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质量

2024-10-03

图书质量(精选12篇)

图书质量 篇1

图书采访即根据图书馆的性质、任务和服务对象所做的预订图书、到书验收、馆藏分析等工作。“采访”一词是由采和访组合而成的,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注释, “采”即选取、搜集, “访”即调查、寻求, 所以, 图书采访即图书的调查、寻求和选取、搜集。采访和采购的本质区别是, 采访必须认真调查出版动态和读者的需求, 精挑细选图书。图书采访对高校图书馆的藏书质量和结构有决定性的影响。随着出版环境的改变, 出版物的数量不断增加, 但是, 它们的质量却良莠不齐。另外, 采编部部分业务外包也为图书采访质量控制工作增加了难度。因此, 要想保证高校图书馆的藏书质量、藏书结构和服务水平, 必须要严格控制采访工作各个环节的质量。针对采访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因素, 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质量控制。

1 采访渠道控制

采访渠道控制即从哪里采书, 具体来说就是选择图书供应商 (以下简称“书商”) 的问题。选择什么样的书商对采访质量的控制尤为重要。目前, 多数高校图书馆采用政府招标的方法确定书商。在招标实践中, 往往将折扣率作为图书馆评判书商最重要的指标。虽然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十分重要, 但是, 购得高质量的文献才是采访工作的最终目标。高校图书馆在选择书商时, 看重的是它的服务能力, 包括书源提供能力、执行订单的能力 (订到率、到书速度) 、到书差错率、订单反馈、互动情况、MARC数据的规范、图书的加工质量、送货、包装、退换、付款时间等, 以及其经营方向是否与图书馆相符。评标专家必须就这些因素综合打分, 以此来确定书商。但是, 由于上述因素中只有折扣率是可见的, 而服务能力在合作之前是无法感受到的, 所以, 在招标前, 采访人员要实地调查书商的情况, 包括经营规模、资金状况、公司人员素质、网络化管理程度、当地客户量、当地销售量、图书品种覆盖面、订购的到货速度和到货率等, 而且还要向其他与其合作过的图书馆了解书商的信誉度、采配能力和服务质量等, 为最后决策提供第一手材料, 从而建立书商准入机制, 初步确定书商范围, 为专家评标打分奠定基础。对于符合条件的书商, 至少应该选择2家, 本地一家, 外地一家, 根据它们的特点适当分工, 从而满足图书馆的采访需求。

为了确保合作能够顺利进行, 合作双方必须签订采购合同, 以约束双方, 并保证各自的利益。在合同中, 要明确双方的责任、服务范围、标准、期限、价格、付款方式和赔偿责任等具体内容, 以便日后出现问题时有据可查。

2 采访方式控制

现阶段, 采访方式主要有订单选书、现场采集和网上补订等。订单选书是采访人员依据书商提供的社科新书目、科技新书目、各地出版的新书征订目录、书商自制的新书荐购目录勾选或直接将教学科研参考书目、读者推荐书目、馆藏补充书目提供给书商, 书商按照订单配书;现场采集主要是去书商的现采基地或书市现场选书。由于书商提供的书目受书目本身的限制, 不能提供所有出版社的出版信息, 而且书目信息简单, 出版周期过长, 信息滞后, 订书周期长, 订到率低, 各书商的平均到货率不到60%, 所以, 很难把握图书内容的真实性和出版质量等。另外, 书商受利益的驱使, 不提供低折扣出版社的出版信息, 致使这些出版社出版的的一些学术性图书无法订阅到。而现场采集新书的比例大、到书快、到书率高, 并且采书的直观性很强, 能浏览样书鉴别其质量, 大大提高采书的效率。但是, 现场采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 受现场采集基地库存空间的影响, 选购图书品种有限。 (2) 现场采集时间有限, 采访人员劳动强度大, 并且省略了征求读者意见的环节, 选书的内容、质量容易受到采访人员知识结构和情绪的主观影响。如果这2种方式都不能满足专业教师的用书需求, 经采访人员查重确认后, 各系可直接购买所需图书, 购回后到图书馆验收报账。

鉴于订单选书和现场采集各具优势, 笔者认为, 应该根据各图书馆的实际情况, 先选择订单选书, 毕竟订单更能体现满足读者需求的原则。如果有条件, 各图书馆还可以派人到全国性的书市购书, 每年控制在5次左右。如果仍然不能满足购买需求, 还可以通过网上书店购买。

3 图书质量控制

3.1 内容范围控制

3.1.1 思想内容控制

采访人员应严格把控图书的思想内容, 选择内容积极向上, 并且能传递给读者正能量的图书, 避免选择一些宣传消极思想、传播邪教、淫秽、色情类的图书。

3.1.2 专业范围控制

采访人员应熟悉学校的专业设置, 根据专业设置优先选择与重点学科密切相关的图书。比如, 对于我院的重点专业, 以动画为例, 需购入J218, J228, J238等相关类目的图书, 而且要通过多种途径——电话、Email、网络荐购系统等加强与系部专业教师之间的联系, 听取他们的意见, 使所购图书更具针对性, 确保重点学科图书品种和数量。同时, 要随着专业设置的调整不断调整采访计划, 使专业图书的总藏书量达到80%以上, 进而满足本校师生的教学、科研需求。

3.1.3 特色馆藏控制

采访人员应根据本馆的馆藏特色, 选择少量与专业不一定相关但极具有收藏价值的图书, 定期查漏补缺, 保证这类馆藏的连续性, 形成馆藏特色体系。

3.2 出版社控制

采访人员在选书时, 无论是现采还是订单, 都要求书商提供大型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确保正价图书中不会混入特价图书, 进而保证所采图书的质量。为了提高采访的有效性, 采访人员要主动掌握与本校专业密切相关的核心出版社的出版动态, 确保核心出版社出版的专业图书不会被遗漏。

3.3 复本量控制

对于一般图书, 复本量应控制在3~5册。由于计算机类的图书淘汰比较快, 所以, 其复本量控制在2册。对于大型工具书、外文原版图书、与专业无关但具有收藏价值的图书、价格超过150元的图书, 其复本量控制在1册。

3.4 数据、加工控制

在现代信息网络环境下, 书商不仅要提供高质量的图书, 还要提供规范的图书采访数据、编目数据和加工服务。显然, 数据、加工已经成为采访工作的一部分。对数据和加工质量的控制分为售前控制和售后控制两部分。售前控制是指在选择书商时, 要求他们提供一定量图书的规范采访数据、编目数据样本以及所在公司编目、加工人员的资质 (包括是否有相关专业的学历或受过专业培训的合格证书等) , 以此初步确定书商能否满足数据、加工方面的要求, 为售后控制打好基础;售后控制是指在合作过程中, 采访人员要严格把关, 认真核对书商提供的MARC数据是否规范, 是否符合国家标准, 比如CALIS标准或国图标准。对于不符合要求的, 要责令书商及时修改。同时, 要检查本馆要求的加工方面的细则是否执行到位, 比如书标、条码等的质量, 粘贴位置等是否合格等都要细心审核, 做到整齐、规范、准确无误。

3.5 采访效果控制

3.5.1 书目比对法

采访人员可以对比已到图书书目与订单的吻合程度, 以此来判断采访是否有效, 也可以借此来判断书商执行订单的能力, 为来年的书商或其所占份额的选择提供依据。

3.5.2 读者调查法

采取举办读者代表座谈会、分发调查表等形式了解读者对新书的满意程度, 通过图书管理软件统计分析读者的借阅情况, 发现采访中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改进。

3.5.3 专家评估法

邀请各学科的专家综合、定性评估图书馆某一时期所购的相关学科图书文献收藏的全面性、前沿性等, 从而指导相关人员查漏补缺, 提高采访的有效性。

4 采访人员的素质控制

采访人员是图书采访的具体操作者, 是以上控制因素的执行者, 其素质直接影响了图书采访的质量。美国图书馆学家陶伯 (Maurice.F.Tauber) 指出, 图书采访是一门结合了侦查员、外交家和商人三方面才能的艺术。由此可见, 图书采访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很高的要求。笔者以为, 采访人员的素质应该从以下3方面控制: (1) 热爱图书馆事业, 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这是采访人员必须具备的思想素质。只有具备这样的素质, 才能保证采访质量, 严格把关, 不为名利所驱, 急师生之所急, 购教学、科研之所需, 实现购书经费的最大价值。 (2) 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采访人员要想用有限的经费在海量的图书市场中筛选、甄别出权威的、高质量的、能满足读者需求的图书, 就必须具备较强的业务能力, 包括辨别文献真伪的能力, 掌握和运用新技术的能力, 熟练掌握图书分类、编目的相关内容。同时, 采访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定期参加行业业务培训、学术交流、参观学习等,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在工作过程中, 采访人员随时要与系部专业教师、学生代表和书商沟通, 他们的沟通能力直接影响着采访质量, 所以, 采访人员应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 以满足供需双方的需求。

5 结束语

总之, 只有不断提高采访人员的综合素质, 采取科学、切实可行的采访质量控制手段, 严格控制采访的各个环节, 才能保证馆藏质量, 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陈建星, 李金庆.高校图书馆学术图书采访策略[J].中国报业, 2012 (10) :82-84.

[2]郑福根.谈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策略[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04 (4) :45-47.

[3]陈春阳.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研究[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8 (2) :53-57.

[4]徐伟.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和规范[J].现代情报, 2006 (9) :82-84.

[5]毛晓燕.基于需求理论的中文图书采访策略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2 (6) :12-14.

[6]夏勍, 何晓萍.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模式分析[J].情报探索, 2006 (7) :45-47.

[7]熊才发.读《反思“现采为主”的图书采访策略》之感言[J].图书馆论坛, 2010 (5) :82-84.

[8]钱薇.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质量控制策略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12 (10) :50-52.

[9]付先华.信息资源质量控制的策略与成效探析[J].图书馆, 2013 (1) :69-71.

[10]王荣立.公共图书馆文献采访质量控制研究[J].图书馆学刊, 2013 (4) :56-57.

[11]邓继权.公共图书馆文献采访质量控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2 (12) :111-113, 117.

[12]莫霄.控制人为因素, 夯实文献采访质量控制的基石[J].图书馆界, 2012 (4) :30-32.

图书质量 篇2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全面提升我社图书印制质量,争创品牌出版社,现制定相关的质量管理办法。

第二章 实施细则

第二条 图书印制工作必须严格按照2004年全国印刷技术标准委员会制定的印刷技术标准进行施工(见附表)。

第三条 加强图书的质量管理工作,对各印厂所送样书要求达到推荐署优的标准。提高对新闻出版局质检站每年检测样书的送检率。力争达到全品种送检。

第四条 对送到我社库房的图书进行不定期抽检,其抽检方式采用新闻出版署的抽检模式进行。如不合格品率超标将视为批质量不合格。其印刷企业将对该品种进行全面返工或重印。

第五条 对社点名重点图书要求达到国优标准,其承印厂要先制定出相应的施工方案供编辑部和出版部进行参考,并签定质量保证书方可进行施工。

第六条 为确保我社在全省图书印制质量的领先地位,要求各厂所送样书在参加质量检测中,推荐署优品种率必须达到50%以上,坚决杜绝不合格品的出现。如在检测中发现不合格品,将视为该产品为批质量不合格。

第七条 在新闻出版署组织的图书质量抽检中,出现不合格品,除印刷企业将承担其全部责任外,我们还将限其整改,在整改期间将终止与其印刷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

第八条 每年根据新闻出版局质检站检测情况进行评定,对于成绩比较优秀的单位进行表彰,而成绩较差或在年检中无送检或送检无优质品的企业将暂时终止与该印刷企业的协作关系,直到其整改合格。

第三章 附则

第九条 本办法由出版部附则解释。

第十条 该办法做为目前质量管理的试行方案,望各印厂能积极配合,加强管理,制定出本企业相对的保障措施,以确保该办法能够有效实施。

出 版 部

提升图书编校质量技巧 篇3

第一,寻求合适的作者。这是至关重要的。作者的水平直接决定了书稿的质量,有经验、学术水平较高的作者,对出版要求理解透彻,书稿质量较高;而新作者,对出版行业比较陌生,需要编辑加以指导,否则质量难以保证。一个出版社需要大批富有经验的老作者,同时也需要培养年轻的作者队伍,形成作者梯队。编写图书经验很重要,有经验的作者了解很多信息,如出版法规、学科信息等。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的一本国外文学类图书,由于作者比较年轻,对国家出版要求和规定知之甚少,其作品中就存在一些不宜出版的内容,后经协商和沟通,作者同意删除相关的内容。此外,多作者合作,主编很重要,他需要列大纲、编写样章、监控进度、最后通稿等多项工作。责任心不强的主编会找自己的硕士生或博士生编写,他们完全没有编写经验,存在图书质量太差,体例不统一,翻译语句不通,概念表述不清等问题,尤其是在翻译图书中此类情况较多。因此,物色有责任心、懂出版、有教学经验、有思想的主编是图书出版的首要关键。年轻作者,可以请他们先写出样张,没问题后,再进行全书编写工作。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研究生英语创新教育系列教材”就是这样的范例。我们聘请有多年教材编写和组织经验的陕西省研究生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白靖宇教授担任教材主编,组织教学一线教师编写教材,由主编拟定编写大纲,各位参编人员按要求编写样张,样张审定通过后方可进行正式编写。教材编写完成后,由主编亲自通稿,保证教材体系和质量。

第二,把握好初稿质量。对于作者交来的书稿,最好不要先行编辑,这时可以先聘请学术专家、退休老编辑从学术和出版角度进行宏观把握,同时查阅作者的编写质量。尤其是教材、学术专著、工具书等,更需要前期把关,因为编辑不可能是行业的专家,不可能做较深入的研究,只能略知一二,当然个别专家型的编辑除外。面对这些细节,出版社可以成立审读室,长期聘请一些高校退休教师和退休高级职称编辑进行书稿前期把关。虽然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但是一直坚持请专家审稿,确实对提高书稿质量,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一些不适合出版的书稿采取退稿;一些完善后销量很好,受到作者和读者的好评。当然,也可使用一些专业软件处理基本常识性的错误,如英语图书,可用Word里“拼写和语法”来查错,中文图书则可通过黑马校对软件来先行查错。

第三,坚持三审三校一通读制度。坚持三审三校一通读制度,可以对书稿质量进行层层把关,从而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这里不得不说的是,一二三审、通读的人员应当有一定的技术职称和工作年限,而且工作经验非常重要。一些编辑存在一种误区,审稿不就是改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吗?审稿不仅仅是改错别字和标点符号,更应是对图书的体例、规范、整体叙述等进一步完善。一些出版单位质量意识差,没有严格的三审制度,往往流于形式(尤其是合作图书);新编辑未经过岗前培训,就直接编辑书稿,经常二三连审或让没有出版经验的教师和年轻编辑审稿,没有在出版方面进行严格把关,这样会给图书内容质量埋下很大的隐患。近年来出版行业由于把关不严,图书销毁、出版社停业整顿的先例已经屡见不鲜。有的出版社的合作图书较多,为了赢得经济利益,放弃了出版单位的三审制度和通读,完全由合作单位处理,这样容易出现政治或违反出版管理规定的问题,图书编辑校对质量差,读者反映极其不好。近年来,一些出版单位出现图书问题,就是因为疏忽了把关工作。

第四,成立质检室,控制印前质量。由专人全面负责检查图书内容质量,尤其是封面、书脊、扉页、版权页、目录、前言、书眉、大标题、参考书目等主要的部分。适当给予审读人员一定的权限,只对书稿负责,直接归社领导管理。书稿抽查质量不合格者,退责任编辑修改;修改后仍不合格者,图书不予出版,责任编辑暂时不安排发稿权;质量抽查优秀者,全社通报表扬,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第五,内容不断的修订和完善。一种图书想要常销,就需要不断地修订和完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就是成功的典范,经过几代人数次的修订和完善,才成为精品和常销图书。因此,图书初版出版后,作者和编辑要仔细通读,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同时结合读者反馈意见,不断完善,力争成为精品。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大学物理》教材,经过三版的不断修订、完善,现已成为精品教材,被遴选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被评为“2011年陕西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目前,这部教材备受大学教师的欢迎,被许多高校选用。

第六,强化编辑质量意识,加强日常学习和培训。首先出版社领导重视图书编校质量,要在编辑中灌输质量意识,不断强化学习,时刻不忘质量关。这可以从多方面抓起,定期进行单位内部业务学习,组织参加学术会议和行业培训,购买有关资料和工具书等。对于新编辑,组织岗前培训,做好“传、帮、带”工作,老编辑带新编辑,使其快速成长起来。建立公开透明的奖惩制度,好的要奖励,差的要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加强编辑、校对人员队伍建设,形成人才梯队,人力资源部门在此过程中应起到牵头作用。

第七,加强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编辑、校对、印制、美编、版式设计都应有责任意识。编辑和校对工作尽量由专职人员完成,因为他们懂得出版法规和出版流程。若由研究生或教师完成以上工作,则应由出版社内专职人员进行复核或质量抽查。只有加强每个岗位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才能团结起来,让转企改制后的出版社能有更大的发展。

总之,图书编校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个人、多环节来共同把握,当然有不同的分工和侧重点,但是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提高图书编校质量。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图书质量 篇4

一、影响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质量的因素

(一) “低价中标”现象使图书采访质量下滑。

图书采访招标作为一种科学的、有效的图书采访方式被各高校图书馆广泛采用。由于图书采访招标的实施方式较短, 在实际的操作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一般图书采访招标由多个部门的人员组成, 他们对图书馆采编业务知之甚少, 往往把图书折扣放在首位, 而对书商的资质、信誉、服务能力到书周期、到书率和技术水平等方面都没有进行详细的考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在操作层面上, “价格至上”、“低价优先”等评标方法不合理;第二, 在制度层面上, 由于高校管理机制的特殊性, 图书馆的半自主性招标现象严重, 高校图书馆的图书采访主体地位被虚化, 没有图书采访的自主权利。在招标过程中, 书商为了达到中标的目的, 往往提高折扣优惠率, 中标后他们在货源供应时一般选择进货折扣较低的图书。

(二) 出版社大量增加, 形形色色的出版物蜂拥而至。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图书市场日益繁荣, 出版社大量增加, 销售渠道多种多样, 出版物数量和种类急剧增加, 某些出版社为了追逐高额利润, 图书出版领域出现严重的“跟风”现象, 包括:书名“跟风”、题材“跟风”及营销方式“跟 风”等。出版某些低层次书籍, 滥竽充数、东拼西凑、粗制滥造等现象极为普遍, 图书出版质量出现较大滑坡, 如同一种图书会出现多个不同的版本, 世界名著会被多个出版社以多种形式出版, 如:套装、全集、精装本、简装本、选集、中英文对照本等, 甚至形成不同品种、不同质量的图书。另外, 某些学术性强、专业性强的自然科学类图书, 市场需求量小, 出版社利润小, 导致出版发行量少, 给图书馆的文献信息采访带来巨大困扰。

(三 ) 图书价格 上涨过快 , 有限的经 费难以满 足图书采访的需求。

近几年来, 高校图书馆经费不足的情况普遍存在, 经费不足已使高校图书馆工作举步维艰, 甚至直接影响到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虽然图书馆的总经费在逐年增加, 但由于物价上涨, 书刊价格的增幅过快, 使图书采访经费的增幅抵消不了图书价格的上涨。高校图书馆采用招标方式进行图书采访, 是为了降低采购成本, 获得较高的折扣优惠。图书价格不断上涨, 高校广大师生不断增多, 有限的图书采访经费难以满足不断扩大的读者需求。由于高校的特殊性质, 高校图书馆始终处于辅助地位, 图书馆的图书采访经费增长幅度难以跟上图书价格的增长幅度, 影响图书采访质量, 藏书质量下降。

二、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将有限的采访经费实现效益最大化, 是图书采访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但是, 诸多影响图书采访质量因素的存在, 对图书采访人员提出更高要求。如何提高图书采访的质量, 已成为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提高图书采访人员业务素质, 保证图书采访质量。

随着科学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知识在不断更新, 这就对图书采访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具有图书馆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 即一方面要学习图书馆学、信息情报学、分类学、目录学等多学科的图书馆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学习计算机知识, 掌握信息、网络等有关知识, 适应社会高度信息化。对于图书采访人员来说, 具备一定的外语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与外国院校开展交流与合作, 外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 图书馆的馆藏范围早已经冲破国家、地域、人种、语言的界限。同时, 许多外文图书资料成为高等院校开展教学和科研的重要信息资源。要加强图书采访人员知识的更新, 随着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不断出现, 图书采访人员最好能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不同学科的专业知识。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图书采访人员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新的发展, 必须改变图书馆采访工作的旧模式, 实现新的突破。图书采访人员要具备开拓和创新精神, 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文献信息服务。

(二) 降低图书的重复采访率, 保证图书采访质量。

图书的重复出版日趋严重, 如:同书异号、同号异书、同一种图书的不同版本、多卷书、丛书等现象。这给图书采访工作带来了难度, 图书采访人员在选购图书时, 查重成为图书采访的首要问题。一些出版社和书商重复征订图书, 情况严重。这就要求图书采访人员严把质量关, 利用图书采集器做好图书采访的查重工作, 力争把图书重复采访数量减少到最低。首先, 在ILAS系统中, 提取馆藏数据下传至采集器, 利用采集器对题名、ISBN、价格、册数等多渠道进行查重。其次, 在图书编目时, 认真仔细核对书目信息, 加深记忆书目信息, 以便于再次图书采访时分辨图书是否采购过。再次, 虚心请教各学科、各专业的教授, 了解图书内容, 避免购买内容重复图书。最后, 经常与书商联系, 了解图书发行动态, 了解最新版图书与畅销图书的出版发行情况。

(三) 了解本校专业设置情况, 根据馆藏特色, 选择核心出 版社的图书。

要认真了解本校的实际情况, 了解各系部的专业设置, 了解各专业所学习课程的大致情况, 选择核心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努力实现经费效益最大化。同一本书、同一个主题, 不同出版社出版发行的, 其质量有很大差距, 这就要求图书采访人员了解各专业的图书所对应的核心出版社。掌握各出版社动态, 通晓各大出版社的专业图书优势, 以及新发行的高质量的系列图书。根据本校专业特色, 选择实力较强的核心出版社长期合作。如北大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等, 这样图书采访的质量就有了保证。

(四) 建立藏书信息反馈体系, 提高图书采访质量。

为了充分实现高校图书馆的职能, 发挥藏书的最大价值, 实现经费效益的最大化, 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必须建立藏书和新书的反馈体系。如:开读者座谈会、建立学术专家委员会、选派教师代表与图书采访人员一起采访图书等。首先, 图书采访人员要全面了解本馆的馆藏特色、采购方针、经费状 况、师生需求、图书使用频率。其次, 全面了解广大师生需求和图书质量, 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难易需求, 要根据图书流通数量的多少, 决定图书采访的数量。再次, 及时在校园网站上建立新书通报, 让广大师生在第一时间了解新书。制作图书采访目录, 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和建议。最后, 让广大教师参与图书采访, 更好地为读者服务, 丰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在服务过程中, 始终贯穿“读者第一”的服务宗旨。

(五) 严格招标制度, 控制图书采访质量。

要做好图书采访工作, 必须严格招标制度, 精选信誉、资质、业绩好、有实力的书商。对书商的价格优惠率、MARC数据和加工服务承诺等指标进行综合评估。选择价位较低、信誉 好、实力强, 并且保证加工质量的中标单位进行合作。在与书商合作的过程中, 要多与书上进行沟通与交流。要把采访编目数据的标准、图书的质量、数据格式的要求等一系列问题及时与书商沟通, 努力提高图书采访质量。

总之, 图书采访质量控制是高校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是高校科研和教学的保障, 必须加强图书采访的质量控制。图书采访人员担当高校图书馆信息文献建设的责任, 必须根据高校图书馆文献采访原则和本馆实际, 采取必要的采访控制措施, 提高对读者的服务质量, 更好地体现图书馆“以读者为本”的服务宗旨。

摘要:图书采访的质量控制是图书馆工作的基础, 是图书馆工作的核心。图书采访质量直接影响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质量, 影响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文章主要从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质量控制的必要性, 影响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质量的因素等进行分析, 提出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访,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邹迅.加强图书现采工作提高馆藏文献质量[J].农业网络信息, 2011, (6) .

[2]苏景乃.刍议图书采购招标的质量控制[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 2011, (1) .

[3]朱静.图书采购质量控制问题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2, (1) .

[4]范翠玲, 郑云武.高校图书馆中文图书采购政府招标“低价中标”现象探析[J].图书馆论坛, 2010, (8) .

[5]席璇方.浅谈高校图书馆美术文献的采访控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11, (1) .

图书质量 篇5

在市场化竞争日益激烈和出版社转企后而临经济压力的.新形势下,出版社要保证图书编校质量,首先必须坚持“三校一读”的基本制度,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主要包括策划编辑和文字编辑分开,加强编前审读,建立印前质量检查制度、定期公示制度等,并要着力打造一支优质的编校队伍以保证图书编校质量.

作 者:党晨飞  作者单位:甘肃人民出版社,甘肃,兰州,730000 刊 名:社科纵横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REVIEW 年,卷(期):2010 25(7) 分类号:G232.2 关键词:制度创新   编校质量   编校队伍  

★ 学术期刊论文格式范文

★ 质量范文

★ 浅谈阅读学术期刊对论文写作的帮助

★ 中国留学数量世界第一,但留学质量却是倒数第一!

★ 质量承诺书

★ 质量心得体会范文

★ 质量承诺书

★ 质量工作计划

★ 质量方案

重视辞书索引 提高图书质量 篇6

[关键词]索引;辞书;检索系统;质量

[作者简介]周雅娟,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信息时代的到来,文献资料激增,信息大潮涌向每一位读者,在信息的海洋中获取有效信息越来越难。如何化解这一矛盾?责任落到 “索引”这个工具上。在信息时代,要想准确地在辞书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必须求助于索引。

一、索引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对索引的定义:书籍、杂志、词典等文献资料,根据一定的需要,将其中的有关事项(如字词、句子、人名、地名、作者、篇名等)分别提取出来,按一定的检索法编排,同时标明其在文献中的位置,是供人们查阅的一种检索工具。《辞海》对索引的定义:索引“旧称‘通检’或‘备检’,也指英文index音译为‘引得’。检寻图书资料的一种工具。将图书、报刊资料中的各种事物名称(如字、词、人名、书名、刊名、篇名、内容主题名等)分别摘录,或加注释,记明出处页数,按字序或分类排列,附在一书之后,或单独编辑成册”。

上述关于索引的定义虽详略不同,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即索引是一种查检工具,是查检图书、报刊等各种专项知识或资料的工具。英国索引家学会创始人诺曼· 纳特说过:“一本没附索引的书,如同一个国家没有地图 。”美国工具书专家基斯特在《百科全书购买指南》中也曾说过:“百科全书没有索引就像汽车没有方向盘。”

索引在中国古代被称为通检、韵编等,它是在字书、韵书、类书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早在三国魏建安年间刘劭等编纂的类书《皇览》就已初现索引功能。而严格意义上的索引,则是明代的《洪武正韵玉键》和《两汉书姓名韵》。清代著名史学家、目录学家章学诚在其《校雠通义》中明确提出:应将书中“人名、地号、官阶、书目,凡一切有名可沿、有数可稽者,略仿《佩文韵府》之例,悉编为韵,乃于本韵之下,注明原书出处及先后篇第,自一见再见,以至数千百,皆详注之,藏之馆中,以为群书之总类”。这种按韵编制的方法,就是编制索引。

西方最早的索引一般认为是古希腊目录学家、诗人卡利马科斯(约公元前305~前240)编撰的《皮纳克斯》。15世纪,欧洲开始有按字母编排的索引。18世纪以后西方开始有主题索引。至19世纪末,内容索引被广泛使用。20世纪20年代,随着西方索引理论与编制技术的传入,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索引编制与研究蓬勃展开 。30~4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个编纂索引的高潮,如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洪业等主持编纂了大批索引书籍,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索引理论、技术迅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出版了大批索引及索引研究著作,如肖自力等的《分类目录主题索引编制法》、潘树广的《古籍索引概论》等。20世纪50年代,计算机技术被运用于索引编制,机编索引的大量出现,使索引编制理论、技术、索引载体形式发生了深刻变革。90年代以后,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计算机检索体系——数据库在数字版辞书中得到广泛应用。数据库是比传统索引更为高级、更为先进的索引,它的出现推动了索引编制技术的发展和索引检索方法的进步,使辞书检索速度更快、途径更多、周期更短、范围更大。

二、索引在辞书中的功能

辞书一般不供人们从头至尾系统阅读,而是供人们临时查检之用。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迅猛,文献资料数量急剧增长的今天,如何使读者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查检到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把辞书比喻为一个知识库,索引则是打开这个知识库的钥匙。索引的基本功能主要有以下方面:

1. 强化检索功能。如何从书山刊海中快速查找到自己所需文献,了解前沿学术成果?索引可以担当这个重任。索引作为检索工具,能为人们有效地提供和确定所需主题有哪些文献及其出处,提供文献线索,可以减少人们查找资料的盲目性,为人们节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通过索引可以看到汇为一体的散见于书刊中不同部分的信息,使读者能够快速、系统地找到这些资料,了解其概貌, 解决问题。如果没有词目表或汉字笔画索引、汉语拼音索引、部首索引,读者在辞书中查找所需要的信息犹如大海捞针。有了索引,尤其有了多种索引,就会产生“条条大路通罗马”的效果,即读者不管通过哪种索引都能找到需要的信息,从而满足多种读者的需求。

2. 揭示信息特征。内容索引是将条目和条目释文中所涉及的人名、地名、术语、机构名称等内容提取出来,按一定顺序混合编排而成。它不但显示外在的知识(词目或条目),还揭示释文中的知识,使隐含的知识外在化,能把外在知识和内在知识构成一个新的系统或体系介绍给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文献的内容进行纵横交错和多维的揭示和组合,给读者提供广泛、准确、系统的参考资料,从而揭示信息特征。如果说词目表或汉字笔画索引、汉语拼音索引、部首索引可以使读者有效提高检索信息的速度,那么,内容索引可以为读者扩大了解信息的范畴,使了解的信息更加“丰满”。例如,读者在32卷大型综合性辞书《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中通过词头排序、汉字笔画索引、汉语拼音索引都可以快速知道“京杭运河”条目在这套辞书中的位置。但是读者通过内容索引,不但在12卷57页b区找到“京杭运河”主条目,还可以在2卷170页b区、11卷43页c区、11卷386页a区找到京杭运河的其他信息,从而让读者快速、全面地了解京杭运河的多方面知识。

3. 反查条目设置的科学性。索引有单式排列法和复式排列法之分。复式排列法索引是按主题的大小、层次、隶属关系组织索引条目,能通过多角度标引文献或多角度标引某一主题的各个位置。通过索引反查能够发现不同文献、不同位置的事实、数据是否抵牾,所收词目或条目的设置是否恰当,有否重大遗漏内容等。如《大美百科全书》分类索引中一级标目“中国”条目,就会知道在二级标目“文学”下的三级标目中缺漏“屈原”条,在二级标目“科技”下的三级标目中缺少“指南针” “火药”条。可是查阅正文发现有“屈原”和“火药”这两个条目,结果是索引中遗漏这两条;而正文中遗漏掉“指南针”条,由此反查到正文是需要补加“指南针”条目的。

nlc202309020511

三、索引在辞书中的现状分析

辞书中的索引有很多种类,一般分为汉字笔画索引、汉语拼音索引、部首索引、内容索引、译名索引、外文标题索引、四角号码索引以及具有检索功能的大事年表、历史纪年表等。笔者对1980年以来出版的几种大型或较大型专业词典的检索系统进行了调研,具体情况见表1:

索引对于强化辞书的检索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20种工具书中,仅有一套检索系统的有7种,占35%;有两套检索系统的有7种,占35%;有三套检索系统的有4种,占20%;有三套以上检索系统的有2种,占10%。被调研的20种辞书中配备一种或两种检索系统的占70%,其中85%为专业类辞书。

从辞书内容来看,专业辞书强调其学术性和实用性,最基本的检索工具应当有汉语拼音索引、汉字笔画索引和词目表。如果有按照类别编排的复式索引、外文标题索引,以及根据图题的内容或时间为序编排的图片插页目录,辞书的检索性就会大幅提高。如果正文条目和索引款目的数量以1 ︰1比例编制而成,这种索引不能帮助读者检索到比条目更小的知识小块,也不能反映条目中所涉及的大量交叉知识,辞书的实用性会大大降低。

综合性辞书内容索引是重要的检索渠道。据对部分使用综合性辞书检索方式的读者统计,使用内容索引这种检索方式的人数位列第二,仅次于词目表的使用者。因此《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重视对内容索引的编制,内容索引总数是总条目数的5倍,内容索引重要性得到重视。

四、索引是衡量辞书质量的重要标准

辞书是储存词语或以储存词语的形式来储存知识的一种特殊书籍。各类辞书都力求使条目本身成为一个方便的检索入口,力求词头、条头名称规范化和概念化,使条目本身符合易检性原则。对社会来说,辞书提供的是全面的知识信息;对具体的读者来说,辞书最直接的作用是解惑。不论对社会总体来说,还是对读者个人来说,辞书检索系统的重要性应高于一般书籍,对辞书的权威性要求应仅次于法律,因而说辞书索引是评价辞书质量的重要标准。

1. 满足多层次读者需求的辞书才是好辞书。辞书是供人们查检使用的书籍,如果检索系统过少,众多读者就会难于查检,这样的辞书很难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例如,笔者调研的7种仅配备一套检索系统的工具书中,有3种工具书只有分类索引或时序索引的,如《鲁迅名作鉴赏词典》《金元明清词鉴赏辞典》和《中国地学大事典》。这3种辞书既无笔画索引,又没有汉语拼音索引,外行人和初学者查阅起来十分困难。《简明生物学词典》是由中国一流学者领衔编写、内文质量非常高的辞书,也只配一套汉字笔画索引。没有外文索引是很大的缺憾,因为生物尤其是生物的种、属是离不开拉丁学名的,中外出版的生物学词典几乎没有不配外文索引的,《简明生物学词典》这本生物学词典却没有配备外文索引。同样,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出版的《中国地名词典》,只配一套汉字笔画索引,没有标明每一个地名的汉语拼音,而且连最起码的汉语拼音索引都没有。对熟悉汉语拼音而生疏于汉字笔画的读者,使用起来十分不便。读者为了查阅一个词条或事条,不得不在分类索引或时序索引中从头查到尾,直到查到要查的词条。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辞书作为工具书供读者查阅简便快速的原则。《英汉生物学词汇》和《孢子植物名词及名称》也是只配一套外文索引的双语辞书。前者条目名称按英文字母排序,构成外文条头索引;后者正文中的名词按英文字母排序,正文中的名称按拉丁字母排序,构成索引检索工具。但它们都没有笔画索引和汉语拼音索引,不便于不熟悉外文的中国读者使用。一部优秀辞书的必备条件是便于检索,有一套检索系统是最起码的,配备三套检索系统也不算多。

2. 高质量辞书的索引要有足够的深度。索引深度体现在内容索引中标目项的级次、说明项的内容和出处项的多少。一般索引标目级次越多,则索引的深度越深;说明项的内容丰富,则索引越显深度;出处项越多,则索引揭示的内容越丰富,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较第一版主题后出处项明显增多,信息量增加,也更有深度。《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内容索引有30万条,是条目数的5倍,知识的广度比第一版大大拓宽,知识量与《不列颠百科全书》大致相当,多于《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和《美国百科全书》。

20 世纪 80 年代就有人预言,人类正迅速地、不可避免地走向无纸社会,电子辞书便是无纸社会的一种表现。电子辞书的检索功能可以检索词目,也可以检索释文中的词语,查全率高。读者可运用模糊查询、逻辑查询、逐级查询、分类查询、区域查询、索引查询、全文查询等方式进行检索。

上天要有路,入地要有门。索引就是登上知识天堂的路,就是进入知识海洋的门,是信息时代实现“路路通”的重要检索工具,更是衡量辞书质量的一项标准。因此,索引是辞书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没有索引的辞书不是一部好辞书。

图书质量 篇7

关键词:电子图书,数字图书馆,电子运营商,图片格式,文本格式

电子图书, 又称e-book, 是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 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使用, 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体, 类型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和软件读物等。从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至今, 国内电子书已拥有网络原创、UGC、数字图书馆、转载网站、专业图书搜索和图书聚合等多种商务模式。2008年, 中国电子图书个人市场开始起步。传统的数字图书馆市场主要面向机构用户, 市场收入已经连续数年持平, 市场完全饱和。2009年, 收费阅读市场实现销售收入9700万元, 手机阅读市场实现销售收入5760万元, 专用手持式阅读终端市场 (内容) 收入由2008年的500万以下增长到2009年的700万。

一、国内电子图书质量分析

1. 电子图书的重复数据现象

电子运营商为迅速占领市场、谋取利润, 不惜一切代价追求数量扩张, 甚至出现了拆书制作扩充数量的手段。不是多卷书的图书, 书商在原书名后增添“1、2、3”的数字进行差异标识, 造成多条记录的ISBN、作者和出版社相同, 书名却不相同——既有原书名, 又有原书名后缀的“ (一) ”、“1”等标识。将同一本书分成几本制作或多次分集, 造成无论用“书名+ISBN完全匹配”还是用“书名完全匹配”查重, 都无法剔除一本书的重复数据。

2. 电子图书图片格式效果差

电子图书书格式分为两类:图片格式和文本格式。图片格式电子书的文字需要OCR技术转换成文本格式才能使用, 其检索手段不强, 文件占用服务器空间大, 显示和传输速度慢, 网络易拥堵, 阅读和使用效果差。而图片格式电子书原文准确率达100%, 制作只需扫描即可, 制作时间短、成本低。文本格式电子书的文字可以直接拷贝, 清晰度高, 深度检索, 文件占用空间小, 服务器负荷轻, 网络传输速度快, 但在制作时, 需要人工录入校对, 难免出现与原书的误差, 而且制作时间长、成本高。

3. 电子图书存储格式不统一

国内电子书存储格式有CEB、PDG、EXE、TXT、PDG等二十余种, 因无行业通用标准和格式, 导致各制作商大都沿用自己的标准, 使用自家特定格式, 如超星是PDG格式, 方正是CEB格式……加上电子图书版权纠纷, 造成同一纸质图书被不同制作商数字化成不同格式的电子图书的现象非常普遍。图书馆采购电子图书重复购买率很高。

二、电子图书的市场现状

1. 电子图书遇盗版难题, 阅读器成为电子图书盈利先锋

当前, 很多网络公司推出供下载电子书的平台和相应的阅读器, 各自发展, 将来等形成规模以后, 再进行标准的统一。但是目前由于版权纠纷比较严重, 靠内容盈利比较困难, 网络小说公司大多处在盈亏平衡的状态, 因此很多公司利用销售电子阅读器获取利润。中国电子图书个人市场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中国电子图书市场将从机构市场向个人市场过渡。

2. 快速消费的电子图书是内容盈利的突破口

订阅分为两种:一种是时效性持续比较长的传统书籍, 因为盗版问题, 目前还难以实现盈利;一种是快速消费的书籍, 订阅的可能性较大, 可以通过植入广告盈利。

3. 电信运营商向其他行业的延伸难以避免

电信以前一直在做管道, 现在基础传输问题已经解决, 为了谋求新的增长点, 运营商必然要在业务和应用上进行延伸, 而这又会涉及到其他行业, 比如广电、出版、银行, 必然会带来行业监管部门之间的摩擦。未来只要是可以进行数字化的业务, 比如电信和银行现在也有交叉。有摩擦说明其中存在机遇, 电信和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银监会、互联网的冲突将会逐渐出现。

4. 手机对个人生活的全面影响是运营商的优势所在

现代社会由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所组成, 以后跟信息流相关的处理都有可能跟CT相结合, 而跟移动运营商相关的演进机会是跟个人相关的业务, 因为移动运营商的优势就是对个人需求的把控。手机的承载是运营商最大的优势, 将来可能通过手机界面就能占据一个人的大部分生活。

三、电子图书采购的业务规范

能有效解决国内电子图书质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出台电子图书制作的行业规范, 建立完善的质检体制。高校图书馆从技术上采取一些措施和方法, 避免电子图书质量参差问题。

1. 录入员整理书目再挑选

首先, 检查书目数据的书名、作者、出版社、ISBN等字段是否完整。将字段不全或著录错误的条目先通过排序剔出来, 要求书商补全或修正。然后, 通过排序将补全后的书目进行自身剔重。第三步, 运用计算机命令将新目录和已安装电子书的目录对比查重。最后, 将去重后的书目按书名升序或降序排列。通过以上步骤, 多卷书和人为进行差异标识的拆分图书均集中处理完备。

2. 用粗选和精选相结合的方法

在去重后, 出现目录剩余的条目数量仍远远高于计划采购量, 先按文理科、年代、出版社等排序, 批量去掉学校无该学科的专业图书、如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图书。然后再按关键词筛选。按照不同级别类目筛选, 需要采购人员对分类错误图书的专业性, 防止误删。

3. 重视图书细节的验收

首先显示效果, 版权页、书名页、目录页、图表的齐全。翻页、文字拷贝、检索等基本使用功能等等问题。

4. 根据本馆图书类型选择文本或图片格式图书

在本馆服务器内存配置优良情况下, 选择文本、图片格式兼有的电子图书, 既可以保证文献准确性, 又可以进行深度检索。含有图表的图书需选择图片格式, 避免出现图表无法显示的情况;纯文字的书尽量选择文本格式, 方便摘录引用。

虽然电子图书质量与市场存在诸多问题, 但是随着3G网络的推进、智能手机在高校的普及, 移动数字图书馆的需求也在各高校提上了议事日程, 移动数字图书馆将是数字图书馆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和内容。电子图书市场的前景仍会蓬勃发展, 高校图书馆电子图书采购业务将迎来新的格局和需求。

参考文献

[1]百科辞条http://www.365tushu.com2012-1-6

[2]2010年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趋势报告.[2010-4-16].

[3]吴云珊.高校图书馆国内电子书采购风险及对策.2008.10

图书质量 篇8

(一) 著录不够规范、不尽完整。

随着图书馆规模的不断扩大发展, 以及各个时期的著录要求之差异, 随着现如今网络的加入, 使著录的要求变得更高、更细、更规范。各时期图书馆编目原则不统一, 由此造成了同一图书, 分类却不同。尤其是在大量购入文献的情况下, 由于工作量大、时间短、对图书特性的不熟悉、对CNMARC格式的理解不深刻, 在著录时对图书的处理容易出现简易编目、字段少、机构名称不统一、遗漏了必要检索项、对于一些外国作者采用译名、甚至出现英文大小写字母混乱等等问题。因而无法充分揭示文献的内容及外部特征, 给读者检索带来了潜在困扰。

(二) 标准不够统一。

目前图书馆对中文图书著录普遍采用的都是CNMARC格式, 但是, 各图书馆对CNMARC格式的理解不尽相同, 主要表现在选用机读目录格式的字段及字段的指示符不一致。在著录标准上, 各系统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当采用分散著录时, 有的把总题名作为文献的正题名, 而有的却把总题名作为丛编提名;当多卷书进行著录时, 有的集中著录做了一条记录, 有的分散著录做了多条记录。这些问题一般都是因为编目人员对编目规则理解的不同所致, 也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 著录信息存在差错。

现如今, 图书馆采用的都是自动化管理系统, 由于系统不统一, 检索界面和检索方法不同, 加之各编目员个人素质差异, 理解程度不同, 导致在著录过程中, 出现很多错误, 使得对同一书目的编目出现了各种不同的结果:有的图书馆存在同书异号;书名和作者录入的字错误;ISBN号错误;分类号不一致;字段及子字段使用不准确及出版者、出版地与实际不相符等等现象。这些显见的错误是常见的。

(四) 重复著录。

这方面其实也应该纳入编目人员的素质一列, 在进行著录的过程中, 如果只求速度, 忽略了查重工作, 很容易就会出现重复著录, 或一种书存在两三个记录的问题。重复著录可造成数据库混乱, 加大了数据库的数据量, 增加了负荷, 而且由于图书馆藏书数据不准确, 为读者检索带来了人为的困难, 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数据质量的优化及图书馆工作的效率。

综合所述, 影响数据质量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是不吝多说的, 是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的。

二、优化编目数据质量的举措

(一) 提高编目人员的整体素质。

编目人员的素质是保证数据库准确的关键因素, 所以建设一支符合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编目队伍是保证图书质量优化根本之所在。现如今图书编目一切都采用网络化, 要求标准很高, 对于编目人员来说, 计算机编目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首先要加强编目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从而提升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态度, 形成不怕繁琐、耐心细心、积极向上、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同时, 要加强提高编目人员的业务水平。现今的计算机编目, 不仅要有相应的学科知识, 图书馆的业务流程及相关知识, 又要掌握计算机应用程序, 还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所以, 要适时的给予他们相应的业务培训, 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编目培训班、学术研讨会或定期召开本部门的讨论例会等方式不断地提升其知识结构, 文化素养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只有从整体上提高编目工作人员的自身素养和知识水平, 才能从根本上避免了因编目人员编目水平和工作态度所造成的错误, 从而更好地确保编目数据的质量。

(二) 建立健全编目数据质量审核制度。

加强校对环节、健全审核制度是确保图书编目的质量。重要措施:通过校对审核, 可以对编目数据进行必要修改、增减和校验, 有效地减少了错误出现的几率。建立相应的审核制度并非多余之举,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什么事情都要在一定的制度约束下,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所以, 建立严格的审核制度, 健全数据质量控制制度中心, 除编目人员自校、互校外, 还应尽可能选派对工作认真负责的编目人员设立校对岗, 对编目人员提供的数据进行严格把关和抽查检验。同时, 对每一环节的工作进行严谨的质量检验、核对、分析、判断, 然后对检查中出现的错误记录, 做好修正, 并针对检查出的问题, 总结经验教训制定相应的预防办法, 努力将差错率降至最低, 以至日臻完善。

(三) 加强编目数据质量的信息反馈。

编目质量的好坏, 还要通过读者的查阅及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反馈的信息来检验的。为了健全图书馆的编目数据质量, 在流通服务部应设置记录手册, 当读者和工作人员发现问题的时候, 可以随时的将质量问题记录下来, 并及时的反馈给编目部门, 然后编目部再将错误和问题进行公开公布, 这样可以有效的警醒编目人员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减少此类错误的出现, 加强了编目人员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也可以定期的召开交流会议, 召集一些读者和编目人员及流通服务部的人员进行编目质量交流, 通过交流对话发现编目中问题之所在, 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修正、及时整改。通过对编目数据质量的信息反馈, 确保编目数据质量的优化。

(四) 合理利用外来的标准数据进行编目。

参考好的外来数据, 不仅可以提高编目工作的效率, 而且有利于提高编目质量, 使编目人员在相互甲流, 相互借鉴中提高业务水平。例如:国家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 具有比较规范的中文标准数据源, 而且能够做到编目资料与图书同行, 可为编目提供帮助和借鉴。利用这些好的外来数据进行编目时, 可以极大地减轻了各馆编目人员的工作量, 保证了编目数据的质量。

(五) 把握好图书的查重。

查重是使图书分类规范统一的另一关键环节, 通过查重, 既可以确保图书馆的图书分类做到细化, 也可以防止出现同一书籍同时出现三五条记录的现象, 避免同种书的重复数据, 使复本书的索书号跟以往索书号保持一致, 避免出现同书异号的现象, 也能防止不同版本的同种书给出不同的种次号。通过查重还能及时发现已编目录的差错, 并得到及时更正, 做到校对查重的任务, 一举两得。

(六) 适时的更新系统。

随着图书馆的发展, 编目规则也随之日渐完善, 现如今所采用的计算机操作, 原有的编目软件系统功能已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要求机读目录编制工作进一步加深。编目工作的水平受到系统的牵制。因此, 要完善系统功能, 对系统的质量、工作效率、实用性和可靠性要重新衡量, 而且, 现如今图书馆规模日渐扩大, 所以, 在进行计算机查阅图书的时候, 要做好资料和信息的及时更新, 这样, 才能有效的为读者提供方便。

三、结束语

编目工作是图书馆的基础工作, 也是至关重要的工作。只有有效的加强图书编目数据的质量, 才能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进而实现数据质量与服务质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功效。同时, 随着网络化的普及, 图书分类工作已不仅仅代表一个图书馆的质量和发展, 而且关乎到整个图书馆网络的协调发展。因此, 做好图书编目数据的质量优化, 不仅保证图书分类的质量和效率, 同时从宏观和长远的角度上看, 乃是实现书目信息资源共享的必经之路, 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①赵英智.中文图书编目数据质量分析与控制浅议[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7) .

②段昌华, 李强.高校图书馆中文图书编目数据质量控制探讨[J].当代图书馆, 2006 (03) .

③肖云.中文图书编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8 (03) .

④王瑞芳.图书馆编目数据质量的分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05) .

⑤吴云.中文图书编目数据的质量分析与优化策略[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9 (22) .

图书质量 篇9

1 政府招标采购的产生

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使图书供货商和出版社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出现了许多民营、私营的图书供货商,打破了过去由新华书店一统天下的格局。图书馆如何在众多的出版、发行商中作出选择,如何使图书馆的采购经费得到更好的利用,规范采购渠道和市场运作,保证图书采购质量,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许多图书馆都按照政府规定,实行了招标采购的办法。

图书招标采购是图书馆将书刊采购的要求、方式、条件和程序等向有潜力的书商发出公告、通告或邀请函,然后由招标人对投标人的应标书进行公正、公平的评价,最后选定中标人,并与之签订采购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

2 招标采购对文献采访的影响

2.1 积极影响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①健全了图书馆的财务制度,使购书经费效益最大化;②有利于选择资质优良的书商,保证图书质量;③加大文献采访活动的透明度,遏制了腐败现象;④扩大了采访范围,提升了采访水平;⑤简化了采访过程,提高了采访工作效率。

2.2 存在问题

2.2.1 招标采购文件编制不规范

招标采购文件是招投标双方签订合同的依据,它涉及供应商的产生、图书采访方式、采访数据和图书质量等。标书编制的质量高低、合理与否,关系到招标采购的成败,而选择什么样的供应商,将直接影响到后续采访工作的开展和图书采购的质量。但是,由于招标采购是个新鲜事物,一些图书馆对它还不是十分了解,因此,标书编制不规范的情况较多。主要表现有:①没有明确标的,图书作为商品有其特殊性,编制标书时无法注明标的,只能注明经费额度或应标资格;②没有形成统一的评标规范。

2.2.2 招标采购程序复杂、效率低下

图书馆招标采购工作,从拟定标书、公布招标项目、投标方递交标书、评标委员会开标、评标、选定供应商和签订相关合同等一系列法定程序完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快则3个月,慢则半年。在这段时间里,因为供应商未确定,日常采购业务只能暂停,现采工作暂停、订单积压等影响了图书馆文献采访的连续性。一年一次的招标活动,使得中标供应商更换频繁。

2.2.3 招标采购过程不规范

引进招标采购的核心目的就是充分运用市场竞争机制,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中开展“阳光下的交易”。但在当代社会环境中,阳光底下也存在暗箱操作、泄漏标底、评标过程不公开等不良现象,某些评标委员会也存在着专业人员所占比例过小等结构性问题。

2.2.4 招标采购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

实施招标采购的目的之一是防止腐败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在整个评标过程中,图书折扣是一个硬性指标,也是招标组织机构非常看重的指标。由于专业人员介入不足,往往会忽视相关的选择指标,比如采访数据、编目数据、到书率、到书周期和订准率。

2.2.5 供应商自身的局限性

一旦供应商中标,图书馆绝大部分图书都由特定供应商提供。每个供应商都有自己的经营特点和进货渠道,但未必适合图书馆馆藏发展的需求。由此可见,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反受中标供应商的书源限制。此外,一些图书馆还增加了外出现采,但因时间紧张、现场繁杂,容易出现重复购置、多卷书短缺和图书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最终还是会影响图书馆的入藏文献质量。

3 保障图书采访质量的应对思考

3.1 提前做好图书采购计划

年度文献购置费预算一般是在年初下达,图书馆在上报年度图书经费使用方案时,应紧跟相关职能部门,让其尽快审批。同时,图书馆要变被动为主动,做好图书招标采购的准备和招标书的起草,待图书经费使用方案批准之后,马上启动图书招标采购申请,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始年度图书采购工作。

3.2 选择合适的招标方式和评分方法

图书馆要了解各种招标活动的类型、方式、特点和评标方法,分析这些类型、方式或方法对图书类商品采购的利弊,选择合适的招标方式和评标方法。《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规定,“货物服务招标采购的评标方法为最低评标价法、综合评分法和性价比法。”图书采购选择的方法,对投标人能否中标有关键影响,也会影响其后图书采购工作和馆藏建设的质量。如果选择最低评标价法,报价折扣最低者会占很大优势。在这种评分方法中,折扣分占80%,商务分和技术分只占20%,实际就是最低折扣中标;如果招标采购简单货物时,价格作为评标考虑的唯一因素时,就比较适合。但对于复杂货物,比如图书,最低折扣中标就不适合。综合评标法是按照价格标准和非价格标准进行总体评价和比较,除了折扣因素外,还对相关因素给予加权计算,然后确定最佳投标。在图书采购招标中,评标时,除了考虑折扣外,还需要考虑供应商的资质和综合能力,选择质优、信良的供应商。因此,选择综合评分方法对图书馆资源建设更为有利。

3.3 加强对竞标方的资格审查

招标管理机构要认真审查竞标方的资质、信誉和能力,采用专业方法确定竞标方的服务质量,比如要求竞标方提供其曾经服务过的图书馆对其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的反馈意见表,图书馆据此进行相关咨询,以把握真实情况;还可以利用不同的渠道从侧面了解竞标方的信誉和服务质量,为确定中标对象提供完整的参考资料。

3.4 健全评标委员会

图书馆在招标采购过程中,一定要把握主动权。根据有关规定,图书馆作为招标人,有权自行选择招标代理机构,具有编制招标文件和组织评标能力的可以自行办理招标事宜。各省市图书馆拥有大量专业的专家,应该积极争取由图书馆牵头组织招标,保证评标委员会中2/3以上为本行业专家。同时,图书馆还需要主动与评标机构成员进行业务沟通,让评标人员清晰了解图书采购的相关服务要求,以保证评标机构能够以客观、公正的科学标准为判断依据。

3.5 明确招标项目的要求

在制订招标文件时,要保证具体明确各项要求:①所购图书必须是有规定资质出版机构的正式出版物,重点保证“核心出版社”图书的采购,不得搭配图书馆需求之外的图书,明确订单到货时间和现采到货时间,列明到书率、订准率、送货地点、包装要求和送货清单样式等;②关于图书管理数据的要求,比如免费配送采访数据和编目数据,采访数据应涵盖全国采访信息的95%以上,编目数据完整(其中国家图书馆数据应占95%以上),配送数据应该能够与本馆书目系统兼容,可以自动链接本馆的集成管理系统;③图书加工的要求,比如盖馆藏章、贴条形码和书标、镶嵌磁条等服务。

3.6 同时遴选两家以上的书商

不同书商的图书来源各有不同,有的偏重京版、沪版,有的偏重地方版或高校出版社。图书馆在选标时,要考虑各竞标方的特点,选择两三个服务内容与特点能够平衡互补的商家。采访人员在图书配额上要向有不同优势的书商提供适当的倾斜,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图书馆入藏文献的质量。

3.7 严把验收质量关

图书馆员在进行图书验收时,要仔细检查图书是否有污损,到书与清单是否一致,清单列出的各种项目是否齐全,总价与到书的数量是否相符。对于污损图书、盗版书、错发书、重复配书和非本馆订购的图书等,应及时发现并当场拒绝。如果商家有恶意搭配情况出现,可以按照合同约定,执行扣除其履约保证金等措施。最重要的是,必须要坚持先验收完毕,然后转账的原则。

3.8 注意与中标商沟通

严格执行合同,就需要供应商的配合。图书馆采访人员要与书商密切沟通,就本馆采编工作流程、采访和编目数据、图书质量、本馆集成管理系统、馆藏等问题随时进行沟通,尽量减少磨合的时间。良好的沟通不仅能提高书商的服务效率,也能让图书馆和供应商获得双赢,达到招标采购的美好意愿。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政府招标是一种值得推广和使用的图书采购模式,但是它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图书馆在采购图书时,要做好图书采购计划,确定合适的方法来选定图书商,选好图书商后,要严格验收图书的质量,与中标的图书商保持良好的沟通,保证图书馆的图书质量,为图书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谭皓丹.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采购招标的意义、问题及对策[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08).

图书质量 篇10

近几年来,有一个概念在学校管理学领域十分令人关注,即——“学校生活质量”。作为学校的一个重要部门——图书馆也不例外地要十分关注图书馆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的概念最早起源于企业界的生活质量运动,目的是为了缓和劳资冲突。随着20世纪下半叶系统理论的出现,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从社会系统与文化角度讨论教育质量的提高,改变过去只从客观的、易测量的组织特性,如资金、规模、人员特征,获得知识速率,合乎标准的成就等方面来讨论教育质量提高的问题。他们明确指出应当把学校(含图书馆)生活质量作为考虑当前教育条件的重要因素。

图书馆育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文化环境、组织氛围、人际关系等。

自然环境是图书馆开展令人身心愉快阅读活动的基础。一般来讲,图书馆建设设计的优化、环境整洁、周边花草遍地无论对成年人还是少年儿童都能够起到一种激发起美好情感的作用。在这种环境生活、学习,人的心情是愉悦的,精神是饱满的,有助于激发阅读者对美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

图书馆的文化环境对阅览者以及生活在图书馆的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把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教育功能形象地称为“使学校的每块墙壁都会说话。”图书馆也不例外。如室内外悬挂中外伟大人物、名人学者的图像及其名言警句等,都在浅移默化影响着读者的心灵,有力地激励他们积极向上、努力进取、促进读者潜能和创造性的开掘。共同的价值取向是图书馆组织文化的核心,它直接制约着管理服务人员对阅览者的控制定向模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管理服务人员对阅览者控制的定向模式也有不同。一般来说,各院校图书馆都有着一定的人本主义的倾向,主要因为它受到来自教育界,社会外界影响较大。它与环境不断地进行信息的输入、输出的交换作用,以保持自身与社会环境的协调一致。具体地说,就是整个图书馆的教育资源、藏书量、阅读量、设备、信息、文化、价值观都是在动态地变化着的,更新速度较快。

组织文化的形成和培养过程就是领导(馆长或管理人员)将其信念、理想、价值观、道德规范和行为取向传递给下属成员(管理者或读者)逐步达到共识的过程。控制是组织文化的重要运行手段,领导对管理者的控制方式直接影响到管理者对读者的控制方式,对图书馆生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一个图书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就会形成自己特有的组织文化氛围,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这种文化能够把图书馆内全体成员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定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它反映了该组织的整体精神、共同的价值取向,合乎时代的道德和追求发展的文化素质。通过倡导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增强图书馆全体成员对图书馆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促进图书馆的一体化建设并与发展中的社会大环境保持动态的平衡。

图书馆的人际关系主要体现为管理服务人员与读者的关系、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关系。这两种关系都体现了控制,而控制的情况又与控制者的人性观有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人性观对我们树立正确的读者观是有益的。读者观影响图书馆的组织文化,也制约着管理者对读者的控制模式。人本主义倾向的图书馆中,管理者与读者之间平等、友爱,交往的渠道是开放的,信息的沟通是双方的。在此基础上,管理者对读者的影响更乐于被读者所接受,使阅读目标顺利完成。读者的个性得到发展,就会使学习、阅读活动进入到自律水平。与此同时,融洽管理者与读者关系带来的直接的结果是在一种宽松、民主、平等的气氛中,读者对学习、阅读活动积极参加,并将自己与图书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关心图书馆的建设发展,积极参加图书馆读书阅览的活动。图书馆管理人员要本着文化自由人的观点,从自我实现、心理健康等方面多角度地了解阅览者,创造一种民主、自由、宽松的氛围,鼓励阅览者自律自我实现。

一项调查表明,图书馆生活质量对阅览者的学习和未来的学习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良好的图书馆环境,较高的图书馆生活质量会给阅览者带来较多积极的影响。

图书馆是人群密集、人员流动量大的公共场所。图书馆环境和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阅览者的心理状态,即,阅览者的修养、性格、情绪等。当面对绿色清静的环境、优雅别致的建筑环境、和谐的人文环境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则大大提高阅览者阅读文献的注意力,从而使阅览者心情愉悦精神饱满、效率提高的进行阅读,提高阅读者的阅读质量。

环境还能对人的心态和行为起到诱导作用,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一种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的环境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

随着西方图书馆生活质量研究课题的深入与发展,我国的学者也就此问题做了初步的调查,有学者对全国省、市院校一百多所图书馆长期进行了图书馆生活质量调查,发现这些院校对图书馆生活质量缺少必要的研究,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要努力矫正图书馆的这种偏向,要进一步完善图书馆评估体系,优化图书馆育人环境,提高图书馆生活质量,正确引导图书馆发展方向。

那么,什么是“学校(含图书馆)生活质量”,又如何评价它呢?通俗地说,“学校(含图书馆)生活质量”是指一个学校(含图书馆)是否具有一种气氛(环境),是否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就图书馆来说,其评价的标准主要是从阅览者的感受来判断,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对图书馆的满意度。指阅览者对图书馆阅读生活的基本感受。例如,图书馆的良好声誉,图书馆的自然环境、学习环境(阅览室、网络系统设备、藏书库……)和图书馆人际关系等。因为图书馆是阅览者生活的主要部分之一,对图书馆评价积极的阅览者更可能体会到现实生活的良好感受,他们更可能采取社会可接受的行为方式并帮助其他读者。

2.对读者活动的参与程度。即阅览者对图书资料的阅读兴趣水平以及对其他活动的参与程度。

3.对图书馆服务人员的反应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阅览者对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二是图书馆管理人员与阅览者的相互合作。图书馆管理人员与阅览者的良好关系可以使阅览者接受教育目标,理解图书馆的规程。

许多研究者认为,过去仅从图书馆的资金、规模、阅览量、出勤率等一些客观的、具体的、测量的因素来评估一个图书馆的功能与质量,而对图书馆的组织特性对阅览者的影响如何,阅览者对图书馆生活的感受怎样,这些抽象的、不易测量的因素却被忽视了,而这些因素正是影响图书馆教育质量的关键。正如伊勃斯坦所说“目前我们遗漏的正是生活质量的信息。”因此,有一些学者认为,应当把“学校生活质量”作为评估学校,当然也包括图书馆教育功能与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对待。

一般来说,环境较好,教育功能完备,生活质量较高的图书馆具备以下特征:(1)自然环境优美,例如“花园式”图书馆;(2)图书馆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3)图书阅览者积极参与性高;(4)图书馆管理者与阅览者关系融洽、学习氛围民主等。这样的图书馆对阅览者个人发展是极其有利的。近年来,美国雷德蒙等人的研究表明,“当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得到精心培养和精心设计而成一个人的个人品质时,他(她)未来的人生旅途上将一定会充满着发明、创新的机会和贡献。”这与图书馆有目的地创设良好读书阅览教育环境是分不开的。

研究图书馆生活质量的目的是为了深化高校教育改革,是为了揭示图书馆教育环境影响学习质量的心理机制,为学校心理教育和管理服务提供依据。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优化学习环境,提高图书馆生活质量呢?

第一,要做到观念的现代化。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是优化图书馆育人环境、提高图书馆生活质量的前提,以管理服务者中心转变为以阅览者为中心,建立图书馆新型的人际关系—平等,友爱,合作。

第二,一切从阅览者角度出发,要经常和深入了解阅览者的需要,包括阅览者的学习和情感的需要。而平常我们只注意了阅览者学习阅览的需要,都忽略了阅览者的情感的需要。

第三,要做到管理现代化。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营造一种积极的组织气氛。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充分信任图书馆管理人员,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实行合理的奖励。

第四,在图书馆环境文化建设上,要有机制上的保障,要有资金的投入。在环境文化布局设计上要有创新精神,要注意开发阅览者学习的潜能,开发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会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需求,于是环境建设和生活质量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内容,图书馆也应重视自己的环境建设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从而更能发挥图书馆的育人作用。

摘要:文章阐述了图书馆环境建设和图书馆生活质量对阅览者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影响,提出了图书馆优化学习环境,提高图书馆生活质量的原则和方法,使高校图书馆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图书馆学习环境,图书馆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李铁梅.高校图书馆大流通服务模式下的和谐阅览环境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16).

[2]石聪.浅谈图书馆环境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12).

[3]黄宗忠.论现代图书馆的原理[J].图书情报,2007,(1).

图书出版质量管理刍议 篇11

[关键词]出版规范出版质量控制流程管理以人为本

质量是图书的生命,也是出版社的生命,是关系出版社能否获得较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重要因素。图书质量包括内容质量、编校质量、印刷质量。一部优秀的图书,不仅要做到编校质量上乘,版式设计和印刷精美,而且要确保图书内容质量的高品位,力争做到新颖、有特色,即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为保证图书质量,图书出版管理部门一直都在对各出版社的图书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质量监督和检查,同时各出版社也对所出图书随时进行自检,这些努力使出版物在诸如错别字、装帧、印刷质量上有了明显的改观。但上述措施对图书内容质量的提高只能起到外部作用,不可能带来明显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图书内容质量的好坏,内容质量的好坏更是出版人常说的编、印、发三个环节综合合力的结果。

由此可见,要提高图书内容质量,必须从影响图书内容质量的整个编辑流程着手,从加强团队建设和出版创新意识开始。

1. 加强出版流程建设,认真执行出版行业制度和出版规范

多年来,出版行业建立了完整的行业规范制度,从本质上说,这些制度为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个出版工作者,工作中时刻关注行业规范制度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如何正确执行这些规范制度,这也是出版者本身所必须要重点考虑的事情。因为在图书制作的过程中,质量控制本身是由一个完整的链条组成,也就是出版人常说的编、印、发环节。在这个链条中,编是前端,没有这一环节,也就不可能会有好的出版物存在。在编这个环节中,涉及市场调研、选题策划、三审制度、编辑加工、三校一读等环节,其重中之重在于选题策划和初审制度,也就是内容质量定性的阶段。经过几年的实践,电子工业出版社在这一阶段通常采用严格的内部选题论证体系和双初审制度。

(1)内部选题论证体系。一名策划编辑所策划的选题首先要经过该领域的策划负责人通过才能到出版社内部的选题论证会上讨论,而在论证会上,参加的人员包括策划编辑、市场发行人员、技术编辑和主管领导,策划编辑要在选题论证会上详细介绍选题的特点、市场上同类书的情况、所策划的选题与同类图书的区别、市场前景等。随后,参会人员对策划编辑的选题进行充分讨论,提出选题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如何规避、改进。经过这样充分论证之后,策划编辑修改和吸收大家的意见,完善选题策划方案后,该选题才能顺利通过。一般选题通过率将严格控制在40%~50%。

(2)双初审制度。对于初审制度来说,初审是检验稿件齐、清、定,以及是否符合策划意图的关键环节,是检验作者落实策划方案的最初环节。通常初审是由策划编辑或责任编辑来完成。在电子工业出版社数字创意出版分社,经过几年的探索,逐渐形成了双初审制度,并设立专门的初审负责人。我们将初审进行详细的分工,由策划编辑和专门的初审负责人共同完成。策划编辑更多的是从稿件与前期选题策划的吻合度,稿件的内容写作质量以及体例结构上来把握;初审负责人则从稿件的语言逻辑、出版规范等方面进行稿件的抽读。通过这两个环节的严格把关控制稿件的内容质量,逐渐提高数字创意出版分社所出版图书的整体内容质量,为图书后续环节的顺利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形成质量控制合力

出版质量管理涉及环节多,在出版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产品的失败。如何避免和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更多的是在于执行各个环节的人员。而这些人员又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如何将不同的人员结合起来形成团队责任意识,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为了能够形成这股合力,充分调动相关环节人员的主动性,在管理上主要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要营造关注质量控制的团队文化,充分发挥各环节人员的聪明才智。如在电子工业出版社数字创意出版分社,我们建立了质量体系建设小组和每周生产进度协调会机制,人员配备采用跨部门和跨岗位的方式,以确保质量控制的全面性。这两种方式一方面营造了团队的质量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不同岗位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

质量体系建设小组建立的目的就是要逐步建立和规范内部质量体系,监控工作流程的有效运转。质量体系建设小组的成员由数字创意出版分社主管质量的领导牵头,吸纳策划岗位、编辑岗位、设计岗位的负责人员共同组成。小组根据出版过程中不同环节遇到的问题,逐渐形成质量规范体系,如建立编辑工作流程细则、编辑出版注意规范、外编和外方合作公司的资源评估淘汰机制、引进图书的工作流程规范、读者服务规范等。

每周生产进度协调会机制是将出版环节中相关人员如策划编辑、责任编辑、设计人员、校对人员等一同组织起来,在每周的周一上午对上一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布置本周所要完成的图书项目。协调会机制主要是达到解决图书生产进度控制的目的,以及存在的问题,提高出版各环节的效率。

二是通过统一协调,灵活采用“分”与“合”相结合的方式,既提高出版物质量,又营造跨部门的团队责任意识。这里所讲的“分”是指出版环节中不同岗位分属不同的部门,在部门内部,他们属于部门内的小团队;而“合”则是指在某一个出版物的出版过程中各个出版环节上人员“合力”的过程。例如,我们将出版一本与苹果公司合作的图书,因为苹果公司的渠道需求,出版时间紧,而此书由一名香港作者写作,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发现有些界面图是繁体文字,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按期出版,我们要求分属不同部门的策划编辑、技术编辑、排版人员和设计人员同时协作,采用策划编辑联系香港作者改图、排版人员换图、设计人员重新调整设计方案、技术编辑校稿同时进行的方式,保证了图书按时出版。当图书印刷出来的时候,首先拿到样书的技术编辑兴奋地跑去找策划编辑,几个人互相翻看,因为这本书是他们共同合作完成的,大家心里都有一种成就感。这次合作也营造了一种团队协作的责任意识。

3. 以满足读者需求为中心,培养出版创新意识

对图书来说,一般读者的需求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服务的需求。要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就必须要有出版质量创新意识,要有可持续性。

在满足读者知识需求方面,要做到以人为本,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以读者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用敏锐的眼光来研究读者所需要的是怎样的“精神食粮”。同时,需要在满足读者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对内容、装帧设计等各方面有所创新,如此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例如,我们出版的图书,有的图书能够重印十几个印次,而且随着版次的不断升级,读者对于好的出版物的期待程度也会提高。比如曾经出版的一本第二版的图书,这本书的第一版销售了近30000册,按计划第二版的图书准备在第一版基本销售结束时推出,但由于第二版的内容作者修订和增加得较多,在最后签订印数的时候,印张增加较多,这样与第一版相比定价就会提高较多。为了能够保持与第一版的定价相当,我们就在内文版式、开本大小等方面进行了适当调整,通过这些调整将定价降了下来,这样就导致在出版时间方面与计划相比有所拖延。而在此期间,有读者打电话过来咨询,期待这本书的出版,在发货时就出现了销售商积极要货的情况,甚至一家网上书店由原来的30册订货追加到300册。由此可见,通过不断的创新会为图书出版质量带来持续的发展。

在满足读者服务需求方面,更需要出版者有创新意识。随着信息化的提高,读者服务的形式也需要提高。对于出版者来说,更多的是要与作者共同建立对读者的互动关系,通过电话、网站、QQ群、读者调查表、微博等多渠道的读者沟通形式,建立读者、出版者、作者的互动平台,收集读者反馈的信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一是为读者答疑解惑,二是通过此方式收集并建立读者信息库,为图书的再版或者该类选题的进一步论证提供基础资料。

总之,出版质量管理最终的执行在于人。在出版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无论采取何种机制或者措施,都要体现以人为本,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协作、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出版各环节的力量拧成一条绳,形成工作合力,促使出版质量得到更大的提高。

图书质量的控制与提高 篇12

1 图书质量的内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我国的出版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但是在图书数量讯猛增长的背后, 质量普遍下降却成了突出的问题-内容平庸的图书增多、差错率居高不下、盗版图书时常泛滥等现象充斥出版界。针对这种不利情况, 1994年, 全国出版工作会议提出了阶段性转移的战略目标, 即从以规模、数量增长为主要特征的阶段向以优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阶段转移。新闻出版署1997年3月3日颁布了《图书质量管理规定》, 同年6月26日又颁布了《图书质量保障体系》。新闻出版总署把2007年定为“出版质量管理年”。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在给各出版社下的第一份文件中, 就直面图书质量问题, 指出过去几年流行的“无错不成书”等观念的错误, 要求各出版机构必须加强图书质量管理。这些规定为出版事业确立了质量原则, 对出版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质量是一个全面的概念, 图书质量的科学评判标准和量化评价体系很多, 仅从以下方面加以论述。

1.1 内容质量

内容质量包括思想政治内容、科学艺术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创造性及时代感等。

1.1.1 我国对出版物政治性的基本要求是

不违反马克思列义基本原理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不违反宪法和党与国家的现行政策及法令, 对涉及外交、民族、宗教、国家边界、与各国党的关系等问题更要认真谨慎处理, 不泄露党和国家的机密。

1.1.2 对出版物思想性的基本要求。

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 反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 抵制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进行社会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教育, 反对极端个人主义、挥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坚持高尚的文化品位和积极健康的思想格调, 反对低级庸俗的趣味, 禁止在出版物中传播淫秽、色情的内容等。

1.1.3 出版物的知识性体现在其扎实的内容上, 具有科学、准确的知识, 传播、积累人类创造的文化成果。

1.1.4 出版物的学术性体现在观点的独创

性上, 或者提出学科的新课题、新观点并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取得新的研究成果等。

1.2 编辑加工质量

1.2.1 文字质量。

文字质量包括逻辑、结构、语法、修辞等方面。优秀的出版物应当结构严密完整、重点突出, 段落语句前后贯通、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语言鲜明生动、符合语法和修辞的要求, 文字准确, 用字规范, 标点符号、名词术语、计量单位、数字用法符合国家标准等。

1.2.2 装帧质量。

装帧质量包括出版物的形态 (开本、装订形式) 、外观形式 (书壳、包封、扉页) 、封面设计、插图配置等。

2 图书质量的重要性

坚持提高图书质量, 对出版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1 质量是图书的生命线

图书的生命力是以质量为前提的, 只有质量优秀的图书才有其存在的价值, 才能长期流传下去。从古至今, 只有那些真正有价值、高质量的图书, 才能超越时间和地域的界线, 为现代社会所吸纳和认可, 其中一些伟大的作品影响着各个民族甚至整个世界具有普遍的、永恒的价值, 成为人类共享的财富。

2.2 质量是数量的前提

衡量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出版事业的成就, 不是看出版物的数量, 而是看出版物的质量。因此, 出版单位必须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辩证关系, 在满足社会和读者需求而增加数量时, 必须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 把提高出版物质量放在首位。增加品种和数量要以保证质量为前提, 没有质量保证的数量, 对社会和读者都是毫无意义甚至是有害的。

3 提高图书质量的措施

3.1 加强选题的论证和管理

以党的方针为指导, 认真、深入地调查读者需求, 研究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读者特点, 并将这些信息反馈到选题计划之中;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对作者和读者进行适当的引导, 把图书选题制定在既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又适合广大读者需要的基础之上。在抓好年度选题计划的同时, 更要抓好中长期选题规划的制定和落实, 确立一批“双效”选题, 为读者提供优质图书、为出版社创造财富。

3.2 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编辑队伍的素质对提高图书质量起关键作用, 编辑的水平决定着图书质量的高低。没有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编辑队伍, 就难以出版高质量的图书。因此, 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应作为出版社的一项战略任务。第一, 提高编辑的政治素质、思想休养, 政治上、思想上的坚定来源于理论上的坚定,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编辑队伍, 经常性地进行党的基本路线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 让编辑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第二, 培养编辑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无私奉献精神, 认真地对待编辑工作的每一个细节, 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 在不断探索、扎实工作的过程中实现编辑的自身价值。第三, 提高编辑的业务水平, 建立一支技术过硬的编辑队伍, 能创造性的高质、高效地完成任务。

3.3 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

加强图书质量管理是提高图书质量的保证, 规范化的操作和管理是保证图书质量的前提。因此, 出版社应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管理体制及图书质量管理制度, 如图书质量预报机制、引导机制、反馈机制、奖惩机制和责任机制, 设置质量管理和检查机构, 加强编辑、出版和发行等环节的合作。强化编辑的质量意识与责任感, 做好选题、审稿、加工等工作, 健全严格的选题论证制度, 三审三校制度, 并不折不扣地实施。出版社员工应认真完成各自分工, 在细节中实践质量原则, 从源头上把好图书的质量关。

3.4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图书质量

近些年来我们对此进行了一些成功的探索。例如人机结合进行编校流程的尝试, 探索使用黑马等校对软件提高编校质;广泛应用计算机照排技术, 建立出版信息资源数据库;以及CTP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的应用等。

3.5 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近年来, 国内出版界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产品品种快速增加, 这也给不少出版者带来了质量控制方面的难题。一些出版社尝试将在其他行业质量管理取得成效的“ISO9000标准质量管理体系”引入, 他们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该标准完全适用于我们出版社。质量管理体系将所有行业分为39大类, 其中第8大类就是出版业, 包括书籍、纸、杂志及期刊物、录音制品和其他形式的出版物。出版业通过质量体系认证, 可以证实企业有能力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 并能增进顾客的满意度。电子工业出版社等28家。

出版社推行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电子工业出版社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以来, 图书质量取得明显进步。运行ISO9001:1994版以后, 该社的图书编校质量提高了5个百分点。按照ISO9001:2000版改进工作后, 该社的图书编校质量达标率和印装质量优良率又提高了3个百分点, 达到95%以上, 图书的加工质量显著提高成本降低。

摘要:图书质量是出版工作的生命线, 是出版工作赖以生存的根基。从图书的内容质量、编辑加工质量, 挖掘图书质量的内涵, 从质量是图书的生命线、质量是数量的前提, 阐述图书质量的重要性, 从加强选题的论证和管理、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出版工作的管理体制, 提出图书质量保证措施。

关键词:图书质量,出版工作,保证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志强.现代出版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

[2]赵劲.中国出版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0.

[3]张淑芳.关于提高图书原稿质量的措施[J].科技与出版, 2007 (2) .

[4]王立平.从加强流程管理入手提高图书质量[J].科技与出版, 2007 (7) .

上一篇:领导的用人原则下一篇:汽车产业集群供应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