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岸金融业务

2024-07-28

离岸金融业务(共7篇)

离岸金融业务 篇1

截至2013年年底, 我国国内离岸银行业务四家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和存、贷款规模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交通银行的离岸银行业务资产规模最大, 下文将重点研究其发展策略。2002年9月24日, 交通银行离岸金融业务中心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在上海正式营业。交通银行离岸金融业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开业筹备、稳健起步和加速发展几个阶段。为保证各阶段工作任务顺利完成, 该行及时确定了各阶段的重点核心工作, 以点带面促进离岸银行业务的推进。

一、交通银行的离岸银行业务介绍

1.发展策略

交通银行在离岸业务上坚持“三步走”的市场拓展战略, 不断促进交行离岸银行业务的向前发展。“三步走”发展策略是, 第一步:先负债业务后资产业务;第二步:先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及周边地区, 后其他国内地区;第三步:先中国香港、美国、新加坡等有分支机构的地区, 在其他国外地区。回顾多年来的离岸银行业务发展历程, “三步走”战略符合交行的实际情况, 为离岸业务发展起到了积极指导的作用, 也为交行今后离岸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客户定位

根据离岸业务的特点, 优选离岸业务的目标客户。一是综合实力雄厚, 抗风险能力强的“走出去”企业;二是境外上市的企业;三是一些具有特色的“窗口”企业;四是境内关联公司为总行级客户或者分行的重点客户企业;五是具有完全现金担保能力的企业。

3.组织架构

交通银行在总行层面设立了离岸金融业务中心, 采用总行直接经营的业务模式。离岸金融部有七个处室组成, 分别是负责全行离岸业务管理的离岸业务管理处、负责开户和汇款的离岸银行处、负责单证业务的离岸贸易融资处、负责资金管理的资金管理处、负责营销的离岸市场拓展处、负责授信业务和网银业务的综合管理处、负责会计结算的会计结算处。

4.业务规模

截至2013年6月末, 交通银行离岸业务资产规模为117.46亿美元, 开立离岸账户23205户, 离岸存款达67亿美元, 贷款余额达103.02亿美元, 2013年上半年累计完成国际结算量达801.64亿美元。

5.业务产品

业务涉及进出口信用证结算、汇款结算、外汇资金交易、外汇买卖、贸易融资、咨询证明、账户监管、内保外贷、外保内贷和多方协议等, 全面覆盖整个国际结算业务的产品门类, 基本满足了各类客户的结算需求。

6.业务体系

总行直接负责离岸银行业务发展策略和阶段目标的制定, 负责调动全行资源开展离岸市场开拓工作, 同时还具体负责离岸银行业务的操作管理工作, 确保中后台业务操作和风险控制的落实, 多年来还为离岸客户办理了涉及授信、国际结算和境外担保业务。

7.IT系统

交通银行金融部采用独立的离岸531业务操作系统, 交行离岸“531”系统于2012年9月21日正式切换上线。该系统是完全与境内分支机构分离的业务体系, 满足了与境内业务严格分离的监管要求。

二、交通银行河南省分行离岸账户管理

1.离岸账户定义

《交通银行离岸账户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称离岸账户是指非居民法人和自然人以及符合国家外汇管理局政策规定的境内企业在交通银行离岸金融部 (以下简称离岸金融部) 开立的离岸账户。

2.开户流程

(1) 客户递交开户文件和开户申请书。客户按要求提交正本开户件, 并如实填写《离岸客户开户申请书 (公司用户) 》。 (2) 柜面初审和开立账号。交行工作人员应对客户提交的开户文件进行完整性、有效性以及对客户填写的开户申请书等内容进行真实性和完整性审核。若无法核实或资料不完整, 应要求客户重新提交或补交。柜面在系统中进行反洗钱特殊名单检查。若检查通过, 即可为客户先行开立账号, 并注意提醒客户该账号尚未正式生效。 (3) 离岸金融部终审。离岸金融部负责对开户资料的完整性、表单填写的有效性、系统录入的正确性及印鉴建档的正确性进行终审。 (4) 查册。河南省分行将待查册公司的注册证号及公司名称, 以邮件形式发送给总行离岸中心, 非香港企业由当地代理公司注册机构将查册结果反馈给分行, 香港企业由总行将查册结果反馈给分行。 (5) 申领“特殊机构代码赋码”。客户资料审核通过后, 离岸金融部负责代法人客户向国家外汇管理局上海分局申领“特殊机构代码赋码”。 (6) 账户启用。离岸金融部为非居民自然人客户、成功申领“特殊机构代码赋码”的法人客户及境内出口收入存放境外的企业开立账户, 并打印开户通知书。

3.离岸账户信息变更

离岸账户信息变更包括客户户名、注册地址、董事信息、联系人、联系地址等基本信息及预留银行印鉴等变更事项。发生变更客户名称、注册地址、董事信息以及银行预留印鉴后再次至柜面办理业务时, 必须向柜面提交《离岸客户基本信息、网银及银信通变更申请书》并加盖预留印鉴出具相关证明文件, 经审核同意给予变更后, 方可办理业务。

4.离岸账户销户

法人客户在公司注销或解散后, 应于10 个工作日内通知并向柜面提交销户申请。超过规定期限未主动办理撤销银行账户手续的, 离岸金融部有权停止该账户的对外支付。已销户账户原则上一年以内不予重新办理开户。销户一年后再次申请开立账户的客户, 需重新提交最新开户资料。

三、离岸银行的产品业务分析

以下三款离岸业务产品是交通银行河南省分行做的最多的也是最适合离岸客户使用的产品。下面对此进行详细分析:

1.进口押汇业务

(1) 含义:进口押汇是指离岸银行收到境外出口商或其他银行寄来的单据后, 应进口商要求向其提供短期资金融通, 以信用证下代表货权的单据为质押, 同时提供必要的抵押、质押或其他担保, 为开证申请人垫付货款的一种贸易融资。进口押汇业务是进口商使用最多的产品, 其历史很悠久了。 (2) 适用客户类型:客户有进口融资需求, 且客户在各行离岸业务部门有相应的授信额度。 (3) 产品特点:满足客户延期付汇需求。 (4) 风险控制:交通银行河南省分行对客户及其贸易情况有充分的了解, 保证贸易背景真实。 (5) 费用:按照当期离岸贸易融资利率执行。 (6) 业务流程:首先必须向交行河南省分行提出进口押汇的授信申请。客户在得到银行批准后, 向离岸业务部门提交申请的相应材料。离岸业务部门收到申请后, 审核相关凭证。交行河南省分行在授信额度内, 根据当期的贸易融资利率给客户进行融资。

2.出口风险参与业务

(1) 含义:出口风险参与业务是指境内分支机构在为其客户提供贸易金融服务的交易中, 作为让渡人, 将其在该笔交易中所取得的权益转让给分行离岸业务部门, 分行离岸业务部作为风险参与商, 为该笔交易出资和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出口风险参与是近几年来才开发出来的产品, 也是深受出口商欢迎, 因为它有效地帮出口商锁定了出口收汇风险。 (2) 适用客户类型:以出口为主营业务的贸易公司, 这个公司需要锁定收汇风险、需要使用融资款项来组织生产, 或需要改善财务状况等。 (3) 产品特点:缓解客户贸易融资需求, 加强境内行出口融资竞争力。 (4) 风险控制:主要是收汇风险, 各行必须紧紧盯住出口货物的质量等情况和进口商的经营情况。二是操作风险, 业务人员必须认真仔细, 避免融资后二次融资。 (5) 费用:一是离岸业务部门向让渡人收取风险参与的出资利息:利息=风险参与的出资额×年利率× (风险参与期限+5) /360。二是每笔风险参与业务收取手续费约为35.00美元及相关电报费用。三是预扣海外银行的费用300美元左右, 多退少补。 (6) 业务流程:首先是客户需要向在岸银行提交出口风险参与的授信申请, 在岸银行要了解自己银行或者其他银行有否资金, 同时落实客户资金保证和是否合规。在得到在岸银行的明确同意后才能办理相关业务。

3.外保内贷业务

(1) 含义:外保内贷是指担保人注册地在境外、债务人和受益人注册地均在境内的跨境担保。它能够帮助境内企业在无法提供让境内金融机构认可的担保能力的情况下, 通过境外公司或者个人的有效担保, 在境内金融机构融到所需的资金。外报内贷业务是我国各地招商引资所首选的产品。 (2) 适用客户类型:适合境外公司拥有较多的资金或者较强实力, 而其在境内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或者境内企业需要流动资金贷款等的相关客户。 (3) 产品特点:借助境外公司实力, 帮助境内公司实现发展;境外资金无需汇入国内, 免除资金退出时面临的众多不确定因素。 (4) 风险控制:一是境内公司的借款用途以及自身的还款来源需要重点关注。二是做好贷后管理工作, 对境内公司经营状况做好检查跟踪工作, 防范风险。 (5) 费用:按规定收取境外公司担保费费用, 一般为每季度收取千分之五的担保费。二是境内银行根据项目进展情况收取贷款利息。 (6) 业务流程:离在岸客户需要分别向离岸银行业务部门和在岸银行业务部门提出授信申请。离岸银行业务部门和在岸银行业务部门分别按照权限和授信要求对客户提出的授信申请进行审批。客户在获得银行的同意后要签订相关授信协议, 在岸行要在规定日期向外汇管理局进行报备。

四、总结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离岸银行业务也蓬勃发展。交通银行的离岸银行业务是我国离岸银行发展的楷模。本文以交通银行河南省分行为例, 从离岸银行业务的发展模式、账户办理和主要业务产品三个角度进行详细分析, 希望能进一步促进交通银行离岸业务的发展, 也为我国其他离岸银行开展离岸业务提供借鉴。

摘要:我国离岸银行业务自开立以来, 经历了大起大落, 在摸索中逐渐走出了一条属于我国自有的, 离岸银行业务的特色路线。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2014年6月底, 我国的离岸银行业务规模已达到了509.19亿美元、存款量达到433.81亿美元、贷款量共计354.68亿美元, 离岸客户总数突破15.56万户。其中, 交通银行的离岸银行业务规模最大, 发展最快。本文以交通银行河南省分行为载体, 从不同角度探讨了交通银行离岸银行业务的发展, 希望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离岸银行业务的发展, 也为其他离岸银行提供借鉴。

关键词:离岸银行业务,交通银行,发展研究

参考文献

[1]崔威.论我国商业银行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D].长沙:湖南大学, 2002.

[2]钱巍.我国商业银行离岸业务发展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 2006.

[3]马里.商业银行发展离岸业务策略分析[J].中国金融, 2012, (15) :49-50.

[4]朱梦焱.我国商业银行离岸金融业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14.

离岸金融业务 篇2

【颁布单位】 中国人民银行

【颁布日期】 19971023

【实施日期】 19980101

1997年10月23日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

【章名】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银行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外汇管理条例》,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银行”是指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经营外汇业 务的中资银行及其分支行。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离岸银行业务”是指银行吸收非居民的资金,服务于非居民的金融活动。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非居民”是指在境外(含港、澳、台地区)的 自然人、法人(含在境外注册的中国境外投资企业)、政府机构、国际组 织及其他经济组织,包括中资金融机构的海外支持机构,但不包括境内机 构的境外代表机构和办事机构。

第五条 离岸银行业务经营币种仅限于可自由兑换货币。

第六条 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分局(以下简称“外汇局”)是银行经 营离岸银行业务的监管机关,负责离岸银行业务的审批、管理、监督和检 查。

第七条 银行应当按照本办法经营离岸银行业务,并参照国际惯例为 客户提供服务。

【章名】 第二章 离岸银行业务的申请

第八条 银行经营离岸银行业务,应当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并在 批准的业务范围内经营。未经批准,不得擅自经营或者超范围经营离岸银 行业务。

第九条 符合下列条件的银行可以申请经营离岸银行业务:

(一)遵守国家金融法律法规,近3年内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二)具有规定的外汇资产规模,且外汇业务经营业绩良好;

(三)具有相应素质的外汇从业人员,并在以往经营活动中无不良记 录。其中主管人员应当具备5年以上经营外汇业务的资历,其他从业人员 中至少应当有50%具备3年以上经营外汇业务的资历;

(四)具有完善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

(五)具有适合开展离岸业务的场所和设施;

(六)国家外汇管理局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十条 银行申请经营离岸银行业务,应当向外汇局提交下列文件和 资料:

(一)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申请书;

(二)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可行性报告;

(三)经营外汇业务许可证的正本复印件;

(四)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

(五)近3年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外币合并表、人民币和外币合并 表);

(六)离岸银行业务主管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名单、履历,外汇局核 发的外汇从业人员资格证书;

(七)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场所和设施情况简介;

(八)国家外汇管理局要求的其他文件和资料。

银行分行申请开办离岸银行业务除提交上述文件和资料外,还应当提 交其总行同意其开办离岸银行业务的文件、总行出具的经营离岸银行业务 的授权书和筹备离岸银行业务的验收报告。

第十一条 银行总行申请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由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批 ;银行分行申请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由当地外汇局初审后,报国家外汇管 理局审批。

第十二条 国家外汇管理局收到银行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申请后,应 当予以审核,并自收到申请报告之日起4个月内予以批复。对于不符合开 办离岸银行业务条件的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将其申请退回。自退回之日 起,6个月内银行不得就同一内容再次提出申请。

第十三条 经批准经营离岸的银行自批准之日起6个月内不开办业务 的,视同自动终止离岸银行业务。国家外汇管理局有权取消其经营离岸银 行业务的资格。

第十四条 银行申请停办离岸银行业务,应当向外汇局提交下列文件 和资料:

(一)停办离岸银行业务的申请报告;

(二)停办离岸银行业务的详细说明(包括停办离岸银行业务原因和 停办离岸银行业务后债权债务清理措施、步骤);

(三)国家外汇管理局要求的其他文件和资料。

银行分行申请停办离岸银行业务除提交上述文件和资料外,还应当提 交其总行同意其停办离岸银行业务的文件。

第十五条 国家外汇管理局收到银行停办离岸银行业务的申请后,应 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4个月内予以批复。银行经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查批准 后方可停办离岸银行业务。

第十六条 银行可以申请下列部分或者全部离岸银行业务:

(一)外汇存款;

(二)外汇贷款;

(三)同业外汇拆借;

(四)国际结算;

(五)发行大额可转让存款证;

(六)外汇担保;

(七)咨询、见证业务;

(八)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的其他业务。

第十七条 本办法所称“外汇存款”有以下限制:

(一)非居民法人最低存款额为等值5万美元的可自由兑换货币,非 居民自然人最低存款额为等值1万美元的可自由兑换货币。

(二)非现钞存款。

本办法所称“同业外汇拆借”是指银行与国际金融市场及境内其他银 行离岸资金间的同业拆借。

本办法所称“发行大额可转让存款证”是指以总行名义发行的大额可 转让存款证。

第十八条 国家外汇管理局对申请开办离岸银行业务的银行实行审批 前的面谈制度。

【章名】 第三章 离岸银行业务管理

第十九条 银行对离岸银行业务应当与在岸银行业务实行分离型管理,设立独立的离岸银行业务部门,配备专职业务人员,设立单独的离岸银 行业务帐户,并使用离岸银行业务专用凭证和业务专用章。

第二十条 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银行应当建立、健全离岸银行业务财 务、会计制度。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分帐管理,离岸业务的资产负债和损 益年终与在岸外汇业务税后并表。

第二十一条 银行应当对离岸银行业务风险单独监测。外汇局将银行 离岸银行业务资产负债计入外汇资产负债表中进行总体考核。

第二十二条 离岸银行业务的外汇存款、外汇贷款利率可以参照国际 金融市场利率制定。

第二十三条 银行吸收离岸存款免交存款准备金。

第二十四条 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款证应当报国家外汇管理局审批。由国家外汇管理局核定规模和入市条件。

第二十五条 离岸帐户抬头应当注明“OSA”(OFFSHORE ACCOUNT)

第二十六条 非居民资金汇往离岸帐户和离岸帐户资金汇往境外帐户 以及离岸帐户之间的资金可以自由进出;

离岸帐户和在岸帐户间的资金往来,银行应当按照以下规定办理:

(一)在岸帐户资金汇往离岸帐户的,汇出行应当按照结汇、售汇及 付汇管理规定和贸易进口付汇核销监管规定,严格审查有效商业单据和有 效凭证,并且按照《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进行申报。

(二)离岸帐户资金汇往在岸帐户的,汇入行应当按照结汇、售汇及 付汇管理规定和出口收汇核销管理规定,严格审查有效商业单据和有效凭 证,并且按照《国际收支统计申报办法》进行申报。

第二十七条 银行离岸帐户头寸与在岸帐户头寸相互抵补的限额和期 限由国家外汇管理局核定。未经批准,银行不得超过核定的限额和期限。

第二十八条 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银行应当按照规定向外汇局报送离 岸银行业务财务报表和统计报表。

第二十九条 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银行发生下列情况,应当在1个工 作日内主动向外汇局报告,并且及时予以纠正:

(一)离岸帐户与在岸帐户的头寸抵补超过规定限额;

(二)离岸银行业务的经营出现重大亏损;

(三)离岸银行业务发生其他重大异常情况;

(四)银行认为应当报告的其他情况。

第三十条 外汇局定期对银行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情况进行检查和考 评,检查和考评的内容包括:

(一)离岸银行资产质量情况;

(二)离岸银行业务收益情况;

(三)离岸银行业务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

(四)国家外汇管理局规定的其他情况。

【章名】 第四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未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擅自经营和超范围经营离岸 银行业务的,由外汇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一条 的规定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银行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二条规定的,由外汇局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三条 银行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由外 汇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四条 银行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由外汇局根据《中 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三十九、四十、四十八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银行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二十九条规定或者不配合外 汇局检查和考评的,由外汇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第四 十九条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三十六条 外资金融机构经营离岸银行业务,另行规定。

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由国家外汇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八条 本办法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

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银行经营离岸银行业务,为开办离岸银行业务的银行提供更为详实的业务指引,根据《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特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所称“离岸银行”是指经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中资银行及其分支机构。

第二章 离岸银行业务的申请

第三条 《办法》第九条

(三)所指具有相应素质的外汇从业人员是指经外汇局考核并取得离岸银行业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的人员,人数应当不少于5名。

第四条 《办法》第九条

(四)所指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必须包括:

(一)与申请业务对应的各项业务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及操作办法;

(二)各项业务风险防范措施;

(三)资金管理制度;

(四)会计核算制度;

(五)内部报告制度。

第五条 《办法》第九条

(五)所指适合开展离岸银行业务的场所和设施必须包括:

(一)离岸业务部具有独立的营业场所;

(二)离岸业务部须配置齐全的电脑和通讯设施。

第六条 《办法》第十条

(一)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申请书必须包括以下内容:

(一)申办离岸银行业务的主要理由;

(二)申办离岸银行业务的范围;

(三)离岸银行业务的筹备情况,如人员、设备、场所准备情况等。

第七条 《办法》第十条

(二)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可行性报告必须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及开办离岸银行业务的业务量预测。

第八条 《办法》第十条

(五)所指外币合并表应当以美元表示,人民币和外币合并表应当以人民币表示。折算汇率为:

(一)外币对外币按制表前一营业日香港金融市场收盘价;

(二)人民币对外币按制表前一营业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收盘价。

第九条 《办法》第十条所指验收报告应当保证申办银行各项筹备工作符合《办法》及本细则规定的各项要求并填报验收报告表。第十条 经批准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银行的分支机构不得代办离岸银行业务。

第十一条 外汇担保是指离岸银行以本行名义为非居民提供的对非居民的担保。离岸银行经营外汇担保业务应当遵守《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

第十二条 《办法》第十八条所指面谈制度的面谈对象是指离岸业务部的主要负责人及分管离岸银行业务的行长或副行长;其面谈内容主要包括:

(一)对金融、外汇管理政策法规的掌握程度;

(二)对当地离岸市场发展的认识;

(三)本行离岸银行业务经营方针及内控制度;

(四)离岸业务部机构设置及筹备情况;

(五)国家外汇管理局要求的其它内容。

第三章 离岸银行业务管理

第十三条 离岸银行业务实行独立核算,其帐务处理采取借贷记帐法和外汇分帐制,应分币种单独填制会计凭证,设置单独帐簿,并编制单独的财务报表和统计报表。第十四条 离岸银行对离岸银行业务风险按以下比例进行单独监测:

(一)离岸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比例不低于60%;

(二)离岸流动资产与离岸总资产比例不低于30%;

(三)对单个客户的离岸贷款和担保(按担保余额的50%折算)之和不得超过该行自有外汇资金的30%;

(四)离岸外币有价证券(蓝筹证券和政府债券除外)占款不得超过该行离岸总资产的20%。第十五条 离岸银行离岸头寸与在岸头寸相互抵补量不得超过上年离岸总资产月平均余额的10%。

离岸头寸与在岸头寸抵补后的外汇净流入不得超过国家外汇管理局当年核定的银行短期外债指标。

第十六条 离岸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款证的余额不得超过上年离岸负债月平均余额的40%。

第十七条 境内机构向离岸银行申请离岸贷款,视同国际商业贷款,按照《境内机构借用国际商业贷款管理办法》管理。

第十八条 境内机构作为担保人,为非居民向离岸银行提供担保,必须遵守《境内机构对外担保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

第十九条 离岸银行依法处理境内抵押物所得人民币需要兑换成外汇的必须逐笔报当地外汇局审批。

第二十条 离岸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款证,须符合以下条件:

(一)银行遵守国家金融法规,近三年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二)开办离岸银行业务一年以上,经营状况良好;

(三)离岸银行业务总资产规模在1亿美元以上;

(四)国家外汇管理局规定的其它条件。

第二十一条 离岸银行发行大额可转让存款证应当由其总行向国家外汇管理局提交书面申请材料,申请材料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申请书,说明所筹资金用途、发行方案、还款计划等;

(二)市场分析及可行性报告;

(三)离岸银行业务经营状况分析报告;

(四)国家外汇管理局要求的其它文件。

第二十二条 客户开立离岸帐户时必须向离岸银行提供有效文件。

(一)非居民法人客户开立离岸帐户时必须提供下列文件:

1、商业登记证影印本或社团登记证明文件;

2、主要经营人员身份证或护照影印本;

3、机构组织大纲及章程影印本;

4、开户委托书;

5、印鉴卡。

(二)非居民自然人开户时,应提供能证明其为非居民身份的有效法律文件。离岸银行应当核实非居民提供的开户资料,并复印留底。

第二十三条 经营境内外销楼宇的境内发展商经当地外汇局批准可以在离岸业务部开立专用帐户,业务结束,取消帐户。

第二十四条 离岸银行应当定期向当地外汇局报送离岸银行业务财务报表和统计报表及业务状况分析报告,并保证所报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报表种类包括: 1.财务报表:《离岸银行业务资产负债表》(月报)、《离岸银行业务损益表》(季报); 2.统计报表:《离岸贷款业务统计表》(月报)、《离岸结算业务统计表》(月报)、《离岸不良贷款统计表》(月报)、《离岸大额贷款统计表》(月报)、《离岸担保统计表》(月报)、《离岸同业拆借统计表》(月报)。

第二十五条 离岸银行发生《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情况的,当地外汇局须对其实行特别监控,督促其及时纠正,并视情节轻重及时通报国家外汇管理局及其总行。

第二十六条 当地外汇管理局根据《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及本细则每年对离岸银行经营离岸银行业务的情况进行检查和考评。

第四章 附则

第二十七条 离岸银行可依照本细则制定本行离岸业务管理办法,并报所辖外汇局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备案。

离岸金融业务 篇3

【关键词】港口;保税港区;离岸金融;行政监督;金融政策;人力资源

2009年,央行上海总部和上海市政府牵头组建有关发展离岸金融的专项课题组,对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和外高桥保税区同时进行调查研究,并最终选择洋山保税港区作为发展离岸金融的试点。国务院在《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的实施意见》中也明确“要积极拓展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区域”,从国家层面对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发展离岸金融业务这一规划给予高度肯定。2010年11月,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与英属耿西岛签署双方政府间交流合作谅解备忘录,意在借鉴“耿西模式”,促进洋山保税港区离岸金融试点业务的建立和发展。

洋山港区发展离岸金融试点业务任重而道远,不仅寄托着我国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重任,也是上海以此为依托,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任务的重大举措。

1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状况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定义,离岸金融是指银行及其他机构吸收非居民资金并向非居民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业务。离岸金融市场又称境外市场,一般不受所在国金融法规和法律的限制。离岸金融业务在我国并非新鲜事物。早在1989年5月,招商银行就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批准,在国内首开离岸银行业务之先河。离岸银行业务在我国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①1989—1994年的前期初创阶段; ②1995—1998年的快速发展阶段; ③1999—2002年的停办整顿阶段;④2002年6月重新启动并发展至今。虽然离岸金融银行业务在我国已有逾20年的发展历史,然而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离岸金融业务仅局限于离岸银行的存、贷和结算业务,并且目前仍仅有招商银行、交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等4家银行开办。在管理上,也依然处于试点和试验阶段。

2洋山保税港区金融业务现状

2005年6月,洋山保税港区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并于同年12月10日,紧随港区一期工程的竣工正式启动。港区由小洋山港口区域、芦潮港陆上区域和连接洋山岛与陆地的东海大桥组成,规划面积8.14 km2,其中陆域部分位于芦潮港地区的东海大桥登陆点周围,已封关面积6 km2,是上海市与浙江省跨省市合作建设、实行海关特殊监管的经济功能区,也是我国第一个保税港区。

洋山保税港区集集装箱枢纽港、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功能于一身,自2005年12月保税区功能启用以来,相关业务迅速展开。截至2011年5月,重点发展的产业主要涵盖集装箱装卸运输,集装箱口岸增值业务,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加工业务等方面。入驻港区的知名企业涉及这些业务的各个方面:如法国达飞、新加坡叶水福物流、普洛斯物流以及海博斯班塞国际物流等中外巨头直接参与第三方物流、货代、船代等物流服务或物流配套业务;通用、宝马、奔驰、丰田等著名汽车企业在港区内提供展示、仓储、配送等业务;意轮汽配和美国克莱斯勒汽车等则将洋山保税港区作为其跨国采购、仓储和分拨配送中心。

相比其他基础业务而言,洋山保税港区的金融业务发展进程相对缓慢,但港区正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目前,除中国银行上海支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提供基本的银行业务外,中国人寿保险、太平洋保险、日本三井住友银行等于2010年8月在港区启动保险业务。此外,2011年3月,国内期货市场保税交割试点业务在港区启动;2011年4月,花旗银行与上海市商务委员会、综合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在洋山保税港区达成注册成立从事有色金属大宗商品业务的共识;注册在洋山保税港区的交银太平洋船舶租赁有限公司的融资租赁项目也在同月开始运营。

3洋山保税港区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

3.1离岸银行业务

纵观离岸金融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离岸银行业务在成功填补我国离岸金融历史空白的同时,也在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许多不足之处,很多问题直到今天仍未能得到解决,以致严重阻碍该业务的进一步发展,这在发展洋山保税港区试点离岸金融业务过程中需要引以为鉴。

(1)政策支持不足。自2002年6月我国重新启动银行离岸金融业务以来,国家在该业务的发展上一直持谨慎态度,未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致使取得开展离岸业务资格的招商、浦发等银行仅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开展业务,而其他颇具规模的中资银行则根本没有机会涉足该业务。

(2)法律监管不到位。在起步阶段,我国对于银行离岸存贷业务吸收的外资实行零准备金制度,并批准银行有权自由调拨和转移该部分资金,使之处于外汇管制真空状态。这为银行的离岸、在岸存贷业务互相渗透提供便捷之路,以致银行在吸收离岸资金不足的情况下,长期使用在岸资金弥补亏空,导致资金周转不灵,产生大量呆账、坏账,损失惨重。

3.2其他离岸金融业务

除离岸银行业务外,离岸金融业务包括离岸证券业务、离岸保险业务、离岸衍生金融交易等其他业务。我国在这些业务方面的经验几乎为零,这是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的难点和弱点所在。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必须有这些业务的支撑,仅靠银行业务是难以成就金融中心伟业的。而洋山保税港区的很多非银行类金融在岸业务,比如保险、租赁、期货保税交割、大宗交易等仅仅在近两年才陆续启动,在离岸金融业务方面更是一片空白。

3.3金融业务配套设施建设

洋山保税港区的金融配套基础设施较为薄弱,从1995年洋山深水港区建设构思提出以来,工程建设主要集中于航运和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对于金融市场和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并没有大力展开,目前,港区缺少成熟完善的金融运作条件和环境。

3.4离岸金融引入模式

目前,国际上较有代表性的离岸金融模式主要有内外一体型、内外分离型、簿记型和内外渗透型等4种。我国对于洋山保税港区离岸金融业务的建设模式停留在对国外离岸金融模式的简单借鉴和模仿。目前呼声最高的方案是先采取严格的内外分离型,然后慢慢走向渗透、内外一体型的发展道路。由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性质和发展历程不同,仅仅靠借鉴是不够的。事实上,我国离岸银行业务起步阶段采用的内外分离型模式并不是很成功,其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反思。必须立足国情,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

3.5法律监管

一直以来,我国在金融政策制定方面存在着相互矛盾的态度:一方面,小心翼翼地摸索着前进,慎之又慎;另一方面,袖手观望,直至在金融实务出现问题之后,才有针对性地出台相关政策,滞后性明显。这对洋山保税港区离岸金融业务风险控制和引入发展都是不利的,由此带来的问题主要包括:

(1)出于政府一贯的谨慎风格,我国在洋山保税港区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上存在政策支持不足、监管过严现象。这不利于离岸金融的发展,导致不少业务因为缺少政策支持无法开展,或因为监管过严而无法进一步发展。

(2)由于我国金融政策制定的滞后性,很多业务在引入和前期发展阶段存在较大的法律漏洞。这是在洋山保税港区离岸金融业务引进前期需要重视的问题。

3.6金融人才资源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建设一批专业性强、业务素养高的复合型人才是洋山保税港区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必不可少的条件。虽然近几年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培养了大量高学历人才,但并未改变我国金融业尤其是离岸金融业务人才紧缺的现状。

4对策建议

4.1离岸银行业务

洋山保税港区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离不开银团的支持,而目前仍处于试点管理阶段的招商、浦发等银行难以承担如此重任。如果政府不考虑批准其他中资银行开展此类业务,那么港区内的离岸银行业务只能依靠外资银行或是中外合资银行来支撑。这对我国本土银行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极其不利。对此建议:

(1)对于已积累数十年离岸金融业务经验的4大银行,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鼓励其拓宽离岸业务范围,积极开展新业务。

(2)对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颇具规模的中资银行,逐步放松管制,准予开展离岸银行业务。

(3)外资银行以及中外合资银行在离岸金融业务方面的业务经验与人力资源优势明显,政府在引入的同时,应积极鼓励此类银行对国内银行传授经验。

4.2其他离岸金融业务

我国对于发展离岸金融非银行类业务几乎没有任何经验,同样需要借助外资金融企业的力量。政府在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的同时,应掌握好平衡度:一方面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在我国开展此类业务,另一方面大力扶持本土企业发展,并不断加强中外资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4.3金融业务配套设施建设

洋山保税港区必须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才能引入一定数量和质量的金融机构入驻港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在注重航运和港口等基础建设的同时,也应及时规划金融业务配套设施建设,以港区良好的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

4.4离岸金融引入模式

目前,国内学者大多建议我国采取先分离后一体的模式引入离岸金融业务,但是从我国离岸金融业务发展的历史角度分析,按业务区分发展模式或许更适合我国国情。我国最初引进离岸金融业务时,正是定位于严格的内外分离型,但随后转为内外渗透型所引发的危机却令人触目惊心。这其中固然存在内外分离型模式尚未发展成熟的因素,但即使这一模式发展成熟也不能解决离岸、在岸互相渗透导致的隐患,问题的根源是由业务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因此,对于内外渗透容易产生金融漏洞的业务应严格地实行隔离发展模式,而对于内外渗透能够带来协同效应的业务则从一开始就大力鼓励其采取一体化发展模式。当然,实施这一策略具有一定难度,这需要监管机制完善,能够明确区分业务性质和类型。

4.5法律监管

政府作为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应给予企业足够的支持,大胆引进国外比较成熟的经验和理念,并且在积极开拓业务的同时,及时预见和发现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政策漏洞,尽快给予弥补,努力为离岸金融业务在洋山保税港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此外,业务运作过程需要各执法部门互相配合,执行到位,真正实现应有的监管监督作用,为洋山保税港区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环境。

4.6金融人才培养

离岸金融市场路在何方 篇4

离岸金融市场自20世纪50年代末在欧洲形成以来, 已经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现已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金融竞争的一大特点和趋势。各国都在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来推动本国金融业走向国际舞台, 最大程度吸引和利用外资, 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福建目前正在努力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 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是实现这个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

战略意义

有利于推动闽台经贸发展。近年来, 闽台经贸往来发展迅速。据统计, 福建已成为台商投资大陆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仅2011年上半年, 闽台贸易进出口就实现了56.6亿美元, 同比增长10.9%。其中进口42.9亿美元, 同比增长3.8%;出口13.7亿美元, 同比增长40.8%;然而, 相对于闽台经贸的迅速发展, 闽台金融配套服务尤其是对台离岸金融的严重滞后直接制约了闽台经贸的发展。目前进驻大陆的台资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上海、昆山、深圳、北京等地, 较为单向、间接、低层次的闽台金融交流导致闽台金融配套服务严重滞后, 效率低、费用高、资金融通困难等弊端日渐显现, 直接制约了闽台经贸的进一步发展。在此形势下, 设立以台资企业为主要交易主体, 以台币为主要交易币种的对台离岸金融市场, 推动两岸货币清算机制的建立, 可以为闽台贸易双方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外汇资金的开户、调拨、汇兑、贸易融资、担保和抵押等金融服务, 促进多层次、多样化金融服务体系的形成, 进一步减少闽台金融经贸合作的障碍, 推动闽台经贸发展。

有利于提升闽台金融业竞争力。经过50余年的发展, 台湾金融业已走向成熟。根据台湾“中央银行”公布的数据, 截至2008年6月末, 台湾岛内共有存款货币机构386家、分支机构4509家。其中, 有38家本地银行、32家外资银行, 另外还有27家信用合作社、264家农会信用部和25家渔会信用部。台湾地区人寿保险公司共计28家, 其中本地公司21家, 7家外商在台分公司, 产物保险公司31家。相比之下, 福建金融业与台湾还有很大的差距, 特别是缺乏实力强、辐射能力广的大型金融机构。福建现有金融机构业务相对比较单一, 缺乏一批适应国际竞争的高水平的新型金融人才。在此背景下, 建立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 将进一步促进闽台金融机构互设, 拓展闽台离岸金融业务, 加强闽台两地金融业人才交流与培养, 加快积累现代化金融业的先进管理经验, 为高素质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持。从另一个角度而言, 虽然台湾的金融业已达到与发达国家相当的水平, 但是由于台湾是小型开放经济体, 庞大的台湾银行业机构数量与相对狭小的岛内市场形成强烈的反差, 导致台湾银行业竞争过于激烈, 存贷利差缩小, 获利能力降低。对台离岸金融的建立, 有利于台湾金融机构利用大陆广阔市场开拓自身急需的业务发展空间, 缓解盈利水平整体下滑之势和岛内金融市场的过度竞争局面, 从而有利于台湾金融业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

有利于加速闽台两地金融创新的进程。离岸金融市场管制放松、竞争激烈、风险大, 规避风险需求较大, 这为金融业的持续创新提供了较好的环境。其各类业务在为贸易和投资提供信贷支持的同时, 也为筹资者和投资者提供大量国际清算和防范外汇风险的手段和工具, 如货币互换、远期利率协定、票据发行业务、浮动利率债券、无息债券、可转换债券等。这些金融创新工具的不断涌现, 分散了风险, 为贸易和投资提供了相对稳定的金融环境, 标志着金融业的持续创新, 进一步促进了金融业向更高水平发展。福建对台离岸金融市场业务的开展, 将有利于为闽台的筹资者和投资者提供更加优质有效的国际清算和防范外汇风险的手段和工具, 从而推动闽台金融业的不断创新。

模式比较与选择

目前国际上离岸金融市场大致可划分为四种类型:内外一体型、内外分离型、簿记型和分离渗透型。

内外一体型

内外一体型发展模式是指离岸金融业务和在岸金融业务合帐处理, 没有严格的界限, 境内市场几乎完全开放, 金融业具有高度的经营自由, 两个市场的资金和业务相互补充和渗透。允许非居民同时经营离岸业务和在岸业务, 但境内金融系统的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则基本上不针对离岸金融活动。非居民的资本流动往往会对市场所在地的金融市场、金融政策乃至于宏观经济产生较大的直接影响。

一体化离岸金融模式对市场所在地的市场经济、金融发展基础、管理水平和监管能力有较高要求, 通常要求取消外汇管制, 给予高度的外汇交易的自由, 市场开放度高, 自我监管能力强, 具备发达完善的金融体系、成熟的调控机制和强大的外汇市场干预能力以对抗外来的冲击。

内外分离型

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又称为“严格的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它是由政策诱导、推动, 专门为非居民的金融交易设立的。离岸市场对离岸账户和在岸账户实施严格隔离, 在既有的在岸金融体系之外建立独立的离岸金融体系。这种管理模式一方面便于管理当局对国内业务、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分别加以监控, 另一方面又可以较为有效地阻挡国际金融市场投机或动荡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簿记型

簿记型离岸金融市场又可称为“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避税港型通常设立在自身经济规模极小的小型岛国或地区, 实质上只起一个“记账中心”的作用。避税港型离岸金融中心的建设对于该区域的金融自由度和市场化水平有较高的要求, 通常要求基本无金融管制, 税率极低, 严格的保密措施, 较少的政府干预, 市场秩序的维护通过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得以实现。

分离渗透型

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也称为“以分离为基础的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分离渗透型以分离型为基础, 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分立, 居民交易和非居民交易基本上分开运作, 但允许两个账户之间有一定程度的渗透, 离岸资金可运用于居民中, 即境内企业可以直接在离岸金融市场融资。

福建发展离岸金融的模式选择。首先, 由于福建的金融自由化程度相对较低, 外汇管制仍然存在, 资本项目下尚不能实行自由兑换, 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尚不充分, 金融监管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金融体系还在进一步完善中, 因此福建不适合采用内外一体型模式。其次, 虽然内外分离型便于监管各种离岸业务, 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但如果实施严格的内外分离模式, 从政策上杜绝国际离岸资金向国内市场渗透, 则不利于闽台经贸金融的深层次合作, 这对福建厦门、福州等这样竞争优势明显不如香港、东京、新加坡等的城市来说, 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意义和必要性将大打折扣。而簿记型模式适用于经济规模较小、税赋轻、具备特殊条件的岛国、中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福建的客观经济条件和金融市场条件与簿记型模式并不符合。

因此, 在离岸金融的模式选择方面, 综合考虑福建的经济、金融等因素, 福建对台离岸金融应采取内外渗透型模式。这种以分离为主、渗透为辅的模式, 一方面可以维护境内市场的稳定, 另一方面可以开辟一条简捷、稳定、低成本的利用外资渠道, 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这对于资金缺乏且干预能力有限的福建尤为适用。

福建发展以分离为主、渗透为辅的对台离岸金融应注意以下四点:在渗透方向上, 应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建议初期仅开放离岸资金向福建单向渗透, 当市场发展成熟时, 也可以允许离岸和在岸两种账簿之间进行有条件的双向渗透。在渗透渠道上, 初期只允许离岸资金贷放给福建企业这种间接融资方式, 待“对台离岸金融中心”运行稳健并积累足够的市场管理经验后, 方能转变为内外渗透型, 逐步开放让福建企业到离岸市场上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在渗透的规模上, 要做到“适度渗透”, 渗透规模以满足福建经济建设对外资的需求为标准, 防止规模过度、失控给福建市场造成动荡。在渗透管理的制度设计上, 则要做到管理可控、管理有效、管理及时。

政策与建议

建立对台离岸金融市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面临的困难障碍不少, 尤其是政策法规和监管的制约。因此, 应从实际出发, 采取积极措施, 消除存在的种种约束和不利因素, 因势利导, 推动离岸金融市场形成发展。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建设政策推动型离岸金融市场。政府推动是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建立和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重要前提。最初的英国、新加坡亚洲美元交易中心的形成、美国设立国际银行业设施后纽约离岸业务的扩大等都是政府顺应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而推动形成的。这些经验告诉我们, 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的一大趋势已从自然形成型向政策推动型演变。所以福建省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推动福建对台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制定和实施优惠政策是政府推动的主要形式, 这些优惠政策可包括:放松离岸区金融管制, 实行宽松的外汇管理政策;减免存款准备金, 做好存款保险管理, 降低营运成本;废除利率上限, 放宽利率波动的幅度, 实现利率自由化;放宽或取消信用控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在税收优待的范围和幅度上适当优于目前的离岸中心, 以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在借鉴国外离岸金融中心经验的基础上, 必须完善离岸金融法律法规, 制定一个完备、系统的离岸金融法规体系, 以消除法律障碍, 使之适应当前国内离岸银行业务发展及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需要。可以进一步将监管主体范围扩大至外资银行, 确定离岸业务单位的法律地位, 进一步明确和统一在岸与离岸银行业务资金的互相抵补、居民对外担保、税收优惠、保税区内注册的企业视同非居民管理以及对“非居民”个人的定义等有关问题。同时制定离岸银行账户保密法规, 确定豁免存款保险措施, 规范离岸账户的信息披露、资金冻结和扣划行为。

构建严密的金融监管体系, 推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国际经验表明, 离岸金融市场在推动一国或一地区经济、金融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巨大的风险。而福建的金融体系相对落后, 调控机制不够成熟, 这必将给福建的监管当局提出更多的挑战。为了有效避免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 福建监管当局要加强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 构建严密的离岸金融监管体系, 推动离岸金融市场健康发展。在监管原则上, 要坚持适度性原则、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审慎性原则、效率性原则, 既不能放任市场自由发展, 也不能过度干预, 把握好市场与政府调控的关系;在监管主体上, 建议采用离岸业务由在岸监管主体统一监管的方式, “对台离岸金融中心”的监管主体至少应该包括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和外汇管理机构, 以有效控制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在市场准入方面, 应建立严格的离岸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审批制度;在市场退出监管方面, 对于违规经营的离岸金融机构处以惩罚以规范市场秩序, 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在离岸经营活动的监管方面, 应加强对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的管理, 采取“内外渗透型”账户管理, 要做到“适度渗透”, 防止规模过度给国内市场造成动荡;在监管依据方面, 借鉴国际监管标准, 进一步完善有关离岸金融业务的法律框架。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的量化指标, 建立内部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预防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风险。此外, 要加强离岸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 借鉴国际其他监管机构的经验。实行金融信息披露制度, 实现与其他相关国家共享监管信息, 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促使离岸金融业务顺利的开展, 促进离岸金融市场稳定健康的发展。

离岸金融业务 篇5

“在岸金融市场”即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离岸金融市场”即新型的国际金融市场,主要是欧洲货币市场。

欧洲货币市场是一个真正的完全自由的国际资金市场,它与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相比,具有许多突出的特点:

一是摆脱了任何国家或地区政府法令的管理约束。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必须受所在地政府的政策法令的约束,而欧洲货币市场则不受国家政府管制与税收限制。因为一方面,这个市场本质上是一个为了避免主权国家干预而形成的“超国家”的资金市场,它在货币发行国境外,货币发行国无权施以管制;另一方面,市场所在地的政府为了吸引更多的欧洲货币资金,扩大借贷业务,则采取种种优惠措施,尽力创造宽松的管理气候。因此,这个市场经营非常自由,不受任何管制。

二是突破了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业务汇集地的限制。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通常是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业务极其发达的中心城市,而且必须是国内资金供应中心,但欧洲货币市场则超越了这一限制,只要某个地方管制较松、税收优惠或地理位置优越,能够吸引投资者和筹资者,即使其本身并没有巨量的资金积累,也能成为一个离岸的金融中心。这个特点使许多原本并不著名的国家或地区如卢森堡、拿骚、开曼、巴拿马、巴林及百慕大等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

三是建立了独特的利率体系。欧洲货币市场利率较之国内金融市场独特,表现在,其存款利率略高于国内金融市场,而放款利率略低于国内金融市场。存款利率较高,是因为一方面国外存款的风险比国内大,另一方面不受法定准备金和存款利率最高额限制。而贷款利率略低,是因为欧洲银行享有所在国的免税和免缴存款准备金等优惠条件,贷款成本相对较低,故以降低贷款利率来招徕顾客。存放利差很小,一般为0.25%~0.5%,因此,欧洲货币市场对资金存款人和资金借款人都极具吸引力。

四是完全由非居民交易形成的借贷关系。欧洲货币市场的借贷关系,是外国投资者与外国筹资者的关系,亦即非居民之间的借贷关系。国际金融市场通常有三种类型的交易活动:①外国投资者与本国筹资者之间的交易;如外国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直接购买本国筹资者发行的证券。②本国投资者与外国筹资者之间的交易;如本国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购买外国筹资者发行的证券。③外国投资者与外国筹资者之间的交易。如外国投资者通过某一金融中心的银行中介或证券市场,向外国筹资者提供资金第一种和第二种交易是居民和非居民间的交易,这种交易形成的关系是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借贷关系。第三种交易是非居民之间的交易,又称中转或离岸交易,这种交易形成的关系,才是欧洲货币市场的借贷关系。

五是拥有广泛的银行网络与庞大的资金规模。欧洲货币市场是银行间的市场,具有广泛的经营欧洲货币业务的银行网络,它的业务一般都是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等工具在银行间、银行与客户之间进行;欧洲货币市场是以批发交易为主的市场,该市场的资金来自世界各地,数额极其庞大,各种主要可兑换货币应有尽有,充分满足了各国不同类型的银行和企业对不同期限和不同用途的资金的需求。

离岸业务税收筹划的一些策略 篇6

根据商务部对外经济合作司司长吴喜林的说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近年来增长迅速,目前经商务部核准备案的境外中资企业已超过1万家。但出走海外的中国企业能真正做到有税务规划的,估计不足10%。这意味着一些在海外展开投资合作的中国企业完全缺乏合理规避税负的能力,而该交的税没交,不该交的税却交了。超越企业个体层面,这相当于国家财富的损失。2006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6l亿美元,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营业额943亿美元。对外投资合作急速攀升的同时,出走海外的中国企业们携带的工具箱却缺少税务筹划这件利器,而“合理的税收安排,有可能把税收成本从30%降到15%”。

如何做好海外业务的税务筹划,本文从下面从几个方面浅谈一下。

利用各国优惠政策

世界各国都规定有多种税收优惠政策,比如加速折旧、投资抵免、差别税率、专项免税、亏损结转等。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更多。因此,应重视研究各国的税法,尽量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进行税收筹划。如西班牙税法规定:“在该国的某些费用和投资,有资格获得5%的税收抵免形式的税收减除,以鼓励在该国购置资产。”“公司用以新产品开发或工业加工的有形资产,可以得到15%和3%的抵免”。日本税法规定:“设在避税港的公司企业,如5%以上的股权由日本居民所拥有,这家公司就视为基地公司,其税后利润即使没有作为股息汇回日本,也要申报合并计税”。显然只要不让日本国居民拥有的股权超过5%的比例,就可以享受到延期交税的好处。我国税法规定:“生产性的中外合资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从盈利开始算起,可享受2年免征,3年减半征收所得税”的优惠。可见,只要能够详细掌握各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就可以获得相当大的收益。

任何一个国家的税收制度,不管考虑得如何周全,税收负担在不同的纳税人、不同征税对象之间,很难做到绝对公平,总有有失偏顿之处,这就给纳税人留下选择低税点的余地,最终达到增资节税的目的。例如,许多国家税法规定,合伙企业的营业利润不按公司征税,而按各个合伙人征收个人所得税。这样,某纳税人在进行一项经营活动之前,就可以在组建公司和合伙企业之间做出抉择。中国企业到任何国家投资经营,都应该充分了解东道国的税收优惠政策,既要诚实纳税,又要合理避税,用好东道国的减免税规定。

[案例一]英国允许对购置原有厂房和设备等固定资产的成本作100%的折旧扣除。假如中国有一家在英国注册的公司,其2006年利润为1000万英镑。其所得税率为33%,按照规定其应纳所得税额为330万英镑(1000×33%)。如果从1000万英镑利润中拿出3007)-英镑购置英国某企业原有的设备,根据100%的折旧扣除则该公司应纳所得税额为231万英镑[(1000—300)×33%]。这样处理后节省了99万英镑,这就是利用英国的税收优惠政策合理避税。

收入所得税的分散与转化

在公司所得采用累进税率的国家,如美国、伊朗等,由于所得的集中会增大税负,此时,纳税人应尽量合理合法地分散公司所得:通过子公司转移利息、特许权使用费和其他类似的费用支付,将税负较高的所得分散出去;通过建立信托财产,利用在他国(通常是税负较低国或避税地)设置的机构分割所得和财产;通过在避税地设立持股公司的办法,分散公司所得;通过联营,将免税企业或低税企业作为联营的伙伴,分散公司所得等。

[案例二]A国甲公司在B国、C国分设乙、丙两家分公司。A、B、C三国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分别为35%,30%,30%。A国允许采取分国抵免法进行税收抵免,但抵免额不得超过同额所得按A国税率计算的税额。假设该年度甲公司在A国实现应纳税所得额2400万元;乙公司在B国获应纳税所得额为500万元;丙公司在C国亏损100万元。为减轻税负,甲公司采取了以下办法:降低对丙公司的材料售价,使丙公司在C国的应税所得额由0变为100万元。

我们来分析一下甲公司总体税负的变化:

1、在正常交易情况下的税负:

(1)乙分公司在B国巴纳所得税额:500万×30%=150万元:

在A国可抵免限额:500万×35%=175万元。

实际可抵免税额为150万元:

(2)丙分公司已纳所得税额和在A国可抵免限额为O。

(3)甲公司总体可抵免额:150万元+0=150万元

(4)甲公司实缴A国所得税额:(2400万+500万)×35%-150万=865万元

2、在转移所得交易情况下的税负:

(1)乙分公司在B国已纳税额:500万×30%=150万元;在A国的抵免限额:500万×35%=175万元。

150万元<175万元,可抵免限额为150万元。

(2)丙分公司在c国已纳税额:100万×30%=30万元;在A国抵免限额:100万×35%-35万元

30万<35万可抵免限额为30万元。

(3)甲公司在A国可抵免总额:150万+30万=180万元。

(4)由于甲公司降低了对丙公司的材料售价。则甲公司的销售收入减少为2200万元(2400万元-200万元)。甲公司应缴A国所得税额=f2200万+500万+100万)×35%-180万=800万元。

这是跨国纳税人利用税收抵免来避税的例子,各国税率差异也是此种避税应考虑的因素。

对国际避税地的利用

目前国际避税地大致可分为三类。(1)纯粹或标准的国际避税地。这种类型的避税地没有个人或公司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予税。如百幕大群岛、开曼群岛、巴哈马等。(2)普通或一般的国际避税地。这种类型的避税地一般只征收税率较低的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和赠与税等税种。有些国家或地区还对来源于境外的所得免税。这种避税地具体可分为两种情况:对境内外所得和财产所得等征税,但税负较轻,对外国经营者给予特殊税收优惠的国家或地区。如巴林、中国澳门、瑞士等:只对境内所得或财产征收较轻税负的间接税,对来自境外的所得不征税的国家或地区。如巴拿马、中国香港等。(3)不完全或局部的国际避税地。这种类型的避税地一般实行正常的税收制度,但有一些特殊的税收优惠政策或规定,或在国家的某一地区单独实行这些优惠政策或规定。如荷兰、希腊、加拿大等。在避税地建立基地公司,是减轻税负的主要方法之一。基地公司实际上是受控于高税国纳税人建立避税地的虚构的纳税实体,其经济实质仍在

其他国家。绝大部分基地公司在避税地没有实质性的经营活动,仅租用一间办公用房或一张办公桌,甚至仅仅挂一张招牌,所以这种公司也被称为“信箱公司”或“纸面公司”。

1、把基地公司作为投资公司

投资公司按性质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公司集团建立的投资公司:第二种是私人投资公司:第三种是所谓的“离岸基金”,同避税地其他领域的活动一样,银行在“离岸基金”上起着重要作用,通常银行集团是“离岸基金”的母公司。“离岸基金”是流动性很大,非常灵活且又非常复杂的机构,其常见的结构是:投资者是国际资本市场上典型的投资者,当他们选择并建立离岸基金后,就会通过基金直接或再通过中间机构间接地把资金投向公司、信托机构或其他实体。

2、把基地公司作为金融公司

这种公司是指一个企业或公司集团里建立的关于贷款者与借款者的中介机构,或是向第三者筹措款项的公司。企业或公司集团在进行证券投资或购置不动产时,暂时需要的大量的资金往往是通过其设在避税地的金融公司,而不是通过投资公司解决。而组建金融公司也可以少纳税或不纳税。

3、把基地公司作为保险公司

它主要是指受控于一个企业或一个公司集团的保险公司。近年来许多大的公司集团纷纷建立自己的受控保险公司,其原因是:建立自己的保险公司可以减少要缴纳的费用:受控保险公司可以承担第三方保险公司所不能承担的损失,甚至承担全部损失,而受控保险公司自己则可以在外部再保险市场上取得足够的补偿。受控保险公司也是跨国公司节税的手法之一。

4、把基地公司作为服务公司

此种公司可以起一个企业总机构的作用,有时也可以起一个持股公司的作用。利用服务公司进行节税的手法是:在某个国际避税地建立服务公司,然后通过向避税地的服务公司支付劳务费用等来转,移资金,来避免高税国征收公司所得税。此外,高级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在避税地服务公司工作来避免个人所得税。

5、把基地公司作为中转销售机构

销售基地公司从内部企业中的生产企业取得制成品,通过跨国公司自己的销售网络向不同国家的消费者销售,抑或在其他生产子公司之间进行半成品和成套组件的分配。销售利润集中在销售基地公司的银行帐目中,有可能划拨回生产企业,也可能对跨国集团再投资。销售基地公司的所得实际上是离岸的,正是离岸业务使销售基地公司在管辖区内缴纳最少的税收,在不加重税收负担的情况下,聚集跨国集团的利润。

为了避免税务部门和其他政府监督部门的嫌疑,基地销售公司必须在所在国设有具体的办公室和办公人员,因为仅仅纸面上的公司会招致嫌疑,可能被认为公司的建立仅仅是为了避税。

[案例三]A国某跨国公司甲,在避税地百慕大设立了一个子公司乙。甲公司通过公司乙向B国出售一批货物,销售收入2000万美元,销售成本800万美元,A国所得税税率为30%。甲公司将此笔交易通过乙公司交易,获得的收入转入到百慕大公司的乙公司账上。因百慕大没有所得税,此项收入无须纳税。

按照正常交易原则,甲公司在A国向B国销售货物,应纳公司所得税为:(2000万-800万)×30%=360(万元)。而甲公司通过“虚设避税地营业”,并未将此笔交易表现在本公司A国的账面上。百慕大的乙公司虽有收入,也无须缴税,若该子公司利用这笔账面收入投资,获得收益也可免缴资本所得税;若该子公司将此笔收入赠与给其他公司、企业,还可不缴纳赠与税,这就是避税地的好处:

深圳,一个离岸金融特区的设想 篇7

深圳的出口加工业、技术创新及高科技产业、港口群及物流业、通讯和动漫业均促使了巨量资本的流动,并带动了深圳金融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但由于与香港在经济方面日趋紧密的关系以及深圳股票交易所这个资本市场日益带来的金融想象空间,深圳在金融服务业方面需要更大的平台和更为超越的理念。跨越深港两地的金融服务将有助于深圳的金融触觉伸向全球任何一个地方。因此,在经济特区成功的基础上,深圳需要尝试金融创新,即设立离岸金融特区。

一、什么是离岸金融?

国际金融中心,是指在高度国际化、自由化的金融管理体制和优惠的税收制度下,通用可自由兑换货币进行国际资金融通的国家和地区。根据其影响范围可以分为传统金融中心和离岸金融中心,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金融市场的不同:

1.离岸金融市场不受所在地管辖,不受外汇管制,在准备金和税收方面有一定的优惠条件;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则往往受所在国制度约束较多。

2.离岸金融市场借贷的货币通常不是金融中心所在地的本地货币,而是境外货币;传统金融市场则主要经营该市场所在地货币。

3.离岸金融市场的交易是在非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传统国际金融市场则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交易,或者是居民之间以外币进行金融交易。

4.离岸金融市场的利率是以伦敦银行同行拆放利率(LIBOR)为基础,不受所在国货币当局的控制;传统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利率则受到所在国货币当局的控制。离岸金融中心的存款利率一般高于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存款利率,货款利率则低于传统国际金融市场的货款利率,因而存贷利率差较小,更能吸引投资者和筹资者。

5.离岸金融中心的业务一般是批发性的。

离岸金融已有近50年的历史,由西欧肇始,发展到北美和日本、加勒比地区、东南亚地区及中东地区。全球离岸金融中心大约有70个,它们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及金融一体化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2007年1月麦肯锡咨询机构出版的资料,全球资产的总容量(包括证券、政府和公司的债券、股票、银行存款)在过去12个月内已经超过了140万亿美元。资本流动的盈利主要产生于离岸和在岸之间的汇率差。从离岸金融业务来讲,未来全球资本流动规模及频率只会增大,不会缩小。资本在寻求更大的流动空间,这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趋势,任何政府和区域化组织都是无法阻止的。

二、中国设立离岸金融特区的意义

1. 战略意义

纽约、伦敦、卢森堡、新加坡、香港及东京这些国际性大都市,吸引了全球相当比例的资本。这些资本为当地政府解决就业、进行国际资本融通、金融服务以及巩固其战略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在吸引国际资本方面有众多优势,例如: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强有力的支持者及领导者,中国是非西方阵营的经济和政治大国,中国不存在资本歧视和政治歧视。中国领导人倡导和谐的国际发展秩序,因此在中国政局稳定及经济开放的情况下,大量的资本会寻求在中国增值的机会。

从战略上讲,中国也有理由吸引国际资本。当然在管理方面,我们可以严格限制国际资本冲击中国资本市场。限制的方式就是:设立离岸金融特区。离岸特区就像防火墙,需要优良资金时,打开门户,风险到来时,关闭门户。

如果设立离岸金融特区,中国将可以在整个亚洲乃至太平洋地区起到资本市场调节作用;连同香港的金融市场,中国在整个国际金融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会完全不同;中国资本的进出将更趋于频繁;由于中国经济市场的迅速发展,国际资本在中国停留的时间会超过以往;内地企业外汇收入使用更加灵活;政府对涉外企业在外汇和税收方面的监管会更加有效。这一切对中国经济发展将起到极大作用。

2. 实际意义

首先从区域经济上讲,中国的资本市场将会有效地与香港及特区内各个资本市场迅速结合,以此产生一种对本地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其次,国际资本大量进入中国离岸金融特区的同时会受到特区法律监管,使得中国能够灵活使用国际资本,并形成离岸和在岸的巨大投注差;由于国际资本的频繁流动,其发生的税收及服务收益将是巨大的;金融业的巨幅发展将带动深圳的配套服务市场,如人力资源市场、法律服务市场、会计服务市场等;金融就业市场会受到极大的刺激,香港及境外高级金融和服务人才到深圳就业的欲望更加强烈,这会为深圳带来国际先进的金融管理理念、投资理念,离岸金融特区产生的金融管理、银行管理、资本投资、税收、法律监管、信息保密等经验将会有利于国内金融业改进其服务,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进程缓慢,中资银行仅在少数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很难满足中国跨国企业的金融需求。跨国发展要求企业所在母国银行能够提供及时、便捷的一揽子金融服务,例如:境外融资、集团财务管理、贸易结算、降低财务成本、规避投资风险、投资中转以及参与境内外招投标等。特区内银行基本可以实现内地银行境外服务延伸,满足企业境外发展融资需求。

况且,中国企业跨国经营必须采用境外商业组织的运作模式。当前跨国公司普遍采用的离岸经营模式——离岸公司、离岸账户和离岸金融市场运作为内地企业提供了良好范例。由于离岸中心对商业组织的免税及法律成本和管理成本的降低,内地企业可以通过世贸组织规定的“跨境提供”和“境外消费”方式,在内地控制企业境外往来账户、成本核算、日常开支和支付等。特区内银行在境内向离岸客户提供境外银行服务,即企业境外业务境内操作,方便企业集中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降低了日常的经营与管理成本。这一切最终都将增强内地企业、银行的跨国经营能力,为它们成长为“国际巨子”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基本情况

国际离岸金融中心不但要具备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即国际化金融管理体制、高度经济自由化、非居民参与的资金融通,还需在商业信息保密、商业组织设立、登记和管理、国际协议和国际义务履行方面有特别立法并且完全实行所得税来源地税收政策。离岸金融中心可以分为三类:

1.内外混合型离岸金融中心(以伦敦和香港为代表),具有以下特点:

离岸业务不设单独的账户;

与在岸账户并账操作;

非居民与居民存贷款业务在同一账户上运作;

资金的出入境不受限制;

离岸金融市场与在岸金融市场合为一体。

伦敦离岸市场始于上世纪50年代末,属于“自然形成”的市场。它既经营银行业务,也经营证券业务。非居民除获准自由经营各项外汇和金融业务外,其吸收的存款也不需缴纳准备金。自1979年10月英国外汇管制取消后,“离岸”本身的含义便发生了变化,伦敦离岸市场实际上已经成为兼具境内和离岸业务的“内外一体式”金融市场。香港自从1972年废除外汇管制后,也逐渐演变成亚太地区一个主要的“伦敦型”离岸市场。

2.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中心(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严格内外分离型,称为纽约型),具有以下特点:

离岸账户和在岸账户实施隔离;

居民与非居民存贷款业务分开;

在岸交易与离岸交易分开;

禁止资金在境内外市场间、离岸账户在岸账户间流动。

以分离为基础的“渗透型”(以印度尼西亚雅加达、泰国曼谷和马来西亚纳闽岛为典型代表),其显著特点是:允许单向渗透,即仅允许离岸向在岸贷款或允许在岸资金流向离岸。“新加坡渗透型”则允许离岸账户与在岸账户之间双向有条件渗透。

纽约型主要交易对象是非居民,筹资只能吸收外国居民、外国银行和公司的存款。但开办国际银行业务,便利的不限于外国银行,任何美国的存款机构和外国银行在美分行皆可申请开办。存款不受美国国内银行法规关于准备金比率和存款比率的限制,贷款必须在美国境外使用。

3.避税港型离岸金融中心(亦称簿记型,以加勒比海地区的开曼、巴哈马、英属维尔京为典型代表),其特点是:

国际商业银行为了避税并享受市场提供的优惠条件在所在国某一城市设立机构,在账户上处理境外交易;

市场所在地税制明确规定没有直接税或直接税赋较低;

金融机构业务相当一部分是记账。

在加勒比地区,集中了一批资源匮乏但经济发展迅猛的微型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它们没有或者只有很少的独立加工业,国民收入基本上来源于服务业。为了发展避税港,许多当地政府纷纷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促进和规范离岸金融业的发展。

具体而言,“避税港型”离岸金融中心通常的做法包括:

当地政府对在其境内注册的境外公司提供优惠税收待遇。避税港离岸公司和离岸金融机构从事国际贸易和金融业务等,均可免缴或少缴所得税,不缴资本利得税、外国投资税、汇出税、地产税、销售税和增值税等其他税收。当地政府对境外公司只收取一定的注册费、营业执照费和管理费等有限的费用;

离岸公司在避税港享有高度的隐私权。发行股份不需要到政府机构登记,只要投资者本人知道其拥有某离岸公司的股票就可以。而且,此类公司的股票可以在完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交易;

其他优惠政策。如在汇率等方面实行更加优惠的政策,并对离岸机构不实行外汇管制等。

四、在深圳设立离岸金融特区的可行办法

1.借鉴保税区或经济特区等模式,确立深圳离岸金融特区的法律地位

深圳是中国首个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先驱城市,且与香港毗邻,市场经济环境非常成熟,并率早得到国际认可。设立金融特区,深圳的条件最为优越。金融特区的地位应首先在法律层面得到保障。

2.解决税收制度问题,但决不是避税港

我认为不能把避税港型的离岸金融中心照搬到深圳,也不能为了满足离岸金融中心的要件(零税收、宽松的法律和监管制度、非常严格的保密制度、不签署多边或双边国际条约、不履行国际义务等)而放弃中国的大国道路。

深圳离岸金融应该探索中国式离岸模式。

深圳离岸金融特区可考虑实行地域管辖主义,对来源于特区外的收入完全免税;应积极与国际组织、相关国家签署反洗钱等方面的协议,以打击各类金融犯罪。但对合法的金融交易要有严格的保密制度,这并不完全等同于瑞士的银行保密制度,而应是具有中国特点的保密制度。

3.解除外汇管制

特区内逐步取消外汇管制,建立宽松的金融管制环境,试行离岸人民币在特区内自由流通。

4.实现银行业务公平竞争

凡经监管部门批准在金融特区内设立的银行,不论是中资外资一律享受同等待遇,建立统一监管标准。

5.建立一套特别法律和制度

在深圳离岸金融特区享有立法授权的模式下,可立一些适用于特区内的特别法,比如:《离岸公司法》、《离岸银行法》、《离岸保险法》、《共同基金法》、《离岸信托法》、《税法》、《银行监管法》、《保密法》、《反洗钱法》、《金融机构监管法》等。以上立法可借鉴境外国际金融中心、离岸中心的相关成文法律,使金融特区内的法律有一个相对独立于国家立法的框架。

6.引进离岸业务的专业服务机构

专业服务机构可由政府审查并发放牌照。专业机构只受法律督责。

建立离岸金融中心,国外用了几十年,而中国如果选择深圳,可能用不了几年就可以建成离岸金融特区。这就要求政府在法律和观念上有巨大突破。在未来10至20年中,建立离岸金融特区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上一篇:司法原则下一篇:女权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