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管理会计(精选12篇)
国内管理会计 篇1
管理会计萌芽于20世纪初,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产生了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管理会计在国外的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使得企业在专业化、社会化程度高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我国管理会计作为会计的一个分支,已开始产生以成本为核心的内部责任会计等属于管理会计的范畴的实践,但由于各种原因,至今我国管理会计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缺乏对国内企业管理会计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从背景、内容及组织、应用及职业化方面对国内外的管理会计进行对比,从中寻求对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启示,以期找到更适合我国管理会计在国际协调中的生存发展之路。
一、国际管理会计环境比较
在全球一体化趋势增强的影响下,企业不得不调整自身的经营管理控制体系,以适应外部信息的的冲击,同时在管理控制层面上寻求突破。一些公司缺乏对管理会计研究开发的动力,减少了企业对相关经验和交流传播,互相借鉴利用的可能性,从而企业竞争力下降。在此经营背景下,国际管理会计在传统管理会计框架体系的基础上,形成以战略决策为目标,以企业价值创造为重点的管理会计。
国内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化,企业的发展也更多元化、市场化,多数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自主性不断提高,传统的单一的基础会计核算与管理理论已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趋势不相适应,企业开始寻求能根据企业自身需求进行预测决策,制定战略发展对策的管理人才。
二、国际管理会计内容及组织对比
(一)定义
美国在1981年发布的管理会计公告中,将管理会计定义为:管理会计是向管理当局提供关于企业内部计划、评价、控制以及确保企业资源的合理使用和经营责任的履行所需财务信息的确认、计量、归集、分析、编报、解释和传递过程。
我国的管理会计是指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强化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通过对财务等信息的深加工和再利用,实现对经济过程的预测、决策、规划、控制、责任考核评价等职能的一个会计分支。可以看出,我国在较大程度是对会计信息的加工和利用,并未促进管理管理会计的深层次发展。
(二)组织
美国于1969年在全国会计师协会下设管理会计实务委员会(M A P),发布了一系列《管理会计公告》,致力于为解决管理会计问题提供指导原则,建立起管理会计体系。英国于1919年3月,成立了成本会计师协会,致力于成本会计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我国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出开始向发达国家学习并引进有关管理会计知识的。中国管理会计师协会成立于中国香港,致力于负责引领财务与管理会计教育的发展。2014年财政部在《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3~5年内在全国培养出一批管理会计师;力争通过5~10年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可看出,管理会计的概念和应用在国外已日趋成熟,但在国内还是处于发展初期。
三、国际管理会计应用及职业化对比
西方发达国家一直致力于推进管理会计的职业化进程,并逐步形成了管理会计师职业,成立管理会计专业机构、发布管理会计公告或指南。会计人员需通过管理会计师的执业资格考试,才能获得管理会计师证书,取得管理会计职业资格,在高层管理职位竞争中更具优势,并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
我国管理会计发展水平不够,一方面是企业对管理会计的需求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国内大多数企业仍停留在财务会计阶段,并没有专设机构履行管理会计任务。企业经营者和财务负责人重视基础会计报账及报表工作,但忽视了对企业发展的财务分析对预测决策的影响。虽然管理会计的一些方法如预算管理、作业成本法、量本利分析方法等在我国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的运用,但在总体来说,管理会计企业投资决策、风险分析等方面缺乏实践及运用。另一方面虽然近年国家会计主管部门对管理会计愈来愈重视,但在实践过程中,管理会计的地位始终未被广泛接受。
四、对中国管理会计的启示
(一)学习西方经验,加强管理会计教育培养
学习借鉴西方先进的现代管理会计理论,但要考虑中外会计环境的差异性,不可盲目照搬,积极挖掘中国管理会计应用的实例,加强对一些尚未成熟的实践理论的指导,使有效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更好的为中国企业消化吸收。在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加强管理会计教育培养,推动管理会计职业化进程。超越单纯的财务会计的局限,完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作用。
(二)建立管理会计标准,提高社会地位
面向社会公开选聘管理会计咨询专家,充分利用优势智力资源,建立我国管理会计标准。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步提高管理会计在社会、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让管理会计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提高企业经营决策者的管理会计意识,培养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
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范围和水平,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经营决策者对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因此要让企业的管理者认识到管理会计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对让管理会计服务于企业。目前教育界缺乏对管理会计持续系统的培养,因此需要积极探索和优化管理会计人才的多种培养模式,加强管理会计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更多符合市场和企业需求的高端管理会计人才,注重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分析与规划的预测与决策综合能力,培养出能及时掌握国内外经济动态,把专业知识和理论实践融会贯通的专业管理会计研究人员队伍。
管理会计进入了一个变革和发展的时期,注重点从企业价值增值转移到核心能力的培植与提升,呈现出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在借鉴西方先进管理理念与实践经验的同时,积极探索管理会计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把握国内外管理会计优势效用交流的契合点,围绕企业核心能力的培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
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外管理会计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中西方管理会计在三个方面的不同点进行对比,发现本国管理会计的优劣势并进行完善,并简要阐述了我国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管理会计,对比,启示
参考文献
[1]孟凡生.论我国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及面临的问题[J].《商业研究》,2001.
[2]李守明,董琼慧,唐有瑜.我国管理会计研究与国际惯例差距[J].《财务与会计》,2000.
[3]张洁.国际管理会计比较分析[J].《商》,2013.
[4]杨勇.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对策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
[5]林万祥.21世纪中国管理会计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会计之友旬刊》,2008.
[6]宋艳,曾科,花蕾.当代管理会计的最新发展-国际管理会计[J].《商业会计》,2006.
国内管理会计 篇2
专论:突出其权威性、理论性、前瞻性和引导性; 论文:具备超前性、创新性和学术参考价值
综述:要求论文资料丰富、叙述严谨、评论深刻,有创新性的观点和见解,系统性和指导性好;
应用:选择刊登有显著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的应用类论文和典型案例研究; 专题:新思想、观点、理论与方法,热点问题研究;
简报:介绍重大、重点基金项目,国家级科技项目、工程和政策研究等的进展情况,以及所取得的各类新成果;
学术动态:信息性的栏目,基金项目管理政策、国内外重要学术活动、国际合作研究、书评。
主办单位:天津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
主 编:吴启迪
副主编:寇纪淞,李一军,高自友 执行主编:张维
编辑部主任:张维,李敏强 责任编辑:熊熊,赵春青 刊 号:ISSN1007-9807
CN12-1275/G3
管理世界
中国对外经济关系论坛:主要刊登围绕中国对外贸易、FDI、对外经济合作等方面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中国公共管理论坛:主要围绕中国公共管理现实问题进行理论性研究,以及针对中国公共管理现实问题进行实证性的案例分析。推动公共管理的理论研究向规范性、实证性的方向拓展。中国就业·分配论坛:主要刊登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所面临的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成果,以期在深入了解问题所在的基础之上,寻求解决中国就业、收入分配问题的方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论坛:主要刊载中国区域发展、区域性经济结构以及区域发展比较研究的学术论文。中国农村经济论坛:主要刊载有关中国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问题的理论探讨、政策研究、案例分析等研究成果,以期加快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并使其成为政府了解中国乡镇企业的纽带和桥梁。
中国产业发展论坛:针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等现实状况,本栏目着重关注有关中国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国家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和政策的调整等方面研究成果。工商管理理论论坛:结合中国工商管理的实际状况,以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为主,着重研究、探讨切实符合中国工商企业管理实际的管理理论、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中国上市公司研究:以中国上市公司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中国上市公司的管理体制、上市公司的发展前景、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等方面问题,以求全面、准确掌握中国上市公司的发展状况,促进中国上市公司的健康、持续发展。中国工商管理评论:以中国企业管理的案例分析形式,探索、总结、推广符合中国企业管理实际的经营理论与经营战略、组织结构与组织行为,以及管理方法等。投稿须知
1、论点明确,文字精炼,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每篇论文(含图、表)一般按各刊物要求不同而不同,但必须依次包括: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3~8个),中图分类号,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文稿首页请在地脚处注明: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学历、职称、主要研究方向、E-mail;资助基金项目(若有的话,并注明项目号)。
2、文题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正文层次标题应简短明确。
3、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为宜。摘要分为三种:报道性摘要、指示性摘要、报道-指示性摘要.报道性摘要侧重写本项研究的最具价值和创造性的结果和结论,指示性摘要主要写研究的方法、手段及研究的方向、内容范围,报道-指示性摘要则介于两者之间.研究性论文应写成报道性摘要或报道-指示性摘要,少数综述性论文在不便于写成报道性摘要时才考虑写成报道-指示性摘要或指示性摘要.4、英文摘要一般和中文摘要对应(即应为译文),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作者单位、摘要正文、关键词。
5、图、表要精选,切忌图、表、文字间的重复.表格须有表序和表题,插图须有图序和图题,图和表在正文文字中必须有所指向(如引用,如“见图1”或“见表1”),一般紧随所提到的文字排放。
6、文稿用字规范,量和单位符号等必须符合新近颁布的国家标准(GB3100~3102)或国际标准.量的符号用斜体,量的上下角标中以量符号和代表变动性数字的字母作角标时用斜体;其它下角标(包括数字)用正体,并采用国际通用符号和我国规定的可与SI单位(即国际单位制单位)并用的拉丁符号。主 任:李克穆
副 主 任:田 源 何绍华 卢 建 蒋东生
常务编委:(以姓氏笔划为序)
马小冈 乔仁毅 李吉平李孟刚 李培育 张新民 沈柏年 陈东升 陈全生 赵 杰 高建鹰 黄文夫 庹 震 总 编 辑:谢 悦 社 长:高燕京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系统工程在工业、农业、军事、教育、科研、经济与金融、及信息管理等领域中的重要应用成果, 解决实际问题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创造性的优秀理论成果;介绍国内外重大研究进展和人物等的动态报道和综述文章,以及优秀书刊评介等。论文范例: 最小化车辆数的供应商直接配送策略 11 物流运行指数构造方法及其应用 集装箱班轮运输两阶段舱位分配与动态定价模型 13 基于CPFR的供方可选择的协同补货模型与仿真 14 基于两维语义的科学基金立项评估方法 15 直觉不确定语言集成算子及在群决策中的应用
中国管理科学(双月)
主要刊登内容:规划与优化、投资分析与决策、生产与经营管理、供应链管理、项目与风险管理、应急管理、知识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反映我国管理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中国管理科学》征稿启事
一、《中国管理科学》是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和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每期为双月中旬出版,由各地邮局征订发行。刊登内容主要包括:规划与优化,投资分析与决策,生产与经营管理,供应链管理,项目与风险管理,应急管理,知识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反映我国管理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封面刊名为研究会创始人华罗庚先生手笔。
二、来稿要求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文字简洁,数据可靠。每篇论文一般不超八千字。来稿须按标题,作者,单位(单位名称,省市,邮编),论文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论文正文,参考文献的顺序书写;并须附英文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英文摘要及关键词,以及第一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籍贯,单位,职务,职称,研究方向),详细注明通讯作者的联系电话和E-mail地址及通讯地址。获得各种基金资助的论文请注明基金名称及资助编号。
2.来稿必须做到清稿定稿。稿中外文字母,符号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的字母、数码,其位置高低应区别明显。来稿符号、公式须用公式编译器排印。
3.正文须采用本刊规范编号格式,文中首段为“1 引言”(左对齐)。在“1引言”中应简要陈述本文所研究的具体科学问题及其重要性;应简要系统评述该问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评述内容中必须指出参考文献编号;应简要说明本文与已有研究的主要区别和特色之处。在“1 引言”中不要加入小标题和图表,也不作分节内容的介绍。
4.参考文献只择最主要的列入,并用单字母方式标识参考文献中所引用论文的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研究报告R,标准S,专利P,其它Z),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引用。5.文中图表只附最必要的,图中文字符号要与正文一致。6.文稿各部分书写格式请参考本刊近期已发表的论文。
三、来稿刊登与否由编委会审定。对选用的稿件本刊有权做出适当的文字删改(或退请作者删改)。来稿在六个月逾期 未收到录用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对来稿不退还,请作者自留底稿。
四、请各们作者登录《中国管理科学》编辑部的网站进行“作者在线投稿”,编辑部不接收纸质稿等其他方式的投稿。
五、《中国管理科学》编辑部通讯地址:北京海淀区中关村北一条15号.邮编:100190。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随机需求条件下的订货策略 基于批量流的多阶段生产系统的优化问题研究 需求时间不确定下的多供应商配套供货模型研究 竞争环境下基于顾客策略行为的易逝品动态定价研究 多车场带时间窗车辆路径问题的变邻域搜索算法 大型供应链设计的基本数学模型与算法研究
《系统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主办,天津大学承办的全国性一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高质量的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和应用及综述性论文,内容包括复杂系统及大规模系统理论、方法及应用,系统建模、预测、控制、优化、评价与决策及运筹学的各个分支领域,有关的人工智能技术在系统工程中的应用以及系统工程领域中的新概念、新原理、新方法等。应用领域包括社会经济系统、交通系统、金融工程、教育、环境及城市系统等。
主要为:“理论与综述”、“物流系统工程”、“金融系统工程”、“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生态环境系统工程”、“交通系统工程”、“信息系统与管理”、“方法与应用”等栏目。
外文名称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主办单位中国系统工程学会 创刊时间1985 主
编唐万生
《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是经国家科委、教育部批准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 综合性学术期刊,从1 994年起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正式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刊源之一 ,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部认定的管理科学重要期刊之一。主要刊登系统科学、系统工程与管理工程等学科在理论上、方法上的最新研究成果 ,以及运用系统工程思想、理论与方法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分析。
《管理工程学报》(季刊)是由国家教委管理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出版委托浙江大学主办的全国唯一与管理工程学科领域相对口的学术性刊物,创刊于1988年,由全国高等院校有影响的管理科学与管理工程的专家组成编委会,领导该刊的编辑出版工作。
管理工程学报旨在反映我国管理科学、管理理论、管理教育及管理科研的最新成果,提出重大管理问题,引导我国管理工程的发展。设有:论文、研究简报、外论评介等栏目。投稿须知
1.1 论文应观点明确、新颖,资料翔实、可靠,论证严密、科学,文字表述规范、通畅,篇幅一般不受字数限制。
1.2 保证稿件专投该刊。一是不存在一稿多投行为,二是不存在对自己已发表过的成果(包括论文、专著等)经过“改头换面”再发的行为。
1.3 该刊启用网络投稿系统,作者须网上注册提交,不再接受纸质投稿。
1.4 来稿应包括题名、作者署名及作者单位、邮政编码、作者简介、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以及对应的英文题名、英文作者名、英文作者单位、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基金资助产出的论文亦应对有关项目加以注明。
管理科学(双月)
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理论、方法和管理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期刊。管理科学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众多的栏目设置,管理科学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管理科学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现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文名管理科学
外文名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s 主
办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管理科学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自创刊以来,以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为主题,坚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读”的理念。管理科学内容详实、观点新颖、文章可读性强、信息量大,众多的栏目设置,管理科学公认誉为具有业内影响力的杂志之一。管理科学并获中国优秀期刊奖,现中国期刊网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开设企业管理、国际贸易、证券市场、市场营销、管理信息系统、经济学、公共管理、人力资源。投稿须知
1、文章标题要简短,能概括中心思想,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加副标题
2、正文应层次清楚,行文规范,方便阅读,字数一般以2500-8000字为宜,重要稿件可不受此限制
3、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单位名称、所在城市、邮编,多位作者分别列出上述信息
4、来稿必须附有100-300字的内容摘要和3-5个关键词
5、如文章获得基金项目资助,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并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和编号
6、正文中图表主要是文字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图表应设计合理,先后分别给出图表序号
7、来稿请注明姓名、性别、籍贯、出生年月、学历、职称、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详细邮寄地址
8、希望作者投稿时务必将以上要素补充完整、以减轻编辑部的后期工作负担,谢谢合作!
8、编辑部有权对稿件进行修删,不同意请在稿件中声明
9、请勿一稿多投,发现一稿多投者,一切不良后果由作者承担
10、管理科学杂志录用通知书为信件版,发放通知书采用快递、请详细写出收信地址
11、若不能被录用,恕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不同意上述稿件处理方式的作者请转投他刊
12、本站并非管理科学杂志社和管理科学编辑部官方网站
13、若向该刊投稿,请直接与管理科学杂志社编辑部联系
运筹与管理(双月)
《运筹与管理杂志》创刊于1992年,本刊为双月刊,主编:章祥荪。国内统一刊号:CN34-1133/G3,国际刊号:ISSN1007-3221。主办单位: 中国运筹学会,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运筹与管理杂志》运筹学是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它和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都有密切的联系,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本刊是由中国运筹学会主办、合肥工业大学承办的学术性期刊。
《运筹与管理杂志》办刊宗旨是交流运筹学与管理科学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推进运筹学在经济计划、投资决策、风险分析、企业管理、生产控制、结构优化、信息技术及军事领域的应用。
《运筹与管理杂志》主要刊登运筹学、运筹数学、管理科学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经验。
运筹与管理杂志设有栏目有:理论分析与方法探讨,应用研究,管理科学。
管理学报
征稿范围
刊登具有创新性、高水平、有重要意义的原始性学术论文以及反映管理学科最新发展状况的高质量文献综述。来稿应创新性强、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数据可靠、层次分明、文理通顺。2.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1)文题、作者姓名(一般不超过5人)、作者单位及所在城市、摘要、关键词均需中英文对照。论文如果获得有关研究基金或课题资助 , 需提供基金名称及编号、并提供通讯作者的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工作单位(具体到学院)、所在城市、邮码、职称、学位、联系电话以及E-mail。
(2)论文题目应简洁、准确,不宜使用缩略词;摘要应写成报道性摘要,中文字数一般有 200~300 字,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及主要结果与结论;关键词的个数为 3~8 个。
(3)文中量、单位及符号的使用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注意容易混淆的外文字母的文种、大小写、正斜体及上下角标的正确书写。
(4)图、表和公式应通篇分别编号。表格推荐采用三线表形式。(5)稿件的格式、体例请参考出版的期刊。3.投稿约定
(1)原稿必须是在正式刊物上未发表的论文。本刊严禁一稿多投、重复内容多次投稿。一旦发现上述情况,不仅稿件将按退稿处理,而且将通知作者单位和有关期刊。作者本人的稿件本刊今后将不会录用。
(2)稿件审查结果在三个月内通知作者 , 在此其间 , 作者不得将稿件投往他处。个别稿件可能送审时间较长,编辑部会在2个月期满通知作者。超过2个月(以收稿日期为准)后,如果作者决定改投他刊或退稿,请通知编辑部。编辑部决定录用稿件后 , 将及时通知作者。
(3)在稿件的修改过程中,若超过稿件修改时限30日,编辑部有权对稿件做出退稿处理。
(4)文责作者自负, 编辑部有权对稿件做规范性、文字性修改。对内容的修改应征得作者的同意。
(5)论文发表后 , 版权即属于编辑部所有(包括上网的版权)。(6)作者需交纳审稿费和发表费, 编辑部将给予一定的稿酬,同时赠寄当期杂志2册。
《工业工程与管理》(双月刊)(IE&M)杂志是工业工程与管理学科领域第一本期刊,由上海交通大学和德国Springer出版社国际合作于1996年创办。应用性与学术性兼顾。IE&M致力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能力,优化企业组织机构和运作管理方式,促成现代化企业的形成。
工业工程与管理介绍工业工程(IE)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国外最新研究成果,IE如何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繁荣;IE在我国的研究状况和对企业富有启发性的研究成果,IE在各类企业中得到成功应用和推广的实例:促进企业体制改革,为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增强活力与竞争能力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献计献策:促进企业界、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交流利合作。
内容涵盖:经营战略,决策研究,制造系统,物流系统,设施规划,工作研究,成本分析,工程经济,质量保障,诊断评价,信息管理(系统),人机工程,生产组织,人力资源,组织重构等。
来稿注意事项:(主要依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规范,范例请参看本期编排格式)
1.文稿按顺序应包括下列8个部分,在⑤与⑥之间还应有与①~④相应的英文部分(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
1.1 题名。不超过20个汉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和字符。
1.2作者及其工作单位。作者姓氏的全部字母和名字的首字母为大写。工作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及邮政编码,如为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则在姓名右上角注数字序号,并在其工作单位名称前加相应的数字序号。
1.3 摘要。一般为100~300个汉字,避免使用非公知公用的缩略语和字符。应体现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并按文稿性质有所侧重,不必涉及背景材料。注意采用“进行了„„”、“报告了„„”等记述方法,无须使用“本文”、“作者”作主语,相应的英文部分一般为被动语态,除结论外均应使用过去式。
1.4 关键词。对文献检索有重要作用,通常为3~8个,按其重要性顺列。尽量采用反映文稿主题的规范词。
1.5 中图分类号。作文章分类统计专用,如属方便,请予注明。
(在⑤与以下⑥之间为与①~④相应的英文部分,其中作者姓名用汉语拼音)
1.6 正文。包括有引言和结论,一般不超过8000字(含图表)。标题层次为“1”,“2.1”,“3.1.2”等。
1.7 参考文献。反映文稿的科学依据,尊重他人科研成果和起索引作用,不可“从略”,但限于正式发表的出版物或有关档案材料。按文稿中引用的先后编序号,序号置于方括弧内,同时作为上标置于引用处。文献的外国作者也按姓前名后列出,名字缩写。作者3名以上,则后加“等(et al)”。
1.8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略),籍贯,职称,学位,简历以及研究方向(任选)。来稿一式两份,用计算机隔行打印或16开方格纸书写工整。有条件者请同时提供电子文档(如通过E-mail)。图和表格应大小适中,清晰规范,图宽一般不超过80mm(少量不超过170mm)。应有图(表)序号和图(表)名,居中置于图(表)的下(上)方。表格建议采用三(横)线表,必要时酌加辅助线。物理量和计量单位应符合国家标准。基金项目请在首页底脚注出名称(编号),获奖项目也请注出。来稿收到后,即函告收稿信息,4个月内函告处理结果,如逾期请据文稿编号向编辑部查询,来稿无论被录用与否概不退回。请勿一稿两投。来稿发表后即致稿酬,并赠送当期期刊。所付稿酬中已包含文章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使用所可能产生的稿酬,作者如对光盘或网络版权有异议,请斟酌投稿。来稿请注明第一作者通信地址、邮码、电话号码和E-mail地址,以便联系。
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是在中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倡导与支持下,于1983年创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主要刊载中国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前沿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创新成果。
国内管理会计 篇3
摘 要 众所周知,一个公司的正常运行离不开该公司高效的财务管理以及合理的会计核算。同时,这两项经济活动也是一个公司发展的命脉,对其管理的成败也影响着公司发展的稳定与否。因此,若是一个公司想要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实现经济增值离不开对其财务的合理管理以及其会计部门的准确核算。据此,本文相关分析了公司财务管理的措施并展望了国内会计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会计发展 会计核算
一、论公司财务管理措施
(一)在公司财务管理中加强对资金的管理
对于一个公司发展而言,其赖以生存的根本在于其资金的流动。但是,对于不同的公司而言,其资金的流动方向、流动方式,以及带来的利润效益也是有所不同的。因此,这就出现了人们常见的公司破产或是公司扩张现象。归根结底,这两种现象的出现都是资金流动的效果,其关键在于公司对于资金流动的控制与管理。一个公司若是想并获得成本增值取得利润,那么该公司对于去财务中资金的管理则应加强。
在加强公司财务中的资金管理首先应确保资金的稳定投入。这就要求了公司财务管理部门在资金收集之前对于投资的风险、回报率、筹资成本率,以及资金增值时间做出详细调查分析,同时运用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确定最佳的资金匹配结构,以此来确保公司资金投资的有效率。其次,在加强公司财务中资金管理的同时还可建立资金结算机制,加强公司资金的流通管理。当然,关于这一环节,其关键在于公司资金流动方式的加以完善、筹资结构的合理以及公司融资行为的规范。确保公司在拓展成本资金的过程中控制公司的负债,以及公司的信用。其三,在公司建立资金补偿机制、合理管理后续资金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纵然一个公司的财务管理部门要对公司的资金进行全面管理以及有效调度,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但是公司实施合理的利润分配、促进公司的稳定发展亦是必不可少的。最后,公司不仅仅只看见其流动资金,对于那些公司欠款也应加大力度,切实做到公司资金的合理回收,以保障公司的稳定发展。
(二)在公司财务管理中加强对成本的管理
在加强公司财务管理中资金管理的同时也应注意提高公司的成本意识,让每个员工充分了解到降级成本争取利益最大化的作用。对此,公司应做到如下三点。首先,公司应切实把握成本控制的关键,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无用功。其次建立健全成本考核体系也很重要,这对于促进公司生产部门以及财务部门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最后,在加强公司成本管理的同时也不容忽略公司产品结构的质量,还应注意控制公司的产品亏损率。
二、简析国内会计发展趋势
(一)国内会计发展的集中化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加强,我国越来越多的公司与国际上的公司也发生了越来越多的联系,这也就为国内会计核算集中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会计核算的集中化是一种在对公司会计核算过程中实行统一的制度规范,以及管理上实施分级管理的模式,对公司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集中的核算的经济行为。当然,不仅仅是因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我国《会计法》对于我国会计发展也做了如下定义:“国务院财政部门管理全国的会计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部门管理本地区的会计工作”。因此,根据上文分析不难看出我国会计发展集中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
(二)国内会计发展的信息化趋势
会计核算从其本质上看可以知道是一项依靠信息传递进行数据分析并且开放型较强的经济活动。从我国的会计活动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的会计发展经历了传统会计核算到具有现代气息的会计电算化的过程。到目前为止,我国的会计核算基本发展为依靠网络平台传递信息、分析数据的一项经济活动。对于会计核算过程而言,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会计信息的选取,只有及时、全面以及如实反映公司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才能为会计核算带来有效的结果。由此可知,正是因为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其会计信息的重要性,我们可以看出国内会计发展的信息化趋势。
(三)国内会计发展的法制化趋势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因此,公司的会计发展也离不开法律的约束。纵观以往我国会计的发展,正是因为我国经济发展不稳定,导致了不少公司在会计核算构成中的法律意识淡薄。更有甚者,因为我国贫富分布不均、公民法律意识不等的特点,造成了公司一些会计核算人员寻找法律漏洞而谋求一己私利,最终给公司以及国家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然而,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功以及经济全球化发展程度的加深,我国各种经济活动也逐渐与世界接轨,这就更加要求了公司经济活动的规范性,同时也促进了国内会计发展的法制化。
(四)国内会计发展的国际化趋势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先进科技理念的不断引进以及外资利用程度的增加,促进了我国众多公司对外工程以及合作的加深,也对我国国内公司管理水平、技术开发水平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尤其对在公司内起着关键作用的会计核算有着莫大的推动作用。正是因为国内众多公司各方面发展的国际化,同时也推动了我国会计核算过程、核算标准以及核算理念的国际化发展。国内更多公司的会计核算人员学会运用标准的核算方式以及管理理念从事该行业,最终将国内会计的发展推入国际化的浪潮。
三、小结
总而言之,正是一个公司长远稳定的发展离不开其财务管理以及会计部门的高效运行,对其相关措施的研究也加强也是不可忽视的。此外,由于我国国情导致的以往我国财务管理部门的管理确实造成了公司财产损失严重,阻碍我国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因此,加强公司财务管理、促进国内会计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项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泰.浅析公司财务管理在市场竞争中的作用.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2).2009.
[2]赵树群,张海霞.现代公司财务管理理念.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01).
国内设计管理研究述评 篇4
设计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发展变化。设计已经不仅与产品融为一体, 也逐渐与管理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设计管理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一种应对激烈竞争的潜力武器, 也正在飞速发展, 并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IBM公司第二任总经理Thomas Watson Jr.曾提出, “好的设计管理意味着好的企业”。随着经济的发展, 设计管理必将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企业界、设计界和经济学界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二、设计管理概述
设计管理结合了设计和管理两方面的内涵, 对其的理解可分为两类:一类基于设计师管理的层面上, 即对具体设计工作的实践性管理;另一类则是基于企业管理的层面, 即对企业的新产品开发设计, 以及为推广新设计所做的战略性管理。
1966年英国设计师Michael Farry首次明确提出了设计管理界定设计问题, 解决设计问题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 “国际设计管理学会”较为权威和准确地提出了设计管理的概念:“以使用者为中心对特定的产品、界面和环境进行资源的开发、组织、计划和控制。”这比较折衷又相对成熟指出了设计管理的概念和基本职能, 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
三、国内设计管理研究现状
设计管理虽然已有五十年的发展历程, 但是在我国国内的发展相对较晚, 国内现存最早的设计管理相关文献可以追溯至20世纪90年代。20世纪90年代中期, 设计管理的学说传入中国, 设计管理的研究开始在国内出现。2000年以后, 一些院校陆续开始设计管理教学方面的探索。2001年11月和2002年4月,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分院院长Ron Newman先生先后两次来到中国, 在中央美术学院引入设计管理。至此, 设计管理才真正意义上来到中国大陆。21世纪以后, 设计管理开始得到更多的重视, 相关文献也逐年增加。
1. 设计战略管理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 用户对产品提出了比以往更多的要求, 企业需要根据用户需求加强产品创新, 根据环境变化做出相应的设计战略调整, 并建立一种比以往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入的设计理念。
徐人平在《设计管理》一书中结合设计战略的定义, 总结出了竞争性、独特性、全局性、方向性、创新性和相对稳定性六个主要特征, 并指出设计战略管理有助于确定设计方向, 指导企业设计, 整合设计资源, 实现沟通协调以及驱动企业创新[1]。张家棋、王阳在《设计管理核心探讨与实例研究》一文中提出设计战略的管理应该落实到企业精神、经营理念以及发展战略等方面。并指出有效的设计战略管理能够明确企业的市场定位, 并为公司发展指明航向。
笔者认为, 设计战略应该基于企业文化和企业独特的DNA制定, 有效的设计战略管理不仅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做出适时调整, 更需要更好的融入企业DNA, 使企业DNA贯穿于设计的各个环节中去。
2. 设计程序管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剧, 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增大,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设计与管理间的结合更需要不断加紧与完善。设计程序作为对产品设计工作步骤、顺序和内容的规定, 直接影响着优秀设计的产出, 因此, 设计程序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曾山、胡天璇和江建民在《浅谈设计管理》中将设计程序管理理解为对设计流程的管理, 目的是为了对设计流程进行有效的控制与监督, 确保设计的进度, 并协调产品开发与各方关系。他们认为设计程序的划分虽有不同, 但是都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实施不同的设计程序管理。黄桔在《浅析在设计行业中设计管理的强化——以珠三角地区设计行业为例》则强调, 设计程序管理过程是对设计质量的根本保证, 关系到设计行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3. 设计组织管理
组织环境是组织活动中的土壤, 在设计组织中, 要取得设计项目的成功, 就要充分调动每个设计师和组织成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
蒋雯在《设计管理》一书中认为设计组织管理应该主要从设计组织环境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主要方面考虑。设计组织的一般环境 (外部环境, 包括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 和任务环境 (顾客、竞争者、供应商以及分销商群体) 因素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设计组织的决策和经营行为, 设计组织的创新文化更是关系着团队的发展方向以及发展空间。高亮、职秀梅在《设计管理》一书中主要将设计组织的管理着眼于设计组织的创新, 而强化设计管理者的创新意识、发挥设计师的个人能力、建立有利于创造的组织环境等作为最重要的设计组织创新要素, 可以保持组织的活力和创造性。
以上涉及的设计组织管理的研究为我们日后的研究提供了好的方向, 笔者认为, 设计组织的环境管理以及人力资源管理是保证设计组织管理有效进行的坚实基础, 而设计组织的创新则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可以为设计企业的长远发展确定方向, 提供新思路。两者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好的完成设计组织管理, 从而保障设计管理的有序进行。
四、对以往研究的评价及未来研究展望
随着设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已表现得越来越明显, 学者们对设计管理的研究也在随之跟进, 不少研究已经逐步明确设计管理的整体框架, 并从各个角度展开, 设计管理也开始参与到国内企业中去。针对国内设计管理研究状况, 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 由于设计管理进入我国的时间较短, 国内现存对设计管理的研究不够深入, 现存文献书籍等内容重叠之处过多, 而新颖的观点评论较少, 研究框架和理论方面缺少新的突破, 同时未能将企业特点融入到其中, 使得设计管理研究发展脚步缓慢。
其次, 很多学者将对设计管理的研究等同于对设计的研究和对管理的研究的简单相加。设计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 不等于“设计+管理”, 任何一个简单的加减是不能真正的达到目的。设计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 虽然是管理的一个分支, 但绝不仅仅处于管理的基本层面上, 而是对管理理念的深化, 是管理与设计理念的融合。
最后, 设计管理在中国企业中的战略位置未能得到企业足够的重视。虽然国内一些企业已经开展设计管理, 但实际操作中有些企业仅将设计管理停留在形式上, 未能将其真正融入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中去, 从而不能稳定、持续地运用设计管理为企业服务。
设计管理是一个过程, 在此过程中对企业的设计活动进行合理化和组织化, 充分发挥企业的设计资源, 表现企业理念, 创造富有竞争力的产品, 树立企业形象[9]。今天, 设计管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已不能仅仅停留在企业内部的管理, 如人事、组织、预算、设计方法、流程等方面, 更重要的是从企业的自身理念出发, 使设计在构筑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新产品开发与创建新的价值体系上做出贡献。
摘要:运用文献研究法, 从设计战略管理、设计程序管理和设计组织管理介绍了国内设计管理的相关内容和研究现状。研究发现, 国内学者已经逐步明确设计管理的整体框架, 并从各个角度展开, 但还存在一些问题。针对现存情况, 尝试提出个人看法与建议。
关键词:设计管理,设计战略,设计程序,设计组织
参考文献
国内管理会计教育现状及不足论文 篇5
管理会计兴起于上世纪初,引入我国的时间较短,至今没有得到有效发展。我国高校对于管理会计课程的引入时间较晚,对于课程内容设置也存在一些不完善的问题。笔者通过对于国内各大高校使用的管理会计课本进行分析,除了一般会计学内容之外,加入了一些管理学知识的课本。从理论上来看,会计学+管理学的教材模式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实际运用中,会计学和管理学分属两个不同的学科,强行融合的结果容易导致学生知识体系的混乱。除此之外,管理会计专业课程教授中,会计课程内容和管理课程内容各成体系,两方面知识不能很好地进行融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造成知识点的混乱,对于两方面知识的运用很难吃透,造成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出现。除此之外,很多高校在会计学知识和管理学知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融合的新尝试。但是受到教材内容的限制,也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材内容中选取的案例比较陈旧,在过去的教学实验中能够起到一定的启发教育作用,但是新时期,经济环境、企业制度、财务管理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高校需要培养符合企业利益的人才。所以,教材中的案例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教学的需要。笔者通过对国内多家高校管理会计类专业的教材进行对比发现,不同高校所选取的教材也有所不同。有的大学选取的教材内容体系大体没有问题,但是有些高校在教材选取上没有体现学科的实用性,片面强调理论知识,容易造成教材体系的缺失,内容安排枯燥,学生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不高。教材陈旧,内容不新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管理会计专业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要想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教材的更新就是重要议题。国内的很多管理会计教材类书籍的理论仍旧停留在传统模式上,所以,高校教师在进行备课的时候,可以推荐学生积极浏览国外相关书籍,尤其是管理会计专业的最新论著,其中的理论是实验都是迎合当前国际环境的,有很多的借鉴意义。其次,在管理会计专业的教材内容编排上,应该体现财务管理这一模块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认识管理会计的实用功能,加快学科建设的脚步。
2.2教学方式单一
在国内各大高校对于管理会计专业的传统教学中,多数教师采用的是原理讲解和习题演练的方式进行综合教学,课堂气氛比较枯燥。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习题演练具有抗拒心理。从心理学上分析,学生对于习题的抵触多半来源于在高中时接受的题海战术的训练,导致学生的习惯性疲惫,一想到习题就产生抵触心理,对于在大学时期老师布置的习题训练采取懈怠的`态度,有的只选择抄答案,有的干脆不做题。基于学生的心理状况来看,习题的演练可以演化成其他的方式,比如课堂上的分组竞赛、多媒体游戏、生动的实验训练等等。过去传统的原理讲授+习题训练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枯燥,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当今高校对于管理会计专业的教学实践,教师需要制定相应的策略,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自身教学素质水平。另外,在我国管理会计专业教学中结合实验案例是解决教学困境的不二法门。但是我国教材和著作中提供的案例都比较陈旧,多半要追溯到80年代、90年代,很有年代感,对于现如今的企业管理会计业务没有较多的借鉴意义。另外,对于案例的分析和研究还局限在单纯的会计领域,对于管理学知识并没有系统的涉及和讲解,学生无法从中汲取营养。所以,教师需要改革自己的教育理念,积极寻找国际上最新的管理会计案例,为学生们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学效果,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2.3缺乏判断能力的培养
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对于管理会计的探索还有很多未知领域。世界上存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制度、不同的文化基础,其催生的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也是不同的。上文提到,可以根据国际上的理论和案例去拓展学生的理论知识深度,但是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经济环境也有很大的差异,虽然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明显,但是不同制度的区别还是巨大的。所以,如何鼓励学生在新时期加强管理会计专业的判断能力培养,将成为教师的新课题。判断能力首先是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的,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让学生们思考,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考虑到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着重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为企业长久发展策略提供正确助力。
3关于我国管理会计教育的发展思考
管理会计专业在我国高校建立的时间不长,对于教学方式的完善和人才培养战略还处在初级探索阶段。综上所述,我国目前管理会计教育方面存在教材陈旧、教学模式单一、忽略判断能力培养等等问题。所以,笔者认为加快管理会计专业教育的改革步伐,就要充分汲取国内外教育的先进成果,以企业利益为切入点,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和现代企业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管理会计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孙友东.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必要性及问题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5).
国内石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 篇6
【关键词】 石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工具
一、战略成本管理概述
1.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按照A·D·Chandler的说法,战略管理就是决定企业的基本的长期目标与目的,选择企业达到这些目标所循的途径,并为实现这些目标和途径而对企业重要资源进行分配。实际上,企业战略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965年,由美国学者艾戈·安索夫(Igor Ansolf)提出,之后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一套比较系统、成熟的战略经营理论。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多变,企业管理的变化使得以降低内部生产成本为中心的传统成本管理不再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做出相应的变革,以适应企业战略管理的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战略成本管理便应运而生。
战略成本管理最早于20世纪80年代由英国学者西蒙提出,他当时对战略成本管理仅仅作了一些理论性的探讨。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在《竞争优势》和《竞争战略》两本书中指出了运用价值链进行战略成本分析的一般方法。美国管理会计学者杰克·桑克等人接受了西蒙提出的观点,并在迈克尔-波特教授研究的基础上,于1993年出版了《战略成本管理》一书,使战略成本管理的理论方法更加具体化。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成本管理理论界和实务界也开始加强战略成本管理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实践意义的战略成本管理模式。
战略成本管理既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产物,也是战略管理理论与成本管理方法紧密结合的产物。实施战略成本管理就是要将成本管理置身于公司战略的广阔空间之中,通过收集企业本身及竞争环境的信息资料来选择现阶段的公司战略,再以公司战略为指导,从公司整体上降低运营成本的一个周而复始、循序向前的成本管理过程。从战略成本管理的内涵就可以看作:管理会计人员需要运用专门方法提供公司本身及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公司战略,创造或维持竞争优势,采用相适应的成本管理控制系统,以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环境的目的。方法工具的应用成为了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
2.战略成本管理的分析工具。战略管理的分析框架中与成本因素紧密相关的分析工具主要有价值链分析、战略定位分析、战略环境分析和成本动因分析。
(1)价值链分析。价值链分析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来,是一种寻求确定企业竞争优势的工具。他认为每一个企业都是在设计、生产、销售、发送和辅助其产品生产过程中进行各种活动的集合体,所有这些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示,价值链有三个含义:第一,企业各项活动之间都有密切联系,如原材料供应的计划性、及时性和协调性与企业的生产制造有密切的联系;第二,每项活动都能给企业带来有形或无形的价值,如售后服务这项活动,如果企业密切注意顾客所需或做好售后服务,都可以提高企业的信誉,从而带来无形价值;第三,价值链不仅包括企业内部各链式活动,更重要的是,还包括企业外部活动,如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与顾客之间的关系。一个企业的价值链的合理程度决定了该企业的竞争力。
(2)战略定位分析。通过价值链分析提供了一个总体分析框架研究企业战略成本管理之后,依然存在如何将成本与企业战略相结合的问题。战略定位分析的目的就在于确定出企业的战略,将成本管理的具体方法针对特定的战略而进行展开与创新,这也是战略成本管理超越传统成本管理的所在。
(3)战略环境分析。企业的生存、发展会受到内外环境的影响。所谓外部环境是指影响企业战略选择及经营活动的各种客观因素的总体,内部环境是指企业的内部条件。战略环境分析就是通过外部环境分析得出企业外部的机遇和威胁,通过内部环境分析得出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企业的可选方案,在通过评价比较,最终选择最佳战略。战略环境分析的主要方法包括:外部环境分析的四因素PEST法和内外环境综合分析的SWOT法等。
(4)成本动因分析。成本动因是指引起产品成本发生的原因,也就是成本的驱动因素。在价值链分析和战略定位分析的基础上,企业能够确定其应该采取的成本管理战略,运用成本动因分析则可以进一步,找出企业成本的驱动因素,有针对性地控制成本,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不仅如此,运用动因分析还能够找出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最有效的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石油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战略成本管理的提出是基于20世纪70年代以后能源成本上升,世界经济环境开始趋于复杂多变,企业所使用的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这一背景。在这一深刻的变革背景下,我国企业尤其是石油企业有必要对自身成本管理方法进行改良和调整,通过实施战略成本管理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
1.传统成本管理的固有缺陷会妨碍石油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传统成本管理的着眼点在于如何通过节约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对于企业而言,节约仅仅是获利的手段,并不是目的。现代成本管理追求的是在一定的成本支出,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和最高的成本收益率。一味减少开支、降低成本只会妨碍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实现,降低必要的成本不仅会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也会妨碍企业整体经营策略和长期发展战略的实施。长期处于计划体制的约束下,国内石油企业具有固定的收益函数,然而其成本则是可以变动,降低成本成为了其增加利润的主要手段。
2.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迫使国内石油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由于70年代欧佩克国家及其他第三世界产油国对石油工业实行国有化,使得各跨国石油公司失去了绝大部分上游资产——油气储量和产量。这使得国外石油巨头纷纷开始通过战略成本管理寻找出路。雪佛龙兼并海湾石油公司,尽管付出了巨大的财务成本,却使其石油储量从16.3亿桶猛增到36亿桶,相当于以每桶6.7美元的价格买下了19.7亿桶可采储量,当时一般每桶石油的勘探开发成本为8~10美元。德士古公司收购格蒂公司也是通过暂时的成本上升换取了巨大的战略利益,使它的储量翻了一番,而且还获得了在北海、印尼、中东的探区权益。经济全球化和国内市场的形成所带来的结果是竞争范围的扩散和竞争烈度的加剧,这迫使国内石油企业不得不开始采取战略成本管理应对来自国内外的竞争。
三、国内石油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难点
战略成本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要将成本因素同企业的竞争地位以及发展战略联系起来,寻求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与成本持续降低的最佳路径。战略成本管理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不同于传统成本管理的特征:一是战略成本管理重视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具有外向性特征;二是战略成本管理重视企业成本竞争优势的形成,具有竞争性的特征;三是战略成本管理重视成本信息提供的战略性需求,具有信息多样性和全面性的特征。这些都是战略成本管理不同于传统成本管理的特征。
对于国内石油企业而言,推行战略成本管理面临以下三个方面的难题:
一是理论研究水平相对落后。由于战略成本管理是从国外引进并被国外企业率先实施,目前国内的理论研究还仅仅局限于对国外情况的翻译介绍和,没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建立起适合我国企业的完善的方法体系,在实际应用方面,实用性的资料较少,企业相关人员学习掌握难度大。
二是对于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的实际应用经验缺乏总结。随着战略成本管理方法的逐步发展和深入,国内许多行业的部分企业开始进行推行和实施,这是国内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迈出的坚实一步。由于战略成本管理方法在国内企业的应用尚未成熟,尽管理论界对其总体分析框架已经基本构建完毕,不同分析工具在不同的企业中适用性仍然不同,在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导致总结这一方法的实际应用经验较为困难。从实践中看,真正自觉运用战略成本理论来为企业经营管理服务的也仍是寥寥无几。
三是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相关人才短缺。我国加入WTO至今尚不足十年时间,战略成本管理对于国内企业仍是一个新生事物,国内石油企业处在数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并不需要考虑发展战略,只需在按国家计划生产的同时控制成本即可。管理者只注重传统成本管理,对于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和优越性认识不足,忽视了相关的研究学习。
综上所述,国内石油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还需要一段时间来做好基础工作,也说明国内石油企业如果推行战略成本管理来完善成本管理体系、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将有很大潜力可以发掘,企业可以借助战略成本管理在有效降低成本的同时实现效益的大幅增加。
四、国内石油企业加强战略成本管理工具应用的对策
鉴于当前环境国内下石油企业加强战略成本管理的必要性和战略成本管理分析工具应用方面存在的缺陷,国内石油企业必须从强化战略成本管理的工具应用入手加强这一管理方法的。针对战略成本管理的几种主要分析工具,国内石油企业应当考虑以下几方面:
1.充分重视战略价值链分析法的应用。一方面国内石油企业应该重视对同行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分析,明确自身的成本优势和成本劣势,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强对自身价值链的分析,通过对自身价值链的分析,可以消除企业内部的不增值和低增值业务,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如中国石油通过在建成于2002年的中国石油电子商务网上交易平台进行网上采购和销售,初步实现了内部采购业务的整合和物资采购的公开透明管理,降低成本超过6亿元,节约成本超过5%。
2.进行有效的战略定位分析。对于不同的经营环境,企业应适当选择不同的基本竞争战略,以便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在进行战略定位分析时,石油企业从行业的分析中应该明确石油产业,是一个高风险、高投入、高技术的行业,企业的管理定位中必须把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低成本发展紧密结合。具体的战略展开与企业的日常管理紧密相关,从成本管理的角度分析,基本要求应该包括科学决策、弹性预算、责任控制、精细核算和全面考评。
3.进行全面深入的战略环境分析。企业的外部环境因素影响着企业管理过程中的诸要素和管理效率,管理效率决定企业效率。就国内石油企业关键性要素而言,影响石油勘探开发企业战略定位的外部环境因素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类:经济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技术因素。经济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到我国石油企业经营战略的确定与实施;政治、法律因素直接影响国内石油企业的长期投资行为和发展战略;社会文化因素对国内石油企业开展跨区域、跨国经营存在着重要的影响;技术环境因素及其变化也会给国内石油企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石油企业的内部环境主要是指企业的组织结构,对于石油企业而言,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如何建立目标和政策,决定了企业资源的配置以及利用方式和利用效率。全面深入的战略环境分析对于石油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4.强化战略成本动因分析。国内部分石油企业实施的以目标责任成本管理为主的成本管理活动,基本的管理对象是与原油产量相联系的生产业务量和实物资产数量等具体的成本动因。这在战略成本管理框架下仅仅体现了战术性的成本动因,是影响某一特定项目或某一时期的微观动因。为有力保障企业低成本战略的实施,石油企业还应着手分析战略层面的成本动因,如结构性成本动因中的业务范围、规模经济、技术水平等,执行性成本动因中的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企业内部联系以及供应商管理等。
这些宏观层次的成本动因的形成一般需要较长时间,一经确定往往很难变动,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将是持久的和深远的。结构性成本动因往往发生在生产开始之前,却构成了以后生产产品的约束成本,在管理中应该与企业的竞争战略紧密联系。而执行性的成本动因一般是“越多越好”,如员工不断改善生产技术水平和提高管理水平的积极性越强,企业的成本越低,这与结构性成本动因有本质的差别。这些成本动因因企业而异,企业可以尝试从培育企业成本文化的角度来探索管理好执行性的成本动因。
参考文献
[1]A.D.Chandler(1962),Strategy and Structure:Chapt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American Industrial Enterprise,MIT Press
[2]夏宽云.战略成本管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
[3]马颖,宋华锋.石油企业推行战略成本管理初探[J].前沿.2006(4)
[4]刘毅军,王玮.国外大石油公司的战略成本管理及其启示[J].石油大学学报.2003(1)
[5]国立华.国内石油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探讨[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7)
[6]袁立波,汪小英.国内石油企业战略成本管理初探[J].理论月刊.2008(8)
[7]刘海生.战略成本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下旬刊).2009(1)
国内企业品牌管理研究 篇7
关键词:品牌,国内企业,品牌管理
一、引言
自中国加入WTO后, 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品牌”成为市场中较热门的词汇, 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追求品牌。市场上具有优质品牌的企业占据了大量市场份额, 因此, 品牌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然而, 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后, 国内企业产品市场份额不断减少。因为即使国内企业不缺少关于企业管理的知识, 但由于对品牌管理的认识或者实施措施不到位使对于国内品牌的大量投入付之东流。
二、品牌管理
1. 品牌管理定义
品牌管理是管理者为培育品牌资产而展开的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规划传播提升和评估等一系列战略决策和策略执行活动。本文对于品牌管理的理解是:企业将品牌视为企业的隐性资本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所在, 企业通过对品牌的创建与运营, 挖掘企业品牌本身所具有的巨大效应和价值, 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以及企业核心价值。
2. 品牌管理的作用
(1) 品牌管理是企业总体战略的重要内容。目前, 消费者追求名牌产品, 使得品牌产品不断增加, 顾客对品牌的追求造就了一个个成功的企业。事实证明, 在企业发展初期便将品牌发展以及品牌管理计划作为企业总体战略一部分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快速成长。
(2) 品牌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品牌作为企业的隐性资源, 在进行品牌设计时便融入企业特色、企业文化等凸显企业自身的其他元素, 品牌成为企业在经济社会中的代言。因而, 企业在进行品牌管理过程中向社会、市场展现品牌质量、特色的同时也是在宣传企业的服务及企业文化。
(3) 品牌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竞争优势。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国内企业近几年的利润空间不断缩小, 企业若要能在竞争中站得住脚则需进行品牌管理, 寻找正确的品牌定位, 以优质的品牌进入细分市场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国内企业品牌管理存在的问题
1. 缺乏对品牌管理的认识
(1) 忽视品牌管理。目前, 国内很多企业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仍存在“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观念。将企业财力、人力等较多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中, 忽视对于企业品牌的管理, 也放弃了品牌这一竞争手段, 因此未获得品牌这一资产所带来的收益。
(2) 过分注重外在表现。许多企业对于品牌管理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品牌形象建设是一味的广告宣传, 企业将大量精力与资金投放至各种版本的广告中, 试图通过广告的狂轰滥炸来获得顾客的关注。然而, 品牌的实质却是为顾客所获得的利益。
品牌核心价值是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根源, 在核心价值基础上进行适度的广告宣传会使得企业品牌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2. 品牌策略的运用存在问题
(1) 品牌定位存在问题。品牌定位是通过在产品本身、服务、情感诉求等各方面的设计, 力图使企业在顾客心中占据一个独特的地位。目前, 部分企业品牌定位模糊, 不能明晰目标客户或者是该品牌所处级别与层次, 导致消费者不易区分企业品牌, 不利于企业品牌发展与竞争力的增强。
(2) 品牌过度延伸。当企业某品牌具有一定知名度时, 若将该品牌运用至新产品的推出, 可有效降低产品进入市场的成本与难度。但是, 若过度延伸则会损害原品牌。
我国企业在一个品牌做成功后, 便毫无顾忌的将其进行延伸至其他相关甚至毫无关系的行业, 不仅没有推动新产品的销售而且损害了成功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原有形象。
3. 忽视品牌文化培养
品牌与企业商品的销售以及企业的发展壮大息息相关, 企业通过内部员工品牌文化的培养来传递品牌是一个很好的品牌管理途径。
产品品牌管理是为满足顾客需求从而实现企业销售水平增长, 实现企业销售目标。因此, 品牌塑造被认为是营销部门的工作, 与其他部门的员工无关, 较多企业缺乏对企业全体员工进行“以顾客为核心”的品牌文化教育使得各个部门各自为政, 不能形成统一的力量, 不利于企业品牌管理与发展。
4. 品牌管理组织机构不合理
我国许多企业未制定专门的品牌管理机制、设定品牌管理人才。品牌管理绝大部分由广告经理或者是销售经理等承担。然而广告经理的目标是通过广告的设计、创新及执行等使企业宣传达到一定效应、销售经理则为实现企业年度销售目标开展销售活动, 从而忽略对于品牌战略的实施及执行。
四、国内企业品牌管理相关建议
1. 提高品牌意识
(1) 提高品牌标识管理意识。在产品多样化的环境下, 消费者对某品牌的认识首先来自于其产品外在表现以及通过品牌标号加深对品牌印象, 这是消费者了解品牌的初步途径。
因此, 企业进行品牌设计 (名称、标识) 时要刻意体现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企业标识需要能代表产品品牌特色, 做到品牌外在表现与实际情况相符合。同时, 应注重企业品牌名称以及标识管理。随着社会发展, 企业应定期调查市场对于本企业品牌的评价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标识创新、更改, 使之能适应市场经济与顾客需求。
(2) 提高品牌保护意识。品牌是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 其最明显的表现方式是商标。商标在媒体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频率最高, 它是品牌的代表。
我国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相对淡薄, 品牌流失现象严重。目前, 许多品牌商标国内企业一直在用, 却被外企抢先注册, 因而企业须花高价钱买回本属于自己的品牌, 致使企业资产的流失。
国内企业要加强品牌的保护, 提高品牌保护意识。
2. 功能价值管理
(1) 合理定位品牌。品牌定位是企业推广品牌的前提, 决定企业在顾客心中的地位与形象。企业定位要突出品牌鲜明的特色、定位清晰。企业可从产品功能、特点出发, 以利益、价值为导向进行品牌定位。无论选取哪一标准, 企业品牌定位需:定位清晰, 不可模糊, 易于辨别。
例如众所周知的宝洁三大洗发水品牌———海飞丝、飘柔、潘婷其去屑、柔顺及修复受损都是产品特色。
(2) 提高产品核心价值。产品质量、性价比是顾客对于企业的一项重要要求, 提高顾客对于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的满意度是品牌推广及获得认可的基础。因此, 企业应注重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提高产品质量, 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实现产品品种及功能创新, 确保顾客获得企业品牌所带来的核心价值;同时提供完美售后亦会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
(3) 品牌适度延伸。将成功品牌运用在新产品推广中可以有效减少推出成本, 提高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成功率。但品牌延伸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新产品须与原品牌产品具有一定的相关度, 产品相关性越大, 利用原品牌延伸成功率越大。②产品延伸前, 分析新产品市场定位与原品牌产品定位、目标客户群体差别。若两种产品市场定位层次差异较大, 则进行品牌延伸可能损害原品牌产品客户群相关利益, 引起客户不满。
3. 设置品牌经理
目前, 我国普遍使用的品牌管理组织形式有:职能经理制与品牌经理制。
职能经理制是在企业组织协调下, 品牌管理由各职能部门承担, 其在各自权责范围内行使权力、承担义务。品牌经理则把握品牌运营全过程, 对品牌运营过程中的各项活动负责处理。
若企业品牌较少, 职能经理制可以胜任。但是目前, 企业内品牌数目居多, 职能负责制使企业各部门间协调难度增加。而设置品牌经理, 加深对品牌精神、特色了解;并有更深入的探讨, 使产品在整个运营过程中受到关注, 发挥品牌资产的最大效应。
4. 品牌资产管理
(1) 塑造企业形象。①企业以合适的广告形式建立企业形象。广告内容要契合实际不得脱离实际情况。②关注社会热点问题, 开展公益活动。在社会生活中, 各种热门话题经常出现, 企业应适时关注并采取行动;开展公益活动, 树立慈善企业的良好形象。③在品牌宣传中, 注重品牌的宣传档次, 若品牌每次出现的场合具有国际性或者权威性, 这会塑造企业品牌:高端、大气的形象。满足顾客购买企业产品提高自身地位的心理需求。
(2) 顾客关系管理。“顾客是上帝”, 企业应充分认识这一点。注重提高对全体顾客的服务水平, 满足需求, 维持关系。同时企业应特别注意对待最具有价值的客户:例如保留一些非销售的产品和服务, 将该种产品、服务的享受权利交给对企业最具有价值的顾客;另外, 价格折扣、优先采购等措施也是对于特殊顾客的特别对待, 提高顾客对于企业品牌的忠诚度。
5. 品牌生态管理
品牌生态管理是对整个品牌生态系统的管理。其除了构造内部品牌系统的战略外, 还要通过精心地组建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品牌群来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 企业进行品牌管理思想建设及开展具体活动时, 要注意企业整体协同发展, 开发品牌群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产品开发能力。
企业把握品牌推广过程中所有环节是品牌生态管理的另外角度理解。一个品牌要顺利推入市场一系列利益相关者配合。因此, 企业关注生产经营同时应投入更多精力与这些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传递品牌的概念与精髓, 其中包括对企业员工品牌文化的培养、顾客竞争能力的提高等。
参考文献
[1]李萌.浅谈中国品牌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 2012, 111.
[2]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 :288.
[3]吴健安.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4) :301-302.
论国内成本会计成本管理优化方案 篇8
(一) 成本预算不精确
首先, 在成本预算的制定上, 目前我国国内的很多企业都是根据历史数据, 甚至仅仅是根据上一年的成本费用情况来制定本年度的成本预算方案, 然后再在执行过程中来进行相应的调整。在成本预算的最初制定环节就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未能参考当年的具体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企业规划等来做出较为精确的计量。
其次, 在成本预算的下达中, 很多企业都是将整年的总费用预算分配给各部门, 使得成本预算在成本会计管理中形同虚设。尤其是大型企业中, 往往一个部门的规模就很大, 具有很多的细小单位和功能, 这种成本预算的整体下放, 以及预算调整规章的不严谨, 使得该部门下各单位难以拥有控制成本的观念, 往往最终会导致整个部门费用大大超出预算。
最后, 国内很多企业中, 成本预算及管理往往都是财务部门一个人的事, 独自规划并独自推行, 企业的其他部门参与度很低, 使得企业在整体团结凝聚力上处于劣势, 同时, 让成本预算的作用大打折扣。
(二) 成本核算方法传统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很多企业仍是处于摸索阶段, 且成本核算方法依旧采用传统的方法, 跟不上企业的规模发展。例如, 就成本管理中的制造费用来说, 很多企业成本会计中制造费用的分摊仅以产品数量为权重, 而企业的产品种类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张越来越丰富, 在产品价值上存在着很大差异, 这样使得很多产品的成本核算不合理, 从而使得企业产品的价格定位出现偏差, 影响产品的销量甚至出现亏本而不自知。
成本核算方法应该与企业的生产规模和业务水平等紧密相关, 很多企业或许认识到了本企业现行成本核算方法不当, 但苦于找不到或者没有财力支撑优秀的成本管理人才来发现和使用更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这些种种因素都对企业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制约。
(三) 成本控制存在难题
这一问题主要出现在我国众多的中小型企业中, 中小型企业往往在资金筹集上存在不少困难, 而技术设备的更新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而中小型企业往往难以支付这些固定资产的重置费用, 从而使得企业的生产效率难以提高, 生产成本难以降低, 于是整个成本控制在执行中存在很多问题。另外,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产品更新速率大大加快, 使得中小型企业在整体产品设计和生产上难以跟上时尚的步伐。
二、我国国内成本会计成本管理优化方案
我国国内的成本管理现状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要想真正做好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来降低成本、增长利润, 需要各个企业集合所有部门将成本控制观念深深植根于每一位职员心中, 分阶段、全方位地建立和健全适合本企业现今发展特点的成本会计管理体系。下面简要讨论了成本管理的各阶段的优化方案。
第一阶段:完善成本管理数据系统
在这一阶段主要是成本管理制度上的完善和严格执行, 将成本控制理念传播给每一位员工。这一阶段要求企业在费用登记和报销环节中严格把关, 要求负责人将原始单据收集好并妥善保存。
企业的报销制度不完善, 往往会导致企业成本的大幅上升, 其中的水分不容小觑。“公费旅游”现象中, 员工往往会借助出差的机会旅游和购物, 而差旅费包括交通费、食宿费、业务招待费等等, 若是企业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 员工很可能会为了自己的私事而滞留在出差地, 延长出差时间, 甚至将私人的消费也纳入报销中, 从而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费用支出。为了避免这些现象的出现, 企业应健全报销制度等并且严格执行, 对于员工的报销标准进行统一规定, 超额费用要求员工自行负担。
第二阶段:建全成本控制体系
在前一阶段成本管理数据完整的基础上, 展开第二阶段, 即建立成本控制体系, 要求企业结合当前的行业形势和自身特点, 在费用上实行定额管理和归口控制, 在成本核算方法上适时变革。也就是说, 将成本预算工作细致化, 总预算确定数额, 然后分派给各部门时也确定数额, 并且将预算落实到各部门之下的各单位中。进行实际调整时严格将实际成本具体化, 再对标准预算进行适当的调整。例如, 直接材料的成本归于采购部门和仓管部门, 然后原材料中又根据其具体分类和用途划分到具体的使用或采购单位中。通过这种分级管理和控制来拉拢所有的部门及单位参与到成本控制中来。
然后, 注重本企业成本管理人员的再教育和再培训, 鼓励他们积极吸取新知识, 并适当地给予财力支持或者提供教育机会, 让成本会计人才拥有足够的只是和能力对本企业的现状深刻认识, 从而适时地调整成本核算方法, 让企业的成本管理更科学, 从而帮助企业实现更大的利润。
第三阶段:实行分级成本费用责任制
第三阶段是第二阶段的延伸, 也是第二阶段真正落实的工具。分级成本费用负责制是指将成本控制再进一步细化到最小团队乃至个人, 分级成立成本费用责任中心, 由多级的责任中心来管理其下层的成本控制工作。第三阶段优化方案的实施, 旨在将成本控制工作分配到个人, 将企业全体员工纳入其中, 通过细化的定额的成本预算和严格的考核标准来规范每一位员工, 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来开展工作, 最大限度地压缩成本费用以达到成本的有效管理。
三、总结
总而言之, 现今我国国内企业的成本会计成本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 需要国内各企业进行积极探索和改革, 设计出适合本企业的成本管理优化方案来指导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管理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 一方面, 正确科学的成本核算能有效帮助企业进行各种决策, 如新产品的投入、固定资产的购置、产品的价格定位等;另一方面, 有效的成本管理能帮助企业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 合理地减少税收, 从而实现更多的收益。因此, 各企业应该将成本管理优化纳入具体计划中来切实实施, 从而提高企业的成本管理水平, 促使企业大步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彦龙.成本管理规范操作[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9.
[2]杨志玲.浅议企业成本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 2010 (33) .
[3]张悦, 张艳芳.浅析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J].统计与管理, 2011 (4) .
国内彩票业务费管理研究 篇9
2013年我国共销售彩票3093.25亿元, 据业内人士的估算, 2013年彩票业务费约为219亿元左右。但在彩票业务费使用管理方面中还存在如下问题:
(一)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业务费比例总体偏高
彩票发达国家业务费成本一般为3-5%之间, 我国彩票业务费成本目前水平约为5.5-10%, 大大高于国外平均水平。3000亿元的彩票总销量, 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将增加业务费30亿元以上。
(二) 彩票机构重复建设, 浪费严重
现行管理体制下, 国务院特许福利彩票与体育彩票两家, 两家彩票规则相似雷同, 系统重复建设,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 规则相似雷同。目前国家批准销售的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中, 大部分玩法是相同或相似的, 如福彩的3D与体彩的排列三。
2. 机构重叠、职责相同。从中央到县级都重复建设了两家彩票管理中心, 机构的职能相同, 造成了大量的浪费。
3. 系统建设重复。为销售福利和体育彩票, 各级福利彩票管理中心和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分别建立了各自独立的发行与销售系统, 两套销售系统内容相似或雷同。
四是销售网点重复。为提高各自彩票的销量, 两家彩票分别招募了各自的销售代销业主, 两家彩票为了竞争, 各自出台规定, 销售业主只能实行专营, 不得代销对方的彩票。事实上形成了两家独立的代销系统, 销售网点由于不得兼营对方的彩票, 给购彩者带来了不便, 同时加大了代销者的房租、人员工资等开支。
(三) 内部控制不力, 支出随意性较大
1. 人员超编严重。从各省级彩票销售机构公布的情况来看, 几乎所有的销售机构都存在人员超编现象, 且超编情况非常严重, 大大增加了彩票销售机构的人员负担, 详见表1。
2. 支出随意性较大。从表2来看, 贵州2014年体彩预计销量20亿元, 高于广西2013年预计销量的19亿元, 实际在职人员167人也高于广西的96人, 但预算支出只占到广西的54.7%;海南2013年体彩实际销量5.1亿元, 2013年福彩销售16亿元, 海南2013年体彩销量占2014年福彩销售的36.4%, 但支出只占10.7%。由于彩票管理中心按省级分区域, 各省彩票管理中心之间、体彩与福彩之间相比, 支出差异很大。彩票机构支出没有统一的标准, 也无任何规律可循, 支出随意性大。
(四) 收支不透明, 缺乏公众监督
1. 彩票业务费预决算公开面较小。财政部按月公布全国的彩票销量, 按年公告中央彩票公益金的使用情况, 但没有公开全国彩票业务费的筹集使用及结余情况。从各省级彩票业务费使用公开情况来看, 也不是很理想。在百度网搜索“彩票管理中心部门预决算经费公开”结果来看, 目前预算公开的有7个省级销售机构, 最早的是广东省从2011年开始预算公告。决算公开的只有广东一个省。
2. 彩票业务费预决算公开不够明细。从实际公开情况来看, 目前彩票业务费公布基本是按财政部门规定的公开口径, 一般只支出到目级科目, 另外公开了“三公”经费的预算, 但少有公开到明细项目和具体用途, 专家看不懂, 百姓不明白, 很难知道其支出的合理性、必要性。
二、问题分析
我国彩票业务费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行业体系的弊端———部门利益、内耗严重
《彩票管理条例》没有打破部门利益, 依然保留了福利和体育彩票两家, 没有整合为国家彩票, 两家彩票在玩法、机构、网点重复建设, 两家为争夺销量和市场, 纷纷利用手中的行政职权, 设立相同职能的彩票销售机构, 向上级主管部门争相争取各类相同相似的彩票玩法, 铺设相同的销售渠道的销售网点, 相互把对方作为唯一的竞争对手, 相互拆台, 浪费了大量资源, 这种情况在世界上极为罕见。
(二) 管理机构与职能的弊端———事业职能、缺乏竞争
1. 目前我国彩票发行、销售机构都是为事业单位 , 大部分是自收自支单位, 也有少数是差额拨款单位。作为事业单位, 主要职责是根据规定的职能, 完成既定的工作任务。对彩票销售机构的考核最主要指标是彩票的销量, 彩票销售机构没有营利指标和成本核算的压力, 因此缺乏成本管理的动力。
2. 发行与销售职能合一。成熟的彩票管理机制应该是发行与销售分开, 发行是国家的职能, 要加以严格控制, 具有天然的垄断性;彩票销售则回归市场, 让市场去主导, 通过市场机制来决定销售费用比率。但目前我国彩票管理中心集发行与销售与一体, 将销售也划入垄断行业, 取消了销售环节的竞争性, 缺乏竞争必然会导致低效。
(三) 财务管理制度的弊端--鼓励花钱、缺乏内生动力
1. 《彩票机构财务管理办法》中规定彩票销售机构业务费实行省级集中统一管理, 彩票机构作为一级预算单位管理。与现行预算体制一样存在“多要钱多花钱”的弊病, 更没有控制成本的明确指标, 对彩票发行与销售机构来说缺乏控制业务费的硬性约束。再加上这些机构的领导是上级任命, 都有一定的任期, 谁也不愿意在自己的任期结束后结余过大, 必然会造成多花钱、滥花钱。
2. 彩票发行与销售机构由民政和体育行政部门设立, 作为一个官方组织, 与任何一个组织一样, 具有天然自我膨胀的倾向, 造成冗员过多。为完成上级的销售任务指标, 通过上级的考核, 迫使彩票发行与销售机构需要更大的机构规模、更大的管辖权力、更雄厚的资金规模, 来完成彩票销售任务。
3. 《彩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 结余在财政专户的业务费, 只能弥补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的收支差额, 不得用于平衡财政一般预算或者其他支出。这个规定限定了业务费结余只可结转, 不可转为他用。虽然为彩票发行与销售机构吃了“定心丸”, 但一定程度纵容了他们“挣多少花多少”的心理。
4. 《彩票机构财务管理办法》规定, 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的业务费提取比例, 由彩票发行机构、彩票销售机构根据彩票市场发展需要提出方案, 报同级民政部门或者体育行政部门商同级财政部门核定后执行。这种制度设计存在严重缺陷, 如果让彩票发行、销售机构主动降低业务费比率, 进行自我革命, 无异于“与虎谋皮”。
5. 《彩票机构财务管理办法》中规定彩票机构作为一级预算单位管理, 直接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批,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财政部门大多由所属综合处室管理, 由于财政部门人手少, 对彩票销售业务不够精通, 造成对彩票销售机构预算和决算监管审核不力, 使审批和管理流于形式。
(四) 法律法规不健全———缺乏向社会公告的硬性约束
现行的《彩票管理条例》、《彩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彩票机构财务管理办法》均未明确条款要求对彩票业务费收支情况向社会公告, 缺乏对彩票发行与销售机构向社会公告的硬性约束, 实事上使彩票业务费收支情况接受社会监督落实。彩票业务费是直接来自于广大购买彩票的社会公众, 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资金, 公众对业务的使用拥有知情权, 保护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可以帮助彩票发行与销售机构加强成本管理, 提升节约意识, 提高发行费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 财务管理粗放———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型
彩票销售有自身的规律, 彩票销售额与宏观经济形势、彩民偏好、彩票品种等相关。在不同发展阶段, 对彩票市场的投入不同, 彩票业务费比例应该有所不同。目前彩票发行与销售机构对彩票业务费投入与彩票销量的缺乏科学的统计分析。
三、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并通过原因分析, 提出如下加强彩票业务费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 修改彩票条例, 完善彩票法律法规体系
进一步修订《彩票管理条例》、《彩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彩票机构财务管理办法》、《彩票机构财务管理办法》等彩票法律法规, 明确合并福利与体育彩票, 设立统一的国家彩票;修订完善业务费财务管理制度、改革现行的业务预算管理体制;公开彩票业务开支情况、接受彩民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进一步明确降低业务费比率的程序, 改革降低业务费比率的流程等, 为下一步彩票行业改革提供法制依据。
(二 ) 合并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 , 统一彩票发行与销售体系
破除部门利益, 将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合并为统一的国家彩票, 并将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现有的玩法进行整合, 取消完全相同或雷同的玩法, 大力发展优势玩法, 淘汰一些不受彩民喜爱的玩法;统一合并现有的发行与销售机构, 整合销售渠道, 避免重复建设。
(三) 改革销售模式, 大力发展互联网销售
与传统销售模式相比, 互联网彩票具有购彩时间不受限制、兑奖方便、管理成本低、规模效应大等优点, 我国互联网彩票市场规模从2005年的1亿元到2013年的420亿元, 增速很快, 但也只占整体彩票销售额的13.6%, 与发达国家30%左右的比例仍然相去甚远 , 未来仍具备很大空间。因此, 顺应历史发展趋势, 大力发展互联网彩票, 给具备条件的网络运营商发放经营牌照, 形成充分的竞争, 打破目前少数网络运营商的垄断, 通过新营销渠道有效降低业务费成本。
(四) 改革业务费管理体制, 完善业务费调整制度
国家需建立发行费比例动态调整体制。根据彩票销量、业务提取问题、业务费使用和结余情况, 定期对业务费比例进行调整;明确调整的程序和方法, 使业务费调整具备可操作性; 更加科学地确定业务费比例调整的主导者和主体, 改变现在由发行与销售机构申请调整的体制, 由管理部门、彩民来决定业务费的比例。
(五) 公开业务费收支情况, 接受彩民监督
彩票业务费作为一种社会资金, 业务费收支公开要法定化, 每年定期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 并深化细化公开内容, 将重大业务事项、“三公经费”等分项公开, 让社会公众充分了解并监督业务费的使用情况, 让彩民参与业务费使用的管理和监督。
(六) 加强财务管理, 建立科学有效的业务管理模式
彩票发行与销售机构加强对彩票营销促销宣传经费的研究管理, 建立合理的使用管理模型, 避免无效和低效的投入, 不断降低发行与销售成本, 逐步降低业务费比例。降低的业务费比例可增加返奖比例, 增加中奖机率和提高奖金总额, 让利于彩民, 提高彩民的购彩兴趣, 增加彩票销量, 筹集更多的公益金。
参考文献
[1]海南省福利彩票发行中心2014部门预算公开, 海南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2014年部门预算公开[EB/OL].海南省人民政府官网, 2014.
[2]广西体育彩票管理中心2013年部门预算编制说明[EB/OL].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局网站, 2014.
国内管理层收购现状研究 篇10
1.管理层收购的概念
国外学者Sing (1990年) 对MBO 下了这样的简单定义“管理者在机构投资者的协助下, 通过相对集中持有的股权和高水平负债来替换公众所持有的股票, 从而根本改变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种行为。”国内学者陈志杰、吴昊 (2003年) 将国内的MBO 表述为“以管理层为主的、与股权激励相联系的、通过融资对目标公司部分股权进行收购并意在获取公司实际控制权的收购行为。”更一般的, 郭雷 (2004年) 总结指出MBO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利用借贷资本购买本公司的全部或大部分股份, 从而改变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 进而达到充足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行为”即管理层收购。
作为一种制度创新, MBO对企业的现实意义在于明确企业产权关系,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2.管理层收购的产生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 企业发展超过了企业家所有的管理能力, 因此产生了委托代理理论, 作为所有者的企业家聘请职业经理人来经营管理公司, 这就导致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 进而, 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拥有所有权的成为股东, 而拥有经营权的则成为经理或者职业经理阶层, 他们两者之间通过契约关系成为合作伙伴、资源互补。
这样原本由所有者拥有的剩余权进一步分离, 企业所有者 (股东) 将剩余控制权的剩余权和剩余索取权的特定权通过契约的形式赋予高层管理者, 这是委托代理的原型。但是, 由于代理人的利益与委托人的利益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代理人能利用委托代理间的信息不对称优势谋取自己的利益的最大化而有可能损害股东的利益。因此, 对代理人的有效激励就显得格外重要, 这也将大大提高委托代理的成本。
MBO则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逆反, 它旨在集中因规模扩大、管理能力有限等原因造成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通过管理层对公司的收购实现管理者从所有者手中争回剩余控制权的特定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剩余权, 实现剩余权控制权和索取权的统一, 从而降低代理成本。由此看来, MBO实际上是对过度分权导致代理成本过大的一种矫正。
3.国内MBO发展现状研究
MBO真正被引入国内是在1998 年, 即国内出现了四通集团通过发起职工持股方式收购本公司股权的首例MBO收购案例, 总裁段永基个人持股达到360 万股。基于国情, 国内MBO有助于盘活国有资产, 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通过MBO 赋予企业家对目标企业高比例的剩余索取权, 真正体现了企业家的价值;大大降低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产生的代理成本;同时, 作为一种杠杆收购, 大幅增加了目标公司的负债率, 而这些负债的还本付息压力也可以对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行一定的约束。
由于西方的股权激励体系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上的, 如:有效性极高的资本市场;金融体系高度发达, 经理人员行权或者进行MBO有足够的资金来源和金融工具;立法、税收方面的强大支持;成熟的经理人才市场等, 而我国国内目前的现状距离西方那种成熟的股权激励模式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 国内的MBO又与国外的MBO存在着许多差异, 主要体现在:解决的问题和操作环节这两方面的巨大差异。首先, 在解决的问题方面, 西方MBO案例中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委托代理之间的代理成本问题, 而中国的MBO要解决的是产权或者是改制问题, 而其中的副产品之一便是代理成本的消除。其次, 在操作环节差异方面, 西方管理层收购中, 卖方和买方都是清楚的, 买卖的成交在很大程度上是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 而在中国实行MBO, 卖方在很多情况下是不清楚的, 同时, 国外有相对较为完善的市场支持和相对有效的工具。
因此, 目前国内实行MBO企业主要有以下四类:一是国有中小企业中管理者与职工共同收购、共同持股;二是集体企业通过管理者收购使之私有化;三是管理者收购合资企业的外资股份;四是作为企业家长期激励制度的MBO。
3.1我国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
由于资本市场及国内相关法律体系的未完善, 我们目前的MBO发展存在着与国外MBO发展中不同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融资渠道狭窄。
一方面管理层的薪酬积累远不能支付高额的收购费用, 所以80%以上的收购资金需要由管理层通过对外融资取得。另一方面我国管理层收购外部融资渠道缺乏, 主要是由银行提供。但是在我国银行不介入企业的经营管理, 导致了积极投资者的缺位。
3.1.2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及定价的非市场化。
管理层收购的交易价格、收购资金来源等信息没有实施及时的信息披露, 管理层拥有的信息优势和实际控制权优势, 使他们在实施收购的过程中可能利用这种优势来牟取私利。而且, 我国的MBO基本采用协议收购的方式, 缺乏透明的市场, 难以提供对称的信息, 结果就造成了定价的非市场化, 在确定收购价时往往出现定价过低, 当最终实现流通, 又要回归到市场流通股价格, 必然损害到公众股东利益。
3.1.3证券市场不发达和中介机构不成熟, 财务风险加剧。
参与收购的管理层必须提供相应的资金, 他们往往以分配所得的股权或其他收入向银行抵押, 取得贷款后支付给原股东。因此在原股东套现退出的同时, 公司的财务风险加大。
3.2完善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对策建议
既然我们目前的市场上仍然有这么多的问题, 我们应该勇于借鉴西方成功的MBO经验, 创造性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3.2.1拓宽MBO合法融资渠道, 引入外部投资者竞价。
首先, 应随着市场与经济的发展来创新企业的管理层收购融资工具。通过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在管理层收购适用的融资工具, 通过实施金融改革, 为企业综合利用多种融资工具、组合风险和收购成本提供可能。其次, 大力发展各种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 进行制度创新和金融工具创新。并引入战略投资者, 且建立和完善管理层收购融资的退出机制。最后, 还要有效增加买方数量, 保证交易价格的公正性。
3.2.2完善MBO的信息披露机制, 增加交易机制的透明程度, 健全MBO法律法规。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 导致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 急需建立公开透明的交易体制, 从而更加合理地对管理层收购进行定价。并借鉴国外经验,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规范我们MBO的发展。另外, 还要加快建立民事赔偿制度, 使违法MBO 的实施者不得不考虑可能面临的高额处罚成本。
3.2.3管理层收购后的整合。
整合的内容有人力资源整合、文化整合、组织机构整合、利润增长点整合、公司业务和资产重组、公司发展战略调整等等。要想MBO取得成功必须重视企业战略、愿景、文化等的全面整合。
4.中国特色的管理层收购 (CMBO)
基于中国现实基础与实行情况与西方的差异, 本文赞成国内学者郭雷在《管理层收购中国实践》一书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的MBO, 即CMBO的概念。CMBO的主体是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企业家;以企业控制权的让渡为目标, 以保持公司政治的平衡为衡量标准;以所有权向管理层或者员工的让渡为标志;表现形式主要为一揽子股权激励方案。
总而言之, 一个建立在中国国内现状及运作于市场之上的管理层收购对减少企业的代理成本, 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 最大化公司的价值是有益的。
摘要:随着国外长期激励方式的多元发展,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也开始关注到企业的治理问题。尤其是在对外开放程度深化的现在, 国内企业和学者越来越多的开始关注有利于解决信息不对称及委托代理成本问题的管理层收购, 即MBO。本文将从管理层收购的概念、产生及国内MBO发展现状三方面入手, 支持目前有关学者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层收购, 即CMBO的提出。
国内建设工程项目投标管理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建设工程 投标管理 施工组织
0 引言
投标文件就是投标人对业主发出的要约的承诺。投标人一旦提出了投标文件,就必须在投标文件规定的期限内信守其承诺,不得随意退出投标竞争。因为投标是一种法律行为,投标人必须承担中途反悔撤出的经济和法律责任。投标又是建筑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针对招标的工程项目,力求实现投标结果最优化的活动。投标决策有两个关键目标:一是关于参加哪个招标项目的决策;二是投标的项目确定后,如何争取目标,以取得合理的效益。
总体来看,投标决策贯穿在整个投标过程中。投标必须按照当地规定的程序和做法,满足招标文件的各项要求条件,遵守规定的招标时间,进行公平、公正的竞争。决策绝不同于投机取巧,搞不正当的竞争。
1 投标阶段的施工组织设计
编制所投标的施工规划,是投标报价的重要基础。
1.1 选择和确定施工方法。根据工程类型,研究可以采用的施工方法,对于一般的土方工程、混凝土工程、房建工程、灌溉工程等比较简单的工程,可结合已有施工机械及工人技术水平来选定实施方法,努力做到节省开支,加快进度。
1.2 对于大型复杂工程则要考虑几种施工方案,进行综合比较。如水利工程中的施工导流方式,对工程造价及工期均有很大影响,投标人应结合施工进度计划及能力进行研究确定。又如地下工程,则要进行地质资料分析,确定开挖方法,确定支洞、斜井、竖井数量和位置,以及出渣方法、通风方式等。
1.3 选择施工设备和施工设施,一般与研究施工方法同时进行。在工程估价过程中还要不断进行施工设备和施工设施的比较。利用旧设备还是采购新设备,在国内采购还是在国外采购,需对设备的型号、配套、数量(包括使用数量和备用数量)进行比较,还应研究哪些类型的机械可采用租赁方法,对于特殊的、专用的设备折旧率需进行单独考虑,订货设各清单中还应考虑辅助和修配机械以及备用零件,尤其是订购外国机械时应特别注意这一点。我国某公司在国外承包某拦河闸时,由于机械订购得当,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4 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应紧密结合施工方法和施工设备,施工进度计划中应提出各时段应完成的工程量及限定日期。施工进度计划是采用网络进度计划还是线条进度计划,根据招标文件要求而定。目前国内大型工程招标多采用电算方法绘制网络计划,这也体现了21世纪对建筑施工管理的新要求[1]。
2 投标文件的编制与投送
投标文件是投标活动的一个书面成果,它是投标人能否通过评标、决标而签订合同的依据。因此,投标人应对投标文件的编制和投送给以高度的重视。
2.1 编制投标文件的准备工作 ①组织投标班子,确定人员的分工。②仔细阅读招标文件中的投标须知,投标书及附表,工程量清单,技术规范等部分。发现需业主解释澄清的问题,应组织讨论,需要提出业主组织的标前会的问题,应书面寄交业主,标前会后发现的问题应随时函告业主,切勿口头商讨。来往信函应编号存档备查。③投标人应根据图纸审核工程量清单中分项、分部工程的内容和数量。发现有错误,应在招标文件规定的期限内向业主提出。④收集现行定额和综合单价、取费标准、市场价格信息和各类有关标准图集,并熟悉政策性调价文件。⑤准备好有关计算机软件系统,力争全部投标文件用计算机打印,包括网络进度计划。
2.2 投标文件的投递 投递投标文件也称递标。递标注意事项如下:①投标文件的递送应当在招标文件规定的投标日期以前,否则即不接受。但也不宜过早投递,以免泄露信息。②招标文件的正本、应提交的各份副本和其他文件应密封装在内层投送函中,再密封在一个外层包封内。内层和外层包封外皮上应写招标人名称和地址、合同名称、工程名称、招标编号等,以便投标文件送达时间超出截止日期时,招标单位能原封退回[2]。有的招标文件允许投标人中途撤回已投的投标文件以便投标人修改后在截止日期前在递送给招标单位对,则可拆开外封包而将内封包退回。③投标文件应递投到招标文件指定的单位及地址。招标单位收到投标人所递送的投标文件后,应签收或通知投标人,并记录收到日期和时间,并采取措施保证投标文件不会被启封或遗失。
2.3 开标后的投标技巧研究 投标人通过公开开标这一程序可以得知众多投标人的报价。但低价并不一定能中标,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反复研究,经过议标谈判,方能确定中标人。若投标人利用议标谈判施展竞争手段,就可以改变自己的投标书的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大大提高获胜机会。从投标的原则来看,投标人在标书有效期内,是不能修改其报价的。但是,某些议标谈判可以例外。在议标谈判中的技巧方法主要有:
2.3.1 降低投标价格 投标价格不是中标的唯一因素,但却是中标的关键因素。在议标中,投标人适时提出降价要求是议标的主要手段。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要摸清招标人意图,在得到其希望降低标价的暗示后,再提出降价的要求。因为,有些国家的政府关于招标的法规规定己投出的投标书不得改动任何文字,若有改动,投标即告无效。第二,降低投标价要适当,不得损害投标人自己的利益。
降低投标价格可从三方面入手,即降低投标利润、降低经营管理费和设定降低系数。投标利润的确定,既要围绕争取未来最大利益这个目标而订立,又要考虑中标率和竞争人因素的影响。通常,投标人准备两个价格,即准备了应付一般情况的适中价格,又同时准备了应付竞争特殊环境需要的替代价格,它是通过调整报价利润所得出的总报价。两价格中,后者可以低于前者,也可以高于前者。如果需要降低投标报价,即可采用低于适中价格者,使利润减少以降低投标报价。
经营管理费,应该作为间接成本进行计算.为了竞争的需要也可以降低这部分费用。降低系数,是指投标人在投标作价时,预先考虑一个未来可能降低的系数。如果开标后需要降低价格,就可以参照这个系数进行降价;如果竞争局面对投标人有利,则不必降低。
2.3.2 补充投标优惠条件 除中标的关键因素——价格外,在议标谈判的技巧中,还可以考虑其他许多重要因素,如缩短工期,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支付要求,提出新技术和新设计方案,以及提供补充物质和设备等,以此优惠条件争取到招标人的赞许,而争取中标。
3 小结
投标制度的实行在我国起步比较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而形成法律来实施才六年多。由于市场机制的转换,出现一些问题是难免的,关键是今后如何认真贯彻执行,除了大依法办事,严格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建设项目的投标活动外,还应采取一些相应配套的措施。这样才能保证公正、公开、公平地有序竞争,真正实现建设工程投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建莉.增强投标报价竞争力的思考[J].山西建筑.2004.(07):21-24.
全面预算管理国内外文献综述 篇12
关键词:企业,全面预算,财务管理
一、国外文献综述
12 世纪至14 世纪时, 英国国王的课税权受制于地主贵族阶层即国王课税的方案只有在议会同意后才能执行, 预算管理初现端倪。虽然企业预算管理最先出现在英国, 但最早运用预算管理的国家却是美国。泰勒于1911 年提出的“科学管理”学说, 不仅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 而且让更多的企业能广泛应用标准成本及差异分析等公司预算管理理论。美国国会于1921年颁布了《预算和会计法案》, 部分私营企业了解并采用了预算管理的职能, 预算控制的思想进一步扩大, 实施效果表现良好。麦西金于1922 年出版的《预算控制》, 详细地从控制的角度介绍了预算管理的理论及方法, 他提出了预算职能的概念, 预算管理被提升到用以强化企业管理的地位, 此书的出版标志着企业预算管理理论的形成。1925 年德国Lehmaun在其所著的《工业成本预算》一书中论述了企业成本计划的内容。1930 年, 他又出版了《企业经济计划———商业预算》一书, 进一步丰富了成本预算管理理论。20 世纪30 年代以后, 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在欧美国家不断完善, 一些企业逐渐兴起了零基预算编制方法, 给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和方法都注入了新的活力。随后, 西蒙《决策理论》于20 世纪50 年代发表, 加速了预算管理理论的发展。公司制企业集团的出现也带来前所未有的企业兼并重组和决策分散化风潮, 迫使企业与理论界对预算管理的探讨迎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企业渐渐进入信息化数字时代, 企业资源计划 (ERP) 系统也运用到预算管理中, 提高了管理效率, 并成为内部管控的主要方法。国外大型管理软件商如ORACLE、SAP都相继开发了功能强大且独立的预算管理软件, 并具有可二次开发的特点。到了80 年代, 美国著名的管理会计学家罗伯特·卡普兰提出了作业成本预算管理制度;到90 年代时, 世界格局及经济环境发生剧烈变化, 国内外竞争日渐激烈, 以往的预算管理缺乏适应性、费时耗力等很多缺陷也日渐明显, 人们开始探索新的预算管理模式, 欧洲一些学者提出了“超越预算”的概念, 主张将预算的作用、内容和范围局限在对现金流量的预测和计划上, 在学术界和实务界都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著名管理学教授David Otley在 《Better performance management》 (1997年) 中提出建立业绩测评和报告机制的平衡组合的建议, 对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绩效管理等课题做了长期的研究;西方预算管理理论形成于1977 年, 学者H.0.Roekness根据期望理论建立假设, 并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检验了强加式预算的刚性和奖金频度交互影响业绩和满意度的机制。1988 年, Chow等学者提出在同时对激励系统、风险偏好、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进行控制的条件下, 考察了下级的预算松弛情况。到了1991 年, Chow等又使用多期实验来检验代理理论建议的真实导向型报酬计划的预期作用, 以及在预算标准设置方面的棘轮效应对下级预算的影响。1993 年, 学者Shields和Young假定引起参与程度不同的重要因素是从下级到上级的信息传递过程以及这个传递过程对双方的潜在好处, 即更全面的信息, 以及更优的资源配置、激励计划、业绩和报酬等。在同一时期, 美国学者Lindquist把“分配结果公平”定义为“预算目标的可实现性”, 而将程序 (或过程) 公平定义为预算参与过程中的发言权和参与决策权 (投票权) 。1999 年, 学者Libby在两项实验研究中对上述参照认知理论进行了检验, 他在《发言权和解释对业绩的影响》中检验了公平预算过程和下级业绩之间的关系。同年, 学者Abernethy和Brownell则运用澳大利亚63 家公立医院CEO的调查资料来检验战略变化、预算使用模式和业绩之间的关系, 以观察会计师如何在构建和实施战略变化过程中作为学习机制发挥作用。学者Anderson和Lanen运用印度的案例来说明经济转型、战略和管理会计实务演变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1991年印度经济改革前后14 家印度当地公司资料的分析来说明印度经济发展中的财务问题。
此外, 20 世纪80 年代, 美国著名的管理会计学家, 哈佛大学教授罗伯特·卡普兰与Norton创造了平衡计分卡, 并且把平衡计分卡应用于预算管理中, 为预算管理模式谱写了新的篇章, 为预算发挥管理整合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90 年代后, 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预算管理理论在实际执行时存在一定的弊端:预算管理往往被固定在简单的数据计算上, 并不能发挥实际的管理功能, 而且传统预算管理中的集权思想也难以为经营管理者提供足够有用的信息。因此, 主张放弃将预算指标作为后评价指标的超越预算管理日益发展起来, 该模式主张借助非财务指标等事后标准量进行业绩评价。1998 年1 月跨国高新技术制造企业联合会成立了名为“超越预算圆桌会议”的研究论坛, 负责人Jeremy Hope Robbin.Fraser认为预算不能使企业获得权变、客户、创新和整合, 应当摒弃预算而设计更为合理的。2000 年, 学者Wim A.Vander Stede运用调查153 个经营单位主要管理者的问卷资料, 来检验它们所采用的预算控制类型以及所鼓励的行为可能受到的环境变量影响, 如竞争性 (进取者) 战略和经营单位过去的业绩。同年,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Kaplan和Cooper提出作业成本制度与作业预算作业成本 (ABC) 。作业预算与传统预算不同, 作业预算在战略与预算之间增加了作业和流程分析及可能的改进措施, 并在改进的基础之上预测作业的工作量以及相应的资源需求, 通过预算来满足。Kaplan教授除了创造作业成本制度之外, 还与Norton教授创造平衡计分卡, 以平衡计分卡为基础编制预算, 从而使预算更具战略管理功能。2001 年, 在Theresa Libby的实验中, 实验者被要求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 但是没有参与 (确定生产任务) 的机会。2002 年, 学者R.ALan Webb发表的《声誉和差异调查对预算松弛的影响》中通过引入“声誉”概念, 对货币和非货币因素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考察, 考察发现在传统的预算管理体系中, 预算与战略等非财务指标相互脱节, 致使预算的功能有限。《预算》一书进一步丰富了成本预算管理理论。在2008 年出版的《Did Kaplan and Johnson get it right》中提出了作为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绩效评估和控制研究的概念结构等。
在西方发达国家, 由于市场经济的起步比较早, 在市场经济下, 整个市场都是靠供需关系来进行自动调节的, 由于外部大环境的自动调节, 造成企业无法从外界得到一个明确的信息应该做什么, 什么时间做, 如何做, 缺乏计划的指导, 市场上没有一个现成的计划要企业来遵循, 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预测外界环境的变化, 同时有计划的整理内部的资源, 设定企业的目标来有效地化解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影响, 也就是外部越是没有计划, 越是要求企业要做好自己的计划, 这样全面预算管理就成了企业内部整合资源的一个有效手段, 有效的帮助企业来做好内部的计划。这样, 全面预算管理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有效的利用、发展。从最初的预测, 发展到预算, 发展到现在的全面预算管理———根据预测来预设企业的未来。全面预算管理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全面推行和利用, 当然对于预测、预算、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研究, 在西方发达国家也是非常的成熟和广泛, 很多学者和专家对于预算、全面预算管理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比较典型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克里斯·阿吉里斯对预算的定义是一种由人来控制成本的会计技术。他强调了三个方面:第一, 预算是一种会计技术;第二, 预算的目的是为了控制成本;第三, 预算是由人来控制的。他阐明了预算是以会计技术为基础,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有效地控制成本, 体现了以财务为核心、重视成本管理的理念。特别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理念, 到现在仍然非常符合时代潮流, 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但是也有一定的不足和局限, 他把预算定义为一种会计技术, 有较大的局限性, 预算管理更是一种管理工具和方法, 不仅仅是会计技术;另外, 预算管理不仅仅是为了控制成本, 更多的是有效利用内部资源, 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 最终有效地达到目标。
哈罗德·比尔克曼将预算分成两类:一类是预测, 其目的是告诉经理人员他在未来将可处于何种地位;另一类为标准, 其目的是告诉经理人员预定的效率水准是否已经维持或达成。将两者结合起来看, 哈罗德·比尔克曼的观点实际上就是估计未来的情况, 对比自己与预定的标准目标的符合性, 是预测一个未来的可能情况, 并且制定了一个标准目标给自己, 看看最终是否能够实现。他的观点更加关注效率水准, 也就是有效性, 而不是单纯的强调成本, 有一定的突破和外延。不足的是过多的强调了预测, 而没有强调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强调自己对未来的控制能力和影响力。
弗雷姆根认为预算是一种广泛而协调的计划, 以财务条件来表达。弗雷姆根的观点扩展了预算的范围, 定义为一种广泛而协调的计划, 体现了预算无处不在, 体现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全范围, 更体现了预算是目标和资源以及各个目标之间、资源利用之间的协调, 计划性则体现了对未来的预测和规划, 体现了主动影响的概念;以财务条件的表达, 则体现了预算一定是以“钱”的形式来反映所有的活动, 只有“钱”才是预算表达的最终方式。他的观点有了进步和创新, 到现在都非常有价值。但是, 他的观点没有体现预算是战略的着陆, 预算和战略的关系, 预算如何协调和平衡企业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关系。
查尔斯·霍恩格里将预算定义为行动计划的数量表达。非常简洁、非常概括地说出了预算实际上体现的是数字背后的故事——行动计划。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人的影响, 有了预设的概念。他的观点仍然没有有效的阐述行动和目标、战略之间的关系, 如何处理现代企业制度下的企业各个利益相关方的关系。
格伦·韦尔给预算的定义是, 预算是一种涵盖未来一定期间内所有营运活动的计划, 它是企业最高管理者为整个企业及其各部门所预先设定的目标、战略及方案的正式表达。格伦·韦尔的观点已经相当的成熟和完善, 他的观点体现了运营或计划, 也就是要做什么事情、如何去做, 体现了预设的概念, 也让预算得以着陆。他提出了企业的各个部门, 各个利益相关方的概念, 提出了预算和目标、战略的关系。
二、国内文献综述
预算管理在我国起步较晚, 在计划经济时期, 企业的生产、销售全部纳入国家的计划和财政预算, 没有形成独立的属于自己的企业预算。20 世纪50 年代以后, 我国部分企业实行定额管理, 60 年代开始推行班组核算管理, 到80 年代又逐步推行了内部银行、责任会计、经济责任制、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等企业管理方法, 为预算管理的实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80 年代初期, 西方管理会计理论被洋为中用, 预算管理以全面预算的形式作为管理会计的一个分支在部分企业被应用。由于预算管理在我国实践的时间比较短, 因此遇到了种种问题, 许多学者从实际出发做了深入的研究。
王斌 (1999) 最早提出了预算管理起点的选择, 并且以生命周期为依据, 把预算编制起点与企业的各个发展阶段相结合, 将预算管理按起点分为四种模式。王斌 (2001) 又从委托代理理论出发, 论证了预算管理目标确定的过程以及方法, 并结合企业集团进行了分析。随后, 王斌、高晨 (2004) 在《论管理会计工具整合系统》一文中论述了不能将预算管理割裂来看, 而是要将预算管理与其他管理会计工具整合, 才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用这方面的问题。
南京大学课题组 (2001) 对我国企业实行预算管理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研究表明虽然我国企业对资本预算的编制比率较低, 但已经对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有所认识, 普遍开始编制关于生产、销售和费用的预算。中国企业的预算编制主要学习欧美企业的编制模式, 由主管部门或者高层管理者下达经营目标, 下属单位或企业各部门根据预定目标制定费用、采购、资金等预算, 下属单位或企业各部门在预算编制中参与较少、主动性较差, 而且大多数企业重预算编制, 轻预算执行和控制, 预算流于形式, 并没有发挥真正的管理作用。
于增彪等学者 (2002) 提出了现代公司应以每股收益或利润为起点编制预算管理的观点。同年, 汪家常和韩伟伟指出, 战略预算管理体系的基础是平衡计分卡的财务和非财务指标, 经过预算考评来协调战略目标和企业经营活动的关系, 实现长短期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平衡, 在战略预算化管理的实施操作中要注意市场化评价和内部化评价的结合、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的结合等问题。
熊逆波 (2003) 以湖南省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经营绩效考核办法以及省公司预算指标体系为指导, 对公司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目的、原则、体系、流程四大问题进行了研究, 从优化预算管理体系、预算流程等方面加强了公司的财务预算管理。
潘飞、郭秀娟 (2004) 在《作业预算研究》一文中, 阐述了作业基础预算与企业战略、价值链优化的关系, 并着重探讨了作业基础预算的编制及其差异分析。对于超越预算很多学者认为, 虽然超越预算和相对改善合同更能推动企业整体绩效的改善, 但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用。同年, 于增彪又介绍了Kaplan预算模式。他认为预算和战略连接的纽带是平衡计分卡, 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连接是通过绘制战略图来实现的, 预算与战略相连接为发挥预算在集团公司中的整合作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王茜 (2005) 对国内外预算管理实践进行了比较, 从推行责任会计制度, 建立健全预算信息反馈系统等方面需加强国内企业预算管理的实施。
孙爱玲 (2007) 研究了弹性预算法在小企业中的应用, 并用这一方法对一个制造厂进行财务预算的改进。
郑石桥、王建军等 (2008) 深入阐述了在三种不同的激励报酬计划下企业预算执行者在预算编制、执行过程中的博弈, 揭示了预算管理中人的行为问题。同年, 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专业委员会认为, 我国企业预算管理引进与发展的理论成果主要表现在预算管理工作理论方面, 其内容就是我国预算管理的基本框架 (或模式) 的研究成果。
徐芝娣 (2010) 论述了通信行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作用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流程及预算管理的问题, 在企业推行预算管理中提出预算编制柔性和刚性相结合, 预算管理弹性化, 建立与全面预算管理相适应的预算组织体系, 增加领导的重视等建议。同年, 程玲提出了建立企业利润预算管理模式下的预算平衡点模型, 将预算管理运用与企业管理相结合;魏贵分别对国有企业基层单位成本费用预算的编制和预算执行进行了研究。
参考文献
[1]Chen Yuqiang, Guo Jianlan, Hu Xuanzi.The research on the analysis and design of the mobile signal visual management system[A].Proceedings of 2011 4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CCSIT 2011) VOL01.2011.
[2]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Self-help Business Hall Based on J2EE[A].Proceedings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ftware Engineering and Service Sciences.2010.
[3]高严.动态环境下的预算管理:方法、案例和制度[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4]钟增富.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若干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3.10.
[5]刘建丽.探析如何加强预算管理提高企业效益[J].会计师, 2013.7.
【国内管理会计】推荐阅读:
国内会计应用管理07-06
国内企业管理09-09
国内企业财务资金管理10-05
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管理06-17
国内外兽药管理现状07-27
国内电力企业营销管理08-21
国内企业生产管理论文09-09
国内外健康管理研究07-17
国内林业发展经济管理论文05-08
国内外企业管理创新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