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2024-06-27

图书(精选12篇)

图书 篇1

当今, 信息技术以它巨大的力量改变着世界。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的关系在渐渐发生着改变, 纸质图书真的要退出舞台吗?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在校园中应该怎样辩证地发展?

基于对这些问题的理性思考, 我们需要对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的优劣进行比较分析。

电子图书的海量涌现和网络阅读的普及, 纸质文献作为传统单一且已延续了上千年的阅读客体被新兴的阅读客体电子文献所打破, 继而引发了人们阅读方式变革。网络阅读已成为一种时尚。

网络阅读是指以电子图书ebook为对象, 以互联网为流通渠道, 以数字内容为流通介质, 以计算机的显示屏为阅读界面, 以网上支付为主要交换方式的一种崭新而快捷的一种阅读方式。电子图书和网络阅读的飞速发展, 给纸质图书和图书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一、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的特点比较

(一) 电子图书的特点

1.信息存储量大

信息存储方式由传统的文献转变成磁性介质上的电磁信号。电子图书以数字化的形式将信息高度存储, 大大节约了存储空间。一般情况下, 一张可读光盘可存储650M的字节, 相当于1000册30万字的传统书籍, 这给信息的保存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制作成本低廉, 绿色环保

电子图书是以电子版的方式在互联网上出版、发行的图书。它无须印刷, 不需要纸张、油墨, 能节约资源, 减少污染, 是一种纯正的绿色环保产品。并且可以在网上直接传输和下载文件资源, 大大降低了成本, 使得电子图书的定价低于纸质图书, 为其增加发行量提供了可能。

3.更新速度快, 具有动感的阅读体验

电子图书更新速度快且可以随时更新, 它不需要重新出片、打样、输出和装订, 省去了烦琐的出版过程。加之, 电子图书一般在出版过程中都会加载声像介质, 读者在进行网上阅读时, 不仅可以阅读文字信息内容, 还可以同时欣赏到一些动感的画面和优美音乐。

4.便于保存和携带

电子图书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在网络及光盘、软盘等存储介质中, 从而避免像纸质那样被磨损、毁坏的可能。尤其对于保存那些古籍、有价值的资料有重要作用。随着近些年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 存储电子图书的存储介质体积逐渐变小, 如MP3、移动硬盘、手机等, 便于携带。

5.购买、查询方便快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读者只需要通过网络就可以查询和购买到自己想要的书目, 经过网上银行支付后, 便可以把电子书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 不用专门到书店去购买。并且, 电子图书可以进行全文和章节检索, 方便读者查询和阅读。

(二) 纸质图书的特点

1.阅读的舒适性

纸质图书的阅读具有舒适性。它本身没有辐射和有害光线的干扰, 对人们的视力影响不大。在阅读书本时, 人们通常是以章节、页码等为阅读的路径和顺序, 逐章、逐节地进行阅读, 是以连贯性为特征的, 有利于读者理解、记忆和凝神思考。

2.具有权威性

纸质图书经过了千年的洗礼, 已建立了完善发达的编辑、生产、发行系统。在科学评价功能方面, 各书刊出版部门都建立健全了学术评审委员会或类似机构来保证出版文献的学术质量。一直以来, 中央和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所发的文件, 各类学校所使用的课本, 日常生活中所阅读的报刊等都是纸质图书为主, 可以说纸质图书已经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因而纸质文献和信息能够被多数人所接受并喜爱。

3.批注方便

读者阅读纸质图书时可以在上面进行勾画、改错和加注, 也可以随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因而, 它对于擅长于思索和研究的读者来说, 可得到跟阅读电子图书不一样的效果。进行批注不仅可以加深读者对文献的记忆和理解, 而且可以引发读者更深的思考。

二、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的优劣比较

(一) 出版流程步骤不同

纸质图书出版要进行筛选、出片、打样、输出、装订等多个步骤, 一部书稿从选题到最终出版需由多个人、多个部门合作完成。一般情况下, 一部20-30万字的图书其出版周期需要6个月左右, 然后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通过一定的发行渠道发行, 才能与读者见面。正是由于纸质图书出版程序的复杂和审查的严格, 因而一旦其出版发行, 它的品位和质量都比较高。与之相比, 电子图书的出版过程比较简单。电子出版物的出版只需在内容上进行编辑, 经技术处理后, 就可以直接与读者见面。正因为这样, 电子图书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 一些低级的、庸俗的、粗制滥造作品也会随之出笼, 这些低俗的作品出笼, 毫无疑问会给人们的精神和心灵造成危害。

(二) 环保问题

纸质图书主要依靠纸和油墨作为文字信息的载体, 而纸的生产原料主要是树和草本植物, 造纸工业不但会对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而且还会对河流、地下水等造成污染, 进而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这是纸质图书面临的最大难题。

此外, 油墨和部分作废印刷品, 以及废旧的图书被当作垃圾扔掉, 也对我们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形成二次污染。电子图书以计算机、MP3、电子书手持阅读器等电子设备为载体, 告别了纸张。不仅减少了日益高涨的印刷费用, 而且不必依靠纸质作为制造信息的载体, 既节约了社会资源、降低了商家的成本, 又保护了森林资源, 减少了造纸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但是, 电子图书主要是以电脑的显示屏作为阅读界面, 科学研究证明, 电脑所产生的电磁波对人体有一定的辐射作用, 长期使用电脑容易使人视力下降, 记忆力减退, 人易疲劳和情绪不稳定。严重的还会导致人的内部器官受损, 并引发人的生理功能的紊乱, 导致失眠、烦燥、易怒和神经衰弱等症发生。

(三) 安全稳定性

纸质图书作为传统的图书馆馆藏主体具有安全稳定性, 它对馆藏空间和人员配备要求较高。随着人们对纸质图书管理经验的不断积累, 他们已经掌握了一整套成熟的、操作性强的如防虫、防潮、防老化等适宜长期保存的技术方法, 这使得纸质图书的管理和使用有了更高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随着全球网络化速度的加快, 伴随而来的是信息的安全问题。通过因特网下载的电子图书容易感染计算机病毒和受到网络黑客的攻击, 这些都可能使获得的信息在瞬间丢失, 严重的可能使系统处于瘫痪状态。信息数据泄露和遗失导致了电子图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系数比较低。

(四) 信息检索

纸质图书的检索比较传统, 尽管目前书目的检索都已经实行了电子检索, 但是满足这一条件却需要借助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并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即使实现了这一步, 其检索和导读仍然不能象电子图书那样直接和快捷。

而对于一些没有书目索引的书籍, 仍只能依靠手翻眼看进行操作, 尤其在文献资料数目大、比较复杂的情况下, 会给检索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影响检索的效率和准确性。电子图书在信息检索方面的优势比较突出, 它具有全文数据库的结构和相应的检索软件, 通过数据库、索引文件、超文本等技术, 使得信息可以按自身逻辑关系组织成相互联系的网状结构。读者利用这些软件可以检索全文也可以检索某一段落或单词, 方便快捷, 大大方便了用户检索, 提高了检索效率。

三、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共存共荣和谐发展的 途径

随着科技的进步, 文献信息结构正在发生迅速的变化, 电子图书的兴起打破了纸质图书一统天下的局面。事实表明, 两者在激烈的竞争中, 电子图书不仅未能取代纸质图书的地位, 反而实现了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的均衡发展, 共同繁荣, 正如报刊、电视、广播在相互的竞争中最终达成平衡, 实现了共同繁荣发展一样。因此, 在未来的图书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只要我们理性地分析评判两者的优劣, 在两者的发展中, 趋利避害, 扬长避短, 融合各自的优势, 才能实现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共同繁荣, 和谐发展。

(一) 纸质文献可以借助电子文献促销, 扩大 其影响和销量

纸质图书在其出版的同时, 可在网上发行电子版, 借助网络手段进行促销。尤其对一些具有时代性、前瞻性的文学、艺术、科学类且社会反响好的名篇名作更应在出版前后, 利用先进的电子网络技术和手段进行宣传和导读, 以达到扩大发行量的目的。书籍、杂志可以推行网络版, 并设立电子信箱, 鼓励作者通过电子邮件投稿, 并与作者、读者展开对话, 以此来扩大期刊的知名度和发行量。与此同时, 纸质图书在与电子图书展开竞争和争夺读者的同时, 也应加速与电子图书的协作与融合。

(二) 发挥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阅读优势

一直以来, 图书馆系统是以纸质图书的阅读为主, 电子图书的阅读为辅。为了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和满足读者阅读的需求, 我们应加速二者的融合。在增强服务意识, 改进服务态度, 提高服务质量, 努力开发新的服务资源和形式的基础上, 在保留传统的书桌式阅读形式外, 应适当设置读书文化沙龙室来弥补纸质图书阅读缺少交流平台的遗憾;应通过开设网吧和电子阅览室, 并为读者配备网络接口, 来方便读者自带笔记本电脑来图书馆阅读和学习, 满足读者电子阅读和纸质阅读的不同需求。

(三) 加大图书出版权的保护力度

纸质图书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并已经在国内外形成了相当成熟的法律制度。而电子图书因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一直困扰着其发展。对此, 我们可以借鉴纸质图书对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立法经验, 研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 保护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的生产者、出版者、开发者、发现者的合法权利, 通过不断加大对盗版、盗用他人知识产权等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来激发文献信息作者创作的激情和活力, 让读者享受更多精彩的文献信息资源。使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在有序的法制环境中健康的发展。

(四) 针对读者不同的阅读方式和习惯, 确定 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配置比例

由于读者年龄的不同和工作、学习、生活方式的差异, 决定了他们的阅读习惯和兴趣的不同, 因而对电子图书和纸质图书阅读方式的选择也会有着各自的喜爱。对于年龄偏大、喜好在床上或沙发上休闲阅读的读者来说, 纸质图书则是他们的首选;而对于多数年轻人和从事诸如外贸、编辑等类工作的人, 则偏爱网上阅读。所以, 针对不同的读者群体, 我们要确定电子图书和纸质图书的发行比例, 确保两者资源合理的配置与利用, 以避免重复和浪费。

(五) 加强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

正确处理好电子文献资源和纸质文献资源的关系, 建立门类齐全、结构合理, 并能满足教学、科研、政治、经济、文化、健康娱乐等需要的信息资源库, 有利于充分发挥文献信息的作用和效率, 有利于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和配置, 有利于促进人才的成长。因此, 应充分发挥电子文献和纸质文献的优势, 在盘活已有信息资源、挖掘其潜力的基础上, 应不断研究开发新的文献信息资源, 建好图书情报数据库, 以保证文献信息资源的完整、齐全、新颖、超前, 并基于用户的个性需要, 及时提供针对性强的个性化信息资源服务, 为读者成才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使图书馆真正成为创新教育的信息库和人才库。通过以上分析, 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既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也有自身的劣势和不足。因而, 我们就不能肯定在未来的图书出版和阅读中哪一方会成为主流。因此, 在未来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只要以科学的态度理性地看待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客观存在, 不盲目趋同或偏向某一方面, 并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两者的未来, 努力融合两者的优势, 使两者在公平的竞争中, 既相互补充, 又相互促进, 既和谐相处, 又共同繁荣, 这才是我们应有的选择。

参考文献

[1]孙红卫, 吕丽晰.网络阅读研究[J].图书馆, 2009, (1) .

[2]习万球.网络环境下用户需求与图书馆服务模式创新研究[J].图书馆, 2009, (1) .

[3]习万球.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模式研究[J].图书馆论坛, 2006, (6) .

[4]李雪丽.纸质图书与e-book之比较[J].新西部, 2008, (2) .

[5]黄敏.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的比较及互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高教版) , 2007, (3) .

[6]柯平, 闫慧.网络阅读文化的基本理论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07, (5) .

图书 篇2

为了让大家更方便、快捷、有序地借阅图书,特制定以下的规则:

一、管理人员职责:

1.本班设图书角,幷设定一名图书管理员负责书籍管理情况。

2.班级成员所带的书籍到班,图书管理员负责登记图书的书名以及所有者。

3.负责组织借阅,做好相关记录。

4.负责整理清查图书,监督检查阅读书目完损情况。

二、借阅规则:

1.班级图书为班级同学捐献,捐献者请在自己的书上请写好姓名。

2.借书必须到图书管理员处登记借阅时间、书名称等项目。

3.借书时要检查原书,如有污损、缺页等情况应及时说明。

4.每人每次借书不得超过两本。

5.借阅的书要爱护,不得撕页、折页、剪裁、折卷图书,不得在书上画线、批注或涂写,如有损坏或丢失要赔偿同样的新书或按照图书原价赔偿。

6.书一经借出,中途不得转借他人。7.还书要找图书管理员做好记录。

8.若利用上课时间看借来的书,被任课老师发现没收的,借阅者要对书负全责。

恳请同学们给图书角提出宝贵的意见,让我们的图书角发挥最大的作用。

最后,愿图书角带给大家的每一天都是快乐和充实的!温馨提示:

1.读书者应爱护图书,未经许可切不可私自乱**翻图书或私自带图书出教室。

2.请严格服从图书管理员的管理,以共建班级良好的读书氛围委会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

没有图书的图书馆 篇3

离图书馆不远的地面上,并排嵌着两块铜牌。一块铜牌上镌刻着:“图书馆由米歇尔·沃尔曼设计。1933年5月10日焚书纪念碑,1994~1995年建。”另一块上刻着:“1933年5月10日,就在这个广场中央,纳粹分子策动学生焚烧了几百位自由作家、出版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书。”其实,这座于1995年3月20日正式建成的“没有图书的图书馆”是一座焚书纪念馆,控诉着当年希特勒大肆摧残人类文化,焚烧进步书刊,迫害作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罪行。

1994年,德国文化界人士达成共识,决定建立一座声讨希特勒法西斯摧残人类进步文化罪行的纪念碑,以便使后人铭记过去,并昭示未来,地点就选在贝贝耳广场中央焚书的地方。

为了不破坏贝贝耳广场的整体性,没有在地面上树碑,而是设计了这个别致的、位于地下的“没有图书的图书馆”。这个图书馆中空荡荡的书架提醒人们,这里原有两万多册宝贵图书,都被法西斯无情烧毁了。

在记载建造这个“没有图书的图书馆”日期的那块铜牌上方,还镌刻着大诗人海涅在100多年前写下的三行诗:“这不过只是一个前奏,在焚毁图书的地方,最后也势必会焚毁作者。”“没有图书的图书馆”是历史的忠实见证,它也警醒着世界各国人民要维护和平,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

图书 篇4

1. 电子图书的特点

第一, 存储量和信息密度的增大。从信息存储量来看, 电子图书摆脱了纸质图书携带繁琐的问题, 只需要采用电磁信号, 将数字化形式以文字的方式压缩到存储空间内, 根据电子存储器的大小可以自行存储, 据统计一张可读光盘能够存储650M字节的信息, 但是如果将这650M字节信息转化成纸质图书则需要1000册30万字的图书, 这就占据了大量的空间, 而且不利于远程携带, 所以说电子图书在存储量和信息密度方面占有明显优势。

第二, 制作成本低廉, 环保清洁。通常电子图书的产生原理就是将数字代码发生进行转换, 以图形、文字或者声音等方式传递给计算机设备, 可以通过计算机设备进行阅读或者打印。在电子图书制作成本上较为低廉, 基本是一次投入, 而且较之纸质图书, 电子图书不必去印刷, 也不需要大量的纸张和油墨, 这就使得电子图书十分环保清洁, 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下载, 这就降低了电子图书的价格, 也大大增加了发行量。

第三, 增加了信息更新速度和阅读体验的动感性。电子图书出版时不必再像纸质图书一样去重新出片、打样、输出和装订, 直接舍去了这些环节, 这样就极大地增加了电子图书的更新速度。同时电子图书在制作时可以根据阅读内容添加一些声像介质, 这样就可以在阅读时还可以播放一些音乐, 不再像纸质图书阅读时那样枯燥, 增加了图书的可视听性。

2. 纸质图书的特点

第一, 阅读的舒适性。在阅读电子图书时总是受到辐射和有害光线的干扰, 对读者的自身视力有严重危害。但是纸质图书就没有这些缺陷, 而且读者在阅读纸质图书时还可以根据文章中的章节和页码有选择性的阅读, 这样有助于增加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所以纸质图书的存在也是不可或缺的, 它给人一种阅读时的舒适感。

第二, 使用的权威性。造纸术最早源于我国, 在东汉时期人们为了更好地阅读, 便发明了纸, 人们可以将自己想要阅读的内容印刷在纸上, 这样就便于携带和传承。而且经过几千年的发展, 纸质图书在编辑与发行上已经逐渐完善。目前我国大多数文献资料都是记载在纸质图书上, 而且国家对于纸质图书的研究与发展并未停止, 虽然受到电子图书的冲击, 但是纸质图书依然不断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 尤其是政府各项文件发放时基本都是纸质文件, 还有学校教学时也都是通过纸质课本进行教学。

第三, 批注的便捷性。读者在阅读纸质图书时, 可以将自己阅读时的意见直接添加在图书中, 并且还可以随时翻阅。但是电子图书在读者阅读时无法及时标注, 时间长了难免会忘记, 这就不利于读者的阅读学习。所以说纸质图书在阅读理解上更具便捷性, 读者对所阅读的内容印象较为深刻, 同时纸质图书内容也容易激发读者的思考。

二、比较分析电子图书与纸质图书的优劣性

1. 出版方面

传统纸质图书在出版方面流程十分繁琐, 在图书内容写好后, 要经过专业人员的筛选、出样片、打样、输出、装订, 当完成这些工作后, 还需要由专业的面试人员进行发行面试, 这个过程中有许多部门人员的参与。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环境下, 一本纸质图书的出版周期较长, 必须要有一些的特定渠道才能进行发行, 而且国家对于纸质图书发行审查较为严格, 一本高质量的纸质图书出版十分不易。

然而电子图书的出版程序就较为简单了, 尤其是当今网络时代下, 只要笔者将图书内容写好, 然后交由专业人员进行特殊技术加工, 就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发行了。不过电子图书也是存在弊端的, 电子图书发行程序的简单造成了电子图书市场的混乱, 很多不良书籍出现在电子图书市场中, 对于当代青少年学生成长造成了误导, 给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造成了不良影响。

2. 环境保护方面

传统纸质图书的制作主要是靠纸张和油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再生纸技术已经出现, 但是由于再生纸的成本较高, 很多出版社还是会选择使用传统工艺进行造纸。传统工艺造纸原料主要是由树木生产的, 这就需要大量砍伐森林资源, 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直接影响了地球生态链的平衡, 而且在造成过程中有大量污水排出, 这些都会对地下水资源造成污染。目前还没有可以回收降解油墨纸张的处理渠道, 所以纸张使用完丢弃后会产生大量废弃垃圾, 对生态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电子图书的制作就较为简单了, 主要是利用电磁信号将数字化信号转换为文字, 这个过程根本不需要任何纸张, 也就不会造成社会垃圾, 在很大程度了减少了森林资源的砍伐。人们主要是以计算机设备或者手机等电子产品对图书进行下载阅读, 较为方便, 可是电子图书在阅读时会对人体产生辐射, 如果长时间阅读可能会威胁到人体健康。

3. 安全稳定方面

随着千百年纸质图书的使用, 传统纸质图书的安全稳定性也已经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尤其是在那些专业图书馆内, 图书馆管理人员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 已经总结出一套完善的纸质图书保管技术体系。但是电子图书的兴起时间较短, 主要是依靠网络技术, 网络技术在安全稳定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尤其是近些年经常出现网络黑客攻击网站获取信息的事件。这就使得电子图书的数据使用和保存成为电子图书市场进一步发展的

三、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在图书馆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过程中呈现出的关系分析

1. 从馆藏建设角度考虑

以事先拟定的采购计划为依据, 图书馆派出采购队伍到各地图书出版发行机构的供应商处实施采购计划, 当购回图书后还要将图书入库, 但必须以图书的验收、分类编目、标志加工的完成为前提, 然后再将图书上架排列、开放, 之后才能进入流通领域向读者开放。这便是纸质图书的整个工作流程。对于每个环节的操作都要有相关管理人员来执行。电子图书的种类繁多, 而且在采购模式上也有显著特点。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网络数据库、数字光盘、MP3、MP4、DVD等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电子出版物。目前, 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以自身实际和经济能力为依据进行了需要的电子出版物的选择和采购。通常, 对电子出版物的引进, 图书馆会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 图书馆的采购依据通常都是要根据采购计划进行的, 要跟数据供应商进行协商, 然后由采购人员进行图书采购, 在我国通常将这种采购方式成为自主采购。

第二, 在一些地区经常会采取几个图书馆进行合作的方式, 成立集团公司, 由众人选出几个代表进行图书采购, 负责协商图书采购过程中的各项事宜, 最后找到最为合适的采购方式, 这通常被我们成为集团采购。

第三, 在电子图书出版时通常采用的是利用互联网经费出版, 这种出版方式主要适用于电子期刊和专利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 庞大的电子资源数据库已经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 这时就需要对电子图书馆内的资料进行重新分类, 通常都是根据电子资料的名称和英文字母进行排列的, 这样有利于对电子类图书进行查找。

2. 在读者服务方面

电子图书的存储较为方便, 主要是根据存储系统的大小进行划分的, 读者可以采用不同的存储方式, 对电子图书进行阅览。其中主要包括:

第一, 馆内阅览服务:在图书馆内提供计算机等电子图书阅读设施或设置电子阅览室, 为来馆查阅的读者提供馆藏电子图书的阅览服务;

第二, 在线阅览服务:读者可以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使用图书馆的网络图书馆浏览权限, 进行在线阅览;

第三, 在线借阅和还书服务:读者在任何时刻把图书馆的电子图书下载到个人电脑上进行离线阅读, 阅读完毕后, 同样可以在任何时刻通过系统实现在线还书。

四、现代图书馆管理改革的思考

1. 纸质文献可以借助电子文献促销, 扩大其影响和销量

在现代图书馆发展过程中, 纸质图书的地位还是无法改变的, 纸质图书想要进一步发展, 就必须要借助网络手段, 要将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的文学进一步融合到纸质图书中, 要根据先进的电子网络技术对纸质图书进行宣传, 要让人们充分认识到纸质图书的与时俱进, 要鼓励作者进行投稿, 要多与作者进行交流, 要通过一些特殊手段不断扩大期刊的知名度, 进一步增加作者投稿的信心。

2. 融合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的阅读优势

在大多数图书馆中, 还一直将纸质图书作为馆内阅读资料, 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 图书馆也要进行改革, 要将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进行融合, 加强两者之间的协作, 要不断增强图书馆的服务意识, 提高图书质量, 不断开发新资源, 要在传统纸质图书的基础上, 加强电子图书的建设, 要开设专门的网上阅览室, 要给读者提供便利的网络信息, 要让读者的需求得到满足。

3. 加大图书出版权的保护力度

对于纸质图书的印刷和出版, 目前都已经有较为成熟的法律体系, 但是电子图书出现时间较短, 在各方面都不成熟, 尤其是在电子图书产权保护方面, 严重缺乏立法经验, 这对生产者、出版者还是开发者都没有法律保障, 很多盗用他人图书产权的事件出现, 这时就需要加强对图书出版权的保护力度, 要从法律上加强对图书所有权的维护, 要让作者和读者体会到文献信息资源的法制化发展, 从而奠定了电子图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红卫, 吕丽晰.网络阅读研究[J].图书馆, 2009 (1) .

图书馆图书借阅规则 篇5

1. 在校生本人可在图书馆书库借还图书;不可代借、冒借,违者一律按《图书馆违章处理工作规则》的有关规定处理。

2. 图书馆实行开架借阅;各个书库的流通服务台负责办理借还手续。

3. 读者在借书前,须自行检查书中有无污损、缺页等情况;如发现则应主动向工作人员说明,交由工作人员处理。

4. 借图书总册数的限定:教职员工20册(含短期借阅图书5册,合订期刊2册);学生5册(文艺书限2册)。

5. 教职员工借阅期限120天;学生借阅期限30天,借阅逾期将按照《图书馆违章处理工作规则》中的相关规定收取资料逾期占用费。

6. 所借图书在法定节假日内到达借阅期限者,应在节假日结束后的次日归还,不作过期处理。

7. 续借:教职员工可续借2次,学生所借专业书可续借1次。续借手续应在图书借阅到期之前办理;续借期自首次借书的到期之日算起;每次续借期限为30天。短期借阅图书不提供续借服务。

8. 藏书仅供阅览,不外借;需要复印时,学生凭班主任老师签字凭证方可复印,每次复印限2 份,复印完毕即需归还;暂借期不得超过两小时,超过时间则每册收取资源占用费1元。

9. 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图书借阅、续借等服务将终止提供,待相关问题解决后读者权限方可恢复:

(1)借阅的图书已过期。

(2)欠款超过限额。

科技图书编辑如何做好图书营销 篇6

图书营销系统应该贯穿书业的整个流程(选题-出版-宣传-促销-市场组织-销售-搜集反馈需求信息) ,具体就是图书市场调研、选择目标市场、选题开发、图书定价、渠道选择、图书促销及售后服务的一系列营销活动。它应该是一个带反馈的闭合链条,如下图所示:

下面就针对这个闭合的链条,来谈谈科技图书的编辑如何做好图书的营销。

图书产品形成过程中的营销策划

1. 做好营销第一站——选题策划

有人说,好的图书有如好的庄稼,首先依赖于好种子,对于出版社来说,选题是图书的基础,有了好的选题才有可能出版优质的图书。在策划选题过程中,编辑要有商人一样敏锐的眼光,洞悉市场上潜在的需求;要有商人一样精明的头脑,预测这个产品是否会受到市场欢迎,读者喜爱。还要准确定位图书产品、设计图书形式、把握好内容,从策划开始就要考虑这本书出版以后谁会来买,卖点在哪里,是否有可以利用的外界资源。这一切都基于深入的市场调研。市场调研具有图书销售情况分析和选题调研双重的作用,也是取得市场反馈信息的最佳途径,是联系读者和出版社的最直接的纽带。

2. 把营销思想融入图书制作

从好的选题到好的图书产品,要求在做书的全过程坚守营销的理念。图书制作过程中,编辑需要对书稿进行加工,书的内容再好,文字错误百出,也是没法读下去的,再好的理念脱离了必要的文字载体,也无法被读者接受。因此,首先得把好书稿的审读关。核心的问题解决后,就是图书的形象问题,封面可以说是图书脸面,是第一眼被读者看到的内容,要想成为“第一眼美女”吸引读者,在封面上就要下功夫,对于科技图书来讲,虽然封面没有大众图书那么吸引人,但一定要做到让图书的内容与形式相符合。编辑需要与美编作深入的沟通,创造性地发挥设计的优势,让图书具有好的“品相”。

产品销售过程中的营销策划

在数以万计的图书海洋中,除了作者本人,编辑恐怕是最了解图书产品的人,除了发行部门对图书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工作,编辑在图书产品的营销中可以做哪些工作呢?

1. 自卖自夸——做好图书宣传

编辑利用专业期刊、网站、论坛、博客等进行图书的宣传。专业期刊是最直接的宣传方式,目标比较明确,也是用的最早的一种营销方法,宣传的内容包括图书内容简介、特色、图书封面、定价等信息。利用网络进行图书的销售,利用编辑的博客、作者的博客进行图书的宣传,都是很好的形式。利用网络,我们不仅可以在图书出版后进行宣传工作,在图书制作过程中,就可以利用作者的博客,发表一部分图书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培养读者群,等图书出版后,在博客上回答读者关于图书的问题,使图书的内容在网络上得以延伸,增加了读者购书的附加值。

2. 半个专家——积极参与发行工作

编辑工作与发行工作其实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编辑参与发行工作,可贴近市场、贴近读者,从而直接了解读者的真正需求,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并将反馈的信息作为调整、改进编辑工作的依据,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提高“产品”的阅读率,从而提高“产品”的真实发行量。

3. 收集情报——做好信息的处理工作

图书出版后,编辑的工作并没有完成,除了协助销售人员做好发行工作以外,还要搜集整理读者的反馈、作者的意见以及总结经验。另一方面,在参与图书销售的过程中,也是我们直接面对市场的过程,在市场中了解读者需求,发现策划切入点,都是最直接的,因此,编辑参与图书的销售过程,也是对图书市场调研、促进选题开发的过程。

图书的营销是贯穿于图书策划到读者购书的始终的,编辑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指导和纽带的作用,一个成功的营销活动,离不开编辑的参与,要想使自己的图书取得好的销售业绩,编辑就必须参与营销,真正把图书看成一件商品来运作,将读者的需求作为我们的追求。

电子图书VS传统图书 篇7

关键词:电子图书,纸质图书,相互比较优势

近年来, 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迅速普及, 网络文学、掌上电子书、手机阅读等新阅读方式不断出现, 电子图书市场呈现规模增长态势, 正在悄悄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

据中国图书商报和读吧网刚刚发布的《2007中国电子图书发展趋势报告》显示, 互联网的阅读率从1999年的3.7%增加到2005年的27.8%, 6年中增长了6.5倍。至2007年底, 中国电子图书总量为66万种, 2007年新增电子图书13万种, 较2006年增长24.5%。未来几年, 中国正版电子书出版总量将突破100万种。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显示, 国民纸质图书阅读率从1999年的60.4%下降到2007年的34.7%, 首次低于电子读物阅读率, 后者的数字是36.5%。卓越亚马逊的一项调查更让人对纸质图书的前景担忧:49.5%的人半年内没有读完过一本书。

在这个网络化、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 电子图书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代替传统的纸质图书?将来会不会完全取而代之?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 读者群的变化

2007年, 电子图书读者总数为5900万人, 比2006年增长37%, 增长强劲, 但是增长比率小于同年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增长数53.3% (根据CNNIC《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原因是因为随着网络带宽的增长和网络内容的丰富, 中国网民拥有了更多选择, 许多人的兴趣趋向音乐、电影、在线游戏等宽带应用上面。

从电子图书读者群组成情况来看, 网上阅读习惯与年龄成反比。即, 年龄越大, 有网上阅读习惯的比例越低。20~29岁和30~39岁的青年网上阅读比例最高, 均接近总数的30%。18~19岁的青年具有网上阅读习惯的比例超过同龄人的一半。按电子图书读者学历的分布来看, 大专和本科占59.3%, 而高中则占到25.10%, 并且比2006年增加了0.8%。这说明电子图书读者群正在年轻化、高学历化, 其增长的前景可以预期。

在贫富差异、城乡差异和地域差异都存在的情况下, 电子图书读者群集中在东部城市中较富裕的年轻人中。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这样的人群数量逐步增加, 西部大开发的进行和城乡差距的逐步缩小, 电子图书读者群的分布区域也将逐步扩大。这为电子图书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阅读的程度和习惯的影响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持的“中国国民阅读调查”从1999年开始, 此后每两年一次。据一九九九年、二○○一年和二○○四年国内的三次大规模的读书调查显示, 人们的阅读兴趣和目的发生了令人遗憾的负面转移:读书热点从世界名著转向实用书再转向娱乐书。追求知识丰富、精神修养、人格完美的阅读兴趣大不如前。于2005年年底至2006年年初进行了第四次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大规模抽样调查, 结果显示, 2005年识字者阅读率为48.7% (指每年至少有读一本书行为的读者总体与识字者总体之比) , 而1999年首次调查的该阅读率为60.4%, 2001年为54.2%, 2003年为51.7%, 至2005年则首次低于50%, 6年持续走低。又互联网丰富了教学内容, 拓展了教育空间, 更改变了生活方式, 同时也蚕蚀了学生的传统阅读时间。而与图书阅读率相反, 近年来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 从1999年的3.7%, 到2003年的18.3%, 再到2005年的27.8%, 7年间增长了7.5倍。目前, 已经有超过一成的国民有网上阅读的习惯。有关专家当下对快餐式的阅读提出了质疑, 呼吁现代人放慢阅读节奏, 在细细品味中享受阅读的乐趣, 修身养性。

不知你有没有过在书店免费蹭书看而遭受店员的白眼和喝斥的经历。受看书环境影响, 总是很有目的地挑选当时最迫切想看的书看。那些书是不能细读的, 一本书翻完后, 往往还要想象漏看的情节, 给自己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有了网络, 读者可以很轻松地点击任何最新图书, 加上书签和收藏功能的运用, 可以很顺畅地完成一本书的阅读。网络的便利, 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阅读视野, 改变了读者的阅读习惯。

广泛的阅读为你打开视野, 而深度的阅读塑造你、提升你。一方面具有广博的知识, 一方面在你喜欢的领域有深入而独到的研究。毫无疑问, 电子书籍在广泛的浅阅读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对此,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曾表示, 电子阅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信息量越来越大。这些变化更加符合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更加吸引读者, 也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手段。但对于一些比较有内涵的作品, 还应选择购买纸质图书。

3 阅读目的和兴趣的变化

上世纪90年代以来, 一方面人们接收信息呈几何速度爆增, 且接受渠道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传统意义上的阅读风景正越来越少见:现代社会的人们需要的不再是艰深的理论著作或大部头的经典, 而是各种快餐式的读图、简介、短信、帖子和名著缩读、速读、戏说等。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 整个社会心态呈现出的浮躁, 都使人们难以有闲暇的心态、时间和精力去选择深阅读。阅读兴趣单一集中体现在轻松、浅薄的生活类、时尚类等通俗读物上。

阅读目的是各种各样的, 阅读目的的分类, 主要是以阅读效果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内容为标志。

4 阅读途径的变化

电子图书利用的低效化和不平衡化, 拉大了国民的知识贫富差距。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曾表示, 电子阅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信息量越来越大。这些变化更加符合读者的个性化需求, 更加吸引读者, 也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内容和阅读的手段。据介绍, 未来电子出版与传统纸质出版的结合将更为紧密。如文学类、经管类等图书把部分章节放到网上展示和宣传, 读者看了一部分, 想看全文的再购买纸质书。

电子图书的快速发展是读者阅读目的、途径、深度和广度变化以及读者人群变化的结果,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量快速膨胀的信息爆炸时代, 完全深度理解每一个信息是不可能的, 必然要对信息筛选, 这就是电子图书快速发展的基础。可是找到有用的信息后, 要想对信息进行深刻的理解, 电子图书却是远远不够的, 必须找到相应的传统图书进行精读细研。

图书馆图书破损的修补 篇8

一、图书破损的原因

1、图书开架借阅后, 读者直接进入书库查阅自己所需图书, 但有些读者对图书馆分布不熟悉, 缺乏图书排架基本知识, 查阅图书时又不使用代书板。查阅完了以后不能将书归还原位, 有的读者不遵守图书馆规章制度, 在馆内随意取放书籍, 对不需要借阅的图书随意乱丢乱放, 这些行为都加重了图书的损坏。

2、随着学校的发展, 校图书馆藏书也日益增多, 但由于书架不能及时添置或收到馆舍条件的限制, 有些书架上的图书排放紧密。有些读者为了取书方便, 不爱惜图书, 对那些排放紧密的图书不注意取书方式, 用劲随意抽取, 或者把不需借阅的图书使劲插回原位, 加重了图书之间的摩擦, 使得图书封底封面磨损严重, 甚至会造成书页的脱落。

3、看书标注, 在书上做题是图书污损的一大问题。一些读者因为习惯原因, 为图省事, 喜欢直接在书上涂画和做题, 有些行为轻微的会用铅笔做题, 严重的直接用圆珠笔或水笔在书上做题, 甚至还有些同学直接将自己喜欢的彩页和图画用刀片割下。有些图书还回来的时候书上写了整段的话, 还有些书被读者当成了草稿纸, 这些都使得图书严重受损, 书污损严重, 影响了后面读者对图书的使用, 降低了图书的使用价值, 涂写严重时一本好书也变成了废书。这些行为如不加以制止, 其他读者会模仿在书上涂画、答题, 造成恶性循环, 图书的损坏将更加严重。

4、装订粗糙。装订是书籍在印刷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现在图书大多采用无线装, 此种方法是用胶水而不用线。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发现这种装订方法存在一系列问题。如我们时常会看到一些书刚刚加工不久, 尚未上架就出现题名页、彩图脱落;有的书刚刚流通一两次后就出现中间开裂、封面脱落的现象;甚至有的图书刚刚流通就已经散页, 书页一张张脱落。主要原因在于现在的图书装订质量不好, 书里几乎看不到装订线, 断裂破损的图书在一定时间内失去了使用价值, 只有重新装订后方可进入流通状态。

5、其他原因。 (1) 图书老化。由于时间的原因, 一些图书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明显的特点是纸张变硬、变脆、发黄。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文献, 纸张容易出现脱落、霉变等。 (2) 自然因素所致。主要有有些图书受外界强光长时间的照射, 容易使图书收到损害。 (3) 图书的变迁。因馆舍条件的限制, 有些图书馆馆舍空间有限, 每年进新书时需要图书的导架和搬动, 也会把图书损坏。

二、对破损图书及时修补

1、集中修补。

对图书进行集中修补, 主要针对那些破损得较为严重的图书而言。往往在这类图书中, 往往是大部分已经散落。因此, 这类图书在修补前不宜进行流通。对那些装订质量不好的图书例如散落、脱落、掉页的图书, 我们装订时首先要将封面小心的取下来, 一页一页仔细核对书中的内容, 上下左右对齐后, 用大铁夹将书夹住, 用电钻在书脊处钻三个均匀的眼, 用细绳将书穿孔装订, 用铁锤将钻眼处打平, 绳子要打死结并且要放在比较隐蔽的地方, 用乳白胶粘好, 以免绳子开线, 最后将书的封面涂胶粘好。如果图书的封面已经破损, 我们可以用牛皮纸为图书重新做上封面。装订图书要做到装订整齐、钻孔均匀、订线牢固。这样装订好的图书就不容易损坏了。

2、随时修补。

对图书进行随时修补, 主要是针对那些破损程度不是非常严重的图书, 通常是图书馆工作人员为读者办理图书借还手续时, 对读者急需借阅的图书或归还来的图书出现不是特别严重的损坏进行及时修补。当着读者的面修补图书, 还会对读者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此外, 工作人员也可以利用整架、巡库的机会对自己所负责区域的图书进行修补。随时修补的图书根据破损情况, 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一般性的破损, 是指图书的部分封面残缺或个别书页残破, 但是书名、书标、条形码等标识还在。一般来说, 这种情况的图书并不影响流通。我们可以在图书还来或者借出前用透明胶或者双面胶将残破的书页补好。 (2) 标识残缺。在这种情况下, 就要对书标、条形码进行修补, 以保证图书的正常借阅。书标的残缺, 会影响到图书的排架, 而条形码的残缺则会造成图书的无法外借。修补后的图书, 信息要齐全。

综上所述, 图书破损在图书馆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图书破损不仅影响图书的使用寿命, 更为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到读者的利用效益。为减少图书破损现象的发生,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采购图书时严把质量关, 进一些高质量的图书。其次是强化工作人员的保护意识, 工作人员在每天上班时应经常进行巡视, 对于读者出现的损坏图书的现象可以及时制止, 从根本上提高对图书的保护意识。再次要经常调整书架上的摆放密度, 如果馆舍条件好的话, 可以适当的把书架上的图书调整松一些, 以便取书时不损坏图书。对于那些馆舍条件有限的图书馆, 采购新书后, 要对书架上的图书进行及时调整。保证每个单元小格要保留一定的空间, 对那些图书内容过于陈旧和利用率不高的图书可以进行剔除。图书是一种容易消耗磨损的物品, 图书馆工作者需要教育和引导读者爱护图书, 尽力减少图书的污损, 同时发现破损的图书要及时修补。

参考文献

[1]张春丰:《图书馆图书破损的修补》。

[2]李英珍:《高校图书馆图书破损的主因和对策研究》。

[3]郑直:《图书馆图书破损的成因及其防范措施》。

浅议图书馆图书流通管理 篇9

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资料信息储存中心,是老师和学生培养专业技能、扩宽专业知识、强化个人素质的第二课堂。学校要想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学生,就不能够缺少对图书文献资料的查阅、研究以及合理利用,学校教师的科研和教学也同样离不开图书馆这座知识宝库的帮助。所以,做好图书馆图书流通管理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图书馆图书流通管理的基本要求

现代图书馆的图书流通管理一般采取开架借阅方式。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图书的记录管理;二是图书的借阅、归还、续借;三是文献资料的检索及下载;四是图书的流通查询及统计。为切实有效提高图书馆图书流通管理工作效率,需要做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要提高工作人员素质,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借阅环境;二是要及时整理书架,以便学生借阅;三是要加强图书排架工作;四是要加强对学生检索、下载文献资料的指导与培训;五是要及时答复学生咨询。

2 注重提高图书管理员的素质和水平

毫无疑问,图书管理员是整个图书流通管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起着重要的作用。图书管理员是学校图书馆对外的形象代表,服务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整体形象。目前,图书流通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管理工作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淡薄,个别人员服务态度较差,甚至会将个人生活中的一些不愉快情绪带入工作,面对借阅的学生缺乏应有的礼貌,甚至会出现一些言语过激行为等,这些都严重损害了图书馆的整体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书流通管理工作;二是工作能力不强、敬业精神缺乏,个别图书管理人员在工作期间闲聊、串岗甚至离岗,未能把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正常的图书流通管理工作;三是工作不负责任,对学生借阅书籍缺乏及时的监督管理,例如在学生借书过程中,个别学生拿着其他人的借书卡借书,而图书馆工作人员未能及时发现,造成了书籍的借出混乱,影响了工作;四是缺乏对文献资料的研究探索精神,图书管理人员身处在一座知识的宝库,理应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挖掘这座宝库,找到有价值的东西,回报社会。可是在具体工作中,很多管理人员视而不见,没能好好利用身边的资源,这对学校的科研工作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

因此,为了做好图书馆的图书流通管理工作,必须要加强对图书管理人员的教育工作:一是要加大思想教育工作力度,要求图书管理人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切实提升自身素质,要始终把“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理念牢记心中,认真为学生求学提供优质的服务。二是要熟练掌握工作技能、具备开拓创新的综合素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熟练掌握工作技能,才能提高工作水平,才能更好地服务学生。三是要加强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作为图书管理人员,要特别注重自身修养,不断加强各种业务知识的学习,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信息知识导航员,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3 切实做好图书流通管理的重点工作

如何做好图书流通管理工作,确保图书寿命长、损失小、排架准确,同时便于学生借阅,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要做好图书摆放工作。不少学生在入学后缺乏图书借阅的基本知识,没能够完全了解图书的摆放规律和分类特点,常常把图书放错了位置。因此,要求图书管理人员要及时把学生还书放在正确的位置,确保后来的学生能够方便准确地找到所需书籍,提高书籍流通效率。二是要及时修补破损图书。这也是图书馆日常管理工作中一件重要的事情,由于一些书籍深受学生喜欢,书籍的流通率高,破损率也就随之增高,图书管理人员如果不能及时修补,就会影响图书流通,例如一些经典的小说、故事杂志和课本答案详解等。此外,修补破损图书还能够恢复图书本来的价值,为学校节约经费。同时,图书也是学校的一面道德镜子,从图书馆馆藏书籍保存的完好程度,可以直接地反映出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同时也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做好图书“三防”,即防火、防盗、防污。图书馆的每一位管理人员都要熟练掌握各种防火知识,学会使用各种灭火工具,确保图书馆意外着火时能够及时扑灭,减小损失。图书管理人员要根据天气变化,定时开窗和关窗,保证图书馆空气流通。此外,由于每天来往学生较多,管理人员要及时清扫书库里的杂物和灰尘,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4 图书借阅违规行为的表现及预防处理对策

图书馆实行开架借阅方式的目的是为了方便读者获取知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图书造成了损害。日常管理中,我们发现在学生借还图书的时候,很多图书被学生有意或无意地毁坏,书面上沾有墨水、油迹、泥水等脏物。还有一些学生在阅读图书时发现了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既不愿意动手抄下来,又不愿意去复印店复印,而是选择了撕下书页,造成图书缺页,更有可恨者,一偷了之。这种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要深入分析其中原因,针对性地制定预防和处置措施。

通过大量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图书借阅中的违规行为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无视图书馆的规章制度,许多违规行为经常是在不经意间就发生的。二是对图书馆工作人员或规章制度有抵触情绪,故意做出一些违规行为,以达到扰乱图书管理工作的目的。三是自律不严,学生没有意识到图书馆管理工作与自己的借阅息息相关。

对此,我们应着重加强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课堂教育。老师应加强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把“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树立在学生的心中。此外,老师要常常深入学生日常生活中,多和学生接触,和学生打成一片,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以及成长过程中思想的变化状况,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点点滴滴地给学生灌输正确的图书借阅基本知识,让学生从心里真正认识到在图书借阅时要诚实守信、行为规范。

二是图书馆教育。由于图书馆是学生在课余活动时间获取知识、收集信息、传播、交流较为集中的场所。所以,学生在阅读图书时会被各种优秀书籍所影响,主要表现为:(1)通过阅读一些名人传记、科学家的模范事迹和思想道德先进人物事迹等,可以为学生们树立起好榜样、效法的楷模,培养学生优秀品质;(2)通过阅读丰富多样的典籍名著和科学书刊,学生可以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3)阅读各种文艺作品和参加图书馆举办各种读书活动,寓教于乐,融趣味性与思想性为一体,可以使学生享受到美好精神的洗礼,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

5 善于在图书流通工作中服务育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图书馆的首要工作任务就是满足学生对获取科学知识、检索文献资料、增加自身知识、提高自身能力等方面的需求。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资料的储备中心,在学校的整个教学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发挥好图书馆的育人作用是学校必须重视的重要课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是要给学生提供优质服务。学校图书馆的图书流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生,主要途径是向学生提供玲琅满目的书籍资料,从而达到知识传递、资源共享、服务育人的目的。所以,学校图书馆要根据学生对文献资料的需求合理设置服务项目。

二是要引导学生正确阅读,健康阅读。导读工作也是图书馆日常工作的重要一部分。很多新生入学后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健康的、向上的书籍可以很好地塑造学生的思想品格。所以,在学校图书流通工作中需要综合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思想觉悟高的工作人员来进行学生的阅读指导工作,鼓励学生多来图书馆,多看一些好的、健康的书籍,在工作中应遵循针对性、主动性和科学性的原则,出色地完成对学生的导读工作。

三是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的交流,它是维护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保障,学校图书管理工作人员也同样要具备这种能力,学会与学生沟通,更要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只有充分地、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愿望和需求,才能高效地、更好地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

摘要:文章试就图书流通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提高图书管理员素质的途径、做好图书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法、读者违规行为的表现和预防处理对策、如何在流通工作中做好服务育人工作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究。

浅议图书馆图书编目工作 篇10

1 编目工作在读者服务中的作用

图书编目工作是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前提, 是开展文献信息服务的根本保证。随着网络化、信息化、自动化、远程服务系统以及读者用户群的虚拟化的发展, 衡量图书馆服务质量的指标不仅是馆藏数量、文献借阅量、读者到馆率, 还包括读者随时利用网络, 通过图书馆馆藏书目数据提供的题名、主题、责任者、分类号等检索途径对馆藏文献进行快速、便捷的检索效率的指标。因此, 提高编目工作的质量对读者检索利用文献信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高质量的馆藏书目数据库, 才能满足读者快速、准确查阅文献信息的需求。另外, 在网络环境中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图书馆服务社会化的趋势下, 图书馆文献资源为广大社会读者广泛使用。因此图书馆编目工作质量对树立良好公众形象, 展示图书馆藏资源, 提高图书馆的整体地位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编目工作中图书编目数据主要来源途径

2.1 利用书商提供的书目数据进行编目

现在大部分图书馆基本都采用这种数据套录方式, 各图书馆主要实施采购招标, 书商和发行商以购书配送编目数据的形式, 通过磁盘存储数据、网络传输数据的方式向各图书馆免费提供MARC格式的书目数据, 同时免费进行部分加工工作, 如:粘磁条、盖馆藏章、贴条形码等, 图书到馆由图书馆工作人员进行验收、分编、贴书标、典藏上架。这种方法能使购置图书集中到馆, 确保图书与数据的及时性, 有利于及时开展图书编目工作。

2.2 套录CALIS联合目录数据库数据进行编目

主要方式是通过下载国家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和CALIS联合目录数据库书目数据, 利用客户端软件以及遵循一定的网络协议, 将联机编目数据库的数据下载套录, 然后根据本图书馆编目规则和要求规范修改并使用。这种方法数据质量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高于书商提供的数据。不利之处是此数据库提供的是有偿服务, 因此只有成员馆, 才可免费下载, 具有一定局限性, 影响各图书馆广泛利用。

2.3 自编书目数据

图书馆在编目过程中有捐赠图书、出版比较早的图书、地方文献等图书, 由于这些图书的特殊性, 一般书商和联机编目数据库无法找到, 因此要求编目人员依据图书内容信息自助编目, 自行对图书进行分类、著录、主题词标引等。这就要求编目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业务技能和专业水平及较广的知识面和娴熟的计算机操作技术。自编图书书目数据不仅劳神费力, 而且由于编目人员自身业务技能和专业素质的不同编目数据质量也有差异。

3 编目数据的质量, 直接影响读者服务的质量

由于网络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在编目工作中的应用, 使得与传统手工的编目方式相比大大缩短了分编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各图书馆的书目数据标准化和规范化尚存在一些问题, 从而影响读者利用机读目录查阅文献的准确率和便捷效果。

3.1 外来数据与图书馆具体编目规定不符

图书馆的编目业务外包是以采购合同为前提的免费服务形式进行。由于外包编目人员不熟悉图书馆分编规则和具体要求, 进行图书分类时在类目级别上没有按本馆的图书分类规则进行, 大多书商依赖或照搬在版编目提供的数据, 影响图书分类的准确性和编目的规范性, 尤其对专业性较强的图书和边缘学科图书分类的准确性和标准化质量上难以保证。此外, 图书馆编目人员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 在书目数据的验收、核对过程中也回出现偏差。因此在编目工作业务中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上需要加强提高。

3.2 自编数据和套录数据过程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3.2.1 题名项著录

图书馆书目数据中的题名项作为机读目录中的重要检索点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编目人员在编目过程中对正题名、副题名、并列题名、丛编题名、分卷题名的著录标准不统一, 有时编目人员的粗心大意造成题名输入出现错字、掉字、增字, 还有著录时对题名中出现的各种符号、数字、繁简字体使用不规范, 全角半角、空格使用不当, 字母的大小写输入以及助词“的地得”、同音字输入错误, 都会导致读者在进行题名检索时出现异常无法查到所需图书。

3.2.2 责任者项著录

图书编目中的责任者项是读者利用频率较高的检索点之一。首先编目人员在著录责任者姓名时也会出现错字、同音字输入错误, 对外国作者的英译名, 原英文名的录入方式不规范。其次遇到多个责任者和丛书系列的责任者时, 著录标准不统一, 有些编目员是依次全部著录, 或者有的则只著录第一责任者, 其它的责任者用等代替。对图书的主要责任者、次要责任者、丛书系列责任者的概念模糊, 将全部的责任者包括主编、副主编、责任编辑、校对、选编等全部充当主要责任者著录到701字段, 这都会影响读者对图书的检索利用。

3.2.3 版本与版次

图书编目中的版本与版次对读者选择特定文献信息检索也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为不同版本与版次, 意味着图书内容以、形式、阅读对象有所不同, 主要体现在内容的增加或删减及版本的形式方面, 例如:第二版、英文版、青少年版、修订本、节选本等等。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版本, 但有的编目员为了省事, 减少或者省略必备字段205、225、310、710的著录及著录方法不够标准、规范都会对读者检索特定文献信息造成麻烦, 无法准确选择。

3.2.4 主题标引、分类标引

规范的主题标引是对题名、著者和分类号检索条件的补充, 当文献题名没有做主题描述的情况下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由于编目员在对文献内容进行分析, 判断、概括具体论述并确定文献主题时, 分析理解不透彻判断不准确, 会造成主题标引的深浅程度不一致。对作为检索点的主题词和关键词的标引, 标引浅显或有的没有标引, 在检索过程中会影响数据的查准率。分类标引时出现同类书不同号、不同书同一个号的现象;分散与集中分类标引处理出现错位, 对多学科、多主题、边缘学科文献进行分类时, 有时只给一个分类号, 或者对内容理解不够深刻, 不能完整揭示文献的内容及学科属性, 因此不能做出准确的分类标引, 从而影响数据质量和读者查阅的准确率。

4 提高图书编目工作质量的措施

4.1 建立严格的数据验收、审查制度, 确保外包编目数据质量

为了更好地保障编目数据的质量, 首先, 结合本馆实际加强对外包商编目人员的具体业务培训与指导, 图书馆的编目人员要与外包商进行多沟通, 多交流, 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提出图书馆的具体要求, 要求书商了解本馆的编目与分类细则, 使得他们提供的数据尽量符合图书馆的规定和要求, 要将图书编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向图书馆编目人员提出, 并交流解决。其次, 要求图书馆编目人员加强编目质量意识, 有效控制好书目数据的质量。建立严格的验收、审查制度, 尤其对外包商的书目数据、自编书目数据以及套录下载数据的严格审查。下载联机编目中心数据库数据时仔细核对, 要下载与本馆所编文献吻合的书目数据。套录数据必须依据所编文献本身, 要求严格审核避免盲目下载而造成严重错误。对外包商编目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及具体书目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查、核对, 责任到人, 做到数据尽可能的确保书目数据的准确性、标准化、规范化, 从而提高图书馆编目工作的整体质量。

4.2 完善编目规则, 严格数据审查制度

图书馆根据本馆实际制定相应的编目工作细则, 例如:关于通用复分表的使用;关于仿分、复分的使用;关于多主题、单主题图书的分类原则;还有集中著录和分散著录原则等等。严格按照《中图法》、《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中国文献编目规则》的标准结合本馆具体编目细则进行文献分编工作。使编目人员在编目过程中有据可依, 并从规范化和标准化两个方面去约束图书馆的编目工作。

4.3 文献标引标准化

文献标引主要包括分类标引和主题标引两部分。文献标引应该依据图书馆需要进行, 分类标引应该采用《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作为标引规则, 主题标引应该采用《文献主题标引规则》、《中国分类主题词表》和《汉语主题词表》作为通用标准。各图书馆根据本馆性质和特点, 制定明确的标引细则, 加强深度。在编目过程中对于一些多主题文献进行主题标引时必须对每个主题进行逐个分析、理解, 分清主次, 选择最能体现该文献实质内容, 并起主导作用的主题来确定主题标引。如果文献所论述的几个主题都具有同等的检索意义时, 则分别标引, 从而为这一文献提供多条检索途径。

4.4 加强与各读者服务部门的联系和读者的培训指导工作

编目工作是为图书馆的各项读者服务工作提供支持的重要环节, 编目数据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文献信息的利用。流通借阅服务工作、图书宣传工作、参考咨询服务工作的开展都需要依靠高质量馆藏书目数据的支持。因此要加强与各读者服务部门的联系, 建立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在各部门工作当中发现问题相互沟通联系, 由编目部门对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及时解决, 对馆藏书目数据加强常态化管理, 切实保障和提高书目数据的质量。

加强读者对文献信息检索方法和检索途径的培训与指导, 使得读者尽快掌握文献检索的技巧与策略, 培养和提高读者的信息素质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帮助读者掌握词表的基本知识, 或在网上增加电子版词表的方式, 引导读者学会采用各种检索途径来检索和利用馆藏文献信息, 提高检索效率。总之, 图书馆编目人员只有加强质量意识、服务意识, 始终以读者为中心, 以满足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为目标。才能真正提高编目质量, 更好的为读者提供高质量服务。

摘要:图书馆编目工作是图书馆各项读者服务工作的基础, 图书编目的质量是文献信息服务的根本保证。编目工作要依据图书馆特色制定相应准则, 围绕读者服务这个中心点, 加强编目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 最大限度满足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 切实提高图书编目质量, 从而提高文献信息的利用率, 更好地服务于读者。

关键词:图书编目,读者服务,措施

参考文献

[1]张纳新.论中文图书客观著录原则与文献编目规则的关系[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2010 (1) .

[2]朱晓燕, 宋登汉.中文图书编目常见错误分析及探讨[J].图书馆杂志, 2010 (11) .

从数字图书到DNA图书 篇11

然而,图书的内涵是,它是信息和知识的载体。因为图书是人类用来记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流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从形式上看,图书经历了石书、龟甲书、竹简书、布书(养蚕业与织布提供了布料)、纸书(蔡伦发明纸之后)和数字图书的历程。不过,现在一种新的图书——DNA(脱氧核糖核酸)图书已经进入人们的生活。

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结合的图书

DNA图书是数字(信息)技术与生物遗传技术结合的新结晶。

数字图书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文字、图片和音频的图书。数字图书是当今最先进的图书,是由数字技术编辑加工而成。数字技术的本质是电子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借助这些技术和设备可以将各种信息,包括图、文、声、像等转化为电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再进行加工、制作、存储、传送、传播、还原和出版。

在加工、存储和出版等环节中要借助计算机对信息进行编码、压缩、解码等,因此称为数码技术、计算机数字技术、数字控制技术等。依靠这些技术出版的图书称为数字图书。

DNA是包括人在内的高级生物的细胞的细胞核,其蕴藏的遗传信息不仅是海量的,而且也是有序的。这种有序就是其中的4个碱基的互补排序。DNA的稳定双螺旋结构是由4种不同的碱基来支撑的。它们英文名称的首字母分别称之为A(腺嘌呤)、T(胸腺嘧啶)、G(鸟嘌呤)和C(胞嘧啶)。

根据DNA的这种稳定搭配,研究人员设想,可以把数字技术与生物技术结合起来,编撰一种全新的图书——DNA图书。编撰DNA图书的可行性在于,可以利用计算机的二进制数字0和1与4种碱基进行转化编码、编程,把数字图书所编码的所有文字、图像、符号等再编码到DNA中,制作成DNA图书。在阅读时,再利用DNA测序技术把DNA密码还原为数字编码,就可以解码和阅读。

当然,DNA图书最吸引人的还是它与传统图书和数字图书相比的巨大优势。它的蕴藏量是无限的,其体积更小,远比光盘、U盘、硬盘更小,而且信息可以长久地在DNA中保存。根据DNA的半衰期,如果在零下5摄氏度的理想条件下保存,DNA的4个碱基可以保存680万年。这也意味着,制成的DNA图书至少可以保存上百万年。

比较起来,数字图书保存信息的弱点之一是存储时间较短。目前数字信息的载体都是磁盘(软盘、硬盘)和光盘。虽然数字生产厂商号称硬盘保存信息、数据的寿命不低于10万小时,但这只是理论值,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有许多因素会缩短这个时间。一般而言,硬盘保存信息比较保险的时限是3~5年,读写频繁的硬盘保存信息时间3年多一点,负荷不重的硬盘保存信息时间5年左右。光盘据说可以保存信息100年,但也是理论值。保险的做法是,10年左右要把光盘拿出来读一读,如果发现读取困难时,要及时翻刻一次。

同时,因特网上的信息储存更有时限。数字信息容易创建,也容易修改、删除,并消失。目前网上有超过40亿个公共网页,平均每天还有700多万新的网页出现,但是,网页的平均寿命为44天。所以,DNA图书在保存信息和数据上具有空间大、保存时间长的更大优势。

第一本DNA图书《再生》

美国哈佛大学维斯生物工程研究所的乔治·丘奇等人在2012年9月28日的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他们成功地编撰出一本5.27兆比特的DNA图书,这本书不仅有文字,还有图,是图文并茂的DNA图书,书名叫作《再生》。这本书有5.34万个单词,还有11张JPG格式的图片和一段Java Script程序(Java Script又称爪哇脚本,是一种程序设计语言,即依据一定的格式编写的可执行文件,又称作宏或批处理文件)。

DNA图书编撰的原理是,把需要编撰的内容先转化为数字信息(电子文件),然后把数字信息按DNA的碱基顺序编码并合成,读取时再用DNA测序仪按编码规则将DNA图书转换解读为数字文件,就能在电脑上阅读和使用了。

根据这个原理,研究人员编撰了DNA图书《再生》后,再利用DNA测序仪来阅读这本书,内容可以成功地读出,这证明DNA能够被用来长期储存数字信息,也即可以用DNA来生产图书。这种新图书所储存的信息量是DNA原来储存的生物遗传信息量的1000多倍。也就是说,DNA图书不仅比传统的纸质图书储存的信息要多得多,也比DNA本身储存的遗传信息要多很多。

DNA图书的具体制作是,首先将《再生》这本书的文字内容和图片转化为HTML格式的文件,然后将这些文件编译为由0和1组成的大小为5.27兆比特的二进制序列。然后再用DNA的一个核苷酸(一个碱基)对应一个比特,把这个5.27兆比特的二进制序列按照顺序分配到多个96比特长的核苷酸片段中。

研究人员用的是短DNA序列而不是长DNA序列来编码数据,因为这可以降低写入和读取数据的困难和成本。在DNA上编码数据也相似于把数据储存到硬盘上,只不过在硬盘中数据是被写入被称作扇区的小硬盘块中。

用于编码和储存信息的DNA不过是一滴DNA液滴,当《再生》的全部信息(数据)和其他信息被编码到DNA之中后,DNA液滴被放置到微阵列芯片上储存。这些芯片在4摄氏度下保存3个月,然后溶解它们并测序,以便降低储存信息时的错误。每个核苷酸片段的每个拷贝被测序高达3000次,利用这种方式可以把这个5.27兆比特内容的书籍中的错误降低到只有12个。也即是说,存储在DNA中的内容能被准确无误地读取出来。

《再生》这本DNA图书的优势在于,它能长期存储信息,它的内容至少在1000年时间内也能够被读出。而且,由于DNA能储存更多信息,理论上计算,1克DNA即能储存上千亿个千兆字节,相当于1000亿张DVD光盘的内存。全世界一年的数码信息总量约为1.8ZB信息,可以被存储在约4克的DNA中(ZB是信息量单位,等于10的21次方,常见的GB是10的9次方)。纸质和磁盘存储信息是平面的,但DNA能折叠变化,即可以立体存储信息,存储密度非常高。当然,DNA图书也容易保存,因为DNA在室温下就非常稳定。

但是,《再生》这种DNA图书也有明显的缺点。一是制作时存储数据过程比较缓慢。二是合成和测序DNA的技术非常昂贵,即把文字和图片等信息按计算机的二进制原理与DNA的4个碱基对应编码时,比较昂贵。相应地,对DNA图书的读取也比较缓慢,这也可能限制它成为一种普通的图书让人们在生活中简单而方便地阅读。当然,这种DNA图书还有一个缺点,只能读出信息和数据,不能改写数据。

改进的DNA图书——《莎士比亚诗集》

在《再生》问世后一年,另一本DNA图书《莎士比亚诗集》也诞生了。这本DNA图书是由欧洲生物信息研究所(EBI)的尼克·戈尔德曼等人编撰而成。该书编入了莎士比亚所有的154首十四行诗、一篇沃森和克里克DNA双螺旋论文的副本(沃森和克里克因此而获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一张戈尔德曼等人所在研究机构EBI大楼的彩色照片,一段这次试验使用的软件算法,还有一段26秒来自马丁·路德·金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的剪辑音频,信息总量约739千字节。

显然,这本DNA《莎士比亚诗集》的内容更丰富,而且包含了一个音频文件,也更符合数字图书的标准。与《再生》相比,DNA《莎士比亚诗集》的编撰更优化、更完善、操作性更强,也更实用。

戈尔德曼等人的编码比丘奇等人的编码更进了一步,他们把数字内容的二进制码(0,1)改成三进制码(0,1,2);然后用这种三进制码来对应DNA的4个碱基(A、T、C、G),从而将三进制码编写成一个DNA序列。一般情况下,每500个碱基的序列可能会出现一个错误。为了防止出错和漏掉内容,研究人员以每25个碱基向后错位的方式把这个DNA序列切割成若干个含100个碱基的等长片段,这就能使整个序列的所有内容都获得4个副本,例如,1、2、3、4;2、3、4、1;3、4、1、2;4、1、2、3。

当数字内容编写进DNA后,再用专门设备合成为DNA《莎士比亚诗集》。在读取或阅读DNA《莎士比亚诗集》时,先把合成的DNA《莎士比亚诗集》放入标准化学试剂,然后用DNA测序仪根据索引标识,将各个DNA片段依顺序粘贴成原来的DNA序列,再转译到数字文件的二进制码,从而形成电子文件,就可阅读了。

合成的DNA《莎士比亚诗集》只有砂粒般大小,静静地躺在试管的底部,连戈尔德曼还是经同事指点才发现了这本DNA《莎士比亚诗集》。在阅读时,研究人员用DNA测序仪把DNA《莎士比亚诗集》中的信息还原为数字文件,结果它与原始数字文件的内容百分之百重合。这种从DNA程序到数字程序百分之百的重合靠的是巧妙的设计。

在阅读DNA《莎士比亚诗集》时,研究人员发现有两个25个碱基对的序列不见了。缺了它们,这本DNA《莎士比亚诗集》的内容要么不全,要么会出现偏差,甚至难以读出。不过,由于在设计时就考虑到这一点,拷贝了4个副本,利用这4个副本完全还原了漏掉的数字文件的内容。而且,戈尔德曼等人也发现了碱基对丢失的原因,在未来只要修改一下程序,就不会发生类似丢失内容的问题。

DNA《莎士比亚诗集》的诞生也获得了丘奇等人的好评,他认为,戈尔德曼等人的研究让“我们终于有了一个真实的领域”。而且,类似DNA《莎士比亚诗集》的图书非常稳定,更容易保存,只需放在冷、暗、干燥处,没有恒温恒湿的苛刻要求。同时,DNA《莎士比亚诗集》的编撰使用的设备和方法都是生物学研究的常规工具,这可以让DNA图书的存储有效避开因设备技术更新换代而产生的许多麻烦,储存和阅读也更方便。

不过,与丘奇等人制作的DNA《再生》图书一样,DNA《莎士比亚诗集》同样有费时费力和成本高昂的弱点。数码信息编入DNA目前只能由专门的DNA合成设备来做,而从DNA中读取信息并还原为数码文件,也很费时。戈尔德曼等人用了整整两个星期才完成DNA《莎士比亚诗集》中5个文件739千字节的还原。

另外,戈尔德曼等人制作DNA《莎士比亚诗集》的存储费是,每一兆(MB,10的6次方)字节的钱是12400美元,并且在阅读时还要测序解读,需要再花220美元。这是常规磁盘储存费用的100多万倍。

同时,DNA《莎士比亚诗集》与DNA《再生》一样,编撰后就不能修改。这与数字文件的常规存储(硬盘和U盘)的便捷差了十万八千里。现在,人们只需花几十元或上百元人民币买一个16GB储存量的U盘,插入电脑,就能反复使用,包括下载文件、写文章、听音乐、看录像、做计算等。

由于不能重复使用、昂贵和读取时间长,DNA图书目前显然还不可能像数字图书一样被人们广泛使用,因此,其市场化也需要时日。不过,当有一天,研究人员通过新的技术攻克了DNA图书这些弱点之后,DNA图书也将走进人们的生活。那时,DNA图书将成为比数字图书更先进更实用的图书。

高校图书馆的图书流通工作 篇12

图书的流通管理是图书馆最基本最主要的服务工作,更有效地流通图书成为了重点。

1 图书流通的分类管理

1.1 22类图书

图书在被合理地采集来之后,就要按《中图法》来进行分类,1999年出版的第四版《中图法》在高校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大致类别为:

(1)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哲学;

(2)哲学、宗教;

(3)社会科学总论;

(4)政治、法律;

(5)军事;

(6)经济;

(7)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8)语言、文字;

(9)文学;

(10)艺术;

(11)历史、地理;

(12)自然科学总论;

(13)数理科学和化学;

(14)天文学、地球科学;

(15)生物科学;

(16)医药、卫生;

(17)农业科学;

(18)工业技术;

(19)交通运输;

(20)航空、航天;

(21)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22)综合性图书。

1.2 分类排列方法

在分类编目的工作,还有很重要的标记符号排列方法,在图书的流通中,都是按照这种方法来上架、排序、安放、查找的。

《中图法》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制标记符号,用一个字母标记一个大类,以字母的顺序反映大类的序列,在字母后用数字表示大类下类目的划分,数字的编号制度,使用小数制,即首先按字母后的第一为数字大小顺序排,再比较第二位数字大小,依次类推。

2 有效地利用图书管理系统

在高校中应用着许多管理软件和数据查询系统。

ILAS是一种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它涵盖了所有的图书采编、借阅、查询、备份等管理工作。在系统中每个学生都有其信息借阅档案,每种资源都有其详细信息表示,这就要求管理者要经常进行统计更新。

而合理地利用查询系统,将会大大地满足读者要求,提高借阅质量。每所高校均会建立自己的查询数据库。当读者来到图书馆时,只要按照不同的检索途径,就会很快地找到相应的图书信息,并可同时完成续借。预约等服务,非常方便快捷。

3 开展特色化服务项目

21世纪的图书馆在拥有现代化的同时,还在积极地推行信息的沟通和高端资源的享用。

3.1 数据库查询

如《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它有单机光盘版和网络版两种检索系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专利文献数据库》、《NTIS》(美国国家技术情报社出版的美国政府报告数据库)、《北大法宝数据库》等等。

3.2 个性化服务系统My library

My library个性化服务即用户从图书馆网站可提供的全部馆藏数字资源里,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组织在My library系统中,此后用户再访问My library时,便可获取与此相关的最新内容。该系统运用Orarcle数据库技术存储用户信息,建立的检索文件和图书馆新到的数字资源。用户通过ID和口令认证登陆My library。该系统包括My Links和My update两个工具。My Links是一个让用户来搜集、组织个人使用资源工具,它允许用户搜集、组织数字图书馆和互连网上最新的数字化资源,并允许用户的My Links有两个默认的文件夹,一个是“Library ser-vice”,它包含了康奈尔大学图书馆的服务连接。一个是互连网上的搜索引擎,它包含了网上各种搜索引擎的链接。

My update是将图书馆新到的资源及时通知用户的一种工具。它利用Orarcle创建了一个临时数据库来储存图书馆新到的资源,并且提供一个Web界面给用户建立自己的检索文件。

My library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大趋势。

4 图书管理和服务

在流通工作中,图书上架、排序、整理工作必不可少。图书馆工作要求图书必须分类排放,图书摆放必须整洁、整齐。让所有读者能够一目了然。为了提高借阅率,归还的图书也必须及时上架。

图书馆服务的过程也是馆员与读者之间沟通的过程。通过馆员与读者的沟通,有利于接受读者的建议和监督。了解不同用户的需求与期望。在服务的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原则。在服务的过程中,真正做到满足读者的需求,无论何时何地需要何种资源均能积极满足和提供,实现图书馆的真正价值。新时期的图书馆的流通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管理,用最敬业的精神来保持,使图书馆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流通。

参考文献

[1]刘经宇.图书馆与经济发展[Z].

上一篇:听取律师意见下一篇:经济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