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生物化学

2024-05-15

信息技术与生物化学(精选12篇)

信息技术与生物化学 篇1

信息技术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在现代社会实现了多方面的运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不断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进行革新与完善,也为信息技术开拓了新的运用范围。化学作为一门具有较高科学性且需要在探究中学习的学科,在现代教学中如何提升其教学有效性成为诸多教师探究的问题。而信息技术与之进行结合可最大限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向学生展现化学学科蕴含的丰富内涵,能够帮助教师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协助完成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化学知识点需要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之后才能理解并掌握。但许多化学实验具备一定的危险性,或实验效果不明显,或受到外界影响因素等的制约,在课堂教学中并不能很好地完成。而信息技术的出现恰好弥补了化学课堂教学在这方面的不足。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之前进行相关实验资料的搜集,特别是能够展示实验过程、实验现象的视频,在教学中直接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给学生。这样让学生直接观察成功的化学实验,避免了课堂实验的失误,节省了教学时间,还能够保证学生观察到准确的实验现象,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

例如,《燃烧及其利用》单元,需要进行的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同时对应不同可燃物采取不同的灭火方法在课堂上不能完全展现,因此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相关的燃烧及灭火实验,让学生对燃烧的条件、常见灭火方式等进行深入了解。这样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之下,化学实验教学实现了高效、零失误完成,提升了教学时间的利用率,保证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知识点,落实了教学目标。

二、合理进行化学探究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别对类似于化学这种需要探究来完成的学科,会存在较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一特点进行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与技能。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体现在引导学生进行化学探究上。教师可以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点的综合,并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课前搜集相关资料,找出其中适合本班学生水平的、具有探究价值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探究题目。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之前,教师可针对研究内容进行引导,利用信息技术将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行简要讲解,留给学生足够的自我发挥的空间。同时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探究报告以多种形式呈现,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讲解,从而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帮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加深对化学学科的认识,真正掌握探究过程中运用到的各种知识。

例如,《金属和金属材料》一单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常见的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行探究,并对其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进行调查。学生在针对金属和金属材料进行探究时能够认识到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同时提升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相应的化学理论知识。

三、结合生活拓展知识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学科,日常生产生活都离不开化学知识的运用。教师需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帮助学生进行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结合日常生活进行化学知识的拓展,首先就体现在通过信息技术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上,教师可以随时搜集相关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在教学中分享给学生,引导学生对其中应用的化学知识进行探讨。同时还可以结合时代的发展,让学生以信息技术为媒介,了解部分化学知识在未来生产生活中的可能应用,鼓励学生针对现有的化学知识、技能及运用提出建议,进行理论上的改进。

例如,《化学元素与身体健康》一课,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化学元素在人体机能中发挥的作用,并向学生介绍日常生活中身体必须化学元素的获取,从而实现化学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在教学内容的拓展中让学生掌握更多化学理论知识,实现化学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发生的“化学反应”可以体现在协助完成实验教学、合理进行化学探究、结合生活拓展知识几方面,从而更为高效地完成初中化学教学,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与探究技能,实现初中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需要不断提升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而信息技术作为一项新型的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得到了教师的重视,为提升教学有效性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可运用信息技术协助化学实验的进行,引导学生完成探究,结合生活拓展知识,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实现化学教学目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化学,有效应用

信息技术与生物化学 篇2

答:

(一)习理论与具体实际结合原则

(1)设计理论

要体现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指导应注意:

①调教与学的结合②视学习环境的设计(情景创设、协作学习、信息资源)

③重视教学过程的动态设计

④重视可操性

(2)本主义学习理论

应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应体现特点:

① 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

② 学习动机的激发

③ 学习主动性的调动

④ 写作学习的设计

(3)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

运用奥苏贝尔的教学理论,在网络课程研究中应注意:

① 科学选择和设计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② 在就收学习中恰当确定先行组织者

(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其四要素是“情景、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应体现特点:

① 情景创设

② 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体现

③ 教师作为主导作用的体现

④ 着重协作、会话

⑤ 知识的意义构建过程的体现

(二)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不是无约束条件的最优化,而是有约束条件的最优化”在实践中应注意:整合的目的只是为了达到教学效果的优化,不是为了整合而整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不能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过程和现象来代替实验。计算机模拟可用于以下几方面:

① 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实验。通过模拟将“现象”放大。

② 严重污染、较危险的,在一般实验室条件下不能完成的实验。

③ 微观概念及微观结构。

④ 错误的实验操作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实验。起到反面教材的作用。⑤ 化工生产中的生产流程。

⑥ 反应速率较快或较慢的实验。

⑦ 研究性学习。

⑧ 新课程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三)以学生发展心原则

初中化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信息技术;整合;微观现象

化学属于传统的自然学科,自然学科的特点是严谨、具体、形象。在传统教学中囿于条件限制,我们只能局限在理论解说和实验室操作两个环节进行互补认知,但是有些化学现象和概念理论解说乏力,而实验操作又无法全部进行。在我们一筹莫展之际,集影声一体的多媒体走进了化学课堂。这样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学生无法观察到的微观化学世界给大家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能多形式、多角度地认知化学知识生成和发展的过程。鉴于此,笔者特此总结几条初中化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心得体会。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驱动力。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厌烦,所以化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的理论宣讲,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用形象、活泼的知识展示方式来吸引学生兴趣。

比如在教学鲁教版初三化学《海水中的化学》时,我们无法将海水搬运到实验室,学生大多也无法想象海洋中丰富的化学矿产资源。这时候就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视频、动画的形式带大家到大海深处发现和探索,为学生开拓了全新的广阔的海洋化学背景,

让抽象的知识通过直接、形象的方式对学生产生多感官刺激,满

足了学生猎奇、求知的双重探索欲望,充分激活探索和学习兴趣。

二、借助媒体动画,展示微观世界

宏观现象和物质我们可以在实验室通过肉眼观察,但是微观反应和变化即便通过显微镜也无法进行仔细观察。如果只靠教师微不足道的口头描述来想象,那肯定会出现理解偏差。这就需要我们借助多媒体视频和动画来将微观化学的变化形象、直观地将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展现出来,这样就能变抽象为形象,引导学生全面认知微观世界,掌握化学变化的本质。

如我们在学习鲁教版《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时,笔者就通过科普视频和动画,让大家观察化学物质:钙、铁、锌等是如何在身体里结合、反应,最终起到保健的作用;学习《钢铁的锈蚀与防护》时,通过微观化学模拟实验让大家观看钢铁是如何与氧分子反应产生Fe2O3的,这样便于大家针对形成铁锈的条件来推理如何防

护钢铁生锈。这样引导,不但有助于展示抽象的化学知识,更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习质量,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创新。

三、借助媒体模拟,完成高难实验

化学实验的条件千姿百态,其反应程度也各有强弱,反应时间长短不一,也有的实验对有毒气体收集操作要求高,这样无疑都给我们的动手实验带来了困难。这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中束手无策的实验,就可以借助媒体模拟实验来引导学生认知和學习。形象、直观的模拟实验可以具体慢放到每一个细节,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全面掌握化学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比如在学习《远离有毒物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摄入重金属和一氧化碳等有毒物质会破坏我们身体机能的知识,因为接触有毒物质,怕出纰漏影响学生健康,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模拟实验来完成:先观看多种金属中毒和气体中毒的科普资料篇,大致掌握中毒后的症状,然后再选几样常见的作为重点。比如一氧化碳中毒的微观原理给学生进行实验模式。这样大家不但认识了有毒物质,而且掌握其对应的中毒原理及症状,对以后在工作和生活中规避风险奠定基础。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的实验过程,情况逼真,可见度大,可丰富学生头脑中的形象信息,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四、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化学知识

课堂只有短短的45分钟,这点时间只够学生认知化学概念

和基本现象,大量的知识拓展要在课下完成。传统的知识拓展就是到阅览室看书,在汗牛充栋的阅览室想找到我们需要的材料很难。所以,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知识拓展。例如,在学习物质的用途、工业生产、环境问题时,可让学生先查找资料,制作软件交给教师,然后教师将自己和学生搜集的有关资料发布于局域网中,上课时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收集,找出有用的资料进行处理,最后得出正确结论。网上的资源不但更新快,而且容易搜集,只要输入关键词就能学习有关知识,所以我们一定要利用好网络这个拓展知识的园地。

上文是笔者结合教学经验对如何整合初中化学和信息技术的心得体会。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抱残守缺,要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巧妙利用多媒体来化解抽象知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来辅助教学,使教学的每一步都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高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技术是我们的辅助工具,我们切不可为了省事而滥用。

参考文献:

李芒.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意义及原则[J].电化教育研究,2004(05).

(作者单位 四川省平昌县岳家小学)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 篇4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教学,整合,资源库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是指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化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共同完成化学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本质与内涵是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 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 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应用到化学教学过程中, 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 经过整理、组合, 相互融合, 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 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广大化学教育工作者, 也在不断地努力寻找和尝试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点, 以期把信息技术真正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来促进化学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高。通过不断地研究比较, 我们提出了如下两种整合形式。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形式

1.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教学资源环境进行整合教学。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资源可以说是浩如烟海, 网络资源已经成为人类智慧的海洋、知识的宝库, 其中的资源多数能为教育所用, 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 使学生能开阔思路, 集思广益, 有利于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教师可以在课前将所需的资源整理好, 保存在某一特定文件夹下或做成内部网站, 让学生访问该文件夹来选择有用信息;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参考信息, 如网址、搜索引擎、相关人物等, 由学生自己去Internet或资源库中搜集素材。相比较来说, 后者比前者更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2. 利用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进行整合教学。

这种整合教学主要培养学生信息能力中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 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在这种整合教学中, 重点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和思维的流畅表达能力, 达到对大量知识的内化。该教学可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策略。

3. 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进行整合教学。

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进行整合教学, 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所提供的交互渠道, 利用计算机网络中的大量工具库、资源库和知识库, 通过参与学习的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活动, 来实现群体之间的共同学习和工作, 共享合作成果。在计算机网络通讯工具的支持下, 学生们还可以突破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 进行同伴互教、小组讨论、小组联系、小组课题等协作性学习活动。这种整合教学, 可以突破原有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实现学生个体与群体的融合, 达到促进教学、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二、关于化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1. 化学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思路。

资源库的建设人员必须包括化学教学的骨干教师、网络技术人员和部分学生代表, 首先由教师和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相关资料, 分门别类进行整理、编辑, 分为教学基础资源、多媒体资源、化学学习资源、学生活动资源等四部分, 由不同的人完成不同的资源建设。此外, 化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学习过程是相互结合的, 教师和学生一方面是化学资源的受益者, 另一方面又是化学资源的建设者, 他们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创建新的资源, 这样的资源符合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人人都共享资源, 人人又创建资源, 使资源库变成一种动态、发展的资源库。

2. 资源库开发和研究的内容。

(1) 教学基础资源共享式。教学基础资源包括优秀教学案例、化学教学论文、化学试题。优秀教案是广大化学教师相互探讨、交流共享, 寻找最佳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因此是本资源库建设的一个重点。 (2) 多媒体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库以CAI课件为重点, 包括各类文字素材、图形素材、图片素材、音频素材、视频素材、动画素材等。 (3) 教学背景资源。国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 充分体现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 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论文 篇5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障碍性问题

要想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有效整合,要求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挖掘备整合课程资源,这必然会给本来就辛苦备课,疲于奔命批改作业的教师带来更大的压力。同时,学校还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构建校园信息化平台,建设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等。教师教得辛苦,教学辅助部门配合得辛苦,学生学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往往高投入的背后是很低的收益,这导致许多教师也不愿意进行整合。

二、解决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问题的办法

1.明确整合的意义,确立正确方向

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意义在于利用信息技术把枯燥、复杂、抽象的生物学知识生动、活泼、具体地呈递出来,创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去启发学生的思维,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教师必须明确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意义,以确立正确的整合方向。

2.加强理论学习,将整合落实

在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过程中,要充分加强教法、教育心理学、教学论等理论的学习指导,把这些教学理论融入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过程中,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构建易于实现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3.结合生物学特点,进行科学整合

现行高中生物教材,并不是每一节课的内容都适合用信息技术来完成的。比如“细胞器”“遗传的分子基础”“生态系统”等用实物或投影演示,效果会很好。因此我们应该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出发,明确信息技术教学用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用,怎么用,期望收到什么效果,以真正达到“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科学整合”。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应科学合理,其地位是“辅助”而不是“替代”。

4.建立评价机制,让师生看到整合效益

在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应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整合教学活动进行客观的评价。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的有效整合 篇6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上好化学绪言,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要把学生带入化学学科的殿堂,上好初中化学第一堂课——绪言课显得尤为重要.运用多媒体技术烘托课堂气氛,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笔者在上初中化学《绪言》这一节课时,运用大量的图片、动画,展示张家界、黄龙洞以及桂林芦笛岩等溶洞中千奇百怪、鬼斧神工的钟乳石、石笋等风景图片;展示“清水变牛奶”、“清水变红水”、“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等实验情景,笔者适时指出所有这些现象都与化学有关,学生无不为化学世界的神奇而惊讶.笔者随后说:“如果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我们就要学习化学知识.”至此,学生们情绪高昂,纷纷表示有决心、有信心学好化学.

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难点

化学概念及原因大多较为抽象,单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单调教学,学生较难理解.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解释化学反应时,动画模拟水分子分解成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分子,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又如“钠与氯气反应形成氯化钠”,通过动画模拟可以使学生形象地看到电子运动方向以及两种离子互相结合的过程.这样既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理解化学变化的原理,吸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巧做特殊化学实验

实验是化学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对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具有强烈的诱惑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尽管教师事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但往往因反应时间长、实验现象不明显、有危险性或不易成功等,而达不到应有的实验教学效果.但是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则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如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这个过程很慢,整个过程需一个星期左右才能完成,在课堂上无法演示铁生锈的整个过程,若利用多媒体技术用flash制成的课件,学生就能直观、形象地观察到铁生锈的整个过程,明确生锈的条件,理解实验的结论.有的实验的现象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使得现象不准确.如点燃从玻璃尖嘴管中导出的氢气,本来氢气燃烧的火焰颜色是蓝色,但是因为玻璃中含钠,钠燃烧的颜色是黄色,这样使得我们看到氢气燃烧的火焰带黄色,对蓝色火焰产生了干扰.这样很容易误导学生.若把氢气燃烧的现象制成课件,学生就能准确的观察到实验现象,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四、运用信息技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的有效整合,确实有很多优点,但是我们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使用信息技术要恰到好处

信息技术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而是要用得恰到好处.如果在课堂上从头到尾都是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只是播音员和解说员,就失去了对教学应有的控制地位,学生成了观众,丧失了主体者的地位.这样会扼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2.使用信息技术切忌华而不实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不能一味地追求各个内容的动画及声音效果.如在课件中每一张幻灯片都出现“飞人”、“百叶窗”等动画效果,每出现一个文本框或艺术字就有“风铃”、“爆炸”等系统自带声音效果.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只觉得好奇,而忘了上课的内容,造成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印象,教学效果无从谈起.

3.化学实验不能滥用多媒体课件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理论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不可取代的.用多媒体来实验,没有让学生亲自操作、亲自观察,没能使学生获取第一手资料,弱化了部分实验的功效,不利于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不利于培养学生耐心、机警、细心等良好的心理.如在学习《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这一实验时,如果教师认为一氧化碳有毒,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把所有的实验过程“拷贝”到课件中,细细地讲给学生听.可想而知,这种教学方法所得的结论显然不能令学生信服,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和科学的实验态度,显然其与当前实行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因此,只有一些特殊的实验,如因反应时间长、实验现象不明显、有危险性或不易成功的实验,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才能显示出信息技术与实验整合的优势.

总之,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的有效整合,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化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实践与反思 篇7

当前,化学教学中面临着一个重要的课题,即“如何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和创新教学手段,解决传统教学中难以突破的问题,为学生开辟一个更为宽广的学习平台,让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会思考,会创造”。下面笔者将结合课例,对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融合做初步的探讨和研究。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教师的教,而在于学生的学。在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时,教师的角色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网络技术和课件制作能力,并对教学信息资源进行精心设计、策划。教师不能只把网络资源当成是备课寻找素材的来源,也不能仅把计算机、手机或者其他电子设备当作教师粉笔、语言功能的延伸。教师应把信息技术逐渐转变成学生手中的笔和纸,最终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授《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一课中,笔者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预习环节,制作了手机APP——“合成氨”的网络教室,网络教室分为合成氨工业发展、科学史话、思考与交流、自主检测、轻松一刻五个模块,每个模块设置了评论、分享、收藏等功能。网络教室具有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等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前将APP下载到手机上,学生也乐于接受手机的学习方式,从而进行个性化学习,共享资源,并能够更省时间、更有针对性地做好课前预习工作,实现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达成人机交互,师生、生生互动。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求知兴趣

化学学科中技术类的内容在常规教学中往往很容易被教师上成抽象的理论课,教学过程枯燥而空洞,学生兴趣不大,积极性也难以调动。然而,在先进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计算机、电子白板、教学辅助软件等向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学习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信息技术不仅是教师教学的辅助工具,还应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教师要引导学生视听结合,边看边想,使每位学生都成为信息的阅读者,同时,教师也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信息源,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是他们的学习伙伴和朋友。例如,在教授《人工固氮技术——合成氨》一课前,笔者带领一个兴趣小组走进本市合成氨工厂进行实地考察,并制作了微视频,然后在课堂上播放,并请参观的同学介绍交流,从而将空洞的理论变得直观形象,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支撑,突破教学重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学习的形成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中学阶段,化学概念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地建构化学概念的意义,掌握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将其纳入到原有的化学认知结构中,从而形成新的化学认知结构,内化为习得的经验。在解决氨气的合成方法这一重点时,笔者进行了深刻反思,由于学生已经在高一学过实验室制法的内容,当时所采用的常规模式是投影实验装置图,教师引导学生回忆,机械记忆相关知识,但这种教学模式效率不高,学生参与意识不强,难以灵活运用。为此,笔者使用了信息技术模拟实验装置,制作了仿真实验室,引导学生上台动手组装仪器,将整个实验过程生动、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其他学生还可以补充或者提出各种新思路。这样,通过创新教学模式,应用信息技术有效支撑,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从而能顺利突破教学重点。

●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成效

学习中,学生如果仅依靠教材是难以获取丰富的知识的。因此,笔者引导学生由依赖书本的学习转向学会利用资源的学习。例如,课前让学生分工研究,课上分组讨论“假如你是合成氨工厂的厂长,如何提高产量和降低成本”,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利用互联网寻找各种信息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展开了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活动。学生在课前进行针对性研究,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展示自己优化整理的资料。通过多媒体资料的展示,一方面增大了课容量,提高了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综合分析及语言表达等多种能力;另一方面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评价作品,形成观点意见,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充分展示了学生的计算机等多媒体应用的水平,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利用信息技术延伸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互联网是信息的海洋,教师应通过信息技术尽可能恰当地融合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吸引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并使学生从研究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和知识的价值。笔者所创设的网络教室APP,能够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习效果进行反馈,如根据学生不同需要布置个性化作业,请学生继续借助网络互助学习平台归纳总结学习内容、相互交流,以及写研究性报告、小论文等,这就使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延伸。

●教学思考

实践证明,教育信息化是时代的呼唤、课改的要求,是实现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不是把信息技术简单地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创建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该环境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助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与此同时,教师若能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分析信息,让学生真正去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体验与其他小组同学交流、合作、探究的快乐与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实现“生就”所获得的成就感,学生的学习兴趣必将倍增。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整合探索 篇8

在化学教学中, 运用信息技术就是为实现教学目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 综合处理图、文、声、像的技术。信息技术处理的数据类型多种多样, 并且各种信息数据并不是孤立、分散地存在, 在它们之间必须建立相互的关联。我们在教学中借助计算机对输入的多种信息进行加工运用, 并不是简单地混合或者重放, 而是对它们进行各种变换、组合等综合处理, 这样才能获得教学效益的提升, 所以, 化学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是创作的过程。

在担任高一年级两个班的化学教学工作中, 我利用学校计算机资源, 鼓励学生使用Microsoft Office来完成大多数作业任务。一年级学生虽然许多人已经有过在初中阶段接触到Microsoft Office软件的经历, 但是很少有人深入了解和利用它, 而且大部分学生是在凭经验使用Word、Excel。所以我的做法是:在开学初期, 在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帮助下, 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 目的是首先让他们对Office获得透彻了解, 在能够使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工具的前提下, 进一步将其应用于化学学习的过程中, 逐步引导、教会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工具。从利用Word写作实验室报告, 到借助Excel的图形和排序、汇总、筛选、计算功能完成实验数据的处理, 还有让学生通过Power Point来介绍他们的化学课程研究项目, 在网络上使用Front Page制作网页, 以便他们发布研究成果。提倡使用Outlook管理自己的电子邮件, 教师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方便与多个学生交流, 并且交流时所需的工作量较小。我经常将不同任务交给学生, 鼓励学生通过Microsoft Office软件包来完成这些任务。

在课堂上, 尤其是化学课堂, 利用以计算机为中心真正的的信息技术优势使动画、图像、视频、文本的有机结合。运用多种媒体形式将抽象的化学理论变为具体理论, 这是传统教学手段难以实现的。学生和教师通过借助计算机动画软件开展学习、计算机动画模拟实验过程, 这是化学实验学习的新模式。刚开始采用这种实验教学时, 我对学生提出要求, 例如:如何凭借Power Point或者Flash创建简单的动画和灵活的非线性的幻灯片演示, 并在学生的创造学习过程中给予帮助和指导。待学生能熟练使用此类软件的基础上, 针对课本中的相关实验, 和学生一起探索如何利用Power Point优势以便更好地使用这些幻灯片。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教学的优势之一是能够帮助学生克服理解化学概念的困难。在教学实践中, 我研究相关实验如何利用Power Point给学生提供形象化的载体, 达到可以弥补单纯概念理论的抽象性,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进入到微观世界分子、原子等微粒和反应中这一目的。

网络技术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还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Internet和其他网络技术资源, 比如将博客或者论坛运用到教学工作中:通常我们可以在网络论坛上发布一些教学文件, 书写日常的教学案例、教学心得和随笔, 然后将教学资源上传到网络上向学生布置作业。在校园网论坛上教师发布化学学科相关的主题帖子, 课堂上组织学生登录论坛, 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发布跟帖, 实现协作型学习, 针对不同学生的发言, 教师进行个别指导与点拨, 通过回帖来评价学生的观点并给出建议, 师生共同探究, 不断完善。当然, 利用网络论坛开展教学也有其局限性, 主要表现为当学生有过激的言辞和与主题无关的讨论时, 要进行监控和管理就比较困难。

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资源的整合, 是优化教与学的一个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考虑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我们面对浩瀚的资源要加以筛选, 不是任何一件素材都可以随意使用的, 一切都应该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根本来努力。科学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需要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把学习空间归还给学生, 达到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自我学习与创造的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肖信.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5.

高中生物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篇9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在上课前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起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传统课堂上仅仅靠简单的挂图, 色彩变幻等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显然是很不够的, 有了现代信息技术, 课前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画、录像、图片、声音等, 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生物的进化》这节课中, 首先播放视频短剧《地球亿年进化过程》, 让学生迅速地认识生物是进化来的, 不同的生物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又如讲《光合作用》一节时, 播放科学家的有关光合作用的试验引起学生思考自然、观察自然、探索自然的兴趣。通过这些短剧或影片的播放, 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能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些生动有趣的情境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培养其献身科学的精神。

二、应用多媒体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可以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提高课堂效率。生物课堂上很多生命现象、生化反应、代谢途径等, 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 而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 化静为动、生动有趣、直观形象、虚实结合, 可以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 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 轻而易举的突破重难点。如第六章第三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中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本节的难点所在, 如果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减数分裂的过程:减数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 第一次减数分裂同源染色分开, 这时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 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学生会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很容易的接受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在课堂上有效的利用多媒体技术, 前串后连, 突破时空局限, 使学过的知识瞬时再现, 大大节省教学时间, 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质量。

三、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试验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 真实的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在《神经调节》一节时, 兴奋的传导和传递中的电荷及递质是看不到的, 如用计算机模拟完成此实验, 就能清晰地看到它们的传导过程。在现实中我们所做的实验由于条件的限制和其他外因的干扰导致实验结果不清, 与模拟试验相比, 我们可以说明原因, 并用计算机模拟获取准确的实验结果, 纠正实验中的误差。

四、课程复习, 迅速高效

在生物复习课中, 教师借助计算机网络和投影技术, 把预先准备好的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投到大屏幕上或是投到学生计算机的屏幕上, 这样既节约了时间, 又加大了课堂的容量, 而且便于教师精讲。在复习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知识网络体系, 可以使学生在瞬间勾起学生对以前所学大量知识的回忆, 省时高效, 而且还利于分层教学、自主复习。实际上每位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不同的, 教师把知识网络交给学生以后,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水平对未掌握的知识有侧重点地复习或重新学习, 有的放矢, 新旧结合, 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在复习课中, 一个较好的课件, 既对基础较好的同学起到提纲挈领、高效系统复习的作用, 又可照顾基础薄弱的同学起到“新授”、重新学习的作用, 从而保证了每个同学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所学的内容, 不致于在课堂上无所事是,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教学评价, 反馈调节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 可以给教师提供交互性和智能化很强的人机对话系统。利用这个系统, 我们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快速的智能分析, 以取代传统的评价手段中相当繁琐重复的工作。例如:开发即时测试系统、网络考试系统等。教师依据考试系统对考试结果进行分析, 实现快速准确的教学评价, 以便调整教学进度和实现个别辅导。

生物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 切忌单纯操纵机器, 过多地注意鼠标和屏幕成为“计算机面孔”, 以“机灌”代替“人灌”;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理论进行课程整合;不可忽略传统教学手段的长处;必须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切实优化评价机制;总之, 在教学中我们根据所讲的课程内容, 选择适当整合的途径, 高效轻松地完成各种教学目标。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一种新形式, 它给学科课程的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为素质教育的推动与发展提供了保障。本文着重从五个方面阐述高中生物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途径, 并结合生物教学实践, 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程整合的途径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生物,课程,整合,途径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 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 利用计算机, 网络, 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 视听结合, 多方位刺激教学的一种教育模式。 它给我们带来了一套全新的教育教学思想, 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改善了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在上课前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起来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然而传统课堂上仅仅靠简单的挂图, 色彩变幻等手段来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显然是很不够的, 有了现代信息技术, 课前通过多媒体播放与本节课有关的动画、录像、图片、声音等, 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应用多媒体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多媒体课件可以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提高课堂效率。 生物课堂上很多生命现象, 生化反应, 代谢途径等, 教师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 而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 化静为动, 生动有趣, 直观形象, 虚实结合, 可以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 在学生头脑中建构理论模型和知识结构, 轻而易举的突破重难点。

三、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试验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生物教学离不开实验教学, 真实的实验在生物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是必不可少的。 但有时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主要用于:

1.由于有些实验结果不够清晰或受到时空条件限制的原因, 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 需教师在真实实验的基础上再模拟予以补充。

2.中学不可能做出的实验, 完全可以用模拟实验进行教学。

当然计算机模拟是要有限度的, 不可一味地追求, 过分依赖模拟, 生物科学毕竟是以真实的实验、学生自己探索为主, 强调“ 现象教学”的一门实验科学, 计算机模拟只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四、利用internet适当开放学习环境

我们正处于知识爆炸的年代, 知识更新非常快, 教给学生简单固定的知识的做法早就被社会所淘汰, 我们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探究的自我学习能力。 在知识上的传授上要遵循大纲, 在能力培养上不要拘泥于大纲, 我们在教学中要适当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这就需要“ 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 开放式”教学。

1. “小环境”开放教学

“ 小环境”开放教学仅仅是教师搜寻, 整理, 综合有关某课题知识、素材, 建立链接, 搭建相对封闭的生物教学平台。它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系统学习的情境, 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构一个完善系统的知识体系。 特点是:网络不与外部连接, 有效控制学生上网, 知识体系完整清晰。 条件是:教师搭建的教学平台资源必须要丰富, 完全可以达到教学目标。

2.“ 大环境”开放教学

在“ 小环境”开放教学的基础上, 教师再从网上搜寻整理有关网站, 建立链接, 利用internet的开放性搜索和资源共享等功能, 创建一个完全开放的教学环境, 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去查询、 搜索指定的课题再加以必要的实验实践、 观察、体验、感知、探究, 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 特点是:资源丰富, 良莠不齐。 条件是:教师一定要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 加强引导保证课堂效率。

五、利用网络上的交流工具进行讨论交流

师生可以利用网络上的交流工具, 如电子公布牌 (BBS) 、在线聊天系统 (CHAT) 等, 实现在线讨论或离线讨论。 课堂上在明确目的之后, 给学生20—30 分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通过问题的设置使每个学生有自己的任务, 学生可以随意地进入任何一种环境下进行学习, 可以针对任何问题进行研究, 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六、课程复习, 高效迅捷

在生物复习课中, 教师借助计算机网络和投影技术, 把预先准备好的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体系投到大屏幕上或是投到学生计算机的屏幕上, 这样既节约了时间, 又加大了课堂的容量, 而且便于教师精讲。 在复习中利用信息技术展示知识网络体系, 可以使学生在瞬间勾起学生对以前所学大量知识的回忆, 省时高效, 而且还利于分层教学、自主复习。 实际上每位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不同的, 教师把知识网络交给学生以后,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水平对未掌握的知识有侧重点地复习或重新学习, 有的放矢, 新旧结合, 大大提高了复习的效率。

七、课程评价, 反馈调节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 可以给教师提供交互性和智能化很强的人机对话系统。 利用这个系统, 我们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快速的智能分析, 以取代传统的评价手段中相当繁琐重复的工作。

1.开发即时测试系统。 利用一些计算机软件的交互性, 制作一些可以自我测试的网页, 学生可以自我测试, 根据系统反馈, 及时发现问题, 自我调节学习。

2.开发网络考试系统。 集组题、测试、阅卷、成绩分析等功能的考试系统, 可以根据教师设置的组卷参数 ( 如试卷标题、总题数、满分值、考察的知识点, 平均难度、平均区分度、题型结构) , 自动组出一份符合要求的试卷, 利用网络系统对学生进行即时的联机考试。 教师依据考试系统对考试结果的分析反馈, 实现快速准确的教学评价。

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整合初探 篇11

关键词:信息技术;化学教学;师生互动;有效整合

农村初中生特别喜欢新鲜事物,如: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它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直观的学习环境,以图文声并茂的多种形式使他们精神振奋,增强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究能力。

一、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激发学生初学化学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

应用信息技术创设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让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快乐地参与到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网络、视频等信息技术呈现形象直观的化学现象,用让学生边看边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比如,学习“铁”这一节中,展示从网络中搜索用铁的历史、钢铁的腐蚀与防护等图片,在有关“元素”的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的元素含量表;在有关“化学材料”的教学中,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图片或实物;在有关“环境污染造成危害”的教学中可用影像或图片,甚至还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和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化学的重要目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化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帮助教师创建主动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途径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充分地感知,激励学生在探究中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的重新组合、原子的构造、电子的得失等,借助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变小为大、变静为动,把微观粒子扩大为宏观的示意图像,用动画的形式给学生以生动的启示,便于学生观察总结,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可能,而且能创造更好的实践条件。比如,通过课堂上化学实验的拓展,可以激发学生课外利用网络搜集到化学实验的数据,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既扩充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教学,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手段和方法,变革教学模式

新课程理念下,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运用信息技术能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再增大课堂教学容量,设计具有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兴趣的探究问题,让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同时,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课堂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探究的过程,练习中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同知识点不同的题型,这些活动环节能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师备课的时候,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精编教案、精选素材,促进教学观和学习观的转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应用日益普及,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那么优化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学效率自然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一环,因此,教师就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在教学中巧用、活用信息技术。

四、运用信息技术超越现实的仿真实验室,突破现实条件的限制

初中化学教材中很多实验设计都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如:化学实验现象不明显、易出错误、很快、很慢和危险性较大的实验,如:电解水实验中气体的检验因气体是微量的,检验不易观察,但改用模拟实验,现象就会清晰直观地展现在屏幕上,便于全体学生观察;而有些实验比较危险,如:爆炸、毒性较大且不易控制的一些危险实验,利用多媒体模拟一些错误的实验,可使学生亲眼感受错误操作的危险性,从而避免错误的发生;还有微观物质结构及其运动的实验,有时通过语言描述比较困难,结构模型的使用又不方便,而借助多媒体三维图形功能则非常有利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理解,有利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当然,模拟实验是受到客观条件限制無法开展的情况下采取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化学实验仍然以学生操作为主。

总之,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的有效整合,就是要适当地巧用、活用、选择性地用好多媒体和网络等信息技术,就是要把更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和关键的教学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单位 江苏省建湖县高作中学)

信息技术与生物化学 篇12

●利用多媒体软件构筑立体空间

化学教学中有两个世界: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中学化学教学中最为困难的地方就是学生对微观世界中物质的空间想象感缺乏, 不能够正确地理解物质分子之间的关系等。对于微观世界的教学内容, 如果单纯靠教师口授讲解, 必将导致学生觉得枯燥和抽象。通过制作多媒体软件, 就可以构筑出虚拟的立体空间, 模拟出物质分子之间的关系及运动等, 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那些模糊和缺乏直观感觉的概念。

例如, 在化学中有许多分子和离子运动的内容, 完全可以采取二维或三维动画的方式进行模型构造。通常情况下, 教师大多采用实物模型授课, 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出分子结构图, 但是不能产生动态感, 而采用多媒体动画形式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使学生能在头脑中构造出分子结构图, 也能想象出分子运动时的状况图, 自然能够很好地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

●利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改进实验教学

对化学教学来说, 实验课程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够对化学反应有直观的感觉和理性的思考。但是, 由于日常的化学实验并不能够全部开展, 特别是有些化学实验药品昂贵, 同时由于实验过程中操作比较危险, 有时还容易产生有毒气体, 因此化学实验的日常开展受到了限制。但是, 由于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化学实验过程, 让学生自由地对化学实验过程进行操作, 使得他们能够反复练习达到对化学实验原理的真正理解。

但是, 多媒体软件模拟实验只是改善实验教学的一种方法, 不能够完全代替传统的实验教学。特别是在实验教学中, 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处理复杂实验现象的能力, 这是无论多好的模拟实验软件都无法代替的。所以,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我们仍然要强调学生应该多动手做化学实验, 在实验中提升能力。

●利用概念图软件形成知识网络

化学知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而化学课程教学要努力使学生形成化学知识网络体系。概念图软件就是能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加了解有效率、有意义学习的内容与过程的后设认知工具。概念图软件可以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新知识如何建立在他们先前的知识之上, 将学生的知识结构外显化, 让教师能够掌握学生因为先前知识而拥有的认知结构的特点, 也可以将学生的错误和疏漏展现出来。

上一篇:应激性疾病下一篇:三合一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