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试题(精选9篇)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试题 篇1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试题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6分)
姓名1①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是()
②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③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④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
和能力。
A2.①②;B.③④;C.①④;观三个方面。下面属于过程与方法的目标是(、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可归纳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D.①②③④。)
情感态度与价值
ABC.能熟练使用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
D.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
3术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双价值”、.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课标要求信息技术课要鼓励以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以下做法不正确的是(实现技术学习与技)
A识;.信息技术教师要求学生上历史课前练习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的历史知
B张情绪的课程来进行,这样可以做到有张有弛;.学校学习主要是文化课的学习,信息技术可以作为放松、调整学习紧
C
D.信息技术教师鼓励能力强的学生通过编制程序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4.学校举办学生电子小报和个人学习网站的竞赛评比活动。
个目标,教师应引导纠正以下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是(、信息技术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根据这
AB.课余时间交流电脑游戏攻略;C.利用QQ聊天工具向同班同学打听当天的家庭作业;
D.好朋友之间经常交流自己在互联网上发现的黑客工具的使用技术;
5.由班长带头在网上建立起一个班级同学录。
列不符合该要求的做法是(、课标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和初步了解计算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下
AB.指导和监督学生在断开电源的情况下对计算机机箱进行解剖分析;
C.打开显示器后盖,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显示器的结构;手进行升级尝试,比较前后效果;.指导学生对一些运行较慢的计算机从硬件配置上进行原因分析,并动
D享的一些资源管理命令。.引导学生学习格式化、恢复格式化、建立目录、搜索、设置安全和共
6将任务按照学生的不同特长(图片、视频、动画、声音、编程)进行分解、信息技术教师要求信息技术课代表组织全班同学为班级制作班级网站,分配,这体现了()
①采用多样的课程,打破教室和书本的局限;
②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任务要求分水平,适应个别差异的特长发展需
求;
③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更自主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创新;④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适合其年龄的信息技术核心概念。A7.①③B.②④C.①②和研究性学习。、初中信息要学会使用()软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支持学科学习D.③④ A8、文字处理 B、多媒体制作际问题。、初中学生要学会利用(C、电子表格)有效获取信息,支持学科学习,解决实D、图像处理A9课程目标。、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设置要遵循“、因特网B、电脑C、电视D、报纸()与创新相结合”的A10、探究 B、实践C、应用D、拓展浏览和、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要根据学习或实践需要,()信息的能力。提高使用因特网搜索、A11、下载.贯彻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首先应该做到(B、查看C、发布D传递
A.充分地传授知识)12C.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D.B.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课程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 价值观是指(.新课程强调将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为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A.有机地结合充分认识知识对社会的价值B.学科、知识、个人、社会价值C 益.让学生尊重知识尊重教师D.将知识转化为巨大的经济利13A..课程改革的的基本理念是:①以学生发展为本②③④ B.①②③②培养环境意识 C.①③(D.②④)③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
二、判断题(每小题12分,共20分)2、3、在给班级制作网页活动中,禁止学生在课堂上用QQ聊天工具和陌生人聊天;要求所有学生各做各的,然后评比;()成;、将班级小测验成绩统计分析工作交给会使用Excel电子表格的学生来完()()4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选修课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5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力。
6、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
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
7上无须考虑本地设备、师资及学生的现状。、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新课程标准规定教师在内容选择、()
难度设置
8辅助学习不是初中信息技术学习的内容。、利用BBS、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网络交流工具传递信息、表达思想、9()励学生将学到的信息技术技能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学习中。、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允许以学科学习主题作为信息技术任务选题,()鼓10抵触不良信息的信息道德判断能力。、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要使学生提高判断和使用健康信息、主动()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23分,)
1出的新要求而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 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2和网络获取、、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强调,、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
过程。
3、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鼓励实现技术学习与4创新;、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鼓励更自主技术实践与更开放的科技探究与技术适度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理解适合其年龄的信息技术。5应用之间的整合,体现“、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鼓励跨学科的活动为主题,”。
6.新课程实行,三级课程管理。
7.新课程的课堂实施要改变传统的以、、为中心的状况。
8.对于学生,新课程强调要建立的评价体系。9.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和与。10.在教学实施中,新课程倡导学生、、。
11.各学科课程标准是、、和的依据。
四、简答题(31分)
1、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鼓励多样化的选题,体现“四地”,“四地”包括哪些方面?7分
2、义务教育阶段初中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是什么?10分3.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及其基本含义。5分4.目前在全市各县中小学进行高效课堂建设,请结合自身谈谈你对开展这项活动的现实意义的认识。9分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试题 篇2
一、课堂内外灵活应对, 全方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堵”“疏”结合, 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
上信息技术课前很多学生会问:“老师这节课上网吗?”听到这个问题, 相信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心里百感交集:不让学生上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会大打折扣, 而让他们上网, 不少学生又不听从安排, 聊QQ、玩游戏、看新闻……干什么的都有, 课堂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面对学生的这些行为我们不能强硬地制止, 毕竟网络的应用是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程改革理念中也不提倡这种做法;而将计算机房完全开放, 任学生在网上自由遨游更不是可取的做法。那么怎样做更好呢?
一方面要保证我们正常的教学计划能够完成。机房里一般都装有计算机房管理软件像极域电子教室等, 讲授新课时利用这类软件可以控制学生的机器, 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 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为了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要进行合理的疏导。比如学生一般都喜欢上QQ, 我们就每节课留一点时间和他们讨论一下QQ的功能、如何使用等相关问题, 也可以利用QQ交流一下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问题, 改变一些学生“网络=游戏+聊天”的不恰当观念。
2. 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相结合, 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课的任务, 其他学科也应注意信息素养的培养, 那么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就要教给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平时学习的基本能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 而我们在上课过程中如果能够加入学生正在学习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可以应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也是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一种途径。
另外平时学校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 这也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好机会。比如学校每年开元旦晚会时, 都会有不少学生来求助, 学生会的同学要设计、制作海报进行宣传;表演节目的同学要查找、编辑伴奏音乐;还有些服务的同学来请教一些设备的使用方法。这时候, 我们就要耐心地给予指导, 但不要“越俎代庖”, 而是让他们自己亲自动手达成目标。
3. 潜移默化, 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包含很多方面, 要求学生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能够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 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道德的教育忌直白说教。高中生的逆反心理普遍较强, 如果专门拿出几节课来灌输信息道德知识, 大部分学生肯定听不进去, 更会有一部分学生出于逆反或好奇的心理去试一试, 这样只能适得其反。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呢?在信息技术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不动声色、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介绍信息道德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遵守信息道德成为一种习惯。如在讲《信息与信息技术》时告诉学生信息技术具有两面性, 要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在《信息的获取》中, 介绍从网络上下载文件的方法自然地说到要注意版权法规、防止病毒黑客的破坏;在《信息的交流与发布》一章, 要提出网络道德和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等问题。
二、关注学生水平差异, 提高全体学生的信息素养
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普遍存在较大的差异, 有些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工具, 并能很好地应用到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有些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聊天娱乐中, 而有些学生连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会。面对学生的差异, 我们要采取多种方法, 使所有学生经过学习, 信息技术水平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1. 了解学生水平差异, 合理设置学生分组
分组策略有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和交叉分组。同质分组是将水平层次和兴趣爱好相近的学生分在一个小组内;异质分组是将水平不同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 组内既有基础好的学生, 可以帮助别人, 也有基础差的学生需要接受帮助;交叉分组是在教学时是同质分组, 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学习不同内容, 评价时是异质分组, 将层次高的学生和低的学生捆绑起来评价, 以达到以好带差的目的。
在给新生上课之前, 可以先做个问卷调查, 了解学生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 然后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组。在目前学生水平差异比较大的情况下, 采用交叉分组可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层次高的学生既可以在课堂上学到新知识, 也可以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巩固已有知识, 而层次较低的学生在层次高的同学的带动下可以用最短的时间掌握基本技能, 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
经过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学习, 我们可以再做一次问卷调查, 看看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有了哪些提高, 信息技术水平达到了什么程度, 然后再根据调查结果调整学生分组和下一步的教学进度、教学策略与方法。
2. 创建学习辅助网站, 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信息技术课学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操作水平上, 在课堂上我们一般选取难度适中的教学内容, 面向大部分中等层次的学生, 这样层次较高的学生不满足所学的东西, 而层次较低的学生又不能完全听得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建立一个辅助学习网站是个不错的选择。
首先, 利用辅助学习网站我们可以做问卷调查, 并对调查问卷进行快速的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将学生合理地分组, 这样要比传统的问卷调查效率更快、质量更高。
其次, 我们的教学内容可以放到学习网站上。此处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包括我们上课要讲的内容, 更包括一些基础知识和拓展提高的知识, 学生在练习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来学习。如在学习《Flash动画制作》时, 可以设置几个模块:基础篇, 介绍Flash软件的基本界面组成、工具的使用、面板的功能等;普及篇, 包括简单动画的基本原理、简单动画的制作、动作动画和形状动画的区别等;提高篇, 介绍较复杂的动画制作知识, 如遮罩动画、引导动画的制作等。
再次, 根据每节课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差异情况, 设置不同的任务发布到网站上, 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网站, 根据评价标准展开自评和互评。在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3. 互帮自助, 充分发挥不同个体的作用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 教师走下讲台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耐心地引导、点拨他们, 需要时, 可以将图形用户界面的一般特征告诉他们, 如界面组成、“选择对象—操作对象”、常用菜单及功能等。有些学生水平较高、新知识掌握较快, 在他们完成任务的基础上, 让他们帮助指导本组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但要保证基本的课堂纪律。还可以利用电子教室的屏幕录像功能, 将操作的具体过程录制下来放到网站上, 遇到问题时学生可以自主观看。
4. 合理开展兴趣小组, 培优与补差同样重要
目前的计算机兴趣小组只限于有一定信息技术水平的学生, 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参加各种竞赛, 同时有一些学生即使对信息技术很有兴趣但由于基础较差, 也不得不放弃提高自己的机会。而且信息技术课一般一周一节, 很多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上不能完全掌握教学内容, 他们也需要我们在课外提供机会接受辅导继续练习。所以我们的建议是:兴趣小组也要分层, 在课外活动时间开放学生机房, 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提高机会。
三、提高信息素养, 师生共成长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试题 篇3
一、主次不分以课件冲淡教学内容主题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信息交流强调在实际的交流活动中,建构点到点与点到面、单向与双向、直接与间接、实时与非实时、纵向与横向、跨空间与跨文化等多元化交流。教学过程中鼓励更多的伙伴关系、合作学习与研究,实现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积极表达,使得每个学生都成为信息活动的主体。在公开课、观摩课中,应用课件已经是很平常的事了。但在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一直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储存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尽数罗列,课件的内容只是纯粹的文字、图形的组合,缺乏新意。文字信息呈现成了书本和黑板的翻版,图片取代了学生的浮想联翩。而在使用时,音像视频、PowerPoint、投影齐上阵,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着学生,颜色使用过多且色彩搭配眼花缭乱、音乐效果怪异刺耳、动画图像不协调,令人头昏目眩,无法进行知识由“同化”到“顺化”的编码,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这样的课件在课堂中使用会喧宾夺主,冲淡主题,学生易产生视觉、听觉上的疲劳,以至于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难以在课件中体现,这样的教学既缺乏实效,又超出了教师精力承受度,偏离了课件使用的本意,弊大于利。
二、忽视知识结构与课型,随意拼凑课件
教师在教学中都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当中,信息技术被选用的频度越来越大,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无疑是非常有利的。然而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施中,唯现代化媒体观念盛行,过于崇拜技术,不分课型,不分环节,机械使用,认为运用计算机才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忽视教学规律,片面认为媒体万能,而把媒体凌驾于教学内容之上。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热潮下,他们将信息技术神话了,完全是为了整合而整合,过于注重形式,而对教学效果思考不够,甚至连教师也迷失了自我。弱化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过分依赖感官材料,盲目地拼凑课件忽视科学性是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的一个误区。
三、运用信息技术时忽视学生的主体创新能力
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是运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另一个误区。在实践过程中,教学组织者过分强调技术,忽视了学习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学习重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会怎样学习并且因此能不断学习的人。课堂上教师按部就班进行演示,扮演“放映者”或“解说员”的角色,作为课堂主体的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的应答,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这种做法显然束缚了学生的手脚,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缺少双边情感交流,缺少思维想象的空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降低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与学科相结合,极大提高课堂效益,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应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教育信息化程度标志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和现代化教育思想、观点、方法、体制的确立状况。为此,我们应选择积极的对待措施。一堂好课并不仅仅是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更重要的是以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
其次,针对不同的学科,明确学科特点,选择适合的整合方法。每个学科都有各自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此要注重整合课程的学科特点分析。所有的教育者都必须以培养学生现时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兴趣为原则,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上教师恰当的讲解、条理的板书、必要的操作、清晰的教学思路是计算机所不能替代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备课时不能跟着软件跑,上课时不能围着屏幕转。要始终坚持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优势,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科学地、有目的性的将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活动内容的容量和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完成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信息的能力,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考试试题 篇4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能够用“提出任务和注意点——动手实践,教练指导——归纳交流” 这一过程概括的教学方法是:
A.教练法
B.任务驱动法
C.案例教学法
D.合作学习法
答案【
】
2.以下哪种学习理论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才得以展现出其强大的生命力的?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
】
3.通过评价,教师可以判定自己所用的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从而对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等作
出适当的调整。这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了评价的什么作用?
A.评价的证明作用
B.评价的教学作用
C.评价的诊断作用
D.评价的定向作用
答案【
】
4.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属于下列的哪种方法?
A.提问法
B. 讨论法
C.图示法
D.讲授法
答案【
】
5.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按专题对客观事物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究,这种学习方式属于下列哪种学习方式?
A.协作性学习
B.研究性学习
C.竞争性学习
D.个别化学习
答案【
】
答案【
】
6.在确定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目标时,由于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教学目标的确立也要有一定的差异,这体现了下列哪个基本要求?
A.整体性要求
B.科学性要求
C.暂时性要求
D.灵活性要求
答案【
】
7.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的阶段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A.诊断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成果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答案【
】
8.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这种学习形式属于下列哪种学习形式?
A.研究性学习
B.协作学习
C.自主学习
D.集体学习
答案【
】
9.维果茨基提出的教学理论,可以概括为:
A.实用主义教学论 B.结构教学理论 C.范例教学理论 D.最近发展区理论
答案【
】
10..可以用刺激——反应——强化来概括的学习理论是以下哪个理论?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认知学习理论
C.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D.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答案【
】
二、多项选择题(10分)
1.在对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时,应以知识介绍为背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具体将培训内容应包含下述的哪些方面?
A.现代教育理念
B.信息技术知识
C.良好的师德风范
D.研究能力
答案【
】
2.在我国实行基础教育的改革中,信息技术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科学研究能力,简单地说这些科研能力都包括以下的哪些方面?
A.教学设计能力
B.整合资源能力
C.课程开发能力
D.教学反思能力
答案【
】
3.作为一个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下面的哪些方面?
A.信息意识
B.信息知识
C.信息能力
D.信息道德
答案【
】
4.一般而言课堂上的信息技术隐性课程主要有以下哪几种载体形式?
A.教室环境
B.教材
C.教师
D.同伴
答案【
】
5.在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教学中,要完成哪些基本任务?
A.基本理论知识
B.对知识的分析能力
C.基本操作知识
D.评价信息作品能力
答案【
】
三、简答(20分)
1、校园网平台能提供哪些服务?
2、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哪些设施条件?
3.简要说明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阶段? 4.信息技术应用软件教学的目标是什么?
四、辨析题(20分)
1.信息技术课程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因而不必有规范的教材。2.信息技术就是指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主体技术。
五、论述(30分)
1、请结合本校和自身的实际情况,谈谈如何建设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资源?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试题 篇5
作者:河北大学„ 文章来源:信息技术课程网 点击数:2211 更新时间:
2005-5-25
[摘要]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信息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它是由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文化。本文在揭示信息文化的形态和内涵的基础上,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信息文化教育的内容作了解释和说明。
[关键词]信息文化;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技术领域(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针对过去信息技术课程只注重知识与技术教育,而忽视信息文化教育问题,提出了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要让学生充分感受信息文化,体验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等思想。那么究竟什么“文化”、什么是“信息文化”呢?
一、文 化
当前,人们对“文化”一词的理解尚没有统一,人们在不同的语境中应用“文化”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他只有初中文化水平”一句中“文化”的含义是指知识,而在“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一句中“文化”的含义是社会传统道德规范、行为习惯和文化科学知识等。在文化学术研究领域,关于文化概念的界定也不统一。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揭示了文化的内涵。
(一)西方学者对文化的界定
1.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伦理道理、风俗和作为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2.某个社会或部落所遵循的生活方式被称作文化,它包括所有标准化的社会传统行为。部落文化是该部落的人所遵循的共同信仰和传统行为的总和。
3.文化是群体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4.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在评析西方流行的l60多种关于文比的定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比较全面的定义:文化由外显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构成;这种模式通过象征符号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包括其在造器物种的体现;文化的核小部分是传统的(即历史地获得和选择)观念,尤其是其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活动的决定因素。
这一定义认为文化包括:(1)人类行为模式,包括心理活动和肢体行动;(2)知识体系,用符号系统表达和传递的知识.例如物理学科的知识、化学学科知识等;(3)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成就,如生产生活工具和环境等;(4)传统的价值观念。
(二)我国学者对文化的界定
1.《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化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2.《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
3.《辞海》:“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合。”
(三)文化的形态与内涵
基于国内外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界定,可以把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1.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它包括生产工具、产品和人化的生产生活环境。物质产品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例如农业社会文化的主要标志是农耕工具,工业社会文化的主要标志是动力工具,当今信息社会文化的主要标志是信息技术工具。
2.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它包括人类文化知识(生产力)和生产生活方式,它包括规范人类行为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行为方式等。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以及人类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当今信息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它主要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中,规范人类信息行为的价值观念、信息行为准则和应用信息技术从事生产生活的方式。
二、信息文化
不同的社会形态具有不同的文化,原始社会的文化是渔猎文化,农业社会的文化是农业文化,工业社会的文化是工业文化,信息社会的文化是信息文化。信息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而形成的一种新型文化,它是由信息技术的发明和应用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其具体形态与内涵包括:
(一)物质形态的信息文化
1.信息化环境,主要指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加工与传递的物化环境。信息化环境主要由各种信息技术系统(硬件和软件)构成,它是物化信息文化的主要标志。例如多媒体信息处理系统、信息传输与接收系统、自动化智能控制系统等,都属于物质形态的信息文化。
2.信息产业,主要是从事信息加工与传递的相关的产业,例如电子通讯设备制造、网站开发、信息材料开发等部门。
(二)精神形态的信息文化
1.信息科学与技术,主要指信息加工与传递过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方面的知识。
2.信息行为的价值观念,它是人们对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行为的价值评判体系,起到一种行为取向的作用。积极的价值观念表现为个体在充分认识信息的重要价值的基础上。能够根据需要,理性地选择信息技术,主动地创造、寻求、评价和利用信息。
3.信息行为的准则,主要指规范信息行为的法律、制度和道德(内在准则),它对人的信息行为起到一种约束作用。
4.信息行为的模式,主要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和生活的方式、方法。例如,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行政管理模式(电子政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商务活动模式(电子商务)、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学习模式(电子学习)等都属于信息行为的模式。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文化教育的目标
(一)感受社会信息化进程,认识信息化环境
对于学生来说,信息文化程度的高低,不是用他所处的信息化环境和拥有的信息化产品来衡量,而是用他对其所处的信息化环境和信息化产品的认识程度来衡量。为此,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该让学生了解当前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基本情况(如信息高速公路、校园网的构成、电视电话会议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等);了解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如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电子政务系统、智能住宅系统等);了解信息产品的生产过程(如网站资源、电子书刊、数字电视、计算机动画作品等);了解国内外信息产业状况等。
(二)能够理解与应用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与通用技术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与通用技术属于信息文化中的文化知识,是信息文化的基础。根据信息科学与技术研究及发展的成果和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具体规定了高中学生应该掌握的信息科学与技术学科基本知识和技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文化教育属于基础教育,教育的内容是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通用技术。
(三)能够遵守信息行为的法规和道德规范
法规是规定学生信息行为的外在约束力量,是维护信息社会秩序的保障,也是信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生应该充分了解当前各种关于信息行为的法规。例如,我国政府颁布的《刑法》中有关计算机犯罪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和《计算机病毒防治管理办法》等都属于信息行为法规。
道德规范是支配学生信息行为的内在约束力量,是衡量一个社会文化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行为的道德规范一般是社会团体中的成员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符合共同利益的行为准则。如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人们为了共同维护网络世界的安全、健康和有序,形成了一系列的网络道德规范。例如,及时地回复有关请求帮助的信件和留言、有价值的信息应该大家共享、真诚地善待网友等都属于网络道德的内容。由共青团中央组织发起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属于一种道德规范,它的具体内容为: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与一般的社会道德一样,信息行为的道德内容十分丰富。但是衡量信息行为的道德标准主要有两条:(1)信息行为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安全、健康和有序地发展;(2)信息行为是否有益于他人。
(四)接受与养成信息行为模式
信息行为模式是信息社会中群体开展信息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通用的、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行为方式和习惯,是信息社会中个体生存与发展的条件。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应该让学生接受并逐步养成下列基本的信息行为模式:(1)阅读行为模式——多媒体阅读;(2)写作行为模式——计算机文字处理;(3)信息表达模式——多媒体信息处理;(4)学习行为模式 电子化学习;(5)人际交往模式——网络通讯;(6)生活行为模式——网上生活;(7)信息收集模式——网上信息检索。
(五)形成积极的信息行为价值观
信息行为的价值观是控制信息行为的哲学观念,是信息文化的灵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应该让学生形成积极的信息行为价值观。这些价值观念主要包括:(1)对信息作用的认识;(2)对信息技术与社会发展辩证关系的认识;(3)对信息行为模式的价值判断;(4)对信息技术引发的社会问题的评判。
四、《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的解释说明
《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有“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的内容。这里的信息文化包括:(1)应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价值判断);(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行为法规和道德规范。这句话的具体含义是:信息技术课程中要设计与学生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活动,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应用各种信息技术进行充分的交流和广泛的合作,以便相互理解、相互欣赏、共同提高和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大量的合作与交流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使学生能够恰当地应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与交流。养成遵守法规、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协调兆鞯钠返拢ü菇】档男畔⑽幕!犊纬瘫曜肌吩凇翱纬躺杓扑悸贰辈糠钟小案惺懿⑷鲜兜鼻吧缁嵝畔⑽幕男翁捌淠诤菇ㄓ肷缁岱⒄瓜嗍视Φ募壑倒酆驮鹑胃小钡哪谌荩凇笆凳┙ㄒ椤辈糠钟小吧杓朴胙难啊⑸钕嗍视Φ男畔⑽幕肪场钡哪谌荨U饫锏摹靶畔⑽幕笔枪阋宓奈幕拍睿ㄎ镏市翁途裥翁街治幕U庑┗暗木咛搴逦和ü髦痔逖榛疃惺苄畔⒓际醴⒄沟那榭觯鲜缎畔⑸缁嶂械男畔⒓际跎枋┖突肪诚肿从敕⒄骨魇疲鲜度擞胄畔⒒肪车墓叵担芄槐缰さ厝鲜逗陀τ眯畔⒓际酰辉谟τ眯畔⒓际踅饩鑫侍夂屯瓿扇挝窆讨校逖樾畔⒓际跤肴说墓叵?辅人律、拟人律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和信息技术的独特魅力,激发信息技术创新的情感,逐渐养成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行为模式,形成积极的信息行为道德观念。
《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有“体验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的内容。所谓的“信息技术中的文化内涵”就是信息技术所表现出的对生产、生活、学习的作用与影响(信息技术与人、社会的关系)以及由信息技术所产生的新的生产生活方式(信息行为模式)。这句话的具体含义为:通过具体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对改善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强大作用,体验人与信息技术的协调而完美的关系,进而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
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论文 篇6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新课程改革全面有序地进行,教师转变了教学方法,运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体现着新课标的思想。教学方法在转变,学生学习方法也在改变,更能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信息技术教学;教学目标;教法;学法
中学普及信息技术课已有十几年,由于信息技术超速发展,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不断变化和变革,内容涵盖多而广,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尝试改变教学方法,但大部分教师以不变应万变,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由易到难,由简入繁,教师演示,学生练习。其实,这样做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更使得一些原本有兴趣的学生渐渐疏远了信息技术。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和对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作的探索和尝试的心得进行总结,建立了新的教学方法,即学生主体参与的课堂教学方法。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实际水平制订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师生教与学都要围绕这个目标。目标模糊容易使课堂无的放矢,使学生无所适从,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于经验和习惯,信息教师一般都按照教材来制定教学目标,这样做看上去没有问题,但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现代学科,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经常令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脱节。因此,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可按以下三种方法来制定:
1.由学生的实际水平制订教学目标
教材的使用具有广泛性,有全国通用,也有省内通用的,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仅存在地区差别,就同一学校同一班也存有差异。我们制订的教学目标,对部分学生来说轻而易举,可对有的学生来说却是望而止步,甚至会产生厌学情绪。因而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教学,当然这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2.由社会的需要来制订教学目标
教材一旦编成,必然具有稳定性,侧重于基础知识和技能,数年内难有变化,这显然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是一个矛盾,因而要求教师紧跟时代步伐,对学生高度负责, 根据社会需要来制订教学目标,这一类的教学目标在教法上体现为任务驱动法和归纳总结法。
3.由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教学内容来制订教学目标
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主要是以学科知识本身吸引学生。例如,讲到“信息获取”课程时,结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讲述网络的便利和网络带来的影响等,使学生认识到在未来社会,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人的手臂和大脑的延伸。如果要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培养实践能力,那么教学内容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所以,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根据学生的学习思路来制订教师的教学思路
1.教师备课遵循学生学法思路优先
设计教学思路是习惯性备课模式,教师应根据自身学科知识并用参考资料充实自己,达到与教材统一,其结果必然是教学思路优先,以教定学,把教师推上先知先觉的位置。其实,教师应先考虑学生的学法思路,精心研究学生的学法思路,只要把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做到学法思路优先就容易。学法思路优先原则是教师的“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是根据学生学法思路来备课,有时难以继续,原因是在于学生围绕着教学目标提出的问题有的是不着边际,有的是异想天开,甚至有的是教师还没掌握的,这种情况应当因势利导,教师如何导决定着学生如何学。
2.课堂教学中把握好教材思路和学法思路之间的“度”
被动的课堂教学表现为教师被动地跟着教材走,而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走。由于教师很容易被教材思路同化,使教学思路与教材思路同一,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这样就摒弃了学生的学法思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沉迷于教材思路,被教材思路取代教学思路,教学就会变成教材知识的演绎,教学得不到实质性进展。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思路,把其中的精神转化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学法思路。
三、根据学生能自行自主的自学方法来制定教师的教法
教师研究教学方法多于研究学习方法,实践中重视教法忽视学法,在课堂教学中,从教师角度考虑,很少为学生学习学法考虑,这些都是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要努力改变这种被动教学的局面,提倡学法优先。
1.重视学习方法的渗透
教学是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环境乃至教学过程的综合,其中蕴含学习方法,把这些学习方法渗透到学生的学习行为中,把教学过程看作学生学法思路形成的过程,学法渗透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呢?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也不是仅仅打些汉字会聊天,更不是对办公自动化的基本操作有个了解,而是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学会使用信息技术的方法去解决更多的问题。
2.加强学习方法指导
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方法去认识事物,他们都有自己特定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学习方法比较不成熟,但在教学中教师可把这不成熟的学习方法作为学习方法的起点,通过不断加强指导,锤炼出科学并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学情,掌握课堂学习的动态,因材施教。
新课程标准下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其主导还是教师,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因班制宜,因材施教,加强渗透,加强引导,加强归纳和总结,形成有效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更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开创个性化全方位的终身学习局面。
参考文献
李艺,殷雅竹援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教育研究,.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试题 篇7
教学建议
课堂是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和学生信息素养发展的主阵地, 也是展现教师个人才华的重要舞台。整体上, 信息技术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充分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 准确把握课程的目标和价值, 充实教学内容, 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 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关注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 引导学生亲历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和良好的技术行为习惯。
教学是一门技术, 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技术, 需要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并规范地实施;作为一门艺术, 教无定法, 教师应超越陈规和预设, 学会创生课堂, 激发课堂的生命气息。建议教师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做好设计, 从教学艺术的角度做好课堂的设计与实施, 特别是以下几个方面需多做考虑。
其一, 新课改理念和方法的落实是否合理?切忌贴标签。理念和方法是服务于内容的, 是服务于教学需求的, 是服务于学生学习的。因此, 要从对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分析开始, 考虑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落实什么样的理念。如果只强调理念, 忽视了教学活动的核心, 实质上是对理念的一知半解甚至是误解。
其二, 内容是否充实?与教学对象认知水平是否相适应?这两个问题连在一起, 既尊重了不同地区学生起点不同这一客观事实, 又因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关照, 确保了教学目标定位的适切性, 避免了将不同年龄段学生错位看待的情况出现。相反, 如果在做教材分析和学生分析时, 只是孤立地描述一下内容, 笼统地分析一下学生, 不能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细致分析, 则不能对教学产生实际的指导作用。
其三, 教学思路是否清晰?知识点之间是否建立起了相互的联系?能否融会贯通?教学重点和难点能否得到有效的突破?学生是否有效理解或能否进行充分的探究?对于这些问题, 教师一定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 同样需要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过程联系起来考虑, 否则, 不仅不能解决个别学生的认知问题, 有时甚至因此漠视了大部分学生。
其四,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 是否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例如, 任务驱动或主题活动并非包打天下;某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也许并不需要繁文缛节的“探究”;“讲一讲、练一练”的教学模式对于某些基本技能的训练也许是合适的, 但对于作品制作过程的学习, 则常常会打乱学生的整体思维, 使流畅的教学过程变得支离破碎, 等等。
其五, 在教学过程当中能否适时调整预设的教学方案?能否采用鲜活的教学语言 (文字和身体语言) 呈现内容、表达关注、驾驭课堂?教师要有课堂教学的智慧, 能够即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能够动态调整预设的教学过程, 能够合理化解突发的课堂事件, 甚至将突发事件转化为流畅、生动的教学环节, 能够以激励学生发展为指针“艺术”地批评或表扬学生, 能够将来源于生活的实例用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和语言做“艺术”加工, 等等。
其六, 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 要注意积累与课程教学相关的资源, 如教师网络社区、典型资源网站、优秀案例和优秀课件等。除自己收集积累外, 通过各种平台与同行交流、交换, 同样非常有效。
最后, 教师的教案和教学有无参考经典案例, 有无个性原发创意, 是衡量信息技术教师敬业、专业与否的一个重要维度。教学设计的过程与科学研究有相似之处。教学尽管是个人化的行为, 但是作为成长的阶梯, 针对某个具体的教学课题, 教师, 特别是年轻教师, 应该首先调研回顾已有相关成功教学案例, 在吸收前人优秀经验的基础上, 才能站得高、看得远, 在借鉴、模仿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发现不足和做出创新。
评价建议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从评价的时机看,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可以分为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类。要提高评价的有效性, 就要准确理解两类评价的含义、功能和方法。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的“过程”是相对于总结性评价所强调的“结果”而言的, 它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智能发展的过程性结果, 如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等。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做出判断、肯定成绩、找出问题, 是过程性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
从教学评价标准所依据的参照系来看, 过程性评价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 是一种纵向比较。因此, 与总结性评价的功能相比, 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主要不是体现在评价结果的某个等级或者评语上, 更不是要区分与比较学生之间的态度和行为表现, 而主要在于及时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促使学生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反思和总结。与其他学科相比, 信息技术课程中的过程性评价手段更加丰富和更易实施。比如, 教师可以借助主题学习网站中的评价模块或使用专门的测评系统即时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 可以依据评价量表快速实现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的结合, 也可以方便地建立电子档案袋, 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材料。如果采用成本较低、省时、省力的评价方式就能达到相同的评价目的, 则不要选用高成本的评价方式, 还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相互补充。
2.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一般指向对学生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学习的结果的评价, 如期末考试、会考、高考等, 倾向于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做分数或等级上的评定。总结性评价的设计和实施应极为慎重, 要努力做到全面评估每个学生真实的信息素养水平, 避免只重视知识记忆和技能操练, 却忽视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应试倾向, 避免使用题目固定、形式呆板的考试系统或考试软件扼杀学生的表现欲和创造力。
在评价手段上, 要综合运用纸笔测验、上机操作、社会实践、过程性评价等多种方法和手段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业水平, 特别要注意结合学生社会实践和过程性评价结果, 改变单纯以一次测验或考试为依据评定学生一学期或整个学段学习情况的片面做法。在考试方法上, 针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核, 可以采用选择题、填空题、排序题等客观题进行, 采用纸笔测试或机考系统均可, 题目及试卷设计既要注重对知识技能的覆盖, 又要通过题目的过程性特征的设计, 唤醒学生学习或操作过程的经验, 以提升对学生技能评测的效度。对于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核, 则需要采用实验操作或作品设计制作等题型, 通常采用上机操作方式进行, 可以在真实的软硬件环境中进行测试, 也可以在虚拟环境下进行测试。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试题 篇8
关键词:新课标;信息技术教师;素质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346-01
教师想要教好一堂课必须在备课时下足功夫。传统教学的弊端是针对书本备课,教师怎么样教授,学生就跟着怎么样去学习,通过教师对所教授内容的理解来左右学生,可以理解为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学习。而在新课程标准之下对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更新了教与学的内涵:它认为课堂教学学生与教师是共同的组成部分,师生应该是合作互利中一起学习、共同进步,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对学生这一主体的要求也应当予以重视,对学生从前所拥有的知识或者是经验给予足够的尊重,结合学生自身帮助学生提高与发展,对学生合理的特质发展予以鼓励,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掌握学习主动权和对知识的探究能力。
一、新课标前提下信息技术的定义
信息技术可以简单将其分为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两方面。其中信息素养是指单一个体对信息理念的看法、认识,对信息知识的截取获得、解析、研发、评论、传递、合理利用等一系列的能力,建立在与信息法规相关,与信息道德不相违背的基础之上,它的背景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集意识、信息、能力、道德为一体的一门综合素养,是现今信息技术高速运转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它的定义是日新月异不断更新的。而针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本文给出的定义就是从事信息技术方面授课的老师。
二、在新课标前提下信息技术教师素质与能力的探究
在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往往占据着掌控全局的领导者地位,是课程的主导者,教学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单纯的你教我学模式,教师简简单单的传授知识,根本不考虑学生可不可以理解,能不能够接受[1]。自从改用了新课标后,教师的传授方式发生转变,学生亦可以不再像以前原封不动的“照单全收”。加深了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的角色也由领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们有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改变了以往的填鸭式教育。新课标使得传统教育模式被改革,进而导致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使得当代的信息技术教学,除了以往单纯的课堂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而作为传授者的教师们,更要加强信息素养的提高和自身能力的培养,所以要想提高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学的水平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与能力。
在新课标背景之下,信息课程改革需要做到:引导学生培养的信息素养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发展研发课程内容;在学生全面发展的大背景下注重学生个性化能力的提高。还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精心设计考虑多种教学方案,真正做到放低姿态,和学生达到良好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和个人能力,使学生真正能将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应用于实际生活中[2]。当今社会想要获取信息必须要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而这就要靠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了,加强了自身的能力,所有问题便会迎刃而解。总的结论便是,信息技术课程单纯的教授学生知识不如加强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素养和能力。
三、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师素质与能力的缺失现象
由于信息技术真正被引入课堂的时间很短,这注定了信息技术学科存在很多局限性,比如像缺少师资力量,教学经验不足等,导致这一学科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停滞不前。据有关调研,教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师严重紧缺,而且现存的有限师资力量中,人员的自身素质也是参差不齐,素质高、能力强的教师更是少之又少,这些都是使信息技术学科停滞不前的内因,因此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教师的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已被提上日程。
四、解决新课标下信息技术教师素质与能力普遍偏低的途径与方法
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养成主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而在新课标的指导方针下要想成为一个素质高、能力强的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向以下几个方向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是首先要做的,这可以从专业知识的加强,专业道德的提高,创新能力的加强培养,对岗位的热爱,对学生的喜爱几方面着手[3]。要想在新课标下做好教学工作,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必须要变革的。新课标倡导以学生为本,宗旨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想要做到这点,就要舍弃以往陈旧、教条的教学内容。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沟通与交流,是引导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新课标倡导学生与教师的合作理念,通过师生合作学到新知识掌握新技巧。
结论:新课标改革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它给教育带来的改变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在总体形势下,信息技术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与潮流,做出巨大变革,而变革的主体在于信息技术教师的变革,最迫切的是教师个人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教师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应当实时更新,建立在完善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是自己和学生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陈 克.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方略[J]。学周刊.2014.
[2] 岳冬利.王岁花.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 2014.
《美术课程标准》试题 篇9
邮箱heihezhangyongjian@163.com
电话***(张)短信
1,《美术课程标准》力求体现()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和(),注重()与()的紧密联系.2,美术学习应当从()层面提高到()的层面.3,《美术课程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4,活动表现评价可以采用),()或()的方式,既可以在()中进行,也可以在()后进行.5,课程的总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表述的,即(),(),().选择:24%
1,美术课程具有()的性质.A,综合 B,人文 C,审美
2,美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的主要途径.A,德育 B,美育 C,智育
3,各学习领域分别由(),教学活动建议和评价建议三部分组成.A,标准B,阶段目标C,学习方式 4,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强调感受,体验和().A,学习性 B,探究性 C,综合性 D,游戏性
5,欣赏 评述领域是指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进行欣赏和评述.A,听觉世界 B,视觉世界 C,触觉世界 D,知觉世界
6,综合探索领域可分为()个层次.A,一个 B,两个 C,三个 D,四个
7,通过感受,体验和构思,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采用一定的技法制作美术作品,以表达思想和情感是()A,美术表现 B,艺术风格 C,美术创作
8,在义务教育阶段设置“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主要是培养学生形成()和提高动手能力.A,设计意识 B,审美意识 C,探究意识
问答题:30%
基本的美术素养应包括哪几个方面
美术课程有哪些基本理念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对美术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实践题:26%
在元宵节即将来临前,一位教师围绕“花灯缭乱的元宵灯”这一主题设计了这样的课例:首先调查元宵节和花灯的来源,用文字,图象的形式记录调查结果,并进行设计构思.其次,设计,制作各式各样的花灯.最后,用花灯美化校园和社区.请你从教学观念及方法,对以上设计作出评价.qq;407755188叶子青(张)邮箱heihezhangyongjian@163.com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试题】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解读06-16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10-30
大学信息技术课程11-10
信息技术课程情况10-01
统一信息技术标准06-14
职称试题技术信息07-01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观07-17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10-18
数学课程信息技术发展06-07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