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信息技术课程(精选12篇)
大学信息技术课程 篇1
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同时也影响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学, 而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 就是加大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普及和应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12) 》指出, 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巨大影响, 要不断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不断强化信息技术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作为教育科研一线的教师更应该提高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进行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体现了新旧课程的差异以及传统课程环境与新课程环境的不同。
一课程整合的概念
整合是一个过程, 即把一个系统内各要素在整体上协调、渗透, 促使系统各要素发挥最大效益。理论上, 课程整合是用整体的、辩证的、联系的观点来认识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评价等, 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不同的研究者对课程整合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何培芬指出, 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不仅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 同时也是不断丰富教学环境的得力助手, 将这些技能全面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当中, 使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教学环节相互融合, 在整体上促进教学方法的根本性变革, 即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的变革,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林玲则指出, 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方法与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 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二课程整合的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思想的整合。教师要改变角色, 从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学习的指导者以及活动的导演者, 而学生地位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多媒体作用也发生了变化, 从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 (2) 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途径的整合。大学英语的课程要求提倡“任务型”的教学途径, 即通过学生学习、运用英语达到能力提升的目的, 其主要特征是课堂教学交际化、交际教学活动化、活动教学任务化、任务教学真实化、课外作业项目化以及评价方式过程化。
三课程整合的原则
开展课程整合首先是手段, 旨在不断地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不能为了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而牺牲课程目标。其次要与时俱进、加强交流、博采众长, 在不断吸收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交流和借鉴, 要充分发挥教师优势, 形成具有特色风格的教学过程, 不断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整合。最后要开展整合实践, 重视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原则, 要努力做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和教学管理的整合。
四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听说读写过程中都有应用, 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词汇量大、词汇较难, 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将音频、视频、图片等信息进行大量展示, 增大课堂容量、丰富课堂内容, 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对于听力而言,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运用信息技术简化课本内容, 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听力教学的质量。同时, 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 可以丰富教学活动, 寓教于乐, 让教学过程充满乐趣。除此之外, 也可以进行比赛性游戏, 使语言实践游戏化、丰富化, 让口语课堂的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网络信息丰富、题材广泛、信息反馈及时, 利用网络进行阅读教学可以丰富阅读教材、及时更新阅读内容, 多种方法进行阅读训练, 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启发学生的求知欲。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课堂写作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发展, 有力地激活了大学英语写作的积极性, 且网络资源的便利也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如何教的问题, 还可以解决如何学, 因为它既是展示现代教学的手段, 也是教学的辅助工具。现代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系统的英语教学, 它是语言交际教学也是语法教学。作为大学英语教师, 要及时更新教学观念, 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利用自身的优势,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外语教学水平。
摘要:信息技术推动外语教学走上了信息化发展之路, 而大学英语教学也在进行新的教学模式改革, 视点之一就是加大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力度。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学英语教学,课程整合
参考文献
[1]何培芬.网络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 2007 (1) :14~19
[2]林玲.信息技术与外语课程深层次整合研究现状[J].科技信息, 2012 (34) :292~294
大学信息技术课程 篇2
3.2用信息化的教学手段,促进教学改革。信息技术发展至今,对我们的教学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比如说,过去的数学课就是让学生做练习和做作业,而今天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数学课可以有多种互动学习的方式方法,比如说,利用教学软件发起答疑讨论、投票问卷、测试、小组任务、小组评价、抢答、选人等活动,可以极大的活跃我们的课堂,丰富学生对大学数学知识的理解和体验。
3.3注意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式教学模式。大学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就是逻辑严谨,理论抽象,定理定义难以理解,导致很多学生学数学都很困难,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由于多媒体技术有着形象直观的特点,那么我们在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应该适当地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设计教学情境,比如说利用动画来演示定理、定义,运用视频来形象地刻画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
3.4整合中要树立数学建模的思想。过去的数学课由于教学时间和设备有限,缺少信息技术的支持,很难做到将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而现在由于多媒体技术可以节省很多教学时间,我们可以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讲解教学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就是建模思想在课堂上的应用,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基础知识,同时,教会了学生活学活用,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应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4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课程进行有效整合是切实可行的,按照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合理的将传统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相融合,创设新的教学情景,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常青.分析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课程整合新课程研究[J].高教视野,(7):12-13.
[2]茹静.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整合的探索[J].科技资讯,(23):146-147.
大学信息技术课程 篇3
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媒体集成性、资源丰富性、交互多样性等特点,蕴藏着巨大的支持学习活动的潜能。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普及运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是目前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新视点之一。2004年初教育部出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指出,“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契机,采用新的教学模式改进原来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新闻发布会上的讲话》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改革现在的教学模式,将单纯依靠课本、粉笔、黑板,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改变为计算机(网络)、教学软件、课堂教学三位一体、综合运用的个性化、主动式学习模式上来”。可见,建构基于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的多样化的教学新模式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意义
实践表明,信息化教学在优化英语学习环境,实现教学资源的开放和个别化自主学习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有利于优化英语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为大学英语教学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借助计算机、网络、影视等先进的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学生提供富有创意和变化的英语学习情景。使学生在相对宽松、愉快的环境中接受教育,获得知识。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有利于运用开放的学习资源。信息技术有助于突破预先确定的、固定不变的、封闭式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开放性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特点、爱好和兴趣,选择需要的学习内容,补充最新知识、技能和方法,从而形成一种动态的课程体系。
(三)有利于实现个别化自主学习。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决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都由教师事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不再是信息资源的主体,教师的主要作用也不再是提供信息,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因而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因材施教、个别化学习,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二、目前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1998年,我国教育研究人员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首次提出了“课程整合”的概念。十余年来,我们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均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方面还不十分完善。何克抗教授通过对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文献[主要是“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的第三个年度(2000年)报告”和“罗布耶(Roblyer,M.D)于2003年出版的专著Integrating,Educational-Technology intoTeaching(教育技术整合于教学)”美国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活动的深入研究发现,目前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对于如何有效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迄今为止仍未找到十分正确与合理的途径与方法。这与我国的现状基本一致,并为我国众多院校所证实。
(二)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深受行为主义影响。教学过程程序化,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培养,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及需要、情感和兴趣,将考试作为教学评估的目的等,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大学英语教学发展。课程设置方面僵化,缺乏对教师新理念、新方法及信息技术的培训以及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差距等,使得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冷漠、无知、滥用、运用流于表面等问题,反映出我们并没有真正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和希望追求的目标。
(三)由于当前教育体制等方面的问题,应试教育的模式仍然较普遍存在。在很多学校,教学过程依旧围绕“课堂教学以课本为中心”(text2based),“课堂活动以教师为主体”(teaeher2based),“教学质量的评估以及四、六级通过率作为参考的主要依据”(test2based)这三T的教学原则展开,这一弊端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三、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策略分析
(一)在不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研究的同时,应充分利用现有理论指导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实践,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推动理论研究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近年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理论研究在我国逐步展开,如何克抗提出了讲授、个别辅导、协作等5类基于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张金泉等人提出了实时化、个性化、协作式等5类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的模式。这些研究揭示了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至少有四方面含义:一是根本改变传统英语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二是英语教学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三是信息技术融入英语课程;四是建构新的英语教学方式。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二)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成功与否,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更好地达到课程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因此,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应根据大学英语学科的特点进行,即:要根据大学英语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及教学策略,找到整合的切入点。
1以知识点为基础进行整合。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必须掌握基本的知识点。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应以英语学科知识点的学习作为基本切入点来进行。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用多媒体素材中的有关内容,对知识点进行揭示、阐述、展开、归纳、总结等,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以展示学习内容,从而改变传统的知识点学习方法。
2以能力训练为核心进行整合。英语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能力训练是英语教学的核心。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信息集成性和交互多样性的优势,把整合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边想、边做、边练来熟练掌握英语学习内容。
3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导向进行整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是否具备了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熟练掌握和使用英语,使之成为伴随学生终生的基本能力和工具。同时,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学习特点和学习
方法。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可以有效的取长补短,共同得到提高与进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和网络的交互多样性的优势,开展网络自主学习和课堂合作学习,引发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学习。
4加大对教师和学生教学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培训力度。带领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全国大学英语教学要求》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组织年轻教师深入课堂听课、评课、议课,利用学校的教育技术中心(或类似职能部门)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和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操作powerpoint、authoware、flash课件制作,基本网页编辑等相关教学软件的应用培训和考核,为实施基于多媒体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做好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准备。
5构建良好的英语教学环境。一是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创设一个较为真实、自然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二是积极构建开放的网络化英语教学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整合相关资源,进行各种素材收集和网站链接,建立与专题内容、背景知识相关的视频、音频、文本格式的语言教学资源库,正确引导和大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和自主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规定的任务。三是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优化基于校园的英语学习环境。充分利用校园网开设英语学习专栏;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系统发射台,通过播放英文歌曲、故事和电影对白,教材相关内容等,不断提高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积极倡导和组织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如英语辩论、英语晚会、英语角、专题讲座以及各类单项(口语、听力、阅读、写作、演讲、表演)或综合比赛等,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英语、使用英语,达到学好英语、用好英语的目的,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都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四、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教学目标,避免形式主义。教学设施再先进,也只有适用于具体的教学目标时,才具有效性。信息技术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大学英语教学,同样要按照教材的重点、难点确定教学的具体目标,明确每一节课要解决的教学问题,避免脱离教材内容,单纯以学生兴趣为主而导致形式主义。应以“适时、适度、适当”为原则,找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
(二)避免直观形象教学与语言教学脱节。信息技术能提供真实的直观形象材料,使学生获得全新充分的感知。但是,教师还必须适时加以适量的提示、强调、总结,予以引导。不能只关注直观材料本身而忽略对学生讲解所展示的视觉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内在联系,忽略形象材料的辅助性和课文材料文字信息的主要性,避免造成直观形象教学与课堂语言教学相脱节的现象。
新起点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讨 篇4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情况
我国一直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尤其强调信息技术教育“要从娃娃做起”,实际上从上个世纪90年代,高校开设“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同时,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学就开始了信息技术教育。随着信息时代来临,近年来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2000年发布了的教基[2000]33号文件《关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课程内容和教学目标等进行了详细说明,并且对小学、初中和高中各阶段信息技术教育实施的时间进行了明确说明,相关内容如下:1.全国普通高级中学从2001年新学年开始开设信息技术的必修课程。2.城市初级中学从2001年新学年开始开设信息技术的必修课程;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从2003年新学年开始,开设信息技术的必修课程;从2005年新学年开始,其他地区的初级中学开设信息技术的必修课程。3.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小学从2005年新学年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其他地区的小学从2010年新学年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为了更好的促进九年义务制教育以外的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2003年制定了《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进行了详细说明,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其中“信息技术基础”是必修模块,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不同省份在遵循教育部文件的总体要求下,根据自身情况,设定了各具特色的信息技术教育策略,以河北省为例,从2003年开始,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高中会考科目,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进入大学学习。因此河北省的大学生在高中阶段普遍接受了正规信息技术教育,掌握了相当程度的信息技术知识。
(二)大学新生信息技术调查与测试
随着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现在进入大学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接受了正规信息技术教育,与以前的大学生相比,他们不再是从零开始学习信息技术类课程,而是具备了一定基础,有了新起点。从建构主义观点来看:学生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新知识进行建构,原有知识将直接影响他们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和学习效果,因此,原有知识即学生起点的改变必将对大学信息技术类课程产生重大影响。为了更加准确、具体和清晰把握大学生入学前已经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水平,从2003~2005年河北大学计算中心对入学新生进行了信息技术教育情况问卷调查和信息技术知识水平测试。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和测试数据的汇总分析,发现了以下特点:1.接受正规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从2003~2005年在小学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人数上升了8.5%,初中阶段上升了19.7%,另外发现县乡级中学能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人数增加明显。2.大学新生普遍掌握了一定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程度逐年提高。从测试结果中我们发现:2003年达到合格程度的学生有31.2%,2004年达到合格程度的学生有35.8%,到2005年上升到39.7%。3.大学新生之间信息技术知识水平有差距。通过分析和比较学生的基础信息,发现这和生源地有一定关系,因为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在小学、中学开设信息技术类课程情况存在差异。城市中学、重点中学信息技术类课程起步早,拥有较好师资和教学条件,学生普遍具备较好成绩,而其它学校存在明显差距,其他课程也存在类似情况。
(三)大学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
鉴于信息时代对人才更高要求,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国家加强了高校信息技术教育,教育部出台了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以及“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南”来指导大学信息技术教育。近年来,高校普遍进行了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改革,建立了不同特色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体系。河北大学计算中心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参考中小学信息技术类课程标准,建立了信息技术类新的课程体系,以“针对不同专业分层教学”为原则,把信息技术类课程分为三个层次,具体内容是:1.第一层次的课程是《信息技术基础》(现改名《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所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2.第二层次课程包括数据库类、程序设计类和网络应用类,也是必修课,针对不同专业开设不同课程,具体安排是经济和管理专业选择数据库类,文科专业选择网络应用类,理工科选择程序设计类,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开设。3.第三层次课程为选修课,由学生根据自己兴趣自主选择,包括网络程序设计、平面设计、课件制作和多媒体应用技术等10门课程,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以后都可以选修。河北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的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建立课程体系主要考虑到不同专业对信息技术应用内容和应用水平不同,在划定类别时,充分走访和调查,听取了相关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意见,设定针对性的课程,同时设定第三层面课程作为选修课,激发学生兴趣,促进他们特长的发展。
(四)大学信息技术改革建议
1. 在分层教学的基础上分级教学。
高校信息技术类分层课程体系,充分考虑了不同专业对信息技术的不同应用,有利于将来学生的专业发展,但是仅此还不够,该体系并没有关注大学新生已经具有的信息技术知识,忽略了他们之间水平差异,由此而形成的“大锅饭”授课,使起点高的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浪费他们的时间,对于起点低的学生则可能难度大,提高困难,因此统一的课程目标和授课内容是不合理的。根据“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必须重视学生原有基础,在学生进入大学前已经具备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大学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因此,根据信息技术测试结果,把学生分成不同级别,据此制定不同教学目标和授课内容,采用分级教学。例如程序设计类课程可以分为基础级和应用级,起点高的学生可以直接学习应用级课程,起点低的学生首先学习级初级课程,达标后,再学习应用级课程。这种做法有利于因材施教,起点高的学生可以更好更深入的学习新知识,起点低的学生也可以很快得到提高。
2. 深化教学内容,加强应用环节。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是基础概念、基本原理和常用操作,应用环节处于辅助地位。在此基础上大学信息技术类课程,应该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化,同时努力提高应用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为重要教学目标,对大学信息技术类课程考试方案进行改革,以应用能力为主要考核目标,采用灵活的考核方式,同时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和应用,开阔视野,培养动手能力。
3. 提高教师素质,做好教师培训。
当前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应用更加广泛,新技术层出不穷,新旧知识快速交替。这种快速发展,给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师带来了很大挑战,知识快速更新换代,教师既有水平很难满足教学需要,同时学生基础逐年提高,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容易和快速,教师原有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面临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教师应该通过学习,不断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应该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同时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杜树杰.高校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原则与课程体系构建[J].高等理科教育.2006 (1) .
[2]冯伯虎.试论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的构建[J].教育信息化.2006 (1) .
[3]曾细平.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模式浅析[J].文教资料.2006 (1) .
大学信息技术课程 篇5
汪云云
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金融信息管理)
课程: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程序设计基础、政治经济学、宏观(微观)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管理学原理、统计学原理、运筹学、经济法、JAVA程序设计、JAVA高级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ERP原理与应用、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数据库原理与应用、信息管理专业英语、数据结构、网页设计、Oracle数据库、多媒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IT服务管理、财务会计、软件测试、网络金融、电子商务概论、金融学、证券分析、金融理财、平面动画制作、平面图像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银行会计实验等 个人建议:这个专业学得太多,太杂最好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别选,只是名字听起来好听。
大学信息技术课程 篇6
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学其它课程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课程的教学需要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相配合。所以,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即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地使用了各种信息技术设备,似乎就已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我的看法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只是教学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而已,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它们,确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但这并不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设备的最终目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出发点不在这里。由于以前的电化教育实践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认为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是为了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为了把那些抽象的概念形像化以便于学生理解。这一现象在现今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还广泛地存在着,并且做为评价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志。显然,这种理论和实践与我们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弄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以及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是关系到课程整合的成败,也说关系到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成败。对于怎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呢?让我们通过一具体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来探讨一下。
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是广大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但是,学生对网络感兴趣主要表现在上网聊天和玩游戏,而对学习网络的相关知识则不太感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堂要求学生制作场景音乐的课。其设计思想是:既然学生普遍对上网聊天感兴趣,那么就让他们制作一个在聊天时常见的场景音乐。因为场景音乐是聊天者经常用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像化的载体,广大的学生也喜欢用这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他们在学习制作场景音乐的过程中,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网络部分要求掌握的知识。为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提出制作场景音乐这一学习任务,要求通过制作场景音乐来掌握教材要求掌握的相关知识内容
二、提供完成这一任务的参考性工作流程(以教师演示的形式出现)
1.确立一场景音乐主题。
2.根据主题收集相关材料。
3.制作场景音乐元件。要求学会使用Firework gif等软件,并在制作场景
音乐元件的过程中,掌握网页文件格式的有关知识和使用方法。
4.用QQ场景音乐软件制作场景音乐。
5.上机验证作品并完善作品。
三、学生自己制作作品,制作时,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四、教师与学生共同讲评学生作品
五、修改完善作品
从上述教学过程可以看出: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为教学创设一种适宜教和学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选择主题,搜集材料,制作元件,创作作品,整个过程全部是自己动脑、动手面完成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进行示范演示,但这只是一种导向性的演示,对学生只起到一种引导作用。
2.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中,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经过自己思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这样认为,是一种知识的还原的过程。即教材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概念是经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而掌握的。学生掌握知识是经历了在理论概念的指导下,经过动脑、动手的感性实践而再次回到理性的过程,即所谓的知识还原过程。
3.学生的学习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下进行,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了交流与合作。这就打破了原来教学模式中一般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互动的现象,而且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一变化给学生带来的结果是: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形成了通过交流与合作而获得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这为将来学生进入社会获取新的知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坚实的社会交际能力。这就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
大学信息技术课程 篇7
众所周知, 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是理工科类院校各专业最重要的必修课程之一, 也是受此影响最大的课程。传统的大学数学教学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采取“粉笔和黑板”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信息量比较大, 但是由于数学的自身特点, 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导致许多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 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有机整合, 使原来枯燥难懂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立体,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能力, 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理论依据
1.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适当地利用信息技术, 可以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的准备状态。当学生的学习活动出现偏差时, 及时提供反馈信息, 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2 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看来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得”。在教学之前, 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做细致的分析, 精心设计信息化的引导材料, 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究和尝试。
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 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 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信息技术由于能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 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 成为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对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 也是其他媒体或其他教学环境无法比拟的。
1.4 教学设计理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逐步代替了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论, 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为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课程的整合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教师把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有机结合起来, 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的优越性。
2 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索
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课程的有效整合将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 也为学生提供了新的学习方式, 同时也优化了教学内容, 提高了课堂效率。
2.1 更新教育理念, 加强整合意识
传统的教育理念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教师的职责也由传统的授业解惑向学生能力的培养转化。首先, 教师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 在态度上必须要重视整合工作, 强化整合意识。其次, 在整合思想的导引下, 丰富和完善数学课程的结构、功能和内容, 构建数学课程的新体系。最后, 在教学过程中, 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 更要教会学生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学习的技能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促进教学手段的信息化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观念影响下, 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调查、参观、访问、网络等体验式学习也将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很显然, 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 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借助于信息技术, 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 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1 创设数学情境
大学数学具有概念多、技巧性强和抽象难懂等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大学数学教学中, 应该适当地引入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生动直观的特点, 设计教学情境, 用计算机来描绘空间图形, 演示实验等等,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启发和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 在讲授定积分概念的时候, 利用Maple软件生动再现计算曲边梯形面积的过程, 让学生自己归纳定积分“大化小—常带变—近似和—取极限”的过程, 引导学生建构起完整的定积分的定义。
2.2.2 注重建模思想的渗透
在大学数学的学习中, 应用题的解答是难点之一, 而应用题的本质其实就是一个小的建模问题。因此教学中, 要注意建模思想的渗透, 同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构建数学模型, 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 突出了重点, 也突破了难点。这一过程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应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比如说在数理统计课堂教学中引用数学软件,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了如何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分析数据, 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如何应用概率统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2.3 搭建网络教学平台,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为了完成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系列课程整合, 必须建立计算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共享的优势, 学生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教学大纲、教学日历、电子教案、教学视频等教学材料, 根据个人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自主学习, 不受任何限制。另外, 学生还可以与教师随时在网上相互交流, 及时解决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起到了教学相长的作用, 克服了传统教材单向地提供教学信息的弊病。通过创造信息化学习环境, 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自主学习受限的弊病, 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学习这些知识的同时, 还可以加强自身的计算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水平。
3 结语
尽管信息技术为大学数学的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 克服了传统教学的一些缺点, 但由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 在实际的教学中, 不能过分依赖信息技术, 而应该将传统的教学与信息技术两者有机整合, 相互促进, 更好地为教育的信息化服务。
参考文献
[1]刘儒德.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的思考[J].教育研究, 2004 (2) :70-74.
[2]吴华, 魏佳.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方式与理论探讨[J].大学数学, 2008, 24 (3) :28-32.
[3]黄宽娜.信息技术与高等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09.
[4]王德民, 王艳丽.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师范院校教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4 (2) :30-31.
[5]张定强.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J].中国电化教育, 2005 (6) :59-62.
[6]张怀德.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 2010 (1) :111-115.
大学信息技术课程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大学英语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内涵
整合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通过整体协调、相互渗透, 使系统发挥最大效益。信息交流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 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是指外语教师在教学中, 把外语学科课程作为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 在现代教学观指导下, 根据该学科特点和教学需要, 结合学科教学规律, 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化环境中“重构”学科教学活动, 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到教学和学习活动中, 优化教育、教学过程, 从根本上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是信息时代的一种全新的外语教学和学习方式。既是对传统外语教学的有益补充, 也是对传统外语教学的创新。这种创新不是简单地利用信息交流技术将教学内容从黑板搬到屏幕上, 而是要在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下, 将信息交流技术和外语教学进行有机结合, 改进教与学的模式, 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成效。这种整合不仅是体现在教学信息媒体的应用上, 也体现在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上, 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 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根据学习需要, 有效地获取、加工、处理和交流信息, 并利用信息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形成新的、更有效的学习方式。
二、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交流技术与外语教学的整合, 无论是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 还是对外语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将图文并茂的外语内容展示给学生, 使课堂内容变得丰富多彩, 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形成学习动机。
2.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往的传统教学过程全部由教师主宰, 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而运用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功能, 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课堂上, 学生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策略来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 学生们通过网络查询可以掌握自己需要的资料。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形成人的认知, 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必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
3.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心理学家赤瑞特拉教授曾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实验。一个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途径。经大量的实验证实:83%来自视觉, 11%来自听觉, 3. 5%来自嗅觉, 1. 5%来自触觉, 1%来自味觉。另一个是关于记忆持久性的实验。结果是:一般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 听到内容的20%, 看到内容的30%, 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 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而多媒体技术既能看得见, 又能听得见, 还能用手操作, 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正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事实证明, 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获取的信息量, 比单一地听老师讲课获取的信息量多得多。
4.有利于实现对教学信息进行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有利于各种教学资料的有机整合。 外语授课内容大多包括课文、语法、单词、练习、会话、测验、对测验的解答等, 把这些教学内容相关而教学特征不同的教学资料有机地组织在一起, 无疑对课堂教学、课外复习或自学都是大有好处的,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可以很自然地实现这一点。
有利于各种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实现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均衡掌握, 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应包含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不同的信息, 然而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只能单纯地以教科书、收音机、录音带、录像带等各自独立的形式出现, 这不便于学生全方位地学习外语。相比之下, 现今教师组织的图、文、音、像并茂的一体化电子教材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外语。
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随着教学法的不断改革, 传统CAI逐渐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协作 (Collaboration) 式教学策略作为教学法的创新越来越为教者所重视。协作式教学策略, 是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 以便集思广益。这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6.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 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和有利条件, 帮助学生积极参与,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课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 提高信息素质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在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后, 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能够发挥主体性, 发展个性。教师在整合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 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这样的教学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研发工具, 能使课堂生动、学生主动、师生互动, 使外语教学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 运用以网络及多媒体为核心的信息交流技术进行外语教学, 其主要模式可分为以下四种.
1.基于多媒体资源的辅助教学模式:
该模式是基于网络资源和其他信息资源, 对教学设计和教学资源进行重组而构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需要教师根据教学活动重组教学设计及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图像、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激活课堂, 促进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学习, 其关键活动包括导入、讲课、讨论、合作学习、发现式学习和必要的练习巩固等。
2.基于网络的合作探究模式:
该模式以问题解决为中心, 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培养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设计基本环节为:情境创设→问题导向→查询信息→探究思维→讨论归纳→意义建构→拓展学习, 即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以问题解决为核心参与认知过程, 围绕探究课题, 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获取、分析、加工相关的信息资料, 最终解决问题, 从而完成对问题的理解、知识的应用和意义的建构。
3.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
该模式是基于专题学习网站或专题学习工具, 教师设计学案进行“导学”, 由学生借助计算机和信息资源自主学习。主要的教学活动包括导入、借助信息资源学习、自主练习巩固、教师归纳等。教师应根据教学活动选择教学资源, 要精心选择适合于学生认知特点, 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工具。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是“学案”而不是教案, 教学目标要分解为循序渐进的学习问题, 对学习的难点和重点问题要设计学习提示或帮助。
4.基于网络的网上学习协作模式:
该模式是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组成学习小组, 利用网络进行某项主题学习活动, 是一种学生之间互助合作、共享资源、共同完成任务的学习方式。网上协作学习是一种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的教学模式, 学习活动不受时空限制, 学习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探索研究, 协同学习, 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习者和学习媒介互动。它既有合作下的竞争, 又有竞争中的合作, 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责任心与协作精神, 同时也培养了信息时代学生的运用信息技能、交流技能、沟通技能, 为学生未来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祝智庭.世界各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J].外国教育资料, 1999 (2) .
[2]韩雪.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 2002 (4) .
[3]何高大.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
[4]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J].电化教育研究, 2002 (1) .
大学信息技术课程 篇9
据调查高职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已经与网络密切联系,大部分高职在校学生经常上网收发邮件、通过网络了解国内外时事、使用聊天工具进行交流;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经常关注专业网站的一些信息以及一些相应的电子商务网站;还有一部分学生不定期地通过网络接受远程教育。据统计,在美国,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人数正以每年300%以上的速度增长。相当多的美国人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获得知识和工作技能、技巧,大部分企业通过网络学习的方式进行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因此,通过网络学习正在引发教育领域的新革命。通过在线学习与网络化学习已是现今教育的必然趋势,也就是说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网络学习环境中,汇集了大量数据、档案资料、程序、教学软件、兴趣讨论组、新闻组等学习资源,形成了一个高度综合集成的资源库。
二、教学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针对具体职业岗位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培养技能型的实用人才或操作人才、是培养知识结构横向拓展而非纵向深化的人才,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作为高职院校各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应紧紧围绕学生的学习特点与职业能力要求展开教学。据现行的教学现状来看,本课程的教学已不能完全适应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满足不了大多数高职学生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相对陈旧单一
根据课程的要求,本课程的内容主要是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 XP、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要求学生学习本课程后懂得计算机的基本使用、会基本使用Office办公软件、能在网络上查阅相关知识等,本课程教学的目标及教学内容就是紧紧围绕这一要求进行实施。
2.主要采用课堂教学形式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资源越来越丰富,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也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学习环境的网络化、学习资源的数字化与学习方式多样化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本课程的教学形式仍以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已成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瓶颈,本课程的教学对象广而杂,只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已远远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
3.学生实践操作时间偏少
本课程的理论体系相对比较松散,知识点比较细,不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它的特点是轻理论重实践,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课时的分配一般是1:1,但由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受到总课时数的限制,学生进行实践动手的时间相对较少,距离学生掌握本课程的操作技能的要求远远不够,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是一知半解,对所学的操作技能不能及时地掌握并巩固。
4.信息素养培育严重匮乏
信息素养是指有效的确定信息、批判性的评价信息, 以及创造性的利用信息的能力。为了适应教学要求,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原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与教学方法的改革,演变为《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是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技能与信息素养的主要载体。通过本课程的培养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技能,能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学习本课程是新的要求。通过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也促使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为其学习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但由于本课程教学模式的限制,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素材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
针对上述分析,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职业能力与就业能力,通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与教学沉淀,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机制等各教学环节进行改革与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以培育信息素养为目的开展教学
结合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突出学生信息技能的训练、信息素养的培育及树立学生正确的信息道德观为本课程的培养目标。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知识体系,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 XP、Office办公软件的应用及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信息基础知识和信息利用基本技能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以及最基本的信息获取能力与信息接受意识。
第二阶段:进行专业类检索工具的学习,设计具有研究意义与讨论价值的开放性课题,培养学生对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及学习的主动性。
第三阶段:对学生进行信息理论教育,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专业信息收集、利用与评价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相关专业知识与专业信息,学习专业技能,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与就业能力。
以培育学生信息素养为目的开展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程的知识点与操作技能,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掌握必备的信息技能,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以后学习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基础。
2.将传统课程理论体系融于具体教学案例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是根据课程的理论体系,先向学生传授必须的理论知识,再通过练习使学生得到巩固。由于本课程的知识点比较分散,没有严密的逻辑性,体现出来的学习特征往往是"容易学,容易忘",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目标,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了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
通过分解知识体系,将知识点融于具体的教学案例中,通过教学案例将各知识点进行贯穿,采用项目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去寻找必要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做中学"。这样的教学模式满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在设计完成优美作品的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作欲望。
3.采用课堂与在线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本课程的理论体系相对比较松散,知识点比较细,不存在着严密的逻辑关系,它的特点是轻理论重实践,非常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课时的分配一般是1:1,但由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受到总课时数的限制,学生进行实践动手的时间相对较少,距离学生掌握本课程的操作技能的要求远远不够,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是一知半解,对所学的操作技能不能及时地掌握并巩固。
采用课堂与在线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讲解,完成本课程的教学任务,通过课堂实训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足够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要点,使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得到延伸。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更专心地接受理论知识与必要的操作技能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根据自身的知识基础及专业特点,在网络教学平台中挑选满足自身需要的相关知识进行在线学习与操作训练,巩固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与操作技能,并在测试系统中进行测试,及时了解自己的掌握情况,可以不受时间与空间的约束进行自主地学习。
4.根据信息技能标准建立过程化评价体系
高职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倡导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本课程根据学生的信息技能为标准,要求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发展。这些评价方式主要包括纸笔测验、操作考核、学习档案评价和活动表现评价等。相对于结果,过程更能反映在完成任务中每个学生的发展变化,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本课程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对学生课程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学生参与课程教学活动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自信、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需求分析与认知的发展水平等方面。如下图所示。
知识技能考核包括理论知识考核与技能操作考核,理论知识考核采用课堂提问、课堂练习、作业、研究性习题,辅助以学习态度考核、阶段性考核、期末综合性考核等多种形式组合,其中研究性习题可以采用分组、分层次、学生自行设计作品与大家一起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对其设计的作品进行考核。
四、结语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信息社会不只需要信息的简单传递者与使用者, 而是具有较强信息意识与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信息处理与加工的人才。信息素养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人才的必备素质。因此, 高职院校信息技术课程必须担负起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任, 不能只停留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与操作技能的训练上。通过本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办公软件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快速适应信息社会和高新科技产业快速发展,为其就业、创业与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康, 陈丽.论信息技术文化视野下的课程改革[J].中国远程教育.2005, 6 (上) :25-28
[2]尹俐, 周勤.网络促进大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研究[J].职教论坛.2006 (5) :50-52
[3]袁昱明.信息素养与数字资源整合利用[J]中国远程教育.2005, 6 (上) :29-31
[4]王键.信息时代职校生网络生活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5 (25) :49-50
[5]陈雪芳顾定红.信息时代的高等职业教育应提倡"双脑并用"[J].教育与职业.2006 (15) :19-20
大学信息技术课程 篇10
笔者作为一名应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几年的实践者, 深刻体会到多媒体网络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整合的优势有以下六方面:
1. 创设了多维化立体式的英语交际环境, 丰富了教学信息, 提高了学生的记忆力
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行为主义教学理论认为, 刺激反应是语言学习必备的条件之一。多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一感知的学习效果。多媒体的超文本技术和超媒体系统可以将有关语音和活动影像的内容组成一体化的图文音像并茂的电子教材, 教师可将课堂教学内容立体式地展现在屏幕上, 形成对学习者的各种感官的综合刺激。从记忆的角度看, 人们对动画的记忆最强, 图片次之, 文字最弱。因此, 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影俱全的功能, 能将静止的图片设计成色彩明快、形象活泼、动作有趣、声音优美的动画, 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另外, 多媒体教学课件呈网状结构, 符合人类认知的联想记忆规律, 使学习者在认识过程中思路清楚, 记忆深刻, 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2.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色彩、形象、动作、声音等是最容易引起学生本能兴趣的东西。皮亚杰认为, 个体对受刺激做出的反应是由于内部心理过程 (态度, 需要, 兴趣以及原有知识结构) 与外部条件 (文字材料, 音像资料和多媒体课件) 两方面相互作用, 通过建构方式达到更好反应。多媒体技术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 将文字, 图像和声音等多种信息同步输出, 增强了动态模拟和人机对话双向交流功能, 并能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在轻松活跃的、立体式的接近真实的情境中, 积极参与互动的课堂活动, 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 完成意义建构的同时激发了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同时突出了教学个性化
Dickinson (1995) , Warschauer, Turbee&Robert (1996) 通过研究证明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自主性、提升学习动机和提高学习效率。机助教学的模式不强求统一的学习进度、同样的学习内容、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和固定的教学时间, 给学习者充分的自主学习余地, 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具体需要、兴趣、学习习惯等决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任务、进度和方式, 与自主学习的要求相吻合。Paramskas (1999) 认为, 在机助教学模式下, 学习者可根据各自英语程度的需要, 制定学习计划, 决定自己投入的时间、完成的学习量及内容、采取的学习方式等, 并在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确定哪些内容对自己更重要,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个性化的教与学同时也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展, 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 布置各自的学习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 选择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做到针对性的自主学习。
4. 有利于学生认知图式的构建
图式理论重视图式 (schemata) 作为一种认知构架在理解和交际中的作用, 它使信息有条不紊地储存在长期的记忆中, 给预测提供依据。众所周知, 交际是一个双向的心理过程, 它需要一定的图式作为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讲, 图式即背景知识, 其中文化因素是背景知识的重要方面。多媒体技术是视频图像、音响、图形和文本借助于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而实现的有机结合, 再加上网上资源的充分利用, 它能将社会、文化背景等人文因素形象化、具体化, 从而有利于学生认知图式的构建。
5. 节约了教学资源, 提高了教学效率
近年来, 随着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 大学生人数增多, 大学英语教学工作量增加, 教学任务加重, 大学英语教师不足的问题愈加突出。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多媒体教学在缓解英语师资紧缺、减少英语教师重复劳动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多媒体教学使大班授课辅导成为可能, 也因此能够减轻大学英语教师的教学负担, 成为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传输速度快, 可以帮助老师将大量的教学信息具体化、形象化传递给学生, 节省下了教师板书、擦黑板的时间, 教师能更加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 丰富教学内容, 增强学习效果。
6. 促使大学英语教师角色从“传授型”向“研究型”转变
传统意义上的外语教师是讲授型的, 而在多媒体网络时代, 要想做一名合格的外语教师, 除了具备讲授专业知识的能力与技能外, 最主要的是必须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观察分析自己的教育行动、促成教学的反思, 最终完善自己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育思想、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唯有如此, 外语教师才能跟上多媒体网络条件下外语教学的发展步伐,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革命带给我们的便利, 使我们的外语教育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总之, 多媒体网络技术与大学英语课程的整合, 设计出了全新的整体教学过程, 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 促使教学过程发生根本的变化, 促使学生改变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 促使大学英语教师角色从“传授型”向“学者型”转变, 形成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方式的新组合, 对英语教学的改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我国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和普及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多媒体网络技术和大学英语课程整合构建了良好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 优化了教与学的过程, 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促使教师的角色发生转化。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整合,优势
参考文献
[1]Dickinson L.Autonomy and Motivations a Literature Review[J].1995
[2]Warschaure M, Turbee L&Roberts B.Computer Learning Networksand Student Empowerment[J].System, 1996
[3]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 Pergamon Press.
[4]Paramskas D M.The Shape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A]
[5]娜敏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与外语课程的整合研究-对我国多媒体辅助外语教学研究状况的统计分析[J]2008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涵义;模式
在世界教育改革风浪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议题。我国高度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在新课程中明确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容。“整合模式”将会成为信息技术教育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涵义
陈至立部长在报告中的定义:“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积极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这充分说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现代必将成为十分重要的教学手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若能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有机整合,确实可以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这些特性的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正是创建新型的教学进程结构所必不可少的。
二、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的模式
怎样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大课题,而且不同学科的整合方式不完全一样,不可能按一个模式来进行整合。在信息技术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此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几种模式。
1.以知识为中心的整合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教师都应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情感,使他们入迷地爱上这门学科,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是最感兴趣的学科,他们就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进一步提供了便利条件。情境教学就是从教学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通过图像、图形、文字、影音等资料,利用CAI使学生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带来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和认知方式。在这个层次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习性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2.“学教并重”的教学模式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教学设计两大类。由于这两种教学设计理论均有其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因此,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而且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注意的是:对于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管是多媒体还是计算机网络),都不能把他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3. 自主合作研究学习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保持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既是知识的建构者,又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者;而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其主要任务是创设情境,提供必要的帮助。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指导学生利用英特网展示与学习专题相关的结构化的知识;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扩展性的学习素材资源进行收集管理,包括学习工具(如字典、辞典等)和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根据学习专题,构建网上协商讨论、答疑指导和远程讨论区域,收集与学习专题相关的思考性问题、形成性练习和总结性考查的评测资料,让学习者能进行网上自我学习评价。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和具体化,来自于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教学模式的基石,教学模式必须用于教学实践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也只有通过教学实践的检验才能不断完善。因此,在研究教学模式的同时,还要将之用于实实在在的教学活动中,研究教学模式是否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这是我们研究和构建模式的根本所在,也是验证模式是否有效、是否值得推广的基本途径。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为现代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天地,促成了教学改革的深化,使教育教学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巨变,教学方法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操作的简捷化等将逐步成为现实。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的分化反映了人们看待信息技术作用的不同视角,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地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
3.何克抗 .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大学信息技术课程 篇1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网络信息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被无限缩小, 沟通无处不在, 地球村不再是一个理论构想。依托互联网技术的全球采购、全球互联、全球金融的发展愿景也已基本实现, 信息技术正在加速推进人类社会的集体转型。教育界作为科技革命的第一阵地, 既是科技进步的源动力, 也是科技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 2010—2020》中有着非常明确的表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的学校英语教育经历了一段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全社会对于学生的英语教育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热情。从宏观层面来看, 各级教育部门纷纷加大对英语教学的投入和支持力度, 英语成绩在学生的综合评价中长期保持重要占比。在各个层次的升学考试中, 英语都是必考科目, 甚至事业单位职称评定以及公务员的职务晋升都要经历英语能力测评。在此背景下, 中国掀起了一场几乎人人学英语的学习热潮, 国人的英语面貌也有了可以称得上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现在不但可以与外国人用英语流利交流, 甚至还可以用英语完成文学作品和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在世界一流的英语学术期刊上也不断地出现中国人的署名论文, 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 中国学者也能用熟练的英语完成大会发言。
与国人英语水平快速提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普遍存在的高校英语课程设置的日益落后现象, 无法满足学生的英语学习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教材落后, 一些大学英语教材相比较于高中英语教材只是在词汇量的要求上有差别, 教材内容却大同小异, 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理念不突出; 其次是教学方法落后, 一些英语课程依然沿袭传统的授课方式方法, 课堂教学内容依然是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训练, 以文化教学为基础的通识教育基本被忽视, 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减弱, 课堂气氛沉闷; 再次是课程评价方法单一, 终结性评价依然是学生成绩评定的主要手段, 仅仅依靠期末考试的一纸试卷成绩显然无法全面客观地反应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因此, 大学英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本轮改革不得不改, 不能不改, 不改不行。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全新有益尝试, 改革后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将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大大减少了只针对听、说、读、写、译为主的语言技能训练内容, 增加了学生的通识文化学习新内容, 这将有助于改变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落后面貌。在通识教育逐渐回归教育本位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工程中,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不仅是英语教育界的自我创新, 同时也为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环境和新常态奠定良好基础。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不仅是教学内容的改革, 同时也是教学方法、教学技术、评价手段的全面改革,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发掘互联网技术的巨大潜力, 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稳步向前。
二、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正好发生在互联网技术全面应用于现代教育技术改革之时。因此, 后续课程的建设与发展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搭建的全新平台, 不断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
1. 互联网的发展为更新教学内容提供最直接的信息来源
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入到大学英语课堂中, 给英语教学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轻易获得教师的传统教学内容, 而且是图文并茂的更加生动的学习资源。如果英语教师还在沿袭旧法, 将失去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 英语课堂将会陷入教无可教、学无可学的窘境。因此, 后续课程的建设必须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海量资源, 实时更新教学内容,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时俱进的课堂教学内容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 而教材具有滞后性的特点。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 有些教材在编写时所介绍的还是全新的理论, 而等到编辑出版后, 里面的内容就已经过时, 这必将严重损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热情。
2. 信息技术为丰富教学手段提供技术支撑
计算机三大关键技术的日益成熟和完善为保障立体教学效果提供了最有力的坚强后盾。三大关键技术“包含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信息和网络技术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digital technology, in-formation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 ( 陈坚林, 2010) 。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实现大学英语的立体化教学创造了可能。“大学英语教学模式逐渐由封闭式、单向性的知识与技能传播转向开放式和多向性, 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教学环境也呈现出开放性、交互性、协作性、多元性等特点, 学生逐渐有机会在课外通过多媒体教学光盘等资源学习英语, 提高英语运用能力” ( 张善军, 2010: 20—21) 。特别是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等全新教学手段和理念的出现, 更是将信息技术在教学手段上的应用发挥到极致。这几种教学手段的核心理念都是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对于学习者的束缚,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扭转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所带来的教育公平缺失局面。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不仅是教学内容建设, 也是教学手段和方式的不断成熟, 信息技术可以发挥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的优势互补。通过建立网络虚拟课堂、虚拟自习室, 师生之间可随时保持互动, 课后作业的形式也可因此变得多种多样。甚至还可以把一部分教学内容通过虚拟教室进行讲解和答疑, 这样可以提高现实课堂教学的学术价值,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使得立体化教学不再是一纸空谈。
3. 信息技术不是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唯一手段
教学改革的顺利完成必须依靠广大一线教师的认真实践才能实现。信息技术只能是辅助教学手段, 教师才是教学的根本, 否则, 学校教育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在充分享受信息技术提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 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自身局限性。大学英语后续课程的建设少不了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和支持。但一味夸大辅助教学手段的先进性会削弱教师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必须警惕课堂教学由过去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向计算机“一言堂”的转变。长此以往, 教学改革也将归于失败。
结束语
“信息和网络技术带来了‘虚拟教育’、数字卫星通讯系统、移动数字通讯系统, 因特网及其他网络具有覆盖面广、资源广泛共享、时空超越限制等特点。信息和网络技术使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和自主性成为现实, 学校没有了围墙, 师生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 这一切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 隋晓冰, 2013) 一方面要积极投身教学改革, 学习全新教学手段, 实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的不断更新升级; 另一方面, 也要合理规划, 坚持教师在教学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 建构科学合理的网络教学生态环境, 保持信息化网络教学的生态平衡。
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关注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建设, 不能用科技进步代替人文关怀与心灵互通。从师资培养的角度来说, 广大的英语教师需要一段时间的系统学习和实践才能熟练掌握并应用互联网多媒体教学技术, 在这一过程中, 学校应对英语教师开展技术培训, 并给予政策鼓励, 吸引广大英语教师积极投身到教育改革实践中来。特别要保护好英语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灌输正确理念, 确保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核心地位。此外, 多媒体教学信息平台的建设不能取代师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和沟通, 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教学引导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 进行互动话题讨论,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彻底改变长久以来“填鸭式”教学所形成的学生被动式接受和被动式学习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将在这一良好氛围中得到培养和升华, 进而为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后续学习和能力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坚林.计算机网络与外语教学整合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2]郭元祥.新课程背景下课程知识观的转向[J].全球教育展望, 2005, (4) .
[3]马秀麟.大学信息技术公共课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证研究[J].远程教育, 2013, (1) .
[4]隋晓冰.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优化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
[5]张善军.信息技术环境下大学英语多元互动教学模式研究——以江西财经大学为例[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
[6]张传燧, 赵同森.解读人本主义思想[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6:125.
[7]冯建军.教育的人学视野[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8.
【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推荐阅读:
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11-09
信息化技术与大学化学09-27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10-30
信息技术课程情况10-01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观07-17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特点10-18
数学课程信息技术发展06-07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07-04
信息技术课程论文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