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建设与管理

2024-11-16

信息技术建设与管理(精选12篇)

信息技术建设与管理 篇1

1. 高校信息技术队伍存在的现状

高校作为知识的殿堂,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阵地,高校必须走信息化建设道路。推进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信息技术队伍,打造一支业务精、作风硬、素质高、结构化的高校信息技术队伍,加强对高校信息技术队伍的管理,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1 组织机构不合理,技术人员不足

目前部分高校没有组建信息化组织机构,部分高校让现有的组织机构兼顾信息化工作,这样导致工作开展不利,这些学校缺少长远考虑,缺少发展眼光。组织机构不完善,导致信息技术队伍人员配备严重不足,导致有些信息化工作不能及时开展。

1.2 人员资历与工作能力不匹配

目前部分高校60%以上的信息技术人员,属于年轻化、专业化队伍,但是高校的核心系统项目,如人事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财务系统等等,基本都是靠外包给公司进行开发和系统售后服务。信息技术人员没有参与这些系统的核心技术开发,对系统建设不熟悉,所以系统核心技术外包比较严重,一方面维护费用高,另一方面维护不及时,有拖延现象。信息技术人员成了高校的摆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1.3 规章制度不健全

目前部分高校虽有着几年的信息化建设经验,但是在信息技术人员制度建设方面不健全。在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时,淡化对信息化人员的管理,导致他们缺乏工作荣誉感,工作能力不能与时俱进,始终停留在以前的技术水平。

2. 加强高校信息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部分高校已完成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校园网络全覆盖,完成了对人事、教学、科研等业务系统的集成,部分高校引进的系统按照高校的信息化建设规范和标准统一规范数据编码,完成了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公共数据平台和信息门户的建设。随着信息化建设安全快速发展,高校师生依赖信息化,对信息化人员技术服务要求也有所提高,拥有一支精锐的信息化技术队伍,不仅是信息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推进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加强高校信息技术队伍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3. 加强高校信息技术队伍建设思路

3.1 筛选高校信息技术队伍人员

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承担着不同的业务工作,包括决策、管理、建设、应用推广等业务工作。信息化技术队伍根据工作性质和岗位职责的不同,可将信息化技术人才分成三类:信息化决策规划人才,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信息化应用推广人才。

信息化决策规划人才

这类人才主要是指信息化及信息安全领导小组,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制定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制定信息化建设规范和标准统一数据编码,制定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这类人才起到管理和决策作用。信息化规划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领头者,筛选必须通过多方面的考虑,不仅对前沿信息化技术有所掌握,还要对各个部门业务精通、团队管理、人员沟通等方面有相当的经验。

信息化建设管理人才

这类人才主要是负责建设、维护、开发高校信息化系统,负责各部门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协助校外单位的管理维护和培训工作,负责与校外单位及校内部门沟通协调工作等。这类人才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人才,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这类人才不仅要熟悉部门业务,也要掌握计算机技术。

信息化应用推广人才

这类人才主要负责日常各个信息化系统的维护与日常的管理工作,配合高校信息化建设部门推广信息化系统的应用,协助处理信息化系统故障。因此对于这类人员的筛选不仅仅要注重理论水平,还要注重实际操作能力。

无论是哪种人才,人才素质才是最重要的。在信息技术队伍中,掌握着整个校园所有的信息与数字系统,掌握着核心信息,一旦有思想不端正者进行任何破坏或者做了任何违法的事情,无论是对学校的名誉还是学校的利益,都会产生巨大的损害。因此必须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和教学服务的思想,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学校、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必须爱岗敬业,有事业心和责任感。

3.2 提升信息技术队伍人员素质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是快速发展、与时俱进的,信息技术队伍人员作为高校信息化推进工作的主力军,更应该体现出自己的先进性,必须掌握最新的发展动向,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的能力。

信息技术队伍应根据所在学校的特点,结合信息技术发展的现状,保障信息化建设跟上时代发展的趋势,信息技术队伍人员要掌握新技术、新知识,加强学习计算机技术,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分享自己的技术见解或者提出自己的疑问,与大家一起商讨解决。同时为了提升相关领域学术水平,还应该掌握行业学术动向,积极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并发表相应论文。

3.3 提高信息技术队伍人员积极性

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从业人员都是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在信息技术行业,从业人员主要从事强度很大的脑力劳动,信息化建设工作涉及部门多、业务面广、工作量之大,信息技术人员经常要加班加点工作,完成工作任务。在任务多、工作量大的机制下,校领导应提高人才待遇,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用待遇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在信息部门工作的人员,刚刚工作时往往抱有很大的热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各种原因,比如说工作氛围、奖励机制淡化、工作稳定等影响下,热情逐渐消退,对信息化推进工作开展不利,因此,提高信息技术队伍的积极性是迫在眉睫。

物质激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在公平原则的基础上,实现多劳多得,此处仅作为举例。

惩罚:如果某个工作人员没有完成相应的工作并且没有出示正当的理由,那么可以按照比例扣除一定的绩效,当然有其他理由的可以酌情考量。

奖励:对于完成工作出色或者说是对项目的完成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进行相应比例的绩效提升,用待遇激发人。

精神激励是激发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另一种方式,善于运用精神激励的方式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积极性。

信息化部门为了激励效果达到最大化,善于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这样可以快速有效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

3.4 勇于创新

目前中国国内来说,各个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都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之中,因此需要有自己的特色。一是信息技术行业的发展是无限宽广的,二是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特色建设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化校园。

为了达到创新的目的,可以不限于团队内部,开展相关的创新比赛,设立一定的奖项,吸引广大师生积极参与进来,集思广益。

同时,还应该鼓励信息化建设队伍中相关人员的创新想法,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平台和相应支持,让他们把想法付诸实践,从而构建出一个良好的、勇于创新、乐于创新的氛围。

信息化决策者、管理者也要在管理方面创新。管理者要仔细观察、经常调整工作方针,让员工在正常轨道上运行,防止脱轨。

3.5 提高团队意识

在任何项目中,从来都没有一个人能单独完成的,因此,团队协作在当今社会尤为重要。为了培养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安全、教育技术等方面的专家与专业型人才,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提高师生信息技术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拓展对外服务范围,引领学校现代化发展,增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培养高素质人才提供信息化支撑和保障,信息推进组织机构成立研究团队。

根据某高校信息组织机构的实际情况,成立教育技术研究与实践团队、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研究与实践团队、虚拟化与云计算研究与实践团队、大数据研究与实践团队。建设四个研究团队不仅培养了信息技术人才,也提升了信息技术团队实力。

4. 结论

高校的信息技术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本身是一个重要而又值得去研究的一个课题。现阶段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由于技术条件限制、技术人员素质、人员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所以,拥有一支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是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因此本文从高校信息技术队伍存在的现状、必要性和建设思路阐述,建设思路主要从人员筛选,素质提升,积极性提高、勇于创新、团队意识五个方面提出建议,为高校建设成创新型、自主型、掌控型的特色数字校园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摘要:为促进高校信息化建设安全快速发展,研究高校信息技术队伍势在必行。在剖析信息技术队伍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建设思路,加强高校信息技术队伍的管理,确保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高效地推进。

关键词:信息技术队伍,建设思路,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李艳敏.信息化专业队伍助力全面创先[J].云南电业,2016.

[2]吴丽娟,梁京章.信息化管理部门人才队伍建设和继续教育的思考[J].亚太教育,2016.

[3]陈贺婉.浅谈高校信息化队伍的培育和管理[J].科技风,2013.

[4]李早水,郑增国,祝标太.浅谈高校信息化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J].福建电脑,2015.

[5]雒树静,盛晓光,施家元.浅谈加强高校信息化专业队伍建设和管理[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

[6]吴丽萍.信息化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途径和方法的研究[J].职业技术,2014.

信息技术建设与管理 篇2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快了社会数字化、电子化、网络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电子文档应运而生。在过去,纸张一直是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和媒介。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与应用,产生了电子档案,电子档案是电子文件归档保存的形式,它必须满足档案的一切要求。电子文件是指在数字设备及环境中形成,以数码形式存储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依赖计算机等数字设备阅读、处理,并可在通信网络上传送的文件。

档案工作者如何在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变革中,创新档案利用服务模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课题。

现行档案利用服务模式及其局限性

档案利用服务,是档案馆(室)为满足档案利用需求向用户提供档案并为之服务的一项活动。从总体上讲,现行档案利用服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原件的直接提供利用。即直接将档案原件提供给利用者,包括“阅览室查阅”、“档案外借”和“电话查询”等形式。

2、复印件的提供利用。即是将档案复制品提供给利用者。根据利用者的需要,对档案原件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通过复印、拍照、摄影、录制光盘等方式制作成档案原件的复制品,再将复制品直接提供给利用者,或者举办档案展览、在公众媒体上播放。

3、编研成果的提供利用,即将经过加工的档案信息提供给利用者。一是档案馆(室)按照一定的主题,将大量的、分散的档案内容 1

进行综合、系统整理后,形成档案编研成果材料,包括文字材料、照片、录音、录像等。编研成果材料虽然在形式上改变了档案原貌,但在内容上完全忠实于档案的原始记载。二是根据利用者的申请,依据档案内容出具的书面证明材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档案证明。

4、网上提供档案目录和档案信息。通过档案网站,将数字化档案目录和部分数字化档案信息提供给利用者查询。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当其需要获取凭证和依据时,即要获取实质的档案内容,还需到档案馆查阅。

在上述四种档案利用服务方式中,除了网上利用服务外,基本上还是处于一种被动式封闭的模式上,其档案服务模式是由档案利用者向档案部门提出申请,档案部门对利用者的身份进行审查确定,然后,提供者根据档案利用者的申请内容,审查档案信息资源是否能够被利用者查阅,最后再提供给利用者。现行档案利用服务模式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从利用方式来看。大多数情况下,档案利用者主要是为了获取档案信息不得不到档案馆亲自去查阅,受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2、从提供者来看。档案提供者在整个利用过程中基本上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是应利用者的申请而提供档案信息服务,而不是去发现利用者的需求,主动地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3、从利用的结果来看。目前没有一个很好的反馈评价机制,在档案利用者和档案提供者之间就缺少了相互沟通的环节。档案的利用效果以及档案利用者的意见没有及时地反馈给档案提供者,档案提供

者不能有效地跟踪档案利用者的需求,也就无法进一步改进档案利用服务质量。

因此,现行的被动封闭的档案利用服务模式,势必会导致档案利用服务率不高,档案的社会价值不能完全显现,档案的作用不能充分而有效地发挥,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就不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识,社会的档案意识也就难以提高。

在社会广泛信息化的今天,我们的档案事业必须不断创新档案利用服务模式,将传统档案推向全面信息化,使其向着更加良性更加广阔的方向发展。

创新档案利用服务模式的具体措施

1、以人为本,提高档案工作者的素质。

1.1档案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其创新精神的强弱。档案工作人员要走出原来封闭半封闭的圈子,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树立竞争参与意识,以竞争取代懒散,以创业取代守业,以经营取代“看摊”,把握时代脉搏,为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事业保驾护航。

1.2不断提高档案工作者的业务技能。在信息时代,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创新型档案干部队伍,就是要努力培养适合档案数字化和现代化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使他们既掌握信息理论与信息知识,又能熟练地应用数字化技术、信息存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及档案专业技能为档案服务。

2、创新工作方式,建立健全规范、标准。在信息时代,政务网、局域网、互联网以及业务网等已经成为信息交换最便捷、快速的途径,人们迫切要求能够在网络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数字化档案信息。档案馆的信息服务工作内容,也应从传统的纸质档案馆藏转向以网络信息资源为主,这就需要我们创新工作方式,建立新的工作规范和标准。

2.1 首先是要将馆藏档案进行全面数字化处理,运用档案管理软件及扫描等形式,全部以数字记录方式存储到光盘、磁盘等各类存储器,尤其要优先对一些重要的、珍贵的、容易受损的、利用频率较高的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档案数字化是创新档案利用服务的基础工作和首要工作。

2.2 其次是构建网络平台,加快建设和完善检索功能。建立档案馆内部局域网,并接入外部网或者互联网。元数据是检索功能的核心内容,检索功能要充分发挥就必须不断加强元数据的建设。这是创新档案利用服务的基本条件。

2.3 再次,制定具有适应档案信息化特点的以及具有跨平台运行能力的电子文件管理服务政策、规范和标准,并不断完善网络环境下档案管理的政策、规范和标准。这是创新档案利用服务的根本保证。

2.4 最后,坚持文档一体化、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双轨制原则。实现从文件生成、办理到档案归档管理的全过程管理,保证文件内容的完整性、元数据数据结构的一致性,从文书到档案的数据畅通、完整性。档案管理服务在规划和组织实施办公自动化时,使档案管理与

档案办公自动化同步发展。这是创新档案利用服务的最终目标和实现档案利用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创新服务手段,满足社会需求。

3.1 建立档案门户网站,并开展网上利用服务,这应该成为档案利用服务的一种重要形式。档案利用服务要以网站为平台,以档案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为核心,尤其是电子档案全文数据库建设,在网站上实现电子档案的实时利用,使得档案信息利用服务得以网络化。

3.2 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数据交换,实现档案资源共享。以电子政务网为平台,各级政府、部门、企业为对象,利用网络端口以一对一的形式,通过下载和上传的形式完成电子文件的收集工作。档案通过网络平台收集起来后,建立一个电子文件(档案)数据管理中心,集中管理各单位的归档电子文件。最后以政务网为平台,向各单位提供有限制性或非保密电子文件查询、利用服务,实现电子文件信息资源共享。使得档案利用服务变得更及时更高效。

3.3 开展在线服务。档案部门可以在档案门户网站上通过汇编相应的专栏、提供数据库查询、电子信箱等服务方式,让利用者与档案馆之间在网上实现速通信,进行信息交流,回答服务对象对档案材料真实性与保存价值的咨询,提供查询和咨询服务。同时还可以在其他网站上的相应专栏上载可公开的电子档案信息,如在“党建网”的“三农”专栏提供相应的有价值的电子文件(档案)信息。这使我们的档案利用服务更具针对性,也使得我们的档案能更广泛地发挥作用。

4、加强对外联系,拓宽服务范畴,充分发挥档案的社会作用。

4.1 加强横向联合,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面对浩瀚繁杂的文献情报,任何一个文献部门都不可能将所有知识和信息全部加以收集、整理、加工、保存和利用。因此,必须打破档案、图书、情报等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息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整体优势。而建立联合目录实现资源共享,正是建立社会信息系统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之一。通过建立联合目录,实现资源共享,使各部门充分挖掘资源潜力,实现文献资源互补,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和浪费。使得各级档案馆、图书馆馆藏朝着有侧重、有特色、专业化、系统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满足社会多方面的需要。

信息技术建设与管理 篇3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建设工程;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R8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26-0029-02

近年来,电子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人工智能、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电子信息技术,显著提高了建设工程管理的水平,提高了建设工程中各相关单位的生产效率。

1 建设工程管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意义

建设工程管理涉及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单位以及政府的建设主管部门等多方管理,需要协调、处理好建设工程项目的质量、安全、施工进度、控制成本以及人员管理等多方面的事务。电子信息技术能够使繁杂的建设工程管理变得更加高效、有序。在建设工程管理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通过数据库、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收集、加工、存储和处理相关的各种信息,为管理决策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地降低管理成本。现阶段,电子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领域的应用已经获得了一定的发展。许多建设单位陆续应用了信息化管理系统,构建了信息网络,搭建了计算机系统平台,采用了各类专业的管理软件,如材料管理软件、合同管理软件、进度计划管理软件、招标投标报价软件、专业设计软件等。从而,促进了建设工程管理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发展。

在建设工程管理领域,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主要有以下五点重要意义。第一,建设工程项目以信息网络为交流载体,显著提高了信息交流速度,提高了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反馈速度,促进了工程信息的及时、全面掌握,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第二,共享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了各个参建方的信息共享与协同配合,使得工程项目管理更加透明,不但提高了管理水平,还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三,提高了信息采集、处理的效率,有利于对各个管理环节的检查与监督,促进管理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提高建设工程管理工作的质量。第四,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结构化、系统化的信息数据存储,有利于分析建设工程积累的相关信息,使得数据复用和施工后分析变得更加便捷。第五,建设工程管理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显著提高了项目风险管理的水平与能力,对工程建设的各项风险能够进行迅速、有效的分析、预测、防范与控制。

2 建设工程管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中的问题

虽然在建设工程管理领域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获得一些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较窄。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工程项目管理前期和工程项目的设计阶段,例如招投标、施工组织设计、造价预算管理等。而在工程项目的施工阶段应用得较少,例如施工进度管理、施工质量管理等。在这些方面,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往往是流于形式,未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其次,建设工程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重视不足。一些建筑企业只重视建设工程各个阶段相关专业软件的应用,没有对整个建设工程的管理进行统一安排、计划与管理,没有重视工程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协调控制作用。建设工程的各个参建单位往往各自为政,统一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积极性不高。

最后,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程度仍然较低。目前,许多建设工程项目采取的管理方式仍然是传统的粗放式管理,管理模式单一,管理较为混乱。决策无依据、拍脑袋管理、漏报重报等现象普遍存在,在管理中信息化程度不高。

3 建设工程管理电子信息技术应用的对策建议

3.1 构建多层次的电子信息管理平台

在建设工程管理中,对内涉及材料设备管理、概预算管理、财务管理、现场施工管理以及合同管理等多个管理环节,对外涉及上级管理机关、地方政府、涉及方、监理方以及业主等多方利害关系人。在建设工程项目的具体事项中,不同的部门与利害关系人承担着不同的工作内容与职责。鉴于此,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充分考虑到工程项目不同参与方的需求和实际使用要求,构建一个包括项目多方协作、工程远程监控、施工现场管理等内容构成的多层次的网络信息化管理平台。多层次的电子信息技术管理平台可以生成面向不同参与主体的信息数据,提高建设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3.2 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管理流程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就是数据信息在工程建设参与各方之间的传递与流动的过程。在建设工程管理领域应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核心,是数据信息的有效利用。因此,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管理流程,是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领域利用效率的必然要求。在传统的建设工程管理模式下,采集、加工、整理、检索、使用和传递信息靠的是传真、书面通知和电话等方式,一个环节信息的获取需要相关部门的协作,信息传递缓慢,效率较低,并且存在着信息传递重复进行等低效率现象,显著降低了信息传递的经济性、有效性与及时性,不利于建设管理的高效开展。为了防止由于信息传递原因导致的交叉或重复工作,提高信息传递的质量,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建设工程项目应当构建以信息数据为中心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将数据信息管理作为建设项目参与者的职责之一,将建设工程项目的各个环节纳入到信息化管理当中。建设工程的全程管理以数据信息为基础,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实现数据的一次输入的多次利用。建设工程项目的各个参与方只需要完成各自负责的工作,信息化系统会将这些信息汇总处理,以实现信息共享,促进业务流程的无缝衔接,提高管理效率。

3.3 构建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

建设工程管理包括许多内容,要提高工程管理效率,就应当将这些内容整合起来,纳入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通常而言,建设工程项目在立项与招标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一些行业、地方或国家定额和相关信息,使得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体系较为庞杂。通过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能够提高这些管理工作的效率。一些建设参与单位会在工程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采用一些单环节的专业管理软件,例如验工计价软件、进度报告软件等。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有计划地将这些管理软件进行整合,从而提高整体管理效率。在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建设单位要开展计划管理、合同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人员管理、进度管理、物资管理、设备管理、变更设计管理、分包管理、会计核算以及定额管理等,这些管理活动是建设工程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应当纳入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当中,从而使得各个管理环节相互配合、协调统一。

4 结语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电子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能够提高建设工程项目各个管理环节的效率,如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验收管理等;能够将各个管理环节纳入到统一的协调体系当中,促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虽然现阶段电子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领域的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能阻挡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步伐。只要合理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就能够提高电子信息技术在建设工程管理领域的应用广度与深度,真正实现信息化的建设工程管理。为此,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多层次的电子信息管理平台和一体化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建立以数据为中心的管理流程,充分发挥电子信息技术在信息数据共享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不断优化建设工程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工程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赵升华.大型施工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与探索

[J].广东建材,2007,(3):128-130.

[2]饶燎原.建筑施工企业如何构建信息化平台[D].湖北工业大学,2007.

[3]冯东梅,王永坤.建筑施工项目集成化管理信息资料库建设[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616-619.

[4]刘伊生.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信息技术建设与管理 篇4

医院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必须充分考虑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医院的实际情况,在进行网络设计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1 实用性和先进性原则

信息网络系统的设计要遵循实用性和先进原则,要求从医院的实际应用需求出发,能够支持和满足医院开展各项工作的需求,而且还要求信息网络系统能够支持与其他应用设备的相互连接,并尽可能节约成本经费。为了满足医院繁杂事务的要求,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要采用世界先进的网络技术,以适应大数据量的传输,以及音、视、像等多种媒体信息的传输,并要求具备可扩展功能,能够支持不同的网络协议,同时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网络接口和互联手段。

1.2 安全性原则

医院的信息网络系统储存有大量的资料信息以及关系到医院各项业务流程的顺利开展,为了确保医院内各应用部门的安全性,在网络设计的时候可以通过EAD技术划分端口级别和用户级别的VLAN,将各系统和应用隔离开来,以实现有选择性的互访控制。或是也可以采用防火墙、入侵检测包过滤技术来设计,以防止黑客入侵、无效访问等。

1.3 可靠性和稳定性原则

信息网络中心系统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是管理和存储各项重要数据的数据中心和网络通信中心,所以确保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就显得特别重要。所以,在设计网络结构的时候要采用双连接的物理连接方式连接网络设备,并充分考虑备用线路和备用服务功能;网络设备的可靠性则要求设备有较好的容错能力及热备份,避免单点故障,同时,从实际需要出发注意系统总体设计的易维护性,降低维护难度和成本。

1.4 开放性与互连性原则

为了适应网络技术的高开放性及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网络系统的设计要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可扩充性及组态的灵活性,包括增加网络设备、扩充网络主干和升级部分子网拓扑结构等等。所以,为了提高信息网络系统的互连性和开放性,要求尽可能采用国际通行标准或是行业标准,为网络的外部连接留有接口和提供安全保证。

2 安全维护管理措施

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是一个动态问题,需要时刻做好安全保障措施,从技术上来讲,一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好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管理维护措施。

2.1 做好服务器安全维护工作

做好服务器安全维护工作,首先要加强对账号和密码的管理。账号和密码保护是服务器的第一层保护措施,一旦密码泄露或是被盗取,入侵者就可以进入到操作系统,其他的防护措施基本上就失去了防护作用。所以,为确保安全,服务操作系统和软件系统需要采用安全密码管理方式,并定期更新密码设置。其次,要定期监测和审计系统日志。通过监测和审计系统日志可以掌握网络用户访问系统的信息状况,并通过统计、分析生成综合报表,有效掌握服务器的运行状态;最后,采用双机热备。服务器是医院信息网络系统的核心,主导着系统的安全运行,所以为确保服务器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应采用双机热备,即是使用两台服务器和一台共享磁盘阵列,一台作为主机,一台作为备机,当主机出现故障时,备机能够在共享磁盘柜上建立数据库,继续提供服务,保障医院信息系统的运行连贯性。

2.2 做好工作站的安全维护工作

首先,为了防止用户随意复制数据、文件和安装非法程序,工作站不得安装软驱、光驱、屏蔽USB口,杜绝外来设备接入,以减少病毒感染机率。其次,每个用户对应唯一一组账户和密码,并设置相应权限,只能对应相应权限下的操作,不得越权操作非自己权限下的程序和数据;接着,删除文件共享协议,没有该协议就不能通过网络对工作站的文件进行复制、删除操作,以防止有人通过网络以文件共享方式盗取或破坏医院系统;再者,安装远程监控软件,定期检查监控终端桌面,对出现违规操作现象给予警告,并可以实现远程杀毒、管理等操作;最后,打好系统补丁,及时下载并打好补丁,对不需要用到的端口尽可能关闭,以免系统存在的漏洞而带来隐患,同时做好镜像文件,在系统受到破坏时可以尽快恢复。

2.3 做好防病毒措施

首先,用物理隔离的方式,将医院信息网络系统与因特网隔离开来,切断病毒入侵的途径;其次,安装杀毒软件。病毒是当今入侵信息网络系统的一种主要形式,如果医院里有计算机感染了病毒,那么病毒就能通过网络感染到其他任何一部计算机,病毒的恶性传播最终会导致系统的瘫痪、数据丢失、可执行程序被破坏,最终影响到医院信息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网络环境是复杂的,面对形式多变的计算机病毒,要提高警惕性,做好应对措施,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上安装杀毒软件,及时更新病毒库和杀毒引擎,或在对安全要求较高的机器上安装入侵检测系统,实时监控各类入侵、违规操作和破坏行为,防患于未然。最后,应用防火墙技术。网络防火墙技术在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方面的技术是比较成熟的,它主要通过一个或一组网络在内外部网络间构建一个保护层屏障,设立网络监控系统,但它是属于被动防护技术。在医院信息网络系统中,防火墙一般装置在医院内部网络和外部因特网接口处。采用防火墙技术可以对所有的进出数据依照安全策略给予检查,以判断通信是否被允许,从而达到医院内部网络信息不被外部未授权用户访问的目的。

2.4 做好数据安全管理工作

数据安全,就是要保障网络种存储及流通数据的安全,保护数据不被篡改、非法增删、复制等。首先,监测数据状况。数据监测就是要记录服务器每天的各种操作、启停记录、维护记录,检查机房设备,数据库维护记录,用户监控记录等。通过对这些监控记录的跟进,可以很好掌握网络的运行状态,及时对存在的故障进行排除,并采取优化手段对数据流量进行调整。其次,备份和恢复数据。在信息化的医院,数据库信息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储存有多年的医疗数据,一旦丢失则损失重大,因此需要制定数据的备份和恢复制度。备份是一种数据安全保障策略,它通过服务器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每天定时自动把服务器上的日志备份到备份服务器上,并定时启动恢复指令使备份服务器数据库恢复与服务器同步。同时,可以将这些备份服务器恢复的数据备份到异地大容量磁盘中,这样一来,即使本地机房出现灾难性事故,还可以通过这些备份到异地的数据来恢复系统,以防止数据出现永久性的丢失。另外,医院信息网络系统用户多、共享度高,所以要控制好特定医护人员只能对应特定数据的应用,以保障数据的安全,防止数据被非法删改或复制。

3 结语

医院信息网络系统专门用于储存、维护和应用医院信息的数据管理库,也是处理医院各种信息和支持医院运作流程,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的应用系统。建设安全有保障的信息系统是一项高复杂度的系统工程,一旦出现安全漏洞就会影响医院的正常运作,造成数据丢失和经济利益的损失。因此,需要在合理的立体化安全机制下构建多重预防措施,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确保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确保各种业务信息的安全、可靠、准确。

摘要:在现代化医院建设中,医院信息网络系统作为基础设施和网上办公支撑系统,它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功能完善的信息网络系统,其系统安全、数据安全及网络安全方面必须有保障,这样才能保证医院医疗业务的顺利运作。本文主要论述了医院信息网络系统的建设及安全保障技术措施。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反思 篇5

摘要:大数据技术的应用行业十分的广泛,主要包含了商业项目研发、经济后今后发展趋势预测,公共医疗卫生等多个方面,预测较为精准,能够在公司、行业以及一个国家中给予一个可靠的理论基础,因此,大数据技术是目前作为热门的技术方案之一。随着大数据技术应用的不断增加,该领域对于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因此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探讨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大数据背景;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在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大数据技术能够登上历史的舞台,可以让社会更加快速的发展,并且在今后,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以普及到各个领域中,所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培养这一领域人才的摇篮,这一专业如何建设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其提出针对性的意见,确保培养出来的人才符合要求,能够直接投入到工作中来。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专业定位不清晰

这一问题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工作的最大问题,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因为不同学科下学生发展方向是不一致的,比如说理工生比较偏向于技术,但管理专业的学生比较偏向于管理,这种模糊的限制难以区分,致使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精准度有所下降,这就会阻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

1.2 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现在我国很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还是以传

统教学为主要的方法,这种方法完全与实际情况不相符,这是目前该专业遇到的最大问题,也是制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发展的一大重要问题。这一问题导致教学质量较差,所以就无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

1.3 师资力量薄弱

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教师团队趋于老龄化,年轻教师的经验又不充足;其二,专业人才较为匮乏,学生多教师少的现象普遍存在。

1.4 课程设置不符合实际

课程设置不符合实际,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主要表现为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教学设计所包含的设计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接触到的知识并不全面;其二,其课程缺乏相应的合理性,这会对整个教学工作都产生影响,严重阻碍的工作效率,学科与学科之间没有交叉,学期与学期之间没有衔接,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往往不能对相关知识进行关联,这些知识无法灵活运用。主要建设措施方案

2.1 翻转课堂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的应用

应用翻转课堂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有如下几大方面的优势:(1)增加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联。传统教学主要是老师授课学生学习的方式,采取了“点对面”的教学手段,这仅限于能把现有的知识学完,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特别是在高职院校中这一现象十分的普遍,这种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们对其知识的理解与应用,由于信息管

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相关课程知识本身就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异常的困难,但使用翻转课堂这一模式后,老师在课堂上只需要对学生有问题的地方进行细致的讲解,在这一阶段就出现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不仅仅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勇于思考,还可以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联系;(2)实现了“因材施教”。翻转课堂主要对于学生课前自学问题进行间接,因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老师可以在学生的提问环节了解哪些问题是学生们的薄弱地方,在上课的时候进行强化,这种方式不仅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了培养目标;(3)改变了传统教学地位。由于传统教学教师在课堂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对于学生使用填鸭式教学,对于理论性较强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来说,这种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们学习的需要,不仅达不到效果还阻碍了学生对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习的兴趣。而应用这一课堂进行教学,对学生和老师的地位进行调整,学生真正的成为了课堂的主导者,让学生自主查阅知识,将遇到的问题整理出来由老师进行答疑,将老师的地位从主导者变为了辅助者,因此这一模式有效的实现了地位的转换。

2.2 深化共享资源内容,全面实现共享

高校所使用的师资力量不仅仅要自己学校调动起来,还可以在搭建网络平台后与学生通过合作,将资源共享发挥到最大程度。第一,高校需要和其他学校进行合作进行交流,学习其他学校的优秀的教学

思想。除此之外,需要实现教学的最大化,不单单需要校方在网络上建立共享平台,还需要建设校内校外建立共享体制,确保平台的足够化。

2.3 建立优质资源交流平台

在高校建设网络共享平台的同时,需要确保高校之间、学生、企业之间的交流,能够所有人在平台中可以畅所欲言。这种体制打破了区域性吗,让每位同学都能根据自身的要求去进行学习,让其更加的多元化。结语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建设一定要迎合社会的发展,只有丰富了教学内容,才能更加的贴合社会,培养出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一雷.我国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27):115.

[2]张颖.应用型民办高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9,6(76):80-81.

[3]李明伟.大数据时代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3):113-115.

信息技术建设与管理 篇6

关键词:交通信息技术;应用型;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资助(2015211C282)

TP3-4

交通信息技术是交通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交通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及其应用,掌握交通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以及发布过程,并运用交通信息子系统对交通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进行了解。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交通信息领域的相关知识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以及从事与本专业有关的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打下必要的基础[1]。本课程理论性强,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力求从实际出发,使用通俗的语言,简练、易懂的操作过程诠释复杂的基础理论,对课堂教学辅助补充。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交通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性强、实用性较强、涉及面较广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是智能交通系统的基础[2],其基本方法和理论大量应用于先进的交通管理,交通控制特别是智能交通的各个领域。传统的教学大部分是较为繁琐的理论分析和公式推导,物理概念抽象,因此容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和难以接受,尤其是交通信息采集技术部分,各项技术原理、技术关键和技术应用晦涩难懂,因此需要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及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程涵盖了交通工程、信息工程、通信、计算机、控制工程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的成果,应用于智能交通的各个领域,因此它也是一门面向工程应用的课程[3]。关于如何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和应用多学科知识,采取何种教学模式,如何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等问题也在探索之中。该课程傳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从宏观层面上介绍相关技术及其应用,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课堂教学也以说教为主,实验及实训内容相对较少甚至没有,学生对所学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一知半解,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与消化,乃至于学以致用。有些实验室所使用的设备和器件与实际应用中所使用的实际设备和器件有较大的差异,往往只能用计算机仿真或者模拟,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与现实的应用之间距离较大。

随着智能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对交通信息技术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难以满足这种要求。因此,笔者尝试对“交通信息技术”课程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借助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交通工程紧缺人才专业建设的机会,开拓新的实验资源和项目,以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使理论、实践两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相连,体现当前应用型大学以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理念[4]。

二、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设计

通过在多年教学中的摸索以及与用人单位、毕业生的交流,该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应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向应用型大学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需求和新特点靠拢,面向交通信息领域的新技术,与市场的应用新进展以及课程内容的需求相结合,设计了4个典型的实践教学任务如表1所示和一个创新实验设计项目“乌鲁木齐市天山区道路与车辆动态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三、实践教学条件的建设与使用

依据新疆“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任务,本专业以交通工程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的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智能交通实验室建设。目前实验室已具备三类常用的交通流检测器及其检测平台、车载GPS系统、GPS车辆调度实训系统、GIS-T软件系统、可变信息标志及其软件系统等软硬件实验设备,具备了较完善的实验条件,主要用于引导学生对交通信息采集技术的入门及全面认识;了解全球动定位系统(GPS)的入门及应用;熟悉GPS移动定位系统的使用;加强对GIS-T的认识、理解与应用。学生可将配套设备作为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的硬件开发平台,在此基础上自主进行交通流三要素分析以及智能调度管理等智能型控制系统的研发。

四、结束语

近年来,随着智能交通的快速发展,交通信息技术也在智能交通体系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课程重视实践课程教学也是智能交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不再固守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学科课程教学模式,而是将完成实验任务必需的相关理论知识构建于教学之中,实践-理论相辅相成,学生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掌握本课程必备的理论知识、训练动手能力。“交通信息技术”实践课程的建设对于本专业建设交通工程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的任务,推进智能交通重点实验室建设也有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兵,郭杜杜.交通信息技术[M].北京:机械工程出版社,2016.

[2]陈旭梅.智能运输系统[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

[3]杨正祥.智能交通GPS与GIS技术课程建设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5,32(12).

信息技术建设与管理 篇7

1.1 专业宏观培养目标

教育部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向和目标有明确说明, 即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 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 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在该说明中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信息资源管理与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能力, 核心目标明确, 但过于宽泛, 各院校需结合自身办学历史和条件具体定位培养方向。

1.2 人才培养方向

云南财经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自1998年开办, 一直以企业信息化与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作为人才培养方向。2008年, 依托学校在经济学、管理学方面的优势, 确立了以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为核心, 与经济、管理应用紧密结合的办学方向。专业建设上以“加强基础、分类培养、突出应用、注重实际”为原则, 根据就业市场需求, 改进课程体系设置, 精心设计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 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2 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和现状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指出, 信息管理知识结构由管理学理论、信息技术和系统科学3个板块构成。信息技术课程在该专业中具有重要地位, 国内信管专业核心课程大约1/3为信息技术课程, 国外的情况大致如此[1]。近年来, 很多院校加大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分量, 但与管理类课程的融合不够好[2], 未能体现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支撑。国内院校对课程体系划分和认识不统一, 导致实践中的教学计划混乱[3], 各院校虽然持续加大实践教学力度, 但大部分仍以理论教学为主。所以, 国内已有高校提出要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进行改革, 尤其是对信息技术课程, 要增加互动式教学[4]、实践教学、实验教学[5,6]。

我校信管专业前几届毕业生进入IT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系统开发及信息系统管理、维护的较多。但自2007年起, 学生就业流向市场销售、财会等领域的逐渐增加, 真正从事信息化技术、信息化管理职业的比例下降, 但信息类岗位的人力资源需求却一直较高。经过对用人单位的调查走访, 我们发现有以下原因。首先, 毕业生增多导致工作竞争激烈, 对实际动手能力要求更高;其次, 信息技术的更新较快, 要求毕业生了解掌握更多的新知识;第三, 随着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深入和发展, 对毕业生关于领域知识、高阶需求的认知提出了更高要求。

据此, 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设置需满足以下要求:

(1) 信息技术课程要提高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

(2) 信息技术课程设置需要适应技术发展和应用需求变化。

(3)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要注重与管理应用的融合。

3 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设计

上述问题的解决需对信息技术课程体系进行再设计, 核心是要满足市场职业需求定位, 课程设置能够融合管理应用知识, 适应技术发展, 体现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具体课程设计如下:

3.1 确定课程范围, 厘清层次

信息技术课程为开发、应用、管理和维护信息系统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支持, 因此, 根据信息技术对“管理信息系统”不同生命周期的不同作用, 结合市场职业需求, 将信息技术课程划分如下:

(1) 基础类课程。基础类课程是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开发设计的必修课程, 是应用或构建信息系统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使用技能、程序设计与数据结构、数据库、计算机网络、信息分析、管理信息系统等知识。

(2) 系统开发类课程。此类课程是完成信息系统开发的分析、设计、实施、维护、管理全过程的实用型课程, 涉及方法学、技术平台和工具软件等。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系统建模、系统项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工具等。

(3) 信息系统高级应用与职业资格认证类课程。此类课程依托学校、学院优势学科背景, 结合社会应用需求, 为学生开设信息系统高级应用方面的课程。同时, 由于职业资格认证要求的技能以就业为导向, 更好地迎合了企业用人需求, 将引入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以改进信息技术类课程的设置。

3.2 信息技术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要从专业人才整体知识优化的目标去考虑。信管专业是多学科融合专业, 系统科学思想和方法是其特色所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是系统科学在全程学习中的主线,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必须服务于这一主线。因此信管专业的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相应课程必然有所区别, 需要加强管理应用与服务方面的能力培养。

学校整体课程设置采用“主干+层次结构”的方式, 其层次类型和表示代码分别为:通识教育基础课 (1) 、学科基础课 (2) 、学科主干课 (3) 、专业方向课 (4) 、专业任选课 (5) 、其他实践课程 (6) 。在符合学校课程体系设置的基础上, 信息技术课程方案如表1所示。

在基础类课程中包括信息处理技术课程———信息分析与预测, 主要讲授现代经济管理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和实用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和数据结构则提供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与入门训练。同时, 学生需要掌握操作系统管理调度程序的基本工作原理, 其内容在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中讲授, 但对操作系统其他设计理论不作要求, 因此, 课程体系不设操作系统课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计算机网络及应用在程序设计之后依次安排。

在系统开发类课程中, 软件工程提供信息系统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而信息系统建模则讲授系统分析人员在系统分析、设计过程中如何有效运用建模方法与工具完成建模工作。其中还特设一门工具课“信息系统开发工具”, 教师需根据业界实际应用情况, 选择合适的软件开发工具对学生进行训练, 从而适应技术发展及职业需求。Web设计与开发的设置基于Web的应用系统的普及,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Web开发技术和设计原则。同时, 为使学生了解信息系统面临的安全问题, 学会基础的系统安全规划, 能运用常见安全技术设计安全方案, 开设信息系统安全与维护课程。

信息系统高级应用与职业资格认证类课程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使人才培养目标贴近实际需求, 共5门课程。

为使学生将基础类课程及开发知识融会贯通, 分别在第6、7学期开设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 (I) 、 (II) 。以系统分析设计为主线, (I) 针对成熟的行业系统设计剖析, 强化对系统分析设计细节过程的掌握; (II) 进行具体的信息系统项目设计, 以增强动手能力。

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专题课程从大二第4学期开始, 针对前一学期已学科目, 结合职业认证的类别、资格、级别要求, 进行总计18学时的强化训练, 以提高对核心内容的掌握。实用信息系统为学生提供具体应用领域的系统构建、应用实践, 结合学校优势学科背景, 当前选定会计信息系统。商务智能是信息系统的高级应用, 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技术, 市场需求高, 结合学院在该领域长期的研究积累, 为学生开设商务智能课程, 以拓宽学生视野, 提升就业竞争力。开设企业信息化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企业信息化的重要作用, 深入理解企业信息化的基本过程和规律, 培养从事信息化工作所需的初步知识和技能。

4 结语

本文在对信管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进行调研和企业调研的基础之上, 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 结合专业建设实际和学科特色, 探讨该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 以期优化学生知识结构, 提升专业内涵和竞争力, 从而满足社会产业发展要求。

该课程方案已纳入云南财经大学2010、2011级信管专业教学计划。2011年7月出版的《中国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CIS2011》, 其推荐课程包括商务智能方法与应用、企业信息系统及应用。在我校的课程方案中, 对应的科目有商务智能、企业信息化理论与实践、实用信息系统。这说明上述课程设置是符合国内信管专业建设和发展趋势的。在后续教学实践中, 我们将不断完善以上思路和设置, 将信管专业建设得更好。

参考文献

[1]臧国全, 丁丽鸽.美国信息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调查研究及启示[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7, 27 (3) :2-6.

[2]翟丹妮, 黄卫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计算机教学改革研究[J].计算机教育, 2006 (10) :41-43.

[3]何永刚, 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 2007 (7) :128-131.

[4]胡昌平, 赵雪芹.信息管理类专业课程互动式教学的实现[J].情报科学, 2008, 26 (8) :1121-1124.

[5]梁昌勇, 顾东晓, 等.信息管理类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8, 31 (1) :64-66.

信息技术建设与管理 篇8

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最主要、最核心的功能, 只有正确的办学定位, 高职院校才能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 建设特色专业体系,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使高职院校的发展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1 办学定位的内涵

1.1 高教性

高职教育是国家正规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层次教育阶段, 它是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职业技术型教育, 与普通本科教育不存在层次上的高低。

1.2 职业性

高职教育旨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生产、服务、建设、管理第一线技术应用人才, 具有鲜明的职业性, 培养的人才是技术师或称高级技术员。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要根据区域经济中各行业的职业分布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来确定, 教学内容要根据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进行选择。[1]

1.3 区域性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 高职教育具有更鲜明的区域性特点, 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更为密切。它不仅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 而且在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等诸多方面受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特点影响着区域性高职教育的发展和走向, 因此高职教育区域化发展成为必然。

1.4 前瞻性

高职院校办学定位是根据政策导向、社会发展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和学生需求等各方面的综合状况, 结合党和国家的教育和产业发展规划而制定的, 是对学校的未来发展起着指引作用的, 所以必然具有前瞻性。

1.5 稳定性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一个不断总结修正、日臻完善的过程, 同时又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 “一所学校的办学定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当保持不变, 即在历史的任何一个阶段, 每所学校都处在某个相对稳定的位置上。”[2]

2 办学定位的基本原则

2.1 定位与层次相一致

人才的培养是高职院校的工作核心, 因而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 首先考虑培养人才的规格, 符合自身的办学层次, 必须有区别地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同时, 高职学院的办学定位也是一个不断修正调整的过程。

2.2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高职院校多带有地方性特色, 不同地域对人才的需求规格和层次不同, 高职院校应根据地方经济和产业结构的特征以及社会文化发展水平, 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自身办学条件, 成为为地方企业服务的人才培养基地, 为地方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3 比较优势原则

不同院校有不同的建校背景和优势, 高职院校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首先要看清楚自己的特质和比较优势, 如企业联合办学资源、师资强势资源、就业保障资源、招生保障资源等, 着眼于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要求, 找准自身的发展定位,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发挥优势, 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

3 办学定位与专业定位的关系

学校的办学定位是由特色专业体系建设和重点专业打造来具体体现的。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必定拥有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是学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该以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总体战略和人力市场布局为导向, 根据自身的定位, 按照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办学规律进行专业设置、改造、调整和布局来创建特色专业, 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保持和发扬专业特色, 用专业品牌与专业内涵来赢得市场效应, 最终取得市场份额。[3]

4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定位及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

4.1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定位

北京信息职业学院在推动学院改革发展的过程中, 认真学习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委有关文件的精神, 在认真讨论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和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基础上, 确定学院的使命为:“以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 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和技术服务, 持续改进教育教学质量, 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与期望”。在这样的使命观和责任观的指导下, 结合我院隶属北京电子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行业办学优势, 毗邻798、中关村高科技产业园区等地域优势, 以及办学60年的师资力量、专业技术和校园文化的积淀, 进一步明确了“学院是北京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 也是首都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立足于信息产业, 服务于高新技术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和文化创意产业, 将学院建设成为高素质高技能职业人才的大规模培养基地和面向中小企业的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成为首都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与交流的窗口”这样的学校办学定位。[4]

4.2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

信息管理专业是该院重点建设专业。专业主要面向北京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和北京初步形成的总部密集区如CBD (中央商务区) , 中关村, 金融街和丰台总部基地, 培养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信息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信息网络构建、信息系统维护、信息系统运作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 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建设可资借鉴的有三个发展方向: (1) 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科院校, 专业侧重于计算机科学技术; (2) 以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 强调情报学信息学等知识; (3) 以中国人民大学、东北财大为代表的财经类院校, 侧重于经济管理方面的教育。但是三个方向都没有统一的专业人才价值认同, 没有统一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5]因此我们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 在学院办学定位和工作过程系统化改革思想指导下,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任职要求, 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 明确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定位;以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 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 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职业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 建立有自己特色的以职业核心能力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通过综合项目的引进, 使得课程和课程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形成课程链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

5 总结

高等职业院校是培养能够在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发挥骨干作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主体。要形成培养适应区域或行业发展需要的高技术应用性人才的人才培养定位, 坚持在服务区域经济, 履行高职社会责任中寻找办学特色定位。在此基础上打造体现办学定位的特色专业体系和重点专业。

摘要:高职院校定位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点, 同时学校的办学定位是由特色专业体系建设和重点专业打造来具体体现的。文章探讨了办学定位的内涵以及办学定位与专业建设的关系。以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展示了该学院在服务区域经济、履行高职社会责任中对办学定位和重点专业建设的探索。

关键词:高职教育,办学定位,专业建设,区域经济,计算机信息管理

参考文献

[1]杨林生, 牟惠康, 佘雪锋.区域经济发展视野中的高职院校定位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 2007 (04) .

[2]孙百鸣.高职高专院校发展定位探析[J].职教论坛, 2005 (19) .

[3]夏桂松, 沈波.对南京城市职业学院办学定位与特色专业体系建设的系统思考[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3 (02) .

[4]武马群.把握高职学院的办学定位履行高职教育的社会责任[R].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 (神州教育卷3) , 2013-06-30.

信息技术建设与管理 篇9

在建立学院信息管理平台之前学院有部分科室有自己的相关信息管理系统,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同一信息可能在不同的部门描述不一致, 信息被重复录入或存储, 整个学院相关部门之间信息无法共享, 信息传递不畅, 一些信息统计不准确, 学生从网上获取学习信息偏少, 教师从网上无法获得教学信息, 学校校园网环境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随着学院管理进一步提高, 学院需要一个信息管理平台, 以实现最大限度的信息共享, 实现信息的统一描述;科室或部门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块或信息管理子系统, 逐步实现部分工作无纸化办公;实现学院管理部门与学生的信息交互以及与教职的信息交互。信息平台建设的过程, 也是规范业务流程、业务处理的过程。

2 学院的主要业务流程分析

以下是对学院的主要业务进行分析, 以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为主。

2.1 学院主要业务流程

通过对学院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为主的业务分析, 其主要业务如下图所示。

2.2 新生报到业务协作流程分析:

新生报到将涉及多个部门, 新生首先到财务交费、之后到教务进行学籍登记、到学工处交个人档案、到后勤进行住宿登记等, 协作流程如图2所示。

2.3 教务管理业务流程分析

教务管理是学院教学管理的中心, 是学院教学正常运行的指挥机构, 也是与其它教学管理部门有业务往来、信息交互较多的部门。其主要业务有学籍管理、教学运行管理、考务管理、教材管理等, 其主要业务流程如图3所示。

2.4 面向学生的网信息管理子系统分析

信息管理平台为学院网上查询提供信息, 学生可以网上查询成绩、选课、个人综合素质量化得分、教学信息等。

2.5 面向教师的网上信息管理子系统

教师通过信息管理平台进行成绩录入、选择教材、个人档案查询、课表查询、学生成绩查询等。

3 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3.1 成立项目组

人员组成由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学的管理者。学院信息管理平台建设需要相关部门之间的配合, 部门领导应该是项目组成员, 学院主管理教学的校长任项目组组长, 协调各部门完成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运行工作。信息平台建设的过程, 也是规范业务流程、业务处理的过程, 在制定信息管理平台时, 要以科学的管理为前提, 因此, 可能要改变手工业务处理流程, 需要项目组长与各相关部门领导协商好。还有一部分是技术人员, 主要是网络中心技术人员和软件开发技术人员, 软件开发人员应该对教学管理业务流程比较熟悉, 与各部门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往的软件开发经验告诉我们, 没有主管领导的支持, 项目的开发是无法进行的;没有懂业务的技术人员, 项目的开发就很难成功。信息管理平台的最终建立, 标志着一套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和一套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3.2 系统设计与实施方案

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只是一个开头, 随着学院的发展, 平台的内容也将扩充, 因此, 设计之初要充分考虑平台的可扩充性。系统采用生命周期法和原型法相结合的方法开, 系统开发过程依据信息流与业务流程顺序, 采用分期、分步实施原则, 实现边开发、边使用原则。首先做好前期的调研工作, 明确用户需求, 结合我院具体情况, 进行系统调研与系统分析、总体解决方案、系统架构、系统的总体设计与详细设计、系统的实施与运行工作。按照业务流程和信息处理流程涉及到的部门、科室进行需求分析, 主要有招生处、财务处、教务处、学工处、后勤处、保卫处、人事处等。有软件开发阶段, 按信息处理的流程进行开发。

3.3 信息管理平台的组成

通过对学院业务调查与需求分析, 将我院信息管理平台划分为多个信息管理子系统构成, 学院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相关的信息都将纳入信息管理平台, 所面向的用户是学院的教职工、学生, 具体划分如下。

《招生信息管理子系统》、《新生报到信息系统》、《学生信息管理子系统》、《教学与教务信息子系统》、《人事信息管理子系统》、《就业分配信息管理子系统》、《面向学生的网上信息管理子系统》、《面向教师的网上信息管理子系统》

3.4主要技术

系统体系结构采用C/S、B/S共存, 结构如图4所示, 操作系统是W i n d o w s2000Server与Windows XP, 数据库平台是SQL Server 2000, 系统分析与设计工

具是PlayCASE和PowerDesigner10.0, 开发工具是PowerBuilder 8.0和Microsoft Visual Studio2005。

3.5 系统的开发方法和开发原则

本系统采用生命周期法和原型法相结合的方法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一定要遵守生命周期的思想, 以保证系统设计的正确性, 对于各子系统的开发可以快速生成系统原型, 供用户直观地了解新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界面风格, 用户根据原型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根据这些新的要求不断完善该系统。本系统采用生命周期法和原型法相结合的方法开发, 并且自上而下进行设计, 自底向上进行开发。

系统开发过程中遵守如下原则:

(1) 软件实现模块化设计, 系统采用多层结构, 将表示层与业务层分离, 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和可维护性。

(2) 统开发过程依据信息流与业务流程顺序。

(3) 采用分期、分步实施原则, 实现边开发、边使用原则。

(4) 充分考虑本系统与其它系统的数据接口, 实现数据共享。

(5) 面向职能管理部门的子系统采用C/S结构。

(6) 面向学生、教师查询量大、数据录入小的系统采用B/S结构。

(7) 数据流之间、数据项之间具有制约及控制。

(8) 为确保数据录入一致性, 信息的输入以“选入”为主。

(9) 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并设置数据的使用权限。

(10) 系统具有通用性, 便于扩充、升级。

4 结语

目前信息管理平台已经投入运行, 系统运行稳定、已经达到设计目标。本人将系统的研开过程进行了简单表述, 不足之处请各位读者指教。

摘要:结合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信息管理的现状, 从实际业务流程, 分析了学校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的用户及其需求情况, 提出了平台的建设方案、系统的开发方法和开发原则。

关键词: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开发

参考文献

[1]张玲.软件工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1) .

信息技术建设与管理 篇10

关键词:信息管理技术,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应用

0 引言

煤炭工业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产业也在积极地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 正在以信息化带动煤炭产业的发展。煤炭工业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因此煤炭企业利用信息管理技术来加强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 对于提高煤炭企业管理水平、促进煤炭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煤炭企业在利用信息管理技术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时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 因此必须加强对信息管理技术在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的探讨, 最大程度上保证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水平。

1 信息管理技术概况

所谓的煤炭企业信息管理就是指在煤矿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收集信息、输入信息、加工分析信息与输出信息的总称。其中信息的收集就是对管理过程中原始数据的收集, 而数据的输入就是将收集到的原始数据输入到某些设备上, 实现信息空间与时间上的转移, 因为数据只有送到管理者的手里才能发挥具体的作用。然后就是数据的加工与处理, 其中又包括信息形式的变换与信息内容的处理, 深入揭示信息的内容, 因为只有经过处理的信息才能体现出价值。最后就是信息的输出, 把处理过的信息发到有关人员手中, 充分发挥信息处理的效果。

2 信息管理技术对煤矿的作用

信息管理技术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对煤矿井下通风、瓦斯、人员、产量等信息进行实时采集监控,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效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同时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生产设备的远程控制, 进一步提高集约化生产水平。另外, 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煤炭企业的管理成本, 进一步提高煤炭企业的管理效率。同时, 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煤矿工作人员在网上进行作业交流, 实现知识的刷新, 提高工作效率。另外, 信息管理技术还能将新知识存储在企业信息库中供其他员工学习和利用, 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 进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最后在煤炭企业运用信息管理技术可以在优化企业管理的同时, 整合企业各种资源, 优化配置, 促进企业内部资源与外部资源的连接, 提高煤炭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3 信息管理技术应用于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煤炭企业管理者对信息管理技术认识不足

有的煤炭企业管理者没有把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看作是企业变革和创新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特别是一些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并不是完全从实际工作出发, 而仅仅是为了某些虚无的评选指标。有时在一些信息管理技术使用后管理者常常只满足于一些比较初级的应用, 使信息管理系统不能发挥全部的功能, 进而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另外就是领导者不够重视, 没有及时成立相对应的专门机构从事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 一些部门往往仅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维护, 并没有真正做到信息的采集、分析与处理, 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发挥信息管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3.2 企业信息化管理整体规划不合理

到目前为止, 我国很多煤炭企业信息化管理缺乏比较整体的规划, 进而导致在应用信息管理技术上经常出现“信息孤岛”现象。尽管有的煤炭企业开发了一些信息管理系统, 但是系统的开发因煤炭企业部门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差异, 各个部门的系统之间比较独立, 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做到信息的集成与共享。甚至有的煤炭企业中的个别部门在企业缺乏整体规划的情况下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 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数据重复输入的现象, 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管理工作的效率, 还在很大程度上难以保证数据的一致性与完整性。

3.3 信息管理技术资金投入不足

在一般情况下煤炭企业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周期比较长, 信息管理系统的硬件建设与软件开发都需要很高的成本, 但是煤炭企业的管理者在信息管理技术的引用上投入的资金却较少,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信息管理系统必要的一些设备配置、软件工具、硬件设施与技术人员的培训都得不到经费的保障, 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煤炭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3.4 煤炭企业缺乏信息管理技术专业人才

由于煤炭企业与其他一些企业不同, 在煤炭企业信息管理技术专业人才的收益远远不如其他一些企业, 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熟练掌握信息管理技术的人才非常缺乏, 而具有专业技术知识、信息技术和管理工作经验的人才尤为缺乏。再加上煤炭企业的工作条件比较艰苦, 一些具有专业技术知识与工作经验的人才不愿到煤炭企业工作, 进而使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展缓慢。因此, 技术人员的缺乏是制约信息管理技术在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应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4 阻碍煤炭企业信息管理技术应用的因素

一般情况下煤炭企业主要为井下作业, 并且作业环境比较恶劣, 这些特殊的生产环境和条件都会在很大程度上使企业决策者对信息管理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格外谨慎和保守。还有就是煤炭企业组织结构是典型的金字塔型垂直结构, 条块分割十分明显, 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相互交流和协调统一, 有的部门及其成员的惰性太大, 严重影响着信息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最后就是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并不是现成的, 只有经过煤炭企业的消化吸收, 在充分理解与分析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创新, 才能取得相应的预期效果, 但是实际上很多煤炭企业缺乏这方面的研究与开发能力。所有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信息管理技术在煤炭企业的推广应用。

5 加强信息管理技术在煤炭企业应用的措施

5.1 转变管理者观念, 提高管理者信息意识

随着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进, 煤炭企业管理者必须转变管理观念, 提高自身信息意识, 把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作为煤炭企业管理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 加强信息管理技术在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推广应用, 并且管理者必须亲身参与信息管理技术的运筹、策划、组织与实施的全过程, 保证信息管理技术应用的顺利进行。

5.2 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

在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中, 必须注重统一的数据平台的构建。一般情况下煤炭企业的数据平台包括非结构性数据和结构性数据2大系统。结构性数据系统是以开放式的框架平台为基础, 整合生产、安全、设备、地质、测量等系统, 数据按统一标准通过框架平台集成, 以B/S模式解决管理层和决策层的信息需求;而所有非结构性数据系统则是以办公自动化系统为核心, 基本上会涵盖煤炭企业各种各样的视频会议、监测控制、图形图像等内容, 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完全形成满足煤炭企业管理需求的信息管理系统框架。

5.3 利用网络对人事资料进行管理

煤炭企业管理部门必须将煤炭企业所有员工的资料档案输入电脑中, 建立企业员工资料数据库, 而且可以在电脑中随时更新各人员的解雇、聘用资料, 至于员工的工龄、职位等, 也要及时自动更新, 这样煤炭企业管理者就可以通过查询数据库对企业员工进行全方位的了解, 提高管理效率。

5.4 重视先进软件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

必须重视对世界上现有新技术的引进, 保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够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同时还要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 因为技术人员是信息管理技术应用的基础, 没有技术人员对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维护, 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也就无从谈起。

5.5 加强对员工信息化知识的培训

煤炭企业必须加强对员工信息化知识的培训,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 使其能理解、运用信息管理系统有关软件, 尽量使全体员工都参与到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中, 推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顺利进行。

6 结语

在新型的管理模式中, 信息是管理的核心, 因此煤炭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加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 这是煤炭企业不断适应新环境、新形势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国强.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J].内蒙古煤炭经济, 2008 (5)

[2]袁伟.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09 (3)

信息技术建设与管理 篇11

关键词:中职;光电信息技术;专业建设;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1-0043-03

一、广东光电信息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现状

光电信息产业是否成功,最重要的条件是人才。广东光电信息产业主要集中在光电照明、光电信息显示以及光通讯,以光电照明与光电信息显示行业来说,产品现已占据我国相关市场份额半壁以上江山,保守预估相关从业人员至少100万以上,高技能型专业人才需求,保守估计(包括转岗人员),每年新增需求至少在20%以上,那么每年新增光电信息技术专业(光电照明、光电信息显示)高技能型人才将达到20万人以上。

二、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 树立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其要以职业定向为基本特征,使受教育者掌握专门的实用知识、技能和技巧,而职业教育的教育性则决定其要以教育的本质即育人为出发点、落脚点,职业性、技术性与教育性并存,是职业教育这一教育类型的特色和本质所在,无论偏颇哪一方面都会迷失方向,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教给学生切实可用的专业技术的同时,也应注重培养他们分析、判断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同时更应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全面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的能力和素养。总体而言,即要求树立以培养学生“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与专业能力”为宗旨的课程体系开发思想。

(二) 光电信息技术领域学习课程体系的构建

1.光电信息技术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

按照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在对广东省内具有代表性光电信息类企业的职业岗位设置与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大量调研、对已毕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开设有光电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职业院校调研的基础上,聘请职业岗位群所对应的企业技术专家、生产一线技术人员(企业实践专家)、职业教育专家、课程开发专家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分析光电信息类企业典型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并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提出应该具备的综合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形成职业能力领域,经过归纳与选择,确定行动领域,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光电信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过程如图1 所示。

2.光电信息学习领域课程体系的重构

本课题组通过对广东光电信息产业现状的分析,对广东光电信息行业协会、珠三角有代表性的光电信息企业、毕业生以及开设有相关专业的职业院校进行调研,结合广东省电子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特点与优势,确立LED照明与信息显示应用为我校光电信息技术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聘请广东省半导体照明协会以及相关企业技术专家、职教专家、课程开发专家、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等组成专家组,对广东LED照明及信息显示岗位群进行了详细分析,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对光电信息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具体见图2所示。

方法能力

1.分析判断、学习以及思维能力;2.较强的文字功底,能按说明书的要求作业、书写报告等;

3.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4.较强的安全意识

社会能力

1.良好的职业道德;2.团队合作精神;3.身心健康;

4.沟通协调和语言表达能力;5.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专业能力

1.LED基础知识与产品工艺流程;

2.识读爆炸图;

3.识读工艺规程,按规程操作;

4.正确使用常见电子测量仪器与设备,掌握其维护与保养知识;

5.扎实的电路分析能力;

6.常见电子元器件的基本知识;

7.掌握SMT贴片机操作与维护方法;

8.掌握安全用电知识

1.熟悉产品性能及指标参数;

2.现场取景及与工程方案规划与设计能力;

3.具有工程制图能力,编制工艺文件,绘制施工图;

4.工程项目的安装与调试能力;

5.工程项目的基本管理能力;

6.扎实的电路分析能力;

7.掌握安全用电知识

1.熟悉光特性以及光学系统的基本知识;

2.具有扎实的电路分析与设计能力;

3.较强的软件设计能力;

4.熟练使用电路辅助设计软件;

5.能运用常见电子测量仪器对电路进行检测与分析;

6.掌握安全用电知识

1.熟悉本单位以及竞争对手产品性能及指标参数;

2.目标客户定位与开发;

3.营销规划与方案制定;

专业能力

培养课程光电子技术基础、电子工艺与技能实训、电子测量仪器使用与维护、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照明系统安装与调试、LED显示屏安装、调试与检修、SMT操作与维护、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车间管理技术

LED照明工程及应用、LED显示技术及应用、图形图像处理、工程制图与CAD、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光电子技术基础、工民建基础、钳工基础与技能、计算机网络基础、项目管理基础

照明光学设计、LED照明系统分析与设计、LED驱动电源技术、光电子技术、单片机及接口技术应用、LED显示技术及应用、电子线路CAD、电子测量技术、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

市场营销与实务、客户关系管理、LED照明工程及应用、LED信息显示技术及应用

方法能力

培养课程语文、安全教育、计算机基础

社会能力

培养课程德育、体育与健康、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人际交往与口才

图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光电信息专业课程体系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知,广东光电信息产业LED照明与信息显示方向岗位需求众多,各岗位所要求的专业能力也有很大的不同,作为职业院校,一个专业方向培养的学生不可能面面俱到,应结合本地产业需求特点、本校的办学特点与方向、毕业生的就业意愿综合考虑专业设置方向,本课题组经过多方调研与分析,结合我校的特点,定位毕业生的主要工作岗位为LED照明及信息显示产品维修,根据毕业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定位迁移岗位为LED工程规划与设计,开设的主要专业技能课程有:LED照明工程及应用、LED显示技术及应用、图形图像处理、工程制图与CAD、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光电子技术基础、电子工艺与技能实训、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子测量仪器使用与维护等。

中职光电信息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3.课程标准体系的建设

课程标准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我校在进行光电信息技术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会同光电信息行业协会与龙头企业紧密合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校企共建项目课程标准体系,下面以LED照明工程及应用为例进行具体阐述:

1.熟悉照明系统设计师职业资格标准;

2.具有照明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或建筑设计类相关专业背景;

3.具有一定的电工技术基础与实训能力,有从业资格证;

4.熟练使用图形图像处理与光学仿真软件;

5.能熟练使用照明系统安装与调试工具与仪表

在进行课程标准体系的建设过程之中,除按上表要求制定该课程标准体系之外,还要求将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相结合、学生实训项目与企业项目相结合、教室与车间相结合的三结合模式,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真正做到以典型工作任务引领专业知识学习,以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规范课程内容,以工作岗位技能淬炼师生技能,将职业标准融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使课程能够提供给学生实际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综合职业素养,使学生毕业即能就业。

三、教学团队建设

课程体系的实施主要靠教师来执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决定了课程体系实施的功效。为顺利开展专业建设,我校多年来坚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走出去:出国培训、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企业实践、行业资格认证培训等;二是引进来:聘请行业协会、企业、专业领域知名专家、技术骨干以及能工巧匠到校任教、培训与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专、兼职均可,加强专业基础扎实、技能突出的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三是内部挖潜:通过组织本校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以及骨干教师定期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带动中青年教师迅速成长。通过以上方式构建了一支以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多技能教师以及企业与行业协会等兼职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高素质、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由于中职生源绝大部分是初中毕业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是单一教育评价体系的“失败者”,当他们进入中职学校后,面临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使中职学生直面社会和职业选择产生了种种困扰和心理问题,这就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教育教学专业能力、指导实践的实操能力,还需要有指导学生就业的职业指导能力和疏导、调节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材建设

成立由专业带头人、骨干专任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能工巧匠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课程开发团队根据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体系,编写适应任务驱动教学的教材以及开发相应数字资源,确保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教材编写立项制度,联合企业加强监督与指导,对立项的教材在经费上给予保证。课程建设以教材建设为核心,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限制,紧密结合光电信息技术职业需要,突出教材的职业性、应用性和工作过程性。开发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项目驱动式,适应“教、学、做”一体教学模式要求的专业教材。

五、实训基地建设

光电信息技术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主要遵循校企合作,以校为主的原则,建设成特色鲜明、功能完善、技术先进,具有真实工作环境的实训基地,使它既能承担本校光电信息专业学生实训,又能承担光电信息专业企业与社会培训的实训,同时也能为广州地区同类职业院校提供有益的借鉴。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组建光电子基础实训室(与电子基础实训室共建)、电子工艺与技能理实一体化课室、电工基础实训室、图形图像处理实训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单片机应用技术实训室、光电信息综合实训室等,满足光电信息专业实训、培训的需要。在组建过程之中,专业系部充分征求行业协会与企业专家意见,组织骨干教师主动参与实训设备的设计与研发,与实训设备厂家一起建设光电信息专业实训室。

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采取的方式主要是学校提供场地及部分改造经费,企业提供设备、技术与师资支持,共同组建企业冠名实训室,企业定期选派技术骨干人员到校为学生讲授相关专业技能,同时也承担部分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任务,由双方共同管理。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为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通过联合一些知名光电信息企业(广州市鸿利光电、佛山市国星光电等)以及广东省半导体照明产业协会等行业协会,筹组我校光电信息技术专业校外联合实训基地,将职业岗位工作过程融入到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之中,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及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2]冯艳妮,刘培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中职光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J].职教通讯,2013(12).

[3]黄正轴,胡峥.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素养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11(2).

[4]刘哲.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6).

信息技术建设与管理 篇12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医院财务管理,应用对策

一、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的现状

医院财务管理是医院管理中最核心的部分,一个医院财务状况的好坏与其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在医院管理信息化中,财务管理信息化对医院运营管理决策和应对市场经济复杂环境具有极端重要性,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也因此一直是医院管理实现全面信息化管理的重点, 同时由于医院财务管理的现状、行业特点和专业要求,又使得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成为医院管理信息化中的一个难点问题。近年来,各类医院在信息化技术应用上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其基本的财务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

1、就医一卡通

医院使用“就医一卡通”能有效优化就医流程,适当减少窗口人员配备。施行“就医一卡通”模式的医院,需要有自行配备的自助挂号机、自助缴费机等新型自助服务设备,由此来提高日常营运效率,缓解病人就医排队等待时间长等问题,改善患者的体验。

2、成本核算

一个基本的成本核算系统由成本核算初始化模块、成本核算存货核算模块、成本计算模块、成本报表的输出模块与年度数据保存和结转构成,在新医改的推进下,成本核算系统可以更高效、更准确地进行区分收入、定制单元核算、灵活分摊费率等项目处理。

3、经费自助查询

财务管理是卫生经济中的一个大的模块,其中经费管理一直都是管理决策中的一个重点。使用最完备的经费自助查询系统能够在财务的核算与报表形成中起到极大的助力作用。依托经费查询系统,能够将经费产生、储存、交换过程中的各类操作一一列出。

4、财务网络平台建设

医院财务网络平台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城市大中型医院每天的就诊量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很多的查询服务不可能及时地为病人一一提供。医院建立女子财务网络平台,通过该平台病人在家也能进行网络电话预约挂号、专家坐诊查询、医保查询等服务操作,这样不仅节省了病人到医院所花费的不必要时间,还能够使每位前来就诊的病人感受到医院贴心的服务。

二、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1、医院基础的系统建设不完善

据了解,现在很多的地方医院并没有搭建完整的财务信息化平台,即便是在湖北省武汉市这样的大城市中的一些中小医院也没有很好地落实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新的医疗改革方案强调要“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 将推进公共卫生、医保、药品财务监管信息化为着力点,以整合各种资源发展的信息化平台。但在现有的情况下,一些医院的信息仍需要一定的转接才能与医院管理工作相贴近,更谈不上何时才能进行有效的落实。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医院财务工作效率的提升,客观上也造成了医院经济效益的损失。

2、医院资产物资调度中的信息化共享不完善

医院的资产物资调配是医院正常运营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医院资产物资数据真实、准确是财务管理成本核算的基础。现阶段信息技术在医院的财务管理上发展仍不够成熟,在监管与统计的过程里存在许多信息传递不够协调的问题,这将是我们下阶段财务管理信息化需要努力攻破的重点之一。

3、医院信息化系统应用方式不标准

任何一个医院的综合决策都需要比对多样的信息,而在现有医院信息化系统不完整操作下,医院的业务量逐步加大,将导致很多问题的累积与产生。现有制度下并没有同一的数据标准体系,医院的共享设备接口也非常简单。

4、医院信息化技术工作人员技能水平不足

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需要有高文化高素质的人才来进行操作维护,新医疗改革中也提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院经济体系需要有专业技术人员的保障机制来支撑其稳步运行。而现有的医院体系中的信息操纵人员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但是面对医院财务管理业务不断增多, 数据分析处理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现有人员的专业能力显然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三、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构建和设计

1、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支撑平台的构建

控制平台、决策支持平台、业务协同平台和医院应用集成平台是强化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四大支撑平台。控制平台能实现集团医院在核算口径、业务规则、审批流程等方面的层层控制,从而达到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决策支持平台能通过数据挖掘、钻取、切片等技术手段将海量的离散的财务和业务数据转化为对医院决策者有用的信息,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时期、多方面、多层次的分析与预测, 辅助医院管理者进行战略决策。业务协同平台既能进行医院内部机构、科室、人员之间的业务协同和沟通,又能实现医院与合作伙伴的业务协同,同时又是医院的信息发布平台。应用集成平台一方面能够打通异地部署的子系统之间的数据流,使整个系统紧密集成,实现信息流的畅通和业务处理的高度自动化;另一方面还能打通本系统与关联的外部系统,实现数据的自动流转。

2、医院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部署模式

医院内部实行一体化的财务管理制度,实现全医院, 包括下属分支机构的集中式财务管理,建立起统一财务管理体制,由医院制定财务规章制度,集中筹措和调度资金, 集中财务收支预算、核算和决算。

在医院内部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医院可以集中制定财务政策、规范业务流程、制定或审批预算并将其下发到各个分支机构,分支机构财务核算状况、预算执行情况都将通过这个平台实时反馈到医院领导桌面。同时,可以将医院内部其他应用系统,如OA系统、计费系统等集成到这个信息平台,实现医院内部所有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借助于先进的智能链接技术,各分院、院区等下属管辖医院可以实时访问医院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财务信息数据录入。

3、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模块设计

(1)医院成本管理模块设计。医院成本模块设计遵循财务会计与责任会计体系的有机结合,建立基于全院所有核算单元的全成本核算、控制和计划体系。提供成本核算单元、成本分类、成本项目、收入项目、收费类别、收费项目、内部服务项目、分摊规则、参数值等基础信息维护的功能,支持科室成本、项目成本、床日成本、诊次成本及病种成本的归集与分摊。能够进行制度所定义的医疗成本、医疗全成本核算及医院全成本核算。基于集中式成本管理模式下整个医院同一数据源的前提,该系统可以实现成本数据的自动汇总,借助内部往来功能在医院层面抵销内部关联交易。

(2)医院预算管理模块设计。医院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能实现以下管理目标:控制经营;保障收支平衡;及时掌握和分析各机构整体经营状况;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 建立协同机制;通过资金统一调度,获取资金使用规模经济效益,降低融资成本;提升医院的调控能力和资本积累能力,并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增强集团化、市场化的融资能力;评价业绩与提供激励。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包括六个制度体系。一是组织体系:确定谁来负责全面预算,谁参与。二是指标体系:确定要做什么样的预算。三是编制体系:确定怎样形成预算。四是控制体系:确定哪些能继续做,哪些不能做。五是报告体系:明确做了什么,近况如何。六是考评体系:判断做得如何。

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化可设计如下模块:首先建立预算管理门户,为医院应用提供统一的入口;然后进行智能分析,使医院大量数据通过分析工具转化为指导决策的可用信息;建立数据交换中心,将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与业务系统无缝集成;在预警平台和控制平台上,建立预算体系、预算指标、预算目标、预算方案、期间方案、版本管理、定额管理等;把样表管理作为预算管理工具,在整个预算管理流程中以管理表格为中心进行预测与计划、预算编制、预算调整、预算稽核、预算执行、预算审批、预算控制、业绩考核、预算分解、预算汇总、预算上报和预算下发;最后进行报表管理。

四、完善医院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对策

1、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作为一个单位的管理者,医院的领导需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在现代信息技术高速腾飞的时代,医院的网络信息化建设必须走在医院发展的最前沿。领导者需要具备能够附和信息化系统发展的指导思想,提升强化医院职工的思想认识,完成好向新的管理模式的转化。

2、合理改变与调整管理制度

首先,要统一核算方法。统一的核算方法是规范医院财务管理的基本要求,是规范医院财务管理流程、提高数据可比性、提高决策支持信息质量、提高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的基础工作。其次,要统一科目。统一的科目是统一核算方法能够有效执行的必备条件,是统一报表格式和计算的基础。最后,要统一报表格式。统一的报表格式对于医院财务数据汇总、合并、分析等有一定的作用,能确保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可以说,没有统一的核算方法、统一的科目和统一的报表格式,是不可能提高医院财务管理质量和水平的。

3、加强信息化系统维护

在现代信息化系统发展情况下,信息数据来源渠道众多,从最初的LIS、PACS、HIS等系统到移动护士及医生站等的转变,无一不说明没有规范化的手段,没有一个能保证系统全天候正常高速运转的维护条件,信息化的应用也是不全面的。因此,每一个医院的信息化的建设需要配有专业人员进行维护处理,以完善好医院的数据备份处理, 避免系统突发损坏与临时性崩溃导致的医院数据丢失。

4、不断优化核算与监控机制

建立新的财务信息化平台,首先是相关的操作人员要树立起新型的核算优化理念。要将传统的事后报表记账转变为事前预测,将事中的透明监督转变为事后的统一核算,使核算体系规范化、程序化。要规范流程的操作,事后监控机制要将平台的数据反馈到各个部门进行研究与取样,真正做到信息化平台的高效性与内部共享性。

5、提高专业人员的基本素质与水平

一是提高医院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使其能够有效完成建设好信息化平台的任务,二是提高所有医务工作者的道德素质,在进行信息化的操作中,各个科室模块不能相互影响僭越,要确保人为影响的减少,使计算机运行效率提高,从而减少医院财务支出的浪费。

6、兼顾信息技术的包容性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得其数据存在多样性,而且以前的应用系统有的已经不适应现在的需要,部分功能也不太完善。在进行系统规划的时候,不能一味地完全舍弃以前的技术,应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些资源,尽可能对原有系统进行改造和完善,使之适应于新的信息系统。

五、结束语

上一篇:破产能力下一篇:移动视频监控摄像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