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

2024-10-17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共12篇)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 篇1

摘要:近年来, 我国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 而这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响应世界保护环境的口号, 各国政府尤其是发达国家在这方面也制定了一些相关的贸易政策。由于人们更热衷于对环保产品的关注, 致使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要想在当今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 就必须在管理上不断创新, 顺应市场需求, 实施绿色管理。也就是说谁能率先实施绿色管理, 谁就掌握了竞争的主动权。本文就目前绿色供应链管理现状做了一个简略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企业,绿色供应链,现状,对策

1 绿色供应链管理概述

绿色供应链管理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 指的是在循环经济理论以及供应链管理技术的基础上, 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用户以及回收商所涉及的绿色的设计、供应、生产、营销、回收的整个过程。绿色供应链可被认为是主要以考虑环境因素影响和资源效率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准确地说就是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以及企业内各部门的沟通, 从产品的设计、材料的选择、产品的制造、产品的销售以及回收的全过程中考虑环境整体效益最优化, 从而使得供应链中各企业共同发展,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有效地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一种管理模式。就目前而言, 我国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处于一个起步阶段, 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供应链, 普遍还存在供应链管理的计算机软件应用普及率较低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务商的服务水平较低等问题。就我国企业而言, 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识相对西方国家来说还比较淡薄, 供应链上的各环节所引起的环境污染还十分的严重, 以下面一组包装物回收率数据为例, 纸包装回收率, 美国为47.8%, 日本为37.1%, 中国为20.4%。玻璃包装回收率, 西欧国家平均为30.5%, 日本为49%, 中国为20%。对甥料包装, 西方国家主要采用回收利用、焚烧和深埋处理三种方式, 达到100%的回收率。显然我国在回收方面远远低于其他国家。

2 绿色供应链管理兴起的原因

随着大自然环境污染的不断恶化, 自然资源开始出现短缺现象, 同时也导致了一些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就是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 绿色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绿色供应链管理实际就是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在企业经营管理上的一种反映, 在今后的发展中, 这也将会成为未来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兴起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消费者环保意识和消费意识增强, 是绿色管理产生的必然结果。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关心自己的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 所以他们会要求生产者所提供的产品一定要符合绿色标准。也就是说在消费过程中不会给消费者带来身心危害以及在生产中尽量避免对环境产生污染的产品。有关资料显示, 在1997年的时候, 国际绿色产品市场交易额为4260亿, 每年以近10%的速度增长, 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的增长, 许多国家绿色产品市场消费量年增长率达20%~30%, 甚至50%。消费者是企业生存的土壤, 而绿色产品也会更吸引消费者, 所以企业只有迅速的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向, 实施绿色管理, 才能更大的赢得市场份额。

第二, 世界各国政府环境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实施, 是企业进行绿色管理的必然选择。为了响应人民对环境保护的关注, 世界各国政府相继制定了一些相关的法规法规和政策。例如美国制定CAA (the Clean Air Act, 1967, 1977, 1990) 、CWA (the Clean Water Act, 1972, 1977, 1981, 1987) 、RCRA (the Resource Conservation and Recovery Act, 1976、1984) 等。同时我国也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诸多法律。这些法律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通过这些法律不仅使那些污染环境的和过度利用资源的企业遭到惩罚, 也进一步推动了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运用。

第三, 国际贸易保护措施的推动。在绿色浪潮风靡世界的今天, 世界各国开始竞相制定一些越来越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来维护其竞争的优势, 所以企业想要扩大出口, 参与国际竞争, 首先就必须过好环境这一关, 如果环境达不到其国家的环境标准, 就很难取得国际贸易的通行证。我国很多企业在这方面是吃了亏的, 据有关外贸部发布的数据显示, 近几年我国每年平均因环境保护措施而受到影响大概有5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 在1995年, 部分出口产品因其不符合发达国家的环境法规及相应的环境指标的要求, 蒙受损失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 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为了参与国际竞争, 适应环境标准, 企业就必须选择绿色管理。

第四, 企业内部利益的驱动作用。目前, 很多企业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不仅降低了产品的物质资源损耗, 提高资源的利用价值, 也降低了污染和污染管理的费用。这样, 企业不仅提高了自身的效益, 也改善了人类生存的环境, 减少了社会资源的浪费, 从而很好的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赢”的局面。

3 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的途径

3.1 调整企业内部管理, 定位于绿色市场, 实施绿色生产

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 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调整好企业内部的管理, 重新思考以及设计和改变在过去传统的环境下所形成的运作和考核机制。积极有效地建立跨越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 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 做到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同时加强企业领导和员工们的环境意识, 适时进行学习和培训, 引起企业员工的高度重视, 有效地把经济、环境以及社会目标恰如其分地与供应链联系在一起考虑。

面对着急剧扩大的绿色市场, 企业应该根据市场需求转移经营方式, 利用绿色科技开发绿色产品, 以后的企业竞争将会围绕绿色市场而展开, 所以企业应该组织专门的机构或者是借助其他咨询公司来获取各种有效的绿色信息, 对绿色需求进行有效、及时的调查和分析。根据企业自身的优势, 进行绿色经营战略决策, 制定绿色发展计划, 引进和开发绿色科技, 对现有的企业进行绿色技术改造, 为绿色生产经营作准备。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可以效仿自然系统内部运作的“低耗高效”的循环性能, 综合利用原材料和能源, 在绿色生产过程中避免物料的流失, 对废物进行综合处理和再利用, 改进和发展绿色技术, 提升产品设计。另外, 政府也应该加强科学管理, 创建绿色工业区, 推广绿色生产。

3.2 加强供应商的环境管理

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 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 比如供应商不配合, 以及供应商进行环境管理的能力有限等。把供应商融入环境管理是目前绿色供应链战略伙伴合作的主要方式, 绿色供应过程对供应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大公司拥有的一些环境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不强的中小供应商, 大公司应该对这些供应商采取必要的培训和技术支持来提高绿色供应链的水平。同时, 在产品研发过程当中, 供应商和制造商可以合作研发, 那样将会大大加快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 从而使产品更环保, 更优化。

3.3 加强环境执法, 取得绿色认证

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 不顾环境污染。在这种情况下, 相关政府环境执法部门首先应该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情节严重的给予警告或者处罚。另外, 政府应该深入地向各个企业决策者宣传绿色市场营销观念, 针对不同对象, 采取不同方式进行教育和培训。企业也应该努力地让自己的产品通过ISO14000环境认证, 取得国际贸易的绿色通行证, 以此来树立企业在消费者心中的绿色形象, 以有助于企业产品更好的推向国际市场。

4 制约因素

目前, 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发展相对比较缓慢, 制约其因素主要可以归结为两方面: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4.1 内部环境

4.1.1 受成本和效益影响

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过程中往往可能需要比较大的人力、资本、信息以及物流等各方面的成本投入, 同时也牵制着供应链上其他企业必须为实现绿色供应链付出一定的成本。这些成本的投入是否能够赢得效益也是企业首先考虑的问题。

4.1.2 绿色供应链上企业成员的关系维持

由于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加入了环境管理, 所以在维持道德风险和企业安全的基础上, 对于原材料产地、供应商信息、产品成份等重要商业信息如何进行有效的共享也是企业目前有待解决的。

4.1.3 企业对于绿色供应链理念的认识不深

很多企业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和理论还比较陌生, 绿色供应链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远远没有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所以多数企业在确立企业战略之初就排除了绿色管理这一指导思想。

4.2 外部因素

4.2.1 绿色供应链管理思想没有普及和引起重视

首先, 政府部门缺乏积极引导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理念, 大多数政府部门只关注供应链的末端环境治理工作。其次, 企业经营者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有些企业认为实施绿色管理的管理成本比环境污染引起的经济成本要大得多, 所以并没有引起一些企业的重视。最后, 从消费者角度来看, 消费者所注重的一般都是产品是否绿色, 是否安全, 对于企业供应链的物流环节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样就会使企业没有足够压力和动力去改变其供应链上存在的环境问题。

4.2.2 我国在企业物流方面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 但目前我国物流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的滞后与不完善已成为制约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瓶颈, 部分法律、法规缺失, 且执行不力, 例如沱江污染事故, 政府尽管也做了一些工作, 但多年以来未能认真贯彻实施, 造成最后的损失数以亿计, 对肇事企业的罚款只有100万元, 最终被追究污染环境刑事责任者却寥寥无几, 从而带来的后果是“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

4.2.3 我国还没有一套成熟的物流环境标准

一直以来, 我国对于物流活动环保方面标准就比较缺失, 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系统的物流环境标准。自1998年导人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制度后, 我国却只有近百家企业通过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而对于该系列标准的实施, 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 相距甚远。

5 对策研究

(1) 企业领导人应该具有创新精神, 勇于接受新事物, 了解绿色供应链理念, 努力提高学习能力和自我素质培养。

(2) 吸收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成功经验, 虽然行业有所不同, 但是每个成功企业所实施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策略和措施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3) 积极申请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认证, 规范企业自身的物流活动, 有利于打破绿色壁垒, 开拓国际市场。

(4) 主动与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就环保问题进行交流和合作, 增进绿色供应链下相关企业之间的理解和支持。

(5) 相关政府和部门应该不断完善相关的环境法律法规政策, 做到有法可依, 违法必究。

参考文献

[1]邓可旺, 陈丽娜.绿色管理:全新的管理理念[N].经济日报, 2000, 5 (17) .

[2]谭顺勇, 王明超.绿色供应链在我国企业中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及对策[J].企业活力.2008.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 篇2

用绿色供应链提升制造业整体管理水平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中国成为世界级制造中心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成为高增长的企业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有中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也有由于汇率、劳动力成本低廉、资源成本低廉等原因,使得我们的增长有了这样一个良好的态势.

作 者:郭为 作者单位: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刊 名:中国信息界英文刊名:CHINA INFORMATION TIMES年,卷(期):“”(21)分类号:关键词: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篇3

[关键词] 绿色供应链管理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和内涵正在不断发展,但是至今尚无一个权威统一的定义。1996年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在进行“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时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认为绿色供应链是环境意识、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和供应链各个环节的交叉融合,其目的是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对环境影响最小和系统效益最优。后来,Min等人讨论了在选择供应商的决策中如何考虑环境保护的作用。Beeman将一些环境因素引入供应链模型,提出更广泛的供应链设计方式。Hock研究了供应链实际运作过程中如何保持生态平衡。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指导下,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它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 涉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商等企业和最终用户,其目标是使得从原料采购、产品制造、分销、运输、仓储、消费到回收处理的整个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达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三重目标的統一。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深刻的内涵:首先,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令全球瞩目的问题,绿色供应联管理成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模式。其次,人类社会正在实施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质上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现代企业的体现。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的比较

1.研究的领域不同。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的问题领域包括三部分:供应链管理问题;环境保护问题;资源优化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就是这三部分内容的交叉和集成,而传统供应链管理很少涉及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问题。

2.获得的效益不同。传统上,企业的唯一目标是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势必以牺牲外部利益为代价,却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绿色供应链管理则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三个效益的统一。

3.传递的信息不同。传统供应链的信息传递非常普遍,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而绿色供应链管理还增加了环境影响信息和资源保护信息的传递,并且将供应链管理的信息流、物流、能量流有机的结合,系统的加以集成和优化。

4.管理的过程不同。绿色供应链管理经历设计、采购、制造、包装、销售、使用、回收处理的整个闭合循环过程,它涵盖了产品生命周期的每一过程。但是传统供应链管理则只是从供应商到消费者的一个单向过程,其过程可形象的称为从摇篮到坟墓。

5.追求的目标不同。传统供应链管理的功能目标只包含T(时间)、Q(质量)、C(成本)、S(服务)四个目标。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功能目标则包括T(时间)、Q(质量)、C(成本)、S(服务)、E(环境)和R(资源)这六个因子的目标。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基础

1.共生进化论。人类社会与自然共生是任何经济系统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也是绿色供应链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理之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在20世纪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财富,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也促进了供应链时代的到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令全球瞩目的问题,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保护环境,成为人们共同关心的焦点。这充分说明,人类社会与资源环境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这种和谐的关系遭到破坏,则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产生一种全新模式取代旧有模式,导致内部或外部的直接或间接的改进,从而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2.闭合循环论。闭合循环论是指能量在绿色供应链内各子系统之间循环做功, 直到变成熵为止。熵是指最终被消耗的不能再做功的能量总和, 熵越大, 说明人类活动所消耗的该能量总和越大,说明其活动对环境的负影响越大。循环原理是来自于物理学中的热力学第二定律, 对于绿色供应链内的各行为主体, 其活动同样要受到循环原理的约束: 任何经济活动或者社会活动均不可能使地球的总熵减少, 而只能加速或者延缓总熵的增加。但是,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充分的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利用的因素,通过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使熵减少,或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3.外部效应论。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有益的影响被称为外部经济性;有害的影响被称为外部不经济性。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节约资源、环境保护不仅给企业带来了经济收益,也给其它公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为子孙后代节约了后续资源;不仅实现了当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外部经济性。

4.替代转换论。具体来看, 替代转换原理在绿色供应链运作中的含义是指,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各子系统层面的变量之间、在一定的边界条件下所具有的替代转换功能,即生产系统、消费系统、环境系统之间的替代转化。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消费者、回收商以及环境之间进行着源源不断的替代转化,由此可见,绿色供应链运作存在制衡的机制,如果改变供应链某一子系统,就会对整个供应链产生影响。

5.系统开放论。系统开放原理是指, 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一种动态变换的关系, 即它们之间经常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的开放性原理要求在绿色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 有必要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与系统内部的变化适时地调整各子系统的构成:如改变供应链内成员的价值观、伦理道德、经营理念等, 调整供应链的产品结构与消费结构, 采用更有利于环境相容的资源、工艺, 调整供应链内成员的组成以保证绿色供应链目标实现等。

玻璃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初探 篇4

1 绿色供应链管理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提出的。这个“链条”从产品的原材料采购期开始就进行追踪和控制, 使其在设计研发阶段就遵循环保规定, 从而减少产品在使用期和回收期为环境带来危害。但它在当时只包含了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两层含义, 即用最少的能源, 最绿色的材料, 制造出最环保的产品。

我国近年来在绿色制造及相关问题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 目前的研究还仅仅集中在概念和理论上。与传统供应链管理比, 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仅局限于供应链内部资源的充分利用, 更充分考虑在供应过程中所选择的方案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产生何种影响、是否合理利用资源、是否节约能源、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与回收、环境影响是否做出评价等等。

2 玻璃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

玻璃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原材料工业, 同时也是高耗能行业。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 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的研究。截止2008年底中国共有浮法玻璃生产线190条, 年生产能力5.914 8亿重箱。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加剧和能源供应日趋紧张, 国内外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日益严格, 各国家的环境法规越来越严格, 同时各国消费者也都表现出对环保产品越来越多的关注, 企业正受到来自各方面的环保压力。玻璃工业只有不断节约资源, 降低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 保护生态环境, 才能通过获取绿色通行证在国际市场上可避免贸易壁垒, 参与国际竞争,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不但可以节约原料、燃料等, 而且是玻璃企业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 有助于减缓地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 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绿色供应链把环境融入到整个供应链中, 目标是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 降低整个生产活动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 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十分丰富, 涉及到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从产品设计到最终回收的全过程, 其体系如图1所示。

2.1 绿色设计

研究表明, 产品性能的70%~80% 是由设计阶段决定的, 而设计本身的成本仅为产品总成本的10%, 因此, 在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产品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 使设计结果在整个生命周期内资源利用、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最小。

绿色设计主要从零件设计的标准化、模块化、可拆卸和可回收设计上进行研究。

1) 标准化设计使零件的结构形式相对固定, 减少加工难度和能量的消耗, 减少工艺装备和拆卸的种类和复杂性。

2) 模块化设计满足绿色产品的快速开发要求, 按模块化设计开发的产品结构便于装配, 易于拆卸、维护, 有利于回收及重用等。

3) 可拆卸设计就是零件结构设计布局合理, 易于接近并分离的联结结构, 便于毫无损伤地拆下目标零件和回收再利用及处理, 减少环境污染。

4) 可回收设计是指回收设计的产品在其寿命周期内达到最大的零部件重复利用率、尽可能大的材料回收量, 减少最终处理量。

2.2 绿色材料

原材料供应是整条绿色供应链的源头, 必须严格控制源头的污染。绿色材料在循环过程需要大量的能量, 同时产生许多环境污染, 这就要求生产者在原材料的开采、生产、产品制造、使用、回收再利用以及废料处理等环节中, 充分利用能源和节约资源, 减少环境污染。

2.3 绿色供应过程

供应过程就是制造商在产品生产时, 向原材料供应商进行原材料的采购, 确保整个供应业务活动的成功进行, 为了保证供应活动的绿色性, 主要对供货方、物流进行分析。

好的供应商把目光聚焦于环境过程的提高, 对供货的产品有绿色性的要求, 目的就是降低材料使用, 减少废物产生。因此供货方应该对生产过程的环境问题、有毒废物污染、产品包装中的材料、危险气体排放等进行管理。

物流主要是在运输、保管、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等作业过程对环境负面影响的评价。如, 运输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交通运输工具的燃料能耗、有害气体的排放、噪音污染等;保管过程中是否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搬运过程中会有噪音污染, 因搬运不当破坏商品实体, 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在包装作业中, 是否使用了不易降解、不可再生资源、有毒的材料, 造成环境污染。

2.4 绿色生产

绿色生产中, 主要推行绿色制造。绿色制造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能源消耗的现代生产模式, 其手段是借助于各种先进制造技术、制造工艺、管理技术, 其目标是使得产品在从设计、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为止的全生命周期中, 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 资源利用率最高, 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1) 绿色工艺。在工艺方案选择的过程中要对环境影响比较大的因素加以分析, 如玻璃配合料的选择、加工方法的选择、熔窑的保温节能新技术的采用, 尽量根据车间资源信息, 生成具有可选择的多工艺路线, 提高工艺选择简捷化程度, 达到节约能源, 减少消耗, 降低工艺成本和污染处理费用等。

2) 生产资源。随着加工水平的提高, 尽量减少加工余量, 便于减少材料的浪费和下脚料的处理。应考虑碎玻璃的回收、分类、处理和再利用。

3) 生产设备指生产设备选择考核设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能源、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情况。零部件具有较好的通用性; 维修或保养时间合理, 费用适宜; 维修人员劳动强度不太大等。

4) 提高绿色产品制造中的宜人性, 通过改善生产环境, 调整工作时间及减轻劳动强度等措施, 可提高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提高生产效率。

5) 重视环境保护。在产品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都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

2.5 绿色销售、包装、运输和使用

1) 绿色销售是指企业对销售环节进行生态管理, 它包含分销渠道、中间商的选择、网上交易和促销方式的评价等。

2) 绿色包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实施绿色包装设计, 优化包装结构, 减少包装材料, 考虑包装材料的回收、处理和循环使用。

3) 随着物流量的急剧增加带来车流量的大量增加, 大气环境因此受到严重污染。绿色运输主要评价集中配送、资源消耗和合理的运输路径的规划。

4) 在产品的使用阶段上主要是评价产品的使用寿命和再循环利用, 使用寿命是延长产品寿命, 增强产品的可维护性, 减少产品报废后的处置工作。再循环利用是根据“生态效率”的思想, 通过少制造和再制造方式, 使得废弃产品得到再循环, 从而节约原材料和能源。

2.6 产品废弃阶段的处理

工业技术的改进使得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全面, 同时产品的生命周期也越来越短, 造成了越来越多的废弃物消费品。不仅造成严重的资源、能源浪费, 而且成为固体废弃物和污染环境的主要来源。产品废弃阶段的绿色性主要是回收利用、循环再用和报废处理。

3 我国玻璃生产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先污染, 后治理”给企业、国家造成巨大损失, 并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玻璃企业是能源消耗大户, 结合国家玻璃行业的节约减排措施同时, 还面对更高的环境要求和更大的竞争压力,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应是解决我国目前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对玻璃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对策建议如下:

1) 实施供应链系统各环节的绿色设计

供应链有关各方应密切合作, 不仅包括设计者和制造商, 还要包括供应商和材料专家, 即在多方之间充分沟通、信息共享、协作的基础上共同进行绿色设计。实施绿色设计, 改善和保护社会生态环境,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这一战略计划的实施必将使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现象, 提高企业的声誉和产品的竞争力, 最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供应链系统玻璃企业实施绿色材料工程

绿色材料的使用, 要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密切合作, 制造商与供应商应就绿色材料展开广泛的探讨, 制造商应就材料的供应提出绿色要求, 并积极参与到供应商绿色材料建设中, 有条件的可提供培训和技术上的支持, 与供应商紧密沟通、协作, 共同树立"环境成本"观念。加大对具有污染性的材料的限制和抵制力度, 从生产源头给予消灭, 在流通领域给予取缔, 确保绿色材料工程的实施。

3) 树立供应链系统企业绿色营销观念

玻璃生产企业实施绿色营销, 向消费者宣传绿色消费理念, 展示企业绿色文化, 引导绿色消费潮流, 让消费者了解企业所进行的环境努力。供应链系统企业生产的产品要符合绿色环保要求, 保证生产的产品污染少, 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企业的这一行为必将增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知名度、满意度和忠诚度, 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企业绿色形象。

4) 实现供应链系统绿色物流

实施绿色物流既可以大大减少废物的产生, 又可以降低成本。在满足运输要求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包装物并选择可重复、可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 以及合理设计库存与运输之间的关系; 设计返回物流并保证其畅通, 做到绿色回收, 实现再使用、再循环。

此外, 由于玻璃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 因此企业在决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 应仔细分析自身的状况, 要从承载能力和实际出发, 既能解决企业急需的问题, 又能以较快见效的环节作为突破口, 明确认识实施目标, 确保成功。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 在我国正处于初始阶段, 近年来, 国家也十分重视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的发展, 对玻璃企业国家也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如《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发[2007]15号) 、《清洁生产审核暂行办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环保总局令第16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2003年1月1日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 (1998年1月1日施行)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 (2006年) 、《平板玻璃行业准入条件》 (发改[2007] 52号) 等, 使玻璃企业在实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同时可以有效地落实节约资源基本国策, 实现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十一五”期间降低能源耗的目标, 以达到节约能源、降低成本、增加企业效益的目的。

国际上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研究还较分散, 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实践先驱也还局限在一些国际知名大公司。因此, 本文对玻璃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进行初探, 希望能为绿色供应链在玻璃企业中的建立提供一个思路方向。

摘要: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 绿色供应链管理也必然成为现代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优先选择的模式。文章从绿色设计、绿色材料供应、绿色生产、绿色销售、运输、使用、回收与再利用等方面对影响供应链管理过程的环境因素加以分析, 构想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模型;同时, 在分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具体内涵后, 提出了促进玻璃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刘峥.供应链管理造就未来领先企业[J].当代经济, 2004.

[2]郑迎飞, 周欣华, 赵旭.国外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1.

[3]武春友, 朱庆华.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企业管理, 2001.

[4]王洪刚, 韩文秀.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实施策略[J].天津大学学报, 2002.

[5]但斌, 刘飞.绿色供应链及其体系结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 2000.

手机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 篇5

摘要:如今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手机用户数最多的国家,随着人们对现代科技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对手机制造企业既带来机遇,同时也伴随着挑战。手机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包括手机的生产制造、零售商的销售、手机的流动供应等多个环节,科学合理的供应链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提高服务水平。本文探究手机制造企业的供应链,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现代化的管理办法。

关键词:供应链;手机制造;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6-0093-01

随着手机更新换代的步伐加快,手机在国内的普及,我国正逐渐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手机销售市场。我国的手机制造企业竞争激烈,手机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力变化快,生产效率高,手机的供应链管理将变得十分复杂。但优质的供应链管理能够让企业在风云突变的手机市场上稳定发展,使消费者获得满意的手机。

一、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述

供应链是以企业发展为中心,将产品从制造商传递到客户过程中所需要的环节的连通。这个衔接过程包括材料供应商、制造商、零售商等企业的信息的传递和流通,优质的供应链管理能够将这些企业和产品流动环节和谐统一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供应链管理思想是将商品和企业在相互关联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保存各自的利益,实现共同发展的一个目标。这种管理办法就像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缺少其中任意一个环节,整个供应链就无法正常运转,所以供应链里的企业间要相互理解,让供应链能够可持续发展。在应对复杂的供应链时需要先进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必须依靠外部设备和系统来采集信息,进行信息高效传递和处理,例如商品二维码技术、在线订货、POS、EDI等。由于供应链应对的外部市场环境变化快,企业间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时,彼此协调合作,共同应对问题,供应链的管理及时进行调整,适应市场环境。

二、手机制造企业的供应链探究

1.手机制造企业原材料的供应

一部手机主要部件是由主动零件、被动零件、结构件、功能元件组成,不同类型的部件采购来源也不同。主动零件是手机的核心部件,对零件的质量要求较高。主要从国外发达国家进行采购,而且生产质量较好的企业较少,这些企业几乎垄断手机市场,采购成本和运输成本都较高。要求相对较弱的部件从国内生产商采购,部分还可以企业自己生产。

2.手机制造企业生产分析

我国手机制造企业在最初阶段完全被国外企业所带动,没有自主生产技术,随着手机市场不断扩大,国家重视手机科技发展,用资金和技术来鼓励企业发展创新。大量的手机制造企业开始兴起,但大多都只是初始尝试阶段,技术含量不高,主要以模仿为主,市场占有率较低。而且手机制造企业核心零部件和技术来自国外,大多利润被国外企业所获得,所以我国手机制造企业急需在生产中独立自主,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支出。

3.手机制造企业的销售分析

我国手机市场前景广阔,手机制造商众多,生产量较大。这种趋势随着人们对手机功能要求提高不断增长。销售量的提高主要来自两个原因:1.手机用户量的增长。2.手机技术的不断创新。目前我国手机使用已经得到普及,手机用户量增长幅度会很小,为了能够提高销售量,企业需要在技术和外观上加大投资力度。功能创新、外观时尚的手机可以改变人们对手机的传统观念,实现用户思想转型。手机销售渠道也在不断增多,包括运营商代销、手机代理商、网络销售等,这都为手机制造企业销售提供帮助。

三、手机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措施

1.手机生产的选定

手机制造企业应该有自己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建立完善的手机生产选定体系。在选定手机生产类型之前,做好有效的市场调研工作,将销售结果和市场调研信息结合分析,还要综合生产成本和制造周期,选定合适的生产机型,并进行数据对比和市场定期监控,以便随时调整生产策略。

2.原材料的管理

由于手机部件众多,功能类型也不一样,需要对影响生产材料的采购因素进行分析,采购主要受手机制造效率和运输时间影响。手机制造效率高,生产周期短,运输时间长的话,每次采购量可以适当增加。原材料的采购任务还要根据销售商的销售结果来拟定。采购前做好市场分析,提前与材料供应商进行谈判商定,避免因为采购环节而影响后面的其他供应链环节。

3.产品库存管理与运输

企业管理层要定期对手机成品和原材料的库存数据进行采集,如果数据更新慢、结果误差大等都会让生产部门制定错误的生产计划。如果库存压力过大需要将这些库存分配给不同销售市场的分公司,减少库存压力,或者对供应链进行调整,制定采集数据准确快速的信息系统。在必要的情况下,与配送公司进行协调合作,增强产品配送运输效率,减少运输时间。

4.手机销售策略

手机销售的重要销售渠道是代理销售,代理公司在销售时应当对手机制造企业的手机产品信息、制造理念、生产过程详细地认识,以便制定优良的营销方案。在营销方面,前期广告宣传、产品展示、营销手段、鼓励员工的销售积极性等都对销售量有较大的影响。销售商能够与网络运营商合作,将手机连带销售,完成各自销售任务。销售商要与手机制造商共同完成好消费者售后保障服务,做到长远可持续发展。

结语

本文对手机制造商的供应链在材料供应、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供应链各个环节进行比较分析,要认识我国手机制造商在主动材料采购上的不足,发挥我国广阔的市场前景优势,提高手机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的管理水平,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 篇6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激励;供应商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点

1.绿色供应链促使物流企业采用现代化手段。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其成功的关键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利用。信息技术不但实现了数据的准确快速传递,而且提高了装卸运输、仓库管理、采购货物等处理的自动化能力,从而使订货、包装、储存、运输、流通、加工实现一体化模式。在整体的绿色供应链中,信息的传递量大量增加,反馈信息跟需求信息不是逐级传递,而是网络式的传递,这样的话就要要求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必须是畅通无阻的,这就促使物流企业为了给客户提供良好的服务要使用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当生产与流通规模越大时,就越要考虑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此时物流技术、信息技术及现代化管理手段就越重要。

2.绿色供应链可以降低物流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减少资源的消耗。 绿色供应链管理使各个环节都达到优化,用先进的设备让产品和信息在网链间快速的进行流动,以实现最大的程度资源使用和最小程度消耗量和环境污染影响,减少仓库储存和资金使用,大幅度缩短流通路线,进而有效的减少流通的资金费用。“无污染”、“无危害成分”、“无废物排放”贯穿着整个供应链管理的始终, 绿色供应链是经济运行和生态发展规律相结合的产物,它遵循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和平相处和协调发展。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的作用

就拿群体企业来说,可持续发展是维持这个供应链的最重要的挑战。可持续性供应链关系社会责任、经济责任和环境责任。环境绩效是提高供应链可持续性的关键指标。多年来,西方的一些国家不断的面临从工会施加的压力,工作者请求改进工作环境,提高薪资报酬。但现在,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司股东的注意力。事实上,供应链管理企业内管理不同, 原因在于供应链中的委托代理问题显得更为严重。委托代理问题指的是代理人为了私人的利益而进行低效的管理,从而损失了委托人的利益。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供应商有着自己的利益导向,例如时间和成本, 这可能与绿色供应链发起者的绿色化产品导向背道而驰,导致结果与绿色供应链的管理目标不符。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委托代理问题, 链上企业对供应商设置了监督机制,以此提高原材料环保质量和增强供应商环保意识。

三、对供应商的激励机制

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只对供应商进行监督还不足以提高原材料绿色化水平,实行必要的激励机制对于提高原材料环保质量、增强供应商环保意识有着重要影响。供应商对提高产品环保水平的成本比如预防成本、 评估成本等比较敏感, 但是与此同时却没有意识到提高环保水平所带来的优势, 比如降低质量问题、提高顾客满意度等。 如果供应商只关注到增加的成本, 那其努力提供高环保水准的原材料将成为一席空话。本文主要从政府管制、 经济激励、 文化激励3个角度提出了对供应商提供绿色原材料的激励机制, 从而使整条供应链的绿色化得到渗透。

1.经济激励

供应商的质量成本不可能全部得到政府的补偿,这时经济激励机制将会起到协调的作用,供应商将会努力提供满足制造商需求的原材料以避免失去合作的机会。同时,也可以用绩效工资来激励供应商。为了降低原材料成本增加收益,向供应商支付绩效工资这一措施将有助于供应商努力提高原材料环保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商为优化产品质量的付出成本、质量成本都将获得一定数量的补偿,这样会对供应商产生直接的激励效果。

2.技术激励

虽然綠色产品好处颇多,但是生产绿色产品必然离不开大量的技术支持。目前我国企业绿色产品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技术创新相对缺乏, 相关人才较少,为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对供应商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鼓励其积极投入到绿色原材料产品的生产与供给当中,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派遣优秀人才对生产技术进行指导,优化生产线,鼓励创新生产技术等等,以此来激励企业发展。

四、结语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个系统工程,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指导绿色供应链激励机制的构建是极其重要的,同时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供应链开发的潜力,在供应链成员企业中合理有效的刺激性机制,对绿色供应链的有效操作具备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尹懿.供应链节点企业间质量管理协调的机理与策略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5.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篇7

1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分析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包括概念研究、评估机制研究和实施机制研究[1]。

1.1 绿色供应链管理概念研究

由于绿色供应链的研究时间较短, 国内外学者对绿色供应链尚未有一个统一的定义[2]。国内完善了绿色制造的涵义, 同时还研究了绿色制造的完成机制。国外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起源于企业发展面临的压力, 这是与国内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不同之处。

1.2 绿色供应链管理实现机制研究

很多学者讨论了政府绿色供应链实现机制中的作用, 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与政府施加给企业的压力有关。学者对绿色制造实施中存在的市场障碍和技术障碍的研究, 是国内最初的实现机制研究。

1.3 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估机制研究

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评估方法, 包括层次分析法、应用网络分析法和线性规划法。目前, 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估的研究, 而很多国外专家通过统计学方法来研究潜在关系, 从产品生命周期的视角来研究评估方法与评估重点。由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对象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对于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内容, 学者们也没有达成一致。

2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和阶段性特征

2.1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容

企业完整地参与了整个绿色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包括绿色供应、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物流和绿色回收等[3]。

(1) 绿色供应。在环境方面, 企业和供应商需要进行有效沟通, 共同设计并完成企业的环保目标和准则, 在双方互相督促下, 最终实现绿色环保目标。绿色供应为供应商实现了即时供应, 并在生产产品时确保资源的低成本和高质量。

(2) 绿色设计。作为绿色供应链的基础和前提, 绿色设计在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中, 完整地考虑对环境的影响, 从低碳的角度实施可回收的设计, 以达到根本防止污染的目的。在完全分析产品的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基础上, 优化设计环节, 使产品具有可重复使用的功能。绿色设计的宗旨是摒弃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环境模式, 实施“源头治理”的低碳环保方案。

(3) 绿色生产。作为绿色供应链的关键, 绿色生产以节能和减污为目标, 通过管理和技术等手段, 来降低或消除生产对环境的破坏, 最终实现最大限度地防治污染和提高效益的目的。

(4) 绿色营销。作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支持, 绿色营销通过展示企业绿色文化, 对顾客传输绿色消费观念, 引导绿色消费潮流, 并树立起绿色的企业形象。

(5) 绿色物流。作为绿色营销的支撑, 绿色物流包括绿色包装和绿色运输, 在运输、包装等过程中, 控制物流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并完成对物流环境的净化, 让资源得到最佳使用。

(6) 绿色回收。作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最终环节, 在产品生命周期结束后, 需要进行回收处理, 来达到不浪费资源和不污染环境的目的。绿色回收充分考虑了产品的回收处理成本与价值, 选择最优方案, 以最小的成本来完成最高的价值。

2.2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阶段性特征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分为生存需求阶段、初步合作阶段、源头绿色化阶段和自我价值实现阶段这四个阶段[4]。但当前国内的大多数企业仍处于不成熟的绿色供应链管理阶段, 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为促进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来制定低碳发展的相关政策。

第一阶段是企业最根本的生存性阶段, 也是最底层的阶段, 企业必须遵守基本的环境保护的规章和制度, 通过自身进行环境管理来促进企业自身的绿色和谐发展。通过这一阶段, 企业与其上游和下游企业进行合作, 为建立绿色供应链做好基础。绿色供应链在整体上存在内容上的递进性和时间上的连续性, 根本上是从源头上设计绿色产品并实现绿色化的生产过程, 之后进行绿色环保的库存与运输, 最后为顾客提供达到低碳要求和环境保护要求的产品。

第二阶段是初步合作阶段, 按照环保和低碳的要求, 企业完成了供应链上游与下游之间的初步合作。为实现绿色供应链管理, 企业通过对供应商的低碳活动设计准则, 从供应商得到低碳环保的材料, 这时还没有向供应商提出低碳环保方面的各种帮助。企业在这一阶段储备的环境管理资源, 为后来阶段的核心工作做了充分的准备。

第三阶段是源头绿色化阶段, 是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环节, 因为它深入到了整个供应链的源头绿色控制。在和供应商进行合作的基础上, 这一阶段还需要让顾客了解相关产品的环境保护信息。无论是绿色产品的营销还是购买, 都深入到了共同设计绿色产品以及生产过程的绿色化。

第四阶段是实现自我价值阶段, 这是所有企业最高层次的需

参考文献

[1]王义琛, 王远, 朱晓东, 吴小庆, 陈洁.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评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3) :9~13.

[2]王文正, 丁红红.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实施途径[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3 (2) :27~30.

[3]徐建, 于惠川.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策略分析[J].物流科技, 2010, (3) :44~45.

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策略 篇8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提出较晚,学术界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至今也没有一个成熟的、统一的、权威的定义。笔者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集成供应链管理优势技术基础上,使供应链各个节点企业对产品从物料获取、制造、包装、仓储、销售、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实施环境管理和控制措施,从而使整个供应链对环境的影响最小,资源效率最高。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的一种现代管理模式。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绿色供应链管理具有深刻的内涵:

(1)GSCM是一种充分考虑资源、环境这两大问题的一种现代企业管理模式。

(2)GSCM实质上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在现代企业的体现。

(3)GSCM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强调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造纸企业实施GSCM的必要性

我国造纸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纸张生产量和消费量居全球第二位,但这只能说明我国是造纸大国,而不是造纸强国,我国造纸业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我国造纸企业的“绿色性”不够。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资源缺乏,原材料结构不合理;二是能源能耗较高,在降低能耗方面和国外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三是环境污染较为严重,造纸企业仍然是污染的大户。这些难题是我国造纸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实施GSCM是解决这些难题的有效模式。

三、构建造纸企业GSCM模型

结合造纸企业供应链的特点,构建造纸企业绿色供应链模型,如图1所示。

四、造纸企业GSCM策略

造纸企业的绿色供应链包括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销售、绿色消费、绿色回收、废弃物综合处理以及在整个过程中贯穿的绿色物流,将这些环节划为4个系统,分别是绿色采购系统、绿色生产系统、绿色消费系统和绿色物流系统,本文针对这4个系统提出具体策略,如图2所示。

1. 绿色采购系统

进行绿色采购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要尽量选择对环境和生态无危害或危害小的原材料;另一方面要慎重选择供应商,进行绿色供应商管理。

(1)选择绿色材料。造纸企业在原材料的选择上应该优先使用木材、芦苇、竹子等原材料,工艺质量较好;增加废纸、废渣的回收和再利用,对环境污染降低,减少或杜绝麦草等原料。造纸企业选择绿色造纸原料,不仅有益于环境保护,同时有利于提高产品的档次。

(2)进行绿色供应商管理。核心企业最终纸产品质量与一级供应商和二级供应商供应的原料质量有直接关系。

2. 绿色生产系统

绿色生产系统里,主要推行绿色制造。绿色制造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能源消耗的现代生产模式,其手段是借助于各种先进制造技术、制造工艺、管理技术,其目标是使得产品在从设计、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为止的全生命周期中,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率最高,并使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1)推行绿色设计。产品设计阶段是决定企业供应链绿色化程度的最重要环节之一,也是绿色制造的首要环节之一。其基本思想是把改善环境的努力和对污染的预防从设计开始做起,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优化各有关设计因素,使得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总体影响和资源消耗减到最小。

(2)推行绿色生产——清洁生产。造纸企业应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从工艺流程、技术革新、设备管理、节能降耗、资源利用等全方位入手,对生产过程中的消耗、排污进行全程控制,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 绿色消费系统

从绿色销售和绿色消费两方面来实施环境策略。

(1)绿色销售。绿色销售是绿色供应链中十分重要的一环,通过销售活动达到协调人类、环境与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造纸企业应从以下方面开展绿色销售:

首先,进行绿色引导。绿色销售的任务就在于把顾客的需求和需要引向对生态负面影响最小的产品。其次,进行绿色包装。进行包装时材料节省,废弃物量少,节约能源和资源;易于回收和再循环使用;废弃物能用各种方法加工成新能源或新材料,不产生二次污染;材料可以在自然界降解不污染环境。最后,设计绿色分销渠道。

(2)绿色消费。主要指消费无污染的产品,消费过程中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自觉抵制和不消费那些破坏环境的产品。从企业来讲,进行如下活动:

一是开展公众绿色教育。国外很多国家将绿色教育引入了课堂,我国也应该开展绿色教育,增强公众的绿色环保意识。二是造纸企业要协调好和政府、绿色组织、著名科学家和学者等的关系,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支持,加强绿色产品的影响力和认可度。三是建立与竞争者的绿色战略联盟。行业竞争者们共同推广绿色消费,共同发掘绿色消费市场,共同获利。

4. 绿色物流系统

绿色物流系统主要分为绿色运输与配送、绿色储存等正向物流和废纸回收、废弃物再利用等逆向物流环节。

(1)绿色运输与配送。为降低运输和配送的不经济行为,造纸企业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采用合理运输方式。一是选择联合运输方式。使各种运输方式扬长避短,既节省了能耗,又降低了运输成本,方便了货主,减少了人力支出;二是开展共同配送,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缓解交通拥挤状况,提高市内货物运输效率,减少空载率,提高配送服务水平,降低企业库存水平,降低物流成本;三是采用夜间行车的方式。从环保的角度讲,夜间运行方式可减少燃料消耗。

其次,要合理选择绿色运输工具。不同运输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不同。另外,企业应尽可能地选择如以天然气、酒精与汽油混合作为燃料的汽车,也可积极发展电动汽车及排放尾气为水蒸气的新型燃料汽车。

(2)绿色储存。造纸企业库存物品在要为原材料木浆、草浆、进口浆板及进口废纸等;主要化工原料有烧碱、硫化碱、石灰水等;产成品是大量纸张。在对这些物品保管过程中的非绿色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用一些化学养护方法防止纸张变黄、发霉、生虫;二是对于化工原料,保管不当容易爆炸或泄漏。这两方面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绿色储存措施主要是要根据物资的性能、特点,分门别类的采取不同的方法储存保管。

(3)废纸回收系统。利用各种措施,建设废纸回收系统,提高废纸利用率。第一,组建大型废纸回收中心。有实力的造纸企业应联合本地区同行业造纸企业,建立联合大型废纸回收中心,创造废纸回收的规模优势,规范中心的废纸交易规则和制度,提高废纸管理人员的素质。对于无实力的造纸企业,则可以借助行业内其他废纸回收系统。第二,引进使用先进设备和技术,提高废纸的利用率。大型废纸回收中心,要上先进的技术装备,依靠科学技术开发、利用废纸,比如,加强脱墨剂、脱墨工艺的研究,开发、研制更先进的筛选净化、脱墨设备,同时加强使用特制废纸(如瓦楞纸)的处理方法及再生利用技术,有效提高废纸的利用率。第三,拓宽废纸利用的途径。

(4)废弃物再利用系统。由于造纸工艺特点,在造纸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废弃物,诸如:废水、废浆渣、工业废气等,我们要想方设法将这些废弃物进行处理,使其能够得到二次利用、多次利用,给企业创造新的财富。

第一,重视废水处理,提高废水的循环回用。造纸废水主要来源于3个环节,即化学制浆产生的黑液、漂白过程中产生的污水、造纸过程中产生的白水。这些废水经过处理后可以广泛用于工厂消防、道路抑尘、绿化灌溉等。第二,废浆渣回收再用,实现增产减污。如果废浆渣遗弃仍会产生污染,通过过滤机浓缩后回用生产纸板,只要添加量合理,不会影响质量,变废为宝,增产减污。第三,进行黑液碱回收工程。回收废液中碱,并可制成碳酸钙用于造纸辅料,减少外购,减少废弃物排放污染,一举两得。第四,回收黑液木质素。第五,综合利用粉煤灰。可建成粉煤灰综合利用工程,将粉煤灰通过配制法生产硅酸盐水泥。

在面临来自国内外环境法律法规、ISO 14000环境系列标准及社会公众的环保压力下,造纸企业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策略,可以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竞争优势。

摘要:造纸企业对环境危害较大,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降低造纸企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己成为国内外学者与政府关注的焦点,而绿色供应链管理正是解决这一焦点问题的管理新模式。本文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从绿色采购系统、绿色生产系统、绿色消费和绿色物流系统方面来对造纸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策略。造纸企业通过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提高产品的绿色性,增强对环境的友好性。

关键词:造纸企业,GSCM,环境策略

参考文献

[1]苏讯.重视环保的芬欧汇川[J].绿色包装与城市生活,2006,(3):13-15.

[2]王志凤.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江苏经贸纸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24-26.

[3]代颖.绿色供应链管理——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J].经济体制改革,2003,(1):13-16.

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 篇9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灰色关联评价

钢铁企业作为能耗大户和污染大户在制造业中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有必要对其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将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与钢铁企业现状发展结合起来,以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作为管理手段,加快实现工艺装备绿色化、制造过程绿色化、产品绿色化,不断拓展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消纳处理等功能的绿色供应链,从而建立起一套全面、有效、可行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和方法模型,是推动钢铁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

1 文献综述

钢铁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资源消耗大户和环境污染大户。目前,中国钢铁工业经济发展能源消耗主要包括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其中煤炭的使用量占到70%,电力使用量占到26%,能源结构过于单一。此外,钢铁企业的炼铁系统是能源消耗高的真正源头,整个系统的能源消耗约占钢铁工业总能耗的78.87%,因此,炼铁工序肩负着钢铁工业节能降耗的重任[1]。

马姗姗[2]等认为绿色制造是钢铁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善的绿色制造评价体系是实施绿色制造的有力保障,并且从环境负担、资源消耗、经济发展三个方面建立了绿色制造指标体系和评价系统,最后使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我国18个大中型钢铁企业进行了绿色度评价,提出了改进方向。绿色制造评价体系的提出,有利于对钢铁行业的监督、管理和改进,把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到实处,这更加坚定了企业决策领导者从整体或部分环节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信心。张培从钢铁企业出发,分析其供应链管理的现状,探讨钢铁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归纳以及问卷调查,构建了基于突变级数法的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最后通过案例研究检验了该模型的准确性,为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提供新方法[3]。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查阅及分析,发现现有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目前可以量化的、操作性强的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方法相对较少;第二,大多数学者采用专家打分法来确定指标权重,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较大;第三,主要从传统财务绩效视角展开分析与评价,评价内容不完整。

2 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思路

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对钢铁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构建的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逻辑路径为:

首先,确立目标层。为了定量反映钢铁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状态和发展差异,本文设计目标层——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该体系是钢铁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企业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的综合体现。

其次,建立一级指标层和二级指标层。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是一条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协调发展的供应链,所以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包括三个方面:企业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4]。

最后,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节能减排、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和社会影响6个方面分析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的因素,并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及特点、ISO14001环境管理认证内容、影响绿色供应链管理实施的因素分析已有研究成果以及参考《2009年~2010年中国钢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报告》、《2010年世界钢铁行业可持续发展报告》、《可持续发展的钢铁工业2010年政策和指标》内容,结合武汉钢铁集团、宝钢集团、太原钢铁集团和鞍钢集团4家钢铁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以及钢铁企业各自发布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和社会责任报告等内容,识别出了影响钢铁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具体指标[5]。

2.2 评价指标的确定

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由三部分系统组成。经济绩效从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两方面进行评价,共细分为10项评价因子指标。环境绩效从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三方面进行评价,共细分为12项评价因子指标[6]。社会绩效从社会影响进行评价,共分为4项评价因子指标,评价指标体系共分为26项因子指标(见表1)[7]。为方便下文分析,将指标层变量依次定义为:X1,X2,…,Xi(i=1,2,…,26)。

3 灰色关联评价模型

灰色关联评价模型是从样本中确定一个理想化的最优样本,以此为参考数列,通过计算各样本序列与该参考序列的关联度,对被评价对象作出综合比较和排序。

3.1 确定参考序列

设有m个被评价对象,每个被评价对象有p个评价指标。根据各评价指标的经济含义,在m个被评价对象中选出各项指标的最优值组成参考序列x0={x01,x02,…,x0p}i=1,2,…,m.

3.2 数据的无量纲化

由于受各评价指标量纲和数量级不同的影响,使各评价指标间不具有可比性。因此,必须对各指标实际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直线型无量纲化公式,即xij´=xijx0j(i=1,2,,m;j=1,2,…,p) (1)

3.3 计算关联系数

先要计算每个被评价对象序列与最优参考序列间的绝对差序列。计算公式:△ij=|xij-1|(i=1,2,…,m;j=1,2,…,p),在此基础上,依公式△(max)=max max△ij(k),△(min)=min min△ij(k),就可求得两级最大差△(max)和两级最小差△(min)。然后计算第i个被评价对象与最优参考序列间的关联系数:ξij=(min)+ρ(max)ij+ρ(max)(2)

其中ρ为分辨系数,取值在区间[0,1]之间,在实际应用中一般取ρ=0.5[8]。

3.4 利用变异系数法计算各指标权重

设有M个被评价对象,评价指标为N个,每个被评价对象的指标值用向量表示,从而得到原始评价矩阵为X=(xij)M×N。第一步,数据规范化处理,对于指标值越大越好的“效益型”指标采用kij=xij-min{xij}max{xij}-min{xij};对于指标值越小越好的“成本型”指标,采用kij=max{xij}-xijmax{xij}-min{xij};第二步,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

k¯ij=1Μi=1Μkij,Sj=i=1m(kij-k¯ij)2m(j=1,2,,m)(3)

第三步,计算各个指标的变异系数,公式为:Vj=Sjk¯ij(j=1,2,m)(4)

第四步,计算各指标权重,公式为:ωj=Vjj=1mVj(j=1,2,,m)(5)

3.5 计算综合评价得分

Ei=k=1mω(k)ξij(k)(k=1,2,,m)(6)

4 实证研究

本文在钢铁行业的上市公司中选取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简称武钢)、上海宝钢集团公司(简称宝钢)、太原钢铁有限公司(简称太钢)、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简称鞍钢)四家钢铁公司为样本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并且以2005年至2010年6年为研究区间,分析钢铁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变化。

4.1 数据来源

武钢、宝钢、太钢和鞍钢4家钢铁企业的环境绩效指标、社会绩效指标和经济绩效部分指标数据分别来源于《武钢集团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武钢集团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武钢集团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宝钢集团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宝钢集团2009年社会责任报告》、《宝钢集团2008年社会责任报告》、《宝钢集团2007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宝钢集团2006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宝钢集团2005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太钢集团2010年社会责任报告》、《太钢集团2009年可持续发展报告》、《太钢集团2008年可持续发展报告》、《鞍钢集团2010年可持续发展报告》、《鞍钢集团2009年可持续发展报告》、《鞍钢集团2008年可持续发展报告》、《鞍钢集团2007年可持续发展报告》,经济绩效的其他部分指标数据来源于4家钢铁企业2005年至2010年年度财务报告。

4.2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首先说明一下各指标的经济含义,经济发展中的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总资产和钢产量4个指标都为正指标,指标分值越大越好,而速动比率比值为1:1时,最为合适,流动比率比值为2:1时,最为合适;技术进步、节能减排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指标都为正指标;资源消耗中吨钢综合能耗和吨钢新水能耗为负指标,指标分值越小越好,水循环利用率和固废综合利用率都为正指标;环境保护中污染治理投资为正指标,其他都为负指标[9]。现以武钢为例,根据各指标的经济含义可得理想样本X0=(1906.91,93.83,2038.27,3655,0.64,1.25,610,74.2,407,1,26.07,54.2,3800,1230,694,3.99,97.49,97.3,0.68,1.55,0.2,2.73,93.09,88.8,99.64,121.56),利用式(1)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4.3 确定各指标的关联系数

根据公式Δij=|xij-1|得出各对应指标绝对差矩阵Δij(k),可知两级最大差Δ(max)=0.9091,Δ(min)=0,然后代入式(2)并取ρ=0.5可求出各指标灰色关联系数矩阵ξij(k)(见表2)。

4.4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首先运用极差变换法对指标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使用excel对各指标数据进行描述统计,计算各指标数据的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和标准差,最后运用变异系数法求得各指标的权重(见表3)[10]。

4.5 计算灰色关联度

由公式(6)可知,武钢2005年至2010年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综合评价得分Ei=(0.6144,0.5957,0.6201,0.6704,0.7128,0.8549),即武钢参评年份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从优到劣依次为: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2005年,2006年。

同理,根据上述计算步骤,可以分别得到宝钢、太钢和鞍钢2005年至2010年6年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综合评价得分(见表4)。

上述数据分析是对武钢、宝钢、太钢和鞍钢4家钢铁企业2005年至2010年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自身的纵向分析比较,但没有横向分析比较4家钢铁企业2005年至2010年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同理,根据上述计算步骤,可以分别得到2005年至2010年武钢、宝钢、太钢和鞍钢4家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横向综合评价得分对比(见表5)。

4.6 评价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2010年参评的4家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从优到劣依次为:宝钢、鞍钢、太钢、武钢;2009年参评的4家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从优到劣依次为:宝钢、鞍钢、太钢、武钢;2008年参评的4家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从优到劣依次为:宝钢、鞍钢、太钢、武钢;2007年参评的4家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从优到劣依次为:宝钢、鞍钢、太钢、武钢;2006年参评的4家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从优到劣依次为:宝钢、鞍钢、武钢、太钢;2005年参评的4家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从优到劣依次为:宝钢、鞍钢、武钢、太钢。由以上对比可知,2005年至2010年6年中4家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总体水平从优到劣依次为:宝钢、鞍钢、太钢、武钢。

5 结论与不足

运用灰色关联评价法,能够科学、准确地评价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水平,从中可以为钢铁企业更好地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找出问题与不足,进而制定措施弥补不足。

由于钢铁企业供应链管理指标数据收集较为困难,只选择了一些较为重要的指标,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由于篇幅有限,只分析对比了四家钢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综合绩效,而没有分别比较四家钢铁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11]。

参考文献

[1]刘树利.谈钢铁工业的节能减排[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5):12-14

[2]马姗姗,齐二石,霍艳芳,等.钢铁行业绿色制造评价体系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8(9):194-196

[3]张培.钢铁企业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0

[4]肖彦.低碳生态经济视角下钢铁企业综合绩效评价[D].长沙:中国林业科技大学,2010

[5]吕立新,梁艳,彭灿.基于Fuzzy-AHP模型的企业绿色供应链的绿色度评价[J].科技和产业,2008,8(3):1-5

[6]黄慧婷.绿色供应链实施关键成功因素的因子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10):215-216

[7]赵丽娟,罗兵.绿色供应链中环境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价[J].重庆大学学报,2003,26(11):155-158

[8]邓聚龙.灰色系统基本方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87

[9]唐凡,汪传雷,邱灿华.供应链管理的绿色度评价实证研究——基于安徽省企业的统计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8):121-128

[10]刘树利.谈钢铁工业的节能减排[J].山西能源与节能,2010(5):12-14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实施途径 篇10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基本特征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将环境保护与供应链管理相结合的新的企业管理理念, 其核心思想是在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业务流程中综合考虑环境保护和资源的优化利用, 具体说就是在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和回收商等各个环节都应当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 从而使供应链中各企业共同赢利, 增强核心竞争力, 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的管理模式。

(一) 绿色供应链管理充分考虑环境问题

绿色供应链管理充分考虑在供应过程中所选择的方案会对周围环境和人员产生何种影响、是否合理利用资源、是否节约能源、废弃物和排放物如何处理与回收、对环境影响是否做出评价等等, 而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只是强调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以正确的方式将产品送达顾客, 却没有考虑环境问题。

(二) 绿色供应链管理充分应用网络技术, 强调数据共享

企业利用网络完成产品设计、制造, 寻找合适的产品生产合作伙伴, 以实现企业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化组合利用, 减少加工任务、节约资源和全社会的产品库存;通过电子商务搜寻产品的市场供求信息, 增加销售渠道;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中资源配送, 减少运输对环境的影响。数据共享包含绿色材料的选取、产品设计、对供应商的评估和挑选、绿色生产、运输和分销、包装、销售和废物的回收等过程的数据。

(三)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闭环运作

绿色供应链中流动的物流不仅是普通的原材料、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 更是一种“绿色”的物流。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品、废料和在运输、仓储、销售过程中产生的损坏件及被用户淘汰的产品均须回收处理。报废产品或其零部件经回收处理后可以再使用, 或可作为原材料重复利用, 进而可重新销售, 绿色供应链没有终止点。

(四) 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现并行工程的思想

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从原材料生产、产品制造到回收处理, 实际上是研究产品生命周期的全过程。并行工程要求面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 在设计一开始, 就充分考虑设计下游有可能涉及的影响因素, 并考虑材料的回收与再利用, 尽量避免在某一设计阶段完成后才意识到因工艺、制造等因素的制约造成该阶段甚至整个设计方案的更改。因此应用并行工程的思想, 使材料的生产、产品制造过程和回收与再利用并行加以考虑。

二、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意义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将不仅给企业带来比以往更大的经济效益, 更重要的将给社会带来无价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一, 有利于减少或消除环境污染, 全面改善或美化工作环境, 提高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效率, 更好地把握未来机遇。同时给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和绿色产品的品牌形象, 从而扩大产品的市场。

第二, 绿色供应链上游所取得的生产绿色化方面的成就可以在供应链后续过程中得到放大。因此,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不仅自身更容易达到环保标准, 而且还可以促进绿色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环保达标。

第三, 绿色供应链管理所采用的全新的生态设计, 使企业减少使用能源和原材料, 为企业节约了生产成本。同时减少了环境治理的费用, 如排污费、废弃物处理成本等。

所以, 绿色供应链管理在资源日益紧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全球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对提高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赢”,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我国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途径

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很快, 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由于过度追求经济效益, 而忽视了环境问题, 导致污染十分严重。环境问题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 制约了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提高。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能很好地改善我国目前的状况, 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能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一) 科学规划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先导

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企业在决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 应仔细分析自身的状况, 结合企业的特点, 明确实施目标。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 分步实施, 才能减少风险, 确保成功。由于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也多种多样, 企业要从承载能力和实际出发, 以企业急需解决、又能较快见效的环节作为突破口, 在实施中向管理要效益。

(二) 企业高层领导要转变观念, 树立全员参与意识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 它要求企业以整条供应链为出发点, 着眼于长远利益, 这就要求高层领导要转变观念, 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意识。高层领导必须积极地把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恰如其分地同供应链联系在一起考虑, 让员工和供应商了解企业本身对环保的重视。同时要求各成员树立其集体协作、信息共享、友好配合的团队精神。因此, 加强高层领导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 是成功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关键。

(三) 实施供应链系统各环节的绿色设计

供应链有关各方应密切合作, 不仅包括设计者和制造商, 还要包括供应商和材料专家, 即在多方之间充分沟通、信息共享、协作的基础上共同进行绿色设计。实施绿色设计, 改善和保护社会生态环境,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这一战略计划的实施必将使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提高企业的声誉和产品的竞争力, 最终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 供应链系统企业实施绿色材料工程

绿色材料的使用要求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密切合作, 制造商与供应商应就绿色材料展开广泛的探讨, 大公司 (制造商) 应就材料的供应提出绿色要求, 并积极参与到供应商绿色材料建设中, 有条件的可提供培训和技术上的支持, 与供应商紧密沟通、协作, 共同树立“环境成本”观念。加大对具有污染性的材料的限制和抵制力度, 从生产源头给予消灭, 在流通领域给予取缔, 确保绿色材料工程的实施。

(五) 树立供应链系统企业绿色营销观念

企业实施绿色营销, 向消费者宣传绿色消费理念, 展示企业绿色文化, 引导绿色消费潮流, 让消费者了解企业所进行的环境努力。供应链系统企业生产的产品要符合绿色环保要求, 保证生产的产品无添加剂、无防腐剂、无污染, 保护生态环境, 企业的这一行为必将增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知名度、满意度和忠诚度, 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企业绿色形象。

(六) 实现供应链系统绿色物流

实施绿色物流既可以大大减少废物的产生, 又可以降低成本。在满足运输要求的前提下, 尽量减少包装物并选择可重复、可循环使用的包装材料以及合理设计库存与运输之间的关系, 设计逆向物流并保证其畅通, 做到绿色回收, 实现再使用、再循环。

当然, 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除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外, 政府也有义务在宏观调控上起指导性作用, 还需要结合我国企业实际,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 实行严格的环保政策, 在鼓励开发高效、节能的新产品, 并提供优惠的政策支持等多方面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洪刚, 韩文秀.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实施策略[J].天津大学学报, 2005 (3) .

[2]张余华.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J].科技与管理, 2006 (5) .

[3]郑迎飞, 赵旭.我国企业的环保战略选择—绿色供应链管理[J].环境保护, 2002 (7) .

[4]武春友, 朱庆华.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企业管理, 2004 (2) .

[5]汪波, 申成霖.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概述[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9) .

企业供应链中需要危机管理 篇11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危机 危机管理

很多研究者和使用者都在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供应链如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但研究一般只集中在正常情况下。但现实中。供应链会遇到灾难事件或突发性障碍,供应链程序应该怎样应对呢?面对SARS事件、美伊战争以及恐怖袭击,这个理论更加受到关注。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曾说“企业不但心正常的事件发生,最担心的突发事件。”来自企业内外的危机或突发事件,随时可能冒出来点中企业管理的死穴,供应链也是一样。

供应链及物流都有脆弱的一面,就算物流发达国家美国也是一样,中密芝根大学供应链管理系两位教授费置和曲克,曾经完成一份调查证明这一点,他们归究供应链一直处于脆弱的原因,是物流或供应链使用者根本很少制定有效的危机应变策略,所以当遇到突发性事件,他们立即束手无策,因此供应链中也需要危机管理。

一、供应链中潜伏着危机

根据危机管理论,首先我们应该分析供应链中潜伏着哪些危机。供应链的危机来自多方面,简单来说,可以将其分为两类:

1.自然灾害类 、台风、地震、洪水、雪灾、疾病等来自大自然的破坏和袭击,时刻威胁着供应链的安全。飞利浦公司的大火就是因为大自然的破坏引起的,暴风雨中的雷电引起高压增高,陡然升高的电压产生电火花点燃了车间的大火。又如,台湾“9.21”地震,引起全球IT业的震动。还有SARS,让许多企业面临了空前的危机,航空、餐饮、旅游业等服务业更是遭受重创。人类目前普遍面临着环境恶化的问题,天灾爆发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作为一种不可抗力,它将成为供应链的致命杀手。

2.人为因素:(1)供应链的连锁反应。完善的供应链系统固然能够节省成本,加快产品生产和发展速度,但由于供应链同时连接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以至客户,架构日趋复杂,每个环节都潜伏危机。其中一家公司出了问题,就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到供应链上多家公司,破坏力也因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特别是当工供应链上有些企业是独家供应商供货时,潜在危机更大,供应链上出现独家供应商,是各种利益冲突比拼形成的结果,从爱立信案例可以看出,采取独家供应商政策存在巨大风险: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整个链条就会崩溃。(2)IT技术的缺陷会制约供应链作用的发挥。如网络传输速度,服务器的稳定性和运行速度,软件设计中的缺陷,还有令人防不胜防隐伏于各个角落虎视眈眈的病毒等。(3)信息传递方面的问题。当供应链规模日益扩大,结构日趋繁杂时,供应链上发生信息错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例如:信息的输入错误,理解错误等待。(4)企业文化方面的问题。不同的企业一般具有自己的企业文化,它表现在企业管理理念.文化制度上,也表现在员工的职业素质和敬业精神上等方面。不同的企业文化会导致对相同问题的不同看法,从而采取有差异的处理手法,最后输出不同的结果。如何协调供应链成员之间不同的企业文化,也是供应链上各厂家头痛的问题。(5)政治经济风波。最明显的是恐怖袭击和罢工。“9.11”事件后,美国所有机场,港口关闭数天,航班.船期全部延误,货物马上不能进入美国。“9.11”事件后的几年时间,世界爆发了南美金融风暴、美国海运工人大罢工、伊拉克战争等多次危机。在全球化时代,美国一群海运工人罢工便酿成全球供应链中断。另外,经济高速增长容易导致企业原材料供应出现短缺,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而经济萧条,会使产品库存成本上升。

二、供应链危机的应对措施

由以上所述的有关供应链危机,我们可以看出,有些危机是可控的有些危机是不可控的。针对危机的不同特性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一般来说。供应链危机管理可以分为危机防范和应急管理。危机防范指的是如何预防危机的发生;而应急管理指的是在面临危机的情况下,应采取何种手段来降低或转移危机,并把危机可能造成的危害减到最小。有些危险如关键人员.技术流失.关键客户流失.产品信誉.契约风险可以采取危机防范手段来预防发生;而对于恐怖袭击、SARS等事先无法预料的危机,只有通过应急管理来妥善化解。

供应链危机管理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建立“生于忧患”的危机意识。危机意识不是泛指能够防范和应对企业危机的所有管理意识。而是特指防范与应对企业危机内涵层的思维意识。比尔.盖茨的“微软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与张瑞敏的“我每天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和任正非的“华为总会有冬天,准备好棉衣,比不准备好”,及所有国内优秀企业领袖的危机观点,都是各自成功企业危机意识的精髓。

2、发展多种供应渠道,多地域的供应渠道,对供应商的情况进行跟踪评估。为确保产品供应稳定,供应链上应发展多个供应渠道,不能单单依靠某一个供应商,否则一旦该厂商出现问题,势必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同时在对某些供应材料或产品有依赖时,还要考虑地域风险。比如,战争会使某些地区原材料供应中断,如果没有其他地区的供应,势必造成危机,除建立多地域.多个供应商外,还须对每个供应商情况进行跟踪,随时了解供应商的供货情况。

3、与供应商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供应链中,战略伙伴关系就意味着,厂商与供应商不仅仅是买家和卖家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一种伙伴甚至是朋友关系,双方在买卖之外还应有更多其他方面的往来,与供应商建立信任、合作、开放性交流的供应链长期合作关系,必须首先分析市场竞争环境,目的在于找到针哪些产品市场开发供应链合作关系才有效,必须知道现在产品的需要是什么,产品的类型和特征是什么,以确定用户的需求,确认是否有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必要,如果已建立供应链合作关系,对供应商的业绩.设备管理.人力资源开发.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用户满意度.交货协议等方面也要做充分调查,它很可能成为影响供应链安全的一个因素。一旦发现某个供应商出现问题,应及时调整供应链战略。

4、建立多种信息传递渠道,防范信息风险。厂家—消费者-供应商在供应链中起着多种作用,他们之间的互动日益加快,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这就要求给予支持的网络基础设施必须确保供应链所要求的数据的完整、可靠和安全。

总之。危机管理的目的并不是去百分百地避免危机,而是去了解究竟会面临哪些危机,有哪些是可以预防的,出现危机应采取何种手段去降低或转移危机,并把危机可能造成的危害减到最小。

三、利用供应链危机管理转“危”为“机”

1.戴尔的危机意识。在“9.11”危机的处理中,由于戴尔考虑到了最糟糕的状况并设置了相关规划,才最终化险为夷,“9.11”事件后,美国立即宣布封锁各机场,并暂停所有飞入美国的飞机。这对于立足于全球采购的戴尔来说,无疑是最大的危机。但戴尔设置的危机管理处理小组及全球供应链监督小组立即发挥作用,与代理加工厂商密切合作,找出绕道飞行的货运飞机,将笔记本电脑等以空运为主的产品,先运到美州其他国家,再以货运方式拉进美国,而在SARS危机中,为应付可能出现的供应链中断,戴尔未雨绸缪,早在爆发SARS高潮之前便提高了旗下代工厂的库存。

戴尔的危机管理已经相当完善了,但仍时刻有着很高的危机意识,这样才能让戴尔在绝处逢生,化“危”为“机”。没一次的危机,让戴尔的危机处理小组的处理能力也在不断的提高。也许危机对戴尔这样的企业来说,都是新机遇的开始。

2.高效的应急管理。1999年9月21日,台湾集集镇发生7.3级地震,供电系统受损,全台湾晶圆厂密度最高的新竹高科技园区的芯片生产顿时陷于停顿。台积电等生产厂商设备受损,使全球最大的晶圆设备供货商应用材料公司受到严峻考验。事件发生3分钟内,应用材料公司立即召集“紧急应变小组”成员抵达灾难现场,当日晚间7点立即完成公司损害的复原工作,同时,公司迅速向美国总部报告了灾损评估报告。总部立刻筹组了18人的安全评鉴小组带着测试装备抵达台湾,积极协助客户进行灾后重建。此外,总部还在第一时间调集包括日本.韩国等地的设备工程师来台协助客户尽快完成生产复原工作,并成立了台湾地震复原项目小组,统筹全球物料供应,以协助台湾灾后复原。

四、结束语

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的合作,会因为信息不对称.信息扭曲.市场不确定性以及其它自然.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的变化,而导致各种危机的存在,因此,供应链需要危机管理。以上对供应链管理只是做了初步的理论探讨,在实际应用中还会牵涉到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建立问题,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作者单位:嘉应学院财经系

参考文献:

[1]圣丁.哈佛商学院MBA教程 [M] .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7.123-126.

[2]刘冀生.企业经营管理 [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9.56-59.

Enterprise supply chain crisis management needs

Gu Guangsheng

Jiaying College financial system

Abstract : In the rapidly changing conditions of a market economy, the supply chain is vulnerable side. Supply chain covers crises such as natural disasters, human factors, and so on.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 the enterprises should actively respond to the initiative taken measures to establish "Hardships" of the crisis, development of a diversified supply channels, and suppliers to forge a strategic partnership and establish various kind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hannels, risk prevention information.

Key words : supply chain supply chain crisis management crisis

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 篇12

一、中国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一) 顾客端需求日趋多样化, 绿色化, 即时化。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提高, 需求日趋多样化。过去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只要质量好、价格便宜就行。现在人们早已不满足于此, 要求产品品种丰富、样式多样, 突出个性, 而且顾客也越来越注意产品的绿色化。据统计, 77%的美国人表示, 企业的绿色形象会影响他们的购买欲, 94%的意大利人表示在选购商品时会考虑绿色因素。在欧洲市场上, 40%的人更喜欢购买商品时考虑绿色因素[1]。与此同时, 随着市场上产品多样化绿色化, 顾客要求能得到迅速的反映。当市场上刚出现彩屏手机的概念时, 如果顾客询问的某品牌的手机还没上市, 在推销员的推荐下, 他可能马上转向其他品牌。因此对企业来说, 企业应以满足客户的需求为目的, 尽快尽早地开发和生产多样化绿色化的产品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二) 下游分销商零销商实力壮大, 要求分得更多利润。

以往制造商在供应链中对分销商处于主导地位。近年来, 随着大型超级市场和零售业兼并收购浪潮的兴起, 下游分销商的实力逐渐壮大, 制造商开始失去优势地位, 大型分销商迫使制造商给予更优惠的利润分成。一些大型超市和百货店还要求企业交纳“进场费”, “上架费”等, 减少了制造商的所得利润。以家电行业为例, 20世纪80年代我国家电业的需求增长率 (需求相对规模) 和90年代初家电市场规模 (需求绝对规模) 都很大, 市场处于相对供不应求状态, 家电制造企业在供应链中处于核心地位。近年来, 大型零售商及专业家电销售商崛起, 过去以百货店为主的家电流通渠道发生了重大变化, 以国美、苏宁为代表的家电零售企业, 在供应链中的主导作用日渐突出, 有时甚至可以主导制造商的价格, 而为了抢占市场, 制造商有时不得不屈从于大型分销商零售商的要求。

(三) 消费品市场供过于求, 企业间竞争激烈。

谁能尽快做好产品的绿色化, 谁就能赢得绿色竞争力。目前国内整个消费品市场普遍供过于求。据中华商业中心测算, 在消费品行业中, 600种主要商品, 供大于求的513种, 供求基本平衡的87种, 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商场压力迫使制造商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 否则只有面临不断的降价。而中国制造企业大多缺乏核心技术, 产品同质化严重, 降价只会造成恶性循环, 同时还会波及到上游原料市场的恶性竞争[2]。因此, 企业只有尽快推出绿色化的产品, 迎合消费者的口味, 才能赢得更大的市场, 就能获得绿色竞争力。

二、中国制造业中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问题分析

世界范围内,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刚刚起步, 即使是发达国家也没有大范围、全方位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根据发达国家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经验和我国国情, 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障碍。

(一) 理论和经验不足。

目前国际上绿色供应链管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大部分的研究局限在概念提出阶段, 实践先驱也局限在国际上一些知名大公司, 没有大面积、全方位地展开, 所以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经验非常缺乏, 而且也没有成熟的规则、程序和方法可以参考遵循[3]。

(二) 人们的认识观念不足。

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许多地方政府和企业还没有绿色生产观念, 对环境污染后果的认识不足, 往往只重视发展经济, 哪怕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在所不惜;或者采用末端治理, 即先污染后治理, 没有认识到污染环境、破坏环境不仅会严重危及企业自身的生存, 还会危及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终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三) 市场规制不够完善。

供应链管理存在的基础是市场环境, 同样绿色供应链管理也是在市场规制框架下实施的。而目前, 我国的市场规制不健全, 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污染行为的处罚较轻, 且缺乏有效的监督。如现有排污费的收取标准远低于污染的综合治理费用, 企业从成本考虑往往会选择直接交纳排污费, 而不是治理其污染。这种制造成本外化是合法的, 且有利于提高制造商的私人收益, 使供应链成员在追求利润最大化时, 其个体目标与绿色供应链整体目标存在冲突, 使得绿色供应链管理难以有效实施。

(四) 传统供应链模式造成的障碍。

绿色供应链模式强调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回收等在产品生命周期内的有效集成, 这大大增加了供应链管理的内容与难度。传统供应链始于原材料供应商, 止于用户, 对产品退出使用期以后的问题基本不作考虑, 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均为单向运动, 其设计忽视了供应链企业行为对社会环境和社会资源合理利用、配置的影响。

(五) 实施成本较高。

绿色供应链管理关注的是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就要求制造行业子系统要尽量减小对环境的影响, 所以会造成整条供应链的成本增加, 而目前制造业供应链对环境的影响不是由供应链条上各个节点来处理, 就造成制造业供应链的外部负效应增加的趋势。这实际上就是谁为环境“买单”的问题, 这是我国制造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客观困难, 对于市场化时间短、资本积累少的我国企业将是最大考验。

(六) 缺乏高效的技术手段。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是制造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和保证。这种模式强调知识创新, 强调设计、购料、工艺、包装、回收等各个环节均实行“绿色化”, 要求企业要对已有的生产技术进行全面改造和升级。而这对于我国技术薄弱的企业来说, 是其顺利实施“绿色化”的最大障碍[4]。

三、中国制造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结合我国国情, 我国制造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

(一) 宏观方面。

从宏观上讲,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建立有待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 需要发挥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协调职能, 培养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同时, 建立支持绿色供应链的网络化信息系统平台, 为实施绿色供应链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 加强绿色环保宣传。

政府要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唤醒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既向各企业决策者宣传绿色市场营销观念, 又向广大消费者宣传绿色消费的重要意义, 同时培养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 推动全民“绿色消费”, 从而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2. 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我国政府应借鉴发达国家环保立法的经验, 建立符合国情的具有中国特点的环境保护的法律体系, 将环保审查与质量监督结合起来, 提高对污染源的惩罚标准和打击力度, 在法规与制度上降低传统制造模式的报酬率, 为绿色制造模式运行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美国、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回收法规,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 建立支持绿色供应链的网络化信息系统平台。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将环境与其他信息有机集成, 实现数据和信息的共享。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框架和内容,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 单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很难靠自己的研发和自身的技术积累来实现整个绿色供应链的运作。因此, 政府或相关组织应积极构建绿色资源数据库, 提供国内外绿色制造技术、绿色运输、绿色产品专利、绿色材料、绿色管理技术等相关资料, 各行业也应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构建出支持本行业产品的国际环保标准、不同材料零部件的回收处理方式等, 通过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数据库、知识库及信息系统, 实现信息共享, 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持。

4. 选择试点行业, 由“点”到“链”逐步展开实施。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 想一步到位, 使每个链点的企业从企业和社会两个层面获得可持续发展往往很困难, 也是不现实的想法。我国可以选择那些在国外已经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行业、影响协作面较大的行业 (如汽车行业) 、出口量较大且已遭遇绿色壁垒的行业 (如服装行业) 、消费者已经认可的行业 (如建筑行业) 等作为试点行业, 以某个环节为突破口, 由“单点”到“小链”, 由“小链”到“长链”, 直到“整链”, 逐步展开。积累成功经验后, 再在全社会推广[5]。

(二) 微观方面。

从微观上讲, 企业应逐步提高环境意识, 加强和建立企业间的合作和战略信任关系, 进一步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加强产品的研发和创新, 通过建立生态工业园等方式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 企业转变传统环境观念, 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

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 它要求企业主动提高社会责任感, 将环境纳入到成本控制;同时应着眼于长远利益, 以整条供应链为出发点, 形成一个集成化的环境管理体系, 各成员树立起集体协作、节约环保高效的团队精神, 分担风险并致力于各自核心竞争力, 使本企业的行为符合整体环境价值最大化要求, 使真正意义上的绿色供应链成为可能。这就要求企业转变观念, 增强企业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绿色设计等目标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此外, 应在企业营造和宣传绿色企业文化, 让树立企业“绿色形象”、创建企业“绿色品牌”成为每个员工的自觉行动, 使企业从内部形成强大的凝聚力, 团结全体员工, 形成共同的绿色价值观。

2.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由于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 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也是多种多样, 因此企业在决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 应仔细分析自身的状况, 要从承载能力和实际出发, 既能解决企业急需的问题, 又能以较快见效的环节作为突破口, 明确认识实施目标, 确保成功。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应重新思考、设计和改变在旧的环境下形成的按职能部门进行运作和考核的机制, 有效地建立跨越职能部门的业务流程, 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污染。

3. 确立企业与供应商和顾客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制造商应当树立新型“双赢”的理念, 积极与供应商和分销商建立新型的战略联盟关系, 通过新型战略联盟之间的合作, 对使用过的包装物进行回收, 既节约了生产成本, 获得商业利益, 又减少了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获得环保利益。由于我国当前大多数供应商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其环保的要求, 因而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 应考虑我国国情, 不能盲目地将那些未满足环保要求的供应商排斥在外, 而较为明智的方法是与供应商合作, 相互学习, 共同努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改进, 使其逐渐满足要求。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中的顾客, 可采用商品出租, 而不仅仅是购买的方式, 这样, 消费者购买的是产品的使用权, 而不是所有权。可通过回收或重新翻新来降低成本和保护环境。另外, 从环保的观点考虑消费者购买的商品 (如家用电器等) , 在商品送达消费者后, 企业可采取包装和旧产品回收的方式, 供分销商或商品制造商再次使用, 这既有利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 又有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双赢。

4. 加强产品的研发和创新, 重视管理咨询的作用。

供应链管理能够取得优势的基础是要有先进的技术做支撑, 同时要紧随技术的发展, 加强企业应用和集成技术的能力。这方面的技术比如:物流过程自动化、企业资源计划 (ERP) 、业务流程重组 (BPR) 以及电子数据交换 (EDI) 等。因此, 企业应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来进行产品的研发和创新, 提高产品的绿色度及开发出更多的绿色产品, 以确保绿色供应链管理各个环节“绿色化”得以顺利实施。此外, 企业还应该重视管理咨询的作用, 寻求资信度高的企业管理咨询公司、企业内管理专家和业务骨干人员共同组成总体规划组, 对企业领导和员工加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培训, 提高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成功率[6]。

5. 建立生态工业园。

生态工业的概念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提出的, 它的核心思想是以清洁生产为导向, 根据循环经济的原则设计生产过程, 促进原料和能源的循环使用, 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 是一种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生产方式。从供应链企业循环的角度, 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有效途径。在生态工业链中, 以生态互补为纽带, 把生产工厂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 如A厂家的废气、废热、废水、废物及副产品成为B厂家的原材料和能源来源。生态园中, 注意上、下游企业在园内的合理布局, 使园区的污染排放最小化, 直至达到“零排放”。另外, 在生态工业园建设中, 还要注意建立动态的生态工业链, 以开放、动态、适应性对待园区内外的环保要求和指标的变化, 提高生态链的应变能力。高效的技术手段、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污染处理技术是制造行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和保证。这种模式强调知识创新, 强调设计、购料、工艺、包装、回收等各个环节均实行“绿色化”, 要求企业要对已有的生产技术进行全面改造和升级。而这对于我国技术薄弱企业来说, 是其顺利实施“绿色化”的最大障碍[7]。

参考文献

[1] .林勇.中国绿色营销的现状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 2005,

[2] 2.周文斌.我国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分析和管理对策[J].价值工程, 2005, 1

[3] .黄凤文, 吴育华.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发展前景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 2003, 7

[4] .王小丽.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实施对策分析[J].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5, 1

[5] .王能民, 周欣华, 赵旭.国外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1, 12

[6] .吴文勤, 张学梅, 余敏.我国制造业生存环境分析及供应链管理实施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 2001, 12

上一篇:网络空间安全对策研究下一篇:产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