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

2024-07-19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精选12篇)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 篇1

一、引言

金融发展理论认为通过优化稀缺资金的配置,提高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来促进一国经济的增长。同时也有众多理论指出国际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会促进经济增长。由此我们不得不想到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发展之间会具有什么样的关系,从一个很小的方面入手,比如在国际贸易中,出口商要必须要获得必要的贸易融资才能完成出口订单,如果离开了金融体系的支撑,国际贸易的规模和便利程度都会下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研究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关系的重要性。但是从当前世界上的研究来看,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并没有引起经济学家们足够的重视,然而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却有很重大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Kletzer&Bardhan(1987)[1]分析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对需要外部融资的产业的融资功能。他们认为信贷限制较低的国家会专业化于使用外部融资的产业,而信贷市场限制较高的国家要么面临更高的外部融资成本,要么面临信贷配给,因此将专业化于不需要外部融资的产业。Rajan&Zingales(1998)[2]认为在金融发展水平非常低的国家,外部融资的成本非常高,使用更高比例外部融资的公司也必须承担更高的借款成本Beck(2002)[3]利用56个国家36个产业的数据,发现在1980~1990年期间,使用更多外部资金的产业的平均出口额在金融发达国家更高。

在目前所看到的文献中,国内的研究相当少。白当伟(2004)[4]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系统地研究了金融抑制、金融约束以及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齐俊妍(2005)[5]介绍了国外将金融发展因素引入HO的理论框架中的一些理论和实证研究,说明金融发展可以通过提高资本禀赋和促进技术进步来影响一国的比较优势。沈能(2006)[6]认为我国金融发展与国际贸易在长期中存在均衡关系。无论从长期还是短期上看,我国金融规模与国际贸易正相关,且两者之间具有双向因果关系。

通过上述的文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由于金融发展具有的那些功能,可以改进一国的资源配置、有效利用稀缺资本、促进技术发展、改善贸易结构以及便利国际贸易的交易,金融发展对于国际贸易应具有正面的积极影响。

三、数据及模型的建立

下面我们通过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1978到2006的统计数据,来对上述理论进行实证检验。国际贸易指标主要用来反映我国贸易的开放发展程度,一般是使用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贸易依存度指标,即开放度(OPE)。本文还选取了制成品出口量占国际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同时作为国际贸易发展水平的指标,用EX来代表。金融发展水平指标通常采用金融相关率,即金融资产与GDP的比率,反映金融中介的总体规模。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成立时间较晚,发展程度和开放程度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本文就银行体系为基础,选取货币和准货币的数量作为金融资产代表,其与GDP的比率用FD来代表,即金融深度(Financial Depth)。我们试图寻找FD与OPE、EX之间的关系,观察OPE与FD,EX与FD的散点图后,用最小二乘估计法对上述变量分别进行回归。

四、分析及结论

经过分析OPE,EX,FD三个变量从1987到2006年的趋势,可以看出,出口制成品比重,货币量占GDP比重以及总的国际贸易开放度都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可以说三者发展趋势是一致的。由于用最小二乘估计法分别建立金融发展程度FD与开放度OPE,出口制成品比重EX的关系模型得到的两式的t、F值在0.05显著水平下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但上述两式的DW值过低,显然都存在严重自相关。

下面通过广义最小二乘(GLS)估计法消除自相关。首先估计自相关系数ρ:ρ=1-DW/2,再对原变量作广义差分变换消除自相关,且进行再次回归,得到调整后的估计模型为:

从回归式可以看出,金融因素对于国际贸易以及国际贸易分工有显著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发展对于开放度和出口制成品比重都有着正的影响,可见金融发展不仅从量上影响着国际贸易,而且还从质上,即向着制成品出口增加的方向发展,即金融发展促进了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分工,这与我们从理论上得到的分析相一致。

五、政策总结与研究不足

通过本文以上分析可以认为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具有正的积极影响,并运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各项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结论也支持了理论观点。本文还想强调的是,金融发展对于贸易结构升级具有重要影响,通过金融发展具有的配置资源、动员储蓄、便利风险分散、监督与控制、便利商品与劳务交换五大功能,可以促进资本积累,便利自己运用,降低融资成本,从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尤其是我国近年对于欧美国家纺织品服装的大量出口,不仅招致欧美国家的反倾销抵制,同时由于恶性竞争导致我国纺织品服装的国际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因此我国急需对贸易结构进行改善,通过高新技术产业,不仅可以获得由于高附加值带来的巨大受益,还可以缓和国际贸易摩擦,促进我国对外贸易持续良好发展。

摘要:开放经济中,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把影响经济波动的国际因素传导到了国内。可以预见,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会强于经济波动的冲击。金融发展所具有的功能可以提高资本积累和促进技术创新,本文在理论基础之上,通过分析中国1978-2006年的数据,证明金融发展对我国贸易具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金融发展,国际贸易,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K1etzer.K.and P.Bardhan(1987).“Credit Markets and Pat-terns of International Trade,”Joum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7,57—70.

[2]Rajan and L.Zingales.Financial dependence and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8(3):559~86,June1998.

[3]Beck(2002).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is there a link?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57:107~131.

[4]白当伟.2004.金融发展与内生经济波动[D].经济学家(2).

[5]齐俊妍.2005.金融发展与贸易结构——基于HO模型的扩展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07).

[6]沈能,刘凤朝.2006.金融因素对我国地区国际贸易发展差异的影响[J].现代财经(7).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 篇2

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极大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此,中云街道党工委高度重视,积极组织专门人员深入辖区内企业开展调研活动,与骨干企业负责人就当前企业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策进行座谈了解。现将有关情况汇总如下:

一、我处规模以上企业基本情况

我处规模以上企业已达到86家,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办事处注重企业走规模化、集团化、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引导企业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大技术开发投入,不断增加自身竞争力。目前,已发展形成以松灵电力、强力钢构为代表30多家钢结构生产企业,以顺德塑机、华峰塑机为代表的20多家塑料机械生产企业,以平安锻压、辉腾机械为代表的20多家重型机械加工企业的三大产业集群。

二、我处规模以上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一是目前,受金融危机和人民币汇率的影响,我处很多企业的生产经营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部分企业面临停产危险。同时,调研中发现,因企业资金、原材料使用、生产成本、市场销售、产品品牌等方面的差异,企业受到影响的程度不一样,机械加工业、出口企业产生的影响较大。

二是项目投资受影响。在现有市场环境中,部分准备投资企业自顾不瑕,也有部分有一定实力准备投资扩张企业对市场走向较为担忧,存在投资方向不明,等待观望现象。如顺利达塑机二期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明确投资方向,有些项目的推进积极性减小等。同时受市场环境和企业自身实力不足的双重制约,导致部分项目推进缓慢,项目优势较难在近期转化为我处经济竞争力。

三是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在市场危机中展现生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同行业技术领先的企业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反而是一种机遇。如松灵电力设备、明珠钢结构、顺德塑机、建华食品机械等订单

都比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松灵电力投资1亿元占地100亩的二期即将开工建设。

三、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及原因

目前,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制约企业正常经营发展的瓶颈很多。主要有:一是原材料价跌过快。去年及上半年原材料价格猛涨,下半年价格猛跌,原材料价格波动大而不稳带来连锁效应,产品价格严重下降,导致企业生产成本过高,负债经营,加之很多供货企业停产、破产,导致企业举步维坚,生产困难。二是市场萎缩低迷。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用货企业限产、停产及至破产,造成市场萎缩,产品无法销售。同时,不少加工类企业工艺简单、缺乏竞争力,市场占有额低,销售途径狭窄,无法在短时间内拓展其它市场,很难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商业环境中立足。三是资金不足。虽然国家出台了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有关政策,降低了银行贷款利率,调增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但是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信心不足,特别是当前金融危机这一大背景下,银行为了降低风险,加紧收缩银根,对中小企业实行“限贷”、“惜贷”、甚至“停贷”。尤其是一些国家加工贸易限制类产业,更是无法从银行贷款。四是企业规模小,处在产业链的底端,抗风险能力弱。原材料价格持续下跌,带来了产品的快速降价,很多产品卖不出去,库存压力加大,企业维持艰难。五是企业基础管理缺失和弱化。不少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管理体制比较混乱,人员比较复杂,不具备现代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不能推行流程优化、效率明显、节约成本的精细化管理。

四、我处规模以上企业采取的应对措施

金融危机对于我处的发展既有挑战,更有机遇。我们要理清工作思路,既要准确分析把握此次金融危机带来的负面影响,又要抓住国内外经济形势呈现的发展机遇,趋利避害,促进我处经济平稳发展。目前,针对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剧,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中央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增大政府的投资来发挥带动作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并且

提出了放宽金融政策、鼓励出口创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等10项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措施,对我处企业发展又是一个良好的机遇。通过调研发现,很多企业自身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一是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企业管理,提高原材料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开支。目前,我处很多企业实行财务从紧政策,压缩各种开销,建立更加严格的管理制度,在采购、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杜绝跑冒滴漏等浪费现象;同时,缩短物流链,降低物流环节费用,注重发挥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全员劳动生产力。

二是回笼资金,抓产品技术改造和节能改造。抓住国家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一方面利用这个时间,企业集中精力追缴货款,清理外债,回笼资金,为下步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适时进行产品技术改造和节能改造。

三是加大投资,加大市场开发。有很多企业为开拓市场,派出人员在外地寻求市场,改变以前在家等客户上门。

四是极力留住人才。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仍未裁减或辞退员工,员工工资不减,待遇不变,为企业业的蓄势待发提供人才保障。同时稳定了企业,也稳定了社会。

五、建议

一是提供政策扶持。支持中小企业多渠道融资。央行、财政部等部委于2008年8月18日提高了个人贷款和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并拟进一步扩大政策支持对象范围及拓宽财政贴息资金渠道,以缓解目前中小企业的融资压力。建议政府做好与银行的工作协调,相应出台包括财政、金融和其它功能性政策,建立灵活、有效的信贷机制,搭建多种形式的融资平台,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加快发展。同时,加大对企业扶持力度,简化办事流程,降低企业交易成本。鼓励企业扩大出口。

二是加强政策指导和服务。要加强与企业在出口政策、形势预测、市场分析等方面信息的沟通、共享和互动,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出口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审批和服务效率,为企业出口提供宽松和谐的发展

环境。劳动部门做好企业裁员职工的劳动社保及再就业培训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合理解决裁员生活出路,维持社会稳定。

三是研究政策,抢抓机遇。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发展标准化农业、加强农产品品质监管、实施土地合理流转等强农惠农的具体措施,为招商引资发展农业产业化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建议政府研究这一政策,出台新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规定,用以指导招商引资工作。要积极引导企业抢抓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机遇,适时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注意引进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设备,抢抓市场调整机遇。对企业出口的产品,及时办理退税;对因资金困难等原因符合延期纳税条件的企业,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可延期缴税。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 经济发展 次贷危机 扩大内需

2008年9月以来,美国次贷危机日益恶化,迅速演变成世界性金融危机,其来势之猛、波及之广、影响之深,远超出各方面预料。此次危机严重冲击了国际金融体系,并进一步传导至全球实体经济。目前,美、欧、日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已陷入衰退,一些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也面临严重困难,个别国家发生了债务危机,甚至表现出从金融领域向政治社会领域扩散的趋势。那么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到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下面做一简单分析。

一、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全球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蔓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扩散速度之快超出人们预料。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已较高,国际经济金融形势恶化通过金融、贸易、信息等多种传导机制影响我国,对我国经济增长、就业、企业效益、财政收入等方面产生的影响逐步显现。

(1)经济增速回落。由于金融危机影响正向实体经济蔓延,国内宏观经济增速的回落成为此次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因。

(2)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导致外需下降,这会对中国出口产生较大冲击。对外需的高度依赖,在金融危机蔓延导致外部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压力进一步加大。2008年12月10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出口总值为1149.87亿美元,同比增长-2.2%,七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

(3)国际金融市场不断恶化,恐慌性的不安情绪传染到国内,社会投资失速。

(4)消费需求快速增长难度大。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出现不同幅度的调整,居民财产性收入缩水,扣除物价因素后居民实际收入增幅比前几年下降。

(5)潜在损失不容忽视。我国金融开放度还不高,走出去的步伐也还不大,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由此造成的直接损失有限。但中国外汇储备中无论是美元国债还是美国机构债,都面临着在未来可能大幅缩水的风险。

(6)相关产业受到影响。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受全球性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下滑的波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和内部环境趋于严峻。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张其佐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呈现向全面经济危机演变的趋势,2009年我国经济的外部环境可能会更加严峻。专家们认为,这既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增长、金融安全、对外贸易、投资构成了挑战,又为中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向内需型发展模式,拓展海外战略投资,提高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提供了重大机遇。

在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下滑让中国难以独善其身,中国经济已经并将继续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在外贸领域,金融危机从供给和需求量方面对我国外贸产生重大影响,加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危险,2009年中国的对外贸易形势非常严峻。

但专家们指出,全球性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下滑对中国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且长期来看机遇大于挑战。在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环境中,财政状况良好的经济体将获得更大的发展机遇,这对当前中国来说是前所未有的。我国拥有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经济增长速度依然可观,通过进一步协助国际社会应对金融危机,在全球金融危机中适当扮演稳定角色,将有助于获得经济、政治和外交上的综合利益,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及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的发言权,为中国参与国际金融秩序重构提供机遇。同时,金融危机也将有助于中国加快以内需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金融危机为我国调整经济机构失衡提供了强大的压力和动力,我国可充分利用良好的财政状况,致力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效率的改善,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另外,金融危机使国际初级产品价格下跌,利于中国进口能源、资源等大宗商品,而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还有较大潜力,某种程度上利用中国开拓新市场。

三、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对策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显现,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我国采取哪些措施以减少对我国的冲击,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

(1)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我国去年财政实现了盈余,政府负债占GDP 的比例不到20%,这为政府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提供了空间。首先,政府可以通过增值税转型和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措施来刺激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其次,从农村着手通过有效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来刺激农民消费,同时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再次,房地产市场是内需的火车头但并不代表政府要救助房地产商,维持高房价,相反的政府应推出万亿级别的保障性住房供给计划, 由于保障性住房价格低廉,不仅会有效地挤压商品房市场的泡沫,完成房地产市场的自我调节,更重要的是,它能与百姓需求对接,有效盘活内需,带动中游、上游产业的发展;最后是尽快使一批重点大型项目开工启动。(2)放松信贷的货币政策。放松货币政策重在放松信贷规模控制。目前经济下行趋势已经进一步得到确认,应考虑再次放松和淡化信贷总量控制。

(3)充分利用大量的外汇储备。温总理访俄期间,与俄国签订的一项规划已久的长期石油供应协议,中国将为俄罗斯企业提供200 亿~250 亿美元出口支持贷款,换取未来20 年内获得3 亿吨的俄罗斯石油供应协议。这一协议为我们有效利用我国高达1.9 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提供了很好的典范。金融危机引发全球资产价格大幅缩水,而预期美国巨额的救市资金所制造的天文数字般的国债,未来随时可能出现支付信用危机,美元贬值几成定局,在此期间,用外汇换资源,换技术是我们目前最好的选择。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 篇4

1. 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目前尚无统一的说法。综合分析各方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互联网金融应该是一种新的金融业态, 在这个业态中, 金融活动依托于强大的数据化信息和互联网技术, 更方便快捷地为金融中介提供服务。

2.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根据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可以分析得出, 互联网金融具有三个典型的特征, 一是方便快捷, 如“余额宝”的推出使得消费者不用专业知识就能轻松理财。二是资源配置, 依托于互联网平台, 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能够更快地在一个双方都满意的价格下达成交易, 降低了交易成本, 并使资金资源得到了合理高效的配置。三是信息处理, 这是互联网金融区别于传统金融最主要的特征, 社交网络、搜索引擎和云计算是信息处理的重要组成要素, 通过云计算技术, 资金供需双方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信息, 再由搜索引擎进行组织整理, 最终人们在网上就能完成交易。

二、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大大丰富了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投资渠道, 部分化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加速了传统银行业改革升级的步伐。同时, 对于国际贸易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 互联网金融改变了国际金融法律体系的传统格局。

国际金融法律体系是国际贸易的资金依据。该体系由一系列国际金融条约、国际金融规则、国际金融惯例、涉外金融立法等法律文件所构成, 这些条约、规则或惯例起着规范国际金融秩序和国际金融交易行为的作用。互联网金融凭借其形态各异、功能广泛的新形态和新模式, 比如虚拟性的空间、自由的金融交易行为以及具有交互性的信息流通和参与主体的全球性等超越了传统国际金融法律体系的调整范围, 并迅速形成了国际金融法律体系的新格局。

市场强势主体曾经是传统国际金融法的保护重点。比如跨国商业银行、跨国保险公司、跨国投资银行以及跨国基金等金融市场的主体, 常常利用其强势地位制定对其有利的行业规则。通过霸王条款获得有利于其的交易地位也是他们的做法。而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 参与主体分布地域越来越广泛, 类型也不止传统那些。在这种形势下, 国际金融法律制度和国际金融规范的的设计者和制定者, 必须将法律保护的重点, 由市场强势地位的主体转为弱势地位的主体, 即金融消费者至上。

2. 互联网金融推进了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是指发生在国与国之间的金融服务交易活动和交易过程, 金融服务贸易的标的物是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也促进了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 并使其显现以下发展特点:金融服务机构的全球化, 金融服务产品的多样化, 金融服务效率的信息化以及服务贸易总额的巨额化、服务贸易协议的完善化。

信息技术克服了金融运作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 使金融服务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 实现了金融市场的全球化。以信息化网络银行发展最快的美国为例, 银行通过高端通信产品和大型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的研发和利用, 借助金融工程、金融数学模型等理论的研究, 纷纷开展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银行服务与产品创新, 出现了网络银行、信用卡、ATM卡、在线支付以及各种电子支票支付、网络保险、网上证券等新型产品和服务, 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使得全球金融服务产品的买卖在瞬间便可以完成, 使得各国之间金融服务贸易的联系与交往的频率和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3. 互联网金融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其主要表现为:第一, 互联网金融推进了贸易自由化。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以及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的加速发展, 加快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 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也使得加入到WTO组织的成员以统一的国际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二, 互联网金融加快了生产国际化。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极大地推动着世界市场的扩大。以互联网为标志的科技革命, 从时间和空间上缩小了各国之间的距离, 促使世界贸易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促使生产要素跨国流动, 它不仅对生产超越国界提出了内在要求, 也为全球化生产准备了条件, 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第三, 互联网金融加速了科技全球化。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典型代表, 各国的技术标准越来越趋向一致, 跨国公司巨头通过垄断技术标准的使用, 控制了行业的发展, 获取了大量的超额利润。先进技术和研发能力的大规模跨国界转移, 跨国界联合研发广泛存在。

4. 互联网金融冲击着跨境电子商务, 促进国际贸易发展。

跨境电子商务是指分属不同关境的交易主体,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达成交易、进行支付结算, 并通过跨境物流送达商品、完成交易的一种国际商业活动。跨境电子商务是基于网络发展起来的, 网络空间相对于物理空间来说是一个新空间, 是一个由网址和密码组成的虚拟但客观存在的世界。网络空间独特的价值标准和行为模式深刻地影响着跨境电子商务, 使其不同于传统的交易方式而呈现出自己的特点。跨国电子商务具有不同于传统贸易方式的诸多特点, 而传统的税法制度却是在传统的贸易方式下产生的, 必然会在电子商务贸易中漏洞百出。网络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 也给税收法律规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虽然跨境电子商务及支付业务的迅猛发展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空间, 但是如果管理不当也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国际贸易的支付结算在互联网金融应该是更低成本、更便捷。

摘要:随着互联网巨头进军金融界的号角的吹响, 互联网金融成了互联网界和金融界争相探讨的问题。互联网金融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银行业的发展以及国际贸易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就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本文作了浅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国际贸易,影响

参考文献

[1]谢平, 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 (12) .

[2]李钧.互联网金融是什么?[N].第一财经日报, 2013 (03) .

[3]张晓芬, 张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的影响[J].兰州学刊, 2013 (12) .

[4]王永利.互联网时代银行服务模式创新[J].中国金融, 2013 (10) .

[5]朱莹.21世纪国际金融法的新发展[J].理论月刊, 2011, 09.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论文 篇5

伴随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后,社会发展也有了很大成就,国民生产总值也在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改善。在金融行业也有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是在新形势下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我国要抓紧找到适合本国发展、减少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方法,以此促使我国的经济及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能够顺利进行,社会发展可以取得更大的成就,以此人类社会做出更显著的贡献。

一、金融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

(一)影响我国对外资的吸入

金融经济危机的出现导致欧洲与美国的银行的保险业务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重创,很多大型的公司也因此倒闭,这些国家连带把自己的投资项目进行了回收,对贷款项目也进行了相对的减少,并且提升了对外的投资的标准以及出台限制各种企业的投资,由此导致我国对外资金吸入受到影响,并且使海外投资受到很大的阻碍

(二)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冲击

金融风暴所带来的影响对我国形成的冲击不会太严重。主要原因是我国的金融系统与世界还没有完全接轨,货币也没有实现自由兑换,所以说金融危机对我国还没有造成直接性的冲击,而我国金融机构对于美国次货产品的购买量不是不多,所以对我国的金融机构造成的损失和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新形势下深入的金融危机,也使得我国经济必须直面国际、国内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压力,虽然我国金融机构行业受到的打击没有像美国那样直接,但是在全球经济逐渐一体化深入的如今,我国也将面临着空前绝后的挑战和考验。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给我国企业向世界发展创造了机会

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得欧洲国家和美国的很多大型的企业都直面倒闭破产的威胁,企业的价值也大大降低,由此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向世界发展创造了绝好的机会。就来看,我国的企业便对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1500家企业实行了并购或者投资。这样不仅提升了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使得企业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高,也使得我国企业可以更好的树立形象。

(二)有助于我国产品结构和产品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优化

在我国企业生产中,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重,与此同时,在市场竞争中,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科技含量比较少、利润也比较低,由此导致欧美地区的发达国家对我国的进口量逐渐减少,对市场的需求也减少,导致我国的许多出口险产业的订单量减少显著,销量也在下滑、迫使企业停止生产。另一方面,许多企业开始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和方向,改变企业原本的思路,开始重视企业含有的科技水平和技术,迅速调整企业的生产结构。使企业在转型中再次获得市场,或者逐渐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所以在整体上观察,金融危机的出现也有助于我国企业加快升级转型的脚步。

三、应对新形势下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带给我国影响的措施

(一)提高警惕、增强对风险的控制管理

就目前来看,我国已经对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危机对我国产生的影响采取了多种防范的措施,但是也不能对金融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所掉以轻心,反而更应该加大防范措施,提升对金融危机的预防。与此同时,政府还要对金融业加强监管力,增强对风险的控制管理,要不断建立健全合理的法人治理体系,创建有效及时的预警机制和风险评判措施,增强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以此降低企业的总体风险。

(二)将产业进行审计,扩大企业内需

在新形势金融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欧美国家的的市场在紧缩,经济也处在低迷状态,我国的出口型企业由此受到了较为严重的打击,所以,我们国家要在企业中积极引进外资,全力支持和鼓励企业进行转型和升级,并且在危机中把握机遇,不断增强企业产品的科技水平与产品质量,变动企业的出口结构,大力鼓舞我国企业开辟全新的市场,使企业走向多元化的发展道路,提高我国企业的综合力和国际竞争力。另外,我国还要积极制定出与企业相符合的战略和措施,借助提高政府公共收支、减免税收、提升医改进程以及增强社保水平、增加就业机会等等措施来促进国民的消费水平,尽量减少国际经济经融危机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四、结语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 篇6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出口贸易;国际市场环境

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泡沫及经济的虚假繁荣、华尔街对金融衍生品的滥用、美国民众超前的消费观、信用评级机构的失职、美国政府对危机认识不足、处理不力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2007年美国最终爆发了次贷危机,导致了全球著名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的破产、美国国际集团陷入财困、美林证券被美国银行收购等。英国《经济学家》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受此次次贷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至少倒退10年,由此可见次贷危机的危害程度之深。更为严重的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加强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国际市场环境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力正在日益加强,而美国作为国际市场中的金融霸主,自然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由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以飞快的速度对欧洲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造成影响,进而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演变成一场国际金融危机,对包括多个国家在内的国际金融市场造成严重的冲击和不良影响,导致世界经济的整体下滑。国际金融危机是货币危机、信用危机、银行危机、债务危机和股市危机等的总称,以股市暴跌、资本外逃、正常银行信用关系遭到破坏,货币大幅度贬值和通胀、出现偿债困难作为主要的表现,是在国际范围内产生破坏性影响的一种经济现象。中国作为国际金融体中的重要构成部门,国际金融危机自然对中国的经济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中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了更为显著的影响。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出口增长速度放缓甚至负增长

国际金融危机对很多企业和公司的日常经营造成冲击,加剧了公司和公司之间的竞争力力度,降低了相关公司的经济利润收入。为了降低公司的成本和顺应公司当前经营状况发展的需要,很多公司和企业纷纷采取裁减员工这一措施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而提高了世界上的失业率。以美国为例,美国2006年6月的失业率为4.67%,2009年的失业率上升到10.10%。失业率的上升大大降低了人均收入,导致国内市场需求的缩减,因此对出口产品的需求降低,从而影响我国的出口增长速度。特别是美国、欧洲和日本作为中国出口贸易的主要伙伴,占我国出口贸易的总份额的60%。美国作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源头,本国的经济发展自然受到重创,导致美国国民财富大幅缩水,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减少,严重打击了美国消费者的信心,从而减低当前消费,因此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大幅度减少。根据调查显示,欧洲受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倒退了7年或者更多,例如受商业投资和家庭需求下滑的影响,意大利2009年GDP较2008年下降5.0%,导致欧洲一些国家从中国进口农矿产品以及其他原材料的需求减少。日本因其国土面积比较小、自然资源匮乏的影响,再加上中国国土面积大、资源丰富,又临近日本,运输成本便宜,使得日本成为中国出口贸易的主要贸易对象之一。日本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日元大幅度贬值,造成中国对日的贸易规模大幅度下降。2009年中国出口贸易额总额为82029.69亿元,比2008年的出口贸易总额100394.94亿元,同比下降18.29%。

(二)出口产品成本上升,加速国际订单的转移

中国因劳动力资源和原产料资源的丰富,使得中国出口的产品相比较其他发达国家的产品价格低,因而出口成本价格低廉也是近年来中国产品深受很多国家特别是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欢迎的原因所在。资本撤离、国内储蓄下降、国际收支恶化和美联储宽松的货币政策打击了美元汇市以及资产结构调整效应和石油和黄金的价格上涨使得美元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不同于以往在东南亚和拉美金融危机中美元的暴跌,而是强化了美元的弱势地位,加快了美元的贬值速度。美国为了刺激本国贸易出口市场的发展,实施了降低美元利率这一经济政策。与此同时,美国认为中国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使美元贬值的贸易作用得不到发挥,中国向美国大量出口廉价产品、抢占国内市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而引起美国的不满。再加上我国经济的连年增长,外贸顺差和高额的外汇储备使得以美国、日本为首的国家感到了不安,因此在国际上形成要求中国人民币升值、提高利率这一局面。人民币的升值虽然具有扩大国内消费者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减轻进口能源和原料的成本负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缓和我国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等积极影响,但是人民币升值和国内的紧缩性的政策形成了矛盾,最终造成出口产品价格的提高,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此背景下,国际订单正在向比中国出口成本低的东南亚国家转移,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造成严重的冲击。

(三)出口信用风险增大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出口公司需要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压力。为了增加公司的出口贸易数量,一些企业和公司將传统的货到付款的结算方式改变为赊销结算的方式,造成将进口国家的债务负担转嫁到我国的一些出口企业,使企业直接面对海外买家的商业风险。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经常面临着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再加上融资难度的加深,造成很多企业面临着破产的危机,从而使得我国出口企业中有很多债款根本无法进行收回,严重损害了我国出口企业的经济利益。更为严重的是,我国的一些出口企业一方面因为赊账无法收回;另一方面因为经济危机企业的经济利润大幅度降低,因此我国很多出口企业都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为了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转,进而采取贷款的方式来为企业的发展注入资金,但是进口方一旦无法按期还款或者破产,就会使得我国一些出口企业无法按期还银行的贷款,降低了我国出口企业的信用等级,增加了我国出口企业所面临的信用风险。

nlc202309081110

(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

贸易摩擦指的是在贸易往来的过程中,一国的贸易行为对另一国产业的发展造成冲击而产生的摩擦,主要表現为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出口贸易总额高于进口贸易总额,即贸易顺差大于贸易逆差。由此可见,贸易摩擦发生的频率和经济发展的好坏有着密切的关系,当经济发展迅速的时候,自然扩大了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的产品需求,为贸易的正常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平台,简而言之就是僧多粥也多,因此大大减低了贸易摩擦的发生频率,但是一旦经济发展缓慢,呈现疲软状态,势必会带来国内外市场产品需求的减少,造成僧多粥少,为了抢占有限的市场,从而发生各种冲突。国际金融危机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经济问题,大大降低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从而加剧了贸易摩擦。很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经济产业的发展,通过采取贸易保护主义这一政策来抑制出口贸易的发展。中国作为一个出口贸易大国,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遭遇了大量的贸易壁垒,从而使得贸易摩擦数量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从2009年起,中国连续三年稳居全球对外贸易第二大国的位置。与此同时,我国已经连续19年成为遭遇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成为全球受贸易保护措施伤害最重的国家。

二、国际金融危机下中国出口贸易的对策

(一)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

当前我国的出口市场范围单一,主要以欧美等贸易大国为主,一旦出现金融危机或者这些贸易大国的国内经济市场发生波动以及对华贸易政策发生改变,就会直接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使得中国在贸易经济交流的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中国除了需要保持对一些贸易大国出口贸易数量外,还应该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降低某一个国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风险,实现出口贸易风险的分散化。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拉丁美洲、南亚、南非等一些国家的经济也呈现着快速增长的趋势,在世界经济中崭露头角。这些国家同样有着广阔的经济市场,值得引起我国外贸出口企业的关注和重视。我国的一些出口企业应该在结合本国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基础上,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市场进行严格科学的调查分析,制定出既能满足当地国家的市场需求,又能体现我国出口企业发展优势的出口贸易方案,实现贸易渠道的多元化,来解决国际金融危机为我国出口贸易带来的问题。除此之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缩小了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之间的差距,从而降低贸易摩擦发生的数量,为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二)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原材料价格的上升以及劳动力成本的增长影响,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大幅度增加,阻碍了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以降低我国出口产品的成本:首先,可以从产品的生产区域进行转移,将产品的生产地从东部沿海经济发展快速的区域转移到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缓慢中西部地区,降低劳动力价格和原材料价格,从而降低出口成品的成本;其次,加强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可以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业和一些劳动力低廉的国家进行共同合作,为产品的加工提供人力支持。这样做不仅能降低出口产品的价格,也能带动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实现贸易交流合作的双赢;最后,我国的一些出口产品之所以成本增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出口税收的增加,从而降低了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因此政府应该完善相关的出口退税政策,尽可能做到足额退税,从而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

降低出口产品的价格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对策,关键在于改变当前我国以劳动密集型和原产料产业为主的出口产业结构,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有效转变,提升中国出口产品的内在价值,从而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当前随着东南亚和南非等国家的兴起,这些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增加、原材料减少的背景下有着更强的竞争力,因此进行出口产品产业的转型和升值是迫在眉睫的。首先,我国的出口企业应该提高对科学技术和创新的重视,加大对科研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力度。除此之外,还可以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企业内部,从而为出口企业的转型提供技术保障;其次,政府应该加大对技术型产业的扶植力度,对企业科研创新活动给予税收减免,完善出口配套政策,更应该为出口企业因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资金周转不灵、技术不足等问题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帮助出口企业渡过金融危机这个难关,为以后出口产品产业的转型保留实力。

(三)提高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能力,推动区域间贸易自由化进程

针对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我国应该提高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能力:首先,我国出口企业应该学会利用国际贸易的相关法律来保证自己的合法权力;其次,中国应该加强和国际组织之间的对话,联合世界各国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参与多边贸易规则的制订和修改,促进公平、公正贸易规则的构建和出台;最后,中国之所以在国际贸易中深受贸易摩擦的困扰,除了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我国的产品质量标准种类多、门槛低、不规范,因此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出口产品的质量监管,制定出与国际标准相一致的国家标准,从而保证我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减少贸易摩擦。除此之外,国际贸易市场的维护和建立需要的是各个国家之间的共同努力,应该加强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积极开展区域间经济合作,推进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促进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降低金融危机对此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危害。

三、小结

综上所述,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带来了出口增长速度放缓甚至负增长、出口产品成本上升、国际订单转移加速、出口信用风险增大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等影响。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带来的不良影响,需要从优化出口市场结构、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提高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能力、推动区域间贸易自由化进程这三个方面做起,以此来促进我国出口贸易健康快速的增长,从而带动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裴平,张倩,胡志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基于2007~2008年月度数据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9,(8).

[2]张明志,薛东晖.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出口贸易的稳定性——基于中日韩三国的比较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1).

[3]何毅,申晓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机遇[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4]金洪飞,万兰兰,张翅.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9).

[5]耿颖.浅谈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4,(6).

作者简介:包万能(1992-),男,重庆人,本科在读学生,研究方向:贸易。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 篇7

金融危机的产生一般来自于某一个局部内的一个国家或者几个国家,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短时期内缺少资金,无法满足企业或者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导致金融行业面临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会直接导致经济衰退,影响到其他国家的发展。在金融危机中,比较典型的是东亚局部金融危机与美国局部金融危机,二者金融危机虽然产生的原因不同,但是都对国际新格局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 东亚局部金融危机对国际新格局产生的影响

在20世纪90年代,一场金融风暴席卷东亚发达国家,致使东亚的一些国家在这场金融风暴中经济受到严重损害,不仅如此,东亚金融危机对国际的新格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1 影响到东亚发达国家的国际地位

东亚金融风暴起于东亚发达国家,因此,在这场金融风暴中,首当其冲的是东亚这些发达国家,直接导致大批企业面临倒闭。这场金融危机使得东亚发达国家,比如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济遭到重创,而潜在的危害是这场金融危机使得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总体实力与其他发达国家经济实力产生了差距,尤其是加剧了与超级大国美国的差距,减弱了这些发达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的地位。

2.2 提高新兴国家的国际地位

东亚金融危机对新兴国家的影响较小,比如说对中国以及印度,主要是东亚金融危机产生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盲目进行经济扩张,出现资金供应不足,短期资金短缺无法得到提供。相对这些东亚发达国家的扩张,新兴国家经济发展相对平稳,经济资金预留较为充足,因此,在这次东亚经济危机中,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正因如此,新兴国家在亚洲的经济地位得到提升,同时在世界国际体系中有了很大的进步。

3 美国局部金融危机对国际新格局产生的影响

美国作为世界强国,在世界的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美国利用自身强大的科学技术,提高国家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金融的运用更是将经济推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金融在运行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自身金融体系的局限,会出现很大的弊端,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产生。美国产生金融危机会直接影响到国际新格局的产生。

3.1 美国金融危机削弱美国超级大国地位

正是由于美国自身金融体系在发展运行中,无法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在2007年导致了次贷危机,致使美国经济陷入停滞增长状态,甚至出现负增长,需要依靠美国政府的支援,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对美国经济产生致命的影响,使得美国经济综合实力与其他发达国家经济实力之间的差距进一步减小。美国金融危机对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美国经济受到重创,大批金融企业面临倒闭危机,其他一些行业因无法得到有力的资金支持面临资金短缺现象,使得美国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拯救美国金融企业,迫使美国持有他国债券,阻碍了美国经济发展。美国之所以成为超级大国,主要原因就在于其自身经济实力雄厚,而美国金融危机导致其经济受到影响,继而削弱了其超级大国的地位。

(2)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其产生的金融危机直接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使得国际经济进入低迷阶段,其他国家对美国金融进行了一片谴责,同时对美国的货币美元产生了怀疑,考虑在国际货币流通中增加流通的多元性。因此,美国金融危机对美国自身潜在的危害在于其他国家对美国经济事务产生质疑,影响到美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3.2 美国金融危机波及其他发达国家

作为美国的重要合作伙伴,其他发达国家需要依靠美国强大的经济平台,结合自身的经济,才可以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生,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受到严重损害,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资金无法得到充足的供应,企业只能面临倒闭或者重组。正是由于这些发达国家的金融设计模式与美国设计模式极其相似,成为当今国际的先进金融设计模式,当美国出现金融危机时,这些发达国家也会遭受到同样的危害,致使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地位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3.3 美国金融危机侧面提高新兴国家经济地位

当今国际环境下,任何国家都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在美国金融出现危机时,新兴国家,比如巴西、中国以及印度等国家的经济也会受到损失。但是,美国金融危机在影响到所有国家的同时,会给这些新兴国家带来机遇,因为,这些国家与以美国的金融关系相比其他发达国家来讲,要小很多,新兴国家的金融设计模式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新兴国家受到的影响最小。美国金融危机对整体的国际格局不会产生大的变化,但是会发生细微的变化,即新兴国家依靠自身经济影响较小,金融模式相对可靠等优势在国际经济中具有更多的发言权,推动了国际新格局未来变化。

4 局部金融危机推动国际新格局多极化方向发展

局部金融危机的产生将对各国产生严重的经济影响,导致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阻碍。而局部金融危机不仅对国家的经济产生影响,对国际新格局的产生也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4.1 局部金融危机使得格局多元化

当前经济环境下,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由此,产生“一超多强”的局面,即以美国为核心的超级大国,日本、英国等其他国家作为强国,这些国家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占最重要的地位,很多经济决策来自于这些国家。而局部金融危机的产生,尤其是美国金融危机的产生,使得美国超级大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悬殊极大的减小,同时侧面地提高了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的地位。虽然,目前的国际格局在大的方向上不会发生重大变化,但是对国际新格局的形成,即多元化发展会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推动国际新格局的发展。

4.2 局部金融危机让更多国家主动选择多元化发展

局部金融危机因为其产生时没有受到其他方面的约束,因此,产生的负面效应比较大。美国产生的局部金融危机实际上很大程度上与它自身强推的新自由经济模式有很大的关系,美国为了发展自身经济,作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定,没有考虑到整个经济环境下其他国家的发展状况,使得新自由经济模式在强推的过程中,遇到严重的不足,不适应国际发展,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产生,而这让很多国家开始认识到只有选择多元化发展,才可以互相约束,提出最有利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局部金融危机促进了国际新格局的发展。

4.3 以中国为主的新兴国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得到发展

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任何局部发生金融危机都会波及其他国家,对其他国家的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不过,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同时,因为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同以及自身的独特发展,使得金融危机对我国波及范围较弱,因此,从侧面来讲,提高了我国等新兴国家的国际经济地位,有利于国际多元化经济格局的发展。

5 结论

在经济的发展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经济模式弊端,在新时期,由于各国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日益频繁,因此,局部金融危机会直接导致国际其他国家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而局部金融危机的产生很多时候是由于当今世界格局的弊端产生的,因此,金融危机的发生会影响到当今国际格局,让各国更加认识到多元化发展的优势,从而促进国际新格局的产生。

摘要:在新时期,为了促进各国自身经济的发展,各国会加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交流和合作,由此,各国经济会受到彼此影响,局部发生金融危机会直接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而局部金融危机之所以产生,不仅是由于局部经济模式出现弊端,更在于当今国际格局不适应新时期发展需求。本文基于此,通过对金融危机的研究与分析,对东亚局部金融危机与美国局部金融危机对国际新格局的影响分别进行了分析,并对局部金融危机对国际新格局的发展影响做了总体阐述,有利于更好的研究金融危机与国际格局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局部,金融,危机,国际,新格局,影响

参考文献

[1]张晓晶.全球失衡、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的复苏[J].经济研究,2009(5).

[2]孙希良.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格局及大国关系的影响[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9(2).

[3]权丽平.亚洲金融危机——行为金融学的剖析[J].金融研究,2005(8).

[4]何秉孟.美国金融危机与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0(2).

[5]谢平.金融危机后有关金融监管改革的理论综述[J].金融研究,2010(2).

[6]朱锋.金融危机对国际政治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12).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 篇8

近年来, 中美贸易发展迅速, 双边贸易额从2001年的805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4467亿美元。中美两国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 与此同时, 中美贸易失衡不断加剧。2001年中美双边贸易差额为288亿美元, 而2011年增长为2023亿美元。不断扩大的贸易差额使得中美贸易在不断增长的同时, 也摩擦不断。美中分别作为当前世界的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 中美贸易失衡已构成了全球贸易失衡的重要内容。因此, 对中美贸易失衡深层次原因进行剖析, 无论对于中美贸易失衡还是对于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 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近年来, 国内外学者对贸易失衡的原因进行了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五个方面:首先是倾销, Marc Labonte (2005) 认为美国的逆差是由于外国倾销。其次是美元的中心地位造成了美国贸易逆差, 如刘海云等 (2007) 。第三种解释是美国内部经济的影响, 代表学者如雷达 (2009) 。第四种解释是经济结构差异促使两国在贸易中的分工差异, 从而导致两国贸易失衡, 如王文秀 (2010) 。然而, 以上原因在解释中美之间贸易长期失衡的问题上苍白无力, 因此出现了第五种解释:金融发展差异。徐建炜、姚洋 (2010) 认为美国金融方面的比较优势和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比较优势形成了中美乃至全球的分工模式。

金融发展差异在解释贸易失衡提供了新的角度。但前人的研究没有从内在机制上进行深层次研究。因此, 本文将深层次研究中美两国金融发展差异如何通过美国对中国制造业资本输出, 加剧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机制, 以期能在对当前研究加以补充的同时, 能对中美经济的健康发展和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现实指导。

3 中美贸易失衡描述性分析

2010年, 美国的金融增加值为4.7万亿美元, 中国为0.31万亿美元。中国的金融发展虽有了较大的提升, 但相较于美国的金融业发展仍有较大的差距。2011年中美两国的贸易差额为2023亿美元, 美国逆差为4734.40亿美元, 中国顺差2017亿美元。

较高的金融水平, 能提高资本流动性, 动员储蓄, 促使分散的资本快速积累, 减少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使资本从生产率低的行业流向生产率高的行业。因此, 在国际产业大转移的今天, 金融发展较高的国家的资本会寻求高回报的投资, 而FDI正是实现高回报投资的重要形式。中美两国金融发展程度对比与美国对华投资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 1988年至2008年中美两国金融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 同时, 美国对中国投资占对世界投资比例也越来越大。从1988年到2009年, 两者之间呈现出近乎一致的趋同性。说明美国发达的金融业与中美金融业日益增大的发展差距促进了美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可以缓解企业信贷约束, 刺激出口。从图2可看出, 两个指标走势趋于一致, 总体来说分为三个阶段, 2008年以前, 美国对华投资不断增加, 中国的顺差也不断增加;2009年, 美国对华投资净额减少, 中美贸易差额也减少;2010年, 美国对华投资增加, 中美两国贸易差额再度拉大。两个指标的趋同走势,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美贸易差额一部分是由美对华投资加大所致, 这一假设将在后文中验证。

从上述分析中, 中美两国金融发展差异可见一斑。美国依靠强大的金融体系, 不断扩大自身对外投资规模, 加剧了美国资本项目的逆差。中国制造业上的比较优势, 吸引寻求高回报的美国的FDI, 促进了中国在资本项目的顺差。在贸易方面, 美国对中国制造业上的投资, 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从而使得中国的制造业对美出口增加。

4 计量模型检验

4.1 模型设定

通过上述描述性分析, 我们初步证实了理论命题。因此我们引入计量模型对1992-2010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模型如下:

lnFDIt=αNFINt+CTRt+εt (1)

lnEXit=αNFINt+βNFDIit+δCTRit+εit (2)

lnFDIt表示第t年美国对华投资, NFINt表示中美两国第t年金融发展差值, ln EXit表示t年中国对美国i产业出口的, NFDIit表示中国i产业在第t年利用的美国的投资, CTRt、CTRit表示控制变量, 其中CTRt所包含的变量为人均收入 (lnRGDPCH) 、对外开放度 (lnOPENK) 和财政盈余率 (FSD) , CTRit包括人均收入 (lnRGDPCH) 、对外开放度 (lnOPENK) 贸易条件指数 (lnTTI) 。数据来源于美国经济统计局、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Penn World table 7.0、世界银行WDI数据库。

模型 (1) 是检验美国对中国的FDI是否受到中美之间的金融差距的影响。模型 (2) 是检验美国对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FDI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美国的影响, 验证金融发展是否通过FDI影响中美贸易。

4.2 模型估计

模型 (1) 中所有变量数据均为时间序列数据, 为避免伪回归, 首先进行平稳性检验, 所有变量都为一阶单整。协整检验检结果有三个似然值大于5%水平的临界值, 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可以做回归分析, 结果如下:

lnFDIt=0.14NFINt+13.55lnRGDPCHt-0.2FSDt-0.48lnOPENKt

(2.06) (7.40) (-3.80) (-1.67)

R2=0.94 DW=1.18

NFIN对lnFDI显著为正, 说明中美两国金融发展差距促进了美国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证实了前文的推断。

在对模型 (2) 分析前, 先对变量平稳性分析, 结果表明, lnEXit是I (0) , 其他变量为I (1)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存在协整关系, 通过F检验和Hausman检验结果选用随机效应模型。结果如下:

lnEXit=0.06NFINt+0.11NFDIit+5.25lnRGDPCHt+0.34lnOPENKt+0.27lnTTIt

(2.57) (3.36) (4.41) (1.41) (3.54)

NFDI对lnEX的影响显著为正, 说明美国对中国的FDI促进了中国对美国出口, 中美不断加大的贸易差距一部分源于美国对中国FDI。金融发展的差异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显著为正。

综合模型 (1) 和模型 (2) 的结果可知, 美国发达的金融业促进本国FDI, 而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和美中金融差距共同促进了中国对美国的制造业出口, 加剧了中美贸易失衡。

5 结论

通过前文分析,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中美金融发展的差异通过美国对中国制造业FDI的渠道导致了中美两国的贸易失衡。

(2) 从本质上说, 当前的中美贸易失衡是在金融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 全球金融中心与全球制造业中心在国际分工协作和利益分配上的失衡, 是全球化时代中美比较优势差异的自然反应。

参考文献

[1]盛斌.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2]施炳展, 齐俊妍.金融发展、企业国际化形式与贸易收支[J].世界经济, 2011, (05) .

[3]徐建炜, 姚洋.国际分工新形态、金融市场发展与全球失衡[J].世界经济, 2010, (01) .

[4]雷达, 赵勇.中美经济失衡的性质及调整:基于金融发展的视角[J]世界经济.2009, (01) .

[5]刘海云, 吴强, 杨波.解析美国巨额贸易逆差形成的原因[J].国际贸易问题, 2007, (03) .

[6]王文秀.日美贸易摩擦与日本产业结构调整[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 篇9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进出口贸易经历了高速发展的30年。从目前的出口商品结构上来看, 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在整个出口商品中所占比重, 和发达国家区别不大, 机电产品已连续多年成为出口商品的主体。从最初的农业初级品的出口, 到现在以制成品为主体的出口商品结构, 金融业的发展在其中起到了主要作用, 但在出口商品结构的进一步升级中, 我国金融, 特别是汇率机制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下面将通过对金融发展的规模、效率以及人民币汇率的变化, 考察我国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影响。

1 我国金融发展现状

计划经济时期, 我国金融业长期处于规模小、效率低且相对封闭的状态, 金融业对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领域, 作为经济微观体的企业, 对金融发展的感受比较小。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金融业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扩大, 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 奠定了新世纪金融业在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时至今日, 我国金融发展现状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概括。

1.1 金融规模扩大迅速

我国货币供应量自19 9 6年以来一直保持着增长态势, 1996~2010年, 广义货币 (M2) 年均增长13.1%, 狭义货币年均增长13.4%。中国新一届政府上台的2002年3月, 全国广义货币 (M2) 与狭义货币均比上年增长近17%, 现金 (M0) 净投放量增至1589亿元, 金融机构的新增贷款也创出新高, 增长16.8%, 达到1.92万亿元;到全球金融危机最高峰的2008年3月, 这一组数据又进一步刷新, 全年现金投入量3844亿元, 比上年增长15.8%, 市场货币流通量 (M0) 为3.42万亿元, 比上年增长12.67%, 狭义货币 (M1) 为16.63万亿元, 比上年增长9.1%, 广义货币 (M2) 为47.86万元, 比上年增长17.86%。2010年1月, 我国金融规模进一步扩大, 全年现金投放量为亿元, 市场货币流通量 (M0) 为40758.58万亿元, 狭义货币 (M1) 为229588.98万亿元, 广义货币 (M2) 为649947.46万亿元, 与1996年相比, 金融规模已扩大多倍。

1.2 金融结构不合理、效率不高

在我国金融机构的组成中, 银行业是绝对的主导, 而银行业之外的其他金融机构, 并没有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得到健全。虽然这些年来我国金融机构的总量一直处于增长, 且以五大国有银行为主的银行机构一直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但其多元化的方向, 只是银行业的一种自然伸展, 对金融市场中中小金融机构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没有起到促进作用。与此同时, 我国金融行业的资金结构没有随着资金总量的扩大而更趋合理, 由于制度以及人才储备方面的制约, 金融制度的创新十分缓慢, 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并没有实现突破, 金融资产结构比10年前没有太大进步, 不合理问题十分突出。

在衡量金融效率的几组指标中, 衡量金融效率的货币政策效率、储贷转化率以及金融资源配置, 我国金融行为都表现不佳。一是货币政策效率不高, 缺少货币政策传导的外部信用与法制环境, 且中介市场化未能建立, 阻碍了倾向政策的有效传导。二是我国储蓄规模虽然增长十分迅速, 但储贷转化率却长年处于50%的低水平, 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相比都稍显落后。三是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不高, 国有企业占据了金融资源贷款的主体, 却只能获得极低的效益, 而更多具有更高效益的民营中小企业却难以从金融机构取得贷款。

1.3 汇率弹性不够

央行数据显示, 自2005年7月新一轮汇率改革至2008年7月初, 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已超过16%。在保持对美元的快速升值同时, 对非美元的汇率却没有出现一致性, 人民币兑日元以及人民币兑欧元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贬值。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汇率改革以来, 央行更多只是关注美元区, 忽略了欧元与日元, 而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 美元区与非美元区的比例为4.4:5.6, 非美元区的欧洲、日本与东南亚等地区的进出口贸易超过我国对外贸易的一半。在中国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的背景下, 美元与日元、欧元的汇率却并没有出现大的变动, 从而使真正决定出口的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基本走平, 形成了当前人民币实际汇率与名义汇率的差距。

2 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现状

我国出口贸易经过多年的发展, 基本摆脱以初级农产品为主的出口结构, 转而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出口结构。从当前出口贸易情况来看, 其商品结构表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2.1 出口产品结构逐年改变

1990年, 全国出口总额621亿美元, 其中初级产品出口435亿美元, 所占比重70%左右, 机电产品出口111亿美元, 所占比重上升到18%;2000年, 全国出口总额2492亿美元, 其中初级产品出口996亿美元, 所占比重下降为40%, 机电产品出口1053亿美元, 所占比重上升到42%;2010年, 全国出口总额15779亿美元, 其中初级产品出口4891亿美元, 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到31%, 机电产品出口9625亿美元, 所占比重上升到61%, 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4768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5%。

2.2 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比重低

我国出口商品在本世纪初虽然摆脱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以初级品为主的情况, 但在出口商品工业制成品中, 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仍然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附加值十分有限。一方面, 在我国出口商品中, 虽然机电类产品已超过出口总额的一半, 达58%, 但与发达国家仍然有很大差距, 如日本机电类商品出口占比重超过70%。另一方面, 我国出口商品中, 高新技术产品结构不理想, 不仅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过低, 而且在出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中, 只有不到一成的出口高新技术产品的知识产权属于中国企业, 九成是跨国企业在中国设厂进行生产或委托中国企业生产的。这种情况特别容易受制于人, 实际上也正是因此,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我国2009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与机电产口出口都出现了超过2成的下降, 显示出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的不利后果。

3 我国金融发展与出口贸易结构表现出来的主要问题

3.1 汇率政策作用有限

我国汇率改革以来, 一直紧盯美元汇率, 虽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30%, 但由于人民币兑日元、欧元等其他货币并没随之而动, 使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推动作用十分有限, 汇率缺乏弹性的效果十分明显。

3.2 贷款流向不佳

当前我国储蓄转贷中, 获得贷款最多的是经济效益较低的垄断行业、国有企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企业, 而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代表的经济效益、边际效益高等有利于优化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的行业却难以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出现这种情况, 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经营制度与结构有关, 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收益与高风险并存, 缺少创业投资业务的传统银行业, 显然无法适应其需要, 继而贷款十分困难。

3.3 出口商品结构优化推动力不足

金融创新的缓慢, 金融效率的低下, 使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等货币政策传导到出口行业的时间较慢, 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效率太低, 从而使一系列政策滞后, 对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推动力不足, 无法第一时间作用在出口贸易领域。而随着进出口贸易的阶段性特点, 使宏观调控的效率十分低下, 造成长期以来出口商品结构优化进度过慢。

4 发展金融,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对策

4.1 提高金融效率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到, 当前我国金融机构的效率十分低下, 与我国巨大的商品出口与金融市场不相符, 要推动金融发展,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就必须从提高储贷转换率、货币政策效率以及金融资源配置水平等三个方面提高金融效率。一是要增加货币市场主体, 完善货币市场,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建立服务于经济各部门的完善的多元化高效率货币市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使资本市场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有力渠道, 提升我国资本市场在经济资源配置、产权交易等方面的作用, 促进经济发展, 改善金融市场对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作用。二是要完善人民币利率市场, 发挥利率的市场杠杆作用, 提高储贷转换率, 为更多高新技术企业与机电类企业等附加值高的出口商品提供信贷, 推动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三是要改变当前的金融信贷体系, 避免信贷资金的流向简单以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作区分, 使其流向外部金融依赖度高的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企业, 改善中小企业的信贷环境。

4.2 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金融创新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也是金融机构自身发展的需要。从国际金融机构的的微观发展来看, 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与产品创新已成为金融机构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 从一国经济的宏观发展来看, 金融创新在改善其出口商品结构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推动作用。我国金融机构要探索新型业务, 如创业投资基金, 可以为更多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的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 为我国高新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同时, 金融机构还应该在金融工具、金融产品上进行创新, 如代收付款项、代保管、进出口押汇等业务, 大力拓展信息服务网络, 为出口企业提供服务支持。

5 结语

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是提升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经途径。金融产业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 其重要作用毋庸置疑, 在金融危机影响还未走远, 新一轮国际竞争即将来临之际, 要通过金融创新, 提高金融效率, 提升其对出口商品结构的影响作用, 不断改善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为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服务。

摘要:货币汇率、金融规模以及金融效率等金融发展要素与进出口贸易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但由于我国金融效率低下、创新不足等, 影响着出口商品结构的改善, 必须通过完善汇率机制、扩大金融规模、加强创新, 提高金融效率等措施, 进一步促进出口贸易商品结构的升级优化。

关键词:金融发展,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优化

参考文献

[1]林毅夫, 姜焯.发展战略、经济结构与银行业结构:来自中国的经验[J].管理世界, 2006 (1) .

[2]林毅夫, 孙希芳.信息、非正规金融与中小出口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 2005 (07) .

[3]王艺明, 陈浪南, 蒋彦华.我国中小出口企业融资担保研究[J].投资研究, 2005 (11) .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 篇10

一、老挝金融业发展现状

老挝全称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国土面积23.68万平方公里, 全国人口约600万, 多信奉佛教, 共有49个民族, 官方语言为老挝语, 货币为基普。老挝经济基础薄弱, 银行体系不健全。但老挝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老挝与五国接壤, 北部与中国云南接壤, 西北部与缅甸为邻, 西部、南部分别与泰国、柬埔寨交界, 东部与越南相接, 老挝被认为是这些国家往来的中心。丰沙里省是老挝北部的一个省份, 与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接壤, 全省共有7个县, 人口约40万。

老挝金融环境相对宽松, 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 其外汇管制逐渐放宽, 为外国投资者营造了较好环境, 但老挝银行资产少, 经营方式单一, 尚未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银行规模小, 银行惜贷, 贷款条件及利息较高。老挝政府鼓励使用本国货币基普 (KIP) 并规定基普为有条件兑换货币, 在市场上基普、美元和泰铢可相互兑换及使用, 目前, 人民币在中老边境地区可兑换使用。

老挝中央银行即老挝国家银行是老挝金融管理部门, 下设3个商业银行, 即老挝发展银行、老挝农业银行和老挝外贸银行和1个政策性银行, 即老挝政策银行。老挝政府鼓励外国金融机构到老挝设分支机构或成立合资企业。此外, 还有日本、泰国等国的保险公司进入老挝经营保险业务。丰沙里省约乌县有一家政策银行 (只办理贷款不办理存款业务) , 无合资银行及外资银行。自1997年以来, 老挝开通了世界上领先的特快汇款——西联汇款业务。

二、老挝金融信息化现状分析

金融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金融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既为金融业带来了机遇, 也带来了风险。近年来, 老挝银行在变革的促动下, 银行业信息化有了一定的发展, 但总体情况仍较为落后。

(一) 省级银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老挝发展银行基本实现电子化业务流程, 但一直未能实现全国联网, 直至2010年10月, 才实现全国联网。据了解, 老挝发展银行丰沙里省分行目前有21人, 但只有5台计算机。同时, 因开通互联网成本较高 (每年约2000元人民币左右) , 互联网普及率极低, 目前在丰沙里省只开通了两户。老挝省会城市特别是北部省会城市的银行信息化基础设施仍较为落后。

(二) 银行信息安全管理薄弱

据了解, 老挝发展银行省级银行通过一台交换机和一台路由器实现与总行的数据传输和交换。至今, 从总行到分行未制定和下发关于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规定和文件, 一般依靠ETL (老挝发展银行指定合作的电信公司) 实现业务的全国联网, 基本未采取任何安全保障措施, 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三) 金融信息化进程中缺乏统一的标准规范

各商业银行信息化发展参差不齐, 外资银行和各商业银行总行根据各自发展情况在省会城市设立分行, 其信息化建设完全依靠自身的建设和完善。在老挝丰沙里省, 2010年10月21日老挝外贸银行设立了分支机构, 同时布放了该省第一台ATM机, ATM机支持外贸银行卡及国际通用的VISA、万事达、JCB信用卡, 但并不支持老挝其他银行发行的银行卡。

三、老挝金融信息化水平对跨境人民币结算的影响

(一) 由于受老挝金融信息化建设发展水平的限制, 人民币及其相关业务在老挝的普及和办理存在区域上的局限性

除老挝万象大型商场可使用中国银联、VISA、万事达、JBC等国际知名银行卡外, 省级城市还无法使用中国银联卡。人民币除在边境地区得到逐步普及外, 其他东部、南部城市接受人民币的程度仍然不高, 大部分老挝银行都没有开展人民币业务。

(二) 老挝金融信息化发展水平制约了国际贸易结算渠道的选择

老挝银行业目前还未开办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代缴费等业务, 未实现通存通兑业务。由于老挝银行业务单一, 信息化建设及联网通用水平低, 给贸易结算渠道的选择增加了难度。为有效解决边境贸易结算渠道问题, 2009年12月中国农业银行磨憨支行与老挝发展银行南塔省分行正式开通“边贸网银结算”, 网银结算业务的开通虽然对促进边贸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对方银行双重收取手续费、人民币头寸严重不足等问题的制约, 大部分边贸企业仍倾向于在中国境内银行开立人民币边贸结算账户及使用人民币现钞办理结算。截止2010年8月25日, 双方通过“边贸网银”共办理16笔境外汇入和3笔境内汇出人民币业务, 金额共计309万元, 由于资金头寸不足, 远远无法满足实际边贸人民币结算需求,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人民币有序地跨境流通和中老银行合作进程。

四、推进中老金融信息化建设发展及促进金融合作的建议

由于人民币币值稳定, 并经受住了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 受到了周边国家边民和商家的青睐, 成为边民交易、支付、持有及边贸结算货币首选, 特别是在老挝北部地区已被广泛流通和使用, 人民币跨境流通已显现出区域化的雏形及不断扩展的态势。因此, 加快金融信息化发展速度, 加快推进人民币结算平台势在必行。

(一) 结合老挝政府寻求硬货币避险的需求, 大力推进人民

币走出去, 加快推进人民币结算和兑换, 提升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和通用性

近年来, 由于美元贬值, 特别是今年以来基普兑美元较年初时升值8%, 导致其主要出口产品如纺织品和矿产品遭受重大损失, 不少纺织企业倒闭, 财政支付能力锐减, 老挝政府不得不考虑寻求强硬货币避险。人民币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风暴中表现坚挺, 让老挝政府看到了希望。同时, 中老两国山水相连, 经贸合作急需人民币结算或融资支持。为此, 应积极推行人民币走出去, 大力推进和实施人民币中老跨境结算和兑换, 可逐步批准金融机构到老挝设立分支机构, 借鉴富滇银行在老挝设立代表处, 在全国145家城市商业银行中率先走出国门的方式, 加强我国与东南亚国家跨境金融合作, 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的突破性进展, 充分发挥金融在支持、建设“桥头堡”战略中的重要助推作用。此外, 鉴于中老两国良好的关系和老挝刚开始起步发展的国情, 国内可适当考虑对老挝政府和中资企业在老重大项目提供更为优惠的商业贷款, 为大项目提供融资, 支持我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对老出口, 优化贸易结构, 加快人民币结算步伐, 提升人民币在周边国家的影响。

(二) 加强中老经贸合作机制的指导和协调作用, 规范中老边贸结算平台

随着人民币结算规模的扩大和境外人民币市场的逐渐形成, 亟须加强中老经贸合作机制的指导和协调作用, 规范中老边贸结算平台。一是进一步发挥中老经贸合作机制的作用。目前, 中老经贸合作机制主要有中老经贸联委会和云南与老北合作联委会, 并以每两年举行一次会议的形式具体负责两国经贸合作规划、指导和协调, 为两国经贸合作建立了有效的运行机制, 需进一步发挥这些合作机制的作用。二是加强中老中央银行间的合作。中国人民银行在这历史机遇可进一步加强与对方中央银行的合作, 规范跨境贸易结算收费, 借鉴中国农业银行开发的“网银边贸结算系统”, 采取在中国境内使用内网系统办理结算, 境外通过在互联网办理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方式, 也可由人民银行统一开发, 适时推动金融信息化建设企业走出去, 同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 规范境外人民币结算平台, 进一步疏通和规范决算渠道, 从源头上杜绝安全隐患, 保障人民币结算平台的稳健运行。三是建议中国银联公司进一步推动中国银联在老挝的业务推广, 可采取当地货币消费、人民币扣账的货币计算方法, 为广大境外企业提供便捷和快速的人民币结算服务。

(三) 稳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

一是大力引入人才。除完善信息化结算平台建设外, 应加大引入懂东盟贸易区国家语言的人才, 提高与东盟国家的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从而提高国际合作水平。二是尽快解决人民币现钞跨境调运问题。三是逐步制定和完善云南省与东盟国家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管理办法及相应的实施细则, 细化操作规程, 积极稳妥地推进云南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 促进云南对外贸易的发展。

课题组组长:马咏洪

课题组副组长:孙翌

课题组成员:张永强徐文柱岩坎糯应云波玉罕迈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 篇11

【关键词】金融危机 原因 影响 对策 出口贸易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

(一)美欧日对中国产品需求大幅下降

美、欧、日市场占我国出口份额的60%以上。但由于美、欧、日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滑坡.必然导致需求的减少。金融危机发生后,美国国民财富大幅缩水,信用规模急剧收缩,使得美国居民消费支出减少。金融危机还影响人们对未来经济增长前景的预期。从而减少当前消费。美国消费支出占到GDP的70%以上,2007年美国国内消费规模约1O万亿美元。而同期中国消费者支出约为1万亿美元。短期内,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无法弥补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的减少。因此,美国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及消费者信心是影响我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

贸易摩擦与全球或一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有很大关系。当经济发展良好时,贸易摩擦会减少;当经济发展减弱时,贸易摩擦将加剧。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遭遇了大量贸易壁垒,贸易摩擦加剧。以贸易救济调查为例,2008年,美国对中国的不锈钢压力管、管线管、柠檬酸、后拖式草地维护设备、厨房器具置物架和挂物架等产品发起5起反倾销反补贴合并调查,涉案金额5.1亿美元。同时.美国对中国的床用内置弹簧组等产品发起5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2.8亿美元。

(三)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产品成本上升

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产品出口的外部影响加大,鉴于美元的国际地位,国际原材料价格大多以美元定价,美元的贬值使得国际能源和资源价格上涨加速,这又进一步增加了中国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输入型通膨使得2007年中国CPI指数上涨达4.8%,是1997年以来中国物价上涨最高的一年,2008年前6个月CPI上涨均在7%左右,食品和住房价格上涨会进一步蔓延到其他制造业领域。如家电、纺织服装等行业,而这些行业与出高度关联。 因此,原材料价格上涨引起的出13制造业价格的上涨,使得我国企业出口产品的成本上涨。从而进一步削弱出口产业的竞争力。

二、我国规避金融危机的措施

(一)实施多元化市场战略

在当前欧美等主要经济体市场需求疲软的情况下,中国企业应把眼光更多地转向新兴经济体。从目前来看,中国对拉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增速加快,这是我国过去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成果。当前应加大同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自由贸易区谈判,这是开拓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市场,拓展出口市场渠道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国正在同亚洲、大洋洲、拉美、欧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2个自贸区,这些自由贸易区涵盖了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相信随着我国自由贸易区网络的逐步形成,将进一步拓宽国际市场空间,增加贸易渠道,分散出口过度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的风险。

(二)调整出口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高附加值含量

受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加工贸易等附加值低的企业获利空间明显减少,而产品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受到的影响则相对有限。对于企业而言,要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努力提高高附加值产品出口。

1.要借此机会调整产品出口结构,杜绝高能耗、高资源消耗、低附加价值的出口加工订单;

金融发展影响国际贸易 篇12

1. 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

贸易保护主义在新形势下呈现出新的特点, 它主要以绿色壁垒、技术壁垒、反倾销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非关税壁垒措施为主要表现形式。发达国家利用WTO的相关规则, 打着公平、公正的贸易旗号, 实行国际贸易保护, 使得贸易保护主义无论是在手段还是形式上更加隐蔽。

(1) 形式上的隐蔽性。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在自由贸易、公平贸易和其它为促进世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理由的掩护下来实施贸易保护, 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2) 保护主义手段多样化、范围全面化。新贸易保护主义保护的范围呈现出全面化的趋势, 涉及范围不单单包括传统的货物贸易, 还正在延伸到服务贸易、投资、环境保护、知识产权等。另外, 还有一种更为隐蔽的手段, 那就是通过汇率政策的变化对国内市场和企业进行保护, 通过汇率贬值来提高自身产品竞争力, 从而达到削弱其他国家产品竞争力的目的。 (3) 加强对制造业的保护。金融危机爆发后, 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地位凸显, 致使很多国家加强对本国制造业的保护力度, 各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护政策, 如俄罗斯政府在危机中提高制成品进口关税并增加对制造业的各类补贴。

2. 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发生导致世界经济的低迷, 同时催生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复苏期, 今后的一段时间中将是贸易保护主义频发时期。由贸易保护主义引发的贸易摩擦将对我国外贸经济产生重大影响, 表现为:

(1) 对我国相关行业和相关区域产生不利影响。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相关出口企业带来一些很难估量的损失, 由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发生致使很多国家的市场我国产品不能进入, 严重影响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业绩。贸易摩擦频发不仅使企业蒙受了巨额损失, 而且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 不利于我国出口的可持续增长。

(2) 破坏了国际贸易环境, 干扰了国与国之间的正常贸易。贸易保护主义破坏了良好的国际贸易环境, 让一些本可以出口的企业不得不采取观望的态度。同时, 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 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我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正常贸易往来。

(3) 影响我国贸易安全和经济运行秩序。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对我国贸易安全和经济秩序产生消极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 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主要以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这几种形式。其次, 很多发达国家利用自有技术和一些相关标准来限制出口国的产品, 无形中加重了出口国产品的成本, 从而削弱了出口国相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后, 从贸易不平衡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一些小的贸易摩擦积攒成多就有可能引起大的贸易摩擦, 从而对国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和经济增长的质量产生巨大影响。

3. 应对贸易保护主义采取的措施

历史经验证明, 在经济危机的时候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是一种损人不利己的短视行为, 阻碍世界经济的复苏。作为在世界上有着重要地位的贸易大国, 我国应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针对当前的贸易保护主义, 建议我国采取以下措施应对:

(1) 建立贸易预防机制。要时刻关注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外贸的影响, 研究、分析贸易保护主义发展趋势, 不断完善信息服务平台, 建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同时, 要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适时调整外贸政策, 防止出现我国外贸过度地下滑。

(2) 扩大我国国内需求,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少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降低贸易保护对我国影响的根本办法, 在于千方百计扩大国内的消费和投资;而对出口部门, 则不能再通过种种优惠政策鼓励出口。

(3) 将贸易保护措施按其针对对象不同进行分类。其中, 反倾销针对的是企业产品的价格, 反补贴针对的是政府的经济政策, 绿色壁垒针对的是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标准。我国要随着国际经济的发展制定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进行产业升级, 这样才能有效跨越国际贸易保护设置的种种壁垒。

上一篇:信息化建设措施下一篇:STM32F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