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写作:会议类消息(共5篇)
校园新闻写作:会议类消息 篇1
校园新闻写作:会议类消息
会议类消息稿件要求作者要将会议精神融入到稿件中。这一类新闻稿的结构一般是:导语部分,概述最重要、最新鲜的新闻事实,点明与会人员、主持人;主体部分,要理清会议的程序,提炼领导讲话、嘉宾发言的主要内容;结尾要灵活。
写好此类新闻稿,必须注意的几点:
一、标题要符合会议的规格
校园内的会议很多,类型也很杂。参与对象很不固定,有的是学生会,还有的是年级会、学部例会,比较少见的是重要领导视察、全校大会、教代会之类的牵涉面比较广泛的会议。不同的会议,写通讯稿时,要在标题上有所体现,因此,会议的标题要尽量符合会议的规格。比如有一篇关于学生会换届大会的新闻稿件,初稿的标题为《我校隆重召开学生会换届大会》,这个标题表述上并没有错误,但对于校内通讯稿来说,这个标题有点名不副实。这个大会是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召开的学生会换届大会,对于学生会来说虽然很重要,但用“我校召开”似乎还不准确。后来,在编辑的时候我改成“校团委召开学生会换届大会”。以校团委为主语,既很好地突出了组织者,又使标题不会言过其实。再如,我校举行第一届特色学校教师论坛时,主管教育的副县长、教科局局长都参加了,并且还作了讲话。作为乡宁县第三中学的活动,能有如此的影响,并且是校报用稿,这在题目中一定要有所体现。正式刊发时我用了三行标题:引题,创新管理 提升质量;主题,我校首届特色学校教师论坛开坛;副题,副县长李xx出席会议并讲话。一般情况下,重要的会议要用多行标题,以显示其重要性。但这个重要是相对媒体的级别、学校的级别而言的,对于特别重要的新闻,有时一个有事实组成的主题就够了。比如,省长孟xx去师大调研,以《省长孟xx来我校调研》为题,就很好。因为,对于学校来说,省长这一职务本身就比较有震撼力。
二、导语要体现会议的名称,写清出席领导姓名、职务,注意领导的排序问题
导语是全文中最直接、最集中体现会议情况的话语,写导语的时候不能过于省略,而必须正式一点,要把会议全称、举办地点等要素写清楚。比如《我校首届特色学校教师论坛开坛》,题目就是会议的全称,会场横幅上的会议名称也是如此,在写导语时漏掉一个字都不行,同时这也是客观性的一个体现。
会议一般都有领导参加,而且领导是会议的重点内容,因此在新闻稿中对出席的领导进行简要的介绍是必不可少的。介绍出席领导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写清楚领导的职位,而且职位要在姓名之前,如“我校副校长某某”是常规用法,而不是“我校莫某副校长”,更不能笼而统之地把副校长称为“某校长”。如果有多个领导出席的话,新闻中还存在介绍领导的先后问题,奉行的原则就是“来宾位于最前,综合级别资历来排序”,像邀请一些校外的领导出席的会议,只要这些领导是各机关的主要负责人,那么,校外领导就必须放在最前面,体现基本的礼仪。不是特别重要的领导概括一下就行了,不然,介绍领导过多会冲淡主题。如“县政府副县长李xx,教科局局长王xx,我校校长赵xx,副校长孙xx、来xx、李xx以及各部门负责人、全体教师出席了本次论坛。”但是,有时候,领导的排序不仅要按照级别,也要考虑到领导的资历问题。例如,同样是副校长,为什么有的副校长一定要放在前面,而有的放在后面,这是因为各位副校长的资历不同,有的副校长职称较高,有的副校长任期较久,甚至有的副校长比较年长,这些都是领导排序需要注意的问题。这一点更具典型的是学院领导的排序。
三、提炼领导讲话内容
在会议类新闻稿中,领导的讲话内容最重要的。但我们又不能将领导讲话的所有内容抄进新闻稿中,所以,我们要对这些讲话内容进行提炼。提炼领导的讲话内容要注意措辞,用词简练,要体现出层次感,一些理论方面的提法要准确,要提高理论的高度。领导讲话都是很有逻辑性的,将各层次的内容用一两句话提炼出来,再按顺序组合。比如领导的致辞,一般分为三大部分的内容,首先是领导对出席会议的嘉宾、师生代表的欢迎;其次是简要介绍会议的背景;最后是提出希望。再比如领导的重要讲话,一般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肯定之前取得的成绩;其次是概括召开本次会议的意义,再次是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的介绍,最后是对与会人员提出几点关于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的要求。并不是每个领导讲话都有逻辑,有时候临场讲话还会词不达意,这时候需要记者根据大意、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加工、概括、升华。
四、描绘会场气氛
会场的气氛能够让读者了解与会人员对召开此次会议的态度,了解会议的反响,奠定会议的基调,是宣传会议的一个重要部分。一般情况下,会场气氛往往是热烈的,主要从与会人员的反应中获得信息,如“xxx 的讲话引起了与会人员的强烈共鸣”、“全场掌声不断” 等。
五、结尾要灵活
新闻通讯稿的最后一段往往要简短评论这次会议的意义,对学校整体建设的意义。但是,这与新闻用事实说话的本质是相违背的。会议稿件的结尾一定要写出新意,这里简单介绍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第一种方式是把重要领导的讲话放到结尾概括,概括完就结束;第二种结尾的方式是按照会议的程序,进行到哪写到哪,戛然而止;第三种方式是首尾照应,语音绕梁式。如,在《我校举行首届特色学校教师论坛开坛》中的结尾,“首届论坛虽然落下了帷幕,但这次论坛就象投入湖水中的一枚石子,激起了全校师生行动的涟漪,掀起了新的特色建设的热潮。”;第四种结尾的方式是例举与会人员对该会议的反映,从他们的口中更能真切地体现会议的意义,如《我校高中部召开集体备课现场会》中的最后一段写道:“会后,观摩的教师都受到很大的启发,纷纷表示要虚心向同事学习,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让集体备课真正落到实处,服务于教学。”与会人员的反响比起空谈意义又是来得显得有说服力。有时,可以写出受采访人的姓名。
校园新闻写作:会议类消息 篇2
关键词:电视 消息类新闻 导语 写作技巧
观众看电视新闻,主要是为了获知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新鲜而有意义的事情。通过电子媒介,在几分钟内,传遍全世界。由于消息往往是简明扼要地、直截了当地报道客观事物的新变动,广大受众用很短的时间,便能够获得有关的新信息,了解核心的新闻事实内容,它是其它任何传播渠道都无法匹敌的。消息是报纸的主角,也是广播和电视节目中的主角。
一、电视消息类新闻导语的重要性
新闻界往往把新闻五要素甚至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称为“第一代导语”,把侧重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称为“第二代导语”。为了更适宜于激烈的竞争,导语要写得简明扼要,随着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看电视的时间不充裕,要求消息的节奏也要快,要求尽快地获得主要新闻事实。而交代部分新闻要素的导语,便适应了这种需要,于是“第三代导语”诞生,也叫软式导语。
导语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新闻报道能否抓住读者,取决于新闻的第一段,第一句,甚至第一行。
那么怎样才能写好导语?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二、软式导语要灵活多样 新颖别致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丹尼斯说:“好的导语可以简短而明快,可以细细道来,将读者徐徐引入正文,也可以热火朝天、气势如虹。导语可以产生悬念,也可以蓄力而发,导语应当适应稿件的特殊需要。它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可以传达信息,而且可以为稿件确定情绪与基调。”因而导语在其写作手法上应灵活多样,切忌陷入程式化、公式化的框框,使一些套话、空话、老话充塞其间。在新闻导语中运用求异思维,打破陈旧的思维方式,指向一种岐途寻觅,意在设计出不同寻常、新颖别致的导语,才能满足观众收看的心理需求。
浏览国内外的优秀新闻作品,大多都有一个形象、生动、有血有肉的导语,这些导语或抒情、或描写、或政论,其灵活多变的笔调紧紧抓住观众,使受众欲罢不能。下面,我就列举几个常用的软式导语:
1.数字对比式导语
许多新闻导语,由于受“导语必须用事实说话”、“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等规范约束,又不得不渗入一些说明问题的数据。特别是有的反映成绩方面的报道,离开了数字,可以说新闻将不能成立。所谓数字对比式导语,就是把新闻中主要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如《【回眸2009】文化产业逆势上扬》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 2009年,全球经济寒冬的冷意尚未褪去,我国文化产业却逆势上扬、暖意融融。2009年上半年,我国文化产业平均增幅高达17%,高于GDP增长速度。文化产业不仅成为经济领域的“新亮点”,更为全年中国经济“保八”的顺利实现贡献了重要力量。
2、概括式导语
概括式导语,它是围绕主题概括,把新闻内容精华先告诉观众,在两三语之间感染和吸引读者,起到提示要点的作用,尤其在短新闻中,导语就负有揭示主题的责任。一条优秀的导语的标准有两条即可,一是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使读者读了导语以后而略知全篇新闻,二是能吸引住读者的目光,迫使他不得不接着读导语下面的新闻主体。写作新闻导语、提供新闻背景需要概括叙述;新闻语言要求凝练准确,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概括语言。
3、议论式导语
议论式导语,这种导语是对新闻事实作开宗明义的评价,可以将消息内容的结论直接告诉观众,然后再阐述和交待议论的论据和论证,充分提示新闻事实的内容,恰到好处的“画龙点睛”式的议论能使新闻增色。
4、参与式导语
参与式导语,就是消息开头就说明记者参与什么新闻事件或活动,以其耳闻目睹的方式报道新闻,使观众感到真实可信。它既可以增强新闻的现场感,更容易吸引观众了解新闻事件和活动的过程。它是目前电视新闻采用较多而且又适合电视新闻特点的一种较好的导语形式。如特写:《寒夜中坚守新年第一班岗》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辞旧迎新之夜,除了欢乐与激情,还有对工作的坚守与奉献。我们的记者和这些坚守在工作岗位的人一起,体验了他们新年的“第一班岗“。
5、悬念式导语
悬念式导语,对读者来说,既像一份菜单,写有具体的事实,也是一种承诺,预告好戏在后头.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看下去。正如新华社记者郭铃春所说:“平实、缺少个性的导语会使新闻流于一般。文章刚起头我就想把经过我观察得出的结论或看法告诉读者。”在新闻导语中设置悬念,能激起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和欲望。在导语中设置悬念,能在引起读者思考的同时,激发了解新闻事实的欲望。比如《浙江德清:民间自设“草根”奖》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浙江省德清县日前举办了一场特别的颁奖,说它特别,是因为设置奖项的人,是当地的一位普通老人。
三、软式导语的入手技巧
1、从突出最新的时间上入手
对于事件性新闻,特别是对于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新闻,在导语中要突出最新的具体的时间点。比如《内蒙古:因雪滞留近30小时旅客列车 今天平安抵达终点站》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 现在是5号凌晨的3点30分,受大雪影响,由哈尔滨到包头的1814、1815次列车在途中经过30多个小时的滞留,今天终于安全抵达包头,列车上1400多名乘客全部获救。
这篇消息的导语几乎概括了整个事件所有最新,最重要的信息,观众由导语引发关注。
2、从运用散文化的笔法上入手
散文是一种文学体裁,运用散文化的白描笔法写导语不仅可以使新闻的开头部分更加灵活,而且还能够把读者带入现场,令人长久难忘。因此,高明的记者总是在许可的场合,一落笔就运用白描的手法,用生动的形象吸引读者。如:《各地装扮一新喜迎新年》的导语: 央视(新闻联播):火红的灯笼,璀璨的灯光,各地装扮一新喜迎新年的到来 。
3、从突出观众关注点上入手
突出观众关注点,把与观众利益相关或观众关心的、感兴趣的事写出来,能抓住观众,这是导语设计和写作的技巧之一。
比如《河北保定:高科技让百姓享受低碳生活》的导语:
央视消息(新闻联播):这里是河北保定的一座普通的旅游饭店,看起来它和其他的饭店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它的確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那就是它能够发电,秘密就在于它的玻璃幕墙上。
此导语找准观众想知道玻璃幕墙秘密的心理,引导观众探索这普通饭店不同之处的欲望,达到吸引眼球的效果。
4、从“为耳朵而写”入手
电视新闻节目传播的内容,除开画面传递外,还依赖声音传送。在写作电视新闻导语时,要考虑听觉因素。为耳朵而写是电视新闻导语的一个特点。这就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口语化。口语化不等于不加选择地使用日常用语。口语化写作仍然要讲求语言艺术和技巧。
(2)朴实自然。观众用耳朵接受信息,往往不那么全神贯注。如果拐弯抹角,卖弄文字游戏,观众就会感到费解。朴实无华,自然顺畅听起来才能使观众易于理解。
(3)形象生动。选择响亮上口的词语。汉语中同义词非常丰富,有较大选择余地。比如,将“气候”改成“天气”,将“立即”改成“马上”等。多用双音词。单音词只有一个音节,一闪而过。双音词两个音节,音波存在时间长,给人印象深刻一些。例如:“曾”换成“曾经”“虽”换成“虽然”等。
导语是促使读者读下去的诱饵,读者是否愿意继续往下读,导语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美]威廉.梅茨 ,苏金琥等译,《怎样写新闻》 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2] 孙世凯,《新闻记者入门》,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
[3] [美]杰克.海敦,伍任译,《怎样当好新闻记者》,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4]海德.格兰.特米尔纳 ,《新闻报道》。
[5] [美]约翰·钱塞尔、沃尔特·米尔斯,《记者生涯》,新华出版社。
[6] 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
[7]洪天国,《现代导语写作技巧》,1985 年版。
[8] 贾刚为,《 新闻采访技巧》,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3年版。
[9] 南振中,《我怎样学习当记者》新华出版社,1985 年版。
[10] [美] 罗.彼.克拉克《美国优秀新闻写作选》,新华出版社,1986。
[11] [美]威廉.梅茨 ,苏金琥等译,《新闻写作:从导语到结尾》, 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
[12] [美]麦尔文·曼切尔,《新闻报道与写作》,广播出版社,1981。
[13] [法]贝尔纳.瓦耶纳,《当代新闻学》,北京,新华出版社,1986。
[14] [法] 安布诺斯·拜厄斯,《疑难问题辞典》。
[15] 尹德刚、周胜 ,《当代新闻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作者单位:嘉鱼电视台
新闻消息稿件写作 篇3
校企合作单位代表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对校企合作对于社会的进步、企业的发展带来的促进作用表示肯定:社会在多元化发展,培养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大势所趋。开封大学以其先进的教学理念,率先引入校企联合模式,通过“校企合作高峰论坛”促进毕业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实现了学校服务企业、企业扶持教育的双赢局面。同时各企业代表也对校方在人才培养的过程提出了一些宝贵的建议: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特别是礼仪的培养;加强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拓宽学生知识面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他们希望开封大学在教育的过程中,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瞄准国际、国内的企业市场发展方向,培养复合型人才,重视素质教育,加强外语水平,为企业输送有能力、懂业务、会外语的学生,抢占就业的制高点,避免低层次的竞争。
最后,开封大学校长助理曾小平作校企合作主题发言,他介绍了开封大学校企合作现状和开封大学校企合作对于学校发展的意义,凝练了我校校企合作工作的特色,找出了不足之处,最后对校企合作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发展方向。
本届校企合作高峰论坛由副校长赵辉主持。
据悉,论坛结束后,各位企业代表将与相关院部针对有关议题继续进行深入磋商。
新闻采访与写作 短小消息的例文 篇4
本报12月2日讯(记者 XXX)为总结2010年至2011年广西师范大学万众爱心学校的工作,营造良好的活动范围,调动志愿者们活动积极性。12月2日晚,由校团委主办,校万众爱心学校承办的2010年——2011年度万众爱心学校志愿者表彰大会在校育才校区隆重举行。参加此次大会的有万众爱心学校指导老师谢坤,校学生会代表,校青协代表,校红会代表以及三校区万众爱心学校的志愿者和会干。
本次大会表彰对象是2010年——2011年爱心家教志愿者以及2011年暑期“爱心教室”关爱农民工子女支教服务志愿者。在主持人宣布本次活动的评选方式后,表彰大会正式开始。指导老师谢坤首先为大会致辞,她总结了万众爱心学校一年以来的成绩,对每位志愿者的付出给予肯定与鼓励。会上“十佳志愿者”的代表发表感言并播放了爱心家教的视频和PPT。大会为获得“优秀志愿者”、“爱心教室”十佳志愿者、“爱心教室”优秀志愿者以及“爱心教室”优秀小组的同学颁奖。
会议新闻的写作方法 篇5
会议新闻的写作方法是怎么样的,开会之后,尤其是政府机关在开了重要的会议之后会进行报道,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写会议新闻?
1.精心准备,做好关键信息采访的策划工作。
例如,九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和全国政协九届三次会议期间的“议政参考”栏目,自一开始就运用大量背景资料和图表,在反腐朽、西部人才开发、我国加入WTO问题等方面大做文章,为整体的介入“设计”了一定的方向和基础。
对于记者而言,熟悉环境,读解材料,做好一些知识上、政策上的准备,了解媒体的安排就十分必要。
2.关注并搜寻各种信息。
会议是信息的集散地,是蕴藏新闻的“富矿”,只有懂得挖掘,才能从中获取可贵的新闻线索。
例如,20**年的一个上午,淮安市委、市政府在同一个地点连续召开全市廉政工作会议、全市环保工作会议和全市教育工作会议。
把三个会议压缩到一个上午开,这种现象在以前还没有过。
这一特别的现象立马引起了我的注意。
会议正式开始前,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王向明特地强调,“所有与会人员要关闭各自的通讯工具或将其调至震动状态。”说完,他还当作大家的面把自己的手机关了。
在随后的会议期间,市领导讲话明显比以往要简练,会场秩序也比以往要好得多,看不到随意走动、随意接听电话、交头接耳等以往会议中常见的现象。
这让我意识到,从这天起,市委、市政府要打一个切实转变作风的攻坚战。
回报社后,我即从转变会风这一角度入手,对当天的会议进行了报道。
报道刊发后,受到了市领导和单位的充分肯定。
不过这里必须说明一点。
有的记者参加会议报道拿了材料就走,不但有违“坚守岗位”这四个字,由于采访活动有始无终,细心收集会上的各种信息也就无从谈起。
新闻界有句行话叫“脚底板下出新闻”,参加会议报道必须注意“屁股底下出新闻”,要坐得住。
3.找寻自己的切入点。
信息可能是相近的.,但读解却能不同,这是会议报道中应该切实注意的问题。
例如,今年三月,南京大学博士生团一行20余人到淮安市盱眙县马坝中学与该校高中学生举行面对面的座谈会。
如果按常理对座谈会进行报道不是不可以,但这样报道显然毫无新意。
座谈会上,我发现许多高中学生所谈的问题大都是他们面临高考压力所产生的一些心理问题。
回到报社后,我便以心理问题为切入点,写了一篇题为《南大博士与马中学生面对面》的稿件,反映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请教育专家有针对性地谈了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对策。
此稿见报后,与其他媒体所发稿件形成鲜明对比,大多数媒体记者只报道了座谈会本身。
大体说来,会议报道切入的角度可以有:由热点问题切入;有疑思切入;有典型经验和成就切入;由有价值的人物切入;由会外的空间中寻找角度切入;由资料切入;由反思切入;由瞻望切入;由纵向比较切入;由社会健全发展的关系切入......处处有新闻,但要识见敏与真。
例如,《丹东日报》1986年11月21日发刊的《搬会场》,就是由因为讲发展商品经济生产问题而引起参加会议的人数太多,最终不得不由原先确定的村级会议室搬到现在的小学操场找到了难得的角度;《中国科学家发现生命在六亿年前就有了性别之分》的报道,则是由参加“第十三届国际地质大会”的一位中国教授的论文发现新的可能性,教授论文中那些连字典中都查不到的最新科学术语,终于引出了一条轰动一时的新闻。
郭玲春的自白可以说明问题:“我动用了并不富裕的积蓄,包括浅浅的人生经验和文学储存。
在看似轰轰烈烈或轻轻冷冷的会议上,常故作轻松,实则全身警戒,我捕捉着每一句发言,乃至每一声感叹。
我观察着大的背景,也不放过一个细琐的情节,以至与我的知己朋友闲谈,还别有企图地想抠出点‘意料之外’来。”而后,“写会议,从场内‘游走’到场外”、“写事,由此及彼,写人由表及里”。
4.关注受众需要,穿插必要的背景资料。
例如郭玲春所写的《纪念现代着名作家郁达夫遇难四十周年》的开头:“耸立在人民心中的反法X斯战争胜利纪念碑上,有刻下了一个名字:郁达夫。
这位在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后14天被日本宪兵掳走而‘失踪’的爱国者、现代着名作家,今天又被冠以烈士的称号。”“首都文艺界、新闻界和侨务工作者250余人上午集会,隆重纪念郁达夫烈士遇难40周年。”
5.寻求思路上的创新,也就是说要写出个性来。
会议最易落入俗套,尤其是会议报道的导语部分。
所以,应当以鲜明的个性风格去经营它,增加可读性。
郭玲春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经典之作。
例如:
“以新闻报道为己任的350余名记者、编辑、播音员,今天成为被报道的新闻人物。
这些常活跃于社会各阶层,反映人民群众的成就、愿望和呼声的新闻群英荟萃北京,参加建国35年来首次举行的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
“邓小平同志今天走到千余名文学家、艺术家中间。
继1979年以来的又一次会面,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的序幕。”《第五次文代会开幕》
6.写出细节。
例如《私家的侦探召开首届国际侦探公司年会》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他们走起路来,皮鞋并不吱吱作响,他们也不用撇嘴角示意来代替说话,他们 更无意照着什么人的下巴猛击一拳。
这十几个于昨晚在舍尔曼旅馆集会的貌不出众的人,都是不折不扣的私家的侦探 。
【校园新闻写作:会议类消息】推荐阅读:
会议类新闻稿写作01-06
校园新闻写作09-30
校园新闻写作的新闻稿06-19
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06-25
新闻消息写作体会07-23
运动会消息类的新闻稿09-28
会议类新闻09-11
新闻采访写作类课程01-23
校园新闻10-09
校园时事新闻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