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生态

2024-05-16

城乡生态(共11篇)

城乡生态 篇1

一、城乡规划及其任务

城乡规划是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是政府用以保护生态与自然环境, 合理利用资源, 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 维护城市建设过程中公正与公平的重要依据。城乡规划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 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动、合理的空间体系, 是现在规划建设中十分热门的话题。城乡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 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 是独特魅力之所在。

城市个性化成为现代城乡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打好“文化牌”, 彰显文化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课题。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 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 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乡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 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 在共性中找出个性, 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与此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的和谐与持续发展的战略。

二、城市生态和谐

(一) 城市空间上的和谐

1) 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只有实现生态化, 将生态的理念融入城市的规划、建设、生产、生活等各项活动之中, 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些共生, 既要有现代化的设施, 又有与大自然的融合, 创建人们适宜的居住环境, 才能真正实现“旅游购物、生活居住、求知创业”的天堂。

2) 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和谐:要大力保护和显示地方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脉, 保持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延续性, 重点抓好历史文化等具有文化特色的东西。在建筑上追求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新技术运用之间的协调, 积极创造既适合现代化功能又体现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增强和展示城市建筑的艺术个性和人文特色, 让城市成为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和谐对话和载体。

(二) 创新发展的布局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动力, 也是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国际化, 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从自然因素让位给智力因素, 创新能力愈益成为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城市必须着力增强创新功能, 真正成为“求知创业”的天堂。增强创新功能, 首先要培育和增强创新源, 其工作重心更多的是指创造吸引人才、资本等先进要素的机制和环境。

三、城市景观与城市生态规划

(一)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 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 其最大特点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和开放式的, 主要体现在需要其它生态系统的支持 (如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河湖生态系统等) , 需要人为的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 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 还需要其他生态系统 (如农田、河湖等) 中处理消化。

城市在自然界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空间, 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交通河信息流, 建立了大量的人工设施, 并生产破坏城市环境的污染物质, 改变了原来的生态平衡, 造成城市物理环境的变化, 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土壤板结等。城市生态系统中, 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不断影响着人类自身, 他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态, 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 同时, 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影响了人类的健康, 引发公害。

(二) 城市景观与空间设计的特点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 它包含有大量的物质构成因素和若干子系统, 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是人们的主观意愿的物化表现, 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情感、想象力和理想的追求。城市景观空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 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人的主观意愿引导着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建成, 并对已存环境施加影响力;城市景观与空间向人们传递着无限的信息, 支持人们的活动, 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三) 现代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关系十分密切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科学, 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 它的主题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 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 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 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已经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近年来, 景观规划在城市景观特色保护与城市环境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 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把它运用于建筑学、规划学中, 开创了景观规划与环境设计的先例。其目标在于创造人类与他们的环境之间协调和谐的气氛, 建立起土地开发利用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和谐的关系。

四、现代生态规划的内涵

现代生态规划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根据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的信息, 从宏观、综合的角度, 参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决策, 并提出合理的开发战略和开发层次, 以及相应的土地及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 从整体效益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关系相协调, 并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还不是很成熟, 生态学的3个基本原则基本上可以作为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一) 整体性原则

无论是生态建设还是生态规划, 都十分强调宏观的整体效益, 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效益的提高, 也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中某一方面效益的增加, 而是谋求经济、社会、环境3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 并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全局性。

(二) 循环再生原则

将自然界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富集、转化、分解和再生过程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及生态规划中, 使自然资源获得最佳利用, 从而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人类健康及居住环境, 使废弃物对环境与人类的危害降至最低。

(三) 区域分域原则

生态建设与生态规划均强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地域分异, 应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指定不同的生态建设和生态规划方针, 对不同的资源采取相应的保护与利用对策。

总之, 城乡规划是科学严谨的, 是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中值得深思的课题, 为将来留下什么样的生活氛围, 为可持续发展做什么样的努力。关注城乡规划, 是每个设计师应该做的, 也是我们这一代, 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摘要:城乡规划是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是政府用以保护生态与自然环境, 合理利用资源, 统筹安排城乡发展建设空间布局, 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动、合理的空间体系, 是现在规划建设中十分热门的话题。

关键词:规划,城市,生态

城乡生态 篇2

2008年12月30日

永川日报

区委十二届五次全委会强调,生态环境建设不仅仅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更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我们在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要求我们坚持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并重,实行城乡统筹,抓住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循环经济三个关键,扎实推进“生态永川”建设,加快形成有利于节能环保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全区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

面对农村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的实际,要找准农村环境保护的切入点,加大城市反哺农村,消除城乡环境保护二元结构,科学解决农村改革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环境问题。要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形成城市、乡村和农田相互协调、互为补充的生态环境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做强生态工业,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生态旅游,建设生态村庄,逐步改善永川生态环境质量。推进“森林永川”建设,全力建设森林城市。“森林永川”既是一项生态工程,又是一项富民工程,要大力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核心,加快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推动“森林永川”建设。按照森林永川规划,大力发展通道林荫工程、水系林带工程、绿色乡村工程,主要营造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速生桉、杂交竹及其他经果林。

做强生态工业,发展循环经济。全委会要求掀起一场发展循环经济的革命,形成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同体,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创新发展理念,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探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新模式。探索循环经济担保体系建设,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向循环经济领域投入,制定扶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培育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引导企业和园区建设走循环经济之路,着力建设生态工业园区,走高产出、低能耗、低污染的经济发展之路,将生态理念覆盖企业、产业、区域、社会、政府各个层面。

发展生态农业,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推行节地、节水、节种、节肥、节药、节油、节电、节柴、节粮,积极推行动植物共育、混养和种养殖、沼气池配套组合,发展有机肥和无公害农产品,推进畜禽养殖沼气工程和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工程建设,建设生态农业园区,逐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合理化、生产技术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农副产品无害化,延长农业生态产业链。

构建生态旅游,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旅游是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身心愉快的旅游方式。要把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防止超过承载环境力的过度开发,杜绝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性开发。有效保护、合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人文生态资源,以生态旅游项目吸引国内外游客。

城乡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 篇3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地处湘鄂黔渝四省市交界处,国土面积1.5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90万,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78%,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现行先试地区。按照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精神,湘西州克服自身经济落后、环保基础设施滞后等困难,积极探索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途径,推动城乡同建同治,自2013年5月份以来,一场以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环境、革除陋习的群众运动轰轰烈烈地在全州范围内开展,对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湘西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一、湘西州开展城乡同建同治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城乡同建同治工作的主要内容

所谓城乡同建同治是指“城乡同规划、设施同建设、卫生同保洁、事务同管理”,是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一种创新型社会管理模式。按照“重点突破、以点带面、逐步推进”的原则,以州府吉首、7个县城及中心乡镇、旅游景点为重点,在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用服务、社会管理、环境优化等方面实施同建同治。其主要做法如下:

1、实施五大工程

(1)城乡规划编制工程。加大规划编制经费投入,完成城镇控制性详规和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2)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按照城镇规划,加快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加大垃圾收集系统、雨污分流系统、机动车停放系统、公共绿地、公共卫生间、绿色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功能,改善人居环境。

(3)城管数字化工程。加强和创新城管工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城市管理信息资源,与治安、交警公共信息平台实现融合对接,资源共享。明确各职能部门职责,优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形成责任明确、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监督有力的城市管理新模式。

(4)城镇卫生清洁工程。城镇配备垃圾中转站、运输车、垃圾箱等环卫设施,统一进行垃圾无害化处理,并安排专门的环卫人员和固定的环卫经费;实行分区包干清洁保洁,划定公共区域、居民责任区、城镇街道及广场等公共区域,实行“定路段、定人员、定任务”,落实保洁工作;探索市场运作模式,引进有资质的公司,承包清扫保洁任务;城镇居民住宅、临街店面由居民、业主负责“门前三包”。

(5)乡村垃圾分类处理工程。乡村推行垃圾分类减量处置,乡镇配备垃圾清运车,修建垃圾中转站或垃圾焚烧池;自然村寨修建有害垃圾回收池,引导村民按照“回收、堆肥、填埋”等方式对垃圾进行及时清理、分类处置。农村道路、水渠、河道和村民集中活动场所等,由村委会组织人员进行清扫保洁,入户道路房前屋后由农户负责清扫保洁。

2、开展四类创建

(1)创建一批园林城市(县城)。扎实开展园林城市(县城)创建活动,加强城镇公共绿地建设,单位绿地建设,大力开展坡面、墙面、屋顶、阳台绿化和拆墙透绿等美化活动,强化绿化布局、绿化配套和绿化管理。

(2)创建一批生态村庄。大力推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树立生态家庭意识,全州每年创建100个以上生态村。抓好植树造林活动,村庄绿化覆盖率达60%以上,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引导农民创建“猪沼果”、“猪沼鱼”农业模式,发展蔬菜、花卉、水果等基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优化有机结合,增加农民收入。

(3)创建一批和谐社区。按照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秩序良好的要求,加大教育宣传力度,强化群众的文明意识,建立健全社区共建共管机制,实施以保洁、保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性自助式管理,全面提高社区和谐程度。到2015年,全州共创建文明和谐社区50个以上。

(4)创建一批文明集市。强化集市环境整治,完善基础设施、落实专人保洁,做到无卫生死角、无占道经营、无乱搭乱建、无乱堆乱放、无乱贴乱画等现象,集市环境实现干净整洁有序。强化经营秩序整治,杜绝强买强卖、短斤少两,欺行霸市等行为,倡导依法经营、诚实守信、食品安全、文明服务。每年创建10个以上文明集市。到2015年,全州创建文明集市50个以上。

3、强化三项管理

(1)强化交通秩序管理。从严打击非法经营,查处无牌无证、假牌假证车辆上路和酒后驾驶、无证驾驶、闯红灯、违规掉头、超速行驶等违规行为;从严查处货运车辆超载超限、抛洒载物,出租车、公交车等客运车辆违规停靠等行为。集中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交通秩序混乱路段。

(2)强化施工现场管理。以安全、文明、环保为重点,加强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强化安全施工,对建筑工地实施封闭作业,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建设围挡、标志、标牌及夜间警示照明设施;引导文明施工,对施工现场通道、出入口等进行硬化处理,加强建筑垃圾和渣土运输管理,严格落实工地保洁、防尘、降噪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强化背街小巷管理。着力改善背街小巷硬件设施和环境面貌,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向背街小巷延伸。完善水、电、气、通讯等居民生活设施。严格执行环卫保洁责任区、责任人制度,落实日常监管责任,规范垃圾收集,落实保洁清扫,实现地净、路平、水畅、灯亮。

(二)城乡同建同治工作取得的成效

城乡同建同治工作的目标是努力实现城乡“五化四清三基”(“五化”即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四清”即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三基”即城乡马路市场基本实现取缔、城乡垃圾基本实现分类处置、城镇污水基本实现统一处理),目前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1、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改善城乡卫生状况奠定基础

以凤凰县为例,自城乡同建同治工作启动以来,全县共新建、维修垃圾围700余个,给农民、居民发放垃圾分类桶8000余个。大力实施地下管网建设、人行地砖改造等基础设施工程,全县基础设施状况有所改善。竿子坪乡投入资金7万多元建立垃圾池45个、高标垃圾池2个,配置垃圾桶60个,制定统一雨棚150米、固定摊板4个,聘请保洁员3 人,有效改善该乡人居环境。endprint

2、卫生治理收效明显,城乡面貌得以改观

湘西州已全面启动城乡环境卫生同建同治工作,截止至2013年7月底,全州共投入资金1.09亿元,参与工作122万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100.21万份,张贴横幅标语13369条,开展集中宣传活动1434次,上门入户宣传41.77万户,清理非法小广告13.52万张,规范广告牌6456块,确定垃圾分类试点10274户,清除卫生死角50890处,清理垃圾57585吨,社会反映较好。

3、结对帮扶增互动,促进城乡共发展

通过大力推行“同建同治,结对帮扶”举措,促进城乡之间的互动,加快城乡统筹发展。例如,凤凰县124个县直企事业单位与行政村形成帮扶共建对子,帮助结对帮扶村提升村民素质教育、协助村庄规划、整治村容村貌、构建联合办公机制。同时,每个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按月参与村级联合办公,按季组织劝教化活动,按年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并且根据部门实际和村情特点,每半年为结对帮扶村落实一件实事。

4、促进干部作风转变,密切干群关系

广大基层干部通过开展同建同治,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组织发动党员干部带头身体力行并深入每家每户进行宣传,转变了原先部分干部不入基层,拍脑袋决策的工作作风。与此同时,干部的入户宣传也使广大群众纷纷认识到城乡同建同治是一项利国利民、利人利己的好事,干部与群众的感情交流更加频繁了,干群关系得以进一步密切。

二、湘西州开展城乡同建同治的经验与启示

城乡同建同治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得益于湘西州委州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保障措施。

(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是开展城乡同建同治工作的前提

湘西州专门成立了以州委书记为组长、州长任第一副组长,相关州级领导任副组长,州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州城乡同建同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州委副秘书长担任办公室主任,抽调人员集中办公。建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分工协作和联席会议制度,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县市(区)成立相应机构,组织开展城乡同建同治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严格的考核与奖惩制度是城乡同建同治实践成功的关键要素

湘西州取得城乡同建同治工作成效显著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归功于严格的考核与奖惩制度,对领导干部推行责任追究制和绩酬挂钩机制,对乡村推行“重奖重罚”机制,对业主推行量化考核租金浮动机制,对户主建立“大评小奖”机制,对社会实行举报投诉奖罚制度,由此极大地调动了领导干部、乡村单位、市场经营业主、农户及社会群众参与城乡同建同治的积极性。如对开展城乡同建同治工作突出的部门和单位予以表彰奖励,每月排名前五的县市区分别奖励60、40、30、20、10万元,排名第8、9的分别罚款10、30万元;对行动慢、力度小、重视不够的地区和单位予以通报批评,限期整改。实行“以评促建、以奖促治、以罚促改”的工作方式,推进城乡同建同治工作良性发展。

(三)充足的经费投入是城乡同建同治工作的重要保障

湘西州人民政府每年从各县市(区)分别归集100万元,州本级归集900万元,合计1800万元作为城乡同建同治专项资金,严格实行专款专用。各县市(区)将城乡同建同治工作所需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充足的经费的投入保障了城乡同建同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四)宣传教育是推进城乡同建同治工作的有效手段

湘西州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印发宣传资料等宣传途径,开展城乡同建同治工作的宣传教育,使城乡同建同治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了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三、推广城乡同建同治模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城乡同建同治对于改善城乡居住环境、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具有重要作用,对经济落后地区加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应在完善有关工作机制和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

(一)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

目前,湘西州城乡同建同治工作主要靠地方财政拨款,但对于经济落后的湘西州来说,地方财力有限。因此,建议中央层面加大资金支持,确保有关工作深入开展。此外,还应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逐步形成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完善评价和考核制度

积极探索更为科学、合理、公平的考核评价机制。将城乡同建同治工作纳入各个部门和单位目标管理考核范畴,形成人人担担子、人人有压力、人人有动力目标责任管理体系。严格执行奖惩措施,州对县市区实行重奖重罚,县市区对乡镇街道实行重奖重罚,村对农户实行“大评小奖”,构建出“由上而下,层层关联”的激励机制。

(三)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

城乡同建同治模式要在全国范围内成功推广,必须重视宣传教育工作。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城乡同建同治工作,做好工作宣传,同时要加强下一代的思想教育,提高认识水平,夯实同建同治工作的群众基础。■

浅析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 篇4

由于经济高速前进, 此时能源以及生态污染就成为了目前整个世界非常关注的事项。植被总数不断变少, 沙化问题, 以及资源总数的持续减少, 都成为了干扰我们发展的非常关键的内容。所以, 怎样打造一个非常优秀的, 具有生态意义的建筑, 就成为了目前人们非常关注的内容, 此时就必然牵扯到生态建筑的相关知识。

2 发展时期面对的不利现象

2.1 没有对生态建筑的精准认知水平

对于该项内容, 我国和国外的一些区域对其定义并不是相同的, 不过它的中心要素是结合所在区域的环境模式, 通过建筑以及生态等的知识, 有序的规划建筑和别的一些要素的具体关联, 确保它和附近的建筑体能够组成一个非常优秀的总体, 而且有非常优秀的室内气候特征和自我调节的水平, 同时还有着一些别的特征, 比如非常的节省土地, 而且能够节约水源, 降低污染现象, 增加它的使用时间等等的一些优势。不过在一些人看来, 在建筑体的附近设置绿化就可以称得上是生态性质的建筑, 在其中布局几种植被就具有了这个意义。很显然这种思想是不正确的, 它只是停留在了表层性上面, 对于深层次的内容并不了解。

2.2 未结合农村状态展开分析

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速率不是非常的快, 此时总的生态体系并不均衡, 而且城乡间的差距很显著。现在多个学科探索的关键点都是那些经济发展速率较快的区域, 对于广大的农村并没有深入的分析, 尤其是我国的东北区域。很多的探索都是从自身的领域来分析的, 虽说探索的要素非常多, 不过各个领域间并未有效的结合到一起, 尤其是怎样在特定的区域之中把人为氛围和植被氛围有效的融合到一起, 是当前要认真分析的事项。

2.3 没有对生态建筑开展深层次的落实

现在, 我们国家的建筑领域有非常多的关于生态的文章, 此类文章的出现能够帮助我们发展可持续的理念, 能够切实的带动建筑体朝着更加积极合理的方向发展。不过很多的文章都有一些局限性, 它们只是存在于理论层次之中, 没有具体的实践方面的论述。

3 城乡规划建设面临的生态危机

每个区域的城乡活动在开展的时候, 特别是经济发展速率较快的区域在开发的时候, 还有很多让人不是很满意的地方, 一些机构对于规划的认知能力了解不多, 所以经常出现一些不按照法律来使用土地, 不按照法律来开展建设工作的行为, 有时候还会出现跨级审批等的一些事项, 此时导致了环境受到非常不利的影响。现在, 对于那些经济发展速率较快的区域, 出现的一些环境事项可以表述为如下的一些层次:

3.1 资源不合理的使用

现如今, 很多城乡在进步的时候, 都会存在很多开发单位, 利用不是很合理, 有时候连一些优秀的耕地等都被占用, 虽说国家一再的论述不能胡乱的开展建设, 不过很多区域还是按照自身的思想开展工作, 此时导致了非常严重的浪费问题发生。对于房产的开发活动来讲, 一些层次中对于其价值的认知并不是非常合理, 而且供应量也非常多, 不但使得区域不断的扩张, 还导致拆迁等陷入困境, 而且基建设施也无法在较短的时间之中做好协调活动, 此时不但干扰到新建筑体, 同时还使得之前的生活装置等无法有效的使用。相关方要高度的关注如上的一些事项。土地并非是可以变多的, 如此的破坏环境肯定会受到环境的反作用。除了上述的内容之外, 各个区域的道路两旁, 店铺不断的增多, 不但占用非常多的土地, 同时还使得车速受到影响, 有时候还容易导致车祸发生。此类现象要受到相关方的高度关注。

3.2 水污染问题严重

因为当前的经济发展速率非常迅猛, 很多的建设活动都得以显著的发展, 特别是乡镇单位。此时就出现了一大问题, 水污染。尤其是那些牵扯多个省份的污染是最无法处理的。

3.3 大气污染严重

目前我国在工业建设的发展过程中, 往往缺乏指导思想, 致使大气污染长期得不到彻底的治理。例如许多大工业区煤粉尘污染相当严重, 对当地居民生活影响很大, 现虽经治理, 但效果仍不理想。又如南京大厂镇地区, 由于化学工业长年排出大量有害气体, 致使周围居民的健康也有影响。最为突出的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乡镇企业的大气污染, 它们的影响决不能低估。例如福建省晋江市素有建材之都的美称, 那里主要是生产面砖和各种建筑饰面的陶瓷材料, 其中尤以磁灶镇与内坑比较著名。由于目前尚属创业阶段, 大规模先进的厂家寥寥无几, 绝大部分是独自经营的私营小厂, 因此这二个乡镇都有数百家小型企业在从事生产。就以内坑镇附近的情况为例, 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地段上大约就集中有上千根大小不同的烟囱.平日烟雾弥漫, 遮天蔽日, 其“壮观”场面绝不逊色于当年英国的伯明翰工业区。我们实地调查所见, 周围树木几乎全都枯死, 附近农田也都严重受损, 房屋表面几乎都蒙上一层黑灰, 鸟儿早已飞往他乡。工业废渣也比比皆是, 路旁低矮厂房杂乱无章, 部分工人居住的简陋房屋也夹杂其间, 环境条件十分恶劣。如果让其蔓延下去, 整个晋江的生态环境将破坏无遗。

3.4 高楼林立与道路交通拥挤的矛盾日益严重

城乡基础设施也未能配套。由于城乡建筑急速发展, 城乡人口不断增加, 尤其是城市中心区更为密集, 加上车辆数量猛增, 交通日益拥挤, 车辆首尾相接, 但是道路容量有限, 新增城市外围环线与拓宽部分干道的工程远不能适应建设发展的速度, 因此, 有些城市道路不得实行单行线办法, 甚至车辆也采用单双号车牌在单双日行驶的规定, 虽然对交通稍有缓解, 但对车辆行驶却带来了重重困难。

4 研究城乡规划设计中生态建筑的意义

生态环境对城乡建设与人类生活都是至关重要的。人类几千年的建设史都与生态环境息息相关, 它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地区特色与民族传统, 同时,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态度也在不断地发展。生态建筑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 它的任务是改善人类聚居环境, 它的目标就是创造自然、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从以上环境认知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到人类逐渐地在重视环境。国外从本世纪20年代起就开始对人类集中的聚居环境进行了城乡生态规划研究, 但是直到二次大战后人口空前膨胀, 工业化程度急剧提高, 城市迅速扩展, 环境污染严重, 人们才普遍关心环境问题。应用生态建筑学来解决城乡生态危机, 必须走多学科综合研究的道路。由于它的研究几乎涉及到自然、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 所以它是一门跨学科的边缘科学。

5 结束语

总的来说, 要想处理好目前面对的生态问题, 就要站在生态观的层次之中, 开展建筑和环境的全面规划, 以此来确保环境的发展优秀。当前的生态建筑理论是处理生态问题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因为目前的生态事项是一项非常综合化的内容, 要靠着多个领域不断的综合探索才可以处理好。

参考文献

[1]苗臻, 李绪洋.浅析生态建筑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5) .[1]苗臻, 李绪洋.浅析生态建筑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5) .

[2]刘春晖.浅谈生态建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J].青年文学家, 2009 (3) .[2]刘春晖.浅谈生态建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J].青年文学家, 2009 (3) .

城乡生态 篇5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3月国家发布《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指出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要将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全面融入城市发展,着力推进绿色城市、人文城市建设。201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和制度体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城乡规划作为政府依法开展优化空间资源要素配置、调整城乡空间布局、协调各项事业建设、建设优质人居环境、维护公共利益,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调控手段,是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机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近年来,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背景下,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城乡规划工作坚持以法治规划为目标,依法开展规划编制、规划实施管理,规划监督,探索将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理念贯穿规划工作的全过程,构建富有特色的城乡规划体系,推进城乡规划法治进程,努力发挥城乡规划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

总体规划按照有机疏散的思路,坚持中心城区“一主两辅”组团式结构发展,贯彻紧凑发展理念,提高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和土地利用强度,推动人均城市建设用地指标的下降,在规划期内逐步达到小于100m/人;出台《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和《控规通则》,落实工业园区的用地开发强度的门槛,鼓励适度混合用地,促进功能复合,推动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四、突出自然景观保护,传承地方历史文化

新型城镇化、绿色城镇化要求城市规划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融入现代元素,更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城乡生态 篇6

九江市从构建城乡垃圾处理体系入手,先后出台了《关于认真贯彻落实〈苏荣同志就农村环保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抓紧推进县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的通知》和《九江市城乡生活垃圾管理(试行)办法》等文件,为进一步提高乡村垃圾处理规范化、制度化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市、县两级规划、环保和环卫部门组成技术班子,与乡镇和村组一道,以对江湖水域和人口集中居住地不造成影响为主要规避原则,以便捷、经济、减少污染量为起点,确定了中心城市和城镇、乡村三个层面垃圾无害化处理基本方式。把保护生态、解决好乡村垃圾处理问题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新农村建设考核目标,全市1473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全面推行了垃圾无害化处理。采取“政府出一点、乡镇补一点、村里贴一点、村民集一点”的办法,筹集乡村垃圾无害化处理资金。

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了“户清理、组集中、乡处理”及“户集、村收、乡运、县处理”等运作模式,为全省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探索出了一条科学的工作方法和路径。

城乡生态 篇7

定方圆:规划美好蓝图

城市建设搞得好, 关键在于做好规划大文章。远安县通过切实贯彻实施《城乡规划法》, 着力构建完善的规划体系, 现已初步形成了县、乡 (镇) 、村三级规划体系, 为城乡建设有序推进提供了科学依据。

科学编制城市总体规划, 使城区的规划区面积由原来的136.98平方公里扩大到240平方公里, 并对城区规划建设标准和部分建设用地功能进行了局部调整, 合理拟定了一批近期建设项目, 促进了城市建设、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和谐共进。

加大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编制力度, 完成了《城东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沮河滨水区规划》、《汪家化工小区修建性规划》、《城北商业步行街建设规划》等一批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的编制工作, 近期建设详细规划的覆盖率达到了100%。

城市规划评审、房地产开发项目审批一律报请县规划委员会集体评审、决策, 增强规划审批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制定完善了《城市规划技术管理规定》、《鸣凤城区村 (居) 民住宅建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严格执行城市“四线”管理和“一书两证”制度, 对城市总体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专项规划、详细规划等实行批前批后公示, 规划执行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

讲人本:构建社会和谐

坚持以人为本, 着力打造“人本”城建, 坚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环节, 查民情、顺民意、解民困, 促进了城市的和谐发展。

“建设工作必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 在加快城市发展中逐步解决好民生问题, 不断满足群众的安居之盼、乐业之需、舒适之愿, 使建设工作更好地惠及群众。”远安县建设局局长温志刚对城市建设的民生工程做了最好的诠释。

充分尊重民意。在充分了解群众意愿的基础上, 按照轻重缓急, 科学拟定年度建设计划, 稳步推进建设项目的规划编制和实施。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建设项目、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等, 均通过专家论证、民意调查、网上投票、媒体宣传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公开, 让广大市民直接参与决策, 集中民智。

广泛聚集民力。在协调各部门整体联动, 合力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 积极开展创建“楚天杯、省级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等创建活动, 通过深入宣传发动, 提高广大市民的城市意识和文明意识, 形成了全民关心支持城市建设、积极参与城市建设的良好氛围。

着力改善民生。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为重点, 实施一系列惠民利民工程。以城区道路综合改造为重点, 投资近1.2亿元, 分两期对城区鸣凤大道、安泰大道、沮阳路、凤翔路、大桥路、东门路等总长8公里多的主干道实施了“黑色化”综合改造。在改造路段, 构筑了宽阔通畅的地下通道, 所有管线全部下埋, 人行道全部用青石板铺设, 并增设了文化板和专用盲道板, 配套完善了交通监控指挥系统、视频监控系统, 路面刷黑全部以玄武岩和改性沥青为材料, 路面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全面改善, 彻底解决了道路基础软化、路面破损、年年开挖、重复建设以及市政建设不配套、不协调等一系列问题;以满足城镇居民住房需求为重点, 全面启动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建设, 稳步扩大最低收入家庭租住房屋补贴范围;以保障城区供水安全为重点, 投资6200多万元对城区供水系统实施了改扩建, 新建输水管道4100米, 扩建和改造了部分配水干管和管网, 在城区形成了三回路供水;实施消除城区“泥巴路”和“摸黑路”亮化实事工程, 先后消除了19条巷道泥巴路和断头路, 对城区主次干道实施了亮化建设, 极大提升了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档次, 使城区功能更趋完善,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重生态:顺应自然和谐

在城市建设中, 该县坚持以改善城市生态为重点, 把城市建设与创建“国家级园林县城”和建设“平安和谐山水园林城市”目标紧密结合, 着力推进城市绿化、亮化和治污减排, 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山水园林城市的地域特色初步显现。

创建园林城市。坚持把城市绿化与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同步推进, 采取规划建绿、拆墙透绿、见缝插绿、破硬造绿等措施, 全面推进城区街道绿化、庭院绿化、公共绿地建设。实施了鸣凤大道、安泰大道、临沮大道、西门路、东门路、鸣凤山路等道路绿化改造工程, 初步形成了“一街一树、一街一景”格局。广泛开展“创建花园式单位 (小区) ”活动, 城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单位 (小区) 达到花园式单位 (小区) , 庭院绿化水平不断提升。投资3000多万元, 完成了世纪广场、鹏程国际广场、栖凤园延伸等公共绿地建设项目。三年来, 城区街道共栽植大规格行道树万余株, 新增公共绿地面积10.8万平方米, 公共绿地面积达到49.94公顷,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15平方米。

彰显山水特色。结合城区防洪设施建设和流域治理, 对县城滨水区进行系统规划和整治, 打造滨河自然景观区, 修建了集水体治理、观光休闲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栖凤园、橡胶坝和桃花岛生态示范园, 修复了古城墙, 充分凸显鸣凤“秀水青山、城依水滨、城在林中”的地域特色。

优化城市生态。以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载体, 坚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 着力打造清洁、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投资近亿元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建设, 并不断完善污水配套管网和垃圾收集转运系统建设, 强化污水和垃圾处理费征收管理, 保证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的正常运行, 使城区污水实现达标排放, 生活垃圾得到无害化处理, 全面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倡节约:完善资源和谐

该县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强化节约建城意识, 提高集约用地水平, 合理控制工程建设成本, 以有限的资金实现了城市建设的大发展。

把规划设计作为控制工程投资的有效手段。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和前瞻性, 适度超前编制各类专项规划, 并对不同部门的规划实行科学排序, 统筹安排实施, 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 节约建设资金;重视项目储备和前期策划, 坚持专家设计, 专家评审, 多层次优化设计方案, 合理控制建设成本。

把规范管理作为控制工程投资的工作重点。和县纪委密切配合, 加强招投标过程监管, 把选好施工队伍、控制工程投资作为监管的重点。完善政府监督、业主监督和中介机构监督等监督体系, 严格工程量签证程序, 强化项目建设的过程监管。规范建设项目资金管理, 建设项目资金拨付, 坚持多方会签、财政统一支付、工程款直达施工单位。创新工程审计管理, 使审计方提前介入工程现场管理, 将审计关口前移, 通过工程设计、招投标、施工合同、决算审计等关口, 有效控制工程投资。

把节约建城的理念贯穿于城市建设始终。优先选用地方材料, 绿化选用地方树种, 人行道板采用地方青石, 节约采购和运输费用。材料采购一律实行网上询价和公开招标, 有效降低材料采购成本。注重节水、节电、节能, 城区绿化以乔灌木为主, 减少草坪面积, 节约灌溉用水量;实施“节能照明”工程, 将城区原有路灯全部更换为高效节能照明灯, 并强化管理, 使照明耗电量及路灯维修费同比下降20%以上。

探究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建筑设计 篇8

城乡规划指的是相关部门统筹安排城乡的发展, 合理的布局空间建设, 从而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 对人们的生活环境进行改善, 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城乡规划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有效的推动城市现代化步伐的发展, 它要求从全局上进行考虑, 合理的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对这些方面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和协调, 从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保证文化也可以发展, 并且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的统一起来。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指的是既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 又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具体来讲, 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注重建筑和环境的融合:生态建筑设计指的是建筑的整体风貌需要融合于周围环境, 结合相关的建筑理念和生态理念来创新建筑思维, 在塑造建筑本身生态环境的过程中, 尽量利用自然资源的自我调节能力来进行。这种融合过程需要有效的统一建筑的风格、材料、理念以及环境等各个因素, 保证原有的环境基础不受到破坏, 初始状态可以得到保留, 从而保证建筑能够融洽和谐的融入到环境当中。二是要积极的运用那些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绿色环保建筑材料的积极应用, 也是城乡规划中生态建筑设计的一项非常重要内容。目前,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 采用的很多材料都是劣质的, 会严重伤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而生态建筑设计则是对此进行改变, 保证在建筑工程中运用到的材料都是绿色无公害的, 既能够保证人们的身体健康, 又可以保证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三是要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如果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人文环境, 人们在这里就会感受到一种健康积极的体验, 并且会产生愉悦的心情, 这样不管是日常生活, 还是工作, 都能够保持一个积极向上和愉快的心理。随着时代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越来越大, 可以说, 良好人文环境的营造, 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2 目前在生态建筑设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没有较强的生态建筑理论意识:通过仔细的考察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 结合生态学和建筑工程的相关理论, 来有效的组合建筑和环境, 从而有效的调节环境, 建筑的使用寿命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延长, 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可以得到保证。但是, 人们并没有认识到生态建筑的重要性, 在城乡规划设计中, 也没有对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进行充分的挖掘和运用, 只是将一些花草点缀在建筑物旁边, 这样只属于从表面上来运用生态建筑莅临, 无法有效地促进城乡规划发展。

在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没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建筑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逐渐发展起来了生态建筑设计理论。在对生态建筑设计的时候需要充分的结合建筑所在地域的具体情况,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但是, 目前在城乡规划的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 却没有认识到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 要么直接运用理论, 没有合理的修改;要么是没有仔细地研究理论知识, 这样就无法有效的指导生态建筑设计。

现代化程度不高:建筑技术在不断的成熟和发展, 在建筑设计中也开始积极的应用高新技术。那么在城乡规划设计中的建筑设计方面, 也需要将现代化技术积极的融入进来, 比如, 计算机技术、智能技术等等, 以此来提高城市建筑的资源利用率, 让建筑更加的节能。但是, 目前虽然现代化手段在不断的发展, 但是却没有被充分的应用到城市规划之中, 这样就会影响到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现代化水平, 生态设计理念也不能够被很好的体现出来。

3 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建筑设计改进措施

将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和理论有效的应用于城市规划中, 城市建筑可以变得更加的现代, 时代精神也可以被更好地体现出来, 从而保证人的行为能够融合于自然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针对目前在城市规划中生态建筑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可以从这些方面来进行解决:

对城乡规划的制度改革进行深化:要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城乡规划体制, 促进城乡规划的发展, 对城乡规划制度中那些不好的部分进行改革, 保证建立起来的规划体系是高效合理的, 在城乡规划设计中, 积极的应用生态建筑设计理念, 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行提高和改善, 从而保证能够在城乡规划中合理的运用和发展生态建筑设计。在改革和创新制度的过程中, 需要将建筑需求以及地理环境等具体情况充分的纳入考虑范围, 保证建筑能够充分地体现人文关怀和生态理念, 从而实现空间利用率提高的目的, 节约大量的土地资源, 将环境效益充分的发挥出来。

创新生态建筑设计的观念和方法:在城乡规划中生态建筑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不断地创新设计观念和设计方法, 将生态建筑设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给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在设计的过程中, 需要将其它工程优秀的建筑设计理论和实践经验给有效的吸收过来, 然后依据工程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修改, 进行全面立体系统的构建, 将建筑和环境之间的最佳关系给充分地发挥出来, 对原来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进行改变, 有效地融合多种设计思路, 将生态建筑设计的新思维给严格的落实下去, 满足因地制宜的需求, 对生态建筑设计不断地完善。

增加生态平衡的调节作用:建筑物的一个非常重要作用就是有效地连接居住者和自然环境, 对建筑建造、使用以及维修的全部过程进行不断地调整, 对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调节能力进行增强, 对建筑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 让城市居民更加舒适的生活, 保证建筑可以有效的沟通生态环境, 提高建筑内部的自然采光能力, 增强建筑的抵御能力, 即使出现了地质灾害, 也能够保证建筑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建筑内部, 可以多设置一些绿色植物, 这样既可以吸收有害气体, 又可以对室内的温度和湿度进行调节, 实现屋面的绿化, 外部环境也可以不会受到建筑那么大程度的影响, 建筑的自我生态平衡调节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增强。

4 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 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建筑设计。生态建筑设计其实就是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它强调的是人能够和谐的与建筑和环境相处, 强调建筑能够有效地融合于环境之中, 降低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实践研究表明, 合理地运用生态建筑设计理念, 可以有效地促进城乡规划设计的发展。经过近些年的发展, 我国生态建筑设计得到了充足的发展, 但是需要清晰的认识到, 目前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仍然需要不断地努力。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 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 我国的土地资源也日趋紧张。城乡规划设计指的是统一规划和部署城乡地区的发展, 它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 比如建筑、生态、人文等等, 本文主要探究的是城乡规划中的生态建筑设计, 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城乡规划,生态建筑设计,生态保护

参考文献

[1] 唱立丽, 程学斌.浅谈生态设计在寒冷地区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 (7)

[2] 冯启凤, 吴晓雷, 马培娟.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比较研究[J].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 2008 (1)

[3] 项彬.对城乡规划中的生态规划编制的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 (20)

[4] 余聪.城市规划中生态规划设计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 2013 (5)

城乡生态 篇9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但是在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的情况下, 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却急剧恶化。曾经为了发展经济一味的向大自然进行索取, 忽视了生态文明的发展, 在这样的情形下发展了很大一批大中型城市, 但是环境问题也越来越差。如今身为当今社会的我们, 逐渐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在当今生态文明建设形势下进行城乡规划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我们就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现存的一些城乡规划发展的问题, 探究当前形势下如何在保护生态文明的基础上推进城乡规划发展。

1 当前形势下城乡规划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在的形势下, 城乡规划发展比较迅速,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 越来越暴露出更加严重的生态方面的问题, 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建设中生态环境问题被忽视

在现在以经济为中心的社会大环境下, 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 只关注自己能获得多少收益, 而不顾环境在施工等工作过程中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巨大危害。例如:现在经济迅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私家车几乎成为了每个户的生活必需品。人们只顾自己在精神和生活方面的享受, 却忽视了私家车带给生态环境的重大危害, 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导致, 交通拥挤、尾气排放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差。还有人们在日常的生产过程中, 为了提高经济效益, 对于排放的废水、废气等不加任何处理, 就排放到环境中, 造成的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通过查阅资料, 我们找到了各种污染所占的比例:大气污染, 件数:1533, 百分比48.64%;水污染, 件数:1011, 百分比32.07%;噪声污染, 件数:419, 百分比13.29%;固废污染, 件数:114, 百分比3.62%;建设项目, 件数:31, 百分比0.98%;生态破坏, 件数:25, 百分比0.79%;辐射, 件数:19, 百分比0.60%;合计:件数3152, 百分比100.00%。

在这个所有项目中, 在城乡规划建设中都有其形成因素。

尤其是在最近几年中, 我国洪涝灾害日益严重, 南方雪灾, 地下水匮乏、绿地面积大量减少, 空气变暖等。这些虽然看上去和我们的日常生产没有直接的关系, 但是它们却通过生态这一中间环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我们总是向大自然索取, 想征服大自然, 但是总有一天我们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 趁着现在还为时不晚, 让我们关注生态问题, 在城下规划发展的过程中, 合理的处理生态文明问题。谋求人类的长远利益。

1.2 资源极度匮乏

对于资源问题的探究, 还需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众所周知,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 资源总量众多, 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了我国十三亿人口问题, 再多的资源平巨到每个人身上都已经所剩无几了。对于资源的问题很多, 城乡规划发展中主要涉及的还是土地问题、水资源问题以及石油问题。首先, 土地问题是城乡规划发展问题中是不能避免的, 城乡规划发展, 免不了要由房屋建设问题以及农田规划问题。就目前来看, 在现在的城乡规划中, 大量的农用土地被改造为商业或者工业用房, 是我国可用的土地资源越来越少, 众所周知,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面对农用土地越来越少的问题, 是我们需要首要解决的。工业生产等用地使我国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本来是可耕种土地, 经过工业生产的利用, 很多土地都会出现盐碱化等各种问题, 在根本上使我国土地问题越来越严重。其次, 水资源问题也是相当严重。水是生命之源, 没有水, 我们最基本的生命健康都无法得到保障。然而, 在现在的城乡规划发展中, 农业中, 人们无节制的开采地下水用来灌溉农田, 工业上, 将大量的废水、污水排入河流, 。这样就导致了现在我国水资源的众多问题, 地下水严重匮乏、可用水水质越来越差。虽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例如, 有节制的采用地下水, 修堤坝水渠, 多使用地上水等。但是这些措施还是远远不足的, 水资源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最后, 石油问题一直是经久不息的话题。似乎石油在这些年中就从来没有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出。私家车越来越多, 石油资源更是问题重重。

1.3 盲目规划村庄

对于村庄规划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那就是村中的合并问题, 以及村庄合并后的改造问题。

(1) 村庄的合并问题。在现在的城乡规划发展中, 村庄合并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项目。一般赞同合并的原因有这么几个:首先, 合并村庄可以节约土地, 将农民聚集在一起, 这样之前的村庄既可以转化为农用、商用或者工业用地, 合并后还可以更好的对居民进行管理, 使居民从基本的住房条件得到改善。但是这中看起来似乎不错的规划措施具体实施到村民阶层似乎就完全变了味道, 对于拆迁居民的补助不能保质保量给予, 节省下来的土地不能有效利用等等问题。此外, 这中做法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严重浪费建筑材料、破坏物质文明等。

(2) 对于合并后的村庄不能做好善后处理工作。在村庄合并后, 以为就达到了城乡规划的目的, 好大喜功, 往往忽视了合并后村庄的建设问题。例如:农田都采用了管道灌溉, 但是农户还在吃自己家的井水;村子中活动房建设的有模有样, 但是孩子们学习的教室还是危房等等。

众多的问题暴露的都是在城乡规划发展中我们所犯的种种错误, 已生态的视野经营城乡规划发展已经势在必行。

2 如何站在生态文明的角度发展城乡规划

2.1 注重生态保护

在进行城乡规划发展的过程中, 不可以盲目的用城市建设的办法去发展城镇, 要根据具体的问题, 有目的的实施, 例如村镇周围的绿地等生态环境必须加以保护。村镇的建设相对于城市建设要更加注重生态保护。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资源的重复利用, 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不再是之前的互相征服关系, 而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对于村庄的原有优势要加以保护, 以前存在的问题要提高重视, 重点发展绿化植被的恢复工作等。

2.2 选择合适的技术适当应用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带给了生态环境的严重问题, 但是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同样不能少了科学技术的应用。我们可以因地制宜的对先进的科学技术充分利用使的即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使我们的需求得到很好地保障。例如:对于阳光充足地区, 我们要加强太阳能的利用, 减少煤炭等资源的使用。可再生能源是我们进行生态保护的有效措施。总之, 先进技术的应用要因地制宜, 不可盲目跟风。合理考察当地的条件, 选择合适的小规模先进技术加以利用, 让科技进步同样带动生态文明建设。

3 结语

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 我们拥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力, 但是我们更要有长远的眼光, 城乡规划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合理的利用科学技术, 用生态文明的眼光进行城乡规划发展, 明确规划任务, 注重发展的方法, 建立低碳、环保、和谐的新型规划发展之路, 使我国城乡规划发展道路都得更加长远。

参考文献

[1]邹淑珍, 李良杰.基于城乡居住环境改善目标的生态城市建设探讨——以南昌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1) .

[2]刘智峰, 黄雪松.建设生态文明与城乡社会协调发展[J].池州师专学报, 2005 (06) .

城乡生态 篇10

一、优化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优先发展城镇生态工业

义乌市积极打造现代产业和先进制造业集群,努力构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现代生态产业格局,促进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优先发展生态工业。

(一)及早规划、布局产业结构

2003年,义乌市通过《义乌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对义乌市1 105平方公里市域进行整体性、一次性的规划,整合环境、人口和产业布局,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2004年又通过《关于义乌生态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的决议》。2007年义乌市人民政府制定《义乌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全市区域划分为禁止准入区、限制准入区、重点准入区和优化准入区,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市化格局。其他各项规划的编制均服从生态分区规划,发展产业时,充分考虑自然资源承载力和发展空间,产业要利于改善生活与生产环境,防止破坏生态环境。

(二)推进自主创新,促进产业绿色化、智能化

义乌市以物质流和信息流为主渠道,遵循“资源化、减量化”的原则,依靠政策引导,带动科技创新,实现提供经济效益、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一石多鸟”效应。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优势行业和优势产品;积极推动甲醇汽油试点推广工作,加强智能电网建设;继续保持针织、纺织、手工艺品、小商品等传统产业的发展优势,加快电子、医药、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引进高附加值产业。通过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走新兴生态工业化道路;积极落实绿色信贷政策,严格控制“两高一剩”行业贷款增长;通过优化整合,引导污染项目向园区集聚,方便集中治理,力争早日减量、达标排放。

加强对环保公共科技创新的投入和加快其服务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成熟适用的共性技术,尤其是要加大对高层次科技人才的引进力度,让优秀、适用的人才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

(三)抓好高耗能行业及企业节能减排工作

首先,集约节约使用各类资源,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为节约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资源浪费,义乌市积极推行IS014000环境管理标准,实现污染物减量排放。其次,推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努力降低资源消耗;变废为宝,加快废弃物资源化进程。义乌市着力解决工业“三废”问题,提高资源回收利用水平。例如,已经建设起废旧镍电池无害化处理、废润滑油回收处理等示范工程。严格执行环保前置审批制度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禁新建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从2003年开始就已停止审批列入污染控制目录的新建项目。最后,依法淘汰。对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窑炉、小印染、小电镀、小化工等污染严重的落后产业,坚决淘汰。关停了砖瓦厂、黏土砖生产企业,停用燃煤锅炉等,环境空气质量大为改善。

(四)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

推动传统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充分发挥企业在循环经济建设体系中的主体作用。鼓励企业开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论证,对全市循环经济发展项目进行优先扶持,全面实施企业循环型经济发展战略,引导更多的义乌企业走上了新型工业发展道路。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经涌现出金哥针织、华义医药、浪莎袜业、义南纸业、贝克曼集团、新光饰品、华莱氨纶等一大批通过审核的循环经济型龙头企业。循环经济已成为义乌市经济发展的潮流。

(五)推广应用环保科研成果、绿色生产技术和新技术

着力开发利用节能减排等新技术,大力提升生态环境监测和修复能力。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保护型的产业、积极开发节约环保型产品,加快淘汰“三高一低”产业和产品。如今,金哥针织、华义医药、浪莎袜业、华川纸业、义南纸业、贝克曼集团、新光饰品、鑫鸿拉链八家企业清洁生产通过审核,华莱氨纶、义南纸业两家企业已列入省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浪莎、顺时针、金哥、贝克曼四家企业被认定为省级绿色企业。

二、发展现代生态服务业

近年来,义乌市围绕“兴商建市”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物流、会展、旅游、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不断提高生态服务业的比重。

(一)发展会展业

义乌市独特的市场优势,为会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舞台。“中国国际五金电器博览会”(每年4月20—22日)、“中国义乌国际小商品博览会”(每年10月21—25日)、“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每年10月31—11月2日)、“旅博会”(每年5月24—27日),袜机展等吸引了大量的商家和游客。会展蓬勃发展、成绩斐然。单个展的规模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2015年,义乌集贸市场总成交额达1 244.51亿元,同比增长15.89%,其中全球最大的小商品交易市场—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982.21亿元,同比增长了14.59%。截至2015年底,义乌市场主体共有27.36万户,占全国市场主体总量的0.35%,浙江省的5.78%[2]。

(二)发展文化产业

实施“义乌市民族民间艺术保护”工程,及时保护和挖掘义乌的历史文化遗产,整合开发优秀的文化资源,加快重点文化设施建设,组建具有规模优势、符合义乌市情的文化产业集团,提高义乌市文化产业及文化产品市场的竞争力,逐步建成以市区为中心、覆盖全市的文化传媒网络。创办于2006年的义乌文博会是中国文体行业唯一外贸主导型的国家级展会,2008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化行业品牌展会”,2014年4月,第9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总成交额49.1亿元,其中外贸成交额30.12亿元[3]。

(三)发展生态旅游业

开展义乌市城乡旅游资源整合,挖掘义乌市城乡生态旅游资源。对城市街区、屋顶立面进行整治,提升“异国风情街”品位。整合城乡旅游资源,提升发展“十里桃花坞”等乡村旅游。何斯路村已经开发了“山地自行车赛道”、“古村落旅游”、“薰衣草庄园”等项目。到2013年,各个项目已经成型,串成何斯路乡村旅游一条线。义乌市计划打造出更多类型的“何斯路村生态旅游开发中心”。2015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 581.37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77.7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8.75亿元[4]。在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的同时,义乌市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以农业、江河溪流等生态环境资源为载体,把生态观念和生态文化融入旅游的各个环节,使生态旅游成为义乌市的重要品牌。

(四)发展现代商贸、物流业

义乌市已经建成了国内外一流的市场体系,成为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市场。市场商品涉及到16个大类、4 200多个种类,3万个细类,170万种单品,其商品已经流入219个国家和地区。义乌市场客流量达到日均20万人次,全市已有3 000多家境外商务机构,1.3万多名常驻外商采购商。义乌市根据市场的特点,应进一步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目前,义乌市拥有国内物流经营单位1 126家,其中公路货运1 113家,铁路货运13家;拥有集报关、订舱、船务、报检、集装箱运输、仓储于一体的国际货运代理1 000余家;驻义乌经营的航空货代100多家;快递物流企业134家,全球国际快递四大巨头领衔的知名快递公司均在义乌设立分公司或办事处。

三、发展生态农业

义乌市根据地少人多的实际,积极深化农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加快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和农产品,着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鼓励绿色食品和环保产品的生产、加工,尽快形成绿色、有机食品的流通渠道和交易市场。

(一)因地制宜,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义乌市利用特有的生态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关键技术,形成“结构合理、管理规范、布局优化、标准完善”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体系和生产基地。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开发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模式、以减少面源污染,减少农药、化肥、地膜使用量,形成科学的使用模式。因为一直以来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义乌市农机化水平明显提高。

(二)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绿色认证体系

首先,要建设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发展生态农业。其次,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建设。重点推广精准育种和播种、科学施药、施肥和滴灌等技术。再次,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重点解决病虫害、畜禽药物残留、农产品的农药残留和产品的重金属污染等问题。最后,拓宽销售渠道。利用义乌的市场便利,积极扩大绿色农产品的出口。积极实施完全达标期重点工程,包括绿色及有机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工程,构筑高效绿色农产品体系。

(三)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

为有效减少畜禽粪便的污染,义乌市农业部门本着“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原则,在畜禽生态养殖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大力推进生态畜牧场建设。新建畜牧场要求实行“干湿分离、固液分离、雨污分离”工艺,减少畜禽粪随污水、雨水流失而造成的污染。对畜牧场开展生态化改造工作,积极倡导“种养结合”模式,要求与标准农田改造相结合,利用农田来消纳畜禽粪便,使畜禽粪便“变废为宝”,成为农作物的最好肥料,实现了种养业“双赢”。目前已有15家企业开展了生态畜牧场建设。第二,大力开展采用“能源生态型”综合利用等治理模式。按照生态化的要求对猪场栏舍及污水管道等相关设施进行改造,实行雨污分流。并按照每个猪场粪便产生量,建设相应容积的储粪池,粪便经过发酵后还田,实现资源化利用。在周边有消纳粪便的农田、田藕基地、果园等的养殖场,采取了“能源生态型”处理模式,即“厌氧+综合利用(人工湿地、氧化塘)”,实现粪污的“零排放”。反之,采取“能源环保型”处理模式,即“厌氧+好氧+人工湿地(氧化塘)”,部分沼液用于种植,用不完的沼液通过好氧、人工湿地和水生植物净化处理排放。市政府给予政策倾斜,出台了《义乌市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设立生态能源治理专项资金。第三,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从源头上减少污染。主要是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通过采取降低饲料中的重金属含量、优化饲料配方来减少畜禽粪便的污染。目前已建成义乌市级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58家,浙江省级无公害基地39家。推广应用自动饮水器代替水槽,采用漏缝地板高床养殖,大大减少了畜禽饮水浪费和冲洗用水。在饲料中添加灭蝇药等措施减少畜禽粪便带来的苍蝇污染;利用畜禽粪便堆肥发酵技术降低有害物质含量等等。

总之,义乌市立足本地生态环境特征和社会经济基础,运用生态学原理和循环经济理论,以生态系统管理与技术为手段,发挥义乌的区位优势和全国著名小商品贸易中心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绿色义乌;从发展生态经济入手,奠定城乡一体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为县域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义乌市社会经济持续、健康、优质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摘要:义乌市的生态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成效显著,其主要经验在于通过多种方式发展生态经济,奠定了生态文明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石。

关键词:生态经济,生态文明,城乡一体化

参考文献

[1]2012年义乌财政收入首超百亿[N].义乌商报,2013-01-04.

[2]2015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近千亿元[BL/OL].新华网,2016-01-15.

[3]第9届中国义乌文博会闭幕成交额同比略增[BL/OL].新华网,2015-05-01.

城乡生态 篇11

1 兴庆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兴庆区是银川市的中心区, 在近几年的城乡生态建设中, 紧紧围绕银川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城在湖中、湖在城中”的生态建设目标, 努力打造“天蓝、水清、地绿、人安居”的城市风貌。把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作为一项长期的建设内容。2011年, 银川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新的更高目标, 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创业型城市、国家创新型城市、联合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健康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新“六创”活动, 这是一个更高层次、更高目标的追求, 创建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线, 以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创建生态文明为出发点, 进一步推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营造优良的人居环境, 为湖城银川的发展勾画出更加灿烂的绿色蓝图。

近年来, 兴庆区已建成了银古公路宽幅林带、109国道南北段风景宽幅林带, 大团结广场东侧园林式风景林带、丽景湖公园、名人文化广场、街头绿地以及城郊结合部建成的鸽笛湖、章子湖、孔雀湖等供人休闲、观赏的水系绿地。在推进城区绿化环节上, 以银川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 开展了多层次、多方位、多功能的完整的绿化生态体系。

2 措施

2.1 规划建绿

兴庆区结合银川市城市绿地系统总体规划, 以增加绿量、均衡分布, 提高绿化档次和水平为目标, 每年推进一批重点绿化工程。如近年实施的城郊水系绿化、鸽笛湖公园、燕鸽湖、章子湖、银湖等水系绿地以及黄河金岸大型绿化工程, 2011年又实施了典农公园等一系列绿化工程。在近郊的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中, 把园林绿化放在规划的首位, 以园林绿化统揽全局框架, 极大地推动了城镇化新农村庄点向高层次、高品质、高绿化率迈进。在整个城乡规划建设用地中, 兴庆区根据银川市建设项目中“绿色图章”审批制度, 要求建设项目的绿地率必须达到35%以上, 改造项目的绿地率必须达到25%以上。目前, 在兴庆区城乡居民生活区、工作区、公共场所随处见绿, 公园、广场、游园绿化分布均匀合理。

2.2 拆建还绿

2006年以来, 在银川市开展的城乡整治“三大战役”中, 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重中之重。通过大量的调查统计、定点, 在兴庆区辖区内的所有区内外机关单位、企业、公司等在其所属地域上的违章建筑或有碍市容市貌的一些建筑, 根据兴庆区属地管理原则, 一律进行清理, 特别是对一些单位的家属院和旧小区里的煤房、窝棚、违规车库、杂物间等私搭乱建的建筑物全部清理拆除。对于清理出的大片空地, 政府有针对性地将其分配给一些有经济实力的社会单位、部门进行园林绿化建设, 使原来脏、乱、差的环境在短时间内绿化、亮化、美化起来, 可谓旧貌换新颜。

2.3 治裸增绿

结合治理建城区内黄土裸露现象, 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求, 消灭城区内长期存在的黄土裸露现象, 变土色为绿色、变空地为绿地。为此, 银川市园林局每年为兴庆区下达5~10hm2的综合绿地新增任务, 要求三区对城区内的裸露地、偏僻死角地及单位庭院空地进行绿化, 建设街头、庭院、居住区小块绿地, 以增加城市绿量。近几年来, 兴庆区城区新增绿地面积每年都在5 hm2以上。特别是在2007—2008年综合环境大整治中连续2年新增绿地面积突破20 hm2, 有效地实现了治裸增绿的绿化整治效果。

2.4 拆墙透绿

通过拆除实体墙, 建设铁栅栏透视墙工程, 杜绝墙内违规搭建现象, 并进行墙内、墙外立体绿化, 通透墙体, 墙内墙外绿化一目了然。目前, 兴庆区辖区内95%实体墙实现了拆墙透绿。

2.5 改造扩绿

结合城市入口改造, 以109国道南北2段和南环高速、银古公路道路建设, 庄点搬迁为重点, 投入巨资实施建设了两侧各50~100 m的多条宽幅林带, 极大地改善了银川市南北东3面周边门户的绿化景观。

2.6 乡村添绿

在乡村绿化上, 实施了黄河金岸绿化工程, 推动了黄河护岸林和高标准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及绿色通道、乡村庄点绿化工程、防风固沙造林工程等一系列三北四期工程造林的建设。通过近几年城市、近郊如鸽笛湖公园、孔雀湖、典农公园、滨河大道绿化工程等乡村绿化工程的大力扩建, 基本完善了城乡水系绿化体系建设, 加快了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

2.7 依法治绿

在近几年开展大规模城乡绿化的同时, 长期坚持建管并重, 科学绿化、依法治绿, 不断发展和扩大绿化成果。兴庆区根据《森林法》《银川市城市绿化管理条例》及自治区林业局的相关规定, 出台了《兴庆区城市绿化属地化管理实施方案》, 完善了城市各项绿地的管理办法, 规范了园林建设行为, 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绿化法规体系, 不断加强园林监察队伍建设, 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加大执法巡查力度, 树立执法形象, 切实为城市园林绿化事业保驾护航。通过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绿化环保模范城市、卫生城市、文明城市 (银川市已经被国家评选为园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 的不断努力, 城市绿化进一步趋于合理, 分布进一步均匀, 绿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市品牌进一步响亮, 真正实现了城中有林、林在城中、城湖相映的和谐自然美景, 在打造适宜人们居住、适宜人们创业的“两宜”城市建设中, 越来越吸引周边省份乃至全国各地的旅游者及客商纷至踏来。

3 结语

兴庆区坚持市域大环境绿化与中心城区园林绿化景观建设相结合, 以上绿化措施的实施, 促进了兴庆区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在稳定增加绿量的基础上优化绿地功能, 提高城乡园林绿化的品味, 进一步加大城乡绿化投资与建设力度, 坚持城乡一体化进程原则, 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园林绿化认识, 以城市为中心, 以乡为依托, 城乡一体化联动, 城乡园林绿化大环境生态建设才能保持平稳、快速发展[3,4]。截至2010年, 兴庆区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6.5%、绿地率达到37.8%、人均公共绿地达到8.28 m2, 为银川市在创建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等几个创建工作中发挥区域中心地位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要:介绍了银川市兴庆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总结了其采取的措施, 主要体现在规划建绿、拆墙透绿、治裸增绿、拆建还绿、改造扩绿、乡村添绿、依法治绿等方面, 为银川市全面加快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城乡生态环境,绿化,现状,措施,宁夏银川,兴庆区

参考文献

[1]陈祥春.合肥市大圩镇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6) :397.

[2]谢任成, 李耀君.论城镇生态环境保护措施[J].大科技:科技天地, 2011 (18) :56-57.

[3]黄奎贤, 覃柳妹, 吴海悫, 等.河池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对策措施[J].广西科学院学报, 2011 (2) :145-148.

上一篇: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下一篇:环境教育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