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业务

2024-08-18

供应链金融业务(共8篇)

供应链金融业务 篇1

供应链金融3.0:创新业务模式

及案例分析

供应链金融的传统模式是将高信用评级企业的信用分享给上下游中小企业。而现今,供应链金融已迈入3.0时代,新时代下的新运营模式则是在产业升级和技术驱动下的基于数据的授信模式。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以及区块链等技术的发展和深度应用都将支持到供应链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使其可以继续提升风控能力,并降低业务成本。

供应链金融领域 “风口”频现

目前,中国的供应链金融产业仍处在朝阳期,行业标准尚未健全,行业内的竞争者类型多样,同时还有很多潜在竞争者在场外关注,等待入场时机。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之所以涌入供应链金融领域,除去供应链金融本身有很强的资本亲和性外,政府政策的号召和支持起到了极为关键的作用。

国务院“部署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政策对供应链金融发展无疑又是一大利好。但是除牢牢抓住机遇之外,布局供应链金融的企业也必须以正确的方式来享受利好政策,因为国家决不允许供应链金融泡沫出现,“积极稳妥”是我国推动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基本要求。

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进阶过程

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从肇端至今共经历经了三个阶段,现已迈入3.0时代。第一阶段是传统的银行+核心企业模式;第二阶段是通过技术手段对接供应链中的各个参与者;第三阶段则是通过互联网等技术的深度介入打造一个综合的大服务平台。

参与方增加带来市场扩容

随着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创新,相比于传统的“商业银行+核心企业”模式,参与方不断增加,使整个供应链金融市场随之得到扩充。首先,产业互联网化、信息化发展使数据开始成为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展的核心,且数据来源更加广泛,除核心企业外,物流公司、电商平台、ERP厂商等都成为数据方;其次,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除商业银行之外,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小贷公司、担保公司以及P2P平台等都参与进来,共同拓展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渠道;再次,供应链金融从围绕一个核心企业发展到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市场扩容和信息化发展使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共同创造新的商机。

金融科技助力供应链金融放大盈利空间

当前我国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供应链金融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助力供应链金融放大盈利空间。

● 首先,创新模式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具有灵活性,使得收入模式更加多样化。例如:商业银行通过现金管理等中间业务获取增值服务收入; B2B电商平台通过集中采购价差和交易费用等获取收入; ERP厂商通过技术服务费、数据服务费等获取收入;物流公司通过仓储物流、动产监管、价值评估等获取收入。

● 同时,金融科技帮助压缩供应链金融业务成本。在运营中,可以通过全程电子化批量交易来降低运营成本;在风控环节,可以利用大数据来分析企业的主体信息、贸易信息、融资信息等,通过信用画像和决策算法来降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溢价;在营销环节中,通过核心企业来批量获取中小企业客户,交叉营销,从而降低营销成本。大体上看,通过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的综合成本可从18%降低到13-14%,成本降低1/3左右。

创新的供应链金融风控升级

虽然供应链金融可以通过紧密的合作关系解决各个环节的资金问题,较大程度上缩短现

金流量周期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但在部分环节中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供应链金融风险的成因可以划分为外生风险因素、内生风险因素以及主体风险因素三类,三种风险因素共同决定融资金额、融资周期以及融资费率的决策。

在创新模式下,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有了新的要点:

1.全面深入的理解行业,包括行业格局、政策、风险因素等;

2.大数据的应用,例如历史交易数据和外部数据的挖掘、数据的动态监控等;

3.线上、线下相结合;

4.利用增信手段进行风险控制,如担保、无限连带责任、风险保证金、承诺回购、购买保险等。

典型商业模式及案例分析

供应链金融主要商业模式有五种:银行主导的供应链金融;物流公司主导的供应链金融;电商主导的供应链金融;P2P主导的供应链金融;以及第三方服务平台主导的供应链金融。

1.传统模式:银行+核心企业模式

国内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的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存货融资、预付款融资以及应收账款融资等类型。

※ 案例:平安银行

平安银行是国内首家倡导供应链金融的商业银行,其于2014年7月推出“橙e”平台,定位“搭建线上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并与与海尔、东方电子支付、维天运通、金蝶软件等十二家企业集团组成战略合作伙伴。至此平安银行实现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由“线到面”的拓展。平安银行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包括预付线上融资、存货线上融资、线上反向保理、电子仓单质押线上融资、核心企业协同、增值信息、公司金卫士等。平安银行借助“橙e网”,通过全新构建的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实现与产业链核心企业ERP、第三方信息平台及电商等第三方交易平台的合作,集成银行对小微企业授信所需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关键性信息。

产品特点与优势

● 协同效用:通过将供应链相关各方互相连接,实现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互式在线运转,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的协同效用,提高供应链运转效率和竞争力。

● 供应链信息的实时共享:提供了供应链信息实时共享的渠道,有效提高了供应链各方的决策速度,提升供应链的整体融资能力,同时银行也可以向核心企业共享经授权的下游经销商融资额度、库存以及销售数据,并提供时点与阶段数据分析,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提供第一手信息服务,提高供应链的协同管理有效性和控制能力。

● 以供应链融资切入全链条、全流程的供应链金融全面服务:相较传统服务,“线上供应链金融”由于实现银行与“1+N”供应链成员企业、物流企业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流程衔

接,与核心企业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目标高度契合,使得依托核心企业“1”向上下游企业“N”批量的、一体化的融资和支付结算服务更具管理的系统性、操控性和规模经济性,从而迎来供应链金融服务的更大发展;另一方面,“线上供应链金融”还可以为企业建立押品资源库,通过合格押品之间的自由转换实现单个企业在不同融资产品之间的自由转换,进而实现单个企业在不同生产经营阶段的全流程融资。

2.物流公司模式

商业银行对物流公司的业务规模和经营能力进行评估,对资质较好的物流公司直接进行授信,由物流公司直接负责贷款运营和风险管理。物流公司在货物的验收、评估和监管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降低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

案例:怡亚通

怡亚通与各大商业银行合作,通过互联网化、大数据化运营模式,打造一站式供应链金融整合服务平台,全力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特别是为百万小微终端零售客户提供可持续化、批量化的O2O金融服务以及个人消费金融服务。

3.电商模式

对于电商主导的供应链金融,真实的交易数据是最核心的部分。此种模式具有以下三个优势:

● 电商平台开展供应链金融有其天然的数据优势。企业的真实交易活动在电商平台上完成,平台累积了大量、连续的历史交易数据,包括交易对手的履约情况。

● 贷款发放和还款形成资金闭环。贷款资金流向与交易行为一致,还款来源明确。支付结算都通过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完成。

● 可对接多种资金方。电商模式的资金可以来自于商业银行、P2P平台或者自有资金。

※ 案例:京东

京东的优势在于电子商务平台和物流网络体系,供应链金融业务包括订单融资、入库单融资、应收账款融资、委托贷款以及京保贝。京保贝是京东金融推出的池保理融资方案,即供应商将其现在或将来产生的应收账款全部转让给京保贝,由京保贝对其全部应收账款做标准化处理,并依据贴合供应链特征的高精度风控模型和动态策略引擎时时计算对价,所融资额度可循环使用。

京宝贝具有以下四个优势

● 实施更新的融资额度。基于应收账款数据标准化,京保贝采用动态风控模型和动态授信策略,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解决方案,实现可融资额度的实时更新和管理。

● 便捷创新的融资方式。摒弃传统保理固定的融资金额、还款方式及复杂的签约流程,全流程线上操作。

● 简单快捷的签约流程。签约简单快捷,最快3个工作日可完成注册签约,开通京保贝后可实时申请融资款。

● 签约简单快捷。最快3个工作日可完成注册签约,开通京保贝后可实时申请融资款。

通过对应收账款流转状态的追踪监控,支持客户多次融资,按日计息,随借随还,最长融资期限达1年。

4.P2P网贷平台模式

供应链金融是P2P平台转型的重点方向。网贷平台开展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包括和核心企业合作、核心企业自建平台、大宗商品服务商自建平台以及与保理、小贷公司合作等。在监管要求下,资金端和资产端有相互独立的趋势,平台向垂直一体化、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发展。

※ 案例:俊拓金融

俊拓金融为电商平台上的商户提供供应链金融产品,包括电商贷、垫资代采、应收账款

与仓储金融等。

5.第三方服务平台模式

通过搭建第三方平台,将核心企业、商业银行、保理公司、担保公司、征信机构、保理机构、增信机构等连接在一起,实现横向一体化,形成供应链金融的生态圈。优质的应收账款资产通过第三方平台对接各资金方,包括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通道和互联网金融平台等。采用增信手段将应收账款资产标准化,从而获得更好的流动性。

第三方平台具有以下独特优势

● 有助于行业数据标准的建立,解决数据共享的技术支持问题;

● 通过签署保密协议等方式确保数据安全;

● 第三方平台的社交功能,除满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外还能对接更多的合作伙伴。

鉴于供应链金融广阔的市场前景,互联网企业纷纷跨界,采取搭建生态圈,依托自身平台和资源进行创新,与传统的银行模式各展所长。现阶段行业整体呈现出“二八分化”状态。就未来发展趋势看,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产业整合会继续加剧,而金融科技则会成为推动供应链金融的主导力量。

文章作者:元立方金服

供应链金融业务 篇2

(一) 供应链。

供应链由企业生产的扩大发展而来, 传统的供应链定义认为供应链只是制造企业内部的一个物流过程, 是指将企业从企业外部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 通过生产的转换和销售等过程, 再传递到零售商或用户的过程。伴随着产业环境的变化和企业间相互协调的重要性的上升, 供应链的概念范围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之间。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产业不确定性的增加, 企业之间关系呈现出日益明显的网络化趋势。现代供应链的概念也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 包括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一切前向的关系, 以及与用户、用户的用户、乃至一切后向的关系。

从供应链的机构来看, 供应链是动态的, 并且包括在不同阶段之间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从图1可以看出, 它是从初始供应商向最终用户顺流而下且不断增值的产品和服务的传递过程, 也是从最终用户到初始供应商的资金流逆流而上的传导过程;同时, 伴随着物流、资金流的运动, 信息流也在供应链中交叉流动。 (图1)

(二) 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基于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创新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是指商业银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 开展全方位服务, 将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看作一个整体, 根据行业特点和产业链上各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制定金融服务方案, 不仅将资金注入到核心企业, 而且更有效地注入到供应链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企业中, 成为了企业尤其是部分中小企业获得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方式。

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一个产业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核心企业, 以该核心企业为中心点, 将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和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 (即M+1+N模式) , 为整个供应链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目前已经成为境内外商业银行共同关注的焦点和新的重要业务增长点。

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重要意义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站在供应链全局的高度, 为协调供应链资金流, 降低供应链整体财务成本而提供的系统性金融解决方案。对商业银行而言, 供应链金融在风险控制技术上的创新体现为充分利用供应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动产或权利作为担保, 将核心企业的良好信用能力延伸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营销模式上的创新则体现为以中小企业为市场导向, 力图弥补广泛存在于中小企业的融资缺口。从国家竞争力视角看, 供应链金融由于能够降低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压力, 增强供应链上企业从事创新的能力, 从而有助于提升一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在实践中, 不管是作为供应链核心的大型企业, 或是获得融资的中小企业, 或是为供应链提供资金流服务的商业银行, 又或是为供应链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 都在积极参与供应链金融活动中强化了自身的竞争优势, 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利润。

(一) 供应链金融有利于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空间, 培养优质行业客户群体。

《欧洲货币》杂志将供应链金融形容为近年来“商业银行交易性业务中最热门的话题”。供应链金融使商业银行以一种低风险的方式开拓高风险的市场, 商业银行服务的主体是整个供应链, 信用风险评估也从对中小企业静态的财务数据的评估转到对整个供应链交易情况的评估, 将把握单个企业的风险转换为把握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不仅开发了新的行业客户群体, 更重要的是培育了数量众多的优质客户。过去, 商业银行实行大客户战略, 重点服务大客户, 容易使得信贷授信过于集中, 进而导致贷款风险过度集中。通过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 商业银行不仅可以分散信贷投放, 为中小企业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 改变过于依赖大客户的局面, 而且商业银行通过对中小企业物流、信息流的长期跟踪监测, 能比较容易获得企业真实的经营资料, 从而发现一批成长过程中的优质中小企业客户群。同时, 由于商业银行面向的对象由单一企业变为供应链整体, 也将为商业银行带来更大的市场和利润回报。

(二) 供应链金融可以提升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顺畅。

近年来, 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 核心企业将创新重心不断向财务供应链领域转移, 从单纯的减少自身资金占压, 转变为不断提高供应链整体现金流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首先, 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加快核心企业的销售回笼, 加快资金周转, 提高其资金使用效率;其次, 供应链金融通过搭建高效的信息交换平台, 可促进合同订单、发货收货、应收应付账款等信息的及时交换, 使商业银行得以适时介入具有不同金融需求的供应链各环节, 提供具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 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条经营成本;第三, 供应链金融可以稳定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关系, 帮助其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 从而有助于企业扩大销售。尽管多数核心企业实力强大, 然而一旦供应链中的某个成员出现融资问题, 不可避免地就会影响到整个链条的正常发展和竞争力。供应链金融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 另一方面将商业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 有效促进供应链战略同盟的形成。从表面上看, 商业银行资金注入单一中小企业, 但由于供应链的关联性, 进入供应链的商业银行资金可以带动整个链条运转, 所以核心企业也从供应链融资服务中受益颇丰。

(三) 供应链金融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重要手段。

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很大, 然而受规模和盈利能力的限制, 再加上抵质押担保不足、信息不对称、抗风险能力弱等因素, 一般较难从商业银行成功申请到贷款, 因此常常由于缺乏短期流动资金而错失良机。供应链金融服务最大的特点是在供应链中寻找一个核心企业, 并以此为出发点, 为供应链整体提供金融支持。在这种服务及风险考量模式下, 由于商业银行更关注整个供应链的贸易风险, 对整体贸易往来的评估将弱化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本身的限制, 使得更多中小企业进入商业银行的服务范围。即便某个企业达不到商业银行的某些风险控制标准, 但只要这个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稳定, 商业银行就可以针对这笔业务授信, 并促成整个交易的实现。通过发展供应链金融, 商业银行可跳出仅对企业自身信用状况评估的视角, 通过深化与核心企业的合作关系, 结合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 从企业所处的供应链及其上下游企业间的关系考虑中小企业的还款能力, 并基于中小企业在交易过程中的应收账款和存货等资产, 对其提供配套融资, 从而使中小企业获得商业银行信用支持, 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大大缓解了因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带来的融资限制。

(四) 供应链金融有助于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范围的拓展和竞争优势的形成。

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 通过与商业银行合作深度参与供应链金融, 使其得以控制全程供应链, 为其创造了新的增长空间, 提升了综合价值, 稳定和吸引了众多客户。在现代物流业务中, 激烈的竞争使基础性的物流服务如仓储、运输的利润率下降到较低水平, 已没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性。现代物流的主要利润来源已经转向各种增值服务, 如物流方案设计、包装分装、多式联运, 供应链末端的金融服务日益成为物流服务的一个主要利润来源;另一方面, 供应链金融使物流企业与供应链的合作加深, 有助于形成其自身的竞争优势。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 企业逐渐转向强调跨企业界限的整合, 使得顾客关系的维护与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物流管理已从物的处理提升到物的附加值方案管理, 可以为客户提供金融融资的物流供应商在客户心中的地位会大幅度提高。

三、供应链金融的主要融资模式

(一) 供应链金融产品分类。 (图2)

(二) 供应链金融主要产品介绍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以未到期的应收账款向金融机构办理融资的行为, 称为应收账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一般是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债权企业融资。债权企业、债务企业 (下游企业) 和银行都要参与其中, 且债务企业在整个运作中起着反担保的作用, 一旦融资企业出现问题, 债务企业将承担弥补银行损失的责任, 这样银行就进一步有效地转移和降低了其所承担的风险。

2、仓单质押业务。

仓单质押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仓单为质押物, 给予符合条件的借款人 (出质人) 一定金额融资的授信业务。仓单可以分为标准仓单和非标准仓单。标准仓单是指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 由期货交易所指定交割仓库在完成入库商品的验收、确认合格后签发给货主并在期货交易所注册生效的提货权凭证。标准仓单经期货交易所注册后, 可用于进行交割、交易、转让、抵押、质押和注销等。非标准仓单是指由商业银行评估认可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出具的, 以在生产、物流领域有较强变现能力的通用产品为形式表现的权益凭证。从中国商业银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物流金融的业务领域出发, 非标准仓单质押业务更具有代表性。

3、保兑仓融资模式。

保兑仓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控制经销商向生产商购买的有关商品的提货权为手段, 为经销商提供融资授信, 并对应其销售回款的金额逐笔释放货物的货权。在此过程中, 商业银行会尽可能争取生产商对经销商付款的担保或对货物的回购责任, 并争取由可以信任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为货物进行全程监管, 以规避业务风险。

4、动产质押业务。

动产质押业务是指银行以企业的自有动产作为质押物向企业办理融资的业务。动产质押业务能有效地盘活企业资金、拓宽融资渠道, 供应链上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均可申请办理此项业务。

5、未来货权质押融资。

未来货权质押融资指企业采购物资时, 凭采购合同向金融机构融资支付货款, 然后凭融资机构签发的提货单向卖方提取货物的业务。其特点是以企业未来货权进行质押来获得融资, 无需额外担保、抵押。

四、我国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现状

国内供应链金融始于1999年深圳发展商业银行在当地开展业务时进行的探索与尝试。2005年深圳发展商业银行在全国率先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 经过几年的探索, 目前已初步整合了20多项产品和服务, 包括动产现货质押、提货担保、先票/先款后货、成品油提单质押、国内保理、商票保贴、未来货权开证业务等产品, 建立起供应链金融运营体系。

伴随着深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成功开展, 国内很多商业银行也积极发掘其中的巨大市场, 并投身到供应链金融业务, 提供“供应链融资”、“贸易融资”、“物流融资”等名异实同的类似服务。紧跟着深发展、民生、浦发、招商等中小商业银行和四大商业银行也相继推出供应链金融服务。如工行依据供应商与核心企业之间的真实交易关系和付款约定, 以订单或应收账款所产生的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 向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产品, 重点支持大型优质企业的上下游中小企业;中国银行陆续推出“融货达”、“融信达”、“TSU”、“供应商融资项目”等一系列集银行、保险、物流、保理等业务特点于一身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浦发银行提出“供应链融资”的整体服务解决方案, 将供应链融资服务、供应链电子化服务和离岸银行服务统一于“供应链金融”的服务方案中, 提供的服务包括信用服务支持、采购支付支持、存货周转支持和账款回收支持。民生银行推出动产质押业务与应收账款及票据的全系解决方案等。同时, 渣打、汇丰等以传统贸易融资见长的外资商业银行, 也纷纷加入国内供应链金融市场的竞争行列, 供应链金融服务成为热点。

五、对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一些想法及建议

(一) 加强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供应链金融业务伴随着资金、货物商品、单证仓单等的流动, 也存在着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运营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各种潜在风险。因此, 商业银行如何结合风险来源加强相应的风险管理, 有效控制风险, 是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否成功的关键。

1、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产业链群。

鉴于供应链金融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来说还属于较新的业务, 应当采用稳步推进的原则, 选择生产经营稳定、与商业银行合作程度较高的产业链群, 如钢铁、汽车、石化、电力、电信、煤炭等, 产业链比较完备、行业秩序良好、与商业银行合作程度较高, 以后再逐步扩大运营范围至其他行业。另外, 商业银行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要选择具备一定的规模, 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商业信誉和影响力的核心企业, 同时, 不断优选供应链成员企业, 通过调阅财务报表、查看过去的交易记录和实地调查等多种手段, 帮助核心企业制度性地评估供应链成员企业, 对各合作企业进行严格筛选, 保证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的有效发展。

2、通过多方合作加强对融资企业的监管。

为了防止供应链上单个融资企业的问题引发整个供应链的灾难, 商业银行应选择一个强大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并与其信息共享、充分合作, 加强对融资企业的信用管理。物流企业可为供应链提供信息、仓储和物流等服务, 帮助商业银行监控物流和企业动产, 达到商业银行控制货权的目的。商业银行在给整个供应链融资和服务的过程中也会掌握整个供应链企业的经营信息, 减少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能力。为保证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 实现信息共享, 促进成员间加深信任, 商业银行可依托互联网技术, 通过ERP系统平台, 利用EDI等信息处理技术, 建立物料与资金数据高度共享的信息网络, 以保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 实现供应链金融服务与物流、信息流活动的无缝整合, 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共同创造、共同发展、共享成果的共赢关系。

3、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供应链金融是多环节、多通道的一种复杂系统, 容易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因此, 必须建立相应的预警系统与应急系统, 对突发事件的发生有充分的准备。商业银行要时刻关注供应链运作情况, 掌握供应链企业的内部薄弱点, 观测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 对于一些偶发但破坏性大的事件, 必须预先制定应变措施和相应的工作流程。同时, 要建立一整套预警评估指标体系, 当指标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发出预警信号, 在预警系统做出警示后, 启动应急处理预案, 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工具或方案, 规避、降低或管理最大最紧要的风险。

(二) 对供应链金融实施方案进行优化。

供应链金融实施方案就是指商业银行在有约束条件或资源有限的情况下, 在对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时所制定的决策方案。对供应链金融实施方案进行优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实现流程再造提高服务效率。

世界先进商业银行的经营实践表明, 流程再造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为客户提供迅捷、有针对性的服务, 而这正是供应链金融的内涵。特别地, 商业银行应针对供应链金融的特点对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流程进行设计改造。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呈现出额度小, 频率高, 要求速度快, 时效性强等特点, 其与商业银行传统的信贷审批制度极不相符。因此, 就需要商业银行适度下放贷款审批权限, 减少审批环节, 简化审批程序, 缩短办贷链条, 优化授信流程, 提高信贷审批质量和效率, 从而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如由总行信审部成立专门的贸易融资业务审批室, 分行一级抽调审批人员在贸易融资部进行该项业务的审批, 提高贸易融资业务的审批效率。

2、尝试业务外包。

所谓业务外包就是将供应链金融中不属于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的部分物流、信息流管理工作予以外包, 主抓资金流的管理与控制。建立物流监管方合作和评估体系, 通过合格第三方的仓储、运输和现场监管的专业操作, 实施物流监控。业务外包不仅可以使商业银行更加专注于资金流的管理与控制, 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风险的转移和分散。

(三) 创新设计供应链金融产品。

在供应链金融运作中当业务不能满足客户和市场需求时, 商业银行应从客户需求出发, 对原有产品进行创新或重新组合, 积极研发服务新品, 提供管理、营销、现金管理、重组企业供应链、供应链融资等一系列的创新服务。

1、以核心企业为中心设计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

在产品和服务方案设计中要从核心企业入手, 借助核心企业向外辐射, 贯穿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 如对上游的原料供货商重点开拓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保理等产品, 对下游的经销商着重提供动产和仓单质押等产品。再以这些供货商或经销商扩展横向的核心企业, 以这些核心企业为出发点, 编织供应链融资网络, 体现“横到边、竖到底”的纵深服务。

2、努力满足中小企业全方位、多层次的金融服务需求。

商业银行应针对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特点, 加大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为其设计提供灵活的融资方式和还款方式。同时在此基础之上, 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就运作中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尝试, 逐渐完善和发展平台的服务种类, 并通过不同的组织结构实现不同功能的金融服务内容, 进一步丰富“供应链金融”的产品支持体系。

摘要:供应链金融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联系在一起提供灵活运用的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模式。本文通过对供应链金融模式、发展意义及发展现状的分析, 提出对商业银行发展供应链金融的一些思考与建议。

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防范 篇3

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主要风险

传统的信贷业务主要考核企业资质、业绩、财务特征和担保方式等,从单一主体经营、财务、市场等角度对企业综合实力、还款能力进行的信用评价。但在供应链背景下,链上企业的风险已发生根本变化,其不仅受自身风险因素的影响,同时还受供应链因素的影响。一方面,供应链上核心企业较高的信用水平和增级效用以及真实贸易项下产生的自偿性还款现金来源降低了上下游交易方的信用风险;另一方面,供应链上各环节主体之间环环相扣,相互传递的风险因素又使各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更加的复杂多变,不仅包括主体自身的信用风险,同时还涉及到企业所处供应链的整体运营风险、交易对手风险、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交易资产风险、操作环节风险以及来自于物流监管合作方的风险等。

核心企业信用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掌握了供应链的核心价值,担当了整合供应链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关键角色,商业银行正是基于核心企业的综合实力、信用增级及其对供应链的整体管理程度,而对上下游中小企业开展授信业务,因此,核心企业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决定了上下游企业的生存状况和交易质量。一旦核心企业信用出现问题,必然会随着供应链条扩散到上下游企业,影响到供应链金融的整体安全。一方面,核心企业能否承担起对整个供应链金融的担保作用是一个问题,核心企业可能因信用捆绑累积的或有负债超过其承受极限使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出现整体兑付危机;另一方面,当核心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发生重大不利变化时,核心企业可能变相隐瞒交易各方的经营信息,甚至出现有计划的串谋融资,利用其强势地位要求并组织上下游合作方向商业银行取得融资授信,再用于体外循环,致使银行面临巨大的恶意信贷风险。

上下游企业信用风险。虽然供应链金融通过引用多重信用支持技术降低了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信贷风险,通过设计机理弱化了上下游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风险,但作为直接承贷主体的中小企业,其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制度不完善、技术力量薄弱、资产规模小、人员更替频繁、生产经营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仍然存在,特别是中小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经营透明度差、财务报表缺乏可信度、守信约束力不强等现实问题仍然难以解决。与此同时,在供应链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已发生根本改变,其不仅受自身风险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供应链整体运营绩效、上下游企业合作状况、业务交易情况等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导致企业出现信用风险。

贸易背景真实性风险。自偿性是供应链金融最显著的特点,而自偿的根本依据就是贸易背后真实的交易。在供应链融资中,商业银行是以实体经济中供应链上交易方的真实交易关系为基础,利用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存货为质押/抵押,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在融资过程中,真实交易背后的存货、应收账款、核心企业补足担保等是授信融资实现自偿的根本保证,一旦交易背景的真实性不存在,出现伪造贸易合同、或融资对应的应收账款的存在性/合法性出现问题、或质押物权属/质量有瑕疵、或买卖双方虚构交易恶意套取银行资金等情况出现,银行在没有真实贸易背景的情况下盲目给予借款人授信,就将面临巨大的风险。

业务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当前业界普遍认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最需要防范的风险之一。供应链金融通过自偿性的交易结构设计以及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有效控制,通过专业化的操作环节流程安排以及独立的第三方监管引入等方式,构筑了独立于企业信用风险的第一还款来源。但这无疑对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和规范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并造成了信用风险向操作风险的位移,因为操作制度的完善性、操作环节的严密性和操作要求的执行力度将直接关系到第一还款来源的效力,进而决定信用风险能否被有效屏蔽。

物流监管方风险。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为发挥监管方在物流方面的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降低质押贷款成本,银行将质物监管外包给物流企业,由其代为实施对货权的监督。但此项业务外包后,银行可能会减少对质押物所有权信息、质量信息、交易信息动态了解的激励,并由此引入了物流监管方的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物流监管方会出于自身利益追逐而做出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或者由于自身经营不当、不尽责等致使银行质物损失。如个别企业串通物流仓储公司有关人员出具无实物的仓单或入库凭证向银行骗贷,或者伪造出入库登记单,在未经银行同意情况下,擅自提取处置质物,或者无法严格按照操作规则要求尽职履行监管职责导致货物质量不符或货值缺失。

抵质押资产风险。抵质押资产作为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对应贷款的第一还款源,其资产状况直接影响到银行信贷回收的成本和企业的偿还意愿。一方面,抵质押资产是受信人如出现违约时银行弥补损失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抵质押资产的价值也影响着受信人的还款意愿,当抵质押资产的价值低于其信贷敞口时,受信人的違约动机将增大。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抵质押资产主要分为两类:应收账款类和存货融资类。应收账款类的风险主要在于应收账款交易对手信用状况、应收账款的账龄、应收账款退款的可能性等。存货类融资的主要风险在于质物是否缺失、质物价格是否波动较大、质物质量是否容易变异以及质物是否易于变现等。

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防范对策

提升对全产业链上相关授信主体的综合准入管理

供应链金融是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对链上各个交易方开展的综合授信业务,因此,需要结合供应链总体运营状况对授信企业的主体准入和交易质量进行整体性的评审,需要从供应链关联的角度对链上各主体业务能力、履约情况,以及与对手的合作情况作出客观、全面的评价。

规范授信前尽职调查工作,提高对授信主体真实信息的掌控能力。授信前调查是供应链金融风险防范的第一道防线,商业银行应加强对经营机构的贷前调查指导工作,制订授信前调查实施细则,并根据不同业务的具体特点明确详细的调查步骤和要点。要严格遵循实地调查原则,实地了解授信主体的从业经验、与上下游合作关系、交易记录、购销情况等,认真核实其存货、预付款、应付账款、应收账款等科目的变动情况,严格评估周转速度及相关财务指标的合理性,坚决杜绝贷前调查流于形式;要立足供应链金融业务特征,注重对授信主体和交易信息的并重调查,在加强对主体承贷能力、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及还款能力调查的同时,还应深入了解客户经营动态和交易情况,认真调查贸易交易的基础背景、核实购销合同的真实性、分析交易的连续性,全面、客观地反映客户真实的经营情况。

强化对核心主体的授信准入管理。供应链金融各种业务模式直接或者间接都涉及到核心企业的信用水平,核心企业在对上下游企业融资起着担保作用的同时,其经营风险也对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具有直接的传递性,直接决定着供应链业务整体的荣损,对其准入管理尤为重要。

真实反映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银行通过交易结构的设计一定程度上将企业的授信风险与主体信用分隔开了,但债项授信与主体授信的分割并不意味着银行就能忽视授信主体自身的信用风险,银行也不能单纯凭借债项自偿性和核心企业的信用增级,而盲目地降低对中小企业的信用准入要求,而应该将主体信用与债项评级相结合,通过综合考察授信申请人的综合实力、财务报表、经营效益、交易活动、自偿程度,全面客观地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重点选择与核心企业合作紧密度高,已建立稳定的商品购销关系,并得到核心企业的推荐或认可,生产经营正常,主业突出,主营产品销售顺畅,应收账款周转速度和存货周转率以及销售额和现金流量稳定,历史交易记录和履约记录良好的合作主体。

优化业务操作流程,规范各操作环节职责要点

供应链金融操作流程环节众多、操作风险复杂多变,商业银行应根据供应链融资业务特点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合理划分岗位职责,通过设置专业的业务部门、制 订专门的业务操作指引、建立有效的内控管理制度、健全相应的操作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对各流程环节操作风险的有效控制。

要细化各流程操作指引,建立起明确而又细致的操作规范要求。在贷前调查阶段,考虑到信息要求比一般企业授信更复杂,银行应建立专业的调查、审查模板和相关指引,调查人员应按照模板要求的框架进行信息搜集,有效降低调查人员主观能力对调查结果有效性的影响;在授信业务落地环节,应细化与授信主体及其上下游企业之间合同协议签订,印章核实,票据、文书等的传递以及应收类业务项下通知程序的履行等事项的操作职责、操作要点和规范要求;在出账和贷后管理环节,应明确资金支付、质物监控、货款回笼等事项的操作流程、关注的风险点和操作的步骤要求,使得操作人员有章可循,严格控制自由裁量权。

要针对业务管理需要,明确权责。建立起专业的管理部门、设置专业的管理岗位、明确流程环节中各岗位的职责分工,并细化到岗、到人,实现由专人专岗负责业务推动、业务管理、价格管理、核库、巡库、合同签署、核保、资金支付和回笼监管等相关工作,使得各岗位之间能够做到既相互衔接配合又相互监督检查,真正实现通过流程化管理落实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封闭操作和全程监控,实现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专业化运作和集约化运营。

要加快信息系统建设。通过加快建立电子化信息平台,实现对供应链金融业务总量、业务结构、融资商品、监管企业合作情况等相关要素的电子化统计,实现日常融资货物质押及解押操作、报表统计、风险提示信息、库存和赎货情况分析等工作的电子化,使业务操作流程化、透明化,降低业务操作对人员的依赖,减少人为的随意性。

加强对物流监管方的准入管理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物流监管方起到“监管者”、“中间者”和“信息中枢”的作用。物流监管方不仅受银行委托对客户提供的抵、质押物实现专业化的监管,确保质押物安全、有效,而且掌握了整个供应链上下游企业货物出库、运输和入库等信息的动态变化。银行正是通过物流监管方对质押物的监管来实现物流和资金流的无缝对接。但当前物流监管方中存在的缺乏专业技能和诚信、企业资质参差不齐、运输和仓储监管的规范不标准以及借款人和物流企业联合欺诈银行等现象,使得对物流监管方的准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为防止物流监管方操作不规范、管理制度缺陷给银行带来损失,应重点选择经营规模大、知名度高、资信情况好、仓储设备专业、管理技术先进、操作规范完善、监管程序严谨以及员工素质高的监管方进行合作。要建立起对物流监管方不定期的检查制度,加大巡查频度,重点检查监管方是否严格按照流程进行质物保管及出入库操作,出入库台账是否齐全,手续是否完备,质押货物是否足值、货物储存方式和库容库貌是否符合要求、日常管理是否到位等,对于不符合管理要求的监管方,要即使督促改进,必要时要坚决退出。

提升对抵质押资产的动态管理

抵质押资产作为银行授信的物质保证,其变现能力是授信安全的重要指标。为确保抵质押资产的足值性和有效性,银行要落实好以下两方面管理要求:

注重对抵质押资产的选择。在选择抵质押物时,应选择市场需求广阔、价值相对稳定、流通性强、易处置变现、易保存的产品。为明确抵质押物的权属关系,要让质权人提供相关的交易合同、付款凭证、增值税发票、权属证书以及运输单据等凭证,通过严格审查相关凭证,有效核实质物权属,避免质押物所有权在不同主体间流动引发权属纠纷;在选择应收账款时,应选择交易对手实力强、资信高,双方合作关系稳定、履约记录好、交易内容和债权债务关系清晰的应收款,应确保应收账款所依附的基础合同真实有效,应收账款处于债权的有效期内且便于背书转让等。

加强对抵质押资产的价值管理。要建立质物价格实时追踪制度,完善逐日盯市操作和跌价补偿操作要求,依据各商品的信贷条件设置价格波动警戒线,一旦價格跌至警戒线以下,及时通知经销商存入保证金或补货。与此同时,要建立起对授信主体销售情况、经营变化趋势的监控机制,定期跟踪其销售情况、财务变化、货款回笼等影响银行债权的信号,严格要求其根据销售周期均匀回款,有效控制抵质押资产的价值变化风险。

银行供应链保理业务流程 篇4

1. 申请签约:企业申请供应链保理业务签约,提交相关材料,并与银行签订合作协议。

2. 供应商确认:银行对供应商进行资质审核,并与供应商签订保理合同。

3. 融资申请:供应商将应收账款信息和融资需求告知银行,提交融资申请。

4. 融资审批:银行对供应商的融资申请进行审查,包括核实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评估供应商的信用风险等。

5. 融资发放:银行根据供应商的融资需求,将部分或全部应收账款款项划拨至供应商账户。

6. 应收账款管理:供应商将应收账款权益转让给银行,银行负责管理和催收应收账款。

7. 融资还款:供应商在应收账款到期后,将融资款项及利息归还给银行。

8. 结算清算:银行将应收账款清算给采购商,采购商支付应收账款给银行。

9. 保理展期:若供应商无法按时归还融资款项,可以申请展期,银行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审批。

供应链金融的风控 篇5

今年下半年以来,供应链金融比较火,在互联网金融行业整体融资趋冷的背景下,供应链金融平台仍在不断得到风险资本的青睐。其实,这是供应链金融因其风控严谨而多层次,因此是最后一片优质资产集中供应的领域。易BANK董事长任军霞认为,在经济下行期,互联网金融平台都在开展资产端的激烈争夺,供应链金融无疑将会受到大家的最大关注。但是做好供应链金融除了有一定资源背景外,还必须设计好交易结构,并同时深入而严谨的把握其风控关键点。下面就以一家供应链金融平台易BANK为例,来说明一下供应链金融的交易结构和风控关键点。

供应链金融本质是基于对供应链结构特点、交易细节的把握,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或单笔交易的自偿程度与货物流通价值,对供应链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并非某一单一的业务或产品,它改变了过去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单一企业主体的授信模式,而是围绕某“1”家核心企业,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供应链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通过相关企业的职能分工与合作,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

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目前主要有三种,分别是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保兑仓融资模式和融通仓融资模式。

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企业为取得运营资金,以卖方与买方签订真实贸易合同产生的应收账款为基础,为卖方提供的,并以合同项下的应收账款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

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保兑仓融资模式是在仓储监管方(物流企业)参与下的保兑仓业务,融资企业、核心企业(卖方)、仓储监管方、银行四方签署“保兑仓”业务合作协议书,仓储监管方提供信用担保,卖方提供回购担保,银行为融资企业开出银行承兑汇票。

融通仓融资模式是指融资人以其存货为质押,并以该存货及其产生的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的融资业务。企业在申请融通仓进行融资时,需要将合法拥有的货物交付银行认定的仓储监管方,只转移货权不转移所有权。在发货以后,银行根据物品的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如60%)为其融资,大大加速了资金的周转。

目前国内供应链融资平台主要做应收账款项下融资。这其中,又分为贸易项下,信贷项下,经营物业项下三类,其本质都是基于未来可预测、稳定、权属清晰的现金流来进行融资。这种融资方式快速盘活了中小微企业的主体资产——应收账款,使得中小微企业能够快速获得维持和扩大经营所必须的现金流,很好的解决了这些中小微企业回款慢而且融资难的问题。

该模式核心交易结构如下:

总体来说,还款来源有四层:

第一层:应付账款方(央企或大型国企); 第二层:融资人/应收账款方(上游企业); 第三层:产品增信机构(若有); 第四层:保理机构。

具体到产品,常见的一般有以下四种:

央/国企作为支付信用的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作为支付信用的供应链金融;基于融资租赁业务为交易模式,租赁资产应收租金收益权作为支付保障而设计的产品;基于商业写字楼租金收取权,商业写字楼的应收租金作为支付保障而设计的产品。

1、央/国企作为支付信用的供应链金融 该产品一般交易结构如下:

该产品的还款来源有三重保障:中央企业支付信用,融资人承诺回购,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回购保障。

这类产品的风控标准关键点是:把控支付核心——央企,包括严格核心央企准入和核心央企动态监测。一般供应链金融平台通过自主研发的央企准入模型,实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严格央企准入标准,从源头控制风险。同时需要自建企业动态跟踪监测系统,通过自主获取信息、公开市场披露信息、媒体报道信息、社交网络信息等,提前预判核心央企信用风险,一旦出现预警,立刻停止新增业务开展。

2、核心企业作为支付信用的供应链金融 该产品一般交易结构如下:

该产品的还款保障来源也是三重:大型企业支付信用,融资人承诺回购,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回购保障。

这类产品的风控标准关键点是:筛选并监控支付核心——大型企业,包括严格大型企业准入和核心大型企业动态监测。供应链金融平台在提供融资之前,先通过自主研发的大型企业准入模型,实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严格大型企业准入标准,从源头控制风险。贷后,供应链金融平台自建企业动态跟踪监测系统,通过自主获取信息、公开市场披露信息、媒体报道信息、社交网络信息等,提前预判核心大型企业的信用风险,一旦出现预警,立刻停止新增业务开展。

3、基于融资租赁业务为交易模式,租赁资产应收租金收益权作为支付保障而设计的产品

该产品一般交易结构如下:

该产品由于涉及交易方比较多,产品结构上有五重还款来源保障:承租企业支付信用,担保企业保证支付,承租企业实际控制人连带责任保证支付,融资人(融资租赁公司)不可撤销回购担保,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回购保障。

这类产品的风控标准关键点除了把控承租企业和担保企业外,还需要贷前严格融资租赁公司准入和贷后对融资租赁公司动态监测。供应链金融平台通过自主研发的融资租赁公司准入模型,实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严格融资租赁公司的准入标准,从源头控制风险。贷后,平台自建企业动态跟踪监测系统,通过密切跟踪关注发行租赁公司及基础资产承租人的主要的财务数据、生产运营管理机制、企业征信等情况,进行系统性的定期风险量化分析,提前预判融资租赁企业、承租企业的信用风险,一旦出现预警,立刻停止新增业务开展。

4、基于商业写字楼租金收取权,商业写字楼的应收租金作为支付保障而设计的产品。

该产品一般交易结构如下:

该产品的还款来源保障有三重:租户支付信用、业主保证支付和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回购保障,涉及到租户、业务和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

这类产品的风控标准关键点是严格物业公司的准入和动态监测租户、出租地段。平台一般通过自主研发的物业公司准入模型,实行定性指标、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深入研究业主的租后管理机制和商业房产的所有权属等事宜,严格业主的准入标准,从源头控制风险。贷后,平台自建租户动态跟踪监测系统,通过深入研究租户的企业性质、网点布局规划、租户的征信情况以及出租地段出租率等进行系统性的风险量化分析,提前预判融租户的信用风险,一旦出现预警,立刻停止业务开展。

供应链金融风控解析 篇6

一、资金端:资金安全保障措施 主要是资金交易安全,数据安全

1、采用第三方资金存管,将用户资金和平台隔离开,防止被挪用

2、资金同卡进出,平台账户的资金只有用户自己有权操作

3、自有专业技术团队,提供7*24小时全天候的技术保障平台数据、信息安全

资产端风控保障

风控的核心是了解借款方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对应于供应链风控,就是管住4个要素:1.管住钱;2.管住货;3.获取借款方征信;4.获取商流数据。管住钱和管住货,就基本管住了还款来源,属于对还款能力的把控。获取借款方征信,就可以评估借款方的还款意愿。相对于以上3要素,第4要素商流数据的分析能力就需要一些功力了。通过商流的数据分析和建模,可以同时对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这两项的判断加分。我们主要看这笔生意是否是真实的,这笔生意借款方是否能够赚钱。对一个供应链上下游贸易齐全的互联网平台来说,做好商流数据的模型,是可以大大提升其为供应链上各个角色提供纯企业信用贷能力的。

目前来看,通过线上支付体系管住钱,通过物流管控,仓库质押等方式管住货会是互联网供应链金融的先行模式。现在很多银行成立了互联网金融部。这些银行的互金部都比较愿意尝试对接一些可以管住钱,管住货的互联网场景资产。对于通过商流数据做企业纯信贷的还是比较谨慎。这些场景基本只能对接小贷的资金来满足平台场景的需要。

其实,真正优秀的商流模型,坏账率是可以做到极低的。毕竟,管住钱,管住货的模式,会需要增加一定的很大开发工作量。合理合法对线上资金流的管控、对接。真实,精准的线下货物数据的采集都要增加新的业务流。传统的实地调研,圈子走访,口碑收集加上传统的上下游贸易商的数据匹配。同时互联网工具,赋予了我们可以动态的实时把控事物信息的能力。用迭代的方式,敏捷的方式来管控事物,一定是未来的趋势。对于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模式,我们也应该逐步转变,由原来详尽的贷前风控,一点做大的思维方式。改为贷后风控,多点分散的思维方式。先小额分散的介入场景平台。通过对场景数据的逐步积累,还款情况的动态观察和比对,构建自己的产业互联网风控模型,再根据数据逐步放大资金。我们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的智能风控解决方案:在我们的应用层面上,我们提供从WEB,到APP,到SDK,到API的各种服务方式。

在审核流程要点上我们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企业基本面及经营情况分析:主要核查企业的银行征信、司法纪录、工商税务、股东背景等信息,同时核查企业的实际控制人及其高管的互联网征信、银行征信、司法征信等相关信息,从基本信息中进行行业准入、黑名单和欺诈筛除;同时对其生产工艺流程、产品市场反应、供销渠道的了解、市场行情等基本面的了解对企业的经营情况有个大致判断。

2、财务分析报表分析:根据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分析,通过各项比例分析,以对其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有个基本判断;同时实际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将实际控制人的现金流进行合并或剔除以还原企业真实的现金流量情况。

3、业务核实:对企业的收入成本情况进行分析,包括销售毛利率净利率、费用占收入比率等指标,对企业的业务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同时核查企业的近两年的前十大客户,对主要客户的销售和进行合理性分析和真实性验证。

4、资产负债情况核实:对企业账面记载的货币资金、固定资产、存货、应收账款等进行分析,确定资产的权属和账面价值;对短期借款、对外担保、应付账款、未决诉讼等事项进行了解和核查,以确定企业的真实负债情况,合理预估预计负债。在核查的过程中需要将企业法人或实际控制人的资产负债情况合并考虑。

5、资金用途及回款来源分析:项目人员需对资金用途的合理性及需求量分析和评价,对回款来源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行评估和分析。

6、主要风险及对项目的影响:从行业、司法、财务、经营管理等方面的风险进行汇总分析,对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进行合理预估。

供应链金融业务 篇7

根据中小企业年度报告,截止2013年10月底,我国中小企业数目占据企业总数的99.7%,这些中小企业为城镇提供超过80%的工作岗位,创造了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上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但由于中小企业自身条件的限制,企业资产规模普遍较小、可抵押资产少、企业财务披露透明度低,因此和大型企业相比,不具备从银行等金融机构取得贷款的优势。同时,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限制,企业融资系统尚不成熟,也制约了中小企业从资本市场的融资渠道,近年来如何破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成为各方关注的问题,供应链金融这一新型融资方式的出现,为化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二、文献综述

从中小企业融资角度出发,Allen N Berger(2004)等初步提出供应链金融思想,指明供应链金融能对中小企业信贷可行性和企业盈利能力产生影响,是对传统信贷方式的改变。Pozzolo(2004)指出供应链金融中企业的内部担保物包括应收账款、存货和原材料等,融资企业一旦违约,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担保物来弥补损失,因此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详细调查和跟踪担保物的真实性以及使用状况来避免道德风险和控制银行信用风险。Wright(2004)提出与传统信用风险管理有不同,为更科学地评价风险状况,银行不但需要关注融资企业的状况,还需把供应链整体风险状况纳入信用风险管理框架。Massimo(2005)设计了一个基于企业财务数据的应收账款融资模型,是以应收账款作为担保物的融资模式,银行需要将担保物状况纳入风险评价。Dyckman,Bob(2009)通过对跨境贸易企业的供应链融资进行分析,指出在跨境贸易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中,将会计准则纳入评价模型中可以降低信用风险。Olson(2010)依据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来源,提出可以通过选择合作企业、控制内部流程等措施对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进行防范和管理。Constantin Blome、Tobias Schoenherr(2011)对欧洲八家企业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的分析,指出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金融危机,企业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转移风险和改善风险管理状况。Hofmann等(2013)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指出核心企业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利益来源对信用风险管理有一定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了确定利益相关者期望、管理供应商行为及跨国交易的文化管理等措施来控制信用风险。

从信用风险评价角度出发,何明升、曹道胜(2006)通过对KMV等四种现代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的比较,分析了它们各自的适用性,为我国银行风险评价方法选取和设计给出参考。鄢博翔(2014)分析了国内外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的现状,指出我国目前在专家评价法的基础上,适合引入Logistic模型和Copula函数等评价方法。熊熊等(2009)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模型构建了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并验证了供应链金融在解决企业资金周转难题中发挥的作用。马佳、赵文杰等(2009)运用Logistic模型构建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并同传统融资方式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进行了比较。李倩、苏越良(2014)结合融资企业、核心企业、供应链以及宏观环境四个方面,通过Logistic模型对信用风险进行评价,并指出供应链融资业务开展能扩大银行授信范围和控制风险。

综上可知,供应链金融在国外起步较早,国外学者分别从银行业务创新、中小企业融资、供应链管理等不同视角对供应链金融概念、运行机制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对其信用风险的研究主要关注与风险评价方法选择和风险控制因素,此外还通过利益相关者理论、运行机制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等对风险管理提出了对策建议。国内当前对供应链金融模式以及运行机制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在实际操作中风险评价方法以专家评分法等主观分析为主,对于信用风险评价体系以及模型构建研究尚不成熟。

三、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指标选取依据

供应链金融业务改变了金融机构的传统融资视角,融资过程中参与主体和风险来源更加复杂,对于信用风险的评价不仅局限于申请融资的中小企业本身,而是将供应链上复杂多变的运行状况和众多的参与主体纳入了信用风险评价管理。范柏乃、朱文斌(2003)构建了由偿债能力、经营能力、盈利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成长能力组成的中小企业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张浩(2008)构建了由外部环境、管理者素质、信誉状况、经营状况、合作情况、成长能力组成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熊熊等(2009)构建了由中小企业资质、核心企业资质、融资模式资产特征、供应链运行情况组成的指标体系。王琪(2010)构建了由供应链状况、供应链资产情况、企业经营者状况、企业状况组成的指标体系。在综合已有研究以及信用风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从融资企业、核心企业、供应链整体状况和融资模式四方面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指标体系

依据上述研究及考虑指标数据的可取性,本文的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各指标含义描述如表1所示。

(三)模型构建

选取Logistic模型对信用风险进行评价,当因变量Y取值为0或1分别代表企业违约和守约,设自变量分别Xl,…,Xk,当P=P(Y=1)时,Logistic模型表述为:

式(1)可以转换为式(3):

其中,Xki第i个融资企业的第k个指标,βk是Xk的回归系数,Zi为k个自变量的共同作用,Pi是融资企业守约的概率,Pi取值越大,银行为企业提供贷款的信用风险越小。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处理

选取供应链金融发展相对成熟的汽车行业,在中小企业板上市的23家企业、2011~2013年度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定量指标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和企业年度财务报表整理计算;定性指标数据主要参考中小板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表外信息、新浪财经等财经网站。根据吕跃进提出的评价标准,将定性指标按照心理因素划分为10、7、4、0的四个分值。中小企业的资信水平根据评级机构对样本中小企业的投资评级结合企业财务分析Z值预警确定,当企业投资综合评级大于2或者企业Z值低于1.81时,企业面临破产危机,定义该企业为资信状况较差,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信用风险较大,企业守约概率的观测值Y为0,其他情况Y取值1。69组样本数据的描述统计量如表2所示。

(二)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指标体系优化

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包含20项指标,Logistic模型对于指标数据间的相关性敏感,因此通过主成分分析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处理,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累计方差贡献率及主成分得分系数矩阵如表3、表4所示。根据表3可知前7个主成分的特征根大于1,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到75.317%,7个主成分能较好地反映评价指标体系信息,将这7个主成分用F1,F2,F3,F4,F5,F6,F7表示,根据表4的成分得分系数矩阵,7个主成分的函数表示如下:

(四)基于Logistic模型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根据式(4)~(10)、样本公司各自信用状况观测值Y,通过SPSS17.0的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5,可以得出Logistic模型的回归概率方程如下:

式(11)可转换为式(12):

根据石晓军的研究,0.647的P值分界点比较适合我国国情,本文的临界点选择为0.65。在0.65临界值的基础上,P值越趋近于1,则融资企业守约率越高,银行信用风险越小;P值越趋于0,守约率越低,银行承担信用风险越大。

(五)模型检验

选取另外10家同行业中小企业近两年年度数据对模型进行检验,利用式(12)求得企业守约概率的预测值P,根据企业的Z值取得企业守约概率的观测值Y,结果如表6。

根据表6,得到预测分类的准确率如表7所示,在概率界限0.65的条件下,该模型对资信水平好的中小企业判别准确率为93.8%,对资信水平差的中小企业判别准确率为75.0%,模型整体的判别准确率为90.0%,因此本文构建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能够较好地对中小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中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估。

五、研究结论

本文建立了以融资企业、核心企业、供应链的运行状况以及融资模式下风险状况作为一级指标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Logistic模型构建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并进行模型检验,主要结论如下:其一,供应链金融能提高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通过把对单一主体的风险评价转变为针对供应链整体的信用风险评价,能够改善企业的融资状况,同时扩大了银行和物流企业的业务范围,实现供应链参与主体的共赢。其二,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来源区别于传统融资方式,受到融资企业、核心企业、供应链运行状况和融资模式下资产特征的共同影响,因此信用风险评价需要同时考虑上述因素,构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结合的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其三,供应链金融中信用风险复杂多变,将Logistic模型引入信用风险评价中,可改善当前银行信用风险评价主观性较强的现状,提高信用风险评价的准确性。

摘要:本文从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及信用风险评价角度出发,研究供应链金融及其信用风险,建立基于融资企业、核心企业、供应链运行状况及融资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汽车中小企业为样本,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Logistic模型,构建信用风险评价模型。结果表明,针对供应链金融的信用风险复杂特征,本文构建的信用风险评价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和适用性。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Logistic模型

参考文献

[1]熊熊、马佳、赵文杰等:《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南开管理评论》2009年第12期。

[2]张浩:《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研究》,《东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12期。

[3]Allen N Berger,Gregory F UdellA More Complet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ME Finance[R],World Bank Conference o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Overcoming Growth Constraints,2004.

[4]Pozzolo A.Fthe Role of Guarantees in Bank Leading[J],Bank of Italy:Working Paper,2004,(3):20-21.

供应链金融助力实体经济 篇8

2016年2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到通过发展供应链金融来推动工业企业融资机制创新。这对促进我国供应链金融健康长远发展是个好消息。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主要集中在计算机通信、电力设备、汽车、化工、煤炭、钢铁、医疗、有色金属、农副产品以及家具制造业等行业。预计未来随着供应链上占据优势的大型工业企业发力供应链金融业务,让金融更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将迈上新台阶,前景广阔。

什么是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固定资产等抵押担保品少、财务信息不透明,所以很难从银行等传统渠道获得融资或者融资成本很高。融资难、融资贵就成了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桎梏,供应链金融则应“需”而生。供应链金融就是利用供应链中核心企业的信息优势、资金优势和枢纽地位,将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为上下游中小企业等相关参与方提供融资解决方案。核心企业不仅自身实力比较强,而且它在与上下游中小企业的长期经营活动中,积累了包括各方资金流水情况、合同履行诚信情况等宝贵的数据信息,可以有效评估融资对象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这使得核心企业可以为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有力的融资担保。面向企业的传统融资模式多以不动产为抵押对标,而供应链金融可以让中小企业凭借形式多样的资产做抵押来获得融资。目前供应链金融的主要模式可分为应收账款融资模式、融通仓(存货)融资模式、保兑仓(预付账款)融资模式等。

无论从全球范围看,还是在国内,供应链金融都在快速发展。根据英国供应链金融电子平台提供商Demica公司的数据,从2011年到2013年,国际银行的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年增长率约为30%至40%。在2020年之前,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年增长率将不会低于10%。而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0万亿元。预计到2021年,市场规模将接近20万亿元。

供应链金融,创新中发展

供应链金融不是一个新生事物,已经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不仅有助于提升供应链金融的交易效率,也触发其进行一系列的业务模式创新。2016年1月24日,宝象金融与零壹财经共同发布了《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报告》。该报告将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历程总结为三个阶段:(1)供应链金融1.0阶段的“1+N”模式:以银行为主导的线下模式,银行基于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1”的信用支持为其上下游企业“N”提供融资服务;(2)供应链金融2.0阶段的“1+N”模式的线上版本: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推进,通过技术手段对接供应链的上下游及各参与方,其中包括核心企业、上下游中小企业、银行等资金提供方、物流服务商等,将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线化,实时掌握供应链中企业经营情况,从而控制融资贷款的风险;(3)供应链金融3.0阶段: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深度介入,打造一个综合性的大服务平台代替核心企业“1”来给平台上的中小企业“N”提供信用支撑。互联网可以有效推动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四流合一”,进而促进供应链金融的网络化、精准化和数据化。

各路玩家,各具特色

我国供应链金融主要有五大类参与主体,他们在业务开展上发挥自身优势,更具特色。

第一,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银行系主导模式,比如平安银行和华夏银行。“供应链金融+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平安银行的重要战略思想,而于2014年上线的供应链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橙e网”则成为了这一战略思想的重要载体。橙e网不局限于供应链一级上下游企业,而是覆盖整个供应链。利用物联网技术动态跟踪仓单融资是平安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领域的创新点。平安银行通过引入物联网的传感设备和智能监管系统,对动产进行识别定位跟踪监控,这有利于解决动产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安全等问题。

第二,核心企业主导模式,比如海尔集团和新希望集团。供应链金融和消费金融已经成为海尔集团布局互联网金融的两个着力点。海尔集团已经与中信银行就发展供应链网络金融业务进行了战略合作,打造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供应链网络融资平台。海尔的经销商多为小微企业,贷款需求额度基本在500万元以下,普遍满足不了抵押、担保等传统融资模式所要求的硬标准。而中信银行和海尔集团共同搭建的“电子商务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为海尔的经销商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灵活的线上金融服务。

第三,互联网投融资服务平台主导模式,比如宝象金融和中瑞财富。对于互联网投融资平台而言,由于供应链金融涉及到的行业范围比较广泛,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点。这就要求互联网投融资平台要对一条或者是几条产业链有着深入了解。作为大宗商品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中瑞财富一般是先找到煤炭、油气、钢铁等大宗商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再从这些企业上游的众多供应商中筛选出有持续用款需求的优质供应商,然后为其提供融资服务。

第四,电商主导模式,比如阿里巴巴和京东商城。京东集团在自建物流体系、自营电商的过程中,多年下来已经积累起一套大数据驱动的供应链体系,这让其发展供应链金融成了一件水到渠成、顺势而为的事情。供应链金融业务也是京东金融业务的基础,为京东的上游供应商提供贷款和理财服务。

上一篇:十佳服务窗口方案下一篇:公司庆祝三八妇女节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