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集群通信

2024-06-22

宽带集群通信(共11篇)

宽带集群通信 篇1

0 引言

集群通信系统是一种高级的移动通信系统, 它较好地适应了集团指挥调度和专业通信的实际需求, 符合现代通信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1 集群通信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目前, 我国应用最广泛的数字集群技术是TETRA, i DEN, GT800和Go Ta四种。i DEN系统是摩托罗拉公司最新推出的集数字话音传输为一体的综合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采用TDMA技术, 使得在25k Hz信道上可以同时传送6路数字话务, 并可动态分配带宽。TETRA采用欧洲电信标淮协会 (ETSI) 制定的多功能数字集群无线电标准, 提供多种附加业务, 其中大部分为TETRA所独有。系统具有兼容性好、开放性好、频谱利用率高和保密功能强等优点, 是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参与生产厂商较多的数字集群标准。

通过分析和研究集群通信系统的发展过程可知, 目前集群通信系统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公众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 同时其技术链条和创新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当前, 市面上使用范围较广的集群通信系统主要为窄带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技术含量较低, 服务范围有限。以TETRA系统的最新演进TEDS (TETRA Enhanced Data Service, TETRA增强数据业务) 为例, 在最理想情况下也仅能支持518kbps的峰值传输速率。

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不断深入, 能源、交通运输、现代农业、公共安全等重点行业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化改造对促进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变革、产业结构优化, 提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重要性。结合行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应急处置等功能的专用通信系统将成为专网下一步发展的重中之重。

随着行业信息化趋势的不断增强, 人们对行业专用无线网络通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人们一方面希望借助大数据传输和高宽带实现高效办公和内部管理;另一方面还要求实现语音集群、宽带数据河北视屏应用的一体化, 提高无线网络通信系统的专业化和智能化, 提高系统容量。基于TD-LTE技术发展宽带多媒体数字集群可以在现有的网络条件下, 将网络、专业语音终端、数据和高清视频有机融合起来, 以便更好地提升系统服务能力。TD-LTE技术作为当前通信行业的一种国际化发展趋势, 实现了大宽带和高频谱配置的发展要求, 有效地提升了网络运行效率和单个基站的效率。同时, 该技术还采用了由Node B构成的单层结构, 大大简化了网络设计程序, 降低了延迟。

目前, 我国正式启动了基于TD-LTE的政务网试验, 旨在提升政府部门的集群通信效率, 实现高效率的电子政务服务。政务实验网采用行业申请或城市申请的方式进行, 由无线电管理局统一进行频率授权, 并明确了其使用地区和期限。其中, 获得1.4GHz试验频段授权的城市为北京、上海、南京、天津。此后, 各地陆续开始网络建设, 并取得了一定的建设成效。另外, 石油、电力、航运、港口等行业也积极开展TD-LTE专网宽带数字集群通信系统建设, 有效地提升了行业通信的信息化水平。

2 LTE技术的应用

2.1 TD-LTE技术特性满足行业发展需求

TD-LTE技术是3GPP大力发展的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技术, 属于国际4G标准。它以OFDM和MIMO技术作为其无线网络演进标准, 实现了信息的高速率传输和接受, 它能够在20M频谱带宽下达到100Mbps和上行50Mbps的峰值传输速率;LTE系统采用全IP网络架构, 网络结构扁平化, 有效的缩短了控制面和用户面时延;LTE系统的下行频谱效率为5bits/Hz, 上行频谱效率为2.5bits/Hz, 相比3G系统提高了近2-4倍。

2.2 TD-LTE产业基础为行业应用提供可靠保障

TD-LTE及时是我国自主创新的TD-SCDMA的演进技术, 是未来宽带移动通信的主流标准之一。相比与传统的通信系统, TD-LTE宽带集群通信系统的传输性能和抗干扰性都得到了很大地提升, 它具有大宽带、高速度、高频谱利用率、大信道容量等优势, 较好地满足了现代集群通信网络在容量、带宽、传输速率和频谱利用率等方面的需求, 而且在系统研发的自主性方面具有其他宽带通信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TD-LTE公网产业链的构建和运行模式将不断演化和完善, 并朝着低成本方向发展, 其产品性能的提升和价格下降必将推动各个传统和现代行业的发展壮大, 并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网络通信支持。

2.3 TD-LTE有利于提升国家、行业信息安全

在知识产权保护上, TD-LTE将有效地推动产权保护方式方法的创新, 提升其产权保护效果, 有利于国家整体战略安全和行业信息安全的保障与维护。

综上所述, 基于TD-LTE的宽带数字集群通信系统的产生和发展必将改善传统和现代行业的发展面貌, 提升产业价值和经济效益。一方面TD-LTE的技术凭借其优势推动了各个行业的发展, 并为其提供各种最新最全的信息技术服务;另一方面现代行业的发展也有效地带动了TD-LTE终端、仪表、配件服务、网络、芯片等环节的高效全面发展。

3 LTE宽带集群关键技术

(1) 现有的低频段频率资源已非常紧张, 而对小范围的组网, TD-LTE相对于窄带集群系统, 需要比较大的频率带宽。而且对于增加覆盖范围来说, 1GHz (700MHz, 350MHz, 400MHz频段) 以下为优质频段。低频段比高频段在覆盖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采用低频段, 覆盖同样的地区, 可以大大减少基站数量, 降低系统建网成本。对于集群系统来说, 其特点为用户数较少, 且投入后较难收回投资, 因此对成本要求较高, 要求能尽量增大覆盖范围。 (2) 对于集群系统来说, 不可能像公网那样有良好的覆盖, 需要保证通话的及时性、低时延、安全性。在行进中, 集群系统未架设时, 需要有脱网直通功能。并且需要与原有MPT1327、TETRA系统实现互连互通。 (3) 集群终端进入宽带化后, 其视频, 数据传输等功能要比窄带集群消耗更大的电量。为了更好的利用现有装备的窄带集群系统, 降低部署成本, 需要解决终端内的窄带和宽带的兼容性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研制双模双待或双模单待的终端, 当终端处于窄带集群系统覆盖之下时, 可以转到窄带模式工作, 将宽带模块挂起以降低功耗。当终端处于宽带集群系统覆盖之下时, 可以转到宽带模式工作, 将窄带模块挂起以降低功耗。如果终端同时处于窄带和宽带集群系统覆盖之下时, 可以根据业务需要在宽带和窄带工作模式之间进行切换。

4 总结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全球无线装网也开始向宽带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 LTE以其技术优势受到了各个行业的青睐, 并逐步达成产业共识。目前, 我国已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城市陆续开展TD-LTE政务网试验, 并制定了专门的行业技术标准。但目前LTE宽带集群通信技术仍处于不断发展完善中, 需要产业界的共同努力与合作。

摘要:LTE技术在宽带数字集群通信中的应用, 已经成为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集群通信系统发展需求和现状, 分析了LTE宽带集群技术面临的挑战, 阐述了解决关键技术的方法。

关键词:LTE宽带集群,集群通信系统,频谱利用率,无线专网

参考文献

[1]陈园.基于LTE的宽带集群系统演进路线及关键技术研究[J].电信科学, 2012, 11:32-36.

[2]吴建华.LTE无线宽带集群方案研究[J].中国新通信, 2014, 20:21.

[3]王仑.LTE宽带集群专网的行业应用[J].移动通信, 2014, 01:54-55.

宽带集群通信 篇2

基于临近空间的目标探测及宽带通信

临近空间是未来军事装备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区域性应用中具有组网灵活、快速机动、定点不间断持续侦察和性价比高等优势.介绍了国内外对临近空间及临近空间飞行器的开发和研制情况,给出了基于临近空间的目标探测模式.通过论述平流层通讯体制,探讨了利用宽带数据链和多数据链融合技术构建临近空间传感器网络以支持协同探测的技术途径.

作 者:唐志华 TANG Zhi-hua  作者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河北,石家庄市,050081 刊 名:无线电工程 英文刊名:RADIO ENGINEERING OF CHINA 年,卷(期): 37(11) 分类号:V11 关键词:临近空间飞行器   无人飞艇   宽带数据通信  

通信:宽带提速降费利好流量经营 篇3

在提速降费的经营压力下,预计流量经营和经营创新将是未来的主线。可关注:1.经营稳健,制式成熟,运营能力强的宽带运营商和虚拟运营商;2.具有技术积累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无线设备和光网络公司;3.业内经验积累深厚,积极探索云计算等领域的创新型企业。

此外,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我国4月份通信业经济运行情况报告,报告显示,我国移动用户数总规模达12.93亿户;4G移动电话用户月均净增超过2000万,移动宽带用户占比近50%。移动宽带用户的高速增长几乎全部由4G用户的发展带动,4月净增1603.0万户,总数达到1.78亿户,在移动电话用户占比13.8%。

从工信部的数据来看,目前我国的移动渗透率的增长开始放缓,但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流量继续爆发式增长,月均移动互联网流量突破了300M。在国家战略的推动下,运营商将持续加快宽带的投资建设。

LTE无线宽带集群方案研究 篇4

集群通信, 是通过专用无线进行调度的通信系统, 已广泛应用于现代物流、交通及电力等领域中。整体上看, 基于TD-LTE技术的TD-LTE宽带集群具有下列几大优势:

1) 高宽带。下行和上行传输率分别为100Mbps和500Mbps, 其中数据、语音等都能经该通过实现传输, 有助于实现军用信息化。

2) 高频谱利用率。该方案综合运用OFDM、MTMO技术, 有效提高了其频谱利用率。

3) 缩短了呼叫时间。通过优化系统的内部架构, 减少了延时 (5ms) 。

4) 安全性高。TD-LTE系统设置了加密管理器和软硬接口, 因而拥有空口与端到端加密功能。

二、TD-LTE宽带集群研制的关键点

2.1频段划分

国际电联将LTE分成了4个频段, 分别为200MHz、100MHz、108MHz与20MHz。450MHz频段被誉为公共频段, 在对讲机与集群通信中得到广泛应用。700MHz是LTE (698M-806MHz频段) 中的最佳频段。对TD-LTE宽带集群而言, 低于1GHz (700MHz, 400MHz频段) 的频率较低, 辐射范围骗贷, 其系统覆盖能得到逐步改善, 可有效减少建网成本。

2.2小区覆盖

从覆盖面积与效果来看, 低频段要比高频段具有更显著的优势。在相同地区用低频段进行覆盖, 可降低基站数量与建网成本, 系统终端的功耗也将减少, 其使用年限将延长。

2.3呼叫时延

针对公安等集群系统而言, 通话的低时延、及时性等极为关键, 可确保指令的准确到达。通常情况下, 业务终端呼叫应控制在500ms内, 话权抢占时间应控制在200ms, 以实现较高的指挥调度。TD-LTE宽带集群呼叫时延主要涉及下列几项关键技术:1) 通过NAS消息来取代以往的POC SIP:减少参与网元;运用合理的UE基带芯片来缩短消息处理时间;通过广播等方式将集群语音传输出去。

2.4改造终端芯片

终端TD-LTE专网芯片, 可根据公网TD-LTE芯片做出适量改动, 改动部分集群话音协议 (公网协议) 。通常, 基带IC与RF IC所支持的频段范围相对较宽, 无需进行更改。集群终端迈入宽带化后, 其数据传输与视频等耗费的电量, 远高于窄带集群, 为此, 宽带集群终端应尽量采用芯片方案和功率控制等技术, 以降低终端的能耗。

2.5系统安全性

针对公安等用户而言, 通话与网络的安全性极为关键, 宽带集群应适应其安全性需求。宽带集群系统对空中接口实行了严格加密, 具有双向鉴权, 其安全性能相对较高。这其中, 基础设施安全系统均采用专业的服务器, 并将开发接口提供给加密资质较强的单位。终端中应留出SIM卡接口、串口或加密芯片等等, 由具有加密资质的部门来选择加密算法与密钥。

2.6窄带与宽带的兼容性

为有效利用窄带集群系统, 减少部署成本, 我们应妥善处理好窄带与宽带之间的兼容性问题, 具体可采取下列措施:设计双模双待或单待的终端, 如终端超出了窄带集群系统的覆盖范围, 可采用窄带模式工作, 以降低功耗;而当终端处于宽带集群系统覆盖之下时, 可转换为宽带模式, 以减少其运行功耗。

三、TD-LTE宽带集群解决方案的应用

鼎桥展出的一体化终端, 即典型的TD-LTE宽带集群专网方案。它以TD-LTE技术为基础, 可在同一网络环境下提供专业级的集群话音, 实现宽带数据的无线传输、视频调度等通信功能。从语音业务分析, 鼎桥宽带集群解决方案可提供高效的语音集群业务, 建立群组与话权抢占时延都应控制在300ms与150ms范围内。不管是在功能还是性能方面, TD-LTE方案都高于目前窄带集群系统的整体水平。值得一提的是, 鼎桥无线宽带集群系统的研制基础在于TD-LTE技术, 可使多路高清视频数据实现有效传输。鼎桥自行研制和提供了该方案的终端芯片, 其大体可分为CPE、车载和手持终端等类型。现阶段, 鼎桥宽带集群已基本建成专用终端的产业链, 并在机场、政务和港口等领域中得到初步应用。

四、结论

TD-LTE宽带集群无线系统, 为多媒体应用平台创造了安全的无线通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该系统中的软交换技术、多码同步传输技术等关键问题将得以解决, 整个系统的应用前景将更为明朗。

摘要:无线宽带集群与传统集群不同, 其实际应用需以高速率、大宽带、视频等为支撑。从当前情况来看, 以公网TD-LTE为基础研制TD-LTE宽带集群, 将会是不错的发展选择。文章将对LTE无线宽带集群方案展开详细探讨。

关键词:LTE无线宽带集群,关键点,应用

参考文献

[1]龙恳.TD-SCDMA向LTE TDD演进中的多天线技术[D].北京邮电大学, 2014

[2]常沛.LTE系统中的干扰管理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 2013

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 篇5

课题申报指南(2009年)

二○○八年十二月

第一章 申报须知

申报工作自本指南公布之日起开始,申报单位须严格按照《课题申报指南》要求参与申报活动,经形式审查,不符合要求的申报材料将视为无效。

一、申报应遵循的原则

1、要立足自主创新,加强知识产权和标准研究,把掌握移动通信的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升我国通信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突破口。申报单位应根据每个课题的具体要求,提出申请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有标准化要求的,还须提出提交文稿数和预期采纳率。

2、专项注重以企业为主体,加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打造完整的产业链。针对产业化课题,要求以企业为主、高校和研究机构参加;在关键技术研究方面,注重创建产学研用相结合的体系,尤其是IMT-Advanced研发和产业化项目。指南针对课题的不同特点,在组织实施方式中提出了不同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具体要求,申报单位应按照要求落实,并提出具体的知识产权、成果共享机制以及关键技术成果向产业转化的机制。

3、申报单位要统筹利用已有资源和成果,充分体现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资金优势,详细阐述与课题相关的优势和基础,包括已承担的相关国家项目、计划以及与本专项的衔接方案;国家工程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

4、申报单位应落实配套资金并提供相关证明,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包括地方财政投入、企业投资、银行融资或其他)的比例应不高于指南中每课题所规定的比例。同时,鼓励地方财政积极投入。课题中对地方配套经费有明确要求的,应按要求落实。

5、课题申报应加强系统设计,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研究,并制定具体的技术发展路线图,系统地分解任务,明确研发进度。

二、申报的基本条件和要求

1、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无不良行政处罚或违法记录、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内资或内资控股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事业单位等,均可申报,不接受个人申报。课题牵头申报单位对联合申报各方的申报资格进行审核。

2、申报内容应在指南所设课题范围之内,以课题为单位,对某一课题的整体研究内容进行申报。联合申报单位各方应签订联合申报合作协议,明确规定各自所承担的研究内容和责任等。

3、课题负责人须具有高级技术职称,或已取得博士学位,年龄不超过55周岁(1954年1月1日后出生),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无不良科研行为。课题负责人用于本课题研究时间不少于本人工作时间的60%,在国内工作时间每年不少于9个月。

4、课题申报单位(包括联合申报中的任意一方)对同一个课题不得进行重复或交叉申报。同一申报人只能同时负责一项本专项课题。

三、申报文件的编制与递交

1、文件编写

以中文编写,要求语言精炼,数据真实、可靠。

2、申报材料构成及规格

申报单位需编制和递交的申报材料由《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可行性研究报告(申报书)》和《课题申报书基本情况汇总表》构成,模板请从工业和信息化部(系统的部分功能,支持被测终端和系统间的高速率呼叫和相关增强技术的特定业务;(4)支持TD-SCDMA及其增强技术(包括TD-SCDMA MBMS/HSUPA/HSPA+)的全部物理信道;(5)支持完整的信令流程,包括终端注册过程、系统广播消息、RMC信令流程、AMR信令流程等;(6)能够完成按照3GPP标准,对TD-SCDMA增强技术(包括TD-SCDMA MBMS/HSUPA/HSPA+)终端的射频功能和性能指标的测量;(7)能够在TD-SCDMA终端综合测试仪上通过软件升级而获得 HSUPA/MBMS/HSPA+等相关测试能力。

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的具体建议: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投入配套经费。

组织实施方式:产学研联合申请。

2009ZX03001-006 基于TTCN的TD-SCDMA增强技术终端协议一致性基本集测试仪表开发

研究目标:进行基于TTCN的TD-SCDMA增强技术(MBMS/HSDPA/HSUPA)终端协议一致性测试仪表基本集开发,确保终端与系统设备的互通,验证终端与网络间的信令交互过程符合规范要求。

考核指标:

(1)满足3GPP和我国行业标准的TD-SCDMA增强技术(MBMS/HSPA)相关规范要求;(2)开发基于TTCN的TD-SCDMA增强技术(MBMS/HSPA)终端协议一致性基本集测试仪表;(3)提供方便实用的测试消息分析窗口,正确记录消息流程,能够对测试结果进行判决;(4)提供多种系统配臵,满足不同用户的测试需求,且系统具可升级性;(5)提交基于TTCN的TD-SCDMA增强技术(MBMS/HSPA)终端协 议一致性基本集测试仪表,对终端产品设计验证。

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的具体建议: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4:1。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投入配套经费。

组织实施方式:产学研联合申请。

2009ZX03001-007 TD-SCDMA增强技术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研发

研究目标:为确保终端与系统之间协议的一致性,系统通过开发一致性信令协议测试集与终端实现互操作,实现TD-SCDMA增强技术(HSDPA、MBMS、HSUPA)协议互操作一致性测试系统。

考核指标:

针对TD-SCDMA增强技术(HSDPA、MBMS、HSUPA等)空中接口协议,开发形成一套TD-SCDMA增强技术协议一致性测试系统。该系统应支持TD-SCDMA多频段操作;系统侧测试例开发支持HSDPA、MBMS、HSUPA功能,符合中国行业标准和3GPP国际标准;测试系统提供多种系统配臵、多小区的测试能力;支持MAC、RLC、RRC、SM、SMS、MM、CC等各层协议栈测试;支持MBMS各种多播、组播业务测试。

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的具体建议: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鼓励地方 政府积极投入配套经费。

组织实施方式:产学研联合申请。

2009ZX03001-008 TD-SCDMA增强技术路测仪研发和产业化

研究目标:开发TD-SCDMA增强技术(MBMS/HSUPA/HSPA+)路测分析仪,逐步提供功能完善、性能可靠的路测仪表设备的商用化产品。

考核指标:

(1)路测仪基于MBMS/HSUPA/HSPA+芯片商用解决方案,可实现与商用手机相同的业务功能;

(2)路测仪可对系统和无线环境的关键无线指标进行测量;(3)路测仪支持实现锁频、强制切换、显示无线信号强度、计算无线链路的质量、显示网络信息、记录和存储信令信息等功能;

(4)路测仪可为分析处理软件提供开发的二次开发接口;控制分析处理系统可对物理层和层二资源分配进行显示;可对无线资源控制和NAS层信令进行解码;

(5)能够实现实时采样(如5ms),针对HSPA的AMC、HARQ等也具备分析功能;(6)路测仪的控制分析处理系统包括实时采集和显示数据的前台处理软件和进行后续统计分析的后台分析软件;控制分析处理系统可支持同时处理多部路测终端(>=4部)的自动呼叫控制、数据采集。

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的具体建议: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5。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50%。

组织实施方式:企业牵头承担,联合高校、研究单位参与。2009ZX03001-009 TD-SCDMA及其增强技术网络规划创新方法研究和高性能规划工具研发

研究目标:研究TD-SCDMA及其增强技术(MBMS/HSUPA/HSPA+)在网络规划和优化方面的新方法和新理论,开发TD-SCDMA及其增强技术(MBMS/HSUPA/HSPA+)的高性能规划工具,支持TD-SCDMA增强型相应的标准,功能完整,配臵灵活,可满足网络规划、建设、优化改进的实际需求。

考核指标:

(1)先进的适合TD-SCDMA的3G混合业务模型,并在网络规划工具中得到应用和验证;

(2)准确的网络容量估算算法,并在网络规划工具中得到应用和验证;

(3)可以支持TD-SCDMA及其增强技术(MBMS/HSUPA/HSPA+)下语音、数据、多媒体业务、VoIP业务的网络规划;

(4)提出适合TD-SCDMA及其增强技术的网络规划与网络优化的关联解决方案;

(5)提出适合TD-SCDMA及其增强技术TD-SCDMA码规划方法及特征,并在网络规划工具中得到应用和验证;

(6)实现逼近真实网络的传播模型;环境模型丰富,可实现室 外、室内、热点、一般城区、城郊、农村、山区、海面、地铁、高速铁路(时速大于200公里)等环境下的网络仿真。

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的具体建议: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投入配套经费。

组织实施方式: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009ZX03001-010 TD-SCDMA HSPA+及增强技术标准和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目标:主要内容是研究HSPA+及其增强型的关键技术,对其技术性能、实现复杂度和产业化应用前景给出相应的评估,制订合理技术方案,并进行相关标准化工作。

考核指标:

(1)研究适合TD-SCDMA的 HSPA+增强关键技术(包括MIMO、家庭基站、增强UE DRX功能等),对部分关键技术进行原型系统开发,对关键技术进行仿真和测试验证评估;(2)研究HSPA+增强关键技术(包括MIMO、家庭基站、增强UE DRX功能等)技术及产业化可行性,提出TD-SCDMA增强技术演进路线和产业发展方向;(3)推进TD-SCDMA HSPA+在3GPP的标准化进程,并完成相应的国内行标的制定。

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的具体建议:提交国际、国内标 准文稿数量和预期采纳率;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4:1。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投入配套经费。

组织实施方式: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2 项目2008ZX03002: LTE研发和产业化

2009ZX03002-001 TD-LTE系统预商用设备开发

研究目标:开发满足标准要求的TD-LTE、SAE预商用系统设备。2010年底实现TD-LTE预商用系统设备。

考核指标:2010年提供100套基站,2套SAE预商用设备参加规模试验。所提供设备应能够满足3GPP和国内标准主要指标要求。向TD-LTE芯片、终端企业提供开放试验室环境。

主要技术指标包括: – 支持多小区运行;

– 载波频段:2300-2400MHz,带宽支持20MHz; – 支持TD-LTE规定的上下行速率; – 支持TD-LTE规定的小区平均频谱利用率; – 支持TD-LTE规定的小区边缘频谱利用率; – 支持TD-LTE规定的时延要求;

– 最低支持MIMO方式为2×2多天线配臵;

– 每个承担单位2010年提供2套SAE设备,100套基站参加规模试验。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TD-LTE系统设备能实现的功能和业务;主要技术指标;与标准的符合程度;产品特点及产业化能力;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3。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组织实施方式:企业牵头承担,联合高校、研究单位参与。2009ZX03002-002 TD-LTE基站预商用设备开发

研究目标:开发满足标准要求的TD-LTE预商用设备。2010年底完成TD-LTE系统预商用设备。

考核指标:2010年提供100套基站试验设备参加技术试验。所提供设备应能够满足3GPP和国内标准主要指标要求。向TD-LTE芯片、终端企业提供开放试验室环境。

主要技术指标包括: – 支持多小区运行;

– 载波频段:2300-2400MHz,带宽支持20MHz; – 支持TD-LTE规定的上下行速率; – 支持TD-LTE规定的小区平均频谱利用率; – 支持TD-LTE规定的小区边缘频谱利用率; – 支持TD-LTE规定的时延要求;

– 最低支持MIMO方式为2×2多天线配臵; – 支持非对称时隙配臵。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TD-LTE基站设备能实现的主要技术指标;与标准的符合程度;产品特点及产业化能力;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3。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组织实施方式:企业牵头承担,联合高校、研究单位参与。2009ZX03002-003 TD-LTE 终端基带芯片研发

研究目标:开发支持TD-LTE和TD-SCDMA的双模终端基带样片,TD-LTE能够满足3GPP和国内相关规范的要求, TD-SCDMA支持3GPP R7版本。

考核指标:完成TD-LTE和TD-SCDMA双模基带样片研发,满足3GPP相关规范基本要求。2009年承担单位提供终端基带芯片设计版图,2010年提供1000片TD-LTE 终端基带芯片工程样片。

主要指标如下:

– 支持TD-LTE和TD-SCDMA双模;

– 支持多频段,包括2300-2400MHz、2010-2025MHz和1880-1920MHz;

– 支持可变速率带宽,包括5MHz, 10MHz, 15MHz和20MHz; – 支持TD-LTE规定的各频段和带宽; – 支持TD-LTE规定的各上下行速率; – 支持4×2或2×2 MIMO方式; – 支持64QAM,16QAM,QPSK,BPSK调制方式; – 支持非对称时隙配臵。阶段考核:

2009年底前:完成芯片架构设计,进行芯片电路设计和验证,进行FPGA验证板测试,完成芯片版图设计,送出流片加工。

2010年底前:进行样片测试和验证,完成开发板评估板设计,完成物理层软件和协议栈软件设计,进行芯片测试验证和外场测试,提供终端芯片解决方案。

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与国际、国内相关标准的符合程度;芯片的主要功能及框架;芯片的制造工艺;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组织实施方式:企业牵头承担,联合高校、研究单位参与。2009ZX03002-004 TD-LTE 终端射频芯片研发

研究目标:开发出TD-LTE的终端射频芯片的样片,满足3GPP TD-LTE 和国内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考核指标:每个承担单位2009年提供20个终端射频芯片科研样片,2010年提供1000片TD-LTE 终端射频芯片样片。

具体技术要求为:

– 符合3GPP TD-LTE 及国内相关规范要求; – 支持多频段,包括2300-2400MHz、2010-2025MHz和1880-1920MHz;

– 支持可变速率带宽,包括5MHz, 10MHz, 15MHz和20MHz; – 支持64QAM,16QAM,QPSK,BPSK调制方式; – 下行支持MIMO 方式为2×2多天线配臵;

– 支持无线信道跨频段切换,切换时间<80us,方便组网频点选择;

– 集成射频收发前端(除PA外)和模拟基带处理,提供数字基带接口;

– 接收机提供大于100dB动态范围,步进精度至少1dB; – 发射机提供85dB动态范围,步进精度至少0.5dB; – 发射误差矢量幅度(EVM)<小于2.5%;

– 支持多接收时隙独立增益自动控制,满足无线资源的快速调度。

阶段考核:

2009年底前:完成射频芯片第一次电路级设计和仿真验证,并流片,完成芯片测试。

2010年底前:完成射频芯片第二次电路级设计和仿真验证,并流片和测试,提供工程芯片样片。

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与国际、国内相关标准的符合程度;芯片的主要功能及架构;芯片的制造工艺;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组织实施方式:企业牵头承担,联合高校、研究单位参与。2009ZX03002-005 TD-LTE 数据卡终端研发

研究目标:2009目标为完成数据卡软件和硬件系统设计和开发,2010完成试验数据卡终端的测试,并实现部分量产,为商用数据卡提供参考。

考核指标:2009年交付数据卡样机50部,2010年提供600个试验数据卡,参加技术试验和规模试验。需要满足:

– 满足3GPP R8相关规范要求和性能指标要求; – 简洁易用、稳定的MMI操作设计;

– 标准统一的API接口能力,便于后续业务扩展; – 通用标准化的硬件接口,便于与各类计算机连接。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主要性能指标;数据卡支持的业务功能;总体方案设计;符合国际、国内相关标准情况;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3。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组织实施方式:企业牵头承担,联合高校、研究单位参与。

2009ZX03002-006 TD-LTE 基站天线的研发

研究目标:研究和开发满足TD-LTE系统以及网络部署需求的多天线设备,满足多天线及智能天线的结合,仿真验证可满足3GPP及国内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与系统设备相配合,通过实验室/外场测试,建设相应示范点,最终满足TD-LTE 网络部署要求。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天线设备的主要技术指标;智能天线与MIMO结合状况及性能验证;采用的关键技术及算法;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5。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50%。

组织实施方式:企业牵头承担,联合高校、研究单位参与。2009ZX03002-007 TD-LTE TTCN规范研究

研究目标:在对TD-LTE终端一致性测试技术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TD-LTE终端的一致性测试方案和测试内容,制定相应的测试规范,提交中国通信标准化组织CCSA形成我国的通信行业标准,进而向国际标准化组织3GPP进行提案输入,进一步完善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完成TD-LTE 终端一致性测试规范的撰写并提交给相关标准化组织,至少包括两份测试规范:《TD-LTE射频一致性测试规范》和《TD-LTE协议一致性测试规范》,且测试规范中的测试项目覆盖率不低于同期LTE FDD的80%(2009年、2010年分别完成40%)。

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提交 的相关规范及主要内容;提交的国际、国内文稿数量和预期采纳率;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6:1。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投入配套经费。

组织实施方式: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2009ZX03002-008 TD-LTE TTCN基本测试集仪表开发

研究目标:开发基于独立硬件平台或基于系统硬件平台,支持TD-LTE终端一致性测试的规范及TTCN基本测试代码集。

考核指标:提供一套TD-LTE TTCN仪表,支持3GPP TS36 R8、R9终端一致性系列测试规范的基本集,包括对TD-LTE终端NAS层,RRC层,PDCP层,RLC层,MAC层等的各个特性进行独立测试、业务组合及不同系统间切换等测试。2009年完成原型样机开发,2010年完成基本集开发,并提供两套用于技术试验和规模试验。

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所能够设计与实现的测试业务功能集、测试例数量;总体架构、软硬件设计;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投入配套经费。

组织实施方式: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009ZX03002-009 TD-LTE无线综合测试仪表开发

研究目标:促进TD-LTE技术和产品研发,依据3GPP TS36系列 Release 8、9、TD-LTE标准,研制硬件平台和设计软件模块,开发出符合3GPP及行业标准要求的TD-LTE无线综合测试仪表。

考核指标:2009年提供两套无线综合测试仪表样机,用于技术试验;2010年提供两套无线综合测试仪表,用于规模试验。实现TD-LTE物理层、高层协议设计,支持多种MIMO技术方案、支持自适应编码调制技术、支持HARQ技术,支持多种信道环境的信道模拟研究与验证,支持终端射频指标分析与测量算法。

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测试仪表实现的主要技术指标(物理层、高层协议设计、支持多种信道环境的信道模拟研究与验证、支持射频指标分析与测量算法);仪表的硬件平台开发及软件设计方案;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投入配套经费。

组织实施方式: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2009ZX03002-010 LTE公共测试验证平台建设

研究目标:开发和构建TD-LTE及FDD公共测试验证平台,实现TD-LTE及FDD产业链芯片、终端、系统、仪表各环节联合测试,对TD-LTE及FDD研发与产业化提供支撑并形成公共互动,联动产学研用各方力量,推进产业链各环节协调发展。考核指标:

(1)建立TD-LTE及FDD虚拟实验室、仪表环境,实现高性能公共仪器仪表共享机制;

(2)开发和构建TD-LTE及FDD仿真平台、技术测试验证实验室、模拟网络环境;

(3)构建20个基站左右(每个厂家3-5个基站)的外场验证和技术试验环境;

(4)对TD-LTE及FDD在关键技术、技术样机、开发和互操作等阶段技术和产品进行全面测试验证。

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平台构建方式及主要实现的功能、提供的室内、外场整体环境方案;提交国内、外标准文稿数量和预期采纳率;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4:1。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投入配套经费。

组织实施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009ZX03002-011 TD-LTE公共技术与业务应用平台建设

研究目标:建设面向实际网络应用的TD-LTE公共技术与业务应用平台,以保障TD-LTE产品开发满足市场需求,并具备可运营、可管理的能力,同时降低产业风险,加快产业化进度;结合3GPP R9标准化进程。针对几种典型业务和应用进行研发:

(1)针对TD-LTE无线网设备和终端芯片进行研究和测试,完善 TD-LTE标准和产品技术要求,推动产品成熟;

(2)对工程实施以及组网的关键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组网方案并进行验证。为TD-LTE的规范制定以及未来网络规划和建设提供支持;

(3)对TD-LTE技术的业务应用进行研究,针对几种典型业务和应用进行研发;

(4)研究并支持TD-LTE和TD-SCDMA等网络之间互操作。考核指标:建成TD-LTE公共技术与业务应用平台,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实现的功能与典型业务和应用;整体环境构建方案;提交国内、外标准文稿数量和预期采纳率;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投入配套经费。

组织实施方式:运营企业牵头承担,产学研用联合。2009ZX03002-012 TD-LTE组网技术的研究

研究目标:建立完整的包括各种应用场景下TD-LTE无线组网技术理论和模型,为TD-LTE大规模商用组网提供理论依据。

考核指标:

(1)建立适合TD-LTE技术的组网模型和链路预算模型,针对各种应用场景提供有效的组网方案;

(2)形成TD-LTE组网技术研究报告。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建议:主要研究成果及内容,如组网模型和链路预算模型、针对各种应用场景提供有效的组网方案等;TD-LTE关键技术分析;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投入配套经费。

组织实施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2009ZX03002-013 LTE业务应用及网络演进研究

研究目标:发挥运营商业务与需求引领作用,体现以业务与需求为导向,提出LTE业务及应用场景,LTE网络演进方式及对LTE/SAE产品的要求。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建议: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的业务应用需求与模式、LTE业务应用及应用场景、LTE网络演进方式、LTE/SAE技术和产品的要求等研究思路;提交标准文稿数量和预期采纳率;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投入配套经费。

组织实施方式:运营企业牵头承担,产学研用联合。2009ZX03002-014 LTE 网络规划工具开发

研究目标:开发支持TD-LTE技术的网络规划工具,为TD-LTE及 LTE FDD网络建设和规划提供强有力的组网支撑。2010年完成规划工具开发并用于规模实验,2011年完成规划工具的完善。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所能够实现的LTE网络规划功能;可实现的传播模型、多种环境下的网络仿真/规划能力;针对LTE特定的技术与业务网络规划能力;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投入配套经费。

组织实施方式: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3 项目2008ZX03003:IMT-Advanced研发和产业化

2009ZX03003-001 IMT-Advanced TDD特定技术研发

研究目标: 深入挖掘TDD特定技术在实现IMT-Advanced高性能需求中的优势,实现IMT-Advanced TDD系统设计,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IMT-Advanced TDD核心技术,推进相关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标准化。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完成IMT-Advanced TDD特定技术的研究和方案设计;完成用于IMT-Advanced TDD特定技术评估和测试的仿真平台,提供仿真结果及完善的方案评估分析;开发IMT-Advanced TDD特定技术试验验证原型平台,完成技术验证;向国内、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技术文稿数量和预期采纳率;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投入配套经费。

组织实施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009ZX03003-002 IMT-Advanced频谱聚合技术研发

研究目标:针对IMT-Advanced可用频段资源上存在非对称频谱、跨频带离散频谱资源等频谱分布现状,实现自适应频谱感知、动态频谱管理等高效频谱聚合技术,提高IMT-Advanced系统的频谱资源利用效率,完成频谱聚合技术的评估验证平台,并向国家无线电管理部门和ITU等组织提供IMT-Advanced频谱分配及使用的建议。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提出针对IMT-Advanced系统频谱高效利用的频谱聚合技术方案;完成用于频谱聚合技术评估和测试的仿真平台;提供仿真结果及完善的方案评估分析;开发IMT-Advanced频谱聚合技术的试验验证原型平台,完成技术验证;向国内、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技术文稿数量和预期采纳率;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投入配套经费。

组织实施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009ZX03003-003 IMT-Advanced协作多点传输技术研发 研究目标:突破现有系统中单点非协作传输模式对频谱效率的限制,提高系统的平均吞吐量和边缘吞吐量,有效抑制小区间干扰,进一步扩大小区覆盖,提高频谱利用率。产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协作多点传输技术,推进相关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标准化。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完成适用于IMT-Advanced系统的协作多点传输技术方案;完成用于协作多点传输技术的评估和测试的仿真平台,提供相应的仿真结果及完善的方案评估结果;开发IMT-Advanced协作多点传输技术试验验证原型平台,完成方案验证;向国内、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技术文稿数量和预期采纳率;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投入配套经费。

组织实施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2009ZX03003-004 IMT-Advanced中继技术研发

研究目标:研发中继技术,突破IMT-Advanced系统在系统容量、覆盖范围、覆盖盲点、网络建设及维护成本、系统性能方面的限制,产生一批具有创新性及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继关键技术,推进相关技术的应用研究和标准化。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提出适用于IMT-Advanced系统的中继技术方案;完成用于中继技术评估和测试的仿真平台,提供仿真结果及完善的方案评估分析;开发 IMT-Advanced中继技术试验验证原型平台,完成方案验证;向国内、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技术文稿数量和预期采纳率;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投入配套经费。

组织实施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009ZX03003-005 IMT-Advanced增强MIMO技术研发

研究目标:突破单用户、多用户、多小区、分布式及协作MIMO传输技术,获取创新研究成果和核心技术专利,形成较为完整的IMT-Advanced增强MIMO技术方案,向标准化组织提交IMT-Advanced标准化提案。完成关键技术的开发与试验设备,进行技术演示验证。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满足ITU IMT-Advanced最小技术要求,分布式天线系统具有更高的小区边缘频谱效率和系统总频谱效率;完成1套各个技术点的链路仿真和系统仿真,完成算法验证试验平台;向国内、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技术文稿数量和预期采纳率;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投入配套经费。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组织实施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009ZX03003-006 IMT-Advanced多址技术研发

研究目标: 突破蜂窝与分布式网络架构下多小区下多用户信号设计与复用技术,解决小区内及小区间的无线资源共享和重用问题,提高系统容量和频谱效率,产生核心专利技术,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相关技术提案。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满足ITU IMT-Advanced最小技术要求;实现关键技术验证的硬件平台与演示验证;向国内、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技术文稿数量和预期采纳率;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投入配套经费。

组织实施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009ZX03003-007 IMT-Advanced新型无线资源管理研究及验证

研究目标:突破新型网络架构、接纳及切换控制策略、异构融合网络的无线资源管理、Idle模式控制算法、动态频谱接入模型等关键技术,建成IMT-Advanced新型无线资源管理方案的试验平台,形成核心技术专利和国际标准提案。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完成测试IMT-Advanced 新型无线资源管理方案评估和测试验证的仿真平台;开发建设可用于验证IMT-Advanced新型无线资源管理方案的试验平台并完成技术验证;向国内、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技术文稿

数量和预期采纳率;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投入配套经费。

组织实施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009ZX03003-008 IMT-Advanced关键技术仿真平台

研究目标:依据IMT-Advanced系统需求,在对关键技术进行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开发IMT-Advanced链路级仿真平台,进行关键技术验证和性能评估,为IMT-Advanced技术方案和关键技术第三方评估提供支撑。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完成IMT-Advanced无线传输技术评估方法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完成关键技术仿真验证平台,可以在ITU规定场景下对IMT-Advanced系统实现链路级仿真;并对IMT-Advanced所涉及的无线传输关键技术进行评估,提交评估报告和相关标准提案。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投入配套经费。

组织实施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注重与前期国家支撑计划的有机衔接。

2009ZX03003-009 IMT-Advanced关键技术试验平台开发

研究目标:针对IMT-Advanced关键技术和系统方案构建一个开放的、可扩展的、可重构的、通用的软、硬件技术验证原型机平台,搭建业务模拟平台,数据采集和分析平台,信道和场景模拟环境,建立完善的实验室测试和验证环境,支持面向IMT-Advanced的无线接口关键技术验证,系统性能评估和概念演示,为IMT-Advanced技术方案和提案提供支撑,促进IMT-Advanced标准化进程。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完成IMT-Advanced关键技术及系统方案验证平台,构建满足ITU要求的室内外移动环境;支持算法代码级、模块级、分系统级、系统级评估验证,支持空中接口的关键技术试验验证及天线评估验证,支持多业务、多场景的试验验证;向国际、国内标准化组织提交技术提案数量和预期采纳率;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投入配套经费。

组织实施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注重与前期国家支撑计划的有机衔接。

2009ZX03003-010 802.16m技术方案研发与评估

研究目标:突破802.16m在物理层、高层协议和网络架构方面的关键技术,建成系统仿真平台和关键技术硬件验证平台,形成802.16m技术方案。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完成802.16m系统技术方案报告,完成802.16m的软件仿真平台和原型系统验证平台;提交国际文稿数量和预期采纳率;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投入配套经费。

组织实施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009ZX03003-011 IMT-Advanced开放性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面向IMT-Advanced标准化和未来宽带无线传输需求,研究与之相适应的创新型无线通信关键技术,向国际、国内标准化组织提交技术提案,并针对IMT-Advanced系统需求进行技术评估。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针对IMT-Advanced典型场景进行评估,在所适用的场景中的主要性能评估;完成相应技术方案的仿真或实验验证演示;向国内、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文稿数量和预期采纳率;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投入配套经费。

组织实施方式: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4 项目2008ZX03004:移动网络、业务应用和终端研发

2009ZX03004-001无线泛在网络架构研究和总体设计

研究目标:提出移动蜂窝接入、无线接入、短距离和传感器等组成的无线泛在网络的总体设计和网络体系架构建议,掌握组网技术。对无线泛在网络环境下用户环境感知性、异构无线服务网络共存与协同、异构网络的移动性管理、网络开放和透明等技术开展研究。推动国际标准化工作。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提出无线泛在网络体系架构建议和网络总体设计,搭建示范验证环境,积极在国际标准组织(ITU-T、3GPP、IETF)研究中发挥作用;提交的标准建议文稿数量和预期采纳率;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组织实施方式: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009ZX03004-002 全IP宽带移动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研究下一代面向宽带移动互联网的全IP宽带移动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包括面向宽带移动网络的IP承载网络架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包括可支持大规模分层路由架构,支持基于策略进行网络资源动态调配等关键技术研究;支持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控制层网络架构研究,包括用户管理,计算资源、带宽资源、数据资源共享能力、业务和网络能力的动态部署和监控等。掌握核心技术,推动标准化。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全IP宽带移动网络体系架构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关键技术仿真;搭建试验验证平台,对突破的关键技术进行验证;提供业务演示环境;向国际标准组织(ITU-T、3GPP、IETF)提交标准建议文稿数量和预期采纳率;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组织实施方式: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2009ZX03004-003 宽带移动网络安全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全面分析宽带移动网络安全威胁与安全需求,研究提出宽带移动通信网络的总体安全体系架构,包括鉴权认证机制、安全域划分策略、技术防护方案等;进行协议及网络架构脆弱性分析,建立漏洞库及相应的攻防工具集;基于TD-LTE和宽带无线接入网络搭建试验环境,对突破的关键技术进行有效性验证。掌握核心技术,推动国际标准化。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分析移动网络的安全威胁和安全需求,提出宽带移动网络的安全体系结构,对安全算法、安全控制等关键技术进行仿真和原型系统开发;搭建实验环境验证关键技术;提交标准技术文稿数量和预期采纳率;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2:1。

组织实施方式: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2009ZX03004-004 宽带移动业务关键技术开放式研究

研究目标:面向未来2G/2.5G/3G/LTE多种异构网络环境,应对移动业务多媒体化、宽带化和互联网化的特点,在异构网络环境下,研究支撑移动业务多媒体化、移动化和互联网化的业务实现及业务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研究适应异构网络多种带宽条件下移动业务开展的关键技术,适应未来移动网络环境的多媒体编解码技术及传输协议(如多媒体编码容错技术、立体视频技术等)、研究未来移动互联网业务实现(如结合移动通信上下文的智能搜索技术等)、移动业务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并对相应技术进行仿真或实验验证。向国际、国内标准化组织提交技术提案,形成基础性核心技术及知识产权。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完成相应业务应用技术方案;相应业务应用仿真或实验验证;提交标准技术文稿数量和预期采纳率;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组织实施方式: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009ZX03004-005 手机新型操作系统、应用平台和中间件的发展策略研究

研究目标:为适应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形势,针对新一代终端

的功能特点,研究操作系统、中间件和终端应用平台的发展策略,分别提出操作系统、中间件和应用平台的技术要求、发展思路和实施策略。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提交研究报告,包括技术、市场分析、策略分析、实施建议等内容。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组织实施方式: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2009ZX03004-006 终端共性技术开放式研究

研究目标:面向未来终端发展趋势,研究与之相适应终端共性关键技术,例如移动终端省电技术、终端显示技术、多频多模等方面的技术和终端统一的外设接口要求等。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提交所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报告、标准建议等;提交标准技术文稿数量和预期采纳率;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组织实施方式: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009ZX03004-007 新型移动用户识别卡应用及关键技术开放式研究

研究目标:面向移动互联网及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对移动用户识别卡(以下简称SIM卡)能力的要求,研究与之相适应的SIM卡应用

及相关关键技术,并进行技术评估。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提交关键技术解决方案、新型SIM卡架构、新型SIM卡产品技术标准建议等;完成相关技术方案的仿真或实验验证演示;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组织实施方式: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5 项目2008ZX03005:宽带无线接入研发和产业化

2009ZX03005-001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测试与评估环境开发

研究目标:针对各种不同覆盖范围、不同应用场景的宽带无线接入创新技术、无线多媒体广播技术和异构无线接入创新技术,开发相应的测试和评估技术,提出有效的测试方法、测试规范和评估方法。研究业务模型的建模与测试,信道模型的测量、建模与测试;研究链路级软、硬件测试方法与测试平台的建设,多场景的网络级软件与半实物仿真测试方法与测试平台的建设,建立测试和评估的实验环境。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建立测试规范;开发测试和评估工具;建设内外场测试和评估环境;支持各种典型衰落无线信道下的无线传输测试;开展宽带无线接入创新技术的测试和评估;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鼓励地方

政府积极投入配套经费。

组织实施方式:产学研联合申请。

2009ZX03005-002 复杂环境和机动应用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开发与示范应用

研究目标:研究机动和应急系统的需求;研究具有环境适变和自组织功能的系统架构;研究多模式组网技术、高效链路传输技术、频谱自适应技术、能量管理与低功耗节能、系统易扩展性和高可靠高安全等关键技术。针对国家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应急通信的需求,满足公共安全、灾害救援等特定行业和应用环境对宽带无线接入系统快速应用、机动和安全的要求,开发支持灵活的网络架构、支持复杂环境和机动应用、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宽带无线接入系统与设备,开展典型应用示范,性能评估与测试,形成标准建议提案。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开发 6套支持应急通信机动功能和复杂环境应用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设备和终端设备。系统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支持与卫星/公众移动通信系统及现有集群系统的互联互通,支持双向鉴权、端对端加密、语音调度、数据查询、定位、数据广播等功能;高效的大范围的覆盖,能够快速部署,抗干扰能力强,适用于复杂地理和恶劣天气的环境;支持高速率的数据传输,终端信息传输速率大于2Mbps,支持大于60km/h的移动通信;网络资源灵活配臵,满足各种业务的需求;能够与现有指挥调度平台连接,实现应急指挥调度功能;实现

低功耗、节能的基站和终端设备。构建不少于6种满足公共安全、紧急事件、行业应急要求的典型应用示范与验证;提出标准建议提案;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5。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50%。

组织实施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009ZX03005-003 面向重点行业应用的宽带无线多媒体接入系统开发与示范应用

研究目标:研究低成本、可伸缩、可配臵的无线多媒体网络架构;研究高效传输技术、高效多址技术、动态信道分配技术、中继和协作、智能天线、分布式系统、低成本终端等关键技术。开发支持多媒体业务、互联网业务、多媒体集群业务,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面向重点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系统应具备抗多径抗干扰能力强、频谱利用率高、覆盖大、网络基于全IP架构、窄带业务与宽带业务兼容、提供廉价宽带多媒体接入服务等主要特征。满足无线数字城市、行业信息化、指挥调度、城市专用通信及海外市场等需求。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开发支持多媒体应用的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研制核心芯片,开发相应的系统设备和终端设备;系统关键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系统频谱效率3.5-10bit/Hz,支持大于120km/h的移动通信;支持大范围同频组网;支持低成本终端和服务;支持话音、视频,移动互联网、指

挥调度等业务;构建不少于50个用户,支持多媒体业务的重点行业应用示范网络;提出标准建议提案;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5。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50%。

组织实施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6 项目2008ZX03006 短距离无线互联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研发和产业化

2009ZX03006-001 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针对传感器网络应用特点,继承国内已有研究基础,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形成较为完备的信息聚合传感器网络关键技术体系,为十一五传感网设备研制提供补充关键技术,以及为标准化、下一代传感网演进提供技术支撑。

研究传感器网络的高效传输、自治组网、协同处理、软件、共性应用支撑等五类技术。申报单位可申请下述研发内容的全部或各个分项。

本课题具体研究目标和考核指标如下: 1.传感器网络高能效通信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传感器网络复杂地表环境下的信道建模和高能效高可靠传输技术研究以能效比为优化目标的自适应调制编码、准同步分布式分集传输技术研究;高效率、高线性度、低噪声、高频率稳定度的数模混合功率放大器设计与实现;支持

低能耗、快速自适应节点状态切换技术研究;研究无线传感网低复杂度干扰检测技术和动态自适应干扰避让技术。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包含系统能耗模型和特殊信道模型的系统级软件仿真和半实物仿真平台,发射功率<10mW,传输速率>50Kbps,地表通信距离>50米,节点工作状态切换时延<500us;存在多音干扰、部分阻塞干扰时能够正常工作;发射功率、传输速率、通信距离、节能效率等指标建议;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2.传感器网络组网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节点动态部署技术;动态休眠与组网技术联合设计;分簇组网技术;可配臵多属性异构传感网组网技术;跨层组网协议;传感网拥塞控制技术;容迟条件下的分布式消息投递、查询与存储技术、组网协议设计及其评价方法;探索适应未来泛在网络的超大规模无线传感网编址寻址技术。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建立多种组网协议;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3.传感器网络协同体系架构研究: 研究目标:传感器网络协同体系架构目标分析;协同体系构件及关联定义;协同体系层次模型、信息流描述及统一表征方法可行性探索;基于目标定位的协同架构可行性验证及平台建立;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

建议:传感器网络协同体系基本架构及统一表征可行性报告;目标定位验证平台;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4.传感器网络专用操作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传感网专用OS架构;实时调度技术;虚拟及动态存储技术;动态能量管理技术;代码自动生成技术;集成上述技术,实现传感网专用操作系统。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专用OS框架;微内核操作系统,核心最小支持4K RAM运行,完整功能镜像<128K FLASH;8M主频CPU条件下,中断响应时间<5uS,现场转换时间<10uS;支持硬实时条件、抢占和动态优先级;适应从微节点到复杂节点需求;可跨平台工作;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5.传感器网络共性支撑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可编程传感器网络模型、可编程协议设计、虚拟机和移动代理设计、情境感知的可编程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模型;安全协议设计、容侵容错技术、密钥分配与管理等。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代码可重用性提高50%以上;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协议。同时,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建议:提交国内、国际标准技术文稿数和预期采纳率,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投入配套经费。

组织实施方式:鼓励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009ZX03006-002 传感器网络标准化与测试验证平台研究

研究目标:研究建立传感器网络国家标准化体系框架及参考模型;研究组网、传输、信息处理、测试、接口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典型应用子集标准;建立标准测试、验证平台;建立传感网应用技术规范和系统测试平台。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建立标准化体系框架;完成相应的基础技术标准提案;完成相应的应用子集标准提案;建立标准验证与测试平台;制定国家核心技术标准;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提交标准提案数和预期采纳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3:1。组织实施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009ZX03006-003 中高速传感器网络系统设备、接入设备研制与规模化制造技术

研究目标:研制具备多元化信息采集能力、高速传感信息传输和大数据量传感信息聚合能力的中高速系列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包括适应复杂信道的高效传输机制、中高速传感网协议栈实施方案;研制

具有高性能信息处理能力的节点设备;设计支持多种类型中高速传感网设备开发的物理开发平台和集成开发平台;集成中高速传感器网络基带、射频以及协议芯片组件;突破软硬件一体化、双模、电磁兼容、可靠性可维修性等设备级技术;研究规模化制造与测试技术;建立完善的中试线和批量化测试线。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 产业化考核指标:系统设备、接入设备进入中试,2010年进入批量化生产。

技术考核指标:通视传输距离5km,传感信息数据传输速率500Kbps-2Mbps;系统设备和接入设备计算能力满足高速数据传输和融合处理要求:系统设备一体化集成高性能计算组件,其计算能力不低于50GFlops;接入设备一体化集成高性能计算组件,其计算能力不低于100GFlops;支持蜂窝移动网络接入。

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组织实施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009ZX03006-004 低功耗传感器网络系列节点、网关设备的研制与产业化

研究目标:继承已有信息聚合传感网方面相关关键技术,集中攻克低功耗传感器网络节点级补充关键技术;研制系列适用于规模性密

集布设和自治组网的小型化、低功耗、高性能的节点;具有连接主流移动通信网和中高速传感网的数据业务接入能力及区域管理能力的系列网关设备;研制支持二次开发的物理开发平台和集成应用开发平台;开发基于专用操作系统的节点级系统软件;建立集成开发环境及测试、评估等系统;针对传感网行业应用,研制系列节点产品;建立完整中试及测试线;完善传感网典型行业设备解决方案及相关设备生产线的技术支持能力。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 产业化考核指标:研制节点、网关设备等系列传感器网络设备,满足多应用、多类型传感器接入等要求;建立低功耗节点设备中试线1条;建立完备的规模化设备测试线;为项目其他课题中传感网应用示范提供样机支持。

技术考核指标:节点具备随机布设组网及支持异构组网能力。网关设备具备信息聚合、处理、信息选择分发等功能,支持子节点组网规模大于128个,满足蜂窝移动网络、中高速传感网等网络接入要求;提交相关行业技术标准提案。

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2。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100%。

组织实施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009ZX03006-005中高速传感器网络基带、射频芯片的研发与产业化

研究目标:针对中高速传感器网络系统设备、接入设备的低成本、小型化、高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研制中高速传感器网络基带(含协议)、射频芯片,应用于中高速传感网设备,为设备和产业化提供芯片支持。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 产业化考核指标:2010年上半年为节点设备和应用示范提供芯片支持,2010年进入批量化生产,实现批量化销售。

技术考核指标:研制完成射频芯片、基带芯片,并集成信号采集、信号协处理、网络管理等功能,形成单元模块。接收灵敏度(SNR=10dB),带外抑制度(±0.5MHz),AGC增益动态范围,PLL锁定时间,数据传输速率,误码率(Eb/N0>12dB),支持信道(如高斯信道、瑞利信道)。

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5。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50%。

组织实施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009ZX03006-006低功耗传感器网络核心芯片及片上系统研发与产业化

研究目标:针对低功耗传感网节点设备的低成本、低功耗、小型化、高可靠性等方面的要求,研制低速的无线传感网核心芯片,以及集射频、基带于一体,具体通信、处理、组网能力和传感能力的低功

耗片上系统等。为低功耗传感网设备和产业化提供芯片支持

考核指标:申报单位须提供下列指标(但不限于)的具体建议: 产业化考核指标:2010年上半年为节点设备和应用示范提供芯片支持,2010年形成批量化销售。

技术考核指标:核心芯片的静态功耗,芯片封装面积,接收灵敏度(SNR=10dB),带外抑制度(±0.5MHz),AGC增益动态范围,PLL锁定时间,节点数据传输速率;片上系统: 集射频、基带、处理、传感于一体。

申请发明专利数和预期授权率。

实施期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经费比例: 中央财政投入与其他来源经费比例为1:1.5。其中地方财政投入资金应不低于中央财政投入的50%。

组织实施方式:产学研用联合申请。

2009ZX03006-007 传感器网络与移动通信网的结合技术及其M2M业务应用研究与示范验证

浅议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新发展 篇6

关键词:特点 发展趋势 宽带无线

中图分类号:TN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a)-00-01

就目前的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无线通信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具有两个突出特点:移动通信技术的使用还在稳步前进;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继续扩展。宽带无线通信技术是目前市场上最为先进、适用范围最广的无线通线技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速率高、耗能较低、安全度高等优势,在无线通信局域网络、信息交通管理系统、环境探测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1 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特点

与其他无线通信技术相比,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具有以下显著特点。

1.1 传输速率高

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设计科技含量高,具有领先的技术水平,使用的带宽可以达到几个GHz,有效的提高数据的信息传输速度,大大节省了信息输送的时间,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

1.2 抗干扰性强

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具有很强的抗干扰性,在发射信号时,它可以将无线电脉冲信号在范围较广的频带中分散开来,而输出的功率比一般的无线通信设备都要低很多。由于性能上的优越性,与蓝牙等其他无线通信技术相比,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抗干扰性较强,能够有效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使信息的输送畅通无阻,避免其他信号的干扰导致数据传输中断或者接收失败等情况发生。

1.3 耗能较低

由于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信号发射功率低,所以在信息传输过程中不需要使用载波,只需要在工作需要时发出瞬间脉冲电波,就可以将数据发送出去,从而节省了系统电源的不必要浪费,有的节约了能源,降低工作成本。

2 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2.1 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商业化发展

由于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高性能为人们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人们对宽带无线通信技术越来越重视,也越来越愿意接受这种技术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应用。于是,运营商基于这种情况发现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的市场潜力,开始注重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并将其积极改革,对其进行产业化的方向改革,把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开发与应用纳入产业盈利体系。随着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普遍应用,开发商和营销商开始研究更加高级的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软件,生产性能更高的通信技术产品,建立统一化、规范化的产品研究、生产、产出这一科学的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市场,并根据市场调查,打开产品的销路,促进产品升级,更好的为广大无线通信用户服务。比如,已经生产并且投入使用的宽带无线通信类的天线、移动终端设备、机顶盒、数码相机、自动打印机等等,并且将这些产品向企业部门、政府学校、日常家居推广,打开了广阔的营销市场。

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商业化前景良好,它将成为21世纪最具有创新潜力和发展空间的无线通信技术,甚至会在未来的发展中取代电脑设备之间的有线连接。就我国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宽带无线通信技术与国际领先水平还有相当一部分差距,这就要求我国的开发商要不断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不断提高我国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科技含量,为我国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2 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适用范围扩展

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可以与众多领域的工作内容相结合,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各领域的信息化、现代化发展,提升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举例来说,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具有信息传输的无阻碍性和抗干扰能力,其探测成像系统可以帮助检测部门找到各种介质阻隔的人员或物品。比如考古专家对古墓进行信息化探测和分析,更好的进行古墓的挖掘工作;在地震灾害、矿难等情况发生时,宽带无线通信技术还可以帮助救援工作者找到掩埋、隔离的被救人员;为了侦查和探测犯罪分子的空间动向,公安部门也可以利用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对其进行有效监控,协助破案;在工程建筑时,利用宽带无线通信技术进行地质勘测,施工现场监控,有效提高工程建筑的施工进度和施工效率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随着其技术的不断提升,功能的不断增加,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在未来社会将会与更多的工作领域相结合,发挥其重要作用,促进各领域工作的高效率发展。

2.3 机遇与挑战并存

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很多技术以及市场等方面的挑战。从技术层面来看,宽带无线通信技术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扩大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范围,开发商要不断研究和创新新技术,增强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服务功能,迎接各方面的挑战,为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打开更加广阔的市场。

总之,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是一个相對缓慢的过程,我们国家的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经销商要正视国家的发展情况和市场实际,不断学习国外先进技术,提高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争取让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促进我国社会信息化、现代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王秀贞.超宽带无线通信及其定位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熊海良.超宽带无线通信与定位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

宽带集群通信 篇7

备受瞩目的2014年南京青奥会在一片掌声与欢腾中落下帷幕, 国际奥组委主席巴赫用“完美无瑕”评价了本届大会的运营和保障工作。对于完成如此大规模的国际性体育赛事, 南京市政府除了投入必要的人力和物力外, 构建一个综合性的安全监控平台也甚为重要。由南京宽慧无线网络通信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南京宽慧) 负责建设和运维的无线宽带政务专网, 承接了本次大会的指挥调度保障工作。

南京宽慧总经理周怡安告诉《通信世界》记者:“之所以选择政务专网作为调度平台, 一方面是因为无线专网具备较完善的网络基础, 且与互联网天然隔离, 另一方面也因为我们创新性地引入了宽带多媒体数据集群技术 (e LTE) , 通过对接原有的窄带专网提供了语音、视频、多媒体数据三位一体的集群调度功能, 这在历年的国际性赛事中尚属首例, 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本届青奥会‘科技奥运’的内涵。”

据了解, 通过无线宽带政务专网, 青奥组委会不仅完成了多部门人员、车辆的可视化指挥调度, 而且通过配备大量的手持、固定、车载终端, 工作人员可以全方位无死角地将视频、定位信息无线回传给指挥中心, 以实现对赛事运行、城市保障的全面掌控。与此同时, 广电直播、安检大棚也通过该系统进行了高清视频、安全数据的实时传输。

坚守“万无一失”

如今, 赛事的调度保障工作已经顺利完成, 提及青奥期间的运维和建设工作, 南京宽慧副总经理滑瀚表示还是承受了很大压力, “政府部门对于这套调度系统的要求是要保证安保和调度工作的‘万无一失’, 这对于我们而言是时间紧、任务重。”

滑瀚告诉记者, 专网保障工作面临四大挑战, 首先, 对于这场赛事的专网通信网络几乎需要覆盖南京的整个城区, 室内优化和室外覆盖的工程量巨大;其次, 专网用户使用的终端设备包括了车载、手持以及监控摄像头等, 面对不断变化的动态赛事, 相应用户及其终端设备的分组管理也成为了一项繁重的工作;再次, 网络建设周期短, 很多赛事的保障计划是在比赛一周前才定下的, 因此对于盲点的无线基站增补必须要与赛事保障同期进行;最后, 面对大量并无技术背景的终端专网用户, 如何让他们快速学会使用这些终端设备, 也是保障调度平台正常运转的关键。

“基站快速部署和终端简单易用, 考验着设备提供方的交付能力, 通过这一次赛事配合, 华为近乎完美地通过了考验。”滑瀚如是说, 华为提供的e LTE基站设备不仅体积小、易携带, 同时还具备“轻部署”的特点, “印象很深刻的是, 运维人员曾在雨中仅花了四个小时就新增了一个无线站点”;同时在终端配置、群组分配、业务管理等功能方面, 华为也提供了远程在线操作方式, 这也使得整体调度指挥的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据了解, 华为为南京宽慧提供的这套多媒体e LTE宽带多媒体数字集群解决方案, 对接了其原有的综合调度平台, 在整个青奥会期间, 担负了包括语音、视频及多媒体数据在内的集群调度工作, 为运动员大巴车、赛场巡逻车、安检大棚以及其他330个视频监控点提供服务, 有效帮助了举办方全面掌控赛事的组织过程。

华为企业无线领域总经理许智宇对此表示, 在整个过程中, 华为也获得了很多赛事集群调度的经验, 而e LTE宽带集群系统通过青奥会的成功应用, 也将再上一个台阶, 驱动传统的专网通信系统从通信管道向应用调度、应急通信迈出更坚实的一步。“更重要的是, e LTE宽带集群系统也是顺应整个南京政务信息化、市政信息化以及政府管理信息化趋势下的产物, 其将作为协调政府以及各机构如公安、消防、医疗等系统进行应急联动的跨平台的集群指挥控制平台。”

是专网更是智慧城市

据介绍, 无线宽带政务网由南京宽慧建设和运维, 一期工程覆盖南京主城区 (玄武区、鼓楼区、建邺区、秦淮区、雨花台区和栖霞区) 、江宁大学城、浦口亚青村和14个重要体育场馆群站, 计划在2015年12月底, 南京的宽带政务网将完成全市范围内专网信号覆盖, 以及重点应用建筑室内信号覆盖, 综合资源调度平台接入全市主要数字化信息节点, 具备移动办公、应急指挥、行政执法、水利、公共安全等多行业移动应用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能力, 并实现政务、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行业的大范围应用, 助力“智慧南京”建设。

事实上, 我国发展政务专网早已有之, 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技术落后、覆盖受限、商业模式模糊的尴尬处境, 制约了专网的长远发展。目前, 国内大部分城市中的专网通信还采用TETRA数字集群通信系统, 以提供语音服务为主, 但国内由三大电信运营商建设的公众基础网络已经进入到了4G (LTE) 时代。

南京政务网作为国内专网发展的领头羊, 此次选择“跨代”发展至e LTE, 也是出于对自身未来发展的考虑。从窄带集群转向宽带集群, 这是专网未来转型的必然一步, 也是智慧城市规划中必不可少的技术能力。e LTE能够提供媲美公众通信网4G的高速率, 城市的调度中心不仅可以通过语音进行部门间协调, 而且还能够实时查看清晰的视频图像以及详尽的数据资料, 这对于城市政务网的未来发展, 可谓是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技术升级迎接亿级“产业蛋糕”

应该看到, 人类在科技和经济的不断进步中, 已经从农业化逐渐走向了工业化乃至信息化, 而城市化则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结果。

从全球城市版图来看, 此前都是西方占据主导地位, 伦敦和纽约两所城市曾经一度占据了全球资本市场40%的资金, 而在近些年, 这些资金渐渐转向亚洲, 包括中国香港和上海、日本东京、韩国首尔等重要城市在全球经济舞台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但同时, 城市化在科技飞速发展和人口急剧膨胀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城市作为全世界经济发展的实验室, 如何化解发展中的矛盾, 是每个国家必须思考的问题,

中国选择了走城镇化与信息化有机结合之路, 更重要的是, 智慧城市的建设将决定未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所以在中国“十二五”期间, 智慧城市的试点工作也随即开启, 目前中国已经有200多个地级城市提出了有关转型智慧城市的发展规划和具体实施。

对此, 周怡安认为, 中国城市的运转已经进入到一个高速信息化的时代, 在保证城市各项环节安全运转的阶段, 我们需要通过平台把城市各项元素组合起来, 如果遇到突发情况的话, 运转调度平台就会成为重大的指挥平台。

而总结全球智慧城市的发展基础基本分为三个层次, 最底层是物理的硬件设施, 也就是无线网络;中间层是跨部门的调度平台, 汇聚了政府及相关行业的数据和信息, 能够实现跨部门联动;最上层是面向终端的应用层, 针对各部门各类终端设备的分组管理以及功能开发等等。

华为技术专家告诉记者, 按照“端-管-云”的思路, 此次南京政务网上马e LTE项目, 就是完善了“管”的能力, 通过从原有的窄带集群“跨代”升级为“宽带集群”, 原有的政务网络将能够承载更多更新的业务和应用, 同时开启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周怡安对于政务专网的产业前景也是充满希望, 在他看来, 全球范围内的政务网的市场盘子至少有上百亿美元, 国内市场还处于刚刚起步, 未来前景将伴随国家智慧城市的发展而不可限量。

事实上, 对于宽带多媒体集群来说, 南京青奥会只是一个起点, 整个产业才刚刚起步, 政府、城市企业、企业将在宽带多媒体的技术驱动下激发出大量的业务需求。而在未来, 标准和服务将成为“e LTE解决方案联盟”发展的两个关键问题:标准方面包括了频谱规划、技术标准、应用规范等等, 而服务则包括专网从过去窄带集群如何向宽带集群过渡, 如何从提供管道转型为交付服务, 这些体系化的工作都需要专网运营商和产业界在未来实践中不断地摸索。

浅谈宽带通信网之宽带接入网技术 篇8

接入网 (AN) 是通信信息领域近年提出的概念。接入网是由业务节点接口 (SNI) 和相关用户网络接口 (UNI) 及为传送电信业务所需承载能力的系统组成的, 经Q接口进行配置和管理。因此, 接入网可由三个接口界定, 即网络侧由SNI与业务节点相连, 用户侧由UNI与用户相连, 管理方面则经Q接口与电信管理网 (TMN) 相连。接入网的引入给通信网带来新的变革, 使整个通信网络结构发生了变化。

1 接入网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 接入网对于所接入的业务提供承载能力, 实现业务的透明传送。2) 接入网对用户信令是透明的, 除了一些用户信令格式转换外, 信令和业务处理的功能依然在业务节点中。3) 接入网的引入不应限制现有的各种接入类型和业务, 接入网应通过有限的标准化的接口与业务节点相连。4) 接入网有独立于业务节点的网络管理系统, 该系统通过标准化的接口连接TMN, TMN实施对接入网的操作、维护和管理。

随着世界各国对于本国电信业务市场的逐步开放, 广播电视这类非电信部门也加入了竞争, 利用已有的通信条件在话音、非话、移动方面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传输技术、信号处理技术、硬件 (VL-SI) 技术和软件技术以及系统集成在21世纪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 使得接入网的革命性演变成为可能, 促使人们将接入网作为全新的技术领域予以深入研究。

人们用“全业务网络FSN (Full Service Network) ”描述接入网最后承载的各种业务:即广播电视为特征的娱乐业务, 以桌面多媒体为主体的计算机数据业务以及电话为特征的通信业务。电信部门的业务发展显然是从无处不在的电话通信 (POTS) 开始的, 逐步进入信息和事务处理的领域, 同时最终进行以视频广播为特征的娱乐领域。相应地广播部门则是在已有的宽带非交换的CATV网络的基础上, 希望提供给用户更多选择节目的权利。此时用于传输用户需求的反向信道成为必须, 即接入网络必须从原有简单的广播型向双向型发展。

对于电信部门而言, 目前开通的电信业务是低速数据和话音传输, 而宽带业务是视频通信, 它要求在原有双绞线基础上提供宽带传输能力, 电信部门的优势在于拥有成熟的交换技术和网络管理能力, 但是先天的模拟话音传输是其致命的弱点。对于广播部门而言, 在扩大有线电视业务的同时将把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数据传输、点播电视以及电话业务作为他们扩展的领域。广播电视部门具有良好的宽带网络—CATV网络, 是其进行这些业务的优势, 但是由于有线闭路电视业务是简单的单向传输, 缺乏交换机制以及网络全面管理的功能, 使得广播部门提供双向对称/不对称业务非常困难, 所以如果改造现有的单向网络变成双向网络, 是广播部门实现除电视业务以外其他业务的关键。

目前人们颇为看重的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络 (HFC) 就是基于传统的同轴电缆CATV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的结果。IEEE802协议小组正在为HFC制定相关的协议, 相信随着技术和标准的进一步成熟, 这一方案将在近二十年内成为电信和广播部门都愿意投资的宽带建设项目。

2 我国接入网建设存在以下的问题

1) 由于设备供应商本能的保护性反应, VS.X接口的开放性缺乏法规保障;而且对不同厂商设备之间互通性、兼容性及完备性测试体系的研究滞后, 缺乏较为科学的验证手段。

2) 仅有VS.l、VS.2数字接口是不够的, 对宽带接入的研究跟踪和实用化进程必须加快。现阶段接入业务还仅局限于窄带ISDN范畴, 而其他媒体网络共享接入段的目标基本是分离实现的。

3) 基于SDH技术的光纤接入网至今还未能解决好同步问题 (特别是当环上节点数大于16时) , 当1网络边缘采用PDH或x DSL同步型接口时其低频慢漂移现象对数据业务的影响更加突出。

4) 网管问题。目前使用中的接入网网管维护均由接入设备厂家提供的监控管理系统来完成, VS接口及VS终端设备间数字段的维护、用户环路测试、电源和环境的监控等工作。存在的问题是用户环路的测试基本还不能接受112集中受理系统的控制 (有个别公司开始这类对接试验) 。目前, 对接入网实现112测试的方法有两种:利用接入网自身测试板完成用户线的测试和利用测试头完成用户线的测试。下一步, 网管必须解决以下问题:接入网的上层应具有对不同的接入设备的管理能力 (即统一网元层管理) 。虽然我国电总已制定了接入网集中维护管理系统与接入网设备之间的Q3接口标准, 但实施中尚有两个问题需要考虑:一是Q3接口的实施尚需时日, 同时具有Q3接口的集中维护管理系统的开发成熟也需一段时间, 所以在目前的过渡阶段, 各厂家的接入网设备均由各自开发的管理系统统进行维护, 还不能实现集中监控维护的要求;另一方面, Q3接口的开发需要较大的成本投入, 对一些小容量的接入设备, 其经济性也待商榷。接入网的网管应具有管理接入网提供的各种业务的能力, 如DDN、CATV等。各种叠加网数据接口所采用的永久或半永久性连接不利于对其工作进行监测, 从网管角度说实际上是处于阻断状态。接入网与交换机 (传统PSTN设备) 的网管应能互通, 如配置管理应能在一点完成。TMN标准的制定中来自非技术的制约因素过多, 致使管理网的一体过程将漫长而又复杂。

5) 一些设备供应商采用的“信令转换架”方式加入, 实际是新增局, 违背“少局所、大容量”的网络组织发展原则。

3 接入网的技术发展趋势

为了使两个通信网络的业务在IP层面实现融合, 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问题, 例如, 如何对语音和图像业务提供Qo S保证、如何实现对整个网络资源的管理和分配、以及如何随时随地提供宽带接入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我们认为IP与MPLS的结合、光纤接入技术以及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将成为未来宽带通信网络的主流技术。通过采用IP技术, 能实现各种网络技术的互连互通, 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网合一”。光纤接入技术是“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光纤以其大带宽、易于维护、抗干扰、抗腐蚀等优点, 已逐渐在接入网中得到应用。随着光纤、光器件价格的下降, 光接入网将最终成为宽带到家的首先方案。宽带无线接入技术是未来通信网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无线接入技术以其成本低廉、不受地理环境的约束、支持用户的移动性等优点, 将成为光纤接入技术的重要补充, 使人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人通信的目的。

摘要:宽带通信网是一种全数字化、高速、宽带、具有综合业务能力的智能化通信网络。宽带通信网的显著特点就是在信息数据传输上突破了速度、容量和时间空间的限制。宽带通信网络可大致分为宽带骨干网络和宽带接入网络两个层面。

关键词:宽带通信网,宽带接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陈伟, 张伟.局域网组建实例与技巧[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

宽带集群通信 篇9

综观国际市场,各大卫星运营商为用户提供包括卫星资源、终端、运营维护、业务支持在内的“一揽子”的解决方案,然而这些提供宽带服务的卫星运营商中,能够真正服务我国的只有IPstar,Inmarsat,Thuraya等少数几家,其他卫星运营商以透明转发器为主。

(1)卫星广播业务

2006年12月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和鑫诺卫星通信有限公司共同组建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作为我国境内惟一一家运营卫星直播业务的卫星运营商。2008年6月9日,用于直播业务的中星9号成功发射,该卫星将与即将发射的鑫诺4号一同组成我国第一代直播电视空间段,将广播电视在我国的覆盖率提高到98%以上,彻底解决偏远地区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

(2)卫星移动业务

在我国,卫星移动业务主要由国外卫星运营商提供,这些运营商在中国设有授权机构代理其在中国境内的卫星业务。其中,交通部中国交通通信中心所属的北京中交通信科技有限公司代理Inmarsat在中国的卫星移动业务,并运营Inmarsat在中国的关口站;Th uray a卫星通信公司与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签定了SP协议,确定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为Thuraya的销售业务提供商和分销商,提供包括促销、市场、销售和用户支持在内的各种服务。

(3)卫星固定业务

现阶段我国上空的Ka波段转发器资源相对比较缺乏,因此卫星固定业务主要还依靠C和Ku的透明转发器,通过宽带VSAT设备以TSS或TSM方式进行组网,同样可以实现对IP业务的承载,也可以实现星状、网状、混合状、点对点等不同的网络拓扑连接,为用户提供IP接口在内的多种业务接口。

主要的卫星运营商有中国直播卫星有限公司、亚洲卫星和亚太卫星等。用户一般为国家、省、市相关部门(民政、森林、海洋、气象、人防等),大型企业,这些用户通过购买宽带VSAT设备。租用透明转发器资源进行组网,或购买持有VSAT电信运营牌照的网络运营商提供的网络服务。

VSAT即甚小口径终端,通常指天线口径终端小于2.5米的小型地球站。VSAT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美国赤道公司最先推出,经过若干年的发展直至今日,已得到大规模的应用。目前国内很多重要的政府部门和企业都建设了专用的VSAT通信网,据2007年度全国VSAT卫星通信年检结果显示,目前在我国获得VSAT经营许可的企业为39家,其中已投入运营的33个经营企业共计完成业务收入11.2亿元,比上一年同比增长10.5%;实现企业利润2.7亿元,比上一年同比增长66.7%,整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随着宽带业务的兴起,VSAT通信设备制造商紧跟市场的发展,以市场为驱动,不失时机地推出新一代的VSAT产品,与传统VSAT设备相比的不同之处在于:

⊙随着DVB-S2的推出,VSAT设备在物理层编码方面都从传统的RS级联卷积码过渡到以LDPC,Turbo等为代表的接近香农极限的编码方式。

⊙充分与因特网业务融合,尤其是对各种IP业务优先级的保障,达十几种之多。

⊙结合回传信道,实现了自适应可变的调制(ACM)编码方式,使得链路效率大大提高。

⊙完全基于IP的网管操作与控制,无论何时何地,通过VPN,都可实现对整个卫星网络的控制与管理。

为了区别于传统VSAT (图6),我们将新一代VSAT称之为宽带VSAT (图7)。宽带VSAT,是集信道高速传输、网络交换和协议转换增强于一体的小口径天线地球站。

宽带VSAT设备不仅在传输速率上有很大程度的提升,而且集成度大大提高。过去往往是由卫星调制解调器、TCP加速器、路由器、协议转换器、PBX串接起来的系统,现在全部集成在一台VSAT终端上。这极大地增强了VSAT终端的网络功能并降低了设备故障点,真正实现了卫星适配器、网络路由器、电话交换机的三合一,直接为用户提供通用IP数据接口及VoIP话音接口。在汶川地震中,不少VSAT设备发挥了巨大作用,保障了灾区应急通信的需要。

目前我国所采用的宽带VSAT设备绝大多数为进口产品,制造商有数十家,有采用DVB-S2/DVB-RCS标准的星状设备,也有纯MF-TDMA的网状设备,还有TDM+SCPC的点对点设备。按照组网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点对点、星状、网状和混合状四种。尤其在2008年,各公司都相继推出了新一代的宽带VSAT设备,具体如表3所示。

四、发展趋势

1.移动、固定、广播业务相互融合

早期为了对无线电频谱进行规划和管理,国际电联对卫星业务进行划分:卫星固定业务(FSS)、卫星移动业务(MSS)和卫星广播业务(BSS)等,并为不同业务划分了不同频段,其中卫星广播业务和卫星移动业务中的馈电链路也属于卫星固定业务的范围。原先各种不同的业务采用不同的体制、不同的卫星通过申请不同的运营牌照进行运营,然而随着宽带多媒体业务的发展,三种网络都将目光集中在承载多媒体业务上。

其中,卫星移动业务与因特网相结合。向移动用户传送多媒体业务显示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在卫星固定业务(FSS)中,通过相对低速的回传链链路与高速前向链路相结合,可实现对因特网非对称交互式应用的良好支持。这种模式在卫星移动业务(MSS)中同样有应用前景,蜂窝通信中的HSDPA便是很好的例子。另外,卫星强大的组播与广播能力也可以应用在卫星移动业务中当中,由于卫星点波束覆盖区不断缩小,因此可向移动用户提供类似蜂窝系统中基于位置区的服务(见图8)。

高清晰、交互式、可保证的服务质量使三种业务趋同性越来越强,卫星通信业务宽带化,卫星宽带业务移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2.电信、广电、互联网三网合一

回顾网络的演进过程,原有的电话网(PSTN)从单纯支持话音的传输,到通过拨号方式实现话带内的数据传输,进而升级为数据业务为主的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在接入网部分通过ADSL技术实现宽带接入;原本传输电视节目的广电网络也增加了视频点播、宽带接入的数据服务,IP作为统一的业务平台,其上承载了更多的业务应用。

三网的融合体现在几个层面上:一是在网络层面都向“全IP”发展,所不同的只是接入网实现;二是在业务层面上都可提供声情并茂的多媒体业务;三是在商业运营上,可以采用统一计费及客服系统;四是在用户终端上,可以是多模合一。

目前,欧洲已经在考虑将所有承载网络作统一规划和管理,而不考虑他们原先承载的业务,这意味着同一个网络既可以承载固定通信业务,也可以承载移动通信业务,同样还可以承载广播业务。即网络与业务的分离,业务与承载的分离(图9)。

3. 卫星、地面系统充分结合

通过与地面系统的结合,使得卫星发挥更大的效用。一是因特网信息的干线传送,特别是远距离的跨国传输。近年Intelsat从北美到各地区的卫星因特网互联容量约为1000Mb/s。二是宽带接入服务,主要是为用户提供直接入户的卫星宽带接入服务,系统出境载波采用IP over DVB技术,将大量下载信息用卫星传送,回传则可通过卫星或地面线路(互联网或无线接入)。通过卫星向用户广播大量大众化节目,同时在小区设立服务器(或用户终端的大容量硬盘)投送海量文件,借助服务器边缘化、内容推进、本地下载等技术构成新型的IPTV网。

4. 设备制造、卫星运营紧密合作

卫星宽带业务所蕴藏的巨大市场前景使得众多公司参与到这一“淘金”热潮中来,行业之间的合作纷纷展开。Gilat与EchoStar合作基于原有卫星电视接收装置开发双向交互式的卫星应用;Hughes为Thuraya开发双模手持终端;Viasat为Wildblue系统提供地面终端surfbeam并与Eutelsat共同开发基于DOCSIS标准的宽带业务,设备制造商与卫星运营商的合作使得二者的优势充分发挥,产业链的配置更加优化。

我国宽带通信市场的发展与启示 篇10

2010年上半年, 我国宽带网民规模继续增加。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数据, 2010年1月~5月, 基础电信企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净增979.2万户, 达到11301.7万户, 而互联网拨号用户减少了168.8万户。宽带基础服务覆盖率的不断扩大, 带动了宽带用户规模的增长。截至2010年6月, 在使用有线 (固网) 接入互联网的群体中, 宽带普及率达到98.1%, 宽带网民规模为36381万。

虽然我国宽带网民的绝对规模在增长, 但其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却有所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群体规模增速过快所致。截至2010年6月, 只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规模增加到4914万, 较2009年底增长1842万人, 占整体网民的比重提高到11.7%。

同时, “宽带不宽”的问题仍然存在。根据Akamai公司的报告数据计算, 我国平均上网速度, 只有857kbps, 接入速度远远落后于美国、日本、韩国等互联网发达国家。

二、我国宽带通信发展面临的问题

1. 宽带市场方面

(1) 目前宽带业务运营商的主要收入还是来自客户网络接入费用, 宽带的杀手级特色应用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 用户对宽带增值业务、IPTV等新业务认知不足。

(2) 用户的快速增长和网络规模化之后的资源保证和服务保证产生矛盾, 成为制约宽带发展的一个瓶颈, 宽带不宽在一些地区成为消费者的投诉焦点。

(3) 宽带市场的设备供应价值链还不是很成熟, 宽带接入设备市场的竞争过度, 非理性的竞争手段使产业链各环节倍感压力。

2. 产业政策方面

(1) 宽带接入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网络具备了承载高带宽业务和应用的能力, 因而建立宽带产业价值链的工作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如何开发出特色的宽带业务和应用来吸引用户, 宽带视频业务被寄予厚望。

(2) 宽带网络的建设涉及到了线路敷设的“路权”问题, 而这些问题涉及到了政府的市政、建设等部门, 而目前不清晰的政策使网络建设遇到了很多麻烦, 尤其对新技术的采用 (如FTTH) 非常不利。

三、宽带通信发展趋势和建议

1. 高带宽的应用是大势所趋

近几年宽带的飞速发展并非我们意料之外, 而深藏在宽带用户数量高速增长的背后, 是人们对宽带理解的进一步加深和市场结构的进一步优化, 是宽带内容应用的持续推进和层层突破。宽带运营商打破传统观念, 开放独有的网络和接入资源, 紧密联合上下游企业, 聚合各方优势资源, 积极拓展网上信息源和各类应用, 打造了丰富的网上应用, 有效引导和满足了日益活跃的信息消费需求。依托强大的应用平台和丰富的内容资源, 运营商对消费群体进行了有效细分, 针对不同的消费需求推出风格各异的宽带应用业务, “网络社区”、“在线炒股”、“远程教育”、“可视聊天”、“在线游戏”、“视频点播”等全新应用使广大用户享受到宽带的欢乐, 体验到宽带生活的精彩。

宽带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它们不断交替往复、向前发展。第一阶段, 带宽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技术主导宽带发展, 其属于卖方市场, 竞争较为温和, 策略简单, 利润较高;第二阶段, 带宽超出用户需求, 营销主导宽带发展, 其属于买方市场, 竞争激烈, 营销策略更加重要, 策略复杂, 利润较低。总体来看, 宽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淡化宽带的接入技术, 强化用户的业务体验。运营商将开发用户喜欢的应用, 引导用户使用, 强化宽带应用的销售, 弱化技术销售。目前国内的宽带行业发展正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时期。目前运营商最关键的工作就是开发高带宽的应用, 促使宽带业务进入到卖方市场。所以网络视频、网络游戏等业务非常关键,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都在大力关注诸如IPTV、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等新业务发展的原因。

2. 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将是未来宽带竞争的主流

目前, 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三大运营商实现全业务运营, 作为固网业务中最赚钱、需求处于上升期的宽带业务, 市场上份额较小的电信运营商急切希望扩大份额。由于电信运营商更看重长期效果, 预计未来竞争日趋激烈, 可能进入恶性竞争, 而其他小的宽带运营商很难对三大电信运营商形成冲击。

在宽带行业发展的技术主导阶段, 宽带行业的主要矛盾是运营商、竞争者和用户之间的矛盾, 运营商主要采取市场导向的策略。在宽带行业发展的营销主导阶段, 宽带行业的主要矛盾是运营商和竞争者之间的矛盾, 运营商主要采取竞争导向的策略。目前国内部分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到宽带发展的营销竞争阶段, 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将是行业的主要特点。

中国移动采取的价格策略, 一方面是单一业务的低价杀入;另一方面是业务捆绑, 用户使用移动业务, 超低价、甚至赠送宽带业务。目前最大短板在于网络覆盖和最后一公里的接入资源。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采取的则是防御措施, 一方面是单业务提速 (XDSL升速、光进铜退等) ;另一方面是发展融合套餐, 为用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广电是除电信运营商之外最有实力的竞争者, 可能会对宽带市场形成影响, 目前各地的广电也在积极准备加大宽带市场的投入力度, 但是总体实力略逊于电信运营商, 而且运营能力和经验上有欠缺, 进入宽带市场的动力也不如电信运营商强烈, 但随着三网融合的推进其在宽带市场的地位不可小视。其他小的宽带运营商受制于资质和资金只能成为搅局者。

运营商通过收取宽带接入费用获得收入和利润是目前的主流盈利方式。业内多数专家认为, 未来的盈利方式是客户付费使用运营商的宽带应用, 免费使用宽带接入。例如客户付费使用IPTV业务, 免费使用宽带接入, 运营商依靠互宽带应用获得收入和利润。在这两种极端的收费模式之间还有过渡模式, 宽带和业务、应用都收取费用。虽然宽带应用收费将是未来的趋势, 但是到目前为止没有哪家运营商以应用收费作为互联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从运营商向产业链上游延伸的能力来看, 电信运营商在相应领域的竞争力还较弱, 勉强通过宽带应用盈利会得不偿失。所以, 目前运营商还不具备从第一种盈利方式向第二种盈利方式转型的基础。

3. 整合发展才是宽带发展的趋势

单一的宽带业务, 很难形成进入壁垒, 容易被其他竞争者进入。所以领先的宽带运营商采取了“融合”的策略。“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就是运营商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无缝的宽带接入和应用。

目前运营商一般有两种基本的路径, 将宽带从单一发展到融合。第一种是通过开发互联网的应用, 逐步达到“融合”, 例如开发杀毒业务、安全监控业务、IPTV业务、生活助理业务等。第二种是通过与其他业务的捆绑逐步达到“融合”, 例如中国电信的e8套餐、中国联通的亲情1+, 通过将宽带捆绑固话、移动电话业务等。现在这两种方式正在逐渐相互渗透, 向着融合的最终目标发展, 但是距离“融合”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个策略存在两个问题:首先, 实施捆绑策略是有前提的;其次融合并不是宽带发展的惟一出路。

捆绑是以优势业务捆绑弱势业务, 为用户提供一揽子服务, 降低用户的总支出, 提升运营商的总收入, 同时起到打击竞争对手业务的作用。但是捆绑策略有一点非常关键, 自身的优势业务必须比自己的弱势业务有更大的粘性, 才能实施捆绑策略。也就是说, 以自己的优势业务捆绑弱势业务并不是一条真理。中国移动通过手机捆绑宽带是一条好的策略, 但是中国电信或者中国联通通过宽带捆绑手机就未必是一条好的策略。因为手机号码对用户的粘性要远远大于宽带。换言之, 用户可以轻易地更换宽带提供商 (宽带质量相差不大的前提下) , 但是用户很不愿意更换手机号码 (前提是不可以携号转网) , 因为手机号码背后有客户的社会关系, 而宽带背后则没有。

不仅在电信行业, 纵观其他行业, 许多企业都提出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解决方案, 但是大部分的客户并不认可, 仍然会进行自己的组合, 究其原因是客户偏好千差万别, 同时, 运营商也不可能把所有产品都做到最好。所以整合才是最佳的策略, 也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运营商利用宽带的优势, 整合其他资源一起为客户提供服务。例如, 运营商可以整合安防、整合视频、整合优势甚至整合电脑厂商等, 这时运营商可以作为一个平台并利用其宽带的优势, 利用其庞大的客户资源建设一个互联网平台, 强化对产业链的话语权力, 获得利润。

宽带市场在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运营商大力发展高带宽的应用就是为了扭转这种局面。但是通过宽带应用实现盈利的基础还不成熟, 整合 (聚合服务) 发展才是未来的趋势。

4. 加强宏观管理完善宽带产业政策势在必行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宽带属电信服务的范畴, 但它的建设运营与城市规划和小区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各个部门如政府信息办、电信部门、甚至国土局或者广电局都想作为管理者。许多管理者看到资金投入时都想伸手要钱, 需要规范化时又甩手不管, 这也容易造成运营管理的混乱, 不利于行业的发展。目前国家对宽带的运营权尚无专门的管理, 拥有ISP许可证者便有权建设宽带网, 而ISP执照只需向当地邮电管理部门申请便可获得。另外一个政策障碍是网上传输的服务内容的限制很多。政府对于网上互动娱乐还存在很复杂的心态, 这个最易优先发展的内容受到的限制非常多, 也就不容易带动其它服务的开展

因此, 要解决我国宽带网发展中出现的混乱局面, 也需各方共同协作。政府的职责是制定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并组织协调, 管理部门担任具体的资源整合, 而科技企业要出钱出力, 推广商品、抢占市场, 网民享受实惠, 这样分工合作, 才能有条不紊推动宽带网的发展。韩国网络业的宽带建设给我们的深刻的启示——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 实事求是, 根据本国的国情, 整合资源, 统一部署, 避免一窝蜂和重复投资, 整个宽带网络要有辅助配套的服务, 这样才能使宽带走上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5. 三网融合将促使宽带产业向纵深方向发展

三网融合的驱动力量来自于市场的需求与竞争。近年来, IP技术进一步发展, 也为促进三网融合创造了条件, 三网融合的基本含义表现为在技术上趋向一致, 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 业务层上相互渗透和交叉, 应用层上趋向统一, 三网融合话音、数据和图象这三大基本业务的界限逐渐消失, 整个网络正在向下一代的融合网络演进, 也为光通信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光纤宽带产业是当前信息产业中成长最快, 发展空间最大的产业之一, 推动光纤宽带网络建设能够升级网络基础设施,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对于衍生新型业态, 拉动新兴产业发展实现扩内需、保增长、促就业, 提升国家长远竞争力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加强光纤宽带网络的共建共享有效利用, 积极推进三网融合, 同步提升骨干网传输和交换能力, 提高骨干网互联互通水平, 改善网络服务质量, 保证网络与信息安全。

宽带集群通信 篇11

【关键词】超宽带脉冲 无线电通信技术 通信技术应用

当今科技高速发展,人与人间的联络方式也发生了转变,这些情况使得数据通讯和无线通信业务很快繁荣了起来,人们对无线通信服务的质量和速度也越来越看重。随着各国商业上对3.1-10.6GHz频谱资源的运用,超宽带技术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

一、宽带脉冲无线电技术简介

超宽带技术发展刚起步时,Scholtz博士开发出了一种适用于短距离密集多径环境的跳时脉冲无线电技术,这也是当今超宽带的主流技术。脉冲无线电系统具有构造简便、耗能低等优点,在无线传感器网络和医疗服务系统等领域得到广泛使用。同时,60GHz无线电通信技术,因其频谱资源丰富,适用于对速率要求高的短距离通信,在吉比特以太网、高清晰多媒体接口等领域的应用上有巨大潜能。脉冲无线电技术还因其信号穿透能力强等独特优点,广受个人消费电子和传感器网络的青睐[1]。

二、应用研究方向

目前,在脉冲无线电超宽带和60GHz系统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向:

(一)雷达与成像系统。雷达和成像系统的应用方面,主要看重的是宽带脉冲无线电系统可以直接发总纳米级的短脉冲,具有较大的信号带宽,尤其是超宽带的信号穿透能力很强,在空间分辨率、速度策略和实体识别方面具有较高能力。在检测掩埋物、穿墙监视、医疗检测等方面均发挥了超宽带雷达的强大作用。

(二)精确定位系统。超宽带脉冲无线电的多径分辨能力强,能够透视物体,由于超宽带脉冲无线电的这种特点,所以基于这种技术的定位系统即使在很不良的环境下作业也能提供很精确的定位。

(三)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对通信可靠性和精度测距方面都有较高要求,脉冲无线电技术能够很好地满足其要求。脉冲无线电超宽带系统的构造简便、不复杂,成本低,具有白噪声样的信号特点,对别的设备干扰很少,能够抗多径干扰和拥塞,且时域分辨率好,利于跟踪和精确定位。

三、关键技术

21世纪初开始商业上已经被允许使用超宽带系统,其基本技术应用以日趋成熟。从技术上讲,对脉冲超宽带系统的研究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一)脉冲设计。在UWB系统中,能够直接发送的短脉冲持续时间不到1ns,所以宽带可以超过1GHz。新提出不久的高斯脉冲系列波形、修正的艾尔米特脉冲波形及拉普拉斯脉冲波形等,它们的目标在脉冲宽度范围内,发射信号在频谱分布中有近乎平直的部分,并能为有效发射信号而避免直流分量。

(二)接收机设计。超宽带系统可以直接发出超短脉冲进行通信,在完美估计信道和同步作业的情况下,相关接收机能向系统提供较好的误码性能。而且,UWB信号的延时分辨率较好,Rake接收机可以使用系统分辨出的多径分量,尤为重要的是Rake接收机可以在忽略码间干扰和多用户干扰的情形下具有最佳检测机制,误码性能达到最强。

(三)调制机制。系统数据速率、发送信号频谱特征、收发机复杂度、误码率等都与调制机制方法紧密相关,调制机制在通信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常用的脉冲无线电超宽带系统调制手段有:脉冲位置调制(PPM)、脉冲幅度调制(PAM)、脉冲形状调制(PSM)、开关键控制(OOK)及二进制移相键控(BPSK)等。

(四)信道测量建模。超宽带刚被提出的时候,信道测量就引起了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强烈关注,研究人员对工厂和现代办公室等典型应用性环境进行了测量建模。从物理层来讲,60GHz系统与超宽带在技术上很相似,不同之处在于60GHz系统所使用的脉冲属于超高频谱范围,这所来了的正负面都有的。

四、技术应用

与传统窄带通信相比,脉冲无线电系统的收发机结构更简单,发射机正常情况下只需要一支晶體管工作在简单数字模式,晶体管产生的脉冲可以通过滤波器,形成单周期脉冲,不需借助线性放大器,降低了功耗和成本。脉冲无线电接收机也比传统窄带通信简单,原因是它不需要中频级。脉冲无线电收发机能够集中到同一张芯片上,节约了成本,且功耗低、速率高,特别适合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和视频监控等应用[3]。

(一)脉冲无线电超宽带图像传输系统。这种方法使用了图像信息和信道状态信息,信道状态良好时,输送图像关键信息,信道状态不好时,输送图像次要信息。这种方法的实用性和灵活性是较好的。图像信息需要分类后在输入到UWB系统中,其分类方法可以使用二位离散小波变换算法。最终图像信息会沿着树的走向分为四部分:斜线高频部分、垂直高频部分、水平高频部分和低频部分。得出的数据信息还有经过信道衰落阈值选择进入到仿真阶段。

(二)脉冲无线电UWB在智能电网中的前景

1.家庭能源管理系统。家庭能源管理系统是以智能电网中电力消费为中心的,监控带有智能电表的电器,优化电力使用和消费。它要实现对能源的有效监控,其通信技术主要分为两类来研究:无线通信与有线通信。与有线通信相比,无线通信更稳定、成本更低、性能也更好,在无线通信中,最有发展前景的莫过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了。

2.脉冲超宽带系统在无线传感器网络中的应用。Zigbee技术,它的设备构造简便、成本较低,适用于节点很多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当然Zigbee技术也有缺点,就是抗多径力差、定位不准,设备间相互易受影响。

超宽带脉冲无线电通信技术是很有前景的,当然也有许多地方不成熟,需要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经验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吕婷婷.宽带脉冲无线电通信技术及研究[D].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13.

[2]赵陈亮.典型超宽带信号的发射与接收技术[D].江苏:南京理工大学,2013.

上一篇:指导学生学好语文下一篇:工作绩效评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