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

2024-10-18

《神奇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共15篇)

《神奇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 篇1

《神奇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以及跟人们密切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文字的准确、生动。

3、情感与态度:凭借语言材料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以了解有关互联网的知识,指导学生朗读为主。课型:新授 执教:吴延丰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激趣,直奔主旨。

1、同学们,我们来对诗好吗?老师说上半句,你说下半句。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京。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是唐朝诗人王勃的名句,意思是说,四海之内,如果我们是知心朋友的话,那即使你远在天涯我也会觉得你就在我的身边。当然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还不能真正做到“天涯若比邻”。然而历史在进步,科技在发展,21世纪的我们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出示)“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二、理解句义,启发质疑。1、2、3、齐读

你能找到意思相反的词语吗?天涯,比喻距离(远);咫尺,比喻这句话中还有一组关联词,你发现了吗?(虽然……但是)这是距离(近)。

组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谁能读好这句话呢?指名读。(如果后半句再强调一下,意思就更明确了。)

4、全班齐读。5、6、7、同学们,那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么奇妙,能让远在天涯的人觉得近板书:国际互联网

6、你想了解国际互联网吗?你想到网上去漫游吗?那就让我们再在咫尺呢?

次读读课题,读出你的好奇,读出你的向往。

三、自学解疑。1、2、3、4、那你最想了解国际互联网哪些方面的知识呢?

样子、工作、作用。(学生交流)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题,其实这篇这些知识是听老师讲呢,还是自己去学习、去探究呢? 真是好样的。请同学们看 课文就是从这三个方面去介绍的。谁来读。

探究导航:

读:读读课文,找出与这三个问题有关的语段。悟:读读这些语段,体会体会,自己读懂了什么。问: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5、6、明确了吗?那我们就先自己探究吧。

同学们,把你找到的语段读给小组同学听一听,把你的体会与同学交流交流,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新的启示。下面我们就小组学习吧。)

四、交流共享。

(一)同学们,愿意把你们的学习成果与大家分享吗?1、2、3、4、电脑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谁愿意来读文中的那段话。读得非常流利。让我们一起来读。你读懂了什么? 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起来的。

要点:国际互联网真大。你从哪些词语里体会到它的大?相机点击。还有哪些词语也能让我们感到它的大呢?

5、国际互联网那么大。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吗?(朗读指导)

6、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团团包住整个地球,是多么神奇啊。闭上眼睛一边听老师朗读,一边想象这张巨大而神奇的网。

7、同学们,这是一张蜘蛛网。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想象中它就像一张巨型的蜘蛛网。这张网好大呀,它能把地球团团包住。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一定会读得更好。

(二)交流第二个问题。1、2、3、4、5、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请同学们看小黑板:国际互联网是靠看得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同学们,你们学得真棒。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助别人解决问题吗?小黑板出示:小明想与一位美国朋友联系,请你帮助他想出尽可的()、()和看不见的()来传递文字、图像、声音等信息的。

好,请看。

能多的联系方式(打电话、拍电报、寄信,手机短信、网上聊天、网上发电子邮件、网上通电话、发送传真)你会建议小明采用哪种联系方式呢?为什么?(板书:快捷方便)

6、正因为国际互联网快捷方便,所以课文中说(国际互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都缩小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

(三)交流作用。

1、国际互联网是如此快捷方便,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2、指名读。

3、电脑出示:国际互联网上的内容(1)一起来读。(2)你读懂了什么?

(3)作用很多。内容丰富(板书)它和我们息息相关。(4)这么多的作用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来写的呢?(;可以)

(5)这五个方面在朗读的时候语气一样吗?语气加重。(可以、可以、可以、还可以甚至可以)(自由读)(6)齐读。

(7)难道国际互联网就这五个方面的作用吗?那作者不就写了这五个方面吗?(省略号)

你还知道哪些方面的作用呢?网络的潜能是无穷无尽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研究、开发、创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你们中间也会出现举世瞩目的比尔盖茨。(8)引导学生质疑。

五、谈收获。

今天,我们研究了国际互联网,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和感想啊。总结:科学的发展是迅猛的,网络的潜能是无尽的,同学们,我们从小要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将来为人类的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

板书:

“大网” “线” 国际互联网通过飞速流动

跨越万水千山 传到各地电脑 内容无所不在 息息相关

可以 还可以包住地球

缩小地球近在咫尺

甚至可以

《神奇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 篇2

所谓互联网经济指基于互联网所产生的经济活动的总和,包括经济主体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以及金融机构和政府职能部门等主体的经济行为,还有从网上获取大量经济信息的活动、在网上实现交易的行为和依靠网络进行预测、决策的活动等。当前阶段的互联网经济主要包括电子商务、即时通信(含微信、微博)、搜索引擎、网络游戏、视频服务和社交网络,智能终端尚未统计在内,个性化定制产品和服务刚在起步。2014年中国互联网经济占GDP4.4%(全球为3.3%),据麦肯锡的分析报告,到2025年中国互联 网经济将 在GDP总体中占22%的份额。

展望未来 互联网经 济的发展 领域:1、由消费互联网业务扩展到生产互联网业务,如个性化定制,按需制造,众包众筹,异地协同设计,还有诸如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2、人工智能,智能机器,智能系统,智能终端,车载系统,3D打印等;3、虚拟现实产品和服务。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经济的三大逻辑将向工业社会工业经济的三大逻辑挑战:1、在营销和协作上,以自由化冲击组织化。互联网经济营销活动将废除销售渠道,颠覆零售体系,通过互联网进行随机、直接、在线(或O2O)的自由化营销方式,挑战工业经济有组织的、渠道式的销售网络;2、在生产上,以体验化冲击产品化。互联网经济重视用户体验,进行个性化定制生产或服务,挑战工业经济组织标准化产品的规模化生产;3、在技术上,以无中心化冲击中心化。互联网在技术上是去中心化的,采用分布式开发机制,利用互联网的传播功能将分散的碎片化整合起来,挑战工业经济依靠企业研发部门(以其为中心)进行集中式的开发设计活动。

互联网思维受到热捧。所谓互联网思维拟归纳为:以人为本,体验为先,开放环境,连接基因 ,信息对称 ,去中心化,共享资源,自主安全,人人创新,大众创业。

人们企图把互联网思维作为迎接新时代进行转型和创新创业的指导思想。可是由于互联网变化太快,使传统企业深感转型压力并产生恐慌,即使像BAT那样的互联网大佬,有时也对互联网发展之快和发展的不确定性感到迷茫。为此,在一些人中间产生了对互联网思维的焦虑症;沿着互联网思维模式的发展肯定要打破旧秩序,一些人对破坏性创新产生疑惧,面对神奇的互联网,一些人对互联网出现的消极现象进行质疑,甚至罗列了互联网现时显现出来的某些破坏性后果。这时就要求我们冷静理智、实事求是对待和处理,既不要被互联网的“神奇”冲昏头脑,也要面对某些质疑和破坏性后果,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出对策:1、消除或降低互联网的负面影响;2、对照现实,去伪存真,扬长避短,进行政策或技术上的调整;3、权衡利弊、趋利避害。

英国《卫报》2015年2月9日发表了一篇文章:《互联网是一场大骗局?》该文质疑的一些基本论点是:1、互联网的原意是把权力交给人民,实行信息开放和传播自由,为此需要采用开放的、分布式的、民主化的技术建立一个平等的平台。但事与愿违,互联网却把惊人的权力和财富转移到极少数人的手里,这时加剧了现有的不公正、不平等;2、互联网经济原意是激励亿万草根奋起创新创业的经济,

法国《回声报》网站2015年2月20日一篇文章《美国从超级大 国变为网 络强国》(美国将互 联网变成 霸权工具),文章揭露美国奥巴马政府与互联网集团(谷歌、苹果、脸谱、亚马逊———简称“GAFA”)联手,欲将互联网变成霸权工具。受网络霸权主义驱使,美国安全越来越经由网络控制来体现,今后各种战争正在变成网络战争;反恐战争证明,对全球各种形式的电话和电脑之间的通讯联络进行全面和系统的监控,并在随后通过无人机消灭敌人。网络霸权和网络监控也是一种美国文化,一种美国的行为、思想、自由、世界观的文化载体。美国政府与网络巨头联手,互联网技术革命的发展,以及GAFA跨界业务的扩展,将极大地增加GAFA的权力。美国在军事、贸易等领域搞网络霸权实行通吃;欧洲国家(以德、法为首)要求在数据方面对网络巨头加以规范,但美国总统指责他们搞“保护主义”。其实美国欲将互联网变成霸权工具,实行美国式的安全,这是以牺牲其他国家互联网安全为代价的。我国要运行发展互联网,必须把网络安全看成是国家安全,在提升自主的网络安全同时要反对、限制美国的网络安全霸权。

【注】:

互联网始于1969年;

1983年在网上运行TCP/IP协议;

1991年美国政府作出将这个新生网络向私企开放的决定,从此使互联网上创造出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财富合法化;

1995年在互联网上传输的商业信息首次超过教育科技信息,互联网在全球大普及;

中国互联网是在反垄断斗争中创建起来的;

1994年12月30日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第三次会议授权国务院信息办组织跨部门互联网筹备组;

1995年7月29日中国互联网筹备组完成创建首批中国互联网的顶层设计;

1995年8月16日国务院信息办负责人与国际及亚太互联网管理当局负责人会谈,就中国互联网域名地址资源分配及中国互联网建设运行中的合作问题签订MOU;

浦项制铁,神奇的国际先例 篇3

浦项制铁原是“国企”,韩国政府于2000年10月将浦项制铁公司实行私营化,收回资金3兆8899亿韩元,与其间的投资额2205亿韩元相比,年均投资收益达16.7%,是韩国政府建立以来政府投资中收益率最高的。浦项制铁公司于1994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接着又于次年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现在外资股东达60%以上,被认为是韩国具代表性的绩优公司。

浦项制铁是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之一,其发展战略是时时刻刻把创新思维融入企业的各项工作之中,不断进行自主创新,以确保技术领先优势和增强核心竞争力。为此,浦项制铁大力研发新一代低碳钢铁生产突破性技术和环保型高端钢材产品,同时还高度重视新能源技术开发,以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创新引领国际钢铁业发展的浦项制铁模式。

浦项制铁拥有多项面向未来的先进技术,如低碳炼铁FINEX技术,全氢高炉炼铁技术,碳捕获与分离技术,利用废热气发电技术等。其中,浦项制铁为最后一条技术路线设定的可行期限是2050年。

一直以来,浦项制铁高度重视高附加值新产品的研发,已经形成了优质汽车用钢、高级API钢材、400系列不锈钢、高级别电工钢、热成形钢、TMCP(新一代控轧控冷)钢、帘线钢和无铬热镀锌钢板等8大战略性产品的研发体系,优先发展超轻型高强度汽车用钢、高级别电工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如今,浦项制铁高附加值产品比例高达60%以上、特别是世界顶级产品所占比例达到了17.8%。

新能源技术开发被浦项制铁看做是未来发展动力,受韩国国内资源条件的制约,浦项制铁高度重视可再生能源开发项目,是全球最早涉足该领域的钢铁企业之一。正所谓早投资、早获益,目前浦项制铁的合成天然氣、氢燃料电池、智能电网等可再生能源项目都已经获得突破,在风力发电方面也已建成20台风力发电机组,年总发电量达到9.83万兆瓦时。目前,浦项制铁共建有3座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总发电能力为5.5MW,并将以往需要焚烧和填埋的可燃性废弃物经过处理后用于发电,计划到2018年每年新增发电能力200MW,实现减排CO2116万吨。这些项目不仅环保效益佳,经济效益也非常可观,但难点在于对技术含量要求高、投资较大,且需要在前期进行大量的技术储备。

总而言之,浦项制铁的成功经验在于:紧紧抓住低碳钢铁工艺技术创新这条主线,大力开发以减排CO2为明显特征的未来突破性技术,并带动高附加值新产品研发和新能源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浦项制铁在持续扩充韩国本部钢铁产能和扩大海外布局的同时,技术研发的重点已经完成了由第一阶段单纯追求提质降耗向以实现降本增效为目的的第二阶段过渡,当前正在实施以低碳生产为突出特点的创新型钢铁生产技术战略,同时把新的社会需求、新的技术领域与其工艺技术优势相结合,以高水平的研发为保障。这些都值得中国钢企借鉴和学习。

《神奇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 篇4

1.认识本课16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读写本课生字。2.能把桥的故事讲给别人听。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挂图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导语:

小朋友,你们见过桥吗?(见过)知道它们是什么样子吗?你们还知道这些桥有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桥的课文,叫做《神奇的桥》。板书:21 神奇的桥 1.学生齐读课题。

2.你认为神奇的桥是什么样子呢?

一、听课文朗读,学习生字,识记生字。1.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把生字词做上记号。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生字。

3.学生自读,如果不认识的可以请教老师。4.学生之间互相帮忙认读,注意读准字音。5.指名交流,说出哪些容易读错的字。

6学生自由读。边读边互相交流识字.记字的方法。

二、指导生字书写。

1.议一议:有哪些字需要注意。2.老师范书。3.学生描红。4.老师纠错。

三、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2.齐读,比赛读,开火车读。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卡片,学生开火车读生字.词。2.指名上台听写生字,其余同学在座位上写。

二、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思考:课文里写了什么样的桥?2.指名回答。(潜水桥和塑料桥)

3.请学生分别把写潜水桥和塑料桥的内容找出来,并自己读一读。

4.指名读写潜水桥的内容。(第一自然段)5.齐读第一自然段。

6.学生质疑,师生共同学习写塑料桥的内容。7.塑料桥是什么样子?

塑料桥是用又薄又结实的塑料管子做的,充进了空气就架起一座桥,如果把气放掉,它会自动折叠起来。

三、联系实际,课堂延伸。

1.学生画出自己想像出来的桥,老师对画得好的给予肯定和表扬

2.小朋友,我们在生活中离不开桥,如果你是一位

桥梁专家,你能设计出一座未来的桥吗?学生可讨论交流。3.收集有关不同形式的桥。

第三课时

一、比一比,再组词。

兰()

吓()

玻()当()

下()

坡()

二、照样子,我也会填。例:一(条)鱼

一()桥

一()花

一()井 一()专家

一()小河

一()铅笔

三、照样子,我会写。例:鱼儿游来游去。

小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公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先读一读,再写一写。例:兰兰一边看花,一边往前走。

神奇的小屋教学设计 篇5

同学们,你有属于自己的小屋吗?你喜欢自己的小屋里的什么?今天的作文课是《神奇的小屋》,让我们把自己神奇的小屋用手中的笔写出来。

二、明确作文要求: 1指名读要求。

(1)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自己神奇的小屋的样子和作用写清楚。

(2)写的时候,要写出小屋的特点,并用具体的事例把特点写清楚。

(3)注意用词基本正确,语句基本通顺。字数在100字左右。

2学生说要求的具体内容。

三、梳理

1、小屋的样子和作用:

先把自己在小屋里看到的按照一定的顺序理一理,要展开想象,二年级学过的《我的房间》,作者把自己的房间想象成:有轮子,可以跑;有翅膀,可以飞;是一艘潜水艇,可以潜入海底;是一间魔术屋,有各种食物……、告诉学生:照样子要注意突出和作用有关的内容。

3、学习例文。

四、写作、评析

1、构思、写作。

(1)学生构思自己要写的小屋(2)小组交流,评析互动。(3)修改、誊写。

师:在今天的作文课中你有哪些收获?(交流)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下课后把这些体会和同学再交流交流。

《神奇的磁铁》教学设计 篇6

执教:潇湘街道文明小学附属幼儿园

董琼花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常见的磁铁。

2、初步认识磁铁的一些基本特征。活动准备:

1、各种磁铁若干。

2、活动材料:文具盒、小刀、曲形针、螺丝钉、橡皮擦、圆珠笔、粉笔等。活动过程: 活动一:

1、猜一猜。教师出示谜语: 一物脾气怪,专把钢铁爱,遇到就粘上,不扯不分开。

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吗?(磁铁)你玩过磁铁吗?

2、感知磁铁的基本形状。

教师出示各种磁铁,引导孩子观察。

请孩子看一看,摸一摸,并相互交流一下磁铁的外形。如磁铁有南极和北极,磁铁很硬,磁铁能相互吸引。

活动二:

1、给磁铁找朋友

下面这些物品谁才能被磁铁吸引呢? 文具盒、小刀、曲形针、螺丝钉、橡皮擦、圆珠笔、粉笔 磁铁的朋友:

文具盒、小刀、曲形针、螺丝钉 铁制的材料是能被磁铁吸引的。

2、磁铁隔着物体能吸铁吗? 我的猜想:磁铁隔着物体可以吸铁。

3、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磁铁的用处很大,音响需要磁铁才会发音,指南针用磁场帮我们辨别方向……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用到磁铁吗?请你说一说。

《神奇的极光》活动设计方案 篇7

一、活动目标

1.筛选极光的重要信息;了解极光的有关神话传说、外在形态、形成原因。

2.学习和熟悉课文中生动的描写和恰当的比喻。

3.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知识的热爱。

二、活动的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辨别和筛选极光重要的信息。

[活动难点]极光的形成原理。

三、活动建议

课时安排用一课时,适合在高一年级学生中开展。活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分析、交流、总结各自准备的课外资料,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尤其指出相关极光的重要信息,以及课文中生动的描写和恰当的比喻。

四、活动准备

1.活动前要求学生查询、收集各种有关极光的资料,注意学习有关极光的知识。

2.活动前根据学生的能力、性别等进行分组,每组4—6人。

3.教师准备展示极光现象的系列图片,讲授有关极光现象的知识。学生准备资料夹、笔等学习用具,思考未来人类利用极光的形式。

五、活动内容

(一)引导每组学生展现交流各自收集的有关极光的资料,并按照极光的产生、表现、用途几个方面进行总结,每组派一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所在组掌握的关于极光的资料,并进行讲解,使学生加深对极光的理解,感受极光的特点。

(二)拓展与延伸。按照所掌握的极光的知识,描绘出未来人类利用极光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加深学生对极光的理解和兴趣。各组学生互相评议,评选出最佳符合事实的图画和最有创新意义的图片。

(三)教师采用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现极光图片,并穿插课文对极光的描述,尤其注意使用课文中生动的描写与比喻。参考思路:神话传说——极光现象——形成原因,从总结句、总提句入手,着重说明极光的特点——神奇。

六、活动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研究方法包括调查、观察、文献搜集与总结、口头说明等。其中,学生对极光知识的搜集整理研究是活动的基础,活动中交流、探讨、发言是活动的重点,也是进行本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在交流、总结和发言过程中,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讨论和发言。

七、活动评价

评价本活动是否成功的标准主要在于学生交流、发言是否积极、充分;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教师的准备是否充分,讲解能否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是否能够引领学生思考。

八、注意事项

本项活动综合性较强,要求也比较高,教师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具体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要始终把调动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放在首先,尤其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展现自己。

2.要创造一种人人都可参与的气氛,引导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引导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大胆思考,提出设想。

3.教师要在学生交流、讨论、发言过程中,多多观察,善于引导学生考察和研究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避免学生在没有意义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九、活动资源支持

《神奇的玻璃家族》教学设计 篇8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各种玻璃的特点,感受玻璃家族的神奇。

3.抓住课文的表达特点进行言语训练。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各种玻璃的特点,感受玻璃家族的神奇。

一、引入课题,质疑

1.师出示谜语。

师:同学们,老师带来一个谜语,要不要猜一猜?

看看像没有,摸摸倒还有,像冰不能化,像水不能流——玻璃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玻璃的课文,板书题目,齐读课题——《神奇的玻璃家族》。

2.师:孩子们,读了课题,你想知道点什么?

生:我想知道玻璃到底有多神奇,神奇体现在哪些地方。……

3.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请大家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不熟的要多读几遍,看看你都读懂了什么。

生读。

二、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检查:嘀咕、拳头、擂了擂、安然无恙、情不自禁。

师:课文读通了吗?字词读准了吗?老师可要考考你们。出示词语。

谁来读读?抽生读。

提醒注意:咕、头、禁,再抽生读。

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听好了!师快速读完。感觉如何?生练读。谁来挑战老师?抽生读。

全班一起来向我挑战,如何?老师被你们的气势压倒了,现在我们放慢速度,再来读一读。

2.师:课文详细介绍了哪几种玻璃?

生:一共五种!

师:在这些玻璃中,你最喜欢哪种玻璃?(学生一边说一边贴纸条。)

抽生说:我喜欢……为什么?因为……

师点评。

三、再读课文,概括特点

1.概括玻璃的优点

师:这些玻璃真是太神奇了!它们到底有什么作用和功能呢?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最能体现它们神奇之处的语句,用几个简短的词或句批注出它们的作用和功能。写得好的,一会儿展示到黑板上。出示自读要求。

生批注,师巡视,写得好的到黑板上板书。

师提醒:刚才这个同学抓住了文中的重点词概括出了某某玻璃的特点,我们就要用这样的方法,继续批注出其他玻璃的特点吧。

师小结:你们真是一群会学习的好孩子,你们看,这就是你们概括出的玻璃的功能和作用。泡沫玻璃能……又能……,隔热玻璃又……又……,所以我們说他们是——(师指课题)神奇的玻璃家族。换一个词,它们还是怎样的玻璃家族?换一个词、换一个词、再换一个词。

四、角色朗读,指导训练

(一)分组练习,教师巡视

师:那现在我们就将神奇的、奇妙的、了不起的、奇特的(就是学生上面说的那些词)玻璃展示出来,让我们一起来角色表演,想不想来?你想表演哪种玻璃?那接下来就让我们试试。

⒈泡沫玻璃部分(灯片出示泡沫玻璃的相关段落)

师:这段话里有几个角色?

生……师:分别是玻璃公公和泡沫玻璃。

师:老师来读提示语,谁来扮演老公公和泡沫玻璃呢?生举手,师抽……

师:其余同学认真听,一会儿来评价一下……

生展示……师根据学生的评价,重点引导到“泡沫玻璃说着,擂了擂自己的胸脯”。

2.夹丝玻璃部分(灯片出示夹丝玻璃的相关段落)

师:要不要再来试试?前后四人一组,分好角色,安排一位同学读提示语,先练习一下,一会儿来展示!

(1)生练习,教师巡视。练习时间短点,组织他们多练习而不是争哪个读哪个。

(2)生展示……师根据学生的评价来,重点引导到“他可神了。”

(3)说到的学生其中一个单独与老师表演,然后让孩子们一起演泡沫玻璃。

师:刚才我们分角色表演了介绍泡沫玻璃、夹丝玻璃的两个部分。我们看到,泡沫玻璃的特点是采用自我介绍的方式展示出来的,那夹丝玻璃的特点又是谁在介绍呢?(隔热)自我介绍这种方式就叫自述,那别人介绍的方式,我们就把它叫做—他述。

课件出示:自述;他述

师:下面的三种玻璃分别采用怎样方式来介绍的呢?

生:……

(二)抓住事物特点取雅号

师:吃音玻璃是玻璃公公在介绍,变色玻璃是隔热玻璃在介绍,从隔热玻璃的介绍中,我们知道了,人们还根据吃音玻璃的特点专门给它取了一个雅号——自动窗帘。就像平时给别人取绰号一样。玻璃家族还有好多好多的新成员,你们能不能给他们起雅号呢?防弹玻璃、防盗玻璃、自洁玻璃……

五、小练笔

你们给他们起了一个个雅号,我想你们也一定非常了解他们的功能或作用,那玻璃公公见到他们,会跟他们有着怎样的对话呢?请展开你的想象,用自述或他述的方式来介绍一种玻璃的特点。给大家五分钟,小练笔!

六、汇报,交流

七、师总结

同学们写得真是太有水平了,你们将这些玻璃的特点通过对话的形式一一地表现了出来。我想,如果把它们组合在一起,一定会是又一个精彩的童话故事(点课件)—读:神奇的玻璃家族。

(作者单位 重庆市渝北区第三实验小学校)

《神奇的树叶》教学设计 篇9

知识目标:

1、认识树叶,了解树叶的用处。

2、掌握树叶贴画的基本方法,能选择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树叶,贴出自己喜爱的图画。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用树叶拼贴图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学会创作生活、美化生活。

教学重点:

学习粘贴画的方法与步骤,学会利用现有材料,进行想象与创作。

教学难点:

在树叶贴画制作中,培养学生画面的设计及创新能力。

教学准备:

各种颜色各种形状的树叶、胶棒、A4纸、安全剪刀。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导语:

师: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季节?

生:秋天。

师:你们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地上有树叶。

师:同学们说的很对,树叶是秋天给大地送来的信使,他告诉人们秋天来了、秋天来了。

师:树叶除了是秋天的信使,你还知道树叶有什么用处吗?

生:吸收二氧化碳、遮风挡雨......

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树叶被称为绿色工厂,能吸收二氧化碳时放出氧气,同时还能制造出大树生长所需要的.能量。这些树叶可真神奇呀!有这么多用处!

你们猜猜这些神奇的树叶落下来会变成什么?

生:变成肥料等等。

师:对有这样一句诗写道“落叶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还会变成什么呢?他们还会变成漂亮的图画。

师:今天,我们就要用我们的一双小巧手让树叶变成一幅幅漂亮的图画。

师:作画之前老师的考考你,看你认识那些树叶?(出示树叶图片)

生:杨树叶、柳树叶、......

师:同学们瞪大眼睛仔细看,这些神奇的树叶摇身一变看变成了什么?

(出示粘贴画图片)欣赏完这些后,老师这里也有还想看吗?

师:看了这些,你是不是也想动手做一副了。

师:不要着急,我们先想一想怎样才能一副漂亮的树叶粘贴画。应该先做什么在做什么?

二、动手操作:

师:想要做出一幅漂亮的画我们第一步:先要想好我要做什么图画。第二步 :根据要做的图画选择合适的树叶。第三部:摆一摆,试一试。第四部:动手粘一粘。

咱们总结为:一想、二选、三摆、四粘。

师:有了方法步骤老师还要向你们提几点要求:(出示幻灯片)

(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解决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作品展示:

师:请完成的同学到前面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这幅图画的含义,并给图画起个好听的名字。

生:我粘得是….

(找几位做的比较好的同学展示,并评价。)

四、课堂评价: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1、你知道树叶有哪些作用了吗?知道的同学为自己画一颗星。

2、你觉得你尊守纪律吗?觉得自己遵守纪律的画一颗星。

3、你觉得你的作品漂亮吗?觉得自己作品漂亮的画三颗星。

师:同学们,你的了几颗星。

五、课堂延伸:

《神奇的大树》教学反思设计 篇10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为了让学生乐学、爱学,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故事导入,抓住“神奇”的神秘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神奇的大树》是一节绘画创作课,我从克里姆特的《生命之树》入手,让学生评述画面的内容,并出示各种奇形怪状的树木,激发学生兴趣,引发联想。

本课有两个最大的特点:

一、黑板上一棵大树的出现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也把学生所有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来。

二、注重了师生的共同参与,与学生平等交流。

用故事导入,给学生营造了神秘的气氛,通过观看各种千奇百怪的大树图片,调动的学生参与热情。接着是得到了一颗神奇的树种,这个环节的出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并与教师共同展示种子长出的`大树,使学生自然而然的了解了大树的基本结构,在展示学生的绘画作品时,用一句话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在这棵树上,发生了许多神奇有趣的故事”。很好的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通过学生的互相交流,增加了信息量。

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学生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大树的神奇,要重点突出“神奇”,要及时鼓励学生敢于想象的的创作热情。

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神奇魅力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习兴趣  培养语感  优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6.200

现代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工具,可以说信息技术是人们用来获取知识,传授知识、运用知识的媒介。本文就此做出以下的探讨,希望对广大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1.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积极性就会明显提高,才能乐于接受,此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学生提供认知的感知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感知语言,培养语感。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强调抽象思维而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发展。这就造成了语文课上的“老师讲学生听”。如何才能最终提高他们驾驭语言的能力,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呢?如何才能使学生爱上语文课,能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产生兴趣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语言文字的训练,关键是语感的训练,这不能凭教师的三言两语,而是要以形象思维理论为依据,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对语言文学的感悟,其核心就是通过对形象的感知,引发学生产生联想和想象,理解内容的深层意蕴,从而把握字里行间的点点情丝,使读者与作者在思想感情上相互交流、形成共鸣。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画面感染力强。如《草原》一文,老舍对他初入草原的印象是这样的:“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是小丘,草地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和,就像只有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天际……”,在这里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如“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凭学生的一般生活经验很难有广阔辽源之感。此时可用录像,通过镜头的拉近、拉远,画面的更迭、定格,让学生比较、观察、体会,反复吟诵描写画面的句子,在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活动中,使他们感受到草原的辽阔、深远、朦胧的意境美,产生明快、愉悦的情感。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重难点,训练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就像是一个圆的中心,一切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这个中心进行。只有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取最能体现目标的教学媒体,实现媒体与目标的统一性、协调性、突出性,才能达到解决重、难点的目的。缩短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达到“启其所感,导其所难。”的目的,创设了良好的育人环境,达到开发学生智能,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的目的。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美感,渗透美育。

审美感知是人对于能够引起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反映,感受美是审美过程的起点。学生对于艳丽的色彩、和谐的声音有一种天然喜爱的倾向。根据这一点,把语文课文中美的形象、事物通过录象、投影、计算机展现出来,创设一定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陶冶其情操,直至使学生拥有鉴赏美的大脑和创造美的双手。

5.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启发想象,培养创造。

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因素,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二、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知识空间

语文学科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因为没有哪一个学科的学习不涉及到语文,另一方面,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其实也同时在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认识这个世界。比如,《植物妈妈》讲的是种子的传播;《黄河象》《琥珀》讲的是化石的形成;《蝙蝠和雷达》讲的是仿生学;《松鼠》《蟋蟀的住宅》等讲的是动物的世界;《黄河是怎样变成的》讲的是环境的保护;《将相和》《草船借箭》《晏子使楚》讲的是历史故事。正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在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多元性的特点,加之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所以,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整合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教学就可以借助各种信息媒介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源,把课本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

三、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会学习,提供了一条自主实践,自我探索的有效途径

1.引导学生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主动获取知识。

21世纪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培养信息的能力已成为教育的核心,信息的加工、处理、应用已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识字教学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有位老师在《荷叶圆圆》一课的识字教学中,在计算机上为这课的12个生字建立了资料库,每个生字都设置按钮,有字音、笔顺、字义、词语、趣味识字等内容。学生只要按住按钮,就可以自学到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利用资料库进行识字的过程,给了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平等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心智的发展。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网络化教学引发的学法改革,使每个学生都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

2.发挥计算机学习工具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计算机教育发展到今天,它的功能不只是停留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上,学生也不是课件的“看客”要充分发挥其学习工具的作用,为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环境。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学生在“人机互动”中,通过与课文有关的文字资料,事物的声、色、光的发展变化去获取知识,认识世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的相互作用,使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认识过程,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3.借助丰富的网上资源,搜集、筛选资料,主动获取知识,将知识进行延伸、扩展,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运用语言。

《神奇的国际互联网》教学设计 篇12

片段一:关注学生思考方法的多样化。

在讨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 如, 将梯形转化成其他图形的时候, 各个小组发挥集体的智慧, 想出了很多种方法。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各小组的方法。

生1:我们小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以前学过, 所以这是我们小组想的。

师:说得真好, 哪个小组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2:我们小组通过将梯形沿着对角线剪下来, 分成两个三角形。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起来评价一下他们小组的想法?

生3:我认为这个方法好是好, 不过转化后的图形的面积怎么求啊?

师:对啊, 你们小组能帮忙解答么? (老师要有一种装不明白的精神, 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挑战欲)

生4:我们小组认为, 虽然分成了两个三角形, 它们形状不同, 但是它们的高是一样的。根据我们刚刚学过的三角形计算公式可以求出。 (其他小组的学生在这位小老师的提示下明白了)

师:看看学生经过奇思妙想, 想出了这么多的好方法, 还有不同方法吗?

这时其他小组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介绍各小组的方法, 有的用对折的方法, 有的用剪拼的方法, 真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老师惊喜地发现, 学生在推导梯形面积的过程中同时强化了“转化”的数学思想。

片段二:利用转化思想拓展教学视野, 建立数学模型。在本节课的拓展练习上, 我是这样处理的:

已知等腰梯形上、下底的和是10cm, 高6cm, 求梯形的面积?想象一下, 如果这个梯形的高还是6cm, 如果要画出面积是30平方厘米的梯形, 它的形状会是怎样的呢?

生:计算梯形的面积用公式也就是10×6÷2=30 cm2

师:恩, 这位同学非常灵活地运用公式解决这一个问题, 想象一下, 如果这个梯形的高不变, 如果要画出面积是30平方厘米的梯形, 它的形状会是怎样的呢?你估计它的上底和下底会是多少?

(在思考画出新图形的环节上学生遇到了困难, 不知道从哪下手。沉思片刻有个女孩举手了)

师:你来说说看, 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可能会是多少?

生1:上底4cm下底6cm。

(这时学生的热情瞬时被点燃, 个个举高小手抢答下面可能会出现的情况)

生2:上底3 cm下底7cm。

生3:上底2 cm下底8 cm, 上底1 cm下底9 cm, 上底0.5 cm下底9.5cm。

师:如果继续往右走你想最终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三角形。

师:如果从一开始往左走, 你想会变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长方形。

师:恩, 也是特殊的一种平行四边形。

生2:哎, 老师, 我发现了一个问题。

师:孩子你说。

生2:三角形的面积可以写成 (0+10) ×6÷2, 而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就是一种特殊的梯形 (上底+下底) ×高÷2。

生3:老师我还有一点补充, 在这个变化过程中, 虽然面积都相等, 但是各个图形的形状却不相同

师:讲得真好。对呀, 这就是我们数学上的一种重要的变化规律:叫等积变形。看你们多么厉害, 发现了这么多规律, 真了不起, 老师真佩服你们的思维。

师:通过我们刚才想象的过程, 原来梯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它们通过变化是否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呢?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呢?今后我们继续研究。

通过这道练习题, 帮助学生对本单元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之间建立多边形之间的联系, 建立平面图形的数学模型:

梯形面积的一般公式是:S= (a+b) h÷2

当b=0的时候, 这个式子就变成s=ah÷2, 即成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当b=a的时候, 这个式子就变成s= (a+a) h÷2, 也就是s=ah, 即成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学生经历了这个过程, 能比较直观地感受到多边形之间的联系。

【案例反思】

(一) 把错误当成宝贵资源

课堂上我充分利用学生的现实资源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如果学生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或困难, 我更是珍惜这些错误的生成性资源, 并给予及时的点拨指导, 实现“柳暗花明”的效果。例如在探讨两个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时候, 有的学生往往找不出转化后的三角形的两个高相等, 特别是找钝角三角形的高时, 容易出错或出现困难, 这个时候我会及时点拨:如果是这个以梯形的上底为底边的三角形, 你能找到它的高吗?这时很多学生会会心地点头, 进而继续深入思考, 发现两个三角形高之间的相等关系。

(二) 合作学习

现在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 自尊心、自我意识强, 与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不高。为此, 教学中我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不断交流与合作、不断相互帮助与支持中, 感受合作交流的快乐与成功;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由地发表个人的见解, 通过集思广益, 促进认知的发展。这样, 既利于调动起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 又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社会交往能力。我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 在学生遇到有争议性或疑惑的问题时, 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合作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本节课, 在认识转化后的图形的高的时候, 大家就出现了争议, 有的认为两个图形的高相等, 有的认为转化后的图形的高是原来图形的一半, 此时我就安排了小组交流, 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充分发表意见, 进而完善认识。

参考文献

[1]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09.

[2]王俊英, 桑海燕.现代教育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M].北京科技技术出版社, 2004.

《神奇的克隆》教学设计之一 篇13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情操。教学重难点:

1、体会“克隆”的含义及其奇妙。

2、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义,激发学生勤于思考、热爱科学。教具准备:挂图、生字卡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对生活充满了幻想,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奇妙的克隆》(板书),也是有关科学奥秘的。看课题,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

2、交流有关克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边读边思考课前提的问题。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四、分段指名读课文 提出学习要求: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

二、精读课文: 学习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默读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样说明的?

2、怎样读第一自然段,谁来试试?

3、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无性繁殖”的句子,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组交流,汇报。

4、教师引读“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部分。

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写“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领”的句子,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分号)

6、你读懂了省略号了吗?你能再举些例子吗?

7、你还读懂了什么?根据收集的资料谈谈“压条”和“嫁接”。学习第五自然段:

1、高等动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读第五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样得来的?“多利”的诞生有什么意义? 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除书上的,你还了解哪些?(小组讨论交流)随机引导理解、感情朗读: 从“……可以……也可以……”体会克隆技术在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蔬菜新品种,培育品质优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还可以……,从而……”体会克隆在保护生态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能够……能够……,一旦……就能……”体会克隆技术在医学上的意义。

2、教师引读 学习第九自然段: 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诱人的前景呢?请你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像。(小组讨论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三、总结课文,了解说明方法

1、齐读全文:课文写了什么,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2、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师:克隆技术造福于人类,这是科学家们的巨大贡献,我们要学习科学家勤于思考,热爱科学的精神。

神奇的磁力 教学实录 篇14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进行实验。能通过实验获取事实并做出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中尊重科学事实。

科学知识:引领学生自主探究,认识磁铁的磁性,知道磁铁有磁力。了解磁铁磁力最强的部分是磁铁的磁极,并且有两个磁极。

教学重点:探究磁铁的磁极和磁力大小。认识磁铁的磁性,知道磁铁有磁力。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设计实验研究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教学准备

磁铁、回形针、铁钉、铜丝、铝丝、纸片、玻璃球、塑料棒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去一个好朋友家做客,看见他家门口的墙壁上贴着像这样的木块,只要将钥匙轻轻往上一搭,就不会掉下来,老师百思不得其解,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自由发言。(师适时评价)

师:原来这种木头内置磁铁,今天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神奇的磁力。(板书:神奇的磁力)

二.科学探究

1,认识磁铁

师:你们玩过磁铁吗,?那么大家玩过什么形状的磁铁? 生:说

师:我们来看大屏幕,师介绍.(课件出示:各种形状的磁铁,条形、蹄形、环形)2,实验:探物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磁铁,那你们知道为什么它们会被称为‘磁铁’? 生:(因为它是铁制成的)(因为他能够吸引铁)……

师:同学们,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太了不起了。那么,磁铁真的能吸引铁吗?它还能吸引其他的东西吗?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这么多的材料中,哪些能被磁铁吸引?哪些不能被磁铁吸引?请小组讨论一下,待会儿将讨论后的猜想分 1 享给大家。(记录猜想:请大家拿出实验记录单一,将本组猜想记录下来)(小组讨论————汇报————师质疑——汇报)

师:光靠猜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动手试一试。(师说实验要求)老师这儿有一段音乐,音乐起,大家开始动手,音乐停,大家停手。请小组长拿出红色信封,老师要奖励最先做完实验的一组上台来摆一摆。

生做实验———上台分类——质疑————发现

师:大眼睛—看黑板,我们比较一下这两组材料,你发现了什么? 生: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是用铁做的。

师:对。磁铁它能够吸引铁。在科学上我们称磁铁的这种吸引力为磁力。(板书:磁铁——吸铁——磁力)

师:同学们,动脑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物品是磁铁的朋友呢?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了解的还真多,老师将一种用镍金属做的物品放到了你们的粉红信封里,你们快看看,那是什么?它能和磁铁做朋友吗?快试试吧!生实验(做完收好归位)

师:哦,磁铁除了可以吸铁以外还可以吸引镍、钴等金属。(例如:一元钱的硬币就是有镍金属制成的)实验二:磁力的强弱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磁铁能够吸铁,在科学上称磁铁的这种吸引力为磁力,了解到了磁铁的性质,你们还想了解磁铁哪些神奇的地方? 生: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师:你们的问题太有价值了,刚才大家实验时,我观察到你们都是用磁铁的两端来吸引物品,你们为什么不拿中间部分试呢? 生猜想、回答。

师:是这样吗?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研究一下磁铁磁力的大小,同学们你们猜想一下,磁铁的各部位吸铁本领相同吗? 生:猜想。

师:你们想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生:想。

师:真聪明,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请小组长拿出蓝色材料袋。师:好,下面请小组长介绍一下你们小组的实验材料。生:介绍。(请将材料袋放在中间)

师:请组内讨论一下,根据现有的实验材料,我们应该怎么设计这个实验? 生:讨论——汇报

师:同学们真厉害,这些方法都足以证明你们的猜想,现在我们选第-组方法,它最直观、最有说服力。我们瞧,磁铁上贴了五个点,(师边说边示范)将螺帽一个接一个进行叠加,直到不能再加了为止,在做实验之前老师提出了一些实验要求(分工,一人拿着磁铁的上端,拿出实验记录单二,它就在背面,边实验边记录数据,同样,音乐停,大家停,开始吧)。生:活动

师:请小组派代表将你们的实验数据展示在黑板上。(生板)(收好实验袋)质疑

师:我们来观察这几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生:两端的磁力大,中间的磁力小。课件演示(板书:两端大、中间小)

师:(课件演示)在科学上我们称磁铁磁力最大的部位为磁极,磁极通常分为南北两极分别用S、N表示。

三、拓展延伸

师:同学们,这么神奇的磁铁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司南(它是古代的指南针)就是一种天然的磁石。那你们回想一下在生活中,有哪些地方都用到了磁铁?

生:文具盒的开关处;皮包的开口处;冰箱门;门帘的开口处等等。

师: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啊!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真的是很多,比如:(课件演示)

四、小结

师: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同学们的收获肯定很多很多,谁来说一说。生:谈收获。

师: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就有这么多的发现真了不起,为我们的成就鼓鼓掌吧。

师:磁铁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磁铁不能长时间靠近电脑、手表以及电视机等家用电器,长时间靠近会影响它们的使用寿命。记住了吗?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 篇15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1

对于《神奇的克隆》这一文的教学,我一开始就思考着:假如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克隆知识的认识上,则会变成科学课;若放在说明文的学习上,又显得索然无味,所以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根据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学习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正确理解克隆的“奇妙”之处,重在感悟文章的语言上。教学中主要注意了如下几个问题:

1、要求学生找出体现克隆“神奇”的生动形象的语言。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由回答来完成,学生纷纷找出许多生动形象的词、句、语段等,充分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积累了语感。

2、激起兴趣,学习说明方法。与学生共同探讨介绍克隆是什么时的说明方法时,我先让学生从前四个自然段中找出了克隆的定义,而后以一句话:“作者在介绍什么是克隆时,本身一句话就可以说完,可作者居然用了四个自然段。这是不是太啰嗦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致盎然,纷纷思考,答案精彩迭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本段运用分类别、举例子、下定义等说明方法,从四个角度分别介绍克隆是什么,使克隆知识的介绍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用好资料,活学活用。不把语文课上成划句号的课,已成为目前大家的一个共识。对此课而言,这个理念尤显重要。如克隆羊的诞生过程中,我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介绍时,配上图片展示。学生边听边看图片,其乐陶陶。其后我再向学生展示克隆技术下诞生的其它动物品种,大大激发起学生的热情。再如,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远远不止课文所提及的内容,第八节最后的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太多的想象空间,引发读者去想象克隆技术的“诱人的前景”。因此,还引导了学生交流从网络、书籍等地方了解到的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的重要意义。克隆技术从它一问世起就成为了一个涉及到人伦关系的生物科技,所以便备受关注,也因此而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之一,便是克隆到底能不能造福人类。这也是“科学技术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的集中体现。由此,在学生体味了克隆造福人类好处后,我从“真假孙悟空相吵”的画面引出“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的一定是好处吗?”的思考,进而以围绕“克隆技术一定能造福人类吗?”的辩题展开辩论,在辩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勇敢跳出文本,大胆地辩论,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4、激发思维,大胆想象。在认识到克隆是把“双刃剑”后,让学生天马行空想像,“假如我能克隆,我想克隆……”要求学生做到想法必须对人类有益。此处的设计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后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后可以畅谈自己的想像,以此达到领悟课文语言内涵的目的。这一环节,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更训练了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乐于交往、合作的精神。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2

第二单元“科技之光”安排了三篇课文:6《梦圆飞天》、7《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8《神奇的克隆》。第6课神舟五号飞天的场面描写很震撼人心,值得让孩子们在欣赏中积累;第7课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8课《神奇的克隆》,觉得挺简单的一篇说明文,教什么呢?研读教材之后,决定围绕逗号、引号、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练笔几方面进行。

授课时,我引导学生了解了克隆知识,通过学习第三自然段学习了分号的用法;第8自然段引号的学习时,通过替换词语学习的方法理解学习引号特殊含义的用法。全篇课文学完了,我引导学生通过选择的学习方式学习了说明文的逻辑顺序和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四种说明方法,学生通过抢答的方式懂得了这些说明文的知识,我非常满意。

课本上清清楚楚写着,如果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因为这是学语文,我没在克隆这个词的定义上纠结。可谁知接下来的练笔:假如我是克隆专家这篇习作中,学生们竟写的五花八门,让我不可理喻。有的同学想克隆钞票,有的想克隆衣服,有的想克隆纸张,有的想克隆房子,有的想克隆粮食,有的想克隆真爱,有的想克隆学习用品,有的想克隆太阳能汽车等。看过之后,我很生气,学生们这是怎么了,钞票要克隆,印钞机不就闲置了;衣服要克隆,服装厂不就倒闭了;房子要克隆,建筑工人不就下岗了吗……

静下心来想想,我“高估”了孩子们。这又让我想起了第4课《早》中“私塾”的教学。当时,我问孩子们“私塾”是什么意思,学生照本宣科,解释的很好,私塾是我国古代私人所设立的教学场所。可我接下来的一个问题却难倒了这帮聪明伶俐的小孩们,“私塾是个人办学,那我们的学校是谁办的?”这个小问题可难倒同学们了,一阵静默之后,许睿说:“是校长办的,并且她雇佣了好多的老师。”好家伙解释的还挺具体的,我笑着说:“不对,我们的学校不是个人办学。”王艺轩说:“是诸城教育局办的。”受到我的启发,改成教育局了,我摇了摇头。陶鑫宇说:“是潍坊教育局。”还是打住吧,继续猜,就成山东省教育厅了,我微笑着说:“我们的学校是国家办学。”“我们的学校是谁办的”最终以我的标准答案而告终。思绪拉回《神奇的克隆》一堂的教学上,一篇说明文,我用一课时结束,下课时,我说:“同学们,星期天我们以《假如我是克隆专家》为题写一篇作文,可以用排比段的形式进行习作,及每段以我是克隆专家开头,展开你丰富的想象力,想克隆什么就克隆什么,但得说出你克隆的理由及意义。”思来想去,原因是课堂上少了一个口头的训练:你想克隆什么?如果当时,在课堂上说一说,出现这种情况,师生一块总结,克隆的对象应该是有生命的东西,就不会出现这种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作文了吧。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3

“万事开头难”,上一堂课如果从一开始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的进程也会轻松许多,而能做到这一点,首先得益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克隆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神秘又属高科技,符合孩子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理。

在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后,我开始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问题:克隆是怎么一回事?请大家默读一、二自然段,画出能解释这个问题的语句。

片刻,有学生开始举手了。几位学生都说到了这样两句话,“孙悟空紧急关头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这就是克隆。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

这两句话都是在说明什么是克隆。显然,第一句是形象化的描述,而第二句则是科学定语,这是两种不同的说明方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说明文,不仅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更要清楚是怎么写的,也就是说明方法的问题。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这两句话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再辨析。“请大家读一读,比一比,这两句话哪一句话更能说清楚克隆是怎么回事?为什么?”

结果,学生一致认定第一句形象一些,易于理解。第二句则更为准确一点。通过比较,学生也明白了这是两种不同的说明方法。

为了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克隆”技术的神奇、发展以及成就。教学第八自然段末尾的“……”时,我采用了假设法:假如我是科学家,我想克隆 ,(为人类造福什么) 。借此问题激发学生合作探究,体验克隆的神奇。但是,让我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一名学生用响亮的声音回答道:假如我是科学家,我想克隆一所希望小学,让所有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快乐学习……多有爱心的一个孩子呀,但这一说,遭到了其他同学的极力反对,有的说“房子是沙土、石子、砖块做的,不需要克隆。”有的说“房子是建造的,怎么能说克隆呢?”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这位女生被迎面袭来的反驳搞得莫名其妙。看得出她不光有些失意,更存有太多疑惑:老师不是刚刚说被克隆的物体与原来的事物看上去一样吗?怎么我克隆一所学校就不行呢?……此情此景,让我措手不及,我备课时全然未想到这一问题,学生会提及到克隆与生物无关的事物。正因如此,当时的我竟然将一个最好的时机“放跑”了,只是顺应着其他学生的说法“趟”了过去——对,有道理!若当时“顺水推舟”,接着其他学生的话题引导下去,点破“克隆”就是针对有生命、有细胞的生物而言的,而沙子、石头、砖块有细胞、有生命吗?那么 “克隆”的真正含义就迎韧而解了。

课都上完了竟还没弄清楚自己该教什么?真是太不负责任了!”看到这里,我暗暗为自己的马虎而自责。怎么办呢?都说“亡羊补牢,未为晚矣”重新设计,再上一遍吧。这一课我抓住文中能体现说明文特点的句段,让学生边读边总结概括说明方法,在读中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准确……这堂课也上得不是很顺利,学生对用词的准确很容易理解,但是他们对文中句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却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判断。这又让我多费了很多口舌,但从学生的表情来看,还有部分学生仍是一脸茫然……

遇到这一问题后,我深刻地意识到钻研教材的同时,还得钻研学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查阅资料,备课,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目的,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领会生活。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4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的说明文。全文共9个自然段,第一至四自然段介绍克隆是什么。第一自然段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二自然段以动物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四自然段以一些单细胞生物为例,解释克隆的含义。第五自然段介绍人类克隆出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第六至八自然段介绍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第九自然段写克隆技术有着诱人的前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要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所以我在第一课时教学时,紧扣说明方法,先让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课文,复习了哪些说明说法。这部分知识学生已经不太熟悉,所以我认为:复习很有必要。第二节课课教学教学过程比较流畅,其间我学生的互动并由此撞击出的火花也很有意思,虽然回想仍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

“万事开头难”,上一堂课如果从一开始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的进程也会轻松许多,而能做到这一点,首先得益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克隆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神秘又属高科技,符合孩子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理。

针对学生很容易在较冗长的理论前产生厌倦的心理,我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导入部分必须马上抓住学生的眼球,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导入对象,如本文我就以“如果你是一个球迷,你一定希望世界上多一个“罗纳尔多……”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学生对什么是克隆、它究竟是如何进行运作、为何会有这么神奇的力量等问题产生浓厚的追问兴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多些插图,以图文对照形式进行讲解,使抽象的文字所表达的含义能在直观的图象辅助下更显清晰到位。如克隆羊的诞生过程我就以图片形式来展示,配以我自己的讲解,学生边听边看图片,其乐无穷,又怎会排斥反感?其后我再展示克隆技术下诞生的其它动物品种,从而就激发起学生极大的热情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5

这一课的教学,直接运用拿来主义,管老师上过,是指向写作的,个人以为思维还是非常清楚的,于是这次又按照他的流程,再上了一遍。两遍课文上下来,课堂效果是可以保证的,并且学生似乎也有所收获。但是,真个课堂总感觉太理性,像是在机械性的教知识点,学生是在被动的训练。

一堂课,主要是两个环节:一个是分号的教学,另一个是材料有序组织。答题的流程不再累赘。就看课堂感觉而言,我觉得纯在两个遗憾:首先是缺少整体感。两个教学内容,各自都是清晰的,包括教学活动也是清晰的,但两个内容之间似乎是割裂的,于是教学的时候过渡就比较尴尬,第一个板块教完之后,总感觉一堂课似乎是结束了,可现实是,还有一半。其次,两个教学板块与这篇的文本内容和具体的语言形式没有联系成一个整体。这两个教学内容,可以用这篇课文来教,也可以用其它的文本来教。那么,这篇课文独特的教学价值在哪里呢?

其次,过于理性。理性的好处在于可以更好地把我,其缺点是有灌输的嫌疑。一堂课,不像是在教五年级的学生,更像是在教高中生。整个学习过程,才分开来,其实就是几步:提炼信息、与课文比较、得出结论、迁移联系。其中比较有价值的部分,如比较,对于学生而言的难度是不大的,所以教的时候课堂很活跃,这样的活跃似乎又有点不正常,缺了点思考的沉默。

如何去改变和调整,可能还需要继续思考。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6

这星期,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教学中遇到了一些问题,在思考中又让我学习了不少东西。

因为觉得这一课内容简单,所以我也没太重视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只是参考了一下“凤凰语文论坛”上的教学设计,然后自己简单地修改一下就算了。上完课后唯一的感觉就是很累、嗓子很难受。为什么上这节课这么累呢?回想课上的一个个环节,我突然发现,这整整一节课除了学生读课文,其余的时间我都在回答学生的问题!

这是怎么回事?其它课可都不是这样的呀?再次来到“凤凰语文论坛”的我,一点一点地细心阅读与此课有关的所有文章,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原因。原来这篇课文与其它的文章不一样,它是说明文(也称说明性文章)。论坛上大部分老师认为教学的思路应当是这样:首先,把这篇文章的教学定位为说明文的教学。那么就有一些相应的说明文的方法的介绍和学习。例如,课文中对“克隆”一词下定义的语句,就是运用一种说明方法,还有举例子、分类别等说明方法。其次,还要注意到文章遣词造句的特点,抓住了“许多”“一般”“一些”能够体现作者科学严谨精神的词语……

“课都上完了竟还没弄清楚自己该教什么?真是太不负责任了!”看到这里,我暗暗为自己的马虎而自责。怎么办呢?都说“亡羊补牢,未为晚矣”重新设计,再上一遍吧。这一课我抓住文中能体现说明文特点的句段,让学生边读边总结概括说明方法,在读中体会说明文中用词的准确……这堂课也上得不是很顺利,学生对用词的准确很容易理解,但是他们对文中句段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却不能很好地理解和判断。这又让我多费了很多口舌,但从学生的表情来看,还有部分学生仍是一脸茫然……

当我带着疑问再次来到了凤凰语文网,看着网友们在论坛上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我更加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参考了网友们的各种意见,又在网上读了几篇关于小学说明文教学的论文,我觉得说明文教学时要注意:一.教师不能像科技博物馆的讲解员那样,一厢情愿地去介绍科学知识,而学生枯坐冷板凳,成了只灌贮知识的容器。这样课上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迷迷糊糊,也失去了语文课的本味。二|、学生读到像《神奇的克隆》这样的说明文,科学知识匮乏的学生会有很多问题。如果教师再错误地说明文的目的是就是给学生以知识,那在教学中就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传达的主要内容时,千方百计地拓展关于该领域的知识,然而这样做,亦背离了语文教学的轨迹。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7

初读第七课《神奇的克隆》,说实话自己对克隆的概念也是知之甚少,所以开始在网上不断搜索有关克隆的资料,恶补这方面的知识。再和年级组的老师交流一番后,顿时清晰了许多。在学生这方面,我布置他们在预习的同时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教学参考书,鼓励他们可以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请教什么是压条什么是嫁接,哪些植物也有先天克隆的本领。

在充分预习课文的基础上,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了课堂。虽然这是一篇我布怎么擅长执教的课文,但是走上讲台的我依然自信,因为有了先前的准备工作我的底气足了!孩子们也不曾因为这是一篇科普类的说明文而感到乏味,他们依然高举着激动的小手争先恐后地与我交流。我想这样的情景不就是我们教师一直追求的教育幸福吗?

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人类来说,克隆是有利还是有弊?学生们分成两派,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全班同学达成一致意见:克隆技术对于人类来说,有很大的作用,会造福人类,但无限制地克隆动物或人,也会给地球、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这堂课就在大家的感慨中结束。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8

《神奇的`克隆》这一课也是一篇科普类的课文,学生对这种课文比较感兴趣,同时课文内容比较容易懂,所以在教学《神奇的克隆》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克隆的含义时,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我们可以自己复制自己,想象是什么情景?把“复制”这一概念引入,学生积极性很高。此时教学第二自然段时,要求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写动物的“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语言材料发现“有性繁殖”与“无性繁殖”的区别。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每只动物都有自己的爸爸妈妈”。与复制的不同,学生很容易理解其区别。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掌握各种生物的克隆情况。另外教学这一课时,注意一些过度性的语句,让学生学会一般科普类作文的写法,学生学得很有兴趣。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9

为了说明“克隆”的奇妙,在语言表述也很奇妙,一是把深奥的话往浅显处说,例如孙悟空拔汗毛变出无数个“孙悟空”;二是把深奥的话进行对比说,如把“有性繁殖”跟“无性繁殖”对比;三是把深奥的话进行举例说,如柳枝、马铃薯……

教学一篇课文,让学生理解内容不是最终目标,而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而课前让学生自己利用网络搜索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授课中那个,采用让学生读说写练结合的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手段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10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的说明文。全文共9个自然段。第一至四自然段介绍克隆是什么,第五自然段介绍人类克隆出克隆羊“多利”及其重大意义。第六至八自然段,介绍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人类。第九自然段,写克隆技术有着诱人的前景。

这篇课文,内容较好理解,学生一读就知道。面对这样的文本,如何上出有语文味道的语文课呢?面对文本,我反复读着,最终我决定从以下两点作为突破口:第一,从课文第一部分(1-4)节,体会作者对“克隆”这个概念的全面阐述。作者先说什么叫克隆,然后讲到了低等生特的克隆,再引出高等生物的克隆。这种层层递进的写法,值得学习。第二,抓住文章的题目“新奇”,体会克隆技术新奇在哪里,文中第八节介绍新奇时,有三处双引号和一处省略号,引导学生体会这些符号的用法及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制造、配件、装配”在文中的实际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词。由省略号,让学生再补充一句。有的学生说:“能够培植出头发,让脱发的人免遭痛苦。”

从这两方面入手,得其意,得其言,得其法,从而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11

《神奇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技术的科普类说明文,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有关克隆技术的科学知识。

1.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兴趣。我用《西游记》中孙悟空故事引出课题,学生兴致盎然,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2.教学本课时,我采用我校高效课堂教学的四步模式尝试教学,主要在“设疑探究”中精心设计问题,以便学生自学、合作、探究。根据本课特点,在此环节中我设计了六个小问题统领全文。问题小,课文内容清晰,因此在小组里学习起来就相对简单,学生很快就完成了学习任务,只是对说明方法有疑问,我便把这个问题集中起来集体讲解,在学生疑难之处讲就体现出来了,效果非常好。

3.激发思维,大胆想象。在认识到克隆是把“双刃剑”后,让学生天马行空想像,“假如我能克隆,我想克隆……”要求学生做到想法必须对人类有益。此处的设计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后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课后可以畅谈自己的想像,以此达到领悟课文语言内涵的目的。这一环节,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更训练了他们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乐于交往、合作的精神。

但是整节课下来,我仍有许多困惑:

1.本课教学过程中,体悟和读书之间的矛盾还是没有处理好。我为了采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文本内容问题化,为了体现这种模式,就忽视了学生的朗读训练。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篇课文是说明文,其情感因素不是特别强,所以更加忽视了学生的朗读训练。

2.学生培训不到位。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合作学习还是有流于形式之势。虽然平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方法的指导,但终究是不够细致,以至于在公开教学这样的场合,学生不敢真正动起来。有些组长话说不响,有些组员无所事事,汇报时成了好学生的天地,使后进生更加掉队了。这个问题很严重,给我敲响了警钟,今后在学生训练是还需想办法,逐步提高。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12

“万事开头难”,上一堂课如果从一开始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的进程也会轻松许多,而能做到这一点,首先得益于说明对象的特点。克隆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神秘又属高科技,符合孩子想一探究竟的好奇心理。

可既然是事理性说明文,自然不乏抽象概念,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文字死板地介绍,再有趣的话题也会变得沉闷。针对学生很容易在较冗长的理论前产生厌倦的心理,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一、导入必须马上抓住学生的眼球,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导入对象

如本文我就以“如果你是一个球迷,你一定希望世界上多一个“罗纳尔多……”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学生对什么是克隆、它究竟是如何进行运作、为何会有这么神奇的力量等问题产生浓厚的追问兴趣。调起他们的胃口,我再引入概念解说,即使再枯燥学生也会认真听讲。

二、充分利用反思维质疑,激发兴趣。

作者在介绍什么是克隆时,本身一句话就可以说完,居然用了四个自然段。

这是不是太啰嗦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致盎然,纷纷思考,答案精彩纷呈。生:这样更突出了神奇……

生:这样能把克隆介绍得更详细……

生:这是一种多方面的介绍……

一个个小手在高举,一种种思维在跳跃。面对孩子们兴奋的小脸,我感到的成功的快乐。“学习本段的写作方法”这个难点也迎刃而解。

三、用好资料,活学活用

如克隆羊的诞生过程中,我激发学生的热情,让他们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在介绍中,及时加上图片展示。学生边听边看图片,其乐无穷,又怎会排斥反感?其后我让学生再分类展示,克隆技术下诞生的其它动物品种,就激发起学生极大的热情。

四、开展辩论赛,让学生在思考中提出观点,活跃思维,在辩论中明确观点,

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可以起引导作用,但绝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经验。而只有营造出轻松、活跃、和谐的环境气氛,才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教师抛出问题,而后作为旁观者,在必要时调动气氛或适时的调整学生的语言表达并进行恰当的鼓励,而学生能根据已学到的关于克隆的知识进行分析辨别,并能提出有说服力的理由,我的目的就已达到。

尤其令我高兴的是,一开始担心学生不严肃对待辩论,并只是从片面思考的情况并未出现,而结果让我备感欣慰,学生的回答都相当有条理且极具说服力。“你是支持还是反对克隆人”,学生有从伦理方面进行分析、想象,也有从人类基因方面进行考虑,提出将出色的基因进行克隆等,都很出采。但遗憾的是在辩论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仍时常“不甘寂寞”地表明观点,也许会间接影响到学生的立场。有时我应该作为一个完全的旁观者,欣赏他们的表演就好,要把主动权给学生,相信他们的实力,使他们拥有更多自信,更多勇气。

最后,我感到困惑的是:理解和读书之间的矛盾还是没有处理好。虽然也知道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但是一到课堂上,要么缺少读书,要么理解不深入。看来,自己还要锤炼基本功,才能真正享受到语文的乐趣。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13

对于《神奇的克隆》这一文的教学,我一开始就思考着:假如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克隆知识的认识上,则会变成科学课;若放在说明文的学习上,又显得索然无味,所以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根据课文内容以及学生学习实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及难点为正确理解克隆的“奇妙”之处,重在感悟文章的语言上。

课文以“奇妙的克隆技术正向人类展示它诱人的前景”作结,那么,克隆技术到底“奇妙”在哪里呢?这是一个有着很大张驰力的问题,可以以此为统领,引导学生揣摩前面的文字,去感受克隆技术的“奇妙”。奇妙之一:《西游记》中孙大圣“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奇妙之二:柳树的“插条”,马铃薯、仙人掌的“切块”便能培育后代。奇妙之三:细菌等单细胞微生物“经过二十分钟时间,就可以一分为二,再分为四个、八个……”。上述“奇妙”可以看作是“自然状态下的繁殖”,是克隆技术“浅层次的奇妙”,而下文介绍的克隆技术对人类的造福,则是克隆技术被人类“操控”后的奇妙用途。

不把语文课上成划句号的课,已成为目前大家的一个共识。对此课而言,这个理念尤显重要,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方面,远远不止课文所提及的培育优质、高产的粮食和蔬菜新品种,及优良的家畜,也不仅仅局限于在保护生态、医学上的重要意义,第八节最后的省略号,给读者留下了太多的空白,引发读者去想象克隆技术的“诱人的前景”。因此,当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克隆技术的奇妙后,要引导学生利用书籍进一步了解克隆技术,除此之外,也可以“假如我是克隆专家”为题,让学生去想象,这也是诱发学生对未来科学的展望和憧憬。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14

这篇关于克隆的说明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上课时,我采取让学生先整体感知课文,抓住(定义-范围-作用-前景)理清文章的结构。通过圈点勾画的方式,学生们抓住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了什么是克隆,并就克隆对人类的意义进行了讨论,学生明确了克隆是一把“双刃剑”,对人类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知道了说明文的一些说明方法(如本文用到的下定义和举例子)。

在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后,我开始引导学生思考课前提出的问题:克隆是怎么一回事?请大家默读一、二自然段,画出能解释这个问题的语句。片刻,有学生开始举手了。几位学生都说到了这样两句话,“孙悟空紧急关头拔下一把毫毛,再吹一口气,毫毛立刻变成了一群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孙悟空。这就是克隆。”“不经过两性细胞结合而直接繁衍后代,就叫无性繁殖,也称克隆。”这两句话都是在说明什么是克隆。显然,第一句是形象化的描述,而第二句则是科学定语,这是两种不同的说明方法。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说明文,不仅要知道文章写了什么,更要清楚是怎么写的,也就是说明方法的问题。于是,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这两句话的不同表达方式进行再辨析。“请大家读一读,比一比,这两句话哪一句话更能说清楚克隆是怎么回事?为什么?”结果,学生一致认定第一句形象一些,易于理解。第二句则更为准确一点。通过比较,学生也明白了这是两种不同的说明方法。 最后,我给学生来了个总结:“为了帮助我们弄清楚克隆是怎么回事,作者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说明方法。第一种较为形象生动,一读就明白,也容易记住。第二种是科学定义,更为准确。两种说明方法各有所长。至于哪一种好,可以根据写作目的和读者的不同灵活使用。说明文是兼知识传输与说明方法渗透于一体的文体。自我感觉,这类型的课文,说明方法的渗透应与知识传输并重,而不能仅仅把它当做一般的科学作品解读。

《神奇的克隆》教学反思15

终于把“神奇的克隆”上完了,可是回过头来看,又觉得留下的空白太多,学生只是热闹于克隆太神奇,太奇妙了,想象将来克隆好多东西让人们享用不尽。

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性文章的本质及特点是什么?

第一,说明文大致包括三种具体样式:

1、带有一定文艺性的,指科学小品,如《南州六月荔枝丹》

2、科普性为主的,如《向沙漠进军》《宇宙里有些什么》《神奇的克隆》

3、实用性的,如说明书、解说词等

第二,说明性文章知识性、科学性强。

教学这一类课文时,根据其文本特点,老师抓住知识点,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和说明方法,这是教学的主要任务。

第三、说明性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学中,它就应由“科”改姓“语”。

既然是语文课自然有别于自然、科学等学科。教学说明性文章,除了达成知识目标之外,应该还有着更为重要的教学任务。激发科学的精神,发展学生的语言,学习说明的方法,追寻课堂的情趣……引导学生关注知识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作者思考问题、关注生活、细心观察的科学态度以及知识所折射出来的人文情怀与科学光辉,都应成为说明性文章的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性文章是否需要说明方法的教授?

《语文课程标准》5~6年级的阅读目标中对于阅读说明性文章,有这样的要求:“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性文章教学难在什么地方?

对于这类科普性质的说明文章,学生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储备,特别是我们农村小学的学生更是知之甚少。脸红地说一句,我这个做教师的也是只知个大概,课前还要临时“充电”,以防课上被学生难倒。所以,科学知识的缺乏,这可能是应试教育带给学生的又一影响。如课文当中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就让我无法去说,只能告诉学生:“是爸爸妈妈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上,这就是有性繁殖。”

小学语文教材中说明性文章教学应注意什么?

说明文教学=讲解员介绍。教学时,如果教师像科技博物馆的讲解员那样,一厢情愿地去介绍科学知识,而学生枯坐冷板凳,成了只灌贮知识的容器。这样课上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迷迷糊糊,也失去了语文课的本味。

说明文教学=常识课。学生读到像《神奇的克隆》这样的说明文,科学知识匮乏的学生会有很多问题。如果教师再错误地说明文的目的是就是给学生以知识,那在教学中就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传达的主要内容时,千方百计地拓展关于该领域的知识,然而这样做,亦背离了语文教学的轨迹

上一篇: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下一篇:初中英语课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