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高考试题(共12篇)
信息技术高考试题 篇1
从2008年至今, 浙江省已经组织了四次新课程信息技术高考, 均采用闭卷笔试形式。分析高考试题, 寻找一些共性和个性特征, 有利于我们把握考试命题的特点和方向, 以指导今后的教学和高考复习。笔者以四份浙江省信息技术高考试题为依据, 从中筛选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归类分析, 初步找出以下几个特征, 供大家参考。
●操作虚拟化
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教学评价时肯定有很多操作性题目, 笔试化以后, 学生在解题时, 就必须基于已有的感性体验和实践经验, 在大脑中能够虚拟地“操作”信息技术工具, 完成解决问题的步骤与环节, 方能得出答案。例如, 2009年9月卷必修模块的第17题:
小金在IE浏览器的“整理收藏夹”对话框中 (如下图) , 进行了如下操作:
(1) 单击“创建文件夹”按钮, 并输人文件夹名“新闻”;
(2) 将“新华网”拖曳至“新闻”文件夹中;
(3) 单击“电台指南”;
(4) 单击“删除”按钮, 并确认。
完成上述操作后, 图片右侧框中文件夹和网页链接的数目分别为 ( )
A.2, 5 B.3, 5 C.2, 6 D.3, 6
该题给出了详细的操作步骤, 要求学生推断操作结果。学生在答题时, 必须根据题目描述的每一个步骤, 对照图示在大脑中“虚拟操作”, 回忆或者想象出每一步操作后的结果, 才能得出答案。其实, 大部分的综合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学生在回答这些题目的时候, 必须有相应的实际操作经验, 而不是死记硬背的静态知识。学生的“虚拟操作”能力必须以平时的实际操作经验为基础, 在当前笔试背景下, 我们不仅要加强学生实际操作的技能体验, 还应该加强学生对操作方法的思路整理、因果分析和细节注意等思考训练, 重视培养学生的“虚拟操作”能力。
●题材生活化
综观信息技术高考试题, 我们不难发现关于小王或小李等人的生活情景和某年某月的社会时事的题目很多, 知识考查点融入到生活情景、社会热点之中, 改变了过去的纯知识性考查。这是新课程试题的突出特征, 一是避免题目描述过于枯燥和抽象, 二是侧重考查学生的活学活用能力。例如, 2009年9月卷必修模块第15题:
暑假期间, 小江意外收到一条手机短信, 称他被中央电视台某节目组抽为幸运用户, 获得了高额奖金及奖品若干, 但要先交税及手续费。让他汇款到某一指定账号。下列对此类信息的评价及处理恰当的是 ( ) 。
A.信息可信度高, 可以直接将钱汇到指定账号
B.信息可信度高, 与短信发送者核实后再汇钱
C.信息可信度较低, 但机会难得, 先汇钱过去试试运气
D.信息可信度低, 可通过中央电视台官方渠道核实或举报
该题是以我们也有可能会碰到的生活事例为题材背景, 通过对特定生活案例的分析, 用来考查学生对现实生活信息的鉴别能力和处理态度, 内容充实而具体, 不是纯知识性的枯燥问答。
再如, 2010年3月卷多媒体模块第2题:
小波暑假外出旅行, 用数码相机拍摄了一些风景照, 其中某些照片由于天气原因拍摄效果不好, 他想对这些照片进行加工处理, 最合适的软件是 ( ) 。
A.Dreamweaver B.Authorware
C.Photoshop D.Flash
该题也是以现实生活中可能会碰到的应用事例为题材背景, 要求学生根据特定的任务快速地选择恰当的信息技术工具。一方面通过这些事例激发学生兴趣或某种情感, 另一方面通过这些生活事例更能考查出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
因此, 在平时教学和复习中, 都应该重视实例教学和情境教学, 加强信息技术知识方法跟生活事例的联系, 充分挖掘跟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教学题材, 可设计一些知识原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题目来训练学生, 以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知识时代化
信息技术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 一些新的概念、术语、硬件、软件不断涌现, 使得教材内容永远落后。而信息技术高考试题也是与时俱进的, 少数试题中可能会出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概念。例如, 2009年9月卷必修模块第8题:
目前移动通信运营商大力宣传3G手机, 这里“3G”指的是 ( ) 。
A.手机中存储卡的存储容量为3GB
B.手机能够收发的短信容量为3GB
C.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D.第三代手机制造技术
该题是考查书本上没有的关于3G的新术语名词, 如果平时不关注学科新发展, 如虚拟现实、蓝牙技术、无线技术、智能技术、网格计算、云计算、电子商务等, 学生就有可能不会答题了。
●一题多变
综观四份信息技术高考试题, 我们还会发现同一个考点在不同试卷中出现是灵活多样的, 如二进制的表示规律“n个二进制位最多能表示的不同信息个数是2n”知识点在不同试卷中的命题形式:
2009年3月卷必修模块第16题:某电子设备的电路板上有一个6位的“跳板开关”, 此开关每一位都只有“打开”和“闭合”两种状态。这个“跳板开关”最多能表示的状态数为 ( ) 。
2009年9月卷必修模块第16题:有一种利用打孔透光原理设计的简易身份识别卡:每张卡在规定位置上有一排预打孔位, 读卡器根据透光检测判断哪些孔位已打孔, 哪些未打孔, 从而识别出卡的编码。如果要设计一种供1000人使用的身份卡, 则卡上的预打孔位至少需要 ( ) 个。
上一题是已知二进制的位数 (6位跳板开关) , 求信息状态个数;而下一题则是已知信息状态个数 (供1000人使用) , 求二进制的位数 (卡上的预打孔位) 。这两题的已知和求解恰好相反, 说明考试的知识点是不变的, 而出题形式可以灵活多样的, 想真正理解和掌握某一个考点, 就要做到举一反三, 既会正向思考又会逆向思考, 换到另外例子中也能够触类旁通。
●暗藏陷阱
每一次信息技术高考结束后, 我们给学生核对参考答案时, 总会发现有几道试题很出彩, 令学生有意想不到的惊讶。以2010年3月卷必修模块第16题为例:
要防止计算机病毒入侵, 可以从预防、检查和杀毒三方面着手, 下列属于积极预防的措施是 ( )
(1) 对重要数据进行定期备份
(2) 对下载的共享软件要在查杀病毒后使用
(3) 发现计算机运行不正常后安装杀毒软件查杀病毒
(4) 为操作系统设置自动更新, 及时安装补丁程序, 堵住系统漏洞
A. (1) (2) (3) B. (1) (2) (4)
C. (2) (3) (4) D. (1) (2) (3) (4)
很多学生想当然错选D, 而正确答案却是B。关键在于对第 (3) 条措施的判断, 这条内容是正确的, 只不过它属于查杀措施而不是预防措施, 很多学生因没有注意到这点就出错了。如必修模块第19题的第⑸小题部分学生将“吞吐量变化最小”看成“吞吐量最小”而选错, 必修模块第20题的第⑸小题部分学生将“音乐播放次数”看成“循环播放次数”而填错, 这类题目表面看似简单, 背后却暗藏陷阱。因此, 复习中我们还要重视培养学生审题的仔细意识和认真态度, 注意细节, 避免因非智力因素而影响得分。
上述几个特征仅是本人对浙江省信息技术高考试题分析后的浅见, 我们还应该深层发掘试题的一些共性和个性特征, 让我们更明确试题的考法考向, 切实提高信息技术高考复习的效率效果。
信息技术高考试题 篇2
1、用于管理、控制计算机系统全部软硬件资源的软件是(D)。
A.数据库B.应用软件C.软件包D.操作系统
2、现在使用的电脑,一般都属于第()代计算机。(c)
A、二B、三C、四D、五
3、计算机系统由(D)两大部分组成。
A、操作系统、应用软件B、主机、外设C、CPU、外设D、硬件系统、软件系统
4、回收站里的文件“还原”后(A)。
A、文件还原到原来被删除的地方B、文件还原到桌面
C、文件还原到C:盘D、文件不确定还原的地方
5、在Internet中通常由两位字母的域名来代表计算机所在的国家和地区,其中cn代表(A)。
A、中国B、日本C、香港D、加拿大
6、下列设备中,属于计算机输入设备的是(A)。
A.鼠标B.音箱C.绘图仪D.显示器
7、以下对防治计算机病毒没有作用的是(B)。
A.不使用来历不明的软盘B.注意保持周围环境卫生
C.经常对一些重要数据和程序进行备份D.及时升级杀毒软件
8.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在(B)。
A.中国B.美国C.日本D.英国
9、E-mail指的是(B)
A.电子商务B.电子邮件C.电子设备D.电子政务
10、在word中,如果想使页面中的部分文字相对独立,可以使用插入(D)的方法实现。
A 分页符B 超链接C 分隔符D 文本框
11、PowerPoint文件默认扩展名为。(D)
A.potB.txtC.exeD.ppt12、下面(B)视图最适合移动、复制幻灯片。
A)普通B)幻灯片浏览C)备注页D)大纲
13、在Excel工作表行列标题交叉处按钮的作用是(C)。
A.选中行号B.选中列标C.选中整个工作表D.无作用
14、电子邮箱的地址由(A)
A)用户名和主机域名两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用符号”@”分隔
B)主机域名和用户名两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用符号”@”分隔
C)主机域名和用户名两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用符号“.”分隔
D)用户名和主机域名两部分组成,它们之间用符号“.”分隔
15、在Windows资源管理器的右窗格中,要显示出对象的名称、大小等内容,应选择(D)显示方式。
A.小图标B.大图标C.列表D.详细资料
16、关于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
A.信息就是指计算机中保存的数据 B.信息有多种不同的表示形式
C.信息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维 D.信息需要通过载体才能传播
17、计算机的存储程序工作原理是(C)提出的。
A.布尔B.爱因斯坦C.冯 ·诺依曼D.图灵
18、“因特网”是(C)
A.局域网的简称B.广域网的简称C.国际互联网的中文名D.Intel网的中文名
19、下列能有效防止计算机感染病毒的正确做法是(D)
A、保持机房的清洁 B、经常格式化硬盘 C、经常使用无水酒精擦洗电脑 D、安装病毒监测软件。
20、下面关于Word中字号的说法,错误的是(D)。
A.字号是用来表示文字大小的 B.Word的默认字号是五号字
C.“24磅”字比“20磅”字大 D.“六号”字比“五号”字大
21、下列关于个人计算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C)
A.个人计算机的英文缩写是PCB.个人计算机又称为微机
C.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是个人计算机D.个人计算机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计算机
2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输入设备的是(B)
A.键盘B.绘图仪C.光笔D.扫描仪
23、一个工作簿由若干个工作表组成,一个EXCEL文件就是一个工作簿。一个工作簿最多可有个工作表。(C)
A.1B.3C.255D.若干
24、用于管理、控制计算机系统全部软硬件资源的软件是(D)。
A.数据库B.应用软件C.软件包 D.操作系统
25、INTERNET的中文名称为。(A)
A.因特网B.局域网C.城域网D.校园网
二、判断题,每题0.5分
1、计算机软件系统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
2、信息在磁盘中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储的。(√)
3、存储容量的基本单位是字节。(√)
4、网页中的超链接只能在文字上设置,不能在图像上设置超链接。(×)
5、在Word操作中,文档中插入图片后,图片的高度和宽度不可以再调整。(×)。
6、Office2003是一套应用软件。(√)
7、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相互独立的两个部分,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8、上因特网浏览信息,常用的浏览器是Internet Explorer(简称IE)。(√)
9、在EXCEL中输入数字后,数字自动右对齐。(√)
10、软件都是可以任意复制、使用的。(×)
11、信息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12、在WindowsXP中,通常屏幕下方任务栏最左边是开始按钮(√)
13、浏览Internet上的网页,必须知道网页制作的过程。(×)
14、一封邮件要发送给不同的人时,选择密送和抄送,收件人都可以看到其他邮件地址。(×)
15、在Windows资源管理器窗口中,对选定的多个对象,不能进行同时对这些对象重命名的操作(√)。
16、信息社会中,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应用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
17、Word只用于文字处理,无法插入图形或表格。(×)
18、在计算机内部信息表示的方式是二进制数。(√)
19、一般情况下,CPU的档次越高,计算机的性能就越好。(√)
20、为新建的文件夹取名时可以用喜欢的任意字符(×)
21、计算机病毒(Computer Virus)是一种生物病毒,对计算机信息或系统起破坏作用的程序。(×)
22、电子邮件(E-mail)的魅力所在就是速度快、价格低、使用方便。(√)
23、文字处理软件有很多种,如Windows操作系统中自带的应用软件记事本、写字板等。(√)
24、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软件的核心。()
25、文件是指存储在磁盘上的程序和文档,而文件夹是存放和管理文件和其他文件夹的“盒子”。(√)
三、Excel操作题,每题5分
打开文档XXJS.xls,并进行如下操作
1、用“SUM”函数计算出每位学生的总分,并填入到相应的单元格里。(1分)
2、以“总分”作为主要关键字以降序方式排序。(1分)
3、将标题“七年级第一小组期中成绩表”设置为黑体、红色、20磅、加粗。(总2分,每步0.5分)
4、将A1:E1合并及居中。(1分)
5、将本文档存盘,退出Excel。
打开文档XXJS.xls,并进行如下操作:
1、利用公式计算出每位小主持人的总分,总分=自我介绍+语音+主持+仪态。(1分)
2、以“总分”作为主要关键字升序排序。(1分)
3、将表头“姓名性别自我介绍语音 主持仪态 总分”设置为黑体、黄色、16磅、加粗。(总2分,每步0.5分)
4、将A1:G1合并及居中。(1分)
5、将本文档存盘,退出Excel。
打开文档XXJS.xls,并进行如下操作:
⑴、将标题“初
三、1班部分学生成绩”栏格式为:黑体、16磅、红色、加粗;(2分)
⑵、将标题合并及居中。(1分)
(3)、利用公式计算每位学生的总成绩;总分=语文+数学+英语(1分)
(4)、以“数学”为关键字,按照从大到小对记录进行排序;(1分)
(5)、存盘。退出EXCEL。
打开文档XXJS.xls,并进行如下操作:
1、按公式“总分=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物理+化学”计算全体学生“总分”列。(1分)
2、以“总分”为关键字,按照降序方式对记录进行排序。(1分)
3.将标题合并及居中。(1分)
4、对表头作排版:宋体、加粗、18磅、绿色。(2分)
5、存盘、退出。
打开文档XXJS.xls,并进行如下操作:
1、计算与填充
按公式“总分 = 语文 + 数学 + 外语”计算“总分”列(1分)
2、格式排版
(1)设置标题“七年级成绩表”的格式为宋体、加粗、14磅、红色,(分)
(2)将A1:E1单元格区域合并及居中(1分)
3、数据库应用
以“总分”为关键字,按照降序方式对记录进行排序。(1分)
信息技术高考试题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辅助选择;高考志愿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4-0023-02
近几年来,江苏省改革高考志愿填报方式,让考生依据考分及全省排名信息选择ABC三个院校作为平行志愿(三个均为第一志愿),给考生更多录取机会,让更多考生如愿以偿。然而,仍有部分考生及家长未能充分享受这一改革成果。笔者结合近几年指导考生填写志愿的体会谈谈应对之策,以期能助今后高考生一臂之力,让更多考生准确定位院校,学习喜爱专业。
一、问题的提出
每年高考分出来后,几乎整个社会都在议论志愿选择问题。然而,当高校录取通知下来时,每每又不尽如人意。其现象不外乎以下三种:
高分落榜。这几年从正规渠道公布的信息看,每年总有一些高分考生落榜,其中不乏有600分以上的。
高分低取。每年总有些高分考生被录取到该批次录取线较低的高校。
专业不随愿。高分进校专业不如愿,导致这类学生无法学习而退学。曾有考生进入全国一流高校后,终因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重新参加高考。
上述种种现象,除去极个别特殊原因外,大多数属于志愿选择的策略问题,即“耳闻盲从选学校,热门行业为专业”。这对于苦读十几年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宝贵青春的浪费;对于支撑的家庭来说,是一种财力的浪费;对于国家来说,是一种人才的浪费。能否通过科学预测、筹划来减少或克服类似现象?应该说是可能的。我们可以用今年的高考分及全省排名与往年高校录取线来预测今年的形势。简言之,“以过去推测未来”。这是一种事前预测,也正是人们难以把握的原因所在。
二、信息技术辅助选取高校
有人将选择高考志愿比作炒股,大家一窝蜂倒向某几个院校,这些院校肯定抬高录取线。反之,就降低录取线。如果人们理智对待,应该说选择高考志愿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盲从。然而,那么多高校且每年有增减变化,每年的考分又不能直接与往年相比,这又如何操作呢?我们可让信息技术来帮忙,其目标是依据高考分在全省排名信息,找到相应的高校群。
1.计算往年相应分
“往年相应分”是根据当年的高考成绩换算成相对于往年的高考分。不同年份的高考试题难易程度不同,因而切分线不同,那么不同年份的高考分也就无法直接相比。但如果将考生的高考分转换成“往年相应分”就可以直接比较了。
高校录取好比考生按高分到低分排队购买计划商品。某考生要预测能否购到商品,只要将自己的高考分转换成往年相应分,再依据相关信息,便可测得结果。所以,计算相应分是选择高校志愿首先要做的基础性工作。具体做法是将往年全省高考总分分段统计数据(每年报纸公布)输入电脑,再将当年某个考生的高考分全省排名(招生办通知单)输入电脑,以两年高考分的相对位置相等(或相近)作标准,找出所对应的往年分数。若没有准确对应值,可以运用数学上的插值法定位到某个具体值(误差可控制在1分以内)。
经过上述操作便得到一个相对于往年的高考分,即往年相应分。如用“R”表示往年相应分,“()”表示相对于某年,则2007年的665分相当于2006年的655可记为:R(2006)655,以此类推。往年相应分的意义在于,它可以用来与往年高校录取线相比较。如可以用R(2006)655直接与2006年的高校录取线比较,得出能否选择某些学校的结论。
上述操作全部可以采用SQL、VFP或ACCESS等编制相应软件完成。如果高考成绩采用标准分公布,此步工作可省。
2.建立“往年高校录取线库”
采用SQL、VFP或ACCESS等将往年高校代码、名称、专业名称、某年录取的最高分、最低分、录取线(招生办提供的白皮书相关内容)等信息录入,并按录取线高低排序,建成“某年高校录取线库”。
3.建立“今年招生高校库”
采用SQL、VFP或ACCESS等将今年招生计划(招生办提供的报纸合订本)中的高校代码、名称、专业、招生人数等信息录入,建成“今年招生高校库”。
4.选取院校群
此步工作主要是依据“往年相应分”及“往年高校录取线库”预测今年形势。具体操作是:将“往年相应分”输入电脑,以“往年相应分”与往年高校录取线相等为标准,让电脑查询这个“往年相应分”所对应的往年高校。一般情况下,会出现与之相应的一组高校,因为录取线相同的高校可能不只是一个。
由于采用“往年相应分”与往年高校录取线相等的方法找出的高校,故应该适当放宽范围,即以“往年相应分”上下浮动2—5分作为往年高校录取线的范围,来确定初选高校。往年相应分上浮时,将纳入更多录取线较高的学校,因而风险较大;往年相应分下浮时,纳入的是录取线较低的学校,保险系数更大些。所以,上浮幅度应小于下浮幅度,如上浮1—2分,而下浮则可放到5分。这样操作的结果就有一组高校进入范围。
这组高校可称之为“往年相关高校”。“往年相关高校”今年变化如何?还要以“往年相关高校”的代码为关键字(一般情况下,高校代码不变,除非新增加的),从“今年招生高校库”中查出与“往年相关高校”相应的那些高校。“今年招生高校库”中的这组高校称之为“今年关注高校”。“今年关注高校”才是考生重点关注的志愿院校。
三、信息技术辅助选择专业
有人认为,学校比专业重要,而有人认为,专业比学校重要。不管怎么说,专业也是不可马虎的,它是影响学生今后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一生的职业也就由此决定了。选择专业若以行业作参照,这个行业今年热门,明年很难说;家长热心此行业,考生不愿学此专业又如何?从长远看,应以考生兴趣、志向为标准来选择专业。
1.测量兴趣
兴趣是人个性的一部分,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动力。一位哲人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对他感兴趣的事总是乐此不疲而对没兴趣的事,即使干着也是没精打采,出成就的可能就更小了,如上所说返回考场的考生。如何确定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兴趣,这本身是个世界性难题。不过经过人们的不懈努力,目前有些方法还是可用的,如《斯特朗职业兴趣问卷》、《库德职业兴趣调查表》、《霍兰德职业兴趣自测量表》等均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本人采用《霍兰德职业兴趣自测量表》在三年中对多名考生进行测试,效果不错。
2.选择学校
这里选择学校与前文中的选取高校不同。此处应在前文中选定的“今年关注高校”中选择具有上述(或相近)专业的学校。此项工作操作简单,不再赘述。
3.定位专业
上步工作将“今年关注高校”中不含有上述专业的学校剔除了。换句话说,进一步缩小了高校的选择范围。在剩下的含有选定专业的几所高校中再相互比较,最终确定专业,同时也确定具体的学校。
四、确定志愿
按理说,到上一步志愿就已确定了,但志愿表上有三个平行高校志愿,每个高校还可选择六个专业。这是给考生提供更多的录取机会,同时也正是需要慎重考虑志愿顺序及策略的问题。
1.定位学校
仍以“往年相应分”与“往年高校录取线”的比较结果为依据定位学校。一般性原则是,看“今年关注高校”中的“往年录取线”(电脑操作时,将“今年关注高校”与“往年高校录取线库”实现“关联”)。如果“往年录取线”高于考生“往年相应分”的,则归入A类(过高的应剔除),其余归入BC类。在BC类中,将考生“往年相应分”高于或等于“往年高校录取平均分”的高校归入B类,剩下为C类。A可称为理想志愿,B可称为靠实志愿,C为保底志愿。
2.定位专业
按“三”所述,应将最感兴趣的专业作为1,而实际排序时应考虑下列原则:A类学校风险较高,专业选择应相对较冷;B类学校较靠实,专业可以相对热些;C类学校保底,专业可选热门。如果没有感兴趣专业也可选择相近专业。
按照以上方法找出的学校和专业都不是唯一的,一般为一组,它给出的是一个比较可靠的选择范围。究竟选择哪个学校与专业,要综合全省高考生总数、录取计划总数、上述高校计划招生数与去年比较增减情况、体检限报、单科成绩、就业门路、家长意向及经济实力等多种因素,权衡各种利弊,有的还得依赖经验,才能最终确定。
五、结束语
以上仅为笔者近几年的一些做法与体会,对普通类高考生更为适用些。不过,只要认真收集信息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总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些,让更多考生及家长实现夙愿。
参考文献:
应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选考科目 篇4
对这个提议, 多数网友表示赞同, 但也有人不以为然。大家共同的观点是, 今天我们已进入信息时代, 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 今天我们一日不能离开网络, 每个人的生活都与网络和信息技术息息相关。争论之处在于, 有人认为, 今天的孩子大都是信息时代的原住民, 他们的信息技术能力甚至不亚于教师;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科目, 可能对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孩子有利, 而对条件不具备的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孩子不公平。
对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虽说大中城市的孩子较早接触电子产品, 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 但不等于信息素养就一定很高。信息素养包含很多方面, 比如, 信息道德、信息安全、信息能力等, 信息素养还包括在网上应该遵守哪些网络道德与网络规则, 如何辨识信息的来源与真伪, 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的隐私, 如何防范网络的攻击, 如何有效获取、加工、整合与发布信息, 如何进行社会化交流与合作, 如何在网上开展各项活动, 等等。这些能力并不是仅仅通过接触电子产品就可以有效获得的, 还需要进行系统的学习与训练。
对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孩子来说, 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的选考科目, 有助于提高当地政府和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 从而加大相关的投入与课程的建设。我曾经走访过一些农村和落后地区的中小学校, 发现相当多的学校没有开设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 有些学校即使曾经开设, 后来也都取消了, 理由是信息技术不在高考考试范围内。可见, 学校和家长都把信息技术课视为可有可无的“鸡肋”。农村和落后地区由于资金和师资的缺乏, 更倾向于将有限的人力物力集中在那些高考的主要科目上, 这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然而, 这种现象实堪忧虑, 它会加大城市和农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信息鸿沟, 加剧农村和落后地区的“信息贫困”, 不利于全面实现教育和社会的信息化与现代化, 对今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素质的普遍提高极其不利。
将信息技术纳入高考学业水平考试课程 (高考的选考科目) , 让学校、家长和孩子自主选择, 可避免由于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由于教育条件的不均衡带来的不公平。由于只是选考科目, 而不是必考科目, 在条件暂不具备的地区和学校, 考生可以暂不选择信息技术作为高考的选考科目, 因而不会影响他们的总成绩。待条件具备之后, 再选择该科不迟。
山西中考信息技术试题 篇5
晋教基函〔〕15号
各市教育局:
为做好20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加试理化实验操作和信息技术工作,省教育厅委托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省电化教育馆分别命制了2017年中考理化实验操作试题和2017年中考信息技术试题,现予以公布,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 各地要高度重视加试工作,按照《山西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中考加试理化实验操作和信息技术有关工作的通知》(晋教基〔〕3号)精神,将理化实验操作和信息技术考试工作纳入中考招生工作统筹安排,统一部署。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落实加试工作“一把手”责任,健全领导机构和工作机制,认真制定本市加试工作方案,严密组织考试,将理化实验操作和信息技术考试成绩计入中考总分。
2. 各市要精心安排,周密部署各项考试准备工作。一是按照《山西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全面排查,继续完善所有初中学校各类相关设施设备。二是按照加试要求,进一步加强理化实验操作和信息技术考场标准化和考试环境建设。三是认真做好初中学校理化实验课和信息技术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强化考前训练,积极组织考生开展模拟测试,使考生熟悉考试环境,熟练掌握考试步骤。
3. 各市要严格按照《山西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中考加试理化实验操作和信息技术有关工作的通知》(晋教基〔〕8号)的具体要求做好中考加试理化实验操作和信息技术的考点设置、监考人员的选聘和培训、考试过程管理、考试巡视等各项考务工作,确保加试工作顺利进行。
4. 各市教育局收此通知后,要于第一时间转发至辖区所有县(市、区)和初中学校,确保考生有充足的复习时间。试题可在山西省教育厅网站(www.sxedu.gov.cn)、山西基础教育网(www.shxbe.com)和山西教育装备网(www.sxjyzb.com)下载。
附件:1. 山西省2017年中考理化实验操作试题
2. 山西省2017年中考信息技术试题
山西省教育厅
例析高考地理试题信息的解读 篇6
一、文字信息
文字信息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最直接的方式,文字信息不仅包括相对独立的文字背景材料、题干文字、试题的设问等文字资料,还包括图表的引文、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
1.背景材料信息为了避免学生对教材死记硬背,地理试题背景材料往往脱离教材,基于实际问题、热点问题或合理的假设推理,提供教材之外的信息。解题时同学们一定要仔细阅读背景材料,善于捕捉关键字眼,在最短的时间内从材料中概括提炼出有效、精确的地理信息。
[例1](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36.阅读分析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D湖泊(图1a)的湖面海拔约3800米,降水资料如图1b所示。D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发现有大量古代农耕遗迹,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图1c),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
(1)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
(2)归纳D湖沿岸地区的降水特征。
(3)指出威胁D湖沿岸地区发展耕作业的主要气象灾害及发生时间。
(4)说明该农耕系统对防治这些气象灾害的作用。
分析:从背景材料中获取信息“D湖泊(图1a)的湖面海拔约3800米”,是正确解答第(1)问的关键。根据经纬度区域定位可知D湖泊为南美洲的的的喀喀湖,纬度较低(160s)。的的喀喀湖由于海拔较高,地处热带(低纬度地区),其气温季节变化是夏凉冬暖,故气温年变化(年较差)较小。同时又由于该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保温作用差,所以白天增温快,夜晚散热快,气温的日变化(日较差)较大。
(第(2)、(3)问的答题与背景材料信息关系不大,在此不再赘述。)
第(4)问则完全是利用所给背景材料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沟渠、水塘与高台交织”,排水通畅利于雨季防洪,灌溉方便利于旱季抗旱;水体增温和降温的速度比陆地慢,因此,增大水体面积,并使水面与高台交错分布,可减小气温变化幅度,尤其可提高夜间温度,有效减少低温i冻害对高台农作物的损害。
2.试题设问与题干限定或提示信息设问是明确试题要求和命题者考查意图的重要依据,试题设问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信息,对问题解答有一个明确的指向。因此解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准确从试题设问中获取有效信息。
[例2](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线的交点。完成8~11题。图2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
8.若Q地的地方时为5时30分,则Q地所处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A.北半球、10月
B.南半球、5月
c.北半球、5月
D.南半球、8月
9.若Q地的地方时为2时30分,则Q她的纬度可能为()
A.30°~40°
B.45°~55°
C.50°~15° D.60°~70°
10.当Q地位于北半球低纬时,可能的月份及时刻是()
A.12月、17时30分
B.9月、17时
C.6月、4时30分D.4月、5时
11.一年之内每天同一时刻(6时、18时除外),Q点在该经线上()
A.密集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
B.均匀分布于整条经线
c.密集分布于南北极圈之间
D.集中分布于南北两个区间
分析:本题4个小题的设问都对问题解答给出了一个条件信息。认真阅读题干并准确从试题设问中分析、获取有效信息,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图2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第8题,根据试题设问“若Q地的地方时为5时30分”可推知,若Q地5时30分是晨昏线(晨线),那么Q地昼长是13小时,因此,该地肯定是在夏季的半球,A、B、D都是冬季,只有c属于夏季。另外,也可这样分析,北半球10月、南半球5月、南半球8月都是昼短夜长,而Q地则是昼长夜短。只能选择c(北半球、5月)。
第9题,若Q地的地方时为2时30分,同理可知Q地的昼长是19小时,因此Q地一定是高纬地区,选择D。
第10题,当Q地位于北半球低纬时,根据Q点为晨昏线与a经线交点可推算出,A的昼长是11小时,B的昼长是10小时,c的昼长是15小时,D的昼长是14小时,因为赤道上昼夜相等,所以低纬地区的昼长应该是最接近12小时,因此,选择A。
第11题,根据“一年之内每天同一时刻(6时、18时除外)”分析0点即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在该经线上的分布规律。从题意可知,Q点在晨线或昏线上均可,交点的年变化是由晨昏线的摆动所引起的,当北半球为夏半年时,Q在北半球的某经线上;两分日时,Q在极点上;当北半球为冬半年时,Q位于南半球的同一经线上。因而,Q点应集中分布于南北两个区间,是高低纬度间的一段区域,且南北半球对称分布。因此选D。
3.试题答案信息高考试题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大多属于组合式的试题。围绕一个共同的背景材料设问,试题在设问时各题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即前一题的答案是解答后一题的信息。如果前一题解答错误就会为下一题的解答提供一个错误的信息,产生连锁反应。
[例3]读图3,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图中左上角)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观,洗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0分0秒(北京时间)。据此判断1-4题。
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A.22时
B.14时
C.20时
D.16时
2.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16小时
B.14小时
C.10小时
D.12小时
3.该船即将进入()
A.巴拿马运河
B.麦哲伦海峡
c.德雷克海峡
D.直布罗陀海峡
4.此时世界各地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美国中部小麦黄熟
B.中国江淮流域干热
c.地中海北岸连日阴雨
D.拉普拉塔河正值枯水期
分析:第1题比较简单,从图中经度数值可知P地位于75°W,恰好是西五区的中央经线;船员拍摄照片时北京时间是9:00,可直接计算出P地的地方时为20时。正确答案为c。解答第2、3、4题的关键是判断出P点所在南、北半球及其季节。从图中大洲大洋的分布及轮廓特征可以断定北半球纬度50。附近没有这样的地方,所以船舶所在地在南半球。从第1题试题答案信息“P地日落地方时为20时”,可知P地的当天昼长为16小时。而漠河的纬度位置与P点纬度位置大体南北对称,所以它们的昼夜长短情况恰恰相反,得出漠河的夜长约为16小时,第2题正确答案为A。依据P地在南半球,结合经纬度
位置可直接判断出船即将进入麦哲伦海峡,第3题正确答案为B。再从第2题试题答案信息“漠河的夜长约为16小时”可知此时我国为冬季,便可轻松得出第4题正确答案为c。
4.图袁引文、说明信息图表的引文、说明也是获取试题信息不可忽视的重要渠道。我们要注意从图表的引文、说明人手,获取试题信息。
[例4](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图4示意某雏形生态工业园区的产业链。箭头表示物质、能量流动过程,其中虚线箭头表示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流动。完成3-5题。
3.图中a、b、c分别代表()
A.电厂、化工厂、盐场
B.盐场、电厂、化工厂
C.电厂、盐场、化工厂
D.盐场、化工厂、电厂
4.该生态工业园区中()
A.发电厂的废水、废气与废渣得到有效利用
B.制盐的副产品得到利用
c.建材厂有效利用了盐场的废弃物
D.化工厂的废弃物得到利用
5.该生态工业园区可能位于()
A.晋南
B.粤北
C.冀东
D.闽西
分析:仔细阅读图表的引文、说明获取有用信息是解答此组题的突破口,图表说明文字“虚线箭头表示副产品或废弃物的流动”对解题非常有用。从虚线箭头可看出图中排放废气物最多的是a,并且a的废气物可直接作为建材厂的原料,因而它只能为电厂。盐场晒盐需要较强的光照条件,并且海水淡化站的副产品也作为b的原料,因此b只能为盐场。化工厂可以以电厂的废气与盐场的副产品为原料,因此c为化工厂。电厂的废弃物没有完全利用,化工厂的废弃物完全没有利用,盐场的废弃物全部被化工厂所利用。根据图中显示海水淡化站、盐场等信息,以及海水淡化与盐场既要临海,又要具有较强的光照条件等,因此判定该生态工业园可能位于冀东。3-5题依次选择c、B、c。
二、图像信息
近几年文科综合试卷几乎是“无图不成题”,地理试题多以图像形式提供信息。气压、气温、降水等值线图,柱状图,区域图等各种图形所承载的地理信息,为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图像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由于地理图表承载的信息非常丰富,如经纬度、大陆轮廓、图例与注记、界线、等值线、城市、河湖名称等,因此判读时要注意分清主次,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取有效信息,提高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例5](2008年高考文综全国卷I)36.读图5,完成下列要求。
(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2)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分析:准确获取和提炼经纬度、等高线、河流形态等图像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第(1)问,根据图像中经纬度区域定位即可确定该地为非洲刚果盆地。图中M点至N点段,从500m等高线分析,该地海拔低于500m,且500m等高线相对闭合,越往四周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地势越高,属于盆地地形;再从水系或河流分布特点分析,北、东、南面支流向中心地带的干流汇集,典型的向心状水系特点,为盆地地形。第(2)问,则主要通过图像信息从位置、气候、地形、水系等方面综合分析解决问题。流域位于赤道地区,终年降水丰富。流域大部分为盆地,支流多,集水面积广。第(3)问:①从图中看出M以下的入海河段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因此河流人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②G河M点以上河流流经盆地,流速缓,泥沙易于沉积;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轻。因此人海泥沙量较少。所以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
三、隐含信息
要获取和解读地理试题信息,我们必须注重挖掘和提炼在文字和图像图表中的隐含信息,这往往成为开启思路、突破疑难问题的金钥匙。如图像信息具有隐蔽性的变式晨昏线图的判读,这时对隐含信息的挖掘常常是解题的关键。
[例6]读右图6(阴影部分表示黑夜,虚线表示极圈和回归线),回答问题。
(1)A地昼长_____小时,日出是_____点钟,日落是_____点钟。
(2)当A地是星期四8点钟时,B地是星期_____、_____点钟。
(3)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此日是_____月_____日前后。
分析:判定晨昏线与纬线的交点(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8时),分析隐含时间信息,计算昼夜长短及日出日落时刻。第(1)题,根据晨昏线将纬线圈分割成昼弧与夜弧,A地夜弧跨经度90°,A地夜长6小时,故A地昼长为18小时。第(2)题,根据图中东经、西经与0°经线的相对位置,可确定此图是南极俯视图,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据A地处在晨线,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晨线、昏线与纬线圈交点(所在经线y的时刻,分别为该纬线圈上某点的日出、日落时刻)。故A地日出、日落时刻分别为3点、21点。故A地是星期四8点钟时,B地是星期四14点钟。第(3)题,昼半球的中线即90°W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南极圈内出现极昼则直射点在23°26’S,因此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90°W,23°26'S),此日是12月22日前后。
信息技术高考试题 篇7
近十年来, 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浙江省作为经济与基础教育大省, 一直是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排头兵。为深化普高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紧扣技术学科的发展特点、构建科学有效的学业评价机制、更好地为职业院校选拔应用型和实用型人才, 经局部成功试点后, 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决定于2012年9月起在全省全面推行“普通高校招生技术科目纸笔+上机考”的改革方案。
据浙教试院[2010]74号文件精神:施行技术科目考试改革方案后, 技术类高考 (含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 将告别以往分卷笔试的模式, 实行“合卷的纸笔+合卷的上机”考试方案。该调整方案从宏观层面上来看, 只是考试形式的简单改变, 但从理论教学改革、动手能力培养、复习备考定策、考点考场建设等一系列微观视角来看, 这样的变革对一线信息技术教师的冲击和挑战却是巨大的。
细析这些挑战, 其中“机考考点与考场的建设”尤为突出。较之于传统纸笔考试, 机考的模式与考点建设有着很大的不同, 其组织与开展的顺利与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施稳定性的高低;与此同时也离不开学生、监考教师对考试系统的操作规范与熟练程度;加之供电设备、操作系统软平台等这些人力无法掌控的因素,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 落在我们肩上的担子之重和压力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此次技术类高考上机考我校考点共设置4个 (机房) , 在为期半天的考试时间内共组织了15场考试, 参考人数达700余人。从接到考试改革的指示到做好前期软硬件环境装备工作;从考试平台软件的安装和调试再到最后顺利组织完本次考试, 这一周期长达近3个月, 我们花费了诸多心血。鉴于首次组织和承担如此规格高、技术性强、形式新的考试, 在考试的流程编排、软硬件平台建设、紧急情况的预案等方面我们倍感经验不足。期间也碰到了诸多问题, 在招办负责人、技术人员、同组成员等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协作下, 最后一一得以解决。本文对本次机考的形式、要求及考点建设做了一个“札记”, 简单整理了一些在考点建设中的心得与体会, 希望对即将或未来要参加和组织技术类机考的同行有一点的借鉴之用, 以避免走弯路。
●机考的形式、要求及特点
1. 考试形式
新一轮课改于2012年9月开始实施, 《信息技术基础》、《多媒体技术应用》是必修课。《信息技术基础》中适当加强算法与程序设计基础的学习, 用Visual Basic代替Quick Basic。机考的引入使得信息技术学科的评价方式更贴近“专业性”、符合“科学性”。本次机考还是采用改革前“基础+多媒体”或算法中的一门相结合的形式。2012年9月浙江省技术类高考的分值比例、时间、计入高考总分方式如下表。
2. 考场布置
据省考试院相关文件要求, 标准的单个考场要求能同时容纳50人参考, 并有10%~20%的备用机;正考时每台机器间要用不透明的隔板隔开;服务器或监控机要求备有外接的UPS不间断电源, 以防止断电造成的试卷回收不畅等故障, 并有适量的冗余;服务器、监控机与学生考试机之间通过交换机组成顺畅稳定的局域网 (正考环境下必须断开外网) 。下页图1是我校考场布置隔板的效果图。
3.机考软件
本次上机考试系统采用C/S结构。图2是此次机考系统总体架构图, 其中服务器端 (由监控端和数据库组成) 主要用来组织、管理和监控考试, 而考试客户端 (由考试程序和客户端监听程序组成) 则主要负责完成试题下载、试卷上传和考试命令监听。从数据和信息的双向交叉流向我们不难看出, 机考对网络的负载能力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4.题库设计
此次机考试题库采用单元题库设计, 即同一考场每两个场次为一个单元。每个单元考试之前由考点管理员输入试题库密码, 导入新题库。考虑到监控端和考试客户端的操作较为复杂, 这里简单地用流程图分别描述监考教师和考生的操作流程 (如图3) 。
●机考考点建设与考务
1.考点建设
机考考点的建设涉及诸多方面, 如软硬件设施的安装调试、考务流程的编排、监考教师的技术培训、紧急情况的预案制定等。如下页图4所示, 我校机考考点建设主要经历了如下几个大的环节。
在这样一个大体环节流程的基础上, 我们还应该制定一个详细的阶段时间表, 抠住每一阶段所需完成的任务且预留一定的缓冲时间, 才能保证在以后的考场建设中我们可以对整个进度有实质性的把握, 期间还需时刻与软硬件商保持有效沟通, 以便顺利排查和整改问题。
2.考务编排
大型纸笔考试, 对所有考生来讲, 同一学科题目相同, 同时开考, 同时结束。而信息技术机考由于场地、成本、技术人员缺乏等因素限制, 需要安排多场次考试。类似于省会考, 信息技术高考也采用题库随机组卷的模式。理论上题库里的题目数量越多, 随机组卷相似度就越低, 但这仅仅只是数学上的理论。考虑到考试的场次和考生之多, 几乎不可能为每场考试或每位考生去定制一套试卷。
只要相邻考生的试题相似度概率不为零, 就必须面对如下两个问题: (1) 如何防止相邻考生相互抄袭作弊。 (2) 如何防止同一题库不同场次的学生私下交流考试题目和题型。第一个问题很容易解决——硬设施上每个电脑之间用隔板隔离开来;软设施上监考人员加强巡视再辅之以监控摄像头。第二个问题省考试院给出的解决方案主要体现在了考务的流程编排与监考人员安排上。
同一个单元的两场考试是同一题库, 只要将两场考试中的前一场考试完毕的考生与第二场考试候考的考生隔离开来即可。所以一场完整的考试, 考生需先经过候考室进入考场然后进入滞考室。如下页图5所示, 可以清晰地看到, 同一题库的两场考生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没有交集的。
●考点建设心得
1.细节决定成败
细节决定成败, 做好细节可使整个“系统”在整体性能上达到最优。哪些地方是机考考点建设要注意的细节呢?
软平台搭建方面, 如Photoshop与ACDSee的安装顺序, 若ACDSee安装在后, 它会默认关联.PSD文件, 很多学生就不能很顺利地打开和编辑Photoshop文档。类似的还有网页文件的编辑器的设定、文件后缀名的显示与否、防火墙的关闭、VB Source Safe的加载取消、Access宏安全级别设定, 甚至细化到输入法预设、屏幕保护和电源项的关闭、软件启动项的设定等。
硬平台搭建方面, 如电源、网线布置位置的选定, 要尽量避免学生在进场和退场及考试的时候碰到这些地方。隔板的设计和安装尽量要考虑到考试完毕后的拆卸方便, 做到安、拆两便利;多个机房的同时运转要考虑到电路负载的大小;模拟考、正试、考场封存整个周期近半个月, 为了不影响正常的教学, 在机房的配备上应尽量留有一定的空余以满足正常的教学需要。
2. 模拟考是最好的测试师
实考中, 并非所有考生都能严格按照既定规程来操作, 这就需我们前期对系统做好测试, 防患未然。不妨将整个考点建设的软硬件设施和人员配备等看成一套有机的软件系统, 那么前期软硬件的装备和调试就是Alpha测试, 而模拟考试无疑就是Beta测试, 它是系统状态检测最好的“试金石”。
多机房同时开启的电路负载能力、局域网多用户并发访问和大数据分发的稳定性等多种问题, 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并发访问和真实的试卷数据量提交, 这些问题是很难暴露出来的。正考之前我们组织了近1000人次的学生, 进行近30场考试的模拟考试, 在硬件设备上保证了每个机房都经受了一天连续4场以上的压力测试。得益于真实的测试, 整个考试系统暴露出了很多几个教师无法模拟的问题。
模测第一场就发现, 如果将数据库和监控端都装在同一台服务器上, 考试完毕后, 监控端在试卷回收和校验过程中会出现假死和速度极慢的症状。由于时间紧, 开始碰到这样的问题还是比较紧张的, 在逐一排查服务器性能、Raid对数据读写速度的影响以及局域网性能等情况后, 我们对比尝试了很多方案, 最后采用Windows Server2003系统装数据库, 独立一台备用机在Windows XP下装监控端, 从而顺利解决了校验慢的问题。
从考生层面上来看, 经过2~3次的模拟考试, 考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对考试系统操作熟练的程度和失误后的心理调控能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试中出现种种意外的可能。
3. 最好的杀毒软件是备份
机考最宝贵的是数据。为防止病毒入侵造成的数据丢失和破坏, 最好的杀毒软件就是备份。同理, 机考亦存在着很多人力无法控制的因素。不管是硬件设施还是软设施 (包括监考人员) 最好都能有备份, 这样才有双保险甚至是多保险, 遇事不乱。
一台机器如果故障率是1%, 那么两台机器同时出现故障的概率就是0.01%, 此次机考考试院要求每个考场的测试机都有10%~20%的冗余备份。实考中我们将网线、U盘、移动光驱、UPS不间断电源、考场管理员等都做了双备份, 最大程度地保护了考生的利益。机考过后, 机房和主机一般要封存一段时间。在重做机房时, 可将每个机房拿出1~2台机器用来长时间保存考试数据和作为下次考试的母机, 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考点建设的效率。
●总结
信息技术高考试题 篇8
一、宏观层面分析比较
这里的宏观层面指高考方案层面。通过这个层面的分析, 可获得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课程相比较在高考中所表现出的某些特点。
首先, 与语文、数学等科目相比, 信息技术课程在海南、山东两省的高考中所占分值都微乎其微。海南省在高考方案中明确规定信息技术课程所占分值为5分。山东省并没有在方案中规定具体分值, 从对2 0 0 7年高考试卷的分析来看, 与信息技术课程直接相关的题目所占分值为8分, 按6 0%折合成实际高考分数后也约为5分。许多一线教师对此表示悲观与失望, 但这个结果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性。考试多功能观者认为, 考试以系统的方式存在, 它与社会其他系统有着程度不同的互动关系。其功能所及, 并非某一社会系统, 更不限于考试活动者本身, 而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众多领域[1]。高考事关大局, 任何有关高考的决策制定都应本着稳妥、公平的原则。信息技术课程进入高考尚属首次, 且在考试研究方面有待进一步成熟, 因此现阶段以小分值进入高考应该说是一种稳妥的、易被社会认可和接纳的方式。虽然如此少的分值会对两省刚刚起步的信息技术新课程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是能够进入高考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其利大于弊。相信随着课程的不断成熟以及人们对于信息技术课程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 其在高考中的权重一定会有所增加。
其次, 从信息技术课程进入高考的方式来看, 两省存在明显的差异。海南省采取将信息技术基础会考成绩的1 0%加入高考总分的方式实现信息技术课程与高考挂钩, 山东省则将信息技术置于基于高中新课程的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人文与社会、科学六个学习领域的基本能力考试科目内。不同的考试方式会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信息技术课程在海南省虽然是以基础会考的形式间接进入高考, 但它是独立试卷考试, 实际上拥有了独立的地位, 可见信息技术课程对于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决策者的认可, 决策者的这种态度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同时, 独立试卷也有利于实现对课程内容全面合理的覆盖, 从而保证评价的信度与效度。但是这种考试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即会考和高考分别属于水平考试和选拔性考试, 将这两种考试类型相结合可能在评价的信度和效度方面有些认识上的困扰。山东省将信息技术作为基本能力考试的一部分, 可以看出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得到了肯定。根据山东卷考试说明课题组专家的解读, “基本能力”可以理解为高中生应知应会的常识性知识和能力, 常识是一种一般的不成体系的知识, 而学科知识则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 也是构成课程的基本元素[2]。相应地, 信息技术课程所承载的也是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如果仅要求学生掌握关于信息技术的常识性知识和能力, 那么这门课程的存在意义就有受到质疑的危险。因此, 笔者认为, 虽然这两种考试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 但是相比之下, 海南省所采取的方式更加有益于信息技术课程的长远发展。
二、微观层面分析比较
这里的微观层面是指考试大纲层面。与高考方案层面相对而言, 笔者欲从考试目标、考试内容、试卷结构、试题设计四个方面展开基于此层面的分析比较, 旨在阐明这两种考试模式对评价的信度、效度以及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发展产生何种影响。需要指出的是, 对于山东省基本能力考试而言, 这里所说的信度和效度是从信息技术课程的角度出发, 表明基本能力考试中与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部分对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真实程度和有效程度。
1. 考试目标
海南省在会考说明中明确规定了信息技术科目基础会考以考查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 考试目标与课程的培养目标保持了高度的一致, 使评价的信度与效度在考试目标层面得到了保证。
山东省通过对六个学习领域中最基本的能力与素质进行概括, 构建了九大考查目标体系。其中与信息技术课程关系较为密切的主要有两条, 即“搜集、分析、组织信息, 并进行识别、判断、概括、推理与策划的能力”和“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交流与处理、技术设计与应用的能力”。但是根据专家的解读, 基本能力考试重在考查学生的日常生活积累, 考查高中生应知应会的常识性知识和能力。它不以学科考试为目的, 不以考查所涉及学科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为目的。因此, 虽然上述两个目标与信息技术课程密切相关, 但是它已经融入基本能力的框架, 打上了基本能力的烙印, 失去了很多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所强调的特定内涵的原有意味。考试目标与课程培养目标存在一定差异, 很难实现对学生的完整“信息素养”的有效评价。
2. 考试内容
海南根据本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现状, 将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及选修模块“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技术”作为考试内容, 并且以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对考试内容做了更为具体的规定, 以实现对课程内容全面合理的覆盖。从实际会考情况来看, 内容覆盖基本达到了考试说明的要求。以2006年试卷为例, 试卷的考核内容覆盖了考试说明所要求内容的8 9%, 其中“信息技术基础”模块试题涉及内容占考试说明内容要求的8 5.7%, “网络技术应用”模块试题涉及内容则高达93.3%, [3]从而在考试内容层面为评价的信度与效度提供了保证。
山东高考基本能力考试的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不以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结构作为考查的坐标和参照, 而是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 以特定主题的形式随机考查有关的学科知识能力与素质, 因此在考试大纲中只规定考试内容涉及高中新课程的技术、艺术等六个学习领域的必修内容, 而“涉及”一词意味着很强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从而很难实现对各个学习领域内容的合理覆盖,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亦然。在2007年的试卷中, 与信息技术课程直接相关的共有4道小题, 考查内容集中在必修模块, 考查的目标水平也只是停留在识记、理解层次。当然, 这与其“常识性知识和能力”的考试目标是相符的, 但对于信息技术课程来说, 由于只是对信息素养蜻蜓点水般地评价, 难以达到理想的信度和效度。
3. 试卷结构
试卷的结构, 如题量、题型以及不同题型试题的比例、不同难度试题的比例等与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海南省在考试说明中对试卷结构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基本上都做出了比较合理的规定, 实际的会考情况也与考试说明的要求基本相符。同样以2006年试卷为例, 试卷采用了客观题、半客观题、微型主观题三种题型。其中半客观题和微型主观题是海南省根据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基础会考中运用的两种新题型。这两种题型的引入使评价更灵活, 更趋人性化, 同时突破了以往客观题较难考查学生的复杂思维过程和较高层次能力水平的局限, 实现了三维目标的综合评价。但是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 试卷中没有出现大型主观题, 从而难以评价学生组织、整合所学知识解决较复杂问题的能力, 这实际上是大部分学科试卷结构上共有的缺憾。再有, 试题难度分布也较合理, 除个别题外, 难度总体呈由易到难的变化趋势[3]。合理的试卷结构为信度和效度的有效达成提供了基本保证。
相比之下, 山东省对试卷结构的规定则显得较为粗糙, 在考试大纲中没有对试卷中每种题型的比例、不同难度试题的比例等问题做具体说明。从对2007年的试卷的分析来看, 全卷均采用综合题的形式, 涉及单项选择、填空、简答、识图、绘图等题型。但是试卷中与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部分只运用了选择题和填空题两种题型, 且全部为客观题, 试题难度偏低, 难以达到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4. 试题设计
考试目标、考试内容及试卷结构确定之后, 试题设计便成为承载考试功能、实现考试目标的关键。为保证试题的质量, 在2006年基础会考前夕, 海南省就组织省内的骨干教师命题组卷, 并组织实施了全省范围内的基础会考模拟考试, 收集考试的详尽数据并进行分析。通过周密的准备工作, 海南省基础会考试题可以说比较理想, 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首先, 体现出了较强的过程化特征, 具有此特征试题的正确解答不仅要求学生具有相关的操作经验, 而且必须根据问题解决的需求在头脑中构设相应的操作步骤或环节, 从而达到了以纸笔考试的形式实现对学生操作能力考查的目的。其次, 凸显人性化特征, 具体表现在超越具体操作工具、超越具体版本教材, 题干表述关照学生阅读习惯等。最后, 试题还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将三维目标的评价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相结合, 将需要解决的问题置于真实情境之中, 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在考试后所作的分析报告中也指出, 试题设计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比如各选修模块客观试题不够等质, 试题文字量偏大等[3]。
山东省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时代性特征鲜明。试题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生活, 反映了时代的变化, 体现了时代精神。比如在命题材料中引入2007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和网络文化建设工作”的内容, 引入“天地语音系统”的内容等, 使学生倍感亲切。但是试题的技术含量不足, 没有体现出信息技术课程底层的根基性内容, 很可能会加重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已经出现苗头的“技术淡化”的现象, 不利于引导信息技术课程的正确发展。
最后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 考后的分析反馈也是考试——特别是大规模考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此环节的有效实施可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为改进教学工作提供依据, 同时也为日后考试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海南省在此环节所做的工作比较到位, 如在2 0 0 6年会考过后, 海南省就及时对试卷的内容、学生的答题情况及得失分原因等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对教学的若干建议, 而山东省目前还没有做这方面的工作。
通过以上两个层面的分析比较可以发现, 海南省信息技术课程进入高考的模式在考试信度、效度等方面都要优于山东, 且能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发展起到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当然, 山东高考基本能力考试较以往学科本位的考试模式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 也较成功地实现了对高中生应知应会的常识性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但是从信息技术课程的角度看, 由于基本能力考试“常识性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定位, 以及此目标地位对考试内容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使得这种考试模式很可能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践及其整体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这也与基本能力考试所提出的导向性原则, 即正确引导高中按照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要求组织教学相悖。
总之, 虽然两省的考试模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 但毕竟才刚刚开始, 相信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 两省信息技术课程进入高考的模式一定会越来越趋于完善。
参考文献
[1]廖平胜.考试学原理[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2]罗云.关于学科、专业与课程三大基本建设关系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2004, (3) .
“信息提取”类试题例析 篇9
例1 (2009江苏徐州) 请仔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从中选出四个最能体现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和文化底蕴的关键词 (四字短语) , 填在文后的方格中。
徐州, 古称彭城, 是江苏境内建城最早的城市, 历史悠久。秦汉之际, 从这里走出的布衣皇帝刘邦一统天下, 建立了辉煌的汉王朝。两汉四百年间, 徐州共有13个楚王、5个彭城王, 是有名的帝王之乡。徐州城周围构造各异的汉墓、栩栩如生的汉画像石、惟妙惟肖的汉兵马俑, 并称为“汉代三绝”。徐州更是人文荟萃之邦, 彭祖、刘邦、项羽自不必说, 还有萧何、刘裕、李煜、刘禹锡、李蟠、李可染、马可、宋绮云等, 从帝王将相到文人骚客, 从艺术大家到革命志士, 无数风流人物, 闪烁寰宇。
解析要抓住题干中“从题目提供的文字材料中选取四字短语”与“最能体现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和文化底蕴”两个关键点, 然后逐句细读并进行比较筛选, 就会得出正确答案:历史悠久、帝王之乡、汉代三绝、人文荟萃。
例2 (2009江苏盐城) 从下面材料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 (每条15个字以内) 。
甲型H1N1流感发生以来, 我国加大科研投入, 加强科研攻关, 密切跟踪病毒变异情况, 在对H1N1流感患者的治疗过程中, 中西医结合等方法被证明是有效的。目前, 世界卫生组织已向许多著名制药企业提供了特殊的病毒菌株, 用于研制专门抵抗甲型H1N1流感的疫苗, 这种疫苗可望于今年8月问世。
解析要关注题干中的“两条主要信息”“每条15个字以内”等因素, 并采用“比较排除”法, 进行分步筛选, 即先尽可能多地提取材料所包含的相关信息, 然后对所提取的信息进行比较甄别, 直至得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主要信息”, 再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其进行提炼, 使其满足题目“每条15个字以内”的要求。譬如, 可以这样答: (1) 中西医结合治疗H1N1流感有效; (2) 流感疫苗可望于今年8月问世。
例3 (2009江苏扬州) 请自己组织语言, 概括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15个字) 。
欧盟委员会健康风险科学委员会发表报告指出, 如果5年内每周使用随身听5天, 且每天以高音量收听音乐平均超过一个小时的话, 那么5%至10%的使用者将面临永久性失聪的危险。最近几年, 欧盟的随身听特别是MP3的销售数量猛增, 约有5000万到1亿人特别是年轻人在使用随身听, 因此有必要对随身听对人体的危害进行调查并采取措施, 以保护青少年不受随身听和其他类似装置的损害。
解析例3的作答难度要比例1和例2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提取信息的材料跨度大。前两例, 我们可以采用分步提取的办法, 而例3则只能将全部材料作为一个整体对待。二是语言表述的要求高。既要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达, 又必须“不超过15个字”。答题时, 可以先通过对材料的阅读, 明确其陈述的对象, 然后再概括对象的性状、特征及结果等要素, 最后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获得的主要信息进行精练提纯。譬如, 粗读材料, 便可得到“经常使用随身听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或失聪”的初步答案, 最后根据“不超过15个字”的要求对这个答案进行提炼, 就能得出“随身听可能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或“常用随身听可能导致永久性失聪”的正确答案了。
例4 (2009江苏苏州) 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 用排比句概括苏州的美。
苏州的美是古典的。哪怕是一木一石, 它也是那么优雅, 那么庄严。它一会儿叫你想起我们伟大的历史, 一会儿叫你温习许多美丽的传说。含蓄也是苏州的美。要是不下一番搜寻的功夫, 你就别想领略它。苏州人从来不喜欢在你面前夸口。她只是带着恬淡的笑容, 引你走到那儿, 直到你在她面前发出大声的惊叹。苏州的美还呈现出它的多样性。在苏州, 你喜欢古朴, 请到沧浪亭;你爱好清幽, 就去拙政园;你喜欢疏朗, 不妨到怡园;你倾向于深邃, 这儿有狮子林。
解析例4的作答相对前3例来说, 语言表达的要求显得更高了。它不仅要求能根据材料概括出苏州的美, 而且还要求运用排比句的形式加以表达。认真阅读材料, 便会发现材料主要讲了三层意思, 且在表述每层意思时分别用一个总括句“苏州的美是古典的”“含蓄也是苏州的美”“苏州的美还呈现出它的多样性”加以领起, 这就给同学们正确解答此题作了方向性的暗示, 即只要写出苏州美的特点即可。同学们只要按照这一暗示, 根据自己对苏州美的理解, 并正确运用排比句的形式加以表达, 就能得出“苏州的美是古典的, 苏州的美是含蓄的, 苏州的美是多样的”等符合题意的答案了。
解读2008高考信息给予题 篇10
信息给予题是指以考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 并给出一定容量的新的定义信息, 通过阅读获取有关信息, 捕捉解题资料, 发现问题的规律, 找出解决方法, 并应用于新问题解答的一类题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 信息给予题也与时俱进.纵观2008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 在能力立意的基础上, 涉及创新试题的密度越来越大, 题型也越来越活泼、开放, 交汇度越来越厚重, 充分体现出高考支持课程改革并服务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新颖的信息、情境和设问, 选择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收集信息, 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 进行独立思考、探索和研究,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探究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宗旨, 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中心任务, 这必将给未来的高考注入新的活力.下面我们就2008年各地高考试题中的信息迁移题进行解析.
1 新符号型信息给予题
例1 (江西理) 定义集合运算:A*B={z|z=xy, x∈A, y∈B}.设A={1, 2}, B={0, 2}, 则集合A*B的所有元素之和为 ( ) .
(A) 0 (B) 2 (C) 3 (D) 6
解析 对A, B中的元素逐个加以讨论, 根据A*B的定义:当x=1, y=0时, z=0;当x=1, y=2时, z=2;当x=2, y=0时, z=0;当x=2, y=2时, z=4.从而A*B={0, 2, 4}, 于是集合A*B的所有元素之和为6.故选D.
例2 (湖南理) 设[x]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 (如
解析 本题是以高等数学中取整函数为背景命制的试题, 只要弄清楚“[]”即可将问题转化为分段函数求值域问题.由[x]的定义知, 当
评析 上面两题在实数运算的基础上分别定义了新的运算符号“*”和“[]”, 要求考生在准确把握
解得sin θ, cos θ.思路2化同思想, 解法4、解法5利用
练习1 若4sin x+3cos x=5, 求tan x.
练习2 求函数y=4sin x-3cos x取最小值时的tan x的值.
注 练习1, 2可直接利用极值来做.息本质的基础上, 将这几种新运算转化为熟悉的运算, 从而进一步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2 新性质型信息给予题
例3 (福建理) 设P是一个数集, 且至少含有两个数, 若对任意a, b∈P, 都有
①整数集是数域;
②若有理数集Q⊆M, 则数集M必为数域;
③数域必为无限集;
④存在无穷多个数域.
其中正确的命题的序号是___. (把你认为正确的命题的序号填上)
解析 此题是以高等代数中“数域”知识为背景考查初等数学的有关知识的问题, 是一个典型的开放型试题.对①, 对于任意a, b为整数, 显然
例4 (上海理) 如图1, 在平面直线坐标系中, Ω是一个与x轴的正半轴、y轴的正半轴分别相切于点C, D的定圆所围成区域 (含边界) , A, B, C, D是该圆的四等分点, 若点P (x, y) , P′ (x′, y′) 满足x≤x′且y≥y′, 则称P优于P′, 如果Ω中的点Q满足:不存在Ω中的其它点优于Q, 那么所有这样的点Q组成的集合是劣弧 ( ) .
解析 设Q (x0, y0) , 因为不存在Ω中的其它点优于Q, 从而对任意 (x, y) ∈Ω有x0≤x且y0≥y, 从而易知只有
评析 这类试题往往给出一个教材没有涉及到的新的性质, 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此性质获取新的信息, 并利用此信息完成题中所给问题.在解题时首先考生要读懂题目的要求或规则, 对陌生的新概念可采取简单化、具体化与特殊化的策略加以分析和研究.
3 新运算型信息给予题
例5 (北京理) 某校数学课外小组在坐标纸上, 为学校的一块空地设计植树方案如下:第k棵树种植在点Pk (xk, yk) 处, 其中x1=1, y1=1, k≥2时,
T (a) 表示非负实数a的整数部分, 例如T (2.6) =2, T (0.2) =0.
按此方案, 第6棵树种植点的坐标应为___;第2008棵树种植点的坐标应为___.
解析 本题考查数列的应用, 考查学生阅读资料, 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利用递推关系式的推导归纳能力.因为T (a) 表示非负实数a的整数部分, 从而容易得到
因为x1=1, 根据
可推得
x2=2, x3=3, x4=4, x5=5, x6=1, …,
x5n+1=x1=1, x5n+2=x2=2, x5n+3=x3=3,
x5n+4=x4=4, x5n+5=x5=5.
因为y1=1, 根据
可推得
y1=y2=y3=y4=y5=1,
y6=y7=y8=y9=y10=2, …,
y5n+1=y5n+2=y5n+3=y5n+4=y5n+5=n+1.
故 x6=1, y6=2, x2008=3, y2008=402.
从而第6棵树与第2008棵树种植点的坐标分别为: (1, 2) 与 (3, 402) .
例6 (北京理) 对于每项均是正整数的数列A:a1, a2, …, an, 定义变换T1, T1将数列A变换成数列T1 (A) :n, a1-1, a2-1, …, an-1.对于每项均是非负整数的数列B:b1, b2, …, bm, 定义变换T2, T2将数列B各项从大到小排列, 然后去掉所有为零的项, 得到数列T2 (B) ;又定义S (B) =2 (b1+2b2+…+mbm) +b
(Ⅰ) 如果数列A0为5, 3, 2, 写出数列A1, A2;
(Ⅱ) 对于每项均是正整数的有穷数列A, 证明S (T1 (A) ) =S (A) ;
(Ⅲ) 证明:对于任意给定的每项均为正整数的有穷数列A0, 存在正整数K, 当k≥K时, S (Ak+1) =S (Ak) .
解析 (Ⅰ) 因为A0:5, 3, 2, 由变换T1定义可得T1 (A0) :3, 4, 2, 1, 再根据变换T2定义有
A1=T2 (T1 (A0) ) :4, 3, 2, 1.
同理有:T2 (A1) :4, 3, 2, 1, 0;
A2=T2 (T1 (A1) ) :4, 3, 2, 1.
(Ⅱ) 设每项均是正整数的有穷数列A为a1, a2, …, an, 则T1 (A) 为n, a1-1, a2-1, …, an-1, 从而
S (T1 (A) ) =2[n+2 (a1-1) +3 (a2-1) +…
+ (n+1) (a2-1) ]+n2+ (a1-1) 2
+ (a2-1) 2+…+ (an-1) 2.
又 S (A) =2 (a1+2a2+…+nan)
+a
所以
S (T1 (A) ) -S (A)
=2[n-2-3-…- (n+1) ]
+2 (a1+a2+…+an)
+n2-2 (a1+a2+…+an) +n
=-n (n+1) +n2+n=0,
即 S (T1 (A) ) =S (A) .
(Ⅲ) 设A是每项均为非负整数的数列a1, a2, …, an.当存在1≤i<j≤n, 使得ai≤aj时, 交换数列A的第i项与第j项得到数列B.则
S (B) -S (A) =2 (iaj+jai-iai-jaj)
=2 (i-j) (aj-ai) ≤0.
当存在1≤m<n, 使得an+1=an+2=…=an=0时, 若记数列a1, a2, …, an为C, 则S (C) =S (A) .
所以S (T2 (A) ) ≤S (A) .
从而对于任意给定的每项均为正整数的有穷数列A0, 由
Ak+1=T2 (T1 (Ak) ) (k=0, 1, 2, …) ,
知 S (Ak+1) ≤S (T1 (Ak) ) .
又由 (Ⅱ) 可知S (T1 (Ak) ) =S (Ak) .
所以S (Ak+1) ≤S (Ak) .
即对于k∈N, 要么有S (Ak+1) =S (Ak) , 要么有S (Ak+1) ≤S (T1 (Ak) ) -1.
因为S (Ak) 是大于2的整数, 所以经过有限步后, 必有
S (Ak) =S (Ak+1) =S (Ak+2) =….
即存在正整数K, 当k≥K时, S (Ak+1) =S (Ak) .
评析 本题是典型的开放、探索型数列新定义型考题, 实质是数列问题, 但命题者定义了新的变换运算T1, T2, S (B) , 为考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自由开放的探索空间.解题关键在于捕捉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在考查特例的基础上.总结出一般性规律, 进而用数列有关性质解决.形式新颖, 内容深远, 有一定的难度, 不难领会命题设计者的良苦用心.
4 新定义型信息给予题
例7 (江西理) 连结球面上两点的线段称为球的弦.半径为4的球的两条弦AB, CD的长度分别等于
①弦AB, CD可能相交于点M;
②弦AB, CD可能相交于点N;
③MN的最大值为5;
④MN的最小值为1.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 )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解析 本题命题者在类比圆的弦定义的基础上给出球中弦的定义, 考察了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因为弦AB, CD的长度分别为
例8 (湖南理) 若A, B是抛物线y2=4x上的不同两点, 弦AB (不平行于y轴) 的垂直平分线与x轴相交于点P, 则称弦AB是点P的一条“相关弦”.已知当x>2时, 点P (x0, 0) 存在无穷多条“相关弦”, 给定x0>2.
(Ⅰ) 证明点P (x0, 0) 的所有“相关弦”的中点的横坐标相同;
(Ⅱ) 试问点P (x0, 0) 的“相关弦”的弦长中是否存在最大值?若存在, 求其最大值 (用x0表示) ;若不存在, 请说明理由.
解析 (Ⅰ) 设AB为点P (x0, 0) 的任意一条“相关弦”, 且点A, B的坐标分别为 (x1, y1) , (x2, y2) (x1≠x2) , 则
y
两式相减得
(y1+y2) (y1-y2) =4 (x1-x2) .
因为x1≠x2, 所以y1+y2≠0.
设直线AB的斜率是k, 弦AB的中点是M (xm, ym) , 则
从而AB的垂直平分线l的方程为
又点P (x0, 0) 在直线l上, 所以
而ym≠0, 于是xm=x0-2.
故点P (x0, 0) 的所有“相关弦”的中点的横坐标都是x0-2.
(Ⅱ) 由 (Ⅰ) 知, 弦AB所在直线的方程是
y-ym=k (x-xm) ,
代入y2=4x中, 整理得
k2x2+2[k (ym-kxm) -2]x+ (ym-kxm) 2
=0. (1)
则x1, x2是方程 (1) 的两个实根, 且
设点P的“相关弦”AB的弦长为l, 则
因为0<y
记g (t) =l2=-[t-2 (x0-3) ]2+4 (x0-1) 2.
若x0>3, 则2 (x0-3) ∈ (0, 4x0-8) ,
所以当t=2 (x0-3) , 即y
若2<x0≤3, 则2 (x0-3) ≤0, g (t) 在区间 (0, 4x0-8) 上是减函数, 从而0<l2<16 (x0-2) , l不存在最大值.
综上所述, 当x0>3时, 点P (x0, 0) 的“相关弦”的弦长中存在最大值, 且最大值为2 (x0-1) ;当2<x0≤3时, 点P (x0, 0) 的“相关弦”的弦长中不存在最大值.
评析 本题作为试题的压轴题, 命题人创造性的给出“相关弦”的定义, 但其本质还是对“直线与圆锥曲线”的考查, 能够使大多数考生做题时“上手”较容易, 但是要完全地答对就要求考生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综合分析问题、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能力.本题是一道区分度很强的考题, 较好地体现了压轴题的特点.由于新概念信息迁移题能够较好地考查考生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从而成为近年高考命题的热点.
高考数学信息给予题, 既考查了能力, 又为中学数学教学注入了活力.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 致力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随着教育科学的发展和广大教师的实践, 学生的能力必将会有较大的提高.
注重筛选信息,准确解答试题 篇11
1.概括传主的主要事件,充分把握陈述对象,准确筛选信息。
一般说来,人物传记类的实用文本阅读,在介绍传主的过程中,多采用叙述性语言,分别从不同侧面来概括性介绍传主的事迹,故而,在阅读这类文章时,要准确分析传主及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理清本文写了传主哪几件事,这几件事分别从哪些方面写的,这些事具有什么前因后果,最终展示了传主的何种精神,有什么样的结果;还要理清作者是如何评价的。特别是结合具体的试题,准确的找准阅读区间,这样,才能更好地筛选出信息来。要知道,把握住人物(传主)的主要事迹,基本上就能将全文的思路、脉络梳理清楚了,这样一来,筛选信息就有了前提性的保证。同时把握住了陈述对象,梳理清楚传主的主要事迹,往往能有针对性的准确筛选信息。
2.抓住传主的性格特征,合理整合信息。
一篇人物传记类的实用文本阅读材料,在介绍传主事迹的时候,往往在文中已经折射出传主的性格特征。这些性格特征,有时是由写作者通过评价性语言概括出来,有时是由作者直接介绍,有时还需要通过人物的主要事件来概括归纳。不管哪一种体现传主性格特征的内容,均是筛选整合信息的必要条件。一般而言,筛选信息是点明现象,而整合信息,则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利用传主性格特征,从现象中归纳概括,由现象中抽象出来,把同一内在品质或性格特征的信息整合在一起,从而形成有效的答案。而这些在同一内在含义中整合出来的信息,常常就是答案的一个要点。故而,传主的性格特征就犹如一条线,将现象的信息有机地连缀起来,从而使信息得到合理的整合与体现,进而归纳概括为答案要点。
3.结合传主的精神内涵,深入概括分析。
每一个传记文章中的传主,在作者叙述与介绍的过程中,总能通过具体事迹来揭示人物(传主)的性格特征,而写作者在介绍传主的性格特征时,避免不了的通过赞扬或批评的态度,来展示人物的精神内涵,而这些精神内涵往往又成为信息筛选的主要立足点。要知道,一个人的精神品质,往往反映出此人的所作所为。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常常贯穿全文的始终,如果能够准确的寻找到传主的精神品质,进行深入地分析、探求,往往使筛选信息事半功倍。故而,在筛选信息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传主的精神内涵,找出传主值得肯定的地方,进行有效的分析综合,从而更好地概括信息、整合信息。
地理试题中有效信息隐藏策略探微 篇12
关键词:地理,试题,有效信息,隐藏
在地理试题中,命题人经常将部分有效信息隐藏起来,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有效信息的能力。学生只有识别有效信息的隐藏方法和策略,正确、快速获取有效信息,才能化难为易。本文主要探讨地理试题中有效信息的隐藏策略。
一、用题内信息隐藏题外的有效信息
【例1】右图为“我国北方某城市某季节降水量(单位:mm)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题。
1.该季节,该市城区的降水量最可能在()
A.390mm以下
B.390mm~400mm之间
C.400mm以上
D.410mm以上
答案:C。
解析:题内图中的信息“城区”把题外信息“城市降水量大于郊区”隐藏起来,给学生答题设置障碍。获取隐藏的有效信息后,根据相邻等值线之间出现的闭合等值线的判断规则“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确定答案。
二、用题外信息隐藏题内的有效信息
【例2】2004年高考江苏文综卷第2题(题略)。
解析:图中包括两个形式相似,但坐标刻度不同的气候资料图。人教版教材中气候资料图的坐标刻度相同,使得很多学生有了惯性思维,导致在比较雅典8月和北京9月的降水量的多少时,只看表示降水的柱子高低,得出错误的答案。本题考虑到学生的惯性思维,用题外信息“气候资料图的坐标刻度都相同”隐藏了题内信息“气候资料图的纵坐标刻度不同”,很巧妙。
三、用特殊信息隐藏常规的有效信息
【例3】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第4题(题略)。
解析:学生在回答本题时,如果没有注意“图例”这一特殊信息,就会掉进命题人设计好的陷阱。常规的气温与降水资料图包括月均温的变化曲线和降水量的变化柱两部分,本题的气温与降水年变化图中用柱状表示月均温的变化,用曲线表示降水量的变化,隐藏了有效信息。
四、用图表信息隐藏文字中的有效信息
【例4】据统计,2009年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外出农民工为9076万人,占全国外出农民工总数的62.5%。下图为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9年农民工流向变化情况。据图回答第5题。(双选)
5.2009年,农民工主要流向()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沿海地区
答案:AD。
解析:教师平时肯定强调一定要全面正确提取图表信息,文字信息往往会被学生弱化,本题的答案隐藏在文字信息中。
五、用图表的部分信息隐藏图表中的其他有效信息
【例5】下图为1900~2002年的太阳黑子年平均数变化示意图,下列年份发生“磁暴”的可能性最大的是()
A.1950年B.1960年C.1970年D.1980年
答案:D。解析:本题是“用图表的部分信息隐藏图表中的其他有效信息”的典型题目,要求在4个具体年份中,选出发生“磁暴”的可能性最大的年份。而学生易被最高的黑体部分吸引,再对应横坐标,大约在1960年,错误地选择B。
【信息技术高考试题】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高考05-28
职称试题技术信息07-01
信息技术中考试题08-15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试题08-19
高中信息技术与高考论文12-06
高中信息技术会考试题答案08-12
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试题08-30
最新高中信息技术会考试题及答案07-09
教师信息技术考试试题及答案11-08
河北省高中信息技术会考试题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