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新闻的革新

2024-06-17

会议新闻的革新(共5篇)

会议新闻的革新 篇1

网络媒体是基于传统媒体而来, 依托于二十世纪发达的网络通信技术而产生的全新媒体, 网络媒体的出现大大拉近了媒体和观众之间的距离。把观众也拉入到新闻的传播中来, 增加了观众参与新闻的机会, 以前人们更多的是从报纸电视上去看新闻, 而由于网络的便捷, 现在新闻也越来越多, 呈现了多种性和多元性。

1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差异

1.1 网络编辑的概念

随着网络编辑不断的变化和扩充, 网络新闻的采样比传统新闻的采样要更多, 相多于传统新闻来说网络新闻可能对于新闻的质量更加宽松, 并没有传统新闻那样严格。更加的自由, 那么从新闻的采样来源来看, 传统新闻对于新闻的采样可能来源于自己新闻媒体或者是多家新闻媒体一起联合来发表, 这也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传统新闻的发展和内容多样性, 而网络媒体的来源却全然不同, 网络媒体的来源来自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界的稿件, 有很多的来源途径, 大大丰富了网络媒体的多彩性和非单一化。

1.2 两者之间传播的细节

报纸的版面一般是很难进行大规模的改版和美化的, 因为报纸的特性制约了版面的改版和美化, 传统媒体的传播对于版面来说是很难改变的, 而网络媒体则不然, 对于新闻的整体设计和考虑, 以及大众的眼光的考虑, 网络媒体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新闻页面的改版和编排, 以此来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和进行新闻的突出。传统媒体的版面因为条件的限制所以改版面是很困难的, 而网络媒体是面对大众越来越挑剔的审美观, 所以网络媒体对于版面的设计和版面的更改是非常必须的, 而不断的改变版面的设计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相对于传统新闻来说, 网络新闻更加具有版面可观性。更加让人能够引起阅读的兴趣。

新闻媒体的内容大多具有易读性, 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读懂新闻的内容, 清楚这件新闻所发生的事情。新闻文字一定要通熟易懂, 用最少的篇幅传达最容易理解的意思。新闻总是在文章开篇处写出整篇文章所要讲诉的内容, 这样让人一目了然。用来引起人阅读的兴趣。有的新闻配上图片是为了让整篇文章具有欣赏性和客观性, 相比较文字而言, 图片更加能够让人读懂内容和引起人阅读的兴趣。也更加让人有阅读的兴趣, 更加让人能够接受。

1.3 两种编辑手段的比较。

固定一条路线是传统媒体的固定思维, 传统媒体如果某一个新闻的改版和改变都可以引起最后新闻的整体改版和重新排版。而对于这样来说, 大大耗费了时间和精力, 甚至有可能最后会耽误新闻的出版和发表, 不能达到新闻的及时性。网络媒体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变这种情况, 随着网络媒体里面的超文本的出现, 对于传统媒体的这种缺陷, 网络媒体很好的弥补了缺陷, 使得新闻不再是单一的固定路线和思路, 而是呈现多元性变化。这也是网络媒体相比较于传统媒体的优势和弥补的缺陷。

2 网络媒体的创新和突破

网络媒体对于新闻这种必须要有及时性的文体来说, 网络媒体具有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网络的传播速度和网络的更新是很快的, 所以对于新闻的播报和传播也是及时的。所以网络媒体的出现对于新闻来说是新闻传播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传统媒体对于新闻的播报有很多的限制。

新闻地区的价值

在正常的情况下, 每一条新闻它的价值在不同的地方都是不同的, 比如:哪里发生海啸, 可能对于发生海啸的地方来说它的价值比在没有发生海啸地方的价值更重要, 而传统媒体在空间上本身就大大限制了新闻的传播和空间分布, 制约了新闻的传播和辐射性能。而网络媒体, 依赖于网络的发达和网络的空间可忽视性, 新闻一旦发表和出现, 就能利用网络的优势, 在网上进行大范围的传播和扩散。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 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更加具有时间的概念, 一个地区发生新闻, 传统媒体就很难做到及时有效的传播, 而网络媒体能够快速的把当时发生的新闻几乎在同一时间传播开来, 让更多的人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新闻和知道新闻。就好像东西总是热的好吃, 新闻也是一样, 一件成年往事总比当下最热门的话题要冷淡的多, 读者的阅读激情对于成年往事也要低很多。这就是必须要强调的新闻的快速及时性能。网络媒体的空间比传统媒体更大更加的宽广, 没有传统媒体播报新闻那么狭小, 它是一种大范围的空间立体传播。而对于新闻这一要求即时性能的文种来说, 网络的空间立体建立和网络的传播速度也已经能够满足甚至超过了新闻及时性这一需求。

传统新闻难做到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的新闻播报, 而网络媒体将声音、图像、文字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新的多媒体手段的网络媒体播报。每一个读者和大众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也能够从多媒体的表现手法上去多元化的体验新闻带来的感觉。这让读者更加喜欢去阅读新闻, 对新闻产生一种兴趣。而新闻就是要读者产生一种阅读的兴趣激起读者阅读的欲望, 这才是新闻所要达到的效果, 而新闻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传播, 让读者能够了解发生的事情和事实的真相, 这也是新闻最终的目的, 如果达不到此目的, 新闻就不是真正的新闻, 而是迷惑大众的手段。

3 结论

网络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 它能够快速的反应新闻, 而且能够包含新闻的多种性和新闻的客观性。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新闻的见证者和播报者。每一个人都能够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于新闻的见解和了解。正是因为网络的发达, 所以在网络上的新闻更加应该谨慎对待, 网络媒体是基于传统媒体而产生的新型媒体, 所以更加应该吸收传统媒体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缺点。网络媒体的出现是对于传统媒体的一次重大创新, 未来的网络媒体一定会比现在更加的贴近实际生活更加能够让网络媒体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蒋晓丽.网络新闻编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3.

会议新闻的革新 篇2

新闻写作中往往堆砌一些常见的套话、空话, 让观众心生厌倦。我们的一些新闻, 观众之所以不感兴趣, 多犯此类毛病。文字不少, 数字堆砌, 有物无人, 平淡无味。试举如下两例:“……抓好以禽蛋为龙头的商品基地建设, 组织好家禽生产, 整顿禽类经济环境和养殖秩序, 加快禽类养殖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这些没有信息含量的空话、套话只能让人生厌。内容枯燥, 表现力差。这里所说的表现力是指新闻报道内容对客观事实的表现。例如, 某地市台的一档新闻节目共有10条新闻, 其中竟有8条都是会议新闻, 枯燥单调的会议镜头, 单一的时政消息根本无法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随着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的快速发展、变革, 社会变动速度加快、新事物不断涌现, 新观念层出不穷, 社会信息量骤增。有史以来, 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与信息发生如此密切的关系, 没有强大的信息支持, 想要获取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能得到全方位的相关信息己成为观众新的需求。

因此, 在观众需求的视角下进行电视新闻编辑的革新是当前新闻编辑取得突破的核心。下面从三方面加以论述:

(一) 编辑过程对于信息的选择。

对摄录信息进行选择的过程, 实际就是一个取舍的过程。就象写驳斥性的议论文一样, 要遵从“不破不立”的规律, 一方面是省略、删节, 一方面是强调与突出, 而所做的省略与删节其实也就是对强调与突出的衬托。为了保证在做出选择后能让观众接收到丰富、饱满的新闻信息, 应该确立以下几个选择的标准:1.根据新闻主旨对素材做出取舍。在实际的采访、搜集新闻素材的过程中, 记者为了不错过重要信息, 都会设法在现场尽量多拍摄一些声音与画面索材, 但并非摄录的所有素材都包含了与新闻主要事件有关的有效信息。所以, 在进入编辑阶段后, 必须对采访素材予以剪切。文字稿的写作或是修改也是如此, 要严格遵守与新闻主题相关的原则, 对于一些无关的叙述与描写, 要坚决地删除。这样一来, 才能保证新闻内容中所有的构成元素都包含着信息, 都能消除观众的不确定性, 即要做到画面的明确。2.在舍弃的同时, 还要注意突出与保留能够对新闻事实进行有力说明与证实的素材, 特别是那些典型的、具有特征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 在编辑时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细节的本质是“放大”, 这些细节中往往承载了大量生动、有效的信息, 是令新闻信息饱满的一个有效办法, 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在观众实际收看电视新闻的过程中, 有细节与没有细节的新闻, 其产生的传播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二) 编辑过程对于信息的补充。对有的新闻而言, 前期

所搜集的信息是不够的, 现场画面信息缺乏。在这种情况下, 后期编辑就有用武之地了, 可以在这一过程中搜集适合的画面资料, 对已有信息进行补充, 使之更加饱满、清晰, 满足观众问个究竟的心理需求。画面缺乏的情况是经常会有的。有时是因为前期的采访所能搜集到的是当下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 对于与所报道新闻事实紧密相关的之前或之后的事实则无法涉及。有时是由于客观条件所限, 记者甚至无法采集到现场画面。或者所编发的新闻是有关政策制定等方面的抽象内容, 没有相应的现场画面。所以这些情况, 都只能在后期的编辑中进行画面背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否则观众就不能接收到更完整的信息, 会影响其信息需求心理的满足程度。比如, 在播报纪念美国“9·11”事件的新闻时, 适当播放几个世贸大厦当时被炸, 随后倒塌的情景, 无疑是很有必要的。这时就需要在编辑过程中寻找“9·l1”事件报道的资料性镜头, 加以运用。在一些缺少有效信息画面或无现场资料的新闻中, 在编辑时应该用特技处理过的固定图形符号或简单动画替代现场画面, 进行必要的信息补充。

(三) 编辑过程对于信息的优化组合。

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说:“一个系统中的信息量是它的组织化程度的度量, ”这就是说, 信息量的大小在于组织化程度的大小, 一条新闻的组织化程度越高、越合理, 就越能在单位时间里传递更多的信息。电视新闻是兼容各种符号和各种非语言符号的, 这些符号相加不等于简单地相加, 而是一种融合。融合得好, 将产生1+1>2的效果, 融合得不好, 将互相干扰, 如我们常说的“声画两张皮”, 播音内容与画面内容不相符合, 画面上表现的人物是甲, 播音却在讲有关乙的内容, 两条通道信息组合的结果是使得信息更为模糊和不确定, 令观众迷惑。由此可知, 为了做到声音与画面的和谐, 追求最大信息量, 在电视新闻编辑阶段必须对新闻材料进行合理组织, 在筛选之后, 还要注意对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怎样编辑才能实现传播符号的优化组合呢?简而言之, 主要应做到两点:一是信息内容的共振性;二是结构的有序性。所谓信息内容的共振性, 是主旨相连的各个传播符号所携带的信息内容必须指向一致, 互为吻合, 也就是要产生“共振”, 而不是互消效应。一般情况下, 声画关系中声音是叙述主线, 应根据已经确定的播音稿内容来挑选与之相吻合的镜头与音响, 后者是前者的印证。而所谓结构的有序性, 是指一条新闻中所有传播符号所构成的整体, 应该是一定的顺序与逻辑性, 而不是颠三倒四, 或前后重复。

会议新闻的革新 篇3

此前, 国内诸多报业集团为了有效面对互联网迅猛发展所带来的压力, 不断推出属于自己的网站, 与线下实体报纸形成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局面, 进而巩固了报纸业在传媒界的正统地位。然而, 此次移动互联网仅用短短数年的时间就走完了互联网几十年的路程, 它对报纸产业的冲击可谓来势汹汹, APP、微信等平台的建立进一步分化了报社新闻传播的主体性。那么, 报社如何才能应对互联网格局下来自移动终端的冲击呢?

一、从观念上改变, 承认其他平台的新闻传播的正当性

一直以来, 报纸杂志在我国国民生活中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 也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这使得报社等传统媒体在面对网站以及APP时有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认为这些平台都是小道消息的发布源, 不具备新闻传播的正当性。然而,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本身就有利于言论自由, 便于信息传播, 所以报社等传统媒体必须要正视当前的大环境, 承认各类网站新闻传播、信息传递的正当性, 不应带着“老大”的心态进行改变。这就要求报社在改革中, 汲取其他论坛、贴吧、微信等新媒体的优点, 根据自己的特点, 以用户的需求为导向, 量身打造最适合自身的APP, 从而扩大和提升自身的市场占有率。

二、从行动上改变, 建立自己的APP, 发布自己的微信公众号

当前, 报社等新闻传播媒体本身在国民当中有着很强的权威性, 其发布的信息公正性强、真实性高的特点决定着它依旧拥有非常广泛而忠诚的用户群体。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触角不断延伸, 那些早有准备的网站很有可能趁虚而入, 抢占新闻传播市场。须知随着时代的变迁, 更多的80后、90后开始成为获取信息的主体, 而他们更加习惯于从移动终端或互联网终端获取新闻信息, 而非以往的读书看报。因此, 报社必须要在当前互联网产业升级, 重心转换之际, 抓住时机, 果断推出自己的APP, 给予用户更多的选择。而凭借着报社长久以来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其推出的APP显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若时间推迟则因为市场已被瓜分, 人们即使下载报社APP, 也会因为习惯而将其视作获取新闻的第二渠道。与此同时, 微信的作用正日益得到业界的重视, 报社绝对不能放过这个“香饽饽”, 果断推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 让更多的用户了解自己, 这也许是解除当前危机的上上之选[2]。

三、从结构上改变, 在线上线下同时发展的前提下, 组建移动终端研发团队

今天, 互联网格局转移到移动终端, 未来不排除互联网继续转移到其他领域中, 而互联网瞬息万变的特点决定着它具有很强的随机性与爆发性, 这就需要报社等传统新闻媒体进一步关注这方面的情况。因此, 为了适应当前的新闻传播环境, 报社必须要在结构上做出重大调整, 在以往线上网站、线下实体的两大部门上, 再增添一个移动终端研发部门, 专门负责由于互联网格局变迁而对新闻传播行业造成的干扰, 这样才能切实延缓报社等传统媒介逐渐没落的趋势。当然, 报社长久以来占据着新闻传播、舆论走向的主导地位, 它在业界常年积累出来的声望和公信力都是其他网站和APP难以比拟的, 目前来看它依旧处于很强势的地位, 但随着社会主体的变迁, 一旦大多数人都不再通过书报获取信息, 那么依旧依靠实体报纸杂志的报社等传统媒体无疑会陷入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就目前来看, 国内各大报业集团等传统媒体在应对第一次互联网革命时, 可谓举止有当, 通过同步推出品牌网站, 并进行针对性的板块设计, 较好地留住和发展了自己的用户群体。而先前的互联网革命经过漫长的几十年才尘埃落定, 此次发生在移动终端领域的互联网革命来势迅猛, 除了少数有所准备的电商平台外, 几乎各大实体组织都受到了冲击, 尤其在新闻传播领域, 这种变革让传统媒体有种“变天了”的感觉。

综上所述, 报社等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体, 必须对这次变革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在观念上、行动上、结构上进行变革, 与时俱进, 顺应时代的变迁, 推出报社自身的APP, 提升组织在青年群体中的知名度和公信力。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未来社会主体更新换代之后, 报社等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行业的地位保持不变, 保证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 进而为组织前进探索一条值得选择的道路[3]。

参考文献

[1]蔡雯.媒介融合前景下的新闻传播变革——试论“融合新闻”及其挑战[J].国际新闻界, 2006, (5) :31-35.

[2]吴俊.从多方联动看《扬子晚报》的媒介融合策略[J].传媒观察, 2009, (2) :50-51.

会议新闻的革新 篇4

“QQ现象并非只在中国, 类似Skype等软件也是根植海外多年, 从国外市场经验来看, 免费IM软件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当下, 全球视频会议市场正呈现出快速的增长态势, 许多咨询机构都据此给出了积极预测。咨询机构OVUM就表示, 企业在视频会议方面的支出将每年增长6%, 截至2016年, 全球视频会议市场将达到38亿美元。而受到全球环境影响, 中国视频会议市场的增长态势也由“被动”转为“主动”——视频会议开始被政府、大型企业以外的市场用户接受, 由硬件、软件、租赁等多种服务模式构成的市场格局正逐渐形成。

有数据显示, 2011年, 中国视频会议市场规模的增长率将会达到20%。不过, 稳健的市场增长也引来了更多厂商的窥视——国外新秀进驻、跨界厂商攻入以及传统巨头兼并收购。现阶段, 国内视频会议市场竞争已全面升级。如何能够抢占市场先机、实现差异性创新成为各家思索的主要方向。

“差异性的创新在于打破传统, 而对视频会议的革新首先是走出会议室, 摆脱固定屏幕、固定专线以及昂贵管理费的束缚, 帮助客户实现任意地点、任意时间的高清视频沟通, 以迎合当下移动化办公的全球发展趋势。”Vidyo全球销售与支持部高级副总裁Rob Hughes对记者表示。

打破传统

据了解, 一直以来, 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只被少数的政府客户以及金融、医疗等行业客户所使用, 除了昂贵的价格因素外, 高标准的会议室配备以及近15M的网络专线接入也是广大企业客户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

面对如此尴尬的市场定位, 推崇“个人网真”的Vidyo公司抓住了机会。

Rob告诉记者, Vidyo提供的1080p 60fps解决方案Vidyo Panorama最多可支持20个屏幕, 并能应用于网真会议室、台式计算机、个人电脑、iPad以及基于Android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设备。“更重要的是, 它不需要专线, 普通网速 (2~3M) 即可使用, 而价格也仅为目前网真产品的1/10。”

这种革新无疑为企业用户更大限度地增添了自由度和选择性——无论在家里还是旅途, 用户都可以随时利用手边的终端召开视频会议。据悉, 在终端适配方面, Vidyo现已能够应用于Windows Mobile、i OS、Android以及Linux等多种主流操作系统。

与此同时, 价格优势也引发了诸多企业客户的兴趣。传统网真产品适用于人数较多的集体会议, 尽管费用较高但计算人均成本时, 一些企业也能勉强接受, 但如果参会人数较少或仅是一对一的高层会议时, 网真则显得过于“奢侈”。

究竟如何实现“低价与高清”?Rob告诉记者, Vidyo提供的是基于软件的视频会议与广播解决方案, 免去了昂贵的配套硬件的成本费用, 同时又通过Vidyo Router自有专利架构, 实现了无MCU (多点控制单元) 情况下的业界最佳纠错和最低延时能力。“由于采用了H.264分层视频编码 (SVC) 技术, 即便在丢包30%情况下, 依然能够在固网宽带、3G以及LTE等网络传输中保持高质量的清晰度”。

竞合平衡

近年来国内视频会议厂商间竞争程度可谓是有增无减, 频现的整合并购就是最好例证——先是思科33亿美元收购挪威视频会议企业腾博, 随即宝利通宣布收购惠普视频协作业务。

更重要的是, 拥有强大基础网络背景的电信运营商对视频会议市场也是越发看重。如此纷繁复杂的市场格局, 即便是在正处成长期的市场, 企业想要从中分得“一杯羹”也并非易事。

OVUM高级分析师Claudio Castelli表示, 电信运营商与厂商尽管存在竞争, 但在视频会议领域还是应该合作。“尤其在高清视频会议领域, 网络在其中承担着关键角色, 电信运营商在某种程度上可算是厂商的重要销售渠道。”

“Vidyo也在积极地寻求合作。”Rob坦言, 目前Vidyo在中国市场的合作主要通过三种途径, 首先, OEM生产当地IT厂商、终端厂商的视频会议产品, 形成整体解决方案;其次, 与具备行业背景的经销商合作, 建立渠道分销体系;最后, 与当地运营商达成合作, 为运营商的视频会议服务提供技术与产品支撑。

“免费”引导期

业界有观点认为, 中小企业限于企业规模、信息化程度等因素影响, 普遍存在价格敏感性, 视频会议系统的利润率大大缩水;更重要的是, 由于市面上存在一些免费的网络视频会议产品, 如腾讯QQ等, 这也使得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放弃了“付费服务”。

有统计表明, 目前国内将近50%的民营企业都在通过QQ等免费IM软件进行视频通信和协同办公。因此对于中小企业市场, 许多视频会议厂商都显得拓展乏力。

“QQ现象并非只在中国, 类似Skype等软件也是根植海外多年, 从国外经验来看, 免费IM软件也有其积极的一面。”Rob告诉记者, 企业客户对视频会议产品认知度很大程度上也有免费IM软件的功劳, 正是基于先期的免费试用, 客户逐渐意识到通过视频方式进行内部沟通、市场销售以及客户培训将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企业在后续形成习惯后, 一旦需要更加清晰的画质、多点视频会议以及更多终端支持的话, 客户自然就会转向专业的视频会议产品上来。”

会议新闻的革新 篇5

大数据的重要性早被人指出。1980年《第三次浪潮》问世,其作者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就指出,“大数据”会是是“第三次浪潮(The third w ave)中的华彩乐章”。2012年3月,大数据由学术“跃入”政界,奥巴马政府将“大数据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宣布投资2亿美元拉动大数据相关产业发展。

大数据在新闻业的应用也早已展开。2012年《卫报》利用大数据报道“阿拉伯之春”,从微观到宏观的全面叙述1年之内17个国家政治运动。2013年,国内门户网站搜狐设立图表新闻专栏,通过收集新闻大数据,以图表、地图等形式对新闻加以呈现,形成数据新闻专栏———《数字之道》。新浪设立《图解天下》、网易创办《数读》、腾讯设立《数据控》,均为数据新闻专栏。大数据在国内新闻媒体大范围的应用始于2014年。2014年1月25日,央视晚间新闻推出《据说春运》,首次采用百度地图LB S定位用户信息,将此映射出用户的迁徙轨迹并做成可视化大数据,播报国内春节人口迁徙情况。百度监测的大数据还预测出最热门的线路为北京和成都,而该数据与成都铁路局实际情况高度吻合。

随后,央视在2014年两会期间,相继播出《据说两会》和《两会大数据》,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两会信息,利用量化数据了解百姓诉求。《据说两会》在新浪微博热门话题榜中排名第二,挤掉明星轶事赢得人们的关注。《据说春运》、《据说两会》以及后来的《据说五一》等大量数据化的电视新闻节目不断涌现,因而2014年被称为“中国大数据电视新闻时代的元年”。

2015年央视推出《据说过年》节目,继续挖掘大数据背后的新闻价值。英国未来学家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指出,大数据改变了商业、市场和社会的本质。一切皆可量化为数据,对于新闻传媒而言,这不只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改变新闻的思维方式,为新闻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之路。

一、大数据催生数据新闻

W eb2.0时代,越来越多的人将个人与互联网集合,去了哪儿、吃了什么、玩了什么、搜索什么都在互联网上有迹可循。大数据技术就是基于此上对各种数据进行挖掘,核心是对以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网络的识别、发掘和利用,其对社会生活的广泛嵌入性和自动化规模化处理信息的快捷性进一步把媒体报道的工作范围和创造性提升到新的水平。[1]

数据新闻正因为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成为可能。基于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技术,数据新闻工作者可以抓取、比较和分析互联网的海量数据,以致于发掘更深层次的新闻内涵和社会现实。2012年,全球编辑网(G lobal Editors N etw ork,G EN)与谷歌公司共同设立数据新闻奖(D ata Journalism A w ards,D JA),专门表彰数据新闻领域优秀工作。央视新闻中心、大数据新闻组的陈超认为,央视的大数据新闻报道尝试正改变传统新闻,并宣告大数据电视新闻的到来。

(一)大数据改变新闻生产,被动等待转变成主动策划

传统新闻生产的策划,通过对一定阶段内时政热点的了解以及自身独特的新闻敏感,策划独家报道。然而,大部分新闻都是等待事件的发生,传统的新闻生产被动依靠事件的发生与否。聪明的媒体应该是新闻的“聚合者”,能够梳理整个信息领域,为受众监测和获取被忽视的可能有用的信息。[2]大数据时代的数据新闻主要依靠对数据的搜集与分析,去除与核心观点无关的部分,挖掘隐藏在大量复杂的事实中间的新闻。大数据新闻并不是简单的对数据进行堆砌,而是确定选题后,有目的的搜集与分析相关数据,把碎片化的数据整合成一个具有结论性的判断。

《据说春运》的数据来源正是5亿手机网友的地理位置请求信息,这些信息杂乱无章,分布在全国各地。百度公司通过对这些地理位置的定位与请求分析的数据处理,整合成一张春运迁徙地图,从而发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新闻:北京到成都的路线成为最热门路线。《据说过年》通过分析全国网络系统的订票信息,观察到长三角去安徽的人们走得晚,在北京的北漂族向西最远到新疆,向南最远到海南,向西南最远到西藏,向东北最远到黑龙江,迢迢几千里,却是腊月29才掀起返程高峰,北漂族的回家高峰,比其他城市的网络购票人群晚了整整3天。

不同于以往的随机抽样等统计方法,大数据新闻依靠的是全体数据。比起抽样误差而言,全体数据更具代表性,更能反映问题的广泛性与普遍性。过去由于样本收集的花费与技术成本昂贵,随机抽样成为统计方法的主心骨,大量新闻调查也多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然而,调查结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样本的随机性以及数量,本身带有难以克服的缺陷。

大数据新闻的调查样本几乎等同于总体,抛开无效以及错误数据,大数据新闻的数据基本上可以涵盖整体数量。而这种整体性与广泛性正是以往新闻所不具备的,整体数据比随机数据更有说服力,反映的事实更加全面,提升了新闻的可信度。大数据不仅为新闻报道提供数据,更提供独特的新闻源。

(二)大数据增添新闻呈现方式,新闻表现更加形象

一切皆可量化,是大数据的核心。吃饭、旅游、逛街、购物等,人类一切的活动都可以量化为数据。传统新闻报道只是将数据作为年度总结式的统计表,是对数据的机械堆砌。数据作为证明观点的手段,而并没有突出自身的价值。

以往在报纸杂志为代表的平面媒体中,数据多靠文字解释,增加用户的阅读难度;通过声音、影像传播的广播电视等媒体,传播手段无外乎视频、文字和声音。而借助大数据传播新闻信息,可以将文字、图表和动画等手段结合起来,并以图表、网络等多种形式呈现,新闻传播手段更加丰富而形象化。

《据说春运》就利用了3D虚拟动画,画面中主持人不再呆板的靠着背景墙,而是置身于数据之中,还能通过肢体语言与数据互动,还能按照预设的选题,实时呈现当时数据,还能跟数据的提供者进行互动。《据说过年》更进一步,春运人口如何迁徙、全国各地的飞机场情况如何、哪个火车站人口密度最高,甚至连空中航道的具体情况都能看见。借助“百度天眼”,全国范围内的飞机位置一键可查,连起降时间、飞机型号、机龄等航班具体信息都能挖掘出来,为受众提供方便。

大数据的新闻实现主持人与数据对象之间的实时互动,转变传统新闻单一的新闻解读方式。生动的数据化的解说,以及贴近的口语化表达,使新闻呈现方式由李普曼式的“告知新闻”转向到杜威的“对话新闻”。相对于传统新闻解说与新闻对象之间零交流,大数据新闻变得更加生动和可视化,既契合了大数据的核心本质,又丰富了新闻的表现形式,将大数据与新闻表现形式融洽结合在一起。

(三)大数据提供交互性,受众反馈更加直接

大数据新闻本身的要求使得数据新闻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首先是数据的来源。大数据来源于千千万万个受众的日常生活,这与他们息息相关。数据反应的就是总体人的行为量化指数。由此,每一个受众都是数据的生产者,对于他们的数据分析结果自然受到每个人的关注。以往的新闻来源于单个采访对象,或者是记者的独立调查,受众的参与度不高。而大数据新闻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每个人都是这条新闻中的一份子,提高他们对大数据新闻的关注度与认同感。

其次是数据展现方式使得受众反馈更加灵活,反馈与接受的距离被缩短,反馈时差几乎为零,可以实现反馈与接收同步。传统媒体依靠读者来信或者读者留言,而大数据新闻与新媒体紧密结合,观众可以一边看节目一边进行反馈,并可以实时传达给节目方。同时,大数据新闻可以让网友一起讨论,以该节目为中心形成一个讨论社区。不仅利于受众的自身表达,也有利于节目及时掌握民意民情,做出适当改进。

二、大数据新闻并不代表新闻本身

数据新闻这一新颖的新闻模式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大数据时代,新媒体和传统媒体都积累了大量的传播数据,海量人类数据也在不断增加并储存在互联网里,这也让传播数据库成为各类媒体最具潜力的资源。能够使用、开发这些资源,并灵活的找到将数据资源变现的道路,都将给媒体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央视最早打造的“据说”系列,无疑为后来的传播大数据如何应用提供了较好的范本,开创并引领了未来中国大数据新闻的潮流与方向。但是,各类媒体能否获得这些新闻数据,并对这些数据做出自己的分析,数据新闻是否真正能够取代传统新闻依然存在不少疑点。

(一)数据新闻与新闻本身之间存在矛盾

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一书中指出,大数据时代有三大特征:更多、更杂、更好。而这些特征,正与新闻本身的要求相违背。

首先是更多。大数据时代,数据的处理技术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类存储信息量的增长速度是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的4倍,而计算机数据处理能力的增长速度则比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快9倍。强大的数据处理技术为大数据的全体数据分析提供可能。大数据要求对总体进行分析,剔除个别之后得出总体的趋势与变化。在顾虑总体的同时,忽略了个体的独特性。而个体本身的变化同样是新闻的关注焦点,特别是典型人物典型事件。重“大”轻“小”,使得新闻成为笼统的一概而论,缺少对个体现象的挖掘。

其次是更杂。大数据追求总体的同时,必然需要考虑到总体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时代纷繁的数据越多越好,混乱与误差是大数据不可避免的,而消除混乱的成本与大数据舍掉精确性,从混乱中获取的收益相比,前者的忽略可以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好处。精确性在大数据时代是无法实现的。

然而,新闻本身要求的就是准确性。新闻的职责就是传播消息,把准确的消息传达给受众,并纠正谣言与错误信息。大数据忽略掉的精确性正是新闻孜孜以求的准确性,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不仅损害媒体的公信力,也可能造成社会的混乱。对于流感等疾病的预测而言,大数据可以预测什么时候可能发生流感,然而新闻要求确切告知人们何时何地发生流感,现在感染情况如何,流感该如何预防。这些并不是大数据的“可能”、“也许”能够提供给读者的。

最后是更好。大数据讲求数据的总体性,接受混杂的信息,因此并无法准确的判断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而是揭示事物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对大数据的挖掘,可以看到某些从来没有预料的行为之间的相关性,比如沃尔玛通过大数据观察出飓风用品与蛋挞之间互相的联系,不仅为企业商业决策提供依据,这其中尚未受到人们关注的联系也具有新闻价值。

然而,飓风用品与蛋挞之间为何会存在联系?这是大数据无法解决的问题。大数据新闻分析出事物的相关联系,增加受众的阅读兴趣,却无法为用户解惑。新闻本身要求追根溯源,新闻的6要素之一就是“W hy”,需要问为什么,需要将事物的来龙去脉、因果联系明明白白的传达给受众。大数据关注“是什么”,而无法解释“为什么”。大数据新闻给人们提供现象,受众观察到数据表层提供的信息,无法进行深入了解。数据新闻变成“快餐新闻”,受众流于水面,却无法深入水底。

(二)新闻行业技术发展落后于大数据搜集与处理的技术要求

大数据时代是依托计算机与互联网的时代,媒介融合尚在探索,新闻媒介技术的发展仍落后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数据的搜集、分析以及处理,都是基于W eb2.0时代的互联网技术,如何搜集数据成为大数据新闻的第一个挑战。

《据说春运》是依托百度的LB S定位的可视化大数据。占领国内搜索引擎市场“半壁江山”的百度,每天要处理的搜索请求超60亿次,其数据能够反映大部分网民具体的需求、关注点和个人特点,可以算得上中国最大的内容提供者。央视自身并未掌握大数据搜集技术。这样,数据的搜集只能外包给基于数据本身的公司,也就是舍恩伯格所说的大数据价值链的第一环。然而,依靠技术外包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自身的问题,一旦百度获权可以创办自己的新闻节目,这些大数据将首先为百度所用,央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只能望数据“兴叹”。

大数据价值链的第二环,基于数据分析技能。分析技能可以提供数据的分析方法,为客户分析数据。拥有技能的个人或者公司并不一定拥有数据或提出数据创新型的才能。国内传统媒体大多开办多年,自身积累大量的数据。然而,这些数据如何使用,如何从数据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并为自己服务,也是考验传统新闻媒体的方面。数据一旦无法为我所用,只能是一堆杂乱无章的数字,并不具备任何价值。

大数据价值链的第三环在于思维。舍恩伯格指出,大数据思维是指一种“认为公开的数据一旦处理得当就能为千百万人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供答案的”意识。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大数据时代首先要转变思维,通过数据处理与分析为目前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但是,这些大数据真的重要吗?数据资源又能从何处获得?这些数据可以产生怎样的价值?

传统媒体需要全盘考虑大数据,而不是埋没在纷繁复杂的数据里,只参考单组数据会使眼光狭隘。“数据”才是大数据最核心的部分,一味强调数据收集技能只是舍本逐末。《据说春节》、《据说两会》直击百姓关心的问题,为政治决策提供依据。这正是大数据新闻的思维体现。

(三)数据公开与隐私权的保护亟待规范

数据新闻首先来源于数据的搜集。谷歌和亚马逊监控着我们的上网习惯,我们浏览的网页、检索的商品都被他们以数据形式进行记录。政府通过自身的特殊地位可以让人们提供信息,例如人口普查。

然而,政府使用数据的效率很低,其掌握的数据价值并未得到有效挖掘。数据管理也是一种知识,国家搜集数据时,公民有权获得一个查看数据的入口,因为国家代表的是公民。“开放政府数据”正成为全球倡议,2008年奥巴马就职第一天命令美国联邦机构的负责人公布尽可能多的数据,英国政府也颁布相关规定鼓励信息公开,欧盟也宣布开放数据。而国内对于信息数据公开尚在建设中。现有数据,才能分析并利用数据的价值。信息公开也是大数据新闻发展的第一步。

数据公开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个人隐私的保护。以往的互联网“告知与许可”的公式化系统赋予人们自主决定是否、如何以及由谁处理他们的信息,而搜集数据时并未考虑到这种模式,因此这种模式无法很好的起到作用。

大数据时代,数据的价值很大一部分体现在二级用途上,数据使用者是数据二级应用的最大受益者,因此,将隐私权的保护责任从民众转移到数据使用者,而这种转变需要新的规章制度促进隐私保护。例如公司或者及机构虽然可以利用数据,但是应该相应的承担责任并负有特定时间之后删除个人数据的任务。

而我国目前信息公开制度尚不健全,隐私权的保护特别是信息时代隐私权的保护存在很大漏洞。中国铁道部官网就曾因用户数据泄露而给人们带来麻烦,而泄露的信息是否存在隐藏的威胁尚未可知。因此,数据新闻时代,大数据新闻既需要数据公开获得新闻来源或者数据支持,也需要对受众的数据负责,保护受众的隐私权。这既需要新闻媒体自主承担责任,也需要政府予以支持和管理。

三、“大小兼顾”方能让大数据新闻走得更远

大数据新闻的价值并不能因其与新闻价值的悖论而被否定,相反,大数据以其独特的特点为传统新闻提供一个新的发展范式。要发挥大数据新闻的优势,避免其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摆脱“技术依赖症”。上文提及《据说春运》团队依托于百度公司,备受赞扬的《人民日报》于2014年建立的全媒体中央厨房(the m edia hub),也是与技术公司合作,依赖性强。媒体并没有甚至无法掌握大数据新闻的第一环———数据的搜集。而这正是直接与用户建立对接,精准了解用户新闻需求的第一步。技术外包固然短期内能为媒体省下不少精力,但是也让技术部门与内容部门脱节,两者的分离还有可能影响到最后大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呈现,直接影响新闻质量。长期来看,为了让新技术与新内容融合更加紧密,媒体自身需要掌握从数据搜集到数据分析再到数据的可视化呈现的大数据技术,被重塑的媒体产业也会焕发勃勃生机。

其次,培养专业的数据记者。“一切皆可量化为数据”的背后是千千万万个体的生存轨迹,不懂数据的记者只能埋首于千变万化的数据中迷失自己。大数据新闻重新建构新的策划、采访、编辑、分布、评价等工作体系,改变新闻生产流程,专业的数据记者需要从汪洋般的数据中敏锐的抓住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形成有价值的新闻选题,并完善成一个精彩的数据新闻。这要求新型的数据记者不仅要有基本的新闻素养,还需要熟练运用大数据技术,将新闻的内容与形式完美呈现出来。数据记者还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寻找新闻背后的原因,寻找数据中的个体,避免大数据新闻“因大失小”,兼顾宏观叙事与微观描述。因此,在传统的记者之外,大数据新闻的发展还需培训一批专业的数据记者,不仅可以在新闻现场采集数据,更重要的是为大数据团队提供所需的数据维度。

最后,政策和机构数据逐步公开。大数据是数据新闻的基础,没有各类数据的公开,媒体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数据既是新闻源,也是讲述新闻故事的参考工具,没有掌握大量数据的政府公开数据,媒体无法获得新闻生产的第一道原材料。国内开放数据步伐正在迈进,国家发改委也在逐步将数据资源像社会开放。[3]与此同时,还需出台全国性的大数据隐私保护政策,避免安徽六千多名婴儿信息泄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大数据只是一种手段,过渡沉迷于大数据,无异于沉迷于“技术决定论”与“历史决定论”,都有失偏颇。在掌握新闻本质特征的情况下,运用大数据思维扬长避短,才能做到不断创新,维持媒体的生命力。

摘要:“大数据”正成为各行业争相拥抱的对象。对于一直被“唱衰”的传媒业来说,大数据能够让他们看到革新的希望,也将带来新的困境。大数据改变新闻的生产流程,反映事实更加全面,新闻记者可以“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大数据让新闻展现方式更加形象和全媒体化;受众反应更加娱乐化和数据化。2014年1月,央视晚间新闻推出《据说春运》节目,首次采用可视化大数据,播报国内春节人口迁徙情况,广受好评。但是,大数据本身的混杂性与相关性与新闻内在要求相矛盾;大数据搜集方法、处理方式对技术上不占优势的新闻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国内信息公开制度尚不健全,信息监管缺乏力度,新闻业的大数据时代的未来尚未定论。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数据新闻,《据说春运》

参考文献

[1].Victor Mayer-Sch?nberger,Kenneth Cukier.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思维的大变革[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 .喻国明.新闻传播的大数据时代[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3] .喻国明.大数据方法与新闻传播创新:从理论定义到操作路线[J].江淮论坛,2014(6).

[4] .郑小华.电视时政报道中的大数据运用——以央视《两会大数据》、《据说两会》为例[J].东南传播,2014(12).

[5] .陈超.中国大数据电视新闻时代的到来[EB/OL].财经网,2015-2-24,http://tech.caijing.com.cn/2014-04-11/114088088.html.

[6] .杨雅.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技术:新闻传播的新范式——“大数据与新闻传播创新”研讨会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5(3).

[7] .吴楠,王广禄.数据新闻:大数据催生的新闻传播方式[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2).

上一篇:国内公共体育场馆管理下一篇:推动综合档案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