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宜居社区

2024-10-21

环保宜居社区(精选3篇)

环保宜居社区 篇1

前言

随着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作为农村社区和小城镇社区建设的深入发展,村镇宜居社区建设已经被提上了我国新农村社区建设的日程,但是目前国内外对于“村镇宜居社区”只有本课题组的些微相关研究,因此文章基于村镇宜居社区、农村社区建设等相关文献研究和建设实践,提出并明确界定了我国“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的概念及其内涵,为后续相关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前沿性和实践指导性。

1 相关研究

1.1 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

国际社会很早就开始各类社区建设工作,但未使用“社区建设”这一概念,而是更多地采用社区发展、社区组织、社区工作、社区福利、社区照顾等。联合国1995年发表的《社会发展经由社区发展》一书中,将社区发展定义为“一种经由全国人民积极参与并充分发挥创造力,以促进社区的经济、社会进步的过程”。在我国,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并推行社区服务,到90年代中期开始重视和推进社区建设。由此我国“社区服务”的提法进一步延伸扩展为“社区建设”,这一概念相当于国际上所流行的社区发展概念。关于社区建设的含义有不同的界定,但大多强调社区建设是全方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社区建设必须利用社区资源,依靠和调动社区各方面的力量等[1]。

从区位和内涵上来说,社区发展则是社区建设的外部要求和保障;社区建设是社区发展的局部任务,社区建设的成效取决于社区发展的水平,依赖于社区发展的培育;解决社区建设困境的出路在于社区发展[2]。细究二者的区别,社区建设着眼于“社区”这个小范围,社区发展着眼于“区域”这个更大的地区规模;社区建设侧重于硬件设施以及社区眼前的任务,社区发展更侧重于软件设施以及有关区域更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建设。

1.2 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

对农村社区建设,国内学者们进行了不同的界定。李增元认为农村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使社区真正成为承接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平台,承担起促进农村政治民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载体[3]。黄小晶(2006)分析了农村新社区的五种主要功能,即发展社区经济和福利功能、传承社区文化和情感功能、促进社会文明和稳定功能、提供社会保障和共济功能;认为农村新社区建设应包括涉及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区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六大任务:社区经济建设、社区设施建设、社区环境建设、社区服务建设、社区治安建设、社区组织建设[4]。陈建胜(2011)认为农村社区建设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村社区建设是把农村作为一种自然型的社区而进行的整体性的建设,包括经济发展、基层政权构建、文化团结建设及其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等多位一体的全方位建设。广义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质就是乡村社会发展建设,在很多国家又叫做农村“社区发展运动”、“社区复兴运动”、“社区重建运动”、“新村运动”等。而狭义的农村社区建设是指借鉴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和服务模式而在农村社会“移植和嵌入”的社区化管理和服务模式[5]。

国外对于农村社区建设,一般采取农村社区发展的概念。如Cavaye,D.J.(2001)分析了乡村社区发展的内涵,认为从根本上来讲,发展是财富的衡量标准———财富意味着人们珍视的事物。它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改善。而农村社区发展取决于多个相互依赖的组成部分:(1)支持经济活动和社区生活的充足的基础设施;(2)新业务或建立新的行业和企业、可获得的风险资本、高效率;(3)有利于农村地区经济竞争、社会公正和环境负责任的政策;(4)维持就业、人口和农村地区生活质量的社区服务。但长久的农村社区发展也依赖于更多无形资产的发展,比如社区所有权、地方领导权、行动、“反思”和动机[6]。

2 结束语

由村镇宜居社区的内涵得知,我国村镇宜居社区包括农村宜居社区和小城镇宜居社区。相应的我国村镇宜居社区建设亦包括农村宜居社区建设和小城镇宜居社区建设。即相比较村镇社区建设而言,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的本质体现在社区的宜居性上,即社区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村镇社区居民的需求完善社区的软硬件设施。

总之,我们认为村镇宜居社区建设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村镇宜居社区建设主要指社区硬件设施建设,如住宅、市政工程等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而广义的村镇宜居社区建设不但包括硬件设施建设,更包括涵盖社区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软件设施建设,意即村镇宜居社区发展运动。文章的村镇宜居社区建设指广义的概念,其主要内容涵盖如下几个方面:社区人口(people,P)、经济社会(economy&society,E&S)和资源环境(resource&environment,R&E),简称PESRE。另外如果为了强调社区软硬件设施的区别,突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可以把基础设施进行单列,即村镇宜居社区建设的内容亦可以细分为社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以及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I)四大方面,简称PESREI(如图1所示)。

参考文献

[1]张明.建设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研究[M].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

[2]刘平.问题与思路从社区建设到社区发展[J].学习与探索,2002.

[3]滕玉成,牟维伟.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述评[J].东南学术,2010(6):86-95.

[4]黄小晶.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新社区[J].农业经济问题,2006(4):47-49.

[5]陈建胜.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农村社区建设[J].浙江学刊,2011:41-46.

[6]D.J.Cavaye,Rural Community Development-New Challenges and Enduring Dilemmas[J].The Journal of Regional Policy Analysis,2001.

环保宜居社区 篇2

一.区位说明

花都中轴线CBD地块位于城市中轴线的中心位置,区政府的北侧,紧邻人民公园。是花都区新的城市中心。距离广州新白云机场仅7公里。未来将打造成花都中轴线上的绿色低碳商业商务区,成为一个服务于广州北部地区的高端现代服务业基地,并塑造一个以“活力花蕊、魅力之窗”为主题的附和、高效的城市公共空间,对花都当前及今后的发展都有具足轻重的作用。

二.项目概况

本项目是是作为花都中轴线CBD地块内村庄外迁、村民安置的保障性住房小区。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绿色环保与地域人文并重,打造一座规划合理、绿色环保、功能完善、邻里和谐的宜居社区。

地位于广州市花都区平石以南,景天路以北的地块,即在中轴线CBD地段东部位置。总用地面积105510平方米,建筑面积441692.97平方米(含地下总建筑面积平方米)。

三.设计理念

本案作为花都未来CBD中心安置区,既要彰显花都副中心的扩容提质,又要保留原有原有居民的生活习俗,传统的习惯及风貌,那么如火如荼解决这些问题?小区如何定位?

1)“住宅公建化,继承当地人文脉络”

总体规划中注重城市和街道的的形态演变,尊重地块原有的人文脉络,将住宅做公建化设计,使得居民在社区中体验到社区的文化积淀。

2)“居住生活外向化,小屋子却拥有大空间”

居住空间设计上,注重公共空间与居住空间的渗透,强调共享空间在小面积公共社区中的重要性,将居住者的生活从户内延伸到户外。生活在小区中的每个人拥有的不仅是自己的一个几十平米的小屋子,而是整个10万多平米的大社区。

3)“创新社区管理模式,个性到共性的融合”

本社区的居民人群构成中,既有原拆迁安置的村民、低收入家庭的老人小孩,也有来自社会的年轻人,因此规划中突出人群互融的理念,创新社区管理模式,营造和谐的社区文化。在社区中,从陌生到熟悉的交流,从个性到共性的融合。

4)“公建配套亲民设计,社区人性化居住”

在社区住宅的底层,设置了配套公建用房,这个区域不但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文化娱乐生活,促进了社区居民交流,还形成了一个中心景观与道路间的过渡区域,使得社区内部能保持相对安静的环境。

5)“竖向绿化设计,小户型的家门口也有大花园”

在社区内绿化景观设计上,园林绿化的观赏性与实用性并举,凸显竖向绿色空间,强调园林景观与居住空间方面紧密连接在一起,注重在空中平台和连廊上设置立体绿化景观,让小户型的居民的家门口也能拥有“大花园”。

5)“内外分级,人车分流,以人为本。”

“内外分级,人车分流”是全区道路结构系统的设计宗旨,包括社区外围车道,内部慢行系统和景观休闲道三级系统。为保障社区居民出行安全,在社区内部彻底实现垂直交通人车分流的构想。

四.规划布局

地块主要分为南北两大地块,地势上北高南低。根据现场情况,地块东侧,靠近田美河水系,景观资源丰富。南、北、西侧均为城市交通干道。

整个地块按功能分区,主要三种类型,其中包括住宅区、配套公建区、文物保护区

住宅区:

考虑地块的最大利用率,小区总平面布局采用的是行列式。将26栋30~32层的高层住宅分成5排南北布置,既争取了容积率,又保证地块内景观资源最大化。住宅大多两两成组布置,组与组之间预留足够的建筑间距,且前后排住宅均错开布置,使每户住宅户型都有很好采光、通风、景观效果。另外考虑东临田美河一侧有较好的景观资源,我们将东侧的靠路边的建筑以蝶形住宅点式布局,充分利用较好城市景观。

配套公建区:

为完善配套,小区不但设有村委办公楼、市场、超市、活动中心、居委、社区医院等必要场所,还在地块中部位置内设置了一间幼儿园,以缓解周边适龄儿童的学前教育问题。

文物保护区:

拆迁地块的村庄很多都拥有悠久的历史,拥有一大批清朝、民国年代的古建筑,其中主要是5间古祠堂的迁移和安置问题。现在地块东北角划出一块独立区域集中布置。由有文物保护资质的单位按找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等方式进行迁移或复建。

五.建筑单体设计

作为拆迁安置的新居住社区,人是居住区的主体,“设计必须为人”。对居住者的关怀始终应成为居住环境建设的宗旨与原则,物质实体的开发,居住区硬环境的建设,其目的都是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方便、安全、安静的居住空间,也就是提供一个可居的场所。

1)户型设计:

作为面向新世纪生活水准,并切合当前大部分安置户的需求。在户型设计中体现绿色建筑节能、节材的设计理念,计在经济的面积单位内,尽可能达到合理完美使用的内部空间及宽敞紧凑的公用面积。

根据规划设计要求,新主要户型为65?O、85?O、110?O、140?O级别(含公摊面积)户型。住宅单体以人的生活意趣为目标,遵循大面宽,小进深、动静分区、功能完善的原则,针对各类层次的需求进行设计。在户型平面上合理分配不同功能的房间,做到动与静、洁与污的分离;同时以丰富而变化的入户花园与阳台组合,在不同层数的建筑搭配,形成较为鲜明的建筑空间轮廓线。

2)立面设计

老年宜居社区建设指南 篇3

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要以社区为基础,不断加大工作力度,逐步落实各项老龄法规政策,使硬件建设持续改善,服务水平有效提高,老年人能明显感受到社区的宜居特征。老年宜居社区建设要统筹实现以下六个方面:

一、社区环境优美

老年宜居社区要整洁卫生,绿化美观,环境优美,适宜老年人居住和生活。

(一)卫生清洁。社区内垃圾实行集中收管,分类回收,清运定点及时,无暴露垃圾、无卫生死角、无污水流淌或乱扔废弃物现象。社区内住户、企业、餐馆、驻社区单位等油烟、污水排放要符合地方有关规定标准。

(二)安静环保。社区内施工及装修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工作时间,不在居民休息时间使用噪音过大的机械设备,并采取积极环保措施降低噪音和各种环境污染。

(三)绿化达标。绿化(绿地)面积要大道城镇社区规划建设标准要求,区域环境适宜安排居民休憩和组织活动。社区内花草树木修剪整齐,绿地无毁坏,无侵占现象。社区内无违章搭建,无严重破、损、残建筑物,无乱设摊点,庭院内外物品放置整齐有序。

二、社区居住舒适

老年宜居社区的住宅建筑要符合国家建筑标准,设施设备要安全可靠,无障碍出行安全便捷,使老年人居住舒适,生活方便,幸福安逸。

(一)住宅建筑符合标准。社区住房的建设要符合《老年人建筑设计》、《老年住宅建设标准》。建筑格局、朝向、楼层、材料和装修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生活方便和特殊需求以及家庭成员的构成。户型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健康、舒适,根据当地气候特点,做到通风良好,日照充足。电梯要安全正常运转,并能够满足急救需求。针对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住房内走廊、过道和厕所、起居室内要安装安全辅助设施。

(二)无障碍出行安全。社区楼宇内通道和公共区域要达到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坡道、弯路、台阶灯要具备防滑功能。楼房门口要设轮椅通道,满足老年人出行的安全和便捷,保证行动的可达性。

(三)设施设备性能可靠。确保社区内设施设备安全,特别是安全电源,提倡安装使用节能环保的设备或有关科技节能环保设施。老年人住房内要安装应急呼叫器或先进的感应系统,洗浴设施和坐便器等要方便安全并安装安全辅助设施。按照国家规范要求设置消防设施,确保各种设施设备性能安全可靠。

三、社区设施齐全

老年宜居社区的外部设施要齐全,基础设施要完备,专用设施要具备,以适宜老年人居住和生活的需要。

(一)外部设施齐全。社区居民出行交通便利,公交线路车站标志明显,乘用出租车便捷。周边生活服务网点齐全,包括修理铺、百货店、服装店、饮食店、洗衣店、理发店、浴室、药房、银行、邮局等各种服务网点。

(二)基础设施完备。社区内燃气、电力、自来水供应正常。公共通讯、照明设施完备。便民设施如园林、广播、垃圾箱、座椅(凳)、书报亭、公用电话、邮政信报箱等安放合理且方便易达。鼓励建立社区综合信息平台,为社区居民和老年人提供快捷、便利、优质服务,要设立综合多功能问题活动中心(站),供社区居民和老年人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锻炼。

(三)老年设施具备。要设立覆盖整个社区范围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其中包括设立日间照料室、老年食堂、老年阅览室、老年大学(学校)、健身康复室等。有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提供便捷有效的为老服务。建立志愿者为老服务站(基地),切实为老年人提供基本养老服务。

四、社区服务完善

老年宜居社区的服务功能要完善,满足老年人的基本服务、助老服务和养老服务等各种服务需求。

(一)完善基本服务。社区要规范健全物业服务和家政服务。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对居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开展方便老年人的医疗卫生服务活动,定期为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开展健康教育,举办保健知识讲座,老年群众组织或社会公益组织开展各类活动,以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护理服务和文化体育健身需求。

(二)强化助老服务。社区要建立健全助老服务体系。开展面向社区老年人的基本生活照料服务,主要包括为老年人提供饮食、器具、卫生清洁以及代办各类日常服务。开展低保救助服务,包括为老年人提供各类救助、救济及无偿捐助活动,配备在区法律顾问。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诉讼代理等,依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开展老年心理咨询服务,帮助老年人减轻思想压力和缓解精神负担,消除心理障碍,使老年人身心健康,安享晚年。

(三)重视养老服务。当地政府根据社区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情况,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公开招聘社会青年、下岗人员,通过培训,持证上岗,入户为贫困、高龄、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优惠服务。社会公益组织和养老服务机构可在社区设立服务站(点),就近为社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住养服务或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有偿养老服务,主要包括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康复保健以及紧急救助等。

五、社区文明和谐

老年宜居社区要加强文化和治安环境建设,并注重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价值,为老年人营造文明和谐的宜居环境。

(一)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开设社区老年大学(学校),加强老年人法制教育阵地建设,组织开展内容丰富的文化艺术、卫生保健、道德法制、电子信息、生活常识和生态环境等教育或讲座,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和多方面生活技能知识,提高老年人的法律观念、维权意识和环保意识。设立敬老助老传统美德,社区敬老氛围浓厚,文化环境积极、活跃、融洽。

(二)加强治安环境治理。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社区居民利益诉求渠道畅通,并制定应对突发性事件的方案、制度和设施等;建立健全社区治安防控体系,配备有社区警务室(联系点)和社区民居,有适应本地区治安需要的专兼职防巡队伍。社区居民安全感强。老年人家庭和睦,代际和谐。

(三)注重老年参与社会。社区内老年人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机制、渠道完善。老年人代表参与业主委员会,银龄行动在社区广泛开展。老年人参与群防群治等社区建设,在治安保卫、交通协管、邻里互助、民间调解、传统教育、关心下一代、计划生育等工作中发挥优势和特长,实现其老有所为价值。老年人对社区文化建设满意度较高。

六、社区组织健全

老年宜居社区建设是涉及诸多方面的系统工作,需要有力的推动机制和服务机构以及建立规章制度加以保障。

(一)建立推动机制。要建立起由党政主要领导负责、老龄办牵头、各有关部门参加的老年宜居社区建设工作领导机构,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工作。街道成立建设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形成工作网络,落实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将老年宜居社区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列入当地党委、政府的工作要点和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制定工作计划及实施方案。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设立工作经费、建设资金,保障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离退休人员党组织健全,实施社会化管理。

(二)设立服务机构。社区要健全物业管理服务组织、业主委员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社区卫生服务组织、老年群众文体组织等组织服务机构。

(三)建立服务队伍。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人员、家政服务员、养老护理员、医疗卫生工作者、社区工作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职业道德,经过相应的培训和考核,持证上岗。社区广泛建立由社区居民和周边学校、机关及企事业单位人员组成的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积极开展助老志愿服务。

上一篇:复合材料学教学改革下一篇:国际联合设计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