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新闻写作

2024-09-30

校园新闻写作(精选12篇)

校园新闻写作 篇1

在教学中, 新闻写作往往是作文教学的难点, 难点之一在于, 很多学生找不到新闻, 不知道什么是新闻, 因此写不出好新闻, 一些学生甚至交白卷, 说没有新闻发生。这就是普遍存在的“校园无新闻”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 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发现新闻。

重大事件发生、重要领导视察, 这些很明显的新闻, 学生一般也会发现, 难就难在当没有这些重大事件的时候, 还有没有新闻?如果在平常的新闻写作教学中, 教会学生以下几点, 对解决“校园无新闻”现象会有一定的帮助。

一.寻找变化出新闻

校园不像街市, 车水马龙, 变化多端。往往是教室、操场、食堂三部曲, 单调而乏味, 一成不变。因此, 很多学生苦于找不到新闻。这时, 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不变中的变化, 通过细微的观察, 在熟视无睹的平常中找出变化的不平常, 发现新闻价值。

如学校的各类比赛, 都要打一些横幅标语, 这是看似不变的, 但近来有了变化, 在横幅的右下角, 多了“动感地带”、“如意通赞助”之类的文字, 在中学里, 还是头一回, 这就有文章可做、有新闻可写了。

二.新旧对比出新闻

对所报道对象作新旧对比。新闻是在事物变化进程中即时发生的, 原有基础是新闻的生长基点, 新闻所以为新, 是以旧事作参照系的。能不能及时把握这种对比, 察觉这种变动, 是发现新闻的关键, 也是锻炼、打磨、培养新闻敏感的极好办法。每年的校运会, 都是固定的程序, 开幕式、领导讲话、裁判员、运动员讲话, 团体操比赛, 然后正式开始其他项目比赛。这时候, 要教会学生多和前几届运动会比较, 看今年的校运会哪些方面和过去的不同, 原因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样, 就能通过新旧对比, 写出好新闻。

这就要求采编人员对校园的各类现象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哪些报过, 哪些没报过, 哪些是旧招子, 哪些是新举措, 先过筛子, 新旧反复比照, 遴取老师同学们欲知未知的新信息。实际上, 对新旧材料过筛子的过程, 就是培养强化新闻敏感的过程。

三.整合线索出新闻

对同一类型的新闻线索进行整合, 揭示出最近一个时期事件的发展走向。新闻忌讳就事论事的报道, 既报道现象, 还要敏锐地揭示事件的本质、发展趋势,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落点要找好。如每年都过教师节, 每年的教师节都有很多报道, 形式也多种多样, 但可能都是单个老师、或单个班级、年级的慰问活动的报道, 能否以“他们这样过教师节”为题, 做一个综合的报道呢?例如, 把这些现象分类综合起来写, 就可以写出一条整体地体现教师们过自己节日的好新闻了。

四.挖掘关联出新闻

有些事件看似很小, 但背后隐藏的关联事件却耐人深思。故事背后的故事, 往往也是读者最喜闻乐见的。从运动的角度说, 任何一件新闻都是动态的, 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从新闻受众的角度来说, 大家总想了解新闻报道后有什么下文和最新进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事件发生后还要关注新闻之后产生的影响、事件的最新进展、发展走向, 对有最新进展, 有价值的及时进行后续报道。另外, 一些反向关联也能写出好新闻。例如, 一件很隆重、精彩且反映强烈的新闻背后找出不和谐音, 找出冷思考, 或在新闻发生后不久, 再杀一个回马枪。比如《中学生交谊舞热现象的冷思考》等。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事情从身边擦肩而过, 没有引起注意, 或者说随着人们警惕性提高了, 许多现象伪装得也就更加深了。这就要求我们要训练学生培养敏锐的洞察力, 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找出有价值的新闻来。这样, 就能使“校园无新闻”问题得以解决。

校园新闻写作 篇2

一:新闻稿的六要素和六部分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六部分:标题、消息头(本报讯)、导语(六要素)、主体、背景(可有可无)、结语 二:新闻稿特点

(1)内容真实、准确性(2)迅速及时,有时效性(3)简明扼要,篇幅短小 三:新闻稿写法

1.标题:标题要求言简意明,准确新颖,富有吸引力

2.导语:导语是消息的第一段话或第一句话。它是由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精辟的议论组成,以吸引读者。导语常采用的几种写法:

(1)叙述式。例:4月19日下午,学校在图书馆一楼西侧会议室召开全校辅导员大会,副校长叶醒狮出席大会并讲话。(摘自校园网)

(2)描写式。例:一盆盆翠绿欲滴的冬麦、松柏、万年青和盛开的鲜花装点在人民大会堂的大厅里,全国妇联今天下午在这里举行联欢会,共同庆祝“三八妇女节”。

3.主体:主体是消息的主要部分。它承接导语,阐述导语所揭示的主题,或回答导语中提出的问题,对消息事实作具体的叙述与展开。

写主体要注意如下几点:

(1)主干突出(2)内容充实(3)结构严谨 一是按时间顺序,二是逻辑顺序,三是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相结合。

4.结语: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或一句话。阐明消息所述事实的意义,使读者对消息的理解、感受加深,从中得到更多的启示。新闻的结尾方式有小结式、评论式、希望式。四:新闻稿中的细节问题

1、时间:早上9时15分,至少要精确到时,不可描述成早上。

2、领导介绍:头衔+人名,若多人出席,要按职位高低来放置。例:院团委书记孔海棠,辅导员衡连伟出席本次活动。

3、连接词:首先、其次、最后等等

4、不能出现错别字 五:如何写好新闻稿

第一:思想角度,如一个班级开展的团支部活动,但从范围上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学习的角度来说,却有一定的报道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院内举办的活动很多都大同小异,但要学会抓住活动中有特色的内容,会达到不一样的效果。

第三:读者角度,新闻是给读者看的,从读者想知道的入手,才能写出富有吸引力的新闻。写好新闻稿.。

六:几类常见新闻稿写作

新闻写作技巧初探 篇3

(一)选择好角度

新闻写作角度是作者发现事实、挖掘事实、表现事实的着眼点或入手处。从一定意义上说,新闻报道都是事实的一个“片断”,一个“剖面”。选择新闻写作角度方法可以从由小见大、以旧见新、全局高度这三方面去把握。新闻作者要敢于创新、探索新闻表现角度的新形式,通过对材料的巧妙安排和新颖构思,写出别具一格而又能充分体现报道意图的新闻作品来。

以从全局高度找角度为例:《大众日报》曾刊登过一篇名叫《他猜错了书记的心》的通讯,获全省好新闻一等奖,并被收入《山东好新闻集》一书。当时,社会上出现了个别干部乱拿、乱要的不良现象。为此,党和政府及时发出干部要廉洁奉公、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号召。该文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抓住了这个特点,找到了最佳角度完成了这篇时代感较强的文章。

我们身边发生的变化都蕴藏着很多新闻信息,问题在于我们看到、听到这些信息之后能不能放到全局的角度上加以衡权,从中提炼出好的内容。报纸、电视、广播是党和政府赖以指导工作的舆论武器。正因为如此,新闻报道必须与正确的政治方向、社会经发展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有导向的作用。

(二)注重语言表述形式

新闻语言应该是建立在真实性基础上的新闻语言,即具备新闻性的语言。而新闻性除了新奇,还应包含其震撼、独到的待点。因而,新闻性中暗含了表达的修辞性,于是就产生了对生活语言的超越与提炼问题。例如,作为新闻事件的主体,往往是一个区域生活空间中存在个性的个体,他的语言表述当然会带有浓重的地域色彩与方言述语。而新闻作品是借助大众媒介进行传播的语言文体,应该是符合公众思维的大众语言,也就要求新闻作者在实地采访中,对于所涉及的新闻事件以及主体的人物语言及叙述语言作相应的调整,以促使其能为大众所接受。

媒介在极力倡导新闻的国际化时,除了民族的大众化,还有一个国际化接轨的问题。语言传播不仅仅是一个事实的传播,更是一种话语的传播。而话语传播所涉足的问题还包括话语的语境、文化等问题。实行大众化语言,就是采用能被大众接受的语言模式。因此,对新闻事件中新闻主体的个性化语言进行必要的改造、修正是必须的,也是必然的。这里亦有一个本质真实与历史语境中的本质性,即将新闻的信息有效传播给受传者。合适的表述语言是促成其有效传播的技术保证。

(三)要善于运用模糊语言

新闻总是强调准确和精练,但在长期的新闻创作实践中,人们发现准确的语言并不一定能准确地反映某一事物的本来面目。然而有时“模糊”的语言却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模糊语言是一种语言概念,同时又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反映了客观事物在外延和内涵上的一种不确定性。在新闻报道中,很多人不太清楚这种不确定性,喜欢把它同新闻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立起来。事实上,新闻报道要求真实、及时地反映现实变动,这使得我们在进行新闻写作时必须遵守“真实”和“及时”这两个基本原则。但在现实的新闻创作实践中,新闻现象是运动和变化的状态,精准的词语在反映这种变化的状态时显然不及模糊语言贴近事实。如模糊时间、模糊标题、模糊结论、模糊数字、模糊对象、模糊称谓等,有时会给新闻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要有善于捕捉细节

由于采访的特殊性,我们要利用一切直接或间接的提问机会获取细节。对广播记者来说,记住选取的细节的录音位里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在活动结束后用最少的时间完成录音素材的搜索、选取、编辑、剪辑、合成和传送。细节不能脱离主题,细节要力争独具慧眼。

广播要发挥自己的特色,比如扬声音之所长,用语气表现出字面所表达不出的更多信息,或记者用个性化语言来讲述细节。细节的描摹必须惜墨,不能让细节抢了主要内容的风头,否则会有失偏颇。还有一点要讲清楚,新闻中的细节必须完全真实,来不得半点合理想象。细节一旦掺假,就完全失去了生命力。

(五)现代新闻写作要有创新性

新闻写作要勇于创新。新闻写作不仅要讲究时间新、内容新,而且体裁形式也要富有变化。现在有的新闻作品缺乏可读性,关键问题是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框框。因此,必须大力提倡不拘一格,大胆借用散文等其它文学体裁手法写新闻,可以说,这是新闻写作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

浅析校园新闻特点及其写作技巧 篇4

一、校园新闻的特点

(一) 校园新闻的一般特点

1. 真实性——新闻存在的源泉。

新闻之所以区别于文学作品, 就是依据其真实性。文学作品可以根据其内容需要, 有目的的添加一些构思或想象, 以期达到艺术目的, 而新闻则不同, 真实是新闻活着的源泉、是一篇新闻的价值存在。校园新闻作为新闻的一个类型, 自然也应当遵循真实性这一原则。一篇校园新闻, 必须立足于真实存在并发生的事件来进行, 切不可盲目杜撰、胡诌乱写, 否则失信他人、贻笑大方。

2. 客观性——新闻立足的根本。

新闻之所以能够立足, 能够吸引读者阅读, 正是由于其独立、客观的特点。一篇好的新闻、一个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新闻编辑、在写新闻的时候必须要遵循客观性原则, 不将个人情感掺杂其中。校园新闻作为教育新闻, 肩上担负着教育的使命, 如果不能客观报道某一事件或活动, 轻则无法正确引导校园舆论、起到教育作用;重则对学生起到反作用、酿成不良后果。

3. 时效性——新闻活的灵魂。

新闻之所以称之为新闻, 关键在于一个“新”字。一篇新闻稿的价值, 也在于一个“新”字。一篇消息, 如果报道的是很久远以前发生的、人尽皆知的事情, 自然失去了其作用及价值意义。只有报道最新发生的事情, 才能有效地吸引读者的眼球, 将自己的价值表现出来。这就要求校园新闻的采编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新闻敏感性、留意身边所发生的事情, 对具有一定价值意义的事件进行及时整理、书写成稿, 第一时间进行刊发, 从而为确保其时效性。

4. 可读性——新闻成长的指向标。

所有的新闻都是为读者服务的, 只有报道读者所喜闻乐见的、读者所喜欢读的, 满足各个阶层、男女老少各种人的阅读喜好, 才能赢得广大读者信任。

但是要注意的是, 新闻虽然要注意其内容可读性, 但是也要注意筛选其内容, 不能为了追求销售量与阅读量而大量刊载黄色新闻, 从而导致报纸品位下降。而校园新闻尤为如此, 在校园新闻采编过程中, 一定要增加对其的取舍与审核, 对正面的、具有现实意义的进行保留、对负面的、毫无价值的进行舍弃。

(二) 校园新闻的独特特点

1. 教育性。

校园新闻因其生于校园长于校园, 因此, 自然不可避免的与教育连在一起。校园新闻的教育性主要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 校园新闻所报道的内容具有教育性。一所学校中涉及最多的便是教育, 因此其校园新闻的内容自然具有教育性, 通常用大量的篇幅来报道这所学校的教育方针、招生动态、课程建设、学生工作、讲座等等, 这些都是与学生的教育教学方面有关, 换句话讲, 就没有与教育无关的校园新闻。

其次, 校园新闻的本身意义就在于教育。除去直接报道教育内容的教育方针、招生动态、课程建设等不去说, 单依学生工作来讲, 学生工作往往是学生社团活动、学生优秀评选等等, 这些工作结束后的报道, 往往承担着价值宣传作用, 其目的就在于对学生进行一种价值宣传, 引领学生向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迈进。

第三, 校园新闻的传播方式也具有教育性。一所学校的宣传方式多种多样、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站、校报、校园局域网等等, 而校园新闻正是通过这些平台, 进行多媒体全方位的宣传, 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实现教育意义、能将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体系传播到学生当中去。

2. 专业性。

校园新闻在报道内容上不像社会新闻一样包罗万象, 社会百态, 校园新闻自诞生之日起, 就被局限在了校园之内。就例如师范类院校就带有很浓厚的师范类特色、理工类院校也带有很强的理工类特色等等、这与不同性质院校的校园文化有关、只要踏入学校即可感受, 笔者这里不再表述而学校的工作往往带着很强的专业性, 所以报道学校工作也离不开专业性。“事以人进行、人以事报道”, 即使是报道一些典型的先进人物, 也需要对其平时工作或学习进行报道、才能凸显出这个人的品质。所以校园新闻中带有很强的专业性。

在这里, 专业性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 从广义上讲, 广义的专业性是指只要有关教学的各种报道, 这种报道面极广, 但凡有关教育教学的活动均在教育范围;狭义的专业性就是指有关某一专业建设、教育教学的新闻。

3. 循环性。

循环性也是校园新闻的重要特点之一。这也是因为其产生的环境而决定的。校园活动往往带有循环性, 即每年的活动基本一致: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为例, 每年九月都会开展迎新活动、开学典礼及迎新晚会、十一月到十二月都会开展社团文化月活动、十二月下旬个别院系都会开展元旦晚会、第二年六月还会召开毕业典礼等等, 除某些强大自然因素外、并不因个人主观因素而改变, 带有很强的循环性。而这些活动又是校园新闻主要报道的新闻素材, 因此校园新闻也带有很强的循环性。

这里似乎又形成一个悖论: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 (陆定一) , 而这里又说的是校园新闻带有很强的循环性、几乎每年循环一次, 而每年循环岂不成为“旧闻”、还有什么报道的价值?

校园新闻虽然带有很强的循环性、但是每年的侧重点不同。就像开学典礼, 每年校长都会讲话, 但他不可能每年都拿同一个讲话稿进行发言、每年的侧重点都不同、这就要求校园新闻的创作者具有敏感性、以不同的视角从相似的活动来创作新的新闻。

4. 业余性。

这里所说的业余性, 这一看给人以很迷惑的感觉, 似乎与上面所说的专业性起了很大的冲突, 但其实不然,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上面所讲的专业性指的是报道内容带有和强大的专业性, 而这里所讲的业余性是指校园新闻创作者的业余性。校园以外的各种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介的工作者, 在挑选从业者的时候往往需要科班出身、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及修养;而校园新闻则不然, 校园新闻的创作主体是学生, 这些学生有的可能是来自新闻专业, 但绝大多数的是其他专业其他院系的学生、比如法律、信息、数学等, 他们几乎没接受过新闻专业培训、因此也就缺乏相应的专业素养、因此也就带有很强的业余性。

二、校园新闻的采编技巧

校园新闻因为其报道内容具有循环型、而新闻采编创作人员又具有很强的业余性, 这就要求校园新闻的采编、写作人员具有一定的选材能力的写作能力的培养。而这些技巧的培养又分为两个方面, 选材的角度以及写作的技巧, 这两个角度缺一不可, 只有这两个角度能够全部、正确的掌握, 才能正真把掌握校园新闻

(一) 校园新闻的选材角度

1. 思想角度。

思想角度主要是与政治类活动有关的, 就比如年度工作会议、开学典礼等, 这些活动主要是从大方向高屋建瓴的指出一年的工作角度等等, 但是这往往又要考虑不同的实际情况以及上级的政治思想口号所影响, 因此每年的会议主题必然不同。就依社团成员会议来讲, 因为要对每个月不同的社团活动进行总结, 同时每个月的团委、学生社团联合会等不同的工作安排, 所以每次的社团工作会议自然也不同。

这里要注意的是, 思想角度一定要和会议的主持、讲话人保持一致, 如果在参会以后有主题思想不明白的一定要注意多问, 多和主持、主讲人进行讨论, 必要时在开会的时候带录音设备对讲话进行全程录音、在会后整理并请当事人进行审阅。因为但凡这类会议于活动往往带有指导思想在其中, 如果会议思想把握不准确、可能会对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造成影响。

2. 特色角度。

特色角度主要是从所报道内容的活动来讲的。不同的活动自有其不同的特色, 统一活动但不同时期也有其不同的特色。举个例子, 从横向来讲, 一个学校有各种各样的社团、在社团文化月中每个社团和每个社团的文化月活动自然各有千秋、各具特色, 社会公益性社团举办的必然是与献爱心有关的社团, 文学社所举办的社团自然是征文类活动, 科技实践性社团也自然与科技实践类活动有关;从纵向来讲, 一个社团在每年的文化月活动相同, 但是每年活动的核心思想却有不同, 文学社前年所举办征文比赛可能是有关科学发展观类、今年所举办的可能又与中国梦有关等等。

这就要求校园新闻的采编写作人员具有敏感性和特色视角, 要及时准确的抓住特色, 并在新闻报道中将这一特色表现出来、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从而将“旧闻”变成“新闻”。

3. 读者角度。

一位作家曾这样说, “故事写出来都是给人看的”, 新闻虽然不是讲故事, 但也是对事实的报道, 因此也要注意对于读者的考虑。一篇新闻报道写的是否成功, 不是在于词语用的是否华丽、语言用的多么优美, 重要的是在于是否正确地契合读者的口味。

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莎士比亚”, 不同的读者自然有其不同的“口味”, 校园新闻的读者主要分为三个方面:领导老师、学生以及校外希望了解学校的社会人士。对于领导老师来说, 他们所希望阅读的新闻自然是能够全面掌握学校和学生的动态, 以求对学校要求、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的改进、以达到“与时俱进”这一目的, 所以对于领导老师阅读的校园新闻, 一定要全面详细的进行报道;对于学生来讲, 他们所喜欢阅读的校园新闻都是与自己有关的、要不就是图个热闹红火, 所以这类读者要求不是太多;再有就是校外社会人士, 这类人一般所希望的是对学校的了解、与认识, 因此在写这类新闻报道的时候一定不能将学校负面新闻报道出去、而是要对校园内积极向上的、对学风建设校园文化有益的新闻报道出去。

(二) 校园新闻的写作技巧

校园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 自然也要遵循新闻消息的写作格式及方式, 在结构上要有标题、导语、正文、背景和结尾;在内容上要有“5W1H” (what什么、when时间、where地点、who人物、why为什么和how怎么样) , 要遵循“凤头”、“猪肚”以及“豹尾”的写作原则。

凤头。顾名思义, 即像凤凰的头一样美丽、吸引人, 这里所说的是开头要精彩、吸引人, 只有开头写得好才能吸引读者。而新闻中的“凤头”所写的内容便是导语, 导语是为新闻的开头, 是以极其简单的文字语言写出新闻中最重要的、最精彩的事实, 具有提纲挈领、牵引全文、吸引读者的作用。

而且因为校园新闻的循环性、基本上报道的是“旧闻”, 因此更要通过一个好的开头来吸引读者。就以山西大学商务学院为例, 商院的校园新闻、不论社团活动、讲座信息、开会总结 (学生会、学生社团联合会等学生工作会议) 等, 在校园新闻的开头, 往往分为主副标题:主标题全都是对仗句的形式。

例如2014年新生文艺晚会活动新闻标题:

“绚烂霓虹点燃活力激昂梦璀璨青春谱写壮丽新篇章”

这些对仗句的作用主要分为两点:第一是给人以一种赏心悦目、美观的直观感受, 用以吸引读者、引起读者渴望阅读下去的欲望;除此之外的另一作用, 便是给人以过渡、缓冲, 使得不至于过度突兀, 引起阅读的不适。关于这些对仗句的写法, 不必将就过分对称:“一、三、五不论, 二、四、六、分明”的平仄相对, 但也要讲究词性相对、字数相同。

猪肚。即要像猪的肚子一样有东西。不论新闻也好、还是文学艺术也好, 都讲究内容要饱满、充实。校园新闻属于消息而非简讯, 因此在写作时候一定要注意把所写的人或事详细描写出来, 所发生的事件what、事件发生的原因why、事件发生的主体人who, 事件发生的时间when和地点where以及事件发生的过程how等新闻及要素一定要全部写入新闻中。

再者, 消息内容主体的写作过程中, 一定要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点是逻辑性, 即是文章叙事中一定要有逻辑, 对于事情发展的脉络一定要把握清楚、不能盲目的追求字数与篇幅东扯一句、西拉一句, 虽然字数上去了但是整体文章的质量却下降了, 同时对于文章的主体一定要保持逻辑, 通篇的主体一定要保持一致、不能一会写人、一会又去写事, 这样会给读者一种错觉、会使读者在读完以后仍然不懂所写究竟几何, 贻笑大方;第二点要注意的便是客观性, 一个新闻消息最为重要的便是客观性, 对于校园新闻来讲, 有时候作者就是亲身参与了时间的发生、并对此颇有感触, 所以在写作过程中可能会夹杂上自己的情感, 这一点是新闻写作中的大忌, 是不允许的, 所以一定在写作中一定要注意客观性原则;第三点是规范性, 这里所说的规范是指用词规范, 又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点是简称的规范性, 对学校、院系等简称一定要规范, 例如“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简称“山大商院”、“文化传播系”简称“文播系”等等。第二是对消息的用词规范, 一定要注意用词平和中不失严谨, 不能使用俏皮语、使用网络用语, 例如“童鞋”、“88”等;第四是教育性, 校园新闻最讲究的便是教育性, 所报道的内容一定要注意教育意义, 对于事件的教育系意义一定要报道出来, 对于负面、没有正确方向引导的素材要舍去。

豹尾。豹尾即使要求校园新闻的结尾一定要苍劲有力。有的新闻工作者对于新闻的结尾嗤之以鼻, 认为新闻即是报道事件、事尽新闻则自然结束, 不必去刻意追求书写结尾。这或许对于一般消息适用 (这里不做详谈) , 但是对于校园新闻来讲却一定不适用, 对于校园新闻来讲最主要的便是“教育”二子, 对于主体中所描写事件的教育意义, 一定要通过结尾来进行总结, 一次来说明这件所做成就。同时在写结尾时候, 使用一两句话即可, 不必长篇累牍、絮絮叨叨, 苍劲有力即可。

综上所述, 校园新闻既有新闻的一般特点, 也有其属于自己的特殊点。校园新闻的采编人员只有分别了解这些特点, 对症下药, 找出属于校园新闻自己的采编技巧, 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成功的校园新闻。

参考文献

[1]陈静.如何写好校园新闻[J].甘肃教育.2014 (15)

[2]陈芝.校园新闻中的人文关怀[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 (05)

(校园)新闻通讯稿写作指导 篇5

一、会议类新闻稿写作方法

这一类新闻稿的结构一般是:第一段,写好导语,点明与会人员、主持人;第二段,提炼领导讲话、嘉宾发言的主要内容;第三段,理清会议的程序;第四段,介绍会议举办的背景或者举办该会议的意义。

写这类新闻稿时,必须注意一下几点:

1、标题要恰当,符合会议的规格

2、导语中要体现会议的名称、举办的地点等要素的全称

3、写清出席的领导姓名、职称,注意领导的排序问题

4、领导讲话内容的提炼

5、介绍会议的程序要有主次

6、描绘会场气氛

7、简要概括举办会议的意义

会议类新闻通稿在高校各类通稿中结构最严谨,语言逻辑要求最高的一类。这种新闻稿要求作者要将会议精神融入到稿件中。

这一类新闻稿的结构一般是:第一段,写好导语,点明与会人员、主持人;第二段,提炼领导讲话、嘉宾发言的主要内容;第三段,理清会议的程序;第四段,介绍会议举办的背景或者举办该会议的意义。

写这类新闻稿时,必须注意一下几点:

1、标题要恰当,符合会议的规格

2、导语中要体现会议的名称、举办的地点等要素的全称

3、写清出席的领导姓名、职称,注意领导的排序问题

4、领导讲话内容的提炼

比如领导的致辞,一般分为三大部分的内容,首先是领导对出席会议的嘉宾、师生代表的欢迎;其次是简要介绍会议的背景;最后是对与会的人员,一般是青年学生提出一些希望。

再比如领导的重要讲话,一般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肯定之前取得的成绩;其次是概括召开本次会议的意义,再次是本次会议的主要内容的介绍,最后是对与会人员提出几点关于认真贯彻会议精神的要求。

5、介绍会议的程序要有主次

领导讲话结束后,要介绍整个会议的流程,会议上进行的活动可能有很多,这就要求作者要注意分清主次,跟会议主题联系紧密的重点介绍,而一些琐碎的程序则少介绍或不介绍,如会议的讨论环节、收看重要的视频资料、表彰环节等都是比较重要的程序,而像分发、收取材料等环节则可略去。

6、描绘会场气氛

会场的气氛能够让读者了解与会人员对召开此次会议的态度,了解会议的反响,奠定会议的基调,是宣传会议的一个重要部分。一般情况下,会场气氛往往是热烈的,主要从与会人员的反应中获得信息,如“xxx的讲话引起了与会人员的激烈讨论“、“全场掌声不断”等。

7、简要概括举办会议的意义

新闻通讯稿的最后一段往往要简短评论会议的意义,意义同样要注意层次感。一般分成三个部分来写会议的意义,首先是对培养青年学生的意义,其次是对职能部门自身建设的意义或者是对某项制度建设的意义,最后则是对学校整体建设的意义。有时候,最后一段也可以不写意义,而是例举与会人员对该会议的反映,从他们的口中更能真切地体现会议的意义,如《海西青年志愿者先进事迹首场报告会在我校举行》中的最后一段写道:“与会大学生表示,将在这些志愿者先进事迹的鼓舞下,积极投身到志愿服务的工作中,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昂首前进。”与会人员的反响比起空谈意义又是来得显得有说服力。

二、表彰类新闻稿写作方法

表彰类新闻稿比较特殊,大部分时候是一种静态的新闻稿,是没有现场的新闻稿,只能通过材料、采访来收集新闻点,然后再整合成一篇稿件。

这类新闻稿其实结构不是很固定,而且部分新闻稿是不需要分段的,在此我说下分段的新闻稿的写法吧。第一段是导语、写某单位发文表彰了哪些人、哪些单位;第二段则是介绍下受表彰对象的事迹;第三段则介绍受表彰对象的感言、决心或者是颁奖单位对受表彰对象、对青年学生的希望。

写这类新闻稿,需注意以下几点:

1、表彰发文、表彰的奖项内容、受表彰单位都要写全称

2、受表彰单位、个人的事迹介绍要突出优秀之处,要体现事迹的教育性

3、受表彰对象的感言要有针对性,颁奖单位对受表彰对象、青年学生的希望要有实际意义

三、活动类的新闻稿写作方法

活动类的新闻稿在校园中是最常见的一类新闻稿。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活动来体现的。所以,活动类的新闻稿就必须将校园的文化气息体现出来,这对作者的写作能力要求更高了。

这一类新闻通稿的结构一般是:第一段写导语、主承办单位、参与人员;第二段主要写活动的过程,活动现场以及现场观众、青年学生的反应。第三段则评论开展本次活动的意义。

写此类新闻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必须体现主题,参与人员的介绍要有层次感

2、写作要紧扣活动主题

3、要根据新闻稿投放的媒体,确定新闻事件的主角

4、活动程序要分清主次

5、描写活动现场,一般采用总分式的段落写法,重点突出活动的特色

6、活动意义要围绕校园文化建设这一方向

四、竞赛类新闻稿的写作方法

竞赛类新闻稿跟活动类新闻稿有类似的地方,但是,因为是竞赛方面的活动,它又有与一般活动不一样的地方,在新闻稿中,也要有所不同,所以特地分出一个大类出来。

竞赛类新闻稿的一般结构是:第一段写导语,介绍主承办单位、评委、参赛选手;第二段写比赛的过程;第三段写参赛者的获奖情况以及举办比赛的意义。

1、介绍评委要有所选择

2、比赛中,同学们的参与情况有必要体现

3、比赛现场描写侧重于简练地概括选手的表现

4、公布比赛结果

五、写校园简讯的几点建议

浅议新闻导语写作 篇6

导语写作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记者整体写作水平的标准。导语是新闻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往往是用简洁的文字扼要地叙述事实,提示全文的主题,给人以完整的印象。它在新闻中起着“一锤定音”、“一叶知秋”的作用,担负着提示主题和吸引读者的重要任务。

西方新闻提出新闻五要素即“五个W”(Who什么人、When什么时间、Where什么地点、What什么事、Why怎样发生的)。一般写作时,五个要素俱全,这就是第一代导语。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广播电视新闻,与之相适应,导语要求更加简洁,在写导语时只交待关键的东西,突出其中二、三个W,这时的导语被称为第二代导语。发展到今天,新闻结构出现多样化,导语更加丰富多彩,灵活多变,现在的导语变称为第三代导语。

和写文章一样,导语写作也有它的章法、基本要求、开头、结尾、疏密详略、伏应断续。新闻导语写作也要讲究因情应体,随物赋形,根据内容来决定写作形式,形式要为内容服务。

有经历的记者十分重视导语写作,将三分之一开更多的时间去设计和写作导语。导语一写出来,一下子就抓住读者。导语不仅是新闻的开关,而且是整体新闻的主脑,甚至是消息的浓缩。

导语发展到今天,经常采用的导语写作方法,归纳起来大致有十种:

一、叙述式导语

这类导语直截了当,用客观事实表达,通过摘要、归纳的方法,简明扼要的反映出新闻最主要的、最新鲜的内容,突出新闻要点,给人一种整体的形象,便于阅读全文。这种导语以概述为基本方法,导语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导语本身可成为独立的短新闻,叙述极为明白,而且直接,是倒金字塔结构新闻的典型形式。

例如:为打响“萨”文化品牌,办好“萨玛节”,榕江投入1000万元精心打造“萨玛节”主会场。

二、提问式导语

把新闻报道中已经解决的问题用疑问句的形式明确的提出来,然后用事实解释。一般采用设问的方式,吸引读者的注意和深思。在写作中,一要抓住读者关心或群众生活联系密切相关的问题;二是抓住读者欲知而未知的新鲜事,针对读者存在的疑问和一些模糊的看法来提问;三是从读者已知的引出不知的事实,从熟悉的引出陌生的新闻事实,促使读者了解新闻的事实。

例如:办企业为了什么—是追求最大效益,还是追求最高产量?

写好提问式导语要注意问题不要太多,不要连续设问;回答问题时不要拖泥带水,绕弯子;提问内容还要具体。一般消息中,没有必要最好不要用这种导语。

三、描写式导语

归纳的说法就是对新闻事实作简练而有特点的描写。一般是对事实所处的特定时间和环境作简要的描述,再引出报道的内容,用叙述、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特定意义的侧面,作有特色的描写,以造气氛,引人入胜。它所追求的表达效果是用文字绘形绘声绘色地再现客观事物的‘样子,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例如:我国第一艘跨海火车渡船——粤海铁1号,像漂移的陆地,载着火车驶向海南。

描写式导语要象电影中的快镜头,节奏要快,不能拖泥带水。另外,在篇幅上不能冗长。一长,就会放慢消息的节奏,显得平板和不够明快。

四、评论式导语

对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作出评议论,提示其内涵和重要意义,增加宣传效果,常用于经验性、问题性、对比性新闻或连续报道。

例如:一位高级经济学家近日指出,人民币可能贬值的谣言是某些国际基金公司有意制造出来的,其目的是扰乱市场,浑水摸鱼。

评论式导语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一般在报道新情况、新经验、新问题和各行各业取得重要成就时,应用较多,而平时则尽可能少。因为许多情况下,事实摆在那里,道理不言自明,过多饶舌反倒不讨好。

五、结论式导语

就是把新闻事实的结果放在导语里安排,这种导语也叫倒悬导语,比较多的反映新变化,报道某项新成就或者是某项重大的发明创造,用符合事实本身特点的形容词,唤起读者的好奇心,从而激发阅读的欲望。

例如:一种神奇的刺绣在苏州诞生,绣工在同一底料的两面,一次乡出地一生中不同的画面,画面的形象、针法和色彩都不相同。

六、概括式导语

对新闻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作准确而生动的概括。概括式导语其实是叙述式导语的更进一个层次,写作时要抓住最主要、最新鲜的事,要求记者提炼出事实的特点,用朴实的评议概括地表述。一句话,就是使地新闻有先睹为快的感觉。

例如:要发达,先拨168。这是广州新近流行的口头禅,人们亲切的称168为电话秘书。

七、引述式导语

直接或间接的引述和新闻内容密切相关的人物的话作导语或作导语的主要部分内容,这种导语是转引别人对事实的评论、叙述和看法。记者不加评论,转引的论点要具有权威性。引用要求准确,忠于原意,可用可不用的最好不用。

例如:温家宝总理明天在震中汶川说:“汶川大地震死了8万人。”

八、对比式导语

所谓对比式导语,即将两种或两种以上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且富有对照反衬的新闻事实,置于同一体中进行分析对比、相反相成的导语。对比,能让新闻释放出强烈的撼人能量。有经验的记者每每在导语中使用对比的手法,来增加新闻的信息量,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其做法是:在交代主要新闻事实的同时,将另一在重要性方面与前者相近、或在意思方面与前者相反的轶事、典故或新闻事件也写入其中,为读者提供一种对比,帮助他们更容易地理解新闻。

例如:几年前还是水草不长,螺蚌不生,水鸟不停,鱼虾绝迹的鸭儿湖,现在又复活了!记者亲眼看到经过治理的湖面碧波粼粼,渔舟点点,成群的野鸭在湖里嬉戏。

导语所用笔墨不多,但今昔对比鲜明,使得新闻的价值从新闻事实的前后变动中得到了体现。加上文字简炼,节奏感强,增加了读者的阅读情趣。

九、比喻式导语

采用比喻的修饰手法,应用于导语的写作里面,一般是用事物的两个极差来作比喻,以突出新闻事实,烘托主题思想,另外,新闻写作用借代、拟人等修饰手法的也叫比喻式导语。

例如:中国最后一个专制王朝——蒋介石政府,象一艘破船一样从历史上沉没了。

十、歌谣、谚语、顺口溜式的导语

与引述式导语有所不同,它显得活泼、网址、幽默,把歌谣、谚语、顺口溜作开关宇导语,引用它的前提是有助于提示新闻主题,在助于新闻主题的发挥。

例如: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浪淘沙古今同。记者最近沿江采访时,发现江中有不少采砂船采掘江中的沉积的江沙,两岸干部群众意见很大。

校园新闻写作 篇7

1 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的内涵

1.1 报纸新闻写作的内涵

报纸新闻主要是以报纸为载体进行新闻的传播, 例如《人民日报》、《纽约时报》等等都是著名的报纸新闻代表[1]。报纸新闻写作具有报道深入、分析透彻等方面的特点, 方便与保存和查找, 没有阅读时间的限制。

1.2 网络新闻写作的内涵

欧洲粒子物理学家蒂姆·伯纳斯·李 (Tim Berners-Lee) 提出了万维网 (World Wild Web) 设想, 主要是借助网联网实现超文本信息的传送, 这一设想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媒体[2]。网络新闻主要是以网络为载体, 进行新闻的传递。随着“微时代”的到来, 网络媒体逐渐进入到了我们生活当中的每一个角落, 对于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报纸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写作的差异

报纸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写作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主体的差异, 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理念的差异以及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方式的差异三个方面。

2.1 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主体的差异

报纸新闻写作的主体主要是具有专业知识和素养的新闻工作者, 通过实际调查而撰写新闻内容, 对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进行整合并发文, 报纸编辑新闻的可信度相对较高, 能够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是一种较为权威的新闻传播方式[3]。

网络新闻主体具有多样化特点, 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比如在“7.23温州动车事故”当中, 不少网友通过网络传播信息, 为这场事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依据。但是网络新闻写作由于其“低门槛”特点, 使得网络新闻写作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高低不等, 这也为一些思想素质较低的人员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4]。例如各类假新闻的频繁出现, 不良思想或者行为作风的融入等等, 使得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弥漫, 这也是网络新闻的缺点所在。

2.2 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理念的差异

报纸新闻写作较为重视大众的实际需求, 在国家的领导下, 尽量报道一些以民众所切实关心的问题, 解百姓之难, 听百姓之声, 是一种主流媒体[5]。但是报纸的篇幅有限, 不能面面俱到, 这也是报纸新闻写作的劣势所在。

网络新闻写作以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 人们可以借助网络来进行各类信息的搜索, 使新闻传播更加富含针对性特点, 满足不同人对新闻的各类需求。同时, 人们可以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当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观点。

2.3 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方式的差异

报纸新闻写作的方式主要是现行写作, 结合报纸排版进行文字和图片的最佳整合, 记者的思想模式通常是固定的, 在新闻构思的基础上进行写作, 写作方式较为正规[6]。

网络新闻写作更加注重二次创作, 结合受众的参与性, 凭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信息掌握程度进行重新组合, 更加彰显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个人的思想观念。网络新闻写作主要是通过链接进行呈现, 不同的链接标题会收到不同的点击量和搜索量。

3 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的融合发展

网络新闻的发展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创新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使得传统的报纸新闻写作方式受到影响, 而网络中众多的不良元素及思想又严重的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所以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 必须进行适当的新闻写作模式创新。

报纸新闻是较有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平台, 具有固定的读者群, 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 报纸新闻写作应该更加彰显其优势, 注重新闻真实性及有效性, 更多的倾听百姓心声, 传达国家的重要思想, 加强对新闻写作质量的控制。

网络新闻写作传播的迅速性特点, 传播主体的多样化特点都为网络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优势, 当前时代背景下, 可以加强对网络新闻写作的管理, 大力打击不良网站或者非法网站, 形成具有正确价值观念的网络传播平台, 可以适当增加新闻传播交互平台, 增加与百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真正发挥互联网的独特价值, 使新闻传播能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4 结论

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均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 对于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主体的差异, 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理念的差异以及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方式的差异三个方面。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我们应该正视网络新闻写作和报纸新闻写作各自的价值及缺点, 促进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的融合, 使新闻传播能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露.快节奏、自由感与深度性的生命追求——读图时代报纸新闻叙事写作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3 (4) :1-56.

[2]钱淑芳.新闻写作中“包裹式”技巧分析报纸新闻与电视新闻写作方法比较系列研究之一[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28 (8) :124-126.

[3]邓建国.管窥美国新闻传播院校媒介融合课程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以南加州大学新闻系的试错为例[J].新闻大学, 2011, 15 (3) :106-109.

[4]黄也平.“第三种新闻”:选择与可能——新10年中国新闻“评论化转向”现象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20 (5) :135-136.

[5]肖鲁仁.创新与实证:新闻理论研究的利器——读《新闻传播艺术论—报纸新闻写作魅力探索》[J].新闻天地, 2012, 20 (12) :165-167.

校园新闻写作 篇8

1网络新闻与报纸新闻概述

网络新闻, 即以网络作为主要载体的新闻, 具体来说就是, 通过对文字、图片以及动画和印象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利用, 以网络平台与网络技术为依据, 对近期发生的事物所做出的报道。网络新闻注重新闻的时效性、简洁性、互动性和传播的多渠道性, 故而受到广大受众, 特别是青年受众的喜爱。

报纸新闻, 是以报纸这一传统媒体为主要载体的新闻形式, 通常是指刊登在报纸上的相关新闻, 虽然近年来, 报纸新闻受到网络新闻的巨大冲击, 但却并未消失, 原因在于, 报纸新闻不仅在新闻的内容上具有较强的深度, 而且还具有对社会舆论进行反映与引导的功能, 故而受到广大新闻爱好者的青睐。

2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的差异

2.1写作主体差异

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进一步加快了网络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 且增强了网络新闻的互动性, 在这一背景下, 受众将不仅仅局限于网络新闻阅读者的身份, 同时, 也能够成为新闻写作的主体, 如在论坛中发表帖子开展对某一事件的评论。而从理论层面分析, 只要受众身边存在能够利用的网络技术, 其便可成为网络新闻的写作主体。对报纸新闻而言, 并不是任何受众均能够成为其写作主体, 即报纸新闻写作的主体必须是特定新闻记者, 其通过搜集、整理、分析相关素材, 从而将近期发生的新闻以客观角度进行叙述和评价, 使社会大众了解新闻事实和新闻背后所蕴藏的社会现象[1]。由此可见, 从新闻写作主体层面分析, 网络新闻写作主体的范围要大于报纸新闻写作主体的范围, 即任何公民均因其享有言论自由权而成为网络新闻写作主体, 而只有新闻记者方能够成为报纸新闻的写作主体。

2.2写作理念差异

对报纸新闻进行分析可知, 其写作理念大都以说明社会现象、揭发社会本质、启发人们思维、给予受众感悟和引导大众社会舆论为主, 其更加侧重新闻的社会价值, 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严肃性。但也正因如此, 报纸新闻的写作通常忽视了受众的真正需求, 即对于部分受众而言, 其浏览报纸新闻的意图并非是以看穿社会本质或与之相类似的目的为主的, 而是以消遣、娱乐、休闲为新闻浏览的主要目的[2]。因此, 因报纸新闻写作理念的局限, 使其相关内容难以全面满足受众需求。

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基于网络的新闻写作与传播方式, 网络新闻的写作理念大都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出发点, 且因其长度和篇幅不受限制, 既能够以简短精炼的语言表述近期发生的社会新闻, 又能够以较长的篇幅揭示社会现象并开展社会评论, 同时还能够较好地实现与受众的互动, 因此, 其受到了当前社会大众的青睐, 特别是对于具有紧张生活、工作压力的上班族的青睐。 网络新闻从放松人们心情、满足新闻娱乐化与休闲化的角度出发进行写作, 较好地满足了社会大众放松身心的自娱需求。但需要说明的是, 网络新闻对社会现象和本质揭示的程度则不及报纸新闻, 而这也是网络新闻写作的休闲化和娱乐化的理念所导致的。

2.3写作方式差异

对报纸新闻写作方式进行分析可知, 其通常需遵循一定模式, 所进行的写作大都是线性写作。在报纸新闻写作的过程中, 新闻记者的思维模式大都是被其所选择的新闻主题固定的, 其需要根据所选新闻主题搜集相关素材, 并围绕素材拟定新闻的写作思路, 而后开展新闻构思与写作[3]。

与报纸新闻写作不同, 网络新闻写作侧重的是超链接的运用, 通过将作者所选题目的关键词或是中心思想以链接的形式予以发送, 从而对新闻进行各个层次的梳理。相较于报纸新闻的句与句、词与词间的高强度逻辑联系性, 网络新闻的写作方式更加随性化, 其注重的是受众的需求与参与度, 故网络新闻写作需要作者具有跳跃性的思维, 将相关文字和图片进行超链接的组合, 从而以链接而非文章的形式呈现出来, 以供受众阅读。由此可见, 网络新闻写作是一种非线性的写作方式。

3结论

本文通过对网络新闻和报纸新闻的概念进行分析, 进而从写作主体、写作理念以及写作方式等方面对报纸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写作之间的差异做出了系统探究。研究结果表明, 报纸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写作在写作主体、理念和形式等方面具有较大差异且各具特点。未来, 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二者差异的研究力度, 从而为满足受众需求和促进报纸新闻与网络新闻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摘要:为了进一步提高新闻写作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确保写作内容能够为多数受众所接受, 以写作的两种主要形式, 即报纸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写作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通过对二者的概念进行简要阐述, 进而对二者的差异展开了研究。

关键词:报纸新闻,网络新闻,写作主体,写作理念,写作方式

参考文献

[1]李文月.辨析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J].中国报业, 2014, 10 (16) :40-41.

[2]李嘉瑞.辨析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J].中国传媒科技, 2013, 6 (23) :233-234.

没有新闻的新闻写作 篇9

那么奥斯威辛为什么没有新闻, 论者多认为奥斯威辛集中营作为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最大的“杀人工厂”, 有关报道已经够多了, “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所有的事情都已经是旧闻, 奥斯威辛不再有可供报道的新闻了。笔者认为, 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不只是这么简单。

没有新闻, 作者还要去写, 并且一写就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大奖。作者为什么还要去写呢?文中写道:“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 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 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 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这种“使命感”是什么?“一种不安的心情”又是什么?我认为这才是解答作者为什么要写的关键, 也是奥斯威辛为什么没有新闻的关键。

普利策说:“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 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守望者, 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 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 并及时发出警报。”罗森塔尔来到奥斯威辛看到了什么呢?“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 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 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 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好一派和平温馨的景象, 因而作者感到了“可怕”, 可怕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 有些人已开始淡忘这段血腥的历史了。所以作者说:“在布热金卡, 本来不该有阳光照耀, 不该有光亮, 不该有碧绿的草地, 不该有孩子们的嬉笑。”作者的使命感让他看到了平静的海面下隐藏的浅滩暗礁, 并及时发出警告, “一种不安的心情”也就是人们对历史的淡忘, 由此我们得出结论, 作者说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 是指人们开始忘记德国纳粹在奥斯威辛犯下的滔天罪行了, 作者还要写就是要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历史, “尽管遗忘的诱惑是巨大的, 但我们绝不能屈服, 牢记是我们的道义和责任。”牢记历史, 才能不重蹈历史覆辙。

校园新闻写作 篇10

1把握新视角, 将民生与政策结合

民生是社会新闻报道的重点, 而民生与国家颁发的民生政策息息相关, 因此, 社会新闻采访写作应摒弃“民生”或“政策”单线叙述的方式, 把握新视角, 将民生与政策相结合, 一方面为国家宣传民生政策, 另一方面也让受众对民生政策有充分地了解。

以吉林省集安市电视台社会新闻栏目为例, 作为中国的人参之乡, 集安市的人参产业历来是当地的经济支柱, 是农民最重要的经济来源。然而, 受到人参种植广阔前景的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了人参种植行列, 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导致人参的质量受到影响, 使集安市的人参种植产业面临了危机。面对这样的状况, 集安市电视台社会新闻栏目记者为了了解发生人参产业危机的症因, 一方面采访专家听取意见, 另一方面进入参农家庭了解实际情况。通过长时间的调研, 栏目记者掌握了制约当地人参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此基础上, 充分利用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先后撰写了《万良人参启示录》《推广老参地、 农田地重茬种植人参》《人参娃娃移居山下林间参农平地致富》等新闻稿件。新闻一经播出, 对当地人参种植产生了巨大影响, 很多参农参考社会新闻栏目提出的建议, 改变了人参种植的模式, 最终, 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 更推动了集安市人参产业进一步发展。

在上述案例中, 集安市社会新闻栏目将地方民生问题与民生政策结合起来, 为集安市人参产业发展提出了可行的建议。这种新闻采访写作把握了社会新闻报道的新视角, 不仅解决了新闻内容同质化问题, 同时也全面发挥了新闻媒体的舆论作用, 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

2体现新思路, 重视新闻采访的再创作

社会新闻因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新闻采访写作在用词上具有抽象性、政策性以及专业性等特点, 很多信息都很抽象, 例如一些数字、政策、 评论、预测等, 这些无法通过形象而具体的形式进行表达的信息使社会新闻的线条普遍“偏硬”。因此, 社会新闻要想在当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标新立异, 博取更多受众关注, 就要在“软化”报道主题的基础上, 在新闻采访写作的形式上追求突破与创新, 体现新思路, 重视新闻采访的再创作, 力争以最通俗的形式将新闻“改造”的有趣生动, 简单易懂。

1) 要提高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

记者的专业素质与新闻采访的再创作有着直接的联系, 同时也影响着社会新闻栏目的整体质量。 因此, 提高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 是体现新闻采访写作新思路的重要举措。新闻稿件是新闻事件的第一手资料, 这些资料符合新闻事实, 能够表现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 但新闻采访写作却不能照抄新闻原稿, 而必须要对原稿进行整理和再创作。一方面, 这是因为新闻媒体必须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 其中, 社会责任包括道德责任、公共利益和社会义务, 政治责任则需要媒体坚持党性原则, 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 以及弘扬党和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主旋律。因此, 坚持新闻采访的再创作, 是新闻媒体落实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 社会新闻栏目在播报时有着时间、 空间、内容等很多的限制, 而新闻原稿或篇幅冗长, 或口语化严重, 因此, 必须要对新闻原稿进行再创作, 才能使新闻稿件符合社会新闻栏目播报的要求。 新闻记者是新闻稿件再创作的主体, 只有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才能满足新闻稿件再创作的要求, 从而不断提升新闻质量, 并提升新闻栏目的社会影响力。

2) 要通过新闻采访的再创作赋予新闻更深刻的内容。

社会新闻的主要特点是内容多样化, 它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对社会中突出的问题予以报道, 使受众产生共鸣, 通过受众的关注、聚焦从而形成社会舆论, 来影响或消除社会问题。因此, 新闻采访的再创作应摒弃浅白的描述, 避免直述新闻事件, 而是应当通过再创作赋予新闻更为深刻的内容, 以期能够引起受众共鸣。

例如, 留守儿童是当前我国较为突出的社会现象。在报道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新闻时, 新闻记者可通过对新闻稿件的再创作, 将留守儿童事件转化为小故事、议论文或评论文等形式, 在表达出核心事件的同时, 对事件予以渲染, 使新闻富有情感。

这种新闻采访的再创作将单纯的新闻事件演变成带有情节和强烈情感色彩的短文, 既表达了核心事件, 又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同时, 理性的评论也能够代表大众思想, 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 使受众关注新闻事件, 从而在社会新闻栏目的带领下形成社会舆论。

3阐述新观点, 营造社会新闻品牌形象

要重新审视并定位社会新闻的职能, 表现新闻栏目的新观点, 就必须要对媒体职能与当前现状进行对照、分析并评价, 探索两者之间的差距, 首先确立社会新闻报道的可提升空间, 其次履行职能, 以敏锐的视角探求对受众具有实际意义的新闻题材。

首先, 媒体职能要求的核心是真实、全面与快速, 在新形势下, 社会新闻不能局限于家长里短以及一味娱乐化, 而是应当聚焦于关系到民众生活质量、生存权利乃至生命安全等方面, 扩大和利用资源, 强化社会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严肃性。例如, 当前许多地方政府会议或活动都是围绕党的政策方针所开展的, 都与社会息息相关, 而新闻记者要转变采访作风, 不能把焦点仅放在采访领导方面, 而是要注重细心观察和深入发掘, 提取会议或活动的主题, 并在节目中真实而准确的报道相关的内容。

其次, 社会新闻栏目是一个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 每一个环节都是提升新闻报道质量的关键所在。 因此, 从整体来说首先要打造思想厚度, 制作有内涵的新闻节目。面对当前竞争激烈、新闻资源有限的状况, 所谓独家资源、独家报道越来越难以成为现实。因此, 社会新闻栏目就要转变思想, 推行转嫁策略, 如从新观点、新视角的角度开展新闻报道, 从而提升社会新闻节目的品质。

4结束语

总之, 新闻采访写作是社会新闻报道中的“重头戏”, 不仅关系着媒体品牌, 更关系到了新闻媒体能否承担起社会责任。因此, 新时期的新闻采访写作应积极转化思路, 同时转化媒体本位, 在开展新闻传播的同时投入相应的受众行为研究, 运用新视角、新思路和新观点, 让新闻传播与受众行为的步调保持一致, 让传播内容能够满足受众需求, 从而体现新闻栏目的存在价值, 创设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袁剑.深度报道中的采访心理研究——以《新闻调查》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9) :143-143.

[2]陈潮亮.电视社会新闻深度报道的突破[J].新闻前哨, 2011 (2) :83-84.

[3]董志浩.谈新闻的深度报道与社会共鸣[J].琼州学院学报, 2007 (S1) .

小议网络新闻写作的技巧 篇11

当下,网络成为人们了解新闻信息的主要途径,那么网络新闻写作要增强吸引力,对网络新闻至关重要。基于对网络新闻的特点、优势和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心理与行为特征的分析,在网络新闻写作中应该注意以下技巧。

一、新闻标题的制作

新闻标题被称为“新闻的眼睛”,它的制作至关重要。目前新闻媒体网站为增大信息容量通常采用新闻标题集中组合的引导式版面布局,在这样的版面结构下,最先呈现于受众眼前的是由大量新闻标题组成的链动集群,每条新闻的深层内容往往需要通过点击标题的链接才能索取。一个网络媒体要想吸引受众向网站的深层内容进入,必须强化“标题意识”,在标题的制作上下大功夫,让新闻标题对受众具有“不可摆脱”的吸引力。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应达到以下的标准:一是要清晰准确地说明一个新闻事实;二是要突出一条新闻中的最为重要的新闻因素;三是要强调一条新闻中最新的变动;四是要揭示新闻中最为本质的变动意义。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应该注意:一是一则新闻需要有一个单独一行的、一般不要超过25字的文字标题,以确保描述新闻的本质内容;二是标题第一个词对于描述新闻或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三是新闻标题要善于标新立异;四是为了解新闻的前后关系服务;五是每一个独立的网页都必须用醒目的标题作为标识。另外,不要使用卖弄的、夸张的、过分渲染的词汇制作标题,在快速阅读中读者难以准确地了解新闻的真实内容,甚至不得其解,也不要使用隐喻、暗喻、比喻,造成读者理解上的障碍,甚至形成对读者的误导。

例如,新华网2011年4月26日的即时要闻,以新闻标题组成的链动集群,呈循环滚动式更新。

美国驻叙利亚大使部分人员被要求撤离叙利亚(10:28)

商务部:出口企业经营难度增大 出口利润率降到1.44%(10:10)

卫生部:加强食品案件查办 严查食品安全事故责任(10:08)

26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继续回落(10:07)

美国前总统卡特抵达平壤开始对朝鲜进行访问(10:01)

龅牙哥茫然弟:无辜男生一夜爆红 网络狂欢娱乐了谁(09:53)

北京警方回应艺人“涉毒名单”:从没说过否认名单的话(09:34)

牛菜农包心菜卖“天价” 他们凭什么躲过“蔬菜劫”(图)(09:34)

塔吉克斯坦总统会见中国国务委员孟建柱(09:31)

这些新闻标题的制作除了符合制作原则外,可以说都清晰地说明了新闻事实,突出了新闻因素,让受众一目了然,并根据需求去阅读新闻。

二、导语和概要的写作

搜索引擎已经成为人们检索网上信息重要工具,为了使新闻信息的最本质的内容能够在搜索引擎上清晰地显现,在新闻的写作上要注意为新闻制作容易检索的导语和概要,让新闻在搜索引擎上脱颖而出。其写作方法如下:一是使用能引起人们注意的词汇和简洁的句式制作导语;二是制作新闻概要,将其置于页面最前端,精心设计链动,将读者引向报道的详细内容;三是导语和概要描述必须准确反映新闻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四是注意事实,不要用夸张和浮华的语言。

例如,腾讯网2011年4月18日的新闻:《存款准备金率升至历史新高 冻结资金3750亿元》

导语:中国人民银行17日宣布,自4月21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概要:这是央行去年以来第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也是今年以来第4次上调。本次上调以后,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将升至20.5%的历史高位。以3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75.28万亿元计算,本次上调大约冻结银行资金3750亿元。

这篇新闻的导语和概要运用的都是最简洁的词汇和句式,置于页面的前端,将读者引向报道的详细内容,准确反映新闻的主题及本质,很容易让受众在搜索引擎上检索出来。

三、正文的分层写作和重点新闻要素的突出

针对受众阅读新闻的主要方式为扫描式阅读,要保证读者能够准确、清晰地捕捉新闻的核心内容和信息,在新闻主体中要正确把握正文的分层写作,注意突出重点要素,写作时需要特别注意:首先可以用一个段落描述一个主要内容,适应受众跳跃着的注意力。其次,每段开头安排一个段旨句,要高度简洁地表述最为重要的事实,便于受众阅读每段的第一句即可把握该段基本信息。第三就是按照新闻内容的重要性,进行内容排序,将最重要的新闻要素置于最前面,遵循“重要信息优先”的原则,这与传统新闻写作中的“倒金字塔结构”比较类似,想方设法让读者感到你提供的信息有用。另外要突显关键词语,避免强调整个句子或段落,因为扫描状态中的眼睛一次只能掠视两三个词,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完整地了解最重要的新闻因素。

例如,一篇来自腾讯网2011年4月19日的新闻:《我国拟修法规定醉驾一律吊销驾照 5年内禁重考》,在整篇新闻中,突显了一些关键词语,如饮酒驾车,醉酒驾车,醉驾——一律吊销驾照、现行规定、草案,酒驾——处罚金额涨4倍、现行规定、草案等,并在每个关键词下面用一个段落描述一个主要内容,很好地把握正文分层写作,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准确简洁的表述了醉驾、酒驾的标准,我国对醉驾、酒驾的法律约束条令,由主到次的介绍了醉驾、酒驾的处罚力度,突出了重点新闻要素,在最短时间里让读者收集到最想要的信息。

四、相关背景和延伸性文章的链接

受众在阅读深度信息更愿意精确地去接近去了解,那么相关背景和延伸性文章也是一篇新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写作中要注意链接与新闻相关的背景和延伸性阅读,以提供给受众更多更丰富的素材,让受众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进行阅读。需要注意:一、对新闻重点因素进行精确分解,确定第1、2、3页面呈现内容。如果传达的新闻信息能在一个页面上简洁而完整地呈现,就不要使用超链接;二、保证每个页面的内容相对独立的完整性,并从侧面更详细更深刻地解释主体新闻,通过信息群落深刻了解网络媒体所要传达的整体信息。实施链动的信息群落包括:新闻诸要素的详细描述与解释、支持结论的论据说明、直接背景资料、统计的表格与数据、问题的定义与专门机构的缩写以及参考资料等等。

例如,腾讯网2011年4月25日的新闻《多地蔬菜跌破成本价 专家称小农经济难抵风险》,这篇新闻把一些重要的新闻要素分解出来,如菜农之死、会开花的菜、饱和的市场、中间商的风险、“辐射”说雪上加霜等等,并在两个页面上呈现内容,从侧面更详细地解释了主题新闻。在新闻正文下方,有相关专题《多地蔬菜滞销》,还有相关阅读《北京超市增大采购量“解决”滞销蔬菜》、《河南中牟县政府介入蔬菜交易 芹菜升至每斤一毛》、《商务部紧急下发通知缓解蔬菜滞销 防菜贱伤农》、《沪浙鲁豫等多地蔬菜滞销 北京油菜一度每斤5分》等其他相关阅读。这些相关专题和相关阅读的链接给受众提供了更多更深入的信息,更好地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阅读需求。

五、新闻语言的平民化趋向

由于网络新闻的信息发布者与接受者之间互动性极大,网络新闻必须具备可读性、知识性、趣味性以及平民化,在语言表述上则要更为口语化、轻松活泼,才能具备极强的可读性,才能吸引受众阅读。此外,网络媒体时代的到来,博客、微博等新兴技术的普及,使得受众既可自由选择信息,又可能随时变成信息发布的主体。一个媒体、甚至一个人,只要是合法登载新闻,即可向世界发布他想发布的信息。这种自主性也使得网络新闻在语言表达上要较传统新闻更加随意、更加直白、更加亲切。

例如,中国新闻网2011年4月23日的一篇新闻《农民35公斤玉米粒粘成雕塑 欲申报吉尼斯纪录》中介绍,河南商丘市睢阳区阎集乡农民王洪均用35公斤玉米粒粘成高1.5米、宽1.3米的“商”字雕塑,规格之大,制作之精巧,非常罕见,并准备为这个雕塑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新闻中直接引用记者和农民王洪均以及邻居王云芝的对话,“我在这个雕塑的表面,涂上了荧光粉,所以到晚上这个雕塑还会发光。”、“这个雕塑真是漂亮!不过用恁小的玉米粒粘起来,得费多少工夫呀!”、“这几天得和工人们加班加点干,争取‘五一’期间把做好的雕塑运到市里,让市民们看看。”等等,语言表述显得口语化、平民化、轻松活泼,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网络新闻写作是一种全新的写作模式,它综合运用文字、视频、图片等多种元素,在视觉、听觉、感觉方面给受众一个全新的感受。结合网络新闻的写作现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本人将网络新闻的写作技巧加以总结延伸,即在新闻写作中精心制作标题,制作便于检索的导语和概要,把握正文的分层写作和突出重点的新闻要素,合理链接相关背景和延伸性文章,新闻语言表述平民化,注重新闻的视觉感。这些技巧以期更好地吸引受众,推动网络新闻的发展以及网络传播的影响力。网络新闻有其特有的优势和长处,受众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我们要在今后的写作中继续总结研究,充分利用写作技巧,使网络新闻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1]吴薇.浅谈网络新闻的现状与前景展望[J].今传媒,2010(10).

[2]于为苍.网络新闻的写作艺术[J].新闻界,2009(2).

[3]郜书锴.网络新闻写作如何脱颖而出?[J].新闻与写作,2009(1).

[4]高钢.怎么为网络媒体写新闻——网络新闻写作特殊规律的探讨[J].新闻战线,2004(4).

[5]王健.网络新闻写作的特殊性[J].新闻界,2005(2).

校园新闻写作 篇12

因此, 在高校新闻人才的培养过程中, 新闻写作在实用新闻学知识体系的构成中一直处于“龙头”的位置, 是一系列新闻业务的入门课程之一。课程对新闻报道作品以及这类作品的写作原理、写作规律、写作技巧以及相关知识的介绍和训练, 希望能够培养出熟练地掌握新闻传播的规律, 凭借自身敏锐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能力, 借助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能写出传播效果好的新闻稿件以适应媒体需要的新闻人才。

但是, 在目前地方院校新闻写作教学中, 还存在阻碍教学初衷的一些问题。

一、地方院校新闻写作教学面临的困境

1. 广播式教学唱主角, 学生所学新闻写作知识与能力脱钩

广播式教学是指“以教师 (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 为中心, 以言语和板书 (教学媒体) 为手段, 向学生 (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灌输式地传授知识 (教材规定的内容) ;学生则只能统一地、单向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 (1) 的教学模式。

在当下的地方院校新闻写作教学中, 普遍存在着教师在全班学生面前传授知识, 学生被动接受讲授的理论的情况。在这样“满堂灌”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对教学效果的反馈被忽略了, 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被束缚了, 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转化为可以直接运用的业务能力。而这些能力, 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 是从事新闻工作必不可少的专业要求。

所以, 清华大学的李希光教授认为:“真正有效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概念或者理论, 也不仅仅在于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真正的学习更意味着让学生能够有新的观察, 采取有效的行动, 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认知、思想、行动上有真正的转变。” (2)

2. 实践教学难于落实, 学生新闻写作能力差异巨大

新闻业务教学实践较为突出的是清华大学特色新闻教学项目——“大篷车课堂”。新闻大篷车课堂是由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主持的国家精品课。自1999年开创以来, 每年夏天, 李希光教授都会带领一组清华学生到边疆或域外展开中国边疆史地和人文故事的采访写作, 学习用全球的视野、历史的深度、讲故事的方法来展现现实生活。

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 这样的大篷车课堂需要来自社会的大量的经费资助, 需要专职的多名教师参与, 需要采访地政府的高度配合, 需要出版社发表学生的作品集。这样的新闻采写条件, 让地方院校新闻专业望尘莫及。

而地方院校的实践教学面临着经费缺乏、教学设置限制、学生实践作品难于以高校和媒体合作形式发表的问题。

在新闻写作实践教学不足的情况下, 学生由于课后采写实践的锻炼机会的多寡, 出现新闻写作能力的“橄榄球型”分布:少数新闻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大部分新闻写作能力一般化的学生、少数新闻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学生新闻写作能力差异巨大。

二、新闻写作教学需要以新闻写作能力训练为主线来开展

1. 新闻写作教学以新闻写作能力训练为主线, 符合课程的应用型特质

新闻写作课程作为一门应用型的课程, 教学的重点不仅仅是介绍新闻写作的理论和各种类型的新闻写作技巧, 更应该侧重于让学生从各种采写实践中去理解, 去总结, 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融会贯通。

所以, 笔者认为, 新闻写作教学需要以新闻写作能力训练为主线来开展, 才不会偏离这门在世界各国新闻传播学科中都处于核心地位的课程的设置意图, 也才真正符合新闻学专业的学科特质。

2. 新闻写作教学以新闻写作能力训练为主线, 符合新闻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新闻写作能力, 应包括智力、技能、素质和修养四个方面, 统称智能素养。其中, 智力, 主要指新闻学习者的记忆力、发现力、思维力和想象力。技能, 主要包含运用语言工具、掌握布局技巧和熟练写作方法这三项重要技能。素质属于生理因素的条件, 包括意志、情绪、自我控制的差异。修养属于后天性条件, 包括思想、理论、知识三个方面的修养。 (3)

所以, 笔者在这里强调的新闻写作能力训练, 并不仅仅是指新闻写作技能的训练, 而是一种新闻写作综合能力的训练。这种专业领域内的能力培养和训练, 不仅仅致力于提升新闻写作的动手能力, 而是通过教学, 夯实学生的新闻素养, 培养学生准确的判断力、发现新闻的能力、采集素材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和通过新闻报道还原新闻真相的能力。所以, 以新闻写作能力训练为主线进行新闻写作教学, 符合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三、凸显新闻写作能力训练的教学途径探索

在笔者的新闻写作教学中, 总结了几种培养新闻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 这几种方法都是教师改变“广播式教学”方式, 致力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的有效尝试。

1.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 以案例为基本教学材料, 将学习者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 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平等对话和积极研讨等形式, 提高学习者面对复杂教育情境的决策能力和行动能力的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总和 (4) 。

在新闻写作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 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激发他们主动思考、评价案例内容, 针对案例表达自己的见解, 通过充分地参与讨论, 帮助学生将教学内容与真实新闻事件进行有机结合。以案例为分析对象, 强化学生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活跃思维, 不断形成新的理论视野, 另一方面有助于他们在思考、探索理论如何通过实际工作体现出来的过程中, 把对理论的学习真正建立于新闻实践之上, 可较好地培养他们独立地观察、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笔者认为, 在案例教学法运用的过程中, 不仅应该关注世界范围内的经典新闻报道, 更应该强调案例的新闻时效性。教师把一些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的新闻事件引入课堂, 充分地体现了新闻界对新闻时效性永不止步地追求, 也给学生提供了最为鲜活的新闻案例, 促使学生关注各类媒体的新闻报道, 积极主动地对新闻事件进行思考, 与社会舆论保持一致地步调。这对于其专业能力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2. 课堂内情景模拟教学

情景模拟教学法, 是指创设一定的工作环境和过程, 让角色模拟者在模拟的情景中完成工作任务, 表现自己的才能, 理解教学内容, 进而在短时间内提高能力的一种认知方法。

情景模拟教学法遵循反映论的原理, 充分利用形象来创造生动具体的教学情景, 通过角色模拟, 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促进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和谐发展, 是一个“应用——感知——理解——掌握”的活动过程。 (5)

笔者认为, 在新闻写作的教学过程中, 为了对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强化训练, 也为了弥补开展采写实践受到的限制, 课堂内开展情景模拟教学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在教学中, 针对一些特定的教学内容, 比如事件性消息、专访、新闻发布会等新闻写作, 均可以采用情景模拟教学的方式。由教师和学生配合创设一定的新闻场景, 安排学生在课堂中模拟记者的角色, 布置明确的课堂训练任务,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新闻的采写。

从这种教学方法实施的情况来看, 由于采写任务集中、明确, 学生参与角色模拟时有新鲜感, 采写积极性高, 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任务完成情况较好。

3.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让学生“在真实的世界, 采访真实的故事, 接触真实的人物, 学习真实的本领 (6) ”。在新闻写作的实践教学环节中, 笔者认为, 应该处理好“两个结合”的关系。

(1)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

高校内的各种新闻媒体, 都应该是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业务“练兵场”, 包括学校层面和学院层面的的各种媒体:报纸、广播、电视台、刊物、网站, 以及各种社团组织所拥有的各类媒体, 新闻专业的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 把校园变为“新闻实践的实验田”, 通过大量的实践, 提升新闻写作能力。

此外, 高校新闻专业应该与当地的媒体建立合作关系, 通过在当地媒体开辟固定专栏等方式, 一方面为当地媒体输送信息资源, 另一方面来说, 学生的新闻作品真正走出校园, 在社会上产生一定的影响力, 也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采写积极性。同时, 高校新闻专业在当地媒体设立实习基地, 也将极大地方便学生的新闻实习。

(2) 课内与课外结合

新闻写作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 一般都设有专门的实践学时, 虽然学时非常有限, 但是如何安排好这些学时, 让它们切实为提升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服务, 是任课教师要仔细考虑的问题。笔者经常采用的方式是将几个学时调整在一起, 然后带领学生进行半天至两天不等的外出采写实践。虽然只能是近距离、小范围的外出, 但是学生还是能够跨出校园, 体验真实的社会生活, 在体验中发掘新闻线索, 完成采写任务。但是, 这样的采写安排要求教师慎重选择采写实践地点, 要考虑到实践地点的信息可挖掘度, 否则学生会觉得收获不大。

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 课内的实践学时毕竟非常有限, 一两次的课内外出采写对于提升学生的新闻写作能力是非常不够的。所以, 笔者认为, 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应该充分结合。课外实践包括了学生在校园内的实践, 也包括学生利用寒暑假的时间进行的媒体实践活动。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多从事这些方面的实践, 通过把新闻写作课程的成绩与学生的发稿量一定程度地结合, 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

注释

1 叶平:《教学模式:从“广播式”向“交互式”演进》,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年9月第1卷第3期, P55-56;

2 李希光:《中国教育与教学改革初探》, 《中国教育未来之路》, 2010年1月第1版, P136;

3 张鹏飞:《新闻写作能力体例建构的审美模式》,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9月第9卷第5期, P89-90;

4 李拉:《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研究述评》, 《南京特教学院学报》, 2008年12月第4期, P64;

5 杨梅:《情景模拟法在秘书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青海师专学报》 (教育科学) , 2009年第3期, P93;

上一篇:翻译转换理论下一篇:出血性脑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