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新闻报道(共12篇)
会议新闻报道 篇1
当前全球化程度日益提高, 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愈加频繁, 传播技术日新月异, 各国重要会议新闻的报道不仅是本国人民更是外国人民对这个国家进行了解的重要渠道之一。所以在这种情况下, 对中美会议新闻进行比较, 探讨如何使会议新闻的传播效果最大化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关于2010年“两会”的报道为研究对象, 并通过内容分析法对这些报道进行调查分析, 同时辅以个案分析, 以得出更准确的结论。综合《人民日报》、《纽约时报》“两会”期间的报道, 并以它们为例得出中美会议新闻的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我国会议新闻报道主要以正面报道为主, 美国会议新闻则多以变动、反常和冲突为主要特色。回顾《人民日报》、《纽约时报》对中国2010年两会的报道, 同样的新闻事件, 在中美两国的主流媒体中却显现出了巨大的差异。《人民日报》通过新闻报道向大家树立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中国形象, 向世人昭示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取得的巨大成就, 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较高声望。而在《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中人们看到的中国却是负面问题多于正面成效, 忧患大于喜悦。比如对货币政策的报道, 《人民日报》在2010年3月14日的报道中说“人民币汇率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中基本稳定, 对世界经济复苏起了促进作用”。而在当天的《纽约时报》中则报道:“Tensions are rising over Chinese economic policy, and rightly so:China’s policy of keeping its currency, the renminbi, undervalued has become a significant drag on global economic recovery.” (中国货币政策压力增大, 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是保持人民币的汇率, 由于其被低估严重拖累了全球经济的复苏。)
我国会议新闻报道常常显露主观色彩, 美国会议新闻则避免主观评价, 重在表现, 少去叙述。《人民日报》在两会报道中较多采用了中国的语篇策略, 即直白地呈现自我的观点, 而《纽约时报》则隐匿地实现了自己的劝服意图。比如2010年3月4日《人民日报》的《喜看今朝更从容——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开幕侧记》一文中写道, “2009年, 人民政协谋发展、惠民生、促和谐, 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政协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针对性, 得到来自委员们的广泛认同”, 向受众展示了政协这一年来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而2010年3月7日《纽约时报》的《China Blames U.S.for Strained Relations》一文中写道:“Speaking to journalists at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China’s legislature, Mr.Yang did not say whether the visit had made progress toward better relations.He said Chinese officials had complainedthat American actions had violated the terms of communiques and a joint statement that the two nations issued when Mr.Obama visited Beijing last November[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国的立法机关) 的记者招待会上, 杨先生并没有提及这次访问是否促进了两国关系的更好发展。他指出中国官员批评美国的行动违反了联合公报的条款和奥巴马先生去年11月访问北京时发表的联合声明], 用貌似客观的话语将自己的观点隐匿, 让受众自己得出结论。
从报道风格来看, 我国会议新闻比较模式化, 美国会议报道更讲究记叙结构层次的变化。中美媒体在会议新闻报道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报道风格, 这种报道风格的形成与报道观念和报道思维有关。相对而言, 中国媒体的会议新闻报道比较程式化、模式化。这样的报道方式虽然注重维护了会议新闻报道事实的权威性、严谨性和公信力, 但是也会使得会议新闻的表现风格过于严肃, 读者感到缺乏亲和力。而美国媒体的会议报道更讲究记叙结构层次的变化, 有一定的幅度和活力。
美国媒体的会议报道主题比较突出, 在结构上层次感较强。比如, 《纽约时报》2010年3月7日的报道“BEIJING——The blame for friction in Chinese-United States relations does not lie with China, and it is up to the United States to take steps to repair the frayed ties, China’s foreign minister repeated Sunday…….After decades of comparatively quiet diplomacy, China has taken increasingly muscular stances in the past year on relations wi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on glob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matters.Many analysts say the shift is due not only to China’s sudden arrival as a global economic power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 but also to domestic political issues.” (北京指责中美关系摩擦的原因不在于中国, 而取决于美国采取行动修复破损的关系, 中国外交部周日重申了这一点……在十年相对平缓的外交关系之后, 中国从去年开始在对美关系、全球经济、环境问题上采取了逐渐强硬的立场。许多分析家指出这种转变不仅仅是由于金融危机后中国突然成长为重要的全球经济力量, 而且也是由于内政问题的结果) 。全文在讲述中方态度之后通过专家解释来重申美国立场, 篇幅虽然不长, 但起伏跌宕, 错落有致。美国媒体极为重视导语的写作, 将公众最感兴趣的内容放在导语里, 以此抓住受众, 吸引受众继续读下去。除此之外, 他们还主张采取一定的技巧让报道变得更有可读性, 如在概述部分增加背景信息、解释性成分和幽默的元素使得会议新闻生动活泼起来。
从报道内容来看, 我国会议新闻报道内容比较全面, 美国会议新闻则只关注自己的报道主题。在报道内容方面, 中国媒体的会议新闻报道内容比较全面, 注重面面俱到, 因而缺乏侧重点, 主题不太突出;相比较而言, 美国媒体就善于选择比较新鲜、反常和对比性、冲突性较强的会议内容, 从某个侧面深入报道会议主题。
此外, 中国媒体在会议新闻的报道内容上常常单刀直入, 直接摘录讲话内容, 就事论事, 很少涉猎与会议内容、会议主题相关的背景信息;而美国媒体就相对注重会议背景信息, 在行文中不时插入与报道主题相关的会议背后的内容。他们认为, 受众想要的是新闻, 而不说明背景信息, 报道的信息就很可能不完整, 从而影响受众正确地解读新闻。比如《纽约时报》2010年3月10日的《China:Protester Is Sentenced》一文就采用的是这样的写法。
从词语具体运用来看, 我国会议新闻比较注重对形容词的使用, 美国会议新闻则多用动词来突出事实与动态。如对201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的报道, 中国媒体文章的结论部分运用了一些褒义形容词, 明确表现出肯定的立场与倾向。而在《纽约时报》的报道中, 绝少出现形容词的使用, 他们更多地要求运用动词来突出事实与动态。
通过对《人民日报》两会报道中高频用语的分析, 笔者发现以下词汇的出现次数较多:“高度评价”10次、“建设性”13次、“热烈”17次、“贡献”23次、“积极”111次。在用语风格上表现出激情昂扬、铿锵有力、严肃庄重等特征, 但用词多重复、少变化, 难免给人以单调、乏味之感。而《纽约时报》对此次两会的报道则多采用中性词, 一般不明显流露记者的意见, 而由读者自己去解读新闻文本的意义。例如记者对西藏问题进行评价时, 是用“mixed (混杂的) ”一词来进行描述, 并且在报道中多采用“say (说) ”与“claim (宣称) ”“blame (指责) ”等。
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作为中美主流媒体的代表, 以他们对2010年中国“两会”的报道为研究对象, 从报道数最、报道类型、报道内容、报道方式等方面对中美会议新闻的报道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美媒体由于新闻价值观不同、报道立场不同、报道角度不同, 因此在会议新闻报道的篇幅、内容、结构、表现风格和语言习惯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就角度而言, 中国媒体习惯于从正面角度和官方视角进行会议报道, 美国媒体主要从负面或中性角度和平民化视角进行报道;就报道内容、结构而言, 中国媒体篇幅冗长、面面俱到, 以直线式结构为主, 美国媒体篇幅短小、主题集中, 以曲折起伏式结构为主;就表现风格和语言特色而言, 中国媒体庄重严肃, 以“硬新闻”式报道为主, 语言多间接转述, 多表述和概括, 表现力稍弱, 美国媒体以“硬新闻软化”式的报道为主, 语言生动形象, 多直接引用, 多解释和表现, 表现力较强。
参考文献
[1].张永红:《会议新闻的特点及评价误区》, 《军事记者》, 2010 (2) 。
[2].孟建、左玥:《改进会议报道:我国新闻改革亟须突破的一大瓶颈——兼论中西方会议新闻报道理念与实务的异同》, 《新闻传播》, 2009 (12) 。
[3].吕雷:《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日报〉两会报道特色研究》, 兰州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4].范以锦、李惠媛:《借鉴外媒经验, 改进会议报道》, 《新闻传播》, 2010 (1) 。
会议新闻报道 篇2
本次座谈会是机电工程学院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一环,旨在听取学生对于学院学风建设和教风建设的意见及建议。整个座谈会的过程中,同学们就关心的问题充分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会议进行的一个半小时过程中,同学们主要探讨了关于学风现况、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环境、课余时间安排、学习纪律、教师的教学管理水平、考试制度及考试态度、学习动机、学习中存在的不足等问题,并对相应问题给出了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案。看到大家对于学习问题的关注,支部书记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鼓励大家多提问题、多解决问题。他表示:群众路线教育是从上到下贯彻的一项活动,但首先要从上向下反映情况,学生党员更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同学搞好本班学风建设。 11级机械制造及自动化的同学提到,学部每年优良学风班评选很好,但却缺少对先进的宣传,以后是否能定期请一些优秀学长对低年级同学进行经验传授,让他们更早地明白大学应该怎么度过,这样四年大学时光能更加充实。
12级车辆的同学指出部分教师上课,思路跟教材上完全不一样,经常让同学们摸不着头脑,使听课效率低下,希望学部能帮忙与教师沟通,让老师们能按照教材授课,便于同学们复习。
其他同学也纷纷就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整个会议的气氛十分热烈。对于这些问题,学部都将其记录在册,能解决的一定尽力为大家解决,不能解决的也将向上级部门反馈,并及时给予同学们满意的答复,切切实实地为同学们办实
报道好有关人大会议的新闻 篇3
所谓新闻策划,是指对新闻资源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人大工作法律性、程序性强,多数涉及重大问题,人大新闻策划对搞好人大新闻宣传工作,扩大人大新闻宣传的影响,增强人大新闻宣传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搞好人大新闻策划,要注意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相一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尽管涉及方方面面,但从本质上看是政权机关的工作,是国家的政治活动,这就决定了地方人大宣传工作有很强的政治性,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反映党和国家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观点;要从充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社会的作用出发,积极倡导和弘扬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要有较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对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好的做法和经验要及时宣传,对妨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政权建设的东西及时制止。因此,人大新闻策划必须在讲政治的基础上进行。
人大新闻策划要抓住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代表人民行使管理本行政区域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机关,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权组织形式。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切工作都是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而也集中地体现着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地方人大工作的这一本质特征决定了人大宣传工作的民主性,因此新闻策划要抓住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使记者能抓住实质性的问题,使人民群众对国家机关的工作感到满意。
人大新闻策划要重视对可预见性事件的主题采访。我国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的一种重要形式是举行会议。在举行会议,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各项报告及其他议案的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并通过表决,集体行使职权。由于人大工作的这种特殊性,在对人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无论报道人大什么活动,都应把有关涉及新闻事件的各种人大会议情况作为新闻事件的“主体材料”显示出来。如果留心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大凡人大新闻事件发生、演进和终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大通过连续召开各种不同形式的会议而不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报道人大新闻事件,离不开人大及其常委会举行的各种会议。因此,各种会议的可预见性为新闻策划提供了条件。当然,新闻策划也不能滥用于所有报道。新闻策划适用于大题材、大规模、持续时间长的素材。而对于一些突发性、临时性的素材,则不适用新闻策划,可做一般性报道。
人大新闻策划要做好准备工作。新闻策划是一项群策群力的工作,事前要有明确的目标定位,即报道要达到的目的,取得的效果。既要确立新闻主题,还要确定采取什么样的形式,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此外还要对群众市场有一定的把握,估计新闻报道的反响以及报道实施的可行性。另外,新闻策划要制订策划方案。如在会议前了解确定会议的时间、地点和建设议程,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为审议进行的准备工作,地方性法规草案的准备工作,人民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提出报告和议案的准备工作等。设想将会如何开会,开会时委员代表会说什么,提什么,附上目录,突出策划重点,选好新闻报道的切入口,准备新闻报道的题目,运用各种新闻体裁,通讯、特写、现场采访、图片、图像一起上,立体作战,写出和拍摄出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报道来。要与实践相结合,多层次、多形式、多角度地宣传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让老百姓听得懂、看得懂,使民主法制建设和人大工作的宣传成为严肃的话题,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式,真正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让群众喜闻乐见,这就达到了策划的目的。
人大新闻策划要注意创新。新闻策划最宝贵的品格是创新。一是宣传的内容要创新。一些新闻工作者认为人大新闻就是会议新闻,干巴巴、枯燥无味,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错误的。实际上,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决定和关注的往往是一些涉及面广,群众关注的重大问题。人大新闻报道是一座“富矿”,蕴藏着丰富的新闻资源,它有许多重大的题材和鲜活的东西可供报道。关键看你能否把握,能否挖掘出来。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人大新闻报道在内容上有了一些创新,如开展评议和执法检查,推行执法责任制,实行个案监督等,在加强人大监督工作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人大的宣传工作也围绕这些监督方式进行,使宣传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二是宣传的方式和手段要创新。要克服人大新闻程序化、模式化、一般化现象。注意把握人大新闻宣传的特点和规律,从过去局限于程序性报道,发展为内容丰富的实质性报道;从发消息发展到通讯、特写、评论、侧记等多种宣传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人大新闻报道,以增强宣传的感染力和宣传效果。宣傳手段也随着科学技术带动的宣传工具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从报刊发展到音像和网络等。
搞好人大新闻策划,需要互相配合,协同作战。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工作是法律性很强的工作,决定了地方人大新闻宣传工作也有很强的法律性。人大新闻宣传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如果记者分工不能相对稳定,更换频繁,有的记者一下子不能适应宣传人大工作的要求和特点,容易感到困难或出现失误,因此,采访人大工作的记者队伍要相对稳定。人大常委会负责新闻宣传的部门和人员,要密切同新闻单位、新闻记者的联系,及时沟通,及时提供相关资料,及时总结经验,还要建立一支素质较高的人大通讯员队伍,相互补充,密切协同,共同搞好人大新闻策划,共同搞好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宣传工作。
(作者单位:郑州日报社)
如何做好会议电视新闻报道 篇4
1找准角度突出特点使会议电视新闻报道内容新鲜有看点
1) 抓住一个“新”字做好会议电视新闻的报道。每年年初, 各地方党委政府都会相继召开许多会议, 诸如: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经济会、党建会等等, 会议内容非常多, 会议要传达、研究、解决的事情涉及方方面面, 作为电视台新闻记者如果不知取舍提炼, 按照会议的时间、地点、参会人员等信息就会议报道会议, 那样只不过是报道了会议的议程和程序, 落入了会议报道程式化的误区。因此, 记者在报道会议时, 不仅要在报道形式上有突破, 更要在报道内容上有创新, 记者要清晰会议新闻报道给谁看的定位, 要善于在繁杂的会议内容中进行筛选, 提炼与广大受众关系较为密切的重大决策、重要决议等会议的最新信息进行报道, 要知道广大的电视受众更关心的信息是会议制定哪些新措施、出台哪些新政策, 将给自己带来哪些新变化, 把这些会议上的新信息作为报道重点, 比泛泛概括更能把会议的精神实质反映出来, 更能挑动受众的神经, 给他们留下新的印象, 做到“年年会议相似, 岁岁内容不同”, 真正达到会议报道的效果。
2) 突出一个“实”字做好会议电视新闻的报道。许多会议电视新闻经常是这样, 画面里主席台、参会者, 台上一组镜头台下一组镜头, 加上某月某日举行某会议、某领导出席并作重要讲话等等文字解说, 这样的新闻很难调起受众的“胃口”。殊不知, 受众的没“胃口”是新闻记者造成的, 谁出席会议、多少人参会等一些信息普通百姓不会关注, 按照受众的收视特点, 与自身相关, 为人所关注、所感兴趣的事实, 才是他们眼里的新闻。现实生活中, 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时政新闻, 都会与受众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甚至有时还比较紧密。这就要求记者要在会议新闻报道时要学会“挤水分抽干货”, 例如:每一时期、每一阶段, 人们都有这样或那样的话题, 有些像交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民生类话题更会涉及千家万户, 为了让会议新闻报道有的放矢, 在报道会议时要有机结合当地干部群众对热点问题的反应, 把会议重点落到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解决上, 使会议落脚点的含金量体现出来。这样既能突出会议的主体, 也能及时表达政府的观点, 又能顺应百姓的呼声, 使会议报道更加充实、更加全面、更加深入。
3) 体现一个“活”字做好会议电视新闻的报道。真实是新闻的第一生命, 如何让受众真切地感受到会议现场的氛围, 这就要求记者必须运用好电视画面的特殊语言——现场同期声。要恰当使用现场同期声, 增强会议报道的现场感, 做活“真”字文章。不仅能让受众看到会场的怎样的画面, 还要让他们听到会议现场的声音。同时, 记者还要在文字稿件上巧做“活”字文章, 我们知道, 会议报道内容一般比较枯燥, 并且带有一些必须报道的数字, 如何将会议内容和数字以电视受众容易接受的大众化语言报道出去, 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记者真正的改文风、转作风, 在稿件的写作时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日常使用的口语, 用这些生活化语言增加会议新闻的可感性和生动性, 避免会议新闻趋向教条化、呆板、僵化, 拉近会议新闻与电视受众的距离, 让他们在会议新闻中品出乐趣, 这样才能使会议新闻活起来。
4) 重视一个“广”字做好会议电视新闻的报道。做“广”会议新闻是会议类电视新闻报道一个颇为巧妙的角度, 电视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显著特征就是画面, 在会议报道时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特征。在一些程式化的电视会议报道中, 出现在电视画面里的就是会场中台上、台下, 画面缺乏生机活力, 因此, 为了让受众得到更多的信息, 会议电视报道应把镜头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伸向会场之外, 用鲜活的画面来提高电视受众的兴趣, 例如:当进行会议新闻报道时, 稿件提到工业建设、交通物流、城市建设、农村发展等内容时, 编辑一组组相关行业的镜头, 来替代会场上的画面, 这样不仅丰富电视报道的内容, 而且还加深受众对会议内容的理解。使会议本身蕴含着许多有价值的信息得以传递。
2练好内功讲究技巧不断创新会议电视新闻报道方法
1)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记者, 首先加强自身修养, 努力学习理论知识, 切实提高自己的政治敏感性, 深入了解本地的改革、发展趋势及其他重要信息, 同时还要熟知当地党委政府当前一段时期的工作重心和工作重点, 要及时掌握当地各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 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学会观察的良好习惯, 研究分析各种各样问题和现象, 积累各种各样的素材和知识, 做到报道有根基, 有深度。
2) 一名电视记者, 要扎实做到“三贴近”认真开展“走转改”。最鲜活、最真实、最接地气的新闻素材都来自于基层一线, 新闻素材就像“园中菜水中鱼”一样, 要把镜头对准基层和群众, 从群众的视角去发现新闻线索。因此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就一定要树立群众观念, 经常深入生活、了解基层干部群众最关心的问题, 这样做出的新闻报道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3) 熟练使用摄像器材掌握拍摄技巧。会议新闻具有其特殊性, 那就是会议程序不可重复, 会议不会因为记者漏拍了某个程序而重新来过, 这就需要摄像记者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在拍摄过程中, 摄像记者应注意拍摄时机的把握和选择, 拍摄会议画面时要力求做到景别丰富到位, 全景、中景、近景、特写要有序搭配, 为后期剪辑提供丰富的素材选择。
4) 认真做好会前准备, 对会议的内容, 程序以及会场灯光设施、参会人数、座位布置情况有个初步的了解, 对本次会议新闻的机位设置、拍摄角度、画面构成等做到心中有数, 只有事先对会议的背景、内容做到了如抬掌、拍摄起来才会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同时, 要注重细节画面的拍摄, 使会议新闻的画面鲜活丰富, 起到较好的传播效果。
总之, 成功的会议电视新闻报道, 应该从电视新闻的特点出发, 从电视受众的收视需求着眼, 找准切入角度, 创新报道形式, 让会议电视新闻报道有内容、有新意、有看点、有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春.如何改进电视会议新闻的报道[J].新闻界, 2004 (3) .
[2]李登清.突出信息扮靓会议报道[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5 (1) .
[3]史红帅, 李颖江, 高大山.要学会写电视会议报道[J].新闻传播, 2007 (3) .
会议新闻稿 会议气氛 篇5
校园新闻写作【1】
一、标题要符合会议的规格
校园内的会议很多,类型也很杂。
参与对象很不固定,有的是学生会,还有的是年级会、学部例会,比较少见的是重要领导视察、全校大会、教代会之类的牵涉面比较广泛的会议。
不同的会议,写通讯稿时,要在标题上有所体现,因此,会议的标题要尽量符合会议的规格。
比如有一篇关于学生会换届大会的新闻稿件,初稿的标题为《我校隆重召开学生会换届大会》,这个标题表述上并没有错误,但对于校内通讯稿来说,这个标题有点名不副实。
这个大会是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召开的学生会换届大会,对于学生会来说虽然很重要,但用“我校召开”似乎还不准确。
后来,在编辑的时候我改成“校团委召开学生会换届大会”。
以校团委为主语,既很好地突出了组织者,又使标题不会言过其实。
再如,我校举行第一届特色学校教师论坛时,主管教育的副县长、教科局局长都参加了,并且还作了讲话。
作为乡宁县第三中学的活动,能有如此的影响,并且是校报用稿,这在题目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正式刊发时我用了三行标题:引题,创新管理 提升质量;主题,我校首届特色学校教师论坛开坛;副题,副县长李xx出席会议并讲话。
一般情况下,重要的会议要用多行标题,以显示其重要性。
但这个重要是相对媒体的级别、学校的级别而言的,对于特别重要的新闻,有时一个有事实组成的主题就够了。
比如,省长孟xx去师大调研,以《省长孟xx来我校调研》为题,就很好。
因为,对于学校来说,省长这一职务本身就比较有震撼力。
二、导语要体现会议的名称,写清出席领导姓名、职务,注意领导的排序问题
导语是全文中最直接、最集中体现会议情况的话语,写导语的时候不能过于省略,而必须正式一点,要把会议全称、举办地点等要素写清楚。
比如《我校首届特色学校教师论坛开坛》,题目就是会议的全称,会场横幅上的会议名称也是如此,在写导语时漏掉一个字都不行,同时这也是客观性的一个体现。
会议一般都有领导参加,而且领导是会议的重点内容,因此在新闻稿中对出席的领导进行简要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
介绍出席领导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清楚领导的职位,而且职位要在姓名之前,如“我校副校长某某”是常规用法,而不是“我校莫某副校长”,更不能笼而统之地把副校长称为“某校长”。
如果有多个领导出席的话,新闻中还存在介绍领导的先后问题,奉行的原则就是“来宾位于最前,综合级别资历来排序”,像邀请一些校外的领导出席的会议,只要这些领导是各机关的主要负责人,那么,校外领导就必须放在最前面,体现基本的礼仪。
不是特别重要的领导概括一下就行了,不然,介绍领导过多会冲淡主题。
如“县政府副县长李xx,教科局局长王xx,我校校长赵xx,副校长孙xx、来xx、李xx以及各部门负责人、全体教师出席了本次论坛。
”但是,有时候,领导的排序不仅要按照级别,也要考虑到领导的资历问题。
例如,同样是副校长,为什么有的副校长一定要放在前面,而有的放在后面,这是因为各位副校长的资历不同,有的副校长职称较高,有的副校长任期较久,甚至有的副校长比较年长,这些都是领导排序需要注意的问题。
这一点更具典型的是学院领导的排序。
三、提炼领导讲话内容
在会议类新闻稿中,领导的讲话内容最重要的。
但我们又不能将领导讲话的所有内容抄进新闻稿中,所以,我们要对这些讲话内容进行提炼。
提炼领导的讲话内容要注意措辞,用词简练,要体现出层次感,一些理论方面的提法要准确,要提高理论的高度。
领导讲话都是很有逻辑性的,将各层次的内容用一两句话提炼出来,再按顺序组合。
比如领导的致辞,一般分为三大部分的内容,首先是领导对出席会议的嘉宾、师生代表的欢迎;其次是简要介绍会议的背景;最后是提出希望。
再比如领导的重要讲话,一般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肯定之前取得的成绩;其次是概括召开本次会议的意义,再次是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的介绍,最后是对与会人员提出几点关于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的要求。
并不是每个领导讲话都有逻辑,有时候临场讲话还会词不达意,这时候需要记者根据大意、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加工、概括、升华。
四、描绘会场气氛
会场的气氛能够让读者了解与会人员对召开此次会议的态度, 了解会议的反响,奠定会议的基调,是宣传会议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般情况下,会场气氛往往是热烈的,主要从与会人员的反应中获得信息,如“xxx 的讲话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共鸣”、“全场掌声不断” 等。
五、结尾要灵活
新闻通讯稿的最后一段往往要简短评论这次会议的意义,对学校整体建设的意义。
但是,这与新闻用事实说话的本质是相违背的。
会议稿件的结尾一定要写出新意,这里简单介绍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把重要领导的讲话放到结尾概括,概括完就结束;第二种结尾的方式是按照会议的程序,进行到哪写到哪,戛然而止;第三种方式是首尾照应,语音绕梁式。
如,在《我校举行首届特色学校教师论坛开坛》中的结尾,“首届论坛虽然落下了帷幕,但这次论坛就象投入湖水中的一枚石子,激起了全校师生行动的涟漪,掀起了新的特色建设的热潮。
”;第四种结尾的方式是例举与会人员对该会议的反映,从他们的.口中更能真切地体现会议的意义,如《我校高中部召开集体备课现场会》中的最后一段写道:“会后,观摩的教师都受到很大的启发,纷纷表示要虚心向同事学习,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让集体备课真正落到实处,服务于教学。
”与会人员的反响比起空谈意义又是来得显得有说服力。
有时,可以写出受采访人的姓名。
首次彩排进行大会氛围渐浓【2】
同欢迎词一样,欢送词也由标题、称呼、正文和落款组成。
(一)标题
标题的写法一般有两种。
?单独以文种命名。
如《欢送词》。
?由活动内容和文种名共同构成。
如《在××研讨会结束典礼上的讲话》。
(二)称呼
称呼要求写在开头顶格处。
要写出宾客的姓名称呼。
如“尊敬的各位先生们、女士们:”、 “亲爱的×××大学各位同仁:”
(三)正文
欢送词的正文一般由开头、中段和结尾三部分构成。
1.开头
开头通常应说明此时在举行何种欢送仪式,发言人是以什么身份代表哪些人向宾客表示欢迎 的。
2.中段
欢送词在这一部分要回顾和阐述双方在合作或访问期间在哪些问题和项目上达成了一致的立场 、取得了哪些有突破性的进展,陈述本次合作交流中双方的合作和交流给双方所带来的益处 ,阐述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对于私人欢送词还应注意表达双方在共事合作期间彼此友谊的加 深增进以及分别之后的想念之情。
若为朋友送行,还要加上一些勉励的话。
3.结尾
通常在结尾处再次向来宾表示真挚的欢送之情,并表达期待再次合作的心愿。
亲朋远行尤其 要表达希望早日团聚的惜别之情。
4.落款
会议新闻报道 篇6
关键词:会议新闻;策划;创新;会外现场;报网互动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10-0039-03
一、引 言
会议新闻,历来是主流媒体的城市党报报道的重点。因为党报承担着对党和政府事务的宣传报道任务,而党和政府研究中心工作、发布权威政策信息多以会议形式呈现。尤其是一些会议,由于主题重大、内容丰富、出席人员特殊或层次较高而引人注目,具有较强的新闻性、政策性、指导性和政治性[1]。如,一年举办一次的人代会和政协会。宣传好、报道好会议新闻,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时准确地传达给群众,是党报的职责所在。
同时,党报对会议新闻先天的重视,来源于党报的定位和读者群的需求。党报的定位是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其受众主要是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高端人群,是关注社会发展,关心时事政治,引领时代潮流的社会中坚阶层。为他们提供新闻信息服务,就必须在重大会议这类新闻报道上下功夫。只有这样,党报才能真正发挥其权威性、公信度和影响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党报会议新闻报道一直以来不太受读者欢迎,究其原因是会议报道的内容公务化、形式程式化、文风八股化。报道多为机关视角、工作视角,仍单纯停留在纪录、宣传层面;报道中领导讲话多,议程叙述多,就会议写会议,见人不见事,读者关心的需要的信息少;报道形式单调,平铺直叙,缺乏立体感、纵深感,角度不新;报道语言比较生硬、呆板,有的甚至空话连篇,言之无物。由于长期以来党报会议新闻报道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问题得不到解决,甚至导致读者产生逆反心理,强化成一种心理定势。说起党报就想起空洞说教和生硬的面孔形象,使得党报本来拥有的会议新闻宣传优势,反而成了党报舆论引导上的软肋。
因此,会议新闻报道的创新,成为了新闻业务改革的突破口。特别是对重大会议的报道,已成为新闻媒体显示综合实力和新闻创新成果的重要场合,直接影响和推动着新闻媒体报道业务水平的提高。
那么党报会议新闻报道如何策划创新?结合《西安日报》近年来的会议新闻报道,尤其是在“两会”这样的重大会议报道上的策划与创新尝试,谈几点认识。
二、创新报道理念,回归新闻本位
党报的办报人,记者、编辑要破除以往“党报特殊论”的陈旧观念,将报道中存在的一贯的工作性宣传性思维调整到新闻规律的本位上来。
(一)要增强受众意识
新闻传播是否有效,取决于受众对传播的新闻信息的接受程度[2]。因此党报工作者首先要树立受众意识,要讲究报道效果。我们报道会议新闻不是传达文件,不是会议记录,更不是上级对下级安排工作,要分析受众心理,从受众的视角去审视新闻素材,尽可能选准受众心理的共振点,增强与受众的亲近感。由过去的“我说你听”转变成“我说你想听”。在当前传媒发展多元化、分众化、受众选择多样化的情况下,党报更应发挥会议新闻资源优势,挖掘政策性、方向性、权威性的第一手新闻信息,去争取更广泛的高层的受众群。
(二)要增强服务意识
党报要唱响主旋律,要讲主题、主调,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主旋律是最有生命力的。因此要牢牢树立服务意识,从读者的需求出发,用读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整合会议新闻资源,用更精准、更深入的报道,为读者解读方针政策,提供工作指导。
(三)要强化新闻意识
目前党报缺乏吸引力,主要是由于“宣传”味过浓,“新闻性”不够。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但党和政府的主张和声音是通过新闻报道来实现的。要有鲜活的新闻事实为载体,而不是简单的传声、传达。因此要处理好发挥宣传功能与遵循新闻规律的关系,报道中讲求时效性、新闻性和可读性。
三、创新报道内容和形式,策划贯穿始终
会议新闻报道的创新,离不开整体的精心策划。不同内容、规模、层次的会议,报道策划的主体和侧重点不同,效果就不同。通常,根据会议的内容、受众的关注程度以及新闻价值的大小等,大致可将会议分为重大会议、重点会议和一般会议三类,按照会议的不同类型,报道策划的重点不同。
(一)一般会议报道策划:一次性报道,突出新闻内容
一般会议大体主要包括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召开的例行工作会和报告会、总结表彰会等等集会。这类会议报道通常采取单向信息的传播形式,报道策划的重点是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简洁求实。要根据新闻报会议,而不是根据会议报新闻。尤其是一些研究、部署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工作的会议,会议只应该是新闻的由头、背景和舞台,唱主角的应该是会议中蕴藏的新闻。
(二)重点会议报道策划:组合式报道,会议报道+新闻拓展
重点会议主要包括市级四大班子研究重大问题和主要工作而召开的全会、常委会、专题会、研讨会及重点部门或行业新闻发布会等等。这类会议内容重要、出席领导层次高。作为城市党报,报道要讲究虚实结合。在报道会议时,可采取主稿加配稿的办法,将会议主稿中无法详细呈现的新闻内容,在延展的稿件中进一步软化细化,包括新闻背景、现场花絮、内容解读等等,这样避免了会议报道因冗长而平淡、重点不突出的问题。
(三)重大会议报道策划:立体式报道,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相结合,大胆探索报道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重大会议主要是指党代会、两会等关系全局性的会议,主题重大、内容丰富、出席人员特殊或层次高,社会广泛关注。重大会议报道要出新出彩,要有高度、深度、厚度和温度,策划至关重要。需要细分为包括會前、会中、会后分阶段策划和会上会下、会内会外、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分层次策划等。在新媒体崛起的当下,利用网络新平台的快捷、即时、直观的优势,采取报网互动方式,对会议新闻进行立体式报道,会使新闻的传播效果更加广泛和到位。
1.重心前移,精心做好会前策划。在重大会议前,采访部门要组织记者提前介入,掌握相关资料信息,包括会议背景、主要议题、参加人员情况等等,结合不同时期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市委市府的中心工作等,并联系当下读者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关注点,制定整体报道方案。遇到例行会议,搜集新情况新问题新热点,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力争报道出新。
2011年和2012年的西安“两会”报道,《西安日报》在会前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搜集了参会代表和委员的详细资料,查阅了相关提案和建议,并与往年进行对比分析,把握热点难点问题,制定出了详细具体的报道策划方案。包括规定动作,即议程性报道方案和自选动作,即延展性、深度报道方案两部分。议程性报道方案包括开幕、闭幕、主席团会、审议及领导活动等规定内容的报道;延展性方案包括政府工作报告解读、人物专访,热点聚集,现场速写等等,策划明确細致,并将任务分解到人,为整个报道有序有力打下了基础。会议开幕后,由于准备充分,从采到写,十分顺利到位,热点重点突出,会内会外结合,不少报道打破常规,收到良好宣传效果。
2.从读者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寻找契合点,会内会外结合,让会议新闻报道变软,有了温度,更加贴近群众,生动可读。
每年的“两会”一直倍受百姓的关注,是因为“两会”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行使民主权利,参政议政,审议和制定一年政府工作目标和措施的会议,是反映基层群众心声,听取群众对政府工作意见建议的会议,是代表委员履行职责,为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出谋划策的会议,因而代表委员在会议上的表现,他们的履职情况,他们的关注点是读者最为关心的,也是我们新闻报道的重点。这两年的“两会”报道,《西安日报》专门围绕代表委员议案、提案、意见和建议所涉及的社会热点、民生问题,从会内热点聚焦解读,到会外现场调研,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会内会外结合主题活动。如,2011年,会内围绕做大做强西安旅游产业这一热点话题,征集代表委员的意见和建议,与政府相关部门领导进行交流研讨,给出对策。刊登了《西安旅游如何发力》的深度报道,形成了会内报道的热点效应;同时,针对从2010年9月开始,曾一度畅通的西安道路交通再次出现轻微“反弹”,主要路段经常出现拥堵,引起市民关注,“缓堵”当时两会上被提及频率最高的热词这一情况,专门策划了代表委员在早高峰时期现场调研我市交通状况的会外活动。邀请代表委员实地体验了交通拥堵情况,并与市交管部门领导和市民对话,为解决交通拥堵提出意见和建议。记者采写了题为《最近交通不那么堵了》的现场特写,并配以生动的现场图片。整个报道图文并茂,鲜活感人,提升的两会的关注度,收到良好的宣传效果。这篇报道还获得了当年西安人大好新闻一等奖和西安好新闻一等奖。
2012年,策划的会内热点报道《把西安建成文化达沃斯》,聚焦了关系西安未来发展的重大命题: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问题。紧扣把西安建成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这一目标,围绕要大力发展西安特色、西安风格、西安魅力的城市文化这一主题,从博物馆城、历史文化村镇、文化品牌等几个方面入手,通过代表建议、专家观点等形式,深入剖析了西安文化建设的现状,并给出今后发展的出路;会外现场策划了代表委员调研全市首家保洁员子女五点半学习室和就业服务中心活动,都以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契合点,通过代表委员与保洁员及其子女、就业创业明星、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及专家学者的交流座谈,体现了代表委员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及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使得报道有了温度。不仅丰富了会议的新闻内涵,而且深化了两会的主题,同时提升了报道的关注度。
3.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制造舆论关注点,采取报网互动,拓展会议新闻的广度和影响力。
“两会”报道年年都做,如何做出新意?增强互动性,是一个突破口。
随着网络信息平台越来越多样,QQ、微博等传播媒介的出现,人们交流互动更直接更方便了,网络舆论成为了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党报的读者群,即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等,他们既是会议新闻的主体,又是网络新媒体的最广泛的运用者。因而,在重大会议新闻报道上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和党报新闻资源优势,开展报网互动,成为强化新闻报道传播效应,提升报纸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2011年,《西安日报》在“两会”报道中首次策划了“QQ聊民生”活动。利用西安新闻网搭建QQ平台,邀请出席人代会的市人社局局长和市教育局局长在QQ上与网友聊民生话题。短短2个小时的活动,吸引了130多位网友争相提问,现场解答问题30多个,网友直呼“开心”。两位局长也认为和网友用QQ群对话很给力,能把市委市政府的惠民政策第一时间最直接地传递给最关注的人。群聊时,网友的问题辛辣,局长的回答恳切,气氛非常热烈。在网络即时传播的同时,日报第二天以《群聊很给力》为题,以现场特写配以精彩问答的形式,对活动进行了详细报道,生动感人,为这一年的“两会”报道添了彩。
2012年的“两会”报道,《西安日报》加大了创新力度,将目光投向了微博这一最新最火爆的信息平台。经过与西安新闻网、腾讯网多次研究探讨,最终策划组织了两会期间的代表委员“微访谈”活动。借助西安新闻网腾讯官方微博设置微博话题页,并邀请两会代表委员通过微博接受网友访谈。该话题页不仅在西安新闻网腾讯官方微博首页得以展示,方便网友参与,还首次嵌入网站两会专题中,让网友在查看专题的同时可以及时了解微博访谈情况,并能即刻在专题微博互动区域发表微博进行参与。日报在对微访谈全面报道的同时,开设“两会微报”专栏,采集部分涉及两会的精彩微博及时予以刊登。为确保活动策划万无一失,报纸和网络在会前做了大量准备。日报联系市人大和市政协有关部门,协调筛选有影响力、有代表性、已开设注册微博的代表和委员,提前联系沟通,并嵌入西安新闻网腾讯官方微博互动区域;邀请市教育局、民政局、人社局三位局长通过微博访谈的形式与网友互动,解答网友关心的民生话题。西安新闻网则及时在新闻中心两会专区、专题首页以及微博中进行预告宣传,并通过腾讯迷你首页、腾讯网、大秦网进行推广和宣传,征集话题,以此扩大微访谈影响面。由于前期准备充分,在两会会议间隙举办的微访谈活动中,短短两小时网友提出的问题达百余条,访谈内容涉及2012年的教育新政“大学区”制改革和养老、救助等等群众最为关心的民生话题。虽然访者与被访者没有面对面,但指尖上的交流更别有一番感觉,三位局长接受访谈的实景现场围满了闻讯而来的各路媒体记者,气氛非常热烈。日报记者采写的稿件《键对键胜似面对面》,生动、细致地反映了活动内容,为网友、读者答疑解惑,达到了很好的互动效果。西安新闻网也图文并茂地展现了活动内容,让网友第一时间了解访谈现场情况,同时,通过腾讯弹出tips窗口新闻即时进行推广传播。此次“微访谈”,不仅是作为城市党报的《西安日报》2011年“QQ聊民生”之后,又一次成功的报网互动式的新闻报道探索,而且也是腾讯网首次与西安媒体尝试举办的“微访谈”,无疑对“两会”的影响力和《西安日报》的影响力都是一次最大程度的提升。
会议新闻报道是城市党报的重要组成部分[3],是党报权威性、公信度和影响力的体现,是党报独有的优势资源,是党报新闻报道最大的“内容提供商”,也最能体现新闻报道的集中效应。因此,会议新闻报道的策划与创新,应该是每一位党报工作者重视并积极探索的命题。
参考文献:
[1]张宿堂,李斌,孙承斌.探索新形势下时政报道的规律性[J].中国记者,2011(12).
[2]张骏德,刘海贵.新闻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会议新闻报道 篇7
关键词: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会议新闻报道,记者
1 电视现场报道的优势作用
电视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体裁, 是记者在镜头前进行采访的最富有特色的一种报道形式。因为它具有最强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所以在电视新闻中被普便应用, 并已经显示出了越来越强的生命力。
电视现场报道通过记者采访新闻事件当事人、目击者及有关人土的报道, 使观众看到了新闻现场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实。它的特征是:记者出图像, 体现的是现在进行时, 并且有完整的同期声贯穿于电视新闻的始终。电视现场报道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与众不同,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时效性强
现场报道由于采编播是在新闻现场一次性同时完成, 省去了写稿、播音、复制等程序。因此, 它比一般报道在制作上简便, 更能尽快播出。在“神舟”六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的时候, 我们虽然没有机会到发射基地, 但由于在北京发射总控中心的采访采用了现场报道方式, 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
1.2 可信性强
现场报道由于是记者以现场目击者或参与者的身份做报道, 有利于增强新闻的可信性与权威性。因为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手执话筒亲临现场, 记者的解说和一问一答是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完成的, 因此和一般的新闻相比, 现场报道中记者在现场的口头报道更有激情, 更有强烈的现场气氛, 更有强烈的现场纪实性。
1.3 现场感强
现场报道由于是记者在现场的即时报道, 观众看到听到的是记者现场采访的过程。生动感人的画面与现场实况音响融为一体, 赋予强烈的双通道传播的现场性, 显示了电视传播最突出的优势。
为什么现场报道有现场感强的优势呢?从心理学看, “百闻不如一见”、“耳闻为虚、眼见为实”, 人们总相信自己亲眼见到的事实。现场报道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一般电视新闻中, 观众通过画面看到的是现场的情形, 听到的是播音员画外音的解说, 而播音员往往不在现场;现场报道使观众在看到现场图像的同时, 听到记者作现场口头播报叙述, 还听到现场特有的同期声, 以视听两个通道同时作用刺激观众大脑, 造成声画合一融为一体的综合效应, 没有画面加画外音解说那种容易产生声画两层皮的现象。
总结现场报道的优势, 就可以在新闻实践中更好地利用现场报道, 扩大电视新闻传播的信息量, 让报道取得更好的收视效果。
2 怎样活化会议新闻报道
会议新闻是指新闻媒体对各种会议动态及其相关内容进行的报道。会议内容的复杂性、多样性使会议新闻的报道范围极为广泛, 如党政机关和政治、经济性会议, 各种社会团体组织的专业性会议、座谈会、联欢会、现场会等等, 凡此种种, 都是报道的对象。因此, 在我们的新闻节目中, 会议新闻占据了较大的比重。由于新闻媒体肩负着党和政府及人民的喉舌作用, 会议新闻就成了不可缺少的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 会议新闻表现力好与坏, 将直接影响到这一功能能否实现。
然而, 我们目前的会议新闻报道, 无论是在传播内容上还是在表现形式方面上都程式化、模式化。各种会议的程序大都相同, 一方面记者为会议程序所困, 把自己的眼光局限于会议本身, 禁锢了自己的思维, 只注重会扬内的新闻信息, 注重对会议程序的报道, 对会场外的一些足以引起受众关注的内容, 如会议的意义、影响及与公众的关系等, 常常被忽略了, 因此会议新闻报道通常只是会议的翻版和微缩, 全然看不到记者的选择和创作。另一方面, 注重会议程序导致了会议新闻报道模式的陈旧和僵化。哪些是受众最关心、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 哪些该详写、哪些该略写, 根本不用心去研究。此外, 会议报道过多, 且呆板冗长, 受众感到厌烦。这已成为我们媒体在新闻改革中的一大难题。那么, 怎样才能活化会议新闻报道, 使其不落俗套, 做到既主题突出, 又生动活泼, 篇幅短、信息量大, 受众喜闻乐见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2.1 把握结合点, 提炼“活”的主题
提炼“活”的主题, 也就是所谓的“淘金法”。主题是新闻的“核心”, 是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部分。所谓新闻的含金量, 其实多指该新闻主题的社会价值, 会议报道也不例外。一条有价值的会议报道, 应在“报道这个事实的目的性、指导性、导向性”, 即会议“要说什么”, 首先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等诸多需要。要事先对当前社会基层的情况有所了解。其次, 要对领导机关开会的意图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揣着社情来听会, 就能听出会上提出的哪些思想和政策办法是回答解决现实问题的。把握直接消除受众心中的不确定性, 令其在解渴的新鲜感觉中实现新闻宣传解疑释惑的价值。因此, 记者在报道会议时, 必须按照新闻价值的要求, 要格外用心地透过程式化现象认识会议本质, 开掘具有“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的报道主题, 这对活化会议报道是非常重要的。
2.2 捕捉新鲜材料, 提取“活”的内容
新闻素材是报道内容的基本构件, 也是报道主题的承载体。选取什么材料写新闻, 不仅决定着记者能否将自己“隐藏在事实中的意见、观念”表达清楚, 而且决定着这种表达是鲜明生动、好听好看的, 还是僵硬呆板、不咸不淡的。活化会议报道, 则更依赖于取材的鲜活度。许多新鲜的新闻素材, 往往是出现在会议正式程序之外和领导人脱稿即兴讲话之中, 采访会议的记者如果不是全神贯注地观察思考, 自始至终地盯在现场, 转瞬间高价值的“活鱼”就会溜掉了。怎样判断活材料呢?首先, 必须是新鲜独有的会议材料。其次, 必须注意具体可感的细节材料, 把逻辑思维变成形象思维。记者只有把自己在会议的所见所闻所感, 真实具体地再现出来, 才能使受众获得身临其境的综合感受, 留下令人难忘的印象。
2.3 巧裁精剪, 构造“活”的框架
会议报道很难写活,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记者被模式化的习惯势力所束缚, 被动消极地报道会议———会议怎么开就怎么报, 会上说什么就报什么, 完全被会议程序牵着走。诚然, 作为喉舌, 通过会议报道来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传达指示, 发布政令, 义不容辞。但新闻媒体的这种传达与发布, 决不是有闻必录的简单重复。应该遵循自身的传播规律, 根据会议报道主题和体现新闻价值的需要, 灵活运用会议提供的材料, 巧妙安排报道的层次结构。在这里, 记者的投入完全是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打破以往会议报道的习惯格式, 不是按照会议发展的时间顺序去安排新闻事实, 而是注意报道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 顺着受众首先想知道什么, 然后想了解什么的思路来安排层次, 一条主线, 首尾连贯, 一环紧扣一环, 来龙去脉清晰, 主题鲜明突出, 表达也顺达流畅。这种结构方式也会使会议报道活起来。
2.4 弃陈词滥调, 采用“活”的语言
由于长期形成的会议报道写作模式, 留下了枯燥乏味的八股腔。写会议似乎只有“隆重开幕”、“胜利闭幕”或“某某领导出席了会议”、“参加了会议”等现成语。不彻底摒弃这些八股腔, 即使从会上抓到了“活鱼”, 也不能活灵活现地反映出来。因此要勇于实践探索, 突破会议新闻报道的陈词旧调。用描写的语言增加会议信息的可感性;用个性的语言增加会议思想的生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议新闻报道活化起来。
浅谈会议新闻报道的现状及对策 篇8
一、对会议报道要做具体分析, 分清主次轻重
中央召开的重要会议, 如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全国经济工作会议、重大的庆祝纪念活动等, 对全局有重大影响, 涉及国家重大政策方针的制定与发布, 对这些为社会各阶层普遍关注的会议, 要做详尽报道、连续报道, 而部门召开的工作会议、专业会议, 是研究和部署一个行业、一条战线的工作的, 报道时就应从大众关心的角度, 选择公众共同感兴趣的题目做文章, 至于各部门、各地方、各单位召开的一般新闻发布会、纪念会、学术研讨会、论证会等, 不要单纯从会议的角度去报, 而要选取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有些可作为新闻线索另做深入采访, 有的可发简讯,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会议报道的可听性、可看性。对于那种没有新闻价值的会议则不予报道, 要杜绝关系稿、人情稿。我们有些会议新闻, 把真正有价值的新闻淹没在大段程序化、概念化的陈述中, 该突出的没有突出, 缺少生动的语言、缺少新鲜的事实, 有些会议新闻看重工作指导性、专业性, 而忽视了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记者采访会议, 首先要抓住这个会议上和领导人讲话中最有价值、人们最关心的内容, 突出新闻点, 而不是突出会议, 导语和标题都应突出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 记者要注意观察、深入采访, 从会议上捕捉生动的场景与细节。会议新闻不只是照抄文件和讲话, 更不要照搬会议提供的统一模式的新闻稿, 这是一种懒汉思想和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简洁明快的文风要在会议新闻中体现出来, 尽量减少那些老话、套话, 选择新鲜、生动的语言, 一改冗长、沉闷的文风。
二、创新会议报道形式, 深度挖掘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我们的新闻报道要以平等的视角、平民化的报道手法, 从根本上改变我播你看的灌输式的传播模式, 注意报道老百姓普遍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 要讲述老百姓身边的故事, 从而极大地提升传播的效果, 比如榆树电视台采写的《十个党员九个“王”》, 就是我台记者在开党代会期间在和一些老党员的闲聊中, 得知在他们各自的党支部中有这些鲜活的人物, 并进行了深度采访而采写的文章, 这条新闻播出后, 获得了观众的好评。
在对报道对象的认识上, 不能停留在会议本身, 要从会议当中提炼更好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素材。会议常常汇聚着好的经验、先进成果, 某些领域的专家和权威人士也往往汇聚于此, 要把会议当成宝贵的采访机会, 就有可能在报道内容上有所创新。几年前, 榆树市电视台采写的光明乡劳务输出方面的稿子《光明乡的光明之路》, 就是在政府召开的几次会议中, 记者同在劳务输出工作方面的先进典型进行了现场采访, 与一般会议报道相比, 这篇访谈内容更加深刻, 形式新颖灵活, 节目播出后观众反映良好。
要跳出会议程序, 着眼新闻事实。会议新闻如果只按照会议程序写, 而不是着眼于重要的新闻事实, 许多重要的新闻事实就会被淹没在大量的程序、套话中, 因此作为一个高明的记者, 不应被会议程序牵着鼻子跑, 而应当将会议议题等分析、消化, 凭借新闻敏感从中提取最有价值的事实构成新闻。榆树电视台记者采写的《总理夸香瓜》, 就是作者在长春农博会召开期间写的稿子, 他没有写总理如何重视农博会、怎么观看农博会, 而是经过细心观察, 凭借新闻敏感, 抓住总理夸香瓜这一小事采写的一篇稿件, 这篇稿件在省、市都获得了奖项。
创新会议报道的采访模式。要从简单的听听会、翻翻材料、按套路写新闻的惰性工作方式中走出来, 要多动脑筋, 积极主动地从会内会外、台前幕后挖掘有价值的报道线索。会议报道不是只让你报道会议, 而是要从会议中走出来, 写出新意, 从中分解出一些好的政策信息、经济信息, 才能有更好的社会效果。在会场外, 同会议有关的一个片断、一个趣闻、一个亮点都可作为会议花絮来采写, 还可以采写一些侧记、现场采访、访谈、专题等节目, 这些稿件同样可以为新闻添色、增辉。在我市召开“两会”期间, 榆树电视台不仅对会议的议程进行了报道, 而且采取了专题、利用同代表委员访谈等形式, 让老百姓从枯燥的会议新闻中走出来, 让群众更好地解读国家的有关政策, 更好地熟悉党的干部是怎么为老百姓服务的。
三、不断提高传播者素质是改进会议报道工作的动力
会议报道·观点 篇9
中国铁路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 对移动运营商提出更多铁路网络覆盖的需求, 尤其较多高铁是城际铁路, 对3G网络的需求非常强烈, 不过高铁覆盖要考虑各种各样的地形, 相对而言基站部署较为复杂。另一方面, 绿色节能、低碳减排是国家的要求、企业责任, 低碳高效网络是中国电信的不懈追求。在高速铁路无线网络建设上, 中国电信着力于研究绿色节能的建设模式, 目前已建的高铁CDMA移动网络采用七种方式实现节能减排:第一, 采用低频覆盖模式;第二, 2G、3G共站址同天馈方式;第三, 大网补充覆盖方式;第四, 采用分布式基站新技术, 降低能耗、降低配套资源的需求;第五, 采取更优的选站方式, 这是针对铁路陆游采取的;第六, RRU设备同PN技术;第七, 共建共享, 和谐运营。
成绩背后是更大的挑战
电信行业并不是高能耗行业, 但中国移动2009年耗电也达到111.4亿度, 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导致耗电量也在增加。在中国移动年耗电量中, 基站占了62%, 略高于平均水平, 从而中国移动很多的节能工作主要围绕基站展开。几年来, 中国移动从管理、技术、结构三个层面与设备商共同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取得突出成绩。据统计, 2009年, 中国移动实现全年单位业务量耗电较2008年下降14%, 节电18亿度, 较2005年下降49%, 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下降40%的工作目标。中国移动虽然取得了出色成绩, 但随着国家的考核, 把运营商纳入“关注企业“, 中国移动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因此, 未来中国移动还将开展更多工作实现节能减排。
节能方式延续管理与技术相结合
中国联通对节能减排工作非常重视, 对基站节能尤为关注。2009年中国联通先后组织10个省分公司的15个地市, 对基站用蓄电池温控柜技术、智能新风节能等9项节能技术手段进行了试点, 试点工作涉及103个基站。中国联通在下一步对节能减排的工作安排中, 还是采取管理和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节能管理, 中国联通完善节能工作的制度体系, 制定明确的节能减排的量化目标, 2010年会对分公司采用节能减排的考核和激励体系, 促进分公司在建设方式中包括运行维护方式中积极创新。对节能技术, 中国联通也会继续进行跟踪研究, 2010年会逐步选用见效比较快、成本比较低的新技术, 在全网进行逐步推广, 降低已有设备的能耗指标。
“绿色评估体系的建立和推广, 可促进通信行业多专业合作, 多部门协作, 提供基站全生命周期服务和个性化解决方案, 对于基站规划、建设、维护等各阶段的节能减排管理均有明显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此前, 天津移动应用了天津智博通信工程有限公司提供的绿色基站评估体系, 仅进行设备布局优化就使基站节能约8.4%, 预计年节电量达5342度。”
“户外基站平台 (OSP, 包括基站一体化机柜) 与通信设备一起构成具有完整功能的基站。这种基站体积小、集成度高、对环境要求低、部署很快。其建站成本比传统的室内建站成本初期投资大约节省35%, 而运行费用大约可以节省一半。最关键的, 在节能方面效果显著。艾默生测算, 以室外温度为35度的情况为例, 每个应用OSP的基站一年可节省耗电费用约1200元。”
“UPS的节能非常重要。通过采用伊顿ESS节能系统和VMMS模块休眠功能, UPS电源可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 有效降低能耗, 减少发热量。同时, 发热的降低意味着空调耗电的减少, 又间接地实现节能。通过测算, 应用了节能技术的一台300kVA UPS在产品生命周期内共可节电320万元。”
会议报道 篇10
全国第15届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于2010年11月9~10日在济南济钢宾馆召开。
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洪及鄙、山东钢铁集团副董事长、山东省科协副主席王军、济南钢铁集团副总经理徐有芳、山东金属学会秘书长袁立宝出席会议。中国金属学会理事长洪及鄙做了题为“钢铁行业竞争力几个问题分析”的重要报告;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自动化分会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院长张剑武出席会议并致辞;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自动化分会秘书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应用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孙彦广出席会议并做了题为“基于能量流网络的能源管控技术探讨”的专题报告。会议还邀请了行业的知名专家从生产管理、能源管控、炼钢模型、循环经济、冶金设备的自动化等方面做技术专题报告。来自全国冶金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的12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 代表们对本次会议的大会报告给予了充分肯定。
欢 迎订阅《 冶金自动化》杂志
浅析会议新闻图片的有序选用 篇11
关键词新闻报道;会议图片;有序选用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51-0140-01
在現代传媒诸如报纸、杂志和网站的版面设计中,图片特别是新闻图片始终是吸引读者关注的第一位元素,而在新闻图片中,会议图片约占30%,能否准确反映当今社会生活和时代脉息,成为媒体版面编辑选用会议图片的通用准则。日常生活中,由于开会场所常在会议室或礼堂,所以拍摄的会场图片就缺少变化,千“片”一律,很容易使读者在直观感受中产生厌烦感。基于以上原因,摄影记者在会场摄影时,须注重对景别的灵活运用,紧紧抓住会场报道对象最典型、最精彩的那一刹那,展示会议发展高潮时期的场面和气氛,形成视觉冲击力,以此弥补以上不足。
1会场摄影镜头景别的分类
景别是指会场被摄主体和画面形象在相机屏幕框架结构中所呈现出的大小和范围,通常以成年人身体为标准来划分,大致可分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远景主要表现会议的气势、气氛和会场开阔的场景及重要人物的动势。全景表现人物全身形象或某一具体场景全貌的画面,可对会议主要人物的体形、衣着打扮、身份都能交代的比较清楚,是塑造会场环境中的人或物的主要手段。中景表现成年人膝盖以上部分或场景局部的画面,着重展示人物之间的动作对话、情绪交流和反应。近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部分或物体局部的画面,常用来反映会场人物心理活动的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并产生一种交流感。特写表现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某些被摄对象细部的画面,能把表现的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出出来,于细微处窥视内心。
2会场摄影镜头景别的功用
在会场的实际拍摄中,摄影记者要兼顾会场、主席台、领导讲话和与会者四方面的因素,用远景或全景交代交代会场场景和气氛、中景交代会场人物之间的交流、近景交代会场关键人物情绪、特写交代会场关键人物内心世界。
具体讲,远景或全景镜头要“主题突出”。在拍摄时,可将会场的会标拍进画面,让读者一看图片就知道是什么会议,还要尽量将主席台领导、参会人员都拍进去,使画面充实生动有立体感。最后一点,图片要拍的横平竖直,横可以会标为准,竖可以主席台两侧竖柱为准,否则就会有失重感。中景镜头要“统筹兼顾”。在拍摄以会场听众为主的中景照时,要避开听众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打盹或是交头接耳的画面,多拍摄他们专注的神情或做笔记的动作。否则,就会成为败笔。近景镜头要“取舍有度”。拍摄会场颁奖、领奖等图片时,要事先选好拍摄角度,将相机功能设置在连拍位置,近距离有针对性的抓拍一组图片,还要注意闪光灯的角度,否则画面容易虚掉。特写镜头要“形神兼备”。在拍摄会场领导发言和主持人开场白等特写镜头时,要选上下45°范围内,正面侧30°~60°的角度,紧紧抓住领导讲话中抬头亮相,表情和手势比较到位的短暂静止瞬间抓拍领导的真实表情和动态,如在照片上出现多人物时,一定要把会场的“一把手”放在前面。通常,摄影记者在完成以上会场景别拍摄后,还需拍下主持人主持会议、全体代表鼓掌、主席台全景等镜头,为图片的后期选用留下更大的挑选空间。
3会议图片的有序选用
好的会议图片应该有思想性、新闻性和艺术性,对图片的选择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报纸、杂志和网站的质量和新闻传播效果。所以,摄影记者在选用会场图片给报纸、杂志和网站投稿进行报道时,首先要剔除严重影响宣传效果的图片,避免出现差错。如有的图片上应突出的主要人物并没有突出,反而突出了次要人物;有的图片所反映的内容与落实党的方针政策及相关实际工作情况不符等,一定要注意消除这种现象。其次,要按照报纸、杂志和网站对图片的不同技术要求及不同阶段的宣传主题,兼顾会议的主题、内容和现实意义,有针对性的选取符合要求的会场图片。
更直接的讲,单张会场图片是以新闻图片为主的报道形式,它的性质相当于一条会议新闻,所以,报刊版面上的会议新闻图片,大量采用单张图片。另外,为了配合新闻、通讯等文字报道,也可选取会场某一场面的图片作为插图直接配合使用,使会议插图图片与文字报道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图文相互对照印证。如果说单张会议图片的作用相当于一条会议新闻,那么成组的会场图片犹如一篇系统报道会议的通讯,或一个会议新闻集纳专栏,它的任务与文字新闻一样,大部分要配合即时性的会议报道中心,宣传报道会议效果尤佳,而且避免了单调感。实际中,可选1张会场全景和1张会议“一把手”特写的组图,也可选8-12张组图,使读者能够看到新闻现场的整体情况和典型细节,这样可获得比较全面的会场图片。
为了产生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好的吸引读者阅读,可对组图进行适当排序。大多数组图都将最精彩、最打眼的会场全景或会场远景图片作为“交代镜头”,放在组图的第一幅或版面最醒目的位置,用带会标的会场全景图片交代会议主题、规模,会场环境、会议背景和会场气势,展现人物的位置关系,让读者一下子就知道会议的主要内容。随后,可选用包含主席台就座人员和会议主持人的图片,或选用重要发言人的全身或半身特写画面作为组图的第二幅图片,通过发言人的眼神、表情和姿态来展示其发言的说服力和吸引力。第三幅图片可选取以会场听众为主的画面,用中景和近景捕捉情绪比较饱满、注意力比较集中的观众画面,以此展示主体人物的表情、手势甚至情绪,使会议的主题和人物更突出。接着可根据报纸、杂志和网站版面篇幅需求,继续选取图片,如用特写镜头达到窥视关键人物内心世界,重新确认主题位置的目的等等。总之,更有效的吸引和震撼读者,使其对会议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脉络和印象,是会场图片选取和排序的不二法门。
会议新闻报道 篇12
2012年初, 五年一届的哈尔滨市党代会和一年一度的哈尔滨市人大、政协会议分别于1月13日至16日, 1月16至20日举行。
“三会”的密集召开, 单就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和技术手段来说, 就是为哈尔滨市属新闻媒体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展现会议报道手法的大舞台, 为此研究一下这一时期会议报道的典型案例, 对各媒体创新会议报道工作不无裨益。这期间的会议报道有如下典型特征:
一、精准化指向, 个性化呈现
精准化, 指的是报道内容的准确性, 同时也是会议报道要牢记的第一要义之一。这里, 既要求对会议精神过程等环节严丝合缝、滴水不漏的报道, 也要求对会议精神的准确把握, 尤其要突出重点,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这里, 就要求广播电视媒体统筹安排、合理调度, 按节目功能做有效的区隔, 形成会议报道的合力, 形成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又步调一致的会议报道宣传格局。
从大的方面讲, 哈尔滨电视台新闻中心、哈尔滨人民广播电台837新闻频率节目做得大气, 有权威性, 是“三会”报道的正规军;哈尔滨电视台都市资讯频道、生活频道、哈尔滨经济广播电台的节目注重在“巧”字上做足功夫, 是“三会”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支力量, 电视台新闻中心的《哈尔滨新闻/我们这五年》、837的《报告说给百姓听》、经济台的《972城市搜索》、生活频道的《都市发现/2012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等, 都是让人过目 (耳) 不忘的好节目, 这些节目各有所长、各补所短, 融在一起, 相得益彰, 完成了这首“三会”报道的大合唱。
二、立体化编播, 全方位展开
立体化编播要求的是广播电视节目在会议报道上的丰富性, 对节目 (专栏) 设置而言, 要求的是具有针对会议的不同报道形式 (广播、电视、新闻、消息、会议解读、人物专访、广播电视实况直播、微博互动、电话连线、专家评论等) 、各层面的节目 (专栏) 相配合、时效性新闻的实时会议报道、民生新闻的积极跟进、多形态相关节目的围绕会议的积极展示, 在广播电视节目的会议宣传上全方位展开了对会议的报道。
哈尔滨电视台新闻中心的节目安排是这方面的好典型。以《哈尔滨新闻》为依托, 组织了《我们这五年》的专题片, 开设了《党代会专栏》、《两会专栏》, 配之以会议全程播报、专题直播、特别宣传片、高清播放等多种形式, 节目丰富多彩、琳琅满目, 调动了现在所能调动的一切电视手段, 真正为受众打造了“三会”的一场视觉盛宴, 向老百姓传达了会议最前沿的声音、最新的政治话题、最热点的社会问题, 这些做法, 突破了以往会议报道形式单一、被动传达的窠臼, 节目呈现得完整立体而有新意, 套用广告语是“总有一款适合你”, 入耳入眼方能入心。
三、创新化创意, 贴近化表达
广播电视是一种传播性极强的传播手段, 各媒体之间的相互借鉴造成了节目的同质化日益严重, 如何在借鉴成功节目基础上坚持创新, 做到创新化创意, 独树一帜, 舍我其谁, 这是有相当难度的。
这里, 风行多年的广播电视民生新闻有着得天独厚的创新优势。在会议报道中, 民生新闻可以做到三突破:即政治议题平民化的突破, 理性主题感性化的突破, 重大问题轻松化的突破。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对会议精神和报道议题的准确而深刻的把握, 否则就有可能变形和走样。具体落实到每一条新闻报道中, 可以在“三多”上下功夫, 即节目要多说代表委员想说的话, 多说受众想听的话, 多说社会所关注的话, 这些需要通过大量深入细致和扎实的采访才能达到, 不能联想发挥, 切忌主观臆断, 要通过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热点话题等深入报道, 快速反应、快速出击, 找到找准新鲜亮点, 做好会议的鲜活报道。
哈尔滨经济广播电台的《972老张微博》在“两会”期间, 就代表委员提出提案, 建议在《老张微博》中进行点评, 并选取部分市民的建议和意见进行点评播出, 这种传媒人与受众的有效沟通形成良性互动, 媒体人主动拥抱自媒体、云媒体时代潮流的意识和做法是值得称道的。哈尔滨电视台新闻中心的8集专题片《我们这五年》, 通过8个普通市民5年生活变化看城市的进步, 小人物、大时代、小切口、大主题, 有历史的纵深、有现实的美好。这些报道不再有会议报道常见的一副正襟危坐的板面孔, 代之以群众的白话、小人物的身边事、鲜活的故事, 熟悉又可信, 贴近而亲切。
总之, 对于广播电视节目来说, 不能搞单兵作战, 要充分发挥集团优势, 细致规划, 统筹运作, 这样的会议报道才会有个好的传播效果。■
【会议新闻报道】推荐阅读:
会议新闻10-14
会议类新闻09-11
中美会议新闻报道比较06-21
会议新闻的革新06-17
会议以外的新闻08-14
高考备考会议新闻06-02
如何写会议新闻?06-19
南宁会议新闻稿06-05
会议新闻稿撰写06-30
电视会议新闻摄像技巧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