的先进经验,更要立足于国情与行情,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对症下药,解决自身问题。
参考文献:
[1]谢洁华.浅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外汇业务风险及对策.企业管理,2008
[2]郑良芳.银行业信用风险需全面有效管理.转型探索,2008
[3]曹凤岐,袁宏泉.我国商业银行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研究.财政金融,2008
[4]温杰.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研究.会计之友,2007
[5]彭业翠,钟玲静.人民币升值与我国商业银行外汇风险管理.时代经贸,2008
[6]何德旭,葛兆强.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趋势与风险防范.中国金融,2008
[7]杜德春.商业银行汇率风险及其管理对策研究.财会通讯,2007
[8]王新华,郭永强.中、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竞争力比较.中国城市金融,2005
【项目管理国内外现状】推荐阅读:
国内外兽药管理现状07-27
人事管理系统研究目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07-10
项目管理承包模式国内外研究进展论文10-18
工程项目管理现状分析09-26
项目管理的现状与发展08-06
工程项目管理发展现状09-17
建筑施工企业项目管理现状11-15
国内外健康管理研究07-17
国内外企业管理创新06-26
国内外出差管理制度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