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会保障(精选12篇)
城乡社会保障 篇1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都大大提高, 但随着改革力度的加大, 我国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各个方面的差异也不断扩大。城乡居民间差别的持续扩大, 使城乡发展脱节, 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 研究我国城乡居民差别现状, 进而分析它产生的原因,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选择, 保障城乡居民权利的平等, 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深远。
关键词:城乡居民,现状,原因,路径选择,平等保障
城乡居民差别即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平等, 是指我国农民相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在社会、经济、法律等方面所享有的待遇和权益是不对等的。要缩小我国城乡差别, 保障城乡平等就应在深入分析城乡居民差别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 提出有效的解决路径。
一、我国城乡居民差别的现状
( 一) 收入分配差别
近几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迅速,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城乡居民的收入均得到了提高, 生活水平得以改善。在社会整体经济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不断的扩大, 城乡发展 出现脱节, 不利于社 会的稳定。
( 二) 教育机会差别
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 农村的发展问题与农民受教育的问题是重要的制约因素。由于历史遗留原因以及部分人为因素, 我们制定教育政策和教育规划时, 往往以城市为中心, 比较重视城市居民的教育问题, 而忽视了农民的教育处境和教育诉求。
( 三) 就业方面差别
在就业方面, 城乡差别也较大, 许多农民并没有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机会, 尤其是进城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在就业中的差别最为明显, 许多企业在招录人员时都偏向于城镇户口的居民, 许多岗位和职业限制非城镇户口的农民就业, 致使城乡之间就业率差距不断扩大。
( 四) 医疗保障差别
城乡居民在享有医疗保障有关权利时并不平等, 主要表现在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与医疗保险标准不一致两方面。城乡医疗资源配置的不均衡, 导致了农村医疗水平低下, 医疗卫生事业较弱的普遍情况, 广大农民不能公平、公正地享有基本医疗服务。同时, 在我国部分地区, 城乡居民实行的医疗保险制度是不同的, 城镇、农村居民缴费和报销比例都不一致, 这使得广大居民只能根据所属户籍被动加入相应的保障制度, 强化了城乡户籍观念, 固化了二元社会差距。
二、我国城乡居民不平等的原因
( 一) 城乡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均衡
长期以来, 城乡之间各自的经济系统的发展方向不同, 一是在运作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别, 这就导致了农村和城市两种不同的发展结果, 二是农民和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差异巨大, 收入差距也逐渐变大。三是城市与农村的生产力发展不一致、不平衡, 城市的生产力发展相对较快, 但农村的生产力发展较缓慢。这些原因都直接导致我国城乡发展差别日渐显著。
( 二) 二元化制度的影响
首先是户籍制度。很长时间以来, 在我国实行的是二元户籍制度, 这使得城乡之间的鸿沟更加难以逾越。其次, 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前提下, 自然而然的形成了相对应的城乡二元就业制度。劳动者被分成两大群体: 农村就业者和城市就业者, 这两大群体也相对孤立。再次, 在户籍、就业二元化的同时, 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也是二元的, 城市职工的收入大多来源于工资, 而农民收入则主要来源于农业收入。
( 三) 法律制度的制约
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农村居民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例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此法的宗旨在于对消费者的保护, 然而, 这部法律并没有体现出城乡平等, 反而有“城市化”的倾向。农民消费者的权益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充分保障。
三、缩小我国城乡差别, 保障城乡居民权利平等的路径选择
( 一) 对于城乡不平等问题政府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树立起城乡平等的观念。从现状来看, 在我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 城乡不平等问题已成为重要的制约因素。这与政府缺乏重视度有着很大的相关性, 因此, 政府确立起城乡平等的观念至关重要。
( 二) 力争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城市与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差别是引起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大的重要因素, 所以, 缩小城乡居民在收入分配方面的差别首要的就是提高生产力水平。这里提到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不仅是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同时还要不重蹈过去割裂城乡发展的覆辙, 城乡收入差距即会日趋缩小。
( 三) 通过制度改革保障城乡居民平等。首先, 应该改革二元户籍制度, 实行以有固定居所和稳定收入的标准划分城镇人口。其次, 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 政府应把农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为农民构建最基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同时, 要提高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的覆盖面, 缩小与城市的差距, 规范农村社会保障的运行机制, 提高其专业化程度。
( 四) 完善农民法律保障机制。政府可以制定一部专门针对农民切身利益的法规来明确农民应有的合法权益及法律保护措施。一方面可以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在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 并使其制度法律化, 另一方面在兼顾城乡、工农和全体公民共同利益的同时, 对于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应当以立法的形式加以规定。总之, 要明确地赋予农民平等的社会地位与平等的社会权利, 同时对于农民享有的权利 提供充分的法律保障和救 济措施。
参考文献
[1]吕云涛.当代中国城乡居民权利平等的逐步实现[J].未来与发展, 2012.11.
[2]胡志中.我国城乡居民权利不平等问题探析[J].科教导刊, 2010.11.
城乡社会保障 篇2
[摘要]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二元格局,使得城乡间社会保障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立足国情,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循序渐进,逐渐由统筹走向统一是我国解决城乡社会保障差距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社会保障将经历“城乡分割”到“统筹发展”再到“统一发展”的三个阶段,最终实现城乡统一。
[关键词]社会保障;城乡分割;城乡统筹;城乡统一
[作者简介]莫秋明,广西财经学院教师,中央财经大学在读硕士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广西南宁,530003
[中图分类号] C91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0)04-0017-0002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这段话,对我国近阶段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对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差距,最终实现统一的社会保障,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城乡社会保障差距现状
(一)我国城乡社会保障项目覆盖面中的城乡差别(参见表1)
城市中已经基本建立起了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为基础的社会保险体系,在救助、福利、优抚等方面也相对项目齐全、覆盖范围广泛。但在广大农村地区,以前主要集中精力在保障层次相对较低的社会救助和优抚方面,保险和福利几乎没有。在社会保险领域,农村养老保险在县级农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中止以后,至今没有任何进展。在医疗保险领域,政府加大投入力度,正在建立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以上表格的所有项目中,农村地区唯一在覆盖面和水平上能超过城市的项目是教育福利这项,国家拿出1500亿元,用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使得义务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
(二)医疗、教育等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分配严重不均匀
城乡社会保障失衡的重要表现就是城乡居民享用的公共卫生、教育资源的差距悬殊。这种公共资源的城乡配置不均衡,是城乡发展差距不断拉大的重要原因。据2007年数据,我国卫生总费用11289.5亿元。其中农村人均卫生费用为48.5元 ,城市居民人均卫生费用1480.1元,农村人均卫生费用不足城市人均四分之一。城市和农村之间在卫生投入上的巨大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城乡居民在教育资源的享用上也存在较大差距。农村现阶段面临的是教育设施落后、优质师资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现在的农村中小学仍旧落后。
(三)社会保障支出在城乡间分配比例还有差距
近几年,国家和各省市加大了对低保和就业的补助支出,但在农村低保方面还欠力度。目前,各省市自治区对城市低保一般每月人均补助200元以上,农村低保只有50~100元左右。如广西2009年对市级城市低保每月每人补助250元,对农村低保每月每人补助50元,在低保这一项上,城乡之间的差距是巨大的。另一方面,由于制度不健全,大量的农民工在返乡时退出社会保险,将个人账户中的钱取出,而统筹账户中的资金却在城市中积累,为城市居民所享用,留给农村的是年老、疾病、伤残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二、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产生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发展严重不协调,既有城乡经济发展速度、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差异,又有制度原因引起的差异。造成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市优先发展战略以及为实施这一战略而推出的城乡不平等的制度和政策。
(一)制度上的不平等,使农村居民不能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地位与待遇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下,国家按户籍身份来分配教育、卫生、社保、就业等方面的资源和利益。这种制度上的不平等,严重阻碍了农民平等参与社会竞争的机会,导致了城乡居民在收入、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的显著差异,阻碍了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
(二)国民收入分配制度过于偏向城市,造成城乡之间的不平等
在分配制度上,无论是初次分配还是再分配,都存在城乡间的不公平现象。在初次分配上,农民收入不足城市居民的1/3,还要承担各种数目不小的税费负担。在再分配上,政府过于偏向城市,对农村取多予少。表现为:在财政上,农业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例远远低于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前者仅仅是后者的1/2~1/3。
三、从统筹到统一的路径选择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党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思想要求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统筹城乡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路径应是由相互分割―统分融合―基本统一,到2040年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项目(内容)齐全、覆盖面广、标准适当的城乡一体化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具体路径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2006~2010年),这一阶段为主要执行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用5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由“相互分离”向“统分融合”过程的转变。首先,要统一筹划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村与城市纳入一个整体,而农村与城市制度有所差别。在农村,加大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积极试点和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进一步改革与完善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逐步缩小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实现由“相互分割”向“统一筹划,制度有别”的转变。其次,要根据各地实际逐步实现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公共卫生及大病统筹、生育保险、优抚安置及部分社会福利等制度的统一,但可分不同的保障项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实施不同的但差距不太大的保障标准,实现“统一筹划,制度有别”向“部分制度统一,标准有别”的转变,为实现基本统一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步(2010~2020年),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由“统分融合”向“基本统一”的转变。即随着城乡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差距的缩小,有计划有步骤、积极稳妥地将各项保障制度逐步融为一体,实现关系到人民基本生活比较大的最低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救助等社会救济,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以及社会福利等制度的城乡统一,但可按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的承受能力,实行略有差别的保障标准。
第三步(2020~2040)再用20年时间,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由“基本统一”到城乡统一。到21世纪中叶,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提高,在经济水平高度发达、城镇人口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城乡之间的社会保障差距将彻底消除,国家将建立起城乡统一、待遇适中、法制管理、服务优良的社会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研究 篇3
关键词:杭州;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社会保障作为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具有保障城乡居民生活、调节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开始由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由职工向居民、由单一支柱向多层次体系的重大转变。目前杭州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了低水平、广覆盖、有保障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制度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但是与当前杭州社会经济发展和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相比,农村社会保障与城镇养老、医疗等保障的差距仍然较大,保障层次低,保障功能差,并且杭州市的社会保障建设主要侧重于城镇,农村尚未实现真正意义的社会保障。因此,建立杭州市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势在必行。
一、杭州市城乡社会保障发展现状
近年来,杭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以“人人享有社会保障”为目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指导,不断加大对民生保障事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已经初步建立。
从2008年1月1日起,杭州正式实施《杭州市基本医疗保障办法》和《杭州市基本养老保障办法》,把医疗保障整合到基本养老保障一个制度框架内。按照“城乡统筹、全民覆盖、一视同仁、分类享受”的思路,杭州建立起一个不留空白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障体系。这意味着杭州已经从制度安排上解决了全市人民特别是困难群众、弱势群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问题。
截至2008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18.1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202.41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74.59万人,参加工伤保险245.82万人,参加生育保险181.68万人(见表1)。
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方面,为了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杭州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设,在实施过程中成效明显。从全市范围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乡镇/街道覆盖率2006已实现100%;参合率则由2003年的44.75%提升到2008年的98.20%,人均筹资额达177.5元。
在社会救助方面:一是杭州市进一步健全分层救助工作机制。制订了三级救助圈的帮扶救助政策。市级、区级、街道(乡镇)、社区(村)根据困难家庭的人均收入标准负责帮扶救助,同时对以上三级“救助圈”以外的边缘困难群体实施临时性帮扶,将救助的“夹心层”纳入了政府保障范围。二是根据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要求,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2009年,从1月1日起,杭州市区提高了低保标准并开始实施,城市是每人每月400元,农村每人每月300元。三是实施分类救助机制。杭州市出台了“春风行动”助学援助管理办法,对市区人均收入在低保标准1.2倍以下子女就读全日制普通高校的家庭实施专项助学援助,每个学生每学年救助5500元。对于住房困难的困难家庭,杭州市在对城镇困难家庭实施廉租住房政策的同时,将住房救助政策延伸到农村。
二、城乡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杭州市的社会保障基本上呈现出了“低标准、广覆盖”的格局,针对不同的群体制定了相关的社会保障政策,就新增加的社会群体采取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基本上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社会保障存在的种种问题仍不容忽视。
第一,社会保障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不平衡。杭州市虽然在农村建立了相应的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并针对失地农民建立了相关的养老保险,但是农村所享受到的保险项目远远的小于城镇,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家庭和土地保障。在传统意义上,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比较低,所以其应该享受到的相关项目和水平也是比较低的。
第二,还未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标准。社会保障应该是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但是当前的社会保障并没有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衔接。这一方面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在补偿原来的同时,缺乏对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性认识。在具体的目标制定上各个项目之间缺乏相应的协调和统一。
第三,社会保障的管理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资金在运营中损耗较多。虽然杭州市采取了电子政务式,社会保障的一些项目可以在网上直接办理。但是政府各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政出多门的现象仍然存在。分税制将财权和事权进行了分离,降低了组织落实。政府自身官僚机构的程序化、多级化,也使得信息和决策不能迅速的得到传达和解决。社会保障资金采取了“统账结合”的方式,每年的社保资金剩余太多,使得原来有限的资源不能得到有效的合理的利用。
三、社会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是导致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源
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其实质就是要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社会保障协调发展的制度环境,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然而,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是在城乡分离、重城轻乡的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城乡社会保障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但是我国的二元社会结构是在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下,由于户籍制度的隔离作用而形成的。这使得各级政府制定和执行各项政策时采取明显的城市偏向导向,然而户籍和各种福利挂钩是导致城乡社会保障存在差距的根本原因。
(二)公共财政收支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不断扩大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杭州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的增长为我市城乡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然而,一方面,由于当前各级政府经济发展的任务都比较重,仍然深陷于经济建设事务而难以自拨,尤其是长期受GDP导向的政绩考核体系的影响,使得地方政府对于农村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发展上心有余而力不足;另一方面,随着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的扩大和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加上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资金投入上相对不足,也势必导致政府在社会保障财政支出压力的增大。尤其在分税制体制下,由于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上级政府转移支付不规范,导致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具体来说,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政绩考核制度下,地方政府投资社会保障缺少有效的正激励,导致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比重过低。
(三)农民社会保障观念落后是导致城乡社会保障差距不断扩大的重要因素
由于受到20世纪90年代农保政策的失误和传统农村合作医疗的解体等的影响,导致农民对社会保障疑虑重重,并且由于大多数农民为自雇者,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导致社会保障参保积极性不高。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使得农民的文化价值、生活观念发生了全新的变化。年轻一代采取传统的方式赡养老人的意愿下降,传统的敬老、养老观念有所淡化。
四、杭州市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支出,明确社会保障出资主体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适应农村经济的新形势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近年来,我国政府财政收入连续较大幅度的增加,农村经济也取得了较大发展,从政府关注民生的角度来说,政府有必要而且必须加大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财政支持。力度农村社会保障是各级政府共同承担的责任。对于政府应当承担的农村社会保障职责,应根据实施的层次性和受益范围,在明确各级政府职权与相应责任的基础上,合理界定地方各级收支范围,理顺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使每一级政府所拥有的财权与事权相对称、支出与责任相统一,并加大财政投资力度,调整结构,建立稳定规范的财政支持机制。
(二)打破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实现资源流动畅通和配置自由
我国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有着自己的特殊性,它是在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下,由于户籍制度的隔离作用而形成的城乡相互分离的社会保障制度。打破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体系,首先应当改革以城乡隔离、市民与农民区别对待的户籍制度。由于我国各级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各项政策时采取明显的城市偏向导向,使得长期以来在财政上对农村社会保障供给不足而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的稳压器,因为受户籍的限制,农民进城后还是农民,享受不到城市人的待遇和社会保障。
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本途径,是在继续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下决心改革户籍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户籍管理制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消除附加在户口上的城乡居民的社会福利和待遇的种种差别,平等对待先进城落户居民与愿城镇居民的权利和义务,逐步实现人口的自由迁徙,实现资源在城乡之间流动畅通和配置自由。
(三)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加强农民参保意识
资金问题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问题。目前,国家的投入主要有救灾、特困户生活救济和优抚补助。借鉴近年来城市筹措社会保障资金的经验,要解决农村社会保障资金问题,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通过有关政策强化农村集体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二是采取政府积极引导和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在一定范围内推行强制性养老保险和养老储蓄;三是建立个人账户,不论集体补助多少或有无补助,其连同个人缴费全部记在个人名下,属个人所有,让农民既有安全感又有自主感,从而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加社会保障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和慈善机构的作用,为城乡社会保障筹集更多的资金,同时,扩大就业范围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是缓解当前社会保障压力的重要方法。
就当前农民参保意识不高而言,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黑板报、专栏、文艺演出等,采取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作用和参保的好处,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的解疑释惑工作,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增强农民的自我保障意识和参保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韩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与新农村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与人类发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邱锋明,李芳凡.构建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W省A市为例[J].电子商务,2010(2).
3、吴晓娟.“三农”问题:现状、原因及政府相关政策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3(2).
4、徐祖荣.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杭州市为例[J].学习与实践,2006(4).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差异分析 篇4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保障成为一个国家进步的重要标志。但是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 让我国的城乡社会保障呈现出二元社会保障, 城乡社会保障的形成了巨大的差异。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扩大日益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如何完善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是缩小城乡差距, 建设新农村, 实现社会公平的迫切问题。
二、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差异及原因
1.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设计。
我国二元经济导致二元社会保障。大部分的农村地区的居民都是自己负担为主, 国家财政扶持为辅, 而城市的发展水平高, 大多数社会保障是由企业支付、自己支付和国家三方来承担;资金运作方式也大有不同, 城市的是实行的现收现付制度, 农村的社会保障则是采取的完全积累制。可见,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导致了城乡间的社会保障相差甚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从几个重点着手, 在很多方面如工伤、失业、生育等等, 但尚未形成规范性文件。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上也存在严重的随意性, 缺乏合理的目标定位, 相对于城镇来说, 政府的扶持力度可以是还是远远不够的。
2.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的水平比较。
从城乡社会保障筹资方式来看, 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例, 2010年全国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征缴收入的总额为11110亿元, 财政补助的养老保险1954亿元, 加起来的自己一共是有13064亿元, 个人、企业、政府的筹资比例依次分别为24.4%、61.0%、14.6%。2010年新农保基金收入453亿元。个人、政府和集体的筹资比例依次为49.7%、50.3%, 其中个人缴费有225亿元。虽然新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筹集转变为“政府补贴、个人缴纳、集体补助”, 但比较得出城镇地区的居民个人缴费比例24.4%远远小于农村地区的居民个人缴费比例49.7%。
3. 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大。
随着我国普遍居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 城乡间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贫富差距也在扩大。我国基尼系数居高不下, 少数人掌握大量财富。城乡实际收入和福利之间差距接近6:1, 相当于城乡平均20年的收入增长距离, 导致入城打工者社会保障得不到及时解决。若能很好解决这些困扰和阻碍的问题, 城镇中的社会保障才得以更好的发展。
三、完善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对策建议
1. 创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不论社会成员的职业和身份是什么, 只要他们有能力向社会尽了承担未来社会保障的责任和义务, 他便应同样享受这个社会给予的各类保障。
2. 完善城乡收入分配格局。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地区间收入差距大、行业工资差距大, 城乡之间明显的收入差距的两极分化, 同时导致了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两极化。缩小城乡之间收入差距, 确保低收入居民和农村地区人民的基本生活和基本的社会保障, 并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3. 推动城乡产业互动发展。
提升农村经济实力, 推动农村地区发展, 其社会保障能力也会随之上升。要实现城乡产业聚集和融合, 形成城乡一体的产业组织体系, 使农村的工业化融入全国的工业进程中去, 可以在农村建设具有特色的产业园区和开发区, 发挥农村优势, 促进农村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 能实现城乡劳动力互补发展。
4. 城乡财税金融制度进行创新。
城乡社会医疗保障如何有效衔接 篇5
——以衡水市为例
霍凤茹 《 人民论坛 》(2010年第32期)
【摘要】医疗保障事业的现状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要相比,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在今后几年内要加快建立和完善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社会医疗保障有效衔接,从而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关键词】医疗保障 新农合 医疗保险
医疗保障事业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探索,已经完成了经济体制的转轨和保障模式转换,从职工医保向居民医保扩展,从粗放到逐步精细的管理流程再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衡水市为例,截至2009年12月底,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300879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加人数达到3255305人,参合率达到93.21%。但目前的现状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要相比,医疗保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各类群体之间的待遇差距较大;统筹层次不高,基金共济能力不强,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成本的控制手段还比较单一等。
正确分析医疗保障工作面临的形势
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各级地方党委、政府,新医改都被列为重点工作之一,各级领导的重视程度足以看出新医改的重要性。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看:医保是医改的首要问题,医改方案中给医保提出了许多任务,多数还没有落实,包括最基本的医保经办机构经费、参与药品定价、药品谈判机制等。
从大的方面来讲,医药事业的发展,如公立医院改革、基本药物制度、医药价格形成机制等项改革的推进,都对医疗保险提出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医疗保障基金已经逐步成为医疗费用的主要筹资者和支付方的情况下,如何充分发挥多重作用,既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又要有效控制医疗服务成本,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这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重点问题。
从医疗保障的法律环境看:全国人大今年将对《社会保险法》进行四审,有望审议出台,这标志着我国医疗保险事业终于进入到法制化的更高层次。随着《社会保险法》的全面实施,国家将陆续制定《医疗保险条例》、《生育保险条例》,省、市也要出台相关的配套法规。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将大大促进医疗、生育保险工作的规范和发展,同时也要求我们有法必依、依法行政,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提高管理能力。
医疗保障事业经过十几年的改革探索,已经完成了经济体制的转轨和保障模式转换,从职工医保向居民医保扩展,从粗放到逐步精细的管理流程再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要相比,医疗保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保障水平总体不高,各类群体之间的待遇差距较大;统筹层次不高,基金共济能力不强,资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对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成本的控制手段还比较单一;管理服务能力还比较弱,群众还有许多不方便之处。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几年着力解决。
医疗保障事业改革的具体措施
均衡待遇,努力促进社会公平。均衡公平,是医保的一项重要原则,今后,在整体提高医疗保障待遇水平的同时,要重点向困难人群、大病患者倾斜,切实减轻他们的医疗费用负担。逐步扩大医疗保障范围,开展居民医保门诊统筹,探索改革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研究互助共济的门诊保障制度,使更多的群众公平受益。要继续探索地区间医疗待遇水平的调节机制。出台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医保办法及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流转接续办法等。各地区还要做好医保关系转移接续的准备工作,实现转得出、接得下、可操作的基本要求。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参保人员的异地就医结算问题。加强监管,发挥医保对控制医疗成本和医疗服务的监督制约作用。根据医改方案要求,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的力度,探索建立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完善医疗费用结算办法,探索实行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按人头付费等方式,发挥集团购买优势。积极参与药品、医疗服务项目等价格制定,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全面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分级管理,完善评估办法,保障参保人员合法权益的实现。
加强医疗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工作。为确保基金运行安全,一是编制好预算。认真编制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基金收支预算。二是加强基金征缴稽核,应缴尽缴,杜绝跑冒滴漏。三是增强基金管理的科学性。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运行分析和风险预警机制,保证可持续性。积极开展基金运行分析工作,以收、支、余为主线,紧密结合市级统筹、门诊统筹、异地就医结算等新情况,切实加强基金运行分析工作。四是严格控制统筹基金结余,除一次性预缴医疗保险费外,各县市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累计结余原则上应控制在6~9个月平均支付水平。对累计结余低于3个月或出现当期收不抵支的,要查找原因,控制支出的增长。五是强化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监管。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内控制度,形成部门之间、岗位之间和业务之间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内控机制。六是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内部审计制度,及时整改审计发现的问题。定期向社会公布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和参保人员医疗保险待遇的享受情况,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强化管理,探索提高统筹层次和基金使用率。为了加快提高医保统筹层次,要探索逐步打通职工医保、居民医保等基金统一使用的壁垒。实现各项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间的共济。增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计划性和科学性,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提供医疗保险公共服务,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
全力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为实现全体城乡居民病有所医、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要继续全力推进、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巩固全面覆盖的成果。为增强制度的吸引力,根据外地已经出台的城镇居民门诊统筹相关实施办法,各级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在扩面工作中,要提早谋划,广泛宣传,特别是抓好学生类居民的宣传工作,引导居民积极参保。协调各学校新学年学生入学参保问题。同时要切实加强门诊统筹的管理工作。
要将关破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全面纳入医疗保险。河北省衡水市已将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纳入了医保范围,并已落实补助资金。要继续积极筹措资金,使关闭破产退休人员能及时享受医保待遇,做到一视同仁。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要高度重视,逐单位、逐人核实资金落实情况,严格政策、严格范围,不挤占、不挪用,加强专项资金的使用、监督。要切实做好此类企业其他人员的参保工作,把他们纳入到医保体系中来。
妥善解决农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问题。要分类逐步解决农民工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实现稳定就业的,直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签订劳动合同但劳动关系不稳定的,可按照降低缴费水平、主要由用人单位缴费、重点解决住院大病医疗保障的办法,将其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其他农民工可自愿选择务工所在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户籍所在地新农合三者其一参加医保。
大力促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只有政策全覆盖,才有人员待遇的全覆盖。要积极探索,研究出台政策,将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充分保障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使这部分困难群体病有所医。
统一医疗保险管理机构。作为国家法定的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医疗保险经办管理应由政府部门组织实施,统一指定一个部门管理,将分散在劳动保障部门管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机构和卫生部门管理农村合作医疗机构合二为一,充分利用现有劳动部门经办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的工作基础,对相关软件进行升级,硬件进行扩容,有效利用现有的资源,做好各人群之间医保政策的相互衔接,加强对参保人群和医院的管理,降低经办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加强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要对乡镇卫生院进行改造,以保障开展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加快推进村卫生室建设,实现每个行政村设有一所能满足基本需求的村卫生室的目标,切实方便群众就医。加强农村卫生队伍建设,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和城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服务;建立完善乡村医生岗位培训制度,定期开展乡村医生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医学学历教育,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使农村居民就近获得优质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又可缓解大城市医院就医人员过多的压力。
城乡社会保障 篇6
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
今年乃至未来更长一段时间应该依托什么来保证中国经济平稳增长?如果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业人群持续贫穷,那么城市经济的发展也会增长乏力。
城乡之间最主要的差异来自于社会保障。社会保障与城乡统筹如何更好地实现无缝对接?在2011第六届中国全面小康论坛“城乡統筹与社会保障”分论坛上,求是杂志社原秘书长盛天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晓山,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房地产协会秘书长苗乐如,榆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宝成,中共双流县委常委、副县长廖维忠,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总编辑赵泽琨,GE中国西南区总经理马加宁,与该场分论坛主持人、求是《小康》杂志社副社长赖惠能,嘉宾主持人、求是《小康》杂志社常务副总编陈艳涛,共同分享不同国家、地区的城乡统筹与社会保障实践经验,并为社会保障与城乡统筹的对接献计献策。
反哺农民,就要坚持保险的全域覆盖
“如果抓住城乡差异的核心——社会保障和福利进行集中改革,再辅佐户籍制度改革,那么城乡统筹就水到渠成了。”《小康》杂志社常务副总编陈艳涛首先抛出了自己的观点。
求是杂志社原秘书长盛天启表示,城乡统筹中,好的制度应该是容易理解、容易执行的。凡是不被农民理解,不容易执行的政策,大多是政策制定得过于复杂,不符合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维护公平、公正、正义是政府的职能,但政府职能不应该过分泛化,或者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他的的观点是,中央财政应该重点投入到国家安全和外交方面,至于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应该由地方政府努力去做,所以地方政府的财政状况非常重要。
中共双流县委常委、副县长廖维忠说,双流县政府始终有一个观点,过去在发展时期农民做了巨大的贡献,现在到了反哺农业的时候,“每年我们都要根据测算,不断提高报销的比例,降低报销的门槛。并且我们坚持走全域的保险覆盖之路,从8年来的情况看,我觉得要真正解决农村农民失地以后的问题,应该往这个方面努力。”
启动内需,解决农民和市民的后顾之忧
2011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2012年的经济工作,传递出2012年经济政策的新信号——四个“着力”: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扩大内需被摆在首位,而改善民生与扩大内需息息相关。榆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郭宝成认为,现在启动内需、拉动消费,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农民和市民的后顾之忧,“把钱花在民生问题上,实行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养老,老百姓的后顾之忧解决了,就会把钱拿出来消费和投资。保障老百姓的公平、公正和平等,他所爆发出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生产发展的积极性也是巨大的。”
郭宝成是因推行“全民免费医疗”而名扬全国的陕西省神木县原县委书记,在“全民免费医疗”推行一年零三个月后,调任榆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关于“神木模式”,他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一句话是“医病医贫医天下”。现在,“全民免费医疗”政策运行了将近3年,并没有因为郭宝成的调任而终止,郭宝成认为,好的制度的出台和实事求是的政策的推行,并不会以领导人的去留为标准。
社会保障是农民应该享有的权利
郭宝成的观点得到了张晓山的认同,这位三农问题权威专家同样认为,把中国六七亿农民的教育、医保等方面负担减轻了,就可以扩大消费,拉动内需,就不用完全依靠出口。在他看来,社会保障是农民应该享有的权利,为农民提供保障不是对农民的恩赐,而是把农民的权利还给农民。
2007年,张晓山到印度的一个地区去调研,那个地区比我国西部的很多省市都要穷,但是他们的学校有免费午餐,“我在学前班看到有一口大锅,一个帮工在给小孩子们煮吃的,帮工每个月拿500卢布,厨子每个月拿1000卢布,煮的虽然是豆腐,但是他们做了。”张晓山回忆说。他由此感慨,“以我们的财力完全可以这样做,但我们很长时间都没有这样做过。”
“我不赞同一些地方以财政不足为由,放弃对农民实行基本的权利保障。”张晓山说,“其实很多钱花在了不必要的地方,例如建广场和喷泉,这些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而‘雪中送炭’的事情更需要大家去做。”
城乡统筹是国家的良心
“城乡统筹与社会保障”分论坛即将结束的时候,嘉宾主持人陈艳涛请每位嘉宾畅想了自己对于城乡保障的愿景。
盛天启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感到对别人满意,对自己满足。
张晓山憧憬着农村都能有特色,农业富有竞争力,是能够保证13亿人的粮食安全和基本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现代化农业。张晓山坚信,有这样的农民、这样的农村、这样有竞争力的农业,到那时中国肯定是一个世界强国。
苗乐如希望大家要关心、鼓励、支持开发企业,加快布局的调整,加强或者是加速对三四线城市农村城镇建设的投入,通过城镇建设的发展,更好地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减少过多的流动人口对城市带来的非理性冲击和压力。
郭宝成期待着教育、住房、医疗三大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的社会早日来临。
廖维忠希望一个地方的百姓能够老有所养,少有所学,居有其所,病有所医。
赵泽琨理想的社会从人权的角度讲,是所有的社会保障制度都人人共享,很均等。弱势群体尤其是广大农民活得更有尊严,另外,在社保和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当中,舆论界如果没有新闻就是最大的和谐。
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衔接问题探讨 篇7
在人民网2011年你最关注的十大问题调查中, “社会保障”以71090票居于榜首, 回顾近年的两会调查, 2010年的两会调查中, 社会保障中的养老保险以104887票排在首位;2009年的两会调查, 社会保险位居第八位;2008年社保养老也进入两会调查前十。从历年调查来看, 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保障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2010年10月党的第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 “十二五”时期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明确了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社会保障的发展方向。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是对延续了几十年的城乡二元政策的摒弃。城乡居民权利的趋同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前提, 而城乡居民的最大的权利失衡莫过于社会保障。
包容性增长是基于经济不均衡增长和人们不能共享经济快速增长成果这一现实问题而提出来的。所谓包容性增长, 即在关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 也要关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和民生问题。包容性增长是一种机会均等、普惠共享的增长, 强调人们都平等地享有发展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权利, 而不是被排除在经济增长进程之外;是一种科学和谐、可持续的增长, 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保障弱势群体, 实现教育公平、充分就业、合理分配和劳动关系的和谐;是一种全面发展、统筹协调的增长, 强调城乡、地区、人群的统筹协调发展。实现包容性增长是社会保障发展的保障和基础, 而大力推动社会保障的发展作为实现包容性增长的一种手段, 也会为包容性增长提供社会基础;两者相辅相成, 互为基础, 相互促进。
二、包容性增长模式下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城乡衔接问题分析
我国城镇已经建立了以社会保险为核心的相对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也对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 但国家社保基金的供给严重向城市倾斜, 占35%的城市人口得到近80%的社保基金, 城乡社会保障差异仍然较为突出, 严重不平衡。
(一) 农村社会保障范围有了进一步扩大, 但总体保障水平仍然较低
实现包容性增长, 要求社会保障的发展要更好地处理好“普惠”与“适度”的关系。包容性增长强调所有人都能够机会均等、公平合理地享有经济发展的成果, 在此模式下, 社会保障应该将所有人群纳入其保障范围, 同时, 其保障水平既能够满足国民基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又要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统计, 2010年底, 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地区参保人数10277万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6.3%, 合作医疗基金支出总额为832亿元, 累计受益7亿人次, 无论从覆盖面看, 还是从参保人数看, 都有了进一步增长, 但保障水平仍然较低。例如, 虽然农村养老保险需求水平相对较低, 但是如果考虑到城市化、社会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物价上涨等多种因素, 考虑到今天为自己的晚年生活投保的人在二十、三十甚至四十多年后进入老年期时的经济、社会背景, 现在交纳的数额很少的养老保险金, 就会出现养老保险养不了老, 保不了险的情况。因此, 与城市相比, 农村的社会保障需求仍然尤为突出。
(二) 农村传统保障功能及手段已失去基础, 但社会养老机构发展相对落后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制度及相关基本社会条件的变化, 农村传统的保障功能及保障手段都已经在进一步弱化。农村的集体经济基本上名存实亡, 集体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几乎消失殆尽;其次, 作为农民祖祖辈辈最重要的保障资料———土地, 其社会保障功能正在加速弱化;最后,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 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也面临前所未有的矛盾。家庭的扶养能力却几乎达到极限的同时, 农村低水平的养老保险并不能满足需要, 在此背景下, 农村养老机构的发展也至关重要。截至2010年底, 农村养老服务机构3.1万个, 床位213.9万张, 收养各类人员170.4万人。从国际经验来看, 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养老服务机构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在50张-70张。在中国, 65岁以上的老人每千人拥有的床位数不过23.5张。保守估计, 养老机构的床位缺口数量在300万以上。
(三)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多元分割, 农村社保发展地区差异显著
实现包容性增长, 要求社会保障在项目和制度的协调与整合方面取得突破。当前, 社会保障制度分散化、碎片化现象严重, 各个保障项目孤立开来, 独立运行, 每个项目的多种制度也是如此, 不同地区更是如此, 这就无法从制度层面保证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效率性, 因而更难从社会保障制度的执行和实践层面保证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和效率性。这种现象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和社会阶层结构, 既不利于实现城乡人口流动和社会融合, 又不利于通过社会互济来分散风险、保持医疗保险基金财务的稳健性和可持续性, 从而直接损害制度运行的效率。
(四) 保险费征缴困难, 基金保值增值压力大
对于进城的农民工而言, 企业应承担一定的保险费, 但由于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国有企业、县以上城镇集体企业减员增效, 参保职工急剧下降, 而私营企业对参保认识不到位, 参保面不广, 加之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缺乏有力的征缴手段, 企业欠缴、少缴或拒缴的情况时有发生, 收缴难度很大, 甚至当年收支平衡发生困难, 支付能力逐年下降。另外对于农村的贫困人口而言, 其参加社会保障能力较差。例如2010年大约4223.7万农村困难群众受国家财政资助才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另一方面, 如果社保基金不能有效地增值, 将很难达到应有的保障水平。过去一段时间物价的持续上涨, 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大劳动者、退休人员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造成了影响。我们必须看到, 自1996以来, 国债利息不断下降, 银行储蓄收益或购买国债收益已经微乎其微, 相对于日益显著的通货膨胀而言, 基金保值与增值的压力显而易见。其中养老保险基金能否保值增值决定着能否适应未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需要, 特别是随着人口寿命的延长将要形成社会性的老龄化趋势。
(五) 社会保障统筹层次较低, 抵抗风险能力较弱
实现包容性增长, 要求社会保障将提高统筹层次与实现制度间、地区间的转移接续相结合。目前社保制度在基金分割上主要表现为区县统筹, 统筹层次较低, 风险分摊范围有限, 不同地区差异显著, 很难实现不同地区间社保基金的调剂和关系的转移接续。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 人口流动频繁, 而各个制度间和地区间的转移接续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严重阻碍人才的流动, 损害人们的既得社会保障权益, 影响人们参与社会保障的积极性。
三、包容性增长模式下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衔接的途径
(一)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不仅取决于覆盖范围的大小, 而且取决于保障水平的高低。首先要按照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建立参保缴费与待遇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 鼓励人们参保缴费;其次要改变目前主要依靠基本保险、保障形式单一的局面, 推进企业年金和补充医疗保险, 发展商业保险和社会救助, 建立多层次的保障体系。如, 在养老保险方面, 企业年金曾被认为是养老保险体系的第二支柱, 但其发展一直较缓慢。根据社科院拉美研究所所长郑秉文的调研数据, 在目前的政策制度下, 我国企业参与年金计划的比率仅为1%, 且绝大部分是中央和地方有实力的国有大中型企业, 大部分中小企业无法加入进来。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在美国私人部门中, 企业年金的参保率大约为50%, 并且种类繁多。不过, 近期出台的上海、四川、陕西、福建等省市“十二五”规划中, 均不同程度提及“要支持和促进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展, 提高企业职工参保率”。《企业年金基金管理办法》于2011年5月1日刚刚正式实施。2011年7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也将正式施行, 我国应及时制定配套的税收优惠政策, 大力发展企业年金, 满足人们第二层次的养老保障需求。
(二) 完善社保标准调整机制, 切实发挥社保功能
过去一段时间物价的持续上涨, 在一定程度上给广大劳动者、退休人员特别是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造成了影响。因此, 应尽快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待遇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逐步提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和最低工资标准。即改变社会保障标准调整的相对固定周期, 形成一种及时反应并调整的长效机制, 适时调整和提高保障水平, 在物价过快上涨时最大限度地保证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由于各地区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不同, 因此, 具体政策各地要以当地居民基本生活费用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月度涨幅作为基本依据, 在适宜时机开始实行, 该机制实现各项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提高幅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基本同步的目标。
(三) 创新社保基金管理方式, 提高管理效率
社会保障是政府主导建立的一项管理制度, 但在具体的管理方式上可以引入商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管理观念, 有效降低政府管理成本, 提高运营服务水平, 同时通过专业化的资金管理运作服务, 实现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大型保险企业拥有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 在参与、协助社保基金管理和运作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保联办合作项目”由政府引入商业保险机构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提供一体化管理和服务, 据悉人保健康保险公司在新农合基金医疗合作方面首创“湛江模式”, 以风险保障的模式经办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险, 以共保联办的模式与社会医保经办部门开展合作。这一模式已在北京市平谷区推广应用, 其他地区可以在借鉴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探索适宜的保险机构参与社会医保管理的发展模式, 有利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四) 完善社保基金投资制度, 实现保值和增值
截至2010年底, 社保基金会管理的基金总规模共8568亿元, 比上年增加802亿元, 增长10.32%, 随着基金规模进一步扩大, 到2011年年底, 社保基金可能接近1万亿元左右水平, 到2015年有望达到1.5万亿元。2009年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达到16.1%, 2010年为4.22%, 而2010年CPI的涨幅大约为3.3%, 总体收益率略高于CPI上涨幅度。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运营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投资渠道相对单一、基金运营效率低、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分散, 投资收益率低, 2009年中国养老金账户的投资收益率不到2%。除了养老保险基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外, 社会保险基金所包括的其他基金———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等的投资尚属空白。2011年7月1日起施行的《社会保险法》, 仅用了七个条款对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运营及监管作了原则性规定。对于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 并没有做出具体的、可操作的规定, 因此, 需要对基金的投资运营模式进行改革, 通过法律规定, 明确界定基金的管理主体和投资主体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同时应放宽社保基金的投资渠道, 通过多种投资方式的组合, 分散投资的风险, 增强资金的赢利性。
摘要:社会保障制度的城乡衔接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手段, 实现包容性增长是社会保障发展的保障和基础,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异较大, 地区差异显著, 抵抗风险能力较弱, 因此, 应增加社保制度的层次性, 从社保标准的调整、基金的管理、投资制度等几方面加以完善, 促进城乡衔接。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城乡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参考文献
[1]《山东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研究》课题组.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研究[J].东岳论丛, 2010 (3) .
[2]申曙光, 侯小娟“.包容性增长”的提出对社会保障带来深刻影响[EB/OL].中国劳动保障新闻网, 2010.11.15.
城乡社会保障 篇8
一、城乡统筹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
首先, 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应该体现在城乡统筹, 而且应该是一个最核心的指标。我们在“十一五”以及“十一五”之前, 强调的是“普惠”, 就是所有的人不同程度地享有社会保障, 这个目标正在变为现实, 让大家有了一个制度保障。但是, 这个制度是什么样的制度?肯定是一个城乡分割的制度安排。所谓城乡分割的制度安排, 是对农村居民有所歧视, 是不太公平的。所以, 从“十二五”开始, 应该从普惠的目标转向公平的普惠, 这个公平就落脚在城乡统筹上。只有通过城乡统筹的制度安排, 才能够逐步体现制度的公平性, 并且在现在普惠的基础上, 使制度建设产生质的飞跃。
其次, 风险分担和资源效率的提升, 需要通过城乡统筹来解决。医疗保险就更不用说了, 疾病的风险是人们都有可能遇到的, 按照医疗保险的本质规律, 它应该是按照大数法则来进行疾病风险分担。现在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 恰恰是制度的分割。有一次我到一个地方调研究, 那个地方的领导介绍说:“我们这里有农村合作医疗、居民医疗保险、老年医疗保险、大学生医疗保险、未成年人医疗保险。”这并不是好事情, 恰恰是非常糟糕的。如果按照不同的群体来建立制度, 是与医疗保险制度的本质完全相违背的, 因为它跟风险分担的原则、大数法则是相背离的。其实, 城乡统筹才符合社会保障的风险分担的原则, 并且有利于提高资源效率。
第三, 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客观规律, 没有哪个国家是根据地域来划分的, 可以按照群体来划分, 按照职业来划分, 没有按照地域来划分的。所以, 在社会保险法的多次审议中间, 我多次提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 这些都不是法律用语。这部法律采用了我提出的很多意见, 但这个名称还是改不过来。世界上没有按照农村和城镇来划分的, 唯有我们国家例外, 这是计划经济时期传统户籍制度的延续, 是违背规律的。
基于这三点, 我强调城乡统筹应该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 也应该是“十二五”期间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并且逐步加以解决的一项核心任务。
二、成都的启示:城乡统筹要理念先行, 领导先行, 改革管理体制
近几年来, 我很关注成都的城乡统筹改革试验区, 曾两次陪同领导同志到成都调研城乡统筹发展问题。今年10月专门带着一个调研组调研成都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认为成都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是取得了重要进展的地区, 有许多做法在全国推广。
第一, 成都的城乡统筹首先是理念先行, 领导先行。为什么我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先抓思想解放, 就是因为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如果理念不先行, 任何制度安排就不会科学。在社会保障中如果没有城乡统筹的理念, 是不可能有相应的行动的。理念先行首先是领导的理念要先行。成都从市委书记、市长到常务副市长, 从市、区到职能部局的领导, 一谈就是城乡统筹, 没有哪个局说“我这个局就是管市民的”。环境卫生部门都延伸到村, 城里的垃圾清洁员都到农民家里去, 认为这就是他们的职责。理念先行、领导先行, 这是成都的成功经验。
第二, 成都的城乡统筹注重适时推进管理体制改革。现行的管理体制框架下是很难实现城乡统筹的。成都实行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后, 公共卫生发展得很好。他们把公立医院管理从传统的卫生行政部门职能中分离出来, 把医改方案的设计权交给了发改委、统筹委, 然后成立医院管理局 (相当于地方国资委) , 把公立医院从卫生行政部门转交其管理, 把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经办机构统一, 交给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管理。那么, 卫生局干什么?就搞公共卫生, 用全部精力搞公共卫生, 公共卫生就搞得很好。成都的一些乡镇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成员的疾病档案都非常齐全, 社区里的老年病、慢性病病人都一个一个地登记在册, 非常清晰。试想, 若是卫生部门都在争着搞合作医疗, 争着管医院, 公共卫生什么时候才能发展起来?所以说, 医院的改革、医院的管理和医疗卫生服务、公共卫生的发展, 都跟权力的重新配置、管理机构的管理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城乡统筹发展, 完全寄希望于现在的行政架构是很难推进的, 在现阶段还需要有特殊的措施。
第三, 成都的城乡统筹在制度一体化方面进行了实质性改革。社会救助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险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公共卫生城乡一体化, 在成都都有了实质性的推进。当然还没有达到最终目标, 比方说社会救助城乡一体化只是若干部门参与的一个协调机制, 只是向真正意义上的城乡统筹迈进了一步, 但各个部门不是主动的, 而是被动的。那么, 社会救助是不是应该城乡一体化?毫无疑问是应该城乡一体化。有些地方的工会、妇联、残联都在分管相应的社会救助, 钱从何而来?很多都是从财政来的。低保户有的接到民政部门的救助, 有的接到工会的, 有的接到妇联的, 有的接到残联的, 有的接到几份, 这就是严重的资源低效, 分配不公。政府的钱为什么要分给若干个部门?分散地发放给困难人群, 这种资源分割, 前提是部门分割, 部门分割带来政策分割, 政策分割又带来资源分割。它在各个部门参与的过程中损害了资源的效率, 造成了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救助权益极不平等。工会用工会的会费、残联用残疾人福利基金去做救助, 大家可以理解。如果用的是政府的、纳税人的钱, 说明制度存在缺陷, 政府的钱应该是一个口子出去。成都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城乡公共卫生一体化。在公共卫生方面, 城乡居民人均20元公共卫生费用, 实行全民免费体检, 体现出城乡一体化的公平、普惠的特征。
第四, 成都的城乡统筹实现了医疗保险经办一体化、乡镇基层政务服务一体化。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应该是块块集中、统一开放的服务, 不应该把上面的条条分割延伸到乡镇基层, 社会保障经办服务在最基层应尽可能综合起来, 成都在这方面有很大进展。
第五, 成都的城乡统筹有重要的配套改革, 即户籍制度改革和农地确权。成都将在2012年实现全成都人口的自由迁徙, 农民的土地可以在交易平台上自由流动和交易, 这符合农民的身份, 是通过土地确权让农民自由流动, 而不是把农民简单地变成市民, 迫使农民离开土地, 以土地换保障。应该说后者不是很好的方法, 允许农民流动, 并且允许土地交易, 这可能是一个方向。成都7年的综合配套改革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全国像这样的特大城市,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城乡差距往往在不断扩大, 全国目前是约为3.3:1, 而成都却在缩小, 约为2.6:1。
三、东西部城乡统筹实践探索的启示
基于成都及东部的苏州、杭州等地区的实践, 至少可以得到如下几点启示:
第一, 城乡统筹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可行的。西部能做到的, 东部为什么不能做到?现在出现了一个新现象:经济发展要看珠三角和长三角, 社会保障发展要多关注西部, 其中就包括陕西和成都。成都是一个大城市, 但是它带大郊区, 在2003年以前的城镇化率只有百分之三十六点几, 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 现在变为一个城乡差距缩小的特大城市, 主要原因就是成都市连续7年推进城乡统筹改革;宝鸡的农民养老保险为什么能为国务院决策提供决策依据?神木为什么能够切实解除城乡居民的疾病后顾之忧?神木不是免费医疗, 我到神木去, 希望他们更正一下, 实际上它是区域性的全民医疗保险, 只有先缴费, 才能享受医疗保险待遇, 这不是免费的, 而是一个社会保险型的制度安排, 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有二:首先是先要缴费才有权利享受其待遇;其次是互助共济。神木的医疗保险完全符合这两个特征, 神木的财政实力有能力实现财政加大投入, 但它不是简单的经济指标问题, 关键在于有没有城乡统筹的理念和决策。陕西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搞了50个县, 他们不是靠等、靠要, 而是有“代中央财政先发两三年”的民生理念与情怀。城乡统筹在西部能推行, 在大城市带大郊区的成都能推行, 在东部的苏州、杭州也能够推行, 说明经济差距不是城乡统筹的决定性因素, 成都等地的实践证明它在全国具有普遍性的可行性。
第二, 城乡统筹应自上而下, 而不宜自下而上。自下而上的改革难度太大。成都尽管是国家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在某些方面有特定的试验的权利, 但是有些工作不是地方能解决的。比方说基本养老保险不实行全国统筹, 成都如何能够解决参保人员向成都外的自由流动问题, 医疗保险也是一样, 不是成都一个市能解决的。很多事情是需要自上而下, 再也不能像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那样, 遍地开花, 模式多样化, 讲什么这模式、那模式。如果一个制度出了多个模式, 就表明它是畸形的, 异化的。所以说, “自上而下”在“十二五”要高度重视。
第三, 城乡统筹要抓关键性的制度统筹。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其他社会保险按《社会保险法》规定提高到省级统筹, 促进社会救助制度的城乡一体化, 确保劳动力和人口自由流动, 建立相应的衔接制度。抓关键性的制度, 主要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
第四, 城乡统筹要有相应的配套改革。包括医改、公共卫生、土地改革、户籍制度的改革。
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势在必行 篇9
新中国建立至今, 由于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 导致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二元化, 尤其是改革开放至本世纪初, 对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忽视, 可以说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大失误。随着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等指导思想的提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廉租住房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政策相继实施, 很多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从无到有,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社会保障进入繁荣发展时期, 但城乡间仍然存在重大差距, 统筹发展的道路坎坷。
国内众多学者对于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的研究非常多。郑功成 (2002) 等持反对观点的学者认为新世纪初期还未具备建立一元化社会保障的客观条件, 可以将一元化的制度安排作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目标, 将多元的制度安排作为社会保障建设的必要过渡, 樊小钢 (2004) 等则提出了“有差别的统一”过渡模式———即“三元社会保障模式”, 为最终实现城乡统筹之路创造条件。曹耳东 (2005) 陈天祥 (2010) 等持赞同观点的学者认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统筹发展切实可行, 且很多学者介绍了部分地区成功的统筹发展实践;另外天津等地区已经统筹发展了养老和医疗保险。总体上来看, 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势在必行。
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 就是要把农村和城镇社会保障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加以规划, 使得城镇和农村居民享有公平的社会保障, 尤其是社会保险制度的统筹发展, 即可以设计多种缴费标准, 城乡居民不再凭借户籍身份选择标准, 而是凭借缴费能力选择标准, 只要城乡居民履行相同的义务, 就能享受同等待遇。当今很多社会保障项目存在几张皮的现象, 并没有达到统筹发展。
二、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般来说, 工业化发展的程度决定了城乡二元结构向一元结构转变的时机, 社会保障的转变也不例外。根据国外众多国家城乡社会保障发展的情况, 可以看出虽然各国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背景不同, 但都是在满足一定的人均GDP、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等基本条件下完成的。一般人均GDP在1055~3075美元之间, 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超过了18%, 农业产值比重在5.7~14.6%范围内, 城镇化水平43~78%。结合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等人研究的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可以看出, 一般国家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政府财力充裕、城镇化水平较高和工业化中后期时, 经济社会都处于较高的发展阶段, 才开始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2011年, 我国人均GDP为35181亿元, 按照年平均汇率 (1美元=6.46人民币) 达到5446美元 (详见表1) , 各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均GDP都已高于典型国家工业大规模反哺农业期国际参照值, 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 我国已经处于上中等收入经济体, 但各省市自治区则千差万别, (忽略了GDP和GNI的差异) 天津、上海、北京已经处于高收入经济体, 江苏、浙江等24地处于上中等收入经济体, 安徽、广西、西藏、甘肃、云南和贵州6地处于下中等收入经济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了22%, 各地方财政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平均比重为10.5%, 但地区差异大, 中央和地方具备了一定的财政实力;一、二、三产业结构为10.0%:46.6%:43.4%, 其中农业产值比重大于15%的仅有新疆、广西和海南三地, 且工农业产值比达到4:1, 小于3的仅有湖南、甘肃、贵州、新疆、广西、云南、海南和西藏;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高达51.3%, 仍有贵州、云南、甘肃等近一半的地区仍然达不到工业大规模反哺农业的标准。以上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我国绝大多数条件已经进入工业大规模反哺农业时期, 虽有部分地区距离工业大规模反哺农业的时期仍然有一定距离, 但我国整体上都具备了社会保障由二元结构向一元状态转化的条件。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需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保证持续的社会经济发展, 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则需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客观需要
按国际通行的标准, 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7%, 即可看成达到了人口老龄化。据统计资料显示, 我国从2000年就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十几年过去了, 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严重, 2011年底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经高达9.1%, 全国绝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且四川和重庆两地已经高于11%, 具体为12.0%和12.4%, 仅有西藏、宁夏、青海、广东、新疆、海南、内蒙古7个地区低于7%, 还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
另外,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来看, 我国农村人口老龄化现象更为突出, 农村的老龄化水平高于城镇2.3个百分点。其中, 农村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经高达10.1%, 且高于11%的都有湖南、山东、安徽、上海、四川、浙江、江苏、重庆8个地区, 仅有西藏、新疆、青海、宁夏4地低于7%, 还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城镇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经高达7.8%, 暂时还没有出现高于11%的地区, 仅有西藏、广东、福建、宁夏、山西、青海、海南、江西8地低于7%, 还没有进入老龄化社会。
如果不尽快转变过去二元化城乡社会保障为一元化, 随着农村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的弱化, 将来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医疗等将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因此, 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趋势, 减少适龄劳动人口的负担, 必须加快建立、完善和统筹发展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充分发挥社会保障的互济功能, 为我国城乡老年居民提供保障服务。
四、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是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客观需要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流动人口更是不断增加。社会上产生了众多因失去土地而市民化的农民, 他们一般没有了耕地也没有工作, 收入来源收到了严重的影响, 是影响当前社会稳定一部分特殊群体;同时, 产生了大规模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他们一般从事着最艰苦的工作, 多数没有参加到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 即使少数参加了, 但由于社会保障缺乏跨地区接转等统筹管理问题, 且离开了农村也缺乏农村社会保障, 这部分人的社会保障将成了大问题。
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其中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56.0%以上。2011年底, 城镇人口比重仅占51.3%, 16个省市自治区的还在50%以下, 要实现这个目标, (总人口数13.5亿人) 就意味着未来几年之内要转移农村人口0.7亿左右。据最近两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户口登记地在外乡镇街道的人口由1.2上升为2.6人, 其中务工经商流动人口比重由30.7%上升为45.1%, 拆迁搬家流动人口比重由14.5%下降为9.3%。2011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工资性收入由702.3元增长为2963.4元, 占家庭纯收入的比重由31.2上升为41.1%, 外出打工收入已成为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重要部分, 成了一种脱贫策略。因此, 考虑到市民化的农民和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发展是城镇化的催化剂, 可以更加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
五、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是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其生存与发展和经济社会密不可分。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的一项社会经济制度, 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保障是为民生而保, 一个好的社会保障制度, 要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 一方面, 在国家追求经济发展、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当下, 很多企业不严格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规定, 克扣职工社会保障缴费形式的劳动者报酬层出不穷, 致使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覆盖率不高;另一方面, 由于农民以务农为职业, 很多人长期错误认为农民有土地保障永远不会失业, 但实际上由于农业生产很特殊, 当农业劳动生产率低至某个水平时, 则可以认为其中的部分人已经被迫失业, 而现在社会保险中失业保险并没有考虑农村人口“失业”问题, 同样的工伤保险也是, 众多农民迫切希望通过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实现与市民的身份平等, 从而提升自己的国民地位。
六、城乡社会保障统筹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需要
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 调动社会各阶层的力量是关键, 怎样处理好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公平地分配社会利益、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等非常重要。社会保障正是具有再分配功能, 可以帮助社会实现公平和稳定, 可以调节各种社会经济关系。由于长期实行经济社会的“二元”结构, 造成了很多不和谐的因素, 突出表现为城乡间的差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人口众多, 农村是社会的基础, 农村社会的稳定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 “三农”问题解决得好坏, 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健康发展, 而社会保障正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部分, 可以一定程度上消减人们的不满, 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公平, 保障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从而促进社会团结和和谐发展。
摘要:长期以来, 社会保障的二元结构发展已到了阻碍经济发展的程度, 改善这种状况已迫在眉睫。虽然政府一再出台政策来弥补农村社会保障的缺失、缩小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 但是很多社会保障项目存在几张皮的现象, 并没有达到统筹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不管是个人还是政府的经济实力大增, 基于社会保障公平的原则, 城乡社会保障的统筹发展趋势已成大局。
关键词:社会保障,统筹发展,城乡
参考文献
[1]郑功成.加入WTO与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管理世界, 2002 (4) .34-44, 54.
[2]樊小钢.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浙江社会科学, 2004 (4) .105-109.
[3]曹耳东, 过剑飞, 傅红岩.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浦东新区案例.人口与经济, 2005 (1) :58-62.
城乡社会保障 篇10
随着时间的推移,城乡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大。城乡应用的是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在此制度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覆盖面很窄、标准过于低下。以保障的项目作为比较,城镇职工享有住房保障、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比较全面的保障体系,而农村农民主要是以家庭保障和土地保障为主。长此失衡下去会抑制社会的快速发展,降低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渐出现两极化。因此必须高效大力地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多年来,为了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党和国家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先后建立了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重要制度,提供法律支持,颁布实施社会保险法,做到有法可依。制度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逐步实现了由单一保障向多层次保障、由家庭和单位保障向社会保障以及由覆盖城镇保障向城乡居民保障的根本性的转变。现在,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基本已经成形,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积快速增长 ;水平大幅度提高,逐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的最高支付限额和比例,生育、失业、工伤保险的待遇有了明显的提升 ;社会保险的基金规模也在逐年不断的扩大,城镇社会保险基金的累积结余、总收入和总支出都有了明显的增长。
2 社会保障的地位和作用
社会保障是对社会分配进行调节,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一项基本制度。首先,社会保障具有调节、稳定、互助、促进等功能,对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公平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和无法取代的作用。社会保障的完善与健全维护了社会的正义与公平,提供了我国人民的生活质量并解除了生存危机。其次,社会保障能够保持市场经济国家的社会公平,主要表现在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因疾病、失业和意外灾害等这些因素所致使的机会不均等,保障社会全体成员基本生活,使社会的人员在没有顾虑地参与经济市场的公平竞争 ;利用社会保障将国民的收入进行再分配,缩小社会成员的贫富差距,共同承担风险,减少出现分配不公平的结果;社会保障担负着“防贫”和“救贫”的责任,为社会的全体成员提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广泛的津贴,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质量,尽可能的保证人们可以充分享受社会与经济的发展的成果。因此,要承认社会保障在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提高国民精神质量和生活质量,更好地进行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工作。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体现了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改善人民的生活,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保证了我国的国民经济能够又快又好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刺激社会的内部需求,促进我国的经济能够持续有效快速协调的发展。
3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
虽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优异成绩,但是我们不能满足现状,在已完成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明确认识到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依然面临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的问题,还有很多制度性、体制性的重大问题急需要得到解决,完成体质改革以及体系发展的任务目标将依然艰难。具体为 :1管理体制断层。由不同的部分共同管理城乡的医疗保险,这些部门机制、制度间缺少协调和衔接,在参保、补贴、机构建设方面存在着重复与浪费的问题。省级政府可以自己决定社会保险费的征收体制,这样将使社会保险的个个环节出现脱节的现象。社会保险的统筹层次比较低,不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分散社会风险。2待遇差距大。虽然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城乡间的待遇差距,但是城乡间以及工作的不同群体之间依然存在社会保障差距,差距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3保值增值压力大及基金长期平衡。经过测算,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是大于其支出的。我国社会处于老龄化,这样将导致保险基金的收支缺口变得越来越大,可能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4管理服务体系无法适应发展的要求。随着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进行,社会保障覆盖的人群面积快速发展扩大,随着制度不断向农村的延伸,就出现了人员配备不足、能力建设滞后、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
4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若干建议和措施
明确职权范围,逐步建立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制定规划,尽早出台一部关于社会保障的法律。统筹推进完善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社会保险制度,有效地衔接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单位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能够确保老的制度平稳过渡到新的制度的阶段。
将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与新农保整合成一种制度,即城乡居民基本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彻底地实现资源共享和制度平等。探索新的筹资来源,统一规范养老保险,充分发挥社会统筹的调节作用,将养老保险的部分积累与社会统筹结合在一起,保障老年居民和退休人员有保障的生活。
社会保障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为建设发展的关键。近些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信息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加强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统一开发软件应用软件。现在全国信息系统的规划标准和总体设计的任务基本都已完成,已经建成了初具规模的全国网络框架。信息化建设能够适应参保人员的流动性,提高统筹的层次,增强了社会保障的公平性,加强监督社会保障基金,可以社会化管理统筹城乡社会管理。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社会保障制度运行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确保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更加畅通快捷有序地的运行。
研究合理的科学方法确定社会保障的待遇水平,可以正常调整社会保障待遇,促进社会保障水平合理、持续、有效地增长。建立一个机制能够同时兼顾社会各类人员社会保障正常调整机制和待遇确定机制,开辟和扩大全新的渠道进行筹资社会保障资金,建立一个确保基金能够保值增值和安全的投资运营制度。
此外,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工作还应该包括社会救助体系的完善,促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健全全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将优抚安置的工作完成,能够满足困难家庭生活的基本需求,逐渐健全社会保障经办的管理体制,保证建立一个更加快捷便民的服务体系。
摘要:我国的社会保障事业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在这基础上,党在十八大上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为实现社会保障全民覆盖,并且明确对统筹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了新举措和新要求。若要确切落实,用实际行动实施由中央委员会提出的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必须坚持公平正义统一原则和法治原则,快速有效地进行统筹城乡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立法工作,以法律为依据解决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中的政策问题。做好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必须将统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两个体系作为建设的重点,加快社会保障管理信息化建设使之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配套。
城乡社会保障 篇11
[关键词]《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769(2009)04-0104-05
城乡二元结构是造成深层次矛盾的根源,今后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系统、深刻地分析了当前国内国际形势,从全局出发,明确指出了三农问题的病根,指明了今后农村改革发展的前景,并提出了实现这个宏大目标的方针、政策和措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纲领性文件。
一、三农问题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
我们的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并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纵观世界各工业化国家,没有哪个国家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能像我国这样,把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一贯放在重要位置。十六大以后,党中央明确宣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自此,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和措施,每年召开一次农村工作会议。连续发了六个“中央一号文件”,指导全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工作。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决定取消农业特产税,逐年减征农业税,2006年正式宣布废止农业税条例,从此破天荒地实现了农民种田不交皇粮国税,这是一项重大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改革。现在农民种地已经享有四不交(不交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四补贴(种粮补贴、良种补贴、购置农机具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据有关部门统计,四不交,减轻农民负担1250亿元,2008年四补贴使农民增收1028亿元。2005年,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由此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增加支农资金的投入。2008年中央投入5625亿元,比2002年的1581亿元增长2.5倍,并正在逐步形成支农、惠农的政策体系。十六大以来,农村的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项事业都得到了大的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普遍实行,重新建立新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普遍实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正在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要逐步实现使农民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2007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490万人。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采取了这一系列切实有力的措施,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扭转了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第二次徘徊的局面(1998年粮食达到102,46亿斤,自1999年开始,连续5年减产,2003年为8614亿斤,降到1991年的水平),2004年开始,粮食已连续4年增产,2007年达到10032亿斤。2008年政策好,农民努力,天也帮忙,风调雨顺,取得了又一个特大丰收年,粮食总产10570亿斤,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农民收入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历史上看,新中国建立以后,近60年来,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农村发展的黄金时期,一个是1949—1955年,第二个是1978—1984年,这两段时间农业(主要是粮食)连年大丰收,农民收入连年大幅增加。从2004—2008年,农业(粮食)已经连续5年增产,农民收入连年大幅增长。所以说中国农村现在已进入第三个黄金时期。当然还要看2009这一年了。
从各方面情况看,当前的农村形势应该说是很好的。对此,十七届三中全会文件的第一部分作了五个方面的概括和肯定,并且指出,农村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实现人民生活总体小康,为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巨大贡献。这种来之不易的农村大好形势,对于中国目前要应对国际金融风暴,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平稳增长,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从国际国内形势的全局看,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看,从国民经济要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对农业的要求看,特别是从9亿农民在参与改革发展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看,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仍然还是比较严峻的。文件用了三句话:“农业基础仍然落后,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这三句话,分量很重,但这是当前三农形势的客观现象,是确实的,讲得很恳切,表达了9亿农民和数百万农村工作者的心声。
这三句话表明,当前我国三农形势还很严峻。为什么投入了这么大的力量,花了这么长的时间,三农问题仍是屡解不决呢?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凡是某一个问题,不是一个地方,几个地方有,而是普遍地出现;不是一年、两年解决不了,而是长期解决不好,这就不是一般的工作问题,而一定是结构问题、体制问题。这就不是靠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能解决的,而一定要通过改革体制,通过调整结构,通过制定新的政策、措施才能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这样一个结构性、体制性问题。像看病一样,过去所以屡治不愈,就是还没有把问题的病根找准,用了很多药,但没有对症。这次十七届三中全会,把病根找出来了。
三农问题本质上是个结构问题、体制问题。以2007年为例,在2007年的GDP中,一产占11.3%,二产占48.6%,三产占40.1%,这是经济结构;但在当年的就业结构中,一产的劳力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40.8%,二产占26.8%,三产占39.4%;在当年的城乡结构和分配结构中,农村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5.1%。从这几个结构中,可以看到:第一,一产业40.8%的劳动力,只创造了11.3%的增加值,有29.5个百分点的结构差,说明农业劳动生产率太低了。这不是因为农民不好好干,也不是农民不能干好,而是因为在城乡体制下,使他们的生产资料太少,他们想干也不能干。第二,在分配结构中,55.1%的农村常住人口,主要靠分享11.3%的财富生活,农民怎么能不苦,农村怎么能不穷。可见,现在的城乡结构、经济社会结构,既不平衡,也不合理,不改变这个结构,不减少农民,农民就富不起来,三农问题也就解决不了。
现行的不合理、不平衡的城乡结构、经济社会结构,则是1950年代以来,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的户口、土地、就业、社会保障等等一系列制度而形成的,总称为城乡二元结构。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同国外讲的不完全一样,刘易斯的二元结构,主要是讲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是在上述一系列体制下逐步形成的,既是经济结构,也是社会结构。应该称作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它以户口制度为基
础,把公民划分为非农业人口和农业人口。国家对城市居民(非农业户口)实行一种政策,对农民(农业户口)实行另一种政策。对这种格局,有学者称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其基本特征是:
在政治上不平等对待。对工人、干部、知识分子等非农业户口的人,认为是体制内,对农民认为是体制外的,实行另一种政策。如选举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城乡居民选举比例是不相同的,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十届人大以前,城市居民22万人选一个代表,而农民要88万人选一个代表。
在经济上,不等价交换。农村长期实行统购派购粮食和农产品制度,通过剪刀差强制农民给国家作贡献;1990年代以来,通过低价征用土地,积累大量资金;用农民工的形式,长期廉价使用农村劳动力,有人估算这两种形式,农民为社会作的贡献,可以以万亿元计,远远大于剪刀差作的贡献。
在社会上,实行非普惠制。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对城市居民和农民,无论在提供的方式、内容、数量、质量方面都是不同的,差别很大。
长期实行这种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政策,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把农民束缚在狭小的土地上,限制封闭在农村里,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民贫困、农村落后的问题,长期得不到应有的解决。
对于三农问题的这个症结所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指出了。《决定》说:“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接着指出目前“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问题。在《决定》第一部分的最后说:现在已进入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时期。这样阐明“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也就是说这是“三农”问题的病根,今后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样的论断,在党中央的文件上,还是第一次(2004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文件中曾提过:“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就像人看病一样,把病诊断对,把病因找准,病就好治了。
二、农村改革发展的前景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
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这段不足百字的论述,把目前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时代特征、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针路径都说清楚了。关键问题有两个,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格局”,这是战略目标,是要达到的根本要求;二是“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这是大的方针。古语云:不破不立,前面讲过三农问题的病根是城乡二元结构,不破这个二元结构,三农问题就解决不好,城乡一体化就实现不了。这两句都是十七大以来的新话,是新的共识,是改革开放30年来解决三农问题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
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农业的经营权,得到了自主和实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连续丰产,农民连年增收,迎来了(1978—1984年)农村发展的黄金时期。但这实质上还只是农村生产体制的改革,1985年以后,当改革进入到流通领域和产业结构调整等领域时,因为整个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户口制度、就业制度、流通体制、价格体制、财政体制等还没有改,农村第二步改革就遇到障碍,实际改不下去,1988年以后,连农村第二步改革的说法也不提了。当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这些体制,虽然也进行过一些改革,但是至今还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所以农业农村形势时晴时阴,变化不定。相比较而言,198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体制、二三产业、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虽然也有曲折,但一直坚持了下来,而且不断取得进展。现在的城市体制、二三产业体制,已经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农村、农业则基本上还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种城乡二元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是造成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发展仍然滞后,农民增收仍然困难的根本原因。
党和国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全局出发,提出了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战略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是一个远大的宏伟目标,第一步的任务是先要形成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决定》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等六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现在的情况是,城乡是二元的,两种结构,两种体制;一头先进,一头落后;一头富裕,一头贫困;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慢。中央虽然已经提出,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阶段,采取了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实际工作中也确实实行了许多支农、惠农、强农的新政策、新举措。但是因为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还没有改过来,在实践中,现行的剪刀差、征地、财政、金融、农民工等体制,限制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发挥,也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再加上这些体制像抽水机一样,使农村的土地、资源、资金、劳力、人才源源不断地向城市倾流。这就是为什么2002年十六大就提出了要使“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的趋势逐步扭转”的任务,不仅没有完成,城乡差距反而在逐年扩大的原因(2002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3.11:1,2007年是3.33:1,2008年扩大为3.38:1)。可见,不改革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和体制,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新格局是不可能的。
客观地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农业、农村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国的农民,无论是收入水平,还是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4元,2007达到4140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34倍,年均增长7.1%,这样的长期持续增长,在历史上是罕见的,就是与改革开放前30年比,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我们现在说农业仍然薄弱,农业仍然落后,是相对于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相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多方面的需求,还得不到充分的满足。说农民苦,说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是相对于同城市居民、二三产业职工有更多收入的比较,是相对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果而言,农民还没有享得应有的份额。农民自己与过去比,已经是很好的了。所以,我们到各地调查,大多数农民对于党和国家的农村政策,特别是十六大以来的多项惠农强农举措还是满意的。
30年来,三农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这些成就是在农村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还是在城
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背景下实现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今后要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格局。这项改革真的到位了,实现了,诸如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户口制度、土地制度、社会体制、财政体制、社会保障等体制机制都通过改革,把问题解决好了。在农村,也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同城市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衔接起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格局就形成了。做到了这一点,必将把亿万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起来,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社会稳定的局面就是必然的。过去我们常说“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如果我们真能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实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那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繁荣稳定和全国人民的全面小康就能够实现。所以,有学者评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定,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伟大成功的起点;十七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定,是未来30年中国实现又一次大飞跃的起点。这是很有道理的。
三、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方针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最早是在十六大政治报告中提出来的。作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大原则,也就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方针。2002年后每年中央全会所作的决定,都一再重申这个重大原则,这次十七届三中全会再次重申:“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6年过去了,我国的城市和乡村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经济和社会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这是要充分肯定的。但是城市发展得快,农村发展得慢;经济这条腿长,社会这条腿短的格局,还没有从根本上扭转。一个重要的例证,就是城乡差距还在继续扩大。这表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这个方针还没有得到全面有效的贯彻。
所谓统筹,就是要兼顾、要协调、要平衡,使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这里,统筹的主体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进行宏观调控,改变过去重(城市)一头,轻(农村)一头,乃至挖一头(农村),补一头(城市)的做法。现在我国的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到了“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阶段,所谓哺,就是反哺,就是工业和城市应该补贴农业和农村,把过去的调控方向倒过来。当然,中国是个大国,船大要掉头,很不容易,这涉及到认识观念、体制、机制、利益关系、工作路径等等方面,工作难度很大,将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但是,作为统筹、调控主体的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先要有新的观念和认识。历史阶段不同了,战略方向和工作任务就应该作相应的改变。说得通俗一点,过去是给工业、城市吃偏饭,现在是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历史新阶段,就应该给农业、农村吃一点偏饭,否则,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格局就形成不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只会是一句空话。所以,要落实贯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这个重大战略和方针,作为统筹主体的各级党委和政府,首先要有明确的认识。
其次,要贯彻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对现行的城乡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决定》这一段共讲了10个方面的战略任务,这些任务完成了,城乡一体化的远大目标也就实现了。这些任务,多数以前的决定都提出过,为什么多年实现不了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前面讲过的我国目前还是个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的结构,而这个结构是由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形成的一系列城乡分治的体制机制决定的。不先改革这些城乡分治的体制机制,上述要统筹的10个方面就实现不了。所以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就一定要统筹安排进行诸如户口制度、土地制度、财政金融体制、教育医疗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这些方面的每一项改革,都涉及到全局,单靠农业、农村方面的力量是改不动的,而必须由党和国家,各级党委、政府统筹安排来进行。所以,要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理想,应该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进改革的内容,称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
第三,要实现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必须在组织上落实。政治路线决定组织路线,组织路线是为政治路线服务的。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证明,这个理论是正确的。可以总结出一条基本经验,凡是党和国家决定提出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任务,都必须在组织上落实,要有组织,要有人去具体贯彻执行才能实现。如果这个战略任务,只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没有组织保证,就只能是一纸空文,我们有许多重要的事项,讲了多年,鲜有成效,源于没有从组织上落实,正反两方面的经验都证明了这点。计划生育工作,是天大的难事,我们国家做成功了,一个关键的举措,就因为从上到下,建立了计划生育委员会,有组织作保证。
农业是安天下、定民心、稳社会的战略产业,三农工作是我们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30年来,每年的中央全会、两会,三农问题都是讨论研究的重点问题,有三次中央全会专门讨论三农问题,并作出了重大决定。党中央、国务院几乎每年召开农村工作会议,已经先后发了11个中央一号文件。社会各界也都十分关心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众多的专家、学者深入农村,访贫问难,调查研究,出谋划策,著书立说,写出的调研报告、政策建议、论文著作,真是汗牛充栋,比任何同类问题的论著多得多。全国上下,如此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这在国际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但为什么三农问题仍然是层出不穷、屡解不决、久治不愈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这些正确的方针、政策,还没有在组织上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全局出发,找准了三农问题的症结所在,提出了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宏伟目标,指出了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方针政策,是一个在新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无论从理论高度和实际操作层面评价,都是个很好的文件。按照文件指出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方针政策去做,“三农”问题不仅能够解决好,而且农村会再一次振兴起来,为未来30年中国崛起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成为又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但这样好的《决定》,怎么贯彻落实呢?按现在农口群龙治水又群龙无首的组织状况,这个《决定》是很难贯彻落实好的。社会上有“政策出不了中南海”的议论,这是言过其实。但农村问题的政策,出不了农口,却是现实。《决定》里指出的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要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等等的任务,仅在农口内部是解决不了的。所以,在新时期,建一个为党中央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工作机构,从组织上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这个重大战略任务,就很有必要。
城乡统筹中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篇12
一、城乡统筹发展的内涵
城乡统筹发展, 是相对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言的, 它要求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 “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 把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纳入整个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局之中, 通盘筹划、综合考虑, 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差距, 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 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以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为最终目标, 统筹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环境建设, 统筹解决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城乡统筹是要把挖掘农业自身潜力与工业反哺农业结合起来, 把扩大农村就业与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流动结合起来, 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稳步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 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 形成城乡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是给城乡居民平等的发展机会, 让全体社会成员有尊严地生活。
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问题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但在长期实行城市偏向的政策影响下,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还存在许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
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农村社会保障供求矛盾突出。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8年2月28日发布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末我国农村居民为72, 750万人, 占总人口的55.1%。农村人口在群体构成、医疗、教育、就业、老龄化等方面都形成了对社会保障的巨大需求。但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 农村社会保障的保障项目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相对规范的一项, 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社会救助等制度由于建立不久, 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比较多;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处于试点起步阶段, 仅在全国很小的范围试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农民工社会保障等制度建设虽然正在逐步推进, 但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目前, 大多数农村家庭还主要是依靠个人、家庭来承担各种风险, 较少感受到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安全可靠性, 以至于社会保障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城镇居民的专利。
2、对农村弱势群体保护不足。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自身发展基础的限制, 目前的社会保险制度只保护了一部分劳动年龄人口, 社会保障的实际覆盖范围远没有达到法律规定的覆盖范围。由于基础薄弱和发展滞后, 造成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弱势群体保护不足。转移到城镇中的农村就业人员大多数无法享受到社会保障, 而他们多为低收入者, 处于低端劳动力市场, 劳动关系不稳定, 迫切需要基本社会保障。另外, 大量农转非人员因为就业不稳定, 也大多没有稳定的社会保障关系。大量失地农民失去原有的土地保障, 而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健全。
3、农村社会保障尚未形成成熟、规范的运行模式。
由于历史原因, 我国各级政府对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非常重视, 积累了不少经验, 形成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模式, 有效地规范了社会保障中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以及经济利益关系, 促使社会保障制度走向良性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由于长期受到忽略, 目前还正处于探索阶段, 其模式及其管理体制还不成熟。农村社会保障很多是通过各种行政性文件发布的, 这些文件缺乏法律权威与制度刚性, 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缺乏制度化。
4、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能力不足。
近年来,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不断推进管理方式和手段的改革和创新, 不断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但是, 在工作运行过程中, 部门之间职能分割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目前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分别由劳动保障、民政、卫生、计生等多个部门管理, 制度不统一、相互不衔接, 致使农村社会保障处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状态, 这势必降低社会保障互助合作的功效。社会保障信息网络建设是决策与管理科学化的基本条件。但是由于投入资金不足, 信息网络建设严重滞后, 各项统计数据可信度差, 不可避免给社会保障管理和决策造成失误。社会保障经办机构管理经费不足, 严重制约了社会保障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路
1、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思想。
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发展观、发展战略和政治意愿, 因此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 以人为本, 城乡统筹, 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是必然趋势。但城乡统筹不是城乡统一, 城乡生产力水平和各方面情况不同, 城乡居民在现阶段享有的保障项目和保障水平会有所区别, 不可能是一个标准。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关键是农村居民社会保障问题。当前, 应当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探索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建立与家庭保障、土地保障相结合的保障体系。要特别注意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做到即征即保, 确保他们的生活水平不因征地而降低。探索进城务工人员的就业、社会保险制度, 确立稳定的劳动生产关系, 并尽快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社会保障关系接转制度。
2、科学制定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规划。
首先, 要明确制定规划的指导思想, 要从战略的高度考虑问题, 有效地把农村社会保障建设和我国关于农村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方针和决策有机结合起来, 用积极的社会保障促进农村的发展和现代化。要通过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社会公平;要使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成为增加农民收入, 改善农村民生, 扩大内需长期的、稳定的、规范的制度安排;要使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成为巩固计划生育成果, 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途径。其次, 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一个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当包括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医疗保险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供养制度、被征用土地的农村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优抚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等内容。要让社会保障覆盖到全体农村居民, 要让每一类农村居民都能拥有相应的有效的社会保障。
3、改革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加大政府投入。
在我国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中, 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影响, “分税制”方案未将“社会保障”列为财政的主要支出项目, 也没有对各级政府所应当承担的社会保障支出责任进行明确划分。在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上, 财政是否应当对农村社会保障给以一定的投入, 如果投入, 中央、省 (市、自治区) 、市 (地区) 、县、乡各级财政各应当承担哪些项目, 各应当承担多大的比例, 目前在各级财政的事权划分方面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 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必须调整和完善现行财政体制, 理顺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合理确定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明确划分中央、省级、省以下各级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责, 再根据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科学进行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 进一步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充实基层政府财力, 构建起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财政体制。根据我国实际, 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医疗保险最好由中央统一投入, 或者由省级政府投入。其他保障项目可由省级财政统一投入。
4、努力提高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
首先, 为了改变政出多门、效率低下的状况, 应建立由财政、劳动、人事、民政、卫生、银行等部门组成的农村社会保障专门机构, 负责规划、政策、实施办法的制定和资金征收、管理、经营、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以及资金保值增值的策划, 明确划分各部门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的分工与责任。要健全制度, 强化管理, 严格监督和检查, 实行业务公开和信息定期发布制度, 增加工作的透明度, 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 强化约束和激励机制, 提高工作效率;其次, 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组织建设, 除县级应设立统一的农村社会保障经办机构外, 还要在各乡镇设立专门的农村社会保障派出机构, 统一经办农村社会保障工作, 避免农民多头办事、徒劳往返, 从而减轻农民事务负担。最后, 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 使参保人享受到方便快捷的服务。
摘要:本文结合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内涵, 重点分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以及解决措施。
关键词:城乡统筹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周生南.创新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制度的三个入口.集体经济, 2009.2.
[2]方菲.从实然到应然: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路径探讨.长白学刊, 2009.4.
【城乡社会保障】推荐阅读:
城乡经济社会06-22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论文10-30
我国城乡居民社会保险08-14
经济社会城乡统筹论文09-13
整治城乡环境提升社会文明08-11
社会学论文 城乡协调发展08-29
城乡规划的社会学07-14
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社会体育的城乡差异论文05-10
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宣传标语05-13
汤阴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