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导语的写作

2024-08-03

新闻导语的写作(精选12篇)

新闻导语的写作 篇1

导语, 是新闻写作区别于其他文体写作的一种特殊要求, 一般是指新闻的头一句或头一段, 是新闻的要旨, 对新闻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新闻导语作为消息的开头, 与一般的诗歌、戏剧、散文和小说的开头是不同的。文艺作品的开头往往讲究“弯弓盘马, 引而不发”, 若是一开头就把人物的底细、故事的结局都抖搂出来给读者, 那或许反而令人感到索然无味, 失去了一种艺术享受, 而新闻导语的写作要求刚好与之相反, 人们在接受新闻信息时的心理与进行艺术欣赏时的心理是不同的。如今现代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 人们的工作、学习都很忙, 面对新闻媒介所提供的各式各样的新闻信息, 读者势必要求有选择地快速阅读, 新闻导语一开始就向读者提供新闻事实, 就是为了顺应读者的这一阅读心理, 为读者提供方便。

一、新闻导语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堆砌概念, 罗列数字。概念、数字虽能说明新闻事实, 但过分地堆砌概念、罗列数字却违背了消息导语“简练”的特性, 必会适得其反。

二是穿靴戴帽, 拖沓冗长。

三是总结材料, 多多宜善。此类问题多出现于总结性会议的报道中, 是一种典型的总结式报道, 导语只怕别人不知道成绩与荣誉, 把新闻点淹没在大段文字材料中。

四是把计划当行动, 把认识当事实。

五是空洞无物, 滥下结论。

六是重复标题, 无计可施。有的消息导语没有几句却把标题、引题翻过来倒过去, 说一遍车轱辘话, 毫无新意, 让人感到不是“理屈词穷”, 就是“江郎才尽”。

七是生拉硬扯, 不分主次。有的导语中貌似追求创新, 运用技巧, 实则牵强附会, 生硬拔高, 很不自然。

二、新闻导语的写作要求

导语的“导”字, 含有“开始、启发、引导”等多层含义。记者在写导语的时候, 面临着如何把主要事实及意义表达出来, 以及如何吸引、诱导读者阅读整篇新闻报道的双重任务。虽然导语写作在写法上有千变万化, 但在导语写作上也必须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一)

突出精华, 把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告诉读者。导语要对新闻事实中最新鲜、最重要、最独特、最有接近性的要素加以强调、突出, 以引起关注, 激发好奇心, 求知欲。

(二) 具体实在, 无论记事写人, 都应做到即物明理,

即事寓情, 见人见事清晰简明、干净利落。制作导语的目的就是为了引导, 为了加快传播节奏, 这就要求导语必须开门见山, 落笔入题, 具体实在地明示信息精华。

(三) 新颖生动, 巧于开篇, 讲究表达方法, 力求构思新奇, 文笔生动。导语最忌因袭依傍, 平淡无奇。

(四) 导语内容要有一个兴奋点或卖点。

导语要调动读者的情绪, 记者选择新观点新言论的时候, 要适当地跟着读者走, 一定程度上要适合读者的情绪, 这样才能赢得受众的心。

三、新闻导语写作的主要方法技巧

导语从一创立到现在, 已经经历了“六要素”俱全的第一代导语, 只提炼部分新闻要素的第二代导语和打破常规、多样化发展的第三代导语三个阶段, 无论记者用哪种形式构思新闻的导语, 总离不开以下几种方法技巧:

(一) 运用“浓缩概括法”写导语, 即以事件的核心事实概括整篇报道的主题和轮廓, 给受众一个整体性的认识。

(二) 运用

“设置悬念法”写导语, 即用带有悬念的新闻导语巧妙地点出最精彩或最重要的新闻事实, 抓住读者的胃口。

(三) 运用

“特写镜头法”写导语, 即抓住人物或事物的局部特征细加描写, 给人留下电影镜头般的印象, 使人有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四) 运用

“现场观察法”写导语, 即把记者在现场观察到的材料作为带动其他材料的由头, 引出其它事实, 从个别到一般, 从点到面, 从具体到抽象。

(五) 运用

“夹叙夹议法”写导语, 即在导语中夹叙夹议, 进行议论点拨, 以揭示信息的性质、价值和意义, 但其中的议论必须贴切、与事实相符, 或褒或贬必须符合事实, 不能“贴金”, 也不能“抹黑”。

(六) 运用

“由近及远法”写导语, 即在写作时要尽量找一件最新的时间要素、最明确的事情作为新闻导语, 由近及远, 以新带旧。

综上所述, 消息导语的写法虽然有很多种, 但记者在写作导语时切莫循规蹈矩, 对号入座, 而是要根据新闻事件本身的性质和意义, 从实际出发, 来决定导语的形式和内容。同时, 千万不要为了吸引观众, 而去刻意求新, 以免给人造成一种不伦不类, 哗众取宠之感, 既白费了心思, 又影响了消息的传播效果。

四、新闻导语写作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如今, 消息导语经历了“全型导语”、“部分要素导语”、“丰富型导语”三代发展之后, 已经随着互联网新闻时代的到来迈向了一个更高的发展方向, 如果我们还停留在传统的思维领域固步自封, 那么写出的导语就会落伍, 所以, 导语的写作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不断适应时代的要求。

一些优秀的导语以新颖独特的角度、灵活巧妙的手法诠释了新一代导语的发展方向———即更简洁、更生动、更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发展方向。新闻导语写作要追求最佳, 就必须走出套路, 不拘一格, 新一代导语正向着更精粹简短、更灵活多样、更真切形象、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发向发展。

正像新闻报道一样, 消息导语写作也随着时代的变革而不断发展变化, 我们正进入信息社会, 通讯卫星、电脑和信息高速公路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和实现, 预示着多媒体时代已大踏步走来, 新闻报道的传播模式将发生重大变革, 导语的写作也不例外, 作为新时代的新闻工作者, 我们应当把眼光投向未来, 把笔端指向创新, 运用灵活多样的手法, 写出更精炼、更切实、更吸引人的消息导语。■

(作者单位:鸡西矿业集团有线电视台)

新闻导语的写作 篇2

本报讯(记者石伟 通讯员杭慧喆)现今大学生的体质真的变差了吗?昨天,华中科技大学秋季运动会开幕。与往年不同,今年的比赛项目中,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项目“不见了”。运动会负责人表示,这两个项目对学生体质要求较高,取消是为了避免参赛学生“受伤”。

昨天下午举行的女子1500米比赛中,不少选手刚跑到终点,就被等候的志愿者“架着”下场。“我们大一学生每天早上要出操,每周有两次是长跑。为了比赛,我还提前两个星期利用晚上出来跑两圈,感觉还行。”对比赛成绩并不太满意的选手小陈说,除了出操和这次赛前训练,平时很少跑步。

“你每星期会去跑步锻炼身体吗?”记者随机询问20名大一以上的学生,有14人表示“从来不特意去跑步锻炼”。

“每周打两次球,就算运动了。对大多数人来说,单纯的跑步太枯燥,没意思。”大三学生小李是学院足球队员,为了锻炼体能,他每周会自行到操场上跑5次,每次跑5圈。他说,其他的室友,有一人喜欢做俯卧撑,除此之外,很少见到有人出去跑步或者做别的运动。

女生则大多表示以羽毛球、乒乓球代替跑步类的训练。“我们也会到操场上跑两圈,是为了减肥,不会太快。”大二女生小黄说,反正又不参加比赛,用不着比速度、拼耐力。

不少学生认为长跑“脱离群众”

对于运动会取消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项目,有17人表示“无所谓”。“这种项目一般人不敢尝试,跑下来全身疼好几天,还不一定能跑完。半路掉队了,很没面子的。”大二学生周宇认为,这两个项目太“脱离群众”,除了被一两个牛人“霸占”赛场,玩的人太少,取消了没什么影响。

另外,有3人认为取消两项长跑比较可惜。“这样的项目最能凝聚班级、宿舍关系。一个人跑,十几个人在场内陪跑、喊加油,不管成绩怎么样,大家的关系会因为这更亲密。”计算机专业的小陈认为,学校运动会就不应该是功利性的,不能为了得奖而决定参不参加,只要能一起参与,一起玩得开心就行。

校方称学生体质达不到中长跑要求

该校体育部副主任沈跃进介绍,本次取消两个长跑项目是出于现实考虑。

“一方面是天气太冷,跑起来太辛苦;另一方面,这两项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大部分学生达不到要求,上场有一定危险性。”沈跃进说,每年新生入学都会进行体能、体质测试,达标结果不太理想。

此外,现在的学生课外生活丰富,更愿意把精力花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上,不愿意花时间跑步,索性取消两个项目,增加趣味性内容,吸引更多人参与。

他表示,今年首次取消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以后会根据学生们的体质、体能情况灵活调整,可能会恢复到运动会赛事中。

优点:很好的对文章标题进行进一步的解释,突出了此新闻最重要的事实,即华中科大运动会取消长跑是因为学生体质达不到要求。

缺点:是典型的提问式导语,但提问后没有做出解答。不过我觉得就文章内容而言,此篇文章的导语可不用提问式导语,因为这个问题不是什么趣事,不足以借此吸引人们的注意,应该直接用叙述式导语。

改进:我觉得应该把“这两个项目对学生体质要求较高”改成现今学生们的体质变差。(改成叙述式导语: 本报讯(记者石伟 通讯员杭慧喆)今年华中科技大学的运动会项目有所改变,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项目均被取消。运动会负责人表示,这两个项目对学生体质要求较高,取消是为了避免参赛学生受伤。)

日本“心灵杀手”:64岁老妇没动手致十余人死

近日日本警方宣布逮捕了日本“史上最离奇杀人案”的犯罪嫌疑人角田美代子并陆续逮捕其余7名涉案人员,其中包括嫌疑人的亲戚及事实婚姻的丈夫及儿子等。被事件人物关系和案件之离奇弄得摸不着头脑的网民纷纷称,这不正是横沟正史等日本推理小说笔下的故事情节吗?只是这个事件的的确确的发生了,并牵连数个家庭,日本警方和媒体至今没有彻底弄明白,一个女子怎么没动手,却让上十人死亡或失踪。

连环案 “铁桶案”的背后女人

一切的谜团源自于一桩离奇“铁桶案”。

2011年11月,日本兵库县警方在兵库县尼崎市一个出租仓库内发现了一个被水泥注满的铁桶,随后警方发现一名女性尸体被用水泥浇筑在铁桶中。经司法解剖后,警方确认死者身份,为同年9月失踪的66岁当地妇女,大江和子。

今年10月初的时候,警方接到报案称,在尼崎市一处民居发现3具已经高度腐烂的尸体。

一名被害者是老年女性,身高约150CM,年龄大约在70岁左右,被埋藏时脸部朝下,身上一丝不挂,没有明显外伤;第二名受害者系年轻女子,尸体腐烂严重;第三名受害者性别年龄不辨,花白头发,死亡时间大约在1年前。

警方抽丝剥茧,发现所有线索的矛头都指向一名名叫角田美代子的六旬妇人。据兵库县警方公布的消息显示,与角田美代子关系密切的人中已有7人不知所踪。其中3男4女。年龄最小的29岁,最老的是87岁。

受害者 电车门的相遇引发一个家庭的破裂

回到铁桶案上,随着警方调查的深入,他们发现,大江和子竟然是被自己的两个女儿殴打致死。而唆使她们杀死自己母亲的人正是美代子。警方已经逮捕了大江和子的两个女儿和大江和子的女婿42岁的川村博之。

川村博之在被捕后讲述了与角田美代子相识的经过:2009年4月,角田美代子推着的婴儿车在电车上被门夹住,在电车公司工作的川村为她解决问题因此而相识。而他在与美代子的交往中,与其构筑起奇妙的“信赖关系”。川村不仅在美代子的劝说下毅然辞去了“铁饭碗”,还把自己大约1000万日元“退职金”交给了她。在角田美代子唆使下,川村与大江和子的女儿离婚了,居然把美代子带进大江和子家里。

据大江和子的女儿供称,2011年9月,角田美代子命令川村博之及其两个女儿监禁大江和子,并多次对大江和子施暴,导致其死亡。据调查,家族人员睡觉吃饭甚至上厕所都需要美代子的许可。

杀人目的 被害人的养老年金和存款成为自家生活费

民宅杀人案中,自2003年以来房子的主人都一直行踪不明,直至3个月前,其房屋所有人才去报警寻人。角田美代子的熟人向搜查人员透露“在那家中埋了至少3个人,2女1男,2个女的是在2008年到2009年间埋的”。

据房主介绍,在房中原来住着一位老妇。自从丈夫去世之后,老妇人和长子一直在这里相依为命。但老妇人10年前突然失踪,儿子也下落不明。

老妇失踪后,房子的所有权人告诉警方,过去一直是老妇的次子来付租金,这几年换成一名自称是老妇人孙女的女性来支付。经查,这名女性确实是老妇人的孙女,名字叫角田瑠衣,现年27岁。而她的婆婆正是角田美代子。

警方通过调查发现,与美代子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角田三枝子和角田瑠衣在今年8月以来,从老妇人及其叔父的账户中擅自盗领了养老年金和存款,总金额大约400万日元。这些盗领的钱都成了角田一家的生活费。

此外,还有多起失踪案件和死亡案件也与这个不放过身边任何一个家庭的女人有关系。三枝子的丈夫在一次家庭集体出游时,失足从山上摔下死亡,家人获得了一笔保险金。他的一个远房亲戚也是因为被家人虐待而致死;与她哥哥交往的一名女性被发现死在家中。

犯罪手法 幼年时期经历让她学会“操控人心”

据日本媒体报道,角田美代子的私生活奢靡,而且性格乖张。而据邻居形容美代子的生活就是白天玩赌博游戏,晚上就去泡酒吧。邻居常常能看到她带领十多名男子在街上闲逛,出入坐豪车。邻里们都以为她是大姐大。有媒体曝光角田美代子用来禁锢被害人的高级公寓,指其虽然体积小巧,却别有洞天。装修和陈设十分奢华。

人们都在揣测角田美代子到底用了什么方式让受害人家庭都对她言听计从。而这个让至亲反目的女人所用的招式依旧是个谜团。

据死者女儿供述,如果她们不按照角田美代子的话去做,她们就会被角田美代子雇用的打手殴打,而且她还有一名被称为“左右手”的没有血缘关系的侄子。而角田的目的就是要钱。

也有日本媒体为了追寻“女王蜂”的犯案手法并能成功地给身边的人洗脑的缘由。那要追溯到她的少年时期,老家的邻居说“她的父亲是十分厉害的包工头”,上个世纪60年代左右,许多来自全国的体力劳动者到尼崎打工,包工头让这些人住在自己家里,从他们的劳动血汗钱里抽取40%,有时又提供一些酒水,用“鞭子和糖”的方式,训练打工者们“顺从听话”。日本杂志《女性自身》推测,正是这幼年时期的影响,嫌疑人角田美代子学会了“操控人心”,她周围的人“害怕她,却不敢逃走”。

随后日本警方宣称以伤害致死罪、杀人弃尸等罪名抓获了64岁的角田美代子。但是由于美代子并没有亲手杀人,能否最后定罪,也成为一个疑问。(韩旭阳)

犯罪手法

嫌疑人因某个事件,或者利用亲缘关系,接触被害者家族。

掌握被害者的弱点,以近10人的集团强行入住对方家中,在事实上占领对方家宅。

对被害者家庭施加暴力,并且尽可能让对方家庭内部成员对其他成员实施暴力,使对方家庭信赖关系彻底崩溃,由此达成完全控制对方家庭、获取钱财的目的。

嫌疑犯的最终目的是被害者家庭的财产。在完成对对方家庭的支配后,肆意夺取其财产。谋害其成员后,获得其保险金等。

优点:是叙述式导语,开篇用“史上最离奇杀人案”几个字眼,很好了吸引了读者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缺点:没有做到简短、精辟。

改进:近日日本警方宣布逮捕了日本“史上最离奇杀人案”的犯罪嫌疑人角田美代子,一位六旬老妇没有动手,却让十人死亡或失踪!其余还有7名涉案人员也被逮捕。

网民抢购“双十一” 淘宝天猫10分钟消费2.5亿

中新网杭州11月11日电(记者 夏毅 实习生 吴佳蔚)11月11日不仅仅是众所周知的“光棍节”,也是以淘宝为首的中国电商打响年终抢购“第一枪”的日子。11日,记者自阿里巴巴集团获悉,淘宝天猫“11.11购物狂欢节”自当天零点刚过,仅10分钟,便累计中国网民消费达2.5亿元人民币。

11日,一年一度的淘宝天猫“11.11购物狂欢节”仅在零点活动正式开始的10分钟内,交易金额高达2.5亿元。从2011年“双11”活动开始1小时累计消费4.39亿元的业绩来看,今年消费者的热情可见一斑。截止当天0时37分39秒,该活动商品交易额已突破10亿元大关。

据了解,从1日起,淘宝“双11”相关5折商品便陆续上线。为了给“双11”抢购做好准备,约2000万网民提前将目标商品放至网站的收藏夹和购物车中保存,其数量等同于锁定了20个大型商场的商品货架。

对此,阿里巴巴集团称,2012年的“双11”将由旗下的天猫、淘宝、聚划算三个事业群联手出击,携1万个商家及6万个品牌,为消费者打造一个全方位的购物盛宴。

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云亦表示,“阿里巴巴希望将11月11日作为企业感恩日,通过大力度的优惠促销来回馈广大消费者。”

已知,始创于2009年的淘宝天猫“11.11购物狂欢节”,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网民争相参与。如今,“双11”已成为电商促销的标志性时间点之一,也被业内称为中国网购节。

中新网杭州11月11日电(记者 夏毅 实习生 吴佳蔚)11月11日不仅仅是众所周知的“光棍节”,也是以淘宝为首的中国电商打响年终抢购“第一枪”的日子。11日,记者自阿里巴巴集团获悉,淘宝天猫“11.11购物狂欢节”自当天零点刚过,仅10分钟,便累计中国网民消费达2.5亿元人民币。

优点:首先,重大消息需要写清楚新闻来源,本消息涉及一些商业数据,交代了新闻来源,即阿里巴巴集团;其次,属于叙述式导语,用凝练的文字,把最重要的事实陈述出来,即活动开始10分钟,便累计中国网民消费达2.5亿元人民币。

缺点:根据文章内容看来,第二段也属于导语范畴,所以是个复合导语,并且和第一段导语有重复部分,造成累赘。

改进:中新网杭州11月11日电(记者 夏毅 实习生 吴佳蔚)11日光棍节中,记者自阿里巴巴集团获悉,淘宝天猫“11.11购物狂欢节”自当天零点刚过,仅10分钟,便累计中国网民消费达2.5亿元人民币。截止当天0时37分39秒,该活动商品交易额已突破10亿元大关。

男子“光棍节”忙网购 18小时不吃不喝累晕送医 11日是“光棍节”,网上购物促销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一些年轻人为“秒杀”打折物品一天一夜不吃不喝,累的晕倒在电脑旁,不得不送往医院急救。

小刘是一位“网购达人”,为了在“光棍节”这一天抢购到心仪已久的商品,生怕错过购买最物美价廉商品的时间,他从11日零时开始就坐在电脑前网上搜索商品,准备“血拼”一把。由于长达18个小时未进食,未饮水,精神过度集中,血糖含量急剧下降。当日18时许,小刘晕倒在电脑桌旁,家人发现后立即将他送往哈市第二医院。

据哈市第二医院急诊科主任李莉介绍,小刘被送到医院时已经昏迷,医生向他的家人了解情况后,为小刘输入葡萄糖注射液等营养液。李莉主任说,像小刘这样的病人已经接诊了4名,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喜欢上网,长时间不吃不喝导致血糖含量过低而晕厥,这种情况在以往是很少见的,虽然患者在进行补糖后转危为安,但血糖过低,加之抢救不及时还是会有生命危险的。

优点:是叙述式导语,用明晰的文字将此消息中最重要的事实陈述了出来,即男子为在光棍节抢购成功,18小时不吃不喝导致晕厥。

缺点:“一些年轻人为“秒杀”打折物品一天一夜不吃不喝,累的晕倒在电脑旁”这句话不能代表很多年轻人,记者只知道有小刘这一个例子,不能以偏概全,毕竟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

改进:11日是“光棍节”,网上购物促销吸引了很多年轻人。一男子为“秒杀”打折物品18小时不吃不喝,累得晕倒在电脑旁,不得不送往医院急救。

男童在车厢内当众大便 地铁如厕难再引关注

2012年11月13日02:40 来源:金羊网-新快报

新快报见习记者 郑光隆

近日有网友发微博称,乘坐广州地铁三号线时,见到一个男童在车厢内当众大解。引来网友大量转发和评论,大家纷纷对这种不文明的现象和男童的家长进行谴责。同时也有市民吐槽:乘坐地铁内急时,想要快速找到洗手间确实不容易。对此,记者昨日走访了广州地铁几条线路中客流比较密集的站点,发现只要向地铁工作人员求助,找到洗手间并不难,只是有些公厕离站点确实有点远。

男童当众“开大”无人理

11月10日晚,网友@李小冷S发出了一条微博:“我震惊了今天,在地铁三号线看到的一幕,大家没看错,那孩子在角落拉屎!还是很大一坨!他父亲淡定地站在旁边,看穿着家庭环境应该不差,但家庭教育太薄弱,连憋屎都不会!!”同时,微博还附有图片。随后,这条微博被迅速转发,截至昨日下午4时28分,已经被转发了14875次。

“更让人觉得悲哀的是,当时正值地铁高峰时段,除了我在场没有一个人出来说句话。”@李小冷S表示。有网友批评,不但男童不懂事,其家长的做法也实在不文明,地铁隔两三分钟就能靠站,家长应该让小孩先憋住内急,在下一站带他下车找洗手间。也有网友说,决不能在车厢内解决,因为车厢内人员拥挤且空气不流通。

市民盼望站站有厕所

也有部分市民同情男童的遭遇。张先生说,每次带女儿乘坐地铁,遇上她要解手确实很麻烦,因为小朋友自制力没有大人强,一旦内急就得马上解决,可是地铁站内基本上见不到洗手间的影子。

“要是每个地铁站都有洗手间就好了。”市民钟先生昨日搭地铁时就遇到了这种尴尬。昨日上午9时多,钟先生在五号线的小北站上车,不料很快就觉得肚子不舒服。对广州比较熟悉的他马上在淘金站下车,直奔站外某酒店的洗手间。钟先生表示,如果是初来乍到的外地人,遇到这种情况还真的不知道怎么找洗手间。

地铁回应

紧急时可向工作人员求助

昨日下午,广州地铁新闻发言人叶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广州地铁所有站点都设置了如厕指引牌,上面详细列出车站内设有洗手间和车站外附近有洗手间的站点。乘客如果不清楚,还可向工作人员咨询。老人、小孩、孕妇等人群,在地铁站内急需时可联系工作人员协助。他提醒,家长带小孩乘坐地铁时,最好在进站前让小朋友先上洗手间,或带上尿布、塑料袋等备用物品。

广州地铁的官方微博也表示,如果乘客在站内遇到不文明行为,可进行劝阻,或直接通知车站工作人员跟进处理。《广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规定,禁止在车站、站台、列车或其他城市轨道交通设施内随地便溺,对上述行为,地铁方面可以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并可处以20元以上50元以下罚款。

记者体验

成功借用员工洗手间

新快报记者昨日走访了部分客流比较密集的站点,发现上洗手间基本上都要先出站,有的甚至还得走上一段路。例如在西朗站,记者从A出口出站后,还要问人,走约10分钟路程,才在一个农贸市场旁边找到洗手间;在江南西站,出站后在地下商场也是走了将近7分钟才找到洗手间。

五羊邨站虽然设有洗手间,但是设在A出口的闸机外面,必须出站后才能使用,而且在站厅内没有指示,只在A出口的通道转弯处设有指示牌。比较方便的站点,例如滘口站和黄阁汽车城站,洗手间就建在站厅层,在站厅内就能看到指示牌。记者留意到,设在地铁站内的洗手间,使用率都比较高。

在紧急情况下是否可以借用站内的员工洗手间?昨日,记者以内急难忍为由,向客村站的工作人员提出借用洗手间,工作人员稍作迟疑之后,叫来另一名工作人员打开车站控制室的铁门,把记者带到里面的洗手间。客村站的一名保安说,平时他上洗手间都是去站外,“到员工洗手间太麻烦了,得向工作人员提出申请,登记后才能进入。”

专家观点

社会应为儿童如厕提供方便

昨日,记者就男童在地铁车厢内大解的事件采访了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高级研究员彭澎。他指出,小孩当街当众解手的行为在农业社会中司空见惯。但是在当今的文明社会,应该教育小朋友从小养成讲卫生讲文明的习惯,使其认识到当街当众解手是一种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应该为这种行为感到羞耻。另外,社会也应该为儿童上洗手间提供方便,比如说在公共洗手间设置专门的儿童厕位,方便有自理能力的儿童独自上洗手间。或者设置专门的婴儿区供家长给婴儿换尿布。同时还必须给家长一个明晰的指引,指导家长如何管理小朋友如厕。可以具体到几岁以下的小朋友必须由家长陪伴到洗手间的某个区域如厕。

优点:是叙述式导语,第一句话简明扼要,用凝练的文字消息中最重要、最精彩的事实陈述出来,即近日有网友发微博称,乘坐广州地铁三号线时,见到一个男童在车厢内当众大解。吸引读者注意,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来网友大量转发和评论,大家纷纷对这种不文明的现象和男童的家长进行谴责。同时也有市民吐槽:乘坐地铁内急时,想要快速找到洗手间确实不容易。对此,记者昨日走访了广州地铁几条线路中客流比较密集的站点,发现只要向地铁工作人员求助,找到洗手间并不难,只是有些公厕离站点确实有点远。

缺点:后面的叙述太长,没有做到简短、清晰。

对新闻导语写作的一点感悟 篇3

关键词:新闻;导语;新闻事实;富有吸引力。

一件电视新闻作品,能不能吸引观众,导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导语能吸引观众锁定频道,时时关注着新闻事件;而失败的导语,则会让观众失去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常常会调换频道,这样的新闻导语无疑是收视率的杀手。因此,对于新闻写作来说,导语是最为重要的。有资深的媒体人曾说:新闻写作过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写作导语。在新闻工作中,对一个记者的最高嘉奖之一,就是说记者的导语写得好。

那么,如何才能写出好的导语?我结合在工作中的教训和经验,他谈自己的体会。

一、要准确把握新闻主题。

导语是对新闻事件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新闻主题有了准确的把握后来进行的。

新闻事实常常呈现出多面性。我们的新闻报道,通常情况下,一条新闻围绕一个主题来进行的。常有记者因把握不准新闻主题,导致新闻主题混乱或者一条新闻出现多个主题的现象。

例1:前些日子,一位百岁老人在福利院过百岁生日。这条新闻有两个亮点,一是百岁老人过生日,二是过生日的地点在福利院。我们的报道只要围绕这两点进行,新闻就成功了。可是记者在采访中,一开始提到了百岁老人过生日,可后面却围绕福利院服务进行报道。从报道的情况来看,显然没有抓住观众关注的问题,这才导致新闻主题混乱。

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把握新闻主题。其实最新闻主题的提炼贯穿于新闻采访的始终。所谓新闻采访主要包括八个方面,这也是新闻采访的八个步骤:1、采访前的收集材料;2、完善策划方案;3、实地采访;4、新闻写作;5、编辑审查;6、后期制作;7、节目审查;8、最后总结。采访中每一个过程都是对新闻主题的完善。

这其中前四个步骤主要有记者来完成,后面四个步骤则是在他人的帮助下来完成。我们只有在这其中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准确地把握新闻主题。

二、导语应有实质性内容;

所谓实质性内容是指新闻事实开门见山地告诉给观众,否则,观众很难从导语中获得感兴趣的信息,便会对整个新闻失去了兴趣。

例:2: 2004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相继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但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土地承包纠纷。(2009年8月播出)

这条新闻讲的是,1991年永济市韩阳镇长旺村的郑秉勋承包了芮城县永乐镇历山村的40亩河滩地,承包期至2014年。从2003年开始,围绕这块承包地,出现了一系列纠纷,直到今天,导致郑秉勋无法正常耕种。导语直接从国家的惠农政策讲起,这帽子戴的有点大了,说教的成分较重,绕的弯子也有点大。最后一句“与此同时,一些地方也出现了土地承包纠纷”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国家的惠农政策导致了土地承包纠纷,容易产生误解。整条导语只告诉观众,有一个土地纠纷,什么人又怎样的土地纠纷等观众关心的问题都没有交代。

节目播出时,该条新闻导语修改为: 1991年永济市韩阳镇长旺村的郑秉勋承包了芮城县永乐镇历山村的40亩河滩地,承包期为20年。然而从2003年开始,村里又将两次将这块地承包出去。直到今天,郑秉勋手持一纸合同,却无法耕种自己承包的土地。

修改后的导语,直接说出了新闻事实,在时间上也直接切入到了 “今天”。较前一个导语能够吸引观众继续看下去。

三、突出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

导语写作仅有明确具体的事实还不够,记者必须将新闻事实中最具有吸引力的精华挑选出来,写入导语。这正如旷工沙里筛选金子那样,记者把材料一点点过滤,找出属于导语的那一块金子。

例3:新绛县泉掌镇泉掌村的李鹏今年在深圳打工,期间他通过当地银行给家里的邮政储蓄活期存折汇了3800元现金,可是当家人去取款时却发现,所汇的3800元钱没有了,就连卡上原来剩余的278元也飞了。

这条新闻的导语开门见山将银行存折上的钱不翼而飞的这些重要、新鲜的事实交代的清清楚楚。这些钱究竟到了哪里去了,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钱失踪了,带着这些疑问,观众会顺着记者的思路一步一步看下去。

四、应突出观众最关心、最感兴趣、最迫切了解的新闻事实。

观众看新闻就是关注他们关心的、感兴趣的事件。记者应该对材料进行掂量选择观众关心的、感兴趣的部分,直接告诉观众。否则导语就新闻就很难吸引观众。

例4:说到公交车大家肯定都很了解,它是我们众多市民出行便利的一个的交通工具,是我们城市的大动脉,离开了公交车出行该有多麻烦啊。可是最近稷山县的1路车就停运了好长一段时间。

这条导语直接从公交车提供给大家的带来便利说起,最后才说到“最近稷山县的1路车就停运了”这一观众感兴趣的新闻事实。这就像包子一样,味道很好,但是皮太厚,给人留下遗憾。也让观众一看开始就失去了兴趣。

节目播出时,该条新闻导语修改为:这段时间,稷山县前往大佛寺的市民发现,怎么也等不到通往大佛寺一带的1路公交车车,后来大家才知道,这趟车停运了。城市公交是为市民出行提供方便的,多年来大家已经习惯了这种方便的出行方式,那么为什么这条公交线会突然停运呢?

导语从居民等不到公交车入手引出“稷山县的1路车停运”这一重要事实,最后又留下悬念,这样更能引起观众的兴趣。

五、要力求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

导语的基本目的是吸引观众。能够吸引观众的第一要件是新闻事实的重要性、影响性;其次便是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新奇的、有故事性的事实。

例5:夏县胡张乡东河头村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把自己的户口本和身份证丢失,按说在公安部门不把一个就可以了,可老人到当地派出所后,发现他们在派出所的户口本首页丢失了,这一页正好是老人的户口信息,这样老人办理户口就成了一件难事。

对于这样的新闻,导语可以这样来写:夏县胡张乡东河头村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前几天,不小心丢失了自己的户口本和身份证。当老人来到当地派出所补办时,意外发现派出所的户口本也没有他的户口信息。

这样的导语突出了一个巧合,新闻也有了亮点。但还有没有更好的导語呢?我们来看记者当初写出的导语。

导语:“人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人活着,钱没了!”赵本山在小品《不差钱》里的一句台词逗笑了全国观众。而夏县一位81岁的老人也遭遇到让他“最痛苦”的事情,这就是:人活着,户口没了。

赵本山每年在春晚上表演的小品都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条新闻的导语正是运用了人们对赵本山小品熟悉的一句台词引出了新闻事件。这让看起来平常的一条新闻看起来更生动、更有趣,同时对社会上一些不负责的现象给与了讽刺。

这一导语的成功也告诉我们,导语虽短,但只要用心经营,是可以做出好文章的。

浅析电视新闻的导语写作技巧 篇4

电视新闻的重要构成要素是导语, 导语的关键之处是能够深刻地反映电视新闻的内容所要暗示的主题, 它确定了电视新闻导语的感情色彩, 对于电视新闻导语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但它包括两个子系统, 第一, 电视新闻导语的文字部分, 第二, 电视新闻导语的画面部分, 新闻的主旨和内容很大程度上确定了新闻导语的产生, 新闻导语不具备全面阐述新闻内容的实际效果, 但它却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条好的新闻导语应该具备这样几个效果, 从内容方面来说, 第一, 最简洁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新闻内容, 第二, 最生动的说话方式表达最强烈的感情色彩, 从格式方面来说, 它处于消息的开头部分, 即最显眼的位置。

二、电视新闻导语的类型

电视新闻导语具体包含以下类型:第一, 以记叙为主的导语, 即依据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来全过程地记叙一件事情, 用讲故事或者其他记叙方法, 来说明一件事情, 达到吸引受众眼球, 唤起社会注意的效果。第二, 提问式导语, 即首先向受众提出一个问题, 该问题必须具备引起受众关心与共鸣作用, 并且与新闻主题内容紧紧呼应。第三, 参与型导语, 即记者必须置身其中, 参与程度高, 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现场感, 使新闻更具真实性与可靠性。第四, 混合式导语, 即同时具备上述三种导语类型的一种导语, 即导语的融合。

三、电视新闻导语的要求与限制性条件

目前, 国内外许多专家对于电视新闻导语的要求有着自己不同的理解, 但基本上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新闻导语对于新闻主题与内容的重要性, 即消息在重要程度上有主次之分, 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 在时效上有新旧之分, 所以, 好的新闻导语应该有鲜明的主题性和概括性, 应该很大程度上揭示新闻的主要内容。第二, 新闻导语必须通俗, 生动, 即应该选择与受众之间关系最密切, 最关心, 与受众之间有直接利益关系的角度, 大处着眼, 小处入手, 可以是比喻, 拟人或者一句通俗的谚语、歌词、广告语等等, 应该是受众喜闻乐见的, 为受众所熟知的, 第三, 文字与画面之间的双向互动, 文字内容必须有一些亲切的画面予以配合, 好的画面应该具有引人入胜的效果, 带给受众强烈的画面感和色彩感。

四、电视新闻导语和其他传播媒介导语的区别与联系

电视新闻导语类型和其他传播媒介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即是个性和共性的同一体, 大众传播媒介一般来说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 在这里不一一叙述, 选择报纸的导语, 着重与电视新闻导语进行一个比较, 首先, 我们应该知道它们各自的定义, 电视新闻导语有以下几个要素:电视新闻文字;电视新闻画面;电视新闻声音。报纸的导语相对于电视新闻而言, 只有文字, 最多有一些插图和漫画, 没有画面这种传播途径, 也就缺少了视听性和可感性。

五、电视新闻导语写作面临的挑战

电视新闻导语的挑战是相对于目前的问题而言的, 那么, 电视新闻导语目前面临哪些问题呢?第一, 不具备电视新闻的电视性质的特点,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没有将电视新闻和其他传播媒介很好地区分开来, 具体表现为, 新闻文字与新闻画面存在两面性, 即是你走你的阳关道, 我过我的独木桥, 没有很强的关联性。第二, 新闻语言显得过于书面化, 晦涩难懂, 受众不能很好地理解记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影响了传播效果, 造成效果的大打折扣。第三, 导语的内容过于麻烦, 在篇幅上显得极其的不合理, 在开头段落上显得本末倒置。第四, 导语类型的重叠性, 即多种导语类型混合使用, 使文章显得不知所措, 字数过长, 能够吸引受众的开头部分很少见, 不能够给予受众很强的引导, 也就失去了很大一部分被受众。

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的改变与进步

电视新闻导语的未来将有着三个基本不变的使命与任务:第一, 它是电视新闻内容的关键所在, 它所呈现出来的应该是新闻内容的主旨与最为核心的概念, 它是了解电视新闻内容的一个窗口, 透过这个窗口, 一个丰富的、全面的、精彩的电视新闻展示在你的面前。第二, 它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 能够调度受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第三, 电视新闻导语应该越来越多样化, 这样可以避免电视新闻导语走入死胡同, 这样就需要更多地对于新闻导语的尝试与探索。总而言之, 电视新闻导语应该是更全面, 更有趣, 有更多的变化。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 电视节目逐渐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这就需要对电视新闻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最为重要的是对新闻导语的切实把握, 一条好的新闻导语应该有一段言简意赅的文字内容, 应该有一个不言而喻, 记者与受众之间心领神会的画面内容, 二者相得益彰, 从这两方面把握电视新闻导语, 才能最大程度上提高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质量, 才能使电视新闻的传播效果得到一个强有力的体现。

摘要:社会信息纷繁的今天, 大众对于通过电视节目获知信息的欲望并没有因互联网兴起受到很大的冲击, 相反, 受众与日俱增, 所以, 对于电视新闻而言, 节目的质量显得特别重要。提高电视节目质量的途径有很多, 但是首先要抓导语, 换句话说, 电视节目导语是重中之重。基于此, 就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技巧,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一些关键性的问题作以阐述, 以期促进电视节目质量的不断提高。

关键词:电视新闻导语,写作技巧,导语类型

参考文献

[1]唐德君.因事而异, 因时而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特色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 2007, (27) .

消息导语的写作 篇5

□翟河贵

● 导语的作用与重要性 ● 导语的形成与发展 ● 常用的五种导语样式 ● 几点技巧

消息的导语,就是消息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一、导语的作用与重要性

导语开门见山,一语破的,直接揭示消息的主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它是整篇消息最精炼、最重要的部分,是新闻的核心。导语在消息写作中,占有非常关键的位置和非常重要的份量;消息成功与否,精采与否,导语起着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说,导语决定消息的成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教授曼彻尔说:我写新闻,有一半甚至更多的时间用于琢磨导语。

新闻界有一个共识:编辑最见功力的是标题制作;记者最见功力的写好导语。美国新闻学家威廉梅茨说:“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

要想写好消息,就必须先写好导语。导语是写消息的门槛,也是写消息的神龛;导语是写消息的最低要求,也是写消息的最高境界。美国报业巨子赫斯特说:“如果你写的第一句话打动不了读者,也就没有必要写第二句了。”

正因为导语的重要,琢磨和研究导语的写作技巧,就成为了名记们的不懈追求,以至有了样式纷繁的导语,也有经典和现代的第一、第二、第三代导语。

二、导语的形成与发展

导语的写作形式源自电报。1844年,美国科学家莫尔斯发明了电磁电报。1851年,美联社率先将它用于播发新闻电讯。1861至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因战火与电讯的原因,逼着记者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新闻的最前面,从而诞生了消息导语的形式,促成了消息“倒金字塔”结构模式的形成。消息早先有五要素,即who(何人)、what(何事)、where(何地)、when(何时)、why(何故);后来又发展为六要素,即增加了how(如何)。不同时期的导语,对这些要素的要求也是不尽相同的。

第一代导语,要求五要素齐全。

例:1889年3月30日,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从一艘澳大利亚轮船上发回一条消息,其第一段就是五个W俱全的导语:

南太平洋沿岸有史以来最猛烈、破坏性最大的风暴,于3月16日、17日横扫萨摩亚群岛。结果有6艘战舰和10艘其他船只要么被掀到港口附近的珊瑚礁上摔得粉碎,要么被摔到海滩上搁浅。与此同时,美国、德国的142名海军官兵全部葬身海底。

这条导语被当作第一代导语的经典,一直沿袭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第一代导语要素俱全,因此又称为全型导语。

人们因嫌第一代导语冗长,重点不突出,于是诞生了第二代导语。其特点的是,在导语中只交待最重要、最新鲜的部份要素。于是,又被称为微型导语或部分要素导语。假如对上面的导语进行变通,则成为:

3月16、17日,美德两国的6艘战舰和10艘其他船只遭猛烈风暴袭击,全被掀到礁石上摔得粉碎或被摔到海滩上搁浅,142名官兵全部遇难。

现在又有了第三代导语。它是在第二代导语的基础上,着意突出要表现的要素,将其写得更加生动形象,因此,又称为丰富型导语。假如,再修改上面的导语,则成为: 飓风将美德两国的6艘战舰和10艘船只像树叶般抛向空中,而后重重地摔碎在礁石上,或像一堆废钢铁散落在海滩上,142名官兵葬身海底,无一幸免。

导语在要素上结构上的演变,决定了在形式上也呈现多样性,主要有:1.叙述式、2.描写式、3.提问式、4.评论式、5.引用式等。

在此五种形式中,也有人归纳出导语的20种写法,它们是:1.一语破的法、2.设置悬念法、3.欲擒故纵法、4.化静为动法、5.拟人修辞法、6.数字对比法、7.速写勾画法、8.巧用背景法、9.古诗名句法、10.烘云托月法、11.抑扬顿挫法、12.特写镜头法、13.曲径通幽法、14.一张一弛法、15.小中见大法、16.先声夺人法、17.拉近时间法、18.提问作答法、19.有意重复法、20.化整为零法。

三、常用的五种导语样式

导语的写作方法与技巧很多,各有特色,各有妙处,但万变不离其宗,统而观之,也就五种基本样式:

1、叙述式

也有的将它称为直述式。它用叙述的方法,把新闻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简捷明了地概括叙述出来。叙述式导语优点是开门见山,直接展示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它是最常见的一种导语。

例:《玉屏箫笛博物馆成功注册登记》(张炜)

近日,我县玉屏箫笛博物馆设立申请获得省文物局批复,同意设立并予注册登记。至此,贵州省内唯一以箫笛为主的专题类博物馆,终以合法身份正式跻身全国博物馆行列。

这是一条典型的叙述式导语。除日期模糊外,其余都清晰醒目,读者一目了然。

又例:《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罗厚裕 汪承宏)

11月18日,县委书记王俊铭,县委副书记、县长安孝荣等四大班子领导率各乡镇、县直部门负责人组成党政代表考察团,赴黔东南州丹寨县考察学习。

叙述式导语容易把握,又直观醒目,以至成为报纸的最主要导语形式。因其平铺直叙,相对就显得苍白乏味。

2、描写式

也称渲染式,它采用文学的手法来描写、比兴、烘托环境氛围,营造一种让读者亲临其境的感觉,仿佛直接置身于现场。这种形式,主要用于较大场面的描写,其场面与氛围轻松且亲切,易被读者接受。

例:《田坪镇头花蓼喜获丰收》(李方红 郑周刚)初冬时节,正是中药材头花蓼的收获期。

11月18日下午,田坪镇党委书记张勇带领班子成员一行人深入头花蓼种植基地指导收割工作。在冬日的暖阳下,一派红花盛开的田园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有的在收割药材,有的在搬运,一片丰收景象。

无论视觉还是感觉,都比叙述式来得爽快,而且,作为导语要表现的内容和传递的信息,并没有因文学描写而受影响。

又例:《扮靓农村新画卷》(罗厚裕)秋高气爽稻翻浪,依山傍水啁啾声。

近日,笔者在村支书姚元文的带领下,走进位于七里塘村的贵州种猪养殖厂。一进厂门,映入眼帘的是干净清洁的水泥地面、整齐划一的猪圈厂房。正在调配母猪食料养殖场老板张吉平,忙着蹭去手上的粉屑,笑呵呵地大步迎向我们。

真像展开的一幅画卷,一幅新农村的秀美图画。天空,秋色,稻田,溪流,鸟声,猪场,还有笑呵呵的养猪人„„描写式导语,也是使用较多的一种导语形式,因为文学的修辞手法很多,所以相对而言,它的形式就更显得灵活,也就更容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3、提问式

也叫设问式,是首先提出问题或者摆出困惑,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兴趣,以激起他们继续阅读下文的欲望。

例:《舞阳河岸的曙光》(奚旺)玉屏能够再度崛起吗?答案,是肯定的。

这一问,拨动了多少玉屏人的心弦。这问话,积压在玉屏人心中已是好些年头。看下去,为什么肯定说玉屏能够再度崛起,求索这个中的奥秘。

又例:《送去一片温暖和问候》(任坚琴)

当中秋月圆家家都在沉浸天伦之乐的温馨时,是谁在牵挂着那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非常人性的提问,揪住了读者善良与关切的心。不禁往下看去,在这特殊的时候,是谁将温暖将关爱送到了他们的身边他们的心上。

设问式导语,可以自问自答,也可以只问不答。无论导语中答与不答,在主体内容中都是有答案的,而且一定是确切的答案。

4、评论式

也叫议论式,它从议论入手,或把议论与叙述结合起来,对新闻事实进行评说。这种评论应言简意赅、干净利落。

例:《十字路口的‚美丽风景‛》(龚永文 王绍莉)自我县交警首支女子协管中队的警花们正式上岗以来,人们在经过城区七眼桥路口、北门桥头路口时总是可以看到,马路中间英姿飒爽的女协警,用优美利落的手势和标准洒脱的动作,指挥着来往车辆通行,成为十字路口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警花本来就是一道特殊风景,而玉屏突然冒出一支女交警中队,警花们在城市的中心区英姿飒爽的表现着她们的风采,的确让市民们眼前一亮,似觉猛然间真的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作者肯定的语气,透着赞许,也流露出欣赏。

又例:《妇女小贷为勤奋妇女再添新衣裳》(姚玉娥)提起大龙镇草坪村的杨木珍,村民无不翘起大拇指,称赞她是一个致富不忘众乡亲的种植致富带头人。在党的富民政策的引导下,她 7 从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通过多年的努力拼搏,终于成为远近闻名的柑桔种植大户。

这种评论式导语,语气非常肯定,也非常坚决。其实,这种开头太过直露,往往是初学写作的人用得较多,熟手和资深的写家一般都不太用这种写法。严肃的道理,铁定的判断,有时是可以在轻松的微笑中说出来的。

5、引用式

也称引语式,是指引用他人或文章的话语来提示主题或引出主要事实。这种导语引经据典,说服力强,观点鲜明,主题突出。

例:《亚鱼乡:危房改造暖人心 百姓笑颜住新居》(张高 洪佑文)

‚如果没有政府的帮扶,我一辈子可能也住不到这样的新房。‛11月17日,初步建好新居的亚鱼乡瓮袍村低保户老人杨精树在自家新房里激动的对笔者说着他的乔迁感言。

危房改造,利民慧民,造福百姓,益于社会。乔迁新居的农户有感而言,发自肺腑,可信可亲,吸引读者看这新旧两种不同的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变化变迁。

又例:《友好合作红纽带 架起南北彩虹桥》(潘晓婷)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把多岗位锻炼、交流任职、挂职锻炼等作为后备干部实践锻炼的主要方式‛。10月25日,我县选派了10名干部远赴河北省曲周县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挂职锻炼,踏上异地学习锻炼的新征程。异地挂职锻炼,玉屏早已有过,的确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培养与锻炼干部的途径,然而眼前,到河北曲周挂职锻炼却与往日有截然不同之处。河北曲周,是现任县委书记的成长地,两地干部交流挂职锻炼,远非他地可比,一定会有更大更实在的收获。

导语写作,写法是各式各样,有人认准一种就一成不变,有人则在时时练新,摸索新的奇的美的巧的写法与效果。不管看样出新,基本上都是由这五种派生,或说是在这五种的大框子内。

有一种理论是将导语分为“硬式导语”、“软式导语”和“复合式导语”。其实,这三种形式,并没有超出上述五种导语的范畴,只不过是划分的方法不同而已。“硬式导语”,意思是导语来得直白一些,情感色彩要重一些,观点更鲜明一些;它大体上倾向于叙述式导语。“软式导语”,则曲折与委婉一些,更接近于描写式导语。“复合式导语”,也就是二者的因素都考虑,只看更侧重于哪个而已。持这种理论的人倾向于,硬式导语适合时效较强的报纸类媒体,软式导语适合时效不很强的杂志类媒体。

四、几点技巧

1、突出新闻价值

导语凸显的是消息的新闻价值,至于消息的要素是不是全,或是占有几个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最关心和最想看到的。这里,以威 9 夷大学新闻学教授弗兰克尔在“中国记者培训班”上写的三个导语为例:

例1:今天早上7时,4辆救火车风驰电掣般地赶到北草木街871号,火被扑灭,无一人伤亡。

例2:一个寡妇和她的5个孩子,于今晨7时从熊熊火焰中的北草木街871号二楼破窗而出,母子安然无恙。

例3:今晨7时,北草木街871号被熊熊烈火所吞噬,而户主卡琳娜和她的5个孩子站在一旁眼看着自己的房屋被火毁掉。

通过比较能明显发现,例2选准了最关键的“WHO”(谁)。寡妇从熊熊火焰中的二楼破窗而出,且安然无恙。这样的关键词句,摄人心目,简洁传神,突出了最核心的新闻价值,自然是最佳导语。

2、言之有物,实际实在

导语贵在开篇有物,切忌空洞,力避满是概念和口号,不能有太多人名、头衔、单位名称,避免因此冲淡重要的新闻事实。如:

12月10日上午,县农牧科技局地震观测台、政策法规股、动物疾病控制中心、农机中心、种子站、土肥站等13个站股16人,利用休息日到县工商银行门前开展了主题为‘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大力弘扬法制精神’的2011年‘12.4’法制宣传日农业法制宣传活动。

罗列太多的单位名称,看着就累与烦。“13个站股16人”、“利用休息日”,这样的数据和时间,完全没必要在导语中出现,它不是这条新闻的核心内容与价值。再如:

10月31日,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孔锦率省文化厅社会处处长王德文、副处长虞奇勇、人事处处长王宁一行,到我县检查指导文化工作。

同样是罗列太多的官名,一长串官名于导语并无实际意义,没有作用与价值。有用的仅仅是“10月31日,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孔锦率队到我县检查指导文化工作。”

3、灵活安排词序

重要词语放在前面与放在后面,于导语的份量会有相当大的差别。位置得当,醒目富有视觉冲击力,位置失当,则效果大打折扣。

例一:体育馆里挤满了前来观看演唱会的热情观众,他们都为一睹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的风采,现场欣赏她的原声真唱。

例二:著名歌唱家宋祖英第一次来到玉屏演唱,整个体育馆里挤满了的热情观众,以一睹她风采,现场欣赏她的原声真唱。显然,例二的效果更好一些。将宋祖英放在开头醒目的位置,同时强调她是第一次来玉屏开演唱会,以至出现轰动的效果。

4、巧用动词

动词是让消息变得生动的词汇。美联社1974年修订的《编辑手册》中对记者的新闻写作提出了10个要求,其中第6条明确规定:“要牢记,一个句子中至少有一个实体动词,而这个动词应当是句子中最重要的词。”即使是动词,但只有一个是最准确与最生动的,比如我们常说的“推敲”。例:

今天下午格林尼治时间7时,中国爆炸了一枚原子弹,从而闯进了核俱乐部。(路透社北京1964年10月16日电)

这条导语的后半部分本来可以写成“从而成为又一个掌握了核技术的国家”或“从而使中国加入到核技术领先的行列中”,“成为”“加入”虽然是动词,活性却不强,而“闯”字一下子就显得形象化,动感十足,也人物性格化了。

5、多用短句

在消息写作的“十大规则”中,有这样一句话“多用祈使句,少用叙述性语句。”就是强调要多用短语。如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就非常干脆利落:

日本投降了!

五个字,一语破的,如雷贯耳,这具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还有一些需加以注意的地方,这也是写作的技巧之一,如:不要把导语写成全篇事实目录,导语只写主要的、又能引出全文的事实。导语要少写细节和附属事实,至多只用一个细节,而且要有典型性。导语里不要堆满数字,数字太多,给人以枯燥感,让人厌烦。

网络新闻导语的两极化趋势 篇6

【关键词】网络新闻 导语 强化 弱化

从报纸“上网”开始,网络便真正成为了大众新闻传媒。最初出现在网络上的新闻,绝大多数都是从报纸上直接“搬”来的,并没有专门为网站采写的新闻,更别提适合网络新闻的写作格式和写作特点。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日渐成熟,网络媒体的影响力开始飙升。

网络媒体如此受欢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海量的信息资源,可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而海量的信息不仅影响了受众,也反过来影响了网络媒体本身。网络新闻在接受方式、接受心理、接受习惯等方面与报纸及其他传统媒体新闻有着明显不同。受众对网络新闻的接受具有相当强的功利性和选择性,他们在浩繁的网络新闻中搜寻自己需要的新闻信息,为适应受众的接受需要,一些网络新闻的作者和编辑逐渐有意识地摆脱报纸新闻写作方式的束缚,积极探索适合网络新闻特点的写作方式,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写作模式。

对于传统新闻写作结构来说,导语、主题和结尾是组成新闻正文的三要素,而导语是整个新闻中的核心环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重要作用表现在反映新闻要点与轮廓,为整篇报道定下基调,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方面。换句话说, 一则新闻的导语是否言简意赅、引人入胜将直接关系到该新闻的受关注程度。

对于信息高速发达的网络媒体来说,以前根植于记者和编辑观念中的新闻写作原则已经发生了变化。网络新闻的组成要素更为复杂,原有要素的重要性也发生了变化。导语的写作也体现了这一变化,并且在不同的新闻中形成两极化发展趋势。

一、导语功能弱化趋势

导语变化之一是其功能弱化趋势,这一趋势主要归于两点原因:

首先,网络新闻的接受方式与传统媒体大不相同,传统媒体可以说是由受众主动去接近以获取其传播的信息,而网络媒体则是主动向受众提供大量的信息,供读者筛选阅读。其次是受众阅读心理的变化,由于要在大量的信息中进行筛选,而一般新闻网站首页提供的大多是新闻标题,因此,标题的内在信息性以及吸引人的程度成为了受众选择网络新闻的关键因素。考虑到受众屏幕阅读的心理特点,网络编辑开始更加重视标题的制作,而对导语并不在意。

部分网络新闻对导语制作要求十分宽松,其写作要求淡化。有些报道甚至没有导语,原本导语应该具有的功能和作用逐渐被标题取代。如凤凰网2011年6月14日的一篇报道,题为《马云披露与雅虎谈判进展 称双方“带着情绪”在谈》,正文首段则为“马云首次主动召集凤凰网科技等媒体就支付宝股权转移事件做详细沟通,就在前一日,马云与财新总编辑胡舒立激辩契约精神,马云称将给公众一个更好的交代。”在该篇报道中,首段就像一篇文章的开头,并没有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涵盖在内。在这里,标题倒是很好的行使了其职责,清晰的提炼了文章最关键的要素,也足够吸引读者。

还有一些网络新闻虽有导语,但导语内容并不突出,也不具有特色,更像是对标题的简单补充。以腾讯网2011年6月25号的一篇财经新闻《33个税目商品进口关税7月下调 柴油航油零关税》为例,该报道的导语为:“财政部昨日下发通知称,自2011年7月1日起,我国将大幅下调汽油、柴油、航空煤油和燃料油的进口关税,其中柴油、航空煤油将以零关税进口。”这则报道的导语相比标题,并没有多出多少信息点,只是对标题进行了些许补充。

通过上面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在部分网络新闻中,导语的功能相比较标题而言,呈弱化趋势。快餐文化导致的“标题党”现象虽然不值得多加肯定,但也确实说明了一些问题。网络新闻记者和编辑越来越重视标题吸引人程度。

二、导语地位强化趋势

网络新闻导语的发展趋势是两极化的,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看到部分新闻的导语功能弱化,被标题取代,但在另外一些新闻中恰恰相反。我们都说一篇好的文章要有“凤头”“猪肚”“豹尾”,新闻报道也是这样。

在网络文化盛行的当今,标题的重要性越来越上升,超越导语的地位,但是导语相对于正文中间部分,其地位也被提升了。因为一篇新闻报道的标题即使做得再好,但由于字数限制,它只能起到抓住人眼球的作用,提供的事实不全面也不细致,受众必须看到新闻正文才能获取自己想知道的内容。

有学者将网络新闻写作形式定义为层次化写作,这是根据网络所具有的特性定义的。与印刷媒体一次性地将信息呈现在读者面前不同,当受众浏览网页的时候,最先看到的是主页上的新闻标题,其次通过点击进入正文的层次链接,完成对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报道的阅读。这也就解释了上文中为什么新闻标题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导语。因为新闻标题作为新闻报道的第一层次,具有引发受众阅读欲望的决定性作用。而接下来的第二层次便是我们要说的导语部分。阅读导语部分可以说是提前完成了网络新闻受众的整个阅读行为。对现今不少网络新闻受众来说,自己的阅读行为常常结束于导语部分。换句话说,在以强调第一时间、快速了解信息为特征的网络媒体里面,除去创作一个足以吸引人们眼球的新闻标题之外,最重要的便是写作一个简明扼要、引人入胜的导语。

好的导语是一篇新闻的第二张脸。以凤凰网2011年6月22日的一篇社会新闻为例。新闻标题为《男子抢救77小时后不治身亡 因超48小时未定工伤》,基本涵盖了文章的最核心内容,但要想了解细节内容的读者点开此标题链接,便会看到这样的导语:“在普通人看来,一个人停止呼吸,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但刘海在被抢救到35小时时就停止了呼吸,后又借助呼吸机“呼吸”了42小时,直至被抢救到77小时时宣告死亡。那么,刘海是在被抢救到35小时那一刻死亡的吗?还是在抢救到77小时那一刻死亡的?而对刘海死亡时间的认定,直接关系到一笔巨额赔偿,这一案例也再次引发人们对死亡界定的争论。”该篇报道的导语属于悬疑式导语,通过一连串的疑问做全文开头,使导语更能引起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

三、如何发挥网络新闻导语的作用

在网络新闻层次化写作的今天,导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被强化了。如何写好网络新闻导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使其适宜于网络新闻的阅读呢?笔者结合其他一些学者的观点,归纳了三个基本方法:

首先,精心构思,灵活写作。网络新闻的导语也应该建立在新闻写作基本要素的基础之上,同时也应该考虑到网络新闻受众的阅读习惯,将最重要、最吸引人的新闻事实放在导语里,最大限度地引发受众的阅读欲望。有学者认为,由于网络受众扫描式阅读的特点,网络新闻更适合采用直接性导语,立刻告诉读者报道中最重要的信息,让读者抓住事实的本质。但笔者认为,某些延缓性导语用一些精彩语句或者简洁有力的内容,作为后文的提示或铺垫,以此引起读者兴趣,也未尝不可。2011年6月25日凤凰网社会新闻登出一篇文章,题为《幼儿园女童被反锁教室受惊不愿上学 老师不知情》,其导语为:“2000元可以做很多事,但它对抚慰孩子幼小心灵的惊恐和害怕,能有多大帮助呢?本周三(22日)傍晚6点30分,2岁半的琪琪在幼儿园放学后,被反锁在了教室里,而专门负责接送孩子的老师却毫不知情。最终,幼儿园向家长赔偿了2000元。”该导语用了一个反问句开头,引出后面的部分,即使不算是延缓性导语,也不是直接性导语。但这样的导语也很巧妙,用数字概念引出后文,也表达出了一种隐晦的情感倾向。

其次,在追求新闻“抢眼”,以及某些社会、娱乐新闻“爆料”的同时,必须遵守新闻写作的真实性原则,必须和事实以及新闻主干部分内容相符合统一。就目前的网络新闻而言,过于夸张造势以至于影响新闻真实性的导语还很少。但随着网络新闻走向成熟化以及更多新闻类网站的建立,一些导语会不会走上类似于“标题党”这样一条路,值得人们警惕。

最后,当新闻的主体内容很难被提纲挈领地把握时,编辑也可以把导语与主体部分相融合,在不伤害总体文章结构的情况下甚至可以不使用导语,或者不必拘泥于某一特定格式。以6月25日网易财经频道的新闻《奶业“大炮”曝行业内幕 称九成奶不是来自草原》为例,该报道的开头是这样的:

“我告诉你个秘密。6月21日中午,在接受记者专访时,王丁棉偶尔会这么开头,讲些奶企“内幕”,但出于谨慎又让记者不要公开。”

我们甚至可以不把这样的开头当做导语,而是巧妙地以记者的视角,以采访这一事件为开头,“秘密”二字极能引起读者兴趣,也和下文内容紧密相容。在某些新闻报道中用这样的开头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参考文献

①杨剑虹,《网络新闻写作特点分析》,《河南社会科学》,2003(5)

②顾宁,《网络新闻导语写作的几个问题》,《记者摇篮》,2006(2)

③马海霞,《试述网络新闻内容的写作技巧》,《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

④邓炘炘,《网络新闻导语的构思和修改》,《新闻与写作》,2006(6)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系)

责编:姚少宝

试论新闻导语的构思与写作 篇7

一、新闻导语的构思与写作

新闻的开头称作导语, 导语是以简炼而生动的文字介绍新闻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 揭示消息的主题, 并能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开头部分, 它往往是最精炼、最重要的部分。

1. 导语有高度的概括性

导语就是对新闻主要事实的最简单的概括。通常情况下, 人们在看报纸和阅读新闻的时候大多是先进行筛选, 选择自己最喜爱或需要的内容去看, 可以说, 导语就是为读者设置的一个快速解读新闻内容的平台, 为此, 新闻导语必须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如“美国小学枪击案至少28死嫌犯母亲在该小学任教”中的“美国康涅狄格州一所小学14日发生枪击案, 造成至少28名人员丧生的重大伤亡, 其中大多数是5到10岁的儿童。这是美国历史上死伤最惨重的校园枪击案之一。”整个新闻导语对整个事件进行了全面的概括。

2. 导语要突出新闻真实性

在构思导语的过程中, 需要专业人员培养训练新闻敏感性, 除了提高政治上的敏感性、要懂得新闻价值、勤于思考之外, 还有增强社会责任感, 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接触实际, 注重实际, 坚持唯物论的反映论, 除了要处理好新闻与事实的关系、要有实事求是的勇气外, 还要坚持深入实际, 坚持从实际出发, 尊重事实, 遵纪守法, 坚持原则。

3. 注重新闻的核心和内容

以政治新闻为例, 新闻导语必须要突出其政治因素, 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正确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 以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强化群众观点, 贯彻群众路线, 与此同时, 还要新闻记者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新闻敏感度和新闻功底, 明确新闻的思路, 做好新闻的准备工作, 了解新闻对象, 从而构思出有意义的新闻导语。如“中方:抗议日本出动军机侵犯钓鱼岛中国领空”中的“中新网12月14日电据外交部网站消息, 外交部发言人洪磊14日就日本军机侵犯中国领空答记者问时表示, 中国外交部已就日方出动军机侵犯钓鱼岛中国领空提出严正交涉和抗议。”, 这个导语揭示了中日之间的问题, 表述了整个事件的核心内容。

4. 突出新闻的最新内容与时间性

正如我们所知, 新闻导语, 就是新闻的开头, 但是, 与普通文章开头相比, 其实存在着很大的不同。在新闻导语中, 包含着新闻事实中最精彩以及最为重要的内容。比如林肯总统遇刺时, 美国报纸刊发的报道的导语是“总统今晚在剧院遇刺重伤”。其干净利索、简洁明快, 被认为是经典之作, 观众在阅读时, 可以感受到新闻的时间性以及新闻的最新内容, 从而使得文章更加具有吸引力。如中新社洛杉矶12月14日电 (记者毛建军) 据美国地质勘查局报告, 当地时间12月14日凌晨2点36分, 美国南加州海域发生里氏6.3级地震, 地震没有给沿岸居民带来明显感觉, 亦无伤亡报告。

5. 要引导观众阅读新闻其他部分

在构思新闻导语时, 不仅要找准关键点, 而且还要引导和吸引观众去阅读新闻的其他部分, 为此, 需要在构思导语时, 还要兼顾到新闻后面的内容。因此, 需要抓住新闻的主题, 问题的报道指导性要强、社会影响大;导语要有利于上下结合, 运用正确的新闻导语构思与写作处理好导语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另外, 在新闻作品中导语起主导作用, 贯穿全文、支配写作, 并成为新闻构思、选材、表达和运用语言的依据, 需要在构思导语的过程中, 融合多种语言成分, 形成相对独立的新闻语言, 把所写人物、事件或问题置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下去展示和描绘, 提高新闻的思想深度。如“湖北荆门一所小学发生食物中毒事件39人住院”中的“中新网荆门12月15日电湖北省荆门市东宝区象山小学发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 数十名学生住院治疗。14日晚间, 记者从东宝区委宣传部获悉, 食物中毒原因为青椒豆皮炒肉片中的蜡样芽孢杆菌污染所致。”, 读者在阅读导语时, 就一定会想要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本身。

二、新闻导语的构思与写作注意事项

1. 明确新闻视角

对于不同类型的新闻, 对新闻角度的定位也不相同。在实际的工作中, 要根据现场, 从政治需要、主观意图、历史精神、社会事实等各个方面入手, 增强新闻导语的主题性, 做到据事析理, 讲求客观, 在叙事表意上, 正确处理消息主体与导语的关系。

2. 创新导语构思

“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英国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强调。要突出新闻的新意, 就必须要把握导语的新颖性, 以此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为此, 要知道“新”在哪里, 简单来讲, 就是事件能吸引人的地方, 对事件有个大致了解, 用一半甚至更多时间琢磨导语, 先声夺人, 抢占先声, 抓住人的眼球, 促使读者读下去, 尽量给读者呈现事件的全貌和特点撰稿, 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有一个全面的阐述。

3. 明确事件背景

要把握新闻的背景, 把最新最能吸引读者的内容放在导语里面, 这也是当下电视新闻特有的撰稿方式, 不仅要有主体性, 把事件的主要内容记录清楚, 同时, 还要带有个人色彩, 用公正的语言描绘出事件的真实性。第三, 需要对新闻事件发生后的影响进行一下具体分析, 进一步提升新闻的深度。此外, 要保证新闻稿的生动性, 记者还可以提出问题, 设置疑点, 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进一步增强新闻的吸引力, 同时, 导语也可以通过制造悬疑来吸引读者。

总结:

总而言之, 在新闻写作中, 要想将新闻事实在第一时间报道出去, 导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因此, 必须要掌握新闻导语构思的技巧和方法, 提升新闻的新意和价值, 激发起读者读完整个新闻事件的兴趣。■

摘要:在新闻写作中, 导语占据着重要位置。为此, 本文主要针对新闻导语的构思与写作进行了简单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新闻导语,构思,写作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的特点 篇8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广播电视,导语写作

1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特点

1.1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要有高度的概括性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要做到简明扼要、提纲契领, 用在新闻开头的导语是整个新闻报道的纲领, 报道能否引起受众的兴趣, 导语起着决定性作用。导语的高度概括性主要体现在写作文字的简洁性、凝练性, 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通篇新闻的中心思想一定要在导语中突出出来, 不能只是文采飞扬, 却把中心思想完全掩盖在散乱的文字中。高度概括性要求广播电视新闻导语要运用朴实无华而又生动形象的语言, 在写作形式上不落俗套、新颖别致, 在理论指导上也要务求创新。

1.2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个性化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在我国新闻行业的发展中已经形成了很多约定俗成的规矩, 但是, 千篇一律、缺乏个性的写作文风却不是导语写作的要求。现在的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经常能看到为了突出“为什么”这个新闻要素, 而大肆套用各种政治性口号和术语去表述新闻的主体思想, 这种导语虽然在形式上很标准, 但是缺乏个性色彩。新闻报道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取决于新闻事实本身的分量, 空洞的套话和缺乏个性的口号式导语只会让电视受众感到厌烦。

1.3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语言要形象化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本身是运用现代电子技术以多元素图像方式传播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导语作为新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其写作风格也要具备形象化的特点, 才能与广播电视新闻的特点相得益彰。在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中截取新鲜的画面、抓住新闻事件本身的特征, 并且选取最佳的表现角度, 才能满足形象化特点的要求。抓住新闻事件中最能体现本质的场景, 在导语写作中描述一系列生动的形象, 这样, 就可以既突出新闻主旨也能让导语更加形象化。描写式导语的写作方式最能体现广播电视新闻生动、活泼以及形象的特点, 但是, 这种写作方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在典型性、代表性的新闻事件中可以很好的运用, 在一些重大时政题材的新闻事件中却不适合。

2 构筑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特色的策略

2.1 从“视”觉方面突出导语的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方式之所以能够为广大受众所喜闻乐见, 是因为其能够给人们带来视、听、读多通道同时感知的效应。传播学研究的成果显示边听边看的传播方式, 可以让受众对传播内容留下深刻印象, 而单一的看或听, 不能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 广播电视新闻借助现代电子技术手段将图文、画面和声音同时传播给受众, 这是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区别于其他传播方式的特点, 也是构筑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特点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手段。

从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方式中“视”的特点出发, 导语需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去表现自己的特色。首先, 导语内容以字幕的形式在播音员播报时显示在屏幕下方, 这样, 不仅可以起到强化传播效果的作用, 还能避免受众可能出现的听觉障碍, 还可以运用现代抠像技术去交代地点、时间等新闻要素, 不仅可以省略烦琐的说明, 还能起到补充说明导语内容的作用。其次, 用纪实性的语言去完成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写作, 纪实性导语在广播电视新闻中的运用可以让整个新闻报道变得简洁明朗。纪实性导语既能巧妙提示新闻内容, 还可以充分展示整个新闻画面。在纪实性导语的撰写中不能把新闻中重要的事件写进去, 这样, 受众就会有一种未看先知的感觉, 新闻传播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2 从“听”觉方面突出导语的特点

电视是一门以现代数字技术为手段的综合性视听艺术形式, 画面和声音这两类符号是电视媒体区别于其他媒体的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导语的内容必须通过电视声音去体现, 从“听”这个电视新闻特有的优势出发, 导语应该通过以下途径去体现自己的特点。

第一, 在广播电视新闻导语写作中多用响亮的词语。广播电视新闻是以时间为顺序进行的线性传播, 观众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观众是否能全神贯注的去接受新闻信息, 不会因为偶尔分神而不知道新闻的内容。受众作为广播电视新闻被动的信息接受者, 只能按照新闻的编辑顺序从导语开始, 而后是标题、画面以及解说词等新闻内容, 这个过程要求导语的用词必须响亮, 在兼顾用语的趣味性和刺激性的同时, 力求新闻的内容可以时时刻刻抓住观众的心, 收到最佳的效果。

第二, 用简洁的语言去构筑导语。广播电视新闻是用形象表达方式去表现各种新闻事件, 对于受众来说, 这种面对面传播的方式是最直接的一种认知方式。形象表达方式的传播要求新闻画面丰富而真实, 导语的语言风格要简洁明快, 尽量减少专业术语和书面用语的出现, 生僻词句更要少用, 多用直白的口语的短句, 这样的导语写作风格才能充分体现出广播电视新闻“听”的优势。

第三, 巧用悬念式的短语去写导语。新闻报道最常用的是平铺直叙的方式, 但是, 对于广播电视新闻来说, 这样平铺直叙的方式会让通篇报道显得平淡, 在导语写作中巧妙的使用一些悬念式的写作方法, 用新闻开头出现的悬念设置, 来激发受众心中的猎奇欲望, 这样更容易让广大受众接受新闻报道的内容。事件的发展都有因果, 平铺直叙就是先因后果的写作方法, 而悬念式的写法就是先果而后因, 用事件发展的结果, 一步一步揭开事件发生的起因, 让受众感觉到悬念迭起, 更多的受众关注新闻, 传播的效果自然会更好。

参考文献

[1]秦殿杰.怎样写活新闻导语[J].新闻爱好者, 2002, (06) :12-19.

[2]新闻导语探新[J].新闻传播, 2002, (08) :36-45.

[3]川妹.也谈第二代新闻导语写作[J].今传媒, 2004, (03) :22-26.

[4]孙景春, 于爱泳.新闻导语写作谈[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03) :33.

电视新闻导语个性写作浅析 篇9

1 电视新闻导语的形式与作用

1.1 电视新闻导语的常见形式

电视新闻导语的形式的第一种也是最被人熟知的一种是, 主持人、播音员在演播室里的新闻导语。这也是综合性的电视新闻栏目制作时常见的手段, 是由播音员于演播室播报, 从新闻的要点、看点进行概括, 描述新闻主题及其有价值内容, 或是一些能够起到串联、过渡等的结构性话语。第二种:解说与新闻画面紧密联系的电视新闻导语。此种情况播音员、主持人并不出镜, 声音伴随新闻标题出现, 播音员幕后播送新闻稿的内容, 配以新闻画面的电视导语。最后一种:现场同期声电视新闻导语。一般分为记者现场出镜导语、新闻人物或采访对象的同期声导语、现场声画为主等三种类型。这三种形式是较为常见, 还有一些形式应用较少, 所以笔者在此不做介绍。

1.2 电视新闻导语的作用

我们常说的电视新闻导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种:一、介绍新闻事件的事实核心, 以达到让观众一目了然的效果;二、揭示新闻的主题, 使观众充分了解此新闻事件的主旨;三、激发起观众兴趣, 吸引观众的眼球。

2. 电视新闻导语个性写作具体方法

2.1 多角度选择新闻导语的写作

新闻导语的角度较多, 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得到的感受是不同的, 选择新闻导语的角度很重要, 它决定了新闻导语的内容及思想, 要想写出惊人的导语, 就必须多角度看待问题, 选择最适合的角度展开写作。对于不同类型的事件也有不同的角度, 比如对于严重刑事案件新闻就不可采用搞笑恶搞等方法创作导语。

在新闻导语角度选择中, 应采用多角度的写作方法, 从不同方面真实反映新闻事件的始末。在写作新闻导语时作者要善于将具强烈反差的事实、背景以及原因、结果等矛盾对立面相统一为一体来进行思考表达, 原因在于此角度为矛盾最集中突出之地, 这也是最能引导读者了解事件的本质的关键点。从此种角度报道, 将会产生强烈的震撼力与冲击力效果。抓住重点才能赢得人们的关注力。

进行导语角度选择时, 应选择具新意之角度, 新事物会更好地引起读者好奇心, 因此新闻导语应有新意。这种新意, 不仅体现在时间的概念上, 更多还体现于新闻内容上, 记者所报道的内容, 应该是许多读者并不知晓, 甚或是想象不到的情况才具新意;另外一些新闻信息, 尽管已被人知晓且极容易被人预料, 但如若能从中筛选出不为人知且出人意料之处, 同样也具有新意。这里说的新意不仅是指新闻事件具有强烈吸引力, 还是最具诱惑力、最能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 而且具有新意的导语还会增加新闻的价值。

2.2 写得要有人情味, 融入真情实感

新闻报道的事件大多是家长里短一些生活中发生的事, 这样不可将新闻导语表述得过于生硬, 应在语言中体现出人情味。导语不但反映新闻事实, 而且应表达出真实的思想情感, 使作品充满着浓厚的人情味。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抓住人们的心理, 用这个社会渐渐流逝的人情味来温暖观众。要达到这一点, 不仅需要记者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还需怀有同情心, 新闻采写过程中能全心投入, 用心感受新闻事实。第二, 还需注意抓住冲突的关键点, 以一个不同于百姓的身份去看待事件, 将感情倾注笔端。第三, 还需注意研究群众的阅读心理, 在写作时尽量达到故事情节表述奇峰突起才能吸引观众。

2.3 语言表达上的突破

很多新闻导语语言选择不合理, 导致整个导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导语语言尤为重要, 现今很多新闻导语太过生硬, 用了许多标准化语言, 使得很多老百姓难以理解, 觉得导语写得晦涩难懂, 其实新闻的观众都是普通老百姓, 不是专业的新闻撰稿人员, 要把导语写的“大众化”一些, 这个大众化不是要求导语千篇一律, 而是要求导语可以让大部分人都能看懂看明白, 不可加入过多的专业名词与过于华丽的辞藻, 让观众读懂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新闻语言决定了新闻导语的成败。”这句话恰如其分。要努力将新闻语言表述得具有美感, 不是将华丽辞藻表现在字面上, 同时也不是每句话都用名言警句, 确切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认识的能动表达, 达到读者在何种阅读环境下都能通过新闻语言, 而联想出一幅幅形、色、声、味皆生动的画面这才是最重要的。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 新闻语言的功夫不仅体现于文字表达上, 而且体现在笔者观察客观事物是否仔细和认识是否深刻。特别是多年从事新闻写作者, 习惯于新闻语言现话套话, 语言模式僵化。如若使用群众语言, 它的反叛性、鲜活性, 极易激活从前固有的语言模式, 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导语的写作要求常写常新, 因此想要写出一篇好新闻稿, 应返朴归真, 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表达方式, 为了防止自己的语言出现过于模式化僵化等问题, 就要多走近群众, 汲取大众语言中的营养, 以人民大众的新鲜、活泼、有生命力的、个性化的语言来表达。

参考文献

西方新闻作品导语写作技巧探析 篇10

周恩来同志曾经就要求新华社研究一下“我们的记者能向西方记者学习些什么?”就导语而言, 西方新闻工作者非常重视导语, 无论是对其重要性的认识, 还是在具体的新闻写作过程中, 都把导语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 高度重视, 讲究写作技巧, 呈现出比较明显的个性特征, 对我们重视导语、写出好的导语, 不无启发意义, 值得我们有选择地分析评判、学习借鉴。

英国作家亨利·费厄利在谈新闻导语时写到:“每一个曾经为写好一个导语而苦思过一番的新闻工作者都能体会到, 为什么写导语这么费劲。”导语难写, 需要“煞费苦心”。据美国新闻教材《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介绍, 《纽约时报》一名记者在写一篇报道时, 导语写了十三遍才写成。

美国新闻学者威廉·梅茨在《怎样写新闻》一书中说:“导语是新闻报道中最重要的部分。抓住或者失去读者, 取决于新闻稿的第一段, 第一句, 甚至第一行。”导语在通篇新闻作品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有没有人愿意读下去, 成败在于导语, 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这位学者还把导语看作是衡量记者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尺, 认为:“导语是记者展示其杰作的橱窗。”“如果记者未能在导语中表现出水平, 那么, 他就是没水平。”“一个平庸的记者只能写出一条一般化的导语。”

“文无定法”。西方记者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上也是“各显神通”, 手法各异, 风格多种多样, 别具特色。通过一些实例, 我们来对西方新闻作品导语的写作技巧作一番探讨分析。

1通过冷静节制的文字直陈要点

中西方国家在社会制度, 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在新闻观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新闻写作也体现出不一样的文字风格。西方新闻工作者标榜 “客观、公正”, 讳言宣传, 但是很善于宣传, 往往把倾向性“隐藏”在新闻作品的字里行间, 通过新闻事实的选择和陈述方式加以表现。他们从导语开始, 行文就显得比较冷静, 在情感、立场、 观点上都有所节制, 少有夸张的形容词, 不动声色, 简洁明快, 开门见山, 直接摆出新闻事实中最新、最重要的内容, 或点明报道的主题, 似乎没有明显的“褒贬”, 极少渲染主观色彩。如下面的导语:

“北京电台于今天凌晨5时宣布周恩来总理逝世的消息, 但是, 大部分中国人还不知道他们的总理已经逝世。”

“肯尼迪总统今天在这里遇到刺客枪击身亡。”

上面两条导语都是关于国家领导人的, 内容重要, 人物显著, 然而用笔极省、 结构紧凑、内容清晰, 没有可有可无的内容, 没有“过火”的文字, 简明扼要地传达了最重要的信息或新闻事实的要点。

又如:

“欧洲大战昨天佛晓爆发!”

“日本投降了!”

对于一场世界大战的开始与结束这样重大的事件, 这两条导语没有任何附加的修饰语, 寥寥数字, 直接交代, 只突出新闻最重要的要素, 精炼、简洁到极致, 似乎“处变不惊”, 只用一个惊叹号来表达对战争爆发的震惊和胜利的喜悦, 给人以“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

比较下面两条导语:

“美国星际航行员阿姆斯特朗今天晚上格林威治时间2时26分成了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同一事件, 另一家通讯社的导语是: “人类登上了月球!”

前者突出美国人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 后者强调“人类”, 而且更加简洁有力, 没有冗词赘语。

从以上的这些导语我们可以看出, 好的导语, 尤其是动态消息的导语, 写出的是要点, 提供的多是“干货”, 绝不“拖泥带水”, 有的是干脆利落, 避免的是啰哩啰嗦, 没有空洞的说教, 全是实实在在的内容。

美联社写北京人民过节:“今天晚上, 20多万人在市中心的天安门广场庆祝中秋节, 放爆竹, 吃月饼。”写美国人过节: “美国人民携带着国旗、热狗以及各种红、 白、兰三色的东西欢庆独立节。”

都是同一家通讯社, 写别的国家和本国人民过的重要节日, “调子”相似, 没有用“喜气洋洋”之类的词句去刻意渲染, 没有戴上一顶“高帽子”试图去 “宣传”什么。记者只是“如实道来”, 概述事实要点。

2抓住突出显要的特点创造印象

抓不住人物或事物的鲜明特点, 没有“抢眼”的地方, 新闻作品的导语就会流于一般化, 给人以似曾相识的“公式化”的感觉, 或者像发布公告一样乏味, 很容易失去读者。西方新闻作品导语很善于抓住新闻事实的显著特点, “凸显” 新闻, 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让人过目不忘, 引起人们对新闻事实的价值和意义的高度关注。如:

“帕特和理查德·尼克松今天参加了周恩来的正式宴会。美国人胃口很好, 吃得津津有味, 像老手一样使用筷子。” 两个国家的领导人在一起共餐, 记者抓住美国人“使用筷子”而且“像老手一样” 这一细节特点, 既表现了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又有吸引读者的趣味性。

“在这里, 地面上燃料奇缺, 农民不得不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 然而, 在3200米的地下, 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地面”与“地下”的一种反差, 不言而喻, 显出了发现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性。如果写成“在某地发现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则与其他类似的“发现”相雷同, 不足为奇。

“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人口普查登记今日结束。”起笔就用“世界历史上规模空前”这一显著特征, 为正文报道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的一系列具体情况作了概括, 相当醒目, 其重要意义也由此可见。如果写成“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登记今日结束”, 显然淡而无味, 表现不出其重要性, 毫无引人之处。

“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 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用文件之多反映联合国机构的庞大, 数据具体, 特点突出, 给人造成很深的印象。

法新社记者写的下面这条导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当地人们用这样的格言来概括中非内陆小国卢旺达的人口过剩:‘卢旺达有多少棵香蕉树, 就有多少户人家。’”

美国《迈阿密论坛报》的人物特写《最后一位皇嗣》:“他本来可以成为中国皇帝, 但现在却默默无闻。”从满清王朝皇室的显赫成员, 到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国公民, 概括了溥杰的人生经历的鲜明特点。十分简洁的一句话, 一下子就 “刻”在人们的脑海中, 令人很难忘记。

法新社记者采写的《中国的功夫片》: “前程远大的中国影星李连杰唯一的生活目的就是要使全世界都承认中国在武术方面至高无上的地位。李连杰在电影 《少林寺》中一举成名, 看来要取代功夫片超级影星李小龙。” 李连杰和李小龙, 两位都是中国功夫片的明星, 而“要使全世界都承认中国在武术方面至高无上的地位”, 是李连杰“取代”李小龙的独特之处, 令人关注。

合众国际社记者采写的《云南来鸿: 早春》:“离开北京越远, 就越难听懂中国话。”导语抓住中国南北方言的差异, 使人们对中国南部边疆省份有了清晰的第一印象。

3利用人们好奇的心理激发兴趣

导语的“导”字, 就有引导、导入的意思。一篇新闻作品, 通过导语, 把受众“引导”“导入”正文。所以, 导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有吸引力, 紧紧 “抓住”读者往下看。有的西方新闻学者认为:“没有好的导语, 就等于钓鱼钩上没挂诱饵。”他们善于利用人们的好奇心, 在导语中放置“诱饵”。当然, 前提是不能扭曲事实, 刻意为之, 去故弄玄虚, 故作惊人之语, 玩噱头。

来看下面的导语:

“今天, 在参观北京自然博物馆的时候, 亨利·基辛格把他的三副面孔表演得淋漓尽致, 这使周围的人大为开心。” 美国著名外交家有“三副面孔”?居然让人们“大为开心”?读者自然好奇, 要去一“睹”为快。

关于福特总统遇刺有惊无险的报道: “今天晴空万里, 阳光明媚, 那个娇小玲珑的红衣女郎同群众一道等待着福特总统从他们面前走过。

大多数前来欢迎总统的人都希望同他握手。

这个红衣女郎携带着一支枪。”

带枪的红衣女郎是谁?会发生什么样的险情?读者非读下去不可。

如果新闻事实本身并不是特别重要、 显著, 西方新闻记者在导语写作上很善于运用独特的手法, 别出心裁, 让一般普通的新闻事实也像“吸铁石”一样将人们吸引住, 令人耳目一新。比如:

写北京民众在严冬中溜冰舞龙过灯节的新闻导语:“今天, 星期日, 北京的龙穿上了冰鞋。”象征中华民族的龙“穿上了冰鞋”?极有趣味性, 吊起读者的胃口。

中国兵马俑在国外展出的导语:“有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 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把兵马俑写“活”, 自然引人入胜。

关于拍摄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 的三条导语:

“时隔七百年后, 马可·波罗又回来了。”

“在另一个时代离承德不远的另一个夏令行宫, 威名赫赫的忽必烈设宴款待来到中国的马可·波罗。”

“尽管马可·波罗在他那部于13世纪的名著中并没有提到长城, 但是, 美国、 意大利、中国合拍的电视系列片《马可·波罗》仍从长城开拍。”

同一题材的三篇报道, 新闻导语有着明显的区别。三者比较, 前面两条导语用“时光倒流”的方式勾起人们的好奇心, 后者似乎显得平铺直叙, 明显略逊一筹。

再如下面两条导语:

“当七英尺二英寸 (二米二O) 的中国运动员穆铁柱小步跑入体育馆时, “嗬”!观众席上发出了阵阵惊讶声。” 写得一般化。

而另一位记者的导语, 捕捉的是人们在不知这位“巨人”运动员身份情况下的“惊讶”镜头, 在读者心中造成悬念: “当穆铁柱在东京新建的大谷饭店休息厅漫步时, 一位美国女游客见了吓了一跳。

‘嗬!他是干什么的?是谁的保镖吗?’”

4调动形象艺术的笔墨展示画面。

导语写作有常规, 但无定式, 反对生硬僵化, 追求突破创新。西方记者在写作新闻导语时不拘一格, 手法灵活多样, 特别是通讯特写, 擅长形象化, 常常运用艺术手法写导语, 以生动的文笔再现清晰的“画面”, 对典型细节、典型事例、典型环境、人物的典型特征, 或工笔细描, 或简笔勾勒, 让人或“身临其境”, 或“耳闻目睹”, 去“走进” 新闻事实。

合众国际社的《北京的冬天》:“花色鲜艳的衬衫和裙子隐退了, 吃着冰淇淋在街头闲逛的情侣、坐在街灯下打扑克的老年人不见了。冬天已悄然来到北京。”白描手法, 寥寥几笔, 冬天来临的景象如在目前。

来看一篇社会新闻的导语:“一头狒狒逃走之后蹓进杜罗塞·普拉默夫人的家, 在那儿又是吃东西, 又是喝黑啤酒, 还到浴室洗了淋浴, 最后在房主人床上打滚。在他尽情享受期间, 普拉默夫人吓得躲在厨房里不敢出来。”生动有趣, 扣人心弦, 人们仿佛“看见”狒狒的一举一动, 同时也不免为主人捏把汗。

合众国际社的一条导语:“在美国的威尔福特豪尔的美国空军医疗中心, 一月二十一日出生了一个四个月的早产婴儿, 这个婴儿小得可以放在医生的一只手掌上。”只需一笔形象的图画, 如见其人, 顿时让人“感知”早产婴儿的“小”。

美国《新闻周刊》记者采写的《中国式的夏令营》:“中国领队拿着一个手提式电子扩音器, 命令一群青年排成两路纵队。二十名中国青年立即鸦雀无声地列好了队形——中国式的夏令营队伍。四十五名来自北美的青年也排成了两行, 但是他们动作缓慢, 而且还开着玩笑, 打打闹闹, 十分散漫, 一下子就扎成了几堆——美国式的夏令营队伍。” 通过形成鲜明对比的画面, 把中美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集合”的过程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了。

为了避免枯燥乏味, 有的西方记者还会用散文笔法抒情写意, 让新闻富有感染力, 增强可读性。如:

合众国际社总编辑史蒂文森采写的 《过长江三峡》的导语:“这是一条怒涛奔腾、凶猛不羁、然而却能为人类造福的大河。它浩浩荡荡地流过中国的心脏地带。” 抓住长江的性格特征, 槪写一笔, 仿佛写意山水图, 气势壮阔的长江立刻“出现”在眼前。

同样是写河流, 美国记者克里斯托夫·鲁卡斯的《尼罗河自述》, 则别具一格, 用第一人称拟人手法, 导语宛如一幅深情优美的抒情画卷在慢慢展开: “我与天地同庚, 像宇宙一样壮丽, 像车轮一样有用。我辽阔、美丽、历史悠久, 像诗歌一样引人入胜。我是全世界最长最雄伟的河流尼罗河。”

参考文献

[1]程天敏, 杨兰瑛.中外新闻选[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92.

[2]雕岩.西方记者报道中国作品评介[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85.

如何写好新闻英语中的导语 篇11

新闻英语中常见的新闻体裁主要可分为三类:消息、特写和新闻评论。消息是以简要的文字迅速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体裁,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体裁。消息通常由三个部分构成,即标题(title)、导语(lead)和正文(body)。其中,导语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标志。

导语是消息文本的开头部分。它和一般文体的开头部分有所不同,并不用来介绍事由、缘起,也并不只是起一种引导作用。消息的导语,从形式上看,它一般是消息的第一段或开头几段;从内容上看,它必须对新闻事实(事件)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加以概括;从功能上看,它必须对新闻事实(事件)进行浓缩、提炼,展示最新鲜、最重要、最吸引人的部分,对受众形成看一眼就被吸引住的力量。美国的沃尔特·福克斯在《新闻写作》一书中指出:“一条奏效的导语应实实在在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将其导向记者认为是新闻的基本点或报道角度的地方。”简而言之,导语是消息的核心所在,是新闻的眼睛,导语写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新闻的宣传效果。西方记者十分注重导语的作用,视其为消息的精髓,也是显示记者文采的橱窗。

新闻英语导语的特点

一条好的导语应具备哪些特点呢?概括起来说,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简洁(succinct)。导语应力争以最经济的笔墨反映出新闻的要点或轮廓。它应做到简明扼要,使人读来一目了然。有的新闻机构为此规定了一条导语的具体字数,如美联社和合众社都要求记者撰写导语时将数字尽可能控制在25个词之内,最多不超过35个词,并且以一句一段的形式一气呵成。

信息丰富(informative)。导语应揭示新闻事件的基本内容,必须做到言之有物,以最少的字数提供尽可能丰富的信息,力戒華而不实、内容空洞的导语。

引起读者兴趣(intriguing)。导语的关键在于引导、引入,故新闻英语的学者除了称之为“lead”之外,有时也常把它叫做“grabber”,意指能有效地吸引读者阅读全文。有时,一篇消息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事件)涉及诸多方面。而读者感兴趣的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或一个部分。导语应当将读者最感兴趣的那一个方面或部分,放在醒目的位置特别加以突出。也就是说,写导语的时候,要牢牢把握读者的兴趣点。

新闻英语导语的种类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英文消息导语正在日益呈现千姿百态、标新立异,语言更加凝练,形式更加活泼,可读性更强,充分展示了记者构思的广阔空间,已名副其实地成为显示记者才华的“橱窗”。目前,英文消息报道常见的导语主要有十二种:

概括性导语(summary lead)。概括性导语又称“综述性导语”(roundup lead),是导语写作中最早使用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在消息的第一段把新闻事实的轮廓等过程,概要地叙述出来,以引导读者提纲挈领地阅读新闻并抓住要领。

A branch of a Chinese dairy giant and a unit of the biggest oil refiner are among 32 companies that were ordered to stop production yesterday for violating pollution limits.Shanghai Daily , July. 4, 2007

(乳制品行业巨头的分公司和最大炼油厂的一个单位也被列入32个由于违反了污染方面的相关法规被迫停止生产的企业。上海日报,2007年7月4日)

要点式导语(main fact lead)。这种导语语言精练,集中叙述新闻中主要事实的某一部分、某一场景或情节。它强调开门见山,直接道出新闻精髓,反对将“新闻六要素”一次交代完毕,而争取以最少的W报告最新的消息。

China will restrict organ transplants for foreigners coming to China as tourists, promising priority to sick Chinese and demanding that patients from other countries seek official approval, the government announced on Tuesday. Transplants for foreigners restricted.

China Daily July 3, 2007

(中国将限制外国人以游客身份到中国进行器官移植,承诺在器官移植上优先考虑中国人。要求其他国家的病人应征求官方的许可。中国政府周二公布了“限制外国人器官移植的相关规定”。《中国日报》2007年7月3日)

描写性导语(descriptive lead)。这种导语指消息一开始只描写与新闻事件有关的某个细节,等渲染了气氛后再逐步展开,引出最基本的 新闻事实,给读者一种身临其境的 想象,从而增强报道的现场感,以吸引和影响读者。

Arriving for work at British Airways’ headquarters early this morning, staff about to discover what the airline’s survival strategy would mean for them. At seven am sharp, the staff newspaper broke the news, nearly 6,000 jobs to go. On top of last years’ cuts, that’s now 13,000 jobs in total, almost one in four of BA’s workforce.(British Airway Job Losses)

BBC World 13,Febbruary,2002.

(今天一大早,来到英国航空公司的员工将会发现公司的生存战略对他们意味着什么。7点整,员工通讯发布消息,近6,000个工作岗位被裁掉。加上去年裁掉的,到目前为止总共裁掉工作岗位已经达到1,3000个,几乎是英航职工总数的1/4。BBC 世界报道 2002年2月13日)

直呼式导语(direct address lead)。这种导语亦称“人称式导语”(personal lead),指记者用一种与读者直接交谈的方式入手,以第一或第二人称的笔调撰写出消息的导语,从而给人一种亲切感。

Like many on the mainland, I was on the move over the Chinese New Year. My flight lifted off early on the last morning of the Horse, touching down at the airport eight minutes later. Yet it never left the ground.

My flight—that’s what it was called—was aboard Shanghai’s spanking -new Maglev(magnetic levitation) train, the world’s fastest, most futuristic passenger line.

The Asian Wall StreetJournal, Feb. 21-23,2003

(像很多中国人一样,我正赶着回家过年,我的航班在“马年”的最后一个早上启动,8分钟后到达机场。然而,它从未离开地面——我的航班就是上海的磁悬浮铁路,世界上最快的、通向未来的乘客快道。《亚洲华尔街时报》2003)

引语式导语(quotation lead)。这种导语引用消息中主要人物关键性或有针对性、有代表性或有新意的谈话,以增强消息的真实性、可信性与权威性。它通常又分为“完整引语式导语”和“部分引语式导语”。

“If you haven’t been to the Great Wall, you aren’t a real man”, MaoZedong once said. This particular assertion is known to almost every citizen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millions of whom journey to the Great Wall each year.(Saving the Great Wall by Sheila Melvin).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 2002

(“不到长城非好汉”是毛泽东主席的诗句之一,现在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慕名到长城游览。“拯救长城”《国际先驱论坛报》2002 )

悬念式导语(suspense lead)。这种形式指记者先在导语中给读者以某些惊人的或戏剧性的细节,作为“引子”,调动读者思维,驱使他们迫不及待地一口气看完整篇报道。请细细体会下列两则实例中的“悬念”之处。

Los Angeles—It sounds like the plot of a Hollywood thriller but it’s true:just nine days before this year’s Academy Awards, Oscar has disappeared. The FBI is hunting for him and a reward of $ 50,000 has been offered for his return.

The Guardian, March 18,2000

(洛杉矶——人们一听到这个名字就像看到了好莱坞影片中让人兴奋的情节。事实确实如此:今年就在奥斯卡金像奖颁发九天前,奥斯卡失踪了。美国中央情报局悬赏50,000美元来寻找他。《卫报》 2000年3月8日)

延缓性导语(delayed lead)。延缓性导语也称“多段落导语”(multi-paragraph lead),其风格与一般导语迥然不同,启闭比较迂回,新闻的主要事实不是一开始就被报道出来,而是常常放在第一段、第二段甚至第四段。读者初看第一段、第二段,可能不知所云,但再往下看便会明白,记者把真正的导语放在下文中。这样写的目的,旨在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从而增强可读性与趣味性。下面这段话是关于克隆羊多利诞生的报道,作者在第三段才写出主要的新闻事实。

On July 5, 1996,at 5:00 p.m., the most famous lamb in history entered the world. She was born in a shed, just down the road from the Roslin Institute , Scotland, Where she was created. …No one broke open champagne. No one took pictures. Only a few staff members from the institute and a local veterinarian who attended the birth were present. Yet Dolly , who looked for all the world like hundreds of other lambs the dot the rolling hills of Scotland , was soon to change the world.

When the times to write the history of our age, this quiet birth, the creation of this little lamb, will stand out. The world is a different place now that she is born.

A Clone is Born by Gina Kolata, The New Millennium Reader 2000

(最后一句:當后人编写我们这一时代的历史的时候,这一平静的降生,这头小羊的问世,将会引人注目。世界因它的降生而从此改变。)

对比式导语(contrast lead)。这类导语同时列举两个极端的新闻事实,如今与昔、大与小、生与死以及此时此地的情景与另一处的情景等,把它们对比起来,以突出全文的内容或意义。给读者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引起读者思考与关注,吸引读者读完全篇。

While nine survivors of the Nanjing plane crash last Friday have recovered sufficiently to be out of danger, six others who survived initially have died to raise the death to 106.

China Daily, Aug. 3, 1992

(上周五,当九个南京空难的幸存者完全脱离危险时,起初幸存的六个人突然死亡,这样死亡人数已达106人。《中国日报》 1992年8月3日)

提问式导语(question lead)。这是修辞中设问方法的移用,即先简短直率地提出人们广为关心的问题,以引起读者思考,然后用事实去回答。这种写法能适应和调动读者急欲了解答案的急迫心情,使之有兴趣读下去。

Whatever happened to the East Asian Crisis ? After Thailand devalued the baht on July 2 1997, capital rushed out of the region’s economies, and in rapid succession most of them collapsed….

The Lost(Half )DecadeThe Economist 2002

(东亚金融危机究竟出现了什么情况?1997年7月2日泰铢贬值后,资金从该地区迅速流失,大多数国家的 经济接连崩溃。……《经济学家》2002)

轶事式导语(anecdotal lead)。这种导语指记者在全文的第一段或开头几段引述一些与新闻人物或事件有关的趣事轶闻,以增强报道的趣闻性,通常用于时效性较弱的“软”新闻报道中。

At 14, Kent Conrad figured he’d be ready for the Senate in 1986 or 1988. Twenty-four years later, Conrad laughs at the memory. At 38, about to become North Dakota’s new senator, he says“I guess I was a serious kid.”USA Today, Dec.2, 1986

(十四岁时,Kent Conrad 说1986年 或1988年他会成为参议员,二十四年后,他想起当年的话就发笑。38岁,当他将要成为North Dakota州的参议员时,他说:我是一个认真的孩子。《今日美国》 1986年12月2日)

复合式导语(combined lead)。复合式导语又称多元素导语(multi element lead),指一个导语同时概述两个以上同等重要的新闻事实,一般用于报道比较重大或复杂的新闻事件,常以“when”, “ as”, “amid”, “following”, “while” “ in the wake of”等作为连接词,把并列的几个新闻事实复合成一句。

标签式导语(label lead)。这种导语往往对新闻事实只稍稍提及而不概括出最精要的内容,即无实质性的内容,古亦称为“空洞式导语”(empty lead)。它只起到一篇报道“开场白”的铺垫作用,因而记者通常忌讳采用这类导语,除非报道诸如公报、声明、条约、演说、官方会谈等内容时。

英语消息文体中导语的写作要求

怎样才能把导语写好呢?除了新闻事件本身, 文字功底等因素外, 一个也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就是看作者有没有好的构思技巧。这种构思技巧主要有以下一些规律:

抓住新闻事件的本质,提供最有效的信息。

在通常情况下,导语都要对全篇消息的内容进行精当的概括。读者只要读完导语,就能大致了解全篇报道的内容。因此,导语部分就应当把整篇消息的精髓呈现在读者面前。善于提取新闻事实的精华,并进行准确生动的概括,这是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新闻报道一般是由近及远, 在導语中突出最新鲜的事实、突出距报道时间最近的时间概念。这样写的好处是, 能够变从“头”写起为从“新”写起, 把新闻写新, 把新闻的节奏加快。

展示亮点,吸引读者眼球。

消息的导语,应当有自己的亮点。这主要包括两层含义:①致力于发现新闻事实本身的亮点。亮点往往与新闻价值紧密相连。新闻价值是某些事实(事件)所固有的一种素质。面对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事件),并不是任何记者都有同样的发现。有所发现,这有赖于记者的新闻敏感。记者没有办法使不具备新闻价值的事实具备新闻价值,但他却完全可以在发现事实的新闻价值方面作出自己的努力。这种努力,也应当融化在导语写作之中。②致力于以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撰写导语,从而形成某种“亮点”,即导语的写作要给读者带来新颖之感、新鲜之感。

设置悬念,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也有消息的导语,并不采用读此一段、全篇了然的方法写成,而是在读者最感兴趣的地方设置悬念,激起读者往下阅读的兴趣,所走的路子是与在开头处将精华和盘托出相反的路子,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注重使用“动”词使导语活起来。

有人把动词称为“动字” , 把形容词称为“静字”。一位老记者说得好: “形容词再多, 还不如展现一个生动的事实。”所以,在新闻英语导语写作时要多用“动作动词”,少用“静态动词”。

变换套路,借鉴散文之长。

在新闻写作领域,有人进行过散文化的倡导和实践。这有利于增强新闻作品的可读性。散文化的写作体现在消息导语上,那就是自由发挥,不受约束,记者采取自己认为有利于牢牢吸引住读者和生动地表现新闻事实(事件)的写法。

当然, 客观事物千变万化, 现实生活丰富多彩, 写作导语也应灵活多样, 只有不拘一格, 勇于创新, 才能将导语写得绚丽多姿, 像“凤头”那样引人注目。无论采用哪种导语,导语要想发挥它的效用,其作者就必须深切地、准确地把握读者的阅读心理,将导语写得为他们所喜闻乐见。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学院经贸外语系)

消息导语的创新写作 篇12

(1) 妙用设问:发人深省

导语里只提出问题, 往往也能造成悬念, 牢牢地把读者抓住。在消息导语里使用设问, 其好处就是能集中读者的注意力, 引起他的关注和深思, 使他开动脑筋跟着记者去追根寻源, 把这篇新闻看完。由于设问的内容已凝聚新闻的核心, 这也便于读者掌握新闻的中心内容, 领会其精神实质。

例如:2007年5月24日《南方周末》刊登的一篇消息《寻找“血肉”钢板的下落》的导语:“4月18日, 清河特殊钢公司。32名工人的生命在瞬间被钢水吞噬, 酿成中国钢铁史上最惨痛的事故。在事情尘埃落定后, 这块特殊的钢板去向了何方?”

当读者看到这样一条导语怎能不想去探究事实的真相?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这种写作方法非常合乎读者的好奇心理和求知心理。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和好奇, 并受这种心理的驱使, 急切地对事物进行刨根问底的探究, 这可以说是最为普遍的现象。记者应该将新闻事实中新奇的东西作为问题提出来放在导语中, 这样就可以诱发读者的这种好奇心理, 吸引读者去寻根溯源。

(2) 俗语引语:轻松幽默

一个赋有创新性的导语是吸引读者的关键, 因此能够吸引读者的第一要件是新闻事实和信息的重要性、影响性;其次便是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新奇的、故事性的和人情味的事实。

例如:2009年3月4日《牡丹江晨报》刊登的一篇消息《别拿芦柑不当橘子》中的导语:“别拿豆包不当干粮”这话您一定不陌生。如今, 市农委有关专家也提醒您“别拿芦柑不当橘子”。

2009年3月7日《中国食品质量报》刊登的一篇消息《苏格兰打卤面现身郑州》中的导语:苏格兰打卤面现身郑州, 一开业就受热捧, 不少市民跑去尝鲜先问“卤要不要钱”。

这两条导语分别以俗语和引语使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向其传达了消息的主要内容。只要作者多留意新闻事件中具有个性的人物语言或者在群众中普遍流传的话语加以灵活运用, 便可以在消息导语的写作中获得不同凡响的效果。

(3) 开门见山:明白如话

开门见山也可以成为导语创新的一种方法, 导语通过开门见山概括地阐述所要报道的新闻事实。

例如:2007年5月《环球时报》刊登的一篇消息《印度媒体感叹:中国赢得非洲的心》, 其导语是:“《印度时报》5月10日文章, 原题:是中国而不是印度赢得了非洲人的心。”

2007年5月17日《南方周末》刊登的一篇消息《首位当选美国院士的中国女科学家》, 其导语是:“迄今共11人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李爱珍的研究完全达到了国际水平。”

由此可见, 作者在写这类导语时应活中有变, 既有侧面的, 又有正面的。导语中看到的是整体面, 然后待读者所要思考的新闻事实或事迹或事件, 是特殊点。通过这两面, 使读者对所阅读的新闻在一个整体的、集中的、全面的、概括的、一般的认识前提之下, 急不可耐地去阅读这条消息。

(4) 引旧显新:妙趣横生

《羊城晚报》有这样一则消息, 其导语这样开头。本报长沙专电:七月上旬, 湖南益阳市传来一桩与追韩信媲美的佳话。消息的主体内容是一位老干部上书五千言, 力排左的偏见, 保荐贤才, 使一位依法办事, 遭到非难, 因而被迫要求调离的律师, 在临走时得到了挽留, 并被任命为益阳市司法局副局长兼市法律顾问处主任的事。导语使用了人们所熟悉的古代萧何追韩信的典故, 从而勾起人们的阅读欲望, 希望了解现代“萧何”如何“追”现代“韩信”的来龙去脉。

我们再来看消息《山西制成蝴蝶杯》的导语:

山西古典蒲剧《蝴蝶杯》中, 描写男主角田玉川有传家之宝“蝴蝶杯”非常神奇, 只要斟酒入杯, 就有五彩缤纷的蝴蝶在杯里翩翩起舞。杯中酒干, 蝴蝶也就隐去。这种蝴蝶杯最近已由山西侯马市陶瓷厂试制成功。第一批近二千只已销售一空。

这条新闻的导语挺别致, 劈头就是一段背景材料, 但由于它给主要新闻事实———成功试制蝴蝶杯, 增添了具体形象的内容, 把蝴蝶杯的特点表现得活灵活现, 奇妙无比, 从而使这篇新闻大为生色, 让人看了觉得新鲜有趣, 饶有兴味。要是平铺直叙, 把这个背景材料放到后面去的话, 恐怕就难以收到这种奇峰突起, 妙趣横生的效果了。

(5) 侧面烘托:先声夺人

导语的中心突出, 主题的明确无误, 是可以而且应该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法来达到的。古人说:“善露者未始不藏, 善藏者未始不露。”导语写作中要是能有露有藏, 该露则露, 该藏则藏, 藏露结合, 不是也可以取得加强主题的表现力而又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吗?在导语一开头恰当地引用诗句, 往往能很好地烘托新闻主题, 使新闻更为惹人注目, 招人喜欢。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数梨花开。”今晨, 北京城变成了一个银堆玉砌的世界。到今晨九时为止, 全市降雪量已普遍达二至三毫米, 北部山区达到四毫米。

这是新闻《今天好大雪》的导语。开头引用的“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数梨花开。”是唐代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咏雪名句, 可谓流传千古。诗人以浪漫主义笔调把北风比作春风, 把雪花比作梨花,

消息导语写作还有广阔的开拓空间, 需要在不断创新中发展, 我们不能把眼光只停留在传统的导语写作模式上, 按部就班地搞新闻报道, 而应把眼光投向未来, 把笔端指向创新, 去撰写多姿多彩的新时代的导语。■

上一篇:社区绿化的养护管理下一篇:城乡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