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图书质量

2024-09-27

保证图书质量(精选12篇)

保证图书质量 篇1

当代社会, 在各种新的媒体层出不穷、图书出版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之下, 图书出版的速度和效率成为图书出版行业的关键词。相比之下, 此前图书出版行业和广大读者一直比较关注的图书质量问题则逐渐处于被忽略状态。一方面, 抢占市场先机最关键的因素在于时间, 无形中部分图书的审读及质量监督等方面所需的时间就会被缩减;另一方面, 出版社在大量出版任务的压力之下无暇面面俱到, 也往往会忽略对图书质量问题的重视。长此以往, 势必会造成图书质量问题, 图书质量堪忧成为困扰当今出版社和图书编辑的最主要问题之一。

当前出版环境下, 图书编辑首要做的, 就是在图书编辑加工乃至印制出版的过程中加强对图书质量的监督。但是, 图书编辑如何有的放矢地对图书质量进行监督?首先应当追根溯源, 找到造成图书质量存在问题的原因。经过多方统计和分析发现, 近年来造成图书质量不同程度下降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 出版量剧增导致出版社图书编辑处理稿件应接不暇。近年来, 出版物数量以超出此前数倍乃至数十倍的速度增长, 调查所得的数据相当惊人。然而, 在出版物数量增加的同时, 出版单位并未增加, 出版单位的人员也有限定。超负荷的工作量使得出版部门对于图书质量的监管尤其是对编校质量的监管相对困难, 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图书质量问题的频繁发生。

其二, 抢占市场先机的要求导致出版社图书编辑对稿件处理的时间不足。出版物总量增多, 抢占市场、抢占最有利的出版时机成为各个出版社的主要任务。速度成为抢占市场的关键所在, 因此每本书的成书时间几乎都在缩短, 图书编辑在把握图书内容的同时可能就会忽略编校质量, 而设计人员也可能对装帧设计考虑不足, 印制人员对图书印制监管力度不够, 从而给图书质量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其三, 出版行业对人才流动管理及图书编辑的培养较为欠缺。当今出版环境下, 人才资源也成为出版社竞争的对象。人才流动速度加大, 使得出版社无法针对专门人员进行及时的培养, 或者人员尚未适应岗位就产生流动, 使得诸多编辑业务能力无法得到及时提升甚至会下降。人员流动和人员培训力度不够等原因也直接导致了图书内容把握不足、编校质量下降、对图书整体设计等把握不足等问题的出现, 这也成为促成图书质量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四, 出版社及读者价位需求对于图书成本的限定导致。出版社之间的激烈竞争项目之一, 就是价格的竞争。尤其是网络文学及电子图书充斥整个社会的情况下, 诸多出版社不得不采取了控制成本、压制定价等策略。在这种情况下, 各个环节的成本都被迫下降, 尤其是设计和印制成本, 这对于维护图书质量来说, 也是一个很不利的因素。

综合起来看, 图书的质量表现在内容、编校、装帧和印制等四大方面, 保证图书质量达到合格或优良的标准, 在当今出版环境下对这四个方面进行严格监督和管理, 各个环节缺一不可。如何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进行监督, 成为出版社图书编辑所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笔者试从出版环节、图书内容把关、文字编校及装帧设计、印制流程监督等诸方面进行整理说明:

其一, 严格保证图书出版各个环节的完整。图书出版中所必需的各个环节, 缺一不可;保证图书质量所需做到的各项工作, 同样缺一不可。以三审制为例, 出版社对于稿件的三审制原则要严格落实, 三审制当中任一环节的负责人都要保证对图书的内容、编校质量认真监督, 严格要求。忽略了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 都可能会给图书质量留下隐患。至于一些出版社为保证出书的时间而减少其中环节的现象, 则更要加以制止。

其二, 严格图书内容把关。图书质量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是对图书内容的把握。图书内容是否符合出版要求, 政治思想内容是否健康向上, 图书的出版能否给读者带来阅读价值和正能量, 内容当中有无明显错误等各个方面, 均是图书编辑必须要关注的问题。因为其中任何一方面出现疏漏, 都可能会产生恶劣影响。因此, 无论出书时间多么紧张, 这一点必须要得到保证。这是图书编辑在图书进入出版阶段之前就要完成的任务。

其三, 严格保证文字编校质量。保证稿件文字能够完成三个校次的校对, 也是出版社图书编辑所必须做到的工作。事实上, 在每一次核对文字校对的过程中, 一些内容方面的、常识性的问题也会相应得到避免。这样就可将图书的编校质量问题控制到最低, 最终达到出版要求。对于文字的严格要求, 也是对于图书读者的负责, 只有如此才能避免对诸多读者造成误导, 实现图书出版的价值。

其四, 严格装帧、印制流程的监督。对于装帧设计, 如何达到装帧设计所要达到的效果、如何保证图书的印制质量, 图书编辑也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 必要时能够给图书装帧设计、印制负责人员提出相关合理化建议, 并坚持每一个环节的确认。这就需要图书编辑能够将工作做到详细化, 将核对、检查等每一个环节都能完成得细致到位。同时出版社相关负责人员也应将图书编辑的要求和所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处理。唯有如此, 才能共同保证图书的装帧和印制质量。

只有保证以上所述四个方面精准到位, 各个环节均不出问题, 才能够在根本上保证图书质量。在现代出版环境之下, 追求最大利益的同时, 出版单位更要注重社会效益, 既要出畅销书, 也要出精品书。作为图书编辑, 用将每本书都打造成为精品书的目标去要求自己, 完善工作细节;作为出版单位, 将每一项工作都安排到位, 完善经营环节, 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图书质量。

摘要:在当今出版环境之下, 速度和效率成为主题词。在“速度就是金钱, 效率也是效益”的新理念制约下, 图书质量能否保证成了多数出版社的图书编辑正在忽略的问题。综合起来看, 图书在内容、编校、装帧及印制等环节的质量监督缺一不可, 如何确保图书在这些环节中不出质量问题, 图书编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现代出版环节,保证,图书质量

参考文献

[1]常韶伟.对图书质量与经济效益关系的思考[J].编辑学习, 2013 (3) :102-104.

[2]姜爱萍.图书质量管理与监控的实施[J].现代出版, 2013 (1) :67-69.

保证图书质量 篇2

以上3个点其实就是质量风险管理的3个步骤,它们是一个完整体,体现了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型活动,缺乏其一,都不能对产品或服务做到质量风险的完全把控。

开展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体现在企业制定的制度及程序及执行过程中。不需要单独做计划,这几项包含的计划很多,就是平时制定的各类质量管理计划。

及时反馈,保证学习质量 篇3

一、及时反馈的意义

我认为,“及时反馈”的成效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理解和把握“及时”两字的内涵,复习需要及时,对教学情况的诊断,也需要“及时”。但是,什么时候获得的信息才是“及时”的呢?我认为,在实施教学之后,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有关信息,并且是有助于行为矫正的有关信息,才能称之为“及时”。

我认为“及时反馈”可以从两方面分析。首先课堂练习,可以反馈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信息,即通过练习能体现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的疏忽与不足,教师可以及时抓住不足之处,完善知识、能力方面的体系,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备。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的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其次,通过练习可以反馈出学生接受新知识程度的信息,从而了解到学生学习难点及个体差异,以便对症下药。

二、课堂练习存在的问题

最短时间的信息反馈有利于教师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怎样在最短时间里获取最有效的信息反馈呢?在实际教学中,课堂反馈的信息不是很稳定。有时学生由于教师的讲解示范作用,让他们做习题时照猫画虎,做得也差不多,可等到回家写作业或做综合习题时,却表现得不知甚解。现在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授新知识后,做课堂练习,布置作业,次日交作业,教师批改。这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1有些学生课堂上反应良好,表现出对教学知识点的较好理解,但是稍过些时间,甚至第二天交上的作业本上就出现错误。这是由于学生在一定教学情境的“惯性”作用之下,掩盖了对教学内容的实际掌握情况,所以教学的及时反馈不能只看“第一时间”的课堂反馈。

2有些学生依赖教师的讲解,在教师指导与提示之下就能做得很好,不能独立完成练习。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的问题,由于一方面教学有其客观的进度安排,教师不能随心所欲地更改进度,讲解纠正已学内容中存在的问题,而等到单元复习时问题会更多;另一方面,在教学反馈信息中呈现很大的个体差异,在课堂上又很难兼顾各种个别差异,因而教师即使获得了“及时反馈”,由于不能实施调控,“及时”也就丧失了实际意义。

三、及时反馈的几点要求

“及时反馈”是一个与时间有关的概念,但并非根据时间长短来划定的,只有当教师在最短时间内获得了对教学活动真实可信而又能实施控制的信息反馈才称之为“及时反馈”。根据实践摸索,我日渐明白:知识需要一个反复消化、理解的过程,只有不断练习,才能由他人知识转化为自身知识与能力。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配合遗忘规律,我认为“当堂反馈训练”比较科学。

1多做课堂练习,少留家庭作业,面批面改,个别指导,有利于解决个体差异,巩固新知,做到了及时、真实。每一组练习都要及时反馈信息,把学生学习中疑难问题、困惑之处呈现出来,及时而公开地予以纠正,巩固正确的认知,清除错误的认知。

按这样程序,在学生还有印象时反复练习,加深练习,把“个别”学生找出来,再个别辅导,避免了问题过夜,认识不清。同时使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不必因为照顾优生,使学困生赶不上;也不必因为照顾学困生,使优生无事可做。找出“个别生”后,可发挥互助作用,让优生去帮助,减轻了教师负担,节省了辅导时间,又让优生得以提高,可谓一举两得,能迅速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

2科学地设计习题,原则是题型丰富,有梯度。不要盲目地追求数量——“以多制胜”,要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尽量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

这样学生才能练得深一些、透一些,可以“跳一跳摘到桃子”,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让他们通过练习,结合所讲授的知识,掌握其规律,举一反三;在优化的练习中更快、更好,使新知识不断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技能逐渐完善,能力自然发展。

3练习形式要灵活多样。练习不要单纯地停留在学生做,老师批的模式上,要灵活多样。除了常用的口算,笔算之外,还可以适当用填空、判断、选择、改错等形式,自編应用题,让同桌做。批改也可以根据习题的形式和难易,采取同桌互批,小组长批等形式。

4检测获取最后的反馈。在每堂课的最后阶段都要留5-10分钟做一小测验,内容为二至三道以新知为主的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及时检查好中差各段学生的达标情况,以便落实补救。同时为下一节课是进一步巩固这节课的内容,还是讲授新知识,做到心中有数。

压力管道质量过程策划及质量保证 篇4

1 压力管道项目目标策划

压力管道项目目标管理应贯穿于整个创精品工程全过程。层层围绕目标开展工作, 以工作质量保证工序质量, 以工序质量保证过程精品, 以过程精品保证工程精品。对各种目标进行详细分解, 落实到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作业层, 甚至落实到具体的个人, 集聚人力资源, 选择优秀的作业机组。由于焊接过程是钢制压力管道工程施工的关键过程和主要过程[1], 因而尤其要重视其质量目标的分解与控制。如对已施工过的某成品油管道工程, 我们就对其质量目标进行了分解, 要求总体质量目标为工程质量全部合格, 争创省、部级优质工程奖, 争创国家优质工程, 总体工程质量必须达到单位工程合格率100%, 主体工程、主要单位工程必须优良, 安装单位工程质量优良率90%以上。量化目标为焊接一次合格率96%以上, 管道防腐补口补伤一次合格率99%以上, 管道通球、扫线和试压一次成功, 投料试车一次成功。现场考核目标为每个施工作业机组施工的前100道口为线路施工的试验段, 试验段焊接一次合格率达到96%以上, 方可进行正式施工。

2 工艺、材料、施工设备策划

在工艺策划方面, 要求每个分项工程都应有作业工艺文件。在作业工艺文件中确定具体的质量标准、工艺参数, 对于焊接而言, 需明确打底焊、热焊、填充焊、盖面焊、立填焊、返修焊、连头焊等的工艺要求质量标准应以规范为基础。积极使用符合工艺性能要求的材料, 并对工程中规格异型的材料提前策划订制加工。针对工程组织及工序工艺要求, 策划选择适宜的施工设备、工具, 优选设备参数, 保证设备先进并满足施工及工艺的要求, 尤其是能力的保证。严格执行国家限制、禁止使用的材料、设备、工艺的规定, 对部分材料的改代必须进行相应实验验证并需经设计许可实施程序控制施工。

3 质量过程策划

在施工前应对工程进行质量策划, 为实现精品工程提供依据, 工程的质量策划重点从质量保证点作业指导书、质量校核点作业指导书、质量控制点作业指导书、隐蔽工程追溯点作业指导书等方面进行。其中, 质量保证点作业指导书主要包括对工程质量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或成品构件等质量、采购及验收方面的内容。质量校核点作业指导书应明确工程项目检验批的划分、验收的内容、验证的方法等内容, 明确质量要求高于国家规范。质量控制点作业指导书是工程竣工交付后可追溯的依据, 也是对工程进行检查验收、管理、使用的依据。施工前对图纸涉及的质量控制点的施工工艺应明确操作方法、要点和难点、对操作者的技能要求、检验方法, 且应提出对特殊操作工具的要求等内容。隐蔽工程追溯点作业指导书是隐蔽工程进行检查验收、管理、使用的依据。

4 管道控制质量要点

建立项目压力管道安装质量保证体系, 贯彻压力管道安装质量方针, 履行压力管道安装质量责任。从项目管理职责分配、项目质量保证体系文件、文件和记录控制、合同控制、设计控制、材料质量控制、工艺质量控制、焊接质量控制、热处理质量控制、清管扫线质量控制、防腐补口质量控制、无损检测质量控制、理化检验质量控制、检验与试验质量控制、设备及检验试验装置控制、不合格品 (项) 控制、质量改进与服务、人员培训考核及其管理、执行压力管道许可制度等十九个要素方面进行控制, 以确保所施工的各类别、级别管道的质量控制, 对于GC1级压力管道尤其应如此。

5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

严格执行优质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根据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 制定高标准的质量要求。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组织施工, 严格执行质量否决制度。各关键工序施工前均须认真编制合理的、有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专项施工方案, 并认真组织实施。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工作, 尤其应加强对危险性较大工程和特殊工艺的过程控制, 并严格按照内控质量标准进行检查。

加强对特殊气象条件或环境下的施工管理工作, 制定相关的质量保证措施。加强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工作, 工程使用的材料必须有质量证明书, 对现场使用材料要严格执行“验品种、验规格、验质量、验数量”, 不合格材料一律不得使用。做好施工过程中的检验与测量工作, 对施工过程所涉及的计量器具、仪器、探测设备、专门试验设备都要进行控制, 并制订和贯彻监督的程序, 以保证在施工过程中仪器的准确性。

定期召开压力管道质量分析会, 总结前期质量存在的问题, 制订下期质量控制措施, 认真执行PDCA循环。加强各工种间的配合与衔接, 尤其注重各专业工程的交叉配合, 做好与各层次单位的配合工作, 对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提出的质量问题认真、及时地进行整改。

6 结语

通过对压力管道质量过程策划及质量保证因素的分析, 发现不论是GA类管道、GB类管道、GC类管道还是GD类管道, 在质量控制与策划方面的要求是一样的, 只要属于压力管道范畴, 均应按相应流程进行质量策划与控制。

参考文献

质量保证函 篇5

我公司全体员工以严谨的工作作风、高度的敬业精神,坚持“诚信为本、顾客至上”的质量遵旨,严格遵循“立足用户、以质取胜”的市场原则,确保用户的需求得到满足与保证。

为确保工程质量,现对我公司产品的工程质量采取以下措施:

一、供应采购质量保证措施:

1、保证生产所用的材料、设备、零部件、仪器仪表等均是符合设计要求的优质产品。

2、保证所提供的产品及其组件是全新的、未使用过的合格品。

3、保证所提供的产品能达到规定用途,并达到规定的质量、规格、性能等技术标准的要求。

4、保证对由于工艺或材料的问题导致产品的任何缺陷,我公司对此负责。

5、如发现我公司提供的产品使用了旧材料、淘汰产品或合同中不符的元件,我公司将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损失。

二、内部质量管理体系措施保证;

1、确定管理职责并行到贯彻。

2、按标准建立质量体系,编制系统的质量体系文件,配备必要的资源,确保为客户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

3、对销售合同进行评审,确保企业具有满足合同要求的能力。

4、对于质量体系有关的文件和材料进行控制,确保各有关场所得到并使用有效版本的文件。

5、对采购、生产进行策划并保证在受控状态下实施,以确保所提供物资的质量满足规定的要求。

6、对客户提供的产品进行控制。

7、对生产过程中实施可追溯性控制管理,保证质量记录的完整性及可追溯性。

8、对直接影响质量的生产过程进行管理,使之在受控状态进行。

9、对采购产品、过程产品、产品按技术标准进行检验和试验,以验证产品是否满足规定的要求。

10、对检验、测量和试验设备进行控制,以便产品质量特性得到准确的测量。

11、对产品的检验和试验状态进行标识,保证只有经检验和试验合格的(或授权让步放行的)产品,才能转入下过程或发出。

12、对不合格品标识、记录、评审、隔离和处臵进行管理,使不合格品处于受控状态,防止因管理差错出现不合格品的非预期使用。

13、对不合格产品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纠正措施,消除不合格因素,确保类似问题不再发生,对潜在的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防止不合格品的产生。

14、对搬运、储存、包装、防护和交付进行控制,确保该过程中不改变质量状态,提供符合要求的产品。

15、对质量记录进行控制,为产品的质量状态和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证据。

16、确定质量体系运行有效,以及是否适合于实现规定的质量目标。通过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使其达到规定的资格要求。

软件质量保证模型探析 篇6

【关键词】能力成熟度模型;软件生命周期;软件质量保证

目前,软件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顾客对产品不满意,究其原因,软件质量保证技术的不完善是主要原因之一。就整体而言,我国的软件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工作仍处于创建阶段,国外的软件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工作也不尽完善,现有的软件质量保证是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进行“保护性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对方法和工具应用的规程、技术复审、测试策略、保证与标准符合的规程,以及度量和报告机制。在技术上的主要手段是测试和复审,在管理上的主要手段是ISO9001的认证[1]。ISO9001是一种“静态”的质量保证标准,只规范了质量体系的最低可接受水平,并不描述一个组织如何实现这些系统质量要素来满足顾客的需求;CMM是一个致力于组织过程改进的框架,问题是并未提供有关实现关键过程域所需要的具体知识和技能[2],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开发过程的僵化,对于当前软件业来说也是很难实现的。

一、ISO9001与CMM的联系

CMM和ISO9001都涉及质量管理和过程管理,并且都受到类似的利害关系驱动,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总结为以下四点:

(1)它们的精神一致,都有一个基本思想:“言所行,行所言”;

(2)二者都强调管理、过程、規范化和文档化;

(3)ISO9001与CMM的出发点都是通过对生产过程进行管理来确保产品的质量;

(4)都源自以戴明为首的管理专家的制度管理思想。

首先,不管是CMM还是ISO9001都强调对产生应用软件之过程的管理,提高软件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软件的质量,同时,软件工程理论的广泛运用也推动了软件产业由小规模生产到集成自动化生产迈进。这也充分说明,软件产品的质量不仅表现在最终产品的质量,还应该包含软件产生过程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使软件组织连续不断地生产出高质量的软件产品。

此外,CMM和ISO9001并不是孤立或彼此矛盾的。它们的核心思想都来源于埃华茨·丹明和约瑟夫·佐兰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思想,这种质量管理思想强调预防,而不是检修缺陷与错误改正。因此,它们之间的结合在理论上是可能的。ISO9001的每一个质量要素都可以对应到CMM2-3级中关键过程区域的特征上。而CMM在生产过程中的管理重点,又弥补了ISO9001在微观管理上的不足。另外ISO9001:2000版中增加的度量正好是CMM第四级强调的重点。

二、ISO9001与CMM的区别

(一)保证质量的方式不同

ISO9001作为质量保证标准,只论述了质量体系的最小需求,即合格质量体系的最低可接受水平。它是一种“静态”标准,企业只要符合它要求的条件并通过权威机构的审核,就可以通过认证,证明企业的内部管理已经达到一定水平,符合该标准规范的要求。而CMM则强调过程控制、过程管理、持续的过程改进。CMM不仅仅是对产品质量的认证,更是一种改善软件过程的模型,它以一种结构化的成熟度框架描述了软件管理和工程实践,指出了软件过程不断改进的科学途径[3]。它所定义的5个级别就像5个台阶,企业必须一步一步地“攀登”。每一个成熟度级别,既是企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又是评价企业能力水平的一个标准。当通过某一级CMM评估后,企业还必须持续不断地改进过程,其目标是要达到可持续发展、可优化的程度,以此来实现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的生产软件。因此,可以认为CMM是一个“动态”模型。

需要强调的是,ISO9001着重于考核产品的质量和产品过程的受控状态,给企业提供一种PASS/FAIL的检查体系,即企业的过程能力只有两种状态,虽然在缺陷预防和内审管理中涉及到了过程改进,但是并没有对改进的目标和方法进行指导和控制。CMM则重点考核软件组织的工程能力,而且突出不断改进、升级的要求。显然过程不断的改进、能力不断的增强,新技术的应用就会收到更好与更快的成效,产品的质量就会不断的得到提高和保障。

(二)认证审核过程不同

ISO的认证过程分为两个情况——机构或者通过了ISO认证,或者没有。如果机构通过了ISO认证,其过程已满足ISO9000的标准要求。与此不同的是,CMM给出的是过程改进的体系。CMM将软件过程划分成5个成熟度级别——从原始级(第一级)到优化级(第五级)。软件机构可处在其中的任何一个级别,它的每一级对所要实现的关键过程域都有详细的要求,并且强制企业能自我更新和持续改进,以实现缺陷预防[4]。这对于提高软件企业自身质量管理素质是非常有利的。

但CMM毕竟是一个在学术报告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套评估体系,它的认证结果是由SEI授权的首席评估员寄一封带有本人签名的信给被评估者,并在SEI备案,没有任何证书,终生受用,中间不再审查。而通过ISO9000认证的企业,要在中国技术监督局备案,并且发证给企业,并要求每年审查,所有参加多边认可协议的国家必须认可,适用性强。

(三)适用范围不同

ISO9001标准是一个适用于提供各种产品/服务企业的通用型的企业标准,而且主要是针对制造业制定的[5]。正是由于ISO9001的通用性,使得它无法满足软件企业更深层次的专业化管理需求。而CMM是专门针对软件开发企业设计的,可以帮助软件企业有效地管理软件过程。

ISO是通用的,并且是从客户和外部审计者的角度来写的,它提出的是最基本的要求,所以不是十分具体。而CMM是面向软件的,即面向软件开发人员的,它提供了机构内部过程改进的指南,而且CMM对每个级别的关键过程域都有很详细的说明,光CMM的关键实现的说明就有500页之多。

(四)管理层次不同

从管理层次上看,ISO要比CMM所处的级别高,ISO只是提出了一个质量管理框架,是属于指导性的框架,而CMM提出的框架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框架,其KPA过程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过程目标和过程注意事项。

三、相关建议

在软件组织中,可以将ISO和CMM结合起来应用,即:把ISO作为软件质量管理的指导性框架,把CMM作为具体实施层的应用,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二者的优势来共同完成对软件开发过程的质量控制,从而达到既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又保证所开发的软件具有较高的质量。我国中小软件企业在建立软件质量保证模型时,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某种程度上市场目标决定质量目标,只有能满足客户需求的软件才可以称为好的软件。

(2)在考虑最终软件成品的同时,要考虑软件过程的质量保证。

(3)全面质量管理及CMM思想的集成,要关注软件过程控制能力以及过程持续改进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娟.基于QFD的软件质量保证模型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

[2]李娟.CMM实施过程模型及实例化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2005.

保证地面施工质量措施 篇7

1.6楼板安装不平, 错台较大, 这样要使混凝土地面平整, 必然造成抹灰的厚度不一致, 混凝土收缩也不一致, 加上施工荷载的作用, 极易在灰层厚薄交接处产生裂缝。

2 防止龟裂保证质量的具体办法

根据上述分析, 我们知道了细石混凝土地面发生龟裂的具体原因。要想防止其龟裂保证地面的施工质量, 就必须对症下药, 采取下列措施:

2.1 合理安排工序使施工缝先后收缩基本一致, 以防止上述的问题发生。

在工序安排上, 应首先抹地面, 而后再抹墙面和踢脚线, 这样可使踢脚线和墙面的重量压在地面上并可将地面和踢脚线的施工缝转移到地面与砖墙的接缝处, 此缝被压在踢脚线下。如工序不允许先抹地面或必须抹墙面时, 也可先将墙面灰抹完, 甩下踢脚线不抹待地面抹完后再补抹踢脚线。

如踢脚线也必须先抹时, 则在抹踢脚线压光时注意, 将踢脚线露出地面的部分压光, 地面下边的部分用铁抹子划出条纹, 以增强地面与踢脚线的粘结。

2.2 做好清理工作, 房间四周阴角处的粉尘、脏物和杂物要清扫、冲洗干净。

相邻楼板之间高低差超过40~50mm时, 应先将楼板浇透后, 局部用细石混凝土将楼板处抹平。

2.3 抹灰前先将踢脚线洒水浸透, 以免抹地面后四周先干, 影响压光。

常温施工24h后浇水养护7d达到要求强度为止。

2.4 厨房、卫生间、上下水、暖气、煤气管、地漏、

电闸盒、灯位等, 在抹灰前应提前安好, 并检查调整, 符合质量要求后进行下道工序施工, 以免抹完地面后又进行剔凿变位。

3 处理方法

对于小面积 (50cm2) 以内的空鼓裂缝不影响使用者可不作处理。

保证图书质量 篇8

关键词:核医学,SPECT,设备,质量控制

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仪 (SPECT) 是核医学影像诊断中精密的显像仪器, SPECT仪器质量控制是可靠影像结果的重要保证。本文对我科SPECT 2002 年1 月至2014年12 月的室内质量控制和相关质量保证加以分析, 探讨SPECT仪器日常维护和质量控制对显像质量保证的重要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收集我科2002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SPECT空间分辨率 (FWHM CFOV, FWTM CFOV) 、线性指标 (differential CFOV, absolutle CFOV) 、 点源均匀性 (integral CFOV, differential CFOV) 三项指标。SPECT为东芝GGA-7200A/PI型双探头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仪。模型为:NEMA测试模型, CEL校正模型、自制99mTc点源、厂方随机订制的点源模型和点源支架99mTc、UFOV屏蔽环。

1.2 研究方法

按照仪器质量保证方法, 分析我科质控指标结果。

收集我科2002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SPECT双探头的质控指标, 包括空间分辨率 (FWHM CFOV, FWTM CFOV) 、线性指标 (differential CFOV, absolutle CFOV) 、点源均匀性 (integral CFOV, differential CFOV) 三项指标。并比较A、B两探头每年的质控结果差异, 之后分别统计出三项指标各年平均值, 观察其随时间延长的变化趋势。

仪器质量保证方法:相对固定专人操作、负责SPECT的日常保养与维护, 包括SPECT运行环境保障 (湿度、湿度) 、仪器清洁与润滑保养、准直器的更换及安全保护、仪器安全性检测及维护、仪器的正常启动与关闭。在测试指标达不到要求或与近次测试结果比较超过10% 时必须做CEL校正, CEL校正完成后, 应测试质控指标是否达到质控要求。如测试不达标请厂方工程师对仪器进行调整。双探头SPECT应该计算双头一致性, 双头一致性不能<10%。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7.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 分析A、B两探头计数差异, 用t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每年A、B探头差异

比较2002-2014年这12年间A、B探头每年的质控指标, 得出A、B探头FWHM CFOV、FWTM CFOV、 differential CFOV、absolutle CFOV、integral CFOV、differential CFO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观察质控结果随时间延长的变化趋势 (图1~3)

从2002 到2014 年, 空间分辨率、线性指标、点源均匀性数值整体均有逐渐增高趋势, 但仍在厂家提供的正常范围。

3 讨论

对于SPECT仪器, 必须进行定期规范化保养及正确的质量控制,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仪器正常使用。我科仪器12年以来从未发生过重大故障, 从我们的分析结果也可以看出, A、B两探头的一致性很好, 仪器性能一直比较稳定, 运转正常。12 年来我科SPECT仪器每年各项指标虽然有逐渐变差的趋势, 但是均符合厂方提供的标准 (在正常范围内) 。有时性能测试中仪器系统均匀性出现微小波动时, 及时运行仪器提供的校正程序 (CEL校正) , 即可校正到正常范围。

总结这么多年的经验, 我们认为, 首先, 规范的保养和维护是SPECT质控指标稳定的保证[1]。SPECT仪器常规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及质量控制是可靠影像结果的重要保证。日常维护和保养在工作中看是平常但却至关重要, 如机房内湿度过高, 超过80% 就会出现凝结现象短时间内引起仪器工作异常和晶体受潮黄变, 使仪器探测效率下降;温度维持在20~25 ℃最大温差变化不超过3 ℃ /h[2], 温度过高影响仪器散热, 同时增加仪器的故障率, 最主要的是短时间内温度变化过大会使探头晶体碎裂, 从而增加维修成本及影响患者检查;仪器的除尘工作同样重要, 排风及进气风扇孔应定期清理防止因灰尘引起的风扇故障使得仪器散热异常, 工作定期电路除尘, 防止因灰尘静电引起设备的软故障, 但是在做除尘工作时要小心谨慎防止引起人为地设备故障。大环及丝杠和轴承定期润滑可降低仪器的运行噪音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我科12 年因严格的维护保养使得仪器未发生重大的故障, 仪器性能稳定, 节约了大量的费用提高了仪器的开机率, 更快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其次, 严格规范的技术操作是设备正常运行的保证。SPECT仪器操作技术人员应按仪器使用说明要求操作设备, 每日开机后严格日检, 如观察机房温度、湿度, 检测压力感应装置, 红外线轮廓装置工作是否正常, 防止在设备使用中的意外发生。能峰设置时查看能峰有无漂移。仪器服务器的采集及存储空间是否满足工作需要等。最后, 良好的质控指标是核医学ECT图像质量的基础。通过检测可以保证仪器的使用安全, 减少或早期发现故障[3]。SPECT系统性能指标下降, 将使得现象质量变差, 影像显像质量。如能峰漂移、能量分辨率下降、均匀性变差等均会严重影响系统性能。能峰可因高压变化、光电倍增管老化、温度急骤变化等因素而改变, 当能峰发生漂移时, 散射计数增加, 均匀度和灵敏度降低, 图像质量下降, 必须进行校正。校正方法一般通过调整高压或调整光电倍增管的增益来实现, 如果质控结果出现偏差过大, 则应考虑硬件故障, 这种调整及维护一般需要专业的维修技术人员进行。系统质控指标变差严重的可出现伪影引起误诊。例如旋转中心漂移, 即使仪器的均匀性达标。也会引起断层重建图像分辨率及图像均匀性下降、出现环形伪影及拖拽性伪影等。

总之, 良好的日常维护和保养是SPECT质控合格的基础, 合格的质控指标是SPECT显像图像合格的保证[2]。只有在日常工作中严格操作规程, 定时维护保养及质控指标测试及校正, 才有可能得到优质的ECT图像, 使得更快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

参考文献

[1]张峰, 程木华, 郑子梅, 等.探讨符合线路SPECT/CT的日常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J].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 2007, 20 (3) :42-45.

[2]贾晓娟, 韩军, 唐彩华, 等.GE+Hawkeye SPECT仪日常维护与质量控制[J].实用医技杂志, 2012, 19 (4) :417.

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 篇9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质量保证

概述

实验室质量控制就是要把监测分析误差控制在容许的限度内, 保证测量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使分析数据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内, 有把握达到所要求的质量。同时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是实验室分析工作的内容之一, 是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关键和科学管理实验室的有效方法, 从实验室管理的角度上控制又分为预先控制, 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 这三个控制阶段相互影响并形成一个循环的过程。

1 预先控制

预先控制是质控工作的起始点, 是在环境监测工作开始之前所实施的控制。所以预先控制也是预防性的控制, 即以避免产生错误, 尽量减少日后的纠正活动为目的的控制活动。像质量体系程序文件、质量保证计划、人员训练和培训计划等都属于这种控制。为了做好预先控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工作。

1.1 人员

实验室人员的能力和经验是保证检测工作质量的首要条件。检测人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目前尽管各实验室现代化仪器愈来愈多也越来越复杂, 但技术判断、经验、技巧、甚至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对于减少和保持测量变动在可接受的水平上仍是非常重要的。实验室人员必须具有与测量项目要求相当的最低能力水平。随着获得大多数方法的经验后, 测验能力就会提高。为了保证检测工作的质量, 检测人员必须经专业理论、基本操作、计量知识、误差理论考核合格, 才能持证上岗。

1.2 仪器设备

现代化学分析需要合适的设备和仪器, 实验的成功或失败常常可以追溯到设备和仪器的配备和使用的合理性。因此必须有专人对仪器设备进行日常维护和保养, 以便有效地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和准确度, 确保仪器设备在检定周期内, 每台仪器设备检定/校准后对仪器设备的检定状态用“合格”、“准用”、“停用”标志进行管理。仪器设备从购置到使用要有一套完整的技术档案, 我们还需要有为分析有关问题而专门设计的质量保证体系及相应的其他因素支持。

1.3 环境

仪器所处的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 现在大多数精密仪器都对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有要求, 仪器所处的环境也就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我们配备空调、抽湿机和通风厨等设施并保持实验室内的清洁。确保实验室的检测设备、辅助设施、操作空间、工作环境、能源、照明、温湿度、通风等条件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 最大限度的使实验室的环境满足仪器的要求并防止因环境对实验人员健康造成的伤害。

1.4 检验方法

检验方法是检测的依据, 它可以是也可以不是由标准部门制定的标准方法。我们要尽可能的使用国家、行业发布的标准方法, 但这些标准方法对于在仪器操作使用、样品的制备和处置、检测工作程序等方面的说明尚不能准确指导检测工作时, 应编制作业指导书来规范检测工作。检测工作所需的指导性文件、标准、手册等应随时更新, 必须保证现场所采用的标准、方法和作业指导书等为现行有效版本。

1.5 标准物质和化学试剂

应有专人负责保管标准物质和化学试剂, 做好出入库登记, 并保证其安全有效。及时清理已经过期的标准物质和化学试剂, 在实验开展前要注意检查所需用到的试剂是否过期或变质, 避免误用而造成时间和人力物力上的浪费。

2 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是在实验的进行过程中实施的控制。实验室的检测过程一般是下达采样和质控任务后, 采样人员按要求采集样品并送往实验室分析, 实验人员确认仪器设备和环境符合要求后开始进行检测。实验室的检测过程控制分为现场控制和实验室内的控制。

2.1 现场采样质量控制

现场采样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工作可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完整性, 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该区域环境质量及污染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采样应严格按照《环境监测规范》和《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及《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规定标准进行控制。

2.1.1 监测站点的设置

在确定和优化监测点位时应遵循尺度范围原则、信息量原则, 并注意其经济性、代表性和可控性。监测点位的布设关系到监测数据是否具有代表性, 各断面的具体位置应能真实地反映该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污染物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特征;尽可能以最少的断面获取有足够代表性的环境信息;同时要考虑实际采样时的可行性和方便性。

2.1.2 样品采集

样品的采集应满足《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空气和废气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对各项目的要求;特殊样品的采集要特殊对待, 然后按要求填好采样地点、采样时间、采样人、记录人、核对人, 出现异常要有附加说明记录。

2.1.3 样品统一编号

包括样品序号、监测站点、监测项目、采样日期, 并要求贴好标签, 采样人员应认真核对, 记录其状态是否异常或与监测方法中所描述的标准状态有所偏离。

2.1.4 采样质控措施

全程序空白实验:按年初制定的《质量控制计划》要求, 抽查1个监测月样品的采样全程序空白。现场平行样:按规定要求采取1个监测月10%-20%现场平行样。

2.2 样品保存的质量控制

2.2.1 样品保存与管理

为保证从样品采集到测定这段时间间隔内, 样品待测组分不产生任何变异或使发生的变化控制在最小程度, 在样品保存、运输等各个环节都必须严格遵守有关规定并针对待测物特性实施保护措施, 要力求缩短运输时间。当待测物浓度很低时, 更要注意样品保存, 应尽快送实验室进行分析。

采样人员应根据不同项目的不同要求, 进行有效处理和保管, 指定专人运送样品并与实验室人员交接登记。

送入实验室的样品首先要做好样品交接手续。采样人员应将样品和采样记录同时交分析室主任检查并填好样品等级记录, 以免发生样品的漏、丢、不合格等事故。

2.2.2 样品确认

分析人员在接收样品时, 要仔细核对样品和采样记录, 确认正确无误后方可签收。样品要按保存期、保存环境、保存条件和有效期等进行保存, 符合要求的样品方可开展分析。

2.3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

实施检测前必须创造一个清洁整齐便于操作的环境, 应尽量减少因室内温度、湿度、电源电压波动、空气中污染成分对分析测试的影响;分析仪器设备、玻璃量器应进行定期检定校正;分析人员应通过考核持证上岗。

2.3.1 纯水要求

一般分析工作用纯水, 电导率 (25℃) ≤5μs/cm, 特殊要求的分析用纯水, 按其分析方法规定制备, 随做随检, 填入检验记录表存档。

2.3.2 空白试验

空白试验值的大小及重现性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一个实验室及其分析人员的水平, 如纯水质量、试剂纯度、试液配制质量、精密仪器的灵敏度和精确度、玻璃器皿的洁净度、仪器误差、滴定终点误差等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所以空白实验值应符合质控要求, 否则就要从以上各方面查找原因。

2.3.3 双样平行与加标回收率

随机抽取样品进行双样平行和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使双样平行的相对偏差和回收率范围达到质控要求。做加标回收率的测定时, 加入标准物质的量与样品中待测物质的浓度水平相等或接近。一般情况下要求加标量不大于样品中待调物质含量的0.50~2倍。

2.3.4 标准曲线

标准曲线的斜率常随环境温度、试剂批号和储存时间等试验条件改变而改变。标准曲线每月测一次, 以控制标准曲线的波动范围, 其测点不得少于6个, 相关系数必须达到0.999以上, 截距、斜率取用位数为小数点后四位。使用标准曲线时, 应选用曲线的直线部分和最佳测量范围, 不得任意外延。不同项目标准曲线斜率要逐次进行比对, 若相差较大, 应分析原因, 及时更正。

2.3.5 标准控制样品。

对密码标样进行测定, 按标准保证值的不确定度检查质量。若分析结果超出不确定度范围, 则要从人员、仪器、试剂等方面查找原因。

2.3.6 质量控制图

为了能直观地描绘数据质量的变化情况, 以便及时发现分析误差的异常变化或变化趋势, 就要绘制质控图来更加明确的指导我们进行质量控制。

3 事后控制

事后控制是质控过程的终点, 把好最后这一关, 可以及时的发现和修正错误, 改善质量保证体系。实验室的事后控制主要是通过数据与记录的控制、内审、管理评审来实现的。

3.1 数据与记录的控制数据要真实、完整、准确、可靠, 在技术上要经得起推敲。记录指的是实验室操作的成文依据和测量过程所有成文记录, 包括:计划、方法、校准、样品、环境、仪器和数据处理等。应准确地做好成文记录和数据报告。记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对实验室诚实的考验。对测量负有责任的人都应在记录和报告上签字, 以表明技术内容的准确性。

3.2 内审是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自我检查、自我评价、自我完善的管理手段, 通过定期开展内部审核, 纠正和预防不合格工作, 确保质量体系持续有效的运行, 并对质量体系的改进提供依据。

3.3 管理评审是指为了确保质量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 由最高管理层就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对质量体系的现状和适应性进行正式的评价。通过管理评审对质量体系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检查和评价, 确定体系改进内容, 推动质量体系持续改进和向更高层次发展。管理评审由机构负责人实施, 每年至少评审一次, 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和效率, 以达到规定的质量目标。

4 结束语

军队审计质量保证体系 篇10

军队审计质量保证体系的内涵

1. 准确把握军队审计质量保证体系的内涵

(1) 军队审计质量。一般来讲, 军队审计质量是指军队审计工作的规范程度和审计作用的发挥水平。从广义上讲, 军队审计质量是指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 包括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成果质量。工作质量是成果质量的保证, 成果质量是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从狭义上讲, 军队审计质量是指审计项目质量, 它是审计质量管理要求作用于单个审计项目的具体化表现。值得注意的是, 军队审计质量不是一个固定概念, 而是动态的、变化的概念, 随着国家和军队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及军事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更新和丰富。

(2) 军队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军队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从本质上讲是一个管理学问题, 同时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全面质量管理概念, 结合军队审计实际情况, 我们认为, 军队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是指军队各级审计机关以保证审计质量为中心, 以全员参与为基础, 以审计工作全过程为对象, 运用多种管理方法和手段, 对审计方案编制、审计证据收集、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审计报告出具、审计档案归集等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 确保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 以及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全面性、规范性、有效性。

(3) 军队审计质量保证体系。军队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系统特性, 要求对影响审计质量的每个要素进行全面考虑和规划, 才能保证审计项目质量。因此, 可以将军队审计质量保证体系定义为:为了达到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目的, 所采取的一系列保证措施体系, 包括审计环境保证体系、审计组织保证体系、制度保证体系、人力资源保证体系和技术保证体系。如下图所示, 审计质量保证体系作用于审计项目质量控制, 目的是提高审计质量;而审计质量内在特征 (真实性、合法性等) 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及审计质量保证体系提出具体规范与要求。

2.充分认清加强军队审计质量建设的意义

(1) 有利于提高我军审计工作的质量。涉及审计质量高低的因素很多, 包括审计环境、审计组织、审计人员的素质、管理制度、方法手段等。加强军队审计质量建设, 就要围绕改善审计环境、优化审计资源、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完善管理制度和创新方法手段等方面来进行。因此, 审计质量建设的最终目的, 就是要提高我军审计工作的质量。

(2) 有利于提高我军审计机关的内在形象。新时期, 我军审计工作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继续开拓创新。但是, 由于受到管理制度、管理理念、审计方法和手段以及编制体制的限制, 审计工作仍无法有效满足新时期我军发展建设的需要。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我军审计质量还不够高, 管理不够科学。因此, 只有切实提高审计质量, 才能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才能提高军队各级、各部门对审计工作的认可程度, 进而有效改善和提高审计机关的内在形象, 提升审计的权威性。

(3) 有利于杜绝我军审计人员的循私行为。军队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加强审计监督, 维护军队财经秩序, 提高军事经济效益, 促进军队党风廉政建设。然而, 目前我军审计工作整体质量还不够高, 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 军队审计与其他军事财经管理活动一样, 都是在军内和军外两大背景下展开的, 难免受到军内外各个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 军队审计又不同于其他军事财经管理活动, 审计人员的徇私枉法行为对军队乃至社会的危害性更大。虽然我军制定了相关财经违法处罚措施, 但仍然属于事后措施, 治标不治本。而加强审计质量建设,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 降低审计风险, 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杜绝审计人员财经违法行为的发生。

(4) 是新形势下我军审计工作的必然要求。随着形势发展和环境的变化, 各级党委首长越来越重视发挥审计监督在军事经济管理中的服务保障作用, 一方面, 审计监督领域不断拓宽, 审计任务越来越重;而另一方面, 受审计信息公开和人们法制意识增强的影响, 党委首长和被审计对象对审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任何一个审计环节如果出现问题, 都会影响审计的整体形象和权威, 提高审计质量已经成为新形势下推进我军审计工作全面科学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也是新时期我军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军队审计质量建设环境分析

1. 有利环境

(1) 实施“十一五规划”以来, 军队审计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军审计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 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十一五”期间, 审计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 审计的职责与功能不断强化, 审计制度建设逐步完善, 审计方法手段越发科学。财经管理审计得到不断的深化和加强, 取得新的进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日臻成熟, 结果运用进一步深化;经济效益审计得到了加强, 将为军队审计发展开创新的局面。这些成绩的取得, 都为军队审计质量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供了可靠的组织保证、制度保证、人力资源保证以及技术保证。

(2) “十二五”时期, 军队审计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科学发展、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是“十二五”时期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的主线。军队审计发展建设“十二五”计划, 为军队审计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审计监督的地位将更加重要。全面建设现代后勤审计工作, 又将工程绩效审计、信息化建设等作为重要试点内容, 将全面揭开审计发展建设新篇章。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 军队审计工作必须服务大局, 不断加强审计质量建设, 把提高审计质量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积极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

2. 制约因素

(1) 审计工作环境不够理想, 限制了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军队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离不开良好的工作环境。然而, 我军审计工作所处的环境并不理想, 主要表现为两方面。首先, 从外部环境来看, 我国的审计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 军队审计规范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其次, 从内部环境来看, 审计法规相对于军事经济活动的滞后性, 被审计单位和个人的主体趋利性, 以及对审计工作的歪曲认识, 都限制了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

(2) 审计组织建设不完善, 影响了审计职能的实现。审计组织建设包括审计机关的内部控制、组织形式、机构设置及人员任用等。审计组织建设是否科学、完善, 直接影响审计人员的观念和积极性, 从而对审计行为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目前, 军队审计组织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为两方面。首先, 审计独立性不强, 导致监督检查力度不够。审计部门作为单位后勤部门的一部分, 在诸多方面受其领导, 很难保持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其次, 编制体制不健全, 制约了审计工作的有效实施。目前, 大单位审计机关人员编制不足, 很难高质量地完成审计任务。而某些中小单位没有编制审计机构或者只编织一名审计人员, 人少事多的矛盾尤为突出。还有些单位的审计机构编制等级不明确, 造成与干部、纪检、司法机构不对等, 履行职责难度大。此外, 军队审计机构专业技术岗位不足, 造成审计人才流失现象普遍。

(3) 审计法规制度不健全, 对审计质量建设造成最直接的影响。完善审计制度, 加强计划管理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首要环节, 也是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的必然要求。军队审计法规制度建设经过多年的发展, 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存在的问题不能忽视, 主要表现为, 一是法规制度的不完善, 造成依法审计不严格, 使审计质量管理过程中产生制度性漏洞。二是对法规制度的贯彻落实不彻底, 弱化了法规制度的约束性, 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4) 审计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的高低, 归根结底还是由审计人员的素质决定的。审计人员素质一般包括专业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两方面。其中专业胜任能力是指审计人员从事审计工作所必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心理素质以及专业判断力。职业道德水平则反映审计人员的政治素养和职业素养, 能够坚持客观公正的原则, 依法办事。当前, 军队审计地位作用日益突出, 审计宽度不断扩大, 专业化要求也越来越高, 都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我军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能够有效满足审计质量的要求。

(5) 审计方法、手段技术含量不高, 制约了审计效率的提高。第一, 我军审计软件的性能还不能有效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 审计工作依然以手工操作为主, 这大大制约了审计效率的提高。第二, 审计人员对审计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不够熟练或者不科学, 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欠缺, 审计创新不够。第三, 随着网络技术在军队系统的应用, 军队审计信息化水平也越来越高, 如何有效实施网络审计, 还在探讨之中。

建立军队审计质量保证体系, 推进军队审计质量建设全面科学发展

军队审计质量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具有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特点。用系统管理理论分析军队审计质量建设问题, 把军队审计质量建设当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 有利于科学、全面地把握军队审计质量建设的内涵。建立军队审计质量保证体系, 对影响审计质量的各个要素进行科学、合理地规划, 能够有效确保审计质量。

军队审计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必须坚持以下原则。一是系统性原则。军队审计质量保证体系是一个大系统, 它是由环境保证体系、组织保证体系、制度保证体系、人力资源保证体系和技术保证体系五个子系统构成, 这五个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 贯穿于审计质量控制的全过程。二是有效性原则。有效性是指审计质量保证体系设计科学合理, 运行顺畅, 能够真正起到增进效率, 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三是可行性原则。审计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不能脱离审计环境, 也就是说它所包含五个子系统的建设必须立足于军队实际情况, 着眼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

1.领导垂范、全员参与, 建立审计质量环境保证体系

军队审计质量保障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而审计质量环境保证体系, 作为它的一个子系统, 其功能是为审计质量的提高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一是要做到领导垂范。审计部门领导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和决心, 决定了其他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识。审计部门工作的开展, 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审计工作的受重视程度, 往往和领导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因此, 审计部门领导必须率先垂范, 站在部队管理看审计, 增强宏观全局意识, 实事求是, 带头树立“质量第一, 从我做起”的观念。二是要做到全员参与。审计质量建设离不开全体审计人员的参与, 只有每一名审计人员都能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 全体齐抓共管, 才能做好审计质量控制。三是要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审计部门应当积极宣传审计法规, 扩大审计影响。要让单位全体人员, 特别是党委和首长在了解审计、认识审计的基础上, 进而重视审计、支持审计, 为审计质量建设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2. 系统设计、科学谋划, 建立审计质量组织保证体系

审计质量组织保证体系涉及审计机构编成、员额配置、资源优化、组织机制、队伍生成、培育塑造、专业资质、岗位设置、激励机制等诸多方面。各级审计部门尤其是高层审计机关, 必须抓住军队中长期建设改革的发展机遇, 以积极的姿态对审计组织进行系统设计、科学谋划。

(1) 科学构建运行机制, 改变审计管辖关系, 按建制、后勤、联勤多重关系设定的交叉重叠状况, 建立按建制简捷单一的审计管理关系, 使机构编制跟着任务走, 管辖体制跟着军政管理走, 保证各级审计部门在系统整体中有序地全面履行监督职权, 保证审计工作在党委首长统一领导下有效地发挥功效作用, 提高审计的独立性、效率性和系统性。

(2) 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 充分考虑军事经济监督管理的任务牵引, 对审计资源进行统筹规划, 合理增加审计人员编制, 适当增加技术岗位编制, 建立岗位激励机制, 满足审计工作由完成当前一般任务, 向适应多样化复杂化任务需要发展的需要。

3. 完善制度、严格管理, 建立审计质量制度保证体系

审计制度是审计活动中应当遵守的各项行为准则。建立审计质量制度保证体系, 是保证审计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 应进一步完善审计管理法规, 从法规制度上科学解决各级职责分工、工作任务内容、常态任务定额、工作标准要求、审计程序规范等问题, 使审计力量在完善的法规制度基础上科学地组织起来, 真正做到以法治审、依法施审, 并且能够彻底贯彻落实。

建立健全审计质量制度保证体系, 应当着眼于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全过程, 对审计项目质量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审计准备阶段, 主要包括审计项目的计划管理制度、审前调查制度、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制度、审计承诺制度、审计回避制度等;审计实施阶段, 主要包括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审核制度、审计日记规范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审计报告阶段, 主要包括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审计回访制度、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奖惩制度等。随着军队审计理念的进步以及审计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提高, 审计制度应当能够不断推陈出新, 确保审计质量不断提高。

4.“以人为本”, 提高素质, 建立审计质量人力资源保证体系。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 人是管理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要素。同理, 审计人员是军队审计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 是军队审计质量最直接的保证, 也是我军审计部门最为宝贵的资源。建立审计质量人力资源保证体系, 要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入手, 通过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建设具有预算、装备、工程等专业审计资质和精通信息技术多重性复合型知识结构队伍, 精专业、会稽查、真敬业的监督骨干队伍, 能运筹、善谋划、会管理的审计领导队伍。

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结合军队审计工作实际情况, 应从三个方面建立审计质量人力资源保证体系。

(1) 抓源头, 要积极解决审计队伍来源与知识结构性屏障。依托军队财经、工程、装备院校培训审计人员, 同时也可建立相对稳定的引进机制, 从地方审计院校、财经院校、工程院校引进财经、装备、工程等多专业审计人才, 形成审计系统人才稳定来源的长效机制。

(2) 增能力, 提升应对复杂情况、解决棘手问题和驾驭工作局面的本领。通过在职培训、实践提高、任职资质考核和激励机制, 提升审计人员发现问题、揭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努力造就一批高、精、尖骨干人才, 实现审计人才由传统经验型向智能科技型转变, 适应多样化经济活动监督形势要求。

(3) 强素质, 建设思想作风过硬的审计团队。坚持用先进的思想锻造人, 切实增强审计人员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奉献意识, 切实把军队审计人员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现代审计的贡献力上来。确立立党为公的好思想, 塑造求真务实的好品格, 树立清正廉洁的好形象, 保持开拓进取的新风貌。

5. 增加投入、创新手段, 建立审计质量技术保证体系

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在军队审计工作中的应用, 审计效率不断提高, 审计范围也随之扩大, 信息技术的应用将在军队审计质量建设中, 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军队审计部门应当着眼长远、积极谋划、增加投入、创新手段, 建立与国情、军情相适应的审计质量技术保证体系, 构建信息化条件下部队审计新型工作模式, 审计能力由完成一般任务向完成复杂性、多样化任务转变。

军队审计质量技术保证体系, 是军队各级审计机关整合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项目管理、网络通讯和审计信息数据库等信息技术而形成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法和工作模式的总称。它由有形的军队审计机构、人员、硬件和无形的程序、数据等构成。建立军队审计质量技术保证体系, 应做好几项工作:

(1) 抓住信息化建设的大好时机, 充分利用军事、后勤、装备信息化平台, 加大审计信息技术和现代审计手段的开发研究投入, 逐步完善审计业务处理网络, 规范审计业务管理流程, 建立审计数据中心, 实现审计业务信息快速获取、准确传输、高效处理和实时跟踪, 加快审计业务处理速度。

(2) 积极开展信息化条件下审计新技术、新方法和重点、难点研究, 创建审计新的方式手段、新型工作模式, 实现审计效能的跃升。

营养安全:奶粉质量的必要保证 篇11

从2003年3月开始,安徽省阜阳市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襁褓中本来健康活泼的孩子,逐渐变得四肢短小、身体瘦弱,尤其是脑袋显得硕大,被当地人称为“大头娃娃”。这些孩子高热不退,经常腹泻,送医院后被医生确诊为“重度营养不良综合征”。经查实,是因为食用了劣质婴儿奶粉所致。至2004年5月,因食用劣质奶粉造成营养不良的婴儿有229人,其中轻中度营养不良的189人,死亡12人,尚有28名诊断为营养不良的婴儿正在医院接受治疗。为此,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卫生部组成专项调查组,开展对全国奶粉市场的调查。经初步调查,阜阳市共查获55种不合格奶粉,涉及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家企业。国务院调查组通过卫生学调查证实,不法分子用淀粉、蔗糖等价格低廉的食品原料全部或部分替代乳粉,再用奶香精等添加剂进行调香调味,制造出劣质奶粉。在这些奶粉中,婴儿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蛋白质含量仅为2%~3%,有的几乎为零,脂肪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也远低于国家相关标准。

针对这一“劣质奶粉”事件,不少人提出了疑问,今后如何保障食品的营养安全?家长怎样选择营养合格、质量安全的婴幼儿奶粉?一旦婴儿食用了劣质奶粉,对以后的生长发育会留下哪些隐患?国家对制劣、制假行为有什么处罚规定?为此,本刊特邀专家一一解答。

任何食品,应该有其标准。其一,该食品必需具有其本身所应有的营养成分、感官特性。其二,对食用者应该是安全的,不能造成健康危害,这是最基本的原则。以奶粉为例;安全性的体现必须有两大保证,即不能发生营养素含量的不足与过量。营养上的任何不安全,无论是蛋白质还是其他营养素的不足、缺乏、过量或不均衡,都可能直接对人体造成危害。作为婴儿唯一食品的奶粉,其营养价值显得尤为重要。

据调查,这些劣质奶粉的生产厂家大多没有卫生许可证以及生产配方奶粉的条件,不按“婴幼儿食品国家标准”生产,并乱加淀粉、糊精、菊花精、白糖、炒米粉等,产品中含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不足国家标准的三分之一。据分析检测,我国安徽(阜阳)、江苏(淮安)等部分地区的劣质奶粉中,大部分产品蛋白质含量每百克不足5克,最少的含量仅为0.37克。如涟水的“阳光贝贝黄金搭档”婴儿奶粉,蛋白质含量每百克仅为1.68克,脂肪仅为2.16克,大大低于婴儿奶粉所规定的数量。我国规定,婴幼儿奶粉所含蛋白质的量,每百克应为12~18克。这一规定是依据婴儿每千克体重每日需要一定量的蛋白质来计算的,即婴儿蛋白质安全摄入量,详见下表:

可以算一算,如2个月龄的婴儿,每日所需的蛋白质应为:1.53克/千克×5.89千克=9.01克,如果奶粉蛋白质含量每百克只有3克,即每天需要此种奶粉300克以上,才能满足婴儿对蛋白质的需要。按照奶粉的稀释要求,奶粉加水稀释后,奶粉的一天总奶液量将几倍于婴儿的胃容量。由于婴儿的胃容量小,必须分多次才能容纳每日的需要量。如果按劣质奶粉蛋白质中的含量计算,可能仅达到婴儿需要量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机体一天缺乏蛋白质,还不会发生明显的问题。天天缺乏蛋白质,必定危及健康,导致婴儿出现大头、水肿、易生病等表现,严重缺乏时甚至可引起死亡。可见,劣质奶粉的危害性是极其严重的。

蛋白质如此,其他成分如难以满足机体需要,同样会对人体产生健康危害。

血气分析的质量保证 篇12

1 血气分析前的质量保证

1.1 血液标本的选择

血气分析标本为全血, 可采自动脉、静脉。我们对50例不同疾患的住院患者同时采集动脉和静脉血样, 进行血气分析, 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pH值动脉和静脉血样结果差别不大, 而Pa O2和Pa CO2动脉、静脉血标本差别非常显著 (P<0.01) 。有文献报道Pa O2静脉血比动脉血低7.98~9.31 kPa, 而Pa CO2静脉血比动脉血要高0.27~1.06 kPa。因此静脉血一般在动脉采血较困难时才使用。

1.2 血液标本的采集

血气分析标本的采集不同于一般的生化检验, 其血液标本的采集技术与器械要保证血液中pH、Pa O2、Pa CO2尽可能少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为此, 我们做了以下实验。

(1) 血液标本采集后立即与空气隔绝进行血气分析;将血液标本与空气接触在常温下放置15 min后再进行血气分析, 经50例血液标本比较, 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标本与空气接触pH、Pa O2结果偏高, PaCO2结果偏低, 因此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将针尖插入橡胶塞中, 避免标本与空气接触影响结果。

(2) 抗凝剂的标准化:肝素是血气分析的最佳抗凝剂, 我们用不同量的抗凝剂用同一患者采血测定双份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看出, 抗凝剂过多使pH值偏低, Pa O2、Pa CO2均偏高, 其中Pa CO2影响最明显。因此抗凝剂应标准化。有文献报道[1], 要保证适当抗凝剂的量 (0.05 mg肝素/ml血) , 可以用足够的液体肝素吸入注射器, 尽可能湿润注射器整个内表面, 然后排出液体肝素, 只留下注射器死角的肝素, 即可进行血标本的采集。

1.3 血液标本的保存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不宜放置过久, 因为血液中细胞代谢仍在进行。有文献报道[2]在常温下标本放置30 min pH、Pa O2、Pa CO2检测结果变化不大, 但放置1 h~2 h后pH、Pa O2结果逐渐下降, Pa CO2结果逐渐上升, 影响明显。因此我们建议标本采集后放置时间不能超过20 min, 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检测时应置冰箱保存。

2 分析仪器和测定过程的质量保证

血气分析过程的质量保证应当包括仪器维护与保养、电极的线性检验、气压计精密度的检查、测定温度的准确和质控物的使用。

2.1 仪器的维护与保养

为了得到准确的血气分析结果, 血气分析仪应24 h开机运行。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仪器断电时, 再开机后仪器应预热到37℃1 h~2 h方可使用。必须严格按照操作手册规定的维护保养程序定期对仪器进行保养。仪器的标本通道和测定室清洗特别重要, 应进行日常维护, 否则将影响电极膜的响应使测定和校正受到干扰。

2.2 电极的线性检查

血气分析中最容易引起误差的是电极。由于电极不能稳定很长时间, 须经常对pH、Pa O2、Pa CO2电极进行线性校正。一般pH检测系统用标准磷酸盐缓冲液、Pa O2电极用0和20%的O2、Pa CO2电极用5%和10%的CO2定期进行校正。

2.3 温度控制

准确的温度是精确进行血气分析的基础, 应当保证血气分析的温度在 (37±0.1) ℃范围内波动, 否则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2.4 质控物的使用

为了保证临床标本测定的准确性, 在仪器定标结束后, 应先用质控液检测, 保证pH、Pa O2、Pa CO2结果在规定范围内再进行临床标本的测定。血气分析的质控物有两类, 一类是人造血质控物, 另一类是水缓冲液, 在使用上人造血质控物比较理想。

3 血气分析后的质量保证

仪器分析结束后, 检验人员应当对测定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出现异常结果时应及时与临床科室联系, 排除标本采集过程的影响因素, 复查、审核结果无误后方可报告结果。总之, 血气分析从标本采集到测定结果报告的整个过程中, 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 质量控制工作在血气分析中十分重要, 检验人员要树立质量控制意识, 做好每一环节的质量控制工作, 这样才能为临床提供安全可信的分析结果。

参考文献

[1]周新, 涂植光.临床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检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 11

上一篇:企业集团股利政策下一篇:产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