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2024-06-21

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精选7篇)

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篇1

餐饮连锁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2013年05月09日 11:38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3年第03期 作者:李胡扬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摘要:餐饮业的连锁经营方式与组织形式已经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而问题与思考在不断加深。本文通过分析餐饮连锁企业的供应链构建特点,发现面临的危机与挑战,挖掘更行之有效的经营战略。

关键词:餐饮连锁,供应链管理

一、引言

由于我国国民经济稳定迅速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明显提高,餐饮市场表现出强有力的发展势头,餐饮消费成为带动总体消费需求稳定增长的重要角色。我国餐饮企业逐渐重视品牌效应,注重企业规模的扩大,注重采用连锁和特许经营的方法进行扩张。市场的诉求反映了大型餐饮连锁经营尤其是直营连锁业务发展势头强劲。

当今,市场竞争已经走向以供应链为主体的竞争时代,当今的市场竞争不是企业和企业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谁能将供应链优化到极致,就是最后竞争的赢家。

二、餐饮连锁企业的概念和优势特点

餐饮连锁企业是由若干企业经营的同类餐饮服务产品的联合体。通过某些形式的组成以及公司形象的标准化、产品服务的专业性、管理体系的严格化以及技术方面的先进性,对单独的经营活动进行整合。从而实现规模效益。它包括西餐店、快餐厅、日本料理等,以及茶吧、酒吧、特色小食店。

餐饮连锁企业是由一个总部,众多地区分店构成的一种企业联合体。每个餐饮分店为基本经营单位。然而与大街小巷的餐饮经营店铺相比又十分不同。餐饮连锁最鲜明的特征就是统一化。即统一的经营目标和战略,统一的运作结构与流程,统一的食品材料来源以及统一的配送方式,甚至具有统一的装修风格。

那么,餐饮连锁企业具有哪有那些优势呢?又凭借什么在餐饮市场举足轻重?

1.概念、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就需要经营理念的革新、餐饮产品的更新以及服务方式的创新。餐饮连锁企业建立了一种供应商与物流配送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进而达到资源信息共享。显然,这便于餐饮连锁企业迅速把握市场需求,创造更有价值的产品或更人性化的服务。

2.确保食品原材料及时供应。由企业总部配送食材,从宏观上控制和调节配送数目和配送路径。同时对食品质量、卫生安全统一监督和管理。

3.降低总成本。餐饮连锁企业最核心的战略经营目标就是拥有低廉的总成本,获得高额的总利润。

三、什么是供应链管理

愈是发达的国家或城市,供应链和物流水准愈高。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通过在供应链上流通、加工、包装、运输等增加其价值,给企业带来效益。

供应链管理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在企业中应用极为广泛。

四、餐饮连锁企业供应链概述

餐饮连锁企业供应链的基本含义是在供应链内涵基础之上结合了餐饮行业的特征和经营模式。即以餐饮连锁企业为核心,借助互联网传递信息,通过统一标准化的管理模式达到各个环节的共赢。其中包括原料生产商、制造商、供应商以及餐饮连锁企业总部、分店乃至顾客。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快速流通使供应、生产、运输、加工、销售完美衔接。餐饮产品前期、中期、后期与市场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和影响。

五、餐饮连锁企业供应链模式

餐饮连锁企业供应链结构模型的研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从静态角度探讨供应链的基本组成;二是从动态角度探讨物流、服务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在供应链中的流动情况;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综合评估餐饮连锁企业供应链的核心环节。并且探究这些环节对于整个体系的影响。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该条供应链涵盖的组成元素。知己知彼,明确自己在整个流程中所处的形势,快速找出餐饮连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核心竞争力中,不断创新,强化技术,以达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

在餐饮连锁的供应链模型中,存在着物流、服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在各个实体之间不断地流通及传递。餐饮连锁企业总部以信息化的方式实现了高度统一。

原料生产基地、原料供应商给餐饮企业地区总店和配送中心供货,配送中心给各餐饮分店配送原料,分店把产品销售给顾客等环节中,明显存在着物流和服务流的流动。也就是说,在合适的时间把合适数量、合适质量的原料或产品以合适的方式送到合适的地点,既保证物流平衡又保证供应链系统的有效性。在各实体相互活动的环节中产生了资金流。资金流是保证物料流动的动力,在这个供应链系统中,以信用条件、支付方式、委托与所有权契约等方式表现出来。信息流是在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双向流动的一种流,它包括供应信息和需求信息,这两种信息贯穿了供应链中所有环节,在各个实体之间双向地传递。各地区企业总部统一管理各地区分店,而餐饮连锁企业总部则通过对地区企业总部的监督与管理,把各个分店的各种流统一起来,同时依靠信息化,在更高的角度实现整个供应链所有流的统一。

六、餐饮连锁企业供应链的特点

介于餐饮连锁企业是由若干合作加盟企业组成,因此它的供应链也是极其庞杂和繁琐的。简单来说,每个合作企业就相当于一个结点。结点与结点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供需动态平衡。餐饮连锁企业的供应链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错综复杂。具体表现为该供应链融合了多种类型的多个企业,甚至外企。也表现在原料采购、产品生产、流通加工、配送运输、技术创新、市场营销等方方面面。

2.快速响应。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消费者对产品的诉求已不仅仅局限于温饱需要,更多的是追求一种高品质、高格调的服务享受。目光长远的企业根据这一形势变化制定了新的经营战略,进行供应链的重构与优化,以适应市场的变幻莫测。另一方面,供应链内部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时刻流动。供应商得到需求信息,向企业传递供给信息并提供物流。与此同时,资金流从需求企业流向供应商,使整个供应链富有弹性。

3.顾客至上。餐饮连锁企业供应链的构建和重组都是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变化,秉着为消费者带来更高价值以及获取更多收益的发展理念。在餐饮连锁供应链中,消费者无形扮演了企业发展向导的角色。顾客需求拉动供应链中物流、服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快速运动。

七、我国餐饮连锁企业供应链缺陷

1.缺乏完善的、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理念

餐饮产品以食物为主,原料多为农产品。分散的农户或中小型供应商在原材料供应商中占据重要比例。企业与这些原材料供应商之间没有建立起长期性的合作伙伴关系。买卖相对自由,缺乏战略眼光。

此外,餐饮连锁企业一直秉承着传统的采购模式。一般只根据采购工作者的采购经验进行,很少对供应商们进行认真地观察、理性地剖析和货比三家的谨慎选择。这样的后果往往会导致供应商之间打价格战,同时失去供应商的信任。因而很容易出现短缺博弈的状况,最终导致双方成本增加,利润减少。

2.缺乏快速流畅的物流配送系统

多数餐饮连锁企业经营十分散乱,并没有建立起系统规范的模式。甚至大部分连锁企业没有自己独立的配送中心。所以许多餐饮连锁分店虽然批量进货,却无法享有价格折扣,使分店的利益受损。同时也经常发生配送中心送货延迟的情况,而导致经营活动受到不良影响。

此外、还存在以下问题。物流质量的提高程度远远跟不上餐饮连锁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连锁总部对于产品销售情况没有做到及时了解,准确把握。因而对于配送频率把握不当。配送中心的网络技术不够娴熟,导致配送效率低下,没有形成信息共享的完整体系。这些问题都将导致餐饮连锁企业付出更高的物流成本。从而阻碍了餐饮连锁企业的蓬勃发展。

3.缺乏行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随着我国餐饮连锁经营模式的日趋普及,又呈现出新的问题,即缺乏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系统。在我国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基本国情的制约下,物流行业起步较晚。长久以来整个餐饮业的电子物流发展缓慢。虽然全聚德、百胜、小尾羊等餐饮连锁企业的管理者抢先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看似走在了时代的前沿,甚至增加了网上定餐的便捷服务,同时大肆宣传新菜单、新折扣。但是在面对整体餐饮连锁体系的采购和信息环节上,他们内部的网络技术却显得力不从心。无法与供应商、消费者及时沟通,达到资源和需求共享。餐饮连锁企业无法形成有效的信息支撑体系也受其他方面因素的制约,例如资金周转不灵、电子商务人才匮乏、以及信息技术发展缓慢等。从而引发“长鞭效应”,信息失真,顾客流失,最终导致企业的总体利润下滑。

八、餐饮连锁企业的改进方向

1.集团内共享数据必须做到统一和信息分享,并进而缩短整体供应链的成本,提升供应链每个环节的效率。

2.改变现行作业过度依赖人脑的习惯,未来藉由信息系统的整合力量,提升底层作业人员作业速度和准确率,并提供管理阶层决策分析能力。

3.导入标准成本制度,贯彻BOM表管理,统一门店、采购、中央厨房、物流中心。杜绝各部门间因料材编码不规范不统一导致的缺失。

4.藉由供应链信息大平台的搭建,彻底解决集团统仓、运输车队、中央厨房、数十家门店和采购等部门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衔接。

5.集团总部完全掌控菜品配方、商品主档,为未来大规模的跨省经营打好基础。透过标准成本制度的推动,集团总部未来可以实时掌控到每一个门店即时的库存和成本耗量,降低不必要浪费和成本耗损,并对所谓中餐标准化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邝焕弟,乔忠.餐饮连锁企业供应链分析

[2] 刘工颜.电子商务环境下餐饮连锁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篇2

关键词:企业,绿色供应链,现状,对策

1 绿色供应链管理概述

绿色供应链管理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 指的是在循环经济理论以及供应链管理技术的基础上, 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用户以及回收商所涉及的绿色的设计、供应、生产、营销、回收的整个过程。绿色供应链可被认为是主要以考虑环境因素影响和资源效率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准确地说就是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内各部门的沟通, 从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产品的制造、产品的销售以及回收的全过程中考虑环境整体效益最优化, 从而使得供应链中各企业共同发展,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有效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一种管理模式。就目前而言, 我国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 普遍还存在供应链管理的计算机软件应用普及率较低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就我国企业而言, 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识相对西方国家来说还比较淡薄, 供应链上的各环节所引起的环境污染还十分的严重, 以下面一组包装物回收率数据为例, 纸包装回收率, 美国为47.8%, 日本为37.1%, 中国为20.4%。玻璃包装回收率, 西欧国家平均为30.5%, 日本为49%, 中国为20%。对甥料包装, 西方国家主要采用回收利用、焚烧和深埋处理三种方式, 达到100%的回收率。显然我国在回收方面远远低于其他国家。

2 绿色供应链管理兴起的原因

随着大自然环境污染的不断恶化, 自然资源开始出现短缺现象, 同时也导致了一些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 绿色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绿色供应链管理实际就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的一种反映, 在今后的发展中, 这也将会成为未来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消费者环保意识和消费意识增强, 是绿色管理产生的必然结果。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 所以他们会要求生产者所提供的产品一定要符合绿色标准。也就是说在消费过程中不会给消费者带来身心危害以及在生产中尽量避免对环境产生污染的产品。有关资料显示, 在1997年的时候, 国际绿色产品市场交易额为4260亿, 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长, 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的增长, 许多国家绿色产品市场消费量年增长率达20%~30%, 甚至50%。消费者是企业生存的土壤, 而绿色产品也会更吸引消费者, 所以企业只有迅速的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向, 实施绿色管理, 才能更大的赢得市场份额。

第二, 世界各国政府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实施, 是企业进行绿色管理的必然选择。为了响应人民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世界各国政府相继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法规法规和政策。例如美国制定CAA (the Clean Air Act, 1967, 1977, 1990) 、CWA (the Clean Water Act, 1972, 1977, 1981, 1987) 、RCRA (the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Recovery Act, 1976、1984) 等。同时我国也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诸多法律。这些法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这些法律不仅使那些污染环境的和过度利用资源的企业遭到惩罚, 也进一步推动了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运用。

第三, 国际贸易保护措施的推动。在绿色浪潮风靡世界的今天, 世界各国开始竞相制定一些越来越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来维护其竞争的优势, 所以企业想要扩大出口, 参与国际竞争, 首先就必须过好环境这一关, 如果环境达不到其国家的环境标准, 就很难取得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我国很多企业在这方面是吃了亏的, 据有关外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 近几年我国每年平均因环境保护措施而受到影响大概有5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 在1995年, 部分出口产品因其不符合发达国家的环境法规及相应的环境指标的要求, 蒙受损失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 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为了参与国际竞争, 适应环境标准, 企业就必须选择绿色管理。

第四, 企业内部利益的驱动作用。目前, 很多企业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不仅降低了产品的物质资源损耗, 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 也降低了污染和污染管理的费用。这样, 企业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效益, 也改善了人类生存的环境, 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从而很好的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赢”的局面。

3 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的途径

3.1 调整企业内部管理, 定位于绿色市场, 实施绿色生产

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调整好企业内部的管理, 重新思考以及设计和改变在过去传统的环境下所形成的运作和考核机制。积极有效地建立跨越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 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 做到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加强企业领导和员工们的环境意识, 适时进行学习和培训, 引起企业员工的高度重视, 有效地把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目标恰如其分地与供应链联系在一起考虑。

面对着急剧扩大的绿色市场, 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转移经营方式, 利用绿色科技开发绿色产品, 以后的企业竞争将会围绕绿色市场而展开, 所以企业应该组织专门的机构或者是借助其他咨询公司来获取各种有效的绿色信息, 对绿色需求进行有效、及时的调查和分析。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 进行绿色经营战略决策, 制定绿色发展计划, 引进和开发绿色科技, 对现有的企业进行绿色技术改造, 为绿色生产经营作准备。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效仿自然系统内部运作的“低耗高效”的循环性能, 综合利用原材料和能源, 在绿色生产过程中避免物料的流失, 对废物进行综合处理和再利用, 改进和发展绿色技术, 提升产品设计。另外, 政府也应该加强科学管理, 创建绿色工业区, 推广绿色生产。

3.2 加强供应商的环境管理

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 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 比如供应商不配合, 以及供应商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有限等。把供应商融入环境管理是目前绿色供应链战略伙伴合作的主要方式, 绿色供应过程对供应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大公司拥有的一些环境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不强的中小供应商, 大公司应该对这些供应商采取必要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来提高绿色供应链的水平。同时, 在产品研发过程当中, 供应商和制造商可以合作研发, 那样将会大大加快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 从而使产品更环保, 更优化。

3.3 加强环境执法, 取得绿色认证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 不顾环境污染。在这种情况下, 相关政府环境执法部门首先应该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情节严重的给予警告或者处罚。另外, 政府应该深入地向各个企业决策者宣传绿色市场营销观念, 针对不同对象, 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教育和培训。企业也应该努力地让自己的产品通过ISO14000环境认证, 取得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 以此来树立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绿色形象, 以有助于企业产品更好的推向国际市场。

4 制约因素

目前, 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相对比较缓慢, 制约其因素主要可以归结为两方面: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4.1 内部环境

4.1.1 受成本和效益影响

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过程中往往可能需要比较大的人力、资本、信息以及物流等各方面的成本投入, 同时也牵制着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必须为实现绿色供应链付出一定的成本。这些成本的投入是否能够赢得效益也是企业首先考虑的问题。

4.1.2 绿色供应链上企业成员的关系维持

由于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加入了环境管理, 所以在维持道德风险和企业安全的基础上, 对于原材料产地、供应商信息、产品成份等重要商业信息如何进行有效的共享也是企业目前有待解决的。

4.1.3 企业对于绿色供应链理念的认识不深

很多企业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和理论还比较陌生, 绿色供应链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远远没有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所以多数企业在确立企业战略之初就排除了绿色管理这一指导思想。

4.2 外部因素

4.2.1 绿色供应链管理思想没有普及和引起重视

首先, 政府部门缺乏积极引导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 大多数政府部门只关注供应链的末端环境治理工作。其次, 企业经营者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有些企业认为实施绿色管理的管理成本比环境污染引起的经济成本要大得多, 所以并没有引起一些企业的重视。最后,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 消费者所注重的一般都是产品是否绿色, 是否安全, 对于企业供应链的物流环节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样就会使企业没有足够压力和动力去改变其供应链上存在的环境问题。

4.2.2 我国在企业物流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 但目前我国物流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的滞后与不完善已成为制约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瓶颈, 部分法律、法规缺失, 且执行不力, 例如沱江污染事故, 政府尽管也做了一些工作, 但多年以来未能认真贯彻实施, 造成最后的损失数以亿计, 对肇事企业的罚款只有100万元, 最终被追究污染环境刑事责任者却寥寥无几, 从而带来的后果是“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

4.2.3 我国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物流环境标准

一直以来, 我国对于物流活动环保方面标准就比较缺失, 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系统的物流环境标准。自1998年导人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制度后, 我国却只有近百家企业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而对于该系列标准的实施, 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相距甚远。

5 对策研究

(1) 企业领导人应该具有创新精神, 勇于接受新事物, 了解绿色供应链理念, 努力提高学习能力和自我素质培养。

(2) 吸收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成功经验, 虽然行业有所不同, 但是每个成功企业所实施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策略和措施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 积极申请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 规范企业自身的物流活动, 有利于打破绿色壁垒, 开拓国际市场。

(4) 主动与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就环保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 增进绿色供应链下相关企业之间的理解和支持。

(5) 相关政府和部门应该不断完善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政策, 做到有法可依, 违法必究。

参考文献

[1]邓可旺, 陈丽娜.绿色管理:全新的管理理念[N].经济日报, 2000, 5 (17) .

企业供应链管理问题的研究 篇3

【关键词】企业;供应链管理;企业供应链体系;运营模式

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价值创造手段,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绩效,同时也是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供应链不同于销售链,其跨越了企业界线,进一步拓展了企业的思维,作为一种全新的企业运营管理思想和模式,通过建立健全企业供应链管理能够为企业创造巨大的价值,降低企业成本。通过对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活动的协调,能够使企业实现最佳的业务绩效,能够从总成本角度来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考虑,为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

在供应链管理中,各合作企业之间能够及时将需求信息的变动进行传递,协调好各组织间的流程,有利于减少存货,降低成本,及时将产品送到客户手中。可以说,加强供应链管理能够为消费者、制造商及供应商等创造价值,使消费者在规定时间内及时收到货物,制造商能够最小化库存和成本,并为客户和分销商提供最优质的服务,赢得供应商的满意度,使其能够与制造商保持物流周期的协调一致,实现对库存的有效控制,而且供应商也能够获得较高的回报。实施供应链管理,企业运作成本能够有效的降低,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提升。

二、企业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内涵

供应链管理,就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的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供应链是借助网络技术,使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在较大区域范围内进行组装集成制造或系统集成,力图通过各个组织之间相互的责任分担、利用共享等机制来共同获得收益。

1.信息的共享性。在供应链管理中,需要精确和及时的信息来实现对物流的精确控制,作为供应链的各成员需要明确了解下游客户的需求,同时还要对上游供应商的供应能力进行了解,在信息充分共享的情况下,企业能够及时安排生产,并响应市场的需求,有利于库存的减少,实现了成本的节约。

2.系统的集成性。供应链管理思想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理念,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条件下产生的,更强调整体性和全局性,其基于整个链为出发点,以提高整体效率、降低成本及资源的合理配置作为最终的目标。即在一种集成思想指导下供应链内的所有企业都集合为一个整体,精确对物流进行控制,进一步实现系统整体的优化。

3.快速的响应性。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打破了传统订单组织生产的管理模式,能够对用户端不断变化的需求信息进行及时反馈,并依据该信息进行计划调整并组织生产,有效的缩短了生产至销售整个过程的周期,使企业能够有效的把握机遇,并提高自身的市场应变能力。

4.组织的虚拟性。在供应链管理中,为了实现某一目标可以有条件选取供应链的一些厂家,将其进行动态组织,形成紧密的供应、生产和销售的联系,针对于市场的变化不断进行重组和优化。基于供应链的基础上,这种组织会随着任务出现而形成,并随着任务的终结而消失。具有较强的动态虚拟性,确保了供应链的灵活性,能够及时、迅速响应市场。

5.利益的协同性。企业的各种活动和行为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在供应链管理中,其内在机制在于各成员利益的协同一致性,需要建立在共赢的利益基础上,供应链的各个成员之间平等合作,能够形成互补,从而实现共同的利益目标。

三、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原则

1.供应链管理应在有条件的企业实施

供应链上这种随任务需求而产生,随任务完成而消失的动态表明,对于一些信息化程度不高、协调能力不强的企业,频繁的组织协调工作会导致成本的加大。由此,供应链管理必须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不能“一刀切”。

2.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

供应链管理需要以现代电子技术和网络技术作为载体,因此在信息化程度建设较高的企业的中进行供应链管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不仅各成员之间信息交流更为充分,而且信息反馈速度较快,整条供应链会具有较高的应变能力。

3.合理选择供应链长度和合作伙伴

供应链的合作伙伴越多,则其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则会越大,有利于供应链各企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但过长的供应链也会影响到工作的协调性和响应速度,因此企业需要针对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供应链长度。以保证供应链高速运行作为基本要求,以此来选择合作伙伴。

4.要建立规范的供应链内部约束机制

建立在共同协议基础上的供应链管理在有效减少存货、降低成本的同时也加大了企业的风险。一个成员的行为偏离了整体目标的要求,会对其他成员造成巨大危害,甚至可能使整个供应链崩溃。供应链的这种风险性要求必须明确各个成员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企业之间必须建立起规范的内部约束机制,对于合作范围、工作方式、对外保密机制、违约情况处理等要有明确协议和规定。

四、结束语

在现代化企业管理工作中,供应链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几乎所有企业都是供应链的一环,现代供应链管理作为更进一步的合作关系,供应链中的企业优势互补,有效的增强了各自的竞争实力,而且当前供应链中的运作程序更加合理化和弹性化,在当前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具有无法取代的竞争优势,随着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企业供应链管理研究 篇4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增大,生态环境保护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重视的问题。以此为背景,阐述我国现代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迫切需要,对于企业如何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提出了一些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 绿色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现代企业;发展

一、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国际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中国成为国际制造业中心。与此同时,中国正处于工业化时期(制造业高速发展时期),中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中国的制造业规模壮大必然要求供应链管理的迅速发展。

面对全球化的国际竞争,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2009年12月7日,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童话王国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揭幕,大会被认为是“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提出了绿色生产、绿色消费和绿色物流等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人类生存发展利益的具体问题。在这种大背景下,我国制造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会遇到越来越大的环境压力。我国制造业要想在国际市场继续保持竞争优势,就要树立绿色企业形象。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

1、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业研究协会在1996年进行的一项“环境负责制造(ERM)”的研究中首次提出,又称环境意识供应链(ECSC)或环境供应链(ESC)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无聊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

2、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从环保角度出发建立的。在传统的工业生产中,企业很少注意到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能源的利用率也不高,因此地球的整体环境受到严重的影响。同时不管是可再生能源还是不可再生能源都受到很大程度的损坏。在经济快速的发展条件下,环境、能源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并且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引入到供应链管理的研究领域中,对两者进行研究整合。绿色供应链把环境保护融入到供应链中,以达到绿色制造为目的。充分利用具有绿色优势的外部企业资源,并建立战略联盟,使各企业分别集中精力去巩固和提高自己的绿色制造核心能力和业务。虽然绿色供应链是供应链在绿色制造中的应用,但由于涉及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材料的性能和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等内容,因此它在技术上的要求比供应链高得多,理论上的研究也会复杂得多。绿色供应链拥有比传统制造模式更高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多的内容,因此需要继续的深入研究。

3、绿色供应链管理对我国企业的推进

绿色供应链要求从环境的角度对供应链体系进行改造, 形成环境共生型的供应链系统, 即改变原来经济发展与供应链、消费生活与供应链的单向作用关系, 在抑制供应链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 形成一种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发展的供应链管理系统, 也就是要向绿色的循环型供应链转变。它既包括各个单项的绿色供应链作业也包括为实现资源再利用而进行的废弃物循环供应链, 是供应链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绿色化。

哈佛大学教授 Nazli Choucri 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企业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市场中有效发展,它就不能忽视日益明显的环境信号,继续像过去那样经营„„对各个企业来说,接受这一责任并不意味着经济上的损失,因为符合并超过政府和环境组织对某一工业的要求,能使企业减少物料和操作成本,从而增强其竞争力。实际上,良好的环境行为恰似企业发展的马达而不是障碍。”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的意义。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让企业有能力充分满足越来越高的绿色消费需求,同时通过减少物料成本和操作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取得长远发展。当然,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还具有明显的社会价值。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说既是我国制造业的内在要求也是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与手段。

三、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我国企业发展策略

一直以来,由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被誉为“世界工厂”,但这并不等同于“经济腾飞”。诚然,“世界工厂”的发展模式能带来的一夜暴富的短期经济效益,但当今的中国需要的是百年的伟大复兴而非十年的昙花一现。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应该把世界工厂变成世界市场,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要改变这一状况, 必须走绿色供应链之路。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就是对其有益的探讨。这一模式要求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企业群体重视对顾客进行绿色消费的宣传,社会层面上要求政府通过规范、引导为我国制造业企业提供一个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

1、企业个体实施供应链管理主要内容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首先要强化节约企业的各项投入资源意识,帮助企业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运营,从而做到本质上的环保,实现中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①将绿色理念渗入到企业文化

企业要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首先要树立绿色理念,变传统的以短期物质利益的追求为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观念,视保护生态环境为企业的基本任务,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实施要靠所有企业成员的一致认可,要把绿色理念灌入到管理层、控制层和作业层,通过他们的有效沟通与配合, 利用信息流(包括商流和资金流的有关信息)与物流的有机协调, 实现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总体功能。

在发展的初期,管理层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支持具有决定性作用,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战略管理,管理层要制定一系列的有关节约资源、减少废物等自身标准,积极提高整条供应链乃至整个行业的环保水平。把绿色理念渗入到企业文化,让企业员工了解企业的环保意识,以期建立共识,促使企业的行为方式发生改变。②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下,选择正确的供应商可以保证企业绿色供应链的顺利进行;供应商数量的选择涉及到企业成本的高低,因为新型的运作关系需要减少供应商的数量,从而使短期成本最小化;同时优质的供应商是绿色供应链的无形财产,可以为企业创造巨大价值。所以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选择的供应商时应该把环境项目纳入自己的评价体系,从而保证与自己合作的供应商都具有相应的环保意识和环境管理能力。另外,由于企业业可以对供应商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就可以包括绿色意识。通过绿色营销与客户建立关系,并通过对产品监管减少使用过程中的环境影响。

③绿色供应链的制造环节

制造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同时必然要综合考虑到环境影响和资源、能源消耗,从而借助于各种先进制造技术、制造工艺、管理技术,使得产品在生产、包装过程中,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使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绿色制造。绿色制造要求我国制造业采取绿色产品设计、绿色工艺(制造工艺、废气处理工艺、污染处理工艺)设计、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等等,对企业的技术、资金、人力等方面都要求较高。

2、企业群体重视对顾客进行绿色消费的宣传 ①突出促销的绿色特性

绿色促销是通过绿色促销媒体,传递绿色信息,指导绿色消费,启发引导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最终促成购买行为。可以通过广告对产品的绿色功能定位,引导消费者理解并接受广告诉求。通过企业公关人员参与一些公共活动,诸如发表文章、演讲、影视资料的播放等广泛与社会公众进行接触,增强公众的绿色意识,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

②绿色营销渠道策略的建立

绿色营销渠道是绿色产品从生产者转移到消费者所经过的通道。企业可以通过启发和引导中间商的绿色意识,建立与中间商恰当的利益关系,不断发现和选择热心的营销伙伴,逐步建立稳定的营销网络。注重营销渠道有关环节的工作。为了真正实施绿色营销,从绿色交通工具的选择,绿色仓库的建立,到绿色装卸、运输、贮存、管理办法的制定与实施,认真做好绿色营销渠道的一系列基础工作。

3、政府对我国制造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作用

①制定和落实相应的监督惩罚管理措施。

一直以来,我国中环保规划方面明显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制定了一些相应的发了条例,但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监督,惩罚力度不够,效果难以令人满意。这一点上,我国政府可以借鉴国外环保立法的基础上,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并且严格执行。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对有污染活动的税赋、减少收入所得的税赋、采取排污费、使用费、排污权交易等做法来使得行为主体的私人成本等于其社会成本。

②针对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和设备跟新给予政策保护和补贴。

政府可以通过增加对有污染活动的税赋、减少收入所得的税赋、采取排污费、使用费、排污权交易等做法来使得行为主体的私人成本等于其社会成本。

③政府要注意绿色知识的宣传。

普通消费者并不能完全区分产品和绿色度价格等问题,因此在私人解决信息的成本过于高昂时,应该由政府来通过公共信息的方式来提供。政府应该宣传产品相关知识让消费者了解如何辨识产品的特征等。同时要在全社会宣传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醒社会组织和公众的环保意识,未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培养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把绿色思想贯穿于整个消费活动之中。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企业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它深刻地体现出了企业的绿色形象,代表了现代物流发展与环境的协调,也必将成为代表21世纪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主题,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和协调发展,构建环境和谐型社会。

参考文献:

企业采购供应链管理系统 篇5

〔2004-1-2

17:26:00〕

来源:

1.概述

近年来,随着IT产业的开展,企业相继建立了MRP

II、ERP系统,并在不断建设和完善下列图中的相关系统,各系统的建设为企业的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帮助企业开源节流。

当今,电子商务技术的出现,给企业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企业能否及时抓住有利的时机建立起自己的电子商务系统,将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开展。“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说出了企业电子商务的重要性。

什么是企业的电子商务?建立一个企业•COM网站,将企业的根本信息、产品信息、企业联系方式和企业的电子邮件等放在网站上就可以了,这就是目前国内众多企业的现状。

作为企业电子商务而言,可以充分用于企业CRM〔客户关系管理〕和企业SCM〔供给链管理〕,同时企业SCM又可以分为P-SCM〔采购供给链管理〕和S-SCM〔销售供给链管理〕,S-SCM是企业对分销商和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即B2C和B2R〔Business-to-Reseller〕,P-SCM是企业与供给商之间的电子商务B2B。B2C、B2R解决的是企业销售链的问题,即把原先复杂的销售环节简化了,企业将直接面对终端消费者,消费者的消费倾向和满意度的问题直接地暴露在企业自己面前,可以说企业对市场的把握有了一定量的增强。但是,目前的Internet尚未十分普及,上网的群体往往是某一年龄层次的居多,也就是说B2C中的“C〞其实并不能给企业一个完整的反响。所以目前国外电子商务的重点在于企业间的电子商务,特别是企业采购供给链系统。

根据本公司对全国众多企业的调查和对企业电子商务的理解,觉得企业应首先从采购入手,一方面企业采购供给链系统比拟容易实现,因为买方市场决定了企业可以要求供给商积极参加采购信息网,另一方面企业采购供给链系统可以为企业节流,并带来丰厚的利润。

2.什么是P-SCM?

企业采购供给链管理〔Procurement

Supplier

Chain

Management〕是:以采购产品为根底,通过标准的定点、定价和定货流程,建立企业产品需求方和供给商之间的业务关系,并逐步优化,最终形成一个优秀的供给商群体,并通过招投标方式实现企业的采购,从而到达降低采购产品价格、提高采购产品质量和提高供给商效劳质量的目的。

3.P-SCM中的采购内容

企业在实施采购供给链管理系统时,需要根据不同采购对象的采购量来确定其优先度,比方制造业的协作产品和原材料的采购〔用于生产制造的采购〕占总采购量的60%-80%。企业采购的内容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原材料:企业生产所必需的生产性直接原材料;

协配产件:维持企业生产活动持续进行的装配件等间接物料〔包括零部件、备品备件等〕;

日常用品:维持企业运作所需的行政性日常用品〔如写字桌、计算机、灯具以及效劳等〕。

3.1

P-SCM系统目标

企业采购供给链是企业供给链系统的重要组成局部,是企业提高质量、节约本钱的关键。

建立企业采购供给链系统,首先需要将涉及企业采购的各个环节纳入到整个系统中,保证采购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畅通,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通过信息共享,合理地利用和分配资源,为企业带来最大的效益。

企业采购供给链系统通过标准和标准的业务流程,建立协配件的供给商、事业部之间的业务关系,并逐步优化,最终形成一个优秀的供给商群体,在保证公司协作产品集中采购任务的顺利完成的同时,到达以下目标:

标准采购过程;

优化供给商群体;

共享采购信息;

监督采购过程;

降低采购本钱;

提高采购信息化水平;

任务分工与业绩考核;

与供给商共赢。

3.2

建立P-SCM的主要任务

建立采购供给链管理系统最大的困难莫过于业务流程的改变,企业需要将自己原有的业务迁移至Internet上,这往往涉及到经营观念、人事管理、业务处理过程和工作流的重新定义等,主要是管理理念等方面的问题。

从业务角度来看,采购供给链系统一般包括三个流程〔新产品定点流程、产品定价流程和产品订货流程〕、三个管理〔即采购产品信息管理、产品需方管理和供给商管理〕、三个接口〔即MRPII/ERP系统接口、PMD系统接口和财务系统接口〕、决策分析系统〔包括综合查询〕和系统维护。具体任务如下:

建立采购产品信息库;

建立供给商信息库;

明确新产品定点流程;

明确产品定价流程:如何通过招投标方式实现产品竟价;

明确产品定货流程:如何向供给商下定单,并对产品的实际价格进行监督;

建立P-SCM与ERP、MRPII、财务等系统的接口。

3.3

企业的一些疑虑

1〕企业已经有很多供给商,不需要更多的供给商。

其实企业确实有很多供给商,但不知道现有的供给商中有多少是全国最优秀的供给商。信息网建立后,将尽可能地吸收全国优秀的供给商来为本企业供货,并通过对供给商的优化,保持每类产品有2~3个供给商。所以企业的供给商数量在信息网建立后是一个由现在的少变成很多,然后再变少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到达优化供给商的目的,另一方面到达了宣传企业的目的。

2〕P-SCM从哪几个方面来对供给商进行评审?

在信息网中,可以从财务方面、生产设备、产品质量认证和开发能力几个方面来对供给商进行评审,通过实际考察后,评审信息进入采购供给链系统。

3〕P-SCM中如何实现招投标?

国内的大局部企业都是在第四季度完成下一年的采购招投标任务,在信息网中招投标的过程与现有的方式根本相同,只不过每个过程〔标书生成、标书发布、投标、开标等〕都是通过计算机而非手工完成的。

4〕P-SCM是否可以进一步标准招投标过程?

是的。特别是在投标和评标过程中,因为标书发布时,只对信息网中的供给商发布,并且只有标书发布范围内的供给商才能投标;在开标后,各供给商的报价都是公开的,评标的结果保存在信息网中,便于以后核查,这样就防止了通过各种关系进入招投标过程的供给商。

5〕要求供给商通过Internet投标,供给商是否有这个能力?

供给商必须要具备这个能力,其实采购信息网对供给商的要求是很低的,只需要一台可以接入internet的计算机就可以了,如果供给商连这个能力都不具备,何必选择它作为本企业的优秀供给商!

6〕MRP/II、ERP系统中有采购系统,何必再建P-SCM?

不错,企业现有的MRP/II、ERP系统中确实有采购系统,但这个系统只是对采购的事后管理,比方对供给商的管理,对价格的管理等;而不是对采购过程的管理,如对供给商的优化,对采购的监控,各种价格的管理〔方案价、实际采购价、市场价等〕。所以企业采购信息网是对企业采购过程完整的管理,是为企业带来利润的有效手段。

P-SCM是MRP/II、ERP系统强有力的补充,是对采购过程更深层次的管理,同时又与MRP/II、ERP系统相辅相成,比方采购量、采购时间可由MRP系统根据产品的BOM和生产方案自动触发,为生产提供及时到位的原材料和零部件。

7〕现在的采购也是按招投标的方式进行的,并且每次招标都到达了降价的目的。

确实现在大局部企业采购都是按招投标的方式进行的,也能到达降价的目的,不过我们对目前的采购过程做简单的分析,即可发现现有采购中的缺乏之处。目前的企业采购过程如下:

在年底召开供给商大会,提出明年的采购方案,并通过招投标方式确定各产品的方案价格,即产品方案价;这个过程能有效降低采购本钱,例如,比上一年降低了五仟万元;

企业在需要产品时,参考方案价格向供给商下达月度要货方案,并确定产品的实际价格,当产品的实际采购价格高于方案价格时,并不去分析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价格上升,那么一年下来,采购所节约的利润可能远低于预计五仟万元。

所以,企业目前的招投标方式采购需要进一步的监督和控制,如何保证产品的实际采购价格与方案价格相吻合,甚至低于方案价格,P-SCM的建设使这种情况成为可能。

8〕现在的采购管理很好,建立P-SCM的必要性不大。

建立信P-SCM除了能为企业带来利润外,另一个目的就是加强对采购过程的管理,并提高管理水平,就象企业目前建立的ERP系统一样,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必然为企业的开展带来巨大的潜在效益。

9〕P-SCM如何监督子公司的采购?

对于集团公司来说,实现集中采购和统购分销是有效降低采购本钱重要手段,对于子公司的采购,集团公司只要能在以下三个方面监控即可:

子公司采购产品的供给商不能超出集团公司确定的供给商范围;

子公司的实际采购价格不能高于集团公司确定的方案价格;

子公司必须将月度采购信息〔入库单〕上报给集团公司,集团公司在必要时定期检查。

4.P-SCM解决方案

本公司在对企业采购及企业电子商务建设的分析和研究根底之上,提出一套适合企业采购供给链管理系统的完整解决方案—P-SCM。

4.1

企业采购根本流程

因企业的性质不同,企业的采购流程也有所区别,但企业的采购过程根本上遵循以下根本流程。

4.2

P-SCM业务流程

本公司推出的企业采购供给链管理系统除遵循企业一般的业务流程外,对采购过程进行了模块化的划分和管理,根本覆盖了企业采购的全过程,P-SCM总体业务流程如下列图:

4.2.1

定点管理流程

新产品因为没有采购的经验,在采购之前无法对产品的规格、技术标准、价格等信息进行约定,因此必须通过专门的招投标流程进行,具体如下:

4.2.2

定价管理流程

4.3

P-SCM系统功能

P-SCM对企业采购过程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涵盖了企业采购过程的每一个方面,同时预留了与企业MRPII、ERP系统的接口,具有技术先进、功能全面、平安可靠的特点,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P-SCM总体分成十个子系统,100多个功能,通过企业采购部、相关部门、子公司和供给商共同操作完成企业采购任务。系统结构如下:

4.3.1

定点管理

定点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新产品的采购,主要包括确定潜在供给商管理和确定供给商管理两局部内容。

通过科学、严谨的流程,保证在定点过程中的公开、公平、公正原那么。同时根据行业协配件采购的技术特色,在本流程中包含潜在供给商认证评审、供给商初选、产品技术认证、试装等管理。而且各个流程都需要相关领导、主管经理确实认,更加保证了公司领导对采购过程的监督和控制。

定点管理在本系统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保证了进入系统中的供给商在质量能力上都是合格的、先进的。

4.3.2

定价管理

定价管理主要用于企业对采购物料的定价,通过模拟招投标的方式获得理想的产品目标价格,定价管理主要包括询价单管理、报价单管理、定价管理和价格协议管理四局部内容。

利用核算、比照、招标等手段,确定供给商的供货系数和供货价格,为进一步的订单确定作好准备。由于该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的商务合同和协议,目前还无法通过Internet进行签订,因此本系统中采用书面签订、系统备案的方式进行处理,保证信息的查询和管理。

定价管理中最后需要确定供给商、产品价格和供货数量〔或比例〕,在确定供货数量时可以通过比质比价的方式确定,或由采购小组确定,如果是集团性质的采购,同时需要考虑需方的地点。

4.3.3

定货管理

定货管理主要是根据企业主生产方案或其它需要,由采购员制订采购方案并报部门批准后执行,采购员在制定采购方案时需要考虑以下方面的问题:

产品的现有库存及平安库存。

在途产品。

批量法那么〔经济批量〕。

物料供货周期和供给商供货周期。

采购小组〔或委员会〕确定的供给商、价格及供货比例〔数量〕。

定货管理主要包括采购方案管理、订单管理、进货情况预测、应付款项预测、采购本钱分析等。

对于订单或进货合同管理,需要将其中的执行信息和付款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便于合同的执行跟踪和结算管理,订单管理可分为根本信息管理、订单执行管理、订单付款管理等。

订货管理保证在正常供货环节中,加强管理、提高效率、节约本钱、畅通信息,更加充分地利用企业的采购资源。

4.3.4

采购产品管理

采购产品管理主要对企业需要采购的产品进行管理,主要包括产品分类管理、产品价格管理、产品供方/需方管理、产品供货周期管理、产品平安库存管理等。

4.3.5

产品需方管理

产品需方管理主要对集团公司采购的子公司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子公司根本信息管理、子公司采购产品管理、子公司采购方案管理、子公司定单管理等。

产品需方管理与采购产品管理和供给商管理形成:供方——产品——需方三角关系。

4.3.6

供给商管理

供给商管理主要包括供给商根本信息管理、供给商产品管理、供给商分类、供给供给商产品质量、供给商效劳质量〔主要是供货及时性和对有质量问题产品的处理方面〕、商评审管理和质量改良管理。其中:

1〕质量评审管理:通过体系评审、过程评审和产品评审,对供给商的能力进行评分、定级,同时制定了一整套供给商晋级的规定,提供了对供给商的等级状况进行科学管理的方法。质量评审能够对企业管理、组织现状、结构、生产技术以及工艺过程进行综合评价,评审结果能够充分反映供给商的质量能力水平。目前供给商主要从财务能力、生产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质量认证、生产设备等方面进行评审。

2〕质量改良管理:通过持续改良、质量状况监控等手段,对有问题的供给商实施质量改良措施,并对改良情况进行监控。如果质量状况不能令人满意,那么有可能被排除在合格分承包方范围之外。质量改良为提高供给商的生产质量状况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4.3.7

结算管理

结算管理主要包括收款管理和付款管理。由于在财务管理方面,采购部下设一个财务组,没有现金流的管理,主要强调对结算信息的管理,因此可以详细划分为应收款管理、应付款管理、预付款管理、往来帐管理和发票管理。在结算管理时需要与订单/合同进行对应。

因采购部有一些备品备件的销售,因此需要对销售的收款及发票进行管理。

付款管理主要根据订单及到货情况向供给商支付货款。付款管理可满足以下要求:

付款时可以用付款项核销应付款。

用预付款核销应付款。

用往来单位的应收款核销应付款。

在核销方式上,既支持按单据结算,又支持按商品结算,且可交叉进行。

4.3.8

任务及考核

任务是指由某岗位操作某项功能产生,并需要提交给其它岗位处理的一个事件。每个岗位除了产生新的任务外,同时要处理其它岗位提交过来的任务,并产生新的任务。

在系统中引入“任务〞的概念,操作员登录系统后,系统会自动列出当前任务列表,操作员通过任务列表完成自己工作任务。

任务的引入,可以方便地分析某项工作出现问题时,问题是出在哪个环节,找出出现问题的环节和业务人员,同时可以对各岗位的工作业绩进行考核,在业绩考核时需要对各项任务定义标准的完成时间。

4.3.9

决策分析

决策分析系统包括根本信息查询、综合查询和决策分析三局部内容。

根本信息查询主要对系统中的各种根本信息的查询,如产品信息查询、供给商信息查询、需方信息查询、订单信息查询、人员信息查询、库存信息查询、BOM信息查询、MPS信息查询等等。

综合查询是在根本信息查询的根底上,加上相关的信息,便于用户快速查询到其它信息。如供方——产品——需方查询、供给商的财务——生产能力——生产设备等查询、供给商——产品——质量信息查询。

决策分析是根据一定的规那么手工查询或系统自动提示满足某些条件信息,管理员一般需要根据结果采取一定的管理行动,如产品历次采购价格分析、采购员业绩考核、订单收付款分析、订货经济批量分析、订货/交货情况分析、订货周期分析等。

同时决策分析还用于问题溯源,并用于答复以下问题:

为什么选择这个供给商?

为什么采购价格比最低价格要高?

交货的延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等等。

4.3.10

接口系统

接口系统主要包括BOM接口管理、MPS接口管理、库存系统接口管理和财务系统接口管理。

1〕BOM管理

BOM管理主要是从MRPII/ERP系统中获得产品的BOM信息,系统可以直接访问MRPII/ERP系统,或将BOM信息转换到采购供给链系统中,建议采用后者。MRPII/ERP系统中BOM更新时,自动或手工更新采购供给链系统中的BOM信息。

BOM管理主要包括BOM更新、BOM查询等。

2〕MPS管理

MPS管理主要是从MRPII/ERP系统中获得产品的MPS信息,系统可以直接访问MRPII/ERP系统,或将MPS信息转换到采购供给链系统中,建议采用后者。MRPII/ERP系统中MPS更新时,自动或手工更新采购供给链系统中的MPS信息。

MPS管理主要包括MPS更新、MPS查询等。

3〕库存信息管理

主要是从库存系统中获得产品的实际库存数量,由于产品的库存数量在不断的变化,所以在采购供给链系统不保存产品的实际库存数量,但在做采购方案时需要从库存系统中查询相应的产品库存信息。产品的平安库存在产品信息管理模块中实现。

4.3.11

系统维护

系统维护是系统正常运行保证,主要包括:

根底信息管理:包括部门信息、岗位信息、人员信息、仓库信息管理等。

用户管理:包括用户增、删、改,以及用户密码修改。

功能分配:给各用户指定相应的系统功能。

CA证书管理:包括CA证书发放、回收及修改。

数据字典维护:对系统中用到的各种数据字典的管理,包括增加、修改、删除和查询等。

系统日志管理:包括日志分析和去除,日志是由功能模块自动生成的。

系统备份与恢复:主要包括系统数据的备份与恢复和应用系统的备份与恢复两个方面。

5.效益分析

根据国际著名的研究机构Aberdeen

Group的一篇研究报告〔Internet

procurement

Automation

Looks

like

a

Winner;volume

12;February

1,1999〕证实,实施了电子采购的企业会得到以下好处。

产品本钱可下降5%~15%

业务处理本钱可减少70%

业务周期可缩短50%

~70%

2001年本公司对100多家制造企业进行调研,有60%以上的企业对?采购供给链系统?反响积极,40%的企业把?采购供给链系统?纳入2002年信息化建设规划。

5.1

产品本钱下降5%~15%

P-SCM实施后,企业供给商的数量会逐步增加,但通过优化,供给商数量会相对减少,到达一个比拟理想的水平。供给商数量的减少,会提高企业对单个供给商的采购数量,因此会引发供给商之间的剧烈竞争,供给商为得到可观的定单,会在价格、质量和效劳上下功夫,从而到达企业降低产品本钱的目的。下列图说明供给商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蓝线〕和产品价格与采购数量之间的关系〔红线〕。

在实践上,1998年国家政府开始了采购试点工作,采购部门充分利用政府采购的规模优势,将竞争机制引入到预算管理中,节支效果非常明显。有很多工程资金降低率在20%左右,有的甚至高达30%以上。

国际汽车企业利润率普遍不超过5%,而在国内最低主营利润率都到达近10%,高的甚至超过30%。如果也像国外企业那样在产品创新上投入巨资,国内厂商本钱将骤然放大,当其利的利润,必须降低采购和生产本钱。

5.2

业务处理本钱减少70%

通过比拟下表中各种业务在传统方式和现在方式的处理上,我们可以确信通过实施采购供给链管理系统后,采购业务本钱减少70%是可行的。而且通过电子化的业务方式,可极大提高信息交流的准确性,防止认为造成的错误。

5.3

业务周期缩短50%~70%

通过比拟下表中各种业务在传统方式和现在方式的处理时间,我们可以确信通过实施采购供给链管理系统后,采购业务周期缩短50%~70%是可行的。

业务周期的缩短还能为企业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

缩短新产品试制过程。

增加零部件的定价次数,使价格更接近市场。

更容易从价格、质量和效劳方面优化供给商群体,与供给商实现共赢。

6.P-SCM系统配置

6.1

P-SCM网络结构

P-SCM系统网络结构如下列图:

6.2

配置说明

1.数据库效劳器

数据库效劳器建议采用UNIX小型机,如HP/UX、IBM

RS6000、SUM、Alpha等小型机;配置为1GB内存,>40GB硬盘,100M

以太网卡。

如果企业已经有这样的效劳器,并且有足够的处理能力,那么可以先不购置新的数据库效劳器,等采购系统建设到达一定的规模,并见到一定的效益后再扩充或购置效劳器,这样可以极大的节约资金。

2.Web

务器

Web效劳器可以采用中高档的PC

Server,内存在256MB,硬盘>20GB,100M以太网卡即可,安装Windows

NT

4.0

Server,或Linux操作系统。

3.数据库系统

数据库系统可以采用商业大型数据库系统,如ORACLE,SYBASE,INFORMIX等。建议采用ORACLE数据库系统。

4.防火墙及其它网络设备

大局部企业已经在网络建设方面做了很大的投资,在此省略。

5.Internet

接入

关于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篇6

1. 企业绿色供应链产生的背景

供应链的管理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但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中, 企业往往只考虑其自身的利益最大化, 在产品生命周期过程中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很少关心废弃物和排放物的处理、回收和再利用等问题, 使资源使用量急剧增加, 资源短缺、全球变暖、垃圾成灾、森里锐减等现象不断加剧, 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世界各国对环境行为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国际贸易出现了“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战略的趋势逐渐在全球性的产业结构中显现出来。在人类环境意识不断提高的宏观条件下,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也随之产生。实施绿色供应链可以使节点企业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 节约成本, 增加收益, 实现可持续发展。

2.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绿色供应链与供应链一样, 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 其内容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完善。绿色供应链包含绿色制造、绿色采购、绿色物流、逆向物流等内容, 它体现了一种循环的理念, 加入了更多“绿色”的概念。“绿色供应链”的提出, 来源于美国的一项研究。研究认为, 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材料、绿色营销、绿色包装运输、绿色回收等都属于绿色供应链。在我国普遍认为,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 涉及用户和供应商, 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最小, 资源效率最高。该定义说明了供应链中各环节的环境以及资源的利用问题。

绿色供应链管理即在供应链管理中加入并强调环境作用, 通过对合作以及企业内部协作的强化, 实现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在日益严格的环境法规下, 提高对企业资源的利用率, 从而使企业绿色供应链得到长远发展。

二、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才刚开始发展, 其理论和实践都很不成熟, 目前处于探索阶段。虽然经过几年的发展实践, 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我国企业的竞争已面向全世界, 如何立足于国际市场, 提高国际竞争力已成为企业面对的首要挑战。根据调查数据, 我国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在原材料的采购和废弃物的再回收利用环节仍存在很大的缺陷。我国宏观的市场环境也阻碍了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持续发展。

1. 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认识没有普及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够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 而在短期体现不出。从政府方面来看, 在我国大多数的政府部门对于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认识还不够, 只关注环境治理的工作, 对于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不能做出正确的引导。从企业方面来看, 由于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 大多数企业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对长远的发展的认识不够, 其改变的能力也有限。企业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否成功, 要看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领导部门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重视程度是否一致。我国很多企业对环境还没形成科学的认识, 常常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 采用末端治理方式, 将环境治理看成了一种负担。从消费者角度看, 消费者只是关注购买产品的绿色、安全, 并没有对企业的供应链形成足够的认识。不能促进企业对自身在供应链上存在的问题作出相应改变。

2. 法律制度不健全影响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发展

在绿色物流发展的大背景下, 我国虽然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的环境行为, 但是法律制度并不健全且执法部门责任范围模糊, 执法力度不够, 严重影响供应链的发展。从绿色供应链总体方面来看, 在许多方面管理仍然滞后, 效果较差。致使企业在守法要付出更高的管理成本的条件下, 选择了违法低成本。

3. 基础设施及技术落后的制约

目前, 我国绿色供应链的实施还处于初级阶段, 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利益增加, 主要原因是企业基础设施及技术落后形成的制约。我国企业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在基础设施上的绿化水平较低, 生产技术落后, 现代化的物流设施使用效率较低。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对技术水平和信息化程度都要求较高, 在技术方面, 我国企业在绿色运输和包装材料的重复利用的技术不过关, 造成环境污染。在信息程度方面,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平台的利用率较低, 成员之间内部信息传递速度缓慢, 严重制约了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发展。

4.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的落后

首先, 企业供应链各环节缺乏全过程的绿色设计。在供应链管理中, 企业忽视了对其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分销商的绿色管理, 没有从整体出发, 对系统进行整合及其全过程的优化设计。所以, 降低了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效果。其次, 供应链各节点上的企业之间保守封闭, 使企业之间不能形成良好的信息沟通和共享, 无法实现绿色供应链的自身的价值。

三、实施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途径

1. 提高绿色供应链管理意识

政府部门应在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中起到引导作用。通过宣传, 使企业更加充分的认识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企业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 增强保护环境意识, 大力宣传, 打造企业的绿色形象, 建设企业绿色文化。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方式, 使消费者认识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提高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识, 促进绿色供应链的实现。

2.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规在不断的完善当中, 但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还需要不断的完善我国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来适应新时代的环保工作。一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 追求短期效益, 甚至不顾环境污染, 因此, 只要我国法律法规体系健全, 让这些企业为之付出相应的代价, 就能有效避免企业钻法律的空子。法律法规的实施和执行能够促使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长期发展下去, 企业会逐渐由被动的状态转变为主动状态, 习惯按照法律的要求处理整个供应链的环境和资源的问题。

3. 重组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流程

无论是改善原来的供应链模式, 还是对其进行重新设计, 都可以借鉴传统供应链的管理流程, 在改造时不能只局限内部, 还应包括供应链节点上的各个企业的重组, 使整个绿色供应链最大限度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在重组时, 应充分考虑到现实情况, 不能轻易地将条件不够的供应商排除, 而应提供相应的帮助。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新的战略合作关系, 成为资源共享、共担风险、同享利益的有机集合体。通过技术和知识的共享来促进发展, 促进战略联盟的决策性成功。

4. 加大经济政策的支持

经济的宏观结构、采用的生产方式和企业的发展道路问题都会影响环境问题。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定正确的政策。政府应该为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提供优惠的政策, 并且给予积极鼓励和支持。同时, 对于一些有难度且难度较大的技术层面的知识, 政府应通过各种渠道帮助企业获取。对于尖端的先进技术可由政府先投资, 研究成功后再推广到需要的企业中, 使企业的研发风险降低。

参考文献

[1]李向霞.蔡宣灿.绿色供应链及其现状分析[J].科学研究与实践, 2008.

[2]谭顺勇.王明超.绿色供应链发展现状分析[J].万方数据, 2010.

[3]范兴兵.绿色供应链的管理体系.中国集体经济报, 2007

供应链系统下的企业物流管理研究 篇7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

一、供应链系统的基本概述

(一)供应链系统的含义。供应链主要是在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形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供需网络,该网络中的联系主要是通过由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的各种商业行为而产生。在这个巨大的供网络体系中,各个环节之间都存在着供与求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断地促进着相应的资金、信息在体系内的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实现商品的增值。

(二)供应链系统的特点。(1)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这个供需网络体系中,每个企业都是一个供应链节点,各个连接点上的企业组合在一起,使得供应结构变得更为错综复杂。(2)分散性与整体性相结合。从单个的企业或者是商家来看,供应连接系统是分散的,但是从各企业的目标来看,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都是以整体的利益为核心,在这一点上,整个需求网络又具有整体性。(3)动态性与交叉性相结合。经济全球化使得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上下波动不够稳定,因此现实中许多的中小企业的生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同行之间的残酷竞争,大型企业强大实力的压倒性兼并,市场经济的动态发展,使得供应链系统也具有相应的动态性。

二、供应链系统给企业物流管理带来的影响

(一)有助于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增强竞争力。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其相适应的供应链系统得到广泛地运用,对于正在发展的企业来说,供应链系统的引进大大减少了企业的管理成本,节约了企业的人才管理资源,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得以较为稳定的发展,相对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

(二)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适应性,带动企业的全面发

展。经济全球化既给企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使得企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对企业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供应链系统的适用能够使企业的各个发展方向变得更为具体,各项目的开展变得更为专业,让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好的适应了市场经济的要求,同时也促进了企业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供应链系统中物流管理中出现的弊端

(一)受传统物流管理模式的影响较深。虽然供应链系统在我国得到了广泛地使用,但是仍有不少企业的物流管理受到传统物流管理模式的影响和束缚,此外还有部分企业仍在使用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该管理方式的低效性,不仅不利于企业内部的专业分工,长远来说难以实现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从我国目前企业物流管理的整体来看,较之前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企业的物流基础设备并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现代技术在企业物流管理中没有得到好的运用,且信息化程度较低。

(三)专业物流管理人才的缺失。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企业中的物流管理更需要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的加入才能够真正的、充分的发挥其功效。但是在现实的企业物流管理过程中,专业人才的缺失是企业物流管理的一大弊端,国家在培养物流管理人才方面并没有具体的培养计划,企业在进行物流人才培养方面也能力不足,导致物流管理专业人才不能够很好的满足企业的物流管理发展。

四、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效率的策略

(一)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能力,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企业在商品的流转过程中,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生产、交货、补货时间点,以保证客户订购的产品企业能够及时准确的交货,以增强企业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用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物流管理效率,也能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二)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进行企业物流管理。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各行各业都受益匪浅,所以,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物流管理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培养企业物流管理的专业人才。企业的物流管理要实现创新性的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基础设备,更需要专业的物流管理人才来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效率,因此,企业要具有物流人才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意识。企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可以通过与高校或者是专门的培训机构建立联系,选择和任用优秀的企业物流管理人才,充分发挥其专业性,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效率与创新性。

结语: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供应链系统得到广泛的使用,虽然供应链系统中的物流管理仍然存在着些许问题,但是在提高企业资源利用率和促进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当及时改进企业物流管理中的相应问题,提高企业物流管理水平,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MJ公司的招聘面试下一篇:直工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