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创新研究

2024-07-11

供应链金融创新研究(共11篇)

供应链金融创新研究 篇1

在全球范围内, 受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影响, 国际金融市场经历着起伏与动荡, 并且不断加剧着各层面的矛盾。在金融危机预警方面, 全球将会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为了确保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 需要对金融进行创新。在新的历史形势下, 我国的金融创新主要集中在供应链金融领域, 受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和制约, 我国在发展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面临众多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次贷危机、欧债危机的余威依然在持续。基于此, 本文首先阐述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总结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 同时创新供应链金融的具体措施。

一、新形势下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对于供应链金融的含义, 由于出发点和角度的不同, 学术界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 其中比较典型的观点主要包括: (1) 基于物流金融的角度, 该观点在整合物流与金融业务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服务类型, 进而为流通领域提供服务; (2) 基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角度, 该观点认为供应链金融主要服务于产业供应链上的企业, 为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通过协作, 在银行、企业之间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加强合作; (3) 基于供应链融资的角度, 该观点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以商业交易为目的, 借助资本融资、现金流等方式对目标进行管理。通过对上述观点进行分析可知, 在确定供应链金融的含义时, 需要以供应链为基础, 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新的历史形势下,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 需要进一步明确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和范围。

在新形势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 需要将部分生产活动进行外包, 这种生产方式虽然能够充分利用分工的优势, 但同时带来了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和部分节点资金流瓶颈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供应链核心企业需要对财务供应链加强管理, 为了满足这种市场需求, 银行业需要对自身的业务进行创新, 进而催生了供应链金融。从供应链金融的产生过程来看, 在界定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 需要以资金管理为核心, 通过设计一系列的融资方案, 进而为供应链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可以说, 供应链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供应链的管理效率, 同时推动了银行业的创新。

基于此, 可以将供应链金融的含义概括为:在管理整条供应链的基础上, 为其提供金融服务, 同时结合产业链的实际情况和行业特点, 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制订融资方案。从本质上说,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融资方案。

二、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基础

从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可知, 在供应链管理中, 供应链金融就是一种创新财务融资的方案, 这种方案的理论解释可以分为:一种观点认为在不同网络之间, 供应链管理就是对链条进行管理, 以及利益的连接, 通过对不同环节进行有效管理,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同的经济形式进行组合。在生产、流通过程中, 供应链作为一种网络结构, 一般由各种资源信息流构成, 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对供应链中的因果关系进行研究分析;另一种观点是创新供应链金融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供应链管理中, 通过强化金融服务, 进一步提升管理效果, 最终提高经济效率, 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 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资金问题。在创新供应链金融的过程中, 学术界认为, 供应链金融的作用就是帮助企业解决资金问题。受资金的影响和制约, 企业无法对运营决策进行优化。对于资金不足的企业来说, 通过供应链金融可以获得相应的融资服务, 优化运营决策,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创造新的价值。

在我国, 供应链金融创新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物流银行”向“融通仓”过渡;第二个阶段是由“仓单质押”业务向“物流银行”过渡;第三个阶段是从开展“物流银行”业务到提出、实施供应链金融战略。同时, 形成两种模式:一种是借助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模式, 同时综合分析生产贸易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形成结构性贸易融资业务模式, 这种融资业务模式一般通过货权质押、保险及公证等结构化设计, 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企业掌握货权以及监控资金等, 这是一种组合贸易融资方式;另一种模式是在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模式, 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供应链融资 (应收账款、融通仓等) 。与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相比, 第三方物流企业模式更专注于对整个供应链、交易等进行评估。

另外, 在新形势下, 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创新时, 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并制定实施相应的措施。第一,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方面, 多数银行普遍存在后劲不足的现象, 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 没有提供融资服务, 以及融资方案;第二, 模式创新缺乏动力。在供应链金融创新方面, 银行普遍存在创新动力不足的现象, 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供应链金融难以成为银行的核心业务;第三, 缺乏技术创新。当前,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 供应链金融没有实现同步发展, 进而增加了技术创新的难度;第四, 需要突破组织创新, 当前中间产品成为供应链金融存货的关键, 这部分产品具有较强的专用性, 并且风险控制较为复杂。

三、创新供应链金融的具体措施

在新的历史形式下, 创新供应链金融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 金融行业与物流行业的融合。面对新形势, 对供应链金融进行创新, 主要是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 例如, 银行与物流相互结合, 通常情况下, 可以衍生出新的产品:订单融资、保单融资、互联网金融等。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 无论是金融行业, 还是物流行业, 都属于中介服务机构, 其中, 金融属于付款中介, 而物流则是付货中介, 两者只是交易的对象不同。对于物流企业来说, 无论交易形式如何, 只要保证货物存在就可以完成货物交付活动。

(二) 将金融与物流融入电子商务。在提供的服务内容方面, 对于电子商务公司来说, 一方面提供交易平台服务, 另一方面提供融资平台服务。因此, 电子商务公司在设计网站的过程中, 必须考虑网站的融资功能和物流功能。各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为了向交易双方提供融资服务, 结合电子商务的实际情况, 设计出专门的融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 金融、物流、电子商务通过相互结合,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衍生出网上交易、网上融资、网下交付等新的业务形态。从某种意义上, 电子商务颠覆了传统的交易方式,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 交易双方不再受制时间、空间的限制, 大大缩短了交易环节, 并且买方的真实需求通过碎片化订单得以验证, 同时快速交付为快速交易奠定了交易基础。另外, 电子商务可以有效地绕过第三方, 使得消费者与生产者直接交易, 进而有效地降低了融资成本和交易成本。

(三) 互联网金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 逐渐衍生出互联网金融, 这是一种将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活动相互融合的衍生物, 其形式主要表现为网上银行、P2P网络借贷、电商融资等。互联网金融的含义比较宽泛, 并且这种活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行业的交易成本。在互联网时代, 受交易中沉淀资金的影响, 对于非金融机构来说, 通常情况下, 也会涉及金融或类金融业务, 例如余额宝等,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大数据、小微贷等, 为了规避风险, 不会出现一次性贷给企业上亿资金的现象。当然, 这类非金融机构开展金融或类金融业务, 需要供应商能够延期回款做基础, 并且汇款时间有所不同, 有的半年, 有的一两个月。反之,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 网络银行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业务形式, 以工商银行为例, 在全部业务中, 网络银行业务占到78%, 平均每秒产生6, 500 笔业务, 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

(四) 线上供应链金融。在网络时代, 在线供应链金融成为一种趋势。供应链金融的实质并没有因线上供应链金融而发生改变, 但是却颠覆了供应链金融的业务模式, 同时丰富了风险管理技术。线上供应链金融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首先, 积极发展行业金融、平台金融;其次, 提升了放贷速度, 简化了操作流程, 同时提高了交易效率。在传统模式下, 银行审批企业的放贷, 通常情况下需要一个星期的时间;相反, 借助在线供应链金融, 企业从提出申请到可以放贷, 一般只需要四个小时的时间;最后, 借助大数据对风险进行管控, 有效确保放贷双方信息的对称性。

(五) 大宗商品在线交易难度大。在零售行业, B2C模式能够取得成功, 但是借助电子交易平台难以对大宗商品进行经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第一, 线上交易规模比较小, 传统交易模式依然受到买卖双方的青睐;第二, 政府对远期合约交易行为进行了限制, 进一步削弱了线上交易的吸引力;第三, 无论是系统开发, 还是运营成本, 一般都比较高, 这些都增加了线上大宗商品交易的难度;第四, 市场竞争激烈, 目前从事大宗商品电子商务交易的企业约有800 家, 并且这些企业的交易模式缺乏差异性, 同时电商较为分散;第五, 电子商务与物流实体相互脱钩, 信息系统缺乏统一性和一致性, 仓储运输环节比较薄弱;第六, 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大额交易, 无论是合同, 还是结算都较为谨慎;第七, 在组织开展大宗商品电子商务活动时, 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 例如宝钢、鞍钢等。在社会大背景下, 电商化应该是大宗商品的主流, 为了突破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 需要将金融与物流进行结合。

(六) 综合考虑影响在线融资业务的因素。为了满足市场需求, 许多电子商务公司都开设了在线融资业务, 在开展这些业务的过程中, 需要考虑以下因素:一是在线融资产品设计与规则、融资客户的信息;二是账户、贷款、保证金等融资管理因素;三是合同、质物清单等货物监管因素;四是进出存、盘点等仓储系统因素;五是多客户、多货主等收费与结算因素;六是企业基本资料、评估报告等征信因素。电子商务公司在开展在线融资业务时, 需要对上述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确保电子商务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综上所述, 新形势下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创新, 首先在发展策略上, 通过物联网技术, 给予供应链金融技术支持;其次在组织上, 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 帮助企业、银行顺利完成风控、绩效任务;最后在制度上, 将银行原有的分业管理转变为混业管理, 进而实现制度的创新。

参考文献

[1]唐砚.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创新研究——以A银行B百货供应链金融电子化创新为例[D].南华大学, 2014.

[2]李敏.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创新研究——基于中小企业融资视角[D].武汉轻工大学, 2013.

[3]唐小梅.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探讨——基于广州市供应链金融的发展实践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4]钟莉.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应收账款融资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11.

[5]曾乐乐.商业银行对中小建筑企业信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供应链金融[D].天津理工大学, 2012.

供应链金融创新研究 篇2

以阿里、京东和苏宁为例

随着电商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供应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未来的电商之间的竞争是整条供应链的竞争,谁在供应链运转上更具效力,谁就可以占据先机。而通过供应链金融在电商行业的创新应用,可以带动整个链条向前流动,从而实现供应链的整合。

在电商行业,阿里、京东、苏宁三大巨头都在经营各自的供应链金融系统。那么三家的供应链金融到底是怎么做的呢?

阿里供应链金融:行业先行者

第一个写阿里,是因为阿里小贷是供应链金融的先行者。早在2002年,阿里推出诚信通,开始对商户数据进行量化评估并建立信用评核模型;2007年,阿里便开始与建行、工行合作推出贷款产品,银行放贷,阿里提供企业信用数据;2010年,浙江阿里小贷正式成立;2011 年,阿里成立重庆阿里小贷,经特批后开始向全国各地的商户发放贷款,同一年阿里不再和任何银行合作供应链金融服务。

阿里小贷供应链金融的相继开发出阿里信用贷款、淘宝(天猫)信用贷款、淘宝(天猫)订单贷款等微贷产品。相关资料显示,阿里小贷的贷款额度一般为5-100万,期限一般为一年,采取循环贷加固定贷的模式。2012年到2016年,阿里小贷每年为中小企业提供大量的贷款。由于两家小贷公司资本金有限,同时还要承担花呗、借呗等消费金融的放贷需求,为了解决资金难题,阿里小贷进行了多轮资产证券化项目。

2010年11月阿里巴巴收购深圳一大通,开始中小企业对外贸易提供“外贸资讯”到“外贸交易”一站式服务链条。2014年,阿里成立商诚保理基于资金管理结算系统推出出国购物退税保理业务。2015年6月25日,作为国内首批试点的5家民营银行之一,背靠阿里巴巴旗下蚂蚁金服的浙江网商银行正式开业。日前,网商银行首次公布了开业8个月成绩单:小微企业客户数量突破了80万家,累计提供信贷资金450亿元。

京东供应链金融:惊人的创新者

京东这家电商企业的基因极具狼性,创新效率和效果惊人。和阿里的路径相似,2012年,京东开始与银行合作试水供应链金融。2013年,京东便放弃了和银行的合作,开始独立做供应链金融。由于京东是中国最大的自营电商,京东供应链金融的首款产品“京保贝”是具有互联网特点的供应链保理融资业务。“京保贝”是业内首个通过数据集成完成线上风控的产品,使得京东供应商可以凭借采购、销售等财务数据直接获得融资,放款周期短至3分钟。“京保贝”已服务近两千家供应商,得到融资的供应商在京东的贸易量增长超过200%。2014年,京东供应链金融上线了“京小贷”。“京小贷”目前主要服务于京东开放平台商家,极大地改善了小微商家长期面临的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处境。上线一年来,累计为超过3万个店铺开通了贷款资格。

京东供应链金融最新有个很有时代意义的创新产品——动产融资。传统动产融资有三大困局:一是抵质押物范围小,广大中小企业动产价值难以评估并用来质押;二是缺乏全国性的、电子化的动产质押登记平台,导致重复质押等风险事件频发;三是质押方式死板,货物一旦用来融资,流动性将大大降低,不能随着买进卖出自动调整融资额度。以上问题导致大量中小企业不能被纳入动产融资服务的覆盖范围。京东供应链金融设计了一款可以同时解决以上问题的底层架构,可以通过数据和模型化的方式自动评估商品价值,他们与有“互联网+”特点的仓配企业合作,全面整合了质押商品从生产、运输、存储到销售的全链条数据交叉验证,实现动态质押。这款产品一经推出,就迅速实现单月放贷破亿。动产融资还在向B2B平台采购的经销商提供服务。

基本上,京东供应链金融的创新产品已经在为各类场景、特点的企业服务,覆盖了很多传统融资触达不到的群体。去年末,京东供应链金融宣布将与企业理财打通,让企业缺钱时借钱,有钱时理财。作为一家仅仅提供供应链金融3年的企业,京东供应链金融的创新速度和展业速度令人吃惊。

苏宁供应链金融:后起之秀

苏宁作为从传统企业转型而来的电商企业,一路都在力求上进。其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的路径也和阿里、京东相似。

2011年,苏宁就提出了布局供应链金融的战略规划,同年获得第一张第三方支付牌照;2012年,苏宁创建“重庆苏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推出“苏宁小贷”,苏宁小贷的产品有两种,其中“省心贷”固定借款期限最长90天。而“随心贷”采用的是随借随还的形式,能够满足供应商短期资金需求。2014年,苏宁推出“供应商成长专项基金”,以10亿的资金规模帮助供应链中的中小微企业实现融资。苏宁供应链金融服务主要开展订单融资、库存融资以及应收账款融资类基于真实贸易的融资服务。除了 “苏宁小贷”融资业务之外,苏宁与众多银行合作推出“银行保理”,已成为目前国内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覆盖银行数量最多的电商平台。

和京东相同的是,苏宁也有自己的仓储和物流。和阿里、京东不同的,苏宁还有近1700家线下门店。苏宁供应链金融谋求“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为一体,通过对苏宁线上线下供应链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客户信用评级模型提供持续、准确、实时的数据支持,为供应商融资难的状况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虽然近1700家线下门店是苏宁做供应链的特有优势,但想做到全国范围内线上到线下同时提供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创新、风控难度还是不小。

纵观行业,从京东、阿里、苏宁等电商巨头的供应链金融发展布局现状分析,电商巨头依托平台和长期积累的大数据优势,较好的切入了供应链金融领域不断开垦。京东除了服务京东电商体系,已经依靠快速发展的大数据科技风控优势,谋求服务体系外的更多细分垂直领域,通过新型融资产品盘活客户供应链,覆盖更多传统融资触达不到的群体;阿里小贷则为摊大阿里电商上游,不断的进行将商户与平台进行了深层次捆绑;苏宁则是希望以“四流”一体的数据为支撑,为供应商提供一整套融资解决方案。

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创新 篇3

在全球化背景下,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e)作为一种新兴金融服务早已出现在国际银行业。近年来,国内商业银行在这一新业务领域也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一些银行甚至将其作为战略业务进行定位。但是,供应链金融进一步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和业务范围,理论界和实务界目前尚未有一致意见,供应链金融未来的创新方向还显得模糊,探讨这些话题将有助于解决当前的困惑。

供应链金融的一般界定

关于供应链金融概念的界定很多,可归纳为三类:

第一类观点来自物流服务商,认为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与金融业务的集成、协作和风险共担的有机结合服务,是一种物流金融或金融物流。它为商品流通的全过程提供服务,服务对象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物流企业、金融机构等。

第二类观点来自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一种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生态圈中,对资金的可得性和成本进行系统性优化的过程。

第三类观点来自商业银行,认为供应链金融指商业银行站在供应链全局的高度,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基于交易过程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创新解决方案。

从实践来看,供应链金融是为了解决供应链条上的资金流瓶颈问题,从而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因此界定供应链金融的概念需要有供应链整体的视角,而不能局限于部分业务和主体。同时,无论国际还是国内,供应链金融的提供者主要是商业银行,所以笔者认为,第三类观点显然更具有现实意义。

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1.服务范围的扩展化

供应链金融在国内是从中小企业的存货融资业务发展而来,大多集中在核心企业下游的一级经销商。(例如中信银行的汽车金融网络业务、钢铁金融网络业务、家电金融网络业务,以相关行业核心企业的一级经销商融资为主)。相对而言,商业银行从供应链的角度对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以及终端用户提供的金融服务相对较少。

不过,随着供应链金融服务在国内诸多银行的实践,一些银行已经有意识地从核心企业出发,开始对上游供应商、二级经销商以及终端用户提供金融服务,如汽车消费贷款、制造设备买方信贷业务就是对终端用户的服务。

从供应链的定义来看,一个供应链包括上游供应商、核心企业、经销商、零售商、终端用户等多个节点,要达到供应链整体高效和财务供应链成本最小化,相应的金融服务也应该覆盖整个网络链条。

因此从理论和业务实践来看,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将呈现扩大化,并逐渐覆盖整个链条,并依据行业特点各有不同。(图1为供应链金融服务范围趋势图。)

2.营销模式的多样化

如果把供应链金融的营销服务模式确定为1+N,其中“1”代表核心企业,则国际银行更多的是从解决“1”的问题出发,以“应收账款融资”为关键词,主要面向核心企业的上游供应商,通过电子平台对订单、发票等数据信息流进行管理,在深入稳定与“1”关系的同时,培育新市场的客户群。

而国内银行刚好相反,供应链金融业务始于以货押授信业务为代表的中小企业自偿性贸易融资解决方案,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作为核心企业的“1”,只是市场营销的中介,目标客户群是以经销商为主的“N”,以“存货融资”为关键词。

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国内业务营销模式将呈现以平台构建为主的多样化特点。一是随着国内大型企业供应链管理理念的深化,构建平台的出发点将进一步向核心企业转移,核心企业的上游客户也正在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目标客户。

二是随着业务的发展,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供应链服务机构,这些新的业务参与者均在细分领域拥有自身的专业优势和资源整合能力。銀行可以将这些机构与原有的物流公司一起作为重要的营销渠道,实现成片开发,甚至在某种情况下,由商业银行来扮演“1”的角色。(图2为供应链金融业务营销渠道展示。)

3.技术导向的信息化

广义上,金融技术指一切用来生产和提供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方法、手段与工具。从目前的业务产品服务来看,银行的供应链金融模式以融资为核心,包括两类:一是基于核心企业的信用粘连型融资模式;二是基于物流资金流控制的风险隔离型融资模式。

这样的融资模式有效地解决了供应链中的资金不足问题,但也存在诸多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信息技术的电子化成为必然趋势。

从国际经验来看,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银行已经率先建成了较完整的金融业信息系统,并且开发出专门的电子交易与支付平台,相关的公共信息也已经向公众提供。如中国台湾的“产业维他命计划”。

而国内供应链金融中各参与主体的电子化程度参差不齐,整合相关信息资源,构建数据互相流转的电子化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将成为未来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

供应链金融创新思路

1.制度环境创新

第一,分业管制方面。目前中国商业银行受到严格的分业经营管制,还不能从事物流业务。同时,非金融机构不得从事金融业务活动,物流公司不能以其自有资金为企业垫付款项融通资金,这些管制上的要求,客观上使得银行及物流公司均难以满足供应链集成管理的服务需求。

但从国际经验来看,公司制的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效率较高,如世界最大的物流公司UPS,1998年收购美国第一国际银行,转型为供应链金融服务提供商,其占比第一位的利润来源于金融物流服务。相反的例子是2005年摩根大通银行收购物流公司Vastera,专门为供应链及分销链提供金融服务和支持。

上述两种情况均实现了公司制的供应链金融,提高了业务效率。而分业管制客观上削弱了国内企业在供应链金融上的竞争力。

实际上,一些学者已经提出建立中国的供应链金融公司,真正实现银行业和物流业的公司化融合。在实践中,国内商业银行可以借鉴国际经验,比照银行设立租赁公司、信托公司等子公司的形式,研讨和推动银行控股下供应链金融公司模式的建立。

第二,法律司法方面。目前由于法律可操作性和执行力的问题,动产担保物权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实践中仍存在种种不确定性,如浮动抵押和质押的优先权问题、应收账款质押和转让的优先权问题、客户违约情况下的担保物权实现效率问题等。

因此,继续推进动产担保物权相关法律框架的完善和司法能力及效率的提升,也是供应链金融创新的重要方面。

第三,监管政策方面。供应链金融作为一项银行创新服务,在风险控制理念、客户准入、业务模式等方面与传统业务有很多不同。因此,监管部门如何根据其业务特点形成对应的监管思路,对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尤为重要。目前的主要难点在于供应链融资业务风险资产的权重计量上,由于动产和应收账款担保对于信用风险的缓释作用并没有一致意见,实践中一般按照传统担保授信设定,计量相对较高。

2.组织模式创新

第一,集团公司下物流与银行合作的供应链金融组织模式。

此模式适用于集团控股下的银行,可考虑银行与集团旗下物流公司的紧密型合作,将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涉及物流的部分外包给集团下的物流公司,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对物流融资客户的跨银行物流服务。

第二,重点行业的供应链金融事业部模式。

供应链金融采用事业部制主要有三方面好处:一是越来越多的核心客户希望银行提供统一的融资窗口,事业部制可以满足客户需求,解决目前银行内不同分行合作难的问题;二是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目前虽有所发展,但整个业务量不大,事业部的推进不会引起内部客户分配的矛盾;三是供应链金融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大,事业部制有利于业务的创新发展。

第三,集中化的供应链金融管理平台模式。

目前国内银行大多采用总分支管理架构,在分行层面建立操作平台是供应链金融业务专业化管理的解决方案,一是可以保证操作规范性,促进产品标准化;二是可以避免支行重复劳动,取得操作的规模经济;三是有利于培养专业队伍。

3.电子信息技术创新

银行作为供应链金融重要参与者,建立自身的供应链金融系统,推动、引领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不但解决了操作成本问题,还能为客户创造融资和非融资服务新方式,并获得增值收益。

供应链金融的电子信息技术创新主要从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两个方面入手,并希望达到四方面效果:第一,规范银行业务操作流程和操作方式;第二,提高业务处理效率,降低人工成本;第三,较好地控制操作风险,满足合规性要求;第四,较好地支持业务创新和市场发展。■

供应链金融创新研究 篇4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供应链金融领域的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业务模式、运营成本、风险规避等方面,对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背景下供应链金融模式创新发展的研究还很少,对互联网金融与供应链金融产品融合发展研究的更是匮乏。

供应链金融方面,国外学者Koch等研究了物流金融产品的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监管方式和法律法规;Guttentag等分析了物流金融产品的管控方法、运营流程和存在的问题;Miller分析了物流金融产品在20世纪末出现的新变化,提到了很多观点对当代物流金融业务的创新发展具有启发作用。国内学术界晏妮娜分析了在不确定环境下供应链金融系统中零售商仓单质押融资的最优策略问题;吴会咏通过建立供应链金融支付模型,为供应链上企业的账单支付问题提供决策方法;马佳等通过对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营中的风险研究,构建了基于供应链金融主体信用评级和债项评级下的业务整体风险评价体系;姜超峰探讨了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创新问题;郭菊娥分析互联网背景下线上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并对相关的风险因素控制等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谢泗薪认为我国当前金融制度和管理方式的不断创新,必将推动我国金融制度的巨大改革,改革后的金融环境将更加有利于我国金融产品的创新发展;李善良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对我国诸多创新型金融产品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时的失败原因进行了剖析;汪传雷通过分析淮矿物流“平台+基地”供应链金融运作模式,研究企业如何通过构建“平台+基地”模式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同步协调问题;曹文彬运用博弈论的数学方法比较得出了基于应收帐款的供应链金融融资业务可以达到有效的帕累托均衡,并且可以降低贷方融资成本,提高银行放贷率;谢世清分析了物流企业主导、企业集团合作和商业银行服务三种主要的国外物流金融业务模式;张颖通过实证分析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问题,指出商业银行在发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应选择处于成熟期的项目。

互联网金融方面,国内学者刘越、徐超、于品显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商业银行业务的有益补充,谁能获得客户更多的信用将成为双方竞争的关键;晏妮娜、孙宝文研究表明在网络联保模式下,电商平台应制定合理的网络联保体规模并控制各参与企业的融资额度,以最大程度降低网络联保体的违约风险;在网络池融资模式下,电商平台应通过制定合理的融资利率,吸引小微企业选择网络池融资,从而实现多方共赢。李文启认为互联网与金融结合形成的互联网金融具有便捷、高效、低成本等优势,在服务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李洪梅、谢朝阳认为不管是互联网金融还是传统商业银行,都没有实现所有功能最优,二者在各金融功能发挥上各有比较优势,互联网金融在实现金融基础功能、核心功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商业银行则在经济调节的扩展功能方面优势突出。戴国强、方鹏飞认为互联网金融给整个金融行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存款利率管制导致的利率扭曲,直接原因是证监会的监管创新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徐洁、隗斌贤、揭筱纹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的协同合作优势,从投资方和融资方的需求对接为基础,设计了点对点融资、小额信贷融资、众筹融资和网络平台融资四种创新的融资模式。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供应链金融方面的研究较深,主要集中在存货质押运作模式、风险防范和质押率等方面的,而对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研究则集中在第三方支付、P2P信贷、众筹模式和网上金融产品销售四个方面,对供应链金融业务与互联网金融融合方面的研究还非常少见,特别是将互联网金融与供应链金融业务融合创新的研究更是极少。

二、供应链金融分析

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国内的兴起,经历了从物流金融到供应链金融的升级。物流金融因为有效的解决了我国广大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仓单质押、买方信贷、授信融资、垫资—代收货款、垫付货款、替代采购等多种运营模式。随着物流金融业务在我国的兴起与逐步的发展,物流金融中存在的部分弊端也纷纷显现出来,为了有效了防范物流金融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的为我国中小型企业找到一条低成本高效率的融资渠道,供应链金融业务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目前国内金融机构提供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有供应链下游和供应链上游两类供应链金融产品,其中面向供应链下游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有四种,包括:先票后货的标准模式、先标后货的担保模式、国内信用证和票据贴现,面向供应链上游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有两种,包括商票保贴和票据贴现两种。

其中先票后货的标准模式业务流程如图1所示:1经销商在银行授予的额度内向银行申请开立承兑汇票;2银行将开立的承兑汇票交给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3核心企业将发货详单发送给银行;4核心企业将货物发送到经销商仓库;5物流公司安排监管员到经销商仓库进行监管;6经销商向银行存入部分赎货保证金;7银行向物流公司下达放货指示;8物流公司通知监管人员放货。先票后货担保提货业务流程如图2所示:1经销商与核心企业签署买卖合同;2经销商向银行存入部分保证金;3银行根据经销商的授信额度向核心企业支付货款;4经销商向银行将剩余保证金补齐;5银行通知核心企业向经销商发货;6经销商在规定期限内还清银行贷款。

图1 先票后货的标准模式

图2 先票后货担保提货业务流程

供应链金融的出现进一步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弥补了物流金融基于存货和应收帐款的局限性。供应链金融主要根据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来授予中小企业融资额度,中小企业可以直接通过授信来融资,对业绩优良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更多的金融支持。

三、互联网金融发展分析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互联网金融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已形成了第三方支付、P2P网络信贷、众筹融资三种典型的互联网金融形态。

(一)第三方支付

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是互联网支付方式中的一种,是我国现有金融支付体系的重要部分。传统的第三方支付业务流程如图3所示:1买卖双方经过洽商,达成交易;2买方付款到第三方支付机构;3卖方发货给买方;4买方向第三方支付机构确认收货;5第三方支付机构在买方确认收货后将货款转至卖方收款帐号,整个交易完成。

图3 第三方支付业务流程图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第三方支付产品也不断的创新,从线上支付发展到移动支付、POS等新型的支付方式,扩张了支付渠道。从本质上讲,第三方支付提供的是一个信用担保服务,它为互相不信任的买卖双方建立了一个过渡性的中间帐号,使交易款实现了可控的停顿。第三方支付建立的先发货后付款的支付流程设计有效的破解了网上支付的难题:一方面解决了商业银行数量众多造成的网上小额支付不方便的问题;另一方面降低了网上交易的欺诈风险,有力的保障了消费者权益,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二)P2P网络信贷

随着拍拍贷、人人贷等网络信贷平台的兴起,国内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并接触这种新兴的金融产品。P2P(peer-to-peer)信贷是信贷业务在互联网时代的崭新形式,资金的提供方和需求方可以跨过银行直接对接。既提高了资金提供者的收益,又减少了资金需求方的贷款流程。

国外发达国家P2P信贷平台从起步到今天已经经历了十多年,在这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P2P信贷平台经历了从投资方与借贷方直接协商利率,今天投资方和借贷方的借贷利率由P2P信贷平台统一制定,投资方和借贷方均不和对方接触,全部业务由P2P信贷平台全程管理。通常P2P信贷业务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潜在的借款方通过网络平台了解相关项目贷款利率,找到合适利率后进行注册和相关申请贷款资料上传;(2)P2P信贷平台对申请贷款项目进行审核并确定最终贷款利率;(3)P2P平台将审核后的融资项目和融资利率向投资者发布,投资者通过项目比选后决定投资项目,并将投资资金注入该项目专属帐户中;(4)P2P信贷平台将汇总后的投资者资金按一定金额分成N份,并按照一定的风险控制策略将资金出借给不同的借款方,当各借款方申请借款金融筹集完之后,P2P信贷平台将与借款方签定相关协议并汇款给借款方;(5)贷款发放后,P2P信贷平台需要定期管理贷方还款并按要求将这笔款项分汇给贷款方,投资者可以根据还款情况继续放贷或者收回资金,(从P2P信贷平台的业务操作流程可以了解,P2P信贷平台采用风险分散策略既可以减少投资者的风险,又可以加强信贷平台自身的风险管控。

P2P信贷平台采用了科学的利率评定体系,在P2P信贷平台中借款方的最终借款利率由借款方项目可行性、信用级别、金额和期限来决定。P2P信贷平台通过与全国各地金融机构联网查询借款方信用记录和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并根据P2P信贷平台内部体系评分,确定最终借贷利率。并根据评分结果将贷款项目分类分布在P2P信贷平台上;供应链金融与金融机构的评级分类方法不一样,P2P网络信贷平台将借款项目分为5级,通过评级可以让投资者了解借款方的资信状况,从而更深层次的把握风险。

(三)众筹融资

众筹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来汇集资金为其他个人或组织发动的某个项目的活动。发起人可以通过互联网介绍自己的项目,投资者可以对发起人的项目进行投资,并可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2005年,众筹网站在美国开始出现,2009年,Kickstarter的出现将众筹带到了大众的视野。2013年以来,众筹模式开始在国内兴起,“点名时间”、“天使汇”等众筹网站纷纷建立起来。

众筹模式的核心是互联网的众筹平台,它将众多的投资者和筹资者通过网络联接起来。大众的投资者通过互联网众筹平台了解筹资项目的相关信息;投资人选定投资项目后,与众筹平台与筹资方签订正式协议并支付资金,银行或金融机构将对投资人资金进行监管,当筹资方项目进展到预定目标时,按照比例将投资人资金转移给筹资人,如果筹资人没有达到协议预定目标,则将投资人资金退还给投资人。众筹平台担任项目的监管方,当筹资项目到期后,筹资方将给予投资方相应的回报,并将项目实施过程及结果反馈给众筹平台。

四、供应链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融合发展

随着供应链金融的飞速发展,国内多家金融机构纷纷开发了基于存货质押融资、基于应收帐款融资等供应链金融产品,但是因为供应链金融在我国起步较晚,传统的供应链金融领域在实践中还存在诸多不便之处,存在操作流程复杂,手续纷繁复杂、成本居高不下、门槛高等问题。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猛烈的冲击了传统的供应链管理领域,在互联网的不断冲击与渗透下,如何结合互联网技术深度整合供应链资源,创新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供应链资源整合的途径之一,同时,借助供应链金融大力发展金融机构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也是金融行业的机遇和挑战。

(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创新的两种模式

互联网供应链金融能全面利用Internet的特点进行产品创新设计,首先,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搜索引擎技术对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标准化的处理,形成连续动态的数据辅助决策系统,依据这个数据对融资风险进行测算,形成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其次,在结算方式方面,互联网金融产品设计中以Internet网上支付为主,完成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金融资产的结算。;第三方面,供应链上资源整合方面,供应链上企业可以利用先进的Internet技术进行业务信息的发布与匹配,金融供需双方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直接协商与交易,信息透明、协商定价,融资效率高。当前互联网金融与供应链金融融合创新以下两种互联网供应链金融模式。

(1)P2P信贷+供应链金融

“P2P+供应链金融”模式,将广大个人投资者的投资需求与有存货融资需求的企业对接起来,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作为战略合作方,通过对供应链上信息的全程监管来降低了当前P2P信贷业务中对贷方经营情况无监管的高风险问题,其中“P2P+先票后货标准模式”业务流程如图4所示:1经销商在P2P机构授予的额度内向P2P机构申请开立承兑汇票;2社会投资者将资金转入P2P机构帐户;3P2P机构将货款交给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4核心企业将发货详单发送给P2P机构;5核心企业将货物发送到经销商仓库;6物流公司安排监管员到经销商仓库进行监管;7经销商向银行存入部分赎货保证金;8P2P机构向物流公司下达放货指示;9物流公司通知监管人员放货。“P2P+先票后货的标准模式”业务流程如图5所示:1经销商与核心企业签署买卖合同;2经销商向P2P机构存入部分保证金;3社会投资者将资金授予P2P机构;4P2P机构根据经销商的额度向核心企业支付货款;5经销商向P2P机构将剩余保证金补齐;6P2P机构通知核心企业向经销商发货;7核心企业向经销商发货;8经销商在规定期限内向P2P机构还清贷款;9P2P机构向投资者回款,完成投资。

图4“P2P+先票后货标准模式”业务流程图

图5“P2P+先票后货的标准模式”业务流程图

(2)线上供应链金融模式

在互联网的不断冲击与渗透下,传统商业银行也在不断顺应形式,创新金融产品,不断加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深发展等国内银行相继推出了存货线上融资、订单融资、应收帐款融资等线上供应链金融产品。

供应链金融业务上线后给予了客户全新的体验,线上供应链金融通过互联网与电商企业深度合作、共享运营数据,从而可以在线为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办理供应链融资服务,全程无纸化处理,大大提高了融资办理速度,降低了融资成本,提高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办理融资服务的体验效果。

供应链金融的互联网化大大的降低了供应链金融业务运作成本,进一步减少了小微企业的融资负担和融资门槛。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出现是为了解决我国大量中小型企业的融资难的困境而产生的,所以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客户中小微型企业占了绝大部分,最终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小额的散单多、频繁的状况。线上供应链金融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这一状况,线上办理供应链金融业务大幅降低了散单的处理成本,从而大大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既提高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功率,也大大提高了金融机构的业务量,达到了双赢的结果。在传统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金融机构要求融资客户必须与核心企业有业务往来,否则只能采用存货质押的方式获得融资。实施线上供应链金融后,金融机构可以根据线上供应链金融平台共享客户的采购、销售、物流和财务信息来为客户量身打造融资服务,提高了供应链金融的服务范围。

(二)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发展趋势

大数据和云计算时代的到来,让互联网再一次猛烈的冲击与渗透着传统的金融机构,国内各家商业银行还没来得及优化调整供应链金融业务,又不得不启动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开始着手布局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与各产业发展紧紧捆绑在一想,潜在的战略意义极大,因而成为各大金融机构的兵家必争之地。

传统金融机构的线上供应链金融运营成本方面有先天优势,相对而言,同样额度的供应链融资业务传统金融机构所需成本仅为非银行机构的十分之一,而且非银行机构还需要解决资金来源的问题,相对而言,这方面传统商业银行有太多优势。但是非银行机构中也有非常有实力的公司,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公司在发展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方面也有具大的自身优势。

银行发展互联网供应链金融业务既可以建立自有的互联网线上融资平台,也可以与非银行的P2P信贷平台合作进行资源整合。我国的商业银行众多,实力有强有弱,对于其中实力雄厚的第一阶层银行机构可以利用自身的客户资源、资金建立自已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对于处于第二阶层的传统商业银行也以通过建立自有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但是业务突破的重点还在于与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共生的发展关系。而处于第三层次的商业银行则不宜建立自有的互联网供应链金融平台,需要通过与非银行型金融机构合作,通过对贷款项目进行深入指导与包装的方式来减少项目的风险,并与第三方的P2P网络信贷平台进行深层次合作,不断创新供应链金融模式,逐步建立竞争优势。

摘要:在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传统的行业正受到猛烈的碰撞和渗透。论文在供应链金融和互联网金融产品业务流程分析的基础上,从互联网金融与供应链金融两者融合创新的视角,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联合创新的问题,为供应链金融进一步完善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1]Koch A.Economic aspects of inventory and receivable financing.Law and Contemporary Problem,1948,13(4)566-578

[2]Guttentag J.Mortgage warehousing.The Journal of Finance.1957,12(04)438-450

[3]Miller R A.Mas consultant's role asset-based financing.The CPA Journal.1982.52:24-29

[4]晏妮娜.考虑信用额度的仓单质押融资模式下供应链金融最优策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9)1674-1680

[5]吴会咏.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企业动态帐单支付模型.管理科学.2014(4)107-110

[6]马佳.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信用风险评价.南开管理评论.200912(4)92-98

[7]谢泗薪.物流企业快速成长的战略杠杆:供应链金融.中国流通经济.2012(1)69-75

[8]张颖.基于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12,20(4)28-31

供应链金融创新研究 篇5

关键词:供应链;核心企业;风险免疫

一、引言

传统的免疫学指能够自我识别,并且排除自身体内其他部分,达到保护机体免受侵害,特别是病毒等病原微生物、细菌。本论文研究的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与人体免疫系统“消灭异己”类似,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旨在建立系统防御体系,抵制风险入侵,确保所建立系统的保密性、完整性、实用性。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具有与生物免疫有很多相似之处,这样为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的风险防范提供了一个自然的研究模板,并且免疫系统在信息加工中表现出了异常检测、容错能力、多样性、动态稳定性、记忆能力、健壮性、可扩展性、以及分布式保护等良好特性,正是当前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系统中所期望得到的,因此可借鉴生物免疫系统的原理进行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研究。

二、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的原理分析

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原理的分析可按免疫算法划分的四个阶段进行,这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抗原识别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初始抗体群生成阶段、第三个阶段是亲和力计算、克隆选择和抗体群更新阶段以及第四个阶段即结束阶段。

第一个阶段,抗原识别阶段。结合供应链金融特征、以往的供应量入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的经验、可能的风险源等,将需要解决的问题即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体系抽象成符合人工免疫系统。抗原识别可以检验风险管理策略的有效性。本阶段是确立供应链金融风险免疫系统的免疫细胞的重要阶段。以后将要解决的风险问题可抽象成抗原,隨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抗原识别和分析越来越困难,风险因素及可能的风险源的多样性和模糊性是其根本原因。

第二个阶段,初始抗体群产生阶段。根据供应链金融管理规划,核心企业主要目标是确认供应链金融实施范围、确定融资企业评价指标、设计风险管理平台等,形成供应链金融实施计划及相关细则,为供应链金融实施形成了基本框架。该过程也是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产生的重要阶段。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实施过程中的部分风险在该阶段亦可以确定下来。同样,对于核心企业供应链金融风险免疫系统的构建而言,该阶段要结合以往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经验,分析可能存在的风险源,制定具有可行性的风险免疫制度。也即形成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免疫的初步抗体群。

第三个阶段,亲和力计算、克隆选择和抗体群更新阶段。根据亲和力的改变结合供应链金融框架随时调整供应链金融的实施行为,保留能促进供应链金融实施的行为,根据实际进行控制和反馈,形成新的抗体群。根据环境发生变异、克隆选择,提高免疫系统对风险的识别和控制能力。该阶段是供应链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系统设计的核心环节,核心企业需要抽调专门人员进行该阶段风险的分析与跟踪,结合以往的风险管理经验和现实环境才能实现较好的免疫效果。

第四个阶段,即项目结束阶段,主要是为后期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开展总结实施经验,提供借鉴。保留免疫信息,总结免疫系统的风险免疫能力,为进一步供应链金融实施继承和风险免疫的完善打下基础,是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三、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实施策略

(一)基于风险管理意识强化的免疫策略

供应链金融实施风险免疫与管理的主体是人,加强供应链金融管理关键在于加强核心企业内部人员风险管理意识,并建立一个具备丰富供应链金融管理经验,熟悉供应链金融各环节的专人负责的。核心企业里人员都要树立强烈的风险意识,形成具有风险意识的企业文化。核心企业应具有风险防范意识,熟悉风险业务运作规则,充分认识到供应链金融所存在的较高的风险性。参与供应链金融的主体应建立完善决策管理机制,切实执行风险管理制度,防范和监控各类风险,提升风险免疫能力。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系统并不是仅仅由风险管理平台构成,应该还包括风险管理意识和风险管理策略。

(二)基于优化管理制度的免疫策略

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金融风险免疫的前提是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是,管理制度也是整个风险免疫机制的纲领。在供应链金融项目中,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薪酬制度、绩效考核制度、日常规范制度、财务制度等。对于供应链金融实施而言,完善的风险监控体系、详细的业务流程、风险管理策略是尤为重要的,核心企业需要建立起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相匹配的管理制度。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参与者和领导者制订供应链金融具体实施计划,建立适应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机构或岗位,并建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管理机制、激励机制、运行机制,实现对核心企业上下游合作企业的强化,并通过完善上下游合作成员而形成健全的供应链金融网络。

(三)基于建立完善的供应链金融管理体系的免疫策略

建立完善的供应链金融管理体系,制定规范的供应链金融实施程序,引导整个供应链金融业务,是非常关键的。在供应链金融业务参与的上下游企业、核心企业及第三方物流企业的相关环节中,为了高效应用各种资源进行供应链金融业务,使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工作得到协调管理和实施,有必要建立供应链金融的组织系统。核心企业需要起到主导供应链金融实施的职能,使供应链金融业的务管理过程得到全面规划和组织。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而言,根据业务流程及其相互关系,核心企业第一要规范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关于供应链金融业务运行流程、合作制度等方面的日常管理规程;第二,使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人员信息沟通顺畅,建立业务沟通和反馈机制;第三,降低风险,建立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平台,全面规划、监测、控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因素,提出风险免疫策略。

(四)基于完善供应链金融管理的信息网络的免疫策略

对于供应链金融业务而言,需要上下游合作企业成员、银行、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企业之间的密集信息沟通,因此,信息交流平台会影响供应链金融业务绩效,在供应链金融实施中,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的最新动态、发展趋势等信息的收集、完善等工作是对当前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调整的基础。对于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供应链金融业务而言,核心企业要加强对融资企业、第三方物流公司和银行的信息交流网络建设,实现信息系统的对接,让参与主体的信息畅通,以保证核心企业对供应链成员进行适当调控。

四、小结

本文基于生物免疫学原理对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的风险控制进行研究,创新性地实现了生物免疫与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的链接,并提出了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风险免疫的实施策略,本研究有利于供应链金融业务在实践中的顺利推行。

参考文献:

1.王以华,吕萍,徐波等.组织免疫研究初探[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6).

2.吕萍,王以华.组织免疫行为和机制研究[J].管理学报,2009(5).

3.吕萍,王以华.基于组织免疫视角的企业适应性研究[J].科研管理,2008(1).

4.Jerne,N.K.Toward a network theory of the immune system[J].Annual Immunology,1974(125).

5.Timmisn,J.Neal,M.A resource limited artificial immune system for data analysis[J].Knowledge- Based Systems,2001(14).

6.Ishida,A.,Shirai,Y.,Kondo,T.,et.al.Immunoid:An Architechure for Behavior Arbitration Based on the Immune Networks.in:IEEE/RSJ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Robots and Systems[R].Osaka,Japan,1996.

7.Tang,Z.,Yamaguchi,T.,K.Tashima,Ishizuka,O.et al. A Multiple valued immune network and its applications[J].IEICE Trans.Fundamentals,1999(6).

8.De Castro,L.N.,Von Zuben,F.J.An Evolutionary Immune Network for Data Clustering.in:IEEE Brazilian Symposium 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R].Rio de Janeiro,Brazil,2000.

供应链金融创新研究 篇6

1 供应链金融的融资优势分析

供应链金融是基于对供应链结构特点及商品交易细节的把握,借助核心企业的信用实力或单笔交易的自偿程度,通过创新性信用组合、互保等方式,全盘考虑上下游各环节风险因素后,对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融资服务。与其他信贷融资方式相比较,供应链金融融资优势体现在:

1.1 大大缓解因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所带来的融资限制

1)供应链金融从新的视角评估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

中小企业因其信用等级普遍较低,可抵押的资产少,财务不健全, 在传统的授信方式下,银行很少考虑为其融资[2]。供应链金融改变了过去银行针对单一企业主体进行信用评估并据此作出授信决策的融资模式,使银行从专注于对中小企业本身的信用风险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核心大企业之间交易的信用风险评估;从关注静态财务数据转向对企业经营的动态跟踪。在考察授信企业资信的同时更强调整条供应链的稳定性、贸易背景的真实性以及授信企业交易对手的资信和实力。从而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好地发现中小企业的核心价值,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获得提升,使得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在该模式中,能够取得在其它方式下难以取得的银行融资。

2)可以较好地缓解银行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首先,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将核心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信用进行捆绑,核心大企业常常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负有连带责任。因此,如果中小企业不能按时偿还银行贷款,影响其在供应链中的信誉度,不利于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贸易合作关系。在这种约束机制的作用下,就会按时偿还银行贷款,从而降低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其次,供应链融资安排贯穿了企业贷款事前、事中和事后的三个监督阶段,要求企业必须将其资金流、物流置于银行的监控之下,使银行能深入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和发展前景,全面、及时地掌握借款人经营状况的变化,从而可以客观又准确地判断企业的信用水平,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错误的信贷决策;最后,物流企业的加入也可以较好地缓解这一矛盾。物流企业对中小企业库存物品的规格型号、质量、原价和净值、销售区域、承销商等情况都非常了解,通过库存管理和配送管理,能够更好地掌握客户信息,降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

3)有效盘活中小企业动产解决抵押不足的问题。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贷款方式仍以固定资产抵押为主,但对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来说,可以用作抵押担保的固定资产非常有限,而同时这些企业拥有的流动资产往往却占企业总资产大约60%比重。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中小企业可以将所交易商品的动产或货权质押予银行,从而取得银行授信支持;也可以依托于实力强的上游供应商的商业信用、通过一定的责任捆绑来取得银行授信支持;还可以依靠其支付能力强的下游买方的信用,通过转让应收账款予银行来取得授信支持。2007年3月16日通过的《物权法》第一次把存货和应收账款纳入可担保资源范围,意味着中国开始进入“动产担保融资”的时代[3],这为供应链融资的渠道进一步向中小企业敞开大门提供了法律保障。

4)为中小企业获得信用担保创造了条件。

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担保机构的贷款担保支持,从而加大了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难度。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链内的企业由于彼此对对方的信誉状况和经营能力非常了解,可以使得中小企业获得链内其他企业的信用担保。

1.2 适应了银行通过产品创新取得发展的要求

1)为银行开发新的客户群体拓展业务空间。

中小企业不管是作为个体还是群体都显示了顽强的生命力。如果能找到好的切入路径和科学分析方法来评估其信用、发现其信用,控制其风险,占企业数99%的中小企业融资市场,将是银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的“蓝海”。供应链金融中,由于银行更关注的是整个供应链交易的风险,因此,对风险的评估不再只是对主体进行评估,而是更多地对交易进行评估,这样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同时也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能够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为银行培养出一大批成长过程中的优质中小客户群,改变银行对大客户依存度过高的现状。

2)为银行创新的金融产品提供销售平台提高赢利能力。

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银行可结合物流业的运营特点,创造出许多金融产品并通过物流市场推向客户,更好地满足企业多样化金融产品需求。如深圳发展银行基于供应链物流的特点,开发了动产及货权质押授信系列业务;基于交易中的赊销方式开发了保理和应收账款融资系列业务;基于票据结算方式,开发了票据融资系列业务以及其他信用捆绑型业务。另外,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产品营销,可以吸引中小企业到融资行开户并办理结算,带动了存款、结算和新兴业务的发展。可见,商业银行通过对供应链运作全过程的资金流、物流中的资源的充分利用,从中可获得广大的创新产品商机,为走出同质化经营,转向差异化经营提供了可能。

3)有效降低银行信贷风险。

与传统授信方式相比,供应链授信风险控制理念、风险控制方式和风险控制重点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4]。真正实现了风险可控前提下的规模与效益共同发展。风险控制理念从主体准入为基础转变为基于供应链管理控制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过程控制。供应链授信不但使贷款具有自偿性,而且使信贷资金的运用限制在可控范围之内,授信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风险控制方式由额度风险控制转化为贸易流程的风险判断与控制。在该模式下,银行更注重企业交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连续性,通过对企业信用记录、交易对手、客户违约成本、银行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的审查,确定企业在贸易过程中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作为其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限定融资期限与贸易周期相匹配,使资金不会被挪用,贷款风险相对较小;风险控制重点将贷前风险控制延伸到对贷款操作环节及单据的控制和判断。供应链授信业务办理过程中要求企业提交全套的合同单据,并且需要在上下游企业的配合下实行资金的封闭运作,从而实现在业务流程的全过程中控制和判断风险。与传统的银行业孤立、片面、静态的授信考察相比,更有效地强化了风险控制能力。

1.3 为供应链上其它企业也赢得更多商机

一方面,提高物流企业竞争力,促进了物流产业的发展。物流企业在抵质押物监管及价值保全、资产变现、市场动态方面具备良好优势。因此,商业银行将一系列与银行业务相关的“物控”环节外包给特定物流企业。通过与银行合作深度参与供应链金融,物流企业创造了新的增长空间,提升了综合价值,稳定和吸引了众多客户。另一方面,链条中的核心企业也可以获得业务和资金管理方面的支持。供应链金融模式不仅可以通过提供优惠的融资安排,将核心大企业的融资转变成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融资,从而实现其低成本甚至零成本融资,降低了核心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优化了其财务结构,而且通过给上下游企业融资,使其有能力增加原材料供应和产成品销售,实际上也就是扩大了核心企业自身的生产和销售。

2 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应用所面临的问题

2.1 缺乏一个完整的信用体系

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落后于经济发展速度,国内很多企业没有建立起完善的信用和资金管理体系,多数商业银行也未能建立起全面、完善的中小企业信息库,没有制定出有效、合理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和企业融资准入标准。因此,银行无法独立完成对供应链所有企业相关数据的调查和分析,从而不能准确了解供应链的整体情况。这将使得银行无法根据供应链成员的决策和经营,调整相应的信用贷款,降低资金的使用风险。

2.2 流动资产评估体系尚未建立

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 ,与物流企业进行合作以流动资产作为抵押 ,大大拓宽了贷款业务的范围 ,并期望降低贷款风险。但由于流动资产的评估体系尚未建立 ,有些存货产品易受时间、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 ,价格随市场需求波动较大 ,对此类流动资产价值进行合理评估的操作难度大 ,并且各种评估方法和标准的不统一也使得存货价值和信贷资金难以一致,由此导致贷款回收的隐性风险非常大。

2.3 物流环境比较复杂和混乱,物流业的发展不够成熟

物流企业在与银行的合作中,除了对贷款后的抵、质押物提供全面的监管服务外,还将为银行提供一系列面向提高抵、质押物授信担保效率的增值服务。因此,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物流业的成熟发展、依靠物流企业的资信实力。而我国目前物流环境的复杂和混乱,运输和仓储的规范缺乏标准,流通中的物权很难得到相应保证。管理规范、实力雄厚的物流公司还非常缺乏,多数物流企业的配运网络还不完善,信息管理系统还比较落后,难以满足物流银行对它的实时监管、快速反应的严格要求。加上目前国内的物流业市场近似处于完全竞争状态,很难保证不会存在少数物流企业在利益的驱使下出现行业道德的缺失。

2.4 供应链金融存在的固有风险是其发展的更大壁垒

供应链金融是一种新型的具有多赢特性的金融业务品种,在具体运作中伴随着资金、货物(商品)、单证(仓单)等的流动,关系到银行、物流企业、客户多方利益,因而在给各方带来诸多好处的同时也存在各种潜在风险。从实际情况和现有业务模式看,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分为两大类:共性风险和特性风险[5]。共性风险是指每种业务模式都涉及到的风险,分为欺诈类风险和业务操作类风险。欺诈类风险主要包括:客户资信(质物合法性)风险、提单风险、内部欺诈风险。业务操作类风险主要包括:质押品种选取风险、市场变动风险、操作失误风险。特性风险主要是指权利质押中的仓单风险和控制存量下限模式中的存量(数量、质量)控制风险。因此,参与各方如何结合风险来源加强相应的风险管理,有效控制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业务能否成功的关键。而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还缺乏一套较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3 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具体策略

3.1 政府牵头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和法制环境

根据目前中小企业融资现状,我国政府在继续完善现有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的同时,有必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培育良好的信用环境。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系统和企业、个人信用登记制度及信用档案,对恶意逃废商业银行债务的企业实施联合制裁,维护商业银行债权。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流动资产评价方法和标准,建立公正、公平的,社会认同的企业流动资产评估公司,逐步完善流动资产评估体系。二是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物权法》虽为商业银行授信业务创造良好法律环境,但《物权法》也存在动产抵押的登记公示方法上规定稍显笼统、动产登记部门多,公示性差等不完善的地方,给商业银行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因此,政府要进一步健全物权法登记的体系,并将陆续出台配套的相关法律法规及部门规章。同时,做好风险管理的执法工作,制定责任追究办法,创造一个公正的法制环境。

3.2 商业银行加快构建较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

1)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以防范信用风险。

银行应事先选择允许开展供应链融资的行业和产品,以贷前的市场准入制为控制供应链信用风险构筑第一道防线。并建立对客户的资料收集制度、资信调查核实制度、资信要案管理制度、信用动态分级制度、合同与结算过程中的信用风险防范制度、信用额度稽核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对客户进行全方位信用管理,形成互动的监管和控制机制。

2)完善内部操作管理规范,防范运营操作风险。

在办理抵质押贷款时,要严格落实统一登记制度,及时到登记机构查询并办理合规、合法的登记,并应组织针对性的现场检查,查实据以融资的资金流或物流的状况、使抵质押物处于银行的有效监控之下。在放款时要求企业出具全套合同单据,其中必须包含可向税务部门查询其真实性的增值税发票,从而使贸易背景难以伪造。另外,银行必须引人专业物流公司或仓储机构对质物进行监管,通过签订监管协议明确各方权利义务。并要求借款人对质物(不管在途或已人库)投保运输险、仓储险或相关险种,并以银行为第一受益人,以确保银行权益。

3)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降低法律风险。

因为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多方主体,质物的所有权在各主体间进行流动,很可能产生所有权纠纷。商业银行要对照《物权法》新规定,修改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在业务开展过程中,重新设计担保合同、借款合同等文本,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在办理融资文件的签定时,必须坚持双人经办的原则,必要时可由常年律师现场签证,落实第一还款来源的权利让渡,切实防范法律风险。

4)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供应链金融是多环节、多通道的一种复杂系统,很容易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预警系统与应急系统,对突发事件的发生要有充分的准备。对于一些偶发但破坏性大的事件,必须预先制定应变措施和相应的工作流程。同时,要建立一整套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当其中一项以上的指标偏离正常水平并超过某一临界值时,必须发出预警信号。在预警系统做出警示后,应急系统应及时对紧急、突发的事件进行处理,以避免给供应链金融带来严重后果。

5)加强供应链金融人才的培养。

供应链融资业务是一项知识面广、操作复杂的业务,对从业人员要求较高,应尽快培养一批熟悉国际金融、国际贸易、法律等知识的复合性人才。一方面,可以引进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抓好全员经营理念的培训、信贷政策制度的培训,尤其是《物权法》和相关法律的培训、财务风险评估培训和贷款贷后管理知识的培训等。通过针对性学习,尽快提高银行业全员整体素质,尤其要尽快提高信贷人员的政策法律水平和业务操作技能,以适应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的要求。

3.3 中小企业要加强自我完善

随着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深入开展,必将为企业的融资开辟一条崭新的道路。但供应链金融的门槛也很高,只能为经营效益突出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便利,大多数中小企业仍被排斥在外。比如广发行在审贷时,一般选取行业市场占有率位于前3位,而且产品畅销、价格稳定、流通性好的生产商合作,同时也考虑企业的财务状况、实力、品牌知名度等方面。所以,中小企业只有不断苦练内功,从供、产、销以及技术、组织、市场等各个方面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才有可能迈进供应链金融的门槛。

摘要:中小企业融资难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和经济发展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何再造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间和谐融资模式,是解决融资瓶颈的关键。供应链金融正是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及融资需求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渠道。本文深入揭示了供应链金融的融资优势及其改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有效性,并针对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开展面临的问题,提出操作性较强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供应链金融,创新

参考文献

[1]陈祥锋,石代伦,朱道立.金融供应链与融通仓服务[J].物流技术,2006(3):93-96.

[2]张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5.

[3]张绍基.基于企业应收账款融资问题的实证分析[N].金融时报,2008-02-18.

[4]李常青,杨金梅.应用供应链理念、发展商业银行授信业务[J].投资研究,2007(3):30-34.

供应链金融创新研究 篇7

供应链金融的发展是伴随着产业链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目前,产业经济的发展已从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转向了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的竞争,企业都在试图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供应链金融就是顺应了这种产业发展趋势,对一个产业供应链中的单个企业或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通过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互利共存、持续发展、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

借助于供应链金融模式,供应链成员(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物流第三方)可以逐步建立长期战略协调关系,在分享巨大利润的同时也改善了传统环境下资源配置的扭曲状态。处于供应链上的上下游配套中小型企业可以借助于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改善其与金融机构的谈判地位,及时获得融资便利;同时,对于参与的金融机构而言,可以改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增强风险控制能力,在扩大和巩固客户群的同时获取更多的派生利润;对于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物流第三方而言,可以强化自身竞争优势,巩固其核心竞争力。

作为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还处于初始阶段,大家对其运行模式还未达成统一意见。对于处于发达地区的江苏金融机构而言,如何把握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根据当地企业特点开发出合适的供应链金融产品、更好地解决当地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图通过调查了解江苏省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的现状,选择更适合江苏省金融机构与企业的服务模式,以促进金融机构更好地为当地企业服务。

二、江苏省供应链金融服务现状

目前,江苏省几乎各大金融机构都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不过具体的业务名称、形式多样各异,无统一的模式可探究。除了仓单质押、保兑仓、融通仓等通用模式之外,其他的金融产品如未来提货权质押融资、担保提货、代理贴现、仓单进出口押汇、应收账款票据化、保理、出口信用保险项下短期融资、打包放款等都可以看做是供应链金融模式的延伸、附件和变形。

从业务产品来看,省内银行提供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主要是基于第三方监管下的商品质押融资业务;从业务区域来看,多集中于苏南、苏中经济较发达地区。目前,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大部分银行将这项产品混同于一般的公司信贷业务,没有按照专业产品特点进行经营;同时,银行内部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专业融资政策、操作办法和风险监控措施;另外,还未建立起特有的服务品牌。

供应链金融为处于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开拓了新的融资渠道。然而,面对一项新的金融服务,融资企业的态度如何?为此,我们针对苏州吴江地区的中小企业设计了一份基于供应链金融认识的融资情况调查表。

在接受调查的88家企业中,有50家企业表示了解仓单质押业务,但是另外38家企业竟然都未曾听说过有这项业务,可见该项业务的市场影响力不大,宣传力度还不够;在对20家已经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企业进行调查时,不少企业表示,该项业务确实给他们带来了融资便利,减少了存货积压,改善了财务状况;但在问及企业在业务办理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时,不少企业表示可供质押的原材料、存货品种太少,不利于仓单质押业务的规模扩大。

在问及剩余68家尚未开展仓单质押业务的原因时,其中28家表示企业自身已经有了方便成熟的融资渠道,如可以向民间借贷、通过小额担保公司、联保等形式向银行贷款,不想改变现有的融资方式,增加额外的交易成本,这与当地较发达的融资渠道有着直接的联系;另外有17家企业表示由于对该项业务还不熟悉,不敢轻易尝试。尽管大部分企业尚未接触仓单质押业务,但在问及他们对供应链金融未来的发展前景时,大部分企业都表示产业链之间的竞争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供应链金融业务适应了这种产业升级态势,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自己在今后也会积极关注的。

三、供应链金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作为一项创新的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在现实中无统一的操作模式和业务经验可供借鉴,银行及物流第三方如何防范和控制风险、中小企业是否能接受该种融资方式、货物质押的法律归属及管理体制等都成为业务开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本文以吴江东方市场交易所开展的仓单质押业务为例,来分析供应链金融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对于银行而言,仓单质押业务存在着一定的潜在风险,包括:

1、质押品的来源和品质风险。

仓单质押是典型的动产与货权质押相结合的融资模式,这就要求银行在选择客户时要谨慎,不仅要考察企业的经营状况,而且要对动产所有权进行严格的确认,只有所有权属于出质人且产权清晰的货物才能出质。同时,在滚动提取质押物时,为了防止企业提好补坏、以次充好导致质押物的质量风险,银行要与物流方进行密切合作,一旦发现质押物质量出现问题,及时沟通,提前收回贷款。

2、质押物的价值波动风险。

由于质押物市场价格的变动,会导致质押对象的价值发生升值或者贬值,从而引起一定的抵押风险。因此在贷款发放之前,要谨慎选择质押动产,选择适用广泛、易于处置、价格涨跌幅度不大、质量稳定的品种;同时确定合理的质押率,设置预警线,针对质押物类型的不同和价值稳定性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质押率上限。借助于交易所的信息平台,密切关注市场价格的波动,及时跟踪市场信息,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提前预警,当质押率上升到预警线时,应要求融资企业增加质押物或保证金,保障贷款资金的安全。

3、第三方物流的道德风险。

银行业务的开展依赖于物流方提供的质押物验收、价值评估与监管。为了防范物流方与融资企业相勾结,银行在选定物流方时,应选择管理规范、声誉良好的物流仓储公司,以合同、协议等明确其保管和监督的责任,同时要定期现场检查,防范道德风险。

4、金融服务的市场需求风险。

由于供应链金融业务是一种金融创新业务,银行对进行融资贷款的质押物要求比较高,一般仅限于存货和原材料,而且对质押物的规格、质量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部分企业的利用该项金融服务进行融资的愿望。另外,在仓单质押业务中,需要融资企业将质押物存放在指定仓库中,进出均需办理手续,并要经第三方物流企业评估质押物价值之后,银行才同意是否贷款,相对于传统的信贷业务,手续较繁琐,拖延的时间比较长,影响了企业开展这项业务的需求。

因此,这就要求银行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在维护现有客户关系的同时,要加大供应链金融的宣传力度,进一步简化贷款手续,适当降低融资费用,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品牌,扩大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市场影响力度,让更多的融资企业早日加入到供应链金融业务中来,真正感受到仓单质押业务带来的优惠。

当然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在供应链金融业务环节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拓展其企业服务领域的同时,也对物流公司的仓储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因此,要积极改善仓储设备,提升配套的服务质量,及时做好质押物的仓库管理工作;为了防止在滚动提取质押物时企业提好补坏、以次充好导致质押物的质量风险,严格执行出入库制度,保证质押物的数量和质量安全。

同时,为了增加仓单质押业务对中小企业的吸引力,扩大市场影响,第三方物流企业应提高工作效率,在保证货物安全的情况下,简化质押物的出入库手续流程。另外,要及时对货物价格跟踪检测,一旦发现市场价格大幅波动,要及时与银行、质押方联系;正确引导中小企业关注上游原材料的价格变化趋势,适当引入中远期交易行为,为企业成本锁定、套期保值等提供有力的操作工具。

四、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创新模式探究

供应链金融区别于传统的信贷业务主要在于引入物流第三方,将单个企业的信用资质放宽到整个产业链上下游来考虑,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但是从目前看来,众多学者对于开展供应链金融模式第三方的研究仅限于物流企业,但在分析苏州盛泽地区的东方丝绸市场开展的仓单质押业务后发现,相对于物流企业,专业市场有着更为独特的优势。

不同于一般的物流企业,专业市场不仅负责对质押物进行运输监管,而且利用自身具有的信息优势,提供行业价格指数,为预测质押物价格波动提供很好的工具。以盛泽的东方丝绸交易所开展的供应链金融来说,交易所身处全国最大的纺织品集散地和纺织行业信息采集发布基地,牢牢掌握着纺织品行业的产品市场销售、质量检测和价格波动趋势,并根据掌握的信息,编制了中国·盛泽丝绸化纤指数,被视为纺织行业的“风向标”“晴雨表”,加强了其对纺织行业的信息引导。这为其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提供仓单业务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同时,以苏州为例,在该地区已经形成了几个成熟的专业市场,如苏州在相城蠡口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家具市场、常熟的服装市场、吴江盛泽的纺织市场等等,往往在这些专业市场周边聚集着大量的配套中小企业,它们经常会与上下游企业形成预收款、应收款等,急需融资便利。作为专业市场,不仅能以专业的眼光评价货物内在质量优劣,而且能时刻掌握商品的价格变化,形成合理正确的价格走势预测。因此,若是基于这些专业市场为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不仅能很好地控制风险,而且给配套企业提供了融资便利,盘活资金同时能进一步推动专业市场的繁荣发展,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摘要:作为一种创新的金融服务模式,供应链金融不仅改善了供应链中的资金流,而且整合了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商流、信息流等多种资源,打破了传统的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使得企业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更为公平合理,也为金融机构拓宽了业务渠道,形成了供应商、物流商、采购商、金融机构等“多方共赢”的新局面。文章在回顾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江苏省的服务现状进行描述分析,针对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同时提出了供应链金融未来发展的创新模式。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金融机构,物流第三方,专业市场模式

参考文献

[1]、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年1月版;

[2]、李国青,《供应链金融在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中的应用研究》,特区经济,2010年1月刊;

[3]、龚纪纲,《物流金融业务模式研究:以中国台湾企业成功经验为例》,物流技术,2010年第29卷第1期;

[4]、孙建勇、赵道政、何龙飞,《供应链金融模式研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9月第19卷第5期;

供应链金融创新风险控制探讨 篇8

目前,供应链金融的概念有几类说法,尚无一致意见。本文综合不同文献的看法,将供应链金融的概念界定为:从供应链管理的视角,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中小企业等合作的方式,将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根据具体情况设计方案,由金融机构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将资金有效、灵活地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的一种融资解决方案。供应链金融经过发展,遇到了一些障碍,迫切需要进行创新。供应链金融创新的理论依据是以最有效率的方案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资金约束问题,不仅仅是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业务变革,而是在供应链管理中,以实现对供应链管理效果的最优化为目标,大力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发挥其巨大作用。在目前的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实践中,形成了两种主要模式:一是基于传统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模式;二是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3PL)创新出来的应收账款、应付账款和融通仓等供应链融资模式。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该模式比结构性贸易融资模式创新了一步。

二、供应链金融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创新空间有限

目前供应链金融主要是通过银行间接融资,而银行实施供应链金融业务是基于供应链条上核心大企业的信用担保而给链条上的中小企业资金支持的,但能够进入这种链条的且符合银行要求的中小企业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业务创新空间有限。所以有必要把中小企业同大企业业务区别开来,为其提供定制化的融资服务和针对性的融资解决方案。

(二)模式创新缺乏动力

前文提到的两种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虽然解决了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中的许多问题,但是这两种业务需要银行从事一些非日常业务与非专业范畴的工作,使银行失去动力。即便采用第二种模式,目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3PL)也很难让银行省心。并且,目前流行的供应链融资模式的新收益不会太多,可以说是“费力不讨好”。为此,需要加大银行业务创新,改革目前的管理体制、业务流程和盈利模式,使银行的收益跟付出对等,促使银行大力拓展全面的供应链融资业务。另外,可将第三方物流企业打造为第三方综合物流金融中介公司,能够提供集物流、信息、商务和资金服务为一体的供应链服务,联系银行和生产、供应、销售之间的融资职能。

(三)技术创新亟待解决

目前,我国网络信息技术相对供应链金融创新的要求已经显得相对滞后,如供应链管理数据库等难以实现需要的功能,对企业的经营状况等无法做到实时监控,也难以提供各方面查询和防意外功能。随着物联网的兴起,现在较为可行的解决思路是依托物联网将产、供、销连接起来,构建完整的供应链信息系统,为供应链金融创新整合技术资源,提供技术支撑。

(四)组织创新急待突破

目前的供应链融资组织形式主要由银行和核心集团性企业为主体。对于银行来说,风险控制的要求更高了。首先,供应链融资比传统的贸易融资风险更大。供应链融资不仅看重供需双方企业的信用状况和贸易的真实背景,而且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潜在的风险都要加以识别与控制;其次,作为抵押的存货等中间产品,市场价值难以评估。致使金融资源向核心集团性企业积聚,随之风险也更加聚集,极容易导致大企业经营困难,进而殃及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形成系统性风险。所以,目前的组织形式需要进行突破。对银行来说,可以对供应链金融业务实行事业部制,将供应链金融业务整体或部分外包,同时加强全面的风险管理。

(五)制度创新势在必行

制度是供应链金融创新的基础。我国银行的分业经营体制,导致其难以为供应链管理提供全方位融资服务,大多仅能围绕大企业开展业务,广大中小企业被拒之门外。而我国法律对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的业务权限有严格控制,物流公司也受到限制,不能通过以自有资金作为企业垫付款的方式来融通资金,使得无论哪一种供应链金融模式都难以行得通。所以,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争取实现银行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允许诸如第三方综合物流金融服务公司的存在,且允许银行把非核心业务外包给这样的公司,逐步形成这样的中介行业,要实现这个目的,最主要的是法律法规等的修订。

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主要在间接融资范围内,很少有通过供应链金融手段实现直接融资的情况发生。可以考虑通过供应链金融方式,由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通过上市进行直接融资,对融到的资金用途进行限定,通过一系列的合同设定,分配给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也可以考虑采用联合发债的方式,组成发债联盟,在债券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然后将融到的资金按约定分配给中小企业。这其中,核心企业的作用非常巨大,国家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也是重要因素。本文认为,通过供应链金融进行直接融资,是未来可以考虑的创新方向。

三、供应链金融创新风险分析

(一)来自银行的风险

银行在目前的供应链金融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银行的传统业务主要针对单个企业,面临的主要是单个企业的财务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银行将注意力放在整个供应链上,将单个企业放在整个供应链中考察,从整个产业链角度进行综合授信面临的是产业链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法律政策风险、行为风险等。银行自身是供应链金融的主要设计者,可能存在各种设计失误,如授信额度过大、合同签署不当、风险敞口过大、流程设计过于复杂等。另外,银行内部人员作弊、欺诈等行为、能力不匹配、操纵失误给等也会给银行带来风险。

(二)来自其他参与主体的风险

一是来自供应链上企业的风险。供应链上核心企业信用风险的放大,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巨大。目前,国内企业还没有很强的供应链意识,也没有足够的利益驱动,即使开展供应链金融也大多没有对供应链上的中小企业实行标准管理,尤其中小企业很可能财务状况更不佳。二是来自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风险。第三方物流企业目前还不成熟,其本身的运作也存在风险。

(三)来自法律与政策方面的风险

从立法的角度看,法律不可能面面俱到,我国法制也存在不健全的弱点。如对哪些资产可以作为质押物等未作规定,也未明确质押物的清偿顺序。从司法的角度看,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纠纷,会增加供应链金融的成本,而且不是每条法律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能得到落实,尤其是在我国法制不健全的大背景下。

(四)来自信息传递失真的风险

供应链上企业之间存在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前两者在传递的过程中基本能保持原貌,而由于信息的特殊性,以及牛鞭效应的存在,信息会失真。如有的企业在面临选择时会过于注重或者只管自己的利益,这样甚至会伤害到别的企业的利益。供应链系统越复杂,参与方越多,参与人员越多信息失真现象会越来越严重。信息失真可能使供应链上企业错误决策,也可能影响商业银行的判断,给供应链金融活动带来风险。

(五)来自中介机构的风险

“有人的地方就有纷争”,更何况是跟金钱打交道的供应链金融领域。供应链金融免不了要有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机构等的参与,其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对供应链金融开展有重要意义。如果采用供应链金融手段进行直接融资,由于参与方众多,市场风险更大,没有经验可以借鉴,风险将更加难以控制。

四、供应链金融创新风险控制

(一)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好的法律环境能对供应链金融的主要主体商业银行等的权利进行保护,为其业务开展提供保障。由于供应链金融发展时间尚短,相关法律还不完善,故需在立法上进行改变,如改变《物权法》在动产抵押方面规定有些笼统、公示性差和登记部门多等不足,并陆续出台配套法律法规。在司法上严格执行,尤其做好风险管理法规的落实,追究违规人员的责任,创造公正的法制环境。另外,应辅以行规、道德教育和其他综合措施等手段弥补法律的缺陷。

(二)充分发挥银行的作用

银行作为目前供应链金融的最重要参与主体和资金提供者,其应发挥更大作用。首先,要强化业务开展过程中的内控机制建设。对内部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创新过程中做好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严禁有章不循、执纪不严等失控行为的发生。其次,银行应加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掌握整个供应链的运作状态,在不同的个体、组织和要素之间寻求到整合的机会和综合效益,然后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和专业能力参与到供应链金融的设计和组织中,实现最大效益。再次,银行要能正确评价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通过风险分析,把优质的中小企业纳入供应链金融企业行列,拒绝风险大中小企业参与,并且要持续跟踪,及时发现风险,对中小企业建立优胜劣汰的长效机制。最后,要打造供应链金融操作平台。按地区、城市等对供应链金融的集中操作平台进行分层次设置,以保证供应链金融产品的规范性和标准化,尽快获取规模效益。另外,银行应提升供应链金融专业能力。由于这项业务还比较新,行业和公司跨度大,对动产及货权质押的测控也比较困难,而且在供应链融资创新中可能存在契约设计漏洞等问题,这都会加大借款人对风险进行判断的难度,所以,银行应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提高供应链金融的专业运作能力。

(三)跟踪评价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

除了商业银行,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在现行供应链金融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经营状况对供应链金融成败生死攸关。所以银行应对其财务状况、核心竞争力、市占率、客户满意度和人力资源等进行跟踪调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另外,应帮助核心企业把供应链上的不合格中小企业及时剔除,做到尽可能早地发现风险,尽可能地降低风险。

(四)保证信息流流畅、真实传递

首先,各主体要注重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失真而带来的错误判断,为此要做到时刻关注市场风云变幻,及时掌握各种质押物等的市场价值数据,实时更新决策。其次,要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本部分第一点中谈到政府在法律环境建设中的作用,而在这里,本文认为政府可以出面构建统一的供应链金融信息平台,将工商、税务、海关等相关部门登记的信息,有选择地共享给商业银行等主体。第三方物流企业也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把掌握的信息及时与商业银行等主体进行沟通。这样可以减少信息传递中的失误,也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

(五)建立应急处理机制

突发事件在多环节、多通道的供应链这个复杂系统中很容易发生,而且其杀伤力极大。为此要建立预警及应急系统,设定指标临界值,当预警系统中某项指标达到预警标准时,立即启动应急系统,按照预先制定好的应变措施和工作流程对紧急、突发的事件进行及时处理。

(六)加强供应链金融创新文化建设

供应链金融创新研究 篇9

一、农业供应链金融的理论内涵与运行模式解析

农业供应链金融是农业产业供应链理论与供应链金融理论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服务于整个农业生产、流通环节的新型金融服务模式。对农业供应链金融理论内涵的理解需要从农业产业供应链与供应链金融两个维度把握。根据物质有无生物属性将农业产业供应链划分为涉农供应链和工业连接型供应链。这种划分方式对整个供应链的运营及物流管理都产生了根本的影响, 但农业供应链的概念如同供应链的概念一样, 至今尚未在理论界得到统一。一般认为, 农业价值链、涉农供应链、农产品供应链及农业物流网络等概念相同, 可统称为农业供应链;它包含农业生产的产前采购环节、农副业的种植和养殖环节、农产品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及最终消费环节等;涉及所有组织和个人的网络结构, 即从“种子到餐桌”的过程。现代农业在经营上以市场经济为导向, 以利益机制为联结,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 实行产销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是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 对整条链起主要的组织管理和控制作用, 龙头企业主导整个供应链对市场需求变化进行反应, 也是链中利益分配的主导者。农业产业加工后进入流通环节, 进入方式有经销商直接采购、批发中心集中交易、物流中心配送等方式。物流的方向是自上游到下游, 而资金流向则是相反, 由最下游的消费者到最上游的农户, 最终消费者是供应链资金流的最终来源。现代农业要求“物商分离”, 由第三方物流企业 (3PL) 来执行产品由分散到集中、再配送到销售终端的过程。3PL专业化物流服务可使物流成本和服务水平达到最佳平衡。

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专业领域, 它构架于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基础之上, 利用对物流—资金流的控制, 以及面向授信自偿性来隔离借款人的信用风险。供应链金融运行框架很简单, 即银行向自己的公司大客户提供融资、理财服务和其他结算, 同时向这些大客户的供应商提供贷款及时收达的便利, 或者向其分销商提供预付款代付及存货融资服务。传统农业具有产业化程度低、行业集中度低、作业地点分散、交易不集中 (现金交易为主) 、物流自营等特点, 难以达到供应链金融的应用条件。通过农业产业化建立农业生产前、中、后各个时期的紧密联系, 形成比较完整的、有机衔接的产业链条, 以及组织化程度高, 相对稳定、高效的农产品销售和加工转化渠道。大型的加工企业、经销企业及具有规模效应的物流中心成为供应链的龙头企业, 为供应链金融的应用创造了条件。

二、云南省农业供应链金融体系的构建

农业供应链金融运行模式将各主体进行协调整合的组织机构及为各主体提供信用担保的担保机构处于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的中心位置, 对于维持整个体系稳定与正常运转具有关键作用。因此, 担保机构的选择与设计是构建整个供应链金融体系的核心环节。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中国特色的以农业产业发展需求而产生的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界定了其法律组织属性, 其发展承载着云南农业产业发展的前景。作为供应链源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后将从供应链层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和质量发展, 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不仅牵涉着三农生产和消费循环, 而且决定农业产业发展的前景。在传统的“公司+农户”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模式中, 金融服务不能很好地开展, 必要的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从农业产业链的本质上来说, 创新和发展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础的金融业务、有效填补其中的金融空白将是农业发展的切实可行之路。

云南省供销合作社历史上以联系农村和城镇物资供应的方式, 承担农业流通体系和农村农业发展的重任, 目前以重构农村流通体系 (生产资料、农特产品、其他农业流通) 为主要发展模式。该模式是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和工业化时代中, 以“两社一会” (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协会) 为基础, 以“打造一个龙头, 建设两个体系”为目标, 以重构农村流通体系为重点, 建立综合广泛而有效的农村供应链和销售链系统并以此供销合作系统为基础构建全方位的农业促进服务体系。

具体来说, 就是以云南省供销合作社为核心, 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供销的环节中通过贸易融资形式形成金融服务支持。通过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二元模式, 由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金融服务的直接承载主体, 直接对接金融服务, 通过供销合作社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必要的信用担保、资产抵押, 从而实现农业供应链环节的金融服务支持, 这种金融服务模式也可以称为供销合作金融。它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机构凭借供销合作社为农产品生产方提供低息、可靠、必要的金融服务;二是投入品供应商、贸易商或加工商以实物或现金的形式通过供销合作社向农产品生产者提供贸易信贷;三是订单农业中的龙头企业通过供销合作社向农户提供贸易信贷;四是农产品生产者通过供销合作社向农产品购买者以赊销的形式提供贸易信贷。

由于供销合作金融处于整个农业产业供应链的中间环节, 即“农户—农村合作组织—加工企业”或“农户—农村合作组织—终端市场”环节, 为供应链上下游环节提供金融服务支持, 它是在原有“农户—加工企业”或“农户—终端市场”环节基础上演变发展而来, 其基础和微观对象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业组织方式, 其主体宏观对象就是供销合作社的引导组织方式。因此, 构建农业供应链金融体系首先需要构建以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及信用担保机构共同参与的农产品供给金融服务机制。以供销合作社为核心, 通过掌握各个专业合作社的资信水平、农产品生产状况等相关因素, 向与之合作的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 由农业价值链上各大流通环节参与方或金融机构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支持, 保证农业生产环节顺利实施。对于金融机构, 不仅需要考察直接融资者的能力, 而且要从整体上整合所有主体的竞争力及风险, 为产业链量身定做合适的融资产品。

三、云南省供销合作金融的政策创新

按照《中国银监会农业部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 (银监发[2009]1号) 文件要求, 将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纳入农村信用评定的范围,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 采取“宜户则户、宜社则社”的办法,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成员进行综合授信, 实现“集中授信、随用随贷、柜台办理、余额控制”, 做到一次申请、集中授信、循环使用的金融服务。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 银监会、农业部已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了一个可以接受融资的主体, 并且还要对此进行大力扶持。也就是说, 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完全具备了接受农业融资服务的微观主体。

云南省供销合作社作为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直接管理机构, 囊括了云南全省的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社, 同时也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接受农业融资服务的宏观主体。因此, 云南省供销合作社是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产品供应链金融层面的发展主体, 也是发展延续云南流通金融体系的核心要素, 是实施各项金融功能发展要求的必要载体。

依托于云南省供销社成立的云南千社千品经贸股份有限公司, 其宗旨是利用云南省乃至全国供销社系统的网络优势, 服务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 积极争取国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等重大项目对云南的支持, 逐步把公司建设成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服务平台和农特产品的现代物流中心, 使全省的农特产品快速进入全国物流体系, 减少流通环节, 降低流通成本, 切实助农增收。关于建立和引导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云南特色三农金融服务体系, 需要做以下的政策创新。

第一, 围绕着云南省供销合作社, 通过云南千社千品股份有限公司构建服务于农业专业合作社、以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作为产品的投融资担保公司。强化政策扶持力度, 实现政府引导基金对于农村金融流通环节的必要支持, 为进一步推进农业流通金融市场化起到引导和带动作用。通过成立担保机构的方式破解农村农产品供给环节的难题, 改善环节融资单一化、无序化、高利息化的金融现状。

第二, 云南省供销合作社及云南千社千品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投融资担保公司发起人, 利用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现有资产, 包括土地、资金、房产等, 同时结合云南千社千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现金资产对投融资担保公司进行引导和带动, 利用云南省供销合作社的国有政府背景接纳和引导社会资金注入, 构建以云南省供销合作社和云南千社千品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以农业担保业务为主线、服务于“三农”的投融资担保公司。

第三, 利用投融资担保公司的平台, 依托农业担保业务, 盘活云南省供销社投入公司的资产, 将各类存量资产变为流动资产并根据金融产品的特性, 不断放大存量资产杠杆。

第四, 以农产品供应链金融作为产品的投融资担保公司的构建将充分发挥资金的两级融资杠杆功能。第一级杠杆是政策引导资金引致省供销社的盘活社有资产变成可融资资源, 第二级杠杆是第一级杠杆后带动的整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融资支持规模, 切实做到金融服务深入基层, 金融创新服务基层、金融资本回馈基层的金融创新服务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1]陈贺.基于供应链视角的农业产业链融资分析[J].农村金融研究, 2011 (07) .

[2]程杨娟.农业供应链金融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 2012.

[3]胡国晖, 郑萌.农业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及收益分配探讨[J].农村经济, 2013 (05) .

[4]胡跃飞, 黄少卿.供应链金融:背景、创新与概念界定[J].金融研究, 2009 (08) .

[5]深圳发展银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供应链金融”课题组.供应链金融:新经济下的新金融[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9.

[6]王宇波, 马士华.我国农业产化进程中供应链管理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 2004 (11) .

[7]徐晔, 孟亚君.国外农业产业链管理运作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农业经济, 2007 (04) .

供应链金融创新研究 篇10

摘 要:供应链金融业务开发最直接和常规的切入点就是核心企业,这也是国际银行业的一般做法,本文从银行开展业务的角度,研究了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企业选择问题,并将层次分析法运用到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选择中。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层次分析法

1.引言

截止目前,我國拥有中小企业数量已达4200多万户,占我国企业总数的99.8%;我国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中有占GDP得58%的份额是由中小企业生产的,吸纳全国就业量的75%。十八大以来,我国政府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的一是稳定经济增长,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深化改革;二是增加社会就业,保持社会稳定。中小企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的巨大贡献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由于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等原因,融资难、融资贵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在我国,中小企业在寻求融资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规模有限,融资方式受限,因此融资渠道单一。;二是融资成本高,由于中小企业天生的高风险,想要获得资金支持,资金方一般都会提高贷款利率;三是企业抵押物少不能满足一般贷款的要求。供应链融资业务使得银行在开展融资业务时,从整体信用过渡到局部信用,进而过渡到核心企业的信用上来,从而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问题,使得中小企业融资相反对传统融资方式变得更加容易,供应链金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突出,并表现出规模经济。

2.供应链金融概述

关于供应链金融目前学术界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研究的角度是从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角度,因此供应链金融的定义可为,通过对某核心企业上下游的整个链条进行考察,基于核心企业对整条供应链的协调能力,和核心大企业自身的信用情况,为核心企业周围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从供应链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角度来看,目前对供应链管理中缺乏对资金流的管理,核心大企业在现实中对供应链的管理重点在物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如果将供应链中对资金流的管理增加进来,为供应链上的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使得整条供应链的资金流充裕,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增强。

3.供应链金融中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

使得整个供应链的所有企业资金流宽裕,像润滑剂一样激活了整个供应链链条的运转。银行通过对核心企业的授信解决了中小企业信用等级不高的问题,使得银行由传统的考察中小企业的信用到考察应收账款质量的局部信用,再到考察核心企业的信用,实现了信用主体的转变,围绕一家核心企业,从供应链源头出发,到制成中间产品,再到加工成为最终产品,最后卖到消费者手中,将整条供应链中的所有参与着连成一体,全方位地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因此,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核心企业的选择在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中的重要性显得极其重要。

4.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的选择

4.1核心企业的定义

供应链中某一成员的节点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其该条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具有很强的管理协调能力,则把该企业看成该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供应链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关键中心,是供应链中集物流周转,信息交换,资金周转于一体的中心,在供应链竞争中,核心企业承担供应链组织者和管理者的职能。

4.2层次分析法概述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

4.3评价指标的选择

笔者以为对供应链金融核心企业的选择应从核心企业的偿债能力、核心企业的营运能力、核心企业的盈利能力、核心企业的创新能力、核心企业的成长潜力、核心企业的基本素质、和信用记录这7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

4.4基本步骤

4.4.1建立判断矩阵

构造成对比较阵

从层次结构模型的第2层开始,对于从属于(或影响)上一层每个因素的同一层诸因素,用成对比较法和1—9比较尺度构造成对比较阵,直到最下层,其形式如下:

B=b11…b1nbn1…bnn或者B=(bij),I,j=1,2,…,n

据前面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组织10位专家针对上市主板中的5家公司由他们根据经验判断确定各指标系中标度对应情况,填写各指标的标度值,并依据10位专家的建议建立核心企业统一的判断矩阵。并依据该判断矩阵求出黑心企业评价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1) 计算信用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和一致性检验,见表1。

(2)组织专家为核心企业各指标进行打分

根上市公司的年报中关于公司在背景情况、财务报表和其他信用评价情况,召评价专家依据现有资料情况该企业实际情况由他们根据经验和指标层指标实际比率给企业的情况评分。

(3)计算核心企业的综合得分,根据专家的初始得分结果,结合指标权重,计算各指标合成得分,并将评分结果汇总,见表2。

5.结论

依据本文构建的供应链融资模式的核心企业选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核心大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计算得分并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的指标体系下,该公司资金、资产质量尚可,各项指标处于中上等水平,经营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不确定性因素对其经营与发展的影响很小,银行可以考虑为其提供信贷支持。因此,该核心企业可以作为银行重点开展业务发展的对象。

(作者单位: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20001947SY1438)

参考文献:

[1] 周学农.供应链金融管理[J].系统工程,20l0,(8)85一88.

[2] 陈晓红,陈建中.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 李存金,侯光明.管理博弈论[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供应链金融创新研究 篇11

一、供应链金融的实质是以供应链管理企业为融资平台

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从只针对单一企业主体进行信用评估, 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的信用风险评估, 据此将大额融资提供给供应链管理企业, 再由其向链条内各企业提供所需额度的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始于20世纪80年代, 是伴随着企业寻求成本最小化和全球性业务外包而诞生的供应链管理概念。外包活动导致的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问题, 以及部分节点资金流瓶颈带来的“木桶短板”效应, 实际上部分抵消了分工带来的效率优势和接包企业劳动力“成本洼地”所带来的最终成本节约。由此, 供应链企业开始了对财务供应链管理的价值发现过程。商业银行为适应这一需求, 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 开展综合授信, 把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 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由此形成了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体系的机构参与者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产业链上的运营商, 包括供应商、生产和批发零售商等, 一类是为产业链提供服务的服务商, 如供应链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企业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组织起来, 集约进行产品的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它类似于提供原材料采购、工厂选择、生产安排、办理出口批文等多元服务的“大超市”, 是一种整合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一站式商业服务供给方。传统的供应链金融大都关注前者, 围绕一家核心运营商, 通过考察这一大企业的信用和利益相关方的业务合同, 来同时对供应链上的N个企业进行融资。但当前以供应链管理企业为平台的新型供应链融资模式正成为后起之秀, 它为供应链上的各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一条新的战略捷径。

二、供应链金融快速发展的优势

供应链管理企业是供应链融资的最佳切入点。它改变传统视角, 以“服务商——服务商”的运营模式取代以核心企业为融资平台的“运营商——服务商”模式。商业银行可通过各种具体金融服务产品的综合运用, 以供应链管理企业为核心, 为作为产业链节点的不同行业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实现供应链管理企业、中小企业、银行三者的共赢。

(一) 供应链管理企业:做大利润蛋糕, 占领价值高点

所有供应链环节中, 通关、金融、物流的费用约占到整体货值的30%~50%, 有巨大的利润空间。但随着竞争的激烈化和操作的标准化, 物流及通关环节利润日渐微薄。相较而言, 融资环节属高端服务业的定位, 决定了其将日渐成为供应链管理企业利润的主要来源之一。

(二) 中小企业:依赖资金支持, 扩展业务规模

供应链金融为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受规模限制, 中小企业风险高, 利润低, 如果没有有效的工具为金融机构控制风险和成本, 国家鼓励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倾斜的措施就难以真正落实到中小企业身上。即便银根放松, 中小企业也很难获得银行的贷款。

供应链金融为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提供了有效的信用保障。国际贸易中已有的成熟贸易金融产品, 如信用支付 (L/C、O/A) 金融保险、保理业务、远期外汇合约等业务均有门槛要求, 小企业无法独立获得。统计显示目前约90%的小企业由于担心风险, 不接受海外信用支付, 只能接受款到发货的传统交易方式, 大幅度压低了中国产品的价格, 甚至导致订单流失。

供应链金融为中小企业资金管理提供了专业化服务。中小企业对于国际结算、汇率风险、应收账款风险等交易中存在的风险, 缺少系统化、专业化的管理, 造成出口企业出现大量坏账, 企业急需能够提供基于供应链服务的金融服务企业。

(三) 商业银行:规避监控风险, 完善金融服务

中小企业的单笔融资交易金额小, 总体市场大, 但由于我国现有信用征集和评价体系建设滞后, 银行在现有的条件下很难为这些企业提供完备的金融服务。而供应链管理企业融资平台的出现, 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风险系数, 也给予了银行共享蛋糕的机会。供应链管理企业具有银行所不具备的风险把控能力, 比银行更熟悉产品的整个供应环节, 所以它比银行更具发现行业、客户和产品价值的眼光。供应链管理企业立足于选择正确的客户, 加之严密的业务控制流程和强有力的执行团队, 在整个供应链过程中能够发挥高效的风险预防和控制能力。

三、供应链金融实现融资功能的方式

理论上讲, 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实质上是银行通过供应链平台控制中小企业, 实现小额贷款的风险控制。某种程度上可以说, 供应链管理企业成为银行产品销售的渠道商, 或者说银行成为物流企业向客户提供金融增值服务的附属机构。该模式约束下的银行与供应链客户的关系中, 供应链管理企业不仅代表银行管理和控制抵质押物, 还对受信企业的经营活动实施某种程度的现场掌控, 并在应急处理中扮演重要角色。具体而言, 即是供应链管理企业通过融资平台的打造, 以基准利率从银行打包拿到大额贷款, 在实现风险控制的前提下, 以2~2.5倍的利率为中小制造企业融资或垫资。例如在进口过程中, 进口企业负责与国外客户签约, 供应链企业可提前为进口企业对外付汇, 并收取一定利息, 待货到后, 进口企业向供应链企业付款后提货。出口中, 出口企业发货后, 供应链企业向出口企业提前支付货款, 再与国外进口商结算。这一业务可以减低进口企业付款压力, 加快出口企业收款周期 (如图4) 。

从国际经验看, 日本综合商社是供应链管理企业打造融资平台的典型代表。综合商社借助其与商业银行的特殊关系, 为资金困难的中小企业提供短期贷款、项目融资担保等融资支持, 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提供融资已成为其控制生产企业, 从而掌控整个供应量, 促进贸易顺利进行的重要手段之一。

从国内实践看, 广东一些供应链管理企业对供应链金融进行了有益探索。如深圳怡亚通公司专门成立了宇商小额贷款公司, 为企业提供专业完善的供应链资金配套服务。年富公司凭借自身的实力以及资金筹措和运作能力, 运用金融工具, 帮助客户盘活资金流、减少资金占用、提高资金周转率和资金安全, 资金周转率能达到每月1.5次。一达通公司2010年为1 000家企业提供免抵押贸易融资1 600多笔, 共2.7亿人民币, 2011年该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贸易融资超过4亿人民币。

四、供应链金融的制约因素和政策建议

作为一种新兴的融资渠道, 供应链金融创造性地发挥了资金融通的功能, 但它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供应链企业的金融功能尚未有准确界定。人民银行、银监会等机构尚未对供应链管理企业融资出台专门性政策规范, 业务发展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另外, 银行授信额度制约供应链管理企业发展。部分供应链企业有贷款额度却拿不到钱, 按照目前政策, 企业上市筹资用途只能扩大生产、建工厂、添设备, 不能用于发掘产品销售渠道、推广品牌, 这成为供应链企业的最大融资瓶颈。我们需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高度, 从外贸转型升级的角度, 开展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 制定支持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政策。

(一) 完善公共服务, 为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外部条件

供应链金融需要发达便捷的商务信息、商检、口岸、海关、代收付、资金清算、物流配送、仓储等公共服务。将供应链金融作为外贸转型升级的融资平台, 适用现行鼓励外贸企业转型升级政策, 再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金融扶持政策, 把外贸融资发展的具体工作交给市场主体落实。

(二) 把供应链管理作为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融合的突破口

供应链管理企业涵盖产品设计、生产、物流、通关等产品价值链各个环节, 目前供应链金融是其业务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很多环节是外包的。建议将符合条件的供应链企业纳入金融服务外包政策支持体系, 享受与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企业同等待遇。

(三) 发展区域或者离岸贸易金融中心, 为供应链金融提供基地

利丰公司借助香港贸易、金融中心地位而逐步形成了利丰模式。应鼓励深圳、上海等沿海城市, 发展覆盖整个东亚的区域性贸易金融中心, 大力发展离岸金融贸易, 促进贸易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向中心城市汇集, 形成孕育供应链金融的土壤。

写作体会

2011年8月1日, 李荣灿同志在商务部夏季党组扩大会议上做了“把发展供应链公司作为外贸转型升级重要途径”的专题发言, 供应链管理是我国外贸发展的新支点, 供应链金融更是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做的一种新型融资模式。本文是在我研究室对长三角、珠三角相关企业调研和对有关文献深入研读的基础上整理写成。通过此次研究, 我更清楚的认识到, 在世界经济危机不断, 金融秩序脆弱凸显的时代, 只有银企共同努力, 开发适应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投融资模式创新, 才能够真正实现供应链的长远发展。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产业国际化的发展, 已使得世界经济日益呈现出全球离散与区域集聚的特征, 地方产业集群已使得市场竞争的内涵正发生着重大的变化, 正如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里斯多夫所言, “市场上只有供应链而没有企业”, 真正的竞争已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 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正是供应链管理企业创新融资模式的契机所在。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论及了供应链管理企业融资平台的内涵、优势、实现方式、制约因素和政策建议, 指出了供应链金融对于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重大意义。

上一篇:页面布局下一篇:文化创意产业科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