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企业社会网络论文

2024-09-20

集群企业社会网络论文(精选8篇)

集群企业社会网络论文 篇1

0 引 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全球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贸易壁垒被广泛的撤除, 信息技术成本大幅下降, 经济一体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全球化。然而这种全球化趋势并没有削弱区位因素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 相反的, 产业本地化趋势愈发明显[1]。形形色色的产业集群就是产业本地化的产物。产业集群是指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2]。根据“存在即合理”的假设, 产业集群这种独特的产业组织形式必然有其经济合理性。然而由于学科背景、研究视角和方法的差异, 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种合理性进行了解释, 目前的解释主要有:①以马歇尔 (1920) 和韦伯 (1929) 为代表的外部经济说;②以仇保兴 (1999) 为代表的交易费用说;③以熊彼特为代表的创新说。这些理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却忽视了经济活动中个体的能动性以及个体之间潜在的关系性[3]。因此, 20世纪80年代以来, 从新社会经济学角度对产业集群的研究开始兴起。以Granovetter为代表的“新社会经济学”主要是指那些采用网络理论、组织及文化理论来研究经济现象的社会学取向。在分析框架上, 主要沿用三大核心概念:嵌入性 (embeddedness) 、社会网络 (social network) 和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 。其中Granovetter的嵌入性理论是社会网络分析的基础。自从Granovetter[4]提出嵌入性理论以来, 很多西方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Uzzi[5][6]。通过对纽约23个制衣工厂以及一系列的实证研究, Uzzi提出了嵌入性与企业绩效呈现U形关系等结论, 加深了我们对嵌入性的理解。国内运用嵌入性对产业集群的研究, 目前还处于描述性阶段, 代表性的学者如林竞君[7]。纵观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嵌入性的研究, 一方面对嵌入性的分析往往采用一种抽象的分析方式, 没有考虑到具体的嵌入主体和客体, 即“什么嵌入什么”的问题;另一方面往往把嵌入性看为一种既定事实, 来分析这种嵌入性对企业和整个集群的影响, 而没有考虑到这种嵌入性的形成过程;最后, 对嵌入不足以及过度嵌入的关注比较少, 较少进行深入的分析。本文将针对以上的这些问题, 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探讨。

1 嵌入性概念的起源、发展和分类

最早提出“嵌入性”概念的是经济史学家Polanyi, Polanyi在进行有关经济制度发展的研究中指出“经济作为一个制度过程, 是嵌入在经济和非经济制度之中的”。同时, Polanyi区分了经济制度的三种方式, 即互惠、再分配和交换, 并得出了“经济行为在前工业社会里嵌入于社会关系中, 而在工业社会里日益非嵌入”的结论。Polanyi的研究对后续的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也不免具有时代局限性。

真正把嵌入性研究推到一个新的阶段的是Granovetter[4], 他在评论了经济学家“社会化不足”和古典社会学家“过度社会化”的观点之后, 提出“人类的经济行动是嵌入在具体的、不断变化的社会关系之中的”。而他对“嵌入性”的定义为“具体的个人间的联系以及催生信任、防范社会不法行为的结构”。他的理论贡献[8]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1) 确立了嵌入性理论基础; (2) 认为个体是处于社会网络中的自利行动者; (3) 提出了把网络分析作为经济社会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嵌入性的分类比较混乱, 如根据嵌入的对象[9]可将其分为历史嵌入、文化嵌入、制度嵌入、结构嵌入、关系嵌入和认知嵌入等。实际上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 产业集群中的嵌入性研究就是运用网络分析的方法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网络对行动者行为结果的影响, 过细的划分嵌入类型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以下的研究中将沿用Granovetter对于嵌入性的划分, 即关系型嵌入 (relational embeddedness) 和结构型嵌入 (structural embeddedness) , 这种划分方式不仅连接了微观和宏观, 而且其他的各种嵌入类型, 如历史嵌入、文化嵌入等大都可以纳入这两种嵌入分类内。

2 产业集群的网络属性——定义嵌入的主体和客体

网络是由网络的节点和节点之间的连线构成的, 网络的节点和节点间的连线是网络构成的两个基本要素。根据节点的属性、连线的强度和网络的作用不同, 可把产业集群中的网络分为如下的三类。

2.1 生产网络

从一些产业集群的定义中可以看出, 生产网络是产业集群中存在的一种最基础性的网络关系, 如Porter (1998) 认为产业集群包括一系列相关联的产业和其他的一些与竞争有关的实体, 比如零部件、机器设备和服务的供应商等。经济发展使得企业没有必要完成全部的经济活动, 即使可以, 其成本和收益也是不对称的。因此, 产业集群中的生产活动绝大部分是依靠其生产网络完成的。该网络中的节点主要由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以及相关的服务商构成。他们之间的关系大多是市场交易关系, 不过随着交易次数的增加, 市场交易关系嵌入社会关系, 会使得连线的强度加强。网络的作用主要是超越企业配置资源的局限性, 使得资源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优化配置。

2.2 创新网络

产业集群不仅仅是一种生产网络, 更是一种创新网络。知识经济时代, 只有创新才是竞争优势的最根本来源。从这个角度而言, 创新网络是整个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根本来源。刘友金[10]将创新网络定义为“以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的同一企业或相关产业的企业, 通过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或靠近, 产生创新聚集效应, 从而获得创新优势的一种创新组织形式”。魏江[11]则将创新网络定义为“在狭窄的地理区域内, 以产业集群为基础并结合规制安排而组成的创新网络与机构, 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 促进知识在集群内部创造、储存、转移和应用的各种活动和相互关系”。通过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 创新网络的节点主要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机构构成。创新网络的作用是整合各个节点的资源, 提高整体的创新能力。

2.3 社会网络

广义的社会网络[12]指的是多种社会主体 (包括商业公司, 法人行动者等) , 通过某种关系, 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一个整体结构。这种关系包括亲缘、地缘, 也可以是商业交换、贸易往来所形成的市场关系。可以看出, 上文定义的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都包含在广义的社会网络内。本文讨论的社会网络指的是狭义的社会网络, 即去除了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关系外的一种关系网络。该网络的节点可以是任何集群中的主体。关系强度一般来说比较大。社会网络的作用主要是使得集群社会资本达到最大化。

2.4 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13]是指社会体系各组成部分之间比较持久、稳定的相互联系模式。马克思认为广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个基本活动领域, 包括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之间相互联系的一般状态, 是对整体的社会体系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的静态概括。而狭义的社会结构是指由社会分化产生的各主要的社会地位群体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状态。这里讨论的社会结构是指一种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的社会联系, 如某一区域特定的信任水平, 价值观等结构性特征。

2.5 嵌入的主体和客体

对于产业集群而言, 关系型嵌入中, 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是嵌入的主体, 而社会网络则是嵌入的客体;结构型嵌入中, 社会网络以及嵌入其间的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是嵌入的主体, 而由其构成的社会结构则是嵌入的客体。嵌入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关系型嵌入关注的是:在微观层面上, 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嵌入社会网络并受其影响;结构型嵌入关注的是:在宏观的层面上, 社会网络是嵌入于由其构成的社会结构之中, 并受到来自社会结构的文化、价值因素的影响。

3 内生与外生——嵌入的不同形成过程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集群中的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是嵌入在社会网络之中的, 而社会网络是嵌入在更宏观的社会结构中的。由于关系型嵌入是结构型嵌入的微观基础, 并且社会结构等一些文化、价值因素往往在短时期内保持恒定, 并通过关系型嵌入而不断自增强, 因此, 这里主要讨论关系型嵌入的形成过程。Larson[14]在一项关于快速成长的企业之间合作的开创性研究中指出“在关系的缔结方面, 人的威望、历史及个人间的友谊是重要的解释变量”。在这不久之后, Uzzi[5][6][15]在一系列关于组织嵌入性的研究中指出, 组织间关系的缔结主要是通过个人间的社会联系而实现的, 其中最典型的是通过中介的第三方或者其他的社交圈。同时Uzzi也指出, 这种嵌入关系一般不会由市场交易关系而产生。从他们的研究中可以看出, 组织间联结的宏观过程可以看作是人际间信任形成过程的一种反映。这些研究虽然很有启发意义, 可是也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夏京文[16]指出西方国家的产业集群往往是基于内生性能力和资源的内生型集群;而我国的产业集群, 如苏州工业园等, 往往是基于外部加工需要而建立的外生型集群。因此, 本文认为, 集群形成的内生性和外生性影响了嵌入性关系的形成过程。

3.1 内生型集群

内生型集群是基于内生性资源和能力而形成的, 如美国的硅谷, 我国浙江的“块状经济”和上海光通信集群等。这类集群中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的建立往往基于其间存在的社会网络。由于集群企业间存在着广泛的关系基础, 如浙江集群中的血缘关系, 上海光通信集群中与政府存在的关系, 从而使得嵌入关系的形成和演变表现为图2的形态。

3.2 外生型集群

与内生型集群相比, 在初始阶段, 外生型集群缺少关系基础。企业往往是根据外部厂商需要或者政府规划而集聚在某一区域内。如2003年9月底, 南京市政府在江宁区建立了出口加工区, 在此后的近一年时间里, 福特、台湾佑宝电子、华宝通讯等企业相继在加工区内投资设厂, 而这些企业之间明显的缺乏关系基础。虽然缺乏关系基础, 群中的企业还是要进行生产, 这就需要相关企业的分工协作。在这一时期, 显性的经济理性是选择相关企业的主要动因。但是, 随着交易的持续进行, 企业家的信誉、信用、能力等社会属性不断得到显现, 使得纯粹的交易关系转变为企业家间的社会关系, 而这种社会关系又影响到已有的交易关系, 如此反复, 最终使得交易关系嵌入于社会关系之中, 同时, 交易关系对嵌入关系具有反馈作用。具体的嵌入关系形成和演变如图3所示。

4 嵌入不足与过度嵌入——关系型嵌入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在具体的讨论嵌入不足和过度嵌入问题之前, 有必要讨论一下适当的嵌入可以给企业带来何种竞争优势。关于这方面的论述已经很多了, Uzzi[5] (1997) 做了综述:关系型嵌入对组织的绩效影响可以从交易费用理论、代理理论、博弈论等方面进行解释。以林竞君[7] (2004) 为代表的大部分学者认为结构型嵌入作为一种宏观层面上的嵌入关系, 主要给集群中的企业提供一种“氛围”或者“环境”, 这会对创新网络等产生积极的影响, 如硅谷的成功是与硅谷鼓励冒险、善待失败以及乐于合作的文化氛围息息相关的。本文主要讨论关系型嵌入“度”的衡量以及嵌入不足和过度嵌入问题。

既然适当的嵌入可以给焦点企业带来绩效的改进, 这就涉及到考察嵌入关系是否存在, 以及嵌入的“度”的问题。Uzzi[5] (1997) 在其实证研究中将企业间的关系分为两类, 即市场关系和嵌入关系, 并从焦点企业所处企业网络市场关系和嵌入关系的分布情况出发来描述嵌入程度, 并得出了绩效与嵌入程度呈现“U”形的结论。而Granovetter对Uzzi所做工作的评价是:试图测度嵌入性的程度, 可能不是一条合适的路径, 而应该把嵌入性作为一种能够容纳多种不同研究的“概念伞”, 用以研究社会网络对经济、经济行为的影响。虽然Granovetter的评价有一定的道理, 然而低度嵌入导致的非效率以及过度嵌入导致的“锁定”等现象却是真实存在的, 因此, 本文还是试图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 对这方面进行一些讨论。

4.1 嵌入关系的特征及“度”的衡量

要区分是否存在嵌入关系, 首先要明白嵌入关系的特征。Granovetter[17]根据交往时间的长短、交往频率的疏密、互惠程度的高低、情感的深浅将嵌入关系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Uzzi[5][6]将行动者的关系分为市场关系和嵌入关系, 并认为信任、优粒度信息传递、柔性的问题解决机制是嵌入关系的典型特征。Granovetter和Uzzi对嵌入关系的分类只是一种简单的二分法, 因此很难确定集群企业中是否存在嵌入关系, 也很难用来衡量嵌入的“度”。

对于这种情况的最新研究来自于Julie M.Hite[18], 在分析了已有对嵌入性关系的分类之后, Julie M.Hite提出了一个流程来识别嵌入关系的类型和程度, 该流程如下: (1) 根据两个标准来判断在交易中是否存在嵌入关系。第一个标准是是否存在社会因素影响交易的达成, 如在交易达成前交易双方对交易的预期、沟通方式等等;第二个标准是交易契约的形式, 是完备的市场合同, 还是口头协议等关系契约。只要符合上述两个标准中的一个, 即认为存在嵌入性关系;如果上述任何一个标准都不成立, 则认为不存在嵌入性关系。 (2) 如果存在嵌入性关系, 则先分析交易关系中存在的社会行为表现, 并归纳其特征, 在此基础上, 根据这些特征, 辨别交易关系所“嵌入”的具体的社会关系; (3) 根据嵌入性关系中的社会关系类型 (有可能同时存在多种社会关系) 和紧密程度, 区分嵌入关系。在讨论集群的嵌入关系时, 首先可以依据该流程确定是否存在嵌入关系, 然后结合Granovetter和Uzzi对嵌入关系特征的分类来确定一些衡量指标, 以判断这种嵌入关系的“度”。

4.2 嵌入不足与过度嵌入

该部分的分析主要关注关系型嵌入对焦点企业A的影响, 嵌入不足及过度嵌入关系如图4所示。其中圆点表示群中企业, A是关注的焦点企业, 假定产业集群中企业A通过和企业B、C的联系从而建立了自己的生产网络和 (或) 创新网络, 连线的粗、细代表了嵌入关系的强度。另外, 除了和企业B、C的联系, 企业A还可能与群外的企业或群中的其他企业建立联系, 但一般来说是比较弱的关系, 图中用虚线表示。

4.2.1 嵌入不足

目前国内外的文献中, 对嵌入不足的情况论述的比较少。这可能是因为当前对嵌入性的研究大都关注适当嵌入给企业带来的效益, 而嵌入不足恰可以看作是适当嵌入反面的缘故。在这里, 本文还是要讨论一下嵌入不足对焦点企业A的影响。

如图4-a所示, 企业A的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构筑在和B、C的关系基础之上。就生产网络而言, 较弱的嵌入关系导致交易成本上升、代理问题的出现等一系列问题;就创新网络来说, krackhardt[19]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有效的创新是与企业间的强关系息息相关的, 强关系可以使知识传递和分享更有效率, 而弱嵌入关系对于群内企业而言不能达到有效创新的目的。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嵌入不足对企业的生产网络和创新网络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这就要求群中企业积极的与其他企业建立基于信任的联系, 政府和相关机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 保证嵌入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另外, 从第三部分讨论的嵌入关系形成过程可以看出, 外生性集群更可能遇到嵌入不足的问题, 因此, 这是外生性集群发展过程中必须着重注意。

4.2.2 过度嵌入

过度嵌入的图示如4-b, 企业的生产网络和 (或) 创新网络构建在和企业B、C的强嵌入关系基础之上。Uzzi[5]认为嵌入关系在3种情况下可以转变为企业的“负债”, 即嵌入关系中核心企业的缺失、基于嵌入关系竞争优势的巨大风险和过度嵌入。本文认为, 嵌入关系中核心企业的缺失以及基于嵌入关系竞争优势的缺失只有在企业间建立强嵌入关系的情况下才可能存在, 因此, 核心企业以及竞争优势的缺失风险都可以认为是由过度嵌入所导致的。

另外, 对生产网络而言, 过度嵌入的情况下, 当交易双方的社会理性超越经济理性的情况下, 嵌入性关系便会制约交易者的交易伙伴选择和交易行为的变更, 使得交易关系成为具有人格化特征的交易。就创新网络而言, 企业处于一个紧密的社会关系中, 紧密的社会关系催生了各企业的共同认知, 这种共同认知的出现一方面使得网络成员对外界的信息有选择的接受;另一方面使得网络成员对信息的认知趋同。而根据Morten T.Hansen[20]等学者的研究, 集群中企业与外部的联系所获得的异质性信息是创新的主要出发点, 因此, 在过度嵌入的情况下, 群中企业和机构的认知趋同和对信息的有选择接受可能会使得集群演变为一个封闭的系统, 从而导致“锁定”现象的出现。

过度嵌入的情况下, 嵌入关系演变为企业的一种“负债”, 企业有必要采取如下的一些措施来应对这种情况: (1) 积极与群外或网络外的企业建立联系, 以增加信息的异质性, 将封闭系统转变为开放系统; (2) 生产网络中适当引入纯粹的交易关系, 以改善企业效益; (3) 适当减弱与其他企业的嵌入性关系, 增强企业灵活性。而政府可以从如下二方面努力: (1) 鼓励集群地区新企业的创立, 尤其是其他地区或者国外的企业; (2) 为科研机构等进入集群创建良好的条件。另外, 由嵌入关系形成过程可以看出, 内生性集群更可能出现过度嵌入的情况, 这是群中企业以及管理部门都应该注意的。

5 小 结

“嵌入性”概念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和一种理念已经被众多的学者用在产业集群的研究之上, 然而却遗漏了“嵌入性”本身的一些问题。因此, 本文在文献探讨的基础上, 首先回顾了“嵌入性”概念的发展过程, 然后讨论了产业集群中嵌入的主体和客体, 并依据产业集群产生机理的不同讨论了嵌入性关系的形成过程, 最后讨论了产业集群中关系型嵌入不足和过度嵌入对焦点企业绩效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探讨, 因此, 必然有很多地方, 如过度嵌入对企业的影响等, 需要进行实证研究, 这也是以后努力的方向。

社会网络中的企业社会责任 篇2

企业该怎样履行社会责任?以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1912-2006)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经济观点在现实中会受到许多挑战。商业伦理学者认为,企业要谋求良性的、长久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在日常经营中正确地维护好内部组织问题,更需要处理好企业与外界的关系,即承担自身社会责任。在社会网络中,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使企业避免伦理道德危机,获得因社会责任优势可能带来的竞争优势。

从学术角度看,企业应当考虑效率与非效率的平衡;从现实影响看,企业应当考虑与社会的互动。举例来说,中国古代的诛连制度就是利用社会网络惩罚违背社会责任者的一种手段。企业的边界是什么?国企、民企、家族企业为什么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贵屿的电子垃圾污染严重,为什么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有经济原因也有社会原因。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企业到了真正思考自己价值的时候:社会价值与经济利益如何统一?在整个文明中,人类行为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原因。比如,中世纪的欧洲被宗教统治所束缚,因而会发生文艺复兴。现在,整个社会的信息传递方式在发生变化,消费者地位在不断提高,消费者和生产者角色在不断融合。企业只是社会中的一个组织,经济利益与社会价值之间的碰撞越来越多。碰撞的时代,是否会发生变革?

集群企业社会网络论文 篇3

金融产业集群不仅使资金、劳动力、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在一定空间内汇聚,也集聚了金融企业之间复杂的社会活动。由金融企业通过市场和非市场渠道建立的社会联系总和,构成了金融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经济行为嵌入社会网络的程度影响着该行为的效果[1],而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关系型社会[2],其社会网络在决定人们社会经济地位上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3]。对金融产业集群这个具体对象而言,社会网络能够分享信息[4]、降低交易成本[5]和分担风险[6]。

对中小金融企业和农村经济体而言,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能为贷方提供人缘、地缘、或其他商业关系等非正规金融渠道[7],降低融资门槛与成本,同时也降低了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程度[8]。例如在温州,大量民间借贷组织通过地缘、亲缘等关系编织成紧密的社会网络,优化了温州区域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率,也为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9]。

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也存在负面影响。随着网络内金融企业数量增多,证券、银行等不同行业疏离关系发生变化,私人秩序将缺失,使经济活动执行失去保障[10]。这种情形下,综合实力强的商业银行具有“重新谈判”的优势,而对合同依赖性强的中小型券商不得不接受不平等的“重新谈判”,导致“市场失败”[11]。此外,社会网络结构的变化可能触发系统性风险。曾志敏等(2012)基于吴英非法集资案例分析,论证了由结构洞解释民间借贷风险的三个命题[12]。

定量分析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结构,能有效刻画社会网络在提高金融效率、规避系统风险方面的效用,影响着金融企业个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决定了金融产业集群自身的健康发展,关系到社会经济的稳定运行。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金融产业集群整体性分析,如集聚因素、集聚效应等。在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复杂性研究方面,尚缺少有效的数理建模和实证。

本文首先归纳金融产业集群内部成员及其关系类型,由此定性分析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整体的现实特征;然后回顾复杂网络建模成果,依据现实网络的特征,设计适用的演化规则,构建社会网络仿真模型;接着结合实证工作,定量对比仿真与现实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验证仿真模型的适用性,并提出实践启示。

2 金融产业集群成员及其社会关系

金融产业集群内部成员分属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基金等行业,根据各企业对金融价值链的贡献不同,可划分为核心企业、一般金融企业及专业金融服务机构。核心企业综合实力较强,拥有丰富资源,是理想的合作伙伴。专业服务机构是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产物,主要提供支持性服务,通常处于社会网络的边缘。

在以个人为基础节点的社会网络中,社会关系分为血缘、亲缘、业缘等类型;而在以金融企业为个体的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里,金融企业之间以产业链为基础,建立的是业务往来的水平和垂直联系[13]。其中,横向社会联系与制造业类似,是处于金融生产链同一环节上不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如兼并收购产生的股权关系、“银团贷款”等业务合作关系,以及信息、知识等资源的非正式交流关系等。集群社会网络的纵向联系主要表现为金融产品生产链上的纵向分工,如担保与债权关系、金融产品或服务的销售关系、资金托管关系等。

可以看出,现实金融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具有以下特征:1复杂性与动态性。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是由其成员企业与社会关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并通过不断调整适应外部环境。2多核局部集聚现象。相比制造业,金融产业集群有典型的风险集聚特性[14],使得金融企业对合作伙伴的信誉、抗风险能力更敏感,在理性决策的约束下,倾向与核心企业联系合作。由此,社会网络的拓扑结构呈现出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多核局部集聚现象,并具有小世界特性[15]。3 从业务性质的角度来看,金融活动产生的股权债权关系占主要部分,而与制造业企业之间相类似的合作研究关系处次要地位。

3 基于个体择优的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模型

复杂网络理论为构建仿真模型、研究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拓扑结构、演化动力等问题提供了新的工具。基本的复杂网络模型有:随机模型、WS模型(小世界模型)、BA模型(偏好依附模型)等。现有产业集群的复杂网络建模思路多分为两类:一类注重数理推导,结合网络特点来改进演化算法,如文献[16];另一类考虑个体的行为,将“择优”的决策应用到复杂网络模型,如文献[17]。两类建模的共同步骤为:设完全规则网络为初始状态,在一个周期内,各节点均按一定规则与其他节点建立或中断连接,经过多个周期演化生成目标网络。综合已有研究及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现实特点,本文建模需设定能演化出小世界拓扑结构性质的演化算法,也要设计突出核心企业影响力的择优行为算法。这需考虑3个基本问题:模型变量及测度定义;节点建立或断开连接的策略;仿真网络整体的演化路径。

3.1 变量及测度说明

(1)本文模型的输入自变量为n、m、p.n为网络规模,即社会网络中金融企业的总数。m为判断核心企业的预设常量。例如,将节点点权降序排列,取其前10%的节点作为核心企业,则m值为点权分布中9/10 分位的点权值。p为节点变化现有连接的可能性。现有涉及到变量p的实证研究,是通过统计现实网络“捷径”数量占连接总数的比例定义p值[18]。这种方法在规模上千的网络里计算量很大,建模及调试效率低下。随着外部环境变化剧烈,节点的连接调整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因此,本文将p设为外部风险压力指标,并通过实证仿真证明该指标的合理性。

(2)仿真建模目的之一是分析网络的拓扑结构特征,如小世界特性、结构洞特征、鲁棒性能等。因此,本文采用平均路径长度L、集聚系数C作为小世界特性的分析指标;用节点中介度描述网络中“结构洞”的分布情况;并用网络全局相对效率F作为鲁棒性测度。

L是一个网络中两点之间最短路径长度(或称距离)的平均值,定义为:

结构洞理论指出,L指标能反映社会网络中风险传递速度和整个网络资源共享的效率。随着整个金融社会网络变动几率和幅度增大,金融企业合作的中间环节减少,网络的L指标也随之降低[19],提高了网络中资源传递的效率,但同时也加快了风险的扩散。

C为集聚系数,描述网络中的节点之间结集成团的程度,定义为:

其中,Ei为ni个节点之间实际存在的边数。集聚系数从侧面反映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社会资本理论认为,为了获取资源,企业将尽可能的争取更多企业的合作[20],且拥有较多资源的核心企业更容易吸引高质量的伙伴。随着外部环境施加的变革压力增大,低质量联系中断,各核心企业周围出现局部集聚现象,整体网络的集聚程度也被拉低。

节点i的中介度是所有经过节点i、使其他节点间接相连的最短路径的数量,用bi表示为:

njk是从节点j到节点k的最短路径数,njk(i)是节点j到节点k的多条最短路径里通过节点i的数量。中介度指标与网络结构位置相关,体现了节点获取有效资源的数量、难易程度和效率等。对企业个体来说,中介度越大,该节点的有效资源渠道越多,企业获取资源效率越高。对于社会网络整体来说,高中介度节点数量越多,社会连接更稀疏,网络存在 “结构洞”的拓扑结构,说明质量低下的冗余连接数目减少,网络传输资源、共享信息的成本也更低。

F为全局相对效率,用以测量网络拓扑结构的鲁棒性能,定义为:

其中,dij为节点i、j之间的最短路径,E为攻击后网络的全局效率,E0为攻击前初始网络的全局效率。若i、j之间没有联系,E=0,说明该对节点之间不能有效传输。由F定义可知,当F值较大,网络在攻击下能维持传输效率相对稳定,具有较强鲁棒性能;如果网络完全分裂为孤立节点,其传输资源的能力将为零。

3.2 个体择优的连接机制

复杂网络节点通过一定规则建立或中断与其他节点的联系,连接机制直接影响网络结构,推动网络整体向目标仿真网络演化。现有研究的连接机制包括:①经典的WS模型中,节点以概率p随机断键重连,并保证网络没有重复和自连接。该规则下演化的仿真网络兼具较大集聚系数和较短平均路径长度的特征[21],但随机选择联系对象的规则不符合大多数现实社会关系的建立。②BA模型里,每个周期网络均新增入一个新的节点,节点的连接概率为,其中ki为节点i的度。经过无穷个周期的演化,网络拓扑结构呈现极少节点拥有大量连接,众多节点仅具有少量连接的特征[22]。这种点权择优的思想与经济人“理性”行为暗合,BA模型也多作为基础与生命周期理论相结合引入到产业集群的建模研究中[23]。然而对于金融产业集群这一具体对象而言,初始节点数量较多,ki趋近相同,且社会联系以股权债权为主体,变更周期长,节点增长缓慢,因此每个节点的选择连接概率pi实际上近似相同。所以BA模型的“择优”机制不能刻画金融企业的现实社会行为。3以社会经济网络为基础的复杂演化模型对“个体选择”的行为做出了具体设计。现有研究多沿用合作研究网络的价值函数形式(Jackson,2002)作为社会网络成员的个体选择行为依据:

其中,节点i的价值vi由其合作伙伴j及自身往合作项目上投入的资源nj、ni共同决定,当个体价值vi低于阈值v*时,个体i有重新选择自己的连接对象优化自身价值的意愿和行动[24]。对金融产业集群而言,式(5)能推广到业务合作、知识技术等资源交流关系的情景上,但无法评价构成金融产业集群关系网络主体的股权债权关系。

可以看出,已有模型在节点连接机制的设计上各有优缺点,并不适用于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本文设计的连接机制以节点点权作为个体选择的主要判断依据,定义为:

其中,ki为节点i的度。点权表示该节点所有连接占整个网络连接总数的比例。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来看,节点的点权越大,其获取和占有资源的能力越强。本文将拥有较多社会资本、资金、原材料等资源的能力归纳为一个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并将点权Ii与阈值m比较,划分出社会网络成员中的核心金融企业。然后,本文通过分类设计不同类型节点的连接机制,来强调金融企业的“经济人”理性行为,突出了核心金融企业个体行为对社会网络的影响力:1对核心金融企业来说,其在选择合作对象上占有主动权,挑选的对象节点点权要求为:

其中,m是划分核心节点与一般节点的一个点权阈值。该挑选要求表明,核心节点被视为理想合作对象,在p概率下优先连接一条边;若与对手节点已有联系,该联系被保留,不受外部环境压力变量p的冲击;点权低于阈值m的一般节点,只能单方向被动接受核心节点的随机挑选,体现出核心金融企业把握着建立联系的话语权,影响着社会网络的演化方向。2对于权重差异不大的其他一般金融企业,设计无向随机的节点连接来体现其间平等关系。

个体择优的连接规则具体执行步骤如下:

1以概率p判断是否变动该节点现有的联系,即是否中断现有连接或新增连接;

2如果变动该节点的联系,判断其是否为核心节点,并随机选择另一个对象节点,判断两节点之间是否已经存在连接;

3若该节点为核心节点,判断对象节点是否也为核心节点,其点权位于[m,1]范围内。如果是,保留联系;不是,则断开连接;

4若该节点非核心节点,断开两节点原有连接;若两节点间原本无联系,则新增联系。

新设计的连接机制综合了BA模型的点权择优及社会经济复杂网络演化模型的“个体选择”判断行为。通过具体规定个体节点的择优动作,强调了核心节点对网络结构的影响力,用以模拟现实核心金融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将点权作为个体择优的价值判断依据,适用包括业务合作、债券股权关系在内的全部金融产业集群社会关系,相对合作研究网络的价值函数形式更具一般意义。个体择优机制的具体执行流程见图1。

3.3 模型的演化及其现实含义

复杂网络模型的构建多起始于规则环形网络[21,22],目的在于比较不同动力机制对于网络结构的影响[23],本文建模也将金融企业及其社会联系构成的初始社会网络设定为规则环形。当外部环境如系统性风险等因素发生变化,原有社会联系不再适合当前竞争形势,促使企业制定和调整合作策略[25]。于是,上节提到的预设参数p值发生变动,模拟系统风险等外部环境域素对金融企业的冲击,触发初始环形网络依据经典WS小世界模型“断键重连”的规则演化[21],生成一个局部随机整体规则的WS小世界网络。

金融企业要选择理想的融资伙伴,不仅受外部环境压力的影响,也要考虑个体禀赋。相对一般金融企业,核心金融企业抗压能力更强,对社会网络结构的影响力也更大,其已建立的高质量股权债权关系不易受外部风险冲击,所以理性的金融企业个体倾向与核心金融企业建立联系[17]。不同规模金融企业理性的社会活动,触发个体择优机制的演化算法,对已生成的WS小世界网络进一步调整。在现实活动中可能表现为,商业银行趋向于给资金实力雄厚的券商提供贷款;中小金融企业揽到“大单”的成败多取决于重要客户单方面的意思表示。这样,在外界环境压璃和不同规模金融企业个体择优行为的双重驱动下,基于个体择优的模型模拟了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沿着规则网络-经典WS小世界网络-满足个体理性决策约束的仿真网络路径演化过程。

总的来说,以上建模工作的基本思路与特点有:1 化繁为简,设定相对简单的数理算法作为演化机制来驱动模拟现实复杂系统。2设定了所有网络成员的个体择优倾向,符合现实金融企业“经济人”理性行为的特点。在个体择优机制驱动下,核心企业节点周围的社会联系将趋于密集,使社会网络拓扑结构呈现出以多个核心节点为中心的局部集聚特征,较好还原了现实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特点。3选择点权大小作为连接行为的评判依据,这种价值评判标准适用于金融产业集群内部所有类型的社会联系,包括合作研究关系、债权股权关系等,从而从整体网角度建立了全面适用于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仿真模型。

4 实证研究

为了进一步考察仿真模型的应用性能、挖掘金融产业集群现实社会网络特征,本文以现实数据绘制出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的局部社会网络,运用Matlab7.0软件对小世界网络的生成、基于点权的个体择优机制等行为编写了不同模块,求得仿真网络的邻接矩阵,并借助Ucinet 6.0软件,计算出平均路径长度、聚类系数、节点中介度、全局相对效率等指标,分析网络的拓扑结构特性。

4.1 构建现实局部网络

(1)数据收集

现实中非上市金融企业信息披露常不定期,这使相关金融企业社会联系的数据难以完整地获得。本文实证综合考虑信息完整性与时效性,采用2011年相关数据构建当年度现实网络。本文从2011年上海金融统计年鉴登记在册的161家金融企业出发,通过年度信息披露挖掘出金融企业之间的股权债权关系。而业务合作关系则主要通过各家企业官方网站以及百度、新浪网站搜索到的2011年度相关新闻报道来收集。剔除缺少有效资料的数十家外资银行,并新增30余加未被金融统计年鉴提起但在实证工作中被发掘的相关金融服务机构,最终构成上海金融产业集群局部社会网络的有效成员数为185。实证实际收集的有效信息为401条,其中337条表现为股权债权关系,剩余64条信息与合作研究、代理等社会联系相关。这说明股权债权关系构成现实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主体部分。

(2)引入矩阵

将185位金融社会网络成员看成185个网络节点并依次编码,基于实际资料绘制该网络的邻接矩阵:如果两个金融企业之间存在股债权或业务往来关系,就在其相应的矩阵元素位置上取“1”,否则为“0”。接着,把初步绘制的邻接矩阵对称化,保证即使节点存在多种类型的社会关系,如互选两次以上,矩阵相应位置上依然赋值为“1”。借助Ucinet软件,绘出2011年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的局部关系网络图(见图2)。

由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层次性。注册资本较大、整体竞争力较强的金融企业位于网络集聚的中心。这类金融机构多数为银行或综合性金融财团,如中(7)、农(6)、工(5)、建(8)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以及上海国际集团(70)、中石化财团(68)、中国人寿集团(87)等。处于社会关系网络边缘的多为较小资产规模、业务相对单一的专业性金融服务机构,如上海新华闻投资(148)、上海嘉庆投资管理(149)等。信用评级服务行业中,国有注资的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73)就处于网络的中心集聚范围内,而相对小规模的上海中誉企业信用咨询公司(169)则位于关系链条的末端。这较好的表明,不论金融不同业态的主营业务内容,在个体择优“趋利”的机制驱动下,综合竞争力强的核心金融企业总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中心。

4.2 小世界特性分析

本文通过Matlab软件编程来构建与现实网络同等规模的仿真网络。首先取n=185,将连接变动概率p定为系统性金融风险压力指数,其数据来源及构造方法详见文献[26],由此算出2011年度系统性金融压力指标p值为0.125。然后,取WS模型输出点权分布中9/10分位点作为参数m的值,将网络中所占比重排名前10%的节点判断为核心金融企业。

现有大量研究证明具有小世界特性的拓扑网络能高效地传输与共享资源。本文运用Ucinet及Matlab软件分析现实与仿真网络是否具有小世界特性,结果见表1。

可以看出,模型1、模型2在指标p驱动下,演化出同等规模的仿真网络具有与现实网络相似的平均路径长度值,所以建模中将变量p抽象为外部环境压力指标具有合理性。现实网络的集聚系数相对偏低,这是由于现实信息不完整,网络整体较稀疏。但相对于完全随机网络来说现实网络的集聚系数C仍处于高位。同时,现实网络的L值远低于完全规则网络的L指标。由此证实:现实金融产业集群关系网络确实具有小世界特征。该结论的意义在于:由外部环境压力驱动的仿真模型能演化出与现实相似结构的社会网络,对于节点数量远多于185的现实关系网络,可以用模型1来模拟出具有小世界特性的仿真网络。

4.3 中介度分析

中介度是一个与网络位置相关的概念。本文的中介度分析旨在研究什么属性的节点处在高中介度的优势位置,一方面能从侧面反映仿真模型对现实社会网络拓扑特性的还原程度。另一方面,通过分析现实网络里位于高中介度位置的金融企业,对提高资源传输效率、节省个体交易成本、以及有效控制风险通过社会网络扩散具有较强现实意义。

首先,将现实网络中各节点、模型1和模型2各自仿真网络中的节点按点权降序排列,以9/10分位点的点权阈值m,划分出各自网络的核心节点。然后,借助Ucinet软件,分别计算3个网络的各节点中介度,取中介度排名前15的节点进行比较,具体比较结果见表2。

表2(a)为现实网络里位于前15个高中介度位置上的金融企业。可以看出,该网络中位于前15高中介度优势位置的均为核心企业。说明金融企业的社会资本越多,点权越大,越有可能在社会网络中占据获取资源的优势位置。对比点权与中介度发现,点权最大的节点并没处于最高中介度位置。如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73),点权就明显小于中介度排名第四的中国工商银行(5)。从企业性质来看,点权排名前十的金融企业70%为国有银行,而中介度排名的前三家企业为资信公司和综合型财团。由此推断,行业的性质、政府等因素可能也影响着社会网络中节点位置获取资源的能力。上述现象与新模型设计的个体择优机制相结合,为各类金融企业战略合作伙伴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指导。例如,未达到与实力雄厚的国有银行合作条件的情形下,转而选择专业金融服务企业,也能间接获取更多资源,节省成本。

表2(b)为模型1(个体择优)、模型2(经典WS)各自仿真网络中前15个高中介度节点的相关数据。可以看出,由个体择优模型和经典WS模型演化出的仿真网络里,节点点权大小并未与其所处位置的中介度一一匹配,且不匹配程度比现实网络中更明显。这归因于数理模型的简单化、以及现实信息不完整导致现实网络的构架失真。因此,利用仿真模型对社会网络的关键节点做出预测或性能研究时,需要同时考虑到高中介度节点和高点权节点,以此减小误差。模型1的仿真网络中,处于前15 中介度位置的有7 个核心节点,而模型2的前15位置里只有3个核心节点。从侧面反映出加入个体择优机制的仿真模型较经典WS模型更适用于还原现实网络的拓扑结构特性。

4.4 鲁棒性分析

现实中,非系统性风险可能导致实力较弱的金融企业破产退出,其在集群相关的社会联系也随之中断,进而破坏社会网络拓扑结构及周转资源的效率。本文通过对现实网络、仿真网络及WS网络设计鲁棒性实验,研究核心企业对社会网络鲁棒性的影响力大小,对比仿真网络与现实社会网络鲁棒性能的相似程度。

实验选取社会网络的节点作为攻击对象,通过移除遭受攻击的节点来模拟集群内金融企业的破产退出,并从随机和定向删除节点两个方面来模拟风险对社会网络的冲击。具体攻击策略为:

1随机攻击:每次随机移除初始网络总规模5%的节点数,并保证不重复取样。

2基于点权的蓄意攻击:每轮攻击中,将当前网络中点权按降序移除初始网络总规模5% 的数量。由于上节的实证发现,现实网络和仿真网络中普遍存在不同节点点权相等的现象,若需要移除的节点数目小于相同点权的节点数目,在该同点权的节点中随机无重复抽取需要移除的数目。

3基于中介度的蓄意攻击:每轮攻击中,按当前网络节点中介度降序移除初始网络总规模5%的数量。

以上3类攻击均在累积移除初始网络30%的节点数量后停止,计算鲁棒性测度F.在随机攻击或在基于相同点权攻击时每轮模拟运行5次后对F指标取均值汇总,并绘制其变化趋势,见图3。

图3反映了在三种攻击策略下网络维持传输效率的能力变化,综合分析如下:

1在同一网络的不同攻击策略下,F值均随着移除节点比例增多而下降。在随机攻击下,三个网络均具备优良的鲁棒性,而蓄意攻击下网络均变得很脆弱。这是由于三个网络里大多数节点的度值较小,随机移除这些节点对网络拓扑结构的冲击不大,对核心节点的蓄意攻击情形则相反。对WS网络与仿真网络来说,基于中介度的攻击比基于点权的攻击更具破坏力,F指标相对下降更迅速。说明中介度高的节点比高点权节点对网络鲁棒性影响更大,所以在现实金融产业集群里,把握较多资源渠道的金融企业需要优先加强风险防范措施。

2在相同攻击策略下的不同网络,鲁棒性能也存在差异。随机攻击下,以个体择优机制驱动演化的仿真网络显示出与现实网络更接近的鲁棒性能。由于实证信息不完整,现实网络的节点度分布更不均匀,现实网络的F指标较高于WS网络与仿真网络。在蓄意攻击下,现实网络迅速崩溃,体现出核心企业在现实集群抵御风险方面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而仿真网络和WS网络存在较多冗余连接来保证连通性,其F值下降速度缓于现实网络。因此,在现实社会网络里增加一定数量的冗余连接,对提高鲁棒性有积极作用。

5 结论与启示

针对现实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本文设计基于点权择优的个体选择机制,构建了适用于金融产业集群各类社会关系的仿真模型,探讨了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动力机制和拓扑结构特征。本文的研究结论与启示如下:

1外部环境压力和集群内部个体择优作为宏观与微观层面的动力机制,驱动着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演化发展。通过实证仿真,本文证明了外部风险指标的驱动合理性,且由个体择优驱动演化的仿真网络,其拓扑特性更接近现实。同时也证实了现实网络的小世界特性。该结构能提高集群内资源传递效率,也会加速风险的扩散。所以看到金融产业集群带来效益的同时,不能忽略了金融风险集聚的隐患。

2中介度分析发现,国有银行点权普遍较高,而资信评估公司在网络占较高中介度。由于高点权节点与高中介度位置不完全匹配,既定目标下,选择点权相对较小的高中介度节点合作,能节省成本,获取更多话语权与资源,对金融企业个体的战略决策具有一定实践指导意义。

3鲁棒性分析表明,点权、冗余连接和中介度与网络鲁棒性密切相关。相应地加强高中介度位置的金融企业和核心企业的风险防范,并适量增加冗余社会联系,对保证集群资源传输效率有积极作用。

实证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仿真模型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现实网络的拓扑结构特性,肯定了建模的合理性与适用性,为模拟大规模现实网络、进一步研究其他复杂社会网络性能打下基础。但如何优化建模仿真性能、发掘现实社会网络对金融产业集群的效用,这些问题都有待深入探索。

摘要:针对金融产业集群中不同企业对社会网络结构的影响力差异,构建基于个体点权择优的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模型,并采用上海金融产业集群的相关数据,进一步比较分析仿真网络与现实社会网络的小世界特性、中介度特点和鲁棒性能。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基于个体择优的仿真模型能较好还原现实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的拓扑结构特性。通过实证仿真发现:现实金融产业集群社会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这有利于提高资源传输效率;高点权的节点更可能处于高中介度的优势位置;加强高点权、高中介度节点的风险防范措施,适量增加冗余连接,对提高网络鲁棒性有积极作用。这些结论对金融产业集群发展和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集群企业社会网络论文 篇4

1社会经济网络分析的理论基础

1.1社会经济网络分析内涵

社会经济网络分析是建立在社会网络理论的基础之上的,社会网络理论的思想是把社会当中的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作为节点,刻画相互之间的社会关系,一个社会网络至少应该有行动者、行动者相互之间的关系和行动者相互之间连接的途径。社会网络强调每个行动者都与其他行动者有或多或少的关系,并深入研究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属性和关系的强度,从而提示行动者之间的相关本质。社会经济网络分析是一个环境中的行为主体,从经济学的角度建立起来的一种社会网络,并用网络理论的思想研究行为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国内外学者对社会网络的研究成果很多,尤其是在知识扩散与渗透过程中的作用。比如,Rogers & Kincaid ( 1981) 认为网络就是在一个系统中每个个体之间的所有相关联结形成的整体[1]。Aldich & Zim mer ( 1986) 认为社会网络是主体获取信息、资源、社会支持以便识别与利用机会的机会结构[2]。Thorelli ( 1986) 认为网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间的长期关系, 这种关系既非市场交易关系,也不是同一正式组织结构下的层级关系,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关系[3]。我国对社会网络的研究主要偏向于应用层面,其中重点包括了知识管理、竞争情报等复杂的网络方面。社会经济网络分析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中的应用研究也比较多,刘梅生 ( 2008) 将社会网络作为产业集群空间组织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从社会网络的角度,从交易成本、学习效率以及知识溢出3个方面分析其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4]。

1.2社会经济网络的形成原因

社会经济网络的形成原因从根本上看是行为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行为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5]。社会经济网络的形成原因可以细分为两个方面的原因: ( 1) 外部力量的推动,对于一个产业集群来讲,其形成和发展许多是在政府的推动下产生的,这种推动力量会加快产业集群和集聚区 的数量增 加,但是,质量并不 高。 ( 2) 内生动力作用下形成的,归纳一下有以下几个理论可以支撑内生动力的成因,比如,从交易费用理论的角度看,交易费用理论强调的是通过内部费用和外部费用的边际值变化,得到最合理的交易费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制度经济学理论强调通过制度的设计和变革,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资源利用理论强调资源共享实现规模经济,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等等。不论是外部动力, 还是内生动力,其行动主体可以理解为利益主线所连接的企业、政府、市场,这些主体都根据自身的经济利益目标,确定自己的行动,而这些行动主体之间的关系,形成了社会经济网络,社会经济网络的形成又会促进经济主体的共同发展。所以,社会经济网络的形成原因,就是保证自身利益最大前提条件下,行动主体之间形成的经济网络。

1.3社会经济网络与产业集群关系

社会经济网络包含的外延更大,只要是与经济活动相关任何行动主体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联系,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区就是社会经济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嵌入社会经济网络内的一个子网络系统,很显然,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区网络的规模、强度、效率等,对于社会经济网络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同时,社会经济网络又会对产业集群与产业集聚区的效率提升具有推动作用。我们知道,产生的生命周期理论说明,任何一个产业都会经历一个从形成到消亡的过程, 具体地说,任何产业发展具有周期性规律,产业一定要经历从形成、成长、成熟到衰退的过程, 在这种演化过程中,社会经济网络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比如,一个区域内部的技术基础、人才储备、自然资源存量都是产业集群形成的重要因素。而集群内部的合作与协作、资源的利用与共享、企业的发展能力、以及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又会使社会的经济网络得到延伸和发展。

1.4产业集群中行为主体之间的社会经济网络链接

在产业集群内部与外部,产业集群的行为主体之间存在着互动与交流的需要,进而行为主体之间存在链接关系。产业集群的行为主体由于在产业集群中扮演的身份与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在社会经济网络中的作用也不同,行为主体所对应的网络也不尽相同[6]。简单地讲,社会经济网络可以从大的范围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产业集群的内部网络,就是指产业集群内部存在互动关系的所有行为主体之间形成的网络,这种网络描述的重点是产业集群内部。比如,生产企业、供应商、竞争企业、互补企业等。这些行为主体之间,通过合作、联合、相互学习、知识、信息与技术的扩散形成了社会经济网络的链接。另一个是产业集群的外部网络,即虽然处于产业集群的外部,但是与产业集群存在互动关系。包括一些辅助性、服务性的行为主体,这些主体对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产业升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政府的管理部门、金融机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中介机构等等。由于集群中的企业可能存在某种不足,产生了对外部行为主体的需要, 就与外部社会经济网络进行链接,从而达到产业集群自身快速发展的目的。

2产业集群与集聚区的社会经济网络构成

2.1生产网络

生产网络是指网络节点上的行动者为企业, 按一定的路径基于特征的联系而形成的网络。生产网络从生产的角度出发,只考虑了生产者和与其相关的行动主体之间联接成的网络,生产网络研究的重点是与生产相关,而没有考虑其他因素, 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网络。为了清晰地描述生产网络,就要认识企业的生产,我们知道,企业的生产就是将投入要素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也就是涉及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行动主体,将这些企业相联系起来的网络。这个网络可大可小,如果一个产业链非常长的产业,涉及到的企业数量就非常多,网络也就相对复杂,如果一个产业链非常短的产业,涉及到的企业数量就少,网络也就非常简单。本文研究的生产网络是对于产业集群与集聚区的生产网络,产业集群与集聚区的生产网络,就是以相关的产业集群与集聚区的企业和与之相关联的行为主体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网络。 每一个企业在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完成企业生产的产品建立起来本企业的生产网络,单个企业的生产网络构成产业集群和集聚区的生产网络。对于不同的产业的生产网络也可能有其特殊性,但是投入产出关系和目标是一致的,这些企业建立一种相互联系的网络,图1刻画的是汽车产业集群和集聚区的网络。

图1表示的是在产业集群和集聚区内有n个企业,企业的生产过程是一种递进关系,也就是说企业1是企业2的供应商,企业2又是企业3的供应商,依此类推,最终在第n个企业形成汽车产品,每一个企业又需要不同的生产要素投入, 又会有与自身企业需求对应的要素投入,当生产出来的产品进入市场后,就跃出了生产网络,而进入其他网络之中。

2.2合作网络

合作网络是指通过一种合作信任机制连接起来的行动者之间彼此合作的一种网络形式。合作网络可以使行动者之间减少不正当的竞争与摩擦, 使得行动者之间形成资源共享,增强行动者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实现共赢互利[7]。合作网络强调的重点在于企业间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在现代经济社会中,合作网络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网络,这是因为每一个企业,在整个市场中都不能独立完成任务,而需要企业间的合作,可能是区域内的合作,也可能是全球范围内的合作,这已经成为了合作发展的主旋律。对于产业集群与集聚区的合作网络,研究的内容相对要少一些,就是集中于一个产业集群与集聚区的内部。产业集群与集聚区的合作网络是企业之间在集群内部进行分工, 使得产业集群的结构归于完整,生产成本越来越低,凸现企业能力异质化,企业合作程度越来越紧密,合作网络逐步扩展,集群内部的企业之间合作,促进了互相了解,减少了企业对成本搜寻时间,范围经济和外部经济越来越明显。图2刻画的是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和集聚区的合作网络。

在图2中,5户企业成为了区域产业的核心层,也是合作网络的核心,这些企业之所以能够共同生存和发展,其中重要的原因这是体现了合作与信任的关系。虽然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在资源利用,信息利用存在共同点,这5户企业形成了紧密合作关系。对于配套企业包括了原料生产,也包括市场销售等企业,这些企业与这5户企业合作,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合作网络。

2.3创新网络

创新网络是指由创新活动的行动主体之间围绕着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一系列活动,主体之间相互作用下构成网络。就一般社会创新主体的构成而言,主要是指企业、高等学校、 政府和研究机构等构成的。产业集群和集聚区的创新网络的范围更加宽泛,创新主体之间通过知识的有效累积、传播与知识共享来促进技术创新和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最终体现在产品的创新, 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对于一个产业集群和集聚区来讲,创新活动是产业集群和集聚区发展的核心内容,创新活动的开展和持续,是扩展产业空间的必然路径,创新主体之间的创新活动促进了产品的开发升级和技术扩散。创新网络的功能在于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促进了集群内部和外部资源的整合,实现充分流动的创新资源,以使其创新欲望、学习效应和传播效应整体提升。 创新网络具有共同知识性,每一个产业的创新网络形成过程的内容相似度比较高,所以描述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更具有一般性。图3刻画的是一种创新网络。

在图3中,创新网络可以简单分为两个层次, 中心层就是产业自身的创新网络,包括了企业产品创新部门,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相互之间又可以形成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持的网络。产业创新活动的完成并不是完全由产业和企业创新部门就可以完成的,一般来讲,知识创新的完成是一个非常漫长和复杂的过程,需要高等学校和专业的科研机构来完成,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是产业创新中心和企业研究部门共同完成。就是第二层的创新网络,这一个网络涉及到政府部门主要是科研研发的投入的政策导向的实现,促进创新活动的完成,合作单位是指外部资源的合作、购买和利用,之所以用虚线描述,是因为这一资源的利用并不一定由产业或者企业决定,但是,合作单位尤其是国内、国外的合作单位的资源利用代价更大一些。这一网络形成的创新成果是为产业或者企业服务的,所以最终指向还是产业生产部门。

2.4衍生网络

衍生网络是指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在产业发展需求的带动下形成的行动主体,为了更好地服务和促进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些行动主体构成的网络。比如,高等学校这一个创新网络的行动主体,为了更好地发挥作用,在与企业和产业的合作过程,出现了技术孵化器、创新科技园等机构,推动了产业集群水平的提高。为了更好地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对接,又衍生出来了一些人才培训、技术交易、信息买卖的机构。目前在衍生网络的行动主体中,具有代表性有很多,其中的中介机构组织就是一个。比如,行业协会,在产业集群形成的初期,是没有行业协会的原因很简单, 就是产业规模较小。在产业集群形成时,特别是产业集聚区的大量出现,企业就对行业协会产生需要,行业协会促进了企业的行为规范化、自律化,形成诚信的氛围,促进产业之间的科研、培训、教育和资源的共享。在衍生网络的另一个重要行动主体就是金融机构,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金融支持,我们知道,产业或者企业发展需要的金融支持主要来源于政府基金和金融机构,而政策基金的投资额度相对较小。就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看,中小企业发展的难点之一就是融资困难,而产业集群中又需要许多中小企业的参与,这种资金的需求就衍生出来了风险投资机构,其衍生网络可以用图4说明。

在图4中,围绕产业的发展逐步衍生出行业协会、风险投资金融机构、中介服务机构和政府设立的协调机构等等,共同构成了产业集群与集聚区的衍生网络,这些衍生的行动主体与产业发展关系密切,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还会衍生出更多的行动主体,衍生网络也会越来越复杂。

3产业集群与集聚区的社会经济网络作用关系

3.1社会经济网络空间关系

社会经济网络空间作用关系是分析产业集群与集聚区空间分布的行动主体之间的作用规律, 探讨一个区域内空间产业集聚的社会网络关系的内存联系及相互作用的关系,说明产业集群与集聚区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的多少和过程。社会经济网络空间作用关系分析的范围超过了本地区的某个产业集群的范畴,而是从整个地区的行动主体考虑相互作用关系,这所以会形成产业集群和集聚区,是空间经济活动聚集力和分散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当聚集力占有主导地位时,就会使产业集聚规模越来越大,形成产业集群与集聚区,聚集力的形成就是各种行动主体共同产生的力量,各种力量指向于产业集群和集聚区的形成力量,产业集群与集聚区就会持续放大,在这一过程中,空间经济活动主体之间的关系就是要研究和说明的问题。聚集力的形成可以分为内生力和外生力,外生力一般是指在产业集群形成的初期外部给予的推动力量,内生力表现为吸引或者吸附力,就是在产业集群扩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这两个力量形成的根本动因还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产业集群与集聚区的外生动力主体包括: 各级政府和政府主管部门、市场需求的消费者、技术创新部门 ( 科研机构、高等学校) 、以及基础设施 ( 交通状况、人文环境) 等。各级政府和政府主管部门是产业集群和集聚区形成的推动者和管理者,提供产业政策、改善产业发展环境等。 市场需求的消费者是产业集群形成的拉动者,产业的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是产品的市场需求足够大, 能够给产业发展带来利润和发展动力。技术创新部门是为产业提供产品创新的技术支撑和产业升级的动力。基础设施则是产业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这些外生力量本身就是一个网络,这个网络与产业内生力网相联接,形成整个网络。内生动力包括产业内部的企业、企业间的利益关系、企业自身能力 ( 产品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等) 、产业链分工等。内生动力刻画的是产业内部企业的关联性和合作性,企业在产业集群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这些主体之间的社会经济网络空间作用关系,如图5所示。

在图5中,外生力网络与内生力网络相互作用,内生力网络自身也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共同指向是产业集群与集聚区的形成,这种空间作用的最大特点就是突破了单个集群与集聚区的范畴,实现了整个地区内部产业的互动、互联,逐步形成一个立体的关系网络。

3.2社会经济网络作用强度

社会经济网络作用强度就是指经济网络之间的强弱,而这种强弱关系又表现为行动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强弱。强关系可以促进资源的共享和流动,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增加了产业集群的发展和稳定性; 而弱关系的作用正好相反[8]。 吉林省产业集群与集聚区的社会经济网络之间的行动主体之间的作用强度可以描述为3种关系, ( 1) 强关系,说明行动主体之间和构成的网络之间作用力很强,促进了产业集群与集聚区的形成的发展; ( 2) 弱关系,说明行动主体之间和构成的网络之间作用力很弱,对于产业集群与集聚区的形成的发展作用力小; ( 3) 中关系,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关系。网络之间的作用强度,如图6所示。

在图6中,用A、B、C表示3种强度关系。 A代表强,B代表中,C代表弱。从生产网络内部看,网络强度是A,创新网络内部是B,合作网络内部是A,衍生网络内部是C。从网络之间的作用强度看,生产网络与创新网络之间是B, 创新网络与合作网络之间是B,生产网络与衍生网络之间是C,合作网络与衍生网络之间是C, 合作网络与生产网络之间是A。从对于产业集群形成看,4个网络与产业集群之间的强度是生产网络是A,衍生网络是B,合作网络是A,创新网络是B。

4产业集群与集聚区的社会经济网络重构

4.1社会经济网络重构原则

产业集群与集聚区的发展和升级,对于社会经济网络有很强的依存性,社会经济网络重构对一个地区的产业集群与集聚区影响巨大。吉林省产业集群与集聚区所处于的具体环境不同,存在的问题不同,在对社会经济网络重构中需要考虑以下原则。 ( 1) 社会经济网络重构的立体化原则,立体化原则是指在网络重构过程中,要从整个区域内考虑社会经济网络结构,将所有影响产业集群和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进行全面考虑, 构建点线面立体化经济网络。 ( 2) 社会经济网络重构的系统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就是从更大的空间范畴内考虑影响产业集群和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包括本区域内和区域外的各种因素,构建更加完整的具有系统性的社会经济网络。 ( 3) 社会经济网络重构的层次性原则,层次性原则是指在社会经济网络的分析中,有不同的网络,这些不同的网络是对于产业集群与集聚区的形成具有不同的作用强度,分出了不同层次网络。

4.2立体化社会经济网络

产业集群与集聚区就是一个社会经济网络, 是由行动者、行动者之间关系组成的集合。行动者越多、行动者之间关系越复杂,社会经济网络越庞大,空间延伸范围越大。产业集群与集聚区的生产网络、创新网络、合作网络和衍生网络, 就是基于不同的行动者和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划分的。很显然,这4种网络只是基于相同的视角和侧重点分析和形成的,而对于整个产业集群与集聚区而言,这些网络又存在相互关联,描述这种相互关联就需要空间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社会经济网络的关系,所以,将产业集群与集聚区的社会经济网络进行分层,即生产网络层,创新网络层和政府网络层3个不同的层次。企业生产网络层就是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企业之间的生产组织方式,这实质是基于产业链分工形成的最基本的社会经济网络,企业生产网络层是立体网络形成的基础,对于创新网络层和政府网络层具有支撑作用。创新层网络就是由社会创新行动者和与之相互关联的行动主体以及内存联系构成的网络, 这一网络突出的产业集群相关联的创新主体。政府层网络的行动主体就是各级政府,以及政府与产业集群和集聚区的内存关系。而这三层网络组合起来就会形成一个立体化的社会经济网络。如图7所示。

在图7中,立体化的社会经济网络中,生产层是产业集群或者集聚区,集群内部的组织构成的网络,也是最大的网络,包括了核心企业、合作企业、竞争企业、供应商及衍生部门等。政府层包括各级政府部门,以及政府部门管理的服务部门等[9]。创新层就是与产业集群创新相关联的所有部门和组织。政府层和创新层之间、政府层和创新层和生产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在产业空间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立体网络。

4.3虚拟化社会经济网络

集群企业社会网络论文 篇5

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领域, 学者们用到的网络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经典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第二种是新近兴起的复杂网络。这两种方法各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但本文并无意比较二者优劣。本文仅大致介绍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理论以及讨论社会网络分析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中的运用。

二、社会网络分析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简介

社会网络分析作为一种独特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70年代快速发展、80年代成熟到90年代长盛不衰, 历时近40年。如果说结构——功能主义统治了20世纪40~60年代的欧美社会学界, 那么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至今占据着欧美社会学特别是美国社会学主流地位的则是社会网络分析, 其领军人物包括:伯特 (Ronald Burt) 、格兰诺维特 (Mark Granovetter) 、诺科 (David Knoke) 、马斯登 (Peter Marsden) 、维尔曼 (Barry Wellman) 、怀特 (Harrison White) 等学者。

社会网络分析的构建是基于交互单元或节点之间关系重要性的假设的。由节点之间的连边所界定的关系是社会网络分析的基础组成部分, 社会网络分析认为网络是通过一系列连边联系起来的节点集合。按照网络中所包含的节点的类型, 网络可以分为同质网络和异质网络;按照连边的类型, 网络可以被分为有向网络和无向网络;按照连边的重要性进行区分, 网络可以被为有向含权网、有向无权网、无向含权网和无向无权网四类。

社会网络分析的重要观点如下所述: (1) 世界是由网络而不是由群体或主体组成的; (2) 网络结构环境影响或制约主体行动, 社会结构决定二元关系 (dyads) 的运作; (3) 行动者及其行动是互依的单位, 而不是独立自主的实体; (4) 行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源流动的渠道; (5) 用网络模型把各种 (社会的、经济的、政治的) 结构进行操作化, 以便研究行动者之间的持续性的关系模式。

三、社会网络分析相关理论及其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中的运用

1. 社会资本 (social capital)

对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以科尔曼、布尔迪厄等的观点为代表。科尔曼认为, 社会资本是个人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 由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组成, 主要存在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之中, 并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布尔迪厄指出, 社会资本是资本的三种基本形态之一, 是一种通过对“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的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

个体社会网络的异质性、网络成员的社会地位、个体与网络成员的关系力量决定着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本的数量和质量。和其他资本形式一样, 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 是否拥有社会资本, 决定了人们是否可能实现某些既定的目标。但社会资本与其他形式的资本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 它既不依附于独立的个人, 也不存在于物质生产过程中。

很多学者利用社会资本理论对产业集群创新问题进行研究。于树江分析了社会资本的含义与主要构成因素, 构建社会资本对创新的影响机制模型;刘中会等利用社会资本和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 分析了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王雷分析了集群中社会资本的形成机制、演变特征及其对集群创新绩效的影响。众多学者的普遍看法是, 社会资本对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有重要影响, 因为社会资本有助于促进集群内企业的集体学习, 有利于创新知识的转移和扩散。

2. 弱联系 (weak ties)

斯坦福大学教授格兰诺维特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 一个人往往只与那些在各方面与自己具有较强相似性的人建立比较紧密的关系, 但这些人掌握的信息与他 (她) 掌握的信息差别不大;相反, 与此人关系较疏远的那些人则由于与此人具有较显著的差异性, 也就更有可能掌握此人没有机会得到的、对他 (她) 有帮助的信息。因此, 人与人之间的弱联系是个体融入社会或社区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它能给人们带来意外的信息和机会, 它的又是来自于具备联系不同社交圈子的能力, 并且具有较低的可传递性。作为对这个观点的响应, 有学者提出了“强联系”的观点。他们认为, 强联系特别适用于不确定性的情境, 在面临危机或者需要承担风险时, 强联系是可以依赖的对象。总之, 弱联系具有信息传递的优势, 而强联系则有传递情感、信任和影响力的优势。

由于集群的空间集聚性、行业的相关性、社会文化与人员知识背景的相似性, 使集群很容易落入技术锁定的创新困境中。而弱联系理论能比较好地解释集群创新的困境, 而且能够为此提供解决办法, 那就是集群内的企业应该在内部强化弱联系, 同时加强与外部的联系, 藉此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机会, 从而促进创新。

3. 嵌入性 (embeddedness)

嵌入性也叫根植性, 这一观点对于社会网络结构分析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格兰诺维特认为, 经济行为嵌入社会结构, 而核心的社会结构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 嵌入的网络机制是信任;信任来自社会网络, 信任嵌入社会网络之中, 而人们的经济行为也嵌入社会网络的信任结构之中;信任的获得和巩固需要交易双方长期的接触和交流以达成共识。

社会关系网络以两种方式影响经济活动, 即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 关系嵌入是结构嵌入的基础, 结构嵌入是关系嵌入的扩展和延伸。关系嵌入强调双边关系的质量, 表现为交易双方重视彼此间的需要与目标的程度, 以及在信用、信任和信息共享上所展示的行为;结构嵌入强调的是多边关系, 即组织间不仅具有双边关系, 还因与第三方的联系而相互发生关系, 从而形成群体间的系统性关联结构。

对于产业集群内的企业来说, 一方面会受惠于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 因为关系嵌入网络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信息搜集成本;而结构嵌入可以使企业融入集群的创新氛围, 分享集群网络内的创新知识;另一方面, 不论是关系嵌入还是结构嵌入, 又都可能成为阻碍集群企业进一步创新的障碍, 因为嵌入得越深, 对技术路径的依赖性就会越强。因此, 企业在充分享受关系嵌入和结构嵌入带来的好处的同时, 也要密切关注它们带来的弊端, 以便于集群内的主导技术走向衰退时, 企业能及时作出有效调整。

4. 结构洞 (structural holes)

美国社会学家伯特提出“结构洞”的观点, 认为关系强弱和社会资源、社会资本的多少没有必然的联系, 起决定作用的是网络中的位置, 谁占据连接两个无关系 (意味着存在结构洞) 点的位置上, 谁就拥有信息和控制优势, 从而可以为其带来收益。该理论强调企业或企业家通过联结与其不同的、一定程度相互隔断的关系来为企业成长不断提供资源, 也就是强调网络关系开拓能力。

显而易见, 伯特的结构洞理论与格兰诺维特的弱联系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另外, 在大型的产业集群网络中, 一定有一些企业位于结构洞, 从而占据了有利的网络位置, 并且可以取得信息收益和控制收益。

5. 社会网络分析法在产业集群创新领域的实证研究

虽然社会网络分析的相关理论渊源不同, 且每一个理论都能够自成一派, 但各种理论综合在一起, 才构成了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的理论基础。当然, 作为一种有深厚理论基础的方法, 社会网络分析法有一些基本的网络测度变量, 通过这些变量的测度, 可以反映出网络的结构和节点的位置。这些变量可以被分为三类:第一种是针对单个节点的测度变量, 典型的变量有:度 (degree) 、中心性 (centrality) 等;第二种是针对节点间联系的测度变量, 典型的变量有:强度 (strength) 、互惠性 (reciprocity) 等;第三种是针对整个网络的测度变量, 典型的变量有:规模 (size) 、密度 (density) 等。

目前, 在产业集群创新研究领域, 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比如:

杨锐等通过对杭州手机产业集群的调查, 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 研究了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网络位置与其创新之间的关系。钱锡红等人利用三个维度来刻画出企业在集群中的网络位置, 并且引入吸收能力, 考虑吸收能力与网络位置的交互作用, 从而构建出更具说服力的整合模型。陈伟丽, 王雪原研究了产业集群的网络结构, 从主体和客体两个层面分析了网络结构变量和关系变量对集群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蔡宁和吴结兵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考察了集群组织间关系网络的密集性质及其功能机制。苑雅文以韩国在华投资产业集群为样本, 从社会网络视角考察环黄渤海合作区域的发展路径,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研究在华韩资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的形成、特点及作用。

四、小结

网络化和知识交换是产业集群的主要特征, 这使得社会网络分析法的使用也变得顺理成章。就像有学者所指的那样: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文献中的成熟技巧对产业集群的定性分析是很有希望的。其实, 通过浏览相关文献, 我们可以发现社会网络分析不但用来对产业集群的定性分析, 而且还用来对产业集群的定量分析。而且, 社会网络分析的经典理论和基本测度变量, 已经成为产业集群创新研究中的重要理论基础和使用方法。因此, 在研究产业集群创新问题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是目前的一种趋势。

参考文献

[1]于树江:集群式产业创新的社会资本效应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6)

[2]刘中会 刘力臻:产业集群社会资本对技术的引进、扩散和创新的影响——以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为例[J].经济问题, 2009 (4)

[3]王雷:产业集群中社会资本创新绩效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 2008 (1)

[4]杨锐 黄国安:网络位置和创新——杭州手机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05, 24 (7)

[5]钱锡红 杨永福 徐万里:网络位置、吸收能力与集群企业创新[J].经济管理.2009, 31 (7)

[6]陈伟丽 王雪原: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关系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9, 11 (3)

[7]蔡宁 吴结兵:产业集群组织间关系密集性的社会网络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6 (4)

集群企业社会网络论文 篇6

世界各国的研究者对产业集群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国外最近的产业集群研究中, 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从以往对集群内部运输成本、企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的关注转向对集群内部网络、制度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关注, 结合新经济社会学通过嵌入性、社会网络对产业集群进行研究。

2. 新经济社会学三大主张

格兰诺维特发表了《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一文。同年, 美国社会学学会 (ASA) 正式提出了“新经济社会学”这一概念, 标志着“新经济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领域得以确认, 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格兰诺维特、斯威德伯格、伯特、扎利泽等。

新社会经济学三大理论主张:第一, 经济行动是社会行动的一种。第二, 经济行动是被社会定位的。嵌入性可分为两种:一是关系性嵌入:二是结构性嵌入:第三, 经济制度是一种社会建构。新经济社会学主要沿用三大核心概念:嵌入性、社会网络以及社会资本。

3. 国内外主要研究理论

3.1 强、弱关系造

格兰诺维特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弱联系力量的假设和经验研究。他认为弱关系比强关系更有利于企业的信息获取。强关系的信息的同质性强, 而企业要维持强关系的成本高, 和弱关系相比。格兰诺维特在《美国社会学评论》上发表了《经济行动与社会结构:嵌入性问题》一文。他认为经济行为嵌入于社会结构, 而核心的社会结构就是人们生活中的社会网络, 嵌入的网络机制是信任。格拉诺维特将这种嵌入区分为, “关系性嵌入”和“结构性嵌入”。

3.2 结构洞理论

伯特提出了结构洞理论:他认为网络中节点获取资源多少与其连带的强弱并无关系, 而是跟其所处的位置有关系。一个网络中最有可能给参与者带来竞争优势的位置处于关系稠密地带之间而不是之内, 他称这种关系稠密地带之间的稀疏地带为结构洞。伯特的结构洞理论基本思想在于, 结构空洞是指网络中关系稠密地带之间的网络位置, 虽然结构空洞中没有或很少有信息和资源的流动, 但它为活动于期间的企业提供了获取新的信息和资源的机会, 相对于其他关系稠密地带的企业更具有竞争优势。

3.3 从实际考察和实证分析

萨克·森宁在《地区优势》一书中关于硅谷的研究认为与波士顿128公路地区相比, 硅谷密集的社会网络和开放的劳工市场弘扬了不断试验探索以及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各公司之间在展开激烈竞争的同时, 又保持着良好的信任、合作关系;松散联系的班组结构鼓励着公司各部门之间以及部门与外部供应商、消费者进行横向的交流。由此, 她认为战略关系地方化、面对面交流尤其是鼓励冒险、善待失败以及乐于合作的硅谷文化是硅谷优势的真正来源。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下, 硅谷成员自发地进行合作、自我组织。

3.4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林竞君, 《网络, 嵌入性与集群生命周期研究———一个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指出在产业集群中, 不管是企业间的生产网络、企业主之间的社会关系网络, 还是企业所在地的价值观念、信任、合作文化等社会资本状况, 都对集群竞争优势的维持及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发挥重要的影响。李桂平, 徐远峰《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中部产业集群创新》一文中从社会网络理论出发对中部地区产业集群进行研究, 提出了产业集群创新的一些构想, 指出产业集群创新突显了企业家社会网络的作用, 为企业提供了信息交流和处理的机制, 并为企业技术的扩散和创新提供了交流平台, 并指出中部地区发展产业集群创新应当建立产业集群的机制,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及培育企业的社会网络和创新机制。王霄宁在《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产业集群建模及实证检验》中认为产业集群的社会网络是指各个主体在交互作用与协同创新过程中, 彼此建立的各种相对稳定的、能够促进创新的、正式与非正式的关系的总和。

4. 总结

从国内外学者对集群网络类型的分类方法可以看出, 虽然他们对网络类型的方式各有不同, 但分析的角度和层次是一致的, 他们都界定了以企业为节点的网络类型和以个人为节点的网络类型。在现实的产业集群中, 集群网络是由各种网络关系所叠加而成的一种复合网络, 各种性质的网络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 并不是简单的加总, 也不是可以物理分割的, 它们互相渗透、互为前提, 在不断的交互作用和协同进化中, 实现了集群网络的不断演化。

参考文献

[1]王霄宁.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产业集群建模及实证检验[J].系统工程, 2005.

[2]李桂平, 徐远峰.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中部产业集群创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林竞君.网络, 嵌入性与集群生命周期研究——一个新经济社会学的视角[D].复旦大学: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集群企业社会网络论文 篇7

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资信度低,这些因素加剧了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限制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但与此同时,我国江浙地区的中小企业集群却飞速发展,它们成功缓解融资难的模式值得研究。陈建国(2009)实证分析表明,绍兴地区的经济增长与其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规模呈正相关。陈晓红(2007)认为,我国江浙地区一直秉承开放、重商的文化传统,产业集群内信任程度普遍较高,自发、创新的融资模式层出不穷,集群企业融资的便利性和可得性远远强于内陆地区。李军晓(2004)认为产业集群是处于市场和企业的中间组织,而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粘合”作用的媒介和载体,是集群内的企业成员间相互合作、相互信任来获取某种稀缺资源的一种重要工具。李凯等(2004)认为中小企业集群的构成和社会资本的内涵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此,本文以社会资本作为切入点,构建中小企业集群网络结构图(如图1所示)以及社会资本与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模型,就集群内特殊的信用环境和社会网络进行分析,来论证产业集群内社会资本是如何影响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的。

从图1可以看出,集群网络含有四层,分别是:(1)亲属网络层;(2)产业网络层;(3)社会网络层;(4)集群边界。其中亲属网络层主要指以血缘、地缘为纽带的亲戚朋友;产业网络层以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为要素构成节点,是与企业直接产生经济利益的交易伙伴;社会网络层则是为产业网络层提供知识、技术、服务、规则和制度等的部门机构;集群边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四层网络从里到外,紧密联系,叠加形成复合的网络结构。

二、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同其他类型的市场一样,信贷市场也是由供给方和需求方组成,各主体在双方的博弈中谋求利润最大化。下面通过供给—需求的函数模型,来分析社会资本对集群内中小企业贷款可得性的影响。

(一)模型假设

假设信贷市场中的供给方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需求方是集群中小企业,名义利率为r,产生的信贷为L。用D表示中小企业对信贷的需求,f(x)为信息结构,Ω为借款人信誉度,则中小企业信贷需求函数可以表示为:D=D[r,f(x),Ω]。同理,用S表示信贷的供给,交易成本ε,则中小企业信贷供给函数可以表示为:S=S[r,f(x),ε]。

(二)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需求—供给函数模型分析

1. 完全信息下的信贷配给。

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中,产品的供给一般随着价格的提高而单调递增,而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但不垂直的曲线,两条曲线相交处即为市场的均衡点。同理,这一规律在信贷市场也适用。如果信贷需求曲线D[r,f(x),Ω]与供给曲线S[r,f(x),ε]相交于一点,记为E,则产生竞争均衡,即供给等于需求,此时,均衡利率为r0,均衡信贷额为l0。但中小企业信贷具有独特性,信贷供给还依赖于信贷机构所面临的信息结构f(x),所以有可能在一定范围内,会出现供给曲线向后弯曲的情况(如图2所示)。

2. 不完全信息下的信贷配给。

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中小企业信息结构f(x)中私人信息较多,使得信息结构f(x)较小;个人产权不明确导致企业主不重视个人声誉,缺乏诚信意识,使得信誉度Ω较低、交易成本ε较高,使得供需曲线难以相交(如图3所示)。

(三)社会资本对集群内中小企业信贷均衡的改进

1. 需求曲线的移动。

林毅夫(2001)研究认为,基于人缘、地缘而拥有的对借款者的信息获取优势,形成了“声誉机制”,使得金融机构得以了解贷款人相关信息。吴小瑾(2008)认为,在信任文化程度高的区域内,中小企业将具有更高的信任度。刘桔林(2008)通过博弈分析发现,社会资本可以增强信誉机制的作用,从而形成“社会资本→信誉机制→企业合作→信任增加→社会资本增加”的良性循环。即信誉度Ω越高,导致需求曲线向横轴移动,使其获得借款的可能性越大。由此提出假设1:

假设1:集群中小企业信誉度越高,获得借款的可能性越大。

李新安(2005)对产业集群内企业合作创新的自我增强机制进行博弈分析发现,企业长期合作会形成一种自我增强的集群创新机制,从而推动企业发展。丁孟春、李泓欣(2009)认为,产业集群为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生态”环境。企业通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并经常性交流从而建立诚实互信的关系,实现共赢。即信誉度Ω会提高,导致需求曲线向横轴移动,使中小企业获得借款的可能性越大。由此提出假设2:

假设2:集群中小企业合作越频繁,获得借款的可能性越大。

李路路(1995)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未从根本上改变国家行政权力在资源分配中的主导地位,所以私营企业家与政府的关系,就成为获得资源和成功的重要渠道之一。Shleifer和Vishny(1997)对巴基斯坦93 316家企业贷款的数据检验中发现,与政府有联系的企业贷款金额是非关联企业的2倍。说明私营企业家若与政府机关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结构信息f(x)就越大,导致需求曲线向横轴移动。因此,本文提出假设3:

假设3:良好的政企关系将有助于集群中小企业获得借款。

Alessio(2004)通过对美国的7 282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企业年龄与违约的概率呈显著负相关。Dermine(2005)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贷款回收率与企业年龄显著正相关。即企业的声誉Ω越好,f(x)也越大,导致需求曲线向横轴移动,其获得借款的可能性越大。由此提出假设4:

假设4:企业存续年数越长,获得借款的可能性越大。

2. 供给曲线的移动。

周好文等(2005)通过对广州中小企业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信用等级越高,银行所要求客户提供的担保品也越少,获得融资的可能性也越大。潘鹏杰(2012)认为,企业的信用等级越高,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就越多,也就能较好地缓解信贷约束,提高信贷可得性。私人信息较多,即f(x)较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小企业易发生道德风险,使其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减小。魏守华(2002)认为,集群内中小企业由于地域的接近性和产业的关联性,使得整个集群相对稳定,产业环境公开透明,从而能提供真实的企业信息,有效缓解银企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提高贷款的可得性。即f(x)越大,导致需求曲线向横轴移动,交易成本ε越低,供给曲线将向上移动,其获得借款的可能性越大。由此提出假设5:

假设5:企业的信用等级越高,获得借款的可能性越大。

综上所述,社会资本影响了信贷市场供需曲线的移动,信贷配给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改善,供需曲线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了平衡。如图4:

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通过不断交流合作,形成了众多的社会资本;同时社会资本又不断提高集群中小企业获得借款的可得性,相辅相成,不断完善。如图5:

三、模型构建与变量设计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社会资本对集群内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产生影响。借鉴陈晓红(2007)的信贷模型来研究社会资本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的影响,信贷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β0为个体效应,βj=(1,2,3,4,5,6)是各解释变量的待估系数,i为第i个被调查对象,μi为随机项。

1.被解释变量为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可得性,取值为1表示低,2表示较低,3表示一般,4表示较好,5表示好。

2.解释变量为社会资本。根据上文提出的假设,本文社会资本的测算包括5个方面,如表1所示。具体为:企业主与政府的关系、集群中小企业信誉度、集群中小企业的合作程度、企业的信用等级、企业的存续时间。其中将金融机构对各企业的信用评级结果作为测量中小企业信用程度的指标,将其分为AAA、AA、A、B、暂未评5个等级;企业的存续时间从其创业之日起计算,分为3年以下、3年至5年、5年至10年、10年至20年和20年以上这5个年龄段。

3.控制变量为企业资产规模。分为50万以下、50万至100万、100至250万、250万至500万和500万以上5个等级。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数据的搜集方法与Doll和Torkzadeh(1988)相同。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法。本次调查历时4个月,样本来自浙江省绍兴地区的嵊州市、新昌县和诸暨市等共6个地区,收回38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303份。被调查者包括企业高管、财务人员、企业基层员工等。在此次问卷调查中,企业高管填写问卷占比30%,财务人员回答的问卷占57%,其他人员占比13%。除了采用网上、邮寄、实地问卷调查,还对一些重点样本进行了多次深入细致的访谈。数据描述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二)关键风险因素识别

1. 信度分析。

测量的信度即可靠性,是指测量结果反映出系统变异的程度。Cronbachα系数和变量相关性系数是判定多元数据信度的最合适的方法(吴明隆,2000)。本研究以Cronbachα系数作为评判标准,对量表整体的内部一致信度进行检验。如表3所示,社会资本量表的总体Cronbachα系数值超过了0.7的标准。这说明社会资本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因此认为本研究的量表设计符合信度要求。

2. 效度分析。

效度是指变量数据的有效性。效标关联效度是指测验分数与效标之间的相关系数,表示测验效度的高低。如表3所示,社会资本量表中各变量的校正的项总计相关性值绝大多数都大于0.6(Kerlinger,1986)。因此,认为量表具有较好的效标关联效度。

同时,如表4,KMO样本充足度测度值为0.883(大于标准值0.7),Bartlett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值为689.417,且显著性水平(sig.)为0.000(小于0.001),也进一步显示了数据的有效性(张文彤,2004),因此,本研究的量表符合效度要求。

(三)回归结果

采用SPSS21.0对调查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和表6所示。表5中模型的拟合优度,即调整后的R2为0.423,大于0.4,说明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较理想。而且Durbin-Watson值为1.801,接近2,说明残差独立,不存在一阶自相关,即随机扰动项μi服从正态分布。

表6中各项系数均大于0,说明各项社会资本变量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可得性具有促进作用,呈正相关关系。而且各因素对企业融资可得性具有显著的影响,说明社会资本越丰富,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可得性就越大。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和企业信用程度层面的社会资本对获得融资的影响系数分别为0.162和0.164,是社会资本影响企业信贷可能性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集群内中小企业的信誉度对获得融资的影响是0.110、企业的存续年数影响系数为0.106、集群中小企业的合作程度系数为0.118。

一般认为,容差的值越小,说明该自变量被其余变量预测得越精确,共线性可能就越严重。Neter提出:如果某个自变量的容差小于0.1,则可能存在共线性问题。而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就是容差的倒数,若是VIF大于3,则说明存在共线性的问题。从表6的共线性统计量结果看,容差均大于0.5,VIF均小于10,表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四)回归结果分析

1. 对假设1、假设2成立的分析。

企业的信用程度显著影响着集群企业的融资可得性。根据被调查样本企业的情况来看,结合上文的实证分析结果,信用程度越高,企业获得融资的可能性越大。从企业集群的合作程度来看,企业合作程度越高,企业获得融资的可能性就越大。

2. 对假设3成立的分析。

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影响集群企业有效融资需求的重要因素。首先,国家行政权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所以企业与政府关系密切更有利于其减少融资约束,从而更便利地获得贷款。其次,在私营企业发展之前,高质量的管理和技术人员几乎全部集中在国有企业。在改革开始之后,大部分仍然集中在国有单位之中。那些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关系密切的企业主,可以通过这些特殊的社会关系,从国有单位中获得更多的管理技术人员,增加自己的软实力,增大信息结构,提高获得贷款的可能性。

3. 对假设4、假设5成立的分析。

企业信用等级与融资可得性显著正相关,企业的存续年数对融资的可得性影响最小。一般来说,企业存续年数可以用来表示企业与银行建立的关系的情况,而企业是否能与银行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企业融资可得性有明显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本区域内银行并不注重与中小企业的合作关系,更多以中小企业的财务情况以及抵押担保情况为依据来决定是否向企业发放贷款。

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资本五个重要内容,即企业与政府的关系、集群内中小企业的信誉度、集群中小企业的合作程度、企业的信用等级、企业存续年数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可得性具有显著影响。特别是企业与政府的关系的社会资本和企业的信用等级对中小企业集群融资起着关键性作用。这些社会资本不仅直接影响了银行等被融资部门的行为选择,而且通过对影响中小企业集群融资的其他因素的作用,间接地对融资产生影响。

五、稳健性检验

刘方根(200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企业的存续年数与其抗风险能力呈正相关,企业的存续年数越长,说明其抗风险能力越强。而抗风险能力又可以用企业的偿债声誉来表示。因此,本文用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偿债声誉(debt)作为企业的存续年数的替代指标并代入模型进行回归,如表7所示,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可得性与其偿债声誉显著正相关(p≤10%),系数为0.112,企业的偿债声誉对其融资可得性具有促进作用。

根据表7的回归结果可以发现,企业主与政府的关系、集群中小企业信誉度、集群中小企业的合作程度、企业的信用等级与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可得性的相关系数依然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且P值较为显著。模型调整后的R2为0.422,说明进行变量替代后的模型拟合优度仍然良好,构建的模型通过了检验而且是稳健的。

六、结论

本次调查数据来源于浙江省绍兴地区的中小企业集群,研究了社会资本对集群内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的影响。本文将社会资本界定为亲属网络层、产业网络层以及社会网络层三个层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进一步科学界定社会资本涵盖范畴将是下一步研究方向。

同时,由于受到综合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城市化进程等影响,地域发展差异比较明显。绍兴地区位于沿海地带,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发展良好,城市化进程快,但是难以代表中西部地区的中小企业集群,这使得所选的调查对象代表性不足。下一步应扩大样本量,对中西部地区和东部中小企业集群融资可得性进行比较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供需理论,引入社会资本概念,采用信贷模型对绍兴地区集群内中小企业信贷可得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与产业集群融资可得性呈正相关关系,说明集群内的社会资本具有增强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的作用,拥有更多社会资本的中小企业具有更大的融资优势,可以有效地缓解融资难问题。

关键词:中小企业集群,信贷可得性,社会资本

参考文献

魏守华.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以及策略研究——以嵊州领带产业为例[J].财经论丛,2002(5).

陈建国.集群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动趋势实证分析——以绍兴为个案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32).

吴小瑾,陈晓红.基于社会资本的集群中小企业融资行为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3).

李凯,李世杰.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研究与实证[J].管理世界,2004(12).

吴小瑾.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中小企业集群融资机制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8.

集群企业社会网络论文 篇8

企业技术学习是从企业外部知识环境搜索和获取对企业有用的技术知识、进行消化吸收, 将其纳入自己的技术轨道或重建技术轨道, 从而增强组织整体技术能力的过程[1]。产业集群之中企业联系密切, 竞争合作关系复杂, 构成了多样化的社会网络, 为区域内人力资本水平提升和企业技术学习加速提供了外部条件。一般认为, 产业集群之中的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学习能力。目前, 关于产业集群中影响企业技术学习途径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很多。如, 集群的文化根植性[2]、社会网络的结构和疏密[3]、社会资本[4]、学习内容、学习层次和学习源[5]、企业间知识溢出与知识获取[6]等。也有很多研究认为产业集群主要学习机制是人员流动[7]。魏江 (2004) 指出人力资源在企业间流动、企业间合作互动、企业衍生和人员间正式或非正式沟通四种类型构成了企业最基本的学习机制[8]。但以上关于集群中企业技术学习的研究忽略了人力资本在集群网络中的独特之处, 未能认识到人力资本对集群企业技术学习过程中重要作用。本文探讨集群网络下人力资本对于企业技术学习的影响, 为集群环境下加速企业的技术学习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2 人力资本与技术学习的关系

人力资本是通过人为投资形成的、凝聚在人体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等资本形态[9]。与物质资本一样, 需要通过一定的投资才能获得, 相对于物质资本或非人力资本而言, 人类自身在经济活动中具有获得收益并不断增值的能力。通过教育、培训、保健等方面的投入, 人力资本的价值得以不断增加。从企业角度而言, (M.Hobday, 1994;谢伟, 2001) 技术学习是对技术的学习, 通过对于特定生产知识的获取和资源的整合, 掌握关键技术并转化为生产能力的学习过程。

人力资本对企业技术学习的整个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企业技术学习是企业通过一系列努力, 把企业外部技术逐步转化为企业自身的生产、创新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表现为企业知识存量的提升, 技术能力的提供, 其实质是企业技术人员对于技术的学习、掌握和应用的过程。从技术学习的来源看, 生产能力的学习一般是通过生产中的“干中学 (learning-by-doing) ”“用中学 (learning-by-using) ”或“培训中学 (learning-by-training) ”, 创新能力的学习一般要通过“研究和开发中学 (learning-by-R&D) ”, 或“基于联盟的学习 (alliance-based learning) ”。从技术学习的成果传播和扩散来看, 人是进行知识和技术创新、扩散的最重要主体, 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 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 各种不完全同质的人力资本相互批评、相互作用、相互学习创造出效益。人力资本的良性结合不仅能提高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率, 还能提高其他生产要素 (例如物质资本等) 的边际生产率, 从而成为技术创新的根本力量, 影响了企业技术进化的方向。人力资本对于企业技术进步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一些学者也有类似的结论。 (王金营, 2000) 通过对人力资本在技术能力转换中的作用、人力资本在技术追赶型和技术仿效型两种状态中的表现和作用分析, 揭示了人力资本在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中的积极作用。Lau (2004) 研究认为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将导致高水平的技术创新绩效。

3 人力资本在集群网络条件下的特征

集群是某些相同或相关性很强的产业中大量中小企业在空间集聚的现象, 它是一种基于社会关系、信任和共享互补资源等特别管理特征的网络 (Vatne和Taylor, 2000) [3]。产业集群不仅是企业之间组成的经济网络, 也是由经济主体组成的社会网络。Granovetter (1985) 认为, 经济行为是嵌入社会关系结构之中的[16]。一般来讲, 人力资本具有依附性、增值性、时效性、专用性及价值难衡量性等一般特征。然而, 在集群网络环境之中, 大量相近产业企业地理上积聚, 市场技术信息迅速传播, 经济网络社会网络相互嵌套, 使得人力资本又具备了新的特征。

3.1 非正式交流频繁

在共同的风土人情、宗教习俗甚至方言系统等文化基础上, 集群中的个体之间没有文化上的障碍, 更容易进行交流。亲缘、血缘、地缘及业缘等关系的行为主体之间存在着大量的非正式交流的机会。产业集群内部包括企业家、高级管理人员、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技术开发人员等在内的各类人员之间都存在高频率的非正式沟通, 为技术和管理知识与信息在集群内部的流动提供了最有效的路径。网络的内部人员的交流顺畅、方式多样, 信息得以迅速传播, 从而实现了网络内部的信息共享。

3.2 人力资本高效流动

集群网络内部各种信息传播迅速, “专业能手”们能很快被人了解, 企业有机会赢得适合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共同的文化认知使得员工在不同企业间流通不会受到企业文化的抵制, 利于技术员工在多个企业间流动。此外, 集群网络中人力资本流动的成本较低。在集群之中, 大量小企业集聚且相互关联、分工协作, 区域内部聚集了适用于企业发展的专用性人才。集群内部企业招聘成本低、岗前培训成本低, 人才的求职成本低, 人才可以迅速为企业所用, 成为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本, 为企业创造价值。

3.3 人力资本易于积聚

区域内商业文化和人文背景有助于区域人力资本的积累。某些传统产品的有关生产技术、经验等知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 而是经过了很长一个历史时期才得以积累下来。如温州鹿城区制鞋技术, 可以追溯到嘉靖年间民间艺人加工朝廷贡品;宁波服装生产与唐代“奉帮裁缝”、清代“红帮裁缝”有关;金华永康自古就流传着今天金华永康五金机械制造的技术源泉, 为金华永康赢得了“百工之乡”的美誉。另外, 产业集群本身对人才的强烈吸纳能力促使大量人才慕名而来, 形成专业化人才的供给, 为集群企业提供了大量的人才储备。

3.4 专用型人力资本提升

由于社会化大分工不断细化, 人们所从事的专业领域越来越狭窄, 其可以发挥作用的范围也局限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集群之中不仅是企业间的分工协作, 更是各种类型人力资本的有机构成和相互协作。集群之中人才得以在某一产品甚至是某一产品的某一部件的生产环节中工作。一方面降低了劳动难度, 另一方面, 长时间的生产实践为员工提供了熟悉生产流程、进行产品创新提供了条件, 使得人才能够成为其领域的专家。

4 集群网络条件下“人力资本-企业技术学习”机制

集群网络增强了企业间企业人力资本的联系, 促进了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提升, 提供了沟通的机会, 增加了人力资本的流动性, 直接和间接地促进了产业集群知识的溢出效应, 从而加速了企业生产能力向创新能力转变的技术学习过程。集群网络中人力资本与企业技术学习的机制可以用图1来描述。“人力资本-企业技术学习”机制包括了加速机制和保障机制, 两者相互作用促进了企业技术学习。

4.1 “人力资本-企业技术学习”加速机制

集群网络中人力资本流动易于企业技术学习。人是技术的载体, 人力资本的流动不仅仅是一种生产要素在集群网络中的转移, 而是技术、技能等知识在企业之间流动。集群社会网络下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效益更加明显。集群内部成员企业间一定比例的劳动力稳定流动有利于知识溢出, 从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因为劳动力在同一企业内部配置的刚性会阻碍技术信息扩散和再组合, 劳动力在企业之间流动促进了知识在成员企业间的扩散, 外部劳动力流入为外部知识传入及集群创新系统重新配置提供了可能。有些没有编码的知识, 包括高层的管理经验或者某项技术, 除了知识拥有者本人以外, 其他人很难掌握或模仿, 有些知识不靠人力资源的流动无法实现流动和溢出。人才流动作为产业集群知识扩散的一种途径, 促进了集群企业的知识溢出。通过人才流动为企业带来了新思想、知识诀窍和技能, 从而促进了企业知识基础的更新和增强, 快速适应外部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由此可见, 人才在集群内流动驱动了集群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

集群网络中非正式交流利于加速企业技术学习。产业集群内部存在高频率的非正式沟通, 为技术和管理知识与信息在集群内部的流动提供了有效的路径。在集群网络之中, 人与人之间通过非正式的广泛接触, 可以使创新以最低成本扩散出去, 同时使集群中个人知识拥有量快速得到提高。技术学习包括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学习, 隐形知识是在实践中感觉、领悟, 通过直觉洞察而来的知识, 难以从书本、媒体和正规教育中获得, 非正式交流是隐性知识传播的重要途径。企业知识和技术的相互学习与传播是建立在相互信任和了解基础之上的。企业非正式网络关系愈多, 企业获得信息和实现创新的机会就愈多。面对面的交流是集群中的主要交流形式, 走亲访友、娱乐聚餐中都孕育着学习机会。企业的各类人才在市场关系主导下的商业活动中, 一边进行企业产品和服务交流, 一边传播大量的市场需求和技术信息等。在企业间科研人员共同进行项目研发过程中, 各类人才通过相互批评、相互作用、相互学习创造出效益, 促进了技术溢出效应, 增强了企业创新能力。

4.2 “人力资本-企业技术学习”保障机制

企业人力资本的积累保障了企业生产能力的获得。企业为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 企业要有一定的技术吸收能力作为基础, 只有在技术采用者具备了相应的技术积累和人力资本存量两个条件下, 才能得以实现对技术的“消化和吸收”, 使之体现为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扩散过程中, 企业技术原始积累水平越高, 人力资本存量越大, 就越容易学习、消化和吸收创新技术, 利于缩小企业与创新源之间的技术势差。仿制能力的学习是通过生产线上的技术人员和工人, 创造性模仿能力的学习则主要通过专职的研究与开发人员。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技术创新”的技术学习过程是企业内生产人员、技术人员、研究开发等人力资本提升和共同作用的过程。企业人力资本为企业从生产能力到创新能力技术学习过程提供了智力支持。

5 结论和建议

综上, 发挥集群社会网络下人力资本优势, 是加速企业技术学习的有效途径。必须高度重视集群社会网络下人力资本建设, 为加速企业技术学习提供人力资本支撑。

5.1 积极倡导产业集群战略

集群是人力资本-企业技术学习机制的基础。大量的中小企业集聚于一定区域, 可以进一步加深区内生产的分工和协作。可以分享因分工细化而带来的高效率, 大大降低因企业间频繁交易而产生的交通运输成本。此外, 在现代产业集聚体内, 经济活动主体的合作交易往往能够在社会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上达成共识, 这种基于社会网络信任基础的合作分工, 可以减少企业之间的相互欺诈, 对提高生产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2 加大集群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是企业技术学习的重要推动力量。产业集群经济能否保持长期有效地增长, 企业能否实现自主技术创新, 在一定程度上与人力资本的投资有关。首先要加大教育投资。通过各类教育培训, 增加劳动者的知识资本存量, 增强劳动者生产能力。其次由政府牵头, 企业共同参与来建立对人力资本的环境投资。这种环境包括良好的创业环境、居住环境, 良好的教育、医疗条件等。最后, 在产业集群内部建立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 通过广泛的信息渠道, 为集群内企业提供各类所需的人才信息, 并为各类人才提供集群内企业的需求信息。

5.3 增加正式与非正式联系的机会

企业应该积极主动的与集群中的一些中介机构, 如行业协会、高校及科研院所、咨询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 增加联系与合作。区域中存在着协助、促进成果转化, 在创新活动中起桥梁和纽带作用的机构和组织。这些机构和组织服务于区域创新和技术学习, 使得不同社会关系网络之间的企业可以更好地联系与合作, 实现跨社会团体的交流与联系。企业应充分利用好区域资源, 同时企业应注意在企业内部也要加强员工的交流, 创造内部人才交流的机会。

5.4 加强促进人力资本合理流动的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投资。建立起有利于技术人员流动的良性互动机制。应尽快研究建立人力资本中介和人力资源管理的职业标准和职业标准认证办法, 培养一支适应市场竞争需求的、专业化、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中介服务队伍, 同时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市场, 促进人力资源的有序流动。

摘要:对集群网络条件下人力资本与企业技术学习机制进行全面分析和讨论, 揭示人力资本在集群中企业技术学习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在集群网络中, 人力资本得到了积累、提升, 存在着大量的非正式交流, 并形成高效流动, 加速和保障集群中企业的技术学习。最后, 就如何从集群网络下人力资本角度加速企业技术学习提出对策和建议。

上一篇:信息技术高考试题下一篇:洋务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