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竞争模型研究

2024-06-16

供应链竞争模型研究(精选10篇)

供应链竞争模型研究 篇1

摘要:价格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行为上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每个需求市场对商品的需求都是价格敏感的,它决定了市场的需求量。从厂商的角度来看,价格是市场竞争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利润的主要来源。针对具有多个供应商、多个需求市场的供应链网络,建立了基于价格竞争的供应链网络模型,模型能充分反映多个供应商及其工厂、多个需求市场条件下的价格竞争过程;针对模型解的存在性,给出试错法来调整均衡解。

关键词:供应链网络,价格竞争模型,均衡

引言

供应链网络模型是一种最为常见的供应链管理决策模型,供应链网络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供应链中各成员的选择、布局,成员之间的竞争合作以及相互关系,国内外很多学者利用供应链网络模型来研究供应链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Nagurney等人首次提出了三层多决策者的供应链网络竞争模型。他们利用变分不等式方法构建了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该模型同时描述了供应链中不同决策者的独立行为以及决策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竞争行为,得到了供应链每层竞争成员达到均衡以及系统达到均衡的条件。Dong等人还研究了多层供应链网络在不确定情况下的多准则决策问题。徐兵等人考虑了产品的品牌和产地差异,研究了产品随机选择下的多商品流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滕春贤等人还研究了具有随机需求的多商品流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并在供应链网络均衡中加入了回收契约和利润共享契约,用以协调均衡时供应链各成员之间的利润分配。但他们的研究中很少涉及到价格竞争问题。

本文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针对供应链产品的定价问题,利用均衡理论建立了基于供应链网络的供应链价格竞争模型,并给出了相应的求解方法。研究表明,试错法可以很好地模拟供应链网络中成员之间的非合作博弈行为,实证分析得出了近似均衡解,验证了模型合理性。

一、基于供应链网络的供应链价格竞争模型的建立

本文考虑的供应链网络由多个供应商和多个需求市场构成,且每个供应商有多个位于不同地理位置的工厂,每个工厂均可向需求市场提供相关产品,各供应商依据不同市场在价格上存在竞争。为了方便研究,本文首先引入一些必要的符号和假设。

(一)模型的相关变量和假设

pk:商品在需求市场k中的初始价格,k=1,2,…K;p:商品的初始市场价格向量,且p=(p1,p2,…,pK);pKnew:调整后需求市场k中商品价格;θ:权值,且θ>0;FCij:供应商i的第j个工厂的生产固定成本,i=1,2,…M,j=1,2,…N;Cij:供应商i的第j个工厂的可变成本;c1ij:供应商i的第j个工厂的产量不超过M1i的单位可变成本;c2ij:表示产量达到M1i但不超过M2i部分的单位可变成本;c3ij:表示产量达到M2i但不超过M3i部分的单位可变成本;M3i:工厂j的生产能力上限;p:单位运输成本(假设为一常量);Lijk:供应商i的第j个工厂到需求市场k的距离;qij:供应商i的第j个工厂的供应量;PRi:供应商i的毛收入;Ei:供应商i的总费用;PRi*:供应商i的最大利润;Sk(pk):所有供应商向需求市场k的总供给量;i表示供应商i的第j个工厂对市场k的供给量;Δk(pk):需求市场k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差额。Qk:需求市场k的需求量,且满足如下关系式:

其中ak,bk是给定的参数,每个需求市场的参数是不同的,即各个需求市场上的需求量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不同。此外,本文的研究不考虑库存因素的影响。

(二)单个供应商的优化模型

由以上假设和条件,首先考虑单个供应商的优化问题:

1. 供应商i的毛收入函数为:

2. 供应商i的总费用函数:

3. 供应商i的利润函数式:

上述模型考虑的是单个供应商的优化问题,且假设生产的是单一产品,该模型可以推广到多种产品。该优化问题实际上是一个分段的线性规划问题。

(三)供应链网络均衡解的调整

对整个供应链网络而言,所有供应商均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且针对不同的供应市场的销售价格存在竞争,即所有供应商之间存在非合作博弈。

如果对于所有的市场k,都有Qk(pk)=Sk(pk),那么所有供应商的产品就在价格向量p上达到均衡(Equilibrium)。为了求出均衡状况下的价格和供应量,文本采用试错法(Tatonnement Method)进行求解。该方法假定,如果存在均衡状态,则均衡解可以计算出。如果初始价格不满足均衡状态,则对每个市场,计算产品需求量和供应量之间的差额如下:

当上述差额不为零时,则市场的总需求量和供应商的总供应量不满足均衡条件,市场k上不会达到均衡,所以△k(pk)中至少有一个是非零的。

如果初始价格不满足均衡状态,选择一个权值θ>0,可按照下式来调整每个市场k中的价格:

由△k(pk)的定义,可以知道当市场中的需求量超过供给时(△k(pk)>0),pknew会增加,反之,当市场k中的供给量超过需求时(△k(pk)<0),pknew会降低。上式限定了pknew不会下降到小于0。通过选择正值θ的一个适当序列,通过这种试错法进行一步步调整,最终可以得到一组均衡解。

二、算例分析实证分析

(一)算例描述

考虑具有两个供应商和八个需求市场的供应链网络,且只考虑生产一种同质产品,不同的供应商在不同的需求市场上存在竞争。假设供应商1有两个工厂A和B,年生产能力分别是22 000吨、15 000吨。供应商2有一个工厂C,年生产能力为26 000吨。两个供应商的三个工厂分别处于不同的地理位置。各个工厂的生产成本函数如下表所示,括号里的数字表示相应工厂所属的供应商,各种生产成本也类似。

千元

成本的不同反映了工厂的使用年限以及这三个地点的原材料、劳动力和其他因素之间的差异。运输成本在确定供应链战略时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它在总成本的比例大概在20﹪~25﹪。参照文献[7],本文取ρ=0.175(元/吨千米)。每个需求市场和工厂之间的距离如下表。

千米

各市场的初始价格和需求参数如下两个表所示。

单位:吨

千元/吨

由于两个供应商在需求市场上的销售竞争完全是基于需求价格的,因此,由初始市场价格向量进行计算迭代,每个供应商都会寻求利润最大化的供应策略。在特定的价格向量上,即所有需求市场的需求量和总的供应量相等时,供应链网络达到一种均衡状态。

(二)结果分析

利用试错法来调整价格,为了计算的方便,我们规定当每个市场中的绝对值除以需求量百分比不超过25﹪时,可以视为达到均衡,且假定。本文借助Lingo8.0软件包对实证进行了求解。具体计算结果表5所示。

由计算结果看出,初始价格满足均衡条件,相对应的各个供应商和需求市场的供应量如表6所示。

在本问题中,均衡状态下,两个供应商自然地瓜分了这八个市场。如果某个供应商为了提高自身的利润,试图在它的优势市场中提高价格,进行局部性的垄断,则整个供应链网络的均衡就可能被破坏。

三、结论

本文利用均衡理论和网络模型结构研究了供应链中的产品价格竞争问题,针对具有多个供应商、多个需求市场的供应链网络,建立了基于价格竞争的供应链网络模型,模型能充分反映多个供应商及其工厂、多个需求市场条件下的价格竞争过程,针对模型解的存在性,给出试错法来调整均衡解。最后,通过一个实例的研究,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供应链网络模型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也是近年来供应链模型的研究热点问题,近一步的研究可以考虑引入原材料竞争和供应链协调等问题。

参考文献

[1]Cakravastia A,Toha I S.Nakamura N.A two-stage model for the design of supply chain networks[J].International Journal Pro-duction Economics.2002,80:241-248.

[2]Nagurney A,Dong J,Zhang D.A supply chain network equilibrium model[J].Transportation Research:Part E,Sep2002,38(5):281-305.

[3]Dong J,Zhang D,Nagurney A.Multi-tired supply chain networks:multi-criteria decision making under uncertainty[J].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05,135,155-178.

[4]徐兵,朱道立.产品随机选择下多商品流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3):82-104.

[5]滕春贤,姚锋敏,胡宪武.具有随机需求的多商品流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的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7,(10):77-83.

[6]Teng chunxian,Hu yinxia.The Study of supply chain network equilibrium model with contracts[C].Seco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novation Computing,Information and Control,2007.

[7]Jeremy F.Shapiro.供应链建模[M].陈光欣,孙国卓,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257-261.

区域产业竞争力GEM模型研究 篇2

[关键词] GEM模型区域产业产业竞争力

根据Kilduff的区域产业发展阶段衡量,中国区域产业现处于“多元化整合期”向“量-值转变期”转型过程中。“量-值转变期”的区域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高品质的流行产品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因此,必须以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来对中国区域产业的竞争力现状进行研究,找出制约区域产业外向型发展的“瓶颈”因素,为尽快提升区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谋求区域产业的更大发展以借鉴。

一、GEM模型介绍

总结多年研究区域产业的经验,两位加拿大学者(Tim Padmore和Hervey Gibson)对钻石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分析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模型——GEM模型。GEM模型确定了影响区域产业集群竞争力的6大因素,包括“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产业”、“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本地市场”、“外部市场”,并用一个蛛网图表示(如下图)。6个因素被分为3对:包括“资源”和“设施”合称为“因素对Ⅰ”——基础(grounding),“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和“企业的结构、战略和竞争”合称为“因素对Ⅱ”——企业(enterprises);“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合称为“因素对Ⅲ”——市场(markets);而GEM模型正是这3个“因素对”名称第一个字母的缩写。

二、GEM模型分析区域产业竞争力优点

GEM模型是从钻石模型发展而来的,二者在模型结构、因素内容和因素内涵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 同时GEM模型在研究区域产业竞争力方面又有许多优势。

1.应用范围的优势。钻石模型是以国家为研究对象,而GEM模型是以区域产业为研究对象。GEM模型的“因素对Ⅰ”是指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物质资源、人才供给、基础设施等“基础”要素。GEM模型要求研究者主要围绕本区域产业进行资料收集,虽然整个国家及行业数据对区域产业研究有帮助,但是本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可能是影响区域产业竞争力更主要的因素。

2.结构上的优势。GEM模型将政府因素归入基本影响因素,GEM模型中“因素对I”的“设施”实际是地方政府在区域产业竞争力中作用的体现,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制度安排”都是地方政府引导区域产业发展的有力杠杆,地方政府往往可以通过改良本地的基础设施或者实行优惠的投资政策来提高本区域产业的竞争力。地方政府在区域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断完善本地区的区域创新系统,提供区域产业的基础设施,进行制度创新。因此,GEM模型对政府作用的强调符合区域产业研究的实际

3.作用机理上的优势。GEM模型强调因素之间的互补作用,GEM模型将6个因素分为3组,并认为每组的因素具有互补的作用,即优良的“设施”可以弥补区域产业“资源”的缺乏,反之亦然。同样,潜力广阔的“外部市场”能够弥补“本地市场”需求的不足。这种互补作用在GEM模型量化过程中也得到体现,量化的第二步将因素对分值平均就是对因素互补现象的体现。国内外案例研究的事实也证明了,影响竞争力的各个因素之间确实存在互补作用。

4.评价方法的优势。GEM模型采取定量评分的方法。在定量评分过程中,通过“因素对分值平均”可以体现因素之间的互补关系。另外,在量化中也体现了“因素对”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区域产业竞争力是“因素对分值”相乘的积,这就是说只要有一个或者两个“因素对分值”较低,就有可能使区域产业竞争力最终的得分较低。GEM模型的量化评分集中专家的意见,有利于客观全面地描述区域产业的优势和劣势,有效开展相似区域产业的对比,为预测区域产业发展趋势、选择有效政策措施提供了有效参考。

三、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方法和建议

在通过大量的文卷调研、实地考察、案例研究以及深入访谈之后,在现有资料和在调研过程中得出的结论基础上,运用GEM模型以宁波地区服装产业为研究对象进行区域产业竞争力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推进宁波服装产业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未来宁波服装产业要在国际分工中争得有利位置,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不断优化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国际竞争力。总的看,宁波服装产业GEM模型评分已达580分,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比较优势要变成竞争优势,必须立足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资源禀赋,提高宁波服装产业竞争力。

2.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构建合理的产业集群。宁波要建设成为中国服装名城,必须要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强劲产业带动度的大企业、大集团,以及一大批产业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中小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比例合理、相互配套、协调发展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

3.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入WTO,宁波企业提供了以平等身份利用国际资源的可能,也使企业直接处在新的国际竞争环境之下;而即将取消的纺织品服装配额制度更为宁波服装产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这就要求宁波服装企业必须抓住有利时机,自觉融人世界经济的大循环中,主动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进而加快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4.营造良好服饰文化氛围,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服装是一种时尚,也是一种文化。世界服装名城的发展实践表明,无论是服装产业的发展,还是服装名城的创建,都离不开良好服饰文化的营造和环境的优化。同样,未来宁波服装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服装名城的建设,也必须注重服饰文化和环境的建设。

供应链竞争模型研究 篇3

关键词:供应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层次分析法/数据包络法(AHP/DEA)

0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不断进步、市场竞争加剧,企业面临缩短交货期、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等压力,企业转向以客户为导向的供应链间的竞争;以生产和产品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迫使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走向合作而形成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管理方法———供应链管理。供应链对提高企业竞争实力、保持市场竞争优势有重要作用。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和实践兴起,如何评价供应链竞争力成为实施供应链管理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建立科学的供应链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评价与提高企业供应链竞争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国内学者邵晓峰[1](2000)、王勇[2](2002)、汤世强[3](2005)和赵晓军[4](2005)等分别建立了供应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则有密切值法[5]、DEA法[6]、可拓学方法[7]、模糊综合评价法[8]等。本文从AHP和DEA法各自特点出发,使AHP的主观分析与DEA的客观分析有机结合,构建AHP/DEA综合评价模型,发挥各自优势,从而使评价方法更适合实际,评价结果更趋向科学。

1 供应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 供应链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根据Globerson的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八条基本原则,结合我国企业特点及供应链实际情况,本研究提出设计供应链竞争力指标体系遵循的原则:

(1)目的性。

供应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应能准确衡量供应链竞争力状况,找出供应链管理瓶颈所在,以此指出改善方法,增强供应链竞争实力。

(2)系统性。

供应链是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组合的复杂系统,供应链指标体系应能完整地、多角度地反映供应链竞争能力,并要考虑外部环境,即应全面、系统、综合考虑内部和外部指标。

(3)科学性。

指标应科学合理、简洁可行,能准确地反映供应链实际运营水平,有利于企业通过自身的评价指标与国内外竞争对手的比较,挖掘竞争潜力。

(4)可行性。

指标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而且计算方法不应太复杂,所需数据应该有可能获得。

(5)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供应链竞争力水平是一个抽象概念,评价时应综合考虑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定性指标要明确其含义,恰当赋值,使其能够准确地反映指标的性质;定量指标要有确切的计算方法。

(6)动态性。

指标体系应能反映供应链现状和未来趋势,便于预测和决策。同时,在一定时期内,指标体系内容应相对稳定。

1.2 供应链竞争力指标体系

根据以上原则,构建了三个层次五大类17个指标组成的供应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

2 层次分析法(AHP)和数据包络法(DEA)原理

(1)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它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运筹学家Saaty·T·L提出的一种简便实用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9]。AHP在仔细分析理清复杂问题本质、影响因素及各因素间内在关系后,构建问题的层次结构模型,再利用较少定量信息,把决策过程数学化,以解决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问题决策。基本步骤是:

(1)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提出问题并分析系统中各因素之间关系,明确认识多指标的综合评价和对多目标决策问题,弄清问题范围、包含因素和因素间相互关系。然后,建立递阶层次结构体系,大致分为:1)最高层;2)中间层;3)最低层。划分层次要合理、客观。上层因素对下层因素起决定支配作用,下层因素从属于上一层因素。

(2)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的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对于n个元素,在合适的标度(一般使用1~9标度法)之下,可得到两两判断矩阵:

A=(aij)(n×n)

其中:aij为因素i和j相对于某准则的重要性;且:

aij>0;aij=1/aij;aii=1(i,j=1,2,…,n)

(3)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权重计算方法常用的有算术平均法、几何平均法、特征值法、最小二乘法、对数最小二乘法,其他还有最小偏差法(LDM)、梯度特征向量法(GEM)、广义特征根法等。特征根方法较早被提出并得到广泛应用;可用方根法、和积法或幂法求解得到任意精度最大特征根和特征向量,特征向量就代表该层次各个因素对上一层次某因素影响大小的权重:

W=(ω1,ω2,ω3,…,ωn)

因判断矩阵元素由人赋值,会有偏差,故要一致性检验,以评价判断矩阵可靠性,需计算其一致性比率:

C.R.=C.I./R.I.

式中:C.I.=(λmax-n)/n-1;λmax为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n为判断矩阵阶数;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可由表2查得。

当C.I.<0.1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可以接受;当C.I.&0.1时,应对判断矩阵作适当修正。

(4)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并进行排序。自下而上将单层元素权重合成,进一步计算各元素对总目标相对权重,特别是最低层因素相对于最高层的合成权重。假定已推算出第k-1层上nk-1个元素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向量W1k-1。第k层上的nk个元素对k-1层上第j个元素权重向量设为:

其中,不受j支配的元素权重向量为零。则:

表示k层上元素对k-1层元素的分配权重,那么k第层上元素对总目标的合成权重向量为:

(2)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Analysis,DEA)。

它是由美国运筹学家Charnes·A和W·W·Cooper等提出的一种有效的效率评价方法[10]。它从相对有效性角度对各决策单元进行多目标评定、排序,能够处理多投入和多产出指标的非参数分析方法。其基本思路是把每一个被评价单位作为一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DMU),再由众多DMU构成被评价群体。设有n个DMU,每个DMU都有种m类型输入(资源的消耗)及s种类型输出(有效的信息量)。其中每个决策单元j(j=1,2,…,n)对应一个输入向量Xj=(x1j,x2j,…,xmj)T和一个输出向量Yj=(y1j,y2j,…,ysj)T。xi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i种类型输入的投入总量,xij>0;yrj为第j个决策单元对第r种类型输出的产出总量,yrj>0;i=1,2,…,m;j=1,2,…,m;r=1,2,…,s。则可以构造对于第j个决策单元的DEA投入和产出有效的线性规划模型:

minθ=VD

引入松弛变量,模型可以写为:

λj≥0;S-≥0;S+≥0;θ自由

其中:Xj0为第j0个输入指标向量;Yj0为第j0个输出指标向量;θ为投入缩小比率;λj为决策单元线型组合的系数;S-和S+为松弛变量。DMUj0为DEA有效的充分必要条件,是上述规划问题的最优值VD=1,并且它的每个最优解都有(带*表示最优解。):λ*,S*-,S*+;θ都有S*-=0,S*+=0。

有效性分析:

若θ*=1,S-*=S-*=0,则称j0个单元为DEA有效;

若θ*=1,S-和S+存在非零值,则称j0个单元为DEA弱效;

若θ*<1,则称j0个单元为DEA无效。

3 供应链竞争力的AHP/DEA评价模型

3.1 AHP/DEA评价模型

AHP法是将半定性、半定量问题转化为定量计算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充分反映决策者偏好,将决策者经验给予量化,为决策者提供定量形式的决策依据,充分反映评价的主观因素。而DEA法不需要预先估计参数及对输出量、输入量的信息结构进行深入了解,以各决策单元输入输出指标权重为变量,避免了实现确定各指标在优先意义下的权重,使之受不确定的主观因素影响较小,反映评价结果客观性;对避免主观因素和简化计算、减少误差等具有优越性,因此在多目标评价中有广泛应用前景。因此,在多指标综合评价和和多目标决策中,将AHP法与DEA法集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兼顾考虑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缩小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差距,将使评价方法更完善,评价结果更科学。

3.2 运用供应链竞争力AHP/DEA评价模型进行评价的基本步骤

(1)建立供应链竞争力评价系统递阶层次结构。分析企业供应链竞争力系统中各因素之间关系,建立递阶层次结构体系。本文建立供应链竞争力评价体系为三个层次;按经营环境、供应链系统顾客满意水平、供应链可靠性、供应链系统市场响应能力、供应链系统协同运作能力、供应链核心企业竞争能力对指标分类。

(2)用AHP法计算各个种类因素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向量C=(c1,c2,c3,c4,c5)。

(3)按照表1五大类指标分别建立决策单元集合DMUi,(i=1,2,…,5),用DEA法求出各个决策单元的绩效值。第i0个决策单元的DEA投入和产出有效性的线性规划模型为:

其中:λk(i)取DMUi单元中由AHP法确定的第k个指标相对于第i0个准则的的权重,且满足.

求出单元有效性的最优值hij(为第j个方案对应于第i种因素的效率评价指数)。

(4)利用第(2)计算出的权重,计算总体优先级向量并比较σj,即可得到各方案的优劣顺序。

4 算例

现选取济南市同一产业的4家企业A、B、C、D进行供应链竞争力评价。由于选取相同区域的同类型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和产业环境相似,因此对经营环境指标不进行考虑,仅对另外四类指标进行评价。对指标体系中不易量化的指标(如供应链产品价值、供应链产品质量等指标),咨询相关领域多个专家对四个企业打分(采用百分制,取平均值),得到这部分指标数量值,具体指标数据见表3。

用AHP法计算各类指标权重,得到权重向量:C=(0.282,0.223,0.256,0.239)。

运用MATLAB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决策单元有效性的最优值hij:

计算总体优先级向量;j=1,2,3,4得:σ=(σ1,σ2,σ3,σ4)=(0.914077,0.929413,0.922130,0.917863)

评价结果表明,4家企业供应链竞争力排序结果为B>C>D>A。企业A的供应链竞争力为最优。

5 结束语

AHP/DEA综合评价方法的优点是在传统的DEA模型目标函数中引入指标相对决策重要因子,能够弥补DEA法不能考虑指标实际重要程度的缺陷,指标相对决策重要因子可以通过AHP法求解。实证研究表明,AHP/DEA模型计算过程简单,易于操作,在供应链竞争力评价中具有有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邵晓峰、季建华、黄培清:《供应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预测》2000(6):52-56。

[2]王勇、孙良云:《供应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2(10):38-40。

[3]汤世强:《基于企业竞争力的供应链管理评价指标体系》[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3):40-43。

[4]赵晓军、郇金宝:《供应链绩效评估体系研究现状分析》[J];《商业研究》2005(20):60-62。

[5]陆菊春、韩国文:《企业供应链竞争力的评价》[J];《技术经济》2002(9):26-27。

[6]王晓莉、仲维清:《DEA方法在企业供应链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12):139-140。

[7]聂茂林、张成考:《基于可拓学的供应链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36-38。

[8]汤良:《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企业供应链竞争力评价方法》[J];2002(9):26-27。

[9]姜启源:《数学建模》[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317-318。

供应链竞争模型研究 篇4

[关键词]“五力模型”期刊出版女性期刊

[中图分类号]G2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853(2010)06-0051-05

西方出版业的发展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与书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女性有阅读杂志、小说等的天然倾向。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做过的读者调查表明:人们阅读习惯偏好的一般规律是,男性偏重阅读报纸而女性偏重杂志。这基本反映了我国报刊市场的一个事实,即报纸的购买者中81%是男性,而杂志的购买者中76%是女性。

1898年《女学报》诞生标志着中国女性期刊的出现,我国女性期刊出版已经走过百年路程,当前,女性期刊已经成为我国出版界一个不可忽略的群体。《中国妇女》《知音》《女友》等期刊都荣获“国家期刊奖”,《妇女生活》荣获“国家期刊提名奖”,《恋爱婚姻家庭》是“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但是,从推动社会发展和女性进步这个角度来看,女性期刊形式大于内容,外表冲淡内在,缺少优秀的能写出特色又有分量的独特视角文章的作者队伍,分析评论文章难觅踪迹,降低了女性期刊的文化品位,从而使得它尚未进入大众传媒和书业的主流领域。

1我国女性期刊竞争环境分析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的机遇产业组织理论和竞争环境分析模型在企业战略管理学界得到普遍认同,采用此法对产业进行竞争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产生出大量成功的案例,成为当前运用比较广泛的一个分析工具。

M.波特认为:企业竞争受制于企业所属的产业结构,应从产业结构入手分析影响企业竞争的各种经济力量,对此他提出了著名的“波特模型”,即“五力模型”。这五力分别为:行业内部竞争力、潜在进入者、替代者、供应者和购买者。五种基本经济力量的状况和综合强度,可以决定企业是否可以最终获利,同时,也可以显示出产业内部的竞争强度。

使用“波特模型”分析办刊的竞争环境,较之于传统的竞争环境分析方法的优势在于:扩大了竞争分析的因素,把供应者、潜在进入者、购买者和替代者都作为竞争对手描述;在分析竞争环境时,以产业结构的相关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兼顾企业外部环境分析,即从不同层面分析产业竞争环境,提高分析的综合性;该模型有较强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是一个经验模型,分析竞争环境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模型的指标体系进行适度调整,从而能准确地针对分析的竞争主体。女性期刊的竞争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波特模型”的广义竞争环境分析方式,适合女性期刊产业当前的实际竞争态势。

1.1供应者分析

供应者包括原材料供应者、刊号供应者和人才供应者。

期刊出版业的原材料供应者处于产业上游,分别是纸张、印刷等初级材料的供应者。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这些供应者的价格下降,加速了产业竞争,有助于期刊出版业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促进期刊业发展,由于这些供应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不强,形成的竞争压力较小。

我国实行的是期刊许可证制度,刊号的供应者是政府,有着较高的行业壁垒和政策壁垒。2003年办刊整顿之后,要求权力机构推出具体出版业务,使得依靠政府保护的经营发行获得优势的期刊失去了屏障,更多的期刊处于同一竞争起跑线上,女性期刊的办刊环境日益宽松。

国内女性期刊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积习,编辑专业素养缺乏,选题策划和精心的构思突破较少。如,我国的时尚期刊在信息收集方面基本与国外的期刊接轨,但是对于国外信息的处理能力,由于编辑人员缺乏相应的版权合作经验和知识,表现不出足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无法很好地吸收国外信息与内容,办出自己风格和内容的时尚期刊,只是照搬或者模仿,选择模特、服饰、化妆品等都是版权合作者的意向,真正本土化的时尚期刊不多见。除了专业的办刊知识和管理知识外,女性期刊的编辑也应是审美专家,具有对潮流时尚独特的甄别能力和判断能力,这方面的素养我国当前的女性期刊编辑也亟待提高。

1.2购买者分析

购买者的分析要素包括教育程度、就业状况、消费特征和阅读倾向。

根据国家统计局关于城乡女性继续教育情况的统计资料,我国上世纪末期的十年和新世纪开始以来,享有了更多的继续教育机会,具有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女性有26.8%,40岁以下的城镇女性参加过培训的比例高达26.1%,13.5%的女性在近三年参加某种培训或者进修,城镇女性以参加进修、专业职业培训为主,农村女性以参加实用技术培训为主。

女性就业结构主要分布在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教育、文化和卫生等行业,这些行业的女性结业证高于男性。近几年来,男女收入差距拉大,但是女性的高收入群体在逐年扩大,女性在科研、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中的就业比例在上升。这表明,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和就业领域的扩大,女性收入会逐步增长,必然带来消费能力的提升,为女性期刊市场拓展了发展空间。

根据《第二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报告》,女性生活和交往的方式也多元化了。调查数据显示:近两个月看书报的女性为调查人数的43.6%,有意识地参加锻炼的有14.2%。这意味着女性会用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消费精神产品。

女性是现代消费中永恒的话题,她们不仅是自己消费的决策者,还是家庭用品消费的主要购买者,其中除了电视和报纸上的广告,期刊广告推荐对女性购买行为具有较强的诱导力。美国的统计数据表明,女性比男性更喜爱看杂志,而期刊广告的定位更加鲜明和准确,可以很好地针对相应的受众,广告产品和消费群体大致可以吻合,更有甚者是期刊广告的投入低于电视和报纸,因此,女性期刊的发展与广告经营密不可分。

1.3行业内竞争者

行业内竞争者分析要素包括市场分类、出版经营状况分析。

我国目前近百种女性期刊可以按照目标读者分成三种:一是纪实性期刊,如《知音》《家庭》等;二是介乎传统和时尚之间的中价位期刊,如《女友》等;三是时尚期刊,如《瑞丽》《时尚》等。

从出版状况来看,我国女性期刊的办刊单位主要是妇联系统、出版社办刊和其他系统办刊。从经营状况来看,分成四种:一是实力强大型,发行量大,市场认可度高,经济效益良好,如《知音》《家庭》《女友》《现代家庭》《瑞丽》《时尚》系列。二是中间发展型,发行稳定,但是正在逐步下降,缺乏创新意识和务实有效的改革精神,亟待创新和改革。如《妇女生活》《恋爱婚姻家庭》《少女服饰》《世界妇女博览》等。三是后起之秀型,创新意识强烈,刊物定位准确,不断吸收新的办刊经验和模式,发行量逐步增加,如《好日子》《女报》《职业女性》《都市丽人》等。四是难以

为继型,基本为欠发达地区的妇联系统办刊,处于淘汰的边缘。

1.4潜在进入者和替代者

由于期刊相对于电视和广播资本进入的门槛较低,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越来越多的业外资本开始把期刊作为切入点。业外资本进入的地域选择,以北京和上海为主;专业选择以技术、财经和时尚为主;合作形式选择多样性,主要是企事业单位资本投入、民营资本投入、上市公司、私人资本、港台及国外传媒文化资本投入等。这些资本的投入带来了女性期刊定位和内容的变化,从而使得编辑风格、发行渠道和广告投入都有很多改变。2003年5月1日起,我国允许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的图书、报纸和期刊零售业,一旦产业下游被私营资本和外资控制,这些强大的新进入者资金雄厚,势必影响甚至改变中国期刊市场格局,对我国女性期刊的竞争和挑战是空前的。

女性期刊最大的替代威胁是电子期刊,当前的电子期刊分成两种:网络期刊和以光、磁为介质的电子版期刊。前者是网络时代的新媒体,具有一定的替代威胁。我国目前较有代表性的是《ishow秀》和《ieboold>,他们总的特点是出版周期快,查阅便捷,时空占用小,价格低廉甚至免费下载和读者反应快。后者是纸版期刊在网络时代的延伸,是纸版期刊的附加,不会构成对传统期刊的威胁。

2我国女性期刊竞争环境分析指标体系构建

3我国女性期刊竞争环境定位

3.1当前中国女性期刊问题分析

3.1.1内容定位因循守旧

我国女性期刊的内容主要集中在时尚、生活、爱情、家庭、消费等方面,以上面分析的三类期刊为例(传统型、中间型和时尚型),都很少关注女性的创业、教育、参政等社会话题,而根据中国妇联的调查,我国女性关注创业报道,关注时事新闻,关注对事业成功经验的描述,而不是只关注时尚资讯和个人感情经历的描写。

3.1.2办刊模式趋同,编辑选题风格雷同

上世纪90年代初的《知音》《家庭》等家庭婚恋类期刊的成功,使不少女性期刊都走上这条发展道路;而1990年代中后期的《时尚》《瑞丽》等时尚期刊的成功也引来了一大批模仿者。一份期刊的成功意味着其他期刊的模仿和抄袭,比如,低价位的女性期刊多以《知音》为蓝本,高价位的女性期刊借鉴《世界时装之苑》,中价位的女性期刊模仿《女友》,因此传统纪实类女性期刊和现代时尚期刊的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从内容上看,栏目几乎都设有明星、婚恋、家庭、法制及生活时尚等,文章标题一波三折,既直接又煽情,内容十分相似,一般以“新、奇、特”作为可读性元素,在故事叙述上追求细节,竭力还原事情真相,在引导读者看完故事后再转换视角从法律或道德的高度对构成卖点的情节给予评论。

从栏目上看,几乎是千篇一律的大而全,电影、电视、音乐、艺术等无所不包,时装、美容、美食以及情感故事、职场经历、家居布置无所不涉。以各家几乎都有的名人栏目为例,多采用《明星生活》《明星之路》《名人长廊》《名人剪影》《名人星座》《名人轶事》《名人情爱史》作为栏目名称。

从外形上看,大多是超大型的开本、全彩铜版纸的印刷,封面永远是恍若相识的美女明星脸。

3.1.3社会文化定位的模糊

所谓女性意识是女性以自定义的主体视角对社会、人生与自身形象的一种观照,这种观照强调男女两性在政治、经济、文化这些社会公共领域的权利平等与家庭、社群等私人领域角色的对等表现。女性意识主张权利平等与角色对等,跨越性别鸿沟,拒绝两性中任何一方的从属地位,主张不同性别尤其是女性的独立自主与人格尊严。

当前我国女性期刊的女性叙事本质是女性以男权目光为基准的自我审视与判断。源自女性意识缺席的定型化叙事把女性期刊导入自我复制的误区,女性期刊的内容定位因循守旧,办刊模式趋同化,市场定位模糊不清,引发女性期刊的同质化竞争和生存发展的忧虑。女性传媒最初提出的争女权、争独立、争解放的文化使命,妇女与贫穷、妇女与经济、妇女教育培训、妇女参与决策权利、妇女地位提高等与妇女生存与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我国女性期刊几乎没有涉及。因此,女性期刊仍未进入大众传媒主流领域,在当今社会的文化和思想领域仍处于边缘状态。

3.2中国女性期刊竞争定位

3.2.1期刊分众定位

随着国内女性期刊市场分工日趋细化,读者市场分割明显,品牌竞争将是未来竞争的重点与趋向。女性期刊应重视对细分市场的研究,力求明确的市场定位,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克服品牌建设中的误区,找准其在社会、市场和读者心目中的最佳位置,找准读者的兴趣点,针对不同细分市场的特点和需求,持续不断地输出特定风格的文章,传递特定的审美情趣,培养读者特定的阅读情结,以内容质量取胜,增强文化含量,走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的道路,在创新理念的指引下,打造出更多有持久生命力的成功品牌,逐渐形成一种心理氛围和心理依赖,聚集一批忠诚度高且数量可观的读者群,最终形成刊物的品牌优势。在不断变化的国内期刊市场面前,不少女性期刊纷纷通过创办子刊或新刊,改变刊名,出版不同定位的上下半月刊等方法来细化或明确刊物的定位,取得成功。在女性时尚期刊领域,读者市场分类更加明显,如国内时尚类女性期刊的先驱之一《瑞丽》在世纪之交重新明确了跨世纪的办刊理念——“伴随女性生命的每个阶段”,针对读者不同年龄段和生活方式,在几年间陆续推出五种版本:“可爱先锋”版(目标读者为16—21岁都市青少年)、“服饰美容”版(目标读者为18—25岁各阶层的女性)、“漂亮辛迪”(目标读者为18—20岁都市女性)、“伊人风尚”版(目标读者为25—30岁职业女性)和“瑞丽家居”版(目标读者为30岁以上的家庭主妇)。

3.2.2社会主流文化领域中地位确立

期刊是一种精神产品,不同的期刊具有不同的文化含量。期刊的文化含量越高,越有品位,就越能持久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也越容易形成品牌的持续影响力。当前休闲类的内容和软性风格占据了大部分女性期刊,高层次读者的流失,已暴露出女性期刊发展的深层隐患。因此,女性期刊要生存和发展,需确立自身独特定位,开发和建立品牌。女性期刊在传播生活资讯和进行情感交流的同时,也应传播生活理念与文化观念,使女性读者在阅读期刊时了解和接受某种文化,期刊逐渐成为女性群体的意见领袖以至公共话语空间。女性期刊需克服商业化影响,避免内容的表面性与肤浅性,体现高尚、健康的文化品位,汲取当代国际先进文明的精髓,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本成熟的时尚杂志,不仅仅是国际时尚资讯交流的平台,光有香衣美女并不能成为真正的时尚。真正的时尚文化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不断求新、求美、求真、求质的生活态度,它并不拒绝深刻与内涵。唯有如此,女性时尚期刊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树立自己的流行观念,确立自己的流行品味,像许多历经百年的品牌一样在反映时代变化的同时传播自己的“时尚哲学”,达到外表的美丽与内涵的丰富结合,摆脱自身处于当今社会的文化领域和思想领域中的边缘状态,进入大众传媒的主流领域。

3.2.3宣扬女性意识、关注女性意识

供应链竞争模型研究 篇5

随着收入的增长,生活品质的提高,人们对消费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质量战略已成为现今企业获得市场份额的利器。如何科学地制定质量战略逐步引起企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并成为当今管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前,众多学者已将消费者的产品质量偏好和制造商的产品质量成本因素纳入到生产经营决策中。其中,Mussa等(1978)考虑消费者质量偏好的效用函数,分析了垄断厂商的质量和价格决策问题;Gabszewicz等(1979)针对消费者质量偏好相同收入不同情形,研究了寡头厂商的价格和质量决策问题。Shaked等(1983)进一步考虑消费者质量偏好不同的情形发展了Gabszewicz等(1979)模型。上述研究主要侧重于从消费者需求方面来分析,在产品制造方面,Banker等(1998)通过构造考虑质量的成本函数,研究了质量水平的均衡问题;Chambers等(2006)探讨了质量相关的可变生产成本函数对价格和质量均衡的影响。

另外,从供应链角度亦开展了质量竞争问题的研究。其中,Villas-Boas(1998)针对制造商处于不同质量水平的产品设计问题展开了研究;Xu(2009)重点研究了制造商在不同分销渠道中的质量和价格决策问题;鲁其辉等(2009)研究了两条供应链中制造商的质量和价格竞争问题;Xie等(2011)考虑了价格相同质量不同的产品竞争情形,并得出了供应链结构选择及提高质量的策略;Xu等(2012)建立了两条具有价格和质量竞争的供应链均衡模型,并考虑了质量竞争供应链的协调问题。

上述文献的质量竞争研究均属于单个企业和供应链情形。事实上,当今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是具有层次结构的复杂供应链网络。自从Nagurney(2002)进行供应链网络均衡研究以来,众学者从随机需求、模糊需求、双渠道以及多产品等多个角度对供应链网络进行拓展(Dong等,2004;胡劲松等,2012;Nagurney等,2005;张铁柱等,2005)。但上述文献均未涉及质量竞争问题,据我们所掌握资料,有关质量竞争的问题仅有文献Nagurney等(2012)涉及,但其未考虑质量标准,仅是针对由厂商和需求市场组成的两层供应链网络结构,研究了具有运输成本、产品差异和质量竞争的寡头竞争问题。实际上,具有零售商层的三层供应链网络结构是普遍存在的。再者,由于行业质量标准是保证消费者利益和生产运营协调运行的必要条件,故制造商生产的产品质量必须达到行业质量标准的限制。鉴于此,本文拟对由供应市场、零售市场和需求市场构成的三层供应链网络,研究质量竞争问题,同时引入行业质量标准,探索不同的质量标准、质量成本系数对网络均衡的影响,以期为行业质量标准制定部门和质量竞争企业提供有益的启示。

1 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

本文考虑如图1所示的三层供应链网络结构。其中,顶层为供应市场,由m个相互竞争的制造商组成,制造商以非合作方式生产具有差异且可替代的同类产品;中间层为零售市场,由n个相互竞争的零售商组成;底层为o个需求市场;层间连线表示交易。

1.1 供应市场均衡

设QMij为制造商i和零售商j间的非负交易量;qi为制造商i生产的产品质量水平(简称质量),为产品必须达到的行业质量标准(简称质量标准);si为制造商i的非负生产量,显然,。为表述方便,下文中,将所有制造商的生产量记为列向量s∈R+m,所有制造商i与零售商j间的交易量记为列向量QM∈R+mn,所有制造商的质量水平记为列向量q∈R+m。

记fi(g)为制造商i的生产成本函数,为体现竞争性以及质量水平的影响,假设fi(g),为所有制造商的生产量s以及自身的产品质量qi的函数,即fi=fi(s,qi),。考虑到,制造商i的生产成本为fi(QM,qi),我们假设fi(QM,qi)为(QMi1,…,QMij,…,QMin)和qi的二次连续可微凸函数。记ρMij(g)为制造商i和零售商j间的产品交易价格函数,假设ρMij(g)是所有产品的交易量QM和质量q的函数,即ρMij=ρMij(QM,q),并假设ρMij(QM,q)为QMij和qi的线性函数,且∂ρMij/∂QMij<0,∂ρMij/∂qi>0。记cMij(Qij)为制造商i与零售商j间的交易成本函数,并假设其为QMij的二次连续可微凸函数。

那么,对于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制造商i而言,其最优行为可描述为下述规划。

式中,为质量标准约束,即制造商i的产品质量qi必须达到行业质量标准q。

显然,模型(1)为凸规划,因此其最优产品交易量和最优产品质量可等价地表述为如下变分不等式。即确定,使其满足:

式中,λi∈R+为对应于质量标准约束的Lagrange乘子。

由于供应市场中各制造商以非合作方式进行生产,因此供应市场的均衡为下述变分不等式问题的解。即确定(QM*,q*,λ*)∈R+mn×R+m×R+m,使其满足:

式中,λ=(*…,λi,…)T∈R+m,与各制造商质量标准约束,i=1,2,…,m对应的Lagrange乘子列向量。

1.2 零售市场均衡

零售市场处于供应市场和需求市场间,制造商生产的产品经零售市场中的零售商,以满足需求市场中的需求。记QRijk为零售商j将制造商i的产品提供给需求市场k的非负交易量,dijk为需求市场k对零售商j提供的制造商i的产品需求量。需要指出的是:均衡时,显然有dijk=QRijk。为方便表述,零售市场与需求市场间的产品交易量记为列向量QR∈R+mno,需求市场对零售市场的产品需求量记为列向量d∈R+mno。记ρRijk(g)为需求市场k对零售商j提供的制造商i的产品的需求价格。为体现需求市场间的竞争以及产品质量对产品需求价格的影响,假设ρRijk(g)是需求市场中所有产品需求量d的函数,即ρRijk=ρRijk(d,q)。考虑到dijk=QRijk,需求价格函数亦可表示为ρRijk=ρRijk(QR,q)。并假定ρRijk(QR,q)为QRijk的线性函数,且∂ρRijk/∂QRijk<0。记零售商j处的产品展示费用函数为cj(QM),并假设为订购量向量{QM1j,…,QMij,…,QMmj}的二次连续可微凸函数。

那么,就零售商j而言,其利润最大模型为:

式中,购销不等式约束表示零售商j处制造商i的订购量不小于该产品在所有市场上的交易量。

由于模型(4)为凸规划,因此其最优订购量和最优销售量可等价地表述为如下变分不等式。即确定,使其满足:

式中,μij∈R+为对应于购销不等式约束的Lagrange乘子。

由于零售市场中零售商间以非合作方式竞争,因此零售市场的均衡条件为下述变分不等式问题的解。即确定(QM*,QR*,μ*)∈R+mn×R+mno×R+mn,使其满足:

式中,μ=(…,μij,…)T∈R+mn为对应于购销不等式约束,i=1,2,…,m;j=1,2,…,n的Lagrange乘子列向量。

1.3 供应链网络均衡及其算法

供应链网络均衡只有供应市场和零售市场的均衡同时满足时,才能实现供应链网络均衡。因此,供应链网络均衡是供应市场均衡(3)和零售市场均衡(6),为此可得供应链网络均衡应满足的条件。

定理供应链网络均衡时,供应市场和零售市场间的均衡交易量QM*∈R+mn,零售市场和需求市场间的均衡交易量,以及供应市场中制造商的均衡质量水平q*∈R+m为如下变分不等式问题的解。即确定,使其满足:

由于变分不等式问题(7)的可行域为非负象限,因此利用投影算法(Korpelevich,1977)可获得供应链网络的均衡解。值得指出的是,由于本文在构建供应市场和零售市场的均衡时,利用了Lagrange对偶理论,因此在获得供应链网络的均衡解的同时,也给出了质量标准约束和购销约束的最优Lagrange乘子值。

2 数值算例

为说明模型的有效性,本节以2个制造商、2个零售商以及2个需求市场组成的三层供应链网络模型进行数值分析。为计算简便,不考虑量纲。假定产品的行业质量标准。设制造商i的成本函数fi,制造商i与零售商j间的交易成本函数cij和交易价格函数ρMij分别为:

设零售商j处展示费用函数;j=1,2,零售商j处面临的市场需求价格函数ρijkR分别为

利用投影算法进行计算,其供应链网络均衡结果示于表1中。为了分析质量标准对网络均衡的影响,表1中亦给出了不同行业质量标准下的计算结果。

表1结果表明:当质量标准较低时,制造商存在一个高于质量标准的均衡质量水平,即当时,qi=1.5083。当行业质量标准超过该均衡质量水平,随着行业质量标准的提高,制造商利润会降低,而零售商利润会增加。这是由于过高的产品质量标准,致使制造商的成本以及制造商与零售商的交易价格提高,但收益的增加不能弥补成本的升高,使制造商利润降低。虽然零售商以较高的交易价格订购产品,使其成本增加,但由于高质量产品的销售价格较高,零售商将获得更高的收益,因此零售商利润会增加。另外,随着行业质量标准的增加,供应链总利润呈现出先增后减规律。因此从供应链网络整体来看,行业质量标准应当适当,不能定得过高。

为探索制造商的生产函数;i=1,2中的质量成本系数γi对网络均衡的影响,我们在γ1=2.0时,对γ2的不同取值,进行了数值分析,其计算结果示于表2。

表2结果表明:具有质量成本优势的制造商,其产品的均衡质量水平相对较高,而具有质量成本劣势的制造商,其产品的均衡质量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因为具有质量成本优势的制造商,能够以低成本提供高质量的产品,且以高价格出售给零售商,并以高价格在需求市场销售,所以提高产品质量能获得较高利润。而具有质量成本劣势的制造商,要想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则需投入更高成本,虽然高质量产品以高价格进行销售,但是较高的收益小于更高的成本,故具有质量成本劣势的制造商提高质量只会降低其利润。因此,具有质量成本劣势的制造商采取降低质量以增加质量差异Δq的竞争策略来获得较多利润。这就解释了同一市场中不同价格的差异产品均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的原因。

3 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具有质量标准的三层供应链网络寡头竞争均衡问题。利用Lagrange对偶和变分不等式理论,刻画了每层以及整个网络的均衡条件。数值计算讨论了质量标准及质量成本系数对网络均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质量标准较低时,制造商存在一个高于质量标准的均衡质量水平;当行业质量标准超过该均衡质量水平,随着行业质量标准的提高,制造商利润会降低,而零售商利润会增加;另外,随着行业质量标准的增加,供应链总利润呈现出先增后减规律,因此从供应链网络整体来看,行业质量标准应当适当,不能定得过高。对质量成本系数的数据计算表明:具有成本优势的制造商,会提高均衡质量水平,而具有成本劣势的制造商会降低均衡质量水平,通过增加产品质量差异以增加利润。

摘要:文章研究了具有质量竞争的供应链网络均衡问题。借助Lagrange对偶理论和有限维变分不等式理论,刻画了供应市场、零售市场及供应链网络的均衡条件,并利用投影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结合算例,讨论了质量标准、质量成本系数对网络均衡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当质量标准较低时,制造商存在一个高于质量标准的均衡质量水平;当行业质量标准超过该均衡质量水平时,随着行业质量标准的提高,制造商利润会降低,而零售商利润会增加;随着行业质量标准的增加,供应链网络总利润呈现出先增后减规律,因此从供应链网络整体来看,行业质量标准应当适当,不能定得过高。同时,具有质量成本优势的制造商,会提高均衡质量水平,而具有质量成本劣势的制造商,会降低均衡质量水平,目的是增加产品质量差异以增加利润。

供应链竞争力的研究综述及发展 篇6

传统的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或集团获得市场份额的能力, 强调单体企业竞争力的获取和提升。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 许多企业开始关注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而将非核心的业务外包出去, 并通过纵向一体化来保持对外活动的控制[1]。于是, 企业意识中的组织和功能边界逐渐模糊和淡化, 逐步与上下游企业成为利益相关的共同体。

在新的竞争环境下, 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提高企业绩效的重要手段[2]。随着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 我国对供应链竞争力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是还有很多问题。因此, 剖析供应链竞争力的发展现状, 清晰地了解供应链的优劣势所在, 并根据自身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对国内外供应链竞争力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并重新构筑了评价指标体系, 最后对于其发展方向做了相应预测。

2 供应链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2. 1 供应链竞争力的理论综述

1992年, Dorothy Leonard - Barton对核心能力包括的内容做了具体的论述, 即核心能力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雇员的知识和技能、技术、管理方法、价值观和标准。其中价值观和标准是经常被人们忽视但实际上很关键的内容。

1995年, 科利斯和蒙哥马利提出, 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一种外部评价, 即与竞争对手对比, 看企业确实在哪些方面好于竞争对手。Chin[3]提出影响供应链竞争力的五个因素为: 建立消费者—供应商关系、信息与沟通技术、物流再造、企业文化和明确的绩效评价。余晖等[4]指出, 供应链竞争力的形成受供应链核心能力 (决定力) 、供应链运作机制 (助力) 、供应链竞争力评价 (维持力) 三方面力量的影响, 三者依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形成供应链竞争力。Zhang[5]从供应链整体角度出发, 建立了以处理活动和交接活动为基础的供应链竞争模型并得出结论: 市场份额越大, 供应链的竞争力就越强。

总结起来, 供应链竞争力的决定力量大致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强调技术的重要性, 第二种注重企业之间的关系, 第三种则采用内部整体观。

2. 2 关于供应链竞争力的方法综述

2. 2. 1 供应链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 国内外学者建立了科学的供应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邵晓峰等[6]将供应链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划分为六大类评价指标: 客户导向指标、供应链敏捷性指标、经营业绩指标、管理水平指标、人员素质指标和供应链密切度指标。徐述[7]构建了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核心业务指标、创新学习指标、财务状况指标和物流服务指标。

聂茂林[8]从供应链系统的顾客满意水平、市场响应能力、核心企业竞争能力和协同运作能力四方面提出了供应链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 李明芳[9]等又加入了核心企业竞争力指标, 包括企业文化亲和力、企业市场控制能力、企业盈利能力和企业信息化水平四方面二级指标。

王晓莉和仲维清[10]建立了9类影响企业供应链竞争力的指标, 包括供应链密切度指标、供应链敏捷性指标、经营环境指标、生产能力指标、财务能力指标、产品实力指标、技术能力指标、经营能力指标和营销能力指标。

2. 2. 2 供应链竞争力的研究方法

供应链竞争力的研究方法也有很多: 经济分析法、多目标决策法、数据包络分析法、灰色关联度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数理统计与计量经济法等。一些创新方法如软指标多层级问卷法、标杆选取法、综合得分法、梅图法、波图法等也广泛应用。学者们还从有限次交易过程博弈和无限次交易过程博弈等方面论述供应链竞争力的提升。李明芳等[11]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评价比较单条和多条供应链的竞争力状况, 并进行了实例分析。王宏[12]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与方法对企业供应链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计算, 并证明了其有效性。

Dominique Estampe and Samir Lamouri总结了从1983年到2010年共57篇文献, 梳理出了16类常见的供应链绩效模型, 包括ABC、FLR、BSC、SCOR、SASC、GlobalEVALOG、WCL、GSCF framework、ASLOG audit、SCM /SME、APICS、ECR、EFQM、AFNOR FD X50 - 605、SCALE和SPM。

马士华, 应丹丰等[13]引入了一个基于物流能力的供应链竞争模型来分析物流能力对供应链竞争力的影响及作用机理。在给定条件下, 通过投影算法对供应链模型进行求解找出最具竞争力的供应链及其对应的物流特征。

3 供应链竞争力的研究趋势

分析相关研究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 只从核心企业角度分析供应链竞争力而没有综合考虑其上下游企业, 个体最优并非供应链整体最优, 导致了评价的片面性。第二, 已有研究多停留在框架构建和指标选取上, 测量方法较为薄弱。第三, 为追求指标的通用性而淡化不同类型行业供应链的特点, 如某供应链按照通用指标评价所得结果可能优于市场水平, 但同一行业或相似供应链的表现也都如此。该供应链的表现甚至并不比同业中的竞争对手更优秀。第四, 大多数研究只停留在竞争力的测度和评价上, 而对其形成条件、动力机制和发展阶段如何评判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14]。第五, 现有供应链竞争力的评价仍局限在对硬实力、硬指标, 即供应链微观指标的测度, 忽略了软实力的较量。但软实力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供应链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旦破坏短期内很难修复。

敏捷供应链构建模型研究 篇7

关键词:敏捷供应链,构建模型,模式

0引言

敏捷制造是一种面向21世纪的制造战略和现代生产模式。敏捷化是供应链和管理科学面向制造活动的必然趋势。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全球动态联盟、虚拟企业和敏捷制造己成为制造业变革的大趋势,敏捷供应链(Agile Supply Chain)以增强企业对变幻莫测的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为导向,以动态联盟的快速重构(Re-engineering)为基本着眼点,以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和企业生产模式的转变、提高大型企业集团的综合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致力于支持供应链的迅速结盟、优化联盟运行和联盟平稳解体。供应的敏捷性强调,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综合考虑、决策和进行效绩评价。使生产企业与合作者共同降低产品的市场价格,并始终追求快速反应市场需求,提高供应链各环节的边际效益,实现利益共享的双赢目标(Win-Win)。

1敏捷供应链概念

对一个真正做到敏捷反应的企业来说,能够从容应对需求的易变,因为实施敏捷供应链管理的企业能通过其合理的流程、组织结构和其他成员企业的紧密关系来确保各种各样的产品需求。敏捷制造的提出主要是针对制造技术领域,目标是提高制造系统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在竞争日趋激烈、市场需求更为复杂多变的网络时代,敏捷化思想被迅速运用于整条供应链管理,随之提出了敏捷供应链(Agile Supply Chain)的概念,就是:在竞争、合作、动态的市场环境中,由若干的供方、需方等实体构成的快速响应环境变化的动态供需网络。

2敏捷供应链的构建目标

敏捷供应链的构建是建立在共同的利益和市场的基础上的,因此各个成员企业都是相互联系的利益相关体,要通过一套共同认可的机制来保证整条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和最大利润,在此过程中各个成员企业要不同程度的放弃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局部策略,并且也能在此过程中获得应有的利益,而要协调好局部目标与总体目标之间的关系,就需要构建合适的敏捷供应链模式。

因此敏捷供应链的构建应该努力满足以下基本要求:(1)敏捷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以及库存在各个成员企业之间的合理分配和协调,能使得整个供应链的库存量达到最小。(2)敏捷供应链中各个成员企业的生产能力、制造能力、销售和物流能力的匹配,做到各尽所能。(3)敏捷供应链还应该考虑到产品的回收问题,即逆向物流的问题,以保证供应链的绿色化。

3敏捷供应链的构建模型

典型的敏捷供应链组织网络由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配送中心市场或者客户构成,根据组织模式设计的要求,建立模型如下,详见图1。其中供应商、制造商、物流中心、配送中心、顾客(消费者)、回收中心、回收站分别用S,P,W,D,C,R,E表示。

模型决策变量及其主要参数如下:

(1)决策变量

YP=1:P制造商运营,否则YD=0。

YW=1:W物流中心运营,否则YW=0。

YD=1:D配送中心运营,否则YD=0。

YR=1:R回收中心运营,否则YR=0。

(2)其他参数

I:供应商供应的原材料i的集合。

J:制造商生产产品j的集合。

S:供应链网络中供应商S的数量。

P:供应链网络中制造商P的数量。

W:供应链网络中物流中心W的数量。

D:供应链网络中配送中心D的数量。

C:供应链网络中顾客或者市场C的数量。

R:供应链网络中回收中心R的数量。

LSP:S供应商到P制造商的距离。

LPW:P制造商到W物流中心的距离。

LWD:W物流中心到D配送中心的距离。

LDC:D配送中心到C顾客或者市场的距离。

LWC:W物流中心到C顾客或者市场的距离。

LRP:R回收中心至P制造商的距离。

aj:j产品的回收效率。

DCj:C顾客或者市场的j产品的需求量。

则模型可以表示为:

约束条件:

其中目标函数主要由制造商、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回收站的固定成本及制造成本、仓储成本、配送成本、各环节之间的运输成本等构成。其中(1)表示供应商的材料供应能力约束;(2)表示对于每个制造商产品输出量所包含的材料不应该大于其原材料的输入量;(3)表示制造商的生产能力约束;(4)表示物流中心能力约束;(5)表示配送中心能力约束;(6)表示对于每一个仓储中心而言,每一种产品的输出量应该小于产品的输入量;(7)对于每一个分销中心而言,每一种产品的输出量应该小于该产品的输入量;(8)表示市场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的均衡;(9)表示回收原材料与回收产品之间的均衡;(10)为0,%1&变量,1表示该合作伙伴参加运营,0表示该合作伙伴不参加运营。

对于每个制造商而言,由于输入的是原材料,输出的是产品,因此本模型引入了BOM表系数变量Bji,表示产品与原材料之间的构成关系。如一部耳机由2个听筒构成,则BOM系数为2,该变量在产品回收时也得到了运用。

本模型采用0,%1&变量实现合作伙伴二次选择,从合格伙伴集合中挑选出适合实际运营的合作伙伴,同时保持成本的最小化。

参考文献

[1]任午令,何志均.支持敏捷供需链的管理过程控制系统[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2002,3(3):177-181.

[2]李静,弓晋丽.新市场环境下敏捷物流管理模式探讨[J].物流技术,2006,3(3):11-13.

供应链竞争模型研究 篇8

核心竞争力[1]的概念最早是由C.K.Prahalad和Gary Hamel在其《公司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中提出的。他们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近年来,关于核心竞争力和外包的研究逐渐成为了国内学者们关注的热点。张光灿[2](2007)深层次地阐述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并分析了核心竞争力的外部特征,即企业随环境变化的自我扩张能力和自我收缩能力。刘涛[3](2008)从饭店经营管理的特点出发,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选取“外包与自营的成本/收益比”和“业务的战略重要性”两个维度构建了饭店业务外包决策模型。张莹[4](2009)结合金融业外包的发展趋势,分析了中国金融业外包存在的风险和应当具备的条件,认为中国应当把握良好的产业转移时机,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双重努力,实现金融业外包和服务业升级的跨越式发展。

本文从核心竞争力出发,分析外包相对于纵向一体化供应链的优势和适应性,并对外包的利益和风险、外包的决策过程和实施进行深入研究。

一、核心竞争力与外包的选择

企业一旦明确顾客的真实需求以及成功因素,就需要发展其核心竞争力来满足这些需求。为了确定一项技术的特定组合是否是核心竞争力,企业需要慎重核查以下问题:(1)该技术组合是否能显著地增加顾客所认同的附加值;(2)该技术组合是否难以复制或模仿;(3)该技术组合的适用范围是否宽广,能否允许企业进入许多不同的领域。企业制定其核心竞争力后,即可设计一条供应链来支持它的竞争战略、价值取向和开发能力。

企业集中有限资源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必然依赖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来完成其他方面的价值创造。这就涉及到了外包问题。如果企业不能识别出成功的所有因素,错误地外包出一项本该保留在核心竞争力组织内部的活动,将会带来严重的威胁。为此,企业应该提前进行问题核查,见图1。原则上,有价值的核心竞争力不应该被外包,至关重要的互补性能力也不能外包。

二、外包的挑战

据统计[5],目前全球约有1万亿美元的外包市场。外包趋势主要包括合同生产、利用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境外生产以及外包业务流程等。

1、外包的优势

通过外包生产和服务,企业可以集中有限资源,满足顾客最为认可的核心需求,从而提升价值。在调查中发现,企业外包的主要原因有降低运营成本、创造可变成本结构、关注核心业务、提高技能等,具体见图2。

2、外包的约束和风险

外包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活动,错误的外包会使企业失去市场地位,因此企业必须注意其外包的战略和战术风险,具体见表1。战略风险是一个长期的风险,因为企业会失去它曾经拥有的某项核心能力,这种风险甚至是无法逆转的。战术风险是短期风险,当企业依赖于供应商的产能而非知识时,该风险就会出现。从长期来看,战术风险的损失相对小些。

三、外包战略的实施

企业实施外包战略的过程,应该分为4个主要阶段:确立外包目标并检测相关理念;外包的可行性分析;确立外包关系;管理外包团队。

1、确立外包目标并检查相关理念

对于企业来说,实施外包战略的第一步应该是确定外包目标,即希望从外包中获得哪些好处,提出需要外包的活动。通过检查,将外包理念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比较,考虑外包活动会如何影响核心竞争力的绩效。如果没有进行合适的检查,将意味着企业可能保留了那些本该外包的活动,或者更糟糕地外包出了某些必须保留地核心竞争力。

2、外包的可行性分析

在执行可行性分析阶段,企业收集信息的级别需要更为具体,包括确定潜在的供应商、反向营销、重述需求和期望利益、确定和减轻潜在风险、实施所有权总成本的评估等。

其中,反向营销是指当企业希望外包但又无法找到合适的供应商时,征募供应商来提供项目和服务的过程。为了增加成功的可能性,候选供应商应该直接加入与购买者需要相关的业务中。

重述需求和期望利益则需考虑需求量、时间、外包程度等,以强化第一阶段对潜在外包可能性的检测。

大部分企业都能够发现供应链中断所引起的外包战术风险,但更为重要的是战略层面的检查。如果企业失去了某项外包活动的内部能力,供应商极有可能以此为威胁,要求更高的价格。供应商通过不断提升能力,获取整条供应链上的大部分份额。尽管风险问题在开始就已经涉及过了,但是在第二阶段仍需进行跟踪评估。

实施所有权总成本的评估可以深入了解外包战略对企业成本的影响。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比较企业自行生产该产品的成本和购买该产品的外包成本,并且考虑增量成本和转换成本。此外评估还应该包括对潜在风险的敏感度分析。

3、确立外包关系

外包安排应该从最小服务到完全服务(或全承包服务)的过程中一直存在,如图3所示。连续统一体关系的左边表示容易被替代和增加较少价值的供应商。当坐标向右移动时,供应商提供更多价值,并且与企业的运营更为紧密。连续统一体将供应商分成四类:无相互利益关系、特殊领域供应商、混合型供应商和整体问题解决者。

无相互利益关系是指供应商没有长期义务和特别附加值,适合于非重要物品的非重复性购买,或者是当市场竞争激烈时,转换成本较低且供应

商差别性不明显。特殊领域供应商虽然同样不提供战略性活动,但相对于无相互利益关系的供应商而言,难以被替代,因为特殊领域供应商往往提供某些非常特定的商品或专业化服务。混合型供应商是那些提供部分被整合到企业运营中的产品或服务的供应商,对企业中的某个子系统或流程负责。混合型供应商可能会基于其绩效、产能和信任度进化为整体问题解决者。整体问题解决者不是简单提供制成品的供应商,而是制定解决方案,并且提供深入企业流程的战略项目的供应商。他们常常对流程改进进行建议,并且和企业中的员工一起工作。

4、管理外包团队

基于上节确定的外包安排,企业与供应商必须建立清晰的期望、实时的检测和回馈。由于价值和复杂程度的不同,企业需以不同的强度和频率来考察外包情况。对于无相互利益关系和特殊领域供应商而言,企业应该采取清晰且简单的合同管理方式。合作关系适用于混合型外包安排。供应商实时的根据业务需要对期望和目标进行重新定义,实施更加灵活和创新的管理。忠诚度在企业与整体问题解决者之间是很普遍的。双方对于关系都需付出大量的资源和努力,运用定制化的报告卡,对企业内部和供应商提供外包关键流程的完整性反馈,基于反馈信息建立持续性的改进。

三、结束语

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深奥且不断变化的概念。核心竞争力包含了企业文化,但同时也受其影响。当企业更多地关注核心竞争力和其显著附加值领域时,就有了外包生产、服务和业务流程的趋势。通过使供应链上的其他公司来完成企业不擅长的活动,可以节约成本、提高运营能力。潜在外包决策必须从战略和战术两个角度进行风险分析。企业最终实施外包战略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确立外包目标并检测相关理念,外包的可行性分析,确立外包关系和管理外包团队。外包战略的有效实施必定会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C.K.Prahalad, 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 68 (3) .

[2]张光灿.企业核心竞争力内涵再探[J].江苏商论, 2007, (8) .

[3]刘涛, 徐福英.基于理论集成的饭店业务外包决策研究[J].江苏商论, 2008, (6) .

[4]张莹, 唐保庆.中国发展金融服务业外包的战略思考[J].江苏商论.2009, (2) .

供应链竞争模型研究 篇9

王少飞(1987-),男,汉族,河北承德人,硕士研究生,燕山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务科科员。

摘要:以GEM模型为框架构建了秦皇岛市会展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得于秦皇岛市会展第一手资料,做数据处理后,对秦皇岛市会展产业竞争力现在做定量描述,从而得出秦皇岛市的会展产业竞争力处于全国下游水平,在国内缺乏竞争力,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关键词:GEM模型;秦皇岛;会展产业;竞争力

1.引言

会展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明星产业,成为很多城市的支柱性产业。会展产业不仅能带动工商贸等产业发展,同时还能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形成城市“名片”,对城市起到宣传推广效用,带动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秦皇岛市作为我国北方著名旅游城市,坚持旅游立市的发展战略,需要旅游相关产业来支撑。秦皇岛市的国际葡萄酒节、全国煤炭交易会等会展活动在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应该认识到,秦皇岛会展产业现有发展水平,不仅与国内著名会展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存在巨大差距,就省内城市如石家庄、唐山、廊坊而言,也存在不小差距。随着京津冀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秦皇岛市会展产业,促进会展产业集聚提升,从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成为当前紧迫的工作任务。

2.GEM模型的理论构架及其应用

GEM模型是分析框架主要是“基础(Groundings)-企业(Enterprises)-市场(Markets)”。

(1)基础:是指独立于产业以外,为内部企业的生产过程提供的要素,包括资源和设施。资源包括秦皇岛市会展业的地理位置、企业融资难易水平、企业人力资源、会展品牌等要素。设施则分为硬件设施软件设施两种。硬件设施包括秦皇島市会展场馆设施、服务区等基层设施,软件设施则包括会展产业科技水平支持、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支持力度等。

(2)企业。企业作为一种结构因素,决定了会展产业的生产效率。主要包括组展商和参展商的规模和数量、会展支撑行业如住宿、餐饮、通讯等相互之间的协调程度等。

(3)市场。市场因素分为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本地市场主要是指秦皇岛市本地区的会展市场,外部市场是指秦皇岛市以外的会展市场。

GEM模型并非简单的会展产业竞争力的理论框架,在这个模型中,还包括了数据量化衡量和计算的具体方法。首先是各个一级指标因素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各个一级指标设置相对应的二级指标,并依据调查问卷所得数据,计算二级指标的得分,进而计算产业竞争力线性分值,公式为:

GEM=2.5*∏i=1~3(D2i-1+D2i)2/3

3.问卷设计与数据计算

发放调查问卷是本研究获取数据的主要方法。调查对象主要有专家学者和行业从业人员两种。对于专家学者的调查主要为了获取其对各项指标重要性的评价,藉此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对于会展行业从业人员的调查则是为了获取他们对各指标的主观性分值。在调查过程中,共发放问卷220份。其中,向专家学者发放100份,回收92份,有效问卷90份;向会展从业人员发放问卷120份,回收120份,有效问卷112份。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行了计算。在获取分之后,对分值求均值并转化成判断矩阵,使用方根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

4、秦皇岛市会展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

4.1秦皇岛市会展产业竞争力得分评价

在GEM模型中,地区会展产业竞争力的线形分值得分分为四档,即250分以下、251~490分、491分~640分、641分~1000分,对应的会展产业竞争力水平分别为国内平均水平、国内竞争优势水平、国内竞争强势水平、国际竞争优势水平。

参照GEM模型的计算方法,结合调查整理的数据,可以计算出秦皇岛市会展产业的GEM得分为:

2.5×[(3.30+3.85)×(3.58+2.81)×(3.56+3.51)]2/33≈210

可以看出,秦皇岛市会展产业竞争力处在国内平均水平一下,与北上广等其他会展城市(640分)还有巨大差距。

4.2各具体指标得分情况的分析

在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秦皇岛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和“会展场馆条件”两项指标得分均在4分以上,均高于国内平均水平3.8分,这是因为秦皇岛市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成为协办城市,举办了四场足球赛事。因此修建了一部分场馆,这些场馆在现在已经成为秦皇岛会展活动的重要地点。指标体系中的“会展企业融资能力”、“企业管理模式”、“企业创新能力”等三个指标的得分较低,均不到3分,其中“会展企业融资能力”这项指标仅为2.1分,这反映了秦皇岛市会展企业在融资方面的极大不足,主要原因是秦皇岛市的会展企业大部分是小规模的民营企业,盈利能力有限。

就秦皇岛市会展行业协会作用和服务水平而言,秦皇岛市会展行业协会于2011年刚刚成立,从时间上看秦皇岛市的会展协会成立时间已经严重滞后于北上广等会展一线城市,甚至与省内的唐山市、石家庄市、廊坊市相比,也已经严重滞后。也正是由于行业协会成立和发展的时间限制,它的功能完善也相对滞后,根据93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只有19份问卷中选择了与会展协会“非常密切”,27份选择“密切”,40份“不怎么密切”,另有7份选择“无直接联系”。问卷调差中的“会展行业协会的作用和服务水平”仅得了3.19分。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直观的看出秦皇岛市会展协会无明显优势,它的功能和作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此外,在秦皇岛市举办的展会存在着规模小、质量低、主题雷同等现象。例如调查问卷中关于秦皇岛市会展产业的“行业合理竞争程度”这一项只得了3.02分,“会展企业创新能力”只有2.72分,基本不具有竞争优势。

5、结论与建议

综合来看,秦皇岛市会展产业竞争力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缺乏竞争力。秦皇岛会展行业存在着规模小、资金不足、实力有限等劣势,但同时存在着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的优势。因此,当政府部门重视,会展行业协会、会展企业共同努力,秦皇岛会展产业就有希望步入正轨,健康发展。主要建议如下:

(1)政府保障和引导。政府机关要完善会展管理智能,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为会展的产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政府机关有效的整合资源,合理分配并利用,同事给与政策支持,降低会展产业压力;

(2)作为会展产业的核心,会展行业协会应积极主动的配合政府工作,规范会展市场,在具体工作上给予会展企业以咨询和指导,本着“服务、协调、自律”的精神,为会展产业的规范和成熟做出贡献;

(3)会展企业自身的努力也尤为重要,在得到政府和会展行业协会的支持的同时,会展企业要具备长远的全局意识和自律精神,选用合理的营销方式提高企业竞争力,增强合作、分享经验,共同努力提高会展产业竞争力。(作者单位:1.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2.燕山大学)

本文系秦皇市社科联重点应用性课题“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下秦皇岛市会展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研究”(编号:201407104)、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科研基金项目“基于GEM模型的秦皇岛市会展产业竞争力实证研究”(编号:201402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蔡礼彬,吴丽.山东省会展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4,03:21-31.

[2]方忠.会展经济理论研究述评与展望[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05:73-77.

[3]卢晓.上海会展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J].学术论坛,2012,05:135-139.

我国供应链库存优化模型研究综述 篇10

传统的早期的库存优化研究主要是在确定性环境下进行考虑的, 各种数据和信息都假设为精确的, 不变的。即假设市场需求、订货提前期以及其它一些影响库存的因素确定不变的条件下对库存进行定性或定量研究。徐贤浩和马士华假设市场需求连续稳定的情况下提出了供应链网络状结构模型。胡朝晖等人对需求确定的分销供应链系统多级库存的优化进行了研究, 运用级库存理论, 通过求解松弛问题的启发式算法对系统库存进行优化, 其目标是使系统总成本最优化。但事实上, 供应链的参与者要面临很多因素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把不确定性考虑进供应链库存优化模型中, 使得库存优化模型的研究更具有现实性和实用性。这也是我国供应链库存优化研究的主要趋势, 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不确定环境下供应链库存优化研究

不确定性是决策分析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种是事件是否发生的不确定性, 即通常所说的随机性;另一种是事件本身状态的不确定性, 即模糊性。关于不确定性问题, 首先关心的是对不确定性参数适当描述的确定, 描述方法有:基于分布的方法, 一般采用已知均值和标准偏差的正态分布, 这种方法广泛运用于模型不确定需求或其它参数中, 也是以下主要提及的一种方法;二是基于方案的方法, 具有相应概率的几种离散方案用以描述期望发生的特定结果, 该方法由于数据的不可靠性而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另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基于模糊的方法, 预测参数视为具有相应隶属函数的模糊数。有关随机性环境下的供应链库存优化研究比较多, 也是供应链库存优化研究的热点。下面主要介绍需求不确定性条件下或订货提前期不确定条件下或两者皆有的供应链库存优化的有关研究。

需求不确定性库存优化。随机需求的库存优化研究文献比较丰硕, 也是供应链库存管理研究的热点。在这一类研究中, 一般假设供应链各个节点的需求是随机的, 且服从一定的分布函数, 以正态分布较多。而且针对各种供应链 (二级、三级或网状结构) , 产品也分为单一产品或多产品, 分析和研究随机需求条件下的供应链库存问题。施文武等人建立了一种单一产品多周期随机需求生产/库存模型, 该模型采用 (s, Q) 策略对生产和库存进行控制。戢守峰等人从一个以区域分销中心 (DC) 为主导地位且由多个供应商和零售商共同组成的多级库存系统出发, 系统在假设DC和零售商都实行连续性盘点的 (R, Q) 库存控制策略, 提前提为常量, 零售商需求为正态分布的前提下, 采用缺货策略的思想来确定订货临界点及订货批量, 并且以确定DC的库存策略为目标, 建立了缺货条件下的多级库存控制模型, 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库存的目的。王英楠、韩继业等研究了不确定需求下一种多阶段定价与库存控制相协调的供应链模型, 把扰动参数的不确定性处理为在已知集合内变化扰动。席元凯考虑了由多个供应商、一个配送中心组成的二级供应链系统在市场需求为随机情况下的多品种库存问题。从而丰富了在面对市场为随机需求下的多品种库存控制策略的研究工作。

订货提前期不确定性库存优化。订货提前期是从订货开始到订货批量为止的一段时间。提前期反映了供应链对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 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不断缩短, 设法缩短提前期已经成为供应链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在实施和运行供应链管理问题时, 订货提前期是一个重要的参数, 甚至可以说是一块基石。目前大多数有关供应链库存优化问题的文献, 都假设订货提前期是一固定常数, 但在现实问题中, 提前期通常是不确定的, 随机的和柔性的, 并非固定不变。随机提前期的变化是供应链上下级库存协调的主要影响因素。越来越多的文献开始讨论和研究基于随机提前期的库存优化问题。马士华和林勇建立了基于随机提前期的 (Q, r) 库存控制模型, 其中分别考虑了需求是常量和随机变量两种情况下的库存模型。戴更新等人研究了基于随机提前期的二级库存系统的优化方法。

需求和订货提前期不确定性库存优化。柳键和马士华在需求和供应都不确定的情形下, 通过模型研究对两级供应链的库存协调及其价值作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引入了有效库存水平的概念, 以反映上游缺货对下游库存的影响, 构造了定期检查补货模式下的供需双方库存模型, 对安全因子进行整体优化, 降低供应链库存成本。其中需求和订货提前提都服从一定的正态分布。王瑛和孙林岩提出了采用合作需求预测确定订购临界点, 并建立了由供应网络、核心企业、分销网络组成的多级库存系统优化模型。模型在满足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订单执行率的条件下, 通过确定最佳订购批量, 有效地控制库存量, 实行供应链的总库存成本极小化。该模型中需求服从Poisson分布, 订货提前期为随机分布函数。陈顺正等人研究了多个供应商单库存单制造商系统, 确定了二级链各个节点最优的库存策略。

模糊环境下供应链库存优化研究

在现实生活中, 模糊性的存在比随机性更为广泛, 尤其是在主观认识领域, 模糊性的作用更重要。所谓模糊性是指客观事物处于共维条件下的差异在中介过渡时所呈现的“亦此亦彼”性。为了能够表现具有“亦此亦彼”性的模糊现象和模糊概念, 20世纪60年代美国控制论专家扎德教授首先提出了模糊集合的概念, 并建立了模糊集理论。即用隶属函数来刻画元素对集合属于程度的连续过渡性, 将经典集合的二值逻辑{0, 1}推广到[0, 1]区间内的连续值逻辑, 这也是模糊集理论的核心思想。模糊集理论对库存问题中一些不确定性因素的解决相当有效, 而且被广泛采用。傅玉颖和潘晓弘主要探讨了不确定性情况下用模糊理论处理库存管理问题, 导出了允许适度缺货情况下多模糊参数单库存管理问题的模糊数学模型, 并通过示例表明, 用模糊理论处理库存管理问题更符合现实的不确定性, 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李怡娜和徐学军研究了模糊环境下可控提前期的供应链库存优化问题。利用三角模糊数描述需求的不确定性和成本系数的不确定性, 分别建立了相应的Stackelberg模型。王凯兴和郭嗣琮分析了在模糊需求下按经典库存模型中的经济订货批量和订货周期所导致的库存风险损失, 推导了模糊需求下的经济风险函数。另外, 还有许多研究者对随机和模糊参数的混合不确定性库存进行了研究, 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供应链库存优化理论。

上一篇:灌溉用水效率下一篇:工程项目造价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