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集群

2024-10-01

市场集群(精选9篇)

市场集群 篇1

摘要:分工与市场之间是一对互利共生的关系:一方面,分工的程度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另一方面,市场规模也受到分工程度的制约。商业集群是分工与市场的共生环境,商业集群的形成,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实现了消费者剩余最大化,能够为分工与市场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分工,市场,商业集群,消费者剩余

一、引言

尽管垄断、外部性、公共物品以及不完全信息的存在会导致市场机制在许多情况下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但这并不能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四大曾明确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价格杠杆和竞争机制的功能,把资源配置到效益较好的环节中去,并给企业以压力和动力,实现优胜劣汰;运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号反应比较灵敏的优点,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及时协调”。中国也正是在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改革过程中,才实现了中国经济发展史上高速增长的奇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年均经济增长率超过了9%,在某些年份甚至达到了10%以上。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之所以能够发生,除了迅速发展的生产力之外,市场在其中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说,自从商品经济在人类历史上出现以来,就有了市场的问题。市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时期所起的重要作用,可以从营销观念的变迁中得到解释。

迄今为止,营销观念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依次是生产观念、产品观念、推销观念、市场营销观念和社会营销观念。其中,生产观念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的经济还处于卖方市场阶段,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资源稀缺,商品供不应求。生产观念也被称为“生产中心论”,其典型口号是“我能生产什么,就出售什么”。在这一阶段,生产者只关心生产而不关心市场,市场基本上不起作用。到了20世纪20年代初,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这时出现了生产者以提高产品质量为中心的产品观念。持有这种观念的生产者认为,只要产品质量优、性能好、有特色,就不愁生产的产品没有销路,“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产品观念的代表。实际上,在这一阶段的生产者过分迷恋自己的产品,而忽视了市场需求的变化。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工业化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物质产品的生产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现象。生产厂商为了在竞争中取得胜利,开始重视产品的推销工作,并因此导致了推销观念的产生。由生产观念、产品观念向推销观念的转变,体现了企业经营思想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仍然局限于对自己所生产的产品的宣传,并没有真正摆脱“以产定销”、“以生产为中心”的范畴,市场的重要作用在推销观念阶段依然没有得到体现。

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随着物质财富的生产不断丰富和积累,消费者对产品需求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传统的卖方市场逐渐被买方市场所取代。生产者意识到消费者是以利己为动机的,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要想实现生产者自己的利润最大化目标,就必须以消费者的需求为中心进行资源的配置。在这种情况下,市场营销观念诞生了。市场营销观念的出现才真正体现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当供不应求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商品的价格上升;当供大于求时,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商品的价格下降。直到市场上供给和需求相等时,才实现了市场的均衡,市场机制也因此被称为“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就是在“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实现有序运转的。然而,市场均衡只是一种特殊情况,市场非均衡反而是一种常态。随着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分工不断深化,供大于求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那么,如何实现分工与市场的共生,以确保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分工、市场与商业集群

分工理论是古典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在其经典著作《国富论》中确立了分工在经济学中的首要地位。“无论在斯密以前还是在斯密以后,都没有人想到要如此重视分工。在斯密看来,分工是导致经济进步的唯一原因”[1]。斯密认为,“劳动生产力最大的改进,以及劳动在任何地方运作或应用中所体现的技能、熟练和判断的大部分,似乎都是劳动分工的结果”[2]。分工起因于交换的需要,而交换又源于人类互通有无的天性。斯密由此推断:交换的发展决定着分工的发展,而交换是通过市场进行的。于是,市场范围的大小决定着交换,进而决定着分工的程度。在此基础上,亚当·斯密提出了后来被斯蒂格勒称之为“斯密定理”的重要理论,即“市场容量限制劳动分工”[3]。斯密定理被阿伦·杨格(Allyn Young)誉为“在全部经济学文献中,最富有启发性、富有成果的一般法则”,并在斯密定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被后人称为“杨格定理”的理论,即“分工演进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4]。杨格定理揭示出分工与市场之间是“共生”的关系,它们彼此之间共同生存、协同演化。

“共生”一词源于希腊语,最早是由德国真菌生物学家Anton . Debarry提出来的,后经Famintsim和Prototaxis的完善和发展,特指不同种属按照某种物质联系生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协同进化或者抑制的关系[5]。Debarry曾明确指出共生关系不是短期的联系。20世纪50年代以后,共生理论开始被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运用于他们各自的科学研究中。

共生包含三个要素: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6]。其中,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是共生单元,它是构成共生体或共生关系的基本能量生产和交换单位。共生模式也被称为“共生关系”,是指共生单元之间相互结合或相互作用的方式。共生模式根据行为模式可以划分为偏利共生关系、寄生共生关系、对称互利共生关系和非对称互利共生关系。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影响因素的总和。共生体与共生环境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根据环境对共生体影响的结果,可以将共生环境分为正向共生环境、中性共生环境和反向共生环境三种。正向共生环境能对共生体起到激励的积极作用,中性共生环境对共生体起不到任何作用,而反向共生环境起到抑制的消极作用。同样,共生体对共生环境的影响也表现为三种类型:正向作用、中性作用和反向作用。在共生关系的三个要素中,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模式是关键,共生环境是外部条件。

很显然,在分工与市场之间的共生关系中,分工和市场是共生单元。由于市场容量限制市场分工(斯密定理),如果市场容量扩大就能够使分工也随着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劳动分工(杨格定理),如果分工扩大也会使市场规模随着扩大。因此,分工和市场之间的共生模式是对称互利共生关系。那么,分工与市场之间“共生”的环境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亚当·斯密和杨格都没有作出明确的说明。或是由于受到当时数学分析工具的制约,虽然亚当·斯密和阿伦·杨格都注意到了分工演进和市场规模之间的关系,但没有能够进一步分析连结分工和市场规模的纽带实际上是交易效率的高低。直到以Rosen、Becker、杨小凯(Yang)、Borland 和黄有光(Ng)等为代表的新兴古典经济学问世以后,才对这一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研究。“交易效率”(transaction efficiency)最早是由杨小凯提出来的。“交易效率”和“分工演进”理论是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框架之一。杨小凯等认为,分工水平取决于交易效率的高低[7],并且“由于分工有网络效应,所以如果与分工有关的交易集中在一个地方进行,则分工的网络效应会变成一个大交易网络在一小块地方的集中和多样化经济效果”[8],而杨小凯在这里所说的“与分工有关的交易集中在一个地方进行”,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商业集群[9]。但直至今天,学术界对商业集群究竟该如何定义仍然存在分歧。Rosenfeld认为,要想给出商业集群的定义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世界上有多少个组织在使用商业集群,就会出现多少个商业集群的定义版本[10]。

关于商业集群形成后所能带来的好处,有三种比较典型观点:第一种观点是方便消费者关联购买说。所谓关联购买是指消费者在一次购物出行中购买多种商品。与关联购买相关的用语是“一站式购物”。石原武政认为,“业种店通过形成商业集群,作为一个整体,就可以应对消费者的关联购买行为了”,“即使每个商业者的个别备货物分别受到业种的限制,也可以通过异业种店的邻接、备货物的互补,使集聚整体形成更丰富的备货物”[11]。第二种观点是利润说。相对于从消费者角度阐述的方便消费者关联购买说,利润说则是从商业企业的角度来解释的,认为商业企业的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利润”是促使商业集群形成的根本驱动力。出于对成本节约、知识的创新、品牌和社会资本以及风险规避等的考量,最终使商家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商业集群[12]。第三种观点是外部经济说。所谓外部经济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的一项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他自己却不能由此而得到补偿。此时,消费者或生产者从其活动中得到的私人利益就小于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收益。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需求的外部性使顾客被某家或几家零售店(通常是商业集群中的大型店铺)吸引到商业集群,该顾客可能顺便惠顾商业集群的其它店铺并且购物,从而增加其它店铺的营业额”[13],“集群内的各商业企业相互依赖,彼此作为整个系统的一部分共同运行,由此产生“1+1>2”的经济效益”[9]。

实际上无论是哪种观点,都是围绕着构成市场的要素——供给(生产者)和需求(消费者)进行分析的,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博弈,最终实现生产者的利润最大化或者生产者剩余最大化、消费者的效用或者说消费者剩余最大化。但由于市场经济是买方市场,因此,虽然商业集群是无数商家集聚的场所,但如果能从消费者的视角来进行分析,可能更合乎现代市场经济的实际情况。

三、商业集群的消费者福利效应分析

借鉴Masahisa Fujita和Jacques-Francois Thisse(2002)[14]的研究思路,假设(1)市场是垄断竞争的市场,有大量的厂商销售有差别的同种商品;(2)根据偏好的多样性可知,消费者偏好多样化的商品;(3)商家的数量为M,每个商家的行动都是有策略的;(4)消费者遵循霍特林(Hotelling)传统,在空间X=[0,1]上的分布是固定的,商家不消费土地,消费者的效用U是可加总的:

U(z;qi,i=1,2,Μ)=i=1Μu(qi)+z

其中,u在满足偏好的非饱和性假设的前提下是严格递增的凹函数,qi(i=1,2…M)表示产品的数量,z为计价标准数量;(5)每个消费者都在单位时间内购买固定数量q¯>0的有差别商品,即:

i=1Μqi=q¯

该式意味着不同产品的总消费是固定的,因此,消费者对某一种商品的消费就会影响到其对其它商品的消费,所以这个限制条件表示商家在一个给定大小的市场中争夺消费者;(6)效用函数①是一个熵函数,有:

U={i=1Μqi-i=1Μqiαlogqi+z,i=1Μqi=q¯-,

其中,α是大于零的常数,使得uq= α上是严格凹的,α越大,则产品间的差别程度就越小。

如果出售商品i的商家的区位是y(i)∈X,那么位于区位xX的消费者的预算约束条件就可以表示为:

i=1Μ(pi+t|x-yi|)qi+z=Y

其中,Y是消费者的收入,为定值,对于所有的消费者来说都是相同的;pi是第i种商品的价格;t表示单位交易商品的单位运输距离成本,而不考虑运输的产品的差异,即运输成本在距离上和数量上是线性的。

利用标准的最优化方法,很容易得到:

qi*=exp[-α(pi+t|x-yi|)]j=1Μexp[-α(pj+t|x-yj|)]q¯,x,yX

该式说明区位x的消费者对于区位y的产品需求不仅依赖于商家的价格pi和区位yi,而且依赖于商家的所有竞争对手所选择的价格和区位(ji)。

将⑤式代入③式,就得到区位x的消费者的间接效用函数:

V(x;y)=q¯αln{i=1Μ[exp-α(c+t|x-yi|)]}

其中,c为单位生产成本。假设密度是一致的,那么消费者剩余就可以用个人直接效用的加总来表示,即:

S(y)=∫XV(x;y)dx

不失一般性,假设整个市场上只有两个商家,即M=2,由于这两个商家在X=[0,1]上的最优区位是对称的。因此,可令y1=l2-α,y2=l2+α,其中,l为区位。那么⑥式就变成:

S(a)=2αl2l2+aln{exp[-αt(x-l2+a)]+exp-[αt(l2+a-x)]}dx+2αl2-al2ln{exp[-αt(x-l2+a)]+exp[-αt(x-l2-a)]}dx

变形后可以得到:

S(a)=-t[l4-a(1-2a)]+2αl2-al2ln{1+exp[-2αt(x-l2)]}dx+2α(l2-a)ln[1+exp(2αta)]

在⑦式中,对a求导,得到:

1-4a-exp(-2αta)=0

显然,a=0恒为该方程的一个根。方程⑦拥有一个严格正根的充分必要条件是exp(-2αta)的导数必须小于1-4a的导数,即[exp(-2αtα)]′<(1-4α)′,由此可得到e-2αtα·(-2αt)<-4,即e-2αtα·αt>2。令α=0,则αt>2,这就等价于当α·t≤2时,S(a)的一阶导数对于所有可能的取值a来说,都是负的,于是S(a)的最大值只能在a=0处取得,此时y1=y2。这证明当产品的差异足够大时,两家商店都必须布局在市场的中心,才能实现消费者剩余的最大化,即此时只有商家形成商业集群,才是最有效率的市场。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一方面,分工的程度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斯密定理),另一方面市场的规模也受到分工程度的制约(杨格定理),分工与市场形成了一对互利共生的关系。在消费者处于统治地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胜利,就必须充分尊重消费者的选择。而商业集群作为分工与市场互利共生的外部环境,不但能够实现消费者剩余最大化,而且能够有效地抗衡各类不同的竞争主体,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而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物质产品的不断丰富,也迫切需要一个交易效率高的市场,商业集群的形成无疑能够满足这方面的需求。分工、市场与商业集群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商业集群中商业活动的开展,常常伴随着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发生,这些都是以政府能够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和良好的基础设施为前提条件的。因此,在商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一个功能完善的商业集群,必然会带来交易成本的降低和交易效率的提高,促进社会分工的深化和市场规模的扩大,进而实现生产者、商家和消费者的三方共赢。

市场集群 篇2

2008-01-1

1目前,纺织产业集群化发展进入了更高阶段,各产业集群也在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与支撑体系建设、区域品牌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方面投入了更大的资金和管理力度。其中,构建专业市场体系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使专业市场日益成为促进产业集群地发展的原材料、产品交易的物流中心和品牌展示中心、信息交换中心。

集群创平台,推进市场升级改造

据了解,产业集群地政府一方面正抓紧规划建设配套的专业市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运输业,另一方面也在促进原有的专业市场的升级改造。

全球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成交额最高的纺织品专业市场——浙江绍兴中国轻纺城市场,拟投资30亿元进行升级改造工程。其中,斥资12亿元打造的联合市场是一个极具现代风格的新生代市场,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营业房1600多间。它将是轻纺城内单体面积最大的市场。其设计充分吸收了国际大型商业中心的先进理念,按照现代商贸需求的模式进行建造。浙江桐乡濮院羊毛衫市场也在原有基础上建设了国际贸易区,并于2007年末建成,对外营业。濮院羊毛衫市场管理委员会负责人表示:政府在引导企业品牌化发展的同时,还期望借专业

市场的平台建设,搭建对外贸易的窗口,开拓企业的视野,“内外兼修”,让濮院的优秀品牌企业,不仅做好内贸市场,同时拓展外贸销售。

市场重功能,提高企业反应速度

专业市场已经成为产业集群地企业的销售前沿,很多企业都已经把自己的销售中心设在了专业市场之中,形成了新时期的“前店后厂”营销方式。从当前集群地的专业市场建设来看,市场本身也已越来越重视市场的功能建设,以满足当前企业订单式交易、电子商务以及小批量多品牌的采购变化。

在义乌,不仅有纺织品博览会,同时设有义乌“中国数字城”,满足了全球商家的采购需求。在义乌小商品城的现场,有全球采购服务中心,掌握全部的供应商分类名录,可随时为采购商提供咨询服务。同时,运行多时的“义乌小商品价格指数”已经成为全球采购的风向标。

绍兴轻纺城和盛泽中国东方丝绸市场均正在全力打造以其核心产品为代表的“产品价格指数”,以期指导市场交易;叠石桥国际家纺城推出了设计保护服务,凡在管理中心注册登记的产品开发信息,在其市场内将受到知识产权保护。

因此,当前的专业市场中的企业不仅是卖产品,还可以卖设计、图样、研发专利成果,研发本身也可以从市场上获得更多的价值。

区域创品牌,全方位入手

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是战略化的发展目标,更是特色化的发展模式。在各集群地政府的倡导下,产业集群地正以特色产品为依托,以生产企业、专业市场、品牌产品为核心共同打造区域品牌。

北京CHIC2007上,虎门以纯、依米奴、温纯、伊韵儿、依索等几家大品牌悉数出场。尽管这些品牌参展全部是由企业自己申报、宣传形式也由企业自己定、费用自己出,但虎门镇政府仍然进行鼓励和支持,并在布展方面进行整体规划,既突出企业品牌个性,又体现虎门服装名镇的整体优势与形象。因此,人们看到这些品牌,就会想到虎门,同时感受到虎门的整体形象。

而在虎门的富民时装城、黄河时装城、大莹女装城等一批市场品牌,也早已蜚声海内外,与虎门的服装产业一起,成为虎门这个集群品牌当中的一部分。

纺织服装行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遍布于各产业集群地的中小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的一半左右,而规模以下企业占全行业的三分之一左右,但是出口产品中有70%以上是小企业生产的产品。从这些原因来看,我们更需要产业集群与市场的协调发展,形成产销联动、国内市场国外市场联动的发展态势,促进产业集群地企业从单纯的加工贸易转向一般贸

产业集群市场开发:工业品制胜 篇3

目前工业品营销几乎谈不上战略,只是停留在战术的层面。由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市场营销人士对工业品用户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熟视无睹,也许这正是工业品营销理论难有根本性创新的根源所在。这个特点就是企业竞合关系呈现的产业集群状态。笔者曾在国内某大型工业品公司首次提出产业集群市场开发法,并以项目管理的形式试验推行,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产业集群

所谓产业集群,是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组成的群体。学者们对产业集群有多种叫法,如产业簇群、产业集聚、产业群落等,英文都为Industrial Cluster。

产业集群的首要特征是地理的集中性。即大量相关产业密集分布在一个特定区域。区域可大可小。在特定区域内,数百家、几千家企业生产同一种产品,从而形成地方特色。如广东揭阳潮汕地区有2000多家不锈钢制品厂,浙江嵊州则有领带企业1100多家,宣纸、金华火腿、浏阳花炮之类的地方特产也是一种集群效应。传统生意经讲求“扎堆”、“成行成市”等,实质就是对这种同业集中现象的经验性总结。

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来源于把产业价值链进行分解,深化分工,各个环节更加专业,单个企业只生产产品的某个零部件。这样众多企业分工协作,总成本很低,竞争力超过了那些孤立在其他地方、大多数零部件都自己生产的大型企业(经济学家钟朋荣把这种现象叫做“小狗经济”,意指一群小狗合作,可以吃掉一匹马)。

单一产业不能贴上产业集群的标签。产业集群突破了企业和单一产业的范围,各个层次的产业链和相关产业(行业协会、政府、银行、大学及其他研究机构等)相互融合、互动,形成一个共生网络。如东莞虎门的服装产业集群,纵向形成了织造、定型、漂染、印花、绣花、拉链、纽扣、配件等上下游企业147家,横向配套有服装设计、咨询、培训、推广等机构40多家,以及金融、会计、法律等各类服务机构50多家。

如果工业品营销着眼于产业集群,市场开发就不再是以业务员个体为单位的“八仙过海,显神通”,而是要以成为产业集群一分子为战略目标,使企业与下游产业紧密拥抱,共同发展。产业集群是一种经济规律,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在进步的经济体中,都存在着各种产业集群,如德国的高级轿车、日本的半导体、意大利的制鞋业和瓷砖、美国好莱坞的电影业和“硅谷”的电脑公司、台湾新竹工业园的电子元器件、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业等。

虽然之前也有一些经济学家论述过这种产业集中现象,但直到迈克尔·波特1990年出版《国家竞争优势》正式提出“产业集群”后,产业集群才引起人们的重视。波特指出,国家竞争优势都是以产业集群的面貌出现的,它是产业发达国家的核心特征。因此,产业集群无论是对一国还是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制造”之所以风靡全球,正是得益于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尤其是珠三角和长三角等东南沿海地区)。

当人们清晰认识了这种经济规律之后,产业集群就从自发现象演变为一种主动的战略方式,工业品营销中谁先抓住这个客观规律,率先融入产业集群,谁就能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产业集群开发三步曲

目前个别工业品生产企业与销售人员在实际中摸索出来的策略也会与此暗合,但因为缺乏明确的产业集群观念,还很难上升到战略的程度。因此,产业集群开发的第一步,就是普及产业集群知识、梳理现有用户。当大家具有强烈的产业集群意识时,就会认识到一个用户周边必然有很多同行存在,由此以点带面,顺藤摸瓜,使信息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将现有用户按行业细分,了解产品主要应用在哪些行业,将潜在应用行业也罗列出来,这样就有了一张较完整的“营销地图”。

第二步,就是成立项目团队,对目标行业进行优先排序,实施“地毯式”集中滚动调研开发。在走访之前要做好功课,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该区域产业集群情况、主要企业简介与联系方式等。善用搜索引擎是获得信息的重要手段,通过老客户介绍及与行业协会建立良好关系是更快捷的方式。团队分工负责,项目经理要加强成员之间的沟通与信息共享,能够大大加速对目标区域用户的覆盖。

第三步,及时、果断进行战略性部署。这有多种方式,除继续对行业进行深度开发,跟踪服务重点用户外,在有重要产业集群及大客户的情况下,可以在当地设立办事处、分公司或经销点、仓库,甚至把总部或销售中心、研发中心搬来,靠近下游用户,贴身服务。利用产业集群专业人才与有经验的员工队伍,针对下游用户的需求,研发前瞻性产品,在用户群中进行引导、推广、复制。在可行性研究基础上,也可向下游纵向延伸,在当地设厂,为原下游的下游用户直接服务,缩短渠道。

波特指出,产业集群形成地理上的竞争力,尽管个别企业很难长期领先,但许多企业整体上比其他地区的公司进步更快。位于孤立地点的企业,缺乏这种环境品质,远距离的劣势日益放大,最终难以望其项背。因此,工业品营销的思维应立足于长远,比如中国制造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最好方法,就是以国内集群作为母国基地,将国内形成的网络关系移植到新的地点,抱团打天下。这种依靠集体智慧来构筑持续竞争力的战略,是传统工业品营销理论闻所未闻的。

产业集群开发战略的意义

产业集群虽然对市场营销是个新概念,其实在学术界已是个热门课题,但由于研究者都是学院派专家,是为政府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规划做“智囊”,以至于产业集群理论如何应用于市场营销长期是个空白。

笔者探索的产业集群市场开发法还很初浅,对工业品营销现状的改变却有立竿见影之效,主要表现在销售人员不再是各自为战,个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行为减少了,市场开发活动趋向组织化;“瞎子摸象”、对行业开发浅尝辄止的盲目性根除了,目标开发对象十分明确,并且树立了同消费品营销类似的区域精耕细作的观念,走出去做“行商”的积极性提高了;开始关注上下游产业链的关系,行业细分不再笼统、粗放,扩大了信息来源与应用行业范畴;先有“森林”,后有“树木”,符合集中兵力原则,整体开发效率大大提高。从这些变化即可窥见市场营销与经济规律相适应的威力,也只有这样不断来观察社会经济发展的新现象、汲取新知识,工业品营销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

我国市场集群的风险及其治理 篇4

市场集群又称市场群落,是商业企业极其相关机构在空间集聚经营的组织形式,商品交易市场、集贸市场、商业街、饮食街等就是市场集群的具体形态。市场集群在江浙一带非常普遍,义乌小商品城、绍兴中国轻纺城、常熟服装城就是市场集群的典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集群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竞争等,其集聚效应、扩散效应、规模经济效应和区域品牌效应日益显现,表现出了很强的生命力,并对产业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由于风险的存在,市场集群存在着生命周期,同样要经历产生、发展、壮大和消亡的过程。任何市场集群如果固步自封就会走向衰亡。由于市场行情,产业发展周期,以及市场集群区域内过度竞争、“柠檬市场”、创新的路径依赖与技术锁定等等,市场集群会出现衰退与消失。到衰退期,市场集群处于一个较低水平的状态,最重要的标志是失去对市场的灵活反应,缺少应变的内在动力,企业经济效益下降,亏损增加,有些企业开始迁出,久而久之市场集群便会崩溃。

二、市场集群风险的表现

1、封闭自守风险

在市场集群中,由于共同的产业背景和社会文化背景,集群内部形成很多共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和惯例,从而显著降低了合作风险和交易成本。但是,根植于共同文化、心理背景的市场集群,由于内部上下协作频繁,对外界的信息流入开放不够,久而久之,系统有序程度降低,逐渐形成一个封闭自守的系统。如温州人就有在外地或国外抱团做生意的传统。他们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老乡带老乡成群结队的到外地经商,许多经营者还回到温州进货,因为信息、价格等都有优势,这种营销网络降低了交易成本。但久而久之,温州商人也日益成为一个自我封闭的群体,不仅生意上自我封闭,而且生活上也封闭在一个圈子中。

2、过度竞争风险

由于市场集群的竞争优势,群外企业纷纷进入,造成众多的企业集中在一个相对狭小的区域。当集群内企业数量超过最佳规模,就会引起集群内企业的经营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下降,表现为企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大幅增加引起要素价格的上涨,公共产品会由于过多地使用而变得沉重不堪。同时,由于地域临近,集群内的企业相互之间存在一种示范效应,往往会采取模仿的发展方式,导致集群内产生过度竞争,最终削弱企业及集群的竞争能力,这种现象在产品层次较低的市场集群内更容易出现。中国的市场集群大多经销产品层次较低的日用小商品,趋同的结构将使经营者的利润空间极为有限,价格成为主要竞争手段,为了在竞争中获胜,经营者便在市场上竞相削价销售,有时甚至不惜亏本甩卖。此时集群内的企业若发现另一区域能更好地降低成本,投资的区域转移现象将不可避免地发生,这种离心力作用使得聚集经济所获得的竞争优势日渐衰弱,进而导致区域市场集群的崩溃。

3、“柠檬市场”风险

市场集群内企业的过度竞争很容易导致“柠檬市场”的出现。“柠檬市场”是指当卖方比买方对商品的质量有更多的信息时,低质量商品会驱逐高质量商品,即“劣品驱逐优品”,从而使市场上的商品质量持续下降的情形。市场集群中,大量企业销售相同或相似的产品,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一些机会主义者为追求短期利益,销售劣质产品,低质量的产品将会驱逐高质量产品,从而使市场上产品的质量持续下降,损害消费者利益,影响集群整体品牌和声誉,甚至是市场集群的消亡。上世纪90年代初,苏南曾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羊毛衫市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少数经销商从短期利益出发,经销冒牌和劣质羊毛衫,在他们高额盈利的示范下,经销冒牌和劣质羊毛衫的业主越来越多,市场中假冒伪劣盛行,市场信誉遭到严重损害,没过几年,这个羊毛衫市场就彻底消失了。

4、路径依赖风险

诺斯认为,路径依赖是指“人们过去做出的选择决定了他们现在可能的选择”。市场集群发展的轨迹也具有路径依赖性。路径依赖虽然能够阻碍机会主义行为,有效阻碍集群外企业的模仿,从而维持集群的竞争优势,但更多的情况是降低了自身组织变化的积极性,阻碍市场集群的制度创新进程,从而使集群陷入制度锁定状态。我国的市场集群大都形成时间短,而且先天不足。如产品层次较低,企业经营形式大都为夫妻老婆店,不仅规模很小,而且产权结构不合理,家族企业文化局限性明显,管理人员和劳动力素质不高,市场集群的开放性不足等。这种低层次的市场经营形态,一旦锁定可能会“固化”,使其在面临外部环境的迅速变化时不能适时调整,使市场集群产生路径依赖所带来的风险。

三、市场集群风险的治理

1、引入高质量外部资本加强集群的开放性

为了规避集群的封闭自守风险,市场集群要坚持扩大开放,以更加开放的态度,更加优惠的政策,引进一批国内著名品牌企业的加盟。引入高质量外部资本和外部经营者,能够改变市场的产品结构和经营商结构,带来高水平的经营和管理,随时获得同行业最新消息,有助于集群迅速适应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集群内部企业要加强与集群外部的联系,多与集群外部企业合作和竞争。在与外部企业面对面的竞争中,集群内企业为了应对激烈的竞争,会积极地吸收先进的设计理念、管理方法等,从而提高集群应对外部环境的能力。

2、健全市场体系和社会信用机制

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强对市场集群的管理和监督,把监督管理的中心从依靠行政手段为主向依靠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转变。市场集群的制度构建,其核心是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与企业退出机制。竞争机制是集群前进的动力,退出机制是将违法经营的企业逐出集群。这两种机制的建立,需要集群内企业健全中介组织,特别是加强行业协会、商会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和商会的作用,制定和执行行业规范,培养自律、诚信的集群经营氛围,限制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尤其是没有约束的仿冒行为等。对于那些违反规定的经营者进行违约处罚,使其面临整个集群全体企业的惩罚。

3、培育促进市场集群创新的区域文化

长期以来我国存在市场机制不健全、社会资本缺乏、信任度低、交易成本高以及各类法规的不完善等制度文化缺陷,使得企业只注重使用内部资源,只注重提高企业内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而不注重寻求企业外部资源,从而导致企业之间、企业与机构之间缺乏分工合作,一些市场集群成为简单的同类企业的扎堆,仅仅获得有限的外部经济效应,而难以获得分工合作所形成的互动合力。市场集群具有根植性, 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建立在该区域的制度文化基础之上。因此,对于那些还没有形成地方优势的市场集群的区域,重要的是培育区域内的企业家和有利于创新的制度文化氛围;对于已经形成地方优势的市场集群,也要重视制度文化的创新,以发挥市场集群的竞争优势。

4、发挥政府在规避市场集群风险中的积极作用

政府要健全市场管理机构,完善服务功能,规范市场秩序,加大打击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和不正当经营活动的力度,增强市场集群的信誉。政府要鼓励集群共同创建品牌。品牌是市场集群的无形资产,对集群的产品销售极其重要,一个成功的市场集群,其形象会给公众留下很深的印象,可以引导消费者多次选择。政府要营造一个适宜的创新环境,鼓励企业家交流和培育有创新意识的企业家精神。政府要加快知识的扩散,促进整个集群的升级;帮助和引导集群做好各种信息收集和评价工作,特别是做好集群的对外宣传工作;不断洞察行业的发展动态,在出现衰退现象时积极引导集群的转型。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市场集群表现出很强的竞争力。然而, 并不是所有的市场集群都能够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市场集群也面临多种风险, 主要有封闭自守风险、过度竞争风险、“柠檬市场”风险、路径依赖风险。文章最后从加强市场集群的开放性、健全市场体系和社会信用机制、培育促进市场集群创新的区域文化、发挥政府作用等方面提出了规避市场集群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市场集群,风险,治理

参考文献

[1]朱永华.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与创新[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6.

市场集群 篇5

一、影响广西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上市步伐慢、行业聚集度低、产业优势不突出

1993年11月18日桂柳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拉开了广西企业上市的序幕, 但广西企业上市的步伐非常缓慢, 从1993年到2010年这18年, 广西平均每年上市不到2家。广西上市公司分布在6大行业11个产业, 行业聚集度不够, 产业优势不突出, 在广西“十一五”计划重点扶持的制糖、有色金属、汽车和机械制造、建材等四大支柱产业中只有贵糖股份、南宁糖业、桂柳工和柳钢股份等四家公司涉及到, 特别是有色金属业还没有1家上市公司。而且广西上市公司大多数不是各行业的龙头企业, 除桂柳工、柳钢股份、两面针、贵糖股份、桂林旅游的企业形象较好外, 其他上市公司都不能代表广西各行业的最好发展水平, 造成上市公司缺乏一呼百应的板块效应。

2、上市数量少, 地区分布不均、集群度低

截至2010年12月底, 广西也仅有26家上市公司, 只占同期全国上市公司总数2063家的1.26%, 不但远远落后于东部省份, 也落后于部分西部兄弟省份。26家上市公司主要分布在8个地级市, 特别是南宁市和北海市, 两地相加共有13家, 占了半壁江山, 而广西工业城市——柳州市仅有4家上市公司, 百色、防城、钦州、玉林、来宾、崇左等6个地级市至今还没有一家上市公司。由于数量少、地区分布不均, 造成互不关联, 集群度低。

二、提高聚集度, 发展广西资本市场的对策

1、利用上市公司组建大企业大集团

大企业大集团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也是集聚资源和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的必由之路。北部湾经济区乃至整个广西的大企业大集团偏少, 造成企业竞争能力弱、资源分割、缺乏龙头大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的局面, 无法将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组建大企业大集团, 上市公司是一个最为有效的平台, 利用存量上市公司, 既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增发、配股、可转债、股本权证等形式扩大股本, 壮大规模, 形成大企业大集团, 也可以考虑在政策的指引下通过股权转让、国有资产划转经营等方法, 让有实力的企业入主, 实现规模经营, 发展成大企业大集团。同时, 还可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并购重组, 实现生产经营和资本经营的最佳组合, 集中优质生产要素向上市公司倾斜, 把上市公司做成大企业大集团。目前, 经济区上市公司存在规模小、业绩分化、“壳资源化”、行业代表性不强等特点, 在组建大企业大集团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加以利用。对于规模小的上市公司, 如北海港, 可以通过国有资产划转经营的方式, 由北部湾港务集团持股, 然后通过定向增发, 把钦州港、防城港注入到上市公司, 实现北部湾港务集团整体上市, 成为行业代表性强、规模大、机制灵活的大企业大集团。对于业绩不佳、发展前景不好、“壳资源化”明显的上市公司, 如北生药业, 可以通过主业置换, 让临海重化工业企业或高科技企业借壳上市, 既可以化解公司风险, 又可以通过资本运营做大做强临海重化工业企业或高科技企业。对于业绩较好、资源优势明显但行业代表性不够强的上市公司, 如南宁糖业, 可以依托资本市场融入资金收购、兼并其他糖业企业, 整合资源, 延伸产业链, 形成糖业大集团, 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2、利用上市公司促进重大项目建设

当今是大项目主导竞争的时代, 一个大项目可以成就一个企业的发展, 改变一个区域的命运。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离不开大项目的带动。利用上市公司运作大项目, 无疑可以吸纳更多的建设资金, 加快项目建设进程。比如沿海化工重大项目, 可以借助南化股份来进行资本运作, 先把项目注入到上市公司, 由上市公司以该项目作为募投项目在资本市场融资。同时, 也可以以该项目作为融资项目发行公司债和企业债。而且, 由于银行信贷也青睐大项目好项目, 因此, 还可以以该项目吸引银行贷款, 实现以同一项目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并行融资的战略目标, 多渠道募集项目建设资金。

3、选准优势产业, 培育或集聚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拟上市公司

没有优势产业的带动, 就没有现代工业的发展。广西应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现有工业存量、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大力开发优势资源, 着力培育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市场前景广阔的拟上市公司, 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具体做法是:利用铝土矿资源和水电资源发展氧化铝、电解铝以及铝材加工工业, 拉长产业链, 培育平果铝业公司从中国铝业中独立出来改制上市或培育 (德保县) 华银铝业公司上市;充分利用锡、锰矿储量大的资源优势发展锡锰工业, 培育柳州华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八一铁合金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广西大锰锰业有限公司改制上市;利用得天独厚的速生丰产原料林 (竹) 资源优势, 逐步建成我国重要的林浆纸板一体化产业基地, 培育广西华劲纸业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三威林产工业有限公司改制上市;充分利用中草药资源物种丰富、资源优势突出的特点以及现有的研发生产基础, 建设广西中草药产业基地, 培育桂林三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金嗓子有限责任公司、广西源安堂药业有限公司改制上市;依托现有基础, 做大做强汽车整车、发动机与工程机械产业, 培育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柳州特种汽车厂、柳州机车车辆厂改制上市。据悉, 广西证监局已建立了包括189家企业在内的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 提出了梯次发展、分类推进的发行上市思路。

4、突出区域优势, 合理布局或集聚上市公司

根据广西提出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突出区域产业优势,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 在以现代农业、乡镇工业和外向型企业为重点的桂东经济区, 一要以贵糖股份为核心, 充分发挥贵糖股份在广西糖业市场的龙头地位, 促进广西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向更高层次迈进。二要充分利用桂东电力的壳资源优势促进广西水电产业的发展, 政府可考虑逐步将全区各地的优质水电资源通过配股或增发的形式注入桂东电力, 以充分利用桂东电力的融资通道, 增加对广西水电资源的开发投入。

(2) 在以矿产业为重点的桂西经济区, 要重组河池化工, 有意识地通过资产重组进行主业转移, 逐步转向有色金属业, 以弥补目前广西尚无一家上市公司涉足有色金属产业。河池化工所在地素有“有色金属之乡”, 因此建议政府考虑引导“平果铝”、“华锡集团”重组河池化工, 把之打造成为一只超强“黄金股”。

(3) 在以港口经济、海洋产业为重点的桂南沿海经济区, 一要做大做强北海港, 改造成北部湾港, 其发展定位是: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重要的物流中心和贸易中转枢纽, 力争到2020年建成120个以上万吨级泊位, 形成和达到1.5亿吨以上的吞吐量, 成为中国大西南地区通往东盟最便捷的出海口和东盟各国产品货物进入中国市场最便利的中转站;二要充分发挥北生药业和北海国发在开发海洋资源的优势, 带动当地海洋产业的发展。

(4) 在以旅游和农林业为主导的桂北经济区, 一要以桂林旅游为龙头。桂林山水作为广西旅游的品牌, 位居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第二位, 2010年, 桂林市接待国内外游客数位居全国各旅游城市第三位, 无愧为世界级旅游胜地。由于桂林旅游作为上市公司拥有再融资优势, 政府应大力支持其通过再融资和收购兼并以逐步实现对桂北地区旅游目的地资源要素的全面整合。并以桂林市区为中心, 涉足周边景点, 如灵川青狮潭、兴安灵渠、猫儿山, 资源资江、八角寨, 龙胜温泉, 荔浦丰鱼岩等, 从而形成“连锁经营、一条龙服务”的规模经营效益, 实现理想中的“大桂林”旅游开发概念。二是支持医药公司发展, 如桂林集琦等等。政府要支持国海证券借壳上市, 在国海证券重组后要充分利用桂北地区的中医药资源, 政府可引导重组方将当地优质中医药产业, 如未上市的桂林天和药业注资。

(5) 在以工业为重点的桂中经济区, 要以桂柳工、柳钢股份为龙头, 力争成为当地乃至全国知名“蓝筹股”, 进而带动当地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调整。

摘要:建立产业集群是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 广西资本市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仍然存在产业集聚度低、优势产业不突出、总体业绩差、实力不强等问题, 严重制约了其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给增强广西上市公司产业竞争力提供了良好契机, 要抓住机遇, 利用上市公司组建大企业大集团、促进重大项目建设, 并积极聚集一批具有竞争力的拟上市公司。

关键词:产业集群,广西资本市场,制约因素,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李文芹:广西北部湾发展规划[EB/OL].http://www.gx.xin-huanet.com, 2008-02-21.

市场集群 篇6

培育、健全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农村市场体系,是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新农村,实现农业、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笔者认为,农业产业集群的培育与发展对于农村市场体系结构的健全与功能的完善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是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一种重要集聚组织形式。为此,笔者着重对农业产业集群作用于农村市场体系的机理进行以下分析。

一、农业产业集群的供给与需求集聚效应分析

所谓农业产业集群,通常指的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农户,农业流通企业,农业加工企业等龙头企业,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要求,发挥农业生产比较优势,在地域和空间上形成的高度集聚的集合(尹成杰,2006)[1]。农业产业集群的生存与发展主要依仗农业资源优势,在这一点上虽然有别于其他类型的产业集群(如:工业产业集群、高科技产业集群等)但它仍然具有任意产业集群所附有的各种功能效应与竞争优势。

其中集聚效应是产业集群的本能效应。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之所以有利于农村市场体系的形成主要源于集聚这一本能效应的有效发挥。市场是供给与需求的有机组合,所以为了更清楚地阐述聚集对市场的作用,笔者从产业集群所形成的供给集聚效应与需求集聚效应两方面展开。

二、供给集聚效应

马歇尔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指出,从事相关活动的企业的集聚可以产生一系列降低生产者成本的地方外部经济, 包括专业工人的集聚、专门投入品和服务的专业化、供应商队伍的易得性以及独特的外溢性[2]。在很多行业中, 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乃至新产品的开发, 都需要使用专门的设备和配套服务, 通常单个的企业不可能提供足够大的需求来维持众多供应商的生存, 而大量企业集聚成群则能有效扩大需求市场, 使各种各样的专业化供应商得以生存。在这个过程中,集群犹如磁石吸引和孕育了专业化的供应商网络。一般来讲这个网络越密集, 竞争越激烈, 一些重要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关键设备和服务也就越容易获得, 而且越容易得到合理的价格和较高的服务效率, 相对单个企业而言集群企业也就拥有更低的成本, 并反过来支持更多的专业化供应商。可见, 产业集群有助于各类专业供应市场的形成。

三、需求集聚效应

需求通常分为消费者个体需求与厂商需求。从消费者需求角度分析,集群内部企业众多, 总体生产能力强, 内部竞争激烈,所以企业为了生存往往选择差异化竞争战略, 这就使得产业区内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具有品种多样化的优势, 而多个有差异的同类型产品, 有利于吸引众多的消费者,消费者可以少付成本在有更多差异产品的集聚中间寻求适合各自偏好的商品。从厂商需求的角度分析,厂商需求在集群中主要表现为对中间制造商需求的引致。中间制造商可以在众多相互竞争的供应商中权衡利弊,寻求更为有利的条件来降低最终产品的成本和价格。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集群对农村市场的作用主要通过聚集需求和聚集供给来实现,为了更好说明,笔者从农业产业集群促进农村市场结构和功能完善的角度进一步展开。

四、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助于农村市场体系内部结构的日趋完善

狭义的农村市场指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或领域,而广义的农村市场内涵则更加丰富,包括农村各种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任何农村市场体系都有一定的内部结构。按照市场客体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划分,农村市场分为农产品市场和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农产品市场指农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农村生产要素市场指的是农村土地市场、农村劳动力市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技术市场、农村信息市场等[3]。简明起见,笔者主要从促进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壮大、生产要素市场的完善、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培育四方面来加以探讨。

(一)有助于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壮大

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将引导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生产向专业化、区域化、集约化发展。集群中企业主要以农业经济活动为中心,企业间的不断合作与竞争,最终延长了农产品生产链条,增加了农产品的经济价值,使最终产品日趋差异化、多样化、商品化、市场化。农业生产链条及商品性农产品生产的发展促进了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发育,市场的发育与壮大又提高了农产品流通的效率,反过来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有助于生产要素市场的完善

农业产业集群使农业资源和投入的要素形成积聚,如人才、资金、土地、信息、技术。随着集群的纵深发展,与集群产业相关的各项要素供给与需求也日渐增多,因而诱致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土地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的发育。笔者以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市场的形成为例来加以说明。由于受收入、机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量相关专业的人才从不同区域、不同行业流向某一特定区域的特定行业,从而在当地形成巨大的具有与产业发展相关的某些特殊技术劳动力的蓄池,为企业寻找合适的人才提供了便利,最终将引发更多企业的投资意愿。

近些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体制已经形成了由农村信用合作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事实上的民间借贷四位一体的格局[4]。然而实际运行中,农村资金仍然大量流入城市,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乏有农户小额信贷业务开展与落实工作的不到位等等,但更为重要的是缺乏具有优势特色的、依仗丰富农业资源投入的农业产业及与其相关的支撑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一些区域农业产业集群的兴起与壮大弥补了这一因素,很大幅度上提高了农村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且吸引了其他地区的商业性投资,使农村资金市场的功效得到了真正的发挥。

(三)有助于农村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

农业产业集群众多经营主体中的一员是一些分散的农业资源生产种植户,这些农户具有先天性信息不灵、资金短缺、技术梗阻、系统割裂、调控乏力等弊病,为了避免弊病的发作与不利影响,市场就自然而然地孕育出了农村市场中介组织。这种中介组织是联结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部门,联结农民与其他市场主体,联结政府与农民,帮助农民进入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是一种为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服务的有效组织形式。从各地区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和发展趋势看,普遍存在两种农村市场中介组织形式,分别是公司(企业)+农户(基地),专业农民协会。

(四)有助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培育

期货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现代市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期货市场的价格逐渐成为众多生产和流通企业的主要参考,同样,为了稳定企业经营,吸收个体以及私人资金,简化流通环节,促进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许多农业企业也逐渐关注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将会成为促成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发育的一种新途径。

五、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市场功能效果的发挥

(一)促进市场主体多元化

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会引致大量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以及相关产业的企业在空间上高度集聚,这种促进市场主体多元化的作用仍然可以归结为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其中,农民、个体运销户、经纪人、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俨然已成为农村市场中的主力军,他们彼此在竞争合作中获得竞争优势,共同创造效益,共同促进产业发展。

(二)促进价格合理化

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使得其内部各主体能参与高效的分工体系,使得产业链得以延伸,这种高效的分工和专业合作累积了竞争优势,提高了产品的供给水平和需求水平,产品极大丰富,产量增加,与此同时需求旺盛。在需求集聚效应和供给集聚效应的共同影响下,市场发现价格的能力大大增强,从而也大大提高了农产品专业市场的竞争能力。

(三)促进交易成本降低

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能显著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和交易风险费用。由于集群内企业地理位置的临近,分工企业搜寻交易对象的费用会显著降低,此外,集群企业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建立的彼此信任的关系也可以省去一大笔谈判费用,最后频繁的交易次数往往会引导集群企业建立一种专用性的规制结构来克服交易当事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所有这些空间地理上的优势以及内部结构上的高效性都可以显著地降低市场的交易成本。

(四)促进市场信息功能的提高

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市场,其具有的功能之一就是信息功能即信息的产生、传递。分散的农村市场导致了信息的分散、阻塞,使信息的经济价值大打折扣甚至完全丧失,农业产业集群能够有效地克服农村市场的这种缺陷。随着农业产业集群规模逐步扩大,农村市场的类型与流通业态也逐步得到了完善,从而使得农村市场的信息功能也日益显现并逐渐强大。加之电子商务的广泛运用,这一作用就更加明显,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一些充分反映集群产业发展、产品创新的信息通过农村市场这一介质得到了有效传播。

六、农业产业集群发展与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实践说明

在实践走访了素有“中国花椒之乡”的陕西韩城后,笔者发现韩城花椒已具有农业产业集群的雏形,围绕花椒有了专业化的分工与协作。横向形成了“研发-种植-采摘-收购-烘干-筛选-储藏-加工(包括粗、细加工)-包装-营销”的产业链;纵向设有花椒管理局、花椒销售中心、花椒培训机构等组织机构。花椒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活跃了当地的农村市场,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效应,使椒农收入得到了显著提高(见表1)。

韩城花椒产业集群的发展覆盖了盘龙镇、西庄镇、板桥镇、薛峰镇、王峰镇等10个乡镇,在其自身呈现规模发展的同时,也对当地农村市场的开拓与完善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花椒深加工系列产品的增多,(如:以花椒为原料加工的花椒精、花椒油树脂、花椒精油、花椒味素等;以花椒籽为原料加工的花椒仁油、花椒籽混合油、花椒籽油油漆等)催生了花椒专业批发市场的落成。在自发形成及时贸易市场的基础上,韩城政府部门加以选择、引导、规划、建设,形成了两大“民办批发市场”:芝阳花椒批发市场、西塬花椒贸易城(见表2)

其次,集群也积聚和培育了一批熟练掌握花椒种植、采摘、烘干、储藏技术的技术性人才。据当地花椒管理局以及负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在韩城地区从事花椒生产、加工销售的规模企业有8家之多,其中以韩城市宏达花椒香料有限公司以及金太阳花椒油脂药料有限责任公司为代表,两家企业分别吸纳了近百名各类技术员工。此外在花椒的成熟收获季节,整个韩城地区有近10万人从事花椒的采摘和销售工作(其中很多是外地农民工)。花椒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当地农村市场吸纳和聚集了大量的专业性人才,使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更加多元化,同时反过来也满足了花椒整个产业及其相关支持行业日益增加的人才需求。

最后,由于花椒属于大农业资源,要想进一步提高其经济价值,增加产品附加值就必须辅以其他各种配套资源,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开发利用,因此,随着产业的壮大,当地政府以及民间自发组织在集群内部相继成立了以花椒研究所、花椒生产服务中心等为载体的技术市场。技术市场的出现和完善对花椒良种培育、病虫害防治、以及栽培等技术的传播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有效满足了椒农生产花椒、企业加工花椒、市场销售花椒的各类技术需求。此外,集群内部还相继成立了花椒生产协会、产业综合开发办等组织中介,为分散的市场和企业架起了一座桥梁,成为了当地集群产品市场化、商品化、品牌化的重要媒介。

七、从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出发培育农业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

农产品基地是产业集群龙头企业所需的原料和销售的农产品的集中产地,是农产品批量、均衡供给的保证,同时也是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行的基础。

(二)加大集群产品的品牌建设

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提高优势产品的集中度,这是发展农业产业集群的基础。没有优势农产品的区域支撑,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就失去了产品意图,也就失去了发展基础,农村市场的发展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三)制定顺应集群发展的合理配套政策

企业是任何集群发展的主题,政府部门应当顺应集群各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关合理配套政策。例如:集群形成期,政府应当配合发展基础建设,吸引相关企业投资、入住,创建良好氛围,制定优惠税收政策;成长期,应当牵头拉线创建各种中介组织,完善各有形和无形市场建设;成熟期,应当积极引进有关技术性人才,组建研发组织,帮助企业进行创新,为集群整体技术升级创造条件,做好准备。

(四)完善农业产业集群的信息化管理

建设农业产业集群的信息网站,拓展信息发布与传递渠道,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使信息的经济价值得到最大效用的发挥。另外,信息内容的全面、准确、集中是集群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它包括,原始农业资源的生产、加工信息、企业发展信息、中介机构服务信息、农产品市场和各类要素市场的供给与需求信息等等。

摘要:农业产业集群是凭借农业资源优势,在农村地域范围内,由农户、农业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等竞合而形成的一种产业集聚组织,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它的培育与发展对于农村市场体系结构的健全与功能的完善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此从农村市场体系内部结构的健全和功能效果的发挥两方面探讨农业产业集群对其的作用机理,并参考陕西韩城花椒产业集群的发展,从集群的角度为培育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农村市场提供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农村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尹成杰.新阶段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及其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3):4-8.

[2]刘天祥.产业集群与专业市场的互动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导刊,2007(1):11-13.

[3]丁长发.农业和农村经济学[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

市场集群 篇7

发展低碳经济在本质上是与我国正在构建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相一致的。当低碳经济成为中国未来经济的主流模式,将从全局上长期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不少学者已经在探讨低碳经济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深刻影响。

1 专业市场集群的概述

专业市场在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目前来看,中国的专业市场正越来越多的以聚集的形式出现,在全国各地形成极具特色的专业市场群。这些专业市场集群是商业交易关系在产业的专业化分工下的地方化。

经济学家依据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专业市场集群形成机制研究进行梳理。新制度经济学家对此提出了“制度变迁”论,将专业市场视为一种市场交易组织制度: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以及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为专业市场的产生提供了制度创新背景,交易者追求节省交易费用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集群学派则借鉴产业集群理论对专业市场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主要认为外部经济性、规模报酬递增以及交易成本的降低组成的复合经济效益推动了集群的形成[1]。

无论是“制度变迁”论还是“集群”论,在各种要素经历一连串相互作用之后,专业市场集群最终都会表现为交易费用的降低,以彰显自身在市场上的优势。

2 低碳经济对专业市场集群的宏观影响

随着低碳时代的临近,国内社会经济的宏观环境必然会出现新的变化,这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专业市场集群的发展。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开幕式上提出了我国政府在降低碳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的决心。

2011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政府已经将减排任务的聚焦点从一开始的生产扩展到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这样一来,向来以交易为核心业务的专业市场也在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大环境下开始了发展。

在低碳经济在中国掀起之前,专业市场在国内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与变化,一些受各种因素制约的专业市场功能弱化、趋于萎缩;有潜力的市场仍将继续成长壮大。2009年,全国商品交易市场总成交额为57964亿元,其中专业市场成交额达46223亿元[2],约占80%。如此金额和数量庞大的货物经专业市场流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其中所牵涉的资源极多,如果能够进行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必然能在环保减排方面做出巨大贡献。由此可见,专业市场集群是推动发展低碳经济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实施平台。

另一方面,有学者指出低碳产业集群将成为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组织载体[3]。发展低碳产业集群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发展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必然要求。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专业市场,尤其是专业市场集群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所处的重要战略地位。国家不断通过政策的制定来引导产业集群向低碳化的方向发展,在有针对性地对产业集群制定政策的同时可以通过加强对专业市场集群的控制,以达到降低与专业市场有直接关联的碳排放以及影响低碳产业集群的发展的双重目标。

3 专业市场集群的低碳化升级路径探索

首先,本文将专业市场集群的低碳化升级定义为:将低碳的理念引入到以交易为主的专业市场集群当中去,通过科学管理水平以及市场功能的提升,实现集群单位交易额的碳排放量的明显下降,并形成对我国产业集群低碳化的有效促进作用。而升级最大的难题当属如何解决专业市场集群赖以生存的较低交易费用与低碳化导致的交易费用上升之间的矛盾。专业市场集群要顺利完成低碳化的升级,既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也需要专业市场集群根据自身所处的环境和拥有的资源,结合自身的行业特点,摸索出适合的集群低碳化升级路径[3]。

3.1 营运管理的升级

专业市场集群是特殊的企业集群,是交易同类或关联产品为主的市场集合。要想实现专业市场集群的低碳化升级发展,营运管理的升级是理所当然的。专业市场多年的大力改造,市场硬件及配套设施已有极大的改观,但是现代经济管理理论与方法在应用上远远不够,进场的经营者素质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专业市场集群的浪费现象。将先进的管理理念及方法引入专业市场集群日常营运管理当中,并努力帮助提高经营者素质是完成专业市场集群低碳化升级的首要任务。专业市场集群的低碳化要求市场管理者充分了解低碳理念,同时具有现代知识结构、善于管理现代企业和组织创新。这要求他们加强学习,既要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的素质,又要掌握现代流通的新知识,从低碳环保和交易效率中取得平衡。

3.2 物流网络的升级

拥有庞大货流量的专业市场集群必须具备一个完善的物流网络。专业市场集群要完成低碳化升级,所牵涉的物流活动就需要完成碳排放从低到高的演进过程。低碳物流化可以通过车辆大型化、信息平台建设、配载积载优化、运输线路优化等[4],直接或间接地对货物的配积载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最终实现低碳物流的减排战略。物流网络的最简单模型是由若干个点与许多点与点之间的连线组成的。其中线是交通运输的路线,而线两端上的点是货物的聚散地及物流中心。物流中心的选址对低碳物流的发展显得至关重要,而专业市场集群的地区无疑就是很好的选择。一个专业市场集群物流网络的低碳化升级,惠及的不仅仅是该集群本身。这种低碳化的影响力将沿着交通运输线扩散到各地。

3.3 交易平台的升级

在传统交易中,专业市场处于厂家与批发商、零售商或用户的中间位置,专业市场中的商人承担的主要是中间商的作用;在交易形式上是通过近距离交流和谈判的现货交易,采用传统结算方式。通过电子网络平台则可使用电子交易系统、电子合同、电子结算等各种手段[5]。在商品交易形式上,通过网上的互通信息和交易谈判,买卖双方就可以直接达成交易,从而减少了交易环节,降低了交易的成本。并且,这种交易可以使买卖双方有更大的时空选择,交易效率更高。

网络平台的发展是专业市场集群低碳化升级的重要途径。最初可以通过网络发布、查询信息, 形成市场与无形市场无缝结合型;进一步可以依托发达的现货市场, 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建立网上“虚拟市场”, 为市场经营户提供网上商铺, 网上网下市场相互对应和联动发展, 实现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无缝结合。交易平台的升级既有利于专业市场集群交易费用的降低, 又有利于集群实现低碳化, 也是集群的低碳化升级过程中应该优先考虑的路径。

3.4 集群品牌的升级

不少专业市场集群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定位,但是以“低碳、环保”为定位的却寥寥无几。随着低碳经济在国内的兴起以及低碳理念在消费者中间开始传播,为专业市场集群品牌的升级带来了难得的契机[6]。首先,从政策制定层面上,国家已经开始更多关注挖掘的非生产部门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潜力。这无疑对专业市场集群低碳化升级是一个利好因素,但同时,有针对性的政策文件依然没能满足集群品牌低碳化升级全面启动的需要。其次,专业市场集群的品牌形象低碳化升级除了对自身的经营运作提出要求,也应该对进驻的厂商企业的产品作出要求,以符合整个集群的品牌形象。商家企业也应该把握这样的一个机会,积极配合和支持所进驻的专业市场集群完成品牌升级,既有利于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又有助于降低风险。最后,品牌建设所新增的品牌元素必须先得到大部分消费群体的认可。随着低碳化观念的日渐深入人心,已经得到了消费群体中大部分人的支持。与此同时,低碳的品牌形象又能通过提高消费群体的低碳意识,影响消费群体的购买行为来加速低碳经济建设进程。

4 结语

专业市场集群在我国大力提倡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应义无反顾地承担其应尽的减排义务,实现低碳化升级。这不仅是对国家号召的积极回应,同时也是自身进一步发展、壮大,应对全球化竞争的必由之路。要实现专业市场低碳化升级需要集群的管理者长时间的努力,当然也离不开消费群体以及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

摘要:低碳经济作为解决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 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同。专业市场集群作为我国经济舞台上的一个重要角色, 能否实现低碳化以及如何实现低碳化, 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分析了低碳经济对专业市场集群的宏观影响的基础上, 尝试从多方面探索专业市场集群的低碳化升级路径。

关键词:低碳经济,专业市场集群,升级路径

参考文献

[1]刘米娜, 丘海雄.基于学科视角的专业市场集群形成机制研究述评[J].经济地理, 2011 (7)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中国商品交易市场统计年鉴2010[M].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3]冯奎.中国发展低碳产业集群的战略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 2009 (10) .

[4]徐旭.低碳物流的内涵、特征及发展模式[J].商业研究, 2011 (4) .

[5]吕蓉.专业市场集群形成机理和升级研究——以株洲芦淞服饰市场集群为例[D].湖南五邑大学, 2009.

市场集群 篇8

近日, “东方红”、“洋马”、“约翰迪尔”、“纽荷兰”等国内一线农机品牌入驻中国 (新余) 南方农业工程机械大市场签约仪式在南昌市举行。江西省农机局局长官少飞、新余市农业局局长何慕良, 青园集团董事长叶青、洋马农机 (中国) 有限公司总经理上田启介等共同见证了签约仪式。

近两年来, 江西省农机系统以“立足农机, 科学发展”为理念, 以“兴机富民, 服务三农”为宗旨, 推动全省农机大市场建设, 加快推进我省农机销售业集成发展。中国 (新余) 南方农业工程机械大市场, 紧随江西农机快速发展步伐, 依托新余市强大产业集群的优势, 市场规划了农机产品交易区、农机产品展示区、4S店品牌专卖区、配件经营区、农机技术培训中心、农机网络信息化服务中心、农机技术检测和售后服务中心、金融担保服务中心、仓储物流中心、农机购置补贴“一站式”办理中心十大区域。市场采取“前店后厂”的形式, 以新余市为中心, 集农机研发、制造、流通、售后服务等功能为一体, 着力打造成中国南方地区规模最大、品种最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交易展示平台。

此次, 国内一线品牌入驻, 标志中国 (新余) 南方农业工程机械大市场迈进“品牌集群”时代, 必将成为江西省首个全产业链、综合性强的现代农业装备业航母集群, 必将有力地促进江西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提升江西省农业机械发展质量。

市场集群 篇9

关键词:通化,制药,集群,品牌,调查

一、样本与数据效果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了35份, 有效问卷30份, 有效率86%。其样本特征主要包括性别、年龄、文化水平、职业等。男性样本占47%, 女性样本占53%;年龄主体为21~50岁, 占年龄总样本77%;文化水平以本科专科为主, 占文化水平总样本73%;职业涵盖各行业, 分布较均匀。被调查者各项指标分布均匀, 调查人群覆盖各个年龄段和各种职业。

二、分析与结果

(一) 集群形象方面调查

本文从通化市经济发展水平, 投资环境, 拥有集群发展资源三个方面进行。1.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 消费者不满意的有效百分比达17%, 认为一般的有效百分比高达60%, 说明消费者对通化市的经济水平不信任。2.在投资环境方面有60%的消费者满意通化市的投资环境。虽然消费者对通化市的经济水平不信任, 但是却看好其投资环境。从中可以看出, 消费者看好通化市的未来发展前景。3.在拥有集群发展资源方面, 消费者对通化市拥有的集群发展资源有效满意百分比达66%。还有很多消费者没有意识到通化市的丰富资源。市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力度, 丰富的资源会加强消费者对企业的信心, 相信企业的产品。

通过对集群形象的调查, 本文认为, 消费者对通化医药集群持有积极的态度, 对政府的工作满意, 可以说, 政府在集群形象的评分中起了关键的作用。

(二) 产品形象方面调查

本文从产品的价格、药效、针对性、产品个性、现有种类等方面进行。1.消费者对价格的满意度较低, 药品价格一直是社会上的关注话题。但是, 通化医药集群作为主要生产普通药品的企业, 价格方面没有垄断的优势, 因此应该积极解决成本问题, 降低药价。2.药效是企业生存的关键, 良好的药品正是因为其良好的药效才会打开市场, 本文所调查的消费者对药效的有效满意度低, 达53%, 这是企业和集群发展的致命伤。应该加强药品技术研究和开发, 才会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3.消费者对药品针对性的满意度较低。药品功能的详细分类, 使得消费者可以依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从而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在面对较多同类药品时, 消费者会更倾向于功能单一的药品, 他们认为单一功能的药品针对性强, 药效会更好。4.消费者对产品个性的有效满意百分比只有32%, 产品没有自己的特点, 很难让消费者在众多产品中选中自己的产品, 集群内企业应该加强产品同竞争对手个性的区分。5.消费者对产品种类满意度的有效百分比为72%, 表明消费者对目前的集群产品种类比较满意。企业可以加强此方面的宣传。

(三) 龙头企业形象调查

本文从企业公益行为、知名度方面进行。1.消费者对集群企业公益行为满意的有效百分比只为46%, 超过半数的人给予企业负面的评价。因此, 企业应加强公益活动的宣传力度, 提高消费者的好感度。2.在知名度方面, 调查了消费者对产品和企业的知晓程度。问卷列出通化制药集群的产品和企业名称, 供消费者选择, 以此为依据调查知名度。在所列的5个产品选项里, 全部的消费者都听过所列的部分产品, 其中斯达舒被所有被调查人知晓。在企业知名度方面, 多数被调查者知道修正药业、万通药业、东宝集团, 茂祥制药和振国集团与前三者相比, 知名度较低。

(四) 联想词方面调查

在联想词方面, 只有少部分被调查者想到药品斯达舒企业修正药业。大部分的被调查者没有联想到任何词语。证明通化医药集群的品牌传播与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连接还很不到位, 消费者对集群品牌形象没有基本的知晓, 说明了集群品牌形象的传播力度不够大。

三、结论

通过对集群形象的调查和产品服务形象的调查, 本文认为, 消费者对通化医药集群的整体外部环境比较满意, 认为集群的发展环境较好。但是对产品和服务满意度不高。政府应该大力宣传集群的整体形象, 借此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知名度。龙头企业要积极带动中小企业的成长, 谋求共同发展。同时, 集群内企业应加强产品技术开发, 抓紧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 积极生产高品质, 具有独立品牌个性的产品。

【市场集群】推荐阅读:

集群课程07-16

传统集群05-26

虚拟集群05-30

集群融资06-07

集群治理06-18

集群比较06-23

集群创新06-25

集群成长07-23

集群识别08-16

集群行为09-04

上一篇:准分子激光治疗机下一篇:现代招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