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联合设计教学

2024-10-21

国际联合设计教学(通用5篇)

国际联合设计教学 篇1

前言:

近年来,在我国建筑教育领域中,与国际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交流的机会有大幅度的攀升, 这种机遇直接促进了与国际先进专业水平的交流与对话,对我国建筑教育产生了明显的、积极的影响。在国际化的过程中,高校的国际交流正经历由浅入深,由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过程中。与一般工科专业不同的是,建筑学科教育中对建筑创作的模拟是训练学生专业水平特别有效的途径。联合设计(Workshop)是国外建筑学科比较常见的教学模式之一,是灵活高效的教学模式,目前,这种模式也在我国建筑教育界逐渐实施。

1. 国际联合设计的类型及特点解析

联合设计(Workshop)一般是指由几个人进行密集讨论的集会,通常需当场作练习,往往也叫做工作坊、研习会等。建筑学科教学的联合设计通常由教授或知名建筑师牵头,组建联合设计梯队, 包括参与的学生及专业人员、指导教师等。

国际联合设计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一般都由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员构成:组织者由中方和外国专家共同构成,而指导教师通常由组织者指定,参与人员为特定范围内的人员筛选确定。国际联合设计构成要素包括两个:一个是国际化即由国内外的专家教授发起;另一个是集中设计的成果,即在相对较短的一段时期里针对确定的课题而得到研究成果。国际联合设计涉及到跨区域的学术交流,所以操作起来难度较大但成果丰富,一般来说,按时间长短, 可以分为两种:

(1)短期概念设计型:联合设计时间设定较短且集中,不多于5个工作日。由于时间限制,设计的设定往往为概念设计,目的是通过短期集中的合作就某一课题或一个项目进行概念性的启发性的设计,达到开拓思路,拓展视野的目的。

(2)长期全面设计型:联合设计也有时间设定较长的情况。这种类型的联合设计由于时间跨度大,可以选择某一题目或者项目进行较深入全面的设计;同时,长期的跨区域交流难度更大,实际的组织形式必须多为分阶段的工作,通过网络交流、 视频会议等形式在设计开始的前期阶段进行沟通交流,在设计阶段收尾阶段再集中工作,形成成果进行汇报。

这两种方式虽然时间长短不同,共同工作阶段不同,但是参与人员都必须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 在每组中负责的指导教师实际掌控着设计进行的节奏及预期成果。与传统的国际化途径例如会谈、座谈、讲座、互派访问学者/ 学生这几种途径比起来, 国际联合设计是最高效灵活的方式,其特点主要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依托于科研合作,容易形成实际的成果。 因为发起组织国际联合设计的专家教授多为在业界有一定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声誉,这样比较容易获得经费支持和组建团队;而这些组织者大多是通过科研合作而熟识,在长期的合作中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课题或一个研究的方面,组织联合设计。依托于实际的科研合作的联合设计,题目设定都具有针对性,指导教师团队由组织者(教授)和联合指导(科研人员/ 教师)构成。

(2)人员组成灵活,水平较高。联合设计的参与人员构成比较丰富,可以有学生、年轻学者、 科研人员、专业建筑师等。不同于一般课程,联合设计由于题目比较灵活,所以参与人员的招募范围也比相对较大,所以参与者都是可以通过招募甄选出来,可以保证参与者的自发性和创作质量。

(3)距离远,学科互补效果明显。因为国际联合设计中的参与人员来自不同国际地区,地理位置较远,平时缺乏交流,通过共同联合设计工作可以促进学科之间优势互补,效果更加明显。

2. 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国际联合设计工作框架建构

建筑学科国际联合设计由于其参与人员距离远、交流难度较大,耗费的精力与成本都较高;设计类交流成果形式多样、成果转化时间长,这些都是难以控制的因素。我们通过引入PDCA循环理论, 对复杂的构成因素进行科学性梳理与分析,探索发掘这种工作模式的潜力,优化联合设计,指导工作框架建构以后的设计取得更深入的效果。

PDCA循环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休哈特博士(Dr. Walter A. Shewhtar) 在20世纪20年代首先开发,后来又得到戴明博士(Dr.W. Edwards.Deming) 大力倡导,所以又叫 “戴明环”, 现已在全世界推广[1]。PDCA是英语单词Plan( 计划)、Do( 执行)、Check( 检查) 和Adjust( 修正) 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 在工作中将工作步骤按照每个循环中的四个环节依次拆解,就可以有效控制工作的质量,而单个循环可以通过往复,质量会不断稳定提升(图1),这一理论简单明晰并且适合多层次、多阶段的工作流程,这与建筑学专业的国际联合设计特点正相契合。

在这里,我们把国际联合设计分为策划阶段、 筹备阶段、设计阶段、成果表达阶段及成果应用阶段,每个阶段涵盖多个步骤,这些步骤会因为联合设计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差异,但这5个步骤是常态国家联合设计的必要阶段。引入PDCA循环理论, 这几个阶段可对应拆解到四个环节中。(表1)

我们把国际联合设计的工作步骤分为5步,而每一步骤又会根据实际工作内容在下一层级分为多个目标。步骤一是策划阶段,在中方和外方的团队带头人(教授)科研合作的基础上,达成合作意向, 确认主办地及经费来源等。这一阶段只有各方面的决策者参与,但是会为整个设计定下基调,是非常重要的阶段;步骤二筹备阶段,由团队带头人(例如教授)与团队核心(例如教师/ 研究员)着手组织工作团队,由团队确定工作目标、计划,进行人员招募筛选等工作;步骤三设计阶段,无论是联合设计周期长短,分解的工作目标都是由团队核心进行任务解析、组织小组工作,由全体参与者共同深入设计,期间会按计划进行中期汇报并修正方案、 细部设计,最终进行成果制作,这是实现目标的关键步骤;步骤四是成果表达阶段,参与者进行成果汇报、展示,而指导团队进行项目总结与分析;步骤五是成果应用阶段,目的是把工作成果深化并转化应用于科研及教学研究。

对应PDCA循环理论,步骤一策划阶段为理论中的P(Plan)——计划环节,这一环节是整个工作框架的提纲挈领的环节,确定设计的目标。虽然这一环节参与的人员不多、波及范围小,但却是整个联合设计成功与否的基础。尤其是国际联合设计, 参与各方在教学方法、教学体系、思维认知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计划环节中需要考量周到。而接下来步骤二筹备阶段与步骤三设计阶段都是对于计划的具体执行,对应D(Do)——执行环节。这一环节是联合设计的核心部分,涵盖所有参与人员,无论是准备工作还是设计工作,都需要参与的各方协调合作,达到目标的最大完成度。接下来步骤四成果表达阶段,对应的是C(Check)——检查环节。 在这一环节工作成果将被汇报、展示,而参与各方会在此基础上进行交流总结,总结经验和成果,发现问题和未解决的问题。虽然国际联合设计的时间有限,但是在接下来的阶段中,各方也会根据自身的情况,继续探索成果深化和转化的可能。步骤五成果应用阶段对应A(Adjust)——修正环节,在这一环节检验目标完成度,并且通过总结,促进成果转化,使国际联合设计的短期的效益得到延伸, 并为今后的交流提供更高的平台。

我们可以发现,PDCA循环理论与建筑学科的国际联合设计特点互相契合,运用该理论指导国际联合设计工作的框架建构,使得复杂的工作流程明晰化;同时PDCA循环理论自身质量管理功能会直接提升建筑学科国际联合设计的质量,优化建筑学术交流平台。其实,根据联合设计的具体情况, PDCA循环理论不仅仅可以应用于设计整体,对于各个阶段,也可以应用这一理论,来提高这个阶段的完成度。

3. 基于PDCA循环理论的国际联合设计工作框架的意义

引入PDCA循环理论的原理指导,国际联合设计的水平会持续稳定地上升,拓展国际联合设计对于建筑学科教育有着极大的推动性,可以加深国际交流、强化师生之间的交互,并且有利于教学课程的设计。意义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1)结构清晰,经济高效。联合设计形式多样, 运用PDCA循环理论对复杂元素进行梳理,既可以结合理论研究,也可以结合实际科研和工程项目, 可以拓展学生在学校的基本的上课内容,更加具有时效性及先锋性;集中的循环工作模式,是经济高效的国际合作模式。

(2)师生双向交流,管理质量提升。小范围的交流增加了师生双向交流的机会,这种灵活的授课方式对学生具有极大吸引力,人员构成的多元化也增大了交流范围,这种师生的交互也为未来发展更加深入地合作建立基础,同时也便于教师团队把控各个环节质量。

(3)为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动力。通过PDCA循环机制,中外师生都能对对方的教学情况有所了解, 可以互相启发思想,为教学改革提供思路和动力。

4.总结

本文希望通过引入PDCA管理机制建立国际联合设计教学模式工作框架,弥补以往工作中轻管理、 重结果的弊端,以横纵联合、兼容并蓄的姿态促进国际合作的发展,对建筑教育工作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当然,在此工作框架的基础上,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将研究更多的国际联合设计案例,求证各环节及各参与方人员在工作中的贡献比例,从而完善这个工作框架,提升未来国际联合设计的效率, 促进建筑专业的及时交流,为提高我国建筑教育的水平做出贡献。

国际联合设计教学 篇2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双语教学;设计

一、双语教学系统所涉及的要素

教学系统设计的基础是传播理论、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它是通过比较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出在教学中的存在的问题以及需求,并依据问题得到相应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案。该体系涉及可包括四个基本的要素:学生、教师、教材及教学模式。

学生在教学系统中居于主体的地位。学生是否配合老师教学与采用双语教学的效果有着密切的联系。设想在双语课堂上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与配合,那么讲授的内容将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另外,若想使得双语课程教学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要提高学生的英语读写能力以及听说能力。

在双语教学中起着关键作用的是教师。双语教师必须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要全面了解学科体系基本框架、理论发展动态及趋势等。与此同时这些教师还应具备较强的英语语言技能。

在该体系中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教材,组织教学时必须要以教材为中心。没有教材或不依赖教材的课堂,教学就会失去内涵,失去方向,质量也就没有了依据,没有了根基。

目前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可分为三种:浸没式、过渡式和维持式。那么应该采用哪种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工作呢?这就要看参与雙语教学的学生类别、语言程度及教学目标而定。

除此之外,为保障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在双语教学体系设计中还应考虑到学校和院系间管理制度,完善双语教学的激励机制以及双语课程的评价考核制度等等。

二、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双语教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还不是很完善,不可避免的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一)师资水平较低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重英语重实践的专业,目前双语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就是高专业技能与高外语能力。目前就全国而言,很多大学的双语教师都具有很高的学历,具有较高的读写能力,但听说能力则普遍较弱。

(二)学生接受能力较差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属于比较热门的专业,该专业学生英语读写能力较好。但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主要在于学生听说能力差以及专业词汇量的缺乏,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与教师进行互动。

(三) 使用的教材的不统一

按照教育部的指示,在大学的双语教学中应当使用外语原版的教材,但由于目前双语教学尚处在起步阶段,使用原版教材讲课的可能性很小。一是因为教师获取外语原版教材的信息途径较为狭窄;二是因为外语原版教材价格比较高,学生无力承担,由于两种因素造成了当前使用教材状况参差不齐,导致了知识结构缺乏系统性。

(四)考核制度不健全

考核制度在教学活动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但目前的考核制度还不是很完善,处于较浅的层次,因此在双语教学中,考核制度有待健全,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系统设计

(一)课堂教学策略设计

目前国际贸易本科双语教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的教师采用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只有少数采用以个体探究型的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不要仅仅限于信息量的加大,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充实教学内容,可借助国内外经贸专题网站来进行拓展。

(二)讲授内容设计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重英语重实践,其知识结构层次比较鲜明。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应注重其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逐步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在前三个学期应该学习一些基础课程。在第四学期,宜开设“外贸函电”、“市场营销”等专业英语课程来完成对双语教学的过渡。在第五、六学期可以开展双语教学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国际结算”、“贸易单证实务”、。在第七、八学期应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为学生能够尽早适应社会做好准备。相信依据这样的课程设计,八个学期下来学生在专业知识及专业英语的水平上将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

(三)双语教师的培养

在双语教师的培养方面我们应采取多种方式来提高其双语教学能力。因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比较注重英语与实践,因此学校招聘双语教师时,可以考虑国外的有志学者或曾经有过出国留学经历的人员来开展教学工作。另一方面也可采取培养在校双语教师的方式,比如:国内进修访学或国外进修, 来促进教师的英语能力与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评价管理机制

双语教学的评价管理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要对双语教师的鼓励措施进一步完善,多多鼓励教师进行实践与研究,并给予物质奖励,使其付出与回报成正比。二是建立对学生双语学习的评价体制,可在评价内容中加入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及参与讨论的次数与质量等,另外应鼓励学生撰写英文报告论与论文,期末考试可采用口头考试与书面考试相结合的方式,以达到对学生综合考核的目的。三是要想从根本上稳定双语教学模式,就要对双语教学实施有效的监督,成立相应的监督部门,制定相应评估办法,内容可包括对相应教材的选用、教学大纲的设计、课堂教学随机检查、试卷设计等内容,做到凡事有理可依、有章可循。

实施双语教学,是有效提高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双语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现如今我国国际贸易本科专业的双语教学体系还不完善,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这都是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此通过双语教学系统设计,在课程教学策略、讲授内容设计、双语教师培养、评价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善,以系统的方式进行规划,提高国际贸易本科专业教学的质量,最终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姜宏德.关于双语课程体系建构的几个问题[J].教育与发展研究,2003(1).

[2]蔡中华.国际贸易专业双语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思考[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8(2).

[3]李同艳.浅论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三大瓶颈及其解决对策[J].北京大学学报,2007(5).

[4]何志勇,等,渐进式双语教学法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的应用,高教研究,2006(7).

[5]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国际联合设计教学 篇3

意大利三年展主席亚瑟·拜拉维提斯介绍说, “新意大利设计2.0”展览, 由著名设计师Andrea Branzi负责策展, 被选送到京的参展作品由策展人及米兰三年展博物馆馆长Silvana Annicchiarico亲自遴选:代表不同生活态度的红酒杯、被誉为“中国脸”的视觉矫正器, 造型各异的珠宝, “智慧之塔”的可调节书架……精彩的作品引起了观众浓厚的兴趣。

此次展览汇集了100位意大利设计师的300件作品, 其中既有知名品牌的畅销产品, 也有设计新人的样本模型。展品包括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珠宝首饰设计、设计研究、美食设计和室内设计等当代设计的各个门类, 展览展出的每一件展品均来自意大利当代最为杰出的设计师。展览独特的呈现方式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近300件精彩的作品由旋转的寿司台一一送出, 循环往复, 将西方设计与东方意境进行了巧妙的结合, 让观众感到既好奇又亲切。

意大利教育、大学与科研部部长弗朗西斯科·普罗夫莫教授表示, “两国能够在科学、创新、设计与教育领域里开展更有效的合作, 商业交流发展得更加平衡。展览充分展示了意大利在建筑以及高品质工业产品设计创新中所体现的传统优势。希望来此参观的观众们, 尤其是年轻观众, 能够在这些优秀展品的独特设计中找到灵感, 并在自己的尝试中求得创新。”

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对推动中意两国科技与创新领域合作的巨大贡献和为双方合作提供帮助及支持的人们表示感谢。她说:“作为北京申办设计之都成功之后的第一个重要国际设计交流活动, 希望将北京的这次展览作为一个契机, 在这个平台上, 中、意两国设计界能够进行更多良性互动, 在世界设计舞台上大放异彩。”

“很荣幸在中国举办这个代表了意大利设计最新趋势的展览, 来展示米兰三年展广泛调研的成果。”意大利创新署主席大卫·加卡罗尼在致辞中表示, 意大利设计深受海内外赞誉, 中国与意大利在设计领域的合作将使两国共同受益。

如何与国际机构联合制作 篇4

从事电视纪录片的制作工作多年,曾经制作了大量的历史,科技和时事类节目。2004年,朱春光获选Discovery中国新锐导演,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掌握国际纪录片制作流程,拥有国际合作经验的专业纪录片导演之一。朱春光本人对历史,考古学和宗教学有浓厚的兴趣,并曾在武汉大学,河北佛学院学习这些科目。2005年,朱春光与其他Discovery新锐导演一起组建镭纪录片工作室(RADIUM DOCUMENRARY FILM),担任监制和导演工作。

与国外机构合作制片的合作方式:

合作方式有很多种,或者我作为一个导演,或者我作为一个制片人,其实就是你对作品的主导权不同的区别,相当于是给人打工,还是与人合作。你的题材和你所掌握的资源、你的资历越丰富,你就会拥有越大的主动权。比如你的这个题材他们十分感兴趣,你调查了很久,对题材和成片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计划和构想,可以说这个片子基本在你掌握之中了,这个时候你的工作做足了,对方也会明确你对这个题材,这个片子有把握,这样的项目,就会是联合制片,你对影片的主导权就更大一些。如果情况是你掌握的东西不够多,他们也同样感兴趣的话,合作就是另外一个方式,另外一回事儿了。

与国外合作,你的合作方或者投资方,他一定要知道能不能产生回报,产生多少回报,这就要求你有一个非常详尽的财务预算,一个细致的故事脚本,虽说是纪录片,也要有脚本。要详细到每天你要拍什么,几天能够拍完。相当于流水线的工业生产。但是在这个之前,你需要详细了解现在世界上的观众需要什么,而未必是中国观众需要的。你的选题和角度就需要能够契合这种国际化的节目需求。

他们的频道是全球播映的,所以你的影片也是要全球观众能看懂的。我们国内有些纪录片是过于小众化,只给很少人看。不是我们的影片不够好,而是定位的不同,比如:很多老外不懂清朝和汉朝有什么区别,这在影片里面你就要规避或者找到更合适的表述方法,要面对全球观众。

与国外机构合作,还需要注意什么?

与他们合作的这种合同都是非常具体,包括什么时候开始拍摄,什么时候结束拍摄,什么时候可以上映,团队介绍,获得过何种奖项,有什么作品。他们不怎么看重国内的或者国外的一些小奖项,而更看重你曾经与什么机构合作过,非常实际。他需要能播出的影片。提方案的时候,你就得说明,这影片大概讲的是什么样一个故事,片子结构怎么样,如何开始,大概发生什么事件,有什么吸引人的点,怎么结束。

主要作品:

纪录片《街头卓别林》

与Discovery频道合作

武汉吉庆街这条短短的美食街上每晚都有超过360个的街头艺人出没,他们靠给客人们献唱为生。四大天王是街上最受欢迎的四个艺人。吉庆街面临拆迁危险,最后有唱片公司在吉庆街挑选了12名艺人灌制唱片,记录下这段历史。生活里的故事远比戏剧更曲折。

纪录片《女儿国的声音》

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合作

中国云南,泸沽湖畔,世界上最后的母系部落独特的感情婚姻故事。

高清纪录片《莎士比亚梦想》(正在制作中)

独立制片

中国北方山区,半山腰一所民办小学,一位不会说英文的教师,用类似中国传统私塾的方式,以成段成篇背诵莎士比亚英文原著的方法,让孩子们学习英文。冬去春来,他们将到北京参加一场背诵莎士比亚原文的比赛……

工作流程的不同:

是不是也先要解说词?

这个肯定不是。我知道你可能看过一些国家地理和探索频道的纪录片,里面也有解说词,但是你仔细观察可以发现,他的解说词和我们国内的专题片解说词是不同的。我们国内独立制片的基本没有这个情况了,但是电视专题片的体例和这个大环境,肯定还是要解说词在先,即使你现在看到有些专题片,在制作和拍摄上,下的工夫大一些,但是其基本流程还是解说词在先。我们做的这类项目则不同,还是实际拍摄的事件和素材是第一位的,解说词是片子最后的一种结构方式,毕竟同样是大众传播的影片,而且要给全世界的观众看,要让观众都能看懂,能接受,但解说词不是在影像之上的,而是影像叙事的一个补充。

需要调查多久?

在你提出项目合作之前,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调查,以我们的《莎士比亚梦想》来说,正式开拍之前进行了将近三个月的调查,这段时间你要明确很多东西。如果你是为合作制片立项做准备,就有更多细致的工作要做。因为只有你调查充分,才能明确你这个片子是否有可行性。

提供什么样的资料以立项?

故事大纲

立项要有很充分的资料,来证明你这个片子的可行性,题材的重点,以及你团队的能力。首先是一份明确的大纲,这个可能有些另人费解,纪录片怎能事先有大纲出来呢?这个大纲是说明你这个片子的事件、人物、信息、戏剧性的主线。你要在调查中判断,你开机拍摄之后的几天或者几个月的时候,会出现哪些信息、哪些事件,如果出现这些事件,我们的主人公会有什么反应,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正面的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件,负面的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件,各种事件发展的可能性,各种情况,你都要尽量的去预料,才能保证在拍摄过程中你可以把握这事件的脉络,有助于你最终形成你这个影片,你的提案越详细,越周全,说明你做了越多的准备工作,这不仅仅是一种品质的保证,也是工作和合作中的一种诚意,只有你自己认真对待你所做的事情,你才能让其他朋友相信你,尊重你,愿意和你合作。

项目预算

还有非常重要的就是项目预算,这个同样是要很详细而明确,各种人员、器材等等预算,都要详细明确地列出来,这样有助于成本控制,这是一个健全健康的工业体系,对合作的各方面都有好处。

拍摄许可

在拍摄过程中你可能要进入一些特殊的场地,拍摄一些事件,包括故事本身主人公,人家是不是让你拍?这需要有明确的书面证明,也就是人家的拍摄许可。你要向合作方证明你是合法地进行拍摄的。

片花

片花当然是最后的重要部分,最后成品是视觉的,你要让合作方看到你的故事主人公和主要的事件,地点大概是什么,这里面还有具体的学问。

可是纪录片中的事件往往并不是能够预料的,这怎么办?

要求是比较严格而并不是没有弹性时间,拍摄周期很短,但是项目时间很长。可能两年的项目只有一个月的拍摄时间,其他时间几乎全部是你前期调查的时间。要做大量细致的资料调查工作,然后你所提出方案中的事件,不是必然性的,而是有一个戏剧性的量,最后你成片中的信息量可以比这个多,但是不能比这个少,这其实是一个品质监控性质的东西。你最后成片不能低于你报项目时候的承诺品质。

制作标准:

国外对高清素材或成片的要求是什么?

目前我们所制作过的纪录片,与国外机构合作的,有高清项目也有标清项目。就高清项目来说,因为我们的合作方都是比较大的机构,所以HDV的1080i或者720p的格式,都不接受,最终接受的成片是HDCAM格式的高清成片。当然我们现在用HDV拍摄,经过剪辑等种种后期制作工序,最后输出的时候会输出为HDCAM格式。这是个向上的变换,理论说来当然会对画质有一定影响,但是,我们的王牌是片子的内容。纪录片还是内容第一,所以这种方式是可行的。如果是输出为HDCAM的版本,就是16∶9的,播出方再根据他的播出条件进行格式和制式的转换,这就不是我们工作范畴的事情了。

你的工作室使用JVC的机器720P拍摄,是怎么个制作程序?

拍摄一直用JVC的HD101E,之后采集素材。我们现在用Edius SP进行采集,它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实时转码,不用采集M2T格式的HDV素材之后再用软件转码,那样很费时间,因为纪录片的素材量很大,就会非常麻烦。Edius SP可以实时将HDV的M2T素材采集成高清的AVI素材,这样就可以和用DV或者大机器一样使用,方便很多。采集之后的AVI文件就直接编辑,最后输出成片的文件,再到外面的机房去上变换输出为HDCAM格式。

拍摄的时候,录音用机器+话筒,还是单独用录音机录音?

不一样,根据不同的项目而定。目前进行的这个《莎士比亚梦想》是用森海塞尔话筒接机器录音,之前的《街头卓别林》是用录音机单独录音。具体的方式根据成本,拍摄题材等种种条件来确定。《莎士比亚梦想》是去山村拍摄,装备尽量轻便比较好。《街头卓别林》有很多的现场演唱部分,又多是在喧闹的室外大排档环境中,为了保证声音的质量和质感,采取单独录音的方式。

用一台机器,还是多机器分组去拍?

根据情况,因为现在工作室的两部机器,一台用来做自己的片子,另外一台用来接各种活儿,毕竟还需要用活儿来养着创作的部分,所以多数是单机拍摄,但是在一些比较重要,信息比较集中的场合,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还是尽量两台机器都到现场。

最后输出的是HD的还是HDV的?

《莎士比亚梦想》现在还在后期编辑的过程中,不过一般来说最后输出的成片是根据制片协议和播出要求来定,这个项目是独立制作,所以输出的版本不确定,还是根据播出来定,需要高清可以输出高清版本,标清的当然也可以。

高清会不会比标清受益多?

不会,但是你有高清素材或是成片在手里,会更容易立项。

他们成片的声音要求,有没有一定之规?

声音有要求,但不是一定之规,不同的项目有不同的声音技术指标上的要求,非常详细,详细到你可能想象不到。合同很厚一沓纸,其中又有一小沓是关于声音的,有各种技术指标,在工作中都要落实。

配音版本是自己做还是他们作?成片格式是N制还是Pal制?

国际联合设计教学 篇5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学;综合课;整合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6-0046-05

截至2014年底,我国在126个国家建立了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注册学员111万人。[1]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开展国际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和语言。这些数据反映了国际汉语教学事业蓬勃发展的趋势。国际汉语教学是提升我国软实力和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战略的重要一环。综合课在国际汉语教学的课程设置中属于最重要的基础必修课,其它专项技能课(听力、阅读、口语、写作等)都需要综合课为其提供基础和支持。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国际汉语综合课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手段与设计空间。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汉语综合课的整合设计,努力探索信息技术与教学层次、组织形式、练习任务、练习工具及其语境之间的匹配方法和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些因素的匹配是否恰当、语境质量的高低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一、综合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设计

1.设计要素

国际汉语教学属于非目的语环境下的教学,它与目的语环境下的教学有许多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很少有机会与汉语母语者直接交际, 学生间的汉语交际也十分有限, 汉语教师常常是学生的主要交际对象, 汉语课堂是学生主要的汉语交际场所。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 如何创建出适合所在国当地人文地域背景的教学组织形式,开发多样化的练习种类,使用灵活有趣的练习工具,营造一个有利于教学的优质汉语语境,增强汉语学习的沉浸感和吸引力,就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在这方面,信息技术显示出强大的优势,它把文字、声音、图形、动态图像和视频集成在一起,利用网络终端可以便捷地呈现典型的汉语交际情景,营造出鲜活的、强目的语语境下的汉语学习环境,便于学生模拟和仿真。

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综合课教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2]:第一,言语技能训练。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和巩固等几个阶段的操练, 学生基本掌握了某些汉语要素,从而获得一定的汉语语言能力。第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经过场景导入、人物角色定位、情景对话、内容转述、发表观点、与汉语母语者配对交际、与汉语母语者群体交际等几个阶段的训练,体验个体间和群体间的汉语互动,使学生在一定的场景及语言情景中, 将所掌握的言语技能转化为言语交际技能。因此,整合设计需要考虑不同的教学层次如何与组织形式、练习任务、练习工具相匹配,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高质量的汉语语境,完成各种练习任务,以保证训练目标的实现。总的来看,言语交际技能训练层次更高、难度更大。我们根据国际汉语教学的上述特点和过程,提炼出下列设计要素(见表1):

表1中的第一列是我们提炼出的设计要素,第二列是对这些设计要素的解释(或定义)以及对其作用的描述,第三列是对该要素的下位进行分类说明和举例。

信息技术与教学层次、组织形式、练习任务、练习工具及其语境之间的匹配是否恰当,语境本身质量的高低等因素,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随着教学层次的推进,“教学”与“练习”的内容和角度发生了变化,需要不同种类的组织形式、练习任务、练习工具和不同深度、广度的语境来匹配,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非目的语环境下,言语技能训练和言语交际技能训练的关键还在于:学生能否把短期记忆中的汉语言语技能信息和言语交际技能信息成功地转移到长时记忆中去,以便他们随需所用,快速地从大脑储存中提取。而长时记忆在很大程度上与强度和频率有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强度不仅指在训练过程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它还包括呈现时的生动程度,记忆内容的长远重要性,识记材料在学生身上唤起的情感深度以及在学生头脑中产生联想的认识广度。[4]在上述几个方面,信息技术比传统工具和手段更胜一筹。信息技术所创设的语境可以按照吸引度、唤起情感的深度、引起重视的程度、产生联想的广度、记忆的时间长度等来评判质量等级,从而确保为教学提供有效的高质量语境。[5]因此,明确设计要素的不同种类,努力探索不同的教学层次所适合的组织形式,恰当匹配多样化的练习任务,发现灵活有趣的练习工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高质量的汉语语境,是国际汉语教学界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2.设计方案

社会文化视野下的语言教学观主张多视角地考查语言学习中的学生、教师、语言及其与学习环境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注意这些因素对语言习得的影响。[6]语言学习的社会环境和心理语言过程不再被看成是二分现象,社会化和语言习得不再从产生它们的语言交互环境中剥离出来。语言发展产生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在社会交往中二语学习者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并通过该过程习得第二语言。[7] 社会文化理论及其习得观对综合课教学的信息技术与教学层次、组织形式、练习任务、练习工具及其语境深度和广度的匹配具有全面、科学的指导意义。

“交际假设”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在交际过程中所发生的“语义对接”( negotiation for meaning )来实现的。“语义对接”可以把语言输入和学习者的内在能力(比如,选择性注意力和语言输出)有机地联系起来。[8] “语义对接”过程包括理解交谈者的话,说话者根据听话者的语言水平适当调整自己的语言表述。在这一过程中,理解确认( comprehension request)、清晰确认( clarification request)和要求确认( confirmation request)这些交际手段十分常见。然而,它们在课堂上却极为罕见。[9]随着教学的深入,我们需要用多种组织形式和练习任务来匹配教学层次的推进,这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多种深入的汉语交际语境,使用灵活有趣的练习工具,使其自然出现“意料之外的语言”,正是这种汉语交际方法才能弥补汉语输入在数量和质量上的缺陷, 使学生在非目的语环境下有机会接触到质量好、数量多、可理解的汉语输入材料。

我们根据上述理论和综合课特点,结合信息技术的功能优势,设计出一个整合性教学方案(图1):

二、整合性设计方案的操作

1.路径描述

图1表示综合课教学分为两个层次:第一,言语技能教学;第二,言语交际技能教学。这两个层次都需要信息技术为其提供目的语语言文化环境浸濡。“浸濡”原意是被水浸泡而湿透,这里指所在国的本土学生充分浸泡在目的语语言文化环境中学习汉语。

在言语技能教学阶段,综合课教学主要依据教材进行“精讲多练”,匹配大量的汉语要素练习、汉外语言文化对比练习、汉语长度单位的扩展练习(词→词组→句子→句群→段落→课文)等。此时,信息技术可以为学生营造“身临其境”的目的语语言文化环境,使汉语教材中的语音、生词、语法、句式、语段等得到可视化呈现,学生深深地浸濡于生动逼真的汉语语境之中,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和巩固汉语要素,便于对比并领悟汉语与其母语的差别和联系、中国文化与其本土文化的差别和联系,从而通过练习获得一定的汉语语言能力。其主要采用两种组织形式:学生个体互动练习(教师一对多,学生跟说、复述等)和学生配对互动练习。

在言语交际技能教学阶段,综合课教学将超越纸质教材的局限,主要基于新媒体网络终端进行跨国跨文化的汉语交际互动,借助灵活的练习工具(电脑、手机、IPAD 等),匹配大量要进入中国网站的目的语语境中才能完成的多样化练习任务,大致概括为五个种类:第一,社交性练习。比如,电子邮件、网络视频电话、视频聊天、语音聊天、手机微信(文字表达、口头表达、群聊讨论、分享到朋友圈)、网络聊天、微博关注与讨论等。第二,探究性练习。比如,中国文学、新闻、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等方面的主题,要求上网探索未知的汉语文化知识和技能,了解中国文化传统观念的固有信息,主动发现其多元化存在方式和动态进程等等。第三,工具性练习。比如,网上查汉语词典/字典、寻找汉语词义解释、查找汉语近义词反义词、电脑汉字输入法、网上查汉语地图等。第四,交易性练习。比如,在中国网站上购物、中国网站上订酒店/餐馆、网上订票(中国景点门票、演出票)。第五,娱乐性练习。比如,中国歌曲/音乐下载、中国影视下载、中国游戏软件下载等。此时,信息技术可以聚焦于特定的汉语情景语境(比如,时间、地点、话题、场合、交际的参与者等),便于揭示中华文化传统语境(比如,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价值观等),易于展现汉语上下文语境(口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的上下文)。学生在浸濡中联想,在交际互动练习中领悟,有助于掌握如何根据交际的时间、地点、话题、场合和对象进行恰当的汉语表达,如何准确地理解汉语的“言外之意”,如何跨文化理解和表达中国文化,并在交际练习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本土语言文化与汉语文化的联系,从而能够跨文化理解和表达本土文化,最终形成批判性反思的跨文化意识。这时主要采用四种组织形式:学生配对互动、分组互动(3人组、多人组)、与汉语母语者配对交际、参与汉语母语者的群体交际等。

在言语技能教学向言语交际技能教学的推进过程中,信息技术营造的目的语语境在深度和广度上逐渐增强,以便学生领悟“情景语境”和“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对汉语交际的意义和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对于非目的语环境下的汉语教学,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别设计了“学生与汉语母语者配对交际”和“参与汉语母语者的群体交际”这两种组织形式。因为非目的语环境下的汉语课堂教学方式,常常是一种固定的师生之间的汉语交际,教师的问答大多是封闭性的,即答案固定且为教师所知;开放性问题(无固定答案且不为教师所知)出现得很少。上述两种设计可以使学生与目的语交际者自然产生“语义对接”,从而练习到在课堂上极为罕见的“理解确认”、“清晰确认”、“要求确认”等常见的交际手段。此种交际还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语言”,我们正需要这种对话和交际来弥补课堂上汉语输入在数量和质量上的缺陷, 从而使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真实的“意料之外”的可理解的汉语输入材料。

2.三个维度的视角

整合性设计方案不是单维的线性教学,而是多维的立体化教学,我们用一个三维立方体图形(图2)来示意说明。言语技能维度(汉语要素、汉外语言文化对比、汉语长度单位及其扩展练习等等)关注的是汉语信息提取与输出。语境维度(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关注的是语用归因解释。对母语者来说,他们“习焉不察”,对汉语学习者来说,则需要“挑明”。言语交际技能维度(社交性练习、探究性练习、工具性练习、交易性练习、娱乐性练习等等)关注的是跨文化汉语交际和批判性思维,这些练习任务都是现实社会生活中会遇到的真实的交际任务,同时又在目的语语言文化环境中进行,因此,具有很强的沉浸感、挑战性和趣味性,能充分满足本土汉语学习者用目的语交际的强烈愿望。传统的视觉呈现多是文字辅以图片,该设计则以文字、数据、图形、图像、视频、动画等集成手段,向学生立体化输入汉语要素和技能以及中国文化,让他们的视觉环境充满目的语语言文化的情趣特色,便于在“浸濡”中学习汉语知识和技能,理解语用和文化,参与跨文化的汉语交际练习。信息技术提供的浸濡(图2用水波浪示意)贯穿这三个维度,并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三个维度在教学中既分工又合作,最后要实现的汉语教学目标是:不仅能跨文化理解和表达中国文化,还能建立本土语言文化与汉语文化的联系,并跨文化理解和表达本土文化,形成批判性反思的跨文化意识。

三、整合性设计方案的教学推进环节

教学要经历几个发展推进环节,前一个环节是后一个环节的基础,由此构成一个教学活动的推进轨迹。活动层次由低级到高级,呈逐步深化的态势。下面我们结合图3进行说明:

1.微视频导入→浸濡联想

图3表示教学首先是口头描述加上微视频导入要学习的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深深地沉浸于此。然后,让其联想汉语词语的表达,这时联想越丰富越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全身心投入,并充满强烈的汉语表达欲望。

2.浸濡联想→关键词语提取

在浸濡的过程中,学生的汉语表达欲望越强烈,大脑中对汉语关键词语的搜索就越积极,提取词语的速度就越快。汉语关键词语的提取为进一步练习奠定了基础。

3.关键词语提取→搭建脚手架

“搭建脚手架”是指由汉语词语→单句→复句→句群→语段的提取、扩展、整合过程。教师先引导学生根据视频内容说出联想到的相关词语,以班级为单位比赛,说得越快越多越好,然后要求他们写出说得又对又好的词语,写得越多越好。在提取汉语词语的基础上,教师要抓住那些与本课课文相关的生词和语法点,进行“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把词语进一步扩展成句子(单、复句)。当扩展的单、复句达到一定数量时,再用提问法引导其思路超越句际范围,向语段层面推进,这样有助于学生将原来分散的若干词语、单、复句整合成语段。在“搭建脚手架”过程中,同样需要伴随“浸濡联想”行为。

4.搭建脚手架→语境提取

在词语→单句→复句→句群→语段的提取、扩展、整合过程中,具体的词义、句义、段义及其语法、语用含义与其语境密切相关,因此,在提取、扩展、整合过程中需要回溯性的“浸濡联想”行为,并通过“浸濡”提取该词义、句义、段义及其语法、语用含义所依附的语境(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民族文化传统语境)。在“语境提取”过程中,需要伴随“浸濡联想”行为。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每次可根据教学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聚焦式语境提取。整合性设计不仅注意利用信息技术生动地呈现语境,还重视提取词、句、段义及其语法、语用含义所依附的语境,并注意挑明和解释这些隐含的语境,这为汉语学习者的恰当表达和准确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语境提取→交际互动

信息技术提供了激发学生表达欲望的浸濡性环境,词汇贫乏、句式杂糅、句际间缺乏衔接与连贯、表达的恰当性和准确性等问题在搭建“脚手架”和语境提取阶段得到了帮助和解决,排除了抑制或降低学习者表达积极性的因素。这些铺垫工作为实施跨文化汉语交际互动创造了条件。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超越纸质教材的局限,利用信息技术的网络终端进行跨国跨文化的汉语交际互动,匹配大量进入中国网站(或社交媒体)的目的语语境中才能完成的练习任务。比如,社交性练习、探究性练习、工具性练习、交易性练习、娱乐性练习、微信群聊等,以探索未知的汉语文化知识和技能,了解中国文化传统观念的固有信息,发现其多元化存在方式和动态进程,跨文化理解和表达中国文化,并在交际互动中建立起本土语言文化与汉语文化的联系,从而能跨文化理解和表达本土文化,最终形成批判性反思的跨文化意识。

四、建议

(1)基于信息技术的、非目的语环境下的汉语综合课教学不能完全照搬目的语环境下的练习模式,应该根据所在国当地人文地域背景做出相应的变通。

(2)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优势和资源,适当地把其纳入教学设计之中,使其成为训练学生的汉语言语交际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信息技术要与教学层次、组织形式、练习任务、练习工具、语境等很好地匹配起来,形成由浅入深、由限制到非限制的言语交际技能的训练系统。同时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支持,营造鲜活的、强目的语语境下的汉语学习环境,这样才有利于培养能进行实际的跨文化交际的汉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孔子学院年度发展报告2014[EB/OL]. http://www.hanban.edu.cn/report/index.html.

[2]吕必松.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M].北京: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内部资料),1996:5-6.

[3]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3-36.

[4]姬晓媛,史小妹.任务教学法与多媒体听说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2004(3):6-9.

[5]杨翼.国际汉语教育中的商务汉语教学层次、组织形式与多媒体技术[J].中文教学现代化学报,2014(1):6-9.

[6]吴文,李森.社会文化视野下的生态语言教学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9(6):48-53.

[7]马俊波.社会文化理论及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视角[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08(3):9-15.

[8]Long, M. The role o f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Ritchie and T. Bhatia ( eds. ),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996: 413-468.

上一篇:环保宜居社区下一篇:上市央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