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教学

2024-06-07

国际金融教学(精选12篇)

国际金融教学 篇1

摘要:国际金融课程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 也是经济类专业的核心统帅课程, 在本科课程安排和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通过该课程的系统学习, 帮助学生掌握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本业务知识和技能, 了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机制和作用, 了解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以国际通行做法为标准的金融活动内容, 使学生在今后的经济工作实践中能适应我国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分析和解决一些基本的经济金融问题。

关键词:国际金融,课程,改革

1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在国际金融的教学过程中, 达到下列基本要求:一是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能够对我国在金融领域的具体问题有较深的理解能力。二是培养学生具有能运用国际金融基本理论知识来识别、阐明、分析、研究、探索当前主要经济金融问题, 特别是研究分析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教学,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正确处理金融问题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把握相关行业的发展机遇, 并具有学习新知识、面对新挑战的基础准备。

2课程建设的主要成效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 主要成效

(1) 教学内容体系日益完备。

目前课程内容已经形成以开放经济下的国民收入账户的分析为起点, 国民经济内外均衡对立统一分析为主线, 内外均衡的实现为目标的完整的独具特色的宏观经济分析框架体系, 并与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金融学等其他金融专业课之间形成了一个合理的布局与分工,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过去存在的课程之间在内容上存在的不必要的交叉重叠问题, 为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学内容适时更新, 理论与现实结合日益紧密, 有关人民币汇率问题、国际收支的调节问题、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国际金融合作、美债危机、欧债危机等方面的生动案例让课堂教学变得丰富生动, 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目前基本上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职称与学历结构较为合理、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师资梯队。

(3) 教学方法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与提高。

案例教学法、引导式、启发式等教学法的有效运用, 使得看似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 易于理解, 缩短了课堂教学与现实的距离, 也让学生随时感受到课堂知识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有效性。

(4) 教学条件日益完备。

金融实验室、模拟股票市场已经成为学生专业实习、实验中心。资源丰富的学校网络教学资源为案例教学、创新教学提供了有效平台。国际金融课程案例资源和视频资源已初步建成, 新的授课体系设计更加合理、内容更加成熟。课堂教学已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 每位教师都能熟练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大纲、课程的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进度、各章节的课后习题、教学参考资料等, 都已上传到学校精品课网页, 学生可以随时上网查阅和学习, 教学及教辅资料可以实现师生资源共享。网上资源融入对教材内容的理论与认识, 增加了大量丰富的链接材料, 试题库、习题集等内容在原有基础上也做了进一步的修订与补充, 更好地满足了教学需要。

(二)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国际金融学融入了宏观经济学、投资学、会计学、财务学等方面的知识, 内容既广博又有一定的深度, 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如何有效处理好课堂教学的"博"与"深"的关系, 是我们一直在努力思考但至今还没有找到十分理想的"良方"。网络课堂教学做得不够理想, 今后还有待进一步开发与完善。

3教学改革策略

根据国内外金融理论与实务的迅速发展, 紧密结合改革开放特别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 不断改革创新, 从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考评等多方面对国际金融课程进行全方位的建设。

(一) 教学理念改革

从原来的填鸭式课堂灌输为主转化为沿着《国际金融学》视野,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反馈"的路径, 进行教学理念的改革与探索, 着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努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强调课堂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方法性与启发性, 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知识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 备课制度改革

由原来的各自为阵, 单兵作战的备课模式改革为集体备课制度, 即开课前组织任课教师共同备课, 逐章逐节地深入讨论并不断修订教学内容, 交流教学方法和经验, 完善教学方案。同时,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 留给教师自主性教学内容比重, 给教师一定的发挥自己特长的空间和余地, 以突出专业特性并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前沿性和研讨性。

(三) 教学方法改革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改革教学方法, 将综合性启发式教学方式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从提出和分析现实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 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 课堂上采取教师讲授与师生讨论, 学生自我问答相结合的方法, 教师讲授也改变按章、节、目顺序平铺的方法, 以章为单元, 提要基本内容、识记基本概念、讲解重点难点, 变枯燥的理论讲解为活跃的讨论研究;课堂下教师的课外指导以提出问题、提示思路、激发兴趣、引导查阅资料、组织课外研讨、批改作业论文为主要手段, 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思辨性, 增加教学的广度与深度, 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可以获得不断适应经济和金融发展变化所需要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

(1) 案例式教学法。

教学目的与效果: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国际金融一些抽象理论融入到生动鲜活的具体事例当中, 有效拉近理论与现实的距离, 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专业知识的重要, 强化学习动力。实施过程:学习相关案例, 了解事物发生、发展的基本过程, 然后对案例进行分析与综合, 最终得出结论。代表性案例:拉美债务危机、亚洲货币金融危机、国际政策协调问题等。教学效果:通过对案例的分析与综合,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大都较为深刻、牢固, 培养了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归纳的能力。

(2) 实证研究教学法

教学目的:强化理论对现实"解读"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过程:首先对理论假设与中心思想进行分析, 提出明确的理论观点, 然后提供数据材料对理论加以佐证, 在此基础上对主要观点做进一步的强调与说明。代表性内容:通过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变化与人民币汇率的相关性分析, 展示汇率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教学效果:增强了理论教学的可信性, 培养了学生驾驭理论、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 实践实习教学法

通过模拟实验室, 可以对外汇业务等进行模拟实习, 还可以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实践到具体的单位参加实践活动。

(4) 总结提高教学法

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理论, 进一步明确学习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归纳综合能力;帮助学生在明确不同知识点内在联系的基础上, 对阶段性的理论有一个宏观的、整体上的理解与把握。实施过程:在每一章内容结束时, 教师带领学生对全章内容进行分析与综合, 重点强调前后内容的逻辑联系, 明确学习的总体思路。课程讲授结束时, 再对整个教材的内容进行系统分析, 通过内外均衡这一主线把全书内容有机"串连"起来。教学效果:对学生综合归纳能力的培养产生了良好效果, 同时增强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5) 启发引导式教学法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 让学生以主体的姿态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努力做学习的主人。实施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不是轻易或直接把问题的结果简单地告诉学生, 而是从基础开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一步步把知识引向深入, 并最终得出结论。与上述几种方法相比, 这一教学方法不是独立的, 而是与上述方法相互结合地加以运用。教学效果:活跃了课堂气氛, 融洽了师生关系, 增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 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了突出

(四) 教学考核考评改革

突出能力考核, 强化考试对学习的激励与约束作用。考试考核方面, 加大了主观性试题的比例, 题型多样灵活, 强化对学生对知识运用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核。目的是发挥考试考查对学生的压力与激励作用, 让考试考查成为强化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环节。

改革传统的期终考卷单一性考试方式, 建立了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基础, 以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 以学习态度为参照的综合考评体系, 注重考评方式的多样化和考评指标的规范化。一是平时考评方式主要有课后作业、讨论发言、测验与考试等;二是课后作业包括写小论文、思考问答题、调查报告、专题研究报告等形式;三是期末考试题型和组卷的多样化, 期末考试题型的多元化是指每套试卷至少要设计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论述、计算7种标准化题型, 合理确定主观性和客观性试题的比重, 注重试题的认知层次和难易程度的协调搭配。

(五) 采取"创新型教学模式", 注重学生学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首先,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 申报校内外科研课题的立项;其次, 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公开发表论文;第三, 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科技竞赛活动;第四,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创业实践与创新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丁楚敏.浅析知识经济时代下职业教育的发展[J].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1-12:56-57.

[2]陈思路.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高职教育[J].职教论坛2009-04:88-89.

[3]江家珩.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浅谈高职教育因应策略[J].职教论坛, 2010-6:90-92.

国际金融教学 篇2

国际贸易单证课程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专业课,课程轻理论、重实践,是学生在校学习和步入工作岗位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型课程。

【1】“白纸”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单证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它综合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函电、国际经贸合同写作和商务英语等课程的核心知识和技能,以国际贸易合同的履行为主线,以各种国际贸易结算方式为背景,介绍了各种国际贸易单证的内容、格式、制作、审单和交单的要求、方法及技巧。

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国际贸易单证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应届毕业生在校所掌握的国际贸易单证技能与工作岗位需求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如何克服学生在校学习和工作所需之间存在的这种差距已经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贸易单证课程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在分析“白纸”教学法的基础上,结合国际贸易单证课程的特点,尝试将“白纸”教学模式引入国际贸易单证课程的教学中,以解决国际贸易单证教学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白纸”教学法介绍

(一)“白纸”教学法的含义

“白纸”教学法是指在国际贸易单证教学过程中,教师只将相关单证的含义、作用介绍给学生,而单证的内容和填制要求均不作介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构思和设计将单证所应包含的内容展现在给定的空白纸上。

“白纸”教学法要求学生能将单证和其他相关课程进行充分的衔接和利用,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想象力和设计能力来完成每一次课的要求,在“白纸”上完成自己的作品。

如果学生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课下不做充分的准备,这张“白纸”将不会显示出任何有价值的内容。

这种教学范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上课听讲的认真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其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传统的“被动接受”型学习转变为“主动获取”型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有效地解决校企衔接时存在差异的问题。

(二)“白纸”教学法的特点

在“白纸”教学模式下,任课教师事先只需将每张单证最基本的含义和作用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发挥,将对每张单证的理解与其他课程的学习进行有效的结合,再利用自己搜集的有关情报和信息,按照自己设计的格式将其呈现在“白纸”上。

然后,学生可分组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交流和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造性思维模式。

最后,教师对其“白纸”之上的作品进行点评,从而引出每张单据的填制内容和制单技巧。

“白纸”教学法的具体特点如下:

第一,“白纸”教学法更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国际贸易单证教学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再以配套练习来实现单证课程的教学目的,在这种机械的教学状态下,教师永远是课堂的主体,学生都是被动地去学习和接受知识。

而“白纸”教学法只把每张单据教师讲解的时间基本固定在15分钟左右,大部分时间都是留给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动手来学习单证有关知识。

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成为课堂教学和学习的主体。

“白纸”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表现在整个单证教学过程中,几乎都是以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辅助学生对白纸上呈现出来的设计进行改善、对内容进行删减、对格式进行美化。

第二,“白纸”教学法可充分调动课堂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性。

传统的国际贸易单证互动式教学主要表现为“师问生答”“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等模式。

“白纸”教学法改变了以教师灌输课程知识、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解答问题的单向教学模式,它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和学生共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单证课堂教学的信息传递变为双向性。

“白纸”教学法把师生作为教学的共同体,以学生在白纸上设计和制造问题来组织教学,这使得教学和学习氛围更加活跃,使得师生间你问我答的互动无限放大,使生生间、师生间产生联合互动。

第三,“白纸”教学法变传统的“填鸭式”为“和谐式”课堂。

“白纸”教学课堂建立在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平台上,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积极、活泼、宽松、开放的学习空间。

“白纸”教学法让学生可以自由地将自己的想法展现在白纸上,等待教师就白纸与其进行探讨,学生与教师间的关系和谐、平等、融洽,不再强调教师课堂的重要性,课堂上就教学内容由教师讲授、学生创造、师生共同营造课堂气氛,师生就所教所学知识共同探讨,使教学课堂变得更为生活化。

二、国际贸易单证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贸易单证课程的特点

国际贸易单证是紧密集合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函电与国际贸易合同专业知识的一门重实操、重应用的综合性双语实践课程,它重点强调外贸实务、商务英语、办公软件三个要素的综合运用。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将国际贸易合同履行的整个环节用单证的方式呈现给政府、银行和进口商的操作能力。

其主要特点如下:

第一,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外贸专业知识。

国际贸易单证是一门融合国际贸易所有核心专业课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其单证的制作、审核和交单涉及整个国际贸易履行环节。

而该课程以介绍外贸履行每个环节中所需单证的制作、审核、交单等为核心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悉国际贸易实务相关知识,掌握国际贸易函电专业英语,能够读懂国际贸易合同条款。

因此,国际贸易单证课程必须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和完成指定工作的能力。

第二,重视实操和应用。

国际贸易单证课程开设时间为大四的第一个学期,是学生即将走向工作岗位需掌握的一门综合性、专业性和应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通常要求学生将其已具备的国际贸易相关知识有效结合,将其应用于外贸实践中,

如根据国贸合同开立信用证、对有关信用证进行审核、根据合同和信用证制作有关单据等,课程中几乎不涉及新知识,只是强调将以往所学知识运用到单证制作中去,所以国际贸易单证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动手进行实操和应用,才能实现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第三,课程可精准对应工作岗位。

掌握国际贸易单证知识的学生可以直接就业,从事外贸单证相关工作,如跟单员和制单员,而国际贸易其他工作岗位如外贸采购、外贸业务、国际物流、外贸检验、外贸报关等均没有单独的课程来对应。

因此,国际贸易单证课程的教学相比其他国贸专业课程而言,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实操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学习该课程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单证相关知识并能熟练加以运用。

(二)国际贸易单证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外贸知识薄弱。

南阳理工学院电子商务学院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来自全国各省市,学生的英语程度参差不齐,对前期课程(国贸实务、外贸函电、外贸合同)掌握程度不一致;专升本与本科班混班上课,专升本学生以前都不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英语水平和外贸基础知识过于薄弱;

前期课程都以出口作为主要方向,学生很难转变思路变成进口商;前期所学知识都是碎片化、零散的知识,学生很难将其进行有效融合等原因给国际贸易单证课程的教学带来了困难。

2教师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国际贸易单证课程的任课教师大多数都是毕业直接任教,导致教学以教室为主要场所、以黑板和PPT为主要工具、以讲解为主要手段,使得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因此,教师只是教会了学生一味去照搬教师所讲的单据模板去填制单据,使学生认为单证课程就是一种填空题,甚至单据中出现错误学生也发现不了,一旦在工作岗位上碰到实际问题,学生将会束手无策。

这种教学模式使得课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严重脱节,阻碍了学生从事单证相关工作的能力的培养。

3实验课模式固定。

国际金融教学 篇3

关键词:国际金融课程 教学创新 教学互动

国际金融课程是国家教育部确定的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主要分析和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间货币运动规律、国际金融业务、国际货币金融关系以及内外均衡的实现等问题,是一门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的应用理论学科。内容上既有宏观理论(如: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资本流动理论等),又有微观实务(如:外汇交易实务,外汇风险防范实务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结合所学金融理论与实务,分析现实经济生活中的经济、金融现象和问题,在工作或生活中尝试国际金融方面的结算和交易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如何提高《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互动性,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获得知识,以求达到教学效率的最大化,探索创新型教学方法,是有效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的关键。

一、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

国际金融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的直接结果,同时国际金融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的发展。其主要特点包括以下方面。

(一)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的知识综合性和关联性强

从知识结构看,《国际金融》的研究内容包括如下方面:一是有关国际收支方面的问题;二是汇率问题;三是国际金融市场及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四是内外均衡的政策搭配问题;五是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危机等方面的问题。由此可见,研究和教学口径之宽广,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从《国际金融》的研究内容看,该课程同其他一些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是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理论。二是货币银行学中的系列理论。三是其他一些学科。例如,《国际金融》要用到国际经济学中的一些原理,对《国际金融》原理的阐述还要涉及到一些初级的高等数学知识。因此,要学好这门课程,必须具备较好的相关理论基础知识。

(二)课程的内容更新速度快

随着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国际金融的理论和实践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例如,欧洲经济一体化和政治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货币体系格局的新变化、WTO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和货币危机问题、国际金融市场的创新和人民币的汇率形成机制和升值压力等热点和核心问题。这些都要求《国际金融》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经济发展的潮流。

(三)理论和实践性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掌握知识和获取技能的一般途径,对于国际金融来说,这一原则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一方面全球范围内国际金融活动极为活跃,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另一方面我国开放程度的加深使外部均衡问题日益突出,国际收支出现巨额顺差,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内外均衡的冲突越来越引起注意,而这一问题的表现及其解决在我国总的来说还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总结。

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从宏、微观层面更透彻地认识经济生活、理解国家经济政策和金融体制改革,强调对与国际金融业务相关的经济实务、涉外企业管理等工作所必备的国际金融理论与实务的理解和应用。

(四)需要创新思维

全球经济金融环境瞬息万变,如何创新金融工具、避免金融风险、保持外汇汇率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完善金融市场、促进各国金融关系的协调发展,是每一个国家政府关注的首要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有创新的思维。

二、提高《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互动的必要性

(一)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

目前在我国开设国际金融课程的院校中,大部分在教学方面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以教师集中授课,学生单向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所接受的金融知识主要是由任课教师来传授,有关国际金融信息面比较窄,主动性较差;由于板书,互动性少、趣味性不够;受课堂时间所限,教师不能一一地诠释学生疑点问题;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感性认识不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等等。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较难适应当今金融业信息化的需要。

据有关毕业生就业反馈的信息显示,社会需要的是既熟悉掌握专业知识,又具有一定实践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随着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以互动性教学为基础,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大学生。这也是为适应社会对国际金融专业才人的培养需要。

(二)国际金融课程互动性教学的必要性

1.熟练掌握国际金融课程内容是社会各金融机构的业务操作技能的要求。在银行部门,很多业务都需要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如网上交易、网上结算等;在证券交易部门,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查阅股票行情,进行股票交易和结算。在保险公司,也在应用网络技术从事保险业务的宣传和交易。

2.通过多媒体互动性教学,可以提高教师的授课质量。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结合声音、图像能较好地把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如把国际金融课程制作成课件,并配有FLASH动画和声音效果,学生也容易在绘声绘影中接受课程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通过计算机网络互动教学,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动手机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应用了诸如外汇模拟交易、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等教学系统,根据金融机构业务技能模块,对学生进行训练,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对提高《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互动的一些建议

针对现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了满足社会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国际金融》课程在社会实际部门中也迫切需要既通晓相关理论知识,又能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如何提高教学互动性,使得学生在实践活动和教学互动中既能学到课本上的知识,又能掌握课本外的相关的技能,我们应对《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课堂教学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引领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在教学开始,应首先明确国际金融课程的时代性、实务性、面向国际化培养金融人才的紧迫性,使学生形成掌握国际金融知識有用性的认识。但是,对专业课程学习目的性、重要性的强化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网络信息资源的丰富也促成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的快速转移和降低。所以,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始终以个人的教学热情和激情感染学生,维持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持续的注意力和兴趣。

(二)整合相关案例,联系现实,实施知识形成性教学

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作为教学主体,进行知识的传授和专业信息的发布,取代了学生主动获取信息、进行大脑加工、再认知,形成新的认识和发现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直接导致学生学习过程的被动与学习兴趣的降低。引入探究式学习方法,需要在学生获得知识阶段同样注重学生认识、学习过程的特点,实施知识形成性教学。比如,在汇率政策、汇率制度对一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外汇风险管理的教学中引入任务,学生负责人民币升值对外贸进出口企业的影响以及进出口企业实施的降低和防范汇率风险的措施等方面的案例收集和结论归纳。教师负责我国国际收支失衡(连续17年双顺差)以及高额外汇储备增长的案例资料,组织探讨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对人民币汇率、相关国内经济变量的影响以及人民币汇率变动的反作用;组织总结涉外企业外汇风险资产的管理策略和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高额外汇储备资产的有效管理尤其是大量的美元外汇储备资产的风险防范和化解策略。通过整合大量具体而现实的案例并从中分析总结,归纳出相关理论。认识的形成性教学过程更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重要性的认识。

(三)引入開放式论题,进行比较分析和展望,大胆尝试理论前沿探讨

在国际货币制度、金融监管体系发展建设中,先行介绍最适度货币区理论,并通过欧元启动与运行的典型案例,对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欧元体系等系列组织机构、制度形成与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欧盟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方面的信息作补充介绍,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讨论思考亚洲经济金融合作与一体化进程中的“亚洲货币共同区”“亚元”产生与运行的可行性分析和制度建设。这种开放式论题的引入,能有效地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并联系现实进行比较分析,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并创新认识,为后续专业学习和选择研究方向奠定了兴趣基础。

(四)积极创设情境教学,引入动态教学过程,引发对知识的思考和重新认识

在布置学习任务,进行小组专题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入动态教学。比如在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与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前景两个专题讨论任务中,假设小组发言代表是未来的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未来的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现在分别就人民币汇率制度和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相关问题作专题汇报,小组成员作为各自智囊团成员参与回答中外记者提问。不参与以上两个专题讨论的其他小组人员作为中外媒体记者对以上两个小组的人员就专题内容进行采访,并撰写评论报道。通过特定情境下的动态教学活动组织,引发学生思想的碰撞与交流,强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促成其对理论认识的深入思考。

(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合《国际全金融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国际金融课程学习中必须引入实践性的教学模式。

1.在教学过程中开设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以及黄金买卖交易模拟等金融交易环境。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相关的软件,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购买这些软件,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可以模拟操作的平台。另外,在期货市场中进行投机以牟取利润的方法,也是一种新兴的投资途径,在我国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采用。正是在这种市场需求下,市场上存在很多完全涵盖了实际运行的期货、外汇交易系统功能的软件,如智盛系统等。如果学校有条件买回这样的软件,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这些软件的操作,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高实践能力、业务技能,以培养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素质。

2.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设置中,《国际金融》课程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国贸专业的学生讲授《国际金融》课程的过程中,除了让他们熟悉上述所讲外汇交易模拟、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以及黄金买卖交易模拟等相关的操作软件之外,还可以通过与他们之前所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相配合,在学生的国贸实习和模拟操作中加入有关国际金融内容,如对外报价,汇率换算,出口收汇、结汇,外汇风险防范等,以便让学生领会本学科在实践中的应用,有针对性地加强有关国际金融操作的训练,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进出口贸易融资、出口信贷等相关知识点,激发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袁成龙,张玉华.《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研究[J].科教文汇,2008,(11).

[2]吴成颂.《国际金融》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7,(10).

[3]王晓军.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与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金融经济,2008,(14).

[4]陈雪.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8).

国际金融教学 篇4

关键词:双语教学,浸入型双语教学,保持型双语教学,过渡型双语教学

一、双语教学的定义及类型

双语教学并不是中国教育体制中所独创的, 在世界其它国家同样也存在双语教学。但是双语教学在中国还是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双语教学在中国来说, 是通过在学科学习中对学生进行母语和外语的教育 (主要是英语) , 以期达到学生最终掌握两门语言的目的。在进行双语教学的实践中, 它并不是为了单纯教授两种语言而设计的课程, 而是运用两种语言作为媒介语来向学生讲授学科知识。

双语教学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即浸入型双语教学 (Immersion Program) , 保持型双语教学 (Mainte nance Bilingual Education) 及过渡型双语教学 (Transitional Bilingual Education) 。

二、目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在大学所推进的双语教学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第一, 双语教学的教学策略没有统一的标准。第二, 学生接受能力有限。第三, 教材的使用有待进一步系统化。

三、提高双语教学的措施

杨嘉铭 (1997) 曾提出双语教学应该从“学生、教师、教材”这三方面入手, 并认为只有这三方面协调发展才可能使双语教学顺利开展。除此之外, 双语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应依靠整个专业的系统建设, 而不应是仅仅关注个别课程的双语教学建设。下文将就此展开论述。

(一) 注重教学课程内容设计

学生在学习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双语课程中突出反应出的问题体现在对于专业词汇掌握较少并且较难理解, 阅读专业的英文教科书有较大难度。相信这样的情况在其它双语教学课程中同样存在。综合分析造成以上情况, 大致和学生本身的英文基础有关。此外, 由于使用的欧美原版外文教材, 其内容的编写也带有非常强的欧美国家教育风格, 随之带来的就是学生也需要去适应这种风格并修正自己的学习习惯。如果之前学生未经过相应的训练, 这将给学生的学习带来较大困难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阻碍。针对这样的情况, 在课前教师可将每一章课程内容中所涉及到的专业词汇及其释义提供给学生, 供学生预习使用。在正式开始上课后, 也可再重复讲解这些词汇以加深学生对这些词汇的印象。

此外, 具体的上课内容应该遵循有逻辑、有条理、简单清晰地原则。由于欧美原版教材有一突出的特点就是在讲述理论的同时会附加大量的案例来解释理论, 也以此来避免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理论或不知道该理论可以运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何种问题。这样一来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 如果学生的语言基础和阅读技巧训练较为薄弱, 这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把握重点的问题。

(二) 灵活运用双语在教学中的使用比例

在对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双语教学实践中发现, 学生对于英语的掌握存在参差不齐的情况, 听、说、读、写能力都有所区别。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对授课进行调整, 集中凸现在使用英语与中文的比例。在教学初期可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询问学生预习及课堂听课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主要是针对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听懂老师的上课内容及其读懂教科书内容。根据学生不同的反应应对教学使用的语言进行调整, 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当然与学生就课程的授课形式的沟通应该贯通整个课程, 这样为的是了解学生在每一阶段对于课程的学习反馈, 如果已渐渐克服语言困难并且熟悉了这种授课方式, 可以渐渐加大英语使用的比例。

(三) 灵活运用对比教学方法

文中以上部分已提到, 目前由于双语教学大量采用的是欧美原版的教材。本院所开设的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也采用了美国原版教材。在使用该教科书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发现该书所附加的一些内容及其案例主要侧重于他们本国的情况。该门课程的具体特点是大部分理论是通行的, 只是个别理论所遵循的原则会有所不同。如国际收支平衡表由于各国所遵循的编写原则不同, 教科书的编写明显偏向叙述本国的编写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对该国的编写方式进行讲述并也对本国的编写方式进行详细讲述。在讲授完理论部分后, 可布置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对本国最近几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进行分析, 从而加深理解。

(四) 通过系统的专业课程建设, 建立良好的双语教学平台

上文就双语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证, 其实在本院所开展的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双语课程也存在相似的问题。总结所有这些问题的最基本根源还是存在于学生本身, 学生对于语言的掌握及其阅读欧美原版教材的训练。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双语教学的实践者不应单单把目光集中在单门双语课程的建设上, 而是应该为整个双语教学建立一个系统, 搭建一个平台。要做到此, 应该考虑以下措施。

第一,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简而言之, 学院需要根据专业特点明确专业所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以本院为经济学专业学生开设的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双语课程为例, 该专业的目标是要培养面向东南亚的经济学专业学生。在这样的前提下, 开设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这样的双语课程也是为了帮助同学在学习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第二, 有选择的进行招生。由于双语教学需要学生拥有相对较好的英语基础, 所以在专业招生时就应注意考生的英语分数。争取招收一些英语基础较好并且水平相当的学生, 这样可为日后学习扫清部分障碍。

第三, 系统设计专业课程。在四年的本科专业学习中, 应该考虑在第一、二学年期间集中开设该专业的基础课程其中应该包括大量的英语训练课程, 如基础英语、听力、口语、写作课程。这些课程应该进行单独开设, 并配以专业的教师进行强化训练。此类型的课程可以强化学生的英语基础。此后, 可在第三、四学年开设专业双语课程。在这样的平台上, 相信目前双语课程教学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

四、结论

中国大学开展双语教学已经有一段时日, 其目的是通过使用母语和外语 (主要是英语) 来进行专业课教学。通过这种授课方式, 希望学生不仅可以掌握学科知识, 还可以促进学生对外语的学习。在双语教学实践中遇到一些问题, 如学生语言基础薄弱和没有统一的教学策略等。针对这些问题, 双语教学的实践者可以通过课程内容的设计, 灵活运用两种语言与对比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学习。但是最根本的还是建议通过系统建设专业, 明确专业建设目标, 选择招生对象和系统设计专业课程来为双语教学的进行建立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方帆.从双语教育的迷思看双语教学的课堂实践[W].双语教育研究网http://www.double.cc/stylel/article.asp-id=20147.

[2]张维佳.双语教学的性质、条件及相关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国际金融教学 篇5

<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和时代性很强的课程,该课程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在其教学过程中必须改革教学方法、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及形式,才能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因此其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也应从这两方面入手.

作 者:韩莉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100083 刊 名:当代经济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ECONOMICS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4 关键词:国际金融   课程   教学方法   改革  

国际金融教学 篇6

关键词:国际金融;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544(2009)04-0073-02

国际金融是我国高校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学科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在当前我国经济开放程度较高和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学好国际金融这门课程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我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和影响、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政策措施等等, 而且也有助于学生毕业以后从事国际贸易、 国际金融等相关工作。 但由于国际金融这门学科的理论性、 实务性、综合性都很强,要学好国际金融并不容易。这就需要教师运用科学、务实的教学方法来教好这门课程。笔者经过多年探索,总结出了“6+1”教学法,就是在教学中要做到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理论与政策相结合、宽度与深度相结合、中文与英文相结合、课件与板书相结合、教材与网络相结合,同时还要做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即六个“结合”加一个“简单化”。 该方法在笔者长期的国际金融教学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1.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开展科研活动并将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过程,不仅能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树立教师的威信,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重感,而且可以使学生对某一个问题形成比较全面和深刻的认识。近几年来,笔者对人民币汇率问题进行了较多的研究,也公开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如《通货膨胀下的人民币汇率为什么会稳中有升》、《人民币汇率的“三难”困境及其对策》、《世界各国汇率安排现状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的参考程度分析》、《从特别提款权看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等。 这些研究不但丰富和深化了笔者对人民币汇率的认识,而且融入到国际金融教学中,也使学生比较全面和深刻地认识了人民币汇率问题。

2. 理论与政策相结合。在国际金融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将国际金融理论与我国的有关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对外金融政策相结合。这样做,既能够使学生直观、真实地理解有关国际金融理论,又能够培养学生用理论观察政策,用政策验证理论的思维习惯。如在讲述汇率问题时,应当紧密结合近几年来人民币汇率升值走势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来进行分析,根据影响汇率变化的因素、汇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的选择等理论,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利弊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取向。在讲国际收支问题时,要结合我国10多年来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数据资料,根据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原理和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影响、措施等理论,分析我国国际收支长期顺差的原因、对我国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我国应对顺差的政策措施。在讲外汇管理问题时,要紧密结合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进行介绍。如2008年7月国务院出台了新的外汇管理条例,教师就应当更新教学内容,引进新外汇管理条例的内容。在讲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政策时,必须紧密结合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等实际来分析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等理论。

3. 宽度与深度相结合。国际金融课程涉及的知识面不仅宽,而且有一定的深度。该课程不仅涉及宏观经济学、财务管理学、会计学、货币银行学、统计学等较多学科,而且又有较多的数学模型。在国际金融教学中,笔者利用自己专业知识面较宽尤其是较扎实的财务会计基础和一定的经济学理论功底,将国际金融知识的宽度与深度有机地结合起来。如讲国际收支平衡表,首先要介绍借贷记账法的原理;讲外汇风险防范措施时,首先要介绍货币的时间价值原理;在讲汇率变化幅度时, 首先要介绍统计学中增长速度的计算原理。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上述国际金融问题。 对于汇率理论、国际收支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理论等较深的问题,教师不能回避。尤其是对于有关的数学模型包括数学公式、图表等,教师更不能以自己不懂数学为由回避不谈。从事国际金融教学的教师应当认真学好宏观经济学、微积分等基础课程,这样才能将国际金融的有关理论问题讲深、讲透。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如果只注意知识的宽度,学生就会学得很肤浅;如果只注意知识的深度, 学生就不能全面地掌握课程的知识结构,也不能全面地理解问题。在笔者主编的国际金融教材中,将国际金融知识分为基础篇、拓展篇和深化篇,就是贯穿了宽度与深度相结合的教学理念。

4. 中文与英文相结合。如今我国的经济已经是高度开放的经济,而国际金融又是与开放经济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既然是国际金融,如果不涉及英语,那就不能称国际金融。因此,在国际金融教学中,要特别注重中文与英文相结合。中文与英文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阅读有关国际金融的英文文献,也可以为学生今后从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工作奠定一定的英语基础。 如果教师有较高英语口语水平,学生也有较好的英语阅读能力,最好采用国际金融原版教材进行授课。如果没有条件采用国际金融原版教材,也要尽可能在国际金融教学中多用英语词汇。 凡是国际金融的有关概念,都应将其英文名称标注在中文名称的后面。在讲国际结算中有关汇票、本票、支票、信用证等内容时,要对照全英文的汇票、本票、支票、信用证等示样分析它们的构成要素和基本特点。

5. 课件与板书相结合。 随着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我国高校的教学条件在不断改善。如今,高校大多数课程都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课件教学具有美观、信息量大、便于数据图表的讲解等优点。但是,如果教师单纯依靠课件进行教学,完全抛弃黑板板书,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一方面是因为如果单纯依靠课件教学, 学生上课时会产生疲劳感,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教学中有些内容必须通过板书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如在国际金融教学中,凡是涉及有关模型推导和理论论证时,通过在黑板上板书的形式进行讲解,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有关图形和公式的来龙去脉,这与采用课件形式将问题和盘托出相比,效果要更好。另外,有些在课件中没有出现的重要概念、词汇或者学生没有听清楚的字、词等在黑板上板书,也能够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词汇的印象,更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事实证明,在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时,传统的板书形式仍然不能丢。

6. 教材与网络相结合。目前,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知识、了解世界的宽阔平台。在国际金融教学中,除了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外,还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国际金融的基本原理,而互联网可以给学生提供国际金融方面的最新形势、事件、数据和政策,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因此,国际金融课程教师不仅自己要利用互联网掌握最新的国际金融动态以充实教学内容,还要引导和督促学生上网了解国际金融方面的知识。可以向学生推荐的有关国际金融方面的网站有: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网站。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人民币汇率、我国的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外债等历史数据和最新数据,还可以提供我国外汇管理方面的最新政策动态。中国银行网站则能够反映有关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等方面的实务知识。如果要了解有关国际货币体系、国际金融机构方面的信息,可以登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网站。

7. 复杂问题简单化。 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要达到教学目的就需要将复杂的问题用最容易让学生听得懂的语言进行讲解。根据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有时需要从最简单的原理讲起,使学生清楚地理解教师所讲的理论。如在讲蒙代尔—弗莱明模型即IS—LM—BP模型时,就要从IS、LM、BP曲线的推导讲起,使用一套比较容易让学生理解的方法进行推导, 并详细说明在IS曲线下为什么国民收入与利率负相关, 在LM曲线下为什么国民收入与利率正相关,在BP曲线下为什么国民收入与利率正相关。这样讲解就能够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IS—LM—BP模型的理论和应用。 又如,在讲述“黄金输送点”时,首先要介绍在金币本位制下国际结算的手段有黄金和外汇两种,选择哪一种结算手段就要看对付款方和收款方的利益影响。如果外汇汇率过高,付款方觉得不如支付黄金,这时就有了黄金输出;反之,如果外汇汇率过低,收款方觉得不如收入黄金,这时就有了黄金输入。而“黄金输送点”的“点”是指某一个汇率水平,即外汇汇率低于一定水平,就会有黄金输入,这时的汇率水平就是黄金输入点;相反外汇汇率高于一定水平,就会有黄金输出,这时的汇率水平就是黄金输出点。这样介绍“黄金输送点”就能够使学生完全理解这个概念。

总之,从事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教师,不仅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科研水平,还要不断探索和创新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中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探析 篇7

作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重要专业课, 国际金融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加入WTO以来, 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速度加快, 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活动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日趋重要。在此时代背景下, 既精通外语又熟悉国际金融理论和实务的复合型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部2001年9月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1]4号) 中指出, 对于加入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 三年内高等院校外语教学课程要达到占所开课程的5%-10%。为此, 国内很多高等院校, 尤其是财经类院校都十分重视国际金融课程建设, 并纷纷将其列入双语教学改革的第一批试点课程。

二、国际金融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 由课程自身特点所决定。

作为一门应用型经济理论学科, 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如何同时实现一国的内外部均衡。在理论方面, 我国的国际金融学科具有明显的国际性和移植性, 因为很多内容都是在借鉴和参考西方金融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建立起来的。许多理论观点都需要从国外引进, 并不断更新、消化和吸收;在实务方面, 外汇交易、国际结算等很多国际金融专业实践都需要用外语来操作, 熟练使用外语工具是完成实务操作的前提和基本要求。因此, 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外语工具, 才能完成本课程的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

2. 当今时代的要求。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国际经济活动中的金融创新呈现出日新月异的面貌。时代的发展要求国际金融教学必须紧跟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际经济活动, 因为新的交易规则和交易品种总是在不断完善和更新着国际金融教材的内容。然而, 国内现有的教材普遍内容陈旧, 更新速度慢, 没有及时将最前沿的新内容补充进来, 而欧美教材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能较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 更新速度较快。但目前国内欧美教材中译本的固有缺陷也使其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 在国际金融课程教学中使用欧美英文原版教材开展双语教学是时代的要求。

3. 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目前, 我国的证券公司、商业银行和上市企业的涉外活动越来越多, 对复合型金融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近期的一项调查表明, 目前我国金融界最缺乏的就是既能熟练操作国际经贸金融实务, 又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的金融人才。针对这一现实, 在教学中必须对以单纯汉语为载体的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将外语 (主要指英语) 工具贯穿于国际金融课程教学的全过程, 将外语教学和专业教学有机结合, 融为一体,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为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更好地为我国的金融和经济发展服务。

三、国际金融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 双语师资严重匮乏。

双语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 而双语教学则是一门包含了诸多学问的高深艺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一方面要用双语完成专业知识的传授工作, 同时还要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这就对教师的英语听、说、读、写水平及其专业背景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 要兼顾专业和外语两方面的内容。一般来说, 英语教师虽然发音纯正, 英语水平很高, 但他们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 不能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 所以无法胜任本课程的双语教学工作;而专业课教师虽然专业知识扎实, 但他们的英语水平往往不达标,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英语训练。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专门培养双语师资的教育体系, 现实的困境使得我国双语师资严重匮乏。

2.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除了掌握前期的相关专业知识外, 学生还必须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 才能保证双语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双语教学是用英语来学习专业知识而不仅仅是学习英语, 因此对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水平有更高的要求。而我国大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同一班级学生的英语基础差距很大。即使是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 对于英文原版教材的理解程度和阅读速度也不能与中文教材相比。而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 双语课不但不能起到提高英语水平的作用, 还会降低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阅读原版教材和相关文献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严重影响了学习积极性。因此, 学生的英语能力问题是开展双语教学的一大难点。

3. 缺乏统一合适的双语课教材。

教材是双语教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是双语教学的首要问题。目前国内没有统一的教材供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使用, 各高校有的选用英文原版教材, 有的选用自编教材。原版教材更新速度较快, 能使学生接触到世界最前沿的理论, 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符合与国际接轨的要求, 且英语表达原汁原味, 但缺陷是价格较贵, 且教学计划和内容与中国国情结合不够紧密。自编教材往往更适合我国大学的实际教学状况, 能弥补原版教材在这方面的不足。但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接受过出国培训或专门的写作训练, 有些教材内容甚至是通过“金山快译”等翻译软件翻译成英语的, 这样的“汉化英语”不仅不地道, 而且还容易出现一些语病和歧义。

4. 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 本课程授课方法单调, 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将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集中到一个班级上课并采用“英译汉”的单一教学方法, 将双语课上成了专业外语课。这不但偏离了双语教学的初衷, 也严重损害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 课程考核太注重期末考核, 而忽视了平时考核。

四、对策建议

1. 大力开展双语师资队伍建设。

第一, 制定相关激励措施, 如提高双语教学学时的系数, 在职称评定和年度评优方面进行适当倾斜, 以鼓励教师不断提高外语和专业知识水平;第二, 直接从国内双语教学开展较好的重点院校或从国外高校引进人才, 通过人才的带动效应提高双语教学水平;第三, 组织有发展潜力的教师轮流出国进修和深造, 或聘请国外专家对校内双语课教师进行英语培训, 以提高其英语表达能力。

2. 营造良好的英语氛围, 适时开展双语教学。

各相关学校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双语教学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如通过组织学生收看、收听英语节目和广播, 开展英语演讲、朗诵比赛, 组织英语文艺演出、文化节等活动, 学校广播站加强英语广播等,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提高英语水平。另外, 双语教学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 学校在设置课程时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一般而言, 国际金融双语课比较适合大三、大四的财经类本科生, 因为此时很多人都通过了英语等级考试, 英语水平较入学时有了很大提高, 而且高年级学生已经修完了宏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等基础课, 这些为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 加强双语课教材研发和教学实践。

优质的双语教材是提高双语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原版教材虽然优势明显, 但并非完全适合中国学生, 本土优秀的双语教材是较好选择, 能有效反映中国的对外开放以及对外金融发展状况, 且其思路、架构、语言都让学生倍感熟悉和亲切, 减少双语课学习的压力和负担。为加强本土双语教材建设, 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并配备一支具有较强外语水平和专业知识的教师队伍进行教材研发和双语课教学实践。

4.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针对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别可采取分班授课的方式, 对英语成绩较好的班级可加大英语授课的比重。另外, 针对不同的内容, 也应有选择地确定中英文授课的比重。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以引导式教学为主,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互动,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例如, 可以采用国外课堂教学中广泛使用的presentation方式, 即小组讨论并派代表上台发言的方式。教师在课堂上应尽可能增加提问, 举行课堂辩论赛,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要改变仅注重期末考核的传统考核方式, 加大平时考核所占比重, 平时考核应占70%, 期末考核仅占30%。平时考核的内容包括考勤、课堂表现、作业等, 对平时积极用英语回答问题或提出新见解的学生可考虑加分。期末考试试卷采用全英文的形式。

参考文献

国际金融教学 篇8

一、案例教学在国际金融教学中运用的关键环节

(一) 完善推广案例教学的制度保证

案例教学成功运用的一个关键点是案例的收集和编制, 由于个人的时间精力有限, 仅靠个人力量很难收集和编制出众多适合教学需要的案例。这就需要学院或系里教研组集体编制案例库, 学院应当拨出适当经费支持案例库的建立。此外,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倾注大量的心血, 因此需将案例教学效果与教师评估制度相结合, 在对教师各项工作进行评价的规则中加入对教师案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评价内容, 并与教师的考核和晋升挂钩, 从制度上保证案例教学的推进。所以, 引入案例教学需要对与教师业绩相关的一些制度进行相应调整, 使案例教学制度与其他制度协调, 以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和持续性。

(二) 选取合适的案例

选择适当的案例材料、以精选的案例为材料是成功案例教学的前提基础。在案例教学中容易出现为案例而案例的情况, 一定要注意选取与教学内容联系密切, 能够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理解的案例。国际金融教学案例的选择要体现典型性和启发性。在案例设计时, 要根据教学目的与要求, 正确处理教学内容与案例的关系, 选用能够反映教学内容的典型案例, 从而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案例的选择和编写还应尽量与当前的国际金融领域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相结合。同时, 要准备与案例密切相关的阅读材料, 包括原理、原则等理论框架。国际金融案例本身既不是纯理论性的内容, 又不是简单的事例, 它包含着需要思考的内容和问题。越能引人深思的国际金融案例, 越能给学生留下较多的思考空间, 教学效果就越好。此外, 要把握好案例的难易程度。案例太难, 学生可能因知识储备不足而无从下手, 只有消极等待课堂上的灌输;案例过易也达不到教学目标, 会降低学生的参与度。这就需要教师自己根据教学内容来编制案例。教师平时要注意从多渠道多途径收集与教学有关的案例, 比如从各大财经报刊杂志、网站及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多留意与国际金融市场有关的资料。此外, 教师要注意不断更新旧的案例, 这样才能真正达到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目的。

(三) 注意案例教学环节的衔接

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案例的提出。可以尝试由学生自己提出课堂上进行讨论的案例。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能力, 学生的积极参与就变得更为重要。由教师选择案例的优点是可以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 并且便于教师课前设计教案, 更好的把握教学过程。但学生的关注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教师精心挑选的案例有可能学生并没有兴趣讨论。因此, 可根据各个班级学生的情况, 安排不同的时间由学生自己选择讨论的案例,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便于教师更好的了解班上学生的关注点。其步骤是:第一, 准备演讲的小组自由选题, 完成选题后需与教师沟通并为正式的案例分析题目。第二, 学生在选题基础上制作案例资料。第三, 课堂上安排该组学生配合PPT资料进行演讲, 如果案例比较复杂可以先将演讲资料发给其他小组的学生。第四, 学生讲演完毕, 可由其他组的学生提问, 讲演的学生来回答。第五, 教师进行及时的总结。学生讨论结束后, 教师应对案例讨论进行总结, 并对小组成绩进行评定, 通常可以从选题的价值、演讲水平、同学的反应等方面给予评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决策能力, 而且通过上课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国际金融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 处理好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案例教学一个主要缺陷是时间往往占用过长, 特别是讨论热烈时往往时间难以控制, 这无疑会挤掉了传统理论教学的时间。传统的教师讲授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学生连基本的概念理论都没有掌握的话, 是不可能结合基本理论对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的。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协调好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时间分配, 考虑到本科教学及金融市场学学科本身的特点, 还是应在传统教学上分配较多的时间, 尽量避免案例教学占用过多的时间。这一方面当然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 另一方面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组织教学能力, 比如应事先把案例发给学生, 让学生先作准备, 或者在案例讨论时事先明确规定讨论的时间 (一般在下课前留20~30分钟, 这样时间易于控制) , 在讨论时能恰当的引导学生, 对于一些与主题无关的发言应及时打断, 引导学生回到讨论的内容上来, 最后适时进行收尾总结。

(二) 案例与理论阐述并重

在国际金融案例教学中, 教师应将理论、案例和案例点评相结合, 以案例分析为主, 在案例分析过程中链接有关理论。这样, 既便于学生对国际金融基础理论的掌握, 也便于在国际金融的研究和实际操作中更加方便地运用案例。因此,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做的不是匆忙地去选择若干案例, 而是要确定让学生掌握哪些国际金融基本原理, 然后, 再选择出能够说明这些原理和理论的案例。案例材料需要重新进行组织编排。一个好的国际金融案例不是简单机械的课堂陈述, 它应能给学生提供一个需要深入思考的复杂环境, 使学生能在一定的研究框架内就现实国际金融问题和原理作出判断。因此国际金融案例最好不要拿来就用, 而要围绕一个理论主题、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进行一定的编排、剪裁和加工, 使其更具针对性, 更加紧密地结合当前的现实国际金融环境、理论命题和改革中的热点问题, 从而更有助于国际金融案例教学的开展。

(三) 注重案例的真实性和时效性

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件, 若使用一些近似案例的国际金融现象或设计的案例与客观现实情况相距较远, 就会使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打折扣, 因为学生不可能积极地为一个虚假的案例作充分的准备。案例所引用的数据必须有来龙去脉, 从而使学生掌握获取国际金融数据的方法。此外, 要注意案例的时效性。如果选用时间跨度长的案例, 内容可能会陈旧过时, 缺少时代特色, 也会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因此, 在国际金融案例教学中, 要求教师也要随时关注最新的理论和时事, 并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更广范围的问题。由于案例教学的推广, 有不少案例集相继出版, 同时有些教材里也包括了案例资料。但选择案例一定要新, 最好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这种案例更容易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因为事情正在发生, 会有许多新闻报道, 学生处于事件环境中, 感觉更真实。如, 2009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就是一个很好的国际金融教学案例。另外, 新事件的发生和结果的时间差便于学生验证自己结果或推论的正确性, 从而更好的关心国际国内的新闻事件。

(四)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能动性

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 理论性和实践性俱强的特点决定了在国际金融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十分必要。哈佛大学的教授认为, 使用案例的目的是让学生学, 而不是为了让教师教, 教师的职责是把学生的思想都激发出来。成功使用案例的关键是如何对学生提出问题, 而不是给出答案。为了更好的发挥案例教学的优点和调动学生参与的能动性, 教师在上课前需要作以下准备: (1) 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 深入把握教材内容。在设计教案时, 对基础理论, 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部分一定要全面设计, 从而保证学生对国际金融课程基本内容的掌握, 在此基础上再展开案例教学; (2) 把班里的所有学生都划分到学习小组里, 每一位学生都在自己所在小组进行案例分析, 小组的划分是案例教学的基础。小组的划分应以学生自由组合为主。教师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学生通常喜欢同质倾向的组合, 要调动班委的积极性来调配小组成员; (3) 精选在课堂上进行讨论的案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首先要选择最新发生的事件制作成案例;其次要考虑案例的难易程度, 过难或过于简单的案例都不适合。最后要注意案例讨论的频率, 在哪个章节进行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应达到什么目的, 教师在上课前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摘要:在西方国家, 案例教学被广泛地运用于教学中, 国际金融课程属于一门理论性和实务性均较强的课程。在国际金融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理论联系实际, 在国际金融教学中大力推广案例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国际金融,案例,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焦继军.金融学科案例教学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7, (1) .

[2]朱文案.案例教学方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3, (10) .

[3]徐雪梅.案例教法在《管理沟通》中的应用[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8, (3) .

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实践与思考 篇9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双语教学并非如此一边倒,而是充满了争议。比如,广东外国语外贸大学的桂诗春觉得这是个很大的误区, 香港的教训说明双语教学甚至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桂诗春,2003)。在2004年2月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一个“双语教学”座谈会上,专家们指出,高校开展双语教学可以得到三个层面的收获:最基本的收获是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掌握,直接的收获是外文专业词汇和外文水平的提高,更深层次的收获是引入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有些教育工作者则通过问卷调查对影响双语教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傅淑玲,张承平,谭雪梅,陈洁,2003)。笔者结合我们的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实践和对学生的问卷调查情况来谈谈对双语教学的看法。

一、国际金融双语教学实践与效果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双语教学的精神,我校各个院系都开设了一些双语教学课程,其中金融学院就开设了投资学和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截至2005年1月底,我们已经承担了19个班级的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任务,有了数次难得的教学实践机会,加深了对当前争议颇多的双语教学的理解。下面我们根据教学实践和考试结果来进行分析。

国际金融的原版教材很多,开始我们本着经济适用原则选用了机械工业出版社影印版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第二版),作者为美国的Cheol S.Eun和Bruce G.Resnick。后来该书的中文名称翻译为国际财务管理,考虑到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关课程易混淆,且部分内容重复,我们后来选用了北京大学出版社影印版International Finance(第二版),作者为英国的Ephraim Clark,相比第一本教材而言,其内容更加与我们国内所讲的国际金融相近,既有理论性,又有实务性。

在接受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任务后,我们随机找了一些上过双语课程的学生进行了解,他们反映不太听得懂,主要是语言转换时很难跟上。备课期间,我们借了不少国外原版教材备课,消化吸收后制作了教学课件,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通过网络搜索,我们还下载了国外多个高校的国际金融课件,比较分析,并与教材出版社联系,获得了所用教材最新版本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我们根据学生的英语平均水平和反馈,本着就低不就高的原则,逐渐形成了利用英文多媒体课件、中英文讲授结合并以中文讲授为主、适当板书推导分析相关公式和案例的讲课风格,并联系实际经济现象解释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特别是联系中国实际,弥补所用教材内容以美国为主的给学生带来的理解困难。同时要求学生任选课后一个案例进行分析,作为平时成绩考核依据之一,并进行了认真批改。另外,通过课间休息和电子邮件联系,耐心回答学生问题。

由于不同专业的班级要求不同,课时也不一样,而且选修人数较多,上课时有的组成150人左右的大班,实际授课时间为45课时;有的组成100人左右的中班,实际授课时间为51课时;有的是自然班,实际授课时间为34课。期末考试试卷采用英语命题,考试方式为开卷考试。由于课时不同,上课内容有所侧重,45课时的考试题型分为:判断选择题15道30分;简答题5道40分;综合题2道30分。试卷分A、B、C三套,涵盖1至15章内容。34课时的考试题型分为:单项选择题10道20分;简答题4道28分;综合题2道32分;案例分析题1道20分。试卷也分A、B、C三套,涵盖1至10章内容。51课时的考试题型分为:判断题10道20分;简答题4道24分;计算分析题2道26分;论述题2道30分。试卷分A、B、C三套,涵盖1至16章内容。考试时间都是2小时。

总的来看,相比中文同类课程而言,目前19个班的考试结果显示平均成绩偏低,而且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学生的反馈也证实了这一点,成绩较低的同学反映没有学到什么知识,成绩好的同学觉得收获比较大。

二、影响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

我们有必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分析影响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傅淑玲等人认为教材质量、教师素质、教学模式和学生水平是影响双语教学的主要因素(傅淑玲,2003)。由于这19个班都是笔者教的,教学模式也差不多,因此影响因素主要在于学生水平。另外,由于在实际教学中存在课时、大小班、题型差异,加上学生专业背景不同,下面我们从这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课时/大小班。

从图一我们看到,课时多的班级,成绩分布呈金字塔形,接近正态分布,而课时少的班级呈双头型,不符合正态分布,可见课时数量对双语学习效果有着明显影响。由于课时少的班级只有一个班,其余班级课时都较多,因而课时数量正好与大小班相一致。根据概率统计中的大数法则,课时越多,班级越大,意味着样本越大,越接近正态分布。

(二)题型差异。

由于采取的是开卷考试,当考试题型为判断选择题、简答题和综合题时,只要明白题目意思,读懂书上内容,较易找到类似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类推。相比较而言,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难度加大,不仅要求读懂,还要学会运用分析,因此,导致了在标准差相近的条件下,有案例分析题或论述题的班级平均分和最高分都较无案例分析题的班级低,而不及格比率则较高(见表一)。

(三)专业背景。

结合表二和表三数据,我们发现不同的专业背景对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有着明显的影响,特别是语言因素。相比较而言,国贸班招生时英语成绩必须很高,毕业前过不了英语六级要面临转专业的压力,因此国贸班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高,而金融班的学生所学的金融课程较多,在金融专业知识方面相对较有优势,财管班学生则在微观金融方面有所擅长。通过和学生交流,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国贸班学生取笑金融班学生看一页教材需花很长时间,金融班学生则取笑国贸班学生看一个例题要费较多精力,这正好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语言和专业知识确实对双语教学具有影响。考试情况进一步说明语言对双语教学效果影响更大。具体到各个班级,分析情况类似,各班双语课程成绩较高的同学英语水平都很好,不少同学还通过了英语六级考试。而比较金融班和财管班不及格学生同学期其他专业课考试成绩,有些学生专业课成绩比较高,可见专业知识对双语教学效果影响不太确定。

三、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我们发放了500份问卷,在2005年1月份教学结束后向学生进行了无记名调查,收回430份,回收率为86%,下面是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

1.你认为通过学习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收获怎样?(最好请在备注处说明具体收获)

该题有效问卷417份,6%的同学认为很有收获,36%的同学认为有些收获,46%的同学认为收获不大,12%的同学认为没有收获。不少同学认为没有专业知识基础,直接看英文教材很吃力,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

2.你认为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材应该用什么教材?

该题有效问卷430份,11%的同学认为应该用英文最新教材,6%的同学认为应该使用自编教材,79%的同学认为应该用加注中文的英文教材,4%的同学认为应该最好用中文教材。

3.你认为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效果应该怎样考核?

该题有效问卷389份,5%的同学认为应该闭卷考试,68%的同学认为应该开卷考试,24%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加平时成绩比重,3%的同学提出用课程论文等方式考核。

4.你认为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应该采用什么方法?

该题有效问卷376份,49%的同学认为应该用案例教学,31%的同学认为应该使用结合多媒体讲授式教学,19%的同学认为应该用启发式教学。

5.你认为影响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学习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该题有效问卷370份,40%的同学认为是英语水平,38%的同学认为是专业知识,11%的同学认为是班级太大,11%的同学认为是课时过少。

6.你认为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应该怎样上课?

该题有效问卷415份,9%的同学认为应该用英语上课,16%的同学认为应该用中文上课,75%的同学认为应该用英语和中文结合的方式上课。

7.你的英语水平怎样?

该题有效问卷353份,87%的同学过了四级,46%的同学过了六级。

8.你已有几门课程重修?(最好请在备注处说明具体课程)

该题有效问卷403份,79%的同学没有一门课程重修,11%的同学有一门课程重修,5%的同学有两门课程重修,5%的同学有两门以上课程重修,最多的高达8门。重修课程以基础课为主,特别是数学。

9.你认为国际金融课程应该怎样开设?

该题有效问卷406份,29%的同学认为应该实行双语教学,10%的同学认为应该实行中文教学,58%的同学认为应该同时开设国际金融双语和中文课程供学生自愿选择。

10.你对开设双语教学课程有何看法或建议?

很多学生认为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开设双语课程,不能“一刀切”。

四、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思考

根据实际教学结果与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当前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一)教材问题。

由于国外国际金融教材侧重国际金融市场,与我国国内编写的国际金融教材知识体系差别较大,即使金融班的学生在上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前也没有系统学习过国际金融基本理论,学习过程中不少金融班的学生反映比较吃力,在学习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时基本没有多少专业优势,这可能也是导致金融班成绩总体低于国贸班的重要原因,而一些今后准备考研的学生则更加担心以后报考其他院校时对提高专业课成绩没有帮助。

(二)语言问题。

综上分析,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效果主要受学生英语水平影响。期末考试在采取开卷方式的情况下成绩偏低主要是由于不少学生英语阅读能力有限,阅读速度慢,导致审题不清,时间不够,影响了做题的质量和数量,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比较简单的应用分析题目失分较多,整体低分比例上升。不仅考试如此,甚至有些国际金融专业学生在学期结束后也不太清楚国际金融到底讲的是什么。

(三)评分问题。

目前我们试卷评分采用的是百分制,而由于语言因素导致有些学生卷面成绩较低,按照传统的60分及格标准,卷面不及格率相比中文课程来说要高得多,影响了一些学生就业或考研时的平均成绩。

(四)班级规模问题。

由于目前双语教学的老师较少,学生较多,而国际金融又是专业必修课,因此上课普遍采用合班,规模偏大,有时甚至一次一个班达到200多人,不利于课堂讨论和师生交流。学生给老师打分很能说明问题:以前我们上中文课程时,学生评分都超过80分,上大班双语课程时学生评分降至70多分,而上小班双语课程时评分又上升至80多分,可见班级规模对学生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

(五)课程设置问题。

英文finance既可以翻译成金融,又可以翻译成财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碰到了财管专业的学生除了开设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外,还开设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双语课程,英文教材很多内容都差不多,造成重复教学,又没有教透。

鉴于此,笔者认为在今后的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应该采取如下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1)尊重学生意愿,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让学生选择双语课程,不搞一刀切,以免一些英语水平不高的学生因语言障碍而学不到专业知识,教学中英语授课的比例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外语水平决定,不能搞成全英文“单语”教学;(2)教材应尽可能多地使用外文教材,但应根据中国实际加以补充,条件成熟时消化吸收国外教材,编写符合国情的教材;(3)开设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前,使用国内教材增开中文国际金融课程,一方面为双语教学铺垫基本国际金融理论,另一方面满足考研究生学生的需要;(4)不要按60分判及格,而应按比例控制不及格率;(5)双语课程的班级规模应适当控制,以1个自然班为宜,以确保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学效果,确因学生人数多而师资又不足的,也应适当控制规模,最好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进行分流,毕竟教育部提出的只是“力争三年内,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其强调的是双语教学课程门数,而不是人数,外向型人才终究是少数的,我们一定要因材施教;(6)增加双语课时,因双语教学涉及语言转换,大学英语高达335课时,中文必修课也为50多个课时,现在按中文必修课来设置双语教学课时,课时明显不够,学生感到比较吃力;(7)注意协调分工,避免课程内容重复。

参考文献

[1]桂诗春.我的双语教育[J].外国语, 2004, (1) .

[2]傅淑玲, 张承平, 谭雪梅, 陈洁.关于双语教学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 2003, (4) .

[3]王旭东.关于“双语教学”的思考[J].中国教育, 2002, (2) .

国际金融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篇10

进入21世纪,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 各行各业都会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压力。大到如何分析国际金融变化的规律, 防范金融危机, 维护本国金融秩序的稳定;小到如何防范汇率波动的风险, 参与国际证券市场投资等等, 知识都是我们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必须掌握的内容。

国际金融学正是研究国际金融诸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通过《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 可以提高对开放经济的认识, 系统而扎实地掌握国际收支、国际储备、外汇与汇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货币体系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掌握国际投融资、外汇交易和国际结算的基本技能以及防范外汇风险、利率风险的技巧, 并在实际业务中进行一定的运用;了解我国涉外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学会在实际工作和个人理财中贯彻执行。通过对国际金融的学习,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为我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2 在《国际金融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几个现象

(1) 与其他经济类的课程相比较, 学生本身对国际金融这门课程的兴趣较为浓厚。

由于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密切相关, 国内的一些媒体、财经类杂志都会报道一些与国际金融有关的信息。据调查, 近几年来, 国际金融发展中出现一些新的事件都是同学们比较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比如:1997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泰国突然爆发一场货币危机并发展成一个金融和经济危机, 而且, 很快波及东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 连一向被称为是发展奇迹的亚洲四小龙也逃脱不了这场厄运。那么这场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它给东亚各国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中国政府为什么要做出力保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

(2) 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自汇改实施以来, 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屡创新高, 升值幅度逐渐加快。2008年4月10日, 在全球关注的目光中, 人民币汇率开启了“6时代”的大门。

(3) 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的问题。中国在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下可兑换, 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在积极有序地推进。目前为鼓励资本的合理流动, 政府推出了QDII、QFII的政策, 媒体有关这方面的报道也很多。

由于上述的一些热点话题学生们接触的比较多, 所以他们很想通过对《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 对上述内容进行进一步的了解。这样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4) 国际金融领域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层出不穷, 仅一本教材难以满足教学的要求。

随着金融全球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本国际金融的教材不可能囊括所有的内容。教师在授课的时候, 不仅要对教材里面的一些理论和概念有着深刻的理解, 而且也要不断地吸收和了解国际金融里面的一些新的发展动态, 并在课程上把这些新的信息传达给学生。

(5) 学生渴望在《国际金融学》课程的学习中增添进行一些实践性的操作。

教授《国际金融学》课程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如果教师就有关国际金融实务问题的讲授过程中, 仅仅给学生介绍实务的操作技巧以及注意事项, 那么学生对上述问题的只能形成一个抽象的认识。究竟在具体实务中如何进行操作, 需要重点注意什么, 这些只能在具体的实践操作过程中才能找到答案。

3 国际金融教学教改的相关建议

3.1 在教学内容上必须注重针对性、实用性、超前性和通识性

由于国际金融的理论与实践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出于专业教师的敏感与责任, 我们必须力求以前沿的理论视野和较高的学术要求, 对国际金融学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改进;力求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映国际金融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状况的内容。具体可以是通过加强教材和教辅资料建设, 更新和完善教学内容, 同时注重资料搜集和运用互联网, 积极吸纳最新的教研成果, 了解国际金融领域的新成就、新观点、新问题和新动向, 并及时纳入课程教学。

3.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结合《国际全金融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国际金融课程学习中必须引入实践性的教学模式。

(1) 在教学过程中开设外汇交易模拟,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以及黄金买卖交易模拟等金融交易环境。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相关的软件, 教师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通过购买这些软件, 给学生们提供一个可以模拟操作的平台。

比如, 随着银行利率的逐步降低, 银行客户的理财观念不断发生着变化, 外汇买卖作为一种风险较小的投资手段, 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另外, 在期货市场中进行投机以牟取利润的方法, 也是一种新兴的投资途径, 在我国正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所采用。正是在这种市场需求下, 市场上存在很多完全涵盖了实际运行的期货、外汇交易系统功能的软件, 如智盛系统等

如果学校有条件买回这样的软件, 那么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这些软件的操作, 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提高实践能力、业务技能, 以培养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素质。

(2)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设置中, 《国际金融》课程是该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国贸专业的学生讲授《国际金融》课程的过程中, 除了让他们熟悉上述所讲外汇交易模拟, 金融衍生工具交易模拟以及黄金买卖交易模拟等相关的操作软件之外, 还可以通过与他们之前所学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相配合, 在学生的国贸实习和模拟操作中加入有关国际金融内容, 如对外报价、汇率换算、出口收汇、结汇、外汇风险防范等, 以便让学生领会本学科在实践中的应用, 有针对性的加强有关国际金融操作的训练, 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进出口贸易融资、出口信贷等相关知识点, 激发学习兴趣。

3.3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授课内容

近几年来, 多媒体教学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以文字、图片、动画、音频、视频的形式讲述课程信息。此外多媒体教学可以将大量文字内容短时间内呈现在屏幕上, 非常适宜于给学生在课堂上讲授国际金融的新理论、新动态。因此多媒体教学的形式可以很好的完成国际金融课程的教学目标。

物流金融影响下的金融教学改革 篇11

关键词:物流金融;金融教学改革;物流业

在物流业发展的过程当中,很多和物流产业相关的企业往往会面对资金上的短板状况,特别是很多中小经营规模的企业,往往没有办法得到更多的融资,所以融资对于物流业的发展而言是一个关键节点。在中国第三方物流企业,以及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已经针对这一融资难题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式。比如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中国的物资储运公司就已经开始提出仓单质押业务,而随后进入二十一世纪,深圳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开始尝试采用货权质押的方式进行金融放贷。这实际上也表明了物流金融发展到今天,已经有十多年的基础,这种影响力已经不仅仅在金融市场上产生影响,更是对金融教学的改革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虽然很多高等院校已经根据当前的发展形式,对物流金融课程进行设置以及改革,但是實际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带动物流金融进行改革,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上主要还是和传统的金融教学相距不远。因此,积极探究物流金融视野下的金融教学改革,对于金融教学的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物流金融下金融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探究

在物流金融的影响之下,金融教学改革首先是整个社会经济不断繁荣发展的重要需求。当前整个中国都在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范畴当中,但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很多困境,其中,中小规模的企业在中国有着越来越大的比重,但是中小规模的企业在发展过程里面出现了一定的资金缺口,甚至因为资金上的缺口而面临倒闭的状况。因此,这样的一种教学发展决定了金融教学改革必须基于物流金融的基本条件下进行发展,这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

此外,物流金融之下的金融教学改革,实际上也是物流产业不断发展的诗集需要。因为物流产业已经成为了国家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现代物流产业是“十二五”到“十三五”规划期间的一项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现代化的物流业发展和物流金融互相之间是紧密俩海宁西的,物流企业一方面提供物流相关的服务,另外一方面提供金融方面的服务。这也要求当前的金融教学应该充分分析当前的金融和物流两个方面的发展,从而提升整个物流金融的教学效率,全面地提升物流金融的效率。如果没有成熟的物流金融理论作为支持,那么金融教学则不能够真正迎合当前的金融发展趋势的需求,从而出现教学上的困境,影响整个金融产业的发展。

二、物流金融基础的金融教学改革方向思考

(一)对物流金融方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物流金融基础的金融教学,首先要关注的是对物流金融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不过很多物流公司却非常缺乏专业性的物流金融人才,特别是很多从事物流金融行业的专业人才,往往并没有具备专业性的物流金融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经验。因此,作为一个新的产业发展方向,其专业人才的缺口相对较大已经成为必然的现象。很多高等院校都已经开始向学生讲解物流金融的基本原理,但是并没有充分结合当前物流金融在市场上的发展趋势,很多学校的物流金融体系往往是一种“空中楼阁”的状态,没有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当中出现教学瓶颈的状况。针对物流金融的金融教学,其课程的内容仍然要从物流金融的实践出发,帮助物流金融的知识真正贯穿到市场的实际状况,从而促进物流金融人才的培养机制不断完善,从根本上解决物流金融方面从业人才短缺的问题。

(二)充分完善金融教学和物流教学之间的联系机制。物流金融基础上的金融教学,应该充分完善和物流专业教学的联系。物流金融实际上是一项横跨物流业和金融业的教学行为,所以在教学的过程当中,物流金融基础上的金融教学,也应该充分联系物流业的专业知识,才能够为物流和金融互相之间的沟通形成一个更为良性的平台。所以,物流金融的课程教学,其本身就需要有专业知识互通的机制,才能够帮助物流金融的教学不断地发展,形成能够具体指导实践的新金融学科教学。特别是基于物流金融基础上的金融教学,要在教学方法上促进理论和实践互相之间的沟通,拉动金融教学在广泛层次上的理论检验,从而让金融教学的物流金融理论更具备现实指导性。

(三)改革金融教学的教学定位、方向和目标。从金融教学的定位和教学目标上进行改革,与物流金融发展的大趋势相匹配。物流金融是一门以物流管理行为作为核心的专业金融行为。因此,物流金融的学科交叉性相对比较强,其教学的内容涉及到物流产业、金融产业、保险以及法律等层面的专业知识,所以基于物流金融教学基础上的金融教学,相对之前的传统金融学科教学要更加严格。因此,金融教学在物流金融这一基础上,应该重新对学科教学的定位进行改革,主要需包括两个具体方面。第一是根据物流金融的发展实际,形成基础课程,目的是强化金融教学的学科交叉性,为物流金融理论知识的探索和教学形成良好的知识基础。第二是专业性的课程,也就是金融教学以物流金融作为方向的教学行为,应该根据物流金融实践行为的具体方向,形成一定的专业类课程。金融教学要充分联系物流金融的实践,在学科教学方向上体现出专业性,才能够为基于物流金融的金融教学提供更具备塑造型的教学方向,促使教学效果实现预期发展。所以,在教学目的的改革上看,金融教学应该包含物流金融业务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技术,才能够让金融学科教学和物流金融的发展实际相匹配。

(四)物流金融影响下金融教学改革的其他趋势。金融教学应该充分关注到当前物流金融发展的新趋势,联系实际完善和补充当前的金融教学内容。因此,针对如物流银行等新兴的物流金融发展趋势,应该充分根据物流金融教学的实际,在金融教学当中适当地介绍外国物流金融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如物流银行、物流保险等新兴事物,并且积极鼓励学习者对于物流金融的新趋向进行设计和思考,从而开拓未来物流金融人才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等。在当前很多物流金融教学相关的教材当中,对于物流金融的发展新趋向的介绍和思考是不足的,所以,围绕物流金融的新趋势,作为金融教学应该充分分析和联系起来,做到教学和实践相互结合。

结束语:物流金融作为一个重要的金融发展方向,以非常强烈的学科交叉性在金融教学当中形成新的影响。金融教学应该从教学理论联系教学实际,从教学的前瞻性出发,改革金融教学的教学方向、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不断充实物流金融理论和物流金融实践,促进物流金融学科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实际上,物流金融作为金融业以及物流业发展的新方向,金融教学应该重新思考内在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金融学习者不断地思考和探索新的领域,从而带动金融教学的优化发展,为金融教学的内在机制完善提供重要的学科基础,最终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金融人才。

参考文献:

[1] 孙喜梅,余博,韩彪.基于供应链信用度的应收账款贷款价值比优化[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5(06)

国际金融教学 篇12

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翻天变化和发展趋势,给我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抓住这一机遇参与到国际竞争的关键在于人才,特别是国际经贸方面的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好《国际贸易》、《国际结算》、《外贸函电》等专业性很强的课程,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国际商务知识,其中《国际金融》课程尤其重要。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在修完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货币金融学及财政学等课程后,再深入学习《国际金融》,该课程就不会显得深奥难懂。然而,国贸专业学生学习该课程时,有些先修课程并未开设,或同期开设,理论衔接不上,学生感到乏味,难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并学好它,《国际金融》课程如何进行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传统教学方法的局限

在大多数教学环节中,教师讲解为主,向学生灌输知识,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知识的严谨性和授课的规范性,但教师依然是满堂灌,没有让学生自己思考。然而《国际金融》中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汇率决定理论、货币危机理论等相对难理解,教师以带领学生啃书本为主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另外教师本身对理论研究不透,课后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给出满意的回答,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教师之所以采用平铺直叙讲解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没有认清教育的主要目的。它应是为社会培养既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又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作为教师,深入浅出地介绍国际金融学的基本理论,让学生由浅及深,由易到难,使自身逐步提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使学生养成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就要深入研究和探讨教学方法的改进。

三、对未来《国际金融》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授课前,教师首先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向学生阐明重要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教师从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引入,另一方面,需要经过教师的阐述,将艰涩深奥的概念和理论转化为显而易见和通俗易懂的现实感知。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应是片面的强制,而是着重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不断尝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原先的授课是嗓子加粉笔,这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的要求和需要。随着各大高校多媒体教学设施的普及,很多教师都采用多媒体教学,但是仅是将书本上死板的知识复制粘贴到课件上,课上独自诵读而已。教师应将教学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插入或链接到PPT中,增加感性认识。教师在讲授货币危机部分时,可以播放凤凰卫视栏目《世界大讲堂》中宋鸿兵的专辑———货币战争等核心视频,使学生真正了解东南亚金融危机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索罗斯如何操控亚洲外汇市场的全过程。在讲授热钱冲击我国外汇市场、房地产市场套取利差时,教师可以将郎咸平的《说出欧美股市的秘密》视频进行播放,直接将学生引入1929年后美国的证券交易制度立法过程进行讲授。另外,为避免多媒体教学走马观花看电影的现象,教师应课前将PPT电子版发给学生,课堂上学生带着打印好的课件,边听课边在课件上有重点地做标示,节约抄笔记的时间。遇到PPT中陈述性文字时,大容量的多媒体是有必要的,但在课堂上应注意中间的停顿,给学生留出理解和思考的时间。

2.案例教学法。国际金融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案例选择。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进度,选择适合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的案例不在多,而在新,在精,最好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这样更容易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个环节是案例引入。教师将筛选出的金融案例通过口述、文字、图片、图表、多媒体技术等多种形式完整地向学生阐述,使学生对该案例有一个粗略的、总体上的了解。第三个环节是小组讨论。每个学生在独立完成相关分析及对问题的看法,得出结论之后,安排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第四个环节是评价总结。教师在对问题整体把握的原则下,鼓励学生大胆去思考,积极进行讨论和争辩,及时肯定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和创新处,重要的不在于寻找统一答案,而是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外汇交易实务部分可以举国内外外汇汇率风险管理的影响较大的事件,如“国储铜事件”、“中航油事件”、“巴林银行破产”来讲授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使学生通过这些重大国际金融案例体会衍生工具的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欲望,扩展教学内容。

3.模拟仿真教学法。从教学角度出发,情景理论关注的是学习活动系统,关注系统体系中各成员间的相互作用,强调给学生提供一种真实学习环境的氛围。学生只有在“实战”中才能更好地体会金融的意义以及领悟教师的用心。在讲授外汇交易知识时,涉及国际金融模拟实验的操作可在金融实验室完成,实验室中需要配置相应的业务软件,比如智盛系统、世华财讯交易系统、汇势通模拟交易、APFX雅浦等涵盖了实际运行的期货、外汇交易系统功能的商业软件和在线模拟系统,使实际金融市场的交易环境在金融实验室得以再现。这种现场教授的方法,既克服了建立学生实践基地的困难,又拓展了实习领域,还能降低实习成本,使学生能够轻松快捷地掌握最新的外汇交易工具,结合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情况掌握外贸企业规避汇率风险的必备金融产品,从而将国际金融抽象的概念和深奥的理论转化为实际专业操作能力,可以改变以往国际金融课程的内容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局面。

4.实训教学法。通过校企合作的办法,建立银行、证券公司、外贸企业等实训基地,以便作为校内模拟仿真教学的拓展。例如让学生进入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单位的部门实习,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应用能力,为将来成功地步入社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积极聘请金融机构中高层管理人员来校讲座以及担任客座教授,直接参与高校的教学活动,加强学院与金融机构的紧密联系。还可以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省市和全国各类相关业务技能大赛,学以致用,拓展学生对于国际金融业务的实用操作技能。除了加强学生实训外,高校还应该加强金融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和推动高校教师利用假期或中短期挂职,采取社会兼职、业务合作以及长期深入的咨询服务等形式。通过开展这一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骆祚炎.课堂讨论与案例教学的选题原则及其运用[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6,(2).

[2]杨卫平.本科教育实训教学研究[J].新课程研究,2010,(2).

上一篇:新闻理想与责任担当论文下一篇:广告中女性形象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