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城乡

2024-10-29

宜居城乡(共3篇)

宜居城乡 篇1

摘要:本文从园林景观工程实践, 提出了在设计及施工方面应注意问题及解决措施, 倡导社区新的生活方式, 较好推进城乡宜居环境建设。

关键词:城乡建设,宜居环境,景观,园林

1 园林景观设计应体现三个原则

1.1 社会性原则

赋予环境景观亲切宜人的艺术感召力, 通过美化生活环境, 体现社区文化, 促进人际交往和精神文明建设。

1.2 经济性原则

顺应市场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状况, 注重节能、节水、节材, 合理使用土地资源。

1.3 生态性原则

保持现存的良好生态环境, 改善原有的不良生态状况, 营造自然景观生活。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文化性及其艺术性。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舒适性, 不仅为人所赏, 还为人所用。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 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又一趋势。

2 园林景观在设计、施工中常遇到的问题

2.1 景观照明

白天, 园林景观是在阳光照射下形成的。夜晚, 除月色外, 园林景观则要由精心布置的照明来呈现。园灯的规划布点和选择设计, 是糅合着光影艺术的第二次景观设计, 而不局限“灯”的内容。沿园路布置, 按照所在园林的特点, 交通的要求, 选择造型富于特色、照明效果好的柱子灯 (庭园灯、道、路灯) 或草坪灯。定位时既要考虑夜晚的照明效果, 也要考虑白天的园林景观, 沿路连续布置。一般柱子灯保持在25~30m, 草坪灯6~10m的间距, 具有强烈的导向性。

如某项目广场绿化。喷水池、雕像、入口、广场、花坛、亭台等局部、重点的照明, 要创造不同的环境气氛, 形成夜景中的高潮。园林广场空间常用有足够高度和照度、装饰性强的柱子灯, 广场地面可预埋地灯, 树下预埋小型聚光灯;入口、雕像大型聚光灯照射, 喷水池有专用的水下灯;古典园林用宫灯、走马灯、孔明灯、石灯笼等。其中一部分是固定设施, 一部分是节假日临时设施, 以达到五彩缤纷、灯红酒绿的效果。园林供电管网设计, 要预留接线点, 预留耗电量。

2.2 景观围墙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民物质文化水平提高, “破墙透绿”的例子比比皆是。这说明对围墙的要求正在起变化, 设计园林围墙时要尽量做到:

⑴能不设围墙的地方, 尽量不设, 让人接近自然, 爱护绿化。

⑵能利用空间的办法, 自然的材料达到隔离的目的, 尽量利用。

⑶要设置围墙的地方, 能低尽量低, 能透尽量透, 只有少量须掩饰隐私处, 才用封闭的围墙。

⑷砖围墙处于绿地之中, 成为园景的一部分, 减少与人的接触机会, 由围墙向景墙转化。

⑸混凝土围墙:一是以预制花格砖砌墙, 花型富有变化但易爬越;二是混凝土预制成片状, 可透绿也易管、养。混凝土墙的优点是一劳永逸, 缺点是不够通透。

⑹金属围墙:以型钢、铸铁、锻铁、铸铝以及各种金属网为材, 把几种材料结合起来, 取其长而补其短。混凝土往往用作墙柱、勒脚墙。取型钢为透空部分框架, 用铸铁为花饰构件。局部、细微处用锻铁、铸铝。

2.3 景观花架

一提起花架, 很容易联想到宅前屋后的豆棚瓜架;先是生产, 而后植花。现在的花架, 有两方面作用。一方面供人歇足休息、欣赏风景;一方面创造攀援植物生长的条件。因此可以说花架是最接近于自然的园林小品了。一组花钵, 一座攀援棚架, 一片供植物攀附的花格墙, 一个用花架板作出挑的口, 甚至是沿高层建筑的屋顶花园, 餐厅、舞池的葡萄天棚, 往往物简而意深,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创造室内室外, 建筑与自然相互渗透、浑然一体的效果。

设计花架, 要注意几点:

⑴花架在绿荫掩映下要好看, 好用, 在落叶之后也要好看, 好用因此要把花架作为一件艺术品, 而不单作构筑物来设计, 应注意比例尺寸、选材和必要的装修。

⑵花架体型不宜太大。太大了不易做得轻巧, 太高了不易荫蔽而显空旷, 尽量接近自然。

⑶花架的四周, 一般都较为通透开畅, 除了作支承的墙、柱, 没有围墙门窗。花架的上下 (铺地和檐口) 两个平面, 也并不一定要对称和相似, 可以自由伸缩交叉, 相互引伸, 使花架置身于园林之内, 融汇于自然之中, 不受阻隔。

⑷最后也是最主要的一点, 是要根据攀援植物的特点、环境来构思花架的形体;根据攀援植物的生物学特性, 来设计花架的构造、材料等。一般情况下, 一个花架配置一种攀援植物, 配置2~3种相互补充的也可以见到。各种攀援植物的观赏价值和生长要求不尽相同, 设计花架前要有所了解。

⑸双柱花架好似以攀援植物作顶的休憩廊。值得注意的是供植物攀援的花架板, 其平面排列可等距 (一般每50cm左右) , 也可不等距, 板间嵌入花架砧, 取得光影和虚实变化;其立面也不一定是直线的, 可曲线、折线, 甚至由顶面延伸至两侧地面, 如“滚地龙”一般。

⑹单柱花架当花架宽度缩小, 两柱接近而成一柱时, 花架板变成中部支承两端外悬。为了整体的稳定和美观, 单柱花架在平面上宜做成曲线、折线型。

⑺各种供攀援用的花墙、花瓶、花钵、花柱。

2.4 景观地形

园林地形主要功能及作用:

⑴改善植物种植条件;提供干、湿, 以至水中;阴、阳、缓陡等多样性环境。

⑵利用地形自然排水, 所形成水面提供多种园林用途, 同时具灌溉、抗旱、防灾作用。

⑶创造园林活动项目;建筑所需各种地形环境。

⑷组织园林空间, 形成优美园林景观。园林用地原有地形、地貌是影响总体规划的重要因素, 要因地制宜。园林地形设计又不能局限于原有现状, 而要充分体现总体规划的意图, 作必须的工程措施。

2.5 景观园路

园路是指绿地中的道路、广场等各种铺装地坪。它是园林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 是园林的骨架、网络。园路的规划布置, 往往反映不同的园林面貌和风格。园路有其景观上要求:组织游览线路;提供休憩地面, 园路、广场的铺装、线型、色彩等本身也是园林景观一部分。园路本身也成为观赏对象。

小区的道路分为三类, 即主要供车辆使用的车行道, 供人们直接到达目的地的人行道, 居民休闲散步用的景观步道、健康步道。其中车行道的损坏是最常见的, 道路大面积的损坏多属过载使用及施工质量问题, 但一些边缘和局部的破损常关系到构造技术。易出现问题的部位有:

问题1:小区出入口至城市干道之间路段, 路面容易出现碎裂和塌陷;与干道相接处出现拱起和碎裂, 损坏严重。

原因:道路设计标准不当。小区道路一般是根据区内车辆特点设计的, 车流量和轴载较城市干道小, 而在出入口外常有不进入小区的车辆停靠, 使车流量较内部高, 同时干道上错车或掉头等原因, 也会使其受到重车的碾压, 造成道路超负荷运行;"道路间的接缝未做处理。常见交接处整浇相连, 由于两条道路的走向不同, 在变形的影响下接缝处发生破坏。

改进措施:设计中将这段小区道路按实际车流情况或按相连干道的标准设计和施工;在与干道的交接处设变形缝。沥青混凝土路面可加铺平石与干道的路缘石相连, 两石间留适当的缝隙;现浇混凝土路面可在接头处用钢板留缝。缝内下部填缝板 (如木纤维板、沥青橡胶嵌缝条) , 上部填沥青橡胶等。

问题2:车行道在与人行道或健康步道交叉口处路面出现纵向和斜向裂缝, 进而下陷。

原因:人行道和健康步道一般路基较薄, 路面常用渗水好的材料, 在交接部位雨水容易渗入车行道路基, 使路基承载力降低, 造成道路下沉开裂。当较高的人行道向车行道找坡时, 在接口处雨水径流较多, 破坏情况更易发生。

改进措施:将道路交接处的路缘石深埋, 减少渗水对路基的影响;将车行道基层向人行道加宽, 在交接处铺不透水的平石或地砖。

问题3:车行道路面在靠近立缘石处开裂, 并随着车辆的碾压出现翻浆和下陷。

原因:立缘石构造处理不当造成。在小区内一些构造较薄的道路中发现, 立缘石安装既无基础又没铺在道路基层上, 而是直接放在土基上, 下面仅垫干砂, 外侧回填杂土, 造成立缘石固定不牢易向外倾斜, 水从立缘石与路面间的缝隙及立缘外侧进入路基土层, 使土层软化, 路面开裂, 进而水从裂缝进入路基造成翻浆下沉。

改进措施:严格按道路工程的要求施工, 立缘石做灰土基础或铺在道路的基层上, 并用石灰砂浆粘结, 外侧用足够厚度的灰土固定, 立缘石间用水泥砂浆粘结, 立缘石与路面的接缝用沥青填塞。道路较薄时可将立缘石处的基层局部加厚。

问题4:变形缝两侧路面断裂翻浆及出现错台;在变形缝与路缘共同影响下的角隅最易破坏。

原因:在整浇式混凝土路面中, 缺少变形缝的构造设计和正确施工。施工时只是在路面浇完后, 用切割机切开一条缝作为变形缝, 这种做法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方面, 缝宽小不能满足变形要求, 膨胀会将路面挤碎;另一方面, 缝的深度不易保证恰当, 浅缝割不透面层起不到变形缝的作用;过深的缝会破坏垫层, 使水渗入土基降低路基强度造成路面破坏。

改进措施:变形缝构造应根据道路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在路面施工时留出, 避免切割缝, 并及时做好缝的填塞。

小区硬质景观设计与施工中的几个问题工程建设与设计户外活动包括体育运动、散步、休息、邻里交往、儿童游戏等。

问题5:雨后广场地面积水时间过长;局部地面和排水口周边塌陷, 影响居民活动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原因:广场地面不平整及没做适当的排水坡, 造成排水不通畅;地面垫层不均匀密实, 排水井壁没做防渗处理造成塌陷;地面材料选择不当造成积水时间长。

改进措施:做好场地的找坡。较小场地应向周边找坡, 较大场地分区找坡;"组织好排水。较大场地内部需设排水明沟或暗沟, 排水沟除了位置选择要合理外, 明沟与地面的交接要圆滑, 暗沟排水口的位置要恰当;做好排水口井壁和井底的防渗处理, 防止外部土壤流失造成地面塌陷。可用混凝土浇筑;砖砌井壁应用水泥砂浆砌筑, 内外两侧抹防水砂浆, 外侧范围回填灰土夯实。井口水篦子空隙应在园路以下, 避免轮椅的小轮和拐杖的尖头掉入;合理选用地面材料, 除有剧烈体育活动的场地选用硬质地面外, 休闲活动场地宜用透水或半透水地面, 避免积水。

2.6 景观水体

园林水体的用途非常广泛, 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园林水体景观。如喷泉、瀑布、池塘等等, 都以水体为题材, 水成了园林的重要构成要素, 也引发无穷尽的诗情画意。

⑵改善环境, 调节气候, 控制噪音。

⑶汇集、排泄天然雨水。此项功能, 在认真设计的园林中, 会节省不少地下管线的投资, 为植物生长创造良好的立地条件。平静的水面, 产生倒影, 如同镜子一般, 俗语“平静如镜”。以这种观赏效果为目的的水体, 称“镜池”。

影响水体产生倒影的几个条件:

⑴按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光学原理, 可以找到观赏倒影的最佳地点。也可以反过来, 按观赏倒影的要求, 来设计水体的大小、形状和位置。

⑵按照这个道理, 要使水体反射效果好, 必须水体的水平面高而边岸低;水面积大且暴露, 外型简洁。反过来, 也可理解为被倒影的物体轮廓清晰、地位低、视距近。

⑶同时, 水体须色深光暗而水面倒影明显。要做到这点, 有两种办法:一是加大水深;二是加深水池底面和边岸的色彩。当然这两项要权衡水体景观总体设计而定夺, 同时要考虑色深易生苔藻等副作用。

⑷最后是须保持水面的平静, 同时也保持水面的完整。风吹、落叶、鱼跃, 都会在瞬间破坏水镜面图画。使人从倒影的深思遐想中猛醒过来:潭清疑水浅, 荷动知鱼散。水体如果沿着墙面滑落, 是和瀑布同样原理的另一种水景观, 这里称为“涩水”。涩水的墙面, 由光滑而粗糙、而至台阶形状, 倾斜角度也由大至小, 出现各种不同景观趣味。

涩水面如果是台阶式、一步一步往下流淌跌落, 这时台阶的长和宽要与水量配合, 通过测试, 取得或跳跃、或贴墙各种不同的最佳效果, 涩水面如果是平面, 最好和地面有5~10°的倾斜。流水表面的粗糙程度各有不同, 水量有大有小, 从初显潮湿至流淌飞瀑, 要按设计总体要求而定。为了防止水溅, 一般经验是下水池的宽度要大于瀑布高度的2/3。另有一种设计, 是水沿着透明尼龙丝缓流, 无声而下, 尼龙丝可以组成各种的形状, 如同一条放大的弦琴。这种设计要求水质保持洁净, 才不致污染尼龙丝。在休闲和游戏场地上的涉水池、沙坑等常有池壁和隔墙, 其构造不容忽视。

问题1:池壁、隔墙等构件断面形式、连接方式存在锐角尖刺等危险隐患, 构件的尺寸或色彩不当, 易造成忽视和错觉而发生危险。

原因:构造设计欠细化和深入, 施工操作欠妥。

改进措施:设计中对待常与人特别是儿童接触的构件, 表面应选光滑或有弹性材料 (如面砖和橡胶) , 棱角处做成倒棱或圆角, 最好用橡胶保护层;金属焊接应将焊点磨光, 螺栓连接应控制螺杆长度并用圆头螺母封头;高度较小或相对尺寸差别较小的构件要醒目。

挡土墙构造当地面有较大高差和设花坛时会用到挡土墙。

问题2:清水砖墙表面泛碱、风化, 混水砖墙饰面空鼓剥落。

原因:土中的水从背部和底部进入墙体, 造成墙面泛碱、风化, 在高温或冻涨作用下造成墙面的起鼓剥落。

改进措施:优先采用混凝土墙或石墙做挡土墙;砖砌挡土墙, 应用水泥砂浆砌筑, 与土接触的内侧做防水层 (如用防水砂浆抹面后涂热沥青两度) , 在墙内高于地面处设防潮层, 墙上留泻水口。为使块材地面铺设时调整方便及接缝隐蔽, 挡墙根部可内收。

问题:粗糙的墙体表面污染严重。在贴面类饰面中饰面层空鼓剥落。

原因:墙体污染主要是顶部灰尘被雨水冲刷渗入墙面引起, 也有空中灰尘的附着;装饰层剥落有面层粘结不牢和基层未干透就做饰面等施工原因;也有因顶部或底部构造不合理造成渗水, 在冻涨作用下造成开裂, 寒冷地区尤为明显。

改进措施:顶面面砖铺贴尽可能减少接缝并做排水坡;顶面面砖压盖侧面面砖, 避免出现朝天缝, 墙面采用光滑密实材料, 面砖接缝要密实。若顶部能做挑檐效果更好;采用砖、砌块等多孔材料砌墙时, 墙脚处应做防潮层, 防止地下水气进入墙身。

3 结论

园林景观工程在推进城乡宜居建设中不仅要有高水平的建筑设计, 也要有高水平景观设计, 更要有高水平的施工队伍来实现设计, 只有规划师、建筑师、景观设计师、与园林工程师密切配合, 优势互补, 才能创建一个优秀的宜居环境工程。●

参考文献

[1]《园林工程学》赵兵东南大学出版社

[2]《园林绿化施工与管理》赵力正译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宜居城乡 篇2

2011年,我镇宜居建设工作在镇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从实际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科学规划,结合连州镇宜居建设实际,创新发展思路,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全面推进宜居城乡建设工作,较好完成了计划的各项建设工作任务。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重点

我镇宜居城乡创建工作积极开展,在创建宜居城乡工作的指导下,去年燕喜、北山创建“宜居社区”成功创办,今年我镇北湖社区申请创建“宜居社区”,白云高车墩村创建“宜居村庄”,都在密锣紧鼓进行着。我镇开展宜居创建工作热情高涨,全力做到以下四个方面:一是领导重视工作部署到位。今年,镇委、政府多次专门召开领导班子会议,研究部署开展创建工作,集中强调各部门、村(居)委会要高度重视、密切配合,严格按照上级创建宜居城乡工作部署和已制定的《连州镇创建宜居城乡工作实施方案》认真有序地开展创建工作。二是宣传发动扎实深入到位。利用新闻媒体,提高社会公众的知晓率;开展公益宣传,在城区人流聚集的重要场所、主要路口、重要路段设置公益性广告牌,利用橱窗等加强宣传;充分利用标语、会议、文娱活动、宣传栏等形式,搞好社会宣传,大造声势。三是监督检查定期开展到位。充分发挥部门积极性,定期开展自查,形成季度、半年和自查报告,不断查找问题和不足,提出整改措施。四是政策文件贯彻执行到位。定期在政府网上浏览下载文件,确保及时贯彻落实政策文件,同时加强与市宜居办和有关部门沟通力度,及时做好工作衔接,确保各项工作能按上级部门 1的要求有序推进。

二、工作内容

(一)城镇品位进一步提升。城镇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我镇以改善城市民居住环境为宗旨,以配合创造广东省优秀旅游城市和连州市(国际)摄影年展为契机,按照“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的工作要求,经过一年的建设,我镇的宜居环境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一是城镇新区建设进一步拓展,城镇骨架进一步拉伸,以“一河两岸”总体规划建设为契机,拓展了城镇新区建设,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7年的19.9平方公里增加到今年的21.94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以中轴线、水轴线、文化广场、城西综合贸易市场和城西核心区为主的“一河两岸”、“两线两场一区”的城市建设发展格局。二是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充分利用中心镇建设配套资金的优势,对主街道风貌、雨(污)排水管网、供水管网、架空线路等实施综合改造,新增排污管道1500m,投入达300余万元,城镇道路广场新增面积80000平方米,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5%,电视、电信、宽带、移动电话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改扩建完成,已基本实现全镇全覆盖,实现了城市形象的较大提升和人居环境的较大改善。

(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城镇绿化率进一步提高。镇党委、政府在资金相对短缺的条件下,不惜耗巨资对整体实施绿化、亮化、净化建设,打造生态宜居连州,投资600万余元实施绿化综合整治,新增城镇绿化面积3000平方米,大力改善城镇环境。连州湟川河岸生态型休闲公园、大云洲公园和亲水平台建设,突出了连州“山、河、湖、堤”相得益彰的城建特色。我镇为打造连州成为“显山、露水、透绿”于一体,凝聚“历史之韵、生态之灵、人本之气”的现代化山水园林城市做出突出贡献。

(三)镇容村貌进一步整治。围绕全市建设宜居连州的总体战略部署,我镇今年以“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工作为契机,努力打造“山水名城、魅力连州”。一是加强我镇生活垃圾处理运行管理,村庄整治总投入150余万元,城镇生活垃圾处理率100%。二是配合市政、交通、规划、综合执法局着力实施市容市貌大整治,全面优化城市环境。范围覆盖包括城市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单位、居民小区,学校及校园周边,农贸市场,城市绿地规范等区域。其中主次干道涉及车辆停放、户外广告、店招店牌、占道经营、功能照明、专业管线、环境卫生废品收购点等13项整治内容,彻底整治全镇环境方面存在的脏、乱、差等现象。三是规范建设审批程序,建设用地严格按照程序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农村自建房的审批程序,做到合理选址,使农房建设做到占地合理,规划统一,坚固实用。进一步理顺建设秩序。四是加大村容环境的治理力度,加强以农村“三改”(改水、改厨、改厕)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环境整治。

(四)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我镇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今年新北山中学建设的落成,进一步优化我市初中教学资源。北山中学新校区占地143.6亩,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工程总投资1.5亿多元,办学规模、学校占地等均比原校区增长近1倍。整合小学教育资源,将连州镇七小、二小、五小,并入连州镇中心小学,四校合一后,利用市一级学校的品牌作用,办成80个教学班,在校生4000人左右办学规模的规范化小学,进一步缓解市区小学学位紧张的现状。以广场文化为重点,别具特色的文化广场文化,跳舞、健身、瑜伽、滑轮等群众娱乐活动不断蓬勃发展。以篮球运动为主的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有声有色,体育事业健康发展。宜居连州建设文艺宣传活动经常进行,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

(五)城乡差别进一步缩小。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继续加大,农房风貌改造、农民新村建设稳步推进,大大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农村公路改造正在加紧施工,西岸过水塘至连州石角段公路改建工程正在进行中,届时将全面硬底化通车,彻底改变石角片群众出行不便的情况。又如龙口村委会在通路通水的基础上,集资10万多元安装路灯40盏,给群众出行创造良好条件。龙口新家村、白云高车墩村建成了村庄小公园,方便村民休闲健身。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建设资金缺乏。宜居连州建设涉及项目多,需要大量相应的资金作保障,我镇财政又十分有限,建议市里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整合资金渠道,通过项目带动,有效助推我镇宜居建设。二是产业基础薄弱,城市发展后劲不足。建议市里考虑我镇的实际困难,将适合宜居发展的特色产业大项目重点倾斜和优先布局在我镇。

宜居城乡建设是城镇化发展建设的一项创新举措,我镇将继续积极探索创建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不断总结成功经验,推动宜居城乡建设工作深入开展。我镇在创建宜居城乡工作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距离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仍有差距,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大力提高居住品质,优化公共空间,完善服务设施,加强社会管理,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建设幸福连州。

连州镇人民政府

宜居城乡 篇3

豫建村镇„2014‟30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委)、城乡规划局: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25号)、《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豫办„2014‟19号)和《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关于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的指导意见》(豫办„2014‟29号)精神,进一步改善我省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水平,大力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特制定以下实施意见:

一、重要意义

美丽宜居乡村包括美丽宜居小镇和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有利于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推进乡村产业与经济发展、挖掘和保护乡村文化资源、构建绿色乡村体系,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行动,对于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各地要充分认识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重要性,扎实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打造农民幸福美好生活家园。

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央和我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国家和我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略,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为基础,以村庄环境整治为重点,以美丽和宜居为导向,结合各地实际,大力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始终把农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不强制不摊派,不增加农民负担。

坚持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强化城乡规划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科学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做到先规划后建设。

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城乡互补协调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立足乡村经济基础、地形地貌、文化传统等实际,尊重原有格局,突出乡村特色和田园风貌,体现地域文化风格,防止大拆大建和“千村一面”。

(三)建设目标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示范,按照以点为基、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总体思路,各县(市、区)根据新农村建设规划,有计划分批次启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到2016年,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示范初见成效,每个县(市、区)都启动一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并建成1个以上省级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到2020年,全省建成10个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县(市、区)、100个省级美丽宜居小镇示范、1000个省级美丽宜居村庄示范,争取有条件的县(市、区)建成2—3条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带。

三、主要任务(一)乡村风貌方面 1.自然风光

保护地形地貌、河湖水系、森林植被、动物栖息地等自然风光,提升乡村自然景观,创造碧水蓝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生态环境。保护井泉沟渠、壕沟寨墙、堤坝桥涵、石阶铺地、码头驳岸、古树名木等乡村要素。慎砍树、禁挖山、不填湖。

2.田园景观

美化农田、牧场、林场、渔塘等田园景观,提升农业生产设施特有的地域、民族、传统或时代特色,结合民俗民风,体现乡土气息。乡村整体风貌形态与自然环境协调,体现乡村风貌。多使用本地树种,提高绿化覆盖率,主干道和河道两边建设绿化景观带,路边屋旁有树木,灵活布置休闲健身绿地,住宅之间有绿化带,农户庭院有花草树木。景观建筑要优美实用、种类丰富、充分反映乡村特色、具有地域文化色彩。

3.街巷建筑

格局走向要尊重山形水势,契合地貌,布局上要因地制宜,建设规模适度,主要建筑层数镇区宜采用多层、村庄不宜超过三层。整体风貌、色彩、风格和谐统一。街巷空间要错落有致,尺度宜人。

4.农房建设

农房建设要安全、经济、适用、美观,符合规划,倡导绿色、环保、节能、节地,多使用当地材料,鼓励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农房风格、色彩、体量体现乡村风貌,结构安全,功能适用,厨卫设施完善,具有储藏空间和室外活动空间。庭院内外整洁,注重细部设计,体现当地特色,防止盲目采用外来建筑样式、简单套用城市住宅形式。农房建设有规划有管理,无违规建房及私搭乱建现象。

5.传统特色

保护与传承好历史文化遗存、地区民族文化、人文资源及民俗,利用地域优势资源,挖掘历史文化传统,保护和支持传承人,提供文化场所和空间,保留或编撰乡村历史相关文献,注重宣传。对历史遗存要建档保护,划定保护紫线和风貌保护区,打造具有历史文化、风景旅游、休闲度假、农业观光、温泉疗养、区域经济等特点的特色乡村。

(二)公用设施方面 1.环境整治

垃圾治理。垃圾收集处理设施要完善,日产日清不积存。推行垃圾就地分类减量和资源化回收利用,逐步完善垃圾收集转运和集中处理设施布局。

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开展污水治理,乡镇政府所在地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收集管网并有效运行。村庄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开展河道综合治理,改善农村河道水环境。

畜禽粪便治理。规模化养殖场要和居民生活区科学分离,并配套建设畜禽粪便污水综合治理与利用设施。加强分散家庭养殖户畜禽粪便贮存设施建设,推进畜禽粪便还田利用。

秸秆治理。引导农民开展秸秆还田、青贮,鼓励秸秆能源化利用。村内柴草堆垛进院,规整垛放,不占道路。

病死动物无害化。逐步建立农村病死动物无害化收集和处理系统,加快无害化处理场所建设。

病媒生物控制。控制和消除病媒生物的危害,防止疾病传播,蚊蝇鼠蟑得到有效控制。

2.基础设施

道路建设。实施道路硬化且通达性好,主要街路全部硬化并有边沟,排水、路灯等附属设施基本完备,镇区要合理设置停车场。道路选线应顺应地形,尽量利用原有乡村道路。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街巷路面应采用传统建筑材料。结合邻里交往和休闲健身需求,合理布置步行道。

饮水改造。完善供水设施,保障饮用水水质,全面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在城镇供水服务半径内的村庄,优先采用管网延伸供水。不在城镇供水服务半径内且具备水源条件的大、中型村庄,采用独立集中供水。小型村庄和相邻村庄可结合实际采用区域集中供水,散户宜采用简易独立供水。

照明亮化。建设公共照明设施,主要道路、街口和广场实现亮化。

厕所改造。推动农村家庭改厕,开展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逐步推行厕所水冲化,鼓励有条件的农户厕所进户。

防灾减灾设施建设。防火、防汛、防涝、防震、抗旱等相关设施齐全、管理有效,无地质灾害隐患。

(三)生活宜居方面 1.产业支撑

突出产业支撑,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就业,依托乡村空间或资源发展旅游、农产品加工、种养业等特色产业,增加农民纯收入。

2.公共服务

强化、完善农村公用设施和乡村商业、教育、医疗、文娱等服务功能,加强银行网点、综合超市、餐饮住宿等社会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健全农村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

3.乡风文明

培育自然纯朴、文明礼貌、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社会和谐的乡风。引导村民破除陈规陋习,培育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掘、保护、开发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传承弘扬具有河南特色的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和民俗文化。扎实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4.综合管理

镇容镇貌干净整洁,治安管理良好,市场环境井然有序,广告标识规范,停车管理有序,无私搭乱建、违规违章现象。有规划建设管理机构,配备规划建设管理人员,制度健全,管理有效。镇容管理有机构、有制度、有人员。加强村庄基层组织建设,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强化村民自治管理,制定“村规民约”。健全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村民议事、村级财务管理等自治制度,加强农民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等组织建设,依法保障农民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各地要高度重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把这项工作作为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抓手,城乡建设部门会同城乡规划等部门制定具体行动计划,加强督导检查。县乡两级要充实工作力量,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作为当前重要任务,妥善处理好与各类创建活动的关系,统筹协调有关涉农建设项目,切实抓好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

(二)统筹规划实施。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综合考虑当地城镇化进程和农业现代化、乡村特色保护等因素,按照产业、村庄、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的工作要求,统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注重保护乡村原始风貌,不搞大拆大建,满足农民需求,细化区域内生产、生活、服务的功能定位,明确垃圾、污水、改厕、绿化等各类项目建设的时序与要求,在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基础上,集中资金和力量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示范。

(三)试点先行、示范引领。根据各地实际,按照新农村建设规划,各县(市、区)自主确定、适时启动、有序推进试点工作,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和镇乡全域开展、整体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要优先将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镇村列入试点。通过逐级申报推荐考核,将具备示范条件的镇和村庄列入河南省美丽宜居小镇、美丽宜居村庄示范名单予以公布,并优先推荐申报国家级宜居小镇、宜居村庄示范,引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健康稳步发展。

(四)加大政策与资金支持。建立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社会支持的资金投入机制。统筹协调中央和我省各类涉农建设项目与资金,各级资金要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集中投放,要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与农村危房改造、镇和村庄规划试点、重点流域重点镇污水管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重点镇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整合相关项目资金,形成合力。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调动村民参与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

(五)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教育活动,总结宣传先进典型,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监督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规划公示、专家论证、项目共建等途径,调动基层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各类工商企业、民营企业家、农民企业家、华人华侨、爱心人士等积极参与支持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六)创新工作机制。要加强与农办、国土、环保、农业、发改、财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努力形成推动工作的合力。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组织技术研讨、学习观摩,推广地方先进经验,加强对试点示范工作的指导;完善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创建标准,建立示范动态管理机制,对经考核确已达不到要求的,不再列入示范名单;会同省直有关部门,逐步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开展情况纳入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绩效考核内容,强化考核督查;加大美丽宜居乡村宣传力度,让社会关注、群众参与,确保试点示范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上一篇:文化学概念下一篇:通风控制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