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分析

2024-07-01

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分析(精选6篇)

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分析 篇1

1 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能源紧缺和环境污染危机逐渐被提上不得不改变的地位, 在众多的能耗大户和环境污染大户中, 机动车是一个不得不提到角色。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了第一大汽车消费国家, 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了美国。2010年全球汽车保有量8.5亿辆, 消耗全球石油产量的55%, 排放15%的二氧化碳。庞大的机动车消费给我国能源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威胁, 而由于机动车尾气的排放也加剧了环境的恶化。在这样的背景下, 电动汽车逐渐出现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应用。

2 电动汽车产业现状概述

2.1 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电动汽车, 研究的主要方法集中在纯电动汽车方向。早在我国“九五”期间, 电动汽车技术就已经被列入了国家重大科技产业。目前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 确立了以混合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为“三纵”, 以整车控制系统、电机驱动系统、动力蓄电池/燃料电池为“三横”的研发布局, 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 我国电动汽车自主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动力电池方面, 我国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平。目前我国已经自主研制出了大容量、超大容量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 锂离子动力电池功率密度从2001年的491瓦/千克提高到2008年的2500瓦/千克, 增加了5倍多, 循环寿命达1000次左右。动力电池企业的投入也大大加强, 2009年底国内车用镍氢和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年生产能力分别超过1.4亿瓦时和9亿瓦时, 从而攻克了电动汽车动力源不足的瓶颈;另一方面, 对于动力电池的安全技术方面, 我国通过自主研发设计, 也已经实现了大规模应用的安全技术保障。

(2) 在城市化应用方面, 我国目前已经在北京、上海、天津、武汉、深圳等众多大中城市试点运行电动公交车, 并有计划的推进电动小汽车的运行测试和考核;同时, 上海、盐城、重庆等电动汽车研发生产基地的建立投产, 也从技术层面进一步保障了我国电动公交车和电动小汽车运行的稳步发展。北京奥运会期间, 我国动用了近600辆自主研发设计的电动汽车运输游客和运动员, 充分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电动汽车的蓬勃发展现状。

3 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瓶颈及其解决办法分析

3.1 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及其瓶颈

结合上面的分析, 尽管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诱人, 但是依然存在着众多的技术瓶颈, 在电动汽车的发展道路上依然存在着许多技术问题, 概括起来, 我国当前的电动汽车发展技术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核心技术

目前我国电动汽车的整车制造技术基本没有大的问题, 但是对于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问题, 如电机驱动技术、电池系统技术、动力耦合技术、变速箱控制技术及发动机技术等等, 在诸多的核心技术领域, 我国目前仍然缺乏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或者是相关产品, 更重要的是到目前为止, 我国在这些核心技术领域内仍然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进展。根据我国发改委相关职能部门的统计, 在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及其核心零部件的进口方面, 2005年用于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引进及相关技术转让的费用大约在200亿元左右, 而到了2010年费用上升至360亿元, 2011年更是突破了400亿元大关。

(2) 配套产业链跟不上

对于电动汽车的发展, 不仅仅需要解决汽车的电池动力、控制等技术问题, 更重要的是相关配套设施的发展也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充电基站无法配套

电动汽车采用电池供电, 一旦电池电源耗尽, 就需要充电, 因此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广布充电基站。我国目前已经建成的电动汽车充电基站仅仅才6座, 而在建的也不过20多座, 远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 我国目前充电基站的建设也受到了极大的技术制约, 这主要是充电时间过长, 国外充电时间一般在2-6个小时即可充满, 最大行驶里程在100-200公里左右, 而我国目前的充电技术相较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 正常充电时间需要18-24小时, 最大行驶里程也不过才100公里左右。

(2) 核心零部件制造技术跟不上

对于电动汽车内的核心零部件, 我国目前在材料制造领域、机械加工工艺领域内, 都无法实现技术突破, 只能依靠进口国外整套零部件或者是生产线, 而整条生产线的引进, 价格动辄上千万元, 并且在关键技术方面还受制于人, 导致零部件造价过高, 比如, 比亚迪所生产的电动汽车电池, 其容量已经超过了国外电池,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但是造价过高, 是国外同类产品的3-4倍, 这就极大的限制了比亚迪电池的应用;更为重要的是, 我国已经跃升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国家, 在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材料及制造技术方面无法实现独立自主的知识产权, 那么我国的电动汽车产业永远得不到长足健康发展。

(3) 维修4S店无法配套

由于电动汽车的结构复杂性, 目前我国尚无成套的面向电动汽车设置的维护维修保养4S店, 这一点与国外电动汽车巨鳄无法相提并论, 以日本丰田为例, 不仅有众多的油动力车4S店, 同时其本土和海外还有多达3500家的油电混合4S店, 其中80%的4S店同时兼备具有纯电动汽车维护维修保养的功能。丰田重视对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的配套建设, 这一点应该值得国内电动汽车研制厂商的学习;而国内很多电动汽车厂商往往容易忽略售后技术和服务的配套, 这也是导致我国电动汽车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的原因之一。

结语

我国人口众多, 能源紧缺, 过去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给环境带来了巨大污染, 因此电动汽车在我国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主要从技术层面详细探讨了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 以在发展中所遇到的技术问题, 并有针对性的给出了若干具体的技术解决措施, 对于进一步提高我国电动汽车发展速度和技术应用水平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当然, 更多的技术解决措施有待于广大技术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 才能够最终实现我国电动汽车的长久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A.T.科尔尼, 川原英司.孙健, 丁涛, 苏苗苗译.电动汽车时代的企业战略革新[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2]欧阳明高.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与对策[J].汽车工程, 2006, (4) :317-322.

[3]曹秉刚, 张传伟, 白志峰, 李竟成.电动汽车技术进展和发展趋势[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4, (1) :1-4.

[4]胡树华, 杨威.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化战略分析[J].北京汽车, 2004, (3) :20-22.

[5]沈刚.当前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趋势及我国的路线选择 (录音整理) [J].中国发展观察, 2011, (1) :55-59.

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分析 篇2

长城汽车核心文化:每天进步一点点。长城核心价值观:诚信、责任、发展、共享 长城精神:

狼兔精神(玩命提品质,疯狂抓执行)

具有像狼一样敏锐的市场反应能力,有事事争先的主动进攻意识;

具有像兔一样强烈的生存和危机意识,有机智灵活的快速反应能力;

具有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的顽强作风;

具有主动做事,效率第一的团队精神;

具有追求卓越、勇于创新、品质至上的文化理念。

团队精神

珍惜公司声誉,维护生存平台;

团结协作,相互服务;

领导是教练员;

相信他人,落实责任;

走低端,低价,上品味

1990年,魏建军承包长城汽车厂时,负债累累。真正让长城汽车站住脚的,是1995年转产皮卡的决定。魏建军一次出国考察,在美国、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发现皮卡的普及程度非常高,车型也相当时尚大方。而当时国内的一些大企业都在上轿车,还没功夫顾及这样的‘边缘产品’。于是他认为这是一个很有潜力的市场,一定很有竞争力。当时市场上群雄并起,竞争极为激烈,都想在轿车这个最大的蛋糕上切一块。而长城汽车,并没有凑这个热闹,选择了皮卡这个空档。皮卡当时在国内汽车市场确实很“冷”,不仅消费者,就是一些国内汽车厂对其也知之甚少。就这样,长城汽车开始购买了美欧好的车型,开始进行克隆皮卡,走低端,低价,上品味,再研发搞新技术,一步步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皮卡生产企业。

魏建军语录:

1、“自主要有定力,不要人云亦云,跟风而上。”

2、“自主不是做不到,是决心不够,少说多做,产品才是成败关键。”

3、“不能总是自己给自己找借口、找台阶,轻易就原谅自己。”

4、“出口要品牌先行,劣质产品只能糟蹋“中国制造”四个字。”

5、“穷兄弟们要少一些内斗,要从外资口中抢食儿。”

6、“我希望外界能够给长城足够的压力,让员工保持清醒的头脑。”

低调、勤奋

低调、勤奋甚至有些不苟言笑,是长城汽车这家公司给很多人的初步感受,魏建军一直认为,长城汽车最大的风险在于,是不是能控制住自己的欲望,如果控制得好,虽然看似是很窄的产品,但是如果能卖到全世界去,按照国际市场的容量和规模,依然创造难以想象的价值。“如果以运动来比喻,别人是在跳远,我们是在跳高,不是增加面积,而是增加深度。”

长城汽车认为商业模式其实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的差异问题。影响它的因素,包括时代背景,社会经济和商业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

长城汽车的实践,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方面,长城的做法就是聚焦、聚焦、再聚焦,以聚焦创建品牌。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找准定位,能够长期的坚持,绝不能轻易的动摇。只有打造某一品类的优势,才能使品牌真正的走进消费者的心中。营销竞争的本质是心智之争,心智是营销之争的终极战场,一个品牌如果无法解决进入消费者的心智问题,就很难获得成功。就目前中国企业而言,也许最重要的就是选择聚焦发展的方式,而非求大求全的方式。聚焦的作用就在于把有限的资源用在集中的领域,正因为还不够强,那就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专注于细分市场做专做精,真正打造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因为只有在某一品类中做强,才能创建品牌优势。

他们认为不管面对怎样的市场环境和社会环境,企业都必须牢牢把握住战略的定位。既经得起太多的诱惑,又有耐得住各种寂寞。靠一心一意的坚持,才能打造品类特色,建立细分市场的优势。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品类优势,创建品牌优势。可以说没有品牌肯定就没有未来。我们说的品牌是品牌的价值,没有品牌价值就只能卖产品。如果只在价格上做文章,未来的路只能是越走越窄。

第二个方面,品质、品质,再品质,将品质进行到底。品牌不是空中的楼阁,良好的产品品质是打造品牌的基石,而品质是技术创新最重要的成果。在规模和质量之间,我们永远更在意质量,这不仅包括产品的质量,也包括企业的经营质量。

必须从现在开始,追求在保障良好品质的基础之上的高性价比优势,一步一步改变消费者的认知,逐步的提升品牌的价值。才能形成好品质,就有好价格的良性循环。

三是,让营销回归本位,用产品和服务说话。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长城坚持聚焦的发展战略,率先在产品品质提升和企业经营质量方面做到业内领先,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找对方向,最终实现自主品牌真正意义上的突围。

长城定位理论

2002年的时候长城就开始关注定位理论。他们发现定位理论的精髓思想,与此前长城发展的成功经验非常一致,就是在企业小的时候去找一个足够小的市场,但是这个市场要有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就能够把它迅速做大。从1995年的时候开始,长城汽车锁定皮卡,通过三年的时间在这个领域做到了中国第一,至今已经连续十几年保持了皮卡的领先地位。

长城的聚焦战略和别的企业的不同,就是因为大多数的传统企业,他们普遍的做法是追求小而全,或者是大而全,但是长城的做法是追求小而精,追求细分市场的领先,他们力求先做小再做强最后做大。

关于长城聚焦的几点心得:

第一个感谢是,我们知道企业有时候不仅想做加法,恨不得做乘法,而聚焦意味着一定要做减法。像长城这样的聚焦,面对一个长期的很难预料的未来,战略的执行是有反复的。如果不把聚焦当成信仰,根本就无法始终如一坚持聚焦战略。

第二个感想是,企业的资源永远是有限的,企业无时不在竞争中求生存,对竞争的预见,对机会的识别,对战略的选择是企业的根本任务。一旦战略制定,如何推动聚焦,推动企业资源的分配,确保战略的实现,我认为也是企业非常重要的任务。企业资源的聚焦过程,其实是很艰难的。即使战略本身聚焦了,但是实际的做法上往往还是不聚焦。遇到挫折的时候,遇到诱惑的时候,也会动摇。因此要不断的战略纠偏和资源纠偏。

第三点体会是,企业管理层就战略决策达成共识至关重要。我认为企业的战略是一种选择,而一个企业达成战略共识的过程,对我们是一种考验。长城的决策层也并非一开始就只有一种声音,由于每个人的站位和视角不同,每个人的观点也就不同。如果(内部)达不成共识,我的感受是要靠外部专家的力量促成共识,长城就是这么做的。

电动汽车商业模式思考 篇3

近年来,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一直实施无歧视的支持政策,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方向是纯电动汽车。

单就电动汽车本身而言,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纯电动车技术难度相对不大,像比亚迪自身研發电动机,并在最近通过并购拥有了电动汽车微电子控制驱动电机的研发和生产能力。

争议最大的动力电池,也正在从实验室走进工厂。像国内万向集团实现了高性能磷酸铁锂材料和电池生产技术的突破。

当然,电动汽车时代并非近在咫尺,其产业发展障碍仍然存在。规模之制,既是瓶颈,亦是突破口。而新的商业模式的开发与应用,也有望解决电池与电动车绑定在实际应用推广中可能产生问题。这不仅需要各厂商的努力,更需要政府相关政策倾斜和财政补贴等多方面的支持。

首先,中国发展纯电动车最大的困难在于用户充电,不像欧美居民有独家车库可以使用。所以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取决于国家基础建设,即充电网络的建设。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改造现有加油站,建立快速充电站。相对于纯电动车的节能减排功效来讲,这项投资值得进行。基础设施先行将为后续的电动化汽车的大规模投入市场提供现实基础。需要同时推广模式两种商业充电模式:一种是在公众场所、办公、居民小区停车库等地建立专门的充电站。另一种是在加油站更换电池模组。而后者则需要国家制定电池的相关标准,形成一套规范的电池模组和电量计算方法,进而形成多家厂商生产同质化产品的格局。

再次,电动汽车行业规模效应特征明显。如同电话网络的网络外部性效应一样,一旦电动汽车整体的产业规模和市场普及度超过特定的临界值,将带来成本的大幅降低和市场的迅速扩容。但是,要达到这一临界值,若单靠一两家先行企业的努力和纯市场行为,耗时长、难度大,为了加速规模效应的形成,需要政府在财政补贴等方面给予倾斜性政策。

除了政府的必要支持以外,商业模式的创新也不失为解决之道。其一,可借鉴以色列Better Place公司的经验,把汽车和电池区分开采,顾客不拥有电池,只租电池。公司在全国覆盖建立一个充电网络和一大批交换服务站,让顾客可以很方便的快速充电,或者在交换服务站更换电池。这样就大大增加了使用电动车的方便性:其二,纯电动汽车的发展必须利用电网的谷峰效应。中国电力系统谷峰比平均为73%,夜间剩余电力产能完全可以解决90%的纯电动车的充电需要。也就是说必须考虑夜间集中充电的模式,鉴于中国用户的居住特点,这就要求采用加油站更换电池模组的充电模式,进而需要国家制定电池的相关标准,运营模式的创新与国家政策的支持齐出并举。

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分析 篇4

由于电动汽车将部分甚至全部以电力来驱动,使得电动汽车相对于传统汽车的商业模式有了根本的区别。它提供了由基础设施、零部件、整车、服务等构成的全新价值产业链。此外,因为电动汽车的长期发展过程,注定了电动汽车的商业模式要经过反复实践,总结经验教训,逐渐降低运营成本,才能不断向前发展。新型商业模式是已成为整个电动汽车产业的关键环节。

1 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

1.1 商业模式创新

商业模式是企业创造价值的模式。是为了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高效的具有特堵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提供产品和服务使系统持续达成盈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商业模式是支撑产品价值创造的载体,仅有好的技术和产品,而忽视商业运作体系的建设,并不能获取经营的最终成功[1]。

商业模式创新是,对企业商业模式中多个模式要素进行改正获完全颠覆原有商业模式后重建全新的商业模式,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提供产品、服务给客户或最终消费者,并能给他们带来价值最大化,给企业带来持续的盈利发展[2]。商业模式的创新可以帮助新技术产业化,更充分地利用技术,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商业模式创新是一种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活动。其基本特征中有许多方面与顾客有关,如为顾客提供高度细分化、个性化的产品及服务,以及快速的市场反应等[3]。

1.2 电动汽车商业模式

电动汽车与传统汽车因能源消耗形式发生了根本转变,决定了其能源供应网络、能源供给时间与形式以及整车价值构成比例有很大不同。这些巨大的差别决定了电动汽车必须采取与传统汽车不同的商业模式[4]。电动汽车商业模式主要涉及三个主要方面,一是整车销售形式,二是电池所有权及使用维护形式,三是能源供给模式。其中,整车销售可以是用户直接购买,也可以融资租赁的形式获得。电池可以与整车一起销售,也可分开销售,即所谓的车电分类形式。在车电分离模式中,电池的充电及日常维护都由专门的企业负责,并构成新的商业价值创造环节。电动汽车的能源供给模式包含换电及快充、慢充三种模式[5]。

上述三个因素结合不同示范城市的区域特征以及市场环境,目前在我国出现的电动汽车新型商业模式主要有:一是车电整体购买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能源补给以充电为主、快换为辅。购买的优势在于所有权完整,缺点在于价格较高,且消费者需承担电池维护及后续更换费用,主要依靠自行充电补充电力。二是车电分离、换电为主,在这种模式中,电池充电及维护由充电站等环节负责。这种模式的好处是可以降低电动汽车初次购买成本,并避免后续电池更换压力,且电能补给迅速;但缺点是电池运营商将承担因必要的电池储备而导致的巨大资金压力,另外发生事故时电池与车辆的责任很难界定。三是整车租赁或共享模式,其中,电池充电及养护由负责。目前出现的这些新型商业模式,均处于起步阶段,各有优劣,且并不成熟。在车用动力电池技术短期无法实现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迫切需要进一步推动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以解决当前电动汽车产业化、规模化困境。

2 我国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SWOT分析

优势:

(1)市场优势

我国发展电动汽车具备的广阔且多样化的市场空间是创新电动汽车商业模式的优势之一。2012年4月通过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为,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争取达到50万辆,到2020年超过500万辆。而据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波士顿在即将发布的研究报告中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欧洲和美国只能屈居第二和第三。未来巨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及中国多层次的消费空间为探索新型商业模式、推进电动汽车产业化提供了绝佳的机遇和明显优势。

(2)大规模示范运行为新型商业模式启动打下初步基础

2009年1月我国启动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示范计划,目前已在25个城市进行了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并在6个城市开展了私人购买新能源车补贴试点工作。此外,2008年奥运会、2010年世博会、2011年深圳大运会成功开展了集中化、高强度、大规模的电动汽车示范运行。截止2011年12月中旬,总数量11423,多数车辆运行正常,为新型商业模式启动打下初步基础。

(3)电企、油企高度重视

伴随电动汽车产业化进程逐步推进,汽车产业将逐渐成为电能消耗大户,减少甚至摆脱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这场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变革推动电企、油企对电动汽车的商业模式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与关注,并积极制定相关发展战略及举措。电动汽车时代的到来,为电企、油企业积极践行新型创新模式带来了新的契机。

(4)充换电方式都得到应用,初步取得有价值的经验

分散充电桩、集中充电站与换电站三种方式都得到应用,初步取得有价值的经验。在电动汽车示范运行的过程中,各地政府已开始积极推行各项举措,相关企业积极跟进,力促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2009年,深圳市成立了专门机构,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融资租赁等新能源汽车商业化运营模式。五洲纯电动中巴车还在深圳首次尝试采用换电模式。杭州市提出了构建“以电池租赁、整车租赁和整车销售结合的推广模式”,见表1。目前大部分进行了充换电站、充电桩的建设。初步统计,25个示范城市共计建成170 座充(换)电站、6264个充电桩(包含充电站内的充电桩)。分散充电桩、集中充电站与换电站三种方式都得到应用,初步取得有价值的经验。

劣势:

(1)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力度不够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包括充电站、充电桩的铺设密度,还涉及充电接口、充电标准等具体参数的规范。现阶段电动汽车发展过程中,城市充电困难,运营投资规模大,部分标准还未统一、电池回收体系未完全建立;此外,现有电网基础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电动汽车应用,直接影响到电动汽车的使用便利性,限制了电动汽车新型商业模式启动进程。

(2)电池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仍有待突破

节能与新能源领域的研发水平和层次仍较低,关键技术的掌握程度仍然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如电池寿命难以达到整车使用要求,容量难以达到客户可接受的续驶里程,整车热管理方案、电动化底盘,轻量化、电动汽车安全等关键技术与制造工艺缺乏相应基础,知识产权保护的约束。短期内实现纯电动汽车在高速公路上长距离行驶不现实,而技术突破需要时间,迫切选择选择新型合理商业模式。

(3)标准缺失及不统一问题

一套统一且行之有效的标准,是各种商业模式良性推进的基础。目前我国电动汽车无论是电池、还是充电设备都还没有完全建立起统一的标准。在电动汽车标准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不仅电池尺寸大小不一,有的连充电接口也不尽相同的情况。这一方面造成建造适合各种电动汽车都能用的充电站的难度,同时也造成厂商研发的重复,并造成公共充电设施建设的巨大复杂性及不确定性,更影响了消费者使用的便利性,阻碍了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的步伐。

(4)具有商业模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缺乏

商业模式创新毫无疑问要靠人才,靠人的商业创意。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过程中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失的相应的创新人才。伴随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进程的逐步推进,对不仅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且具备商业模式创新意识及能力的新型人才需求出现了大量的缺口。商业模式创新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提升的瓶颈。

机会:

(1)国家大力支持,为新型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有利政策环境

2010年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的通知》,确定自6月1日起在上海、长春、杭州、合肥、深圳等5个城市启动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试点工作。2012年中央决定用财政资金对25个城市公务系统和其中6个城市私人购买给予一次性补贴。试点城市年度申报,规模不限。各示范城市也纷纷跟进,推出在国家补贴基础之上的地方补贴标准及其他方面的政策支持(见表2)。获得国家、政府大力支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未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商业模式创新必将层出不穷。

(2)城市交通拥堵及泊车难等原因促进客户需求变化

进入21世纪,中国城镇化、机动化进程不断加快。2000—2009 年的 10 年间,中国城镇化率由36.2%提高至46.6%,年均增长约1.2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杭州、深圳等一批城市的机动车保有量先后超过百万量级,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从1609万辆增至6281万辆,净增4672万辆,年均增长16.3%。在这一大背景下,交通拥堵、泊车难开始成为困扰中国大城市的普遍问题。

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市内平均日行驶里程小于60公里的占83.1%,多为短程(图1为中国城市各种出行距离占比情况)。在经常发生交通拥堵,泊车不方便且费用高的情况下,消费者的开车模式和习惯将会改变,尤其是年轻人。新兴的电动汽车共享及租车模式很好地适应了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

(3)技术进步使新型商业模式推广成为可能

在国家“863”计划连续两个五年计划的引导下,经过骨干汽车企业和产学研联合团队近八年的研发,中国电动汽车技术却得明显进展,部分产品具备了小批量生产能力。特别是车用动力电池技术取得局部突破,电池现有能量、功率密度已能支持电动汽车初步产业化。

(4)全民环保、节能低碳意识逐步提高

迫于日益增长的环境及生存压力,环保、低碳的消费理念逐渐被唤醒并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人类正在为保护地球及其自然资源以及减少环境危害而奋斗,倡导节能与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此背景下,消费者选择电动汽车除了认清绿色环保能对社会和全世界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之外,还认为绿色环保能够直接、积极地反映出他们的社会地位,故而总是要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自己的绿色环保意识。对于这些愿意主动采取行动以确保个人和地球健康发展的消费者,做好细分市场及服务分析,借助适合的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

威胁:

(1)短期内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售价仍较高

由于车用电池价格近期难以出现明显下降,直接导致整车成本比传统燃油车要高出许多。此外,电动汽车尚未形成产业化规模,仍然处于小批量生产阶段,使得在车辆捆绑电池销售模式中售价居高不下。在车电分离、换电为主的商业模式中,虽然整车售价可以降低,但以一块电池需要3块储备电池来算,换电经营企业仍面临较高的资金压力,若再遇到电池技术升级换代,届时电池大批量更新淘汰的成本也会很高。迫切需要确立合理的商业运营模式,寻找合适的投资主体、运营主体、盈利方式,以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化进程。

(2)车企、电企、油企利益纷争,难达共识

电动汽车产业要形成良性发展,必须先平衡好各方利益。整车企业在电动汽车整车方面具备明显优势,但对于动力电池开发缺乏相应基础及优势;电力企业在电源控制、输配电上优势明显;石油企业已建立起网点密集的石化能源配送体系,且积累了较为成功的能源营销经验。面对车用能源将面临巨大变革的发展趋势,上述三方都谋求在电动汽车商业模式上的主导地位,且出现了一定的利益纷争,难有共识。未来电动汽车新型商业模式需要综合上述三方现有资源、优势,制定出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

(3)对于电动汽车续驶里程、充电方便性担忧普遍存在

在电动汽车推广过程中,除了新能源车的节能效果,用户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实际利益。现阶段车载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比油箱低三至四倍,电动汽车续航里程较短成为普遍担心。电池充电比燃油车加油时间长,也会影响到使用方便性。

3 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战略分析

3.1 SO战略(增长型战略)

抓住机遇,利用优势。一是利用现有政策为新型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有利环境,加快推广应用和试点示范,进一步推动各种商业模式创新。借助政策支持按照市场规律创新商业模式,制订统一的系统技术标准,形成协调的系统技术方案,调动企业、社会、消费者等各方积极性。二是抓住市场需求变化,深挖细分用户市场,推出适应性商业模式。如积极试行个人和公共停车位分散慢充等充电技术模式,鼓励整车租赁、电池租赁等商业模式进一步发展;开展车网融合技术研究和应用,探索新能源汽车作为移动式储能单元与电网实现能量和信息双向互动的机制,逐步实现充电设施建设和管理市场化、社会化[6]。

3.2 ST战略(多元化战略)

利用优势,回避威胁。一是促进相关利益方进行合作,推动各种商业模式创新。未来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将从汽车制造业中分离出来,电动汽车制造商与电池制造商、电力企业就电池规格、充电换标准、养护回收之间需要进行密切合作,以保证充换电站的有效运营。特别是换电模式的发展,将有可能彻底改变传统汽车企业、能源企业和消费者的3方结构,电动汽车新型商业模式的发展,迫切需要平衡各方利益,达成妥协,得到共识,以构建汽车企业、能源企业、电池制造商、充电运营商利益共享、标准兼容、优势互补、风险共担新格局。

二是构建灵活、多样的电动汽车商业盈利模式,解决资金困境。电动汽车多样化的充电模式、电网的高覆盖率和电池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充电站设施的商业盈利模式可以更加灵活和多样。鼓励成立独立运营的充换电企业,建立分时段充电定价机制,构建新的电池租赁及配套盈利模式,逐步实现充电设施建设和管理市场化、社会化;加强动力电池梯级利用,提升电池经营效益;大力推进智能电网发展,通过电池作为新型储能单元反哺电网等方式提升电池经营效益,逐步构建可持续盈利模式。另外通过健全个人信用制度,降低汽车消费信贷的风险、适当减少限制汽车金融公司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以及颁布相应的政策如贴息、低息等来促进汽车信贷发展,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电动汽车售价较高及运营总的资金问题[7]。

3.3 WO战略 (扭转型战略)

抓住机遇,克服劣势。一是推进基础设施建立力度,完善使用环境。如按照标准化施工建设、满足消费者需求为原则,将充电设施纳入城市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规划和城市建设相关行业规划;积极试行个人和公共停车位分散慢充等充电技术模式。充电桩的建设尽量利用现有停车位,利用夜间低谷电。充电站的建设尽量利用现有场所,不新增土地。对于新增用地较多的换电站,可以通过发展立体式充电仓库,向空间发展节省占地。积极推进以政府为主导,电力企业、石油企业及社会资本多方参与的电动汽车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模式。特别是在市场发展中后期,引入社会资本而产生的行业竞争是充电行业良性发展的基础,采用参股和特许经营的方式可以较好的解决资金和服务网络覆盖问题。

二是利用现有政策优势,推动技术升级进步、完善标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建立跨行业的技术发展联盟,加快建设共性技术平台[8]。大力推进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建设动力电池产业聚集区域,同时增强其他关键零部件研发生产能力。电动汽车充放电相关标准的制定,需要积累实验数据、总结实际运行经验;此外,需要整车企业、电力企业、电池运营企业等相关各方竭力合作、消除分歧推动技术升级进步、完善标准[9]。

三是加强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人才培养。完善与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政府应制定能调动企业积极性的政策法规,加强宏观调控,促进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合作教育。高校应以商业模式创新人才的市场需求为依据,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学院加大与电动汽车企业行业合作的步伐,追踪和预测相关的电动汽车产业行业发展趋势,不断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引进顶尖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践专家进行授课和辅导,引入真实工作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开发,校、企及培训机构共同推进电动汽车商业模式所需创新人才的培养。

3.4 WT战略(防御性战略)

克服劣势,回避威胁。一是进行电动汽车服务创新。在短期内电动汽车的价格、续驶里程等方面难以达到传统燃油汽车水平时,通过服务创新,是提升电动汽车产品竞争力,促进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的关键所在。通过为电动汽车用户提供从一般服务到解决方案服务,升展电动汽车租赁、经销、营运、产品咨询服务、日常维护服务、健康检查服务等配套服务和智能管理等一站式集成性的综合服务业务。产业链各方进行战略合作,整合各种产品及服务,建立先整和便利的电动车用户服务界面,通过有效的商业模式突破阻碍纯电动市场发展的各类瓶颈。

二是差异性营销,突出使用成本较低优势。除去前期购置成本及电池后续更换费用,电动车使用的成本优势非常明显。目前电动汽车补贴政策主要在购买环节,如果进一步减免其他税费,如车辆登记费、牌照费、过桥费、道路通行费、停车费等,则电动汽车使用较低的优势就会更为明显。特别是在车电分离的模式下,使用成本较低的优势是推动电动汽车商业模式创新的有利方面。

三是突出电动汽车绿色、环保优势。电动汽车绿色、环保优势与潜力与是传统燃油汽车无法比拟的。伴随全社会对自身生存环境关注不断提升,政府、企业、媒体、商家及关注环保人士应共同倡导并营造绿色、低碳的汽车消费理念、氛围,逐渐引导相应汽车消费文化的转变,使汽车作为身份象征的这种功效将由显示豪华富贵转变为关心地球环生态的更崇高理念。

参考文献

[1]沈志勇.重新定义中国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2-45

[2]增涛.价值竞争传统行业的商机与危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70-110

[3]MOKHLESIAN S,HOLMéN M.Business model changes and greenconstruction processes[J].Construction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2012,30(9):761-775

[4]CHRISTENSEN T B,WELLS P,CIPCIGAN L.Can innovative busi-ness models overcome resistance to electric vehicles?Better Place andbattery electric cars in Denmark[J].Energy Policy,2012:498-505

[5]KLEY F,LERCH C,DALLINGER D.New business models for elec-tric cars—A holistic approach[J].Energy Policy,2011(6):3392-3403

[6]FRANCO J.It's Not the Battery,it's the Business Model,Say ElectricVehicle Producers[J].Octane Week,2008,48:134-135

[7]刘坚.电动汽车充电方式和商业运营模式初探[J].汽车工程师,2011(1):19-23

[8]谢子聪.电动汽车商业化的能源供给模式分析[J].电动自行车,2010(6):5-7

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分析 篇5

(一)文化科技融合产业的划分

文化与科技融合是指通过现有文化产品与运用了数字技术和网络信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产品的有机结合,是文化和科技一体化衍生创造的过程。根据产业中“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 所含附加价值的高低以及相对重要程度的不同,可将文化与科技融合产业分为三类:以文化产业为主,借助科技的力量,提升文化产品的技术含量的新型文化产业,比如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网络文化产业、日趋数字化的传统文化产业:数字出版物、数字电影、数字音乐、数字艺术(美术数字化)、数字图书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博物馆以及数字化的舞台设备与表演艺术;以科技产业为主,融入文化元素的动漫产业、网络游戏产业、基于广播电视电影的新媒体;文化产业与科技产业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如融合更多科技元素的文化创意产业。

(二)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商业模式构成要素

商业模式是由目标客户、企业资源、盈利方式、价值主张构成的立体结构。目前对于商业模式定义的研究,学术界比较接受的是2011年出版的由皮尼厄和奥斯特瓦德在 《商业模式新生代》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商业模式描述了企业如何创造价值、传递价值和获取价值的基本原理。”他们认为一种商业模式往往涉及9个方面的要素:客户细分;价值主张;渠道通路;客户关系; 收入来源;核心资源;关键业务;重要合作;成本结构。这9个要素覆盖了商业模式的四个方面,即客户、提供物(产品/ 服务)、 基础设施和财务生存能力。

1.价值主张。价值主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产业基地的企业为细分特定的客户提供相应的系列产品和针对性服务, 从而满足客户的需求,为其创造价值,也是企业实现的经济价值;二是这些文化科技融合企业由于自身具有文化不同于其他企业的性质即蕴含文化特色,能够给客户传达精神文化,进而传递社会价值。

2.目标群体。目标群体即文化科技融合产业所服务的具有不同消费需求的客户群体,是企业在进行市场细分以后,选择的服务对象。

3.分销渠道与合作伙伴网络。分销渠道指文化科技产业企业实现与目标客户的沟通并向其传递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效途径。合作伙伴网络不仅包括文化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包括政府主管部门与企业、高校、院所的联合。

4.资源配置与核心能力。资源配置指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和获取高额利润为目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财尽其力,货尽其通。核心能力主要指企业所具有的能够维持长久发展且在竞争中能够给自身发展带来长期竞争优势的主要能力,也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科技企业的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创意、创造性人才和先进技术。

5.收入来源与盈利模式。收入来源指企业以什么样的经营模式或者渠道从各消费者手中获取现金或非现金收入。盈利模式是指按照利益相关者划分的企业收入结构、成本结构以及相应的目标利润。

二、沈阳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基地商业模式的特点分析

(一)价值主张的多元化

1. 娱乐价值。文化产业及其产品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是满足人们追求与享受高品位的娱乐文化需求,这是文化科技融合产业的市场性和娱乐性特征。沈阳文化科技融合企业能够注重研究市场,把制造娱乐满足市场需求作为产品价值的主张。如沈阳出版集团通过交互式数字导购系统、会员智能数据库、二维码扫描、APP客户端、微信平台、O2O体验店等高科技手段,旨在满足读者的视听体验、创新生活体验、亲子娱乐等全程休闲与体验。沈阳市动漫产业的价值主张也是以创意为核心,以满足目标群体的动漫娱乐消费需求为宗旨,力求生产出集品味、内涵、创意、特色、娱乐、个性化等功能为一体的动漫产品。

2.情景体验价值。就是体现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优势,满足人们娱乐体验的高层次需求。如沈阳出版集团注重将传统图书卖场打造为与自然融为一体、采用情景拟真式的身临其境温馨模式,满足人们的视觉审美和体验消费需求。沈阳市动漫产业基地研发的手机游戏、网络游戏、电视动画片、动画电影、动画广告、动漫图书、动画宣传片、动漫衍生品等也最大程度地满足目标客户对动漫产品的喜爱和互动体验需求。

3.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兼顾。文化科技融合企业肩负着发展企业、繁荣地方文化和经济的经济使命和社会责任。沈阳大数据运营有限公司兼顾社会公益价值和市场经济价值,旨在协助政府构建城市级数据产业基础,促进数据创新应用,助力政务、 行业、企业等各领域数据资源开放与资产化。“沈阳123”文化创意产业园通过艺术品原创工作区、设计创意工作区、会展交流中心、学院创作实训基地、综合服务中心等功能区的设立,实现其市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主张。

(二)目标群体的广泛化

1.以北方企业或个人为主、辐射全国的市场范围。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要求。沈阳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时代的变迁与发展也铸就了这座城市个性鲜明的区域文化:优越的地理环境、厚实的移民文化、 悠久的工业文化和兼容并蓄的多民族融合文化。这些地域文化特征,是沈阳文化科技融合企业产品开发的基础。沈阳演艺企业在面向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业、个人的同时,其目标人群越来越吸引国内其他省份的人群。沈阳大数据运营有限公司的业务范围不仅局限于沈阳,而是兼顾沈阳经济区8个城市,未来还要覆盖整个东北地区。沈阳四维数码公司不仅立足辽宁, 更辐射全国。

2.目标群体大众化趋势。文化产业具有群众性特征。这也是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目标体现。辽宁大剧院自成立之初, 以打造辽沈地区高雅艺术殿堂为自己的发展目标,现在开始实行低票价、吸引低收入群体,每场演出都安排10元、30元的低价票,以农民工、低保家庭和贫困大学生代表为主体,邀请他们免费观看演出。沈阳四维数码目前的发展定位为向企业和大众提供完善而又廉价的立体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也打破了立体节目的贵族化形象,将立体影像节目带入千万个家庭。

3.目标人群的差别化。文化产业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产品提供和服务对象具有差别化特点。如沈阳市动漫产业的主要目标消费群体是对动漫产品有喜好的客户以及对有待挖掘潜在消费需求的一部分客户。

(三)核心能力初步彰显化

1.自有技术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延伸、功能扩展。沈阳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基地的核心区———沈阳和平区的科技创新资源基础雄厚,这为沈阳文化产业与科技有机融合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沈阳出版集团的交互式数字导购系统、会员智能数据库、二维码扫描、APP客户端、微信平台、O2O体验店等高科技手段,为沈阳数字出版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核心能力初步彰显。沈阳四维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的4D技术及相关技术,已经在立体电影、图书、教学光盘、广告及相关文化娱乐的电子出版物、4D光维立体影像事业等具有核心竞争力。推动了4D真媒体技术市场化、产业化的进程。

3.多元化的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辽宁出版集团积极致力于传统出版向现代出版的快速转变,率先以网络化、数字化和信息化,建立现代出版发展平台,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先后建成中国出版业第一个应用现代网络技术,实现编辑手段数字化的“出版智能大厦”;运行中国出版业第一个实现出版物计算机网络配送,与世界先进配送技术全面接轨的“出版物配送中心”;生产第一例标准中文电子图书“掌上书房”;开发中国出版业第一个电子图书资源数据库等,与世界发达国家出版产业最前沿的高新技术一步到位接轨。

(四)合作伙伴的产业化

1.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明显。沈阳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基地在政府、企业、高校的多方联动下,发挥着龙头企业在文化科技融合领域的带头作用,如沈阳四维数码、沈阳出版集团、辽宁出版集团、 辽宁演艺集团等龙头企业在沈阳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的产业延伸和合作发展方面的率先示范,带动作用较为突出。

2. 产业链的整合发展。沈阳文化科技融合企业能够利用相关产业政策,结合自身企业发展需要,重新整合资源,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并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辽宁大剧院在保持原有的政府和本地企业合作伙伴关系同时,先后与《辽沈晚报》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沈阳音乐学院联手打造人才基地,利用自己发起成立的北方剧院(场)联盟和西部剧院(场)联盟等资源平台,联手开发演出市场,以辽宁省演出公司做纽带,整合演出产业上、中、下游产业链条,形成1+1>2的规模效应,并大大提升了企业品牌知名度。沈阳四维数码科技结合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代表的专业艺术院校、国内外各大影业公司以及大规模资金运作的强势资源,依托动漫产业基地对各个企业的集聚效应以及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在内进行合作并给予的支持和鼓励,使基地内的企业之间实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通渠道,互惠互利,在同行之间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

(五)收入来源的单一化

1.核心业务收入。沈阳四维的主要运营项目包括平面影像立体化、加工制作立体动画片以及立体播放系统硬件开发,再通过各媒体的播映获得播放收入。辽宁大剧院以赞助性演出模式为主,收入来源为售票收入和少量的广告赞助。

2.广告收入。辽宁演艺集团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售票利润和企业的广告赞助收益。目前,售票收益是传统的演艺收入形式,广告收入的比重较低。

3.衍生品的开发收入。沈阳四维数码通过设计打造新颖的动漫形象,然后以形象授权的方式应用在其他产业,如食品、玩具、 服饰、工艺,在推广产品的同时可以获取形象授权费或红利。

总体来看,沈阳文化科技融合企业的收入来源渠道还较为有限,尤其与其他城市同行企业比较在收入来源的单一性特征体现明显。

三、完善沈阳市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商业模式的建议

(一)做好政府对文化科技融合产业政策和资金支持

沈阳的文化科技融合产业的发展刚刚起步,大多数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在资金、信息以及管理上比较欠缺,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无法独立生存。这些特点都决定了沈阳文化科技融合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需要进一步制定完善的文化科技融合产业政策体系,并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保障专项政策和专项规划的落实,充分发挥政府对文化科技融合产业的政策引导功能,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和健康发展。同时还应该针对沈阳一些企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社会信誉度较低等特点,需要通过政府给予资金上的支持。

(二)强化转型、融合、协同创新的战略思维

纵观国内外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经验,实现沈阳文化科技融合产业的大发展需要以转型、融合、协同创新的战略思维, 以实现沈阳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快速发展。

转型就是传统文化产业面对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数字技术的冲击,需要在市场定位、业务开放方面进行调整、创新、升级;融合既包括传统文化产业发展和新兴科学技术的融合、与新兴文化产业的融合,也包括传统文化产业与资本的融合,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文化科技融合企业在兼并、重组、上市方面做大做强;协同创新就是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融合之上,产业链上下游以及相关行业领域的深度合作和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的有效汇聚。

(三)强化市场导向的产品创新

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的规模、效益,文化科技融合的盈利状况这些问题是政府不能加以管理的,必须由文化科技融合企业根据市场供需状况自主决定。沈阳文化科技融合企业应根据本地政府、企业和居民的文化和科技需求,提供适应市场需要的文化科技融合产品和服务,逐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并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以企业为主体,实现文化创意产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发展,充分发挥其规模优势。

摘要:文章在对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划分和商业模式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从商业模式构成要素的角度对沈阳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商业模式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沈阳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基地商业模式具有价值主张的多元化、目标群体的广泛化、核心能力初步彰显化、合作伙伴的产业化、收入来源的单一化等特点的观点,并结合现有商业模式的特点,提出完善沈阳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基地商业模式的对策建议。

汽车产业商业模式分析 篇6

一、商业模式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驱动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基础,和技术突破同样重要的是,新技术产业化满足社会需求,并实现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即商业上也必须可行,否则意味着它,给社会和企业创造更少的价值,甚至可能难以收回初始对新技术的投资,不可持续发展。

无论是既有企业还是新创企业,将新技术推向市场都要借助一定的商业模式来实现,商业模式是联系技术及其经济价值的桥梁[1]。技术和市场复杂多样,同样一种技术可能有多种用途,满足同一市场需求也可能有多种技术选择。新兴产业所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如何在技术和市场都存在不确定、并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条件下,找出合适的商业模式,将技术特性与市场需求特性联系起来,实现技术的潜在经济价值。在某些情况下,现有的商业模式可以满足新技术的要求;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需要创新出新的商业模式,依赖商业模式创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帮助新技术产业化,或弥补技术的劣势,移动互联网的早期发展就可以清楚表明这一点。

i-mode是日本电信移动运营商Do Co Mo于1997年开始开发、1999年2月正式推出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它的成功推出标志着移动互联网的出现。i-mode模式的成功,是因为Do Co Mo创造了一个可行的商业模式,使所有的参与者,包括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终端制造商、门户站点或搜索引擎提供商和分销商一起协作,并有使自己企业赢利的可能。i-mode商业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1)不同于它的西方同行,它面向一般大众消费者而非商业用户,为一般大众们创造价值。对用户来说使用很便捷,通过按它一个专门的按键i,用户就可以登陆Do Co Mo的服务器并保持联网。(2)提供用户所需的服务,用户可以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和娱乐等服务,如随时随地查看新闻、天气预报、道路交通状况、火车时刻表、银行帐户,享受最新的流行音乐和游戏,或者在线购物等等。除了可以通过菜单访问官方内容服务商网站,一些不在列表的非官方内容服务提供商网站,也可以通过门户网站,利用关键词搜索很快找到并进行访问。(3)用户支付也很简单,采用微型支付系统。用户需要向Do Co Mo支付一定少量的月租费和流量费,一些内容服务网站是免费的,另一些收费不等。对所有官方内容服务和电话使用,用户只收到单一合并后的帐单。Do Co Mo会代表官方内容服务提供商向用户收取服务费。这降低了内容提供商的成本和风险,可使他们专心于生产并提供有吸引力的产品。由于Do Co Mo向其官方内容提供商们收取它们服务收入9%的佣金,也增加了额外的收入[2]。由此可见,i-mode能够成功主要因为它对参与各方都有益,是个多赢、形成正反馈的系统。用户得到高质量的信息和内容,内容提供商获得大规模用户用费,运营商收取流量费。用户越多,内容就越好,内容越好,又吸引更多的用户,结果加速过程形成,产业规模不断变大。自推出后,i-mode市场发展很快,在两年的时间里,就吸引了两千万用户[3]。

反观欧美,早就进行了无线互联网的尝试,但并未成功。诺基亚、摩托罗拉和爱立信试图去复制第二代移动通信GSM联盟所使用的方法,1997年6月创建无线应用服务论坛(WAP Forum)。强调商业用户的传统,使它们在发展移动互联网方面也同样强调商业用户和商业应用,比如金融和旅行服务等交易为基础的服务。尽管有大量准备,但由于商业模式的不可行,兼容问题及缺乏杀手级应用,运营商不能吸引足够多的用户,解决产业启动问题。

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迟滞,亦受累于商业模式。早在1998年我国就向国际电信联盟提交TD-SCDMA标准,是我国首次提出并被国际认可的完整通信系统的3G标准。早期国家也投入了巨额资金支持技术研发,到2004年,信息产业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多个部委又设立TD-SCDMA产业化专项,投资7.08亿元支持TD-SCDMA的产业化。直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才进入了规模化试商用阶段,从当前运营情况看,也不尽人意。在相当程度上,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当初偏重技术,对商业模式创新重视不足的结果。而同期日本Do Co Mo的i-mode,最早使用的是只有的2G技术,显然技术并不先进,但其成功的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的可行,为其带来巨大赢利,使其可以不断投资于更新技术和服务的开发,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和高级,技术不断升级。目前,4G技术也即将商业化。

总之,技术突破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但研发不是一切,并不能仅仅依赖技术;商业模式创新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好的商业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技术方面的缺陷,特别在我国许多企业并不具备太多关键技术的情况下。商业模式创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并不在技术之下,需要予以充分重视。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特点

商业模式创新是指企业价值创造提供基本逻辑的变化,即把新的商业模式引入社会的生产体系,并为客户和自身创造价值;通俗地说,商业模式创新就是指企业以新的有效方式赚钱。新引入的商业模式,既可能在构成要素方面不同于已有商业模式,也可能在要素间关系或者动力机制方面不同于已有商业模式。相对于传统的技术、产品或工艺等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有以下几个特点[4,5]:(1)商业模式创新更注重从客户的角度,从根本上思考设计企业的行为,视角更为外向和开放,更多注重和涉及企业经济方面的因素;(2)商业模式创新表现的更为系统和根本,它不是单一要素的变化,常常涉及商业模式多个要素同时大的变化;(3)从绩效表现看,商业模式创新如果提供全新的产品或服务,那么它可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可赢利产业领域,即便提供已有的产品或服务,也更能给企业带来持久的赢利能力与大的竞争优势。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还有几个自身独特的特点:

1. 技术是重要支撑,常表现为技术支撑的商业模式创新

如i-mode服务的主要技术构建包括6个部分:PD C-P,即最初数据传输速度为9.6K(后来不断升级)的信息包交换网络;i-mode服务器,它承担PDC-P和内容服务提供商网站间网关的功能;带有微型浏览器的手机终端;门户网站;官方和非官方的内容提供商网站;微型支付系统。对于传统的一般性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可能就不需要涉及如此复杂的技术支持。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i Phone,开创了终端厂商主导移动互联网发展模式的先河。i Phone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使用了高清晰度的触摸屏,融合了多重高新技术,给用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奇和快乐的体验。风能是近年我国大力推动发展的产业领域,但其商业模式可行存在很大的技术难题。由于风的不确定,使得风能本身是一种不稳定的能源,难以并入电网,出现当前许多地方风电设备只转不发电的现象。风电的商业模式,迫切需要解决高峰时的储电及稳定供电的技术难题。

2. 依赖于整个价值网络

这点尤其突出表现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或者风能等新能源产业。它们是典型的网络性产业,价值对用户来说,是依赖于整个价值网络的。这些产业产品生产,是复杂性产品生产。对于一种复杂的网络性产品生产来说,如移动互联网,需要系统设备制造商、运营商、内容和服务提供商、终端设备制造商的协作。新型的复杂技术系统,其能否成功,取决于大量互补的子系统,技术的分散分布、不同时间跨度与先后顺序,使得开发这样一个系统,需要多方面的协调。技术的扩散过程,也依赖其他子系统的可获得性及绩效。复杂产品生产的技术特性,决定需要设定标准,有参与者能扮演主导或协调者的角色。i-mode模式中,Do Co Mo扮演了主导与协调的战略功能。Do Co Mo控制了整个价值链,可以对终端设备制造商和内容供应商产生很大影响,使得这样一种协调成为可能[3]。

3. 常需要解决产业链启动问题

既然是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往往要解决“从0到1”的产业链启动问题。对于全新的产业链启动,有一些特别的挑战。市场广狭决定分工专业化程度[6],产业初期较小的市场规模决定分工与专业化程度较低,无法实现专业化与规模经济所带来的成本下降。这就决定初期较高的单位成本,存在成本瓶颈。较高的成本,会限制初期的市场规模。此外,潜在客户的对新产品的认知与接受度、新产品相对于市场上已有的竞争性产品的性价比是否有优势也是挑战。在初期市场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也需要对产业链相关利益方有强的动员能力,激励其参与。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制约与挑战

正因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有技术是重要支撑、依赖价值网络及解决产业链启动等特点,在进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时,在我国特定的环境背景条件下,面临以下几方面突出的制约与挑战:

1. 产业需求制约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产业启动,以需求为基础,其能否成功依赖产业链下游环节,也常需要解决下游的产业启动问题。以节能环保和新材料产业为例,工业化住宅是其应用的主要领域之一。我国建筑建造和使用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0%,木材用量占全国总用量的40%[7],而住宅建筑面积超过建筑面积的一半。工业化住宅是施工建造方式变革的产物,由半手工半机械的现浇施工方式,转变成工业化生产方式,即像造汽车等工业品一样造房子,住宅的主要构成部分,如承重墙体、梁、楼梯等,均在工厂预制生产,最后到工地将这些构件搭建组装成为房屋住宅。工业化住宅可以集成融合更多的节能环保等技术,如深圳万科城项目首个零碳排放实验性住宅已建成并开放。但我国工业化住宅产业自身发展,就存在许多约束与挑战,包括既有现浇住宅体系的低价竞争、技术标准体系的缺乏、建筑成本较高、社会认知接受度有待提高等。显然,工业化住宅产业的发展程度,将直接决定能否为一些节能环保和新材料产业创造大规模的市场。工业化住宅产业发展的不确定,也直接使一些节能环保和新材料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存在市场需求的不确定。

2. 技术积淀薄弱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以技术为重要支撑条件。以碳纤维产业为例,碳纤维的产品与工艺过程,具有许多纺织业的特点。中复神鹰碳纤维有限责任公司,于2005年经过调研,利用自身多年从事纺织成套设备生产的优势,自行研发和制备碳纤维原丝和碳化生产设备,建设成我国完全国产化的碳纤维生产线,成功进入了碳纤维材料产业,也打破发达国家对我国碳纤维市场垄断,改变我国碳纤维完全依赖进口的情况。中复神鹰能够成功进入碳纤维产业,是因为其在纺织行业具有良好的技术积累。但对我国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企业来说,并不是这样。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就受制约高性能膜材料。在许多方面,高性能膜材料的加工技术工艺,与香烟包装薄膜生产技术相通,但香烟包装薄膜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中,我国企业并不具备。造成我国企业技术积淀薄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体制和历史方面的因素。如我国长期采用军用、民用两套相对分割的生产技术体系,这种模式既造成技术领域的大规模重复投资,不利于技术外溢。这也是造成我国高端装备中航空装备,可以实现载入航天飞行,但民用飞机制造发展相对滞后的原因。

3. 生产网络的支持不足

如生物产业,尽管基因技术前景为多数人看好,但从短期来看,大多数基因公司可能拥有技术,但很难赢利,这是由产业的网络特性决定的。基因公司大多数只是产业链的一个细小环节,其能否赢利有赖于整个价值网络,取决于其他环节的发展状况。电动汽车产业,存在类似的问题,即生产网络支持的约束,如同汽车需要加油站,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有便利的充电设施。但充电基础设施谁来投资、如何实现规模经济、能够赢利并且可持续,又反过来依赖于电动汽车用户的多寡、续航里程能力,取决于电动汽车产业的自身的发展。这些关联产业是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的。

除了上述几方面的硬约束,战略性新兴产业中企业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也存在创新的动机与激励不足问题,存在垄断与所有制约束。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移动电话市场成长很快,近于饱和,3大运营商间激烈的竞争,导致来自单位用户的平均收益呈下降趋势。它们在90年代中后期,纷纷寻求新的收入来源,而同期计算机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它们看到可能的市场发展方向并为之努力,可以说竞争是移动互联网在日本率先出现的重要驱动因素。而我国移动通信业,中国电信凭借其垄断地位,就可以取得上千亿的获取利润,缺乏创新动力。企业所有制也是另一重要制约因素,在我国一些产业部门国有垄断的特点,使得它们是缺乏内在创新动力。一些战略性新性产业的技术也需要长期的巨额投资,如生物产业,一些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过程,可能需要数亿甚至几十亿美元的投入,要较长的时期才有可能取得回报,并且存在巨大不确定与风险。在许多大型医药公司国有体制背景下,任期内短期目标的最大化,使得这些企业是难以有动力巨额投资于不确定、短期难见成效的技术。

四、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商业模式创新的举措

虽然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存在问题与制约,但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也为我国企业提供很多机会。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消除制约因素,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支持并推进其商业模式创新。

1. 着力于商业模式创新需求条件改善

政府需要关注整个产业链条,从需求端释放庞大需求,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创造市场需求条件,如将一些政府服务外包出去。杭州是我国电子商务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被誉为“中国电子商务之都”,拥有阿里巴巴及近千家电子商务网站。在一定程度上,也得益于政府对需求条件的改善。政务信息化建设和政府的公共服务产品,可外包给企业,推进政府服务机制的改革,又为新商业模式提供发展空间[8];还需要进一步打破军民分割的技术与生产体系,将军需市场更充分对民营企业开放。此外,可以强化倒逼机制,作用于相关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创造有利的需求条件。如环境标准、能耗要求的提高,可以改善对节能环保产品的需求,从而为相关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创造有利条件。

2. 支持创新联盟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指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改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的技术积淀及生产网络支持薄弱问题,创新联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工业化住宅等其他产业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如万科上海的工业化住宅“新里程”项目,整合了上下游产业链包括规划、设计、施工、安装、部品及监理环节在内的50多个核心合作伙伴;涉及到标准200多个[7],使其可以在几年内完成技术与生产准备。2006年建设部推进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建设,就是选择十多个企业联盟或集团开展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试点,以鼓励一批骨干开发建设厂商与部品生产、科研单位组成联盟,选择对提高住宅综合性能起关键作用的核心技术,集中力量开发攻关,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带动所在地区的住宅产业发展。这些措施对于工业化住宅产业初期技术突破及产业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值得借鉴。

3. 还需要破除体制的约束

首先,要解决的是民营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发展的主体地位问题。民营企业有许多特点和优势,如可以在更长的生命周期内规划发展,更为灵活,更有利发挥企业家创新精神与能力。我国碳纤维生产企业中复神鹰,领军人物就是民营企业家。给民营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更好的环境条件,需要进一步打破军民分割的生产技术体系,促进技术溢出,扩大市场规模;需要促进已有一些企业股份或民营化改革,增强其活力及创新动力;需要创造公平的发展环境,如消除在新医药领域,一些国有的大型企业在批文获取速度方面快于民营中小企业的情况;也还要切实打破地区、部门间市场分割,建立开放的国内市场,推动电信、金融等产业关键产业环节的反垄断,提高产业竞争水平。

当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活动,给予直接鼓励支持也是有益的。如杭州对商业模式的促进还有其他措施,包括被评为高科技企业或软件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企业可享受相应优惠政策,发挥市创投服务中心平台作用从而推动风投机构与项目对接等。此外,近年来,在杭州市科技项目立项评审和管理考核中,将商业模式创新纳入作为项目、企业创新的重要指标,评审除了聘请技术专家外,还聘请管理和经济专家进行综合评审,以引导和支持既具较高技术含量,经济性、商业模式又都可行的项目[9]。这也是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可以借鉴的。

参考文献

[1]Chesbrough,Henry,and Richard S.Rosenbloom,The role of business model in capturing value from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Xerox Corporation’s technology spin-off companies[J].Industry and Corporate Change,2002,11(3),529~555.

[2]DoCoMo,2008,i-modeTM Service Information.Vol.1.NTT DoCoMo,Inc.

[3]Funk,Jeffrey,Solving the startup problem in Western mobile internet markets[J].Telecommunication Policy,2007,31:14~30.

[4]Mitchell,Donald,Carol Coles,The ultimat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continuing 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Strategy,2003,25(5):15~21.

[5]乔为国.商业模式创新[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6]亚当·斯密.国富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7]万科.万科企业社会责任绿皮书——暨2008年企业公民报告[R],2008:1~11.

[8]蔡奇.以商业模式创新推动转型升级[J].政策瞭望,2008(11):18~19.

上一篇:高校校园网络安全问题下一篇:时间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