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技术与大学化学

2024-09-27

信息化技术与大学化学(精选12篇)

信息化技术与大学化学 篇1

目前, 全球影响力较大的化学化工领域的论文均采用英语出版, 化学化工领域的国际会议也通常以英语作为工作语言。因此, 为了能够追踪国际化学发展的前沿, 与国际同行自由交流, 化学工作者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化学专业知识, 还要具备很强的化学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对于化学及化工专业的高年级大学生来说, 化学专业英语是他们的一门必选课。然而, 由于大多数学生思想上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主观上对该课程不重视, 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教师来说, 一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化学专业英语教学中效果不理想。本文结合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情况, 对化学专业英语的特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一、化学专业英语的特点

化学专业英语用科技英语展现专业的化学及化工知识, 它与大学英语有显著的差异, 也有别于化学专业课程。尽管它所使用的语法都是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 所涉及的化学知识在化学专业课中也曾出现过, 但是化学专业英语的读写难度远超大学英语, 其涵盖的知识面也比任何一门化学专业课大得多。这主要归因于该课程的几个特点, 首先, 化学专业英语包含大量的专业词汇, 大学生在学这门课程之前基本不会接触到这些词汇, 因而对专业词汇感到生疏;其次, 与日常使用的英语相比, 科技论文的时态和语态比较特殊, 经常使用被动语态以及祈使句等, 学生对此类论文的阅读和理解比较吃力;再次, 科技论文为了能够准确和严密地表述事实, 经常使用学生难懂的长句, 这些句子包含若干个修饰和限定成分;最后, 该课程的知识面广, 涵盖了化学的所有分支学科, 这是任何一门化学专业课都不具备的特点。

二、化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体制导致应试教育在学生的思想中根深蒂固, 学生学习的功利性较强。对于化学专业课程, 学生知道其学分较多, 考试难度大, 所以会花大力气学习。对于公共英语课程, 学生为了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以及TOEFL、GRE考试, 也会集中精力学习。而对于化学专业英语, 部分学生认为其仅仅是选修课程, 没有任何考试的压力, 学习目的就不明确。化学专业英语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 表现出了较为突出的传统问题。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方法教学, 课堂上主要讲授专业词汇, 如同英语教师给刚学英语的学生传授新单词;部分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化学专业英语的兴趣不高, 学习方式也相对单一, 主要任务就是记词汇, 无法在实际学习和交流中将知识得以应用。总的来说, 该课程客观上的难度以及学生主观上对选修课的不重视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很多学生在学完该课程之后写出的英文摘要语法混乱, 用词错误, 意思与中文内容大相径庭, 无法表达所要叙述的事实。

三、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化学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

兴趣培养是任何一门课程学习的关键, 也是化学专业英语教学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尽管化学专业英语是选修课程, 而且难度大、枯燥无味。但是, 如果能调动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 使学生知道该课程广泛的应用价值, 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 他们也一定会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能让化学专业英语教学更加生动形象, 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接触可以感受到化学知识的趣味性以及化学专业英语的实用性, 从而对该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化学专业英语包含很多的化学化工专业词汇、实验现象以及计算公式, 这些都需要学生通过深入的思考进行理解和总结, 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陌生的词汇、繁琐的公式很难在短时间内被学生接受和掌握, 会逐渐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消失。化学专业英语教学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现大量有趣的视频、音频以及图片信息, 让学生在快速接受知识的同时培养对化学专业英语的兴趣, 提升教学实践的效果。同时, 经常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进行课堂交流, 使学生接触到超出书本范围的知识, 搜集更多的学习资料, 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最终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了解更多的专业词汇、掌握构词规律和更丰富的化学知识, 提升学习的自信心。通过信息技术的引入, 笔者发现学生学习化学专业英语的兴趣明显提升, 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学生踊跃回答问题并积极向教师提问, 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提高了教学质量。

结语

笔者将信息技术引入到化学专业英语的教学中, 通过对课堂教学节奏的把握, 开展了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设计, 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体验, 从而巩固了教学效果。笔者发现, 通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本课程的教学, 学生能够较快学会通过互联网查找自己所需的英文化学资料, 阅读英文科技文献并理解文献所报道的专业知识, 掌握英文摘要的写法并基本了解英文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此外, 学生还能够在实际工作与学习中用英语和同行交流化学化工专业知识, 甚至可以做简单的英语学术报告。总的来说, 只要合理设计教学活动, 改进教学方法, 就一定能使信息技术在化学专业英语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燕妮.化学专业英语教学感悟[J].广东化工, 2012, 39:223-224.

[2]武琳.浅谈提高化学专业英语教学效果的途径[J].广东化工, 2015, 42:193-194.

信息化技术与大学化学 篇2

答:

(一)习理论与具体实际结合原则

(1)设计理论

要体现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指导应注意:

①调教与学的结合②视学习环境的设计(情景创设、协作学习、信息资源)

③重视教学过程的动态设计

④重视可操性

(2)本主义学习理论

应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应体现特点:

① 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

② 学习动机的激发

③ 学习主动性的调动

④ 写作学习的设计

(3)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

运用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在网络课程研究中应注意:

① 科学选择和设计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② 在就收学习中恰当确定先行组织者

(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其四要素是“情景、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应体现特点:

① 情景创设

② 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体现

③ 教师作为主导作用的体现

④ 着重协作、会话

⑤ 知识的意义构建过程的体现

(二)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不是无约束条件的最优化,而是有约束条件的最优化”在实践中应注意:整合的目的只是为了达到教学效果的优化,不是为了整合而整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能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过程和现象来代替实验。计算机模拟可用于以下几方面:

① 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实验。通过模拟将“现象”放大。

② 严重污染、较危险的,在一般实验室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

③ 微观概念及微观结构。

④ 错误的实验操作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实验。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⑤ 化工生产中的生产流程。

⑥ 反应速率较快或较慢的实验。

⑦ 研究性学习。

⑧ 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三)以学生发展心原则

现代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整合刍议 篇3

关键词 信息技术;化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8-0064-02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日益走进化学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成为传统教学的继承和必要补充。但任何事情都有二重性,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不例外,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中,仍存在一些误区:对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意义认识不清;用计算机多媒体取代教师教学;忽视常规教学媒体;滥用教学媒体;用电脑展示屏幕替代黑板;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课堂教学。

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呢?

1 整合中可采取“三大策略”

1.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在化学学习中要研究一些化工生产,如接触法制硫酸、合成氨工业、氯碱工业等,由于条件所限,学生不能一一去参观、了解,教师也只能纸上谈兵。但现在可以通过计算机的视频功能和模拟功能,把一个个化工厂请进的化学课堂,使学生耳闻目睹,身临其境。下面是笔者教学硫酸工业的片断。

1)创设情境。

①播放录像:硫酸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用途。

②电脑展示资料:我国硫酸工业的发展情况。

③电脑显示图片:江西铜业公司贵溪冶炼厂硫酸车间。

2)提出问题。

①写出生产硫酸的反应方程式。

②生产硫酸的原料可用硫磺,也可用黄铁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采用哪一种更合适?(多媒体展示我国硫酸工业中原料的利用资料)

③硫酸生产中第一阶段是什么?设备是什么?如何使黄铁矿充分燃烧?(电脑展示并模拟沸腾炉工作)

④硫酸生产中第二阶段是什么?设备是什么?热交换器的作用是什么?(电脑模拟热交换器的工作原理)

⑤硫酸生产中第三阶段是什么?设备是什么?(展示吸收塔模型)

3)自主探索,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课本和分析多媒体资料,自己去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加工。

4)人机对话。讨论、交流,并总结归纳成表格。

1.2 降解教学难点,促进学生探究新知

计算机应用于课堂教学,有着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别的手段无法实现的功能。如对图形处理能力极强,利用这一功能可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这样可降低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识。

在化学学习中要涉及微观世界的一些知识,学生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普遍感到很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于是笔者将这些内容利用Flash制成动画,或从网上下载,使难点化解为可视的图像、图形,变微观为宏观。如在学习物质结构时,笔者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电子云的形成、化学键、晶体结构、有机物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等,变抽象为直观,有助于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立体模型概念。

1.3 借助网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由于网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打破了封闭的学习模式,而且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因此借助网络,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1)学习内容的开放。在网络资源日益发达的今天,学生可以不再被那仅有的信息源(教师或教材)牵着走,他们可以从网络广泛的信息源中获取他们所需的知识。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检索有关酸雨、温室效应、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的内容、前沿科技的最新进展、贴近现实生活的化学……或提供一些网址,让学生根据网址自己学习。

2)学习形式的开放。网络教学可以采用“师—生”“生—生”等多种学习、交流的形式,学生还可以与校外人员就学习上的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学习信息的交流是全开放的。比如,在复习实验仪器时,笔者围绕“常用仪器—洗气瓶”,让学生分析出其组成(广口瓶、双孔塞、长短导管等),然后让学生利用笔者编制的软件,通过鼠标拖动屏幕上的仪器来改变它的构造,并说出其他不同用途。

3)学习方法的开放。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模拟一些重要的、但在实验室中难以完成的实验,模拟一些有害的、昂贵的、耗时长的实验,学生在自主的模拟实践中,观察、发现一些化学现象,找到规律。笔者还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上的有关自测题进行训练,并对自己做出评价和进行反思。

2 整合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2.1 主与辅的关系

在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是为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使用的一种手段,它仅仅是起辅助作用,而不是决定作用。如果盲目地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学生、教师会成为多媒体的奴隶。

2.2 人机对话与人际对话的关系

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知识认知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课堂上,教师的一句赞许的话、一个细微的动作、一种细腻的情感、一个赞赏的眼神,甚至是一个微笑,都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鼓起他们学习的勇气和信心,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并享受学习的乐趣。以上这些,信息技术却难以做到。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人机对话,也要重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教学活动处于一个双向的信息系统,那么教与学才会相得益彰。

2.3 模拟实验与实际实验的关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提倡学生动手做实验。在学生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是失败,但学生可从实验中引发的问题、失败的结果去反思,这个过程是信息技术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模拟实验只能是常规实验的补充,主要适用于危险性大、污染重、耗时太长或太短的实验……

3 整合中要达到“三种境界”

3.1 同步

现代信息技术在应用目标上必须与整个教学过程保持统一,或者说与学生的学习行为相统一。宏观上着眼于优化教学过程,微观上着眼于学生的和谐发展,做到“引其观、诱其思、导其向、排其难、解其疑、探其源、激其情、审其美、养其性”。

3.2 和谐

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因此,多媒体课件要用得适时和适量。适时,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用在该用的时机,寻找最佳切入点。比如,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点时切入;由直观到抽象、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中切入;由易到难时,阶梯化时切入;由难化易时,形象化时切入。适量,就是不能忽视课程的要求而过度地使用,其使用不在多而在于精,能不用就不用,不能滥用。如“原电池”一节中,要让学生理解原电池为什么产生电流,其原理是什么,只要播放课件《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即可。如果不顾教学实际,整堂课全部使用多媒体和网络,这样就会造成“人灌+机灌”的局面,反而会弄巧成拙。

3.3 互补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能做到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为一体,有较强的直观性、形象性、集成性等特点。它在辅助教师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认知水平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只要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抛弃传统教学手段,要注意在发挥传统教学手段优势的基础上,合理地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两者相互统一、相互补充,才能使各种教学手段更好地服务、服从于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比如除了应用多媒体课件外,笔者也经常用到投影仪进行静态展示、用幻灯进行实景放大、用板书进行学习重点的记录、用教学模型进行空间结构的展示,等等。总之,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来选择合适的媒体,并且综合使用各种媒体,取长补短,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信息化技术与大学化学 篇4

一、协助完成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化学知识点需要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之后才能理解并掌握。但许多化学实验具备一定的危险性,或实验效果不明显,或受到外界影响因素等的制约,在课堂教学中并不能很好地完成。而信息技术的出现恰好弥补了化学课堂教学在这方面的不足。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之前进行相关实验资料的搜集,特别是能够展示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的视频,在教学中直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给学生。这样让学生直接观察成功的化学实验,避免了课堂实验的失误,节省了教学时间,还能够保证学生观察到准确的实验现象,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

例如,《燃烧及其利用》单元,需要进行的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同时对应不同可燃物采取不同的灭火方法在课堂上不能完全展现,因此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相关的燃烧及灭火实验,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常见灭火方式等进行深入了解。这样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之下,化学实验教学实现了高效、零失误完成,提升了教学时间的利用率,保证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点,落实了教学目标。

二、合理进行化学探究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别对类似于化学这种需要探究来完成的学科,会存在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体现在引导学生进行化学探究上。教师可以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的综合,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找出其中适合本班学生水平的、具有探究价值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探究题目。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之前,教师可针对研究内容进行引导,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简要讲解,留给学生足够的自我发挥的空间。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探究报告以多种形式呈现,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讲解,从而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加深对化学学科的认识,真正掌握探究过程中运用到的各种知识。

例如,《金属和金属材料》一单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常见的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探究,并对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调查。学生在针对金属和金属材料进行探究时能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化学理论知识。

三、结合生活拓展知识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日常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化学知识的运用。教师需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进行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化学知识的拓展,首先就体现在通过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上,教师可以随时搜集相关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在教学中分享给学生,引导学生对其中应用的化学知识进行探讨。同时还可以结合时代的发展,让学生以信息技术为媒介,了解部分化学知识在未来生产生活中的可能应用,鼓励学生针对现有的化学知识、技能及运用提出建议,进行理论上的改进。

例如,《化学元素与身体健康》一课,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化学元素在人体机能中发挥的作用,并向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身体必须化学元素的获取,从而实现化学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在教学内容的拓展中让学生掌握更多化学理论知识,实现化学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发生的“化学反应”可以体现在协助完成实验教学、合理进行化学探究、结合生活拓展知识几方面,从而更为高效地完成初中化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与探究技能,实现初中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新型的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得到了教师的重视,为提升教学有效性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协助化学实验的进行,引导学生完成探究,结合生活拓展知识,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实现化学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初探 篇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通过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共享资源的优势,培养学生学会寻求知识、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多媒体网络资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和创造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优越性

多媒体为化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与化学的整合,可以解除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一些建构障碍,尤其是初中化学中的一些微观反应、在实验室不可让学生尝试的有毒的、危险的、爆炸的反应,通过多媒体进行模拟,将反应原理、错误操作后果展现,并可定位在某瞬间,化抽象为具体,也可变枯燥为生动,让学习难点顺利突破。网络资源为化学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多渠道的信息,从网络上获得知识,可打破课本的局限,使知识向横向、纵向延伸,为不同学生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通过整合,可增强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教、学方式发生变革: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他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查寻知识、主动参与,处理信息,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他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情感需要,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整个教学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充分发挥学生的认识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学习的过程,是学生主导活动,教师辅助指导的过程。教师是一位服务者,为协助学生学习提供方便。

二、整合方式

(一)制作课件

制作课件是目前应用较广的整合方式之一,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和化学学科的特点,可制作一些反映微观粒子间反应的课件;反映微观粒子的特点的课件;模拟在实验室,不可让学生尝试的有毒的、危险的、爆炸的反应的课件等。利用这些课件,来解除学生的认知障碍。课件的制作可以积件的形式,交互性要好,重突破难点,减少没必要的声音和文字,以避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笔者在不断的尝试中,深感FLASH不失为化学课件制作中很好的软件之一,它简捷方便、功能强大、兼容性好。利用它,我在初中化学教学方面,设计了以下课件:

设计内容 设计目的

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微观过程 展现氢分子夺取氧原子的过程

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过程 展现化学反应的实质(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复分解反应的微观过程

(NaOH+HCl、 Na2CO3+HCl、 AgNO3+NaCl反应)展现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反应中溶液离子间形成难电解物质(水、气体、沉淀)的过程

量筒使用中,俯视、仰视造成的后果 展现俯视、仰视读数造成所量液体体积与实际体积偏差的原因

酸、碱、盐溶液的导电性 展示溶液导电的原因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

从物质微观组成上展示宏观计算的依据和意义

信息化技术与大学化学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 化学 教学 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6B-0109-02

当前化学教学面临一个重要的课题,那就是如何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来变革和创新教学手段,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突破的问题,为学生开辟一个更为宽广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思考、会创造。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第十三届全国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上获一等奖的课例,就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融合做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一、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标理念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而在于学生的学。在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教师的角色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和课件制作能力,并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精心设计、策划。教师不能只把网络资源当成是备课寻找素材的来源,也不能仅把计算机、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当作教师粉笔、语言功能的延伸。而应把信息技术逐渐转变成学生手中的笔和纸,最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一课中,笔者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预习环节,制作了手机APP——“合成氨”的网络教室。网络教室分为五个模块:合成氨工业发展、科学史话、思考与交流、自主检测、轻松一刻。每个模块还设置了评论、分享、收藏等功能。网络教室的特点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课前让学生下载到自己的手机上,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手机学习方式,进行个性化学习。共享资源,学生可以更省时间、更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前预习。实现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达成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开发优质高效的教学素材或教学课件,为学生创设建构性的学习环境,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素质。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化学科学技术类的内容在常规教学中往往容易上成抽象的理论课,显得枯燥而空洞,学生兴趣不大,积极性也难以调动。在先进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电脑、电子白板、教学辅助软件等向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多种学习资源,激励学生自主投入,自主学习,自主构建,提高学习兴趣。多媒体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具,而且还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视听结合,边看边想,使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阅读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同时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是他们的学习伙伴和朋友。课前,笔者带领一个兴趣小组走进本市合成氨工厂进行实地考察,并制作了一个微视频,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并请参观的同学介绍情况,把空洞的理论直观形象化,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通过这种方式,拉近实际生产过程与课堂教学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与化学知识的亲近感。从而在课堂中创造性地调动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学习探究中。有效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进行更好地学习,用内容打动学生,进而促使学生深入思考、研究,最终以知识为载体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支撑,突破教学重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学习的形成过程是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中学化学概念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建构化学概念,掌握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纳入到原有的化学认知结构之中,形成新的化学认知结构,内化为习得的经验。在解决氨气的合成方法后,笔者进行了深刻反思:教学前,笔者认为高一已学过实验室制法,学生应该对此不陌生,故用常规模式投影实验装置图,引导学生回忆,机械记忆相关知识,可是发现实际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参与意识不强,难以灵活运用。为此,笔者使用信息技术模拟实验装置,制作了仿真实验室。让学生上台动手组装仪器,将整个实验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支撑,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从而顺利突破教学重点。

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实验教学,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从而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加深学生对学习实验内容的理解和动手实验能力的提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时要善于分析教材,获取与教材相关的课外资源,进行合作探究,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启动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四、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成效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中对教材上的一些难点如果仅用文字去阐释,那么学生很难领会和掌握。因此,笔者引导和培养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习惯转向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的习惯。例如,课前让学生分工研究,课上分组讨论“假如你是合成氨工厂的厂长,如何提高产量和降低成本”。学生在问题驱动导向下,利用互联网寻找各种信息,并进行分析、讨论,展开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前进行针对性研究,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成果展示资料。然后让学生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展示其探究结果,之后组织学生对这这些展示的作品进行评价,进一步完善作品,从而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这样做,不仅提高课容量,而且提高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和综合分析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充分展示学生的电脑等多媒体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信息技术展示成果,分享喜悦,营造多边互动的学习环境,更好更有效地突破合成氨的这一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成效。

五、利用信息技术延伸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互联网是信息的海洋,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相融合,使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师生从研究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实现知识的价值。利用网络教室APP,给学生布置个性化作业,并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学生也可以借助网络互助学习平台归纳总结学习内容,并进行交流,写研究性报告、小论文等,使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延伸。学生还能通过手机APP的论坛功能与老师沟通,及时得到帮助。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走向动态,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与约束。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便捷地与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互动与交流,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激活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内容。

六、教学思考

教育部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应通过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课改的要求。教育信息化手段是实现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必然的产物,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不是把信息技术简单地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这个环境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助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能够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思想。利用信息技术渗透到日常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用最短的时间将课堂教学重难点讲透。在教学中,教师若能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让学生真正去地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体验与其他小组同学交流、合作、探究的快乐与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实现“生就”所获得的成就感,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倍增。这样,学生课堂参与率自然高,在互动中学习合作意识得到加强,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必将得到提高。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课堂上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学生讨论的氛围不够热烈的现象。因此,如何选取有效的策略,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合作学习中,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钟绍春.关于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创新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3(2)

化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与反思 篇7

当前,化学教学中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课题,即“如何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和创新教学手段,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突破的问题,为学生开辟一个更为宽广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思考,会创造”。下面笔者将结合课例,对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融合做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而在于学生的学。在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教师的角色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和课件制作能力,并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精心设计、策划。教师不能只把网络资源当成是备课寻找素材的来源,也不能仅把计算机、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当作教师粉笔、语言功能的延伸。教师应把信息技术逐渐转变成学生手中的笔和纸,最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授《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一课中,笔者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预习环节,制作了手机APP——“合成氨”的网络教室,网络教室分为合成氨工业发展、科学史话、思考与交流、自主检测、轻松一刻五个模块,每个模块设置了评论、分享、收藏等功能。网络教室具有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等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将APP下载到手机上,学生也乐于接受手机的学习方式,从而进行个性化学习,共享资源,并能够更省时间、更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实现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达成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求知兴趣

化学学科中技术类的内容在常规教学中往往很容易被教师上成抽象的理论课,教学过程枯燥而空洞,学生兴趣不大,积极性也难以调动。然而,在先进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计算机、电子白板、教学辅助软件等向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还应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教师要引导学生视听结合,边看边想,使每位学生都成为信息的阅读者,同时,教师也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信息源,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是他们的学习伙伴和朋友。例如,在教授《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一课前,笔者带领一个兴趣小组走进本市合成氨工厂进行实地考察,并制作了微视频,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并请参观的同学介绍交流,从而将空洞的理论变得直观形象,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支撑,突破教学重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学习的形成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中学阶段,化学概念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建构化学概念的意义,掌握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将其纳入到原有的化学认知结构中,从而形成新的化学认知结构,内化为习得的经验。在解决氨气的合成方法这一重点时,笔者进行了深刻反思,由于学生已经在高一学过实验室制法的内容,当时所采用的常规模式是投影实验装置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机械记忆相关知识,但这种教学模式效率不高,学生参与意识不强,难以灵活运用。为此,笔者使用了信息技术模拟实验装置,制作了仿真实验室,引导学生上台动手组装仪器,将整个实验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其他学生还可以补充或者提出各种新思路。这样,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应用信息技术有效支撑,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从而能顺利突破教学重点。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成效

学习中,学生如果仅依靠教材是难以获取丰富的知识的。因此,笔者引导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转向学会利用资源的学习。例如,课前让学生分工研究,课上分组讨论“假如你是合成氨工厂的厂长,如何提高产量和降低成本”,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利用互联网寻找各种信息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展开了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前进行针对性研究,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展示自己优化整理的资料。通过多媒体资料的展示,一方面增大了课容量,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综合分析及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计算机等多媒体应用的水平,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延伸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互联网是信息的海洋,教师应通过信息技术尽可能恰当地融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使学生从研究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知识的价值。笔者所创设的网络教室APP,能够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如根据学生不同需要布置个性化作业,请学生继续借助网络互助学习平台归纳总结学习内容、相互交流,以及写研究性报告、小论文等,这就使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延伸。

●教学思考

实践证明,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课改的要求,是实现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不是把信息技术简单地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创建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该环境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助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与此同时,教师若能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让学生真正去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体验与其他小组同学交流、合作、探究的快乐与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实现“生就”所获得的成就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倍增。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探索 篇8

在化学教学中, 运用信息技术就是为实现教学目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 综合处理图、文、声、像的技术。信息技术处理的数据类型多种多样, 并且各种信息数据并不是孤立、分散地存在, 在它们之间必须建立相互的关联。我们在教学中借助计算机对输入的多种信息进行加工运用, 并不是简单地混合或者重放, 而是对它们进行各种变换、组合等综合处理, 这样才能获得教学效益的提升, 所以, 化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是创作的过程。

在担任高一年级两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中, 我利用学校计算机资源, 鼓励学生使用Microsoft Office来完成大多数作业任务。一年级学生虽然许多人已经有过在初中阶段接触到Microsoft Office软件的经历, 但是很少有人深入了解和利用它, 而且大部分学生是在凭经验使用Word、Excel。所以我的做法是:在开学初期, 在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帮助下, 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 目的是首先让他们对Office获得透彻了解, 在能够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工具的前提下, 进一步将其应用于化学学习的过程中, 逐步引导、教会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从利用Word写作实验室报告, 到借助Excel的图形和排序、汇总、筛选、计算功能完成实验数据的处理, 还有让学生通过Power Point来介绍他们的化学课程研究项目, 在网络上使用Front Page制作网页, 以便他们发布研究成果。提倡使用Outlook管理自己的电子邮件, 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方便与多个学生交流, 并且交流时所需的工作量较小。我经常将不同任务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通过Microsoft Office软件包来完成这些任务。

在课堂上, 尤其是化学课堂, 利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真正的的信息技术优势使动画、图像、视频、文本的有机结合。运用多种媒体形式将抽象的化学理论变为具体理论, 这是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实现的。学生和教师通过借助计算机动画软件开展学习、计算机动画模拟实验过程, 这是化学实验学习的新模式。刚开始采用这种实验教学时, 我对学生提出要求, 例如:如何凭借Power Point或者Flash创建简单的动画和灵活的非线性的幻灯片演示, 并在学生的创造学习过程中给予帮助和指导。待学生能熟练使用此类软件的基础上, 针对课本中的相关实验, 和学生一起探索如何利用Power Point优势以便更好地使用这些幻灯片。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优势之一是能够帮助学生克服理解化学概念的困难。在教学实践中, 我研究相关实验如何利用Power Point给学生提供形象化的载体, 达到可以弥补单纯概念理论的抽象性,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进入到微观世界分子、原子等微粒和反应中这一目的。

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还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Internet和其他网络技术资源, 比如将博客或者论坛运用到教学工作中:通常我们可以在网络论坛上发布一些教学文件, 书写日常的教学案例、教学心得和随笔, 然后将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上向学生布置作业。在校园网论坛上教师发布化学学科相关的主题帖子, 课堂上组织学生登录论坛, 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发布跟帖, 实现协作型学习, 针对不同学生的发言, 教师进行个别指导与点拨, 通过回帖来评价学生的观点并给出建议, 师生共同探究, 不断完善。当然, 利用网络论坛开展教学也有其局限性, 主要表现为当学生有过激的言辞和与主题无关的讨论时, 要进行监控和管理就比较困难。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资源的整合, 是优化教与学的一个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我们面对浩瀚的资源要加以筛选, 不是任何一件素材都可以随意使用的, 一切都应该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根本来努力。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把学习空间归还给学生, 达到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自我学习与创造的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肖信.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信息化技术与大学化学 篇9

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 但是在实践探索过程中, 理论与实践层面都出现了一些偏差和误区, 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改进。

一、整合不能减少课堂的思维容量, 不能弱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 主体是课程, 而不是信息技术。但在许多课件的设计中出现了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 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甚至不惜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的现象。课件制作很“精美”, 使用了艺术文字、三维图像、动画、VCD等多媒体手段, 但课堂的思维容量明显不足。一节课下来留给学生的往往只是多彩的画面、好听的音乐和有趣的动画, 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却很低。

在化学课堂中信息技术只是化学教学的一个必要补充, 它虽然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帮助教师的教学, 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进行高效率的训练, 但它却不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及时解决一些意外情况, 同时还要在教学活动中渗透情感教育的内容。因此, 教师是不可替代的, 信息技术的运用不能弱化, 更不能替代教师的积极作用。但是, 在有些课件的“设计”下, 教师成了机械的鼠标操作者和陌生的文本阅读器。学生只能获得来自设计精巧的音视频媒体中的有限信息, 无从获得来自教师的充满智慧和爱心的无限信息, 这于教与学来说都是有缺陷的。

二、课件制作要适用、适时、适度, 教学节奏要适当

1. 课件要适用, 是指课件内容和教材内容要有机融合, 而不是生硬地掺和。在实践中, 很多“课件”未能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还是以讲授型为主, 多媒体手段的使用只是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人性化, 但并没有突破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 没有引导学生将收集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独立思考结合起来, 没有帮助学生把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理解中形成个性化的见解, 建构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真正的课程整合, 应该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运用多种媒体技术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真正参与进来, 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手、脑、眼并用, 使学生真正体会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同时还要积极探求多种方式进行教学,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手段, 寻求最佳途径, 这样就一定能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乐学、爱学。

2. 是否使用信息技术, 一定要根据学习目标和意图而定, 如果不切实际地, 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 而放弃深入研究教材, 忽略学科特点, 那就得不偿失了。

3. 在使用方法和技巧上, 适时和适度地穿插课件于课堂教学中,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使课堂气氛生动活泼, 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件不在多, 更不能滥, 不必节节用课件, 而是要精、要巧、要美、要恰到好处。

4. 教学节奏要适当。掌握教学节奏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由于多媒体呈现信息的速度快, 教学中容易不自觉地加快教学的速度, 忽视对学生思维节奏的考虑, 造成学生的知识停留在了解的层面上, 没有理解这个问题, 下一个问题又来了, 最终使课堂教学变成“走马观花”式的教学。

三、电脑模拟不能取代科学实验, 亲身实践才能感知科学真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化学实验。化学实验的教学, 既能让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更能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的一大优点就是能够模拟宏观或微观的基本变化, 再现实验的具体过程。可以这样说, 几乎所有化学演示实验都可以通过计算机较好地模拟出来。在课件中, 将演示实验百分之百地模拟化, 表面效果是既节省大量教学时间, 又让学生在音乐、动画等气氛中轻松完成了记忆。这些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但长此以往, 对学生个体智能的健康发展却是非常有害的。具体原因, 阐述如下:

1. 在科学性上, 电脑模拟无法替代科学实验。尽管多媒体技术几乎可以将任何化学变化的过程逼真地模拟出来, 但这毕竟只是模拟, 科学是需要用事实来说话的, 模拟的与事实是否相同呢?其实未必。许多科学实验, 其现象是相当复杂的, 绝不是课件演示的那么简单, 如铜与浓硫酸的反应, 学生只有通过真实的实验, 才能感知实验中的各种真实的变化。

2. 在趣味性上, 电脑模拟无法替代科学实验。科学实验往往伴随着物体的运动、发光、发热、颜色及形态的变化, 有时甚至是爆炸等极端现象, 在完成教学的同时, 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许多学生喜爱上化学课的原因, 就是因为在化学课堂上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实验, 如果简单地用影片似的课件演示替代实验, 其趣味性必将荡然无存。

3. 在能力培养上, 电脑模拟无法替代科学实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最有效途径。在演示实验的过程中, 需要学生运用全部的感官去观察、感知实验的现象, 而后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处理, 探究变化的过程和原因。这其中的许多现象, 如放热、吸热等都是课件难以真实描述的, 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分析、探究。何况, 计算机模拟完全是按照老师的意志、知识水平进行设计、制作的, 这种实验的结果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结果。但现实中的许多外因都会对实验的现象与结果产生影响, 从而使实验产生异常现象, 这种异常现象的出现, 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增强学生科学品质的良好契机。同时, 课堂教学的演示实验, 学生可以参与其中,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由学生亲手完成整个实验的过程, 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而且可以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索的途径, 分享成功的喜悦。而同样的实验, 若换成演示课件, 学生所体验的就仅仅是鼠标的点击了。

可见, 违反以真实的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原则, 只热衷于计算机模拟实验, 忽视实验本身在教学中的作用, 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四、投影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 二者结合才能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计算机和网络, 把各种媒体信息加以整合, 展现给学生生动形象、富于启发性、促进思维的画面。但这决不意味着传统板书被淘汰的时代的到来, 相反, 传统板书的某些作用是屏幕所无法替代的。

1. 在很多教学环节中都离不开黑板, 特别是方程式的书写、计算过程的正确演示、解题过程的逻辑推理等, 板书的作用都强于简单的投影, 因为这些知识的掌握注重的是过程的掌握, 而不是结论的掌握。

2. 传统的板书过程往往是老师思维过程的再现。教师讲授过程的一步步板书, 实际上就是在一步步书写着自己的思维过程, 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示范作用;同时, 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主干知识也要提纲式地板书在黑板上, 这样学生对整堂课的脉络才会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若这个过程也用屏幕来替代, 多媒体系统也就成了名不副实的电子板书, 也就无法展现教师教、学生学的思维过程, 这样教学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3.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教材、教师、学生三者的思维不可能完全吻合, 因此, 课堂教学需要随机应变, 需要机智教学。当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顺序与课堂设计不相符合时, 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有时甚至要对设计好的板书进行调整。一般说来, 板书除了包括教师备课过程中设计好的相对固定的部分外, 也包括上课过程中针对具体问题和具体情况临时书写的即时性部分。而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 在上课过程中难以即时修改, 缺乏应变性。

4. 对于化学教学而言, 其学科覆盖面广, 知识点分散, 若不能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难点, 必将使学生无法抓住学习的主流, 从而无法建立起知识网络体系, 化学将成为各种知识信息的简单堆积。教师在板书的过程中, 往往可以通过更换不同颜色的粉笔、利用各种不同的符号、或圈圈点点来突出重要知识点。优秀的教师其课堂的要点, 常常能直观地反映在其板书的圈圈点点上。相反, 在屏幕上, 教师很难用其个性化的符号即时描述, 也难以对需要强调的文字进行圈点, 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教学效果。

五、人机对话无法落实“三维”目标, 直面交流才能产生灵魂碰撞

随着教学手段的网络化, 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大为拓宽, 交互型的网络教学增加了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参与的机会。然而, 人机交流仍然无法完成所有的信息交流过程。

1. 传统的面对面的语言交流是一种畅通无阻的交流, 一旦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全部需通过计算机进行交流, 实际上就是给信息交流设置了一种障碍。而信息技术应该是一种工具, 而不应是一种障碍。

2. 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流是多向的, 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都可以进行必要的信息交流, 这种交流绝非单个学生与机器的交流所能替代的。

3.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和学习, 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不加控制的以BBS、网络来替代讲授, 实际上是以冷冰冰的人机对话来替代语言、感情的交流。缺乏情感交流的教学, 就像一片荒芜的沙漠, 是无法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的。只有在融洽的课堂中, 那些眼神的交流, 形体语言的暗示, 言语灵性的碰撞, 合作交流的乐趣, 才能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 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

浅谈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 篇10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优势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的整合, 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化学教学的有机整体中。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一种手段, 可以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 经过整理、组合, 相互融合, 达到整体优化, 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教学, 具有如下明显的优势:

1. 利用网络, 面向全体

网络教学, 是现在教学中得到普遍认可的一种教学手段, 因为它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增加信息的获取量, 是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无法相比的。如:香烟和毒品都离学生的生活并不遥远, 初中生的思想正处于动荡时期, 对于一些诱惑还难辩是非, 必须要让他们了解毒品的危害, 有意识的抵制毒品。因此讲《远离有毒物质》这节课时, 笔者设计了一节网络课程, 主要引导学生根据需要自主上网查询香烟的危害、毒品的危害, 重金属盐中毒有哪些急救方式等等内容, 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其中, 获得了大量的信息, 然后相互交流, 相互学习, 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 能力与价值得到了体现, 这与以往的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通过网络自主学习, 教师无需太多的语言, 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领会其内涵, 从而自觉的抵制毒品、远离有毒物质, 事半功倍, 效果理想。这也让笔者领悟到每一位学生内心深处都是积极向善的, 都是青春的花朵。

2. 激活思维, 提高素质

创造性思维是智力的核心, 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 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利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并为学生解决问题铺设思维的台阶, 让学生的思维沿着这一台阶由“简单的已知”迈向“复杂的未知”,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动态的思维过程上来, 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探索的过程, 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这个内容, 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 让学生感受到任何一项科学发明都不是一帆风顺的。然后让学生跟随科学家的足迹, 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结果结论一致。此时学生的思维自然地就迁移到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笔者顺势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进行猜想。此时学生的思维活动非常集中、活跃, 采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学生在这一系列的思维过程中, 积极参与, 纷纷展示了自己的“作品”, 然后笔者又利用多媒体从微观角度形象地展示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学生根据多媒体展示对自己的猜想找出优点与不足, 在比较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容量是很大的, 分析能力在思维的过程中得到逐步的提高, 个性得到充分展示, 素质不断的得以提高。

3. 宏观现象, 微观解释

化学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是注重宏观与微观的联系。而微观世界又很抽象, 难以想象和理解。利用信息技术能化抽象为具体, 使微观世界宏观化, 便于学生理解, 减轻学生的负担,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突破难点, 增加课堂容量。

例如:在讲到分子、原子方面的知识时, 由于这部分知识是化学学习的重点内容, 也是学生难以接受的重点知识。同时由于原子、分子, 极其微小, 肉眼无法直接观察, 通过语言描述, 往往使学生难以理解。通过信息技术, 可以模拟放大显示其微观结构, 微观的变化过程等等, 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微观知识的基础上, 再来学习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 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 另外化学反应是动态的, 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很难利用通常的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 如水的分解与合成这部分知识, 通过信息技术可以逼真地模拟出化学反应的微观动态过程, 揭示化学反应的原理, 这种动感化表现手段, 使学生看得明白, 理解得透彻, 优化了教学过程, 同时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信息技术的作用在于使课堂教学“如虎添翼”, 但是如果应用不当, 会转为劣势。可能会使学生只关注结果而淹没了思维的过程, 所以信息技术要用在那些没有了它就难以进行或不用它效果就不好的教与学的活动中才能避免使用上存在的误区。

二、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的误区

1. 模拟实验无法替代实验操作

任何一门自然科学, 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无论信息技术发展到何等程度, 都无法取代实验在自然科学教学中的基础地位。首先在趣味性上, 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科学实验。科学实验往往伴随着发光、发热、颜色及形态的变化, 有时甚至是爆炸等极端现象, 在完成教学的同时, 也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许多学生喜爱上化学课的原因, 就是因为在化学课堂上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实验, 如果简单地用影片似的课件演示替代实验, 其趣味性必将荡然无存。其次在能力培养上, 信息技术无法替代科学实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最有效途径。

2. 屏幕无法完全取代传统板书

传统板书的某些作用是屏幕无法替代的。因为板书过程往往是老师思维过程的再现, 是一节课的核心, 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启迪和示范作用;如分析、推理过程、方程式的配平, 在黑板上板书比用多媒体演示效果好。一节课的重点、难点、主干知识也要提纲式地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对整堂课的脉络才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若整个过程用屏幕来替代, 就难以展现教师教、学生学的思维过程, 教学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了。

所以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 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 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它要求突出作为整合主动因素的人的地位, 并且真正实现人与物、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篇11

【关键词】 信息技术 化学课堂教学 整合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67X(2014)08-093-01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嘴巴和粉笔”为主要教学模式,课堂内容有限,教学手段单一,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走信息化之路是必然的选择。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同时使用两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信息技术它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多感官刺激作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长期保持和多渠道获得知识;还可以利用“热键”做注解;补充课本中没有的阅读资料;利用网上资源进行相关知识的搜索,这些都有助于增大课堂容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因此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但是,信息技术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只有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效能。对于一个熟练掌握了信息技术的教师来说,制作一套教学课件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要达到课件与课堂教学完美结合的目的就需要倾注大量的心血。

首先,在制作课件之前,需要认真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找出重点难点以及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及合成的科学。我们在化学教学中,学生时常对一些抽象的理论原理以及微观的结构难以领会,如铁的吸氧腐蚀和析氢腐蚀问题,这样的实验由于反应时间长直接在课堂演示是无法办到的,我设计了模拟实验,将两根铁钉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铁钉上罩有试管,打出字幕“一段时间后”,通过电脑模拟两者在腐蚀过程中现象的不同(水面的变化、有无气体产生),启发学生思考原因。这样的模拟使学生如临其境,更易发现问题的本质提高解题能力;对于三池(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电子转移问题,我利用电脑模拟实验,展示电子的运动轨迹,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子得失的情况,再启发学生总结规律,教学效果明显好一些。

第二,在设计课件时应当注意其实用性、趣味性和交互性。

信息技术的使用不是取代传统的板书,而是要通过高科技的手段增加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提高课堂效率。教师的板书既是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又是对本节课的知识提纲挈领的总结过程,而在使用了信息技术之后,一些教师忽略了板书的作用,常常将过去需要一步步写出的板书一下子呈现在大屏幕上,这样虽然减小了教师的劳动量,似乎提高了讲课的速度。但实际上这样做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讲课的进程,容易疲劳、分神,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制作使用课件时应当考虑到这一点,将板书设计成可以分段控制的形式,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情况,机动灵活地控制板书出现的速度,就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使用信息技术不是为了展示教师的制作技术而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当突出重点,减少过于花哨,不实用的部分。例如在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二章钠 这一节中,Na与H2O的反应是这一节的重点,通过投影实验能使全体学生基本看清,但反应太快,学生完整描述实验现象有困难,这时可以将该实验的视频文件反复播放,并通过帧数控制定格在几个特殊阶段,这样学生就能将实验的整个过程看得十分清楚,但值得注意的是,不可以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代替化学实验操作。

声音是教学课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恰当的地方配上恰当的声音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求知积极性,富教于乐,活跃课堂气氛,声音使教学课件有了灵气,但这并不意味着声音越多越好,过多的音乐或旁白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淡化教师的作用、影响师生之间的交流,因此,在使用声音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实用”,适可而止。

高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往往只有25至35分钟,通过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趣味性可以延长注意力。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交互性,在制作和使用教学课件时巧妙安排,就能实现学生和电脑的“对话”,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浓H2SO4的稀释,如果错误地将水倒入浓H2SO4中,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有毒气体的检验,这些危险性较强的实验就不能在课堂上演示,但都可以通过动画模拟及伴音得到解决,从而给学生以深刻印象,再如本人曾在一个Flash课件中安排了一个学生喜爱的漫画人物,让他和学生一起来学习新的知识,在课上他和学生一样会提问(由学生来解释),会回答问题,会出错(由学生纠错),他一出场学生的情绪立刻被调动起来,学生积极解答他提出的问题,帮他纠正错误,不知不觉就下课了。交互性还可以体现在课堂训练上,以选择题为例,在学生选出答案后就能得到相应的评判,正确的加以表扬,选错的给予鼓励;当然这种评判可以设计得生动一些(如通过夸张的声音,人物表情等)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总之,信息技术的运用要与化学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能哗众取宠为了动画而动画。调查表明,在使用信息技术的初期,学生具有新鲜感,在课堂上比较兴奋,教学效果好;在一段时间以后,随着新鲜感的消失,学生的兴奋度也有所下降,这是常规现象。因为信息技术不过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只有让主人发挥主体作用,他们的积极性才会长期保持。因此,教师作为引导者,要重视鼓励学生参与。

论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整合 篇12

化学是在九年级新加入了的一门课程,而在此时仅仅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尝试,可以说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为了高中更好的学习打下基础的. 但是,化学还是得面临中考,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还是化学还是和升学挂上了钩. 所以,老师在教学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分数评价标准的现象,而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所进行的化学的学习必然是枯燥乏味的,因为,老师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讲授更多的考点知识,让学生尽可能的考高分,而并不是一种兴趣的培养. 传统模式的教学限制,导致了学生的机械式的学习,这样的学习,更显枯燥. 在这种模式下进行的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内容的枯燥,教学方式的单一,长期以往,更会是抑制学生的创新性. 而学习中的创新能力不足,在某一种程度上就会阻碍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的发展. 传统教学的限制,老师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往往会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更加注重知识的讲解,而往往忽视了学生认知方面的能力培养,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自身能力的不足,不能有效的将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动手实践的能力. 并且,我们可以说,化学是一门实践性相当强的科目,在化学的学习中,如果不能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某一种程度上会给化学以及其他的科目的教学带来极大的消极影响.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优势

1. 增加趣味性,吸引学生加入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而在目前的初中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化学作为一门新开的课程,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时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便能够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化学作为一门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很多时候仅仅依靠老师的语言是难以进行描述的,同时很多实验缺乏相应的操作环境以及材料,学生对于这些知识仅仅是一种机械的记忆. 然而,信息技术的加入,便能够弥补传统课堂中的一些不足,能够采用视频,动画演练等的方式进行展示,相比较于单一的教师的讲授,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化学课堂能够更加具有趣味性,学生也是能够更加主动的加入到课堂中来[1].

2. 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

对于什么样的知识来说都是通过自己的加工之后的知识印象最深,而这样便需要学生更多的主动性的学习,探究式的学习,而传统的化学教学方式根本没具备这样的条件,学生更多是以一种被告知的方式进行的学习,同时教师在整个课程中所展示的内容也是有限的,这样更加限制了学生整个的思考. 而信息技术加入初中化学,是化学的教学方式上的一种改革,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将课堂还给学生,尽可能的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 而这样的知识也会变得更加的深刻. 想在进行环境保护这一单元的时候,我们便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利用互联网收集信息,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的方式,学生更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中来,并且能够进行独立的思考,远远比教师单一的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效果好的多.

三、信息技术和初中化学教学整合的措施

1. 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对于化学的兴趣

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远远比传统中的依靠教师进行简单的语言上的讲述更具吸引力. 所以,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课堂的整合,首先便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信息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紧紧地跟着教师. 同时信息技术也给以将一些空泛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 幻灯片、录像、多媒体等) 变得更鲜活、有生气[2]. 比如在进行化学的绪言的讲述中,任凭老师用怎样的语言去描述化学的神奇,学生都是无感觉的. 或许,在这个时候任何语言都是没有感染力的,所以,要借助信息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感受化学的神奇. 教师可以制作一些简单的具有代表性的化学实验的视频或者是幻灯片,特别是在一些实验的操作上,学校没有条件时,便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观看实验的具体过程,这样的观看远远比老师拿着课本单纯的讲吸引学生的多. 让学生利用视觉以及听觉去感受化学的神奇,从而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去感受化学的魅力.

2. 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化学的教学内容

现如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老师的任务不再仅仅是课本上的一些知识了,相应的还有便是生活中的一些知识,能够与时代接轨的,而这种知识的迅速传播便是信息技术在起作用. 所以说,利用信息技术,初中的化学课堂上老师便能够尽可能的将知识更加直观的教授给学生. 与此同时,老师更是在有效地时间内对于教学内容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扩充,而对于学生来说,老师进行的教学不再是课本上的“过时”知识,而是重要的同时也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知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更加的感兴趣[3]. 在进行第一节“化学世界真奇妙”的时候,老师需要的便是从生活入手,应该进行知识的扩充,进行相应的例证说明的时候,更多的应该从生活中来,丰富学生的视野. 特别是利用信息技术对于教学内容的丰富,在学生面临一些物质推断题时是相当有益的. 比如,蓝色絮状沉淀为Cu( OH)2,红褐色絮状沉淀为Fe( OH)3等一些课外题的学习,都是需要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丰富教学内容的,将这些学生不易看到的知识利用信息技术展现到学生面前.

上一篇:学生近视的预防下一篇:网络安全竞赛平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