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群因素(共8篇)
集群因素 篇1
美国营销学家肖恩·克拉克指出企业要在市场中生存,必须具备良好的合作营销能力[1]。合作营销亦有学者称之为共生营销、联合营销、协同营销等,本文定义合作营销为: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或机构为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以合作的方式进行品牌宣传、渠道建设、信息传递、产品销售和促销等,以实现营销资源的互补或共享,从而产生聚合放大和功能倍增的协同效应。基于对我国传统集群企业的调研和考察,本文从微观的层面研究集群企业合作营销的影响因素,旨在为进一步展开系统研究奠定基础。
一、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
基于相关理论及文献的梳理,再结合实地的调研情况及问卷的内容,本文提出以下四个假设关系。
( 一) 企业家的沟通能力对合作营销的影响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基于供应商和制造商间的关系,Anderson和Narus ( 1990) 认为合作关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企业间的相互依存度、信任度、沟通及合作的效果评价等[2]。Rackham. N. ( 2001)通过大量实例,证明合作企业彼此做出的贡献、相互的亲密度和共同的愿景等会影响企业的合作行为。程大涛( 2009) 等综合了生物学理论、Rack-ham. N以及Anderson等的观点,从集群企业迁移的角度,通过实证分析证明了影响合作营销的四个维度: 企业的依存度、沟通度、贡献度及信任度[3]。从以上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企业家的沟通能力,对企业间进行合作营销有直接的影响。
根据实地调研的情况,大多数企业家表示与其它企业开展营销合作主要是依赖彼此之间的私人关系、合作意愿、信任及应变能力等。企业家间的主要沟通方式是非正式交流,往往私人关系越好,企业间在营销方面的合作程度越深,营销范围也越广。双方的合作意愿也是企业家们关注的因素之一,合作意愿越强烈,双方间的合作默契程度也越深,进一步加深了合作营销的程度。信任是企业间进行合作的基础,多数企业家表示更愿意和讲诚信、讲信用的企业合作。应变能力反映了企业家个人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往往企业家的应变能力越强,越多的企业就越有与其合作的意愿。各企业家在访谈的过程中都提及了企业家沟通能力,如私人关系、合作意愿、信任及应变能力等因素,对集群企业间的合作营销有正面的影响。因此,基于各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及调研小组的实地调研情况,提出以下假设:
H1: 企业家的沟通能力对合作营销产生正向影响。
( 二) 营销人员的综合能力对合作营销的影响
赵浩兴( 2010) 等从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企业间合作能力是影响集群企业间合作的主要因素之一,而进一步分析可知企业间合作能力主要是由营销人员的综合能力来决定的。在调研过程中,绝大多数营销部门相关人员表示营销人员的营销能力,也是促使企业间开展合作营销的因素之一。营销人员是企业间实施合作营销的主体,他们承担着各类合作营销的规划与实施环节。因此,营销人员的营销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间合作营销的顺利实施,而营销人员的营销能力包括营销人员的基本业务素质、经验及合作能力。受访者们还表示具备良好的营销业务素质是开展合作营销的前提条件,经验及合作能力是与其它企业开展营销合作时所必需的基础。营销人员只有同时具备这两方面的能力,才有可能保证营销合作的顺利实施。综合相关理论成果及访谈内容,提出如下假设:
H2: 营销人员的综合能力对合作营销产生正向影响。
( 三) 企业间的资源互补性或匹配对集群企业合作营销的影响
基于集群的角度,根据对企业间的合作营销关系的研究,Turner等( 2000) 得出产品的互补性、双方目标兼容度、供应商产品的可替代性、交易的正式性等是主要影响因素[4],资源互补性或匹配是企业间开展合作营销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大多受访者表示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脱离其它相关企业而独立存在,必然会在其生产过程当中或多或少地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特别是纵向的上下游关系或是横向同一产业类型的企业,经常会在营销方面展开合作。经过访谈发现企业间的资源互补匹配方面主要表现在生产的产品、信息、技术、人才及市场等方面,产品( 原材料)是企业生产顺利进行的保证,信息、技术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基础,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市场间的互补更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因此,基于相关学者的理论研究与调研小组的实地调研的情况,提出如下假设:
H3: 企业间的资源互补性对合作营销产生正向影响。
( 四) 集群企业外部环境对企业合作营销的影响
从集群企业所处外部环境的角度考虑,一些学者认为地域文化是集群企业合作营销重要的影响因素,拥有合作文化的地域为企业间合作奠定了基础,创造了良好的合作环境和氛围,并直接影响企业间的合作行为( Scott,1994[5]; Hewett等,2001[6];Wolfe, 2003[7]; Kuchiki等,2005[8]; Felzensztein等,2009[9]) 。此外,集群规模亦会对企业间的合作产生影响。相对于规模大的集群而言,规模小的集群企业更易于合作( Staber,1998[10]; Johannis-son等,2002[11]) 。Dickinson等( 2004) 认为影响合作的因素有内外之分,其中内部因素是企业个性和管理特点,对合作营销发挥直接作用; 外部因素涉及产业特征及区域特征,对合作营销产生全局性且长久影响[12 - 13]。此外,程凯( 2001) 从驱动力的角度将合作营销的影响因素分为企业内部和外部驱动因素,内部驱动因素如扩充市场份额及提升销售利润率,外部驱动因素包括全球市场竞争压力、经济全球化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等。
对于集群内的企业而言,集群是企业生存的外部环境,集群的发展状况及集群内的合作氛围,对企业间开展相关合作营销有着很重要的引导作用。多数受访者在调研中表示区域内的合作氛围,即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影响企业开展合作营销的因素之一,特别是相关政府政策的引导、中介机构的辅助作用及区域合作文化等方面,如果在区域内积极引导这些因素的发展,无疑会直接促进企业间合作营销的开展。因为这些因素是促进企业开展合作营销的手段与方法,只有这些协调发展,才能进一步促进企业间合作营销的实施。因此,基于相关的理论成果及实地访谈的情况,提出如下假设:
H4: 企业外部环境与合作营销产生正向影响。
合作营销的相关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虽已初步形成进一步研究的思路和基础,但仍具有局限性。合作营销至今未形成统一的称谓、定义、研究框架和理论体系。在有限的研究中,基于微观层面对集群企业合作营销的研究更显匮乏,且研究样本往往只涉及个别集群和少数企业,不具有普遍意义,因而难以获得实质性的研究进展。因此,作为对集群企业合作营销系统研究的开端,基于多样本集群和企业的调研并结合集群的特点,本文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从微观层面研究影响企业合作营销的因素,力求获得具有科学性的研究结果。
二、研究设计
( 一) 研究方法选择
由于现有资料十分有限,作为探索性的研究,本文在数据采集方面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企业家访谈为辅的方法。问卷调查主要用于收集企业在合作营销方面的基本信息和数据,企业家访谈的主要目的是了解企业家对合作营销的认识和思考,挖掘合作营销的隐性影响因素。基于采集的数据,本文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 二) 样本选择与调研实施
合作营销是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本研究选择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广东省东莞市和浙江省温州市的六个服装及鞋业集群作为样本集群。由于上述三地的传统集群发展较早,发育相对成熟、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选择三地中的六个集群,对其中的企业展开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 参见表1) 。本次调查在各地政府、商会和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协助下展开,调研时间从2011 年3 月到8 月,历时半年。共发放问卷250 份,最终有效问卷共210 份。由于问卷调查的方式主要是现场分发、现场填写和现场回收,虽然问卷发放的数量有限,但回收率和有效率较高。
( 三) 调研问题设计
1. 问卷设计。Anderson和Narus在研究中提出了依存度、信任度、沟通度和贡献度等合作营销影响因素的指标,由于该研究结果被较多学者引用,并且其微观的研究视角与本文相同,本研究的问卷设计以此为依据。在将上述四个指标转换为操作变量时,本研究主要引用Turner、Lemay、Dickinson、Rackham. N. 等学者的研究成果。如针对依存度和贡献度两个指标,操作变量设计为企业在产品、技术、人才、信息和市场等资源上的互补性或贡献等; 在信任度指标下,设有企业家的相互信任和私人关系等变量; 基于沟通度指标的操作变量,有企业家相互间的亲密度、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区域合作文化等。此外,由于合作营销的决策来自于企业家,企业家的合作意愿对合作营销的发生和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合作营销的执行者或者实施者往往是企业营销人员,其素质、经验等因素将直接影响合作营销的成败和效果。因此,本研究将企业家的合作意愿、营销人员素质、经验和沟通等因素也纳入研究变量之中。另外,根据集群企业合作营销的特点,本研究将政府和中介机构的作用也作为研究变量之一( 参见表2) 。
2. 访谈问题设计。针对企业家访谈所设计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企业家对合作营销行为所持有的观点和态度; 影响本企业与其它企业进行合作营销的主要因素; 政府和其它中介机构对合作营销的影响; 对企业未来在合作营销方面的期望和设想。
注:**、*分别表示相关性在0. 01、0. 05 水平( 双尾) 显著。
三、数据分析
( 一) 效度、信度及因子分析
针对问卷中的数据,本文对其进行效度和信度的检验,通过KMO和Bartlett的检测,得出KMO = 0. 714,即证明研究变量可以进一步展开分析。根据相关量表的可靠性分析,其可靠性良好( Alpha = 0. 819 > 0. 7) ,即说明其效度和信度满足条件,可以对量表中的数据进一步进行分析。在随后的因子分析中提取出四个因子,其累积贡献率达60. 43% ,说明四个因子有效( 参见表3) ,且与上述中假设的企业合作营销影响因素的设计是相符的。根据提取的各因子自身的特征,本文将因子1、2、3、4 分别命名为企业家沟通能力、营销人员综合能力、资源互补或匹配、外部环境,由此显示出集群企业的合作营销受企业家沟通能力、营销人员综合能力、资源互补或匹配和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 二) 相关性分析
表4 和表5 反映出上述各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四个因子分别与集群企业合作营销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 参见表4) 。
( 三) 相关分析结果
以上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家沟通能力、营销人员综合能力、企业间资源互补或匹配、企业外部环境等是合作营销的重要影响因子,且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结果如下:
1. 合作营销需要合作企业各方都有合作意愿,并且通常建立在企业家的私人关系、信任度和应变能力之上。企业家的经营能力与企业间的合作营销程度显著相关,并且两者间相关度( Pearson Correlation) 为0. 608**,即在0. 01 的水平下,企业家的经营能力与企业合作营销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企业家的经营能力是影响企业合作营销的关键因素之一,且企业家的经营能力这一因素是影响企业合作营销开展的最显著的因素。
2. 具备良好素质、经验及营销综合能力的营销人员是合作营销的重要力量,营销人员是企业间进行合作营销的活动主体,营销人员的营销能力对合作营销的开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且营销人员的营销能力与企业间合作营销程度显著相关,两者的相关度( Pearson Correlation )为0. 509**,说明在0. 01 的水平下,营销人员的营销能力与企业间合作营销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3. 企业自身资源有限,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时离不开其它关联企业的资源供给,资源的互补性也是影响企业合作营销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具有上下游纵向关系的企业更需要在资源上的互补或匹配,这往往既是合作营销的影响因素,又是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企业间的资源互补与企业间合作营销程度显著相关,并且相关度为( Pearson Correlation) 为0. 368**,显示出在0. 01的水平下,企业间的资源互补与企业间合作营销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4. 企业外部环境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区域是各企业生存的外在环境,区域内的合作氛围对企业间进行合作营销会起到指引的作用,在区域内合作氛围良好时能指引各企业在营销方面进行合作。区域内的合作氛围与企业间合作营销程度显著相关,两者的相关度( Pearson Correlation) 为0. 534**,说明在0. 01 的水平下,区域内的合作氛围与企业间合作营销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 四) 影响因素结构模型的构建及各假设的验证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在Amos软件中初步构建影响因素的模型图( 参见图1) 。为了验证上述模型的有效性,确定各因素对合作营销影响的具体程度,本研究在SPSS分析数据的基础上,借用A-MO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得出具体的路径参数值,并最终得出合作营销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图( 参见图2) 。
由图2 可得各影响因素间存在相应的显著关联,表5 为假设检验后的实证结果,本研究中的假设关系都得到了数据的验证。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调研问卷的数据分析,采用实证研究验证了企业间的合作营销影响因素主要有企业家沟通能力、营销人员综合能力、资源互补性或匹配、企业外部环境等,并得出各路径间的具体系数值。从以上分析及图2可以看出企业家沟通能力、营销人员综合能力、资源互补性或匹配、企业外部环境的确是影响合作营销的关键因素,并且这四个因素彼此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对合作营销产生影响,依据图2 可以构造其方程:
Y(合作营销)=X1(企业家沟通能力)+X2(营销人员综合能力)+X3(资源互补性或匹配)+X4(企业外部环境)+δ,其中X1、X2、X3、X4的系数分别为:0.42、0.55、0.47、0.39,δ代表误差值为0.12。
综合分析可知影响企业内、企业间进行合作营销的因素,至少包括企业家沟通能力、营销人员综合能力、资源互补性或匹配、企业外部环境,而合作营销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营销战略思想和灵活的营销手段,能够帮助集群企业有效利用外部资源形成竞争能力,从容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使合作营销行之有效,就需要重视影响合作营销的因素。这四个因素之间相互关联,只有共同发展和相互促进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企业可以从企业家沟通能力、营销人员综合能力、资源互补等方面进行培育、选择和准备: 一是企业家需要不断更新观念,树立合作的意愿,通过加强与其它企业的沟通和交流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营销人员要积极参与企业的各项培训并扩大对外交流以提升自身的营销能力。在沟通和交往中尤其应注重培育与营销资源互补或可以共享的企业之间的私人关系和企业间联系。二是集群所在的当地政府、中介机构应不断创造条件,形成集群内良好的合作氛围、文化和基础条件。如政府适时出台相关政策,采取措施持续推动基础设施和专业化市场的建设; 行业协会主动积极做好相关服务,为企业搭建沟通和业务平台,进一步促进企业间的联系与合作。
集群因素 篇2
许昌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07地理科学
张永庆
摘 要: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备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它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差别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社团形式。
关键词:产业集群、许昌市、制约因素
产业集群是近几十年来备受国内外经济地理学界关注的经济活动空间社团征象。世界上那个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把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作为提升国家或者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政策手段。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社团、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也踊跃地鞭策产业集群战略和着呢观测在发展中国家地方大众政策中的实践。[1]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备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它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差别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社团形式。
[2]许昌市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带九区若干产业集群”的工业集群经济体系,并已成为鞭策许昌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
1、许昌市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许昌市产业集群诞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即所谓的“块状经济”。近30年来,产业集群发展已成为动员许昌发展的重要力量,产业集群彼此渗透、彼此融合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1从发展阶段看,许昌市产业集群依然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产业集群是企业之间自发社团或有社团的综合体,而不是无社团的混合体。有些地区将产业集群简单地理解为企业“扎堆”,认为只要通过招商引资,把相类似的企业放在一个区域就是产业集群。从理论和实践意义上讲,地理自然“扎堆”的或者同享基础举措措施的若干同类企业,不是界定产业集群的基本标准,产业集群应是能够发挥有机整合、动员及辐射效用的产业聚集体。许昌市产业集群大多只有10-30年的时间,有的处于起步阶段,有的处于成长期,大多数初步完成了产业的集中历程,基本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
1.2从产业布局看,许昌市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装备打造和加工业。
目前,许昌市具备一定规模的工业产业集群3一个,主要工业产业集群漫衍的情况为:市区的000加工业集群、市区及长葛市的电力电器及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长葛市的金刚石及其制品产业集群、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业产业集群、农用机械及配件加工业集群、长葛、禹州、许昌县、襄城县等农副产物加工业产业集群;禹州、襄城县的煤炭采选及煤化工能源产业集
群、禹州钧瓷陶加工业产业集群、铸造加工业产业集群;许昌县、禹州的发制品加工业产业集群、许昌县豆制品加工业产业集群、传动轴配件加工业产业集群、玻璃工业聚集区等;鄢陵县棉短绒、棉纺织产业集群,鄢陵县、长葛市、许昌县的板材加工业产业集群等;魏都区的造纸及纸制品加工业产业集群等主要工业产业集群。
1.3从发展标准样式(或形成历程)看,原有产业集群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新兴产业集群民营企业迅速发展。
许昌市产业集群由小到大,由弱变强,得益于区位优势、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及政策影响等。从形成历程看,大致有4种类型:
1.3.1“市场型”或独立预设劳动密布型产业集群。有传统的手工业配景或劳动密布型工业为主的中小企业集聚而成的产业集群,集群内的企业具备一定的独立预设能力,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市场交易为主,各出产企业以水平联系来完成产品的出产。[3]它的兴起往往与某些区域资源、产业基础、人力资源、传统观念、历史文化积淀等要素紧密联系,如禹州钧瓷陶加工业产业集群、许昌县、禹州的发制品加工业产业集群、许昌县豆制品加工业产业集群等属于此类。
1.3.2 “镶嵌型”或引进外资形成的产业集群。这类产业集群的兴起与本地文化、历史、自然禀赋并无直接关系,基本是由于搬迁改造或引进外来投资,在专业化分工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上发展壮大起来的。[4]如许继电器集团是最具典型的此类产业集群。
1.3.3通过培育一批创业、吸纳劳动力而形成的产业集群。许昌市的产业集群绝大多数为劳动密布型产业,吸纳劳动就业人员多,20个产业集群吸纳30万人就业,占全数工业从业人数的47.5%。如瑞贝卡、传动轴、裕丰等一批龙头企业属于此类。
1.3.4通过综合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形成的产业集群。由于产业集群的集聚规模和产品链条的拉长,逐步形成了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和循环利用的经济增加体式格局。如长葛市大周的有色金属加工集群属于此类。目前,该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最大的废旧有色金属回收利用基地,拥有色金属加工企业14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5家,资产规模近30亿元,从业人员3.2万余人,已初步形成由废旧金属从各处买进→熔炼→锭材→线材、板材、管材、铸件→回收再利用的较为完整的废旧有色金属产业链。
2、许昌市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
许昌市是最典型的产业集群标准样式经济,近30年来,产业集群发展已成为动员许昌发展的重要力量。许昌市产业集群互相渗透、融合加速,产业集群的出产网络化加速,产业集群的国际化进程加速,产业集群的创新节奏加速,品牌建设步伐加速。但与国内外已成熟的产业集群相比较,许昌的产业集群总体上处于低端成长阶段,产业集群价值链附带加上值偏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竞争力不强等问题。[5]
2.1集群发展中产业链条短,产业配套能力衰
产业集聚的最大竞争优势在于集聚区内专业化分工大大降低企业的交易用度。目前许
昌市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大部分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存在着产业链条短,下游企业少,粗略的加工产品多,或“有产无链”,如许昌市的纺织工业大都已初级的纺织为主,缺乏彼此配套的产业,存在上游企业多,下游企业少的问题。2007年,该集群实现产值近70亿元,而许昌市的服装、鞋帽打造业的产值仅为其1/10,大量的纺织品需要外销,很容易成为发达地区的原质料基地。再如钧瓷陶产业集群,由于缺乏必要的配套产业,每一天需要的包装箱就达50多吨,但集群内缺乏相应的包装箱出产企业,使企业出产经营成本加大。另一方面,从许昌市的发制品产业集群中可以看到,瑞贝卡、龙正等发制品企业产品相似或相近,没有形成一条产业链,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协作关系不紧密,产品关联度较低,配套能力不强,单个企业“孤军作战”、同类企业“彼此竞争排斥”的征象依然存在。
2.2出产要素供给不足,造成集群扩张难
在地盘供需方面,许昌市由于地盘存量少,后备耕地相对稀缺,而国家收紧地盘供应“闸门”,地盘供求矛盾突出,项目落地困难。在人才供给方面,目前集群内企业从业人员存在两个紧张问题:一是文化素质偏低;二是流动频繁,队伍不稳定,影响了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的提高。又因为一方面每一年有不少大学毕业生因专业分歧错误口或工作不符合本人的志愿而没有就业,另一方面大量企业又招聘不到需要的人才。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很多大学毕业生不把到私营企业和股分合作企业就业看作真正的就业,或者担心到这些企业就业受到社会的不平等看待,致使这些企业难以吸引到所需要的人才。
2.3当局指导力度不够,大众服务不够完美,造成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一方面部分当局部门服务意识不够强,另一方面全市对产业整体规划的理念尚未形成,缺乏科学有力的指导机制。另外还存在基础举措措施建设滞后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七十二行的开发中心、预设中心、质量检测中心、培养训练中心和中试基地缺乏,由于缺乏大众服务平台支持,配套服务业发育滞后,中介机构不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欠缺,难以协调产业集群内企业间的产业联系,难以形成各类能够鞭策企业有效互动和彼此促进的大众机制,各大产业集群普遍存在开发成本和用度过高问题,造成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2.4科技水平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许昌市的产业集群内企业多兴起于20世纪八十年代,大部分企业属个人投资,受“小农意识”和“家族管理”的影响,大多数企业在发展中将升级改造的精力和重心放到了建立自我内部循环的“私有产业链”上,而一些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太少,再加上流动资金短缺,导致企业缺乏自立技术创新的敏锐性,大部分产业产品技术含量低,装备水平不高,开发能力较弱,大多停留在简单的粗略的加工水平,产品缺乏竞争力。多数产业集群品牌优势不较着;高技术含量、高附带加上值的产品数量少,利润空间有限。如瓷陶产业集群,由于部分企业没有进行技术改造,出产的瓷陶茶杯有的价格仅在0.3元左右,出产的很标致的花插产品价格仅在1元左右,产品档次低,价格连续走低,使企业利润空间不断压缩。
三、对许昌市发展工业产业集群的一些提议
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是摆在咱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许
昌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对发展许昌工业产业集群提出如下提议。
3.1加大基础举措措施、劳动力素质和专业性出产要素的投入力度。
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进行职业技术教育,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产业的升级储蓄高素质的员工队伍。踊跃实施人才战略,踊跃引进和培育人才。
3.2加速转变经济增加体式格局。
经济增加体式格局转变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升级的底子出路。长期以来,粗放型经济增加体式格局带来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对资源环境造成极大的压力。必须加速转变经济增加体式格局,从主要依靠出产要素投入主导经济增加的粗放型向主要依靠要素出产率提高主导经济增加的集约型、循环型发展标准样式转变,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鞭策产业向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向产业价值链高端转移;加速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装备打造、临港等产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门路,解决经济加速发展的制约,实现向先进打造业的跨越。
3.3加强集群发展的软环境建设,提供各类优惠政策,促进集群快速发展。
一是抓紧建立同行商人团体或企业协会,踊跃发展中介机构,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二是当局各职能部门也要做好协调,加强社团管理工作,对产业集群中企业面临的共性的问题,牵头社团解决。三是构建市场营销、物流、信息交流和服务平台。
3.4完美社会化服务体系,重视和改善产业集群创业和发展环境
产业集聚区要不断完美自身环境,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加强协调服务,提供及时有效的全方位服务,推行踊跃的资金扶持政策,探索招商引资的新标准样式。当局技改资金及科技扶持资金应有意识地向产业集群倾斜,指导产业集群的发展;同时鼓励、指导金融部门增加对集群发展的资金支持。鼓励外商和外部资金投资发展产业关联配套能力强的重点产业集群项目,解决融资难问题。
3.5加强市场营销管理服务,开拓产业集群发展空间,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不断鞭策产业集群发展壮大,发挥集群效应,拉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充分依靠科技的进步,对集群内产业、产品进行工艺流程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功能创新和链条升级创新。
参考文献:
集群因素 篇3
2009年盛亚军等集群产业优势包括集群成本优势、产品优势、营销优势、创新优势在内的四个关键维度。2009年张会新提出资源型产业集群的系统动力机制包括八大要素,即产业、企业、政府,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生态环境。2014年赵祥等从利润率、新产品率、人均固定资产、人均总产值你、企业平均规模、出口率、集群规模、流动比率和销售比率9个指标对粤苏浙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评价;2013年宋歌提出战略新兴产业集群概念,并构建竞争优势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生产要素、企业战略、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外部投资、需求条件、政府6各指标。从以上研究综述来看,关于产业集群的定量化研究主要集中于不同地区、行业的产业集群竞争力测评。
二、回郭镇产业集群集中度
本文选用区位商作为衡量产业集群集中度的指标。区位商,是衡量地区产业结构专业化和集中程度的指标。运用区位商可以判别产业集群存在的可能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产业区或集群的联系。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L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产出指标;LQ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个行业的区位商。LQij>1表示i地区j产业属于优势产业,表明该产业在该地区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本文利用区位商对回郭镇产业集群集中程度进行测量的公式为:
从2004年到2015年近十年的数据进行测量回郭镇产业集群集中度。表现如表1。可以看出回郭镇从2004年开始,其区位商水平均大于1.5,表明回郭镇的第二产业(主要是铝制品相关产业)在该地区的专业化程度较高,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巩义统计年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等数据库)
三、回郭镇产业集群集中度影响因素指标确立
通过对相关文献和专家意见,结合数据和调查的实际情况,本研究选择了以下几个指标。构建了产业集群集中度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1. 交通密度。
大体反映一个地区交通线路发展水平及其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保证程度的指标。交通便利度=交通线路长度(公里)/区域面积(平方千米)。
2. 政府扶持。
一些学者发现政府扶持影响产业集群发展,例如刘伟(2011)等。本文在考虑政府因素时,从政府扶持=政府财政支出(万元)占其区域GDP(万元)的比重。
3. 大学科研院所支持力度。
大学和科研院所能够为集群网络提供相关创新成果和服务(张连业,2009)。本文用巩义市当年三种授权专利总数占巩义所属行政区域郑州当年三种专利授权总数的比,来衡量大学科研院所支持力度。
4. 集群企业之间信息传播水平。
同一区域内相同或相关联产业的互通合作使产业链条良性循环发展。本文以集群内的公共信息平台数量来衡量其信息传播水平。
5. 集群文化成熟程度。
集群整体文化实际上与集群内部各企业文化的建设息息相关(张连业,2009),而企业文化的建设又离不开企业长久发展和积累,所以采用当年集群内各企业成立平均年限来衡量集群文化成熟程度。
6. 辅助产业,产业链条的完善发展是集群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宋歌,2013)。
本文采用当年集群内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集群总产值比例进行衡量。
7. 人口资源。
人口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一个重要因素。考虑到人口具有一定的可用性和不可用性,本问采用从业人数占常住人口总数比重来衡量。
四、回郭镇产业集群集中度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分析郭镇产业集群集中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并进一步构建回郭镇产业集群集中度与影响因素之间模型。
1. 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的主要目的是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相关性系数一般用r表示。当r=0时,表示不存在线性相关;|r|≤0.5时,为低相关;当0.5<|r|≤0.8时,为显著相关;当0.8<|r|<1时,为高度相关;当|r|=1时,为完全线性相关。
如表2所示,回郭镇产业集群集中度与7个因素之间相关性结果,大学科研院所支持力度与集中度之间的相关性的显著性sig=0.08>0.05,二者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其他六个因素与集中度之间的相关性系数均大于0.6,且sig均小于0.05,说明六个因素与集中度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2. 回归分析。
构建回郭镇产业集群集中度与6个因素之间的线性回归模型。在构建模型前,将对因素之间是否能够建立线性关系进行一系列检验,分析如下。
(1)拟合优度检验。回归方程拟合优度检验是判断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的代表程度,一般用调整判定系数R方实现。R2越接近1,说明回归方程越能够解释的方差占因变量方差的百分比越高。对相关数据做了R方检验后发现,R=0.989,R2=0.978,R2=0.952,R2更改=0.978,sig.F更改=0.001。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占97.8%,线性回归方程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
(2)显著性检验(F检验)。F检验是对因变量与所有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地线性关系进行的一种假设检验。结果发现,回归模型的平方和=0.134,df=6,均方=0.022,F=37.039,sig=0.001<0.05,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具有显著性线性关系,适合做线性模型。
(3)回归模型及其系数的显著性检验(t检验)。T检验对系数进行检验。T统计检验分析结果如表3,可以看出自变量系数显著性检验p均小于0.05,认为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具有显著线性关系。
线性模型:
五、结论
由线性模型可以看出区位商和交通密度、政府扶持、集群企业之间信息传播、集群文化成熟程度、辅助产业、人口资源6个因素均存在正向线性关系。
其中与辅助产业之间的相关系数为1.863,说明辅助产业与区位商之间的正向线性关系较为强烈。究其原因与产业集群的协作统筹的本质相关。回郭镇第三产业产值占集群总产值的24.7%。不断完善的第三产业和配套设施,在集群集聚效果下,为集群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其次为政府扶持,相关系数为0.784。作为省级和国家级百强县,巩义产业集群的发展和长远规划受到政府的强烈关注,巩义市政府历年来对回郭镇的财政支出占区域GDP的7%,为回郭镇的成长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人口资源与集聚程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49,并不十分显著。历年来巩义从业人员占常住人口约55%,这主要与巩义地处偏僻,加上当地对从业人口的吸收能力有限,导致当地居民大量流出,常住人口基数小,从业人员占比较高。但是由于缺少教育资源和高素质人才,产业集群所需人力资源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急需招贤纳新,提高人才水平及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集聚度与交通密度之间的相关性系数为0.107,巩义市交通密度达到1.63公里/平方千米,市政建设发展较为缓慢,加上巩义与省会城市郑州之间山区阻隔,导致其公路的修建和扩张受到限制,交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血脉,市政建设的阻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发展。集聚度与企业间的信息传播度之间的关系系数为0.041,相关程度较小。通过调查发展,回郭镇对集群内部的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和企业间信息和技术传播力度关注较少,整个集群只有1个公共信息平台,缺乏相关技术、信息交流的专业性平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集群集聚效果为企业发展带来的协同效应。集聚度与企业文化成熟度之间的相关性系数仅为0.01,回郭镇产业集群企文化成熟度较低,整个产业集群企业的平均成立年限为5年,以中小型生产加工企业为主,龙头企业的发展初具规模,但火候欠佳。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以大带小,凝结聚力。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对于产业集群整体发展来说意义重大,同时企业自身管理水平的高低和战略眼光是否长远也直接决定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近年来对产业集群相关研究成果众多,包括产业集群模式发展、绩效实证、战略、影响因素等。2007年王炳才、田怡谦认为产业集群在成长过程中,决定其成长的内在机制是自身的竞争力,并通过实证分析指出产业集群竞争力受外围层、嵌入层、网络层和节点层四个层面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产业集群,影响因素分析
参考文献
[1]王炳才,田怡谦.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与实证检验[J].产业经济研究,2007,(05):29~38.
[2]盛亚军,张沈清.基于集群视角的区域名牌形成影响因素探究——集群产业优势测量量表的开发及检验[J].管理评论,2009,(03):73~80.
[3]任春红,孙丽辉.基于区域品牌的产业优势维度研究及其深度访谈——兼论集群产业优势对区域品牌形成的作用机理[J].市场营销导刊,2009,(01):55~63.
[4]张会新.我国资源型产业集群的动力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09.
[5]马文静.宁夏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6]孙丽辉,盛亚军,许天舒.区域品牌形成中的簇群效应——以温州为例的研究[J].经济管理,2010,(12):96~103.
[7]范允奇,周方召.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及区域联动效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21):1-4+21.
集群因素 篇4
关键词:影视产业,产业集群
一、引言
影视业的繁荣是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前进着。影视作为大众休闲, 是一种精神产品。我国影视在经历了繁荣—低谷—繁荣时期, 已走过了百年历程。虽说现在我国的影视屡屡刷新票房记录, 发展迅速。可是我国影视在世界影坛甚至亚洲影坛都没有其相匹配的影响地位。不管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型产业, 要想做大做强, 集群战略是它们发展的归宿。因为在同一地区相关产业及支持性产业的集聚能很好地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和竞争, 形成良好的集群效应, 推动整个产业的良性发展, 并且有利于产业创新。我国要想成功地发展影视业, 扩大市场占有额, 就得要有集群意识, 在合适的地方建立影视产业集聚区, 尽快形成集群效应, 升级我国影视产业结构。
二、中国影视产业集群状况概述
目前, 我国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影视产业集群形态。虽说目前有许多影视基地, 但没有一处具有影视集群的形态, 发挥出应有的集群效应。
央视通过自有资源相继建设了“唐城”、“三国城”、“水浒城”的无锡影视基地可以说是我国国内最早的影视拍摄基地。这种凭借“以城拍剧、以城带游”的方法, 无锡影视基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曾创下年旅游收入超亿元的历史纪录。各地正是在此成功下兴建影视基地, 在伴随着影视业对民资外资的逐渐开放以及陆续市场化进程中, 曾有20余个大型影视基地和无数个小型影视城被建立起来。然而, 在市场经济洗礼下, 我国大多数影视基地已被大浪淘沙, 剩下只有屈指可数的初具产业集群形态的几个特色影视基地。
近些年来, 许多资料显示我国大部分影视城、主题公园处于亏损状态, 盈利者只占一成左右, 绝大多数投资难以收回成本。最大的原因可能是我国体制所造成的。由于我国以前是计划经济形态, 所以大多数产业的运作方式都不可避免带有计划经济色彩, 当然影视产业也不例外。一些“铁饭碗”式的合作关系没有真正地融入到市场, 如某些影视基地只是影视集团的片场。相反横店影视城, 这种部分由民资投资建设的影视城由于进入到市场的运作, 它通过“免场租”等方式吸引影视企业, 使其经营机制相对灵活, 市场运营路线也具有其独特性。
尽管如此, 我国影视基地还是具有形成产业集群的潜力。近些年来, 随着观念的提升, 我们也认识到影视基地的建设不应单纯以拍摄场景带动景区旅游景区的动机, 而应是一个为影视产品生产提供一整套产业链的服务场所, 是一个聚集各种各样影视生产要素的平台。所以, 现在许多影视基地的经营范围正逐步扩大, 包括剧本项目开发、影视设备租赁、餐饮服务等诸多业务。另外, 有些影视基地还将业务对象扩大到海外和港澳台等剧组。现在, 越来越多的海外剧组来到我国影视基地来拍摄, 因为在我国有日渐成熟的拍摄基地、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巨大的潜在市场。
三、中国影视产业集群发展的资源禀赋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影视业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形成了较大的规模, 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一些主要的影视基地已经出现了影视产业集群的雏形。我国如此多的城市和影视基地, 为何只有如此少的地区的影视产业得到了成功的发展?带着这个问题, 我们考察了几个成功的影视产业集群区, 在波特“钻石模型”理论的基础下不难得出一些影响影视产业集群发展的资源禀赋。
(一) 生产要素条件
波特教授把生产要素分为基本要素和高等要素。虽然一些最初的基本要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 但一些高等要素对某些特定影视基地还是占据一定地位。本文认为基础设施、资本因素、文化层面和人力资源这些要素对影视产业有影响。
1.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完备的地方, 往往能聚集影视企业和影视产品的消费群。因为影视产业的发展需要人的影视, 而人的影视则需要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基础设施, 这样才能激发人的灵感和创新思想。舒适的工作环境、便利的交通等就是良好的基础设施之一。当然, 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非常重要, 辟如剧场、电影院等, 因为这些为发展大众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 是激发当地影视需求有效的手段。
2. 资本因素。
一般来说, 理性人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 所以利润驱使着资本流向最能盈利的行业。二战后, 影视业逐渐成为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核心行业, 不断地吸引着各种资本的自发流入。因此, 资本流向哪个地区, 哪个地区的影视业集聚形成就越发成熟。再加上, 影视产品的短时性特征也要求资金充裕的地方更能吸引着影视企业的空间集聚。
3. 文化层面。
影视产业是内容的产业、创造的产业, 影视产业要以“文化”为根, 无论是悠久的历史积淀还是新兴的现代思潮, 在丰厚的文化之中孕育而生的创意萌芽必将茁壮成长。影视产品的完善也需要文化的积淀, 而文化则带有很强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所以, 文化越悠久深厚, 影视企业越容易在此地区集聚。
4. 人力资源。影视产业是创意产业,
所以需要人的精神、智慧与思想并把它们付诸于思想化和行为化。而且影视产品的实现, 要依靠市场交换才能完成, 所以需要各种管理和经济人才, 尤其是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和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 将成为各类影视企业的争夺焦点。另外, 影视产品的表现更需要大量的专业表演人才。如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是全国最著名的影视院校, 每年为国家影视业输送大量的影视人才, 如今绝大多数当红的影视红星大多出自北京电影学院和中央戏剧学院。
(二) 需求条件
我国拥有16亿多人口庞大的影视消费市场, 可是直到2006年中国整个广电系统的行业总收入才突破千亿元人民币大关, 中国的影视市场才刚刚起步, 可以拓展的电影市场空间极其巨大而且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旅游、音像制品等后影视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加。因此, 影视制作产业集群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空间很大, 并且呈迅速增长趋势。市场经济是以需求为导向的, 对影视产品有需求的顾客数量是产业集聚的关键因素。现如今, 我国影视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因此有巨大的潜在需求市场和发展空间。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GDP的快速增长, 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大幅提高, 受教育水平不同程度的普及都成为影响我国影视产业市场需求的影响因素。
1.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 家庭收入中购买食物支出所占的比例就会降低, 相对应人们的影视消费需求就会增加。根据国际经验, 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 社会消费结构将向发展型、享受型升级。这些消费类型的无形转变都受到恩格尔定律的影响。所谓恩格尔定律是19世纪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 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的一个规律, 其内容是:一个家庭收入越少, 家庭收入中 (或总收入中) 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 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 家庭收入中 (或总收入中) 所占的比例就会降低, 相对应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会增加, 影视消费需求也会增大。所以, 在经济发达地区, 人民可支配收入高的地区, 对影视需求就会越大。
2. 居民受教育的水平。
一般来说, 文化素养高的人对影视产品的感受和审美能力相对要强于文化素养低的人, 而文化素养的高低则由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决定。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 大专院校的每年扩超以及网络教育盛行, 居民的受教育水平较之以前有了大大的提高, 人们对影视产品也就更容易产生共鸣。一部好的影视作品也就成为我们大众茶余饭后的话题, 所以, 影视产业集聚区更易形成于一个集聚了众多受教育水平高的地区, 以及汇集在高等学府、艺术院校、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等地区。
(三)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条件
影视产业是个巨大的产业群, 它的聚集不能是企业的扎堆, 而是相关产业之间相互融合、渗透, 建立相互依存的上下游产业联系它的发展需要与其他产业发展加以辅助。所以, 建设完善的相关性产业和支持性产业, 构成一个强劲的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来促进影视产业集聚的形成是有必要的。任何一个产业不能孤立发展起来的, 它的发展也必然带动其他相关性产业的快速发展。如影视业的发展必然会带动周围酒店业、餐饮业以及旅游业发展。
(四)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影视基地是影视产业发展的主要阵地和载体, 也是影视产业聚集之地。在这些聚集区内一般都有大量企业相互集中在一起, 既有大型的国有企业, 如中影集团;也有些中小企业, 如华谊兄弟。这些企业不仅有激烈的竞争而且有合作, 良性的竞争与合作是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 也是一个产业形成集群形态的条件。因此,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是加速影视产业集群的催化剂。
(五) 政府与机会
早在2009年7月22日, 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审议通过, 影视产业作为文化产业核心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通过制定吸引投资的一系列优惠措施、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建立公平严肃的法律环境等方面来促进影视产业集聚的发展。
(六) 总结
影视产业聚集的因素是以上各个因素相互影响、协同作用的。其中, 要素条件是基础, 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聚集是推动影视产业聚集的基本动因。市场的需求状况是动力, 因为它需要有消费市场能够接受影视产品。相互关联的产业地理上的集中催化着影视产业的聚集。在聚集区内,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表现更加明显, 充分发挥着影视产业聚集的外部效应。政府则调控着影视产业的聚集, 在政策上吸引大中小企业的进入。
四、影响中国影视产业集群发展因素的计量模型
本文认为以上的这些因素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影视产业的聚集, 由于数据收集的困难, 我们选择了:当地对影视产品的需求状况用人均可支配GDP、居民的消费水平来表示;当地的资本投资和基础设施状况用教育文化和广播影视电视业固定投资来表示;当地的居住环境用人均绿地面积来表示。
基于以上变量, 定义区域产业集群因变量 (y) , 构造影视产业集群发展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
其中, y为区位商LQ (测量集中度的一个标准) , , 地区j产业i的产值用qi表示;地区j的产业产值用qj表示;产业i的全国总产值用qi表示;全国产业总产值用q表示。当j产业在i地区专业化程度超过全国, 属于地区专业化行业, 表明该行业在该地区具有集聚效应, 此时LQij>1。并且LQ越大, 集聚效应越大。所以我国各个地区影视业的集聚程度就可以用这种方法量化。X1为某区域人均可支配GDP除以全国人均可支配GDP;X2为某区域居民消费水平除以全国居民消费水平;X3为某区域影视产业固定投资除以全国平均投资;X4为某区域人均绿地面积除以全国人均绿地面积。为各个因素对影视产业集群贡献的权重, 为随机扰动项, 代表可忽略的因素对产业集群的贡献。
本模型的意义在于可以发掘出影视产业集群的关键影响因素, 找出其临界状态, 判断出我国影视产业集群的资源和环境因素, 为政策制定者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当然, 本模型还需要通过数据检验, 才能应用到实际操作层面上, 这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朱英明.产业集聚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2].朱悦龙.文化产业基本理论探析[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4) .
[3].徐东华.我国文化影视产业化发展与重组思路[DB/OL].中华文化信息网, 2005.
集群因素 篇5
称是DEMATEL (Decision Making Tria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 , 它是利用专家的经验和知识, 分析系统中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建立直接影响矩阵, 通过相关软件对矩阵的计算, 总结出哪些是影响因素, 哪些是被影响因素等。该方法目前应用广泛, 是解决现实世界中复杂问题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二、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法模型构建步骤及原理
DEMATEL方法可以分成四个步骤。
第一步:根据调研结果及专家学者的意见, 确定系统中的影响因素。
第二步:确定影响因素之间的直接影响关系并建立直接影响矩阵。由定理可知, 直接影响矩阵中因素的前后顺序不影响计算结果。
根据因素间直接影响程度的分析结果, 绘制出直接影响关系矩阵X, 记为n阶矩阵X= (aij) nxn, 设影响程度设为b, 若因素i对因素j无影响, 则aij=b=0;若因素i对因素j有影响, 则aij=b。
假设系统S={c, d, e, f}中, 各个因素的关系如上图所示。“c 1 d”表示c对d的直接影响程度为1, 影响因素关系程度图中的数字表示因素影响程度的强弱, b=1表示影响程度为弱, b=2表示影响程度为中, b=3表示影响程度为强, 若无直接影响则b=0。将影响因素关系程度图转化成影响因素直接影响矩阵, 如表1所示。
第三步:根据DEMATEL方法理论进行计算。
将矩阵X各行求和, 设行和最大值为MAX, 令Y=X/MAX, T=Y/ (I-Y) , 其中I为单位矩阵, 运用MATLAB7.0软件进行计算, 得出综合影响矩阵T= (tij) nxn。
根据表1可得MAX=4, 即得影响因素综合影响矩阵, 见表2。
第四步, 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根据影响因素综合影响矩阵, 分别计算出各行元素之和 (Tr) , 各列元素之和 (Tc) , 中心度 (M) 和原因度 (R) 。
各行元素之和Tr= (Tr (1) , Tr (2) , Tr (3) , …, Tr (n) ) T, Tr又称做影响度, 表示各行影响因素对系统中其他影响因素的综合影响程度。
各列元素之和Tc= (Tc (1) , Tc (2) , Tc (3) , …, Tc (n) ) T, Tc又称为被影响度, 表示各列影响因素对系统中其他影响因素的综合被影响度。
中心度Mi=Tr (i) +Tc (i) , (i=1, 2, …, n) , 表示该影响因素在系统中所起作用的大小。
原因度Ri=Tr (i) -Tc (i) , (i=1, 2, …n) , 当Ri大于0时, 是原因因素, 表示该影响因素对其他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大;当Ri小于0时, 是结果因素, 表示该影响因素受其他影响因素影响程度大。
将上述计算结果绘制成表3, 可以清晰的看出在整个系统中, 因素所起的作用从高到低排序为c, f, e, d, 其中c和d对e和f影响大, 是原因因素, e和f是结果因素。
三、基于DEMATEL方法的青海藏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一) 青海藏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青海藏毯已经有3000多年的发展历史, 2003年青海省政府开始实施集群发展战略。在青海省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 青海藏毯产业经过整合后由原来的分散独自经营逐渐规划成集群式产业经营并集中于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该园区自2008年2月成立以来, 已实现年外贸出口额超1亿美元的突破, 羊毛羊绒制品远销世界各地, 受到很多国外消费者的青睐。目前, 青海藏毯产业以西宁国家级开发区南川工业园区为中心, 辐射全省一市一地六州24县, 藏毯企业由2003年的3家发展到2012年的12家, 生产基地和半成品车间322个, 国内销售网点近千个, 国际销售网点6个。2004年至今, 青海省每年举办一次中国 (青海) 藏毯国际展览会, 已经连续举办了10届, 吸引大批的国内外藏毯生产厂商和购买商参展。经过10多年的集群化发展, 青海藏毯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创新网络。
集群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使其处于一个复杂变化的环境中, 周围一些动态因素的变动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集群创新网络的发展。通过实地调研和访谈, 总结出以下对青海藏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影响较大的因素。
1.政府政策
政府行为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弥补市场缺陷、提供公共产品, 处理企业和集群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政府为青海藏毯产业集群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及人才支持, 在优惠政策制定上、公共机构建设上及基础设施修建上所起的作用都是其他组织无法替代的。政府不仅促进青海藏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建和巩固, 也能够从宏观的角度引导青海藏毯产业集群升级。
2.共性技术
对于青海藏毯产业集群来说, 共性技术是集群整体技术水平和产品竞争力的表现, 它具有广阔的适用性, 能为新技术的开发奠定基础, 是促进技术提升和知识创新的集合。共性技术的层次和高度直接影响着集群创新网络的创新层次和高度, 它为青海藏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在解决共性技术问题和创造新知识、新技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基础设施
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自然条件艰苦, 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地区, 集群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 牧区与城市之间的道路险峻, 且距离较远, 这不但提高了集群内企业的生产成本, 还降低了知识、技术、信息的获取和创新网络构建的效率。同时, 充足的水电资源、网络设备、通讯设施的齐全及整洁宜人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等都将影响青海藏毯产业集群内的学习和工作氛围。
4.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仅能为集群和企业提供持续的竞争优势, 还能不断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无论是提升竞争力、改变产业集群演进路径、延长集群生命周期, 还是向附加值高的环节攀升, 都离不开技术创新。青海藏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构建就是促进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创新、科技知识创新及生产工艺创新等。与此同时, 新技术的产生也会增强创新网络的稳定性。
5.人才培养
人才是知识技术的创造者, 是集群创新网络发展的推动者。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影响着集群创新网络的整体发展水平。由于青海地区自然环境差、经济落后等客观原因, 对人才的引进有一定难度。目前, 最切实的就是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培养, 通过职业技术学院、大学及研究机构进行定向、多方面的培养, 从而扩大集群创新网络内知识和信息的流量。
6.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以一种特殊的网络形态嵌入到产业集群网络中, 使各主体在信任的基础上进行沟通、交流和分工协作。随着集群内社会资本的提高, 集群内企业之间的信任程度和合作程度会相应提升, 这不仅降低了内部交易的成本和风险, 还提高了知识、技术和信息获得的可靠性及在网络中的流通效率。青海藏毯产业集群内部良好的亲缘、地缘、业缘、族缘, 能够巩固和扩大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和网络, 促进集群内主体之间的技术研发等。
7.企业学习能力
集群内的主体通过学习不但能够提升员工的素质, 为集群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还能够通过知识的积累来寻找创新的灵感和创新的方法。青海藏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通过自主学习、机构培养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 这样既能提升本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 又能获取集群网络中丰富的知识、技术和信息资源。
8.企业间分工合作
青海藏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并不全是全能型企业, 通过分工合作可以发挥本企业的长处, 弥补不足, 形成强强联手、相互补充的合作模式。尤其在技术研发方面, 由于资源的限制, 单个中小企业很难完成创新活动, 只有通过不断的合作与交流, 才能实现创新功能的内部化和双方利益的最大化。
9.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
科研机构是协助集群内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主要机构, 是新知识、新技术的发源地。青海省内的大学、高校、研发中心及藏毯培训机构通过与企业合作, 可以促进知识的创造和技术的研发, 可以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和企业的学习能力等, 从而不断地为集群创新网络提供丰富的技术资源, 实现创新网络的稳固和发展。
10.集群创新网络治理
青海藏毯产业集群内部良好的生产秩序、公平的竞争环境、积极的创新意识离不开企业的自身努力和自我约束, 同样也离不开中介机构对集群创新网络的治理。当集群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会出现企业“搭便车”、“柠檬市场效应”和“逐底竞争”等恶劣现象, 这些都严重阻碍着技术的研发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在集群创新网络的治理过程中, 集群内每一个主体都有责任和义务主动参与, 尤其是中介机构, 它兼有市场的灵活性和公共服务性, 能够规范市场行为、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协调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 进而增强集群内的创新能力。中介机构的不断完善, 能够不断促进集群创新网络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 良好的集群创新网络治理机制是增强和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保证。
(二) 确定影响因素及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
将上述确定的影响因素, 即政府政策、共性技术、基础设施、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社会资本、企业学习能力、企业间分工合作、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集群创新网络治理分别记为F1, F2, …, F10。在对企业家和专家的问卷调查中, 采用0-7的标度对青海藏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影响因素的直接影响程度进行划分, 其中7表示因素之间的影响程度最强, 0表示因素之间没有联系, 从7至0影响程度呈逐渐下降趋势。设10阶矩阵X= (aij) 10x10, 若因素i对因素j无影响, 则aij=b=0;若因素i对因素j有影响, 则aij=b。
此次调研一共发放100份问卷, 有效问卷85份, 将有效问卷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影响程度数作为因素的直接关联程度, 得到青海藏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影响因素直接影响矩阵, 见表4。
(三) 计算影响矩阵
根据DEMATEL方法原理, 通过MATLAB 7.0软件对表4中的矩阵数据进行计算得青海藏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影响因素综合影响矩阵, 见表5。
(四) 结果分析
三是在整个体系中, 政府行为的中心度和原因度均是排列在前面, 说明政府政策对青海藏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具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是其构建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依据表5分别计算出行和、列和、中心度和原因度并绘制成表6。
行和Tr=Tr (1) +Tr (2) +Tr (3) +…+Tr (10)
列和Tc=Tc (1) +Tc (2) +Tc (3) +…+Tc (10)
中心度Mi=Tr (i) +Tc (i) , (i=1, 2, 3…10)
原因度Ri=Tr (i) -Tc (i) , (i=1, 2, 3…10)
通过上述模型的分析和计算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通过DEMATEL方法的计算, Ri大于零的有政府政策、共性技术、社会资本、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和集群创新网络治理, 这些因素是青海藏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的原因因素, 其余因素为结果因素。原因因素对其他因素具有很大的影响, 结果因素受原因因素影响。
二是影响因素中青海藏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影响程度是由中心度决定的, 该模型中心度由大到小排序, 依次是技术创新、政府政策、集群创新网络治理、共性技术、人才培养、企业间分工合作、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企业学习能力、社会资本、基础设施。
摘要:本文在集群理论的基础上, 通过调查研究和访谈的形式对青海藏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和相关组织进行实地调研, 运用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法, 结合调研所得的相关数据对影响青海藏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因素进行分析, 得出政府政策、共性技术、社会资本、企业与科研机构合作和集群创新网络治理是影响青海藏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因素, 对集群内的其他因素具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决策试验与评价实验室法,产业集群,创新网络,青海藏毯
参考文献
[1]李勇.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与升级战略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10.
[2]刘红燕.正式创新网络内产业集群升级影响因素探讨[J].商业时代, 2009 (04) .
[3]田钢, 肖华茂.集群创新网络演化的粘着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06) .
[4]张永安, 李晨光.集群创新网络中结构对自主创新能力的作用机理分析[J].现代情报, 2010 (06) .
[5]吉敏, 胡汉辉.技术创新与网络互动下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15) .
集群因素 篇6
关键词:产业集群化,产业集群生命周期,序关系,因素权重
一、引言
不断升级的产业竞争格局和日趋成熟的网络化生产环境带来了机电产业分工与协作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随着机电产品出口要求的逐渐提高,机电企业间的竞争已经逐步转变为机电产业集群间的竞争,江苏机电产业的高集聚度和日渐完善的产业链系统也为这一转变提供了可能,促使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实现专业化分工以提升机电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江苏机电产品出口的连续下滑、机电产业竞争能力逐渐减弱,单个机电企业已经无法满足日趋严苛的技术要求,粗放的产业增长方式迫使企业有效集聚区域经济生产要素,构建区域协作联盟从而形成集群经济。同时,产业集群化是一个持续演进的过程,不同地区的产业集群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各异,虽然学者们对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展开了深入研究,但研究多针对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阶段判定,和发展策略等方面,鲜有研究从生命周期视角系统分析产业集群化的影响因素。
二、基于生命周期视角的产业集群化影响因素
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业集群和产品一样,都具有生命周期特征。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体现出不同的集聚程度,且在集群特征上呈现出较大差异,因此,本文采用典型的生命周期四阶段理论,按照“形成——发展——成熟——衰退”的生命周期路径探究产业集群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1、形成阶段
产业集群形成初期,集群成员间的集聚程度较弱,产业集群的形成主要来自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和产业的专业化分工及社会化协作需求。产业集群一般是由开放市场自发形成,开放的市场环境是自由贸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也是产业集群能否成功建立的根本因素。同时,产业集群的形成并不是企业和产业链相关机构在地理上的简单集中,而是优势资源的合理组合。产业集群内成员间的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协作关系促使产业内资源的优势组合,形成产业集群。
2、发展阶段
产业集群发展阶段,集群成员间的集聚程度增强,且随着相关机构的逐渐完善,集群优势也逐渐凸显,在这一阶段中,政府的政策扶持和共同的文化环境是产业集群形成之后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集群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从中国浙江产业集群成功发展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在政治体制、经济政策以及服务平台等方面的作用是地区产业集群顺利发展的重要原因。此外,文化环境对发挥产业集群优势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文化环境中包含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判断倾向是形成具有区域特征的产业集群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不同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程度各异的主要因素。
3、成熟阶段
产业集群成熟阶段,集群成员配置和产业集群效应都将达到峰值且趋于稳定,而创新技术支持和充足的社会资本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集群发展到后期已经不再局限于区域经济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而是需要不断创新的技术支撑集群的持续发展,技术支撑既是产业集群得以形成的主要原因,又是集群能够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创新技术支撑也成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产业集群的持续演进更加离不开充足社会资本的支持。随着产业集群规模的逐渐扩大,同行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集群内企业希望通过降低成本创造竞争优势,这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提供的资源和技术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
4、衰退阶段
产业集群衰退阶段,集群内的企业数量会大幅减少,且随着产业集聚程度的逐渐减弱集群竞争力也将明显下降,而集群品牌的不成熟和集群创新优势不足等问题都是导致产业集群竞争力衰退的主要原因。产业集群化的成功特征之一就是集群品牌的树立,如“硅谷电子”、“大沥铝材”、“云南烟草”等,集群品牌不仅是区域经济特色的体现,更是提高集群企业竞争力和地区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而且,随着开放经济市场带来的产业竞争加剧,创新优势在提高产业集群竞争力方面的作用越发重要,完善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是产业集群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三、江苏机电产业集群化影响因素
依据一般产业在生命周期全过程中集群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江苏机电产业集群化转变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江苏机电产业集群化的11个主要影响因素,具体包括:开放的市场条件、产业内专业化分工与社会化协作程度、政府政策扶持、共同的文化环境、多元的出口贸易方式、灵活的成本控制策略、创新技术的支持、充足的社会资本、多样的产品出口市场、自主集群品牌的创立、显著的创新优势,影响因素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阶段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四、江苏机电产业集群化影响因素的权重计算
1、江苏机电产业集群化影响因素的权重计算结果
本文采用序关系方法确定江苏机电产业集群化影响因素的权重。依据序关系方法对因素权重系数问题的处理步骤,本文综合选取来自江苏机电产业链上11家企业的15位专家,以问卷调查方式分别搜集江苏机电产业集群化11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信息和序关系中相邻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程度比值信息。共发放问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29份,为方便调查结果的统计,本文将11个影响因素依次简化表示,即{开放的市场条件,专业分工与协作程度,政府政策扶持,共同的文化环境,多元的出口贸易方式,灵活的成本控制策略,创新技术的支持,充足的社会资本,多样的产品出口市场,自主集群品牌的创立,显著的创新优势}={Q1,Q2,Q3,Q4,Q5,Q6,Q7,Q8,Q9,Q10,Q11},对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调查结果的分析依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对每个重要性排序序号下各影响因素的投票人数进行比较,最终确定江苏机电产业集群化影响因素的序关系,再针对重要性排序结果,参照表2给出的相对重要程度赋值标准,统计15位专家对相邻影响因素相对重要程度的比值,经求和平均计算,得出最终的γk值,两次问卷调查的统计如表3和表4所示。
本次问卷调查公发放问卷15份,收回有效问卷14份,因此笔者只计算了14位专家意见的综合值。计算得出江苏机电产业集群化影响因素的权重系数如表4所示。
五、优化建议
依据一般产业在生命周期全过程中集群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江苏机电产业集群化转变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以上提出江苏机电产业集群化的11个主要影响因素,采用序关系方法确定江苏机电产业集群化影响因素的权重,结果显示专业分工与协作程度、开放的市场条件、自主集群品牌的创立以及显著的创新优势对江苏机电产业集群化的影响较大。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三方面入手具体优化建议如下:
1、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在竞争优势战略的发展进程中,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举足轻重,对于产业提高竞争力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其中最核心的表现形式就是体制创新的持续推进。为加快体制创新的进程,政府应该着重于建立健全的市场化、法律化的对外经济贸易管理体制,同时坚持公开、公平、竞争、效益四大原则,不断地完善进出口管理体制,推动企业将决策置于更宽阔的环境,拔高企业的发展目标,帮助企业在竞争获得绝对优势。
机电产业属于基础性产业,它的特点是技术外溢显著、生产规模效应较大、产业带动性相对较强,因此调整机电产业的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时,迫切需要政府对该产业的战略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在政府的积极调控和引导作用下,机电产业的发展将会拥有良性竞争的市场;投资环境相对健康;同时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备。政府单位应致力于完善包括生产、流通、出口在内的一整套相互联系的政策体系,加强对机电产品初级市场的监控,防止产品价格的异常波动并采取应对措施以解决波动问题。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当制定完善的制度,不断完善高新产品进出口促进政策,打造相对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健全对创新产品的产权保护、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2、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
创新理念作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是支撑企业文化的重要支柱。因此,在发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时,第一要义即是创新。创新是一种全方位的概念,其中既包括了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同时还包括了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并且对于企业文化和经营者管理理念等相关方面的创新同样也属于其范畴。现实企业中,创新不可局限于某一方面,统一的企业文化的创新可以成为一个企业的精神支柱。对于企业的内部来说,创新是在基础良好的创新理念的基础上的,所有的创新行为都需要创新理念来做出指导,企业可以在创新理念下建立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文化和企业愿望,使得创新意识深入人心,融入到企业文化之中,从而使创新能够发挥理性的集体行为的规模效用。江苏机电产品生产企业所确立的创新理念必须以务实为根本,在这基础上发展特色性和差异性。企业要具备自身的风格,使每一个员工理解企业的文化,熟悉各个岗位的具体要求,明确自己在企业创新理念中的具体目标和要求,推动企业自主创新。
3、发挥行业协会在产业中的引领作用
对外出口方面,行业内企业共同行动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行业协会在价格谈判的进程中,可以组织起行业内企业的联合报价,从而形成规模效用,获得产品出口的定价权方面的优势,争取相关优势的价格来提高机电企业的整体利润。并在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的国际大环境时,协会的引领作用得到更充分的体现。通过标准生产制定相关行业规范,使产品标准相对统一。首先,行业协会能整合整个产业的信息资源;其次运用搜集到的信息可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分析机电产品进出口数据,为企业提供决策资料;最后,行业协会作为主体能通过产销展览会的组织,来增进各企业之间的交流沟通,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和良性竞争,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丰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姜义平.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条件探析[J].企业活力,2007(9).
[2]古家军,谢风华.基于层析分析法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6):480-482.
集群因素 篇7
装备制造业占我国工业各项经济指标的比重高达20%以上,根据数据统计,历年装备制造业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也在1/4~1/3之间,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长率比GDP的增长速度要高,装备制造业是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由于装备制造业的知识技术日益进步,行业和技术分工也越来越细,知识技术的交易和共享又不能像普通商品那样在市场上有效的流通,这将促进企业进行跨组织的知识交换和共享。装备制造业知识具有稀缺性并且难以模仿,如隐性知识和专有技术等,当该企业自身资源无法满足其成长需求时,就会主动向组织外部寻找这种资源,通常表现为与集群内外的其它企业进行合作,形成相互依赖的网络关系。
近几年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已有所论述,在国外,Boari&Lipparini提出:核心企业和它们的组织网络在产业集群知识扩散和知识转移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集群创新发展的驱动力[1];Seufert等人指出:知识网络框架由行为主体、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各行为主体在它们关系中所运用的资源和制度特性三方面构成[2];Inkpen把知识网络近似于知识联盟并认为:知识联盟是战略联盟的一种,它指企业与企业或其他机构通过结盟方式,共同创建新的知识、进行知识转移与知识创造[3];Giuliani指出:产业集群的知识扩散是非均匀的,拥有强大知识资源及能力的企业往往会成为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中心[4]。
在国内,姜照华,隆连堂等从知识供应链的角度分析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提出基于知识供应链的知识网络结构和网络创新能力函数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知识网络动力学模型,并从知识网络结构优化的角度探讨了知识关联强度矩阵的调整规则问题[5];李文博,郑文哲等基于个体企业层面、企业间层面、网络层面3个维度构建了知识网络结构的测量模型[6];王岚界定和剖析了核心企业在集群知识创造和转移中的角色和作用,对基于核心企业驱动的全球——地方系统化知识联结构建的路径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全球—地方知识网络的互动和平衡来提升集群持续创新能力[7];欧光军,李永周深入剖析知识网络能力,构建了集群知识网络创新能力生成模型[8];李国策,王晰巍运用生命周期理论,将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这一特殊对象分为产生、发展、成熟、衰退四个运行阶段[9];王瑛探讨了集群知识网络规模、知识网络交流密度及知识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明确了集群知识网络特征对知识创新能力及集群升级的影响机制[10];张玲等以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研究了网络结构与知识创新活动的关系[11]。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知识的相关研究近年来日益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知识网络方面做了较多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本文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由于集群知识网络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现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尤其是对行业集群知识网络的研究很少,
本文从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具有不同链接模式这一观点出发,从知识网络层面研究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提出了三种链接模式的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内部结构及外部环境,本研究不但为装备制造业知识管理研究的提供新视角,同时也填补了相关的理论空隙。
1 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分析
装备制造产业不仅对产业关联要求程度高,对技术含量要求高,对研发水平要求高,而且装备制造业技术内在关联性较高,因此,集群网络结构有利于知识在装备制造业集群内部快速流动。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的基本组成要素主要包括:网络结点(装备制造企业、大学或研究机构、政府公共组织机构、中介服务以及区域金融机构等)、网络中各个结点之间联接而成的关系链条、网络中流动的生产要素及其他创新资源[12]。
装备制造业集群中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内,每类行业都拥有规模优势的大型核心制造企业,并且其周围还吸聚着大批中小型配套企业。高院、科研院所是装备制造业集群社会网络的知识创新源,金融、保险、行业协会等服务体系是装备制造业集群发展的推动力[13]。
2 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分析
知识网络可以促进影响装备制造业集群系统成长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各方面驱动因素的互动,满足装备制造业发展需求。装备制造业集群内部成员以及为之提供基础性资源和外部环境都是知识网络的要素。知识网络运行机制的重要一点是建立一个宽松的知识交流的环境,以实现知识在集群内不同的企业间进行知识共享,从而构成以装备制造企业为中心的知识网络结构体系[14]。
2.1 以知识链为主导的知识网络
以知识链为主导的知识网络是基于大量中小企业围绕核心企业,核心企业控制核心技术,并按照生产上的垂直联系组成的多层次承包、再承包的垂直系列网络,在这种垂直的生产网络中,供应链上相临节点企业间由于分工和协作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尽管知识网络和生产网络并不完全一样,但它们仍相互关联。在知识网络内部,核心装备制造企业是起到主导作用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其中核心装备制造企业是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结构的核心力量;配套企业通过产品、服务等形式与核心大企业结网;产业内部还存在着与核心企业竞争或者产品互补关系的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分布于集群网络中,它们经营灵活,柔性好,彼此间竞争程度高,对核心制造企业存在技术、产品、规制等方面的依赖[15]。
该知识网络结构具有如下特点:知识复杂,知识技术专业化程度高;知识管理需求高、R&D投入较高;生产系统复杂,而配套企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和知识技术优势,见图1。
2.2 以竞合互动为主导的知识网络
以竞合互动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内部,所有装备制造企业是知识网络的主体,所有装备制造业企业产品具有相似性,这是产生竞争的原因。知识网络节点之间共同的利益、目标及各自的发展潜力是各节点之间进行合作的基本内在动力;竞争的压力、变革的压力等是节点间进行合作的外部动力,通过知识网络节点之间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使集群既获得了所需的创新资源,又降低了创新风险。集群内外部知识节点之间能否通过知识网络形成协同效应、达到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中的知识流动与学习机制,节点间沟通不力、信息流动不畅,各方就难以融合,信任与合作是知识网络不可缺少的治理机制,节点各方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即知识共享与创新而进行合作。
以竞争互补为主导的知识网络结构有如下特点:同一产业内部产品种类比较多,而且不同企业之间知识互补性比较强;技术知识复杂程度相对不高,具有一定系统集成性,见图2。
2.3 以公共性投入共享或互补为主导的知识网络
以公共性投入共享或互补为主导的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内部,装备制造业主导企业有多个,且每个主导企业都有配套企业与跟随企业,这些主导企业是知识网络的主体,每个主导企业与小型配套企业都有着频繁的知识、技术交流和服务。而主导企业间的知识交流与服务较少,主导企业与外部网络结构联系密切,知识交流与技术服务频繁。
以公共性投入共享或互补为主导的知识网络结构有如下特点:装备制造业集群中每个主导装备制造企业周围存在一些小企业为之提供产品和服务配套;主导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比较少,知识网络结构比较松散,彼此之间的联结主要体现为对公共服务、信息等的共享;(相比较而言,主导装备制造企业与外部的知识流动十分紧密,企业的关键技术、核心知识、目标市场、甚至高级人才招聘均来自网络外部,见图3。
2.4 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外部环境
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外部环境与其它经济要素的互动关系构成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结构的外层,其它社会经济要素主要包括为装备制造企业服务的教育培训机构、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人才市场、交易市场、以及行业协会。教育培训机构担负着培养人才和传递知识的重任,教育培训能够起到促进知识流动的作用;政府部门在集群知识网络中提供政策支持、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和环境氛围创建等,另外,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产业政策、税收杠杆等对集群内主体要素的行为产生导向性影响;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新知识、新技术的源头,是知识最重要的创造机构,通过开发新技术并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实现集群内部知识、技术的传播和扩散。装备制造业在加强自主研发的同时,需要和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合作,其产学研合作方式直接影响整个集群知识网络的效率;装备制造业集群内的行业协会与各类服务机构往往兼具市场灵活性与公共服务性的特点,一方面协调规范集群内企业的市场行为,另一方面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增强装备制造业集群内的创新活力[14],见图4。
3 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影响因素分析
集群知识网络普遍受网络规模、网络中心度、网络开放度、网络稳定性、网络强度的影响;装备制造业集群中配套制造企业、要素供应企业、生产性服务企业、跨产业配套企业等知识网络构成要素的完备度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3.1 网络规模
知识网络规模度量的是网络的大小即知识网络包含的节点数量。从个体角度看,知识网络规模的大小决定了集群能够获取的知识资源的丰裕程度,知识网络主体与其他机构或主体联系越多,知识网络规模就会越大[16]。在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的三种结构中,以公共性投入共享或互补为主导的知识网络结构的规模最大,以竞合互动为主导的知识网络结构的网络规模最小。
3.2 网络中心度
网络中心度是指个体在网络中的位置,是个体参与到众多的联结中而在网络中占据的一个重要位置的程度,在网络中居于中心地位的企业由于其核心的网络地位增加了企业与其他网络主体结盟的机会[15]。在知识网络中的相对中心度越高,其在知识网络中就越处于一个战略优势地位,其在网络中的影响力和权力越大。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的三种结构中,以知识链为主导的知识网络结构中心度最高,以公共性投入共享或互补为主导的知识网络结构的中心度最低。
3.3 网络开放度
知识网络开放度主要考察装备制造业集群企业与集群外部企业和机构知识合作、服务、交流关系,知识网络的开放度意味着集群企业与全球供应链中先进企业、群外研究机构、客户等主体知识交流的程度[17]。集群企业不仅需要积极利用本地知识网络,更需要积极的参与全球知识网络,为企业获取知识提供更广泛的渠道,给装备制造业集群企业带来了更多知识资源与信息资源[18]。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的三种结构中,以竞合互动为主导的知识网络结构的开放度最高,以公共性投入共享或互补为主导的知识网络结构的网络开放度最低。
3.4 网络稳定性
知识网络稳定性最先在社会关系网络中使用。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是指知识网络主体与其它成员主体进行知识交流的关系持续程度。在我国,许多装备制造业集群企业都偏好与本地关系企业、客户合作,形成较为稳固的本地知识网络,一些主导企业有意识地培养能够与自己长期合作的合作伙伴,许多中小企业更倾向于为固定的一家或几家大客户生产配套产品。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的三种结构中,以知识链为主导的知识网络结构的稳定性最好,以竞合互动为主导的知识网络结构稳定性最差。
3.5 网络关系强度
知识网络关系强度是衡量网络关系特征的重要维度,网络联系强度的大小描述了行为主体联系频率的高低和组织资源对联系承诺程度的高低。企业间的频繁交互对于隐性知识的传递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物理上的接近能够使企业更方便的接触到技术人员,便于知识溢出的产生。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的三种结构中,以竞合互动为主导的知识网络结构的网络强度最大,以公共性投入共享或互补为主导的知识网络结构的强度最小。
3.6 知识网络构成要素的完备度
对于装备制造业集群而言,需要发展优势产业带动其他类别装备制造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与振兴,并最终发展和完善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形成大规模的集聚优势,形成各类型企业密切合作与分工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地方企业配套网络组织体系形成和构成要素的发展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能够为装备制造业集群提供必要的智力服务和劳动力资源,有助提升装备制造业集群竞争力。
4 实证研究
4.1 长春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
长春拥有一汽集团和众多有实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已经形成了长春汽车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为了实施对价值链、知识链高端环节的控制,实现产业升级,作为核心企业的长春一汽应该对知识资源进行整合,以实现系统化知识网络的互动。长春汽车产业集群是典型的以知识链为主导的知识网络结构,在集群内部知识网络中长春一汽集团是主导企业,是集群知识网络的主体;长春市拥有各类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400多家,其中汽车整车制造企业2家,特种车和改装车企业17家,摩托车制造企业1家;长春市建立了中国唯一的“国家级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长春市汽车行业协会是相关企业的利益代表主体。这些企业及机构作为长春一汽的配套制造企业,要素供应企业,生产性服务业,跨产业配套企业是形成以知识链为主导的长春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内部要素。
4.2 长春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影响因素
基于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的分析,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主要是考虑数据的不可获得性,并参考国内外学者知识管理研究的相关文献,结合长春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的具体情况而设计的。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长春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影响因素进行验证,然后采用联合分析法对长春地区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通过比较各因子权重,得出长春地区汽车产业集群各因素的影响大小。
4.2.1 研究假设
假设1 网络规模对长春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发展水平有正向影响。
假设2 网络中心度对长春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发展水平有正向影响。
假设3 网络开放度对长春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发展水平有正向影响。
假设4 网络稳定性对长春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发展水平有正向影响。
假设5 网络关系强度对长春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发展水平有正向影响。
假设6 知识网络构成要素的完备度对长春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发展水平有正向影响。
4.2.2 问卷设计
在设计问卷的问题和选项时,利用5级李克特量表对上述分组进行评分(非常同意=1,非常不同意=5;很少=1,很多=5)。最后,对所有被调查者的答案加总然后取平均值,对于只有一个问题的问题项,则以3.5为分界点,平均值大于3.5的表示被调查对象中大多数人持不同意的看法,小于3.5大于2.5的表示被调查对象对该问题的态度是有争议的,而小于2.5的表示同意。本研究变量设计尽量采用国内外现有文献已使用过的量表,具体见表1。
4.2.3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问卷的信度是考查一组问题是否测量同一个概念,组成量表题项的内在一致性程度如何。故对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前,必须考察其信度以确保测量的质量,信度系数越大,表明测量的可信度越大。本文采用分项对总项相关系数以及Cronbach’s α系数来检验文件的信度,其中以分项对总项的相关系数以大于0.6为佳,最低不宜低于0.47,Cronbach’s α系数大于0.75表示信度相当高,系数介于0.47~0.75表示可以接受。
4.2.4 数据分析
首先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变量与变量之间路径系数的估计值及各路径系数估计值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可以通过路径分析得出。路径分析是一种实证性技术,根据样本数据验证假设的因果模型是否合理。分析准则是:结构参数如果通过显著性检验,且为正或者负值,则说明两变量正或者负相关;如果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不论正值还是负值,都说明两变量之间关系不显著。本研究的路径分析和假设检验结果见表2。
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联合分析法进行分析,联合分析法使用“推导重要性”方法而非“规定重要性”法,对不同属性水平进行关联评估,作为判断组合效用的基础。首先,筛选属性水平共有3*2*3*2*2*2=144种组合结果,组合轮廓的最小数目的计算公式为:C=L-A+1。其中:C表示最小组合轮廓数目;L表示所有属性水平数的和;A表示所有属性数的和。
因此,组合轮廓的最小数目为:(3+2+3+2+2+2)-6+1=9。当用这个最小数目来作研究,说明估计误差时就有困难,一般推荐的组合轮廓数目应该是最小数目的1.5~2倍。所以,本文在采用正交设计处理后,得出16种组合结果。
计算属性的模型和方法有多种,本文采用一般最小二乘法回归(OLS),本研究运用SPSS17.0中的语法编程进行联合分析,得出五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值见表3。
运行结果显示Kendall's tau检验系数高达0.703,双尾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02,Pearson's R 检验系数高达0.786,双尾检验显著性水平为0.001。由此可见,两个相关系数的检验都是非常显著的,模型拟合的精度是相当高的。所以,我们认为联合分析模型所作出的假设和得出的成分效用值是合理的。
4.2.5 结果分析
从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来看,网络规模对长春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发展水平有正向影响的假设成立,长春汽车产业集群中的成员企业数量越过对知识网络影响越大;网络中心度对长春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发展水平有正向影响的假设成立,在长春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中,长春一汽集团具有非常高的地位和影响力,其中心度最高,长春一汽处于一个战略优势地位,其在网络中的影响力极大;网络开放度对长春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发展水平有正向影响的假设成立,长春一汽积极利用本地知识网络,并且积极的参与全球知识网络,为企业获取知识提供更广泛的渠道,给长春汽车产业集群带来了更多知识资源与信息资源;网络稳定性对长春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发展水平有正向影响的假设成立,长春一汽集团与本地关系企业、客户合作形成了较为稳固的本地知识网络,长春一汽集团有意识地去培养能够与自己长期合作的合作伙伴,许多中小企业就是为长春一汽集团生产配套产品;网络关系强度对长春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发展水平有正向影响的假设成立,长春汽车产业集群企业成员与本地供应商及客户知识交流频繁,并与行业协/商会、政府部门知识交流频繁;知识网络构成要素的完备度对长春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发展水平有正向影响成立,长春汽车产业集群形成了各类型企业密切合作与分工完善的知识网络体系,长春一汽集团的配套制造企业与跨产业配套企业比较完备。
从联合分析法得出结果来看,开放度21.534%,可得结论,长春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开放度是促进组织间知识流动的优势环境,集群内企业只有共享知识的动力和自觉性,才能真正促进知识网络;而在集群知识网络的形成过程中,网络的构成要素的完备度对长春汽车产业集群知识网络同样有正的效应;网络的关系强度对知识网络的影响最小,这表示在长春汽车产业集群中,联系频率的高低和组织资源对联系承诺程度的高低对知识网络的影响较小,我们认为这是由知识传递的高效性所引起的;在二级指标当中产业集群成员之间的知识交流在14个二级指标中比重最大为9.834%,这说明长春汽车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知识交流对知识网络的影响最大,集群只有完善健全知识交流的激励机制,才能加速集群的发展,增强集群竞争力。
5 结语
知识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使得知识管理在装备制造业集群成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得到广泛的认可。知识网络作为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管理的主体,成为构筑集群竞争力的基础和关键。本文通过对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的分析,提出了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模型。探讨了装备制造业集群知识网络的影响因素分析,利用问卷调查方法通过对长春地区汽车制造业进行调研,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验证了影响因素,并进一步利用联合分析法分析了影响长春地区汽车制造业集群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影响因素排序为:网络开放度,构成要素的完备度,稳定性,中心度,网络范围,网络关系强度。为了促进以产业关联和知识管理为基础的长春地区汽车产业集群内诸要素的有效契合,需要提升各知识要素的本身收益,需进一步优化整个知识网络功能,提升区域竞争力,通过有效的知识管理,使知识资产转化为利润,转化为市场价值的同时,也为组织获得更多的智力资本,能够促进产业更好的接受市场全球化的挑战。
集群因素 篇8
产业集群发展水平, 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之一, 也是国家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产业集群主导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 而评价国家竞争优势的指标正是集群绩效。通过对集群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作出综合判断, 产业集群绩效的研究可以为判断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及制定政策取得可靠的理论支持, 因此对集群绩效进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陕西高技术产业集群近几年虽然发展较快, 但还处于集群成长阶段, 与高技术产业集群相关的企业、政府部门都需要清楚地把握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以推动陕西省高技术产业集群迅速发展。
本文的主要工作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国家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数据, 探讨陕西省高技术产业集群绩效指标对产出的影响, 解决了以往计量模型所面临的样本不足问题的困扰, 提高了模型估计效果;二是对绩效产出的指标采用产业增加的价值来衡量, 而不是像大多数学者采用的区位商等指标。本文强调绩效指标对集群绩效所产生贡献的直接衡量, 因而决定用较接近财务性指标的经济性指标, 采用产业增加值作为本文对集群绩效的衡量变量。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
企业知识理论认为, 人类生产需要知识。企业运作过程中最重要的投入是知识, 企业价值最重要的形成来源也是知识。但由于知识由个体掌握, 并在某一特定领域形成专业化, 因此知识的差异性决定了生产活动需要依靠各种不同类型的专家共同协作。
高新技术产业的出现本身就得益于知识的创新与应用, 而对员工职业素质要求的提高是高技术产业作为知识型产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产业集群中, 人才的流入带来了大量的信息、知识、经验与技能;另外, 这些人才往往处于较为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网络中, 与集群外部有多样联系, 如老师、挚友、客户等, 这些复杂的网络为知识的传递开拓了渠道, 并使得他们对该产业的相关信息与知识保持敏锐, 增强了学习能力。因此,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相互交流、协调与信息共享, 能够使得知识的交流、共享与转移更为经济、高效, 从而能产生递增的经济效益, 提高集群绩效。基于此, 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H1:人力资源投入对产业集群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阿布拉莫维茨 (1986) 提出的“社会能力学说”认为, 为了更多地获取外部技术, 提高效益, 企业必须首先拥有足够的基础设施和基本的技术水平。由于中国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政府扶持性和产业集群本身的地理集中特点, 高技术产业集群的投资主体主要为政府与集群内企业。高技术产业本身的高投资、高风险特点, 导致其比传统产业需要更高的投资水平。同时对于投入到高技术产业中的科技经费, 不管是来自政府还是集群中金融机构的贷款, 或者是企业直接用于创造价值的投资, 都将解决高技术产业的高资金需求问题。因此投资水平越高, 对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越有利。基于此, 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H2:投资水平对产业集群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 知识和能力是创新的基石, 也是企业的策略性资源;知识也是提升创新产品或改良流程效率, 以及加速企业上市速度所需技术能力的基础。因此, 一个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被视为形成与提升技术能力的主要因素, 这种存量性质的资源与能力是集群绩效提升的关键;Lundvall和Nielsen (1999) 指出以创新能力及高素质人力资源所形成的坚固知识基础是成功的关键;新产品的研发能力, 更是高技术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主要决定因素;若重视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 将有利于促进产品与流程质量的改良与创新, 进而可提升集群的绩效。基于此, 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H3:技术创新能力对产业集群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在实践中, 虽然政府对高技术产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受到了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的抨击, 但是在各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中, 政府都是一个重要的行为主体。金煜等利用1987—2001年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工业集聚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 发现经济地理和政府政策是导致工业集聚的重要因素。高技术产业高投资、高风险的特点使得政府资金、政策的支持成为了产业发展强有力的补充, 政府投入资金越多, 地区的高技术产业会发展越迅速。基于此, 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H4:政府支持力度对产业集群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陕西省高技术产业集群绩效分析
(一) 指标选择和数据来源
鉴于数据的来源和可获取性, 本文将高技术产业集群绩效定义为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 用人力资源投入、投资水平、技术创新能力、政府支持力度这四个变量来进行衡量和测度。根据第2节中提出的假设, 建立如下模型, 模型中的变量定义 (如表1所示) 。
本文运用1995—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来自《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其中陕西省高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等平减物价指数, 以1995年物价水平为基期。另外, 工业总产值中部分缺失数据采用内插法处理。
(二) 模型的参数估计
运用Eviews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模型估计的结果可表示为:
由于R2较大且接近于1, 说明模型拟合优度很高, 且F=57.66910, 大于临界值F0.05 (6, 10) =3.22, 说明回归方程在95%的水平下显著成立, 表明陕西高技术产业集群的产业集聚水平与上述五个变量总体线性显著。但由于lnX1、lnX2和X5的变化对被解释变量Y的总体的平均变化没有显著的解释能力, 且lnX1的相关系数与实际的经济意义相悖, 表明模型中各变量间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所以需要对模型做出相应调整。
1. 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处理多重共线性。
利用相关系数分析解释变量之间的两两相关情况, 发现模型中各解释变量间确实存在严重的多重共线性, 采用逐步回归法, 分别作Y对lnX1、lnX2、lnX3、X4和X5的一元回归 (见表2) 。
由上表可知R2的排序为:X4、lnX3、lnX2、lnX1、X5。以X4为基础, 顺次加入其他变量逐步回归, 调整后的模型为:
2. 异方差性检验。
为了保证回归参数估计量具有良好的统计性质, 经典线性回归模型需要满足同方差性的重要假定, 如果不满足, 则称该模型存在异方差性。本文对以上模型进行White检验, 可知nR2=5.434693<λ0.025 (4) =11.14, 即接受原假设, 表明在Y与lnX3、X4、X5之间不存在异方差性。
3. 自相关性检验。
如果变量在时间或空间的顺序有一定的含义, 就有可能存在序列相关。如果我们允许误差项自相关, 但仍然保留其他经典假定, 那么模型参数的OLS估计量将不再是BLUE, 并且对回归参数的假设检验也不再可靠。因此, 我们要对自相关性进行检验和消除, 使得模型更加可信。
本文利用D-W检验法, 给定α=0.05, n=16, k=3, 查D-W表可知dL=0.98, dU=1.54, 模型中DW=0.784020
为消除自相关性, 本文采用科克伦—奥科特迭代法解决, 由模型可得残差序列et=0.572464et-1, 可知ρ=0.572464, 由于本文中样本容量较小, 需采用普莱斯—温斯腾变换, 将第一个观测值补充到差分序列中, 再使用OLS估计参数, 可得回归方程:
由于使用了广义差数据, 样本容量减少了一个, 为15个。查5%显著水平的DW统计表可知dL=0.95, dU=1.54, 模型中DW=1.764229>dU, 说明广义差分模型中已无自相关。同时, 决定系数R2和F统计量均达到理想水平。
4. 经济意义检验。
本模型中, 所估计的参数符号与经济理论分析一致, 说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陕西高技术产业专利授权量的边际产出为0.61457;新产品产值率每提高1.40286%, 平均说来陕西省高技术产业产业集群绩效即工业增加值将增加1%;科技活动经费中政府资金所占比率每提高0.790279%, 陕西省高技术产业产业集群绩效即工业增加值将增加1%。
结论及对策
本文主要研究常用集群绩效指标对于区域产业集群绩效的影响, 根据过去相关文献提出四项主要假说:人力资源投入、投资水平、技术创新能力、政府支持力度对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实证时以陕西省高技术产业集群为对象, 利用时间序列模型为本文实证模式, 得到主要结论如下。
1.人力资源投入对产业集群绩效的促进作用不明显, 在多重共线性检验中被剔除。这说明陕西省高技术产业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着严重缺陷。为此, 政府应加大人才供给强度, 为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库, 为高技术产业集群创造更大价值。作为高技术企业, 要加强与高校的合作, 保持专业人才的输出;其次要给从业人员提供更多优惠的政策, 吸引高技术产业从业人员。
2.投资水平对陕西高技术产业集群绩效没有显著正向影响, 在多重共线性检验中被剔除。为此, 陕西首先要做好合理的产业规划, 把握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特征确定支柱及重点发展产业;其次按照集群各要素的分布合理布局, 避免区内重复投资, 使投资得到充分利用。
3.技术创新能力对陕西高技术产业集群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反映技术创新能力的新产品产值率对产业集群绩效影响最大, 而反映另一要素专利授权量对产业集聚水平的影响较小。为此, 陕西省要加强产业创新能力和科研基础能力建设, 确定各科研机构的任务;要充分利用陕西科研院校多、科研实力强的优势, 建设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
4.政府支持力度对陕西省高技术产业集群绩效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这说明政府的支持已对陕西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形成了有力补充。为此, 政府应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制定, 完善政府在高技术产业集群发展中的职能, 为高技术产业集群效应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丁勇.研发能力、规模与高新技术企业绩效[J].南开经济研究, 2011, (4) :137-152.
[2]方永恒.区域产业集群绩效评价研究——以陕西装备制造业集群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 2010, (12) :169-171.
[3]吴俊杰, 盛亚.网络强度、网络开放度对产业集群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以浙江产业集群为例[J].经济地理, 2011, (31) .
[4]刘筱, 王铮, 赵晶媛.政府在高技术产业集群中的作用——以深圳为例[J].科技管理, 2006, (27) :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