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写作的建议

2024-06-23

新闻写作的建议(通用11篇)

新闻写作的建议 篇1

新闻写作的建议

一、新闻编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让新时期的新闻编辑工作产生了非常大的转变,这主要体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首先是新闻素材的变化。对于信息社会中瞬息万变的新闻素材,编辑人员必须要进行一定的调整。比如说,记者在对某一新闻事件进行采访之后,在播报之前应当对新闻内容进行合理的编辑,才能够成为被社会大众都认可与接受的新闻形式。

其次是新型传播形式的改变。随着网络新闻近年来的发展,大部分受众越来越偏向于利用计算机或者手机来浏览新闻,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编辑人员也必须要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确保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从而为社会公众提供可视化强的新闻节目。

最后是编辑理念发生的改变。在新时期下,新闻编辑工作的明显变化即是思想理念方面的转变,唯有积极更新编辑工作理念,才能够真正做好编辑工作。如果编辑人员依旧沿用传统的固定的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所以,为了进一步做好新闻编辑工作,我们要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前提下不断更新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更好地满足广大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二、新时期新闻编辑工作的内涵和特点 1.新闻编辑工作的时代性特征。新闻编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彰显出传播媒体的风格与新闻特色。在新时期,新闻已经从过去的单一化、平面化逐渐朝着多元化和立体化的方向转变,大部分受众对新闻的要求逐渐提高,编辑工作的难度也在日益增加。

2.新闻编辑工作是对第一手新闻资料的加工和提炼,是对记者和撰稿人提供的第一手新闻素材的二次创作和加工。编辑工作应当从新闻工作的大局出发,挖掘出原始新闻资料中有价值的内容,并从客观的角度来对新闻进行分析。3.新闻编辑工作需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更加深入的引导。21世纪是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新媒体如微信、微博的飞速发展让编辑工作开始从幕后走向前台。新闻编辑工作在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下,对于自身角色的定位和组织热点新闻对话,都是当前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4.新闻编辑工作需要对各个新闻事件进行把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新闻编辑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职责,编辑人员在对第一手新闻资料进行编辑加工的过程中,其思想认识必须和党的方针路线政策保持一致,对新闻资料的属性进行准确判别,从而正确地进行舆论引导,同时做好新闻资料的筛选与编排工作。

三、做好新闻工作的对策建议 1.重视编排工作。我们在进行新闻编辑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便是对新闻材料进行二次编排整理。为了让更多的受众可以更好地获取有效的新闻信息,做出更加高质量吸引人的新闻,编辑人员特别要关注受众的收视心理。要做好编辑工作,第一是必须要对宣传心理学和宣传艺术学有充分的掌握和了解,同时还可以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工作之中,开展好新闻素材的编排工作;第二是在对新闻素材进行编排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地电视台和新闻栏目的主要受众的收视 规律,把各类新闻进行科学的安排衔接,从整个新闻节目的大局出发,站在广播电视台发展的高度,对每一则新闻素材进行深入分析,同时理清它们的关系,进而让新闻播报时更加流畅,让整个节目变得更加吸引观众,从而充分发挥出新闻节目的舆论引导功能。

2.注重有效信息量。有效信息量通常来说是指受众从新闻节目或者其他媒体节目的观看过程中所获取到的信息量。若我们在进行新闻编辑的过程中仅仅在意新闻信息的多少而不注重其中的有效信息量,这样播出的新闻节目不可能有很高的质量。因此,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应当站在受众的角度来对新闻信息展开审查分析,若编辑人员自己都对新闻素材不满意,那么受众就更不可能接受和认可了。

3.突出地方特色。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应当要突出地方特色,根据当地受众的需求来开展新闻编辑工作,从而进一步地增强地方电视台的竞争力。举个例子,北方的观众相对来说喜欢郭德纲的相声,而南方观众却喜欢海派清口。娱乐是这样,新闻也是如此,人们都会更加关注自己生活区域附近所发生的新闻事件。所以对于编辑人员而言,对新闻素材的编排应当要突出地方特色,选择当地受众喜闻乐见的新闻内容。另外,对于本地新闻的编辑工作必须要紧密贴合当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制作更多的“接地气儿”的新闻节目,从而提升本地观众对新闻节目的关注度,从而有效地增强地方广播电视台的竞争优势。4.找准观众需求。新时期下,必须要尽快改变过去一直以来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新闻制作编辑观念,逐渐转变为以受众为中心的工作理念。如此就要求编辑人员应当更全面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受众对新闻节目的需求,了解新闻节目受众群体的基本情况和收视规律。我们要尽可能地保证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能够基本满足受众对于新闻节目的实际需求,保证新闻节目的策划与编排可以为受众所喜爱。对于这一点,关键在于编辑人员应当对新闻“市场”有一个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所谓没有调查便没有发言权。

新闻写作的建议 篇2

1 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的内涵

1.1 报纸新闻写作的内涵

报纸新闻主要是以报纸为载体进行新闻的传播, 例如《人民日报》、《纽约时报》等等都是著名的报纸新闻代表[1]。报纸新闻写作具有报道深入、分析透彻等方面的特点, 方便与保存和查找, 没有阅读时间的限制。

1.2 网络新闻写作的内涵

欧洲粒子物理学家蒂姆·伯纳斯·李 (Tim Berners-Lee) 提出了万维网 (World Wild Web) 设想, 主要是借助网联网实现超文本信息的传送, 这一设想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逐渐形成了一种新型媒体[2]。网络新闻主要是以网络为载体, 进行新闻的传递。随着“微时代”的到来, 网络媒体逐渐进入到了我们生活当中的每一个角落, 对于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报纸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写作的差异

报纸新闻写作和网络新闻写作的差异, 主要表现在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主体的差异, 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理念的差异以及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方式的差异三个方面。

2.1 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主体的差异

报纸新闻写作的主体主要是具有专业知识和素养的新闻工作者, 通过实际调查而撰写新闻内容, 对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进行整合并发文, 报纸编辑新闻的可信度相对较高, 能够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是一种较为权威的新闻传播方式[3]。

网络新闻主体具有多样化特点, 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比如在“7.23温州动车事故”当中, 不少网友通过网络传播信息, 为这场事故提供了更多的信息依据。但是网络新闻写作由于其“低门槛”特点, 使得网络新闻写作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高低不等, 这也为一些思想素质较低的人员提供了一个便利的平台[4]。例如各类假新闻的频繁出现, 不良思想或者行为作风的融入等等, 使得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弥漫, 这也是网络新闻的缺点所在。

2.2 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理念的差异

报纸新闻写作较为重视大众的实际需求, 在国家的领导下, 尽量报道一些以民众所切实关心的问题, 解百姓之难, 听百姓之声, 是一种主流媒体[5]。但是报纸的篇幅有限, 不能面面俱到, 这也是报纸新闻写作的劣势所在。

网络新闻写作以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 人们可以借助网络来进行各类信息的搜索, 使新闻传播更加富含针对性特点, 满足不同人对新闻的各类需求。同时, 人们可以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当然也存在一些消极的观点。

2.3 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方式的差异

报纸新闻写作的方式主要是现行写作, 结合报纸排版进行文字和图片的最佳整合, 记者的思想模式通常是固定的, 在新闻构思的基础上进行写作, 写作方式较为正规[6]。

网络新闻写作更加注重二次创作, 结合受众的参与性, 凭借自身的知识水平和信息掌握程度进行重新组合, 更加彰显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个人的思想观念。网络新闻写作主要是通过链接进行呈现, 不同的链接标题会收到不同的点击量和搜索量。

3 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的融合发展

网络新闻的发展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创新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使得传统的报纸新闻写作方式受到影响, 而网络中众多的不良元素及思想又严重的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所以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 必须进行适当的新闻写作模式创新。

报纸新闻是较有影响力的新闻传播平台, 具有固定的读者群, 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 报纸新闻写作应该更加彰显其优势, 注重新闻真实性及有效性, 更多的倾听百姓心声, 传达国家的重要思想, 加强对新闻写作质量的控制。

网络新闻写作传播的迅速性特点, 传播主体的多样化特点都为网络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优势, 当前时代背景下, 可以加强对网络新闻写作的管理, 大力打击不良网站或者非法网站, 形成具有正确价值观念的网络传播平台, 可以适当增加新闻传播交互平台, 增加与百姓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真正发挥互联网的独特价值, 使新闻传播能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4 结论

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均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方式, 对于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主体的差异, 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理念的差异以及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方式的差异三个方面。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 我们应该正视网络新闻写作和报纸新闻写作各自的价值及缺点, 促进报纸新闻写作与网络新闻写作的融合, 使新闻传播能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露.快节奏、自由感与深度性的生命追求——读图时代报纸新闻叙事写作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3 (4) :1-56.

[2]钱淑芳.新闻写作中“包裹式”技巧分析报纸新闻与电视新闻写作方法比较系列研究之一[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1, 28 (8) :124-126.

[3]邓建国.管窥美国新闻传播院校媒介融合课程改革中的经验与教训——以南加州大学新闻系的试错为例[J].新闻大学, 2011, 15 (3) :106-109.

[4]黄也平.“第三种新闻”:选择与可能——新10年中国新闻“评论化转向”现象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1, 20 (5) :135-136.

[5]肖鲁仁.创新与实证:新闻理论研究的利器——读《新闻传播艺术论—报纸新闻写作魅力探索》[J].新闻天地, 2012, 20 (12) :165-167.

新闻写作的意象 篇3

由此看来,“意”、“情”、“理”是通过生动、具体、形象,富于生命力、可感性的事物反映出来的。文学是这样,新闻也是这样,新闻意象不同于文学意象之处并不在于“虚”的不同,因为,这两种意象中所传达的“情”、“意”、“理”都必须符合客观规律与现实生活的逻辑,它们二者的不同点在于“实”的不同,即新闻意象中的人、物、景、事都必须是现实生活中确确实实客观存在的,是经得起核实的事物;而文学意象中的人、物、景、事可以并且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虚构的。当然新闻注定要与虚构绝缘,但作为美学范畴中的意象,并不排斥新闻的参与。没有虚构作为“长袖”,新闻仍然可以舞出妙不可言的“舞蹈”。

请看下面一篇新闻稿:

(美联社汉城2000年8月15日电)在今天韩国电视台直播的画面中,100名朝鲜人悲喜交加,紧紧拥抱着他们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未能见面的南方亲属,他们都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今天从平壤同时到达这里的这些上了年纪的北朝鲜人被人们簇拥着走进汉城的一个大会议厅,他们的亲属早已等候在那里。哭声和呜咽声立刻充满了整个大厅。

一个68岁的老汉对他95岁的母亲说:“妈妈,别伤心,你的儿子来看您了。”这位母亲的情绪太激动了,一名护士马上跑过来为她量血压。

另一位情绪异常激动的男子跪在地上向他的父亲磕头。坐在轮椅上的父亲身体虚弱,已经无法做出反应。

人们相拥而泣。他们拍着对方的背相互安慰,递上手帕擦去泪水。待到激动的心情平静下来,亲人们相互讲述各家的往事,并一同翻看老照片。

此次团聚的一幕使人看到,在封锁的军事化的边界两边,数以百万计的朝鲜人在经历着离别的痛苦。

时隔半个世纪的会面,哭声、呜咽声,拥抱、磕头,场景历历在目,那种无法描述的思念之情、离别之痛,还有那渴盼统一团圆的意念无不跃然纸上。这俨然是闻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回响在耳畔。

在这里,记者给读者所呈现的新闻意象,并没有因为情感的突出而破坏新闻的客观真实性,反而正是由于这种刻骨铭心的情感凸现,更加深刻地反映了客观真实。

当然,新闻毕竟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它离不开具体事实的记录,这是新闻立足的基础。我们若说有的文章存在有“象”而无“意”的不足,但其新闻性仍能得到具体的体现的话,下面的有“意”无“象”的新闻则是更不足取的了。

据《海峡导报》2000年8月4日报道,福建省省长习近平在福建省机关效能建设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工作。他说,如果一些可以而且应该公开的事情不向群众公开,那你怎么说代表了人民利益?人民群众怎么与你同心同德呢?习近平说,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才能有效防止腐败。现在,干部群众对一些领导在重大事项,比如工程发包中搞“暗箱操作”的意见很大,这种“暗箱操作”也确实害了一些干部。我们搞政务公开,就是要把群众最关心、最担心的问题作为重点予以公开,让群众满意。

这里不止一次地提到的是“习近平强调”、“习近平说”、“他说”,通篇就只有一个干巴巴的理念——“要加强政务公开(意),而没有鲜活生动的哪怕是具体的一点的一个小事(象),完全是空话、套话。这样的新闻稿不仅没有说服力,更无美感可言,虽然屡见报端头版头条,但读者寥寥。而同样是一篇有关政风的报道,下面这篇就别有风味!

因为出差花费过多而被解除职务的丹麦前教育大臣丽特·比耶雷戈尔夫人,在偿还超支的差旅费后,最近又被提名为新内阁社会事务大臣。

丽特·比耶雷戈尔夫人去年10月间在巴黎出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会议时浪费公款,于去年12月20日被解除职务。在这以后,她向政府偿还了5300丹麦克朗(约合1000美元)。这笔钱是她在出差时花费的私人开支,其中包括雇佣一辆小汽车和司机的费用、电话费和邮资。

(《中外新闻选》)

通篇未提一句政风的建设(虚),而是报道了一篇活生生的事件(实),虚实结合达到通向“虚”的良好效果。与之相比,第一篇最大的不同不是报道意图不同,而是“新闻意象”的营造意识不够,当实不实,当虚不虚,给人的印象就是“客里空”。

新闻特写的写作 篇4

第二,要抓住人物和事物的特点。

第三,要抓生动的形象,捕捉人物、事物的动态、动势。

第四,要抓有感情色彩的东西。情能感人,要善于把人的喜怒惊思忧悲恐的感情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让情融于事中,使情满而不溢,范文《新闻特写的写作》。

第五,要抓取新闻事件的高潮部分。

消息类新闻的写作 篇5

消息类新闻的基本特征:真实性、时效性、文字少、篇幅小。消息的结构和写作方法 :

新闻五要素: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 何)。

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尾。

(一)标题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对于标题的拟定我们的要求较低,只要能突出消息特点、说明消息事件就行)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

(三)主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 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四)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注:标点符号正确规范。(特别是逗号句号、逗号顿号的区别等。)消息写作的原则和要求:

1、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

2、把精彩的引语放在消息的前面。

3、运用具体名词和富于动作色彩的动词。尽量少用形容词,不要在动词上再加用副词。

新闻通讯的写作方法 篇6

1、通讯的种类: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

2、通讯的特点

通讯是一种详细、深入的报道,也是一种具有多种表现方法的新闻媒体,通讯报道生动形象、具有感染力。

3、人物通讯:是以报道人物为主要内容的通讯。

其基本要求和方法有以下几点:要体现当今的时代特征;要写出人物的特点;要用人物的行为表现人物。一般有两种写法,一是对人物一生或是某个阶段、某一个方面,作比较全面的报道;还有就是不对人物作全面的报道,而是抓住某个特定的情景,简单几笔,把人物的精神、特点写出来,或是作一个侧面报道。

4、事件通讯:它是以重大的或寻常的事件为报道的通讯类型。是记述新近发生的,受到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件

①、其基本要求和方法有以下几点:叙事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事件情节要交代清楚名了,线索要清晰;叙事要生动,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在叙事中要选好人物,写人物时注意精练、生动形象。

②、通讯的语言特点和细节描写:通讯作为一种新闻媒体,语言要求准确严谨,简明扼要,鲜明生动,具体真切,通俗易懂;多运用琅琅上口的群众语言写通讯,要有浓郁的感情色彩。

5、新闻写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初学写作可以“描红模子”,从实践出发,边学习边实践,模仿着别的去学。

②、写新闻要有由头,最主要特点就是新,发生的事件离发表的时间越近越好。

③、多写短新闻,可以扩大版面的信息量,是各家报纸都特别提倡的。通讯写作案例

[A] 王崇伦抓豆腐

陈坚发

在中共哈尔滨市委副书记王崇伦办公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副别具一格的哈尔滨市地图。图是用文字标明的,不是什么重要建筑物,而是分布在全市的所有豆腐生产车间。

全国总工会副主席王崇伦是去年8月到哈尔滨兼任市委副书记的。市委分工他负责全市的财贸工作。他就把“抓豆腐”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近十几年来,哈尔滨市群众爱吃豆腐一直供应短缺。有关部门每年收到许多批评信,而“吃豆腐难”的问题却仍然年复一年地得不到解决。王崇伦一上任,市委第一书记文敏生在向他介绍情况时就建议他先抓好豆腐的生产和供应工作。王崇伦听了介绍,心里激动起来:怎么能让生活在“大豆之乡”的人吃豆腐那么困难!第二天,他就一步跨进了豆腐坊。

整整两个多月,王崇伦清早起来走访豆腐供应站,夜晚出入在各个豆腐生产车间。他一边调查,一边解决豆腐生产和供应中的一个个具体问题。

豆腐生产能力太小,是“吃豆腐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全市29个豆腐生产车间中,有13个车间的锅炉“老掉了牙”,严重影响生产;有一个车间安装着一条效率很低、浪费大豆严重的“豆腐生产自动线”;有的豆腐车间厂房太旧,也影响生产。

王崇伦一一调查清楚后,立即向市委汇报。在市委的支持下,更新了8台旧锅炉,翻修车间厂房的领导小组也在他的过问下成立了起来。他又组织技术人员改装了那条“豆腐生产自动线”。还把一个别的车间改造成生产豆腐的车间。豆腐的产量上去了。为了提高豆腐质量,王崇伦又和有关部门的同志一起,到车间摸索泡豆、磨浆、过箩、煮浆、点脑、压型等六个生产环节的“优选法”,总结推广了在这方面搞得比较好的南岗豆制品厂的经验,建立了标准化的工艺操作规程和质量检查制度,还组织职工选举出18名生产经验丰富的车间主任,做到每个车间都有两名主任轮流值班,严格把住了质量关。

生产车间布局不合理和供应网点少,是造成豆腐供应紧张的另一个原因。王崇伦与市有关部门的领导同志一起,走街串巷,帮助开办起一个又一个新的豆腐供应点。

今年一月下旬,在市委大楼的会议室里,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会。十几名从未迈进过市委大楼的“豆腐匠”,接受王崇伦的邀请,前来座谈豆腐生产的发展前景。王崇伦泡满一杯杯清茶,热情地招待他们。短短几个月里,王崇伦在雾气腾腾、又湿又热的豆腐生产车间里,已和他们中间的许多人交上了朋友。这些做豆腐的师傅在会上提出的一些建议,后来逐步得到落实。全市豆腐行业还提拔了一批豆腐技师。

现在,哈尔滨市平均每人每月吃豆腐量,已居全国各大城市之冠。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写作时切不可把先进人物写成从来没有过的大智大勇,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

〈实例〉 严师?慈父?名医

——记酉阳县浪坪乡评议村小民师 喻登智 吴建平采访乡村教师——酉阳县浪坪乡评议村小民师喻登智,乡亲们异口同声地称他:是名医、似慈父、更是严师!

1975年,喻登智接过教鞭,在评议村小的三尺讲台上一站就是20年。如今,他已由血气方刚的毛头小伙变成了鬓角染霜的“小老头”,可他痴心无改,无怨无悔。说他是名医,不是因为他有多高超的医术,而是因为他一直坚持义务为学生和乡亲们治疗疾病。评议村地处酉阳、黔江、彭水三县结合部,离乡所在地也有近20公里。这里缺医少药。刚当上民师时,学生们因营养不良,常生病。喻登智买来一些医学书籍,在认真教书的同时挑灯自学,掌握了儿科推拿术,并学会了用中草药治疗简单的疾病。一次,学生谢光玉在课堂上呕泻不止,当即休克。喻老师用学到的知识紧急施救,使谢光玉终于苏醒过来。家长闻讯赶来后,感激之泪涌出眼眶,连称喻老师“恩人”。为备足常用药品,他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在外出开会时尽可能多买些西药,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山里采中草药。他爱生如子。三年级学生胡世淑学习用功,成绩优良,可连续几天没到校上课了。喻老师在家访中得知,其父病故后家庭难以维持生计,只好不读书了。喻老师鼻头发酸,眼泪禁不住往外流。他当即决定免去胡世淑的学费,并保证供给她课本和学习用品,使即将失学的胡世淑重返校园。问及20年中喻老师究竟为多少学生资助过书费和学费,他说:这点小事不足挂齿。他抓校风、学风十分严格。有人对坚持升国旗不理解,他认为“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有人认为学生搞义务劳动是“不务正业”,他说这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爱劳动的习惯”。学生的红领巾没戴好,他帮助纠正,甚至脸未洗干净他也帮助洗净。乡亲们还说喻老师是真正的“以校为家”。学校教学条件差,没有教具,所用的直尺、三角极、圆规、量角器及体育器材都是他亲手仿制的。课桌凳、门窗坏了,他亲手补修。房上的瓦片被大风揭了,他亲自上房检修。他说这样可节约点钱,多资助几个失学儿童。自1983年以来,他所教班级的成绩,在全区的会考中总是名列前茅,其中1983年毕业的40人就有32人升入初中学习。突出的成绩使喻老师多次被乡、区、县、地评为先进教师。他于1994年9月获得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希望工程”园丁奖,去年夏天又光荣地出席了全省乡村教师“夏令营”活动。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详细地报道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报道形式。它比消息更详细地报道具有新闻意义的事件、经验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文体。通讯与消息都是新闻的主要文体,它们的共同点是都要求具有严格的真实性和及时性。不同之处是: 1。选择不同,消息选择广泛,可大可小。通讯要选择含量较大的真实典型材料。

2。表述详略不同,消息的内容表述简单概括。通讯内容表述比较复杂详尽,讲究场面和细节描写。

3。表达方式不同,消息多用叙述,而通讯在叙述的基础上,还要运用描写、议论、抒情手段。

4。结构不同,消息有固定的结构形式。通讯的结构与一般记叙文章相同,某本上按时间、逻辑及二者结合的顺序安排结构。特点

1。现实性。通讯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经验,紧密配合当前形势,为现实中心工作服务。

2。形象性。通讯常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要求对人对事进行较为具体形象的描写,人物要具有音容笑貌,事情要有始末情节,以此来感染读者。

3。评论性。通讯一般采取夹叙夹议的手法,直接揭示事件的思想意义,并评说是非,议论色彩较浓,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政治倾向和流露出作者的爱憎感情。分类

1。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方面的先进入物为主的通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事迹和思想,有的写一人

一生的,为人物全面立传的;有写一个人的一个或几个侧向的,集中反映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也有写群像的。

2。事件通讯。事件通讯是以记写事件为中心,重点描绘社会生活中带倾向性和典型性的生动事件及具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它的特点是以记事为主,交代清楚事件的原委,从而表达某种思想。3。工作通讯。工作通讯又称经验通讯,是以报道先进工作经验或某项工作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通讯。写工作通讯要有针对性,抓住当前带有普遍性的,又需要解决的问题。介绍经验要科学、有理论根据。经验要写得具体,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4。概貌通讯。概貌通讯也叫风貌通讯、上题通讯、综合通讯。它是反映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现实中的建设成就为主的报道。这类通讯取材广泛,气势大,笔墨重,给人以完整深刻的印象。

同人民在一起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开展青海玉树抗震救灾纪

飞机在高速飞行。机舱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专注的目光,聚焦在地图上一个让人揪心的地方——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北纬33.2度,东经96.6度„„

这是2010年4月18日的早晨。心系玉树地震灾区的胡锦涛总书记,前一天下午经过近25个小时的跨洋飞行回到北京、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后,第二天又乘飞机赶赴玉树地震灾区。一上飞机,总书记就把随行的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召集到一起,打开地图,详细询问玉树抗震救灾最新情况,讨论研究具体办法对策„„

第一时间作出决策,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第一时间送上慰问和关怀„„在玉树抗震救灾的日日夜夜,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与灾区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当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斗争在青藏高原腹地打响,总书记说出了如下这样动情的话语——

“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同人民在一起——

灾难突袭,忧心如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果断作出决策部署,紧急调集救援力量„„

大洋彼岸,一个揪心的难眠之夜——

美国华盛顿,当地时间4月13日19时49分。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强烈地震。

胡锦涛主席刚刚出席完核安全峰会,获知这一讯息后,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同代表团陪同人员一起,急迫地分析国内发来的一份份灾情简报。

灾情如火。胡锦涛立即向国内发出指示,要求各部门全力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千方百计救援受灾群众,同时要加强地震监测预报,落实防范余震措施,切实安排好受灾群众生活,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受灾群众安危,牵动总书记的心。他指示连夜紧急调用飞机,运送各地救援队伍奔赴灾区,并调集部队昼夜兼程开赴灾区投入抗震救灾斗争。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抗震救灾的战斗迅速打响„„

根据中央指示精神,国务院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任总指挥,下设抢险救灾、群众生活、卫生防疫、基础设施保障和生产恢复、地震监测、社会治安、宣传、综合等8个工作组,紧张有序地开展工作。

这天夜里,地震灾情进一步传来,胡锦涛心急如焚,果断作出提前回国的决策——

当地时间14日深夜11时许,胡主席同智利总统皮涅拉通电话;15日零时前后,又同正在国外访问的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通电话„„他分别向两国领导人通报了中国青海玉树地震灾情,表示目前中国正在紧急组织抗震救灾斗争,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投入抗震救灾工作。为此,不得不调整这次出访日程。

中国外交部有关人员立即同巴西外交部协商,提前并压缩访问巴西的有关活动,提前举行“金砖四国”领导人会晤。

有关国家领导人表示完全理解胡锦涛主席的决定,并代表本国政府和人民对中国青海玉树发生严重地震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表示沉痛哀悼,向中国人民表示深切同情和衷心慰问。

中国领导人心系人民的情怀,深深感动着人们„„

4月15日,在巴西利亚进行完10多场密集的双边和多边活动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于当晚11时30分踏上万里归程。

北京时间4月17日14时20分许,胡锦涛总书记从大洋彼岸回到北京。当天下午16时,总书记不顾旅途劳累,立即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研究部署青海玉树抗震救灾工作。

“我们必须以更加顽强的精神、更加迅速的行动、更加科学的方法,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坚决做好抗震救灾各项工作„„”关键时刻召开的这次重要会议,对抗震救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通讯的特点 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

(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3.通讯的种类

(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4.通讯的写作

第一,主题要明确。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

第二,材料要精当。按照主题思想的要求,去掂量材料、选取材料;把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和最有吸引力的材料写进去。第三,写人离不开事,写事为了写人。写人物通讯固然要写人,就是写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也不能忘记写人。当然,写人离不开写事。离开事例、细节、情节去写人,势必写得空空洞洞。

第四,角度要新颖。写作方法要灵活多样,除叙述外,可以描写、议论,也可以穿插人物对话、自叙和作者的体会、感受,既可以用第三人称的报道形式,也可以写成第一人称的访问记、印象记或书信体、日记体等。通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反映,诸如正面、反面、侧面、鸟瞰、平视、仰望、远眺、近看、俯首、细察„„角度不同,印象各异。若能精心选取最佳角度去写,往往能使稿件陡然增添新意,写得别具一格,引人入胜。

5.常见通讯简介

(1)人物通讯

所谓人物通讯,就是以报道各条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为主的通讯。它着重揭示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通过写人物的先进事迹,反映出人物的先进思想,使之成为社会的共同财富。同时,也报道转变中的人物和某些有争议的人物。“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写作时切不可把先进人物写成从来没有过的大智大勇,十全十美,写人叙事力求言真意切,恰如其分。

(2)事件通讯 所谓事件通讯,就是报道典型的、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写事当然离不开事件有关的人,但它不像人物通讯那样着力刻划人,而是以事件为中心,在事件的总画面中,为了写好事来写人。它既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重大的、振奋人心的典型事件和突出事件;也可以从某一新闻事件截取一个或若干个片断,进行细致详尽的描述,揭示事件的深刻含义;还可以是若干事件的综述。

(3)工作通讯

所谓工作通讯,就是反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的成绩,总结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或者探讨有争议的亟待解决的问题的报道。它是报纸上经常运用指导工作的重要报道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有四条:一是把介绍工作经验和分析问题作为主旨;二是凭借事实,深入分析;三是生动活泼,讲究文采;四是不拘一格,形式多样。随笔、散记、侧记、札记、记事可

(4)概貌通讯

新闻写作的建议 篇7

1把握新视角, 将民生与政策结合

民生是社会新闻报道的重点, 而民生与国家颁发的民生政策息息相关, 因此, 社会新闻采访写作应摒弃“民生”或“政策”单线叙述的方式, 把握新视角, 将民生与政策相结合, 一方面为国家宣传民生政策, 另一方面也让受众对民生政策有充分地了解。

以吉林省集安市电视台社会新闻栏目为例, 作为中国的人参之乡, 集安市的人参产业历来是当地的经济支柱, 是农民最重要的经济来源。然而, 受到人参种植广阔前景的影响,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了人参种植行列, 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导致人参的质量受到影响, 使集安市的人参种植产业面临了危机。面对这样的状况, 集安市电视台社会新闻栏目记者为了了解发生人参产业危机的症因, 一方面采访专家听取意见, 另一方面进入参农家庭了解实际情况。通过长时间的调研, 栏目记者掌握了制约当地人参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此基础上, 充分利用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 先后撰写了《万良人参启示录》《推广老参地、 农田地重茬种植人参》《人参娃娃移居山下林间参农平地致富》等新闻稿件。新闻一经播出, 对当地人参种植产生了巨大影响, 很多参农参考社会新闻栏目提出的建议, 改变了人参种植的模式, 最终, 不仅解决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 更推动了集安市人参产业进一步发展。

在上述案例中, 集安市社会新闻栏目将地方民生问题与民生政策结合起来, 为集安市人参产业发展提出了可行的建议。这种新闻采访写作把握了社会新闻报道的新视角, 不仅解决了新闻内容同质化问题, 同时也全面发挥了新闻媒体的舆论作用, 承担了应有的社会责任。

2体现新思路, 重视新闻采访的再创作

社会新闻因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新闻采访写作在用词上具有抽象性、政策性以及专业性等特点, 很多信息都很抽象, 例如一些数字、政策、 评论、预测等, 这些无法通过形象而具体的形式进行表达的信息使社会新闻的线条普遍“偏硬”。因此, 社会新闻要想在当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标新立异, 博取更多受众关注, 就要在“软化”报道主题的基础上, 在新闻采访写作的形式上追求突破与创新, 体现新思路, 重视新闻采访的再创作, 力争以最通俗的形式将新闻“改造”的有趣生动, 简单易懂。

1) 要提高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

记者的专业素质与新闻采访的再创作有着直接的联系, 同时也影响着社会新闻栏目的整体质量。 因此, 提高新闻记者的专业素质, 是体现新闻采访写作新思路的重要举措。新闻稿件是新闻事件的第一手资料, 这些资料符合新闻事实, 能够表现新闻事件的主要内容, 但新闻采访写作却不能照抄新闻原稿, 而必须要对原稿进行整理和再创作。一方面, 这是因为新闻媒体必须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 其中, 社会责任包括道德责任、公共利益和社会义务, 政治责任则需要媒体坚持党性原则, 宣传社会主义建设的路线, 以及弘扬党和人民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主旋律。因此, 坚持新闻采访的再创作, 是新闻媒体落实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的重要举措。另一方面, 社会新闻栏目在播报时有着时间、 空间、内容等很多的限制, 而新闻原稿或篇幅冗长, 或口语化严重, 因此, 必须要对新闻原稿进行再创作, 才能使新闻稿件符合社会新闻栏目播报的要求。 新闻记者是新闻稿件再创作的主体, 只有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才能满足新闻稿件再创作的要求, 从而不断提升新闻质量, 并提升新闻栏目的社会影响力。

2) 要通过新闻采访的再创作赋予新闻更深刻的内容。

社会新闻的主要特点是内容多样化, 它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对社会中突出的问题予以报道, 使受众产生共鸣, 通过受众的关注、聚焦从而形成社会舆论, 来影响或消除社会问题。因此, 新闻采访的再创作应摒弃浅白的描述, 避免直述新闻事件, 而是应当通过再创作赋予新闻更为深刻的内容, 以期能够引起受众共鸣。

例如, 留守儿童是当前我国较为突出的社会现象。在报道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新闻时, 新闻记者可通过对新闻稿件的再创作, 将留守儿童事件转化为小故事、议论文或评论文等形式, 在表达出核心事件的同时, 对事件予以渲染, 使新闻富有情感。

这种新闻采访的再创作将单纯的新闻事件演变成带有情节和强烈情感色彩的短文, 既表达了核心事件, 又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和可视性, 同时, 理性的评论也能够代表大众思想, 更容易引起受众的共鸣, 使受众关注新闻事件, 从而在社会新闻栏目的带领下形成社会舆论。

3阐述新观点, 营造社会新闻品牌形象

要重新审视并定位社会新闻的职能, 表现新闻栏目的新观点, 就必须要对媒体职能与当前现状进行对照、分析并评价, 探索两者之间的差距, 首先确立社会新闻报道的可提升空间, 其次履行职能, 以敏锐的视角探求对受众具有实际意义的新闻题材。

首先, 媒体职能要求的核心是真实、全面与快速, 在新形势下, 社会新闻不能局限于家长里短以及一味娱乐化, 而是应当聚焦于关系到民众生活质量、生存权利乃至生命安全等方面, 扩大和利用资源, 强化社会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严肃性。例如, 当前许多地方政府会议或活动都是围绕党的政策方针所开展的, 都与社会息息相关, 而新闻记者要转变采访作风, 不能把焦点仅放在采访领导方面, 而是要注重细心观察和深入发掘, 提取会议或活动的主题, 并在节目中真实而准确的报道相关的内容。

其次, 社会新闻栏目是一个整体, 在这个整体中, 每一个环节都是提升新闻报道质量的关键所在。 因此, 从整体来说首先要打造思想厚度, 制作有内涵的新闻节目。面对当前竞争激烈、新闻资源有限的状况, 所谓独家资源、独家报道越来越难以成为现实。因此, 社会新闻栏目就要转变思想, 推行转嫁策略, 如从新观点、新视角的角度开展新闻报道, 从而提升社会新闻节目的品质。

4结束语

总之, 新闻采访写作是社会新闻报道中的“重头戏”, 不仅关系着媒体品牌, 更关系到了新闻媒体能否承担起社会责任。因此, 新时期的新闻采访写作应积极转化思路, 同时转化媒体本位, 在开展新闻传播的同时投入相应的受众行为研究, 运用新视角、新思路和新观点, 让新闻传播与受众行为的步调保持一致, 让传播内容能够满足受众需求, 从而体现新闻栏目的存在价值, 创设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袁剑.深度报道中的采访心理研究——以《新闻调查》为例[J].中国科技信息, 2008 (9) :143-143.

[2]陈潮亮.电视社会新闻深度报道的突破[J].新闻前哨, 2011 (2) :83-84.

[3]董志浩.谈新闻的深度报道与社会共鸣[J].琼州学院学报, 2007 (S1) .

校园新闻的发现与写作 篇8

重大事件发生、重要领导视察,这些很明显的新闻,学生一般也会发现。难就难在当没有这些重大事件的时候,还有没有新闻?如果在平常的新闻写作教学中,教会学生以下几点,对解决“校园无新闻”现象会有一定的帮助。

一寻找变化出新闻

校园不像街市,车水马龙,变化多端。往往是教室、操场、食堂三部曲,单调而乏味,一成不变。因此,很多学生苦于找不到新闻。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不变中的变化,通过细微的观察,在熟视无睹的平常中找出变化的不平常,发现新闻价值。

如学校的各类比赛,都要打一些横幅标语,这是看似不变的,但近来有了变化,在横幅的右下角,多了“动感地带”、“如意通赞助”之类的文字,在中学里,还是头一回,这就有文章可做、有新闻可写了。

二新旧对比出新闻

对所报道对象作新旧对比。新闻是在事物变化进程中即时发生的,原有基础是新闻的生长基点,新闻所以为新,是以旧事作参照系的。能不能及时把握这种对比,察觉这种变动,是发现新闻的关键,也是锻炼、打磨、培养新闻敏感的极好办法。每年的校运会,都是固定的程序,开幕式、领导讲话、裁判员、运动员讲话,团体操比赛,然后正式开始其他项目比赛。这时候,要教会学生多和前几届运动会比较,看今年的校运会哪些方面和过去的不同,原因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就能通过新旧对比,写出好新闻。

这就要求采编人员对校园的各类现象有着比较深入的了解。哪些报过,哪些没报过,哪些是旧招子,哪些是新举措,先过筛子,新旧反复比照。遴取老师同学们欲知未知的新信息。实际上,对新旧材料过筛子的过程。就是培养强化新闻敏感的过程。

三整合线索出新闻

对同一类型的新闻线索进行整合,揭示出最近一个时期事件的发展走向。新闻忌讳就事论事的报道,既报道现象,还要敏锐地揭示事件的本质、发展趋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新闻落点要找好。如每年都过教师节,每年的教师节都有很多报道,形式也多种多样,但可能都是单个老师、或单个班级、年级的慰问活动的报道,能否以“他们这样过教师节”为题,做一个综合的报道呢?例如,把这些现象分类综合起来写,就可以写出一条整体地体现教师们过自己节日的好新闻了。

四挖掘关联出新闻

有些事件看似很小。但背后隐藏的关联事件却耐人深思。故事背后的故事,往往也是读者最喜闻乐见的。从运动的角度说,任何一件新闻都是动态的,总是处于发展变化之中的。从新闻受众的角度来说。大家总想了解新闻报道后有什么下文和最新进展。这就要求我们在事件发生后还要关注新闻之后产生的影响、事件的最新进展、发展走向,对有最新进展,有价值的及时进行后续报道。另外,一些反向关联也能写出好新闻。例如,一件很隆重、精彩且反映强烈的新闻背后找出不和谐音,找出冷思考。或在新闻发生后不久,再杀一个回马枪。比如《中学生交谊舞热现象的冷思考》等。

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会有一些事情从身边擦肩而过。没有引起注意,或者说随着人们警惕性提高了,许多现象伪装得也就更加深了。这就要求我们要训练学生培养敏锐的洞察力,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找出有价值的新闻来。这样,就能使“校园无新闻”问题得以解决。

新闻和消息的写作格式 篇9

一、消息(新闻)一般由五部分组成的。

(一)结构

1、标题:它是消息的眼睛,写作时要求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有时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标题也会由引题、正题、副题三部分组成;

2、导语:它是作者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的有关于消息的最主要、最新鲜的事

实;“导语是以简单而生动的文字表述新闻最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性或诱惑力的消息的开头。

3、主体:它在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全面的阐述,展开事实的部分;

4、背景:事件发生的历史环境和原因。大多穿插在主体之中,有的也用背景提炼标题。

5、结尾:以分析、议论的方式对消息作点评。

标题、导语、主体是构成一则消息必不可少的三部分。

背景和结语,可根据消息内容而定,有时需要,有时没有,有时还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二)成功条件

1、报送信息的格式(三号黑体、三号仿宋gb)

2、报送信息的数量(多)及图片(处理好)

3、报送信息的范围(上级要求:安全、队伍、教育教学、合作交流、学前教育、简讯)

4、主题鲜明,一事一议

4、报送信息的要求

(1)报送信息要突出“新”、“实”、“快”(提前)、“精”。即信息要有新情况、新内容;信息内容要真实,主题明确,文题相符,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信息报送要及时、快捷,重、特、大、突发性事件必须在第一时间内报送;信息内容文字精炼,数据准确,能够做到概括、提炼和总结。

(2)文章统一采用第三人称方式。不要出现“我镇”、“我校”等字眼。

(3)提炼主题要集中、正确、鲜明、深刻。主题要有一定的高度或深度不能记流水帐。

(4)要选好角度突出主题。着眼要高取材要精体现在一个“新”字。

(5)整体上做到求真、求实、求新、求深。要关注新事例、新经验、新情况、新变化和对这些问题的新认识要在全县乃至更大范围内有一定的参考或推广价值。

二、简讯

简讯的撰写要求

简讯要写明时间、地点、内容等,不要用第一人称写。语言要求简洁明了,但是得把事情说清楚。一般不少于半页或一页。

1、标题:标题概括简讯的主要内容。结合简讯内容,给简讯 取个好听的名字(题目)。

2、导语 :导语是简讯开头的一段话,要求用极简明的话概括 简讯的最基本内容。

3、主体 :主体是简讯的主要部分,要求具体清楚,内容翔实,层次分明。

4、结尾:结尾是对简讯内容的小结。有些简讯可无结尾。

新闻的写作技巧有哪些 篇10

一、前言

新闻的主要内容都是通过采访收集的,所以采访在新闻写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现在的新闻工作者都是以“立片言以居要”的精神进行工作的,主要是指工作以采访为主、写作为辅,从而使采访的信息更加真实。

所以,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采访是为了收集到真实的内容,写作是为了让采访的内容得以真实地展现。相关的工作者一定要提高采访和写作两方面的能力,不能只注重其中的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否则新闻稿件无法得到广大受众的喜爱,甚至导致稿件无法发表。那么,写好一份新闻稿有什么写作技巧呢?现在,笔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大家以下几点建议:

二、广播电视新闻具体的写作技巧

(一)整理好采访的资料,注意导语的使用

导语在整篇新闻的开头,是整个新闻的重中之重。所以,采访者一定要对采访到的内容进行反复斟酌,从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并进行修改和完善,融入一定的写作手法整理、优化新闻内容,这样才能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报纸新闻的导语和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是有差别的,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主要阐述一个信息点,而报纸新闻的导语是对整篇文章的概括。广播电视新闻导语主要采用“某人某时在某地为什么发生了某事”的模式。

在写人的时候,一定要突出重要的人物,不是很重要的人物一般可以忽略不写;在写事情的时候,一定要交代清楚时间的前因后果,保证事件的真实性。所以,在广播电视新闻的导语中一定要写清地点和事件。导语是非常精炼的,不要出现无用的词语,也禁止出现一些空话、大话和废话。记者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对新闻采访材料进行详细的梳理,导语一定要简洁明了,保证能够直接阐明事情的真相,这样才能勾起读者的兴趣。

(二)注意广播语言的应用

在写作过程中,要保证事件的真实性。在整理稿件内容的过程中,要保证话筒、镜头画面和文字是相匹配的。要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避免在稿件中出现病句,还要注意语言的优美性,不能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失去阅读兴趣。比如在写作民生新闻稿件时,如果记者只对每个人物进行介绍,或者介绍一些观众不关注的事情,而对于那些观众想了解的事情却一带而过,这样就会使整个新闻价值大打折扣,无法引起读者继续阅读的欲望。

所以,虽然民生问题十分贴近人们的生活,但是要想使人们感兴趣也是很不容易的。中国的语言是很微妙的,它能将各种画面里所描绘的内容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体现出中国语言的博大精深,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来提升读者阅读新闻的兴趣。以《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其使用的文字是很有品位的,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将纪录片的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使人们在观看的时候产生愉悦感,甚至为观众营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要提高广播电视新闻的档次,就要用有限的镜头传播无限的内容,还要继续深化文字的力量。

(三)加强稿件的逻辑顺序

人们在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字幕与画面不吻合的状况,这种情况会导致观众产生烦躁心理,影响人们后续观看的情绪。报纸新闻和广播电视新闻是有区别的,广播电视要根据不同的内容和画面进行镜头的切换,所以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要保证每一个镜头转换都是自然、流畅的,保证为观众呈现的画面和文字是相符的。

在对稿件进行整理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新闻事件的真实性,还要融入一定的写作手法,理性与感性的结合才能使整篇新闻更有说服力和可读性。新闻工作者对画面和文字有一定的掌控能力,所以在进行新闻编制的时候,要提高对剪辑工作的重视度,对其进行全面的把控,以防出现文字和画面不符的现象。在空白画面出现的时候,一定要对其进行处理,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式进行解释说明,如用字幕、播报的方式来弥补画面空缺时所想要表达的内容。所以,新闻记者必须对稿件的思路有很清晰的了解,以防出现紧急情况就慌乱而不知所措。

(四)在稿件中酌情加入一些个人的情感

在播报广播电视新闻的过程中,其实是可以适当加入一些自己的想法的,如自己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和观点,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对其进行分析。

新闻工作者在这方面有义务将自己的一些想法表达出来,对社会上的一些正能量和关于道德的事情进行阐述。例如,在遇见仿冒伪劣的时候,记者不仅要根据实际情况把事情的真相讲清楚,还要将自己的看法和一些市民的想法一并表现出来,这样更能体现新闻的真实性;然后对整个事件进行彻底的调查,对仿冒的产品进行仔细的研究,重点报道相关的供应商和厂家,以保证他们以后不再做这种事情,记者还可以从受害人的角度来报道,从而让政府对这种事情加以重视。

广播电视新闻是充满正义的,要保证给大家呈现的是事情的真相,并非是任意妄为。新闻工作者不能利用自己的职位便利来“公报私仇”,要切实保证新闻的真实性,避免因为工作的失误而给社会造成不安宁。

三、结语

广播电视新闻不仅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社会的安定也十分重要,如果广播电视新闻出现不可靠的新闻报道,就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困扰。

破解新闻写作教学的三大难题 篇11

关键词:新闻写作教学难题

新闻教育必须强化实践,这一点专家们早已达成共识。但共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新闻教育的总体格局,理论与实践脱节,新闻学毕业生适应能力差、进入角色慢等问题一直存在。作为新闻学的核心课程之一,新闻写作教学急需破解自身难题。

一、新闻写作教学存在的难题

1.学生缺乏实战能力。新闻教育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但很多高校的新闻写作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教师讲、学生听,灌输式教学,课堂练习使用的素材也往往是现成的。新闻写作应当展现事实,记者必须把有新闻价值的事实报道出来。新闻报道要求运用准确、具体、通俗、清晰、简洁的语言叙述事实,这种要求看似简单,但对缺少训练和新闻实战经验的人来说却实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必须经过反复的实战训练才能达成。

2.教师纸上谈兵。据调查,国内已有超过900家高校开办新闻专业,但新闻教育改革缓慢,从事新闻写作教学的教师中有媒体工作经历的很少,虽然不乏满腹经纶者,却只能纸上谈兵。在美英等处于全球新闻业发展前沿的国家,情形却不是这样,他们特别强调新闻学专业教师的新闻从业背景。比如,全美国新闻院系里几乎所有教新闻实践课程的教师都有新闻从业的职业经历。如果知识传授、案例分析、新闻写作仅仅停留在书本上,新闻写作课程教师的作用几乎可以忽略。相反,具备新闻从业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却可以从实际出发点拨学生,必要的时候可以现场“打样”,答疑解惑,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人文精神教育缺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但人文精神教育缺失,不单是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而且是中国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作家冯骥才曾大声疾呼:“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之所以将这个问题列出,是因为这一点对未来的新闻工作者很重要。在近年来的新闻报道中,年轻记者缺乏人文精神的问题也很突出。炮制虚假新闻、制造无聊的新闻噱头、不顾他人感受强行采访报道等等,均是其具体表现。只培养能采、会写的准记者,新闻教育的任务只完成一半。

二、新闻写作的教改思路

1.实战训练。要结合实际,科学安排实战训练课时和学生实习,使知识传授和实践锻炼有机结合。实战训练可采取课堂新闻发布会、校内采访、校外采访等形式。课堂新闻发布会简单易行,主持人由教师本人担任,时间可长可短。校内外新闻人物、学校和院系的学生会主席、学生社团负责人都可以作为新闻发言人走进模拟发布会,接受学生的集体采访。发布会内容要提前告知学生,要求他们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踊跃提问,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写作作业。为引导学生从身边生活中发现新闻,教师还应经常与学校的党委宣传部门、学生工作部门、各院系负责人保持紧密联系,全面了解校内动态,提前预知校内活动,随时向学生提供新闻线索,并选择合适的内容,组织学生分组采访。

2.讨论探究。讨论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典案例讨论、经典作品讨论、最新案例讨论、最新作品讨论、学生作品讨论、学术观点讨论等。每次课都应当有意识地设计讨论环节,讨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简单议题的讨论可以随时进行,专题讨论的内容由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共同商定,分头搜集资料,做好充足准备。为设置鲜活议题,教学案例应适当补充“当日新闻”,新鲜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鼓励学生质疑,课堂上应该有不同的声音,不存在“绝对权威”。学生质疑说明他在深入思考,这样的质疑作为讨论议题,对师生都是进一步激发。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是讨论的组织者、引领者,不应该是裁判者。

3.示范采写。从某种角度讲,新闻采写课也是教师的示范课。学生初学乍练,难免犯错。对学生采访中出现的失误,教师应及时纠正,示范引导。对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诸如有效信息少,主观性语言多,教师可以写“下水文”,一篇“下水文”胜过45分钟的夸夸其谈,更容易让学生明白,客观的新闻是对看得见的事实及人们的言行所进行的不加主观修饰的报道。高水平的记者会将自己需要表达的观点隐藏在客观事件的叙述中而不漏痕迹地展现出来。新闻“姓”新,新闻写作教学的内容也必须切准社会的脉搏,随时更新。当教师的视野和能量有限时,必须寻求外援,把优秀的一线记者和编辑请进课堂。这些人在新闻一线摸爬滚打,实战经验多,属于外援性师傅,既可以为新闻教学补充新鲜血液,又可以为学生的新闻实践提供示范和指导。

4.博客新闻写作。博客具有方便、快捷和开放性、普及性的特点,利用好这个无限广阔的交流互动平台,可以把新闻写作教学课堂无限延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班级为单位,申请设立班级新闻博客,这里既是学生展示实践成果的地方,也是网上互动的公共空间。学生完成的新闻写作作业,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上传。

5.人文精神的渗透和养成。人文精神不能一朝一夕养成更不能强制命令。教师既需要灌输,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也需要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润物无声。人文精神的渗透必须贯穿于采访、讨论、写作等所有教学环节。例如,通过讨论具体新闻事件中的记者表现,帮助学生逐渐理解“最小伤害原则”,即“有职业操守的记者把新闻来源、采访对象和同事者15看做值得尊敬的人”。要让学生意识到:无论是作为一名记者,还是作为一个社会人,都需要具备人文精神,承担社会责任。

三、新闻写作的教改成果

1.教室、校园、社会三个课堂紧密衔接的教学模式。以新闻写作课堂为依托,把新闻写作教学的触角向校园延伸、向社会生活拓展。既“请进来”,把新闻人物、新闻发言人和一线编辑记者请进课堂,提供新闻素材;也“走出去”,有组织有目的地帶着学生走进校园新闻现场和社会生活现场,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享受新闻发现的乐趣,感受新闻写作的魅力,构筑开放的新闻写作课堂。

2.记者、编辑、教师三种身份有效地发挥教师角色。新闻写作教学急需双师型教师,既能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又能指导学生外出采访,能为学生的新闻作品和新闻实践把关。笔者发挥新闻从业经验比较丰富的优势,还尝试了“高校新闻教师+媒体从业者”共同教学方式,请媒体从业人员参与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的新闻采访的写作。

3.课堂、QQ、博客三个空间相互补充的教学手段。课堂教学固有的局限性决定了教学效果的有限性。笔者在与学生交流中发现,QQ、博客不但可以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思想、情感和生活状态,还可以变成新闻写作教与学的课余平台。对教学中发现的重大问题或者共性问题,我们利用课堂时间集中解决;对于易解决的一般性问题,通过博客或QQ群等方式随时讨论解决。博客还引来素不相识的网友参与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4.技能教育、知识传授、人文精神养成同等重要的教育理念。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是衡量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无数事实证明:无知很可怕,人文精神缺失比无知更可怕。在新闻写作教学中,人文精神养成、技能教育、知识传授三足鼎立,任何一方都不可或缺。

本文系绥化学院2012年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项目编号:ZD201211)研究成果之一。

上一篇:关於健康的英语范文下一篇:东峨镇积极推进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