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务发展(共12篇)
金融业务发展 篇1
一、物流金融相关研究及发展现状
(一) 物流金融的相关研究
物流金融是一种创新型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产品, 它为金融机构、供应链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业间的紧密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使得合作能达到“共赢”的效果。尽管市场需求巨大, 但目前企业界、物流业和银行业对物流金融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金融的产生
物流金融来自供需两方的要求, 同时也是供应链一体化的需要。 (1) 物流金融需求方。在我国众多中小型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不足, 且信用体系不健全, 缺少融资渠道。物流金融服务可以有效盘活中小企业临时闲置的原材料、产成品, 支持物流企业的融资活动, 从而优化中小企业资源。 (2) 物流金融服务供给商。①金融机构。目前在我国, 物流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金融机构。我国加入WTO以来, 金融机构创新意识不断加强。为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金融机构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 这就促使了金融物流的诞生。如在银行, 物流金融在帮助银行吸引和稳定客户, 扩大银行的经营项目的同时, 协助银行解决质押贷款业务中的质押物仓储与监管以及质押物评估、资产处理等服务。②第三方物流企业。针对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 物流金融业务既能提高其一体化服务水平、竞争能力和业务规模, 又可以增加附加值、经营利润。
2.物流金融的内容及模式研究
物流金融的内容, 由于研究角度不同侧重有所不同。从物流产业角度来看, 物流金融主要体现在物流设施的投融资、物流保险和结算支持三个方面。而从物流金融与期货交割结合角度, 可以将物流金融业务的运作模式分为买方客户授信和卖方客户授信两种。物流金融的基本运作模式, 基本将其分为三类:垫付货款业务模式、仓单质押模式和保兑仓模式, 这种分类形式是基于物流金融的基本运作流程。
(二) 目前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现状
中国储运总公司于1992年开始尝试仓单质押业务, 并于1999年率先正式开展此项业务。现在向近500家企业提供了质押融资监管服务。从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者认同物流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风险问题, 其中核心是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与控制问题。另外, 关系处理与效率问题也是主要的讨论点之一。我国近几年的物流金融实践活动也很活跃。广东发展银行在2004年6月率先试办了仓单质押贷款业务。中信银行推出的“银贸通”也是物流金融产品。深圳发展银行打造供应链金融“专卖店”, 向中小企业提供了三大类共30多项产品, 服务于各供应链节点的企业。相关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产品。华夏银行也正式推出国内首个现金管理整合品牌“现金新干线”, 与苏宁、中储股份等知名企业开展物流金融合作。2007年11月, UPS携手上海浦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 由旗下UPS资本公司将物流金融业务引入中国, 成为第一家在华试水物流金融实践的国际性物流快递公司。这标志着整合金融机构、物流企业和上下游客户的物流金融业务逐渐兴起。
二、公共信息平台下物流园区金融业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物流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 我国金融相关法律的日臻完善, 可以在物流园区基础上, 开展一种区域性、区域间的新型物流金融业务——公共信息平台下物流园区金融业务。如果说物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当中扮演着运行大动脉的作用, 那么物流园区就可以看作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当中的一个自我小循环系统。物流园区内, 集中监管了生产、销售上下游企业的产品、原材料的交换, 这就给物流园区通过建立公开的物流金融信息平台, 通过监管不同企业资金之间划拨, 了解企业的资金需求。物流园区可以作为借贷的中间人, 将资金需求、供给信息提供给所需要的物流园区内的企业客户, 在物流园区内实现资金借贷。同时, 可以进一步升级到物流园区间的物流资金信息借贷交换, 即实现公共信息平台下的物流园区间的资金借贷。总体来说, 公开信息平台下物流园区间的资金借贷由物流园区内和物流园区间各客户企业间的资金供需信息情况交流以及物流区内的资金调补组成。
如图1所示, 首先建立物流园区内资金信息交换平台, 由物流园区统一建立园区内企业资金信用档案, 规定信息提供的资费标准以及相关的平台使用制度。并且提供两种服务:资金信息自主选择平台, 即物流园区将各个客户企业资金供需情况、资金偿还、资金使用的费用情况统一发送到信息平台上, 供需要信息的相关企业自主甄选;资金信息对冲选择平台, 即物流园区内的客户资金供需情况决策权完全交给物流园区信息平台控制方, 物流园区信息控制平台的控制方根据客户方提供的交易范围, 进行集中的交易促成。当然, 没有完成的交易可以利用自主选择平台, 进行自主交易。
其次, 建立物流园区间资金信息平台。在物流园区间建立这种资金信息平台, 不仅扩大了客户企业间资金借贷的范围, 也有利于客户企业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完成资金调度, 而且通过两个物流园区的共同监督, 降低了资金借贷的风险, 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
三、公开信息平台下的物流园区间借贷的要求与意义
(一) 公开信息平台下的物流园区间借贷的要求
1.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
在我国, 大部分资金借贷仍需金融机构控制。作为非金融机构的物流园区, 如果要开展资金借贷代理中介活动, 仍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予以监督管理, 并对可实行借贷业务的物流园区进行规模等相应设定, 以保证资金信贷的安全性。
2.完善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监管制度
物流园区由于得天独厚的信息资源优势, 对客户企业的经营状况较熟悉, 另外, 由于客户企业的产品、原材料在园区内的存储、转运, 可以暂时性取得其物权的质押权利, 降低园区内的资金安全风险。但是, 园区信息平台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 对客户企业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 必要时开展资金还贷催促业务。
3.物流园区间的合作规范化
由于开展资金信息平台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企业的融资费用, 所以物流园区间的合作规范性极其重要。建立公开资金信息平台的物流园区必须及时更新所需提供的客户企业资金信息, 并制定物流园区间统一的信息交换模式, 降低信息识别的费用, 利于实现资金交易。
4.资金信息平台的技术要求
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的控制方要做好信息平台信息处理技术的及时更新, 信息系统安全性能的检测与维护, 重视对基础物流数据的有效管理, 保证相关业务和宏观管理准确性、有效性。
(二) 公开信息平台下的物流园区间借贷的意义
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具有跨地域、行业、技术密度大、参与方多、扩展性强、开放性好的特点, 有力支撑了物流金融的发展。公开物流金融信息网络包含多种开放式信息系统、接口。企业利用平台的硬件设施、数据信息库和安全可靠的商务功能实现企业自身的信息交流、数据交换、业务交易、决策支持等信息化管理。物流园区内容丰富, 由于我国相关部门的传统宏观调控, 很难掌握物流运行的真实情况而难以发挥应有管理作用, 这是我国物流业长期在低层次徘徊不前的重要原因。引入公开物流金融信息平台机制以后, 通过对物流业运行基本数据实时和准确掌握、统计、分析, 针对电子物流交易市场的交易进行相应的规范、引导和监督, 在完善物流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完善物流市场的竞争机制, 真正落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摘要:物流金融是促进供应链一体化的核心部分和关节之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国家政策的逐步开放, 物流金融必将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我国物流金融的产生、内容、模式及目前发展现状, 给出建立公共信息平台下物流园区金融业务的具体方案。
关键词:物流金融,物流园区,金融业务
参考文献
[1]刘放, 窦诚.现代物流金融初探[J].中国储运, 2009 (2) .
[2]邹小芃, 唐元琦.物流金融浅析[J].浙江金融, 2004 (5) :2.
[3]马文姬, 顾幼瑾.国内物流金融理论研究文献综述[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8 (1) .
[4]王传松.物流金融研究综述[J].物流科技, 2008 (11) .
[5]钱志新.产业金融[M].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金融业务发展 篇2
立足创新强化营销实现邮政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xxx邮政局2004年,我局紧紧依靠市局的领导,围绕“以量促收、以质增收”的原则,全力提升金融业务发展速度,通过积极挖潜,强力推进,实现了金融业务的全面发展。截止11月20日,邮政储蓄余额为29,917万元,余额市场占有率18.47,当年新增储额2,667万元,新增额市场占有率12.33,实现储蓄收入732.43万元,收入增幅31.58,列全省县局第3位;代理保额1506.6万元,实现保险手续费收入59.52万元;汇兑业务收入实现14.74万元,增幅列全省县局第4位。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定信心、精心策划、狠抓落实面对2004年外来的经营形势,我们xx局在全区一盘棋、市县一体化的带动下,确定了加快发展,强化营销,提质增效的经营思路,于去年年末,就召开了储蓄、保险业务发展誓师大会,对金融市场发展形势、前景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强化干部职工对发展金融业务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对金融业务发展提出了具体部署和安排,并先后召开邮储网点负责人座谈会和中层干部会议,组织人员深入各网点与职工面对面交流,通过反复的思想发动和交流,使全局干部职工认识统一,发展的信心更加坚定。各支局所结合各自的发展目标和市场环境,早谋划、早布置、早行动,采取争、抢、拉、挖等各种有效的营销手段,与专业银行展开竞争;全局干部职工在大局意识的驱动下,积极投身业务发展竞赛中来;专业部门在细化了全年营销方案的基础上,分阶段、有重点地积极推进,狠抓落实,坚持对储蓄、保险业务“定期通报,定期分析,定期总结,定期考核”,全局干部职工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主动走向市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使全年金融业务保持了健康、有序、持续稳定的发展态势。
二、多元化营销,个性化服务,金融业务实现稳健发展随着市场环境和邮储政策的变化,邮储经营仍然单纯追求总量的增长显然已不合时宜。为此,我们“以变应变”,适时调整经营策略,把邮储业务发展的“舵”从“余额的上升”转向了“效益的提升”。年初,我局开展了全员旺季劳动竞赛活动,通过出台营销激励方案和细化考核办法,加大奖励力度,调动了全员发展业务的积极性,各网点上门揽收种子化肥经销商、收粮大户回笼资金;职工走出局门,深入市场,靠亲情营销发展储额。同时,专业部门作为市场开发和营销过程中的主角,通过周密的市场调查,上门公关,成功接收倭肯农行储额1021万,代发民政局4,119户、46万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一季度,我局实现净增额5330万元。窗口是营收的第一线,我局立足窗口阵地营销,紧紧依靠服务和信誉抢占储户,xx邮电所、xx支局作为迁移县内的两个网点,结合周边个体商户众多,活期储源丰富的特点,利用自身优势,上门为商业区内商家提供取送款、兑换收取零钱等个性化服务,通过“优质 高效”的服务赢得了用户认可,这两个网点当年新增储额723万元,占全局净增总额的27,活期比例分别为58.96和63.34,实现了增量增收的目标。面对金融业务艰难的发展现实,为加快业务发展,我局审时度势,把邮政代理保险作为2004年金融业务发展的重要补充和新的增收点来培育,在业务发展上,我局打破常规,积极创新营销模式,建立了以柜台营销为基础、专业营销为重点、全员营销为补充的代理保险营销模式,制订了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抓重点网点,抓住准客户,有力地推动了代理保险业务快速发展。柜台营销、投递营销一直是我局代理保险业务发展优势所在。我们充分发挥邮政点多面广的优势及网点的营销功能,坚持走专业化营销之路,最大限度调动各网点员工的积极性,全局保险业务窗口营销占90%以上。如:xx邮电所坚持多说一句话的营销方式,通过提高开口率使保险业务在柜台营销不断取得成功,她们在实践中潜心研究分红保险的各项条款,分析各种潜在客户的特点,熟练掌握了面对不同客户的营销术,创造一种平和、亲近、信任的用户与邮政员工的鱼水关系,引导用户投资分红型保险。“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今年6月份,该所一次办理保单50万元。xx邮电所2003年撤除储蓄业务,代理保险业务成为了罗泉业务发展的重点,为了做好业务宣传,支局长xx自掏资金购买200张红纸,聘请当地老师写了一天宣传业务单,并在每个村屯张贴,同时他还在各村屯用广播宣传邮政代理保险,使邮政代理保险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平时他还经常利用下班和业余时间,到农户家中做保险业务宣传,在投递过程中,走街串巷积极宣传代理保险业务,通过上门讲解宣传保险业务知识,帮助用户分析各种投资渠道,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为用户着想,帮助用户算细帐,为用户理财、支招、当参谋,得到用户地一致认可。可以说:白天邮局、晚上用户家里都是他的营销场所,今年罗泉邮电所只用两个月就完成全年保险任务。在拓展保险业务市场中,大额保单成为了今年我局代收保费出奇制胜的“法宝”,xx储蓄专柜是我局业务量最大、收入最
金融业务发展 篇3
摘 要 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碳金融逐渐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抢占未来低碳经济先机的关键,同时为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空间,提升其国际影响力。面对国外碳金融市场发展迅猛,如何抓住机遇,挖掘碳金融市场,提升中间业务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成为摆在我国商业银行面前的一个重要的发展问题。本文从碳金融业务的内容、实践经验、问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为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碳金融 金融创新
2009年底,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落下帷幕。气候变化问题再次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为应对世界气候变暖,国际社会表达了加强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的强烈意愿,而金融业也逐步兴起了新型金融——碳金融(Carbon Finance)。碳金融市场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商品交易市场。而作为间接融资的主体,如何发展碳金融业务、参与金融市场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的基本介绍
碳金融是指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既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也包括银行的绿色信贷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是由《京都议定书》而兴起的低碳经济投融资活动。《京都议定书》规定了“联合履行”(JI)、“清洁发展机制”(CDM)和“国际排放权交易”(IET)三种灵活的履约机制,允许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国与国之间,进行减排单位的转让或获得,而碳金融就是基于这三种履约机制而开展的投融资活动。碳金融在整个碳交易的价值链当中起到了促进减排的成本收益转化、能源链转型的资金融通、转移分担风险和促进国际贸易投资等多项功能。
对商业银行而言,在开展“碳金融”业务,主要是指为项目开发提供贷款、担保和中介服务,开发各种创新金融产品,为碳排放权的最终使用者提供风险管理工具,或者为投资者提供新的金融投资工具,如碳交易保理、碳基金托管、开发与碳排放权交易挂钩的理财产品、碳信用期权、期货等衍生金融工具套期保值交易等。
二、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现状
据世界银行的报告,国际碳交易增长十分迅速,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标的交易总额从2004年的10亿美元到2008年突破1000亿美元,五年时间增长了100倍。而中国是全球CDM项目注册认证最多的国家。截至2010年3月10日,共有752个CDM项目成功注册,获得了联合国执行理事会核查认证的减排量证书(CER),占全球获认证项目总数的36.3%,预期可产生的年均减排量可达到1.8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项目总量的48.4%。中国已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具有潜力的碳减排市场和最大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供应方。而据有关专家测算,2012年以前我国通过CDM项目减排额的转让收益可达数十亿美元。碳交易市场在我国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近几年来,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我国的金融机构也在过去几年中为支持节能减排项目积极尝试金融创新,并获得了有益的经验和成果。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几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从2006年起陆续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推出了节能减排项目贷款的信贷产品和衍生产品。其中,截至2009年底,兴业银行累计发放节能减排项目贷款187笔,累放金额137.37亿元,实现在我国境内每年减排二氧化碳2685.34万吨。浦发银行则在国内银行界率先以财务顾问方式,成功为陕西两个装机容量合计近7万千瓦的水电项目引进CDM开发和交易专业机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也纷纷提出打造“绿色信贷”银行的长期发展战略,工、农、中、建等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审批中均实行了环保政策的“一票否决制”,并制定了“双高”、产能过剩及潜在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退出计划。2008年,工商银行在对“两高”行业152户企业实现清退的同时,实现节能环保项目贷款同比增长69.17%;农业银行否决“不环保”贷款项目167个,支持“节能减排”项目金额711亿元;截至2008年12月31日,建设银行实际退出的贷款达644.59亿元,完成既定计划的121.86%,同时绿色信贷项目贷款余额大幅增长至1541.43亿元。
三、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中面临的问题
尽管中国商业银行参与碳交易业务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与国外的碳金融的发展的速度和水平相比,中国商业银行并没有广泛而深入地介入碳金融业务,不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交易场所和交易平台,更缺乏证券、期货、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究其原因,中国商业银行在当前低碳经济背景下还面临着以下挑战。
1.国内银行自身能力不足。目前国内商业银行在碳金融方面虽有所动作,但都没有深入到核心部分,缺乏对CDM相关专业知识及政策法规的深度了解,投资该领域项目的业务能力严重不足,不仅缺乏成熟的碳交易制度、碳交易场所和碳交易平台,更沒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产品以及科学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难与国际金融机构抗衡,使我国面临着全球碳金融及其定价权缺失带来的严峻挑战。
2.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全。CDM交易规则十分严格,开发程序也比较复杂,销售合同涉及境外客户,合同期限很长,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在国外,CDM项目的评估及排放权的购买大多数是由中介机构完成,而我国本土的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难以开发或者消化大量的项目。此外,由于对中介机构还缺乏有效的监管,一些中介机构在材料准备和核查中存在道德风险,甚至提供虚假信息。
3.交易成本高昂,风险较大。国际碳金融交易市场的交易成本巨大,主要源于基于项目的交易涉及跨国项目的报批和技术认证问题,监管部门要求制定运营机构来负责项目的注册和实际排放量的核实,所涉及的费用高昂。此外,金融机构开展碳金融业务,除了面临基本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外,还存在较大的政策风险和法律风险。风险进一步推动了成本和风险的增加。
4.外部的政策激励措施不足。发展碳金融业务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调整,但由于欠缺有效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政策,往往导致转型企业经营成本大幅上升,缺乏经济效益,直接导致银行信贷风险的上升。由于碳金融业务的概念还并不明确,缺少具体的碳金融业务的指导目录,未能使碳金融业务获得政策的倾斜,没有激发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
5.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时,需要重视其潜在的政策风险。最重要的是未来的《京都议定书》充满变数,为这项交易带来很多不确定性。一方面是到了2012年后,《京都议定书》是否续签,内容有何变化都不得而知;另一方面,中国能否保持非附件I国家,继续不必履行减排义务,存在不确定性。此外,国内缺乏相关法律制度体系,使得商业银行向碳交易市场要素提供金融支持时没有相应的依据。
四、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政策建议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强调,商业银行银行要扮演好两个角色:第一要成为低碳理念推广的“践行者”,第二要成为低碳经济的“创新者”。而商业银行要真正扮演好这两个角色,应该提高认识,从产品研发、信贷投向、风险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都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顺利开展“碳金融”业务。
1.进一步提高对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的认识。全球对低碳经济取向的认同以及碳金融业务的巨大市场空间决定了银行提高对低碳经济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强化对低碳经济的认识,把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服务与支持力度作为经营理念和价值导向之一,把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责任提升到经营管理的战略层面。在项目融资决策时充分考虑相关利益主体的诉求,积极学习国外银行业处理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先进理念和方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信贷”体系,并逐步参与到国际金融规则的制定和修改过程中。
2.加大对低碳经济行业的信贷投放力度。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金投入过度集中于基础建设等两高行业中,对CDM项目投入比重很小。大量信贷资金集中在某些行业,在银行调整其信贷资金结构过程中,可能出现多家银行同时对一家企业压缩信贷规模的“羊群效应”,从而增大资金退出的难度。因此,建议银行一方面压缩对“两高”行业的信贷投入,一方面要对低碳经济的发展给予一定的信贷倾斜,重点关注能效技术评估,大力支持诸如新能源等行业的发展。
3.創新碳金融业务服务模式。首先,创新碳金融业务信贷融资模式。我国商业银行在开展碳金融业务提供融资服务时,创新思路和融资模式,将原有绿色信贷模式进一步专业化为低碳信贷体系,低碳企业贷款与CDM下CERs贷款相结合。一方面可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节能减排资金援助和节能技术,另一方面可促进低碳企业贷款中低碳企业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清洁开发。其次,应该继续着力进行低碳投资、低碳信贷、低碳信用卡、碳交易市场金融产品及衍生品的开发,除已经推出的CDM项目融资和挂钩碳交易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外,应积极发掘新的业务领域,探索更多的业务模式,特别是中介服务模式。
4.防范化解碳金融业务经营中的各种风险。由于受技术、成本等限制,低碳项目本身盈利性有待提高,而且碳金融属于新兴领域,银行服务经验不足。因此,在适度加大碳金融业务的同时,必须注意防范化解碳金融业务经营中的各种风险,完善自身的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体系,健全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以确保我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稳健开展。
5.健全相关机构,引进培养相关专业人才。由于碳金融服务专业性较强,银行内部组织结构中应设置专门的部门,专门负责处理融资过程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评估等问题。为此,在银行系统内部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或从外资银行引入专业人才。同时,也可以考虑先聘请一些社会和环境专家或行业环保专业人员充当外部顾问,在必要时提出专业意见和建议并审查项目融资过程中的环境评估报告、行动计划等。
五、总结
综上所述,中国碳金融的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发展碳金融业务可以促进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推动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转型,提升中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中国银行业不断开拓碳金融服务的新模式,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健.我国低碳经济与碳金融研究综述.财经科学.2010.05.
[2]邵伟.论我国碳银行业务的经营管理.金融教学与研究.2010(02).
[3]陈游.碳金融:我国商业银行的机遇与挑战.财经科学.2009(11).
[4]李凌嘉.碳金融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中国商界.2010(03).
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发展策略探悉 篇4
但从目前邮政企业代理金融业务发展规模、绩效及市场盈利能力来看,这项业务整体发展并不是很理想,现实表明邮政企业代理金融业务仍存在着机制不活、后劲不足、技能不强、疲于应付、相互制约等问题。如何紧跟形势,取得各自竞争优势,迅速做大做强邮政代理金融业务,重振邮政金融业务的雄风,已成为今后邮政企业需要迫切解决和思考的问题。当前,制约邮政企业代理金融业务的主要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观念陈旧,意识不强;界面不清,相互牵制,相互制约;内部运作机制不畅,你推我扯。根据上述状况,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做好金融代理业务,培育壮大市场,关键在于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观念转变作为源头问题抓紧抓好
2013年4月17日,中国邮政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邮政代理金融网点转型工作的通知》,全面启动了代理金融网点转型工作。但转型工作启动以来,仍有相当部分的员工未能充分理解转型的本质意义。转型就是要实现经营理念从“产品中心”向“以客户为中心”的转变,实现网点经营从“单一结果管理”向“注重过程管理”的转变,实现客户维护从“个人经验管理”向“团队数据管理”的转变。而要实现这三个转变,就要改变网点员工长期以来固有的旧观念。一是帮助从业人员认清当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强竞争意识,培养业务自信,养成服务习惯;二是要通过培训、座谈等形式帮助从业人员养成学习意识,向同行学习,向同事学习;三是要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团队意识的形成,可以使客户更能感受到全过程的标准化、优质化和统一化的服务。
二、把创新作为核心问题紧盯不放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特别是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理念和要求,创新发展是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在经济新常态下紧跟时代潮流、适应环境变化、满足社会需求、提升竞争能力的必然选择。一是要认真研究客户的金融业务需求,结合自身的优势不断推陈出新,针对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变化,研发适销对路的代理金融产品和服务;二是要积极推进服务创新,在服务观念更新的基础上,要遵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服务方法,切实让客户感受到优质、高效、温馨和安全的金融服务;三是要积极推进机制创新,优化人财物和政策资源配置,特别是要创新员工激励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激发广大员工的创业活力和工作热情。同时,要运用大数据分析各项业务的动态情况,对各业务的效益变化高度关注,促进优质资源向高效业务流动。
三、把重点业务开发作为重点通盘谋划
随着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大力发展及市场竞争的需要,目前应当着手大力推进业务结构调整,凸显重点业务的龙头辐射效应。
一要大力发展储蓄业务,抢占市场份额。储蓄业务是邮政代理金融各项业务的基础,要坚定发展信心,按照业务发展季节规律,不断扩大储蓄存款规模,巩固市场份额,增加企业效益;要加快代理金融专职营销队伍建设,积极推进重点营销项目,挖掘价值客户,不断提升代理金融网点经营发展能力;要通过结算和理财业务发展,不断调整和优化存款结构,逐步降低付息成本,提高收益水平。
二要积极发展结算业务,优化业务结构。邮政代理金融要充分发挥网点优势,发展个人结算业务,优化业务结构,推动个人零售业务健康发展。要通过“内抓培训,外抓营销”的方式全面推动个人网银业务的发展,着力打造邮政绿卡支付结算品牌。
三要快速发展理财业务,扩大市场影响力。理财业务是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的战略性重点业务,是非利差收入的重要收入来源。加快理财类业务发展,要进一步树立大理财理念,为客户提供集储蓄、理财和保险业务为主体的资产配置方案,不断提高为中高端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能力,有效增强防御因政策变动对负债业务所带来的经营政策风险;要在理财经理队伍建设初见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稳定队伍,全面提升理财经理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基本实现代理金融网点理财经理配置;通过物理网点转型的契机,灌输高低柜互动理念,进一步挖掘价值客户,利用理财经理的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进行个性化营销,提供差异化的理财产品,满足客户不同需要。
四要重视发展电子银行,拓展客户体验渠道。大力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是缓解柜台压力,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便捷服务,降低企业成本的有效途径。目前邮政代理金融电话银行、个人网上银行的有效客户注册率、客户使用率和交易强度亟需提高。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宣传手段,扩大邮储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的社会认知度;要在有条件的骨干网点建立网上银行体验服务区,引导客户使用电子自助服务渠道,提高客户使用网上银行的能力和积极性;利用网上基金交易资费较低的优势和各种网上缴费业务的开通,提高电子自助渠道的交易量。
四、把队伍建设作为根本问题全面推进
为加强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全面推进,努力做好管理团队、客户经理队伍和员工队伍三支队伍的建设,努力向“一流队伍、一流管理、一流业绩”标准迈进。一是做好团队的教育培训工作,制定全年培训计划,对培训计划进行积分考核,全面提高员工思想道德水平、主人翁意识、发展观念和从业能力观念。二是通过竞争上岗、充实管理团队和客户经理队伍。三是通过制定风险合规积分考核办法、员工培训积分考核办法、个人经营业绩积分奖励办法,调动员工合规经营,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四是开展员工每月一星、保险之星、理财之星等活动,大力弘扬先进、树立典型,营造“人人争先、个个创优”的氛围。五是多层次、多渠道开展谈心、交流等活动,打通思想壁垒,营造和谐发展的环境。
五、把提升服务作为龙头问题高度重视
邮政代理金融机构作为服务型市场主体参与市场竞争,就必须时刻关注服务质量,这是决定其能否走好走远的龙头问题。为此,一要加快网点转型,做好示范网点建设和自助渠道建设。要结合二类网点改革,加大代理金融网点调整建设,有效整合网点资源,加大网点装修改造,增加必要的功能分区,重点建设理财服务区,改善用邮环境,实现代理金融网点“地理位置优越、功能分区合理、服务环境舒适”的目标;要总结邮储银行“示范网点”建设工作的经验,今年内首先完成1个示范网点的建设,通过先试点后推广的方式逐步完成代理金融网点全面转型工作;要大力建设自助服务渠道,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尤其是加大ATM的投放力度,做好ATM的选址和运维管理等工作,提高ATM等自助设备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加大对网上银行和电话银行的宣传和推介,积极盘活网点资源,为用户提供差异化服务,降本增效。
二要提升服务质量,规范服务行为。要进一步完善各单位服务管理架构,设置专职服务质量管理岗位;要强化代理金融网点客户投诉管理工作,建立一支服务管理检查队伍,加大服务质量管理考核力度,切实做到服务工作“有人管、管到位”;要通过定期和不定期检查,全面落实窗口服务规范各项要求;要通过“树先进、抓典型”带动网点服务质量全面提高;要建立窗口服务质量客户满意度测评相关制度,进一步完善服务考评管理。
邮政金融体制改革以来取得的成绩证明了邮政代理金融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有待开发,但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发展必须清晰认识到邮银和谐才是邮储银行、邮政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共举邮政大旗”、“共享全网资源”才能“共创美好未来”。为此,在积极推进各类业务发展措施导入基础上,必须继续保持邮银双方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加强邮银双方的沟通协调机制,依靠邮储银行专业的优势,研究好代理金融业务发展和管理措施,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携手共进,方才能更好地实现邮政代理金融全面、快速、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银行传统业务盈利空间逐步缩减,客户金融需求日益复杂多样,邮政代理金融面临的市场环境愈发严峻,单纯依靠传统方式已经不能推进邮政代理金融业务的发展,邮政代理金融业务需要在发展上通盘谋划,重点突破,利用优势,规避短板,以此找准定位,充分利用网点多渠道广等资源优势,做好各项经营管理、客户服务和业务拓展。
关键词:邮政代理金融,业务发展,策略
参考文献
[1]何旭明.代理金融转型需内外兼修[J].中国邮政,2012.11.
[2]俞泽昕.以网点为支点撬动金融转型[J].中国邮政,2013.8.
金融业务发展 篇5
——会计11051122231218何
琼
2013年伊始,电商金融恍然成为业界焦点。阿里巴巴、慧聪、京东这样的电商强者和以建银为代表的银行巨头,均迅速建立起各自的电商金融体系,开始新一轮的跑马圈地。
在历届中小企业电商大会上,小额贷款、供应链融资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表明中小企业对小额贷款需求一直很旺盛,市场缺口困扰中小企业多年。而在筹备第八届中小企业电商大会时我们发现,除了需求缺口外,中小企业如何保持活力是推动金融变革的核心,这对金融平台的业务增长、产品创新、商业模式改进至关重要。
现状:
1、小微企业贷款需求旺盛 传统模式难满足
随着近些年劳动力、原材料成本上升,流动资金短缺,目前国内小微企业用户贷款需求旺盛,利润空间大,呈现一片“蓝海”的市场。截至2012年10月底,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4.35万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21.72%,连续三年实现持续增长。
但事实上,传统的信贷模式却远远满足不了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其原因有以下
首先银行传统抵押担保贷款模式与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矛盾,借贷成本高、风险大。对传统信贷所需的抵押、担保,网商也难以满足。另一方面,网商的借贷频率更高、对资金的周转速度要求也更高,难以适应传统信贷模式。目前我国银行贷款主要投放给大中型企业,小企业仅占20%,微型企业更是几乎拿不到。
其次,我国现有的400多家村镇银行和3000多家小额贷款公司的规模远远无法满足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而且小额贷款的利率往往高达银行基准利率的3~4倍,沿海一些地区民间融资贷款利率在25%~30%之间,短期利率有的高达80%~100%,很多小额贷款实际上已经成为高利贷。如此非但无法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甚至有可能成为一个反向的推手,加剧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在此情况下,就给了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企业以机会。相比于银行,电商开展金融更加快速灵活,更能切中电商小微企业的真实需求。
一、现状:
2、捆绑供应商 金融成未来
电商企业开展金融业务最明显的好处是可以获得一个新的业务增长点,通过收取服务费用,获得额外的收入。2012年7月20日,阿里金融实现单日利息收入100万元,以此计算一年中阿里金融的利息收入将达3.65亿元。
而除了潜在的收入增长点,金融服务还将对平台供应链和生态起到黏着作用:由于金融借贷需要信用
凭证,其往往和支付、物流等供应链环节紧密对接,通过供应商在支付、物流上的数据和凭证进行抵押担保。
这也意味着,供应商一旦要申请金融贷款服务,需在物流、支付上与电商平台进行深度对接,因此将很难脱离平台本身的生态。日前,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和京东商城CEO刘强东,在对企业2013年的规划中,不约而同地都强调了金融这一业务。未来,自身金融体系的建设,必将越来越被电商企业所重视据了解。
每年4月举办的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大会是B2B行业内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盛会。2013年,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大会迎来第八个年头,在线交易、重工企业、推广新渠道、电商金融等话题,均将成为大会议程重要讨论部分,届时将邀请包括阿里巴巴、慧聪网、环球资源网、京东商城、amazon、网盛生意宝、敦煌网、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一达通等众多B2B跨界企业高层代表,以及近千家中小企业负责人与经济学家共商2013年电子商务的逆袭之道。
这无疑是一场多赢的买卖。当电商联手银行,不仅解决电商平台卖家融资难问题,还使得银行、电商在各自领域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传统的银行借贷模式不能满足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时,互联网金融信贷业务便应运而生,小额贷款的前景和利润正吸引各路神仙。
今年6月,阿里巴巴发布 “余额宝”,7月新浪发布 “微银行”,8月腾讯发布的微信5.0与“财付通”打通,做游戏的巨人网络则推出“全额宝”……互联网巨头抢滩金融市场可谓动作频频。
8月15日,eBay和平安集团下属金融科技咨询公司在上海宣布合作,平安金科联手平安银行推出一款互联网金融产品,为ebay卖家提供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
二、前景:吸引电商加入
互联网金融信贷业务其实早已开始。过去几年,阿里巴巴、敦煌网、网盛生意宝、京东商城、苏宁及慧聪网六家电商陆续试水小额贷款领域。此后,阿里巴巴再携资产证券化杀入互联网小贷战局,小额贷款的前景和利润正吸引越来越多的电商抢食。
不久前,深圳证券交易所发布公告,由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与阿里小微信贷合作推出的 “东证资管-阿里巴巴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获证监会批准。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二季度末,阿里小微金融已为超过32万家电商平台上的小微企业、个人创业者提供融资服务,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000亿元,户均贷款4万元。继阿里之后,京东、苏宁和慧聪网等也纷纷推出相类似的小额贷款金融业务。
最近几个月,新浪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更是纷纷行动。新浪7月发布“微银行”,可办理资金转账、汇款、信用卡还款等业务,并将涉足理财市场;腾讯8月发布的微信5.0也与“财付通”打通,引入支付功能;8月华夏基金联姻马化腾,4亿微信用户迎来微理财,推动理财服务从传统渠道向移动互联网金融转移。上
海巨人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推出的“全额宝”可存入用户在游戏中的花费,“全额宝”账户中的资金可自动结算利息,还有现金分红。
网络企业涉足金融业已成全面开花的势头。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央行网站显示已有250家企业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其中包括阿里巴巴、腾讯、网易、百度、新浪等互联网巨头。
三、改变:挑战传统业务
面对互联网企业的抢滩,各大银行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不会也不敢轻易放弃,因为这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互联网进军金融领域,从某种程度上促使传统银行加速创新。招商银行携手中国联通于2012年11月推出首个移动支付产品——招商银行手机钱包。浦发、农行、建行等也陆续公布在移动支付领域的战略规划和最新产品。
虽已做出诸多改变,但传统银行动作还是没有互联网企业动作快。目前,互联网金融业正从单纯的支付业务向转账汇款、跨境结算、小额信贷、现金管理、资产管理、供应链金融、基金和保险代销、信用卡还款等传统银行业务领域渗透。除了存款,银行的主要业务几乎遇到全面挑战。“余额宝”对传统银行活期储蓄和短期理财产品的影响不可小觑。对互联网巨头们来说,目前缺的只是一张正式的银行牌照。
去年,有一桩事颇让金融界和互联网业玩味。马云、马化腾、马明哲——“三马”卖保险。今年2月28日,中国保监会批复“三马”筹建的众安在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批复指明,“业务范围限于互联网相关的财产保险业务,不设分支机构”,并提及“进行专业网络财产保险公司试点”。
“从新公司的名字就能够看出“众安在线”有众志成城的意思,但从骨子里看,传统金融业和互联网公司的结合却还是有些貌合神离,因为大家都知道,未来传统金融业将受到新金融的巨大挑战。”平安集团内部的一位中层负责人告诉。
马明哲掌管的中国平安集团被业内视为国内综合金融和交叉销售的典型。自收购深发展变身平安银行之后,“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个产品”集团战略规划得以深化。然而,正当集团业务整合蒸蒸日上之际,马明哲却感到了传统金融业的危机:“作为传统金融业,平安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传统金融企业,而是现代科技行业。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是一场现代科技与传统金融业之间的竞赛,谁跑得快谁就赢。我们必须敢于自我否定,勇于“革自己的命”。”
马明哲一直在尝试颠覆传统金融业,尝试金融和互联网结合,集团旗下的陆金所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陆金所把自身定位于网络投融资平台。陆金所的董事长计葵生告诉:“从世界范围来看,很少有一个互联网公司是有金融背景的,而我们希望能够依托于平安的这一平台,通过把金融和互联网的融合让投资方和融资方找到自己所要的东西。”
一位银行人士称,未来所有的消费者和商家可能都成为某大型互联网企业的客户,而银行的客户只剩下一个,就是这个互联网企业。传统银行如不寻求突破升级,将来很可能面临边缘化。
面对金融业带来的挑战,传统金融业开始考虑如何转型。从世界范围来看,传统银行个人业务利润来源主要是三部分:抵押贷款(房贷、车贷为主)、消费贷款、信用卡业务。目前,除了抵押贷款之外的两个业务领域,支付宝和财付通都已经开始进入。互联网金融具有的独特优势,将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竞争行为产生深远影响,在银行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发挥鲶鱼效应,包括改变银行传统盈利模式、调整业务结构、改变客户基础、改善服务水平、建立和引入新的信息管理系统等。
同样,互联网金融信贷从业人员保持谨慎态度。“我们根本就撼动不了传统的金融体系。”好贷网创始人李明顺坦言,即便所有互联网企业的资产加在一起,可能都不及一家国有银行一年的净利润。“互联网企业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更多在概念上,而非实际业务。”
互联网与金融业不完全是竞争关系,两者有融合的空间,是相互补充的。在未来发展中,新兴金融应该是国有与民营共同发展的金融体系,是产生自基层、与实体经济密切相关的金融活动。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表示:“在鼓励开放竞争和对于全球化有更多支持的大环境下,怎么能够把技术、消费、金融体系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金融下一阶段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方向。互联网金融和支付清算的行业很可能是推动我国金融业改革的催化剂。”
未来:资产证券化热
传统的银行借贷模式已远不能满足小微企业旺盛的贷款需求,互联网金融信贷业务已成为新的掘金热点。小贷对平台供应链和生态所起的粘着作用,正推动电商平台在该领域的加速布局,但来自信贷风险把控与平台销售增长的不确定性是否会带来新的挑战?
公募性质、高流通性、可进行大规模融资,资产证券化意味着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将间接获得资本市场的融资支持。对于京东、苏宁、腾讯这类已经或正准备进入小额贷款领域的电商,同样会存在贷款资金来源问题。资产证券化或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的下一个热点。
金融业务发展 篇6
交通银行北京分行2004年7月取得因私购汇业务资格,当年10月获准开办购汇预交留学保证金业务,2005年推出全新的交通银行太平洋双币信用卡。太平洋双币信用卡融合了交通银行遍布全国的庞大服务网络以及汇丰银行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持,具有强大的功能一一可在境内外超过2000万家贴有VISA、 MasterCard、 CIRRUS即中国银联标志的商户直接消费,在全球超过84万台自动柜员机(ATM)上支取现金;除可尊享国内众多商户的精彩折扣优惠,还自动加入汇丰独有的“home&AwaY”海外商户礼遇计划,在海外获得众多知名商户的专享优待;使用太平洋双币信用卡可凭积分换取精美时尚的礼品,积分越多,奖励越多,根据客户指定,奖品可以直寄到家;持卡人在境外消费,可以在境内选择委托银行还款、电话银行还款、柜台还款和网上银行还款中任意一种方式使用人民币还款。交通银行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开立外币存款证明、开立外币携带证、因私购汇、太平洋国际卡、太平洋双币信用卡、旅行支票,国际汇兑等在内的完整的出国金融产品链条。
为了给客户提供更加便利的金融服务,交通银行北京分行不断拓展网点功能, 目前办理个人因私购汇的网点已有48家,遍布全城。
银行移动金融业务的发展与营销 篇7
一、移动金融业务的市场局面与发展趋势
(一) 移动金融市场的现况
我国现在的移动金融市场竞争可谓竞争非常激烈,而其中的支付宝、微信等软件处于这条道路的领先者,这大餐使得很多金融大亨羡慕嫉妒,纷纷效仿,进而推出了诸如支付宝等移动金融的客户端,给市场带来了很大的竞争。诸如招商等银行拥有较为完善的营销系统以及稳定的客户群,完全可以运用自身的有点,同另一些机构合作共赢,这样可以结合两者的优势进一步改进策略,达到多方的合作共赢,也可以借鉴一些之前的类似案例,加大研究力度,这样可使得合作双方或多方少走弯路,达到营销的最终目的。
(二) 移动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
不难看出,近几年由于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产业发展得以迅速,也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尤其是移动金融的便利性使得客户数量逐渐递增,甚至威胁到了信用卡的市场,因此,金融体系的变革和发展为其发展带来了机遇和偶然,再加上政府的政策支持和高度重视,移动金融真可谓是如鱼得水。现如今,移动金融业务的产业渠道已经趋于完善,已经步入春天。
二、招商银行移动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现状
当前移动APP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消费的一种重要途径。据调查表明,我国现在人们平均一天有4个小时左右时间花在手机上,微信、淘宝、美团等等成为现代化生活的标签,人群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不断改变,对银行金融产品的体验要求也越来越高。银行能够适应移动金融发展的趋势,进行创新,推出了手机银行APP,满足了客户日益提升的金融服务需求。采取建立大数据分析平台,支持移动APP用户行为模型,为客户提供了舒适的数据体验,实现信用卡“掌上生活”。招商银行一向以创新能力强、金融服务领先著称,对于市场的洞察能力和把握能力也比较强,在移动大数据背景下,积极带头进行传统银行营销模式的改革,让人眼前一亮,提供的移动支付服务,实现了消费的移动化和实时化, 客户使用起来更加便捷。
移动金融业务毕竟还是一项刚刚起步的新事物,银行自身的远程网络营销管理系统是否先进、完善都直接关系到移动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如何解决移动APP的兼容问题,如何进一步建立通用的技术架构,如何提高系统的稳定性,这些问题始终是银行在移动金融业务创新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需要建立在一个完善的远程网络营销管理系统上。二是移动金融产品的市场推广。对于五花八门的移动金融产品,如何赢得客户的信赖,是银行等机构在内所用金融企业头疼的事,所以,必须做好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尽快打开自身的市场,加大推广力度,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移动金融品牌,产生蝴蝶效应,不断研发新的金融移动服务功能,率先占领市场份额。
三、移动金融营销未来趋势:智能化、互动强、趣味足
如今的发展越来越大,生活方式都已经和以前完全不同, 金融的概念和之前完全变成两个概念,在信息传送较快、网络遍布全世界的今天,简单的银行金融产品已经满足不了顾客的需要,因此移动金融的发展势在必行。
智能化是现如今高新技术必不可少的,也是金融营销必不可少的基础,智能主要是指可以根据客户的不同消费和偏好情况进行分类和识别,甚至可以引入机器人行列,由其来引导和帮助顾客进行各种操作,针对不同的客户需求量身定做不同的业务种类和产品投资,而且不仅在当下进行指导,并且可以推出下次的计划和安排,进行及时的提醒。
金融营销的成功必不可少的一步便是互动性,无论是以前还是现在网络技术发达阶段,要想成功的销售出某项金融产品,都得与客户进行互动,这样才能通过了解掌握顾客的一些相关信息和客户的需要,网络的发达性,如:在线客服、微信和微博互动等,避免了我们面对面地与客户进行交谈,可以通过APP等客户端来进行收集客户的需求和满徐客户的服务,不仅仅方便了顾客,节约其事件,也使得金融部门节约人力物力。
移动金融营销之所以称之为营销,其根本是不变的,都是通过与客户的交流来引起和激发出客户的购买欲望,例如:趣味性,可以通过增加某个客户端推出一系列的小游戏,甚至可以限定优惠,对新老顾客显示提供某些福利,甚至红包派发, 好友推荐等等来吸引客户的体验和进一步的适用。
结语
当今,大数据的发展在带来挑战的情况下,也带来巨大的机遇,很多具有前瞻性的公司和企业已经在现在的市场上抢占先机,尤其是现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技术和广泛应用已经将顾客、企业、银行等紧紧地联系起来。但是,在移动金融业务方面发展得有声有色的银行或企业必须紧随时代的潮流, 利用一切有利资源,这样才能在风雨变幻的未来继续保持领先优势。
参考文献
[1]崔建章.金融营销的现状和发展策略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04)
[2]李韦莎.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营销的发展策略[J].经济管理者,2014(10)
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在北京的发展 篇8
一、金融服务外包的优势
金融服务外包是当代服务外包业投资的重要领域。顾名思义, 其意思就是指金融机构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 利用外包商来实施原应由自身进行的业务活动。金融外包业务最早起源于银行信息系统的外包ITO, 以此来节约成本, 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随后, 金融业务外包开始向更广泛的业务渗透, 例如应收账款服务、数据管理、ATM服务、E-Banking服务等。至今, 金融服务外包已日益成为金融机构降低成本、转移核心业务及实现战略目标的手段。系统地看, 外包的金融服务包括如下三种类型:信息技术, 如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编程和编码等;具体操作, 如会计服务、后勤服务及管理工作等;契约功能, 如呼叫中心等。
外包服务能够使企业集中资源开展自己的核心业务, 在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加强控制管理, 其核心理念就是“做你最擅长的, 其余交给别人”, 金融外包正是迎合了这一种要求, 由专精的外包供应商提供自身非优势环节的服务, 在节约成本的同时获得最新的技术和标准化的管理。此外, 金融机构在外包业务的同时也把那部分的风险转移给了外包供应商, 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应对迅速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和顾客需求。正是由于上述诸多优点, 欧美许多重量级的金融机构如摩根大通、花旗、瑞银等纷纷成为金融服务外包的领头军。
根据欧洲中央银行统计资料表明, 各大金融机构进行服务外包的动机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最主要的动机是降低成本, 占比高达89%;其次是获取新技术和更优质的管理, 占比达到60%;获取核心技术以58%的比例位列第三。其他动机的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近年来, 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在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国际业务中迅速增长, 已经占据了相当大的规模, 外包形式纷繁复杂, 业务种类不断创新, 离岸外包成为目前业务外包的趋势之一。许多跨国公司试图通过建立离岸交易及服务中心来提高机构整体的效率, 据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的报告预测, 离岸业务在本世纪初的十年内会持续增长, 到2010年离岸业务市场产值将达到4, 000亿美元, 占整个行业总值的20%。目前, 已有67%的金融企业向海外外包金融服务和操作业务, 另外还有13%的机构表示正在计划向海外转包部分业务。
目前, 我国主要向韩国和日本的大型金融机构提供外包服务, 这主要得益于地理位置毗邻、法律习俗相近。随着我国金融人才素质的不断提高和英文教育的普及, 会为扩大金融外包项目的流入提供有利的基础, 逐步开拓欧美市场。同时, 我国在作为外包业务承接国为跨国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过程中, 也逐渐深入地了解了国际金融外包的动态, 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 进而形成了自己的竞争力。目前, 国内已有许多金融机构加入了金融外包行列, 并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大连、西安、成都、深圳、杭州、济南、天津、南京和武汉为代表的11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全球权威市场研究机构IDC的报告表明, 2007年中国BPO市场的规模将达到11亿美元。
二、北京地区发展金融外包优势分析
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 也在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 向金融中心的目标迈进。目前来看, 北京地区的金融服务外包市场虽然在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 其发展前景十分可观。
首先, 北京拥有现代服务业基础优势。2006年北京地区人均GDP达49, 505元 (约合6, 210美元) , 已达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5, 405.1亿元, 占GDP的比重已达到70%, 居国内各省市之首;在第三产业中, 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 637.4亿元, 增长12.8%,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1%;全年金融业实现增加值963.13亿元, 金融业创造的GDP占全市的比重达12.5%, 位居全国第一, 已接近国际金融中心的比例。据特华财经所对各大城市金融后台服务能力的综合测评结果显示, 北京市的金融后台服务能力优势明显, 服务信息技术支撑力高, 且基础设施竞争力、信用环境支撑力和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也处于较高水平。
其次, 北京具有高新技术资源优势和高端人才优势。我国百强软件企业中三分之一集中在北京, 再加上辖内的北方微电子基地、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等高新技术开发区, 都为北京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供给市场提供了软件产业、硬件产业的强大支持。北京汇集了20多所全国重点高校, 无论学术水平还是高校数量都是国内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同时, 权威研究机构众多也是北京作为首都所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之一。此外, 外语人才的数量和实力, 也为发展离岸外包业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三, 北京地区金融服务外包需求市场潜力大。一方面金融机构总部云集, 金融服务外包需求主体数量众多且覆盖面广。截至2006年末, 北京地区拥有13家中资银行总行、百余家外资银行分行和代表处, 45家证券、基金、期货公司总部, 9家保险公司总部, 此外还拥有众多的财务公司、保险中介公司等, 是我国金融业的决策监管中心、资产管理中心、金融支付结算中心和国内金融机构总部集中地;另一方面金融产业信息化建设逐步深入, 促使金融服务外包需求结构多元化发展。随着金融机构前、后台业务逐步分离, 北京地区金融机构的服务外包需求也日趋增大, 从传统单一的信息技术外包 (ITO) 、后勤保障外包, 逐步发展到运营过程外包 (BPO) 、后台业务外包, 等等。
三、面临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首先, 成本较高是北京发展金融服务外包面临的现实问题。北京地区的劳动力成本与其他各省市相比位列第一, 成本过高成为北京发展劳动密集型为主的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较大障碍, 例如提供后勤保障服务、银行卡制作等方面, 外省市所拥有的人力成本, 特别是中低端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另外, 北京的房产价格涨势迅猛, 相对昂贵的固定资产价格也削弱了一些金融机构和高科技企业在京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积极性。针对这一现状, 我们可以将北京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的客户群定位在相对高端的市场上, 从而尽量避免与其他省市在同档上进行竞争, 以弥补我们在成本上的竞争劣势。目前, 国内金融机构服务外包管理能力普遍相对薄弱, 引入专业化的咨询、监理公司对外包业务进行全过程设计、咨询、管理、评估是各金融机构的迫切需求和外包业务专业化发展的客观趋势。对此, 北京应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 把金融服务外包咨询、监理等高端外包业务作为发展重点给予政策扶持。同时, 充分发挥中关村科技园区在高科技领域的优势, 搭建信息技术产业与金融产业间的合作平台, 在高端金融科技服务外包方面提高竞争力, 将北京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科技服务外包基地。
其次, 目前对于金融服务外包这一方兴未艾的行业, 相关的行业标准还很不完善, 既没有有效的约束监督机制, 也没有形成合理的市场定价。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 发包方对于外包业务缺乏清晰合理的价格判断依据, 承担定价风险;同时, 在市场质量评价体系缺失的情况下, 还要承担质量风险和道德风险。针对这一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要借助行业协会在推进市场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加强行业整体组织协调, 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职能, 探索建立金融服务外包行业价格认定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 推动市场竞争公平、有序发展。同时, 监管部门应加强管理, 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和信用评级制度, 以对外包业务进行监控和指导。
金融业务发展 篇9
一、阿里金融信贷业务发展的现状
阿里巴巴一直致力服务于中小企业, 2007年起, 阿里巴巴与建行、工行展开合作, 向会员提供网络贷款服务, 最后由于种种原因终止合作。2008年初, 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与建设银行合作推出支付宝卖家贷款业务。2009年, 阿里巴巴与孟加拉格莱珉银行进行合作, 在中国的贫困地区开展格莱珉小额信贷项目, 为贫困的居民以及中小企业提供小额信贷服务。2010年, 阿里巴巴联合复星、万向以及银泰成立了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 次年又成立了重庆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阿里金融成为国内首家电子商务领域的小额贷款公司, 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服务。
信贷业务是阿里金融推出的面向阿里巴巴平台上的中小企业和淘宝平台上个人提供的小额信贷服务, 目前已经推出了信用贷款、订单贷款。数据显示, 截至2013年12月底, 累计投放贷款超过1600亿元, 户均贷款余额不足4万元, 户均授信约13万元。
阿里金融有着完善的“征信系统”, 依靠阿里巴巴、淘宝、支付宝等平台积累的大量数据, 借助专业的用户数据分析技术, 使多年累积的客户数据转化成个人和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 解决了中小企业信息披露不完善、财务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除此之外, 阿里金融还有着自己的风险控制体系, 不良贷款率仅为0.84%, 远远低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
二、阿里金融信贷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 定位模糊
阿里金融本质上是小额贷款公司, 我国小额信贷公司的发展还处于摸索阶段, 2008年5月, 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出台《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 将小额贷款公司的性质描述为“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 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明确了小额贷款公司的合法地位, 但是对小额贷款公司定位模糊。一方面, 阿里金融虽然经营着金融业务, 但却没拿到金融许可证, 所以, 阿里金融不能享受金融机构的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压力过重, 不能按“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从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 不能纳入央行结算系统, 无法获得央行征信系统中的信息。另一方面,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基本上是由地方金融办牵头进行监督管理, 但是在非法集资、利率、资金流向等方面有归属与银监会和人民银行监管, 存在着多头监管和监管真空。
(二) 资金规模有限
由于我国小额贷款公司不能内部或者外部集资或吸收公众存款, 但随着放贷规模的不断放大, 阿里金融也会遇到和其他小额贷款公司同样的资金不足问题。根据《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的规定, 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仅限于股本、接收捐赠的资金以及不超过资本净额50%的借入资金。这一规定, 限制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渠道, 导致了后续营运资金不足。目前, 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的注册资本金为16亿元, 加上可向银行借入不超过资本净额额的50%的资金, 可供放贷的最多资金是24亿元, 在不考虑增加注册资本金的前提下, 即使放贷资金的周转率非常高, 放贷规模也是有限的。
2010年6月, 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出台, 第二十四条规定“支付机构只能根据客户发起的支付指令转移备付金, 禁止支付机构以任何形式挪用客户备付金”, 第二十六条规定“支付机构需要选择一家商业银行作为备付金存管银行, 且在该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只能开立一个备付金专用存款账户”, 以保障沉淀资金的安全。虽然阿里巴巴旗下的第三方支付机构支付宝上拥有巨额沉淀资金, 然而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却与支付宝上的巨额资金无法关联, 不能借助支付宝上的沉淀资金来扩大资金规模。
在解决资金来源的问题上, 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采用了网络联保贷款模式, 阿里小贷拥有网商的交易以及信用数据, 对网商进行信用评级, 然后把客户推荐给银行, 降低了银行的成本, 使得网商能从银行取得贷款。但是这样, 阿里小贷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 原因在于, 这种做法是建立在我国个人及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不完善、不健全的情况下的, 阿里小贷充当了信用评级机构的角色, 一旦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个人及中小企业信用体系, 阿里小贷的网络联保贷款模式就是去了信息上的相对优势。
(三) 业务范围受地域限制
阿里金融的客户主要是阿里巴巴和淘宝平台上的中小企业以及个人创业者, 截止2014年2月, 阿里金融服务中小企业已经超过70万家。但是阿里金融本质上是小额贷款公司, 所以阿里金融的业务范围受到严格的地域限制, 依据《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暂行管理办法》第四章第25条明确指出:小额贷款公司只能在本县 (市、区) 行政区域内从事小额贷款业务, 不能跨区域开展经营活动。因此, 阿里金融的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客户只限于阿里巴巴平台上的江浙沪中小企业, 以及淘宝上的个人创业者。但是, 阿里金融利用其网络贷款的特殊性, 不断打政策擦边球, 进行跨区域信用贷款业务, 扩大其客户群体范围。
(四) 贷后风险控制较弱
阿里金融拥有客户大量数据, 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度挖掘, 分析客户财务状况、经营状况, 判断客户资质, 对客户进行放贷, 再加上其独特的风险控制体系, 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有效控制了坏账率。这与商业银行的供应链金融的不同, 没有抵押担保, 也没有信用捆绑, 贷款放出去以后没有相应的筹码, 如果发生危险, 损失将没有办法弥补。随着放贷规模的扩大, 潜在的风险也在不断地增加。不管是数据还是互联网, 掌握的都是客户的信息, 并非客户的资产。坏账比率的上升, 会侵蚀其资本, 从而影响其放贷能力。如何控制贷后风险成为阿里金融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三、阿里金融信贷业务发展的对策
(一) 明确阿里金融定位
政府应明确阿里金融小额贷款公司的身份, 小额贷款公司主要的作用在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提供着着金融服务, 但在运营中还不具备真正金融机构的资质, 不能享受应有的税收优惠政策, 税收压力过重, 不能按照“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从其他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支持, 大大侵蚀了其利润。政府应在税收和财政上给予优惠, 为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目前,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只可以向银行借取其资本金50%的资金, 而且没有利率优惠, 根据规定, 非公众金融机构可以允许两倍融资, 所以, 政府可以考虑适当放宽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比例, 并鼓励银行给予小额贷款公司优惠的利率。另外, 目前我国网络融资监管还处于空白状态, 网络融资的监管和立法方面相对滞后, 政府应加快立法, 完善监管体制。
(二) 扩大资金规模
阿里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受到资金来源的限制, 如何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成为阿里金融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阿里金融可以通过引入新股东或者原股东按持股比例进行出资, 来扩大自有资金。也可以通过信托计划将贷款出售, 回笼资金, 再放贷, 加快资金流转。但是信托计划具有私募性, 融资规模受到限制, 融资成本也比较高。也可以采用资产证券化方式进行融资, 在成本方面, 资产证券化比信托计划要低很多, 而且, 资产证券化具有公募性, 可进行大规模融资。阿里信用贷款与资产支持证券存在着期限错配的问题, 因为阿里金融信用贷款具有期限短、随借随还的特点, 而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期限比较长。2013年中国证监会颁布的《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 第十一条允许以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循环购买新的同类基础资产方式组成的转型计划资产, 为阿里金融资产证券化提供了依据, 解决了期限错配的问题。所以, 阿里金融可以用更大规模的资金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反过来进一步促进阿里金融信贷业务的发展。
(三) 加强与银行的合作
2013年, 阿里金融与商业银行合作开通的“信用支付”业务, 借助银行资金向个人提供信用服务, 虽然目前被央行叫停, 但是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和监管的到位, 与商业银行的合作是必然的。虽然合作过程比较艰难, 但是, 与银行合作是阿里金融未来突破自身短板的关键。阿里金融是从与银行的合作起家的, 阿里金融只有在依靠商业银行的基础上, 才能在目前大环境中快速、稳定的发展。
(四) 提升服务, 树立社会公信度
金融服务是商品, 更是一种文化, 阿里金融信贷业务在发展过程中应坚持创新, 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根据客户群体的需求变化, 设计新的产品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在提供信贷服务时, 站在客户个性需求的角度上, 从贷款额度、贷款期限以及利率上丰富产品类别。提升服务, 树立社会公信度, 这对阿里小贷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摘要:由于中小企业存在着财务制度不健全、担保条件有限等不足, 加之目前国家信用体系不完善, 商业银行很难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阿里金融抓住机遇, 依靠淘宝、阿里巴巴、支付宝等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无抵押贷款,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本文阐述了阿里金融信贷业务的发展现状, 分析了其在发展中的资金不足、定位模糊、贷后风险控制较弱等问题, 并针对问题提出了阿里金融信贷业务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阿里金融,信贷业务,小额贷款公司
参考文献
[1]沈治愚.电子商务小额贷款公司模式探索[D].西南财经大学, 2011.
[2]潘意志.阿里小贷模式的内涵、优势及存在的问题探析[J].金融发展研究, 2012 (3) :30-33.
[3]潘广恩.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机制的研究[J].浙江金融, 2009 (4) :15-17.
[4]吴晓光.浅谈我国电子商务领域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与监管[J].海南金融, 2011 (7) :77-80.
[5]谢金楼, 吴晓俊.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 2012 (5) :50-53.
[6]邢早忠.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上海金融, 2009 (11) :5-11.
浅谈现代金融系统集成业务发展 篇10
系统集成的基础定义是指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 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 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 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
2010年全年系统集成服务市场达到288.69亿元。2011年我国系统集成服务市场规模达到349.11亿元, 同比增长速度为20.9%。统计资料显示, 2012、2013年我国系统集成服务市场规模分别达到419.67、499.06亿元。
从数据来看, 银行仍是金融业IT投入的主体, 占到总体投资规模的72.2%, 银行业IT投入的稳定是金融信息化投入增长的主要原因, 此外证券、保险机构由于扩容扩张、业务创新的需要, 也对行业整体恢复IT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2012年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投入为490.3亿元, 较2011年同比增长1.1%, IT投入经过2009年的紧缩后恢复增长。银行业IT投入的稳步增长是金融信息化投入保持增长的主要动因。2013年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投入为514.5亿元, 同比增长4.9%。
但是经过20多年的行业洗涤, 系统集成服务市场已经进入了相对的成熟期。随着IT市场发展的逐渐成熟, 信息化建设水平的逐步提高, 针对各种软硬件产品的集成服务收入在整个系统集成服务市场的比重逐年下降, 而围绕着软硬件产品进行的应用开发比重却越来越大。究其原因有一点是因为原始厂家的产品技术、宏观系统解决方案, 是许多系统集成商均可提供的, 基本无特殊性可言。
金融系统集成顾名思义, 就是金融行业的系统集成业务, 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进步, 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金融行业的业务类型不断增加和变化, 就要求在原有的业务系统上不断扩展改造。新的集成方案应运而生, 来为金融业解决此类问题。作为金融业务的一个代表, 银行一直希望通过新方案和新的应用能够达到在银行实现集中化管理的目的, 并且有效地提高整个银行业的业务效率。
由此可见, 金融系统集成业务的发展正在经历从简单硬件集成到整体解决方案提供的发展阶段。
二、现代金融系统集成服务主要内容
从前文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看出, 现代的金融系统集成服务已经在产品集成的基础上进入到整体解决方案提供的时代。而不同的系统集成供应商根据其业务特长为金融行业提供了针对内容各有不同的方案, 但其整体趋势都是从产品供货向服务外包的转变。
以当前在银行业较热的智慧银行业务作为案例, 我们可以看到, 这一业务的推广, 集成了银行原有业务的多个软、硬件系统, 将部分银行业务从柜台引到自助服务中, 利用对原有自助服务机具的升级、创新, 结合最新的科学技术进行了整合。以IBM公司为建设银行提供的智慧银行解决方案作为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在建设银行的智慧银行网点, 自助VTM机、全息投影、互动大屏等等产品均由不同厂家生产, 符合传统意义上的系统集成。但是以方案提供商角色出现的IBM将这一系列产品与银行实际业务需求进行整合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案, 为银行实现科技创新应用, 增加客户满意度做到了推动, 因此获得了银行和客户的共同认可, 使得智慧银行这一业务在2014年底发展迅速。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看到, 现代的金融系统集成业务已经是解决方案的集成。作为服务商, 我们需要了解金融行业需求, 整合软、硬件资源, 将其有机的结合, 在银行需要的业务环节上提供出能够解决问题的整体方案。
三、浅谈金融系统集成业务未来发展趋势
在当前行业和科技水平发展的趋势下, 笔者认为金融系统集成业务未来发展主要有以下趋势:
(一) 以多方合作形成解决方案的集成为主
通过现代金融系统集成业务的发展, 我们不难看出, 做综合服务的方案提供商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成为金融服务业的一个主要趋势。在为金融行业提供系统硬件产品已经高度成熟的市场中, 产品成本已经趋于透明化, 利润空间已经不利于服务企业发展, 即使在产品上更新换代进行创新, 也会在短时间后出现市场相类似产品快速普及的情况。因此, 以解决方案为核心, 针对客户具体需求, 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或者为客户带来可观收益的整体方案服务方式将更加受到客户和市场的欢迎。
同时, 在市场竞争中, 整合同类企业资源进行方案的搭建将促进不同领域的金融服务企业进行合作, 形成联盟形式的团体, 团体中的企业各自负责其专业擅长的部分, 以合作为客户解决问题, 弥补了以往各自负责单一范围, 无法从实质上解决客户需求的问题。
由此可见, 由不同领域的服务提供商共同合作, 向金融业提供系统集成解决方案将成为主体趋势。
(二) 科技信息化为主
随着科技水平的高度发展, 各种新技术应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的时间越来越短, 这就对未来的金融系统集成带来一定影响。作为金融行业, 多数服务需要面向社会, 需要有大量的客户资源。以目前建设银行提出的“新一代”系统为例, 这就是银行自身从需求利用科技信息化进行业务集成的一个典型代表, 该系统涵盖了建行多项业务, 实现了整体软、硬件的管理与协调。而作为金融行业的服务商, 如何利用新的技术应用为金融客户降低成本也是系统服务商需要考虑的关键。针对银行自身发起的系统集成, 如何把握机会, 及时将新的科学技术引入到服务中来, 是未来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三) 集成业务流程外包服务
在近年的金融业发展中, 将可控风险的业务进行整体外包已经成为行业趋势, 并且人民银行、银监会等监管机构也发布相应的制度进行规范。由此来看, 对于金融服务方案的提供者, 利用整体的解决方案为金融客户业务的外包提供服务, 为客户实现优化自身结构, 精简管理流程提供方案将获得更多的客户认可和肯定。
综上所述, 现代金融系统集成业务的发展将继续围绕金融行业, 在科学技术和业务变更的推动下, 走向由不同领域的企业合作, 共同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的道路。并且将实现金融系统集成与其他金融相关业务互有涉及, 逐步融合的未来趋势。
摘要:金融系统集成业务随着金融行业的发展经历了从硬件、软件到整体解决方案的时代变迁。在这一变迁中, 金融服务企业从最初的硬件供货商逐步发展成为项目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本文从发展历程角度对金融系统集成业务当今环境下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简要探讨。
关键词:金融系统集成业务,现代发展,未来趋势
参考文献
[1]刘享鑫, 文炜林, 崔文胜, 杨建军.城市商业银行如何选择金融业务系统集成商[J].《中国金融电脑》, 2003年第2期.
[2]杨柏.量身定制作引导——来自银行业系统集成商的看法[J].《每周电脑报》, 2000年09期.
金融业务发展 篇11
关键词:农合金融机构;农村客户;理财业务;发展
中图分类号: F8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5-47-2
0 引言
随着农业人口人均收入的增长,农民已不再满足一般的储蓄业务,而对于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提出了期望。在这一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农合金融机构在理财产品开发和销售上也呈现出可喜态势。然而与城市经济体系不同的是,农村中需求理财产品的客户仍处于零散状态,以及我国农村特有的农村民间金融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稀释了用于理财的资金数量。为此,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及探讨也就十分必要。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农合金融机构需要增强自身的增值业务创新能力,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生机。
1 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中的困境分析
农合金融机构在发展农村理财业务中有诸多困境。笔者从工作体会出发,将目前的发展困境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
1.1 农村人口的理财意识薄弱
众所周知,农合金融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村市场中农户的金融知识水平相对低下,在理财观念上更是趋于保守,加上所受教育程度不高以及对金融理财产品缺乏认识,尽管部分农业人口通过自主创业和外出打工积累起了一定的资金,但在农耕文化的作用下难以涉足商业银行的理财增值业务。而且这一传统意识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无法在短期内得到改善。这就意味着,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的上述困境,将在长期内持续存在。另外,农村人口对理财风险认识不够,一旦投资出现风险,往往不是从自身找原因,常常将责任归咎于农合金融机构。
1.2 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品质不高
根据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定义可知,银行理财业务是指理财师通过收集整理客户的收入、资产、负债等数据,倾听客户的希望、要求、目标等,为客户制定投资组合、储蓄计划、保险投资对策、继承及经营策略等财务设计方案,并帮助客户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增值。从中可以知晓,良好的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不仅需要理财师专业能力的支撑,还需要具有吸引农民眼球的理财产品。结果,似乎这两点都不十分完美。
2 分析基础上的现状反思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就有必要对当前发展现状进行反思。在反思之前还应强调,在未来发展路径的构建上需要遵循可操作性的原则,即关于改变广大农业人口的传统意识并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具体而言,现状反思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2.1 针对需求方的现状反思
上文已经指出,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无论在理财师水平,还是在可供选择的理财产品上都不尽如人意。这一点加上农业人口的传统意识,就进一步限制了对理财产品的需求。这些都是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从而能否从农业生产所需资金的循环特征出发,来设计出符合农业人口偏好的短期理财产品,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不难理解,这里的理财业务须满足区域植根性要求。
2.2 针对供给方的现状反思
上面已经提到了供给方需要着手开展的问题,即设计出满足农业人口偏好的理财业务来。另外,针对农户作为农村经济系统中的基本单位,还需要通过农合金融机构人员的上门访问,来建立起银行与零散分布农户的联系。
以上两个方面的现状反思表明,在推动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发展中,应主要从供给方面下功夫。而对于需求方,则可以在选择机制下进行针对性的偏好引导。
3 反思引导下的发展路径探讨
发展理财业务是当前农合金融机构加快自身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农合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根据以上所述并在反思引导下,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路径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建立。
3.1 注重理财专业人员的培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理财团队
理财产品的开发涉及的基础资产较多,如何能有效地分析基础资产的收益性,又能保证客户理财资金的安全性,就需要研发和设计理财产品的人员对投资标的有充分的了解和市场把握,这就对产品开发团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目前我们恰恰和商业银行理财开发团队的核心差距就在这里。因此,要从根本抓起,给现有人员创造培训机会,加大培训力度,选拨人才,引进人才,逐步打造一支高综合素质的理财产品研发团队。
3.2 提炼出区域植根性元素
本文一直在强调,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应主要针对本土农业人口。因此,当地农业人口的收入来源就与本地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特征息息相关。之所以指出这些特征在于,设计变现能力强的理财业务需要认真考虑其中的变现周期。这不仅关系到银行的运营成本,也涉及理财产品的成功与否。从现阶段的诸多文献中,很难找到这一观点。
3.3 优化当前理财业务结构
不难理解,若要实现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就要提高本地农民对理财产品的认识,扩大广大农业人口的需求拉动。农业人口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这就要求在理财业务开展中应简化产品的设计内容,并能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下来告知农户有关增值效果。因此,对于城市银行中的诸多理财业务,在农村区域中就需要抛弃。这里笔者建议,可以将农户自主创业时的资金安排作为理财业务来开展,这样也有助于农合机构深入了解该农户的经济能力,并为放贷提供原始信息支撑。
3.4 提升人员上门访问力度
在成本控制基础上的人员上门访问,仍需要借助市场营销学的原理,即需要界定目标客户。一般而言,对于理财有需求的农业人口,往往具有商品经济意识,并积累起了一定相对稳定的资金量。因此,可以将当地的专业养殖户、种植户,以及乡镇企业的管理者作为重点访问对象。
3.5 有效细分客户资源,培育广阔的农村金融理财市场
农合金融机构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户的需求发展理财业务,针对本地农村居民的经济、生活和金融知识水平,开发出一套符合本地农民理财需要的金融理财产品,而且这种理财产品一定要符合本地农民的理财心理,操作上力求
简单方便,在农户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尽可能做到风险低、收益稳定、能随时赎回,以此提高农户对理财产品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以上便是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因我国农业人口分布广泛,且各农村区域的自然禀赋条件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本文并没有结合特定区域展开讨论,而是结合当前问题从发展趋势层面进行了原理性探讨。但本文的结论,将支撑各地理财业务开展中的思路。最后,对于本文主题的讨论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展开,但笔者仍在独特的视角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4 结语
本文认为,农村人口的理财意识薄弱、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品质不高等问题,都严重限制了农合金融机构理财业务的发展。因此,农合金融机构的理财业务应在提炼出区域植根性元素、优化当前理财业务结构,以及提升人员上门访问力度等三个方面下功夫。具体而言,当地农业人口的收入来源就与本地的农业种植和养殖特征息息相关;将农户自主创业时的资金安排作为理财业务来开展;将当地的专业养殖户、种植户,以及乡镇企业的管理者作为重点访问对象。
参 考 文 献
[1] 胡左浩,蒋方明,余伟萍.在个人理财服务中影响服务质量的因素以及作用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
[2] 胡维波.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瓶颈及其突破[J].金融与经济,2004(05).
金融业务发展 篇12
一、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农业与农村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而我国的农村金融体系是一种很典型的不发达的、以银行中介为主的金融体系。目前构成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主体是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三大金融机构, 作为主要面向中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 它们共同形成了一种政策金融、商业金融与合作金融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格局。除此之外, 邮政储蓄机构、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农村合作基金、小额信贷以及非正规的民间私人借贷组织等也在农村从事着一定的金融活动。
虽然, 农村中从事农村金融的机构并不少, 并且近几年农村各类新型金融机构也较快地发展, 但长期以来农村金融服务处于低层次、低水平阶段的总体格局并没有完全改变。
1. 农村金融机构布局十分不平衡。
形式上看:20世纪90年代初已初步形成了以农村信用社为基础。农行和农发行政策金融各司其职、彼此分工且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但实质上。自20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 工、农、中、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机构和资金纷纷撤出农村地区, 许多基层支行变成只揽存不批贷的“储蓄银行”, 用于县区及以下乡镇的贷款总额直线下降。我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基本上只负责粮棉油收购资金的发放和管理, 其支持农业发展职能名不副实。邮政储蓄机构通过农村机构, 将大量农村资金抽走。而在本轮农村金融改革中涌现出来的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机构, 其诞生地和经营网点一般也是在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和集镇, 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服务的金融机构十分有限。
2. 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 服务水平都相对较低。
在业务品种上依然以存、贷、汇老三样为主。目前, 农村金融服务需求逐步多样化, 一般农户的小额信贷与龙头企业的大规模资金需求并存;普通的存贷款服务与各类银行卡的支付结算和理财等服务需求并存, 而现有的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很难使这些方面得到有效的满足。
3. 小额农贷业务基本上仍由农村信用社一家独揽, 农信社机构成为普通农户唯一资金支持者。
从目前实际情况看, 不但国有商业银行及农发行等大银行不愿意发放农户小额贷款业务, 就是后起之秀如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也有“嫌贫爱富”的苗头和迹象, 即对城镇工商企业或个体工商户态度比较积极, 而对普通农户和农业贷款需求缩手缩脚甚至于“退避三舍”。
二、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小额贷款业务的制约因素
1. 农户信用观念差、信贷风险大、放贷成本高。
在农信社业务开展之初, 由于之前政府部门教育引导不力、信用社宣传教育不够以及农民自身诚信意识不足等原因, 导致部分农户对小额农贷的认识误差。致使导致农信社资金无法及时回收, 使整个农村信用环境一落千丈。较差的信用环境会给农村金融机构经营造成很大的风险, 及于此, 其他金融机构一直视农户为信用边缘群体。信贷风险大、放贷成本高直接影响农村金融机构的放贷积极性。更甚者, 某些金融机构对于开展农户小额贷款的业务是望而却步, 从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持续发展。
2. 农村贷款担保制度缺失, 制约了小额贷款的发放。
在现行信贷政策条件下, 银行是否贷款取决于担保抵押资产是否充足。而我国农村小额贷款难, 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担保和抵押品。由于多数农户家庭经济规模小、经济状况差、缺乏有效的抵押品, 而很多农村中小企业都是小规模经营, 注册资金较少, 可用作银行贷款抵押的资产不足, 同时知名度低, 实力有限, 往往由于无法提供有效抵押和担保而得不到银行小额贷款资金的支持。
3. 农业保险机制缺位, 增加了金融贷款风险。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作为农业大国, 我国平均每年有近5亿亩农作物受灾, 而灾难损失目前仍然主要依靠民政部门实施的政府灾害救济和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进行补偿。这两种灾难补偿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需要。由于经营农业风险太大, 保险公司大多不愿开办农业保险。这样金融机构更不愿意冒险贷款给农业, 农户的小额贷款业务也出现缺位。
4. 农村小额贷款管理成本较高, 金融机构放贷积极性较低。
一是银行通过实地检查、电话访谈、抽查账户交易记录等方式开展贷后跟踪检查, 监控资金使用情况的成本较高;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 对于后续贷款资金真实用途及预警信息很难采集。这些就直接影响了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
5. 政府监管流于形式、实效低下。
目前, 我国已建立起农村小额贷款监管体制。依照有关规定, 金融机构开展业务, 依法接受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监督管理, 与投资人实施并监管。但实际操作中, 由于县一级的银监局办事处已撤销, 当前具体的监管任务都交由各试点成立的地方政府各部门联席的管理部门执行。而这些管理部门不具有行政主体资格, 致使监管流于形式、实效低下。
三、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农业小额贷款业务的设想
1. 提升金融机构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的内驱力。
目前绝大多数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过于偏重开拓大客户信贷业务。然而, 同业竞争过于激烈, 其只能采取降低放贷门槛 (下调利率和放低文件审批等) 措施, 来赢得所谓的大客户, 贷款风险无法得到有效补偿和防范;对于贷款集中度问题进一步恶化, 最终只能采取贷款收回或资产转让手段处理。故而, 农村银行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业机构应当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 发挥自身优势, 把发展农村小额贷款业务作为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促进该项业务的发展。
2. 积极有效探索银企合作发展农村小额贷款模式。
金融机构应当利用自己信息收集这方面优势去积极了解和扶植当地优势、特色农业的发展, 开展产业化龙头企业 (基地、专业合作组织) 服务工程, 通过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当地农户发展生产, 进而刺激农户信贷需求。在此基础之上, 探索“公司+基地+农户”、“专业市场+农户”等多种农业产业化与农户相结合的贷款发放模式。
3. 创新担保方式, 运用多种担保方式防范、分散和转移风险。
对于农户而言, 缺乏有效担保手段是其无法取得足额贷款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担保创新方面, 在不违反法律前提下, 对于财产权益归属清晰的各类动产和不动产, 都可以试点用于贷款担保。当前, 农户联保、担保公司担保、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抵押、农村住房宅基地抵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等多种担保方式在一些地区已经得到推广和应用。农村银行机构应加强与保险公司合作, 通过贷款与农业保险结合方式, 分散贷款风险, 及时弥补由于自然灾害等因素而导致的损失。
4. 深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金融运作管理, 实现可持续发展。
农村金融机构可根据自身战略发展尝试建立事业部性质的农村小额贷款专营机构, 建立独立的信贷审批机制、风险定价机制、成本利润核算机制、风险管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专业化的农村小额贷款人才队伍, 加强自身的小额信贷运作管理,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5. 建立合作风险补偿机制, 增强农村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宏观风险源主要来有政策风险、法律风险、市场风险、行业分析和信贷风险等;微观层面风险源大体有合作协议风险、道德风险及运营风险等。为维护金融机构与农户合作的可持续性, 政府应考虑建立合作风险补偿机制, 建立“金融机构与农户合作风险补偿基金”。该资金部分可以交由政府财政支付, 每年设定提取的特定比例数额, 市县级政府要再辅助于相应的配套措施对此机制进行支持。该补偿基金实行专款专用, 专用于金融机构对涉农贷款的增量进行相应的风险补贴, 对涉农贷款风险控制较好的金融机构进行奖励等。以此增强农村金融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6. 整治农村信用环境, 增强贷款诚信保障。
在加强农村信用环境建设, 培养农民信用意识, 提高农民信用观念等方面, 政府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当地政府可以将农户的借贷信息录入征信系统, 出台各项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另一方面要及时进行政策方面的相关宣传教育, 使诚信还贷的观念深入人心, 逐步培养、强化农户的信用意识。
7. 改革农村金融管理体制, 加强农村信贷业务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