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集群论文

2024-10-20

金融集群论文(精选8篇)

金融集群论文 篇1

引言

金融风暴所引发的中国经济问题是中国内在已有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经济困难从根本上讲是中国制造业身处困境的表现。

郎咸平教授曾经用一个“6+1”的工业链条模型来解释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尴尬。特别是金融风暴以来外需锐减导致了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制造业深受重创, 考虑到欧美经济短期内无法恢复, 及中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可持续, 产业升级已经是留给中国制造业唯一的出路了。而产业升级对于企业而言则意味着巨大的资金需求。这对于国企而言这从来就都不是问题, 而对于吸收着中国大部分就业, 代表着最高效率的中小企业而言却是一个难题。如何对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进行金融支持?在当下我们已经到了不得不去解决该问题的时候了。

一、制造业融资难题分析

首先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中国制造业融资困难的原因。其实这个问题不是单纯什么金融问题或企业自身问题, 而是代表着中国制造业主力的民营企业处在一个不平等经济体制而产生的问题。短期内这种制度不可能转变, 我们只能指望政府能主动为夹缝求生存的茫茫民企求得一条融资正途, 使得中国经济能再次起飞。

1. 我们先从企业自身来分析。

法人治理结构是沟通企业与投资者的桥梁, 目前在大部分制造业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 进一步也造成了财务管理混乱, 基于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便压抑对其融资。当然这种影响是相互的, 不利的融资环境也压抑了企业建立和改善治理结构的冲动。另外, 制造企业资产存量相对不足而无法难于提供与贷款相对应的抵押, 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其实这方面国家并非没有作为, 中国已有为数不少的城市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体系和风险投资体系, 但这些制度涉及为企业争取到的融资额也只是杯水车薪。

2. 跳出企业的视野, 我们看到则是中国金融系统过于单一的问题。

银行垄断了中国大部分金融资源, 而当初为“银政剥离”而采取商业银行市场化的结果却是银政的第二轮结合。而这新一轮结合直接导致了惊人的“挤出效应”, 2009年上半年的7.37万亿创纪录贷款的流向主要是国有企业和有政府担保的项目, 作为中国经济发动机的制造企业实质上并没受多少支持。

将视野跳出银行系统, 中国股市也不过是国企的专场, 即使是刚推出的创业板也不可能为中国海量的制造业企业输血。前央行副行长吴晓灵曾提及建立多层次金融体系以满足中国中小企业融资需求, 指出这才能使自身规模小、融资期限要求灵活的制造企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融资渠道。而要完成这个想法最关键的就是金融体系市场化, 风险大不该是阻碍资金流向中小企业的说辞, 投资本身就是风险, 只要解决了制度完善和利率决定这两个问题, 市场的力量自然会将老百姓的存款输送到中小企业手里。但当前利率非市场化从根本上已经堵死了这种可能, 要想建立服务于中小制造企业的金融体系暂时还得靠政府包办, 而在各地制造业产业集群上搭建一个合格的政策性融资平台便是一则的良策。

二、制造业产业集群的金融意义

所谓的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 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 且在地理上集中, 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组成的群体。而是政策性融资平台是指由政府组织, 具有定向性及优惠性质的金融系统。如何利用产业集群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建立一个政策性融资平台来解决集群内企业融资问题。

产业集群政策性融资平台具备以下的运营特点:首先是担保方式, 这其中有多家金融机构进行层层担保, 这主要解决集群内企业的增信问题;其次是金融补贴, 典型的如代偿基金的建立, 这是以补充金融机构利益的方式来调动其积极性;最后是系统内分工的优势, 这首先带来必要的金额监督, 其次带来整个系统的稳定性。接下来文章将主要分析该平台如何合理利用产业集群的特点以发挥作用:

1. 首先产业集群企业本身的集中性、同质性及相关性, 加

上政府机构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企业和金融机构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数量的集中再加上同质性则为系统内的金融机构了解集群内某个行业的整体信息及个别企业的相对信息提供了可能。而相关性体现在集群内部的产业链上, 这为进一步了解企业具体到销售前景或者是成本控制提供可靠的信息。此外, 层层担保也有利于信息交流和来自金融机构及政府机构的监控。

2. 该系统极大地实现了信用增级, 分别体现了风险分散和利率补偿的作用。

这里有两条线, 第一条在金融机构上, 中小银行提供贷款, 担保公司为其担保, 大型金融机构再为前两者进行再担保。第二条线体现在政府代偿基金上, 其建立本身就是为了降低项目贷款的风险, 使其和既定低利率相匹配。今年的北京高端制造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的成功, 证明了代偿基金在融资平台中的重要作用。

三、制造业产业集群融资平台的策略

下面从制度、创新及监督等方面针对该种融资平台提供一些务实的建议:

1. 当地的行业协会或工业促进局应该是此类融资平台的策划人, 因为他们对制造企业及其金融状况有着充足了解。

作为策划人首先应设法得到政府 (如市委、市政府) 的支持, 因为该工程涉及整合多方资源, 且耗时较长, 需要“一把手”的强力推动及维持。这首先要求策划人做出一份漂亮的GDP增长报告以打动领导。此外, 还要组建一个协调有各方利益及工作的组织委员会。

此外, 任何金融创新往往要健全配套的法规, 否则常常伴随着负面的套利现象而导致金融工具不能按照预期效果发挥作用。今年4月份北京财政局主导出台了《北京市高端制造业担保代偿资金管理办法》就有力地支持了其代偿基金发挥应有的功效, 对其他平台的建设起了示范作用。如该法规对于担保抵质押物的规定, 对重点支持领域的具体规定, 对年担保费率上限的规定等都对其他同为制造业产业集群融资平台法规建设具备很好的借鉴意义。

2. 首先是金融上的创新。

先说信用评级问题, 短时间内建立可靠的公司治理来规避信息不对称是不现实的, 只能另辟他径。如对于产业集群内部是同质性制造企业的产业集群而言, 横向比较至少能为集群内部的企业做出指标排序以达到信用评级的作用, 具体指标应该是对企业产量、成本、技术工艺或财务指标如现金流量、资金周转率等的综合评定。其次由于集群内部存在着产业链条上具备相关性的企业, 我们仍然能从贯穿产业集群的产业链条中找到如何对链条上的企业进行相对信用评级的方法。最典型的就是对链条上下级需求分析以得出企业产品销售量及成本数据, 以此对一些财务数据进行一些测算。

在具体金融业务方面, 最基本应建立“见担即贷”的绿色通道。此外, 如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工业名牌担保贷款”和“供应链贷款”等创新融资服务都很有现实意义。其中前两者涉及专利及工艺鉴定, 需要行业协会建立一个详尽客观的评价系统, 而“供应链贷款”其实质是在对同一产业链建立一个“信用共同体”, 对于产业集群而言, 由于同一产业链的企业在地理上临近, 数量上的集中及产销衔接密切都提高了信息透明度, 只要发挥集群内部信息优势就能切实做到信用增级。

在常规业务上笔者认为可以多开发动产质押融资, 把质押设定在动产上的担保权益。参考中国的《担保法》可知, 相比于抵押, 质押由于实施了转移占有, 担保物的安全性和完整性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担保物权更容易实现, 因此, 无论是对于银行还是对于企业, 动产质押都是一种较为合适的融资担保方式。虽然存货消化早已是解决, 但当前中国的企业存货量据统计仍高达5.5万亿, 特别对于制造业而言是具备很大的空间, 也有利于发挥集群内的规模优势。

3. 最后关于监督的问题主要针对以下三个方面:

集群内部企业在享受优惠的同时是理应承担起信息全面披露的责任。无论是金融机构还是政府机构, 都应对集群内部企业的负债比率、现金流情况及销售情况拥有更多的知情权, 当然这是建立在对信息保密的基础上。特别是对于担保代偿基金管理机构而言, 作为非市场主体参与金融活动应该制定一套严格的贷款担保项目申请信息披露体系。还有就是对于担保公司贷款担保的监督, 担保公司虽为市场主体, 但大多已经沦落为企业撬动银行贷款的工具, 在发挥其专长对企业贷款条件进行调查上已经失去了动力。为了避免产业集群内部出现“次贷”, 有必要对于协议加入产业集群的担保公司业务规模进行限制, 比如也设资金担保费率上限等。对于代偿基金, 个人认为其使用应该直接跟项目挂钩, 特别应该向技术创新项目倾斜。在监督方面应事前事后审查并重, 且担保代偿基金管理委员会不应该是唯一的审查机构, 因为这难保其独立性, 笔者建议成立独立专家小组另外审查企业申报的项目, 审核原则主要集中在项目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结束语

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涉及到了国计民生早已是刻不容缓。而中国制造业企业里目前不缺动力、方向和人才, 缺的是鼓励机制和融资支持, 特别是融资支持。中国此前的商业银行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但中国距离建立全面而多层次金融体系尚有距离。再加上利率改革停滞不前, 注定了吸纳绝大部分金融资源的国有大商行不会垂青中小制造业企业, 而是把大多资金输送给效率低下的国企和重复投资的政府融资平台里面, 造就典型的“马太效应”。这在制造业既滋生了产能过剩, 又阻碍了升级换代。

在产业集群条件下的建立政策性融资平台是对公共财政资金的使用是一种创新, 但也只是治标之策。根本上的出路在于政府放开对金融行业的垄断地位。这涉及进一步市场化中的门槛、定价权及竞争环境方面的问题。但考虑到20年来各级政府借助金融资源强行推动经济增长的国情, 要让政府放手推动增长的金融利器, 这又谈何容易呢?

参考文献

[1]刘世锦.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8:8.

[2]王勇, 何国华.平台融资与中小企业信用增级[J].经济管理, 2007, (20) .

[3]王晓霞.金融危机下的中国产业集群升级策略[J].企业活力, 2009, (4) .

[4]袁兴超.构建中小企业社区融资平台问题的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 2007, (2) .

金融集群论文 篇2

关键词:金融产业集群;经济增长

金融集聚作为金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产物,也是产业聚集的重要方面之一。金融集聚指具有总部功能的金融中介机构、跨过企业及监管部门等机构向特定区域集中形成的集群,并且与国际大型企业、机构来往密切的特殊产业空间结构。

1.金融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1.1相关指标的说明

金融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体系通常从金融产业集群竞争力、环境支撑竞争力、技术创新竞争力及政府作用竞争力等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1.2样本的选取和数据整理

在选取样本时通常选择在金融业已经有一定发展规模,并且具有竞争优势的城市为例子,通过对其金融市场体系进行综合性分析,整理出能够体现集群竞争力的数据。

通过根据某城市实际情况建立计量模型对金融企业为区域经济增长带来的价值进行说明。为了确定金融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通过协整检验及格兰杰因果检验加以分析。通过协整检验得出在%的显著性水平下,某城市的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只存在一个协整向量并具有稳定长期的均衡关系。如下图:

同时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二者的因果关系进行进一步确定。得出以下数据:

在确定二者具有长期因果关系后通过建立VAR模型,如下图,得出金融聚集对经济增长有着很大效应。

1.3计算金融产业集群竞争力指数

通过对金融产业集群在经营效率、金融风险控制及区域金融创新能力的评估能够计算出金融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指数。

2.金融产业集群对金融产业提高收益的影响

2.1提高金融创新速度和效率

金融企业通过大批集聚在特定某一区域能够提高金融创新速度并提高效率。通过集聚形式不仅能够促进金融企业间的互相学习同时也加强了企业之间的竞争力。金融企业集群在彼此丰富的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为区域经济增长及发展也提供了创新优势与可能。金融企业集群中各金融企业之间以及金融企业与科研机构、非金融企业间的紧密联系能够有效支持金融创新系统。通过不同机构之间相互交流并共享知识,及技术能够为金融创新提供各种技术支持及资源,并且具有较高的便捷性[1]。

金融创新是对金融知识进行创造并且共享、传播的过程。金融产业集群为具有创新性的金融知识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制,并且创新性的金融知识具有一定的默示性。通过金融产业集群形成的产业氛围能够加快实现金融创新的速度、效率及其区域化进程,同时可以促进金融企业间进行创新性地吸收、模仿并且进行金融创新成果及知识的共享,能够使集群获得创新性的区域性优势。

2.2有利于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摊

金融产业集群具有信息外部性的特征,因此能够形成良好的风险防御系统并且建立起信用文化。由于金融产业集群通过信息共享的形式促进各企业间的沟通与进步,其信息外部性特征不仅在传播及共享上具有很高的便捷性,能够使金融集群中的各企业快速适应市场的新形势并有准备地承受市场经济运行带来的压力,最终形成良好的金融风险预警系统,这对金融机构在风险控制、分摊及管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金融产业集群化的形式,能够在集群内形成良好的信用文化氛围。信用文化基础作为市场化经济中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能够促进集群的发展并且完善、健全区域金融信用。由于金融集群内的各企业间形成了长期性的合作关系,同时在非正式规则的约束下形成网络式社会关系,这样有利于企业间相互判断信用情况并建立起信用文化。集群内良好的信息流动性能够有效降低金融风险。金融产业集群的市场流动性较为良好,并且能够有效降低融资风险及成本,其先进的风险控制技术也能够在区域内得到快速传播。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对金融风险进行科学量化,从而通过风险成本将预期损失覆盖。在金融产业集群内的各金融企业可以通过专业化分工来承担金融风险并共同分享盈利机会[2]。

2.3提高金融机构的运行效率,促进新金融机构的建立

金融产业集群通过在空间上进行企业集中化并优化产业组织结构,能够有效提高运行效率,同时也能够促进新的金融机构的建立。由于金融企业集群在经济效应上能够产生范围化、集群化及规模化的效应,这些经济效应能够有效提高集群内企业的运行效率并成为其发展优势。

集群化的金融产业能够有效降低集群内金融企业的交易成本,通过共享客户信息系统及资料数据库等能够减少获取信息方面的使用成本,并且区域内的金融产业集群具有的地理优势也能够有效降低投资成本;集群内具有密切合作关系的金融企业间的关系网络也能够有效帮助其提高运行效率。集群内的金融企业通过资源共享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客户信息并通过网络资源共享提高运行效率,同时也能够促进交易双方快速达成合作。集群内的金融企业通过高效利用资源,通过将企业内部的部分项目交由外部企业承包的形式有效降低成本支出[3]。金融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协同营销的方式共同进行广告宣传,利用区域效应形成知名度高的品牌效应,同时通过专利专卖的手段进行垄断式销售能够获取客观的利润。金融产业集群通过形成区域性品牌效应,还能够促进新金融机构的建立。

3.金融产业集群竞争力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区域内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高低,会直接受到金融产业集群集中的特定区域的金融结构的影响。在金融产业的发展进程中会受到各种市场因素的影响和推动并使得金融机构和资源向具有经济优势的特定城市集中,在形成区域性金融产业集群的同时各金融机构会围绕金融产业集群进行分布。区域性的金融产业集群具有的极化效应随着金融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在实现外部效应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区域内的原金融机构快速发展,并且在资金流通、商品流通与生产等方面都会产生极化效应。金融产业集群作为增长极能够带动促进整个区域经济增长并且产生集聚效应。金融产业集群的建立拉动着区域金融的形成,并且其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增长水平有着很大的影响力[4]。

4.金融产业集群竞争力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效应分析

4.1金融产业集群竞争力与第三产业发展

金融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能够通过资金、技术及产品等多种途径对周围地区产生影响。大量的资本输出在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够有效优化产业结构并支持其升级。由于金融产业集群周围地区的金融辅助产业不够完善,例如中介机构、信息咨询机构、法律咨询结构等第三产业机构能够有效利用金融产业集群竞争力带来的金融服务。另外,金融产业集群聚集的大量研发机构、企业带来的技术成果对周围地区企业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因此,金融产业集群竞争力对拉动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十分巨大的作用。

4.2金融产业集群竞争力与产业结构升级

通过金融产业集群,能够降低投资成本并为本区域的金融企业提供便利。由于金融产业集群区具有健全的金融体系已经发展良好的金融市场,作为资金集散地金融产业集群区能够为本区域的金融企业解决资金瓶颈的困扰,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例如信托产品及风险投资等手段都能够多样化地满足各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本地区内拥有闲置资金的投资者,能够通过健全的金融体系及发展良好的金融市场获得可靠的投资渠道,同时能够促进金融产品达到供需平衡。金融产业集群通过为有发展空间的高技术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并促进其发展,对区域内的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并且为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因此,金融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能够大力推进金融产业的结构优化升级。

结束语

金融产业集群作为金融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其稳定、健全的金融体系及发达的经济市场能够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和管理,并且对区域经济增长有很重要的作用。(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韩丽娜.金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构建[J].商业时代,2013,(29)

[2]张春杰.金融生态视角下我国金融产业的结构特征及其调整[J].经济导刊,2011,(6)

[3]刘仁伍.加快金融产业培育,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助推浙江經济转型[J].浙江金融,2011,(1)

金融集群论文 篇3

1. 研究背景。

金融业竞争力及其结构是衡量金融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 上海的各种金融机构获得了极为迅速的发展。上海已经初步建立起包括证券市场、银行间同业拆借与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在内的层次完善的、辐射力强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为上海国民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大量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的有力支持, 金融业已成为上海经济中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但是, 随着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步伐的加快, 上海金融业产业结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成为制约上海金融业水平进一步提升的重大障碍。当前的上海银行业融资结构不平衡, 金融风险过于集中于银行业, 与香港、东京等国际大城市相比, 还未达到集聚的标准, 与上海其他金融产业相比处于劣势, 竞争能力比较弱, 发展形势较为严峻。上海的保险业虽已形成产业集聚, 但风险管理与保险技术落后, 无差异产品的竞争状态不能较好的满足众多中产阶层对多元化保险保障的需求, 高低端客户也游离于市场之外, 使得其集聚发展程度远远低于证券业, 竞争优势不明显。上海的证券业经过十多年培育和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基本具备融资、投资、定价和资源配置四项基本经济功能, 但是, 大多数证券公司产品种类单一、规模不足, 缺乏创新能力, 股指期货、期权交易尚未推出, 而且公司风险控制能力不足, 竞争无序现象突出,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上海证券业的竞争力。

因此, 正确认识当前上海金融业三大产业的发展状况, 对上海市政府提高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 加快建立发达金融体系, 切实提高金融体系发展均衡性, 进而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2. 文献综述。

从现有理论文献来看, 张弘林借助于现代制度经济学, 指出上海金融中心建设必须发展资本市场这样的直接金融体系, 比之间接的金融体系, 银行体系市场化难度不小, 且更易于和政府合谋, 更易损害社会福利;黄解宇、李畅、徐子庆认为上海应该以其在资本市场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地位为基础, 大力促进资本市场的创新与发展, 从而破解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瓶颈;葛志琼通过比较上海、深圳的金融集聚程度, 认为上海的金融总量、金融集聚都处于全国首位, 尤其是上海、深圳作为证券交易所在地, 上海证券交易量大于深圳, 上海证券市场也已经成为中国证券业的排头兵, 但从深圳、上海的金融创新比较看, 深圳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能力较上海强;吴丹、奚俊芳根据构建的“全球城市”经济维度的指标体系, 对上海与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金融中心进行了比较分析, 指出上海还存在很大差距, 尤以金融业为甚, 其金融业指标还不及纽约、伦敦、东京等城市1%的水平, 服务种类与效率都有缺失;陈文锋、平瑛研究认为上海金融产业有一定程度的集聚, 但与国际化城市相比, 金融业无论是银行业、保险业还是证券业, 都比较低。特别是银行业, 还没有达到集聚的指标, 因此指出要加强银行业竞争格局向市场化方向发展;陆慧利用灰色系统的分析方法, 以2000年-2005年数据为基础预测上海金融业的发展速度, 结果表明上海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例、上海市金融业增加值占市生产总值的比例同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要求的分别不低于60%、18%相比较, 差距越来越大。

上述文献尽管从不同角度对上海金融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描述与研究, 但这些研究均没有用具体的定量方法对上海金融业的竞争水平和结构进行评价。笔者借用动态偏离份额法模型, 以上海为研究区域, 以中国为背景区域, 对金融业的竞争力及结构进行应用分析, 以此弥补研究文献在这方面的不足, 进而揭示上海金融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均衡。

二、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法的上海金融业竞争力分析

1. 动态偏离份额法。

偏离份额法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和克雷默于1942年相继提出。上世纪80年代初由DUM集各家之所长, 总结成现在普遍采用的形式。在近十几年的文献中, 偏离份额法不仅在经济学和地理学等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而且其模型也得到修正和拓展。Thrilwall (1967) 提出了动态偏离份额法的思想, 该思想于80年代初传入我国, 并应用于一个特定区域、特定产业部门中, 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学和城市经济学的发展。与传统的静态模型相比, 动态偏离份额法引入了动态思想, 来探讨某个区域的产业经济竞争力问题, 它将被研究区域中的经济总量G分解为份额总量N、结构偏离分量P和竞争力分量D, P和D又组成偏离分量S, 并揭示影响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由此来说明城市经济发展或衰退的原因, 评价城市产业经济自身竞争力的强弱, 寻找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但是很少有人将此方法用以分析金融业的发展。该方法定义:考察期[1, n]区间内第t年区域i的经济总规模bit, 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规模为bijt, 背景区域 (全国) 第j个产业部门规模Bjt, 背景区域 (全国) 经济总规模Bt。另外, 各变量在基年的规模依次为bi0、bij0、Bj0和B0。可得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 (1, t) 时间段变化率, 背景区域经济规模在 (1, t) 时间段变化率, 背景区域第j个产业部门规模变化率。具体表达式为:G=N+S=N+P+D。其中:N为年度区域增长量, 表示因全国经济增长导致i区域j产业的增长额, 表达式为, 如果Nij>0, 则区域实际经济增长率高于背景区域;P为产业结构偏离分量, 表示全国j产业超过全国总体增长速度导致的i区域j产业的增长额, , 如果Pij>0, 则表示i区域产业结构素质良好, 促进了区域经济总量较快增长;D为产业竞争力分量, 表示i区域j产业超过全国j产业增长速度导致的增长额, 表达式为, 如果Dij为正值, 则i区域处于有利区位, 产业竞争能力强, 集聚力强。

2. 结果分析。

根据基本原理对上海市金融业在1996年—2007年区间内的总量变化、结构偏离分量和竞争力偏离分量进行分析 (见表1) 。

根据表1, 可以得出上海市金融业总体上呈现出增长的特点。1996年-2007年期间, 上海市金融业增长总量G为3689.808, 高于按假定的全国增长速度计算的区域增长分量, 总偏离为正, 这说明在考察区间内上海市金融业整体发展水平高于全国水平。从三个偏离分量的大小比较来看, 有N>D>0>P, 区域增长分量贡献率达到98.05%, 这与上海优越的区位条件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密不可分, 上海金融业具有竞争力优势。但产业结构偏离分量为较大负值, 说明上海市金融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不均衡的产业结构阻碍了金融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但由于竞争力分量呈现正值, 部分抵消了产业结构的负值, 使得总偏离份额为正。

从年度区间来看, 上海金融业呈阶段性发展。1997年—2000年期间, 金融业总增长量和同期区域增长量均呈递增状态, 而且前者大于后者, 说明上海金融业发展水平高于全国水平。另外, 同期竞争力分量为正, 说明本阶段在全国看来上海金融业具备竞争优势, 部分抵消了金融业结构不均衡造成的消极影响, 促进了上海金融业的发展。2001年, 我国加入了WTO, 上海金融业的发展进入了对外开放的阶段, 上海金融市场上中外资金融机构的竞争日趋激烈。2001年-2005年上海金融业发展波动较大, 同期区域增长量为正, 总偏离分量为负 (除2001年) , 这与我国遵守入世承诺, 有序推进银行业开放的政策相辅相成。根据我国加入WTO的承诺, 2006年上海金融业全面对外开放, 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经营区域上的限制全面放开, 放开后外资的进入加快, 对我国金融体系的冲击加大。上海在分享金融全面开放的基本利益, 加快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同时, 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此后金融总增长量再次恢复递增趋势, 区域增长分量和竞争力分量也是如此。但是竞争力分量明显降低, 上海金融业所具备的竞争优势正在减弱。但一直递增的产业结构分量在同期内发生递减且变化较大, 说明此时金融竞争力强的产业部门比重变大, 这与上海市资本市场的深化发展密切相关。

数据来源:《上海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1997年-2008年) 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三、基于区位商的上海金融业产业结构分析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分类标准, 金融产业主要包括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三个产业。用区位商来评价上海金融集群内金融业三大产业的集聚程度, 进而分析其产业结构发展状况。

区位商是衡量区域是否形成主导产业、产业结构是否均衡的一个简单指标。通常区位商的计算公式:

其中:LOij为i区域j产业的区位商;bij为i区域j产业的经济规模;Bj为全国j产业的经济规模;bi为i区域的经济总规模;B为全国经济总规模。如果LOij>1, 则i区域j产业部门的集中度和专业化程度高于全国区域的平均水平, 其值越大, 则所研究区域的集中度越高, 该产业越具有强大的发展势头, 产出规模就越大;反之LOij<1, 则i区域j产业部门相比较而言不是专业化部门。

在这里, 银行业的经济规模用银行业收入表示, 保险业经济规模用保险业收入表示, 证券业经济规模则用股票成交额来衡量。

根据基本理论可得1996年-2007年上海市金融集群内金融业各产业的区位商 (见表2) 。

四、结果分析

目前, 随着世界各大银行的法人机构和营运中心开始向上海集中, 上海已成为中国银行业机构门类最全的地区, 也已成为外资银行进军中国的总部“基地”。金融机构的聚集虽然提升了上海银行业的管理层级和营运质量, 使得全市银行业经营状况继续向好, 资产规模、质量、效益稳中趋升。但是根据表2, 1996年-2007年间银行业的区位商平均值为0.69, 表明银行业当前发展竞争水平有限, 与其他金融产业相比, 竞争优势比较弱。这可能是由于上海近几年在货币、资本、外汇、期货、黄金、产权市场等金融市场的的快速发展相关, 这极大的分散了居民和企业的存款和贷款, 降低了他们对银行业的依赖度, 进而减少了银行业的现金收入, 导致银行业优势下降。

根据表2, 同期保险业的区位商平均值为1.79, 表明上海的保险业具备竞争潜质。上海保险业共实现保费收入482.64亿元, 保费收入占全国总保费的6.86%, 保险深度4.02%, 保险密度3500.28元/人 (按户籍人口计算) 。财产险公司保费119.43亿元, 寿险公司保费收入363.22亿元, 均排名全国第四位。数据表明目前上海保险业的发展是健康的。但要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其产业规模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数据来源:《上海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 (1997年-2008年) 相关数据整理而得。

根据表2, 1996年-2007年上海证券业的区位商平均值是12.40, 属于金融业中的强势行业, 最具竞争力。随着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上海的资本市场改革和发展也进一步深化。2007年上海各类金融市场 (未计外汇市场) 交易总额128万亿元, 同比大幅增长117%。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30.54万亿元, 位列全球第七, 继续领跑中国证券业。股票融资额达6616亿元,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债券流通额13万亿元, 位列全球第七。上海期货交易所天然胶成交8.7万亿元, 铜成交10.1万亿元, 分列全球第一、二位。上海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成效显著。证券公司的合规运作意识和公司内控水平的提高、机构投资者队伍的稳步壮大, 证券法制建设的日益完善,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都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带来契机, 都使上海证券业的发展拥有了无法比拟的优势。由此可知, 上海金融业中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三大产业结构的发展明显不均衡。

根据十七大报告, 要优化金融产业结构, 必须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因此银行业、保险业和证券业要明确各自的战略定位, 改变模仿创新的现状, 发掘各自的优势领域, 提高服务质量, 扩大市场占有率, 同时大力发展合作创新, 形成适合各自发展的专业化盈利模式, 增强整体行业核心市场竞争力。此外, 应该加强监管层面与部门层面的创新, 以使金融监管体系适应金融创新并促使上海金融业高质量的发展。

注:[本文基金项目资助:上海市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 (项目编号:[JWCXSL0902) ]

参考文献

[1].张弘林.上海金融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兼论直接金融对中国金融发展的意义[J].世界经济情况, 2004 (4)

[2].黄解宇, 李畅, 徐子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困境的突破口:资本市场的创新与发展[J].亚太经济, 2006 (1)

[3].葛志琼.深圳、上海金融集聚与金融创新比较[J].特区经济, 2007 (9)

[4].吴丹, 奚俊芳.上海与几大“全球城市”在经济层面的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 2007 (4)

[5].文锋, 平瑛.上海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统计与决策, 2008 (20)

[6].陆慧.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上海市金融业发展趋势预测[J].经济论坛, 2008 (8)

[7].王颜齐, 郭翔宇.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法的农业结构与竞争力分析—以黑龙江省为例[J].经济师, 2008 (7)

[8].袁晓玲, 张宝山, 杨万平.动态偏离份额分析法在区域经济中的应用[J].经济经纬, 2008 (1)

[9].吴明.上海金融发展报告2007[R].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探索产业集群中的供应链金融 篇4

一、产业集群与供应链金融相关理论

(一)产业集群

1.概念。产业集群主要是指:在同一个产业领域,由地理位置相近的若干个关联公司或机构共同组成的共生、互补性企业群体。

2.特点。产业集群主要具有区域性、 网络性以及共生性等特点。其中,区域性体现在:产业集群中的有关企业在地理位置上形成了一定的集聚现象。这样有助于企业间的资源共享,扩大企业的整体发展优势。“块状经济区”的形成源于该特征。网络性体现在:产业集群内部成员处于不同的供应链网络节点上,经过长期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形成了供应链贸易交叉模式,进而形成了联系密切的网状产业链结构。共生性体现在:产业集群中的成员彼此间在经济甚至文化等方面都是联系密切的,彼此之间共同构成了一个较为松散的利益共同体。其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共同的发展目标以及利益,所以,其具有明显的相对共生性。

3.金融支持。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其对资金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单纯地依靠金融机构进行融资是很难满足集群发展需求的。相对于金融融资,供应链金融融资方式更加适用于产业集群。充分利用产业集群中企业间的资金来往,能够有效地加快企业的资金流动,提高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所以说,制定行之有效的供应链金融融资安排,是促进产业集群结构优化升级,实现整体经济实力提高的重要途径。

(二)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主要是指:供应链内相关的金融机构或物流金融企业根据产业集群内企业的贸易以及资金状况,提供给有关企业的金融或资金服务,进而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产业集群与供应链金融间关系

1.产业集群为供应链金融提供了良好的企业环境。供应链金融的存在与发展,势必离不开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 而网络结构的产业集群供应链能够为供应链金融提供稳定的需求节点。目前,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已经形成了密集的产业集群,为供应链金融创造了有利的发展环境。同时,产业集群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了我国政府的大力扶持,具有较好的政策优势以及品牌效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在产业集群中发展供应链金融具有风险低、环境稳固等优势。

2. 供应链金融有助于产业集群融资目标实现。产业集群发展需要长短期的金融支持。供应链金融在为集群供应链内企业提供短期融资服务时,通过资产融资租赁安排亦是实现了长期融资服务。供应链金融的服务对象多数为中小型企业,这能够有效满足中小企业居多的产业集群融资需求。同时,还能够有效降低产业集群中核心企业的资金成本。 随着物流供应链金融的跨区域发展,产业集群也逐渐呈现出跨区域发展趋势, 该趋势是对全球化经济发展的有效应对。

二、供应链金融在产业集群中的应用

(一)应用现状

目前,集群供应链金融已经初步形成,并且,同实业结合的越发紧密。部分商业银行在融资产品的设计过程中,将产业集群的融资需求充分地考虑进去。 例如:兴业银行推出的全产业链金融服务产品等。但是,相对于珠三角以及长江等区域,国内的很多区域的产业集群还处于探索阶段。这些区域的产业集群无论是在资金支持,还是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即使在珠三角区域,产业集群也面临着严重的结构升级问题。

(二)供应链金融在产业集群中的优势

1.提高了企业的融资可能性。融资问题一直都是中小企业面临的重要难题。 与大型企业相比,其并不能够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供应链金融由于主要的服务对象就是产业集群中的中小型企业,所以,其会从企业的融资需求以及发展现状等方面充分考虑,并为企业量身定做融资服务产品,从而有效地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进而更好地推动了产业集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集群中企业的财务优化。对于企业来讲,如果能够将除货币以外的流动资产转化为货币资金,将会大幅度提高企业资金的流动性。这一需求通过银行机构是无法实现的,但是,借助供应链金融便能够将财务报表中的资产项同负债项直接关联,从而实现企业的财务结构优化,推动企业资金流动,更好地促进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 融资租赁有效地解决了供应链金融的长期融资问题。传统信贷主要的关注点是企业信贷期内的偿还力。而对借贷企业的经营收益率以及现金流安排有所忽视。这不利于中小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供应链融资中的融资租赁服务, 对企业的经营效益以及还款安排进行了充分地考虑,使得为中小型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更加能够促进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通过融资租赁,不仅节省了大量的流动资金,还对现有的信用额度进行了有效维护。

(三)供应链金融在产业集群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风险

1.信用风险。主要是指:因为债务人无法做到按时“还本付息”,致使债权人处于资金无法回收状态的可能性。该风险具有长期性,甚至贯穿于信贷业务全过程。供应链金融亦属于信贷融资范畴, 所以,信用风险不可能完全避免。当企业因资产贬值迅速而导致资产量无法抵充融资金额时,信用风险便会产生。

2.市场风险。主要是指:利率或者产品价格变动引发企业大量价值损失的可能性。目前,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商品、利率以及汇率等风险。其中,商品风险和利率风险在供应链金融中比较常见。

3.法律风险。目前,国内的供应链金融措施主要是参照国际贸易金融措施制定的。其无法完全适用于国内的产业集群融资环境。而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尚处于初期阶段,尚未形成自身完备的发展体系。所以,难免会出现很多不适应的地方。而在相应法律的构建上,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以至于很多业务开展时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引发不必要的经济纠纷。

4.操作风险。因操作不当引发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被称为操作风险。该风险在金融领域较为常见。目前,国内金融行业面临的操作风险日益增多,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相对而言,供应链金融授信业务具有专业性强、复杂繁琐等特点。尤其是在产业集群的应用过程中,业务人员需要对业务风险防控相关知识以及信贷企业的基本行业知识深入掌握,并且, 严格按照流程进行供应链内信用调查。 但是,即使再小心,在网络信息化条件下,业务人员也很容易因为频繁的网上供应链贸易出现操作失误,进而引发操作风险。

三、产业集群发展中供应链金融策略

(一)增加供应链金融市场的融资服务主体

1.增加供应链金融机构的服务主体。 作为供应链金融的主要参与者,商业银行对产业集群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其在多数时候将融资对象定位于大型企业,产业集群中的中小型企业如果仅仅依赖商业银行进行融资, 很难全额完成融资目标。所以,为了更好地推动产业集群的良好发展,我国政府应该积极推动多类金融机构参与到产业集群的融资服务中来,进而实现产业集群融资主体多元化。其中,担保公司、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都可以作为产业集群的融资服务主体。例如:保险公司可以为产业集群中的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还可以推出各类信用保险产品, 满足企业融资的多样化需求。

2.对非正规融资主体进行规范。民间融资之类的非正规融资具有高成本、高风险以及透明度低等特点。尽管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但是,如果对其不加以约束的话,很容易严重影响到资金市场的平稳发展。所以,有必要在不断增加合规金融机构的同时, 对民间金融渠道加以规范,使其逐渐呈现出规范化和制度化,进而有效规避民间融资过程中出现的不良问题,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对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

在供应链金融的开展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法律制度,但是,现有的法律制度由于缺乏完善性,以至于很多具体的执行工作缺乏必要的执行依据,不仅影响到执行人员的工作效率,更是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经济纠纷。例如,在应收租赁款保理转让过程中,相关的配套法律只是存在一些自律规范文件,这些文件对实际的执行需求是远远不能满足的。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所以,供应链金融发展相关法律、法规有待进一步更新和完善。在完善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服务功能,要立足于服务集群网络,秉承公平、公正原则,尽可能对产业集群的产业规划进行规范, 使其与市场化机制协调发展,避免出现产业过度集中或者产能过剩问题。

(三)构建信息服务系统

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的构建,其目的就在于为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成员提供业务开展所需的便捷服务,帮助其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信用风险以及项目风险等。通常来讲,供应链金融的信息支撑平台主要包括业务操作流程系统、 信息服务交互系统以及行业研究系统。 在金融机构进行业务操作过程中,部门间的协调衔接有助于优化操作流程,进而实现项目审批以及审核周期的缩短, 提高工作效率。

目前,我国的产业集群大多数表现出供应链网状结构。该结构的操作环境能够促进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对产业集群推行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过程当中,需要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执行方案。例如:构建系统、完善的第三方电子服务体系或者信贷征信统一服务平台等。其中,在推行的信息征信统一系统中,能够将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成员的真实企业经营信息展现出来,从而为相关的金融机构提供授信决策的重要依据。 而在集群内部构建统一的交易服务平台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产业集群内部的交易质量,还能够大幅度地降低内部企业的交易成本。不仅如此,通过这样的交易平台,大大增加了交易的可视性和准确度,并有效地提高了集群内企业同金融机构的信息对称性,进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与银行的金融风险。目前,国内的很多区域都大面积推行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引导者,我国政府正积极地为当地的集群企业构建开放的企业信息评价平台,以便帮助金融机构更好地了解集群内企业, 增加对其的信任值,从而为集群内企业赢得更大的融资机率,更好地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四)风险的有效控制

1.一般策略。要想真正地确保产业集群内企业做出科学、合理的融资安排,企业需要对集群供应链的行业前景、企业自己的资本信息以及运营状况给予充分地考虑。然而,即使将这些都做好,依然不会完全避免金融风险的发生。通常情况下,供应链金融在风险缓释上都会有一些常规措施,例如:资产抵押。除此以外,在实际的贷款服务过程中,金融机构会要求企业为其提供必要的反担保举措。具体的举措主要包括:他物抵质押、 投保财产险或第三方保证等。其抵押率多数是在50%左右。这样一来,产业集群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成本将会大幅度提高。金融机构需要在每一个融资业务的执行全过程做好风险控制工作。控制工作主要包括: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控制。在事前控制过程中,要确保金融信贷工作人员具有高水平的行业研究能力,使其能够与企业进行良好的信息交流,并对企业的产业准入资格进行认真审核。在事中控制阶段,要有效判断企业的融资安排是否合规,彻查企业的征信记录,全面而准确地掌握企业的实际经营和财务状况;同时,充分发挥金融混业经营优势,利用各类信用保险产品,为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责任保险投保,从而借助信用以及责任保险,与保险公司实现“风险共保”。在事后控制过程中,要随时对企业的风险变化进行全面跟踪,例如,对企业存货的估价、监管以及仓储等。其中,积极、有效的货物仓储模式是避免融资风险的有效途径。目前,很多产业集群都会借助第三方物流或者担保机构,满足企业的仓储需求。

2. 产业集群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的措施。(1)供应链金融的流程风险控制。 根据项目流程的时间安排,供应链金融风险在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个环节都有可能发生。事前防范环节的防范重点主要体现在对融资需求以及融资自偿性资产的科学评估上。通过对企业资信状况科学调查,设定符合实际的最优融资安排;操作风险是供应链金融事中风险的主要表现,例如:负责信贷的工作人员因为粗心大意,或者某些原因导致信贷操作不合规范,进而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供应链金融的事后风险主要体现在: 在持续不断地进行跟踪、监管过程中,因为某些原因而出现了跟踪不到位或者监管不及时问题,进而引发风险。对于这三种情况下的风险,前两种可以通过规章制度的完善以及适当的安排进行规避, 而事后风险则可通过保证金制度或者担保抵押制度进行风险规避。(2)对拟授信产业集群进行慎重选择。“光伏产业”以及“钢贸集群”的结构融资问题理应引起金融机构的高度重视,并以此为鉴。在对企业的信用进行认定前,应对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尽可能选择优质的集群产业。因为,只有优质的产业集群,才能够借助其自身的高成长性,对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企业无论是生产还是经营, 都同供应链金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在申请贷款过程中,提供的融资安排抵质押品多数情况下是企业的自偿性资产,为了更好地避免此类资产引发的金融风险,金融机构要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实时监控,例如:货物监管或者经营追踪等。从而掌握更多的与融资安排相关的信息,如企业经营状况以及财产变化情况等。通过这些风险控制措施,才能够对企业可能出现的金融风险全面掌握,并结合内外部环境,制定出行之有效的风险应对措施。例如:当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出现了违约状况,金融机构要将抵押物品及时追回,并将其变现,进而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额。(3)密切关注产业集群的宏观系统风险。目前,国内的产业集群普遍具有风险特殊性,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集群内的成员彼此之间存在互为担保人的现象,以至于构成了一个风险共同体。为了更好地降低系统风险,应对风控措施的具体含义以及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在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措施中,供应链企业征信调查非常重要, 其主要是对集群内企业的特定交易资产、对象以及涉及的基本信息进行调查。 在调查之后,根据调查结果对供应链内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科学、合理地评定, 从而将评定结果作为是否对企业进行授信和授信额多少的判断依据。通常情况下,国内的产业集群内会涉及到几条主要的供应链,这些供应链的现实情况体现了该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能力。随着我国供应链金融的不断发展,对供应链内企业的授信调查将会逐步扩展到对核心供应链的整体评价,从而对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的授信度以及授信额度进行判断。 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亦是随之变得更加复杂,其将逐渐涉及到系统的风险甄别方面。

金融机构可以选择供应链金融合作模式。在多产业集群分散融资放款模式下,仅对一条供应链进行融资安排或对不同的供应链交叉结点进行放款安排, 能够有效降低系统的融资风险。积极构建产业集群内部行业信贷统一调查系统,可以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从宏观方面,进行风险控制预判,认真坚持事前的慎重选择,事后对融资对象的经营管理进行实时跟踪,进而将风险降到最低。同时,金融融资服务机构要对产业集群中企业经营预警信号实时关注,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进而及时避免宏观风险的发生。

近年来,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推动下, 供应链融资发展迅速,并且,其已经成为了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尽管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但是,相信其一定会取得理想的发展效果。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的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在创新型国家构建理念的推动下,其逐渐呈现出技术密集型以及资金密集型特点。产业集群要想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势必离不开大量的资金支持。供应链金融的产生与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产业集群发展的资金需求。文章首先对产业集群以及供应链金融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然后对供应链金融在产业集群中的应用进行介绍,最后探索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供应链金融策略。

金融集群论文 篇5

一、户县渭丰纸箱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及投融资特点

1、渭丰纸箱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户县渭丰纸箱生产业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呈现出规模大,配套全、速度快、态势好的特点。渭丰纸箱生产企业多,产业链长。目前户县共有各类纸箱厂266家,其中渭丰乡216家,大王镇50家,企业布局比较集中,形成了8个纸箱生产村。

随着纸箱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围绕纸箱生产的相关配套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如瓦楞纸厂、垫片厂、彩印厂、泡花碱厂、涂布印刷厂、大白粉制造厂等相关企业相继诞生。也带动了当地汽车运输业的发展,汽车拥有量从1990年的2辆,增加到2005年的130多辆,从事运输等服务产业的个体户发展到100多家。目前已形成包括运输等20多个配套产业、180多家配套企业的一条龙生产格局,区域性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渭丰纸箱产品已在西北纸箱市场占主导地位,在蒲城、礼泉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60%和80%,产品远销西北各省,占到西北市场份额的60%以上,并拓展到山东、河南、内蒙、东北等地,占其市场份额的30%以上。

渭丰纸箱产业的兴起,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户县渭丰纸箱产业集群固定资产1.4亿元,职工1.2万人,当年生产纸箱3.5亿套,销售收入约6亿元,为当地经济乃至全县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调查显示,每年投入纸箱生产的劳动力达7000多人,占全乡劳动力的55%。从事纸箱生产业的劳动力每人每年平均从该产业获得收入3000多元,占到该乡农民年人均收入的87%,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2、渭丰纸箱产业集群发展初期的投融资特点

一是初始投资小、进入门槛低。虽然整个纸箱产业集群需要的资金总量是巨大的,但产业集群中的众多小企业,所需资金并不多。因为每家企业只要能够完成产业链上某一环节的生产,就能融入当地的分工体系中。由于纸箱生产对于劳动者素质和技术的要求较低,无需专门培训,农民只要投入几万元,就可在自己家里建一个家庭作坊式的瓦楞纸厂,且当年投资当年见效。户县渭丰纸箱业能够形成气候,使成百上千的普通农民进入其中,形成一个大的产业集群,起始投资小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由于产业集群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相对清晰透明的信用状况,使民间借贷和赊销成为解决资金余缺的重要方式。据调查,该乡216家纸箱生产企业,共计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其中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贷款不超过300-500万元,仅占投资额的4%-7%左右,其余均为农户个人或亲朋好友之间相互借贷投资。同时,产业集群内部上下游企业之间通过赊销的方式完成产品的转移成为可能,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起步时的资金问题,缓解了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流动资金压力。

三是渭丰纸箱产业集群对外部资本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产业集群内部不仅集聚了同行业从事不同生产环节的企业,还集结了大量与产业相配套的专业化的供应商、设备保障及技术服务部门、培训与教育机构、金融服务机构等,在当地投资办厂,能够以便捷的方式、低廉的价格获取企业所需的各种投入品和服务。这正是外部资本投资于户县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纸箱产业集群初始发展的资金问题。总之,主要依靠投资者自身积累及亲朋好友相互借贷成为户县渭丰纸箱产业集群在其初始阶段投融资的显著特点。

二、渭丰纸箱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资金需求与供给分析

1、渭丰纸箱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资金需求分析

一是企业设备陈旧亟待更换。从调查看,渭丰全乡216家纸箱企业,除40家起步较早,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采用国家包装行业限制使用的单裱机外,其它大多数家庭作坊式企业,均仍在使用已被包装行业淘汰的瓦楞机。这种机器没有烘干设备,以天然晾晒为主,受天气影响很大,设备闲置时间长、浪费严重。由于设备落后技术含量低,大部分企业仍只能生产果品纸箱,无力从事市场广阔、利润丰厚的工业纸箱的生产。

二是生产工业纸箱的设备投入大。据调查,目前工业纸箱生产的设备和配套厂房基建至少需要240万元以上,加上配套流动资金,费用高达550万元左右,还不包括防治污染设备的投资。投资金额巨大,一般企业难以承受。

三是印刷企业设备亟待更新。纸箱企业基本上分两大类:一类是纸箱生产企业;一类是印刷企业,即纸箱生产企业的配套印制生产企业。目前由于国内一流水平的印刷设备,价格昂贵,一般在400万元左右,绝大多数企业无资金更新,因此,导致印刷企业的设备只能生产中低档产品,因而使纸箱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受到很大影响。

四是规模较大的纸箱企业普遍缺乏流动资金。调查显示:某公司是新近投资兴建的企业,设备相对先进,技术能力较强,能够批量生产工业纸箱。但目前企业反映,不敢接大批量的定单,主要原因是企业缺乏流动资金。

2、渭丰纸箱产业集群发展的资金供给分析

多年来,渭丰纸箱企业一直采用资本积聚的方式滚动发展,历年积累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当前企业间相互拖欠越来越多,“三角债”大量发生,集群内企业资金严重短缺,原因主要有:

(1)民间借贷成本高、风险大。调查显示,当地民间借贷资金约1亿元,其中用于纸箱生产的约500多万元。民间借贷虽手续简便,但利息过高,月息一般在1分-2.5分之间,且有进一步上升的趋势。一般企业很难长时间承受。

(2)金融机构资金供给严重不足。随着纸箱产业集群产品结构的调整和资金需求的不断增加,金融机构已成为决定资金供给的主渠道。从调查看,近年银行、信用社对渭丰纸箱产业的贷款并不多。1985年至今,当地信用社共向纸箱及相关生产企业贷款988万元,仅占其同期贷款总额9.27亿元的1.07%。主要是现行的农村投融资体制存在诸多问题,阻滞了其对纸箱产业的资金投入。可归纳如下:

一是资金外流严重,农村资金供求矛盾突出。近年由于包括邮政储蓄在内的县以下金融机构只存不贷,抽调大量农村资金,致使农村信用社组织资金面临巨大困难。据户县信用联社2006年调查统计,当年轄区农村经济组织和其它类型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约为3.2-4.3亿元,而县信用联社实际组织资金只有1.27亿元,只占到辖区总资金需求的30%-40%。

二是农村信用社经营困难,实际可贷资金十分有限。近年来,户县信用联社不良贷款和亏损持续发生,加之备付金、清算资金、归还借款利息、购买有价证券、业务垫付以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等占款,真正可用资金十分有限,因而没有力量支持纸箱生产。

三是金融产品结构不能满足纸箱企业的资金需求。从调查看,目前纸箱生产企业所需金融产品为额度在10万元-100万之间的技改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而农村信用社,目前在农村提供的金融产品主要是小额支农贷款,其额度一般在1000-3000元之间,农户联保形式贷款额度也控制在2万元以下,显然不能满足纸箱产业发展的资金需要,制约了纸箱产业的发展。

能否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满足纸箱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资金需求,已成为能否增强集群企业的竞争能力,实现纸箱产业集群升级换代、结构调整的关键问题。为避免重蹈户县“锅巴”产业和周至县刺绣业失败的覆辙,必须寻求资金的支持,持续推动纸箱产业集群的发展。

三、以制度变革为先导,推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1、政策引导,积极重构资金回流机制

一是对农发行的职能重新进行明确定位,全力开拓其政策性业务空间,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此,应考虑重新开办1998年原农发行划转农业银行的扶贫贴息贷款、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林业贷款、治沙贷款、一般农业综合开发贷款和其它农业财政贴息贷款、地方经济开发贷款等信贷业务。

二是加快邮政储蓄银行的发展,特别在西部欠发达且非公有经济发展快的地区,如户县、临潼及韩城等县市,设立邮政储蓄银行,向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户开展存贷款零售业务,以市场化的手段引导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一方面弥补农业银行退出农村后留下的金融服务空白,另一方面在农村地区重新形成竞争机制,打破农村信用社现有的垄断局面。

三是加快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逐步放开县域存、贷款利率。首先,要防止金融机构之间不计成本,恶意竞争。人民银行要加强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指导,对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做出规定,以便使金融机构相互之间的业务竞争能够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其次,应按照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注意对存款依照反梯度原则,确定不同利率档次,即发达地区存款利率应略低一些,贫困地区存款利率相对略高一些,以引导资金流向欠发达地区。再次,对信贷支农力度大的农村金融机构,通过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和差别利率政策,并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支持等,发挥货币政策工具对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引导协调作用。

四是制定社区再投资法,加强对农村及欠发达地区资金强制性使用的管理和监督。社区再投资法美国早已实施,其意在于加强对辖区部分资金的强制性使用,以加强对辖区黒人和贫民的贷款支持。对此,我国应借鉴,即金融监管部门制定社区再投资法,要求将金融机构满足社区需求的纪录定期公布,并将是否遵守社区投资法,作为考核其是否符合年检条件的重要内容。

2、按照市场化方向,改革当前农村信用社

从多年以来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情况看,虽在加大增资扩股力度、减轻农信社包袱等方面初步取得了成效,但从市场化改革的方向看,农村信用社在自身经营机制的转换、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及激励机制的建立健全方面仍需完善。2006年初,陕西省农信社改革方案出台,明确了在全省107个县市中,将有61个县市率先实行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体制,且鼓励发展农村合作银行。目前陕西已成立神木、西乡和榆阳3家农村合作银行。此外,还应进一步认识到农村信用社的问题还源于缺乏合格的经营人才、审慎的经营理念和科学的经营机制。

3、建立规范的农村金融进退机制,适度开放农村金融领域,给民间金融以合法、规范的成长空间

规范、健全的农村金融退出机制的建立,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而且能大大增强政策导向效应,迫使金融机构从根本上放弃对国家的习惯性依赖,改善和加强自身经营,提高管理水平。

在关闭差的金融机构的同时,与时俱进,积极建立新的金融机构。新的民营金融机构应立足于乡村社区,规模不一定很大,但一定要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打破政府垄断,适度放开农村金融领域。目前应以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为主,积极培养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新生力量。

4、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同要求,全面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主体对资金需求出现新的特点:一是资金需求面广。农户、农村中小企业、农村社区、农民生产和生活等方面都有资金需求。二是资金需求多样化。有经营方面的有效需求,有生活方面的合理需求,还有政策方面允许的社会需求。三是资金需求的结构差异大。不仅资金基本需求面之间相互有差异,而且在同一资金基本需求面中,差异也很大。从几百元的农户小额贷款,到上百万元的企业设备贷款,均在农村金融需求之列。虽然,几百元、几千元的小额贷款在一些贫困地区还是大量的,但从县域产业集群发达的地区来看,解决几十万元,上百万元的中小企业贷款需求,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金融集群论文 篇6

关键词:供应链,供应链金融,产业集群

一、供应链金融的产生与概念

(一) 供应链金融的产生

供应链金融伴随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而产生, 作为企业优化管理方式的供应链管理在谋求企业内部整合, 控制成本, 提高竞争优势后, 逐步将目光放在企业上下游采购和销售等与外部的联系上, 企业经营伴随着物品、资金的流动, 企业之间必然发生存货、赊销、预付款、订单等贸易行为, 在金融机构的推动下, 供应链成员企业积极参与供应链融资问题的解决, 以节约成本, 提高竞争力, 实现多方共赢。从1998年起, 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实施了抵押、担保制度, 纯粹的信用贷款已很少, 而商业银行信贷又以担保和抵押信贷为主, 能否提供有效的物品抵押担保是企业得到信贷融资的关键。同时商业银行存在的信贷配给使得只有个别企业能够得到信贷支持。供应链金融正是在解决抵押、担保的问题上, 利用供应链中的结构性资产, 实现企业信贷融资的金融创新。

国内最早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是20世纪初上海银行开展的存货质押业务。改革开放后, 相关业务逐步恢复, 而国内对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始于对产业集群企业融资问题的思考, 作为供应链金融实践和理论研究领先者的平安银行首先于21世纪初开展了产业集群供应链金融研究, 在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带, 选择能源产业链作为供应链金融融资探索的突破口, 为其供应链节点企业提供票据贴现等金融服务, 解决了集群企业融资问题, 发展自身业务, 进而把发展能源供应链金融的融资经验扩展到汽车、钢材、有色金属、粮食等产业领域。后来为了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实践和风险控制, 逐步侧重对单一供应链上企业融资需求的分析, 形成了自偿性贸易融资模式。

(二) 供应链金融的概念

供应链金融作为新兴的融资方式, 其理论及模式还处在不断完善中, 如胡跃飞 (2009) 认为供应链金融是人们为了适应供应链生产组织体系的资金需要而开展的资金与相关服务定价与市场交易活动, 对供应链金融的概念进行了更加广泛的阐释。徐学峰 (2010) 认为供应链金融应当界定为整个供应链范畴之内, 将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 根据交易中构成的链条关系和行业特点设定融资方案, 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 提供金融服务的融资方案。

首先, 虽然目前我国供应链金融的研究大都由商业银行的实践推进完成, 商业银行作为资金供给方在供应链金融主体中占据主要席位, 但也应看到供应链金融主体不仅仅是商业银行, 一些财务、担保、小额贷款公司、物流公司等机构正逐步进入其中, 从整个金融市场来看, 供应链金融的主体应当界定为金融机构;其次, 供应链金融的外延不应太大, 供应链金融的产生是基于对贸易融资的探索, 所以在概念的界定上应当体现出两者的不同。

综上所述, 供应链金融就是金融机构或物流企业通过对特定供应链进行分析, 对这个链条上的相关节点企业提供系统性金融与资金服务的活动。

二、产业集群的概念与特点

产业集群是一个研究较为成熟的经济领域。早在100年前,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就提出了产业区的概念。随着对集群现象研究的深入, 产业集群的概念由迈克尔·波特提出, 他认为产业的发展往往是在国内几个领域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国内外有很多对产业集群的研究, 本文借鉴王缉慈 (2001) 对产业集群的定义, 即同处在一个产业领域, 地理上靠近的相互联系的公司和关联的机构, 由于具有共生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的企业群体。这些公司的相互联系和关联主要体现在供应链上产生的贸易关系。

(一) 产业集群的特点

1.区域性

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区域性, 它是基于一定目的的企业和机构集聚在一起, 形成一定企业区域或地理上的集聚现象。形成这种集聚的原因包括成本最小、劳动力充裕、资本、信息服务等经济因素和一些社会因素。许多企业集聚在一起, 构成了各条供应链企业, 可以实现劳动力和信息的便利流动, 从而为企业的生产和技术革新创造了条件, 同时产业集群中还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 如地缘能够维持企业间的贸易稳定。产业集群也被称为块状经济区, 正是源于其区域特征。

2.网络性

产业集群内部各经济体基于不同分工形成了特定的角色, 处于生产经营的不同供应链上, 各条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使了供应链之间的稳定的契约合作关系, 构成集群内企业的相互联系的空间网状结构。长期的合作关系使企业间的供应链与单一企业的供应链模式具有相似性, 在集群发展过程中, 集群内部的资金、贸易和信息技术的交互, 形成网络化的供应链, 有利地推动了整个集群的发展。

3.共生性

产业集群中企业不仅具有地理上的联系, 同时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各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联系。集群中的企业基于供应链的延伸发展而来, 集群内企业目标一致, 形成了稳固的经济关系, 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本地区的经济实力。集群中的企业一般具有同一产业类别, 即所属行业具有一致或相近性。他们共同组织在一起与群外企业产生联系, 正是基于内部企业的频繁贸易和非正式的联系使得集群能够生存发展。

三、供应链金融与产业集群的联系

产业集群中的众多中小企业形成各供应链, 供应链企业间必然产生贸易、资金往来, 这就为供应链金融服务与产业集群提供了客观的环境, 实际上, 由于产业集群的特点与供应链金融的实施环境较为契合, 使两者联系紧密。

(一) 产业集群是供应链金融的客观环境

产业集群内的众多企业形成地理上的供应链网状结构, 为开展供应链金融创造了良好环境。开展供应链金融首先需要供应链节点企业, 至少两家企业存在供应链支持关系方能实现供应链金融, 产业集群内众多行业关联企业形成供应链网状结构, 集群中劳动转换成本较低、物料与人员的转移成本较低, 彼此存在的产品贸易联系和资金往来成为发展供应链金融的重要条件。产业集群的区域特征代表了区域的经济实力, 促进产业集群升级和壮大, 资金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经济区域性发展趋势较强, 基本上每个省份都具有一定数目的产业集聚区域。产业集群做大做强后, 会具有一定的政策优势和品牌优势, 能够对资金构成一定的吸引, 如长沙市重型机械集群, 不仅得到了本地政府的政策支持, 由于其规模、市场占有和技术实力, 同样在国家政策中得到了一些支持, 其本身所形成的客户群体使其具有很强的品牌优势, 其产生的溢出效应对整个集群内部的所有企业都有积极影响。同时基于供应链形成的产业集群更加稳固, 生命力更强。

(二) 供应链金融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融资促进作用

供应链金融针对企业的供应链结构性资产进行金融设计, 供应链金融通过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 节约成本, 盘活资金, 巩固供应链关系, 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产业集群内部是同行业企业或相关企业的集聚, 能够获得供应链金融的企业势必会在供应链管理上做得更好, 成本更低, 库存更小, 流动资金更充裕, 这些都会使企业具有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长期的资本支持, 同时也需要短期的周转资金。一般认为, 供应链金融提供短期的金融服务, 但是其周转快、反复信贷的特点, 实质上相当于解决长期性资金问题, 稳定的供应链金融有助于集群企业的资金稳定。同时, 供应链金融能够加强客户间的联系, 有助于维系企业客户关系。产业集群实质表现为供应链的集聚, 供应链金融一般是针对中小企业融资, 而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居多, 成为供应链金融的重要客户群体, 同时核心企业也有助于进一步节约财务资金。伴随着全球化的趋势和物流的快速发展, 物流供应链金融的跨区域特征对产业集群的跨区域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供应链金融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建议

(一) 鼓励多渠道资金参与供应链金融业务

目前主要是银行信贷在参与供应链金融, 选择性的业务开展与配给性信贷的存在, 使得其对供应链及企业的选择较为苛刻, 并不能完全涉及一些企业集群。伴随着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 可以多鼓励保险、基金、小额贷款公司等多种资本参与其中, 增加供应链金融的竞争性和资金支持量, 完善产业集群的融资环境, 从而从供应链金融上升到产业融资, 促进产业集群的长期发展, 同时对于金融机构而言, 可以获得可观的利润。供应链金融主体即资金的提供者更加丰富, 有助于供应链金融实践的不断完善和企业的健康成长。

(二) 完善法律制度环境及区域政策

金融行业趋向混业经营模式, 但商业银行的职能定位和管理体制并未完全体现出这种趋势, 传统的经营模式已有碍金融创新的开展。银行可以成立专门的产业事业部或供应链金融公司来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 与第三方供应链金融公司共同开展业务, 这样可以解决在质押物监管中出现的监管职责问题。从发展历程来看, 第三方中介的介入就是为了解决由于制度不完善对发展供应链金融产生阻碍的问题。实际上一些担保公司、物流公司参与了仓储质押融资, 有些担保机构的业务开展都是隐蔽进行的, 目的在于规避制度性约束。

虽然2007年《物权法》的出台完善了部分规定, 如质押权的登记制度, 以应收账款出质的, 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但是质押仅是登记, 有的地方并不接受机构的查询, 个别事物在相关法律中并不能找到明确解释, 缺乏操作便利性。同时没有一定的市场便于质押物的交易和变现。在供应链金融中充当抵押品的资产如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变现将有助于控制企业违约风险。有利于供应链金融发展的法律制度仍有待完善, 同时, 我国的产业集群大部分都是市场与政府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营造区域创新环境促进供应链金融创新需要更多政策支持。

(三) 构建系统性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

由于产业集群中多条供应链构成网状结构, 本身就为供应链金融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环境, 所以为其提供供应链金融需要一个系统性安排, 如统一的信贷征询系统、抵押品交易市场中心、第三方电子服务平台等。电子商务化和系统化是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趋势, 统一的信贷征询系统能够集中企业的真实信息, 便于金融机构的授信决策。同时构建统一的交易和集群内服务平台能够降低供应链金融的交易成本, 同时平台的可视性和精确性可以进一步减少企业与金融机构的信息不对称, 降低融资风险。供应链金融由于供应链的延展性, 使得产生集群系统内外之间的融资联系增多, 随着全球贸易化的发展, 封闭性的集群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发展, 需要加强集群系统金融的服务功能和内外衔接才能更好地实现集群发展。可通过探索产业集群系统内部供应链金融模式和集群间跨系统供应链金融模式来提高供应链金融技术。目前一些地区由政府出面联合一些公司构建集群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如长沙市线上融资交易平台主要是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和网上交易系统, 促进金融资源的集聚, 服务于集群中各条产业链, 满足集群企业的融资需求。

(四) 积极探索产业集群下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措施

产业集群下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对象主要是中小企业, 融资风险控制仍然是重要方面, 例如供应链金融存货支持融资中, 存货面临仓储、监管和估价等问题, 如何提供安全、便利的存货保管, 是控制融资风险的重要方面, 目前可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或担保机构提供仓储服务。供应链金融的风控措施征信调查包括对特定交易资产、交易对象、企业基本信息的调查等, 并作出信用级别的评定, 以决定授信与否及额度大小。一个产业集群里会包含几条主要供应链, 体现此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供应链金融的发展, 企业授信调查内容包含对核心供应链的整体评价, 从而决定对供应链上企业的授信与额度。针对一系列同类型企业进行统一资信和跟踪信用调查, 同一集群中企业不同的资产类型、资本结构和经营状况具有可比性, 可以把风险控制在系统风险范围内, 同时可以节约成本和风险控制成本。构建集群内统一的信贷调查系统, 减少信息不对称有助于长期授信行为, 更深入地了解企业交易实质, 并对后期跟踪信用评价起到辅助作用, 同时降低了授信成本。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宝鸡市中心支行课题组.对关天经济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供应链金融支持的思考[J].西部金融, 2011 (10) :33-34.

[2]宋洪林.供应链金融与产业集群发展的关系研究[J].华北金融, 2012 (1) :22-24.

[3]张浩.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模型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12) :54-58.

[4]陈娟.系统视角下的供应链金融及商业银行发展建议[J].金融纵横, 2011 (8) :24-27.

金融集群论文 篇7

经过多年发展, 辽阳市工业领域已经形成六大产业集群, 分别为芳烃和精细化工、工业铝材、日用化工、装备制造、汽车配套、钢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拥有规模企业150户, 其中中小企业146户, 从业人员约7万人。这六大产业集群不仅成为辽阳市工业领域的重要代表力量, 而且正在对全市区域经济规模提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产生着深刻影响。

从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地理分布角度看, 主要集中四个县 (市) 区, 使这四个县 (市) 区的经济功能得以突出显示, 经济发展具有区域品牌;从所有制结构看, 民营和股份制所有制形式居于绝对主流。

二、金融助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一) 引导金融资源向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配置。

为把人民银行总、分行的货币政策意图与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相结合, 发挥“窗口指导”作用, 市人民银行于2012年研究制定了《关于金融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服务实体经济的指导意见》, 明确将支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列入全市信贷扶持的重点, 督促金融机构完善信贷管理机制, 增强贷款营销活力, 以信贷政策促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和信贷结构的调整。

(二) 确保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必要资金支持。

2010年、2011年全辖新增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贷款61.18亿元、38.2亿元 (2011年同比少增, 因为2010年多为项目贷款, 期限较长, 2011年需求减少) 。截止2011年末, 新增贷款重点支持了钢铁精深加工、汽车配套产业集群, 金额分别为15.9亿元、16.1亿元, 分别占全部新增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贷款的26.4%、26.7%;新增票据贴现14.78亿元, 重点支持了钢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金额为4.4亿元, 占全部新增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票据贴现的30%;新增贸易融资20.1亿元, 重点支持了汽车配套产业集群, 金额为6.4亿元, 占全部新增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贸易融资的32%。

(三) 致力信贷产品创新, 疏通信贷政策传导梗阻。

如辽阳银行为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量身定制融资方案, 坚持提供“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 为有不同个性需求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定制融资方案。目前, 已有48个产品可供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选择, 创新推出了“喜盈赢随心贷”、“喜盈赢同心贷”等新品种。“喜盈赢随心贷”即一次抵押, 三年受益, 抵押存续期间再贷款时只需办理主合同即可, 支持了芳烃及精细化工、日用化工、装备制造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惠及10余个中小企业。工商银行创新推出了“商品融资”、“国内保理”等国内贸易融资系列产品, 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可抵押资产不足问题, 满足中小企业在不同生产阶段的资金需求。

(四) 创新服务方式, 推出适合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模式。

2009年, 辽阳银行率先成立了我国东北地区的第一家中小企业信贷服务中心, 也是全国第二家中小企业专营服务机构。针对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融资“额度小、需求急、期限短、周转频”的特点, 中心开通了授信总额3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贷款, 信贷审批绿色通道, 在保证审贷原则、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大大缩短了审批流程, 大幅提高了审批效率。该中心成立以来累计发放贷款11亿元, 截至2012年2月末,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贷款余额3.8亿元, 支持了芳烃和精细化工、汽车配套、日用化工、装备制造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惠及20余个中小企业。

三、成效显著

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 能够达到银企共赢的效果。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成效的取得, 得益于金融资源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引导、扶持和促进作用。

(一) 行业地位显著。

行业地位是产业集群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就总体而言,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由于核心企业实力雄厚、产品特色鲜明、发展历史较长等原因, 其在国内乃至全世界范围的行业地位也较为突出。第一, 早在2009年芳烃基地就被国家工信部授予首批“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11年则被省政府确定为“辽宁省示范产业集群”;辽宁奥克化学有限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多晶硅切割液制造商。第二, 日用化工产业集群的核心企业华兴化工集团天然脂肪醇产量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五, 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55%。第三, 钢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虽然缺乏大型“航母级”企业, 但是其总体产能却颇具实力, 是辽宁省44个县 (市) 中唯一一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二)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

2011年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563亿元, 占全市六大工业产业集群的46%, 几乎占据半壁江山。其中, 芳烃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55.1亿元、工业铝材产业集群54.5亿元、汽车配套产业集群105亿元、日用化工产业集群50亿元、装备制造产业集群38.4亿元、钢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260亿元。可见,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在工业生产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左右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水平。

(三) 影响力与竞争力不断提升。

具体表现为同质性扩张, 也就是同类产品生产企业数量的增加或原有企业产能水平的提升。截止2011年, 芳烃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已有19家企业进驻, 项目总投资超过180亿元, 其中不乏华峰集团、德国赢创等国内、国际化工行业的巨头。汽车配套产业集群内, 新风集团高压共轨三期项目全面建设, 已经引进配套企业8户。

(四) 金融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

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始终是金融机构贷款营销的首选目标,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 促进了金融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2011年末, 全市金融机构不良贷款较年初减少4.5亿元, 不良贷款率下降2.04个百分点。

金融集群论文 篇8

一、VC、PE资本聚集是良性的金融机构聚集

实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在全球流动时在投资目标、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最后引发的结果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从直接投资资本的基本属性出发, 直接投资资本流入与本地优势禀赋资源结合, 将提高劳动生产率, 推动当地经济的成长。直接投资资本的流入对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 不论在任何发展阶段, 应该都有积极的意义。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得到验证。

金融资本在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过程中, 不是通过投资实业、通过创造实业财富的增长来获取资本的社会的平均收益的, 这是金融资本与直接投资的实业资本的最根本区别。金融资本的属性, 决定了其投资行为实际上是在追寻高风险, 因为只有高风险才有高收益, 找到了高风险才有可能去博取高收益。

风险投资, 即Venture Capital, 简称VC, 是指对处于早期项目的权益性投资;私募股权投资, 即Private Equity, 简称PE, 是指通过非公开方式募集资金对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广义上, PE按照投资阶段可划分为创业投资 (Venture capital) 、发展资本 (Development capita1) 、并购基金 (Buyout/buyin fund) 、夹层资本 (Mezzanine Capita1) 、重振资本 (Turnaround) , Pre—IPO资本 (Bridge finance) , 以及上市后私募投资 (Private investment in public equity, 即PIVC、PE) 、不良债权 (distressed debt) 和不动产投资 (real estate) 等等。狭义的PE主要指对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并产生稳定现金流的成熟企业的股权投资部分, 主要是指对已过创业期或者在创业后期的企业进行的股权投资, 这也是本文所提到的PE所研究的方向, 以便和VC相区别。VC和PE的资金来源, 既可以向社会不特定公众募集, 也可以采取非公开发行方式, 向有风险辨别和承受能力的机构或个人募集资金。由于私募股权投资的风险较大, 信息披露不充分, 故往往采取非公开募集的形式。VC和PE基金的投资方向是企业股权而非股票市场, 即它购买的是股权而非股票, VC、PE的这个性质客观上决定了较长的投资回报周期。

VC、PE投资基金在投入目标企业的同时, 还帮助被投资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建立激励机制, 在以下方面为公司提升价值:帮助企业拓展潜在业务, 增加股东价值;帮助企业吸引优秀人才, 完善管理团队;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国际化知名度与公信力;上市过程的全程参与, 为最终实现股东价值创造条件。因此, VC、PE投资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良性投资。

二、VC、PE机构集聚是金融产业集群的基础

可以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理解VC、PE机构集聚 (agglomeration) 问题。一方面, 可以把VC、PE机构集聚看成是一个静态的结果, 是指VC、PE机构集中在某些特定的区域, 使得这些区域内的VC、PE机构达到一定规模和集中度的现象;另一方面, 从动态的过程上来看, VC、PE机构集聚是指金融资源在特定条件下向具有一定自然、经济和社会禀赋优势的某些特定区域空间集中, 进而形成一定规模和集中度的金融市场和VC、PE机构的有机过程。

问题在于, VC、PE机构为什么在一个城市集聚?这个问题说明了VC、PE机构集聚的地域性属性。不同地域在配置、吸收、传导和开发金融资源上具有不同的优势和禀赋, 金融资源通过与合适的地域条件相结合在这个地域内形成金融产业, 并进一步形成VC、PE机构集聚。

如果地域条件基本相同, 那么VC、PE机构在某个地域的集聚就受到一定时间、地点和历史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理论和实证研究都指出, 非经济性的因素尤其是企业家的偏好以及地域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 在企业区位选择过程中起很大的作用, 且企业规模越大, 受其影响更显著。因此, 某些区位区别于其他区位的某些要素禀赋和人文特征, 将是影响VC、PE机构集聚的重要因素。VC、PE机构集聚的实际过程, 归根到底是经济的空间运动规律在区域金融上的具体反映, 表现了VC、PE机构集聚与时空序列的高度依赖性关系。而一个城市的实体经济发展、金融文化发展、政府正在运作的强力推进措施等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VC、PE机构集聚的效应主要表现在风险投资的“空间邻近效应”上。基于VC和PE的投资特征和自身利益的需要, VC和PE机构总是希望其距离被投资公司越近越好。因此, VC和PE机构在实际投资活动中, 倾向于将自己的投资活动限制在一个有限的地理范围内, 这就是风险投资的“空间邻近效应”。英国经济学家Ron Martin等在对英国和德国的风险投资业的调查结果也证实了风险投资“空间邻近效应”的存在。在他们的调查问卷中, 当被问及“你觉得距离下面哪个选项位置近是重要的?”时, 有48%的英国风险投资公司和46%的德国风险投资公司都认为靠近被投资企业比靠近其他如潜在投资者、其他风险投资公司、研究机构或者大型的区域市场更重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

1. 从本质上讲, VC和PE是一种非标准化投资活动, 每一笔投资在风险、回报及被投资企业的类型等方面都是独特的。因此, 在VC和PE资本市场, 资本家获取关于潜在投资机会的准确信息对于风险投资的成功运作是及其重要的。在现代化大规模信息技术时代, 距离所带来的主要问题是信息的质量和效应可能会随着市场参与者之间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弱。因此, VC和PE投资机构与潜在投资者的空间邻近有助于提高信息质量, 降低信息成本。

2. VC和PE寻找和评价投资机会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个人关系网络和个人访问。VC和PE投资公司与潜在投资者的距离越近, 关于潜在投资者的信息越易于在个人关系网络中传播, 个人访问也越易于进行, 从而降低寻找成本和评估成本。

3. VC和PE投资是一种参与性的投资方式, 投资者不仅提供资本, 它还经常直接参与管理, 帮助被投资企业制定发展规划、营销策略、提供咨询服务, 并通过对被投资公司运营过程的监督与控制来减少投资风险。而VC和PE参与监管的方式一般是与被投资公司的管理层进行定期会晤以及面对面的接触。所以, 地域距离会影响监管和参与成本, 距离越近, 监管与参与成本越小。

4. 自我强化效应。随着VC、PE机构集聚程度的提高和集聚区域的进一步扩大, 其外部效应和辐射效应更加显著, 对整个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使得集聚区内的VC、PE机构以及其他产业的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增加, 而且对区域外的企业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这反过来又增加了该区域VC、PE机构的集聚。

由此可见, VC和PE投资机构的代理成本、交易成本、监管成本、信息不对称和风险都会随着距离被投资公司的距离的减少而减小。因此, 风险投资机构在选址时往往会选择那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区域。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规模越大, 所集中的高新技术企业越多, 那么落户在该区域的风险投资机构就越多, 从而使得该区域风险资本的供给也越多。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三市, 已经形成了一个一定高科技实力的集群区, 完全具备了VC和PE聚集的基础与条件。而区域内VC、PE机构集聚效应, 使得区域内其它配套的金融服务机构接踵而至, 使得这一产业集群区发展为区域性金融中心集聚区成为可能。伴随VC、PE机构的空间集聚可以产生集聚经济效应和溢出效应, 这些效应进一步促使VC、PE机构的空间集聚, 并在VC、PE机构集聚自我强化效应的作用下形成金融产业集群。金融产业集群通过金融的中介作用, 将金融集群的影响力向外扩散, 使得金融集群的影响力的地理范围不断延伸。这种影响力又反过来加强了中心区域的金融集群, 这时的金融集群不仅包括了金融产业集群, 而且还与区域甚至区域外围的其他产业的发展密切联系起来, 集群还常常包括许多政府机构和提供专业化培训、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机构, 如大学、中介服务机构和培训机构。这样, 以呼、包、鄂城市集群就成为金融资产定价中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金融信息集散中心和金融相关服务中心。

三、政府的政策推动是金融产业集聚的重要保证

从动态过程来看, 区域经济发展和规模经济、市场机制和区域文化以及溢出效应等因素, 有力地推动了金融机构空间集聚, 金融机构集聚的规模经济和溢出效应产生了金融产业集群, 进而使其影响力进一步扩散, 金融成为该集群城市的支柱产业。这个动态过程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上一篇:多维互动式下一篇:多学科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