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经济效益

2024-10-17

产业经济效益(精选12篇)

产业经济效益 篇1

引言:产业经济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也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部门。因产业经济可以把一个地区及一个区域内的经济合理链接, 从而形成规模较大的经济发展区域。这里所说的产业经济区域不但是指地理位置上的联合, 同时也是一个层次分明的组合。产业经济区域发展大致经历集中、集聚、集群三个阶段。从我国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说, 我国还处在集聚发展时期。在发展产业区域经济时, 可以采用某个企业的发展作为主导产业, 但这种做法导致其他企业无法发挥其优势, 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自身的快速发展。所以, 应该大力推行产业经济向着更高级的层次进行过渡, 即大力发展产业经济区域集聚向集群方向发展。我国多数产业集群都处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 是一种不太完整的产业集群, 导致不能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重要位置。

一、我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产业经济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区域产业的发展是由外部至内部、有低级至高级的发展过程。集群是经济活动的主体, 根据内部驱动力、经营范围的区分, 不能展现产业集群动态发展的具体状态。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现象, 其不仅是产业的组成内容, 也是一种强大的竞争形式。产业聚集是产业集群发展的萌芽期, 经过多年的发展,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 轻工业及重工业、服务行业有比较合理的比例, 在步入国际经济体系发展过程中, 产业集群已经有相应的发展, 产业集群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产业集群的优点表现为集群内各个企业之间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 集群内部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依靠市场的力量为主导, 无形的市场优势确保资源配置达到最佳的效果。根据我国实际的情况, 发展产业集群是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最佳方式之一。自从加入国际经济体系之后, 政府推行积极有效的战略, 最大程度上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 基于目前的国际环境, 欧美国家正处于产业升级阶段, 这为我国承接国际产业专业提供了优异的条件。数量繁多的海外订单纷纷投向我国, 为各个企业的集聚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我国工业、高科技产业出口量大, 在国际价值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行业或产品并不多, 同我国这个出口大国的形象完全不符。怎样提高我国产业集群在价值链中的地位, 提升国家话语权, 如何使产业集群升级成为我国集群发展、制定产业政策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产业集聚区向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推动误区

1. 采用高技术产业替换低技术产业。

最为明显的概括就是腾笼换鸟, 把认为技术含量低的产业集群实施迁移, 腾出重要的发展地带及其资源, 引进高新技术产业, 从而创建高技术产业集群。但是, 产业集群的出现并不是凭空产生的, 是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的产业集聚, 最后发展成为产业集群的状态。强制性迁移或拆散原有的产业集群会对当地的经济生产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同时引入的高科技企业能否形成新的集群, 需要市场及实践的考察检验。产业集权并没有技术高低之分, 存在就说明其适合本地区的生长, 这同集群所处地区的市场需求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市场需求消失, 即使是高技术集群也没有发展的市场及前途, 经过一段时间也终会被市场淘汰。而所谓的低技术产业, 只要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其产业集群也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 盲目认为进行升级, 能提升附加值。

很多人认为, 产业的技术含量越高, 实施产业升级就可以获取更高的附加值, 必须说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 附加值的情况与供需状况有着很大的联系, 同集群区技术含量的情况没有关系。机械生产、至高端电子产品或软件外包这些都是加工组装环节, 在供应没有达到竞争之前, 就可以获得较高的利润。我国的产业集群还没有发展到完善状态之前, 如果盲目的延伸产业链, 对产业集群进行升级有可能取得与预期相反的效果。因此, 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建立成熟的产业集群。没有完善的产业集群而对技术进行升级只会提升技术水平, 不一定对强化国际价值链的地位发挥优势。我国很多生产性产业集群的生产加工实力, 经过长时期的发展和升级, 已经实现国家的先进水平, 该该水平并未使中国产业集群在国际价值链内占据有利地位。由此可知, 不是没有对技术进行升级, 而是因供给过大, 恶性竞争激烈导致一直处于价值链末尾。

三、产业经济集聚区向产业集群发展的推动策略

1. 注重产业经济内生性成长。

这里所说的内生性成长是指在产业经济发展时候, 为促进企业自身达到最佳的发展状态达到产业经济集群效果。这种模式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同时达到企业内部结构的优化, 这种模式并不是说明必须报主导企业推翻, 而是借助这种模式优势发展产业不同企业的优势。产业经济集聚区向集群发展最基本的方法为内生性成长, 这种模式是提升产业层次, 实现产业升级的必要选择。运用内生性发展方法, 必须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强化主导产业, 其次应该做大产业链。首先, 采用产业集聚区当做发展的依托, 加大主导产业的发展, 为提升科技、工艺水平做出重要贡献。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一直拉长产业链, 同时为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实施配套产业, 创建有条理的网络, 从而创建产业发展面。

2. 嵌入式发展法。

产业经济集聚区向集群发展最有效的措施是采用嵌入式方法, 运用这种办法可以促进产业结构不断地优化发展。在实施产业转移这一环节时, 引入某一产业的时候也会把该产业相关的产业链引过来, 同时对该产业链进行本土培养, 确保其很好的嵌入在实际经济体中, 创建新的产业集群。嵌入式产业集群是否可以在本地获取最佳的发展, 如果它不能融入本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氛围中, 这条产业链中的主导企业就会出现迁移的情况, 该迁移会致使整个产业网络处于瘫痪的状态, 必须进行整体迁移才能确保该产业链的正常发展。实际上, 嵌入式产业集群很难与当地经济产业相融, 其主要因素是缺乏与之相配的完善集群网络体系。想要保障嵌入式产业经济集群在本地达到最佳的发展状态, 必须创建一个与之相配的网络集群, 分析区域内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相互共通之处, 加大外来企业与本地企业的合理整合, 提高经济集群的凝聚力。创建集权学习合作网络, 可以在集群内部设置教育培训机构、科研组织等相关服务系统。

3. 整合化发展模式。

产业经济集聚向集群方向发展是整合化成长的过程, 整合化发展可以提升区域产业层次及经济整体质量。通常情况下, 整合化发展有区域内部整合、区域间整合这两种形式。区域内部的整合就是根据产业之间的关联, 采用优势互补的方法, 推开现有经济区域的限制, 对各个产业进行合理整合。随着计算机网络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区域间整合就是运用组织相近办法, 把分布在各个地域内的企业联系在一起, 对世界市场中的人才、技术等不同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同时, 企业还可以运用互联网与供应链系统及其他企业进行信息共享, 加大集群内部之间的沟通、交流, 从而便于获取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信息。

四、产业经济集群发展的具体策略

1. 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和鼓励。

产业集聚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不要过多的干预, 可以推行相关的产业政策及优惠条件对集群进行引导和调整, 创建制度优势, 强化政府对集群的服务质量, 确保集聚的发展可以促进我国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应该鼓励内生型集群的发展, 采用不同手段促进内生型集权延伸至国内价值链中, 政府给予一系列强化竞争、帮助集群共同发展的渠道, 从而保障国内市场需求可以带动集群的发展。加大集群之间的联系和配合, 把相关的各个产业链实施链接, 创建独具中国特色的集群。

2. 以主导产业为中心发展。

产业经济想要更快更好的发展, 基础设施的建设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才可以有效促进主导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产业经济的集聚阶段, 还可以以主导产业或企业为中心。想要确保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强化有关的服务产业, 只有如此, 才能创建出一个完善和谐的发展体系。产业经济区域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 必须合理的扩大交易范围, 形成范围更大的经济辐射, 如此才可确保创建以主导产业为中心的产业经济科学整合。把招商引资及产业集群培育有效结合, 采用主导产业为发展纽带, 推行补链型、链伸型产业项目的发展, 不断扩大发展规模, 形成产业集群, 提高产业承接的质量。同时, 可以采用招商引资的办法, 积极同国企、民营、国外企业的相互合作, 在创建合作园区方面找寻新的发展点, 大力开拓新型市场, 进而创建别具一格的产业链条, 有效提高主导产业自身的实力, 行程产业集群区。

3. 创新产业经济的体制。

为了确保形成最佳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 对产业经济体制实施创新势在必行。产业集群作为产业集聚发展的高级阶段, 其规模在一定程度上远远超过产业集聚区, 有时会同时跨越不同的行政区域。产业集聚区的管委会组织好比是一个政府职能部门, 部门内权利和责任划分的不够明确、清晰, 所设置出来的规格级别也有所不同, 且经常受到原有体制的各方限制, 不能积极有效的开展各项工作。因此, 必须对各项管理体制进行完善和创新, 设置相关的行业协会。为有效协调产业集群与各个管委会之间的关系, 可以创建产业集权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一同对产业集群实施管理, 严格遵循各项规章制度办事, 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工作效率, 促进产业集群迈向更加健康、优良的方向发展。

五、注重培育集群文化

培育产业集群文化的过程中, 不可避免会碰到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产生冲突。只有确保这两种文化合理融合, 才能有效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不然会无法解决转入产业落地生根的问题。在多种多样的产业网络内, 必须常见共生共荣、公平竞争、以人文本、诚信经营等理念, 培育诚信、协作、创新、文本文化, 创建公平、公正的法制氛围, 政府应该给予时效廉洁的服务, 创建安商、亲商、富商的和谐氛围, 保障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可以科学结合高效发展, 形成一个适宜产业集群发展的文化氛围。

六、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各个区域的产业经济集聚区经过扩大、整合、招商引资, 逐步培养出一些主导产业, 为发展区域经济打下良好的基础。基于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大背景之下, 产业经济集聚区向集群发展还有一段距离。以上本文从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入手, 分析了产业经济集聚区向产业集群发展的误区及路径, 介绍了发展产业经济集群的具体措施, 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邵程辉, 张国良.安吉竹产业集群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14, (7) :58-60.

[2]于翔, 胡培, 周沁影等.基于CES模型的成都市金牛区产业集聚效应研究[J].软科学, 2013, 27 (12) :100-103.

[3]马驰洋.推进产业经济集群发展的路径研究[J].中国商贸, 2014, (17) :203-204.

[4]杨继涛, 刘则渊.技术创新联盟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1, 28 (6) :42-45.

产业经济效益 篇2

研究体育产业的发展,我们不应把注意力局限在研究这一产业本身中,更应注意到它在当今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在地区发展中所体现出的作用。随着体育产业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更加重视它在国家经济成分中的重要变化,它已经与国民经济的良好协调发展密不可分。应充分肯定它在推动体育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它在繁荣产业中的重要意义,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以便更好的发现内在规律,推动经济效益,繁荣体育产业。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大发展的现状,更应抓住这一良好的契机,推动改善内蒙古体育事业,促进两者健康可持续发展。体育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已进入人们的视野,它与经济建设的密切程度日益突出,是当今国家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也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体现。过去的几年,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体育产业与经济的相互作用更加受到重视。在日常的健身消费和规模化的体育赛事中都有突出表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共同发展。

一、体育产业内在研究与分析的意义

从体育的视角来看,体育产业是指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各种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和。其特点更多的体现在促进体育消费,为产业本身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本。在提高国民综合素质、拉动地区经济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方面,体育产业的发展能侧面反映社会经济状况,体育产业在相对发达国家对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甚至成为国家经济实力的缩影和经济建设水平的反映。另一方面,经济越发达,体育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比重也越大,如美国的职业体育联盟、欧洲的洲际足球赛事都在各自的经济比重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体育产业起步较晚,传统思维对于体育产业与社会经济的关系不够明确,在推动职业化的过程中没有将二者关系摆正,导致体育产业与经济脱节,对于产业结构的作用微乎其微。因此,正视当今社会背景下的体育产业及其所带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应,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二、体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影响

体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越明显,体现在经济方面的集体化优势就越突出,最终转变为对社会大众消费的引导上。它带来的不仅是外在的增长比例,更是产业结构的重大变化和对于一个经济体的`深远影响。从产业关联的视角来看,体育产业本身与工业的联系更为紧密。推动和发展体育产业本身需要大量产品、器械作为保障,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本身需要与之相协调发展的体育场馆和比赛设施,体育产业与工业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促进了两者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体育产业对第三产业的间接作用值得关注,它与拉动GDP增长关系密切。个人消费部分更多的是通过产业服务与个人需求进行可行性对接,构成了大环境下的体育性经济消费。这种相互作用促进了体育与经济的相互提升,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建设的加快,为体育产业迎来了与经济建设良好对接的契机。

三、发展内蒙古地区体育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一直存在的思想分歧

如何定位内蒙古自治区体育产业发展?特色体育产业要怎么建设?怎样能将体育产业与传统产业相融合等问题,一直是争论的重点。思想的不统一,导致没有一个稳定长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使得地区体育产业难以高速运行。

(二)开发市场的力度不足

内蒙古经济的快速发展并未给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深层次改变,虽然对体育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但主要集中在场地与器材上,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济分布,缺少具有综合实力的体育品牌,有待进一步加深体育文化的深层改造。

(三)制度与管理问题

体育产业原有的管理很难适应自治区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沿用过去的管理方法来管理一种市场化的经济体系显然影响到了它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体育产业的健康体系还没有形成,影响了自治区体育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市场经济中“向管理要效益”的基本理念难以实现。

(四)信息化利用率低

自治区网络化建设相对落后,对信息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应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赛事转播率低。虽然诸多草原体育项目越来越受到认同,如夏季那达慕、冬季滑雪节,但可以同步转播的报道几乎没有。信息化利用率低严重影响体育产业的合作和宣传,更谈不上资源共享、相互补缺等问题。

(五)体育产业与经济互动效应没有形成

体育产业带来的经济效应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将两部分片面分开发展,没有体现出二者的相互促进作用。未能主动参与项目的发展与建设,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体育产业切入点,为整个地区产业形成规模打下基础。

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效益提升体育产业发展分析

较为稳定的经济市场实力,给内蒙古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提供了巨大优势,自治区体育产业的大发展必定要建立在长期的、总体的经济发展中,统筹优化才能更好发挥其作用。

(一)长远考虑体育产业在内蒙古自治区经济中的地位

准确把握体育产业与内蒙古经济的长远关系十分重要。产业结构的调整必定伴随着新的经济增长点,这种新的增长形势的培养往往要经过较长的过程。改变单一的体育产业增长形势,丰富体育文化产业中的比例成为要长期解决的问题。重视体育产业对二、三产业的带动作用,根据地区现状更好的拉动第三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布局,与自治区特色旅游业、民族体育服饰制造业等合理结合,相互促进,带动整个经济的相互提升。

(二)进一步加大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基础建设力度

细致、深入的基础设施建设是拉动体育产业的有效方法,体育人口的不断增大又会反作用于体育产业本身,使其真正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走向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十一五”期间,自治区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很大发展,各盟市体育场馆均已完工,较高的建设标准符合当前形势的要求,为今后各种赛事活动的举行打下了稳固基础。

(三)逐步完善内蒙古自治区体育产业

完善的体育市场体系,是保证体育产业良性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产业的不断发展都应建立在市场体系中,体育产业市场涉及很多分支行业,关系到宏观的产业市场。加强规范化运作,逐步改善、健全相关的各类分支,以期形成完备的市场,使得体育产业本身可以快速、稳定提升,获得经济效益,从而促进自治区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

(四)加快内蒙古自治区体育产业政策的制定

产业经济效益 篇3

无限创意提升经济效益

文化创意产业可以并应当追求尽可能高的经济效益,这一观点比较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人类社会进入後工业化时代以後,高科技产业朝阳般的迅速崛起曾经产生轰动效应,如今这个时代宠儿的角色又历史性地落到文化创意产业身上。最早提出“创意经济”概念的英国经济学家约翰·霍金斯曾经在其代表着作《创意经济》中指出:“全世界的创意经济每天创造的价值为220亿美元,而且以5%的速度递增。”这个资料虽然未经证实且未必精确,却提供了“文创产业生产力水平的数量级”概念,提示了这一新兴产业在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的美好发展前景。在1997年至2001年期间,英国国民经济的平均年增长率仅为2.6%,但文化创意产业门类的增长率却达到8%;至2001年,创意产业的总产值已经达到1125亿英镑,仅2003年创意产业就为英国提供了190万个就业岗位。2006年美国文化创意产业的产值已经占GDP总值的5.98%,就连从21世纪初才开始倡导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台湾地区,这一指标也达到了2.85%。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早已成为当代产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版块。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文创产业的经济价值不仅仅在於数的增长,更在於质的优化。2010年7月中旬,新华网综合新华社驻洛杉矶、伦敦、巴黎和东京的多位记者的报导,编发了一篇专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国外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功之道”。文中指出,英国创意产业的生产总值已占GDP的8.2%,且增长速度达到整个国民经济增速的2倍;伦敦文化创意产业的年产值超过210亿英镑,已成为该市第二位的支柱产业。日本已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为经济新增长战略的突破口,预计到2020年时该产业的收益可达到1万亿日元。假如还有人因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当代起源出於西方世界而怀疑它在中国的适用性,那麽《求是》杂志署名文章提供的资料足以令人信服:2008年间,北京、上海、深圳三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19%、20%和22%,大大高於国民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这些城市经济转型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具有带动我国经济振兴的重要意义”,这正是文化创意产业经济价值的核心所在。

那麽,怎样才能确保文化创意产业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呢?我们的回答是:一靠创意,二靠产业化的市场运作。

“创意”是创造性地立意构想的简称,其关键在於开展创造性思维。真正的文化创意产业,需要通过创造性思维获得出其不意、标新立异、前所未有、超越以往的新产品、新成果、新方法等等。许多伟大的成功在最初起步时往往只是一个小小的创意。例如,比尔·盖茨青年时期有关电脑软件开发的创意後来终於支撑起一个庞大的微软王国,将中国元素“熊猫”和“功夫”创造性集成的影片《功夫熊猫》创造了超过5亿美元的票房价值。有些人没有搞清楚“创意是文化创意产业的翅膀”这一道理,以为到内地批发一些与文化沾点边的便宜小商品,带回澳门来稍加包装或美化(甚至原封不动)便抬价出售,这就算文化创意产业了。参观过澳门塔石广场“创意市集”的人难免有颇觉失望的感受,因为创办者原本希望形成一个本澳文化创意产业及产品展示的视窗,实际上却更像一个小商品集市。倘若长期在低水平上徘徊,澳门文化创意产业的前途就不甚乐观了。

产业化的运作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壮大的捷径,也是非走不可的必由之路。

英国女作家罗琳创作的系列科幻小说《哈利·波特》,被翻译成70多种文字,在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累计销售4亿多册,位居历史上非宗教类图书市场销售的首位。人们往往看到了《哈利·波特》的成功,却不知通向成功道路上煞费苦心的产业化运作。罗琳在完成第一部书稿後,曾经多处投稿而不被采纳,很为其出路担忧。後来由美国学者出版社引进此书。为了打进美国的广阔市场,学者出版社付出了巨大的投入。推销第一部书的经费将近100万美元,到了第三、第四部时推广费用已增加到400万美元。与此同时,通过多种报刊大打广告,还制作了几十万张海报、汽车保险杠小广告和易拉宝广告,几十万盘宣传磁带和宣传短片。为调动零售商的积极性,出版社不断提高图书折扣,新书甚至打到四折的低价,使许多书店将《哈利·波特》陈列在最显着的橱窗。作者罗琳也接受安排,前往英国和美国各地巡回签名售书并接受采访。有一次甚至乘坐一辆已有57年历史、与书中霍格华兹专列一样的老式蒸汽机车行遍英伦三岛。这些做法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到第二部《哈利波特与密室》问世之前,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全球的销售量已经超过100万册。正如一位专家的评论:“它在电视节目和电脑游戏无处不在的时代,创造了一个图书的传奇。”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文化创意项目产业化运作的重要性,更不是所有人都具备产业化运作的能力。当文化创意产业的浪潮席卷全球也震撼澳门的时候,有不少人随波逐流,迅速加入文化创意的行列。他们打出的旗号都与文化创意产业有关,有人甚至自以为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天然专家。而他们所做的最主要的事情无非是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名义向政府有关部门或基金会申请经费。其实,仅仅靠政府支持兴办文化创意产业是违反事物发展规律的行为。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能得到官方支持当然是好事,可以较早起步、较快发展;但倘若只会躺在政府的怀抱中讨奶喝,就不是真正的文化创意产业。前几年内地某县政府斥巨资创建了一个“五二三文化创意产业园”,房子盖得很漂亮,规模也很大,开园时以优惠条件引进大批文化创意企业,看起来相当红火。结果不少企业养成了“等靠要”的懒散习惯,加上地点比较偏僻,交通不甚方便,不久便逐渐冷落,经常出现访客稀疏、店舖关门的状况。澳门也应当从别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要依靠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优势,不断培育市场,使之逐渐壮大而趋向成熟。

以人为本体现社会效益

文化创意产业的社会价值同样不可忽视。为什麽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应当理解这一产业的特殊社会功能:以人为本,服务於人。也就是说,文化创意产业的最终目标是爲了人,而不是爲了钱。

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能使人的创意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有一句名言:“创意具有裂变效应,一盎司创意能够带来无以数计的商业利益、商业奇迹”,正是对於创意巨大价值的最好评价。

其实,创意并不是大师们的专利,无论是工人、职员、小商贩、公务员、青少年学生还是家庭主妇,普通人也能开展创造性思维,形成创意。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能够产生前所未有的新想法的思维,关键在於同别人不一样,在於超越过去的原有水平。通俗地说,创意或创造性思维就是新想法。脑科学和创造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任何人,哪怕是不太聪明、比较愚笨甚至存在智力障碍的人,都能够产生新的想法,亦即能够开展创造性思维和产生创意。所以说,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2011年3月5日,设立在澳门着名旅游景点大三巴前黄屋仔(大三巴旅游活动中心)内的“澳门创意馆”正式开幕。该创意馆由特区政府文化局组织本澳17家文化创意单位参展,其中既有艺术家、设计师们的成果,也有普通市民的创意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在第一期三个月的开馆期间,澳门创意馆的销售总额达到29万8千多澳门元,已经超出预期。在7月5日开始的第二期展览中,文化局更选出36家单位参展,还有一些个人也加盟其中。展出的有手工编织、羊毛毡制作、银饰、玻璃瓶绘画艺术等,作品虽小,却富含创意,颇受观众欢迎。展出瓶绘艺术的黄小姐就是一位大学毕业没几年,正在几所学校代课的普通澳门青年。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创意的魅力和澳门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希望。

另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的兴办能够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改变原有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我国内地改革开放以来,致力於尽可能地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取得了显着的成绩,这是以人为本价值观的体现,也同兴办文化创意产业的目的一致。台湾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参考借鉴。台湾将“体现生命价值的同时也更加关爱生命”的理念贯彻到兴办文化创意产业中去。倘若到台湾各地去考察文化创意产业,经常会接触到一个口号叫“乐活”。这个口号反映出“人的生命至高无上,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的价值观。我们开展文化创意活动,就要以是否有利於人的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为检验标准。

澳门人一向是讲究生活品质的,中西合璧的历史文化建筑,别致的烟花节、美食节、浴佛节、妈祖诞,独特的舞醉龙、土风舞,遍布街巷的中西茶楼、餐馆,脍炙人口的杏仁饼、花生糖和蛋挞等手信产品,不仅深受来澳门参观访问的游客欢迎,而且让澳门人引以自豪。在中央政府将澳门定位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的前提下,如何进一步将澳门的和谐社会装扮的更加绚丽多彩,更加舒适宜居,这个任务历史地落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肩上。澳门特区政府社会文化司司长张裕在访问望德堂婆仔屋文创区与本澳文化创意界代表座谈时曾经透露,政府对全澳门的文化创意区已有整体构想,拟以世遗核心区的大三巴为中心,向东扩展到蓝仔屋、望德堂、塔石广场,向西延伸至内港码头、白鸽巢、包公庙,中心轴线则沿着喷水池、岗顶、郑家大屋、港务局大楼、妈阁庙等向南北方向推广。还要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基础上,添加餐饮、购物、休闲等范畴的内容,构建更加和谐舒适的社会环境。随着这一计划的逐步实现,无论是澳门居民还是来澳访客,一定会从中受惠而更好地享受生活。我们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來。

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文化创意产业前途无量。让我们伴随这一新生事物一路前行,用满腔的热情、涌流的创意和加倍的努力,开发出体现澳门特色的文化创意产品、发展壮大代表澳门水平的文化创意产业,争取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产业经济效益 篇4

1广西蚕桑产业面临的问题

随着广西蚕业的快速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蚕桑产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

近几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的发展,原材料、能源物资和工资费用的上涨,导致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蚕桑产业的生产成本不断攀升。千家万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蚕桑生产经营方式,导致蚕桑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目前很多蚕区的农户饲养量少,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还有很多养蚕户属于非专业养蚕户,蚕茧收入只占家庭收入中的一小部分,仅能算作是副业收入,农户对蚕桑生产重视程度不够,生产投入积极性不高,新技术推广难度大。同时桑园投产年限较长,病原和虫源容易积累扩大,导致桑园病虫害逐年加重,桑园田间管理投入也越来越大。

1.2蚕桑产业比较效益逐年走低

一方面随着大量的劳动力进城打工,农村青壮劳力紧缺,劳动力价格上涨;另一方面种桑养蚕手工作业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劳动生产效率较低的状况没有改变,导致劳动力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也越来越高,单位劳力投入的收益,即蚕茧生产的比较效益下降。近几年从事蚕桑生产的青壮年劳力大都被乡村企业和第三产业吸引走了,养蚕劳动力的年龄结构特点是老龄化、妇女化。在茧丝绸市场行情不好的情况下,很少有人愿意从事像栽桑养蚕这种繁重的体力劳动,这样导致蚕桑产业更是处于明显劣势[7]。

1.3产业链单一,经营风险大

广西蚕桑产业自古以来主要是以蚕茧缫丝为主,忽视了固有环节附属产业的建设发展,造成产业链单一,经营风险大。李建琴等认为蚕桑产业从单一产业链转向多元化发展,就是要实现蚕丝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从外源增长到内生增长,这样能充分利用产业链各环节的各种资源,从而提高产业的综合效益。

2蚕桑产业新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2.1探索果叶两用桑经营模式

农民种植果叶兼用桑既可出售鲜果,也可以用桑果加工果汁、果酒和制作果脯等,还可采叶养蚕卖茧,增加收入,提高蚕桑的经济效益,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按现在平均水平每667 m2成林果桑园收果1 000~1 500 kg,考虑到落果,实际收果率只按80%计算,也能收800~1 200 kg,按4元/kg的批发价计算,每667 m2收入也有3 200~4 800元。单纯的叶用桑园每667 m2通常能收蚕茧160 kg,果桑园因要采果会比普通桑园少养一批蚕,约收蚕茧100 kg,茧价按36元/kg计算,可收入3 600元。按这样计算每667 m2成林果叶两用桑园收入可望达到6 800~8 400元。利用桑果资源,满足人们对具有食疗保健作用的桑果需求,对于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目前具有积极意义和较大的开发应用前景。

2.2综合开发蚕桑副产品

桑叶、桑果既是药品又是食品,具药用保健价值,可直接食用,也可开发饮料和健康食品;桑叶富含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既是养蚕的饲料,也可作为禽畜养殖的饲料;桑枝可作为栽培食用菌的原料,还可作为提取降低血糖的药——桑枝生物碱的原料,蚕沙可通过发酵生产有机肥,也达到无害化处理目的。

桑树是多年生阔叶树种,其枝条木质纤维含量高,适合作多种高级食用菌原料;养蚕剩余的桑叶可摘下晒干,作为中药原料来出售,也可以提供给化妆品企业作化妆品原料;蚕沙可以用来生产蚕沙枕、生产花卉专用肥、制作水产饲料,还可以利用蚕沙提取天然无毒的叶绿素等产品,有很好的开发前景[9];蚕蛹富含蛋白质,可开发成食品和饲料,也可作为畜禽饲料生产的主要营养成分;利用雄蚕蛾泡制的饮用酒保健作用也很好。这样既利用了有限的资源,又能增加蚕农收入[10]。

2.3推广桑园间作套种,增加收益

新建桑园尚处在桑苗移栽成活和缓慢生长阶段,桑树行间长时间不能封行,空隙大。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新建桑园可以选择短期作物进行间作套种。黄豆、马铃薯、红薯等常见的经济作物,属于矮杆作物,一般在早春种植,生长期仅100~120 d,适合新种桑园套种。每年最后一造蚕一般在秋季10月底结束,桑树进入落叶休眠期,次年1月中旬桑树才发芽,4月上旬桑园才封行,可利用这段时间进行间作套种。桑园冬季可套种白菜、莴苣、芥菜等生长期短的时令蔬菜,增加种植收入,同时也能提高桑园土壤肥力[11,12]。实现了在田间管理上相互利用、在不同季节的经济收入上进行相互补充、在效益上相互增益的循环经济[13],最大限度的增加农户收入。

3促进广西蚕桑业发展的相关配套措施

3.1抓住国家“精准扶贫”利好政策,大力发展蚕桑产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原则,积极推进广西贫困地区蚕桑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做好产业脱贫的宣传引导工作,提高认识。种桑养蚕投资少、见效快,当年种桑,当年就能收益,2年就可达到脱贫目标;具备种桑土地条件、有劳力养蚕的贫困村,引导农民首选蚕桑产业作为脱贫产业。作好蚕桑精准扶贫的规划,利用扶贫资金建设新桑园和养蚕配套设施和用具。加强蚕桑生产技术的培训,大力推广蚕桑优良品种、省力高效的种桑养蚕技术,提高种桑养蚕脱贫增收的成功率,提高蚕桑产业效益,力争全面实现每667 m2桑园6 000元以上收入的目标。

3.2以“美丽广西,生态乡村”为契机,大力发展蚕桑产业

广西是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发展蚕桑产业有很好的优势。桑树是多年生深根性经济作物,有着极强的环境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从西到东,从南到北均有种植。桑树可在石山坡地、河流、沟渠边种植,能迅速绿化环境,具有较好的矿区复垦、石漠化治理、绿化环境、净化空气、保水固土防沙等生态功能。桑树根系发达,利于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广西忻城、上林、都安、凌云、靖西、隆林等石漠化地区种植生态桑园,既能通过种桑养蚕增加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又可以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大气质量[14]。

3.3推广良种良法,提高产量和效益

产业经济效益 篇5

从5个方面论述了山东省是如何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一是发挥区域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二是发展产业化经营,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三是搞活农产品流通,拉动产业结构调整;四是加快科技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五是强化政策引导,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作 者:山东省农业厅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农业信息快讯 英文刊名:CHINA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BULLETIN 年,卷(期): “”(4) 分类号:F3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市场经营  

产业经济效益 篇6

[关键词] 食用菌 物理防治 生物防治

我国是食用菌资源丰富的国家,具有悠久的栽培和生产历史。古代,人们把食用菌誉为山珍,是宴席上的珍品。近代以来人们又赋予食用菌“健康食品”的美称。食用菌中最主要的有机物是蛋白质、核酸、糖和脂类。特别是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8种必需的氨基酸。食用菌药用价值也很高。我国把食用菌作为药材,也有悠久的历史,如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及以后的本草学著作均有记载。香菇能“益气不饥,治风破血”,木耳有润肺和消化纤维素的作用。银耳有提神生津、滋补强身的作用。马勃菌在新鲜时可炒食,老熟时可止血、治疗胃出血等症。青头菌能“泻肝经之火,主治眼目不明”等等。

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1.食用菌产业的兴起。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认为,距今6000年~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我们的祖先已采食蘑菇。4000年前的《礼记》详细地介绍了金针菇的接种与栽培方法。南宋陈仁玉(公元1245年)著《菌谱》记载了11种食用菌,并对这些食用菌进行了形态和生态的描述。明代的藩之恒(公元1500年)著有《广谱菌》,描述了19种食用菌和木耳、茯苓等。我国规模化蘑菇栽培的历史较短,1935年上海有少量种植。1955年上海农业试验站开始搞栽培试验,在上海郊区成功地引种双孢蘑菇,20世纪60年代初对银耳纯种理论的突破和驯化栽培成功,带动生产的迅速发展,遍及全国。80年代末期,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食用菌生产大国。

随着国内食用菌产业的日益强大,出口量的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企业要面对一系列的食用菌国际标准。食用菌产品是否绿色,是否符合国内、国际相关标准,直接影响到食用菌企业的产品的销量及出口量,与其经济密切相关。

2.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现状。随着食品研究从营养型的传统食品向生理调节的功能性食品的转变,植物性功能食品越来越受重视。鲜食用菌不含任何淀粉,富含多糖和蛋白质及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利于人体健康,具有抗癌的功效,日益受到青睐;食用菌加工制作的各种保健品更是味道鲜美,有较丰富的营养成分,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因此,全球消费一直呈稳定增长,并被联合国推荐为21世纪的健康食品。据统计,2003年全球食用菌产量突破1400万吨,已成为人类的重要食物来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食用菌为原料的食品、保健品、医药种类在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食用菌产业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上食用菌生产和出口的大国。

二、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随着我国食用菌产业的迅速发展,食用菌的栽培种类不断增多、栽培面积也不断扩大,但食用菌虫害给食用菌生产和出口蒙上了一层阴影,同时,农药的喷施也直接影响到出口量和换取的经济价值.主要原因如下:

1.菇农为了追求食用菌的产量,大量使用农药消灭虫害,同时也污染了食用菌,导致食用菌品质下降,出口屡屡受阻于农残问题。

2.菇农的质量安全意识不高、栽培技术和生产管理不配套,造成食用菌产品质量低,产品出口屡屡受阻于质量问题,并导致出口量不到总产量的二分之一。

3.烘干、包装、储藏设备落后,导致出口产品的品质下降,外销价格仅是日本的55%,韩国的70%左右,吃亏很大。

三、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

1.将化学药剂防治虫害,改为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长时间使用化学药剂,防治效果降低,且残留量大,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则具有保护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等优点。

物理防治是利用各种物理因子如光、热、电、声、温度等对害虫的影响作用,并根据害虫的反应规律进行的防治。如光诱杀、水诱杀、菜籽饼粉诱杀、糖醋液诱杀、人工捕捉、高温、光照等方法,杀灭害虫。

生物防治是依靠天敌生物及它的代谢产物对特定虫害的发生与发展进行控制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其具有对人畜、生态环境安全,不杀伤天敌,无污染残留,确保农产品安全优质等特点、优点,在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内容包括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病毒治虫,以及其他有益生物、自然的或人工合成的昆虫激素的利用等技术。如应用捕食性动物杀灭害虫;应用寄生生物杀灭害虫;应用病原菌杀灭害虫;应用天然植物杀虫剂杀灭害虫;应用生物代谢物杀灭害虫。

2.加强科学研究,推广先进科学技术和科研成果,开展科技咨询和技术培训。加强菇农对栽培和管理知识的学习,推广科普知识,提高菇农的科技素质和管理技术水平。

3.引进烘干、包装、储藏等先进工艺和设备,提高食用菌加工产品的品质,大力增强市场竞争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外销价格。

4.绿色食品的生产是21世纪世界食品生产的主潮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农产品的质量指标需求越来越高,逐渐看好无农药残留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用菌的生产需求越来越大。因此,菇农应当逐步积累经验,积极吸收先进科学技术,不断推广先进经验,使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再上一个台阶,达到A级绿色食品乃至AA级绿色食品标准。我国食用菌生产的病虫害防治专家,要担负起绿色食用菌开发的担子,引导食用菌产业走绿色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1]刘贵巧:食用菌菇蚋的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J].北方园艺.2006 1:109~110

[2]高會东:食用菌产前、产中、采后无公害生产技术[J].天津农学院学报.2003,10(2):53~56

产业经济效益 篇7

关键词:产业融合,政府管制,有效需求,融合型人才,集成经营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得到空前的发展, 从而促进了产业融合的发生。目前产业融合正日益成为产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现象, 其趋势越来越明显, 已对世界各国的经济、生活、社会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产业融合是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 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一种新的趋势。

一、产业融合的动因分析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产业创新方式, 也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高度化的必然趋势。研究产业融合, 不能仅仅将视角放在融合这一表面现象, 而应深入研究产业融合的动因。目前国内外有不少专家学者对这一趋势的动因做过分析研究, 从当今世界产业融合的实践看, 推动产业融合是多方面的, 笔者认为产业融合的动因既有技术创新的驱动, 又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以及自身对产业效率的追求, 同时还有市场需求的推动、政府外部措施的支持等。

(一) 产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任何事情的发展都离不开自然的客观规律, 人类社会、经济发展都无一例外, 当然, 产业的发展也必然要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看不见的手”。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 产业种类趋于多样化、产业组织趋于复杂化、产业界限趋于模糊化, 产业间的相互作用变大, 直到产业融合的出现。

(二) 企业内部因素。

企业间日益密切的竞争合作关系和企业对效益的持续追求是产业融合发生的重要原因。企业的价值往往是通过其效益体现出来的, 在市场资料有限的情况下, 企业与其它企业之前常常会选择合作共赢, 企业就会作出跨产业多元化经营的决策。因此, 企业内部的竞合关系和对效益的持续追求是产业融合的动因。

(三) 政府管制的放松。

政府管制的放松为产业融合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政府的管制放松逐步实现了从自然垄断到垄断竞争, 再到完全竞争、整合关系的出现, 使得其他相关产业的业务加入到本产业的竞争中, 从而逐渐走向产业融合。

二、我国实现产业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产业融合在发展过程中, 已经改变了很多行业和领域的现状, 它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但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包括认知问题、宏观环境问题、微观技术基础问题等等。

(一) 对产业融合的认知问题。

产业融合作为一种新的产业革命, 尽管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但社会各界对于它的认知还不深入, 没有完全理解产业融合的实质和意义。第一, 对于产业融合的广阔前景仍持怀疑态度, 对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把握不准, 特别是对它带来的全方位冲击缺乏足够的准备和应对措施。由于我国的一部分人观念落后, 长久以来的小农意识导致了很多企业都以“拥有”为第一要务, 而不愿意与人合作, 失去了在产业融合中壮大自己的机会。第二, 片面理解产业融合的实质, 夸大了产业融合的效应。有的观点认为产业融合只是某一产业或者某几个产业发生的一种简单混合现象, 忽略了其中的风险因素。企业由于盲目的多元化扩张, 而没有注重各产业之间是否协同互补, 最后反而处于不利境地。第三, 对产业融合的认知导致了消费需求问题。产业融合能否最终实现关键取决于融合型产品对传统产品的替代能力、消费行为惯性与消费者的学习能力等。消费者对于产业融合的认识不足, 消费需求的降低必然会导致其替代传统产品的能力降低, 不利于产业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二) 产业融合中的宏观环境问题。

产业融合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环境的影响, 它需要政府宏观政策和制度的支持。在产业融合过程中, 它同时也面临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第一, 产业融合会受政府制度的制约。由于不同管理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追求, 当不同产业分别由不同管理主体进行管制时, 其结果是导致产业系统的封闭。第二, 产业融合还会受到市场瓶颈的制约。因市场本身存在一个瓶颈, 技术创新产品不能产生有效需求, 仍处于一个封闭的市场中, 进而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 产业融合将成为空谈。

(三) 产业融合中的微观技术基础问题。

企业本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很多企业没有强大的技术基础作支持, 只能依靠贴牌生产国外公司的产品, 技术上的不完善使得融合后的新产品、新业务不能满足新需求, 缺乏市场活力, 不能受消费者的青睐, 最后只能退出市场。另外, 不同产业间的融合由于技术刚性的存在, 形成了技术融合的障碍。

三、促进产业融合的对策措施

(一) 政府创造有利环境。

为了使产业融合这一新的趋势发挥更好的经济效益, 我国政府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来促进我国融合用产业的健康发展。

1.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创造良好的支持环境。

良好的外部环境是产业融合的有利保障, 一个良好的支持环境可以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性, 降低交易费用, 加快交易活动, 提高市场效率。政府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一是要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的政策取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替代传统产业, 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是在促进产业融合过程中, 应积极推进产业融合机制的建立, 包括组织协调机制, 企业为主体机制和提供必要服务的中介机制。这些机制在实践运程没有统一的模式, 政府应为三大机制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2. 完善产业管制政策, 创造产业融合的平台。

传统产业分立的多重管制体制将不适应产业融合的发展要求和原则, 必须回归政府体制改革, 按照产业融合的要求完善产业管制政策, 迈向管制框架的融合。我国的传统管制模式是条块分割的, 随着产业融合的进行与深入, 这将成为产业融合的障碍。政府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时要打破各部门的既得利益, 让资源实现自由性流动, 实现新技术的应用和新产品的推广, 从而重组组成结构, 促进产业融合。

3. 培育产业融合的高端人才服务机构。

政府应该出台政策支持, 鼓励高校或者人才服务机构培养高端的复合型人才。政府要努力培养创新人才, 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把握产业融合的发展态势, 在制订国家科技计划中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和教育设施的投入, 建立不同学科领域交叉融合的调控机制, 促进各部门间研究开发的合作, 融合有限的资源, 建立多学科和技术的预售地。在各类科研究院所实行融合型的研究机制和跨学科的专业设置, 培养出复合型知识人才。另外, 建立再教育培训机制, 通过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落实, 鼓励更多的员参加培训, 提高综合能力, 掌握更多、更新的复合型知识和技能, 成为融合型人才。

(二) 企业深化改革。

1. 加强合作, 集成经营。

企业通过结盟可以实现资源的有效互补利用和分散风险, 还可能在合作中进一步巩固发展战略, 明确技术创新的方向, 促进产业融合。在企业动作上可以采取集成经营, 推进市场扩张, 同时企业经营管理更重于综合整体分析, 从而推进企业经营管理策略不断创新, 使企业从市场经营单兵突击和专业分工转向集成发展。

2. 组建并充分利用产业集群区。

产业集群中的众多企业在产业上具有关联性, 一些互补产业则可以产生互补效应, 集群区内的企业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并且, 集群区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 既有分工又有协作, 在这种情况下, 通过企业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维持自己的市场地位。

3. 注意核心能力的动态发展与管理。

在产业融合过程中, 有些企业处于一定的垄断性质的行业中, 长期被锁在固定的经济运作方式下, 企业的核心能力容易形成刚性, 如果不对其进行动态管理和维护, 很不利于企业在产业融合中进行竞争。产业融合过程中, 企业要保持核心能力具备一定的柔性, 克服传统动作惯性, 转变核心能力的刚性, 使得企业基于不同技术创新融合之上的核心能力柔性化。

基于产业生态与产业经济关系研究 篇8

关键词:产业生态,经济效益,协同发展,可持续发展

1. 产业生态的内涵及意义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加快, 我国经济经济迅猛发展, 但过去不科学的发展模式导致了资源枯竭, 环境污染等严重的生态问题。现如今, 产业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程度逐年加深。生态失衡致使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活环境受到严重影响, 从而促使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至此, 产业生态的理念应运而生, 给传统的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思路, 本文首先将对产业生态的内涵及意义进行阐述。

生态学家对产业生态的解释为:针对产业活动的具体特点, 结合其对自然系统产生的影响以及生态系统的形成过程与代谢规律对产业活动进行科学发展的过程。产业生态以协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产业生态和产业经济的关系, 两者不是对立的, 而是可以相互作用, 进而通过协同发展的方式来实现共赢。产业生态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改善传统的产业作业方式, 将物质和环境资源也列入产业资产的范围中, 如果在发展过程中, 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利益而破坏环境, 致使产业生态失衡, 这也是破坏产业系统资源, 从持续发展角度来说, 对产业经济的增长起反作用, 阻碍了产业经济的增长。

产业生态是人类有意识的在维护, 保持产业经济持续发展的方法, 产业生态的出现代表着产业经济的提高不能与环境系统分开, 而是要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 从生产的第一步, 即原材料的加工到最后废弃物的处理, 都要讲环境因素加入其中。产业生态对产业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2. 产业生态与产业经济在产业系统中的融合关系

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同作用的影响下, 我国将建设生态产业园区作为产业系统新的发展方式, 这是将产业生态和产业经济融合到一起的重要举措。在新型产业系统中, 将环境污染问题进行量化, 一旦出现环境不达标的情况, 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 追究相关责任人, 争取从源头上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以实现对产业生态的有效维护。产业生态的发展强调持续的技术创新, 通过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约束与市场的监督机制, 促使企业进行高新技术的研发, 以此来提高自身产业生态的效益, 逐步淘汰浪费资源, 污染生态环境的技术和相关设备, 创造出低能耗, 小污染的新型产业。新型产业形成后要大力推广, 促使其他产业进行优化升级, 从而推动产业经济发展, 从本质上来说, 产业生态的发展有利于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二者在产业系统中有着相互促进, 共荣共生的关系。

3. 产业生态与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产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产业生态, 产业经济的发展要牢固树立并贯彻协调、绿色、开放的发展理念。下面将对产业生态与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分析。

3.1 产业废物的再利用对产业生态的影响

在产业系统发展中, 从原始材料的初步应用, 到产业废物的最终处理方式, 都影响着生态环境。产业废物的排放方式是产业生态中的重点问题。如果产业废物处理不当, 将会对整个生态环境都造成影响, 不仅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也不利于企业自身发展。这种为追求一时经济效益而牺牲环境的发展方式是错误的, 所以产业废物的处理应当得到企业与政府的共同重视。

产业废物的再利用在是减少环境污染的重要方式, 各个产业排出的废物通过处理后可与其他产业链接, 成为其他产业链中的原始输入产品, 通过转换方式使产业废物被重新利用, 成为不可或缺的新资源。产业废物的再利用是通过循环利用的方式减轻了企业的排放压力, 变废为宝, 在减少污染、保护环境, 维持生态平衡的同时也节约了资源。

3.2 产业生态网络的建立对产业经济的促进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产业经济快速增长, 随着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 例如现在的雾霾, 就是由于工业废气的排放造成的。在环境污染的压力下, 我国将建立产业生态网络, 进而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产业生态网络是企业与其合作的相关部门级单位通过网络化合作方式减少企业运作中的生态问题, 进而促进产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协同发展的集聚性产业管理系统。通过网络合作的发展模式, 减小企业排放污染, 减少企业自身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从而使整个产业系统健康、均衡发展。产业网络以创新为动力, 提高产业生态效率为目标, 以新工艺、新技术为手段, 优化资源配置, 着力创建能耗.、少污染的新型产业。产业网络能够促进产业系统内部主体间的广泛合作, 使资源配置更为合理, 产业系统内开展合作更为方便, 从而推动产业经济与生态效益协同发展。

现如今我国发展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但不能因为发展经济就忽视了环境问题, 未来是环境与发展矛盾的凸显期, 在这种情况下, 产业的发展要通过创新的思维和方法, 通过相关产业生态设施建设, 产业生态恢复手段与环境治理等发展方法将产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妥善解决。只有这样产业生态与产业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结

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带来环境问题, 通过科学的方法, 创新的手段, 有效的处理方式, 可以以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参考文献

[1]代应, 邓雨辰, 宋寒.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物流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 2014 (01) .

[2]贺登才.我国物流业政策环境回顾与建议[J].中国流通经济, 2013 (03) .

产业经济 篇9

3月23日, 上海城市建设投资公司表示, 上海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及扩建工程已进入施工冲刺阶段, 预计今年年内将建成投入运行。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将是我国规模最大、亚洲领先的污水处理厂, 排放水质可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

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扩建工程是上海市重大环保工程之一, 总投资约为22亿元, 其升级改造工程是对原日均120万立方米规模的一级加强污水处理老系统进行工艺改造, 使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同时在这个基础上, 进行日均80万立方米规模的扩建, 从而使整个污水厂处理能力达到日均200万立方米。

项目总工程师赵一德说, 改造扩建后的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将采用先进成熟、经济节能的脱氮除磷处理工艺, 选用低能耗环保设备, 其污水处理能力约占整个上海污水处理能力的1/3。

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到2010年, 上海要基本形成覆盖全市的污水处理系统布局, 污水处理率提升至80%以上, 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削减15%。

食品馅料国标即将实施

3月19日, 国家质检总局表示, 我国第一项食品馅料国家标准将于5月1日起实施。

根据标准, 合格的馅料应细腻、油润、色泽正常、口感好、无异味、正常视力无可见杂质。其焙烤食品用馅料、冷冻饮品用馅料、速冻食品用馅料总糖含量要分别小于等于60%、48%、48%;脂肪含量要分别小于等于33%、28%、30%的限定。

据介绍, 这项标准实施后, 《月饼馅料》标准将同时被代替。此次出台的馅料标准进一步地规范了我国馅料食品行业, 其加大了食品行业的统一性和安全性, 为今后的馅料食品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我国将建30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3月5日, 国家发改委发布通知,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为促进全国高技术产业集聚, 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决定在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地区, 建设6个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24个行业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据介绍, 6个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将分布在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深圳市、陕西省西安市、湖南省长株潭地区, 重点围绕信息、生物、民用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领域, 建设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

产业经济 篇10

1月17日,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公开表示,为推进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我国鼓励纺织企业在研发创新产品时,积极申报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表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正在编制行业科技发展纲要,近期将向企业推荐创新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装备等,推动纺织行业实现技术创新,尤其在印染、化纤行业要大力推行节能减排技术。

杜钰洲说,“2007年,我国纺织行业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加大了科技攻关,推动了自主品牌建设,产生了一批年度创新人物,包括山东滨州亚光毛巾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延平、北京爱慕内衣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荣明等20人,对创新人物的表彰是为了在全行业树立信心,营造传统企业的创新氛围。”

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重点支持技术创新水平高,风险大,尚处于种子期(中试或产业化初期)的高新技术项目。创新基金的设立,有效地加快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

我国钢材出口企业资质标准制定提速

1月30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罗冰生提出,为抑制钢铁产品出口的盲目增长,我国尽管已经采取了降低出口退税率、加征关税等措施,但是还应在一些行政性限制措施等方面予以加强,例如参照进口铁矿石企业资质标准的办法,来制定钢铁产品出口企业资质标准。

罗冰生举例说,提出这个行业标准,可使出口企业更加规范化,有利于规范出口贸易秩序。目前,该建议已向国家有关部门积极反映,并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和肯定,正在积极地推进中。

在宏观调控的作用下,2008年我国钢铁产品出口预计将下降2000万吨左右。调控的基本点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并适量出口,如果出口得到有效控制,国家就不一定出台新的措施;如果出口反弹,国家可能加大调控力度。

产业经济效益 篇11

三明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和奋斗,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了产品种类较为齐全、经济基础相对扎实的林业产业发展体系,产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到2004年全市已拥有各类林业企业1490多家,规模以上175家,其中制浆造纸企业32家,人造板及木竹制品企业108家,林产化工及生物制药企业24家,森林食品企业11家,实现林业总产值111.71亿元,比2003年增长16.7%,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42.34亿元,比2003年增长25%,拉动全市工业增长2.17个百分点。2004年全市生产木材1963万立方米,竹材3175万根,人造板68.9万立方米,集成材及指接板4.5万立方米,锯材38.1万立方米,纸浆23.9万吨,机制纸35.4万吨,松香类4.2万吨,木质活性炭1.1万吨:竹凉席674万平方米,清水笋6.7万吨,以上主要林产品产量已占到福建全省的1/3,一些产品甚至占到福建全省总量的50%以上,尤其是生物制药、苗木花卉、笋竹开发以及森林生态旅游等新兴特色产业异军突起,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其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发展前景十分看好。林业产业经济的快速成长,不仅为加速三明地方经济发展,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进一步完善生态体系、改善生态状况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积极推进产业建设进程中,三明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给予了高度重视,在林业产业发展的不同关键时刻,不失时机地作出了相应的战略决策和部署,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林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有力保证了三明市林业产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特别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和《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海峡西岸的决定》,三明市委、市政府在充分调研、全面分析基础上,立足三明市情和林情,于2004年11月8日制定了《中共三明市委、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林业发展,建设绿色三明的决定》,这将是一个在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内指引三明林业发展,尤其是林业产业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将有力地推进林业产业集群建设,加快林业经济更加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林业的更大跨越。

在做大做强林业产业经济过程中,三明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审时度势,很好地把握住了林业产业发展的几个关键环节。首先,始终抓好了资源培育这个基础产业的建设。资源培育的重点由过去一般的植树造林和荒山绿化转向速生丰产林墓地及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大力实施优良种苗培育、中幼林抚育间伐和低产林分改造等科学化经营措施,提高了资源培育的技术含量,使资源培育这个基础产业有了质的变化,截止2004年,全市已建立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基地545万亩。其次,加快推进了传统加工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加工业的重点,从过去锯材、胶合板、纤维板等“老三板”转向集成材、刨花板、中高密度纤维板等“新三板”,并注重开发人造板二次加工、木竹及林化产品精深加工产品,拉长了产业链,提高了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2004年,全市集成材和指接材产量达4.5万立方米,刨花板、中高密度纤维板产量达14.9万立方米,木竹地板223万平方米、竹席674万平方米、卫生筷2.8万标准箱。尤其是2004年引进的目前亚洲最大年产45万立方米刨花板生产项目正在施工建设,预计今年底将建成投产,这势必极大改变三明林业传统加工业格局,也势必给三明林业产业带来重大促进和影响。第三,积极发展了特色产业经济。三明市非常重视对笋竹资源和山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通过不断实施政策扶持,增加资金投入,推行集约化经营,发展笋竹等产品的系列开发和精深加工,极大地促进了笋竹、茶叶、水果、食用菌等特色经济的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仅竹业一项就实现产值27.4亿元。第四,不断开拓了新兴产业经济。近几年来,三明市除大力抓好传统林业经济和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外,特别注重对生物制药、苗木花卉、森林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经济的突破和开拓,并取得了可喜的发展。在生物制药方面,明溪县红豆杉人工林基地建设及紫杉醇提纯加工、明溪县厚朴基地、泰宁县雷公藤基地、沙县铁皮石槲基地等建设都有了一定基础,到2004年底,福建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已建红豆杉培育基地1.8万亩,生产50%含量紫杉醇及副产品:140公斤,公司力争今年在香港创业板上市,全市已种植厚朴基地6万亩,泰宁县的雷公藤基地已建1.2万亩,产品加工项目力争今年内落地开工建设,清流等地先后引进5家外地客商,投资近8000万元,已种植绿化苗木墓地1.28万亩,鲜切花基地1000多亩;全市拥有世界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公园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国家级旅游风景区3个,森林旅游资源丰富,并具山水洞石的自然特色和悠久的人文历史特点,发展森林生态休闲观光旅游有着得天独厚条件和光明前景。第五,重点实施了项目带动战略和品牌发展战略。近几年来,三明市为了加快林业产业发展,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布局,加强了林业项目的策划生成和项目库建设,加大了林业招商引资力度,从2002年开始,除积极参加全国、全省招商引资和技术成果对接会外,每年都推出130个左右项目举办一场林业专场投资贸易洽谈会,2004年还把林业投资洽谈会移到浙江省宁波市举办,招商引资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此届投资洽谈会共签订项目83项,其中合同项目56项,项目总投资17.3亿元,利用外资和区外资金15.9亿元,特别是签约引进了大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云莱国际公司共同投资5.7亿元建设的年产45万立方米刨花板项目,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核准、当年投资开工建设,是近年采三明市最大的林业招商引资项民积极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通过政策、资金的倾斜,扶持发展一批龙头骨干成长型企业,并通过其积极创建知名品牌和著名商标,以品牌带动企业的整合、产品的开发和市场的开拓,进而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经济的提升。到2004年全市已获国家免检产品2个,福建省名牌产品12个,福建省著名商标5个,另有4个产品正在申报之中。

产业经济效益 篇12

2006年,国务院正式批准颁布《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年)》,明确了中国核电发展目标:到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在建装机容量保持在1800万千瓦;期间山东省将开工建设海阳、荣成、乳山等核电站,到2020年全省将达到运行和在建核电装机1000万千瓦,核电产业由“适度发展”进入“积极发展”时期。核电产业属高科技重大装备产业,又是资金密集型产业,除传统的银行融资模式外,积极探索核电产业基金的建立与运行,对于促进山东省乃至全国的核电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山东省核电产业发展前景及现状分析

1.1 山东核电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在国家核电大发展背景下,《山东省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调整电源结构,加快核电发展步伐”的战略规划,国家先后在山东省规划审批了海阳、荣成和乳山三个核电厂址,山东核电产业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山东核电建设规划和进程:“十一·五”期间,海阳核电一期工程2台125万千瓦核电机组和荣成石岛湾首台20万千瓦高温气冷堆核电机组开工建设;“十二·五”期间,建成投产海阳核电一期工程和荣成高温气冷堆核电项目,同时海阳核电二期工程、荣成和乳山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项目开工建设;“十三·五”期间,建成投产海阳核电二期、荣成、乳山百万千瓦级核电工程,力争到2020年全省核电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

烟台、威海地区为山东核电产业发展主要规划区域,目前烟台地区核电产业发展规划已经成型,可以概括为“一核、两区、三重点”的核电发展目标。“一核”即以海阳核电站采用的美国西屋AP1000三代核电技术应用为核心,在技术研发、系统配套和设备生产等方面重点突破;“两区”即重点建设海阳市核电产业园区和烟台莱山区核电技术研发集聚区;“三重点”即重点发展核级设备、辅助设备和核电旅游服务业。力争到2020年形成具有较高技术水平、较强配套能力、较长产业链条、较大集聚效应的核电产业体系,届时山东省将拥有第三代核电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研发、制造和服务基地。[1]如图1所示。

1.2 山东核电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山东核电产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海阳和荣成核电站已经开工建设,省内两个核电产业园区已经规划建设并启动招商核电高新技术企业的加盟,部分核电配套企业已经投产运行。

1.2.1 海阳、荣成核电站建设

海阳核电站为国家首批AP1000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示范建设项目,项目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总投资达千亿元。其中一期工程建设2台125万千瓦机组,2008年7月29日核岛负挖正式启动,相关核岛、常规岛设备采购工作正在进行中,计划2009年9月首堆核岛第一罐砼,首台机组预计2014年5月投产运行,第二台机组2015年3月投产运行。

华能山东石岛湾核电站规划建设核电机组780万千瓦;其中高温气冷堆核电机组380万千瓦,大型压水堆核电机组400万千瓦,总投资达千亿元。高温气冷堆核电技术由清华大学研究开发,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四代核能系统,项目为《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国家十六项重大科技专项之一,首台200MW高温气冷堆核电机组计划于2009年9月开工,2013年11月投产发电,目前正在进行项目前期土建工程。

1.2.2 核电产业园区建设

海阳核电产业园区一期规划建设7.5平方公里。园区通过核电配套产业招商,重点发展核电设备制造、配套加工业等与核电密切相关的产业,目前正在实施园区的“五通一平”工程建设,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核电设备制造项目已经在该区正式开工。

莱山核电技术研发集聚区一期规划建设6平方公里。该区将规划建设核电研发设计和培训服务基地、核电设备生产基地、核电旅游和会展基地,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具有技术研发、工程设计、咨询服务、设备生产等产业链条较为完整、集聚效应明显的核电产业体系。目前该产业园已经聚集核电设备生产企业5家,其中台海玛努尔核电设备项目已经正式建成并投产运行。

1.2.3 山东(烟台)地区核电配套企业现状

位于海阳核电产业园区的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AP1000核电设备专业制造公司,是AP1000三代核电堆型部分设备的设计、制造及现场安装调试的生产基地,主要生产AP1000堆型核电站安全壳压力容器、设备模块、结构模块、核电站主管道等核电设备,承担着AP1000核电项目有关设备国产化、自主化工程。

烟台台海玛努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通过引进法国MANOIR INDUSTRIES核电主管道加工铸造技术,生产核反应堆一回路主管道,项目产品已经国家认证,国家核安全局已经颁发核级设备生产许可证,目前在完成广东岭澳、大连红沿河核电站配套生产任务的同时,通过国内招投标与广东台山、阳江两个核电站签署了核电主管道供货协议。公司二期AP1000核电一回路主管道及核反应堆压力容器、主泵壳精模锻造项目也将规划开工建设。

烟台三信冰轮阀门有限公司依托韩国三信株式会社先进的阀门设计和生产制造技术,生产各种高参数阀门,产品广泛用于火电、水电、核电等行业。公司正在加大核电阀门研发、生产力度,以尽快获得国家核承压件设备设计、制造资格许可证(注: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核电站需各类阀门3万台,市场需求良好)。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隶属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具有全国最高等级的电力(火电、核电)工程设计、工程咨询(火电、核电、新能源等)、工程总承包等甲级资质,已承担并完成山东海阳核电一期工程和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项目常规岛设计,具有较丰富的电力规划设计能力。

2 建立核电产业基金,推动山东核电产业发展

根据山东省规划,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将达1000万千瓦,建设所需巨额资金除银行融资和核电业主投入外,积极探索核电产业基金的建立与运行,对促进山东乃至全国核电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1 核电产业基金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产业基金是指一种对未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和提供经营管理服务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投资机制发起人通过向投资者发行基金份额设立基金公司,委托基金管理人管理基金资产,进行创业投资、企业重组和基础设施等实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以直接投资实业为主,并通过资本运营使基金增值以追求长期收益,并通过股权转让、企业回购或公司上市等方式实现资金退出。[2]

2.1.1 必要性分析

(1)核电建设投资巨大。根据我国核电中长期规划,到2020年我国核电装机容量将达到运行4000万千瓦和在建1800万千瓦,未来十年将新建30多座核电机组,资金需求量巨大;而山东省规划,到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达到在建和运行1000万千瓦,预计投资额度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按照预期国产化率70%计算,全省核电建设资金需求将有1400亿元人民币,投资需求巨大。

(2)核电产业属于高科技重大装备行业,是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对促进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发展和国家安全有重要战略意义。核电产业从设计、材料、设备加工、安装、调试、运营管理到最后退役或循环利用处理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涉及较多配套高新技术企业,这些高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需要产业投资基金支持。

(3)产业基金能够改善核电产业融资结构。核电业主均为大型电力或核电集团,核电建设融资基本上为银行贷款;而通过建立核电产业基金,一可以解决核电建设所需资金,二可以通过投资入股,改善核电产业资本结构,促进核电业主和核电行业改革和发展。

(4)国内投资拉动的需要。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国内出口和消费低迷,国家加大了投资力度,诸多电力、公路、铁路等大型项目开始投资建设,核电产业基金尽快建立和运行,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国内投资环境;另外,在目前国内证券市场信心不足的情况下,核电产业基金的建立也能够拓展投资渠道、合理引导社会闲置资金的投资方向。

2.1.2 可行性分析

(1)充足的资金来源。近几年社会金融资产增长较快,但目前国内外股市持续低迷,社会和居民投资渠道较少,以管理专业化为特征的投资基金恰好能满足投资需求;核电行业属优质行业,未来现金流稳定,投资风险相对较低,符合国内社会和大众投资需求和期望。

(2)我国基金业经过近10年发展,投资基金市场体系初步建立,目前已成功运作的产业基金有渤海、中非、中比等基金,为核电产业基金的建立提供了经验支持。2007年底,国家发改委批准100亿元广东核电及新能源产业投资基金正式筹建,将为全国范围核电和新能源公司提供投资渠道和金融支持,也为山东核电产业基金的建立提供了借鉴。

(3)良好的法律环境预期。1996年国务院颁布《境外投资基金管理办法》,1997年11月《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出台,2007年发改委制订《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管理办法》虽几经波折未最终颁布,但国内产业基金发展将推进基金法规加快颁布。2008年7月,国务院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工作指导小组正式研究起草《产业投资基金管理办法》,正式出台指日可待。

2.2 核电产业基金运作模式

核电产业基金具有特殊行业性特点,其运作模式可以首先由核电产业基金发起人联合其他投资者共同发起投资基金,向核电高新技术企业和核电能源基础设施进行股权投资,同时委托基金管理公司对该股权投资进行日常管理,具体运作模式如图2所示。

2.2.1 核电产业基金投资方向定位

产业基金一般投向于高新技术产业、基础设施产业和规模经济显著的战略性产业。核电产业基金一方面投向核电配套高新技术企业,就山东省而言,较为成熟的核电配套高新技术企业主要集中在烟台地区,例如山东核电设备有限公司、烟台台海马努尔核电设备有限公司、烟台冰轮有限公司等;另一方面可以直接投向核电能源基础设施,例如目前正在建设和规划的山东海阳核电站、荣成石岛湾核电站等。

2.2.2 核电产业基金模式选择

(1)投资基金设立发起和基金管理公司的选择。理论上只要是法人机构且符合有关法律法规,都可成为产业投资基金发起人。但国内产业基金运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法律和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建议核电产业基金发起人应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行业管理经验、基金或投资管理经验的企事业法人。山东核电产业基金可由省政府部门(例如发改委)牵头,组织省内有经济实力的电力集团如鲁能集团、山东电力集团公司等行业集团公司,有基金投资经验和从事过大型项目投资管理经验的金融机构(如国家开发银行、山东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共同组建。基金管理公司作为核电基金托管人应是资金实力雄厚、有丰富的行业和金融投资经验、设立专门的基金托管部门,并有足够从事托管业务专业人员的国有金融机构,且拥有熟悉电力市场运作和金融投资操作的基金经理人。

(2)选择合适的募集方式。核电产业基金投资方向主要为核电配套高新技术企业和核电能源基础设施,因此对不同投资方向其募集方式应有所不同。核电配套高新技术企业投资基金投资期限相对短,投资收益相对较高,但风险较大,可考虑私募的产业投资基金模式;核电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投资期限长,未来现金流相对稳定,风险相对较低,可考虑公募的产业投资基金模式,吸收社会上广泛的闲散和流动资金。

(3)选择适当的退出机制。对核电配套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要尽可能选择具有上市前景的项目和企业,以便未来在创业板或主板市场上推出;对核电基础设施投资,由于核电项目收益和现金流相对稳定,投资前可以签订回购协议,项目产生收益后,由核电业主按议定价格逐步回购基金投资份额。另外,可通过金融创新工具例如资产证券化方式实现退出,也可通过产权交易会,买卖双方通过双向选择实现投资股权转让。[3]

3 结束语

核电产业基金的建立和运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核电产业发展与基金的结合将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初建的山东核电产业基金可以首先选择省内核电配套高新企业以及核电项目进行投资,通过实践积累经验,逐步做强做大,以促进山东省乃至全国核电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核电产业的意见》[N];《网上文件》2008(6):3。

[2]魏建国、胡艳平:《组建我国电力产业投资基金的探索》[J];《水利发展研究》2006(11):21。

上一篇: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下一篇:目标分布图