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试析

2024-10-09

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试析(精选12篇)

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试析 篇1

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体育业和文化产业为主业而构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它是一种产业群或产业链,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休闲产业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而且也为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提供保障[1]。

休闲产业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发端于欧美,19世纪中叶初步形成,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发达国家休闲产业高速发展的时期。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后,对精神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和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休闲业已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目前我国的休闲观念和休闲生活还处于初始阶段,休闲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与此相关的机构、设施、休闲产品等也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一、研究休闲产业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演变以及消费结构的转变,人们在物质层面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开始更多地关注文化、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休闲产业的增长速度和占GDP比重将越来越高。休闲产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将是巨大的、长期的和可持续的,并且会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引擎。

休闲产业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据美国权威人士预测,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专门提供休闲的产业在2015年将会主导劳务市场,在美国的GDP中将占有一半的份额。新技术和其它一些趋势可以让人把生命中的50%的时间用于休闲。英国著名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认为,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入休闲时代, 首先是在美国休闲经济产值将占GNP的50%以上。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预测,在稍后的几年,休闲的中心地位将会加强,在经济产业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85%。国外学者对未来社会的描述及其现实依据充分说明,在未来20年或更长的时间里,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以满足人们休闲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内容的休闲产业,将在全球的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2]。

休闲产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达到较高阶段时,休闲消费将成为推动社会消费力增长的主要因素,从而休闲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凸现。现在各类休闲活动的开展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经济生活得以运行的基本条件,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依赖于各种休闲要求的实现[3]。如休闲产业可增加就业,休闲产业能够缓解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扩大内需,调节财富,创造就业。因为休闲服务业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所需投入的资本不大,但创造的就业机会却多;促进公平分配。相对于现在的经济水平来说,休闲是富人的消费活动,通过发展休闲产业从而鼓励富人的休闲消费,能给一部分相对较为贫困的人创造就业的机会,给一些贫困但旅游和娱乐资源丰富的地区带来致富的机遇,从而实现财富从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的合理转移,有利于降低贫富分化、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

休闲的社会意义在于有利于实现我国现提出的人口和谐社会的目标。休闲能够产生巨大的休息功能和良好的社交功能,如现在很多商务谈判可通过打高尔夫等来实现。休闲可完善人的本能,很多伟大发明和创造都是在休闲中产生的。

休闲产业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特殊意义,它能帮公众提高休闲质量,广泛促进和谐。休闲产业能从微观层面促进和谐:增加个人幸福感,肯定生活美好;有助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从宏观层面可以促进和谐,协调社会不同侧面(城乡、地区、国内外、休闲与就业、与工作等等),支持政治、经济制度。

二、休闲产业的现状及特征

(一)休闲产业发展的现状

从产业方面,可以将休闲产业划分为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和会展休闲产业等四类,笔者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

1.旅游产业。

据全国假日办数据,2006年“五一”黄金周,全国游客1.46亿,比去年同期增长20%;“十一”黄金周,全国游客1.33亿,同比增长19.3%。由于假日集中,致使热点旅游城市、景区客流过于集中,管理措施不够有力,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文化娱乐产业。

它是包括影视业、音像制品业、报刊图书业、教育培训业、艺术表演业、艺术品经营业等在内的以满足人们获取知识、休闲、娱乐等精神需求为主的产业。2006年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 766个,文化馆2 889个,公共图书馆2 767个,博物馆1 593个。广播电台267座,电视台296座,教育台46个。全国有线电视用户13 862万户,209个城市开展有线数字电视业务,用户1 262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2%。全年生产故事影片330部,科教、纪录、动画影片62部。全国出版各类报纸416亿份,各类期刊30亿册,图书62亿册(张)[4]。现阶段文化娱乐产业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如“文化快餐”、“造星运动”,其中打击盗版、维护知识产权是推进文化娱乐产业发展的必要手段。

3.体育健身产业。

体育健身产业包括向社会提供体育服务的各部门和提供有形物体与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据调查,中国1997年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为156.37亿元,1998年为183.56亿元。按这一趋势,到2010年体育产业的产值至少可达到281.2亿元,占GDP的比重可望从1998的0.2%增至0.3%[5]。但总体上我国的体育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仍是社会事业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一方面有强大的市场开发潜力和前景,另一方面又需要巨大投入和细致规划。

4.会展商贸业。

会展商贸业是为了满足商品展示、交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需要而进行的发布信息、投资融资和商务服务等活动的总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展览业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新亮点。近5年来,全国建成展览面积上万平方米的展馆达30多个,并形成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展览城中心。近10年来,中国通过展览实现外贸出口成交额达40多亿美元,内贸交易120多亿元人民币。

(二)休闲产业发展特征

1.旅游业占休闲产业的主导地位。

我国旅游业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2006年国内旅游总收入6 230亿元,增长17.9%,收入占第三产业收入的7.54%;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39.5亿美元,增长15.9%[4]。旅游创汇创收成效显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目前呈现出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全面发展的势头。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未来10年间我国旅游业仍将保持年均10%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8%[6]。

2.休闲产业的主体是第三产业。

休闲产业的四大支柱产业是旅游业、文化传媒业、体育休闲以及会展业等,由于休闲产业所涉及的产品提供绝大多数都是由第三产业所提供的,所以休闲产业的主体是第三产业,2006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9.5%。

3.休闲产业已扩大到第二三产业。

随着休闲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休闲产业所涉及的领域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服务业或第三产业,目前正在逐步向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延伸。观光农业、林业以及渔业等都是传统农业依托其现有的农业资源向休闲旅游者提供休闲服务,延伸农业产业链的一种突破。

4.公共休闲产品的开发与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谐社会及和谐社区的建设,政府更加重视城市绿地、广场、公共体育设施等的建设。如各地城市风光带和绿化广场的建设以及市民公园的免费开放和城市社区健身功能区的开发,都体现了政府作为公共休闲产品的提供者对非价值型休闲产品消费的关注和重视。

5.休闲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我国休闲产业逐渐形成了以休闲旅游及会展旅游、休闲餐饮、休闲娱乐、休闲购物为主体的休闲产业群。旅游和会展对于各大城市的住宿业与休闲餐饮、休闲娱乐、休闲购物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三、休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休闲产业发展很不平衡

我国GDP总量虽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均GDP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5,世界排名在100位以后[7],并且目前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仍然很大。因为国民收入人均水平偏低且不平衡,特别是城乡差别较大,致使我国各地区及城乡之间休闲产业发展很不平衡。

(二)休闲观念还较落后

我国传统消费观往往崇尚节俭,重生产轻消费,这种传统思想观念成为制约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体利益,重劳作轻休闲,休闲消费动力缺失。

(三)近距离休闲,低水平消费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再加之受个人消费偏好和恩格尔系数偏高(2006年城乡恩格尔系数为35.8%和43%)的制约,绝大多数中国人的休闲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出短期性、近距离。在消费水平上,大多还无法追求高水平的休闲消费,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休闲。

(四)认识肤浅,传统休闲

由于缺乏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们对于休闲的理解十分肤浅,很难将休闲同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方式联系起来,更看不到高雅的休闲可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人的素养的提高。目前休闲消费仍以传统的休闲旅游为主导项目,休闲消费“破窗效应”屡有发生,部分消费者的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现代消费意识水准尚待提升,这与国民综合素质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五)品种单一,供给不足

目前休闲产品主要集中在吃、住、游、玩四个方面,文化艺术休闲、健康疗养休闲、教育学习休闲等产品还处于原生状态或睡眠状态。目前的休闲项目无特色、无品位、缺乏文化内涵,根本满足不了消费者获得愉悦、放松身心的要求。这些情况的存在,与我国文体体制、教育体制、医疗体制的落后于时代相关。同时,由于我国休闲产业起步晚、还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偏差,致使我国的休闲产业供给种类、供给数量和供给水平偏低,又由于休闲产业是典型的消费-生产型产业,主要依靠消费的驱动得以发展,进而制约了休闲产业的发展。

(六)与相关产业整合度不高

休闲产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相关产业的支持,只有形成良好的整合关系及形成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的相关产业链,才能在相互的供给与需求的博弈中共同发展。休闲产业发展高度依赖于工业、农业、轻工、交通、房地产、信息、餐饮、文化、体育等产业为其提供礼品和服装等休闲消耗商品、交通工具、宾馆、度假村、电信、影视传媒作品、体育健身器材和场地等。从目前我国的假日经济看,交通、餐饮方面存在的质量问题已经成为明显制约休闲产业发展的突出障碍。

(七)政府支持力度不强

国外人们对休闲产业的发展十分重视,如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成立了户外娱乐资源审查委员会,60年代成立了国际休闲研究中心,70年代制定了《休闲宪章》。目前我国政府对休闲经济发展的公共政策支持系统还没有很好形成,而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民对休闲经济的需求日渐攀升,更加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全社会的关心。如何借鉴国外经验,实现正确的公共政策选择,是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道路必由之路。

四、休闲产业发展对策

(一)科学规划,优先发展

鉴于休闲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以及我国各地区休闲产业发展不平衡的事实,今后应把休闲经济发展放在优先产业的规划中,按照大休闲、大产业、大市场的理念,分析研究不同地区休闲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市场前景,进而确定休闲产业发展战略,从休闲产业的内涵方面开发休闲资源、设计休闲产品,形成各具特色的休闲产品。同时,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时,应合理布置各种休闲设施,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休闲设施建设与经营。

(二)加强理论研究,增强休闲观念

借鉴国际研究成果,紧密结合我国的实际,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念,促进休闲企业发展,掌握休闲的规律性,用以指导工作实践,为从事休闲活动的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理论的研究和发展,使国民在休闲观念上达成共识,从而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培养公众良好的休闲心态和休闲心理,让休闲深入人心,使人真正实现“闲”。国际劳工组织的一份报告说,世界上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紧张症、疲劳症或抑郁症,所以发展休闲产业,不仅要获得更加充裕的休闲时间,更重要的是如何实现真正意义的“休闲”。

(三)形成合理产品结构,正确引导消费行为

针对我国休闲消费水平低、人们认识不到位及休闲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休闲产业的发展要面向大众,正确引导人们对休闲产品的消费行为。根据我国的国情,休闲产品在结构上应采取“中低档为主,兼顾高档”的设计模式,广泛开展具有民俗民风、健康文明的民间休闲活动以满足大众的需求。同时,在产品开发上要实施多元化战略,以满足不同层次休闲者的个性化需求。例如: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可针对老年人在休闲消费中具有的养老、防病、保健等性质来开发相应的休闲产品。

(四)建设休闲产业支持系统,形成强大产业联动效应

由于休闲产业的关联性较强,所以休闲产业的发展能够推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但相关产业对休闲产业既有支持作用,又有制约作用。故不仅要着力加强休闲特色产品的开发,还要着力加强交通运输、餐饮住宿、休闲产业服务质量等休闲产业支持系统的软硬件建设和管理,以缓解休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进而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及关联带动作用。

(五)调整相关经济政策,构筑公共支持系统

休闲产业的发展与国民收入呈正相关,但在我国属于弱势产业。只有不断调整并实施积极稳健的经济政策,建立公共政策支持系统,实施公共政策支持、加大政府投入,才能推进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加快城市化进程、拉动内需、促进就业;才能提升国民生存质量,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六)政府采取有效手段,促进休闲产业发展

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仅仅靠市场机制是难以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的,这就需要政府从宏观上采取一定措施,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在政策法规方面,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来鼓励休闲产业的创办;制定法律规章来规范休闲产业的运作;实施新的制度来推进与保障休闲产业的发展,如出台4天工作制等[8]。在经济方面,通过降低利率引导居民消费,或通过加大休闲基础设施建设来扩大内需。在舆论方面,通过舆论来宣传休闲产业、推介品牌企业和产品,普及健康、文明、科学的休闲观念等。

(七)培育国际市场,拓展国内市场

在激烈的国际旅游竞争中,为了加速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就要充分发挥我国在历史、文化、特种旅游、部分环境和度假地等方面的优势,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来发展休闲产业,大力拓展入境旅游市场,引导和扩大海外休闲消费。建设“休闲城市”、开发银发休闲市场和抓好寒暑假市场等。

休闲产业是朝阳产业、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笔者分析了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特征、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我国休闲产业发展中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比较多,今后应更加重视对休闲产业发展规律、休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定量研究、休闲产业与第三产业关系等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吕庆华.论休闲产业的发展[J].理论探索2005(6):64-67.

[2]张翠梅.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生产力研究,2005(10):179-181.

[3]马惠娣,王国政.休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J].了望,2000(34).

[4]2006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8日,新华网

[5]张茹艳.我国休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科技成果纵横,2006(6):67-68.

[6]唐湘辉.我国休闲产业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求索,2006(12):42-44.

[7]陶萍.刍议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J].商业研究,2006(9):182-183.

[8]杨健.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4):20-22.

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试析 篇2

肖俊涛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2)

摘 要: 在借鉴和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简要叙述汽车召回制度的演变及对世界汽车工业的影响及回顾丰田汽车召回事件的基础上,对丰田汽车召回的后果、召回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论述了丰田汽车召回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启示,对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丰田汽车; 汽车召回; 汽车产业; 启示

中图分类号: F713.5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5483(2010)02-0059-05 Revelation of Toyota Recall on Development of

China’s Auto Industry

Xiao Juntao(Hubei Automotive Industries Institute,Shiyan 442002,China)

Abstract: Based on a brief descrip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automobile recall system,the impactre call system on the world automotive industry and the review of Toyota recall,the cause and effect ofToyota recall were analyzed,the revelation of Toyota recall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auto industry were discussed.Key words: Toyota; auto recall; automotive industry; revelation 汽车召回制度肇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的美国,美国国会制定了《国家交通及机动车安全法》。该法规定,汽车制造商有义务公开发布汽车召回的信息,将情况通报给用户和交通管理部门,进行免费修理。这一制度的确立,对世界汽车工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目前汽车工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均建立了汽车召回制度,汽车召回制度促使世界汽车工业更加注重汽车的安全性能,注重对汽车使用者权益的保护。随着新科技在汽车制造业中的使用,以及大规 模批量生产本身的原因,汽车存在缺陷不可避免,对缺陷汽车进行召回也被越来越多人所认可,汽车召回事件本身无可厚非。然而,丰田汽车的召回事件从一开始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并发展成为迄今为止最大的汽车召回事件,这一事件对丰田汽车企业和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格局也带来了深刻影响。认真研究丰田汽车召回的起因及过程,并探求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启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汽车召回制度的演变及对世界汽车工业的影响

前已述及,汽车召回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国家均已确立。美国汽车召回的车型有轿车、卡车、大客车、摩托车等;在美国主管汽车召回的部门为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迄今为止,今美国已总计召回了 2 亿多辆整车、2400 多万条轮胎,全球几乎所有汽车企业都在美国经历过召回。日本从 1969 年开始实施汽车召回制度,1994年将召回制度写进《公路运输车辆法》,并在 2002年做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韩国从 1992 年开始进行汽车召回,当年只召回了 1100 辆,但随着政府对汽车安全的要求更加严格,车主权利意识的不断提高,召回数量逐年增加。法国实行汽车召回制度也有相当长的时间,对缺陷汽车召回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管理制度,其主管部门是法国公平贸易、消费事务和欺诈监督总局。在法国,汽车召回属于各种商品召回的一部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政府很少通过发布政令的方式来进行强制性的商品召回,而是鼓励生产厂商自行进行商品召回。只有当问题商品对消费者构成严重威胁,或生产厂商对存在的安全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时,才会通过法律手段强制召回。纵观世界上主要实施汽车召回的国家,虽其召回的主管部门不尽相同,但召回的范围汽车召回制度的确立和演变,对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对汽车工业发展的参与和指导作用不断加强;二是汽车工业在吸收引进新技术的同时对其安全性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三是汽车召回成 为汽车服务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汽车服务业在汽车产业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四是由于汽车企业的主动召回成为召回的主流,召回被视作是汽车企业对消费者负责任的表现;五是汽车召回促进了汽车消费者和使用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企业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丰田汽车召回概况

2.1 丰田汽车召回事件简述

2009 年 11 月,丰田在美召回约 420 万辆汽车,并对之进行无偿修理或更换油门踏板、脚垫。2010 年 1 月,因油门踏板具有发生故障可能性,丰田决定在美再度召回约 230 万辆汽车并进行免费修理。与此同时,丰田欧洲公司表示:欧洲地区或有200 万辆汽车将被召回,问题同样出在油门踏板上;2010 年 4 月初,美国运输部以长期隐瞒安全缺陷为由,对丰田公司处以约 1637.5 万美元罚款,这是美国政府迄今对汽车制造商所处最高金额民事 罚款。2010 年 5 月初,美国联区诉讼陪审团决定,把全美各地针对丰田汽车质量缺陷的民事赔偿诉讼集中在加利福尼亚州审理。美国政府已经确认,由于丰田汽车突然加速问题,导致 52 人死亡,但NHTSA 最新统计,自 2000 年以来,与丰田汽车突然加速有关的事故可能导致 89 人死亡。丰田召回事件不仅在欧美带来了强烈震动,也在我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企业,丰田在近几个月已经召回了约 850 万辆汽车。

2.2 丰田汽车发生召回的原因分析及其影响

1)丰田汽车发生召回的原因分析

分析丰田汽车这几年的发展理念、发展速度、生产状况、管理体制、应对机制,丰田汽车出现质量问题和产品缺陷被召回有其必然性。首先是丰田的扩张速度过快,“质量第一、顾客至上”的理念逐渐被市场占有率所取代。早在 5 年前,丰田就计划在 2010 年前占据全球 15%的市场占有率,为此,丰田公司主观上过于注重抢占市场,扩大生产规模,到处投资办厂,对质量管理不断淡化,在过去的 10 年间其海外产量增加一倍多。2007年丰田的世界产量就达到 853 万台,与 2002 年相比增加了 1.5 倍,2008 年丰田汽车超过美国通用汽车,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公司。如此过大的生产规模,过快的扩张速度,过多的丰田工厂,加大了质量管理的难度,容易引发大范围的质量问题。其次是丰田过分注重成本削减,导致其难以保证产品质量。2000 年,丰田实施“打造 21 世纪成本竞争力”战略,计划把 180 个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削减 30%,2005 年前节省成本 100 亿美元。2008 年,丰田公司又制订计划,将在 2013 年年底前将包括底盘、引擎、电路设备等多种汽车零部件的采购价 格下调 30%,从而进一步降低其在国内外新款车型的价格。由于丰田不断压缩零配件的采购成本,对零部件设计开发和实证试验阶段必要的程序也进行简化,导致出现配件质量难以保证的局面。第三是丰田的“零部件通用化”及“紧密供应商管理体系” 固有的弊端易导致大规模的召回事件。丰田的精益生产方式曾经是世界各大汽车企业争相学习的对象,“精益生产”要求丰田配套体系采用“零部件通用化”及“紧密供应商管理体系”,在不同级别的车型上采用相同的零部件供应商,以达规模效应,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和质量。但是,随着电子技术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零部件不断向模块化、集成化方向发展,使得零部件存在的设计或质量问题很难被发现,而一旦某一零部件出问题,大批量的各车型也就会出问题。近期,福特在中国的江铃全顺也全面停车,原因就是采用了跟丰田同一个供应商 CTS 的油门踏板。第四是丰田的内部管理不能适应市场规模快速扩张的发展需求。企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导致一系列管理问题难度的加大,例如对供应链的考核和管理、对遍布世界各地生产厂的协调和质量监控、企业内部信息传递沟通的质量和效率等。市场急速的扩张,往往掩盖产品存在的缺陷,即使明知存在一些质量问题或缺陷,由于要满足市场的需求,也会轻易地放过,或降低要求,不会深究。以至于丰田车更加注重外形,忽略产品的质量,忽视产品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第五是丰田应对危机能力差,引发召回不断升级。从 2010 年 1 月 21 日,丰田宣布在美国召回230 万辆汽车,随后增加到 430 万辆,又追加召回110 万辆,一直到 1 月 29 日美国国会宣布将对丰田展开调查这一期间,丰田公司在危机公关上几乎没有开展任何行动,这使得美国消费者认为丰田公司缺乏诚意。事实上,美国媒体指出,在一系列质量问题发生后,面对美国车主接连不断的投诉,丰田采取的是遮掩和避重就轻的方法,误导政府监管者和消费者,导致事件愈演愈烈。

2)丰田汽车召回产生的影响

丰田汽车的召回所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丰田汽车企业自身的影响;二是对世界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就丰田汽车企业自身而言,首先是销量的下降。2010 年 1 月,丰田汽车在美国销量下降 16%,10 年来首次跌破 10 万辆;其次是丰田要支付大量的维修费用、罚款和赔偿金。除去已缴纳的近1640 万美元的罚款外,据预测,丰田公司还将有 3150 亿日元(约合 238 亿元人民币)的维修损失,以及可能需要支付至少 30 亿美元的 民事赔偿金;第三是严重影响丰田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多数消费者不再选择购买丰田车。新浪网的一项调查便显示,超过 18 万人的投票中,72%人表示不会再买丰田、本田汽车,国内 64.9%的网民认为,日本汽车品牌将因此受到打击;第四是丰田二手车交易的价格降低。调查显示,2010 年 3 月份,美国市场上二手车平均价上升了 2%,而丰田二手车价下跌了 2.5%,是美国市场上惟一二手车价下跌的品牌。在国内,丰田二手车的保值率也在下降,以往 2006 年的丰田锐志售价为 15 万元,目前仅为 12 万元。就世界汽车产业发展而言,首是进一步推动了汽车召回事件的发生。受丰田汽车召回事件的影响,为避免处罚,更多的汽车企业更加主动的实施召回,例如 2010 年 2 月 10 日,本田宣布将在全球范围内对 43.77 万辆安全气囊存在隐患的汽车召回,3 月 16 日宣布将在美国市场上召回 41.2 万辆刹车踏板存在隐患的汽车,此外,日产、铃木以及大发三家汽车公司同时宣布,正式召回各自生产的部分车辆;其次是美国借机加大对本土汽车工业的扶持,促使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尽早复苏。事实上,2010 年前 4 个月通用和福特在美国的汽车销量与 2009 年同期相比增幅均超过了丰田;第三是给世界汽车企业敲响了警钟,不能只注重规 模的扩张,忽略产品的质量。丰田汽车召回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启示

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有着诸多启示,本文则主要从我国召回制度的善、汽车保险公司的功能和作用、汽车企业本身的发展等发面加以阐述。

3.1对汽车召回制度的启示 我国自 2004 年 10 月 1 日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确立了汽车召回制度。2006 年将 M2 类和 M3 类车辆(驾驶员座位在内座位数超过 9 个的载客车辆)纳入缺陷汽车产品召回范围;2009 年将 N 类(至少有 4 个车轮且用于载货的机动车辆)车辆和 O 类(挂车和半挂车)车辆纳入缺陷产品召回管理范围。据国家质 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发布的《汽车召回制度回顾与展望》报告显示,《管理规定》实施 5 年来,我国共召回车辆 321 万余辆。即使如此,我国的汽车召回制度仍存在着较多缺陷,例如还未形成完整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的制度体系;召回规定以部门规章形式出台,缺乏系统性、缺少权威性;召回的范围较窄,缺乏对汽车轮胎和零部件召回的规定;处罚的力度不够,给予处罚的最高额仅为 30000 元;缺陷汽车没有涉及环保标准等。丰田汽车的召回事件无疑对我国召回制度的完善和当前正在高速发展的汽车产业给予重要启示。丰田汽车不仅在美国召回,在我国也有召回。然而,丰田在美国提供的是“上门召回”服务,还对亲自驾车返厂召回的消费者补贴交通费用,在汽车修理期间,提供同型号车辆供消费者使用,这些待遇,中国的消费者难以享受。虽然,在浙江省工商局的支持下,我国 251 位丰田车主获得了损失补偿,补偿内容包括因召回造成的交通费、误工费损失,但是补偿的额度却是极少的,且仅限于浙江省。丰田章男强调,要按照各国对召回的法律规定实施召回。因此,针对当前我国汽车召回制度存在的问题,借鉴丰田汽车在美国召回所面临的境遇,应当加紧 完善我国汽车的召回制度及其配套的法律措施,以加大保护我国汽车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力度。可考虑从以下几方面完善: 1)规范相关立法,完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体系。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关于产品召回的立法模式,以一部或几部针对所有产品的法律为核心,以其他针对特定产品的特殊法为辅助,建立一套完整的缺陷产品召回法律制度,再由有关部门进一步细化其中某些特殊商品的规定。为此在《产品质量法》中增加相应缺陷产品召回的法 律规定,出台《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办法》,以提升汽车召回法律的权威性和立法级别。2)完善并构建对企业不执行召回的惩罚性赔偿制度。可将罚款的数额提高到数十万元至数百万元之间,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可吊销许可证照,撤销认证证书,对构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加大因此造成的民事赔偿额度。3)完善缺陷汽车产品召回鉴定过程的立法与管理。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本身在于保护消费者,因而必须处理好赔偿难的问题,完善产品责任和司法鉴定制度。只要汽车存在设计缺陷、制造缺陷或说明缺陷,即使汽车质量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亦构成侵权,由制造商承担责任。4)适时加入环保标准。今后的汽车以节能环保型为主,达不到排放标准的汽车不能销售;正在运行的汽车达不到新的排放标准,也可考虑予以召回。

3.2对汽车保险公司的启示

保险公司承担保险责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赔,理赔的程序包括确定理赔责任、确定损失原因、查勘损失事实、赔偿给付、损失处理和代为追偿。其中“确定损失原因”环节有助于保险公司发现汽车质量问题,如果确因汽车质量导致事故发生,保险公司理赔后有权向汽车企业进行追偿。保险公司除行使代位权外,还可以向有关部门报告,通过政府行为迫使汽车厂家召回问题车辆,赔偿消费者损失,进而提高产品质量。丰田汽车存在的问题最早是由美国的汽车保险公司发现的,早在 2004 年2 月,美国州农场保险公司(State Farm)就向美国高速道路交通安全局提交过丰田汽车在行驶中突然加速导致交通事故的报告。2009 年 11 月,美国高速公路安全保险协会一份警示汽车安全的报告中,已经提及了丰田汽车的安全问题。虽然,美国高速道路交通安全局获悉此事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将被追究责任,但是,美国的汽车保险公司对汽车安全性参与程度之深是不言而喻的,而我国汽车保险业参与汽车安全性能的研究与国外成熟市场相比存在着明显差距。无容置疑,保险公司是发现汽车系统性故障的重要机构,保险公司通过建立各类车型的出险数据库,出具事故研究报告,对促使汽车厂家改进技术、提高质量、消除缺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3对汽车企业的启示

1)汽车企业在发展中应当处理好发展速度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 丰田汽车出现大规模召回的直接原因是产销量过大,过于注重降低成本,从而忽视产品质量和安全可靠性。这对当今我国超速发展的汽车产业有着重要的启示。2009 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均超过1300 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2010 年 1~4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 611.83 万辆和 616.59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63.80%和 60.51%,预计 2010年汽车产量将达到 1200 万辆。上汽、一汽、东风分别调整了 2010 年的销售目标,其增幅在15%以上,奇瑞、比亚迪、长城、江淮 2010 年销售目标增幅均在 7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了 150%。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增幅,使得企业无暇顾及汽车质量,或者降低要求,质量问题大幅度增加。《2009 中国 汽 车 产 品 质 量 与 服 务 质 量 投 诉 分 析 报 告(CAAS)》指出,2009 年中国车主的投诉比 2008 年增长了 39.7%,其中汽车质量问题的投诉比例达到了 45.8%。丰田汽车召回事件表明,忽视质量的后果是,售后服务的成本比售前更加昂贵,汽车质量之责任,始终是由汽车企业承担,为避免以后更大的损失,明智的办法就是在提高产销量的同时严把质量关,在企业急剧扩张的同时,不断规范生产的过程。2)汽车企业应当不断完善管理体制以适应规

模扩张的需要丰田汽车的“精益生产方式”和“紧密供应商管理体系” 存在的问题应当引起我国汽车企业的警示,在实施“精益生产方式”的过程中,降成本应是适当的和有限的,不能单纯的为完成降成本的目标而降成本,成本的降低应当以安全的保障为前提,更不应将降成本的责任完全转嫁给供应商,成本的降低还应体现在生产的过程中。汽车企业无论与供应商的关系如何密切(精益生产方式中将“整零关系”界定为利益共同体,除了商务合作外,整车厂还向零部件供应商输送管理标准),应建立制度,定期与随时抽检供应商提供的零部件,而不是一旦将其列为合格供应商,基于信任和利益关系,就不再关注零部件的质量。随着汽车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异地建厂的数量不断增加,以及企业并购的完成,庞大的汽车集团面临着质量监控、信息传递、组织结构、员工管理、决策执行等诸多管理的难题。当丰田汽车在美国出现“油门踏板”问题之初,由于丰田公司内部“严格”的层层上报制度,等到丰田总部决定召回之时,已经酿成了重大的损害事故,产生了无可挽回的社会影响。我国的一些大型汽车集团也面临着管理体制的有效性与适应市场变化灵活性的矛盾,一些正在急速扩张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如果忽略这一问题,在管理制度和体制上不能适应企业规模的发展,其所产生的后果将是严重的。3)汽车企业应当建立危机应对机制

当今世界,汽车召回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汽车召回率较高。这主要是因为西方国家的法规越来越严格,强化了汽车制造商的缺陷报告义务和召回责任;新车型上市越来越快,测试周期短,部分设计和制造问题在后市场阶段才暴露;电子元器件在汽车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电子元件的故障导致汽车缺陷的发生,直接影响车辆的安全运行。丰田公司在产品质量、技术和管理体制上均优于中国任何一家汽车企业,即使如此,仍发生大规模的汽车召回事件,我国汽车企业之召回亦不能避免。当然,就汽车企业自身发展而言,所遇到的危机情形不止召回一种。面对危机,应当吸取丰田召回事件的教训,不应反应迟缓,更不能回避危机,应当直面危机,启动危机应对机制,及早开展危机公关活动。美国皮尔森教授(Christine Pearson)指出,最有效的危机公关时机应当是在危机失控之前的“萌芽”阶段,这需要公司文化中包含 3 个要素:对危机时刻保持警惕、公司上下及对外沟通顺畅、愿意直面现实。笔者认为,汽车企业应当居安思危,在企业快速发展和处于上升期就应当建立危机应对机制,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平时注意收集可能导致危机发生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的措施; 二是要保持畅通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一旦发现危机,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三是及时处理消费者反映的问题,在当今网络高度发达的时代,任何一个小的问题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四是不断提高服务的质量与水平,以赢得客户的信赖。消费者青睐于某种汽车,归根结底看重的是其质量、性能与服务,尤其是服务,更能赢得客户的认可。优质的服务可以带来良好的口碑,帮助企业平稳地度过危机;五是注重对企业员工的危机教育,当危机来临之时,需要员工团结一致,共同面对。

4结束语

丰田汽车召回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其对汽车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汽车产业发展都有着借鉴意义。我国汽车产业目前正处于超常规的高速发展阶段,在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实则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和隐患,其所带来的启示已不限于汽车召回之本身,更多的涉及到企业自身应当如何发展,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应当如何调整,我国的有关部门应当如何调控整个汽车产业的发展,应当如何处理好汽车企业的产能与市场需求的关系。丰田召回事件,也警示了广大的汽车消费者,增强法律保护意识,提高对汽车安全性能的要求。参考文献:

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试析 篇3

【关键词】文化产业;战略定位;成长特点;发展思路;构建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文化产业是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互为表里而形成的新兴产业,是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路径。陕西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富集、后发优势明显,具有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无与伦比的产业发展基础。建立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文化产业尽快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对于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强省及实现西部文化强省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深远的实践价值。

一、文化产业的界定与发展趋势

(一)文化产业的性质与特征

1.性质

文化产业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以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要的行业门类的总称。我国文化产业概念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1)文化产业是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产业,也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最具前景的“朝阳产业”。(2)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知识密集、信息密集、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社会效益好、成本低、无污染等特点。(3)文化产业服务化、现代化、知识化、数字化、网络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在优化经济结构、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传承文明、促进发展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地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生机无限、空间广阔、利润巨大的经济增长点。

2.特征

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六个基本特征。(1)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主要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文化消费需求及精神需要,文化消费水平日益提升。(2)文化影响深远,主要是文化产业具有文化性、商品性、产业性等多重属性,文化产业化发展势不可挡,影响力与竞争力日益加剧。(3)成长空间广阔,主要是现代高技术和高智力集合应用日益广泛,全球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基本建成,激发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活力。(4)发展前景光明,主要是文化和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日趋明显,文化产业成长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可以期待。(5)文化业态多样,主要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交相辉映,文化产业趋向多元化发展格局。(6)市场化要求强烈,主要是民族文化产业创新与现代文化产业兼并重组日趋活跃,文化产业国际化、区域化、园区化、集团化发展趋势明显。

(二)文化产业的结构与范围

1.结构

目前我国把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划分为“核心层”、“ 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其中:“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以及文化艺术服务等四个大类行业;“外围层”包括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网络文化服务,以旅游、娱乐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代理为主的其他文化服务等三个大类行业;“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等两个大类行业。

2.范围

我国将文化产业范围划定为两部分:主体部分和补充部分。主体部分包括提供文化产品(如图书、音像制品等)、文化传播服务(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博物馆等)和文化休闲娱乐(如游览景区服务、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的活动。补充部分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以及相关文化产品(如工艺品等)的生产和销售活动。

(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与趋势

1.经验借鉴

文化产业发端于美国,繁盛于欧洲。美国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发展程度最高、最为成熟的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积累的经验:一是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二是制定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三是重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四是广泛开拓文化资源。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完善文化市场运作机制。二是鼓励学习模仿和文化创新。三是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四是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2.发展趋势

目前,文化产业已经发展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点,创造了十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发达国家以视听出版、影视传媒、演艺娱乐和旅游、网络、体育、会展服务为基础产品的文化产业,已占居国家GDP的2/3到3/4。例如,文化产业已发展成为美、日两国的第二大产业。美、日两国占居了国际文化市场2/3的份额,美国文化产品出口总额占居世界首位。尤其是近年来,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文化企业、文化产品(服务)快速进入我国,抢占我国文化市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未来争夺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提高文化渗透力和竞争力,已成为全球乃至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重点发展战略之一。

二、目前陕西文化产业成长的特点分析

陕西位于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比较落后。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陕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2010年国民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挤入中等收入省份行列。近年来,陕西提出建设西部强省奋斗目标,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强,我省文化产业已经从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八方面的基本特点:

nlc202309011706

(一)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产业发展规模依然相对较小

2004—2009年五年间,我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了年均31%以上高速增长,较同期GDP年增速高出16.7个百分点,较第三产业年增速高出17.1个百分点。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实现226.7亿元,占GDP总量的2.77%;文化产业拥有法人企业及单位11687个,拥有总资产433.33亿元,年末从业人员达到34.96万人,分别较2004年增长80.6%、79.8%和27.5%。但陕西文化产业增加值仅排全国第12名。2009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北京的15%、上海的26%、浙江的28%、广东的10%、湖南的33%、河南的36%,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2.77%,分别较上述几个省份低9.49、2.86、0.73、2.68、2.43和0.43个百分点,与拥有丰富文化资源及科教资源大省的省情实际极不相称。

(二)文化产业结构出现可喜变化,但产业龙头带动效应依然不强

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企业和单位增加值所占比重,由2004年的59.8%、20.9%和19.3%,调整为2009年的49.3%、27.8%和22.8%,核心层比重下降10.5个百分点,而外围层和相关层比重提高了6.9和3.5个百分点。在九大行业中,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40%的行业依次为:网络文化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销售业。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发展更加均衡,一个较为完备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雏形初步形成。但文化产业效益偏低仍然比较突出。我省多数文化经营单位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近年来,虽然组建了一些企业集团,但未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由于我省文化产业园区和骨干企业偏少,对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

(三)文化产业区域布局高度集中,但产业条块分割痕迹依然明显

我省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陕北和陕南地区明显偏低。2009年,关中、陕北和陕南地区文化产业单位增加值分别占全省90.8%、5.2%和4.0%。关中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优势非常明显,而西安市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心和引擎地位更加突出。2009年,西安市文化产业单位增加值、企业及单位数、年末从业人数和总资产,分别占全省的69.1%、43.8%、54.8%和77.4%。由于行业内部分割,行业间缺乏交流,区域间有效合作不足等现象依然存在,导致文化产业与经济、金融、信息、高技术等要素有效融合不够,资源有效整合缺乏内生发展动力,各级对新兴文化业态的创新与产业链延伸支持不力,尚未形成中心辐射带动和三大区域文化产业联动的新格局,制约了我省文化产业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文化产业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成效显著,但文化消费水平偏低与消费观念落后依然存在

我省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积多年努力,推出了一大批在全国颇具盛誉的文化品牌。主要有历史文化品牌,红色文化品牌,民俗文化品牌;宗教文化品牌,自然风光品牌,现代文化品牌。虽然我省城乡居民文化娱乐用品和服务支出,每年都有一定的增加,但文化消费水平与兄弟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2008年,我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用品和服务支出为584.29元,比江苏少464.51元,比浙江少432.71元,比上海少1124.71元;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为351.99元,比江苏少361.01元,比浙江少380.61元,比上海少498.01元。除了收入水平偏低,文化消费热点不足之外,我省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观念落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五)文化产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步伐加快,但产业战略投资者与高端文化人才依然匮乏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了各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的局面。2009年底,全省民营文化企业占68%,民营文化企业增加值占70%。华商传媒、大唐西市、西安唐苑、关中民俗博物院、阳光丽都大剧院等,一批民营文化企业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生力军。陕西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相对较多,但缺乏文化创意、经营和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尤其是缺少有战略眼光、懂经营、善管理的创新型文化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以及必要的战略投资者与合作伙伴。比如,在文化产业的艺术创作方面,缺少中国顶级、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师巨匠;在产品开发上,缺少高端的创意、设计、营销人才;在产品生产上,缺少技术开发人才,以至许多传统工艺后继无人;在产业整合与结构优化上,缺乏战略投资者与合作伙伴。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我省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步伐。

(六)文化产业优化意识和整合兴趣浓厚热烈,但产业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依然不明晰

我省文化资源丰富,有着许多世界级的文化资源品牌。但大多数品牌的影响力依然局限在一定区域内,资源整合市场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产业规模以及品牌效应。缺乏像云南省那样,以其“原生态”为特色,将民族文化资源有效转化成为通俗的、大众的、有特色的文化产品,以及文化品牌族群,源源不断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当然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需要相应项目的有效带动和政策支持。我省文化产业已经明确了发展的目标,即建设西部文化强省,力争“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缺乏与之配套的系统性、前瞻性、战略性的发展规划。尤其是准确把握国际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趋势及其特点,依托我省资源优势,瞄准极具发展前景及潜力的文化产业,实现借势发展与错位发展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举措,以及品牌打造、发展环境、保障措施等方面,尚未提出明确意见和建议,导致产业发展重点还不够突出,发展水平难以大幅跃升。

(七)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举措不断深化,但体制机制生成与政策支持力度依然不到位

nlc202309011706

全省文化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省上完成了文化单位“事转企”改革,组建了各类文化产业集团,成立了相应的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省图书馆、省戏曲研究院作为省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的试点单位,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多元化投资主体和文化市场正在形成,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但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政策系统支撑力度不够,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体制改革与市场要求对接不够。二是扶持政策缺乏系统性、前瞻性、操作性。三是对民间文化力量重视不够,支持不力,行政垄断现象依然存在,尚未形成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格局。

(八)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环境日益改善,但思维观念滞后与融资困难局面依然不容乐观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2009年7月,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提升到国家层面。2010年10月,在党中央“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要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目标,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全省上下已经形成了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共识,发展势头良好。可以说,陕西建设文化强省具有后发优势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干群思维观念依然滞后:一是全社会文化产业的“产业”观念不强。二是市县领导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办文化、管文化的层面上,政府职能没有完全转变。三是各文化单位形成了文化事业国家包办的思维定式,市场意识淡薄。四是我省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发展相对落后,尤其是文化产业融资难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缓解,严重制约着我省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三、构建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仍然处于起飞前的加速阶段,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临挑战依然严峻。但总体上讲机遇大于挑战,文化产业仍然处在黄金(钻石)发展时期:历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中国唯一世界少有;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国内国际市场空间巨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物质基础坚实雄厚;产业基础初具规模,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各级政府强力推进,发展环境千载难逢。目前最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就是搞好顶层设计:

(一)明确战略定位

一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将文化产业融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视野中;在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实施关天经济区规划,贯彻落实中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及我省高层次会议辐射引领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全面落实国家及省委省政府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构建文化产业体系,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开发和塑造文化产业精品为突破口;以整合文化资源,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为切入点;以开发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基地),拓展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陕西文化名品”品牌为支撑点;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扩大文化消费,实现统筹规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联动发展之要求。三是着力转变发展方式,探索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新路径,深度挖掘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在发展战略、体制机制、工作协调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围绕激发产业活力、增强内生动力主线,全方位提升陕西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尽快把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突出战略规划

一是准确把握全国乃至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及其特点,依托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及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按照“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特色、错位发展、重点突破”的原则,尽快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陕西名副其实的战略支柱产业。二是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科技强省、经济强省,关键是正确把握与深刻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精神实质;以开拓创新的思维,敢为人先的胆识,大胆探索的气魄,勇于实践的谋略,深度挖掘文化产业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全面制定极具前瞻性、科学性、权威性、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三是要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全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采取战略措施进行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抓住战略重点

一是规划与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陕西文化产业区域布局,形成以西安为中心,关中、陕北、陕南三大文化产业板块联动发展的新格局。二是重点规划与突出发展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演出、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六大优势产业,形成一批辐射全国、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旗舰式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或航母。三是规划与建设十大文化主题园区,培育十大现代文化产业基地,承载和支撑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四是规划与创造一批具有陕西文化特色和市场竞争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活动品牌及服务品牌族群。五是规划与建立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和辐射力的文化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高端人才市场。

(四)瞄准战略目标

一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弘扬,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二是文化产业实现跨跃式发展,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迅速提高;三是文化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文化市场主体活力显著增强,文化创新能力快速提升,基本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四是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更加健全,市场秩序更加规范,产业发展保障体系更加完备;五是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额大幅提高,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五)推进战略步骤

第一步,2009—2012年,初步建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政策体系健全、效益明显提升的文化产业运行框架,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全部转为企业,普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现股份制改造,以及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在2009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居全国中上水平。第二步,2013—2015年,真正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文化企业(集团),基本形成以文化旅游、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会展、广告印刷、工艺美术等为主导的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速不低于25%,占GDP比重达5%以上,成为全省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之一,实现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目标,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居全国前十位。第三步,2016—2020年,促进文化产业门类结构优化、技术先进,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大的文化企业(集团),初步拥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品牌,以及集生产、服务和销售为一体知名网络,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明显提升,总体实力进入全国前列。

nlc202309011706

(六)实施战略举措

一是完善文化市场运作机制,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主要是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市场规律对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服务进行商业运作,形成一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运作模式。二是鼓励学习模仿和文化创新并举、初步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互动机制。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后发优势比较明显,鼓励学习模仿先进文化产业与提升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并举,按照文化产业成长发展规律,积极布局,稳步推进。三是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特色文化产业。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以现代文化产业为主导,以特色文化产业为核心,以优势文化产业为支撑,以新经济增长为着力点,采取多元素集成思路,实行政府全力推进。四是推进文化科技创新,重视发挥科技作用。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充分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与相互融合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五是广泛拓宽文化资源,扩大文化消费热点。陕西历史文化悠久,传统文化资源丰厚,积极通过文化产业资源整合、管理创新、市场运作和商业包装,使历史文化既获得了新的生命,也使陕西文化产业获得了新的价值增长点,可谓一取两得。六是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促进陕西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文化产业促进政策,文化产业发展激励约束办法,正确把握和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鼓励二者相互促进,共同繁荣;转变政府职能,强化责任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不断完善和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切实提升地方政府的统筹规划与科学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2011·08)[EB/OL].http://www.sxzys.gov.cn/news-3373.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中共陕西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sxxwcb.gov.cn/news/zhuanti/rdzt/jzgg/2012/0112/1095.html.

[4]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EB/OL].http://www.shaanxici.cn/content/2012-02/16/content_5996878_5.htm.

[5]陕西省“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EB/OL].http://district.ce.cn/zt/zlk/bg/201206/11/t20120611_23397732_7.shtml.

【作者简介】

周省(1962— ),男,陕西洛南人,哲学研究生,中共商洛市委党校经济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领导科学,青少年研究;周钰杰(1990— ),男,陕西商洛人,沈阳理工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试析林业产业林场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4

1 林业产业林场的发展现状

1.1 发展中取得的成果

中国林业产业林场发展中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形成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由于气候、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中国林业产业林场在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特色。比如在东北地区, 以森林食品为特色;中部特区的人造地板比较突出;东南地区花卉市场繁荣[2]。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市场对林业产业的需求越来越大, 从而促使中国的林业产业林场规模越来越大, 有力推动了其发展。新型产业蓬勃发展起来。随着中国林业产业林场的快速发展, 社会中衍生出很多新型的产业, 比如花卉贸易、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等[3], 还有生物材料和生物制药等也随之发展起来, 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2 发展中的问题

管理体系不完善。在林业建设中, 中国主要采取的是综合管理模式, 没有成立相应的部门来实施。因此, 在实际的管理中, 出现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的现象, 综合治理难以有效实施, 影响了其后期发展。林业建设不合理, 虽然中国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 但与国际水平相比, 中国森林资源的很多指标都没有达到国际水平。在林业建设的过程中, 建设质量低, 比如树种单一、种植技术低等, 建设效果不甚理想。

2 中国林业产业林场的发展趋势

2.1 加大小康社会的建设力度

就目前发展情况来看, 中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人们的消费重点发生改变, 即由吃穿转移到住行上。因此, 住房面积不断扩大、家具市场需求越来越大, 从而对木材市场的需求随之增长。由于绿色产品污染少, 且富含人体所需要的多种有机成分, 比如氨基酸、维生素等, 因此社会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越来越大, 其中包括花卉、森林食品、竹产品等;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工作压力也比较大, 很多人开始热衷于森林旅游, 希望回归自然。因此, 加大小康社会的建设力度, 可以有效拉动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加快林业产业林场的发展步伐。

2.2 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

从整体上来讲, 中国人均林产品的消费水平比较低,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人们的生活水平随之提高, 从而具有较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在中国林业产业林场的未来发展中, 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市场发展空间, 促进林业产业林场的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 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 中国与国外的联系更加密切。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在生产要素中, 具有比较优势的一方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效益, 从而有效提高市场占有率。就中国劳动力情况来看, 数量多、素质高, 在林业发展中充分利用这一优势, 制造出具有明显价格优势的出口产品, 充分利用国外市场, 推动中国林业产业林场的发展。

2.3 加大中国林业的管理和建设力度

加强林业建设管理。在林业发展的过程中, 相关部门要加大对林业建设的重视, 结合中国林业产业林场的实际情况, 全面评估, 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 并且成立相应的实施部门, 严格贯彻落实相应的管理制度, 加快林业综合治理的进程。提升林业建设质量, 在中国林业建设的过程中, 需要进一步提升其建设质量。具体来讲,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 在林业建设过程中, 应重点加强林业种植人员的技术培训, 在林业种植中进行技术指导, 提高树苗成活率;物种选择多样化, 在树种种植的过程中, 综合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树种情况等方面的情况, 尽量选择多样化的树种, 既能提升景观效果, 还能有效避免病虫害的传播等;加强林业种植的管理, 在林业建设的过程中, 完成树种种植后, 还要加强管理, 比如病虫害的防治、定期修剪等, 从而保障其可以健康生长, 确保林业产品的质量。

3 结束语

中国林业产业林场发展中, 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比如形成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新型产业蓬勃发展起来) , 也存在不足的一面 (管理体系不完善、林业建设不合理) 。在未来的林业产业林场的发展中, 需要从加大小康社会的建设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加大中国林业的管理和建设力度3个方面出发, 有效推动中国林业产业林场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从而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应用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悦凤.中国林业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政策取向[J].北京农业, 2014 (18) :291.

[2]李学明.关于发展林业产业的思考[J].吉林农业C版, 2012 (12) :152.

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试析 篇5

【发展现状】

“江西汽车看南昌,南昌汽车看小蓝。”随着以江铃集团为龙头的一大批汽车及零部件企业的落户,小蓝经开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的规模日益壮大。最新数据显示,小蓝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现有相关企业总数达91家,已投产企业58家,规模以上企业有25家,主导产品为汽车空调系统、汽车座椅、汽车整车 及其他汽车零部件。

仅今年一季度,小蓝经开区生产的陆风汽车就达3226辆,汽车用冷轧板5万吨。整个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7.7亿元,同比增长 6.32%;上缴税金7723万元,同比增长29.14%;预计2012年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将达到82亿元,同比增长8%;利税6.3亿元,同比增长 30%。

与此同时,整车产能扩张的能量也正在积蓄。2010年7月,江铃汽车在小蓝工业区建设30万辆整车项目已正式启动。去年,江铃集团总投资额超过 50亿元的11个项目也在小蓝经开区开工,将覆盖整车、零部件、研发及生活配套等项目,于2014年底前竣工,预计工业项目达产后将新增产值超过200亿 元。

目前,小蓝经开区已规划了1万亩汽车城,其中包括5000亩整车生产用地、3000亩汽车零部件生产用地、2000亩汽车商贸开发用地。“十二 五”期间,江铃集团还将投入220亿元用于在小蓝汽车城扩大生产规模,将覆盖整车、零部件、研发及生活配套等项目,2014年底前竣工后,预计将新增产值 超过200亿元,按1:5的比例,整个汽车及零部件产值将超过1000亿元。

【发展举措】

为了迅速壮大汽车产业规模,按照“整车带动零部件,零部件促进整车竞争力提高”的集群式发展思路,围绕打造千亿汽车产业这一目标,市、县各级正全力以赴做好汽车产业招商及项目推进等工作。

招商引资是贯穿经济工作始终的生命线。近年来,围绕壮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小蓝经开区全力招引龙头企业和与之关联度高、配套性强的企业,延伸产 业链,推进集群发展。小蓝开发区现拥有江铃股份、江铃控股、江铃新动力等5个整车项目及美国伟世通、天纳克、上海宝钢等83个零部件项目,已成为江西汽车 零部件企业最为集中的开发区。

同时,我市始终坚持精力向项目倾斜,财力向项目集中,物力向项目汇聚,千方百计促进汽车产业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特别是对江铃集团系列 项目,从政策、资金、配套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一批汽车零部件项目纷纷开工、投产。今年上半年,江铃联发、宝江钢板剪切二期项目、伟世通空调管道生产项 目、行新汽车(年产汽车方向盘55万只)、泰邦低碳等五家企业已陆续按计划开工建设。

此外,市、县各级还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平台。小蓝经开区聘请世界著名的德国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对汽 车产业基地发展把脉,编制了南昌汽车整车生产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规划;聘请专业设计部门编制完善了汽车零部件产业概念性规划、汽车城控制性规划、分 区规划等。目前,开发区已完成22亿元的基础设施投入,其中仅在小蓝汽车城投入超过5亿元,不断完善路、电、水、管网建设,为汽车产业城的发展提供强力支 撑。

【预期目标】

未来,我市还将全力加速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的建设。在汽车零部件产业方面,抓住我国汽车消费高涨的机遇,倾力打造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在未来的 三至五年,在小蓝经开区形成50万辆整车产能,吸引100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就近配套,实现汽车产业千亿元的销售收入、50-100亿元的财政收入,扛起江 西汽车工业发展的大旗。

小蓝经开区将推动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避免散、乱、低水平重复建设。通过政策引导汽车生产企业自结企业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今后 将不会片面地要求提高产业集中度,以避免散、乱和重复建设问题。对不符合区内产业发展及迟迟未建的项目,小蓝经开区将责令其退出园区。

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试析 篇6

关键词: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汽车产业

中图分类号: F27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6-111-2

0 引言

2014年6月,国家发改委正式颁布了《汽车产业发展政策》。至此,如何切实落实新政策,推动我国汽车产业的持续、稳健发展,成为时下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产业现状作以分析,从中知晓,我国企业需要构建起“比较优势竞争战略”,积极开展并落实好跨国战略联盟。只有这样,方能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走向一条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道路。

1 跨国战略联盟及发展趋势分析

战略联盟实际上就是两个或以上公司企业,基于对总体经营目标与市场预期目标的一种美好意愿,采取长期合作与联合的经营理念与方式,通过资源的共享,以此促进自身绩效与竞争地位的提升。战略联盟合作领域涵盖有开拓市场及产学研等,经战略结盟而应对竞争对手的一种有效手段。本质上,乃是以合作而获取自身增值,通过股权与非股权方式来达成联合需求,确定彼此之间的利益分配、义务、责任及权利,另外,还保持各自的完全自主经营权及独立性。此种战略联盟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利润共享,而且还可达到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对于战略联盟形式而言,主要有功能性协议、相互持股投资及战略性的合资企业等。落实战略联盟,能够对各种冲击予以缓解,减少或避免由于对抗而产生的资源浪费,联合后最大化获取利润;此外,在联盟内部能够形成长效、稳定的供应链,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各项研发投资,规避研发风险;能够使得内部分工的专业化与合理化,推进各自“专业化”与“低成本”战略部署与营销计划的尽快达成。

目前,战略联盟在发展方面可归结为四大趋势:①公司之间在战略联盟比率方面呈现出急剧增加态势。依据相关数据统计可知,在2010年一年之间,战略联盟的数量便蹿升至15万个。在世界500强企业当中,各企业平均下来联盟数量可达65个。②从之初的产品联盟快速转变为以研究成果与技术开发共享的知识层级的联盟,基于战略层级维持技术领先地位及技术创新能力,已然成为联盟各方急切追求的核心目标。③从以往的强弱互补型联盟演变至强强合作并以竞争为指向的联盟,对于新的联盟而言,其主要体现在均具有较强实力的大型跨国公司之间,在联盟领域内,彼此间开展合作,但是对于协议之外的其它领域,则仍然保持着竞争关系。④从以往的点线联盟,发展至立体化、全方位的联盟,联盟各方以具有主导作用或影响力的一方为中心,依据各自所处生产经营或研发中的各环节及核心专长领域,形成纵横交错、距离不等的立体化网络架构。

2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劣势分析

我国汽车产业经过近几十年来的不断发展,当前,已经构建起以市场为导向、强调集团优势并以轿车为方向的工业体系,年增长率达12%。汽车产业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架构中,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力。相比于国外成熟的汽车产业而言,我国仍然相对弱小,在技术整体水平方面仍然比较低。当前我国1000多家汽车生产企业,主要可划分为三大与十小,所谓三大即二汽、上汽与一汽集团;十小即重汽、北汽、哈飞及长安等企业,这13家汽车企业的生产规模在整个行业中所占比重达90%以上,具有较高的产业集中度。对于国内汽车市场需求而言,通过这几年的迅猛增长之后,现今呈现出逐渐回落状况,特别是轿车市场,一度呈现出供大于需状况,这一点也正好体现出当前我国整个汽车市场的大致特征。近些年来,国外知名跨国公司与国内企业之间开展合作日趋紧密。中国汽车产业有着其专属特点与优势,若合理化配置,将会呈现出互动功效。我国汽车产业现今已经具有了参与国际竞争的各项基础,一些产品无论在价格还是市场上,均已经具有市场竞争能力,尤其是整体制造能力,如纺织材料、橡胶加工、机械产品及钢铁等,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均居于世界首位,因此,具有一定的产品成本优势,劳动力优势更为凸显。因我国汽车产业市场多为国内,通过长期积累,对于本国市场网络的建设、人际关系及文化传统的了解,都是跨国公司所不具备的。在劣势方面,主要有市场集中度偏低,组织结构分散,产品研发力度不足,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企业劳动生产率低,利润比率不合理,各种收费不合理,关键零部件进口关税高,投融资渠道不畅,投入有限等。

3 我国汽车企业基于战略联盟背景下所需注意的问题

①转变竞争观念。要从以往的单纯对抗性竞争观念向合作中的竞争观念转变。我国汽车企业在结盟于跨国公司时,需始终秉持在竞争过程中实现合作的增强,另外,在合作当中,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基于此原则,避免出现仅注重合作而将竞争予以忽略的偏向性局面。对于企业的扩展观念而言,需从以往的轻视战略联盟向注重战略联盟转变,但接受并购与积累,重视重组,此外,在划定战略联盟范围方面,不仅要重视国内市场,还要注重国外市场,尤其是与那些大型的跨国公司进行战略联盟时,需从中找寻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有利时机与合作企业。②需对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大力培育与扶持,提升结盟匹配力,提高自身的核心向心力与竞争力。实践证实,在与国际开展合作时,如若仅仅依据低价的资源、低廉的劳动力及广阔的市场,凭借这些与跨国公司开展合作,最终结果只能使得自己处于绝对劣势地位。要想与跨国公司构建稳定、长久、健康的战略联盟,需要拥有具有互补性的技术优势及强大国际竞争力。要想构建大型化的企业集团,除了需政府积极进行扶持与引导,还需要将产权关系理顺清除,构建符合当前及今后发展需要的企业制度,注重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借助于市场竞争,构建跨国经营、跨所有制及跨地区的大型化的企业集团。③强化政府对企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对于政府而言,其在整个企业联盟中的主要作用为,制定完善而又合理化的政策,对各项法律法规予以完善,营造优质、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企业的联盟行为给予不断规范。政府应结合企业联盟的实际特点与要求,制定与之相对应的短期实施计划及长远规划,积极引导企业联盟,是指朝向有利企业规模结构优化、产品结构优化、行业结构优化及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发展。

4 结语

总而言之,从我国企业产业的实际状况,以及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的持续深入可知,我国汽车产业需始终秉持创新思路,走出一条企业坚持、政府重视的《多方联动,产学研结合》光辉道路,将我们的后发优势充分发挥出来,通过与跨国公司展开战略联盟,缩短自身差距,推动我国企业产业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余建光,李宾.依托创新工程和战略联盟 实现四大转换——关于对汽车工业产业结构的几点思考[J].北京汽车,2000(3):4-11.

[2] 郝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信息服务平台研究——以安徽省汽车产业为例[D].安徽大学,2011.

[3] 陈晓燕,迈夫.跨国战略联盟与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3):67-68.

试析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 篇7

当今发展的世界, 文化与经济、社会、政治相互交融, 并且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 由此可以看出, 文化的力量是多么的强大, 其已经深深融入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中去。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也是一样, 如在十六大报告中就明确指出, 要想实现小康社会,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就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同时还指出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求。而与此同时,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带动了传媒产业发展的现代化, 而传媒产业的现代化为传媒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和宣传平台, 同时文化产业的现代化业为传媒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所以, 我们作为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抓住这一广阔发展契机, 以信息文化问主导, 以科学技术为手段, 将传媒经济发展对文化产业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下面, 我们就来通过以下几个主要方面来详细探讨下。

1.对文化产业发展前景的研究

文化产业简单来讲其所指的就是从事文化产品以及文化服务的一项经济活动, 开展这项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文化产业所包含的范围比较广泛, 如教育领域、娱乐行业、影视行业、新闻出版行业等, 都可以说是文化领域范畴之内。我们知道,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新兴的文化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如网络书刊、影视作品等都得以批量生产和推广, 并且在现今的传播技术支持下在全球迅速推广开来, 为各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总之, 文化产业与传媒经济的融合是经济社会快速的必然产物。

2.完善传媒经济运营,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2.1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角落, 俨然人类社会发展已经步入了信息化时代, 不断发展与更新的科学技术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渠道。所以, 传媒经济和文化产业活动如何抓住这次发展机遇, 来重新树立我国文化大国的形象, 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走向世界。本文经过研究分析, 总结出完善传媒经济运行,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几项有力措施。第一, 要求我们要对市场发展有一个准确的定位。要想为文化产业项目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 就必须对市场有一个科学、精确的定位。因为任何一种文化都与当时的时代发展所离不开, 可以说文化是时代的产物和反应, 先进的文化可以转换为先进的生产力, 可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如果文化不能反应时代的发展, 且落后与当时的生产力, 势必会影响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我们知道, 生产力水平决定着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 文化产业的发展, 因此, 只有让文化产业的发展顺应生产你的发展, 才能推动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2.2提高传媒经济运营的现代化水平。本文经过研究分析, 总结出其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提高传媒经济运营的市场化水平。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完善, 但是还存在诸多缺陷, 如传媒领域的垄断问题, 所以, 要想推动我国传媒业的发展, 就必须打破这种垄断局面, 放宽市场准入, 来提高业内的竞争机制, 增加业内的竞争主体, 推动业内企业的技术、业务水平升级, 实现业内行业的重组、兼并、联合, 做大做强我国的传媒行业。第二, 提高我国传媒经济运营的国际化水平。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已经融入到世界团体中去, 所以, 传媒经济的发展要抓住这次机遇, 积极引进国外传媒资本, 借鉴国外传媒经济运营成功经验, 来提高国内文化产业的升级、创新。第三, 要求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提高传媒经营的产业化, 是传媒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这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 国家有关部门要做好宏观调控工作, 将传媒业中的盈利行业和公益性行业科学的划分开来,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实行对不同运营模式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 实现传媒业的产业化经营, 实现传媒业的可持续发展。第四, 提高传媒产业经营的社会化水平。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国策实施的不断深化, 传媒产业发展要有效结合高新技术, 加强与各领域之间的合作, 最终实现社会化的统一、开放、科学、有序的市场。第五, 要求不断提高传媒产业经营的组织化水平。即传媒经营企业要不断优化内部产业结构, 积极拓展产业经营范围, 将广播电视电影、出版发行等纳入经营范围, 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直至跨国经营的传媒集团。

结语

综上所述, 新时代发展下, 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二者之间只有相互协调、相互统一, 才能共进步、共发展, 推动我国文化与传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 传媒经济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完全超出了传统发展的界限, 二者之间实现了互补, 即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表里、相互定义。而在当今时代发展下, 文化产业只有与传媒经济相互联系、相互融合, 才能焕发生机, 同时传媒产业只有依托文化产业, 成为文化产业的载体才能真正发挥出传媒的最大应用价值。试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科学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传媒经济也文化产业势必会进一步得到整合和发展, 所以, 当下只有不断完善和创新传媒经济发展, 加快文化产业升级才能推动二者之间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试析,传媒,经济,文化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云贤.超前引领: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2]田宝川, 田葵.区域特色文化与河北经济发展的研究[J]中国商贸, 2011, (O5) .

试析泰顺杨梅产业现状与发展前景 篇8

1 发展优势

1.1 生态环境优越

泰顺县系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气候宜人、风光秀美、青山绿水、云雾缭绕、林木葱郁、空气清新, 远离城市无工业污染, 因此, 生产无公害杨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2 山地资源丰富

杨梅适应性强, 有菌根共生的特点, 在贫瘠山地栽种也能生长结果, 所以, 人们称它为“肥料之树”。杨梅作为山区最重要的特产, 具有其它种植业无可比拟的发展前景, 充足的山地资源给泰顺县发展无公害杨梅奠定了基础。

1.3 上市时间延长

泰顺高山杨梅在温州地区成熟期最迟, 比平原地区的杨梅迟熟半个月左右, 当平原杨梅渐入尾声时高山杨梅才刚开始采摘, 使高山杨梅错开了平原杨梅的销售旺季。而且泰顺杨梅的上市时间长达30~35天, 比平原地区延长了10天左右。

1.4 旅游带动明显

种植发展杨梅是一项能美化环境, 增添旅游景观, 增加农民经济收入的产业。泰顺山川秀丽, 有着乌岩岭、飞云湖、氡泉和古廊桥等丰富的旅游资源, 为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特别是开展的杨梅采摘观光旅游活动, 深受人们的喜爱, 开发前景广阔。

2 存在问题

2.1 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有待优化

从生产布局上看, 因地制宜、适当发展的原则没有得到很好执行, 全县各个乡镇均有发展, 分布太广, 没有统一规划。从品种结构上看, 20世纪80年代发展的劣质杨梅和品质一般的杨梅种植面积仍然占有一定比例。另外, 杨梅品种较单一, 成熟期过于集中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2.2 经营管理不善, 生产技术落后

杨梅种植比较分散, 没有形成规模化经营, 除部分基地、经营大户栽培管理还比较良好以外, 普遍存在“重栽轻管“现象, 有的果农甚至根本没有管理, 任其生长, 树冠直立、葛藤缠绕, 严重影响了杨梅的产量和果实品质。

2.3 营销信息不灵, 市场销售不畅

首先, 泰顺地处山区, 信息交流闭塞, 杨梅生产地过于分散, 产业化经营滞后, 销售队伍不健全, 市场一旦处于饱和, 容易出现销售危机。其次, 泰顺杨梅目前尚无知名品牌, 因而市场知名度不高。最后, 由于农民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缺信息、技术、销售渠道, 因此, 严重制约了杨梅产业的健康发展。

2.4 贮藏保鲜和深加工技术的不足

杨梅采收期短, 不耐贮藏, 包装保鲜技术是保证杨梅质量, 延长货架期的关键。目前, 泰顺县尚无杨梅加工厂, 除加工部分杨梅干胚外, 大部分靠篮筐鲜销, 没有分级包装, 致使产品档次低, 市场竞争力弱, 经济效益不高。

3 主要措施

3.1 争取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

发展杨梅产业是帮助泰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 要向有关部门争取专项资金;与旅游部门合作举办杨梅旅游文化节;与扶贫办合作开展扶贫培训和致富产业培育;与林业部门合作发展杨梅生态林。只有在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下, 才能把泰顺杨梅产业做大做强。

3.2 创建绿色品牌, 实施品牌战略

品牌是市场的通行证, 市场经济可以说就是品牌经济。绿色产业是当前果品行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国已加入WTO与国际市场接轨, 必须重视“绿色食品工程”的建设, 安全使用化学农药、化肥, 生产无污染的优质绿色杨梅, 必然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杨梅是泰顺的绿色果品, 要充分利用生态资源优势, 加强产地品牌的建立, 把生产无公害果品与创建品牌有机结合, 使资源优势价值最大化, 努力打响生态牌杨梅。实施品牌战略的主体是企业, 应重点扶持相关有实力的企业加快发展, 使其真正成为产业龙头, 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提高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3 发展中介组织, 着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根据实际情况, 建立技术、产销、综合等多种服务类型的杨梅中介服务组织, 实行统一注册商标、统一设计包装、统一技术标准、统一采后服务, 逐步形成“民为、民营、民管、民受益”的经济联合体, 成为优质高效杨梅示范基地建设的主力军。特别是泰顺县杨梅产业协会要成为上接政府下连农民的纽带, 成为新技术推广、新政策落实和信息发 (下转第19页) (上接第15页) 布的桥梁, 引导全县杨梅稳定健康发展, 实现杨梅产业化经营。

3.4 加快高标准、高质量杨梅基地建设

发展杨梅基地要坚持“注重质量、稳步发展”的原则, 逐步扩大规模。基地建设要吸取以前零星分散种植的教训, 今后既要做大杨梅产业总体规模, 又要扩大农户经营单位规模, 通过土地调换、土地租赁或转包, 推进规模连片经营。发展新基地要重视建园质量, 改变以前种植太密的状况, 要按标准株行距种植;改变以前不施底肥的现象, 要施足底肥, 加强幼树培育;改变以前坡度陡、路难走的现象, 要选择缓坡, 道路方便的园地发展, 为杨梅优质丰产高效奠定基础。特别是要加快高山杨梅基地建设, 由于高山日夜温差小, 病虫害相对较少, 结出的果实品质优良。高山杨梅的肉柱比平原杨梅要硬, 又便于储存和运输, 高山的自然条件还成了杨梅的“天然保鲜库”, 既延长了杨梅的成熟期, 又延长了杨梅鲜果供应期。

3.5 拓宽销售渠道, 搞活杨梅产品流通

发挥产业特色, 实施品牌战略, 对优势产区实行政策倾斜, 加大投资力度,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鼓励主产区因地制宜办好产地市场, 培植农民贩销大户和经纪人, 鼓励农技部门、有关企业以及在外务工人员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流通服务。树立大市场、大流通的概念, 转变市场营销策略, 以大、中型城市为重点, 实行统一配送, 建立起相对固定的销售网络, 以打入全国市场为终极目标。在杨梅销售季节开通“绿色通道”, 促进杨梅产品流通。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农产品消费需求趋势由数量向质量的转变, 因此, 要大力调整品种结构, 发展优质、品牌化、有特色的杨梅产业, 尤其是利用当地资源优势, 适度的发展具有本区域特色的杨梅果品。在此基础上, 通过一系列的品牌宣传, 提高产品的知名度, 逐步形成几个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市场经营主体, 稳定立足本地市场, 并逐步开拓国内外市场。

3.6 大力开展杨梅节, 杨梅采摘观光旅游等活动

泰顺县丰富的旅游资源, 为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要通过当前休闲观光农业的开发, 推出以“游玩泰顺山水, 观赏泰顺廊桥, 品尝生态杨梅”为主题的杨梅采摘观光旅游活动, 把杨梅产业融入到泰顺旅游发展的大市场中去。杨梅主产区要利用杨梅基地, 积极发展休闲观光旅游产业, 引导城市人到产地消费。以当地的名胜古迹、人文景观为基础, 挖掘其文化低蕴, 把杨梅产业建成集生态示范、赏花品果、采摘游玩、休闲度假, 增收创收为一体的综合性的高效产业, 为泰顺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泰顺县系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生产无公害杨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杨梅产业现已初具规模。本文阐述了泰顺杨梅产业现状, 指出了杨梅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希望能为泰顺县杨梅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理论参考。

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试析 篇9

关键词:文化产业,成长特点,战略定位,发展思路,陕西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梦的必然选择, 是中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 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梦的必然选择。文化产业是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互为表里而形成的新兴朝阳产业, 是促进文化强国目标实现的战略路径。陕西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富集、后发优势明显, 产业资源禀赋得天独厚, 产业发展基础无与伦比。构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 提升文化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 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文化产业尽快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对于加快建设文化产业强省及实现西部文化强省目标, 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深远的实践价值。

一、文化产业的界定与发展趋势

(一) 文化产业的性质与特征

1. 性质。

文化产业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或提供文化服务, 以满足社会精神文化需要的行业门类的总称。中国文化产业概念是指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 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1) 文化产业是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新兴产业, 也是国际经济学界公认的最具前景的“朝阳产业”。 (2) 文化产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社会效益好、成本低、无污染等特点。 (3) 文化产业服务化、知识化、数字化、网络化、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 在优化经济结构、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传承文明、促进发展等方面, 具有独特优势和重要地位, 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生机无限、空间广阔、利润巨大的经济增长点。

2. 特征。

文化产业发展具有六个基本特征。 (1) 满足多样化消费需求, 主要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文化消费需求及精神需要, 以及文化消费水平日益提升的需要。 (2) 文化影响深远, 主要是文化产业具有文化性、商品性、产业性等多重属性, 文化产业化发展势不可挡, 影响力与竞争力日益加剧。 (3) 成长空间广阔, 主要是现代高技术和高智力集合应用日益广泛, 全球互联网信息高速公路基本建成, 激发了文化产业发展的潜力活力。 (4) 发展前景光明, 主要是文化和经济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日趋明显, 加上现代科技引领与支撑, 文化产业成长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可以期待。 (5) 文化业态多样, 主要是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交相辉映, 文化产业趋向多元化发展格局。 (6) 市场化要求强烈, 主要是民族文化产业创新与现代文化产业兼并重组日趋活跃, 文化产业国际化、区域化、园区化、集团化发展趋势明显。

(二) 文化产业的结构与范围

1. 结构。

目前中国把文化产业内部结构划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三个层次与九个行业。其中, “核心层”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影电视服务以及文化艺术服务等四个大类行业;“外围层”包括以互联网信息为主的网络文化服务, 以旅游、娱乐为主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和以广告、会展、文化商务代理为主的其他文化服务等三个大类行业;“相关层”包括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活动等两个大类行业。

2. 范围。

中国将文化产业范围划定为两部分:主体部分和补充部分。主体部分包括提供文化产品 (如图书、音像制品等) 、文化传播服务 (如广播电视、文艺表演、博物馆等) 和文化休闲娱乐 (如参观游览、景区服务、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等) 的活动。补充部分包括与文化产品、文化传播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活动有直接关联的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活动, 以及相关文化产品 (如工艺品等) 的生产和销售活动。

(三) 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经验与趋势

1. 经验借鉴。

文化产业发端于美国, 繁盛于欧洲。美国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发展程度最高、最为成熟的文化产业。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积累的经验:一是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二是制定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三是重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四是广泛开拓文化资源。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一是完善文化市场运作机制;二是鼓励学习模仿和文化创新;三是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四是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2. 发展趋势。

目前, 文化产业已经发展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重要增长点, 创造了十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发达国家以视听出版、影视传媒、演艺娱乐和旅游、网络、体育、会展服务为基础产品的文化产业, 已占居国家GDP的2/3到3/4。例如, 文化产业已发展成为美、日两国的第二大产业。美、日两国占居了国际文化市场2/3的份额, 美国文化产品出口总额占居世界首位。尤其是近年来,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文化企业、文化产品 (服务) 快速进入中国, 抢占中国文化市场, 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未来争夺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 提高文化渗透力和竞争力, 已成为全球乃至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重点发展战略之一。

二、陕西文化产业成长基本特点分析

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 陕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 2010年国民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大关, 跻身中等收入省份行列。近年来, 陕西提出建设西部强省奋斗目标, 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 文化产业已经从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级阶段, 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出八方面的基本特点:

1.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产业发展规模依然相对较小。2004—2009年五年间, 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 实现了年均31%以上高速增长, 较同期GDP年增速高出16.7个百分点, 较第三产业年增速高出17.1个百分点。2009年, 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 实现226.7亿元, 占GDP总量的2.77%;文化产业拥有法人企业及单位11 687个, 拥有总资产433.33亿元, 年末从业人员达到34.96万人, 分别较2004年增长80.6%、79.8%和27.5%。但陕西文化产业增加值仅排在全国第12名。2009年, 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广东的10%、北京的15%、上海的26%、浙江的28%、湖南的33%、河南的36%,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2.77%, 分别较上述几个省份低9.49、2.86、0.73、2.68、2.43和0.43个百分点, 与拥有丰富文化资源及科教资源大省的省情实际极不相称。

2.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出现可喜变化, 产业龙头带动效应依然不强。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的企业和单位增加值所占比重, 由2004年的59.8%、20.9%和19.3%, 调整为2009年的49.3%、27.8%和22.8%, 核心层比重下降10.5个百分点, 而外围层和相关层比重提高了6.9和3.5个百分点。在九大行业中, 增加值增速超过40%的行业依次为:网络文化服务业、文化艺术服务业、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和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销售业。文化产业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层发展更加均衡, 一个较为完备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但文化产业效益偏低仍然比较突出。我省多数文化经营单位规模小, 集约化程度低, 缺乏龙头企业带动;近年来, 虽然组建了一些企业集团, 但未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由于我省文化产业园区和骨干企业偏少, 对文化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不足。

3.文化产业区域布局高度集中, 产业条块分割迹象依然存在。全省文化产业主要集中在关中地区, 陕北和陕南地区明显偏低。2009年, 关中、陕北和陕南地区文化产业单位增加值分别占全省90.8%、5.2%和4%。关中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优势非常明显, 而西安市在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心和引擎地位更加突出。2009年, 西安市文化产业单位增加值、企业及单位数、年末从业人数和总资产, 分别占全省的69.1%、43.8%、54.8%和77.4%。由于行业内部分割, 行业间缺乏交流, 区域间有效合作不足等现象依然存在, 导致文化产业与经济、金融、信息、高技术等要素融合不够, 资源整合缺乏内生发展动力, 各地对新兴文化业态创新与产业链延伸支持不力, 尚未形成中心辐射带动和三大区域文化产业联动格局, 制约了全省文化产业整体水平的提高。

4.文化产业品牌建设和市场开拓成效显著, 文化消费水平与消费观念依然比较落后。全省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 推出了一大批在全国颇具盛誉的文化品牌。主要有历史文化品牌、红色文化品牌、民俗文化品牌、宗教文化品牌、自然风光品牌, 现代文化品牌。全省城乡居民文化娱乐用品和服务支出, 每年都有一定的增加, 但文化消费水平与兄弟省份相比, 仍有较大差距。2008年, 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文化支出为584.29元, 比浙江少432.71元, 比江苏少464.51元, 比上海少1 124.71元;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支出为351.99元, 比江苏少361.01元, 比浙江少380.61元, 比上海少498.01元。除了收入水平偏低、文化消费热点不足之外, 全省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观念落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省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5.文化产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步伐加快, 产业战略投资者与高端文化人才依然匮乏。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调动了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初步形成了各种所有制文化产业竞相发展的局面。2009年底, 全省民营文化企业占68%, 民营文化企业增加值占70%。华商传媒、大唐西市、西安唐苑、关中民俗博物院、阳光丽都大剧院等, 一批民营文化企业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生力军。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相对较多, 但文化创意和经营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人才相对较少, 尤其是缺乏创新型文化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 以及战略投资者与合作伙伴。比如, 在艺术创作方面, 缺少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大师巨匠;在产品开发上, 缺少创意、设计、营销等高端人才;在产品生产上, 缺少高新技术开发人才, 以至于许多传统工艺后继无人;在产业整合与结构优化上, 缺乏战略投资者与合作伙伴。这在一定程度上, 严重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步伐。

6.文化产业优化意识和整合兴趣浓厚热烈, 产业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依然不够明晰。我省文化资源丰富, 有着许多世界级的文化资源品牌, 但多数品牌的影响力依然有限, 资源整合市场化程度不高, 尚未形成产业规模与品牌效应。缺乏像云南省那样, 将民族文化资源有效转化成为通俗的、大众的、有特色的文化产品, 以及文化品牌族群。当然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 需要相应项目的有效带动和政策支持。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建成西部文化强省, 力争“十二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以上, 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依托我省资源优势, 瞄准极具发展前景及潜力的文化产业, 实现借势发展与错位发展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规划、战略举措, 以及品牌打造、发展环境、保障措施等方面, 尚未提出明确意见和建议, 导致产业发展重点还不够突出, 发展水平难以大幅跃升。

7.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举措不断深化, 体制机制生成与政策支持力度依然不到位。全省文化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 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省上完成了文化单位“事转企”改革, 组建了各类文化产业集团, 成立了相应的文化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省图书馆、省戏曲研究院作为省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机制改革的试点单位, 亦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目前多元化投资主体和文化市场正在形成, 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始终不易到位, 政策系统支撑力度不够, 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体制改革与市场要求对接不够充分;二是扶持政策缺乏系统性、前瞻性、操作性;三是对民间文化力量重视不够, 支持不力, 行政垄断现象依然存在, 尚未形成市场配置文化资源的格局。

8.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环境日益改善, 思维观念滞后与融资困难局面依然不容乐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2009年7月, 国务院出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标志着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提升到国家层面。2010年10月, 在中央“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中, 首次提出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家支柱性产业。近年来, 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目标, 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目前全省基本形成了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省的共识。可以说, 陕西建成文化强省具有后发优势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但也清醒地看到我省干群思维观念依然滞后:一是全社会文化产业的“产业”观念不强;二是市县领导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办文化、管文化的层面上, 政府职能未能完全转变;三是文化单位形成了文化事业国家包办的思维定式, 市场化意识淡薄;四是文化产业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发展相对落后, 尤其是文化产业融资难问题尚未从根本上缓解, 严重制约着我省文化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三、构建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仍然处于起飞前的加速阶段, 发展机遇前所未有, 面临挑战依然严峻, 从总体上讲机遇大于挑战, 文化产业仍然处在黄金 (钻石) 发展时期。目前最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就是搞好顶层设计。

1.明确战略定位。一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自觉将文化产业融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大视野中;在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 全面实施关天经济区规划, 贯彻落实中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以及我省高层论坛辐射引领的大背景下, 全面落实国家及省委省政府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以深化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 开拓和塑造文化精品为突破口;以整合文化资源, 实施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为切入点;以开发建设文化产业园区 (基地) , 拓展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陕西文化名品”品牌为支撑点;大力培育市场主体, 扩大文化消费, 实现统筹规划, 整体推进, 重点突破, 联动发展之要求。三是着力转变发展方式, 探索文化产业发展壮大新路径, 深度挖掘文化产业发展潜力, 在发展战略、体制机制、工作协调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围绕激发产业活力、增强内生动力主线, 全方位提升陕西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 把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实现文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2.突出战略规划。一是准确把握全国乃至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趋势及其特点, 依托陕西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及文化产业发展基础, 按照“适度超前、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突出特色、错位发展、重点突破”的原则, 尽快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陕西名副其实的战略支柱产业。二是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科技强省、经济强省, 关键是正确把握与深刻领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科学发展的精神实质;以开拓创新的思维, 敢为人先的胆识, 大胆探索的气魄, 勇于实践的谋略, 深度挖掘文化产业的聚集和扩散效应, 全面制定极具前瞻性、科学性、权威性、可行性和系统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三是要将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纳入全省“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采取战略措施进行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 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

3.抓住战略重点。一是规划与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陕西文化产业区域布局, 形成以西安为中心, 关中、陕北、陕南三大文化产业板块联动发展的新格局。二是重点规划与突出发展文化旅游、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演出、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六大优势产业, 形成一批辐射全国、实力雄厚、竞争力强的旗舰式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或航母。三是规划与建设十大文化主题园区, 打造和培育十大现代文化产业基地, 承载和支撑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四是规划与创建一批具有陕西文化特色和市场竞争力,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精品、活动品牌及服务品牌族群。五是规划与建立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和聚集力的文化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高端人才市场。

4.瞄准战略目标。一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加丰富多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进一步弘扬, 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进一步满足;二是文化产业实现跨跃式发展, 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迅速提高;三是文化产业结构更加优化, 布局更加合理, 文化市场主体活力显著增强, 文化创新能力快速提升, 基本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四是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更加健全, 市场秩序更加规范, 产业发展保障体系更加完备;五是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数额大幅提高, 国际国内影响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5.推进战略步骤。第一步, 2009—2012年, 初步建立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政策体系健全、效益明显提升的文化产业运行框架, 基本完成文化体制改革, 经营性文化单位全部“转企改制”, 普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实现股份制改造, 以及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在2009年的基础上翻一番, 居民人均文化消费支出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居全国中上水平。第二步, 2013—2015年, 真正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品牌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文化企业 (集团) , 基本形成以文化旅游、广播影视、出版发行、演艺娱乐、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文化会展、广告印刷、工艺美术等为主导的文化产业集群, 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速不低于25%, 占GDP比重达5%以上, 成为全省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之一, 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居全国前十位, 实现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目标。第三步, 2016—2020年, 促进文化产业门类多样、结构优化、技术先进, 形成一批实力雄厚、竞争力强大的文化企业 (集团) , 初步拥有一定影响力的国际品牌, 以及集生产、服务和销售为一体的知名网络, 文化产业的国际市场份额明显提升, 总体实力进入全国前列。

6.实施战略举措。一是完善文化市场运作机制, 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主要是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按照市场规律对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服务进行商业运作, 形成一套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市场运作模式。二是鼓励学习模仿和文化创新并举、初步形成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互动机制。我省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 后发优势比较明显, 鼓励学习模仿先进文化产业与提升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并举, 按照文化产业成长发展规律, 积极布局, 稳步推进。三是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培育特色文化产业群。以传统文化产业为基础, 以现代文化产业为主导, 以特色文化产业为核心, 以优势文化产业为支撑, 以新经济增长为着力点, 采取多元素集成思路, 实行政府全力推进。四是推进文化科技创新, 重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要充分发挥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作用, 深入实施科教带动战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五是广泛拓宽文化资源, 扩大文化消费热点。积极通过文化产业资源整合、管理创新、市场运作和商业包装, 既使历史文化获得了新的生命, 也使文化产业获得了新的价值增长点, 可谓一取两得。六是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促进陕西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积极制定文化产业促进法, 文化产业促进政策, 文化产业激励约束办法, 正确把握和处理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发展关系, 鼓励二者相互促进, 共同繁荣;重在转变政府职能, 强化监管责任和服务意识, 提高行政办事效率, 不断完善和优化文化产业发展统筹协调机制, 切实提升地方政府的统筹规划与科学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陕西省人民政府研究室课题组, 陕西省统计局文化产业重点研究课题.组长:蔡理让, 曹可清.成员:张波, 姚秀武.2011·第8期《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EB/OL].陕西教研之窗, http://www.sxzys.gov.cn/news-3373.

[2]周省.陕西文化产业成长特点与战略定位初探[J].中共商洛市委党校, 商洛市行政学院学报, 2012, (2) .

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试析 篇10

近年来, 动漫产业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国家政策的鼓励推动以及从业人员的努力下, 中国动漫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上海、天津、浙江等多个城市建立了动漫产业基地, 动漫作品的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尽管取得了这些成效, 但是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动漫产业强国相比, 无论在原创作品的质量还是动漫产业的开发环节方面, 我们依然处于弱势。国内动漫市场虽然火热, 但国产品牌占据的份额还是太少。提升作品质量, 拓展市场, 促进产业化进程已成为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品质不过硬优秀品牌缺失

优秀品牌缺失是影响国产动漫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打造一个优秀品牌首先需要过硬的作品, 日本的《叮当猫》《Hello kitty》, 韩国的《PUCCA》《流氓兔》, 美国的《功夫熊猫》《蜘蛛侠》《海底总动员》等等, 国外优秀的动漫作品、动漫明星多不胜举。相比之下, 能够叫的响的国产动漫除了《黑猫警长》、《葫芦兄弟》等经典前作以外, 近年来只有《喜羊羊与灰太狼》独领风潮, 能够获得大众认可的, 具备一定影响力的新作乏善可陈。动漫创作在题材内容方面缺乏创新, 墨守陈规, 这与专业人员的创作思路有较大的关系。很多动漫创作者总认为动漫作品是给小孩子看的, 因此在题材内容方面往往显得过于单一或幼稚。想象是动漫艺术最具魅力的艺术特色之一, 其所具有的娱乐功能是不可忽视的, 创作者应在作品中挖掘、体现更多具有想象力的新鲜元素, 展现动漫作品本身的趣味特色。另外除了想象绚丽、丰富以外, 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动漫作品也深为大众所喜爱, 比如最近卡酷动画卫视播放的《快乐东西》《我们小孩有力量》等动画作品, 每一集的时间不长, 内容也并不花哨, 但它讲述的故事就好像我们身边发生的事, 诙谐搞笑又充满亲和力, 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现如今的动漫观众群早已不再局限于低龄层的儿童, 青少年与成年人在动漫产业消费群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因此除了生产适合低龄儿童观赏的作品以外, 创作者们也应及时关注青少年及成人观众的兴趣点, 关注新的市场需求, 投入力量创作更多老少皆宜的动漫作品, 如此才能将市场拓宽, 获得更丰厚的市场回报。

在动漫作品中除了引人入胜的故事, 人物造型的设计也是影响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日本的动漫作品在人物造型方面已经各自形成本国的风格特色, 并深入人心。相比之下, 国产动漫的人物造型往往中规中矩, 缺乏创意, 设计者并没有深入挖掘和实现动漫人物形象的趣味性, 新奇性, 造型既没有突出的视觉效果, 又不能充分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成功的动漫人物造型设计其实不在乎其形态是复杂还是简约, 关键是形象本身是否具备特色、亮点, 是否能够表现出角色的个性特征。欧美、日韩的动漫产业能够发展的如此成功, 受到全世界的瞩目, 首先在于人家的作品做出了本民族的特色, 树立起了自家品牌, 只有做出品牌, 打响品牌, 产业才有形成和向前发展的基础。

二、产业运作不完善

目前, 与动漫相关的产业已经涉及影视、音像、图书、玩具、服装、食品、网络、文具、家居等诸多行业, 由此可见, 衍生产品是动漫作品最大的盈利点, 其商业利润相当惊人。我国的动漫产业没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尽管动漫市场非常火热, 相关产品琳琅满目, 但很少能看到国产品牌, 市场一大半都被国外品牌占据着。国产品牌中做的比较成功的是《蓝猫淘气3000问》和当下正热的《喜羊羊与灰太狼》, 但这种影响力还远远不够。国产动漫从策划、制作、发行、到衍生产品的开发系统不完善, 步调不统一, 无法及时投入市场运作, 品牌价值往往得不到充分的挖掘。近年来, 北京卡酷动画卫视的产业化探索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目前, 卡酷卫视除了动画片的制作与播出以外, 还创建了自己的玩具专卖店, 并向网络动漫、主题公园等新兴业态拓展, 积极打造和健全动漫产业链, 实现多元化的发展。要想使国产动漫产业发展壮大必须注重并大力完善产业运作的各个环节, 促进动漫作品从创作到产品开发、营销的良性循环。

三、营销策略、宣传力度欠缺

一部动漫作品能否受到大众的欢迎认可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创作水准, 但也离不开市场的宣传运作。好的作品如果忽略了宣传, 错过最佳的宣传档期很有可能被大众所忽视, 失去产业开发的机遇。比如国产动画电影《小兵张嘎》获得了中国电影华表奖, 却因种种原因未能登陆商业院线, 市场上鲜见宣传, 除了业内人士以外普通观众对影片几乎无从知晓, 一部优秀的作品失去了放映与宣传的良机, 无法深入地挖掘其产业价值, 着实非常遗憾。

为了达到更好的宣传效应, 动漫作品的宣传模式也可借鉴影视剧的营销策略, 通过媒体见面会、首映式、明星配音或演唱主题曲等形式来加大作品的宣传力度, 提高市场影响力。如国产动画电影《兔侠传奇》邀请了范伟、闫妮、张丰毅等多位知名演员为剧中角色配音, 并举行了明星阵容强大的首映式, 众多媒体报道宣传, 使得作品未映先红, 引发了人们的观影期待, 确实达到了很好的宣传效应。另外, 当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对于动漫市场的开发也能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例如绿豆蛙、兔斯基、熊猫通宝等一批原创动漫作品在网络上迅速蹿红, 进而带动了其衍生品的开发销售。利用网络的传播优势能够拓展动漫的创作与产业营销模式, 创造丰厚的经济价值, 随着网络普及率的迅速提升, 它的影响力将越来越大。

四、专业人才缺失

动漫作品的创作周期长、制作程序复杂、工作量繁重, 从业人员不但要有扎实的技术功底, 还要具备较好的艺术涵养和文化修养。虽然开设动漫专业的学校在数量上较以往已经增长很多, 但是人才的质量却并不那么令人满意。据统计, 目前我国动漫人才缺口达百万以上, 每年的动漫专业毕业生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高素质动漫创作人才的欠缺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一大问题。另外, 动漫作品完成后, 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宣传、策划、营销、进行产业运作, 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也非常大, 而专业的动漫产业开发人才相当匮乏。面对这样的现状, 学校应建立健全相关专业体系, 完善动漫创作的课程内容, 并根据市场需求增设动漫市场营销、动漫项目研发管理等相关专业课程, 培养适应当前及未来市场发展需要的动漫原创及动漫策划、管理人才。

五、结语

尽管我国的动漫产业运作存在不足, 尚未形成很大的产业规模, 但我们依然可以在发展中看到自身的优势, 例如庞大的市场需求。据有关部门预测, 中国动漫市场的价值具有1000亿的市场空间。国家政策的扶持和鼓励不断推动行业的发展, 国产动漫作品的数量较以往有了大幅度的增长。当然, 在看到进步的同时我们也要认清自己的不足, 仅有量的突破是不够的, 在增加产量的同时, 必须加速作品质量的提升, 努力创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动漫精品, 打响更多国产动漫品牌,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 完善产业链的开发,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 相信我国的动漫产业也会慢慢走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张婷.《中国动漫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国传媒报告》2007年第4期.

[2]曹婧逸《中国动漫如何取经韩国》, 《中华工商时报》.

中国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篇11

从100多年的世界汽车发展历史看,汽车产业的发展有过几次重大的变革,福特流水线和丰田的生产方式。我们认为今天又到了一个变革的时代,就是新能源技术、网络技术和资源环境压力对汽车产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汽车产业怎么样实现可持续发展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针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第一,我们要按照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需求来发展汽车产业;第二,在发展中解决限制汽车发展的相关资源、能源、环境、交通等诸多问题;第三,我们要实现全产业链协调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如服务业的发展,建设和谐的汽车社会。

今后这几年也是中国汽车走向海外、出口、在海外建厂的一个重要时机,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认为,中国开放的门不能关,我们要继续在开放的条件下发展好自己。中国品牌的发展应该在新的形势下充分利用当前网络技术发展的机遇,在产品的设计、制造、服务各个方面要有自己的特色,用这种方式来发展中国品牌。同时作为全世界的热门话题、热点问题和重点方向,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方面也要作出自己重要的贡献。

中国汽车怎么样实现这些目标呢?在技术方面,首先我们应该加强基础研究,建立和完善产业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体系。与发达国家汽车产业相比,中国在制造方面的差距并不大,全世界大概一半的新工厂都建在中国,但是在基础研究方面中国差距比较大。同时,中国应积极参与到国际标准中间去,比如尽快加入1958协定。中国要加大研发投入,中国汽车企业R&D投入水平应该和国际同行看齐。另外一个方面的重要任务,就是一定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品,要节能减排。

中国合资企业需要继续发展,但是发展方式要做一些转变,比如应该有自己的研发能力,研发与制造并重,减少对外方技术的依赖程度;还应该做到国内海外两个市场并重,产品既在中国市场销售也能够出口。现在有些合资企业,比如上海通用已经有很好的出口业绩。同时在合资合作方面我们还有很大的领域需要开拓,例如在高端装备、基础部件、关键材料方面还要扩大引进,扩大合资,扩大合作,扩大引资。

我们需要全产业链协调发展,首先要重视零部件的发展,包括在新能源汽车方面零部件的发展,同时要和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包括装备、制造、电子、材料等产业。我们还要和信息化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现代汽车制造及服务体系。在国际化方面,中国汽车应该由产品输出为主转向资本、技术、产品共同输出。

汽车产业发展战略试析 篇12

1天台茶叶产业项目发展现状

有关天台茶叶产业项目的发展现状, 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1.1 从产业规模

至2010年底, 天台县茶园总面积已达到5 127公顷 (可采摘面积3 940公顷) , 其中, 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3 793公顷, 占74%;总产量1750t, 总产值1.7亿元, 其中, 名优茶产量950t, 产值1.3亿。特别是三州乡茶叶产业发展迅速, 亩均产值已达4 536元, 车门湾村等部分茶园亩产值最高达8 000元/667m2。

1.2 从组织化程度

天台县有茶叶专业公司28家, 茶叶专业合作社58家, 加工企业17家, 其中省、市级规范专业合作社15家, 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 产地市场4个, 通过有机认证茶园面积8 640亩。

1.3 从品牌建设

2010年“天台山云雾茶”成功注册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被命名为“中华文化名茶”。据浙江大学CARD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估, 2010年天台山云雾茶品牌价值5.19亿元, 品牌价值全省排名第12位。

2天台茶叶产业项目存在的问题

2.1 均产值滞后

当前, 天台县的亩均产值仅2 876元/667m2, 明显落后于新昌 (3 600元/667m2) 、余杭 (4 500元/667m2) 、安吉 (5 000元/667m2) 等周边茶乡。

2.2 茶叶利用率低下

当前, 天台县除了三州乡和部分雷峰乡茶农采摘夏秋茶外, 其余地区茶农普遍只采春茶, 放弃了对夏秋茶的全面采摘, 茶叶资源浪费严重。

2.3 茶叶附加值有待提高

天台县的茶叶产业总体处于产业链的底端, 茶叶总产量2/3以上被新昌收购, 处于“为他人做嫁衣”的尴尬境地。以名优茶为例, 总产量950t, 其中仅220t是以毛峰形 (云雾茶) 流入市场, 其余730t, 占77%是制成扁形茶 (龙井) 被新昌收购。

3原因分析

3.1 夏秋茶利用率低

当前天台县的夏秋茶利用主要受制于3大因素:

3.1.1 采茶成本过高。除苍山顶173公顷茶园实现机采, 三州乡及部分雷峰乡茶农自己采摘外, 其余茶园普遍是雇佣人工采茶方式, 每斤成品茶折合人工费用达80元, 远高于夏茶30~40元/斤、秋茶50~70元/斤的售价, 企业、茶农无利可图。

3.1.2 市场销路不畅。由于夏秋茶品质明显低于春茶, 加上未同茶叶深加工企业建立销售渠道等影响, 茶农面临有茶无市窘境。

3.1.3 采茶人手短缺。夏秋季节恰逢高山蔬菜收获期, 在机会成本作用下, 茶农往往放弃经济效益低下的夏秋茶。

3.2 茶园管理粗放

3.2.1 普遍存在“懒庄稼”的意识观念, 天台县2/3以上茶园存在重建轻管、重采轻养现象, 少数茶园甚至只建不管、只采不养, 较为典型有石梁镇和白鹤万年山。

3.2.2 普遍对茶叶发展前景没有充分预见性, 满足于低投入、低效益状态, 如县内茶园面积最大的苍山顶茶园 (173公顷) , 已荒废近3年。

3.2.3 受各种因素制约, 企业层面, 主要是普遍规模不大, 无力投入资金提升加工技术和配套设备;茶农层面, 主要是缺乏必要的茶园管护技术、资金、人力。

3.3 品牌效应不理想

天台县的茶叶品牌价值高, 但品牌效应不能有效发挥的主要原因:

3.3.1 “天台山云雾茶”品牌管理混乱、不规范, 加上宣传等方面投入不足, 力度不强, 品牌知名度、美誉度不及西湖龙井、大佛龙井等;

3.3.2 天台县共有4个茶叶市场 (上清溪、万年山、三州、雷峰) , 但均是小规模、低档次, 市场带动作用不明显, 集聚效应不强;

3.3.3 缺少贩销大户, 目前, 新昌有贩销大户1500多家, 且专做批发, 天台不到200家, 仅以零售为主。天台县2/3以上茶叶被新昌收购包装成大佛龙井流入市场, “天台山云雾茶”的品牌核心价值没有得到体现。

3.4 组织化程度不高

从茶叶协会作用发挥看, 天台县2000年12月成立茶叶协会, 在技术培训、信息发布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 但在规范市场、统一品牌等方面没有切实发挥作用;从茶叶专业公司和专业合作社建立情况看, 天台县已有专业公司28家, 专业合作社58家, 但没有一家能真正发挥龙头作用的企业, 没有一家技术先进, 经营管理素质高的合作社;从市场开拓主体看, 茶叶大户既是生产者, 也是销售者, 单枪匹马闯市场, 天台县仅有的专卖店15家, 连锁店30家, 数量小且形象不统一, 影响力微乎其微。

4完善天台茶叶产业项目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实现机采模式, 全面提高夏秋茶利用率

天台县2010年夏秋茶产量200t, 产值2 000万元。如果能正常发展, 夏秋茶产量应该占全年茶叶总产量的40%, 即应达到1 211t, 产值1.2亿元, 天台县均产值能提高到4 907元/667m2。目前, 天台县夏秋茶利用最好的三州乡, 春茶均产值为3 500元/667m2, 加上夏秋茶, 均产值提高到4 536元/667m2。夏秋茶的有效利用是茶叶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主要抓好3方面:

4.1.1 在引导使用标准化栽培技术的前提下, 大力推进机械化采摘。这是夏秋茶的根本发展出路。

4.1.2 鼓励培育贩销大户, 以茶叶贩销形式解决夏秋茶销售问题, 拉动整个市场发展;同时, 在贩销大户运作下, 引导形成“种茶不炒茶、炒茶不卖茶”的产业链。

4.1.3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鼓励社会工商资本投资茶叶产业, 引导企业结合天台高山生态优势, 做好茶饮料、茶食品、茶保健品等新产品及提取茶多酚、咖啡因、茶氨酸等深加工项目开发。

4.2 实现“六个统一”, 打响茶叶品牌

在茶叶协会的领导下, 强势推进茶叶产业“六个统一”, 即“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宣传、统一监管、统一营销”, 打响“天台山云雾茶”品牌。值得关注的是, 2000年, 天台县实行统一包装, 在企业要求体现自身特色、茶农任意使用违规商标的压力下, 2003年以失败告终, 所以这次更要精心谋划。

4.2.1 要树立“大品牌”理念, 即“天台山云雾茶”品牌不能只针对云雾茶系类, 而是囊括了天台龙井、天台红茶等多种茶类的品牌;

4.2.2 要在茶叶协会牵头下, 制定切实可行的品牌建设实施方案, 对统一品牌标准、包装、监管等均有明确举措;

4.2.3 要加大品牌管理力度, 要使名茶的种植、采摘、制作、收购、销售等环节都符合标准要求;同时, 进一步规范市场, 对假冒伪劣等行为要出重拳进行打击。

4.2.4 要做好节庆活动结合文章, 认真筹备和办好第十九届上海国际茶文化旅游节, 借中国旅游日等重大节庆活动宣传推广茶品牌、茶文化, 做到借节造势、借势扬名。

4.3 健全茶叶协会, 明确协会职责

4.3.1 充分考虑规范茶叶市场、统一茶叶品牌等过程中的困难, 配强、配齐协会力量, 建议由县级或局级退二线且有干事热情的领导担任协会领导, 茶叶专家任秘书长, 提高协会影响力;

4.3.2 明确协会责任, 与茶叶产业相关的业务规章、技术服务及规范品牌运作等一切事宜由茶叶协会负总责, 形成政府引导、协会主导、企业主动、部门配合的良好局面。

4.4 加快技改步伐, 提高产品质量

4.4.1 继续推进低产低效茶园优化改造工程, 把低产低效茶园优化改造与茶树无性系良种化等工作有效整合, 通过政策扶持推进茶园改造。

4.4.2 建设上规模、上档次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和精品园;

4.4.3 鼓励茶苗基地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联姻”, 引进优质新品种。

4.4.4 大力推进茶厂优化改造工程, 改进加工条件, 推进标准化加工厂房和集中加工厂建设;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 应用清洁化、智能化成套加工设备和技术。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我国茶叶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对天台茶叶产业项目发展现状、原因进行分析, 并提出有效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以推动我国天台茶叶产业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天台,茶叶产业项目,现状,原因,建议

参考文献

[1]万青, 闫逢柱.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分析与政策建议[J].资源科学, 2006 (04) .

[2]商虎, 郭雅玲.我国茶叶标准化进展及面临的问题[J].福建茶叶, 2010 (06) .

上一篇:学生干部如何树立威信下一篇:欧洲甜樱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