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供应链企业

2024-10-01

集群供应链企业(共7篇)

集群供应链企业 篇1

0 引言

企业集群和供应链是区域经济发展重要的组织形式,是企业竞争最新的有效载体。基于企业集群的供应链与传统的供应链有着不同特点,本文将供应链管理的和企业集群的发展结合起来,从企业集群的角度来研究供应链的组织模式,分析了企业集群网状供应链,并从节点企业、供应链和协同形成三维视图对企业集群的网状供应链进行了建模研究,对提高企业集群内的企业竞争力和供应链管理运作水平,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企业集群是集中在特定区域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的一群企业和相关机构,包括提供零部件等上游的中间商、下游的渠道与顾客和提供互补产品的制造商,以及具有相关技能、技术或共同投入属于其他产业的企业[1]。如在浙江台州的汽车与汽车配件企业集群位于台州市路桥区。著名的吉利汽车金刚基地就在此地,年产值46.7亿,是吉利汽车集团的第二大基地。吉利集团由于收购了澳大利亚DSI变速箱企业及瑞典的VOLVO而声名大振,是我国排名第10位的汽车制造集团,在其周围有18000余家大小工业企业,仅主导产业汽车配件年产值就达113.8亿元。整个企业集群基础创新能力强,产品在市场上有竞争力,产业链完整,在路桥区生产的零配件只差两件就可组装整车,可见配件的种类之多[2]。

在同一产业领域内相互联系的众多企业因空间集聚而形成企业集群,企业集群内的企业依托“企业集群”带来的协同与共享效应优势、规模效应与范围效应等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集群内企业重点发展自身的核心业务,专业分工从企业内部转移到企业外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通过各种形式组成的供应链系统构成竞争主体。

2 企业集群网状供应链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用户手中,将供应商、制造企业、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成一个链状结构。这是一个面向产品的企业合作模式,包含所有加盟的企业,不仅是一条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带来收益[3]。

集群内企业相互之间通过提供原材料、零部件、产品和服务形成供应链。由于目前的企业集群是按定单组织生产的,往往针对某一定单形成一个临时的或较长时期的供应链。企业集群中同时发生的按定单生产的过程有很多种,如图1所示,在浙江台州的汽车与汽车配件企业集群中,各种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相互交错组成错综复杂的企业集群的网状结构,本文称之为网状供应链。

在企业集群的网状供应链中,一般有以下三种情况。

1)在企业集群内存在某一核心企业,围绕核心企业而形成的一条比较复杂的网状供应链,如在台州路桥的汽车与汽车配件企业集群,以吉利汽车为核心形成网状供应链;

2)在企业集群内存在多个核心企业,围绕着这些核心企业而形成的相互联系的多条单链式供应链,不同单链式供应链之间存在着协同,而形成纵横交错的复杂网状供应链;

3)在企业集群内无核心企业,多条单链式供应链形成的相对松散、但却相互联系的网状供应链系统。

在企业集群网状供应链中,一个企业可以同时参与多个供应链的运作,企业集群的网状供应链与传统的供应链有着不同特点。如表1所示。

3 面向企业集群网状供应链建模

面向企业集群网状供应链(Network supply chain)建模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集群内各中小企业以及它们通过各种供应链组成的企业集群。本文从集群节点企业(Cluster Enterprise,CE)、供应链(supply chain,SC)和协同控制(collaborative control,CC)三方面以及三方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企业集群网状供应链进行建模,可用式(1)描述:

式中:

NSC:表示网状供应链建模;

f(CE,SC):表示集群节点企业、供应链视图建模;

f(CE,CC):表示集群节点企业、协同控制视图建模;

f(SC,CC):表示集群企业供应链、协同控制视图建模。

如图2所示,集群节点企业、供应链、协同控制构成企业集群网状供应链建模的三维坐标,下面从各坐标之间的关系对企业集群网状供应链建模进行讨论。

3.1 节点企业、供应链视图

1)节点企业建模

对于企业建模国内外研究较多,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有:CIMOSA[4]、ARIS[5]、IDEF[6]和PERA[7]等方法,这些方法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进行描述。

企业集群的节点企业建模并非是完全抛弃原有的企业建模方法,而是在原企业建模的基础上,对原有企业建模的重用和整合。这有助于原有企业建模资源的重用、降低建模难度和加速集群企业建模的进程。

在在台州路桥的汽车与汽车配件企业集群建模过程中,要注意各实施阶段的连续性和各视图间的关联性。

2)节点企业及供应链建模

供应链是集群企业生存、协作和发展的基础,是由集群内各企业通过各种协同关系形成的集合。由于企业集群内各企业间形成的供应链复杂,所形成的集群环境较复杂,集群网状供应链建模是对复杂的集群供应链的描述,建模相对较困难。本文提出供应链维度的概念帮助对集群供应链进行建模。

定义1:路径(Path,Ph),为企业集群中节点企业ei相互之间的供应关系。如集群中的n个企业:e1,…,en,它们之间存在的供应链路径为:Ph1,2,Ph,I,j,…,Phn-1,n(1

式中:

ei:企业集群中的节点企业;

Ph:供应链路径。

定义2:同根供应链,如果存在两条供应链,如果它们的起始企业相同,即e1=e1’,则称为同根供应链,而起始企业(e1或e1’)则称为这些供应链的根企业。

定义3:供应链维度(supply chain Dimension,SCD),从某个角度或方向反映供企业集群网状供应链,其集合为集群网状供应链。可以用式(3)描述。

式中:

SCD:供应链维度;

E:集群中所有节点企业的集合;

C:集群中企业间存在的各种供应链关系的集合。

集群网状供应链就是所有维度上的供应链的集合,可由式(4)描述。

式中:

f(CE,SC):表示集群节点企业、供应链视图建模;

SCDi:集群供应链各维度。

则某角度或方向的集群供应链即供应链纬度SCDi应为若干路径集合,记为式(5)。

在分析浙江台州路桥汽车与汽车配件企业集群的网状供应链纬度时,如考虑根企业与其它节点企业关系时,供应链网维度可简化为式(6)。

如将对应路径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分为两种,即上下级协作关系(Inequality Cooperation,IC)和平等协作关系(Equality Cooperation,EC)。可简记为式(7)和式(8)。

则相应形成了具有层次的树状结构和平等协作的链状结构,在企业集群网状供应链建模过程中,如果将这些企业及其供应链用图形表示,假设企业1为某根企业,则形成了如图3所示的树状结构和链状结构,在浙江台州路桥汽车与汽车配件企业集群所形成的网状供应链中,主要为具有层次的树状结构。

3.2 节点企业、协同控制视图

如图4所示,对于台州路桥的汽车与汽车配件企业集群的网状供应链,在节点企业、协同控制视图中,协同控制贯穿集群内节点企业在知识共享、协同进化、并形成企业集群文化和企业集群的生态性。

1)知识共享。在在浙江台州的汽车与汽车配件企业集群中,知识共享简单而便捷。(1)分工高度细化,进而降低了单个企业对知识共享的广度,也就降低了知识共享的难度;(2)在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主往往存在着同宗、同姓、同乡、同学、同道和同好等关系,人们之间存在着高度的“信任”与“承诺’,这种特有的人文环境使信息在集群内快速流动,大大降低了集群内各中小企业的知识共享的门槛;(3)由于集群内企业地理环境相互靠近,在产品价值链中的上下游企业间知识迅速得到共享;(4)企业集群一般以专业化的市场为依托,在专业化的市场中信息和知识很容易在专业化的人员和企业中共享。

2)协同进化。企业集群中各企业间的协同与一般的企业联盟间的协同相比较,更具有灵活性和机动性。在企业集群网状供应链中,要求参与的集群企业努力做好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将其余工作让其他企业去完成,在浙江台州的汽车与汽车配件企业集群中,各节点企业通过核心竞争力的互补和企业间的协同来构成一个比其他竞争对手更强的供应链,通过协同和利益共享来实现风险共担,实现集群企业的协同进化。

3)企业集群文化。企业集群文化是一种勇于冒险、积极创新、相互协作、奋发向上的文化,这种文化是经过长期的艰苦环境的锤炼和共同奋斗而形成的。在浙江台州的汽车与汽车配件企业集群文化中,懒惰、不求上进等会受到鄙视,文化既成为联结企业集群内各企业的无形纽带,也约束规范集群内企业向着共同的目标发展。在企业集群文化的约束下,这些企业在网状供应链中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形成一种复合的独特的竞争优势。集群的发展强化了其文化的形成,同时,文化又反过来成为企业集群强大竞争力的不竭源泉。

4)企业集群的生态性。企业集群如同一个环环相连、相互依存的生态系统,在企业集群网状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并不是简单“相加”汇总。在浙江台州的汽车与汽车配件企业集群内,各个成员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复杂网状供应链形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的复杂系统。在这个复杂的系统中,每一个企业都有其特定的位置,通过网状供应链与上下、左右的企业建立了密切的相互联系,企业成为了“生物链”上的节点,企业集群的生态性使集群内企业在技术、设备、工艺、管理和劳动力使用等方面,实现取长补短,促进企业间的有效竞争和集约服务,从而在集群生态系统中找到自己最佳的生态位。

3.3 供应链、协同控制视图

如图5所示,对于台州路桥的汽车与汽车配件企业集群的网状供应链,在供应链、协同视图中,协同始终贯穿着企业集群供应链中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和专业市场。

1)物流。在企业集群的网状供应链中,存在着两种方向的物流:一是沿着供应链方向的物流,在供应链中,存在于不同节点企业之间的物流活动;二是不同供应链之间处于同一个环节的企业之间的物流活动。对于在浙江台州的汽车与汽车配件企业集群,两种方向的物流都需要协同,这种协同基于自发、现代发达的物流系统对整个企业集群网状供应链系统将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2)资金流。物流是基础,资金流是保障,在企业集群内,通过网状供应链物流和资金流高速流动,二者有效的协同降低集群内各节点企业的成本。在浙江台州的汽车与汽车配件企业集群中,金融创新,股份合作,企业、银行、行业协会相互协同可以发挥不同市场主体在预防、规避、控制、监管和分散风险方面的优势,可有效地降低集群内节点企业的经营成本,减少资金占用,促使资金流高速流转。

3)信息流。信息是整个企业集群网状供应链高效运行的基础,是整个网状供应统中所有活动和业务之间的纽带。信息流在企业集群的网状供应链系统中存在两种途径:(1)供应链方向上的各节点企业之间的信息流通,通过信息流,可协同整个网状供应链的各节点,实现即时采购、即时生产与即时销售;(2)企业集群网状供应链内的核心企业和协作层企业与提供配套服务为主的外部松散型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这些信息的协同,可有效提高企业集群网状供应链对市场的反应速度。

4)专业市场。企业集群网状供应链内的专业市场一般有两类:(1)原材料的专业市场。原材料专业市场可使企业集群网状供应内的节点企业可及时采购到所需要的原材料,实现即时采购和零库存,降低企业经营的成本和风险;(2)产品的专业市场。产品专业市场是企业集群网状供应链对内的平台和对外的窗口,通过这个平台可扩大集群与外界市场的沟通能力,及时掌握市场的最新动态。在浙江台州的汽车与汽车配件企业集群中,通过五金市场、汽摩配件等专业市场,不但协同了企业集群网状供应链内的节点企业,也协同集群内外的信息,增强了企业集群的竞争力。

4 结束语

企业集群的网状供应链促使集群内企业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相互间通过优势互补,互相取长补短,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克服单个企业无法克服的困难和危机,进而取得集群的规模效益。本文对企业集群的网状供应链进行了初步研究,分别从节点企业、供应链和协同控制形成的三个视图进行了研究。在企业集群网状供应链建模研究的基础上,促进企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中信出版社2007.10.

[2]常近时.浙江省大规模产业集群的考察报告.http://www.bijie.gov.cn/Html/fzlt/101753257.html,2010-7-27.

[3]史邦臣.供应链改写企业竞争规则[N].中国经营报,2001-10-18.

[4]ESPRIT Consortium AMICE.CIMOSA-Open System Architecture[M].Berlin:Springer-Verlag,1993.

[5]Scheer A W,Mertins K,Schmidt G.Handbook on Architectures of Information Systems[M],Springer-Verlag,1998.541-566.

[6]陈禹六.IDEF建模分析与设计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7]Williams T J.CIM规划和实施的技术指南-Purdue企业参考体系结构[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

集群供应链企业 篇2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集群,组织结构

一、基于供应链的企业集群的定义

目前,企业集群和供应链融合在一起的复杂关系已经在国内外很多地域的企业集群中客观存在,并且在集群升级以及集群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起到重要作用。基于集群式供应链定义是:在集群中,存在围绕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供应链不同环节的诸多研发机构、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甚至是财务、人力资源等功能性组织;不同组织内部又以企业分布在单链或多链的方式从下游到上游分工合作完成既定任务;这些组织或其中企业都以“服务-被服务”关系,通过“信任和承诺”的非正式松散方式或契约正式紧密方式进行连接,以供应链为指导形成接受、分解、合作完成任务,分工合作密切、反应迅速的组织系统——基于供应链的企业集群。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集群是一种“源于企业,但不限于企业;依于集群,但不囿于集群”的组织。该组织纵向企业相互分工协作高度发达,横向具有完整的供应链功能结构。

二、横向功能的组织模式和管理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集群具有高度专业化分工下的专业能力的企业,共同为整个企业集群服务。企业凭借自身的“核心能力”被划分到集群的各个功能组织中,例如研发机构、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甚至是财务、人力资源等,使单个企业生产成本降低,提高服务和产品的质量,形成企业集群根据供应链功能特性形成的高效横向组织(见图1)。

1. 人力资源管理功能模块

基于供应链企业集群是针对专业、行业建立,集群中人力资源是该领域不可多得的专业人才。基于供应链将人力资源管理中人才库、专业团队建设、培训等功能集合到一起,充分利用集群中人力资源稳定充足的优势,节约单个花费。

(1)人才库。人力资源是集群的重要资源,能创造财富。基于供应链企业集群的人力资源管理功能建立统一的人才库,收集整理集群中员工信息,发掘员工潜力和特点,寻找员工需求,将专业员工留在集群中。

(2)专业团队建设。人力资源功能组织帮助企业集群建立核心的、相对稳定功能的雇员队伍——多功能协同工作小组(即所谓的Work Team)。小组成员是各个企业中有技能、有思想、能创新的员工,学习和接受外界和外界信息,及时对企业集群战略发展作调整。各Work Team之间并行合作,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等待,从而使整个组织更加灵活有效。

(3)培训。培训是不断提高组织运转绩效、是组织获取和增强竞争优势、维持组织有效运转的重要手段。人力资源管理功能组织中培训环节,包括新技能培训和普通知识技能培训。新技能培训即新研发成果出现后,研发人员或培训人员将新知识技能教授相应的企业乃至员工的过程。这种培训方式减少信息传递的不完整,共享研发成果。

普通知识技能培训是人力资源管理组织外聘业界专业老师,或者企业集群中优秀员工,传授知识技能。集中聘请并有针对性选择老师培训,减少单个企业培训成本。

2. 研发功能

基于供应链企业集群的研发功能组织将研发设计集中起来,减少产品、零件功能不必要的重复设计。研发功能组织可以由企业集群中各企业研发人员集合而成,也可是专业的企业、科研组织或学校。通过制订统一标准,以消除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在设计、开发、生产中,借助于标准化技术,开展系列化、通用化、组合化和模块化设计与生产。因此,在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若进行产品的模块化设计加强标准化工作,通过标准化对典型产品、零件、材料和工艺流程实行标准化,并将其运用于开发设计中,可大大节省设计零件图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简化产品设计,缩短开发周期。

3. 制造功能组织

(1)专业化的生产制造。基于供应链企业集群中制造型企业具有先进的生产系统、生产技术和理念,并将财务、研发、运输、销售等繁杂的功能剥离,最大限度发挥生产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模块化生产制作模式。模块可为一种可以被分解的子系统,可以通过标准的界面结构与其他功能的半自律性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的复杂系统。由于企业集群中存在多个规模不同的制造型企业,且偏重不同,整个系统处于复杂难以配合,通过供应链的自上游到下游的构造原理为企业集群中的各企业分工,模块化制造系统如图1具有较大的优势,如投资小、效率高、柔性大等,更适合企业集群生产。

模块化制造设计开始于从与模块化制造系统有关的产品设计中“提取”信息。用于模块化制造系统设计的产品描述主要是产品结构分析表。在模块化制造系统设计中首先要根据产品批量和产品的复杂程度确定加工机器基元的模块数。

4. 销售功能组织

(1)品牌运作效应。基于供应链企业集群中核心企业的品牌是企业无形资产,它不仅反映出企业的综合实力和产品价值,也是对供应链其他配套环节企业合作的内在引力,主要原因是品牌效应具有传递效应,核心企业最终产品的美誉度将延伸到各零部件或相关其他产品的美誉度。

(2)销售功能的延展。集群式供应链的主导核心企业对市场的领悟能力,就在于销售功能组织不仅能将集群产品销售出去,而且对客户需求做出反应。因此销售功能组织要以客户为导向,而不是以产品为导向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产品导向企业不会顾及客户或潜在客户的需求偏好,而是以自身已有产品来组织各项活动,采取4P营销策略(Place、Product、Price和Promotion)来推销自己能生产的产品,基于“Push”方式的市场响应策略;相反以顾客为导向模式,主导企业注重把握不断变化和个性化的需求,并努力加以满足,与客户建立牢固的伙伴关系,所以企业集群应用4C营销策略:Consumer wants and needs(客户需求)、Cost to satisfy(客户满意)、Convenience to buy(方便顾客购买)和Communication(经常与客户进行交流),基于市场的需求,是一种市场“Pull”的生产策略,实施这种策略才可能真正增强市场领悟能力。

5. 财务功能组织

(1)融资。中小企业融入供应链后,具有稳定的上下游企业,良好的运营环境,不仅能得到稳定的原材料来源、固定的客户、畅通的物流和信息流等,也可得到价值、信誉和信用的提升。通过财务功能机构与金融机构密切合作,降低直接与链内企业合作信息搜集成本,向企业发放贷积极性也得以提升;另外企业通过商会、行会紧密联系在一起,信息畅通,财务功能组织能为金融机构提供真正完整的中小企业信息,减少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最后,财务功能组织熟悉融资流程,能够有效缩减融资审核过程,快速解决企业的资金困难。

(2)资金流转。供应链内企业彼此了解,对信誉状况和经营能力相互熟悉,使企业获得链内核心企业的信用、抵押担保成为可能。基于供应链企业集群的财务功能机构能够加快集群内资金流动,最大限度集中闲散资金投入到集群建设中,满足集群发展和创新需要,增加资金投资率。第二能解决中小企业资金流转困难问题。资金不足,参与集群大批量生产能力差,财务功能组织能够帮助其延缓购买原料的资金,或者代为担保帮助其先满足扩大规模需要,再支付投资。第三,专业财务机构存在,使得企业内、集群内财务不规范操作得以避免。基于供应链建设的企业集群,在供需方面基本稳定,减少死账、坏账,同时可以监督督促付款流程。高程度的信息化,集群内信息是透明减少价格差异,随时监控集群成本、收益,保证集群正常运转。

6. 运输功能组织

(1)信息传递。基于供应链企业集群的信息传递重点是建设信息网络,该网络不只是单个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的平台,更重要是以供应链为主体,单个组织功能内部网状或链式结构为支链的信息网络。拥有这种网络提高信息传达速度,保证各企业都能如实反应市场情况和运转情况,以便集群整体能够应对市场变化做出高效反应。

(2)供应功能。就采购业务来说,基于供应链企业集群的采购功能为分散型发展即纵向非集成,分散型趋势优势:(1)采购决定尽可能接近发生问题和要解决问题的部位去解决;(2)总趋势是向承担分散型职责的独立利润中心发展,也就是:如果采购成本占总开支的一半以上那就应赋予每个利润中心进行采购和选择供应商的自主权;(3)分散型职能通常能增进与供应商的关系;(4)从职能专门化向合作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5)有与其他分支共同合作的可能性;(6)本地供应商的支持,最终获得低廉的运费。

(3)运输业务。基于供应链企业集群在配送、运输等功能可以很方便地组建、利用内部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或第四方物流资源构成组织的一部分。第三方物流或第四方物流企业不是货代公司,也不是单纯的速递公司,它的业务深深地触及到客户企业销售计划、库存管理、订货计划、生产计划等整个生产经营层,远远超过了与客户一般意义上的买卖关系,而紧密地结合成一体,形成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三、垂直系列化的基本结构和类型

企业集群最大优势是组织形式灵活,能够快速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基于供应链企业集群的各个功能组织内部都可以形成链式结构,由上游企业即单链中的核心企业、下游企业、甚至更低层的企业组成,因此企业集群中的企业又可称为插头兼容式企业或敏捷企业,能够对市场灵活做出反应。按供应链建立,插入原则一致,下面将以生产制造型企业集群中最为复杂的生产制造组织结构为例介绍企业集群中的垂直系列结构。

垂直系列化的核心问题其是下包制度、模块化和经营的连续性。下包制度是金字塔结构:即最上层是核心大企业,第二层是中等企业,第三层以下是中小企业,最低层是零散小企业。基于供应链的企业集群区别于一般传统单链,在集群式供应链系统中存在着多条平行单链式供应链,各个单链式供应链内部各企业不仅相互合作,而且不同单链企业存在着跨链间的协调,同时在这些单链之外还存在大量游离状态的专业化配套中小企业来补充和配合供应链系统的生产,如图3所示。

四、单链内企业群

1. 稳定供货合作关系

下包企业接到其上部企业下达的订单,将产品模块化批量分配给下包企业,每一级都必须首先按照订单的要求按时按量完成,达成一种稳定的合作供货系统。

首先,下包企业向上合作,供应链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和零部件生产制造商,与产品装配商所进行的联系是一种业务合作关系。通过相互合作能够保证核心企业采购到装配所需的质量、数量、时间限制和价位的物料。

其次,供应链下包企业在为核心装配大企业提供物料时,为了获得更多利益,希望以较高的价格、稳定的付款方式和弹性交货时间交至核心企业。而核心企业本着利益最大化原则,在合作中希望上游供应商能按照要求,以较低的价格,严格依据即时生产原则交货,核心企业依仗自己在价值链中的主导地位,以及在产业集群地域中存在较多下包企业,可以优质挑选下包企业。

2. 高效提升系统

个性化的产品是当今各大企业所希望能达到的生产水平,但是既要能大规模生产降低成本,又要特殊个性化要求,很多中小企业难以达到。基于供应链企业集群,通过模块标准化插件式企业组合,能够根据市场的动态迅速做出技术设计和生产调整。

在集群式供应链系统的产品链1中,基于自身紧密合作的零件制造、部件装配等环节提供着供应链系统的关键性和产量大的通用件,基于整体供应链集群中发达畅通的信息流系统,根据市场反馈需求信息和实时定单要求,距离市场终端近的终端链段,能迅速地对各阶段中面向通用件的标准化生产流程进行定制化“改造”,这种改造是高效率低成本实现的。

通过更深层次的技术、信息合作,来促进产品的升级和核心能力的增强。物流信息共享,市场对产品要求由终端销售组织及时反馈至信息系统,各个功能组织应对变化做出适当调整。同时因为通用标准化企业和生产模式,即使是微调,也不会影响到整个产品或是系统出现重复制造,减少零部件和生产的浪费。

五、单链间的企业合作

单链间的合作是基于供应链企业集群纵向结果的合作,源于集群式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经营同一品类或者是相关品类的产品,以及各个单链式供应链的上端合作企业、下端合作企业,以及链外游离企业的功能相似和等同性,使得单链式供应链跨链间合作有了内部条件。

在供应链单链间合作的外部环境要求上,则是市场不确定的因素增多,客户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趋向,导致企业必须面向市场进行大规模定制化生产,进行基于时间的竞争,来迎合客户需求。核心企业仅仅依赖单个的供应链,难以进行敏捷生产,需要依赖其他单链式供应链的协作。

在复杂的集群地域中,单链式供应链有着同质、符合要求的库存产品,这时就可以通过合作关系来满足该单链式供应链客户的需求,或是通过替代品生产者提供可替代的物品来应付应急事件。也可能是某个核心企业上游供应商突然发生缺货,这时该核心企业可以通过跨链间合作,向另外一有富余供货能力的单链上游供应商寻求支持,来共同维持各自的生产系统的高效运作。

六、链外离散企业间合作

链外游离企业是指游离在集群式供应链之外,甚至是其他企业群中的企业,他们可以在功能上替代本供应链上某一企业或者某一功能产品链,因此是基于供应链企业集群的补充企业。

游离企业,其从事行业与本供应链部分功能相同,且又有能力、有专业的企业,通过合作可以轻松被纳入到自集群中,解决某些突发或者大宗项业务。在突发情况下借助于同一地域相邻其他单链补充相关物料,甚至是OEM贴牌生产。游离于企业集群,具有弹性专精的优势,以松散、不确定性方式生产提供定制化配套物料,将对象单链I提供的标准通用化物料和市场的个性化定制化随机要求之间矛盾化于无形,并在时间上得到保证,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大规模定制化生产的要求,而这也归功于游离在企业集群外部的企业完成。

由于能力较强,只为一个供应链或者是只为一个集群提供产品或者服务,往往不能满足该种企业,故而他们自主向外部“延伸,”当然必须是在不影响其原本正常合作伙伴的条件下,合法有效补充进行其他业务。延伸功能有益于企业集群中单一企业的发展,不仅限在某一个集群中,通过更多的合作,发挥自身优势,增强竞争力。意味着今后的大企业不再是大而全的企业,而是能够伸向更多地方、更多环境下与其他企业合作的企业。企业集群也不再因地理位置的原因而组合,更是本着寻找最佳合作伙伴拓展到更大更远。

总而言之,基于供应链的企业集群中存在很多企业,这些企业通过“信任和承诺”非正式或正式契约方式进行连接,形成基于供应链的企业集群;集群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非惟一性和生产同业性,导致在更多区域供应链的多单链性和生产相似性,集群中每条单链式供应链企业不仅内部之间相互协作,而且不同单链的企业存在着跨链间的协调,还有大量游离再供应链外,但符合集群中专业化配套的企业,配合和补充着供应链生产,这就是一个敏捷性的网络组织系统就是“基于供应链的企业集群”。

参考文献

[1]黎继子:集群式供应链管理[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Bair J.Beyond the Maquila Model-NAFTA and the Mexican Apparel Industry[J].Industry and Innovation,2002,26(7):1414~1434

[3]Gereffi 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9,43(2):3211~3223

[4]孙川:日本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关系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刘巨钦:企业集群的内生性成长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6]田家欣:网络视角下的集群企业能力构建与升级战略: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产业集群演进与企业成长研究丛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7]吴波:区域产业集群演进中集群企业网络化成长机制与模式研究(产业集群演进与企业成长研究丛书)[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8]邵继勇:中小企业集群与经济发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集群供应链企业 篇3

1产业集群环境下中小企业融资现状分析

1.1 缺乏融资抵押与担保

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体现在缺乏抵押物、担保物上。一方面, 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受到经营规模的限制,多采用租赁场地设备等方式从事生产经营,普遍存在缺乏符合银行标准的抵押资产的问题。另一方面,银行和金融机构一般都不接受控制、监管难度大的动产抵押物。此外,由于中小企业财务存在治理结构不合规、财务管理粗糙等问题,社会信用度低,难以提供银行要求的有效担保。 因此,在不断上涨的通胀预期下,银行和金融机构一般都不敢或者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贷款。

1.2 融资成本较高

对商业银行而言,中小企业申请的贷款数额较小,但贷款的发放和经办环节等都与大型企业贷款大致相同,若中小企业的贷款数量增多,必然导致银行运营成本和监督费用增加,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商业银行便会尽可能地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费用。 一笔贷款,银行可能给出的利率是上浮10%,但同时又要求企业支付“账户管理费”“融资顾问费”等若干费用。最终中小企业实际支付的全部融资费用, 至少相当于当期基准利率上浮30% 的水平, 有时甚至可达到央行规定基准贷款利率上浮70%的上限。此外,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进行融资贷款的手续繁琐,普遍需要2~3 个月, 为维持资金链许多中小企业更多考虑高息进行民间借贷和企业间的商业信用借贷。

1.3 信用标准歧视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 信用缺失会使交易成本提高, 甚至会导致交易链的中断。多数中小企业主观上信用意识和观念相对淡漠,客观上信用能力不足造成无钱可还,这些都直接造成信用的失效和恶化。其次,中小企业经营状况普遍不好,可用于抵押的资产较少,当经营环境变化或出现突发性事件时,银行就很可能面临因中小企业濒临破产边缘而产生的极大的风险。 另外, 中小企业财务状况不透明,风险溢价随之增加。总而言之,相对于大型企业, 银行和金融机构若要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将需要投入更多的交易成本、管理成本,风险更高,信贷歧视随之产生。

1.4 规模歧视严重

有学者认为中小企业融资的进程最主要受所有制歧视的影响,但其只是一个过渡性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转轨的某一阶段, 但从长期看,所有制歧视的影响将随着经济逐渐市场化和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而减弱,而规模歧视则是一个更具普遍性和长期性的问题。 融资实践也表明,金融机构更倾向于向产权结构清晰、责任明确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2产业集群环境下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优势分析

2.1 可以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问题

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不确定性高等缺点,再加上我国信用担保体系仍不完善,很难获得担保机构的贷款担保支持,因此单个中小企业很难从金融机构处得到融资支持。供应链融资的发展使中小企业获得集群内核心企业信用担保、抵押担保等担保支持成为可能。在这种融资模式下,银行更加注重该企业的真实贸易背景以及供应链主导企业的实力和信用担保水平,而不是一味强调该企业的规模、固定资产价值、财务指标和担保方式。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开展实际上是建立在对供应链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充分掌握基础上,旨在提升中小企业信用水平,以此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问题。

2.2 能有效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

银行在考察单个中小企业真实资信状况的过程中,由于多数中小企业会计制度不健全,对其考察难度较大,加之中小企业的信息披露意识差,银行对企业的资信状况了解较少,难以规避融资过程中的道德风险。 此时,供应链融资在解决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基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思想,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专注于对中小企业本身信用风险的评估,转变为对整个供应链及其交易的评估。 一方面,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具有良好的营运环境,产业发展方向明确,因而很容易对其信贷风险进行预测,有利于优化整个供应链的信用评估结果。另一方面,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集聚在一起进行相互交易,这必然产生信息的集聚,使供应链中的企业信息比较通畅,也更利于银行随时掌握和控制潜在风险,降低企业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同时,供应链融资建立了中小企业与用户的信息共享平台, 既真正评估了业务的真实风险, 同时也使更多的中小企业进入银行的服务范围。

2.3 有利于降低供应链整体融资成本

供应链内部融资通过影响账款回收期和存货转移方式来降低融资成本。 由于核心企业的筹资成本比较低,当上游供应商为核心企业时,通过上游供应商延迟收款,或当下游的零售商或者为核心企业时,由下游零售商筹集资金提前付款,中小企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获得融资。 核心企业虽然融资成本略有上升,但在收到中小企业的利润补偿后,整体成本反而有所降低。 同时由于核心企业储存成本较低, 通过存货转移在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供应链的整体储存成本。 由此,供应链整体价值得到最大化,整体融资成本也随之降低。

2.4 可以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竞争力

一直以来,资金供给者在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时,往往会对交易成本和企业风险等因素难以抉择。 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一方面, 中小企业依托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强大的信用实力获得不同程度的信用;另一方面,对银行而言,链上中小企业的风险进行了分摊。 同时,供应链融资也减少了供应链中由于上下游企业资金链断裂所出现的各种问题。 此外,在集群环境下,供应链内部融资模式能够促使企业树立较强的信息披露意识, 供应链合作伙伴共享信息不仅可以降低各参与方的信息获取成本, 还能利用合作各方建立的信息共享机制, 寻找和发现让供应链各方获得共赢的机会, 最终使得链内所有成员企业的现金流量和利润都得到增加。 由此,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引起的价格降低有利于供应链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可以为整个供应链带来更多的收益。

3产业集群环境下影响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开展的主要因素

3.1 集群供应链企业间缺乏融资协同

对企业来说, 开展供应链融资就必须先形成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较为可靠的“信誉链”,同时依靠核心企业自身较高的信誉度和稳定的融资实力与银行开展供应链融资业务。 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供应链内的企业间专业化协作程度偏低,缺乏专业分工与协作机制,特别是一些偏远的乡镇企业集群,在融资方面仍然呈现各自为战的状态,影响供应链融资的效率。 另外, 企业间缺乏发展供应链融资合作的文化氛围。 一方面核心企业缺乏进行供应链融资的全局观,往往就其强势地位,对其上下游企业在各交易条件方面要求苛刻, 并且为避免自身成本增加而不愿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较少从核心企业获得相关融资帮助,因而对核心企业缺乏归属感,再加上供应链融资主体之间信息共享不充分, 使得供应链整体没能发挥在降低成本、提高信用等方面的优势,严重阻碍了供应链融资的开展。

3.2 集群供应链企业间信息共享平台不健全

供应链成员企业的信息共享是使与供应链运行相关的信息,特别是融资成本、储存成本等财务成本信息,能够从一个企业高效透明地传递到另一个企业。 供应链内部融资就是在了解核心企业低财务成本信息后通过影响账款回收期和存货转移来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在实际运用过程中,由于信息共享会增加投入成本,并且有泄露商业机密和增加经营风险的可能性,再加上企业传统信息权力观的存在, 使得合作企业不愿意共享其专有数据,导致发挥不了核心企业的低成本优势,难以实现供应链各方共赢,限制了供应链融资的效用。

3.3 供应链融资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

出于对信息及经营的不了解, 银行等金融机构要求中小企业提供相应的信用担保或抵押担保。 信用担保主要指政府、官方信贷机构和金融机构提供的保函。近年来,政府职能在不断转变, 已很少直接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更多的是通过出台政策来提供担保。 同时,金融机构的改制使其对信用担保的方式发生转变,多以金融结算、金融创新的形式来实现。 由此,委托专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的机构已成为信用担保发展的必然趋势。 然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虽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体系建设仍然不健全。首先虽然我国很多地区已经初步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了,但是由于起步较晚、数量少、实力弱、担保额度低,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旺盛需求。其次能够为中小企业所用的信用担保机构的资金有限,且担保资金总额较低,加之贷款过程中步骤多、 手续复杂,使用贷款时间有限。 以上供应链内部信用担保体系缺陷使中小企业进行供应链融资的困难并没有得到彻底根除。

3.4 银行信贷政策和意识存在偏差

首先,银行对供应链融资产品创新不足。 目前国际上供应链金融业务品种繁多,但国内产品多集中在应收账款融资、仓单质押、保兑仓融资类产品中,难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普遍困难的巨大需求。其次,银行经营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专业化程度低。目前我们国家商业银行大多数银行没有成立专门进行供应链融资的独立部门,该业务的营销、管理被分散在多个部门,业务主线不明确,职责不明确,加大了经营的成本,难以体现该项业务的高效、便利的特点,从而削弱了供应链融资的整体竞争能力。 另外, 商业银行人员素质未达到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专业标准。我们国内银行发展融资业务的时间比较短,水平也相对落后,还未能培养出大批量的高素质从业人才。 由于缺乏专业人才,供应链融资的管理上存在漏洞, 也隐匿着缺乏控制融资风险的能力问题。 总之,国内商业银行在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开发和管理方面的滞后是制约其快速普及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3.5 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这也是导致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难的一方面原因。国家逐步制定和实施了不少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扶持政策, 使其融资问题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缓解, 但是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方面却尚未能够形成足够的重视。

4产业集群环境下发展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有效措施

4.1 加强供应链上中小企业融资的内外协同

作为供应链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核心企业需要具备树立并强化供应链融资管理理念, 对整个供应链进行价值重构与组合,强化引入供应链融资的激励机制,增强成员企业的归属感,尽快形成相互依赖的“信誉链”。供应链内部融资协同要求核心企业与中小企业合作伙伴相互之间充分信任,且这种信任建立在不断合作的基础上,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此外,供应链财务风险和报酬共享的协作结构还可能通过企业间共享和较低的交易监督执行成本等其他嵌入式结构指标增加盈利能力,进而造就强大且更具竞争力的供应链。

4.2 建立供应链合作企业信息共享平台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一方面,核心企业要按照建立共享平台的协议,根据各个合作企业在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履行的职责、 合作时间长短以及合作信誉情况, 将合作企业划分成不同的等级,并且授予不同等级的企业不同的信息访问权限。同时,核心企业要制定各种激励机制,鼓励合作企业共享信息,并对整个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督。 防止不经济的现象出现。 核心企业还负责对信息共享过程中各合作企业的绩效评价,以此作为利益分配的依据,这样能促使各合作企业间合理分配信息共享带来的利益,同时也保证了整个供应链的有效运作。另一方面,各合作企业根据协议的要求,及时传输供应链融资的相关信息,并按照企业权限登陆平台获取需要的信息。 为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在企业信息共享平台的设计中要采用编程语言并对该系统进行进一步的安全设置。 系统登录要采用注册、身份验证和口令加密存储等技术,对关键数据还要进行加密存储,以防止不法分子窃取关键数据。

4.3 建立规范化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在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多的今天, 传统的信贷业务在银行业务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少, 因此各商业银行要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加快完成由传统信贷业务到新型融资业务的战略性转变,以提高供应链融资的战略层次,整合精英资源为其服务,为发展供应链融资业务提供良好的环境。 我国的商业银行通常以分散多个部门来实行对供应链融资的管理,这就容易导致管理混乱,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为进行供应链融资,总行应该设立专门的主管部门,明确各自的职责权利,建立专业化经营管理体制,统一进行各分行的供应链融资业务管理工作, 为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发展提供组织结构的保证。 银行要引进从事供应链业务的专业性人才,同时注重培养该业务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促进银行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全面发展。 加强对从事该业务的客户经理、产品经理及操作人员的培训,严格遵循从业人员资质认证制度,上岗的从业人员必须通过培训获得相应资格, 这样保障市场开发的力度才能得到增强, 更有利于银行为客户提供专业的供应链融资服务。

4.4 政府扶持力度应进一步加大,提供良好的融资环境

集群供应链企业 篇4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限制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陈蕾, 2011) 。尽管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开通中小企业融资的业务, 但是中小企业资信水平低、规模小等因素使得银行在融资业务方面面临较大风险。

随着国家和地方政府鼓励产业集群化发展, 加快对特色产业园、经济开发区的扶持, 同时出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产业价值链上的企业逐渐聚集到相近的区域。如上海、天津、广州等多地的汽车生产业集群, 武汉光谷光电子产业集群, 绍兴的纺织产业集群等。在这些相对集中的地域中, 聚集了大量生产上具有相似性的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和中介组织, 它们不仅通过彼此间的业务往来, 不断地融合形成基于本地一体化的供应链网络, 而且供应链网络节点同质企业之间也开展横向合作, 这种纵向协调、横向关联的新型网络组织称为集群供应链网络。

集群供应链网络为企业融资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本文通过对集群供应链网络资金流特点的分析, 归纳出三种集群供应链网络融资模式, 分析了每一种模式的运作特点, 并以实例验证了每一种模式的存在性和实用性, 以其对产业集群区域内中小企业融资提供理论借鉴。

二、集群供应链网络资金流特点

集群供应链网络具有完整性、多核性、复杂性和根植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供应链网络中中小企业之间关联关系、运作方式、资金流动等方面与普通供应链相比在资金流运作上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 企业间应收、应付账款多。

集群中小企业分布在一个距离相对较近的范围内, 通过一定时间交易协作, 使得链上供应商、零售商企业之间会逐渐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合作伙伴关系, 随着合作的不断加深, 这种信任关系会进一步地融入到集群供应链网络中, 以纽带形式把链上企业都连接在一起。在这种信任关系的基础上, 上游供应商企业、下游零售商企业可以分别通过向核心企业借款和赊货的形式来缓解自身资金周转困难。同时, 纵向的多个供应商之间可以相互进行紧急补货, 多个分销商之间进行短期少量的暂时融资拆借。这样, 虽然提高了供应链网络的运行效率, 减轻了中小企业的资金压力, 但也使得集群企业产生大量的应收、应付账款。

2. 资金量小而频繁。

这主要是由集群供应链网络的特点所决定的。集群供应链网络上的企业大部分为中小企业, 它们由于产业的集群发展而逐渐聚集到一个距离相对较近的范围内, 这些中小企业生产上通常主要是单批次、小批量以满足消费市场对商品的小批量、多样性、多频次的要求。这一特点使得集群供应链网络内中小企业在订单和生产时间上具有不确定性, 导致了集群供应链网络的资金量显得小而频繁。

3. 资金流与物流有机结合。

在集群供应链网络中, 资金流与物流相伴相随——从采购、生产到销售、配送, 随着产品在供应链网络上流动, 物流每走一级, 其价值就能产生一定量的变化 (多为货物附加值的增加) , 而处于物流活动中的物的价值在中小企业生产资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所以物流环节中任何一个意外都可能造成物流停滞从而使得中小企业在生产上资金周转不灵, 增加了集群供应链网络资金链运行的风险。

三、集群供应链网络融资模式

根据集群供应链网络资金流的特点、金融机构的参与程度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承担的作用不同, 可以将集群供应链网络融资模式分为以下三种。

1.3PL参与的资金周转模式。

3PL参与的供应链网络融资模式是通过集群区域配套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强大的辐射作用来进行企业间货款垫付及代收业务。图1反映了该模式的运作特点:当供应商1出现原材料困难时, 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协调供应商2为其进行跨链间的紧急补货, 进而实现了供应链网络内资金的横向流动。通过配套物流企业的进入, 供应链上的资金流不再局限于供应链纵向企业间的垫付货款业务, 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提前预付全部或者部分货款, 使供应链上企业实现了资金流的网络化和灵活性, 避免了链上供应商由于资金不足而无法及时购买原材料、维持企业正常经营周转和发生其他意外情况而导致下游企业缺乏货源进而影响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实现。

第三方物流企业参与供应链资金周转, 不仅加快了整个供应链网络上资金的流动速度, 提高了供应链网络的运作效率, 也缓解了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制造商在生产上的资金压力, 降低了部分供应商或零售商由于资金周转困难而资金链断裂的风险, 增强了供应链网络的抗风险能力。

2. 金融机构参与的存货质押融资模式。

金融机构参与的存货质押融资模式主要是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金, 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具体的业务操作, 通过参与银行与配套物流企业相互协作完成使得供应链中小企业获得融资。图2反映了该模式的运作特点:供应链网络中需要融资的企业 (存货所有者) 将所有权归其的货物存放在物流企业的仓储中心 (仓库) 后, 物流企业需要向银行提高该企业的资信、规模、以及存货货物的价值等重要信息, 或者自身为之担保, 银行根据这些信息来确定具体的授信额度。不同供应链上的企业均可获得金融融资, 进而使整个供应链网络内资金流更充足, 能更高效的运转。

在金融机构参与的存货质押融资模式中, 由于融资需求企业具有集聚性、中小型、本地一体化等特点, 不同供应链之间还存在横向的物流活动 (如同类企业间补货) 和资金流的流动。这种融资方式对银行而言能更容易地吸收辐射产业集群区域内的中小企业为客户, 节约借贷成本, 降低资信评估费用;对供应链网络内中小企业而言能更容易快速获得银行的存货质押贷款;对第三方物流企业自身而言, 不仅能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 充分发挥自身的纽带作用, 同时更加有效地融入中小企业产销供应链中, 更好地服务各企业。

3.3PL金融机构整体融资模式。

这种融资模式是在集群供应链网络内, 中小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广泛接触并开展过融资合作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供应链网络的一体化, 借助供应链网络的产业链影响力、核心企业的品牌效应将供应链上企业捆绑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并以整体名义向银行借贷获得更多资金的模式。

如图3所示, 在供应链网络整体融资业务初期, 零售商以供应链整体行为将存货存储到与供应链配套且获得融资银行资质认定的物流企业的仓储中心, 获得融资的质押证明向银行借贷资金。银行根据质押物价值、核心企业知名度和信誉等作为参考确定放贷资金金额。在整个销售周期中质押物的销售收入都必须存入供应链网络、银行联名开设的封闭式账户内, 待产品销售获得收入后, 存入该账户内。

由于集群供应链网络中企业之间的生产经营关系紧密, 相互之间形成了牢固的业务联系和合作关系, 因此, 在集群供应链网络内中小企业本身无较大违约风险的情况下, 集群供应链网络及核心企业愿意利用自身的知名度、信誉等无形或有形资产作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 形成一种一体融资的模式, 开展集群供应链网络整体融资, 有利于降低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业务的风险, 同时增加中小企业的融资金额。

四、案例分析——以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为例

1. 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湖南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 逐步形成了以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 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龙头企业为核心各具特色的企业“群落”, 具备了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特征。该集群所生产的产品品种占全国工程机械品种的70%, 涵盖了12大类, 100多个小类, 400多个型号规格。其中大部分产品都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中联的汽车起重机和定向水平钻、三一重工的混凝土泵和沥青路面智能机群成套设备以及山河智能的凿岩机器人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且混凝土泵已占领全国70%的市场份额;混凝土泵车已占领全国56%的市场份额;大型塔机、静液压桩机、扫路车、汽车起重机等产品也占有全国25%以上的市场份额。2011年产值首次突破千亿, 占到了全国的23%, 全球的7.2%, 规模和效益跃居全国第一, 是全国乃至全球最重要的工程机械研发和制造基地。

目前, 在湖南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中, 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核心企业与集群区域内的中小型原材料供应企业、机械制造企业彼此按照生产上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形成了一个体系庞大、结构复杂、模式多样的集群供应链网络。网络结构图如图4所示。

2. 长株潭工程机械集群供应链网络融资模式。

随着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软硬环境的不断完善, 相关物流服务企业和金融机构不断集聚, 集群企业间的合作不断深化, 不仅与供应链上的企业, 甚至同类型的企业都有业务往来。受到产业集群的扩散效应的影响, 集群内的物流企业, 与产业集群内核心企业的上下游关联企业也形成了非常紧密的联系, 服务业务从物流服务延伸到商品融资业务。融资过程中也出现了3PL参与的资金周转、存货质押融资和3PL-供应链网络整体融资三种模式。

(1) 3PL参与的资金周转模式。如图5所示, 郴州筑路机械厂、岳阳工程机械厂将三一重工所需的机械零部件存放至一力物流园的专业化仓库厂房中, 三一重工根据实际需要向两家企业发出进货通知, 两家企业则通知一力物流发货, 一力物流随即从库房调货送至三一重工生产车间 (或库房) , 三一重工生产出机械设备、五金橡胶等产成品后, 通知一力物流按订单发运至经销商中旺机械。若郴州筑路机械与岳阳工程机械要扩大产能急需资金或它们与三一重工账款结算周期未到而生产资金不足, 则可向一力物流申请代理采购业务融资。两家企业可与三一重工、中旺机械、一力物流共同协商, 在两家企业向一力物流发出送货通知后, 一力物流可代三一重工采购它们两家的机械零部件——一力物流及时按一定比例向两家企业支付零部件货款, 待到一力物流将三一重工生产的产成品运送至中旺机械后, 代其向中旺机械收取费用, 从中扣除之前向两家企业预付的机械零部件费用和相应的物流配送、提供融资的服务费, 剩下的款项再交付三一重工。有了一力物流的直接参与, 两家供应商可以缓解紧急情况下的小额资金需求压力。而且, 若郴州筑路机械厂由于其他原因出现向三一重工供应机械零部件不足而岳阳工程机械厂产能较大时, 一力物流还可以与两家机械厂协调, 将也是存放在自己仓库中的岳阳工程机械厂的机械零部件调给郴州筑路机械厂以供应三一重工, 避免缺货给链上企业造成损失。

(2) 供应链网络存货质押融资模式。当供应链网络内其他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出现更大缺口, 一力物流凭借自身资本能力已无法满足这些资金需求时, 可向外拓展融资业务渠道。如图6所示。湖南湘能源公司和武钢集团两家供应商为三一重工提供无缝钢管等钢材原材料。其中湘能源无缝钢管公司从鞍钢、攀钢等钢厂采购无缝钢管, 然后由一力物流园承担两家企业的无缝钢管等钢材的配送业务。

由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这几年来发展十分迅速, 对无缝钢管等钢材的需要逐年上升, 湘能源公司受制于资金不足, 业务无法迅速扩张。针对这种情况, 一力物流联合长沙银行共同设计了仓单 (质押) 融资方案:湘能源现有的和已经采购的钢材存放于一力物流园, 并开出相应钢材的仓单 (票据) , 作为钢材所有权凭证, 湘能源以此为担保向银行申请一定额度的信贷, 银行委托一力物流对湘能源的规模、往来业务水平、资信等企业信息和钢材数量规格等存货信息做进一步核实, 并对仓单质押物做出估值, 然后决定对湘能源提供多少比例额度的贷款, 湘能源以此方式获得融资款项来购进原材料保证对三一重工无缝钢管等钢材的供应, 三一重工根据一力物流、银行之间的合作协议将生产的机械设备、五金橡胶等产品运至一力物流园。然后, 经销商中旺机械根据订单向银行偿付货款, 之后一力物流向中旺机械经销商发放、运送货物。银行根据收到的货款再进一步与一力物流、湘能源进行结算。当湘能源供应钢材不足时, 一力物流还可通过与武钢进行协调, 将武钢存放在自己仓库中的钢材调配给湘能源以满足其对三一重工的供应, 避免缺货损失。

(3) 3PL金融机构整体融资模式。这种融资模式需要供应链网络内部企业的参与, 不仅仅利用自身现有条件来进行融资, 还借用了核心企业品牌效益等无形资产和供应链网络整体力量来帮助中小企业融资。如图7所示, 湘能源、武钢、三一重工、中旺机械以整体的名义与长沙银行进行合作, 联合开设一个账户, 中旺机械、九州龙等经销商以一力物流配送到自身的机械设备、五金橡胶等产成品为质押担保, 向长沙银行申请融资, 长沙银行根据一力物流提供的信息作为参考确定授信额度。整体贷款融资成功后, 再分发给供应链网络内的企业, 确保它们正常的生产运营。同时, 供应链网络中的经销商销售三一重工生产的产品的收入也存入整个供应链网络与银行联合开设的账户中, 与银行、物流企业进行结算。当其中资金大于贷款本息和时, 银行直接从中扣除;不足时, 银行可从供应链网络核心企业存款账户中扣除本息和。

五、结论与启示

本文对集群供应链网络融资模式进行了探讨, 提出的三集群供应链网络融资模式实现了供应链上中小企业、3PL和银行多赢。

首先, 中小企业融资有效缓解, 供应链网络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融资业务, 不仅减少了中小企业与银行的信息不对称, 增强了供应链物网络内部的资金互动, 保证了供应链网络中小企业抗风性能力, 同时, 3PL的参与, 大大降低了银行在融资时遭受的风险, 从而提高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其次,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增值业务增长。供应链网络中中小企业获得发展资金, 有效提高了整个供应链运作效率, 增大了集群区域物流需求量, 使得物流企业及其核心业务获得更大的利润。另外物流企业通过质押融资业务为其扩展增值服务项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从而获得了更大的利润空间。

最后, 银行从巨大的中小企业融资业务中获利。融资过程中, 物流企业的参与减小了银行的融资风险, 为其扩展对中小企业短期融资业务奠定了基础。我国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聚集, 其资金需求量大, 因此集群供应链网络融资方式能为银行从这一巨大市场获得丰厚的利润。

基于以上结论, 在集群供应链网络融资过程中:

(1) 银行和物流企业要加强到对中小企业的审查、核实。一方面, 物流企业要准确判断企业经营运行状态、未来的发展情况、参与融资的水平、偿还能力和信誉级别, 为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提供依据。另一方面, 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准确了解、核实物流企业的专业化水平、信用、客服满意度等信息, 据此来认定物流企业与中小企业间的纽带关系是否良好, 服务质量是否过关, 业务行为是否可信, 以提高融资安全系数。

(2) 参与融资的各方均需签订协议 (合同) 以规范各方的行为。首先, 银行和物流企业之间应签订合作协议, 规定双方在融资过程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应享受的保护和权利;其次, 银行与融资企业签订融资贷款合同, 规范融资企业行为, 降低银行融资风险。再者, 企业与物流企业之间也应签订协议, 规定双方行为必须公开、合法、正当。除此之外, 还应阐明违反协议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和法律后果。

(4) 建立监管体系。集群供应链网络内企业共同成立一个类似于管理委员会架构的组织, 其组成可具体协商, 成立后由其负责制定一个具体的评价指标系统并定期开展对供应链网络内企业的评价与考核。通过大家的共同参与来形成内部约束力量, 抑制企业的违约风险。

(5) 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应对机制。融资参与企业根据已开展的业务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估, 之后提出风险发生时的具体应对措施, 提前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陈蕾.信息不对称视角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分析.投资研究, 2011;10

[2] .王杰, 乔香兰.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及对策分析.中国流通经济, 2013;10

[3] .殷方圆.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分析及对策研究.财会研究, 2012;15

[4] .吴群.集群供应链网络组织共治.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2

集群供应链企业 篇5

关键词:集群式供应链,物流链整合,物流产业集群,信任机制,博弈论

1 集群式供应链与物流产业集群

1.1 集群式供应链

目前供应链主流研究主要针对以一个核心企业为中心, 两边分别呈扇形网络状的“单链式供应链”。然而在现实竞争环境中, 核心企业和供应链其他各链节一样, 存在着多个对等的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对手, 如果人为简单地把多个不相关联的单链式供应链排列组合进行分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而产业集群的发展为这种供应链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天然的构建平台。因为在产业集群中, 不但有着同一产业中位于同一环节的多个核心企业, 也存在着与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 并聚集于同一地域。由于集群地域临近和产业关联性, 以及集群企业具有的弹性专精和信任合作的特点, 在集群中形成了有着多条平行单链式的相互协调和竞争的供应链, 即产业集群与供应链之间存在耦合。

分析产业集群研究理论可以看出集群理论的研究对象有沿着区域—企业—网络发展的趋势;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也经历了从个体企业向单链式纵向一体化管理再向跨链间横向一体化的网络管理的方向发展。基于此将产业集群存在着的跨链间竞争合作的供应链, 称为“集群式供应链”。国内学者黎继子、蔡根女等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 最早提出了集群式供应链的概念, 认为集群式供应链是指在特定集群地域中, 存在围绕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诸多研发机构、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 甚至是终端客户等组织;这些组织都以“供应商—客户”关系, 通过“信任和承诺”的非正式松散方式或契约正式紧密方式进行连接, 形成基于本地一体化的单链式供应链;该集群地域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非唯一性和生产相似性, 导致在该地域中供应链的多条性和生产相似性;这样形成了每条单链式供应链企业不仅内部之间相互协作, 而且不同单链的企业存在着跨链间的协调;与此同时还游离着大量位于这些单链式供应链之外、但在集群地域之中的专业化配套中小企业, 配合和补充着这些单链式供应链生产, 这样的一个敏捷性的网络组织系统就是“集群式供应链”。 所以, 集群式供应链其实是一种“源于企业, 但不限于企业;依于集群, 但不囿于集群”的组织。

1.2 物流产业集群

众多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 而现代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 其发展也表现出强烈的地域聚集特征。物流产业集群在本质上也是一种集群现象, 只是通常的“某一主导企业”变成了服务业中的物流产业。基于此, 本文将物流产业集群的概念定义如下:物流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内, 以运输枢纽设施 (如港口、机场、铁路货运站、公路枢纽等) 、科研开发组织 (物流技术、物流信息平台的开发等) 、管理部门为依托, 信息、仓储、装卸、包装、加工配送、物流信息及其相关制造、流通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拥有完善的物流、配送、运输枢纽设施、运输组织、物流信息管理等物流基础设施以及相互联系紧密、分工协作关系明确、竞争优势明显的物流园区作为物流产业集群的空间载体, 是现代物流产业集群主要的表现形式。

国内有许多学者将产业集群和物流园区结合起来分析, 通过实现集群的竞争优势较好地实现物流园区的功能。而黎继子、刘春玲等学者首次从集群式供应链的角度指出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续衍不仅是集群升级的主要途径, 而且也为产业集群与物流园区耦合提供了基础。

基于物流链整合的物流产业集群。顺应于产业集群衍生的阶段性特点, 物流活动也是由集群企业自营行为向简单外包再到 “n+n”物流整体外包的模式发展, 由辐射状、无明显方向朝由供应链上游向下游流动总体趋势发展。物流产业集群内的物流企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寻求建立采购、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配送、销售及客户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通过价值链治理在一定空间尺度上形成新的物流系统。这样, 物流产业集群就成为一条或多条物流链在一定区域的局部集中, 同时物流产业集群也嵌入一条或多条物流链中, 成为物流链的一个节点单元, 物流链与物流产业集群相互嵌套, 即实现了物流产业集群的物流链整合。随着全球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 产业集群的物流活动由少数几个环节的离散的活动, 向本地一体化综合物流进而向区域一体化、跨国一体化的物流方向发展, 物流产业集群的物流链整合也相应出现了本地化物流链整合、区域化物流链整合和全球化物流链整合三种整合模式, 以保证物流产业集群在与全球化物流价值链耦合时获取物流价值链中的高附加值、核心竞争环节的竞争优势, 不断提升自身在全球物流分工体系中的位置。

2 物流产业集群中的信任机制

2.1 物流产业集群中的竞合关系

任何产业集群的形成都需经历产业从分散到集中, 从简单的空间集聚到实现集群的竞争优势的过程。而物流链有效整合本身就是一种有计划地促进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升级的方式, 同时又是物流企业、物流链以及产业集群多方博弈所产生的复杂的动态结果。

在集群式供应链中, 单链式供应链的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和非单链上的外部辅助企业之间是一种基于合作的竞争关系;而源于集群式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的单链式供应链之间是以竞争为基础的合作关系, 最终形成一种多赢的格局。而基于物流链整合的物流产业集群依托于原产业集群而产生, 一方面, 单条物流链中的各个物流企业是利益紧密相关的主体, 另一方面各条物流链之间在通过竞争降低成本, 提高质量, 加强自身核心能力的同时也时常依赖相互的协作, 同时物流企业作为链外辅助企业也被原产业集群核心企业纳入到自身体系中, 体现出一种“竞争—合作—协调” 的演进机制 (如图1所示) 。因此, 对于物流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发展, 一是解决如何提高集群内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的品牌竞争力的问题;二是解决如何建立基于物流链整合的物流产业集群网络中单链内和跨链间的协调合作与良性竞争的体系的问题;三是解决协调物流产业集群与原产业集群的关系, 以更好的发挥物流产业集群的基础性作用的问题。整个集群中的供应链网络在向更为高级和有序的的网络结构发展的过程中, 竞合关系不仅起到了内在的推动作用, 在横向和纵向上也都是整个网络发展的关键因素。

(→表示链内企业的竞合关系, …→表示链间企业的竞合关系)

2.2 物流产业集群中信任机制的作用及形成优势

信任是协调合作的前提、基础和润滑剂, 是所有交易的中心问题。Paul S.Adle对市场、科层和信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认为, 存在三种组织形态及其相应的协调机制:市场/价格、科层/权威、集群/信任。可见, 信任作为一种减少社会复杂性的机制, 在产业集群这种社会经济网络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中信任机制的动态变迁轨迹为:从依靠人际信任、计算型信任等延展到包含制度信任、契约信任、过程型信任等诸多类型的一个产业集群信任体系。而衍生于现代物流业的特性, 物流产业集群也表现出物流需求与资源的集聚性、区域选择的特殊性、区域产业的依赖性和集群网络的开放性等不同于传统产业集群的独特经济特征, 这必然使得物流产业集群企业间的信任表现出其独特之处。

2.2.1 信任建立优势

(1) 企业间的一次博弈。

假设物流产业集群中只存在两个博弈参与者, 即企业A、B, 且两个参与者都是有限理性和不完全理性的;参与者在选择战略时把其他参与者的战略当做给定, 不考虑决策时其他参与者决策的影响;市场有关博弈的信息是完全的;无政府干预。

根据以上假设建立表1所示的博弈模型, 表中第一个数字代表企业A的收益, 第二个数字代表企业B的收益, 则有d>a>c>b。由于博弈是一次性的, 不难看出该博弈的最终纳什均衡解为 (不信任, 不信任) 。

虽然无论对于物流产业集群总体或是对于两个参与者物流企业A 或B 来讲, 该结果都不是最佳结果, 但由于单独的一次博弈中存在着较大的机会主义, 只要有可能, 每个物流企业都有机会主义倾向为自己谋求最大化利益, 从而使企业间处于低信任度状态, 双方白白增加“交易成本”。这显然将整体丧失分工协作的集群效率, 削弱专业技能的市场价值, 导致物流产业集群聚而不群。

(2) 企业间的重复博弈。

假设物流产业集群中的企业A、B 之间具有无限多次重复性交易;物流企业A、B 都将使用“触发策略” , 即从开始选择合作, 一直到一方选择了背叛, 然后永远选择背叛;时间贴现因子为δ。

如果某一物流企业在某期采取了背叛策略, 它在当期将获得收益d , 但是由于对方发现了它所采用的背叛行为, 从而对其采取惩罚, 从下一期开始永远采取背叛行为, 两个物流企业只能各自获得收益b , 所以它在使用背叛策略后的总收益为:undefined。若这个物流企业一直采取合作策略, 那么另一个物流企业也将一直采取合作策略, 那么它所获得的总收益为:undefined.基于理性计算比较上述两种情况的收益, 只要a /1-δ>+ (δ/1-δ) ×b , 即贴现因子足够大 , 博弈方会看重未来的利益, 不会采取只顾眼前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 双方就会建立信任进行长期合作。

(3) 物流产业集群中的多次交易。

由于地理位置的相对集中, 物流集群网络内部的运输、通信费用相较集群外要低。同时, 依托于传统产业集群而建立起来的物流产业集群, 根植在原产业集群的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中, 使得集群内及集群间的企业及组织嵌入大家所获得的圈内语言、背景知识和交易规则, 这种嵌入性为整个集群提供了一种凝聚力和粘合剂, 使得企业间一旦产生交易关系就很容易衍生为多次交易。出于对长期利益的考虑, 他们在交易时往往会寻求合作以改变一次性博弈的低效率, 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建立起高度的信任, 取得规模效益。

2.2.2 信任维护优势

(1) 专用型投资。

物流产业集群内的专业化分工是以企业的资产专用性为基础的, 包括物质资产、人力资本等, 这使得企业必须持续存在于产业集群中并与集群中其他企业进行交易活动才能利用这些专用性资产。同时, 集群企业在进行经济交换的同时也在进行社会交换,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信任投资, 即企业为构建和维持相互信任一方面自愿通过某种活动或方式锁定自我, 向对方示以诚意;另一方面通过有预见性的预防措施来约束合作成员的行为, 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关系资本。而企业的专用资产和关系性的信任投资转换成本很高, 很容易成为沉没成本。因此反映了企业对合作关系所持的长期导向态度和信任程度, 成为参与集群活动的一种可置信承诺。

(2) 信息传播通畅。

信息共享机制是物流产业集群的重要机制, 也是集群有别于单一企业和市场的根本存在, 而信息是相互信任得以建立的基础。物流产业集群内企业地理位置上的集中以及相似的产业文化背景性在缩短使得信息在各个节点间能够迅速流动, 尤其为各种非正式交流提供了便利。集群内信息倾向于对称分布, 透明度高, 不仅使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大大降低, 同时为彼此间的学习交流和深化合作打下了良好的信任基础。

(3) 惩罚机制的社会实施。

基于物流链整合的物流产业集群的组织间信任是一种网络组织间的信任。在非集群的单个企业之间, 一方作出欺诈行为, 虽然被它的交易对方所知并采取了制裁, 但这只是一种个人实施, 对欺诈方的约束不强, 信任关系建立难度大。而物流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网络组织形式, 它的空间上的集聚和专业上的分工, 使得道德风险的惩罚机制成为社会实施。物流产业集群中存在物流企业之间以及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之间的多重关系。可以用下图 (如图2) 来表示物流产业集群组织间信任的产生。D、E、F是A、C的上游企业, A、G分别是B、D的上游企业。

假设D对A 产生机会主义行为。首先 A 对C实施惩罚, 与非集群企业相比方式更多, 成本更低;同时A中断与D的合作而转向E的成本也很低。其次, 上下游企业的市场选择监督。由于C与A地理接近, 容易从市场或社区中获得该信息从而降低对D的评价;而B作为A的下游企业, 因为D的欺诈行为也会影响到B的自身利益, 因而B也会对D作出制裁行为或监督A对D实施制裁。第三, 竞争对手的市场竞争监督。E、F也会很容易得到事件的信息, 它们会很积极的将这一些信息传播给C, 影响C对D的评价, 以期从C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和市场中的有利地位, 并且E、F也会引以为戒, 主动实施诚信自律。而D的欺诈行为也会影响到上游企业G的声誉, 从而停止对D供应而转向对E或F供应。这种基于社会实施的集群企业信任机制是集群组织内生的, 具有网络向和传递性, 可 现集群激励和集群惩罚, 是集群理性行为的一种表现方式。显然, 社会实施使集群企业容易建立起持久的信任关系。

(4) 政府及中介机构的维护。

随着物流产业集群的扩张和成熟, 通过政府立法和加强监督以及契约合同的完善, 一方面增加了欺诈者的成本, 打击了欺诈行为, 另一方面有效预防集群内欺诈行为, 规范市场交易。同时物流产业集群的资源网络中, 既有根据数据平台的资, 源通过控制资本流向来支持官方行为, 维护诚信企业利益的资本网络机构, 也有为官方行为的具体实施提供知识、人才和技术支持的知识网络机构。这一切都为物流产业集群信任机制的有效建立创造了条件。

(5) 物流产业集群中信任机制形成优势的博弈分析。

基于以上观点, 在表1的基础上建立如表2所示的博弈模型:

假设企业A、B选择信任的概率分别为α、β, 选择不信任的概率分别为1-α、1-β;如果一方出现不信任行为要支付罚金r2 给另一方, 同时损失专用资产r1, 而选择信任的企业被给予奖励金额r3;不信任行为被发现且受到惩罚的概率为q。其中d-r1-qr2>a+r3>c+qr2+r3>b-r1-qr2 。

在α既定的情况下, B选择信任的期望收益为:

W1=α (a+r3) + (1-α) (c+qr2+r3) =α (a-c-qr2) + (c+qr2+r3)

B选择不信任的期望收益为:

W2 =α (d-r1-qr2) + (1-α) (b-r1-qr2) =α (d-b) + (b-r1-qr2)

当W1=W2时, 存在混合纳什均衡, 解得α= (b-c-r1-2qr2-r3) / (a+b-c-d-qr2)

当α≥1时, d-r1-2qr2-r3>a, 此时只有纯战略纳什均衡, B选择不信任所取得收益大于正常所得、罚款支出、专用投资和奖励收入之和, B 将选择不信任策略。

当0<α<1时, 0

当α≤0 时, d-r1-2qr2-r3≤0, 只有纯战略纳什均衡, B 不信任所得收益小于罚款支出、专用投资和奖励收入之和, 故将采取信任策略。

同时, 当W1>W2时, 即α> (b-c-r1-2qr2-r3) / (a+b-c-d-qr2) 时, B 选择信任的期望收益高于不信任的期望收益, 故B会选择信任。同时,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B估计A提供高水平服务即B 主观选择信任策略的概率越大, 则其选择与A合作所获得的主观期望收益越大, B就越有动力选择与A合作。而A信任的概率α与罚金r2、专用投资r1、奖励金额r3和被发现而受惩罚的概率q密切相关。通过四种手段之间的组合或变量的调节, r1+2qr2+r3的数值越大, 不信任的成本越高, A 选择信任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同时, 当B 估计到A 信任的概率增大时, 其同样会增加信任的概率, 从而最终达到使企业相互守信, 形成物流产业集群信任机制, 提高集群效率的良好效果。

最后, 物流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信任来源于企业间的重复博弈而建立起来的长期关系, 并且由于集群内企业地理的临近性、资产专用型等因素的制约, 使得这种重复博弈并不是过去的长期交易, 而是面向未来的重复博弈。而信任机制的维持靠集群内企业的相互监督, 以及每个企业自我的行为选择来完成。而政府及中介机构则通过强制性改变博弈的预期收益形成稳定的合作均衡, 使物流产业集群内的信任关系得到规范和持久保障。

参考文献

[1]黎继子, 刘春玲.集群式供应链: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的耦合[J].现代经济探讨, 2006, (5) :5-9

[2]黎继子, 刘春玲, 常亚平, 李柏勋.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发展的耦合分析———以苏州IT产业集群为例[J].中国软科学, 2006, (1) :108-116.

集群供应链企业 篇6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纺织产业集群在为我国赚取大量外汇, 吸纳众多社会劳动力的同时, 伴随产生的污染问题也一直困扰和阻碍地方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然而, 目前对废弃物治理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改进工艺和设备上。近年来, 对废弃物治理和对废弃物再利用, 也过渡到了从组织范式来进行考虑, 李海燕、但斌、张旭梅 (2006) 从供应链角度来考察废弃物的再利用问题;王兆华和武春友 (2002) 通过对丹麦卡伦堡和中国贵糖集团生态工业园的介绍, 提出自主实体共生和复合实体两种工业共生模式, 并对这两种共生模式的运作规律进行了探讨;邓伟根和陈林 (2007) 对生态工业园构建方式及其动力机制、市场制度进分析, 同时结合中国政府各方面实际情况, 提出中国生态工业园建设申报与运营监管的标准化程序等。虽然生态工业园是以能流关系来进行治理, 但是由于缺乏规模经济性, 治污成本高, 企业并未从中取得真正的经济利益, 导致缺乏治污的积极性 (张仁桥, 2007) 。但是, 由于纺织产业集群中位于同一环节企业数量较多, 需治理“副产品”数量也就更多, 治理越具规模经济性, 考虑到纺织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 迫使治污行为由单个企业运作转向由集群地域所在专业化企业进行集中运作的可能性。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是在纺织产业背景下, 基于生态工业园和集群式供应链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来的, 以对纺织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治理。

2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的基本内涵

在对集群式供应链的研究, 是在纺织集群式供应链中两条或多条同质供应链的基础上进行的, 其跨链间的竞争往往大于合作, 或者说是竞争是常态, 合作是临时和紧急条件下才发生。而纺织两链或多条链是异质关联的, 其跨链间的合作是常态的集群式供应链的研究。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 是指在纺织产业集群中存在着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具有废弃物再利用关系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供应链组成的网络。如图1所示, 在供应链1中, 核心生产企业在生产产品1的同时会产生废弃物而这些废弃物可以作为原材料被供应链2再利用, 围绕这样的原材料供给关系的供应链1和供应链2就组成了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在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中, 一条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作为原材料供给另一条供应链, 通过废弃物的再利用不仅可以生产出自己专业化的产品, 而且可以节约资源, 减少环境副效应。所以,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在通过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实现资源再利用, 从而最终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这些纺织关联型供应链之所以以产业集群为平台, 主要是能形成纺织关联供应链运作的规模优势。由于单个企业或单条供应链所产生的废弃物有限, 与之关联的另一供应链如果对这些废弃物进行运作, 可能面临原材料供应不足和供应不稳定, 使得其运作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没有规模优势, 其经济性就无从谈起。而在产业集群中, 存在着多个相同或相似的纺织产业企业, 所产生的废弃物量自然就会增加, 从环境角度上说, 就得必须进行处理这些废弃物, 否则会严重污染环境, 钝化了产业集群竞争力;从经济角度上, 废弃物排除增多, 为处理废弃物提供的规模经济性基础。

3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耦合系统分析

3.1 总体网络系统耦合分析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旨在结合地方纺织产业集群优势, 以纺织产业为主要产业链, 带动发展相关联产业链。通过产业链之间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 达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资源的梯级利用, 来降低废弃物的排放即对环境的污染, 并提高物质和资源利用效率。根据学者蔡建和等人关于生态纺织工业生产的研究, 基于目前我国国情及纺织工业的产业结构优势和经济条件, 结合纺织生产中各项生态生产技术的应用, 在我国发展生态纺织工业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应在现有的纺织企业一体化的联合和生产基础上, 系统地综合利用各种生态生产技术, 设计完善的纺织生态工业链, 规划建立生态纺织工业园。其中, 生态生产技术包括完善纺织生产链、纺织-煤电联合生产、工农联合生产、纺织-化工联合生产以及废弃物再利用。事实上, 上述理论和技术为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的构建奠定了基础。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理论框架如图2所示。

由于技术和理论还不够完备, 我国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的构建还处于理论上和局部实践环节, 还缺乏系统性创新实践。例如, 安徽天鹅纺织工业园以涤/棉被子的生产加工建立纤维、织造、坯布染色整理, 到最后被料加工的整个纺织工业链。武晓莉等人论证了纺织碱性印染废水和中小型锅炉烟气脱硫联合治理的实验研究, 利用锅炉原有湿式除尘系统, 既保证了除尘效果, 又达到了烟气脱硫和净化废水的作用, 脱硫效果良好。缫丝废水和印染废水处理后的废渣中因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可通过燃烧充分利用其热值, 如烧制砖材、搀兑煤粉焚烧放热发电和生产建筑材料。这些理论实践都是局限于与单个产业链耦合, 且没有经济规模性, 加之相关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欠缺, 政府没有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扶持, 以及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缺乏正确引导等原因导致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的构建难以实现整体网络的系统耦合。

3.2 基于物流和能流的耦合分析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与关联层企业充分考虑各供应链间的生产流程, 通过物质、废水、能量和信息的耦合, 构成纺织产业集群的关联耦合系统。该关联耦合系统包含许多个关联子系统, 其根据物质、能量和废水的集成交换, 共享公用基础设施, 彼此链接在一起。

3.2.1 基于物流的耦合

物流耦合是指生态工业园中的不同企业之间在生态合作过程中, 通过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废弃物将不同供应链链接在一起而构成的一种链状前向资源循环利用关系。物流耦合不仅包括核心企业内部的物质转化和交换, 而且包括不同供应链间的废弃物交换、再生循环。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具有产业集群的特点, 纺织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化工、机械、商贸、交通运输、服务行业等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纺织品生产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染料、整理剂和表面活性剂等化学助剂, 腈纶、涤纶等化学纤维也来源于化学聚合生产, 从而为纺织产业和化工产业实现物流耦合奠定了基础。集群内相关联的化工企业不仅可保障对纺织加工所需的染料助剂等化学试剂的供给, 并能尽快生产出不同纺织加工工艺所需的化学试剂, 也有利于纺织企业对所需化学试剂在质量和生态环保性能上的控制。与此同时, 纺织加工产生的废物也可被化工企业作为生产原料进行吸收消化、再利用。如图3所示为涤纶织品生产物流耦合图。

如图所示, 化工厂向纺织厂提供其生产涤纶纤维所需的化学助剂, 纺织厂聚酯在化学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废物, 如乙二醇、聚酯的切粒筛分废物, 以及纺丝和织造中产生的聚酯废弃物都可作为涂料厂的原料进行再利用, 生产聚酯油漆, 并且这些聚酯废料也可应用于化工企业中合成共聚酯热熔胶。腈纶废料经过水解、氧化和交联等化学改性处理后, 具有广阔的工业生产应用前景, 可应用于石油工业、水处理工业、粘结剂、高分子吸水树脂、印染助剂等方面。

3.2.2 基于能流的耦合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是在以合作为基础的跨链耦合, 是异质关联供应链之间的合作。它将能流为纽带的供应链跨链间合作嵌入到产业集群中, 通过能流和物流的耦合, 来克服单个企业片面治污的问题, 使得治理污染由单个企业的“末端治理”变为“整流程治理”。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中的能流是伴随物流而产生的, 能流耦合实现了对集群式供应链系统内能量的有效利用, 不仅要包括每个生产过程中能量的有效利用, 而且也包括各过程之间的能量交换, 即一个生产过程中多余的能量作为另一生产过程的热源加以利用, 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 而且节约了能源, 减少了环境污染。例如, 武汉市阳逻镇纺织工业园 (以下简称“阳逻园”) 是湖北省纺织产业“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火力阳逻电厂正好在镇境内, 其在直接供给用户和企业用电的同时, 充分利用余热蒸汽 (该蒸汽对发电厂利用价值不高) , 以实现热电产业剩余物与纺织产业的再利用链接, 供给园区空调和其它生产用汽, 使纺织厂免设锅炉, 既减少占地又省能减污, 从而达到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能流的耦合。

3.2.3 水资源耦合

我国的纺织废水平均循环回用率仅达7%-10%, 为所有行业中最低, 造成巨大的水资源浪费, 因此, 实现水资源的耦合是实现纺织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水资源耦合的目的是采用节水工艺、中水回用、废水循环以及水分配网络综合方式, 来减少新鲜水使用量。例如, 哈尔滨纺织印染工业联合公司在1997年就利用哈尔滨热电建设开发公司的废烟尘和废炉渣来处理印染废水, 该系统科学合理地解决了印染厂废水和火电厂废渣、废气难处理的问题, 同时, 使纺织印染废水和火电厂废物实现资源化, 节水、节能、节省大量资金, 使印染成本和电厂运营成本大幅度降低。

4 耦合分析实例

4.1 总体网络系统耦合分析实例

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以苎麻产业链为主链, 以供应链之间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或废弃物相互交换为媒介, 以达到苎麻资源的有效利用。以苎麻资源为基础可以纵向延伸出以下几种关联型供应链:苎麻—苎麻叶—牲畜饲料;苎麻—苎麻根、叶—药品和保健品;苎麻—苎麻骨—人造板;苎麻—苎麻骨、壳—食用菌培养基;苎麻—麻纤维—无纺布地膜;苎麻—苎麻纤维—苎麻纺织品、加工夏布或工艺品;苎麻—废苎麻纤维—造纸原料—造纸;苎麻—苎麻废水—碱液等;苎麻—污水处理—污泥—化肥—苎麻种植;苎麻—苎麻废水—沼气—沼气发电—电能等。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总体网络系统耦合如图4所示。

4.2 基于物流和能流的耦合分析实例

4.2.1 基于物流的耦合分析

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主要以苎麻供应链为基础, 根据企业上、下游关系、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以及环境友好的原则, 核心企业及其相关联的组成相对独立、相互共生的集群子网络, 每个子网络通过各种产品和副产品的流动耦合在一起, 形成相互关联集群式供应链网络。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物流耦合如图4所示。

4.2.2 基于能流的耦合分析

工业园区引入电厂, 可为生产提供能源保障, 并可降低电力线路铺设费用。卡伦堡工业园、天津泰达工业园和贵港制糖工业园都有煤电厂, 我国正在研究建立食品-电联产、煤-电联产和钢-电联产工业园。因此, 与煤电联产, 成为各类工业生态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纺织和煤电联产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银泉、精华、天化和富仕等全国重点麻纺企业与科研院校联合研制, 采用厌氧—好氧联合处理工艺, 不仅减少污染, 还可降低脱胶成本。该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能产生提供能源的甲烷气。收集和利用甲烷气, 不仅能防止环境再污染, 更重要的是补偿处理厂的能耗。据测定, 去除1kgCOD可产气0.40~0.5m3, 气体甲申烧含量占60%—70%。对于一个4800锭的苎麻纺织厂, 其沼气发电量占处理站日用电量的1//3~1/2。此外, 发电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冷却水来冷凝电机组, 并产生大量的余热。纺织的浆纱工序、印染的前处理 (煮炼、漂白、烘燥等工序) 和加工整理 (热定形、涂层、烘干等工序) 都需要热量, 因此, 进行纺织—煤电联产, 还可把电厂的废热利用于纺织的热整理加工中, 解决电厂处理废热之苦, 变废为宝, 使热能得以充分利用。纺织企业也需在锅炉供热方面进行硬件投资, 并避免了锅炉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 再次实现了纺织—煤电双方企业在废物资源化和再利用上的双赢。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能流耦合如图5所示。

4.2.3 水资源耦合

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在水的循环利用方面, 主要是采用“水厂—麻纺厂、居民—污水处理厂—麻纺厂”的形式, 即江河湖水经自来水厂作为中转、净化处理后作为工业和生活用水供应麻纺厂和居民, 再经产业集群地域污水处理厂处理, 一部分符合麻纺用水要求的返回麻纺厂回用, 另一部分不符合麻纺用水要求的达标排放, 这样可以减少水厂从江河湖水直接抽水的成本, 其水资源耦合如图6所示。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咸宁苎麻产业集群为例, 通过对资源咸宁苎麻产业集群物流、能流和水资源的耦合分析, 阐述论证纺织产业集群应从纵、横向两个维度进行组织续衍, 纵向维度强化纺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配套企业之间在类别、规模、方位、技术水平上的匹配, 并延长纺织产业链以实现产品深加工;横向维度促进纺织产业集群构建纺织关联型供应链以充分利用纺织产业链上、下环节的副产品实现横向耦合, 并建立纺织废弃物循环利用, 培养产业梯度的层级关系与互补性, 提高集群式供应链的共生度和共生力。

参考文献

[1]李海燕, 但斌, 张旭梅.关联供应链——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J].生态经济, 2006, (01) .

[2]王兆华, 武春友.基于工业生态学的工业共生模式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2, (02) .

[3]邓伟根, 陈林.生态工业园构建的思路与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 2007, (01) .

[4]张仁桥.生态工业园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生态经济, 2007, (05) .

集群式供应链协同模式分析 篇7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 产业集群化成为一种趋势。基于供应链和产业集群发展之间存在的天然内在联系, 我国学者黎继子等提出了“集群式供应链”这一新型供应链的组织范式。集群式供应链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产业竞争的要求而逐渐提出来的, 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是继续发展经济强化经济建设的必然形式。

1 集群式供应链协同的概念

1.1 集群式供应链协同的定义

集群式供应链是指在特定集群地域中, 存在围绕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诸多研发机构、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 甚至是终端客户等组织, 以“供应商-客户”关系, 通过“信任和承诺”非正式或正式契约方式进行连接, 形成基于本地一体化的供应链;集群地域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非唯一性和生产同业性, 导致在该地域中供应链的多单链性和生产相似性, 集群中每条单链式供应链企业不仅内部之间相互协作, 而且不同单链的企业存在着跨链间的协调;与此同时, 还游离着大量位于这些单链式供应链之外、但在集群地域之中的专业化配套中小企业, 配合和补充着这些单链式供应链生产。

供应链的协同是指在协同管理模式下, 以信息的自由流动、知识创新成果的共享、无缝衔接的生产流程和共同的战略目标为基础, 以实现整体供应链群价值最优为目标, 供应链群各成员企业通过协议或联合组织等方式结成网络式联合体, 相互沟通后协同决策的一种运作模式。

1.2 集群式供应链协同的特点

集群式供应链的协同管理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模式, 能够适应企业的集群化经营趋势, 是赢得新时代竞争的迫切要求。集群式供应链协同具有如下特点:

(1) 成员多元化, 顺应时代潮流;

(2) 信息共享化, 提升竞争能力;

(3) 关系竞合化, 提高共赢效益;

(4) 目标一致化, 形成强大战力。

1.3 集群式供应链协同的方法

根据决策范围和决策时间的不同, 集群式供应链的协同可以从战略协同、战术协同、操作协同三个大的方面来实现。其中, 战略协同处于最高层次, 规定着战术协同和操作协同的范围和程度;战术协同处于中间位置, 是协同中的重要部分;操作协同处于最低层次, 是战略协同和战术协同的基础和前提, 后两者依赖于前者。这三种协同是实现集群式供应链协同必不可少的部分, 也是学界看法较为一致的协同方法。

2 集群式供应链协同模式分析

2.1 集群式供应链协作模式

集群式供应链的协作模式可以有不同种类, 包括关联型、嵌入型、竞合型、协同型等模式。其中协同型集群式供应链模式是最佳的协作模式, 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1) 关联型协作模式。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协作模式, 是指在产业集群中存在着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具有废弃物再利用关系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供应链组成的网络的运作模式。

(2) 嵌入型协作模式。嵌入型集群式供应链协作模式, 是指在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供应链, 与提供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所形成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供应链组成的网络的运作模式。

(3) 竞合型协作模式。竞合型集群式供应链协作模式, 是指在产业集群中存在着两条或多条产业相同或相似的供应链组织组成的网络上的运作模式。

(4) 协同型协作模式。协同型集群式供应链, 是指在产业集群中存在着两条及两条以上产业相同或相似的供应链组织组成的网络的运作模式。

如图1所示为协同型集群式供应链模式示意图, 若干条供应链中部分成员相互之间有长期的合作关系, 虽然也有竞争但是竞争已处于次要地位, 更多的是协同合作, 共同为满足市场客户需求服务。协同型供应链组成的系统内, 不仅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 而且不同核心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之间的联系也很频繁。

2.2 集群式供应链协同模式分析

协同型集群式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是供应链的主体, 供应链节点各企业围绕核心企业, 通过计划、协调、控制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将上游和下游的企业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供需网络, 满足内部需求的同时也可以满足外部客户的需求, 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增值, 获得集群的整体效益的提高。

如图2所示为协同型集群式供应链的详细组织网络结构示意图。在该协同型集群式供应链中, 同一产业内部产品种类较多, 而且每个种类的产品所对应的市场需求都比较大, 不同产品种类之间的互补性较强, 具有一定的系统集成性。核心企业不完全靠核心技术来控制所在的供应链系统, 而更多的通过产品的品牌效应、业内良好的信誉、强大的资金实力以及完善的销售渠道等来建立自身的优势。

(1) 协同型集群式供应链的技术研发模式。技术研发是一个集群赖以生存的根本, 技术创新是一个集群蓬勃发展的必经之路。协同型集群式供应链系统内的技术研发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 集群内的几个核心企业以股份合作的方式来共同进行技术研发;第二, 借助集群内的专业研发机构及高专院校进行技术研发。

(2) 协同型集群式供应链的专业市场建设。协同型集群式供应链的专业市场建设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由于其内部存在一个或多个核心企业、多条供应链, 所需求的原材料种类比较繁多, 因而原材料专业市场的建设对集群系统的发展更具有意义。协同型集群式供应链原材料专业市场的建设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一, 自发形成模式;第二, 政府机构的“筑巢引凤”模式。

(3) 协同型集群式供应链的物流运作模式。协同型集群式供应链的物流运作处于特别重要的一个环节, 系统内的物流运作主要存在三种模式:第一, 简单物流外包模式;第二, 物流整体外包模式;第三, 物流园区模式。

(4) 协同型集群式供应链的标准协同要求。在集群式供应链的协同过程中, 应该努力保证标准上的协同。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所采用的技术、绩效评价等等都不尽相同, 这会对整体绩效、整体实力有一些影响。为了更好的协同供应链, 实现节点企业间标准的统一就显得非常必要, 主要包括技术标准协同和绩效标准协同。

(5) 协同型集群式供应链的利益分配协同。此外, 还要考虑解决集群内部利益的分配协同问题。整个协同型供应链联盟的分配应保证各成员企业的付出与收益相对称。付出大获得就多, 反之就小。

3 结语

产业集群的完善组织方式就是要求以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理念组织集群中的企业, 也就是采取协同型的集群式供应链模式, 它的目的除了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之外, 同时还在于使得整个产业集群的产业得到升级, 因为集群式供应链中的若干个单一供应链的竞争力得以提高, 一方面依靠自己的核心优势, 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集群式供应链的其他企业和其他单链式供应链所共同凝聚的“外部经济性”。只有很好的将供应链协同起来, 发挥集群化的优势, 才能使各成员企业达到“共赢”, 最终实现产业集群的良好发展, 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腾飞。

我国经济重新踏上发展的快车道, 企业间的竞合日益突出, 集群式供应链的协同必然成为各企业最明智的选择, 也会成为引导产业集群健康良性发展的新动力。

参考文献

[1]黎继子.集群式供应链及其管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2006.

[2]张翠华, 任金玉, 于海斌.供应链协同管理的研究进展[J].系统工程, 2005, 23 (4) :1-6.

[3]常亚平, 郑宇.集群式供应链四种运作模式分析[J].中国物流与采购, 2007, (21) :70-71.

[4]张培亮.集群式供应链组织模式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企业管理系, 2006.

上一篇:河北省自然保护区下一篇:计量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