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集群

2024-09-19

农业集群(共11篇)

农业集群 篇1

近年来,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支农政策的不断实施, 农业的发展模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许多地方出现了农业产业集群现象。农业产业集群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崭新方式, 它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对方独特的资源优势, 另一方面也可以细化农业的专业化区域分工,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同时还有利于农产品的深加工, 拉长传统农业的产业链条, 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而且还可以创造难以模仿的规模优势和专业化优势, 极大地带动了周围农业的发展, 增加了农民收入。

1 菏泽市牡丹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农业产业集群是缘于特定的地理区域和文化传统, 以特有的农业资源优势为基础, 以传统农业为中心, 拥有大量专业化的相关企业及机构作支撑, 由农户、企业及市场形成的密集柔性网络合作群体。[1]

一般来说,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市场力量作用的结果, 但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 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推动。所以, 在探讨政府的作用时, 绝不是否定市场的主要作用, 而是界定政府发挥作用的范围及最有效的方式。

菏泽市牡丹区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 而且是农业大市,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 充分认识到农业产业集群对经济的强大拉力, 积极强化措施, 围绕特色优势资源, 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在市场的作用与政府的推动下, 牡丹区现在已经出现的农业产业集群主要有:沙土食品、胡集木材加工、大黄集粮食加工、牡丹文化旅游等。目前, 以胡集为中心的木材加工园区, 聚集木材加工企业1000余家, 年加工木材200万立方米以上;大黄集食品加工园区拥有企业30多家, 日生产食品能力达3000吨。牡丹区还以牡丹为名片, 加快发展了以牡丹为主的旅游业。以尧舜牡丹、盛华牡丹、花卉大市场等企业为龙头的120多家牡丹深加工企业快速膨胀。尧舜牡丹产业园的首条年产一万吨牡丹子油生产线已投入生产, 牡丹花蕊茶进入试产阶段, 牡丹油软胶囊生产线正在安装, 牡丹日用化工品生产区建设即将竣工, 达产后, 将形成年产牡丹子油2000多吨、牡丹胶囊2.4亿粒、牡丹茶50余吨的能力。盛华牡丹产业园主要从事牡丹培育、种植、收储、营销和牡丹深加工, 牡丹温室大棚、恒温冷库、牡丹花茶加工车间等已投入运营。[2]

牡丹区通过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以工业化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实现了工业反哺农业。佳美食品、萨克食品、巧媳妇食品、米老头食品、裕鲁西达食品、天邦粮油等一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快速膨胀, 全区年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企业近400家,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40多家, 注册涉农商标156件, 获得国家级驰名商标和省级著名商标的18件, 拥有“鲁绿”牌大葱、“龙池”牌大蒜、“曹州”牌耿饼、“沙土”牌瓜子、“杜庄”牌大米等27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品牌。[3]

牡丹区还以牡丹为名片, 加快发展了以牡丹为主的旅游业。自1992年至今, 已连续举办了20届国际牡丹花会;从2003年起, 每年定期举办中国牡丹插花艺术展。同时, 提升改造了曹州牡丹园、精品牡丹园、古今牡丹园等一批牡丹观赏园。按国家5A级景区标准改造后的曹州牡丹园, 面积增加到1600亩, 景点39个, 是世界上牡丹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多、花色最全的主题公园和我国第一国花名园。2012年, “牡丹游”累计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 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3亿元。[4]

2 菏泽市牡丹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菏泽市牡丹区的农业产业集群尽管已经形成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是,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 该区的农业产业集群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一定的制约因素。

2.1 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所需的资金和人才短缺

由于菏泽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低, 一家一户分散的经营, 规模小, 居民收入低, 实际收入增长缓慢, 可用于投资的资金有限, 市财政也不宽裕, 因此, 政府对农业产业集群的投入资金也有限;同时, 筹资渠道单一, 发展所需资金主要靠银行贷款, 而信贷资金支持程度存在很多的制约因素, 农业产业集群所需资金严重短缺。人才短缺主要体现在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家人才很少, 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人才短缺, 当地参与农业生产的农户的文化水平与使用新技术的能力较低。传统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理念等不能与现代的经济发展方式相适应。菏泽由于经济欠发达, 不仅很难吸引外区资金、人才, 而且在产业发展资金、人才短缺的情况下, 现有的许多资金、人才源源不断的流向区外, 致使菏泽市农业产业集群形成、发展所需资金、人才等要素瓶颈更加突出。

2.2 农业技术开发应用与推广不足

先进技术是现代经济的发展之本。因此, 各地在推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 应加大科技对集群化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农业生产和储运、加工、销售等几个方面的支撑。科技的研发与推广中, 地方政府的合理引导与财力支撑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菏泽市政府及所辖各县区财力十分有限, 在科技研发与推广中的投入能力不足, 导致农业科技开发及其推广不能适应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另外, 由于地方政府缺乏科学的引导, 科研成果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脱节较为严重, 许多科研立项不是来自经济发展需要, 这就造成科研成果转化为规模生产、实现产业化的很少。同时, 由于农户经营规模、自身素质、信息等条件的约束, 农民采用新技术内在需求不强。这种双重困境使该区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低。

2.3 发展环境与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需求不适应

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不仅需要广大农户和企业的自身努力, 而且还需要与之相适应的良好发展环境, 这包括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硬件设施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交通、通信、电力、专业市场建设、集体品牌的创造、质量检测设施等的投入都不足;从软件设施来看, 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品牌意识较薄弱, 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行政壁垒。

2.4 对农业保险重视程度不够

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不同, 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高, 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而产生严重损失, 而这种损失是农户自身远不能承受的。为把农户的损失降到最低, 就需要依靠农业保险机构来出面解决。而目前农业保险业务在国内保险业务中的比重也很低, 农业保险在菏泽市覆盖面不到10%。

农业产业集群应主要在市场竞争环境下自然形成和发展, 对菏泽市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来说, 面对强势竞争对手, 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的情下, 农业产业集群要克服形成与发展中存在种种制约因素, 单独通过市场力量很难完成。因此, 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中, 地方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政府的适当调控可以减少市场盲目性导致的问题和不必要的代价。

3 菏泽市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的支持

3.1 地方应承担农业产业集群主体发展规划的责任

为充分、合理、科学、有效地利用地方资源, 农业产业集群在形成与发展之初就应有科学的整体规划, 这需要农户与政府共同努力。除发挥市场的引领作用以外, 政府必须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因为农户生产经营规模小, 农民收入水平较低、文化程度低, 缺少深入调研、搜集市场信息来选择农业生产项目的能力, 而且农民的种植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所以, 在制订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时就需要借助外部力量。而政府作为地方的宏观管理者, 具备信息优势及调控资源的能力。政府应综合根据国家政策导向及市场需求变化趋势, 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 从本地资源优势出发, 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综合效益最优化为目标, 进行认真调研, 深入论证, 提出合理的农业产业集群的整体布局、规模标准、环境标准等经济持续发展战略, 为当地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有科学依据的、切实有效的指导。

3.2 积极筹集资金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

资金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菏泽市虽有资源优势, 但资金紧缺制约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而农户与农业企业筹资能力有限, 渠道单一, 所以, 为缓解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所需资金的紧缺, 政府要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帮助农户与涉农企业筹集资金:首先, 政府可出面为产业特色明显、发展比较健康的涉农产业集群提供信用担保, 扩大农业产业集群的信贷规模, 政府还可以对用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启动资金及发展中的急需资金贷款给予贴息, 降低了金融企业的信贷风险, 扩大信贷规模。其次, 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农业产业集群化投资基金主要是通过一定方式把社会上暂时闲置且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 直接转化为发展农业的资本。但这需要一定的条件,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应政策为涉农企业创造条件:一方面帮助具备条件的企业注册商标、办理土地使用证等, 提高企业的信用度、社会认可度, 从而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另一方面允许优势企业以募股的形式筹集发展资金, 拓宽融资渠道。

3.3 地方政府主导构建知识科技平台, 发挥科技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作用

农业产业集群要提高竞争力, 就应使科技进步在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经营中的贡献率有明显提高, 从而带动农产品品质和质量的提升。为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 除农户与企业自身的努力外, 政府必须发挥自身公共管理核心主体的优势, 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构建知识科技平台。首先, 地方政府促进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和学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 在大中专院校增设与产业集群发展相匹配的专业。菏泽学院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综合型学校, 开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匹配的专业, 比如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纺织、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等专业, 这些专业的本科专业主要为当地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培养技术研发人才, 这些专业的专科主要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培养一线技术人才。同时, 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 引进外地人才, 比如开设“农业人才信息库”。其次, 对企业经营者进行定期培训, 提高经营队伍的素质。市委可以在菏泽学院及菏泽市委建立企业家培训基地, 聘请知名专家与学者定期对涉农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通过培训可以更新他们的管理理念, 提升企业管理者的思想文化素质, 提高企业家的管理水平, 使他们的管理水平、精神状态与菏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相适应。再次, 结合农业技术的示范和推广, 围绕产业的发展, 聘请了多名专家、教授作为常年农业技术顾问, 深入田间地头, 面对种植户进行种植技术指导, 定期对全市广大农村群众进行科技知识轮训,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使广大农户真正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最后, 龙头企业要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或自办研发机构, 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菏泽市牡丹区就与北京工商大学、尧舜牡丹生物科技公司联合组建了全国首家牡丹应用研究所, 整合了科技、资源、资金等多方面优势, 建立起产学研的长效机制。目前, 牡丹区培育的牡丹新品种占到国内总量的90%左右, 对全国牡丹种植苗木的支持率达85%以上, 苗木出口率占全国的80%。[5]

3.4 提供良好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 而外部环境的打造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良好的外部环境包括硬件与软件两个方面。国内外的经验表明, 公共基础设施和政府的社会服务越完善, 集群的聚集效应就越大。为给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地方政府应着手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 地方政府加强对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硬环境的投入建设, 如便利的交通、通信、配套的生产服务设施等。因为交通、通信、市场、仓储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是农业生产及产业化发展必不可少的, 而农户或相关的产业化企业无论是资金方面还是社会关系的协调方面都无力承担。所以, 只有地方政府出面协调关系及进行资金投入, 这样既可以满足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需求, 同时还有利于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流通成本, 促进农业生产进一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其次, 在软环境建设方面, 地方政府应做的主要工作:一是制定引导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法律法规, 对本地产业的相关技术、专利、品牌等进行产权保护;二是制定金融、财政等优惠政策;三是保障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四是打破阻碍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各种行政壁垒, 简化各种办事和审批手续等, 提高办事效率。[6]

3.5 打造特色优势区域品牌

农产品的价值最终要通过市场才能实现, 而农产品的品牌直接影响农产品的销售价格、销售数量及销售范围, 知名品牌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扩大销售范围, 而且还可以吸引更多的资金及各类人才。因此, 为加快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 地方政府应加强品牌建设, 打造区域特色优势品牌。首先, 地方政府设立知识产权专项资金, 提高农户品牌意识, 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尽快注册商标, 从而打造具有本地特殊资源与区位优势的“集群品牌”, 提高当地农产品及深加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其次, 开展品牌促销, 增强品牌的知名度。地方品牌打造出来后, 为获得广泛认可, 必须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品牌促销。区域农业品牌时, 政府应发挥主体作用, 因为地方政府具有权威性, 可信度高, 这样能够大大缩短市场接受品牌的过程, 增强当地特色品牌的宣传效果, 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另外, 地方政府通过利用掌握的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资源与农业龙头企业联合, 在当地定期举办特色农产品展销会, 也可积极创造条件让当地农户参加全国性的、国际性的各种展览会, 宣传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并可以通过专访的形式在电视、报纸等媒介进行宣传, 树立集群品牌形象, 提升集群的产品竞争力。最后, 充分发挥品牌效应, 办好农业文化节, 开辟农业文化景点游, 努力打造展示产业成果的平台。

3.6 建立农业风险保障机制

首先, 地方政府要加大农业防灾减灾设施建设。农业产业集群经营尽管采用工业化的模式, 但是处于产业集群最前端的是农产品的种植与生产, 而农业生产与工业生产最大的不同是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当遇到严重的旱涝灾害时, 处于集群最前端的农户由于自救能力的有限, 这时, 地方政府就应承担起抗灾减灾的主体责任:投资兴建大中型农田水利设施, 增强灌溉与排水能力。其次, 政府建立一套完整的信息预警机制, 及早发布预警信息。预警机制内容比较广泛, 应涉及当地主要农产品的市场前景分析、国内外同类农产品的生产与经营状况、产品当前的市场价格及销售量、各地气象资料、市场变动等情况;当灾害发生时, 政府应及时发布受灾真实情况, 以便农户采取合理措施减少各种不必要的损失。再次, 建立农业产业集群风险基金。市场经常发生变动, 由于各种因素影响, 农产品价格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 如果当地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跌时, 政府为减少农户的损失, 从政府的风险基金中提取一定资金, 直接对农户进行价格补偿, 或者是采用保护价格收购;在当地自然灾害发生时, 给农户相应的经济补偿, 以便农户生产自救, 从而尽量弱化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 保证农业产业集群化发展顺利进行。最后, 鼓励、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农业生产保险。农户参保的方式可以有多种方式:一是农业互助保险方式, 就是农户、公司和管理组织者多极平抑风险的办法;二是采用大户参保既保自己, 又可以保与自己生产直接相关的几个小户;三是对一般的农户采用低保费、低赔付的模式, 只保农业生产直接投入的成本, 使农户的生产得到基本保障, 同时而又不使农户背上过重的负担。

参考文献

[1]高峰, 杨国强, 王学真.农业产业集群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及启示——基于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分析[J].经济问题, 2007 (8) .

[2][3]李贺.山东菏泽:牡丹产业化变革中“绽放”[N].齐鲁晚报, 2013-04-19.

[4][5]菏泽市牡丹区:加速牡丹产业“华丽绽放”[EB/OL].牡丹传媒网, 2013/4/8.

[6]张小青, 胡莉红.论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及政府行为[J].改革与战略, 2008 (2) .

农业集群 篇2

新疆尽管存在一定数量的龙头企业,但这些企业普遍规模并不大,因而需要加大科技投入,使龙头企业拥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创造优势品牌。首先应积极挖掘培育龙头企业,加大对它们的支持力度,努力为它们搭建发展的平台,提供资金技术等服务的支持。对现有企业进行引导,鼓励它们做大做强,创建自己的品牌,发掘自身的优势,在产品质量和技术方面进行自我突破,发挥龙头作用,成为真正的行业带头人,进而提升整个产业的层次。其次要积极培育当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与农户的合作,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经纪人+农户”等不同方式与农户建立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最后,政府应在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之间搭建桥梁,使企业能够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促进农技水平的提升,将科技转化为实际的经济效益,并且拉伸产业链条的纵深,不断对产业链条进行优化,使地区性产业集群的经济效用能够充分的发挥出来。政府还应积极借鉴外省优势品牌(如蒙牛乳业、金龙鱼等)和地方产业品牌麦趣儿、汇昌油脂等发展经验,在政策制定上给予引导。还应联合企业积极参加像亚欧博览会这样的展销会,打造自己的农业品牌,增强农业区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鼓励农产品进一步进行深加工(棉花产业可以像服装行业进行延伸,番茄可以向保健品行业进行延伸),挖掘出产品的潜在经济价值使相关的产业链进一步延伸。

5.2按照市场规律培育农业产业

想要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市场的地位,按照市场规律来制定发展战略。建议当地政府在制订当地农业发展规划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的农业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禀赋条件等因素,从而优化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转型,在专业分工方面也更加明确,从而符合区域战略的发展要求。首先,要通过组织学习和培训来提高农技水平,鼓励多方交流,建立行业协会、产业协会等服务机构,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渠道,增加信息的流通速度。其次,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新疆地处中亚,在生活习惯、民族信仰和中亚地区有一定的相似性,特别是部分民族同胞在饮食上有严格的讲究。因此应把握优势,积极开展与中亚各国的农产品贸易。同时还应建立与国外市场要求一致的质量认证体系,严格把关,最大程度的打开国际市场。政府应该鼓励拓展网络渠道的销售,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向企业传递国际农业生产动态,促使企业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最后,积极关注市场动态,这要求政府、企业、农户之间互帮互助,实现信息充分流动,减少因市场信息流动慢带来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浪费。

5.3建立社会化支持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农业集群发展环境

社会化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对规模经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加速构建产业集群并使之更趋完善,而政府也要给予积极的鼓励,促进公共服务的有序开展。政府应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便利的交通,稳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投资环境等,都有利于农业集群的发展。政府除了要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有利于发展的经济环境,同时还应加强普法教育,对国家相关政策进行部署和落实,在审批流程方面进行精简,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在农业风险的防控方面,要确保农业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设立专项资金对企业进行扶持,通过各种手段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总而言之,政府需要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对优势产业提供更大的支持,从而创造出更适于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环境。

5.4完善集群内部分工协作体系

农业产业集群主要包括农户、企业、政府,要明确各个主体的工作内容。农户企业之间可以通过合约明确双方的责任和权利,特别是对利益的分配和风险的承担做出详细的规定。这要求加强农户和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政府应在充分考虑农户和企业的需求,提供健良好的发展环境,引导产业集群不断的壮大。政府、企业、农户之间应形成良好的分工和协作机制,最大程度降低集群内部产生的交易费用,增加产品竞争优势,建立完善的合作网络。

参考文献

[1]陈恭军.扬州市农业产业集群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8.

[2]尤晨,魏世振,陈良珠,等.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分析及启示[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6):35-38.

[3]周雪松,刘颖.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式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S1):37-40.

[4]杨志锐,赵阳.广东农业产业集群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4):313-314.

[5]曹庆穗,严俊文,褚芳,等.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0(6):608-610.

[6]黄海平,黄宝连.农业优势产业集群形成的动力机制研究:以新疆为例[J].经济体制改革,2012(1):102-106.

[7]陈绪敖.安康富硒食品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SWOT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12):2620-2623,2627.

[8]周丕东,孙秋.对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若干问题的探讨[J].贵州社会科学,2012(8):80-83.

[9]杨同卫,陈晓阳.农村产业集群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纵横,2012(9):80-82.

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现状研究 篇3

摘要:国内外集群经济发展的事实表明,企业集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研究集群成长的先进经验和启示,发展农业企业集群对于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具有重大意义。青岛市是我国改革开放较早、经济发展水平较快的城市。目前,青岛市农业企业整体发展水平较弱,集群程度不够明显,农业企业的活力不够突出。研究目前青岛市的农业企业集群发展现状,搞好农业企业集群成长,对于发展青岛经济,改变青岛农业产业格局,配合“拥湾”发展的规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农业企业 企业集群 集群成长

1 问题的提出

集群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现象,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企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的集中体现。企业集群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如美国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企业集群、德国索林根的刀具企业集群、法国的布雷勒河谷的香水玻璃瓶企业集群等以及被誉为“中小企业王国”的意大利产业集群度很高,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崛起也是靠一批高度集聚、高度专业化的企业集群。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沿海,具有悠久的农耕历史和文化,是山东省经济最活跃地方,近些年来青岛市农业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的进步,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青岛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山东省的经济实力,乃至山东沿海经济的开放程度。因此怎样发展青岛经济,提高青岛经济活力至关重要。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公报中指出,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目前,青岛市的农业企业经营面临很多突出问题,企业规模小、离散度大、竞争实力弱、集群化程度低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可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企业集群发展的经验,探索农业企业集群化成长的规律,走农业企业集群化发展的道路,形成农林牧渔多层次、多领域的农业企业集群。

2 国内研究动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以大规模、标准化批量生产为特色的“福特制”生产方式受到了严峻挑战。与此同时,企业集群所表现出来的活力和经济效率,令人瞩目。加入WTO以后,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模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新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的成长不单简单的依赖于内部的资源状况及其管理,同时还依赖于联盟伙伴企业的资源状态、行为以及相互之间的沟通。借助集群网络关系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迅速获取和共享网络资源、寻求集群化成长成为企业全新的成长模式,即企业集群化成长。从管理学角度,地方的集群网络促进了集群企业间的学习,从而引发区域的知识扩散和技术创新,有助于产业集群及其企业创新成长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增进地区经济活力[2]。农业企业集群的研究相对薄弱,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2.1 对发展问题和困境研究的主要有:任青丝在《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综述》的研究中,将重点集中在对农业企业集群的概念、特征、分类、发展农业产业集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等方面。李金宁的《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兴起和发展的理论研究》,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即在我国制度变迁过程中社会资本对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限制性作用:社会资本的封闭性、政府资源的错误配置、基于地方利益的社会资本的滋长引起的恶性竞争;提出了农业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重构,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业中介机构,从而加强地方网络中各行为主体间的联系,使众多规模较小的企业通过中介机构联成一个整体。李时椿在《对当前农村企业经济效益的分析与思考》一文中,对制约农村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张中波(2005)在《中国农业企业化研究》论文中,分析了目前中国农业企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指出了我国推进农业企业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立了加速农业企业化发展的原则和对策。

2.2 对农业企业集群意义和具体政策措施研究的有:湖南农业大学的匡洪志在《试论农业企业化问题》一文中,分析了农业企业化经营的意义,提出了中国农业企业化经营有待解决的问题。王希凡等在《试论中国农户企业化》中指出农业企业化实质很大一部分是农户企业化,包括农户经营行为企业化和农户向真正农业企业嬗变两种情形,分析了农户企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意义,探讨了农户企业化的必要条件和阶段演进。刘洪彬在《基于集群理论的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中,分析了集群理论的集群效应及其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结合国外城乡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集群理论的中国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在国内外产业集群模式分类基础上,针对我国依托城镇网络体系发展产业集群的特点,深入探讨了城乡产业发展对城镇企业集群的影响,并提出了企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模型,从政府和企业自身两个角度提出了推进其发展的措施建议;按照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三大地带”的格局,在东、中、西部地区分别选择了浙江省、黑龙江省和甘肃省,对其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对比实证分析。

2.3 对农业企业集群成长机制和模式研究的有:宋玉兰,陈彤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探析》中,就农业产业集群的界定和农业产业集群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刘斌红以浙江省两个乡镇为例对乡镇企业集群与乡镇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企业集群对乡镇经济的影响,并就推进乡镇企业集群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建设提出了三项措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发展产业链和产业群,形成分工协作网络;提高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杨建永(2006)分析了我国农业企业化的涵义与可能性,提出了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三个阶段和模式,对市场环境因素、市场经营主体、政府行为对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影响分别阐述,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纵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研究的成果,大多数局限于区域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范畴,基于一般区位均衡理论,对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结构进行的探讨却不多,自身的创新点并不突出。大多数研究倾向于分析具体区域的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优势以及可能带来的经济结果,而没有将其放在一个更广泛的层面来探究,现实指导意义不强。

3 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现状分析

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产业结构调整大胆创新,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区,建设特色产业协会和合作社,扶植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农业品牌集群。近年来,凭借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地理位置,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形成128个农业品牌,初步形成了农林牧渔多层次、多领域的农业企业集群。胶州市走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之路,形成以粮食生产为基础,以蔬菜、花生、果品、花卉苗木四大主导产业为支撑的种植业生产格局,农业综合效益和比较效益得到了有效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园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企业化生产为龙头,带动中介组织、专业大户和农户实现贸工农一体化,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目前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47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0多家,国家龙头企业12家,年销售额过亿的有50多家。莱西精心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建设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龙型”产业体系,是莱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思路,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的关键。该市确立了建设国外食品加工基地和国内超市食品生产基地的目标,按照引进“洋”龙头、培育“新”龙头、膨胀“原”龙头、挂靠“强”龙头的思路,推动龙头企业不断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龙头企业“集群”。

青岛市农业企业与国外农产品加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在产业带动能力、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及其加工增值率方面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现为“四个不够强”:①企业规模较小,辐射带动力不够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多处在发展初期,多数企业以初级加工为主,利润空间不大。多数企业过分依赖国际市场、超市、宾馆等销售渠道,缺乏稳定的市场体系的支撑,发展后劲不足,产业化组织整体竞争力不强,必然导致其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有限。②产业链条较短,产业凝聚力不够强。虽然农产品加工开始向区域化、集群化发展,但产业集聚程度还不高,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龙头企业的整体发展。③产品层次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够强。虽然青岛市农产品加工已初具规模, 但初级产品多,多层次开发和终端产品少,且缺乏特色,产品类同;加工工艺简单,缺少精细加工和精深加工,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求;同类企业竞争基本上是原材料和规模的低端竞争,缺乏技术和工艺上的竞争力,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产品增值率和品牌影响力的低下,致使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④农产品标准、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不够。必须在紧密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建立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监管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为核心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增强青岛市农业和农业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4 结论

针对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现状,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出发,运用企业集群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以及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企业生态学等理论,参考青岛市各郊县的地域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根据系统动力学中的反馈思想分析农业企业集群系统内主体之间的互动机理,借鉴国内外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经验教训,塑造资源禀赋挖潜型、大项目聚敛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园区依托型等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模式,促进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

[2]邬爱其.全球竞争、本地网络与企业集群化成长[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16.39~64.

[3]山东省青岛市发改委.关于青岛市统筹城乡发展问题.http://njs.ndrc.gov.cn.

[4]陈锡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J].理论前沿,2007(1).

[5]周晖.中小企业及其集群成长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93~101.

[6]韩太祥.企业成长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2(5).

[7]王缉慈.我国外向型制造业集群发展和研究的新视角[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6).

[8]王缉慈.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展中的企业邻近与集聚辨析[J].中国软科学.2005(12).

[9]李新春.产业家协调与产业集群——对珠江三角洲专业镇产业集群化成长的分析[J].战略管理.2002(9).

农业集群 篇4

一、农村城镇化背景下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内涵

农业产业集群的升级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龙头企业在农业资源优势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加快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进程。在县城和中心城镇规划的农业产业集群,把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发展。目前,产业集群升级的定义主要是依据产业升级理论、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强调产业的升级,创新网络的升级以及全球价值链的嵌入。农业是三大产业的基础,农业产业集群本质上是个通过资产、信息、技术和契约,以农业产业链为核心,形成的共生和互补,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本文认为,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内涵主要包括:其一,农业产业集群升级是在发展阶段上技术研发能力的增强和集群经营绩效的提升,在集群的演化过程中通过科技进步和战略研发促进农产品的升级和农业产业链的升级,同时包括集群相关辅助行业的升级和配套设施的完善,如交通、运输、技术咨询、金融、法律政策等方面条件的改进。其二,在合理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的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应,增强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协同效应和合作效应,从而提升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

二、基于生态化发展的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升级机理分析

(一)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内涵

生态农业集群是属于农业产业集群的一个子系统,是生态理念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创新。以农业经济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为原则,农业技术研发机构、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以物流配送,利用生态资源的优势在区域农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企业和配套机构集聚的产业集群。湖南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是高效生产经营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是湖南省两型社会建设中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具有地域特征、生态经营和组织特征。生态化的发展过程中不仅能使农业产业集群创造效益,而且能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运营与生态系统循环的良性互动。

(二)湖南农业产业集群个体层面的生态化

1. 农产品的生态化。

农产品的生态化需要从生产到销售过程的全程质量安全控制。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进行绿色加工、绿色储运和绿色营销,通过农产品的标志认证,有利于对农产品的识别和加强对农产品的质量控制。目前我国行业内认定的绿色农产品主要是三类: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农户是农产品生产的主体,作为农业产业链条上的第一个环节,从农产品的育种、培育直至采摘,直接关系到绿色农产品质量的高低,也会影响到关联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农户农业科技的掌握能力、农户种植行为和经营目标也对农产品的生产产生直接影响,所以农产品的生态化与农户的生产和操作密切相关。目前,湖南省已发展绿色食品认证1 000余个,包括了粮油、水果、茶叶、肉类、蔬菜等特色产品。湖南的麻阳、石门、宜章、永兴均成为国家绿色农产品原料基地,洞庭湖区域的大米也是湖南省绿色农产品原料来源基地,这些生产基地都为绿色产品的生产提供有效保障。

2. 农业企业生产的生态化。

农业企业生产过程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强调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环境的保护,在生产过程中,按照可持续发展原则和农业经济再生产的规律,使用清洁能源,注重环境的监测,大幅度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量,将污染废弃物的排放控制在国家设定的标准之内。提供种子、化肥、农膜、竹子等生产资料的企业,以及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要注重生态平衡,有效利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之间能量的转换,把能量转化过程中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使资源能得以永续利用,实现生态的可持续性。同时,有效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提高化肥的有效利用率,减少残留化肥中氧化亚氮在空气中的释放。

(三)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层面的生态化。

1. 建立生态的循环路径。

湖南要进行生态农业的区域规划,根据农业发展水平的具体情况,建设多样化的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如蔬菜种植的农业区域规划中可采用“绿色蔬菜培育———采摘———保鲜运输”和“技术开发———废弃物处理和再生利用———环保能源提供”两套产业链内外循环的布局,以大量减少化肥、饲料以及不可再生能源的投入,同时最大限度获得农产品的加工输出,实现资源的节约和再生利用,从而实现环境的保护以及规模经济效应的综合价值。

2. 建立农业生态产业园。

根据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在目前以资源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为主的农业产业集群基础上发展农业生态产业园。农业生态产业园主要从循环经济角度,依据生态学中食物链关系建立一个农业生态园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污染物通过废物利用,变成另一个企业的环保能源,建立了园区的循环有效利用。不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通过高科技的运用,使群内企业相互依存,实现集群的共生和要素的耦合。在湖南农业产业链的上游环节,为生态农产品的生产提供技术保障和优质低价的农用机械的支持。中游环节采用具有低碳减排的方式生产农产品,摆脱对化学能源的依赖。建立农产品绿色包装和标签的标准体系,推广环保包装。在下游环节上实行生态农产品在仓储物流中的保鲜技术,并积极推行推广宣传。

(四)湖南农业产业集群社会系统的生态化

1. 培育农业产业集群的生态文化理念。

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因此,农业产业集群中的湖南企业要建立保护生态和持续发展的理念,将生态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和石油农业的生产模式,大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促进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营造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文化氛围。其次,要加强环保建设及环保的技创新,培育湖南本土农业产业集群协作与合作的乃至集体生存的文化,政府应把生态工业思想纳入到农业产业集群的战略,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营造以人为本、诚信经营、协作发展的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文化环境,促进农业企业建立在湖南地区的长远发展目标。

2. 发展地区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集群。

湖南地域比较宽阔,区位优势各有特色,要以自然资源为主,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生态农业产业集群。某些区域虽然已形成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但仍然可以开展环境的修复和改造。湘南可以发展“畜、沼、窖、草”的畜禽养殖生态产业集群,湘北洞庭湖区在进行退田还湖和防护林工程的生态经济建设中,利用土地种植速生林,速生林制成浆,浆再制成纸。这种利用纸浆造纸的技术,有效减少了污染物的产生量,降低废弃物的排放,实现速生林、纸浆、造纸三个产业链环节的有机整合,大力发展了林浆纸的造纸产业生态农业产业集群。

三、湖南生态农业产业集群的构建———湖南石门柑橘产业集群升级

石门县隶属湖南常德市,是湖南西北的门户,地形独特中部有一个狭长的区域,西部地势较高,河流自西部向东南部流入洞庭湖。石门县北部是海拔2 098.7米的壶瓶山,东南面倚靠洞庭湖平原,受地形的影响,北部的冷气很难流入,南部的暖气流很容易流入,气候温暖,雨水非常充足。山岗地区昼夜温差大,日照充足,给柑橘的种植和生长带来极其有利的气候条件。

(一)湖南石门柑橘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常德市石门县种植柑橘面积已经达到48万亩,柑橘种植面积在全国县级地区排名第一。石门县的柑橘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突出,全县80%以上的种植户加入了合作社,形成了“农户+合作社+公司”的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使龙头企业与橘农结成紧密的利益关系。农民种植柑橘的收入平稳,县里的柑橘加工企业也有了稳定的原材料来源,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全县柑橘产品加工企业100余家,盛节节高、常鑫、鑫发和石门柑橘销售公司等一批柑橘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达8万吨,成为全省柑橘深加工基地,加工出口2万吨,石门柑橘的出口主要面向俄罗斯,加拿大和欧洲主要国家,占全省柑橘出口总额的60%。目前石门柑橘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方面,柑橘的采后储藏和加工能力薄弱,加工品种单一。大部分产品近经过采摘,简单挑选、包装后即投入市场,只有柑橘罐头和柑橘汁两种加工方式。柑橘的对外贸易是个薄弱环节,柑橘出口加工量仅占生产量15%。因缺乏绿色环保技术的使用,出口加工产品常常遭受欧盟的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另一方面,柑橘在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柑橘皮渣容易造成环境的污染,因为清理皮渣的运输和掩埋,也提高了生产成本。

(二)湖南石门柑橘产业集群升级的主要路径

1. 建立石门无公害柑橘种植基地。

建立柑橘无公害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实行柑橘生产和加工的监测制度,完善检测手段,加强柑橘在生产中的质量监控。将国内柑橘生产的行业标准与国际市场标准对接,严格执行质量监督体系,引导农户规范生产的环节。定期检测柑橘种植的土壤成分,根据土壤的构成成分适时添加化肥和缺少的营养物质,为农户提供参考,以达到科学施肥的目的。同时可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对出现的质量问题进行问责处理。对柑橘生产基地的环境监测进行定期评价,把对外来污染物的防范和治理作为石门柑橘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柑橘的清洗打蜡环节也需引起重视,打蜡可以增加柑橘果皮的亮泽度,延长保鲜时间,但具体成分需要符合国际贸易规则的统一标准,以有效避免石门柑橘在出口过程中遭遇的绿色贸易壁垒规制。

2. 实行柑橘产品生产的生态化循环体系。

在柑橘加工过程中实行生态化循环体系,有利于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同时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橙皮渣是在石门柑橘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易对环境造成污染。但经过新技术的开发,可以从皮渣中提取橙皮甙、果胶等植物原料。生态化模式强调对资源的节约与利用,对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在湖南石门柑橘产业集群中,实施“果、畜、沼、窖、草”的生态种植模式。开展柑橘种植,科学地利用沼气,通过畜牧(如生猪)的养殖,为沼气池提供发酵原料,沼气池为果树喷洒沼液,同时为果农提供清洁能源。建立沼气池既能提供肥料,又能提供环保能源。果园的青草种植为畜牧(如牛、羊)提供饲料,通过建立水窖,收集储存地表水,提供柑橘树的浇水、喷药和畜禽的生活用水。

参考文献

[1]李春海,张文,彭牧青.农业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及其导向:组织创新视角[J].中国农村经济,2011,(3):40-42.

[2]周新德.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调研世界,2008,(5):43-45.

农业集群 篇5

发布处室:综合处发布时间:2005-5-26 15:38:05

福建地处南、中亚热带,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的一块“风水宝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础较好,资源、区位优势显著,市场潜力大,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对解决好“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我省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与培育产业集群结合起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试行)》明确提出,要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要着重提高深加工水平,降低药物残留,更新品种,发展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加强合作,开拓市场,发展以闽南为主的果蔬加工、蘑菇罐头产业集群,以闽西北为主的笋加工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培育品牌,发展食用菌产业集群;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应,集聚广大农户,发展以闽北、闽西为主的畜禽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挥我省茶叶生产量大,品牌效应逐步显现的优势,发展以乌龙茶、绿茶、花茶为代表的茶业产业集群。

近年来,我省十分重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农产品加工领域产业集聚进一步加快,沿海水产加工、以闽南为主的果蔬食用菌加工、以闽西北为主的笋加工和以乌龙茶、绿茶、花茶为代表的茶业产业集群已初现端倪,带动了大批农户就业、致富。

——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得天独厚,区域内的漳州是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和中国绿色食品开发单列管理市,已建设了水果、食用菌等八大农产品基地,水果、蔬菜人均拥有量居全国前列,食用菌、花卉产量分别占福建省的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厦门是我国重要的外贸基地和果蔬食用菌加工业基地,有着享有中国名牌的“银鹭”、“惠尔康”及“鹭芳”等一批上规模、品牌化的果蔬食用菌加工龙头企业。厦漳在果蔬食用菌加工业上的产业融合,使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在资源供应、产品加工、品牌创建、质量检验、市场开拓等方面具有了较强的优势。

目前厦漳闽台合作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拥有果蔬食用菌基地575万亩,年产各类果蔬食用菌500万吨,共有果蔬食用菌加工业规模企业400多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28家,现主要产品有罐头50万吨、饮料32万吨、八宝粥10万吨、速冻果蔬产品40万吨,产品60%出口,其中,蘑菇罐头年出口量约占全国的80%,芦笋、竹笋、荔枝罐头年出口量约占全国的50%。集群拥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2家,带动农户15万户。2004年,漳厦果蔬食用菌加工业产业集群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30亿元,需用果蔬食用菌原料160吨,拉动的原料产值达到70亿元。

——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福建沿海有海岸线3324公里,居全国第二位,渔业总产值约800亿元,主

要品种有鳗鱼、大黄鱼、罗非鱼、南美白对虾及贝类、藻类,是我国的渔业大省。近年来,随着福建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也迅速发展。该集群主要由漳、厦、泉的闽南群体和福州、宁德的闽东群体组成。目前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已有水产加工企业1200多家家,加工产量145万吨,加工产值131亿元,产值居全国第2位,其中,烤鳗加工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有烤鳗企业34家,生产线38条,出口烤鳗3万吨,出口货值2.5亿美元,约占全国烤鳗出口量、出口货值的70%。

以市场为导向,以深加工为重点,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和名牌产品开发是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的发展战略。目前,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拥有水产龙头企业48家,产值5000万元以上企业近百家,43家企业68个产品获得省部级名牌产品称号,20个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标志认证,这些企业生产设备先进,管理规范,并已初具规模,是沿海水产加工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壮大的核心力量。

——安溪茶业产业集群。安溪县是名茶铁观音、黄金桂的发源地,茶业产业集群发展已初具规模,涵盖农业、加工业、包装业、运输业、旅游业等多种行业,目前有茶叶精制加工企业400多家,其中规模加工企业50多家,涉茶人员达70万人以上。外销市场已由东南亚扩大到日本、欧美,并拓展至俄罗斯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外销7000多吨,创汇近3000万美元,居全国首位。安溪现有茶园面积30万亩,年产茶叶3万吨,茶叶年交易额达30亿元,占全国乌龙茶产量近一半,被誉为“中国乌龙茶之乡”。

安溪茶业产业集群有生产优质铁观音的自然条件,产业文化和技术设备优越,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兴建的中国茶都——安溪全国茶叶批发市场,占地10万平方米,投资1.4亿元,是我国目前规模大、投资多、品位高,集茶业贸易、信息、茶文化、旅游、科研为一体的茶业新都市,年交易额达5亿元。2004年,安溪铁观音被批准实施原产地域保护,将大大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

——泉州休闲食品业产业集群。泉州休闲食品业历史悠久,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品,如绿豆糕、衙口花生,已延续几百年。上世纪90年代后,泉州休闲食品业开始迅速发展,家庭作坊式的食品厂逐渐被淘汰,加工制造逐步走向机械化、规模化生产。泉州休闲食品业产业集群现有规模以上企业近百家,拥有金冠、雅士利、蜡笔小新、福马、亲亲、喜多多等一批著名品牌,主要生产烘烤食品、糖果、蜜饯、方便食品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休闲食品第7位,2004年产值达到132亿元。

农业集群 篇6

本刊讯 近日,河南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副主任赵栓成率领由郑州轻工业学院、河南省农科院等十余名教授、研究员组成的专家服务团对新乡市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性集群新乡华星玉米产业化集群和新乡新良面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和指导。

专家组一行深入两个示范性集群的核心企业、配套生产企业,实地查看了企业的生产线、研发中心,详细了解生产规模、基地建设、带动农户、产值效益等情况。并组织召开座谈会,听取集群的发展情况汇报,就产业发展、产品研发、技术推广、资本运作、品牌化经营、企业营销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指导集群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搭建科企对接服务平台。专家组对两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性集群建设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希望新乡市充分发挥示范性集群的示范带动作用,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再上新台阶、再创新水平。

近年来,新乡市加大集群培育力度,谋划培育了11大类32个农业产业化集群。2013年集群实现销售总收入401亿元,集群内企业总数达252个,集群内专业合作社总数达131个,集群内监测、研发、物流、培训等机构的总数148个,集群内就业人员达89590人,带动农户60万户。 (通讯员 张青龙)endprint

农业集群 篇7

一、波特“钻石”模型述评

1990年, 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分析国家竞争优势的著名“钻石”模型。波特认为, 对于国家竞争优势, 相同的国内环境会特别有利于某些行业的发展, 造成某些行业特别发达。同时, 也可能阻碍一些行业的正常发展。[1]一个国家的特色产业能够持续创新和升级, 从而获得国家竞争优势, 主要取决于该国以下四方面的条件:①投入要素状况;②需求状况;③相关支撑产业;④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这四个决定要素形成了“钻石”模型。每一个要素及整个“钻石”系统都影响到产业竞争所必需的基本成分的获取。另外, 在国家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上, 还有“机遇”与“政府”两个变数, 构成了如图1所示的“钻石”模型。

1998年, 波特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产业集群与竞争经济学》一文, 把“钻石”模型与集群结合在一起, 构建了新经济学体系。随着“钻石”模型在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应用, 波特的集群理论也受到了不少批评, 如模型应当更多地强调文化差异, 没有考虑外国直接投资与跨国投资, 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产业发展研究等 (Penttmen) 。但这并不构成对模型的根本性否定, 波特经典的“钻石”模型对于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依然有很强的解释力。

二、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形成要素与竞争优势分析

寿光市地处山东省北部沿海, 耕地9万公顷, 人口100万人, 以蔬菜产业发达而著称。全市现有无公害蔬菜面积4万公顷, 冬暖大棚30万个, 被誉为“中国蔬菜之乡”和“中国一号菜园子”。调研中发现, 山东寿光蔬菜产业已经比较成熟, 出现了龙头企业之间、企业与农户之间较为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 并把农业产业链延伸到县域、镇域和农户, 显示出产业集群的种种特征。以下利用“钻石”模型分析寿光蔬菜产业集群形成的条件与发展规律。

1.投入要素——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基础

投入要素是任何一个产业最上游的竞争条件。波特将生产要素分为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在以天然产品或农业为主的产业 (如林业和黄豆业) , 以及对技能需求不高或技术已经得到普及的产业来说, 初级生产要素仍有重要性。”[2]美国能成为世界大宗农产品出口国, 原因之一是其拥有广阔的土地资源。寿光在发展蔬菜产业上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沃野平畴, 水源丰沛, 有着种植蔬菜的传统。目前, 全市蔬菜种植面积86万亩, 冬暖式大棚30万个, 年产量达到43亿千克, 形成了万亩辣椒、万亩西红柿、万亩香瓜、万亩韭菜和3000多亩无土栽培蔬菜等十几个成方连片的蔬菜基地。

当产业竞争优势只建立在初级生产要素之上时, 通常是不稳定的。寿光能成为“中国一号菜篮子”, 关键在于其专业生产要素的不断进步, 包括:①人力资本, 包括专业技术人员与农民企业家。在寿光, 10万农民获得“绿色证书”、20多万农民获得“农民技术员”称号、180名农民成为“农民科技专家”, 其中更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 如全国劳模王乐义、王荣熙等。[2]对寿光蔬菜产业研究的过程中发现,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农业对其相关支撑产业的依赖性逐渐增强, 多种产业相互依赖、彼此合作而形成了单一产业无法形成的持久竞争优势。

如图2所示, 上游产业 (如育种、农药化肥、棚膜设施等) 的发展, 使寿光蔬菜种植具有反应迅速、高效率、低成本的优点;而下游产业 (如运输、冷藏、品牌宣传等) 的发展, 解决了蔬菜种植者和企业的后顾之忧, 使其掌握更多的市场信息, 获得更高的收益。

4.企业组织、战略和竞争——核心力量与依托

包括集群企业建立、组织和管理的环境及集群竞争的环境。只有企业采取的管理方式和措施, 既能适应集群环境又适于培植产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时, 集群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在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中, 大量的企业集中在一起。1998年, 寿光就组建了集蔬菜批发市场管理、生产流通、种苗繁育、加工出口、技术研究、国际交流与合作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山东寿光蔬菜产业集团, 现已列入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寿光蔬菜年出口能力达8000吨, 年加工能力50多万吨的生产加工企业已有40多家。现在, 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了“龙头企业+农户+生产资料供应商”的产业组织模式, 龙头企业在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先锋作用, 也最有实力追逐市场前沿, 探索创新产业发展。近几年来, 瑞士先正达、以色列海泽拉、荷兰瑞克斯旺等一批世界知名的农业跨国公司也先后落户寿光, 不仅给寿光带来了资金、技术和全新的理念, 而且通过这些企业把寿光蔬菜直接打入了国际市场。

三、结论

随着传统农业相关支撑性产业的发展和农业国际化发展, 国际农产品市场营销方式、手段发生深刻变化, 技术进步和市场形势的发展需要不断创新农业组织形式, 才能有效应对国际竞争。农业产业集群作为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重大组织创新, 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是应对国际农业竞争的航空母舰。[3]农业产业集群是一种新型农业组织形式, 是以农业为核心, 集各种竞争优势于一身的有效组织形式, 大力促进农业产业群发展才能适应国际农业竞争的需要。

1.农业产业集群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

通过对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形成要素分析可以看出, 农业产业集群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除了拥有自然资源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还需要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的积累、相关支撑产业的发展、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因此, 片面强调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扩大, 或者只注重农业科技园区的设施建设, 而不能系统地看待农业产化的发展, 是目前国内许多地区农业产业化政策的误区。

2.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应强调专业生产要素的发展

同制造业产业集群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相比, 农业产业集群对初级生产要素 (如土地、光照等) 的要求更高。从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的分析中可以发现, 农业产业集群要想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 知识资本、人力资本、品牌等专业要素的发展更为重要。全国蔬菜种植条件比寿光好的地区不在少数, 却未能形成寿光蔬菜产业如此规模, 原因在于要经生产要素建立产业发展强大而持久的竞争优势, 必须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专业生产要素。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 李明轩, 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

〔2〕〔3〕张聪群.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农业产业化障碍分析[J].农业经济, 2006, (02) .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优势分析 篇8

一、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涵义

产业集群作为区域产业组织的一种形式, 已逐渐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一种颇具特色的世界性经济现象。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实际上就是将产业集群理论应用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种模式, 它主要通过产业化链条的各个环节在空间上的纵向集聚和横向扩张使农业获得聚集经济效应, 从而有效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生产效率和发展水平。与单纯的农业产业化相比,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具有更高的内涵:

首先,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强调以某一地域内的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 吸引大量相关的农业加工、销售、服务等组织机构在这一地域空间内的集中。通过这种集中, 可以使该地域内的农业自然资源、公共基础设施、农业生产要素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 同时也促使农业生产、加工等技术、信息在区域内各主体间的快速传播与扩散, 有效提高农业总体发展水平。

其次,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强调农业产业化的各个环节在规模、数量上尽可能扩大, 满足“大量”的要求。产业集群理论本身强调的就是某一行业大量关联企业在一定地域的集中, 正是由于这种大量集中才引发了行业发展的集群优势。如果集群内的企业达不到特定数量, 则这种集群效应便不能显现, 也就失去了企业集中的意义。

最后,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表现为一种“网络经济”。由于大量农产品生产者和农业关联企业集中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活动, 各关联经济主体之间默会知识的交流, 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关系, 构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网络结构。在这个网络内, 无论是农户还是企业, 无论是农产品的生产者, 还是农业技术、信息的提供者, 他们都各尽所能为网络内的其他经济主体提供服务, 同时又从中获益, 共同促进行业和区域的繁荣发展。

因此, 我们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组织方式的一种, 它使农业产业区形成一个复合的产业体系, 不仅实现了产供销一体化的各项功能, 而且使集群内众多的经济主体结成有机的网络体系, 实现农业产业区内部纵向和横向的细化分工, 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二、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一旦形成, 其较低的交易成本和较高的制度收益 (外部经济) 会给整个产业和区域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为产业化链条的各个环节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益和外部经济效益, 必然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农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不断增强。

(一) 规模经济优势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使农业产业集聚区内农产品生产高度集中, 改变了小规模分散种植的状况, 使得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实现规模化运作, 更有利于农业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农业科技的推广。以美国种植业集群为例, 其最具代表性的是玉米、大豆和棉花产业集群。美国玉米产业区位于美国中西部, 是世界最大的玉米生产区, 包括了从明尼苏达到德克萨斯, 从科罗拉多到北卡罗莱纳大约15个玉米生产州。该玉米产区玉米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80%左右。美国的大豆生产主要集中在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平原地区及东部太平洋沿岸各州, 目前大豆播种面积占全国的74.1%。棉花主要集中在东南区和三角洲区, 近年来不断向西推进形成了一些新的棉区, 其整体发展仍然呈集中、连片形式。美国种植业正是通过这种高度集聚的发展模式使其农业生产维持较高的机械化水平, 农业科技得以快速推广, 从而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不断增强其国际竞争能力。

(二) 交易成本优势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使农户和大量的企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 涵盖农业产业化链条中从农业生产到农产品加工、销售、配送的各个环节, 专业化分工及空间距离的接近大大节省了包括运输成本、信息成本在内的多项交易成本。

1.降低运输成本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使得大量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在农产地形成集中, 大大降低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运输成本。另外, 集群内的企业之间、企业与农户之间发生交易时, 由于地理上的邻近, 使其比远距离企业之间的交易更有效率。地理位置的邻近节约了运输、保鲜和库存成本, 使得集群内企业得以实现“零库存”之类的高效交易, 从而进一步降低了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 提高了效率。

2.降低机会成本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所具有的地理集中性特点, 提高了本地企业之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信息对称性。由于地理上的集中, 交易各方面对面交流的频率很高, 各个企业和农户的资讯状况、质量状况、诚信状况等经营信息较为容易被对方获得, 有效克服了交易中的投机行为。此外, 集群内的企业与农户根植于地方社会网络中, 客观上为各经济主体间合同的监督带来方便, 并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损俱损, 一荣俱荣”的利益共同体。因此, 集群内的企业和农户会更加相互团结, 紧密合作, 以尽可能高的内部交易效率来保持其竞争优势。

山东省寿光市是我国著名的“蔬菜之乡”, 寿光的蔬菜产业集群是以蔬菜种植产业为主, 种苗产业、农资产业、农产品加工产业等众多产业为辅构成的。目前, 寿光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268家, 带动农户10多万户。正是由于较低的生产运输成本才使得大量生产加工企业在蔬菜产地形成集聚, 大量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又使各蔬菜企业获得更低的运输成本, 从而对集群外的企业和市场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寿光蔬菜产业集群经过20多年的发展, 农民收入得到不断提高, 有80%的农户种植蔬菜。正是基于这种集群发展模式, 使农户和企业意识到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从而形成了农户和群内的各企业主体之间稳定的合作关系, 使得各个经济主体都能够从中受益。

(三) 区域品牌优势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可以使集群内的企业利用集群的整体力量进行广告宣传, 有效树立了区位品牌, 改变了单个大企业因广告费用过大, 不愿过分投入, 而中小企业没有实力开展广告宣传的状况, 充分调动了企业广告投入的积极性, 使每个企业都受益。区位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更直接, 具有更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同时, 集群形成区位品牌后, 集群内的加工企业可以借助集群强大的品牌价值扩展分工, 不仅通过批发商销售, 而且以专卖的形式垄断销售, 获取纵向一体化利润。

法国的葡萄酒之所以举世闻名与其以葡萄种植业为基础的葡萄酒产业集群密不可分。以气候状况和土壤质地为主要原则, 法国形成了十大葡萄酒产业区。由于葡萄种植和葡萄酒生产的规模化、集聚化, 使各个葡萄酒产业区的生产能力和市场影响力不断增强, 同时由于法国葡萄酒先进的酿造工艺和良好的口感, 使其市场认知程度不断提高, 形成了强大的区位品牌。借助区位品牌价值, 法国葡萄酒以超市、专卖店、饭店及直销等多种方式销往英国、俄罗斯、德国等144个国家, 成为法国极其重要的支柱产业。

(四) 创新优势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给集聚区内的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带来了多方面的便利。一方面,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使得集群内同类型的经济主体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 在这种竞争压力之下, 迫使每个经济主体不断地进行学习和创新, 使得集群内的创新精神十分普遍, 创新机制也逐步健全。另一方面, 在农业产业集群内, 企业之间的高度分工使相关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更加频繁, 这种合作和交流加速了创新在企业间的扩散, 促进了集群内的技术传播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而创新在企业间的扩散必将导致集群内整个行业实现创新, 从而使集群内的全行业企业获得领先和驾驭市场的竞争力。

三、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 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在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 农业产业化链条的各个环节存在空间上的分离, 许多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 这些由企业创造的、由于农业产业链延长带来的高附加值并没有被农民所享受, 农民依然只能从事初级农产品的生产、销售, 很难从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获得收益。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所带来的产业化各环节在农产地地集中, 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 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解决农民就业, 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将带动大量除农业以外的相关产业的发展, 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 这为农民增收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

(二) 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强调产业化各环节在空间上地集聚, 这种空间集聚为农村城镇化进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使集聚区内的乡村向城镇转化成为可能。

首先,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所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的生产效率, 加速了农村地区的资金积累, 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为农村城镇进程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其次,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促使农业人口的非农化。农村城镇化并不仅仅是农业人口向现有城市的转移, 如何实现农业人口的就地转化对我国目前的农村城镇化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所带来的大量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农产地的集中, 能够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为滞留于农业领域的劳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使他们脱离了单纯的农业生产领域而成为产业工人, 从而为农业人口就地转化为非农人口创造了条件。

最后,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改善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结构, 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带动了人口、企业及各种生产要素在集群内地聚集, 扩大了流动人口规模, 推动了集聚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使得集聚区内的二、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一方面使农村地区产业结构不断完善, 为农村向城镇转化奠定了经济基础, 另一方面也促使农村地区的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不断发生变化, 为其小城镇的形成及城镇化的发展创造了必备的软环境。

(三) 有利于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按照市场客体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划分, 农村市场分为农产品市场和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首先有利于农产品市场的完善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导致集群内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产品数量迅速增加, 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 实现产品的市场化, 就必须不断完善和发展农产品市场。同时, 由于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所带来的各市场主体间不断地竞争与合作, 促进了农业最终产品的差异化和多样化, 这必然要求农产品市场的专业化和规模化。

另外,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有利于农村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包括农村土地市场、农村劳动力市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技术市场等。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必然导致对诸如人才、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的大量需求, 在这种需求效应的影响下, 农业资源及各种要素很容易在集群内形成聚集, 进而促使集群内的各种要素市场不断进行完善和发展。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农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地完善和发展, 为农业全面、迅速实现商品化、市场化提供了条件, 为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地构建奠定了基础, 对提高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四) 创造农村区域增长的“乘数效应”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对农村区域经济的贡献往往具有乘数效应。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通常以地方特有的要素禀赋为依托, 形成本地化的产业氛围和综合竞争力, 这是其他地区难以模仿的, 可以对区外的技术、资本等经济资源形成持续地吸引, 进而推动地区经济持续强劲增长。此外,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所形成的集群竞争力使得许多原本抵御风险能力较差的农户、中小农业企业不仅获得了生存能力, 而且带动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户增收, 促进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四、结论

从国内外成功的农业产业集群案例可以看到,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模式不仅能够弥补我国小农经济带来的农户分散经营、规模小、技术落后等方面的不足, 提升农业的现代化生产能力, 而且能够创造区域农业竞争优势, 带动农村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成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当前我国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 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模式将成为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洪艳.现代农业集群式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8.

[2]张宏升.中国农业产业集聚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7.

[3]李达球.再论农业企业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7.

[4]王锋.构建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的长效机制[J].农业经济, 2008, (8) :41-42.

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现状研究 篇9

集群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组织现象, 产业集群已经成为经济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企业集群是产业集群的集中体现。企业集群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 如美国硅谷和128公路的电子企业集群、德国索林根的刀具企业集群、法国的布雷勒河谷的香水玻璃瓶企业集群等以及被誉为“中小企业王国”的意大利产业集群度很高, 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崛起也是靠一批高度集聚、高度专业化的企业集群。

青岛市地处山东半岛沿海, 具有悠久的农耕历史和文化, 是山东省经济最活跃地方, 近些年来青岛市农业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的进步, 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青岛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山东省的经济实力, 乃至山东沿海经济的开放程度。因此怎样发展青岛经济, 提高青岛经济活力至关重要。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公报中指出, 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 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 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目前, 青岛市的农业企业经营面临很多突出问题, 企业规模小、离散度大、竞争实力弱、集群化程度低等, 这些问题的解决可借鉴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企业集群发展的经验, 探索农业企业集群化成长的规律, 走农业企业集群化发展的道路, 形成农林牧渔多层次、多领域的农业企业集群。

2 国内研究动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 以大规模、标准化批量生产为特色的“福特制”生产方式受到了严峻挑战。与此同时, 企业集群所表现出来的活力和经济效率, 令人瞩目。加入WTO以后, 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模式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在新的竞争环境下, 企业的成长不单简单的依赖于内部的资源状况及其管理, 同时还依赖于联盟伙伴企业的资源状态、行为以及相互之间的沟通。借助集群网络关系在特定的地理范围内迅速获取和共享网络资源、寻求集群化成长成为企业全新的成长模式, 即企业集群化成长。从管理学角度, 地方的集群网络促进了集群企业间的学习, 从而引发区域的知识扩散和技术创新, 有助于产业集群及其企业创新成长能力的形成与提升, 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增进地区经济活力[2]。农业企业集群的研究相对薄弱, 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2.1 对发展问题和困境研究的主要有:

任青丝在《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综述》的研究中, 将重点集中在对农业企业集群的概念、特征、分类、发展农业产业集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等方面。李金宁的《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兴起和发展的理论研究》, 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境, 即在我国制度变迁过程中社会资本对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限制性作用:社会资本的封闭性、政府资源的错误配置、基于地方利益的社会资本的滋长引起的恶性竞争;提出了农业产业集群的社会资本重构, 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农业中介机构, 从而加强地方网络中各行为主体间的联系, 使众多规模较小的企业通过中介机构联成一个整体。李时椿在《对当前农村企业经济效益的分析与思考》一文中, 对制约农村企业经济效益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张中波 (2005) 在《中国农业企业化研究》论文中, 分析了目前中国农业企业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指出了我国推进农业企业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确立了加速农业企业化发展的原则和对策。

2.2 对农业企业集群意义和具体政策措施研究的有:

湖南农业大学的匡洪志在《试论农业企业化问题》一文中, 分析了农业企业化经营的意义, 提出了中国农业企业化经营有待解决的问题。王希凡等在《试论中国农户企业化》中指出农业企业化实质很大一部分是农户企业化, 包括农户经营行为企业化和农户向真正农业企业嬗变两种情形, 分析了农户企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意义, 探讨了农户企业化的必要条件和阶段演进。刘洪彬在《基于集群理论的统筹城乡发展研究》中, 分析了集群理论的集群效应及其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 结合国外城乡发展经验的基础上, 提出了基于集群理论的中国统筹城乡发展思路;在国内外产业集群模式分类基础上, 针对我国依托城镇网络体系发展产业集群的特点, 深入探讨了城乡产业发展对城镇企业集群的影响, 并提出了企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模型, 从政府和企业自身两个角度提出了推进其发展的措施建议;按照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三大地带”的格局, 在东、中、西部地区分别选择了浙江省、黑龙江省和甘肃省, 对其统筹城乡发展进行了对比实证分析。

2.3 对农业企业集群成长机制和模式研究的有:

宋玉兰, 陈彤在《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探析》中, 就农业产业集群的界定和农业产业集群的特点进行分析, 并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刘斌红以浙江省两个乡镇为例对乡镇企业集群与乡镇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企业集群对乡镇经济的影响, 并就推进乡镇企业集群发展、促进乡村经济建设提出了三项措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发展产业链和产业群, 形成分工协作网络;提高中小企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杨建永 (2006) 分析了我国农业企业化的涵义与可能性, 提出了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三个阶段和模式, 对市场环境因素、市场经营主体、政府行为对我国农业企业化经营的影响分别阐述, 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纵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研究的成果, 大多数局限于区域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地理学的范畴, 基于一般区位均衡理论, 对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结构进行的探讨却不多, 自身的创新点并不突出。大多数研究倾向于分析具体区域的产业集群的形成机理、优势以及可能带来的经济结果, 而没有将其放在一个更广泛的层面来探究, 现实指导意义不强。

3 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现状分析

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产业结构调整大胆创新, 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示范区, 建设特色产业协会和合作社, 扶植龙头企业带动, 形成农业品牌集群。近年来, 凭借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和独特的地理位置, 招商引资,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形成128个农业品牌, 初步形成了农林牧渔多层次、多领域的农业企业集群。胶州市走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之路, 形成以粮食生产为基础, 以蔬菜、花生、果品、花卉苗木四大主导产业为支撑的种植业生产格局, 农业综合效益和比较效益得到了有效提高。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园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 注重以市场为导向, 以资本为纽带, 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以企业化生产为龙头, 带动中介组织、专业大户和农户实现贸工农一体化, 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实现农产品加工增值, 目前全市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475家, 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0多家, 国家龙头企业12家, 年销售额过亿的有50多家。莱西精心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建设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龙型”产业体系, 是莱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思路, 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的关键。该市确立了建设国外食品加工基地和国内超市食品生产基地的目标, 按照引进“洋”龙头、培育“新”龙头、膨胀“原”龙头、挂靠“强”龙头的思路, 推动龙头企业不断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龙头企业“集群”。

青岛市农业企业与国外农产品加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 在产业带动能力、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及其加工增值率方面存在很大差距。突出表现为“四个不够强”: (1) 企业规模较小, 辐射带动力不够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多处在发展初期, 多数企业以初级加工为主, 利润空间不大。多数企业过分依赖国际市场、超市、宾馆等销售渠道, 缺乏稳定的市场体系的支撑, 发展后劲不足, 产业化组织整体竞争力不强, 必然导致其对农户的带动作用有限。 (2) 产业链条较短, 产业凝聚力不够强。虽然农产品加工开始向区域化、集群化发展, 但产业集聚程度还不高, 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龙头企业的整体发展。 (3) 产品层次较低, 市场竞争力不够强。虽然青岛市农产品加工已初具规模, 但初级产品多, 多层次开发和终端产品少, 且缺乏特色, 产品类同;加工工艺简单, 缺少精细加工和精深加工, 不能满足消费者多层次需求;同类企业竞争基本上是原材料和规模的低端竞争, 缺乏技术和工艺上的竞争力, 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产品增值率和品牌影响力的低下, 致使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4) 农产品标准、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不够。必须在紧密围绕农业结构调整, 加快建立以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监管体系和质量认证体系为核心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 把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生产和标准管理的轨道, 增强青岛市农业和农业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4 结论

针对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现状, 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出发, 运用企业集群理论和企业成长理论以及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企业生态学等理论, 参考青岛市各郊县的地域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 根据系统动力学中的反馈思想分析农业企业集群系统内主体之间的互动机理, 借鉴国内外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经验教训, 塑造资源禀赋挖潜型、大项目聚敛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园区依托型等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的模式, 促进青岛市农业企业集群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

[2]邬爱其.全球竞争、本地网络与企业集群化成长[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2~16.39~64.

[3]山东省青岛市发改委.关于青岛市统筹城乡发展问题.http://njs.ndrc.gov.cn.

[4]陈锡文.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问题[J].理论前沿, 2007 (1) .

[5]周晖.中小企业及其集群成长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7.93~101.

[6]韩太祥.企业成长理论综述[J].经济学动态, 2002 (5) .

[7]王缉慈.我国外向型制造业集群发展和研究的新视角[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6) .

[8]王缉慈.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展中的企业邻近与集聚辨析[J].中国软科学.2005 (12) .

[9]李新春.产业家协调与产业集群——对珠江三角洲专业镇产业集群化成长的分析[J].战略管理.2002 (9) .

农业集群 篇10

一、信任机制的中外比较

所谓信任是在一个社团之中,成员对彼此常态、合作行为的期待,基础是社会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以及个体隶属于哪个社团的角色[1]。在日常生活中,信任表示遵守诺言、守信和信誉,从形式上看,信任机制主要依据人与人之间先天的血缘联系以及后天的归属关系而得以形成和建立,费孝通的“差序格局”理论形象地描述了中国人社会交往和互动关系[2]。在人际交往中,一般是关系越靠近家族的中心,就越容易被人们接纳,也就越容易形成合作、亲密的人际关系,越是远离自己的中心,就越容易被排斥,形成疏淡的人际关系。中国人在世俗生活中与人交往建立关系时,普遍根据人与己之间的关系前提来做出对相互之间关系的判断和对行为反应的选择,过分强调关系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热衷于拉关系,送人情,忽视和削弱了制度保障的力量[3]。关系运作是中国人建立信任的主要机制,但实质上起作用的主要不是关系本身,而是关系中所包含的双方之间心理情感上的亲密认同,他能够增强交往双方的义务感和责任心,而义务感使人做出值得信任的行为,回报性的义务是关系的核心因素,不履行义务,意味不仅受到谴责,而且要付出极大的代价,如失去关系网及其中所包含的社会资源。关系所意味的相互义务为双方的相互信任提供保证,确保了交往各阶段所需要的信任。在儒家伦理影响下,个人在做关系判断时,会将自己与对方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类,并依据不同的社会交易法则与对方交往,这三种关系依次是情感性的需求法则,混合性的人情法则以及工具性的公平法则。需求法则是指家族内部成员的关系;人情法则是指个人在家庭之外所建立的各种关系包括亲戚、朋友、邻居、同学及同乡等;公平法则是指个人为达到某些目的,而与他人进行交往,仅包含少许的情感成分。在西方的信任机制中,祖克尔(Zucher)的观点阐明了主要的信任产生机制,区分为三种,一是由声誉产生的信任即根据对他人过去的行为和声誉的了解而决定是否给予信任;二是由社会相似性产生的信任即根据他人与自己的家庭背景、种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似性多少来决定是否给予信任,一般来说,相似性越多,信任度越高,是由于相似的社会背景往往意味着相似的行为规范、容易相互理解,在交往或经济交换中容易达成共识;三是由法制产生信任即基于非人性的社会规章制度、如专业资格、科层组织、中介机构及各种法规等的保证而给予信任,是对前两种机制的补充,这一填补主要是源于社会制度、法律等对社会成员的普遍约束力,当缺失的信息不足以让行动者做出关于信任的判断时,行动中所涉及的制度性因素将为行动提供有力的支撑。制度机制起作用的前提必然是社会成员对制度的较为一致的认同,具备对社会成员的约束力量,使社会成员对该制度产生信任。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思维方式、社会中正式的制度,法律的发达程度,及社会成员对之的认可度,共同影响着社会成员对制度性因素的认同。

二、信任在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机理

(一)农业产业集群运行中的治理机制

农业产业集群是介于交易和正式层级两种形式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借此关系交易主体间可以维持长久的交易,此交易不一定必须以契约维持,而可以通过承诺与信任来进行,使网络内的个体可以获得网络外个体没有的竞争优势[4]。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主要来源于集群内部固有的根植性、共同性、互动性和柔韧性[5]。根植性嵌入本地社会关系中,要求加强集群内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本地的产业群,解决地区发展的底蕴和根基不足的问题。共生性是集群内部在价值链上高度关联,能共享诸多生产要素包括专业人才、市场、技术和资讯等,建立起集群内部的分工协作网络。互动性是集群内部通过竞争与合作、分工与协作,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性的关联,使企业在多方面实现网络化的互动与合作。柔韧性是企业间通力合作、协同创新以承受外部快速连续的市场与技术条件变化,实现创新活动的价值增值。上述竞争优势形成过程中依赖大量的非正式合约的存在,需要实现从以控制为基础科层治理机制向合作关系的信任机制的转变。另外,集体理性和个人理性经常是矛盾的,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在一次的交易博弈中集群内企业间交易极易导致囚徒困境,带来非帕累托最优状态的出现。但在长期的交易过程中,集群交易主体过去的历史记录可以被观测到,交易方的策略选择可以依赖于对方过去交易历史,当一个较长期的交易结束时,每一个参与者都会权衡其利益得失,希望从事能够带来稳定的利润和较少不确定性的经营活动,由于各利益主体并不能精确地预测到合作何时结束,每一个参与者都会权衡其利益得失,希望从事能够带来稳定的利润和较少不确定性的经营活动,在考虑长期利益的基础上可以导致信任合作的出现。

(二)信任机制是构建农业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大量的农业产业集群并非单纯追求最大化利润,或寻求企业规模最大化成长,而是以集群最终实现永续生存与发展为最终目标。农业产业集群控制权的安排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这一目标的朝向,风险控制的治理方式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这里的风险不仅仅包括市场风险控制,同时也包括委托-代理关系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和有限理性条件下机会主义行为所引发的风险,农业产业集群治理机制必须解决信息与激励问题。首先农业产业集群内的信任治理机制无论是声誉、人际信任还是制度信任都是在长期发展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与特定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经营环境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其次,农业集群内的交易主体普遍具有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倾向的行为属性,信任治理可以对交易优势一方的行为进行约束,对交易劣势一方提供担保,有利于交易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增进成员间的团结,对顾客的需求做出快速的反应,而且无须花费太多的寻访费用,可以降低农业产业集群的交易成本,具有价值性的。第三,不同农业产业集群对声誉、人际、制度信任治理模式的选择,是在充分考虑自身资源以及内外环境的基础上,经过复杂与长期的融合形成的,是长期积累学习的结果,具有稀缺性。最后,由于每个农业产业集群信任机制自成体系,具有路径依赖性很难通过模仿得到,同时也无法直接从市场上获得,其独特性是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农业产业集群的信任治理机制具有价值性、难于模仿性、不可替代性、稀缺性,根据内外环境实现对信任机制的合理取舍已成为农业产业集群能否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决定着农业产业集群能否实现可持续成长。

三、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中信任治理模式的选择

我国许多地区已经产生和正在发展农业产业集群,各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资源禀赋同,人文环境不同,形成了各具特点信任治理模式,具体如下:(1)建立在区位特色基础上的农业产业集群普遍采取声誉信任的治理模式。这类农业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地理区位优势,区域性明显,特色性强,是在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气候、资源、交通条件、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基础上,形成众多与农业相关的生产经营者、相关支撑与辅助机构的集聚,如寿光蔬菜产业集群。2006年寿光蔬菜种植规模86万亩,年产蔬菜430万吨,产值43亿元人民币,形成了万亩辣椒、西红柿、香瓜与韭菜生产区和3 000多亩无土栽培蔬菜基地,种植蔬菜收人超过当地农业收入的70%,寿光因此成为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为实现蔬菜的高附加值、品牌化经营,寿光积极发展蔬菜加工,目前蔬菜加工企业已达268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4家,带动农户10多万户,蔬菜销往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个大中城市,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并借助国际蔬菜博览会,积极塑造“寿光蔬菜”区域品牌。寿光蔬菜产业集群通过声誉信任治理模式所产生的集聚与品牌效应,整合集群内部资源,给消费者带来了独特的价值和利益的功能,集群竞争力呈现出不断提升的态势[6]。(2)龙头(中心)企业带动型农业产业集群普遍采用制度信任的治理模式。此类农业产业集群以一家或几家大企业为核心,其他为数众多的小企业和农户为外围,形成产、加、销、出口一条龙的农业产业集群。集群内分工明确,产品或产业有较强的关联度,借助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企业间在市场、技术、人力资源和信息交流等方面形成较为密切的合作和交流,产生良好的互动,使企业不断分化、融合,农业产业链得以延伸。如围绕闻名全国的农业龙头企业广东温氏集团形成的农业产业集群。温氏集团从20世纪80年代在粤西的新兴县利用山地养鸡起家,现已成为一家以养鸡业、养猪业、养牛业为主导,兼营品加工、生物制药,粮食加工及贸易的跨行业、跨地区发展的大型畜牧企业集团,先后在华南、西南、华中和华东等10多个省、市、区兴建了32家一体分公司,并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民签订契约的制度信任治理模式,带动当地相关农业产业的发展与农民的增收,实现集群不断壮大。(3)外资嵌入型农业产业集群普遍采用关系信任的治理模式。该模式表现为外商投资农业建立项目,随着项目的扩大带动相关产业的进入,农业关联产业得到发展,带动产前种苗业、化肥、农药、农用机械业,产中农产品加工机械和食品加工包装业,产后农产品运销业,形成农产业上中下游一体化的农业产业集群。如台商在福建福州、漳州投资的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由原先的种植业、水产和畜禽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到农业关联产业乃至观光休闲农业及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等各个领域,带动了漳州市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农业产业的兴起,出现了整个农业产业上中下游一体配套投资的现象,成为大陆农业利用台资最多的地级市和台湾农业科技信息的示范、辐射窗口。由于台资在长期商业交往中形成了彼此间的相互信任,台商不愿意在当地另外搜寻合作企业,为维持原来的生产联系,一些有着产业联系的上下游生产企业一窝蜂地相继前来漳州投资,出现群居链的复制。目前,在漳州两岸农业实验区内,为避免合资经营带来运作上的困境,台商逐步从独资、合资、合作并举过渡到独资为主的投资格局,截至2006年年底,漳州台商投资项目独资有768家,占全部投资项目的90%,关系信任治理模式在交易成本的节约和集群网络的高效运作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小结

在农业产业集群升级过程中,发达国家对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重新定位,已将竞争的重心由生产制造环节转向设计、销售控制、服务等高附加值的环节,部分低附加值的环节正加速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如何避免在全球化进程中被边缘化,承接并升级正成为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农业产业集群产品类别雷同、重复建设的现象相当严重,未能充分突出自己的地域、区位特色。龙头(中心)带动型农业产业集群中,龙头企业大多属劳动密集型粗加工企业,产品附加值与技术含量低,主要靠价格或成本参与市场竞争,农民利益经常被侵犯,严重制约了集群进一步的发展[7]。而外资嵌入式农业产业集群根植性差,合作网络的技术益处和学习效应不明显,基本上仍属于“飞地”型产业集群。目前,我国农业产业集群以获取外部经济为主,通过节约成本获得竞争优势,但单纯低成本扩张的发展模式造成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尚处于低端,脆弱性非常明显。因此,如何通过优化制度基础,发展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推动本地企业和产业融入集群系统,促进交易主体对长期利益的追求,实现功能升级特别是提升品牌竞争力,对于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弗朗西斯.福山.信任:社会美德创造经济繁荣[M].呼和浩特:远东出版社,1998.

[2]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3]王飞雪,山岸俊男.信任的中、日、美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9(2):67-82.

[4]吴德进.高技术企业集群的组织性质:属性与内涵[J].中国工业经济,2004(7):14-20.

[5]李婉萍,罗贤栋.工业园区的竞争力分析[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6]王学真,郭香峰,高峰.寿光蔬菜产业发展对相关产业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7(3):91-95.

农业集群 篇11

一、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功能和优势

产业集群是一种介于纯市场组织与科层组织之间的中间体组织, 它比市场稳定, 比层级灵活, 其自身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自律的结构, 这种结构综合了市场和宏观组织体的功能, 综合了技术创新和组织设计的因素, 因而产业集群在整合力、竞争力、吸引力、影响力等方面又超乎于纯市场和政府之上, 不仅能为企业带来设施同享的外部规模经济, 而且有利于专业化协作的开展, 会带来很多经济、社会、文化的作用和影响。

1.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

产业集群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 地域化集聚。产业集群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是相当数量的中小企业在一定的区域内集中布局, 由龙头企业带动, 配套企业跟进, 构成自发性企业群, 通过衍生、扩张, 拓展为更大范围、更大影响的区域布局, 从而集聚生产要素和释放规模效应。 (2) 专业化分工。专业化分工形成的社会化分工网络, 把人员培训、销售网络的建立、运输成本的降低、原材料的供应全部纳入到专业化的分工中。这种专业化和社会化的高度发展, 有可能形成地区性新产品、新技术的孵化器, 国内外最新的技术就会向该地区聚集, 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良性循环机制。 (3) 社会化协作。随着产业集群发展, 生产服务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推动服务性工种逐步从企业内部转移到企业外部, 一批专司服务的企业就会出现, 专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2.产业集群的功能。

产业集群的功能主要体现在: (1) 可以形成聚集效应。集群使人才、资金投入、销售网络、市场份额都形成积聚, 通过这些要素的积聚会产生集聚效应和形成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不仅是经济发达地区产业空间组织的重要形式, 也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跳跃式发展的产业组织形式, 能极大地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 (2) 可以形成共生效应。集群可以是单一的领域, 但不是单一的产业, 围绕专门的技术或产品, 一些互补的产业可产生共生效应, 这可以使集群内企业获得规模的经济性和范围的经济性。 (3) 可以形成协同效应。由于集群内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既有分工又有整合, 使大量的同类企业几乎在同一时期, 以同一标准向世界市场推出同样的产品。 (4) 可以形成结构效应。集群内的结构有自组织、自适应、自增强的能力, 既能使集群适应市场和周边环境, 保证集群的升级, 又能使集群整体的功能与其他集群进行互补、互动, 从而形成一种既高度竞争又高度合作的局面, 有利于集群在技术和产品方面建立起集体协调或自增强的发展机制。

3.产业集群的优势。

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市场网络通达、功能完善、交易费用低廉的优势, 深化生产专业分工, 将大量生产环节转移到企业外部, 在集群内部形成了一个细密高效的分工体系, 减少了在企业扩张过程中常常出现的由于企业规模扩大所导致的企业内部运行的摩擦成本, 使集群中的每一家企业都保持着极高的效率和活力, 同时使集群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利益和产业技术环链保持灵活与通畅, 使整个产业集群成为市场制度和企业组织相互渗透、功能融合的更高层次的产业组织。具体地说, 产业集群的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 (1) 有利于解决“马歇尔冲突”即竞争和垄断的两难选择。自由竞争会导致生产规模扩大, 形成规模经济, 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市场垄断, 而垄断发展到一定程度又必然阻碍竞争, 扼杀企业活力, 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如何求得市场竞争和规模经济之间的有效、合理的均衡, 获得最高的生产效率, 通过企业群的组织形式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种矛盾。一方面, 通过集聚, 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 具有规模收益递增效果, 提高整个产业的生产率;另一方面, 这种垄断力量是一种群体效应, 而在群体内部依然存在着有效的市场竞争, 如不断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 加强产品差异化以及不断推进技术和管理创新等。 (2) 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技术创新是竞争的一个要素, 大厂商的发展不仅不会消除竞争, 反而会因追求高额利润而加强竞争;中小企业因难以支付庞大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而难以推进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内既有大企业, 又容纳着大量的中小企业, 大企业在激进型创新方面占据优势和主动, 而中小企业则在渐进型创新方面更具有活力。它们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形成一个强大的创新体系, 推动着产业的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 (3) 形成“区位品牌”。企业通过集聚, 有利于集中力量加大广告宣传的力度, 利用群体效应, 可以形成“区位品牌”。通过“区位品牌”效应, 一方面使每家企业都受益, 消除经济外部性, 改变单个企业广告费用过大, 而不愿积极参与和投入的状况;另一方面, “区位品牌”比单个企业品牌更形象、更直接, 是对多个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 具有持久的品牌效应。相对于产业集群, 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较短, 品牌效应难以持续, 而产业集群遵循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 只要技术或自然条件等外部因素没有导致集群衰退或转产, 区位品牌效应就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下去, 并且中小企业集群的集体谈判能力也较单个小企业为强, 也更容易获得政府产业政策的优惠。

二、我国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农业产业集群是从产业集群延伸分化出来的, 是产业集群模式在农业生产组织模式中的创新。农业产业集群是以传统农业为中心, 拥有大量具有共性和互补性的专业化的相关企业及机构作支撑, 由农户、企业及市场形成的密集柔性网络合作群体。

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 是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提高农业竞争力, 增强农业发展优势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第一, 农业产业集群是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组织创新。政策理论创新、科技创新、组织创新的有机结合是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推动力。大力支持农业产业组织创新,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 能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第二,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发展农业产业集群, 既是发展农业, 又是发展工业;既是发展一、二产业, 又是发展第三产业。通过产业集群能有效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壮大县域经济, 促进城乡统筹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第三,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体现。产业集群突出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 有利于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打造优势产业, 提高竞争力,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增加农民收入。第四,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有利于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发展农业产业集群, 实行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虽然我国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农业产业集群现象, 但就整个集群发展阶段来看, 还处于形成的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农业基地集聚种植已经形成, 但规模还不大;上游的辅助性、原料性企业已经进入, 但加工企业的数量还很少;农作物大部分以未加工的形式销售, 附加值还比较低。究其原因:一是没有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不能把握当地的资源优势, 因地制宜, 大力发展优势产业, 失去了资源优势的价值, 使得农业不能形成规模。二是缺乏正确的科学规划。农业产业集群是政府导向和市场作用的共同结果。个体种植具有盲目性, 政府应利用其财力、权力、科研等优势, 充分考虑市场情况, 因地制宜, 进行科学的规划, 对农业产业集群发挥导向作用。三是农业企业融资难。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一直在加大对农业的支持, 并且出台一系列措施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改革, 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抵押物品等问题, 使得很多的农户和加工企业很难筹措到需要的资金, 限制了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四是公共服务及政策体系不健全。由于公共物品的特殊性, 通过市场运作很难有效供给, 因为各个企业的投入可能出现因规模不经济而导致成本上升, 也有可能由于投入或风险巨大而没有企业进行投入, 这必将制约产业发展。

三、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 应从各地区域优势出发, 采取有效措施, 为农业产业集群创造发展的内在条件。

1.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农民是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实施主体, 其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现代科技成果能否被接受及运用的程度。近年来, 人们一直称道寿光的蔬菜产业集群, 将其美誉为“中国一号菜篮子”, 探究其成功的原因, 我们发现, 其专业生产要素在不断进步。在寿光, 10万农民获得“绿色证书”, 20多万农民获得“农民技术员”称号, 180名农民成为“农民科技专家”, 其中更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 如全国劳模王乐义、王荣熙等。这些从农民中走出来的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企业家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使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 要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2.制定科学的集群规划。

农业产业集群不完全等同于农业产业化, 它的内涵更“深”:从地理空间上看, 它强调地理空间上的“集聚”;从规模上看, 农业产业集群规模更大, 专业化分工更深、更细;从形态上看, 农业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呈块状或网络状。因此, 各级政府在制定农业规划时, 应把农业产业集群作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手段, 加强对农业资源的调查研究,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引导不同地区发挥比较优势, 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 迅速形成优势特色产业。

3.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业产业集群国际竞争力有效和便捷的途径, 也是实现农业和农民走向市场的重要形式, 因为农业合作社不仅扩大了农业产业集群, 而且延长了农业产业链。由合作社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建立农产品销售网络, 把生产、加工、销售联成一体, 农民不但可以得到初级产品利润, 还能分享加工销售利润, 有效地增加收入, 改变弱势地位。目前, 世界各国一般通过产前的供应合作社、农村政策性金融和合作金融支持农业产业集群, 通过产中的生产合作社、产后的销售合作社建立健全农业产业集群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此, 应建立各类真正属于农民的农业合作组织, 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4.以信息化促进和提高农业产业集群。

农业信息化是指通过对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地获取、处理, 传递到农民手中, 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 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管理、经营决策水平的过程。农业信息化不仅使得农业产业化发展有了充足的信息源和便捷的交流渠道, 也为农业产业集群的产业联结和管理提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手段。为此, 各级政府要制定、完善有关农业信息化的法律法规, 搞好标准化建设, 提高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适合国情的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体系;开发和推广新的农业适用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产品;加快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

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是农业产业组织的重要创新, 是新阶段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发展农业产业集群, 对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温铁军.新农村建设理论探索[M].北京:文津出版社, 2006.

[2]陈锡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发展, 2005, (12) .

[3]何立胜, 郜翔.农业产业组织创新与农村经济发展[J].当代经济研究, 2001, (11) .

上一篇:口语交际让学生动起来下一篇:经济数学课程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