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通用12篇)
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 篇1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上计算机课,大多数学生都很喜欢,为什么呢?因为信息技术课是一门趣味性强,娱乐性强,学生动手时间多余老师上课时间的课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游戏、互动创作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小学的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各种事物、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有极强的求知欲。实践证明,许多小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而学的。信息技术不像其他学科,单听老师讲,学生死记硬背来达到学习的目的,许多小学生学计算机都是出于对计算机的好奇而学的。教师可以用范例来代替语言,让学生听美妙的音乐、看用画图软件画的图画、用Word设计的电子小报、用Powerpoint制作的课本封面等,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在讲解鼠标的使用的时候,给学生准备一些游戏,针对鼠标的4大属性而设计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掌握鼠标的使用,而不是教师的口头讲解,这样会更容易掌握,也让学生更喜欢学习信息技术对学习信息技术有更高的热情。
二、让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培养自学意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动手是由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也是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只有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
在学习内容不太多、学习难度不太大时,我们可充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取新知,然后通过交流、汇报,达成知识的共享与规范。“无为而无不为”、“要知此事须躬行”,学习目标的完成要让学生乐意去做,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和获取知识,并能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使创他们掌握真正的信息技术,并终生受用。
例如在进行教授《制作名片》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老师制作的名片,看看用到了哪些工具进行制作。并要求学生能根据老师的名片制作出自己的特色名片,通过学生看书自主探究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在制作名片的过程中我都积极鼓励学生去操作,去体验,不仅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也培养了他们的自学意识。
三、学生合作学习,加强学生合作能力。
对于新的信息技术教学理念来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以启发代替灌输,以辅导代替管制。“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对于枯燥的学习往往兴趣缺缺,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习惯,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Powerpoint中的艺术字时,我布置任务让学生制作出有艺术字效果的宣传画,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4人为一小组共同完成任务。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因为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来达到知识的掌握。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接着让学生互相交流,提出自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让其他的同学帮助解答,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添加、修改艺术字的方法。最后再让学生完成宣传画的制作。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也非常不错。
四、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乐学。
在小学阶段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并且让他们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使他们主动进行学习,在学习中找到成功的快乐。在教小学生学计算机时,制定的教学内容要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实际需要,并且要寓教于乐。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主动探究、积极进取、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这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的基础。有了良好的氛围,原本单调的学习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乐趣、充满想象、不断创新的过程,然后再进行教授:学习“WORD”可以让学生们在家里写日记。“Internet Explorer”让学生能够在网络上遨游,下载自己喜欢的书本或者游戏。“视频软件”可以让学生在家里享受电影院的气氛……课堂上学的都能与生活实际相结合,都能服务于现实生活,都是学生所需要的,学生学起来就会有兴趣,乐于学。其次,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为自己的需要而服务。而且,愉快的学习氛围更能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能够熟练的运用,使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 篇2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现状
在人类发展长河中, 还没有一种发明像计算机那样应用如此广泛、影响如此深远。如果以往发明的工具都是人类躯体的延伸, 那么计算机则是人类大脑的延伸。高中信息技术分《信息技术基础》(必修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 )、《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网络技术应用》(选修)、《数据管理技术》(选修 )、《人工智能初步》(选修 )。吉林省《信息技术基础》是会考必考的,大部分地区选修的是《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信息技术基础》的体系结构:把4个主题内容按照认知、技术、社会三者的规律及关系重新编排,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呈现学习内容。《算法与程序设计》的体系结构:按照高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算法和程序设计为主线,对3个主题的具体内容重新编排,紧紧围绕用算法和程序设计求解问题的过程,交叉介绍算法、程序设计语言和程序设计思想与方法,教学难点螺旋式逐步呈现。由于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还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重视程度不够,再就是认知有问题,学生认为会打字、会玩游戏就会电脑,家长觉得不参加高考就不用学,学校认为会考过关就可以, 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二、信息技术教师要做的事情还很多
信息技术教育及其应用最终要通过教师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中。某种程度上讲, 教师的信息意识及对信息技术的理解、掌握、运用决定信息技术教育效果。因此,信息技术教育的开展首先强调教师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的重建, 即教师首先具备信息素质。我国信息技术教育起步较晚,现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大部分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经过短期培训转行而来的,或是从校外临时借调、临时代课的。因此,他们普遍存在基础差、底子薄的缺点。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较快,信息技术教师的队伍壮大也快, 现在的高中教师大部分都是由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充实到信息技术教师队伍中的, 他们的计算机知识基础扎实,但教学经验有待提高。
三、重技术与知识,轻信息技术文化培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应当立足于基本知识、基本操作的掌握和应用,引导学生勤于动手、积极参与,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部分教师没有把握信息技术课的学科特殊性,机械套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重知识、轻技能,教学效果差。在信息技术课程实践中,信息技术想创新还是有很大空间的。首先用先进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趣的创意提升学生的兴趣,任务提高学生的动手热情。让信息技术课生动、活泼、创新需要教师付出努力。
四、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方式要合理
目前, 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评价方式仍采取统一上机考试的方式。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定位为基础性、综合性和人文性,体现高中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了实现课程总目标, 教学过程中以组织活动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合理安排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指导学生学会选择与确立主题,分析需求并规划、设计内容,根据需要与创意获取并加工信息,准确表达意图或主题思想;引导学生交流、评价和反思问题解决的各环节及效果,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过程中提高他们的信息素养。
五、加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构建与文化培养
要组织好一堂课,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把活动安排得更细致,并考虑周全。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这需要教师有非常好的引导力,并在过程中给予学生帮助与指导。要有随机应变、驾驭课堂的能力,调动气氛。当要求各小组讨论时,要及时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教师巡视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要及时肯定与表扬,进而带动整个课堂气氛。课堂设定的评价机制要明确,活动要实现的目标要明确。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点滴体会 篇3
一、充分理解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意义
信息技术课的教与学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在工作生活上掌握计算机技术的水平。如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信息技术课很感兴趣,学得很好,那么他将来就能学好计算机技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准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特点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要配备有专门设备的教学环境,也就是计算机教室。在讲课的时候,教师不但要讲清楚基本概念,而且还要进行实际操作,所以每一节课都要合理分配理论讲解和上机操作的时间。因为学生是坐在计算机跟前听课,当教师在讲理论知识的时候,一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心思一直放在计算机操作上,不能专心听老师讲课,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听课效果。在计算机教室里上课,还涉及计算机设备的管理问题、微机房的卫生问题、安全问题等。尤其是设备的管理问题,有些学生,不仅不爱护设备,甚至还故意破坏计算机设备。总的来说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明确分清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主体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主体,是指以教师主导的教学和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学习,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网络人之间相互都可以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信息技术课更能发挥分组协作的优势,实现分组教学的意义。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甚至网络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对完善学生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完善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全人格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参与教学活动的个体是自由平等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是平等协作的关系,问题的提出和解答都是开放发散的。网络将给予学生完美“地球村”的体验,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信息的广阔与纷繁芜杂,体验到世界文化的广泛与魅力,个人生活、自由的人际交往赋予学生更深妙的知识。信息技术课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特殊性,信息技术课为学生创设了个性发展的社会情境。
四、稳定灵活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其他的帮助,利用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去获得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知识的获得创设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意义建构去获取知识。
我上课的教学模式是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为主要结构的教学模式,它既相对稳定又相对灵活。说它相对稳定,是指教学模式中各要素相互作用的形成,有一定的组织和操作程序,它必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样学生会慢慢适应、慢慢接受,找到规律。说它相对灵活,是指人是教学模式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学的形式也就灵活多变了。
在通常教学过程中,我会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或一个生活中的实际现象,提出学习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也会在我的启发下逐步发现问题,我会因势利导要求学生以完成任务的形式去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与此同时引导他们拟定完成任务的可行性计划或者实施方案。将问题进一步明确化和具体化,利用学习资源借助一定的情境,产生积极完成任务的动机和兴趣,对任务进一步剖析,并从中发现新问题。
由于问题是纷繁复杂的,完成任务所需的新旧知识及其工具也是多样的,凭借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难以找准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和选择适当有用的信息。这时,我会创设任务情境,提供与任务相关的学习资料、参考方法和网上相关资料的位置等,为学生完成任务指点迷津,积极引导学生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和认知水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生是否具有高度缜密的思维、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巧妙娴熟的问题解决技巧,直接影响到问题能否高质量地解决。“三人行必有我师”,实践证明: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来完成任务,将会更好补充学生知识结构的缺陷,完善他们问题解决的技巧与方法。因此,我们提倡学生分小组共同完成某项既定的任务,让他们通过小组进行协作讨论、共同交流,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及时、耐心、正确地引导学生自评、学生之间的互评,并适当对其成果加以点拨,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实践中的点滴积累
一般课本上所讲到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普遍存在了。我在信息技术课的理论教学中大多采用类比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使得一些生涩的计算机专用名词,不但不会让学生感到头痛,反而会通过这些对比,加深了的对知识的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灵活多样的,许多有经验的教师一定积累了更加丰富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到用Excel统计数据的时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分析为例,如何统计考试成绩的总分和平均分以及每门课程的总分和平均分,单科优秀排名等等,通过联系实际问题,大多数学生就会对它感兴趣,就会主动去学、主动去做,甚至还会提出教师也没想到的问题,久而久之也就会达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搞好信息技术教学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大胆改革,认真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其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加合理。相信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一定会取得很大的进步。
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心得体会 篇4
高效课堂的推行不但要求教师要吃透教材,还要有丰富的相关知识和良好的组织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掌握知识,还要注重提高“有效性”。“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来谈谈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一、把握教材,精心备课,形成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师只有吃透教材,弄清楚课文的重点、难点,才能在课堂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地调控师生的作用,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使课堂教学焕发主动、自主、探索的活力。信息技术是不断发展的,其发展速度是非常惊人的,经常出现教材跟不上时代的现象,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在备课时,不能照本宣科,要适当调整、拓展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教师在熟悉教材、研读教材的同时,逐渐地会产生一个如何教的完整的思路。例如在上《熊猫的梦》——绘制图像与逐帧动动画,在练习逐帧动画,可以用橡皮擦工具,制作逐渐被吃掉的苹果,形象生动,并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但学生在练习时可以用一两句点点,你们可以制作类似的逐帧动画,这样一点,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展示多样的作品,如吃米饭越来越少,小孩们踢足球,足球飞的跑了,这样的教学学生们有了成就感,并有了兴趣。在以前的教学中我往往书上讲什么,就让学生做什么,发现教到最后,学生已不感兴趣。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这诱导即是教学思路,诱导的过程,即是教学思路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一般地说,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主要是循着教师的思路进行的,因此教学思路就有了鲜明的实践性的特点。它不只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教案中,而必须转化为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思路清晰,信息技术课就会呈现清晰,学生的思维也会渐渐清晰,从而会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反思意识,即要求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日常教学行为,不断地追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我的教学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
二、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自主学习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计算机教学中首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要教好信息技术课程,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轻松地学习,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对于操作实践课,我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先展示本节课要学的作品样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越浓,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越高涨。接下来在我给他们操作演示的过程中,他们的注意力就比较集中了。布置下任务后,学生们也都积极的去完成。在学习flash动画时,在制作《水波荡漾》——“遮罩层”动画时,以小孔探物游戏引入,用讲明白动画原理,再讲述制作过程,制作步骤。制作中可以引导以利用遮罩技术,制作出“画卷”效果的动画,保存后测试影片。展示动画,给学生下传制作画卷的丰富的图像素材,学生做完并上传作业。当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动起来时,并有着成功的成就感,并积极欣赏他们的作品,这时我对他们作品中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指正,对于完成较好的同学说:“你试着利用咱们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再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动画,看能做成吗?”,以成就感去促使他们对知识的延伸及引用。
又如在《时光如梭》——时间函数和格式的函数时,书上制作的是“春节倒计时”的程序。对于初三的学生这节课我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可以制作一个中考倒计时,图像框上放上班里每个学生的照片,运行时,每隔两秒钟转换一个图片,我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的眼球,并对前面学过的内容加以巩固。右边显示距中考还有的天、时、分、秒自动更新。在下方显示班级的励志的话句如“不苦不累,初三无味”、“中考不是一场重来的游戏”等话语,也可以根据各班的情况每天更换励志的话。效果是从左到右滚动,不仅是一种动的效果,也是对前面知识的运用与巩固,这样一改,学生对本课的内容非常感兴趣的事,也接近生活现实,解决班里倒计时的一些手工活。说到中考倒计时,对于有些学生感到沉重,我们还可以制作什么倒计时,聪明的学生会提出现在快放假了,制作放假倒计时。制作完运行,距放假还有22天,一片高兴。
三、多鼓励、多表扬学生,学会欣赏学生
记得一次上信息技术课,感到很纠结,课堂上个别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完成的任务参差不齐,主要原因就是有些学生根本没有用心去完成任务。
曾有位学生的这样说“学生爱表现,他们爱到黑板上来表现”。这句话一直触动着我。内心深处每位学生都渴望被关注。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你的微笑和目光中看到一种关注,感受到一种温暖,获得一种支持。要经常用目光或微笑与学生交流,这是实现普遍关注的前提。用提问或允许回答问题来表达你的关注。让不经意的允许来满足学生的被认可感,满足学生被承认的需要。欣赏、夸奖的手段来体现你的关注。通过对学生的欣赏、夸奖、鼓励传递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老师器重我。要把他们每一点的积极性、每一点的学习热情保护起来,让它生长起来,壮大起来。满足学生被承认的需要,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学习中自主探究,这样学生的知识才会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新旧知识联想畅通,学习中游刃有余,发挥主观能力性。从“学会”到“会学”,这种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在学习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体系。信息技术学科评价的主要依据应该侧重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以及期末考试成绩。我的教案前总是有各班学生名单,把每次学生完成情况做以记录,相当于学生平时评价,并做为期未评价的参考,这样我对学生及各班之间的差异就有了记录。这样长期以来,我虽然带的班比较多,但对每个班一直以来,表现比较好的学生自己心里也更加清楚。时间长了,也记住了学生名字,记住了他们名字,时间长了,我与学生之间也有了相应的感情。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只有亲近、喜爱老师,才能对其所道笃信不疑,潜心研习。看来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发展,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信任学生、欣赏学生。所以上课时,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如果开发网络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又何乐不为呢?
四、多种手段,巩固知识,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率
1、精讲多练。信息技术课是一门集动手与动脑为一体的的课程。在教学中也发现,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了一节课不如操作10分钟。所以本人认为,在许多需要操作的课程中,应注重少讲多练,通过精心导入、合理预设,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然后新授学习内容和方法,最后巩固练习。
导入和新授的时间应该压缩在15分钟左右,留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上机练习,最后10分钟进行总结、评价,以达到熟练、提高、巩固知识的目的。
2、运用多媒体课件,巩固知识。有些学生老师讲完就明白了,自己动手可以做出来。但个别学生不成独立完成,有点困难,我就把本课的重点操作步骤。利用拷屏视频录下来,连同素材发下来,当有不明白的时候自己去看录制的视频,也能完成,这也满足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形成的差异性的学习。
3、充分利用评价的作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成就感。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一般每个知识点都会设计成一个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小的任务一般要求每个学生必须完成,大的任务可以分小组协作完成。组内先完成的学生给没完成的学生讲解,达到小组内共同完成。恰当地应用多种形式的评价,不仅能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思,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团结互助的精神。学生之间相互学习,让学生当一回小老师,也是知识再次体现的过程,同时也巩固了他们的所掌握的知识。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心得 篇5
认清了“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学设计”等概念。教育技术:指运用各种理论及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及相关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
意识到教学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教无定法,应当根绝实际情况,盲目的照搬只能是表面的模仿,不能学到深层次的东西,更无法融合自己的理念进入.只有多学习,多思考,拓宽视野,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才有可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东西.了解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此学习方法包括教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涉猎更多更广的信息,来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教给学生学习要积极主动,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原则.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来解答部分疑惑.这是一种趋势.必须重视校本研修.校本研修既是教师个人成长的需要,又是专业发展的需要.校本研修可以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没有现成的路可走,必须在探索中慢慢发现,在发现中改变,在改变中突破,在突破中解决遇到的难题.明白了以课程为本位的信息技术整合的目标定位,即“三促进”:(1)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促进学科/领域的教学质量,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2)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技术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3)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和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
弄清了整合的技术选择原则,应该是“量课程之体,裁技术之衣”。不应该是课程顺应信息技术,而应该是课程同化信息技术,应该是“课程本位”,而不能是“科技本位”。
知道了网络教学的优势所在:(1)能满足多主题、分层次的教学任务;(2)可以预设和提供学习支持功能;(3)或以支持全员成果展示或全参与式的互评;(4)具有动态信息发布功能,使教师搜集过程性评价信息成为可能。还有就是网站的持续存在性和交互支持功能可以延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 篇6
教学如同做人,都是一门艺术,要想做得更好,就要不断学习、反思、和总结。理论指导实践,所以要想自己在教学上不断进步和提高,就要不停学习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用专业理论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这次培训,我又一次认真地学习了《信息技术应用体验》,使我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虽然是又一次的学习,但还真有“温故而知新”的感觉,让我在教学方面又有了新的体会和收获。
在教学中我们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它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我认为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时候用,讨论问题应该有思考价值绝不能留于形式,以防止教学出现“浮躁与虚假”“课堂教学热热闹闹,结果却为低效”等现象。教学工作也是脚踏实地、不断革新的艰辛尝试与实践,绝不能使“有效教学”成了“面子工程”的化妆品。
新时代,新要求,新挑战。新教材编写体现了“新”“实”“活”的特点。新主要表现在选材新、结构新;实主要表现在更贴近学生实际、更强调实际运用、更突出实用效果;活主要表现在活用教材,既教材需要整合处理和开发、教法学法要活泼、为生活化学习提供范例。这样既拉近了信息技术与生活的关系,更体现了信息技术本身的个性,而且也可以让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与生活更贴近了。使学生愿学乐学一直是我追求的目标。在此,我只想谈谈对“活”的认识,尤其是在课堂上,如何使一节课鲜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曾尝试这样做:在阅读教学中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尽量让学生带着兴趣、带着问题在探索中体验阅读的快乐。情景创设的形式力求活泼生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能够与学生产生共鸣,最好是能够在共同的学习探索中碰撞出知识的火花。
实践操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一个感情体验的过程。老师不能为完成教学任务和所谓的教学秩序而剥夺学生探索和体验的权利,而是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享受探索的乐趣,在实践操作中得到高尚情感的陶冶。探索和体验是个体生命独有的心理过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要允许有差异,不要把专家的实践操作体验强加给学生。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我总是不断地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讲对操作的了解,对结果的理解,对不同问题的见解。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忘我的投入,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自信感、成就感、快乐感,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也使得教师的讲课更富有激情与活力。
信息技术应用体验强调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可操作性。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实践中。
下面以我上的的一节信息技术课为例,浅谈一下我在整合方面的一些体会。
我讲的这节课是利用搜索引擎在网上查找信息。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网络的基本知识,对Internet有了感性的认识,能对相关信息快速搜索,并能制作简单网页的基础上学习的。考虑到大部分同学都会使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我将这节课的重点放到了如何将找到的信息运用到日常的学习中,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的习惯,将网络信息技术作为辅助学习的工具,从这一方面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信息技术课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确立了“任务驱动”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突出了“在做中学”的思想,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完成任务相结合。
针对学生平时的各科进度,有目的的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各学科知识相关的内容,设置几个任务,由学生自主学习,最终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扩充自己的资源库。具体做法是:
1.设置任务:利用所学知识,搜索相关信息,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语文:关于钱钟书先生和杨绛先生;物理:关于声纳的定位;历史:对陈独秀的评价;地理:对黄河污染的研究。
2.完成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两名水平较高的同学,每个成员选择一科,合理的运用所学知识,在网络上检索信息,下载下来,最后由小组成员们一起将信息汇总,扩充到资源库中,每小组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相互讨论,相互研究,使学生积极协作,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3.各组互相交换成果,互相点评。
4.老师总结点评:同学们都做得很好,找到的内容很新颖、丰富,极大的扩充了大家的知识容量,丰富了学习网站的内容,由于时间的关系,很多同学还有大量的内容没有添加到自己的网站,同学们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再找一些更多的相关内容,扩充到自己的资源库中。
在组织的这节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指导,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引导学生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上,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将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整合起来。在活动中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能力。
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课题,而且不同学科的整合方式不完全一样,不可能按一个模式来进行整合。
掌握常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学习的有机整合也必能进一步促进现代技术教育的发展步伐。
信息技术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还应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的目的是要做到知识的传承与知识的探究并重。对于初中学生、特别是八年级的学生而言,许多探究是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否则一节课45分钟,总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对初中学生而言,科学探究活动是一件新事物,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起始阶段应当以讲授的知识点为载体,设置各种问题情景,以探究过程为主,从中渗透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同时可选取较简单的题材让学生进行一些只包括部分要素的探究活动,以后随着学生知识的积累及各方面能力的增强,再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自主设计一些没有确定答案的包含所有探究要素的开放性探究课题,真正实现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的目标
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 篇7
关键词:教育技术,高中物理,信息技术,“整容”
2008年5月5日至6月5日, 我有幸受青海油田教培中心的委派参加了由中央电教馆领导, 青海电教馆组织的为期一个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 获得“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网络课程主讲教师培训结业证书, 培训期间认真听取了韩骏博士的有关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精彩讲座以及中央电教馆王珠珠馆长的总结, 深有体会。现在将我的一点感想写出来, 希望与大家一起分享, 若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和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社会上普遍这样认为:老师要有一桶水, 才能给学生一碗水。老师永远要比学生强, 才能教育好学生。这种观点是否正确?您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我想在大家回答之前先来解决另外几个问题。什么是教育?什么是教育技术?在教学中如何更好的进行学科整合?学科整合是简单的整容吗?教育对于我们每一个老师来说并不陌生, 但是要想具体回答什么是教育, 什么是教育技术, 我想很多人就会感到不知道从哪里说起。在参加教育技术培训之前, 我也是认同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总是以为教育就是教学, 教学就是上课, 上课就是讲讲讲, 练练练。听了韩骏博士的精彩讲解后我才发现, 教育并不单纯就是上课, 是要有技术, 有能力的。老师就是具有教育技术能力的人, 所以并不是所有有文化, 有知识的人都能来当老师。这和社会上的认识又是一个矛盾。
要解决这些矛盾, 我们首先来谈谈教育技术。教育技术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 它与施教者和受教者有着很密切的联系, 并不是施教者的知识水平越高, 受教者的知识水平越低, 教育就越容易。现在有的家长已经深有体会, 大学毕业的家长无法给小学的孩子做辅导!同样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 我深感自己肩上的压力, 因为很多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最头痛的就是物理, 有的家长就曾经告诉我说“她一辈子都没有学懂过物理, 物理太难学了”。所以我在教学中尽可能的简明扼要, 并且追求生动形象, 这样才会受到学生的喜爱。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讲究方式方法和时间, 不是所有的课都一定要使用信息技术, 有的课勉强使用会让人感到很生硬, 适得其反。
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作为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 其效果取决于教师的具体应用, 而教师的行动是受其本身教育思想和理念支配着的。因此, 我个人认为, 搞好教育技术的应用, 关键在于学校领导要重视用正确的、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广大教师及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人员。
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已经成为除教师、学生、教材等传统教学过程基本要素之外的第四要素。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确实对优化教学过程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 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教育技术亦不例外, 由于不当的提倡和应用造成的负面作用也不容忽视。
目前, 在教育技术的倡导与应用中, 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1.学校只重视硬件建设和使用率, 忽视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在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 管理者忽视了为教师搭建交流研讨的平台, 没有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育技术的应用和实践。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特别是以计算机网和卫星教育网升级、扩充为标志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推进, 为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 在网络化、信息化时代, 承担起知识传播中心和知识组织核心的作用, 创造了良好条件。比如有的学校为每名教师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 并规定每一节课使用多媒体不得低于规定时间。但在新教学模式推广前, 却没有有效地组织教师对应用中的思想理念进行学习研究, 造成了大部分教师把多媒体应用变成了表面文章, 出现许多弊端。就像一个演员在脸上涂了很多的色彩, 看起来很漂亮, 但是表演技巧没有发生任何的进步是一样的, 结果是适得其反。
2. 部分教师只重视现代教育技术中技术方面的学习, 忽视作为教育技术重要部分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等内容的学习与研究。这样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的真正需要就难以有效结合, 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益就不理想。这一部分教师勤于学习, 善于钻研, 对新技术特别敏感, 他们不断把新的技术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设计中, 却很少考虑这些设计会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什么不良影响。PPT因入门要求比较低、功能丰富、便于修改、表现能力也比较强, 是使用最广泛的教学课件形式之一。但是根据我的经验发现PPT适合展示例题, 而解题过程还是必须要亲自在黑板上逐步演示。坚决反对全程使用课件, 那样会造成学生视觉疲劳, 注意力下降, 从而影响听课效果。
3. 各级行政和业务管理部门只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形式, 而忽视教育技术辅助教学的实质。往往在公开课、优质课评比中, 要求必须使用多媒体, 否则扣分。这是一种不良导向, 忘记了教育技术仅仅是一个辅助手段, 手段应为内容服务。于是课堂教学出现了泛技术化的倾向, 为得分而操作机器, 放弃了对教学需要而进行的深入钻研。
所以我认为要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必须要对教学内容有一个深刻的理解才能采取对应的信息技术, 从而达到整合的目的。反对那种为了某些个人目的而进行的“整容手术”, 新课标学科整合不是单纯的学科“整容”!我们需要的是教学内在的本质的变化, 而不是做做表面文章。
参考文献
[1]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试用教材.《教育技术培训教程 (教学人员.初级)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第326页.
[2]引自王珠珠馆长的精彩论文.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现实基础分析.可参见王珠珠馆长的博客http://www.teta.com.cn/teta/portal/blog/html/diary/showlog.vm?sid=wzhuzhu&log_id=531997b219b410100119b7bb4b520016
[3]引自韩骏博士发表的论文PPT制作中值得探讨的几个方面, 可参见韩骏博士的博客http://www.teta.com.cn/teta/portal/blog/html/diary/showlog.vm?sid=hanjun-zj&log_id=531997b21a1b6753011a234aa530015f.
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 篇8
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学其它课程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课程的教学需要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相配合。所以,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即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地使用了各种信息技术设备,似乎就已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我的看法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只是教学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而已,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它们,确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但这并不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设备的最终目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出发点不在这里。由于以前的电化教育实践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认为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是为了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为了把那些抽象的概念形像化以便于学生理解。这一现象在现今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还广泛地存在着,并且做为评价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志。显然,这种理论和实践与我们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弄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以及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是关系到课程整合的成败,也说关系到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成败。对于怎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呢?让我们通过一具体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来探讨一下。
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是广大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但是,学生对网络感兴趣主要表现在上网聊天和玩游戏,而对学习网络的相关知识则不太感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堂要求学生制作场景音乐的课。其设计思想是:既然学生普遍对上网聊天感兴趣,那么就让他们制作一个在聊天时常见的场景音乐。因为场景音乐是聊天者经常用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像化的载体,广大的学生也喜欢用这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他们在学习制作场景音乐的过程中,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网络部分要求掌握的知识。为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提出制作场景音乐这一学习任务,要求通过制作场景音乐来掌握教材要求掌握的相关知识内容
二、提供完成这一任务的参考性工作流程(以教师演示的形式出现)
1.确立一场景音乐主题。
2.根据主题收集相关材料。
3.制作场景音乐元件。要求学会使用Firework gif等软件,并在制作场景
音乐元件的过程中,掌握网页文件格式的有关知识和使用方法。
4.用QQ场景音乐软件制作场景音乐。
5.上机验证作品并完善作品。
三、学生自己制作作品,制作时,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四、教师与学生共同讲评学生作品
五、修改完善作品
从上述教学过程可以看出: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为教学创设一种适宜教和学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选择主题,搜集材料,制作元件,创作作品,整个过程全部是自己动脑、动手面完成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进行示范演示,但这只是一种导向性的演示,对学生只起到一种引导作用。
2.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中,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经过自己思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这样认为,是一种知识的还原的过程。即教材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概念是经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而掌握的。学生掌握知识是经历了在理论概念的指导下,经过动脑、动手的感性实践而再次回到理性的过程,即所谓的知识还原过程。
3.学生的学习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下进行,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了交流与合作。这就打破了原来教学模式中一般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互动的现象,而且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一变化给学生带来的结果是: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形成了通过交流与合作而获得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这为将来学生进入社会获取新的知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坚实的社会交际能力。这就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 篇9
信息技术素养类课程学习心得
沃德的一句话说“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教师们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要想让学生学到东西,学生自己得渴望学习,而不是要老师逼着学。教材只是一个载体,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去创造。教学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是对课程的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过程。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拿到教材后,千万不能就教材“教”教材,而是利用教材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对教材进行调适和重组。由于强调开放式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就提到日程,教材已不再成为惟一的课程资源了。这就要求教师学会寻找、开发、制作、整合教学资源和资料。教师在执行新课程计划中,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我深深感到现代化教学技术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将信息技术用于教学中,教师能省时省力,学生能根据直观演示轻松地获取知识,从而提高教学效益。本人经学习有以下体会: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信息化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的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教育信息化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大力促进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把握信息化教育技术是提高教学效益的需要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有助于教师整合教育资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信息教育技术是新型的科学教育技术,能弥补陈旧教学中的不足,传统的教育手段费时费力,不利于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把握知识,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只有充分把现代化信息教育技术用于教学中,才能提高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 篇10
在培训的时间里,我坚持出席,不请假,不旷课,上课认真学习,认真完成作业,通过培训学习收获颇丰,对自己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与教学的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能很好的应用于实践当中,提高教学效益。在这里我粗略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我们首先学习的是《动画制作》,这是我第一次接触flash动画软件的使用,我非常认真的听从老师的讲解,认真的进行实际操作,完整的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堂上练习。掌握了flash动画软件的基本使用技巧,知道怎么样制作生动的动画效果插入到ppt的课件当中,又或者做成flash的课件。当然,由于培训的时间相当短暂,不可能完全掌握软件的精髓,我一定会在今后的教学当中进一步去使用和提高动画制作的能力。
在这里,我要诚恳的谢谢钟志军老师。他的讲课非常直观,能做到深入浅出,当我们碰到学习困难时,他能非常耐心指导我们,而且,他的讲课非常突出重点,又能分解演示难点,使我们在短短的两天半的课时里真正的进入了flash动画软件的门槛。谢谢你----钟老师,是你领我进了门槛。我在后续的工作和学习中继续把这个软件学好并在教学中派上用场的。
何斌老师教我们的《平面设计》,也就是使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图片处理的技术。短短的时间内,我也基本掌握了图片处理的一些技巧,回到学校里,我又请教了教信息技术课程的同事老师,我深深体会了图片处理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在现实教学中,也是非常有用的一门技术。之前,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个软件的使用,通过培训,我懂得了如何处理图文,能使自己制作的ppt课件更完美,更有意境。
最后是李恒才老师给我们上的《常用软件的使用技巧》和《网络资源的应用》,这两门课程虽然都是我们常用的软件(ppt,word,excel)的使用,但是李老师教会我们很多不常用到的一些技巧和功能,通过学习,我觉得我对这些软件的使用更强了,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能更广泛使用的功能和更快捷的方法,有非常实用的价值在,譬如,他教会我们批量处理ppt文字的方法,应用母板使课件统一美观,又如,他教会我们使用word里面的合并邮件功能,还有excel的统计分析功能,模版的使用等。关于《网络资源的使用》更是给我们很实在的指导,指导我们怎么去找自己需要的资源,怎么去处理下载下来的资源,还提供了很多我们教学中很方便找资料的网站地址和一些常用软件都拷贝给我们,李老师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老师,事无巨细,只要我们常用的,他都为我们想到了。真心谢谢你!
短暂的培训已经结束了,但是我们学到的只是我不可估量的,虽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我们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东西,但是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为在个人,我们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学习提高,真正把相关的技术技巧使用到教学中去,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益得到较大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篇11
一、更新教师观念
现在仍有部分教师为了整合而整合,简单地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混合在一起,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作用和巨大意义,所以应首先更新教师的观念。整合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不是为整合而整合,不是摆样子。整合不等于混合,信息技术不能成为教师“机灌”的工具,所以强调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完善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使信息技术成为一种让学生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这样的“整合”才能真正有价值,有生命力。
二、提高师生素质
1.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无法想象一个自身的信息素养不过关的教师如何能够将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2.从学生这方面来说,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
由信息的单一化到多元化,由被动接受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部分学生极易在信息的海洋里迷失,使课堂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容易导致学生水平的两极分化。所以,信息化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品质、信息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不要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更新,既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又要继承优秀的传统经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特别需要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四、合理使用教学课件
1.课件的选择和使用原则应以突破教学难点为根本目的,只有在用常规手段不能很好解决教学难点时,才考虑使用课件,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2.课件在课堂的切入点应以不影响教学过程的真实性、完整性,且符合学生思维的递进性和连贯性为原则,不能随意切入。
3.课件要有科学性。科学性是指整个课件内容是否符合教学内容并突出教学重点,是否符合学科的规律,是否符合心理学规律,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而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选用合适的技术,避免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 篇12
课程现状
1.基本要素稳定,课程正常发展
(1)在硬件方面:学校硬件条件逐年好转,有99.86%的学校装备了网络教室。
(2)在教师方面:64.77%的教师具有10年以上教学经验,56.82%的教师具有中级职称。
(3)在开课情况方面:99.15%的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其中66.76%的学校是按照一周两节的标准开设的。
(4)在教材选用方面:76.2%的市(州)选用广教版信息技术教材,23.8%的市(州)选用上科教版信息技术教材。
(5)在学业考试方面:从2011年起,实行全省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其中信息技术在6月正考,9月补考,考试形式为互联网在线考试。
(6)在考试科目方面:开设“信息技术基础+网络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和“信息技术基础+数据管理技术”三种科目组合实施考试,每年考生人数保持在50万人左右,课程发展稳定。
我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开设以来,已经有5届高中学生参加学习了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和部分选修课程,有约250万普通高中学生参加了本省举行的信息技术学业水平在线考试,一次合格率达到98%,通过补考之后,99.9%的学生达到学业考试合格水平,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了解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会进行信息技术简单操作的合格公民,为基础教育和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2.课标理解有别,模块认同不一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内容,我省大多数教师是认同的,特别是在必修与选修模块的设置方面,有81.53%的教师认为合理。其中网络技术应用认同率达80.97%,信息技术基础认同率为75.85%,多媒体技术应用认同率为69.89%,算法与程序设计认同率为59.66%,人工智能初步认同率为38.92%,数据管理技术认同率为38.64%。
从学生参加学业水平考试选择的情况来看,我省学生对不同模块的认同程度与教师们是有区别的。从四川省学业水平考试模块选择情况的表(如下表)中可以看出,学生选择数据管理技术模块考试的人数逐年减少,而选择网络技术应用模块考试的人数逐年增加。这反映出学校、学生选择考试模块这一行为,受到了信息时代发展这一大背景的影响,特别是在全社会都在思考“互联网+”的时代,这一影响的表现会更加明显。
全省学生基础差异大,统一要求难以满足全省需要。一部分教师希望能在基础模块中添加一些其他模块的入门知识,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一些教师认为具体教学内容应该以实用为主,另外一些则认为应该以程序设计为主才能体现学科的特点。教师建议可将数据库技术与网页设计与制作、Photoshop与Corel DRAW等平面设计软件中关联较大的内容合并在一起作为一个模块开设。将信息技术的人工智能模块合并到通用技术的简易机器人模块中。甚至还有教师认为,将支持力度最高的网络技术设为必修,把其他模块设置为选修。
3.选修无关升学,内容形同虚设
我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选修,原因有几点:1学校不便于管理排课。2学校师资力量达不到要求。3在学校的实际执行过程中,总是会选择对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更有利的模块进行教学。所以经常会出现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市(州)选择的选修模块完全一样。4更为根本的原因是信息技术选修课程与升学考试毫无关系,因此无论学校、学生、家长都不会加以重视。因此,除高一学业水平考试要求的内容之外,尽管在统一的课程安排中高二、高三年级都有信息技术选修课的项目,但学生自主选修人数为0。
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希望将信息技术课程纳入高考,这样才能引起学校领导足够的重视,才能保证课时,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待遇也相应会得到提高,课程才能真正得以推进。
4.学科发展不同,技术课程难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秉承多年计算机教育的基础,经过长期的努力,基本上完成了硬件、软件方面的建设。而调研数据反映,我省通用技术仍有78.12%的学校并未配置专门的通用技术实验室,开课率极低。从客观条件上来说,课程合并在当下并不合适。另外,目前的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或者通用技术教师都不具备相应的能力,原本通用技术在大学中几乎没有设置相应的专业培养教师,信息技术的教师也有部分是其他学科转行而来或者是兼职教学,而技术课程合并后对专业知识要求更高,在这种背景下,61.2%的教师明确表示不赞成课程合并。因此课程合并无论是教师主观意愿还是客观方面都未做好准备。
大多数教师对将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合并持不赞成态度,原因有:1教师队伍原本的基础并不扎实,合并对教师要求大大提高,绝大多数教师也表示不能胜任合并后的教学;2学生学习起来有难度,我省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三州地区学生总体水平较差;3学科发展不均衡,通用技术学科建设普遍较慢,专业的师资严重不足,硬件配置滞后;4两学科目标不同,信息技术重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而通用技术侧重实践能力培养。学科交叉较少,融合点不够,侧重点不同,专业领域不同,机械合为一个学科将会失去学科融合本身的意义,同时也会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若要合并,可能物理与通用技术合并更加合适。
也有18.47%的教师表示赞成学科合并:1学科之间相互学习,互通有无;2学科整合,提升效益;3认为合并就更有机会加入高考,从而达到提升学科地位的目的;4部分学校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师实际上是一个教研组,平时备课中互通有无,具备合科的基础。
相关思考
1.信息技术课程各模块设计是否符合教学实际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指出: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与选修两个部分,共包括六个模块。必修部分只有一个模块,2学分。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是学习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选修部分包括五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融合建构,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
从调研访谈的情况来看,多数教师对必修模块微词颇多。其中最多的是认为此模块内容与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内容有很多重复。这些重复不是螺旋上升式的增高,而是同样内容简单重复,极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基础模块内容太杂,涉及面广而不好教学。
对于选修模块,除学生最感兴趣的网络技术应用之外,其他模块的选择人数偏少且逐年下降。目前的状态是:学生除了毕业必须考试的模块之外,不会选择其他模块继续学习。这不禁使人担忧,是因为学生太功利还是标准的模块内容设计不够合理?
2.信息技术学科应当如何定位,其存在价值是什么
在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合为一个技术领域,各占4个必修学分,内容体系各自独立。课程地位方面,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纳入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系之中,将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使信息技术与语文、数学等科目并列。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与语、数相比,且不说“并列”,到了高二、高三学校里根本就找不到信息技术课程的影子,是何原因?其根本还是升学考试的导向。所以,如此重视技术教育的时代,是否可以考虑将技术课程纳入高考体系,从根源上促进技术课程的发展?
当然,说到“根源”,信息技术的学科价值才是真正的根。必须让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明白信息技术学科的价值所在,也就是学习信息技术对学习能力的提高、对创新思维的开拓、对人的素质的提升都是必不可少的要件,而信息技术学科存在的真正价值恰在于此。
3.选取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在实际生活及学习活动中,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中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软件非常感兴趣。最近的调研数据显示:我省小学、初中及高中学生几乎100%地拥有QQ号,且常用QQ交流。这充分说明学生们接受信息技术新事物的需求是存在的,而正是由于这种需求源自学生本身,因此技术的操作障碍就会通过自发的学习活动而被扫除。
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信息技术本身是有生命力的技术,学生对于最具生命力的知识、技能有极强的求知欲和学习力。如若这样,“选取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这一问题不就有答案了吗?
【信息技术课程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心得10-14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体会06-17
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 学习体会07-23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之体会08-27
信息技术与校本课程整合的实践与体会论文10-20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使用手册课程学习心得06-02
信息技术基础课程10-30
大学信息技术课程11-10
信息技术微型课程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