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会议新闻?

2024-06-19

如何写会议新闻?(共12篇)

如何写会议新闻? 篇1

其实对于普通的“会议”,新闻性不在于会议本身,而是会议中能够作为新闻点的一个部分。读者不会在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个政府部门或者公司开了什么会,他们在乎的是,会议中有哪项内容与他们的生活相关,而新闻稿中只要突出这项内容即可,其余没有新闻价值的东西都可以省略掉。

会议往往包含了很多不同主体的内容,如果全面反映,文章就完全不像新闻稿,不具有新闻价值;而且写作时很容易受到会议用语的影响,出现套话,与公文无异,稿件不具备可读性、易读性。记者的工作就是“翻译”,所要做的就是在冗长的会议中找到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点,并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新闻稿。

会议、尤其是政府部门的会议,之前会给记者发一份通稿,内容基本就是会议上领导发言的讲稿,因此可以理解为什么记者们会领完材料就离开——用好通稿,对于提高效率、节省时间而言,我认为是有益的。如果仅仅是“硬新闻”,不需要重点处理,可以草草了事的话,通稿的内容含量也算足够了。可惜通稿中往往不会出现细节,不会出现生动的事例,新闻不是公文,公文式的语言,干巴巴的数据,不足以支撑一篇好的新闻稿。即使记者有生花妙笔,也要在事实的基础之上,而没有采访,也就没有事实的获得。

事实上,通稿仅仅提供的是线索,我认为,对新闻负责任的记者在写稿前,必须采访。可以在浏览通稿时,凭借新闻敏感抓住自己需要的线索,然后在会议间隙或利用其他时间进行采访,以获取进一步的信息,说不定可以挖出一条大新闻,至少也可以保证同样一个会议的报道血肉丰满,做出新意。

如何写会议新闻? 篇2

显然, 这样的会议新闻不能承担起它本身的职责, 那么如何让会议新闻活起来呢?下面我们将从三个角度一一展开论述。

一、联系时事背景、历史背景

很多情况下, 会议新闻的写作都是一下模式:XX会议在XX时间XX地点举行, 会议由XX主持, (会议审核通过了XX) , XX表示什么, XX指出什么, XX强调什么, XX等也出席参加了会议。这样的会议新闻写作层面过浅, 比较注重会议的流程, 读者从中只能得到什么时间开了什么会的信息而已。虽然有XX指出、XX说、XX强调、XX表示等大段的话语引用, 但是由于引用的太长, 选择不够精当, 且缺乏前后文的联系, 导致重要信息淹没在大段大段的文字中。

从会议本身角度出发, 会议都不是无缘无故开的, 它的召开以及会议上所通过的文件都是有现实背景在里面, 或是由于旧政策不适应当前发展, 需要更新改革;或是存在一定的漏洞, 进行补充, 确保制度政策的严密性等。因此, 若想把会议新闻写的生动, 首先就要把会议放到当下和历史的背景下去分析解读, 告知大家此次会议具体对大家有什么影响, 以新闻接近性来抓住读者, 从而达到会议新闻良好的传播效果。

以1994年中新社的一篇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报道为例, 该报道不同于上述会议新闻的模式, 大量运用了背景材料, 联系历史和当下, 告知读者其中的深刻内涵, 写得十分生动。第一段为:北京市在严格控制老市区建筑高度以维护古都风貌的同时, 准备网开一面, 在东北部的望京小区内, 兴建一批超高层建筑, 其中包括—座H8层、300米高的巨厦。开篇即介绍了北京建筑的历史背景, 同时点出了当前政策对历史的突破, 从对比中凸显政策的开拓性。接下来第三、第四段就写道:按照新修订的北京城市规划, 在未来的20年里, 北京将加速发展第三产业, 改变过去“有城无市”的不方便状况……又将历史背景快速推进, 介绍当前北京市的现实背景, 同时也解释了出台新的北京城市规划的原因。最后一段写道:据悉, 在今后的七年里, 北京市以平均每年100个亿人民币的资金投入, 重点建设一批城市基础设施和大型骨干工程……介绍了时代大的背景, 让读者从宏观上有所把握。

如此下来, 这样一篇会议新闻比模式化的会议新闻就生动得多, 有价值得多, 运用历史背景、当下小北京以及时代大背景来撰写, 一方面将《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解释的到位;另一方面可以让读者获得更多信息, 城市规划直接影响居民利益, 居民及时了解政府动态, 对政府政策的实施也会起到良好推动作用。

二、多写具体事实

新闻是要“说话”、是要“发声”的, 会议新闻作为社会的政策指南更是如此。记者需要抓住回忆的中心内容, 抓住新闻点, 用会议中具体事实, 具体细节来表现,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用事实说话。

下面我们以中国青年报的文章《几十吨重的文物流出国门只需三天》为例进行分析, 由于篇幅较长, 我们只摘出其中的具体事实、具体细节部分。

今天上午, 文艺界27组的小组讨论在茶歇后陷入了短时间的沉寂。然而,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馆原馆长杨力舟的一席话打破了会场里的沉闷。

杨力舟委员的发言是关于文物盗窃与走私的, 他引用了一则媒体报道的数据:……

“杨老师说到文物工作者的痛处了。”杨力舟刚刚落下话音, 坐在对面一直没有说话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就拿起话筒。“每天都会有很多不好的消息传来, 其中很多是关于文物犯罪的。”单霁翔委员说。

据统计……

据单霁翔介绍, 现在的盗墓犯罪已经具有集团化和智能化的特点。

……

听了这番话, 坐在单霁翔旁边的一位女委员频频摇头。

经过10年谈判, 200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对旧石器时代到唐末的归类考古材料以及至少250年以上的古迹雕塑和壁上艺术实施进口限制的谅解备忘录》终于达成。“我们现在要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签。”单霁翔说。但他也表示, 更关键的是如何把“自己”的事情办好。

本篇会议新闻完全没有开头所说的模式化踪迹, 开头第一段简单地交代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之后, 文章就围绕文物流失这一问题展开了论述, 通过对出席会议者的表情、语言、动作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事实, 让文章更具可信性, 同时也更加生动。例如, “杨力舟委员的发言时关于文物盗窃与走私的, 他引用了一则媒体报道的数据……”通过后面的具体事实说明现象, 摆出问题。“杨力舟刚刚落下话音, 坐在对面一直没有说话的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就拿起话筒”通过连续动作的画面描写, 会场上的激烈氛围顿时跃然纸上, 直接把读者拉到了现场, 比单纯记者叙写, 用很多华丽形容词要生动得多。文中第二个省略号处对盗墓犯罪特点的阐述有针对性地截取了单霁翔讲话, 通过权威人士讲话说明问题, 更具权威性和可靠性。最后“听了这番话, 坐在单霁翔旁边的一位女委员频频摇头”通过细节动作神态的刻画表现了对现实的无奈与痛心疾首, 没有用多少字词, 通过“频频摇头”这个动作就将意思有效地传达出来, 比记者跳出来直接说更加生动、更具吸引力。

三、提高记者自身素养

想要把会议新闻写的生动, 归根结底还要取决于写会议新闻的记者本人, 记者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会议新闻稿件的耐看程度。因为, 我们要求记者需要广博的知识和过硬的新闻专业能力, 包括新闻敏感、扎实的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能力。

(1) 广博的知识。记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 这是新闻记者这个职业本身决定的, 拿会议新闻来讲, 会议新闻内容会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法律、道德、军事、自然科学、体育、教育等方方面面。若想抓住会议重点, 就必须要有相关专业知识积累作为支撑, 这样还有助于提高提问效率, 能在有限的被叫到提问的次数里问出关键内容。

(2) 过硬的新闻专业能力。首先, 要具有新闻敏感。在接到一个会议采访后, 能够结合自己专业知识及以前工作经验的积累立即意识到其中“新”的地方, 这样的会议新闻就有了中心, 不至于用固定化的模板屈涛, 导致单调乏味。除此之外, 有新闻敏感还能保证新闻报道有一定的预测引导功能, 充分发挥会议新闻的职责。其次, 要有扎实的采访, 如上文所提到的第二个例子, 用了一系列具体的事实, 这都是通过记者深入到现场扎实采访得来的。具体事实的应用描写会使新闻生动活泼, 更具吸引力。此外, 注意阅读其他媒体的新闻报道, 注意整合引用, 从而写出会议新闻的新角度、新看法也是扎实采访的一个具体表现。最后要具有扎实的写作能力, 前面工作最后都体现在文章的写作上, 一篇会议新闻好不好, 影响力究竟有多大, 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都要通过新闻稿件体现出来。能突出重点, 语言简洁, 有逻辑会大大增强其传播效果。

摘要:会议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一大块蛋糕, 是报纸版面的一大块内容, 也是网络新闻和电视新闻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 长期以来模式化十分严重, 形式僵硬, 内容缺乏生动性, 不能吸引受众, 导致了重大会议新闻等占主要内容的报纸头版少有人看的尴尬局面。如何将会议新闻写的生动?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从联系背景、挖掘具体事实和提高记者自身素养这些方面来展开论述。

如何写好会议新闻报道 篇3

【关键词】会议新闻 新闻价值

目前,会议新闻报道存在几个主要问题:首先是比较多。现在是会议成多,关于会议的报道也就多。打开报纸和电视,重要版面、重要时段每天都有一些会议报道。其次是长而全。报纸上会议报道普遍写得偏长,本来一个普通的会议写几百字的简讯就可以了,却非得拉长到千字以上,使本来可读性就差的会议新闻更显得沉闷,令读者望而却步。其三是空,言之无物。会议报道之所以写得长,说到底是空话、套话所致。有的会议消息洋洋数千言,但里面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却很少。在有的消息里,一串又一串的名单就差不多占去了一半篇幅。加之套话充斥其间,就更显得没有多少内容。最后是“公式化”,千会一面。目前报纸上的一些会议报道之所以枯燥、乏味,最大的毛病就在于写法死板、千篇一律。一般是导语介绍会议名称、时间、地点、参会人员、讲话人,接着交代会议议程,再就是大段大段摘引报告或讲话的“会议认为”、“会议指出”、“会议强调”。按会议议程写新闻,是这种公式化写法的特点,把多样化的会议活动,写成格式大同小异的会议公报了。①

相当多的受众之所以反感会议消息,和与会者反感接连不断的无效会议不同,受众主要是反感言之无物、冗长而又公式化、程式化和没有必要报道的会议消息。如果会议报道能解决这些问题,会议消息还是能拥有受众的。现就会议新闻写作谈谈个人的粗略看法。

一、抓住读者的兴奋点,把硬性的会议新闻软化

有人片面地说:会议消息是写给领导看的,只要领导满意就好,管他老百姓要看不要看。而2004年2月8日新华社记者写的会议新闻《浙江百名农业局长集体吃鸡鸭》却别具一格,不但老百姓爱看,领导也满意。

浙江百名农业局长集体吃鸡鸭

新华社杭州2月8日电(潘海平 胡志渊)“只要是检疫检验合格的鸡鸭,大家可以放心地吃。”浙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章猛进一边吃着鸡腿一边笑着对大家说。8日中午,这个省农业工作会议的工作午餐上显得特别“丰盛”。

大盘的鸡肉,整锅的老鸭煲,摆上了全省各市(县、区)100多位农业局长和专家的餐桌。章猛进首先带头,把面前的一只鸡大腿放到了自己的碗中。随后,又为各局长分起了鸡。“你们都是农畜方面的专家,检疫合格的鸡肉鸡蛋煮熟煮透可以放心吃,那我就带头先吃了。”章猛进反复地说:“你们的责任很大,要帮老百姓把好关。”

在餐前的会议上,浙江省领导强调,全省要全面抓好防治禽流感工作措施的落实工作,把责任落实到位,任务分解到位,制度执行到位,经费物资保障到位,决不让一只病禽流入,决不让一只病禽上百姓的餐桌。

近来,浙江永康发生了禽流感疫情。浙江省一手抓防治禽流感不动摇,一手抓发展畜牧业不放松,统筹抓好疫病防治和发展畜牧业的各项工作,并采取多种形式引导消费,扩大市场需求。②

——新闻通过副省长和百名农业局长带头吃鸡鸭的示范作用,使读者明白“只要是检疫检验合格的鸡鸭,大家可以放心地吃”这个道理,有效地改变人们对禽流感的害怕恐惧心理。这样的会议新闻给人以百看不厌的感觉。

二、从会议中寻找新闻点,把握精彩瞬间和感人细节

2008年1月10日,杭州市召开“住房保障工作会议”,会议特邀20户低收入家庭的代表参加,市长向他们送交廉租房钥匙。这一关系到困难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各家媒体都作了详细报道。在众多的媒体中,《青年时报》的通讯《市长俯身的刹那,他热泪眼眶(主标)杭州1211户困难家庭昨领取廉租房钥匙(副标)》,以特写方式浓墨重彩地描述了参加会议的困难户代表之一、身患残疾的胡军拿到住房钥匙的瞬间。

“47岁的胡军有些紧张。这一天,他要迎来的,是一件对人生特别重要的事——等了10年的房子。”

“本来,我一辈子不可能到市政府开大会,到现场一看布置,我心里咯噔一下,估计是上不去了。”胡军说。

“但结果令他意外,也令所有人意外和感动。”

这一充满感情和悬念的引言,立即吸引住读者:他为啥上不去了呢?结果又会如何呢?

上不去的原因是胡军患有小儿麻痹症,他是坐着轮椅来的,而原先规定,这20户代表是要上台去领钥匙的。……

突然,会议主持者说:“由于胡军同志腿脚不便,由市长亲自将钥匙交给胡军。”随后,市长走下台来握住胡军的手,俯身将钥匙交到了他的手里,并和他说了话。本来会议没有这项内容,是临时作出的一个特别决定。

随后,记者来到了胡军的现在居住处,目睹了住在8平方米小屋里的胡军的困境,叙述了一项重大的惠民政策使胡军那“遥不可及的愿望”得以实现,“跟中了头奖一样的高兴”的心情。③

这则通讯最重要的是理念的转变和感人细节的把握。新闻重在发现,而发现后需要正确的价值判断。假若,我们的记者拿了新闻通稿或领导人的讲话稿后回去摘录,那以上的一切都无从说起。写出的会议报道肯定也是“冷冰冰”的,决不可能动人心扉。

三、应该按新闻价值而不简单地依职务高低排序

早在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讲话中就批评说:“有一个问题,就是形式主义多。电视一打开,尽是会议。会议多,文章太长,讲话也太长,而且内容重复,新的语言并不很多。重复的话要讲,但要精简。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

重庆市于2006年底出台一个文件,规定:

会议报道原则上不以市领导是否出席作为报道与否和报道规格的唯一标准,也不绝对依照领导职务排序安排报纸版面和电视时段。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市长、市政协主席除涉及全局性重要活动以外的常规性调研活动,只发《重庆日报》二版,广播、电视报道不上头条。

随后,《重庆日报》作出积极反应。《农民工“春节好想回家团聚”》《公民有权“追讨”政务知情权》《农网改造能不能再快点》等鲜活报道以及“老百姓出门享受冬日暖阳”等照片上一版。很多人认为《重庆日报》的变化,不仅不是对党报传统的背离,恰恰是对党报的回归。④说实话,在报纸的头版头条,应该看到最重要、最具有接近性、最有时效性的读者关心的新闻。

2003年3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胡锦涛同志主持下召开会议,讨论《关于进一步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新闻报道的意见》,《意见》指出,中央领导同志出席部门召开的会议,一般不做报道。中央领导同志题词、作序、写贺信、参观展览、观看演出、给部门或地方的指示或批示、出席地方和部门举办的颁奖、剪彩、奠基、首发、首映等仪式和接见、照相、联欢、探望、纪念会、联谊会、研讨会等活动,一般不作公开报道。除了具有全局性的重大会议外,会议报道不应把中央领导同志是否出席作为报道与否和报道规格的唯一标准,不应完全依照职务安排报纸版面和电视时段。

改革会议报道的最大难题不在新闻单位内部,而在于缺乏一个有利于改进会议报道的外部环境和保障机制,需要各级领导机关在思想、行动上给予支持。好在,中央领导同志带了个好头。■

参考文献

①靖鸣《会议新闻学》(2007年5月第1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②中国新闻网,2004年2月8日

③《青年时报》,2008年1月11日

④陈力丹、戴莉莉《学习时报》,2007年4月19日。

如何写会议通讯稿 篇4

黎校长在会上作了学校工作报告。回顾XX年学校各方面工作,黎校长说,XX年是实验学校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一年,学校继续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努力拼搏,内部管理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办学水平迈上新的台阶,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展望XX年,他强调,学校将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新课程的实施力度,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具有山区特色、教育思想先进、设施设备完善、管理方法科学、师资素质较高、办学效益显著的省一级学校。

支部谢书记提出如下希望:希望各位代表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以实际行动做表率,在各自岗位上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团结和带领全校教职员工,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和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感全身心投入工作,为学校的发展作贡献。

大会还补选了学校工会主席,解答了教职工的提案,听取了总务处主任的《财务工作报告》等。

会议邀请函如何写 篇5

首先大家要知道会议邀请函是一种专门用来邀请特定的单位或人参加某个会议,这个邀请函具有礼仪与告知双重的作用的会议文书。

当邀请函用于会议活动时,与会议通知的不同的地方在于:邀请函主要用于横向性的会议活动,发送对象是不受本机关职权所制约的单位和个人,也不属于本组织的成员,一般不具有法定的与会权利或义务,是否参加会议由对象自行决定。举行学术研讨会、咨询论证会、技术鉴定会、贸易洽谈会、产品发布会产等,以发邀请函为宜。而会议通知则用于具有纵向关系(即主办方与参会者存在隶属关系或工作上的管理关系)性质的会议,或者与会者本身具有参会的法定权利和义务的会议,如人民代表大会、董事会议等。对于这些会议的对象来说,参加会议是一种责任,因此只能发会议通知,不能用邀请函。学术性团体举行年会或专题研讨会时,要区别成员与非成员。对于团体成员应当发会议通知,而邀请非团体成员参加则应当用邀请函。

(二)会议邀请函的基本内容

会议邀请函的基本内容与会议通知一致,包括会议的背景、目的和名称;主办单位和组织机构;会议内容和形式;参加对象;会议的时间和地点、联络方式以及其他需要说明的事项。

(三)会议邀请函的结构与写法

1.标题。由会议名称和“邀请函(书)”组成,一般可不写主办机关名称和“关于举办”的字样,如:《亚太城市信息化高级论坛邀请函》。“邀请函”三字是完整的文种名称,与公文中的“函”是两种不同的文种,因此不宜拆开写成“关于邀请出席××会议的函”

2.称呼。邀请函的发送对象有三类情况:

(1)发送到单位的邀请函,应当写单位名称。由于邀请函是一种礼仪性文书,称呼中要用单称的写法,不宜用泛称(统称),以示礼貌和尊重。

(2)邀请函直接发给个人的,应当写个人姓名,前冠“尊敬的”敬语词,后缀“先生”、“女士”、“同志”等。

网上或报刊上公开发布的邀请函,由于对象不确定,可省略称呼,或以“敬启者”统称。

.正文。正文应逐项载明具体内容。开头部分写明举办会议的背景和目的,用“特邀请您出席(列席)”照应称呼,再用过渡句转入下文;主体部分可采用序号加小标题的形式写明具体事项;最后写明联系联络信息和联络方式。结尾处也可写“此致”,再换行顶格写“敬礼”,亦可省略。

4.落款。因邀请函的标题一般不标注主办单位名称,因此落款处应当署主办单位名称并盖章。

5.成文时间。写明具体的年、月、日。

会议邀请函范文

_____公司_____经理

非常感谢您长期以来对支持和信任!我公司定于x年x月x日至x年x月x日于国际博览中心参加20xx年第十一届河北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希望通过这次机会和贵公司共同探讨和交流,以便我们更加深入的合作。共同开拓和占领市场。诚邀您参加。我们不胜荣幸!

展会期间活动安排:

xx月8日上午到展览会参观新产品下午5:xx0参加公司欢迎晚宴。

xx月9日上午到公司参观、指导,下午各地经销商交流、洽谈。

您还希望这次展会期间增加什么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于费用的说明:

安保科技负责住宿和用餐的费用,需要您承担来回乘车费用。谢谢!

如果您希望留下来继续和我们沟通,请预定更晚的回程车票。

请预定能够在xx月8日上午11点之前到达石家庄的车票。如果需要我们到站接您,请提前将您到达时间通知负责接待经理。谢谢!

备注:

公司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会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位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贵公司准备出席的人选:

姓名 职位 性别 手机

我公司需要您的及时确认及回复,以便我们安排展会期间进程,请在xx个工作日内确定后并加盖贵公司公章后及时回传至____________________收 。再次感谢!在传真回复时请提供您的手机联系方式,以便我们方便联系您!谢谢!

x公司

如何写新闻评论 篇6

概念

新闻评论,是新闻机构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新闻和评论一实一虚,如同鸟之双翼,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它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以与新闻结缘为前提,举凡各类具有新闻价值的论说文,不拘长短,不论署名与否,均可称为新闻评论。

它可以就全局性的市政发表宏观大论,也可以一事一议,深刻阐述某一观点或某一问题,而更多的则是配合热点新闻,就新闻报道无法充分阐述的内容,用言论的形式加以阐述,使热点宣传更具有可读性、指导性。评论是报纸的灵魂,是报纸的生命,是报纸的旗帜。一家报纸有没有评论,或者有没有好的评论,是报纸品位高低的明显标志。

特点

(1)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

(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而取胜。

(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

(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说话。

种类

目前,我国对新闻评论的分类,有这样几种情况:

(1)按评论对象的内容分类,有政治评论、军事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文教评论、国际评论。

(2)按评论的性质功用分类,有解说型评论、鼓舞型评论、批评型评论、论战型评论等。

(3)按评论写作论述的角度分类,有立论性评论、驳论性评论、阐述性评论、解释性评论、提示性评论。

(4)按评论的形式分类,有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本报评论员文章、短评、编后、编者按、思想评论、专栏评论、新闻述评、论文、漫谈、专论、杂感等。

如何写作

一、注意导向性。不断强化导向意识是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强化导向意识就是要坚持和贯彻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持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守土有责;坚持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战。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因此,党报必须有正确的舆论导向,高唱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在服务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上真正做到舆论先行,正确引导。

二、注意指导性。评论的指导性是评论的生命,也是党报评论的一个重要特征。评论直接代表编辑部站出来亮明观点,阐述立场,特别是对于一个时期的工作,评论要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应该怎么做或不该怎么做。

三、注意时效性。好的新闻评论讲究及时、迅速,讲究时效,它要及时体现党的要求和指示,及时反映群众的呼声。如果没有时效性,就没有新鲜感,就起不到指导、鼓舞、推动的作用。

四、注意理论性。一篇评论不仅需要过硬的文字功夫,关键还要有思想性,要有一些真知灼见。运用理论的力量把问题讲透讲深,充分表明了理论的力量。

五、注意艺术性。一篇评论要有好的论点,好的论据,提出的问题、阐述的道理才能在社会上立得稳、站得牢,经得起读者的挑剔和时间的考验。这是评论的灵魂和基石,没有这一点也就没有评论。同时,也要注意评论的艺术性,艺术性首先要在文字上下功夫,如果文章内容好,但文字死板、干巴、枯燥乏味,也会影响宣传效果。

评论文字要力求顺口、优美,并且适当运用群众当中很有影响的语言,还可用作评论的题目。前几年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一句话“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个说法抓住了不正之风的特点。第一,要注重针对性。对人们普遍关心、迫切需要回答的思想问题,以及两个文明建设中人们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

第二,论点要新鲜。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祥,如同鸟之双翼,构成报纸的两大文体。它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以与新闻结缘为前提,举凡各类具有新闻价值的论说文,不拘长短,不论署名与否,均可称为新闻评论。

它可以就全局性的市政发表宏观大论,也可以一事一议,深刻阐述某一观点或某一问题,而更多的则是配合热点新闻,就新闻报道无法充分阐述的内容,用言论的形式加以阐述,使热点宣传更具有可读性、指导性。评论是报纸的灵魂,是报纸的生命,是报纸的旗帜。一家报纸有没有评论,或者有没有好的评论,是报纸品位高低的明显标志。

六勤:

1、脑勤(勤于思考,对新闻事件保持高度的敏感);

2、眼勤(勤于观察,能迅速发现身边的新闻线索);

3、嘴勤(不耻下问,善于打听);

4、耳勤(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5、手勤(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6、脚勤(近距离观察,身临其境,有现场感)。

评论的作用是媒体的旗帜和灵魂。既然评论如此重要,写好评论就成为重要的课题了。那么怎样才能写好评论呢? 评论写作根据文章的具体情形可以有不同的路径。但是种种差异中,我们仍然可以捕捉和梳理出稳定的规则和大致的认识框架。

根据个人的体会,我从内容、品质、力量、语言、心态、风格、语境、思维和感染力等九个方面做一点粗浅的业务探讨,以求教于方家。

评论写作应注意到以下方面:

一是评论和其他文章的根本不同在于,它是说理的文章,那么文章要呈现说理的部分。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必须有说理的内容,必须有超越叙事的东西,必须要有思考和论述,“述而不作”是评论的大忌,也是直到今天还在某些评论中出现的低级现象。

二是评论的品质主要在于立意。“命意之高下”决定了评论的品质的高下。评论作品的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观点立意高,能够关注重大社会现象,或者关注表面上看似微小事件背后涉及的重大命题,然后就重大现象或命题发言,有高超的见解和不凡的境界。作为评论,如果观点本身失去了魅力,那么言语的艺术是不足道的。

三是评论的力量在于理性之美。评论的真正力量在于事实和逻辑。只有事实和逻辑构成的有机整体才能真正说服可以被说服的人。而事实是客观的,逻辑却需要写作者真正调动自己的主观创造力,强大的逻辑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给人一种理性之美。

四是语言的漂亮在于分寸、准确。当然其他因素在语言上的投射,都是语言的独特魅力。我所论述的一般意义上,评论语言与其他语言最大的不同,就是分寸和准确。当然,语言很好的分寸感,会为评论提供恰如其分的表达载体。好的想法或观点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好的表达上来。

五是有论辩心态,心中要有“假想敌”。评论写作当然会表现出复杂的心理活动,但是和叙述和抒情的文体不同,评论文章是要应敌的,应对不同的反诘和质疑的,所以应该有“假想敌”的存在,有“敌情”概念,也就是说评论是战斗的文体,所以就是要有战斗的姿态。

六是要有好的风格。当然风格各异,似乎谈不上什么是好的风格,但是风格有个适应的问题。比如色彩,本来说不上什么色彩更好看,但是一具体到特殊的场合,一种颜色的适应性就很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比如象征悲哀的黑色,象征高贵的紫色,象征纯洁的白色等等。具体到评论上说,评论文章的风格也应该以文章发表时机、场合、媒体、受众特点的不同为根据,从而形成什么是好的评论风格的稳定看法。比如,马克思曾经谈过无产阶级的风格,应该战斗的,是鲜明生动的,绝不吞吞吐吐的。从中国近代评论发展历程来看,梁启超、章太炎、邹韬奋都是非常著名的评论大家,但却各个不同。如梁启超的文章“汪洋恣肆,笔锋常带感情”,章太炎则国学深厚,文章大气但却好用生僻典故,邹韬奋文字简易晓畅,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三种皆为大家手笔,评论文章应该有风格,更应该有适应特定情况的风格,当然大家马上想到鲁迅的杂文风格,简直就是时代的传声筒,是为时代度身量做的。

七是语境的营造,与追求艺术审美的其他文章不同,评论文章走向清晰。语境的清晰与模糊,大约可以成为评论文章与非评论文章的分野。评论以清晰为特点,这是因为每一个准确的判断都适合一个非常具体的客体,而不能随意模糊客体的条件。准确的判断同时是建立在清晰的概念和清晰的逻辑思路上的。没有一系列清晰构成的特殊语境,那么最终的判断只能是胡言乱语。任何不应该出现的模糊都会伤害文章的说服能力,伤害评论的品质。

八是思维的特点。评论的思维是一个走向聚合的思维,当然要从发散走向聚合。我们论述的对象总是千差万别,我们要从种种不同中看到他们的共同点来,加以思维的聚合,分析共同的东西,我们的评论就应运而生了。从发散走向聚合,让我们的评论具有理论上强大的解释能力,因为文章是建立上广泛的观察和大量的分析的基础上的,而最终的聚合又为我们提供了真理的内核,为迷失在生活森林中的人们走出来指明一个方向。

九是评论的感染力。这是一个当然的想象,就是诉诸情感。在评论中如果可以看到人的命运体验、情感历程和喜乐悲伤等等,都会很好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给立足于理性说服的评论以更好的情感支撑。中国俗话说“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确实是说服宝典啊。

如何写好“非事件”新闻 篇7

非事件性新闻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事件为中心, 而是由许多事实经过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而成的, 并有鲜明主题的新闻。有人又叫它资料性新闻。由于它不是新近发生的事, 新闻性本来就不强, 但又必须要求它是新闻, 下面, 就如何写好非事件性新闻, 本人谈一谈个人浅见。

第一要正确地认识采写非事件新闻的利与弊。非事件新闻在内容选择、表现方法上都与事件新闻有着不同的特点。首先在传播目的上, 非事件性新闻有着明确的主观性。也就是说, 非事件新闻不以记录某个事件为满足, 而是以注重事物渐变过程中某些带有规律性内容的揭示。其次是作者的主观介入, 倾向性明确。非事件性新闻一般都具有一定分析、研究色彩, 通常要有一定的思想或理论深度。因此它的指导性往往要通过明显的倾向性来体现。在对大量有关事实进行分析、归纳、综合的过程中, 作者往往把自己的观点毫无隐晦地表达出来, 以此达到指导工作的目的。

通过非事件新闻的特点, 应看到非事件性新闻有利的一面, 就是主题的确定、材料的选择, 不受一时一地的限制;写作形式与表达方式有着更多的灵活性, 这样记者可以发挥更大的主观能动性与自己的才智去弥补它的不足。非事件新闻不足的一面是, 它把不是或不全是新闻的事实, 写成新闻。通过了解认识非事件新闻的利与弊, 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加强新闻写作效果。

第二要精心提炼, 铸成重大而新颖的新闻主题。这一点是写非事件性新闻成败的关键所在。非事件性新闻的新鲜性, 不完全表现在时间要素上, 主要表现在内容特别是主题的确立上。主题是否重要而鲜明, 就成为它能否成为新闻的至关重要一环。选择新闻主题, 要看它与读者的关系, 选择中要注意反映群众的利益和呼声。因为读者是新闻传播的对象, 主题是否新颖和主要, 首先取决于它与读者的关系。选择新闻主题, 还要看它与实际工作中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新闻主题是否新鲜、重要, 往往还决定于新闻是否抓住了实际工作中急需解决的矛盾, 凡是新闻主题能够解决或回答实际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就会成为重要新闻。

第三要细心寻找新闻根据。新闻根据即是新闻事实中最敏感、最突出、最新鲜的部分。它含着较强的时效性与连结新闻主题重要性的双重信息。它是新闻发布的依据和契机。理想的新闻根据应有时效性与重要性的双重要求。对于已经失去新闻根据的旧闻或是新闻根据不显著的非事件新闻, 就必须细心地寻找, 使之重新获得一个较为引人注目的新鲜而重要的事实, 采用“以新带旧”的办法, 把背景材料和其它相关的材料带出来, 才能给人以新鲜感, 才能避免非事件性新闻时效性不强的弊端。要善于在采写中把问题提炼出来, 把故事提炼出来。有些非事件性新闻在一个时期内处于平静的状态, 就像平静的湖水, 但平静中往往有危机、有问题。这些问题是长期形成的, 有时反映在多个地方、多个事件上。把问题提炼出来, 就会一石击起千层浪, 立刻成为受众关注的“事件”, 从而使非事件性新闻具备了新闻由头。例如某报的一篇新闻《荒山托举希望》, 用900亩荒山被改造的成果为新闻根据, 由这一壮举引出改造者艰苦创业的一个又一个情节和事实, 给人以思考和启迪。由此可见, 非事件性新闻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因果性, 它的时间跨度较长, 新闻事实的时效性本身就不强, 写作时细心地找出一个新闻根据, 就十分必要。

第四要寻找非事件新闻报道的时间依据, 这是非事件性新闻写作时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事件性新闻由头主要解决好报道的价值依据;而非事件性新闻由头主要解决好报道的时间依据。事件性新闻解决“为什么要报道此事”;非事件性新闻解决“为什么要在现在报道此事”。非事件性新闻没有明显的新闻由头, 记者可以报道的时间为依据进行导入, 借此发挥, 将此事放入一个广泛的、纵横交错的背景下来展示;也可以找同类事实中最近者, 因为非事件性新闻是多事一报式的, 所报道的“多事”往往是在较长的时间内发生的, 为了体现时间的新近, 通常选同类事实中一个最近发生者入手。

第五要注意分析, 向深层次开掘。非事件性新闻, 要写得新颖、动人, 还要注意分析, 向深层次思考。所谓分析, 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 把所反映的主题如实地在对事物的分析过程中展现出来。所谓开掘, 就是眼睛不能只盯在眼前的事物上, 就事论事, 要抓住事物的内部联系, 深究其实质。真正把事件或问题分析透了, 让读者看到人所未言才会有“新意”, 才能吸引读者。

浅谈如何写好新闻评论 篇8

关键词:新闻评论 新闻事实 评论选题

中图分类号:G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c)-0253-01

新闻评论是指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虽然同属新闻体裁,但新闻评论与消息、通讯等相比,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却有着较大差异,也有着不同的思维和表达规律。新闻评论是以表达作者主观情感、态度、观点为诉求的,不仅要以新闻事实作为基础,还要体现真实、准确等重要新闻特征,所以人们常把评论比作报纸的“旗帜”或“灵魂”。

1 观点明确,吸引读者

首先,观点明确是新闻评论的首要特点,也是写好新闻评论的重要要求。对一篇新闻进行评论时,必须得有观点。而这个观点必须以尊重新闻事实为基础,不能凭空想象、主观臆造,而且必须要旗帜鲜明,不能模糊不清、模棱两可。一些评论文章的观点不明确,往往是因为表达不集中,多数是不集中而形成的注意力干扰和结构的混乱而显得观点不明确。如果各种材料向着观点集中,各种观点向着中心的观点即所谓的论点集中,那么结构自然是清晰的,观点也是明确的。此外,还要注意语言层面的明确性,我们平时的语言,有直接表达观点的,还有间接表达观点的;有具体的语汇,也有抽象的语汇。所以说,明确的观点,总是体现对事物的具体判断。但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些评论整篇都在谈论着某件事情或是某个事物,却始终没有对这件事情或这个事物做出具体的判断,正式因为没有这些具体的判断,才没有明确的观点。其次,新闻评论的写作,在选题上也应该与新闻报道的节奏和社会公众关注的节奏相应和,在结构上应该适应大众传播的节奏和资源限度,此外还要从新闻传播环境的角度,掌握表达观点的一些规律,从而吸引读者阅读的热情。

如:《林海日报》刊登《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看望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棚户区职工群众》一文,并配发了题为《振奋精神 不辱使命》《党和人民不会忘记林业工人》《林业的政策会越来越好》《筑牢祖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发展经济不能以破坏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林区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等系列评论员文章。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开发建设60余年来,林业工人“先生产、后生活”,为林业发展奉献了青春,做出了贡献。在这样的一大背景之下,习总书记春节前夕亲临林区视察、看望林业工人,并指出党和国家不会忘记大家,林业政策会越来越好,林区人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大家欢欣鼓舞,热议林区美好的发展前景。这一系列评论员文章的配发,起到了传达上级指示精神的作用,做到了吃透精神、上下结合。同时,评论中观点明确,抓住了包括民生、生态、政策等在内的问题实质,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这就体现了作者保持了高度的新闻敏锐性,善于观察、分析和判断,正是好的新闻评论所应具备的条件。

2 论据充分,易于接受

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材料,是新闻评论的基础,也是写好新闻评论的必要条件。新闻评论的论点再独到深刻,如果没有论据支撑,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无法打动人、说服人。一般来说,论据的材料是事实性内容,比如新闻报道、法律文件和统计数据。但有一些论据作用的材料,也可能是观点性内容,比如权威、专家的观点,还有被读者普遍接受的观点。不管怎样,论据应是读者不会怀疑、直接可以按受的内容。对论据的要求,除了可信之外,还要与论题、论点相关,如果不相关,也不能起到论证论点的作用,反而会起到干扰论点的作用。而真正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往往是发生在身边的、新鲜的、具有“眼见为实”特征的真实新闻事件。

如,《林海日报》副刊《生活周刊》刊登了一篇《七天七夜救助严重烧伤的牛长友一家三口》的新闻,并配发了《真爱无言,大爱无疆》的新闻评论。额尔古纳市三河乡牛长友一家三口被大火烧伤,均是深二度烧伤,牛长友烧伤面积达90%、妻子烧伤面积60%、5岁的女儿小佳慧面部伤势达三级,双手将成残疾。7天的时间共收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捐款达59万。此篇评论对社会各界的做法表示支持与赞赏,文章认为这样做真正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大家同心同德帮助牛长友一家共渡难关,传递了社会正能量。

3 论证有力,以理服人

论证是证明论点的议论过程,也是写好新闻评论最见真功和水平的地方。论证的方法,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看,要以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此外还有比喻等修辞手段,也有论证的效果。如果我们以一个读者普遍认可的观点作为论证的前提,用来判具体新闻事件是善还是恶,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就是演绎推理的过程;如果我们对系列同类的新闻事件总结分析,得出一个普遍的判断,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就是归纳推理的过程;如果我们对一个具体的新闻事件的判断,需要借助另一个与它有着共同点的事实进行对比,这样一个思维过程就是类比推理过程。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评论者都应注意以下四个问题:一是要将观点和材料相结合,论点和论据相统一;二是在论证中要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和规则;三是论述的过程中要遵循人们的思维特点,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既要做全面的辩证的分析,揭示出规律性的东西,又要能显示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发展过程;四是评论者要有感情投入,从而在更深的程度上说服别人。论证是新闻评论中最有难度和需要集中精力写作的部分,也是需要消耗读者较大精力的部分。所以,在写作中,评论者既要注意自身推理无误,还要尽量减轻读者理解的负担。

新闻评论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不同于新闻报道。它之所以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因为人们不仅需要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新闻事实本身,也需要通过新闻媒体了解新闻事实的意义和产生的原因及发展方向。要想写好新闻评论只掌握一些技巧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注重平时的阅读积累。只有博览群书,涉猎百科,才能让读者感受到评论者充满思辨的逻辑力量,才能真正为读者提供认识问题的新方法,从而以理服人,形成更大共识。

参考文献

[1]赵振宇.面向新世纪的新闻评论——谈我的新著《现代新闻评论》[J].新闻与写作,2005(11):26.

[2]骆嘉.《现代新闻评论》出版[J].新闻记者,2005(6):60.

如何写好网络新闻 篇9

一、吃透上头 摸透下头

宣传工作的作用和力量,就是能让党的方针政策、纲领路线,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及时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见面。这是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任何新闻媒体都应该坚持党性原则。

同时,宣传工作的党性原则和人民性原则又是一致的。宣传媒体既要替党说话,又要为人民说话。要反映人民群众的意志。

党和国家政府,每一个系统,每一条战线,每个部门,在各个时期都有自己的中心人物和中心工作,只要吃透上头精神,摸透基层情况,新闻稿源就会源源不断。

吃透上头,摸透下头,抓住气候,大有写头。

二、唱好新闻报道四季歌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规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对于农民来说就是,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就是要做到“首季开门红,二季双过半,三季大进军,四季奏凯歌”。做宣传工作,搞新闻报道,要注意唱好新闻报道四季歌。新闻媒体经常唱的四季歌是:

一月份的元旦,二月份的春节、元宵节、情人节,三月份的学习雷锋纪念日、妇女节、植树节、维护消费者权益日,四

月份的清明节,五月份的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护士节、母亲节,六月份的六一儿童节、端午节,七月份的党的生日,八月份的建军节,九月份的重阳节,十月份的国庆节、中秋节。等等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对于宣传媒体来说,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稿不同。在相同的“四季歌”里,媒体每年都唱着不同的“词曲”。

所以,新闻报道四季歌,一是唱好 一是唱新,唱出新意。季节性的工作报道,在媒体具有突出地位,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新闻性、指导性,最大的难点是相似性。新闻追求的是一个“新”字,媒体在“年年岁岁花相似”的季节性工作中,要报道出“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新闻,需要我们把传统的《四季歌》反复传唱,而唱得不令人生厌,始终给人新鲜感。那么,工作报道的“四季歌”如何才能够唱出新意来?

这就需要善于把“老歌”换上“新词新曲”。换的好,同样是悦耳的“四季歌”。

三、学会把公文变新闻

对于广大通讯员来说,在日常工作中,常常要面对大量的公文材料。那么,如何去消化吸收?如何从公文中“发现”新闻“,淘”出新闻,实现公文与新闻的精彩转换?这里面大有学问。有些人往往能“化平淡为神奇”,而有些人却时常“身在宝山不识宝”、“入宝山而空手归”。为此,有必要对二者加以辨析与探讨。

什么是公文?公文,就是公务文书。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处理各种事务中形成的体式完整、内容系统的各种书面材料,或称文件。它是一种起着“上传下达、互通情报”的文件。其特点——9个字:格式化、规范化、制度化。具体说,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高度的思想性,有法定的作者,具有法定的权威性和行政约束力,有特定的格式,广泛的使用性。公文和新闻稿的两大区别:一是写作形式不同,二是面对公众不同。

怎样学会把公文变新闻?

1、学会从领导报告、部门工作报告中把握行业报道重点。领导讲话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文件,代表一个系统和部门的工作整体思路。63处职代会提出:攻坚克难乘势而上 加快企业发展步伐

公司总经理耿聚昌提出了五点要求:一是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加快企业发展步伐。二是科学组织施工,打造精品工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三是加大项目管理,强化经营管控,努力增长经济效益。四是夯实安全基础,落实安全责任,确保安全生产。确保09年零死亡目标实现。五是以人为本,精建和谐企业,全面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①、31处牛年春节过后早动手谋划企业发展步伐新举措 ②、争上游 创一流 个个项目都创优——49处打造精品工程纪实

③、机电安装处党政工团齐努力加大项目管理

④、特凿处唱好安全五部曲 确保09零事故

⑤、中煤一建机械总厂建和谐企业 促经济发展

部门工作报告,是对部门新的一年的工作部署,年底年初,各系统、各部门都要召开总结表彰会,总结工作,部署来年工作,报告中对来年的工作部署,往往是该系统行业报刊来年宣传工作的纲要。对照报告来提炼日常工作中的做法,往往能“以小见大”,发现新闻事实。

因此,基层的通讯员朋友应注意吃透工作报告,以此指导业务工作和宣传工作。

如何写好会议纪要 篇10

时间:20xx年1月14日晚7:30—10:20

地点:公司三楼会议室

主持人:易仁君

参会人员:

1、出席人员:易仁君 张志 君王华运 康伟 丁涛杨文志 严俊杰

2、列席人员:王春丽 张 颖 晏晶晶 陈颖

3、会议记录:秦国鑫

议题要点:

一、部署集团公司组织人事架构及职责分工方案,经与会人员讨论后确定。

(一)、集团组织人事架构分为“两大体系”、“八大中心”。“两大体系”分别为“业务体系”、“管理体系”;“八大中心”分别归口到“两大体系”。其中,“业务体系”下辖战略与营销中心、产品与技术中心、建设中心等三大中心,“管理体系”下辖总裁办公室、管理中心、财务中心、招标与采购中心、城市服务中心(即物管中心)等五大中心。

(二)、各“中心”职责具体分工如下:

1、战略与营销中心:主要负责项目策划、项目推广、项目营销与招商等三项工作;

2、产品与技术中心:主要负责城市与项目规划、开发产品设计、开发产品成本研究与控制、开发产品设备研究与选型、产品品质监督与控制等五项工作;

3、建设中心:主要负责建设项目征地规划与建设报建、项目施工建设管理、建设项目成本预决算等三项工作;

4、总裁办公室:主要负责集团公司基本管理制度制定与完善,集团年度工作计划制定、检查与考核,召开总裁办公会议、监督检查会议议定事项的贯彻与落实,负责集团对外宣传工作(不含项目营销宣传),负责集团对外接待工作(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外来客人,公关外联方向),负责集团内部审计与法律事务(行政监督与财务审计、职工遵纪守法、内部合同审核等)、负责协调集团内各部门工作及联系管理中心工作等七项工作;

5、管理中心:主要负责集团公司日常行政管理(包括证照办理)、人力资源管理、后勤服务与管理(协调物管中心对办公大楼与食堂的管理)、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办公楼设备、车辆、电脑、电话等生产资料的管理)等四项工作;

6、财务中心:主要负责集团融资与担保等金融工作、集团会计核算及分支机构财务审核、证券与资本管理等三项工作;

7、招标与采购中心(招投标委员会):主要负责集团各类建设工程的招标组织与管理、集团各类设备和物质采购的招标组织与管理(战略招标与战略采购方向)、集团各类设备和物质的采购等三项工作;

8、城市服务中心(物管中心):主要负责中国光谷·伊托邦城市运营研究与管理及前期基础管理、集团开发项目的物业管理、集团总部办公大楼卫生服务和食堂管理等三项工作。

二、各“中心”总经理报告本部门组织人事架构及岗位设置,经讨论确定了集团各“中心”岗位设置和人员编制。

1、产品与技术中心:下设低碳智能部(2人)、行政文员(1人)、城市规划部(1人)、建筑结构部(2人)、市政工程部(1人)、水电设备部(2人)、景观园林部(1人)。包括该“中心”总经理1人、副总经理1人,共7个部室,定编名额13人;

2、战略研发中心:下设策划部(经理1人专员3人)、招商部(经理1人专员2人)、营销部(经理1人营销专员2人)、广告部(经理1人及平面设计师与广告文案各1人)。此外,网站运营专员1人、行政文员1人,包括该“中心”总经理1人、副总经理1人,共4个部室,定编名额17人;

3、建设中心:下设规划报建部(经理1人专员2人)、工程部(8人)、征地办公室(旧城改造办公室)(2人)、设备部(2人)、成本部(2人)、行政内勤1人,包括“中心”总经理1人、副总经理2人(1人分管开发,1人分管工程),共6个部室,定编名额共计22人;

拟写新闻标题 篇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长征七号”在垂直转场时,若浅层风较大,对火箭结构强度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考虑到这一因素后,“长征七号”火箭型号队伍对火箭局部结构进行了适当加强,并为火箭设计了一个“防风减载装置”。

据了解,这套装置采用可伸展的桁架结构,一端固定在活动发射平台的脐带塔上,展开后另一端与火箭二级发动机机架接头对接,这样在垂直转场过程中将火箭与脐带塔连接起来,能够显著降低火箭受到的风荷载。

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七号”火箭副总设计师程堂明介绍,即使遇到8级大风的天气,“长征七号”火箭依旧可以转场。它的抗风能力超过现役火箭。

请给以上新闻拟一个小标题。

答:

【技法指导】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它提挈全篇,浓缩文意,因此,新闻标题必须简洁、准确、醒目,即要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所报道的主要内容,点明其意义并富有吸引力。“拟标题”比“拟一句话新闻”要求更高,它不仅要高度概括出新闻内容,还要讲求句子形式的优美,有文采。标题往往不需要时间,只要求两个必备要素:人物、事件。新闻标题有两种,一种是用一个标题;另一种是用两个标题。用两个标题的分为主标题和副标题。主标题旨在揭示消息的主题或重要新闻事实;副标题用来补充说明情况或指出内容范围、作出内容提要等。

主标题或引题制造悬念,副标题运用背景材料解开“结症”,一唱一和,增强标题的吸引力。例如:

(引)发生在西安火车站的怪事:(主)数百批货物竟无人认领(副)读者投书本报,指出无主货物损失严重,应引起社会重视(工人日报·1986·5·26)

这篇新闻的引题制造悬念,吸引读者。主标题点明新闻的主要事实,副标题运用背景材料陈述问题的严重性,引起人们的注意。

主标题高度概括,褒贬分明;副标题或引标题用层递或反衬手法交代背景,相辅相成,增强新闻标题的力度。例如:

(引)花木大队石粉厂靠拉关系推销产品几乎倒闭,加强管理提高质量找出路。他们说:(正)管理学胜过关系学(北京日报·1983·11·20)

这个标题的引题用了反衬的手法交代背景,与正题糅合得非常自然,形成一个天衣无缝的整体。

正标题用呼告的方式提醒读者,副标题用點染手法交代背景,由浅入深,使新闻标题给人以震撼感。例如:

(正)《创业史》写作基地为何由富变穷(副)主要原因是领导班子懒散,责任制不落实,陕西省委已研究改变这个队面貌的具体办法(人民日报·1982·5·18)

这个标题的副标题有根有据地回答了正标题由富变穷的问题。

拟写新闻标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题文一致。标题所揭示的事实要与新闻内容完全一致。

2.一语破的。新闻中的事实往往不止一件,其中最新鲜的事实,才是它的精华。牢牢地抓住新闻中最重要的、最有特点的、最本质的事实,才有突破性。

3.简洁明快。只保留核心部分和事情发展的结果,省去那些不必要的过程、细节、消息来源和不必要的议论。通过锤炼字句和适当采用简称等办法使标题简洁明快。

4.旗帜鲜明。标题要是非明确,爱憎鲜明。新闻中所报道的事实,有的令人气愤,有的令人欣喜,有的令人同情,有的令人悲哀,拟写新闻标题不能无动于衷,要明确表明作者的立场。

5.生动活泼。标题要有表现力,除事实以外,还要关注听到什么,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在感染中给人以启迪,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注意采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6.注意字数的限制。

如何写好现场短新闻 篇12

一、现场短新闻的基本特征

现场短新闻的基本特征是“现场”、“短”、“新闻”, 其具体要求是:现场感强、篇章短而精、新闻价值高。

第一, 现场感要强。就是对现场要有准确生动的描述, 捕捉现场动态, 抓取现场细节, 使受众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不仅可以提供消息的准确性、可信性, 也可以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吸引力。现场短新闻与其它新闻在形式上最显著的区别是强调纪实性, 要求用在新闻发生的现场捕捉到的细节、材料来报道新闻事实;强调现场性, 要与活动着的视觉形象和现场画面来传递信息, 报道事实, 感染受众。

第二, 篇章短而精。就是要求新闻事实内容集中, 含量不宜过大, 篇幅短小, 写作时要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用笔直截了当。通过短而精的文字, 将新闻的精华浓缩在消息里, 使其精确、生动而有力度, 同时有利于读者阅读。要做到短而精, 就要选择有典型意义的新鲜事、情景、场面。

第三, 新闻价值高。表现在三个方面, 即宣传价值, 要及时而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反映群众和人民的呼声、要求和愿望, 要有利于稳定、团结、进步;信息价值, 反映事物处于量变范围内的进展性的信息, 或属于质变范围内的反映某一事情发生的变革信息, 或是反映新事物初露端倪的信息, 同时还要有审美价值。

二、如何写好现场短新闻

一篇优秀的现场短新闻, 可以使读者亲临其境, 产生出与新闻现场同时跃动的感知效应。笔者认为在写现场短新闻时, 既要有生动形象、烘托气氛和主题的现场环境描述, 又要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 准确、鲜明地反映新闻事实, 把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说清楚。这就需要在描写叙述上做到以一当十, 把与主题不相关的部分全部去掉, 留下最能说明问题的叙述和细节描述。这样才可能使现场短新闻真正短小活泼、清爽利落、主旨突出起来。这就需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题材选择上的广阔性。在题材的要求上要有自己的个性, 这是现场短新闻的一个鲜明的特色。也正因为如此, 现场短新闻才能显出魅力。

二是内容上要求真实性。即真有此情, 确有此景, 并且就发生在此时此地此刻, 不添枝加叶, 无中生有, 也不能任意组装, 要体现一时一地一事的鲜明特色。

三是语言表达上要鲜活。这是对现场短新闻的更高的要求。这不仅要求作者要有敏锐的善于捕捉新闻的独特视角和观察分析能力, 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文字功底, 要把各种事实写得生动活泼, 沉着平和, 有韵致, 有张力, 有味道, 摇曳生姿, 就必须使构成它的现场、事实、人物, 甚至文章的结构都要非常紧密地结合起来, 任何一个部分的粗糙呆板, 都会造成不和谐音, 直接影响整个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时巧妙地运用群众生动形象的语言, 可以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如《万里日月》一文, 写的是山东胜利油田的家属与到新疆塔里木会战的亲人通过对讲机共度中秋的故事。文中写了在调度室里, 病疼缠身的老人反复向儿子念叨“家里都好”、“别惦念我”、“嘱咐儿子”的话语;8岁的小姑娘听见爸爸的呼唤, 对着话筒一个劲的喊“爸爸”;妈妈坐到对讲机前高兴得泪流满面;妻子对着丈夫“话”不成声……作者把不同人物的语言用在稿子里, 既生动形象, 又深入浅出, 使内容鲜活起来, 如实地将这万里相思之情和领导对职工的关怀之情再现于纸上, 读后令人感动万分。

四是细节的刻画。成功的现场短新闻写作, 不仅在于写作者对典型现场的成功选择, 更在于对典型细节的出色抓取。尽管现场短新闻对“现场”的描述, 有些只是一个场景或一个断面, 但这“现场”或“断面”并非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 其间有事件的延展、人物的活动, 以及环境的变化。写作者在对“现场”的描述中要抓取鲜活的细节来支撑主题核心的构建。

在《解放军报》发表的《铁肩担边防———徒步随民工背粮队进墨脱》一文中, 作者选取了几个具有典型性的细节, 仅用800余字就把105公里的墨脱行写得惊心动魄、精彩纷呈。不通公路, 徒步进墨脱有“九九八十一难”:要爬过高度缺氧的多雄拉山“鬼门关”;要闯曾吞噬上百条生命的“老虎嘴”天险;要穿越气候瞬息万变的6道冰川;要涉湍急的8条飞瀑激流。作者没有用华丽的词藻, 而是用平直简洁的笔墨, 朴实无华的文字将一个个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 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支前民工人格的伟大、品德的高尚, 谱写了一曲感人的爱国拥军的新篇章。在现场短新闻中对典型化细节的抓取, 可以是反映当前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变化的事件, 可以是引起人们关注、探求、思考的事件, 也可以是匡扶正义、针砭时弊的典型人物和事例等。

五是文中人称选择上的直观性。可以是作者用自己的目击情况证实新闻事件的真实性, 也可以是对新闻事实补充或深化, 这既是点“睛”的一笔, 亦是其“卖点”之所在。

六是背景材料要有选择性。我们强调现场短新闻尽量少用或者不用背景材料。对于一些作品, 特别是技术专业性很强的新闻作品, 有关这些新闻作品中的背景材料 (社会环境、历史条件等) 可以做些交待, 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 要注意做到省而又省, 少而精, 力求灵活巧妙、穿插其中, 不露痕迹。所以, 在选择背景材料时, 要注意选择有利于对新闻事实进行解释、说明的背景材料, 或是利于深化主题、交待新闻发生的前因后果、增强新闻的厚度、感染力的背景材料。■

上一篇:2023年秋黄冈市永河中学七年级数学期末考试下一篇:考试证丢失检讨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