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集群供应链

2024-10-03

汽车产业集群供应链(精选10篇)

汽车产业集群供应链 篇1

引言

推动分散发展向产业聚集转变是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新途径。在生态学中,生物种群是指占据一定空间的,通过个体扩散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一群个体。就系统本身而言,产业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在其系统演进上都要遵循系统生态演化的规律,因此,可以将具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个体企业的聚集视为企业种群。企业种群生态理论主要研究有同行业或产品具有替代功能的企业组成的群体。丹尼尔.C.艾思提和波特(1997)认为产业生态的系统观可以帮助企业在内部以及在上下游供应链之间寻找增加值或降低成本的途径,而产业生态思想通常会有助于企业优化其资源(有助于提升资源生产率),进而会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实践证明,企业是具有一定生命特征的。企业的生命周期与生物的生命周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要经历诞生、成长、繁殖裂变、衰老的生命历程,生物生态系统比其他任何系统更适合描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振荡变化。集群内上下游供应链的多个企业种群由于相同或相关行业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的地理位置上聚集而形成一个集成的生态系统,该系统在一定的时间或空间里,共同消耗各种环境要素包括原材料、劳动力、资本、客户等,同时,该系统内部上下游企业种群之间也存在资源的消耗与转化,并呈现出周期性的振荡。目前,运用生态学的理论与方法解决此类问题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以汽车产业集群供应链为例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分析与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通过有效的密度制约等途径,实现汽车产业集群供应链上各企业种群规模的良性发展,增强其竞争力,从而有效地带动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

一、文献综述

目前关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供应链的研究分为以下几类:

(一)产业集群供应链的基础理论研究

崔沛然、张予川在供应链及产业集群的理论研究基础上,对产业集群供应链形成机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认为产业集群供应链主要表现为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进一步加强专业化分工,形成多种形式的竞合关系,提高区域营销竞争能力的四个方面;王叶峰以浙江服装产业为例对产业集群供应链风险管理进行了透彻的分析;陈永祥在基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网络系统研究中探讨了基于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网络系统的设计与优化的可靠性问题,将多目标供应链网络运作平台移植到区域产业集群中,使其同时具有范围辐射效应与规模经济效益[1~3]。

(二)应用种群生态理论对汽车产业集群或其他集群供应链进行定性研究

Hannan和Freeman认为,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固定性,环境所能容纳的组织种群的密度是有限的,承载能力剩余空间越大,组织种群的成长速度越快,但是对于不同的组织形态,其进入环境承载能力剩余空间的速率不同。孙东升在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安徽芜湖奇瑞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群为例一文中以芜湖汽车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为背景,说明了产业集群存在的好处,分析了芜湖汽车产业链的特点[4~5]。

目前对汽车产业集群供应链上企业种群竞争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基础理论与定性分析阶段,运用生态学的建模方法进行模拟与仿真的研究很少,本文将构建汽车产业集群供应链上三个典型企业种群的概念模型,建立非线性规划模型来模拟三企业种群的竞争生态系统,实现双赢,达到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建模与仿真

(一)概念模型

本文利用数值方法,建立如下三种群捕食系统,假设某个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供应链上有上游企业种群一个,下游企业种群两个:

假设1:设产出规模函数分别为:x3(t)———上游某企业种群;x1(t)———下游企业种群1;x2(t)———下游企业种群2。

假设2:上下游三个企业种群同属于某产业集群,该产业集群内自然资源充足,但受到外部经济边界的制约,所以集群内可容纳企业数量为有限区间。

假设3:在密度制约存在的情况下,种群竞争无限制。

假设4:它们是连续可微函数。

(二)模型的平衡点稳定性分析

该模型中,三种群之间存在捕食—被捕食(寄主—寄生)关系。以汽车产业集群为例,上游整车生产企业种群独立生存能力较强,若下游汽车服务企业种群、下游零部件生产企业种群独立生存,则其存在死亡率,同时,食饵种群的存在使得捕食者种群的死亡率有所降低,反应为捕食者种群对食饵种群的消化系数,结合捕食者的掠夺能力系数,以上两系数的乘积将反映食饵种群对捕食者种群的供养能力。

建立以上三种群的数学模型:

将f1,f2,f3在点p0(x1′,x2′,x3′)展开为Taylor级数,则得到系统(1`)

根据微分方程定性理论可知,非线性系统1与线性系统1`的平衡点类型相同,于是,引进

计算可得平衡解。

(三)数值解图及相图模拟与分析

选取参数如下:

初值为(20,15,10),用四—五阶龙格库塔法计算结果,得到相应的数值解图及相图。

根据Volterra模型的特点,多数捕食者—食饵系统观察不到周期振荡,而是趋向某个平衡的状态,即存在稳定平衡点。图2 数值解图选定的区间是五年,假设该区域倾向于扶持上游企业种群,并限制下游外资企业种群。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游企业种群呈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下游企业种群1 呈现下降趋势,下游企业种群2 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两个下游企业种群在期初均出现产出规模递减的趋势,根据生物学中的竞争排斥理论,类似的两种群在同一小生境中不能共存,若共同相处,则竞争的结果必然导致其中一种群灭绝,即容纳量较大的那个种群获胜,容纳量较小的那个种群灭绝。也就是说,在两竞争种群的内禀增长率相同的情况下,当种内竞争的影响小于种间竞争的影响时,竞争的结果将导致一种群灭绝。所以,当相似的本地企业种群与外资企业种群由于竞争排斥导致双方产出规模减少的时候,上游企业种群的产出规模也受到了影响,即在期初呈现下降趋势,此时,下游外资企业在期初集群机能不完善的情况下凭借其自身的先进性而起到主导作用,表现为产出规模明显高于上游企业种群与下游本地企业种群。随着竞争的继续进行,外资企业种群的产出规模由于受到限制而持续的递减呈现出灭绝趋势,与此同时,本地企业种群的产出规模开始明显增加,并对上游企业种群起到了主导作用。

相轨线是封闭曲线,结构不稳定,一旦离开某一条闭轨线,就进入另一条闭轨线,不恢复原状,自然界存在的周期性平衡生态系统是结构稳定的,即偏离周期轨道后,内部制约使系统恢复原状。由图3 所显示的三维相图所表现的情况来看,该曲线在模拟周期五年内尚未进入了闭轨线,说明此三企业种群竞争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不稳定的,即在五年内,三种群的周期振荡与平衡状态是无法观察到的。

若将模拟周期延长至六十年,会观察到图3(a)中仍未出现闭环,将终点放大数倍后,见图3(b),可以观察到,轨线的末端出现小幅不轨则振荡,并持续。说明三企业种群构成的产业集群在演进过程中是结构不稳定的,如果系统受到干扰,其内部制约机制无法使系统自动恢复原有的状态。有研究表明,链接越简单,系统越脆弱;链接越复杂,系统越强壮。本文所选取的集群正处于发展阶段,构成简单,所以,任何外力或是环境的改变都可能引起集群的剧烈波动。如果区域经济的发展支持该集群稳健发展,那么随着机制的健全,政策的导入,该集群的构成会更加复杂,稳定性也会加强。

结论与展望

第一,在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供应链上,上下游企业种群以雇佣为基础的合作关系对上游核心企业会形成不良的影响。短期内,集群供应链上的各种群可能会先后达到各自的稳定状态,但该种状态并不能推进集群供应链的最终稳定。当某两个种群具有类似的竞争属性时,按照生态位理论,可能会对有限的资源展开掠夺竞争,这种竞争将促进集群的进化或退化。所以,应在集群供应链的演进过程中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对有限资源与空间进行合理的调节,避免恶性竞争的发生导致集群整体的退化[6]。

第二,为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出以核心企业为首的完整地供应链才是长远发展之举。可以学习丰田对供应链上的伙伴构建一体化企业网络的做法,在增强核心企业影响力辐射的同时,推动中下游企业的技术创新,进而推动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供应链的整体发展[7]。

汽车产业集群供应链 篇2

作者:唐琴芳 覃娅娟

作者单位: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国内许多地方将汽车零部件产业当作当地经济发展的重点形成了很多地域性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在这些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中,大部分都是中小企业,他们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国家在行业发展、融资、销售、研发方面提供特有的扶持性和支持性的政策。

关键词: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中小企业政策供给

一、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

汽车作为我国支柱型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项目之一。随着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2013年,中国汽车产销突破2000万辆,在这个庞大的市场上,消费者能关注到是是众多的国际汽车品牌,整车企业,但整车的发展正是来源于零部件企业的发展。目前我国零部件产业规模已居世界前列,其中具有外资背景的零部件企业占据了中高端市场,而内资零部件企业主要占领低端市场。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走进汽车产业内部,就需要有更强大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对于零部件汽车和整车企业的合作和互动更将成为下一阶段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

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是指集中于汽车零部件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以及和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主要以汽车零配件生产加工、汽车维修设备生产、零配件研发与物流为主,他们之间由于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

二、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国内许多地方将汽车零部件产业当作当地经济发展的重点。现在,发展产业集群已被国家写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国各地都兴起了一股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热潮。由其他产业的发展经验可知,产业集群在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我国汽车零部件业也正在步入产业集群时代。

在组成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这些企业中,绝大部分是中小型企业。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是从家庭式的加工作坊开始,随着业务的开张,逐渐发展成企业。由于业务的互相渗透,组成了一个产业集群。这些中小企业在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的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们这些产业集群有效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它们不仅是当地的纳税主体和支柱产业,而且还带动了当地第三产业的长足发展,也给当地居民带来稳定的收入。国家也一步步给这些企业提供发展的扶持性政策。但是这些中小企业规模不大,呈现简单的扎堆现象、产业化程度较低,品牌少,同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恶性竞争。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较弱、品牌意识淡薄,市场开拓能力不强。

在政府正常引导和支持方面,政策支撑和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地方政

府和中介劳务机构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和信息传递中介,可以有效地规范行业中的企业行为以及传递市场中的信息和技术,提高集群效率和降低交易成本。由于湖北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时间较短,很多产业集群缺乏相应的中介服务组织,社会化服务网络不健全,政府有关部门在政策引导和支持方面有待加强。

三、面向中小企业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政策供给。

通过研究现有的国家对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相关政策,结合我过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自身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我认为,在今后的产业发展过程中,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最需要以下四个方面的政策扶持和帮助。

(一)、关注中小企业,适当降低扶持门槛,采取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

汽车作为国家重点扶持产业,得到了国家非常多的政策支持。但是,在外资企业掌握大量核心技术、国有企业又得到相当多政策倾斜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生存堪忧。所以,就存在中小企业大量生产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的零配件,同时,中小企业之间恶性竞争,从而制约了我国企业汽车零配件产业的发展。

国家的相关扶持政策,都有一定的门槛。调查显示,企业越小,得到国家政策性扶持和支助的可能性越低。这样就会导致,有些有创新能力的小微企业,得不到好的扶持政策而放弃对产品的开发。

从企业享受扶持政策的情况看,规模大的企业在享受扶持政策方面占有优势,尤其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资助计划。中小企业更多的是享受地方政府扶持政策,往往规模大的企业,才能更多的享受到中央财政资助计划。同时,即使是针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门槛高仍是一个主要问题,现有政策对处于初创阶段的小企业支持严重不足。

国家应建立有效的、覆盖面广的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鼓励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创新研发,提高我国零部件产业的自主研发能力。

(二)、协助发展电子商务,拓宽销售渠道

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相结合的营销模式,有助于提高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知名度,打造品牌;有助于拓宽汽车零部件销售渠道,提升价格开拓市场。

如果政府能够协助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立电子商务销售渠道,多加宣传,扩大产业集群的知名度,同时,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能够通过网络直销,扩大自己的销量,积累品牌知名度、提高自身实力,有利于摆脱汽车厂商的控制,让汽车厂商从主导地位,变成双方对等的地位。另外,如果配件在网络上能够明码标价,对汽车后市场的“鱼目混杂”也能起到一定的震慑作用,改变汽车配件“4S店太贵、汽配城太假”的现象。这对我国我汽车零部件市场的发展、零部件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及汽车后市场的发展都是一个良好的推动作用。

(三)、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门槛

零部件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在发展的初期,遇到的核心问题是资金的问题。研发资金、厂房建设资金、设备购买资金。但是,由于企业规模太小,很难得到银行和政府的融资贷款。在获得政府资助前,企业越小,越难得获得银行短期和长期贷款,由于缺乏资金,就存在融资和销售信用问题、贷款难、市场开拓难、后续研发资金缺乏的问题。

政府在融资方面,对零部件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可以适当采取贷款贴息、资本入股等方式,取代无偿资助。既帮助了中小企业,也适当减小了政府压力。另外,也可以吸引社会力量,以政府做担保的形式,引进资金,帮助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四)、加强企业间联系,保持国家扶持政策的稳定性、连贯性和力度。

在我国的企业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存在在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的情况。地方政府可以搭建信息平台,既协调沟通企业间关系,又规范行业内部市场秩序,避免行业内部无序竞争,开展行业价格自律、质量自律、品牌自律和行为自律。做到政府引导但是不干预竞争。这样能大大促进当地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同时,国家扶持性政策要有一定的力度,能切实的让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获得切实有效的扶持。同时,政策要保持稳定性,这样有利于中小企业开展生产活动,同时,国家扶持政策的稳定性也让中小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增强信心,良性发展。不会出现为了获得国家政策扶持而形成的突击性行为。

四、结论

在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的过程中,面向其中的中小企业,政府需要提供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协助发展电子商务,拓宽销售渠道,降低融资门槛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企业间联系,保持国家扶持政策的力度、稳定性和连贯性,帮助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促进我国汽车零配件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湖北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政策研究 吴菊安 产业观察 2010年 第3期 公安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胡佑贵 当代经济2009年1月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唐琴芳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工程系教师邮箱

汽车产业集群供应链 篇3

[关键词] 老工业基地 产业集群 全球供应链 融入

一、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我国加入WTO,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格局基本形成。在此背景下,如何振兴老工业基地经济,使其在全球化经济浪潮中重焕活力,成为政府机构、产业界和学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产业集群是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载体和组织管理范式,可以作为研究老工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目前基于产业集群的角度对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利用产业集群提升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可行性和必要性;(2)老工业基地通过产业集群实现振兴的策略。这些研究对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和方法,但过多地将重点放在老工业基地自身因素上,而对国际化的大环境考虑的较少。殊不知,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是离不开国际竞争环境的,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必须以实现全球化、具有国际竞争优势为目标。有鉴于此,本文整合产业集群和全球供应链的知识,探讨老工业基地如何通过产业集群式发展,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培育国际核心竞争力,最终融入全球供应链的对策。

二、基于产业集群的观点,提升老工业基地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区域经济现象,由于其异乎寻常的区域经济竞争力,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根据迈克尔·波特的观点, 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相互关联的企业以及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力的现象(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产业集群是将价值网络中的大部分增值活动整合到一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形成明显的区域竞争优势。并且,集群成员通过专业化分工、知识共享和信任协调、规模经济来获得成本优势。产业集群中往往会存在一家或少数的核心企业,它们在集群中扮演盟主的角色。盟主企业通过业务外包、供应链合作等多种方式为集群内的成员企业提供业务,并联合后者在市场上同其它集群或企业进行竞争。

根据产业集群的特点和我国老工业基地实际运作情况,我们有理由认为,目前我国老工业基地的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更多的还停留在规模小、层次低、竞争多于合作的状态,老工业基地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仍有很大的潜力。因此,老工业基地要想提升自身竞争优势,必须走产业集群化道路。

我国不同地域的老工业基地情况不同,在发展产业集群时,应区别对待。一般意义上,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来培育老工业基地的产业集群优势。

第一,突出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竞争优势,由产业聚集向产业集群转变。鉴于我国老工业基地目前的实际,不分侧重、平等地发展所有产业是不现实的,我们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非均衡化发展方针,进行产业调整和企业改革,重点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大企业,以及完善配套中小企业,形成区域内的分工合作,大力拓展市场,实现由产业聚集向产业集群转变,产生产业集群带来的分工协作效应、竞争自强化效应、协同效应和区域品牌效应。

第二,大力推行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拓展利润增长空间。老工业基地产业属于传统产业,我们大力推行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并不是不要传统产业了,而是在发展传统产业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效率,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常意义上,传统产业链条比较长,涵盖上游和下游许多配套行业,而目前老工业基地大多从事制造加工环节,利润较低。物流学家王之泰认为,高科技和服务业占据了全球供应链“V”型结构的两个高端,而目前在我国高速发展的制造业则处于供应链的最低端。而处于供应链最低端在全球供应链中获得的利润是最小的,因此,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升级必须延长产业的生长链,向上游的研发和下游的服务领域拓展,朝着新型工业化、可持续性发展,这样才能拓展利润增长空间,增强核心优势。

三、老工业基地融入全球供应链的策略

全球供应链是一种旨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优势,形成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能力,以高质量、低成本满足客户需求的一种现代企业运作模式。

国际化的市场已呈现出需求多样化,甚至顾客定制化的需求模式,这就要求国际企业能够柔性、敏捷化地组织生产和配送,而全球供应链是满足这一需求的极好方式。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需求,国际企业势必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联盟组织,组建全球供应链,通过信息共享,分工合作,共同应对市场需求,实现利益的最大化。老工业基地在基础设施平台、营销网点建设、人员队伍素质等方面具有的优势, 是位于全球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所缺乏和所需要的竞争力要素。所以,我国老工业基地发展面临着极好的外部机遇条件。

黎继子等对全球价值链与我国地方产业集群的供应链式整合模式的分析为我们提出老工业基地走产业集群化道路,最终融入全球供应链提供了理论基础,可以说,产业集群化发展是老工业基地融入全球供应链的基础,融入全球供应链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目标。由于我国老工业基地与国际化水平差距明显,老工业基地融入全球供应链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将此策略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采取本地化和区域化策略,形成结构合理的区域供应链网络,培养老工业基地“原发”竞争力。老工业基地必须基于产业集群的观点,以优势产业为主导,将重心放在国有大企业的核心能力构筑上,控制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将一些非核心价值环节转包给中小企业,整合相关资源,在老工业基地形成广泛的供应链网络结构组织和良性的竞争合作关系。这样才能避免企业业务雷同导致的恶性竞争,以及因参与企业过少而使区域供应链竞争力不强等现象,形成区域经济“内生”增长亮点,培育老工业基地的“原发”竞争力。

其次,采取“引进来”策略,包括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我国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市场,并且在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成本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已经成为全球的“制造工厂”。国际厂商将我国市场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他们在资金、技术、管理和物流等方面优势明显,但进入我国后,在市场开拓、原材料供应、生产制造、销售渠道、售后服务等方面存在“瓶颈”。为了快速、低成本地进入我国市场,与具有核心优势的区域产业进行合作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因此,老工业基地可以利用这一机遇,重新进行战略定位,将自身的发展战略与全球供应链上核心企业的发展战略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国际厂商负责产品的开发设计,自身扮演好供应链上供应商、制造商、服务商等角色,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区域优势,成为全球供应链区域化过程中有竞争力的一环。

第三阶段,实施“走出去”策略,大力拓展全球市场。我国老工业基地发展的最终目标应定位于自身主导全球供应链,这又分两个层次,第一,利用自身的产业集群优势,实行区域化生产制造,全球化营销;第二,自身做好技术和服务职能,实行全球化制造,全球化销售。第一层次是在我国老工业基地是存在的,但优势还不很突出,销售地多集中于不太发达国家和地区。第二层次是老工业基地发展的目标,它要求老工业基地专注于全球供应链的高端领域,将一些非核心、利润空间低的环节转包出去,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供应链合作伙伴,实现全球资源、经济、市场的又一次转型,在全球市场中获得更大的成功。

这三个阶段是相辅相成的,但不是不可逾越的。老工业基地由于处于不同区域(东部、中部和西部),以及资源条件的差异,参与国际化竞争的进程也是有差异的,我们应该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四、结论和展望

本文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对我国老工业基地融入全球供应链的对策进行了研究。首先,探讨了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化的策略,指出老工业基地必须发展主导产业和优势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来培育产业集群优势,拓展利润增长空间。其次,对我国老工业基地融入全球供应链的过程分成三个阶段:本地化和区域化策略、“引进来”策略、“走出去”策略进行了阐述,指出产业集群化发展是老工业基地融入全球供应链的基础,融入全球供应链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目标。进一步的研究应集中于老工业基地产业集群发展的平台搭建和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实现机制等方面。

参考文献:

[1]Porter M E.:Clusters and new economics competi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 No.11

[2]王科: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底端徘徊[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5/13

[3]刘蓉张毕西:全球化供应链的伙伴关系[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5年第8期

汽车产业集群供应链 篇4

关键词:集群式供应链,物流链整合,物流产业集群,信任机制,博弈论

1 集群式供应链与物流产业集群

1.1 集群式供应链

目前供应链主流研究主要针对以一个核心企业为中心, 两边分别呈扇形网络状的“单链式供应链”。然而在现实竞争环境中, 核心企业和供应链其他各链节一样, 存在着多个对等的竞争对手或潜在竞争对手, 如果人为简单地把多个不相关联的单链式供应链排列组合进行分析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而产业集群的发展为这种供应链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天然的构建平台。因为在产业集群中, 不但有着同一产业中位于同一环节的多个核心企业, 也存在着与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企业, 并聚集于同一地域。由于集群地域临近和产业关联性, 以及集群企业具有的弹性专精和信任合作的特点, 在集群中形成了有着多条平行单链式的相互协调和竞争的供应链, 即产业集群与供应链之间存在耦合。

分析产业集群研究理论可以看出集群理论的研究对象有沿着区域—企业—网络发展的趋势;而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也经历了从个体企业向单链式纵向一体化管理再向跨链间横向一体化的网络管理的方向发展。基于此将产业集群存在着的跨链间竞争合作的供应链, 称为“集群式供应链”。国内学者黎继子、蔡根女等结合国内外研究成果, 最早提出了集群式供应链的概念, 认为集群式供应链是指在特定集群地域中, 存在围绕同一产业或相关产业价值链不同环节的诸多研发机构、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 甚至是终端客户等组织;这些组织都以“供应商—客户”关系, 通过“信任和承诺”的非正式松散方式或契约正式紧密方式进行连接, 形成基于本地一体化的单链式供应链;该集群地域供应链核心企业的非唯一性和生产相似性, 导致在该地域中供应链的多条性和生产相似性;这样形成了每条单链式供应链企业不仅内部之间相互协作, 而且不同单链的企业存在着跨链间的协调;与此同时还游离着大量位于这些单链式供应链之外、但在集群地域之中的专业化配套中小企业, 配合和补充着这些单链式供应链生产, 这样的一个敏捷性的网络组织系统就是“集群式供应链”。 所以, 集群式供应链其实是一种“源于企业, 但不限于企业;依于集群, 但不囿于集群”的组织。

1.2 物流产业集群

众多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明显, 而现代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 其发展也表现出强烈的地域聚集特征。物流产业集群在本质上也是一种集群现象, 只是通常的“某一主导企业”变成了服务业中的物流产业。基于此, 本文将物流产业集群的概念定义如下:物流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内, 以运输枢纽设施 (如港口、机场、铁路货运站、公路枢纽等) 、科研开发组织 (物流技术、物流信息平台的开发等) 、管理部门为依托, 信息、仓储、装卸、包装、加工配送、物流信息及其相关制造、流通企业在空间上的集聚现象。拥有完善的物流、配送、运输枢纽设施、运输组织、物流信息管理等物流基础设施以及相互联系紧密、分工协作关系明确、竞争优势明显的物流园区作为物流产业集群的空间载体, 是现代物流产业集群主要的表现形式。

国内有许多学者将产业集群和物流园区结合起来分析, 通过实现集群的竞争优势较好地实现物流园区的功能。而黎继子、刘春玲等学者首次从集群式供应链的角度指出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续衍不仅是集群升级的主要途径, 而且也为产业集群与物流园区耦合提供了基础。

基于物流链整合的物流产业集群。顺应于产业集群衍生的阶段性特点, 物流活动也是由集群企业自营行为向简单外包再到 “n+n”物流整体外包的模式发展, 由辐射状、无明显方向朝由供应链上游向下游流动总体趋势发展。物流产业集群内的物流企业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寻求建立采购、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配送、销售及客户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通过价值链治理在一定空间尺度上形成新的物流系统。这样, 物流产业集群就成为一条或多条物流链在一定区域的局部集中, 同时物流产业集群也嵌入一条或多条物流链中, 成为物流链的一个节点单元, 物流链与物流产业集群相互嵌套, 即实现了物流产业集群的物流链整合。随着全球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 产业集群的物流活动由少数几个环节的离散的活动, 向本地一体化综合物流进而向区域一体化、跨国一体化的物流方向发展, 物流产业集群的物流链整合也相应出现了本地化物流链整合、区域化物流链整合和全球化物流链整合三种整合模式, 以保证物流产业集群在与全球化物流价值链耦合时获取物流价值链中的高附加值、核心竞争环节的竞争优势, 不断提升自身在全球物流分工体系中的位置。

2 物流产业集群中的信任机制

2.1 物流产业集群中的竞合关系

任何产业集群的形成都需经历产业从分散到集中, 从简单的空间集聚到实现集群的竞争优势的过程。而物流链有效整合本身就是一种有计划地促进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升级的方式, 同时又是物流企业、物流链以及产业集群多方博弈所产生的复杂的动态结果。

在集群式供应链中, 单链式供应链的上游企业、下游企业和非单链上的外部辅助企业之间是一种基于合作的竞争关系;而源于集群式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的单链式供应链之间是以竞争为基础的合作关系, 最终形成一种多赢的格局。而基于物流链整合的物流产业集群依托于原产业集群而产生, 一方面, 单条物流链中的各个物流企业是利益紧密相关的主体, 另一方面各条物流链之间在通过竞争降低成本, 提高质量, 加强自身核心能力的同时也时常依赖相互的协作, 同时物流企业作为链外辅助企业也被原产业集群核心企业纳入到自身体系中, 体现出一种“竞争—合作—协调” 的演进机制 (如图1所示) 。因此, 对于物流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发展, 一是解决如何提高集群内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的品牌竞争力的问题;二是解决如何建立基于物流链整合的物流产业集群网络中单链内和跨链间的协调合作与良性竞争的体系的问题;三是解决协调物流产业集群与原产业集群的关系, 以更好的发挥物流产业集群的基础性作用的问题。整个集群中的供应链网络在向更为高级和有序的的网络结构发展的过程中, 竞合关系不仅起到了内在的推动作用, 在横向和纵向上也都是整个网络发展的关键因素。

(→表示链内企业的竞合关系, …→表示链间企业的竞合关系)

2.2 物流产业集群中信任机制的作用及形成优势

信任是协调合作的前提、基础和润滑剂, 是所有交易的中心问题。Paul S.Adle对市场、科层和信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认为, 存在三种组织形态及其相应的协调机制:市场/价格、科层/权威、集群/信任。可见, 信任作为一种减少社会复杂性的机制, 在产业集群这种社会经济网络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产业集群中信任机制的动态变迁轨迹为:从依靠人际信任、计算型信任等延展到包含制度信任、契约信任、过程型信任等诸多类型的一个产业集群信任体系。而衍生于现代物流业的特性, 物流产业集群也表现出物流需求与资源的集聚性、区域选择的特殊性、区域产业的依赖性和集群网络的开放性等不同于传统产业集群的独特经济特征, 这必然使得物流产业集群企业间的信任表现出其独特之处。

2.2.1 信任建立优势

(1) 企业间的一次博弈。

假设物流产业集群中只存在两个博弈参与者, 即企业A、B, 且两个参与者都是有限理性和不完全理性的;参与者在选择战略时把其他参与者的战略当做给定, 不考虑决策时其他参与者决策的影响;市场有关博弈的信息是完全的;无政府干预。

根据以上假设建立表1所示的博弈模型, 表中第一个数字代表企业A的收益, 第二个数字代表企业B的收益, 则有d>a>c>b。由于博弈是一次性的, 不难看出该博弈的最终纳什均衡解为 (不信任, 不信任) 。

虽然无论对于物流产业集群总体或是对于两个参与者物流企业A 或B 来讲, 该结果都不是最佳结果, 但由于单独的一次博弈中存在着较大的机会主义, 只要有可能, 每个物流企业都有机会主义倾向为自己谋求最大化利益, 从而使企业间处于低信任度状态, 双方白白增加“交易成本”。这显然将整体丧失分工协作的集群效率, 削弱专业技能的市场价值, 导致物流产业集群聚而不群。

(2) 企业间的重复博弈。

假设物流产业集群中的企业A、B 之间具有无限多次重复性交易;物流企业A、B 都将使用“触发策略” , 即从开始选择合作, 一直到一方选择了背叛, 然后永远选择背叛;时间贴现因子为δ。

如果某一物流企业在某期采取了背叛策略, 它在当期将获得收益d , 但是由于对方发现了它所采用的背叛行为, 从而对其采取惩罚, 从下一期开始永远采取背叛行为, 两个物流企业只能各自获得收益b , 所以它在使用背叛策略后的总收益为:undefined。若这个物流企业一直采取合作策略, 那么另一个物流企业也将一直采取合作策略, 那么它所获得的总收益为:undefined.基于理性计算比较上述两种情况的收益, 只要a /1-δ>+ (δ/1-δ) ×b , 即贴现因子足够大 , 博弈方会看重未来的利益, 不会采取只顾眼前利益的机会主义行为, 双方就会建立信任进行长期合作。

(3) 物流产业集群中的多次交易。

由于地理位置的相对集中, 物流集群网络内部的运输、通信费用相较集群外要低。同时, 依托于传统产业集群而建立起来的物流产业集群, 根植在原产业集群的文化背景和制度环境中, 使得集群内及集群间的企业及组织嵌入大家所获得的圈内语言、背景知识和交易规则, 这种嵌入性为整个集群提供了一种凝聚力和粘合剂, 使得企业间一旦产生交易关系就很容易衍生为多次交易。出于对长期利益的考虑, 他们在交易时往往会寻求合作以改变一次性博弈的低效率, 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建立起高度的信任, 取得规模效益。

2.2.2 信任维护优势

(1) 专用型投资。

物流产业集群内的专业化分工是以企业的资产专用性为基础的, 包括物质资产、人力资本等, 这使得企业必须持续存在于产业集群中并与集群中其他企业进行交易活动才能利用这些专用性资产。同时, 集群企业在进行经济交换的同时也在进行社会交换, 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信任投资, 即企业为构建和维持相互信任一方面自愿通过某种活动或方式锁定自我, 向对方示以诚意;另一方面通过有预见性的预防措施来约束合作成员的行为, 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关系资本。而企业的专用资产和关系性的信任投资转换成本很高, 很容易成为沉没成本。因此反映了企业对合作关系所持的长期导向态度和信任程度, 成为参与集群活动的一种可置信承诺。

(2) 信息传播通畅。

信息共享机制是物流产业集群的重要机制, 也是集群有别于单一企业和市场的根本存在, 而信息是相互信任得以建立的基础。物流产业集群内企业地理位置上的集中以及相似的产业文化背景性在缩短使得信息在各个节点间能够迅速流动, 尤其为各种非正式交流提供了便利。集群内信息倾向于对称分布, 透明度高, 不仅使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大大降低, 同时为彼此间的学习交流和深化合作打下了良好的信任基础。

(3) 惩罚机制的社会实施。

基于物流链整合的物流产业集群的组织间信任是一种网络组织间的信任。在非集群的单个企业之间, 一方作出欺诈行为, 虽然被它的交易对方所知并采取了制裁, 但这只是一种个人实施, 对欺诈方的约束不强, 信任关系建立难度大。而物流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网络组织形式, 它的空间上的集聚和专业上的分工, 使得道德风险的惩罚机制成为社会实施。物流产业集群中存在物流企业之间以及物流企业与工商企业之间的多重关系。可以用下图 (如图2) 来表示物流产业集群组织间信任的产生。D、E、F是A、C的上游企业, A、G分别是B、D的上游企业。

假设D对A 产生机会主义行为。首先 A 对C实施惩罚, 与非集群企业相比方式更多, 成本更低;同时A中断与D的合作而转向E的成本也很低。其次, 上下游企业的市场选择监督。由于C与A地理接近, 容易从市场或社区中获得该信息从而降低对D的评价;而B作为A的下游企业, 因为D的欺诈行为也会影响到B的自身利益, 因而B也会对D作出制裁行为或监督A对D实施制裁。第三, 竞争对手的市场竞争监督。E、F也会很容易得到事件的信息, 它们会很积极的将这一些信息传播给C, 影响C对D的评价, 以期从C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和市场中的有利地位, 并且E、F也会引以为戒, 主动实施诚信自律。而D的欺诈行为也会影响到上游企业G的声誉, 从而停止对D供应而转向对E或F供应。这种基于社会实施的集群企业信任机制是集群组织内生的, 具有网络向和传递性, 可 现集群激励和集群惩罚, 是集群理性行为的一种表现方式。显然, 社会实施使集群企业容易建立起持久的信任关系。

(4) 政府及中介机构的维护。

随着物流产业集群的扩张和成熟, 通过政府立法和加强监督以及契约合同的完善, 一方面增加了欺诈者的成本, 打击了欺诈行为, 另一方面有效预防集群内欺诈行为, 规范市场交易。同时物流产业集群的资源网络中, 既有根据数据平台的资, 源通过控制资本流向来支持官方行为, 维护诚信企业利益的资本网络机构, 也有为官方行为的具体实施提供知识、人才和技术支持的知识网络机构。这一切都为物流产业集群信任机制的有效建立创造了条件。

(5) 物流产业集群中信任机制形成优势的博弈分析。

基于以上观点, 在表1的基础上建立如表2所示的博弈模型:

假设企业A、B选择信任的概率分别为α、β, 选择不信任的概率分别为1-α、1-β;如果一方出现不信任行为要支付罚金r2 给另一方, 同时损失专用资产r1, 而选择信任的企业被给予奖励金额r3;不信任行为被发现且受到惩罚的概率为q。其中d-r1-qr2>a+r3>c+qr2+r3>b-r1-qr2 。

在α既定的情况下, B选择信任的期望收益为:

W1=α (a+r3) + (1-α) (c+qr2+r3) =α (a-c-qr2) + (c+qr2+r3)

B选择不信任的期望收益为:

W2 =α (d-r1-qr2) + (1-α) (b-r1-qr2) =α (d-b) + (b-r1-qr2)

当W1=W2时, 存在混合纳什均衡, 解得α= (b-c-r1-2qr2-r3) / (a+b-c-d-qr2)

当α≥1时, d-r1-2qr2-r3>a, 此时只有纯战略纳什均衡, B选择不信任所取得收益大于正常所得、罚款支出、专用投资和奖励收入之和, B 将选择不信任策略。

当0<α<1时, 0

当α≤0 时, d-r1-2qr2-r3≤0, 只有纯战略纳什均衡, B 不信任所得收益小于罚款支出、专用投资和奖励收入之和, 故将采取信任策略。

同时, 当W1>W2时, 即α> (b-c-r1-2qr2-r3) / (a+b-c-d-qr2) 时, B 选择信任的期望收益高于不信任的期望收益, 故B会选择信任。同时,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B估计A提供高水平服务即B 主观选择信任策略的概率越大, 则其选择与A合作所获得的主观期望收益越大, B就越有动力选择与A合作。而A信任的概率α与罚金r2、专用投资r1、奖励金额r3和被发现而受惩罚的概率q密切相关。通过四种手段之间的组合或变量的调节, r1+2qr2+r3的数值越大, 不信任的成本越高, A 选择信任的可能性就会越大, 同时, 当B 估计到A 信任的概率增大时, 其同样会增加信任的概率, 从而最终达到使企业相互守信, 形成物流产业集群信任机制, 提高集群效率的良好效果。

最后, 物流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信任来源于企业间的重复博弈而建立起来的长期关系, 并且由于集群内企业地理的临近性、资产专用型等因素的制约, 使得这种重复博弈并不是过去的长期交易, 而是面向未来的重复博弈。而信任机制的维持靠集群内企业的相互监督, 以及每个企业自我的行为选择来完成。而政府及中介机构则通过强制性改变博弈的预期收益形成稳定的合作均衡, 使物流产业集群内的信任关系得到规范和持久保障。

参考文献

[1]黎继子, 刘春玲.集群式供应链:产业集群和供应链的耦合[J].现代经济探讨, 2006, (5) :5-9

[2]黎继子, 刘春玲, 常亚平, 李柏勋.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发展的耦合分析———以苏州IT产业集群为例[J].中国软科学, 2006, (1) :108-116.

汽车产业集群供应链 篇5

专家们认为,从市场上看,未来5-10年,中国汽车年产量将达到2500-3500万辆,保有量达到3亿辆,将给江夏汽车整车业带来至少2000亿的市场空间,以及与其相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产业2000亿产值。从区域上看,中国汽车产业基本上是一个十字架布局,一条线是广州、武汉、郑州、北京以及长春组成的京广线,另一条由上海、武汉和成都组成的长江沿线上,武汉正处在中国汽车产业十字架布局中的这个中心点,地理上有中心城市的地位。整车项目、市场空间和区位优势带给江夏汽车产业未来10年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专家们表示,武汉理工大学愿与江夏区共建"政产学研"合作体系,以重大成果转化和战略招商为抓手,支撑江夏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规模发展,促进科研、技术、资本、市场和文化的融合,建设技术创新化、产业集群化、标准国际化、资源集约化、园区生态化为特征的、国内一流的汽车产业成果转化基地、研究开发基地、测试检测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

专家们提出了如下建议:成立江夏区汽车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中心;组织专业力量科学制定《江夏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产业规划;划定10平方公里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区;成立新型汽车及零部件行业协会;加强战略招商,吸引配套企业入驻江夏汽车零部件产业集聚区;实施零部件配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建设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国内一流的行业公共技术平台,建立一批国家级的认证中心、测试中心、检验中心;建设武汉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等,通过区校之间的共同努力,建成江夏双千亿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力争5-10年建成产业链分工合理、创新体系健全、集群服务功能完善的汽车整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汽车整车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零部件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

江夏区委副书记陈懈馨会上强调,要进一步深化双方的合作,依托武汉理工大学,高标准编制江夏区汽车零部件产业规划;区直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优化环境,认清上海通用项目给江夏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千载难逢的机遇,牢牢把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抓在手里,引进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做大做强江夏的汽车零部件产业。

产业集群内供应链协调问题分析 篇6

1 文献综述

关于供应链协调问题, 不同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解释。Hewitt (1994) 指出要促进供应链网络内部的计划、控制和调整企业内和企业间的物流过程的正常运行, 就要保证物流过程中的物料运输、供应链网络的信息流和资金安全。Romamo (2003) 协调是在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决策、通讯和交互的模式, 可以帮助计划、控制和调整供应链中所涉及的物料、零部件、服务、信息、资金、人员和方法之间的交流, 并且支持供应链网络中关键的经营过程。国内也有学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庄品 (2004) 认为供应链的协调就是基于供应链网络之间的物流、资金流和现金流等要素设计适当的协调激励机制, 通过控制系统中的序参数, 从而有效地控制系统的整体, 使之从无序转换为有序, 达到协同状态, 从而在企业间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 合理分配利润、共同承担风险, 减少库存, 降低总成本, 最终实现系统的整体收益大于各子系统效益之和。范林根 (2008) 认为供应链内部不协调主要是因为信息的沟通和行为不对称而构成的道德风险, 所以必须引入激励机制, 去引导信息在供应链内部及时准确地传递。综合上述的研究, 各个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供应链的整体与局部协调问题, 但关于产业集群内部供应链的协调问题研究还比较少, 如何促进整个产业集群的收益最大化, 还缺乏相应的研究, 因此研究产业集群内部供应链的协调可以丰富供应链的理论内容, 还可以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出更好的建议。

2 产业集群内供应链类别分析

(1) 集群内供应链与供应链关系辨析

产业集群供应链系统属于供应链的一种类型, 但又具有其特殊性, 不仅包括上游形成的原材料、机器设备及相应的技术支持等供应商, 下游的销售商、客户、售后服务等, 还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中介组织等产业集群支撑系统有重要的联系。集群内的供应链构成了内部核心网络及外部支持网络, 其核心由众多的企业群构成, 是集群价值创造的源泉, 生产网络主要的供应链网络是核心企业构成的垂直网络。以及由政府、科研机构、中介组织以及金融机构等辅助部门共同构成的集群外部的支持网络。从集群内部的供应链垂直网络上看, 供应链结构上由原料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及顾客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构成。

(2) 集群内供应链的分类

产业集群的不同形态及所形成的供应链网络协调的难易程度不同, 根据企业在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和核心企业的数量, 可以将集群供应链分为单核供应链和多核供应链。单核式供应链通常以一个大企业为核心, 核心企业凭借自身雄厚的技术支持和强大的品牌优势, 支撑整个系统地运行, 周围支持型中小型企业根据核心企业的要求, 为大型核心企业提供零部件、配件或者其他服务, 另一方面又完成相对独立的生产运作, 取得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 整个产业集群的运行以核心企业的生产流程为主, 例如日本的丰田洗车城就是典型的单核集群供应链。

但在现实生活中, 一个企业往往处于多条供应链的交叉点, 供应链往往由多个单核供应链交叉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多核平行式供应链在生产活动上联系并不紧密, 但生产活动之间与集群内的金融机构、科研机构、行业协会、政府机关以及第三方物流等相关支撑企业有密切的联系, 所以多核平行式供应链并不是毫无联系的;交叉式多核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与后一级上的各个节点存在相互的供求关系;而混合式供应链是平行式供应链与交叉式供应链共同构成, 集群内部既存在几个核心企业, 又存在数量众多的中小型企业。

3 供应链整体与局部利益协调分析

供应链之间的协调不仅包括供应链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协调, 还包括供应链作为整体与政府机关、中介机构、金融组织等辅助系统间的协调, 供应链整体与外部经济、自然及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为了便于研究供应链上整体与局部的利益分析, 本文将辅助系统中的各要素也考虑为供应链企业的成分已增, 同样进行收益核算。

(1) 供应链的利益最大化分析

假设在上述供应链中有N (i=1, 2…n) 个要素, I为单位时间内以货币表示的总投入、Y为表示单位时间内以表示的总产出;Ii、Yi分别表示要素i在单位时间内以货币表示的投入和产出。

假设上述供应链的N个要素之间没有重复计算, 政府等辅助系统对供应链运行的支持也做为投入产出核算, 则各个要素的投入之各等于总投入, 各个厂商的产出之各等于各个厂商的总产出, 即:

则供应链中单个的要素和整个供应链的收益率可以由下式得出:

由上式可以看出供应链上的各要素的收益率的加权平均数, 若令供应链内部企业k、j分别表示供应链内利润率最大的企业和收益率最小的要素, 即:

rk=max (ri…..rn) , rj=min (ri…..rn) 则由加权平均可知:

由式 (6) 可以看出在一个供应链中, 收益率最低的要素往往是制约整个产业集群内供应链收益率的瓶颈, 如是要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收益率就要努力消除收益率的瓶颈。

(2) 实现产业集群收益率最大化的条件分析

整个产业集群实现收益最大化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投入量给定的情况下, 从中获取最大的收益, 即:

利用拉格朗日不等式对上述约束方式求解可得拉格朗日乘子如下如所示:

由上式可知, 只有当供应链上及其支撑系统中各要素的收益率完全一样时, 整个产业集群供应链的收益才能达到最大化, 即收益最大化的必要条件为:

从 (12) 式可以看出, 产业集群整体收益率的最大化就是不断减少收益率低的要素, 对其进行优化升级, 其中包括对供应链系统内的能力弱的企业进行优化和对其支撑系统不足的要素进行优化升级。

4 结语

为了实现整个产业集群供应链收益最大化, 努力去消除供应链上的收益率瓶颈十分关键, 但是一个收益率瓶颈被消除以后, 又会出现另一个收益率瓶颈。从而不断地消除收益率瓶颈, 直到供应链上的各个要素收益率完全一致时, 整个产业集群的收益达到最大化, 因此整个协调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 协调整个集群内部各个企业、机构还可以从信息资源的建设、供应链节点协调建设等方面努力:

(1) 加强集群各个要素的信息共享与协调;通过信息系统和信息平台建设, 不仅是供应链中的各个供应商和制造商, 还要与产业集群的支撑体系的政府机关、中介机构、金融系统等充分实现信息共享, 充分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降低相关成本, 为供应链带来更大的收益, 因此设计合理的信息平台, 不断加强集群内部各个要素间的沟通与协调, 从而使整个供应链的生产成本降低。

(2) 实行严格的集群内部要素奖惩机制;在增强各个要素信息共享, 使集群获取更大收益潜力的同时, 也要考虑随之而来的潜在风险。在生产活动中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如合作破裂、突发风险等, 如果处于信息节点的企业对信息资源独自占有或者对数据外泄等, 供应链的风险也陡然加大。此外, 如果有一部分企业为了获取较大利润而减少对信息建设投入, 会依赖于其它企业的信息投入, 形成一种懒惰思想。因此在进行各个要素相互协调与共享的同时, 也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奖惩机制, 政府和管理机构可以对相关企业的不同表现进行不同的奖励和处罚, 信息建设程度化越高, 相应的奖惩机制应越起健全。

(3) 针对集群内部收益率低的要素不断进行优化;对产业集群来说, 总存在核心企业和相关辅助企业, 对于供应链上的任何一个企业来说, 任何企业的决策绝对不是孤立的。在产业集群供应链的契约中, 核心企业往往会给予中小型辅助企业一些补偿, 例如成本补偿、价格补偿等, 这些补偿对企业间利润率平等化过程, 提高产业集群的收益率, 而对集群外部的支撑系统能力不足等要素政府机构要不断对其优化, 加强其服务功能和支撑能力, 以便更好地支持产业集群发展。

(4) 完善集群内部的供应链网络协调节点建设;由产业集群内部供应链的发展可以看出, 产业集群的发展初期多是以单核的供应链为主, 随之向多类型多核的供应链发展。对于单核供应链的协调较为容易实现, 但是单核供应链抵御风险的能力较为薄弱, 容易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锁定效应”和“技术风险”;多核心供应链网络多为常见并且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强, 也是产业集群不断发展的成果, 但供应链之间的协调较为困难, 对于多核供应链, 要在不同的节点之上建立多个协调点, 由管理机构不断促进不同供应链之间的关系发展, 这样才能真正地促进产业集群供应链的稳定。

摘要:产业集群已经成为21世纪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作为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供应链在产业集群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对产业集群内供应链的特殊性做了相应的辨析, 并对集群内部供应链协调的等利润率原则做了相应的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促进产业集群供应链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供应链,协调分析,利润率

参考文献

[1]庄品.供应链协调控制机制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4.

[2]范林根.成员参与利润分配的供应链信息协调模式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 2008, (10) .

[3]Romano P.Coordination and integration mechanisms to manage logistic processes across supply networks[J].Journal of Purchasing&Supply Management, 2003, (9) .

汽车产业集群供应链 篇7

产业集群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马歇尔 (Alfred Marshall) 的产业区理论[1], 马歇尔在论及组织这种生产要素时提到了专门工业部门的地理集聚现象, 并称之为“产业区”。产业集群内涵的界定主要在两个方面:首先, 产业集群拥有地理边界, 研究在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其次, 产业集群还有产业特性, 即地域集聚的成员企业从事某一种产业或相关产业的生产和服务, 成员之间有广泛的劳动分工和紧密的、基于长远关系的合作, 并由此构成产业生态系统。1998年, 波特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 认为产业集群是在一个特定的领域内大量密切联系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 这种集聚能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2]。波特关于产业集群的定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本质特征: (1) 产业集群具有强烈的专业化倾向, 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 (2) 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及各种辅助机构在空间上彼此接近; (3) 产业集群内建立了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 (4) 产业集群具有优化产业布局的性质, 有助于建立产业竞争优势。

当产业集群内企业没有实施明确的供应链管理时, 由于集群在空间上的相近性和产品的同质性, 使得制造商往往可以得到充足的供应保证, 因此在供应商的选择上唯成本论, 供应商之间实施的低成本竞争策略, 一方面使制造商的原料供应商经常出现变动, 另一方面造成了多头供应状况, 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交易成本和供应源的不稳定性, 尽管这种供应商的不稳定性在一定的时期内对于制造商来说可以获得较低的成本竞争优势, 但同时降低了供求双方的信任程度, 一旦外界有新的实力强大的企业加入竞争, 以契约等形式与集群内供应商建立稳定供应关系, 必然导致集群内原有合作关系的破裂, 特别是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会造成供应原料的不足, 增加制造商风险 (基于低成本竞争的产业集群模式见图1) 。传统的产业集群中存在的地域性、低成本等问题将随着集群的进一步发展而日趋显现出其弊端, 特别是当集群的网络结构日趋复杂, 集群中心出现资源供应问题时, 必然导致集群竞争力下降。因此, 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对集群网络实施优化, 加强网络节点的稳固性, 精简网络供应环节是延续和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最佳选择。

二、基于供应链的产业集群的经济学分析

基于供应链的产业集群模式的产生有其相应的理论基础,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 两者的融合是节约交易费用和发展区域经济的必然选择。

(一) 基于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分析

交易费用经济学认为, 交易费用包括外生交易费用和内生交易费用。外生交易费用指在交易过程中直接或者间接发生的那些交易费用, 它不是决策者的利益冲突导致经济扭曲的结果;内生交易费用是由机会主义的对策行为所引起的市场均衡与帕累托最优之差[3], 企业的各种决策都出自不断地试图降低企业的外生交易费用和内生交易费用。

供应链的构建和产业集群的形成都出自降低交易费用的目的。交易经济学分析表明, 供应链的运作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如果企业不采取供应链运作方式, 即企业的输入和输出完全通过市场交易进行, 那么在市场发生剧烈波动时, 企业将面对外生交易费用迅猛增长的冲击, 这种冲击在某种程度上将对企业造成巨大的影响, 而对供应链企业来说, 由于巧妙地将外生交易费用内部化, 抗风险能力将会大大提高。

产业集群实际上是一个区域共同体, 强调合作企业在地域上的集中性, 企业间的交流主要是面对面的交流, 企业间交易与合作建立在长期交易中形成的或是由于血缘形成的信任机制的基础上, 集群内企业相互热悉, 信息的传播迅速, 信息的收集成本低, 因此集群内企业的信息是对称的, 在这种情况下, 不同的利益参与者的机会主义行为也相应减少, 从而道德风险降低, 这使得集群企业间更容易协调, 用于谈判的成本就会减少, 协调成本就会降低, 因此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就会加入这个群体以获得这种额外的收益。

尽管供应链和产业集群都从不同程度上降低了交易费用, 但由于网络形式以及分工的不同, 双方各自都有相对的局限性。供应链网络中信息的传递范围广, 信息交流主要通过internet网络等形式进行传递, 成员企业的合作基于契约方式进行, 其经济性来源于信息传递的广泛性和即时性, 但在信息传递上存在“牛鞭效应”。产业集群由于地域的集中性, 企业采取面对面的信息交流方式, 同时物流成本较低, 其经济性来源于这种地域上的靠近, 包括频繁交易节约了交易成本、技术知识的外溢效益、共享资源等等, 但同时这种地域性也决定了集群内企业在信息传递和交易范围上的局限性。在网络结构上, 产业集群不仅包括经济网络, 而且包括起协调作用的社会网络, 即集群网络内部是由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共同支撑的, 强调社会资本作用;而供应链依靠的是现代的电子商务技术建立起的合作组织, 强调网络的经济性。

而基于供应链的产业集群模式, 则可以借鉴集群的社会网络, 采用现代的信息交流技术, 将分工和技术很好地结合起来, 简化集群的网络结构, 同时扩大地域性, 大大降低集群内企业的交易成本。

(二) 基于“梯度推移”理论的分析

供应链模式的应用是产业集群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内在动力, 是区域经济发展和延续产业集群生命力的必然要求。

“梯度推移”理论是区域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经济理论, 其理论基础是美国的跨国企业问题专家弗农 (Vernovn) 等人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论”, 该理论[4]认为, 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 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 即创新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区域经济学家将这一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学中, 便产生了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根据该理论, 每个国家或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 世界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都会随时间推移由高梯度区向低梯度区传递, 这种梯度转移过程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市系统扩展开来的[5]。如果将上述理论着眼于产业集群, 则集群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实际上也存在着相应的生命周期, 主要表现为产业集群的“空洞化”或者被新的具有更高生产效率的产业集群所替代的过程, 这种替代同时也代表着产业优化的结果, 其内在动力在初期表现为资源竞争的结果, 但最终表现为先进管理模式即供应链的竞争, 也就是说, 供应链模式的竞争将最终决定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 而且最终导致产业集群产生“梯度推移”现象。

从根本上来说, 产业集群体现了区域经济活动中最突出的经济地理特征,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在于能否形成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形成强有力的吸引力;其次, 是否具有足够的相关产业或者资源来支撑该产业集群, 延续该集群的生命周期。而供应链则为产业集群的这两个特征延续提供了相应的资源和产业优化保障。供应链在优化和管理过程中, 吸引大量的优势资源结成合作伙伴关系, 各合作伙伴通过资源共享、利益分担以链的形式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这种管理模式为产业集群地理特征的形成提供了内在动力资源, 从资源方面向产业集群提供了可供其“集群”的要素资源, 成为产业集群市场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产业优化方面为产业集群的要素扩散和产业转移提供后备空间, 在优化产业集群结构的同时, 降低集群产业结构调整的成本, 推动集群的产业升级, 维系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潜力, 延续了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由于存在“梯度推移”, 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从较低层次的某个环节, 沿价值链向附加值高的战略环节扩展, 以获取集群产业升级和优化, 这种优化的动力在初期表现为资源的更新, 但最终表现为供应链的竞争。Gereffi[6]将此定义为“组织续衍” (organizational succession) ;Bair[7]称之为本地一体化集群发展 (full-package sector) , 实质上都是指产业集群在集群地域形成完整一体化供应链的发展趋向[8], 也就是说, 供应链模式延续了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同时, 也带动了相应的产业结构的优化, 两者的结合具有天生的经济优势。

三、基于供应链的产业集群模式分析

(一) 基于供应链的产业集群模式特点分析

同传统的产业集群模式相比, 基于供应链的产业集群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

1. 产业集群拉近了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空间距离, 使得中间产品在节点企业之间的转移非常便利, 不仅直接导致运输成本的降低, 而且由于供应及时, 可以大大减少中间产品的保管费用和缺货损失, 因此产业集群内的供应链天生就具有快速响应的内在特征。

2. 地理位置的接近带来了集群内企业密切的社会网络关系, 使得各企业彼此较为熟悉, 加之集群内的企业具有较强的地理根植性, 外迁的机会成本很高, 因此声誉对于企业极为重要, 企业必须严守信用, 努力避免机会主义倾向。这些都有利于集群内企业很快建立起基于信任的稳定的供应链关系, 使信息搜寻、交易谈判、契约履行、交易变更等各项交易费用得到节约[9]。

3. 由众多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 很容易在最终顾客心目中树立起以地域为基本区分标志的集群品牌, 而顾客最终的需求拉动必然刺激集群内的企业进一步合作, 增强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信任与联系。

4. 产业集群内供应链竞争激烈, 但同时造成了各个不同的供应链联盟, 随着供应链规模的扩大和信息传递、物流运输的进一步加强, 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寻求已经不单单局限在集群内。随着集群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使得集群的地域性特征也越来越淡化, 最终必将形成以集群为核心的集群联盟, 联盟维系的关系纽带便为供应链关系。

5. 产业集群的地域性决定了其中的供应链可以获得天然的库存优势, 特别是对制造商来说, 实施卖方管理库存 (VMI) 是最佳的库存优化策略, 在VMI下, 双方共享制造商的库存数据和销售信息, 供应商根据这些信息主动地为制造商补货或提出建议性的订单, 由于双方同处一个集群内部, 地域的相近性使得供应商的补货或订单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变为现实;而供应商可以直接接触到真正的需求信息, 以便有效安排生产和采购计划, 提高服务水平, 这样, 双方的库存水平都得到降低。

(二) 基于供应链的产业集群模式分析

对产业集群内的企业进行供应链设计、实施供应链管理后, 产业集群内形成了一条条相对平行的链状结构, 原有的同行之间以低成本进行竞争的方式被打破, 多对多的供应方式发生了改变, 图2便是基于供应链的产业集群模式。

产业集群在价值链上垂直纵向专业化和水平横向规模化, 为供应链的组链提供了选择集合, 保证了被选择的专业种类和企业数量;产业集群内同一专业界面众多节点企业的良性竞争为供应链组链提供了质的保证。集群中的良性竞争和相关企业、机构间的合作使得供应链的结构优化过程更加便利, 优化成本得到降低。

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 随着与供应商之间信任关系的日益增强, 制造商将就某一种原料逐步减少供应商的数量, 直至最终达到单源供应, 形成稳定的供应链关系, 在这种供应链合作关系下, 供应商可以集中精力致力于原料的生产和技术开发, 不但有利于进一步改进原料的质量, 而且从另一个方面降低了原料的成本, 这种质量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优势很快又会通过供应链关系传递到链上的企业, 促使整个供应链提高竞争力, 从而导致整个集群在竞争力上的提升。但是, 随着供应链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全球化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 产业集群的地域性发展模式已不能满足供应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优合作伙伴已成为增强供应链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这样集群的地域性通过供应链范围的扩大而被打破, 随着更优秀的合作伙伴的不断加入, 一方面可以促使集群内部企业改善管理, 改善服务, 提升产品质量, 另一方面, 可以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构成集群联盟, 当然这种新的集群模式的地域性并不明显, 但却可以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实施信息共享, 获得集群优势。另外, 作为集群中的主导产业, 随着产业集群地域性边界的模糊, 为维持整个集群的竞争力, 制造商应全力承担起技术创新和经济凝聚的责任, 发挥集群的“增长极”效应, 吸收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主导产业聚集;当达到一定程度后, 进行生产要素的扩散, 向集群外围转移。

集群以地域为基础将与一定产业相关的人力、技术、资本、创新力进行协同、集成, 并在某支柱产业平台上予以展现和汇集, 在组织上保持相对松散、分权和差异化以具备主动和快速反应的创造能力, 这些都为供应链的组建和动态调整提供了广泛的基础。而供应链通过灵活的运作模式管理相互依存的节点, 克服不同节点企业间决策与行动上的延滞, 在诸多企业间保持战略上的凝聚力, 最终使集群内的一系列价值创造活动在市场上被认同, 两者者彼此依存、互相促进的共生性推动着供应链和集群整体竞争力提升。

尽管产业集群能够降低交易费用, 但在产品竞争上集群内企业还存在着激烈的低成本竞争。基于供应链的产业集群的建立, 使得集群在生产要素的质量和数量上都获得了充足的供应, 而且随着生命周期的延续, 集群的产业结构在供应链的竞争和优化中得到了相应的调整, 集群的外缘边界也不断扩大, 最终使得集群在资源的利用上达到全球化, 竞争力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缉蕊.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2]M.E.Porter.Cluser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8.

[3]杨小凯, 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

[4]陈建军.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及其选择-兼以浙江为例的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 2006, (3) .

[5]高人伟, 仵雁鹏.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理论述评[J].商场现代化, 2005, (7) .

[6]Gereffi G.Intern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2) .

[7]Bair J.Beyond the Maquila Model?NAFTA and theMexican Apparel Industry[J].Industry and Innovation, 2002, (7) .

[8]黎继子, 刘春玲.集群式供应链的功能效应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6, (11) .

汽车产业集群供应链 篇8

一、研究现状

目前, 学者主要从运行体系和效用两个方面研究产业集群中的供应链协同商务。其中, 在产业集群中供应链协同运行体系研究中, Togar M.Simatupang, Alan G.Wright&Ramaswami Sridhara提出, 缺乏激励约束是集群中供应链协同实施失败的主要原因, 并试图引入约束理论, 克服供应链协同实施过程中的障碍, 使协同主体走出集体理性与个人理性不一致的困境[1]。Susan X Li, zhimin Huang&Allan Ashley, 研究了一条供应链上制造商与零售商之间的博弈, 通过对比不合作与合作两种情况下的供应链整体收益, 得出协同创造更高供应链收益的结论, 并继续应用博弈论中的纳什讨价还价模型对供应链协同的利益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并作了实证分析进行验证。许巨林剖析了武汉造船业协同系统, 提出创新精神、生产与市场开拓能力、管理能力和企业文化是武汉造船业系统的序参量[2]。张志勇、张悟移、金达仁, 则从概念切入, 运用波特五力模型, 剖析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和零售商间动态协同、实时信息交换、资源共享、知识传播与创新等内容[3]。

在供应链协同对产业集群的效用探讨方面, Ellison, Glenn and Glaeser, Edward L以美国制造商流行硅谷落户为背景, 讨论工厂地域分布集中度问题, 发现这种集中组合模式的本质力量是本地化的地理范围和类似企业参与集中度, 而不是相同工厂累积[4]。IBM首席执行官帕米萨诺强调, 企业应该整合内部应用程序和业务流程, 实现与供应商和客户的端到端集成, 提升“On Demand”能力, 及时响应市场需求。国内学者黎继子等归纳出, 集群在同一区域形成完整或近乎完整的价值链, 能保证地方产业集群在与全球价值链耦合中获取高附加值和核心竞争优势, 促进地方经济升级[5]。叶孝明等也认为, 供应链协同管理可以整合产业集群, 加强成员企业间协同合作能力, 优化资源, 提高效率, 提升整体竞争力[6]。见表1。

由上表可知, 产业集群中供应链协同应用研究多是对现有典型实践经验和绩效总结, 鲜见系统理论研究, 更缺乏实证研究。对此, 笔者以湖南产业集群实践为基础, 全面深入剖析供应链协同商务在产业集群中的运行机制, 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论证。

二、体系设计与运行机制

波特五力模型告诉我们, 企业发展必须考虑竞争者、供应商、分销商、顾客以及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五种要素。产业集群核心企业借助供应链协同把其他成员松散耦合成动态联盟, 形成采购、物流、分销等平台, 凝聚产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回顾前人对供应链协同和产业集群的研究成果, 本文依托波特五力结构模型, 针对国内产业集群实践, 构建了产业集群中供应链协同商务运行体系。见图1。

产业集群中供应链协同商务运行体系是以全球市场需求为导向, 在核心成员主推下, 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和服务商等供应链成员, 会同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支撑机构共同搭建协同商务平台, 共享信息、知识、品牌等核心资源, 并与顾客和地域文化深入互动, 创造外部性、网络性、创新性等协同效应, 提升企业随机应变能力, 增强集群整体竞争力。

(一) 体系组成

以供应链思想为指导, 产业集群可以看成是由核心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支撑机构等通过横纵向联系协作形成的企业网络。供应链协同商务运行体系可以认为是以提升集群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 由核心企业、成员企业和支撑机构三大主体组成的交互式网状系统。

核心企业是系统主导和协同商务平台的盟主。集群核心能力不是简单的企业核心能力的累加, 而是由内部协调能力、外部协调能力和成员核心能力构成。供应链集群一般有多个核心企业, 当它们存在自有核心竞争力时, 各企业就可能展开供应链内外间的合作。但只有有效协调, 信息、资金和服务才能自由流通, 集群内横纵向协作才可高效运作。

成员企业是核心企业在产业链内外部协调中的主要合作者。作为网络组织, 面对快速变化的动态环境和集群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 集群内外部协调至关重要。以产品组团、专业化分工和多级配套为基础, 供应链向上延伸到原材料供给、零部件生产配送, 向下延伸到产品展示、销售、售后保障、二手设备业务等, 包含供应商、分销商、售后服务商等。

支撑机构有助于提高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和抗风险能力, 主要由政府、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等组成。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社会系统并受其制约。营造有利外部环境, 优化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离不开政府支持;依托金融机构, 健全投融资体系, 可以强化企业偿债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进一步提高产业集群竞争能力。

(二) 共享资源

集群成员借助协同商务平台, 共享信息、知识、品牌等核心资源, 相互深入互动。体系中资源具体内涵如下:

信息是集群内供应链成员间交流最频繁的资源, 涵盖集群战略, 企业产品生产、销售、物流等内部情报, 客户需求和竞争者详情等外部市场资料。

知识是指集群、行业和企业所拥有的技术专利和企业管理经验, 具体包括产品研发、生产技术及其专利, 相关科研院所科研成果, 行业知识, 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经验。

品牌有集群品牌和企业品牌, 成员之间共享的主要是前者。企业借助产业集群或区域高知名度品牌, 树立良好客户口碑, 吸引顾客, 产生外部市场效应。此外, 集群内核心企业的高知名度品牌也具有外部性, 能给集群内其他企业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三) 运行效用

集群企业借助运行体系, 通过共享资源, 创造外部性、网络性、创新性等协同效用, 最终促使集群及其成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具体表现如下。

1. 外部性主要有创新外部性和市场外部性。其中, 创新外部性是指创新产品和创新技术逐步被其他成员掌握, 强化知识的公共产品特性, 导致创新利益溢出。市场外部性是指集群成员间可以共享市场行情, 节约信息费用, 减少市场风险。

2. 网络性是在协同商务平台框架下, 核心企业、成员企业、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间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 构成多层次网络, 并以此推动产业集群中供应链灵活稳定运行。

3. 创新性指集群成员在统一战略目标下, 明晰定位和分工, 协调创新行为, 降低创新活动不确定性, 克服单个成员系统创新的能力局限, 有效预防产品雷同和恶性竞争, 深化技术交流和许可, 最大化集群整体创新能力。

三、案例分析

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以长沙中心城市为依托, 以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龙头企业为核心, 是国内最有竞争力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之一。为了验证和深化结构模型, 下面将从结构和运行机制两个方面剖析这一典型集群中的供应链协同商务。

(一) 体系结构

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以中联集团、三一集团、山河智能为核心, 中南传动机械厂、长沙机电厂等众多小企业为外围, 聚集20多家规模以上工程机械生产企业, 涵盖数百家原材料生产、零部件供应及维修企业。按照生产上的垂直联系, 多层次承包和再承包相关配件, 实现市场细分, 形成专业化分工协作和产业价值链结构。其具体结构, 其见图2。

三大企业竞争力在全国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中处于前列, 是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基础, 是集群核心能力的主要体现。其中, 中联重科是国内最大的混凝土输送机械、起重机械、路面机械等工程机械重大装备研究开发和生产制造企业之一, 也是中国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三一重工是一家以工程机械产品及其配件研发、制造、生产、销售为主营业务的民营上市公司, 是全球最大的长臂架、大排量泵车制造企业;山河智能是一家高科技股份制上市公司, 主营桩工机械、小型挖掘机械、现代凿岩设备三大门类。

成员企业主要是以外协加工生产标准件和普通零部件企业为主。其中, 中联重科主导产品零部件配套企业几百家, 三一重工主导产品主要零部件配套企业528家, 山河智能液压静力压桩机的配套企业达30家以上。它们为核心企业和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支撑机构以科研院所和政府部门为主体, 涉及湖南工程机械行业协会、会计法律事务所、国际贸易机构等。中联重科以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为技术后盾, 建有国家级技术中心, 技术攻关力量雄厚, 设计试验手段先进;三一重工研究院是国家级技术开发中心, 拥有300多项国家专利和50多项核心技术;山河智能则依托中南大学, 拥有数十项国家专利。

(二) 运行机制

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集群的发展是集群中核心企业、成员企业, 政府、金融等支撑机构, 以协同商务为平台, 有效交流信息、知识和品牌, 深入协同的结果。

集群成员以协同商务平台为基础, 全面实现内部协同互动。首先, 中联重科等核心企业同中小企业进行纵向单链式供应链运作和横向跨链间协调。它们通过采用业务承包降低成本和精简机构, 专注市场开拓、新产品研发, 提高自身灵活机动性;中小企业也能保证生产任务, 可以倾力做精做专配套产品。其次, 成员企业与核心企业间存在有助于创新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有横向的, 如行业内技术、劳动力和市场的共享;又有纵向的, 主要是产业链上游企业对机械制造产业原材料的供应, 如省内湘钢、涟钢、衡钢等钢铁公司快速发展, 已成为集群核心企业稳定的原材料供应商。产业链下方的湖南建筑劳务经济也极大推动了集群发展。发达的物流产业同样给工程机械集群发展提供了便利, 星沙、望城坡、暮云、捞霞四大现代物流园区的规划启动, 湘潭德国工业园、九华工业园的建设都有力保证了区域物流服务。

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群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政府支持。工程机械产业基地核心区域的长沙高新技术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及株洲开发区确立了“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产业战略, 对区内进行了空间规划布局, 形成合理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网络, 为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

产业区域内资本较快集中, 资本运作凸现“洼地效应”, 也促进了集群发展。湖南工程机械制造业内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并购重组频频出现, 有效推动了集群内产业链价值实现最大限度值。继增值特变电工承债式兼并现代集团、湘电股份并购省轻工机械厂、中联重科兼并湖南机床厂后, 国内工程机械领域最大的资产重组案中联重科与浦沅集团并购重组成为现实。同时, 行业内民营等非国有经济飞速发展, 涌现了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一批国内知名民营企业, 都促进了资本快速注入和整合融通, 根本性刺激了集群及其成员发展。

结语

为了更好地发展地域经济, 中国产业集群特别是规模宏大的供应链集群必须充分了解自身发展现状和市场经营实际, 依据区域战略和客户需求, 强化内外部协同商务意识, 有效提升核心竞争力, 推动地区经济快速高效发展。

同时, 核心企业在推动协同商务运作中不仅要重视调节供应链内部, 也应关注供应链间企业发展, 融合支撑机构, 突破配套服务瓶颈, 构建适应集群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外围体系, 全面主导供应链集群协同商务运行。

此外, 政府也应竭力增强区域经济宏观调控能力, 利用政策引导产业集群协同经营, 丰富和优化集群产业结构, 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进而实现地域经济高速高质发展。

参考文献

[1]Togar M.Simatupang, Alan G.Wright, Ram swami Sridharan.Applying the theory of constraints to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J].Supply Chain Management: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4, (9) :57-70.

[2]许巨林.用协同论构建武汉造船业协同系统模型[J].船海工程, 2003, (5) :53-55.

[3]张悟移.供应链管理方法在产业集群构建中的应用[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2004, 29 (4) :214-217.

[4]Ellison, Glenn and Glaeser, Edward L.Geographic concentration in U.S.manufacturing Industries:a dartboard approac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7 (10) :889-927.

[5]黎继子, 刘春玲, 蔡根女.全球价值链与中国地方产业集群的供应链式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 2005, (2) :118-125.

探索产业集群中的供应链金融 篇9

一、产业集群与供应链金融相关理论

(一)产业集群

1.概念。产业集群主要是指:在同一个产业领域,由地理位置相近的若干个关联公司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共生、互补性企业群体。

2.特点。产业集群主要具有区域性、 网络性以及共生性等特点。其中,区域性体现在:产业集群中的有关企业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一定的集聚现象。这样有助于企业间的资源共享,扩大企业的整体发展优势。“块状经济区”的形成源于该特征。网络性体现在:产业集群内部成员处于不同的供应链网络节点上,经过长期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形成了供应链贸易交叉模式,进而形成了联系密切的网状产业链结构。共生性体现在:产业集群中的成员彼此间在经济甚至文化等方面都是联系密切的,彼此之间共同构成了一个较为松散的利益共同体。其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以及利益,所以,其具有明显的相对共生性。

3.金融支持。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其对资金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单纯地依靠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是很难满足集群发展需求的。相对于金融融资,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更加适用于产业集群。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中企业间的资金来往,能够有效地加快企业的资金流动,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所以说,制定行之有效的供应链金融融资安排,是促进产业集群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整体经济实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二)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主要是指:供应链内相关的金融机构或物流金融企业根据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贸易以及资金状况,提供给有关企业的金融或资金服务,进而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集群与供应链金融间关系

1.产业集群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了良好的企业环境。供应链金融的存在与发展,势必离不开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 而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供应链能够为供应链金融提供稳定的需求节点。目前,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密集的产业集群,为供应链金融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同时,产业集群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了我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具有较好的政策优势以及品牌效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在产业集群中发展供应链金融具有风险低、环境稳固等优势。

2. 供应链金融有助于产业集群融资目标实现。产业集群发展需要长短期的金融支持。供应链金融在为集群供应链内企业提供短期融资服务时,通过资产融资租赁安排亦是实现了长期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多数为中小型企业,这能够有效满足中小企业居多的产业集群融资需求。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的资金成本。 随着物流供应链金融的跨区域发展,产业集群也逐渐呈现出跨区域发展趋势, 该趋势是对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有效应对。

二、供应链金融在产业集群中的应用

(一)应用现状

目前,集群供应链金融已经初步形成,并且,同实业结合的越发紧密。部分商业银行在融资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将产业集群的融资需求充分地考虑进去。 例如:兴业银行推出的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产品等。但是,相对于珠三角以及长江等区域,国内的很多区域的产业集群还处于探索阶段。这些区域的产业集群无论是在资金支持,还是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即使在珠三角区域,产业集群也面临着严重的结构升级问题。

(二)供应链金融在产业集群中的优势

1.提高了企业的融资可能性。融资问题一直都是中小企业面临的重要难题。 与大型企业相比,其并不能够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供应链金融由于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产业集群中的中小型企业,所以,其会从企业的融资需求以及发展现状等方面充分考虑,并为企业量身定做融资服务产品,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进而更好地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集群中企业的财务优化。对于企业来讲,如果能够将除货币以外的流动资产转化为货币资金,将会大幅度提高企业资金的流动性。这一需求通过银行机构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借助供应链金融便能够将财务报表中的资产项同负债项直接关联,从而实现企业的财务结构优化,推动企业资金流动,更好地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融资租赁有效地解决了供应链金融的长期融资问题。传统信贷主要的关注点是企业信贷期内的偿还力。而对借贷企业的经营收益率以及现金流安排有所忽视。这不利于中小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供应链融资中的融资租赁服务, 对企业的经营效益以及还款安排进行了充分地考虑,使得为中小型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更加能够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通过融资租赁,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流动资金,还对现有的信用额度进行了有效维护。

(三)供应链金融在产业集群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1.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因为债务人无法做到按时“还本付息”,致使债权人处于资金无法回收状态的可能性。该风险具有长期性,甚至贯穿于信贷业务全过程。供应链金融亦属于信贷融资范畴, 所以,信用风险不可能完全避免。当企业因资产贬值迅速而导致资产量无法抵充融资金额时,信用风险便会产生。

2.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利率或者产品价格变动引发企业大量价值损失的可能性。目前,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商品、利率以及汇率等风险。其中,商品风险和利率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比较常见。

3.法律风险。目前,国内的供应链金融措施主要是参照国际贸易金融措施制定的。其无法完全适用于国内的产业集群融资环境。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尚处于初期阶段,尚未形成自身完备的发展体系。所以,难免会出现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而在相应法律的构建上,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以至于很多业务开展时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引发不必要的经济纠纷。

4.操作风险。因操作不当引发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被称为操作风险。该风险在金融领域较为常见。目前,国内金融行业面临的操作风险日益增多,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对而言,供应链金融授信业务具有专业性强、复杂繁琐等特点。尤其是在产业集群的应用过程中,业务人员需要对业务风险防控相关知识以及信贷企业的基本行业知识深入掌握,并且, 严格按照流程进行供应链内信用调查。 但是,即使再小心,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业务人员也很容易因为频繁的网上供应链贸易出现操作失误,进而引发操作风险。

三、产业集群发展中供应链金融策略

(一)增加供应链金融市场的融资服务主体

1.增加供应链金融机构的服务主体。 作为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参与者,商业银行对产业集群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其在多数时候将融资对象定位于大型企业,产业集群中的中小型企业如果仅仅依赖商业银行进行融资, 很难全额完成融资目标。所以,为了更好地推动产业集群的良好发展,我国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多类金融机构参与到产业集群的融资服务中来,进而实现产业集群融资主体多元化。其中,担保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都可以作为产业集群的融资服务主体。例如:保险公司可以为产业集群中的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还可以推出各类信用保险产品, 满足企业融资的多样化需求。

2.对非正规融资主体进行规范。民间融资之类的非正规融资具有高成本、高风险以及透明度低等特点。尽管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但是,如果对其不加以约束的话,很容易严重影响到资金市场的平稳发展。所以,有必要在不断增加合规金融机构的同时, 对民间金融渠道加以规范,使其逐渐呈现出规范化和制度化,进而有效规避民间融资过程中出现的不良问题,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对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

在供应链金融的开展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法律制度,但是,现有的法律制度由于缺乏完善性,以至于很多具体的执行工作缺乏必要的执行依据,不仅影响到执行人员的工作效率,更是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经济纠纷。例如,在应收租赁款保理转让过程中,相关的配套法律只是存在一些自律规范文件,这些文件对实际的执行需求是远远不能满足的。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所以,供应链金融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更新和完善。在完善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服务功能,要立足于服务集群网络,秉承公平、公正原则,尽可能对产业集群的产业规划进行规范, 使其与市场化机制协调发展,避免出现产业过度集中或者产能过剩问题。

(三)构建信息服务系统

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其目的就在于为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成员提供业务开展所需的便捷服务,帮助其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信用风险以及项目风险等。通常来讲,供应链金融的信息支撑平台主要包括业务操作流程系统、 信息服务交互系统以及行业研究系统。 在金融机构进行业务操作过程中,部门间的协调衔接有助于优化操作流程,进而实现项目审批以及审核周期的缩短, 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我国的产业集群大多数表现出供应链网状结构。该结构的操作环境能够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对产业集群推行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过程当中,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执行方案。例如:构建系统、完善的第三方电子服务体系或者信贷征信统一服务平台等。其中,在推行的信息征信统一系统中,能够将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成员的真实企业经营信息展现出来,从而为相关的金融机构提供授信决策的重要依据。 而在集群内部构建统一的交易服务平台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产业集群内部的交易质量,还能够大幅度地降低内部企业的交易成本。不仅如此,通过这样的交易平台,大大增加了交易的可视性和准确度,并有效地提高了集群内企业同金融机构的信息对称性,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与银行的金融风险。目前,国内的很多区域都大面积推行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引导者,我国政府正积极地为当地的集群企业构建开放的企业信息评价平台,以便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集群内企业, 增加对其的信任值,从而为集群内企业赢得更大的融资机率,更好地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风险的有效控制

1.一般策略。要想真正地确保产业集群内企业做出科学、合理的融资安排,企业需要对集群供应链的行业前景、企业自己的资本信息以及运营状况给予充分地考虑。然而,即使将这些都做好,依然不会完全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通常情况下,供应链金融在风险缓释上都会有一些常规措施,例如:资产抵押。除此以外,在实际的贷款服务过程中,金融机构会要求企业为其提供必要的反担保举措。具体的举措主要包括:他物抵质押、 投保财产险或第三方保证等。其抵押率多数是在50%左右。这样一来,产业集群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成本将会大幅度提高。金融机构需要在每一个融资业务的执行全过程做好风险控制工作。控制工作主要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控制。在事前控制过程中,要确保金融信贷工作人员具有高水平的行业研究能力,使其能够与企业进行良好的信息交流,并对企业的产业准入资格进行认真审核。在事中控制阶段,要有效判断企业的融资安排是否合规,彻查企业的征信记录,全面而准确地掌握企业的实际经营和财务状况;同时,充分发挥金融混业经营优势,利用各类信用保险产品,为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责任保险投保,从而借助信用以及责任保险,与保险公司实现“风险共保”。在事后控制过程中,要随时对企业的风险变化进行全面跟踪,例如,对企业存货的估价、监管以及仓储等。其中,积极、有效的货物仓储模式是避免融资风险的有效途径。目前,很多产业集群都会借助第三方物流或者担保机构,满足企业的仓储需求。

2. 产业集群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措施。(1)供应链金融的流程风险控制。 根据项目流程的时间安排,供应链金融风险在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事前防范环节的防范重点主要体现在对融资需求以及融资自偿性资产的科学评估上。通过对企业资信状况科学调查,设定符合实际的最优融资安排;操作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事中风险的主要表现,例如:负责信贷的工作人员因为粗心大意,或者某些原因导致信贷操作不合规范,进而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的事后风险主要体现在: 在持续不断地进行跟踪、监管过程中,因为某些原因而出现了跟踪不到位或者监管不及时问题,进而引发风险。对于这三种情况下的风险,前两种可以通过规章制度的完善以及适当的安排进行规避, 而事后风险则可通过保证金制度或者担保抵押制度进行风险规避。(2)对拟授信产业集群进行慎重选择。“光伏产业”以及“钢贸集群”的结构融资问题理应引起金融机构的高度重视,并以此为鉴。在对企业的信用进行认定前,应对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尽可能选择优质的集群产业。因为,只有优质的产业集群,才能够借助其自身的高成长性,对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企业无论是生产还是经营, 都同供应链金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在申请贷款过程中,提供的融资安排抵质押品多数情况下是企业的自偿性资产,为了更好地避免此类资产引发的金融风险,金融机构要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实时监控,例如:货物监管或者经营追踪等。从而掌握更多的与融资安排相关的信息,如企业经营状况以及财产变化情况等。通过这些风险控制措施,才能够对企业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全面掌握,并结合内外部环境,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例如: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违约状况,金融机构要将抵押物品及时追回,并将其变现,进而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额。(3)密切关注产业集群的宏观系统风险。目前,国内的产业集群普遍具有风险特殊性,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集群内的成员彼此之间存在互为担保人的现象,以至于构成了一个风险共同体。为了更好地降低系统风险,应对风控措施的具体含义以及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在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措施中,供应链企业征信调查非常重要, 其主要是对集群内企业的特定交易资产、对象以及涉及的基本信息进行调查。 在调查之后,根据调查结果对供应链内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科学、合理地评定, 从而将评定结果作为是否对企业进行授信和授信额多少的判断依据。通常情况下,国内的产业集群内会涉及到几条主要的供应链,这些供应链的现实情况体现了该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能力。随着我国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发展,对供应链内企业的授信调查将会逐步扩展到对核心供应链的整体评价,从而对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的授信度以及授信额度进行判断。 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亦是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其将逐渐涉及到系统的风险甄别方面。

金融机构可以选择供应链金融合作模式。在多产业集群分散融资放款模式下,仅对一条供应链进行融资安排或对不同的供应链交叉结点进行放款安排, 能够有效降低系统的融资风险。积极构建产业集群内部行业信贷统一调查系统,可以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从宏观方面,进行风险控制预判,认真坚持事前的慎重选择,事后对融资对象的经营管理进行实时跟踪,进而将风险降到最低。同时,金融融资服务机构要对产业集群中企业经营预警信号实时关注,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而及时避免宏观风险的发生。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下, 供应链融资发展迅速,并且,其已经成为了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尽管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但是,相信其一定会取得理想的发展效果。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在创新型国家构建理念的推动下,其逐渐呈现出技术密集型以及资金密集型特点。产业集群要想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势必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供应链金融的产生与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产业集群发展的资金需求。文章首先对产业集群以及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然后对供应链金融在产业集群中的应用进行介绍,最后探索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供应链金融策略。

汽车产业集群供应链 篇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纺织产业集群在为我国赚取大量外汇, 吸纳众多社会劳动力的同时, 伴随产生的污染问题也一直困扰和阻碍地方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然而, 目前对废弃物治理的研究, 主要集中在改进工艺和设备上。近年来, 对废弃物治理和对废弃物再利用, 也过渡到了从组织范式来进行考虑, 李海燕、但斌、张旭梅 (2006) 从供应链角度来考察废弃物的再利用问题;王兆华和武春友 (2002) 通过对丹麦卡伦堡和中国贵糖集团生态工业园的介绍, 提出自主实体共生和复合实体两种工业共生模式, 并对这两种共生模式的运作规律进行了探讨;邓伟根和陈林 (2007) 对生态工业园构建方式及其动力机制、市场制度进分析, 同时结合中国政府各方面实际情况, 提出中国生态工业园建设申报与运营监管的标准化程序等。虽然生态工业园是以能流关系来进行治理, 但是由于缺乏规模经济性, 治污成本高, 企业并未从中取得真正的经济利益, 导致缺乏治污的积极性 (张仁桥, 2007) 。但是, 由于纺织产业集群中位于同一环节企业数量较多, 需治理“副产品”数量也就更多, 治理越具规模经济性, 考虑到纺织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多数是中小企业, 迫使治污行为由单个企业运作转向由集群地域所在专业化企业进行集中运作的可能性。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是在纺织产业背景下, 基于生态工业园和集群式供应链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来的, 以对纺织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所产生的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和治理。

2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的基本内涵

在对集群式供应链的研究, 是在纺织集群式供应链中两条或多条同质供应链的基础上进行的, 其跨链间的竞争往往大于合作, 或者说是竞争是常态, 合作是临时和紧急条件下才发生。而纺织两链或多条链是异质关联的, 其跨链间的合作是常态的集群式供应链的研究。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 是指在纺织产业集群中存在着供应链核心生产企业之间具有废弃物再利用关系的两条或两条以上供应链组成的网络。如图1所示, 在供应链1中, 核心生产企业在生产产品1的同时会产生废弃物而这些废弃物可以作为原材料被供应链2再利用, 围绕这样的原材料供给关系的供应链1和供应链2就组成了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在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中, 一条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可以作为原材料供给另一条供应链, 通过废弃物的再利用不仅可以生产出自己专业化的产品, 而且可以节约资源, 减少环境副效应。所以,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在通过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实现资源再利用, 从而最终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这些纺织关联型供应链之所以以产业集群为平台, 主要是能形成纺织关联供应链运作的规模优势。由于单个企业或单条供应链所产生的废弃物有限, 与之关联的另一供应链如果对这些废弃物进行运作, 可能面临原材料供应不足和供应不稳定, 使得其运作难以形成规模优势, 没有规模优势, 其经济性就无从谈起。而在产业集群中, 存在着多个相同或相似的纺织产业企业, 所产生的废弃物量自然就会增加, 从环境角度上说, 就得必须进行处理这些废弃物, 否则会严重污染环境, 钝化了产业集群竞争力;从经济角度上, 废弃物排除增多, 为处理废弃物提供的规模经济性基础。

3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耦合系统分析

3.1 总体网络系统耦合分析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旨在结合地方纺织产业集群优势, 以纺织产业为主要产业链, 带动发展相关联产业链。通过产业链之间副产品和废弃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 达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资源的梯级利用, 来降低废弃物的排放即对环境的污染, 并提高物质和资源利用效率。根据学者蔡建和等人关于生态纺织工业生产的研究, 基于目前我国国情及纺织工业的产业结构优势和经济条件, 结合纺织生产中各项生态生产技术的应用, 在我国发展生态纺织工业的条件已基本成熟, 应在现有的纺织企业一体化的联合和生产基础上, 系统地综合利用各种生态生产技术, 设计完善的纺织生态工业链, 规划建立生态纺织工业园。其中, 生态生产技术包括完善纺织生产链、纺织-煤电联合生产、工农联合生产、纺织-化工联合生产以及废弃物再利用。事实上, 上述理论和技术为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的构建奠定了基础。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理论框架如图2所示。

由于技术和理论还不够完备, 我国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的构建还处于理论上和局部实践环节, 还缺乏系统性创新实践。例如, 安徽天鹅纺织工业园以涤/棉被子的生产加工建立纤维、织造、坯布染色整理, 到最后被料加工的整个纺织工业链。武晓莉等人论证了纺织碱性印染废水和中小型锅炉烟气脱硫联合治理的实验研究, 利用锅炉原有湿式除尘系统, 既保证了除尘效果, 又达到了烟气脱硫和净化废水的作用, 脱硫效果良好。缫丝废水和印染废水处理后的废渣中因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可通过燃烧充分利用其热值, 如烧制砖材、搀兑煤粉焚烧放热发电和生产建筑材料。这些理论实践都是局限于与单个产业链耦合, 且没有经济规模性, 加之相关企业环境保护意识欠缺, 政府没有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扶持, 以及消费者绿色消费行为缺乏正确引导等原因导致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的构建难以实现整体网络的系统耦合。

3.2 基于物流和能流的耦合分析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与关联层企业充分考虑各供应链间的生产流程, 通过物质、废水、能量和信息的耦合, 构成纺织产业集群的关联耦合系统。该关联耦合系统包含许多个关联子系统, 其根据物质、能量和废水的集成交换, 共享公用基础设施, 彼此链接在一起。

3.2.1 基于物流的耦合

物流耦合是指生态工业园中的不同企业之间在生态合作过程中, 通过利用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废弃物将不同供应链链接在一起而构成的一种链状前向资源循环利用关系。物流耦合不仅包括核心企业内部的物质转化和交换, 而且包括不同供应链间的废弃物交换、再生循环。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具有产业集群的特点, 纺织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化工、机械、商贸、交通运输、服务行业等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

纺织品生产过程中要使用大量的染料、整理剂和表面活性剂等化学助剂, 腈纶、涤纶等化学纤维也来源于化学聚合生产, 从而为纺织产业和化工产业实现物流耦合奠定了基础。集群内相关联的化工企业不仅可保障对纺织加工所需的染料助剂等化学试剂的供给, 并能尽快生产出不同纺织加工工艺所需的化学试剂, 也有利于纺织企业对所需化学试剂在质量和生态环保性能上的控制。与此同时, 纺织加工产生的废物也可被化工企业作为生产原料进行吸收消化、再利用。如图3所示为涤纶织品生产物流耦合图。

如图所示, 化工厂向纺织厂提供其生产涤纶纤维所需的化学助剂, 纺织厂聚酯在化学合成过程中产生的废物, 如乙二醇、聚酯的切粒筛分废物, 以及纺丝和织造中产生的聚酯废弃物都可作为涂料厂的原料进行再利用, 生产聚酯油漆, 并且这些聚酯废料也可应用于化工企业中合成共聚酯热熔胶。腈纶废料经过水解、氧化和交联等化学改性处理后, 具有广阔的工业生产应用前景, 可应用于石油工业、水处理工业、粘结剂、高分子吸水树脂、印染助剂等方面。

3.2.2 基于能流的耦合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是在以合作为基础的跨链耦合, 是异质关联供应链之间的合作。它将能流为纽带的供应链跨链间合作嵌入到产业集群中, 通过能流和物流的耦合, 来克服单个企业片面治污的问题, 使得治理污染由单个企业的“末端治理”变为“整流程治理”。

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中的能流是伴随物流而产生的, 能流耦合实现了对集群式供应链系统内能量的有效利用, 不仅要包括每个生产过程中能量的有效利用, 而且也包括各过程之间的能量交换, 即一个生产过程中多余的能量作为另一生产过程的热源加以利用, 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 而且节约了能源, 减少了环境污染。例如, 武汉市阳逻镇纺织工业园 (以下简称“阳逻园”) 是湖北省纺织产业“十一五”规划的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火力阳逻电厂正好在镇境内, 其在直接供给用户和企业用电的同时, 充分利用余热蒸汽 (该蒸汽对发电厂利用价值不高) , 以实现热电产业剩余物与纺织产业的再利用链接, 供给园区空调和其它生产用汽, 使纺织厂免设锅炉, 既减少占地又省能减污, 从而达到纺织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能流的耦合。

3.2.3 水资源耦合

我国的纺织废水平均循环回用率仅达7%-10%, 为所有行业中最低, 造成巨大的水资源浪费, 因此, 实现水资源的耦合是实现纺织产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水资源耦合的目的是采用节水工艺、中水回用、废水循环以及水分配网络综合方式, 来减少新鲜水使用量。例如, 哈尔滨纺织印染工业联合公司在1997年就利用哈尔滨热电建设开发公司的废烟尘和废炉渣来处理印染废水, 该系统科学合理地解决了印染厂废水和火电厂废渣、废气难处理的问题, 同时, 使纺织印染废水和火电厂废物实现资源化, 节水、节能、节省大量资金, 使印染成本和电厂运营成本大幅度降低。

4 耦合分析实例

4.1 总体网络系统耦合分析实例

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以苎麻产业链为主链, 以供应链之间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或废弃物相互交换为媒介, 以达到苎麻资源的有效利用。以苎麻资源为基础可以纵向延伸出以下几种关联型供应链:苎麻—苎麻叶—牲畜饲料;苎麻—苎麻根、叶—药品和保健品;苎麻—苎麻骨—人造板;苎麻—苎麻骨、壳—食用菌培养基;苎麻—麻纤维—无纺布地膜;苎麻—苎麻纤维—苎麻纺织品、加工夏布或工艺品;苎麻—废苎麻纤维—造纸原料—造纸;苎麻—苎麻废水—碱液等;苎麻—污水处理—污泥—化肥—苎麻种植;苎麻—苎麻废水—沼气—沼气发电—电能等。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总体网络系统耦合如图4所示。

4.2 基于物流和能流的耦合分析实例

4.2.1 基于物流的耦合分析

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主要以苎麻供应链为基础, 根据企业上、下游关系、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以及环境友好的原则, 核心企业及其相关联的组成相对独立、相互共生的集群子网络, 每个子网络通过各种产品和副产品的流动耦合在一起, 形成相互关联集群式供应链网络。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物流耦合如图4所示。

4.2.2 基于能流的耦合分析

工业园区引入电厂, 可为生产提供能源保障, 并可降低电力线路铺设费用。卡伦堡工业园、天津泰达工业园和贵港制糖工业园都有煤电厂, 我国正在研究建立食品-电联产、煤-电联产和钢-电联产工业园。因此, 与煤电联产, 成为各类工业生态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纺织和煤电联产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银泉、精华、天化和富仕等全国重点麻纺企业与科研院校联合研制, 采用厌氧—好氧联合处理工艺, 不仅减少污染, 还可降低脱胶成本。该方法最大的优点就是能产生提供能源的甲烷气。收集和利用甲烷气, 不仅能防止环境再污染, 更重要的是补偿处理厂的能耗。据测定, 去除1kgCOD可产气0.40~0.5m3, 气体甲申烧含量占60%—70%。对于一个4800锭的苎麻纺织厂, 其沼气发电量占处理站日用电量的1//3~1/2。此外, 发电过程中要消耗大量的冷却水来冷凝电机组, 并产生大量的余热。纺织的浆纱工序、印染的前处理 (煮炼、漂白、烘燥等工序) 和加工整理 (热定形、涂层、烘干等工序) 都需要热量, 因此, 进行纺织—煤电联产, 还可把电厂的废热利用于纺织的热整理加工中, 解决电厂处理废热之苦, 变废为宝, 使热能得以充分利用。纺织企业也需在锅炉供热方面进行硬件投资, 并避免了锅炉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 再次实现了纺织—煤电双方企业在废物资源化和再利用上的双赢。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能流耦合如图5所示。

4.2.3 水资源耦合

咸宁苎麻关联型集群式供应链在水的循环利用方面, 主要是采用“水厂—麻纺厂、居民—污水处理厂—麻纺厂”的形式, 即江河湖水经自来水厂作为中转、净化处理后作为工业和生活用水供应麻纺厂和居民, 再经产业集群地域污水处理厂处理, 一部分符合麻纺用水要求的返回麻纺厂回用, 另一部分不符合麻纺用水要求的达标排放, 这样可以减少水厂从江河湖水直接抽水的成本, 其水资源耦合如图6所示。

5 结论与启示

本文以咸宁苎麻产业集群为例, 通过对资源咸宁苎麻产业集群物流、能流和水资源的耦合分析, 阐述论证纺织产业集群应从纵、横向两个维度进行组织续衍, 纵向维度强化纺织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和配套企业之间在类别、规模、方位、技术水平上的匹配, 并延长纺织产业链以实现产品深加工;横向维度促进纺织产业集群构建纺织关联型供应链以充分利用纺织产业链上、下环节的副产品实现横向耦合, 并建立纺织废弃物循环利用, 培养产业梯度的层级关系与互补性, 提高集群式供应链的共生度和共生力。

参考文献

[1]李海燕, 但斌, 张旭梅.关联供应链——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供应链管理模式[J].生态经济, 2006, (01) .

[2]王兆华, 武春友.基于工业生态学的工业共生模式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2, (02) .

[3]邓伟根, 陈林.生态工业园构建的思路与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 2007, (01) .

[4]张仁桥.生态工业园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生态经济, 2007, (05) .

上一篇:图书质量下一篇:互联网与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