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研究

2024-09-17

新闻写作研究(精选12篇)

新闻写作研究 篇1

我们重提公共新闻运动, 这不仅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公共新闻运动所带来的后果或者说是成果是什么, 为什么我们在当前这个时期要再次提及美国的新闻公共运动, 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或者什么借鉴的意义, 这需要我们更多的进行什么分析。首先是, 公共新闻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在美国的公共新闻运动背景下, 对中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效果。实际上公共新闻运动的背后是一场深刻的权力和权利的运动, 是人们对权力的监督, 正如美国总统布什说过的那样, 将权力关到笼子里。美国新闻运动的成功起码得到以下几点重要的结果, 一是媒体监督成了一个重要权力笼子。二是公民权利的诉求渠道得到了畅通。三是社会更加民主更加理性。在这样的背景下, 从新闻媒体的角度来说, 这个过程得到的成果是不可估量的, 美国的新闻媒体做到了真正的有良心的媒体, 做到了真正的喉舌, 公民的喉舌。这实际上是与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相一致的, 是十分契合我国的新闻领域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当然这个改革的发起者不应该是有政府来承担, 而应该是新闻界的觉醒。目前, 我国的公共新闻理论界对美国的公共新闻运动认识的十分清楚, 但是受限于公民社会的发育程度, 受限于媒体自身的发育程度, 以及人们理性化的程度和国家现代化的程度等等环境因素, 我们无法保障在一个时期内进行充分的改革, 只能是渐进式的, 只能是一步一个脚印, 让社会来逐渐推动他, 让公民意识自我的觉醒。正是在这样的认识和背景之下, 我们又重新返回到美国那个让整个新闻媒体届都感到激动的年代, 回顾这些年来取得的丰富结果, 回顾我们国家在公共新闻理论发展的背景所取得进步和发展, 让我们真正的获取新闻理论的真实性和感官行, 让我们认真的讨论一下公共新闻视域下的新闻写作内容的发展与进步的方向。

一、公共新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实际上中国早就关注到了美国的公共新闻运动, 也对这种运动的理念有了一个十分深刻的理解和包容, 但是由于所处于的时代和背景不同, 中国的公共新闻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模式并不能够随意的根据美国的运动形式而展开, 一个良好的运动会获得良好的结果, 而一个良好的结果会带来未来科学的发展, 这种发展让我们的实践变得更为科学合理, 更为有理有据, 更加的能够充实到当代社会的一个助推动力组当中, 回顾这些年来我国公共新闻的改革内容和表现, 我们能够深深的发现在公共新闻领域内的进步, 公共新闻以其更为亲民和丰满的姿态融入到了中国的社会当中, 能够更为独特地发挥出中国新闻媒体的实力和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新闻播报尺度上的进步, 更能够看到细节当中语言的成熟和转变。公共新闻理论在中国的发展里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探索发展阶段, 中国的公共新闻初创于抗日战争时期, 在舆论宣传过程中公共新闻产生了一定的发展萌芽, 随着对战争形式和思想性内涵的宣传, 公共新闻的基本概念和框架开始形成,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 不断的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和战事战情, 这充分促使了中国公共新闻在萌芽初创时期的基调建成, 促进了公共新闻理论的有力发展。第二个阶段是作为党政喉舌的实践。公共新闻在新中国成立后, 被牢牢把握在党的宣传系统手中, 公共新闻作为意识形态的宣传被最大程度的进行了使用和借助, 使得新中国能够形成空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克服困难。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文化大革命”等时期的失误。第三个阶段是当代公共新闻发展时期, 中国公共新闻领域在多元社会的发展背景下, 有所突破, 新闻自由度不断提高, 新闻语言实践形式不断变化, 最为重要的是产生了自由媒体和自由媒体撰稿人。对公共新闻理论中国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作用。

二、当前公共新闻写作实践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当前公共新闻写作实践在自有的发展背景下, 进展突破比较缓慢, 公共新闻写作陷入了一种传统模式的框架当中, 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 在长期作为党政喉舌的媒体背景下, 公共新闻写作无法有一定自由的发展, 受到了外界干扰较多, 媒体口径一致集中, 带有倾向性, 这无论如何都极大的干扰了公共新闻事业的发展, 干扰了公共新闻写作的实践。从另一个方面来说, 民生新闻写作实践中最为重要的缺乏责任感和责任心, 这里我们不单单指的是媒体因为利益扭曲事实的想象, 我们更多谈的是思想, 谈的是作为媒体人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我们认为这是当下公共新闻存在的最大问题。媒体人尤其是记者, 缺乏对公共新闻的认识, 最为缺乏的就是在公共领域的新闻实践, 没有把自身的工作与公共问题结合到一起, 不论是在新闻创作的过程中还是在新闻创作的模式上, 仅仅是对工作任务的应对而非对工作态度的把握, 仅仅是草率地做出结论, 而缺乏实践中的调查研究, 进一步说, 当下的中国公共新闻记者缺少必要的独立性, 受到来自圈子内方方面面的限制, 也受到自身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的限制, 是大气氛、大事件的影响, 而不能完全归结为个人问题。公共新闻是一个良心活, 需要凭良心报道、去调研, 在主动性方面更是考验一个媒体的公共性, 能否主动地去做, 能够超前的去做, 能否赶在事情未发生前, 有预见性地去做, 能够通过媒体的力量影响其他行业的或者权威或者权力的时限, 这是我们在现实的新闻实践中最为缺乏的, 也是最让我们拿不出手的。总的来说, 公共新闻视域下新闻写作实践研究的过程需要一个耐心的过程, 需要一个复杂的过程, 更是一个需要严谨的过程, 一个能够真真正把握好事件发生展的过程, 需要我们媒体人不断地进行修补和努力。

三、公共新闻视域下的新闻写作对策分析

如何把握好公共新闻写作的过程, 我们认为有三点必备的考虑。首先, 在公共新闻写作过程中要更加突出的做好新闻调查,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这是我们新闻领域工作者被一直教育的不变的原则, 当一个消息或者所谓新闻发生的时候, 需要的不是马上写稿子, 而是第一时间到现场, 了解情况, 把握事件的来龙去脉, 还必须掌握最为真实的数据材料, 做出最为重要的客观分析。其次, 从业者的素质必须要求具备高标准的新闻水平, 不论是对现场情况的把握, 对事件客观分析的冷静, 还是对整个新闻领域基本尝试和原则的把握, 都需要我们更加真实的具备基本的素质和底蕴, 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和水平, 具有超人的敏感度和对问题把握的嗅觉, 这都是需要我们认真的积极对待。最后, 在公共新闻写作的过程中要更加突出的做好新闻报道模式的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 创新的过程不单单是在文字上和形式上采取一些有新意的手段, 更是在于报道的内容上和模式上要有所突破。例如, 温州动车事件、新疆打砸抢事件中反馈出来的几篇优秀的新闻报道, 既起到了辟谣的功能, 又起到了稳定人心的作用, 虽然不是报道文学, 却在某些方面更多的借鉴了报道文学的方式, 通过纪实和人物访谈, 客观的, 全方位的将事件来龙去脉做了非常妥善的处理, 保障了公共新闻的真实性, 同时也将公共新闻的特点全部展现出来, 既是借鉴了其他报道题材的方式方法, 又没有脱离公共新闻的实际效果, 对公共新闻的写作和导读都起到很好的崔健年作用, 体现了公共新闻方法和模式上的发展进步, 这是我们真正能够看到的和希望看到和取得的实效, 为我们公共新闻的写作和发展提供有力的契机和借鉴。

四、新闻写作实践中的公共新闻永恒的主题

正常情况下, 多元的社会环境是公共新闻成长和发展的土壤, 是促进公共新闻得以发展壮大的最根本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公共新闻理论作为实践的重要指导, 中国媒体就能够更好的、更加切实的有所遵循和延续, 有所突破和进展, 更好的发挥公共性, 不断地壮大其理论效应在市民社会和公共生活领域中的作用, 不断提高公共新闻媒体的自由度和专业性。例如, 专业的、自由的公共媒介平台的产生和发展, 真正的自由媒体人的出现, 在公共新闻纪实写作上将会有一个前所未有的带动作用, 将会有一个促使公民意识觉醒和公共意识发展的推动作用。新闻媒体毫无疑问将是公共新闻发展的重要载体, 将促进公共新闻在多元社会中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变化, 尤其是在公共新闻的写作实践中。新闻写作实践是直接接触公众, 直接表达社会情绪的重要载体, 在当前社会矛盾多发, 群体性事件不断的现实情况下, 没有一个很好的输出原因和输出效果, 使得社会没有发声口, 无法将诉求进行充分的表达, 这样长久的积压, 势必导致公共性问题的出现, 导致矛盾由小变大, 逐渐的形成规模。公共新闻重要的就是公共性的写作实践, 在整个公共新闻写作过程中, 我们突出认定了三个内容是促使公共新闻写作实践发展的根本原因, 首先, 就是对公共新闻写作的历史使命感, 作者需要真实客观的记录社会事件和社会思想, 真正地将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表达出来, 让公众有一种共同体的意识, 而不是与整个国家存在隔膜和疏离感, 其中政务公开也是公共新闻写作实践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如何更好地权衡和表达公共事务和政务工作, 是我们让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主要途径。其次, 公共新闻的载体要是一个自由度高, 不受限制的媒体平台, 一个受到限制无法按照自身意图进行公共表达的媒体, 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都不大。最后, 我们需要人情是的媒体人和撰稿人的责任感问题, 一个有良知的媒体应该充分利用公共权利为公民谋取利益和福利, 维护整个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疏解社会矛盾, 释放思想领域内的活力, 真正地做到媒体的功能。撰稿人要更加务实的态度去尊崇媒体的良知, 要真实的、公正的反映客观事务, 包括人物的思想, 社会焦点等等, 尽管中国新闻写作实践已经呈现出了非常乐观的发展前景, 但是毕竟任重而道远, 需要更加积极的突破, 这需要的是全社会共同的努力。

摘要:公共新闻事业运动发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 并迅速扩散, 成为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 被称之为公共新闻运动, 对未来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网络技术、通讯工程的迅速发展, 公共意识被不断的强化, 重提公共新闻事业运动的时机已经到来, 诸多的话题在不断的通过告诉信息通道散步到整个国家, 越来越开放、越来越直接。博客、微信、即时通讯等载体不断地涌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能量, 那些观点和渠道的疏通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具有公共性质, 这引发了当前社会的一些不小的思想和理论波动, 新媒体需要得到我们更为深度的关注。十八大以来的新时期对媒体应对各种社会问题并化解矛盾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关键词:公共新闻,视域,新闻写作,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M].新华出版社, 1998.

[2]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刘海贵, 尹德刚.新闻采访写作新编[M].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

[4]邓正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5]埃德温·埃默里.美国新闻史——大众传播媒介解释史[M].新华出版社, 2001.

新闻写作研究 篇2

一、什么是新闻

1、新闻的含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

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 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 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

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 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 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 “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指的是新听到的国家大事;后来《红楼梦》里出现的“新闻”,开社会新闻之先河,指的是见到的有趣的新鲜事。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 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这里,我们不妨把新闻定义 小结为: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 它是以宣传为手段反映当前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报刊、广播、电视经常大量运用的一种文体。

其实,在我们新闻工作者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就是新闻。虽然感觉不雅,但比较形象。

2、新闻的特征:

真实性(报道真实的事实)、实证性(用事实说话)、及时性、广泛性、开放性、变动性

新闻的分类: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除了发表于报刊、广播、电视上的评论与专文的常用文体都属于新闻之列。包括消息、通讯、特写、速写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任何新闻作品都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特点: ●一是客观真实; ● 二是广泛传播; ● 三是具有新闻价值。

二、新闻写作

●新闻写作,就是以新闻采访为基础,及时、全面、真实地用一种简洁的文本形式向大众传播新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事件的写作过程。

如何写新闻?写新闻与学校语文课的作文是很不相同的。作文只要文字通顺、叙述清楚、笔调优美,就是好作文,不一定要求真实,也不是为了发表。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要面对广大读者,考虑他们的兴趣,同时还负有宣传党的政策的任务(为了党国的利益);新闻的体裁也相对分明,写作各有要求。

●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美国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闻理念。他们认为,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如果回答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写不出新闻来。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须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写新闻说到底就是“采访说故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故事”当然是事实,但“故事”比“事实”又进了一步,故事更具有新闻性、可读性和传播性。

需要指出的是,新闻中讲述的故事与“侃爷”们所讲的故事是有本质区别的: ●新闻故事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符合报道要求,要有一定的品位。●新闻故事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虚构。

●新闻故事要有内涵,故事是一个载体,它要载着意义。写新闻故事,要让读者思考蕴含在故事中的深刻意义。所以,记者只有弄清故事所包含的意义,才能有效地安排文章结构,做引人入胜的叙述。

因此,记者写新闻不仅要问“故事在哪里”,还要问“故事的意义在哪里”,通过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与事之间关系的叙述与描写,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三、新闻写作的语言

●新闻语言,是指通过新闻媒介,向受众报道新发生的事实,传播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使用的文字语言。

新闻语言的特点:

1、准确、简洁、鲜明、生动 ●

2、新闻语言要有时代感 ●

3、新闻语言应有不同的风格

(1)取决于人物报道中被采访者的语言个性(2)取决于新闻事件本身的基调

(3)消息于通讯对语言的要求有所不同 ●

4、白描是新闻语言的主要特征 新闻语言的六忌:

●忌含糊、忌矫饰、忌堆砌、忌混乱、忌空洞、忌语病

来看下面这条新闻稿件: 龙川江的客人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响了南川市,在2000年4月成功引进外来来投资商苏祖亮女士和乔胜祥先生。在我市石溪乡五里村修建一座装机为5300KW的水力发电厂。其命名为龙川江水电开发公司,全工程分为三期,一期为二级站装机4000KW,二期是大坝,三期是一级站装机1260KW。建功立业成后将每年为我市新增发电量2500万KW/年,新增税收50万于元/年,将为我市提供30多个就业岗位。

通过前期三年的勘测设计、核算等工作,于2003年4月正式启土全面动工,由

于施工地一期地地质属于泥层极深的田地,二、三期工程地质属于乱石泥沙堆集而成的山体,大大增加了工程难度,延长了工程工期。

2004年8月28日下午6点38分第一台机组成功上网运行,也就是一期工程成功告杰。公司在2005年5月3日接受了中央水利部用电司副司长,重庆宣传部副部长及我市相关领导的检查。对这一工程建成完工后将对南川的贡献作了明确的肯定。

由于二、三期工程地,地质的复杂性,增加了开挖,修筑的难度和工程量。并且大坝属于全混凝土浇筑的拱形坝,对坝尖要求很严格必须开挖到坚硬的地方。2006年4月25日下午4点钟成功浇筑完最后一仓。同时意为作二期工程圆满完工。

2006年6月20日下午7点30分,全工程最后一台机组在苏总经理按下启动按钮,在工人调试后成功并网运行,这标志着整个工程全面俊工。同时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炮烛声。全公司上下职工都承庆于极度喜悦之中!

该公司招聘了18名下岗失业人员,让他们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为我市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工作问题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更而为南川经济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其实,这条新闻无非就是告诉人们,工程竣工投入运行。因此,最后我的稿件是:(2006.7.1)

龙川江水电开发公司投运

本报讯(记者 邓伟)近日,龙川江水电开发公司最后一台机组成功并网运行,标志着该工程全面竣工。

该工程位于我市石溪乡五里村,总装机容量为5300KW,包括一个4000KW的二级站和一个1260KW的一级站。工程于2003年4月正式动工建设,2004年8月28日第一台机组成功上网运行。

据悉,该工程全面投入运行后,将为我市每年新增发电量2500万KW,新增税收50万元,并提供30多个就业岗位。

今天,我们主要讨论消息、通讯、特写等我们经常会涉及到的新闻体裁。

四、消息的写作

1、什么是消息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实、快、新、短成为消息的基本特征。

消息大致可以分为动态消息、综合消息、典型消息、述评消息四类。

2、消息写作(先看一则消息)

石溪全民打井解决吃水难

本报讯(记者 邓伟)8月17日,记者在石溪乡五星村1社看见,村民胡仕林、胡立建等正忙着打井。

截至8月17日,石溪乡1.12万亩庄稼受灾,8300群众、17200头牲畜出现饮水困难。

今年57岁的胡仕林说起这场旱灾就直摇头,他说:“以前,自己和邻居一直在离家六七米远的水井打水吃,几十年来一直未看见干过,如今,水井早已见底。”

“猪牛吃的水我们就从水库里提,人吃的就到处找,实在没地方了就在沟渠里提从水库渗透出的水。”正从附近石堡丘水库提水回来的周发珍告诉记者。

水库里的水不能饮用,群众面临缺水危险。情况紧急,该乡立即采取措施,发动群众打井,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补贴。一时间,全乡掀起全民打井的高潮。仅五星村

就修了大大小小500余口井。同时,该乡还在全乡范围内规划了150口能蓄水20方的水井。

在卫星村8社,记者看到,已修好3口水井,并已投入使用。村民严国怀拧开水龙头,清澈透凉的水流进了水缸。他说:“幸亏乡干部发动大家打井,否则还没地方找水喝。”

目前,该乡规划的150口井已修好56口,解决了该乡大部分群众的饮水问题。

(2006.8.19)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新闻学上补充了一个要素:●HOW(如 何)。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写作时要认真写好这几 个方 面的内容。

当我们弄清了“我要说些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说这些内容”,显然这涉及到了如何安排消息的结构。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

(一)●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 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我区一小记者对话*** “薄爷爷教我写新闻》、《南川41项目珠三角找“婆家” 我区在穗成功举办招商引资暨项目推介会》。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

①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②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

③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

④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⑤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三)●主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 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 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消息主体的写作要求:●

1、与导语相辅相成2、主题集中明确

3、内容充实

4、紧扣主题,精选材料

5、结构层次分明

6、手法灵活,勇于创新

7、流畅自然,生动耐看

(四)●

1、什么是背景?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 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2、背景有哪些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第二个作用,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

第三个作用,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第四个作用,表明记者的观点。记者是不准在新闻中发表议论的,但是,谁也无法禁止记者 通过自己来写的新闻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

3、●背景的写作要求:紧扣主题、简短精练、位置灵活、述之有味。

(五)●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背景和结尾在消息中地地位是:当有则有,可无则无。再看下面这则新闻: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十二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根据毛泽东手稿刊印。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对报纸而言,一则消息除了要有标题、导语、正文、结语、背景外,还得有电头。

我们来看看部分通讯员发来的稿件:

第13期

重庆市南川区市政园林管理局 二〇〇八年六月六日

阻碍市政执法 行政拘留五天

6月5日,区市政执法人员对金佛大道隆化六校(原实验小学)前的占道经营进行纠章时,一违章经营业主因谩骂、殴打执法人员,阻碍、扰乱市政执法,被区公安局南城派出所依法行政拘留五天。6月5日7时40分,区市政园林管理监察大队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巡查时,发现金佛大道隆化六校(原实验小学)前人行道有违章占道经营业现象,两名执法队员便依法上前去纠正违章,口头责令其立即改正。违章经营当事人张某此前多次占道经营,经

市政园林监察大队对其多次宣传、教育,仍拒绝改正,现场当众谩骂执法人员,说是在专门收拾他,并用手卡住一名执法人员的脖子,用拳击打队员脸部;另一名执法人员上前劝阻,也被卡住脖子,造成两名执法人员头部、手臂等多处受伤。此事引起附近大批群众围观,堵塞了人行道的通行,后经“110”赶到,将涉嫌阻碍执法行为人带离现场移送南城派出所,事态才得以平息。

经区公安局南城派出所调查取证后认为当事人的行为阻碍了执法活动的正常进行,造成恶劣影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的相关规定,依法对其处以行政拘留。(监察队)

抄送:重庆市政委、重庆市园林局,区委办、政府办、区级相关部门。

五、通讯的写作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通讯分为人物通讯和事件通讯。

如果与消息进行简单比较,我们可以说消息是传递简明信息的新闻,而通讯是把简明信息写成故事的新闻。再说得通俗点,消息就是快速简明地“告诉你一件新鲜事”,而通讯是耐心地“给你讲一个新闻故事”。

具体而言,通讯和消息相比,不仅需要新闻要素齐全,还要报道新闻事实的情节、细节。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区别:●内容上来说,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形式上说,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写作技巧上说,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风格上说,消息朴实,通讯富有文采;时效上说,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一)●通讯特点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 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

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 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 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此外,通讯虽然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不过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用。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

2、完整性。

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 事,叙述 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3、评论性。

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 以事实说话,除 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 的感情与倾向。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 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二)●通讯的类型

通讯的类型一般有两种分法。一是●按报道内容分,有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一是●按报道形式分,有访问记、专访、特写、大特写、新闻小故事、集纳、巡礼、侧记、记者来信等。

(三)通讯的写作方法

1、●通讯主题确立和提炼

正确、深刻、新颖的新闻主题从那里来?自然来自实践,来自作者对新闻事实及其所处时代的深入了解,也就是许多记者所说的“吃透两头”。“两头”指“上头”和“下头。”“上头”即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方针政策等方面;“下头”即指实际,受众普遍关注的事实。

通讯主题确立和提炼的方法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站到高处,作宏观分析。”善于开掘新闻事实的内在本质,要站到高处,抓住其所包含的时代精神和普遍意义,将事实放在历史、现实和时代的天幕上来观察、考察,做纵向和横向的宏观分析,显示其意义和价值。《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等作品,莫不如此。

其次,●“走到低处,作微观比较”。通讯主题的提炼不仅要“站到高处,”发掘事实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内在本质,还要“走到低处”,作微观比较,将新闻事实和人物作具体细致的观察、考察和比较、分析,发现其特殊性、个性,找到其矛盾和差异。宏观分析等于飞机上看北京城,真是美丽、壮观极了,但仅此还不够,要写出其美和壮观,须得下飞机去游历一番。

再次,●“变换角度,作多面透视”。就是说在提炼主题时,宜多角度对事实进行观照,全面把握事实的本质特征,然后选择最佳角度来表现。

特别要注意的是,通讯写的是真人真事,其主题必须从实际生活中提炼而来,不能随意“拔高”,更不能虚构夸大,它永远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以《救人第一搞施救 以人为本抓善后》为例说明)(2007.11.20)

2、●通讯的结构

通讯的结构方式通常有三种: 一是●纵式结构。即按单纯的时间发展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包括递进、因果等)、作者对所报道事物认识发展的顺序、采访过程的先后顺序等来安排层次。

二是横式结构。即按空间变换或事物性质的不同方面来安排层次。常见的有: 空间并列式、性质并列式、群相并列式、对比并列式。三是纵横结合式结构。即将纵式和横式结合起来。此结构多用于事件复杂而时间跨度大、空间跨度广的通讯。此结构有纵横交叉式和蒙太奇式两种。

3、●通讯的表达方式

通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又不局限于此,亦可灵活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方法。

通讯在表达方式的运用上有自己的个性,即: ●叙述的具体性和直接性。通讯因较详细而深入地报道人物和事件,故而叙述的运用不宜如消息一般概括,事实的叙述宜具体、形象、生动。但又不宜过于铺张、不能沓散零乱、不必过于舞文弄墨、转弯抹角。

●描写的直观性。通讯是新闻体裁,其描写不能靠虚拟、想象,不能靠花哨的修饰

和夸大的形容,而应深入现场、亲眼目睹,描写事物或人物的本来面貌,表现出新闻性和现场感。

●议论抒情的实在性。文学作品中的抒情,或直抒胸意、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其情是真的,而景、物和人、事则不必真,即缘情而发,因情设事者多。而通讯之议论、抒情皆须缘事而发,因事生情、情不离事。而且,通讯中抒情、议论不可乱用和滥用,要用在适当处,通常是开头之处作诱导、关节之处作渲染、衔接之处作粘合、结尾之处作点晴。其旨或在揭示本质、升华主题;或在使事实、形象生辉;或在阐明事物之内部联系;或在激发启示读者。

通讯的语言既要准确、简洁,又要生动、形象,文中人物语言应具有实录性,不可妄加虚拟。

4几种常见通讯的写作要点(1)●人物通讯

即具体、形象地报道人物事迹、经历的通讯。

人物通讯可写一人,也可写群相;可写人的一生,也可写一个阶段或某个侧面;多写正面人物,如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有突出贡献的人物等;也可写反面典型;可写大人物,也可写凡人百姓。

人物通讯写作有以下几点尤需注意: ●一忌“有人无魂”。即人物的经历、事迹都写了,但不善于选择典型材料、组织安排材料,或不善于透视人物内心世界,不善于站在时代高度对人物进行观照。“人”是有了,但思想感情、性格风貌、精神境界却没表现出来。

●二忌“有魂无人”。即作者能站在一定高度,把握了方向性和时代性,但人物的精神面貌、思想境界表现得空洞、抽象、缺少丰满的血肉,没有具体、丰富而典型的事实,只有“幽灵”而已。

●三忌“千人一面”。有的作者在写人物时,难以克服雷同之病,或与自己以前写过的人物雷同,或与别人笔下的形象相似,缺乏个性,没有特色。

●四忌“褒一贬百”。不宜用“水落石出”的方法,压低一片,抬高一个,不能故意把群众写得特别落后、矮小,从而突出所写人物的先进、高大。而应用“水涨船高”的方法,处理好“一”与“百”的关系。

●五是要写“全人”。主要是处理好“软与硬”、“正与反”的关系。所谓“软与硬”,即指既要写关键性的“大”材料,又不能忽略日常小事、生活琐事的“小”点滴。再伟大的人物也有与普通人生活相同的地方,也要食人间烟火。只有这样,人物的形象才丰满、才真实可信。所谓“正与反”,是指对报道对象作既有“正像”又有“反像”的“全息摄影”。把新闻人物写成没有七情六欲、满口豪言壮语的“神”的做法是不实事求是的写作。把常人写成超人、圣人,把新闻人物写成“高”、“大”“全”的人,这不是我们所说的“全人”。如写先进人物坚守岗位、勤奋工作,不要动则写他父母病危也不回家、妻子难产亦不离岗。“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科学家有了成绩,并非都要走路时还在思考问题,碰到电线杆,然后还说“对不起”;做菜时,也并非都因思考问题把手表放到锅里当鸡蛋煮。还有,不要写人好则“好绝”,写人坏则“坏透”。(孙远鹏在灾区行中这样描写救援队伍在听闻堰塞湖“溃堤”时这样写道:作鸟兽散。这就很符合当时实际,试想,在首次遇到这样生死攸关时刻,人们的第一表现应该是什么?)

此外,人物通讯还要善于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和典型细节等来表现人物。我们的村党支书是大学生 绿叶对根的情义

养殖闯出一片天

7月14日,笔者在大观镇鹅凰村的一个种猪场内看到一片繁忙的景象:几十位养

猪工人有的正忙着打扫圈舍,有的正忙着为猪消毒……这便是养猪巾帼唐珂的猪场。

说到养猪,唐珂庆幸自己找准了方向,从最初的200头种猪发展到现在的700多头种猪的规模,唐珂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看着自己用几年心血建起来的猪场,她感到欣慰,自己的努力并没有白费。

今年40岁的唐珂原本是农业银行的一名职工,丈夫也在工商银行工作,家里收入还算不错,但天生有股奋斗劲的她不满足于眼前平静的生活,想通过奋斗干出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2004年底,她毅然辞职,决定利用自己以前学到的养猪知识,建一个种猪场,这一决定得到丈夫和家人的大力支持,于是,她拿出家里所有的积蓄,加上亲戚朋友的帮助、银行贷款等,共投资400多万元引进200头种猪,建了一个种猪场。

创业路上多艰辛。在建猪场之初,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引进了种猪后,唐珂从成都请来了专业的兽医和饲养人员。虽然有了专业人员的帮助,但她认为仅仅有专业人员的帮助是不够,自己还必须具有一套过硬的养殖技术。为了掌握养殖技术,一边请教专家的同时,还报名参加了乡村畜牧兽医培训班,自费订阅了实用养殖技术书籍,掌握种猪养殖技术和饲料配制技术等。她常常整日整夜蹲在猪圈里,仔细观察种猪仔猪的生长情况,靠自己的吃苦精神和不懈努力,克服了创业路上一个个困难。

2006年,由于其它猪场出现了部分疫病的情况,唐珂的猪场也因此而受到影响,每头种猪就亏了1000多元,整个猪场陷入了困境。面对巨大的困难,唐珂毫不气馁,坚决不放弃。想尽一切办法凑足了几十万元作为流动资金,一心想把猪场搞活。通过艰苦努力,猪场逐渐扭亏为赢,发展状况越来越好。

2007年,唐珂引进了加华和加福两个养殖场,与他们合资建了加系养殖场,到目前为止,加上正在修建的二期工程,猪场占地面积已达400多亩,种猪规模也从最初的200头发展到700多头,年出栏生猪可达10000头以上。正在修建的二期猪场即将投入使用,配套设施相当完善,除设有专门的办公楼外,还有专门的沼气发电设备,利用有机肥进行发电,不但能用来照明,而且还能带动空调,猪场内的温度就能用空调来恒温控制了。她还把有机肥免费提供给附近村民,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合理利用了资源。

随着效益的逐渐好转,唐珂富了起来,但深知创业艰难的她也不忘帮助和带动附近的养殖户、村民致富。遇到有人向她请教养殖方面的问题和技术时,她总是毫不保留地把自己所掌握的技术传授给他们,还提供出场所免费对养殖户进行技术培训。只要养殖户遇到养殖方面的难题,无论多忙,都会放下手中的活去帮忙。在唐珂的带领下,村里生猪养殖的农户也逐渐多了起来,谁想从事养猪,她就主动提供品种。遇到比较特殊的情况时,唐珂还亲自和自己猪场的专家一起到养殖户家里查看情况,指导养殖、防疫、防病等技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谈到唐珂,附近养殖户们都无不感激她。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唐珂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几年来,唐珂为周围村民和养殖户开办科学养猪培训班10余次,召开经验交流会4次,提高了养殖户和村民们的养殖技术水平。看到他们露出的笑脸,唐珂感到自己在创业中实现了理想,在“帮带”中体现了人生价值。

(2)●事件通讯

事件通讯是详尽、具体而形象地描写新闻事件的通讯。它具有新闻性、典型性、完整性、形象性等特点。一般有一个中心事件,其它人物或事件都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展开。

事件通讯以写具有典型意义的正面事件为主,但也有揭露性的事件通讯。这种通讯虽以写事为主,但同时不能忽略写人,不要见事不见人。

事件通讯的写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抓住一个或几个关键性场面或情节来写。(区委书记的年夜饭)

事件通讯一般要再现事件全貌,但又不能从头至尾、事事俱现,记流水帐。这就要

求在写作中能抓住对事件的表现、对主题的揭示起关键作用的一个或几个关键来写。在写作前,作者就应分析手头占有的材料,是否能满足一篇通讯的需要。一般而言,一篇事件通讯至少应有一至三个骨干性材料。有一个骨干性材料,便可写成一篇“小通讯”;三个以上,可写中型通讯;多组材料,可写中等篇幅以上的通讯。

②●写好事件的高潮

没有高潮,事件就是“死”的,就是平淡无味的。高潮是矛盾之焦点,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闪光”之处,故应调动多种手法,不惜笔墨,写活写好。

③●在写事的同时,写好关键人物

事件是事件通讯的核心,而事件又终究离不开人。写好关键人物,又有助于把事件写活。

④●在记事的基础上,恰到好处地点出事件的意义。要善于寓情于事、寓理于事。(以广辟渠道纳人才为例,三部分:开明开放抢先机、赛场选马竞风流、政之兴者士先归)(金佛山剿雪记及春节后一组南部片区抗雪灾的通讯)

大观:新鲜事儿多

“干部合不合格群众说了算”

“现在你们工作的好坏,我们都有资格参与评比了,驻村干部合不合格,都由我们农民说了算。”7月14日,在大观镇半年工作总结会上,金龙村村民代表韦强兴奋地说道。

原来,大观镇为了使机关干部进一步深入基层,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对今年的工作考核制度进行了改革,在各村增加了由5名村民代表组成的测评小组,对机关干部半年或全年工作进行民主测评。

这样,机关干部更多地和村民面对面地交流,发现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工作积极性也更高了,很多干部常常下村,深入实际解决问题。现在,“干部合不合格,群众说了算”已经成为大观干群的普遍看法。

“村官”走上机关讲台

7月7日下午,大观镇机关会议室座无虚席,全体机关干部都静静地听着金龙村党支部书记传春元讲授的“治村经”。

刚被评为全区优秀共产党员的传春元,给干部们讲述了他担任十三年村支书以来带领群众发展产业、建设新农村的得与失、苦与乐,向干部们交流了自己全身心投入农村基层工作最真实的想法:“站在群众的角度上看问题,把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这次讲座让我更多地了解了农村,更加明白了群众利益无小事!有时觉得我们为群众做的真的太少了。”讲座结束后,一位机关干部颇有感触地说道。

机关干部当“义务清洁工”

“吕镇长,你们又来扫街了呀!”何双全老人边和正在打扫街道的清洁队员们打着招呼,边悄悄地捡起自家店铺面前的塑料袋。

如今,在大观街上,常常可以看到一队忙得热火朝天的“义务清洁工”。今年以来,大观镇狠抓集镇卫生治理,专门成立了一支由全体机关干部组成的“义务清洁队”,在每半月的“清洁日”轮流对街道进行清洁打扫,干部的带动让许多群众除清理好家门前的卫生外,也自觉地加入到了清扫队伍中来。

“现在灰尘没有了,纸屑不见了,垃圾消失了,整个街道焕然一新,大家散步的时候脸上也露出笑容了。”住在集镇上的何双全老人乐呵呵地说道。

六、●写作的原则

(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遵守党的宣传纪律;

(二)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

(三)迅速及时,讲求时效;

(四)在写作技巧上遵守以下10条写作规则:

1、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在你不知道你要说些什么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3、要表现,不要陈述。

4、把精彩的引语放在消息的前头。

5、把精彩的实例或轶事放在消息的前头。

6、运用具体名词和富于动作色彩的动词。

7、尽量少用形容词,不要在动词上再加用副词。

8、尽量避免自己去作判断和推理,让事实说话。

9、在消息中不要提那些你回答不了的问题。

10、写作要朴实、简洁、诚实、迅速。

总之,新闻写作要做到四个字:真、新、快、活。

七、●新闻写作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前面我们说了,写新闻不同于写作为。那么,在新闻写作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我认为:

1、先搭架子再写文章

2、研究报纸,不要简单模仿大消息、大通讯、大评论

3、一定要跳出本单位的圈子,站在全局衡量事实 大胆创新超越“本本”、走出太平看太平

——开展“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记实

为切实抓好“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学习活动,将大讨论活动和推进工作紧密结合,做到两不误、两促进。确保全镇大讨论工作稳步推进,太平场镇着力强化“大胆创新超越“本本”、走出太平看太平”,将大讨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针对我镇就业再就业工作和创建“充分转移就业村”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5月30日上午,镇党委书记韦冬元、镇长何毅亲自带队,率全镇所属五个行政村三大长和镇级各部门负责人一行32人,先后参观了大观镇观溪村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南城街道南园社区社保服务站和东城街道灌坝社区居委,实地详细地了解和学习他们在就业再就业工作和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转移就业村”工作中先进的工作方法和工作经验。随后在东城街道灌坝居委召开现场学习交流会,认真听取了灌坝社区党委书记关于社区工作方法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先进工作报告;会上就业局崔志有局长对我镇在就业再就业工作和创建“充分转移就业村”工作中取得的成绩表示充分的肯定,培训科李学武科长对我镇在创建“充分转移就业村”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和业务指导;镇政府镇长何毅对此次参观学习人员提出要改变观念,加强队伍建设的要求;镇党委书记韦冬元提出这次参观学习活动后各村(居)委、镇级各部门在思想上要认识到位,工作上要落实到位,加快建立完善劳动力动态基础信息库,多方位多渠道吸收用工信息,树立灌坝社区为标杆,查找自身差距,明确年初党委、政府下达到各村(居)委的就业再就业工作目标,确保创建“充分转移就业村”工作在我镇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加快率先把我镇建设成为充分就业镇。通过这次活动,我镇各村增强了组织建设能力,找准了工作的着力点和增长点。

重庆市南川区太平场镇党委、政府

二00八年六月一日

太平场镇干部外出“换脑”

本报讯(记者 孙远鹏)“别人不光是在服务态度上,更重要的是在服务理念上比我们更先进,更为群众着想。”日前,太平场镇组织全镇20余名村社干部和社保员,参加“就业再就业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转移就业村”活动,学习他人先进经验,以促进自身工作。

据了解,太平场镇在就业再就业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转移就业村工作中,不仅仅是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闭门造车,学习传达文件,而是将20余名村社干部和社保员拉出去,到大观官溪村、南城南园社区、东城灌坝社区等地社保站观摩学习,实地考察就业再就业,以及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和充分转移就业村工作,并请就业局相关人员讲解就业再就业知识,通过考察学习找差距,谋思路,想办法,添措施。

在南园社区,干部们仔细地听着工作人员对就业工作的介绍,他们将值得学习的东西记在心中,几个人不时交换意见,找出自己村社在就业工作上的差距;还有干部动手丈量起了服务台的高度、宽度这些细微之处。

“我们不仅要加快创建一个人性化的环境,还要进一步提高村级社保员的工作作风、工作水平、业务能力、服务态度等。”太平场镇社保所负责人陆鑫告诉记者。

4、不要混淆不同的新闻体裁

5、要具体事实,不要空话和套话

6、不要以为自己清楚,读者自然就会明白

韩国朝天椒在庆元乡试种成功 “靠着这小小的红辣椒,按照与业主签定的收购合同,我今年可收入10000元左右,平均一亩地达到2000多元。”昨日,在烈日的照耀下,正在地里忙碌的庆元乡飞龙辣椒种植大户孙成义开心地说。

今年年初,庆元乡党委、政府在研究调整该乡农业产业结构时,先后组织人员到外地参观学习考察,通过论证,该乡的土质和气候都很适宜种植辣椒,多年来,家家户户都有种植辣椒的习惯,决定在飞龙村2、3社试种适宜种植、销路看好的韩国朝天椒100亩,成功后将在全乡大规模推广。为了促使辣椒种植尽快形成产业,该乡指定一名副乡长专抓辣椒产业,并成功引进重庆业主李波,为种植户提供种子,并缴纳一定的收购保证金,由业主和政府提供种植技术指导。

目前,辣椒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据测算,亩产可达3000斤以上,每亩增收600元以上。

韩国朝天椒“辣了”庆元乡

“快给我称一下,看有多重……”,“不着急,一个一个的来,称了的过来登记……”8月21日,庆元乡飞龙村3社的辣椒收购点热闹非凡,村民们正忙着将一袋袋刚收割的辣椒搬上收购车。

异国辣椒亩产1500公斤

为了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今年年初,庆元乡特地引进了一批韩国五星朝天椒,并在飞龙村试种100亩。虽然村社干部告诉村民朝天椒品种特殊,产量能达到1500公斤/亩,可是飞龙村的村民们却没有一个能感到心里踏实,因为谁也不知道这异国辣椒能否在庆元的土地上“开花结果”。

到了八月,朝天椒进入了采收的季节,村民们看着地里长出的一簇簇小辣椒,笑开了颜。飞龙村3社的村民韦会锡说:“每一窝都要结好几大簇辣椒,一簇上头大概就是二三十个辣椒,这个长势不要说亩产1500公斤,就是亩产1750公斤都是可能的。”

“公司+农户”不愁销路

对于飞龙村这个交通不发达的偏远小山村来说,朝天椒的丰收并不意味着就有好的经济收入。朝天椒的销售渠道、市场是摆在他们面前的最大难题。

为了保障村民能真正得到实惠,庆元乡党委、政府并没有当“甩手掌柜”,而是主动谋发展,与重庆盘溪农贸市场签订了收购协议,协商了收购保护价,每公斤朝天辣椒收购价不低于1.2元。

村民韦会锡说:“我们现在一点都不担心销路,只要你种,就一定有人收。”重庆市盘溪农贸市场的收购员告诉记者,从8月11日辣椒收购开始到现在,他们已经主动上门收购了5次,共收购朝天椒近1万公斤,收购价都在每公斤1.2元以上,有些辣椒收购价达到1.4元。

据庆元乡乡长田云钗介绍,韩国朝天椒的采收时间还有两个月,预计今年飞龙村100亩试种田可产辣椒15多万公斤,村民收益近20万元。

明年全乡推广韩国朝天椒

韩国五星朝天椒大丰收,这让飞龙村的村民乐开了怀,也让庆元乡找到一条产业发展的新路。

庆元乡乡长田云钗告诉记者,飞龙村试种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该乡发展异国辣椒产业的斗志,明年庆元乡将在全乡范围内推广种植韩国五星朝天椒种,预计规模种植500—1000亩,仍然采用政府宣传引导,“公司+农户”的销售模式推动辣椒产业的发展。目前,庆元乡已经与贵州省贵阳市一家农贸市场签订了销售协议,为明年的朝天椒销售铺好了道路。

7、写消息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要使用“为„„”、“在„„形成下”、“在„„的领导下”、“在„„基础上”之类的套话,直接把事实讲出来。如实报道了事实,你想说的这些思想应该包含其中。如果读者感觉不到,那就是你硬在给事实穿靴戴帽。

(2)除了导语可以概括一下所报道的事实外,消息主体不应该再使用概括性的语言,要报道具体的事实,禁绝空话。如果你感到这样就没有东西可写了,这个报道便不该动笔,应该去采访。

(3)不要在消息中用第一人称。这说明你还没有跳出本部门的圈子,这样的稿子大多囿于狭小的环境,采用率很低。

(4)不要在报道基层干部的活动时使用“亲自”、“亲临”、“英明”的词汇,也不要“以赤心赢得上级的赞誉”之类的话,不要将“副*长”省略为“*长”。

(5)尽量不出现“他说:‘党的优惠政策激励我继续发展养猪产业,要做出成效,才对得起党和政府的关心鼓励”、“真是感谢政府感谢党了。”之类语言。

(6)不要出现“大家说”、“他们说”,这在自然状态是不可能发生的。一定要具体,谁、对谁、说了什么、怎么样,每一点都要交代清楚。

8、写通讯注意的几个问题

(7)标题不要过于笼统,大得无边。一旦这样确定下来,你必须一切从头讲起,不得不面面俱到,难于把握材料。

(8)不要纯自然地把采访的内容全部写进通讯。要适当编排,提炼出积极的主题,十分材料用三分已相当满了。

(9)不能将商业广告性质的企业领导人通讯,作为新闻投给党报。要划清为党报写稿与商业活动的界线。

结语: 以下几段话应成为我们写作新闻的座右铭:

△我们应当说真话,因为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列宁全集》第9卷第283页)

△用生活中的生动的具体事例来教育群众“是报刊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主要任务。”(《列宁全集》第28卷第83页)

△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生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毛泽东选集》第1217页)

△为报道真实新闻而奋斗!(周恩来给《新闻日报》增刊的题词)

△在新的历史时期,新闻工作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就要坚定地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基本路线,宣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决策,宣传全国各族人民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业绩和经验。(江泽民《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

新闻写作的意象 篇3

由此看来,“意”、“情”、“理”是通过生动、具体、形象,富于生命力、可感性的事物反映出来的。文学是这样,新闻也是这样,新闻意象不同于文学意象之处并不在于“虚”的不同,因为,这两种意象中所传达的“情”、“意”、“理”都必须符合客观规律与现实生活的逻辑,它们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实”的不同,即新闻意象中的人、物、景、事都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客观存在的,是经得起核实的事物;而文学意象中的人、物、景、事可以并且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虚构的。当然新闻注定要与虚构绝缘,但作为美学范畴中的意象,并不排斥新闻的参与。没有虚构作为“长袖”,新闻仍然可以舞出妙不可言的“舞蹈”。

请看下面一篇新闻稿:

(美联社汉城2000年8月15日电)在今天韩国电视台直播的画面中,100名朝鲜人悲喜交加,紧紧拥抱着他们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未能见面的南方亲属,他们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今天从平壤同时到达这里的这些上了年纪的北朝鲜人被人们簇拥着走进汉城的一个大会议厅,他们的亲属早已等候在那里。哭声和呜咽声立刻充满了整个大厅。

一个68岁的老汉对他95岁的母亲说:“妈妈,别伤心,你的儿子来看您了。”这位母亲的情绪太激动了,一名护士马上跑过来为她量血压。

另一位情绪异常激动的男子跪在地上向他的父亲磕头。坐在轮椅上的父亲身体虚弱,已经无法做出反应。

人们相拥而泣。他们拍着对方的背相互安慰,递上手帕擦去泪水。待到激动的心情平静下来,亲人们相互讲述各家的往事,并一同翻看老照片。

此次团聚的一幕使人看到,在封锁的军事化的边界两边,数以百万计的朝鲜人在经历着离别的痛苦。

时隔半个世纪的会面,哭声、呜咽声,拥抱、磕头,场景历历在目,那种无法描述的思念之情、离别之痛,还有那渴盼统一团圆的意念无不跃然纸上。这俨然是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回响在耳畔。

在这里,记者给读者所呈现的新闻意象,并没有因为情感的突出而破坏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反而正是由于这种刻骨铭心的情感凸现,更加深刻地反映了客观真实。

当然,新闻毕竟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它离不开具体事实的记录,这是新闻立足的基础。我们若说有的文章存在有“象”而无“意”的不足,但其新闻性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的话,下面的有“意”无“象”的新闻则是更不足取的了。

据《海峡导报》2000年8月4日报道,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在福建省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工作。他说,如果一些可以而且应该公开的事情不向群众公开,那你怎么说代表了人民利益?人民群众怎么与你同心同德呢?习近平说,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才能有效防止腐败。现在,干部群众对一些领导在重大事项,比如工程发包中搞“暗箱操作”的意见很大,这种“暗箱操作”也确实害了一些干部。我们搞政务公开,就是要把群众最关心、最担心的问题作为重点予以公开,让群众满意。

这里不止一次地提到的是“习近平强调”、“习近平说”、“他说”,通篇就只有一个干巴巴的理念——“要加强政务公开(意),而没有鲜活生动的哪怕是具体的一点的一个小事(象),完全是空话、套话。这样的新闻稿不仅没有说服力,更无美感可言,虽然屡见报端头版头条,但读者寥寥。而同样是一篇有关政风的报道,下面这篇就别有风味!

因为出差花费过多而被解除职务的丹麦前教育大臣丽特·比耶雷戈尔夫人,在偿还超支的差旅费后,最近又被提名为新内阁社会事务大臣。

丽特·比耶雷戈尔夫人去年10月间在巴黎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时浪费公款,于去年12月20日被解除职务。在这以后,她向政府偿还了5300丹麦克朗(约合1000美元)。这笔钱是她在出差时花费的私人开支,其中包括雇佣一辆小汽车和司机的费用、电话费和邮资。

(《中外新闻选》)

通篇未提一句政风的建设(虚),而是报道了一篇活生生的事件(实),虚实结合达到通向“虚”的良好效果。与之相比,第一篇最大的不同不是报道意图不同,而是“新闻意象”的营造意识不够,当实不实,当虚不虚,给人的印象就是“客里空”。

新闻写作研究 篇4

由于经济的繁荣, 社会节奏的加快, 电视、广播、报纸以及第四媒体已经引起了纷争。为了适应这种激烈的竞争形式, 新闻媒体进行了改革, 以便于获得更高的收视率。长期以来, 我国新闻报道一直遵循传统的“倒金字塔”的结构, 这种方式既有有利的一面, 又有不利的一面。对于其有利的一面来说, 他不仅仅可以使发生在社会上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事情以足够快的传播速度进入人们的世界中, 同时也可以使人们对自己所要了解的内容尽快得知。但是它的劣势也不可忽视, 比如说, 它所要表达的内容过于简洁单调, 新闻格式总是千篇一律, 没有新颖性、创新性, 在这个科技创新的时代, 这样势必使大众产生厌烦心理, 所以为了改变这种劣势, 我们将文学写作手法融于新闻的题材, 使其在准确快捷的传播过程中, 更具有吸引力, 使其内容更加新颖, 增强艺术感染力, 吸引人们的眼球。

一、文学写作和新闻写作的发展历程

(1) 文学写作的发展历程。文学写作的发展犹如一条长河, 拥有悠久的历史。在最初的阶段曾对文学定义为小说、戏剧、诗歌等创作, 后来又广泛化定义为以语言文字为具体形象化反映客观的艺术, 包括戏剧、诗歌、小说等。而现在又将文学定义为是一种语言文字用于表述社会和心理活动的学科, 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艺术范畴, 是语言文字的艺术, 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以不同的形式展现在不同时期、一定领域的社会生活, 所以, 文字写作被称其为一门艺术创作, 一种将人的情感, 社会生活融入文学的一种有机结合的创作。

(2) 新闻写作的发展历程。“新闻”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新唐书》中。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1) 社会最近发生新事情。 (2) 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后来相继揭露了新闻的形式和实质, 将其定义为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和变动的消息, 进而对于新闻写作也将具体化。

二、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应用的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 研究的目的。文学写作和新闻写作虽然属于不同的范畴, 但是新闻写作毕竟来源于文学写作, 尽管它们现在拥有自己独特的性质,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 他们是具有一定关联性的, 这样就会使他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结合点, 所以说在文学写作和新闻写作的过程中, 其目的主要是研究他们的不同之处, 根据他们不同的特点, 我们可以借鉴他们彼此的优势, 把他们相互结合起来, 来形成一种既具有新闻的准确性又具有文学的艺术性, 同时也研究和分析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中应用的发展趋势, 了解今后随着时代的发展, 他们的发展趋势究竟会如何。

(2) 研究的意义。通过对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研究, 把文学写作的手法运用到新闻写作中, 使其创作出具有吸引力、新颖力的作品, 使大众更加积极地了解社会情况, 这样不仅仅把社会新事物通过美的艺术形式呈现给大众, 还可以使新闻更具有艺术性, 不像以前那样, 新闻题材的内容平淡乏味, 不具有艺术感, 通过把文学艺术的手法融入新闻写作, 这样有机的结合, 才能使新闻写作更上一层楼, 使其内容升华到一定的境界, 达到异曲同工的效果。

三、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应用的方式

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的应用主要是把两种特点结合在一起, 把他们的不同之处很好地融入其中, 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把文学写作的情感性和新闻写作的准确性相结合。新闻写作虽然反映事情的准确性, 使人一看到新闻便了解到反映的事情, 但是这样使所表达出来的事情没有味道, 而文学写作带有丰富的情感色彩, 两者如果能结合在一起, 就能使所表达的内容更加生动, 更有吸引力。

(2) 把文学写作的修辞技巧和新闻写作的平淡朴实相结合。新闻写作原来只是对于所发生事情进行平淡的描述, 不加任何修饰, 这样反而会使表达出来的事情缺乏情感, 把文学写作中的修辞手法运用其中。例如, 比喻、白描、拟人……这些修辞手法的效果就会使人感觉所描述的内容更有感染力, 使人有种过目不忘的感觉, 大大提高了新闻所要达到的目的。

四、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应用的趋势

随着时代的进步, 有关的新闻人士越来越关注一些有效的方式来表达所发生的新闻。因为通过一定的文学手法描绘出来的新闻更能吸引大众的眼球, 这样通过不同手法, 运用不同的修辞把平淡乏味的语句进行整合编辑, 迎合了人们的需求, 这样才能使新闻在诸多媒介中更胜一筹, 占有独特的地位, 所以说, 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对文学写作手法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的这种方式更具有渴望性, 因为这种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的文学作品会更具有独特性, 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同时也可以使人们对新闻产生更强烈的兴趣, 这样也能够使新闻产业日趋月异地发展。

五、小结

在竞争激烈的当前社会中, 我们不能总是处于那种被动观念中, 我们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 寻求创新的方式, 使新闻在媒介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所以我们在原本平淡、简洁、朴实的语句中运用文学写作的手法, 增添新颖性, 这样才能使其达到理想的目的。当然, 我们在运用的同时, 也应该注意度的问题, 不能过于繁华, 这样就不符合新闻的本质特点, 我们仅仅是借鉴文学写作的手法, 并不是全面的采用, 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只有把握好度, 使两者发挥它最好的优势, 这样我们写出的新闻作品才是精品中的精品。

摘要: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 文化的发展源源不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文字的出现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原始社会, 人类只是为记住一些事物, 开始使用象形文字来表述, 后来演变得具有美感, 渗透了人类的情感, 发展成了文学。经过时间的演变, 开始把文学和新闻分离, 形成了两种文学。但是由于两种文学都具有自己的优点, 人们往往又把两者结合在一起, 使新闻写作又借助于文学写作手法的方式为新闻本身服务。近年来, 在我国诸多关于新闻写作方面的著作或论文中, 对新闻如何借鉴文学手法做出许多有意义的尝试和探讨。

关键词:文学,写作手法,新闻写作,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的关系分析 篇5

既然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相辅相成,新闻记者就不能重此轻彼,两者都要过硬,才能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如果采访不过硬,则新闻写作的内容、材料、情节、细节,事实的真假、曲直、深度、广度就会变得抽象和模糊;如果写作不过硬,则新闻采访不能转化为好的新闻作品,甚至使前期采访前功尽弃,徒劳无果。

新闻写作离不开采访,而采访离不开新闻事实,否则,写作和采访只能是空中楼阁,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全国道德模范党素珍的事迹在山西省乃至全国反响很大,这首先是她有《50年的坚守》这样的事迹存在,然后,通过许多记者深入挖掘,采访很多接受过她服务的矿工和老人家的子女之后,最后才报道出来。这一环节实现了事实到新闻转化,新闻采访是第一个环节。在党素珍的报道中,报道了她凌晨在井口为矿工送水、缝补衣服,突发脑梗塞摔倒在地,矿工簇拥着把她托入救护车,眼望急驰而去的救护车滚下热泪,像这样细小的情节,被当时正好在现场的我捕捉到(当时我就在她服务的矿井作宣传工作),这些鲜活的事实,说服力强,感动了读者,衬托出了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形象,为这一典范人物的推举和奉献精神的传承弘扬发挥了重大作用。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深入实地采访,和鲜活的新闻事实,党素珍的报道会有这样成功吗?“七分采,三分写”,由此可见,采访决定写作,写作对采访又有能动作用,这就是我们在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关系问题所持的唯物辩证的观点。

参考文献:

论“民生新闻”的写作 篇6

“大”与“小”的关系

民生新闻既包括与百姓生活直接相关的“小民生”新闻,也包括诠释国家惠民政策及走势的“大民生”新闻。“小民生”新闻是初级形态的民生新闻,偏重于展示平凡生活的“原生态”,以故事性、趣味性和娱乐性见长;“大民生”新闻是从百姓生活的角度反映国家的方针政策。在采写民生新闻时处理“大”与“小”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处理好“大民生”新闻与“小民生”新闻的关系。具体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在内容取舍上,要“大”“小”兼顾,力争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民生。既要有与百姓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等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小民生”新闻的内容,也要有国家惠民政策解读及与民声、民情、民心、民意、民权等密切相关的“大民生”新闻。

在新闻题材选择上,要找准“小民生”新闻与“大民生”新闻的结合点。当前,“小民生”新闻与“大民生”新闻缺乏有机融合。“小民生”新闻的题材大多局限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一幅世俗生活的全景图。表面上看,它再现了原汁原味的生活,实际上满足于街谈巷议、家长里短,陷入了琐碎叙事、题材平庸化、“同质化”的误区。“大民生”新闻则多侧重自上而下的政策法理解说,较少从民生角度解读国家政策,反映百姓对政府的意见和建议。

在主题提炼上要“小中见大”。民生新闻不仅仅是新闻的内容,更是一种视角、一种操作手段。采写民生新闻要善于“以小见大”,由解决一家一户具体的纠纷不断升华为化解社会群体之间的矛盾,由感性的生存体验深入到民众的精神生活领域。做到“小中见大”,关键是要从百姓的视角出发,多听老百姓的意见和呼声,善于从涉及老百姓生计来源、生存状态、生活质量、生命安全等不同层面的平凡的新闻素材中提炼出大的主题。陕西电视台《今日点击》2006年8月1日播出的《农险何日造福农民》,引起省政府高度重视,有关领导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专项调查研究,促成了解决此类事情的统筹方案的出台。

“迎”与“引”的关系

所谓“迎”,就是“以受众为中心”,迎合广大民众正当而健康的需要。所谓“引”,就是搞好舆论引导。“迎”与“引”在当前条件下表现为辩证统一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迎”与“引”的关系呢?

确立民本视角。这就要站在“民”的角度、按“民”的态度,而不是纯粹站在“官”的角度来采写新闻。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受“以媒体为中心”思想的影响,很少有人来思索民生问题,即使有民生新闻也仅仅停留在“为了民众”这个层面上,至于“民众是否关心”却很少顾及。因此,很难真正拉近与百姓的距离。古人云:“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新闻工作者应立足于民,取之于民,服务于民,把民生新闻定位于普通百姓的需求上,以完整表达受众意图及其生存状态和提高民众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在题材内容上为普通民众着想,以百姓身边事为主要报道题材,注重民生新闻的实用价值、娱乐价值、情感价值;在新闻表达上应体现民众风格,选择老百姓谈话新闻、情感新闻、故事新闻等喜闻乐见的形式。

当然,迎合民众的需要,不能把民生新闻混同于一般的社会新闻、“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鸡毛蒜皮”、“家长里短”样样都报,更不能为迎合少数人的低俗兴趣,卖弄噱头,到处猎奇,用娱乐化代替愉悦化。舆论监督应富有建设性,如果片面强调“为民代言”的报道立场,只倾听民众的心声而不善于倾听政府的想法,使“民生新闻”主客体间缺少建设性的沟通,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公众对政府、立法、司法的态度,导致新闻客观、公正、平衡等原则失衡。

搞好新闻引导。“国计”与“民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党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致的。现在有一个认识的误区,认为讲人民的利益多了,就有碍于党的意志的贯彻。人为地将党的意志和人民的利益对立起来,是十分错误的。采写民生新闻不是要不要宣传政府大政方针路线政策,而是如何更有效地宣传,要把着力点放在搞好新闻引导上。

首先,要搞好政策解读。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后,以人为本成为执政兴国的新理念,国家的大政方针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践证明,生动形象的政策解读比机械生硬的灌输式的政治关怀效果要好得多。所以,宣传涉及民生的重大政策和决策,不能简单地搞政策信息传递,而应在策划的基础上做好政策释疑和服务性报道,通过自下而上的诉求与自上而下引导的交汇融合,让老百姓了解政策,理解政府。

其次,要学会化解矛盾。社会现象中,广泛存在着新与旧、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等矛盾与冲突。这些矛盾与冲突,大多表现为观念形态的对立,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广大民众的影响很大,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学会用温情来消除对立,用沟通来化解对抗。去年广州要休渔半年,广州市下了一个通知,大致的意思是从即日起休渔半年,其间不许任何人下海捕鱼,违反规定者将处以罚款,严重者将追究刑事责任。广州的一家党报的记者,获取信息以后,照本宣科报了出来,引起渔民的反感。他们认为政府只说了休渔好的一面,而忽视了渔民的生计问题。但同是这条信息,香港一家报纸的记者,从渔民的角度进行了报道:“渔民说,休渔保护海洋资源和海洋生态平衡,这个决策非常对,我们拥护。但是我们是靠渔为生的,休渔后我们的生计没了出路,政府应该考虑这件事……”这么一写,就把一条政务新闻变成了民生新闻,有效地化解了矛盾。

“浅”与“深”的关系

所谓“浅”,就是浅显易懂,能用最感人的情节,激动人心、征服人心、震撼人心的细节,以及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形式打动人。所谓“深”,就是从普通百姓的生活、生存(包括关乎百姓生活的微观领域的变化和动向、宏观政策在百姓生活当中的运用和反响)的角度发现和提炼选题。正确处理“浅”与“深”的关系,要求新闻工作者“浅”“深”结合,全方位地反映百姓生活的状况、环境、质量、要求与呼声。

“浅显”而不“肤浅”。“浅显”是一种新闻视角,一种新闻表现形式。“肤浅”则是一种误区,一种媚俗的表现。应该看到,在“民生新闻”已成为一种时髦、一种浪潮的今天,许多民生新闻是“浅显”不足,“肤浅”有余。具体表现在:报道内容“鸡零狗碎”,一味堆砌天灾人祸、邻里纠纷、水管爆裂这样的生活琐事,新闻价值的含量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孤立地报道单个事件,不作深入、系统的挖掘,缺乏对新闻事件、对社会生活的整体关照;评论肤浅,没话找话苍白无力,使其成为事物表面飞短流长的匆匆过客。

采写浅显而生活内涵丰富的民生新闻,应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多从丰富多彩的百姓生活中,采写体验新闻、情感新闻、故事新闻。湖南卫视的系列新闻《老杨带路》,以纪实的手法,跟踪报道以卖煤球为生的老杨,带着两名青年学习营生。两名青年跟着老杨挑煤球,爬高楼,累得腰酸背疼。报道聚焦的是一个极有新意和深意的社会视角——不知生活的辛苦,就不知谋生的艰难。《老杨带路》也许不是什么大的新闻,但它以亲历的方式感知社会,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全新的感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为民生新闻提供了丰厚的内容资源,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老百姓普通而真实的充满质感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体验,让新闻变得既好看管用又具有生活所赋予的厚度。

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民生新闻”可以讲“故事”,但不能停滞在“感人”的表面,而应通过故事,引发社会的人文关怀。比如,通过老百姓生活的艰难、人情的冷暖来折射世态的炎凉,并由此发掘社会根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督促政府采取切实的措施。唯其如此,方能使“民生新闻”由“诉之以事”至“动之以情”再达“晓之以理”,从而唤起民间爱心与社会公正,进而实现由个人的体验与感悟启发群体的思考、反省与爱民行动。例如,《深圳观察》的整顿城中村系列报道,注重近距离地反映区域性社情民意,对市民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报道与分析,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强烈共鸣。

善于整合,不断创新。《南方日报》用“本土+深度+整合”的方式,打造“民生新闻”,很有成效。要把民生新闻做得有深度,首先要有所取舍,努力寻找新闻背后的新闻,使新闻事件从动态报道升华到深度报道、分析性报道。其次,要有所提炼。除了将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表达清楚,还必须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度加工,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点评、分析,使新闻事实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精神情感形成紧密和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只有让老百姓觉得“有用”,才能引起他们的共鸣。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报刊社)

新闻写作研究 篇7

1 新闻写作学习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

1) 从认识论的角度上看, 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对新闻写作课程学习的意义认识不足。

一般来说, 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培养的学生, 主要以学习汉语言文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基础, 再通过进一步学习新闻专业的一些相关知识和技能, 而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具备丰富的汉语言文学知识和较高的文学艺术修养, 并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新闻采编、文化宣传及教学科研工作的汉语言文学高级实用人才。但在实际的教学中, 他们普遍认为自己将来毕业后并不直接从事新闻媒体工作对学习效果的好坏会抱着一定程度的无足轻重的思想。所以, 在新闻写作学习与实践中投入的时间、精力也就相对较少, 他们并未充分认识到新闻写作的基础地位和实践应用意义。

2) 从知识结构的角度看, 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对新闻写作理论知识的掌握有所欠缺。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 有很多学生都比较认同新闻写作实践和经验, 会有效推动、促进新闻写作水平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而且认为自己的写作功底都也不差, 所以会有一种急急忙忙去实践, 而忽视新闻写作理论学习的倾向, 例如很多学生既对不同的新闻类型都觉得还比较了解, 但真要从理论上检查掌握情况或从实际作品中都可看出, 对不同新闻类型的本质特点把握的并不到位, 所以在分析具体的新闻作品时, 则会对新闻类型、结构、背景材料的运用等理论概念认识不清。在实践中仅凭感觉与过去的文学创作经验, 往往不能写出符合媒体特点的新闻作品。

新闻的本质特点即是用事实说话, 所以新闻作品要求简明扼要, 表达要客观明了, 尤其忌讳“文学化”的新闻作品。可在新闻写作实践中看到的学生作品, 发现总会在新闻语言关前纷纷落马, 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不像新闻”的新闻稿:例如习惯于文学创作中的主观议论和抒情, 习惯于堆砌修饰, 不必要的增加形容词, 习惯于介入缺乏事实依据的概括因素介入, 新闻事实的严谨程度要求即使是亲眼看到的, 都要去再次核实习惯于写作语言的拖沓等等究其根本, 还在于学生在新闻写作学习中没有绷紧“新闻理论”学习这根弦, 没有严谨认真的学习和实践作风, 去培养新闻思维方式, 而是把中学作文教学培养中形成的文学思维方式进行了简单惯性使用。

3) 从教学与新闻实践的角度看, 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新闻敏感性差, 新闻写作能力较弱。

在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中, 很多学生存在着缺乏新闻敏感性、新闻采集主动性差的问题, 所以往往会“采”不到点上, “采”的准备程度与努力程度不够, “采”不到好新闻。即使他们确定了采访对象, 也会遇到诸多做的不尽如人意的问题, 例如怎样设计采访目的与采访方案, 提问的角度及设置的问题, 恰当的文本选择与结构安排等等。总之, 学生们的新闻作品反映出他们的采访视角非常欠缺新意, 反映的问题简单肤浅、流于表面, 没有努力去触摸到人物的灵魂、事件背后的深层意蕴与影响, 缺乏“新闻味道”, 甚至极个别的作品让人不忍卒读、味同嚼蜡。

2 对上述存在问题的思考及对策研究

2.1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对学习新闻写作课程意义的认识

作为一门专业必修课, 新闻写作课程对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提高, 对紧接着的实践和实习生活, 均有着积极的实践指导意义。新闻宣传与报道的写作技能, 不只是在直接进入新闻媒体从事相关工作的时候才会需要, 反之则束之高阁。实际上, 作为一名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的学生, 如果进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去从事文化宣传或教学科研工作, 同样会遇到新闻宣传与报道的问题。因为无论是公司企业、党政机关, 还是高校或科研机构, 每天也都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新成就, 去互相宣传交流和了解学习。如果现在不去认真刻苦的学习新闻写作等相关理论知识, 提高新闻写作技能, 这种情况也许就会成为将来工作的拦路虎或绊脚石。

2.2 加强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对于新闻写作理论知识的学习

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忽视新闻写作理论知识学习的情况, 从以下三个角度来着手改进与解决这一问题。

第一, 严肃强调新闻写作理论知识在新闻写作中的基础性地位与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所谓理论来自实践, 反过来又能有效的指导实践, 如果是只知新闻写作之技巧, 而不知其理论要义, 新闻实践的效果就会降低, 以此来引导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积累。

第二, 让学生深刻理解新闻写作理论是“新闻理论、写作理论在新闻学、写作学两个学科交融的结晶[1]”。即新闻写作理论是由新闻写作的基本原理、新闻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各类新闻文体类型及其本质特点等三部分共同构成的理论体系。学生只有在认真掌握了这三部分理论以后, 才能达到有效的新闻写作实践。

第三, 对于新闻写作理论知识的学习, 首先要从基本概念和技法的掌握入手。做为教师, 让学生真正掌握最基本的概念, 其实并不容易。新闻写作中最基本的概念就是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 统称为新闻的“五个W”。这是最简单的陈述, 又是最难把握的问题。看一眼就会的内容, 到了自己手里却写不好, 抓不了要害。很多学生进入媒体而被认为存在“眼高手低”的毛病, 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可以这样说, 把“五个W”真正理解与掌握了, 新闻采访与写作的基本关才算过了。其次,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 新闻写作与其他文体的写作相比, 固然有其特殊的要求和规律, 但在写作方式的基本共性问题上是一致的, 即包括新闻的叙述、描绘、议论这三项基本写作技法的掌握。一般来说, 这三项基本功过关了, 就可以基本满足新闻文体的写作需要了。在这里要尤其强调一点, 即对新闻技法的持之以恒的训练精神, 所谓“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只有通过不断动笔的刻苦训练, 才能练就新闻写作的不俗本领。

2.3 要抓好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高素质的新闻人才

美国报业巨人普利策曾表述过这样的新闻教育观:“我的想法是将新闻作为一种崇高的知识分子的职业, 用实践的方法鼓励、教育现在、未来的从业人员[2]”。今天, 新闻教育界正在致力于探索新闻实践教学的有效方法, 培养高素质的新闻人才来满足社会需求。那么如何抓好新闻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环节, 有着不容忽视的关键性意义。如上所述, 理论学习要用来指导实践, 从而产生高质量的新闻作品, 必修下功夫抓好实践教学环节。

第一, 建立新闻实习基地。这是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获得实际锻炼、发挥个人才能必不可少的空间和舞台。如果没有媒体和受众的共同参与学生是无法凭空进入记者的角色来培养新闻敏感的, 也无从确切知道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 新闻式的思维方式也不容易真正形成, 新闻学习的热情无法有效和持续的点燃, 那么新闻写作的目的也就很难真正实现。这个时候, 建立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的课程实习基地和毕业实习基地就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但高等院校自身面临的经费等具体情况不同, 可以把实习基地的数量、大小、位置等做一定程度的调整, 例如可联系校外主流媒体建立实习基地, 也可依托校园内的一切新闻宣传部门或社团, 例如校园电视台、校园广播电台、校报、记者团、学生会宣传部门等等, 变成实习的小舞台, 一样可以让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的学生锻炼成长。

第二, 探索新闻写作实践教学的有效模式。目的在于养成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的新闻思维方式。在教学方法上, 可以注意实践训练方法的多样化, 包括课堂训练、课堂讨论、课堂点评、课外训练等等;在教学交流上, 可以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合作, 以期获得教学资源的共享;保持与新闻界的经常性的沟通和交流, 以达到知己知彼、有备而教的境界。可以把编辑、记者请到学校作报告、开讲座, 为学生们讲述生动具体的新闻采写实践的经验与体会, 从而加深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对新闻写作的理解与认识。要知道新闻界在关注什么、做什么、实施了哪些改革, 这反过来对教学也是一个参考和促进, 总而言之, 要将课堂与社会、新闻界联系起来。

第三, 安排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的实习, 要加强实践训练的次数。学生们的新闻写作实习, 应该和学生的新闻理论知识的学习相适应, 随着年级的升高, 进行不同阶段的实践, 为了保证实践效果, 需要加强新闻实践训练的次数。基于以上情况的考虑, 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的新闻实习应该具有一定的连贯性、系统性, 即充分利用各门课程包括新闻写作的课程实习充分利用假期实习, 以及做好临近毕业的大实习, 增加实训时间和次数, 来保证实践学习的效果。

第四, 认真总结实践学习的经验和成果, 争取发表作品。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要养成对各阶段实践学习进行总结与思考的习惯, 并形成总结文字。通过学生自己回顾, 可以看到实践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 从而积累宝贵的理性经验。同时, 可以开展专门的实习成果研讨报告会, 共同激励, 共同进步, 收到互相学教的良好效果。在总结学习的基础上, 要尽量帮助或督促学生公开发表作品, 这对于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自信大有裨益, 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勤于实践和精于实践的精神。

3 结语

综上所述, 在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的新闻写作教学日益受到重视的情况下, 加强新闻写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是非常必要与及时的。通过种种措施的改进, 对于扭转新闻写作教学与学习中存在的低效率情况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的培养, “既不要把自己关在书斋里, 成为新闻经验贫乏的`空头理论家', 也不要把自己降低到无理论厚度而只懂肤浅技术操作的`新闻技工'[3]”。总之, 通过对新闻写作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训练相结合, 把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培养成为上手快、后劲足的高素质新闻人才

摘要:通过对汉语言文学专业 (新闻方向) 学生在新闻写作课程的学习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反映出他们在思想上没有足够重视本门课程, 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轻视新闻写作理论知识学习的倾向, 在实践学习中新闻写作能力较弱。要想针对性的解决上述问题, 必须再次重申学习新闻写作课程的意义, 加强学习新闻写作理论知识, 并抓好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出高素质的新闻人才。

关键词:新闻写作,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任巧艳.新闻写作教学应重视基础理论的阐述[J].新闻采编, 2006 (4) .

[2]王卫明, 揭云.新闻业务类课程怎样进行实战训练[J].今传媒, 2008 (7) .

新闻评论的写作方法讨论和研究 篇8

1选题和立论

对于新闻评论者来说, 在进行新闻评论写作之前必须要选好话题并且确定好自己的立场。

1.1论题的选择和确定

在进行新闻评论写作前, 首先要确定进行评论的话题, 确定好自己的写作依据。根据现在新闻的情况来看, 目前这个写作依据无非来自于国内外的现状形势以及社会民生。在确定论题时, 以上两个方面是紧密结合的。对于社会民生的论题, 要结合当今社会的具体形式, 顺应现代发展的趋势;而对于国内外的现状又必须结合当代社会民生的具体状况, 避免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发生。此外, 新闻评论的选题要小, 新闻评论既然是评论就不会长篇大论、冗长烦躁。把选题定的小一点, 在评论时站在大众的角度考虑, 一针见血地论证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新闻评论。另外, 新闻评论的选题角度要新颖, 从新的角度去考虑和思考问题并且有理有据地写出来, 才能引人入胜, 得到大家的认可。例如:新闻评论《“看不见”号贩子的医院该担何责》就是针对当今社会号贩子猖狂的社会现状, 在社会民生方面进行选题, 且选题较小, 针对一些医院对于号贩子的熟视无睹甚至暗中勾结的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在评论中指出“不只是从法律层面, 从道义上, 医疗系统也有责任‘斥退’号贩子, 保障患者的权益。这不仅是基于人性自觉, 也是‘医者仁心’ 的应备素养”, 并且号召相关部门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引发大众思考, 引起社会重视。这才是一篇优秀的新闻评论, 才能体现出一篇新闻评论的价值。

1.2提出论点

1) 选好论题之后就要提出论点。一般来说, 优秀的新闻评论往往会有好的论点, 并且开门见山。例如:在新闻评论《网络空间不是“私人跑马场”》中, 作者在开篇借国家网信办发言人姜军的谈话——“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 任何人不得利用网络传播违法信息”, 提出本文的论点。

2) 运用论据引出论点。这种方法是学会运用当今事实或已存在的历史放在评论开头并进行论证得到结论。例如, 笔者在新闻评论“青岛天价大虾是面‘示丑镜’”中, 采取用事实引出论点的方法。 首先阐述了一件热门新闻:山东青岛一家天价虾烧烤店已经关闭, 这家店中, 一盘普通的虾要价高达38元一只, 整盘收费1 500余元。然后继续写道:“天价大虾”是面“示丑镜”照出了旅游城市的许多问题引出论点。由此揭露当今社会旅游城市“宰客” 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损坏了旅游城市的形象, 并由此指出相关部门督管不到位、处理方式草率的社会现状。笔者在文章结论处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我们也期待着在‘示丑镜’的反射下, 当地能坚决对宰客行为实行‘零容忍’, 让宰客老板付出代价, 并以此为契机, 做好市场监管, 给游客信心”。在这篇新闻评论中, 笔者运用论据引出论点来揭露当今社会旅游景点宰客的现状。

3) 提问或设问的方式引出论断。笔者曾在自己的一篇新闻评论《离婚救母并不是‘瞎胡闹’》 中运用了此种方法。在这篇评论, 笔者在文章开头以提问的方式引出论断:“母亲与女友同时掉进水中, 到底先救谁?类似的话题甚至被列入司法考试题目”, 在提出论断后, 笔者再对婚姻和孝道的关系进行阐述, 指出二者是可以两全的, 非对立的。 从而通过提问、论述, 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人人父母都会老去, 尽孝既是道德所需, 也是法定义务, 不是对等的先救谁”, 笔者正是通过这种方法提出了论点, 达到弘扬孝道的目的。

4) 通过树立“假想敌”得到结论。一篇优秀的新闻评论, 要将要抨击的一方作为“假想敌”, 针对假想敌的种种观点可能出现的理由一一进行辩驳, 旗帜鲜明地表述积极正能量的一面, 这样才能一针见血地进行论述, 这样的道德评论才具有说服力, 才能引导大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标题的确立

新闻评论的标题要引人注目, 并且要把想要评论的内容通过标题表示出来, 激发读者想要阅读的欲望, 一个好的标题的确立也是新闻评论写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新闻评论的标题要贴合新闻并且要简洁不能繁杂, 此外, 标题还要吸引人的注意。文章的标题要与所写内容相匹配并且要易于理解, 不能晦涩难懂。新闻评论的标题还要能代表文章的中心思想, 抓住文章核心。

例如:新闻评论《不要再让罂粟壳成餐饮业 “潜规则”》, 标题使人一看就有了想阅读整篇文章的效果, 标题简单易懂, 引人入胜, 在整篇文章中, 作者描述了当今社会不良商家将罂粟壳添加到食品中的现状, 谴责了不良商家一味追求利益, 并且痛斥了监管部门的软弱无力。这篇评论的标题代表了文章的核心内容, 表达了作者希望相关部门加大监督管理的迫切心情。

3结束语

对于新闻评论者来说, 掌握好新闻评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十分重要, 只有掌握了方法技巧才能写出一篇好的新闻评论, 才能发挥新闻评论本身的价值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穆青, 叶圣陶, 李普, 等.新闻采写经验谈[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3.

[2]蓝鸿文.新闻采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新闻写作研究 篇9

1 新时期我国新闻写作的研究

1979年《新闻战线》首先提出“新闻改革”, 并将新闻写作改革作为改革的桥头堡, “把长的改成短的, 少的改成多的, 慢的变成快的”。这一时期的新闻写作以政治改革的变化为变化, 不断提出新思想, 研究思路很是宽广。

1) 新时期新闻写作呈现出贴近现实, 贴近生活, 为社会服务发展的实用性特征。之前的新闻写作因为受政治、政策的影响, 大多是千篇一律的, 而且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空洞, 不贴近百姓生活, 没有独立性, 成为政治的附庸。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 我国社会的经济、文化都有了极大的发展, 我国的新闻写作研究也达到了不同于以往的发展广度和深度。这一时期, 记者的采访、编辑、评论等均呈现出新特点, 即更贴近现实, 贴近生活, 新闻写作显示出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实用性。

90年代后,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新闻传播格局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新闻写作业出现了新的特点:新闻写作研究更加专业化、深度化。随着电视媒体地位的凸显, 及时、直观的新闻种类受到了大众的喜爱, 90年代中后期,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一并被称为获取新闻的“四大媒介”。人们对新闻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 此时的新闻写作研究细分了不同社会领域的新闻, 如: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 包括对新闻文体、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的研究等, 繁荣了新闻写作的研究内涵。

2) 该时期的新闻写作研究还呈现出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的特点。艾丰的《新闻写作方法论》与心理学结合起来, 欧阳宏生的《新闻写作概论》则借鉴了美学、社会学、哲学等多种学科, 借助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成果来发展我国这一时期的新闻写作。

新时期以来, 新闻写作将社会学、哲学、叙述学、心理学、符号学等多种学科与新闻写作研究结合起来, 对新闻学的跨学科研究做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丰富了新闻写作和新闻学研究的内容, 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以正式出版的专著为例, 至今有关新闻写作的著作有500多部, 其中90%以上是在新时期改革开放后出版的, 这500多部专著包括作品评析、技巧方法总结、教材、学术研究专著和译注等五类, 拓展了新闻写作领域, 丰富其内涵。

2 我国新闻写作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网络的普及, 人们对网络媒体的使用越来越频繁, 因此, 研究网络条件下传统新闻写作的创新和网络新闻写作的发展将成为未来新闻写作研究的重点。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格局。网络成为大众传媒的一员, 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信息传播方式。在网络传播中, 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源头, 任何人也都是信息传播链条中的一环。网络的最大特点就是信息的共享性和快捷性, 这也恰恰是新闻所具备的特点, 因此, 网络和新闻之间的融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网络与新闻之间的融合互通, 势必会增强新闻的实效性, 新闻写作的语言和风格也将趋于网络化——更加简洁、更加新颖, 新闻写作将在网络时代中不断改革创新, 这也就需要我们广大新闻工作者与时俱进, 抓住机遇, 把握准时代的脉搏,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为网络时代下我国新闻写作研究贡献出新的力量。

1) 网络时代传统新闻写作研究。网络时代的传统新闻写作研究的重点是传统媒体能否适应网络信息时代的传播方式, 并且为其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网络时代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 大量的信息涌入, 呈鱼龙混杂的局面, 这对我国的传统新闻业来说, 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传统的新闻媒体工作者, 要借助网络的东风, 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下, 从新闻角度和内涵挖掘上下工夫, 给予广大群众不同的观念以赢得更多地受众。

新时期之后的新闻写作在贴近百姓生活的基础上, 更加深入调查和研究, 这是新时期我国新闻写作的一大特色, 也是相对于网络而言的一大优势, 因此, 在与网络融合的过程当中, 可以借助网络的共享性, 将深层次的新闻调查研究通过网络扩大其影响范围, 更好地为老百姓提供资讯信息。

2) 网络新闻写作研究。毫无疑问, 未来是网络的时代, 如何正确引导网络新闻写作的发展是每一名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无论是网络新闻采访、网络新闻写作、网络新闻编辑还是网络新闻评论、网络新闻策划等都是有待研究的环节。基于网络自身的发展特点, 新闻工作者既要在众多信息中既要持有冷静、客观的态度, 又要秉持新闻工作者自身的职业操守, 从而促进我国网络新闻写作的健康发展。

网络因其开放性和便捷性在给网络新闻提供巨大发展潜力的同时, 也为网络新闻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正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快捷性, 导致大量的虚假、不实的网络新闻出现, 有些为了博得人们眼球而进行的恶意炒作等歪曲了人们对事件的正确认识, 误导广大群众, 违背了基本的新闻职业道德。所以, 新闻写作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 也要避免网络的开放性和便捷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广大新闻工作者要秉持基本的职业道德, 以事实说话, 还原事件以真相, 及时给予广大受众正确、真实、客观的新闻内容和新闻导向。

3) 新闻写作的新体裁研究。目前, 新闻写作研究的发展趋势是以介绍新体裁为主, 如:深度报道的研究, 仅专著就有近10多部, 对深度报道原理到深度报道的思维到写作再到范文评析都有深入的研究。此外, 近年来新出现的现场短新闻、体验式新闻等新体裁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 新闻写作的体裁还有待进一步的创新、发展。

在今后新闻写作体裁的发展方面, 一方面要不断的改革创新, 创造出适合时代发展的新文体、新体裁, 以全新的方式为百姓讲述发生在人们身边的故事, 报道人们最为关心的话题;另一方面要跟进时代的发展步伐, 从网络等多方面渠道获取创新的灵感和经验, 将能引导新闻写作创新发展的好的做法与经验应用到实际创新中来, 创造出为老百姓接受的, 能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新闻写作体裁。还可以向国外先进国家学习宝贵经验, 结合我国国情, 发展我国的新闻写作事业。

一直以来, 学界把新闻写作的理论建设当做研究新闻写作的重要基础, 但至今没有成型的新闻写作理论。因此, 我国新闻写作发展仍需在理论上给予重视;新闻写作的研究对象也有待进一步明确。

新闻写作研究 篇10

1 新时期的新闻写作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的文化经济也逐渐地走向快速发展的道路。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各种社会问题纷繁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多变、复杂的社会现实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借用社会学的视角观照社会问题新闻,运用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和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对社会问题新闻写作展开研究。

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开始快速发展,并逐渐加深对新闻的研究,使其达到一定的深度,扩大研究领域。而网络的普遍应用让新闻写作不得不面临新的问题。在这种大环境下,新闻写作研究在向更深层次研究的同时要逐渐建立基本的理论体系,改变研究方向,并形成独有的话语体系。在之后的发展中,吸收并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成果,丰富自己的理论,促进新闻写作研究的深化。

2 新时期新闻写作存在的弊端

在一些人的观点中,认为新闻学和新闻写作是相同的概念,而实际上,新闻学与新闻写作并不是等同的,两者各有自己的研究方向[1]。新闻学,是指对社会发生的新闻现象及该现象出现的频率进行分析,包括新闻写作。新闻写作主要研究新闻中的各种技巧及写作方面的要求。

3 新时期下新闻写作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

3.1 创新新闻写作的写作体裁

当下,网络已经在各种社会活动中广泛应用。因此,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创新新闻写作的研究便成为了研究的新方向。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促进了各种新兴媒体的出现,对传统媒体造成冲击[2]。网络改变了人们信息交流的方式,在网络的大环境下,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来源,或是信息交流的中间环节,快速让信息共享。

要想实现新闻写作的持续发展,就必须与网络相结合,改变传统新闻写作模式和体裁,促进网络新闻写作的发展。因为网络的信息量较大,各项研究尚不成熟,新闻工作者在筛选信息时必须坚持原则,选择健康的信息,写出真实的新闻稿。而近几年为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加深了对新的写作体裁的研究,如深度报道、现场短新闻等,但这些体裁无法满足时代的进步,还需要不断创新,研发出更多的新文体,告诉人们身边发生的大事小情,紧紧跟随社会进步的步伐,从多种渠道得到灵感,总结经验并实现创新。

3.2 建立新闻写作的基础理论

虽然学者不断研究新闻写作,但一直没有建立基础理论。因此,建立新闻写作的基础理论体系,是当下新闻写作要最先攻克的难关。理论研究主要目的是对写作中会用到的理论、话语重新整合,形成独有的话语体系。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学者不可心急,要冷静分析研究成果,找到其中的优点和劣势,与历史资料结合,确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3.3 促进分支学科研究的发展

新闻写作在未来的发展中会逐渐分支,确立两个研究方向,是一般学科,另一个是新闻写作学科[3]。新闻写作学科虽然囊括了很多研究方向,包括新闻写作的叙事学研究、新闻写作的心理学研究、新闻写作的语言学研究以及新闻写作的文体学研究,着重对心理学研究与叙事学研究加大了研究力度。在之后的发展中,随着受众人群的不断增加,叙述学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可操作性和很高的价值,从而推动新闻写作研究的进一步加深,发现更多可行性措施,让研究结构更精确。而研究领域与新闻写作重合的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也越加突出。基础理论的逐渐确立,会不断充实心理学研究的研究方法,扩大研究范围,研究受众人群的心理。

完成新闻写作是为了更好地让大众了解到身边发生的事件,促进新闻传播,人们会参与到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使心理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与新闻写作建立密切的联系。

4 结语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学者必须分析新闻写作研究现有的利弊,并根据分析结果制定之后的发展趋势,这是促进新闻写作研究进一步深化的必要手段。新闻学现在还只是一个新的学科,仍需要不断探索,创新受众人群接收信息的方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新闻写作必然会实现多样化的发展,改善新闻写作中的不足,提高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段显迪.新时期新闻写作研究及其发展趋向探析[J].科技传播,2014(3).

[2]刘青.新时期新闻写作研究及其发展趋势探析[J].科技传播,2015(6).

谈谈电视新闻的标题写作 篇11

【关键词】 标题 写作 电视新闻

常言道:“人美在眼睛,文美在标题”,作为电视新闻来讲,人们在欣赏声画一体的活动画面的时候,其实也会注意标题。电视新闻的标题是电视传媒在往外传播信息时对报道内容的高度概括的精华话语,要求达到简洁、精炼、准确、生动的效果。有人说,报纸标题更注重修辞和文采,广播标题更注重口语化和语感的流畅,网络标题更注重突出关键词和设置悬念。笔者认为,电视的标题更注重通俗简明和直接了当。因此,一个好的标题,加上顺畅的文稿和与之相配的动人画面,这样的电视新闻便会深深地打动观众,鲜明地表现新闻的主题,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使受众产生共鸣、好奇,从而让人产生急欲知道内容的强烈愿望。笔者根据平时的工作经验,总结出了几种电视新闻标题的撰写方式,与电视同行商榷。

1. 好的新闻标题要贴近群众

新闻工作是项严谨的工作,它不仅有求我们有很高的政治敏锐性,及时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还要多报道对工作有指导意义、群众关心的内容,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使新闻报道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做好当好政府的“喉舌”作用。而作为新闻核心内容的标题更要在内容和形式上贴近群众。笔者写一条新闻起的原标题是《和庄镇群众自办文化艺术节》,稿件内容介绍和庄镇经济发展后,该镇群众在正月十五前自发组织活泼有趣的乡土文艺节目。后把标题改成《和庄群众多才艺 自娱自乐赞生活》不仅点明了主题,还更贴近了群众;2009 年“庆十一”祖国的生日那天,笔者采访新郑市实验小学庆“十一”活动,标题为《十一:我们一起唱国歌》,充分体现了祖国的花朵用实际行动来庆祝祖国的生日。 由于电视的传播特性,要求在一瞥之间,观众能够尽明题义。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的标题,不仅高度概括,还要一目了然。不能一味强求简练,甚至观众读起来困难费解,少用专业代称,更不能用文言代替。比如《农合行自我加压创效益》这样的标题,如果不是在当地播出,笔者觉得“新郑农村合作银行”不宜简化成“农合行”。像《某某:孝敬公婆 邻居夸赞》、《小红枣卖出好价钱》这些标题笔者觉得一目了然,朗朗上口。

2. 好的标题要标新立异

短新快是新闻的生命,不仅新闻要新,作为新闻“眼睛”的标题,更以创新为使命。古人就有为求一字捻断数根须的做法,因此好标题就是在这样反复地分析、比较和鉴别中“跳”出来的。笔者采写新郑枣乡风情游开幕,原标题为“红枣之乡喜迎八方客”,这条稿件本来写红红火火的枣乡风情游,标题写的有点不贴近群众,后来改成“新郑:枣儿红了 枣农笑了”,当地举办枣乡风情游的目的就是通过风情游,让更多的枣农走上富裕的道路,标题也用一个“红”字把当地传统节日的气氛表现出来,一个“笑”字也表现了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期盼,这也使得文章看起来显得活泼可爱多了;有条新闻原标题为“飞机开往新郑”,改为“飞机向着新郑飞”,意思虽相同,意境却不同,后一句话更体现了人们的喜悦之情。 由于电视屏幕的空间有限,再加上过多过杂的字幕会影响收视效果,因此,相对于报纸较多使用复合型标题,电视新闻标题除重大时政报道、主题性报道或新闻专题片外,一般以单一型标题为主。人们通常把标题分为实题、虚题和虚实结合题三种。由于电视的家用特性,观众一般不愿意过多思考。所以,电视的标题要多用实题,不能滥用对偶和文采。如“十年一剑 书就亮丽青春——记某企业知识型先进职工标兵张某某”经过编辑处理改为“张某某:兢兢业业干出个样来”,修改后的标题突出了张某某的工作态度和决心毅力。 有些记者时常会写这样的标题,如某项工作“成效显著”、“取得突破性进展”、“阶段性成果”,某某“生产运行平稳”等等这种万能标题,没有实际内容,千篇一律。作为电视记者,应以创新为己任,即使是对重复宣传的老题材,也应千方百计挖掘出新的特点。

3. 好的标题要鲜活生动

一条新闻,能不能打动读者,吸引观众,标题往往起着很大的作用。一个好的标题,往往会使一篇新闻生辉增色,诙谐幽默的语言,会使受众赏心悦目,回味悠长,产生浓厚的观看意愿。笔者采访中发现,近年来新郑生态逐步变好的现象,就是鸟类变多的问题,刚开始写的标题是《新郑生态良好鸟儿变多》,后来经过仔细揣摩改成《新郑处处闻啼鸟》这样一改,就显得生动形象多了,给新闻还在上级媒体采用播发。还有一条新闻的标题为“泳池,孩子们夏天的乐园”,既妙趣横生,又耐人寻味。 因此,电视新闻标题写作,要紧扣文章的内容,拟好和改好标题: 首先,从弄清新闻事实的基本要素入手。在采访中,记者首先要对新闻的五要素了解清楚,在弄清事实的来龙去脉之后,才能考慮写作重点,提炼新闻的标题。当然,作为电视新闻的标题可不苛求新闻五要素齐全。但是,“何事”这个要素是不可省略的。例如: 新郑抢修保护子产墓 --2010 年 8 月 10 日新郑广播电视台《新郑新闻》 这个新闻标题仅仅提及了两个要素:一是“何地”-- 新郑;二是“何事”-- 抢修保护子产墓。至于其它要素,虽没触及,但仍向观众准确地传递了要报道的新闻内容。 其次,从能够揭示新闻价值方面下笔。“言简意赅”是对写文章的要求,也是制作各种体裁的标题的需要。因此,在拟新闻标题时,要用较少的文字反映新闻事实中的要旨和精华,做到字斟句酌,达到“字字顶用”。

4. 好的标题要立体多维

电视新闻的标题虽然不能像报纸那样做成引题、主题、副题等复合型标题,但是由于技术的进步,现在的字幕系统趋向立体图文系统。比如新郑广播电视台《新郑新闻》的每一组新闻的字幕前都标有“要闻”、“新闻”、“简讯”等字幕栏花,这其实也是新闻标题的延伸,这些字幕栏花,对观众来说是一种提示和导读。另外,现在的字幕一般都有背景底板,出入一般都带有运动特技,有时还伴有音响音效,可以说,现在的电视新闻字幕是一个立体的多维字幕。这就要求各个元素,底板形状、颜色和字体、字号、颜色搭配合理、相得益彰,音效和运动既要生动活泼,又要与新闻风格协调一致。

总之,电视新闻标题的写作并非易事,其中包含着诸多的技巧和艺术,新闻工作者对此不应小视,而应当作一门学问去精心锤炼。笔者在这里讲到了一些方法和技巧,也只是“冰山一角”罢了,从业人员要想做到“信手拈来”,还得在实践中多写多练,毕竟,熟能生巧。

参考文献:

[1]《广播电视新闻学》 李岩 高等教育出版社.

[2]《传播学基础》 田中阳 岳麓书社.

[3]《中国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刘海贵 复旦大学出版社.

[4]《新闻周刊》.

[5]结合十多年的新闻采访工作经验精心撰写而成.

文学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研究 篇12

新闻写作和一般的文学写作有着非常大的差别, 它们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和轨迹, 因而今天所能看到的这两种文体具有非常大的不同。但是两种文体之间并不是完全能够分隔开来, 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汇聚, 因而在新闻写作的研究中, 很多学者对此具有不同的看法。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人们开始对新闻的需求越来越高, 因而显现出了一些新时代的特点, 此时, 如果能够将文学写作同新闻写作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 并且在新闻写作中充分发挥出中国文学的特点, 这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如何合理的将两者结合到一起是需要研究的重点问题, 而将两者之间的区别进行有效分析对于新闻写作以及文学写作的研究具有非常大的好处。

在叙事手法及要求上, 新闻写作同文学写作具有非常大的差别。从新闻写作上来看, 一个新闻作品首先需要对生活进行具体的描述, 并且还要包括记者对于场景的理解, 只有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才能有效表达出新闻的叙事效果。这样的新闻报道或者作品能够体现出一定的美感和必要的信息, 同时可以传达出无尽的想象, 从而使得新闻作品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新闻作品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反映出一个基本的事实, 只有首先达到了这个目标, 然后才去追求文字上的华丽以及生动。文字上的渲染会加强基本事实的叙说效果, 因而能够让读者更加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新闻叙事学》中的观点认为, 叙事能够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个世界, 并且是一种思维的表述方式, 新闻利用叙事的方式来将一些固定的信息进行表述和传递, 从而让读者能够获取这些信息, 并影响着人们的认知和价值观。新闻的叙事策略则是为了实现叙事的效果而是用的一些策略, 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叙事的行为, 也就是说, 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将新闻事实传递, 并且获得一定的传播效果。所以, 新闻叙事在叙事的速度、模式以及视角上都是以为了实现新闻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在这种目标下,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作品或者报道的最后底线, 而其中使用的一些写作手法或者使用文学写作中的修辞, 都必须要在这个底线之内。同时, 叙事表达的相关信息都必须要围绕着这个真实的事件来展开。

文学叙事同新闻写作有着非常大的不同。首先, 文学叙事中的景象或者内容并不一定是真实的, 文学叙事所需要表达的只是坐着的主观情感, 而不需要一个特定的事件。文学叙事中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来自于生活, 其作品中的人、物以及景象都来源于生活, 但是又和生活有些许不同。这些不同是作者为了实现本身的表达效果而对其进行的修改以及加工, 或者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夸大和想象。那么在这种程度上文学作品中的事件同现实事件就有非常大的不同, 其所描述的事件并不是文学叙事的主体, 而是为了要实现作品的感情抒发的一个载体, 因而, 叙事并不是文学叙事的一个最终目的。艺术性是文学叙事的又一主要特点。在文学叙事中, 并没有一个可以使用的普遍的类型, 因为文学叙事要表现出一定的艺术性, 因而供作者发挥的空间非常大。作者根据自身的想法以及意愿来表达出复杂的情感, 同时不同作者之间的表达手法也不尽相同, 因而叙事过程就需要满足艺术追求以及作者本身思想表达的需要, 由此也可以看出文学叙事是一种自由度非常高、非常个性化的叙事过程。因而, 文学叙事所表现出来的美感和感染力也比一般的文学作品要高。

综上可以看出, 新闻写作同文学之间存在很多的区别, 虽然新闻叙事可以采用的叙事模式有很多, 但是其最终目标是为了将事实表达出来, 而文学叙事则是为了表达出作者的主观情感以及艺术追求, 从而将作品的深度有效展现出来。新闻写作同文学之间的不同如果能够有效结合, 那么就会充分发挥新闻叙事的目的性以及文学叙事的感染力。试想一下, 如果新闻报道中能够采用文学的写作方法并加上适度的修辞, 那么读者就会感受到真正的力量, 新闻的感染力也会更强。

2 文学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研究

2.1 文学修辞手法

在文学写作或者叙事中有非常多的修辞手法, 如比喻、借代等, 合理的使用这些文学修辞手法, 那么将会使得写出来的新闻作品具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本文以某报的头条新闻为例来对新闻写作中的修辞手法应用进行说明。原文如下:

“事实上, 两人当时并没有隔多远, 他们失散的拐弯处是一条分岔口, 黑暗遮蔽了方向, 龙选了往下走, 而张却选了往上。像分别走在扇形的两条半径上, 再也无法重合。”

这段话是描述两位中国的工程师在巴基斯坦被塔利班绑架, 然后俩人逃离的过程描写。文学的修辞手法一般是为了目的是为了提高表达效果, 如果在新闻写作中合理的使用修辞手法, 那么会使得描述出来的事件更加生动鲜明。在上述这段话中, 描述的是两人在塔利班进行逃离时的一个场景, 两人选择了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此时, 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将两人逃离的方向比喻成扇形的两条半径, 以两条半径无法重合来暗指两人最终的命运截然不同, 最终一个人成功逃离, 而另外一个人却再也无法生存。

在其中一个人成功逃离后, 在叙述中出现了这样一段话:

敲门声惊动了三位正在做祷告的伊斯兰教徒, 一位长者扶起了泥人般的张国, 张国用虚弱的声音重复着:“我是中国人, 救我。”

这段话如果用正常的叙述的话, 有一个修饰词“泥人般”是完全可以去掉的, 只需要用正常的词汇来形容此时张国身上污秽不堪, 浑身泥泞即可, 但是记者在叙述时使用“泥人般”这三个子来形容脱险后的张国, 并且经过了一整夜的非常紧张刺激的逃跑过程后, 将此时已经脱线的张国的形象更加生动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让所有人都能够清晰的感受到当时的场景。

通过上述两个例子可以说明, 在正常的新闻写作中合理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于有效提高新闻写作的感染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文学表现手法

我国拥有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史, 而在这段长达五千年的文明积累中, 古典的诗词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而中国的语言艺术在诗词中也能得到很大的体现, 并且将中国的语言艺术提升到了巅峰。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流传至今的名句, 而这些句子在字、句上都非常有讲究, 对诗词的意境更是仔细推敲。在古代诗词中, 动词的使用堪称经典。这是因为在古代诗词中, 名词往往只是作为描述的对象或者主语, 处于一个被动的状态, 而真正化腐朽为神奇的则是古代诗词中的动词。将这些动词的使用手法结合新闻写作, 可以使得新闻写作更加生动形象并且富于表现力。新闻作品中要对发生的事实进行叙述, 因而需要使用大量的动词, 因而可以这样说, 没有动词的连接, 那么就没有新闻作品。如下面的例子:

玉米、高粱、飞天、人物, 都顺着丁玲的手爬上了墙。

这段文字主要是描写丁玲画插图的情景, 如果采用正常的叙事手法, 则是平铺直叙, 也能对基本的事实进行说明, 但是却不够生动, 如果描写成如下句子:

丁玲开始画插画, 她画了玉米, 还画了高粱、飞天以及人物等。

这样的改动虽然也能描述事实, 但是却平平无奇。而是用拟人的手法, 将画上的玉米、高粱、飞天等死物活化, 使得整个作画过程动了起来, 因而体现出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而为了将新闻叙述中的事实生动的表现出来, 要尽量多的使用动词, 但是其使用的前提是保证新闻叙事的客观以及真实, 在动词的选择上应追求准确, 不能过分夸张, 而用准了动词, 活用动词, 则可以使得新闻写作更加生动, 使得新闻写作的传播效果更好, 艺术效果也更佳。

3. 结论

在新闻写作中有效运用文学的写作手法可以有效使得新闻报道呈现出勃勃生机, 但是在新闻写作中如果过多的采用文学写作手法, 那么有可能会得不偿失, 这是因为新闻写作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还原事件的真实性。同时, 过分强调文学写作手法的使用可能会影响新闻的时效性以及真实性, 这就违背了新闻写作的一般性原则。因此, 新闻写作中必须要强调客观、真实, 适当的使用新闻写作中的修辞手法以及表现手法将有利于加强新闻作品的感染力, 但是不能过度强调文学写作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毕竟新闻作品是新闻而不是文学。

参考文献

[1]程道才.新闻写作基础[M].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4 (10) .

[2]胡志平.新闻写作创新智慧[M].新华出版社, 2003 (6) .

[3]王蕾.外国优秀新闻作品评析[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0 (10) .

[4]程道才.西方新闻写作概论[M].新华出版社, 2004 (9) .

[5]刘文波.新闻写作笔法百例[M].中国新闻出版社, 2007 (2) .

上一篇:三维实体造型技术下一篇:地基沉降计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